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1453-A¶
1453-A¶ 第 401a 页

* No. 1453-A
紫柏尊者别集序

金坛刻紫柏尊者全集。巳行丛林。此外有钱启忠集
钞四卷。陆符心要四卷。按指禅师携吴江周氏藏本。
乃尊者中年之作。白衣弟子缪仲淳周季华周子介。
执侍左右。手自缮写者。余为会萃诸本。取全集所未
载者。排为四卷。名为紫柏别集。而序其后曰。禅门五
灯。自有宋南渡巳后。石门妙喜。至高峰断崖中峰为
一盛。由元以迄 明初。元叟寂照笑隐至楚石蒲庵
季潭为再盛。二百年来传灯寂蔑。尊者挺生东吴。气
宇如王。蹴踏天下。机缘闷现从地涌出。实有关于国
运隆替。法运废兴。未可以凡心世智妄为此量也。尊
者出世万历中。正国家日中豫泰之候。貂寺毡裘孽
牙盘互。师以慈愿戒力。住王舍城而为说法。溥 圣
母之慈云。开 贤主之智日。庶几矿税可罢。党禁可
除。戎索可清。杀运可挽。群小张罗钩党。推刃妖书。师
于是拚幻有之躯。息清流之祸。法幢既倒。国论日非。
乾纲下移。帝心解纽。魔外交侵。人天不佑。考妖书本
末之记。知劫运摧剥之因。虽业系有因。然实振古所
1453-A¶ 第 401b 页 X73-0401.png
未睹也。古来元臣命世。必曰降神。矧乎法王导师。宁
非间出。尊者秉金刚心。具那延力。举手可以拍须弥。
嘘气可以吸溟渤。金翅鼓搏。则龙子随其唼食。而况
于鱼鳅与。师子哮吼。则香象为之失粪。而况于野干
与。人之云亡。法灯熄矣。鱼鳅翔舞而野干号呼矣。同
时大德。舍赭还缁。却来人间以梦游了大事。譬如老
将全师退守。深沟固垒。使贼人相戒。莫敢犯而廓清
摧陷。固非其所有事矣。呜呼。尊者之出世。其关系国
运法运如此。悠悠斯世。惟憨山老人为能知而言之。
而其为塔铭。茹茶啖蜡。含嚼齿舌间。所谓我闻有命。
不敢以告人者也。尊者之化去也。次年为万历乙巳。
余梦至高山。有大和尚危坐岩端。谓是达观尊者。恭
敬礼足巳。指左方地命余坐。密语付嘱。戒以勿忘。涕
泪悲泣而窹。距今将六十年矣。私心拟议。愿踵憨老
之后。撰第二碑。用以续僧史。徵国史。发挥塔铭未尽
光明。日月逾迈。氛祲晦蒙。六十年来一往是昔。梦中
涕泪悲泣世界。吮毫阁笔多历年所。非敢食言于二
老也。每自循省往昔年少书生。不通佛法。不知以何
等因缘。梦中得受记莂。今头童笔秃。无所成就。寻行
数墨。排次遗文。如拾字老比丘。背破笼简故纸。波波
劫劫以为能事。尊者常寂光中。得无自笑失却一双
眼乎。别集既成。谨书其后。以自忏抑。或以有待焉。尊
者之文。一言半偈。称性流出。如水银撒地。颗颗皆圆。
余不敢轻为拣别。然集中散落者不少。如乙未送憨
1453-A¶ 第 401c 页 X73-0401.png
老渡岭作。逐客说。及顾仲恭所见澹居铠公本。论卓
吾诚所诸篇。皆法门眼目也。斗间紫气久而不没。殆
斯文之祥乎。余虽耄矣。犹愿得而见之。岁在庚子。十
一月长至后七日。来复之日。虞山白衣私淑弟子。蒙
叟钱谦益。焚香肃拜谨序。

* 紫柏尊者别集目次



* 卷第一

* 序
* 杂文
* 卷第二

* 赞偈诗
* 偈
* 诗
* 卷第三

* 书问
* 卷第四

* 语录
* 附录
* 跋


紫柏尊者别集目次(终)
1453-A¶ 第 402a 页 X73-0402.png
紫柏尊者别集卷一
虞山白衣私淑弟子蒙叟钱谦益纂阅
径山寂照六世孙传临济宗契颖寿梓

* 杂文

** 阿赖识四分略解

夫𢯱剔阴阳之奥。囊括造化之精。洞鸿濛之源。破混
沌之窍。超儒老而独高。冠百氏而弘深。舍唯识之宗
而他求。未之有也。夫唯遮境有。识简心空。遮境则识
外无法。简空则非同枯灭。是以夷断常之坑。塞生灭
之路。圆彰中道。刊定因明。魔外望绝。凡圣共遵也。然
识有八种。又有心王心所之殊。苟非智慧空灵。思量
妙密。岂易窥其庭哉。阿赖耶识等。大略穷其所由生。
直以真如照极。反昧。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谓之證自
證分。如醒人忽尔昏作。人语虽闻。而不能了了。谓之
醒耶。又不能了了。谓之昏耶。人语又闻。此之谓昏醒
相半。迷悟之关也。此等时节。有人唤之。即昏随醒矣。
不唤则醒随昏矣。醒既随昏。而外不能了境。内不作
梦。惟昏然而巳。谓之自證分。此等时节。位无能所。冥
1453-A¶ 第 402b 页 X73-0402.png
然独存也。少顷顿梦。种种悲欢苦乐。能观而言。谓之
见分。即所观之所即相分。或问曰。见相二分。前后生
耶。抗然生耶。予则应之曰。见相二分。谓之前后生者。
现量之中。不许有无分别。才生分别。现量灭矣。谓之
抗生。则能所弗同也。此四分乃八识之本。故有志于
此宗者。不可不留神焉。四分通彻。则八识之纲。思过
半矣。

** 前五识略解

夫八识四分。乃相宗之纲骨也。阿赖耶识。末那识。分
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谓之八识。證自證分。
自證分。见分。相分。谓之四分。究本言之。八识四分。初
无分体。特以真如随缘。乃成种种耳。夫真如随缘之
旨。最难明了。往往讲师禅衲。率皆于此。不能出其随
缘所以然也。良以真如清净。初无熏染。如何瞥起随
缘耶。于此参之不巳。忽然悟通。所谓八识四分。不烦
少检。唯识之书。便能了了矣。故曰。性宗通而相宗不
通。则性宗所见。犹未圆满。通相宗而不通性宗。则相
宗所见。亦未精彻。性相俱通。而未悟达磨之禅。则如
叶公画龙。头角望之非不宛然也。故其济亢旱。兴雷
雨。断不能焉。是以有志于出世。而荷担法道。若性若
相若禅宗。敢不竭诚而留神哉。惟相宗名义数多。若
非心智妙密。委曲精披。实未易明也。今则取大略。稍
论而疏之。但粗晓蒙孺耳。大抵阿赖耶识。通前眼耳
鼻舌身五识。当并而发挥之。似觉明易也。盖阿赖耶
1453-A¶ 第 402c 页 X73-0402.png
识。及前五识。皆属现量。又皆上品果中转也。若第七
识。第六识。则三品皆具。三品者。见道为下品。修道为
中品。究竟为上品。故六七因中转也。若以三境。三量。
三性。五十一种心所法。言之。则前五识。量惟属现。境
惟属性。善恶无记三性皆通焉。心所法。则惟三十四
耳。颂曰。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则
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
七八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变
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
三类分身息苦轮。此颂。前八句惟明有漏。后四句明
无漏耳。又八句之中。初二句。言五识。三境惟属性境。
三境者。谓性境。带质境。独影境。三量则属现境。惟三
性俱通。三量者。谓现量。比量。非量。三性则善性。恶性。
无记性是也。又此五识。以界地言之。惟欲界五趣杂
居地。识识皆全。至于初禅离生喜乐地。五识不全。以
上二禅。既无寻伺故。鼻舌二识不生也。盖禅天无段
食故。段食以香味触三法为体。段食既无。则此二识
不生。明矣。现量之义。说有多种。现谓显现。取境亲明
故。量谓量度故。若心心所。缘境之时。离映障等。显了
分明。得境自性。所谓得境自性者。以性境根尘能以
八法而成。各有实体相分。各有实种生。有实体用。现
在实法故。即所缘唯识也。又现属境。量属心。或俱属
心。或现属根。量属心。依士。持业。依主三释。西方释名
有六种。一依主。二持业。三有财。四相违。五带数。六邻
1453-A¶ 第 403a 页 X73-0403.png
近。又有依士释。此六释以离合名之者。盖六者互相
离合故。六释一一具二名。若单字即非六释。以不得
成离合相故。初依主者。谓所依为主。如说眼识。识依
眼起。即眼之识。故名眼识。举眼之主以依于识。故曰
依主。亦名依士者。如父取子名。即若此老。头儿某官
之父也。又离合者。离谓眼是根。识了别。根非即识。识
非即根。故曰离。合则根识不分而同呼。故曰合。言持
业者。如说藏识。识者是体。藏是业用。用能显体。体能
持业。藏即识故。故言持业识也。又名同依识。藏即含
藏用。识取了别用。此二同一所依。故曰同依识。言有
财者。谓从所有以得其名。一如佛陀。此云觉者。即有
觉之者。故当名觉。此即分取他名。二如俱舍。非对法
藏。对法藏者是本论名。为依根本对法藏造。故名为
对法藏论。此全取他名。亦名有财义者何释。言相违
者。如说眼及耳等。各别所诠。皆自为主。不相随顺。故
曰相违。言带数者。以数显义。通于三释。如五蕴二谛
等。五即是蕴。二即是谛。此用自为名。即持业带数。如
眼等六识。取自他为名。即依主带数。如说五逆为五
无闻。无间是果。即因谈果。此全取他名。即有财带数。
言邻近者。从近为名。如四念住。以慧为体。以慧近念。
故名念住。既是邻近不同自为名。无持业义。通馀二
释。一依主邻近。如有人近长安住。有人问言何处住。
答云长安住。此人非长安。以近长安故。云长安住。以
分取他名。复是依主邻近。二有财邻近。如问何处人。
1453-A¶ 第 403b 页 X73-0403.png
答云长安。以全处他处。以标巳名。即是有财。以近长
安。复名邻近。颂曰。用自及用他。自他用俱非。通二通
三种。如是六种释。此六释。凡注释经论。必用之者。如
注释八识。非以此不能发挥。便当有条。五五次二句。
叙言五识心所也。五识心所。编所有五。别境有五。善
则十一。中随唯二。大随有八。加贪嗔痴三。合而言之。
三十四耳。五识同依净色根者。言此识所依之根。非
浮尘根。乃胜义净色根也。此根非肉眼可见。惟具天
眼者能见之。九缘七八好相邻者。此言五识生起之
义。必借九缘乃得生起。五识九缘者。谓空。明。根。境。作
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也。合三离二。观尘世
者。此言眼耳二识。离中取境。鼻舌身三。合中取境。愚
者难分识与根者。此言小乘愚法声闻。不知根之与
识。各有种子现行。妄为根识互生也。根之种现。但能
导识之种现。谓根为生识之缘则可。谓根能生识则
不可矣。以识自有能生之种子。何为能生识之种子。
故小乘人。未除所知障。智浅心粗。于法不了。故不信
大乘唯识教也。此五识有漏限此。后四句者。发明无
漏义耳。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者。此言
小乘人。谓无漏五识可以变相观空。故大乘论师破
之曰。此无漏五识。在佛果位中。尚不能亲缘真如。况
因中耶。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者。此言
五识因穷果满。则相应心品。俱成成所作智。现三类
身。止息众生苦轮也。盖佛果位中。第八识转为无漏
1453-A¶ 第 403c 页 X73-0403.png
白净识。巳而相应心所。即成大圆镜智。豁然现前。故
云初发。而前五识亦同时转识成智矣。既成成所作
智。则三类分身。有何难哉。言三类者。千丈大化身。被
大乘四加行菩萨。小化丈六身。被大乘三资粮位菩
萨。及二乘凡夫。随类化则三乘普被。六趣均超。或问。
前五识成无漏相应心品。现身益物。何以先言第八
成无漏耶。以圆明初发。乃第八识相应心品成大圆
镜智故。且前五根即第八识所变相分。能变本识既
成无漏。所变五根自当即成无漏矣。能发五根既成
无漏。则所发五根遂成无漏。何疑哉。或曰。能言八识
转成四智。何故却言相应心品耶。对曰。唯识第十云。
此四品。总摄佛地一切有为功德皆尽。此转有漏八
识七识六识五识。相应心品如次而得智。虽非识而
依识转。识为主故。说识转得。又有漏位智劣识强。无
漏位中。智强识劣。为劝有情。依智舍识。故说转识成
智也。予初言八识五识转识成智。当并而注之。亦此
意耳。

此解巳见全集中。以大师教学人。深研相宗。其中
详略互异。故并存之。以备参考。

元注云。此篇八识之纲。思过半矣。巳上是大师于
东阿旅中。为如闻说者。明午南下。不及说竟。夫八
识四分巳下。如闻后请大师续说。只记得前五识
十二句颂。

**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
1453-A¶ 第 404a 页 X73-0404.png

此二句。善言相宗者常交互而不清。以不达安慧所
计。及护法所破故耳。盖安慧宗者。小乘不知有八识。
所知者唯六识耳。六识既灭。似无分别。似现量用事。
便谓无道可进。殊不知小乘所證者。全是无明。即第
八识中不觉也。故安慧妄谓因中无漏五识即能缘。
如此五识以大乘观之。安得无漏哉。以其通善恶无
记之性。小乘粗恶虽尽。细恶尚在。谓之无漏。可乎。谓
之缘如。可乎。故大乘护法。以此二句破之。护法意谓。
变相观空。唯后得智可能。而后得智。且非因中可得。
要待转八识为根本智巳。方得此智。所谓根本而后
得。此是果上事。非因中荐得也。此智果上可以变相。
亦不能觌体缘。如以根本智是实智。后得智是权智。
实智可以缘如。权智可以应俗。权智果上。纵能缘如。
不过变相耳。不能亲缘也。然此五八。唯果上转识成
智。六七因中便能转矣。如安慧言。妙观察智。因中缘
如则亦可通。执无漏五识能缘者。大可笑也。

原注云。五识至果上转。名后得智时也。只好变相
缘如。而非亲缘。故护法说此五识至果中。犹自不
诠真如。岂五识于因中得亲證真如耶。此二句颂。
乃护法出正义。以破安慧之义。

** 毗舍浮佛颂说示如裴

毗舍浮佛。此言一切自在觉。既自在觉矣。有何物而
为障碍哉。然未觉者。不免触途成滞。见色则被色障
碍。见空则被空障碍。忽然而有身。则为身障碍。介然
1453-A¶ 第 404b 页 X73-0404.png
而有心。则被心障碍。身障碍。生老病死。心障碍。喜怒
哀乐。是以周旋于一光之中。而妄成角立。既角立矣。
一切不自在至矣。生有老迫。老有病迫。病有死迫。喜
有怒迫。怒有哀迫。哀有乐迫。迫者。相催之谓也。呜呼。
生若定常。老不可迫。喜若定常。哀不可迫。以其无常。
流之莫能巳也。惟有道者。达身无常。四大成故。达心
无常。前境生故。达四无常。一身待故。达境无常。因心
有故。借一荡四。四无所立。借四荡一。一无所存。借境
荡心。心初不有。借心荡境。境自不留。一四互荡。心境
兼忘。一身而为无量之身。身相不坏。一心而虑周万
物。寸抱本閒。由一切不自在。入一切自在。达之者刹
那可以超旷劫。如其未达。解脱幢即成行尸肉块。智
慧津梁翻作苦海业浪。自古及今。豪杰英雄。打破这
关捩子不得。虽功高千古。名光万世。于本分事上。了
无交涉。故生时受生迷。老时受老迷。病时受病迷。死
时受死迷。喜怒哀乐时。受喜怒哀乐时迷。以迷续迷。
迷无断日。人为万物之灵而灵不悟。以灵续迷。为一
切黑业本。山高水积。未有撼竭之时。少知自反者安
可不惧乎。又灵如融通之水。迷如窒碍之冰。融通则
在方而方。在圆而圆。窒碍则方则定方。圆则定圆。方
圆无滞之谓活。方圆有定之谓死。是故圣人。居方圆
而方圆莫能滞。以无滞故。所以能通天下之情。众人
则不然。见方而被方惑。见圆而起圆执。所以在圣人
即死而活。在众人即活而死。故圣人谓之生人。众人
1453-A¶ 第 404c 页 X73-0404.png
谓之死人。由是观之。自上古以来。所谓生人者。能得
几何哉。为圣不难。难在通灵。苟能通灵。非惟身心俱
灵。大则虚空天地。万物之夥。微则一芥一尘。一毛一
发。靡不灵矣。至于三藏六经。诸子之流。百工之技。亦
无不通故。达身灵通。无事可碍。达心灵通。无理可障。
化生老病死为无上涅槃。回喜怒哀乐證大菩提。涅
槃菩提。从身心得。若无身心。二果何阶。故曰。此身为
尘劳山。此心为杂毒海。一旦达身无巳。尘劳山即功
德聚也。达心如幻。杂毒海即般若浆也。人为万物之
灵。不自重。甘为死人。不为生人。可悲矣。

** 送龙子归潭柘文

潭柘龙子。灵应异常。其卫法也甚固。岁在丁亥。我将
礼普贤大士于峨眉。顾惟水陆间关。夷崄莫测。乃白
龙父。余虽不德。忝为佛子。行迈在迩。其尚有以借我。
既而达龙泉。客济南青堐观。一夕梦小青。逶迤缘壁
而下。无何开侍者至。谓开曰。梦蛇而若来异哉。对曰。
和尚杖锡将西。此必燕山龙之来赴盟耳。自是每食。
出生次必祭诸龙子。龙子夹辅跋涉。三易寒暑。履波
蹈险。冥护实多。己丑我始东还。结夏曲阿于观察别
墅。则龙子现形。辞我欲归故居。呜呼龙为鳞虫之长。
能大能小。能隐能显。智德威灵。变化多种。如多头现
毒摩那斯。慈心难陀。欢喜优钵罗。黛色婆伽罗咸海。
此皆或以德。或以威。或以处。故名或人。其龙德非我
所知也。潭柘大青小青。夫亦龙族。奉如来敕。藩屏伽
1453-A¶ 第 405a 页 X73-0405.png
蓝。蛇形而佛心。类异而敦善。见人不怖。遇物不伤。岁
或不若雨旸𠎝期。百谷憔悴。农人悲惶。二青显迹。吐
沫为云。喷涕为雷。弹指之顷。润沾大地。枯者顿苏。僵
者立起。颦蹙而望者鼓舞欢忭。于是感青惠施。金碧
其宫。昭廓其神。代有铭志。以示无忘。礼也。余道不胜
习。万里周旋。勤诸龙子。恬不告劳。可谓毕力矣。敢不
躬造阙庭。以不腆之币。敬致龙父。奉还令子行。恐后
世不知龙德。我姑识之。以传不朽。仍愿龙之长幼。藉
佛宠灵。得无上觉道。为大金汤于不替也。万历壬辰
岁夏五月二日。达观可道人撰。

蜀道古今称崄绝。峰岢削立。江汉涡漩如沸。自非
神力夹辅。不免于惊。我大师之谒蛾眉也。云水其
踪。果然往返。乘安流蹈夷径。岂非至人之馀事。而
潭柘龙子。功不可诬。或见童子预报前茅。或示大
手。用拯湍险。比大师夏于曲阿。则现其常所见形
以辞。事敢不为之晓乎。余既坐东涧。爱其水声广
舌。宁不忆其大师昔年会众说法。此间自为言二
青灵异状。抑又闻龙子侍游峨眉。故余有泉水不
湮尘外锡。薜萝犹挂旧时衣。鹤来句曲云先待。龙
去峨眉雨未归之句。顷余读送龙子文。知龙子悉
矣。子其行也。作诗送之。飒飒雨露微。风吹木叶飞。
行从北山下。坐见小龙归。蜀雪崖珠络。江云护宝
衣。可知沾法力。台殿展光辉。嗟乎。余望龙子在垆
匕之间。龙子今归故山。而我犹耽病乡也。弟子如
1453-A¶ 第 405b 页 X73-0405.png
鹏谨跋。

** 天池山煅昏散道场说

原未煅昏散之椎轮。三世诸佛。迭相授受者也。第在
用之何如耳。用之果善。消昏散于刹那。扶止观于大
寂。陨山河于未始有地。荡身心于无得之乡。断欲结
之利刀。资灵躯之正命。效见当人之勇心。游象帝之
先。本有神珠。光明在掌。初非他宝。价直谁酬。即凡身
而證佛身。依俗谛而造真谛。功高空施。德富难量。诚
以行人一息昏散清。即一息佛。一念昏散清。即一念
佛耳。呜呼。茫茫苦海之中。凡有血气之属。莫不抱灵。
而头出头没。不可胜计。设有一人。能于椎轮之下。清
一息一念昏散。成一息一念佛者。若以佛眼观之。则
其功德。信不可思议。况夫多时日者乎。盖人贵自反。
果能反照自已分上昏散。自生至死。刹那有停息乎。
故曰。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河沙七宝塔。宝塔毕竟
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如或用之弗善。亦不荒失
人天福田。是以黑白贤豪能言者。宜游扬赞叹。有力
者宜护持周给。凡道场所在等心助扬之。

此文。巳收全集中矣。天池道场。迄今尚为魔外之
所据。经过此地者。道俗四众。无不伤心。故拈书天
池山道场等字。以为人天眼目。观者幸为著眼。庚
子长至日。蒙叟谦益谨识。

** 题包生所刻楞伽经

夫身不自身。由心故身。心不自心。由身故心。由心故
1453-A¶ 第 405c 页 X73-0405.png
身。身不可得。由身故心。心亦不可得。身心既不可得。
则智山独立。觉海澄渟。情识路穷。能所寂断矣。若然
者岂惟众生不可往。即具大神通亦安能往哉。此经
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宗。为根熟菩萨。直明
识体全真。便成智用。楞伽。此言不可往。乃表心地法
门。非修證可能入。故凡读此经者。能直下究竟。身心
无路。自性无门。则肉身凡夫可立往也。冯太史谓予
曰。包生新刻楞伽经。字画精简。明白显朗。使人睹之。
心开目明。乞师一语。为流通前茅何如。因书此。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解叙

夫般若大部。数百万言。如沧海云涛。汪洋莫测。是以
菩萨流慈。束广成略。爰有心经。文言要约。旨趣全归。
自唐迄今。注疏骈出。高人渊匠。迭震灵响。机缘靡定。
好乐无常。取此节他。互有损益。俾后昆淤疑。致非一
矣。练川侯观察复吾。知宝斯经。津求奥义。亦由槜李
许参知为之良导。故得徵问于予。因为法界略解。以
慰其徇法之志。达道人自叙。

** 示鲍生持楞严经

一心不生。万法何咎。首楞严。此言一切事究竟坚固。
即此而观。智鉴意近理究竟坚固。如来义近事究竟
坚固。何以故。情生则智隔。一心不生。得非情未生时
乎。设情未生则无事不理。无情不智耳。予故曰。智鉴
之意近乎理究竟。如来近乎事究竟。昔雪峰示众曰。
二僧却真实为人。玄沙曰。万里神光脑后相。又曰。髑
1453-A¶ 第 406a 页 X73-0406.png
髅即金刚体。此皆非事究竟坚固之样子乎。鲍生果
能于智鉴句中荐得。则如来句中未梦见在。于如来
句中荐得。则雪峰玄沙句中未梦见在。如能于种种
句中透彻无碍。则十轴楞严。从头至尾。由字积句。由
句积轴。横捺竖拖。无择精粗。有心无心。莫非究竟坚
固也。如于种种句中。未能透彻。则不妨朝持暮持。荣
持辱持。开眼持合眼持。阿屎放尿持。穿衣吃饭持。持
来持去。生持死持。一日一持。熟则髑髅𨁝跳。放金刚
光。作覆盆之日月。有何不可。如持经不遵此持。何异
春鸟昼啼。秋虫夜鸣者哉。鲍生勉之。

** 跋照公墨书华严楞严

本朝尹山隆菩萨。少年时。血书华严经。法华经。各一
部。及高皇帝开试经度僧之例。有业不精而妄应者。
帝怒。坐及三千僧。皆边远充军。隆公特往京师。愿焚
身赎众僧之罪。帝允之。敕有司设道场严侍卫。公跃
然登之。身将半烬。烈焰中犹手书风调雨顺四字。嘱
内使曰。俟天旱焚之。后果亢旱。帝焚之。即沛然大足。
帝曰。此永隆雨也。呜呼。隆师血书华严法华二经时。
初无求效之心。及焚身之际。大光中露此三昧。使天
下千古。仰而戴之。当时道亦赖之大振。皆自心不欺
之力也。今去隆师二百年。尹山复有僧明照者。墨书
华严楞严各一部。虽用墨不若用血。然其最初一念
不欺之力。未始不同焉。予登峨嵋。道夔之万县。见一
老僧书华严。以精恳虔笃。不觉暗中书经达旦。偶邻
1453-A¶ 第 406b 页 X73-0406.png
僧说破。即不能书。楞严曰。因明有见。暗成无见。不明
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若然者隆师焚身之际。火
光亘空。与夔之老僧。暗中眼光不昧。皆不明自发之
光也。照上人书经时。能猛加精恳。以增上之缘炽薰
自心。则此光之发。不独前人有之。上人当勉之。

** 炽盛光如来陀罗尼经跋

夫圣人无常身。因众生所感之机而示身焉。是故。释
迦如来。示丈六身。逗娑婆机也。若无量寿觉。则身非
丈尺之可量矣。矧乎炽盛光王如来。以光为身。以愿
为轮。以慈悲为辇。以大白牛为精进。遍游于星宿光
中。而作佛事者耶。然众曜之光。本之此光分焰。乃能
变化无穷。故五行七政。经纬璇玑。为善者应之以吉
祥。不善者应之以咎殃。虽曰众生机感。而彼佛如来
神力。以大慈力威神故。悯诸星宿变怪骇怖世间。乃
说吉祥陀罗尼折伏之。俾凶曜伏降。吉星悬朗。是以
一切众生。于此吉祥陀罗尼。应当志心奉持。其持诵
之法。或制轮佩身。或以真言意持。若未臻灵应。当更
发增上愿心可期必克。迨乎应念响臻。密非外得。心
法不二。本末同归。可咒枯木以开花。喝顽石而使裂。
乃至易短折为长年。变无嗣为螽斯。种种祈求。必获
如愿。揆之以理。岂外一心。呜呼。木石无情。尚能因咒
转变。何况人心本觉。为物中之至灵乎。苟能因理生
信而持。因持得徵。则神咒之力与信力。交入融固必
然也。乃若澡身以军持。单线以拽山。此难断欲。至人
1453-A¶ 第 406c 页 X73-0406.png
游戏之事。犹然不可思议。况复善男子善女人。于此
经咒。信心不二。精勤奉持。其能铸变怪为祯祥。化凶
祸为休庆。固必与至人三昧等耳。虽然。微我释迦如
来。悯此堪忍。隐无量威神。甘为炽盛光王之绍介。接
彼有情。置之吉祥光中。焉能如万卉在春。秾纤俱丽。
各各自足。而万卉不知也哉。佛弟子贺懋熙。受气孱
弱。而为宗子顾惟寿命不长。无遑尽奉养之勤。以是
发心刻炽盛光王佛。出相吉祥陀罗尼经。寿诸天下。
凡有如懋熙之愿者。因经得咒。因咒得益。譬一灯光。
传百千亿。百千亿光。传之无尽。生生世世。在在处处。
恒为炽盛光王如来之眷属。以弘法为家务。更愿凡
因此经得益者。满愿如熙等无有异。因斯希有。转相
信奉。以臻觉道。宁非堪忍界中一入路乎。

** 题三教图

我得仲尼之心。而窥六经。得伯阳之心。而达二篇。得
佛心。而始了自心。虽然。佛不得我心。不能说法。伯阳
不得我心。二篇奚作。仲尼不得我心。则不能集大成
也。且道未一句。如何播弄。自古群龙无首吉。门墙虽
异本相同。

** 跋石刻法界观

华严法界观。辞旨冲漠。大经广雅。囊括尽矣。丹阳贺
生学仁。欣然石刻印行。达观道人一语因书与之。时
万历辛卯四月二十一日也。怀州牛吃禾。益州马腹
胀。天下觅医人。灸猪左膊上。此又杜顺老汉注脚耳。
1453-A¶ 第 407a 页 X73-0407.png

** 跋石刻圆觉经

此神通大光明藏。我释迦如来入之。乃说此经。十二
大士入之。则能酬酢精辨。如瓶泻水。了无滞涩。丹阳
贺上舍。喜圆觉经。刻石流通之。乞予一语。为之嚆矢。
因书此。时明万历辛卯四月下旬一日也。

** 跋石刻八大人觉经

此经三百七十一字。八觉精光。虽则曲照多方。诠摄
殆尽。其辞冲远简朗。旨趣弘深。非怀抱日月者岂易
措笔。一觉悟世无常。心为恶源。二觉多欲为苦。少欲
自在。三觉知心无厌。慧业痛治。四觉懈怠坠落。勇伏
四魔。五觉愚痴生死。多闻益物。六觉贫苦多怨。恶人
等慈。七觉五欲过患。俗人偏念。三衣瓦钵。增净力势。
八觉生死炽然。苦恼无量。愿代众生。受一切苦。使究
竟大乐。夫达世无常。则前尘无得。知心为恶源。众苦
自息。贪欲既止。枯淡常足。慧业非勤。染习难治。至于
俗人。念三衣瓦钵。代众生受苦。俱令安乐。虽复觉觉
殊功。要之即现前一念。情识之心。不善用之。则三涂
横起。善用之则三德圆明也。此经。元普光雪庵头陀
以为。沃宅清凉之具。槜李福城东塔寺壁。清凉观国
师顶门之上。手泽犹存。魏塘光德庵如谷东公。临终
之夕。以手写此经。授其徒某。且嘱曰。吾虽大事未明。
幸将壳漏子。脱于寒云之中。藉文殊老人。与万菩萨
慈悲之火阇毗之。可谓庆甚。更何憾。惟此经。累汝刻
石施人。则我死犹生也。其万历辛卯正月初五日。于
1453-A¶ 第 407b 页 X73-0407.png
(王氏)墨香庵。向余言涕俱出曰。此先师命也。某闻鄣山
丁氏南羽者龙眠再来也。不揣暗短。欲仗慈光乞一
佛影。并此施行。不知可否。呜呼。东公临死而不忘法。
其徒后能𠼫命持骨石。不远数千里还自清凉。有子
如此。死者何憾焉。余哀其诚。命丁生成褫之。且为记
其岁月云。

** 万菩萨缘起引

夫圣人无常身。以众生为身。如片月在空。影临在水。
有见不见。则水有清浊。非无月也。我观音大士以闻
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忘所。获二殊胜。成三
十二。应使一切众生心水清净。随缘而得见焉。由是
论之。则菩萨众生。初非有别。以闻思熏之。即得入流
忘所。圆通妙应。以食嗔痴熏之。即顺无明流堕诸趣。
以故菩萨。悯其同体。即所自验方救疗群有。驾大慈
悲。分身散影。随类利益。滇南清禅人一日病几死。梦
观世音劝其念自性佛。遂疗。由是发心。图大士万身。
普施供养。报菩萨恩。信入意地。情见乎辞。余见其涕
泪俱出。而作是言因慨焉。为之述此。夫清禅人。以笃
疾为水。得睹菩萨清凉之月。达观道人闻其言。即直
下不疑。则以不疑之水。亦复见之。愿诸净信。各各若
我直下不疑。则菩萨清凉之月。在在而见。虽然众生
业重。不疑为难。且向第二门头。往生极乐。共观弥陀。
闻无上法音。又普门中。最方便处也。

** 韦提观境
1453-A¶ 第 407c 页 X73-0407.png

稽首释迦佛。恩逾昊天德。父母生育我。无能使不生。
君师资教我。无能令出苦。惟有大雄氏。慧光破我迷。
慈悲摄受我。令知生不生。令知苦出苦。指大捷径路。
使我坦然行。观想光为烛。破断常黑暗。愿力为金绳。
牵至极乐国。弥陀相尊特妙好难思议。谛观在眼中。
晓然如皓月。乘佛慈力故。众观悉成就。观光如大镜。
清明若秋水。依正影现中。交罗而不杂。观成正悲喜。
忽生一种疑。我身居秽土。作想阿弥陀。众妙即现前。
历历了不昧。设若念不生。圣凡在何处。唯愿无量寿。
放光破我暗。一切同疑者。亦愿净疑垢。

** 姑苏华山寺募缘疏

凡土木之工。不可轻举。虽王公大人有所兴复。若不
先斟酌而遂图事。必费广而难成。况深山穷谷之士
乎。虽然。心为万法本。本立则事遂。由是观之。事无大
小。先以立心为本。故孟宗王祥。立心在孝。则寒林为
之抽笋。坚冻为之跃鱼也。华山去县治一舍许。山石
峭拔。岩壑深秀。池生千叶莲。老子枕中记云。服之可
以羽化居之可以度难。复名天池者。昔虎丘晋王珣
王珉舍别墅为道场。一山两寺。亦此类也。万历辛卯
夏至日。紫柏道人登天池。道木渎。忽飘风骤雨并作。
乃停舟明月寺前。次日问明月主僧。得姑苏志读之。
是知吴中名蓝真宇。十废八九矣。即华山寺去城差
远。与俗非涉。或者欲易为游乐之馆焉。昙文上人慨
然愿新之。道人摩顶慰之曰。汝不闻王公大人。苟有
1453-A¶ 第 408a 页 X73-0408.png
土木之役。必郑重图之。计汝衣惟一衲。食惟一钵。地
无卓锥之隙。敢图胜事乎。上人愀然对曰。既为佛子。
当报佛恩。昔包胥申一哭。可以存楚。韩虽三户。可以
亡秦。文虽不肖。但恐发心不真则难图。心果真。沧海
可以戽竭。泰山可以崩裂。今华山僧房巳备。第正殿
未新。文生是心。且檀越复尚贤轻利者。和尚毋多忧。
文计之久矣。道人再谓之曰。倘檀越舍地而不舍价。
子又奚若。文曰。计其价不过三四金。当次第乞之。况
苏为天下名州。岂无贤豪长者为之乐助哉。且卓庵
断凡。皆文同志。道人合掌。称常住三宝。愿文子强力
忍垢。始终其事。当为渠说末后句。酬其劳未晚也。

** 峨嵋山饭十千僧大点心疏

尽大地是一个馒头。谁能下口。撞着主化分二厘银。
随自发心。或千钱百钱。乃至十钱。欢喜施来。或一佛
二佛。乃至万佛。就缘斋去。譬夫水银堕地。颗颗皆圆。
月镜澄江。头头皆满。本空上人。以热馒头。聊当金牛
之饭。达观老汉。以古云门饼。唤作可口馒头。米面是
一般。由人做造。敢问十方善男信女。及行脚上座。且
道。古人家风是今人活计。荐得者许你掉臂横行。如
或未然。须乞我馒头钱来。咄。

** 修径山放生池记

予自峨嵋还。寓曲阿。每思登径山。礼诸祖师骨塔。因
缘未便。至万历辛卯二月之望。始克遂愿。沿大人峰。
寻天目来脉。见一池。可三亩许。周甃以石。名曰放生
1453-A¶ 第 408b 页 X73-0408.png
池。远久芜没。使湛然玄津。天光不接。予甚慨焉。因为
于比部之于广灯。许新是池。及还则广灯有疾且瘳。
瘳之日即予许新池之日也。因语比部。相与感诸祖
慈庇。遂捐金新之。

** 跋吴江永福寺吴明卿募缘文

紫柏道人。于云阳道中。读居士永福寺募缘之文。喟
然叹曰。楚人有吴人之心。吴人岂无楚人之心哉。且
周仲大为之嚆矢。瓦砾化为金碧。将指日可待矣。紫
柏道人。再问修寺之意。仲大则曰。修寺在乎存教。存
教在乎阐理。阐理在乎明心。心既明则三藏六经。皆
我注脚也。况其他乎。道人高仲大。见远而理明。遂述
此。

** 募脩天池寺山门疏

吴门佛国山天池寺。回峰抱寂。碧水长流。雅称禅栖。
境实希有。紫柏道人。每过而乐之。凡香台名室。像设
所安。幸皆修饰。惟三门凋落。未得英檀。道人聊为倡
二十人缘。人乞银二两。完兹胜事。况三门譬人面眉
宇。而眉宇尘埋。见者曷勿惜哉。万历辛卯四月二十
八日。紫柏道人题于天池莲花楼中。

** 下邳吊留侯诗后语

即此观之。则子房佐汉。非为汉也。志在报韩。报韩克
之。此情遂死。吾曹求无上菩提。若情不死。决所欲未
遂也。殊不知。欲不可遂。如遂之。长劫沦坠而巳。安有
出期耶。
1453-A¶ 第 408c 页 X73-0408.png

** 读靖节桃源记语

予于虞山之阳长宕湖中。读陶靖节桃源记。忽觉心
旷神怡。乃悟武陵渔人。即洞中人耳。若非洞中人。岂
能一见山口。有光便舍舟入口中。坦然直进。了不生
心。视身若无有哉。故能穷桃源之趣。而得洞中之实
者。脱无渔人之胸次。介然生心。思与洞中人共语。殊
可笑也。

** 跋王房仲林间录

贺知忍。赤肉团上。无位真人。暂时不在。王房仲。以白
拈贼手段。盗去此录。是录不以古今铨次。三百条白
拈家法。觉范老汉于石上林间。积录成书故名。此中
大都。皆古德活句居多。至于宗教典刑。亦灿然在目。
昔大慧禅师。每举师翁。教子作贼之喻。喻参禅者。不
以倚靠夤缘。自悟本心。始许渠绍白拈种草。紫柏道
人却不然。从教人家男女。会作贼不会作贼。总与他
受个白拈法子。或有旁不禁的出来饶舌。道人缓缓
地向道。按牛头吃草。也不是分外。

** 送宝山庆公之姑苏访丁南羽序

昔范阳蒯生。善为长短说。如蜜中边。听者皆甜。秦青
善悲歌。声震林木。响过行云。使薛谭终身不敢言归。
代之五台山。有仰崖庆公。主寺龙泉时。善说法要。使
听者如童稚得蜜。如孝子依亲。悲喜交集恋如也。故
一半千日。若弹指顷。龙象云委。香厨妙供。亦自然充
足。岂蒯生秦青。夙承佛记。现比丘身。而说法者乎。唐
1453-A¶ 第 409a 页 X73-0409.png
吴道玄。床李伯时。皆以画鸣于世。虽风致各臻所妙。
然离自心光。皆无所施其巧焉。予以是知二子者。皆
以道寓技者也。鄣山丁生。善写佛菩萨像。生气意态。
使人瞻之。道心开霁。莫知然而稽颡之不暇。岂吴生
龙眠。其前身也欤。丁生闻予道庆师之高。方将裹粮
问法。庆师闻予道丁生之奇。遂不远千里。求丁生写
诸祖道影。藏之峨嵋衡岳。意在慈波慧炬。照润千古。
殊胜事也。余嘉其志。因向所撰疏𢌿之。并书此。以壮
其行。且为请谒丁生之地耳。

** 东梵川说

王维别墅。谓之辋川者。以所标其人也。渠尝曰。一兴
微尘念。横有朝露身。如是观阴界。何方置我人。余每
深味斯旨。则不觉身心都遗。所谓卓然而独存者。譬
如微云散长碧。一轮圆满。生心即残矣。余脱白以来。
浪迹江海。三十馀年。然于吴中云间曲阿。乞食禅憩
实多。云间有康孟修氏。独募辋川之风。亦颇味于无
生之学。而曲阿于中甫氏。意况清旷。亦似孟修。孟修
别墅。碧溪抱竹。枫树萦藤。春深花香。空翠交映。有禅
思者寓之。则彼皆无生资也。设骚人墨客来游。则诗
思入微。亦皆彼为之梯矣。即中甫静室亦四围流水。
池沼汪洋。虽花木竹筱。吟风争暖。不下孟修所居。第
曲阿别墅。人多而天少。余虚其心。而公其辞。伯孟修
而仲中甫焉。遂名云间者。谓之东梵川。曲阿者谓之
西梵川。或高人胜士。有闻二氏之风而悦之者。能抽
1453-A¶ 第 409b 页 X73-0409.png
思吐奇。藻饰园林。昭廓禅旨。则鄙夫深望也。万历二
十二年四月初三日达观可道人。书于东梵川白云
西阁。

康园幽旷。虽辋川之胜。恐未过也。但时流抱俗怀。
近昧天真而哗世态。却谓萧瑟难禁。似畏久留五
茸名州。园去州又不远。唯孟修能[木*(占@夕)]。卯郎能来。老
人能独乐于二人之表。即花神木客。亦窥老人有
无不能也。况其肉食者乎。园兮园兮。去或来兮。来
兮未可期。青山白云。欲何之。年光等石火。世路蚁
旋磨。一息喘不继。子女徒悲呼。九原少相识。未死
应虑之。此语。须共徐三同览。手字付孟修。

** 云间辋川即事兼怀诸法侣

只因地僻无人到。更为池清有月来。恼杀藤花能抱
树。枝枝都向半天开。

此篇句放而思远。寄无情讽有情。即有心会无心。
噫当兴怀之际。而识境超然。非本色人。顾未易知
也。憨憨可禅人。

** 祭了然关主文

夫人所以有生死者。以其执我耳。我相若空。谁婴生
死。故曰。吾有大患。以我有身。无身奚患焉。而身之所
成。又以四大攒集。如三十辐为一毂。如此者。生可也
死可也。无可也有可也。奚患焉。吾了然师。初以习讲
为志。故三吴丛席。靡不经历。既而为法忘躯。伤饿遘
疾。自惟躯壳郎当识精昏弱。由是终年闭关。疲以接
1453-A¶ 第 409c 页 X73-0409.png
人。余曾扣关请益。喜其教乘精到。吐语出常。万历戊
子八月。余挂锡五峰山中。一夕梦双塔离崩。一倒于
南。一倒于北。觉谓二三法侣曰。此何祥耶。或对曰。老
汉昏沉识变。虚结成梦。皆自心浮想所现耳。越日而
师之受业徒道开。至自聊城。以师计及东禅月亭法
师清凉无边禅师之讣告余。闻之不觉肝膈怆裂。呜
咽移时。得公开讲三吴。福公清苦五台。而师则尤。以
佛法知见。自治其心。皆法门栋梁。何苍天不佑并折
乎一时。余与师同庚公。弃我先归。余犹飘泊风尘。愧
师良多。虽然以四大观身。则一忘而四存。以一身观
四大。则四忘而一存。以四忘一。一无所忘。以一忘四。
四亦无所忘。所谓我执者。又将安寄。如是则先归者。
归无所归。未去者。住无所住。此旨乃吾师闭关活计。
必非死生之情所能蒙昧者也。瓣香悬炷。聊奠寸心。
尚飨。

** 荐鹤林渠公亡父

居士生不见。居士死却闻。究竟生与死。如环上终始。
以是之义故。闻与面见同。既见死不吊。于渠公非安。
非安不以情。楞严薄肝脑。废刹一旦光。光从真心出。
以此功德海。亡者生善处。

** 悼太虚亮公

夫龙之为物。神异莫测。大可以易形千丈。细可以隐
质秋毫。及其嗔睡淫欲之际。则本形自露。若然者龙
虽神异。能于有心。而不能于无心也。太虚亮公著沙
1453-A¶ 第 410a 页 X73-0410.png
门服。能世谛事。忽略绳墨故。同曹每讥之。及临死时。
虽病骨颓然。见常所识者。犹谈笑自若。不以一死累
其怀。乃挺然脱去。亮公踪迹。岂可以有思惟心测之
哉。紫柏道人。感而悼之曰。公未死兮人多疑。公既死
兮人多思。死生不可昧兮心自知。公其有灵兮允我
辞。

** 吊沈少江居士

一切众生。见身可得。是谓愚痴。认知觉为心。是谓愚
痴。且道。愚痴现前般若。在恁么处。仰劳大众助称摩
诃般若波罗蜜。绕灵三匝。且道。般若现前。愚痴又在
恁么处。少江居士。闻我音声。了得过去心不可得。现
在未来心不可得。咦。门前流水长无尽。无限鱼龙唱
鹧鸪。

** 吊沈居士母

生死无定义。但随四大起。见有谓之生。见空谓之死。
死生有情见。见亡登佛地。我因吊尊堂。信口说此偈。
昆玉如荐此。芳灵受佛记。

紫柏尊者别集卷一
1453-A¶ 第 410b 页 X73-04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