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杂记¶
杂记¶ 第 333c 页
紫柏老人集卷之二十二
明 憨山德清 阅

* 杂记

一日于比部。言一屠牛者。牛将屠。忽跪而求生。泪堕
不止。屠不胜怒。遂剌其两目。牛死未移时。屠剔牛肯
綮。刀忽跃剌其目。毙焉。呜呼。万物一物也。万神一神
也。故以大道观之。天地我伯仲也。以天地观之。万物
我伯仲也。我戕伯仲。则伯仲戕我。何尤哉。

苏长公跋张无尽清净经曰。作止任灭。佛言四病。无
尽言。作止任灭。是四法门。长公则曰。无尽若见法门。
应无是语。紫柏老人试拈问麟郎。麟曰。两头不著。老
人曰。尚未信。汝再道看。麟则崖柴笑而巳。老人谓麟。
汝见车轮否。能引重致远。千里往复。轮若掩地。则一
转不能也。汝知此。谓四病四法门。果是两头语。然汝
还欠一筹者。殊不知即两头耳。

夫龙之为物也。隐显莫测。变化无常。以故世多奇之。
殊不知有豢龙氏者。驾之若牛马。驱之若犬羊。夫复
何奇。岂非有欲则易制。无欲卒难驯耶竖而趍者。灵
出万物谓之人。设有欲亦弗灵矣。昔有鸲鹆效僧念
佛。久之。一旦无疾而化。既检其馀烬。得舍利若干粒。
灿然夺目。闻而未知奇者。将非黑业酒醉。父母撼而
未醒乎。当湖有僧诵法华经。有年数矣。一虾蟆闻经
声。忽作拳跽状者移时。众见怪而厌之。少顷。若禅坐。
撼之巳息断矣。达观道人闻而奇之。以为法华会上。
杂记¶ 第 334a 页 X73-0334.png
八岁龙女。能。献珠得佛。独擅其美。而斯虫复能数千
载之下。追其芳躅。是不奇。又孰为奇。夫茫茫宇宙人
岂少哉。人弗能而虫能之。则有愧于牛马多矣。虽然。
诵经不诚。音难悟物。睹虾蟆。而后信诵者之诚也。我
闻唐修雅法师曰。佛之意兮祖之髓。吾之心兮经之
旨。合目冥心仔细听。醍醐滴入焦肠里。若然者。则是
虫岂非醉醍醐。而熟睡者耶。

达观道人。乙酉岁之伏牛山。道出滁阳。遘丁太仆。时
方炎暑。与二三法侣。纳凉于滁之龙泉寺。一时田侍
御。并邹钟二司马。俱问法于道人。道人应机率性。适
忤钟司马。司马大怒。威作百态。道人未能以慈心三
昧摄伏之。终有愧焉。使钟君邂逅于今日。必以道人
为春风主人矣。惜其即世早。无及此缘也。龙泉元封。
相去八十馀里。故结夏焉。寺主东州。与杜生善。道人
于是始识杜生。将七易寒暑矣。田侍御。两司马。较诸
二善友。虽显晦未始同条。然皆识道人于乞食之初。
可无念哉。乃今惟杜生不远千里。谒道人于曲阿于
生之别墅余甚感之。乃嘱杜生曰。汝识吾面。莫若识
吾心。汝识吾心。莫若识吾无心之心。识吾无心之心。
又莫若识汝之本有心。识得本有心。虽复舆台走卒。
轩冕莫若也。如未识之。急须识取。

予登峨嵋。往返几三年。以贪观山水。须发不暇剃除。
遂成头陀焉。既至曲阿于观察北园。时比部为地主。
常熟缪生。吴江周生并在。予以暑热。乃剃发而留须。
杂记¶ 第 334b 页 X73-0334.png
发几四寸许。以一囊红花裹而藏之。携至清凉。授开
侍者。寓清凉半载。除夕须亦剃除。亦授开侍者。惟左
右鬓。命众阄之。时一芦运禅人得其右。一微渊禅人
得其左。叶航江禅人阄毕。特请于余曰。愿得分少须
发供养。予睹其眉宇。真色蔼然。乃分向授开侍者所
藏发一束与之。虽然。老汉以十方世界为一缕发。且
道全身向什么处安著。以十方世界为全身。且道一
缕发向什么处挂著。道得亦三十棒。道不得亦三十
棒。如何即得不受棒去。咄。云山万叠水潺湲。𡨔堵棱
层顶如削。

嘉靖初。蒲之万固寺。背七里许。峰峦攒秀处。有古刹
曰赞叹。其中老纳义秀者。温里人。精进敦实。日课阿
弥佛十万馀声。朝夕无閒。五十馀年矣。至于经行之
所。砖砌成漕。或穿及底。人试补之。久复成漕。今犹在
也。初有贫寒子。不能自活。来依秀。秀纳之。久之见其
动静弗佳。因呵曰。汝真贼也。无何果约其党。乘夜击
秀。初击秀称佛声犹洪。再击称佛声弗断。然亦微矣。
因死。亦当垂绝之际。佛声不断。至于股折。能跏趺而
逝。非五十年志气坚强劲正。乌能至此。又有白居士
者。亦往来蒲城。佣役得值。不择僧俗。悉施与之。一日
灌园汲水。忽遗身心。鼻息乎绝。有老妪不知其定。多
方强救之醒。七日。旋定如初。后游陜。定于盩厔冷庙
中。将九十日。村人谓其死也而埋之。呜呼。秀老精进
而取杀。居士禅定而活埋。皆多生夙殃也。
杂记¶ 第 334c 页 X73-0334.png

五祖演和尚。一日云。我这里禅似个什么。如人会作
贼。止一子。其子一日忽问云。我爷死后。我却如何养
家。须学个事业始得。其爷一夜引至巨室穿窬。入宅
开匮。教儿子入其中取衣帛。儿才入匮即锁却。父乃
寻先窦而去。其儿子在匮中。计无所出。故作鼠啮声。
其家点灯开视。匮才开。贼儿耸身跳出。人不及措手。
得脱。随赶至中路。贼儿忽见一井。乃推巨石投井中。
追人却于井中觅贼。儿直走归家问爷。爷云。你且道
怎生得出。儿具说所以。爷云恁么。却尽做得。万历丁
亥冬。余结制芦芽。禅馀无事。偶与主人妙师。阅及此
篇。妙师捧腹笑而泪下。余问何故若是。妙师曰。我笑
中有痛。余又问。痛甚事。妙师曰。痛他父子情忘。始做
得贼。余感妙师知言。故录之。

迦旃延有慧辩。善说法要。于大众中。以解行称第一。
常宴坐树下。有外道来问曰。以我观世人。但有此世。
更无他世。可得然乎。迦旃延曰。今此日月。为天为人。
为此世。为他世耶。若无他世。则无日月矣。外道俛首。
如是转折几十。而外道情枯智讫。遂归依之。或者问
佛。迦旃延。富楼那皆有慧辩何故。佛曰。渠二人多生
修无我观。故曰。修无我观。何以得慧辩。佛曰。汝不见
钟鼓乎。本无心念。而随叩随应。以其内本空故也。问
者始解。

嘉靖閒。夔州万县象鼻岩下。有一庵禅师。书华严经。
一日日暮。残阳巳没。尚徐徐。书之不巳。侍者报曰。日
杂记¶ 第 335a 页 X73-0335.png
光久没。何书经不止。禅师闻。则伸手不见指矣。呜呼。
本有常光。无择凡圣。瞥尔情生。暗相现前。余追思一
庵之精诚。于书经之际。此光忽露。因缀之以偈曰。笔
头无火夜生光。了了徐书经几行。幽鸟一声啼绿树。
东风吹散百花香。此偈余忘之矣。适万县福城庵。行
行上人。诣吴请华严经。闻余书法华于金坛。于见素
之墨光亭。特过信宿。灯下偶及此。予憬然。因再缀之
以偈曰。万县吴门共一天。书经谁后复谁先。夜深偶
举陈公案。这段常光又现前。

松陵丁慈音。言及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师
拶之曰。如何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丁生惘然。师曰。
汝问我。我为汝说。丁生唯然。师忽击几一下。问丁生
闻否。答曰闻。师曰。此非而生其心。又问丁生。汝闻时
是有心闻。无心闻。答曰。无心闻。师曰。此非应无所住。
既而师复说一偈曰。木鱼打得频。怕痛忽生瞋。汝若
知痛处。禹门度金鳞(丁生名法鳞)

* 解易

先天有常。则后天何始。后天有常。则先天何复。唯先
天无常。而后天始开。唯后天无常。而先天可复也。如
伏羲未画之先。岂无易哉。然非伏羲画之。则天下不
知也。予读苏长公易解。乃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
爻。虽性情有殊。而无常则一也。何者。乾若有常。则终
为乾矣。离自何始。坤若有常。则终为坤矣。坎自何生。
故乾坤皆无常。而离坎生焉。至于一卦生八卦。一爻
杂记¶ 第 335b 页 X73-0335.png
生六十四爻。不本于无常。则其生也穷矣。此就远取
诸物而言也。如近取诸身。则一身有四体。手与足也。
总手与足而数之。不过二十指。就一指观之。可屈可
伸。若指有常。则屈伸之路塞矣。若屈伸有常。则指终
不得复为指矣。吾以是知先天之易。初无有常。则后
天之路不穷也。后天之易无常。而先天之途。本自通
也。苟性若有常。情何从生。情若有常。性何从明。唯性
无常。则道可为器也。唯情无常。则器可复为道也。圣
人知其然。所以即情而复性。而不废耳目之用。即性
而摄情。而本无物我之累也。所以开物成务。多方变
化。使天下沾其化。而情消性复者。如春阳之在万物。
物无不化也。如严冬之藏万物。物无不复也。然易有
理事焉。性情焉。卦爻焉。三者体同而名异。何哉。所在
因时之称谓异也。苟神而明之。理可以为事。事可以
为理。则性与情。卦与爻。独不可以相易乎哉。如易之
数。爻情是也。如易之理。卦性是也。数明。则吉凶消长
之机。在我而不在造物也。理通。则卷万而藏一。虽鬼
神之灵。阴阳之妙。亦莫吾陶铸也。

卦名大有。盖一阴而居尊位。备有信顺尚贤之三德。
而群阳心服。自归之。故名大有也。唯初九。处远而不
能通五。故若有害也九二。位与五应。阳以柔通。三以
阳居阳位。势可以通天子。复有上九冥而援之。则其
通上。岂不易哉。四则近五。而三又非强梁者。则专而
附五矣。而五自知。柔不能独立。得上九而附之。五既
杂记¶ 第 335c 页 X73-0335.png
附上。又能容四与三二。乃本配专辅五。而不惮劳。可
信也。以此观之。初九虽则处远。其阴被五之德厚矣。
未有被其厚德。而不怀报者也。予以是知。一阴五阳。
而阳服其信顺尚贤之德。并甘心为其用也。不亦宜
乎。

我观易之噬嗑。乃知人之情。若水火也。盖水不至下。
则不止也。火不至空。亦不止也。以下与空。水火之极
也。如噬嗑之初九。恶六二之乘已也。怒而噬之。由肤
而至鼻。而六二以至柔之德自持。以中正之道自安。
恬不为介意。然终非初九之福也。故天道。损有馀而
矜不足也。又六三之恶九四乘已也。亦怒而噬之。是
不知九四六五。皆至坚而难噬者也。六三由是而力
穷矣。然九四六五。不推六三之力穷。亦并力噬之。则
六三也。欲敌之则力不胜。欲安之则心不甘。唯怀毒
而巳。然则六三之力穷。乃九四六五之福也。九四六
五皆坚而难噬。则又六三之福也。而六三得福不知。
唯怀毒焉。可谓愚而陋矣。若九四六五。果知六三之
有毒。噬而能止。则九四六五。得福亦多矣。唯上九也。
处噬之终。不知戒。而以噬为事。则处终者。凡噬之祸。
并归之矣。其荷校灭耳。不亦宜乎。呜呼。唯君子玩象
而得意。得意而知戒。持理而折情。情折而理充。理充
而日造乎无我之域。故有犯而能容。容则大。大则无
外。无外。则天地万物皆可以范围之。岂可当噬嗑时。
我无术以禦之哉。
杂记¶ 第 336a 页 X73-0336.png

夫井不自井。由人而井。故井虽不可改。而可夷也。然
井不自夷。亦由人而夷。即此观之。井夷不夷。井洁不
洁。皆由人而巳。井何预哉。故井无得丧。而人有往来。
汔至则瓶入井而未得水。未繘则瓶得水而未出井。
如繘而出井。则有功而无凶。未出井而羸其瓶。则有
凶而无吉也。然皆存乎人。不由乎井。井唯应之而巳。
又卦不自卦。合六爻而后有卦。爻亦不自爻。分一卦
而后有爻。然合六爻而为卦。则心在而情不存矣。分
一卦而为六爻。则情在而心不存矣。夫情果有情哉。
心果有心哉。但应物而有累。则谓之情。应物而无累。
则谓之心。故情与心。名焉而巳。若其实也。亦存乎其
人耳。故曰。周流六虚。上下无常。无常者情也。六虚者
爻也。爻乃虚位。忽吉忽凶。皆情之所致。故曰。吉凶以
情迁。设一心不生。六虚不游。则应物而累。与无累者
全矣。全则谓之卦。卦则无我而灵者寓焉。爻则有我
而昧者寓焉。心则又寓乎卦爻之閒。故可以统情性。
统。通也。盖善用其心。则情通而非有。性通而非无。故
老庞曰。但愿空诸所有。甚勿实诸所无。良有以也。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此十四字。本一
义耳。盖人之有我。以有身也。身之有人。以相待也。身
既不获。谁复我名。我既无我。人又谁见。吾故曰。此十
四字是一义也。

咸之四爻。吾知之矣。如有心而应之。终不甚光大也。
无心而听天。则未光者。亦光大也。噫。吾才生心。则性
杂记¶ 第 336b 页 X73-0336.png
变而为情矣。性无我而灵。故能通天下之情。情通则
无事不吉。不通则有我而滞。故以之图事。吉亦变凶
也。

一日文待者。问余咸艮之旨。余将拄杖擉其足。失声
叫疼。余徵之曰。汝知咸艮之旨乎对曰弗知。余复示
之曰。汝知之乎。汝若不虚。擉即不应。汝若不止。擉亦
不知。唯止资虚。所以应之不穷。唯虚资止。所以智之
不倦。所谓咸艮者。在于日用。非在语言文字也。

智鉴曰。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庐山曰。一微涉动境。成
此颓山势。予闻二老之言久矣。然终不大明了。及读
易至渐卦。始于二老之言。了无所疑。盖卦寓性。爻寓
情。如一心不生。万法无咎者。即卦之意也。如一微涉
动静。成此颓山势者。即爻之意也。大都一心不生。则
吉凶无地。一微涉动。则吉凶生矣。故渐之六爻。一微
未涉之初。有其位而无其人。一微涉动之后。则有是
位而有是人矣。唐李长者以渐卦六爻。寓十信升进
之意。盖十信自初至十。皆以生灭心。闻法悟解。以解
始染。尚属生灭。未入无生灭位。至入初住。则分得无
生灭矣。

予读易系辞。至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现矣。处觉
象与形。皆在在之籧庐。而非在在象象形形者也。如
得在在象象形形者。则象象形形一指之屈伸耳。噫。
金之未销也。块然而巳。及其既销也。则融然而巳。然
外块然而求融然。外融然而求块然。吾知神圣。亦无
杂记¶ 第 336c 页 X73-0336.png
如之何也。

予观易至泰卦。不觉掩卷长叹久之。夫大壮之与夬
卦。当是时也。小人愈衰。而君子愈盛矣。然而圣人独
安夫泰者。以为世之小人。不可胜尽。必欲迫而逐之。
使其穷而无归。其势必至于争。争则胜负之势。未有
决焉。不若独安乎泰。使君子常居中而制其命。而小
人在外不为无措。然后君子之患。无由而起。噫。圣人
之见远矣。后世君子。不体圣人之意。一得其位。必欲
尽逐小人。饱快所怀。殊不知君子小人邪正不同。固
虽天渊。然而共以天地为父母。天地之于子也。贤不
肖岂不自知哉。知而容之。以为既生之矣。以其不肖
而逐之。则父母之心。亦有所不忍也。伹当使贤者制
其命。不肖者听其令。则君子不失包荒之度。而小人
亦得以遂其所生。若必欲尽逐小人。而都用君子。虽
圣人复生。不能行也。知不能行而强行之。谓之悖天
之民。苟使其人。得其位。行其志。而国家元气。不至大
坏。苍生不受其荼毒。未之有也。

* 铭

** 樊城仁王寺建大雄殿碑铭

盖闻西方般若。一名而含多义。中国无一名多义之
名。以翻译之故。存梵而略华也。般若。有文字。有观照。
有实相。三者同名实异。苟得其实。名岂能淆。又般若
有八部。惟仁王般若。乃波斯匿王。首问释迦如来。护
国祐民之法。波斯匿。又名月光。月光所问之经。总八
杂记¶ 第 337a 页 X73-0337.png
千馀言。言言本于五忍。而五忍之立。盖凡有国有家
者。不以为前茅。则七大不祥。相继而起。不祥起。复不
以五忍禦之。则社稷亡矣。又梵云般若。此翻智慧。良
以一切不祥。皆生于愚痴。故君愚痴则失臣。臣愚痴
则不忠。父愚痴则不慈。子愚痴则不孝。桀纣幽厉。愚
痴之尤也。尧舜夷惠。智慧之首也。襄阳府樊城。仁王
寺。建自宋景定閒。迄国朝中废。而楚唐襄三王。佥谓
寺以仁王名必有谓。既而访之高人胜士。乃知名本
于经。于是并力重建。适逢世庙龙飞汉水。易名仁皇
焉。万历辛卯。属有不净。火龙怒而浴之。殿庑灰烬。而
楚唐襄三府主。以为兹寺也。我先王所建。于是复并
建之。呜呼。波斯匿王为五天之长。不以出世法为问。
而问世法护国祐民之具。苟非夙植善本。有大智慧。
岂能即世閒法。而明出世法哉。经以仁王名。盖旌其
德也。而楚唐襄三王。亦并夙植善本。继月光之业。而
世为金汤。岂偶然乎。殿成。禅客乾公从余问讯曰。寺
不幸而火浴之。又幸楚唐襄三令主。不忽祖宗之志。
复同鼎建。敢乞先生一言。光三主之德。予曰。某人微
言轻。曷敢当此。且楚才地。顾携布鼓于雷门。公愀然
久之。复率住持等众。再问讯曰。叙事记土木。不无其
人。若夫考名审实。畅般若之玄旨。非师笔恐不大快。
余曰诺。夫心外无法。文字性离。文字性离。则观照微
密。观照微密。则所谓无思而契同者。得非实相而何。
大哉般若。一名多义。孔得之而治六经。述春秋。老得
杂记¶ 第 337b 页 X73-0337.png
之而二篇作。子得之而立论。王通得之而作经。李翱
得之著复性之书。新建得之揭良知之训。虽然。有真
般若。有似般若。真般若者。了色即空。了空即色。故不
死于枯稿。不荡于情波。了知而修。故修无所修。以修
无所修。所以当境缘顺逆之冲。习染消。而我无所修
也。似般若。则解而不精。忽修以逞见。一旦危疑交至。
解失而气丧。境夺识情。事败丑布。遗笑千古。此逞相
似般若之咎也。凡一切黑白。倘有志于般若者。苟不
能精义入神以致用。不惟负我迦文圣人。实负波斯
匿王。与夫楚唐。襄三王。世世金汤建寺之德。铭曰。寺
名仁王。缘起月光。五忍之立。立销不祥。自西而东。法
传华中。襄阳樊城。是有禅宫。宋景定閒。实始创焉。绵
历既久。三王扶颠。子孙继护。金汤弥坚。龙飞汉水。仁
皇易题。尧天佛日。万古光辉。般若一名。多义所存。检
名审实。妙不可言。密在汝边。在我即粗。离我我所。翠
竹真如。火龙浴之。殿堂灰飞。三王并建。波斯之遗。予
愿吾曹。顾披方袍。戒根清净。地产灵苗。鬼神呵护。梵
刹坚牢。晨昏祝圣。地久天长。舜田秀实。觉树花香。世
出世法。光洞八荒。凡有心者。根尘顿忘。灵𦦨炽然。共
彻真常。

** 足轩铭(有引)

夫大道。不痴无梦。梦非独有。以痴为媒。溯流穷源。
本末洞悉。顺而不返。狼顿有无。是以善观者。富有
天下而无受。贫等饿夫而有馀。故小人绝窥上之
杂记¶ 第 337c 页 X73-0337.png
心。君子无多求之玷。置三才于末世。发大晓于重
昏。出者若鱼投春海。处者如兽老云山。礼乐用而
不知。日用运而忘照。公忘私。私忘公。公私相忘。如
心忘身。不见有馀。不足谁待。不足生足。足忘不足。
始能惟足。惟轩足。乃充十虚而常惬。轩乃示万有
而常无。地待空浮。水随天到。四时予夺。一念雌雄。
花茂园林。草芳岗阜。进退鱼鸟。坐卧得之者。则头
头自在。失之者。则处处乖张。玄黄劳其目力。好恶
摇其心光。当足而不能足。足为欲师。当轩而不能
轩。轩为我主。名实难欺。根尘易昧。故去来无常。宾
主互用。粗妙在人。轩惟嚆矢。铭曰。

一念不生。诸尘无待。光景无边。岂须钱买。七情炽然。
蔽亏本天。烟云起灭。以马作船。载诸颠倒。狂醉宁了。
声尘万端。枕上失晓。声色无匮。匮惟耳目。耳目无主。
主者不足。惟无我者。众妙簇簇。兼善一切。独立无欲。

** 足轩铭(有序)

愚读过秦论。知贾生进退英雄。雌黄强弱。意独在
秦。馀者不过倚数而巳。由是而观。秦巳过矣。然不
知足。至于鞭山填海。希冀长年。社稷且不为子孙
有。况他哉。博浪离椎。毫不醒悟。既而陈胜吴广之
徒。掉挺崛起。秦为之板荡。今麟郎于此土阶茅茨。
粗衣粝食。出不为喜。处不为忧。借风月以陶情。假
诗书而理性。于四部洲中。六天之下。较秦所逞。乃
太仓稊米耳。于六天中。有天曰兜率。此言知足。嗟
杂记¶ 第 338a 页 X73-0338.png
乎。知足则茅茨土阶。虽瑶宫金屋。不能过之。不知
足。虽处九天之上。若在沟壑。虽然。有身而无心。荣
辱谁知。有心而无身。苦乐谁受。身兮心兮。一报之
蘧庐。横谓我有。自是靡患不至矣。若然者。身心犹
非我有。始为知足。况身心之外者乎。古颜氏之子。
堕体黜聪。合于大同。大同则天地非大。尘毛非小。
即此而言。知足待不知足而名。如无不知足。则知
足亦毛焉而巳。云门大师。有函盖乾坤句。截断众
流句。随波逐浪句。三句一句。得失在人。此又足轩
之證据也。铭曰。

三句一句。达人自知。足轩之舌。风行水瀰。

** 麟室铭(有序)

龙为鳞虫之长。虎霸千峰之中。狮子为百兽王。哮
吼震众。至于脑裂。凤凰飞鸣。羽虫云从。麒麟之性。
不受羁系。仁而无欲。东西自如。无欲近刚。仁则近
慈。惟刚唯慈。乾坤乃备。用九用六。出入自在。故麒
麟出圣人生焉。麒麟死圣人悲焉。呜呼。刚以慈济。
威而不猛。慈以刚克。宽而不滥。两者不亏。圣德乃
全。圣人初人。明勇自强。千屈不折。终至迈常。在鳞
为龙在羽为凰。在毛错变。异其行藏。今以麟名子
室。子念人初。碌碌童稚。屯蒙未详。一旦启正。灵窍
发光。以明明德。即心作佛。言有异同。义无中边。善
思则无书不经。不思则无经不书。书记姓名。经常
无变。变者受灭。不变不生。不生之心。断常莫侵。百
杂记¶ 第 338b 页 X73-0338.png
工技艺。触处行深。老庞有言。日用无别。惟我偶谐。
谐则佛魔受役。况其馀乎。铭曰。

龙之与虎。水陆疆土。狮子麒麟。各遵其路。凤凰飞鸣。
羽虫生光。麒麟产野。瑞符圣王。在物既然。人当自强。
君子小人。初无常种。情理相攻。胜败漆桶。楞伽之洲。
梵川之岛。鸥阁凌虚。窗吞月晓。此室麟名。小子无惊。
佛魔在握。以理治情。

** 佛智泉铭

佛智深渺。能消热恼。饮从眼入。动念枯稿。苍石之下。
云林之杪。湛然本状。神会可了。睹影知渠。我惟颠倒
两存无功。靡往非道。

** 鹏沙弥塔铭(有序)

鹏子少为书生。含毫弄举子业。及学为古文诗赋
精阴阳谶纬之术。皆臻其奥。又以宿习现行。复知
归敬大法。既而游学燕京。触事感怀。遂决薙染。瘦
骨棱层。抱喘疾。破积雪。不怯严寒深云。而登清凉。
于万历辛卯。十一月望日。访道人于妙德庵中。遂
克初志。明年四月十日奄然而逝。嗟哉。俗寿三十
二岁。僧腊一百四十五日。道人哀鹏。志有馀而寿
不永。特铭之。铭曰。

抱志未克。死生变更。耿然一念。有愿必成。古之今之。
何殊昼夜。昼夜之辟。一指高下。尻之与脊。本无中边。
求其两端。以黄为玄。鹏子了此。匪滞假真。以誓为毂。
转大法轮。骨埋嘉福。鸡园争秀。旧佛新祖。谁左谁右。
杂记¶ 第 338c 页 X73-0338.png
鹏其有灵。当处速鉴。三际同时。普振清梵。

** 宛平县资福寺开山守心端禅师塔铭(有序)

师名镇端。字守心。族姓陈。世本山西潞安府。长治
县。师生多祯祥。邻里惊异。弱不好弄。风骨卓群。年
十二。依黎城县。洪福庵。瑞禅师之高足。惠忍为受
业师。居无何弃去。登伏牛。礼补陀。既而入代之五
台山。谒二虎禅师。一见器焉。为嗣法弟子。及还故
山。沈王闻而敬之。延住资福禅院。给供甚勤。师一
日曰。大丈夫。不出家。即当以仁义辅弼明主。泽流
遐迩。出家则当精深宗教。彻法底源。阐扬佛祖之
道。俾博地凡夫。弹指登圣。以报佛恩。始不惭为男
子。顾吾于二者之閒。一无所有。沈王虽勤厚。濡滞
一方。莫能广饭方来。终非鄙志。于是复弃去。来燕
山宛平县。卢沟桥东。茆茨采椽。聊为诸方息肩之
地。亦额资福者。示不忘沈王也。资福西南隙。师穿
大井一口。置石漕六方。发愿曰。无论黑白愚智人
畜。凡有知者。沾我滴水。食我粒米。同生阿弥陀佛
国中。无量寿觉。亲为授记。登不退转。虽然。以师受
性严冷。不喜阿世。即豪贵临门不少屈。故自某年
至某年。施者简寂。常住荒寒。师力抱枯淡。欢接方
来。了无倦色。或不堪其忧。师曰。自要弄这迦陀。勤
苦澹泊。不为世釆。我分耳。复何尤。王恭妃。亦闻其
风而敬之。遣中贵易茅茨采椽为金碧。师方畅志
树功德幢。为圣天子祝延圣寿。徼福苍生。迨于万
杂记¶ 第 339a 页 X73-0339.png
历二十年。冬十二月。预谓门弟子曰。我明日行矣。
积年劳勤。施主使我成就行门。我去后。若辈当并
心常住。无乏方来粥饭。我死犹生也。至期果端坐
而逝。诸檀信。佥谓师预知时至。倍加归向焉。师生
于嘉靖二年某月日。卒于万历二十年十二月日。
僧腊五十七。世寿七十三。门弟子依天竺法。阇毗
其愿身。归骨于南冈之塔。达观道人。谥师号曰普
慈。塔曰愿光。呜呼。祸福莫烈于死生。而端师不为
之挠。超然脱去。大患不能留难。虽古之所谓豪杰
之士。挟仁义。佐人主。建大勋名。垂芳百世。至于临
死生之际。软暖不堪。贻天下笑。由是而观。则端师
岂不为大道人者哉。铭曰。

凡有知者。皆为欲驭。生因欲乘。死因欲去。唯师异此。
去来乘愿。劳勤死生。不为欲贩。自生至老。老而愈壮。
周济一切。始终匪两。树塔南冈。普为诸方。生资以食。
死以骨藏。燕山可磨。愿力靡竟。无断僧饭。临死之命。
儿孙念之。勉强力支。如卢沟水。长流无赢。吾君长胤。
母曰恭妃。闻师德风。笃信归依。师其有灵。保此英檀。
福寿无疆。万世奠安。为佛金汤。广建道场。龙象蹴踏。
日月弥光。野人之心。浅而弗深。赤抱尽剖。鬼神鉴临。
铭刻贞石。天地同脉。形有代谢。心无今昔。

** 大悲菩萨多臂多目解并铭

世疑大悲菩萨。臂目广多。互相惊怪。盖不以理察。
横以情观。苟以理察之。则人人自信不暇。岂独疑
杂记¶ 第 339b 页 X73-0339.png
于大悲乎。如我一身之眇。毛孔八万四千。布植森
如。六尺匪狭。正当毛孔森显。则一身弗留。一身现
前。则毛孔皆隐。隐显互换。而一多历然。适此之时。
岂不有。非一多之数。所能牢笼系缀者存乎。若环
轮之无竟。应万物而无穷。大悲独有。而我独无。此
情也。非理也。故以理应目。则象帝之先。我得而彻
视也。以理应耳。则八荒之外。蚊蚋之音。我得而彻
听也。我常静坐。忽然身心都遗。耳目无边。远近情
化。古今梦破。始怪大悲臂目甚寡。而世犹疑为多。
不亦痴乎。虽然。南人不信有千人之帐。北人不信
有万斛之舟。盖其信情。而不信理故也。殊不知祸
福死生。物我广狭。古今代谢。清浊浮沉。皆情有而
理无者也。倘能以理折情。则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皆我臂与目也。若然者。提挈四生。智周万有。初非
勇与明所能预者也。铭曰。

本一精明。暂应六根。应而不返。望流迷源。大悲菩萨。
教我观音。不以耳听。目视禅深。禅深莫测。一六陈迹。
锦绣刍狗。既陈勿惜。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事理无成。
慈及万物。循业发现。我本平常。三十二应。尘刹放光。
若出有心。菩萨病狂。鼻祖东来。眉山奇才。大悲阁记。
捏聚放开。卷舒自在。理彻无碍。桄楖林中。长公放赖。
态罴虎豹。视以侪辈。出怒入娱。了不惊怪。吾生公后。
知公三昧。得自禅老。语言黼黻。晔若春花。春容衒态。
不善观者。离花觅春。春不可得。泣岐沾巾。文字语言。
杂记¶ 第 339c 页 X73-0339.png
道之光华。何必排摈。始谓不差。

** 韶石铭

视端神凝。牧竖在郊。尼父见之。悟其闻韶。愀然鞭后。
至则乐凋。不以耳闻。音鸣寂寥。初无古今。宁有近遥。
是石舜心。连云岧峣。

** 丁南羽结绿现铭

混沌之精。昌溪之骨。南羽得之。象罔不识。玄池天启。
彩笔龙游。弹指之閒。诸佛云涌。庄严净土。熏炙群生。
若见若闻。当处解脱。谁促大地。成此片琼。囊括十虚。
现诸希有。须弥为舌。难尽赞扬。口即大虚。浑吞不出。
丁氏诸子。互相宝之。譬若眼珠。明不可失。

** 于中甫宋端砚铭

由天而人。由人而天。太古之色。中有玄泉。云出无尽。
鱼龙可眠。若人得之。造化同坚。

** 卧牛砚铭

溪山无尽。春草有馀。饥渴弗扰。憨卧超如。毛颖为鞭。
一声觫然。颈尾屈伸。蹄角柔坚。噫。鹤背轻危龙背滑。
归来牛背稳如船。

** 孚泉砚

辞修诚立。信贯金石。卓锡泉飞。卧冰鲤出。用无圣凡。
名有黑白。甘冽异常。孚翁血脉。

** 瓢铭

纳十方之虚不为大。勺四溟之水不能溢。实济渴之
胜具。乃补饥之妙器。其馀滴馀粒。可以饱龙蛇足虎
杂记¶ 第 340a 页 X73-0340.png
豹。是为钵之良辅。

** 独高庵铭

爽垲之阳。卜居斯祥。风度疏林。香涛琅琅。饭讫无事。
读天竺之章。閒或得意。身世都忘。本真揭露。云净月
光。散步庭除。薜衣清凉。城市焦烦。一刻十霜。王侯兮
若梦。争如落魄而徜徉。

** 竹瓢铭

若之为物兮。坚而有节。虚而能容。雅分溪边之月。閒
挂石上之松。偕而老兮。万壑千峰。

** 云笠铭(原本缺文)

头上笠。人不识。譬如片云覆松梢。夜鹤归来巢莫觅。

* 无巴生传

无巴生自言。生于青草滩。滩即姑苏之松陵。今之吴
江也。予从无巴生游甚久。每于无巴。行藏所忽之閒。
音声笑貌之际。与夫习气动静。徐而察之。似非青草
滩人。盖无巴受性超放。不耐世故。于习俗绳墨。了不
相拘。予尝规之。无巴笑曰。子奚不检名而审实耶。名
检则实审。实审则名不虚。名不虚。宾即主也。主即宾
也。物与我。皆不得巳。而受形于天地之閒。倘不达此。
则何往而非有待乎。夫有待则有累。有累则孔隙不
待凿。而不可胜数矣。吾尝历观有待之大槩。不出乎
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而巳。如以自心观七大。则七
大有名而无实矣。方此之时且问子。大火聚中。为吾
拈得一茎眉毛出乎。予曰不能。无巴舍然大笑曰。子
杂记¶ 第 340b 页 X73-0340.png
虽从吾游甚久。然不我知。若是谓之相知可乎。子不
闻龙树有颂乎。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
因。是故说无生。即此观之。有生则有我。有我始有物。
脱求以名实之相。外名则无实。外实则无名。吾故曰。
宾即主也。主即宾也。宾即主。则主未尝主。主即宾。则
宾未尝宾。主未尝主。宾未尝宾。则我与物。物与我。不
待观空而始荡然也。故曰。会万物归于已者。其惟圣
人乎。如我有已。则物岂可会乎。如物有物。则物亦不
受会也。所以有待显。而无待隐矣。无待既隐。则地以
坚为孔隙。水以湿为孔隙。火以暖为孔隙。风以动为
孔隙。空以无形为孔隙。见以照为孔隙。识以分别为
孔隙。皆不得无巴鼻者也。如以自心观此七者。则地
未尝坚。火未尝湿。火未尝暖。风未尝动。空未尝无形。
见未尝照。识未尝分别。若然者。谓七为一。可也。谓一
为七。可也。七若可一。则七未尝七。有待隐。而无待显
矣。一若可七。则一未尝一。无待隐。而有待显矣。吾以
是知。有待与无待。初皆无性也。如曹溪佛性无常。诸
法有常之说。亦此谓乎。故吾以自心。观九窍与六根。
我实未尝有也。然九窍六根。不妨用而不废。我实未
尝无也。有无路穷。凡圣情断。子谓我有巴鼻可乎。如
木生也直。人生也静。直则无私。无私则无我。静则无
扰。无扰则本虚。虚则灵。灵则妙。既妙矣。有巴鼻可也。
无巴鼻可也。虽然。庄周谓七窍凿而混沌死。吾则曰。
孔隙凿而巴鼻形。所以钩索得而秘之矣。今吾一受
杂记¶ 第 340c 页 X73-0340.png
形之后。六根九窍。巴鼻太多。于是乎声色钩索于外。
好恶钩索于内。吾本无巴鼻者。始不得自由矣。故以
无巴字我者。阴借其名。而鞭我后也。子亦何疑。而私
察我耶。予闻无巴之义。乃稽首谢不知之罪。无巴曰。
罪本无性。何谢之有哉。予不知答而退。

紫柏老人集卷之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