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杂记¶ 第 333c 页
紫柏老人集卷之二十二
明 憨山德清 阅
* 杂记
一日于比部。言一屠牛者。牛将屠。忽跪而求生。泪堕
不止。屠不胜怒。遂剌其两目。牛死未移时。屠剔牛肯
綮。刀忽跃剌其目。毙焉。呜呼。万物一物也。万神一神
也。故以大道观之。天地我伯仲也。以天地观之。万物
我伯仲也。我戕伯仲。则伯仲戕我。何尤哉。
苏长公跋张无尽清净经曰。作止任灭。佛言四病。无
尽言。作止任灭。是四法门。长公则曰。无尽若见法门。
应无是语。紫柏老人试拈问麟郎。麟曰。两头不著。老
人曰。尚未信。汝再道看。麟则崖柴笑而巳。老人谓麟。
汝见车轮否。能引重致远。千里往复。轮若掩地。则一
转不能也。汝知此。谓四病四法门。果是两头语。然汝
还欠一筹者。殊不知即两头耳。
夫龙之为物也。隐显莫测。变化无常。以故世多奇之。
殊不知有豢龙氏者。驾之若牛马。驱之若犬羊。夫复
何奇。岂非有欲则易制。无欲卒难驯耶竖而趍者。灵
出万物谓之人。设有欲亦弗灵矣。昔有鸲鹆效僧念
佛。久之。一旦无疾而化。既检其馀烬。得舍利若干粒。
灿然夺目。闻而未知奇者。将非黑业酒醉。父母撼而
未醒乎。当湖有僧诵法华经。有年数矣。一虾蟆闻经
声。忽作拳跽状者移时。众见怪而厌之。少顷。若禅坐。
撼之巳息断矣。达观道人闻而奇之。以为法华会上。
明 憨山德清 阅
* 杂记
一日于比部。言一屠牛者。牛将屠。忽跪而求生。泪堕
不止。屠不胜怒。遂剌其两目。牛死未移时。屠剔牛肯
綮。刀忽跃剌其目。毙焉。呜呼。万物一物也。万神一神
也。故以大道观之。天地我伯仲也。以天地观之。万物
我伯仲也。我戕伯仲。则伯仲戕我。何尤哉。
苏长公跋张无尽清净经曰。作止任灭。佛言四病。无
尽言。作止任灭。是四法门。长公则曰。无尽若见法门。
应无是语。紫柏老人试拈问麟郎。麟曰。两头不著。老
人曰。尚未信。汝再道看。麟则崖柴笑而巳。老人谓麟。
汝见车轮否。能引重致远。千里往复。轮若掩地。则一
转不能也。汝知此。谓四病四法门。果是两头语。然汝
还欠一筹者。殊不知即两头耳。
夫龙之为物也。隐显莫测。变化无常。以故世多奇之。
殊不知有豢龙氏者。驾之若牛马。驱之若犬羊。夫复
何奇。岂非有欲则易制。无欲卒难驯耶竖而趍者。灵
出万物谓之人。设有欲亦弗灵矣。昔有鸲鹆效僧念
佛。久之。一旦无疾而化。既检其馀烬。得舍利若干粒。
灿然夺目。闻而未知奇者。将非黑业酒醉。父母撼而
未醒乎。当湖有僧诵法华经。有年数矣。一虾蟆闻经
声。忽作拳跽状者移时。众见怪而厌之。少顷。若禅坐。
撼之巳息断矣。达观道人闻而奇之。以为法华会上。
杂记¶ 第 334a 页 X73-0334.png
八岁龙女。能。献珠得佛。独擅其美。而斯虫复能数千
载之下。追其芳躅。是不奇。又孰为奇。夫茫茫宇宙人
岂少哉。人弗能而虫能之。则有愧于牛马多矣。虽然。
诵经不诚。音难悟物。睹虾蟆。而后信诵者之诚也。我
闻唐修雅法师曰。佛之意兮祖之髓。吾之心兮经之
旨。合目冥心仔细听。醍醐滴入焦肠里。若然者。则是
虫岂非醉醍醐。而熟睡者耶。
达观道人。乙酉岁之伏牛山。道出滁阳。遘丁太仆。时
方炎暑。与二三法侣。纳凉于滁之龙泉寺。一时田侍
御。并邹钟二司马。俱问法于道人。道人应机率性。适
忤钟司马。司马大怒。威作百态。道人未能以慈心三
昧摄伏之。终有愧焉。使钟君邂逅于今日。必以道人
为春风主人矣。惜其即世早。无及此缘也。龙泉元封。
相去八十馀里。故结夏焉。寺主东州。与杜生善。道人
于是始识杜生。将七易寒暑矣。田侍御。两司马。较诸
二善友。虽显晦未始同条。然皆识道人于乞食之初。
可无念哉。乃今惟杜生不远千里。谒道人于曲阿于
生之别墅余甚感之。乃嘱杜生曰。汝识吾面。莫若识
吾心。汝识吾心。莫若识吾无心之心。识吾无心之心。
又莫若识汝之本有心。识得本有心。虽复舆台走卒。
轩冕莫若也。如未识之。急须识取。
予登峨嵋。往返几三年。以贪观山水。须发不暇剃除。
遂成头陀焉。既至曲阿于观察北园。时比部为地主。
常熟缪生。吴江周生并在。予以暑热。乃剃发而留须。
载之下。追其芳躅。是不奇。又孰为奇。夫茫茫宇宙人
岂少哉。人弗能而虫能之。则有愧于牛马多矣。虽然。
诵经不诚。音难悟物。睹虾蟆。而后信诵者之诚也。我
闻唐修雅法师曰。佛之意兮祖之髓。吾之心兮经之
旨。合目冥心仔细听。醍醐滴入焦肠里。若然者。则是
虫岂非醉醍醐。而熟睡者耶。
达观道人。乙酉岁之伏牛山。道出滁阳。遘丁太仆。时
方炎暑。与二三法侣。纳凉于滁之龙泉寺。一时田侍
御。并邹钟二司马。俱问法于道人。道人应机率性。适
忤钟司马。司马大怒。威作百态。道人未能以慈心三
昧摄伏之。终有愧焉。使钟君邂逅于今日。必以道人
为春风主人矣。惜其即世早。无及此缘也。龙泉元封。
相去八十馀里。故结夏焉。寺主东州。与杜生善。道人
于是始识杜生。将七易寒暑矣。田侍御。两司马。较诸
二善友。虽显晦未始同条。然皆识道人于乞食之初。
可无念哉。乃今惟杜生不远千里。谒道人于曲阿于
生之别墅余甚感之。乃嘱杜生曰。汝识吾面。莫若识
吾心。汝识吾心。莫若识吾无心之心。识吾无心之心。
又莫若识汝之本有心。识得本有心。虽复舆台走卒。
轩冕莫若也。如未识之。急须识取。
予登峨嵋。往返几三年。以贪观山水。须发不暇剃除。
遂成头陀焉。既至曲阿于观察北园。时比部为地主。
常熟缪生。吴江周生并在。予以暑热。乃剃发而留须。
杂记¶ 第 334b 页 X73-0334.png
发几四寸许。以一囊红花裹而藏之。携至清凉。授开
侍者。寓清凉半载。除夕须亦剃除。亦授开侍者。惟左
右鬓。命众阄之。时一芦运禅人得其右。一微渊禅人
得其左。叶航江禅人阄毕。特请于余曰。愿得分少须
发供养。予睹其眉宇。真色蔼然。乃分向授开侍者所
藏发一束与之。虽然。老汉以十方世界为一缕发。且
道全身向什么处安著。以十方世界为全身。且道一
缕发向什么处挂著。道得亦三十棒。道不得亦三十
棒。如何即得不受棒去。咄。云山万叠水潺湲。𡨔堵棱
层顶如削。
嘉靖初。蒲之万固寺。背七里许。峰峦攒秀处。有古刹
曰赞叹。其中老纳义秀者。温里人。精进敦实。日课阿
弥佛十万馀声。朝夕无閒。五十馀年矣。至于经行之
所。砖砌成漕。或穿及底。人试补之。久复成漕。今犹在
也。初有贫寒子。不能自活。来依秀。秀纳之。久之见其
动静弗佳。因呵曰。汝真贼也。无何果约其党。乘夜击
秀。初击秀称佛声犹洪。再击称佛声弗断。然亦微矣。
因死。亦当垂绝之际。佛声不断。至于股折。能跏趺而
逝。非五十年志气坚强劲正。乌能至此。又有白居士
者。亦往来蒲城。佣役得值。不择僧俗。悉施与之。一日
灌园汲水。忽遗身心。鼻息乎绝。有老妪不知其定。多
方强救之醒。七日。旋定如初。后游陜。定于盩厔冷庙
中。将九十日。村人谓其死也而埋之。呜呼。秀老精进
而取杀。居士禅定而活埋。皆多生夙殃也。
侍者。寓清凉半载。除夕须亦剃除。亦授开侍者。惟左
右鬓。命众阄之。时一芦运禅人得其右。一微渊禅人
得其左。叶航江禅人阄毕。特请于余曰。愿得分少须
发供养。予睹其眉宇。真色蔼然。乃分向授开侍者所
藏发一束与之。虽然。老汉以十方世界为一缕发。且
道全身向什么处安著。以十方世界为全身。且道一
缕发向什么处挂著。道得亦三十棒。道不得亦三十
棒。如何即得不受棒去。咄。云山万叠水潺湲。𡨔堵棱
层顶如削。
嘉靖初。蒲之万固寺。背七里许。峰峦攒秀处。有古刹
曰赞叹。其中老纳义秀者。温里人。精进敦实。日课阿
弥佛十万馀声。朝夕无閒。五十馀年矣。至于经行之
所。砖砌成漕。或穿及底。人试补之。久复成漕。今犹在
也。初有贫寒子。不能自活。来依秀。秀纳之。久之见其
动静弗佳。因呵曰。汝真贼也。无何果约其党。乘夜击
秀。初击秀称佛声犹洪。再击称佛声弗断。然亦微矣。
因死。亦当垂绝之际。佛声不断。至于股折。能跏趺而
逝。非五十年志气坚强劲正。乌能至此。又有白居士
者。亦往来蒲城。佣役得值。不择僧俗。悉施与之。一日
灌园汲水。忽遗身心。鼻息乎绝。有老妪不知其定。多
方强救之醒。七日。旋定如初。后游陜。定于盩厔冷庙
中。将九十日。村人谓其死也而埋之。呜呼。秀老精进
而取杀。居士禅定而活埋。皆多生夙殃也。
杂记¶ 第 334c 页 X73-0334.png
五祖演和尚。一日云。我这里禅似个什么。如人会作
贼。止一子。其子一日忽问云。我爷死后。我却如何养
家。须学个事业始得。其爷一夜引至巨室穿窬。入宅
开匮。教儿子入其中取衣帛。儿才入匮即锁却。父乃
寻先窦而去。其儿子在匮中。计无所出。故作鼠啮声。
其家点灯开视。匮才开。贼儿耸身跳出。人不及措手。
得脱。随赶至中路。贼儿忽见一井。乃推巨石投井中。
追人却于井中觅贼。儿直走归家问爷。爷云。你且道
怎生得出。儿具说所以。爷云恁么。却尽做得。万历丁
亥冬。余结制芦芽。禅馀无事。偶与主人妙师。阅及此
篇。妙师捧腹笑而泪下。余问何故若是。妙师曰。我笑
中有痛。余又问。痛甚事。妙师曰。痛他父子情忘。始做
得贼。余感妙师知言。故录之。
迦旃延有慧辩。善说法要。于大众中。以解行称第一。
常宴坐树下。有外道来问曰。以我观世人。但有此世。
更无他世。可得然乎。迦旃延曰。今此日月。为天为人。
为此世。为他世耶。若无他世。则无日月矣。外道俛首。
如是转折几十。而外道情枯智讫。遂归依之。或者问
佛。迦旃延。富楼那皆有慧辩何故。佛曰。渠二人多生
修无我观。故曰。修无我观。何以得慧辩。佛曰。汝不见
钟鼓乎。本无心念。而随叩随应。以其内本空故也。问
者始解。
嘉靖閒。夔州万县象鼻岩下。有一庵禅师。书华严经。
一日日暮。残阳巳没。尚徐徐。书之不巳。侍者报曰。日
杂记¶ 第 335a 页 X73-0335.png
光久没。何书经不止。禅师闻。则伸手不见指矣。呜呼。
本有常光。无择凡圣。瞥尔情生。暗相现前。余追思一
庵之精诚。于书经之际。此光忽露。因缀之以偈曰。笔
头无火夜生光。了了徐书经几行。幽鸟一声啼绿树。
东风吹散百花香。此偈余忘之矣。适万县福城庵。行
行上人。诣吴请华严经。闻余书法华于金坛。于见素
之墨光亭。特过信宿。灯下偶及此。予憬然。因再缀之
以偈曰。万县吴门共一天。书经谁后复谁先。夜深偶
举陈公案。这段常光又现前。
松陵丁慈音。言及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师
拶之曰。如何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丁生惘然。师曰。
汝问我。我为汝说。丁生唯然。师忽击几一下。问丁生
闻否。答曰闻。师曰。此非而生其心。又问丁生。汝闻时
是有心闻。无心闻。答曰。无心闻。师曰。此非应无所住。
既而师复说一偈曰。木鱼打得频。怕痛忽生瞋。汝若
知痛处。禹门度金鳞(丁生名法鳞)。
* 解易
先天有常。则后天何始。后天有常。则先天何复。唯先
天无常。而后天始开。唯后天无常。而先天可复也。如
伏羲未画之先。岂无易哉。然非伏羲画之。则天下不
知也。予读苏长公易解。乃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
爻。虽性情有殊。而无常则一也。何者。乾若有常。则终
为乾矣。离自何始。坤若有常。则终为坤矣。坎自何生。
故乾坤皆无常。而离坎生焉。至于一卦生八卦。一爻
本有常光。无择凡圣。瞥尔情生。暗相现前。余追思一
庵之精诚。于书经之际。此光忽露。因缀之以偈曰。笔
头无火夜生光。了了徐书经几行。幽鸟一声啼绿树。
东风吹散百花香。此偈余忘之矣。适万县福城庵。行
行上人。诣吴请华严经。闻余书法华于金坛。于见素
之墨光亭。特过信宿。灯下偶及此。予憬然。因再缀之
以偈曰。万县吴门共一天。书经谁后复谁先。夜深偶
举陈公案。这段常光又现前。
松陵丁慈音。言及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师
拶之曰。如何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丁生惘然。师曰。
汝问我。我为汝说。丁生唯然。师忽击几一下。问丁生
闻否。答曰闻。师曰。此非而生其心。又问丁生。汝闻时
是有心闻。无心闻。答曰。无心闻。师曰。此非应无所住。
既而师复说一偈曰。木鱼打得频。怕痛忽生瞋。汝若
知痛处。禹门度金鳞(丁生名法鳞)。
* 解易
先天有常。则后天何始。后天有常。则先天何复。唯先
天无常。而后天始开。唯后天无常。而先天可复也。如
伏羲未画之先。岂无易哉。然非伏羲画之。则天下不
知也。予读苏长公易解。乃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
爻。虽性情有殊。而无常则一也。何者。乾若有常。则终
为乾矣。离自何始。坤若有常。则终为坤矣。坎自何生。
故乾坤皆无常。而离坎生焉。至于一卦生八卦。一爻
杂记¶ 第 335b 页 X73-0335.png
生六十四爻。不本于无常。则其生也穷矣。此就远取
诸物而言也。如近取诸身。则一身有四体。手与足也。
总手与足而数之。不过二十指。就一指观之。可屈可
伸。若指有常。则屈伸之路塞矣。若屈伸有常。则指终
不得复为指矣。吾以是知先天之易。初无有常。则后
天之路不穷也。后天之易无常。而先天之途。本自通
也。苟性若有常。情何从生。情若有常。性何从明。唯性
无常。则道可为器也。唯情无常。则器可复为道也。圣
人知其然。所以即情而复性。而不废耳目之用。即性
而摄情。而本无物我之累也。所以开物成务。多方变
化。使天下沾其化。而情消性复者。如春阳之在万物。
物无不化也。如严冬之藏万物。物无不复也。然易有
理事焉。性情焉。卦爻焉。三者体同而名异。何哉。所在
因时之称谓异也。苟神而明之。理可以为事。事可以
为理。则性与情。卦与爻。独不可以相易乎哉。如易之
数。爻情是也。如易之理。卦性是也。数明。则吉凶消长
之机。在我而不在造物也。理通。则卷万而藏一。虽鬼
神之灵。阴阳之妙。亦莫吾陶铸也。
卦名大有。盖一阴而居尊位。备有信顺尚贤之三德。
而群阳心服。自归之。故名大有也。唯初九。处远而不
能通五。故若有害也九二。位与五应。阳以柔通。三以
阳居阳位。势可以通天子。复有上九冥而援之。则其
通上。岂不易哉。四则近五。而三又非强梁者。则专而
附五矣。而五自知。柔不能独立。得上九而附之。五既
诸物而言也。如近取诸身。则一身有四体。手与足也。
总手与足而数之。不过二十指。就一指观之。可屈可
伸。若指有常。则屈伸之路塞矣。若屈伸有常。则指终
不得复为指矣。吾以是知先天之易。初无有常。则后
天之路不穷也。后天之易无常。而先天之途。本自通
也。苟性若有常。情何从生。情若有常。性何从明。唯性
无常。则道可为器也。唯情无常。则器可复为道也。圣
人知其然。所以即情而复性。而不废耳目之用。即性
而摄情。而本无物我之累也。所以开物成务。多方变
化。使天下沾其化。而情消性复者。如春阳之在万物。
物无不化也。如严冬之藏万物。物无不复也。然易有
理事焉。性情焉。卦爻焉。三者体同而名异。何哉。所在
因时之称谓异也。苟神而明之。理可以为事。事可以
为理。则性与情。卦与爻。独不可以相易乎哉。如易之
数。爻情是也。如易之理。卦性是也。数明。则吉凶消长
之机。在我而不在造物也。理通。则卷万而藏一。虽鬼
神之灵。阴阳之妙。亦莫吾陶铸也。
卦名大有。盖一阴而居尊位。备有信顺尚贤之三德。
而群阳心服。自归之。故名大有也。唯初九。处远而不
能通五。故若有害也九二。位与五应。阳以柔通。三以
阳居阳位。势可以通天子。复有上九冥而援之。则其
通上。岂不易哉。四则近五。而三又非强梁者。则专而
附五矣。而五自知。柔不能独立。得上九而附之。五既
杂记¶ 第 335c 页 X73-0335.png
附上。又能容四与三二。乃本配专辅五。而不惮劳。可
信也。以此观之。初九虽则处远。其阴被五之德厚矣。
未有被其厚德。而不怀报者也。予以是知。一阴五阳。
而阳服其信顺尚贤之德。并甘心为其用也。不亦宜
乎。
我观易之噬嗑。乃知人之情。若水火也。盖水不至下。
则不止也。火不至空。亦不止也。以下与空。水火之极
也。如噬嗑之初九。恶六二之乘已也。怒而噬之。由肤
而至鼻。而六二以至柔之德自持。以中正之道自安。
恬不为介意。然终非初九之福也。故天道。损有馀而
矜不足也。又六三之恶九四乘已也。亦怒而噬之。是
不知九四六五。皆至坚而难噬者也。六三由是而力
穷矣。然九四六五。不推六三之力穷。亦并力噬之。则
六三也。欲敌之则力不胜。欲安之则心不甘。唯怀毒
而巳。然则六三之力穷。乃九四六五之福也。九四六
五皆坚而难噬。则又六三之福也。而六三得福不知。
唯怀毒焉。可谓愚而陋矣。若九四六五。果知六三之
有毒。噬而能止。则九四六五。得福亦多矣。唯上九也。
处噬之终。不知戒。而以噬为事。则处终者。凡噬之祸。
并归之矣。其荷校灭耳。不亦宜乎。呜呼。唯君子玩象
而得意。得意而知戒。持理而折情。情折而理充。理充
而日造乎无我之域。故有犯而能容。容则大。大则无
外。无外。则天地万物皆可以范围之。岂可当噬嗑时。
我无术以禦之哉。
信也。以此观之。初九虽则处远。其阴被五之德厚矣。
未有被其厚德。而不怀报者也。予以是知。一阴五阳。
而阳服其信顺尚贤之德。并甘心为其用也。不亦宜
乎。
我观易之噬嗑。乃知人之情。若水火也。盖水不至下。
则不止也。火不至空。亦不止也。以下与空。水火之极
也。如噬嗑之初九。恶六二之乘已也。怒而噬之。由肤
而至鼻。而六二以至柔之德自持。以中正之道自安。
恬不为介意。然终非初九之福也。故天道。损有馀而
矜不足也。又六三之恶九四乘已也。亦怒而噬之。是
不知九四六五。皆至坚而难噬者也。六三由是而力
穷矣。然九四六五。不推六三之力穷。亦并力噬之。则
六三也。欲敌之则力不胜。欲安之则心不甘。唯怀毒
而巳。然则六三之力穷。乃九四六五之福也。九四六
五皆坚而难噬。则又六三之福也。而六三得福不知。
唯怀毒焉。可谓愚而陋矣。若九四六五。果知六三之
有毒。噬而能止。则九四六五。得福亦多矣。唯上九也。
处噬之终。不知戒。而以噬为事。则处终者。凡噬之祸。
并归之矣。其荷校灭耳。不亦宜乎。呜呼。唯君子玩象
而得意。得意而知戒。持理而折情。情折而理充。理充
而日造乎无我之域。故有犯而能容。容则大。大则无
外。无外。则天地万物皆可以范围之。岂可当噬嗑时。
我无术以禦之哉。
杂记¶ 第 336a 页 X73-0336.png
夫井不自井。由人而井。故井虽不可改。而可夷也。然
井不自夷。亦由人而夷。即此观之。井夷不夷。井洁不
洁。皆由人而巳。井何预哉。故井无得丧。而人有往来。
汔至则瓶入井而未得水。未繘则瓶得水而未出井。
如繘而出井。则有功而无凶。未出井而羸其瓶。则有
凶而无吉也。然皆存乎人。不由乎井。井唯应之而巳。
又卦不自卦。合六爻而后有卦。爻亦不自爻。分一卦
而后有爻。然合六爻而为卦。则心在而情不存矣。分
一卦而为六爻。则情在而心不存矣。夫情果有情哉。
心果有心哉。但应物而有累。则谓之情。应物而无累。
则谓之心。故情与心。名焉而巳。若其实也。亦存乎其
人耳。故曰。周流六虚。上下无常。无常者情也。六虚者
爻也。爻乃虚位。忽吉忽凶。皆情之所致。故曰。吉凶以
情迁。设一心不生。六虚不游。则应物而累。与无累者
全矣。全则谓之卦。卦则无我而灵者寓焉。爻则有我
而昧者寓焉。心则又寓乎卦爻之閒。故可以统情性。
统。通也。盖善用其心。则情通而非有。性通而非无。故
老庞曰。但愿空诸所有。甚勿实诸所无。良有以也。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此十四字。本一
义耳。盖人之有我。以有身也。身之有人。以相待也。身
既不获。谁复我名。我既无我。人又谁见。吾故曰。此十
四字是一义也。
咸之四爻。吾知之矣。如有心而应之。终不甚光大也。
无心而听天。则未光者。亦光大也。噫。吾才生心。则性
杂记¶ 第 336b 页 X73-0336.png
变而为情矣。性无我而灵。故能通天下之情。情通则
无事不吉。不通则有我而滞。故以之图事。吉亦变凶
也。
一日文待者。问余咸艮之旨。余将拄杖擉其足。失声
叫疼。余徵之曰。汝知咸艮之旨乎对曰弗知。余复示
之曰。汝知之乎。汝若不虚。擉即不应。汝若不止。擉亦
不知。唯止资虚。所以应之不穷。唯虚资止。所以智之
不倦。所谓咸艮者。在于日用。非在语言文字也。
智鉴曰。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庐山曰。一微涉动境。成
此颓山势。予闻二老之言久矣。然终不大明了。及读
易至渐卦。始于二老之言。了无所疑。盖卦寓性。爻寓
情。如一心不生。万法无咎者。即卦之意也。如一微涉
动静。成此颓山势者。即爻之意也。大都一心不生。则
吉凶无地。一微涉动。则吉凶生矣。故渐之六爻。一微
未涉之初。有其位而无其人。一微涉动之后。则有是
位而有是人矣。唐李长者以渐卦六爻。寓十信升进
之意。盖十信自初至十。皆以生灭心。闻法悟解。以解
始染。尚属生灭。未入无生灭位。至入初住。则分得无
生灭矣。
予读易系辞。至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现矣。处觉
象与形。皆在在之籧庐。而非在在象象形形者也。如
得在在象象形形者。则象象形形一指之屈伸耳。噫。
金之未销也。块然而巳。及其既销也。则融然而巳。然
外块然而求融然。外融然而求块然。吾知神圣。亦无
无事不吉。不通则有我而滞。故以之图事。吉亦变凶
也。
一日文待者。问余咸艮之旨。余将拄杖擉其足。失声
叫疼。余徵之曰。汝知咸艮之旨乎对曰弗知。余复示
之曰。汝知之乎。汝若不虚。擉即不应。汝若不止。擉亦
不知。唯止资虚。所以应之不穷。唯虚资止。所以智之
不倦。所谓咸艮者。在于日用。非在语言文字也。
智鉴曰。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庐山曰。一微涉动境。成
此颓山势。予闻二老之言久矣。然终不大明了。及读
易至渐卦。始于二老之言。了无所疑。盖卦寓性。爻寓
情。如一心不生。万法无咎者。即卦之意也。如一微涉
动静。成此颓山势者。即爻之意也。大都一心不生。则
吉凶无地。一微涉动。则吉凶生矣。故渐之六爻。一微
未涉之初。有其位而无其人。一微涉动之后。则有是
位而有是人矣。唐李长者以渐卦六爻。寓十信升进
之意。盖十信自初至十。皆以生灭心。闻法悟解。以解
始染。尚属生灭。未入无生灭位。至入初住。则分得无
生灭矣。
予读易系辞。至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现矣。处觉
象与形。皆在在之籧庐。而非在在象象形形者也。如
得在在象象形形者。则象象形形一指之屈伸耳。噫。
金之未销也。块然而巳。及其既销也。则融然而巳。然
外块然而求融然。外融然而求块然。吾知神圣。亦无
杂记¶ 第 336c 页 X73-0336.png
如之何也。
予观易至泰卦。不觉掩卷长叹久之。夫大壮之与夬
卦。当是时也。小人愈衰。而君子愈盛矣。然而圣人独
安夫泰者。以为世之小人。不可胜尽。必欲迫而逐之。
使其穷而无归。其势必至于争。争则胜负之势。未有
决焉。不若独安乎泰。使君子常居中而制其命。而小
人在外不为无措。然后君子之患。无由而起。噫。圣人
之见远矣。后世君子。不体圣人之意。一得其位。必欲
尽逐小人。饱快所怀。殊不知君子小人邪正不同。固
虽天渊。然而共以天地为父母。天地之于子也。贤不
肖岂不自知哉。知而容之。以为既生之矣。以其不肖
而逐之。则父母之心。亦有所不忍也。伹当使贤者制
其命。不肖者听其令。则君子不失包荒之度。而小人
亦得以遂其所生。若必欲尽逐小人。而都用君子。虽
圣人复生。不能行也。知不能行而强行之。谓之悖天
之民。苟使其人。得其位。行其志。而国家元气。不至大
坏。苍生不受其荼毒。未之有也。
* 铭
** 樊城仁王寺建大雄殿碑铭
盖闻西方般若。一名而含多义。中国无一名多义之
名。以翻译之故。存梵而略华也。般若。有文字。有观照。
有实相。三者同名实异。苟得其实。名岂能淆。又般若
有八部。惟仁王般若。乃波斯匿王。首问释迦如来。护
国祐民之法。波斯匿。又名月光。月光所问之经。总八
予观易至泰卦。不觉掩卷长叹久之。夫大壮之与夬
卦。当是时也。小人愈衰。而君子愈盛矣。然而圣人独
安夫泰者。以为世之小人。不可胜尽。必欲迫而逐之。
使其穷而无归。其势必至于争。争则胜负之势。未有
决焉。不若独安乎泰。使君子常居中而制其命。而小
人在外不为无措。然后君子之患。无由而起。噫。圣人
之见远矣。后世君子。不体圣人之意。一得其位。必欲
尽逐小人。饱快所怀。殊不知君子小人邪正不同。固
虽天渊。然而共以天地为父母。天地之于子也。贤不
肖岂不自知哉。知而容之。以为既生之矣。以其不肖
而逐之。则父母之心。亦有所不忍也。伹当使贤者制
其命。不肖者听其令。则君子不失包荒之度。而小人
亦得以遂其所生。若必欲尽逐小人。而都用君子。虽
圣人复生。不能行也。知不能行而强行之。谓之悖天
之民。苟使其人。得其位。行其志。而国家元气。不至大
坏。苍生不受其荼毒。未之有也。
* 铭
** 樊城仁王寺建大雄殿碑铭
盖闻西方般若。一名而含多义。中国无一名多义之
名。以翻译之故。存梵而略华也。般若。有文字。有观照。
有实相。三者同名实异。苟得其实。名岂能淆。又般若
有八部。惟仁王般若。乃波斯匿王。首问释迦如来。护
国祐民之法。波斯匿。又名月光。月光所问之经。总八
杂记¶ 第 337a 页 X73-0337.png
千馀言。言言本于五忍。而五忍之立。盖凡有国有家
者。不以为前茅。则七大不祥。相继而起。不祥起。复不
以五忍禦之。则社稷亡矣。又梵云般若。此翻智慧。良
以一切不祥。皆生于愚痴。故君愚痴则失臣。臣愚痴
则不忠。父愚痴则不慈。子愚痴则不孝。桀纣幽厉。愚
痴之尤也。尧舜夷惠。智慧之首也。襄阳府樊城。仁王
寺。建自宋景定閒。迄国朝中废。而楚唐襄三王。佥谓
寺以仁王名必有谓。既而访之高人胜士。乃知名本
于经。于是并力重建。适逢世庙龙飞汉水。易名仁皇
焉。万历辛卯。属有不净。火龙怒而浴之。殿庑灰烬。而
楚唐襄三府主。以为兹寺也。我先王所建。于是复并
建之。呜呼。波斯匿王为五天之长。不以出世法为问。
而问世法护国祐民之具。苟非夙植善本。有大智慧。
岂能即世閒法。而明出世法哉。经以仁王名。盖旌其
德也。而楚唐襄三王。亦并夙植善本。继月光之业。而
世为金汤。岂偶然乎。殿成。禅客乾公从余问讯曰。寺
不幸而火浴之。又幸楚唐襄三令主。不忽祖宗之志。
复同鼎建。敢乞先生一言。光三主之德。予曰。某人微
言轻。曷敢当此。且楚才地。顾携布鼓于雷门。公愀然
久之。复率住持等众。再问讯曰。叙事记土木。不无其
人。若夫考名审实。畅般若之玄旨。非师笔恐不大快。
余曰诺。夫心外无法。文字性离。文字性离。则观照微
密。观照微密。则所谓无思而契同者。得非实相而何。
大哉般若。一名多义。孔得之而治六经。述春秋。老得
者。不以为前茅。则七大不祥。相继而起。不祥起。复不
以五忍禦之。则社稷亡矣。又梵云般若。此翻智慧。良
以一切不祥。皆生于愚痴。故君愚痴则失臣。臣愚痴
则不忠。父愚痴则不慈。子愚痴则不孝。桀纣幽厉。愚
痴之尤也。尧舜夷惠。智慧之首也。襄阳府樊城。仁王
寺。建自宋景定閒。迄国朝中废。而楚唐襄三王。佥谓
寺以仁王名必有谓。既而访之高人胜士。乃知名本
于经。于是并力重建。适逢世庙龙飞汉水。易名仁皇
焉。万历辛卯。属有不净。火龙怒而浴之。殿庑灰烬。而
楚唐襄三府主。以为兹寺也。我先王所建。于是复并
建之。呜呼。波斯匿王为五天之长。不以出世法为问。
而问世法护国祐民之具。苟非夙植善本。有大智慧。
岂能即世閒法。而明出世法哉。经以仁王名。盖旌其
德也。而楚唐襄三王。亦并夙植善本。继月光之业。而
世为金汤。岂偶然乎。殿成。禅客乾公从余问讯曰。寺
不幸而火浴之。又幸楚唐襄三令主。不忽祖宗之志。
复同鼎建。敢乞先生一言。光三主之德。予曰。某人微
言轻。曷敢当此。且楚才地。顾携布鼓于雷门。公愀然
久之。复率住持等众。再问讯曰。叙事记土木。不无其
人。若夫考名审实。畅般若之玄旨。非师笔恐不大快。
余曰诺。夫心外无法。文字性离。文字性离。则观照微
密。观照微密。则所谓无思而契同者。得非实相而何。
大哉般若。一名多义。孔得之而治六经。述春秋。老得
杂记¶ 第 337b 页 X73-0337.png
之而二篇作。子得之而立论。王通得之而作经。李翱
得之著复性之书。新建得之揭良知之训。虽然。有真
般若。有似般若。真般若者。了色即空。了空即色。故不
死于枯稿。不荡于情波。了知而修。故修无所修。以修
无所修。所以当境缘顺逆之冲。习染消。而我无所修
也。似般若。则解而不精。忽修以逞见。一旦危疑交至。
解失而气丧。境夺识情。事败丑布。遗笑千古。此逞相
似般若之咎也。凡一切黑白。倘有志于般若者。苟不
能精义入神以致用。不惟负我迦文圣人。实负波斯
匿王。与夫楚唐。襄三王。世世金汤建寺之德。铭曰。寺
名仁王。缘起月光。五忍之立。立销不祥。自西而东。法
传华中。襄阳樊城。是有禅宫。宋景定閒。实始创焉。绵
历既久。三王扶颠。子孙继护。金汤弥坚。龙飞汉水。仁
皇易题。尧天佛日。万古光辉。般若一名。多义所存。检
名审实。妙不可言。密在汝边。在我即粗。离我我所。翠
竹真如。火龙浴之。殿堂灰飞。三王并建。波斯之遗。予
愿吾曹。顾披方袍。戒根清净。地产灵苗。鬼神呵护。梵
刹坚牢。晨昏祝圣。地久天长。舜田秀实。觉树花香。世
出世法。光洞八荒。凡有心者。根尘顿忘。灵𦦨炽然。共
彻真常。
** 足轩铭(有引)
夫大道。不痴无梦。梦非独有。以痴为媒。溯流穷源。
本末洞悉。顺而不返。狼顿有无。是以善观者。富有
天下而无受。贫等饿夫而有馀。故小人绝窥上之
得之著复性之书。新建得之揭良知之训。虽然。有真
般若。有似般若。真般若者。了色即空。了空即色。故不
死于枯稿。不荡于情波。了知而修。故修无所修。以修
无所修。所以当境缘顺逆之冲。习染消。而我无所修
也。似般若。则解而不精。忽修以逞见。一旦危疑交至。
解失而气丧。境夺识情。事败丑布。遗笑千古。此逞相
似般若之咎也。凡一切黑白。倘有志于般若者。苟不
能精义入神以致用。不惟负我迦文圣人。实负波斯
匿王。与夫楚唐。襄三王。世世金汤建寺之德。铭曰。寺
名仁王。缘起月光。五忍之立。立销不祥。自西而东。法
传华中。襄阳樊城。是有禅宫。宋景定閒。实始创焉。绵
历既久。三王扶颠。子孙继护。金汤弥坚。龙飞汉水。仁
皇易题。尧天佛日。万古光辉。般若一名。多义所存。检
名审实。妙不可言。密在汝边。在我即粗。离我我所。翠
竹真如。火龙浴之。殿堂灰飞。三王并建。波斯之遗。予
愿吾曹。顾披方袍。戒根清净。地产灵苗。鬼神呵护。梵
刹坚牢。晨昏祝圣。地久天长。舜田秀实。觉树花香。世
出世法。光洞八荒。凡有心者。根尘顿忘。灵𦦨炽然。共
彻真常。
** 足轩铭(有引)
夫大道。不痴无梦。梦非独有。以痴为媒。溯流穷源。
本末洞悉。顺而不返。狼顿有无。是以善观者。富有
天下而无受。贫等饿夫而有馀。故小人绝窥上之
杂记¶ 第 337c 页 X73-0337.png
心。君子无多求之玷。置三才于末世。发大晓于重
昏。出者若鱼投春海。处者如兽老云山。礼乐用而
不知。日用运而忘照。公忘私。私忘公。公私相忘。如
心忘身。不见有馀。不足谁待。不足生足。足忘不足。
始能惟足。惟轩足。乃充十虚而常惬。轩乃示万有
而常无。地待空浮。水随天到。四时予夺。一念雌雄。
花茂园林。草芳岗阜。进退鱼鸟。坐卧得之者。则头
头自在。失之者。则处处乖张。玄黄劳其目力。好恶
摇其心光。当足而不能足。足为欲师。当轩而不能
轩。轩为我主。名实难欺。根尘易昧。故去来无常。宾
主互用。粗妙在人。轩惟嚆矢。铭曰。
一念不生。诸尘无待。光景无边。岂须钱买。七情炽然。
蔽亏本天。烟云起灭。以马作船。载诸颠倒。狂醉宁了。
声尘万端。枕上失晓。声色无匮。匮惟耳目。耳目无主。
主者不足。惟无我者。众妙簇簇。兼善一切。独立无欲。
** 足轩铭(有序)
愚读过秦论。知贾生进退英雄。雌黄强弱。意独在
秦。馀者不过倚数而巳。由是而观。秦巳过矣。然不
知足。至于鞭山填海。希冀长年。社稷且不为子孙
有。况他哉。博浪离椎。毫不醒悟。既而陈胜吴广之
徒。掉挺崛起。秦为之板荡。今麟郎于此土阶茅茨。
粗衣粝食。出不为喜。处不为忧。借风月以陶情。假
诗书而理性。于四部洲中。六天之下。较秦所逞。乃
太仓稊米耳。于六天中。有天曰兜率。此言知足。嗟
昏。出者若鱼投春海。处者如兽老云山。礼乐用而
不知。日用运而忘照。公忘私。私忘公。公私相忘。如
心忘身。不见有馀。不足谁待。不足生足。足忘不足。
始能惟足。惟轩足。乃充十虚而常惬。轩乃示万有
而常无。地待空浮。水随天到。四时予夺。一念雌雄。
花茂园林。草芳岗阜。进退鱼鸟。坐卧得之者。则头
头自在。失之者。则处处乖张。玄黄劳其目力。好恶
摇其心光。当足而不能足。足为欲师。当轩而不能
轩。轩为我主。名实难欺。根尘易昧。故去来无常。宾
主互用。粗妙在人。轩惟嚆矢。铭曰。
一念不生。诸尘无待。光景无边。岂须钱买。七情炽然。
蔽亏本天。烟云起灭。以马作船。载诸颠倒。狂醉宁了。
声尘万端。枕上失晓。声色无匮。匮惟耳目。耳目无主。
主者不足。惟无我者。众妙簇簇。兼善一切。独立无欲。
** 足轩铭(有序)
愚读过秦论。知贾生进退英雄。雌黄强弱。意独在
秦。馀者不过倚数而巳。由是而观。秦巳过矣。然不
知足。至于鞭山填海。希冀长年。社稷且不为子孙
有。况他哉。博浪离椎。毫不醒悟。既而陈胜吴广之
徒。掉挺崛起。秦为之板荡。今麟郎于此土阶茅茨。
粗衣粝食。出不为喜。处不为忧。借风月以陶情。假
诗书而理性。于四部洲中。六天之下。较秦所逞。乃
太仓稊米耳。于六天中。有天曰兜率。此言知足。嗟
杂记¶ 第 338a 页 X73-0338.png
乎。知足则茅茨土阶。虽瑶宫金屋。不能过之。不知
足。虽处九天之上。若在沟壑。虽然。有身而无心。荣
辱谁知。有心而无身。苦乐谁受。身兮心兮。一报之
蘧庐。横谓我有。自是靡患不至矣。若然者。身心犹
非我有。始为知足。况身心之外者乎。古颜氏之子。
堕体黜聪。合于大同。大同则天地非大。尘毛非小。
即此而言。知足待不知足而名。如无不知足。则知
足亦毛焉而巳。云门大师。有函盖乾坤句。截断众
流句。随波逐浪句。三句一句。得失在人。此又足轩
之證据也。铭曰。
三句一句。达人自知。足轩之舌。风行水㳽。
** 麟室铭(有序)
龙为鳞虫之长。虎霸千峰之中。狮子为百兽王。哮
吼震众。至于脑裂。凤凰飞鸣。羽虫云从。麒麟之性。
不受羁系。仁而无欲。东西自如。无欲近刚。仁则近
慈。惟刚唯慈。乾坤乃备。用九用六。出入自在。故麒
麟出圣人生焉。麒麟死圣人悲焉。呜呼。刚以慈济。
威而不猛。慈以刚克。宽而不滥。两者不亏。圣德乃
全。圣人初人。明勇自强。千屈不折。终至迈常。在鳞
为龙在羽为凰。在毛错变。异其行藏。今以麟名子
室。子念人初。碌碌童稚。屯蒙未详。一旦启正。灵窍
发光。以明明德。即心作佛。言有异同。义无中边。善
思则无书不经。不思则无经不书。书记姓名。经常
无变。变者受灭。不变不生。不生之心。断常莫侵。百
足。虽处九天之上。若在沟壑。虽然。有身而无心。荣
辱谁知。有心而无身。苦乐谁受。身兮心兮。一报之
蘧庐。横谓我有。自是靡患不至矣。若然者。身心犹
非我有。始为知足。况身心之外者乎。古颜氏之子。
堕体黜聪。合于大同。大同则天地非大。尘毛非小。
即此而言。知足待不知足而名。如无不知足。则知
足亦毛焉而巳。云门大师。有函盖乾坤句。截断众
流句。随波逐浪句。三句一句。得失在人。此又足轩
之證据也。铭曰。
三句一句。达人自知。足轩之舌。风行水㳽。
** 麟室铭(有序)
龙为鳞虫之长。虎霸千峰之中。狮子为百兽王。哮
吼震众。至于脑裂。凤凰飞鸣。羽虫云从。麒麟之性。
不受羁系。仁而无欲。东西自如。无欲近刚。仁则近
慈。惟刚唯慈。乾坤乃备。用九用六。出入自在。故麒
麟出圣人生焉。麒麟死圣人悲焉。呜呼。刚以慈济。
威而不猛。慈以刚克。宽而不滥。两者不亏。圣德乃
全。圣人初人。明勇自强。千屈不折。终至迈常。在鳞
为龙在羽为凰。在毛错变。异其行藏。今以麟名子
室。子念人初。碌碌童稚。屯蒙未详。一旦启正。灵窍
发光。以明明德。即心作佛。言有异同。义无中边。善
思则无书不经。不思则无经不书。书记姓名。经常
无变。变者受灭。不变不生。不生之心。断常莫侵。百
杂记¶ 第 338b 页 X73-0338.png
工技艺。触处行深。老庞有言。日用无别。惟我偶谐。
谐则佛魔受役。况其馀乎。铭曰。
龙之与虎。水陆疆土。狮子麒麟。各遵其路。凤凰飞鸣。
羽虫生光。麒麟产野。瑞符圣王。在物既然。人当自强。
君子小人。初无常种。情理相攻。胜败漆桶。楞伽之洲。
梵川之岛。鸥阁凌虚。窗吞月晓。此室麟名。小子无惊。
佛魔在握。以理治情。
** 佛智泉铭
佛智深渺。能消热恼。饮从眼入。动念枯稿。苍石之下。
云林之杪。湛然本状。神会可了。睹影知渠。我惟颠倒
两存无功。靡往非道。
** 鹏沙弥塔铭(有序)
鹏子少为书生。含毫弄举子业。及学为古文诗赋
精阴阳谶纬之术。皆臻其奥。又以宿习现行。复知
归敬大法。既而游学燕京。触事感怀。遂决薙染。瘦
骨棱层。抱喘疾。破积雪。不怯严寒深云。而登清凉。
于万历辛卯。十一月望日。访道人于妙德庵中。遂
克初志。明年四月十日奄然而逝。嗟哉。俗寿三十
二岁。僧腊一百四十五日。道人哀鹏。志有馀而寿
不永。特铭之。铭曰。
抱志未克。死生变更。耿然一念。有愿必成。古之今之。
何殊昼夜。昼夜之辟。一指高下。尻之与脊。本无中边。
求其两端。以黄为玄。鹏子了此。匪滞假真。以誓为毂。
转大法轮。骨埋嘉福。鸡园争秀。旧佛新祖。谁左谁右。
谐则佛魔受役。况其馀乎。铭曰。
龙之与虎。水陆疆土。狮子麒麟。各遵其路。凤凰飞鸣。
羽虫生光。麒麟产野。瑞符圣王。在物既然。人当自强。
君子小人。初无常种。情理相攻。胜败漆桶。楞伽之洲。
梵川之岛。鸥阁凌虚。窗吞月晓。此室麟名。小子无惊。
佛魔在握。以理治情。
** 佛智泉铭
佛智深渺。能消热恼。饮从眼入。动念枯稿。苍石之下。
云林之杪。湛然本状。神会可了。睹影知渠。我惟颠倒
两存无功。靡往非道。
** 鹏沙弥塔铭(有序)
鹏子少为书生。含毫弄举子业。及学为古文诗赋
精阴阳谶纬之术。皆臻其奥。又以宿习现行。复知
归敬大法。既而游学燕京。触事感怀。遂决薙染。瘦
骨棱层。抱喘疾。破积雪。不怯严寒深云。而登清凉。
于万历辛卯。十一月望日。访道人于妙德庵中。遂
克初志。明年四月十日奄然而逝。嗟哉。俗寿三十
二岁。僧腊一百四十五日。道人哀鹏。志有馀而寿
不永。特铭之。铭曰。
抱志未克。死生变更。耿然一念。有愿必成。古之今之。
何殊昼夜。昼夜之辟。一指高下。尻之与脊。本无中边。
求其两端。以黄为玄。鹏子了此。匪滞假真。以誓为毂。
转大法轮。骨埋嘉福。鸡园争秀。旧佛新祖。谁左谁右。
杂记¶ 第 338c 页 X73-0338.png
鹏其有灵。当处速鉴。三际同时。普振清梵。
** 宛平县资福寺开山守心端禅师塔铭(有序)
师名镇端。字守心。族姓陈。世本山西潞安府。长治
县。师生多祯祥。邻里惊异。弱不好弄。风骨卓群。年
十二。依黎城县。洪福庵。瑞禅师之高足。惠忍为受
业师。居无何弃去。登伏牛。礼补陀。既而入代之五
台山。谒二虎禅师。一见器焉。为嗣法弟子。及还故
山。沈王闻而敬之。延住资福禅院。给供甚勤。师一
日曰。大丈夫。不出家。即当以仁义辅弼明主。泽流
遐迩。出家则当精深宗教。彻法底源。阐扬佛祖之
道。俾博地凡夫。弹指登圣。以报佛恩。始不惭为男
子。顾吾于二者之閒。一无所有。沈王虽勤厚。濡滞
一方。莫能广饭方来。终非鄙志。于是复弃去。来燕
山宛平县。卢沟桥东。茆茨采椽。聊为诸方息肩之
地。亦额资福者。示不忘沈王也。资福西南隙。师穿
大井一口。置石漕六方。发愿曰。无论黑白愚智人
畜。凡有知者。沾我滴水。食我粒米。同生阿弥陀佛
国中。无量寿觉。亲为授记。登不退转。虽然。以师受
性严冷。不喜阿世。即豪贵临门不少屈。故自某年
至某年。施者简寂。常住荒寒。师力抱枯淡。欢接方
来。了无倦色。或不堪其忧。师曰。自要弄这迦陀。勤
苦澹泊。不为世釆。我分耳。复何尤。王恭妃。亦闻其
风而敬之。遣中贵易茅茨采椽为金碧。师方畅志
树功德幢。为圣天子祝延圣寿。徼福苍生。迨于万
** 宛平县资福寺开山守心端禅师塔铭(有序)
师名镇端。字守心。族姓陈。世本山西潞安府。长治
县。师生多祯祥。邻里惊异。弱不好弄。风骨卓群。年
十二。依黎城县。洪福庵。瑞禅师之高足。惠忍为受
业师。居无何弃去。登伏牛。礼补陀。既而入代之五
台山。谒二虎禅师。一见器焉。为嗣法弟子。及还故
山。沈王闻而敬之。延住资福禅院。给供甚勤。师一
日曰。大丈夫。不出家。即当以仁义辅弼明主。泽流
遐迩。出家则当精深宗教。彻法底源。阐扬佛祖之
道。俾博地凡夫。弹指登圣。以报佛恩。始不惭为男
子。顾吾于二者之閒。一无所有。沈王虽勤厚。濡滞
一方。莫能广饭方来。终非鄙志。于是复弃去。来燕
山宛平县。卢沟桥东。茆茨采椽。聊为诸方息肩之
地。亦额资福者。示不忘沈王也。资福西南隙。师穿
大井一口。置石漕六方。发愿曰。无论黑白愚智人
畜。凡有知者。沾我滴水。食我粒米。同生阿弥陀佛
国中。无量寿觉。亲为授记。登不退转。虽然。以师受
性严冷。不喜阿世。即豪贵临门不少屈。故自某年
至某年。施者简寂。常住荒寒。师力抱枯淡。欢接方
来。了无倦色。或不堪其忧。师曰。自要弄这迦陀。勤
苦澹泊。不为世釆。我分耳。复何尤。王恭妃。亦闻其
风而敬之。遣中贵易茅茨采椽为金碧。师方畅志
树功德幢。为圣天子祝延圣寿。徼福苍生。迨于万
杂记¶ 第 339a 页 X73-0339.png
历二十年。冬十二月。预谓门弟子曰。我明日行矣。
积年劳勤。施主使我成就行门。我去后。若辈当并
心常住。无乏方来粥饭。我死犹生也。至期果端坐
而逝。诸檀信。佥谓师预知时至。倍加归向焉。师生
于嘉靖二年某月日。卒于万历二十年十二月日。
僧腊五十七。世寿七十三。门弟子依天竺法。阇毗
其愿身。归骨于南冈之塔。达观道人。谥师号曰普
慈。塔曰愿光。呜呼。祸福莫烈于死生。而端师不为
之挠。超然脱去。大患不能留难。虽古之所谓豪杰
之士。挟仁义。佐人主。建大勋名。垂芳百世。至于临
死生之际。软暖不堪。贻天下笑。由是而观。则端师
岂不为大道人者哉。铭曰。
凡有知者。皆为欲驭。生因欲乘。死因欲去。唯师异此。
去来乘愿。劳勤死生。不为欲贩。自生至老。老而愈壮。
周济一切。始终匪两。树塔南冈。普为诸方。生资以食。
死以骨藏。燕山可磨。愿力靡竟。无断僧饭。临死之命。
儿孙念之。勉强力支。如卢沟水。长流无赢。吾君长胤。
母曰恭妃。闻师德风。笃信归依。师其有灵。保此英檀。
福寿无疆。万世奠安。为佛金汤。广建道场。龙象蹴踏。
日月弥光。野人之心。浅而弗深。赤抱尽剖。鬼神鉴临。
铭刻贞石。天地同脉。形有代谢。心无今昔。
** 大悲菩萨多臂多目解并铭
世疑大悲菩萨。臂目广多。互相惊怪。盖不以理察。
横以情观。苟以理察之。则人人自信不暇。岂独疑
积年劳勤。施主使我成就行门。我去后。若辈当并
心常住。无乏方来粥饭。我死犹生也。至期果端坐
而逝。诸檀信。佥谓师预知时至。倍加归向焉。师生
于嘉靖二年某月日。卒于万历二十年十二月日。
僧腊五十七。世寿七十三。门弟子依天竺法。阇毗
其愿身。归骨于南冈之塔。达观道人。谥师号曰普
慈。塔曰愿光。呜呼。祸福莫烈于死生。而端师不为
之挠。超然脱去。大患不能留难。虽古之所谓豪杰
之士。挟仁义。佐人主。建大勋名。垂芳百世。至于临
死生之际。软暖不堪。贻天下笑。由是而观。则端师
岂不为大道人者哉。铭曰。
凡有知者。皆为欲驭。生因欲乘。死因欲去。唯师异此。
去来乘愿。劳勤死生。不为欲贩。自生至老。老而愈壮。
周济一切。始终匪两。树塔南冈。普为诸方。生资以食。
死以骨藏。燕山可磨。愿力靡竟。无断僧饭。临死之命。
儿孙念之。勉强力支。如卢沟水。长流无赢。吾君长胤。
母曰恭妃。闻师德风。笃信归依。师其有灵。保此英檀。
福寿无疆。万世奠安。为佛金汤。广建道场。龙象蹴踏。
日月弥光。野人之心。浅而弗深。赤抱尽剖。鬼神鉴临。
铭刻贞石。天地同脉。形有代谢。心无今昔。
** 大悲菩萨多臂多目解并铭
世疑大悲菩萨。臂目广多。互相惊怪。盖不以理察。
横以情观。苟以理察之。则人人自信不暇。岂独疑
杂记¶ 第 339b 页 X73-0339.png
于大悲乎。如我一身之眇。毛孔八万四千。布植森
如。六尺匪狭。正当毛孔森显。则一身弗留。一身现
前。则毛孔皆隐。隐显互换。而一多历然。适此之时。
岂不有。非一多之数。所能牢笼系缀者存乎。若环
轮之无竟。应万物而无穷。大悲独有。而我独无。此
情也。非理也。故以理应目。则象帝之先。我得而彻
视也。以理应耳。则八荒之外。蚊蚋之音。我得而彻
听也。我常静坐。忽然身心都遗。耳目无边。远近情
化。古今梦破。始怪大悲臂目甚寡。而世犹疑为多。
不亦痴乎。虽然。南人不信有千人之帐。北人不信
有万斛之舟。盖其信情。而不信理故也。殊不知祸
福死生。物我广狭。古今代谢。清浊浮沉。皆情有而
理无者也。倘能以理折情。则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皆我臂与目也。若然者。提挈四生。智周万有。初非
勇与明所能预者也。铭曰。
本一精明。暂应六根。应而不返。望流迷源。大悲菩萨。
教我观音。不以耳听。目视禅深。禅深莫测。一六陈迹。
锦绣刍狗。既陈勿惜。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事理无成。
慈及万物。循业发现。我本平常。三十二应。尘刹放光。
若出有心。菩萨病狂。鼻祖东来。眉山奇才。大悲阁记。
捏聚放开。卷舒自在。理彻无碍。桄楖林中。长公放赖。
态罴虎豹。视以侪辈。出怒入娱。了不惊怪。吾生公后。
知公三昧。得自禅老。语言黼黻。晔若春花。春容衒态。
不善观者。离花觅春。春不可得。泣岐沾巾。文字语言。
如。六尺匪狭。正当毛孔森显。则一身弗留。一身现
前。则毛孔皆隐。隐显互换。而一多历然。适此之时。
岂不有。非一多之数。所能牢笼系缀者存乎。若环
轮之无竟。应万物而无穷。大悲独有。而我独无。此
情也。非理也。故以理应目。则象帝之先。我得而彻
视也。以理应耳。则八荒之外。蚊蚋之音。我得而彻
听也。我常静坐。忽然身心都遗。耳目无边。远近情
化。古今梦破。始怪大悲臂目甚寡。而世犹疑为多。
不亦痴乎。虽然。南人不信有千人之帐。北人不信
有万斛之舟。盖其信情。而不信理故也。殊不知祸
福死生。物我广狭。古今代谢。清浊浮沉。皆情有而
理无者也。倘能以理折情。则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皆我臂与目也。若然者。提挈四生。智周万有。初非
勇与明所能预者也。铭曰。
本一精明。暂应六根。应而不返。望流迷源。大悲菩萨。
教我观音。不以耳听。目视禅深。禅深莫测。一六陈迹。
锦绣刍狗。既陈勿惜。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事理无成。
慈及万物。循业发现。我本平常。三十二应。尘刹放光。
若出有心。菩萨病狂。鼻祖东来。眉山奇才。大悲阁记。
捏聚放开。卷舒自在。理彻无碍。桄楖林中。长公放赖。
态罴虎豹。视以侪辈。出怒入娱。了不惊怪。吾生公后。
知公三昧。得自禅老。语言黼黻。晔若春花。春容衒态。
不善观者。离花觅春。春不可得。泣岐沾巾。文字语言。
杂记¶ 第 339c 页 X73-0339.png
道之光华。何必排摈。始谓不差。
** 韶石铭
视端神凝。牧竖在郊。尼父见之。悟其闻韶。愀然鞭后。
至则乐凋。不以耳闻。音鸣寂寥。初无古今。宁有近遥。
是石舜心。连云岧峣。
** 丁南羽结绿现铭
混沌之精。昌溪之骨。南羽得之。象罔不识。玄池天启。
彩笔龙游。弹指之閒。诸佛云涌。庄严净土。熏炙群生。
若见若闻。当处解脱。谁促大地。成此片琼。囊括十虚。
现诸希有。须弥为舌。难尽赞扬。口即大虚。浑吞不出。
丁氏诸子。互相宝之。譬若眼珠。明不可失。
** 于中甫宋端砚铭
由天而人。由人而天。太古之色。中有玄泉。云出无尽。
鱼龙可眠。若人得之。造化同坚。
** 卧牛砚铭
溪山无尽。春草有馀。饥渴弗扰。憨卧超如。毛颖为鞭。
一声觫然。颈尾屈伸。蹄角柔坚。噫。鹤背轻危龙背滑。
归来牛背稳如船。
** 孚泉砚
辞修诚立。信贯金石。卓锡泉飞。卧冰鲤出。用无圣凡。
名有黑白。甘冽异常。孚翁血脉。
** 瓢铭
纳十方之虚不为大。勺四溟之水不能溢。实济渴之
胜具。乃补饥之妙器。其馀滴馀粒。可以饱龙蛇足虎
** 韶石铭
视端神凝。牧竖在郊。尼父见之。悟其闻韶。愀然鞭后。
至则乐凋。不以耳闻。音鸣寂寥。初无古今。宁有近遥。
是石舜心。连云岧峣。
** 丁南羽结绿现铭
混沌之精。昌溪之骨。南羽得之。象罔不识。玄池天启。
彩笔龙游。弹指之閒。诸佛云涌。庄严净土。熏炙群生。
若见若闻。当处解脱。谁促大地。成此片琼。囊括十虚。
现诸希有。须弥为舌。难尽赞扬。口即大虚。浑吞不出。
丁氏诸子。互相宝之。譬若眼珠。明不可失。
** 于中甫宋端砚铭
由天而人。由人而天。太古之色。中有玄泉。云出无尽。
鱼龙可眠。若人得之。造化同坚。
** 卧牛砚铭
溪山无尽。春草有馀。饥渴弗扰。憨卧超如。毛颖为鞭。
一声觫然。颈尾屈伸。蹄角柔坚。噫。鹤背轻危龙背滑。
归来牛背稳如船。
** 孚泉砚
辞修诚立。信贯金石。卓锡泉飞。卧冰鲤出。用无圣凡。
名有黑白。甘冽异常。孚翁血脉。
** 瓢铭
纳十方之虚不为大。勺四溟之水不能溢。实济渴之
胜具。乃补饥之妙器。其馀滴馀粒。可以饱龙蛇足虎
杂记¶ 第 340a 页 X73-0340.png
豹。是为钵之良辅。
** 独高庵铭
爽垲之阳。卜居斯祥。风度疏林。香涛琅琅。饭讫无事。
读天竺之章。閒或得意。身世都忘。本真揭露。云净月
光。散步庭除。薜衣清凉。城市焦烦。一刻十霜。王侯兮
若梦。争如落魄而徜徉。
** 竹瓢铭
若之为物兮。坚而有节。虚而能容。雅分溪边之月。閒
挂石上之松。偕而老兮。万壑千峰。
** 云笠铭(原本缺文)
头上笠。人不识。譬如片云覆松梢。夜鹤归来巢莫觅。
* 无巴生传
无巴生自言。生于青草滩。滩即姑苏之松陵。今之吴
江也。予从无巴生游甚久。每于无巴。行藏所忽之閒。
音声笑貌之际。与夫习气动静。徐而察之。似非青草
滩人。盖无巴受性超放。不耐世故。于习俗绳墨。了不
相拘。予尝规之。无巴笑曰。子奚不检名而审实耶。名
检则实审。实审则名不虚。名不虚。宾即主也。主即宾
也。物与我。皆不得巳。而受形于天地之閒。倘不达此。
则何往而非有待乎。夫有待则有累。有累则孔隙不
待凿。而不可胜数矣。吾尝历观有待之大槩。不出乎
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而巳。如以自心观七大。则七
大有名而无实矣。方此之时且问子。大火聚中。为吾
拈得一茎眉毛出乎。予曰不能。无巴舍然大笑曰。子
** 独高庵铭
爽垲之阳。卜居斯祥。风度疏林。香涛琅琅。饭讫无事。
读天竺之章。閒或得意。身世都忘。本真揭露。云净月
光。散步庭除。薜衣清凉。城市焦烦。一刻十霜。王侯兮
若梦。争如落魄而徜徉。
** 竹瓢铭
若之为物兮。坚而有节。虚而能容。雅分溪边之月。閒
挂石上之松。偕而老兮。万壑千峰。
** 云笠铭(原本缺文)
头上笠。人不识。譬如片云覆松梢。夜鹤归来巢莫觅。
* 无巴生传
无巴生自言。生于青草滩。滩即姑苏之松陵。今之吴
江也。予从无巴生游甚久。每于无巴。行藏所忽之閒。
音声笑貌之际。与夫习气动静。徐而察之。似非青草
滩人。盖无巴受性超放。不耐世故。于习俗绳墨。了不
相拘。予尝规之。无巴笑曰。子奚不检名而审实耶。名
检则实审。实审则名不虚。名不虚。宾即主也。主即宾
也。物与我。皆不得巳。而受形于天地之閒。倘不达此。
则何往而非有待乎。夫有待则有累。有累则孔隙不
待凿。而不可胜数矣。吾尝历观有待之大槩。不出乎
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而巳。如以自心观七大。则七
大有名而无实矣。方此之时且问子。大火聚中。为吾
拈得一茎眉毛出乎。予曰不能。无巴舍然大笑曰。子
杂记¶ 第 340b 页 X73-0340.png
虽从吾游甚久。然不我知。若是谓之相知可乎。子不
闻龙树有颂乎。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
因。是故说无生。即此观之。有生则有我。有我始有物。
脱求以名实之相。外名则无实。外实则无名。吾故曰。
宾即主也。主即宾也。宾即主。则主未尝主。主即宾。则
宾未尝宾。主未尝主。宾未尝宾。则我与物。物与我。不
待观空而始荡然也。故曰。会万物归于已者。其惟圣
人乎。如我有已。则物岂可会乎。如物有物。则物亦不
受会也。所以有待显。而无待隐矣。无待既隐。则地以
坚为孔隙。水以湿为孔隙。火以暖为孔隙。风以动为
孔隙。空以无形为孔隙。见以照为孔隙。识以分别为
孔隙。皆不得无巴鼻者也。如以自心观此七者。则地
未尝坚。火未尝湿。火未尝暖。风未尝动。空未尝无形。
见未尝照。识未尝分别。若然者。谓七为一。可也。谓一
为七。可也。七若可一。则七未尝七。有待隐。而无待显
矣。一若可七。则一未尝一。无待隐。而有待显矣。吾以
是知。有待与无待。初皆无性也。如曹溪佛性无常。诸
法有常之说。亦此谓乎。故吾以自心。观九窍与六根。
我实未尝有也。然九窍六根。不妨用而不废。我实未
尝无也。有无路穷。凡圣情断。子谓我有巴鼻可乎。如
木生也直。人生也静。直则无私。无私则无我。静则无
扰。无扰则本虚。虚则灵。灵则妙。既妙矣。有巴鼻可也。
无巴鼻可也。虽然。庄周谓七窍凿而混沌死。吾则曰。
孔隙凿而巴鼻形。所以钩索得而秘之矣。今吾一受
闻龙树有颂乎。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
因。是故说无生。即此观之。有生则有我。有我始有物。
脱求以名实之相。外名则无实。外实则无名。吾故曰。
宾即主也。主即宾也。宾即主。则主未尝主。主即宾。则
宾未尝宾。主未尝主。宾未尝宾。则我与物。物与我。不
待观空而始荡然也。故曰。会万物归于已者。其惟圣
人乎。如我有已。则物岂可会乎。如物有物。则物亦不
受会也。所以有待显。而无待隐矣。无待既隐。则地以
坚为孔隙。水以湿为孔隙。火以暖为孔隙。风以动为
孔隙。空以无形为孔隙。见以照为孔隙。识以分别为
孔隙。皆不得无巴鼻者也。如以自心观此七者。则地
未尝坚。火未尝湿。火未尝暖。风未尝动。空未尝无形。
见未尝照。识未尝分别。若然者。谓七为一。可也。谓一
为七。可也。七若可一。则七未尝七。有待隐。而无待显
矣。一若可七。则一未尝一。无待隐。而有待显矣。吾以
是知。有待与无待。初皆无性也。如曹溪佛性无常。诸
法有常之说。亦此谓乎。故吾以自心。观九窍与六根。
我实未尝有也。然九窍六根。不妨用而不废。我实未
尝无也。有无路穷。凡圣情断。子谓我有巴鼻可乎。如
木生也直。人生也静。直则无私。无私则无我。静则无
扰。无扰则本虚。虚则灵。灵则妙。既妙矣。有巴鼻可也。
无巴鼻可也。虽然。庄周谓七窍凿而混沌死。吾则曰。
孔隙凿而巴鼻形。所以钩索得而秘之矣。今吾一受
杂记¶ 第 340c 页 X73-0340.png
形之后。六根九窍。巴鼻太多。于是乎声色钩索于外。
好恶钩索于内。吾本无巴鼻者。始不得自由矣。故以
无巴字我者。阴借其名。而鞭我后也。子亦何疑。而私
察我耶。予闻无巴之义。乃稽首谢不知之罪。无巴曰。
罪本无性。何谢之有哉。予不知答而退。
紫柏老人集卷之二十二
好恶钩索于内。吾本无巴鼻者。始不得自由矣。故以
无巴字我者。阴借其名。而鞭我后也。子亦何疑。而私
察我耶。予闻无巴之义。乃稽首谢不知之罪。无巴曰。
罪本无性。何谢之有哉。予不知答而退。
紫柏老人集卷之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