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拈古¶ 第 281a 页
紫柏老人集卷之十六
明 憨山德清 阅
* 拈古
凡佛经首。有此
拈古¶ 第 281b 页 X73-0281.png
不能知。唯洞悟自心。于一切佛经通达无碍者。乃知
此义也。由此观之。则此字是一切诸佛纲宗也。苟非
佛之真子。决不识此字义。如汾阳黄犊偈。云岩宝镜
三昧。临济三玄三要。与夫四宾主句。皆此字之训诂
也。迩来大人不出。典刑谁举。此所以佛祖之纲宗。本
具在而不知耳。其不知者。果不能知耶。特其不畏生
死之苦耳。如其果知生死可畏。唯佛祖典刑是究。则
知见渐开。信力渐充。疑情渐破。而佛祖之纲宗。举著
便知矣。既知之。则于一切古德防闲魔外之具。即能
举而行之矣。岂唯知之而巳哉。
夫众生所以不得道者。别无他障。不过未悟现前日
用。能分别好恶之心。是前尘影子。认为本来人。此认
一错。则千错万错。沦坠长劫。皆自此起也。故长沙岑
曰。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
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如快性丈夫。穷此识神。为缘
境而有耶。为不缘境而有耶。缘境而有。则此识神本
自无体。不缘境而有。则此识神境未触时。本无窠臼。
而棱严会上佛曰。一切众生。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
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棱严常住真心。即
此本无窠臼者是。棱严用字。即此认字。是然棱严即
龙树四性。开而为七处。徵穷阿难。而阿难虽经七处
穷讨其攀缘之心。必无所在。而阿难犹认能推穷者
为心。故如来咄曰。此非汝心。前尘相想。佛可谓老婆
心彻底矣。然阿难执吝相想。尚不肯舍。至于如来飞
此义也。由此观之。则此字是一切诸佛纲宗也。苟非
佛之真子。决不识此字义。如汾阳黄犊偈。云岩宝镜
三昧。临济三玄三要。与夫四宾主句。皆此字之训诂
也。迩来大人不出。典刑谁举。此所以佛祖之纲宗。本
具在而不知耳。其不知者。果不能知耶。特其不畏生
死之苦耳。如其果知生死可畏。唯佛祖典刑是究。则
知见渐开。信力渐充。疑情渐破。而佛祖之纲宗。举著
便知矣。既知之。则于一切古德防闲魔外之具。即能
举而行之矣。岂唯知之而巳哉。
夫众生所以不得道者。别无他障。不过未悟现前日
用。能分别好恶之心。是前尘影子。认为本来人。此认
一错。则千错万错。沦坠长劫。皆自此起也。故长沙岑
曰。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
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如快性丈夫。穷此识神。为缘
境而有耶。为不缘境而有耶。缘境而有。则此识神本
自无体。不缘境而有。则此识神境未触时。本无窠臼。
而棱严会上佛曰。一切众生。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
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棱严常住真心。即
此本无窠臼者是。棱严用字。即此认字。是然棱严即
龙树四性。开而为七处。徵穷阿难。而阿难虽经七处
穷讨其攀缘之心。必无所在。而阿难犹认能推穷者
为心。故如来咄曰。此非汝心。前尘相想。佛可谓老婆
心彻底矣。然阿难执吝相想。尚不肯舍。至于如来飞
拈古¶ 第 281c 页 X73-0281.png
光左右。轮掌开合。种种方便。开晓阿难。以为手有开
合。见无开合。头有动静。见无动静。此非即客而辨主
乎。客譬开合动静。见譬亭主。灿如黑白。而阿难犹未
敢认亭主为主人。确计过客是主翁。是以如来假匿
王观河之见。本无童髦。旁启阿难。既而阿难至于认
见为物。如来以为阿难见精既同于物。则如来见精
亦物矣。如来见精既同于物。则阿难可见如来之见
矣。故曰。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
见之处。此如来以离物独立之见。示阿难悟入。而阿
难似未承当。故如来又曰。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
之相。盖不见之相。无待而独立者也。纵如来五眼。且
不能窥觌。况阿难乎。故曰。吾见既非是物。汝见亦非
是物。此离物之见。非汝而谁。又见若同物。汝既见物。
物亦应见汝。果如是。则物我杂乱。并诸世閒不成安
立。此如来宛转。预塞阿难转计之路。使其情枯智讫。
攀缘心歇。则即物无累之见。迥然现前矣。岂阿难果
有如许转计者哉。偈曰。攀缘心歇。见精现前。一肩担
荷。岂有中边。用处本空。何须离根。根虽不离。用合本
源。寄根明发。如来自说。寄非常住。即根解脱。根脱尘
离。圆明了知。举心动念。照镜头迷。
娑婆。此言堪忍。盖此界众生。于八万四千烦恼。一一
堪忍于心。吝而不肯洗除故也。若大心凡夫。顿了八
万四千烦恼。皆无自性。则八万四千烦恼。不名烦恼。
而名八万四千三昧矣。于诸三昧。亦能堪忍于心。则
合。见无开合。头有动静。见无动静。此非即客而辨主
乎。客譬开合动静。见譬亭主。灿如黑白。而阿难犹未
敢认亭主为主人。确计过客是主翁。是以如来假匿
王观河之见。本无童髦。旁启阿难。既而阿难至于认
见为物。如来以为阿难见精既同于物。则如来见精
亦物矣。如来见精既同于物。则阿难可见如来之见
矣。故曰。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
见之处。此如来以离物独立之见。示阿难悟入。而阿
难似未承当。故如来又曰。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
之相。盖不见之相。无待而独立者也。纵如来五眼。且
不能窥觌。况阿难乎。故曰。吾见既非是物。汝见亦非
是物。此离物之见。非汝而谁。又见若同物。汝既见物。
物亦应见汝。果如是。则物我杂乱。并诸世閒不成安
立。此如来宛转。预塞阿难转计之路。使其情枯智讫。
攀缘心歇。则即物无累之见。迥然现前矣。岂阿难果
有如许转计者哉。偈曰。攀缘心歇。见精现前。一肩担
荷。岂有中边。用处本空。何须离根。根虽不离。用合本
源。寄根明发。如来自说。寄非常住。即根解脱。根脱尘
离。圆明了知。举心动念。照镜头迷。
娑婆。此言堪忍。盖此界众生。于八万四千烦恼。一一
堪忍于心。吝而不肯洗除故也。若大心凡夫。顿了八
万四千烦恼。皆无自性。则八万四千烦恼。不名烦恼。
而名八万四千三昧矣。于诸三昧。亦能堪忍于心。则
拈古¶ 第 282a 页 X73-0282.png
名菩萨。不名众生。如但堪忍烦恼。不能堪忍三昧。则
名众生。不名菩萨也。即此观之。菩萨众生。初无常位。
苟达烦恼无性。则众生不异菩萨。于无性中横起无
明。则菩萨不异众生。古德有言。菩萨众生。本唯一心。
心迷则法法皆迷。心了则法法皆了。了则物我无差。
迷则是非横起。且道如何是了的样子。于逆境中能
作欢喜想。于顺境中能作烦恼想。此想成熟。则逆顺
死生之机。在我而不在造物矣。
夫瑜伽之秘密。与西天初祖教外别传之秘密。大有
不同。而瑜伽之秘密。惟佛与佛乃能知之。若教外别
传之秘密。无论凡小。或因拈花而领悟。或因棒喝而
明心。而悟入境界。断非未悟之人所能测知。故名秘
密。予以是知瑜伽之秘密。在佛则显。在凡则密。惟教
外别传之秘密。在凡则显。在佛则密。何以故。盖教外
别传之宗。不惟不拘凡小。即贩夫灶妇。一悟其宗。便
解横拈竖弄。大震鼻祖之风。若江陵卖米饼汉。及凌
行婆等。所谓教外别传之秘密。在此等人分上。谓之
直显则可。谓之秘密。则不免惹他鼻笑有分在。故曰。
如来禅许师兄会。祖师禅则恐未梦见在。予故曰。瑜
伽秘密。在佛则显。禅宗秘密。在佛则密。此两种秘密。
苟非宗教精深者。决不可卤莽举似。有招罪咎。
肇论总有四篇。本无则直示无生之体。不迁。即示物
外无真。般若无知。则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所以知无
知也。不真空。则无物不真。无物不真。物果真有哉。涅
名众生。不名菩萨也。即此观之。菩萨众生。初无常位。
苟达烦恼无性。则众生不异菩萨。于无性中横起无
明。则菩萨不异众生。古德有言。菩萨众生。本唯一心。
心迷则法法皆迷。心了则法法皆了。了则物我无差。
迷则是非横起。且道如何是了的样子。于逆境中能
作欢喜想。于顺境中能作烦恼想。此想成熟。则逆顺
死生之机。在我而不在造物矣。
夫瑜伽之秘密。与西天初祖教外别传之秘密。大有
不同。而瑜伽之秘密。惟佛与佛乃能知之。若教外别
传之秘密。无论凡小。或因拈花而领悟。或因棒喝而
明心。而悟入境界。断非未悟之人所能测知。故名秘
密。予以是知瑜伽之秘密。在佛则显。在凡则密。惟教
外别传之秘密。在凡则显。在佛则密。何以故。盖教外
别传之宗。不惟不拘凡小。即贩夫灶妇。一悟其宗。便
解横拈竖弄。大震鼻祖之风。若江陵卖米饼汉。及凌
行婆等。所谓教外别传之秘密。在此等人分上。谓之
直显则可。谓之秘密。则不免惹他鼻笑有分在。故曰。
如来禅许师兄会。祖师禅则恐未梦见在。予故曰。瑜
伽秘密。在佛则显。禅宗秘密。在佛则密。此两种秘密。
苟非宗教精深者。决不可卤莽举似。有招罪咎。
肇论总有四篇。本无则直示无生之体。不迁。即示物
外无真。般若无知。则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所以知无
知也。不真空。则无物不真。无物不真。物果真有哉。涅
拈古¶ 第 282b 页 X73-0282.png
槃无名。所以即名本无名也。然四论分门。交相发光。
照我日用逆顺之冲。爱憎之口。可意则心窍发悦。不
可意则毛孔生烟。故曰。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然
此障。谓从境生耶。谓从心生耶。若从境生。境本无知。
安能生障。若从心生。境若不触。心非有障。推之于境。
境生无理。推之于心。心生无理。心境既皆无理。凡谓
从境生障。从心生障。从非心非境生障。此皆情之横
计。非达理之见也。故读此论者。由读而诵。由诵而持。
持则精。精则入神。入神。则根境若片雪之投红炉。我
欲不化。安可得哉。果能至此。方不负立言之心。授言
之慈也。然后本无即不迁。不迁即般若无知。般若无
知即不真空。不真空即涅般无名。涅槃无名。即不真
空。不真空。即般若无知。般若无知。即物不迁。物不迁。
即本无。头而尾之。尾而头之。纵亦可。横亦可。交错亦
可。分条亦可。可不可。不可无不可。夜光在盘。宛转横
斜。冲突之际。岂可以方隅测哉。但不出盘。我则不疑
也。洞微如知此。则异日作吾道金汤。舍子而谁欤。洞
微勉之。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此四句。乃是大师悟心之后。消融习气实效也。前两
句。谓调心之功。贵在血脉不断。后两句圆续本脉。有
恰恰用心无。恰恰无心用。则不免粘带故也。盖妙性
独立。坐断两头。血脉绵然。廓尔虚融。习气任运而消。
真体无心而契。任运而消。习忘而本无功。无心而契。
照我日用逆顺之冲。爱憎之口。可意则心窍发悦。不
可意则毛孔生烟。故曰。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然
此障。谓从境生耶。谓从心生耶。若从境生。境本无知。
安能生障。若从心生。境若不触。心非有障。推之于境。
境生无理。推之于心。心生无理。心境既皆无理。凡谓
从境生障。从心生障。从非心非境生障。此皆情之横
计。非达理之见也。故读此论者。由读而诵。由诵而持。
持则精。精则入神。入神。则根境若片雪之投红炉。我
欲不化。安可得哉。果能至此。方不负立言之心。授言
之慈也。然后本无即不迁。不迁即般若无知。般若无
知即不真空。不真空即涅般无名。涅槃无名。即不真
空。不真空。即般若无知。般若无知。即物不迁。物不迁。
即本无。头而尾之。尾而头之。纵亦可。横亦可。交错亦
可。分条亦可。可不可。不可无不可。夜光在盘。宛转横
斜。冲突之际。岂可以方隅测哉。但不出盘。我则不疑
也。洞微如知此。则异日作吾道金汤。舍子而谁欤。洞
微勉之。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此四句。乃是大师悟心之后。消融习气实效也。前两
句。谓调心之功。贵在血脉不断。后两句圆续本脉。有
恰恰用心无。恰恰无心用。则不免粘带故也。盖妙性
独立。坐断两头。血脉绵然。廓尔虚融。习气任运而消。
真体无心而契。任运而消。习忘而本无功。无心而契。
拈古¶ 第 282c 页 X73-0282.png
体證而本无得。无功则无修。无得则无寄。无修无寄。
口挂东壁。且道说甚么法。细听年年三月里。鹧鸪啼
处百花香。此皆大师亲曾践履过来的光景。故其吐
辞浑璞。不辞圭角。模写自受用境界。何其切哉。且道
如何是血脉。瞥起。便是伤他。无念。佛即受杀。伤杀之
际。血脉断矣。此个窍子。须是见地洁净。保任不虚。触
著自知痛痒(读永嘉集示众)。
信心铭曰。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原是一空。
此四句只是一句。一句了彻。大事了毕。若人果能了
知。能外境而不有我。日月炽然分别之心。即大智也。
果能了知。境外能而本无。则目前千差万别之境。一
真独露也。夫两段无常。虽真不有。一真隐显。两段舒
卷。谛了无疑。何贵何贱。用处昭然。生杀万变。杀则黄
金失色。生则瓦砾生光。明暗相参。权属主张。即言而
了。假名曰教。即了通言。假名为宗。宗教如花。春在何
处。待汝思量。残红满地。
有人丧妻者。梦其妻求破地狱偈。觉而求之。无有也。
问荐福古老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
性。一切唯心造。此偈是也。遂举家持诵。后见亡者。宝
衣天冠。缥缈空中。称谢而去。轼闻之佛印禅师。佛印
闻之范尧夫。予读东坡书破地狱偈语。恨其舌相不
甚广长。吐偈意未尽。呜呼。此偈岂特破地狱哉。自地
狱至饿鬼。饿鬼至畜生。畜生至人。人至修罗。修罗至
天。天至声闻。声闻至缘觉。缘觉至菩萨。菩萨至佛。是
口挂东壁。且道说甚么法。细听年年三月里。鹧鸪啼
处百花香。此皆大师亲曾践履过来的光景。故其吐
辞浑璞。不辞圭角。模写自受用境界。何其切哉。且道
如何是血脉。瞥起。便是伤他。无念。佛即受杀。伤杀之
际。血脉断矣。此个窍子。须是见地洁净。保任不虚。触
著自知痛痒(读永嘉集示众)。
信心铭曰。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原是一空。
此四句只是一句。一句了彻。大事了毕。若人果能了
知。能外境而不有我。日月炽然分别之心。即大智也。
果能了知。境外能而本无。则目前千差万别之境。一
真独露也。夫两段无常。虽真不有。一真隐显。两段舒
卷。谛了无疑。何贵何贱。用处昭然。生杀万变。杀则黄
金失色。生则瓦砾生光。明暗相参。权属主张。即言而
了。假名曰教。即了通言。假名为宗。宗教如花。春在何
处。待汝思量。残红满地。
有人丧妻者。梦其妻求破地狱偈。觉而求之。无有也。
问荐福古老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
性。一切唯心造。此偈是也。遂举家持诵。后见亡者。宝
衣天冠。缥缈空中。称谢而去。轼闻之佛印禅师。佛印
闻之范尧夫。予读东坡书破地狱偈语。恨其舌相不
甚广长。吐偈意未尽。呜呼。此偈岂特破地狱哉。自地
狱至饿鬼。饿鬼至畜生。畜生至人。人至修罗。修罗至
天。天至声闻。声闻至缘觉。缘觉至菩萨。菩萨至佛。是
拈古¶ 第 283a 页 X73-0283.png
凡是圣。一破无遗矣。或谓地狱饿鬼畜生。破则不疑。
至破人天。及界外四圣。恐不当理。对曰。四圣六凡。虽
染净不同。然皆念后事耳。如曹溪问惠明不思善。不
思恶。是阿那个面目。明言下大悟。遂嗣曹溪。能于曹
溪句中有个入头。方知破地狱偈是斩佛剑。且道剑
柄。只今在谁手里。一念不生沈死水。六根才动犯波
涛。圣凡路断翻身处。生杀那知在斗稍。
大智发于心。于心何处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
此四句偈。事理不成就。即是文殊根本智。普贤差别
智。一部华严经尽具其中。诵之者。多能生慧。何以故。
大智。根本智也。大智发于心。理成就矣。然智既发于
心。则心巳化而为智。更从何处觅心。若心有可觅。则
是心能见心。无有是理。故曰。于心何处寻也。无处寻。
即所谓无依也。大智无依。则横无外。横无外。则横无
待矣。无待之智。非理不成就乎。理不成就。则不碍事。
而事成就。故曰。成就一切义。虽能成就一切义。而无
古无今。则事又不成就矣。无古今无所住也。无住故
竖无外。竖无外。则竖无待矣。此偈是南安岩严尊者。
为侍者而作。侍者前生为牛。以驮砖造寺功德。获报
为僧。苦无闻性。诵此偈久。闻性豁然而开。一切经书
遂能记忆。故名此偈为智慧偈。以诵之者。多能发慧
故也。
魏府元禅师曰。佛法在日用处。行住坐卧处。吃茶吃
饭处。言语相问处。所作所为处。举心动念。又却不是
至破人天。及界外四圣。恐不当理。对曰。四圣六凡。虽
染净不同。然皆念后事耳。如曹溪问惠明不思善。不
思恶。是阿那个面目。明言下大悟。遂嗣曹溪。能于曹
溪句中有个入头。方知破地狱偈是斩佛剑。且道剑
柄。只今在谁手里。一念不生沈死水。六根才动犯波
涛。圣凡路断翻身处。生杀那知在斗稍。
大智发于心。于心何处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
此四句偈。事理不成就。即是文殊根本智。普贤差别
智。一部华严经尽具其中。诵之者。多能生慧。何以故。
大智。根本智也。大智发于心。理成就矣。然智既发于
心。则心巳化而为智。更从何处觅心。若心有可觅。则
是心能见心。无有是理。故曰。于心何处寻也。无处寻。
即所谓无依也。大智无依。则横无外。横无外。则横无
待矣。无待之智。非理不成就乎。理不成就。则不碍事。
而事成就。故曰。成就一切义。虽能成就一切义。而无
古无今。则事又不成就矣。无古今无所住也。无住故
竖无外。竖无外。则竖无待矣。此偈是南安岩严尊者。
为侍者而作。侍者前生为牛。以驮砖造寺功德。获报
为僧。苦无闻性。诵此偈久。闻性豁然而开。一切经书
遂能记忆。故名此偈为智慧偈。以诵之者。多能发慧
故也。
魏府元禅师曰。佛法在日用处。行住坐卧处。吃茶吃
饭处。言语相问处。所作所为处。举心动念。又却不是
拈古¶ 第 283b 页 X73-0283.png
也。芙蓉毓老行食。庞居士拟接。芙蓉却缩手曰。生心
受施。净名早诃。去此一机还甘否。老庞曰。当时善现
岂不作家。芙蓉曰。非关他事。老庞曰。食到口边。被他
夺却。芙蓉乃下食。老庞曰。不消一句。达观只今问诸
善知识。且道芙蓉老庞。双镜交光之际。机锋捷出。又
如夜光之珠。横斜冲突于金盘之中。卒难捉摸。谓其
东突。忽复北突。谓其中转。忽向西行。是举心动念耶。
不举心动念耶。若谓举心动念。魏老又道不是佛法。
若谓不举心动念。芙蓉老庞又非土木偶人。有人直
下拣别得出。达观当身为床座供养。伊若拣别不出。
饶你芙蓉老庞复生雪屈。也须捺下云头。听达观处
分始得。古人一机一境。有纵有夺。有生有杀。故曰。我
与汝同条生。不与汝同条死。且道同死同生作么生
会。咄。双镜交光休拟议。法轮大转食轮中。
东坡赞法偈。以意为根。四句云。法尘是五尘落谢影
子。意根所取。非有实境。何以故。盖明了意识。有初中
后三分。初分近前五识。犹属现量。中分是六识正位。
属比量。后分近七识。属非量。唯五识所取。为现量。为
真境。若六识既非现量。不过五尘之影耳。故曰。法尘
以佛为体。佛是觉义。现量所得。在境为真境。故曰法
身。永明云。初居圆成现量之中。浮尘未起。此即法身
也。后落明了意根之地。外状潜形。外状即浮尘。所谓
法尘也。昔庞居士见马祖。顿融前境。前境既融。非法
身而何。故偈云风止浪静也。然法身。离法尘无别有
受施。净名早诃。去此一机还甘否。老庞曰。当时善现
岂不作家。芙蓉曰。非关他事。老庞曰。食到口边。被他
夺却。芙蓉乃下食。老庞曰。不消一句。达观只今问诸
善知识。且道芙蓉老庞。双镜交光之际。机锋捷出。又
如夜光之珠。横斜冲突于金盘之中。卒难捉摸。谓其
东突。忽复北突。谓其中转。忽向西行。是举心动念耶。
不举心动念耶。若谓举心动念。魏老又道不是佛法。
若谓不举心动念。芙蓉老庞又非土木偶人。有人直
下拣别得出。达观当身为床座供养。伊若拣别不出。
饶你芙蓉老庞复生雪屈。也须捺下云头。听达观处
分始得。古人一机一境。有纵有夺。有生有杀。故曰。我
与汝同条生。不与汝同条死。且道同死同生作么生
会。咄。双镜交光休拟议。法轮大转食轮中。
东坡赞法偈。以意为根。四句云。法尘是五尘落谢影
子。意根所取。非有实境。何以故。盖明了意识。有初中
后三分。初分近前五识。犹属现量。中分是六识正位。
属比量。后分近七识。属非量。唯五识所取。为现量。为
真境。若六识既非现量。不过五尘之影耳。故曰。法尘
以佛为体。佛是觉义。现量所得。在境为真境。故曰法
身。永明云。初居圆成现量之中。浮尘未起。此即法身
也。后落明了意根之地。外状潜形。外状即浮尘。所谓
法尘也。昔庞居士见马祖。顿融前境。前境既融。非法
身而何。故偈云风止浪静也。然法身。离法尘无别有
拈古¶ 第 283c 页 X73-0283.png
故。又曰。水无别水也。放为江河。用则兼善也。是大乘
菩萨之作用。非止自利。兼亦利他。且流通不滞也。汇
为沼沚。不用则独善也。是声闻小乘之法。止于自利
而巳。岂有及物之功用乎。风止浪静。浪即前七个识
也。八识规矩云。渊深七浪境为风是也。
一唤回头识我不。依稀萝月又成钩。千金之子才流
落。漠漠穷途有许愁。天童此颂。凡留心玄学者。或喜
其明白现成。本无奇险。或鄙其粘皮带骨。流堕识情。
殊不知剑无利钝。药无贵贱聂政专诸用之。立断君
相之命。扁鹊华陀用之。谈笑中可以起死回生。苟非
其人。虽莫耶善剑。不若锄钁之利。腐草之效也。于是
感而重颂之。颂曰。牛头南。马头北。觌面相逢还不识。
邻寺金刚哭甚哀。东村大姐叫冤屈。若道予此颂。与
天童本无差别。然领会天童颂子。则不难领会予颂。
吾知赵州复起。妙喜再生。恐亦摸不著在。况其下者
乎。若道予之颂子。与天童大别。然天童亦颂此则因
缘。予亦颂此则因缘。岂一则因缘。而有两意耶。诸兄
弟。这两个颂子。若拣点不知好恶。且谩道会禅也。
自佛教东来。方外高宾。方内胜士。簧鼓其道者。代不
乏人。惟东晋浔阳庐山东林远祖。忧深而虑远。所见
卓然。以为僧而不知其宗。俗而不知其化。则宗化混
淆。俱无所主。乃撰在家出家。宗化之所以然。垂诸万
世。使奉法之徒。各知方向。若揭日月于中天。震雷霆
于大梦。有目者孰不睹焉。有耳者孰不闻焉。然而近
菩萨之作用。非止自利。兼亦利他。且流通不滞也。汇
为沼沚。不用则独善也。是声闻小乘之法。止于自利
而巳。岂有及物之功用乎。风止浪静。浪即前七个识
也。八识规矩云。渊深七浪境为风是也。
一唤回头识我不。依稀萝月又成钩。千金之子才流
落。漠漠穷途有许愁。天童此颂。凡留心玄学者。或喜
其明白现成。本无奇险。或鄙其粘皮带骨。流堕识情。
殊不知剑无利钝。药无贵贱聂政专诸用之。立断君
相之命。扁鹊华陀用之。谈笑中可以起死回生。苟非
其人。虽莫耶善剑。不若锄钁之利。腐草之效也。于是
感而重颂之。颂曰。牛头南。马头北。觌面相逢还不识。
邻寺金刚哭甚哀。东村大姐叫冤屈。若道予此颂。与
天童本无差别。然领会天童颂子。则不难领会予颂。
吾知赵州复起。妙喜再生。恐亦摸不著在。况其下者
乎。若道予之颂子。与天童大别。然天童亦颂此则因
缘。予亦颂此则因缘。岂一则因缘。而有两意耶。诸兄
弟。这两个颂子。若拣点不知好恶。且谩道会禅也。
自佛教东来。方外高宾。方内胜士。簧鼓其道者。代不
乏人。惟东晋浔阳庐山东林远祖。忧深而虑远。所见
卓然。以为僧而不知其宗。俗而不知其化。则宗化混
淆。俱无所主。乃撰在家出家。宗化之所以然。垂诸万
世。使奉法之徒。各知方向。若揭日月于中天。震雷霆
于大梦。有目者孰不睹焉。有耳者孰不闻焉。然而近
拈古¶ 第 284a 页 X73-0284.png
世在家出家者。有至死而不闻其篇目。况其义乎。呜
呼。去佛既久。魔强法弱。邪说横行。正言芜没。予每思
至此。不知泪之所从也。姑命奇郎。先录在家出家论
传。示有志于吾道者究心焉。
老氏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
为刍狗。夫刍狗之为物也。其未陈也。锦绣以饰之。音
乐以献之。及其巳陈也。或弃之道涂。或充之釜灶而
巳矣。金刚般若经曰。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则非菩萨。又曰。若见众生有可度者即是我相人相
众生相寿者相。以此观之。则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圣
人以百姓为刍狗。非不仁也。不仁也者。特无我之异
称耳。圣人岂不知刍狗。束薪为之哉。复以锦绣文之
者。以验其无用而用也。夫无用而用。物无而用不无。
物无而用不无。虽天地之大。万物之众。未始有物也。
知其未始有物。而天地之用不无。万物之用竞足。此
非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而度生之用
常然者。安知不仁之仁。仁大而无外者乎。
皖山。永嘉。并得教外别传之妙。贵在坐断语言文字。
直悟自心。而信心铭。證道歌。则千红万紫。如方春之
花。果语言文字耶。非语言文字耶。有旁不禁者试道
看。虽然花果碍春乎。花如碍春。春则不花可也。知碍
而春必花之。则春之痴矣。春而不痴。花果碍春哉。如
此则语言文字。与教外别传。相去几许。
无从而来。蓬蓬如雷。藉虚能游。触物生号。鼓万物而
呼。去佛既久。魔强法弱。邪说横行。正言芜没。予每思
至此。不知泪之所从也。姑命奇郎。先录在家出家论
传。示有志于吾道者究心焉。
老氏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
为刍狗。夫刍狗之为物也。其未陈也。锦绣以饰之。音
乐以献之。及其巳陈也。或弃之道涂。或充之釜灶而
巳矣。金刚般若经曰。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则非菩萨。又曰。若见众生有可度者即是我相人相
众生相寿者相。以此观之。则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圣
人以百姓为刍狗。非不仁也。不仁也者。特无我之异
称耳。圣人岂不知刍狗。束薪为之哉。复以锦绣文之
者。以验其无用而用也。夫无用而用。物无而用不无。
物无而用不无。虽天地之大。万物之众。未始有物也。
知其未始有物。而天地之用不无。万物之用竞足。此
非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而度生之用
常然者。安知不仁之仁。仁大而无外者乎。
皖山。永嘉。并得教外别传之妙。贵在坐断语言文字。
直悟自心。而信心铭。證道歌。则千红万紫。如方春之
花。果语言文字耶。非语言文字耶。有旁不禁者试道
看。虽然花果碍春乎。花如碍春。春则不花可也。知碍
而春必花之。则春之痴矣。春而不痴。花果碍春哉。如
此则语言文字。与教外别传。相去几许。
无从而来。蓬蓬如雷。藉虚能游。触物生号。鼓万物而
拈古¶ 第 284b 页 X73-0284.png
有声无形。去来了无其踪。号之曰风。然不免生灭。故
非真风也。夫真风者。不藉空而能游。不触物而能鸣。
本无去来。岂有生灭。灵山拈之头陀微笑。迦叶呼之
阿难应诺。当面蹉过。刹竿倒却。以至鼻祖西来。神光
立雪。少室风生。玉楼起粟。欲求安心。心不可得。断臂
胡为。鲜血狼籍。流入曹溪。曹溪为碧。天童颂而无声。
三祖言而无语。信心铭作。虚空虫蛀。自是真风大扇。
智火炽然。无论有心无心。是凡是圣。触之则烧却面
门。背之则冻杀法身。使能言者卷舌。有智者成愚。儒
失所以为儒。老失所以为老。何其祸及自家。念一声
佛者。直须漱口三日。此皆真风鼓舞所致也。天童颂
曰。一段真风见也么。绵绵化母理机梭。织成古锦含
春象。无奈东君漏泄何。此颂翻腾。家声有损有益。有
雌有雄。化真风而成古锦。骡粪拈来。换人眼珠。好心
不得好报。雪里送炭。反道增寒。达观道人忍酸不禁。
口占一偈。一段真风见也么。绵绵化母理机梭。织成
古锦含春象。无奈东君漏泄何。又有旁不禁者进曰。
此是天童颂。老和尚何故白日青天之下。驱耕夫之
牛。夺饥人之食。和尚曰。我也不管他天童不天童。且
道老汉鼻孔在甚么处。道不出。且礼拜吃茶去。再来
真风中。雌黄别白未晚。
知三合而有鸣。五合而有闻。则根尘之搆。不待荡洗
而后除也。故曰。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古之至人。有以
眼观音声。耳视色相。即远示近。即塞示通。山壁可以
非真风也。夫真风者。不藉空而能游。不触物而能鸣。
本无去来。岂有生灭。灵山拈之头陀微笑。迦叶呼之
阿难应诺。当面蹉过。刹竿倒却。以至鼻祖西来。神光
立雪。少室风生。玉楼起粟。欲求安心。心不可得。断臂
胡为。鲜血狼籍。流入曹溪。曹溪为碧。天童颂而无声。
三祖言而无语。信心铭作。虚空虫蛀。自是真风大扇。
智火炽然。无论有心无心。是凡是圣。触之则烧却面
门。背之则冻杀法身。使能言者卷舌。有智者成愚。儒
失所以为儒。老失所以为老。何其祸及自家。念一声
佛者。直须漱口三日。此皆真风鼓舞所致也。天童颂
曰。一段真风见也么。绵绵化母理机梭。织成古锦含
春象。无奈东君漏泄何。此颂翻腾。家声有损有益。有
雌有雄。化真风而成古锦。骡粪拈来。换人眼珠。好心
不得好报。雪里送炭。反道增寒。达观道人忍酸不禁。
口占一偈。一段真风见也么。绵绵化母理机梭。织成
古锦含春象。无奈东君漏泄何。又有旁不禁者进曰。
此是天童颂。老和尚何故白日青天之下。驱耕夫之
牛。夺饥人之食。和尚曰。我也不管他天童不天童。且
道老汉鼻孔在甚么处。道不出。且礼拜吃茶去。再来
真风中。雌黄别白未晚。
知三合而有鸣。五合而有闻。则根尘之搆。不待荡洗
而后除也。故曰。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古之至人。有以
眼观音声。耳视色相。即远示近。即塞示通。山壁可以
拈古¶ 第 284c 页 X73-0284.png
直度。虚空可以游行。无他道也。其始不过知有待。迷
无待而成耳。有待即无待也。既知之矣。复能行之。故
有待渐生。无待渐熟。熟则化。化则同。所以能于远中
示近。塞中示通也(拈东坡钟铭)。
迷性而为情。则油水莫辨。即情而悟性。始知油水不
可以同住。同住。水见火则起。油见火则湛然。湛然者。
可与火一。一则无敌。所以油不知火。火不知油。油火
不相知。而始能相为用。水则与火不一矣。所以见火
则起耳。火喻诱情之境。水喻染境之情。油喻了境之
智。然外境则情不生。外情则智无地。夫情与智初非
两物。以其被境所转。名之为情。了境非有。名之为智。
是以智情同住。如油共水。情触境则奔流莫返。智了
境则能所无生。故智恒与理一。情恒与理乖。如油恒
与火一。水恒与火乖。乖则成敌。敌必有胜负。如水不
胜火。则终必负败而起矣。即此而观。外境则无理。外
情亦无智。学者知此。便会老庞日用事无别。头头自
偶谐也。老庞初发身于火宅。沈家财于湘水。妻子团
圞。共锻无生。根尘萧然。转识成智。生死大事。一生了
拔。推其所由。亦不过了达前境无性。根识蒂脱。乘理
治情。逆顺无閒。动止一如。知得彻。行得到。自然临腊
月三十日。一家大小并应念而化。宜其然矣。如东坡
作油水偈。胜妙精绝。非闻道而勇于行者不能也。故
有志于了办生死者。长公之偈。不可不留意焉(拈东坡油
水颂)。
无待而成耳。有待即无待也。既知之矣。复能行之。故
有待渐生。无待渐熟。熟则化。化则同。所以能于远中
示近。塞中示通也(拈东坡钟铭)。
迷性而为情。则油水莫辨。即情而悟性。始知油水不
可以同住。同住。水见火则起。油见火则湛然。湛然者。
可与火一。一则无敌。所以油不知火。火不知油。油火
不相知。而始能相为用。水则与火不一矣。所以见火
则起耳。火喻诱情之境。水喻染境之情。油喻了境之
智。然外境则情不生。外情则智无地。夫情与智初非
两物。以其被境所转。名之为情。了境非有。名之为智。
是以智情同住。如油共水。情触境则奔流莫返。智了
境则能所无生。故智恒与理一。情恒与理乖。如油恒
与火一。水恒与火乖。乖则成敌。敌必有胜负。如水不
胜火。则终必负败而起矣。即此而观。外境则无理。外
情亦无智。学者知此。便会老庞日用事无别。头头自
偶谐也。老庞初发身于火宅。沈家财于湘水。妻子团
圞。共锻无生。根尘萧然。转识成智。生死大事。一生了
拔。推其所由。亦不过了达前境无性。根识蒂脱。乘理
治情。逆顺无閒。动止一如。知得彻。行得到。自然临腊
月三十日。一家大小并应念而化。宜其然矣。如东坡
作油水偈。胜妙精绝。非闻道而勇于行者不能也。故
有志于了办生死者。长公之偈。不可不留意焉(拈东坡油
水颂)。
拈古¶ 第 285a 页 X73-0285.png
洞山曰。贪瞋痴。太无知。果赖今朝捉得伊。行即打。空
即槌。分付心王仔细推。无量劫来不解脱。问汝三人
知不知。神鼎曰。贪瞋痴。实无知。十二时中任从伊。行
即往。坐即随。分付心王无可为。无量劫来元解脱。何
须更问知不知。这两颂。有人爱洞山日用之閒。境缘
逆顺。锻鍊自心。钳锤猛密。有人爱神鼎真到大休歇
处。咳唾掉臂。戏笑讥诃。无非解脱三昧。达观老汉。现
前问汝大众。汝道洞山鼻孔。神鼎脚根。在甚么处。汝
敢胡乱揣摩。殊不知神鼎不打洞山炉鞴中陶铸来。
安得便恁么自在。洞山不打神鼎见地上得个消息。
从汝朝即打。暮即槌。敢保贪瞋痴。直待驴年也未调
伏在。汝等若拣别得出。许汝会如来禅。若祖师禅犹
乡关万里。若要会祖师禅。须把洞山神鼎置向脑后。
自家面前寻一条转身路头始得。故曰。只是旧时行
履处。相逢举著便淆讹。奇男子家。本来鼻孔撩天。脚
跟点地。为甚么如作贼人。常自心虚。偶被人按著。便
愁赃物无地藏去。若是良人家男女。从他千摇万撼。
自然不生虚惊。心安如海。为甚么得如此稳当。盖渠
从来不窃他人物故。比来去古转远。大人不出。法道
凌迟。大可怖畏。无论黑白。或于经论上觅得些知见。
葛藤内惹得些臊气。自谓我巳见彻佛祖源底。便乃
向无佛处称尊。有一等瞎公鸡。随声昼夜。忽然撞个
本色人。轻轻一拶。便七荒八乱。理会不下。又不能直
下生大惭愧。悲泣自讼。反于本色人分上。生大我慢。
拈古¶ 第 285b 页 X73-0285.png
结死冤雠。只今之世。如此等流。十人之中。到有五双。
老汉所谓作贼人心虚。殊不知此等事。如来谓之一
大事因缘。祖师谓之向上事。苟非夙具灵骨。有段英
雄气宇。岂易荷担。近有一等杜撰秃奴。拍盲居士。以
昭昭灵灵日用现成者。领会得。即谓之彻了。何不自
家向冷静处。细细检点。一上我之贪瞋痴种子。果拔
耶。未耶。果贪瞋痴即戒定慧耶。老汉虽不与他共住。
然其果肯检点。决知他心上亦有不安处在。只是被
眼前虚名浮利笼罩了。故甘昧心。不肯向人露布丑
处。我且问汝一千七百则葛藤。虽是古人残羹馊饭。
如果能则则无疑。还有则把未彻耶。若有则把未彻。
且向洞山神鼎颂子里。寻个转身去。为甚么如此。只
为自家面前不解得个转身路头。少不得教汝依门
傍户去。虽然如是。残羹馊饭。饥者亦可点心。大众珍
重。
华严经曰。如是自性。如幻如梦。如影如像。悉不成就。
直言诸法如幻。学者皆知之。惟言自性如幻。虽久醉
于义海者。未始弗疑也。又不知痛痒而不疑者。则疑
之者。必非不疑者所能知焉。而洞了自性。巳到不疑
之地者。此真不疑者也。真不疑者。佛祖尚畏之。况其
馀乎。
圆成匪幻。依他无地。依他匪幻。遍计无从。遍计匪幻。
依他匪伏。依他匪幻。圆成曷契。余以是知理不成就。
则随缘之用不废。事不成就。则众生复性不难也。
老汉所谓作贼人心虚。殊不知此等事。如来谓之一
大事因缘。祖师谓之向上事。苟非夙具灵骨。有段英
雄气宇。岂易荷担。近有一等杜撰秃奴。拍盲居士。以
昭昭灵灵日用现成者。领会得。即谓之彻了。何不自
家向冷静处。细细检点。一上我之贪瞋痴种子。果拔
耶。未耶。果贪瞋痴即戒定慧耶。老汉虽不与他共住。
然其果肯检点。决知他心上亦有不安处在。只是被
眼前虚名浮利笼罩了。故甘昧心。不肯向人露布丑
处。我且问汝一千七百则葛藤。虽是古人残羹馊饭。
如果能则则无疑。还有则把未彻耶。若有则把未彻。
且向洞山神鼎颂子里。寻个转身去。为甚么如此。只
为自家面前不解得个转身路头。少不得教汝依门
傍户去。虽然如是。残羹馊饭。饥者亦可点心。大众珍
重。
华严经曰。如是自性。如幻如梦。如影如像。悉不成就。
直言诸法如幻。学者皆知之。惟言自性如幻。虽久醉
于义海者。未始弗疑也。又不知痛痒而不疑者。则疑
之者。必非不疑者所能知焉。而洞了自性。巳到不疑
之地者。此真不疑者也。真不疑者。佛祖尚畏之。况其
馀乎。
圆成匪幻。依他无地。依他匪幻。遍计无从。遍计匪幻。
依他匪伏。依他匪幻。圆成曷契。余以是知理不成就。
则随缘之用不废。事不成就。则众生复性不难也。
拈古¶ 第 285c 页 X73-0285.png
予读端师子。戒坛示沙弥偈。不觉长叹久之。大都土
无肥瘦。水无清浊。农人勤劳。真实做去。瘦地亦自有
收。渔人耐烦守去。清水亦自得鱼。因想海东晓公。来
中国求法。夜宿渴甚。顾傍有一泓。掬而饮之。甘凉异
常。明日视之。乃髑髅坑也。正哕閒。忽自悟曰。一心不
生。万法无咎。遂还日本。疏华严圆觉等经。大行于世。
又鸠摩罗什五六岁时。随母举佛钵。窃念曰。我身甚
小。佛钵甚大。不觉失声下钵。母问其故。对曰。适我生
心。钵有轻重。一法既尔。万法皆然。夫复何疑。今之学
者。未见知识法师。先自疑曰。此善知识。果能开悟我
否。此法师果能教我否。此戒师。果自已持戒清净否。
呜呼。君子吹毛求善。小人吹毛求疵。而求善之心不
若求疵之工。此等器量。做世閒好人尚做不得。况为
如来子乎。端师子偈曰。登坛受具戒。第一莫疑师。摘
取果子吃。莫管树横枝(拈读端师子偈)。
吾读法华经。知得六根清净者。则眼见三千大千之
色。耳闻三千大千之声。鼻嗅三千大千之香。舌尝三
千大千之味。身觉三千大千之触。意洞三千大千之
法。若掌中见果也。虽然。吾知而未得用者。六根未清
净耳。如一清净。则现前矣。何疑哉。于戏。此用人谁不
有。以见思覆之。尘沙蔽之。故不现前。如见思断。而尘
沙空。心如轩辕之镜。十方通彻自證之矣。岂待人言
之乎。
东坡观世音赞曰。众生堕八难。身心俱丧失。惟有一
拈古¶ 第 286a 页 X73-0286.png
念在。能呼观世音。火坑与刀山。猛兽诸毒药。众苦萃
于身。呼者常不痛。呼者若自痛。则必不能呼。若其了
不痛。安用呼菩萨。众生以二故。一身受众苦。若能真
不二。即是观世音。八万四千人。同时俱赴救。解曰。夫
一身之微。八难顿集则难存。而身心俱丧可知矣。然
身心俱丧。而能呼观音者。身耶心耶。是身是心。则难
存而身心巳丧久矣。非身非心。则知痛而能呼观世
音者。果有痛乎。果无痛乎。有痛则身与心未尝丧也。
无痛则身与心未尝不丧也。难者当即身心而推其
痛。复离身心而推其痛。于即离离即之閒。往返观察
推究。一旦察著痛处。则果有痛果无痛自知。不烦求
观音觅痛所在耳。东坡此赞。妙密超诣。岂鲁直少游
辈。所能彷佛哉。予观天童颂洞山病中机缘颂虽妙。
然不若此赞。四棱蹋地也。颂曰。放下臭皮袋。拈转赤
肉团。当头鼻孔正。直下髑髅乾。予曰。髑髅不乾。则鼻
孔不正。鼻孔不正。则箭锋相值之机。自然钝置不少
矣。又解云。自难字至种种观察。皆比量也。东坡此赞。
伹于盎生注中。头一难字。若不忽略。著力观察。则东
坡赞自然有入。直下髑髅乾。即智讫情枯之谓也。活
人髑髅。与死人髑髅。初无有异。但活人髑髅。情识未
枯。智趣未忘。谓之臭髑髅。死人髑髅。以其情智俱枯。
古人谓之金刚髑髅。即法身之谓也。盖情智既枯。则
我忘。我忘则无物非道。故曰。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
远乎哉。体之即神者。体字即比量也。神字即现量也。
于身。呼者常不痛。呼者若自痛。则必不能呼。若其了
不痛。安用呼菩萨。众生以二故。一身受众苦。若能真
不二。即是观世音。八万四千人。同时俱赴救。解曰。夫
一身之微。八难顿集则难存。而身心俱丧可知矣。然
身心俱丧。而能呼观音者。身耶心耶。是身是心。则难
存而身心巳丧久矣。非身非心。则知痛而能呼观世
音者。果有痛乎。果无痛乎。有痛则身与心未尝丧也。
无痛则身与心未尝不丧也。难者当即身心而推其
痛。复离身心而推其痛。于即离离即之閒。往返观察
推究。一旦察著痛处。则果有痛果无痛自知。不烦求
观音觅痛所在耳。东坡此赞。妙密超诣。岂鲁直少游
辈。所能彷佛哉。予观天童颂洞山病中机缘颂虽妙。
然不若此赞。四棱蹋地也。颂曰。放下臭皮袋。拈转赤
肉团。当头鼻孔正。直下髑髅乾。予曰。髑髅不乾。则鼻
孔不正。鼻孔不正。则箭锋相值之机。自然钝置不少
矣。又解云。自难字至种种观察。皆比量也。东坡此赞。
伹于盎生注中。头一难字。若不忽略。著力观察。则东
坡赞自然有入。直下髑髅乾。即智讫情枯之谓也。活
人髑髅。与死人髑髅。初无有异。但活人髑髅。情识未
枯。智趣未忘。谓之臭髑髅。死人髑髅。以其情智俱枯。
古人谓之金刚髑髅。即法身之谓也。盖情智既枯。则
我忘。我忘则无物非道。故曰。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
远乎哉。体之即神者。体字即比量也。神字即现量也。
拈古¶ 第 286b 页 X73-0286.png
痛咀嚼之。
韩大伯点雪窦偈曰。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
生擒。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桩旧处寻。香岩曰。动
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今有人以一念不生为佛。喜
怒未发为中。此所谓枯桩旧处寻者也。能举一而反
诸。则明暗动静通塞恬变合离生灭。俱未形时。若不
是佛是中。则一精明。分成六和合。翻成外说矣。故有
隔壁闻钗钏声者。曾亦得入。即此言之。则六尘皆韩
大伯之古路也。即六尘而不粘六尘者。即韩大伯之
兔也。临济用其机。而变其名。则曰。诸人赤肉团上。各
各有一无位真人。于六根门头。放大光明。照天照地。
自汝诸人不能荐得。如上诸语。皆古德禅老。抖擞屎
肠。为黄口禅雏。说老婆禅也。如其本分为人。露一些
子不得。何以故。佛祖命根断故。况热脑众生耶。故曰
法堂前草深一丈。良不我欺(拈韩大伯点雪窦公案)。
永嘉證道歌有曰。伹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誇精
进。此两句歌。赚杀天下人不少。非永嘉之咎也。人自
咎耳。故看教与参禅。虽皆是胜事。脱打头不逢作家。
教眼却被义理塞杀。禅心即被野狐涎涂抹了。殊不
知。凡尚义理。古人谓之所知愚。凡染野狐涎。古人谓
之识解依通。盖尚义理。情终不枯。一不枯。一不涉文
字义理问答处。便茫然不知雌黄。如陈掺问云门曰。
教意则不问。如何是教外别传意。门曰。教外别传则
且置。如何是教意。掺曰。黄卷赤轴。门曰。此是能诠之
韩大伯点雪窦偈曰。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
生擒。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桩旧处寻。香岩曰。动
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今有人以一念不生为佛。喜
怒未发为中。此所谓枯桩旧处寻者也。能举一而反
诸。则明暗动静通塞恬变合离生灭。俱未形时。若不
是佛是中。则一精明。分成六和合。翻成外说矣。故有
隔壁闻钗钏声者。曾亦得入。即此言之。则六尘皆韩
大伯之古路也。即六尘而不粘六尘者。即韩大伯之
兔也。临济用其机。而变其名。则曰。诸人赤肉团上。各
各有一无位真人。于六根门头。放大光明。照天照地。
自汝诸人不能荐得。如上诸语。皆古德禅老。抖擞屎
肠。为黄口禅雏。说老婆禅也。如其本分为人。露一些
子不得。何以故。佛祖命根断故。况热脑众生耶。故曰
法堂前草深一丈。良不我欺(拈韩大伯点雪窦公案)。
永嘉證道歌有曰。伹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誇精
进。此两句歌。赚杀天下人不少。非永嘉之咎也。人自
咎耳。故看教与参禅。虽皆是胜事。脱打头不逢作家。
教眼却被义理塞杀。禅心即被野狐涎涂抹了。殊不
知。凡尚义理。古人谓之所知愚。凡染野狐涎。古人谓
之识解依通。盖尚义理。情终不枯。一不枯。一不涉文
字义理问答处。便茫然不知雌黄。如陈掺问云门曰。
教意则不问。如何是教外别传意。门曰。教外别传则
且置。如何是教意。掺曰。黄卷赤轴。门曰。此是能诠之
拈古¶ 第 286c 页 X73-0286.png
文。如何是教意。掺曰。口欲谈而辞丧。心将缘而虑忘。
门曰。口欲谈而辞丧。为对有言。心将缘而虑忘。为对
妄想。如何是教意。掺茫然不知答。门曰。闻尚书善解
法华经是否。掺曰不敢。门曰。经云治生产业。皆顺正
法。且道今非非想天。几人退位。掺愈茫然。门诃斥而
去。以是掺重发心参禅。请以云门作用观之。则永嘉
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誇精进。岂陈尚书独不
解此两句耶。如果解了。如何见云门如木偶人相似。
盖此公义理窠臼不先踢翻。却被跛足阿师踢翻了。
直得无坐地处。此所谓贪观江上月。失却手中桡。即
识解依通。虽稍活泼。初非义理窠臼。可以埋没得渠。
然谓之识解。此是依通之信。非道通之信也。依通之
信。说时似悟。触境必迷。譬如汞银。触火不得。一触火
便飞去矣。道通之信则不然。如迦那提婆。以舌辩困
外道。外道弟子恨婆困其师。一日婆经行林閒。外弟
子以利刃决提婆腹曰。汝以舌困吾师。我以刀困汝。
汝复能神乎。提婆春然受之。而且种种安慰教诲之。
提婆肠胃委地。弟子惊号而至。提婆诲曰。彼自坏善
根耳。与我何预。但悲其忿毒所烧。终必堕苦。我心果
不瞋其所害。则其堕苦之苦。终当代受之。更以甘露
洗其肠胃。我心方安。噫。婆之照用。岂尚义理之讲师。
野狐涎之宗。所能较其雌雄者哉。又有所谓讲道学
者。更不若讲师与野狐禅矣。故曰。一盲引众盲。引得
众盲入火坑。予故曰。永嘉此两句歌。赚杀天下人不
门曰。口欲谈而辞丧。为对有言。心将缘而虑忘。为对
妄想。如何是教意。掺茫然不知答。门曰。闻尚书善解
法华经是否。掺曰不敢。门曰。经云治生产业。皆顺正
法。且道今非非想天。几人退位。掺愈茫然。门诃斥而
去。以是掺重发心参禅。请以云门作用观之。则永嘉
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誇精进。岂陈尚书独不
解此两句耶。如果解了。如何见云门如木偶人相似。
盖此公义理窠臼不先踢翻。却被跛足阿师踢翻了。
直得无坐地处。此所谓贪观江上月。失却手中桡。即
识解依通。虽稍活泼。初非义理窠臼。可以埋没得渠。
然谓之识解。此是依通之信。非道通之信也。依通之
信。说时似悟。触境必迷。譬如汞银。触火不得。一触火
便飞去矣。道通之信则不然。如迦那提婆。以舌辩困
外道。外道弟子恨婆困其师。一日婆经行林閒。外弟
子以利刃决提婆腹曰。汝以舌困吾师。我以刀困汝。
汝复能神乎。提婆春然受之。而且种种安慰教诲之。
提婆肠胃委地。弟子惊号而至。提婆诲曰。彼自坏善
根耳。与我何预。但悲其忿毒所烧。终必堕苦。我心果
不瞋其所害。则其堕苦之苦。终当代受之。更以甘露
洗其肠胃。我心方安。噫。婆之照用。岂尚义理之讲师。
野狐涎之宗。所能较其雌雄者哉。又有所谓讲道学
者。更不若讲师与野狐禅矣。故曰。一盲引众盲。引得
众盲入火坑。予故曰。永嘉此两句歌。赚杀天下人不
拈古¶ 第 287a 页 X73-0287.png
少。虽然。若是作家。此两句歌。亦是杀人剑。活人剑耳。
夫华严之小根。法华之退席。一者以为华严摄机未
尽。则谓之未畅本怀。一者以为法华之退席。即华严
之小根也。恶得独以华严为不圆。而法华独圆乎哉。
于是两家之徒。宗清凉者。遂以法华为未圆。宗天台
者。又以华严为未圆。吾则绐之曰。果以华严为摄机
未尽。尔时佛说大经。除诸大菩萨之外。犹有八部等
众。以宿世曾植圆因。故亦得闻毗卢之音。敢问复除
异类闻经之外。更有馀众生不闻华严乎。如有之。何
独小根不闻经。遂谓之摄机不尽耶。又以法华之退
席为不圆者。敢问除退席之下。尚有馀众生不闻法
华耶。如有之。则华严之小根。未必非圆也。闻者无以
应。吾复谕之曰。若知之乎。华严无小根。则圆能缚矣。
法华无退席。则妙能滞矣。惟圆而带小。妙而带愚。始
见华严之圆非圆也。法华之妙非妙也。故曰。證圆觉
而住持圆觉者。凡夫也。欲證圆觉。而未及圆觉者。如
来也。知此则知天台清凉矣。闻者罔措而退。
华严曰。如是自性。如幻如化。如影如像。悉不成就。真
如之性本自圆成。不觉而动。随缘流转。故理不成就。
依他遍计即无自性。故事不成就。事理俱不成就。所
以理障事障。皆不烦化而并消。事理障消。圣凡莫测。
故本色人拈头作尾。以尾作头。而头尾端整。生杀自
在也。
我读法华经嘱累品。不觉涕泗横流也。何故。法华之
夫华严之小根。法华之退席。一者以为华严摄机未
尽。则谓之未畅本怀。一者以为法华之退席。即华严
之小根也。恶得独以华严为不圆。而法华独圆乎哉。
于是两家之徒。宗清凉者。遂以法华为未圆。宗天台
者。又以华严为未圆。吾则绐之曰。果以华严为摄机
未尽。尔时佛说大经。除诸大菩萨之外。犹有八部等
众。以宿世曾植圆因。故亦得闻毗卢之音。敢问复除
异类闻经之外。更有馀众生不闻华严乎。如有之。何
独小根不闻经。遂谓之摄机不尽耶。又以法华之退
席为不圆者。敢问除退席之下。尚有馀众生不闻法
华耶。如有之。则华严之小根。未必非圆也。闻者无以
应。吾复谕之曰。若知之乎。华严无小根。则圆能缚矣。
法华无退席。则妙能滞矣。惟圆而带小。妙而带愚。始
见华严之圆非圆也。法华之妙非妙也。故曰。證圆觉
而住持圆觉者。凡夫也。欲證圆觉。而未及圆觉者。如
来也。知此则知天台清凉矣。闻者罔措而退。
华严曰。如是自性。如幻如化。如影如像。悉不成就。真
如之性本自圆成。不觉而动。随缘流转。故理不成就。
依他遍计即无自性。故事不成就。事理俱不成就。所
以理障事障。皆不烦化而并消。事理障消。圣凡莫测。
故本色人拈头作尾。以尾作头。而头尾端整。生杀自
在也。
我读法华经嘱累品。不觉涕泗横流也。何故。法华之
拈古¶ 第 287b 页 X73-0287.png
妙至妙也。众生之粗至粗也。以至妙之法。欲至粗之
众生。各各领解。在大菩萨犹难焉。故如来嘱其弘法
曰。累之者。诚然也。
法华云。开佛知见。其旨本自明白。初无玄妙。若以玄
妙求之。则佛知见便不明白了。盖佛意即众生日用
不知之知。开佛知见。知见既开。则眼见色。耳闻声。鼻
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攀援。无往而非佛知见也。予
以是知。众生于佛知见中。开众生知见。诸佛于众生
知见中。开佛知见耳。以此观之。诸佛众生。元无定体。
顾其所开知见何如耳。
无尽意疑音声可以耳闻。而此菩萨。于一切音声。以
何因缘独用眼观耶。佛答无尽意。但言一切众生。受
诸苦恼时。一心称呼观世音。观世音即时观一切称
呼之音声。而众生皆得解脱。无尽意即晓然领解不
疑。众生以耳闻音声。则物我亢然。故八难交临。众苦
齐劫。劫我者谓之能。我受其劫谓之所。所以根境摇
荡。业火焚烧。究其所自。以耳为闻声之地。音声为耳
识之牵引。故曰。境有牵心之业用。苟能以眼观声。则
根无所待。而境无能待。作是观时。不惟众生菩萨窝
白尽翻。实乃凡圣路穷。苦乐根拔。然此等作用。非知
解边事。所以遇缘触境。无分逆顺。皆我入路之楷梯
也。
阿难以无著名心。有四重过。当因成假时。巳说不得。
无著。刹那而相续。刹那而相待。至于相待假时。巳离
众生。各各领解。在大菩萨犹难焉。故如来嘱其弘法
曰。累之者。诚然也。
法华云。开佛知见。其旨本自明白。初无玄妙。若以玄
妙求之。则佛知见便不明白了。盖佛意即众生日用
不知之知。开佛知见。知见既开。则眼见色。耳闻声。鼻
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攀援。无往而非佛知见也。予
以是知。众生于佛知见中。开众生知见。诸佛于众生
知见中。开佛知见耳。以此观之。诸佛众生。元无定体。
顾其所开知见何如耳。
无尽意疑音声可以耳闻。而此菩萨。于一切音声。以
何因缘独用眼观耶。佛答无尽意。但言一切众生。受
诸苦恼时。一心称呼观世音。观世音即时观一切称
呼之音声。而众生皆得解脱。无尽意即晓然领解不
疑。众生以耳闻音声。则物我亢然。故八难交临。众苦
齐劫。劫我者谓之能。我受其劫谓之所。所以根境摇
荡。业火焚烧。究其所自。以耳为闻声之地。音声为耳
识之牵引。故曰。境有牵心之业用。苟能以眼观声。则
根无所待。而境无能待。作是观时。不惟众生菩萨窝
白尽翻。实乃凡圣路穷。苦乐根拔。然此等作用。非知
解边事。所以遇缘触境。无分逆顺。皆我入路之楷梯
也。
阿难以无著名心。有四重过。当因成假时。巳说不得。
无著。刹那而相续。刹那而相待。至于相待假时。巳离
拈古¶ 第 287c 页 X73-0287.png
不著三重矣。于炽然有待之后。而曰无著。岂非四重
过乎。
夫待三合而执有鸣。五合而执有闻。此众人也。废三
而执无鸣。废五而执无闻。亦众人也。惟三五合而不
执有。三五废而不执无者。此非众人之所知也。予读
东坡法云寺钟铭。大悟语言三昧陀罗尼。盖一切文
字语言。皆自心之变也。知其自心之变。则合三而有
鸣。合五而有闻。废三而无鸣。废五而无闻。譬如画水
成文。成文水也。不成文亦水也。合心也。废亦心也。既
皆是心。岂有心取心乎。心舍心乎。知其如此。可以为
诗。可以为歌。可以为赋。可以悲鸣。可以欢呼。文字如
花。自心如春。春若碍花。不名为春。花若碍春。不名为
花。惟相资而无碍。故即花是春也。花可以即春。尘亦
可以即根矣。岂根独不可以即尘耶。根既可相即。又
独不可以互用之耶。铭曰。耳视目可听。鸣寂寂时鸣。
大圆空中师。独处高广座。卧士无所著。人引非引人。
二俱无所说。而说无说法。法法虽无尽。问则应曰三。
汝应如是闻。不应如是听。又此数句。共六十字。字若
譬花。句即春也。句若譬花。义即春也。义若譬花。理即
春也。理若譬花。心即春也。然坡公此作。文严义精。苟
非识妙者。直以为纸花耳。何春之有。盖坡翁以为吾
所以得悟六根互用之义。六尘皆道之妙。苟微三合
之鸣。五合之闻。推至于三五合而无鸣无闻者。终不
可得也。故钟以师名。酬其德也。有师而无座。有座而
过乎。
夫待三合而执有鸣。五合而执有闻。此众人也。废三
而执无鸣。废五而执无闻。亦众人也。惟三五合而不
执有。三五废而不执无者。此非众人之所知也。予读
东坡法云寺钟铭。大悟语言三昧陀罗尼。盖一切文
字语言。皆自心之变也。知其自心之变。则合三而有
鸣。合五而有闻。废三而无鸣。废五而无闻。譬如画水
成文。成文水也。不成文亦水也。合心也。废亦心也。既
皆是心。岂有心取心乎。心舍心乎。知其如此。可以为
诗。可以为歌。可以为赋。可以悲鸣。可以欢呼。文字如
花。自心如春。春若碍花。不名为春。花若碍春。不名为
花。惟相资而无碍。故即花是春也。花可以即春。尘亦
可以即根矣。岂根独不可以即尘耶。根既可相即。又
独不可以互用之耶。铭曰。耳视目可听。鸣寂寂时鸣。
大圆空中师。独处高广座。卧士无所著。人引非引人。
二俱无所说。而说无说法。法法虽无尽。问则应曰三。
汝应如是闻。不应如是听。又此数句。共六十字。字若
譬花。句即春也。句若譬花。义即春也。义若譬花。理即
春也。理若譬花。心即春也。然坡公此作。文严义精。苟
非识妙者。直以为纸花耳。何春之有。盖坡翁以为吾
所以得悟六根互用之义。六尘皆道之妙。苟微三合
之鸣。五合之闻。推至于三五合而无鸣无闻者。终不
可得也。故钟以师名。酬其德也。有师而无座。有座而
拈古¶ 第 288a 页 X73-0288.png
不高广何以大。称大则无外。无外则卧士不可得矣。
此举钟而略撞。非略之也。实摄之也。故撞有士之名。
而无士之实也。如夺情不尽。则至理终不精彻。以人
夺师士矣。师士夺而人不夺。犹未臻妙。又继而夺其
人矣。三者互夺。则用存而功忘矣。夫用存则情见自
枯。功忘则义路自断。义路断而情见枯。得全我性命
之微。岂昧三五。而执鸣执闻者之所能也。予初曰。读
东坡钟铭。而大悟语言三昧陀罗尼者。非绮语也。非
妄语也。有能读予文。而知东坡作铭之意。则予又大
圆师之仲弟也(拈东坡钟铭)。
紫柏老人集卷之十六
此举钟而略撞。非略之也。实摄之也。故撞有士之名。
而无士之实也。如夺情不尽。则至理终不精彻。以人
夺师士矣。师士夺而人不夺。犹未臻妙。又继而夺其
人矣。三者互夺。则用存而功忘矣。夫用存则情见自
枯。功忘则义路自断。义路断而情见枯。得全我性命
之微。岂昧三五。而执鸣执闻者之所能也。予初曰。读
东坡钟铭。而大悟语言三昧陀罗尼者。非绮语也。非
妄语也。有能读予文。而知东坡作铭之意。则予又大
圆师之仲弟也(拈东坡钟铭)。
紫柏老人集卷之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