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金刚经白文序¶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2a 页

紫柏老人集卷之十四
明 憨山德清 阅

** 金刚经白文序

此经东来。炽于唐。迄于历代。芒寒色正。皎如日月。逮
我明。扬光续𦦨虽不乏人。而金刚正眼若堕云雾。盖
常思其故。学问尚理。谓之所知愚。所知愚不破。则自
心不得现前。自心不得现前。则心随境转。纠缠莫解。
以有所住见。求无所住心。离经分析。萧统孤涎。沁于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2b 页 X73-0262.png
识海。而经曷由明乎。欲经之明莫若直求佛心。欲求
佛心莫若持诵本文。冥寞于离微玄妙之外。坚精于
死生顺逆之关。心心不断。如酵之于酪。如面蘖之于
酒。亦非有心。亦非无心。缘缘之中。有忽然而成者。故
大鉴本新州卖柴汉耳。非积文字义理之素。偶然弛
担。闻经心开。因造黄梅。取祖印而佩之。号于万世曰
六祖。夫非历劫闻熏。缘缘成熟之明验耶。昔庞蕴。一
日仰卧读此经。丹霞诃之曰。非慢法乎。蕴于左足加
右足而巳。余读传灯录至此。未尝不流涕交颐。扼腕
而痛不巳也。今删分数。刻经本文。如来之旨云廓天
布。凡有知识者。死生受持。操大鉴之券。以展庞公之
用。则酪出乳中决矣。

** 石门文字禅序

夫自晋宋齐梁。学道者。争以金屑翳眼。而初祖东来。
应病投剂。直指人心。不立文字。后之承虚接响。不识
药忌者。遂一切峻其垣。而筑文字于禅之外。由是分
疆列界。剖判虚空。学禅者。不务精义。学文字者。不务
了心。夫义不精。则心了而不光大。精义而不了心。则
文字终不入神。故宝觉欲以无学之学。朝宗百川而
无尽。叹民公南海波斯。因风到岸。标榜具存。仪刑不
远。呜呼。可以思矣。盖禅如春也。文字则花也。春在于
花。全花是春。花在于春。全春是花。而曰。禅与文字。有
二乎哉。故德山临济棒喝交驰。未尝非文字也。清凉
天台疏经造论。未尝非禅也。而曰。禅与文字有二乎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2c 页 X73-0262.png
哉。逮于晚近。更相笑而更相非。严于水火矣。宋寂音
尊者忧之。因名其所著。曰文字禅。夫齐秦搆难。而按
以周天子之命令。遂投戈卧鼓。而顺于大化。则文字
禅之为也。盖此老子。向春台撷众芳。谛知春花之际。
无地寄眼。故横心所见。横口所言。斗千红万紫于三
寸枯管之下。于此把住。水泄不通。即于此放行。波澜
浩渺。乃至逗物而吟。逢缘而咏。并入编中。夫何所谓
禅与文字者。夫是之谓文字禅。而禅与文字有二乎
哉。噫。此一枝花。自瞿昙拈后。数千馀年。掷在粪扫堆
头。而寂音再一拈似。即今流布。疏影撩人。暗香浮鼻。
其谁为破颜者。

** 重刻智證传序

大法之衰。由吾侪纲宗不明。以故祖令不行。而魔外
充斥。即三尺竖子。掠取古德剩句。不知好恶。计为巳
悟。僣窃公行。可叹也。有宋觉范禅师于是乎惧。乃离
合宗教。引事比类。折衷五家宗旨。至发其所秘。犯其
所忌而不惜。昔人比之贯高程婴公孙杵臼之用心。
噫。亦可悲矣。书以智證名。非智不足以辨邪正。非證
不足以行赏罚。盖照用全。方能荷大法也。充觉范之
心。即天下有一人焉。能读此书。直究纲宗。行祖令。斯
不负著书之意。即未能洞明此书。而能广其传于天
下。以待夫一人焉。能洞明之者。纵未能即酬觉范之
志。亦觉范所与也。觉范所著。有僧宝传。林閒录。与是
书相表里。业巳有善刻。金沙于中甫比部。复捐赀刻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3a 页 X73-0263.png
是书。三集并行于世。亦法门一快事也。有志于宗门
者。珍重流通。是所望云。

** 麟禅人剌血跪书华严经序

吾杂华。通法界之经也。直指毗卢果海。性德圆融。无
碍广大自在微细。严以示众生日用。现證平等心地
法门。欲因之以廓尘习。昭真境。不离当处。顿得无量
受用耳。观夫佛等。众生等。刹土尘毛染净等。劫念往
来三际等。迷悟因果理事等。法尔如然。居然自在。惟
其所以不等者。良由吾人自昧于一念之差。究竟有
天渊之隔。所以情生智隔。想变体殊。故曰。奇哉奇哉。
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颠倒执著。
而不證得。若离妄想执著。则自然业智。当下现前。如
一微尘。具含大千经卷。智人明见。剖而出之。则利用
无穷。由是观之。无论众生心。具不具。只在当人眼明
不明耳。岂更有他哉。是以文殊举之以为智。普贤操
之以为行。善财挟之以发心。弥勒带之而趣果。四十
二位之各證。五十三人之全提。月满三观。星罗十门。
行布圆融。事理无碍。以极尘毛涉入。依正互严。种种
言诠。重重法象。火聚刀山之解脱。卧棘牛狗之坚持。
乃至异类潜行。分身散影。无非游刃微尘之利具也。
由具利。则尘易破。尘破。则经卷出。经卷出。则德性彰。
德性彰。则果海足。果海足。则无不足。其犹融会万派。
吐纳百川。故德用无边。惟心现量。恒沙佛土。即目非
遥。不涉途程。而顿證者。只在当人。一念回光返照之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3b 页 X73-0263.png
力耳。斯则六千道成于言下。犹是钝根。三唤普贤于
目前。岂为智眼。信乎聋瞽。封蔀识情。非上根圆器。其
孰彷佛之。故曰。众生日用而不知。苟知之。则根尘识
界。草芥尘毛。通为法界之真经。屈伸俯仰。咳唾掉臂。
总是普贤之妙行。以如是经。海墨积书而不尽。以如
是行。日用现行而有馀。如是则非智眼莫能见。非大
力莫能荷。今麟禅人。用沥血跪书此经。是明见而后
书之耶。抑因书而后明见耶。犹然书之欲见。而未及
见耶。若明见而后书。则不待操觚。全经巳具。如临宝
镜。又岂淋漓翰墨区区于简牍文字之閒耶。若因书
而后明见。则现前日用。妙用全彰。似悬珠网。又岂昏
沉业识茫茫于水月空华之界耶。若书之欲见而未
及见。则析骨为笔。剥皮为纸。剌血为墨。徒点染太虚。
挥洒金屑。岂不重增迷闷。枉历辛勤耶。虽然。一枝叶
落。而天下秋回。寸管灰飞。而大地春起。是则书与不
书。全经自在。见与不见。明昧一如。悲夫。夜壑藏舟。力
者负之而不觉。觉则透出毗卢。全彰法界。昭昭然毫
端眉睫之閒。物物头头。而与普贤交臂也。此其麟乎。
休师有言。华严性海。与我同游者。舍子其谁欤。否则
暂闭阁门。试请回途。重参曼室大士。子行矣。无忘所
属。

** 小板法华经序

此经不属刻未刻。亦不不属刻未刻。所以众生与诸
佛。未尝须臾离此经也。然诸佛證而忘之。忘而用之。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3c 页 X73-0263.png
故日用触事而真。真则神。神则不可测。故曰。此经非
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唐修雅法师。谓此经佛之意。祖
之髓。众生之心。由是观之。则修雅之言。又可比丘之
左券也。虽然众生日用而不知。又岂能證而忘之。忘
而用之哉。故不知此经者。不可不知。證此经者。不可
不忘之。故曰。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槜李鲍胜友
昆季。发心刻小字梵筴。妙法华经。与佛顶首棱严经。
法华根于无量义处。束为六万馀言。六万馀言。束为
二十八品。二十八品。束为七轴。七轴束为如是妙法。
四字而巳。四字束为众生日用现前一念。一念束至
于无念。无念即无量义处也。此无量义处。则十方三
世圣凡依正。精粗好丑。报复因果。皆无量义处。大圆
镜之影像也。鲍胜友昆季。所刻二经。笔画精爽。流布
稀奇。负笈担囊。行脚甚便。于鉴照。真不可思议功德
耳。鹤林蕖公属比丘跋之。比丘素不能言。姑书鲍胜
友昆季。刻二经缘起遗之。然二经刻未刻。二胜友于
境风逆顺之顷。未尝不流布也。

** 小板棱严经序

首棱严。此言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究竟坚固。即
法华触事而真也。第名异而实同。故未得坚固定者。
往往被名言所转耳。棱严七处徵心。与八还辨见。佛
与阿难。主宾酬酢。往复奇险。虽苏秦张仪之辨。设登
棱严会上。知其必舌卷而神丧矣。盖苏张能驰骋有
心有见之域。一涉无心无见之场。其舌之卷。神之丧。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4a 页 X73-0264.png
不亦宜乎。呜呼。无心则无不知。无见则无不视。于无
不知之知。无不视之视。会一切圣凡好丑之事。则何
事不坚固哉。鲍胜友昆季。倘能悟此。则棱严与法华。
字字皆实相顶佛也。

** 重寿投子青和尚颂古集序

洞上家风。曹山三堕。日出连山。月圆当户。纵横生杀。
明暗相参。无缝布衫。木人服得。半穿皮履。石女拖来。
汝若下劣宝几珍御。汝若惊异白牯狸奴。至于云攒
顶急。佛眼难窥。劫外灵枝。乌鸡失晓。此非卖油翁的
骨儿孙。管取未梦见在。嘻。此一段家风。寂寥扫地久
矣。岁戊戌一阳初复。连山之日重放光明。当户之月
倍加精彩。吴临川谓天地君亲师。皆罔极之恩。一官
尽瘁。万不酬一。莫若举扬洞上家风。君臣五位。曹山
三堕。使下劣者。睹宝几而情消。惊异者。触狸奴而心
歇。辉佛日。固皇图。莫是过也。虽然曹洞家风。绵密精
深。若非真参实悟。掉臂祖关者。往往心粗胆大。死在
句下。故卖油翁。颂药山与云岩游山。腰閒刀响因缘
曰。大鹏无伴过天池。师子将儿绝后随。昆崙触犯归
行路。一吼吞云万象驰。看此翁作略如此。济上谓之
全机大用。全机大用。即两个泥牛斗入海之机也。不
是家里人。切不可向痴儿前说梦。临川受性疏朴。甘
澹泊如鱼甘水。昔舒王见蒋山元。问向上事。元曰。公
有障道者三。近道者一。赏舒王平生甘澹泊。如头陀
耳。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4b 页 X73-0264.png

** 远公五论序

夫论以不敬王者名。果不敬乎。盖将折衷于至理。而
特申其情耳。其情既伸。则知方内方外。并行而不悖
矣。岂唯不悖哉。将使方内有资方外弘通之益。而方
外有启方内无生之明。有启无生之明。乃凡有所知
者。皆沾其灵照。有资弘通之益。方外之宾。虽迹绝于
物。苟欲行道。必乘王者之运。其化始广也。是故经世
能以出世为宗。谓之豪杰而圣贤。出世能以经世为
用。谓之圣贤而豪杰。若然者。方内方外。犹波与水耳。
今有人于斯。谓必拨波而饮水。其渴始解。外水而能
波。其源始澄。虽三尺童子。必聚口而笑。况上智乎。兹
论五篇。大略阶浅及深。缘微而著。在家奉法。以体极
为尊。顺化为宅。所以重君亲也。方外之士。必以求宗
而超化。超化则不贵厚生为益。求宗则以息患为功。
以至形神殊致。形则有聚有散。神则无灭无生。是以
为善必召馀庆。为恶必有馀殃。辟夫昨日敬客。今日
客敬我。昨日辱人。今日人辱我。如我前生为善。今日
得乐。前生为恶。今日罹殃。推而广之。一生既尔。则千
生万生。以至无尽生。靡不皆然也。呜呼。孔子作春秋。
托名于褒贬。使后世乱臣贼子。惧诛而不敢肆横。夫
名者。宾也。借名而讨罪。天下尚诫而生恐。我楼烦大
师。特伸亮到之心。精剖无生之旨。使夫高识之流。即
缘生而达无生。籍无生而广治道。小人知为恶有报。
则其迁善之心。不待刑后而始生。君子知为善无罪。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4c 页 X73-0264.png
能为之弗巳。则善化而造微。微则妙。妙则不可以有
心求。不可以无心入。有无既不能彷佛其樊。岂可以
心思口议哉。以此观之。东鲁之于楼烦。名实可辨矣。
然此论不行世久矣。予甚慨之。如日月在天。浮云蔽
之。使天下不睹其光辉。如摩尼在秘。使饥寒者莫得
济其欲。于是授梓弘通。凡有缘者。如渴饮海。虽小腹
与大腹。固不同量。恣其各得所饱也。

** 重刻应庵和尚语录序

临济正宗。大于杨岐会。盛于五祖演。至于圆悟嫡嗣。
曰虎丘隆。而隆之嫡嗣。应庵和尚是也。予读和尚。住
处州妙严禅院语。乃知此老。有心开饭店。争柰米不
贱。饥者怕来吃。饱者又生厌。若有人于潭柘句中理
会得。即要见应庵亦不难。若也理会未得。见潭柘尚
难。况见应庵者哉。

* 记

** 造栴檀轮记

俟刻方册大藏经成。予愿造栴檀轮贮之。轮之上下。
列四圣六凡。轮之最下。谓之心海。盖四圣六凡。虽升
沈有异。而离心别无建立。故曰。离圆觉无六道。舍圆
觉无三乘。圆觉即自心之别名也。大藏经五千馀卷。
虽浅深弗等。圆别迥殊。至于权权实实。千变万化。不
过发明我之本有心源耳。若然则心海之大。此轮之
妙。转而弗停。流而无止。正如夜光之宝。宛转于金盘
之中未尝息焉。但众生见有身故。即生死浩然。执有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5a 页 X73-0265.png
心故。即爱憎横起。是以心海之大。迷而成小。此轮之
妙。转而为粗。若复大藏流充寰宇。使凡有心识者。藉
佛灵宠。于一言半句之下。心海开通。即粗为妙。则刻
经之功。造轮之胜。又岂凡夫浅见薄识所能思议者
乎。老汉虽不敏。愿心既发。轮影巳成。由影而形。将遍
尘刹。由一佛境。至于百千佛境。由百千佛境。至于无
量佛境。此心此愿。亦随诸佛境昭廓。我既昭廓。愿一
切众生。如我无异。虽然唯不能始终之为难。即刻经
之际。若触可意不可意事。此皆十方诸佛。护念汝之
深慈也。无得错会。

** 微笑庵记

夫微笑者。金刚王宝剑也。是凡是圣。婴其锋芒。命根
立断。故我大觉老人。拈花于灵山会上。能破颜而微
笑者。饮光一人而巳。至于风穴上堂。拈饮光微笑。勘
诸大众。惟念法华。接拍成令耳。万历丁酉。于吴江观
音大士像前。偶阅大宝积经。兜率天授记品。触著我
释迦如来微笑光剑。是时也。但觉根外无境。境外无
根。根境各不相到。直得一切凡圣窝窟。不踢自翻。然
知根境不相到者。复是何物。呜呼。眼不见眼。鼻不嗅
鼻。花不拈花。香不闻香。请试道看。如道不得。则达观
道人。且不妨移名换字去也。径山寂照之傍。有大白
寮。取棱严大白伞盖意也。恐后人妄会为老氏大白
若辱。故用微笑易之。凡我法属。若知易名之意。管取
立地凡圣情尽。笑光剑新。无择有心无心。百尺竿头。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5b 页 X73-0265.png
进步不进步。吹毛剑上。舍命不舍命。道人但管尽法。
不管无民。如是则此微笑光剑。又为涂毒鼓也。咦。大
众火速掩耳。留取穷性命。下五峰。出双径。震大法雷
施大法雨。也不是分外事。各各珍重。

** 长松馆记

长松馆。在浔阳城中。其地有隐然隆然之势。馆去庐
岳不远。故山岚潭雾。每轻笼迟回而不灭。灭而忽明。
明灭无常焉。昔山谷谓招隐风。槩湖光山色。朝莫万
态。能阴而善晴。若有鬼神假之作奇供。以徼福于有
道之士。今是馆之岚雾阴晴。于前后左右之松。似亦
不逊招隐也。顾予非有道者耳。往年抱疟松云閒。来
慈偕其弟匡石。多方调治。予性不耐服药。复恣情所
爽口者。故疟鬼得肆焉。既而予疟稍瘳。遂有曹溪之
役。曹溪还。复偿牢山之盟。奄忽三易寒暑。至戊戌。结
夏襄之隆东华严寺时。庐岳黄龙潭。名修洁者。赍来
慈书至。则匡石巳有净土之游矣。叹息久之。于是复
还浔阳。一悼匡石。淹留累日。复坐长松轩下。经行庭
除。见山岚潭雾。变态恍惚。不觉追惟过现交游聚散
之情。与夫死生之变。并不可以思惟心。定其凶吉。若
岚雾之幻化。可见而不可执捉者也。夫名与利。众人
之所争者也。身与心。众人之所执者也。然有变化密
移之君。握其机权。而我人閒世。无论智愚贵贱。皆不
敢不遵其命者也。惟未穷而知变者。能弃众人之所
争。空众人之所执。则密移之君。始不得逞其权耳。即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5c 页 X73-0265.png
过现之机局既然。则六合之内。六合之外。种种升沈
情状。何异乎馆之前后左右。山岚潭雾。去来之无常
哉。

** 归宗坚固子记

岁戊戌。汪大参静峰。授实斋居士。坚固子一颗。已亥
春。饶州阮司丞。遣皖山马祖庵主圆通。赍沉香龛一
座。供养紫柏。紫柏以授实斋居士。贮大参所授坚固
子镇抚归宗。居士曰。汪大参无心于沉香龛。阮司丞
亦无心于坚固子。两无心而适相受。如磁石针。自然
相吸。愿乞一言记之。紫柏曰。夫坚固不自坚固。香龛
不自香龛。我谓之坚固。则坚固现前。我谓之香龛。则
香龛本具。如谓坚固与香龛是两物。则分别未忘。又
谓坚固与香龛。皆非心外之物。则能以理融事。未能
触事而真。苟能触事而真。十方三世。皆坚固子也。尽
空法界。皆沉香龛也。汪大参与阮司丞。作如是施。则
一施一切施。实斋居士作如是受。则一受一切受。一
施一切施。施本无施。一受一切受。受本无受。施本无
施。施无有穷。受本无受。受无有尽。如是施。何异虚空
生风。如是受。何异镜光纳影。所以劫石消。而施受皆
无尽藏也。居士知此。则金轮与法轮。日用齐转。岂惟
坚固子与沉香龛。善能说偈哉。松风水月。瓦砾荆棘。
无非归宗广长舌相也。

** 檀溪寺菩提灯记

我闻世出世閒。有五种广大音声。能为五乘之雷。随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6a 页 X73-0266.png
宜而震惊之。皆从如来功德法力中流出也。如罚十
恶。赏十善。此震惊人天乘之雷也。如达诸行无常。是
生灭法。涅槃寂静。无为安乐。此震惊声闻乘之雷也。
如悟不由他。狭视声闻。独觉得道。此震惊缘觉乘之
雷也。如叱咤二乘。广修六度。不断菩萨行。不舍菩提
心。处无量生死而不疲厌。此震惊菩萨乘之雷也。如
云此是第一乘。胜乘。最胜乘。上乘。无上乘。此震惊大
心众生之雷也。此五乘雷。又名五菩提灯。盖雷能发
聪。灯能开明。聪发则闻遗。而听无远近。明开则见彻。
而视无中边矣。若然者。则一微之内。十虚之外。而无
遗聪遗明焉。惟聪无遗。耳可以观色。惟明无遗。眼可
以闻声。故曰。寄根明发。则明不循根。明不循根。岂惟
眼可观声。亦可闻香。亦可尝味。亦可觉触。亦可知法。
即我身八万四千毛孔。亦可以见色闻声也。噫。一根
而具六根之用。非至明至勇。而返流全一者。其孰能
之。万历戊戌。新秋日。有宰官菩萨。金牛居士王尔康。
游檀溪寺。瞻谷隐之遗踪。不堪其岑寂。时有寒泉古
柏独守檀溪之句。始蠲俸银一两。嘱寺僧真喜。佃地
一亩。稍资佛前灯火之明。倘有同志者十人。则佃地
有十亩之资。明不广且远哉。或又因明而延聪。有施
钟鼓而作佛事者。未可知也。涅槃有涂毒鼓句。棱严
有击钟验常之辞。此又五种广大音声之注脚也。顾
其人所闻所见何如耳。如以人天眼耳闻见之。则谓
之人天菩提灯。人天钟鼓声。乃至大心众生。眼耳闻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6b 页 X73-0266.png
见之。则谓之大心众生菩提灯。菩提钟鼓声。又曰。心
外无法。如当机荐此。则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何法非
菩提灯。非菩提钟鼓声哉。紫柏道人。闻居士之横口
如此。阴不悦其须发未除。而搀我谈柄。聊记此。以为
他日索柄之媒云。

** 房山县天开骨香庵记

夫圣人无常身。以众生身为身。辟如月无常影。以百
川澄湛而影现焉。万历壬申。五月十九日。𣵠鹿山云
居东观音寺。住持明亮等。以修补石经山雷音窟中。
三世佛座下地面石。石下有一石函。函面镌曰。大隋
大业十二年岁次丙子。四月丁巳朔。八日甲子。于此
函内。安置佛舍利三粒。愿住持永劫。明亮等见之。且
惊且喜。遂揭视之。内有小铜函。铜函内。有小金函。金
函内。有小金瓶。如胡豆许。内秘舍利。果三粒。小大有
差。一大逾粟。一如粟。一细逾粟。而铜函外。皆灵骨附
焉。呜呼。自隋迄明。迨逾千载。而舍利灵骨。俱时复现。
岂偶然哉。将非积年水旱弗调。边塞多虞。佛祖悲悯。
示此希有。为和风甘雨。殄灭腥丑之徵乎。将非大明
主化瞋习为慈波乎。抑圣母祟信三尊所致乎。予闻
石经山。自北齐慧思尊者。镌大藏于石。以寿佛慧命。
隋静琬继之。至元慧月终焉。琬公圆寂。灵骨一分塔
于灵居寺背。一分藏雷音窟中。今者舍利灵骨。是必
琬公门弟子之所藏也。子问开侍者曰。佛身充满法
界乎。对曰。佛与众生本无差别。宁不充满。予又问曰。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6c 页 X73-0266.png
佛身既充满。舍利亦充满乎。开方沉吟。予振声喝曰。
汝不闻。昔有中贵登浙江阿育王山。未进三门。问笑
翁曰。舍利安在。笑翁指松枝。松枝遂放光。汝若知此。
则舍利充满。与不充满。自知下落。余又何言。虽然洪
钟虚受。靡扣不应。幽谷无私。有声斯响。故圣无常身。
月无常影。水清则影现。机感则圣应。是室之建。有年
数矣。而未得名。俟舍利灵骨。并光照临。始得名焉。予
与二三子。皆得信宿舍利光中。又得忍庵慈公昆季。
为香饭主人。何幸如之。夫众生骨臭。诸佛骨香。而果
香臭有常。凡岂成圣。垢岂能净。予以骨香名此庵者。
了知一切众生初无常性。以其随顺无明。而六道星
陈。若不随顺。谁骨非香。愿登庵思名。得名思意。得意
忘思。思忘忘忘。若然者。岂惟是室为骨香哉。四方上
下。无往而非骨香也。

** 陆太宰手印记

昔有一王。生而勤善。至老无懈。伹临命终时。偶触逆
境。瞋心一生。因此命尽。即堕蟒身。以善根力故。身虽
堕蟒。自知是蟒。求脱无由。窃以为幸得一比丘。为我
说三归五戒。蟒身可脱也。时有一比丘至蟒处。不知
蟒蟠林中。忽闻有呼比丘者。比丘异之。此深山旷野。
树林丛杂。何人呼我。踌蹰四顾。又呼曰。比丘我是某
王。以临终生瞋。今堕蟒身。愿大德说三归五戒。度我
脱苦。比丘曰。某王生而勤善。至老无懈。死必生天。岂
堕蟒身耶。蟒曰。以我临终瞋炽。瞋主善伴。伴必随主。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7a 页 X73-0267.png
故堕蟒身。以生平勤善力故。所以若闻三归五戒。蟒
身可脱。于是比丘遂为说三归五戒讫。蟒果死。奇哉
念力。变通无常。生而勤善。死动瞋心。故善不善。新瞋
受报。及闻归戒。以新善熏力。故善随续。瞋消蟒死而
生天。奇哉念力。何其神乎。即此而观。可知念无大小。
若因善生心。虽事大而难成。必当深思远虑。千万方
便。委曲为之。若因恶生心。事虽微细。必当直下克去
所欲。勿使成之。自然此世他生。人閒天上。受报光大。
德冠常伦。凡所欲为。靡不克愿。何以故。最初善念力
故。故曰。善不可不勤。恶不可不克。当湖陆太宰。生平
信佛。至于护法之际。毁誉超然。若信佛者。即憎为爱。
若不信者。即爱为憎。但知护法事重。而亲疏荣辱。了
不关心。故其当大病之中。眉宇廓清。神不为挠。其未
病时。以左手为净。凡污染处。决不用之。惟用右手而
巳。及病势疑危。不知日出为朝。日入为暮。凡历旬日。
则左手第二指。与大拇指相搯。坚然若天生。而不可
解者。苟非念力精虔。死生不入其胸。孰能臻于此。呜
呼。左手果净。右手果不净。则一身两手。而净秽亢然
不同界。以迹观之。果如是也。以理推之。又大不然。手
无净秽。净秽唯心。岂有一人而二心乎。一人既无二
心。则心净无秽不净。果无秽不净。宁独左手谓之净。
将恐右手。向谓不净者。未有不净者也。何以故。一心
既净。即从足至顶。从边至中。以至八万四千毛孔无
不净者。故曰。心净则佛土净。此圣人之言也。我则曰。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7b 页 X73-0267.png
心净则毛孔皆净。毛孔既皆净。安得山河国土不皆
净乎。若然者。太宰此印。果死而不解。其往生佛土必
矣。虽然。可与智者道。难为众人言也。

** 经龛画八部神记

万历辛卯。余写法华棱严二经毕。龛上当绘八部真
形。藉其威神。以禦不祥。使护持二经。在在无恙。而槜
李棱严寺昱公。适以华严变相来。予观之甚喜。遂属
鄣山丁生云鹏临摹。登龛布置。精妙玲珑。庄严殊为
希有。夫华严变相。虽圣凡不同。其主伴森然。威仪具
足。至于即事表法。玄旨幽朗。如月在秋水。不假言语。
使见者。各各显了不惑。其中八部。如阿修罗。此言非
天。迦楼罗。此言金翅鸟。紧那罗。此言疑人。摩睺罗伽。
此言大蟒。夜叉。此言苦活。毗楼博叉。此言种种色庄
严眼根。鸠槃茶。此言魇魅鬼。乾达婆。此言寻香。各有
其王。统无量眷属。敬受佛敕。随处护法。本有常光。生
佛不二。随缘熏炙。现相不同。故众生一念起处。各有
所因。如修罗。多瞋谄诈。迦楼罗。吞啖资生。紧那罗。奏
乐得食。摩睺罗伽。守护伽蓝。夜叉。恼他活已。毗楼博
叉。主领龙众。鸠槃茶。食啖精气。魇魅众生。乾达婆。寻
香奏乐。如是种种。感报不同。亦顾其初心何如耳。今
一切黑白。日用治习之际。起念不一。试一一观察。此
阿修罗业耶。此迦楼罗业耶。乃至乾达婆业耶。照其
恶念起处。以知见之火。精进之风。忍辱之冶。持戒之
椎。禅定之炭。布施之水。种种淬炼。使一切染习之铜。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7c 页 X73-0267.png
顿镕无迹。则孰非如来种族耶。如是则八部灵聪。各
以见光。为广长舌相。况其秉佛护法。肝脑涂地者哉。
图而供养之。宜矣。

** 赵少宰施大悲菩萨记

夫一心不生。手眼无量。介然念起。手眼用分。无量则
手可见色。眼可捉物。用分则手惟能捉。眼惟能见。以
此观之。菩萨众生。手眼平等。是以两目两臂者。能一
心不生。则圆用无亏。千手千眼者。介然念起。则根尘
互限。譬如空谷无心。千呼千应。万呼万应。然呼者至
劳。应者无疲。空谷虚而匪灵者。尚万应而不穷。吾人
灵而不虚者。呼则有尽。况虚而至灵。妙万物而独立
者乎。其手眼无量。诸根互用。奚足疑哉。乃有疑而未
信者。盖执六尺为躯。方寸为心故也。殊不知。见小者
必失大。见狭者必失广。大莫大于无身。广莫广于无
心。故曰。非无身之至。无以示无量百千宝目妙臂。非
无量百千宝目妙臂。无以示无身之至也。故无思者。
可以契同。契同者。可以圆用。圆用则炽然分别。而不
乖同体。如用未至圆。虽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皆非真
忘也。惟真忘者。犹龙焉。弹指之顷。现身无常。大则可
以横塞虚空。细则可以芥子为宫。龙乃有欲之物。业
力凡用。尚难思议。况无欲者乎。虞山赵少宰。以白铜
铸大悲菩萨像。手眼姿态。妙绝天下。达观道人。一见
而悦之。赩现眉宇。少宰曰。师悦之乎。对曰悦。且谓少
宰曰。悦名固同。悦心大别。悦为菩萨。悦利益众生。是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8a 页 X73-0268.png
为出世之悦也。悦功名。悦爵位。是为世閒之悦也。贫
道固不敏。公能以宝像施我。不敏范而师之。则所惠
大矣。敢不铭德。少宰曰。师还天目。愿以此像。施于青
山白云之閒。不亦伟乎。此像藉名山福地。可以久安。
又得师为之主。则天目有主。菩萨有所。不佞之愿也。
既而道人下天目。闻菩萨犹未至潜。岂少宰以空谷
之心而应我。吾以呼者之心。以俟是像也欤。虽然。我
以法界为天目。虚空为大悲。若然者。像不出虞山。未
始不在天目也。菩萨虽在虞山。道人未始不在大慈
悲父。提拔照烛之中也。恐忘所施。后遂无闻。负少宰
之心施。昧道人之初愿。故记。

** 礼五祖文

盖闻过去佛。不得无生之心。不得成无上觉道。现在
佛。不得过去佛心。不得成无上觉道。未来佛。不得现
在佛心。亦不得成无上觉道。由是而观。我释迦老人。
若不得迦叶佛心。则不得有心成佛。慈氏不得迦文
之心。亦不得有心成佛。虽然。迦文既不得有心成佛。
则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惟饮光微笑领旨。是果有心
乎哉。无心乎哉。于此简别得出。前则饮光兄之。后则
慈氏不敢弟之。设简别不出。计有则常剌入心。计无
则断剌入心。断常坑崄。自古自今。遭其翳眼而堕者。
不知其几矣。是以诸佛菩萨。兴大慈悲。示大手眼。一
实多名。无量方便。当其随宜出世。曰佛。曰祖。曰菩萨。
曰比丘。曰居士。譬如一味多食。一茎多器。识得破者。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8b 页 X73-0268.png
即名得实。识不破者。忘实遗名。曰佛。曰祖。曰菩萨等。
皆名也。非实也。所谓实者。古德于无根舌头。直吐消
息曰。大众要识本心否。汝等各各现前。灵光独耀。迥
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荐取则当下缘心顿歇。
脱复生心。即乡关万里。某以是知。百丈不得马祖之
心。则不能扬眉吐气。马祖不得让祖之心。则不免家
门枯淡。乃知我震旦鼻祖。不得多罗之心。则神光立
雪。断臂而求。不知将何分付。昔然灯佛授迦文之记。
迦文以无得为得。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龙湖
闻禅师。初参其师曰。无上妙道。可得闻乎。其师曰。莫
谤他好。闻曰。从上以来。光震华梵。岂是虚设。其师曰。
是实事。闻公即颖然大悟而去。曹溪呈我五祖大师
偈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若然者。则某悬悬二
十年。若渴鹿思泉。冀一接足。则不胜有心矣。有心则
有我。有我则有物。有物则与曹溪本来无物之旨。大
煞违背矣。虽然见义不为。非勇也。某固不肖。忝为大
师远孙。宁甘望崖退屈哉。且道不退屈一句。作么生。
敢道大师不得我心。则无以接曹溪。曹溪不得我心。
则无以光茂儿孙。直饶威音王佛。设不得我心。纵使
百劫坐道场。管取佛法不现前在。若也我不得东村
王大伯心。即不能为一切圣凡之巴鼻。不惟不能为
一切圣凡之巴鼻。亦不能接引端敬二子。发菩提心。
及一切助缘随喜。若霖等。可吐此心于祖前。实不敢
以缘胜生胜情。缘劣生劣情。二情坐断。本心自露。惟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8c 页 X73-0268.png
愿以此剖献慈光之中。伏愿哀怜摄受。

** 礼石门圆明禅师文

万历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予自庐山归宗寺。挈
开先寿公。与吴门朗驱乌。来临川。于二十九日黄昏。
舟次筠溪石门寺西南隅者。盖取坤土表信故也。夫
信之为物也大。故出世法与世法。微信则皆不成就。
如出世法。备殚五位。则以信为始。世法经纶五常。则
以信为终。故信始终万法者也。夫出世法中。自饮光
微笑以来。能以语言文字扬其笑者。惟马鸣龙树而
巳。然二尊者。皆产于梵。不产于华。产于华。能以语言
文字。大饮光之笑者。惟谷隐东林。与石门而巳。石门
即圆明。圆明即寂音。寂音讳洪。字觉范。生五十六年
而卒。著书百馀部。如尊顶法论。法华髻珠论。僧宝传。
林閒录。及智證传。石门文字禅。此皆予所经目者也。
其馀渴慕而未及见焉。石门十四岁。讲唯识论有声。
十九参云庵文禅师。毕大事。门尝曰。吾见云庵之后。
不惟死生祸福。皆我道具。即语言文字三昧。千万言
可以立就。又拈棱伽经曰。以自心执着。心似外境转。
彼所见非有。是故说惟心。予即师所拈观之。伹了心
外无法。则前境顿融。法外无心。则我相自化。噫。前境
融而我相化。始能自信。黄面瞿昙。借我舌根说法于
二千年前。孔老借我舌根。述春秋。删诗书。作六篇。鸣
道德。颜隳肢体。则我壳漏子。与妄想心。巳忘于春秋
时矣。故饮光一笑。落万古于声中。颜回一坐。坐断语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9a 页 X73-0269.png
言文字之路。于身心之外。若然者。则饮光何长。颜回
何短。故短佛而长孔老。短孔老而长佛者。皆道听涂
说。非三氏的骨儿孙也。夫信有依通之信。有智通之
信。故出世法中。自饮光乃至曹溪而下。于依通之信。
智通之信。苟非鹅王。水乳岂易择哉。是以石门于篆
面鞭背。谪戌瘴海之时。搜剔五家纲宗。精深整理。成
禅宗标格。防閒魔外于像季之秋。此心何心乎。即仲
尼述春秋之心也。故师曰。知我者。其惟此书乎。罪我
者。其惟此书乎。所谓五家者。即临济曹洞云门伪仰
法眼是也。呜呼。予生于五百年后。师著书于五百年
前。予因师之书。而始知宗门有纲宗之说。既而寒忘
衣。饥忘食。窥索久之。则纲宗肯綮。照用生杀之机。亦
稍尽崖略矣。纲宗崖略。不但宗门为然。即教家亦有
纲宗。如天台。清凉。慈恩。于佛所说法。各有所判。如天
台。有化仪化法四教之说。清凉。有小始终顿圆五教
之说。溯而上之五天。则有清光戒贤。此皆产于梵者
也。若谷隐。凡佛所说经。率以三分判之。所谓序正流
通也。戒贤。即唐奘师得法师也。戒贤传弥勒之宗。其
宗谓之法相宗。若天台清凉。西土马鸣龙树。皆谓之
法性宗。法相如波。法性如水。后世学者。各专其门。互
相排斥。故波之与水。不能通而为一。此曹皆以情学
法者也。非以理学法者也。殊不知凡圣精粗。情有而
理无者也。凡耳精粗。所不能尽者。理有而情无者也。
至于甚者。斥达磨所传之宗谓邪禅。其说曰。自饮光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9b 页 X73-0269.png
以至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为异见王斩之。安有所谓
二十五祖。与夫达磨者乎。彼不知神光学穷内外。立
雪齐腰。断左臂置于鼻祖之前。而乞安心。使达磨果
非圣人。则神光之臂。亦不易断。光能以理自胜。外形
骸而求法。岂独善其身者。能为之乎。盖其志。在兼善
万世者也。及光得粲。则光为二祖。粲为三祖。三祖有
信心铭。其言简。其理精。此非洞了心外无法。法外无
心。孰能臻于是。粲授此铭于四祖信。信授此铭于五
祖忍。忍授此铭于六祖能。六祖本岭南新州卖柴汉。
初不识文字语言。一日担柴入市。有贾买柴。适诵金
刚经。祖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诵声未巳。祖即大悟。
及贾偿柴直。祖问曰。汝所读者何书。贾曰。金刚经。曰
此经何从来。贾曰。蕲州黄梅五祖处得来。祖咨嗟久
之。且曰。奈我有老母在。无人养耳。若得十金安母。则
黄梅可往也。贾闻而异之。随施十金与祖安母。祖至
黄梅。忍大师知其根性猛利。故当众盖覆之。至祖得
衣钵而南遁。后大阐达磨之宗。长饮光之笑。予以是
知马鸣龙树。谷隐东林。与圆明大师。皆即文字语言
而传心。曹溪则即心而传文字语言。即文字语言而
传心。如波即水也。即心而传文字语言。如水即波也。
波即水。所谓极数而穷灵。水即波。所谓穷灵而极数。
极数而穷灵。则法相法性之波也。穷灵而极数。则法
性法相之水也。故石门以文字禅名其书。文字波也。
禅水也。如必欲离文字而求禅。渴不饮波。必欲拨波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9c 页 X73-0269.png
而觅水。即至昏昧。宁至此乎。故曰。性宗通。而相宗不
通。事终不圆。相宗通。而性宗不通。理终不彻。事不圆。
则不能入事不成就三昧。理不彻。则不能入理不成
就三昧。纵性相俱通。而不通禅宗。机终不活。机不活。
则理事不成就三昧。虽入而不能用也。若夫圆明大
师。则又出入乎性相之樊。掉臂于禅宗之域。即出世
法。而融摄世法。以世法而波澜乎出世之法。如春著
花。如花承春。秾鲜秀丽。又如月在秋水。岂烦指点而
得其清明者哉。某本杀猪屠狗之夫。唯知饮酒啖肉。
恃醉使气而巳。安知所谓佛知见耶。不谓吴门枫桥
雨中。承轮道人一伞之接。雨渐而为甘露。甘露渐而
续石门之血脉。石门之血脉。幸而续之。则饮光之笑
声。或将传于龙华会上。未可知也。虽然。不肖何人。敢
大言如此。苟无自信于心。初不假于外者。何不惮大
川峻岭。即穷冬而登石门。此心之痛。惟佛与孔老。必
皆俯而慈摄者也。偈曰。心外无法。圣凡生杀。情枯智
讫。天机始活。稽首石门。心法洞达。饮光之笑。长而不
歇。天风怒号。万窍皆悦。笑不在口。声岂有灭。太虚为
颐。大地为舌。不肖所悟。圆明之诀。法乳恩深。敢畏风
雪。天寒地冻。寒极暖发。千红万紫。如来所说。但自忘
怀。无往不洁。以洁开物。物皆解脱。以是报恩。何恩弗
答。

** 祭法通寺遍融老师文

予受性豪放。习亦粗戆。一言不合。不觉眦裂火迸。自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70a 页 X73-0270.png
吴门遇觉公。弃书剑从剃染。而旧习亦为稍更。然于
宗教未有开悟。一日读唐张拙偈。至断除妄想重增
病。趣向真如亦是邪句。舍然大笑曰。谬矣。何不道。断
除妄想方除病。趣向真如不是邪。时旁僧谓予曰。公
以为张拙偈错耶。若张拙错。或错一字。何下句亦错。
予闻之不解。遂疑闷经岁。弗能巳。一日忽醒曰。渠本
不错。乃我错耳。既而自设问答。如何是断除妄想重
增病。曰披蓑衣救火。如何是趣向真如亦是邪。曰罪
不重科。从此于禅家机缘语句。颇究心焉。而于教乘
汗漫。犹未及也。及读天台智者观心颂。始于教有入。
时予有偈曰。念有一切有。念无一切无。有无惟一念。
念没有无无。洎万历元年。北游燕京。谒暹法师于张
家湾。谒礼法师于千佛寺。又访宝讲主于西方庵。末
后参遍老于法通寺。遍问汝是甚么人。对曰。江南寒
贫晚士。曰来京城作甚么。对曰。习讲。问习讲作甚么。
曰贯通经旨。代佛扬化。遍曰。汝当清净说法。对曰。即
今不染一尘。遍下炕。搊予衣曰。汝道不染一尘。这好
直裰向甚么处来。适旁有僧侍。遍曰。直裰当施此僧。
遂施之。遍见予内尚有衣。大笑曰。脱去一层。还有一
层。自是予往来遍老之门。观其动履。冥启予多矣。又
有普照师者。卧法通遍室。亦契爱予。呜呼。遍老。照师。
予违兹范。奄忽十九寒暑。法堂尘积。黄叶萋萋。聊具
瓣香。以表素思。遍老有灵。伏惟享之。予闻世谛。有父
则有子嗣。微嗣则人类绝。然有宗嗣焉。有恩嗣焉。而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70b 页 X73-0270.png
出世法中。则有戒嗣焉。有法嗣焉。予于遍老之门。未
敢言嗣。若所谓德。则此老启迪不浅。焉敢忘之。兹叙
脱白颠末。宗教所自。于吊辞者。盖寔有报德之思焉。

** 悼庐山黄龙彻空堂师文

凡寄形于大块閒者。无论智愚。前乎千百世。后乎千
百世。群群而生。逐逐而死。岂可以数计哉。唯有道者。
虽物生亦生。物死亦死。然生不以形劳神。死不以神
计形。不以形劳神。则同生于万物纷扰之中。而其神
常静。不以神计形。则神离形时。譬夫人将澡沐。脱故
弊衣耳。我堂师。默持金刚般若经。三十馀年。南北驰
驱。开山创业于天地之阳。人劳师亦劳。人息师亦息。
其中人情百端。世事变幻。若宠若惊。或荣或辱。此卷
金刚经。未始须臾放下。以故即世时。以持经力。形不
累神。且得慈圣皇太后。颁大藏经。以光其既寂云。虽
然。衲子家。平生于空閒寂寞之滨。抱赤独立。天不可
得而清我。地不可得而浊我。前千百世。不可得而弊
我。后千百世。不可得而新我。又不以天下共誉。可得
而光我。天下共毁。可得而掩我。况于外荣乎。某甲与
堂师为道义交。比自峨嵋顺流东归。道出浔阳。遥见
匡庐。不觉潸然泪堕。余昔与师。共乐于此。今五峰苍
然。龙潭湛尔。而师巳逝矣。呜呼。孰知逝而不逝者。师
乎师乎。鉴我之寸赤乎。持此经。以保厥后乎。

** 赠少宗天恩二开士礼补陀还燕文

燕之房山县。上方兜率寺。隆泽二开士。慕补陀有年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70c 页 X73-0270.png
矣。既包腰下黄金台。由潞河。之彭城。折芦渡江。浮淮
绝海。出没于风涛百险。一朝登补陀。若穷子还故山。
积怀钦渴。唯慈父是觐。安知有身心哉。于是观音大
圣。为之现身。不亦宜乎。或闻而骇且疑之。彼二上人
者。蕴何德业。菩萨特为之现身耶。是不知万物一物。
万神一神。以身心未忘。力不能会真。始有凡圣之隔。
苟能会真。菩萨与众生。未始不神交也。故尝闻之。能
敬重自已佛性。则一切凡圣。皆可以交神之道见之。
然则二开士。亲睹我大圣之容。如子见父。本家常事。
奚骇之有。虽然。道德之变如江湖之日趋下也。天下
不贵性观。唯贵情观。如咸体咸爻。初本一卦。即体观
之。其神未始不全也。以爻观之。则不胜其纷纷矣。噫。
安得人之忘身心。而亲觐大圣。于日用之閒哉。

紫柏老人集卷之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