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2a 页
紫柏老人集卷之十四
明 憨山德清 阅
** 金刚经白文序
此经东来。炽于唐。迄于历代。芒寒色正。皎如日月。逮
我明。扬光续𦦨虽不乏人。而金刚正眼若堕云雾。盖
常思其故。学问尚理。谓之所知愚。所知愚不破。则自
心不得现前。自心不得现前。则心随境转。纠缠莫解。
以有所住见。求无所住心。离经分析。萧统孤涎。沁于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2b 页 X73-0262.png
识海。而经曷由明乎。欲经之明莫若直求佛心。欲求
佛心莫若持诵本文。冥寞于离微玄妙之外。坚精于
死生顺逆之关。心心不断。如酵之于酪。如面蘖之于
酒。亦非有心。亦非无心。缘缘之中。有忽然而成者。故
大鉴本新州卖柴汉耳。非积文字义理之素。偶然弛
担。闻经心开。因造黄梅。取祖印而佩之。号于万世曰
六祖。夫非历劫闻熏。缘缘成熟之明验耶。昔庞蕴。一
日仰卧读此经。丹霞诃之曰。非慢法乎。蕴于左足加
右足而巳。余读传灯录至此。未尝不流涕交颐。扼腕
而痛不巳也。今删分数。刻经本文。如来之旨云廓天
布。凡有知识者。死生受持。操大鉴之券。以展庞公之
用。则酪出乳中决矣。
** 石门文字禅序
夫自晋宋齐梁。学道者。争以金屑翳眼。而初祖东来。
应病投剂。直指人心。不立文字。后之承虚接响。不识
药忌者。遂一切峻其垣。而筑文字于禅之外。由是分
疆列界。剖判虚空。学禅者。不务精义。学文字者。不务
了心。夫义不精。则心了而不光大。精义而不了心。则
文字终不入神。故宝觉欲以无学之学。朝宗百川而
无尽。叹民公南海波斯。因风到岸。标榜具存。仪刑不
远。呜呼。可以思矣。盖禅如春也。文字则花也。春在于
花。全花是春。花在于春。全春是花。而曰。禅与文字。有
二乎哉。故德山临济棒喝交驰。未尝非文字也。清凉
天台疏经造论。未尝非禅也。而曰。禅与文字有二乎
佛心莫若持诵本文。冥寞于离微玄妙之外。坚精于
死生顺逆之关。心心不断。如酵之于酪。如面蘖之于
酒。亦非有心。亦非无心。缘缘之中。有忽然而成者。故
大鉴本新州卖柴汉耳。非积文字义理之素。偶然弛
担。闻经心开。因造黄梅。取祖印而佩之。号于万世曰
六祖。夫非历劫闻熏。缘缘成熟之明验耶。昔庞蕴。一
日仰卧读此经。丹霞诃之曰。非慢法乎。蕴于左足加
右足而巳。余读传灯录至此。未尝不流涕交颐。扼腕
而痛不巳也。今删分数。刻经本文。如来之旨云廓天
布。凡有知识者。死生受持。操大鉴之券。以展庞公之
用。则酪出乳中决矣。
** 石门文字禅序
夫自晋宋齐梁。学道者。争以金屑翳眼。而初祖东来。
应病投剂。直指人心。不立文字。后之承虚接响。不识
药忌者。遂一切峻其垣。而筑文字于禅之外。由是分
疆列界。剖判虚空。学禅者。不务精义。学文字者。不务
了心。夫义不精。则心了而不光大。精义而不了心。则
文字终不入神。故宝觉欲以无学之学。朝宗百川而
无尽。叹民公南海波斯。因风到岸。标榜具存。仪刑不
远。呜呼。可以思矣。盖禅如春也。文字则花也。春在于
花。全花是春。花在于春。全春是花。而曰。禅与文字。有
二乎哉。故德山临济棒喝交驰。未尝非文字也。清凉
天台疏经造论。未尝非禅也。而曰。禅与文字有二乎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2c 页 X73-0262.png
哉。逮于晚近。更相笑而更相非。严于水火矣。宋寂音
尊者忧之。因名其所著。曰文字禅。夫齐秦搆难。而按
以周天子之命令。遂投戈卧鼓。而顺于大化。则文字
禅之为也。盖此老子。向春台撷众芳。谛知春花之际。
无地寄眼。故横心所见。横口所言。斗千红万紫于三
寸枯管之下。于此把住。水泄不通。即于此放行。波澜
浩渺。乃至逗物而吟。逢缘而咏。并入编中。夫何所谓
禅与文字者。夫是之谓文字禅。而禅与文字有二乎
哉。噫。此一枝花。自瞿昙拈后。数千馀年。掷在粪扫堆
头。而寂音再一拈似。即今流布。疏影撩人。暗香浮鼻。
其谁为破颜者。
** 重刻智證传序
大法之衰。由吾侪纲宗不明。以故祖令不行。而魔外
充斥。即三尺竖子。掠取古德剩句。不知好恶。计为巳
悟。僣窃公行。可叹也。有宋觉范禅师于是乎惧。乃离
合宗教。引事比类。折衷五家宗旨。至发其所秘。犯其
所忌而不惜。昔人比之贯高程婴公孙杵臼之用心。
噫。亦可悲矣。书以智證名。非智不足以辨邪正。非證
不足以行赏罚。盖照用全。方能荷大法也。充觉范之
心。即天下有一人焉。能读此书。直究纲宗。行祖令。斯
不负著书之意。即未能洞明此书。而能广其传于天
下。以待夫一人焉。能洞明之者。纵未能即酬觉范之
志。亦觉范所与也。觉范所著。有僧宝传。林閒录。与是
书相表里。业巳有善刻。金沙于中甫比部。复捐赀刻
尊者忧之。因名其所著。曰文字禅。夫齐秦搆难。而按
以周天子之命令。遂投戈卧鼓。而顺于大化。则文字
禅之为也。盖此老子。向春台撷众芳。谛知春花之际。
无地寄眼。故横心所见。横口所言。斗千红万紫于三
寸枯管之下。于此把住。水泄不通。即于此放行。波澜
浩渺。乃至逗物而吟。逢缘而咏。并入编中。夫何所谓
禅与文字者。夫是之谓文字禅。而禅与文字有二乎
哉。噫。此一枝花。自瞿昙拈后。数千馀年。掷在粪扫堆
头。而寂音再一拈似。即今流布。疏影撩人。暗香浮鼻。
其谁为破颜者。
** 重刻智證传序
大法之衰。由吾侪纲宗不明。以故祖令不行。而魔外
充斥。即三尺竖子。掠取古德剩句。不知好恶。计为巳
悟。僣窃公行。可叹也。有宋觉范禅师于是乎惧。乃离
合宗教。引事比类。折衷五家宗旨。至发其所秘。犯其
所忌而不惜。昔人比之贯高程婴公孙杵臼之用心。
噫。亦可悲矣。书以智證名。非智不足以辨邪正。非證
不足以行赏罚。盖照用全。方能荷大法也。充觉范之
心。即天下有一人焉。能读此书。直究纲宗。行祖令。斯
不负著书之意。即未能洞明此书。而能广其传于天
下。以待夫一人焉。能洞明之者。纵未能即酬觉范之
志。亦觉范所与也。觉范所著。有僧宝传。林閒录。与是
书相表里。业巳有善刻。金沙于中甫比部。复捐赀刻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3a 页 X73-0263.png
是书。三集并行于世。亦法门一快事也。有志于宗门
者。珍重流通。是所望云。
** 麟禅人剌血跪书华严经序
吾杂华。通法界之经也。直指毗卢果海。性德圆融。无
碍广大自在微细。严以示众生日用。现證平等心地
法门。欲因之以廓尘习。昭真境。不离当处。顿得无量
受用耳。观夫佛等。众生等。刹土尘毛染净等。劫念往
来三际等。迷悟因果理事等。法尔如然。居然自在。惟
其所以不等者。良由吾人自昧于一念之差。究竟有
天渊之隔。所以情生智隔。想变体殊。故曰。奇哉奇哉。
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颠倒执著。
而不證得。若离妄想执著。则自然业智。当下现前。如
一微尘。具含大千经卷。智人明见。剖而出之。则利用
无穷。由是观之。无论众生心。具不具。只在当人眼明
不明耳。岂更有他哉。是以文殊举之以为智。普贤操
之以为行。善财挟之以发心。弥勒带之而趣果。四十
二位之各證。五十三人之全提。月满三观。星罗十门。
行布圆融。事理无碍。以极尘毛涉入。依正互严。种种
言诠。重重法象。火聚刀山之解脱。卧棘牛狗之坚持。
乃至异类潜行。分身散影。无非游刃微尘之利具也。
由具利。则尘易破。尘破。则经卷出。经卷出。则德性彰。
德性彰。则果海足。果海足。则无不足。其犹融会万派。
吐纳百川。故德用无边。惟心现量。恒沙佛土。即目非
遥。不涉途程。而顿證者。只在当人。一念回光返照之
者。珍重流通。是所望云。
** 麟禅人剌血跪书华严经序
吾杂华。通法界之经也。直指毗卢果海。性德圆融。无
碍广大自在微细。严以示众生日用。现證平等心地
法门。欲因之以廓尘习。昭真境。不离当处。顿得无量
受用耳。观夫佛等。众生等。刹土尘毛染净等。劫念往
来三际等。迷悟因果理事等。法尔如然。居然自在。惟
其所以不等者。良由吾人自昧于一念之差。究竟有
天渊之隔。所以情生智隔。想变体殊。故曰。奇哉奇哉。
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颠倒执著。
而不證得。若离妄想执著。则自然业智。当下现前。如
一微尘。具含大千经卷。智人明见。剖而出之。则利用
无穷。由是观之。无论众生心。具不具。只在当人眼明
不明耳。岂更有他哉。是以文殊举之以为智。普贤操
之以为行。善财挟之以发心。弥勒带之而趣果。四十
二位之各證。五十三人之全提。月满三观。星罗十门。
行布圆融。事理无碍。以极尘毛涉入。依正互严。种种
言诠。重重法象。火聚刀山之解脱。卧棘牛狗之坚持。
乃至异类潜行。分身散影。无非游刃微尘之利具也。
由具利。则尘易破。尘破。则经卷出。经卷出。则德性彰。
德性彰。则果海足。果海足。则无不足。其犹融会万派。
吐纳百川。故德用无边。惟心现量。恒沙佛土。即目非
遥。不涉途程。而顿證者。只在当人。一念回光返照之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3b 页 X73-0263.png
力耳。斯则六千道成于言下。犹是钝根。三唤普贤于
目前。岂为智眼。信乎聋瞽。封蔀识情。非上根圆器。其
孰彷佛之。故曰。众生日用而不知。苟知之。则根尘识
界。草芥尘毛。通为法界之真经。屈伸俯仰。咳唾掉臂。
总是普贤之妙行。以如是经。海墨积书而不尽。以如
是行。日用现行而有馀。如是则非智眼莫能见。非大
力莫能荷。今麟禅人。用沥血跪书此经。是明见而后
书之耶。抑因书而后明见耶。犹然书之欲见。而未及
见耶。若明见而后书。则不待操觚。全经巳具。如临宝
镜。又岂淋漓翰墨区区于简牍文字之閒耶。若因书
而后明见。则现前日用。妙用全彰。似悬珠网。又岂昏
沉业识茫茫于水月空华之界耶。若书之欲见而未
及见。则析骨为笔。剥皮为纸。剌血为墨。徒点染太虚。
挥洒金屑。岂不重增迷闷。枉历辛勤耶。虽然。一枝叶
落。而天下秋回。寸管灰飞。而大地春起。是则书与不
书。全经自在。见与不见。明昧一如。悲夫。夜壑藏舟。力
者负之而不觉。觉则透出毗卢。全彰法界。昭昭然毫
端眉睫之閒。物物头头。而与普贤交臂也。此其麟乎。
休师有言。华严性海。与我同游者。舍子其谁欤。否则
暂闭阁门。试请回途。重参曼室大士。子行矣。无忘所
属。
** 小板法华经序
此经不属刻未刻。亦不不属刻未刻。所以众生与诸
佛。未尝须臾离此经也。然诸佛證而忘之。忘而用之。
目前。岂为智眼。信乎聋瞽。封蔀识情。非上根圆器。其
孰彷佛之。故曰。众生日用而不知。苟知之。则根尘识
界。草芥尘毛。通为法界之真经。屈伸俯仰。咳唾掉臂。
总是普贤之妙行。以如是经。海墨积书而不尽。以如
是行。日用现行而有馀。如是则非智眼莫能见。非大
力莫能荷。今麟禅人。用沥血跪书此经。是明见而后
书之耶。抑因书而后明见耶。犹然书之欲见。而未及
见耶。若明见而后书。则不待操觚。全经巳具。如临宝
镜。又岂淋漓翰墨区区于简牍文字之閒耶。若因书
而后明见。则现前日用。妙用全彰。似悬珠网。又岂昏
沉业识茫茫于水月空华之界耶。若书之欲见而未
及见。则析骨为笔。剥皮为纸。剌血为墨。徒点染太虚。
挥洒金屑。岂不重增迷闷。枉历辛勤耶。虽然。一枝叶
落。而天下秋回。寸管灰飞。而大地春起。是则书与不
书。全经自在。见与不见。明昧一如。悲夫。夜壑藏舟。力
者负之而不觉。觉则透出毗卢。全彰法界。昭昭然毫
端眉睫之閒。物物头头。而与普贤交臂也。此其麟乎。
休师有言。华严性海。与我同游者。舍子其谁欤。否则
暂闭阁门。试请回途。重参曼室大士。子行矣。无忘所
属。
** 小板法华经序
此经不属刻未刻。亦不不属刻未刻。所以众生与诸
佛。未尝须臾离此经也。然诸佛證而忘之。忘而用之。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3c 页 X73-0263.png
故日用触事而真。真则神。神则不可测。故曰。此经非
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唐修雅法师。谓此经佛之意。祖
之髓。众生之心。由是观之。则修雅之言。又可比丘之
左券也。虽然众生日用而不知。又岂能證而忘之。忘
而用之哉。故不知此经者。不可不知。證此经者。不可
不忘之。故曰。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槜李鲍胜友
昆季。发心刻小字梵筴。妙法华经。与佛顶首棱严经。
法华根于无量义处。束为六万馀言。六万馀言。束为
二十八品。二十八品。束为七轴。七轴束为如是妙法。
四字而巳。四字束为众生日用现前一念。一念束至
于无念。无念即无量义处也。此无量义处。则十方三
世圣凡依正。精粗好丑。报复因果。皆无量义处。大圆
镜之影像也。鲍胜友昆季。所刻二经。笔画精爽。流布
稀奇。负笈担囊。行脚甚便。于鉴照。真不可思议功德
耳。鹤林蕖公属比丘跋之。比丘素不能言。姑书鲍胜
友昆季。刻二经缘起遗之。然二经刻未刻。二胜友于
境风逆顺之顷。未尝不流布也。
** 小板棱严经序
首棱严。此言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究竟坚固。即
法华触事而真也。第名异而实同。故未得坚固定者。
往往被名言所转耳。棱严七处徵心。与八还辨见。佛
与阿难。主宾酬酢。往复奇险。虽苏秦张仪之辨。设登
棱严会上。知其必舌卷而神丧矣。盖苏张能驰骋有
心有见之域。一涉无心无见之场。其舌之卷。神之丧。
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唐修雅法师。谓此经佛之意。祖
之髓。众生之心。由是观之。则修雅之言。又可比丘之
左券也。虽然众生日用而不知。又岂能證而忘之。忘
而用之哉。故不知此经者。不可不知。證此经者。不可
不忘之。故曰。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槜李鲍胜友
昆季。发心刻小字梵筴。妙法华经。与佛顶首棱严经。
法华根于无量义处。束为六万馀言。六万馀言。束为
二十八品。二十八品。束为七轴。七轴束为如是妙法。
四字而巳。四字束为众生日用现前一念。一念束至
于无念。无念即无量义处也。此无量义处。则十方三
世圣凡依正。精粗好丑。报复因果。皆无量义处。大圆
镜之影像也。鲍胜友昆季。所刻二经。笔画精爽。流布
稀奇。负笈担囊。行脚甚便。于鉴照。真不可思议功德
耳。鹤林蕖公属比丘跋之。比丘素不能言。姑书鲍胜
友昆季。刻二经缘起遗之。然二经刻未刻。二胜友于
境风逆顺之顷。未尝不流布也。
** 小板棱严经序
首棱严。此言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究竟坚固。即
法华触事而真也。第名异而实同。故未得坚固定者。
往往被名言所转耳。棱严七处徵心。与八还辨见。佛
与阿难。主宾酬酢。往复奇险。虽苏秦张仪之辨。设登
棱严会上。知其必舌卷而神丧矣。盖苏张能驰骋有
心有见之域。一涉无心无见之场。其舌之卷。神之丧。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4a 页 X73-0264.png
不亦宜乎。呜呼。无心则无不知。无见则无不视。于无
不知之知。无不视之视。会一切圣凡好丑之事。则何
事不坚固哉。鲍胜友昆季。倘能悟此。则棱严与法华。
字字皆实相顶佛也。
** 重寿投子青和尚颂古集序
洞上家风。曹山三堕。日出连山。月圆当户。纵横生杀。
明暗相参。无缝布衫。木人服得。半穿皮履。石女拖来。
汝若下劣宝几珍御。汝若惊异白牯狸奴。至于云攒
顶急。佛眼难窥。劫外灵枝。乌鸡失晓。此非卖油翁的
骨儿孙。管取未梦见在。嘻。此一段家风。寂寥扫地久
矣。岁戊戌一阳初复。连山之日重放光明。当户之月
倍加精彩。吴临川谓天地君亲师。皆罔极之恩。一官
尽瘁。万不酬一。莫若举扬洞上家风。君臣五位。曹山
三堕。使下劣者。睹宝几而情消。惊异者。触狸奴而心
歇。辉佛日。固皇图。莫是过也。虽然曹洞家风。绵密精
深。若非真参实悟。掉臂祖关者。往往心粗胆大。死在
句下。故卖油翁。颂药山与云岩游山。腰閒刀响因缘
曰。大鹏无伴过天池。师子将儿绝后随。昆崙触犯归
行路。一吼吞云万象驰。看此翁作略如此。济上谓之
全机大用。全机大用。即两个泥牛斗入海之机也。不
是家里人。切不可向痴儿前说梦。临川受性疏朴。甘
澹泊如鱼甘水。昔舒王见蒋山元。问向上事。元曰。公
有障道者三。近道者一。赏舒王平生甘澹泊。如头陀
耳。
不知之知。无不视之视。会一切圣凡好丑之事。则何
事不坚固哉。鲍胜友昆季。倘能悟此。则棱严与法华。
字字皆实相顶佛也。
** 重寿投子青和尚颂古集序
洞上家风。曹山三堕。日出连山。月圆当户。纵横生杀。
明暗相参。无缝布衫。木人服得。半穿皮履。石女拖来。
汝若下劣宝几珍御。汝若惊异白牯狸奴。至于云攒
顶急。佛眼难窥。劫外灵枝。乌鸡失晓。此非卖油翁的
骨儿孙。管取未梦见在。嘻。此一段家风。寂寥扫地久
矣。岁戊戌一阳初复。连山之日重放光明。当户之月
倍加精彩。吴临川谓天地君亲师。皆罔极之恩。一官
尽瘁。万不酬一。莫若举扬洞上家风。君臣五位。曹山
三堕。使下劣者。睹宝几而情消。惊异者。触狸奴而心
歇。辉佛日。固皇图。莫是过也。虽然曹洞家风。绵密精
深。若非真参实悟。掉臂祖关者。往往心粗胆大。死在
句下。故卖油翁。颂药山与云岩游山。腰閒刀响因缘
曰。大鹏无伴过天池。师子将儿绝后随。昆崙触犯归
行路。一吼吞云万象驰。看此翁作略如此。济上谓之
全机大用。全机大用。即两个泥牛斗入海之机也。不
是家里人。切不可向痴儿前说梦。临川受性疏朴。甘
澹泊如鱼甘水。昔舒王见蒋山元。问向上事。元曰。公
有障道者三。近道者一。赏舒王平生甘澹泊。如头陀
耳。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4b 页 X73-0264.png
** 远公五论序
夫论以不敬王者名。果不敬乎。盖将折衷于至理。而
特申其情耳。其情既伸。则知方内方外。并行而不悖
矣。岂唯不悖哉。将使方内有资方外弘通之益。而方
外有启方内无生之明。有启无生之明。乃凡有所知
者。皆沾其灵照。有资弘通之益。方外之宾。虽迹绝于
物。苟欲行道。必乘王者之运。其化始广也。是故经世
能以出世为宗。谓之豪杰而圣贤。出世能以经世为
用。谓之圣贤而豪杰。若然者。方内方外。犹波与水耳。
今有人于斯。谓必拨波而饮水。其渴始解。外水而能
波。其源始澄。虽三尺童子。必聚口而笑。况上智乎。兹
论五篇。大略阶浅及深。缘微而著。在家奉法。以体极
为尊。顺化为宅。所以重君亲也。方外之士。必以求宗
而超化。超化则不贵厚生为益。求宗则以息患为功。
以至形神殊致。形则有聚有散。神则无灭无生。是以
为善必召馀庆。为恶必有馀殃。辟夫昨日敬客。今日
客敬我。昨日辱人。今日人辱我。如我前生为善。今日
得乐。前生为恶。今日罹殃。推而广之。一生既尔。则千
生万生。以至无尽生。靡不皆然也。呜呼。孔子作春秋。
托名于褒贬。使后世乱臣贼子。惧诛而不敢肆横。夫
名者。宾也。借名而讨罪。天下尚诫而生恐。我楼烦大
师。特伸亮到之心。精剖无生之旨。使夫高识之流。即
缘生而达无生。籍无生而广治道。小人知为恶有报。
则其迁善之心。不待刑后而始生。君子知为善无罪。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4c 页 X73-0264.png
能为之弗巳。则善化而造微。微则妙。妙则不可以有
心求。不可以无心入。有无既不能彷佛其樊。岂可以
心思口议哉。以此观之。东鲁之于楼烦。名实可辨矣。
然此论不行世久矣。予甚慨之。如日月在天。浮云蔽
之。使天下不睹其光辉。如摩尼在秘。使饥寒者莫得
济其欲。于是授梓弘通。凡有缘者。如渴饮海。虽小腹
与大腹。固不同量。恣其各得所饱也。
** 重刻应庵和尚语录序
临济正宗。大于杨岐会。盛于五祖演。至于圆悟嫡嗣。
曰虎丘隆。而隆之嫡嗣。应庵和尚是也。予读和尚。住
处州妙严禅院语。乃知此老。有心开饭店。争柰米不
贱。饥者怕来吃。饱者又生厌。若有人于潭柘句中理
会得。即要见应庵亦不难。若也理会未得。见潭柘尚
难。况见应庵者哉。
* 记
** 造栴檀轮记
俟刻方册大藏经成。予愿造栴檀轮贮之。轮之上下。
列四圣六凡。轮之最下。谓之心海。盖四圣六凡。虽升
沈有异。而离心别无建立。故曰。离圆觉无六道。舍圆
觉无三乘。圆觉即自心之别名也。大藏经五千馀卷。
虽浅深弗等。圆别迥殊。至于权权实实。千变万化。不
过发明我之本有心源耳。若然则心海之大。此轮之
妙。转而弗停。流而无止。正如夜光之宝。宛转于金盘
之中未尝息焉。但众生见有身故。即生死浩然。执有
心求。不可以无心入。有无既不能彷佛其樊。岂可以
心思口议哉。以此观之。东鲁之于楼烦。名实可辨矣。
然此论不行世久矣。予甚慨之。如日月在天。浮云蔽
之。使天下不睹其光辉。如摩尼在秘。使饥寒者莫得
济其欲。于是授梓弘通。凡有缘者。如渴饮海。虽小腹
与大腹。固不同量。恣其各得所饱也。
** 重刻应庵和尚语录序
临济正宗。大于杨岐会。盛于五祖演。至于圆悟嫡嗣。
曰虎丘隆。而隆之嫡嗣。应庵和尚是也。予读和尚。住
处州妙严禅院语。乃知此老。有心开饭店。争柰米不
贱。饥者怕来吃。饱者又生厌。若有人于潭柘句中理
会得。即要见应庵亦不难。若也理会未得。见潭柘尚
难。况见应庵者哉。
* 记
** 造栴檀轮记
俟刻方册大藏经成。予愿造栴檀轮贮之。轮之上下。
列四圣六凡。轮之最下。谓之心海。盖四圣六凡。虽升
沈有异。而离心别无建立。故曰。离圆觉无六道。舍圆
觉无三乘。圆觉即自心之别名也。大藏经五千馀卷。
虽浅深弗等。圆别迥殊。至于权权实实。千变万化。不
过发明我之本有心源耳。若然则心海之大。此轮之
妙。转而弗停。流而无止。正如夜光之宝。宛转于金盘
之中未尝息焉。但众生见有身故。即生死浩然。执有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5a 页 X73-0265.png
心故。即爱憎横起。是以心海之大。迷而成小。此轮之
妙。转而为粗。若复大藏流充寰宇。使凡有心识者。藉
佛灵宠。于一言半句之下。心海开通。即粗为妙。则刻
经之功。造轮之胜。又岂凡夫浅见薄识所能思议者
乎。老汉虽不敏。愿心既发。轮影巳成。由影而形。将遍
尘刹。由一佛境。至于百千佛境。由百千佛境。至于无
量佛境。此心此愿。亦随诸佛境昭廓。我既昭廓。愿一
切众生。如我无异。虽然唯不能始终之为难。即刻经
之际。若触可意不可意事。此皆十方诸佛。护念汝之
深慈也。无得错会。
** 微笑庵记
夫微笑者。金刚王宝剑也。是凡是圣。婴其锋芒。命根
立断。故我大觉老人。拈花于灵山会上。能破颜而微
笑者。饮光一人而巳。至于风穴上堂。拈饮光微笑。勘
诸大众。惟念法华。接拍成令耳。万历丁酉。于吴江观
音大士像前。偶阅大宝积经。兜率天授记品。触著我
释迦如来微笑光剑。是时也。但觉根外无境。境外无
根。根境各不相到。直得一切凡圣窝窟。不踢自翻。然
知根境不相到者。复是何物。呜呼。眼不见眼。鼻不嗅
鼻。花不拈花。香不闻香。请试道看。如道不得。则达观
道人。且不妨移名换字去也。径山寂照之傍。有大白
寮。取棱严大白伞盖意也。恐后人妄会为老氏大白
若辱。故用微笑易之。凡我法属。若知易名之意。管取
立地凡圣情尽。笑光剑新。无择有心无心。百尺竿头。
妙。转而为粗。若复大藏流充寰宇。使凡有心识者。藉
佛灵宠。于一言半句之下。心海开通。即粗为妙。则刻
经之功。造轮之胜。又岂凡夫浅见薄识所能思议者
乎。老汉虽不敏。愿心既发。轮影巳成。由影而形。将遍
尘刹。由一佛境。至于百千佛境。由百千佛境。至于无
量佛境。此心此愿。亦随诸佛境昭廓。我既昭廓。愿一
切众生。如我无异。虽然唯不能始终之为难。即刻经
之际。若触可意不可意事。此皆十方诸佛。护念汝之
深慈也。无得错会。
** 微笑庵记
夫微笑者。金刚王宝剑也。是凡是圣。婴其锋芒。命根
立断。故我大觉老人。拈花于灵山会上。能破颜而微
笑者。饮光一人而巳。至于风穴上堂。拈饮光微笑。勘
诸大众。惟念法华。接拍成令耳。万历丁酉。于吴江观
音大士像前。偶阅大宝积经。兜率天授记品。触著我
释迦如来微笑光剑。是时也。但觉根外无境。境外无
根。根境各不相到。直得一切凡圣窝窟。不踢自翻。然
知根境不相到者。复是何物。呜呼。眼不见眼。鼻不嗅
鼻。花不拈花。香不闻香。请试道看。如道不得。则达观
道人。且不妨移名换字去也。径山寂照之傍。有大白
寮。取棱严大白伞盖意也。恐后人妄会为老氏大白
若辱。故用微笑易之。凡我法属。若知易名之意。管取
立地凡圣情尽。笑光剑新。无择有心无心。百尺竿头。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5b 页 X73-0265.png
进步不进步。吹毛剑上。舍命不舍命。道人但管尽法。
不管无民。如是则此微笑光剑。又为涂毒鼓也。咦。大
众火速掩耳。留取穷性命。下五峰。出双径。震大法雷
施大法雨。也不是分外事。各各珍重。
** 长松馆记
长松馆。在浔阳城中。其地有隐然隆然之势。馆去庐
岳不远。故山岚潭雾。每轻笼迟回而不灭。灭而忽明。
明灭无常焉。昔山谷谓招隐风。槩湖光山色。朝莫万
态。能阴而善晴。若有鬼神假之作奇供。以徼福于有
道之士。今是馆之岚雾阴晴。于前后左右之松。似亦
不逊招隐也。顾予非有道者耳。往年抱疟松云閒。来
慈偕其弟匡石。多方调治。予性不耐服药。复恣情所
爽口者。故疟鬼得肆焉。既而予疟稍瘳。遂有曹溪之
役。曹溪还。复偿牢山之盟。奄忽三易寒暑。至戊戌。结
夏襄之隆东华严寺时。庐岳黄龙潭。名修洁者。赍来
慈书至。则匡石巳有净土之游矣。叹息久之。于是复
还浔阳。一悼匡石。淹留累日。复坐长松轩下。经行庭
除。见山岚潭雾。变态恍惚。不觉追惟过现交游聚散
之情。与夫死生之变。并不可以思惟心。定其凶吉。若
岚雾之幻化。可见而不可执捉者也。夫名与利。众人
之所争者也。身与心。众人之所执者也。然有变化密
移之君。握其机权。而我人閒世。无论智愚贵贱。皆不
敢不遵其命者也。惟未穷而知变者。能弃众人之所
争。空众人之所执。则密移之君。始不得逞其权耳。即
不管无民。如是则此微笑光剑。又为涂毒鼓也。咦。大
众火速掩耳。留取穷性命。下五峰。出双径。震大法雷
施大法雨。也不是分外事。各各珍重。
** 长松馆记
长松馆。在浔阳城中。其地有隐然隆然之势。馆去庐
岳不远。故山岚潭雾。每轻笼迟回而不灭。灭而忽明。
明灭无常焉。昔山谷谓招隐风。槩湖光山色。朝莫万
态。能阴而善晴。若有鬼神假之作奇供。以徼福于有
道之士。今是馆之岚雾阴晴。于前后左右之松。似亦
不逊招隐也。顾予非有道者耳。往年抱疟松云閒。来
慈偕其弟匡石。多方调治。予性不耐服药。复恣情所
爽口者。故疟鬼得肆焉。既而予疟稍瘳。遂有曹溪之
役。曹溪还。复偿牢山之盟。奄忽三易寒暑。至戊戌。结
夏襄之隆东华严寺时。庐岳黄龙潭。名修洁者。赍来
慈书至。则匡石巳有净土之游矣。叹息久之。于是复
还浔阳。一悼匡石。淹留累日。复坐长松轩下。经行庭
除。见山岚潭雾。变态恍惚。不觉追惟过现交游聚散
之情。与夫死生之变。并不可以思惟心。定其凶吉。若
岚雾之幻化。可见而不可执捉者也。夫名与利。众人
之所争者也。身与心。众人之所执者也。然有变化密
移之君。握其机权。而我人閒世。无论智愚贵贱。皆不
敢不遵其命者也。惟未穷而知变者。能弃众人之所
争。空众人之所执。则密移之君。始不得逞其权耳。即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5c 页 X73-0265.png
过现之机局既然。则六合之内。六合之外。种种升沈
情状。何异乎馆之前后左右。山岚潭雾。去来之无常
哉。
** 归宗坚固子记
岁戊戌。汪大参静峰。授实斋居士。坚固子一颗。已亥
春。饶州阮司丞。遣皖山马祖庵主圆通。赍沉香龛一
座。供养紫柏。紫柏以授实斋居士。贮大参所授坚固
子镇抚归宗。居士曰。汪大参无心于沉香龛。阮司丞
亦无心于坚固子。两无心而适相受。如磁石针。自然
相吸。愿乞一言记之。紫柏曰。夫坚固不自坚固。香龛
不自香龛。我谓之坚固。则坚固现前。我谓之香龛。则
香龛本具。如谓坚固与香龛是两物。则分别未忘。又
谓坚固与香龛。皆非心外之物。则能以理融事。未能
触事而真。苟能触事而真。十方三世。皆坚固子也。尽
空法界。皆沉香龛也。汪大参与阮司丞。作如是施。则
一施一切施。实斋居士作如是受。则一受一切受。一
施一切施。施本无施。一受一切受。受本无受。施本无
施。施无有穷。受本无受。受无有尽。如是施。何异虚空
生风。如是受。何异镜光纳影。所以劫石消。而施受皆
无尽藏也。居士知此。则金轮与法轮。日用齐转。岂惟
坚固子与沉香龛。善能说偈哉。松风水月。瓦砾荆棘。
无非归宗广长舌相也。
** 檀溪寺菩提灯记
我闻世出世閒。有五种广大音声。能为五乘之雷。随
情状。何异乎馆之前后左右。山岚潭雾。去来之无常
哉。
** 归宗坚固子记
岁戊戌。汪大参静峰。授实斋居士。坚固子一颗。已亥
春。饶州阮司丞。遣皖山马祖庵主圆通。赍沉香龛一
座。供养紫柏。紫柏以授实斋居士。贮大参所授坚固
子镇抚归宗。居士曰。汪大参无心于沉香龛。阮司丞
亦无心于坚固子。两无心而适相受。如磁石针。自然
相吸。愿乞一言记之。紫柏曰。夫坚固不自坚固。香龛
不自香龛。我谓之坚固。则坚固现前。我谓之香龛。则
香龛本具。如谓坚固与香龛是两物。则分别未忘。又
谓坚固与香龛。皆非心外之物。则能以理融事。未能
触事而真。苟能触事而真。十方三世。皆坚固子也。尽
空法界。皆沉香龛也。汪大参与阮司丞。作如是施。则
一施一切施。实斋居士作如是受。则一受一切受。一
施一切施。施本无施。一受一切受。受本无受。施本无
施。施无有穷。受本无受。受无有尽。如是施。何异虚空
生风。如是受。何异镜光纳影。所以劫石消。而施受皆
无尽藏也。居士知此。则金轮与法轮。日用齐转。岂惟
坚固子与沉香龛。善能说偈哉。松风水月。瓦砾荆棘。
无非归宗广长舌相也。
** 檀溪寺菩提灯记
我闻世出世閒。有五种广大音声。能为五乘之雷。随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6a 页 X73-0266.png
宜而震惊之。皆从如来功德法力中流出也。如罚十
恶。赏十善。此震惊人天乘之雷也。如达诸行无常。是
生灭法。涅槃寂静。无为安乐。此震惊声闻乘之雷也。
如悟不由他。狭视声闻。独觉得道。此震惊缘觉乘之
雷也。如叱咤二乘。广修六度。不断菩萨行。不舍菩提
心。处无量生死而不疲厌。此震惊菩萨乘之雷也。如
云此是第一乘。胜乘。最胜乘。上乘。无上乘。此震惊大
心众生之雷也。此五乘雷。又名五菩提灯。盖雷能发
聪。灯能开明。聪发则闻遗。而听无远近。明开则见彻。
而视无中边矣。若然者。则一微之内。十虚之外。而无
遗聪遗明焉。惟聪无遗。耳可以观色。惟明无遗。眼可
以闻声。故曰。寄根明发。则明不循根。明不循根。岂惟
眼可观声。亦可闻香。亦可尝味。亦可觉触。亦可知法。
即我身八万四千毛孔。亦可以见色闻声也。噫。一根
而具六根之用。非至明至勇。而返流全一者。其孰能
之。万历戊戌。新秋日。有宰官菩萨。金牛居士王尔康。
游檀溪寺。瞻谷隐之遗踪。不堪其岑寂。时有寒泉古
柏独守檀溪之句。始蠲俸银一两。嘱寺僧真喜。佃地
一亩。稍资佛前灯火之明。倘有同志者十人。则佃地
有十亩之资。明不广且远哉。或又因明而延聪。有施
钟鼓而作佛事者。未可知也。涅槃有涂毒鼓句。棱严
有击钟验常之辞。此又五种广大音声之注脚也。顾
其人所闻所见何如耳。如以人天眼耳闻见之。则谓
之人天菩提灯。人天钟鼓声。乃至大心众生。眼耳闻
恶。赏十善。此震惊人天乘之雷也。如达诸行无常。是
生灭法。涅槃寂静。无为安乐。此震惊声闻乘之雷也。
如悟不由他。狭视声闻。独觉得道。此震惊缘觉乘之
雷也。如叱咤二乘。广修六度。不断菩萨行。不舍菩提
心。处无量生死而不疲厌。此震惊菩萨乘之雷也。如
云此是第一乘。胜乘。最胜乘。上乘。无上乘。此震惊大
心众生之雷也。此五乘雷。又名五菩提灯。盖雷能发
聪。灯能开明。聪发则闻遗。而听无远近。明开则见彻。
而视无中边矣。若然者。则一微之内。十虚之外。而无
遗聪遗明焉。惟聪无遗。耳可以观色。惟明无遗。眼可
以闻声。故曰。寄根明发。则明不循根。明不循根。岂惟
眼可观声。亦可闻香。亦可尝味。亦可觉触。亦可知法。
即我身八万四千毛孔。亦可以见色闻声也。噫。一根
而具六根之用。非至明至勇。而返流全一者。其孰能
之。万历戊戌。新秋日。有宰官菩萨。金牛居士王尔康。
游檀溪寺。瞻谷隐之遗踪。不堪其岑寂。时有寒泉古
柏独守檀溪之句。始蠲俸银一两。嘱寺僧真喜。佃地
一亩。稍资佛前灯火之明。倘有同志者十人。则佃地
有十亩之资。明不广且远哉。或又因明而延聪。有施
钟鼓而作佛事者。未可知也。涅槃有涂毒鼓句。棱严
有击钟验常之辞。此又五种广大音声之注脚也。顾
其人所闻所见何如耳。如以人天眼耳闻见之。则谓
之人天菩提灯。人天钟鼓声。乃至大心众生。眼耳闻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6b 页 X73-0266.png
见之。则谓之大心众生菩提灯。菩提钟鼓声。又曰。心
外无法。如当机荐此。则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何法非
菩提灯。非菩提钟鼓声哉。紫柏道人。闻居士之横口
如此。阴不悦其须发未除。而搀我谈柄。聊记此。以为
他日索柄之媒云。
** 房山县天开骨香庵记
夫圣人无常身。以众生身为身。辟如月无常影。以百
川澄湛而影现焉。万历壬申。五月十九日。𣵠鹿山云
居东观音寺。住持明亮等。以修补石经山雷音窟中。
三世佛座下地面石。石下有一石函。函面镌曰。大隋
大业十二年岁次丙子。四月丁巳朔。八日甲子。于此
函内。安置佛舍利三粒。愿住持永劫。明亮等见之。且
惊且喜。遂揭视之。内有小铜函。铜函内。有小金函。金
函内。有小金瓶。如胡豆许。内秘舍利。果三粒。小大有
差。一大逾粟。一如粟。一细逾粟。而铜函外。皆灵骨附
焉。呜呼。自隋迄明。迨逾千载。而舍利灵骨。俱时复现。
岂偶然哉。将非积年水旱弗调。边塞多虞。佛祖悲悯。
示此希有。为和风甘雨。殄灭腥丑之徵乎。将非大明
主化瞋习为慈波乎。抑圣母祟信三尊所致乎。予闻
石经山。自北齐慧思尊者。镌大藏于石。以寿佛慧命。
隋静琬继之。至元慧月终焉。琬公圆寂。灵骨一分塔
于灵居寺背。一分藏雷音窟中。今者舍利灵骨。是必
琬公门弟子之所藏也。子问开侍者曰。佛身充满法
界乎。对曰。佛与众生本无差别。宁不充满。予又问曰。
外无法。如当机荐此。则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何法非
菩提灯。非菩提钟鼓声哉。紫柏道人。闻居士之横口
如此。阴不悦其须发未除。而搀我谈柄。聊记此。以为
他日索柄之媒云。
** 房山县天开骨香庵记
夫圣人无常身。以众生身为身。辟如月无常影。以百
川澄湛而影现焉。万历壬申。五月十九日。𣵠鹿山云
居东观音寺。住持明亮等。以修补石经山雷音窟中。
三世佛座下地面石。石下有一石函。函面镌曰。大隋
大业十二年岁次丙子。四月丁巳朔。八日甲子。于此
函内。安置佛舍利三粒。愿住持永劫。明亮等见之。且
惊且喜。遂揭视之。内有小铜函。铜函内。有小金函。金
函内。有小金瓶。如胡豆许。内秘舍利。果三粒。小大有
差。一大逾粟。一如粟。一细逾粟。而铜函外。皆灵骨附
焉。呜呼。自隋迄明。迨逾千载。而舍利灵骨。俱时复现。
岂偶然哉。将非积年水旱弗调。边塞多虞。佛祖悲悯。
示此希有。为和风甘雨。殄灭腥丑之徵乎。将非大明
主化瞋习为慈波乎。抑圣母祟信三尊所致乎。予闻
石经山。自北齐慧思尊者。镌大藏于石。以寿佛慧命。
隋静琬继之。至元慧月终焉。琬公圆寂。灵骨一分塔
于灵居寺背。一分藏雷音窟中。今者舍利灵骨。是必
琬公门弟子之所藏也。子问开侍者曰。佛身充满法
界乎。对曰。佛与众生本无差别。宁不充满。予又问曰。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6c 页 X73-0266.png
佛身既充满。舍利亦充满乎。开方沉吟。予振声喝曰。
汝不闻。昔有中贵登浙江阿育王山。未进三门。问笑
翁曰。舍利安在。笑翁指松枝。松枝遂放光。汝若知此。
则舍利充满。与不充满。自知下落。余又何言。虽然洪
钟虚受。靡扣不应。幽谷无私。有声斯响。故圣无常身。
月无常影。水清则影现。机感则圣应。是室之建。有年
数矣。而未得名。俟舍利灵骨。并光照临。始得名焉。予
与二三子。皆得信宿舍利光中。又得忍庵慈公昆季。
为香饭主人。何幸如之。夫众生骨臭。诸佛骨香。而果
香臭有常。凡岂成圣。垢岂能净。予以骨香名此庵者。
了知一切众生初无常性。以其随顺无明。而六道星
陈。若不随顺。谁骨非香。愿登庵思名。得名思意。得意
忘思。思忘忘忘。若然者。岂惟是室为骨香哉。四方上
下。无往而非骨香也。
** 陆太宰手印记
昔有一王。生而勤善。至老无懈。伹临命终时。偶触逆
境。瞋心一生。因此命尽。即堕蟒身。以善根力故。身虽
堕蟒。自知是蟒。求脱无由。窃以为幸得一比丘。为我
说三归五戒。蟒身可脱也。时有一比丘至蟒处。不知
蟒蟠林中。忽闻有呼比丘者。比丘异之。此深山旷野。
树林丛杂。何人呼我。踌蹰四顾。又呼曰。比丘我是某
王。以临终生瞋。今堕蟒身。愿大德说三归五戒。度我
脱苦。比丘曰。某王生而勤善。至老无懈。死必生天。岂
堕蟒身耶。蟒曰。以我临终瞋炽。瞋主善伴。伴必随主。
汝不闻。昔有中贵登浙江阿育王山。未进三门。问笑
翁曰。舍利安在。笑翁指松枝。松枝遂放光。汝若知此。
则舍利充满。与不充满。自知下落。余又何言。虽然洪
钟虚受。靡扣不应。幽谷无私。有声斯响。故圣无常身。
月无常影。水清则影现。机感则圣应。是室之建。有年
数矣。而未得名。俟舍利灵骨。并光照临。始得名焉。予
与二三子。皆得信宿舍利光中。又得忍庵慈公昆季。
为香饭主人。何幸如之。夫众生骨臭。诸佛骨香。而果
香臭有常。凡岂成圣。垢岂能净。予以骨香名此庵者。
了知一切众生初无常性。以其随顺无明。而六道星
陈。若不随顺。谁骨非香。愿登庵思名。得名思意。得意
忘思。思忘忘忘。若然者。岂惟是室为骨香哉。四方上
下。无往而非骨香也。
** 陆太宰手印记
昔有一王。生而勤善。至老无懈。伹临命终时。偶触逆
境。瞋心一生。因此命尽。即堕蟒身。以善根力故。身虽
堕蟒。自知是蟒。求脱无由。窃以为幸得一比丘。为我
说三归五戒。蟒身可脱也。时有一比丘至蟒处。不知
蟒蟠林中。忽闻有呼比丘者。比丘异之。此深山旷野。
树林丛杂。何人呼我。踌蹰四顾。又呼曰。比丘我是某
王。以临终生瞋。今堕蟒身。愿大德说三归五戒。度我
脱苦。比丘曰。某王生而勤善。至老无懈。死必生天。岂
堕蟒身耶。蟒曰。以我临终瞋炽。瞋主善伴。伴必随主。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7a 页 X73-0267.png
故堕蟒身。以生平勤善力故。所以若闻三归五戒。蟒
身可脱。于是比丘遂为说三归五戒讫。蟒果死。奇哉
念力。变通无常。生而勤善。死动瞋心。故善不善。新瞋
受报。及闻归戒。以新善熏力。故善随续。瞋消蟒死而
生天。奇哉念力。何其神乎。即此而观。可知念无大小。
若因善生心。虽事大而难成。必当深思远虑。千万方
便。委曲为之。若因恶生心。事虽微细。必当直下克去
所欲。勿使成之。自然此世他生。人閒天上。受报光大。
德冠常伦。凡所欲为。靡不克愿。何以故。最初善念力
故。故曰。善不可不勤。恶不可不克。当湖陆太宰。生平
信佛。至于护法之际。毁誉超然。若信佛者。即憎为爱。
若不信者。即爱为憎。但知护法事重。而亲疏荣辱。了
不关心。故其当大病之中。眉宇廓清。神不为挠。其未
病时。以左手为净。凡污染处。决不用之。惟用右手而
巳。及病势疑危。不知日出为朝。日入为暮。凡历旬日。
则左手第二指。与大拇指相搯。坚然若天生。而不可
解者。苟非念力精虔。死生不入其胸。孰能臻于此。呜
呼。左手果净。右手果不净。则一身两手。而净秽亢然
不同界。以迹观之。果如是也。以理推之。又大不然。手
无净秽。净秽唯心。岂有一人而二心乎。一人既无二
心。则心净无秽不净。果无秽不净。宁独左手谓之净。
将恐右手。向谓不净者。未有不净者也。何以故。一心
既净。即从足至顶。从边至中。以至八万四千毛孔无
不净者。故曰。心净则佛土净。此圣人之言也。我则曰。
身可脱。于是比丘遂为说三归五戒讫。蟒果死。奇哉
念力。变通无常。生而勤善。死动瞋心。故善不善。新瞋
受报。及闻归戒。以新善熏力。故善随续。瞋消蟒死而
生天。奇哉念力。何其神乎。即此而观。可知念无大小。
若因善生心。虽事大而难成。必当深思远虑。千万方
便。委曲为之。若因恶生心。事虽微细。必当直下克去
所欲。勿使成之。自然此世他生。人閒天上。受报光大。
德冠常伦。凡所欲为。靡不克愿。何以故。最初善念力
故。故曰。善不可不勤。恶不可不克。当湖陆太宰。生平
信佛。至于护法之际。毁誉超然。若信佛者。即憎为爱。
若不信者。即爱为憎。但知护法事重。而亲疏荣辱。了
不关心。故其当大病之中。眉宇廓清。神不为挠。其未
病时。以左手为净。凡污染处。决不用之。惟用右手而
巳。及病势疑危。不知日出为朝。日入为暮。凡历旬日。
则左手第二指。与大拇指相搯。坚然若天生。而不可
解者。苟非念力精虔。死生不入其胸。孰能臻于此。呜
呼。左手果净。右手果不净。则一身两手。而净秽亢然
不同界。以迹观之。果如是也。以理推之。又大不然。手
无净秽。净秽唯心。岂有一人而二心乎。一人既无二
心。则心净无秽不净。果无秽不净。宁独左手谓之净。
将恐右手。向谓不净者。未有不净者也。何以故。一心
既净。即从足至顶。从边至中。以至八万四千毛孔无
不净者。故曰。心净则佛土净。此圣人之言也。我则曰。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7b 页 X73-0267.png
心净则毛孔皆净。毛孔既皆净。安得山河国土不皆
净乎。若然者。太宰此印。果死而不解。其往生佛土必
矣。虽然。可与智者道。难为众人言也。
** 经龛画八部神记
万历辛卯。余写法华棱严二经毕。龛上当绘八部真
形。藉其威神。以禦不祥。使护持二经。在在无恙。而槜
李棱严寺昱公。适以华严变相来。予观之甚喜。遂属
鄣山丁生云鹏临摹。登龛布置。精妙玲珑。庄严殊为
希有。夫华严变相。虽圣凡不同。其主伴森然。威仪具
足。至于即事表法。玄旨幽朗。如月在秋水。不假言语。
使见者。各各显了不惑。其中八部。如阿修罗。此言非
天。迦楼罗。此言金翅鸟。紧那罗。此言疑人。摩睺罗伽。
此言大蟒。夜叉。此言苦活。毗楼博叉。此言种种色庄
严眼根。鸠槃茶。此言魇魅鬼。乾达婆。此言寻香。各有
其王。统无量眷属。敬受佛敕。随处护法。本有常光。生
佛不二。随缘熏炙。现相不同。故众生一念起处。各有
所因。如修罗。多瞋谄诈。迦楼罗。吞啖资生。紧那罗。奏
乐得食。摩睺罗伽。守护伽蓝。夜叉。恼他活已。毗楼博
叉。主领龙众。鸠槃茶。食啖精气。魇魅众生。乾达婆。寻
香奏乐。如是种种。感报不同。亦顾其初心何如耳。今
一切黑白。日用治习之际。起念不一。试一一观察。此
阿修罗业耶。此迦楼罗业耶。乃至乾达婆业耶。照其
恶念起处。以知见之火。精进之风。忍辱之冶。持戒之
椎。禅定之炭。布施之水。种种淬炼。使一切染习之铜。
净乎。若然者。太宰此印。果死而不解。其往生佛土必
矣。虽然。可与智者道。难为众人言也。
** 经龛画八部神记
万历辛卯。余写法华棱严二经毕。龛上当绘八部真
形。藉其威神。以禦不祥。使护持二经。在在无恙。而槜
李棱严寺昱公。适以华严变相来。予观之甚喜。遂属
鄣山丁生云鹏临摹。登龛布置。精妙玲珑。庄严殊为
希有。夫华严变相。虽圣凡不同。其主伴森然。威仪具
足。至于即事表法。玄旨幽朗。如月在秋水。不假言语。
使见者。各各显了不惑。其中八部。如阿修罗。此言非
天。迦楼罗。此言金翅鸟。紧那罗。此言疑人。摩睺罗伽。
此言大蟒。夜叉。此言苦活。毗楼博叉。此言种种色庄
严眼根。鸠槃茶。此言魇魅鬼。乾达婆。此言寻香。各有
其王。统无量眷属。敬受佛敕。随处护法。本有常光。生
佛不二。随缘熏炙。现相不同。故众生一念起处。各有
所因。如修罗。多瞋谄诈。迦楼罗。吞啖资生。紧那罗。奏
乐得食。摩睺罗伽。守护伽蓝。夜叉。恼他活已。毗楼博
叉。主领龙众。鸠槃茶。食啖精气。魇魅众生。乾达婆。寻
香奏乐。如是种种。感报不同。亦顾其初心何如耳。今
一切黑白。日用治习之际。起念不一。试一一观察。此
阿修罗业耶。此迦楼罗业耶。乃至乾达婆业耶。照其
恶念起处。以知见之火。精进之风。忍辱之冶。持戒之
椎。禅定之炭。布施之水。种种淬炼。使一切染习之铜。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7c 页 X73-0267.png
顿镕无迹。则孰非如来种族耶。如是则八部灵聪。各
以见光。为广长舌相。况其秉佛护法。肝脑涂地者哉。
图而供养之。宜矣。
** 赵少宰施大悲菩萨记
夫一心不生。手眼无量。介然念起。手眼用分。无量则
手可见色。眼可捉物。用分则手惟能捉。眼惟能见。以
此观之。菩萨众生。手眼平等。是以两目两臂者。能一
心不生。则圆用无亏。千手千眼者。介然念起。则根尘
互限。譬如空谷无心。千呼千应。万呼万应。然呼者至
劳。应者无疲。空谷虚而匪灵者。尚万应而不穷。吾人
灵而不虚者。呼则有尽。况虚而至灵。妙万物而独立
者乎。其手眼无量。诸根互用。奚足疑哉。乃有疑而未
信者。盖执六尺为躯。方寸为心故也。殊不知。见小者
必失大。见狭者必失广。大莫大于无身。广莫广于无
心。故曰。非无身之至。无以示无量百千宝目妙臂。非
无量百千宝目妙臂。无以示无身之至也。故无思者。
可以契同。契同者。可以圆用。圆用则炽然分别。而不
乖同体。如用未至圆。虽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皆非真
忘也。惟真忘者。犹龙焉。弹指之顷。现身无常。大则可
以横塞虚空。细则可以芥子为宫。龙乃有欲之物。业
力凡用。尚难思议。况无欲者乎。虞山赵少宰。以白铜
铸大悲菩萨像。手眼姿态。妙绝天下。达观道人。一见
而悦之。赩现眉宇。少宰曰。师悦之乎。对曰悦。且谓少
宰曰。悦名固同。悦心大别。悦为菩萨。悦利益众生。是
以见光。为广长舌相。况其秉佛护法。肝脑涂地者哉。
图而供养之。宜矣。
** 赵少宰施大悲菩萨记
夫一心不生。手眼无量。介然念起。手眼用分。无量则
手可见色。眼可捉物。用分则手惟能捉。眼惟能见。以
此观之。菩萨众生。手眼平等。是以两目两臂者。能一
心不生。则圆用无亏。千手千眼者。介然念起。则根尘
互限。譬如空谷无心。千呼千应。万呼万应。然呼者至
劳。应者无疲。空谷虚而匪灵者。尚万应而不穷。吾人
灵而不虚者。呼则有尽。况虚而至灵。妙万物而独立
者乎。其手眼无量。诸根互用。奚足疑哉。乃有疑而未
信者。盖执六尺为躯。方寸为心故也。殊不知。见小者
必失大。见狭者必失广。大莫大于无身。广莫广于无
心。故曰。非无身之至。无以示无量百千宝目妙臂。非
无量百千宝目妙臂。无以示无身之至也。故无思者。
可以契同。契同者。可以圆用。圆用则炽然分别。而不
乖同体。如用未至圆。虽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皆非真
忘也。惟真忘者。犹龙焉。弹指之顷。现身无常。大则可
以横塞虚空。细则可以芥子为宫。龙乃有欲之物。业
力凡用。尚难思议。况无欲者乎。虞山赵少宰。以白铜
铸大悲菩萨像。手眼姿态。妙绝天下。达观道人。一见
而悦之。赩现眉宇。少宰曰。师悦之乎。对曰悦。且谓少
宰曰。悦名固同。悦心大别。悦为菩萨。悦利益众生。是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8a 页 X73-0268.png
为出世之悦也。悦功名。悦爵位。是为世閒之悦也。贫
道固不敏。公能以宝像施我。不敏范而师之。则所惠
大矣。敢不铭德。少宰曰。师还天目。愿以此像。施于青
山白云之閒。不亦伟乎。此像藉名山福地。可以久安。
又得师为之主。则天目有主。菩萨有所。不佞之愿也。
既而道人下天目。闻菩萨犹未至潜。岂少宰以空谷
之心而应我。吾以呼者之心。以俟是像也欤。虽然。我
以法界为天目。虚空为大悲。若然者。像不出虞山。未
始不在天目也。菩萨虽在虞山。道人未始不在大慈
悲父。提拔照烛之中也。恐忘所施。后遂无闻。负少宰
之心施。昧道人之初愿。故记。
** 礼五祖文
盖闻过去佛。不得无生之心。不得成无上觉道。现在
佛。不得过去佛心。不得成无上觉道。未来佛。不得现
在佛心。亦不得成无上觉道。由是而观。我释迦老人。
若不得迦叶佛心。则不得有心成佛。慈氏不得迦文
之心。亦不得有心成佛。虽然。迦文既不得有心成佛。
则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惟饮光微笑领旨。是果有心
乎哉。无心乎哉。于此简别得出。前则饮光兄之。后则
慈氏不敢弟之。设简别不出。计有则常剌入心。计无
则断剌入心。断常坑崄。自古自今。遭其翳眼而堕者。
不知其几矣。是以诸佛菩萨。兴大慈悲。示大手眼。一
实多名。无量方便。当其随宜出世。曰佛。曰祖。曰菩萨。
曰比丘。曰居士。譬如一味多食。一茎多器。识得破者。
道固不敏。公能以宝像施我。不敏范而师之。则所惠
大矣。敢不铭德。少宰曰。师还天目。愿以此像。施于青
山白云之閒。不亦伟乎。此像藉名山福地。可以久安。
又得师为之主。则天目有主。菩萨有所。不佞之愿也。
既而道人下天目。闻菩萨犹未至潜。岂少宰以空谷
之心而应我。吾以呼者之心。以俟是像也欤。虽然。我
以法界为天目。虚空为大悲。若然者。像不出虞山。未
始不在天目也。菩萨虽在虞山。道人未始不在大慈
悲父。提拔照烛之中也。恐忘所施。后遂无闻。负少宰
之心施。昧道人之初愿。故记。
** 礼五祖文
盖闻过去佛。不得无生之心。不得成无上觉道。现在
佛。不得过去佛心。不得成无上觉道。未来佛。不得现
在佛心。亦不得成无上觉道。由是而观。我释迦老人。
若不得迦叶佛心。则不得有心成佛。慈氏不得迦文
之心。亦不得有心成佛。虽然。迦文既不得有心成佛。
则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惟饮光微笑领旨。是果有心
乎哉。无心乎哉。于此简别得出。前则饮光兄之。后则
慈氏不敢弟之。设简别不出。计有则常剌入心。计无
则断剌入心。断常坑崄。自古自今。遭其翳眼而堕者。
不知其几矣。是以诸佛菩萨。兴大慈悲。示大手眼。一
实多名。无量方便。当其随宜出世。曰佛。曰祖。曰菩萨。
曰比丘。曰居士。譬如一味多食。一茎多器。识得破者。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8b 页 X73-0268.png
即名得实。识不破者。忘实遗名。曰佛。曰祖。曰菩萨等。
皆名也。非实也。所谓实者。古德于无根舌头。直吐消
息曰。大众要识本心否。汝等各各现前。灵光独耀。迥
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荐取则当下缘心顿歇。
脱复生心。即乡关万里。某以是知。百丈不得马祖之
心。则不能扬眉吐气。马祖不得让祖之心。则不免家
门枯淡。乃知我震旦鼻祖。不得多罗之心。则神光立
雪。断臂而求。不知将何分付。昔然灯佛授迦文之记。
迦文以无得为得。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龙湖
闻禅师。初参其师曰。无上妙道。可得闻乎。其师曰。莫
谤他好。闻曰。从上以来。光震华梵。岂是虚设。其师曰。
是实事。闻公即颖然大悟而去。曹溪呈我五祖大师
偈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若然者。则某悬悬二
十年。若渴鹿思泉。冀一接足。则不胜有心矣。有心则
有我。有我则有物。有物则与曹溪本来无物之旨。大
煞违背矣。虽然见义不为。非勇也。某固不肖。忝为大
师远孙。宁甘望崖退屈哉。且道不退屈一句。作么生。
敢道大师不得我心。则无以接曹溪。曹溪不得我心。
则无以光茂儿孙。直饶威音王佛。设不得我心。纵使
百劫坐道场。管取佛法不现前在。若也我不得东村
王大伯心。即不能为一切圣凡之巴鼻。不惟不能为
一切圣凡之巴鼻。亦不能接引端敬二子。发菩提心。
及一切助缘随喜。若霖等。可吐此心于祖前。实不敢
以缘胜生胜情。缘劣生劣情。二情坐断。本心自露。惟
皆名也。非实也。所谓实者。古德于无根舌头。直吐消
息曰。大众要识本心否。汝等各各现前。灵光独耀。迥
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荐取则当下缘心顿歇。
脱复生心。即乡关万里。某以是知。百丈不得马祖之
心。则不能扬眉吐气。马祖不得让祖之心。则不免家
门枯淡。乃知我震旦鼻祖。不得多罗之心。则神光立
雪。断臂而求。不知将何分付。昔然灯佛授迦文之记。
迦文以无得为得。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龙湖
闻禅师。初参其师曰。无上妙道。可得闻乎。其师曰。莫
谤他好。闻曰。从上以来。光震华梵。岂是虚设。其师曰。
是实事。闻公即颖然大悟而去。曹溪呈我五祖大师
偈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若然者。则某悬悬二
十年。若渴鹿思泉。冀一接足。则不胜有心矣。有心则
有我。有我则有物。有物则与曹溪本来无物之旨。大
煞违背矣。虽然见义不为。非勇也。某固不肖。忝为大
师远孙。宁甘望崖退屈哉。且道不退屈一句。作么生。
敢道大师不得我心。则无以接曹溪。曹溪不得我心。
则无以光茂儿孙。直饶威音王佛。设不得我心。纵使
百劫坐道场。管取佛法不现前在。若也我不得东村
王大伯心。即不能为一切圣凡之巴鼻。不惟不能为
一切圣凡之巴鼻。亦不能接引端敬二子。发菩提心。
及一切助缘随喜。若霖等。可吐此心于祖前。实不敢
以缘胜生胜情。缘劣生劣情。二情坐断。本心自露。惟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8c 页 X73-0268.png
愿以此剖献慈光之中。伏愿哀怜摄受。
** 礼石门圆明禅师文
万历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予自庐山归宗寺。挈
开先寿公。与吴门朗驱乌。来临川。于二十九日黄昏。
舟次筠溪石门寺西南隅者。盖取坤土表信故也。夫
信之为物也大。故出世法与世法。微信则皆不成就。
如出世法。备殚五位。则以信为始。世法经纶五常。则
以信为终。故信始终万法者也。夫出世法中。自饮光
微笑以来。能以语言文字扬其笑者。惟马鸣龙树而
巳。然二尊者。皆产于梵。不产于华。产于华。能以语言
文字。大饮光之笑者。惟谷隐东林。与石门而巳。石门
即圆明。圆明即寂音。寂音讳洪。字觉范。生五十六年
而卒。著书百馀部。如尊顶法论。法华髻珠论。僧宝传。
林閒录。及智證传。石门文字禅。此皆予所经目者也。
其馀渴慕而未及见焉。石门十四岁。讲唯识论有声。
十九参云庵文禅师。毕大事。门尝曰。吾见云庵之后。
不惟死生祸福。皆我道具。即语言文字三昧。千万言
可以立就。又拈棱伽经曰。以自心执着。心似外境转。
彼所见非有。是故说惟心。予即师所拈观之。伹了心
外无法。则前境顿融。法外无心。则我相自化。噫。前境
融而我相化。始能自信。黄面瞿昙。借我舌根说法于
二千年前。孔老借我舌根。述春秋。删诗书。作六篇。鸣
道德。颜隳肢体。则我壳漏子。与妄想心。巳忘于春秋
时矣。故饮光一笑。落万古于声中。颜回一坐。坐断语
** 礼石门圆明禅师文
万历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予自庐山归宗寺。挈
开先寿公。与吴门朗驱乌。来临川。于二十九日黄昏。
舟次筠溪石门寺西南隅者。盖取坤土表信故也。夫
信之为物也大。故出世法与世法。微信则皆不成就。
如出世法。备殚五位。则以信为始。世法经纶五常。则
以信为终。故信始终万法者也。夫出世法中。自饮光
微笑以来。能以语言文字扬其笑者。惟马鸣龙树而
巳。然二尊者。皆产于梵。不产于华。产于华。能以语言
文字。大饮光之笑者。惟谷隐东林。与石门而巳。石门
即圆明。圆明即寂音。寂音讳洪。字觉范。生五十六年
而卒。著书百馀部。如尊顶法论。法华髻珠论。僧宝传。
林閒录。及智證传。石门文字禅。此皆予所经目者也。
其馀渴慕而未及见焉。石门十四岁。讲唯识论有声。
十九参云庵文禅师。毕大事。门尝曰。吾见云庵之后。
不惟死生祸福。皆我道具。即语言文字三昧。千万言
可以立就。又拈棱伽经曰。以自心执着。心似外境转。
彼所见非有。是故说惟心。予即师所拈观之。伹了心
外无法。则前境顿融。法外无心。则我相自化。噫。前境
融而我相化。始能自信。黄面瞿昙。借我舌根说法于
二千年前。孔老借我舌根。述春秋。删诗书。作六篇。鸣
道德。颜隳肢体。则我壳漏子。与妄想心。巳忘于春秋
时矣。故饮光一笑。落万古于声中。颜回一坐。坐断语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9a 页 X73-0269.png
言文字之路。于身心之外。若然者。则饮光何长。颜回
何短。故短佛而长孔老。短孔老而长佛者。皆道听涂
说。非三氏的骨儿孙也。夫信有依通之信。有智通之
信。故出世法中。自饮光乃至曹溪而下。于依通之信。
智通之信。苟非鹅王。水乳岂易择哉。是以石门于篆
面鞭背。谪戌瘴海之时。搜剔五家纲宗。精深整理。成
禅宗标格。防閒魔外于像季之秋。此心何心乎。即仲
尼述春秋之心也。故师曰。知我者。其惟此书乎。罪我
者。其惟此书乎。所谓五家者。即临济曹洞云门伪仰
法眼是也。呜呼。予生于五百年后。师著书于五百年
前。予因师之书。而始知宗门有纲宗之说。既而寒忘
衣。饥忘食。窥索久之。则纲宗肯綮。照用生杀之机。亦
稍尽崖略矣。纲宗崖略。不但宗门为然。即教家亦有
纲宗。如天台。清凉。慈恩。于佛所说法。各有所判。如天
台。有化仪化法四教之说。清凉。有小始终顿圆五教
之说。溯而上之五天。则有清光戒贤。此皆产于梵者
也。若谷隐。凡佛所说经。率以三分判之。所谓序正流
通也。戒贤。即唐奘师得法师也。戒贤传弥勒之宗。其
宗谓之法相宗。若天台清凉。西土马鸣龙树。皆谓之
法性宗。法相如波。法性如水。后世学者。各专其门。互
相排斥。故波之与水。不能通而为一。此曹皆以情学
法者也。非以理学法者也。殊不知凡圣精粗。情有而
理无者也。凡耳精粗。所不能尽者。理有而情无者也。
至于甚者。斥达磨所传之宗谓邪禅。其说曰。自饮光
何短。故短佛而长孔老。短孔老而长佛者。皆道听涂
说。非三氏的骨儿孙也。夫信有依通之信。有智通之
信。故出世法中。自饮光乃至曹溪而下。于依通之信。
智通之信。苟非鹅王。水乳岂易择哉。是以石门于篆
面鞭背。谪戌瘴海之时。搜剔五家纲宗。精深整理。成
禅宗标格。防閒魔外于像季之秋。此心何心乎。即仲
尼述春秋之心也。故师曰。知我者。其惟此书乎。罪我
者。其惟此书乎。所谓五家者。即临济曹洞云门伪仰
法眼是也。呜呼。予生于五百年后。师著书于五百年
前。予因师之书。而始知宗门有纲宗之说。既而寒忘
衣。饥忘食。窥索久之。则纲宗肯綮。照用生杀之机。亦
稍尽崖略矣。纲宗崖略。不但宗门为然。即教家亦有
纲宗。如天台。清凉。慈恩。于佛所说法。各有所判。如天
台。有化仪化法四教之说。清凉。有小始终顿圆五教
之说。溯而上之五天。则有清光戒贤。此皆产于梵者
也。若谷隐。凡佛所说经。率以三分判之。所谓序正流
通也。戒贤。即唐奘师得法师也。戒贤传弥勒之宗。其
宗谓之法相宗。若天台清凉。西土马鸣龙树。皆谓之
法性宗。法相如波。法性如水。后世学者。各专其门。互
相排斥。故波之与水。不能通而为一。此曹皆以情学
法者也。非以理学法者也。殊不知凡圣精粗。情有而
理无者也。凡耳精粗。所不能尽者。理有而情无者也。
至于甚者。斥达磨所传之宗谓邪禅。其说曰。自饮光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9b 页 X73-0269.png
以至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为异见王斩之。安有所谓
二十五祖。与夫达磨者乎。彼不知神光学穷内外。立
雪齐腰。断左臂置于鼻祖之前。而乞安心。使达磨果
非圣人。则神光之臂。亦不易断。光能以理自胜。外形
骸而求法。岂独善其身者。能为之乎。盖其志。在兼善
万世者也。及光得粲。则光为二祖。粲为三祖。三祖有
信心铭。其言简。其理精。此非洞了心外无法。法外无
心。孰能臻于是。粲授此铭于四祖信。信授此铭于五
祖忍。忍授此铭于六祖能。六祖本岭南新州卖柴汉。
初不识文字语言。一日担柴入市。有贾买柴。适诵金
刚经。祖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诵声未巳。祖即大悟。
及贾偿柴直。祖问曰。汝所读者何书。贾曰。金刚经。曰
此经何从来。贾曰。蕲州黄梅五祖处得来。祖咨嗟久
之。且曰。奈我有老母在。无人养耳。若得十金安母。则
黄梅可往也。贾闻而异之。随施十金与祖安母。祖至
黄梅。忍大师知其根性猛利。故当众盖覆之。至祖得
衣钵而南遁。后大阐达磨之宗。长饮光之笑。予以是
知马鸣龙树。谷隐东林。与圆明大师。皆即文字语言
而传心。曹溪则即心而传文字语言。即文字语言而
传心。如波即水也。即心而传文字语言。如水即波也。
波即水。所谓极数而穷灵。水即波。所谓穷灵而极数。
极数而穷灵。则法相法性之波也。穷灵而极数。则法
性法相之水也。故石门以文字禅名其书。文字波也。
禅水也。如必欲离文字而求禅。渴不饮波。必欲拨波
二十五祖。与夫达磨者乎。彼不知神光学穷内外。立
雪齐腰。断左臂置于鼻祖之前。而乞安心。使达磨果
非圣人。则神光之臂。亦不易断。光能以理自胜。外形
骸而求法。岂独善其身者。能为之乎。盖其志。在兼善
万世者也。及光得粲。则光为二祖。粲为三祖。三祖有
信心铭。其言简。其理精。此非洞了心外无法。法外无
心。孰能臻于是。粲授此铭于四祖信。信授此铭于五
祖忍。忍授此铭于六祖能。六祖本岭南新州卖柴汉。
初不识文字语言。一日担柴入市。有贾买柴。适诵金
刚经。祖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诵声未巳。祖即大悟。
及贾偿柴直。祖问曰。汝所读者何书。贾曰。金刚经。曰
此经何从来。贾曰。蕲州黄梅五祖处得来。祖咨嗟久
之。且曰。奈我有老母在。无人养耳。若得十金安母。则
黄梅可往也。贾闻而异之。随施十金与祖安母。祖至
黄梅。忍大师知其根性猛利。故当众盖覆之。至祖得
衣钵而南遁。后大阐达磨之宗。长饮光之笑。予以是
知马鸣龙树。谷隐东林。与圆明大师。皆即文字语言
而传心。曹溪则即心而传文字语言。即文字语言而
传心。如波即水也。即心而传文字语言。如水即波也。
波即水。所谓极数而穷灵。水即波。所谓穷灵而极数。
极数而穷灵。则法相法性之波也。穷灵而极数。则法
性法相之水也。故石门以文字禅名其书。文字波也。
禅水也。如必欲离文字而求禅。渴不饮波。必欲拨波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69c 页 X73-0269.png
而觅水。即至昏昧。宁至此乎。故曰。性宗通。而相宗不
通。事终不圆。相宗通。而性宗不通。理终不彻。事不圆。
则不能入事不成就三昧。理不彻。则不能入理不成
就三昧。纵性相俱通。而不通禅宗。机终不活。机不活。
则理事不成就三昧。虽入而不能用也。若夫圆明大
师。则又出入乎性相之樊。掉臂于禅宗之域。即出世
法。而融摄世法。以世法而波澜乎出世之法。如春著
花。如花承春。秾鲜秀丽。又如月在秋水。岂烦指点而
得其清明者哉。某本杀猪屠狗之夫。唯知饮酒啖肉。
恃醉使气而巳。安知所谓佛知见耶。不谓吴门枫桥
雨中。承轮道人一伞之接。雨渐而为甘露。甘露渐而
续石门之血脉。石门之血脉。幸而续之。则饮光之笑
声。或将传于龙华会上。未可知也。虽然。不肖何人。敢
大言如此。苟无自信于心。初不假于外者。何不惮大
川峻岭。即穷冬而登石门。此心之痛。惟佛与孔老。必
皆俯而慈摄者也。偈曰。心外无法。圣凡生杀。情枯智
讫。天机始活。稽首石门。心法洞达。饮光之笑。长而不
歇。天风怒号。万窍皆悦。笑不在口。声岂有灭。太虚为
颐。大地为舌。不肖所悟。圆明之诀。法乳恩深。敢畏风
雪。天寒地冻。寒极暖发。千红万紫。如来所说。但自忘
怀。无往不洁。以洁开物。物皆解脱。以是报恩。何恩弗
答。
** 祭法通寺遍融老师文
予受性豪放。习亦粗戆。一言不合。不觉眦裂火迸。自
通。事终不圆。相宗通。而性宗不通。理终不彻。事不圆。
则不能入事不成就三昧。理不彻。则不能入理不成
就三昧。纵性相俱通。而不通禅宗。机终不活。机不活。
则理事不成就三昧。虽入而不能用也。若夫圆明大
师。则又出入乎性相之樊。掉臂于禅宗之域。即出世
法。而融摄世法。以世法而波澜乎出世之法。如春著
花。如花承春。秾鲜秀丽。又如月在秋水。岂烦指点而
得其清明者哉。某本杀猪屠狗之夫。唯知饮酒啖肉。
恃醉使气而巳。安知所谓佛知见耶。不谓吴门枫桥
雨中。承轮道人一伞之接。雨渐而为甘露。甘露渐而
续石门之血脉。石门之血脉。幸而续之。则饮光之笑
声。或将传于龙华会上。未可知也。虽然。不肖何人。敢
大言如此。苟无自信于心。初不假于外者。何不惮大
川峻岭。即穷冬而登石门。此心之痛。惟佛与孔老。必
皆俯而慈摄者也。偈曰。心外无法。圣凡生杀。情枯智
讫。天机始活。稽首石门。心法洞达。饮光之笑。长而不
歇。天风怒号。万窍皆悦。笑不在口。声岂有灭。太虚为
颐。大地为舌。不肖所悟。圆明之诀。法乳恩深。敢畏风
雪。天寒地冻。寒极暖发。千红万紫。如来所说。但自忘
怀。无往不洁。以洁开物。物皆解脱。以是报恩。何恩弗
答。
** 祭法通寺遍融老师文
予受性豪放。习亦粗戆。一言不合。不觉眦裂火迸。自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70a 页 X73-0270.png
吴门遇觉公。弃书剑从剃染。而旧习亦为稍更。然于
宗教未有开悟。一日读唐张拙偈。至断除妄想重增
病。趣向真如亦是邪句。舍然大笑曰。谬矣。何不道。断
除妄想方除病。趣向真如不是邪。时旁僧谓予曰。公
以为张拙偈错耶。若张拙错。或错一字。何下句亦错。
予闻之不解。遂疑闷经岁。弗能巳。一日忽醒曰。渠本
不错。乃我错耳。既而自设问答。如何是断除妄想重
增病。曰披蓑衣救火。如何是趣向真如亦是邪。曰罪
不重科。从此于禅家机缘语句。颇究心焉。而于教乘
汗漫。犹未及也。及读天台智者观心颂。始于教有入。
时予有偈曰。念有一切有。念无一切无。有无惟一念。
念没有无无。洎万历元年。北游燕京。谒暹法师于张
家湾。谒礼法师于千佛寺。又访宝讲主于西方庵。末
后参遍老于法通寺。遍问汝是甚么人。对曰。江南寒
贫晚士。曰来京城作甚么。对曰。习讲。问习讲作甚么。
曰贯通经旨。代佛扬化。遍曰。汝当清净说法。对曰。即
今不染一尘。遍下炕。搊予衣曰。汝道不染一尘。这好
直裰向甚么处来。适旁有僧侍。遍曰。直裰当施此僧。
遂施之。遍见予内尚有衣。大笑曰。脱去一层。还有一
层。自是予往来遍老之门。观其动履。冥启予多矣。又
有普照师者。卧法通遍室。亦契爱予。呜呼。遍老。照师。
予违兹范。奄忽十九寒暑。法堂尘积。黄叶萋萋。聊具
瓣香。以表素思。遍老有灵。伏惟享之。予闻世谛。有父
则有子嗣。微嗣则人类绝。然有宗嗣焉。有恩嗣焉。而
宗教未有开悟。一日读唐张拙偈。至断除妄想重增
病。趣向真如亦是邪句。舍然大笑曰。谬矣。何不道。断
除妄想方除病。趣向真如不是邪。时旁僧谓予曰。公
以为张拙偈错耶。若张拙错。或错一字。何下句亦错。
予闻之不解。遂疑闷经岁。弗能巳。一日忽醒曰。渠本
不错。乃我错耳。既而自设问答。如何是断除妄想重
增病。曰披蓑衣救火。如何是趣向真如亦是邪。曰罪
不重科。从此于禅家机缘语句。颇究心焉。而于教乘
汗漫。犹未及也。及读天台智者观心颂。始于教有入。
时予有偈曰。念有一切有。念无一切无。有无惟一念。
念没有无无。洎万历元年。北游燕京。谒暹法师于张
家湾。谒礼法师于千佛寺。又访宝讲主于西方庵。末
后参遍老于法通寺。遍问汝是甚么人。对曰。江南寒
贫晚士。曰来京城作甚么。对曰。习讲。问习讲作甚么。
曰贯通经旨。代佛扬化。遍曰。汝当清净说法。对曰。即
今不染一尘。遍下炕。搊予衣曰。汝道不染一尘。这好
直裰向甚么处来。适旁有僧侍。遍曰。直裰当施此僧。
遂施之。遍见予内尚有衣。大笑曰。脱去一层。还有一
层。自是予往来遍老之门。观其动履。冥启予多矣。又
有普照师者。卧法通遍室。亦契爱予。呜呼。遍老。照师。
予违兹范。奄忽十九寒暑。法堂尘积。黄叶萋萋。聊具
瓣香。以表素思。遍老有灵。伏惟享之。予闻世谛。有父
则有子嗣。微嗣则人类绝。然有宗嗣焉。有恩嗣焉。而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70b 页 X73-0270.png
出世法中。则有戒嗣焉。有法嗣焉。予于遍老之门。未
敢言嗣。若所谓德。则此老启迪不浅。焉敢忘之。兹叙
脱白颠末。宗教所自。于吊辞者。盖寔有报德之思焉。
** 悼庐山黄龙彻空堂师文
凡寄形于大块閒者。无论智愚。前乎千百世。后乎千
百世。群群而生。逐逐而死。岂可以数计哉。唯有道者。
虽物生亦生。物死亦死。然生不以形劳神。死不以神
计形。不以形劳神。则同生于万物纷扰之中。而其神
常静。不以神计形。则神离形时。譬夫人将澡沐。脱故
弊衣耳。我堂师。默持金刚般若经。三十馀年。南北驰
驱。开山创业于天地之阳。人劳师亦劳。人息师亦息。
其中人情百端。世事变幻。若宠若惊。或荣或辱。此卷
金刚经。未始须臾放下。以故即世时。以持经力。形不
累神。且得慈圣皇太后。颁大藏经。以光其既寂云。虽
然。衲子家。平生于空閒寂寞之滨。抱赤独立。天不可
得而清我。地不可得而浊我。前千百世。不可得而弊
我。后千百世。不可得而新我。又不以天下共誉。可得
而光我。天下共毁。可得而掩我。况于外荣乎。某甲与
堂师为道义交。比自峨嵋顺流东归。道出浔阳。遥见
匡庐。不觉潸然泪堕。余昔与师。共乐于此。今五峰苍
然。龙潭湛尔。而师巳逝矣。呜呼。孰知逝而不逝者。师
乎师乎。鉴我之寸赤乎。持此经。以保厥后乎。
** 赠少宗天恩二开士礼补陀还燕文
燕之房山县。上方兜率寺。隆泽二开士。慕补陀有年
敢言嗣。若所谓德。则此老启迪不浅。焉敢忘之。兹叙
脱白颠末。宗教所自。于吊辞者。盖寔有报德之思焉。
** 悼庐山黄龙彻空堂师文
凡寄形于大块閒者。无论智愚。前乎千百世。后乎千
百世。群群而生。逐逐而死。岂可以数计哉。唯有道者。
虽物生亦生。物死亦死。然生不以形劳神。死不以神
计形。不以形劳神。则同生于万物纷扰之中。而其神
常静。不以神计形。则神离形时。譬夫人将澡沐。脱故
弊衣耳。我堂师。默持金刚般若经。三十馀年。南北驰
驱。开山创业于天地之阳。人劳师亦劳。人息师亦息。
其中人情百端。世事变幻。若宠若惊。或荣或辱。此卷
金刚经。未始须臾放下。以故即世时。以持经力。形不
累神。且得慈圣皇太后。颁大藏经。以光其既寂云。虽
然。衲子家。平生于空閒寂寞之滨。抱赤独立。天不可
得而清我。地不可得而浊我。前千百世。不可得而弊
我。后千百世。不可得而新我。又不以天下共誉。可得
而光我。天下共毁。可得而掩我。况于外荣乎。某甲与
堂师为道义交。比自峨嵋顺流东归。道出浔阳。遥见
匡庐。不觉潸然泪堕。余昔与师。共乐于此。今五峰苍
然。龙潭湛尔。而师巳逝矣。呜呼。孰知逝而不逝者。师
乎师乎。鉴我之寸赤乎。持此经。以保厥后乎。
** 赠少宗天恩二开士礼补陀还燕文
燕之房山县。上方兜率寺。隆泽二开士。慕补陀有年
金刚经白文序¶ 第 270c 页 X73-0270.png
矣。既包腰下黄金台。由潞河。之彭城。折芦渡江。浮淮
绝海。出没于风涛百险。一朝登补陀。若穷子还故山。
积怀钦渴。唯慈父是觐。安知有身心哉。于是观音大
圣。为之现身。不亦宜乎。或闻而骇且疑之。彼二上人
者。蕴何德业。菩萨特为之现身耶。是不知万物一物。
万神一神。以身心未忘。力不能会真。始有凡圣之隔。
苟能会真。菩萨与众生。未始不神交也。故尝闻之。能
敬重自已佛性。则一切凡圣。皆可以交神之道见之。
然则二开士。亲睹我大圣之容。如子见父。本家常事。
奚骇之有。虽然。道德之变如江湖之日趋下也。天下
不贵性观。唯贵情观。如咸体咸爻。初本一卦。即体观
之。其神未始不全也。以爻观之。则不胜其纷纷矣。噫。
安得人之忘身心。而亲觐大圣。于日用之閒哉。
紫柏老人集卷之十四
绝海。出没于风涛百险。一朝登补陀。若穷子还故山。
积怀钦渴。唯慈父是觐。安知有身心哉。于是观音大
圣。为之现身。不亦宜乎。或闻而骇且疑之。彼二上人
者。蕴何德业。菩萨特为之现身耶。是不知万物一物。
万神一神。以身心未忘。力不能会真。始有凡圣之隔。
苟能会真。菩萨与众生。未始不神交也。故尝闻之。能
敬重自已佛性。则一切凡圣。皆可以交神之道见之。
然则二开士。亲睹我大圣之容。如子见父。本家常事。
奚骇之有。虽然。道德之变如江湖之日趋下也。天下
不贵性观。唯贵情观。如咸体咸爻。初本一卦。即体观
之。其神未始不全也。以爻观之。则不胜其纷纷矣。噫。
安得人之忘身心。而亲觐大圣。于日用之閒哉。
紫柏老人集卷之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