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法语¶
法语¶ 第 208c 页

紫柏老人集卷之八
明 憨山德清 阅

* 法语

圣人知三障为患之大。所以设忏摩法而荡除之。三
障既荡。本心光圆。本心光圆。则自利利他。无往而不
克矣。三障者何。所谓烦恼障。业障。报障。烦恼障者何。
法语¶ 第 209a 页 X73-0209.png
本心无欠。以日用而不知。此点不知。即烦恼障也。由
不知而造不善。即业障也。既造不善。则天地鬼神必
厌之矣。厌必诛。诛则据罪结款。死必无赦。即报障也。
如一心不生。万善不昧。开物成务。功高无累。此又由
不知而悟。不知初无自性。不知成智。以智治习。习尽
神全。则无为而不可也。假名曰圣。

夫水之为物也。果有常耶。果无常耶。有常。天人则以
为琉璃。饿鬼则以为猛焰。鱼龙则以为窟宅。人閒世
则以为波流。无常。则舍琉璃而猛焰无从。舍猛焰而
窟宅无从。舍窟宅则波流亦无本矣。众人日用之尘
劳。在圣人则无非解脱也。尘劳解脱。果一物乎。果二
物乎。一则热恼之与清凉不同。二之则舍热恼而求
清凉。譬如离波求水。安可得哉。今有人于此。欲以尘
劳作大佛事。苟未知余说。终不免受尘劳驱役。奴而
为主。主宁不受命。宜痛思之。

夫凡圣无常。悟迷似异。谛观当处。本绝纤尘。然未拔
情根。爱憎封蔀。绵历长劫。徒自疲劳。固有衣珠。莫知
是宝。一朝指破。富乐无穷。八大人觉经。辞简理胜。风
致幽奥。即众生一念之迷。如来大人妙开八觉。有缘
众生。苟得一觉定超苦海。况兼得者哉。陆太宰季子
基志。受性多思。徇习不悟。殊不知多思则伤脾。脾伤
土瘠。万物以土为母。母病而子岂独无恙乎。于是命
其受持此经。盖欲以资觉思化。思化无我。无我则同。
同则无物。物我既忘。孰为能思。孰为所思。能所寂然。
法语¶ 第 209b 页 X73-0209.png
一念之迷。遂成八觉矣。此季高续命丹也。敢不宝之
(示陆继皋持八大人觉经)

夫七情之与八觉。果一乎哉。果二乎哉。随顺七情。则
苦海涛生。随顺八觉。则涅槃山寂。于是大觉老人悯
诸流浪。即众生日用之不觉。开为八觉。盖欲一切众
生。一觉永觉。如分一灯之光。光光无尽。然此光在眼
为见。在耳为闻。在鼻为嗅。在舌为尝。在身为觉。在意
为知。故曰分一精明。为六和合。如一心不生。且道八
觉在甚么处。英灵黑白。直下果知好恶。则经所谓八
觉者。何异画蛾眉于浑沌者哉。

原夫锻昏散之椎轮。三世诸佛迭相授受者也。第在
用之何如耳。用之果善。消昏散于刹那。扶止观于大
寂。陨山河于未始有地。荡身心于无得之乡。断欲结
之利刀。资灵躯之正命。效见当人之勇。心游象帝之
先。本有神珠。光明在掌。初非他宝。价直谁酬。即凡身
而證佛身。依俗谛而造真谛。功高空施。福德难量。诚
以行人。一息昏散清。即一息佛。一念昏散清。即一念
佛耳。呜呼。茫茫苦海之中。凡有血气之属。莫不抱灵。
而头出头没。不可胜计。设有一人。能于椎轮之下。清
一息一念昏散。成一息一念佛者。若以佛眼观之。则
其功德信不可思议。况夫多时日者乎。盖人贵自反。
果能反照。自已分上昏散。自生至死。刹那有停息乎。
故曰。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河沙七宝塔。宝塔毕竟
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如或用之不善。亦不荒失
法语¶ 第 209c 页 X73-0209.png
人天福田。是以黑白贤豪。能言者。宜游扬赞叹。有力
者。宜护持周给。凡道场所在。等心助扬之(煅昏散道场)

寿夭无相。相惟其心。心生则吉凶可管。不生则凡圣
坐断。是以铸夭为寿。如土作块。成与不成。顾我所作
如何耳。故以增上心持咒。靡不成就。平平心持咒。但
可敌夭。眇劣心持咒。终未得效。但植来因也(授元新持咒)

法立。则不法者不立矣。然不以智火铸其情。则法情
并立矣。大槩圣人立意。不过化其情。而不化其法也。
盖法属依他。情属遍计。如能即遍计而入依他。即依
他而入圆成。即圆成而入破沙盆。即破沙盆而入涂
毒鼓。由涂毒鼓而入深慈三昧海。则凡圣之垆锤。在
乾屎橛而不在法立也。故曰。烦他万象说法。我且博
閒耳。法立荐此。始不负石头路滑之记(示法立)

相本无常。随熏而就。是以过去善恶之业熏心。则感
现在苦乐之报。如印印泥。卒难改转。此盖论众人也。
若修行之士。则不可定其修短。纵前生所造之业。应
感苦报。以其现在力行精进。罪不胜功。转苦为乐。易
短成修。往往目见。且验之不少矣。及读南岳思大禅
师曲授心要。印證明白。皎如日星。不复疑之。其言曰。
初学行者。未得事从心转。但可闭目假想为之。久久
纯熟。即诸法随念改转。如指屈伸。了无难者。故大菩
萨。乃至二乘小圣。五通仙人等。能得即事改变。无而
现有。有而现无也。由是观之。以假观熏心。则法法皆
假。变易何难哉。以空观熏心。法法皆空。捲有入无。相
法语¶ 第 210a 页 X73-0210.png
不可得。何夭何寿。何罪何福。以中观熏心。则有无离
即。阴阳不能笼罩。神智不能卜度。言相可转亦可。不
可转亦可。不可不违可。可不违不可。如夜光神珠。宛
转横斜于金盘之中。虽圣似仲尼。明如离娄。孰能定
其所向者乎。故曰相逐心生。相随心灭。有相无相。生
灭由心。了心之人。所以生死之际。来如著衫。去如脱
裤。略不作爱憎见也(论相)

僧海洲参师。问曰。汝出家为甚么。曰为求出苦。师曰
以何法则求出苦。曰我资钝。但念佛。师曰。汝念佛常
閒断否。曰合眼睡时便忘了。师震威呵曰。合眼便忘。
如此念佛。念一万年也没干。汝自今而后。直须睡梦
中念佛不断。方有出苦分。若睡梦中不能念佛。忘记
了。一开眼时。痛哭起来。直向佛前叩头流血。或念千
声。或念万声。尽自家力量便罢。如此做了三二十番。
自然大昏睡中。佛即不断矣。且世上念佛底人。或三
二十年。或尽形寿念佛。及到临时。却又无用。此是生
前睡梦中。不曾有念头故也。人生如觉。人死如梦。所
以梦中念得佛底人。临死自然不乱也(示念佛)

念佛法门。最为简便。但如今念佛之人。都无定志。所
以千百人念佛。无有一两人成就者。这一句佛。一切
菩萨。一切天。一切人。若生西方者。莫不因此这一句
阿弥陀佛而度苦海。然念佛心真不真。勘验关头。直
在欢喜烦恼两处取證。其真假之心。历然可辨。大抵
真心念佛人。于惧喜烦恼中。必然念念不閒断。是以
法语¶ 第 210b 页 X73-0210.png
烦恼也动他不得。欢喜也动他不得。烦恼欢喜既不
能动。死生境上自然不惊怖。今人念佛。些小喜怒到
前。阿弥陀佛便撇在脑后了。如何能得念佛灵验。若
依我念佛。果能于憎爱关头。不昧此句阿弥陀佛。而
现在日用。不得受用。临终不得生西方。我舌根必然
破烂。你若不依我法行。则念佛无有灵验。过在汝。与
我无干(示众念佛)

夫人之识心。久混尘劳。莫知返本。欲即尘劳契于觉
性。宜假摄持。其方匪一。宁有善乎诸如来密因。总持
陀罗尼者也。何以故。随根利钝。逗教浅深非究竟故。
惟得持此咒。不问愚痴智慧。咸得成就无上甚深希
有。以密因不可思议故。若开士信心观照所持咒语。
一字一句。历历耳根。心耳交摄。无所杂乱。于睡梦中
亦不忘失。即持一遍。胜百千万遍。能灭八万四千尘
劳。能生八万四千道果。所有功德甚为希有。不可思
量。以是咒为炽盛光王如来。所说本愿功德。故开士
当持咒时。应当九礼炽盛光王如来。合掌梵跪。日持
一百八遍。持一气毕。取气可系心故。是以经云。其诵
如锥。谓当入心主持不少閒断也。十二时中。除对人
语言外。初醒可持。未睡可持。行可持。住可持。坐可持。
卧可持。食饮可持。便溺可持。是以持诵不得閒断。大
要以合口默持。令音相了然。是为真实持咒。当得四
大安乐福慧增长。有所希求必获如愿。若持咒时。当
以两手握金刚拳。上下齿相匝。舌拄上齿龈正中。眼
法语¶ 第 210c 页 X73-0210.png
常观鼻。依鼻观心。从心观脐。全体精力。默与咒会。则
冥契无功用观法。实心性得入之津梁也。愿见闻者
欢喜受持。乃至坚固尽形寿命。信心不逆。珍重流通。
是真佛子(示持咒)

閒居斗室。一言不祥。则千里应之。好恶积意。至公斯
蔽矣。芸芸万物。虽贵贱有序。巨细弗伦。而所谓生者。
未尝不均也。然则固情谨声。以严尊生。则为君子。如
纵情肆声。不宝所生。则为小人矣。夫宝生者。贵乎重
身重身者。贵乎制情慎言。此三者。惟君子能之。

夫色声香味触法。皆名尘而不名心者何哉。良以六
者蔽蒙本觉。如尘堕眼中。不惟四方易位。即伸已指
莫能见矣。故以尘名。然尘名所。根名能。能所具。则心
不名心。而名识也。心去性不远。识则远甚。故知道之
士。以心推根尘。根尘犹残雪。能推之智。若垆火方炽。
而残雪投之。何虑其不化哉。如推触尘。必究离合所
自。所自既得。则根亦随尘而拔。根拔尘脱。情化名性。
性既复焉。然后于荣辱死生得丧之场。千陶万炼。功
深观熟。重以弘愿熏之。智光为导。而大丈夫之能事
毕矣。一触既尔。馀尘独非复性之云梯乎。士不可不
知好恶。以致流落异趣。期再出头难矣。

问白毫宛转五须弥。何以作此观。曰堕体黜聪可矣。
堕体则能外身。黜聪则能外心。外其身。身则无量。外
其心。心则无边。以无量之身。无边之心。作此观有何
不成。若局促于五尺之身。较计于方寸之心。是以见
法语¶ 第 211a 页 X73-0211.png
小而忽大也(论观白毫)

比丘乞食。本为远累。累不远则多扰。扰多。则初心者
不能无乱。此吾佛之深忧也。而后世号为僧者。以乞
食为耻。毋乃不思之甚乎。又世之号金汤者。唯贵阿
谀。是以摇尾乞怜。善解迎合之徒。皆得知事体之称。
由是而观。僧徒苟且。不独出家者之罪也。亦在家者
毗成之耳。今本朝取士惟以举业。僧徒试经之科。寝
而不行。夫举业者。本无用之具。藉之以羁縻人情。消
磨岁月则可。若以之取人材。裨治道。譬如救火以油。
滋其焚矣。僧不以试经剃染。则佛言尚不知。安知佛
心乎。不知佛心而为僧。僧何殊俗。僧不殊俗。剃染奚
(缺文)

故亡佛者。非魔王外道能亡之。亡之者。不殊俗
之僧耳(论出家)

夫人之多欲。始必生于不知足。知足则欲不待遣。而
自忘矣。吾尝躬试之。一日潞河舟中。顾谓二三子曰。
吾与若俱安坐。彼舟人徒步而牵我。且食恶食。吾与
若岂惟安坐。复食美食。两者相较。惭惧之心不觉油
然而生。此心一生。万欲自薄。宁假磨砺以损之耶。虽
然二三子。与夫舟人。或劳心劳力之不同。人各自知
焉。

眼也者。明瞽俱一。而所以有见有不见者。以根之所
具不同也。根有二焉。一者浮尘。二者净色。浮尘根者。
有形之体。而无照之用也。净色根者。有照之用。而无
法语¶ 第 211b 页 X73-0211.png
形之体也。所以死人眼未尝不存。色未尝不触。而终
不能见者。形具而用不存也。吾人之所以能见者。以
两者俱存。故随触而照。随照而辨也。盖色者眼之相
分。以色之形于眼也。而眼者尤识之相分。以眼不能
辨色。必辨于识也。故曰眼为亲相分。色为疏相分。识
为见分。三者合而观之。则能不离所。所不离能。分而
论之。能中无所。所中无能也。故眼中无色识。盖亲相
分中无疏相分与见分也。识中无色眼者。见分中无
亲相分与疏相分也。夫三者俱无。则根尘不对。能所
不分。虽有色之可见。而色岂独如石女生儿乎哉。故
曰。离暗离明。无有见体也(论眼识)

普贤菩萨有十愿王。王王殊胜威猛。若得一愿王。则
成佛无疑。况尽得哉。一者礼敬诸佛。则得身业殊胜。
二者称赞如来。则得口业殊胜。三者广修供养。则得
福业殊胜。四者忏悔业障。则得三业肃清。五者随喜
功德。则得妒习顿空。六者请转法轮。则得慧光圆满。
七者请佛住世。则得自他兼益之胜。八者常随佛学。
则得慧命长生。九者恒顺众生。则得冤亲平等。十者
普皆回向。则得事理障消。如是十愿王。于日用之际。
凡遇境缘逆顺。痛心呼之。日积月久。自然化憎为爱。
化爱为憎。憎憎爱爱。爱爱憎憎。好恶无常。愿王不动。
直趋妙觉。有何艰险。

达观道人乞食足迹遍天下。凡名山福地。佛老道场。
靡不历至。其两家之书。亦颇涉猎。然终必以无生为
法语¶ 第 211c 页 X73-0211.png
宗。久视为资。即擉火练魔。水斋之业。亦所不弃。近寓
潭柘山嘉福寺。率二三禅人。期服水斋一期。既而辄
改初辙。因诸禅人根器随其便宜。或终其期。或不克
其期。则命其读大乘内典。如天台四教仪。永嘉禅宗
集。或者白道人曰。既服水斋。则内典非所急也。兹废
水斋而勤文字般若。似不可耳。道人愀然对曰。若无
正知正见。非但服一期水斋。徒受枯淡。即服千期万
期。于正知见中有何干涉。故沩山施众僧小衣。一僧
不受。且曰。我自有娘生裤在。沩遂拶曰。父母未生前
穿甚么。僧无语。无语之僧。不逾年坐化。至火焚其躯。
得舍利无算。有僧传至沩山。沩山曰。纵有八斛四斗。
不若当时酬老僧一转语。由是观之。为佛弟子。若不
以开佛知见为急务。饶你勤苦累劫。非无漏正因也。
且水斋之创。考诸大藏。并无所出。我辈凡所举止。必
奉教而行。可以利当世。开来学。今子必欲道人。终其
水斋者。不过怕人疑谤耳。殊不知道人自脱白巳来。
滥入空门三十馀年。大小丛林知识法师。或于道人
生信赞叹。或于道人生疑谤毁。而道人略不以赞叹
生喜。亦不以毁谤生怒。喜怒自彼。与道人何预。譬如
浮云触石。风游太虚。于道人有何损益。且道人要吃
水斋时。如因地而倒。要开水斋时。如因地而起。起倒
皆在道人自起自倒。与诸黑白本无相累。既无相累。
或赞叹。或谤毁。岂非画蛾眉于浑沌。凿七窍于无始
者哉。虽然。且道这老汉扯这一上葛藤为甚么。咄。好
法语¶ 第 212a 页 X73-0212.png
歹是非能眼听。普门大士现全身(水斋)

夫爱人以大者。则其所存也远。爱人以小者。则其所
存也浅。远则难窥。浅则易见。是以利霸者不欲王。利
王者不欲佛。夫佛道旷远。发一愿。立一行。动经尘劫。
一生不克。则千百生。千百生不克。必期于无尽生。吾
曹苟有志于佛道。其所视人天之浮荣。何啻置一毛
于太虚哉。今有人见浅而不见远。执小而谤大。潭柘
先生。闻而哀之。恐其断佛慧命。罪当坐堕。借喻世法
引浅入深。使其知诈力近功。不若真实仁义。真实仁
义。不若开佛知见。夫佛知见者。不可以巧智得。亦不
可以苦行求。唯贵熏蒸开发耳。然熏蒸开发。有万不
同。如以十恶五逆熏蒸开发者。乃地狱知见。以悭吝
熏蒸开发者。乃饿鬼知见。以愚痴熏蒸开发者。乃畜
生知见。以五戒十善兼未到地等熏蒸开发者。乃人
天知见。以生灭四谛熏蒸开发者。乃声闻知见。以十
二因缘熏蒸开发者。乃辟支缘觉知见。以无量四谛
熏蒸开发者。乃别教菩萨知见。惟以无作四谛熏蒸
开发者。始名佛知见也。呜呼。像季之世末法风高。魔
外云兴。龙象稀觏。不惟佛种难培。即人天种子。因果
纰缪者多。真正者寡矣。况佛知见乎。于是先生假水
斋为旗鼓。藉枯淡为熏蒸之资。作其气而坚其心。密
以文字般若。熏蒸了因。开发正因。冀同行者。即众生
日用不知之知见。开发实相。然根器利钝弗伦。难以
克愿。愿既未克。功效不彰。则所疑者必众。所信者必
法语¶ 第 212b 页 X73-0212.png
寡。疑则生谤。谤则招业。或者告先生曰。当稍顺人情。
以收众心。使疑者生信。信者开解。不亦善乎。先生含
然大笑曰。谤不孤生。必待于赞。疑亦无地。必资于信。
今子欲我铸谤成赞。范疑为信。譬如恶屈而去。其信
也。殊不知为高人易。而为大人难。所谓高人者。不过
持一小节小行。硁硁不回者是也。所谓大人者。但愿
有益于天下后世。虽蒙盗蹠飞廉之恶名。亦所弗辞。
况小谤小疑。何足介焉。大都众人所执者情也。至人
所行者智也。情如坚冰质碍多端。智如清水方圆任
器。故我大觉圣人。有四悉檀。随缘设化。不拘常度。亦
如大将用兵。使其由之。而不使其知之。知则情生。情
生则利害随之矣。岂可以胜敌哉。所谓四悉檀者。一
曰世界悉檀。谓其有界限。不可踰越也。一曰对治悉
檀。谓其见病进药也。一曰为人悉檀。谓其随机宜也
一曰第一义悉檀。谓其开正知见也。又前三悉檀近
随情三昧。后一悉檀近随智三昧。此四悉檀。凡为如
来使者。传法弘道。苟不知其端绪。则中无有主。外无
法范。或小触境风。便立脚不定矣。又随情三昧或易
见。随智三昧则难窥。难窥而生疑生谤固。其分也。子
必欲先生解其疑。止其谤。先生非子。安肯效子作无
义事乎。于是告者闷然而去(水斋后语)

夫九横而死。言其不得天年而殁也。然九横中。不应
食而食。不量食而食。不习食而食。不出食而食。止熟
而食。皆致横死者。此横死之常也。至于不持戒而横
法语¶ 第 212c 页 X73-0212.png
死。近恶知识而横死。入里不时而横死。可避不避而
横死。此四者。又横死之变也。常则不惊不疑。故犯者
偏众。变则人情骇异。惊疑生怖。故犯者不多。由是观
之。饮食本欲资生。而反致横死者。皆无明不觉而食
故也。如以觉照当先。不唯不犯变横。即常横永不犯
矣。故我曹滴水粒米。未入口时。必先觉照。从何所来。
既入口中。从口入喉。从喉入腹。化为何物。又我食此
食。果于世法出世法中。有补有损也耶。如是则纵食
金刚子亦能消得。何况他物。

凡修禅波罗蜜者。有十意焉。一大意。二释名。三明门。
四辨诠次。五简法心。六别方便。七释修證。八显示果
报。九从禅起教。十结会归趣。今于大意中。以初心行
人发心不同。故有简非正明之辨。简非者。行人发心
修禅不同。多堕邪僻。一为利养故。发心修禅。多属发
地狱心。二为名闻称叹故。发心修禅。多属发饿鬼心。
三为眷属故。发心修禅。多属发畜生心。四为嫉妒胜
他故。发心修禅。多属发修罗心。五为畏恶道苦报。息
诸不善业故。发心修禅。多属发人心。六为善心安乐
故。发心修禅。多属发六欲天心。七为得力自在故。发
心修禅。多属发魔罗心。八为得利智捷故。发心修禅。
多属发外道心。九为生梵天处故。发心修禅。此属发
色无色界心。十为度老病死苦。速得涅槃故。发心修
禅。此属发二乘心。即此十种行人。善恶虽殊。缚脱有
异。既并无大悲正观。发心邪僻。皆非佛种。故简非之。
法语¶ 第 213a 页 X73-0213.png
若夫正明菩萨行人。修禅波罗蜜。大意有二。姑置弗
论者。盖恐常人闻而骇怖。怖则惊。惊则疑。疑则不信。
不信则生谤。生谤则受苦。受苦则为怨。怨深则结业。
结业则不可解。不可解。则终仇对。于是且置之耳。呜
呼。发心修禅岂易易哉。最初发心。若不遇明眼知识。
正其因地。纵使不食如夷齐。忍苦如墨翟。劳勤万劫。
于佛菩提。有障无碍。故曰戒缓乘急不是缓。戒急乘
缓真是缓。吾于水斋中。作慧行行行。调治情习。宛转
种种方便。互相资用。大抵慧行为正。行行为助。未及
一七。即觉身心轻利。旧于经教中所闻。有疑难而未
释者。自然皆豁尔无滞。并一切情习。亦大廓落。及以
行行为正。慧行为助。磨砺多日。终不若慧行为正。行
行为助。得益之多。既而自愧慧行薄劣。于阴界入境。
藉观入止。资止入观。犹障碍多端。相状蒙昧。遂复探
讨天台智者大师所说禅波罗蜜。摩诃止观。并辅行
等书。以昭廓慧行。且多识行行深浅颠末。盖非独便
自已进修之补。亦乃为后之吃水斋者。示其最初发
心。务须先审因地端正。则不负圣人所诫。是以掇缀
十种发心邪僻者为殷鉴。然水斋缘起。考诸大藏未
见所据。即其方法相传。一昼夜芝麻三抄。枣三七二
十一枚。分三飧服之。终南伏牛皆以此为定式。或以
念佛为话头。持咒为话头。次者水斋虽服。惟随自意。
昏散延日而巳。所谓慧行行行。名尚不闻。安知其义。
义既不知。凭何作观。观既不作。焉能入止。止既不入。
法语¶ 第 213b 页 X73-0213.png
攀缘岂息。攀缘不息。则心地不清。心地不清。则烦恼
炽然。烦恼炽然。则我相坚固。我相坚固。则于臭皮袋
上生大执著。是以身心自相矛盾。一动一静。护剌万
态。言无好恶。顺情。则虽无益于已。欣然而乐闻。逆情。
则虽有益于已。勃然而不喜闻。殊不知凡学佛者。必
须先达患累缘于有身。不存身以息患。知生生由于
禀化。不顺化以求宗。若然者。如于臭皮袋上生大执
著。于热恼心中起诸护剌。是存身耶。是禀化耶。若是
存身。则患累终无期脱。若是禀化。则情识不枯乾。患
累既无期脱。则生死难逃。情识既不枯乾。则烦恼苦
海何时可出。如是过失。患在知见不明。知见即慧行。
具慧行则行行可资无漏。若无慧行。终属有漏。有漏
则同前简非中。九种发心邪僻。难升易坠。断非出苦
津梁。甚可怖畏。是故若不解慧行行行。即小乘见谛
尚未知。况始终顿圆之见谛乎。故服水斋。不以见谛
为本。终非正因。虽尽形寿服之。于已躬下事了无交
涉。虽然。若较诸奢侈自纵。而不甘枯淡者。良亦可敬
也。又服水斋。北地多寒。姜可随意服之。设大便不甚
通利。则服蜜水。由是观之。身心开遮。惟如来大人体
悉至当。故于律部中。虽则就情检制。逢缘亦可开遮。
如靴履裘毳。遮比丘不许服。既以多寒国土。仍为开
之。后之吃水斋者可法也。或曰。师所谓有菩萨行人。
修禅大意。恐众人闻而不信。以至终作怨对者。宁有
是事。对曰。吾初祖菩提达磨。梯山航海。不远数万里
法语¶ 第 213c 页 X73-0213.png
而来此土。别无所求。不过自既悟心。悲他未悟。所以
勿惮寒暑。专为度生而来。然邪师魔外。百计千套。毒
至于六。即南岳思大禅师。生身巳證六根清净之位。
亦遭中毒。几死而复生。彼皆圣人。以弘法之故。尚不
能免。况吾见思未斩。分段犹存。设不卷口缩舌。装痴
卖颠。则这条穷性命。断送久矣。问曰。师为生死出家。
如何怕死。吾笑曰。怕死不怕死。不在口硬。伹临期出
脱。看他便了(修禅波罗蜜大要)

东平打破镜。巳三百馀年。龙潭吹灭灯。复四百馀载。
后代子孙。迷于正眼。谓镜灯灭。而不知行住坐卧。放
十大光明。灯未曾灭也。见闻觉知虚鉴万象。镜未曾
破也。灯虽无景。能照生死长夜。镜虽无台。能辨生死
魔惑。镜与灯光光常寂。明与鉴幻幻皆如。照之无穷。
则曰无尽之灯。鉴之无穷。则曰无尽之镜。日用不昧。
昭昭于心目之閒。但众生迷而不知。故有修多罗教。
开如幻方便。设如幻道场。度如幻众生。作如幻佛事。
譬如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中点一灯。外安十镜。以十
镜喻十法界。一灯况一真心。一真心则理不可分。十
法界则事有万状。然则理外无事。镜外无灯。虽镜镜
有无穷灯。无穷灯惟一灯也。事事中有无尽理。无尽
理惟一理也。以一理能成差别事故。则事事无碍。由
一灯全照差别镜故。则镜镜交参。一镜不动。而能遍
能容能摄能入。一事不坏。而即彼即此即一即多。主
伴融通重重无尽。悲夫众生。居一切尘中。而不知尘
法语¶ 第 214a 页 X73-0214.png
尘皆毗卢遮那无尽刹海。普贤示一毛孔。而不知一
一毛孔。含众生三昧色身。然则一切众生。日用在普
贤毛孔中。毗卢光明内。慈氏楼阁中出没。文殊剑刃
上往来。念念中与诸佛同出世。證菩提。转法轮。入灭
度。如镜与镜。如灯与灯。一切一时。普融无碍。诚谓不
可思议解脱法门。非大心众生。无以臻于此境。或问
即今日用见闻觉知。毕竟是灯耶。非灯耶。是镜耶。非
镜耶。答曰。镜灯灯镜本无差。大地山河眼里花。黄叶
飘飘满庭际。一声砧杵落谁家。

夫众生无常。随所熏习。熏之以五逆十恶。则地狱众
生发现。熏之以悭贪之业。则饿鬼众生发现。熏之以
愚痴贪欲。则畜生众生发现。熏之以五戒善业。则人
道众生发现。熏之以好胜诈力福业。则修罗道众生
发现。熏之以纯十善业。兼修未到地定。则天道众生
发现。熏之以四谛之业。则声闻众生发现。熏之以十
二还灭因缘。则缘觉众生发现。熏之以三学六度之
业。则菩萨众生发现。熏之以无上菩提之业。则诸佛
发现矣。由是观之。自佛而下。九界众生。虽世出世圣
凡之不同。然皆未脱众生之名。自九界巳上。唯佛道
中。始脱众生之名耳。是以弥勒菩萨。悬知释迦缘化
将满。继佛位者。以已身当之。既将任佛职。深虑一切
众生。若不先以般若熏之。培其智种。则将来龙华位
中。内无智种。虽外熏以无上法缘。终无益也。如地有
种。外藉阳和之力熏之。则油然而各遂所生也。于是
法语¶ 第 214b 页 X73-0214.png
弥勒菩萨。乘悲愿轮。托生婺州双林之傅氏。现为居
士身。广化有情。时梁天鉴年閒也。然居士深知众生
得道因缘。唯耳目最要径。而耳目中。又虑众生识文
字者少。闻法亦复不多。既而设为藏轮藏法。于中使
一切众生。若见若闻。若识字。不识字。以鼻嗅之。以口
舌赞之。以身触之。以意慕之。毋论其有心无心。贤智
与愚。借此六根熏习。植般若智种。作成佛因。呜呼大
士之心。可谓极深广大矣(轮藏)

夫身不自身。因触而身。所以身即触也。身既即触。反
而推之。即知触亦身也。身即触。身不可得。触即身。触
亦不可得。身触既皆不可得矣。则识本无生。识本无
生。即身之与触。亦俱无生也。今有人于此。解路虽通。
灵机尚昧。所以说时似悟。对境仍迷耳。是以知识依
通。非佛知见。内莹发光。真名大智。予以是知身之与
触。触之与识。迷时成三。悟后一尚不得。何况于三。三
一绝待。独露常光。遇物即宗。不乖血脉。理事函盖。宗
教同春。枝有短长。花心不二。伹善用其心者。即触途
成观。不善用者。触事生迷也。

不见可欲。则无所爱。故以志一气。清明在躬。志气如
神。虽禄之以天下。穷至于匹夫。无所损益也。虽然爱
不可以自洗。以闻道而洗之。故曰闻道者。灵台常虚。
虚则明。明则彻。彻则远。远则久。久则大。大则圆。圆则
备。虽虚空之无际。万物之广多。天地之确隤。众妙之
所出。皆自道也。道乃如是。可不爱乎。众人则不然。其
法语¶ 第 214c 页 X73-0214.png
所爱。不出于饮食男女之閒而巳。悲夫。

世儒每以知行合一为妙。殊不知曾子述夫子之意。
则曰尊其所知。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由是
而观。先知而后行明矣。不知而行者。又乌足道。然知
有解悟之知。有修行之知。有證极之知。故无解悟之
知。则修行之知无本矣。无修行之知。则證极之知无
道矣。又證极之知。为解悟修行之知之所归宿也。

知行合一之旨。可得闻乎。曰行时非知时。證时非行
时。到此地位。不可以智知。所知不能及。知既不能及。
行亦不能及。知行路穷。不唯神仙失其静笃。管取罗
汉遗其空醉矣。若然者。毕竟如何即是。回看云树杪。
不觉月沉西。

夫义非文而不诠。意非义而不得。旨非意而不冥。冥
则无思。无思则同。同则无实。无实则无同。若然同而
无待。异亦无待矣。譬如一指屈伸。伸喻同焉。屈喻异
焉。故正伸时伸本无待。正屈时屈亦无待。虽然。且道
离屈伸之外。全指在甚么处。知此则可以言同异无
待矣。

精神不凝而思谓之揣摩。揣摩之患大矣。杜灵机而
生见剌。故曰悟学废于揣摩。

夫身为荣辱巢穴。心为好恶根株。如根株不拔。巢穴
未空。入山则怕虎兕。入水则怕蛟龙。夜行则怕鬼。入
群则怕众。凡愚之怕智。短之怕长。低之怕高。近之怕
远。或可怕不怕。不可怕反怕。究其所由。有身则荣辱
法语¶ 第 215a 页 X73-0215.png
可以为巢穴。有心则憎爱可以为根株。能即身见空。
则何空非身。即心了幻。则何幻非照。若然者。荣辱好
恶。不唯可以为解脱之梯航。实乃真为大夜之灯烛。
今有人事善知识而生怕。怕则神不安。神不安则恍
惚起。恍惚起则心无所见。身无所主。终必因怕。至于
远离善知识。既远离善知识。不期然而近恶知识矣。
呜呼。华严经有十种事。失佛法道。最初即于善知识。
不生渴慕。方便亲近。失佛法道。且善知识机缘。有多
种不同。有以慈悲为佛事者。有以瞋怒为佛事者。有
以和光同尘为佛事者。有以叱咤棒喝为佛事者。有
以恭敬供养为佛事者。有以守约为佛事者。有以多
闻为佛事者。有以超放为佛事者。有以庄重为佛事
者。有以人见喜而为佛事者。有以人见怕而为佛事
者。故曰。逆顺皆方便。而世之人。循声流转。触相取著。
以为某善知识慈悲。某善知识贡高。某善知识有道
心。某善知识太孤峻。此所谓孟八郎汉。皆作实法回
向。不免被他明眼人。鼻笑汝在。又有一等人事善知
识。不以善知识见处为重。专以伺察善知识直达无
心之过。摭为口实。向背地里。对人说去。噫。若将生死
为閒事。知识何须亲近他。须把身心抛脑后。自然陆
地长莲华。

凡学人沐浴。当生大惭愧。洞察所因。称摩诃般若波
罗蜜多三声。方可入水。盖般若者。一切诸佛之母。称
其母。则其子无论多寡。皆随之矣。凡不明般若者。不
法语¶ 第 215b 页 X73-0215.png
能生大惭愧。不能洞察所因。何以故。以智鉴不明。不
辨好丑故。何谓生大惭愧。当作是念。我此身垢浊不
堪。而见地不彻。行业凉薄。享此净浴。何以克当。何谓
洞察所因。当作是念。此沐浴水。众力所成。深山寒云
之中。雪老冰枯之地。柴薪汲运。转冷为热。揣我有何
行德。受大众心力。即以沐浴一事。入水出水。毫忽不
昧心光。妙触宣明坐入佛海。至于饮食起居。行住坐
卧。境缘逆顺。情隙爱憎。若不生大惭愧。洞察所因。舍
命时至。管取九人之中。有十人手忙脚乱在。或比来
凡沐浴时。称阿弥陀佛以为话头。但贵音声不断。即
为沐浴刀钱。殊不知般若不明。饶你佛声不绝。我知
其大惭愧决生不起。凡百所因。决洞察不彻。若然者。
吾曹沐浴。不称摩诃般若波罗蜜者。是弃佛母也。佛
母既弃。称子奚为。粗识如此。惟贤者正之(沐浴训)

夫禅波罗蜜者。其书有十卷。大章亦有十。乃天台智
者大师所说也。大章十者。一禅波罗蜜大意。二释禅
波罗蜜。三明禅波罗蜜门。四辨禅波罗蜜诠次。五简
禅波罗蜜法心。六分别禅波罗蜜前方便。七释禅波
罗蜜修證。八显禅波罗蜜果报。九说禅波罗蜜起教。
十结会禅波罗蜜归趣。而大章中。第六分别禅波罗
蜜方便章。举二子焉。初外方便。二内方便。而内方便。
复生二孙。初正明因。止发内外善根。二明验恶根性。
大章第七释禅波罗蜜修證章。举四子。一修證世閒
禅相。二修證亦世閒亦出世閒禅相。三修證出世閒
法语¶ 第 215c 页 X73-0215.png
禅相。四修證非世閒非出世閒禅相。而一修證世閒
禅相。复生三孙。初四禅。二四无量心。二四无色定。二
修證亦世閒亦出世閒禅相。亦生三孙。初六妙门。二
十六特胜。三通明。三修證出世閒禅相。生二孙。初对
治无漏。二缘理无漏。而对治无漏。生九玄孙。初九想。
二八念。三十想。四八背舍。五八胜处。六十一切处。七
九次第定。八师子奋迅三昧。九超越三昧。大都禅书
科判明白。皎如日星。善读者得其科判。譬如得祖而
寻父。得父而寻子。得子而寻孙。得孙而寻玄曾。有何
难哉。盖此书由祖而父。由父而子。由子而孙。由孙而
玄曾。凡三十五科也。若夫修禅之妙。阶级次第。委曲
精尽。由欲界未到地定。入初禅未到地定。由初禅未
到地定。入二禅未到地定。乃至色无色定。九次第定
等。或发有漏通。或发无漏通。至于三乘圣道。靡不资
之。是以凡缁素之流。有志于修禅者。是书不可不精
熟焉。呜呼世谓神仙之术。可以长生久视。哗而嗜之。
殊不知神仙固奇矣。而最上品者。不过享地居之禄
耳。如中下品者。不过浮游深山海岛之閒。渠安知地
居之上。有夜摩天。夜摩之上。有兜率天。兜率之上。有
化乐天。化乐之上。有他化自在天。他化之上。有初禅
天。初禅之上。有二禅天。二禅之上有三禅天。三禅之
上。有四禅天。四禅之上。有空无边天。空无边之上。有
识处天。识处之上。有无所有天。无所有之上。有非想
非非想天。此盖就凡夫天中论层级耳。至于非想之
法语¶ 第 216a 页 X73-0216.png
上。复有四圣人天。乃置而弗及者。行恐大鹏若鸣。凡
鸟皆惊故也(禅波罗蜜科判)

紫柏老人集卷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