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法语¶
法语¶ 第 199a 页

紫柏老人集卷之七
明 憨山德清 阅

* 法语

地水火风空见识。与觉闻知。名为十大。究其所自。则
十大。不离阿赖耶识而有也。阿赖耶。此言含藏。盖此
识。能含藏觉义不觉义。与见相二分。若地水火风空
法语¶ 第 199b 页 X73-0199.png
五大。乃因此识相分而建立也。见识觉闻知五大。亦
因此识见分而建立也。又此识本自无体。体本不动
智而有也。何以故。以不动智。智本无性。无性之义。古
今难明。此义唯枣柏大士。于华严论。发泄殆尽矣。然
学者心识粗浮。论虽曾阅。了知此义者。不殊麟角焉。
予虽不敏。试且解之。盖此智。智外无智。了知此智。有
性无性。又智不知智。有性无性。于此不了。即名无明。
无明即属生灭。无明无性。即属不生灭。以生灭与不
生灭。似一非一。似二非二。此二和合。而成阿赖耶识
此识觉义。即属不生灭气分摄。此识不觉义。即属生
灭气分摄。又觉与不觉。初无别故。以本智无待无外。
故要须本智随缘。于缘生中。乐极苦生。苦极思本。思
极心开。方始知我此极苦。本极乐来。极乐本有待来。
有待则物我亢然相摇。而成苦乐。今我悟有待。初本
无待。于无待中。求乐尚不可得。安得有苦。回观物我
相摇之梦。譬如醒中笑梦颠倒。虽梦熟馀习。未能顿
除。以我所悟无待无物无我。廓然而灵者。治梦馀习。
譬如春阳之照残雪。雪岂能久留哉。即此观之。八识
不觉义。具于待先。故曰。本净本不觉。由兹妄念。起此
识觉义。开于有待之中。故曰。能迷非所迷。安得常相
似。既不相似。则不免乐极苦生。苦极方求出苦之智。
出苦智入。直下了知。有待如冰。无待如水。虽质碍融
通。似不相即。而离水无冰。离冰无水。故冰现前时。水
无涓滴。水现前时。冰无毫毛。自是以此了知。周旋五
法语¶ 第 199c 页 X73-0199.png
位。盘根错节。置身心于死生祸福之中。𢬵性命于逆
顺境风之际。横磨竖炼。竖炼横磨。磨炼既久。行不负
知。身心爆落。生死门开。乘悲智轮。浮沈于十方三世。
展转于三世十方。若一阐提。不乘此轮者。我不得佛。
又此识见分第七识。计而为内自我。七识又为六识
后半细相分之源。故引满二业。虽隔生不昧也。故六
识颂曰。引满能招业力牵。盖七识为源耳。若动身发
语独为最。又此六识粗相分也。若前五识。皆八识相
分。相分即气分也。非相分之相分也。此种种识。妙达
法界。缘起无性。俱不动智也。虽然。先起信发心难。證
发心易。盖先起信发心。贵在缘知。證发心。但在现知
故也。

吾尝因照镜。见已之影。吾作何状。影亦作何状。既而
究能作吾状者。毕竟是何物。吾瞋状即瞋。吾喜状即
喜。始求之于六根。再求之于九窍。至于五脏六腑。八
万四千毛孔。长求短求。内求外求。精粗皆状。惟能状
状者。具六根九窍于遍身毛孔。根有根虚。窍有窍虚。
毛孔有毛孔之虚。状即是色。虚即是空。若能状状者。
属于空色。便与空色为一。则空色不知空色。何以故。
一不知一故也。一若知一。一是所知。知即是能。此成
二矣。一义何在。吾种种求能状状者。始悟其初。不属
空色耳。渠既不属空色。岂可以内外古今远近求之
哉。虽然能求之能。若不廓落。则此能虽精于空色。而
实粗于能求之前者。故曰。若以知知寂。此非无缘知。
法语¶ 第 200a 页 X73-0200.png
若以自知知。亦非无缘知。亦不知知寂。亦不自知知。
即此观之。则能求之前者。断不可以智识穷。功力到。
惟契无生者自知也。

昔有一僧。平生为常住务。担阁了修行。一日鬼使催
捕。僧曰。烦鬼使奏闻阎罗。乞假七日修行。虽死无恨。
鬼使曰。奏淮则七日后来。不准即至矣。僧修行七日。
后鬼使复来勾当前案。则觅僧不可得矣。噫。死生亦
大矣。此僧七日精进。虽酷烈如阎罗王。尚柰何伊不
得。况阴阳造物能陶铸耶。汝等既发心持偈。若精进
之心。不如此僧决断。纵持七百日无益也。

中印圣人其名曰佛。其所设教。凡摄众人必先三归。
然后授与五戒。三归者。谓归佛法僧是也。五戒者。即
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也。其意以为不
归佛。则出世无主。不归法。则开悟无门。不归僧。则教
授无师。故三者阙一不可。如三归虽备。若不严持五
戒。则树德无基。不杀即孔之仁。不盗即孔之义。不邪
淫即孔之礼。不妄语即孔之信。不饮酒即孔之智。此
五者。凡学出世法者。既授之后。无有破犯。则谓之优
婆塞。盖有实然后有名也。又归依佛。佛者觉也。归依
法。法者范也。归依僧。僧者和也。觉而不范。如但知土
可以为器。若不经模。则器终不成。如范而不和。如有
模而不解调治。则器成不美。是故世出世法。圣人设
教不同。然三归与三纲。五戒与五常。初无别也。近世
有等妄庸之徒。假佛门为逋逃之薮。其初入门。既非
法语¶ 第 200b 页 X73-0200.png
真心。则既入之后。靡所不为。一旦恶满事败。陷于王
难。波及无过之僧。及真心斋戒者。上之人。又不察其
真伪。凡见髡其首者。即谓之僧。殊不知首髡而非僧
者众矣。故执政者。又不可不精辨其真伪也。倘一忽
之。则㘅冤者。虽百千万世终不免。雪之然后其冤始
解耳。汝既归依佛法僧三宝。又从性天老师授持五
戒。若不知好恶。少有破犯。则韦驮尊天现在戮害汝
身。死后复诛汝神。此真实语。情不敢私。私则在上在
下。罪不容赦(示禅人三皈五戒)

毗卢遮那佛。此言光明遍照一切处。吾于此未尝不
痛心也。何故既言光明遍照一切处。则凡血气之属。
屙屎放尿。一动一静。无一刹那顷。不在此光之中。如
何十恶熏之。则地狱相现。乃至缘因佛性熏之。则现
如来之身。且道现地狱相时。如来之身。毕竟在恁么
处。现紫金聚时。地狱相何在。于此拣得出。见得透。则
虽蚤虱臭虫蝼蚁之属。其威神光明。不让毗卢遮那
如来一毛头许。今若虚发大誓。愿转根本法轮于一
微尘中。此一微尘。如可剖破。尘无头脑。如不可剖。则
根本法轮转亦未易。

大凡学出世法。先要洞明自心。然后昭廓心境。穷内
外典籍。而大其波澜。则化风自远矣。人天自向矣。然
欲洞明自心。贵在情死。盖情不死。性不活。则于博地
凡夫。欲其直下转识成智。心径圆通。安有是处。吾与
汝先授五根本戒者。亦愿汝根门洁白。攀缘自断。情
法语¶ 第 200c 页 X73-0200.png
亦渐死耳。设情不死。夹带修行。谓之野干种。何哉。以
其自生至死。若静若动。若秽若洁。若精进。若懒堕。无
非情故。故曰万物浮沈于生死者。情为其累焉。且道
情死一句子。又作么生举扬。是佛是魔皆蛊毒。非魔
非佛总冤雠。直饶棒下番身汉。未入黎奴白牯流。

古德曰。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我则曰。若人识得
大地。身心不可得。顾朗驱乌曰。古德说得是。我说得
是。汝莫瞒心试说看。朗曰。皆说得是。又问朗曰。汝曾
读楞严经不。曰读。曰汝读楞严经。记得佛告阿难。我
常说言。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
何汝等。迷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聚缘内摇。趣
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
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
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
为全潮穷尽瀛渤。朗曰记得。曰汝再试说看。我与佛
及大德。三样说。毕竟那个说得好。朗曰。检别不得。曰
汝这儱侗蠓虫。作这个解。管取他生异世。改头换面。
偿他信施始得。何以故。只解顺水推船。不能逆风把
舵故。故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如佛解祖解与极玄
极妙。古德谓之闺閤中物。如打叠不净。早晚上床下
地。终不免碍人脚手在(示正朗)

棱棱雁塔标云外。混混龙泉续洞宗。二桧芬芳。五灯
圆照。此等家声寂寥久矣。皮毬道人每念及此。未始
不痛心扼腕。冀大振祖道。且尝慕申包胥为人。彼覆
法语¶ 第 201a 页 X73-0201.png
我存。赤心耿耿。无须臾断。盖疾恶习重。来自多生。或
谓佛祖圣贤。尽虚空为量。遍法界垂慈。何示人不广
乃尔。道人笑而应之曰。若岂不闻生处要熟。熟处要
生。夫疾恶不重。即向善不真。向善不真。则触境逢缘
利害相关处。脚跟便立不定。故五持与五犯。当知犯
持之际。申包胥哭秦庭光景。若不现前。决定败绩矣。
人天小善持志不真。尚不能成就。况出世无上菩提
乎。万历丙戌春。皮毬道人由路南达燕山。距都城八
十里。为古潭柘。幽胜绝天下。瓶锡因留之。隆冬未巳。
春风忽动。千山煖回。万壑冰消。则峨嵋之兴油然而
生。诸檀越有相慕而不舍者。蹑迹重云。大开祖帐。悲
歌荐茗。感慨竹风。皮毬亦怅然嘱曰。若等果向善心
真。秉持初志。坚克有终。岂独人天小果。决定成就。出
世心灯。定当续焰。虽然。不谈六经。安知王道。不读佛
书。岂知佛心。柳宗元信不我欺。或者闻言进曰。灵光
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道人之言。甚哉
其胶柱鼓瑟也。且言说害道。障蔽自心。有不可胜言
者。今之缁素。不求之经而求之疏。不求之疏而求之
钞。不求之钞而求之音义。少林实宗风所系。比来委
靡更不堪观。大都以秘要为直指。以评唱为资托。以
颂古为过路。以机缘为剩语。是嘈嘈之徒。号称参禅
者。不求之机缘。而求之颂古。不求之颂古。而求之评
唱。不求之评唱。而求之秘要。呜呼。语言之为害。一至
于此。而道人复示人以语言文字。岂非救火而油之
法语¶ 第 201b 页 X73-0201.png
也。皮毬道人又笑而应之曰。岂语言之为害哉。特求
之者不善耳。三藏十二部。千七百则葛藤。皆佛祖深
远广大之心。参禅者。求之于机缘。习教者。求之于佛
语。则语言文字。乃入道之阶梯。破暗之灯烛。今乃宗
教陵迟。祖道萧瑟。咎在弃本逐末。重轻轻重。如习教
以佛经为本。明宗以机缘为本。弘阐宗教。以道德为
本。以戒行辅之。以学问大之。视浮名为游尘。视金帛
如粪土。秉志坚贞。憎爱关头死生以之。管取宗雷大
震。教雨滂沱。昏者醒而槁者润。不尔躆法王之座。披
如来之衣。传我佛之言者。所谓狐嗥耳。焉足为法门
轻重。一时开侍者。暨慧轮中光觉天浴慈田湛镇洁
明宗。俱列祖帐之前。共献此茗。受者进者。皆非小缘。
人人当生悲感之心。誓期出世。无以富贵为怀。决以
道德为本。学问资之。自然此别之后。有志者必遂。若
等不见潭柘之祖塔乎。碑铭琅琅。馀光烈烈。使我读
之而殒泪。拜之而毛骨寒。彼其未得道前。皆臭凡夫
耳。既得道巳。师范人天。流芳千古。如此之名。名终不
朽。如此之功。功盖天地。上之人天。下之蝼蚁。皆受其
恩泽。较淮阴夷吾。彼皆生死之因。此乃无坠之本。奇
男子。必以吾言为不谬。且道万里长途。临行一句作
么生。鸡园竞秀春风暖。柱杖横担日月行(龙泉别众示)

言无广略。义无浅深。顾其人得旨行持何如耳。是以
善星比丘。虽聪慧过人。不特博通大藏。亦无书不窥。
以心术不佳。遂招生陷之报。如摩诃比丘。蛇奴乞士。
法语¶ 第 201c 页 X73-0201.png
唯持摩诃般若一句。苕帚二字。尚记不全。皆生身得
果。以其天资淳朴。一念万年。神凝方寸。用志不分所
致也。昙衡梅禅人。一朝辞紫柏道人于清凉山中。将
由燕京而图南。乞一言以为资粮。道人嘱之曰。若所
持诵禅宗永嘉集。言略义要。此永嘉大师巳验之方。
依之行持。必然出苦。道人何言。而禅人犹低首长跽
不起。复次嘱之曰。众生日用。无往而非昏动。菩萨日
用。无往而非止观。诸佛日用。无往而非定慧。谓之三
耶。则外昏动本无止观。外止观本无定慧。谓之一耶。
则昏动不即止观。止观不即定慧。果一之耶。果三之
耶。若于一三之閒。未能判然了彻。岂唯永嘉集。不能
资汝出苦。一大藏教。亦皆长物矣。何况非法。又岩头
奯老。一日有僧问曰。起灭不停时如何。奯老喝曰。是
谁起灭。其僧得旨而退。今时有一般野狐魔属。便道
我会也。起灭者是某甲本来佛性。呜呼哀哉。如此妄
会。一人传十。十人传百。百人传万。吹遍世閒。灭佛种
族。满眼皆是。禅人来前。设于岩头句下未能彻去。且
依永嘉大师此集行持。终不误汝。勉之勉之。

夫钵之为器。翼三宝。备六德。何以明其翼三宝。盖微
此则僧无所资。僧无所资。则慧命断。慧命断。则佛种
灭矣。彼其能清。能容。能俭能广。能尊。能古。则六德之
谓也。古由佛授。尊由天献。广则普利一切。俭则过中
不食。容则施受精粗而福利平等。清则举世不忍以
荤投之。如是而吾曹敢不宝重哉。呜呼。去佛日远。魔
法语¶ 第 202a 页 X73-0202.png
外充斥。髡其颅而毁其容。伪其僧而真其俗。至于祖
宗标格。法道纲常。破坏殆尽。反以操瓢。为便捷而安
之。若钵则视为滞货。皆弃而不持矣。既作佛子。凡百
所行。须遵佛敕。故特为提三辅而申六德。使吾曹即
名制器。即器昭义。得义崇古。振颓波而回末俗。斥伪
众而集真流。共扶慈化。并报佛恩。兹嘱万佛庵陈宝
林居士。归而制之。或万或千。尽自心力。承荷无忽。此
风一扇。能克终始。吾眉山转麈当有可观也(示陈宝林)

离重云而孤明独露。映湛水而素影全彰。此等解会。
总是拨波寻水。外尘觅地。是以古人诮之。诸方所示
佛性。皆半生半灭的。老僧这里。方是全不生灭。或者
诘之。则曰。彼皆以色身有坏。法身常存。岂非半生半
灭乎。老僧这里。即臭肉团。便是金刚不坏之身。故与
诸方不同。据皮毬道人观之。则这老僧。也未梦见金
刚不坏身在。且道如何是金刚不坏身。咄。日月升沈
施大照。举眸休自昧清晖(示显光居士)

能急于收放心。而不能知心之所在。心果能收乎。于
此不能审究下落。则心终不能知矣。不先知其心。而
欲收之。吾不知其所收者。果有心可收耶。无心可收
耶。吾以是知。不先知心所在。而能收之者。尽世未有
其方。如鸡犬既放之。将欲收之。不先知鸡犬所在。虽
千呼万呼。终难收也。大抵役名昧义之习不破。而精
义入神之路塞矣。且心不可以有无求。又岂可以内
外推乎。如我现前六尺之躯。剌头则头知。剌足则足
法语¶ 第 202b 页 X73-0202.png
知。剌胸背则胸背知。至于一身八万四千毛孔。设有
八万四千针。一时剌之。而一时皆知。若离毛孔一纸
之厚。虽有千剌万剌不知矣。此知果是我心。此心知
周六尺而巳。六尺之外。都无所知。若然者。离身无知
之义明矣。倘此身一朝腐烂。则此知果随而腐耶。果
不随而腐耶。如随而腐。则身有相而可腐。心本无相。
所以有无不能尽之。岂果随身而腐耶。死既不随身
而腐。岂未死但能周六尺。馀无所知者。以理折之。终
难大通。昔人有言曰。不惟真心不倚形而立。即妄心
亦难必其倚形而立。何以故。求之内外无所故。岂有
内外无所之物。倚形而立哉。吾以此又知收放心之
要。要在先悟妄心无体。则所诱我者。自不能为待也。
噫。物我无归。谁为放者。谁为收者。收收放放。放放收
收。于此豁然。譬如牧牛而得其鼻绳矣。牵之东皋亦
可。牵之南亩亦可。牵久而纯。则不收不放亦可。放放
收收亦可。二生既有志于学问。不能此而能他。得非
惑乎。又此既明。儒亦可。释亦可。老亦可。如此不明。儒
非真儒。老非真老。佛岂真佛。二生勉之(示毛吴二生)

学道无他要。要在偷心不生。偷心不生。则古德机缘
言句中。磕著撞著时。以宿善根力。大都悟入终易。如
偷心不死。又无痛切精进之力。复遭差别因缘阻乱
之。是皆多生恶习所致。所谓偷心者。不惟凡情。即圣
情不尽。亦谓偷心。汝忽触病缘。善用之。即入道缘。不
善用。即差别缘。哀汝道缘多障。附此励汝(示沈季玉)
法语¶ 第 202c 页 X73-0202.png

夫寒往则暑来。夜往则昼来。开往则合来。而寒往则
暑来。以一岁言之也。夜往则昼来。即一日言之也。开
往则合来。就一瞬言之也。众人以一岁为长。以一日
为短。以一瞬为短中之短也。殊不知由瞬而日。由日
而岁。由岁而成古今。皆念后事也。如一念不生。前后
际断。长短路穷。则所谓岁之与日。日之与瞬。皆睡中
语耳。岂大觉之境哉。是哉有大梦而后有大觉。夫觉
则不睡。不睡则无梦。而众人眼睡于色。耳睡于声。鼻
睡香臭。舌睡味。身睡触。意睡法尘。一睡永睡。长劫不
觉。根尘抗然。识摇其中。开眼合眼。虽有寤寐。而实皆
睡也。惟达者觉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知初无知。相本
无相。故抗然之根尘。不待观空而自泯。故曰狂心顿
歇。即是菩提。菩提此言觉也。呜呼。本是一精明。分成
六和合。积执成坚。各各不化。以睡为惺。以苦为乐。颠
倒梦想。苟不鸣以大觉之雷。则睡者终不惺矣。且惺
也者。待睡而称。未睡之初。惺在何处。谓惺在尘。是尘
非惺。谓惺在根。根既是惺。孰为其根。谓惺在惺。惺不
惺惺。江生来前。吾语汝推惺于三。知惺所在。则寒来
暑往。暑往寒来。皆汝眼开合。又唤谁为睡乎。谁为惺
乎。虽然。转得睡者。然后可使惺耳。倘转睡未能。则惺
使江生去也。江生勉之(示江生睡惺)

夫木具火性。然不能自焚。必须假钻燧而烟始生。然
烟虽非火。乃火之前茅也。如钻燧不休。火必继烟而
至矣。火则木尽成灰。嗟乎木始由土而生。终还于土
法语¶ 第 203a 页 X73-0203.png
此理势然也。众生佛性。木中火性也。诸佛教典。钻燧
之具也。具有而不得其人。则火终不发。火发而木然。
众生因佛教典。熏发观照之火。焚五蕴木。终归性土
此盖即情而复性之譬也。

去佛世远。祖亦不出。时劫转浊。故修行人最初立念。
虽为生死。到头败阙者多。大抵病在何处。不在声色
货利。不在七情六欲。只在当人一个臭躯壳子打不
破。一点妄想心觑不透。便被生死魔所役。从无始来。
天身。人身。畜鬼之身。羽毛鳞甲之身。于苦海中改头
换面。升沈无有暂止。且道这生死魔。及天畜等身。人
与之耶。自招之耶。总来不出一点攀缘心。这点攀缘
心。看来无许大。黄面老子。因地中舍金论王头。不可
胜数。即至将證果时。更受种种恶逆之境。十生九死。
𢬵命挨排。饥寒不顾。利害不管。但知此点攀缘心不
了。祸媒不浅。务必觑透方了。不知此点攀缘心。是何
物件。非惟黄面老子。并精著彩不顾危亡。然后降伏
得下。自古及今豪杰不少。扶王佐伯。成功业于涕涶
之閒。百世芳名血食。未有能觑透此点攀缘心者。既
觑不透。岂能降伏得下。故般若会中。须菩提人天众
前。发个问端。云何降伏其心。云何应住为问。住则且
止。毕竟此心如何降伏。这点机关。不在于佛。不在于
祖。不在于知识法师。可以传授与你。佛祖知识。只好
与你作个傍敲助缘。若要觑透此心。悟彻了当。譬如
壮士屈臂。惟在自已。不假他力。纵有大藏圣教。亦不
法语¶ 第 203b 页 X73-0203.png
过是傍敲说话。孟修若真要了此生死。于此决当发
一段𢬵身舍命的志气。此心不悟。穿衣即是披毛皮。
吃饭即是吃尿屎。要悟此心。不知自责。便被懈怠昏
沈魔所蔽。终不能到古人悟处。如乾峰示众云。法身
有三种病。二种光。一一透得。方可说修行。云门出曰。
为什么庵内人。不知庵外事。乾峰也只得呵呵大笑
而巳。敢问孟修。云门话头是何旨意。乾峰笑处有何
利害。于此二老口角头知些好恶。所谓降伏其心。辟
如顺风扬尘。有何难哉。于此放过不求了彻。则前所
谓苦海之中。改头换面。升沈不止。羽毛鳞甲。请孟修
一一从头做将去。石崖云。三涂一报五千劫。出得头
来是几时(示康孟修)

楞严会上。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
故有轮转。诸仁者。此一段经。有两种血脉。一是四圣
血脉。一是六凡血脉。遮个关头辨析不真。管取十人
举心动足五双错了。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此便是四
圣血脉。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此便是六凡血脉。四圣
者。佛。菩萨。声闻。缘觉是也。六凡者。天。修罗。人。傍生。饿
鬼。地狱是也。此十者。又谓之十法界。言法界者。法则
共合。界则各别。此皆总是众生最初发心不等。感果
亦异。若是个大阐提汉子。直下一念不生。转身就父。
大事因缘。千了万当。举个佛字。早是染污。且道十法
界者。向恁处著落。贫道此等说话。也是钵盂添柄。嚼
法语¶ 第 203c 页 X73-0203.png
饭喂人。哕心不少。虽然。未是个阐提汉子。也须循规
蹈矩做来。亦无大错。故末法修行者。切须明此两种
血脉。始有商量好恶分。不然。尽是说鬼话的人头牛
耳。贫道与仁者。聚首此地。莫非前劫因缘。非今情识。
诸仁者。自今而去。必当以四圣为血脉。莫以六凡为
眷属。要以四圣为血脉。必要发四圣的心肠。且道四
圣的心肠。如何发起。一念剖析得空。此声闻血脉也。
即念体空。此缘觉血脉也。即念即空。即空即念。空念
历落。此菩萨血脉也。且道佛之血脉如何接得。驴胎
马腹寻常事。宝座莲花有甚奇。诸仁者。一念析空。方
接声闻血脉。不知诸仁者逢缘遇境。逆顺关头。一念
析得空否。一念若空。则心与空相应。心既与空相应。
说恁么躯壳子。到此时节。又唤恁么作爱憎。诸仁者。
此个境界。不过声闻血脉。尚爱憎超然。何况缘觉菩
萨佛耶。贫道也有几句閒淡话。聊与诸仁者。解登山
之劳。众生习气卑劣。但提著六凡血脉分上事。即如
胶如漆。蔼然莫之亲而亲之。精神爽利。言谈有味。如
饮醇醪。每提起四圣血脉分上事。不是昏沈。便是散
乱。方便勉强。劝他多念一声佛。多拜一拜佛。多看两
行经。多奉事两个知识善友。其精神不期倦怠而自
倦怠。方寸中又若芒剌。便身觉不自在。心觉不悦乐。
此无他。不过出世心轻。尘劳业重耳。今诸仁者。皆是
杰然汉子。岂寻常可比。虽然自是而后。法脉中宜各
殷重。莫因六根门头憎爱影子。伤了血脉源头。若不
法语¶ 第 204a 页 X73-0204.png
幸有此。皆是人头牛耳。又何足道。贫道说此语。十方
诸佛。并殿上释迦佛国。山寺里护法伽蓝。及三洲感
应韦驮菩萨。天眼遥见。天耳遥闻。他心證知。诸仁者。
不是等閒事。若忽略了。不惟现在。遭大患苦。向后地
狱不免在。且道一念未生。地狱天堂。是有是无。有则
堕增益谤。无则堕损减谤。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总堕
谤数。此不管你张三李四。照律问罪将去。那管你承
当不承当。若要出此谤类。须会得水急偏留月。山高
不碍云(示丁南羽缪仲纯吴康虞于中甫)

豫章黄山谷。尝叹息学者鹜流忽源。故以机缘。则惊
奇而趋之。曰诸祖西来意。舍此无从入矣。以七佛偈。
则忽略而不究。殊不知舍七佛偈。则禅无源矣。禅之
流。又恶自来哉。七佛偈似可以义解。诸祖机缘似难
乎义解。以为义可解者。终不能超情识。义不可解者。
非情识可入。参而悟之。则一悟永悟。始千了百当耳。
是不知七佛偈。亦有义解不得入处。诸祖机缘亦有
可以义解者。大槩学禅之法。法本无定。譬如大将用
兵。有时以正胜敌。有时以奇胜敌。有时以奇正兼用
胜敌。有时奇正俱不用胜敌。而学者。必谓西来意在
诸祖机缘。而不在七佛偈。何异用兵者。必谓奇可胜
敌。而正不可胜敌。得非痴乎。若七佛偈。学者果能精
而究之。方知禅不外偈矣。于诸祖机缘参而不悟。则
恐又不若持偈矣。千经万论。别无一事。不过说离身
心耳。如学者。身心执受之障不能离。于七佛偈祖机
法语¶ 第 204b 页 X73-0204.png
缘。不能悟入。总谓之叶公画龙。倘真龙现前。吾知其
必投笔怖走矣。故吾劝出家在家。有志于断生死。割
烦恼者。于毗舍浮佛偈。能信持之。持久熏熟。则身心
执受之障。终有消释时在。又身执受消时。涅槃现前。
心执受消时。菩提现前。此二者。教中谓之二转依果。
盖转生死而依涅槃。转烦恼而依菩提也。噫。生死既
转而成涅槃。烦恼既转而成菩提。到此时节。则我更
有何事。我既无事。可乘悲智轮。运彼一切有事者。都
还无事之乡。此不惟山谷居士之愿。亦诸佛菩萨之
本愿也。又老氏曰。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
有何患。又曰。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又颜子
心齐坐忘。则曰堕肢体。黜聪明。堕肢体。得非老氏以
身为患之意。黜聪明。得非老氏以心为畏之意哉。三
教圣人。皆教众生说离身心。宁唯释氏乎。毗舍浮佛。
此言自在觉。盖身心未离。则何往非碍。身心一离。则
何往非自在欤(七佛偈示众)

恭闻过去诸佛。诸菩萨。现在诸佛。诸菩萨。未来诸佛。
诸菩萨。皆以六种。摄十方三世一切众生。无有遗漏。
未闻炼顶烧臂。拔发熏鼻。眠针卧棘。而能摄受众生。
如妙法莲华经。有然臂焚身之说。楞严有然指忏罪
之条。法华则以象寓意。意得而象忘。实不在然臂烧
身也。楞严然指。实忏已罪。非籍此以鼓惑愚夫愚妇
者。何名六摄。一顿摄。谓诸佛菩萨从初发心。于一切
众生作父母想。随力所能。直以一切乐事。饶益而摄
法语¶ 第 204c 页 X73-0204.png
取之。是名顿摄。二增上摄。增上。犹增胜也。谓诸佛菩
萨既巳发心。若于父母起尊重心。种种方便。劝修善
法。随时供养。知恩报恩。若于妻子眷属教修善法。令
其胜进。或诸佛菩萨化身为明王圣帝。即摄受人民。
如法正化。不加非罚。以财以法而为饶益。随其力能
教诸人民。令修善法。是名增上摄。三取摄。谓诸佛菩
萨常以二种摄取众生。一者常以舍心。以财饶益一
切众生。令其离于贫穷。二者常以慈悲心。以法饶益
一切众生。拔恶邪见。教修正法。是名取摄。恶。谓十恶。
身三口四意三是名十恶。邪。谓拔发熏鼻眠针卧棘
炼顶烧臂牛狗等戒。是名邪见。四久摄。谓诸佛菩萨
摄取众生。多历时数。久久教化。乃得成熟。是名久摄。
五不久摄。谓诸佛菩萨摄取众生。教化不久即得成
熟。是名不久摄。如善财龙女广额屠儿是也。六后摄。
谓诸佛菩萨于前五摄之后。摄取众生。于此生内即
能成熟。是名后摄。又名最后摄。无论出家在家。凡有
志于出生死苦海者。如上六摄。应当一一查考明白。
依而行之。自然佛知见藉此而开。观行藉此而成。如
不遵诸佛菩萨遗教所知所行。直饶你。舍恒河沙身
命。历种种难行苦行。皆为魔业。何以故。佛知见不开
故。佛行不成就故。佛之与魔。譬如冰水。不冰即水。不
水即冰。故曰毫釐有差。天地悬隔。又炼顶烧臂博米
饭僧。固是好事。然不若以四大观身。四蕴观心。身心
观熟。转生死为涅槃。转烦恼为菩提。较饭有僧名而
法语¶ 第 205a 页 X73-0205.png
无僧实之僧。胜劣晓如黑白。佛言为佛弟子。不解佛
语。不行佛行。谓之髡头俗人。故饭髡头俗人。与饭常
人乞儿等。若然者。未知转生死为涅槃。转烦恼为菩
提。妄以苦身为行。鼓惑愚痴众生。此非魔外而何哉。
(六种摄示出家在家人)

众生灵知固有。而不能用者。第未知有耳。如一知有。
日用便能惟吾自偶谐矣。大抵知有的人。知身身化。
知心心化。所以处身心而解脱有馀也。故曰。知有有
坏。知无无败。有无既尔。则罪福吉凶。独有性乎。

凡学佛。性宗通而相宗不通。常迷于相似般若路头。
二宗通而禅宗不通。如叶公画龙。形容龙之态状。宛
若真者。然终不能致雷雨耳。于相似般若路头。不辨
清楚。不免牵诸外典。附会佛书。且性宗一味虚豁灵
彻。尘劳中人。少挹波澜。怀抱便觉超放。即如读庄子
一般。令人心魂游扬浊世之表。于此虚豁快活处受
用了。若以为极则。永不求进。凡见善知识敲打处。便
以为生事。此病不消。到底成天然外道去也。于治习
路头罔然不辨好恶者。良以相宗不通。八识混淆。不
知何识是现量。何识是比量。何识是非量。何识兼带
三量。转何识为智。日用逆顺境上。何识作观。既不知
转识成智阶梯。饶你于性宗七通八达。只是画饼充
饥。安能得饱。于禅宗未能究竟。则云门打杀佛喂狗
子。南泉斩猫儿等机缘。纵十地菩萨。闻此等差事。亦
不免生大疑怖。震旦国中自昔以来。每有窃谓佛经。
法语¶ 第 205b 页 X73-0205.png
皆是抽绎庄老六经。自成一家。如此等人。若使其于
相宗中讨个分晓。何至失言如此。取后人之笑。即如
义学之徒。或于禅宗生谤。立言排斥。总是为虑不远。
执泥心重。于情识上通不去。故堕此失。且如现前一
身。于相宗究竟不清。断不知此身下落。便识他不破。
识他不破。便被他瞒。饮食男女境上。自然作不得主。
便见可欲。既见可欲。此心便乱。心乱身惑。纵使活佛
终日耳提面命。也化你不得。盖此心此身。都成了个
欲块。有何虚处。可受醍醐。要识破此身。亦不甚难。生
前眼不揽色。耳不揽声。鼻不揽香臭。舌不揽咸淡。身
不揽触。则意根上便无待。根既无待。境宁有待。境识
无待。当下寂灭。寂灭现前。一切顺逆因缘。顿化为常
光。由是推之。现前一身。不过生前五尘落谢之影子。
横计不消。成此肉块耳。噫。生前有五尘影子。识不破。
乃结成现前肉块子。如现前肉块子再识不破。则肉
块陆续展转无穷去也。故不管你利根钝根。于三界
二十五有之中。要求个出头分。最初便把肉块子觑
得粉碎始得。肉块子既能觑破。有生之患。根株拔矣。
此根既拔。一切无累。既得无累。凡咳唾掉臂。皆清净
梵行也。以此梵行之光。照彼魔外。自然胆丧魂惊。归
依之不暇矣。虽然要觑破肉块子。也是难事。苟于出
世之心。见未定而惑不决。岂易为哉。又相宗之书。无
有通变师承。学一分加一分系缚。故于性宗禅宗上。
和会不来。若于相宗精了。即一切外书。亦总是佛法。
法语¶ 第 205c 页 X73-0205.png
故古人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寸土尚无。外书
非心而何。我每常见此等病人多。故不惜劳扰。牵枝
引蔓如此(示门人)

藏教利用。急于陶凡。通教利用。急于陶灭色明空之
劣习。别教急于转通人之狭识。圆教全始全终吾如
来初之本致也。通人以狭言者。其断惑止于见思。惟
巧胜乎灭色耳。别教功用殊特。非通之例。盖断无明
十二品也。圆教则圆断之矣。凡内书读之。不以六即
双融。了了不昧。其滥魔外无疑也。将此细议。则不迁
论旨。可过半矣(示闻郎)

诸大众。今日是腊月三十夜。梅花色上添新岁。爆竹
声中减旧年。请各屏息缘心。谛听慈云说两句淡话。
大凡人生死不切。只被个富贵贫贱。忙迫閒散障了
他。富贵最极。人中不过轮王。天上不过摩醯首罗。及
至福尽。五衰相现。眷属厌离。威德不振。死魔现前。他
岂不要强作个主宰。多享几日痴福。其如无常没情。
直下请行。到此时际。与庸人何异。慈云见眼前齐头
整脑。伶牙利齿。谈吐便便的汉子。专心致志。莫不以
功名富贵为极则。眠思梦想。必欲满愿方休。他轮王
摩醯首罗。到头也只是这等榜样。何苦并尽精神。波
波逐逐。断送了一生。又有一等。富贵笼罩他不得的。
以閒散为怀。陶情高尚。殊不知天上人閒。最閒散者
莫过神仙。乘风往返。瞬息万里。意有所向。莫不遂心。
一旦报谢沦坠生死。从前神通变幻。种种逍遥。一无
法语¶ 第 206a 页 X73-0206.png
所仗。随业受苦。与猪狗同伦。偿也业债。大众。上来富
贵閒散。撞了个大年三十夜。也都结梢如此。贫贱忙
迫。又何足道。此是三界里苦乐榜样。又不知三界外
亦有苦乐。大众肯信否。若说不信。诸佛诚言安敢不
信。声闻断见思惑尽。永脱分段秽躯。六通纵任无为。
山壁由之直度。改身换质。称念即成。岂不乐也。然还
有尘沙无明。及根本无明在。难免变易生死。于佛性
上未得洞然彻了。酣饮寂灭浊酒。触事面墙。如枯桩
死汉相似。岂不是苦。此是三界外的苦乐。障蔽了佛
性。不得受用真寂灭三昧。何况三界里头。腥臊危脆
之身。结业颠狂之想。恋此涕唾富贵。果是皮里有血。
眼里有筋的汉子。闻此淡话。岂不面热痛省。寻个出
脱这圈[袖-由+匮]的活路。大众有一段极平常极奇特的事。
只自不知。如何是极平常。人皆固有本自现成。只为
情封识锁。不得受用。如何是极奇特。不离此臭秽之
躯。即就烦恼业窟里。发一段坚固信心。勇猛精进。利
害毁誉。略不顾著。办了此段志气。然后见真善知识。
将此怀抱直心告诉他。必不辜你此点真诚。必指你
个寻活路的方法。直下信受其言。不得揣摩。不得卖
聪明杜撰。即如初生婴儿。惟乳是念。不知母之妍丑
贵贱。参禅的汉子。也要如是。盖人不本色。心不纯粹。
决做此等事不得。果办了此等肚肠。系住本参话头。
不论日月。孜孜绵密。迥迥现前。一片触不碎的境界。
情关坐断。意识不行。到此光景。胸中觅一点憎爱了
法语¶ 第 206b 页 X73-0206.png
不可得。何况躯壳上的死生。这个时节。并著精彩。𢬵
命直前。以悟为期。你真心不退。十方诸佛。与权位天
龙八部。必慈悯冥加。忽然透彻。大事了当。杀活自由。
不妨就富贵以弘化。示高尚以振俗。若必以富贵閒
散为障道。此又无绳自缚。死结不少。果到此地位。即
不离臭皮袋。便是肉身菩萨。与众生抽钉拔楔。点凡
成圣。纵步于毗卢顶上。鼓化于今事门头。叱咤死参
禅豪杰之偷心。棒喝敲落无明汉子的习气。若也如
是。不惟自了。亦且为人。岂不特奇乎。大众如何是本
参话头。赵州问投子。大死的人。却活如何。子云。不许
夜行。投明须到。且道是何道理。有会得的出来吐露
看。若都不荐。各各自便。偈曰。一念无明昧已灵。昏昏
埋没几千生。臭尸壳上分妍丑。虚幻门头起爱憎。深
溺邪途谁解险。飘流苦海不知醒。莫言此是閒饶舌。
大要诸人出火坑(除夜示众)

夫五欲覆盆。心光不明。有能揭之。千古长旦。不亦快
哉。故全生之德。莫若袭明之功也。盖日沈则月袭其
明。月没则灯袭之。如日月灯三者照不及处。苟微不
明自发之光。则诸暗相永昏我矣。是故宗谱之设。贵
在袭明。自饮光至于震旦鼻祖。皆以不传之妙。抛掷
乎衣钵偈颂之閒。使天资高者。即妙袭明。明明无尽。
又譬诸无尽灯。然唯济北一枝。光茂特盛。似他宗莫
及也。虽然云门洞山沩仰法眼之门。出人亦皆奇伟。
又非后世黄口禅雏。得而皂白者也。
法语¶ 第 206c 页 X73-0206.png

五戒精持。须明三聚。五戒者。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
酒是也。三聚者。一摄律仪戒。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
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持此戒者。一者不得为利养
故。自赞毁他。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三者不得瞋
心打骂众生。四者不得毁谤大乘经典。持此四法。无
恶不离。故名摄律仪戒。二摄善法戒者。谓身口意所
作善法。及闻思修三慧。六度万行。无不聚摄。故名摄
善法戒。三摄众生戒者。谓能摄受一切众生。能摄之
行。即是慈悲喜舍。慈名爱念。能与众生乐故。悲名怜
悯。能拔众生苦故。喜名喜庆。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故。舍名无憎无爱。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故。以此
等法。摄诸众生。故名摄众生戒。夫五戒三聚。精博无
遗。精则五为诸戒之本。故名此五为根本戒。博则无
善不摄。故名此三为三聚戒。是故持五而不持三。但
绍人天。难继佛祖。然戒杀而不能放生。戒盗而不能
布施。戒淫而不能教人持戒。戒妄语而不能爱语说
法。戒酒而不能劝人戒饮。此名下品五戒。反是名中
品五戒。如能五戒三聚。兼持无犯。名上品五戒。呜呼。
一念不生。五戒三聚。凡圣圆满。一念既生。五戒三聚。
在道前或不闻名字。或闻名字。不知义趣。或知义趣。
以染业障重。不能持守。惟道中道后。道有浅深。或满
持。或分持。教有明文。兹不烦举。又初心之人。谓之毛
道凡夫。设触境风逆顺。心识飘忽。如堕鸿毛于康庄。
微风歘起。飘忽无定。故有志出苦持五戒者。若不发
法语¶ 第 207a 页 X73-0207.png
重大恶誓。痛制心识。偶触境风。现行力故。染流易堕。
净岸难登。故古人自知染习浓厚。于戒戒之下。一一
发大重誓。扶持戒心。使无飘忽。今可既知浮荣危脆。
见几而作。挂冠祝发。自外及庶。自庶求真。生生世世。
不受杂身。常为男子。六根完具。福慧随愿。永作比丘。
断见思后。分身散影。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如是戒愿。
岂可易发。自受戒后。苟不以恶誓怖心。愿绳束缚。戒
实难持。愿实难发故。戒急愿缓。戒属生灭。戒急愿急。
戒本无生灭。如能持无生灭戒。则五戒三聚。自然于
境风逆顺之中。任运无犯。倘虑三聚广博难持。五须
精持。三聚渐持。如五不精持。戒神瞋怒。一戒五神。五
戒二十五神。如影随形。护持戒人。刹那不离。如持戒
不精。神亦无时不怒。

两顺一逆。迷悟纲宗。纲宗不明。解行失准。唐宣宗大
中五年。召京兆荐福寺弘辨入见。上问曰。何为顿见。
何名渐修。对曰。顿名自性。与佛同俦。然有无始染习。
故假渐修对治。令顺性起用。如人吃饭。不因一口便
饱。帝悦。赐号圆智禅师。此两顺一逆纲宗之所劵也。
大抵众生。本无有苦受。以性变为情。昏动乃作。万法
生焉。昏动既作。明静失真。明静既失。昏动日深。昏动
既深。靡所不至。故瞥起一念。念不在上品十恶。则在
中品悭吝十恶。不在中品悭吝十恶。则在下品愚痴
十恶。不在下品愚痴十恶。则在五戒满缺之閒。不在
五戒满缺之閒。则在猜忌修十善之域。不在猜忌修
法语¶ 第 207b 页 X73-0207.png
十善之域。则在纯修十善之天。此六者。虽升沈不同。
苦乐各交。皆性变为情而有也。夫性初本妙。变而为
粗。故名下凡。粗必流至于浊。浊必受苦。苦极必思本。
如人临死生之际。不号呼父母。必哀天叩地。诸佛菩
萨。乘其思本之时。遂以缘因佛性熏之。熏熟则解。解
则能了知根尘无性。孰为物我。此无物我者。在尧不
加多。在纣不加少。尧能以解治染习。所以人欲日消。
天理日全。如阳回大地。消得一分冰。则一分水现前。
消得十分冰。则十分水现前。水既现前。冰不可得。此
名一逆。水性融通。在方而方。在圆而圆。可以为六合
之灵润。可以为三冬之霜雪。在天为雨。在地为泉。在
流为江。在贮为湖。在纳为海。名虽多种。实则惟湿而
巳。以其在方圆之器。而器不能留碍。如妙觉圣人。分
身散影。遍入诸趣。开迷成觉。铸苦为乐。务莫不济。然
未尝有累。此名妙顺。又名顺性起用。然顺性起用中。
有逆而未全者。有逆而将全者。有逆而巳全者。如巳
全不能忘之。则顺性之用。必不能称性。惟称性之用。
方能妙物无累。往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不得成
佛道。适坐此座。即佛法现前。以其忘。而能起称性之
用耳。此一逆之中。有声闻缘觉菩萨佛。四法界不等。
盖声闻厌苦集为染。欣灭道为净。缘觉厌流转为苦。
欣还灭为乐。菩萨虽圆别殊种。皆以六度十波罗蜜。
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佛则不然。顿明自性。虽臊臭凡
夫。能于境缘逆顺之冲。一味率性应之。如龙用水。如
法语¶ 第 207c 页 X73-0207.png
虎用风。谓之有心耶。龙虎念未起时。而风云自生。谓
之无心耶。脱微龙虎。则风云不起。老庞曰。日用事无
别。惟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没张乖。朱紫谁为
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云门问大
众曰。柴搬人。人搬柴耶。小寿禅师以担柴出市。薪忽
堕地。即大悟。偈曰。扑地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
大地。全露法王身。又陆亘大夫谓南泉曰。肇法师甚
奇怪。解道天地同根。万物一体。南泉指庭前牡丹花
云。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呜呼。叶公画龙非不专。
真龙现前即投笔怖走。若紫柏见南泉恁么道。打一
掴云。和尚脑后。数行白发曾见么。法树来前。紫柏受
性不耐落索。为树郎略拈两顺一逆纲宗。兼提古德
机缘一两则。又自弄家风。代陆亘转一上语者。不过
悯树郎不远登山。辞别寿母。若不以本分事。慰树郎
母子之心。得非儿女态乎。虽然本分事。非彻骨英雄。
亦不易承当。姑以三归培母子出世之因。五戒资人
天之种。三归者。谓归依佛则不迷。归依法则不饥。归
依僧食必正。故曰。非正命食。不足以资法身慧命。五
戒者。不杀则寿。不盗则泰。不淫则洁。不妄则信。不酒
则智。此五者。有上中下焉。上者治心。中者束身。下者
戒虽曾受。实或负名。树郎当斟酌上中下戒。谨自择
(示朱虬庵)

夫众人为欲啖。惟圣人能啖欲。为欲啖。则迷已而逐
物。能啖欲。则无物不转。故曰若能转欲。即同如来。众
法语¶ 第 208a 页 X73-0208.png
人一涉欲境。伹知有境。而不知有已。惟圣人即欲无
欲。故能妙万物而无累也。

世閒法精神不极。我所不化。终不能入其阃域。况出
世閒法乎。大都世閒法。带情而入。亦可得其精。出世
閒法。苟不超情而入。直饶你苦心到驴年。终无有入
处。故曰。离心意识参。若不离心意识。凡所参者皆心
意识也。古人谓之用贼作家。非伹家破。祸终不免。

憨憨子曰。吾读枣柏论。乃知清凉之疏华严也。虽精
且深。然不若李方山之发挥。无蹊径可寻。而天机深
者。以不可寻为前茅。研穷不巳。忽焉而入。则笑歌于
弥勒楼阁之中。遨游于无量刹海之上。得事事无碍
者。如普庵肃。英邵武辈。自唐迄明。亦不乏人也。但于
遭际有通塞。故其所得者。有隐显于时焉。如船子不
得夹山。则终陆沈于烟波中巳。夫华严法华。吾大雄
氏始终本怀也。彼大经疏则有清凉。论则有方山。唯
法华也。既为华严之终。若不假手于天台。则玄义之
作。其孰能之。有宋寂音尊者。作论论法华。则以文字
而抛掷不传之妙。于三周九喻之閒。譬如夜光之珠。
宛转横斜冲突于金盘之内。不可得而测其方向也。
所可必者。知其不出盘耳。盘喻文字。珠喻不传之妙
也。或曰妙不可传。既不可传。孰知其妙。既知妙而不
可以文字语言得之。则文字语言。独外乎妙哉。如文
字语言既在妙外。则文字语言不可得而传。妙可传
也。妙既可传。而文字语言不可传者。则粗者愈精。精
法语¶ 第 208b 页 X73-0208.png
者愈粗矣。子为我即之。憨憨子应曰。精。谓理也。粗。谓
事也。理。犹水也。事。犹波也。如必以为文字语言非妙。
妙非文字语言。是离波求水也。离水求波也。子悟波
水之喻。则精粗不待吾再告而知矣。天台建六即。六
波也。即。水也。有迷波者。谓波非水也。有迷水者。谓水
非波也。谓波非水。则凡夫甘陷无分之阱。终迷而不
出矣。谓水非波。则浅悟之徒。不免坐于忽圣之坑也。
此吾天台六即所以建也。六即者。理即。名字即。观行
即。相似即。分證即。究竟即是也。夫理即也者。谓圣凡
共有也。名字即。谓其闻名知义也。观行即。谓其能依
解起行也。相似即。谓其依行得相似理水也。分證即。
谓其能入初住。得与真法流水即也。自是由等觉而
成妙觉。谓之究竟即也。是以知即外六。则即无所得。
知六外即。则六亦无所得。能如是知者。乃谓之圆解
也。依圆解起行。始谓之圆行。行既圆。则所證独不圆
乎。呜呼。藏通别皆金口所流出也。不名之圆教。惟华
严法华。诸最上乘经。谓之圆教。盖根器异也。如华严
时非鹿苑时也。乃至非法华时也。岂如来圣人有异
心异言哉。如六即之建。五位之设。总谓理可顿悟。事
须渐除。故不假五位。陶铸无始习染至尽。则果体终
不可證也。陶铸习染。若不先顿悟圆旨。则行属有为。
非圆行也。唯六即即。波外无水也。唯即即六。水外无
波也。然华严法华。皆以象寓意。能得意而忘象者。指
波为水可也。指理为事可也。指精为粗可也。指粗为
法语¶ 第 208c 页 X73-0208.png
精可也。脱泥象而不得其意。虽清凉方山石门复出。
吾未如之何巳。

夫绳之为网。则水陆之命。有所逸者。未可知也。以钱
为网。则水陆之味穷矣。夫味离舌无有。舌离身无有。
身离心无有。故至淫者化为妇人。至暴者化为猛虎。
盖其心既变。其形不得不变也。此非心能生身乎。人
苟能因味得舌。因舌得身。因身得心。因心得性。性得
则孰为物。孰为我。故曰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
必同体。又曰性相近也。世儒不知性。横谓我性与物
性不同。遂因味失舌。因舌失身。因身失心。因心昧性。
昧性则无往而非情。所以被形用。而不能用形耳。既
为形用。不过穷口腹之欲。安知所谓性哉。刘生倘荐
此。则戒杀不难矣(劝刘生戒杀)

紫柏老人集卷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