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法语¶ 第 165b 页
紫柏老人集卷之三
明 憨山德清 阅
* 法语
贪则不止。瞋则不反。痴则不觉。是以无穷之苦。长劫
沦坠。皆三者所致。然此三者。不越乎瞥然一念。果能
念起即觉。觉之不息。虽至愚之人。可以铸三毒为三
德。犹已指之屈信耳。况聪明者乎。虽然愚者欲寡。智
者多缘。多缘则精神不一。而照功有隙。故反不若愚
人之专也。由是推之。于世故之中。非智则不利。惟于
学道智为大障。故曰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
国之福。或曰既以智为障道。而念起即觉。非智乎。曰
智无二体。用之克念则谓觉。用之利私则谓智。且觉
之为言。如大梦忽醒。智之为言。如梦中之计较也。故
觉之与智。少有不同耳。
古人云自讼。此言少通文义者。未必不能了了。然触
好恶关头。便昧却了也。故知见愈多。行门愈广。反为
障道之贼。此贼不灭。虽与佛同胞无益。英灵男子能
于好恶境上。如急流撑篙相似。篙篙不失。则万斛之
舟。轻若鸿毛矣。且道好恶之流。怒如奔马。若何著鞭。
咄。直于好其人。知其恶。恶其人。知其善。好好恶恶。此
知较然不惑。如明镜当台。妍丑交临。本光常净。便是
篙篙不失的样子也。虽然。亦有好恶不能瞒者。但知
而不能行。不行之弊。非外魔障碍。乃我多生我相现
行。为之崇耳。此崇现前。即当于我有仇之人。观想其
明 憨山德清 阅
* 法语
贪则不止。瞋则不反。痴则不觉。是以无穷之苦。长劫
沦坠。皆三者所致。然此三者。不越乎瞥然一念。果能
念起即觉。觉之不息。虽至愚之人。可以铸三毒为三
德。犹已指之屈信耳。况聪明者乎。虽然愚者欲寡。智
者多缘。多缘则精神不一。而照功有隙。故反不若愚
人之专也。由是推之。于世故之中。非智则不利。惟于
学道智为大障。故曰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
国之福。或曰既以智为障道。而念起即觉。非智乎。曰
智无二体。用之克念则谓觉。用之利私则谓智。且觉
之为言。如大梦忽醒。智之为言。如梦中之计较也。故
觉之与智。少有不同耳。
古人云自讼。此言少通文义者。未必不能了了。然触
好恶关头。便昧却了也。故知见愈多。行门愈广。反为
障道之贼。此贼不灭。虽与佛同胞无益。英灵男子能
于好恶境上。如急流撑篙相似。篙篙不失。则万斛之
舟。轻若鸿毛矣。且道好恶之流。怒如奔马。若何著鞭。
咄。直于好其人。知其恶。恶其人。知其善。好好恶恶。此
知较然不惑。如明镜当台。妍丑交临。本光常净。便是
篙篙不失的样子也。虽然。亦有好恶不能瞒者。但知
而不能行。不行之弊。非外魔障碍。乃我多生我相现
行。为之崇耳。此崇现前。即当于我有仇之人。观想其
法语¶ 第 165c 页 X73-0165.png
相。以其两足加我颈上。口呼我名而骂我。手搥我头
而恨我。尔时反照自心。起恶念否。若有念起。即当于
是人作父母想。作如来想。直待我之恶念消融。譬如
阳回大地。层冰顿释。则逆境之贼破矣。尔时自信战
功可立。又于顺境之贼。更增勇猛。凡所爱者。必以天
下至公之理。痛折私昵。如折之不断。即作仇想。此想
现前。爱魔自灭。如是头头不肯放过。爱魔之窟。破之
何难乎。或曰但以心外无法观之。善恶好恶境界。自
然不可得矣。何必琐琐碎碎。作这等㤓工夫耶。噫。慧
胜而无实行者。是不知事障还须事消。理障还须理
遣。故患弱病者。不可进之以泻药。患实病者。不可进
之以参苓。若然者。慧胜而无实行。果胜乎哉。果不胜
乎哉。知此可以言自讼之效也。
夫止观无门。即以昏散为户。昏散无地。即以明静为
源。是以善造道者。必以止观之火。煅昏散之矿。煅之
既精。精成定慧。故圣人反复乾坤而不乱。定之力也。
彻穷万有而不迷。慧之功也。若然者。凡则即明静而
为昏散。圣则即昏散而成定慧。如土为器。善作者即
成上器。而不善作者。即为下器耳。究始终而推之。上
器土也。下器亦土也。然上器以盛宗庙之膳。下器以
贮舆台之食。譬夫圣凡皆性。特苦乐天渊耳。故凡不
可不仰于圣。苦不可不慕乎乐。仰圣在乎明道。慕乐
必须断苦。明道贵悟自心。断苦必先绝恶。虽然自心
未悟。则出苦之志岂坚。出苦志疲。则恶缘之本宁易
而恨我。尔时反照自心。起恶念否。若有念起。即当于
是人作父母想。作如来想。直待我之恶念消融。譬如
阳回大地。层冰顿释。则逆境之贼破矣。尔时自信战
功可立。又于顺境之贼。更增勇猛。凡所爱者。必以天
下至公之理。痛折私昵。如折之不断。即作仇想。此想
现前。爱魔自灭。如是头头不肯放过。爱魔之窟。破之
何难乎。或曰但以心外无法观之。善恶好恶境界。自
然不可得矣。何必琐琐碎碎。作这等㤓工夫耶。噫。慧
胜而无实行者。是不知事障还须事消。理障还须理
遣。故患弱病者。不可进之以泻药。患实病者。不可进
之以参苓。若然者。慧胜而无实行。果胜乎哉。果不胜
乎哉。知此可以言自讼之效也。
夫止观无门。即以昏散为户。昏散无地。即以明静为
源。是以善造道者。必以止观之火。煅昏散之矿。煅之
既精。精成定慧。故圣人反复乾坤而不乱。定之力也。
彻穷万有而不迷。慧之功也。若然者。凡则即明静而
为昏散。圣则即昏散而成定慧。如土为器。善作者即
成上器。而不善作者。即为下器耳。究始终而推之。上
器土也。下器亦土也。然上器以盛宗庙之膳。下器以
贮舆台之食。譬夫圣凡皆性。特苦乐天渊耳。故凡不
可不仰于圣。苦不可不慕乎乐。仰圣在乎明道。慕乐
必须断苦。明道贵悟自心。断苦必先绝恶。虽然自心
未悟。则出苦之志岂坚。出苦志疲。则恶缘之本宁易
法语¶ 第 166a 页 X73-0166.png
拔哉。以是之故。自心不彻。难与言止观之作略者也
○凡炼心者。必以话头为椎轮。然而有有心话颂。有
无心话头。有心话头。则初机精进者。有无心话头。则
无功任运者。有有心话头。于现行时。即伎俩穷矣。惟
无功任运者。生则于昏沉睡熟之际。死则于闷绝息
断之时。如水清珠。虽汩汩乎浊流之中。而光耀炯然
也。余以是知寻常世所谓散心称佛者。临命终时。冀
其得力不殊一星之火。欲沸沧海。岂不愚哉。
夫嗜膻臭者。不可与语芳洁也。执狭小者。不可与语
广大也。然而至膻至臭。至狭至小者。身也。至芳至洁
至广至大者。心也。而天下自古自今。自男自女。自贤
自愚。皆以至膻至臭。至狭至小者。执嗜而不厌。何哉。
良以皆未悟至芳至洁。至广至大者故也。如悟而知
之。虽鸟兽虫鱼之微。亦莫不慕此而厌彼矣。况首出
万物。至灵至圣者乎。虽然此身之膻臭狭小。吾不件
数而示之。此心之芳洁广大。吾不若揭日月以明之。
使其昭然共睹。天下岂能即信之哉。噫。此身之膻臭
狭小。自足至顶。自内至外。周观悉数。地则皮肉筋骨。
水则涕唾津液。黄痰白痰赤痰。又若血之腥。尿之臊。
屎之臭。蛔蛲百虫。蟠屈宛转。伸缩浮沈于五脏六腑
之间。以为高天厚地。嘉山秀水。奇花艳草。瑶宫金屋。
珍餐宝味。皆乐之而不厌也。以臭为香。以秽为洁。以
苦为乐。窃谓是足以为极乐矣。宁知天地之外。更有
他乐耶。由是观之。人为万物最灵者。而嗜执至膻至
○凡炼心者。必以话头为椎轮。然而有有心话颂。有
无心话头。有心话头。则初机精进者。有无心话头。则
无功任运者。有有心话头。于现行时。即伎俩穷矣。惟
无功任运者。生则于昏沉睡熟之际。死则于闷绝息
断之时。如水清珠。虽汩汩乎浊流之中。而光耀炯然
也。余以是知寻常世所谓散心称佛者。临命终时。冀
其得力不殊一星之火。欲沸沧海。岂不愚哉。
夫嗜膻臭者。不可与语芳洁也。执狭小者。不可与语
广大也。然而至膻至臭。至狭至小者。身也。至芳至洁
至广至大者。心也。而天下自古自今。自男自女。自贤
自愚。皆以至膻至臭。至狭至小者。执嗜而不厌。何哉。
良以皆未悟至芳至洁。至广至大者故也。如悟而知
之。虽鸟兽虫鱼之微。亦莫不慕此而厌彼矣。况首出
万物。至灵至圣者乎。虽然此身之膻臭狭小。吾不件
数而示之。此心之芳洁广大。吾不若揭日月以明之。
使其昭然共睹。天下岂能即信之哉。噫。此身之膻臭
狭小。自足至顶。自内至外。周观悉数。地则皮肉筋骨。
水则涕唾津液。黄痰白痰赤痰。又若血之腥。尿之臊。
屎之臭。蛔蛲百虫。蟠屈宛转。伸缩浮沈于五脏六腑
之间。以为高天厚地。嘉山秀水。奇花艳草。瑶宫金屋。
珍餐宝味。皆乐之而不厌也。以臭为香。以秽为洁。以
苦为乐。窃谓是足以为极乐矣。宁知天地之外。更有
他乐耶。由是观之。人为万物最灵者。而嗜执至膻至
法语¶ 第 166b 页 X73-0166.png
臭。至狭至小之身。曾不知觉。何异乎彼之蛔蛲百虫。
蟠屈于革囊之中。以为至芳至洁。至广至大。而竟弗
悟者哉。且皮肉之类。感土而有。湿者感水而有。暖者
感火而有。动者感风而有。凡有感必有还。还则所谓
至膻至臭。至狭至小者。皆不可得也。况嗜而执之者
乎。岂不即化膻臭狭小。而成芳洁广大之心乎。故曰
心山育功德。流馨万由延。又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
沤发。知此始可与语心之芳洁广大矣。纸尽姑置之
○古人之交朋友也。取其长而舍其短。就其贤而矜
其愚。长则补。贤则师。是以心愈诚而志愈坚。德愈茂
而身愈下。下则受。受则广。广则大。大则无极。无极则
不穷。不穷则能常矣。故反愆而责已者。进德之基也。
含怒而尤人者。召祸之始也。冀其不穷而能常。恶可
得哉。
心无好恶。好恶由情。故情有爱憎。而境成顺逆也。是
以遇顺境。如登春台。熙然与之偕忘。触逆境不啻乎
白刃撼胸。与之偕死。呜呼。人生若梦。憎爱如云。梦有
惺寐。云有聚散。惟所以能惺能梦者。如太虚焉。故知
太虚者。何妨云之聚散乎。今有人于此。好其人。推之
层霄之上。恶其人。陷之重泉之下。吾知其寸虚无窦。
天光奚生哉。
眼光照境。初无憎爱。不为旃檀先照。不为狗粪后照。
是谓平等光也。此片平等之光。在佛祖分上。一喜一
怒。一哀一乐。无往而非本光。于凡夫分上。热恼云中。
蟠屈于革囊之中。以为至芳至洁。至广至大。而竟弗
悟者哉。且皮肉之类。感土而有。湿者感水而有。暖者
感火而有。动者感风而有。凡有感必有还。还则所谓
至膻至臭。至狭至小者。皆不可得也。况嗜而执之者
乎。岂不即化膻臭狭小。而成芳洁广大之心乎。故曰
心山育功德。流馨万由延。又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
沤发。知此始可与语心之芳洁广大矣。纸尽姑置之
○古人之交朋友也。取其长而舍其短。就其贤而矜
其愚。长则补。贤则师。是以心愈诚而志愈坚。德愈茂
而身愈下。下则受。受则广。广则大。大则无极。无极则
不穷。不穷则能常矣。故反愆而责已者。进德之基也。
含怒而尤人者。召祸之始也。冀其不穷而能常。恶可
得哉。
心无好恶。好恶由情。故情有爱憎。而境成顺逆也。是
以遇顺境。如登春台。熙然与之偕忘。触逆境不啻乎
白刃撼胸。与之偕死。呜呼。人生若梦。憎爱如云。梦有
惺寐。云有聚散。惟所以能惺能梦者。如太虚焉。故知
太虚者。何妨云之聚散乎。今有人于此。好其人。推之
层霄之上。恶其人。陷之重泉之下。吾知其寸虚无窦。
天光奚生哉。
眼光照境。初无憎爱。不为旃檀先照。不为狗粪后照。
是谓平等光也。此片平等之光。在佛祖分上。一喜一
怒。一哀一乐。无往而非本光。于凡夫分上。热恼云中。
法语¶ 第 166c 页 X73-0166.png
时一迸露。而现行力猛。即复蔽之。故曰彩云影里神
仙现。手把红罗扇遮面。急须著眼看神仙。莫看神仙
手中扇。所谓云之与扇者。即五蕴坑中。烦恼执著也。
故善造道者。能于好恶难克之际。此光迸露之顷。著
眼窥彻。不被现行所转。是谓豪雄。少不精彩。痴云顿
合。始作观照。则力费排遣。如一夫当万。幸克者几人
哉。于光露之时。一肩领过。积劫无明当下冰消。如兵
不血刃。天下太平矣。
南印度香至国王。施无价宝珠。供养般若多罗尊者。
时国王有三子。其季开士也。尊者欲试彼所得。乃以
所施珠。问三王子曰。此珠圆明。有能及此否。第一子
月净多罗。第二子功德多罗。皆曰。此珠七宝中尊。固
无踰此。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第三子菩提多罗曰。
此是世宝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法宝为上。此是世光
未足为上。于诸光中智光为上。此是世明未足为上。
于诸明中心明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
光辨于此。既辨此巳。即知是珠。知既是珠。即明其宝。
若明其宝。宝不自宝。若辨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
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宝不自宝。要假智宝以明法宝。
然则师有其道。其宝即现。众生有道。心宝亦然。尊者
叹其辩慧。又战国诸侯之所宝。惟以珠玉为论。而知
所宝者。惟齐威王。楚王孙圉而巳。威王不以径寸之
珠为宝。楚王孙圉不以白珩为宝。是知所宝在此。两
不在彼。虽然华竺不同。而邦风轨未始不同。故以宝
仙现。手把红罗扇遮面。急须著眼看神仙。莫看神仙
手中扇。所谓云之与扇者。即五蕴坑中。烦恼执著也。
故善造道者。能于好恶难克之际。此光迸露之顷。著
眼窥彻。不被现行所转。是谓豪雄。少不精彩。痴云顿
合。始作观照。则力费排遣。如一夫当万。幸克者几人
哉。于光露之时。一肩领过。积劫无明当下冰消。如兵
不血刃。天下太平矣。
南印度香至国王。施无价宝珠。供养般若多罗尊者。
时国王有三子。其季开士也。尊者欲试彼所得。乃以
所施珠。问三王子曰。此珠圆明。有能及此否。第一子
月净多罗。第二子功德多罗。皆曰。此珠七宝中尊。固
无踰此。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第三子菩提多罗曰。
此是世宝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法宝为上。此是世光
未足为上。于诸光中智光为上。此是世明未足为上。
于诸明中心明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
光辨于此。既辨此巳。即知是珠。知既是珠。即明其宝。
若明其宝。宝不自宝。若辨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
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宝不自宝。要假智宝以明法宝。
然则师有其道。其宝即现。众生有道。心宝亦然。尊者
叹其辩慧。又战国诸侯之所宝。惟以珠玉为论。而知
所宝者。惟齐威王。楚王孙圉而巳。威王不以径寸之
珠为宝。楚王孙圉不以白珩为宝。是知所宝在此。两
不在彼。虽然华竺不同。而邦风轨未始不同。故以宝
法语¶ 第 167a 页 X73-0167.png
为宝者。照惟盈丈。以人为宝直照千里。震旦鼻祖菩
提多罗。知宝外无道。道外无宝。惟时有通塞。用有行
藏。既而少林壁观九年。得一神光。华联珠贯。以色为
声。听之以目。顿使心精遗闻。珠体独露。灵焰为灯。光
传无尽。象先而不曜。画后而圆照。不曜近昏。圆照近
智。重以悲承之。则灯又化为高广大车矣。是车也。竖
穷三际。横遍十方。兼载凡圣。包举古今。由是而观。则
魏王之乘。小大何如哉。故曰化家为国者。不知道。化
心为道者。可以兼忘天下。予以是知万物一物。万神
一神。唯善用其心者。何物非神。反是者。何神非物。何
物非神。虽云山重叠。眼绝纤尘。何神非物。虽静默渊
澄。心多窒碍。又曰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
之即神。又曰中有一宝。秘在形山。然此宝复有解宝。
行宝。證宝。忘宝。唯解宝者。则知尊其所知矣。行宝者。
其宝光渐将完矣。证宝者。宝虽巳完。不忘则用不全。
故惟忘宝者。乃能用宝也。嗟乎。宝之所以然。宁易知
哉。如知而不能行。行而不能證。中道废弛。证而不能
忘。如人在瓮。如鱼在陆。且未能自用。况能用物乎。
万物浮沈。出没苦海。虽人天有异。横竖不伦。长劫迷
坠。情为其根。情之所起。以迷自心。自心灵彻。照极循
动。动则有昏。昏又生动。昏动交加。如辘轳下上。靡有
穷巳。究实言之。情本于爱。爱滋贪疾。贪而不足。遂生
不悦。好恶无常。互生互灭。于如意境。系恋耽湎。如醉
如痴。害当顷刻。犹自嬉嬉。以相忘故耳。大都不忘。则
提多罗。知宝外无道。道外无宝。惟时有通塞。用有行
藏。既而少林壁观九年。得一神光。华联珠贯。以色为
声。听之以目。顿使心精遗闻。珠体独露。灵焰为灯。光
传无尽。象先而不曜。画后而圆照。不曜近昏。圆照近
智。重以悲承之。则灯又化为高广大车矣。是车也。竖
穷三际。横遍十方。兼载凡圣。包举古今。由是而观。则
魏王之乘。小大何如哉。故曰化家为国者。不知道。化
心为道者。可以兼忘天下。予以是知万物一物。万神
一神。唯善用其心者。何物非神。反是者。何神非物。何
物非神。虽云山重叠。眼绝纤尘。何神非物。虽静默渊
澄。心多窒碍。又曰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
之即神。又曰中有一宝。秘在形山。然此宝复有解宝。
行宝。證宝。忘宝。唯解宝者。则知尊其所知矣。行宝者。
其宝光渐将完矣。证宝者。宝虽巳完。不忘则用不全。
故惟忘宝者。乃能用宝也。嗟乎。宝之所以然。宁易知
哉。如知而不能行。行而不能證。中道废弛。证而不能
忘。如人在瓮。如鱼在陆。且未能自用。况能用物乎。
万物浮沈。出没苦海。虽人天有异。横竖不伦。长劫迷
坠。情为其根。情之所起。以迷自心。自心灵彻。照极循
动。动则有昏。昏又生动。昏动交加。如辘轳下上。靡有
穷巳。究实言之。情本于爱。爱滋贪疾。贪而不足。遂生
不悦。好恶无常。互生互灭。于如意境。系恋耽湎。如醉
如痴。害当顷刻。犹自嬉嬉。以相忘故耳。大都不忘。则
法语¶ 第 167b 页 X73-0167.png
一体生异。忘则异体如一。有二有对。有对角立。角立
之际。抗然尔我。微逆即知。惟于顺境相忘之至。异而
如一。一则无对。无对难觉。又众生最初受生。由爱而
来。顺境滋之。任运冥合。所以逆境易觉。顺境常迷。能
于顺境。照之不昧。则爱源渐竭。嗔波亦停。瞋不自瞋。
由爱所生。爱既渐除。瞋岂不灭。譬如伐木。既截其根。
枝柯自坠。瞋爱交损。亦复如是。
地无边际。皆吾足履。声无边际。皆吾心闻。地乃所履。
心乃能闻。所履者死。能静不能动。能闻者活而恒。活
故万声不昧。巨细了然。恒故声自起灭。闻者不迁。譬
诸宝镜。光明圆满。象触即照。妍媸难瞒。唯其照而不
情。丛应无迹。无迹之妙。应不流影。所以从古至今。弥
照弥閒。我心本光。普应万有。有未尝关。足之履也。其
亦如然。吾言地死。指物之权。耳根既妙。身根亦圆。足
不自显。因地以彰。地不自露。因足以知。犹若交芦。两
虚相倚。顿悟足地。能闻亦尔。
夫人之所以有生死者。以见思未断耳。见则五利使
也。思则五钝使也。历三界九地而言之。故所以有开
合也。五利使者。谓身见。边见。邪见。戒取见。戒禁取见
是也。五钝使者。谓贪瞋痴慢疑是也。此十合言也。开
则天台四教仪注中。可寻备览也。此十断尽。藏教果
头位也。圆教七信相似位也。果头七信二位贤圣。便
能六通纵任无违。山壁由之直度矣。断此十惑。初修
空观。空分别我法二执。二执即十惑也。亦开合有异
之际。抗然尔我。微逆即知。惟于顺境相忘之至。异而
如一。一则无对。无对难觉。又众生最初受生。由爱而
来。顺境滋之。任运冥合。所以逆境易觉。顺境常迷。能
于顺境。照之不昧。则爱源渐竭。嗔波亦停。瞋不自瞋。
由爱所生。爱既渐除。瞋岂不灭。譬如伐木。既截其根。
枝柯自坠。瞋爱交损。亦复如是。
地无边际。皆吾足履。声无边际。皆吾心闻。地乃所履。
心乃能闻。所履者死。能静不能动。能闻者活而恒。活
故万声不昧。巨细了然。恒故声自起灭。闻者不迁。譬
诸宝镜。光明圆满。象触即照。妍媸难瞒。唯其照而不
情。丛应无迹。无迹之妙。应不流影。所以从古至今。弥
照弥閒。我心本光。普应万有。有未尝关。足之履也。其
亦如然。吾言地死。指物之权。耳根既妙。身根亦圆。足
不自显。因地以彰。地不自露。因足以知。犹若交芦。两
虚相倚。顿悟足地。能闻亦尔。
夫人之所以有生死者。以见思未断耳。见则五利使
也。思则五钝使也。历三界九地而言之。故所以有开
合也。五利使者。谓身见。边见。邪见。戒取见。戒禁取见
是也。五钝使者。谓贪瞋痴慢疑是也。此十合言也。开
则天台四教仪注中。可寻备览也。此十断尽。藏教果
头位也。圆教七信相似位也。果头七信二位贤圣。便
能六通纵任无违。山壁由之直度矣。断此十惑。初修
空观。空分别我法二执。二执即十惑也。亦开合有异
法语¶ 第 167c 页 X73-0167.png
耳。惟圆教修进迥异常途。而一心三观。圆修满进。最
初行者。存志意在直破根本无明。不在见思尘沙也。
然而观志坚猛。任运而进。见思粗惑带落之也。如壮
夫入阵。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也。然刀头展处。王
之左右。任运而伤者。未尝不有也。王者根本无明也。
左右者。见思惑也。见思如尽。将破尘沙矣。然而非空
观能破。惟用假观。此惑可破。尘沙之为言者。言其不
明者多也。不明者何法耶。谓世出世法。世则经济王
伯。天文地理。阴阳算数。吉凶消长。文武杂秇。万物所
由。周知根本。出世则三学六度。十方尘刹佛土。或说
法之轨。度生之仪。种种方便三十七品。及八万法门
等。一皆通彻。则尘沙无明断矣。此菩萨初断此惑。遍
游十方国土。承事十方诸佛。一一问明。一一印正。了
无馀疑。自是而后。乌玄鹄白。莫不知之矣。此假观工
夫。不过博访先觉。无事不知也。言无明者。谓触事面
墙也。尘沙既破。将破根本无明矣。根本之为言者。言
其能为一切众生惑业根本故也。此根本无明。最初
本净。本不觉故。迷而循动。三细生焉。此三细者。为见
思。尘沙。根本。见思尘沙。是其枝条。枝条虽则先断。根
本犹在。行者此际。惟以中观之斧破之。然此三细。于
楞严经中。分为四十二品破之。四十二位者。谓十住。
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后心)兼前尘沙无明。故曰四十
二品。初住菩萨以中观力。四十二品中。断最初一品
无明。而入初住。即能王百佛土封疆矣。一佛土封疆
初行者。存志意在直破根本无明。不在见思尘沙也。
然而观志坚猛。任运而进。见思粗惑带落之也。如壮
夫入阵。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也。然刀头展处。王
之左右。任运而伤者。未尝不有也。王者根本无明也。
左右者。见思惑也。见思如尽。将破尘沙矣。然而非空
观能破。惟用假观。此惑可破。尘沙之为言者。言其不
明者多也。不明者何法耶。谓世出世法。世则经济王
伯。天文地理。阴阳算数。吉凶消长。文武杂秇。万物所
由。周知根本。出世则三学六度。十方尘刹佛土。或说
法之轨。度生之仪。种种方便三十七品。及八万法门
等。一皆通彻。则尘沙无明断矣。此菩萨初断此惑。遍
游十方国土。承事十方诸佛。一一问明。一一印正。了
无馀疑。自是而后。乌玄鹄白。莫不知之矣。此假观工
夫。不过博访先觉。无事不知也。言无明者。谓触事面
墙也。尘沙既破。将破根本无明矣。根本之为言者。言
其能为一切众生惑业根本故也。此根本无明。最初
本净。本不觉故。迷而循动。三细生焉。此三细者。为见
思。尘沙。根本。见思尘沙。是其枝条。枝条虽则先断。根
本犹在。行者此际。惟以中观之斧破之。然此三细。于
楞严经中。分为四十二品破之。四十二位者。谓十住。
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后心)兼前尘沙无明。故曰四十
二品。初住菩萨以中观力。四十二品中。断最初一品
无明。而入初住。即能王百佛土封疆矣。一佛土封疆
法语¶ 第 168a 页 X73-0168.png
一大千是也。一大千者。即积一千个天地。谓之小千。
积一千个小千。谓之中千。积一千个中千。谓之大千。
而初住菩萨。如此大千佛土。能王一百矣。
夫饮食男女。声色货利。未始为障道。而所以障道者。
特自身自心耳。故昔人有言。功劳莫先于有智。大患
莫若于有身。智即妄心也。身即妄身也。夫妄心者。托
物而生者也。妄身者。假物而成者也。然唯真心。物生
不生。物灭不灭。真身。气聚不聚。气散不散。物者何。前
尘之谓也。气者何。四大之谓也。所谓妄心者。触境生
情。好恶代谢。从生至老。从老至死。绵然不断。于不净
处。耽湎味著。如自髓脑。执吝不舍。虽有良师父兄善
友。言以觉之。非唯不能顿然弃舍。改恶迁善。犹至于
结恨者。不少也。此纵妄心情识。顺则欢然。逆则不悦。
如此者。所谓人头牛耳。又有劳劳勤勤。深谋远虑。以
养生为计者。贫则冀富。富则冀贵。贵则冀寿。寿则冀
仙。情波浩浩。无有穷巳。此谓痴众生也。究而言之。如
此妄念。终朝汩汩。毕世辛勤。不过最初一点妄心不
能空耳。我故曰饮食男女声色货利。非能障道也。障
道者。惟此妄心也。此妄心。又名智者何哉。以其善谋
能画故也。若能废此妄心。从前种种勤劳。如汤消冰。
泮然荡矣。然能废此心者。非真为死生汉子。英灵豪
杰。未易易也。金刚般若经中。须菩提首以降心为问
者。盖知此心苦海源头生死根株故也。此心一废。智
识销融。所谓真心者。如浮云散而明月彰矣。明月照
积一千个小千。谓之中千。积一千个中千。谓之大千。
而初住菩萨。如此大千佛土。能王一百矣。
夫饮食男女。声色货利。未始为障道。而所以障道者。
特自身自心耳。故昔人有言。功劳莫先于有智。大患
莫若于有身。智即妄心也。身即妄身也。夫妄心者。托
物而生者也。妄身者。假物而成者也。然唯真心。物生
不生。物灭不灭。真身。气聚不聚。气散不散。物者何。前
尘之谓也。气者何。四大之谓也。所谓妄心者。触境生
情。好恶代谢。从生至老。从老至死。绵然不断。于不净
处。耽湎味著。如自髓脑。执吝不舍。虽有良师父兄善
友。言以觉之。非唯不能顿然弃舍。改恶迁善。犹至于
结恨者。不少也。此纵妄心情识。顺则欢然。逆则不悦。
如此者。所谓人头牛耳。又有劳劳勤勤。深谋远虑。以
养生为计者。贫则冀富。富则冀贵。贵则冀寿。寿则冀
仙。情波浩浩。无有穷巳。此谓痴众生也。究而言之。如
此妄念。终朝汩汩。毕世辛勤。不过最初一点妄心不
能空耳。我故曰饮食男女声色货利。非能障道也。障
道者。惟此妄心也。此妄心。又名智者何哉。以其善谋
能画故也。若能废此妄心。从前种种勤劳。如汤消冰。
泮然荡矣。然能废此心者。非真为死生汉子。英灵豪
杰。未易易也。金刚般若经中。须菩提首以降心为问
者。盖知此心苦海源头生死根株故也。此心一废。智
识销融。所谓真心者。如浮云散而明月彰矣。明月照
法语¶ 第 168b 页 X73-0168.png
世。高低远近。四海百川。行潦蹄涔。处处影见。然未尝
有心也。惟悟此心者。虽凡夫而即佛矣。不悟。佛亦凡
夫也。妄心真心。并陈于此。有志出世者留心焉。妄身
真身不暇言矣。
能所分而不断者。良以能本非所。所本非能。然则能
不自能。所不自所。能不自能。由所故能。所不自所。由
能故所。由所故能。则功属于所矣。由能故所。亦功归
于能矣。功属于所。则独立者所也。功归于能。则独立
者能也。凡谓独立则无待。故曰不分。不独立则有待。
故曰分。知此则得实相之用矣。实相者。毫无渗漏之
谓也。
古人云。难易相成。是以难即易之机。故畏难者。谓之
自塞易机。易者。灵而常通之谓也。通即易。易即变。变
则神。
大智道人每晓人曰。世之迷倒者。莫甚贪欲。而贪欲
之起。起于前境。前境虽众。惟男女色相最为妖嫚。男
爱女色。观女如花。女爱男相。观男如宝。绵著生爱。虽
白刃甘蹈。汤火可赴。败名丧德。玷俗戕生。亦不暇顾
矣。殊不知揭妆饰而观之。四衢之中。头蓬丑露。岂惟
不生爱著。且呕哕不胜矣。再揭皮而观之。宁独呕哕。
且不胜恐怖矣。再去肉而观之。则白骨颓然。宁独恐
怖巳哉。始悟由空有骨。由骨有肉。由肉有皮。四者具
而加严饰。乃能惑人。今天下纷然。如登春台。如观好
花。至死不悟。可不哀哉。奚若外严饰而观其皮。外皮
有心也。惟悟此心者。虽凡夫而即佛矣。不悟。佛亦凡
夫也。妄心真心。并陈于此。有志出世者留心焉。妄身
真身不暇言矣。
能所分而不断者。良以能本非所。所本非能。然则能
不自能。所不自所。能不自能。由所故能。所不自所。由
能故所。由所故能。则功属于所矣。由能故所。亦功归
于能矣。功属于所。则独立者所也。功归于能。则独立
者能也。凡谓独立则无待。故曰不分。不独立则有待。
故曰分。知此则得实相之用矣。实相者。毫无渗漏之
谓也。
古人云。难易相成。是以难即易之机。故畏难者。谓之
自塞易机。易者。灵而常通之谓也。通即易。易即变。变
则神。
大智道人每晓人曰。世之迷倒者。莫甚贪欲。而贪欲
之起。起于前境。前境虽众。惟男女色相最为妖嫚。男
爱女色。观女如花。女爱男相。观男如宝。绵著生爱。虽
白刃甘蹈。汤火可赴。败名丧德。玷俗戕生。亦不暇顾
矣。殊不知揭妆饰而观之。四衢之中。头蓬丑露。岂惟
不生爱著。且呕哕不胜矣。再揭皮而观之。宁独呕哕。
且不胜恐怖矣。再去肉而观之。则白骨颓然。宁独恐
怖巳哉。始悟由空有骨。由骨有肉。由肉有皮。四者具
而加严饰。乃能惑人。今天下纷然。如登春台。如观好
花。至死不悟。可不哀哉。奚若外严饰而观其皮。外皮
法语¶ 第 168c 页 X73-0168.png
而观其肉骨。外肉骨而观其空。外空而观无生。夫无
生者。众圣之所宅。万灵之所始。故曰惟得始者。可以
善终。如不穷其始而死。虽金棺银椁藏之吉地。谓之
善终者乎。
作若有作。安能有止。止若有止。岂复有任。任若有任。
安得有灭。惟其不作不止不任不灭。所以能作作止
止任任灭灭也。有人荐此。则三世十方。五蕴十八界。
拈取丝毫许。向人前抛掷。吾恐黄面瞿昙亦无辣手
○楞严经曰。妙触宣明。此语开剖本光无剩矣。第学
者。思致不妙。往往当面蹉过。昔有堂头问僧。隔壁听
钗钏声即破戒。戒作么持。僧曰。好个入路。由是而观。
在身则为妙触宣明。在耳则为妙声宣明。一根既然。
何根不尔。又四祖信大师年十四。参粲大师曰。愿和
尚与信个解脱法门。粲曰。解脱则且止。即今谁缚汝。
信遂大悟于言下。古德有言曰。搕著撞著。无非入路。
良不我欺也。
师曰。坐静有三品。曰下劣坐。平等坐。增上坐。下劣坐
者。伹能舌拄龈腭。齿关谨密。双手握拳夹脊。天柱挺
竖不欹。以信力为主。或持半偈。或持佛号及咒。上有
严师慈护。下有法侣夹辅。是谓下劣坐也。平等坐者。
初以识破根尘识三界为主。于三界始末。洞悉无疑。
临坐时。视身如云影。视心如网风。别无作手。若能坚
劲。昏散痛痒。自然剥落。或一坐半日。或两三日。饮食
不进。气力仍旧。是谓平等坐也。增上坐者。是以洞彻
生者。众圣之所宅。万灵之所始。故曰惟得始者。可以
善终。如不穷其始而死。虽金棺银椁藏之吉地。谓之
善终者乎。
作若有作。安能有止。止若有止。岂复有任。任若有任。
安得有灭。惟其不作不止不任不灭。所以能作作止
止任任灭灭也。有人荐此。则三世十方。五蕴十八界。
拈取丝毫许。向人前抛掷。吾恐黄面瞿昙亦无辣手
○楞严经曰。妙触宣明。此语开剖本光无剩矣。第学
者。思致不妙。往往当面蹉过。昔有堂头问僧。隔壁听
钗钏声即破戒。戒作么持。僧曰。好个入路。由是而观。
在身则为妙触宣明。在耳则为妙声宣明。一根既然。
何根不尔。又四祖信大师年十四。参粲大师曰。愿和
尚与信个解脱法门。粲曰。解脱则且止。即今谁缚汝。
信遂大悟于言下。古德有言曰。搕著撞著。无非入路。
良不我欺也。
师曰。坐静有三品。曰下劣坐。平等坐。增上坐。下劣坐
者。伹能舌拄龈腭。齿关谨密。双手握拳夹脊。天柱挺
竖不欹。以信力为主。或持半偈。或持佛号及咒。上有
严师慈护。下有法侣夹辅。是谓下劣坐也。平等坐者。
初以识破根尘识三界为主。于三界始末。洞悉无疑。
临坐时。视身如云影。视心如网风。别无作手。若能坚
劲。昏散痛痒。自然剥落。或一坐半日。或两三日。饮食
不进。气力仍旧。是谓平等坐也。增上坐者。是以洞彻
法语¶ 第 169a 页 X73-0169.png
本心为事。或以古德机缘。关技痒者。自然凝结不化。
若负戴天不共之仇。我不欲瞋闷。而瞋闷塞破虚空。
直得依正圣凡。合下尽翻窠窟。有此等志气力量。累
足蒲团。以刻超劫。而无超劫之心。到此时昏散无渠
栖泊处。尽十方三世都卢是一个话头。迥迥然在前
塞煞眉眼。忽然心地有爆豆之机。不生欣喜。何以故。
渠我故有。今适相逢。有何奇特。是谓增上坐也。
小人与君子处。莫之然恒有不快君子之心。此正小
人之情也。如小人幸而自知此情。痛力克治。则不烦
岁月。便觉与君子处。则快然。与众人处。则惕然矣。从
此以明勇为前茅。克治弗巳。将来与众人处则快然。
与君子处则惕然也。如至此。更克治之不休。则又非
深于悟自心者不能耳。
天机粗涩。佛语即障。万苦骈集。而天机深者。皆导师
也。故曰善用其心。触处缘因。不善用心。头头障碍。如
威音之前。未有佛兴。而因缘无地。则威音之师。毕竟
其谁。殊不知苦即导师。何用别徵。然威音之后。亦以
苦。亦以乐。亦以不苦不乐。杂示而为熏机。又万不同
也。惟威音非苦煎逼。虽天机深。觉亦难开。觉开则一
切缘因。皆从中流出。此威音果上之用也。思之。则凡
有疑滞。可触类而通矣。
凡夫之知周乎六尺。圣人之知无外不了。然凡夫之
知。离无外不了之知。则知无所本。如唤六尺之知心
为自心。则心惟六尺。而六尺之外。毫无所知。如洗荡
若负戴天不共之仇。我不欲瞋闷。而瞋闷塞破虚空。
直得依正圣凡。合下尽翻窠窟。有此等志气力量。累
足蒲团。以刻超劫。而无超劫之心。到此时昏散无渠
栖泊处。尽十方三世都卢是一个话头。迥迥然在前
塞煞眉眼。忽然心地有爆豆之机。不生欣喜。何以故。
渠我故有。今适相逢。有何奇特。是谓增上坐也。
小人与君子处。莫之然恒有不快君子之心。此正小
人之情也。如小人幸而自知此情。痛力克治。则不烦
岁月。便觉与君子处。则快然。与众人处。则惕然矣。从
此以明勇为前茅。克治弗巳。将来与众人处则快然。
与君子处则惕然也。如至此。更克治之不休。则又非
深于悟自心者不能耳。
天机粗涩。佛语即障。万苦骈集。而天机深者。皆导师
也。故曰善用其心。触处缘因。不善用心。头头障碍。如
威音之前。未有佛兴。而因缘无地。则威音之师。毕竟
其谁。殊不知苦即导师。何用别徵。然威音之后。亦以
苦。亦以乐。亦以不苦不乐。杂示而为熏机。又万不同
也。惟威音非苦煎逼。虽天机深。觉亦难开。觉开则一
切缘因。皆从中流出。此威音果上之用也。思之。则凡
有疑滞。可触类而通矣。
凡夫之知周乎六尺。圣人之知无外不了。然凡夫之
知。离无外不了之知。则知无所本。如唤六尺之知心
为自心。则心惟六尺。而六尺之外。毫无所知。如洗荡
法语¶ 第 169b 页 X73-0169.png
此知。则无外不了之知。终不得矣。如不洗荡此知。则
无外不了之知。亦终不得矣。故曰即能知不得遍知。
离能知不得遍知。离即离非。不得遍知。即离即非。不
得遍知。此圣人万古不欺之言也。
大抵众生之机。不越四料简。有高而不能下者。有下
而不能高者。有不能高下者。有能高能下者。善教者
随机引接。
夫真心明净。本自圆照。照极昏生。瞥成业相。由是转
现顿兴。冥然能所。然而智相未起。犹无分别。因不了
现相。从自心生。妄生分别。分别即智相也。智相即是
意识。种种爱憎。千态万状变幻无常。妄分彊界。若无
意识。而眼耳鼻舌身之五识。虽各寄根。各守分限。然
皆无分别。既无分别。五本无五。则眼耳等识。言一亦
可。言五亦可。六根不能互用。总因意识横计。眼则能
见。耳则能闻等。意识若空。则眼耳识等。终日见闻。未
尝见闻。以无分别故。凡有分别。即有能所。能分别者
是心。所分别者是境。心境角立。物我纷然。故迷彼明
净。所以一个精明。分为六用。眼乃见色。耳乃闻声。情
尘交互。妄生妄灭。无有了期。故眼离明暗。则无见体。
馀五亦然。见体既无。谁明尘相。尘相既无。见体亦无。
尘见双亡。元一真心。此个真心。情生则转为根尘。情
空则根尘元是真心。根尘真心。迷之成二。悟之元一。
只此一名。待二乃有。二若不有。一何所寄。譬如说个
不可得。待有可得。有此不可得。始有可得。若无不可
无外不了之知。亦终不得矣。故曰即能知不得遍知。
离能知不得遍知。离即离非。不得遍知。即离即非。不
得遍知。此圣人万古不欺之言也。
大抵众生之机。不越四料简。有高而不能下者。有下
而不能高者。有不能高下者。有能高能下者。善教者
随机引接。
夫真心明净。本自圆照。照极昏生。瞥成业相。由是转
现顿兴。冥然能所。然而智相未起。犹无分别。因不了
现相。从自心生。妄生分别。分别即智相也。智相即是
意识。种种爱憎。千态万状变幻无常。妄分彊界。若无
意识。而眼耳鼻舌身之五识。虽各寄根。各守分限。然
皆无分别。既无分别。五本无五。则眼耳等识。言一亦
可。言五亦可。六根不能互用。总因意识横计。眼则能
见。耳则能闻等。意识若空。则眼耳识等。终日见闻。未
尝见闻。以无分别故。凡有分别。即有能所。能分别者
是心。所分别者是境。心境角立。物我纷然。故迷彼明
净。所以一个精明。分为六用。眼乃见色。耳乃闻声。情
尘交互。妄生妄灭。无有了期。故眼离明暗。则无见体。
馀五亦然。见体既无。谁明尘相。尘相既无。见体亦无。
尘见双亡。元一真心。此个真心。情生则转为根尘。情
空则根尘元是真心。根尘真心。迷之成二。悟之元一。
只此一名。待二乃有。二若不有。一何所寄。譬如说个
不可得。待有可得。有此不可得。始有可得。若无不可
法语¶ 第 169c 页 X73-0169.png
得。可得亦何所寄。则前所谓业转现三相及智相。复
归元真。盖迷元真。而有此等。悟此等而显元真。此等
元真。不是两物。譬如一个醒人。少有昏生。虽闻外声。
又不明了。虽不明了。又闻外声。唤他作醒。实不明了。
唤他作昏。又闻外声。到此境界。谓之昏醒相半。有人
唤之。则随醒边。无人唤之。则随昏边。既随昏边。外不
了境。内不作梦。昏然而凝。能所未成。少顷入梦。能所
则有。初者谓之證自證分。二者谓之自證分。入梦则
分两分。能见者谓之见分。所见者谓之相分。法喻参
合。理自晓然。
色生处即是空生。空生处即是色生。万法虽广。无越
空色。苟能洞达色空。则无塞非通。无通非圆。圆则理
彻事穷。佛祖圣贤。便可同一鼻孔出气矣。
根尘非物。妄想成迷。妄想元空。根尘成滞。余以是知
根尘。非妄想而不有。妄想非根尘而本无。不有则山
河非碍。本无则念虑非知。山河非碍。则无往而非身。
念虑非知。则无往而非心。无往而非身。则尘尘刹刹
皆功德之聚。无往而非心。则念念心心总妙应之机。
情与无情。本来一片。佛与众生。元非两致。是以众生
笑语。即如来圆极之谈。诸佛梵音。即众生诙谐之语。
或谓我但按指。海印发光。或谓我謦欬涕唾。皆西来
意。真不我欺。自是众生不了自心。非幻成幻。直下知
归。本来成现。虽然造斯玄极。功由慧力。譬夫观语实
相者。究语所从。若生于觉观。外无匡郭。则音韵不成。
归元真。盖迷元真。而有此等。悟此等而显元真。此等
元真。不是两物。譬如一个醒人。少有昏生。虽闻外声。
又不明了。虽不明了。又闻外声。唤他作醒。实不明了。
唤他作昏。又闻外声。到此境界。谓之昏醒相半。有人
唤之。则随醒边。无人唤之。则随昏边。既随昏边。外不
了境。内不作梦。昏然而凝。能所未成。少顷入梦。能所
则有。初者谓之證自證分。二者谓之自證分。入梦则
分两分。能见者谓之见分。所见者谓之相分。法喻参
合。理自晓然。
色生处即是空生。空生处即是色生。万法虽广。无越
空色。苟能洞达色空。则无塞非通。无通非圆。圆则理
彻事穷。佛祖圣贤。便可同一鼻孔出气矣。
根尘非物。妄想成迷。妄想元空。根尘成滞。余以是知
根尘。非妄想而不有。妄想非根尘而本无。不有则山
河非碍。本无则念虑非知。山河非碍。则无往而非身。
念虑非知。则无往而非心。无往而非身。则尘尘刹刹
皆功德之聚。无往而非心。则念念心心总妙应之机。
情与无情。本来一片。佛与众生。元非两致。是以众生
笑语。即如来圆极之谈。诸佛梵音。即众生诙谐之语。
或谓我但按指。海印发光。或谓我謦欬涕唾。皆西来
意。真不我欺。自是众生不了自心。非幻成幻。直下知
归。本来成现。虽然造斯玄极。功由慧力。譬夫观语实
相者。究语所从。若生于觉观。外无匡郭。则音韵不成。
法语¶ 第 170a 页 X73-0170.png
若生于根器。内无觉观。则鼓击无由。反复推穷。两端
不有。二既不有。中又何来。当体无依。豁然独露。如是
则岂五目之能窥。四智之可测哉(示弟子)。
修行易而悟心难。悟心易而治心难。治心易而无心
难。无心易而用心难。如倚门傍户者。不可与语此也。
学佛者。倚傍释迦。学儒者倚傍孔子。学道者倚傍老
子。离却倚傍。露地上立脚。如师子王往返游行。跳踯
自在。了无依倚。唯悟彻心光者。信手便用。若定上座
从临济来。或问如何是禅和穷到底。定即搊住。掷向
桥下。有同行者解之。定曰。若不是这老冻脓。直教禅
和穷到底。定可谓信手便用者矣。如是之用。出世即
名为佛。经世即名为儒。养生即名为老。彼倚门傍户
者。譬犹贾舟。自无势力。假冒他势。扁其额曰。某翰阁。
某部寺。某台谏。以欺诳一切不知者。鲜不望风而靡。
若彼真主卒然相值。则所冒扁。不唯不敢炫耀。而且
覆藏之不暇矣。呜呼。男儿家顶天立地。睁眉努眼。高
谈阔论。孰不自谓圣贤豪杰之徒。一朝撞著个没面
目汉子。将无孔铁椎。轻轻敲击。未有不眼目动定。支
吾不及。如是而安望其能知四难之旨乎。
皮裘子曰。外离无合。外合无离。离由合生。合由离起。
以离推合。合无所从。以合推离。离无所自。至人知离
合无我。遂推自于远近无常古今无待也。是以先天
而生不为老。后天而降不为少。近取诸身。既其然矣。
远取诸物。未始有二道焉。于六尘之中。就触尘推之
不有。二既不有。中又何来。当体无依。豁然独露。如是
则岂五目之能窥。四智之可测哉(示弟子)。
修行易而悟心难。悟心易而治心难。治心易而无心
难。无心易而用心难。如倚门傍户者。不可与语此也。
学佛者。倚傍释迦。学儒者倚傍孔子。学道者倚傍老
子。离却倚傍。露地上立脚。如师子王往返游行。跳踯
自在。了无依倚。唯悟彻心光者。信手便用。若定上座
从临济来。或问如何是禅和穷到底。定即搊住。掷向
桥下。有同行者解之。定曰。若不是这老冻脓。直教禅
和穷到底。定可谓信手便用者矣。如是之用。出世即
名为佛。经世即名为儒。养生即名为老。彼倚门傍户
者。譬犹贾舟。自无势力。假冒他势。扁其额曰。某翰阁。
某部寺。某台谏。以欺诳一切不知者。鲜不望风而靡。
若彼真主卒然相值。则所冒扁。不唯不敢炫耀。而且
覆藏之不暇矣。呜呼。男儿家顶天立地。睁眉努眼。高
谈阔论。孰不自谓圣贤豪杰之徒。一朝撞著个没面
目汉子。将无孔铁椎。轻轻敲击。未有不眼目动定。支
吾不及。如是而安望其能知四难之旨乎。
皮裘子曰。外离无合。外合无离。离由合生。合由离起。
以离推合。合无所从。以合推离。离无所自。至人知离
合无我。遂推自于远近无常古今无待也。是以先天
而生不为老。后天而降不为少。近取诸身。既其然矣。
远取诸物。未始有二道焉。于六尘之中。就触尘推之
法语¶ 第 170b 页 X73-0170.png
如此。然受杖楚者。不能究痛之始终。则不免魂惊骨
骇。酸楚入心。虽息断形消。神游气散。而能知者。尚抱
痛取生。生隔世矣。而痛犹历然。或自祖而传于父。自
父而传于子。子孙相继。积五代而痛始化。呜呼众生
积情。情积成坚。至于贤女化为贞石。苌弘血光为碧。
推其所以然之故。始从迷性为情。情积而万化无恒。
故变化者。不出乎有待。有待。始终之别名也。智者知
其如此。直推痛于未痛之前。于既痛之后。始终了无
受痛之地。正当痛时。以勇乘明。应念化痛为乐。痛化
则在有而能无。乐存则在无而能有。在有而能无。可
以卷舒尘刹于毛孔。在无而能有。可以展毛孔而吐
山河也。故曰。善观察者。即一尘而入佛智。乃今以触
之一尘。始于离合相推。延而至远近古今。靡不达也。
况入尘尘三昧者哉。
一切寤时。于有色处则见色。于无色处不见色。此天
下之常情也。一切梦时。于无色处则见有色。于有色
处不见色。此亦天下之常情也。惟达道者。以梦时无
色处见色之情。验寤时有色处见色之妄。皎如日星。
更有何惑哉。
夫疑情纵想。则情愈滞而惑愈深。系意念明。则澄鉴
朗照而造极弥密。心如水火。拥之聚之。则其用弥全。
决之散之。则其势弥薄。故论云。质微则势重。质重则
势微。如地质重故势不如水。水性重故力不如火。火
不如风。风不如心。心无形。故力无上。神通变化。入不
骇。酸楚入心。虽息断形消。神游气散。而能知者。尚抱
痛取生。生隔世矣。而痛犹历然。或自祖而传于父。自
父而传于子。子孙相继。积五代而痛始化。呜呼众生
积情。情积成坚。至于贤女化为贞石。苌弘血光为碧。
推其所以然之故。始从迷性为情。情积而万化无恒。
故变化者。不出乎有待。有待。始终之别名也。智者知
其如此。直推痛于未痛之前。于既痛之后。始终了无
受痛之地。正当痛时。以勇乘明。应念化痛为乐。痛化
则在有而能无。乐存则在无而能有。在有而能无。可
以卷舒尘刹于毛孔。在无而能有。可以展毛孔而吐
山河也。故曰。善观察者。即一尘而入佛智。乃今以触
之一尘。始于离合相推。延而至远近古今。靡不达也。
况入尘尘三昧者哉。
一切寤时。于有色处则见色。于无色处不见色。此天
下之常情也。一切梦时。于无色处则见有色。于有色
处不见色。此亦天下之常情也。惟达道者。以梦时无
色处见色之情。验寤时有色处见色之妄。皎如日星。
更有何惑哉。
夫疑情纵想。则情愈滞而惑愈深。系意念明。则澄鉴
朗照而造极弥密。心如水火。拥之聚之。则其用弥全。
决之散之。则其势弥薄。故论云。质微则势重。质重则
势微。如地质重故势不如水。水性重故力不如火。火
不如风。风不如心。心无形。故力无上。神通变化。入不
法语¶ 第 170c 页 X73-0170.png
思议。心之力也。心力既全。乃能转昏入明。明虽愈于
不明。而明未全也。明全在于忘照。照忘然后无明非
明。无非明耳。乃几乎息矣。几乎息者。慧之功也。故经
云。无禅不智。无智不禅。然则禅非智不照。照非禅不
成。大哉禅智之业。可不务乎。
僧问临济见大愚还。如何黄蘖便知渠大事巳彻。师
曰。寒者得酒。颜面生春。饥者得饭。精神发悦。况醉无
上醍醐者哉。
包万物者。天地也。包天地者。泰清也。包泰清者知是
何物。有物则不能载有形。无物则功何所存。知则不
疑。疑则不知。不知而不求其知。终不知矣。人为万物
之灵。知愚知贤。知寒知暑。知香知臭。知古知今。于是
物也。而独不知。人果灵乎。不灵乎。
般若者。真智慧火也。凡夫二乘皆有。而不皆善用之。
或执有。或执无。知有知无所谓真知也。真智慧火。触
有有坏。触无无坏矣。
因境有之心。凡有而圣无。惟无生之心。圣凡共有。凡
有而圣无者。有待之影也。圣凡共有者。无待之光也。
向上一路。则又非无待有待可能彷佛。惟本色衲子
鼻孔在手。所以生杀自在。圣凡交驰。正与而夺。正杀
而生。夜光在盘。其宛转横斜。冲突流转。不可以意得
之。惟其不可以意得者。不可以即知求。离知求。非即
非离求。
因送亡僧骨入普同塔。问大众曰。此把骨头。与天界
不明。而明未全也。明全在于忘照。照忘然后无明非
明。无非明耳。乃几乎息矣。几乎息者。慧之功也。故经
云。无禅不智。无智不禅。然则禅非智不照。照非禅不
成。大哉禅智之业。可不务乎。
僧问临济见大愚还。如何黄蘖便知渠大事巳彻。师
曰。寒者得酒。颜面生春。饥者得饭。精神发悦。况醉无
上醍醐者哉。
包万物者。天地也。包天地者。泰清也。包泰清者知是
何物。有物则不能载有形。无物则功何所存。知则不
疑。疑则不知。不知而不求其知。终不知矣。人为万物
之灵。知愚知贤。知寒知暑。知香知臭。知古知今。于是
物也。而独不知。人果灵乎。不灵乎。
般若者。真智慧火也。凡夫二乘皆有。而不皆善用之。
或执有。或执无。知有知无所谓真知也。真智慧火。触
有有坏。触无无坏矣。
因境有之心。凡有而圣无。惟无生之心。圣凡共有。凡
有而圣无者。有待之影也。圣凡共有者。无待之光也。
向上一路。则又非无待有待可能彷佛。惟本色衲子
鼻孔在手。所以生杀自在。圣凡交驰。正与而夺。正杀
而生。夜光在盘。其宛转横斜。冲突流转。不可以意得
之。惟其不可以意得者。不可以即知求。离知求。非即
非离求。
因送亡僧骨入普同塔。问大众曰。此把骨头。与天界
法语¶ 第 171a 页 X73-0171.png
寺佛牙。且道是同是别。同则凡圣不分。别则心外有
法。速道速道。众无对。良久曰。一入普同僧海里。慈悲
波浪泼天香。
饥渴烧心。令人热恼几死。少得饮食济之。便觉无限
清凉。不求而足。殊不知饥渴之初。有不饥渴者存焉。
但肯徐而察之。如池开水满。月忽现前。岂待傍人指
点。然后见哉。虽然众人以饮食男女生饥渴。自众人
而上者。以功名生饥渴。或以义理道德性命生饥渴。
虽复高明与卑暗之不同。而饥渴之前者。未始不同
也。故君子急以闻道为前茅。
夫空色一条。而或两之。两之者。人自两耳。所谓一者。
果两乎者。然一若不两。则万物奚源。两若不一。则众
人绝梯圣之阶矣。故曰但愿空诸所有。慎物实诸所
无。
梧桐壮风。芭蕉壮雨。梧桐芭蕉产于地。而风雨来乎
天。如风雨不资乎两者之善壮。则飘风骤雨。乃知其
威。而微细时。桐蕉虽有若无也。故曰天不资地无以
生。地不资天无以长。夫有形之大者。莫过乎天地。尚
必相须而能成其体。故毛虫羽虫苟无雌雄。则其化
也易穷。今有人于此。进道德而退势利。殊不知微进
则退无其母。微退则进无其资。若然者。道德势利。初
非两物也。惟善用者。势力皆道德也。不善用。则道德
隐然流而为势利。昧者不知也。是故道不足。则以德
济之。德不足必资乎仁义。仁义不足。必流于刑名。惟
法。速道速道。众无对。良久曰。一入普同僧海里。慈悲
波浪泼天香。
饥渴烧心。令人热恼几死。少得饮食济之。便觉无限
清凉。不求而足。殊不知饥渴之初。有不饥渴者存焉。
但肯徐而察之。如池开水满。月忽现前。岂待傍人指
点。然后见哉。虽然众人以饮食男女生饥渴。自众人
而上者。以功名生饥渴。或以义理道德性命生饥渴。
虽复高明与卑暗之不同。而饥渴之前者。未始不同
也。故君子急以闻道为前茅。
夫空色一条。而或两之。两之者。人自两耳。所谓一者。
果两乎者。然一若不两。则万物奚源。两若不一。则众
人绝梯圣之阶矣。故曰但愿空诸所有。慎物实诸所
无。
梧桐壮风。芭蕉壮雨。梧桐芭蕉产于地。而风雨来乎
天。如风雨不资乎两者之善壮。则飘风骤雨。乃知其
威。而微细时。桐蕉虽有若无也。故曰天不资地无以
生。地不资天无以长。夫有形之大者。莫过乎天地。尚
必相须而能成其体。故毛虫羽虫苟无雌雄。则其化
也易穷。今有人于此。进道德而退势利。殊不知微进
则退无其母。微退则进无其资。若然者。道德势利。初
非两物也。惟善用者。势力皆道德也。不善用。则道德
隐然流而为势利。昧者不知也。是故道不足。则以德
济之。德不足必资乎仁义。仁义不足。必流于刑名。惟
法语¶ 第 171b 页 X73-0171.png
圣继圣则不流降。是吾不得而知焉。
古之忧天下者。以饮食男女为大欲。思欲治之。殊不
知忧其一而不忧其二者也。夫饮食男女。若无能知。
则相悦之地。甘味之本无由矣。能知之不忧。而忧所
知。是不知类也。然能知难破。类油入面。以其习熟成
性。苟不能洞明本心。以无我而灵者治之。则油终不
出矣。今天下号称讲道者。不知能知是贼。豢养无法。
又力滋培之。所谓无我而灵者。亦终屈而不伸矣。更
有甚者。认能知为主人公。为见性。为良知。噫。唤奴作
郎。何其甚也。夫蝼蚁之知。能周芥许。鹍鹏之知。能周
数千里。然究其所从。名有大小。能则一也。故曰剖一
微尘。出大千经卷。非闻道者不能焉。如龙闻以神。蛇
眼闻。牛鼻闻。根易而闻不殊。则能知者。可以类推矣。
一身九想。初皆强观。强观力熟。应念但见。见胀则恶。
见坏则恐。恐恶难堪。计弃此身。如厌死蛇。腥臭逆鼻。
魂梦觳觫。况复眼观。行者至此。欲觅淫心。等焦谷芽。
如石女儿。十方推求。五内遍搜。一切毛孔。往复搜剔。
臭秽薰蒸。淫念何地。推求一死。乃快吾意。一想力成
欲海顿枯。若彼诸想。一一成就。何秽不涤。秽想既尔。
净想之因。初无定相。一微之忽。忽而随流。流而不返。
计臭为香。由忽积刻。由刻积时。由时积日。由日积月。
由月积岁。由岁积劫。由劫积迷。如油入面。情不复性。
面难出油。一迷永迷。觉路昏黑。爱欲为命。升沉万端。
六道板筑。三涂习熟。刀血火烧。饮食衣服。苦痛无量。
古之忧天下者。以饮食男女为大欲。思欲治之。殊不
知忧其一而不忧其二者也。夫饮食男女。若无能知。
则相悦之地。甘味之本无由矣。能知之不忧。而忧所
知。是不知类也。然能知难破。类油入面。以其习熟成
性。苟不能洞明本心。以无我而灵者治之。则油终不
出矣。今天下号称讲道者。不知能知是贼。豢养无法。
又力滋培之。所谓无我而灵者。亦终屈而不伸矣。更
有甚者。认能知为主人公。为见性。为良知。噫。唤奴作
郎。何其甚也。夫蝼蚁之知。能周芥许。鹍鹏之知。能周
数千里。然究其所从。名有大小。能则一也。故曰剖一
微尘。出大千经卷。非闻道者不能焉。如龙闻以神。蛇
眼闻。牛鼻闻。根易而闻不殊。则能知者。可以类推矣。
一身九想。初皆强观。强观力熟。应念但见。见胀则恶。
见坏则恐。恐恶难堪。计弃此身。如厌死蛇。腥臭逆鼻。
魂梦觳觫。况复眼观。行者至此。欲觅淫心。等焦谷芽。
如石女儿。十方推求。五内遍搜。一切毛孔。往复搜剔。
臭秽薰蒸。淫念何地。推求一死。乃快吾意。一想力成
欲海顿枯。若彼诸想。一一成就。何秽不涤。秽想既尔。
净想之因。初无定相。一微之忽。忽而随流。流而不返。
计臭为香。由忽积刻。由刻积时。由时积日。由日积月。
由月积岁。由岁积劫。由劫积迷。如油入面。情不复性。
面难出油。一迷永迷。觉路昏黑。爱欲为命。升沉万端。
六道板筑。三涂习熟。刀血火烧。饮食衣服。苦痛无量。
法语¶ 第 171c 页 X73-0171.png
彻心入骨。圣人哀之。教即此想。强观不净。不净功圆。
颠倒习化。即蛇而龙。即凡而圣。长揖苦趣。生死缚解。
无我之乐。乐无有尽。逆推其功。由一想始。
发挥谈论。是文字般若。能勘破身心迷情。是观照般
若。佛与众生同体。是实相般若。
此心本来。唤识不得。唤智不得。故曰。说是一物则不
中。柰何无性随缘。瞥生一念。自尔之后。三细六粗次
第名焉。所谓大圆镜智者。法身上用平等性智。在凡
夫时名染污识。此染污。非是外染污。谓其计八识见
分为我。究理言之。见分实非其我。以其横执而计之。
为此识体。此识体以我为主。即生痴见慢爱。谓之四
惑。此四惑不比六识。烦恼动心。发念乃生。乃是莫知
然而然。凡触境界。自然而憎。自然而恶。此习最细。又
唤做俱生无明。此就染言也。若就净言之。六识作法
空观。即七识法执自伏。如六识作二空观久。六识自
转为妙观察智。久而精进。观力渐猛。即七识我法二
执。溶然冰销。成平等性智。至于八识。及前五识。化为
大圆镜智。成所作智。此二智在果上。一念相应时转。
不涉阶级者也。前所谓三细六粗者。八识之异称也。
由是观之。莫愁八识不成大圆镜智。五识不成成所
作智。但要六识上著得力。见得透。日积月深。自然转
识成智。六识既转成智。不坐顶堕。加功不巳。七识自
然转平等性智。此二智在凡夫最初发心。出世一念。
至于第七地。是其收功也。至于八地九地十地。及等
颠倒习化。即蛇而龙。即凡而圣。长揖苦趣。生死缚解。
无我之乐。乐无有尽。逆推其功。由一想始。
发挥谈论。是文字般若。能勘破身心迷情。是观照般
若。佛与众生同体。是实相般若。
此心本来。唤识不得。唤智不得。故曰。说是一物则不
中。柰何无性随缘。瞥生一念。自尔之后。三细六粗次
第名焉。所谓大圆镜智者。法身上用平等性智。在凡
夫时名染污识。此染污。非是外染污。谓其计八识见
分为我。究理言之。见分实非其我。以其横执而计之。
为此识体。此识体以我为主。即生痴见慢爱。谓之四
惑。此四惑不比六识。烦恼动心。发念乃生。乃是莫知
然而然。凡触境界。自然而憎。自然而恶。此习最细。又
唤做俱生无明。此就染言也。若就净言之。六识作法
空观。即七识法执自伏。如六识作二空观久。六识自
转为妙观察智。久而精进。观力渐猛。即七识我法二
执。溶然冰销。成平等性智。至于八识。及前五识。化为
大圆镜智。成所作智。此二智在果上。一念相应时转。
不涉阶级者也。前所谓三细六粗者。八识之异称也。
由是观之。莫愁八识不成大圆镜智。五识不成成所
作智。但要六识上著得力。见得透。日积月深。自然转
识成智。六识既转成智。不坐顶堕。加功不巳。七识自
然转平等性智。此二智在凡夫最初发心。出世一念。
至于第七地。是其收功也。至于八地九地十地。及等
法语¶ 第 172a 页 X73-0172.png
觉皆无功用到也。
此来佛法大患。患不在天魔外道。患在盲师资七大
错耳。一者。以为禅家古德机缘。可以悟道。悟道断不
在教乘上。我且问你。安禅师读楞严破句悟道。永嘉
看维摩经悟道。普庵肃禅师。英邵武。皆读华严论悟
道。你谓唯禅家机缘可悟道。教乘不可悟道。岂非大
错。二者。以为知见理路。障自悟门。道不从眼耳入。须
一切屏绝。直待冷灰豆爆。发明大事。始为千了百当。
一得永得。我且问你。当世黑白中。谁是有知见理路
者。你若果检点得一个半个出。我也不管他悟道不
悟道。敢不惜之。只恐亦不多得。一日王介甫。问蒋山
元禅师曰。教外别传。可得闻乎。元曰。公有障。且以教
海资茂灵根。更一两生来乃可耳。今人去介甫远甚。
尚未解爬先学走。岂非大错。三者。以为念佛求生净
土。易而不难。比之参禅看教。唯此著子最为稳当。我
且问你。净土染心人生耶。净心人生耶。半净半染人
生耶。全净心人生耶。若染心人可生净土。则名实相
乖。因果离背。若半染半净生净土者。吾闻古德有言。
若人临终之际。有芥子许情识念娑婆世。断不能生
净土。若全净心生者。心既全净。何往而非净土。奚用
净土为。如是以为念佛一著子。能胜参禅看教。岂非
大错。四者。有等瞎公鸡。闻真鸡啼。假鸡啼。皆仿效作
种种声。以为动念即乖本体。思量便落鬼家活计。况
复有言乎。我且问你。此等见识。为是解。为是行。解则
此来佛法大患。患不在天魔外道。患在盲师资七大
错耳。一者。以为禅家古德机缘。可以悟道。悟道断不
在教乘上。我且问你。安禅师读楞严破句悟道。永嘉
看维摩经悟道。普庵肃禅师。英邵武。皆读华严论悟
道。你谓唯禅家机缘可悟道。教乘不可悟道。岂非大
错。二者。以为知见理路。障自悟门。道不从眼耳入。须
一切屏绝。直待冷灰豆爆。发明大事。始为千了百当。
一得永得。我且问你。当世黑白中。谁是有知见理路
者。你若果检点得一个半个出。我也不管他悟道不
悟道。敢不惜之。只恐亦不多得。一日王介甫。问蒋山
元禅师曰。教外别传。可得闻乎。元曰。公有障。且以教
海资茂灵根。更一两生来乃可耳。今人去介甫远甚。
尚未解爬先学走。岂非大错。三者。以为念佛求生净
土。易而不难。比之参禅看教。唯此著子最为稳当。我
且问你。净土染心人生耶。净心人生耶。半净半染人
生耶。全净心人生耶。若染心人可生净土。则名实相
乖。因果离背。若半染半净生净土者。吾闻古德有言。
若人临终之际。有芥子许情识念娑婆世。断不能生
净土。若全净心生者。心既全净。何往而非净土。奚用
净土为。如是以为念佛一著子。能胜参禅看教。岂非
大错。四者。有等瞎公鸡。闻真鸡啼。假鸡啼。皆仿效作
种种声。以为动念即乖本体。思量便落鬼家活计。况
复有言乎。我且问你。此等见识。为是解。为是行。解则
法语¶ 第 172b 页 X73-0172.png
何乖动念。何病思量。古人有五斗米饭熟后。方能酬
一转语。亦不乖本体。诸大禅老皆许其悟彻。又曰。思
之思之。鬼神将通之。非鬼神通之。心开而明也。思量
何伤。观音闻思修三慧。熏化一切。你遍以思量为病。
岂非大错。五者。人生未必无欲。有欲能制而弗随。非
贤者不能。又有纵而不制者。颇籍多生慧种。稍涉猎
教乘。或得一知半解。即眼空一切。以为古人造理不
过如此。本来无事何必别参。于逆顺境风之中。又东
飘西荡。作不得一毫主宰。我且问你。古人见得即用
得著。你这般没头脑。即见得用不得。尚未梦见。敢无
惭无愧。莽撞说大话。徒招苦报。岂非大错。六者。三教
中人。各无定见。学儒未通。弃儒学佛。学佛未通。弃佛
学老。学老未通。流入傍门。无所不至。我且问你。你果
到孔孟境界也未。若巳到。决不作这般去就。若未到
儒尚未通。安能学佛。佛尚未通。何暇学老。又有一等
人。谓佛家道理。先是义利关头。便见不明白。何况圣
道。且其书汪洋汗漫。卒不能摸其边徼。不如各守已
道。却不省事。我且问你。你悟佛心否。若悟佛心。心自
无疑。无疑则无悔。无悔即入信。今你不愧自已。天机
浅陋。反疑佛经。岂非大错。七者。在家出家之人。较唐
宋黑白。天渊不同。唐宋时人。若裴休。苏轼。于宗教两
途。并皆有所悟入。或一句一偈。赞扬吾道。犹夜光照
乘。千古之下。光不可掩。粲然与佛日争明。即吾曹或
与之酬酢。若韬光禅师。答白乐天偈。寂音尊者。酬陈
一转语。亦不乖本体。诸大禅老皆许其悟彻。又曰。思
之思之。鬼神将通之。非鬼神通之。心开而明也。思量
何伤。观音闻思修三慧。熏化一切。你遍以思量为病。
岂非大错。五者。人生未必无欲。有欲能制而弗随。非
贤者不能。又有纵而不制者。颇籍多生慧种。稍涉猎
教乘。或得一知半解。即眼空一切。以为古人造理不
过如此。本来无事何必别参。于逆顺境风之中。又东
飘西荡。作不得一毫主宰。我且问你。古人见得即用
得著。你这般没头脑。即见得用不得。尚未梦见。敢无
惭无愧。莽撞说大话。徒招苦报。岂非大错。六者。三教
中人。各无定见。学儒未通。弃儒学佛。学佛未通。弃佛
学老。学老未通。流入傍门。无所不至。我且问你。你果
到孔孟境界也未。若巳到。决不作这般去就。若未到
儒尚未通。安能学佛。佛尚未通。何暇学老。又有一等
人。谓佛家道理。先是义利关头。便见不明白。何况圣
道。且其书汪洋汗漫。卒不能摸其边徼。不如各守已
道。却不省事。我且问你。你悟佛心否。若悟佛心。心自
无疑。无疑则无悔。无悔即入信。今你不愧自已。天机
浅陋。反疑佛经。岂非大错。七者。在家出家之人。较唐
宋黑白。天渊不同。唐宋时人。若裴休。苏轼。于宗教两
途。并皆有所悟入。或一句一偈。赞扬吾道。犹夜光照
乘。千古之下。光不可掩。粲然与佛日争明。即吾曹或
与之酬酢。若韬光禅师。答白乐天偈。寂音尊者。酬陈
法语¶ 第 172c 页 X73-0172.png
莹中之古诗。亦自风致有馀。至于碑文经序。虽长篇
短述不等。然与修多罗。若合符契。非真得佛心者。孰
能臻此。至 本朝自宋濂以来。能以语言文字。赞扬
吾道者。不道全无。敢谓亦少。盖唐宋诸公。与方外人
游。俱能超情离见。裂破俗网。置得失荣辱于空华之
中。心心相照。如两镜交光相似。故其遗风馀烈。后人
自不能附赘。呜呼以情求道。所谓首越而之燕也。去
情求道。所谓离波而觅水也。若人于两者之间。别有
出身之路。不涉忌讳。管取不参禅。不看教。敢保他悟
道有日。如以两者之间立脚跟不定。不若做个长行
粥饭人。岂不是好。又今之僧俗。或亲师访友。未见师
友之心。便乃揣摩卜度。某师不过如此。某友亦不过
如此。此心既生。则虽如来复起。亦不能利益渠矣。况
其它乎。凡亲师访友。譬如摘桃。宁暇管其树之曲直。
唯在桃美而巳。若然者。亲师访友。刚以情识求道。岂
非大错。如是七错。我也是趁口胡说。一上不知。黑白
贤豪以为如何。然此七错。亦是醍醐。亦是毒药。能善
用之。毒药未始非醍醐。不善用之。醍醐未始非毒药。
我又问你。此七错。一念未生时著在何处。一念巳生
时。著在何处。若人辨得出。老汉与他提鞋挈瓶有日
在。如辨不出。不可草草。惹他明眼人笑你去。
念非忘尘而不息者。盖念与尘。如形与影。若谓形先
而影后。影先而形后。形影本非能所。此皆未了心外
无法。而随情穿凿者也。夫心外无法。法外无心。然心
短述不等。然与修多罗。若合符契。非真得佛心者。孰
能臻此。至 本朝自宋濂以来。能以语言文字。赞扬
吾道者。不道全无。敢谓亦少。盖唐宋诸公。与方外人
游。俱能超情离见。裂破俗网。置得失荣辱于空华之
中。心心相照。如两镜交光相似。故其遗风馀烈。后人
自不能附赘。呜呼以情求道。所谓首越而之燕也。去
情求道。所谓离波而觅水也。若人于两者之间。别有
出身之路。不涉忌讳。管取不参禅。不看教。敢保他悟
道有日。如以两者之间立脚跟不定。不若做个长行
粥饭人。岂不是好。又今之僧俗。或亲师访友。未见师
友之心。便乃揣摩卜度。某师不过如此。某友亦不过
如此。此心既生。则虽如来复起。亦不能利益渠矣。况
其它乎。凡亲师访友。譬如摘桃。宁暇管其树之曲直。
唯在桃美而巳。若然者。亲师访友。刚以情识求道。岂
非大错。如是七错。我也是趁口胡说。一上不知。黑白
贤豪以为如何。然此七错。亦是醍醐。亦是毒药。能善
用之。毒药未始非醍醐。不善用之。醍醐未始非毒药。
我又问你。此七错。一念未生时著在何处。一念巳生
时。著在何处。若人辨得出。老汉与他提鞋挈瓶有日
在。如辨不出。不可草草。惹他明眼人笑你去。
念非忘尘而不息者。盖念与尘。如形与影。若谓形先
而影后。影先而形后。形影本非能所。此皆未了心外
无法。而随情穿凿者也。夫心外无法。法外无心。然心
法语¶ 第 173a 页 X73-0173.png
法若似二者何哉。良由以理照之。则心外无法。法外
无心。以情分别。则物我抗然。难以消释。横谓见前分
别者我心何疑。见前所分别者彼物何疑。物我横执。
积执成坚。坚塞十方。何往非执。辟如蜂蜜。初无中边。
呜呼。此执之累我。溯流穷源。自无始以来。至于今日。
犹浇水于冰。冰日渐厚。坚者不化。而厚者愈坚。如是
积习。坚于大地。厚于须弥。若欲破荡。苟非了悟本心。
目前无待。于境缘逆顺中。痛以无待之光。智慧猛火
烧然力深。则此习千佛出世。终难化也。灵润法师野
火四来。无逃避处。同行逸散。润师即作唯心观禦之。
以为火寔自心。岂有心能烧心之理。此观稍入。火即
潜息。此乃破荡坚习之样子也。如是而尘自忘。而念
自消。尘忘念消。本心始全。以全应物。物无不顺。物无
不顺。虽应无应。应而无应。则古今中外。谁物谁我。即
如以我周旋于我。我外何物。以物周旋于物。物外何
我。故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也。此盖
自远而习近者之能事也。如得近者。驾近以接物。则
此道光大矣(示学者)。
圆颅方服。顶冠束带。谓之黑白之徒。此两种人。或由
儒而入佛。由佛而入儒。或终不相入。或相入而变化
无穷。儒亦可。佛亦可。此之种种。溯而上之。云何忽生
之前。辟如大火聚上。无一可泊。泊则焦烂不旋踵矣。
故曰。众生攀缘之心。处处能缘。唯不能缘于般若之
上。由是而观。以攀缘心学出世法。出世法。皆攀缘也。
无心。以情分别。则物我抗然。难以消释。横谓见前分
别者我心何疑。见前所分别者彼物何疑。物我横执。
积执成坚。坚塞十方。何往非执。辟如蜂蜜。初无中边。
呜呼。此执之累我。溯流穷源。自无始以来。至于今日。
犹浇水于冰。冰日渐厚。坚者不化。而厚者愈坚。如是
积习。坚于大地。厚于须弥。若欲破荡。苟非了悟本心。
目前无待。于境缘逆顺中。痛以无待之光。智慧猛火
烧然力深。则此习千佛出世。终难化也。灵润法师野
火四来。无逃避处。同行逸散。润师即作唯心观禦之。
以为火寔自心。岂有心能烧心之理。此观稍入。火即
潜息。此乃破荡坚习之样子也。如是而尘自忘。而念
自消。尘忘念消。本心始全。以全应物。物无不顺。物无
不顺。虽应无应。应而无应。则古今中外。谁物谁我。即
如以我周旋于我。我外何物。以物周旋于物。物外何
我。故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也。此盖
自远而习近者之能事也。如得近者。驾近以接物。则
此道光大矣(示学者)。
圆颅方服。顶冠束带。谓之黑白之徒。此两种人。或由
儒而入佛。由佛而入儒。或终不相入。或相入而变化
无穷。儒亦可。佛亦可。此之种种。溯而上之。云何忽生
之前。辟如大火聚上。无一可泊。泊则焦烂不旋踵矣。
故曰。众生攀缘之心。处处能缘。唯不能缘于般若之
上。由是而观。以攀缘心学出世法。出世法。皆攀缘也。
法语¶ 第 173b 页 X73-0173.png
以无攀缘心。学世间法。世间法。皆般若也。今有人于
此。谓文字语言。不足以见道。惟参禅究话头。足以见
道。如文字语言。不足以见道。则永嘉读维摩经而悟。
六祖听金刚经而悟。普庵肃看枣柏华严论而悟。天
台智者。读法华经得旋陀罗尼三昧。如此样子。难以
广举。又宗门机缘。皆诸祖旧案。苟得其人。据案则典
刑可步。赏罚可行。照用不惑。纲宗在握。于暗呜叱咤
之间。棒喝雷霆之下。偷心顿死。活句纵横。苟不得其
人。所谓千七百则葛藤。翻成魔绕。一遭缠缚。万劫难
解。何以故。见剌入心故。古德有言曰。文字语言。葛藤
閒具。本无死活。死活由人。活人用之。则无往不活。死
人则无往不死。所患不在语言文字葛藤。顾其人所
用何如耳。又外语言文字而求道者。即语言文字而
求道者。世人谓之宗教。宗教既分。各相非是。一则以
为宗可以悟心。教惟义路。义路恶足明自心哉。殊不
知精义则能入神。入神便能致用。悟心亦精义之别
名。故宗门大老。有大机大用。苟不入神。机用何自。故
曰解得佛语。祖师语自然现前。真万古之名言也。常
黑庸白。菽麦不辨。雌雄未识。妄自谓文字语言。我不
必求之。离文字。顿然超语者。吾始快心。如此之流。眼
中亲曾勘验。十个却有五双。都怀此见不化。管取佛
语终不精。佛心终不明。两者既无所入。复旁搜曲问。
雌黄诸方。某善知识如何。某善知识不如何。一旦利
害当头。死生信急。如何不如何。亦总记不起了。况能
此。谓文字语言。不足以见道。惟参禅究话头。足以见
道。如文字语言。不足以见道。则永嘉读维摩经而悟。
六祖听金刚经而悟。普庵肃看枣柏华严论而悟。天
台智者。读法华经得旋陀罗尼三昧。如此样子。难以
广举。又宗门机缘。皆诸祖旧案。苟得其人。据案则典
刑可步。赏罚可行。照用不惑。纲宗在握。于暗呜叱咤
之间。棒喝雷霆之下。偷心顿死。活句纵横。苟不得其
人。所谓千七百则葛藤。翻成魔绕。一遭缠缚。万劫难
解。何以故。见剌入心故。古德有言曰。文字语言。葛藤
閒具。本无死活。死活由人。活人用之。则无往不活。死
人则无往不死。所患不在语言文字葛藤。顾其人所
用何如耳。又外语言文字而求道者。即语言文字而
求道者。世人谓之宗教。宗教既分。各相非是。一则以
为宗可以悟心。教惟义路。义路恶足明自心哉。殊不
知精义则能入神。入神便能致用。悟心亦精义之别
名。故宗门大老。有大机大用。苟不入神。机用何自。故
曰解得佛语。祖师语自然现前。真万古之名言也。常
黑庸白。菽麦不辨。雌雄未识。妄自谓文字语言。我不
必求之。离文字。顿然超语者。吾始快心。如此之流。眼
中亲曾勘验。十个却有五双。都怀此见不化。管取佛
语终不精。佛心终不明。两者既无所入。复旁搜曲问。
雌黄诸方。某善知识如何。某善知识不如何。一旦利
害当头。死生信急。如何不如何。亦总记不起了。况能
法语¶ 第 173c 页 X73-0173.png
死生自在乎。故曰忧不深不免忽略病多。太细求猜
刻鬼在。我愿一切黑白贤豪。教不可不精。宗不可不
明。教精则佛语我语也。宗明则祖心我心也。到此田
地。即佛入儒。即儒入佛。终不相入。无可无不可。自知
用处。谁摇动得汝。虽然犹是途路之劳。向上一著犹
未梦见在(示法属)。
紫柏老人集卷之三
刻鬼在。我愿一切黑白贤豪。教不可不精。宗不可不
明。教精则佛语我语也。宗明则祖心我心也。到此田
地。即佛入儒。即儒入佛。终不相入。无可无不可。自知
用处。谁摇动得汝。虽然犹是途路之劳。向上一著犹
未梦见在(示法属)。
紫柏老人集卷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