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1452-A¶
1452-A¶ 第 135a 页

* No. 1452-A
紫柏老人集序
匡山逸叟憨山释 德清 著

太虚寥廓。长风鼓而万窍怒号。殊音众响。皆一气之
所宣又奚可。以大小精粗。谓灵根之有閒哉。惟吾
佛以不思议智。流出一切音声陀罗尼。故世谛语言。
皆悉显示第一义谛。若夫尘说。刹说。炽然说。即水流
风动。皆演圆音。况宇泰定而照群情。触境而发。无思
而应若谷响者乎。是以从上诸祖。證无师自然智者。
即扬眉瞬目。怒骂讥诃。莫不直示西来大意。又岂可
以识情语言。而拟议其形容哉。故达磨西来不立文
字。而曹溪则有坛经。及二派五宗。虽直指向上。然皆
曲为今时。或上堂入室。示众举扬。机如雷电。凡垂一
语。必辑为录。大槩聊尔门头。若大慧中峰。至我
明楚石皆其类也。盖借语传心。因言见道。言其所绝
言耳。今去楚石二百馀年。有达观禅师出。当禅宗巳
坠之时。蹶起而力振之。得无师智。秉金刚心。其荷负
法门之志。如孛陵之血战。纵张空拳。犹挥驻日。虽未
犁庭扫穴。而一念孤忠。与齧雪吞毡者。未可以死生
优劣议也。真末法一大雄猛丈夫哉。然师赋性不与
世情和合。至老见客未效一额手。虽未踞华座。竖槌
拂。然足迹所至半天下。无论宰官居士。望影归心。见
1452-A¶ 第 135b 页 X73-0135.png
形折节者。不可亿计。以自性宗通。故随机之谈。如千
钧弩发。应弦而倒。无非指示西来的意。称性冲口。曾
无刻意为文也。一唾便休。弟子辈笔而藏之者什一。
师初往来于金沙曲阿之閒。与于王贺氏诸君子大
有夙缘。所闻最多。如庵居士于公执侍甚谨。得片言
如宝只字不遗。凡随师杖屦者。必搜而得之。师每至
匡庐。必主于江州孝廉邢君来慈长松馆。多有所说。
师化后。并属弟子仲櫜。润甫。结集成帙。予久沈瘴海。
适为师了末后因缘。之双径。先过金沙之东禅。二公
以予与师为法门深契。故出其稿。稽首请校而梓之。
予三读其言。喟然而叹曰。嗟乎。末法降心。力拔生死
之根。如一人与万人敌者。予独见师其人也。睹其发
强刚毅勇猛之气。往往独露于毫端。如巨灵挥斤。真
所谓与烦恼魔。欲魔。死魔共战。竟能超越死生。如脱
敝屣。可谓战胜有功者也。故其所吐。岂可以文字语
言音声色相求之者耶。佛说欲为生死根。师凡所举
必三致意。痛处劄锥。直欲剿绝命根。即此可当金鎞
矣。又何庸夫门庭施设哉。昔觉范禅师。妙悟超绝。语
工典则。其所著述。自自之曰文字禅。故予题之曰。紫
柏老人集。盖非堕于俗数也。观者当具金刚正眼。视
之于言外。则思过半矣。 时
天启元年岁在辛酉春王上元日书于匡山五乳峰
下木石庵中
1452-A¶ 第 135c 页 X73-0135.png
* No. 1452-B
紫柏大师集序

庄生曰。卜梁倚。有圣人之才。无其道。吾有圣人之道。
无其才。夫圣人矣。又何才与道之别。曰苟非其人。道
不虚行。才者人也。予尝披历代祖图于少室。其人无
不魁杰有奇表。心窃异之。既而遇紫柏大师。见其旋
尺之面。合围之腰。坐若熊蹲。行如象步。士大夫得晋
接者。不言而意巳消。学徒瞻依者。未施棒喝而魂虑
巳慑。与向所见图中诸宿。若或睹之。盖真其人哉。

神庙戊子已丑閒。大师驻锡吾地。与先正陆庄简公。
先师冯具区先生。深谈不二。因筑精舍。舍于棱严废
址。时灌莽极目。而大师说法如云如雨。东南净信。闻
风趋向。施物填委。无何杞梓丹青。峨峨晖焕。不啻还
旧观而巳。大师偕高足开公。创列规条。期为百世之
守。江以南。海以北。诸刹不啻累百。而称清规楚楚。遵
蹈不踰尺寸者。必首棱严也。大师涉涛江。礼育王。跻
雪栈。瞻峨嵋。蹑冰壑。朝五顶。足迹遍天下。而后之京
辇。以弘法故。示灭圜扉。所被显晦大小钝敏。诸机益
广。而语言亦益散落。其所说法。触著信口所录以示
人。拈著信手绝组。纴蹊线之迹。而波澜横溢。起没自
在。吞天沃日之势。日澎湃于方幅之楮也。近代未见
其俦。求之于古。妙喜幻住。庶或近之。金沙于润甫大
1452-A¶ 第 136a 页 X73-0136.png
夫。赤心自行。混俗而扶大教。宛古净名庞蕴之流。其
于大师参领最深。契谊最笃。遇所摅撝。辄录藏之。迨
乎归寂。闻有手笔落人家者。不远千里。必力致之。二
十年馀。裒然成大帙矣。近则谨书精刻。以宠同学。既
而又幡然曰。大师生平所栖托注念。无如棱严。所发
弘愿。无如方册法藏为第一事。剞劂之役。近在双径。
去棱严不五六舍。是录宜归棱严。俾模印以行。稍取
其直。以资刻藏。于大师寂光土中必所欣也。且弘法
维人。棱严主者。白法师为大师克家之子。兴废举坠。
靡不殚力。是录宜并入荷法担中。乃以
今上崇祯辛未嘉平月。舁板于堂。白法师受之。驰告
于予。予曰。大夫之意良矣。尝试与子爇一片檀。诣大
师影堂相对。翻阅告语之意。必有浮于纸墨之上者。
言诚可味。人诚可追也。是以吾贵其合。且也大师之
言行。则于法得其纲骨。大师之愿满。令佛菩萨之言
尽行。则于法彻其源底。不可谓非佛日崦嵫时。弩力
鲁阳之戈也。师与吾辈其必勉之。无负大夫无负大
夫。    就李竹懒居士李日华沐手撰书
* No. 1452-C

大师应机说法。随缘拈举。不假安排。俱从第一念中
流出。惟期与人共明此事。原无意于文字语言。凡所
开示人者。即令其人代书。书毕随手携去。大师未尝
1452-A¶ 第 136b 页 X73-0136.png
再一寓目。故其中意旨。或多重复。即累字叠句。亦复
不少。惜当时未有专掌书记者。微言妙义。散于四方
多矣。兹集仅得之吴江周子介。九江邢来慈。同邑王
仲韬。三人所录。大同小异。不肖与二三友人。虚心参
订。疑者姑阙。方敢授梓。其他散佚。不能一一访致。凡
我同学。思报法乳之恩。普慈航之济。有藏片言半偈。
不惮远颁。并收集中。以续传灯。实法门之一快云。时
天启丁卯秋弟子三炬盥手谨识。
* No. 1452-D
紫柏大师集跋

自法席久尘。祖灯无𦦨。求其担荷大法。振扬宗风。
摧情魔于百战。枯识海于千流者。有
明自楚石以后。惟有
紫柏大师一人而巳。大师洞彻自心。皎皎孤映。语
言文字。从心光中自然溢出。一经拈指。本妙见前。
至其慈悲热肠。淋漓痛切。无非欲学人积劫无明。
当下冰销。究此一大事因缘耳。噫。初祖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大师不离文字亦指人心。其揆一也。烺
尝见侍者握管旁立。大师冲口而出。侍者奋腕疾
书。犹苦不给。一纸既盈。复易一纸。如泉喷地。琅琅
不停。自非见地圆明。了无凝滞。曷至此乎。噫。有文
字。有未始有。文字学者。繇文字悟。未始有文字。则
1452-A¶ 第 136c 页 X73-0136.png
妙膳上味。人人充满。如但作文字会也。何异指馔
说饱。岂疗枵虚。虽然凡心未鐍。圣解难窥。即请于
大师日用著眼。集中拈出毗舍浮佛一颂。谓包括
大藏。透彻禅源。持此凡十五寒暑。而精虔不休。自
云每触逆顺爱憎之境。必以此颂为前茅。覆军杀
将亦不知其几矣。噫。了彻如师。而犹坚锐猛决若
此。此所以孤风绝侣。佛意祖髓。在在逢源也。即晚
寄圜中。洒然夷适。死生利害。如撼空虚。照用之妙。
前齐古德矣。夫人人本有心光。不知照用。以致坠
失。而大师慈怜迫切。代为指授。片语单词。皆拭垢
还光之助。于此逗得消息。方是紫柏儿孙。至利根
男子。略沾涓滴。立见风涌云蒸。腾骧变化。超然默
契。迥绝意言。即一部语录。无只字可得矣。亦庵先
生。数载讨论。独任流布。使紫柏心光。如日华月彩。
注射千古。先生之光。岂不交映互摄融成一片乎。

弟子贺烺熏沐拜书

* 紫柏老人集目录



* 卷之首

* 像赞
* 塔铭
* 附圜中语录
* 卷一之十
1452-A¶ 第 137a 页 X73-0137.png

* 法语
* 卷之十一

* 释心经
* 释金刚经
* 释棱严经
* 卷之十二

* 释毗舍浮佛偈
* 释八大人觉经
* 释十二因缘
* 八识规矩
* 卷之十三

* 缘起
* 疏
* 卷之十四

* 序
* 记
* 文
* 卷之十五

* 题
* 跋
* 卷之十六

* 拈古
* 卷之十七

* 赞
* 卷之十八

* 颂古
* 卷十九之二十

* 偈
* 卷之二十一

* 杂说
* 字说
* 卷之二十二

* 杂记
* 解易
* 铭
1452-A¶ 第 137b 页 X73-0137.png
* 传
* 卷二十三之二十四

* 书
* 卷二十五之二十八

* 诗
* 卷二十九(藏本三十卷即此本首卷圜中语也)

* 歌
* No. 1452-E

** 大师自题

「 这个阿师
 心直口快
 走遍天下
 圜中自在」


万历壬寅夏日。题于赫山会延庆寺之慈标。明年癸
卯冬。果圆寂圜中。前知其明验云。

弟子三炬盥手拜书

** 紫柏大师像赞

法界网裂。其维不张。适生大师。力振其纲。踞狮子窟。
斫栴檀树。奋迅未伸。爪牙巳露。击涂毒鼓。酾甘露浆。
饮之者醉。耳之者狂。寂灭性空。轰霹雳舌。奔雷捲电。
触者褫魄。以大地心。竖金刚骨。眼里有筋。胸中无物。
临济不死。黄蘖犹生。谁知大师。不受其名。大方阔步。
不存轨则。翻身掷过须弥峰。一拳槌碎无生国。

憨山德清赞

山阴钱伯子。持 达观大师小影。索予为赞。时予
1452-A¶ 第 137c 页 X73-0137.png
正病剧。抽思未能。信口作禅语贻之。

呵呵呵。这就是达观。昔日须𩯭犹存。今日眉毛不换。
相对依然。慈容悲愿。人传此老。示寂圜中。却在这上
头。舒来卷去。一从方便。欲识师真。于此窥他颜面。虽
然也祇得一半。若欲全彰。连这焚却。方得相见。何以
故。 大明国内。著不得这汉。

予晤师在癸巳岁。金陵贺氏园中。为驾部郎时。乃
予请见。固有年矣。忆先于比部瞿洞观。太常傅太
恒二君。共介其徒以往。到而复却。凡几度策马空
归。二君遂不复言求见。而予意未巳。至是晤焉。师
须𩯭不剪。顶著樵巾。体干丰伟。坐立如山。晦翁所
谓其人皆魁岸雄杰者是巳。相见慈容满面。权然
如故。室中有数辈儒衣冠者。握笔沈思。肃如试举。
予坐定。侍者设席予前。具笔伸纸。予问故。曰请与
诸子。同作棱严经中某四句讲义。或偈亦可。予唯
然受之不为异。随与大师论他义。一二转未竟。师
辄呼侍者曰。周老先生面前纸笔彻过。又论一二
转。师曰。硬挣也硬挣。顷之。侍者持客刺来报。乃鸿
胪觉斋徐公。一徒起曰。老师今日体倦。徐公见。可
俟他时。某请回之。便欲趋出。师曰不可。到即请见。
徐公向日与予求见师。知不可得。每侦予所至。则
尾之。故今剌得入。以予有人在门。剌得至师前。以
予有人在室。其徒请命。以予在座。不然。恐师皆无
由知矣。是日与徐公共午斋而散。明日天始辨色。
1452-A¶ 第 138a 页 X73-0138.png
街鲜人行。乃余衙有叩门者。询之为师二徒。余出
迓。言大师且来谒。少选手持拄杖。阔步长趋。数徒
拥掖而至。盘桓至暮始别。时从行有周叔宗。贺知
忍。馀名氏巳忘。从行者曰。大师从未谒人。以是施
君。异数也。余窃叹是时胸中尚未尽稳。商量不得
彻底。嗣后欲载證无缘。可恨人言师奇怪。余具睹
如此。奇耶易耶。凡初见作难意。皆诸徒所为。予以
目击徐公一节可推。虽然。即师何病。世界不宽。时
人眼孔不大。竟莫容此老。或以其入都门为病。而
悲愿深远。殆不可测。余为钱子题赞词。更为叙相
见始末。且更嘘唏及此云。

丙午腊八日剡城周汝登伏块敬书

开脱空口。东语西话。以慈悲法。盲拳瞎骂。冷面热肠。
莲花一社。冷债热还。竹篦廿下。鸟去遗音。香飞落灺。
真个达师。僧繇难画。

余久向紫柏师。辛丑入都。而师住西山。忻然欲以
瓣香见之。会同学数友。皆短师。心疑而止。后读其
遗言。审其生平真證密行。深慈高节。一时丛林踞
师席者。诚罕其比。然犹惜师不早去。终以及祸。非
明明哲之道。及见吴咸熙氏所寄示遗像。味其自
赞语。类谶者。岂师固夙知若二祖。师子尊者耶。常
不轻菩萨见人礼拜。称汝等皆当作佛。人乃相趁
打掷呵詈之。袁景倩言。一国中有狂泉。人饮皆狂。
独国王汲井以免。而通国狂者。覆以王为狂也。相
1452-A¶ 第 138b 页 X73-0138.png
与捽缚烧灼。不胜苦。趍饮其泉。狂作。国人喜。谓王
病巳也。始舍之。紫柏视众人为佛。不得不度。众人
视紫柏为狂。不得不死。于乎。何足恨哉。

丁未正月上浣日会稽陶望龄敬题

飞扬须眉头颅秃。竖眼控拳坦胸腹。颠翻神妙智具
足。天龙人鬼俱降伏。声摇山岳纳空谷。拔剑虎丘埋
天目。八面威风画一轴。六六原来三十六。

寓生黄汝亨赞

高挂两眸。颓然双颊。河汉为口。风雷为舌。汲汲波波
济度人。大扣小扣俱不竭。忒慈悲。忒豪杰。贤愚终古
无休歇。那辨侯王与宰官。少不省时加棒喝。恁般热
肠难打叠。这打叠。不可说。休问纸上人。试看径山碣。

长水弟子李培敬题

存日门庭峻厉。没时棒喝交加。一念常观自在。天堂
地狱无差。人说因缘果报。我说本分作家。祇有逆来
顺受。从他幻影空花。

长水姚士慎敬题

昔先庄简。法门金汤。博求龙象。为法津梁。既遇吾师。
曰真法王。皈依参请。笃老皇皇。忠得夤缘。巾瓶侍旁。
昏衢智灯。苦海慈航。世閒父执。出世导师。近之则畏。
远之又思。创见则诧。即之转慈。揭示道要。能觉我迷。
我于弹指。悟昔之非。舍海认沤。乃今始知。因师知佛。
因佛知儒。灵明廓彻。乃有阶梯。师曰咄咄。阶梯非是。
脚下承当。举足便至。每惟深慈。感激涕泗。法乳难酬。
1452-A¶ 第 138c 页 X73-0138.png
有死无贰。岂期缘深。躬承师逝。嗟乎哲人。不可思议。
戒慧之光。遇缘益炽。游于福堂。作大法施。历诸苦恼。
意地寂然。既展王法。曰了夙缘。合掌跏趺。只履翩翩。
六日牢户。露地风尘。屹峙如山。光溢于颧。西原夏󰢍。
淫涝成川。倾城漂舍。激荡靡坚。意此土封。雨齧风穿。
南迁启龛。载觌师颜。相好庄严。俨若生前。闻古贤圣。
去来如意。定慧力故。结成舍利。入火入水。色身不坏。
不图愚蒙。睹此奇异。允若师言。验瞑目地。非肉身佛。
岂能若是。

陆基忠敬赞


** 紫柏尊者达观可大师像赞

有大医王。治痴暗病。入泥入水。拍拍成令。唤醒梦
宅。接续慧命。为法忘身。高提祖印。

香光居士董其昌赞

不妄视。眼不坏。不妄听。耳不坏。不妄言。舌不坏。不
妄动。身不坏。不弄精魂不捏怪。这回方验真持戒。
要与人天插个标。何妨地狱还些债。咄。债巳还。有
甚待。端端坐待老憨来。打破从前旧皮袋。一道神
光火电飞。风流铁汉今疏快。

闻闻居士陈继儒赞
1452-A¶ 第 139a 页 X73-0139.png
* No. 1452-F
达观大师塔铭

夫大地死生。颠瞑长夜。以情关固闭。识锁难开。
有能蹶起一击而碎之。掉臂而独往者。自非雄
猛丈夫。具超世之量者。未易及也。历观传灯诸
老。咸其人哉。久不复作。顷于达观禅师见之矣。
师讳真可。字达观。晚号紫柏。门人种尊者。重法
故也。其先句曲人。父沈连季子。世居吴江太湖
之摊缺。母梦异人。授以附叶大鲜桃。寤而香满
室。遂有娠。师生五岁。不语。时有异僧。过其门。摩
顶而谓其父曰。此儿出家。当为天人师。言讫。忽
不见。师遂能语。先时见巨人迹。下于庭。自是不
复见。师髫年。性雄猛。慷慨激烈。貌伟不群。弱不
好弄。生不喜见妇人。浴不许先。一日姊误前就
浴。师大怒。自后至亲戚妇女。无敢近者。长志日
益大。父母不能拘。尝有诗曰。屠狗雄心未易消。
年十七。方仗剑。远游塞上。行至苏州阊门。天大
雨。不前。偶值虎丘僧明觉。相顾盻。觉壮其貌。知
少年不群。心异之。因以伞蔽之。遂同归寺。具晚
飧。驩甚相得。闻僧夜诵八十八佛名。师心大快
悦。侵晨。入觉室曰。吾两人有大宝。何以污在此
中耶。即解腰缠十馀金授觉。令设斋。请薙发。遂
礼觉为师。是夜即兀坐达旦。每私语。三叹曰。视
1452-A¶ 第 139b 页 X73-0139.png
之无肉。吃之有味。时觉欲化铁万斤。造大钟。师
曰。吾助之。遂往平湖巨室门外趺坐。主人见。进
食。师不食。主问何所须。师曰。化铁万斤造大钟。
有即受食。主人立出铁万斤于门外。师笑。食毕。
径载回虎丘。归即闭户读书。年半不越阃。尝见
僧有饮酒茹荤者。师曰。出家儿如此。可杀也。时
僧甚惮之。年二十。从讲师受具戒。尝至常熟。遇
养斋翁。识为奇器。留月馀。之嘉兴东塔寺。见僧
书华严经。乃跪看。良久叹曰。吾辈能此足矣。遂
之武塘景德寺。掩关三年。复回吴门。一日辞觉
曰。吾当去行脚诸方。历参知识。究明大事也。遂
杖策去。一日闻僧诵张拙见道偈。至断除妄想
重增病。趍向真如亦是邪。师曰。错也。当云方无
病。不是邪。僧云。你错他不错。师大疑之。每至处。
书二语于壁间。疑至头面俱肿。一日斋次忽悟。
头面立消。自是凌跞诸方。尝曰。使我在临济德
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如何如何。过匡山。穷相
宗奥义。一日行二十里。足痛。师以石砥脚底。至
日行二百里乃止。师游五台。至峭壁空岩。有老
宿孤坐。师作礼。因问一念未生时如何。宿竖一
指。又问既生后如何。宿展两手。师于言下领旨。
寻迹之。失其处。师至京师。参遍融大老。融问从
何来。曰江南来。又问来此作么。曰习讲。又问习
讲作么。曰贯通经旨。代佛扬化。融曰。你须清净
1452-A¶ 第 139c 页 X73-0139.png
说法。师曰。只今不染一尘。融命褫师直裰。施傍
僧顾谓师曰。脱了一层还一层。师笑颔之。遂留
挂搭。时知识啸岩法主。暹理诸大老。师皆及门。
去九年。复归虎丘省觉。乃之淞江掩关百日。之
吴县。适聊城傅君光宅为县令。其子利根。命礼
师。子不怿。子一日搦二花问师云。是一是二。师
曰。是一。子开手曰。此花是二。师何言一。师曰。我
言其本。汝言其末。子遂作礼。之天池。遇管公东
溟。闻其语。深器之。师因拈蔷薇一蒂二花。问公。
公曰。此花同本生也。师分为二。复问公。公无语。
因罚斋一供。遂相与莫逆。时
上御极三年。大千润公开堂少林。师结友巢林
戒如辈。往参叩。及至。见上堂讲公案。以口耳为
心印。以帕子为真传。师耻之。叹曰。西来意固如
是邪。遂不入众。寻即南还。至嘉禾。见太宰陆五
台翁。心大相契。先是有密藏道开者。南昌人。弃
青衿。出家披薙于南海。闻师风。往归之。师知为
法器。留为侍者。凡百悉委之。郡城有棱严寺。为
长水疏经处。久废。有力者侵为园亭。师有诗吊
之曰。明月一轮帘外冷。夜深曾照坐禅人。志欲
恢复。乃属太宰为护法。开公力主其閒。太宰公
弟云台公。施建禅堂五楹。既成。请师命一联。师
曰。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
益真修。谓当以血书之。遂引锥剌臂。流血盈碗
1452-A¶ 第 140a 页 X73-0140.png
书之。自是接纳往来。豪者力拒。未完局。后二十
馀年。适太守槐亭蔡公。竟修复。盖师愿力所持
也。师见象季。法道陵迟。惟以弘法利生为家务。
念 大藏卷帙重多。致遐方僻陬。有终不闻法
名字者。欲刻方册。易为流通。普使见闻。作金刚
种子。即有谤者。罪当自代。遂倡缘。时与太宰光
祖陆公。司成梦祯冯公。廷尉同亨曾公。囧卿汝
稷瞿公等议。各驩然。愿赞佐。命弟子密藏开公
董其事。以万历己丑。创刻于五台。属弟子如奇
纲维之。居四年。以冰雪苦寒。复移于径山寂照
庵。工既行。开公以病隐去。其事仍属奇。恊弟子
幻予本公。本寻化。复请澹居铠公终其役。始司
成具区冯公。意复化城为贮板所。未克。初桐城
用先吴公。为仪曹郎。参师入室。从容及刻藏事。
师遽曰。君与此法有大因缘。师化后。吴公出参
浙藩。进至方伯。竟复化城。且蠲俸散刻藏数百
卷。固吴公信力。亦师预谶云。师先于嘉禾刻藏
有成议。乃返吴门。省前得度师觉公。时觉巳还
俗。以医名。师闻之。意行度脱。时夜觉饭。盂忽堕
地裂。其精诚所感如此。乃诈病于小舟中。命请
觉眕视。觉至。见师。大惊惧。师涕泣曰。尔何迷至
此耶。今且柰何。觉曰。唯命是听。师即命薙发。竟
载去。觉惭服。愿执弟子礼。亲近之。师初过吴江。
沈周二氏。聚族而归之。时至曲阿。贺孙二氏。率
1452-A¶ 第 140b 页 X73-0140.png
族而礼至敬之。至金沙。于王二氏。合族归礼。愈
益重。师于于园书法华经。以报二亲。颜书经处。
曰墨光亭。今在焉。师以刻藏因缘议既成。闻妙
峰师。建铁塔于芦芽。乃送经安置于塔中。且与
计藏事未偕。复之都门。乃访予于东海。时万历
丙戌秋七月也。是时予以五台因缘。有闻于内。
因避名于东海那罗延窟。适遇
慈圣皇太后。为保
圣躬。延国祚。印施大藏十五部。
皇上颁降海内名山。
敕僧讽诵。首及东海。予以谢
恩入长安。师正携开公走海上。至胶西。值秋水
泛涨。众度必不能渡。师解衣先涉。疾呼众。水巳
及肩。师跃然而前。既渡。顾谓弟子曰。死生关头。
须直过为得耳。众心服师。时予在长安。适师弟
于君玉立来访。言师巳东行。计其程。旦夕乃
入山期也。予闻之。亟促装归。日夜兼程。亦犯横
流。赶至即墨。时师巳出山。在脚院。诘朝将长发。
是夜一见。大欢笑。明发。请还山。留旬日。心相印
契。师即以予为知言。许生平矣。师返都门。复潭
柘古刹。乃决策西游峨嵋。由三晋。历关中。跨栈
道。至蜀礼普贤大士。顺流下瞿塘。过荆襄。登太
和。至匡庐。寻归宗故址。唯古松一株。为寺僧售
米五斗。匠石将伐之。适丐者怜而乞米赎之。以
1452-A¶ 第 140c 页 X73-0140.png
存寺迹。师闻而兴感。其树根底。为樵者剥斲过
半。势将折。师砌石填土。咒愿复生。以卜寺重兴
兆。后树日长。寺竟复。其愿力固如此。时江州孝
廉邢懋学。礼师延居长松馆。执侍最勤。师为说
法语。集名长松茹退。先是邹给谏尔瞻。丁大参
勺原。素雅重师。意留驻锡匡山。未果。遂行。过安
庆。时有江阴居士赵我闻谒见。不可。适阮君自
华。归心于师。因为居士先求得度。未许。阮君请
游皖公山马祖庵。师喜其境超绝。即属阮宜建
梵刹。居士恳乞出家。遂薙发于山中。詺名曰法
铠。是为澹居。其庵今蒙
敕赐佛光寺。师复北游。至石经山。晋琬公。虑三
灾坏劫。正法浸灭。乃石刻藏经安于岩穴。师见
而感之。时琬公塔院。被力者侵。师志复之。启石
室。佛座下。得函贮佛舍利若干。出时。光烛岩壑。

圣母。闻师至。命近侍陈儒致斋供。特赐紫伽黎。
师让之。谢曰。自惭贫骨难披紫。施与高人福更
增。因请佛舍利入内。供三日。出帑金重藏于石
窟。师重二事。思得予作记。适予闻师西游回。即
驰至京。候于上方兜率院。师拉予游。观石经。遂
记之。予回寓慈寿。师感遇亦出山见访。同居于
西郊园中。对谈四十昼夜。目不交睫。信为生平
至快事。时遍融老巳入灭。因吊之。有嗣德不嗣
1452-A¶ 第 141a 页 X73-0141.png
法之语。师在潭柘。居常礼佛后方食。一日客至
喜甚。误先举一食。乃对知事曰。今日有犯戒者。
命尔痛责三十棒。轻则倍之。知事惊。不知为谁。
顷师授杖知事。自伏地于佛前。受责如数而股
如墨。乃云。众生无始习气。如油入面。牢不可破。
苟折情不痛。未易调伏也。师与予计。修我
朝传灯录。予约师。往浚曹溪。以开法脉。师先至
匡山以待。时癸巳秋七月也。越三年乙未。予初
以供奉
圣母赐大藏经。建海印寺成。适以别缘触
圣怒。诏逮清下狱。鞫无他辞。送法司拟罪。蒙
恩免死。遣戍雷阳。毁其寺。时师匡山闻报。为予
许诵法华经百部。冀祐不死。即往探曹溪回。将
赴都不救予。闻予将南放。遂待于江浒。是年十
一月。方会师于下关旅泊庵。师执予手叹曰。公
以死荷负大法。古人为法。有程婴。公孙杵臼之
心。我何人哉。公不生还。吾不有生日。予慰之再
三。濒行。师嘱曰。吾他日即先公死。后事属公。遂
长别。予度岭之五年。庚子。
上以三殿工。下矿税令。中使者驻湖口。南康守
吴宝秀不奉令。劾
奏被逮。其夫人哀愤缳死。师时在匡山闻之曰。
时事至此。倘阉人杀良二千石。及其妻。其如世
道何。遂策杖越都门。吴入狱。师至多方调护。授
1452-A¶ 第 141b 页 X73-0141.png
吴公毗舍浮佛半偈。嘱诵满十万。当出狱。吴持
至八万。蒙
上意解。得末减。吴归。每念师辄涕下。师以予未
归初服。每叹曰。法门无人矣。若坐视法幢之摧。
则绍隆三宝者。当于何处用心耶。老憨不归。则
我出世一大负。矿税不止。则我救世一大负。传
灯未续。则我慧命一大负。若释此三负。当不复
走王舍城矣。癸卯秋。予在曹溪。飞书属门人之
计偕者。招师入山中。报书直云。舍此一具贫骨。
居无何。忽妖书发。震动中外。时忌者乘白简劾
师。师竟以是罹难。先是
圣上以轮王乘愿力。敬重大法。书金刚经。偶汗
下渍纸。疑更当易。亟遣近侍曹公质于师。师以
偈进曰。御汗一滴。万世津梁。无穷法藏。从此放

上览大悦。由是注意。适见章奏甚怜之。在法不
能免。因逮及。
旨下。云著审而巳。及金吾讯鞫。以三负事对。绝
无他辞。送司寇。先是侍御曹公学程。以建言逮。
久在狱。与师问道。有圜中语录。时执政欲死师。
师闻之曰。世法如此。久住何为。乃索浴罢。嘱侍
者小道人性田曰。吾去矣。幸谢江南诸护法。道
人哭。师叱之曰。尔侍予二十年。仍作这般去就
耶。乃说偈。语在录中。言讫端坐安然而逝。曹公
1452-A¶ 第 141c 页 X73-0141.png
闻之急趋至。抚之曰。师去得好。师复开目微笑
而别。时癸卯十二月十七日也。师生于癸卯六
月十二日。世寿六十有一。法腊四十有奇。噫。师
生平行履。疑信相半。即此末后快便一著。上下
闻之无不叹服。于戏。师于死生视四大如脱敝
屣。何法所致哉。师常以毗舍浮佛偈示人。予问
曰。师亦持否。师曰。吾持二十馀年。巳熟句半。若
熟两句。吾于死生无虑矣。岂其验耶。师化后。待
命六日。颜色不改。及出。徒身浮葬慈慧寺外。次
春夏霖雨及秋。陆长公西源。欲致师肉身南还。
启之安然不动。适予弟子大义。即奉师龛至。经
潞河。马侍御经纶。以感师与李卓吾事。心最恸。
因启龛拂面。痛哭之。至京口。金沙曲阿诸弟子。
乃奉归径山。供寂照庵。以刻藏因缘。且推沈中
丞重建大殿。乃师遗命。以师临终有偈云。怪来
双径为双树。贝叶如云日自屯。以是故耳。时甲
辰秋九月也。越十一年乙卯。弟子先葬师全身
于双径山后。适朱司成文宁公。礼师塔。知有水。
亟嘱弟子法铠启之。果如言。复移龛至开山。乃
与俗弟子缪希雍。谋得五峰内。大慧塔后开山
第二代之左。曰文殊台。卜于丙辰十一月十九
日茶毗。廿三日归灵骨塔于此。予始在行閒。闻
师讣。即欲亲往吊。因循一纪。未遂本怀。顷从南
岳数千里来。无意与期会。而预定祭日。盖精神
1452-A¶ 第 142a 页 X73-0142.png
感孚亦奇矣。师后事。予幸目击。得以少尽心焉。
于戏。师生平行履。岂易及哉。始自出家。即胁不
至席。四十馀年。性刚猛精进。律身至严。近者不
寒而慄。常露坐。不避风霜。幼奉母训。不坐阈。则
尽命。立不近阃。秉金刚心。独以荷负大法为怀。
每见古刹荒废。必志恢复。始从棱严。终至归宗。
云居等。重兴梵刹一十五所。除刻 大藏。凡古
名尊宿语录。若寂音尊者。所著诸经论文集。皆
世所不闻者。尽搜出刻行于世。晚得苏长公易
解。大喜之。室中每示弟子。必令自参。以发其悟。
直至疑根尽拔而后巳。然义重君亲忠孝之大
节。入佛殿见
万岁牌必致敬。阅历书。必加额始览。师于阳羡。
偶读长沙志。见忠臣李贲。以城垂陷。不欲死于
贼。授部将一剑。令斩其全家。部将恸哭奉命。既
推刃。因复自杀。师至此泪直迸洒。弟子有傍侍
者不哭。师呵曰。当推堕汝于崖下。其忠义感激
类如此。师气雄体丰。而面严冷。其心最慈。接人
不以常情为法。求人如苍鹰攫兔。一见即欲生
擒。故凡入室不契者。心愈慈而恨愈深。一棒之
下。只欲顿断命根。故亲近者希。凄然暖然。师实
有焉。师性耽山水。生平云行鸟飞。一衲无馀。无
住足地。居常悲禅宗凋敝。欲求
国初来诸尊宿机缘。续为传灯。未遂本愿。赍志
1452-A¶ 第 142b 页 X73-0142.png
而往。于戏。师岂常人哉。即其见地直捷稳密。当
上追古人。其悲愿利生。弘护三宝。是名应身大
士。予尝有书答故人。问师何如人。予曰。正法可
无临济德山。末法不可无此老也。师每慨五家
纲宗不振。常提此示人。予尝叹曰。纲宗之不振。
其如慧命何。原其曹洞则专主少林。沩仰圆相
久隐。云门自韩大伯后。则难见其人。法眼大盛
于永明。后则流入高丽。独临济一派。流布寰区。
至宋大慧中兴其道。及自
国初楚石无念诸老。后传至弘正末。有济关主。
其门人先师云谷和尚。而典则尚存。顷五十年
来。狮弦绝响。近则蒲团未稳。正眼未明。则妄自
尊称临济几十几代。于戏。邪魔乱法。可不悲乎。
予以师之见地。足可远追临济。上接大慧之风。
以前无师派。未敢妄推。若据尧舜之道。传至孔
子孟轲。轲死不得其传。至宋二程直续其脉。以
此證之。则师之不忝为转轮真子矣。姑录大略
以俟后之明眼宗匠。续传灯者釆焉。以师未出
世。故无上堂。普说。示众诸语。但就参请机缘开
示。门人缉之。有集若干卷。梓行于世。入室缁白
弟子甚多。而宰官居士尤众。师生平行履。不能
具载。别有传。乃为之铭。铭曰
佛未出世。祖未西来。击涂毒鼓。谁其人哉。鹫岭
拈花。少室面壁。只道快便。翻成狼籍。黄梅夜半。
1452-A¶ 第 142c 页 X73-0142.png
老卢窃逃。谁料岭南。有此獦獠。南岳青原。擦脓
涕汉。多少痴人。被他诓赚。五家手快。如抚舜琴。
南熏倏至。辨者知音。儿孙恶辣。触者先亡。伹放
一线。其家永昌。门户孤单。命存一丝。有救之者。
定是嫡儿。如汉张良。为韩报仇。纵然国破。宗祧
可求。是生吾师。如石迸笋。出则凌霄。孰知其本。
为法力战。通身汗血。大似李陵。空弮不怯。身虽
陷虏。其心不亡。千秋之下。毕竟归王。师金刚心。
尽化为骨。逼塞虚空。岂在山麓。师不知我。谁当
知师。一死一生。春在花枝。


万历四十四年嘉月朔旦

前海印住山沙门辱教德清稽首撰


** 祭文


万历四十四年。岁次丙辰。十一月庚子朔。越十
有九日丙戌。前海印沙门辱教德清。谨陈香积
之供。致祭于
紫柏尊者。达观大师之灵曰。呜呼。惟师之生也不
生。乘愿力而来。师之死也不死。顺解脱而去。去
来不落常情。生死岂同世谛。以师之住世也。秉
金刚心。踞坚固地。三十馀年。家常茶饭。脊骨纯
钢。千七百则。陈烂葛藤。鼻孔残涕。推倒弥勒释
1452-A¶ 第 143a 页 X73-0143.png
迦。不让德山临济。为人极尽慈悲。临机绝无忌
讳。誓护法若惜眼睛。求大事如丧考妣。不与世
情和合。便是真实行履。晏坐水月光中。独步空
华影里。初访予于东海也。顿脱形骸。既再晤于
西山也。搜穷骨髓。当予祸之未形也。备告之以
隐微。及予难之既发也。将为我以雪洗。且酬夙
约于曹溪。将扣阍于
帝里。冒炎蒸于道路兮。望影响而进止。乃设法
以多方。冀出予于九死。呜呼。师之为法门也。实
抱程婴杵臼之心。师之为知已也。殆非管鲍陈
雷之比。予荷
皇仁之薄罚兮。师之心犹未巳。予被放岭表兮。
师伫候于江沚。一见欢若更生兮。如九原之复
起。予与师作永诀兮。甘为炎方之厉鬼。师嘱予
以宁志兮。冀幽扄之再启。予挥涕以临长路兮。
师执手含悲而不语。维时关山一别兮。日月若
矢。心知师之不我忘兮。每叮咛其无以。师以愿
力所持兮。誓不负其本始。乃敛太阿之光焰兮。
不顾放身于尘滓。冀和璧之必信兮。不惜隋珠
之轻抵。将扣
君门兮九重。倏遇飙风兮四起。陆海波腾。龙蛇
披靡。玉石俱焚。法幢倾𡉏。师登八道之康衢兮。
忽遇长蛇与封豕。
皇天实鉴其衷兮。唯见逞于庸鄙。幸此心之白
1452-A¶ 第 143b 页 X73-0143.png
兮。聊以发其蕴底。师实旷然。何忧何喜。逆顺随
宜。死生游戏。何夙负之相寻兮。信前缘之固尔。
师悲五浊之不堪。直一行之可恃。乃盥漱以趺
坐兮。遂寂然而长往矣。呜呼痛哉。师既不以祸
患撄宁。又何以去来为事。故撒手便行。全无拟
议。惟师以金刚为心。故留不坏之体。有予弟子
奉师以南旋兮。就双径以归止。予闻讣以摧心
兮。望长空而殒涕。欲亲礼于龛室兮。柰业系之
羁縻。拟生还以慰师灵兮。忽星霜之踰纪。匪此
心之暂安兮。第因缘之不我与。顷幸遂其本怀
兮。始得陈辞而致诔。呜呼痛哉。师何死兮我何
生。我不来兮师不宁。形骸异兮共此心。幽冥隔
兮终合并。誓同归兮践深盟。寂光朗兮师安住。
我顶礼兮展哀慕。陈香积兮洒甘露。师临机兮
愿来赴。光明兮照曜。翘勤兮延伫。哀哉
尚飨。

** 举火

性火真空。性空真火。狭路相逢。定没处躲。恭唯
紫柏尊者。达观大和尚。偶来人世。误落尘寰。赤力
力。脱尽娘生布衫。光烁烁。露出本来面目。荷担
正法。纯钢炼就肩头。彻底为人。生铁铸成肝胆。
死生路上。直往直来。今事门头。半开半掩。六十
馀年。松风水月襟怀。千七百则。兔角龟毛拄杖。
饶他末后风流。未免藏头露尾。撇下赃私。谁料
1452-A¶ 第 143c 页 X73-0143.png
落在憨山道人手中。今日特为人天众前。当阳
拈出。大众还见么。(以火把画○相云)拄杖挑开双径云。
通身涌出光明藏。珍重诸人著眼看。这回始信
无遮障。
* No. 1452-G
紫柏大师全身舍利塔颂有序

一切宗教。不离七佛偈以为根本最初。毗舍浮佛偈
云。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只这半偈。巳
将三藏十二部。五千四十八卷。千七百则葛藤。满口
道出。更无覆藏。悟之者号祖师禅。證之者即如来果。
紫柏大师。持此半偈。普印众生若干种心。四十年胁
不至席。手不停挥。为初学人。谈法相义。为久习辈。开
般若门。为利智根。指涅槃心。显法界藏。有时雷轰电
掣。截断众流。有时带水拖泥。四轮著地。随机赴感。未
曾一针锋许。出得半偈道场。谓法友憨山师道。吾持
此偈。巳得句半现前。更得半句。了了常知。自许一生。
参学事毕。后十馀年。师以佛知见力。慈善根力。向刀
山剑岭。任运游戏。自在神通。戒定馀熏。生身不坏。可
谓空假泯合。心境一如。用四大分解之尘根。演半偈
重玄之妙旨。毗浮舌相。遍覆三千。持与持者。同时寂
灭。谁谓师非七佛所遣化人。广瀹。睹面缘悭。闻名种
熟。清净明诲。私淑有年。甲寅秋仲。卒业遗教。增上闻
思。虽漩澓惊涛。目不得暇。而王印在手。斗柄当天。行
布圆融。莫不消归半偈。独恨未能将此半偈枯禅。消
1452-A¶ 第 144a 页 X73-0144.png
归自已。长为穷子。辜负婆心。聊作颂辞。充窣堵波。最
下劣供。七金山下。羽毛有同色之奇。两足舌端。毒药
化醍醐之味。以此善根。自熏成种。或者他生后世。不
烦半偈阿师。眉毛堕地矣。颂曰。

「 四大是假亦是真
 心境不二亦不一
 兼二为一一亦亡
 即假悟真真乃遍
 发毛爪齿及涕唾
 暖气动转诸浮根
 我说即是金刚王
 幻化空身皆实相
 地水火风和合聚
 明闇色空相待摇
 识心吸揽镜上痕
 若亏其一必无两
 十方三际本虚玄
 无相无名无有边
 一切时处入一尘
 半偈重重罗帝网
 紫柏得此三昧门
 从大涅槃示生死
 来以口光说半偈
 风林墙壁皆雷音
 缶泻云兴文字禅
 一一众生毛孔吼
 去以身光说半偈
 常与无常俱戏论
 了知假合即坚固
 皮囊劫火恒宴然
 于去来中逆顺行
 梦入他心令觉梦
 悲智交参禅教律
 发挥半偈无有馀
 巍巍双径窣堵波
 师坐其中炽然说
 佛偈即师师即偈
 遍在众生心想中
 我从遗编获髻珠
 不历百城持供养
 传师半偈即传衣
 一切如来同鼻孔」


万历丙辰季秋七日皖舒私淑小子广瀹优婆塞吴
1452-A¶ 第 144b 页 X73-0144.png
应宾和南谨述
* No. 1452-H
紫柏老人圜中语录序

圜中语录。录紫柏道人居圜语也。录语者。浙西吴生
彦先也。彦先儒者。何慕为此耶。吾儒宗孔孟。辄云辟
佛老。非恶其道之尽非也。恶溺于非者。相率而至于
灭伦畔道也。苟可以裨性灵。廓闻识。补吾圣教所不
及者。即伶人嫠妇之辞。昆虫草木之变。无往而非道。
稗官博士。往往不弃。至釆之声歌。以备览观。矧吾儒
与二氏分驰。鼎立于当代哉。昔韩昌黎称一世大儒。
力排异说。原道一篇。凛凛乎与日月争烈。及居潮时。
贻大颠书累幅。至留题留衣。又何两截也。彼其所以
非之者。非其流于邪者也。所以是之者。是其近于正
者也。故曰通于儒者。始可与谈佛老矣。紫柏道人。字
达观。早失恃怙。廿岁出家。不识文字。立禅三年。苦行
持戒。一旦顿悟。藏典群书。了然领会。云游遍天下。胁
不至席者三十年。像若弥勒。心若寒潭。声若洪钟。口
若悬河。静慧玄朗。名倾海内。荐绅贵倨。每折节下之。
道人内大慈悲。外严戒律。世拟为临济尊宿复出云。
于人无贵贱大小。持平等心待之。故贱者小者喜其
容。贵者大者目为傲。得其门而入者。靡不归依。不得
其门而入者。閒为排诋。道人故以此得名。亦以此贾
1452-A¶ 第 144c 页 X73-0144.png
祸。道人自谓有义命存焉。吾不知有名实也。吾不知
有祸福也。此可以槩其生平矣。岁庚子。玉芝子。与南
康子同系福堂。閒谈名理。南康子喜诵佛经。予独不
喜诵佛经。每嘲云。即心是佛耶。即口是佛耶。南康子
未与道人面。而心严事道人。笔札相往来。尝出其观
音赞示予两人。相赓和。道人有当于心也。因了戒子
寄予茶。贻予半偈。予酬和之。又为予作石佛渡海记。
语语皆明心见性。又赠茶扇香花四偈。各有唱和。恨
不一见以偿夙心。无何讹言搆。大狱兴。蔓延善类。中
外震悚。道人亦以挂误下于理。两人幸相见之晚也。
道人拷讯时神色自如。持议甚正。以衰老残躯。备尝
笞楚。抵死不屈。有烈士风。时严寒。道人且冻馁。予施
一盂饭。一蒲团。一衲衣。道人昼夜跏趺不寐。环匣累
系者扣之。随人启迪。无非接引向善。不剿空谈幻语
惑人。宜当代贤豪。乐与之游甚广也。癸卯十二月初
五日入狱。十七日无疾坐化。寿止六十一。先是道人
授彦先偈。若预知其将化者。又与予论朝闻道章。甚
有解脱处。化之日说偈若干首。至五鼓语人以圆寂。
人莫解。天明户启。呼姜汤净口。作念佛声。出门就地
坐。众惊扶坐榻上。闭目不语。众走报道人逝矣。予往
视之。大呼道人去得好。记著么。道人复张目视予。自
启手扶两足。跏坐而逝。舁出閒地。经六昼夜。旋风曝
日。阴翳严霜。飞沙落垢。摧折备至。俨然端坐。神釆焕
发。现光明状。予与圜中人。靡不目击叹异。焚香顶礼。
1452-A¶ 第 145a 页 X73-0145.png
佛声浩浩。及埋󰢍土穴中。七越月。启骸南迁。幻身如
生不毁。世未曾有。此平湖陆西源亲历其事者。吁异
哉。岂其巨灵呵护。抑道人自护有神欤。江南士人某
等嘉其神异。治龛藏魄。归葬初修山寺中。道人逮系。
彦先始终周旋曲至。复手录圜中问答语偈。以授旧
游者。自谓于道人有夙缘。乞予一言叙之。予惟佛氏
不立文字。此录不足为道人有无。生死一大事。乃前
知其故。至灭不乱性。留不坏身。踪迹昭然。灵异如此。
此非修持于一世者。可得而骤至也。又岂末世缁流。
所能彷佛其万一也哉。

玉芝子湘源曹学程撰

* 紫柏老人圜中语录

** 示潭柘寺僧众

水缘湿燥。山以高崩。此有因所致。为福致殃。为恶致
祥。此何因耶。因自多生。凡夫不觉耳。老朽出山。山门
无恙。欲不待请。主先往焉。彼必以馀事累汝等。姑待
之。汝辈遇境慎勿惊。以因不属汝辈故也。雪寒蔀屋
亦不恶。镬汤炉炭。苦痛呻吟。总是意乐三昧。不信请
于老朽瞑目地验之。

** 被逮答檀越

达朽既被逮巳。有世智辨聪辈。愤然谓余曰。和尚厌
1452-A¶ 第 145b 页 X73-0145.png
离尘界。宜翛然无累。何载遭白简。犹恋恋京师。致今
日之苦耶。曰檀越以何物为尘界。何物为苦乎。深山
大泽。虎豹龙蛇居焉。蛇虎未尝不苦人也。然探渊者
则得珠。凿山者则获璧。是见珠璧之为利。未尝知有
龙蛇虎豹也。吾诸大乘沙门。以利济为事。方冒难以
救援。安知尘劳之可出。无上大宝。失之于穷子。方矢
浩劫以追求。乌知分段之可惜。特患衣珠之喻未喻
耳。不患衣之频易也。朽乘此解脱其躯壳。岂但解脱
鹘臭弊衣乎。内衣之珠。不假外得。夫何苦哉。檀越言
苦。异乎朽之为苦矣。

** 与曹直指夜谈

曹直指。举苏长公罗汉赞曰。右手持杖。左手拊石。为
手持杖。为杖持手。宴坐石上。安用杖为。无用之用。世
人莫知。尊者曰。入道之机。机则透微。微透则手杖皆
离。故曰离微入道之真机。直指曰。东坡东坡。手杖如
何。有时用。也有时舍。作甚么。尊者曰。撑天拄地。

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此维摩诘所说也。图难于
其易。为大于其细。此老氏所说也。皮毬子以二氏之
说。观其所以然。不过至人照圆。众人照偏。偏则泥。圆
则通。既谓之通矣。则事无大小。理无浅深。声入而心
通矣。奚疑之有哉。虽然理通始于检名。故名不检。则
实不得。实不得。则义不精。义不精。则理不易穷。理不
穷。则性命之学。安从而入欤。故有志于性命之学者。
倘不知自重。而饮食男女之欲乱其真。即世閒功名
1452-A¶ 第 145c 页 X73-0145.png
事业。尚了不来。况大于此者乎。

(万历庚子师寄圜中南康子。吴中石佛赞云。狱室名福堂。检名实自详。因苦生觉照。觉则物我忘。今所说
似重拈此义也。弟子李麟记)。

** 示吴彦先

观夫名利之来。非无所本也。若以四大观身。前境观
心。则身与心何殊焦谷芽。石女儿哉。以众人不知此
观。不醉乎名。则醉乎利矣。殊不知缘名利。而逆观乎
身心。缘身心而逆观乎身心之前者。名耶。利耶。身耶。
心耶。吾不得而知也。

** 示郢中仇文学

咄咄胡为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
此偈释迦老子。为弟子阿𨚗律陀正闻经时。贪睡交
眼。警其昏惰而说也。呜呼。五欲之重。莫重于睡。故睡
重者。虽西施唼其唇。春雷奋乎地。不知声色为何物。
夫声之与色。此众人之常习也。及乎睡而声色当其
前。有眼不见。有耳不闻。由是观之。则睡酒之醉人。较
其馀醉。其芘大矣。故曰昏魔不斩。散魔不召而集。盖
昏之与散。必根乎念。念必根乎感。知念根感。念本无
我。我既无我。则受感者谁。知属观。无受属止。观足以
铸昏。止足以汰散。昏铸则明。散汰则静。明与静。固有
之性德也。以性变而为情。昏散生焉。若然者。明非固
有。昏则无源。静非固有。散亦无地。众人不知。以昏散
明静为两物。所以情之复性。卒不易也。

** 警大众
1452-A¶ 第 146a 页 X73-0146.png

皮毬子曰。时不可忽。一忽时则昧心。心昧则何事不
昧哉。由忽生怠。怠习一长。则气为主。心为奴矣。故卧
薪尝胆。非虚设也。谓勾践能之。我不能此。不知自重
耳。若知自重。则天地万物皆末也。我本也。虽然性既
变情。则自无待而为有待。有待则物我亢然。顺习则
喜。逆习则瞋。此情为政而性隐矣。性则智周万物而
不劳。形充八极而无累。故能会万物为一已。一已则
已外无物。物外无已。以物外无已。故我用即物用也。
以已外无物。故物用即已用也。知周不劳。形充无累。
复何疑耶。经又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由是论之。我
能转物。谓之如来。则我被物转。谓之如去。如去即众
人也。如来即圣人也。圣则无我而灵。凡则有我而昧。
昧则忽时。忽时之人。忧不深。虑不远。不知自重耳。人
为万物之灵。而不知自重。皮毬又何言哉(师别号皮毬)

** 十一月二十九日被逮别潭柘寺偈

寒潭古柘映青莲。野老经行三十年。留偈别来冲雪
去。欲乘爽气破重玄。

** 出潭柘示僧众偈

达观老汉出山去。堂内禅和伹放心。头上有天开正
眼。当机祸福总前因。

** 腊月初五日从锦衣卫过邢部偈

大贾闯入福堂来。多少鱼龙换骨胎。恐怖海中重睡
稳。翻身蓦地一声雷。

** 闻柝
1452-A¶ 第 146b 页 X73-0146.png

匿王问法忽齐年。自谓观河不见迁。我有眼根听夜
柝。却沈丰蔀更冷然。

柝声未断铃声续。谁是声兮谁是闻。却忆法堂钟鼓
候。古来魂梦更纷纭。

** 同曹侍御诸文学集吴彦先夜谈

白法剖微尘。翠涛生咽唾。何妨真与俗。两釆夜深赌。

一见原来是故人。同心何必在同身。者条担子谁轻
重。两道眉毛绰有神。

倾盖白头匪两人。祇缘岐念总同身。两閒担子谁
堪任。个有生来一点神(曹和)

** 示吴彦先

江南知识隔风尘。独影𨚗从暗地亲。长啸一声空界
裂。谁知针芥在羁人。

羁人敢必全无罪。要识生机即死机。觑破死生原一
贯。羽还走也足还飞。

相逢不必问前因。藻镜离尘万象新。花果故园应自
好。溪声山色总宜人。

日高三丈尚憨眠。绝胜云林鼻观禅。却被头陀閒扰
醒。梦魂无地更留连。

** 寄示法密

阎罗可是执金吾。火镬冰山事有无。试问密郎何所
解。区区六尺等交芦。

** 色空偈示杨中涓

閒居徒自伴花眠。谁谓花神解说禅。空色两关留不
1452-A¶ 第 146c 页 X73-0146.png
住。春风幽鸟领三玄。

** 添数珠偈

一线穿珠百八。偶然一珠堕落。何须物外追寻。即把
觉迷添著。

** 腊月十一日司审被杖偈

三十竹篦偿宿债。罪名轻重又何如。痛为法界谁能
荐。一笑相酬有太虚。

坐来尝苦虱侵肤。支解当年事有无。可道竹篦能致
痛。试将残䏶送跏趺。

** 十四日闻拟罪偈

夙业今缘信有机。南中莲社北圜扉。别峰倘有人相
问。师子当年正解衣。

** 忆介公

谁能念尔冲寒去。傀儡提撕岂有神。长别莫谈身后
愿。好从当下剖微尘。

** 忆卓老

去年曾哭焚书者。今日谈经一字空。死去不须论好
恶。寂光三昧许相同。

** 十五日法司定罪说偈

一笑由来别有因。那知大块不容尘。从兹收拾娘生
足。铁橛花开不待春。

** 十六日临化说偈

事来方见英雄骨。达老吴生岂夙缘。我自西归君自
北。多生晤语更泠然。
1452-A¶ 第 147a 页 X73-0147.png

南北经行三十年。钝机仍落箭锋前。此行莫谓无消
息。雪夜先开火内莲。

尽称达老鼓风波。今日风波事若何。试向明年看老
达。风波满地自哆和。

潭柘双青谩说龙。相依狴犴更从容。主人归去香云
冷。好卧千峰与万峰。

幻骨吾知无佛性。从来称石总虚浮。夜深寒照吴门
月。翻笑生公暗点头。

幽关寂寂锁难开。那道沙门破雪来。饥鼠何妨沾法
喜。冻脓早许委黄埃。

夙愿平生未易论。大千经卷属重昏。怪来双径为双
树。贝叶如云日自屯。

启龛须记合龛时。痛痒存亡尔即伊。不必燕云重眷
恋。此身许石肯支离。

山鬼不必赛。水神胡可解。枯木冷重云。独见田侍者。
人生那忽死。死者生之府。法门何所闻。付诸涂毒鼓
(谶所知)

手字致江南诸法属等。各各自宜坚持信心。老杤休
矣。不得载见。特此为别。付与小道人持执示览。护持
三宝。棱严径山刻藏事。可行则行。不可则止。癸卯年
十二月十六日。
* No. 1452-I

不佞少事铅椠。从诸名贤游。即闻
紫柏尊者德风籍籍。以为肉身大士。竟愧火驰方
1452-A¶ 第 147b 页 X73-0147.png
内。无从快睹劫外青莲也。壬寅岁。彦罹白简。逮系
比部狱。明年癸卯冬。
圣上以奸书震怒。大索国中。而尊者以弘法来忌。
亦挂弹章。比闻难。一众股栗。而师从容笑语如平
时。乃以佛法开譬僧众。夷然出山赴诏狱。无何入
西曹。彦幸获归依焉。初闻师严冷不易亲。及见则
深慈等悲。沁人心髓。彦因炷香求心要。师为拈毗
舍浮佛半偈云。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
有。令久久持诵。且为决了其旨曰。是身无从。合由
四大。是心无从。起因前境。试推四大及境。更何所
从乎。凡夫不知性变为情之旨。随情起执。生死浩
然。圣人以理折情。性斯复矣。性复情空。何生死之
有哉。彦惟时如后夜闻雷。顾念古人求法。至于立
雪断臂。而彦罪累凡愚。沈迷牢户。乃忽闻万劫出
苦之因。法乳恩深。即捐顶踵不足明报也。师既居
圜久之。彦时时从閒。同曹直指。沈令尹。郢中诸文
学。阐抉儒释性命之渊奥。如河决川委。随宜说偈。
冲口而成。及被讯。以衰残历诸刑苦。凡侍者皆心
欲落。而师云閒水止。了无一事。甫入圜。辄又渠渠
以佛法劝发一众。盖其定慧精严。壁立万仞如此。
腊月望。合爪说偈。徐语彦曰。道人将去。彦愕然曰。
师不念法道。不念众生耶。殷勤启请。而师顾笑曰。
去得快。来得快。旋即为吾浙何君说转生歌。而彦
以仓卒未之录也。越二日既曙。圜扉启。师遽出户
1452-A¶ 第 147c 页 X73-0147.png
仰视曰。辰刻矣。因呼姜汤净口。遂地坐。连称毗卢
遮那佛数声。众惊扶坐榻上。遂瞑。直指君闻之。仓
茫及榻前。大呼去得好。记著么。师乃更微睇直指
君。启手敛足。[革*展]然而逝。即十七日辰刻也。随舁坐
露地。霜风尘沙。种种摧蚀。经六昼夜。而神釆溢发。
如未度世。既出狱。以师遗言毋敛。仅周以藟梩。而
土掩于西郊。会甲辰京师大水。城关皆崩。四郊如
海。诸弟子念师在巨浸中。命田侍者鸣诸当事。得
归龛。陆比部西源。于孟秋十三日。躬往视事。七尺
之土未乾。疑师且水化。及破封而端坐如生。不动
不变。一众号呼。叹未曾有。嗟乎。此岂非光明硕大。
超格越量。不可思议之肉身大士乎。彦遇师晚。即
于宗乘教理未有證入。终日戴天履地。而其高厚
非所能知。然其甘祸患如游戏。等生死于往来。其
灭度也。则并幻身而不坏。其一息之存也。则困顿
刑楚了不入意。而勤勤恳恳。逢人劝诱。必欲出之
苦海。有如拯溺救焚。目不及瞬。而手不及援者。如
是而曰非大修行人。非真圣贤。则凡古之圣贤。皆
不足信也。师入圜中。随地随时随人。横口法施。若
决藏海。滔滔滚滚。香象鼷鼠。无不满腹。随人手录。
各各携去。而彦所见闻者。则尽此帙中。先以致江
南法属授诸梓。而后徐致其馀。所恨独少转生歌
耳。呜呼。微言未绝。灵光妙音。岂违咫尺哉。

万历甲辰中秋朔竺灵居士吴中彦彦先甫和南
1452-A¶ 第 148a 页 X73-0148.png
记No. 1452
紫柏老人集卷之一
明 憨山德清 阅

* 法语

释迦文佛以文设教。故文殊师利。以文字三昧辅释
迦文。而用拣择之权。于楞严会上。进退二十五圣。独
选择观音当机。无有敢议其私者。观世音虽弥陀辅
佐。亦以闻思修入。近乎文字三昧。故释迦文佛。亦退
三十二亿恒河沙菩萨。独进观世音。岂非此方真教
体。清净在音闻欤。若文字三昧。不以音闻为体。是犹
花不以春为神。岂真花也哉。盖文字根于音闻。音闻
根于觉观。觉观又根于无觉无观者。佛意欲一切众
生。因有分别心。入文字三昧。因文字三昧。入音闻之
机。因音闻之机。入无觉无观。无觉无观既入。则最初
有分别心。至此不名有分别。而名无觉无观矣。夫无
觉无观者。所谓正因佛性也。正因佛性既变而为情。
苟不以了因契之。则正因终不能会也。了因虽能契
正因。若微缘因熏发之。则了因亦不能终自发也。缘
因。即文字三昧之异名也。了因。即音闻之机之异名
也。学者苟能触类而长之。则文殊文字三昧。与观音
音闻三昧。皆不在文殊观音与释迦文佛。在我日用
1452-A¶ 第 148b 页 X73-0148.png
而巳。故老庞曰。日用事无别。惟吾自偶谐。神通并妙
用。运水及搬柴。柴水即老庞文字三昧也。神通即老
庞音闻之机也。惟吾自偶谐。即老庞了因契会正因
佛性者也。即此观之。凡佛弟子。不通文字般若。即不
得观照般若。不通观照般若。必不能契会实相般若。
实相般若。即正因佛性也。观照般若。即了因佛性也。
文字般若。即缘因佛性也。今天下学佛者。必欲排去
文字。一超直入如来地。志则高矣。吾恐画饼不能充
饥也。且文字佛语也。观照佛心也。由佛语而达佛心。
此从凡而至圣者也。由佛心而达佛语。则圣人出无
量义定。放眉间白毫相光。而为文字之海。使一切众
生。得沾海点。皆得入流亡所。以至空觉极圆。寂灭现
前而后巳。若然者。即语言文字。如春之花。或者必欲
弃花觅春。非愚即狂也。有志于入流亡所者。当深思
我释迦文。以文设教所以然之意。如其明之。即文字
语言可也。离文字语言可也。如其未明。即文字与离
文字皆不可也。非即非离亦不可也。

师曰。娑婆世界。与十方众生世界。皆根于空。空复根
于心。故经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
皆依空所生。第众生胶固于根尘之习。久积成坚。卒
不易破。故诸佛菩萨先以空药。治其坚有之病。世之
不知佛菩萨心者。于经论中见其炽然谈空。遂谓佛
以空为道。榜其门曰空门。殊不知众生有病若愈。则
佛菩萨之空药亦无所施。空药既无所施。又以妙药
1452-A¶ 第 148c 页 X73-0148.png
治其空病。然众生胶固根尘之习。虽赖空药而治。空
病一生。苟微佛菩萨之妙药。则空病之害。害尤不细。
世以佛门为空门者。岂真知佛心哉。或以曹溪本来
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语。横计于心。便谓我本来无
一物。又有何尘埃可染。请自审察。我既本来无一物。
人举手揖我。我随喜。人以手戟我。我随怒。现前喜怒
又何物乎。如此物不能直下爆破。则碍膺长劫有在。
敢谓横计者本来无一物。即曹溪之本来无一物乎。
佛菩萨说法。如良医用药。如良将用兵。药与兵岂有
常哉。但察病人与敌人。情之所在何如耳。苟得其所
在之情。则药与兵。如庖丁之解牛矣。故世以佛门为
空门。及掠曹溪本来无一物。为自已本来无一物者。
皆刀折而牛未解者也。佛菩萨知众生迷心而有空。
迷空而有身心。迷身心而有前尘。前尘即世界之属。
身心即众生之类。然世界与众生。离空则无有根。空
离觉心则亦无根。故佛菩萨教众生。始以解空。终以
悟心。心悟则空与世界众生。皆不可得。所谓大觉心
者。譬如浮云相尽。不待举目而明月在前矣。浮云则
空有之譬。明月乃喻固有之常光耳。或进曰。由尘而
达根。由身心而达空。由空而达心。乞师指某甲。只今
心在何处。师笑曰。汝若无心。设此问端又是何物。进
者罔措。师曰。将心问心。指心不知心。是汝错。是梅西
错。曰是学人错。曰汝若果知自错。则汝行里坐里饥
里寒里。境缘顺逆是非里。能不忘此错。则空生大觉
1452-A¶ 第 149a 页 X73-0149.png
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汝有日自
知在。不惟众生国土与虚空。皆在汝心。即大觉心。离
汝心亦不可得。进者稽首而退。

夫理。性之通也。情。性之塞也。然理与情而属心统之。
故曰心统性情。即此观之。心乃独处于性情之间者
也。故心悟。则情可化而为理。心迷。则理变而为情矣。
若夫心之前者。则谓之性。性能应物。则谓之心。应物
而无累。则谓之理。应物而有累者。始谓之情也。故曰。
无我而通者理也。有我而塞者情也。而通塞之势。自
然不得不相反者也。如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相近
则不远复之谓也。相远。则不知复之谓也。不远复。根
于心之悟也。不知复。根于心之迷也。故通塞远近悟
迷。初皆无常者也。心悟。则无塞而不通。心迷。则无近
而不远也。呜呼。心果何物乎。能使人为圣人。又能使
人为众人。圣人与众人。亦皆无常者也。顾我善用心。
不善用心何如耳。心之为物。不可以内外求。不可以
有无测。内求不免计心于身内。外求则不免计心于
身外。有求则不免计心于声色形骸。无求则不免计
心于寂灭虚空。如是求悟心者。皆不善求者也。故曰
离心意识参。若然者。若攀缘心不歇。则情根终不枯。
情根不枯。则心意识终不能离。心意识不能离。则神
不凝。神不凝。则不一。不一。则不能独立。不能独立。则
有外。有外则有待。有待。则物我亢然。故触不可意事。
不免勃然而怒。遇可意事。不觉欣然而喜。喜怒交战。
1452-A¶ 第 149b 页 X73-0149.png
寤寐无停。要而言之。不过总为心意识搬弄坏了也。
故真参学者。寒不知寒。饥不知饥。劳逸相忘。形如枯
木。心如死灰。方此之时。知得心意识无坐地处。如是
积久。一旦根尘迥脱。常光现前。至此则心之内外有
无。非内外有无。皆凭我说雌说黄。皆自然与修多罗
合。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是也。古德有云。不是死
中发活一番。终是药汞银。触火必飞去矣。又曰不是
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此皆亲證实悟之样
子也。年来禅学与道学之徒。初不知心是何物。便泼
口谈禅。孟浪讲学。一涉危疑。便丧胆亡魂。被境风吹
坏了。娘生鼻孔。作不得一些主宰。实不如三家村里。
一丁不识不知。但种田博饭吃人也。

龙树乃九地菩萨。其破四性。则曰诸法不自生。亦不
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如嗜欲浅而天机
深者。一闻而能思。思而能精。精而遗闻。闻遗所脱。所
脱则能消。能所既荡。虽处于境缘顺逆之中。应而无
累。则多生种子现行。日损一日。损之又损。终至于无
损。忽然契同。由是观之。则前之所谓根尘既消者。与
夫忽然契同者。果一耶二耶。一则前不是后。二则舍
前无后。而学者不愧推四性之不精。反疑龙树之偈
无验。譬病重而不耐服药。见病不去。遂大怒而骂药
无验也。夫治身病。必以神农为药师。治心病。亦必以
龙树为药师。舍神农本草。虽华陀扁鹊不能治身病。
而学者欲治心病。不以龙树破四性之偈治之。欲其
1452-A¶ 第 149c 页 X73-0149.png
病愈亦未之有焉。此偈予初闻而骇。既而疑。因痛思
不巳。用之境缘顺逆之际。多败绩。败愈多。战愈力。自
是敢战而𢬵死。予始胜。噫。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
若是种田人。闻此必泪堕。后生小子。理惑心浮。不知
惭愧。业必不消。病难坐愈。加以闻诲生不受善之心。
甘作护短之金汤。呜呼哀哉。我知龙树复生。耳提面
命。不遭病者之唾骂。无有是处。

夫利刀出匣。光芒耀日。削铁如泥。凡梓楠松柏经其
斫削。必皆成器。此善用刀者也。有等痴人。刀虽快利。
惟用割泥。泥无所成器。刀刃日损。此不善用刀者也。
譬如众生心性本妙。不以定慧观照。惟纵攀缘。奔尘
莫返。流浪生死。幻苦愈深。了无出期。此岂善用心者
哉。如利根上智。以心性之光。照破根境。两俱无性。定
慧功成。即尘劳而得解脱。即情识而达智光。如是用
刀。得非剖金削玉。凡所成器坚完不坏。满盛甘露遍
洒一切。凡沾滴许。热恼清凉。得无量百千三昧。皆非
外来。以心性本有故也。故曰善用其心。八万四千烦
恼。即八万四千三昧。不善用其心。八万四千三昧。即
八万四千烦恼。嗟乎刀本无二。善用则无割不成。不
善用者。刀日就损。

夫光有真妄。真则照万古而无待。妄则粘六尘而发
光。故曰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无有听质。通
塞离而恬变丧。则嗅与尝。如粪中香。冰中火。合离离
而生灭灭觉之与分别。则有名而无实矣。然尘之与
1452-A¶ 第 150a 页 X73-0150.png
根。必相资而有。相资而无。故因境生心。谓之粘妄发
光。不因境生而孤明圆照。始谓之无待之光。无待则
内外之情空。有待则内外之情封。情空性复。 情生
性迷。故物能转物者。物为入路之资。所以情不烦遣
而空也。老庞曰。我见石头。始得目前万境俱融。又曰
日用事无别。惟吾自偶谐。盖此老以了知为火。烧空
根尘。有待废而无待全。全则无外。无外则更无纤尘。
为我障碍者也。曹溪闻客读金刚经。一闻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即根尘解脱而灵光圆。此谓之见道未明
道也。故曰。尊其所知则高明。行其所知则光大。比来
学道失宗。见道与明道。多混谈而不清。甚且不免认
情为性。所以长沙岑大悲哀而说偈曰。学道之人不
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
本来人。此实为天下认情为性者。顶门针也。夫夫乃
男子之称。有男子之称。而无男子之实。所谓假男子。
而实妇人也。如曹溪初本卖柴贫汉。一闻金刚经。便
直下无疑。此真奇男子也。夹山回头。船子命断。则子
疑父。而父不得不翻船矣。光甫汝既发心持金刚经。
于憎爱荣辱交加之际。若不能以曹溪所悟者痛治
现行。则有待之情。终难复性。性不复。则三涂一报五
千劫。乃光甫所当忧者。光甫勉之(示光甫)

汉大傅疏广。上疏乞骸骨。帝赐黄金二十斤。太子赠
五十斤。广归里中。日令家供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
宾客相娱乐。岁馀金将尽。广子孙劝立产业。广曰。吾
1452-A¶ 第 150b 页 X73-0150.png
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
中。足以供衣食。今复增益之。以为赢馀。但教子孙怠
惰耳。况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
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无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
而生怨。于是族人悦服。又庞德公释耕于陇上。而妻
子耘于前。荆州剌史刘表指而问曰。先生苦居𤱶亩。
而不肯受禄。后世何以遗于子孙乎。德公曰。世人皆
遗之以危。我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
也。表叹息而去。二翁皆世谛之贤者。其所见高明如
此。吾曹为出家儿。不乞食自活。而贪人供养。横受非
礼。究其咎之所自。不过图穿现成衣。吃现成饭耳。夫
恶劳好逸。人之常情。衣不天降。饭不地涌。一衣一食。
皆必出自劳勤。人劳勤而我安享之。计欲久享。而无
患者无有是处。疏仲翁本汉廷老臣。赐金而不敢独
享。与族人共之。即其子孙亦不得有。吾曹既处四民
之外。乞食以资残喘。则外四民其谁为我檀施哉。檀
施虽士农工商之不同。然寸丝粒米。皆出于劳勤也。
其劳勤而得之。而欢然惠我者。为欲求忏其罪。与增
其利益耳。倘我有僧之名。无僧之实。必不能自利利
他。他生异世。须改头换面为畜生身。酬其惠施始得。
如阎罗老子。许汝滑稽软顽。瞒得他过。则天堂地狱。
五福六极之说。皆妄语也。如来圣人。岂为此妄语诳
众生耶。且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于此四者之中。果然
立得脚跟定。何必避城市居山林乎。此就上一等僧
1452-A¶ 第 150c 页 X73-0150.png
说。盖其佛知见巳开。佛悲愿巳发故也。如此种僧。岂
有供养之而不能雪罪与增利益哉。若佛知见虽未
大开。悲愿虽未大发。但能诵佛之言。稍解其义。依解
修行。此种谓之中等僧。如但诵佛言。不能解义。惟恐
玷法门。勉强守戒。此种谓之下等僧。此三种僧虽浅
深不同。皆非有名无实者。若人恭敬供养。必罪消福
长。夫复何疑。外此三者。皆髡民。非僧也。汝向来虽祝
发。而于僧之实。曾反思无愧否。僧实有愧。则外侮之
来。实自取之。故老人特举西汉疏仲翁。东汉庞德公。
兼上中下三种僧说以示汝。汝当刳其心。忘其形。痛
哭读二三十过。则后来做好僧从今日始。(示隆东华严寺了凡)
予读东坡观音赞。乃知东坡非迂儒所能彷佛也。东
坡以为一身之微。八难萃聚。何异一丝悬九鼎乎。方
此之时。身不待忘而自忘。身忘而世独不忘。无有是
处。身世忘。则根与尘齐丧而无偶。根尘无偶。识自成
智。智照灵源所忘流入。向所谓火坑刀山猛兽毒药。
一切众苦。至此皆我入流之师也。故入流不难。了痛
不痛为难。果当痛之际。痛究此痛。果生于根耶。外尘
则无根。果生于尘耶。外根则无尘。外尘则无根。根乃
尘家之根。根岂我有哉。外根则无尘。尘乃根家之尘。
与根无二。无二则一。一则无外。无外则无待。至此唤
甚么作痛。若了不彻。觉有丝毫之痛。岂真无待哉。但
众生于此不彻了。便与无待血脉断绝。无待血脉断
绝。则有待血脉自续矣。有待血脉既续。横见心外有
1452-A¶ 第 151a 页 X73-0151.png
法。此非众生以二故。一身受众苦乎。苦极光回。直照
无待。无待则无我。况有物耶。物我忘而照不枯。则灵
源妙湛。遍洒焦枯。枯沾甘露槁而秀茂。此非若能真
不二。即是观世音耶。

死生回环。爱憎为根。故我无心。则梦中天地人物。不
烦遣而自空。空待天地人物而名。我无心时。虽空亦
无地也。人为万物灵。不知此而他知。则灵者昧焉。所
以寒暑迭迁。古今代谢。荣荣辱辱。死死生生。皆能劫
我也。如灵不昧则伪心空。伪心空。则彼劫我者。岂待
我建旗鼓。然后逃哉。人而知此。则千穷万变。我应之
而不劳矣。

夫饥而食。寒而衣。此人之常情也。一旦辟谷而服水。
苟非有大于生死者。吾欲求而得之。得之则死生虽
烈。而不能祸福于我。如是则水可服也。如食虽辟。水
虽服。而情根不枯。忍饥妄想。则服水不若吃饭为愈
耳。吾闻服水之源。源于智积菩萨。菩萨以众生不得
道者。昏散累之。服水则饥。饥则不能睡。不能睡。则醒
多而睡少也。醒多而睡少。心持半偈。志专神凝。而妄
想不生。妄想不生。则身心之执受。终将无地矣。故曰
月在上方诸品静。心持半偈万缘空。缘空则我无偶。
我既无偶。缘岂独有偶哉。噫。至此则固有常光。宁待
生心而现前乎。沩山曰。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
常。不拘文字。文字根尘也。即此观之。辟食服水。初若
细事。而收功之大。如未见独者。难与言也(示服水斋)
1452-A¶ 第 151b 页 X73-0151.png

佛言。凡三宝之地。办造饮食供养佛法僧之所。谓之
香积厨。故办造饮食者。三德不解。六味不辨。兼自已
身口意三业不净。则办食之所。不名香积厨。谓之秽
积厨矣。何谓三德。清净柔软如法是。何谓六味。淡咸
辛酸甘苦是。盖奉佛供僧之食。若不精洁。荤秽不拣。
便失清净德。若不精细甘和。稍有粗涩。便失柔软德。
若不随时措办。制造得宜。忽略纵情。兼未供流涎。便
失如法德。又三德若无六味调和。亦不成就。盖淡味
为诸味之体。咸味其性润。能滋于肌肤。故味之调者
必以盐为首。辛味其性热。能暖脏腑之寒。故味之辣
者为辛。酸味其性凉。能解诸味之毒。故味之酢者为
酸。甘味其性和。能和脾胃。故味甜者为甘。苦味其性
冷。能解腑脏之热。故味啬者为苦。汝等即三德六味。
谛审观察。了知德之所以然。与味之所以然之说。加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之心。率领六根四肢。勤
勇善巧。办造饮食奉佛供僧。此人功德。假使以满虚
空七宝。布施无量劫。不生疲厌悭吝之心。与相较量。
其功德亦万不及一。何以故。三德无阙。六味无失。此
等饮食。若触佛鼻。若入僧口。如嗅旃檀。如饮甘露。五
内调和。百毛畅悦。身适心安。显资色力。冥资心力。色
力得资则身康健。心力得资则神无扰。身康健则进
道有资。神无扰则观智易成。凡饮食不如法。则身多
病。心多扰。身心既病且扰。而能精进开悟者。无有是
处。即此观之。修行人之性命。实系于厨中人之手。故
1452-A¶ 第 151c 页 X73-0151.png
厨中人三德不辨。六味不精。谓之牛头阿旁。杀人无
外。如三德辨。六味精。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之心。率领六根四肢。如法办造饮食。奉佛供僧者。谓
之大慈悲菩萨。故曰。三千诸佛。皆出在厨中。又为常
住悭吝。不尊贤敬贵。当来得饿鬼报。为常住破费。不
察来处艰难。当来得贫乏报。又办造饮食。六根不谨。
九窍放肆。四肢不净。当来得粪蛆臭虫报。如上所述。
皆如来所言。若闻若见。当生惭愧。遵而行之。愚痴必
破。般若必开。众罪必消。万福必集。现在身心安隐。当
来得无上道。登菩萨位。佛言无诳。厨中佛子。当体佛
心。出苦有分在(示厨)

夫清净本然。则无方所。云何忽生之后。山河世界列
焉。自是则有方所矣。方有东西南北之名。有名则必
有实。故西方属兑。东方属震。北方属坎。南方属离。华
严善财童子。遍参知识。何故略三方而独询南方。得
非南方离卦在耶。盖离中虚。虚则明。明则文。故曰离
乃文明之象也。夫文字语言。必本于音声。音声又本
于自心之虚灵。华严四十二字。字字包含义理无尽。
诚以字本于声。声本于心。心乃我固有之虚灵也。且
此四十二字。摄四十二位法身大士。因诸大士。皆处
南方。故善财不惮百城烟水。境风逆顺。誓于百尺竿
头。更进百步者。盖欲历尽诸大士门庭故也。呜呼。诸
大士门庭岂易历哉。苟不能以理折情。则死生祸福
之关。诚不易破。即首楞严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自初
1452-A¶ 第 152a 页 X73-0152.png
信以至等觉。金刚道后。于四十二品无明。重重历煅。
无明煅尽。而妙觉始圆。亦不出以理折情四字。良以
理无我。情有我。善造道者。能以无我折有我。则有我
日消。而无我日光。光则明。明则虚。虚则灵。灵则通。既
通而灵。则我曹求无上道之能事毕矣。故善财馀方
不询。而独询南方者。盖离心之譬也。亦心外无法故
也。既知心外无法。则目前万境顿融。万境融。而谓我
独存者。则此我何异龟之毛。兔之角哉。藏子如荐此。
始知问南。非问南也。乃问离也。非问离也。实问心也。
噫。心不见心。岂可以心问心耶。悟则勿问。疑则别参
○予读长沙岑禅师偈。始知认识神为佛性。以虚空
为家乡者。不独近世有之。而季唐时巳有之矣。盖此
辈。但知日用昭昭灵灵之识神。便为佛性。殊不知唯
见性者。识神即佛性也。而未见性者。佛性即识神也。
即此观之。识神与佛性。固非两物。若未见性。则识神
是识神。佛性是佛性。断不可儱侗而混说也。如混说
之。则圣凡不分。悟迷不辨。圣凡不分。而白衣有妄坐
龙床之罪。悟迷不辨。则众生邪正不明。是故佛祖门
中。教有性相。宗有照用。或信性而不信相。终陷断坑。
或信相而不信性。必堕常阱。或信照而不信用。则情
根难拔。枉逞口解。故沩山诃仰山曰。寂子汝莫口解。
脱或信用而不信照。则狂魔入心。灭裂因果。欺视死
生。以为知解。绝无毫釐之用。要在行得一分是一分。
徒誇知解。于死生关头。终靠他一点不得。殊不知徒
1452-A¶ 第 152b 页 X73-0152.png
誇知解而不能行。固是病。若全无知解。而灭裂横行。
则其病更大。故长沙老汉。哀悯是辈而说此偈。偈曰。
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
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苏子瞻曰。君子与小人之心皆正。君子与小人之肾
皆邪。然君子能以理养心。故心行而肾从之。小人不
能以理养心。故肾行而心从之。心行而肾从之。此邪
从正也。肾行而心从之。此正从邪也。邪从正。则情消
而理渐明。正从邪。则理昧而情渐流。情消而理明。则
心将复于性也。理昧而情流。则心渐累于物也。心将
复于性。则坤复乾有日矣。心渐累于物。则坤终不能
复乾矣。盖乾即理也。坤即情也。心之为物。以理养之
则终复性。不以理养之。则渐将流于情矣。情如水。故
以坠为性。理如火。故以𦦨为性。坠则必堕于污暗。𦦨
则必升于高明。故污暗是肾之气分。高明是心之气
分。心常近于理。肾常近于情。惟性也。处于理情之间。
苟以正学之水浇灌之。则灵苗日茂。不幸以邪学之
水浇灌之。则稊稗日长。灵苗。心之譬也。稊稗。肾之喻
也。昔人有言曰。取将坎位中心实。点化离宫腹内阴。
从此变成乾健体。潜藏飞跃尽由心。此诗意谓性变
而为情。乾变而为离。坤变而为坎矣。则乾之一阳。陷
于坤之二阴。坤之一阴。处乎乾之二阳。离。心之象也。
坎。肾之象也。至人知其如此。故穷理尽性。则坎之一
阳。可得复而为乾也。离之一阴。亦当还其坤也。予以
1452-A¶ 第 152c 页 X73-0152.png
理观之。则坎离既济之说。乾坤反覆之机。本自了然。
何必疑滞。而道家者流。或以铅汞名之。至于龙虎梨
枣。婴儿姹女。种种名之者。不过劝人于此道。苟有志
者。自然不厌其名相琐琐。困而求之。困近忘。忘则驰
求心自歇。驰求心既歇。或于真人謦欬之间。一闻千
悟。则知性既可变而为情。情独不可变而为性乎。情
既可变而为性。则凡人而求为真人。亦非分外事也。
自是情习渐除。道心愈固。情习既除。则离中之一阴
将还坤矣。道心愈固。则坎内之一阳终复乾也。纯阴
消尽。纯阳复全。则能入水不溺。入火不焚。金石可以
直度。虚空可以游行。故曰。从此变成乾健体。潜藏飞
跃尽由心。虽然此虽易知。实难行者也。盖众生情习
纯熟。如油入面。苟非至明至勇者。欲面之出油。不亦
难哉。

夫世界实有。则终不可碎。微尘实有。则终不可合。今
则合微尘而为世界。碎世界而为微尘。卷舒无常。而
合碎不昧。无常则多一情尽。不昧则合碎机存。情尽
则理有而涂穷。机存则情枯而事显。是故大地虽坚。
观等轻云。一身固爱。了如聚沫。形遗则神全。神全则
念息。念息则心有而无生。形遗则身虚而有用。无生
则灵而无我。有用则无我而灵。夫近取诸身。可谓亲
矣。远取诸物。可谓疏矣。故衣食亲于房室。房室亲于
田亩。田亩亲于众有之地。今迦文老人。呼须菩提而
问之曰。碎大千世界而为微尘。可为多乎。须菩提闻
1452-A¶ 第 153a 页 X73-0153.png
末知本。以为尘虽有多碎之名。初无多碎之实。盖外
世界则无微尘。故以世界观微尘。尘本无尘。以微尘
观世界。世本无世。呜呼。世界于我可谓疏矣。一身于
我可谓亲矣。苟能因疏而悟亲。则饮食男女之欲。岂
待宰割身心。竭力排遣。然后清净无累耶。虽然众生
自无始以来。计四大假合之躯。必为我有。计四蕴合
辏之心。亦必我有。执著不化。坚如大地。如油入面。欲
其视坚成脆。观有即无。而天机浅者。固不易也。如徐
无鬼一见武侯。便能转其常情。故使武侯炽然五欲
之中。无量热恼顿化清凉。此非我忘而物遗。神合而
形解者。孰能至于此。然不若点疏而悟亲。方省伤锋
犯手之喘。即此观之。天机深浅。则悟有先后。故见过
而讼。输于颜氏。又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颜氏非自知
之明。则过亦不易见。非力行之勇。则过亦不易讼。吾
与二三子。多生有般若之缘。适有此聚。秋风既高。行
色摇摇。此别之后。志各坚牢。自度度人。泛舟惊涛。一
呼而上。谁非杰豪。三呼不应。我涕沾袍。念其同体。无
损秋毫。背本逐末。竛竮悴憔(示弟子)

夫知废则觉全。知立则觉隐。隐则昧。昧则无往而非
障也。至于色之障眼。声之障耳。香臭之障鼻。味之障
舌。触之障身。法之障心。所以根尘汩然。常浊而不清
矣。呜呼。我之灵台本来空清。以种种障之。自是空者
不空。清者不清。空者不空。则于无色处横谓有色。无
触处横谓有触。无身处横谓有身。无心处横谓有心。
1452-A¶ 第 153b 页 X73-0153.png
身心备。则死生好恶不召而至焉。此何以故。以知立
觉隐故也。夫知也者。巳发而昧中者也。觉也者。发而
中节。而不昧中者也。昧中则不和。不和则何往而非
率情也。情有私而性无我。故率性则何往而非灵。古
德曰。无我而灵者性也。既曰无我而灵。所谓色声香
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此十二者。果有障乎。果无障
乎。有障则有我。有我则不灵。所以根根尘尘。皆成我
障。唯见性者。了知性外无心。心外无法。以故种种。凡
为我障者。不烦观空而后空。澄清而后清。所谓本来
空清者。如天廓云布。未始不昭然者也。觉慈来前。吾
语汝。若果能觉。则无往而不慈矣。慈则视物之生。即
我之生。不觉则我生非物生。物生非我生。抗然两立。
两立则分别起。分别起。则好恶不期私而私矣。私则
谓我生可贵。物生可贱。戕物之心。莫知其然而生焉。
此心果慈乎。果不慈乎。汝若知此。则觉自全。知自废。
觉全则无不照。知废则无不公。公则自然无我。无我
而行慈。此所谓觉慈也。觉慈勉之(示觉慈)

夫众人之与圣人。初非两人也。圣人人也。众人亦人
也。然圣人则无往而非率性。众人则无往而非率情。
率性则惺寂双流。率情则昏散齐骋。惺寂双流。则根
尘空。而不废能所之用。昏散齐骋。则根尘障而昧一
真之体。故我永嘉大师。于无门之中。开此十门。门虽
次第。理实一条。譬之珠虽有数。线本一条。故心通理
达者。门无不历。浅深不同。然其究竟不越乎理即也。
1452-A¶ 第 153c 页 X73-0153.png
天台智者大师。有六即之科。一理即。二名字即。三观
行即。四相似即。五分真即。六究竟即。此六即精而明
之。则楞严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不烦遍探。而其要领
在我矣。觉皮来前。吾语汝。汝当谛听。此集乃永嘉祖
师心髓也。始由读读而诵。诵而持。持而精。精则一。一
则独立。独立则物我平等。古今一条矣。嘻。人为万物
之灵。不此精而他精。非愚则狂也。觉皮勉之(示觉皮持永嘉
集)。

夫般若有三种。所谓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是也。又此三般若。名三佛性。缘因佛性。了因佛性。正
因佛性是也。嗟乎。娑婆教体贵在音闻。有音声然后
有文字。有文字然后有缘因佛性。有缘因佛性。然后
能熏发我固有之光。固有光开。始能了知正因佛性。
在诸佛不加多。在众生不加少。如是了知。谛印于心。
然后于境缘逆顺之冲。荣辱交加之际。以此印光。印
破诸境。根尘脱而常光现。然后持此常光。普照一切。
自利利他。愿轮无尽。则菩萨能事毕矣。即此观之。娑
婆界中。苟无文字般若。则观照般若无有开发。观照
般若既不开发。则将何物了知正因般若。所以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五千馀言。字字放光。句句日月。又若
明灯。日月照不及处。灯能继焉。是故若人能持金刚
般若经者。终必见性。如曹溪六祖。本是卖柴穷汉。一
闻金刚般若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即开悟。又正
因佛性。如木中之火。了因佛性。如火发而能烧木者。
1452-A¶ 第 154a 页 X73-0154.png
缘因佛性。如钻燧木。木虽有火。不因钻燧烟终不生。
烟既不生。安能发火。火既不发。将何烧木。木若不烧。
终难复土。故木也者。欲升而不能终升之物也。然微
土则无木。木因土生。火发而木化。元还于土。此木之
终也。噫。性变而为情。犹土生木也。情熏而复性。犹木
还土也。觉声知此。痛持此经至千万遍。持熟情消。情
消云尽。则性天廓布。岂待觉声瞠眼。然后始见者哉。
觉声勉之(示觉声持金刚经)

眼前世界若果实有。则真如未随缘时。世界众生初
皆本无。以初本无故。终亦无有。初始与终。既皆无有。
必谓现前独有。此情也。非理也。譬如热时𦦨日未出
与日没。皆无此𦦨必谓是水。计以止渴。此鹿之痴也。
鹿若不痴。安肯奔逐。众生不痴。安肯分别。故法喻同
观。两头既无。中间岂有。理如函盖合。现在何分别。分
别既不生。光消影亦灭。逆观分别时。能所梦中雪。开
眼日在窗。梦雪不可得。量及所量空。根尘初不恶。此
理也。非情也(示开先)

师曰。自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则眼等与六尘和合。从
无始以来。我不能须臾离者也盖开眼与醒中色尘
和合。合眼与梦中色尘和合故也。即此观之。则六根
与六尘和合。若醒若梦。尘尘相受。自无始以来。至于
今日。无有刹那顷。而不和合者明矣。又眼根与色尘
和合之见。谓之有待之见。眼根不与色尘和合之见。
谓之无待之见。有待之见。必缘明而有。明灭则不能
1452-A¶ 第 154b 页 X73-0154.png
见。无待之见。则不因明而有。处暗室中。不异白日也。
故楞严经曰。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
相。永不能昏 本朝楚石琦禅师。阅楞严经至此。遂
大悟。根与尘初不相到。伹众生横计未消。于无明暗
中。横见明暗耳。教中谓之非量。非比量现量也。此横
见以非量用之者。以第六识。不能检名审实。精义入
神。从由尘发知之知。知奔前境。故被好丑所转。如此
知。苟能了好丑明暗之影。因根有相。则明暗之影。亦
初本无性。既了明暗之影。初本无性。则由尘发知之
知。岂独有性哉。行者于日用中能作是观察。以理折
情。此方谓之比量也。如是观察久渐成熟。熟则见思
爆落。则行者始入相似位矣。此相似位。在藏通二教。
皆是佛位。非菩萨罗汉位也。在圆教但名相似位耳。
别教即七住位。行者至此位。则眼可以观声。耳可以
闻色。鼻舌与身。皆可以互用矣。若然者。则眼耳鼻舌
身。五根照境时。若第六识未起。则五根之精。如镜之
光。好丑虽明了。无分别也。此无分别者。谓之现量。故
永明曰。初居圆成现量之中。浮尘未起。后落明了意
根之地。外状潜形。浮尘与意根。皆指第六识而言也。
又非量者。恣情横见。不能以理折情之谓。比量者。行
者能于缘因佛性之海。检名审实。实审则义精。义精
则理通。理通则情不能昧。我得比拟而用之。至此谓
之有心观察。乘理折情故。以比量目之。比量即无尘
智也。无尘智熟。方得相似无心。未得真无心也。此理
1452-A¶ 第 154c 页 X73-0154.png
稍明教观者。皆能了了。不待老汉雌黄饶舌。虽然如
是。老汉此段热肠。自有大阐提知在。又缘见因明之
见。虽谓之有待之见。能以由尘发知。因根有相。互夺
而痛观之。观之有入。则所不待忘。而所未常有累于
见精也。但行者此观不熟。情屈其理。理不能信。所以
智通之信不开。故不能出依通之信。恒被情屈也。如
善观之。则知明暗自相陵夺。本与见精了无交涉。故
永嘉曰。一切数句非数句。与我灵觉何交涉。老汉则
曰。一切明暗非明暗。与我见精何交涉。于楞严会上。
佛敕罗睺罗。击钟验常。亦此理也。盖闻精初不因钟
声生而生。亦不因钟声灭而灭。声尘动静。自相陵夺。
亦与闻精初无交涉也。第庆喜计现前能推穷分别
之心。未破于见精。闻精卒不能了了故。佛特敕罗睺
罗击钟。佛意欲借声尘动静起灭。令阿难即动静起
灭处。会无动静起灭者。如香严见沩山时。沩山曰。闻
汝一问则能十答。我问汝父母未生前。试道一句看。
香严屡答。皆不能凑沩山之机。乃乞沩山代答一语。
沩山曰。我道得是。我之三昧。与汝有何交涉。于是香
严尽弃所学。涕泣而行。且曰。我终身作个长行粥饭
僧罢了。及住庵。粪除瓦砾。适闻击竹声。则所知顿忘。
洞契自心。于是向沩山大展而礼曰。当时和尚。若为
我说破。安有今日。严有偈曰。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
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噫。如香严者。所谓从缘
荐得。永无退失者也。由是而观。则香严之所知。即庆
1452-A¶ 第 155a 页 X73-0155.png
喜能推穷寻逐之心耳。此心即由尘发知之知。此知
不忘。则智通之信终不能入。智通之信既不能入。饶
汝谈玄说妙。辩齐佛祖。不过依通之信而巳。又由尘
发知之知。乃香严未见沩山之时。能所心也。此能所
心。虽沩山号称大善知识。卒不能使其忘之。须待严
闻击竹声。自忘始得。故此事决不可以情求者也。盖
情求不出乎根尘妄想。如能了达根尘无性。则由尘
之知。亦自可忘也。又香严谓之自诚而明。若依教理
折情治习。而有所入。谓之自明而诚。昔有祖师问僧
曰。隔壁闻钗钏声。即是破戒。汝作么持戒。僧曰。好个
入路。此僧得入。与香严之入。果同耶。果异耶。同则钗
钏声。不是击竹声。异则钗钏声。固不是击竹声。然卒
无有二也。行者于此辨得雌雄。则一精明。分成六和
合。六和合。复成一精明。捏聚放开。任汝施为。若辨不
得。古人有一颂。汝辈再咬嚼去。果然咬嚼得破。再来
见老汉未晚也。颂曰。不汝还者复是谁。残红留在钓
鱼矶。日斜风定无人扫。燕子㘅将水际飞(示开先)

紫柏老人集卷之一
1452-A¶ 第 155b 页 X73-015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