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1441-A¶ 第 674b 页
* No. 1441-A
法会录序
东晋远公。与隐士刘遗民雷次宗宗炳诸贤。结社东
林。每于六斋日讲道。互相徵诘。究明佛理。为净土资
粮。
霖和尚之飞锡白云也。亦于斋日。会诸仁者。东语西
话。若禅若教。不靳披剥。明白简易。如指诸掌。即释尊
四十九年。随机说法。及末后拈花示众。不是过也。岂
非师之婆心彻困。落草求人者乎。予少嗜内典。尚作
文字解。迨历三十载。穷通得丧。而津津有得。至今日
而𥨊食与俱。当凶悔忧虞之境。所谓爱别离苦。冤憎
会苦。求不得苦。诸苦毕集。然真张一庵。决不受此苦
也。吾师心生怜悯。时时惠我。以所锓经函。及古德名
言。盖知予胸中。晓了投以佛语必读。读之必终卷不
忘。所谓更以异方便。助显第。
1441-A¶ 第 674c 页 X72-0674.png
云山法会录
* 为霖禅师说优婆塞弟子(谢大材。潘道靖。黄大广)同录
师云。今日与诸公聚首。将东语西话。结个般若因缘。
不知从甚么处启口。良久云。净法界身。本无出没。大
悲愿力。示现受生。我释迦如来。成道以来。巳经尘点
劫数。此番出现。不为别事。唯为一大事因缘。所谓欲
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然众生本来是佛。知见
是佛本有。只为无人开示。无由悟入。所以无始劫来。
念念只开众生知见。造业受报。沉沦生死。无由得出。
世尊以同体大悲。深生悯念。乘愿出现。华严经云。尔
时世尊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众生。皆具有
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證得。若离
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我当教以圣
道。令离妄想。于自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
异。于是于菩提场。示成正觉。为诸根熟大士。及天龙
八部。称法界性。说华严经。又为一类声闻缘觉。虽在
法会。如聋如瞽。不见不闻。乃脱珍著毙。示释迦丈六
* 为霖禅师说优婆塞弟子(谢大材。潘道靖。黄大广)同录
师云。今日与诸公聚首。将东语西话。结个般若因缘。
不知从甚么处启口。良久云。净法界身。本无出没。大
悲愿力。示现受生。我释迦如来。成道以来。巳经尘点
劫数。此番出现。不为别事。唯为一大事因缘。所谓欲
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然众生本来是佛。知见
是佛本有。只为无人开示。无由悟入。所以无始劫来。
念念只开众生知见。造业受报。沉沦生死。无由得出。
世尊以同体大悲。深生悯念。乘愿出现。华严经云。尔
时世尊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众生。皆具有
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證得。若离
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我当教以圣
道。令离妄想。于自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
异。于是于菩提场。示成正觉。为诸根熟大士。及天龙
八部。称法界性。说华严经。又为一类声闻缘觉。虽在
法会。如聋如瞽。不见不闻。乃脱珍著毙。示释迦丈六
1441-A¶ 第 675a 页 X72-0675.png
之身。于鹿野苑。为诸根劣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所
谓为声闻乘说四谛法。为缘觉乘说十二因缘法。为
权乘菩萨说事六度。至方等。则为诸菩萨广说大乘
诸经。以诱引小乘。入于大乘。又以般若多方淘汰。荡
其法执。直至法华会上。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所谓十
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为诸声闻弟子
授记作佛。至今日。但有信解之者。亦在授记之内。至
此出世事毕。乃唱入无馀涅槃。以此观之。如来从始
至终。种种方便。权实偏圆。说无量法。无非为诸众生
破诸妄想。令见佛性。不为别事也。然身心世界一切
诸法。无非是妄。若能达妄本空。非使之空。知真本有。
非是新得。则入佛法也。其庶几乎。
师云。世尊一日升座。拈一枝金色波罗花示众。百万
人天。悉皆罔测。唯迦叶尊者一人。破颜微笑。世尊云。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
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传化将来。毋令断绝。
宗门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源始此。盖世
尊四十九年。以语言文字。权实顿渐。逐机演说。未畅
本怀。至此觌面拈出。全体现前。唯上根利智。顿见顿
證。始堪领荷。迦叶传二祖阿难。阿难传三祖商那和
修。三祖传四祖优波鞠多。乃至第二十八祖菩提达
摩。见我东土有大乘法器。乃特航海而来。是为东土
初祖。始见梁武帝。问以有为之事。不契。遂潜渡江至
魏。居止少林。凡九年。终日面壁而坐。后得二祖神光。
谓为声闻乘说四谛法。为缘觉乘说十二因缘法。为
权乘菩萨说事六度。至方等。则为诸菩萨广说大乘
诸经。以诱引小乘。入于大乘。又以般若多方淘汰。荡
其法执。直至法华会上。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所谓十
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为诸声闻弟子
授记作佛。至今日。但有信解之者。亦在授记之内。至
此出世事毕。乃唱入无馀涅槃。以此观之。如来从始
至终。种种方便。权实偏圆。说无量法。无非为诸众生
破诸妄想。令见佛性。不为别事也。然身心世界一切
诸法。无非是妄。若能达妄本空。非使之空。知真本有。
非是新得。则入佛法也。其庶几乎。
师云。世尊一日升座。拈一枝金色波罗花示众。百万
人天。悉皆罔测。唯迦叶尊者一人。破颜微笑。世尊云。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
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传化将来。毋令断绝。
宗门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源始此。盖世
尊四十九年。以语言文字。权实顿渐。逐机演说。未畅
本怀。至此觌面拈出。全体现前。唯上根利智。顿见顿
證。始堪领荷。迦叶传二祖阿难。阿难传三祖商那和
修。三祖传四祖优波鞠多。乃至第二十八祖菩提达
摩。见我东土有大乘法器。乃特航海而来。是为东土
初祖。始见梁武帝。问以有为之事。不契。遂潜渡江至
魏。居止少林。凡九年。终日面壁而坐。后得二祖神光。
1441-A¶ 第 675b 页 X72-0675.png
断臂安心。礼拜得髓。遂付衣法。有偈云。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所云传法者。
乃传一心之法。非自心外别有法可传。唯为人解粘
去縳。反迷就悟。令见自性。是为传耳。二祖传三祖僧
璨大师。三祖传四祖道信大师。四祖传五祖弘忍大
师。五祖传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八十生为善知识。示
不识文字。唯开见性法门。其道大振。永嘉云。六代传
衣天下闻。后人得道无穷数。曹溪门下。得道如林。先
是达摩以来。唯人传一人。至六祖止其衣钵。其法普
传。大弟子二人。一曰青原思。一曰南岳让。让出马祖
一。马祖出八十馀员善知识。大弟子曰百丈海。海出
二人。一曰沩山祐。一日黄檗运。运出临济玄。是为临
济宗。祐出仰山寂。是为沩仰宗。青原出石头迁。迁大
弟子二人。一曰天皇道悟。一曰药山惟俨。俨出云岩
晟。晟出洞山价。价出曹山寂。是为曹洞宗。天皇出龙
潭信。信出德山鉴。鉴出雪峰存。存大弟子二人。一曰
云门偃。是为云门宗。一曰玄沙备。备出地藏琛。琛出
法眼益。是为法眼宗。虽五宗接人机用不同。无非发
明世尊拈花一著子。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巳。其沩
仰。云门。法眼三宗。与宋运俱终。传至今日唯临济曹
洞二宗。时当末法。人根下劣。学人既无真实为生死
之心。又少真正师承。唯以拂子名利居怀。人我斗诤
为事。充塞闾阎。成风成俗。先师尝言。今日临济不成
临济。不待曹洞非之也。曹洞不成曹洞。不待临济非
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所云传法者。
乃传一心之法。非自心外别有法可传。唯为人解粘
去縳。反迷就悟。令见自性。是为传耳。二祖传三祖僧
璨大师。三祖传四祖道信大师。四祖传五祖弘忍大
师。五祖传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八十生为善知识。示
不识文字。唯开见性法门。其道大振。永嘉云。六代传
衣天下闻。后人得道无穷数。曹溪门下。得道如林。先
是达摩以来。唯人传一人。至六祖止其衣钵。其法普
传。大弟子二人。一曰青原思。一曰南岳让。让出马祖
一。马祖出八十馀员善知识。大弟子曰百丈海。海出
二人。一曰沩山祐。一日黄檗运。运出临济玄。是为临
济宗。祐出仰山寂。是为沩仰宗。青原出石头迁。迁大
弟子二人。一曰天皇道悟。一曰药山惟俨。俨出云岩
晟。晟出洞山价。价出曹山寂。是为曹洞宗。天皇出龙
潭信。信出德山鉴。鉴出雪峰存。存大弟子二人。一曰
云门偃。是为云门宗。一曰玄沙备。备出地藏琛。琛出
法眼益。是为法眼宗。虽五宗接人机用不同。无非发
明世尊拈花一著子。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巳。其沩
仰。云门。法眼三宗。与宋运俱终。传至今日唯临济曹
洞二宗。时当末法。人根下劣。学人既无真实为生死
之心。又少真正师承。唯以拂子名利居怀。人我斗诤
为事。充塞闾阎。成风成俗。先师尝言。今日临济不成
临济。不待曹洞非之也。曹洞不成曹洞。不待临济非
1441-A¶ 第 675c 页 X72-0675.png
之也。此言尽之矣。有志之士。一闻此言。痛心疾首孰
肯受之。唯望法门有越格道流。向释迦未现西乾。达
摩未来东土。自已未入父母胞胎巳前。一觑觑破。释
迦。达摩。自已。是什么。阳𦦨空花。始好向这里赤身担
荷。庶几挽回末法毙恶之风。苟无其人。则所谓宗门
者。扫地尽矣。尚何言哉。又云。学佛法者。学出世法也。
苟夹杂一念世法之心。则虽勤苦修持。谈玄说妙[糸*息]
在世法上著倒。与佛法没交涉。须信得这一件是出
世大事因缘。须办得一副出世心行。始堪入门。如今
日与诸大众。焚香静坐。讲论片时。乃是世人所无者。
傅大士云。世人爱黄金。我爱刹那静。金多乱人心。心
静入正定。唯杜绝诸缘。坚凝正念。使静慧发生。方能
明理。不然。虽终日谈宗说教。毕竟法不入心也。
隐和尚曰。大珠禅师云。身口意清净。是名佛出世。身
口意不清净。是名佛灭度。所谓佛者。非外有相佛。乃
当人本有灵觉之性也。三业清净则现。不清净则隐。
不清净者。以三业具于十恶。身有三恶。谓杀盗淫。口
有四恶。谓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意有三恶。谓贪嗔痴。
是恶若止。即名十善。以恶有逆性之用。故佛性随之
而隐。义说为灭度耳。善有顺性之功。故佛性随之而
现。义说为出世耳。所以学道之士。当时时检较三业。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心。是诸佛意也。
士云居士问曰。此心难制。昼夜不住。行坐纷驰。为之
柰何。师曰。此心意识作祟。正当以佛知见治之。永嘉
肯受之。唯望法门有越格道流。向释迦未现西乾。达
摩未来东土。自已未入父母胞胎巳前。一觑觑破。释
迦。达摩。自已。是什么。阳𦦨空花。始好向这里赤身担
荷。庶几挽回末法毙恶之风。苟无其人。则所谓宗门
者。扫地尽矣。尚何言哉。又云。学佛法者。学出世法也。
苟夹杂一念世法之心。则虽勤苦修持。谈玄说妙[糸*息]
在世法上著倒。与佛法没交涉。须信得这一件是出
世大事因缘。须办得一副出世心行。始堪入门。如今
日与诸大众。焚香静坐。讲论片时。乃是世人所无者。
傅大士云。世人爱黄金。我爱刹那静。金多乱人心。心
静入正定。唯杜绝诸缘。坚凝正念。使静慧发生。方能
明理。不然。虽终日谈宗说教。毕竟法不入心也。
隐和尚曰。大珠禅师云。身口意清净。是名佛出世。身
口意不清净。是名佛灭度。所谓佛者。非外有相佛。乃
当人本有灵觉之性也。三业清净则现。不清净则隐。
不清净者。以三业具于十恶。身有三恶。谓杀盗淫。口
有四恶。谓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意有三恶。谓贪嗔痴。
是恶若止。即名十善。以恶有逆性之用。故佛性随之
而隐。义说为灭度耳。善有顺性之功。故佛性随之而
现。义说为出世耳。所以学道之士。当时时检较三业。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心。是诸佛意也。
士云居士问曰。此心难制。昼夜不住。行坐纷驰。为之
柰何。师曰。此心意识作祟。正当以佛知见治之。永嘉
1441-A¶ 第 676a 页 X72-0676.png
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繇兹心意识。是以禅门了却
心。顿入无生知见力。唯知见力。为能了心而入无生
也。众生无始劫来未曾离念。若无佛知见力。则永无
止息之时。此佛知见。真伐烦恼根之利斧。渡生死海
之迅航。不可须臾离者也。
师云。众生妄想无量。其最轇轕难解者。不出身心二
见。圆觉经云。一切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
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花。然空实无花。病目
者妄见有花。圆觉自性本无身心。迷圆觉者。妄认四
大六尘为身心。所以千经万论。广破身心二见。二见
既破。佛性自现。身见破。则幻身即是法身。心见破。则
幻心即是灵明佛性。所谓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
身即法身是也。七佛世尊。各以一偈传法。而偈偈皆
破身心二见。如毗婆尸佛偈云。身从无相中受生。犹
如幻出诸形象。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无相者。实相也。以非心意识所缘之境。故云无相。此
身于无相中仗因托缘而生。犹如幻出。既如幻出。则
幻人之心意识。本来自无。非使之无也。心意识既无。
则所造之善恶罪福。伹如浮云度空。来无所从。去无
所至。安有所住著之处乎。其毗舍浮佛偈曰。假借四
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
如幻起亦灭。四大者。地水火风也。圆觉经云。我今此
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
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
心。顿入无生知见力。唯知见力。为能了心而入无生
也。众生无始劫来未曾离念。若无佛知见力。则永无
止息之时。此佛知见。真伐烦恼根之利斧。渡生死海
之迅航。不可须臾离者也。
师云。众生妄想无量。其最轇轕难解者。不出身心二
见。圆觉经云。一切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
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花。然空实无花。病目
者妄见有花。圆觉自性本无身心。迷圆觉者。妄认四
大六尘为身心。所以千经万论。广破身心二见。二见
既破。佛性自现。身见破。则幻身即是法身。心见破。则
幻心即是灵明佛性。所谓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
身即法身是也。七佛世尊。各以一偈传法。而偈偈皆
破身心二见。如毗婆尸佛偈云。身从无相中受生。犹
如幻出诸形象。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无相者。实相也。以非心意识所缘之境。故云无相。此
身于无相中仗因托缘而生。犹如幻出。既如幻出。则
幻人之心意识。本来自无。非使之无也。心意识既无。
则所造之善恶罪福。伹如浮云度空。来无所从。去无
所至。安有所住著之处乎。其毗舍浮佛偈曰。假借四
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
如幻起亦灭。四大者。地水火风也。圆觉经云。我今此
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
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
1441-A¶ 第 676b 页 X72-0676.png
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
在何处。即如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
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
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
不能有。以此观之。前佛后佛。同一舌头。同一音吼。身
本无身。唯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唯因前境而
妄生。前境若无。则心亦不可得。心不可得。而所起之
善恶罪福。又岂可得乎。故云无所住。以无法可住也。
万历间达观老人。一生说法接人。唯此一偈。且曰。老
汉只持得前两句熟。若后两句总熟。则生死二字。不
柰我何矣。尝令人离四大观身。则此身乃龟毛兔角。
离前境观心。则此心乃阳𦦨空花。此言尤为痛切。不
可不审知也。迦叶佛偈曰。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
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此偈
直提出清净之性。本无生灭。身心但是幻生。而幻化
之中罪福不可得。较前后诸偈。更痛切明白也。
师云。博地凡夫。未阶圣位。孰能无过。但知非改悔。则
善莫大焉。苟不知非。则永无改悔之日。而恣情造业。
不至泥犁不止也。
师云。一部楞严经。最初开口。便曰一切众生。生死相
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
真。故有轮转。意云。若知有常住真心。则不用诸妄想。
而无生死轮转。以常住真心。是人人本有底。只为不
知。以不知故。反认妄为真。造生死业。永无出苦之日
在何处。即如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
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
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
不能有。以此观之。前佛后佛。同一舌头。同一音吼。身
本无身。唯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唯因前境而
妄生。前境若无。则心亦不可得。心不可得。而所起之
善恶罪福。又岂可得乎。故云无所住。以无法可住也。
万历间达观老人。一生说法接人。唯此一偈。且曰。老
汉只持得前两句熟。若后两句总熟。则生死二字。不
柰我何矣。尝令人离四大观身。则此身乃龟毛兔角。
离前境观心。则此心乃阳𦦨空花。此言尤为痛切。不
可不审知也。迦叶佛偈曰。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
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此偈
直提出清净之性。本无生灭。身心但是幻生。而幻化
之中罪福不可得。较前后诸偈。更痛切明白也。
师云。博地凡夫。未阶圣位。孰能无过。但知非改悔。则
善莫大焉。苟不知非。则永无改悔之日。而恣情造业。
不至泥犁不止也。
师云。一部楞严经。最初开口。便曰一切众生。生死相
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
真。故有轮转。意云。若知有常住真心。则不用诸妄想。
而无生死轮转。以常住真心。是人人本有底。只为不
知。以不知故。反认妄为真。造生死业。永无出苦之日
1441-A¶ 第 676c 页 X72-0676.png
耳。如僧问古德。如何是头。古德答曰。只须知有。僧曰。
如何是尾。古德曰。尽却今时。盖有头方有尾。直得头
尾完全。更须知有向上一著。
师云。佛祖出世。建立无量法门。别无他事。只是要人
知有。如达摩祖师西来。最初见梁武帝。帝问如何是
圣谛第一义。祖曰。廓然无圣。达祖可谓劈腹剜心了
也。无柰武帝不领。犹存人我之见。乃曰。对朕者谁。祖
曰。不识。只这不识二字。尽大地人不柰何。唯知有者。
默契于言外可也。
师云。临济一日上堂曰。有一无位真人。在诸人面门
出入。未證据者看看。临济巳贵买贱卖了也。若也搆
得。则知赤肉团上。壁立万仞。更讨甚么生死。时有僧
出问。如何是无位真人。临济下禅床擒住曰。速道速
道。可谓彻困婆心。恩大难酬。怎柰这僧不会。临济推
开曰。无位真人是甚么乾屎橛。临济到这里。又现出
三头六臂了也。谁人凑泊得他。古德云。若无后语。讨
什么临济。知言哉。
师云。药山一日在石上坐次。石头问曰。汝在这里作
么。曰一物不为。头曰。恁么则閒坐也。曰若閒坐即为
也。头曰。汝道不为。不为个甚么。曰千圣亦不识。头以
偈赞曰。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祇么行。自古上
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师云。药山只个閒字亦
不肯受。坐断凡圣路头。直见根抵。石头不得不赞之
也。大众若要知有。只须识得个千圣不识底。只如千
如何是尾。古德曰。尽却今时。盖有头方有尾。直得头
尾完全。更须知有向上一著。
师云。佛祖出世。建立无量法门。别无他事。只是要人
知有。如达摩祖师西来。最初见梁武帝。帝问如何是
圣谛第一义。祖曰。廓然无圣。达祖可谓劈腹剜心了
也。无柰武帝不领。犹存人我之见。乃曰。对朕者谁。祖
曰。不识。只这不识二字。尽大地人不柰何。唯知有者。
默契于言外可也。
师云。临济一日上堂曰。有一无位真人。在诸人面门
出入。未證据者看看。临济巳贵买贱卖了也。若也搆
得。则知赤肉团上。壁立万仞。更讨甚么生死。时有僧
出问。如何是无位真人。临济下禅床擒住曰。速道速
道。可谓彻困婆心。恩大难酬。怎柰这僧不会。临济推
开曰。无位真人是甚么乾屎橛。临济到这里。又现出
三头六臂了也。谁人凑泊得他。古德云。若无后语。讨
什么临济。知言哉。
师云。药山一日在石上坐次。石头问曰。汝在这里作
么。曰一物不为。头曰。恁么则閒坐也。曰若閒坐即为
也。头曰。汝道不为。不为个甚么。曰千圣亦不识。头以
偈赞曰。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祇么行。自古上
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师云。药山只个閒字亦
不肯受。坐断凡圣路头。直见根抵。石头不得不赞之
也。大众若要知有。只须识得个千圣不识底。只如千
1441-A¶ 第 677a 页 X72-0677.png
圣不识底作么生识。不识不识。
师云。药山坐次。有僧问。兀兀地。思量个甚么。山曰。思
量个不思量底。曰不思量底作么生思量。曰非思量。
师曰。这个便是古人参禅底捷径工夫。凡夫终日在
思量里过日。焉知得自已本有个不思量底。若也知
得。然后时时但思量那个不思量底是何面目。思之。
思之。又重思之。思之既久。豁然了悟。如云开见月。始
知这个思量底。原非思量。如此。可谓善思量者矣。
师云。南泉曰。三世诸佛不知有。白牯黧奴却知有。师
云。三世诸佛为什么不知有。只为无有可知。白牯黧
奴为什么却知有。为他不曾失。山僧分明道破矣。大
家各自看取。
士云居士问曰。佛法广大。毕竟从何门而入。师云。从
信门而入。大智度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
度。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宗门云。一入信门。便
登祖位。世尊多生不妄语。感广长舌相之报。每说法。
出舌示人。显言可信。无虚妄也。故云佛言不信。何言
可信。所谓信者。一信佛语。二信自心。忠国师云。禅宗
学者。须信佛语。一乘了义。契自心源。不了义者。互不
相许。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今之不信佛语者。
非不信佛语。是不信自心也。
梦苏居士问曰。苦空之理。请师开示。师曰。昔世尊临
灭度。阿难问佛。世尊涅槃后。我等依止何人。佛告阿
难。若今现在。若我过去。依止四念处。莫依止馀。四念
师云。药山坐次。有僧问。兀兀地。思量个甚么。山曰。思
量个不思量底。曰不思量底作么生思量。曰非思量。
师曰。这个便是古人参禅底捷径工夫。凡夫终日在
思量里过日。焉知得自已本有个不思量底。若也知
得。然后时时但思量那个不思量底是何面目。思之。
思之。又重思之。思之既久。豁然了悟。如云开见月。始
知这个思量底。原非思量。如此。可谓善思量者矣。
师云。南泉曰。三世诸佛不知有。白牯黧奴却知有。师
云。三世诸佛为什么不知有。只为无有可知。白牯黧
奴为什么却知有。为他不曾失。山僧分明道破矣。大
家各自看取。
士云居士问曰。佛法广大。毕竟从何门而入。师云。从
信门而入。大智度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
度。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宗门云。一入信门。便
登祖位。世尊多生不妄语。感广长舌相之报。每说法。
出舌示人。显言可信。无虚妄也。故云佛言不信。何言
可信。所谓信者。一信佛语。二信自心。忠国师云。禅宗
学者。须信佛语。一乘了义。契自心源。不了义者。互不
相许。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今之不信佛语者。
非不信佛语。是不信自心也。
梦苏居士问曰。苦空之理。请师开示。师曰。昔世尊临
灭度。阿难问佛。世尊涅槃后。我等依止何人。佛告阿
难。若今现在。若我过去。依止四念处。莫依止馀。四念
1441-A¶ 第 677b 页 X72-0677.png
处者。谓身。受。心。法。一观身不净。不净有五。一种子不
净。谓父母赤白二点。二住处不净。谓母腹中熟脏之
下。生脏之上。如处厕坑。三相不净。谓九孔常流。四性
不净。谓性是不净。即洗至微尘。亦臭秽故。五究竟不
净。谓捐弃冢间。如朽败木。二观受是苦。受者。领纳义。
受有三种。一领违境。则生苦受。二领顺境。则生乐受。
三领中庸境。则生舍受。三观心无常。谓乍善乍恶。起
灭不停。遗教经云。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
火越逸。未足喻也。古德云。当作心师。勿师于心。四观
法无我。谓此身唯有四大。无有我者。身且无我。况身
外乎。此四念处。以智慧力。常勤观察。勿令暂忘。除世
贪爱。速證泥洹。
师云。旴江寿昌无明师翁。讳慧经。抚州崇仁裴氏子。
嗣廪山忠和尚。阅传灯。见僧问兴善如何是道。善曰。
大好山。不谕其旨。遂致疑苦参。一日因举石。豁然大
悟。有偈曰。欲参无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
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师关。道霈尝颂曰。问道无
端答好山。木人推倒出重关。而今拔地凌空起。依旧
苍苍薄雾间。
师云。博山无异师伯。讳元来。舒城沙氏子。一日睹上
树人大悟。走见寿昌。昌问曰。近日如何。山曰。有一条
活路。只是不许人知。昌曰。为什么不知。山曰。不知不
知。道霈颂曰。一条活路滑如苔。捷足如飞不点埃。佛
祖不传真秘诀。黧奴自得笑盈腮。
净。谓父母赤白二点。二住处不净。谓母腹中熟脏之
下。生脏之上。如处厕坑。三相不净。谓九孔常流。四性
不净。谓性是不净。即洗至微尘。亦臭秽故。五究竟不
净。谓捐弃冢间。如朽败木。二观受是苦。受者。领纳义。
受有三种。一领违境。则生苦受。二领顺境。则生乐受。
三领中庸境。则生舍受。三观心无常。谓乍善乍恶。起
灭不停。遗教经云。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
火越逸。未足喻也。古德云。当作心师。勿师于心。四观
法无我。谓此身唯有四大。无有我者。身且无我。况身
外乎。此四念处。以智慧力。常勤观察。勿令暂忘。除世
贪爱。速證泥洹。
师云。旴江寿昌无明师翁。讳慧经。抚州崇仁裴氏子。
嗣廪山忠和尚。阅传灯。见僧问兴善如何是道。善曰。
大好山。不谕其旨。遂致疑苦参。一日因举石。豁然大
悟。有偈曰。欲参无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
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师关。道霈尝颂曰。问道无
端答好山。木人推倒出重关。而今拔地凌空起。依旧
苍苍薄雾间。
师云。博山无异师伯。讳元来。舒城沙氏子。一日睹上
树人大悟。走见寿昌。昌问曰。近日如何。山曰。有一条
活路。只是不许人知。昌曰。为什么不知。山曰。不知不
知。道霈颂曰。一条活路滑如苔。捷足如飞不点埃。佛
祖不传真秘诀。黧奴自得笑盈腮。
1441-A¶ 第 677c 页 X72-0677.png
师云。先师永觉老人。讳元贤。建阳蔡氏。初闻南泉斩
猫话有省。作偈呈寿昌。昌令放下苦参。一日读法华。
至寂寞无人处。读诵此经典。我尔时为现。清净光明
身。喜不自胜。遂问昌曰。如何是清净光明身。昌挺身
而立。师曰。祇此更别有。昌遂行。师当下豁然。如释重
负。随入方丈通所得。昌遽棒之三曰。向后不得草草。
仍示偈曰。一回透入一回深。佛祖从来不许人。直饶
跨上金毛背。也教棒下自翻身。师犹疑。因甚更要棒
下翻身。越四载。因过延津。闻同行僧唱经云。一时謦
欬。俱共弹指。是二音声。遍至十方诸佛世界。廓然大
悟。彻见寿昌用处。道霈颂曰。奇珍满载泊延津。两岸
风光越样新。一自钓船翻却后。瞿昙无地著闲身。
师云。诸佛说法。有二种语。一者随自意语。二者随他
意语。随自意语者。如来出世。无非为一大事因缘。所
谓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无柰众生积习浓
厚。不能领荷。只得随他意语。始于鹿野苑。为憍陈如
五比丘。三转四谛法轮。四谛者。谓苦集灭道也。苦集
是世间果因。灭道是出世间果因。三转者。谓示转。劝
转。證转。示转者。谓此是苦。逼迫相欲界苦苦。色界坏
苦。无色界行苦。是也。此是集。招感相。贪。嗔。痴。慢。疑。身。
见。边见。戒取。戒禁取。邪见等。是也。此是灭。可證相。真
谛涅槃。离诸生灭。是也。此是道。可修相。三十七助道
品等。是也。劝转者。谓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
此是灭。汝应證。此是道。汝应修。證转者。谓此是苦。我
1441-A¶ 第 678a 页 X72-0678.png
巳知。不复更知。此是集。我巳断。不复更断。此是灭。我
巳證。不复更證。此是道。我巳修。不复更修。陈如五比
丘。闻佛法音。顿断见思。證阿罗汉。是为声闻乘也。缘
觉乘有二种。一者利根。出无佛世。是为独觉。孤峰独
宿。观缘散灭。自悟无生。二者出有佛世。观十二因缘
得道。名为缘觉。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不了第一义谛。故名无明)二
无明缘行。(行。谓罪行。福行。不动行。此二支是因。属过去)三行缘识。(识者。第八阿赖
耶识。为行牵引。最初投胎)四识缘名色。(与识共生四取蕴。为名色也。)五名色缘
六入。(谓名色增长。为六八也。识名色六入三支。俱在胎位)六六入缘触。(谓出胎之后。渐
至长大。根境识三事和合生触)七触缘受。(谓触境领纳为受也。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是果。属
现在)八受缘爱。(于受染着生爱也)九爱缘取。(谓受增长是取也)十取缘
有。(谓取所起有漏业为有也。爱取有三支。是未来因)十一有缘生。(谓从业起蕴为生)
十二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谓蕴熟为老。蕴坏为死。意地为忧。涕泗咨嗟为悲。五
根为苦。忧苦转多为恼)巳上十二因缘。三世流转。此因缘故集。
无有集者。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有灭则
生老死忧悲苦恼灭。此因缘故灭。无有灭者。如是随
顺观察缘起之相。是缘觉乘也。菩萨乘修行六度。谓
施戒忍进禅慧也。六度度六毙。谓布施度悭贪。持戒
度毁犯。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
度愚痴。是权乘菩萨事六度。若了知自性本无悭贪。
随顺修行檀波罗蜜。了知自性本无毁犯。随顺修行
尸波罗蜜。了知自性本无嗔恚。随顺修行羼提波罗
蜜。了知自性本无懈怠。随顺修行毗离耶波罗蜜。了
知自性本无散乱。随顺修行禅定波罗蜜。了知自性
巳證。不复更證。此是道。我巳修。不复更修。陈如五比
丘。闻佛法音。顿断见思。證阿罗汉。是为声闻乘也。缘
觉乘有二种。一者利根。出无佛世。是为独觉。孤峰独
宿。观缘散灭。自悟无生。二者出有佛世。观十二因缘
得道。名为缘觉。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不了第一义谛。故名无明)二
无明缘行。(行。谓罪行。福行。不动行。此二支是因。属过去)三行缘识。(识者。第八阿赖
耶识。为行牵引。最初投胎)四识缘名色。(与识共生四取蕴。为名色也。)五名色缘
六入。(谓名色增长。为六八也。识名色六入三支。俱在胎位)六六入缘触。(谓出胎之后。渐
至长大。根境识三事和合生触)七触缘受。(谓触境领纳为受也。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是果。属
现在)八受缘爱。(于受染着生爱也)九爱缘取。(谓受增长是取也)十取缘
有。(谓取所起有漏业为有也。爱取有三支。是未来因)十一有缘生。(谓从业起蕴为生)
十二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谓蕴熟为老。蕴坏为死。意地为忧。涕泗咨嗟为悲。五
根为苦。忧苦转多为恼)巳上十二因缘。三世流转。此因缘故集。
无有集者。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有灭则
生老死忧悲苦恼灭。此因缘故灭。无有灭者。如是随
顺观察缘起之相。是缘觉乘也。菩萨乘修行六度。谓
施戒忍进禅慧也。六度度六毙。谓布施度悭贪。持戒
度毁犯。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
度愚痴。是权乘菩萨事六度。若了知自性本无悭贪。
随顺修行檀波罗蜜。了知自性本无毁犯。随顺修行
尸波罗蜜。了知自性本无嗔恚。随顺修行羼提波罗
蜜。了知自性本无懈怠。随顺修行毗离耶波罗蜜。了
知自性本无散乱。随顺修行禅定波罗蜜。了知自性
1441-A¶ 第 678b 页 X72-0678.png
本无愚痴。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度度皆是随顺自
性。非自性外别有六度可修。如是。则能优入圆顿。是
谓无作妙行。为菩萨乘也。
师曰。三因佛性。应须知。三因者。一曰正因。二曰了因。
三曰缘因。正因者。即一切众生本有灵觉之性。了因
者。谓众生虽有此性。无始劫来未曾了悟。须得了因
力。方能照见。所谓非生因之所生。惟了因之所了。是
也。缘因者。既了悟巳。应称性修行。六度万行。自利利
他。福慧圆满。成两足尊。
师曰。学道之士。先须究明万法生起根本。根本若明。
入道自然无惑。昔世尊未出世。西天九十六种外道。
各宗其宗。入主出奴。互相是非。犹如水火。总而言之。
不出无因邪因二种。无而忽有。是曰无因。所计虚谬。
是曰邪因。有计万物无因无缘。皆自然生。自然灭。如
乌色非染。鹤色自白。瑜伽论中有问曰。何因缘故。彼
诸外道。起自然见。答。谓见世间。无有因缘。或时歘尔。
大风卒起。或时一日。寂然止息。或时忽尔。暴沙㳽漫。
于一时间。顿即空竭。或时郁尔。果木敷荣。或一时间。
飒然衰悴。由如是故。起如是见。立无因论。或计二十
五谛从冥生等。或计六句。谓实。德。业。大有。同异。和合
等生。或谓大梵天等生。或计时。方。微尘。虚空等。而为
世间及涅槃本。即是邪因也。如此方儒道二教。儒以
大极为因。道以自然为因。道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
法道。道法自然。周易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
性。非自性外别有六度可修。如是。则能优入圆顿。是
谓无作妙行。为菩萨乘也。
师曰。三因佛性。应须知。三因者。一曰正因。二曰了因。
三曰缘因。正因者。即一切众生本有灵觉之性。了因
者。谓众生虽有此性。无始劫来未曾了悟。须得了因
力。方能照见。所谓非生因之所生。惟了因之所了。是
也。缘因者。既了悟巳。应称性修行。六度万行。自利利
他。福慧圆满。成两足尊。
师曰。学道之士。先须究明万法生起根本。根本若明。
入道自然无惑。昔世尊未出世。西天九十六种外道。
各宗其宗。入主出奴。互相是非。犹如水火。总而言之。
不出无因邪因二种。无而忽有。是曰无因。所计虚谬。
是曰邪因。有计万物无因无缘。皆自然生。自然灭。如
乌色非染。鹤色自白。瑜伽论中有问曰。何因缘故。彼
诸外道。起自然见。答。谓见世间。无有因缘。或时歘尔。
大风卒起。或时一日。寂然止息。或时忽尔。暴沙㳽漫。
于一时间。顿即空竭。或时郁尔。果木敷荣。或一时间。
飒然衰悴。由如是故。起如是见。立无因论。或计二十
五谛从冥生等。或计六句。谓实。德。业。大有。同异。和合
等生。或谓大梵天等生。或计时。方。微尘。虚空等。而为
世间及涅槃本。即是邪因也。如此方儒道二教。儒以
大极为因。道以自然为因。道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
法道。道法自然。周易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
1441-A¶ 第 678c 页 X72-0678.png
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等。皆不
出此。若谓无因。乃成大过。谓不应生物。则合常生。石
女则应生儿。龟毛亦应生物。不修万行。应得涅槃。则
世出世法。一时俱坏。若计邪因。因虽不无。不达唯心。
所计虚谬。其过亦等。世尊出世。立正因缘。诸计皆破。
正因缘者。人天教中。谓三界六道。依正二报。皆从业
因缘生。小乘教以六识三毒为世间根本。中论云。三
毒因缘起于三业。(身口意)三业因缘起于三行。(谓罪行福行不
动行)是故有一切法。大乘始教。说有八识。唯是生灭。建
立生死。及涅槃因。故摄论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
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證得。界即因义。谓种子识也。
其所立识。唯业惑生。真如凝然。常恒不变。不许随缘。
大乘终教。所立八识。通如来藏。随缘成立。经云。佛说
如来藏。以为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一切
众生。平等一性。但是真如。随缘成立。顿教总不说法
相。唯辨真性。亦无八识差别之相。一切所有。唯是妄
想。一切法界。唯是绝言。一乘圆教。所说唯是无尽法
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等。若能从浅至深。究竟穷极。
知一切法。皆是性海缘起。圆融无碍。一即一切。一切
即一。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平等。平等。无尽无尽。
不唯始终顿是圆。即小乘人天。以及儒道西天九十
六种等。皆是圆教也。
师曰。诸佛众生。山河大地。与我同一法身。诸公还信
得及么。夫法身者。即当人本有之自性也。周遍十方。
出此。若谓无因。乃成大过。谓不应生物。则合常生。石
女则应生儿。龟毛亦应生物。不修万行。应得涅槃。则
世出世法。一时俱坏。若计邪因。因虽不无。不达唯心。
所计虚谬。其过亦等。世尊出世。立正因缘。诸计皆破。
正因缘者。人天教中。谓三界六道。依正二报。皆从业
因缘生。小乘教以六识三毒为世间根本。中论云。三
毒因缘起于三业。(身口意)三业因缘起于三行。(谓罪行福行不
动行)是故有一切法。大乘始教。说有八识。唯是生灭。建
立生死。及涅槃因。故摄论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
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證得。界即因义。谓种子识也。
其所立识。唯业惑生。真如凝然。常恒不变。不许随缘。
大乘终教。所立八识。通如来藏。随缘成立。经云。佛说
如来藏。以为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一切
众生。平等一性。但是真如。随缘成立。顿教总不说法
相。唯辨真性。亦无八识差别之相。一切所有。唯是妄
想。一切法界。唯是绝言。一乘圆教。所说唯是无尽法
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等。若能从浅至深。究竟穷极。
知一切法。皆是性海缘起。圆融无碍。一即一切。一切
即一。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平等。平等。无尽无尽。
不唯始终顿是圆。即小乘人天。以及儒道西天九十
六种等。皆是圆教也。
师曰。诸佛众生。山河大地。与我同一法身。诸公还信
得及么。夫法身者。即当人本有之自性也。周遍十方。
1441-A¶ 第 679a 页 X72-0679.png
弥纶万有。迎之不见其首。随之罔眺其后。高而无顶。
深而无底。旁而无边。中而无在。净裸裸。赤洒洒。譬如
虚空。具含众相。于诸国土平等随入。于诸境界无所
分别。口欲谭而词丧。心欲缘而虑忘。唯證者相应耳。
昔小寿禅师因负薪堕地。豁然开悟。乃作偈曰。扑落
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看他
得底人。吐语何等亲切。直下如空合空。了无缝罅也。
如或不然。当信佛语。一乘了义。契自心源。盖佛语者。
一句是一句。一字是一字。真实不虚。非浪语也。华严
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
亦然。此偈盖谓佛佛同体也。又云。心佛及众生。是三
无差别。谓上至诸佛。下至群生。与当人自心。同一体
性。何差别之有。又云。法身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
国土。三世悉在无有馀。亦无形相而可得。谓此法身
虽无形相可得。而与众生同。与国土同。与三世同。盖
众生国土三世即法身。法身即众生国土三世。设有
毫末许不是法身。则法身有不遍之处。故肇法师云。
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亦是发明此旨。又云。
会万物为已者。其唯圣人乎。昔石头迁禅师读至此。
乃拊几叹曰。圣人无已。靡所不已。法身无象。谁云自
他。圆鉴灵炤于其间。万象体玄而自现。境智非一。孰
云去来。至哉斯语也。此可谓善会者也。诸公若欲会
万物为已。不妨恁么会也。石头后上堂示众云。吾之
法门。先佛传受。不论禅定精进。唯达佛之知见。即心
深而无底。旁而无边。中而无在。净裸裸。赤洒洒。譬如
虚空。具含众相。于诸国土平等随入。于诸境界无所
分别。口欲谭而词丧。心欲缘而虑忘。唯證者相应耳。
昔小寿禅师因负薪堕地。豁然开悟。乃作偈曰。扑落
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看他
得底人。吐语何等亲切。直下如空合空。了无缝罅也。
如或不然。当信佛语。一乘了义。契自心源。盖佛语者。
一句是一句。一字是一字。真实不虚。非浪语也。华严
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
亦然。此偈盖谓佛佛同体也。又云。心佛及众生。是三
无差别。谓上至诸佛。下至群生。与当人自心。同一体
性。何差别之有。又云。法身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
国土。三世悉在无有馀。亦无形相而可得。谓此法身
虽无形相可得。而与众生同。与国土同。与三世同。盖
众生国土三世即法身。法身即众生国土三世。设有
毫末许不是法身。则法身有不遍之处。故肇法师云。
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亦是发明此旨。又云。
会万物为已者。其唯圣人乎。昔石头迁禅师读至此。
乃拊几叹曰。圣人无已。靡所不已。法身无象。谁云自
他。圆鉴灵炤于其间。万象体玄而自现。境智非一。孰
云去来。至哉斯语也。此可谓善会者也。诸公若欲会
万物为已。不妨恁么会也。石头后上堂示众云。吾之
法门。先佛传受。不论禅定精进。唯达佛之知见。即心
1441-A¶ 第 679b 页 X72-0679.png
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汝等当知自已
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
无方。离心意识。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
生灭。汝能知之。无所不备。今众生不见法身者。以目
前有法。见有自已身心。见有三界六道。只在髑髅上
作活计。所以眼不超色。耳不越声。若明得万法皆是
自心变现。如水中月。镜中像。本无生灭。则所谓法身
者。冷冷然。头头中显露矣。时有僧问曰。曹溪意旨。谁
人得。头曰。会佛法人得。曰师还得否。头曰。不得。曰为
什么不得。头曰。我不会佛法。你看他古人下语。这里
个会字。也容不得。又僧问如何是解脱。头曰。谁缚汝。
曰如何是净土。头曰。谁垢汝。曰如何是涅槃。头曰。谁
将生死与汝。若知得石头落处。两头坐断。中道不居。
许渠亲见法身。三世诸佛證极法身。与诸佛众生。山
河国土。同一体性。故能具足同体大悲。一苦一切苦。
一乐一切乐。尽法界。虚空界。凡一众生起一念处。悉
皆知得。现身救拔。故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
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若能
信佛功德者。此人具足大福智。不是等閒人也。
师曰。诸佛众生。皆具三身四智。三身者。法身。报身。化
身也。六祖大师云。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
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佛与众生。同一法身。
无二无别。佛之报身有二。一自受用身。唯佛与佛。乃
能知之。二他受用身。则卢舍那佛。万德庄严。为十地
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
无方。离心意识。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
生灭。汝能知之。无所不备。今众生不见法身者。以目
前有法。见有自已身心。见有三界六道。只在髑髅上
作活计。所以眼不超色。耳不越声。若明得万法皆是
自心变现。如水中月。镜中像。本无生灭。则所谓法身
者。冷冷然。头头中显露矣。时有僧问曰。曹溪意旨。谁
人得。头曰。会佛法人得。曰师还得否。头曰。不得。曰为
什么不得。头曰。我不会佛法。你看他古人下语。这里
个会字。也容不得。又僧问如何是解脱。头曰。谁缚汝。
曰如何是净土。头曰。谁垢汝。曰如何是涅槃。头曰。谁
将生死与汝。若知得石头落处。两头坐断。中道不居。
许渠亲见法身。三世诸佛證极法身。与诸佛众生。山
河国土。同一体性。故能具足同体大悲。一苦一切苦。
一乐一切乐。尽法界。虚空界。凡一众生起一念处。悉
皆知得。现身救拔。故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
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若能
信佛功德者。此人具足大福智。不是等閒人也。
师曰。诸佛众生。皆具三身四智。三身者。法身。报身。化
身也。六祖大师云。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
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佛与众生。同一法身。
无二无别。佛之报身有二。一自受用身。唯佛与佛。乃
能知之。二他受用身。则卢舍那佛。万德庄严。为十地
1441-A¶ 第 679c 页 X72-0679.png
菩萨说华严经者。是也。化身者。即梵网经云。尔时卢
舍那。方坐莲花台。周匝千华上。复见千释迦。一华百
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者。是也。
但诸佛巳證。众生犹迷。体虽本具。日用不知也。四智
者。曰大圆镜智。曰平等性智。曰妙观察智。曰成所作
智。迷即为识。悟即成智。识有八种。一眼识。第二耳识。
第三鼻识。第四舌识。第五身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
识。此云染污意。即六识之根也。以与我痴。我爱。我见。
我慢。四惑相应。执第八阿赖耶识见分为自内我。一
向内缘。众生我执坚固。牢不可拔。根本在此。第八阿
赖耶识。此云藏识。具三藏义故。一能藏。以能含藏根
身器界种子故。二所藏。以自体藏于根身器界种子
中故。三我爱执藏。为末那执为我故。亦名根本识。为
前七识作根本故。又名异熟识。以能酬第六识所造
引满二业。随类受生。谓异时而熟。异性而熟。异类而
熟故。转智者。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转末那识为
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
所作智。识智本无二体。伹有迷悟之殊。众生用识。菩
萨用智。涅槃经四依品中。令依智不依识者。正令其
转之之功也。
师曰。众生无始以来。昧却灵明广大自性。妄认四大
为身。见闻觉知为心。楞严所谓。譬如百千澄清大海
弃之。唯认一浮沤。目为全潮。穷尽瀛渤。名为可怜悯
者。夫四大者。无过一髑髅耳。虽行坐去来。语言音响
舍那。方坐莲花台。周匝千华上。复见千释迦。一华百
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者。是也。
但诸佛巳證。众生犹迷。体虽本具。日用不知也。四智
者。曰大圆镜智。曰平等性智。曰妙观察智。曰成所作
智。迷即为识。悟即成智。识有八种。一眼识。第二耳识。
第三鼻识。第四舌识。第五身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
识。此云染污意。即六识之根也。以与我痴。我爱。我见。
我慢。四惑相应。执第八阿赖耶识见分为自内我。一
向内缘。众生我执坚固。牢不可拔。根本在此。第八阿
赖耶识。此云藏识。具三藏义故。一能藏。以能含藏根
身器界种子故。二所藏。以自体藏于根身器界种子
中故。三我爱执藏。为末那执为我故。亦名根本识。为
前七识作根本故。又名异熟识。以能酬第六识所造
引满二业。随类受生。谓异时而熟。异性而熟。异类而
熟故。转智者。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转末那识为
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
所作智。识智本无二体。伹有迷悟之殊。众生用识。菩
萨用智。涅槃经四依品中。令依智不依识者。正令其
转之之功也。
师曰。众生无始以来。昧却灵明广大自性。妄认四大
为身。见闻觉知为心。楞严所谓。譬如百千澄清大海
弃之。唯认一浮沤。目为全潮。穷尽瀛渤。名为可怜悯
者。夫四大者。无过一髑髅耳。虽行坐去来。语言音响
1441-A¶ 第 680a 页 X72-0680.png
犹如机关木人。线断即休。见闻觉知者。无过一六尘
缘影耳。虽闻声见色。昭昭灵灵。犹如水中之月。旋即
荡漾。目因业受身。身还造业。从心起境。境复生心。轇
轕缠绵。无由得出。华严经云。此诸凡夫。愚痴无智。甚
为可悯。有无数身。巳灭。今灭。当灭。如是尽灭。不能于
身而生厌想。转更增长机关苦事。随生死流。不能还
反。于诸蕴宅不求出离。不知忧畏四大毒蛇。不能拔
出诸慢见箭。不能息灭贪恚痴火。不能破坏无明黑
暗。不能乾竭爱欲大海。不求十力大圣导师。入魔意
稠林。于生死海中。为觉观波涛之所漂溺。此诸众生。
受如是苦。孤穷困迫。无救无依。无洲无舍。无隳无目。
无明覆翳。黑暗缠裹我今为彼一切众生。修行福智
助道之法。独一发心。不求伴侣。以是功德。令诸众生。
毕竟清净。乃至获得如来十力无碍智慧。今菩萨发
心欲度众生。先令看破此身。身见既破。则心见不破
而自破矣。昔有人独宿空亭。至中夜。见一鬼持髑髅
至。后一鬼随来。二鬼各争。谓是我尸。争之不巳。遂问
人曰。此尸是谁持来。其人思惟。二鬼凶恶。不若实言。
遂指前鬼曰。是彼持来。后鬼大怒。遂拔其人一手食
之。前鬼曰。是吾累汝。遂拔尸一手补之。通身拔食既
尽。乃举手拭口而去。前鬼一一以尸补之。天明其人
心中狂乱。乃至祇陀林。见诸比丘问曰。我有身否。由
一僧房。至一僧房。皆如是问。有尊者曰。此人知无身。
可以度矣。遂谓之曰汝本无身。乃假借四大以为身。
缘影耳。虽闻声见色。昭昭灵灵。犹如水中之月。旋即
荡漾。目因业受身。身还造业。从心起境。境复生心。轇
轕缠绵。无由得出。华严经云。此诸凡夫。愚痴无智。甚
为可悯。有无数身。巳灭。今灭。当灭。如是尽灭。不能于
身而生厌想。转更增长机关苦事。随生死流。不能还
反。于诸蕴宅不求出离。不知忧畏四大毒蛇。不能拔
出诸慢见箭。不能息灭贪恚痴火。不能破坏无明黑
暗。不能乾竭爱欲大海。不求十力大圣导师。入魔意
稠林。于生死海中。为觉观波涛之所漂溺。此诸众生。
受如是苦。孤穷困迫。无救无依。无洲无舍。无隳无目。
无明覆翳。黑暗缠裹我今为彼一切众生。修行福智
助道之法。独一发心。不求伴侣。以是功德。令诸众生。
毕竟清净。乃至获得如来十力无碍智慧。今菩萨发
心欲度众生。先令看破此身。身见既破。则心见不破
而自破矣。昔有人独宿空亭。至中夜。见一鬼持髑髅
至。后一鬼随来。二鬼各争。谓是我尸。争之不巳。遂问
人曰。此尸是谁持来。其人思惟。二鬼凶恶。不若实言。
遂指前鬼曰。是彼持来。后鬼大怒。遂拔其人一手食
之。前鬼曰。是吾累汝。遂拔尸一手补之。通身拔食既
尽。乃举手拭口而去。前鬼一一以尸补之。天明其人
心中狂乱。乃至祇陀林。见诸比丘问曰。我有身否。由
一僧房。至一僧房。皆如是问。有尊者曰。此人知无身。
可以度矣。遂谓之曰汝本无身。乃假借四大以为身。
1441-A¶ 第 680b 页 X72-0680.png
耳其人大悟。證阿罗汉果。
陈蔚公居士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巳。此天命之本体
也。天命之谓性。此天命之流行及物也。师曰。此亦一
说也。但性字似说得浅了。愚谓天命二字。即本诗维
天之命于穆不巳而来。于穆谓天。不巳谓命。之谓性
三字。乃子思子注脚之词。谓天命。即凡圣共有之妙
性也众人与圣贤。皆同此一性。但众人背之而妄行。
日用不知。圣贤尽之而还源。循性起用。若能依道修
习。忘情合性。则众人亦可以至于圣贤也。
蔚公居士曰。周子主静。程朱主敬。此超凡作圣要诀
云云。师曰。静敬孔门妙谛也。宋儒拈出示人。极力发
挥。最为亲切。即释氏入道之方。亦岂能外此。若更明
得静敬之本体。如伐树得根。灸病得穴。皆可应手而
验矣。古云。学佛始知儒。此语岂欺人哉。但今初学佛
法。且从一门深入。不必一一配合。若果于佛法深生
正信。子细研穷。豁然贯通。则不独静敬与佛法合。凡
四书五经中。无一句一字。不是佛法中第一义谛也。
* 答程墨庵居士三问
一问曰。文殊师利菩萨言。脩行菩萨。割截身发。染色
袈裟。不应如是出家。割截烦恼。除一切众生贪嗔痴
色。则名为出家。具足梵行。独住寂静。不应如是出家。
摄恶众生。令住智慧。则名为出家。自乐精进。意求涅
槃。不应如是出家。劝化众生。先为一切众生。坚心求
涅槃趣路。则名为出家。洵如是言。在家出家。有何分
陈蔚公居士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巳。此天命之本体
也。天命之谓性。此天命之流行及物也。师曰。此亦一
说也。但性字似说得浅了。愚谓天命二字。即本诗维
天之命于穆不巳而来。于穆谓天。不巳谓命。之谓性
三字。乃子思子注脚之词。谓天命。即凡圣共有之妙
性也众人与圣贤。皆同此一性。但众人背之而妄行。
日用不知。圣贤尽之而还源。循性起用。若能依道修
习。忘情合性。则众人亦可以至于圣贤也。
蔚公居士曰。周子主静。程朱主敬。此超凡作圣要诀
云云。师曰。静敬孔门妙谛也。宋儒拈出示人。极力发
挥。最为亲切。即释氏入道之方。亦岂能外此。若更明
得静敬之本体。如伐树得根。灸病得穴。皆可应手而
验矣。古云。学佛始知儒。此语岂欺人哉。但今初学佛
法。且从一门深入。不必一一配合。若果于佛法深生
正信。子细研穷。豁然贯通。则不独静敬与佛法合。凡
四书五经中。无一句一字。不是佛法中第一义谛也。
* 答程墨庵居士三问
一问曰。文殊师利菩萨言。脩行菩萨。割截身发。染色
袈裟。不应如是出家。割截烦恼。除一切众生贪嗔痴
色。则名为出家。具足梵行。独住寂静。不应如是出家。
摄恶众生。令住智慧。则名为出家。自乐精进。意求涅
槃。不应如是出家。劝化众生。先为一切众生。坚心求
涅槃趣路。则名为出家。洵如是言。在家出家。有何分
1441-A¶ 第 680c 页 X72-0680.png
别。世尊必以剃度为制。其间差别。当在何处。又世尊
言。一切天梵王臣婆罗门众。俱可同住。唯声闻缘觉。
非真善知识。不可与同往。吾辈出家。当从事何人。师
答曰。二乘出世论其迹。故以割截身发染色袈裟为
出家菩萨入世论其心。故以割截烦恼除一切众生
贪嗔痴色为出家。若得其心。则割发畜发。在家出家。
无可不可。苟滞于迹。则非独割截身发染色袈裟非
是出家。即执割截烦恼之言。而忽夫割发染衣之制。
亦非真出家矣。二乘志于自利。故以具足戒行独住
寂静意求涅槃等为出家。菩萨志于利他。故以摄恶
众生令住。智慧。乃至先为一切众生求涅槃路等为
出家。若果发大乘心。自未得度。先度众生。其利他之
功。即是自利也。至云。一切天梵王臣婆罗门众俱可
同住者。以凡夫识性无定。尚可发心。所谓卑湿污泥。
乃生莲花。是也。唯声闻缘觉非真善知识不可与同
住者。以二乘定性。不能发心。所谓高原陆地。不生莲
花。是也。故法华不许亲近二乘。而梵网有背大向小。
及暂念小乘之戒。正恐亲狎既久。染其二乘狭劣之
习也。
二问曰。贪嗔痴三毒杂心。真可怖畏。而菩萨贪取大
乘亦贪。忿怒不修亦嗔。百劫千生欲化难化亦痴。岂
三毒于菩萨。分中不为毒耶。然此三者。罪垢何轻何
重。何后何先。何可犯。何不可犯。何能去。何不能去。贪
生于欲。欲淡则灭。嗔生于忿。忿炽则增。痴秉于性。性
言。一切天梵王臣婆罗门众。俱可同住。唯声闻缘觉。
非真善知识。不可与同往。吾辈出家。当从事何人。师
答曰。二乘出世论其迹。故以割截身发染色袈裟为
出家菩萨入世论其心。故以割截烦恼除一切众生
贪嗔痴色为出家。若得其心。则割发畜发。在家出家。
无可不可。苟滞于迹。则非独割截身发染色袈裟非
是出家。即执割截烦恼之言。而忽夫割发染衣之制。
亦非真出家矣。二乘志于自利。故以具足戒行独住
寂静意求涅槃等为出家。菩萨志于利他。故以摄恶
众生令住。智慧。乃至先为一切众生求涅槃路等为
出家。若果发大乘心。自未得度。先度众生。其利他之
功。即是自利也。至云。一切天梵王臣婆罗门众俱可
同住者。以凡夫识性无定。尚可发心。所谓卑湿污泥。
乃生莲花。是也。唯声闻缘觉非真善知识不可与同
住者。以二乘定性。不能发心。所谓高原陆地。不生莲
花。是也。故法华不许亲近二乘。而梵网有背大向小。
及暂念小乘之戒。正恐亲狎既久。染其二乘狭劣之
习也。
二问曰。贪嗔痴三毒杂心。真可怖畏。而菩萨贪取大
乘亦贪。忿怒不修亦嗔。百劫千生欲化难化亦痴。岂
三毒于菩萨。分中不为毒耶。然此三者。罪垢何轻何
重。何后何先。何可犯。何不可犯。何能去。何不能去。贪
生于欲。欲淡则灭。嗔生于忿。忿炽则增。痴秉于性。性
1441-A¶ 第 681a 页 X72-0681.png
愚则固。欲修行人。情可去而性不可强。将如之何。师
答曰。众生三毒根于情识。而菩萨三毒发于智悲。较
之以实际理地。不立一尘。则智悲亦名为毒矣。较之
以情识。则相去霄壤。[(厂@((既-旡)-日+口))*页]可同日而语哉。至谓情可去
而性不可强者。乃禀赋习性。非真性也。以真性离念。
本来清净。智悲且不可得。况情识乎。未见真性而谓
情可去者。亦徒虚语耳。
三问曰。伟幼性愚钝。执拗蠢顽。不信佛乘。然梦寐间。
或升天上。题咏赞叹。或在极乐界。礼拜佛塔。见塔无
央数。或在玉山上行。而梦亦多灵。或验于时日。或验
于年远。语言事迹。无不符合。近来日中口谈般若。不
能无梦。巳不胜惭愧矣。亦多不灵。甚或所作。皆非意
想。或入王宫与嫔妃彩女娱乐。受大恐怖。或为大将
军。指麾战阵。杀人无数。或往罗刹国招亲生子。或乘
大船。入大海水。漂泊无极。或入地狱。为阎罗王所嗔。
既又为王拜赞。食肉毁禁。无所不至。若斯梦境岂道
力之不坚耶。抑多生积习之未忘耶。抑或有他谶先
兆之耶。请解其惑。师答曰。梦者想也。以多生般若种
子不纯一。夹杂妄想。故发于梦寐。亦善恶逆顺。变易
多端。道力不坚。多生积习。他谶先兆。皆有之矣。若能
豁开正眼。洞见性源。则梦想断而大梦觉矣。梵语佛
陀。此云觉者。华严经云。佛心无有他。正觉觉世间。此
之谓也。曰至人无梦。信矣。然则佛梦金鼓。孔子梦奠
两楹。此何以通。师曰。唤作佛。唤作孔子。早是梦了也。
答曰。众生三毒根于情识。而菩萨三毒发于智悲。较
之以实际理地。不立一尘。则智悲亦名为毒矣。较之
以情识。则相去霄壤。[(厂@((既-旡)-日+口))*页]可同日而语哉。至谓情可去
而性不可强者。乃禀赋习性。非真性也。以真性离念。
本来清净。智悲且不可得。况情识乎。未见真性而谓
情可去者。亦徒虚语耳。
三问曰。伟幼性愚钝。执拗蠢顽。不信佛乘。然梦寐间。
或升天上。题咏赞叹。或在极乐界。礼拜佛塔。见塔无
央数。或在玉山上行。而梦亦多灵。或验于时日。或验
于年远。语言事迹。无不符合。近来日中口谈般若。不
能无梦。巳不胜惭愧矣。亦多不灵。甚或所作。皆非意
想。或入王宫与嫔妃彩女娱乐。受大恐怖。或为大将
军。指麾战阵。杀人无数。或往罗刹国招亲生子。或乘
大船。入大海水。漂泊无极。或入地狱。为阎罗王所嗔。
既又为王拜赞。食肉毁禁。无所不至。若斯梦境岂道
力之不坚耶。抑多生积习之未忘耶。抑或有他谶先
兆之耶。请解其惑。师答曰。梦者想也。以多生般若种
子不纯一。夹杂妄想。故发于梦寐。亦善恶逆顺。变易
多端。道力不坚。多生积习。他谶先兆。皆有之矣。若能
豁开正眼。洞见性源。则梦想断而大梦觉矣。梵语佛
陀。此云觉者。华严经云。佛心无有他。正觉觉世间。此
之谓也。曰至人无梦。信矣。然则佛梦金鼓。孔子梦奠
两楹。此何以通。师曰。唤作佛。唤作孔子。早是梦了也。
1441-A¶ 第 681b 页 X72-0681.png
况金鼓两楹乎。问者唯而退。
* 五位宗旨
正中来。乃五位之枢纽。前二位。入此者也。后二位。从
此出者也。正中偏。约初悟时立。理是正。悟是偏。故有
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之语也。偏中正。
约转功就位时立。偏是功。位是正。故云分明觌面别
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亟策其摄偏归正。尽力推爷
向里头也。正中来一位有三。前半则转功而犹未就
位。只是一色境界。次则一色巳消。归于正位。尊贵之
极。毋容触犯。教中云。此是学位。非是證位。故须从中
转身。不许住著也。后半则巳于位中转身就功。而犹
未与尘境合。所云无中有路隔尘埃。是也。同安云。才
著垢衣云是佛。却装珍御复名谁。又云。木人夜半穿
靴去。石女天明戴帽归。皆此意也。古德立小五位。及
四转灵机。皆为此而设。盖此一位。初入为难。既入而
从位中转身。为尤难也。苟未入此。只是博地凡夫。既
入不能转身。而便于中作證。又堕二乘。试读华严第
八地。则可知矣。兼中至约功位双彰时立。兼中到。约
功位双泯时立。大意如此。且止葛藤。
开化禅人闻余与石潮禅师论五位宗旨。大生喜
乐。出纸请书。遂为述其梗概。看毕付之灰烬可也。
* 诫捕黄蛤文
百丈山黄蛤者。乃虾蟆之种族也。每临春候。牝牡群
来。盈于田畴。塞于道路。止图生男育女。不知避死趋
* 五位宗旨
正中来。乃五位之枢纽。前二位。入此者也。后二位。从
此出者也。正中偏。约初悟时立。理是正。悟是偏。故有
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之语也。偏中正。
约转功就位时立。偏是功。位是正。故云分明觌面别
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亟策其摄偏归正。尽力推爷
向里头也。正中来一位有三。前半则转功而犹未就
位。只是一色境界。次则一色巳消。归于正位。尊贵之
极。毋容触犯。教中云。此是学位。非是證位。故须从中
转身。不许住著也。后半则巳于位中转身就功。而犹
未与尘境合。所云无中有路隔尘埃。是也。同安云。才
著垢衣云是佛。却装珍御复名谁。又云。木人夜半穿
靴去。石女天明戴帽归。皆此意也。古德立小五位。及
四转灵机。皆为此而设。盖此一位。初入为难。既入而
从位中转身。为尤难也。苟未入此。只是博地凡夫。既
入不能转身。而便于中作證。又堕二乘。试读华严第
八地。则可知矣。兼中至约功位双彰时立。兼中到。约
功位双泯时立。大意如此。且止葛藤。
开化禅人闻余与石潮禅师论五位宗旨。大生喜
乐。出纸请书。遂为述其梗概。看毕付之灰烬可也。
* 诫捕黄蛤文
百丈山黄蛤者。乃虾蟆之种族也。每临春候。牝牡群
来。盈于田畴。塞于道路。止图生男育女。不知避死趋
1441-A¶ 第 681c 页 X72-0681.png
生。乡人无知。竞取而食。不啻拾砾之易也。枭其首而
剥其皮。刳其肠而戮其肉。血流满地。宛与人血无殊。
头集成堆。竟与人头何异。痛苦莫忍而杀者不知。怨
恨彻天而食者不恤。相传昔黄巢尝聚兵于此。劫杀
民命。感报如斯。夫杀人而为人所杀。因果无差。食蛤
而转身作蛤。酬偿不爽。至于牛。羊。犬。豕。鸡。鹅。鸭。鸽。鱼。
鳖。鳅。鳝。虾。蚬。螃。蟹。螺。蛳。之类。但有生命而杀食之者。
其填报一如黄巢之于黄蛤。等无异耳。生生常在轮
转。世世无繇解脱。匪凭三宝之力。曷释累劫之愆。崇
祯癸未冬。余住静此山。尝集同袍。代为忏悔。二十馀
年。此类绝迹。至于近年。又复繁盛。后生辈沿其故习。
争相捕食。不念他命死苦。惟资我舌味甘。皆由未遇
佛法。不信因果。不知罪福。故造兹杀业。酿现世他生
无穷之苦也。今康熙辛亥秋。余复游芝城。乃特邀诸
善友。仿癸未故事。为蛤与食蛤者。同伸忏悔。所冀佛
光洞照。法力冥资。俾捕蛤者。凶心顿息。不啖蛤肉而
免堕蛤身。为蛤者。慧性增明。不衔冤报而永超蛤趣。
慈眼相视。彼此无杀害之心。法会同登。人物有恩亲
之乐。期生安养。毕證菩提。是所愿也。惟祈高明者。转
相劝化。功莫大焉。
* 李伟吾居士五十庆九文
余来富沙白云。兴建觉皇宝殿。辱大长者伟吾李公
行檀波罗蜜。而功德有成又每策马过从。论道谈心
亹亹不倦。可见夙具般若因缘。一旦会遇。非偶尔也。
剥其皮。刳其肠而戮其肉。血流满地。宛与人血无殊。
头集成堆。竟与人头何异。痛苦莫忍而杀者不知。怨
恨彻天而食者不恤。相传昔黄巢尝聚兵于此。劫杀
民命。感报如斯。夫杀人而为人所杀。因果无差。食蛤
而转身作蛤。酬偿不爽。至于牛。羊。犬。豕。鸡。鹅。鸭。鸽。鱼。
鳖。鳅。鳝。虾。蚬。螃。蟹。螺。蛳。之类。但有生命而杀食之者。
其填报一如黄巢之于黄蛤。等无异耳。生生常在轮
转。世世无繇解脱。匪凭三宝之力。曷释累劫之愆。崇
祯癸未冬。余住静此山。尝集同袍。代为忏悔。二十馀
年。此类绝迹。至于近年。又复繁盛。后生辈沿其故习。
争相捕食。不念他命死苦。惟资我舌味甘。皆由未遇
佛法。不信因果。不知罪福。故造兹杀业。酿现世他生
无穷之苦也。今康熙辛亥秋。余复游芝城。乃特邀诸
善友。仿癸未故事。为蛤与食蛤者。同伸忏悔。所冀佛
光洞照。法力冥资。俾捕蛤者。凶心顿息。不啖蛤肉而
免堕蛤身。为蛤者。慧性增明。不衔冤报而永超蛤趣。
慈眼相视。彼此无杀害之心。法会同登。人物有恩亲
之乐。期生安养。毕證菩提。是所愿也。惟祈高明者。转
相劝化。功莫大焉。
* 李伟吾居士五十庆九文
余来富沙白云。兴建觉皇宝殿。辱大长者伟吾李公
行檀波罗蜜。而功德有成又每策马过从。论道谈心
亹亹不倦。可见夙具般若因缘。一旦会遇。非偶尔也。
1441-A¶ 第 682a 页 X72-0682.png
兹辛亥冬。十月十有九日。值公大衍用九之辰。念无
可为公寿。乃织芜语而进之。以申曝献之诚。尝闻之
古德曰。福观人量。寿观人用心。意谓量之大小。则福
之有无见焉。用心之厚薄。则寿久丰歉见焉。公之量。
包含恩怨。和融上下。汪汪然。若万顷沧溟。搅之而不
浑。注之而不溢。纳百川而汇众水。其为量也。讵溪涧
盆池之量。可测而知哉。公量如此。则其福德深广。曷
可涯涘。公之用心也。虽身处尘劳。而心游物表。问道
诸山。津梁广布宛有摩诘老庞之风。其造佛饭僧。印
经济众。皆公之无作妙行矣。公之用心。孳孳在此。则
其寿量。曷可量乎。公今方当五十知命之年。正如赫
日方中。普天照矅。而余与公。同游如来大光明藏中。
互为宾主。相为激扬。即一语一默。一动一静。无非公
之寿光掩映。流通发扬者。岂世俗龟龄鹤算。日升月
恒之论。可同日而语哉。至于法身无相。寿量无量。根
盘天地之先。光逾日月之上。则公巳默契于言外矣。
非区区笔舌所能尽。姑述公之雅量广大。与用心福
善。为公大福大年之卜云。
* 远公咏
远公居庐山下。持律精苦。过中不受蜜汤。而作诗换
酒饮陶彭泽。送客亡贵贱不过虎溪。而与陆道士修
静。行过溪百步。大笑而别。禅月有诗云。爱陶长官醉
兀兀。送陆道士行迟迟。买酒过溪皆破戒斯何人斯
师如斯。宋黄鲁直诗云。邀陶渊明把酒碗。送陆修静
可为公寿。乃织芜语而进之。以申曝献之诚。尝闻之
古德曰。福观人量。寿观人用心。意谓量之大小。则福
之有无见焉。用心之厚薄。则寿久丰歉见焉。公之量。
包含恩怨。和融上下。汪汪然。若万顷沧溟。搅之而不
浑。注之而不溢。纳百川而汇众水。其为量也。讵溪涧
盆池之量。可测而知哉。公量如此。则其福德深广。曷
可涯涘。公之用心也。虽身处尘劳。而心游物表。问道
诸山。津梁广布宛有摩诘老庞之风。其造佛饭僧。印
经济众。皆公之无作妙行矣。公之用心。孳孳在此。则
其寿量。曷可量乎。公今方当五十知命之年。正如赫
日方中。普天照矅。而余与公。同游如来大光明藏中。
互为宾主。相为激扬。即一语一默。一动一静。无非公
之寿光掩映。流通发扬者。岂世俗龟龄鹤算。日升月
恒之论。可同日而语哉。至于法身无相。寿量无量。根
盘天地之先。光逾日月之上。则公巳默契于言外矣。
非区区笔舌所能尽。姑述公之雅量广大。与用心福
善。为公大福大年之卜云。
* 远公咏
远公居庐山下。持律精苦。过中不受蜜汤。而作诗换
酒饮陶彭泽。送客亡贵贱不过虎溪。而与陆道士修
静。行过溪百步。大笑而别。禅月有诗云。爱陶长官醉
兀兀。送陆道士行迟迟。买酒过溪皆破戒斯何人斯
师如斯。宋黄鲁直诗云。邀陶渊明把酒碗。送陆修静
1441-A¶ 第 682b 页 X72-0682.png
过虎溪。胸次九流明似镜。人间万事醉如泥。余窃仿
之曰。爱陶醉里能深省。友陆异中还有同。换酒过桥
楔出楔。直令千古仰高风。
* 黄宇珍十二影诗序
天地万物。总是个影子。举世之人。是个弄影的汉。殊
不知形为影本。影自形生。而于影上求影。转见差错。
黄公宇珍。隐居村落。年德既高。眼目亦正。乃作十二
影诗。即其近者言之。令易晓耳。读者苟能即其诗以
求其影。即影以求其非影。则宇老此作。实有深益非
浪语也。若徒留连于风月。吟咏于字句。则剑去久矣
方乃劾舟。余又不能无弄影之叹云。
* 等韵指月序
等韵反切。出于释氏。余幼忝入释。而韵学素未尝关
心。一日黄子季瑜。持所编韵法横图音切指月。索序。
一为展卷。不啻于菟之视水车。了不见其缝隙。序曷
可为。虽然。尝闻之清凉国师曰。字母是一切字根本。
如迦祛誐伽等三十四字。以娑(上)娑(平)枲嘶等十二
音。入此三十四字。则一字中成十二字。复有二合。三
合。乃至六合。出一切字。故名为母。梵天之书。千古无
易。不同此土。篆隶随时也。观此。则世人徒知等韵字
母能切字。而不知其能生一切诸字也。徒知始于神
珙。而不知实本诸经论。为世尊金口亲宣也。唇可以
不学乎。字汇音切横直二图。出于等韵。最为简便。而
黄子指月一书。又出于字汇。是简便中以简便。凡留
之曰。爱陶醉里能深省。友陆异中还有同。换酒过桥
楔出楔。直令千古仰高风。
* 黄宇珍十二影诗序
天地万物。总是个影子。举世之人。是个弄影的汉。殊
不知形为影本。影自形生。而于影上求影。转见差错。
黄公宇珍。隐居村落。年德既高。眼目亦正。乃作十二
影诗。即其近者言之。令易晓耳。读者苟能即其诗以
求其影。即影以求其非影。则宇老此作。实有深益非
浪语也。若徒留连于风月。吟咏于字句。则剑去久矣
方乃劾舟。余又不能无弄影之叹云。
* 等韵指月序
等韵反切。出于释氏。余幼忝入释。而韵学素未尝关
心。一日黄子季瑜。持所编韵法横图音切指月。索序。
一为展卷。不啻于菟之视水车。了不见其缝隙。序曷
可为。虽然。尝闻之清凉国师曰。字母是一切字根本。
如迦祛誐伽等三十四字。以娑(上)娑(平)枲嘶等十二
音。入此三十四字。则一字中成十二字。复有二合。三
合。乃至六合。出一切字。故名为母。梵天之书。千古无
易。不同此土。篆隶随时也。观此。则世人徒知等韵字
母能切字。而不知其能生一切诸字也。徒知始于神
珙。而不知实本诸经论。为世尊金口亲宣也。唇可以
不学乎。字汇音切横直二图。出于等韵。最为简便。而
黄子指月一书。又出于字汇。是简便中以简便。凡留
1441-A¶ 第 682c 页 X72-0682.png
心韵学者。能因指月而入字汇。因字汇而入等韵。因
等韵而了一切诸字。因字而了尽万法譬如寻流得
源。伐树得根而季瑜嘉惠后学一段苦心。庶不至唐
捐云。
* 五经宗趣序
永明寿禅师。晦无师智。而用众智为智。集经律论。及
西天东土诸圣师。以及六经子史百家之言。为宗镜
录一百卷。所谓举一心为宗。照万法为镜。如融众器
以为金。汇百川而为海。明白示人。如指诸掌。法施之
大。不可思议。但时当末法。人安寡闻。每一展卷。罔测
涯涘。所以束置高阁。封野马而饱蠹鱼者。在在皆是
也。渊雷静主。粤东香山人。为空隐老人执侍弟。子见
地隐实。履行精严。习静建溪之高山。二十馀载。以是
录为照心之明镜。涵泳其中。凡遇拈提法华。楞严。圆
觉。维摩。金刚处。辄手抄出。成两钜帙。名曰五经宗趣。
盖欲使读者。得其宗趣以明经。由经以入宗镜。照了
一心。融通万法持以示予。且徵序焉。予惟法华开佛
知见楞严显示真心。圆觉指体投机。净名弹偏折小。
金刚则顿空诸相。诸相既空。则可以入不二之门。證
圆明之性。至一切事究竟坚固之地。而如来出世大
事因缘。究竟圆满矣。是乃游法海之慧舟。开宝藏之
金钥。不特为宗镜发起而巳。渊公法施之心。亦不可
思议。敬辨数语。以为来者劝云。
* 重刻月上女经序
等韵而了一切诸字。因字而了尽万法譬如寻流得
源。伐树得根而季瑜嘉惠后学一段苦心。庶不至唐
捐云。
* 五经宗趣序
永明寿禅师。晦无师智。而用众智为智。集经律论。及
西天东土诸圣师。以及六经子史百家之言。为宗镜
录一百卷。所谓举一心为宗。照万法为镜。如融众器
以为金。汇百川而为海。明白示人。如指诸掌。法施之
大。不可思议。但时当末法。人安寡闻。每一展卷。罔测
涯涘。所以束置高阁。封野马而饱蠹鱼者。在在皆是
也。渊雷静主。粤东香山人。为空隐老人执侍弟。子见
地隐实。履行精严。习静建溪之高山。二十馀载。以是
录为照心之明镜。涵泳其中。凡遇拈提法华。楞严。圆
觉。维摩。金刚处。辄手抄出。成两钜帙。名曰五经宗趣。
盖欲使读者。得其宗趣以明经。由经以入宗镜。照了
一心。融通万法持以示予。且徵序焉。予惟法华开佛
知见楞严显示真心。圆觉指体投机。净名弹偏折小。
金刚则顿空诸相。诸相既空。则可以入不二之门。證
圆明之性。至一切事究竟坚固之地。而如来出世大
事因缘。究竟圆满矣。是乃游法海之慧舟。开宝藏之
金钥。不特为宗镜发起而巳。渊公法施之心。亦不可
思议。敬辨数语。以为来者劝云。
* 重刻月上女经序
1441-A¶ 第 683a 页 X72-0683.png
谢硕公茂才。刻月上菩萨经。印施流通。为报母也。其
缘起于郡隍请悬明讲师诵月上女经五百部。祈母
转女身云。管东溟公。以因缘序之于前。而龙山和尚
以劫初事跋之于后。谢子一日持经见过。而咨以经
中大旨。余曰。众生无始劫来。沉沦欲海。无由得出。月
上菩萨以同体大悲。示作端正女人。发其欲意。即晓
欲之重患。而令入离欲真际。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
入佛智者。是也。经云。若有起欲来观者。乃得清净无
欲心。不其然乎。众人欲意既息。即引向佛所。而途中
遇舍利弗。摩诃迦叶等。欲勘验其得忍与否。月上纵
其无碍之辨。而直与本分相见。即维摩诘弹叱诸声
闻人。令入大乘。无以异也。舍利弗问月上言。汝于今
者。行何乘也。为行声闻乘。为行辟支佛乘。为行大乘。
月上报言。如舍利弗所證法者。为行声闻乘。为行辟
支佛乘。为行大乘。舍利弗报彼女言。非也。月上。所以
者何。然彼法者。无可分别。亦无言说。非别非一。亦非
众多。尔时月上报言。舍利弗。是故不应分别。诸法一
相异相。无别异相。于诸法中。无有可住故。涅槃者。实
无可灭。迹斯语也。政所谓佛祖位中留不住。夜深依
旧宿芦花者也。舍利弗辈以女相求之。而欲试验。岂
非捕风捉影者乎。月上既见佛。而记其往生极乐。供
养弥陀。及贤劫中诸佛。然后成佛。即名月上。以此观
之。今禅者徒执理性而篾视净土。不肯发愿亲觐诸
佛者。不唯失见佛之缘。恐相似悟头。而于理性实未
1441-A¶ 第 683b 页 X72-0683.png
曾大通也。更有甚者。直诋念佛求生净土为下根。而
障人进修者。是月上亦下根人。而世尊记其往生极
乐。不亦谬乎。自误误人。其害匪细。故特表出之。以告
诸同志者。谢子欢忭踊跃。再拜。请即次其说以冠诸
经首。余不得而辞。
* 复弁山且拙和尚书
前岁有禅者自宝山来。示以金刚般若尊注。展读之
下。但见辩锋凛烈。慧海汪深。不落常涂。别出手眼。始
知义山古佛出现。放大光明久矣。瞻仰之私。匪一旦
夕。限于山川。每以不获亲炙为歉。幸亥秋杪。游建溪。
白云。忽令嗣巢鸣磐石二公见顾。拜领惠书。并尊录。
宛如面睹慈容。亲聆謦咳。欢忭踊跃。无以云喻。窃惟
我洞上一宗。盛于唐。衰于宋。故当时明教和尚。有大
旱引孤泉之喻。然其人虽落落。一一皆法门龙象。悟
门既真。道德大备。投子而下。如芙蓉。大洪。真歇。宏智
诸祖。皆足肩任大法。传化将来。至于今日。济宗不在
言。即本宗往往不问人之可否。唯以得之为胜。充塞
闾巷。退人信心。正恐绝此一线。不在人少而在人多。
为可忧也。座下所得既真。发用广大。力荷法门。慷慨
激烈。真有程婴公孙杵臼之心。但此风大行。不知何
所抵止。某道孤力薄。目击时毙。救之既无术。随之又
岂肯。所以近日退院舍众。急欲于无人处卓自了庵。
随缘遣日。又安用以闲名字流落人间。与时辈相颉
颃耶。往岁有人来索语录行实。所以不敢与者。意亦
障人进修者。是月上亦下根人。而世尊记其往生极
乐。不亦谬乎。自误误人。其害匪细。故特表出之。以告
诸同志者。谢子欢忭踊跃。再拜。请即次其说以冠诸
经首。余不得而辞。
* 复弁山且拙和尚书
前岁有禅者自宝山来。示以金刚般若尊注。展读之
下。但见辩锋凛烈。慧海汪深。不落常涂。别出手眼。始
知义山古佛出现。放大光明久矣。瞻仰之私。匪一旦
夕。限于山川。每以不获亲炙为歉。幸亥秋杪。游建溪。
白云。忽令嗣巢鸣磐石二公见顾。拜领惠书。并尊录。
宛如面睹慈容。亲聆謦咳。欢忭踊跃。无以云喻。窃惟
我洞上一宗。盛于唐。衰于宋。故当时明教和尚。有大
旱引孤泉之喻。然其人虽落落。一一皆法门龙象。悟
门既真。道德大备。投子而下。如芙蓉。大洪。真歇。宏智
诸祖。皆足肩任大法。传化将来。至于今日。济宗不在
言。即本宗往往不问人之可否。唯以得之为胜。充塞
闾巷。退人信心。正恐绝此一线。不在人少而在人多。
为可忧也。座下所得既真。发用广大。力荷法门。慷慨
激烈。真有程婴公孙杵臼之心。但此风大行。不知何
所抵止。某道孤力薄。目击时毙。救之既无术。随之又
岂肯。所以近日退院舍众。急欲于无人处卓自了庵。
随缘遣日。又安用以闲名字流落人间。与时辈相颉
颃耶。往岁有人来索语录行实。所以不敢与者。意亦
1441-A¶ 第 683c 页 X72-0683.png
在此。其人不谅。密怀生灭。乃为座下所检点。不免劳
动一番神用。则又某之罪过也。既不敢固执前见。谨
略录数则上呈。以便笔削。路远无可将意。唯有望弁
峰而跂瞻耳。诸惟慈谅不尽。
* 答檀园大师书
(附来书 窃惟博山先老祖嵓岸太高眼目太空。非东苑与先鼓山之得人。以布盖天之网则何有于今
日也。意者谓和尚年甚□德甚重化缘甚旺。门庭甚尊。即向风依依如某者。有同天隔世之怀况及其门。
入其室。承其法。叨其惠者乎。其母使他日有如某者其人。而憾于博峤幸矣)。
师答曰。博山老人非不求人。只是当时无人可求耳。
故宁绝其人。存其道。以待后来。岂如今人之滥相授
受。便谓之得人可乎。博山尝谓余集生居士曰。宗门
中事。贵在心髓相符。不在门庭相绍。若实得其人。见
知闻知。先后一揆。绝而非绝。若不得其人。则乳添水
而味薄。乌三写而成马。存岂真存。故我意宁不得人。
勿授非器。不得其人。嗣虽绝而道自直。自无伤于大
法。授非器者。嗣虽存而道自伪。反自破其先宗。有智
之士。当知所择。以此观之。则博山当时非无所见。而
甘作断佛种人。愚见亦尔。故十馀载来。欲觅一个半
个有真心者。不可得。又岂肯随波逐浪。以佛祖慧命。
作世谛流布乎。座下有志荷担。切在传持。志固可嘉。
然亦当知所择。断不可欲速。而落今时之行户也。
动一番神用。则又某之罪过也。既不敢固执前见。谨
略录数则上呈。以便笔削。路远无可将意。唯有望弁
峰而跂瞻耳。诸惟慈谅不尽。
* 答檀园大师书
(附来书 窃惟博山先老祖嵓岸太高眼目太空。非东苑与先鼓山之得人。以布盖天之网则何有于今
日也。意者谓和尚年甚□德甚重化缘甚旺。门庭甚尊。即向风依依如某者。有同天隔世之怀况及其门。
入其室。承其法。叨其惠者乎。其母使他日有如某者其人。而憾于博峤幸矣)。
师答曰。博山老人非不求人。只是当时无人可求耳。
故宁绝其人。存其道。以待后来。岂如今人之滥相授
受。便谓之得人可乎。博山尝谓余集生居士曰。宗门
中事。贵在心髓相符。不在门庭相绍。若实得其人。见
知闻知。先后一揆。绝而非绝。若不得其人。则乳添水
而味薄。乌三写而成马。存岂真存。故我意宁不得人。
勿授非器。不得其人。嗣虽绝而道自直。自无伤于大
法。授非器者。嗣虽存而道自伪。反自破其先宗。有智
之士。当知所择。以此观之。则博山当时非无所见。而
甘作断佛种人。愚见亦尔。故十馀载来。欲觅一个半
个有真心者。不可得。又岂肯随波逐浪。以佛祖慧命。
作世谛流布乎。座下有志荷担。切在传持。志固可嘉。
然亦当知所择。断不可欲速。而落今时之行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