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杂著(序)¶
杂著(序)¶ 第 664b 页

鼓山为霖禅师还山录卷四
侍者 性朗 录

* 杂著(序)

** 重刻金刚经感应记序

般若功德如虚空不可思议者。以其能照破诸相。洞
见性源也。何者。众生以无般若慧眼。处处贪著永沉
生死苦海。诸佛菩萨以有般若慧眼。处处解脱直达
涅槃彼岸。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菩提。皆从此
经出。盖此经是破有之先锋。出暗之明炬。诸佛之母。
万法之宗。若能如是知见信解不生法相。则其所得
功德与虚空等。与法性等。岂一日三时恒沙身命布
施能较量其一偈之功哉。是经自秦传译以来。受持
者甚盛。而感应亦非一。六朝唐宋以至元明所集感
应传记事迹昭著。播人耳目。善友黄君建五每以此
杂著(序)¶ 第 664c 页 X72-0664.png
经为照心之明镜。受持有年。睹兹感应倍增踊跃。乃
发愿梓行转化未信。非悲智深心何以臻此。然而其
中多是入冥免罪还魂与现世禦灾捍患之事。若夫
因经开悟明见自性者。殊不概见。苟持经而希此功
德。是弃金而担麻。得珠而易椟。岂不大可惜哉。惟刘
屠闻僧唱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放下屠刀合掌立化。
庶几可耳。故特发其经旨于前。使知般若功德不可
思议者。盖在此而不在彼。种种灵应乃其绪馀也。持
经行人幸三致意焉。

** 刻大慧禅师书问序

昭觉门下得法者众。独著临济正宗记付大慧禅师
者。以其能彻法源底。又能赤身担荷从上佛祖慧命
不少假借。故当分座之日。即炷香为誓曰。宁以此身
代众生受地狱苦。终不以佛法当人情。乃以一竹篦
子。一狗子无佛性话。普接群机。天下翕然归重。法席
之盛得人之多。号为临济再出。正宗之付岂徒然哉。
然师所得既琦玮。发用亦广大。通身是口。莫可拦当。
故紫岩张公谓师说法纵横踔厉无所疑于心。大肆
其说。如苏张之雄辨。孙吴之用兵。如建瓴水转圜石
于千仞之阪。诸老敛衽莫敢当其锋。可谓善取诸譬
也。平生又雅喜接士大夫。每入毫端三昧。动辄数百
千言。滔滔汩汩有一泻千里之势。其发药处能中人
之膏肓。攻人之痼疾。必使其霍然病起而后巳。自有
宗门以来。具大眼目。大辩才。善说法要者。师一人而
杂著(序)¶ 第 665a 页 X72-0665.png
巳。其书问。温陵业有刻本。但及其半。不无遗珠之恨。
副寺弘忠乃于师录中抄其全本。募众刊板以广流
通。不唯使近世士大夫信向此道者有所龟鉴。亦使
衲子有大志担荷法门者。知从上尊宿为人抽钉拔
楔之际。有如是手眼。如是真切。如是广博。如是体裁。
皆由自性宗通胸襟流出。信笔信口了无凝滞。视世
之握麈尾据猊座高挥大抹效邯郸之步者。奚啻天
渊之隔耶。剞工既竣。敬为叙诸简首以志所慕云。

** 重刻龙舒居士净土文序

窃惟众生以爱故堕落娑婆。如石下井无由可出。诸
佛菩萨居寂光实报土中。心地法眼悉皆洞见。乃乘
悲愿随类现身。多方援拔。或为国王大臣沙门居士
以及奸偷屠贩。但有可化之机。无不现身摄受。今观
龙舒居士王公虚中岂非其人者乎。居士少业儒。为
国学进士。博学能文。尝解六经语孟老庄。不蹈袭前
人一字。中年恍然自悟曰。皆绮语也。乃弃去。专奉净
土之教。礼诵不辍。发愿往生。临终见佛来迎。屹然立
化。其存日。本诸经论。著净土文十卷谕世。无理不明。
无人不劝。其言悲哀恳切。闻者兴起。有念佛而鬼崇
却走者。有念佛而眠梦得安者。是验之于生则者也。
其翻板而舍利迸出。示梦而沉疴顿起。是验之于身
后者也。至诚感通一至于是。谓居士非佛菩萨乘愿
而来。摄受众生归于净土。能若是乎。昔空隐老人尝
以此文刊板于粤东。广劝念佛。参戎范公法讳今巳。
杂著(序)¶ 第 665b 页 X72-0665.png
奉老人之教有年。捧檄镇闽。乃率莲社诸上善人。复
翻板于闽中。以广法施。功竣命余一言冠诸篇首。夫
净土法门金口谆谆。见诸大乘经论。如日月之揭中
天。凡有眼者孰不见之。且古今依之修持往生极乐
者。不一而足。况龙舒现居士身。修沙门行。临终立化。
灵验昭彰。其言不信。孰可信乎。称扬净土。本属宿怀。
逢兹胜缘。倍增踊跃。忘其固陋。乐为疾书。

** 玄锡禅师语录序

昔世尊灵山会上。诸王子出家。如阿难陀.孙陀罗.难
陀等。皆现證阿罗汉果。无空过者。盖当其裂破富贵
樊笼。即是得道捷径。况悉心并力克苦磨砺而不获
證者乎。佛法入中国。王子出家。唯龙湖闻禅师为唐
僖宗太子。得法石霜。隐居邵武龙湖山。以尝救龙。龙
穴岩下为泉。以报师德。故山号龙湖焉。闻临入灭。说
偈曰。我逃世难来出家。宗师指示个歇处。住山聚众
三十年。寻常不欲轻分付。今日分明说似君。我敛目
时齐听取。于是闭目安坐。寂然化去。其风致可想见
也。闻之后史传殊不多见。至明天启初有玄锡禅师。
乃瑞昌镇国第四子。眉目清真如画。幼不染尘。矢志
出家。年弱冠将毕姻。师自惟曰。若尔则吾著枷锁矣。
何时得解脱乎。乃潜入博山。投无异老人剃落。师事
雪关和尚。著弊垢衣。修头陀行。镇国百计陶写。莫能
转其志。继而掩关不语。密自履践。乃恍然契悟。道声
蔼著。及雪关示寂。师继席为众开演毗尼。提唱宗教。
杂著(序)¶ 第 665c 页 X72-0665.png
诸方闻风皆争迎致。久之乃移住松溪华严寺。终焉
遂塔于此。又二十馀年。其徒子传忍乃持师平日示
众语。请余序而行之。余究观其见地圆明。履践严密。
吐语不落格量。示人惟务真修。盖从博瀛炉鞴中来。
非学语者所能企及。虽未敢与二难陀辈齐驱并驾。
而龙湖之后有师。法门亦不寂寥耳。呜呼。博山平生
未肯轻可一人。末后诸方每崛起一二。往往光前耀
后。此语若遇知音。方知浴龙一派不竭。

** 重锓牛戒汇钞序

夫人生天地间。所以灵于万物者。以其有不忍之心。
虽一蚊一蚁咸欲救护。不敢戕害。况牛之大物命乎。
世之贪饕者。嚼盘中之肉津津有味。不思食者甚美。
死者甚苦。试一反思。恐不能下咽矣。姑无论因果酬
偿之报。但观其就死之顷。旃陀罗奋槌怒击。牛方眩
晕而皮巳生剥委地矣。鲜血淋漓。身首分张。痛莫能
忍。而犹瞪目视人。泪盈盈然下。不过冀人动一念恻
隐之心。怜其苦耳。不念其苦而反以为乐。恣意食啖。
不忍之心安在。此心若昧。则其人去虎豹豺狼者几
希。玄天上帝戒食牛箴云。牛之形。上列天星。下兴地
利。有功于世。无害于民。杀之者国有刑法。食之者幽
有祸愆。牢字从牛。狱字从犬。不食牛犬。牢狱永免。此
语广布人间。乃寻常耳目所共见闻者。彼辈如聋如
瞽。恬不加悟。其愚智为何如也。昔 世祖章皇帝。万
机之暇乃采集古今诸贤戒食牛要语。汇为一编。曰
杂著(序)¶ 第 666a 页 X72-0666.png
牛戒汇钞。又 御制序冠于编首。刊布劝世。因思
 佛心天子恩及异类如此。况率土之生民者乎。兵马
司周公讳士瑢休官林下。日与诸禅伯缔方外交。留
心此道而尤刻意于戒杀放生。自行劝人。仆仆不懈。
乃以汇钞谋诸同志锓梓以行。上体圣天子胞与之
意。下与斯民全不忍之心。挽回杀运。同臻熙皞之天。
默转杀机。共跻仁寿之域。是其志愿也。辱命叙后。敢
一飏言必有同仁共相劝戒耳。是为序。

** 独庵独语序

少林之道。六传至曹溪。二支五派。龙象杰出。凡入其
彀者。人人以向上自奋。一言半句足以点铁成金。岂
假多法。所以极一时宗风之盛。至宋季以来。道与时
寝衰。法随机渐下。唯赖一二先德。不惜苦口扶衰救
弊。或拈经论骨髓。或揭祖宗渊源。或指瑕擿玼令知
悔悟。或因病施药痛下针锥。庶几启迷关于智钥。回
狂澜于既倒。如甘露灭之林间录。杲大慧之宗门武
库。以及中峰之东语西话。云栖之竹窗随笔。鼓山之
寱言等。皆以慈悲之故。乃有逆耳之言也。至于近代
法门流弊。尤有不可胜言者。即欲言。无从启齿。有心
者不过闭门塞兑。唯将一嘿仰答佛心而巳。奈之何
哉。适有日本玄光禅师。乃新丰嫡裔。以所著独庵独
语一编。附商舶见寄且请正焉。余启卷讽读。反覆再
四。见其宗眼圆明。教海淹博。其识正。其论确。其节操
严。其眼目大。其心即古德之心。其志亦古德之志。因
杂著(序)¶ 第 666b 页 X72-0666.png
时救弊。护持正法。盖欲存佛祖一线之脉于末世。俾
智者具择法眼。知邪识正。拣魔辨异。不至尽驱入于
魔罗陷阱。其荷法之功岂浅鲜哉。语云。礼失而求之
野。今日支那宗门扫地。不意于日国玄光禅师见之。
讵非法门一大幸哉。夫名标以独庵独语者。盖尽法
界唯此一庵。庵外无庵。尽大地唯此一语。语外无语。
学者能即是而求之。则知尽恒沙国土亦当如是流
通发扬。不特日国而巳矣。敬为序诸卷首。以告诸来
者云。

** 鼓山常住交头簿序

常住之有交头簿。以备稽考。便交代也。顺治丁酉冬
先师示寂。明年春余忝承遗烈。继守山门。从上库司
立交头簿一扇。每至岁暮。凡常住所有钱谷布帛豆
麦油盐之类。一一书上。丰俭随缘。新旧监寺递相交
代。即不交。每年亦须书明。庶无遗漏。前簿乃余已亥
年继先师而立。巳经二十有七载。填写巳满。副寺自
光乃请更立新簿。以今康熙乙丑年为始。至岁毕。凡
所有照旧例书之。绳绳相继。毋坠前修。盖余尝有愿。
此山代出真善知识。真比丘僧。十方聚会。以法共住。
传化将来。报佛恩德。庶不负先德建立丛林之意。惟
冀后代住持及知事大众。深体余心。人人明因果。慎
罪福。护丛林如护眼目。敬大众如敬父母。外弘无诤
之慈风。内究自心之灵妙。视利养如箭入心。视眷属
如鸟集树。修远离行。植福慧因。始是真比丘也。其或
杂著(序)¶ 第 666c 页 X72-0666.png
任愚性以逞刚强。恣憎爱以凌大众。贪求愚痴眷属
错乱佛因。因果不避。讥嫌无所忌惮。如此则僧护经
中火度铁锤肉瓶肉瓮等地狱之苦。此辈有分。不特
迦叶佛时比丘也。法诫凛然。岂可怠玩。愿诸执事大
众共相警悟。努力行持。则山门幸甚。法门幸甚。是为
序。

** 寿风和尚序

石玄上座昔尝为先师老人汤药侍者。朝夕勤劬周
视无间。众皆赞美。既而归受业。未几沾痿痹之疾。手
足拘挛。坐卧一榻之上。凡来者以病说法。闻者莫不
倾心。创卧云庵居之巳二十馀载矣。今岁在乙丑复
月念有八日。属上座花甲初度。会下归依弟子皆欲
得余一言为其师祝。余惟上座因病得力。早巳洞见
是身地水火风四大假合。了无身心之相。有何寿之
可言。然所谓祝者。为祝地大耶。地属四肢百骸发毛
爪齿心肝脾肺。念念趣尽。有何可祝。为祝水大耶。水
属津液痰唾脓血便利。刻刻流注。有何可祝。火大风
大亦复如是。子细推寻。求其寿者之相了不可得。又
从何而祝乎。虽然。四大之身三缘和合而现。其相如
水中月。镜中影。了无真实。然而镜影不离本质。水月
岂离本月。将见赤肉团上金刚正体。觌露堂堂。先天
地不生。后天地不老。起威音之先。至楼至之后。亘古
常然。无成无坏。苟欲以世相求之。如觅兔角于石女
头上。栽龟毛于虚空眉边。匪徒无益。反资疲劳。无有
杂著(序)¶ 第 667a 页 X72-0667.png
是处。石上座深明此旨。乃即书此以为寿。知必有乃
然一笑。共相忘于言外耳。是为序。

** 四无颖公七十寿序

夫箕畴五福寿居其首者。福之本也。苟其本弗立。则
馀之四福谁为享受乎。故寿居首也。我辈沙门释子
居山林岩谷之间。他无所事。惟道是谋。远尘离党。钵
食纳衣。美其菜根。乐其幽寂。寿虽若可缓。然非寿亦
无以竟其道业。由是观之。寿为世间福德之本。亦出
世间道德之本也。可弗重欤。高盖山定光寺四无颖
公。幼师支提印中老宿为弟子。经业既习。礼念惟勤。
始禀具于雪关和尚。后圆大戒于先师永老人座下。
跪诵华严。密持佛号。一愿一行。回向净土。盖四十年
如一日矣。兹丁卯孟冬十有七日。适公古稀初度。而
诸山法眷及诸弟子相与谋所以祝公者。乃以寿言
见属。余知公三十馀年所矣。喜公之年高德重。净业
有成。他日莲池会上必是同见同行之道侣。故不辞
荒陋乃举寿为出世致道之本以似之。匪徒区区效
世俗冈陵九如之颂而巳。公其勉旃。是为序。

** 惟静禅师遗语序

窃观法门凋弊莫甚斯时。求其痛念生死。真参实究
本分衲僧。指不多屈。况乎一超直入越格道流者乎。
法运下衰从可知矣。虽然佛性之在人心不容磨灭。
山间林下必有杰然独出者。余于惟静明一二公见
之。顺治初余与二公同居先师座下。每入室。先师多
杂著(序)¶ 第 667b 页 X72-0667.png
方提激。示以本分钳锤。各有契證。且同堂声气投合。
志趣无间有年矣。后静公以眼疾请假去。隐居于建
之大百丈山。凡九载。松食荷衣无意人世。将终身焉。
及先师没。余沗守山门。乃居一公于寺后之调象庵
凡五年。深自磨砺。浩然大彻。每相与盘错。无不臻奥。
一日与客茶话罢。乃书偈翛然坐脱。众皆愕然。余以
鼓山门下了事衲僧称之。盖实录也。甲辰冬余以事
至上游。乃逼静公出百丈。同舟而下。居公于吸江兰
若。复八年适余谢事出山。乃举公继席而嗣戒于先
师。正当甲寅之变。公镇之以静。而海众安堵。四方归
向。法化洋洋。丛林鼎盛。经十载矣。忽倦于接纳。仍退
居于吸江。又三年余还山。而与公时相切磋。法喜之
乐如当年同堂无异。至戊辰四月朔。公以疾迁化。时
年巳七十有二矣。当在恙室中。空诸所有。唯置一床。
寂然而卧。若入定然。虽问疾者盈门。而酬应不失其
恬惔如此。因思明公性刚毅而得之于刚毅。公性沉
潜而得之于沉潜。事事皆尔。死生以之。毫发不爽也。
余三人者虽出处死生前后不同。要之皆先师门下
本分衲僧。于时辈中求之岂多得哉。弟子如寿久侍
巾瓶。以公平日示众遗语类集成书。请余叙而行之。
究观其拈提向上。及为新学开示戒法。婆心苦口。谆
谆不置。皆真实语。而正知正见乃自先师炉鞴中煅
炼来。其所得自受用三昧不浅。而推其土苴以及人
有馀裕矣。呜呼。祖风凌夷。当斯世而有斯人。如披沙
杂著(序)¶ 第 667c 页 X72-0667.png
见金。讵可复得耶。每一临文。不胜三叹。

* 题跋

** 云栖寿昌博山鼓山诸祖同㡧题辞

这队老古锥。无端撞出五浊恶世。藏身露影。聚头作
喧。不知图个什么。只为释迦老子一点真血脉不肯
抛撒。珍重流通。亦为一类苦恼众生。从冥入冥作个
引路底火把子耳。霈上座傍观颇亲。一一说破。不是
家丑外扬。只要大家知有。石几南向并坐若口喃喃
地商略禅净是同是别者。为云栖莲池师太。寿昌无
明老祖两傍围绕。皆其派下法胤。侍坐拱听。其左执
如意凭几而坐者为博山无异和尚。右端然袖手而
坐者为先师永觉老人。博山之傍肃然无言者为雪
关訚禅师。先师之右手握麈尾熙然微笑者乃余陋
质。雪关之下倚石仰首者为一脉监寺受业师智光
上座。曾亲炙博山鼓山而来附陪坐于此。以寄所思
耳。其远处二人度桥而来者。前为纯一监寺。后执杖
欹首翘望者为一脉监寺。盖荷负大众奔走道途而
不休者也。童子凡六人。或荷担。或侍立。岩峦稠密树
木繁荫。一一皆有生气不可计算。噫。诸祖往矣。余独
后死。无以为流通发扬。盖所可得而传者影。不可得
而传者非影。苟有因其可传而得其不可传。则所谓
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者岂虚语哉。其或留连于丹青
之上。描邈于形似之间。则剑去久矣方乃刻舟。余又
不能无重嘅云。
杂著(序)¶ 第 668a 页 X72-0668.png

** 跋李长者十明论

华严第六现前地菩萨。寄位缘觉。以十门逆顺观察
十二因缘。成般若门。三空自在。智慧现前。枣柏长者
既释之于论。又重以十义明其大旨。谓之十明论。其
意盖谓十二缘生是一切众生逐妄迷真。随生死流
转波浪不息之大苦海。亦是一切诸佛宝庄严大城。
亦是文殊普贤常游止之华林园苑。恒对现色身。在
一切众生前教化无有休息。以迷十二有支名一切
众生。悟十二有支即是佛。故众生及以有支皆无自
性。随烦恼无明行识名色六根相对。生触受爱取有。
成五蕴身。即有生老死常流转故。若以戒定慧观照
方便力照自身心体相。皆自性空。无内外有。即众生
心。全佛智海。又以空慧长养大慈大悲。入生死海教
化众生。如莲华处水而无染污。若厌十二缘生别求
解脱。如舍冰而求水。逐阳𦦨以求浆。若以止观力照
之。心境总亡。智日自然明白。如贫女宅中宝藏。不作
而自明。穷子衣中珠。无功而自现。此乃华严圆顿大
旨。李长者特拈出指示于人。最为肯切。恩大难酬。壁
九禅人捐赀翻板。用广流通。其亦有得于此。知恩报
恩者欤。

** 跋摹刻释迦如来成道记

往读王子安童子时所著滕王阁序。天机特发。才学
兼富。虽一时对客挥毫。实为千古绝唱。即博学弘词
之老儒不能过也。后又读其所撰释迦如来成道记。
杂著(序)¶ 第 668b 页 X72-0668.png
虽原本于释迦谱。而以四六贯之。句句出以已意。即
深入佛法阃奥之老禅亦岂能过乎。可见般若因地
有自来矣。真不思议人也。今观董太史所书此记。乃
奉紫柏老人命。历二纪而后成。允称法门至宝。使读
者玩其墨迹而了其文旨。洞见如来一期降生利物
之迹。植菩提种。作成佛因。其有益于世尤不可思议。
三山林子吉人。博学好古。家藏此帖。出以相示。深叹
希有。乃觅良工摹刻以广其传。是亦林子之心也欤。

** 题高斯亿所临御马赋

高子斯亿攻文之馀。游戏翰墨。书画之名著于弱冠。
今年三十有六。偶病起试笔。所作行草诸卷寄以相
示。余与济汪禅人展玩。弥日不忍释手。深叹其天资
笔力迥出寻常。不可企及也。其所临御马赋一帖。精
光射人。尤为奇绝。不唯体势点画发笔结搆无一不
肖似而能得其全神。即使鹿门复起。不知其为己出
为他摹。恐不能辨也。精义入神一至于是。会当刻石
以传。与苏黄米蔡诸公齐驱并驾于天壤间。孰谓古
今不相及哉。高子讳士年。闽侯官人。尊翁固斋先生。
长子嵩。俱知名当时云。

* 记

** 悲思堂记

芝城踞八闽上游。山丹水碧俗厚民淳。先儒生于其
中。多习诗书礼义。又雅信佛法。知因果罪福之说。以
及忠孝节烈。史册炳烺。自汉武版籍以来千有馀载。
杂著(序)¶ 第 668c 页 X72-0668.png
虽古今治乱不一。城闉无虞。五代间王延政僭号建
州南唐。命查文徽统兵攻之。以边镐王建封二人为
将。谋屠城。章太傅仔钧夫人练氏全之。宋绍兴间范
汝为窃据延建邵三郡凡七年。大将军韩世忠攻克。
丞相李公纲保之存之。祀典千载如生。今 皇清定
鼎。于顺治三年丙戌八月大兵开闽。四民向化。鸡犬
不惊。郡邑城市安堵如故。明年丁亥七月四日突有
王祁不知何省人。潜居闽中谋不轨。胁郧西王起自
古田。拥叛民数千。夺城据之。纵伪杀掠。各邑骚动。兵
巡道顾某挈家奔福州。知府高某死之。官兵阵亡者
众。缙绅士民禁不容出。备受荼毒。民莫控诉。凡八阅
月。江浙兵数攻不下。明年戊子二月 朝旨命五部
堂统大兵十馀万八门围攻。郊外团掘深坑。飞鸢莫
度一无脱漏者。众炮震地。箭落如雨。凡四十馀日。未
尝暂息。其中伤死者不可胜纪。当是时也。无所谓练
夫人李丞相其人者起而救之。笼鸡釜鱼坐待其毙。
可不哀哉。至四月初四日城陷。四面火发兵士蜂起
充塞城中。竞相屠戮。男女老幼身碎锋镝之间。骨穿
矢镞之内。其中有比邻约纵火而举家自焚者。有挈
妻携子同赴池井者。有率亲属闭门自经者。有稚子
少妇生离死别掠之而去者更。有义士烈女守死不
回甘蹈白刃水火而不辞者。烈𦦨亘天七日夜不息。
玉石焚尽靡有孑遗。尸积如山血流成河。无论民寇
良贱父母弟兄宗族姻亲朋友知识。杀业所感同熟
杂著(序)¶ 第 669a 页 X72-0669.png
一报之中。梦境相追妄受莫忍之苦。福者巳超善趣。
罪者还系冥扄。岁月绵邈。出苦何期。呜呼。痛哉。生灵
无数。尽作刀下之人。恻隐有心。谁怜罔依之鬼。冥魂
杳杳。滞魄悠悠。莫睹光明之天。岂达归真之路。惟我
观世音大士具同体悲。兴无缘慈。千手提携。千眼照
见。不择冤亲。平等普度。由是敬敛众财。选白云旷地
架造堂宇。额曰悲思。中奉千手眼观世音菩萨及地
藏目连圣像。左右龛室供列合城与难官吏将卒绅
衿子民僧道善良以及农贾工伎众等神位。昼香夕
灯经声佛号。春秋奠享。中元荐拔。庶承三宝恩光。永
出九幽极苦。况孝子贤孙念祖父之罹难。仁人长者
哀冤魄之沉沦。大作津梁。恩资存殁。同跻仁寿之域。
共登解脱之场。福被全城。功流永世。是余卑愿也。抑
闻吊古战场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
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生也何恩。杀之
何咎。戊子芝城谓今之战场。非耶。举城父母兄弟夫
妇皆无罪而就死。所谓天地为愁。草木凄悲。吊祭不
至。精魄何依。余每思及。未尝不涕泣沾襟。转盻间四
十年。知者不言。言者不审。释今不记。后将无闻。而诸
灵永无出苦之日矣。故以悲思名堂而复略述其颠
末。贞之于石。以告诸来者为记。

** 柘浦觉林院警公泉记

泉以警公名者。志德也。盖道以人弘。理以事验。非浪
阶也。昔警公首辟兹山也。众多水乏。汲负维艰。一日
杂著(序)¶ 第 669b 页 X72-0669.png
经行寺右旱田间。乃以杖卓之。泉沸沸然随杖涌出。
愈卓愈涌。遂命工凿井以畜泉。深广丈许。其色如乳。
其甘如饴。盈盈然流溢于外。乃以竹笕引归云厨。供
众数百。冬夏不竭。公真不思议人也。公化去巳念馀
载。康熙甲子仲春余礼塔至山。睹兹嘉瑞。叹为希有。
遂命名警公泉。乃刻石记之。俾后之居此者饮水知
源。不昧所自。云尔。

** 灵石重修三塔记

灵石为玉融古刹。唐俱胝和尚开山。禅祖相继凡五
十馀代。入明以来三百馀载。祖灯久熄。佛火黯如。鞠
不为荒烟蔓草者几希矣。其重兴始于万历间。同我
老人继于上首曹源禅师。源师既化。弟子寂影等皆
能仰体师心。内勤禅戒。外严道场。历有年载。备经艰
危。至诚感格。四众归心。兴建大殿法堂天王殿两长
廊钟鼓二楼佛像藏经。以及山林田土等咸备焉。虽
不能一一复古。然巳得十之七八矣。僧众数百指。晨
钟夕梵精修不懈。千年祖庭焕然一新。讵非法门盛
事哉。但从上诸祖及海众灵塔尚委荒草。不遑修葺。
监寺寂陟乃谋诸法眷。各捐所有。共襄胜迹。塔在本
寺龙砂之外。坐坤向艮。依堪舆家言。仍其原位移升
上坪丈许。庶接脉承气。又仿诸方三塔成式。中奉历
代诸祖。始开山和尚。继而冰禅师。五色舍利一瓶。计
三十馀粒。以及心宗禅师.海印禅师.正觉禅师.渐禅
师.启诪禅师.即庵禅师.铁壁禅师.雪岩禅师等塔。散
杂著(序)¶ 第 669c 页 X72-0669.png
在诸处者。俱敛藏于此。额曰金刚幢。左安尊宿耆德。
右藏勤旧。经始于康熙乙丑复月十有六日。告竣于
明年二月望日。影上座走书乞余言刻石。以昭后世。
余惟堪忍界中有为之法刹那变易。成坏何常。得人
则兴。不得人则废。果使三宝真灯不烬。则此塔片石
可存。惟望后贤志愿不衰。绳绳相继。毋坠前绪云耳。
是为记。

** 重安舍利入塔记

鼓山舍利原委具于前记。巳刻石殿中。兹不复赘。更
有美石四十馀颗。系古石匣中护舍利瓶者。先是顺
治庚子三月十四日奉舍利凡七十八粒。贮以晶瓶。
藏于正法藏殿石塔中。其石子仍藏方丈旧瓶内。至
康熙丁卯阅二十有八载。因塔中晶瓶倾仆。卜二月
十九日启塔重修。请出舍利。具香汤沐浴。是日取前
石子观之。尽变为舍利。又生小舍利。累累然如芥粟
黍麦。共计二百馀粒。五色圆润。精光射人。因叹如来
法身遍满法界。随处出现。不可思议。有缘众生无不
得见也。乃作小金盂藏之。金盂藏于银盂。银盂封小
磁瓶内。又卜三月六日同晶瓶舍利安奉入塔。一隐
一显。如八日月圆融无碍也。惟愿护塔善神守护此
塔。不经诸患。常住此山。为人天福田。佛愿无尽。我愿
无尽。住山道霈记。

** 鼓山诸祖道影记

尝观佛祖众生亲从法身现起。都是个影子。而丹青
杂著(序)¶ 第 670a 页 X72-0670.png
者又于影上现影。虽展转虚寂。要之真本无影而影
不离真。总以法身为定量。惟在智者能深自观耳。崇
祯癸酉春 先师永觉老人奉 闻谷师太命。作诸
祖道影传赞。凡一百三十尊。业巳刊布丛林久矣。至
大清康熙元年壬寅冬余开法泉之开元。得此新绘
祖影八十馀尊。如获至宝。乃重价购归。装潢既就。供
奉于正法藏殿。但其中具缺不一。前后参差。窃欲稍
补禅门五宗与西天东土应化圣贤。以及天台贤首
慈恩莲宗律宗诸祖各数尊。庶有端绪。以便瞻仰。是
时坐有土木之役不暇及此。乃濡滞至戊辰夏凡二
十有七载。始得倩写生。于先师诸祖道影内略补入。
凡四十七尊。共一百二十有七尊。装成三卷同帙。乃
以先师原赞焚香拜书于每尊之前。其中有数尊乃
先师所未登者。余僣补其赞词。时余年巳七十有四
矣。因思乌免遄迈。不少暂驻。幸天假我年。究竟此一
大事岂非夙有般若微缘。故于末法凋零之秋圆满
此胜功德耶。呜呼。诸祖既往。而仪表如生。智者若能
因其影而见其形。见其形而见其心。则诸祖不先我
等不后。即是亲依座下。亲聆謦欬。亲领棒喝。岂古今
时处所能间隔耶。其或但愒玩于影像。卜度于字句。
则是弃金担麻者流。安贵有此。因特详其颠末。俾后
之观者知其所自。亦知所以观之之意云耳。此祖像
一部三册。乃与马法秀东王公之子希圣希贤希尹
所施宣德间乌斯藏比丘海崙金画华严善财童子
杂著(序)¶ 第 670b 页 X72-0670.png
五十三参图赞一部。同供于藏殿大藏经橱内。永为
鼓山常住。时戊辰七月自恣后三日住山某谨记。

** 重修古普同塔记

昔百丈大智禅师肇建丛林。十方聚会。以法共住。同
堂而食。同床而坐。互相砥砺。期于智證。至于报缘既
尽。则负薪茶毗。拾其烬馀同归于塔。盖表以法为亲。
死生不忘之义。自有唐以来。天下丛林咸取则焉。谓
之普同塔。鼓山普同塔在钵盂峰之下。面双江而绕
万岫。极称形胜。且砂水回环。基搆弘敞。春秋拜扫可
容数千指。创造于宋大观三年。第十九代住山有需
禅师内分三圹。左右藏海众灵骨。虚其中以待住持
者。需公未几移居雪峰。遂终于彼。后需之嗣第二十
二代邦靖禅师。每升座手握木蛇。时人称木蛇和尚。
住持有年。一旦日方中集众上堂。玄机雷动。退座而
寂。火化以小瓦棺盛其遗蜕。藏于中圹上位石龛内。
靖之后。住持者俱各建塔。无进此者。然塔与寺同休
戚。颓废有年。天启丁卯博山无异禅师重开法兹山。
清规稍复。至崇祯庚午监寺始伐石修葺。启其圹以
古骨石尽归于左。而空其右以待方来。中圹石龛外
则仍虚之也。先师永觉老人自甲戌入山。百废俱复。
而是塔犹未竣工。历今凡五十有馀载。僧众云来而
右圹亦满。至大清康熙戊辰八月二十日监寺比丘
法愿慨捐衣钵。复启塔重修。乃移两旁骨石归于中。
左圹全虚。而右圹馀者十分之一。后来者左右俱可
杂著(序)¶ 第 670c 页 X72-0670.png
进也。既封复造石座高尺馀。盖满三圹而塔身巍然
峙立于上。牢实坚固且无雨水渗入之虞。复作塔围
二重以障山水。至此而塔功大备。俾同居者生有所
托。死有所归。而于古德建立丛林之意其殆庶几焉。
虽然。须知真身无相。真塔无缝。以如是塔藏如是身。
充满法界。了无欠剩。既无四相之迁。岂有三灾之患。
此是吾人放身舍命真受用处。视世之于髑髅作活。
而觅尺寸之土作千百年久计者。讵不惑哉。工竣因
纪其岁月。既尽其情而复发其理如此。然理非事外。
事在理中。梦幻泡影究竟不可得。是在智者能深自
观耳。是为记。

** 重兴白云廨院记

白云廨院乃鼓山白云峰涌泉禅寺支院也。鼓山始
于唐建中四年。从事裴公胄请灵峤禅师诵华严经。
息毒龙损民稼穑之患。奏置华严寺。历有年所。后值
会昌之厄。僧众逃匿。鞠为榛莽凡七十载。至五代梁
开平二年。菩萨国王王氏讳审知者乘愿而来。兴隆
三宝。在处建立道场。乃费钜资四十馀万重辟兹山。
凿基伐石。抡材选工。大建寺宇。巍峨壮丽。辉映岩壑。
请神晏国师卓锡。大阐宗猷。众常万指。又于山之麓
别建是刹。取白云峰额。以白云廨院为耕垦接纳之
所。上下两刹如身与臂。互相为用而不可缺。自是以
来历年八百。主法者更八十馀代。具载传灯录及本
山列祖联芳集。其间建置因革损益不能殚述。至明
杂著(序)¶ 第 671a 页 X72-0671.png
弘治辛亥下院灾。镇守太监陈公道捐俸重建。嘉靖
壬寅上寺复灾。而僧众尽归于下院。蜂房蚁穴人各
为家。渐至沦替。崇祯甲戌春先师永觉老人来主是
山。时下院旧僧落落。困于徭役。未及十载亡没殆尽。
而院遂废。乃请藤山谛公住持。后又几更。主者皆不
克振。金像蒙尘。荆榛满目。颓垣败屋。过者疑将压焉。
最后住僧惟佳者勉守香火。又一夕暴卒。而院益无
主。顺治丁酉先师示寂。余忝守山门。由是护法方公
广岩率众绅士及善信张在辉等。力请兴复。与上寺
合一。以还旧观。余不得辞。黾勉祗受。时大清顺治戊
戌夏也。明年己亥监寺道悟成源募众求大木于建
溪。尽撤朽弊。重新架造。前为三门。中为普门殿。后为
大雄殿。殿后为插锹堂。以居僧众。普门殿之右大仓
场则仍其旧。略为修改而巳。重装金像赎回南北园
果树。大方伯何公又于南园建殿。以奉普贤大士。时
两寺僧众五百馀。从上田产升合无存。惟佃民田数
百亩。比丘有修苦行者。愿竭力耕作输租之外。取其
赢以供众。不足则托钵副之。三门之前清溪潆带。古
榕繁阴。度石桥右折而西数十武建通霄亭。乃鼓山
最初入门处。三门之左过东际桥。沿岭而上。名通霄
路。约十里许。古松遮道。石磴逶迤。年久崩陷。乃重甃
甓。直远于寺。路上共建五亭。以便憩息。至此而大局
巳周。稍复古迹。因思此山始开于唐大兴。于梁唐晋
汉以至宋元。主席者皆法门龙象。宗风丕振。为东南
杂著(序)¶ 第 671b 页 X72-0671.png
大法窟。入明寝衰。至嘉靖以后废坠巳极。盈虚消息
理数常然。先师重兴涌泉二十馀年间。百废俱举。而
不暇于是院。余以绵力任之。固不能一一仰合古辙。
庶于祖庭秋晚之日。剔佛祖之残灯。开人天之正道。
接引四众同归觉地。华严经云。佛心无有他。正觉觉
世间。其斯之谓欤。愿我后人共相勉励。捡身以戒。明
心以慧。修称性之行。建无作之功。仰法前踪。奋心企
及。庶不忝为佛之徒也。此院自己亥重兴。历年三十。
僧众云聚。居常八百指。外修苦行。内勤禅戒。往来憧
憧。接纳不倦。实涌泉之化城。不可不纪其颠末以传
示来者。因记之。时康熙戊辰腊月朔日住山某记。


* 旅泊幻迹

旅泊道者住山既久。诸禅者每以生缘道履见问。因
思一期幻迹不足以示人。淹滞三十馀载未尝拈出。
近富沙南山启钥上座同徒郁文请之尤勤。不容推
诿。于是略叙便概。余名道霈。乃先师所命。字为霖。则
闻谷老人所赐也。目号旅泊。亦云非家叟。本贯建宁
建安丁氏。家世奉佛。父少轩公。性任侠而实有阴德。
母朱。事佛惟谨。年三十无子。祷于观世音而妊。有僧
过门谓母曰。汝所妊者佛子。非汝子也。母欣然曰。若
果生男。当令事佛。将临盆。腹中动转。母苦不堪忍。乃
密祝曰。儿勿动。儿勿动。遂寂然。既而再动。复再祝。寂
然如故。母喜曰。此吾孝顺子也。遂生。时万历乙卯岁
杂著(序)¶ 第 671c 页 X72-0671.png
十一月二日卯时也。七岁入塾学。授论语。喃喃上口
即粗晓大意。辄为人讲解。众以为异。父喜曰。大吾门
者此子也。年十四讲上孟未终。得病濒死。母日夜惶
惧。祷观世音曰。此本佛子。非吾子。病愈当令事佛。巳
而病果愈。遂遣出家。父难之。母曰。此子非尘埃中物。
吾业巳许佛久矣。安用阻为。父不能夺。遂送归郡东
白云寺。礼老僧深公为驱乌。明年落发。凡诸经业不
由师训。诵之如流。一日睹邻房僧死。忽悟自身无常。
遂深厌火坑。愤然有超方之志。至十八岁。闻谷老人
自楚入闽。居汾常之宝善。余闻之惊喜曰。古佛犹在
耶。即辞受业。一钵一衲飘然而去。请问出生死路头。
老人授以念佛毕竟成佛之说。遂谛信不疑。一日侍
老人山行。忽回顾熟视曰。噫。子可教也。惜余老不能
成褫。子此去东溪荷山。有永觉静主。真善知识也。子
能倾心事之。必有所得。余业巳闻老和尚名。兹承指
示。甚惬夙心。明日将束装辞去。而老和尚适至。老人
遂以余嘱托之。老和尚唯唯。命报侍左右。令看柏树
子因缘。汲水负薪罔敢忽怠。崇祯甲戌春老和尚出
世鼓山。随侍以至。前后四年苦无所入。一日自诉曰。
吾数载勤苦参禅既不会。而学业又荒。得毋辜负此
生乎。遂拜辞老和尚出岭至杭州。经历诸讲肆凡五
年。法华.楞严.维摩.圆觉.起信.唯识及台贤性相大旨
无不通贯。属闻老人迁化。老和尚赴吊来真寂。余即
往见之。正欲供通数年听讲经义。老和尚忽问曰。柏
杂著(序)¶ 第 672a 页 X72-0672.png
树子话作么生。余茫然不知加答。老和尚叱曰。入海
算沙有甚么限。礼拜而退。不胜惶愧。自是日夜不安。
寝食无味。凡数阅月。一日读正法眼藏。见临济示众
曰。有一无位真人。在诸人面门上出入。忽然有省。乃
曰。元来得恁么现成。回观诸祖语录。势如破竹。了无
滞碍。复上真寂通所得。老和尚徵曰。山河大地与汝
是同是别。答曰岂有别耶。老和尚以戒尺击案曰。汝
为什么不痛。余不知落处。老和尚曰。汝须向这里参
始得。余礼拜而去。时密云老和尚盛化天童。遂往参
礼。一见即问曰。山河大地与学人自已是同是别。童
便打。余无语。礼拜而退。自是入室。余只恁么问。童只
恁么打。不胜迷闷。经六阅月。一日经行至三鼓。昏倦
巳极。将解衣就寝。忽然虚空迸裂。髑髅爆散。全体现
前。如贫得宝。如病得汗。其踊跃庆快无以云喻。遂危
坐达旦。次晨作偈呈方丈曰。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
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童
阅罢顾谓西堂朝宗曰。也不易。渠到恁么地。复顾谓
余曰。如何是汝自知的道理。余曰分明举似和尚了
也。童曰举似个甚么。余便喝。童拟拈棒。余拂袖便出。
次日入室。童问曰。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意作么
生。余陵凭答曰。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昨夜火烧
山。弄得大家忙。童曰。不是这个道理。昔日某正同子
见老僧不肯他。乃致有今日之争论也。子宜于此体
究始得。余再拜而退。乃私自念。恁么答有什么不是
杂著(序)¶ 第 672b 页 X72-0672.png
处。复念欲还真寂见老和尚吐露一上。将请假辞去。
乃为同参兄弟苦留复强住一月。乃作偈辞同参曰。
九上三登称象骨。吾今去住敢辞艰。诸公道爱曾心
铭。故订秋初再上山。遂去真寂见老和尚。礼拜起即
以所悟白之。老和尚喜曰。子巳入门。但未升堂入室
耳。余曰更有什么事。老和尚曰。子向后自知。余礼拜
退。留两月复辞去。登西天目访高峰死关。凡一年。因
阅明教嵩和尚孝论。遂念双亲垂老。乃下山至真寂
圆大戒。辞老和尚还闽省亲。既而老和尚亦还鼓山。
复得时时亲炙。后结茅于大百丈山。亲贫。每下山乞
食以供甘旨。及父殁。遂度母出家。同入山修净业。凡
五载。至庚寅正月母告寂。哀毁治丧事竣。复上鼓山。
老和尚曰参堂去。因领维那职。凡入室勘诘。前所印
可者皆翻案不许。不胜迷闷。一日老和尚谓余曰。子
还知病之所在否。余曰不知。老和尚曰。云门云。达得
一切法空隐隐地。似有个物。岂非子之病耶。余沉吟
良久曰。正坐此耳。老和尚曰。无妨放下便稳也。余便
礼拜。一日堂中静坐。闻放生所中群鹅噪鸣于耳根
中。三真实法一时现前。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次日上
方丈通所得。老和尚曰。前皆识境。此智境也。宜善保
护。遂示偈曰。一番入处一番亲。亲处何妨更转身。彻
底穷源何所有。眉下从来是眼睛。余礼拜而退。又一
日老和尚示众。举庞居士问马祖曰。不与万法为侣
者是什么人。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杂著(序)¶ 第 672c 页 X72-0672.png
庞大悟后来草堂青拈云。许多鱼龙虾蟹。向什么处
去。老和尚云。诸人试于草堂语下。代马祖下一转语
看。余便喝。众下语竟。老和尚复云。诸人各能为马祖
出气。老僧看来马祖语亦只得八成。还有道得十成
语者么。余下语不契。被老和尚呵出。归堂一夜不安。
将抽解。捲帘出堂。正迷闷。不觉撞破石门。乃廓然开
解。泮然冰释。即冲口说偈曰。哭不得兮笑不成。触瞎
娘生两眼睛。有人问我西来意。拳头劈面没疏亲。又
曰。烈𦦨光中木马飞。得便骑来即便骑。当机觌面无
回互。拟议锋铓失却伊。又曰。法法本来法法。拨与不
拨俱伤。便欲十成道出。不觉满口含霜。次日偕同参
明一上方丈礼拜曰。某今日有个十成语举似和尚。
老和尚云汝试道看。余乃背身叉手向老和尚云。请
和尚鉴。老和尚云。好与七藤条。余便礼拜。复呈前三
偈。老和尚颔之。乃嘱曰。此事高而无顶。深而无底。不
可以限量心入无限量法。须于一切处及得净尽始
可保任。余即再拜顶受。后和尚时出洞上宗旨示之。
余一一答颂。皆泯然契合。时年巳三十有八矣。明年
辞归建宁广福庵掩关三载。密自煅炼。切欲栈绝人
世。老和尚乃垂书诫之云。佛法欲灭。汝当勉励。不可
因时难而自退也。又值𡨥乱。乃出关上山省觐。老和
尚曰。吾待子来久矣。仍令归堂。凡三年。日加淘炼。深
资智證。至顺治丁酉老和尚年八十。于正月上元日
声钟集众。以平生所著僧伽黎麈拂见付。说偈曰。曾
杂著(序)¶ 第 673a 页 X72-0673.png
在寿昌桥上过。岂随流俗漫生枝。一发欲存千圣脉。
此心能有几人知。潦倒残年今八十。大事于兹方付
伊。三十年中盐酱事。古人有语不相欺。逆风把舵千
钧力。方能永定太平基。余以法乳恩深。黾勉拜受。即
日令首众秉拂。凡遇节腊皆代升座示众。观其提唱。
老人无不击节称善。冬十月老人示寂。明年正月入
塔毕。檀护方公克之林公孔硕率众护法善信及诸
山本山大众强令继席开法。时戊戌正月念二日。余
年四十有四矣。一住十四载。虽座下常绕五千指。愧
无法与人。徒结粥饭因缘耳。至辛亥秋倦于接纳。适
法侄石潮宁公入山省觐。乃为林公孔硕议曰。昔博
山老人开法此山。雪关继之。先师重兴。某忝继之。浪
杖人曾住此山。未有继之者。今宁公是其的嗣。愿请
继席。以续浪公一脉。某疲津梁。因得休退。是公之赐
也。公欣然力荷其事。余即说偈辞众曰。本是无家客。
随缘住此山。俄经十四载。乘兴出松关。即日拂衣去。
一众涕泣挽留不可。追至台江而罢。宁公以众情向
背不一。亦不果住。而余因得谢事。深惬夙志。时年巳
五十有七矣。至建州复为众留。插草聚沙作空花佛
事。自是以旅泊僧自号。随缘漂泊。住无定踪。若白云。
若开元。若广福镜湖诸处。皆余杖锡往来之地。后至
东和之宝福。乃税驾焉。因初离山数载间。山中大众
每持众护法书逼请还山。络绎于道。余绐曰。七十不
掩息。当归矣。俄尔间不觉年临七旬。又值静公谢事。
杂著(序)¶ 第 673b 页 X72-0673.png
纯一一脉二监寺同时迁化。山门无主。由是众护法
僧众请践前约。逼迫还山。二三载间源源而来。弗容
少缓。只得以老病残躯舍已从人。冒昧而至。时康熙
甲子四月廿有二日也。还山上堂有屴崱峰头云一
片。乘风飞去又飞来。作霖作雨浑閒事。惹得虚空笑
满腮之语云。○余尝有愿不另造塔。盖不欲以臭髑
髅费檀信膏血。若终此山。如亡僧常规。津送茶毗。拾
骨入舍利窟众塔足矣。若终他山。当处死当处埋。万
勿移动。此吾至嘱。不可违也。○余在鼓山有秉拂录
一卷。鼓山录六卷。餐香录八卷。还山录四卷。在温陵
有开元录一卷。在玉融有灵石录一卷。在建州诸处
有旅泊庵稿六卷。法会录三卷。其集古有圣箭堂述
古一卷。禅海十珍一卷。其忏悔法有八十八佛忏一
卷。准提忏一卷。其修净业有净业常课一卷。净土旨
诀一卷。续净土生无生论一卷。注释有心经请益说
一卷。佛祖三经指南三卷。舍利塔号注一卷。发愿文
注一卷。其往复书问有笔语一卷。以上共二十种四
十四卷。其纂述有华严疏论纂要一百二十卷。金刚
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略三卷。护国仁王般若经
合古疏三卷。
杂著(序)¶ 第 673c 页 X72-0673.png
* No. 1440-C

延津天宁体如刚公。幼入缁门。即遇知识。知有宗
门大事。密自精研。孜孜不舍。今年越六旬而志不
少衰。每登鼓山请益。一日读还山录。大生喜乐。即
率其徒兴瑞徒孙戒绯。同捐衣钵请梓流通。苟非
灵根夙植。智种深培。焉能有此。昔日雪山亡躯。香
城破骨。以求大法。盖亦始此一念乐法之心耳。刻
工告竣。敬为书诸简末。时
康熙戊辰春王正月灯节非家叟题
* No. 1440-D
刻支那福州鼓山为霖禅师还山录
后序

鼓山为霖大师被柔忍衣。入寂慈室。坐法空座。开堂
说法三十馀岁。座下常随众五千指。循循善诱。如老
婆怜儿孙。谦谦度生如津梁。大师诚天下之至柔乎。
及室中提宗印。辨魔拣异。则壁立万仞。七十四岁垂
死而未肯许可一人。则大师诚天下之至强乎。然所
谓于大师至柔也者。非柔弱之谓。柔和善顺而不卒
杂著(序)¶ 第 674a 页 X72-0674.png
暴之谓也。所谓于大师至强也者。非强者之谓。和而
不流中立而不倚之谓也。然是皆随俗而称大师者
也。若据实而论之。则大师能柔能强而非柔非强。没
量之大人。超宗越格之大导师也。犹非局守一机一
境为了当。比况与法门穿窬之小人。色厉而内荏。外
现丈夫之相。内无法守。如儿女啖之以势利。则弃衣
拂如泥土。自家实乱法统而假名于严统。误认俗气
以为大机大用者。不可同岁语矣。大师先有初会语
录。予昔年遣于京师印行。今又锓此录而不怠者。今
日佛祖一线之正脉。才系大师之言行也。祝忝同曹
洞之末流。敢以愚言轻污末简。观者无谓吾之亦有
党。虽然吾之所不党者私也情也。所不能不党者正
也公也。虽片言只字。无愧于辞。



元禄癸酉九月廿八日见住萨州玉龙山福昌禅寺
嗣祖沙门寿山祝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