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疏 第 481a 页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十七
嗣法弟子 道霈 重编

* 疏
疏 第 481b 页 X72-0481.png

** 独诣师造静室疏

原夫。无动无静者。妙道之体。有动有静者。妙道之用。
舍静趋动者。凡夫之迷。厌动耽静者。二乘之执。若然。
则晏坐深林。株守寒谷。避尘氛而弗入。甘枯木之弗
荣。将无蹈二乘之偏辙。乖实教之大旨乎。是盖有微
权也。道非静也。必由静而后明。道非动也。必由动而
招蔽。语云。探珠宜浪静。动水取应难。故我佛设教。上
根之士。则动静双忘。超然独證。其次则先习定水。次
发慧光。非耽静为休歇之场。实借静为入道之要。诚
能由静而明。慧光辉映。则山河大地。一切境缘。谓其
洞然无物可也。谓其决非他物可也。谓其为山河。为
大地。为一切境缘亦可也。夫如是。则朝市不为闹。山
林不为寂。大千不为富。一壑不为贫。大众不为多。一
人不为独。虽终身向万仞峰头。目视云汉。谓其为厌
动耽静得乎。若生死根未能斩绝。水牯牛未免犯稼。
浪游俗境。不知返摄。将见心逐境而驶迁。智随物而
雾惑。虽托名大乘。其为自欺亦甚矣。寿昌独诣师。孑
影七石山头。精修禅寂。巳经三载矣。兹复于龙津之
源。拟立数椽。以为宴坐之所。盖亦借静以求其无动
无静者也。闽中古号法窟。宰官居士。无不久味禅悦。
洞深法喜。慨然而施。不日而成。又岂待余言之多赘
乎。但动静不相干一句。却请师自领荷去。

** 道显建佛顶庵疏

东昆之口。有山名岣嵝。岣嵝之巅。有庵名佛顶。岁月
疏 第 481c 页 X72-0481.png
𥨊久。栋宇差脱。风飘雨洒。雪霰满床。道显上人居之。
垂二十秋。今势难仍旧。理在更张。乃谋重建于余。余
曰。子亦知建刹之意乎。昔世尊游山次。顾曰。此处宜
建梵刹。帝释即竖起一茎草曰。建梵刹竟。看他父子
唱和。如线透金针。举扬斯事。如滴含巨海。若能识得
此刹。则吸尽江西之水。推倒大雄之山。转大千经卷
于半眴之间。参刹海如来于一尘之内。虽然如是。帝
释未竖草时。世尊梵刹早成就了也。还识得么。呵呵。
此二千年前。臭烂葛藤。是事且置。今日斩新公案。不
免为诸人拈出。岣嵝深处。宜建梵刹。普请诸檀出一
只手。正好当机领略。切莫道。神通妙用不如帝释也。
且出一只手时如何。合掌曰。珍珠撒出紫罗帐。直教
大地尽黄金。

** 妙高峰建观音殿疏

栴檀观音像者。先是秋浦上人募造。邑中王臣宰官。
长者居士。咸乐助之。像既成。将择地以居。适上人告
寂。择地未决。佥议以妙高峰当三里之中。为一邑之
镇。翠映全城。影摇二水。宿为名胜之区。择是以居大
士。谁曰不宜。于是众不约而集。手舁大士像。置之峰
顶。将别营殿以祀之。住僧某。特来山中。乞某一言为
劝。某溪南之鄙人也。滥竽缁侣。藏拙荒林。奚敢持鸿
毛之轻。渎大人之听乎。既弗克辞。乃藉大士之灵。以
告曰。经言大士之德。上与诸佛仝慈。下与众生同悲。
与诸佛同慈。则慈应而无缘。与众生同悲。则悲发而
疏 第 482a 页 X72-0482.png
无尽。由是大士实无一处。无一事。无一时不在众生
心想中。众生亦实无一处。无一事。无一时不在大士
心想中。大士日于众生心想中。放大光明。施大甘露。
而众生不知。唯不知。而大士之慈悲益深矣。众生日
于大士心想中。鼓黑暗风。长烦恼𦦨。而大士不舍。唯
不舍。而众生之苦恼或有瘳乎。故大士之视众生。如
慈母之抚孺子。众生之归大士。宜如孺子之恋慈母。
倘背母而他逝。则零丁辛苦。岂母之弗慈也耶。今者
旃檀瑞像。既巳示现峰头。黄金宝殿。次当奏成日下。
某愿。人人发孺慕之心。回他逝之情。拨转向上机关。
露出通身手眼。则云输川委之金帛。丽天绚日之庄
严。又何待吾言之喋喋也。虽然如是。大士今向妙高
峰头。放光动地久矣。各请直下承当。更莫回睛转脑。

** 降福山建庵疏

建治之东五十里。有山名降福。巉岩历落。雄踞云间。
每岁中秋。居民必备香仪。祀月天于其上。 今上丁
卯。僧某结庐兹山。习杜多之行。巳经三载。里中士女。
咸谓宜建庵以便焚修。乃谋于余。余曰。月之为物也。
悬形苍表。流光大地。生民藉其辉映。万汇资其清凉。
故民咸乐祀之。报其功也。且其德大。有近于吾佛之
道者。灵照自如。亏蔽不能损其光。何其明。也影现众
水。大小未尝异其照。何其公也。触波澜而不散。何其
寂也。历污浊而不染。何其贞也。循环不失其运。何其
恒也。盈亏不爽其时。何其信也。光被四洲吞万象。而
疏 第 482b 页 X72-0482.png
心实无应。何其虚也。备兹七者。大有近于吾佛之道。
故灵鹫标之。药山啸之。韶阳对之。濂洛弄之。至于寒
山道底。则曰。我心似秋月。无物堪比伦。呜呼月之德
亦云盛矣。即立庵而专祀之。亦奚不可。况能因月而
事佛。因佛而事心。则本觉自昭。障不能昏。非月之明
乎。广利无方。恩怨不二。非月之公乎。处喧嚣而常静。
非月之寂乎。居尘秽而独洁。非月之贞乎。自强不息。
非月之恒乎。孚及豚鱼。非月之信乎。顺物而应。应而
无心。非月之虚乎。夫如是。是真能事月者。不然。不克
反求诸心。而逐逐于仪文香火之末。是媚之也。亦诳
之也。媚之诳之。不可以事月。况佛乎。况心乎。兹者降
福之役。盖将因事月而事佛。因事佛而事心者也。夫
横目之民。皆知有月。举头见月。孰不归心。吾将见乐
输而乐成之。固不待劝而集。第恐其不免于媚与诳
也。故因以广告之云。

** 南禅寺结盂兰盆会疏

天下之有为者。莫盛乎生。天下之有生者。莫盛乎亲。
亲也者。生之本。而有为之原也。可弗重欤。故夫子独
首务于此。乃著孝经。且曰。吾行在焉。若我佛。张无为
之化。崇出世之法。宜于孝在所略者。然考其大戒。开
端即曰。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曰孝顺至道之法。是孝
为大戒之本也。又经曰。使我得成无上正真之道者。
由孝德也。是孝不独为大戒之本。亦为六度之本。亦
为三藐三菩提之本也。至于训诸弟子。则谓父母与
疏 第 482c 页 X72-0482.png
补处菩萨等。许弟子减衣钵之资。养其父母。父母有
正信者。可恣与之。无正信者。可稍与之。藏中劝勉。不
一而足。何尝不以孝为首务哉。但我佛之孝。与世俗
异。世俗之孝。在顺其情。我佛之孝。在顺其性。世俗之
孝。在资其形。我佛之孝。在资其神。且谓。父母之精神。
逐浮情而变化。随幻业以升沉。乃推及于三世。无不
欲委曲保护。俾得措于大道。第以神性之理既微。变
化之机复冥。故世俗莫之能知。莫之能信。辄曰。佛氏
无父。佛氏无父。亦未之深考也。夫顺性资神之道。固
所难明。而形情之间。亦岂远于人法哉。如释尊初割
爱入山。修无上道。道既成。乃谒母于忉利。为母说法
三月。而还其国。为父说法。国人皆化之。及父王没。躬
率诸释。负棺以葬。弟子目犍连。欲救其母。则为说盂
兰盆法。且嘱诸弟子。岁必行之。凡若此者。皆示同人
法。特其教迹各异矣。建城诸居士。请百拙座主。于孟
夏之朔。启讲盂兰盆经。至望日则如法设供。兼修忏
摩及瑜珈施食法。是俾其亲神超冥漠之天。化移思
议之表。天地有所不能制。惑业有所不能拘。其法利
殊常。岂但五鼎之丰。三献之勤。以为能孝乎。盖其迹
则略近于世俗追远之祭。而资神之妙。唯我释为独
至也。某归禅有日。祀事久虚。不孝之罪。无所逃责。闻
兹胜举。不觉惭喜交发。故不辞笔舌。首为唱言。凡有
亲者。请入斯会。倘不以余言为妄。则幸矣。

** 柏山建庵疏
疏 第 483a 页 X72-0483.png

粤自摩腾入汉。僧会来吴。宝刹棋布。几遍域中。列圣
相承。靡不崇重。岂徒为是不急之务。侈耳目之观乎。
盖以。佛之为教也。究极一心之原。则孔老有所未发。
广包十界之外。则经史有所未周。立因缘以为宗。则
空有双妙。而百家无以置其喙。设止观以为门。则体
用交融。而千圣莫能异其辙。荡开积劫之迷谬。翻示
本有之真常。故二千年来。洞性命之奥。穷生死之源
者。未有不归于我佛者也。故其崇奉之间。必极其诚
敬。而金钱谷帛。所弗吝矣。即其下者。或藉之以开自
新之路。或假之以成请福之门。虽功在有漏。终不唐
捐。近之可作入道之缘。远之必为解脱之因。如华严
经食金刚之喻是也。如法华经聚沙为塔。各成佛道
是也。兹建水之西。真武岭之阳。有山名柏山者。突出
天半。俯瞰全城。千峰顿舞于座下。二水交流于席间。
晴岚夕晖。带瑞光而掩映。松云竹雨。傍佳气而葱笼。
实灵秀之所钟。吉祥之所集。第隐而未发。大有待于
今日者也。某上人梦𥧌斯山。盖亦有年。今暂依败屋。
习静其中。而里闬诸老。咸谓。此地宜建宝方。为国祝
釐。但以山非止于一篑。海必资于群流。乃不揣绵力。
遍干有缘。唯愿各弘檀度。共赞嘉猷。施一文以及百
千万文。滴滴仝归海若。劝一众以及百千万众。珠珠
普摄网光。则柏山虽小。终为净国之殊因。建立虽粗。
咸为妙道之胜行矣。谨疏。

** 双漈寺造佛像疏
疏 第 483b 页 X72-0483.png

吾闻。易之为教也。必立象以尽意。而造易之道者。必
忘象以明心。象不立则意弗尽。象不忘则心弗明。故
未有不由象而入。亦未有不忘象而得者。用观我佛
之教。亦若是。曩者灵山会上。横说竖说。不为不多矣。
而犹必设像以示之。盖以像者象也。象之所示者圆。
言之所示者方。象之所示者广。言之所示者局。学者
多以有执著之心。观有局量之言。所以机死于境。神
困于虑。求其廓然天解。不亦难乎。唯悬象以立教。则
言不可得而诠。心不可得而计。忽然遇于目。契于神。
心与象俱忘。而慧光浑圆。辉映十方矣。彼三百馀会。
五千馀轴。又有过于此者乎。双漈某上人。重建宝方。
栋宇落成。但圣仪未备。势必次及。复有待于诸檀也。
夫造像功德。诸经备载。亦诸檀所稔闻者。至于由像
契心。优入觉域。则其功德较前功德。为何如哉。且由
心造佛。佛即是心。假彼他佛。成我心佛。是又不独为
双漈造佛也。谨疏。

** 北山静室化米疏

北岭岧峣。直耸千寻之势。东峰横亘。常浮万灶之烟。
清冷云中。昔来巳成宝所。荒蔓草里。今日幸搆蜗庐。
历六载以修因。盖有志矣。摄一心以入道。乃愿学焉。
但释种儿孙。本无卓锥之地。比丘轨范。独有持钵之
缘。祇此凡躯。未可指松柏为食。素无仙术。讵能吸沆
瀣而充。励功信在于一人。资粮必假于众助。不免打
开布袋。便请撒出珍珠。
疏 第 483c 页 X72-0483.png

** 避影山房化佛像疏

优填瑞像。肇胜化于西乾。阿育灵仪。浮祥光于东震。
休道跋提巳灭。疑从兜率再生。炳焕世表之休明。映
夺人间之秀丽。戒定慧三学。离此难求。法报化三身。
祇这便是。俨神像之如在。敢不敬乎。望佛果而知归。
赖有此矣。今既就阴而息影。首假立像以摄心。欲成
满月之容。请下如椽之笔。

** 龙潭静室化田疏

石塘岩畔。珠树映白毫之光。龙井窝中。金绳耀彩云
之色。数椽草屋。堪为息影之区。一片冰心。早成逸老
之计。蒲团拄杖。巳结友于青丘。雨笠云蓑。将有事于
绿亩。但仰山无插锹之地。平田少驱犊之场。恒产无
存。供资有待。蒸砂未能作饭。烹云讵可疗饥。欲求百
丈之畴。必须甘贽之镪。锄头下。好穷大义。笔尖上。请
放光明。

** 蕉林金仙庵化万人缘买田疏

蕉林积翠。久覆旧隐之踪。金刹浮光。远继古仙之苑
万松影里。不妨揭起把茆。十字街头。便好打开布袋。
要得食轮先转。的须檀度乐成。驱牛未问于平田。出
镪冀逢乎须达。欲从一锄下。觅取半个。敢向片楮中。
寻出万人。不辞拈起话头。便请各开笑口。

** 白水岩讽华严经疏

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更于何处有经。遍法界是华
严一经卷。更于何处著眼。若也于斯领略。便巳脱彼
疏 第 484a 页 X72-0484.png
廉纤。说甚十种玄门。打入不须弹指。纵道一真法界。
笑破岂用回头。祇为习障转深。无奈尘封难剖。若不
从音声海震地喧天。怎能得光明云辉今映古。要入
毗卢海里。横架铁船。且向观音门头。直扬影草。一声
入耳。何须更历百城。半偈冥心。正好直超九界。梵音
才举。豁开大地之心光。宝帙初翻。顿圆一生之佛果。
伟哉法力。奇哉众生。个个自具一经。祇要自悟自證。
人人同登此会。管取同号同名。

** 万石滩头建中元水陆斋疏

烟汀云暗雨涳濛。常涨翻空之浪。沙碛月明风惨切。
时闻泣夜之魂。绿柳岸头。正好垂援溺之手。白蘋浦
上。孰能横度险之舟。兹某当目连救倒之日。启梁武
修斋之仪。直教铁围山顿消日下。伫看金沙地立现
滩前。大川漩澴。任乘风而利涉。客帆摇荡。尽破浪而
无虞。愿出五家之财。仝修三坚之法。实有徵而可信。
幸勿迂而弗从。

** 宝善庵请大藏经疏

灵山老人。出世一番。从无说有。舌根拖地。虽曰经曰
律曰论。因机而设。藉缘而兴。若千波竞起。万峰争峭。
要之。祇明此本地风光而巳。是知。大藏之中。一言一
句。并是诸佛之心髓。众生之法药。又安论其为权为
实为教内为教外乎。近日黄口禅雏。动轻三藏。却记
宗下语言棒喝。以为生活。不知其执滞筌蹄。度量佛
智。在宗而违宗。在教而背教。其弊正等也。兹闻谷大
疏 第 484b 页 X72-0484.png
师飞锡南来。寓剑州之宝善。禅衲辐辏。机固非一。而
大师门庭广大。三根并摄。由是监院心师。思请大藏
普润群机。时有文学徐君。首发大心。挥金为倡。然大
厦非一木之能搆。为山非一篑之可成。倘得同出一
手。共赞嘉猷。则一文一粒。皆浊海之宝帆。而佛果之
真种也。待他年踏著本地风光。却向他道。三藏灵文
原是多年故纸。亦有何过。

** 鼓山铸法华铜钟疏

众生碍于形。局于方。分寸成隔。而不能通。其能通者。
唯声与闻也。是知。声之所暨最广。而闻之所迨最神。
凡宇内齐众之法。醒众之方。舍声闻无能及者。今上
自朝廷。下及僧舍。凡警晨昏。齐进止。必有藉于钟。岂
非钟以声闻为用。乃处众者。所必资乎。至于释典所
载。冥途闻钟声。而苦具为之顿息。关内闻钟声。而髑
髅为之顿碎。则其用益神矣。鼓山涌泉寺。辟草重创。
能始曹公。首建大殿斋堂。得山林公。乃于大殿之前。
建钟鼓二楼。及方伯申公来游兹山。遂捐俸金。命范
法华铜钟。由是。寺乃遣僧行乞。翼成胜事。夫以法华
而入钟声。以钟声而宣法华。俾人人一著耳根。即领
全经。无劳濡滞草庵。而顿获家藏。不庸走出火宅。而
稳驾白牛。其为福田利益。为何如也。抑闻之。钟之为
器也。必三合而后成声。必五合而后成闻。夫声必假
于三合。则声而非声矣。闻必假于五合。则闻而非闻
矣。声而非声。则非声之声。逼塞虚空矣。闻而非闻。则
疏 第 484c 页 X72-0484.png
非闻之闻。周遍法界矣。从此悟入。鼓山钟早铸成了
也。如其未然。且待一火功成之后。自有大口阿师。普
为一切人说破在。

** 一中上人请方册藏经疏

曰经曰律曰论。黄鸟一声两声。若佛若法若僧。白云
三片四片。世尊从无说有。横安龟上之毛。众生自有
寻无。苦索炉中之雪。未免空钻故纸。恰如痴守枯株。
若是出格之机。定不从门而入。怎奈迷封滞壳。每惊
暗里绳蛇。所以说短道长。特架空中楼阁。法法尽从
这里去。沙砾总是精金。言言不自别处来。琼宫现于
茎草。三百馀会。谁非摇影之鞭。五千灵文。尽是止狂
之药。因指若能见月。长安不用更寻。就路便可还家。
汉阳去此不远。兹有一中上人。戒月久严。悲花顿发。
欲窥大智之域。须假多闻之方。未转半藏于赵州。先
请全书于秀水。是佛说是魔说。直须倒却刹竿。非权
乘非实乘。祇要踏穿漆桶。海中波无二味。岂计来源。
门外路有千条。均趋辇下。三草二木。并资法雨以芬
敷。七宝八珍。一任贫儿之探取。笔乾舌短。弘赞固不
可穷。蚊负蚁缘。流通岂其敢后。为题卮语。遍告檀门。
同转法轮。的属菩提种草。共出宝手。庶栽般若根苗。
谨疏。

** 鼓山讽华严经疏

鼓山故禅刹也。自兴圣肇基。联灯不绝。七十馀代。禅
化大行。至嘉靖间。为祝融氏所废。鞠为茂草。天启复
疏 第 485a 页 X72-0485.png
创。延博山和尚开堂。大演宗风。庶几匹美前休。但禅
堂岁必讽华严。以为日课。禅者或以为嫌。予谓。华严
宗法界。少林传一心。路分两径。归本一揆。况真实参
禅者。自古必兼庶务。如雪峰沩山。皆充典座。杨岐兴
圣。并作监院。岂以一卷华严。而遂为参禅者所碍乎。
又如龙机马鸣。皆兼教乘。圭峰温陵。并注经论。岂以
一卷华严。而遂为参禅者所碍乎。昔杜顺和尚作颂
曰。怀州牛吃禾。益州马腹胀。天下觅医人。灸猪左膊
上。此颂若谓是教。华严八十一卷。出于何卷。若谓是
禅。渠又是华严初祖。可知。但要明此。禅也著。教也著。
不必割截虚空。竞分彼此。为识者所笑。兹因岁例。募
讽华严。故笔此以解其惑。若夫因果福德之说。兹不
敢赘。

** 鼓山募米疏

石鼓乃省会之镇。涌泉为禅衲之渊。忠懿肇基以来。
远历七百馀祀。兴圣唱道之后。永联七十馀灯。无奈
禅风渐替而弗扬。所以佛力益穷而莫振。加之。祝融
煽炽。遂尔兰若丘墟。残碑倒卧莎庭。狡兔横眠佛座。
兹者。欲吹久灰之𦦨。结茅于衰草之中。思续既断之
弦。竖拂于荒烟之下。腰包方集。畎亩巳空。未及一心
而问教问禅。方将仰首而呼庚呼癸。枵腹何能办道。
备缘方可安居。佛有遗规。止资命于一钵。僧无恒产。
但糊口于四方。若欲先转食轮。必须远遣乞士。云门
饼赵州茶。固是咀嚼有分。庐陵米金牛饭。便请布施
疏 第 485b 页 X72-0485.png
将来。

** 怡山长庆西禅寺重建法堂疏

闽城之西五里许。为怡山。其上盖有长庆西禅寺云。
寺昉于唐。懒安禅师。自大沩来居。白牛横触。耕翻大
地。有句无句。搅乱当时。继而棱道者。则以雪峰鳖鼻
毒气。薰满阎浮。历代灯传。绳绳不绝。与雪峰鼓山。称
闽中三大刹。自入 明来。法灯渐泯。以至今日。则无
论振宗扬教。不及畴昔。即栋宇之彫弊。亦几不可支
矣。宪长曹公。有痛于衷。乃极力主张之。命住僧。募修
大殿。今经三载。功幸告成。而法堂倾颓如故。居者抱
恧。游者兴嗟。曹公之意。犹未释然也。由是住僧复发
大心。再行募化。薛居士某。则首捐金以为众倡。余惟。
丛林之立。必建堂以演法。盖以三宝住持。虽曰并重。
而接物利生。莫法之尚。佛者主此法者也。僧者演此
法者也。使佛而无法。何贵于佛。僧而无法。何贵于僧。
且诸佛之所同师。群僧之所共奉。为出险之宝筏。为
破暗之明灯。法诚不可一日缓。而堂顾可一日废欤。
是宜缁流之旦夕弗宁。亟思缔搆也。然檀那之伤今
吊古者。实有同悲。今顺风呼之。岂有弗应者乎。吾知
金帛之委输。栋宇之峥嵘。可计日以待矣。第法必藉
地而后弘。地必藉法而后重。使有堂而无法。亦何贵
于有斯堂也。万象之中独露身。乃七百年来未了公
案。迦陵玄音。不容久歇。余又不能无厚望焉。诸君其
勉之。
疏 第 485c 页 X72-0485.png

** 宝善庵建舍利塔疏

昔世尊化权既毕。敛彩双林。复化为舍利。俾流光现
瑞。永为人天福田。盖其悲心弘愿。无有穷尽。乃尔垂
迹于末代也。汴之通许县洪福寺。故有塔。岁久倾𡉏。
近年因流𡨥至。县官取其砖修城。得一石匣方二尺。
启之。中藏银匣一。贮金像二尊。银瓶一。贮佛骨一节。
骨中舍利如黍。水晶瓶七。各贮舍利若干粒。及考其
旧碑。则宋皇祐初。曹后命中官。󰢍佛骨舍利于塔之
第五层。盖宫中历朝所奉。悉举而藏之塔中也。时宜
兴曹安祖大参。为兵驿道。请舍利一瓶。归宜兴。拟建
塔南岳山中。以疾作弗果。临属纩。以舍利嘱嘉兴曹
愚公侍御。余次年到苕溪真寂。侍御公乃送舍利至。
托余任其事。适值屡岁弗登。弗克速成。因思。金陵匡
庐鄮山。俱有舍利。辉映人天。而闽中独未之闻。乃欲
归闽立塔。会心石师暨诸檀越来请。遂俾顶戴入闽。
今议建塔于剑州之宝善。盖以剑州为八闽要道。而
宝善复僻入山中。非饮酒茹荤之辈。所得过而问也。
夫此舍利。远在十万馀程之外。历三千馀年之久。而
止于兹丘。我闽众生。自开辟以来。所未见闻者。今得
遇而躬礼之。是岂眇小之缘哉。且此塔既成。庶几紫
磨金身。常在说法。而一瞻一礼。咸沾殊利。永为菩提
种子矣。愿我同伦。共出只手。

** 罗山法海寺修净土忏疏

净土之教。本于大弥陀十六观等经。称西方有极乐
疏 第 486a 页 X72-0486.png
世界。其功德庄严。最为第一。而弥陀世尊。摄诸众生。
归于极乐。其誓愿广大。又最为第一。众生生者。永断
诸苦。直至成佛。无有退转。其福德利益。又最为第一。
求生此者。伹以净心为本。其净心之方。或持名或修
观。或广修众善。其简直易行。又最为第一。故诸经广
赞。列祖弘扬。自佛教入中国来。受持之盛。获效之捷。
无有踰于此者。但恐。无始劫来。罪根深重。则障缘实
多。净德难成。由是。宋慈云忏主。依天台教法。历考诸
经。撰为忏法。总之以净心为体。以三观为宗。以灭罪
为用。以往生为趣。事备理圆。凡修此者。当先发三种
心。一者直心。二者深心。三者广大心。具此三心。然后
依之而修。则非独罪山可摧。黑业可灭。当不出道场。
而可以亲见佛光。蒙受记莂。即娑婆界内。坐金色宝
莲之座也。兹罗山法海寺尔和上人。乃结诸净侣。同
修此法。普为四恩三有。布净土之因。作往生之缘。毋
曰有为之功。久必败坏。将见金刚之种。永不消亡。倘
能各发三心。共修二施。则金池之花轮日长。而菩提
之妙果非遥矣。谨疏。

** 重建鼓山涌泉禅寺疏

昔当五代之际。象骨峰头。玄波海涌。其间首出一枝。
号圣箭子者。则兴圣国师是也。国师应闽王之请。居
鼓山涌泉寺。唱三毬下事。拥毳徒一千五百人。禅风
大播域中。厥后联灯续焰者。七十馀代。可谓。罕匹其
休者也。入明。禅风不竞。而佛火经声。犹自不绝。至嘉
疏 第 486b 页 X72-0486.png
靖间。以弗慎厥德。遂为祝融氏所废。鞠为茂草者。将
七十载。万历间。郡绅陈公一元曹公学佺。始倡复之。
功未及半。力巳告竭。以任事者非其人也。崇祯辛巳。
殿复为海风所败。岌岌乎不可复支。适余自浙东归。
诸郡绅命余尸其役。余见势不可。仍乃谋更造。时在
癸未冬十月也。未几。世厄阳九。事势之难。实百千于
前。幸龙天默护。亦得渐次修建于大乱之中。七历寒
暑。而功尚未竣。今岁干戈甫定。乃仍遣僧行乞。盖人
心有佛。决不以时之治乱而有存亡。况佛誓无疆。又
岂以势之难易而有间断哉。惟冀诸檀门。各舍不坚
之财。共补久虚之阙。事虽堕于世谛。终成胜果之因。
道虽极于菩提。不舍有为之绩。谨疏。

** 鼓山建中元广荐会疏

慨自人事非一。天命靡常。乾坤值否泰之交。民物当
鼎革之会。兵戈劫起。尽教血染青山。鲸浪祸生。忍见
尸沉黑海。况疾疫继至。每闻哭泣之声。饥馑荐臻。难
免沟壑之殍。下民无自活之计。鬼录多枉死之冤。惟
仗我佛之良猷。可解斯民之毒苦。目连饷母。乃中元
赈济之期。僧伽自恣。实诸佛欢喜之日。亲恩固堪仰
报。滞魄亦可兼超。经演十玄。圆顿之妙门可入。忏宣
十卷。梁武之遗教犹存。设兰盆于日中。圣凡普供。施
甘露于景暮。神鬼同归。是为大圣之慈航。亦增下凡
之厚祉。那个作佛。同怀普济之思。谁人无亲。共存追
远之念。惟愿挥彼阿堵物。正宜圆此菩提心。不辞拈
疏 第 486c 页 X72-0486.png
起话头。便好各开笑口。

** 修长乐龙泉寺疏

长乐之有沙京。文献之胜区也。沙京之有龙泉寺。又
禅祖之胜区也。寺创自唐之中叶。咸通中。始赐今额。
百丈大智禅师。实脱白受业于兹。自唐迄宋。殿宇之
崔嵬。龙象之蹴踏。郁郁乎称上刹也。入元。禅学𥨊衰。
日就凌夷。至 明之天顺。遂尽化为尸陀林。凡一百
三十载。至万历间。故太守陈公玉运丞叶公时敏。首
倡兴复。举僧大正董其役。复得其徒常惺佐之。由是。
转棘林为宝方。化北邙为净国。而四方之考往迹吊
前修者。无复彼黍离离之叹矣。然乌兔迈往。计今巳
五十馀年。屡经风荡雨渍。凛凛有大过栋挠之惧。夫
世运递变。物力渐消。固无有常而不坏之理。但补偏
救敝。以贻诸久远。功则在人也。释今弗修。将前功且
归于何有。而后来亦失所凭依。则是役乌容缓乎。此
正诸檀那。急出一手之时也。宿缘有在。时机不再。白
毫光中。正好打开武库。紫罗帐里。便请撒出珍珠。虽
家有贫富之殊。物有轻重之异。而好善一念。实靡有
间。并自菩提心中流出。万善同归。皆成佛道。正如江
河溪涧。以及涓涓之泉。咸趋溟渤。尽化为咸。又安有
小大异同之可辩哉。或者谓。天造草昧之时。生民以
救死为急。何暇营此不急之务。予谓。世运有否泰。佛
性无存亡。诸佛在众生心想中。日转无上法论。无有
断绝。又岂治乱之所能间哉。惟在有智者。能不昧耳。
疏 第 487a 页 X72-0487.png
今日之事。为有智者言。非为无智者言也。为有佛性
者言。非为无佛性者言也。又何辞于喋喋哉。谨疏。

** 讽经护国疏

鼓山涌泉禅寺传法住持比丘某。谨卜今年三月朔
旦。躬率僧众。讽诵仁王护国经二十四部。祈靖寇氛
以绵国祚者。伏以。势居坎[穴/臼]。谁为出险之援。祸至坚
冰。安得回春之力。仰于大觉。俯𢌿洪慈。切念。某诞躬
尘世。寄迹空门。木食草衣。滴水悉濡于圣泽。岩居穴
处。寸土并覆于天庥。捐顶踵而难酬。捧涓埃而莫报。
何意。日中之运。遽逢薄蚀之灾。饥馑荐臻。老稚尽转
于沟壑。干戈数起。士农半入于潢池。鲸波未靖于海
南。铁马正骄于塞北。中原板荡。阵云染战血成黄。全
楚陆沉。原草将枯骨同白。秦关既破。兵投刃而鼠奔。
晋险亦逾。官奉檄而草偃。害将及乎宗社。势必迫于
神京。近因南北之耗不通。以致上下之忧特甚。缁衣
既弱。徒怀献曝之诚。佛德可凭。恭宣护国之典。伏愿。
金轮永镇。鳌极常安。锋镝顿消。四郊之呻吟骤息。𡨥
兵远遁。万姓之疲困尽纾。日月代明。长悬无外之炤。
地天交泰。共酿太和之休。匝地而大有书年。普天而
太平垂象。某无任激切恳祷之至。

** 崇祯皇帝遐升礼忏疏

伏以。尧天久运。八纮戴覆育之恩。舜日骤沉。四海失
依怙之主。思修报国之典。聊陈用礿之诚。窃惟。某四
依托活。六事随身。山密林深。甘作释氏之子。天高地
疏 第 487b 页 X72-0487.png
厚。容为圣世之氓。跃冶顽金。亦是乾坤之陶铸。不材
凡木。谁非雨露之资成。歌帝力而未能。沐皇仁而思
报。虽乏股肱效忠之力。尚有晨昏致祝之勤。夫何。祸
起绿林。敢挥戈而犯阙。变生宫掖。忍鬻国而启关。惊
轩辕之上升。徒仰龙车而莫及。悲放勋之徂落。欲攀
天仗而无从。鬼哭神号。孤愤上干于白日。天崩地裂。
深痛直彻于赤心。空怀寸草之哀诚。罔答三春之大
化。用遵古皇遗范。特申虎拜之恭。遍举善逝洪名。屡
罄嵩呼之悃。提瑜伽之秘印。雨法财于空中。显𠶹哩
之妙光。破铁城于地下。修兹圭撮之微善。仰答鸿濛
之巨恩。伏愿。天祚弥隆。皇仁仍溥。神威广运。再造不
坏之河山。睿德益昌。重揭大明之日月。挽回杀运。跻
苍生于仁寿之天。歼灭妖氛。转鸿钧于清宁之宇。某
无任激切恳祷之至。

** 崇祯皇帝遐升礼忏表

伏以。天步多蹇。适值震惊之时。帝德难忘。益深孺慕
之悃。隔幽明而寸心弗易。亘今古而大义不磨。思报
德之无从。聊摅诚而致祷。臣某等。诚惶诚恐。稽首顿
首上言。窃惟。贞元运变。古今之局何常。天泽分彰。上
下之名素定。域中首崇三大。敢忘修敬之心。释典尤
重四恩。深怀报德之念。蜎飞蠕动。谁能背化日光天。
涧草岩花。亦尽沾和风甘雨。普天在宥。易地归仁。兹
盖伏遇 皇帝陛下。神明天纵。英武性成。视民如伤。
类周文之至德。律身以俭。同夏禹之丕谟。夫何。国运
疏 第 487c 页 X72-0487.png
方衰。遂尔天灾荐至。百千万变拮据。惟属于一人。一
十七年焦劳。岂纾于半日。痛丁阳九之厄。苦遭龙亢
之殃。祸起潢池。叛贼布衽金之网。机深社鼠。逆珰开
鬻国之门。致使龙驭骤升。弃万机而弗顾。天容益邈。
悲九土之何依。某等田衣贱品。髡发遗氓。痴蠢何知。
出俗甘同于野鹿。贫寒苟活。无家实类于飘蓬。借润
恩波。愧寸长之无补。偷生草野。欲百赎而何从。徒有
梵竺之科。少殚缁流之敬。上仗佛天之洪愿。下集僧
行之精诚。七日勤劬。演梁皇之忏法。午夜秘密。行古
佛之瑜伽。用兹善因。上严圣驾。伏愿。睿德日隆。天禧
益盛。游神金阙。还著佛日于诸天。毓德莲台。广播皇
仁于九有。再祈。勿靳宜炤之光。仍𢌿否倾之吉。廓清
妖孽。重见宇宙之清宁。默巩皇图。共喜河山之带砺。
臣等无任瞻天仰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具表称上以
闻。

** 建州孙道台请祈雨疏

疏为祈降甘霈。以苏民困事。今岁入夏以来。亢旱日
久。本府道台孙某。率诸僚属。遍祷群祀弗得雨。乃差
官赍香入山。命某代请。某集阖山大众。持诵大悲神
咒。开坛之次。谨露心章以闻。伏以。国以民为本。牧养
之政宜勤。民以食为天。稼穑之功难废。必资雨泽之
灌溉。岂容旱魃之焦枯。何当祝融司令之时。全无颛
顼效灵之日。云屏屏兮风使之漓。日皓皓兮雨无以
至。巳叹其乾矣。如遭坐甑之炊。乏雨以润之。孰慰望
疏 第 488a 页 X72-0488.png
云之想。维禾穟穟。渐悴豳野之黄。彼黍离离。将槁周
原之白。种稻翻成画饼。疗饥那可蒸沙。乃吁觉皇。用
宣秘典。大慈悲之妙应。必能转彼天灾。不思议之神
功。庶可度兹民厄。伏愿。顿起蛟龙之蛰。远震雷电之
威。叆叇云兴。掩蔽乌轮之虐炎。滂沱雨下。沾濡龟坼
之良畴。既沛优渥之仁。丰亨兆庆。终收简穰之利。大
有书年。某不胜激切恳祷之至。谨疏。

** 诞日荐亲疏

疏为恭修梵典。追报亲恩事。某今岁行年七十。孟秋
十九日。实为母难之辰。预于初一日。启诵大方广佛
华严经二十四部。继礼梁皇慈悲忏法二十四部。念
五日告满。仍于是夜。设放瑜伽法食一坛。白佛回向。
专荐先考蔡云津先妣张氏范氏各超苦海。共證无
生者。伏以。精气为物。必藉生育以成功。引满受身。谁
非阴阳之幻合。亲恩允同三大。邈矣难量。孝道实首
五伦。诚哉至德。释门极果。皆由此而积成。孔氏为仁。
先务兹而立本。乃在缁在素之所同遵。亦希圣希贤
之所共勉。蠢兹贱品。徒抱凡躯。愧为荒谷之废材。忝
当法门之重寄。少遵鲁诰。未达作圣之方。晚归佛乘。
久昧明心之旨。根尘互发。粘妄而难契无为。惑业交
缠。执相而弥增有漏。虚此形骸之赋。负彼陶铸之恩。
永言之思。每因时而倍切。不孝之罪。直与岁而俱深。
兹当昔日之悬弧。用作今秋之出否。恭崇圣典。恪转
圆诠。六相十玄。启遮那之心印。七处九会。演法界之
疏 第 488b 页 X72-0488.png
真宗。罪从心生。仆仆而专勤五悔。食由法布。兢兢而
等运三檀。修兹寸善之微因。用严三亲之乐土。伏愿。
毫光特照。金臂垂慈。立摧罪山。菡萏花中毓妙质。顿
消惑障。频伽声内證无生。方尽寸草之心。聊酬罔极
之德。更祈。有生咸脱苦轮。血属同为净侣。是僧是俗。
共登般若妙门。亦步亦趋。同游涅槃彼岸。庶圆学佛
之初愿。得畅利生之本怀。谨疏。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