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复林得山农部¶
林得山农部¶ 第 448c 页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十二
嗣法弟子 道霈 重编

书下

** 复林得山农部

屡承宝札。谆谆挽留。且急以开堂为劝。足见为法心
勤。非浪称檀越者比也。但某思。时当末运。魔鬼为害。
到处妄据师席。力谋开堂。破灭宗风。莫此为甚。所以
鼓山三载。紧闭口门。不啻三缄。非甘心自委。盖不欲
打入流俗队中也。今岁泉南之役。乃为彼中全不知
有此事。况又人事凑集。势不容委。故孟浪为之。聊作
嚆矢。然亦是自守弗坚。遂为业风所转。所谓聚六州
之铁。不能铸成这一错也。伏乞。海涵容其自便。譬之
麋鹿逢人。岂胜恐怖。一任山深林密。是为至幸矣。会
晤有期。尚容面悉。

** 复曾二云大参

佛所说诸经。有三乘不同。未可一槩而说。如除相空
以存本性。去邪念以归正道。此正小乘宗旨。二语只
是一意。由执相故邪念。由邪念故执相耳。若大乘则
了相即性。诸相本空。安待除。本性自如。安待存。若必
除彼以存此。是之谓生灭法。楞严经中。备陈此旨。细
看。当自知之。如高皇帝所诏三经。楞伽乃大乘顿教。
开卷百八问。便非二语所能摄。即金刚心经。虽有破
相之说。然彼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
增不减。是何等境界。若如二语所说。则正是有生有
林得山农部¶ 第 449a 页 X72-0449.png
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岂知真空实相者哉。承谕作
三经路疏。恐力有不逮。但楞严一经。能备三经之旨。
精研一经。三经如破竹耳。佛语宗语。实非有异。但佛
语有浅深。普接三根。宗语单接上根。即佛所谓。最上
一乘。及教外别传也。六祖以前。不尚机锋。平实开示。
缘人于口吻下承当。则祖道远矣。故马祖以后。乃用
机锋。只是从旁敲显。使人自悟。于正旨上。未敢一言
措及。恐人依语生解也。如云相见了也。若是个中人。
便如镜照镜。若稍涉疑端。便白云万里。岂可更加注
脚。如云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此乃断绝渠解
路。令渠无作活处。若是个中人。便超出牢笼去也。愚
见若此。幸炤裁之。

** 与曾二云大参

前承台谕。有禅语不同佛语之疑。巳略奉答。然以楮
尽。未悉所陈。今请详之。禅语之不同于佛者。言句也。
其旨则无有不同。即佛所说三乘之外。最上一乘也。
其原出于世尊拈华。迦叶微笑。佛巳自谓是教外别
传。既称别传。岂强同于诸经哉。他如文殊之白槌。弥
勒之弹指。迦叶之倒刹竿。以至达摩之不识。二祖之
拜起依位而立。六祖之举网张风。其语不一。皆与诸
经迥别。又非待后人始为之也。大都禅语。不可作奇
险看。不可作幽深看。不可作隐谜看。乃是直指此事。
令人当下领会耳。台下但能于儒家鹅飞鱼跃处。吾
无隐乎尔处。予欲无言处。亲切透出。则宗下语言。皆
林得山农部¶ 第 449b 页 X72-0449.png
可一笑而破。又安有异同之可言哉。若局在言句上。
较其同异。则名言成碍。义理作障。又安能入默识之
境界耶。某兹以浙中闻谷老宿示寂。乃某禀戒之师。
分当往吊。计必中夏方归。楞严略疏。仅完六卷。前蒙
按台应公见顾。取草阅之。亦许为灾木。伹今有此行。
恐一时未能卒业也。谨此奉闻。曷胜悚慄。

** 与张二水相国

某冒昧一出。指鹿为马。宜不齿于大人君子之口。何
幸。道爱特深。俯垂慈炤。安居半载。僧众无虞。实大德
之所帡幪也。敢不深铭。前辱珍仪。不胜愧谢。百首山
居。足见于本分留心者也。虽转身一路未见所长。而
清逸流丽。洒然出尘之意。觉诸老所和。当让一筹也。
紫云旧有开士传。兹为重较。仍为补胜国及我明诸
尊宿。一期小录。深知不似。特以寿昌一脉。若断若续。
而兼之魔风广煽。蛊乱法门。故勉强鼓两片皮。冀欲
救其万一矣。兹以二册奉览。伏惟照亮。曷胜荣幸。

某冒据紫云。结制两期。但虚费舌头而巳。非独无一
人稍通其意者。即求一真实参究之士。亦不可得。盖
我宗门下。无意识领略底禅。无逐段商量底句。直要
渠向全无缝罅处透入。通身脱落后承当。其或未能
顿领。始有看话头等法。盖是死尽其偷心。庶几天光
自发也。近日宗风大变。率尚虚头。师徒授受。专学答
问。学拈颂。文字稍通者。则冬瓜印子付之。自误误他。
甚至饮酒博奕戏笑猖狂。自谓我宗下人。不受绳检。
林得山农部¶ 第 449c 页 X72-0449.png
不拘小节。视吾辈所劝勉。直以为老婆禅而巳。呜呼
宗风欲灭。魔鬼兴妖。静言思之。良可痛哭。伹某力绵
识劣。不堪大任。故思打退鼓。屏息于青山白云之中。
煨折脚铛度日而巳。兹归鼓山。未及躬叩。谨以寸楮
布谢。伏惟慈炤。幸大。

** 与吕天池司农

佛法本非难事。而人自难之。所以顿成千里之隔。正
如人坐在海里叫渴矣。但能不起诸见。直下领会。有
何难哉。如山谷闻木樨香。虽是得晦堂力。然晦堂何
尝于本地上。著得一字指示。但是截断其生平见处。
待伎俩不行。知解销落。乃忽然撞著。今老居士。当归
林之暇。世间之念巳空。文字之好巳绝。能从此放下
中。更加放下。然后于二六时中。独提起一则无义味
话。漫漫地参详。嘿嘿中体究。看他是个甚么道理。不
可生卜度作知解。但祇恁么参去。忽然有日于知解
不动处。豁然磕著。而大事毕矣。切莫言年老不能参。
亦莫言工夫用得浅。盖此事不论人之老少。亦不论
工夫浅深。乃是寻常眉睫边事。会则便会去也。兹归
鼓山。感铭厚德。未能躬叩。谨以寸楮布谢。兼致区区。
伏惟慈炤。幸大。

** 与蒋八公太史

儒释虽分途。而终无二性。但儒用之以经世。释用之
以出世。经世故。止谈人道。止谈现在。出世故。广谈十
界。备说三世。其教似分。而实合也。居士独能广涉儒
林得山农部¶ 第 450a 页 X72-0450.png
释。精研一性。在温陵。可多得哉。但夫子所言。性与天
道。决不可闻。所以重默识。欲无言。大有深意。此一著
子。更愿留神。庶几孔子心肠。释迦命脉。总在居士手
中耳。某虚度两期。懡㦬而归。仰戴厚德。曷胜铭感。不
及躬叩。谨以寸楮布谢。兼致区区。伏惟慈炤。幸大。

** 与黄季韬先生

温陵一郡。贤豪最多。科甲最繁。独于理学一门。大为
欠事。前辈虽有虚斋紫峰诸老。用心最苦。然皆缚于
训诂义学。其于根本之地。实自茫然矣。今老居士。独
能主张理学。肩道南之一脉。诚可谓空谷中跫音也。
但更须知有离文字出知解一著子。不然。虽日讲良
知。明至善。亦何以异于训诂之学哉。某言归故山。感
戴厚德。特布谢忱。兼致区区。伏惟炤亮。不宣。

** 与刘仲龙文学

禅学一宗。无非自完其本心而巳。此心非秽非净。非
圣非凡。非动非静。非有非无。包虚空而无外。变万形
而无迹。千佛之所不能测。三藏之所不能诠。此岂可
以言思而拟议者哉。缘众生无明妄起。乃有差别之
见。因有差别之见。乃有取舍之情。繇是或舍秽而趋
净。或舍净而趋秽。遂有六道之分。圣凡之判也。今日
若能顿绝差别之见。顿忘取舍之情。则成佛其来旧
矣。然有一等外道。自谓。不舍不取。随缘放旷。任性逍
遥。不知此乃舍取舍。而取不取不舍。正堕在取舍病
中。何曾免得差别之见哉。要忘取舍之情。须泯差别
林得山农部¶ 第 450b 页 X72-0450.png
之见。要泯差别之见。须破无明之关。居士若能直破
无明关。便出三界外。晏坐毗卢顶上。山僧何敢诳汝
念佛。如若未然。且死心在一句佛上。若得念力专精。
无明便可立破。更不消说往生。纵无明未破。假兹念
力。得入莲邦。究竟成佛。决不相误。兹归鼓山。感怀道
爱。布此区区。伏惟炤亮。幸甚。

** 答密因上人

我宗门下。祇贵直下亲證。无逐段商量底禅。亦无渐
次习得底禅。所以要汝拍盲做将去。不许胡思乱想。
妄生知解。若信得过。便如是参究。不必问东问西。盖
大事未明。尽千七百则。孰非可疑。祇要在一则上。拌
命拶去。若一则过得。百千则无不过得也。据来书。谓
忽然有省。顿识物我一如。此非真实。乃光影中事。依
旧是妄识作崇。所以倏有倏无。若是真正悟入。如白
日青天之下。见亲生父母。岂有今日认得。明日复认
不得者乎。后来复云。妄明一生。山河大地。复是何物
等语。正如人以葛藤自縳。岂有出期也。从今后。将此
等恶知恶见。一坐坐断。单单研究一则无义味话。自
有到家之日。问单数则附回。此不足学也。

** 复方子凡孝廉

承示居士搭衣说。所述摩诃止观及辅行。固自详明。
然切不可执此说。而云居士受戒。必付衣必搭衣也。
昔古心以僧家三衣。付居士。居士受之。寻常用之。礼
佛礼人。一如僧法。甚为非制。故云栖深呵之。引慈云
林得山农部¶ 第 450c 页 X72-0450.png
辨惑篇为證。然慈云辨感篇中。亦云居士有入道场
衣。但是单缝。与僧衣不同。则不可谓云栖不见辨惑
也。亦不可谓慈云不见辅行也。二大老。既皆知有单
缝衣。居士可搭。而必严于遮止者何。良以。此衣特为
入道场而设。非居士可常搭耳。盖此衣。居士唯入道
场时可搭。出道场家居时。俱不许搭。则居士受戒时。
不必受衣。要入道场。则临时受之。闻柴季良欲入大
悲忏堂。乃入云栖。受菩萨戒。云栖付伊单缝七衣。则
付者受者。两俱合法。益以见云栖之不苟也。况此衣
既受之后。不许远离。离之得无量罪。今居士。能出入
不离者。几人乎。故知。居士受戒。而不受衣。未为有过。
唯受衣而不能不离。方为有过。则知。居士决不宜滥
受三衣。惟要入道场。方可受之耳。至于灵源所释。尤
有未当者。如经云。若离二丈。得无量罪。此谓出道场
时。当常随身也。又云。尺寸不离。离之得障道罪。此谓
入道场时。不可暂离也。经语甚明。而灵源乃曰。前云
二丈。谓馀二衣。其谬甚矣。愚谓。此板直可劈去。幸裁
之。

** 与曾二云方伯

不觐慈光。寒暑巳经四更。不审。迩日起居安否。闽中
久沾化雨。罔不刻骨铭心。怎奈阳春有脚。台驾临楚。
而闽人遂失所天矣。某自丁丑春。来杭州。吊闻谷大
师。蒙诸缙绅留居真寂禅院。此后闽浙分疆。徒切瞻
仰。继闻任楚。音信益希。今春阅报。始知。分藩海右。适
林得山农部¶ 第 451a 页 X72-0451.png
陈白庵太守见顾。乃托奉讯。想。年来精研大事。踏穿
漆桶。千圣命脉。不出一鉴中矣。前承命。作楞严略疏。
今巳梓行浙中。敬奉清览。伏惟炤亮。临楮不胜瞻望。

** 答湛可上人

某樗栎无似。滥竽真寂。幸得稍安无事。皆藉闻大师
之灵。及诸檀护众执事之力。某何与哉。蒙谕。令人益
增愧赧。兹承问数则。前则疑一心有五宗之别。后则
疑一心有差别之殊。语几数百言。大抵无非体一用
殊而巳。所谓体一者。非儱侗之死一。所谓用殊者。非
散漫而无统。如一镜而现万影。万影何妨一镜。亦如
一金而铸万像。万像何非一金。又如今目前。天之高。
地之下。日月之照明。雷电之激发。万木异形。千花殊
品。其类不胜分矣。然必有未尝分者主之。足下将以
为异乎。将以为同乎。疑其异之妨同。同之碍异乎。故
知足下之所疑者。皆不必疑者也。况同异之名。亦是
权立。因异立同。因同立异。若悟入一心。则此等语。率
同幻妄。何容分别拟议其间哉。馀不及悉。伏惟炤亮。
不一。

** 答东鲁武源净居士

单传一脉。自入 明来。几成断绝。中间虽有提唱者。
多是知解之徒。口舌之辈而巳。非独北地如斯。南方
亦尔。长沙所谓可痛哭流涕长叹息者也。今捧读来
谕。独有志于向上。谓非豪杰之士。无文犹兴者乎。伹
今既知有此法门。便当猛力究明。不可以年衰自废。
林得山农部¶ 第 451b 页 X72-0451.png
盖此法门。不论新学久参。亦不论年少晚景。况斯道
不远。如人坐在大海中叫渴。岂水之远人哉。祇在一
念自知而巳。且居士。当衰暮之日。世相之虚幻巳明。
人间之事业巳定。唯有此一段大事。当如救头然。不
容少缓。倘得一念相应。岂非殊胜之大益哉。若其用
功之法。小录巳备陈之矣。承赐愧领。谢谢拙刻五册
附上。伏惟简入是幸。

** 与曾二云中丞

辱蒙宠顾。兼荷珍锡。感谢何如。承论习静一端。正是
造道之初门。盖为平日耳目精神。日逐外尘起灭。无
暂息时。既被外尘所引。则外反为主。而本有之灵光。
适足供外尘之差役。昏昏扰扰。无自由分。今既习静。
则外尘似不可挠。然习气病根。久据于方寸之中。但
如石压草。未可破除。故虽习静。又须于静中观察。如
何是我本性。假此观察之力。逼开本有灵光。灵光既
露。则所谓病根习气。自然消灭。如主人仗剑当堂。诸
贼有不潜遁者乎。至于静中。亦切不得认静境。以为
本体。盖动静俱是境。此中有贯动静而非动静者在。
固不可认奴作郎也。昨蒙示及敢一披陈。狂瞽之言。
幸希釆择。不尽。

** 复周芮公吏部

两承翰教。知门下天资学力。大非等流所可及。但此
大事。的不是说了便休。须是收视返听。冥观一念未
起之先。是何面目。从此忽有契入。则一切山河大地。
林得山农部¶ 第 451c 页 X72-0451.png
功名富贵。无非妙明中物。无纤毫可取。亦无纤毫可
弃。可谓无不自在也。但人从无始劫来习气。并是逐
境起心。既逐境起心。则心逐境转。而本有灵光。遂为
外物所障。无自由分。中有稍知究心者。又祇在文字
上分别。道理上推穷。乃是读书人第一个深病。全不
知文字道理。亦祇是境。此心有非文字所可摄。道理
所可言者。岂可以识见拟议哉。若能直下返观一念
未起之先。是何面目。便是打蛇得七寸了也。虽然。又
不要认著空寂处。以为极则。盖空寂亦只是境。非真
面目。故楞严经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閒。犹
为法尘分别影事。若能内观。不被法尘所惑。则宝所
在近也。承谕妄疏所见。唯釆择是幸。

** 答谢介庵文学

金刚一经。解者不下数百家。多是任意揣摩。不达教
家大旨。所以才一著语。便成笑具。若要通此经。的须
于楞严圆觉法华三经。熟究一番。然后考之无著天
亲弥勒三菩萨所释。融而通之。方可注经免杜撰之
诮。近日如古音辈所注。则俚语也。至于宗门中语。切
忌拈著。拈著。尽成邪说。谤大般若。周程张邵之学。在
儒固是大儒。在释犹在门外。邵子止说气数消息之
机。固可听。若夫性命之微。未敢相许。张子正蒙一书。
巳醇疵相半。大都皆苦思力索而成。去道远矣。二程
俱醇正。但见地则伯子为胜。叔子次之。定性一书。良
为儒学指南。然二程皆宗周子。周子通书。亦皆醇正。
林得山农部¶ 第 452a 页 X72-0452.png
而太极图说。恐不能无过。昔老僧于寱言中。巳力辨
之。然自是儒家书。不必深咎也。大抵学问。须是于根
本上。穷究亲切。次看书。须是于大圣大贤真正大典
上。留心可也。若于世俗杜撰书上留心。则不觉被人
将黑豆换却眼睛了也。读足下近萟。知高才慧质。可
以坐进斯道。止为不遇作家。不读正典。故一生宝燕
石以终身。如肯相信。将从前所学所闻。尽抛在东洋
大海那边又那边去。从头依著一部大慧语录。亲参
实究一番。如不能。且依一部楞严经。虚已考究。亦得
一个真正人品也。狂瞽之言。不胜冒犯。伏惟海容。是
幸。

** 答曹愚公学院

真寂僧来。得接翰教。深慰私怀。承惠塔金。巳登之常
住。感谢何既。前蒙刻祖影传赞。功巳垂成。所少者十
馀影。请考之武林长明寺。当必获之。如未全。则曾闻。
令郎云。水西祖影甚详。今不知水西何在。若是泾县
水西。则以台命取之。易易也。昔人尝指高僧影。问曰。
影在这里。高僧在何处。是因其影而追其人也。今则
遗其人。而守其影。不大堪捧腹乎。此则老僧罪过。因
以累及门下也。兹复蒙谕。再住真寂。天下不冯妇我
乎。况今身任三刹。脩造之功实繁。竟不知了手何日。
兼之病躯躘踵巳极。瞬息难待。又安敢跋涉关河。而
肩此大任乎。方命之罪。固无所逃。惟愿慈炤。幸甚。

** 答严冲涵比部
林得山农部¶ 第 452b 页 X72-0452.png

暌违数载。实切瞻注。忽接瑶缄。恍如对玉山而见青
莲也。承示。及法门斗诤之风。大为流俗讥诃。彼亦安
知其丑哉。只顾党护已私。不肯平心观理。的是波旬
之徒。借我门庭。破我道法。正所谓法灭之兆也。某向
来真寂。巳见此风大煽。不觉涕泪横流。遂禁上堂结
制。亦甘心绝嗣。不敢轻付非人。盖以老僧缘薄力绵。
不能回天挽日。只得慎重法门。不敢与敝恶之辈。同
步而趋。俾天下知佛祖之道。亦有不尽如彼者。是则
老僧报佛报祖。一片赤心肠也。不识门下能信之否。
承命。再以真寂见招。此则事势万有难从者。盖老僧
近任三刹住持。修造之役。费将万金。不知他日如何
结案。况敢冒昧踰岭。收巳弃之唾耶。万冀。炤亮临楮
神驰。曷胜仰戴。

** 答陈白庵太守

前在金华。闻台驾奉 旨入京。返锡闽中。音问既疏。
不得复闻起居。然对月临风。每动深怀。未可谓道人
果忘情也。兹真寂僧来。得承翰教。始知旋旆湖上。是
公冶无罪。覆盆蒙炤。虽曰不幸。亦大幸也。又闻。贵恙
巳有勿药之喜。色力既坚。便可益脩净业。用行舍藏。
自是孔颜家法。况湖光山色。尽可逍遥。何必履荆棘
之途。登虎豹之穴。而与世人。争蜗角之微哉。禅馀外
集。巳荷刻成。不意。蛙声蛩语。遂得仰渎大方。幸也何
如。弁首之言。自当藉重彩毫。岂更有他属哉。兹复蒙
谕再住真寂。使某得仍瞻芝宇。良为三生厚幸。但近
林得山农部¶ 第 452c 页 X72-0452.png
日身任三刹。厥事实繁。鼓山大殿将倾。今谋重修。而
兴福巳伐木改创。宝善舍利殿。虽幸落成。而塔实未
铸。以三刹之役。而一衰老肩之。捐此而出。势万弗能。
伏乞炤亮。宥其方命之罪。幸甚。

* 启

** 答吕天池司农

直指无指。要在默契而忘言。心宗莫宗。不妨随缘而
悟入。故拈华竖拂。打开本有之光明。舞笏张弓。点破
从前之幻梦。祇为本来无物。何尝分外生端。奈何法
螺久寂之时。正当慧命悬丝之日。法从缘起。道在人
弘。恭惟。台下儒宗柱石。佛国金汤。为楫为霖。负苍生
之重望。如麟如凤。现圣世之祥光。爰为六和之缘。特
垂九鼎之命。如某滥入缁门。惭窥刹影。石鼓圣箭。未
得睹其锋铓。寿昌铁锄。何能袭其孤峻。捧宝牍而心
悚。聆玄音而神摇。固知蚊负何堪。安敢株守自便。私
惟分当竭蹶。怎奈势有羁縻。容出初春。祇承大教。伏
惟海涵。曷胜雀跃。

** 答傅幼心谏台

儒释同源。似太虚而岂分疆界。素缁异轨。如一臂而
自有屈伸。达之则一道齐平。昧之则千差竞起。苟非
智钥。曷启迷关。恭惟。台下学穷内外。识洞幽明。百里
弦歌。小试牛刀之刃。九重凤旨。顿超骢马之班。悯佛
法之久颓。悲愚情之罔化。爰垂鼎命。下逮田衣。知紫
云固唱道之场。惊某甲非任重之器。但承宠召。岂取
林得山农部¶ 第 453a 页 X72-0453.png
固方。无奈事有羁縻。以故行而濡滞。容乘春风之鬯。
祇承大教之严。伏惟炤亮。曷胜幸孔。

** 答杭州洪清远中丞诸乡绅

伏以。千寻巨岳。非蚊力之可胜。一吷微鸣。岂雷音之
堪并。忝承上刹。深赧匪材。恭惟。台台慧光浑圆。道韵
凝远。传心宗于东鲁。契桂香而忘言。探密旨于西乾。
见鞭影而自骤。既炳上国之光。复峻法城之卫。不珍
台札。下谕田衣。如某萤光何照。鼯技多穷。谬嗣寿昌
之灯。巳称混玉。复居苕溪之席。无异续貂。深廑渊临
之忧。犹怀形秽之恧。谨布谢忱。曷胜悚慄。

** 答嘉兴施羽王相国诸乡绅

恭惟。台台古今洞贯。真俗妙融。作皇家之柱石。久沛
甘霖。为佛国之金汤。顿培智种。远聆道韵。未觐慈光。
忽承鼎命之荣。下逮田衣之贱。嘱续苕溪之前浪。特
为双径之后刭。似将王位而直授庸材。如举泰山而
顿俾蚊负。扪衾意恧。难焕爝火之光。捧牍神摇。巳尽
小巫之气。推委未遑。勉强应命。谨布谢忱。曷胜悚慄。

** 答金坛于润甫别驾诸乡绅

伏以。祖印空悬。非智臣安知奉马。法筵地涌。岂野鹤
可乘高轩。却命固为不恭。当仁敢曰不让。卷舒唯观
时义。保绥必藉檀门。恭惟。台台睿襟天朗。学海渊凝。
出为国瑞。德风播上苑之声。居作世模。道价高龙门
之望。绍玄猷于紫柏。振颓运于金沙。愧识荆之未能。
幸仰斗之有日。某志甘守璞识。局凝冰。虚慕丹霞选
林得山农部¶ 第 453b 页 X72-0453.png
佛之规。冒入寿昌拶空之社。蓦探虎穴。当买臣入仕
之年。伏处荷山。几仲尼耳顺之日。守先师之重嘱。自
分藏拙于云林。遇闻老之慈光。乃获张风于石鼓。因
行掉臂。便尔欺圣瞒凡。无水生波。遂敢撒沙扬土。兹
来苕水。怀一瓣以重拈。才绕鹤林。冀双趺之再现。何
期鼎命之贲。遂有虚席之招。既固逊而弗容。乃勉承
而莫逮。爝火继日月之耀。不亦难乎。拱木当栋梁之
推。非其质矣。驴承象任。谩言云月是同。鸡入凤巢。深
愧溪山各异。徒廑临冰之惧。能忘维谷之忧。临启。无
任惭愧感戴之至。

** 答杨联京太守

伏以。禅河欲决。防护全藉坚堤。法栋思隆。撑持必须
合抱。灵山巳亲嘱付。末法尤重金汤。恭惟。台台上郡
循良。清时伟器。龚黄政最。洒湛露于人寰。山斗望崇。
布阳春于圣世。黔首尽荷春晖。缁衣亦沾化雨。悲少
室宗猷之欲坠。值紫云殿役之奏成。宝牍垂光。荒林
改色。其蠡测难及。竽滥知惭。昔曾冒肆蛙鸣。今敢再
陈驴技。况妖风浩浩。几成满地之邪踪。正脉涓涓。难
涨朝宗之巨浪。舍其难而趋其易。势可挽乎。慎于行
而密于藏。时之宜也。所以急挝退鼓。一任阶下草深。
不辞拙比寒蝉。岂虑舌根苔长。若再鸣楗椎于当路。
非所敢闻。倘得挂瓶锡于閒房。是所素愿。俯俟钧裁。
万冀鉴亮。临楮。不胜瞻仰之至。

** 答黄昱如诸文学
林得山农部¶ 第 453c 页 X72-0453.png

某滥竽缁侣。借座名蓝。三学久疏。不成五长之技。十
科有缺。仅同一吷之鸣。问舍翠云。拟学龙山之隐。还
锡石鼓。深怀冯妇之羞。空受累于虚名。飘荡弗息。知
难逃于俗网。劳役靡宁。道路遥遥。未闻缩地之术。云
山邈邈。每动登龙之思。忽接云笺。恍对玉山峭立。欣
读瑶翰。浑同甘露繁濡。岂意哀慵之踪。尚烦高明之
虑。兼蒙厚贶。益重深惭。惟愿。檀度益弘。金城永固。俾
魔外繇是潜踪。僧行于焉安处。则翠云幸甚。某亦幸
甚矣。临楮。不胜瞻跂。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