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四
卷二十四 第 331b 页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二十四
住博山法孙 弘瀚 汇编
首座法孙 弘裕 同集

宗教答响四

卓发之文学问。华严会中。二乘如盲如聋。然亦兼摄
声闻。以包含无量乘故。此经虽云二乘种不生。乃所
宣道品。大小互通。正与华严四圣谛品不异故。有生
彼经劫。方證小果者。如大智度论言。弥陀亦以三乘
度生。自应二藏五教总摄。何云不摄小乘。且既通杂
华。复不能通杂华所摄无量乘耶。

师云。居士既知华严摄无量乘。岂上德声闻。如身子
目连杜视绝听。悉是如来胜方便力故。为导引一类
小机。发起深信。信于一乘。如法华云。佛以无数方便。
引导众生。其实皆为一佛乘故。此经云。二乘种不生
者。正为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者。钞云。岂独凡夫。
亦度二乘圣人。二乘既生。况菩萨不生。弥陀以三乘
度生。当无疑惑。既以三乘化导。亦摄无量乘。二经互
卷二十四 第 331c 页 X72-0331.png
通。不言可喻。涅槃云。阐提不入。非阐提不入涅槃也。
问。馀门学道。名竖出三界。念佛往生。名横出三界。所
谓馀门正指教中观行故。参禅称为别传。净土亦云。
径路皆以超越观行故。今云。观即是念。念即是观。直
以台观当之。不反钝置念佛耶。

师云。横竖等论。钞云。如虫在竹。竖则历节难通。横则
一时解脱。谓乐邦与苦域并峙故。曰横也。此是一往
之说。论一心者。横竖皆遍。独净土不具竖。而止曰横。
弥陀经云。其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观经
云。是心作佛。心即佛故。净土惟心。以界曰横。论心岂
不圆具耶。馀门非单指观行。实乃具一切法门。参禅
称为别传者。非五教之所诠。净土亦云径路。岂三观
之所及。今说观即是念。念即是观。举一念即具观行。
以一念超越。即便往生。非观行成就。然后乃生故。知
念不妨摄观。非观行能钝置念佛也。

问。观经疏以十六观通三谛。今以此经。旁通观经。则
入台观门庭。以此经分属圆教。则入事事无碍法界。
然台宗以圆教。独归法华。而第四法界。惟华严有之。
未知台宗三观。得摄法界观否。此天台贤首差别处。
若为会同。

师云。观经疏。以十六观通三谛。今以此经。旁通观经。
亦不妨。以十六观。旁通此经。何以故。弥陀经云。宝网
行树。莲池阶道。悉以金银琉璃玻瓈合成。其佛光明
无量。声闻菩萨无数。复以西方摄。悬鼓岂不具足。一
卷二十四 第 332a 页 X72-0332.png
十六观。似不必入台教门庭。台教当入我之一念。为
径中之径。不亦宜乎。谓此经分属圆教。天台以圆教。
独归法华。钞云。事事无碍。惟华严有之。既云圆教。岂
不摄事事无碍。以事事无碍。标法界观名。岂不摄圆
弥陀分属。如掬海之一滴。不妨同于全潮。天台贤首
与此经疏钞。别而不别。不别而别。非此之谓欤。

问。合论判弥陀净土。是权非实。净名惟心净土。是实
净土。然净名言。菩萨成佛时。直心等众生。来生其国。
是明言摄受众生。死此生彼之事。与弥陀无二无别。
正指往生事相。论中何以分作两橛。疏言。此指事一
心者。岂事一心。便不名惟心耶。

师云。合论云。弥陀净土是权。如云一念至。一心不乱
是权实。净名净土是实。如云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菩
萨成佛时。如云直心等众生。来生其国。是实中权。如
指门必入其室。如入室必由其门。二经大意。不妨互
举。非分两橛也。疏指事一心者。重在持钞云若达此
心。四性不生。与空慧相应。名理一心。此即事而理。安
得不名惟心也。

问。此经言众生生者。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大本乃言。
生彼国者。皆当一生遂补佛处。皆当之义。不止多有。
然则中不胎生等。皆是补处。皆为等觉菩萨耶。

师云。此经言。众生生者。多有一生补处。此多字从近
而言。大本云。皆当一生遂补佛处。此当字。藉远而言。
此经云。其国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华言不退转。岂非
卷二十四 第 332b 页 X72-0332.png
当来遂补佛位。即中下胎生。遂补佛处。益明非是现
称等觉菩萨。良以延促同时。所谓径中之径。于斯益
信矣。

问。单念佛人。不修助因。所谓但得本莫愁末。故云不
修馀行。得波罗密。亦云。即是多善多福。乃诸佛以万
行因华。庄严法身。今念佛所證。止可云素法身抑已
具足万行庄严耶。

师云。单念佛人。不修助因。古人净业中。知识殷勤化
人。念佛同生净土。岂非助因。不修馀行。惟念佛得到
彼岸故。信此一门。即是多善。化彼同类。即是多福。又
夙具种性。即是多善。夙修馀行。即是多福。即此巳具
万行庄严。非素法身也。

问。宗门教人。参念佛底是谁。似与别则公案无二。未
尝回向西方。钞云。体究念佛。与尊宿教人举话头下。
疑情意极相似。此只相似。还是直参谁字。教分四种
念佛。未列体究一门。今以摄持名中。却似经文本无
此意。不应以此入净业门庭。若谓参此话头。悟则心
开。不悟亦不失往生。此为禅宗留一退步。正堕偷心
耳。若谓此疑不破。便不得生。是反不如一直念去。不
起疑情者。虽不开悟。尚得往生也。乃智彻禅师。直以
此作净土正行。慈照天奇毒峰。皆教人参究念佛。此
诸师又何所本耶。云栖若祖诸师疏钞。何不直拈谁
字。若只相似。又更有差别否。其相似不全是处。何不
道破。
卷二十四 第 332c 页 X72-0332.png

师云。宗门教人参究。贵在以期大悟。更不回向西方。
何得言留一退步。不失往生。是居士注脚。非宗门意。
钞中谓。体究念佛参与体者。不容无说。参谓参破。体
谓体贴。体贴亦有伫思之义。宗门必不用。少林云。心
如墙壁。乃可入道。又不与一直念去。较其优劣。云栖
祖诸师。亦是净土一门。收此一类之机。放开一线。道
又何辩相似不相似也。

问。一切国土。惟想所持故。以净想换却妄想。如子忆
母必善想。容仪历历可睹。今持名一门。但令念声相
续。不取相貌。只与读诵无二。心易驰散故。称名方便。
或依出入诸息。以为藉气束心。乃禅经中摄心调息。
诸法。似属小乘。未为第一义谛。将非大心凡夫所当
行持耶。

师云。楞严云。忆佛念佛。谓忆念相继。自得心开。非比
单持名号。至一心不乱。夫读诵者。惟记惟解。持名者
只欲往生。如负重担只欲到家。驰散何有。乃至一心
不乱。非藉气束心比也。生极乐国。如弹指顷。与法华
其疾如风相类。大心凡夫。岂舍此捷径法门。而别求
乎。

问。大本云。若有众生。发一念心。念无量寿。定生彼国。
疏中尅期。止及十念。而不及一念何耶。又念性刹那
生灭。此经七日。定力乃生。则未得禅定者。无分。若此
一念。如一称成佛。释作归命一心。则大本不应系十
念之后。若止如经文。作一念喜爱之心。则与化经言
卷二十四 第 333a 页 X72-0333.png
不动如来佛刹。不以爱恋之心。遂得往者。难易不同。
此则全无定力。亦得往生。其胜方便。又当超越小本
耶。

师云。十念与此本。相互通故。何分优劣。以一念具一
切念故。一念未必为优。以十念即一念故。未必为劣。
是故说一念。不妨十念。说十念。不妨一念。又刹那际
不妨七日。七日不妨刹那际。经云。一念普观无量劫。
无去无来亦无住。或说一念。或说十念。或说七日。或
说多劫。皆如来胜方便故。亦不论定不定喜爱不喜
爱。但一心念佛。无事不办。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更
无疑虑。又何必以难易。较其超越也。

问。此七日若平时。姑置。待临终方念。巳为天如所呵。
今既属平时者。为是七日之后。尽此形寿。更不复乱
耶。为复此后虽乱。终得往生耶。若永不复乱。不应止
名七日。若更乱者。则巳经退。何能感佛现前。

师云。经中云一日乃至七日。是剋期往生。不论临终
平时。一闻佛名。便发猛锐七日。往生者故不论。若未
生者。在无间断念念相续。岂可七日得定再不念佛
名。其执持二字。何以消文。疏中云。执者闻名受之。勇
猛果决。不摇夺故。持者受斯守之。常永贞固。不遗忘
故。何云七日。复随散乱。行者一心正念。更加猛利。以
终身。如初发念顷。何愁佛不感孚耶。

问。钞中明理一心。为观力成就。则体究。全属观门。但
前言妙观难成故。显持名殊胜。今乃复通观法。仍是
卷二十四 第 333b 页 X72-0333.png
定观。胜于持名矣。若云参谁字是体究。则又全属宗
门。且当参话时。不应有念。如知不二寂照难思等。几
许理路可傍。未免两处负堕。义云何通。

师云。前言妙观难成。显持名殊胜。良以娑婆之众。心
多散乱故。持名摄念胜乎观门。今乃复通观法。以观
法是净土法门故。如持一念。不妨具足诸观。读弥陀
经者。西方胜境。孰不冥契。但以执持显胜故。以观境
殊胜。不妨速于持名。以持名径捷。不妨超于观法。两
处义成。何得言堕。若宗门参究。是逗机之法。似不必
与净土和会。如参念佛者是谁。即属宗门。言语道断。
又不可以理路为依傍也。

问。一部疏钞。大意全重理持。则所明持法。最为要害。
今既是持名。复云理观。既是理观。复拈话头。禅净止
观。三法混淆。虽复义理圆融。而行人念不归一。将何
为宗。此与一门。深入专修无间之旨。何复不侔。

师云。疏钞一部。虽则全归理观。如玄谈守约则惟事
持名。文云。举其名兮兼众德。而俱备。专乎持也。统百
行。以无遗。以此则知专贵持名。不妨发明理观。观理
明彻。如膏益火。则更增猛炽也。若单提参究。单论观
理。如华严大部摄无量乘。上根利智。条条是路。亦不
名混淆。但以根器相投。亦吾师翁之善巧耳。

问。疏言一心。即达磨直指之禅。又云。六祖斥无。乃门
庭施设不同。假使才弘直指。复赞西方。则直指之意。
终无由明。既言即是直指。复云。为门不同。是少林与
卷二十四 第 333c 页 X72-0333.png
曹溪。亦复不同耶。

师云。疏言一心者。岂但直指之禅。一大藏教。无不收
尽。即归之直指之禅者。此是。为参究念佛者。说非。为
持名者。发机。门庭设施不同者。正符合。直指之道。亦
非。为持名者。发机。云栖以参究念佛。收之净土一门。
此是广被机宜。看疏钞者。不妨求一门深入。譬夫入
海者。而责之淮济江河深浅广狭。更较其同异。不亦
愚乎。

问。疏指至心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属理
一心。若事一心者。多念止灭少愆。乃又引佛名经言。
一闻佛名。灭无量劫生死之罪。释云。一闻则不待忆
念。无量则不但八十亿劫。然则何必独指理一心也。
觉于此中。自相违碍。又此经亦言闻经闻名。皆得不
退。则一切等閒发愿。散乱称名者。咸不退耶。

师云。果得一心。则不论理事。疏钞谓多念止灭少愆
者。此是就散乱。而藉一心者说也。闻名灭罪。众生在
迷。亦复不知。如地狱闻名。即得究竟。并获往生者。何
止灭罪。盖论众生心力之勤怠耳。大凡教中。论事论
理。论定论散。如用兵之法式。临阵决胜。贵在当人。必
不以法式楷定。然后为正论者矣。

问。枣柏言。华严一乘大道。非往生菩萨境界。何故华
严长子。乃以十愿。导归极乐。如生公说。阐提有佛性
则后出涅槃为證。今行愿全与枣柏不符。则一论宗
旨竟将安归。乃云栖但拈出导归之文。亦不能折枣
卷二十四 第 334a 页 X72-0334.png
柏之误。当知枣柏未易轻诋。今欲和会两义。其说云
何。

师云。枣柏谓华严非往生菩萨境界。为显一乘。不妨
抑彼扬此。普贤导归极乐。正谓摄无量乘故。枣柏为
化大心凡夫。顿入华藏故。普贤是华藏中菩萨。以十
愿。导归极乐者。为三根普利故。如观方入一隅。则十
方普现故。良以大心难发。极乐易生。究竟旨归。彼此
符合。以此则知枣柏。原非错误。云栖安得以是为非
耶。

问。因戒生定。因定生慧。则一心者。自制心始。此中自
当发慧所为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也。天台念佛五门
次第。亦复如是。今以事持属定门摄。理持属慧门摄。
而云事持。未能破妄。利根径就理持。将慧不由定。一
切理路通明。便可当觉路耶。

师云。因戒生定。乃至天台次第。此是教家法则。然亦
有先慧而后定者。如云专持名号。即得往生。自非慧
根深发。莫能信也。云栖以事持。为定门摄。理持为慧
门摄者。此亦教家法则。然事非慧而不持。理非定而
不发。事持既能发慧。安得不破妄耶。又可将一句弥
陀具戒定慧。犹深入理。不可不知。何也。为专持万德
洪名。不生诸恶。岂非戒也。至一心不乱。岂非定也。自
得心开。岂非慧也。念空真。念缘起无生。岂非理也。深
入至理。净土惟心。生彼不离生。此是正觉地。何必舍
事持而入理解。谓之觉路可乎。
卷二十四 第 334b 页 X72-0334.png

问。观虽十六。言佛便周。如经所言。观佛身故。见佛心。
观佛身者。从一相好入。则眉间白毫。可摄念佛三昧。
何故慈云。但教人作莲花开合想。钞中亦止通普观
为助因耶。

师云。观经言佛便周者。佛以法界为身故。观佛身故。
亦见佛心者。谓缘胜境。入实相理故。既从一相好入。
毋论眉间白毫莲花开合。以十六观门。随缘一观。悉
是助因。钞中以普观为助因者。犹为确当。

问。诸经多言。念佛行人。现前见佛。如远公三睹圣相
等。所谓能念佛人。佛住其顶。古德教人。决志求验。正
在平时。今经止言临终佛现。岂七日功成。未能现见。
仅感临终耶。抑必现前见巳。然后临终得见耶。

师云。诸经多言。行人现前见佛。亦有当来见佛之语。
楞严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其必定二字。
深有旨趣。如种谷得谷。必无虚弃之功也。远公三睹
圣像。现前见佛也。净土诸师。临终感佛来迎。当来见
佛也。由此观之。只愁不念佛。不愁行人不见佛也。毋
论平时七日。但一心不乱。专持名号。唤醒自性弥陀。
一切佛菩萨像。皆影现其中也。

问。往生菩萨。心不颠倒故。能预知时至。与本愿相应。
然则坐脱立亡。庶几来往自由。能识死从何去者。何
为古宿全不以此勘验。至云死时何若欲先知耶。

师云。净土菩萨。与宗门坐脱立亡。识得死从何去者。
大不相类。净业行人。尅期往生。预知时至宜矣。宗门
卷二十四 第 334c 页 X72-0334.png
中人知亦可。不知亦可。发明大理。视死生如梦幻。安
得于梦幻中著脚。以生死为实事耶。又当知化仪既
毕。来去自由。此等不思议解脱。惟同道者方知。又何
得与净业。较同异耶。

问。观经十念。论明临终心力猛利。能胜终身行力。乃
大本十念。不言临终。此与观经。为同为别。若此七日。
不必定是临终。则此十念。亦属平时。既非最后大心。
何能化往宝王。论反以一念为正。是义何居。

师云。大本十念。克十念往生。而不克往生者。乃日日
十念。虽不言临终。以至临终明矣。论明临终心力猛
利。此为一等犹豫。行人说恐临终障重。不克往生。以
猛利胜之。能胜终身行力者。此加勉之义。使行人以
遂往生。假如平日猛利。大事巳办者。十念七日。俱不
出一念故。何缘自生疑难。

问。观音势至。同侍弥陀。为西方三圣。观音反闻自性
与今持名一心。总以音闻为教体。正应同属耳根圆
通。又文殊亦发愿往生。何反拣去。势至钞言。耳根不
摄念佛。念佛能摄耳根。是势至。能摄观音。而观音不
摄。势至将持名。不属音闻。而观音不补弥陀为安养
教主耶。

师云。耳根以声尘。旋入念佛。以舌上称扬。然俱属音。
闻出入义别。文殊取一根深入。安得不拣。云栖判根
尘同异。岂可言观音不摄势至耶。如论往生行业。亦
不取耳根圆通。岂势至复不摄观音耶。正所谓打鼓
卷二十四 第 335a 页 X72-0335.png
弄琵琶。非以诸法门。迹上较众圣之所行处也。

问。世尊言。诸修行人。用攀缘心。为自性者。犹如煮沙。
欲成嘉馔。今此念佛心。是攀缘心耶。非攀缘心耶。若
用攀缘心者。一切觉观思惟。皆是生死根本。若非攀
缘心者。何言念性生灭因果殊感。若云此生灭心即
不生灭心者。何云煮沙。此与波水之旨。当自不伦。波
即是水。沙非是馔。大觉立喻。应不雷同。乃法华所云。
若人散乱心。一称南无佛。南能所云。不断百思想。对
境心数起者。又非即用此生灭心耶。

师云。世尊斥世间人。认攀缘心为自性。非斥用攀缘
心入自性。岂不闻。圆觉云。以幻修幻。天台专用六识。
阿难云。供养如来。亦因此心。永退善根。亦因此心。以
此推之。此心亦不恶。可以为入道之玄径。论乎真性。
何用念为论乎。乐土非念莫生。文殊云。念性生灭。此
为选耳根圆通。净业智人安得。随文殊脚跟转文殊。
如修般舟三昧。又当以我念佛。为良导。法华一称。尘
劳起。而佛道成。南能不断妄想兴。而涅槃现。又当留
待别时。向居士一一道破。

问。经末先言不退。后云往生。正以现生取办。超乎馀
教。钞中反开少寿多障。不克往生一路云。于来世得
生。此堕慈照所云。其人自不知我当生净土。却要来
后世。再得生人中也。乃引禅门。才出头来。现成受用
语为證。则何以永明拣去。有禅无净。一流明净业之
谛。当于宗门耶。
卷二十四 第 335b 页 X72-0335.png

师云。经中先言不退。后云往生者。谓先说净土巳生
者。后云念佛必定往生。非现生取證也。钞中开少寿
多障。为多障行人不信决定往生。如信者则不障矣。
来世得生者。谓不信。闻名亦种下。来世种子显。闻名
殊胜。超乎馀教故。不堕慈照之语。永明抑扬之说。单
扶净土一路。将宗门推向。万丈深坑。亦不为分外禅
门有。三生打彻故。云才出头来。现成受用。又何劳逐
句。与净土合辙。

问。准提密圆与华严显圆。并属第一。疏云。持名功德
犹胜准提。今念佛人。尽此报身。方得往生。所證极果。
仅至上品。何以不如准提所开。不转肉身。便得往诣
十方净土。只于此生。得證佛果耶。

师云。佛所设教。为当机者极成。如此土释经者。亦复
如是。天台归圆法华。李长者亦多料拣。李长者必看
天台三大部。天台未见李长者合论。若见时。又不知
当何如。华严准提及净土法门。各有所主。不可逐一
比况。古德云。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似
不必向迹上追寻。夙具灵根者。才闻著一言一句。便
有出身路。所谓大藏小藏。从自心中流出。岂可以部
帙。较优劣耶。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二十四
卷二十四 第 335c 页 X72-033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