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愿力品第六¶
愿力品第六¶ 第 321b 页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二十二
住博山法孙 弘瀚 汇编
首座法孙 弘裕 同集

宗教答响二

** 愿力品第六

问。发菩提心。最胜功德。利他自利。为菩萨行。如诸比
丘对佛菩萨。发大誓愿。为是义故。其如宰官当权住
世。一切易办。至或卑微分力歉薄。作何愿力。而为功
德。

师云。法门无量。愿为先导。世出世法。无愿不成。愿者
好也。欲也。欲舍离一切恶法故。欲破除无明结使故。
欲入诸菩萨甚深法门故。欲广行善法。饶益有情故。
欲化诸众生。同成佛道故。若无有愿。如画无胶。如马
无辔。如陶家器。虽成其坏。未经火煅。终不堪用。是故
初心学者。及诸菩萨。以愿为基本。故更以弘誓坚之。
弘者广也。誓者制也。以弘誓愿。广制其心。令无退堕。
释迦大师因地中。发四弘誓愿。谓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
成。然发愿度生。必能自度。入此法门。烦恼自断。法门
自深。佛道自成矣。发此誓愿。须以勇猛智力。资以自
愿力品第六¶ 第 321c 页 X72-0321.png
强。如有力人无有怯弱。无有退转。径入佛道。斯誓愿
最为有力也。是故金刚藏菩萨。于华严会上。令诸菩
萨忆念本所誓愿。普大饶益一切众生。皆令得入不
思议智慧之门。又诸菩萨。因地有大智力。发大誓愿。
谓能摧怨敌故。不可屈折故。知是处非处。无因恶因
等。儒云终日乾乾。此亦刚毅之象。以自强不息。而入
道故。初心者。勇猛智力。降伏魔外。入深法门故。若无
愿力者。譬如种子无阳。悉烂坏故。此愿力非但比丘
能发。诸宰官亦当发。岂伹宰官有权位能发。即一切
长者居士。乃至最卑微无势者。皆悉当发此誓愿。自
度度人。将所修功德。悉皆回向大地众生。同成佛道。
此即觉心。觉心者即菩提心也。此心不可分发。当全
发。又不可间发。当时时发。数数发。对佛发。对菩萨发。
对圣僧发。对善知识亦发。对一切僧友。及有情。一切
众生前。悉当发。以此大心。直至成佛。皆愿力故。故知
愿力乃佛法先导。如有一人。我欲参禅。决不退堕。即
愿力故。岂但善愿。即世间所欲。皆以愿力成故。昔有
一推车人。不信佛法。一日推车。至塔边过。见火烧宝
塔。心不忍坏严饰故。进前救之。巳戏发愿言。佛说有
果报法。我救此宝塔。愿我来世。为一最长大有力者。
舍此身巳。即生阿修罗道。其身最长大而有力。此戏
发愿。亦满足不虚。况真实心。至诚心而发愿。无有不
满足者。如初心发愿。慎不可生卑劣想。当发菩提心。
凡所修最微善根。及最殊功德。悉皆发愿。回向于大
愿力品第六¶ 第 322a 页 X72-0322.png
地众生。同成佛道。纵于其中。颠倒退堕。亦藉愿力相
资。如无目人有牵引者。能前进故。修净土者。以信行
愿为资粮。参禅者。安得不以愿力为导引耶。在家欲
舍尘劳。欲离火宅。欲出生死。欲免轮回。非愿力坚强。
则不能也。是故当发大愿。岂以卑劣。而不发大心乎。
若达平等实相。一微细众生。与毗卢遮那佛。等无有
异。华严疏谓。遮那如来入一微细众生身中入定。全
身不散。此众生不觉不知。谓佛生同体故。理无分齐
故。维摩经谓。供养难胜如来。与最下乞者等。斯达实
相之理。无所分别。以此观。人有贵贱。位有尊卑。而心
无高下也。是故当发大心。以愿力维持。直成佛道。似
不可须臾有间然也。

** 忏悔品第七

问。忏悔二义。槩括过未众生恶业。宜于自心皆悉忏
悔。今如请僧礼拜求忏。或复持般若诸经。皆忏悔义。
又复自心朝夕忏悔。此于法中。是一是二。有浅深否。

师云。业系之身。众苦逼迫。五阴炽盛。六贼交侵。心识
奔驰。无暂停息。起十恶之业因。偿无穷之苦果。贪嗔
痴爱。犹如猛火。妄言绮语。疾于迅流。造杀盗淫。无底
畔之深坑。著见慢眠。没涯岸之苦海。起六十二种邪
见。成八万四千障门。障菩提心。障菩提道。障菩提行。
障菩提愿。轮回三有。不闻佛法僧之洪名。汩没四生。
那识过现未之报应。殊不知因连于果。果彻于因。因
果相詶。丝发不爽。因微果炽。慎身分造十习之愆。作
愿力品第六¶ 第 322b 页 X72-0322.png
少偿多。故地狱有六交之报。若不痛申忏悔悛革前
非。互造互偿。无有穷巳。夫忏者。梵语忏摩。此云悔过。
忏谓永断未来非。悔谓耻心于往犯。故云巳作之罪
愿乞消除。未来之非更不敢造。洗心忏悔者。有二种
义。一者理忏。二者事忏。理忏者。如云罪从心起将心
忏。心若灭时罪亦亡。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
忏悔。又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
日能消除。如云罪从业起。业从心起。心既无生。罪将
安寄。良以众生业累深厚。刹那静念。倏忽万端。若不
深达实相之理。难以去除。不究缘生之法。何能灭罪。
永嘉大师云。观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真
实究理。惟参禅一门最为确当。单提一句话头。大理
不明。如丧考妣。果有如丧考妣之心。自然识浪不生。
业不能系。不然则遏捺妄心。令妄不起。谓之心亡。谓
之罪灭。大似隔[革*(华-(十*〡*十)+(人*〡*人))]抓痒。欲灭罪愆。欲了生死。欲出轮
回。无有是处。又如一心念佛。并修止观法门。深达实
相。皆可灭罪。惟参禅一门。最为超拔。似灭罪疾。又不
可以诸法门为比对也。二者事忏。谓端对圣容。广陈
供养。散花行道。称佛洪名。五体投地。如大山崩。发露
披陈。求哀忏悔。或礼梁皇法华等忏。或礼千佛名经。
皆忏悔意。或七日乃至四十九日。百日三年。现诸瑞
像。乃能灭罪。此在自已力行。或自身德薄行浅。请戒
德名僧。二十四位。至四十八位。一百八位。铺设斋筵。
亦当灭罪。如目连尊者。自不能救母。佛今于僧自恣
愿力品第六¶ 第 322c 页 X72-0322.png
日。供养众僧。及礼众僧足。其母当日灭罪。脱饿鬼苦。
此仗修行之力。忏主敬众僧。当作佛想。即得灭罪。不
可生怠惰心。轻慢心。如生此等心者。岂但不灭罪。只
恐反得罪。如请无戒行赴应演教之僧。斯即舍财功
德。僧尚得罪。非能与忏主灭罪也。又此忏悔一门。思
地狱苦。发菩提心。生大恐惧。生大惭愧。念地狱饿鬼
畜生道无边众生之苦。当为彼等。同求忏悔。脱恶道
苦。餐佛乘乐。使地狱空。不为我一人得出离故。此即
菩提心。若发此心。刀山剑树尽作香林。炉炭镬汤皆
为净土。则无恶不去。无罪不消也。又忏悔者。思生死
无常苦空无我。一息不来。刹那异世。设堕恶道。苦不
可言。惧恶道苦。发菩提心。深心忏悔。如彼怖王惧死。
则无罪不灭也。怖王者。佛灭度一百年。波吒梨城有
王。名阿育。此云无忧。深信佛法。有弟名毗多轮。此云
除忧。深著邪见。信诸外道。无忧王悯弟邪故。遂设方
便。语大臣言。我今洗浴。入彼浴室。脱天冠衣服等。汝
当以我服饰。庄严我弟。令登王位。臣如教巳。弟方登
座。王出见弟。即命杀之。大臣等白王言。是王亲弟。愿
王息怒舍过。王言。是我亲弟。于七日中。暂与国事令
其作王。待七日满。即当杀之。即以种种妓乐及诸䌽
女。供给侍卫。一切臣民。皆往问讯。行杀之人执刀门
立。日日白王。一日巳过。六日当死。如是乃至六日巳
过。馀一日在。至第七日竟。大臣诸人。将王弟共往阿
育王所。问弟言。汝七日为王。百种妓乐。皆恣汝意。无
愿力品第六¶ 第 323a 页 X72-0323.png
数众人。日日问讯咒愿于汝。汝好见闻否。弟答云。我
为畏死。心怖惧故。都不见闻。复以偈答曰。我于七日
中。不见不闻声。不嗅不尝味。亦不觉诸触。我身庄严
具。及诸䌽女等。思惟惧死故。不知如此事。妓女歌舞
声。宫殿及卧具。大地诸珍宝。初无欢喜心。以见行杀
者。执刀门外立。又闻摇铃声。令我怀死畏。死橛钉我
心。不知妙五欲。既著畏死病。不得安稳眠。思惟死将
至。不觉夜巳过。我今归依佛。佛面如莲花。天人所归
依。无漏法及僧。时王见弟回心归向三宝。心大欢喜。
种种软语。安存其弟。若忏悔者。有如此怖死之心。于
世间境。缘五欲妙乐。心不贪染。又观缘生之法。毕竟
无我。谁为造者。谁为受者。心本不有。罪性自空。斯谓
真忏矣。又当翻前恶境。断相续心。自愧尅责。将巳作
之罪。发露披陈。不复覆藏。称十方诸佛洪名。观罪性
空。不于幻化场中复造恶业。而明信因果。守护正法。
如此则无恶不消。无罪不灭。自忏他忏。一二浅深。俱
不可得也。

** 福报品第八

问。作福求报。此最劣根。然不作福。复何望报。今如罪
福。皆繇自心。种种报定差耶。

师云。福罪报应。如影随身。如空答响。如人挑担。重者
先坠。求其丝毫远离。了不可得。又安可求报耶。然诸
佛悉具二严。谓福足慧足。而因地必当先布福田以
资慧种。福缘深厚。自得心开。非求报也。佛开六度。而
愿力品第六¶ 第 323b 页 X72-0323.png
启万行。檀波罗密者此云施。而施者。达三轮体空。斯
不望报。报自随之。尸波罗密此云戒。羼提波罗密此
云忍辱。毗梨耶波罗密此云精进。教中谓此四者悉
修福。后二度云慧。谓禅与般若。前四度皆含智慧。若
无智慧。安肯行布施及精进耶。然诸佛以此而證涅
槃。菩萨以此而行万行。非求报也。实庄严法身。资养
性地。祇施之一法。直至菩提。况馀度乎。良以行人广
行六度。必以愿力相资。悉皆回向无上菩提。不求馀
果。如布施一法。诸佛因地。莫不皆然。后得净佛国土。
富有法财。非求报也。昔摩诃迦叶尊者。为煅金师。善
明金性。使其柔伏。付法传云。尝于久远劫中。毗婆尸
佛涅槃后。四众起塔。塔中像面金色有缺坏。时有贫
女。将金珠往金师所。请饰佛面。既而因共发愿。愿我
二人。为无姻夫妇。以是因缘。九十一劫。身皆金色。后
生梵天。天寿尽生中天摩竭陀国婆罗门家。名曰迦
叶波。此云饮光胜尊。盖以金色为号也。繇是志求出
家。冀度诸有。佛言。善来比丘。须发自除。袈裟著体。常
于众中。称叹第一。乃至付法传衣为西天初祖。此因
果历然。以严饰金故。而得身有金光。以愿力相资。而
證极果。此不求报。而报自至。非求报也。余尝评之。菩
提心如种子。福如雨露良田。恶如火𦦨刀斧。假如种
苗生发之时。必得其雨露水土。方可成就。或遭其火
烧刀斫。又安可植耶。如成栋梁之材。刀斧俱非。水土
亦无用矣。七佛偈曰。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
愿力品第六¶ 第 323c 页 X72-0323.png
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愚者谓善
恶俱幻。造诸恶业。似不相妨。殊不知幻人相织幻轮
围。幻业能招幻所治。又云。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
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如成
栋梁。则不用刀斧水土。如佛成道时。无边刹土。万德
庄严。皆自心现量。悉无始巳来善根之所成就。故云
报圆极果岂非报。但因地中无求报之心耳。世间人
所行善恶。毫发不爽。昔西域一樵夫。卖柴于市中。逢
一僧。将卖钱悉皆施与。遂此施心欢喜无量。行廿馀
里。舍此报身。后生人道。为大富长者。其廿馀里。金银
宝藏。自然涌出。斯施利甚微。而施心胜故。感报亦胜。
以此观之。不求福报。不可不作福。如不作福。生世贫
穷。为人役使。良可悲夫。或有引达磨大师。初见武帝
时。帝问曰。朕即位巳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
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
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
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
世求。斯皆深达法性入理之谈。岂可以修行分中而
废其因果耶。如未成佛时。人天小果。而不修者。是智
耶愚耶。国王大臣。人小果也。梵王帝释。天小果也。此
无殊因。焉有胜报。但随业缘受之。非求报也。然自心
之因。自心之果。如贪报地狱。嗔报饿鬼。痴报畜生。善
恶相杂。报以修罗。五戒人身。十善天道。财施者舍悭
贪而得富。法施者适机感以传灯。此种种报缘。而有
愿力品第六¶ 第 324a 页 X72-0324.png
差别。非心外之境也。

** 释疑品第九

问。信心不具。大愚痴暗。近复始信。终成破毁。此何义
耶。良由业识易发现故。以何熏习而种善根。即如上
所陈诸义。能坚行之。永不坏否。

师云。不发信心。为障缘深故。如住世间者。自言我得
安身法。不必天地之盖载。阴阳所运行。非痴暗而何。
佛统华藏世界。如日月照临。十二类众生。皆生于此。
长于此。佛以慈光。照众生故。佛以悲心。及众生故。而
不信有佛。是报恩乎。是背恩乎。直饶不生信。不信因
果。不信报应。不信有佛。堕地狱。生饿鬼。于畜生道中。
千万亿劫。跳出不可思不可议世界之外。又何曾出
得世尊化育中耶。或始信者。藉少善因。终毁者。恶缘
障故。欲洁而偏染。欲进而偏退。非净白心体有染退
义。是熏习障缘。出种种邪见。以邪见故。而生退毁。退
毁有二种义。一者因退。失信心。自惭自愧。自羞自耻。
遇同法门行道者。不欲见之。二者繇惭愧故。遮掩羞
耻。而生毁谤。或云。至道渺茫。无所见故。或云。诸佛菩
萨过去巳久。今归向者是虚设故。或云。主法者不清
净。自不清净。云何教人。或云。清廉之士应见富饶。而
贫穷故。行善之人应见顺适。而轗轲故。贪婪之徒应
见贫穷。而富饶故。行恶之者应见轗轲。而顺适故。以
此四种。生疑生谤。使恶法流行。善门掩闭。殊不知。道
不远人。而人自远。非渺茫故。又当知。人人具有佛性。
愿力品第六¶ 第 324b 页 X72-0324.png
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又云。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
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傅大士偈云。夜夜抱佛眠。
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终日不曾离。
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祇者语声是。以此观之。佛
菩萨现在。非久灭度故。主法者自不清净。皆自不清
净。而见他人不清净故。岂不见。六祖大师云。若真修
道人。不见世间过。又云。他非我不非。我非却是左。若
果是道人。如同学百人中。以最善慧者为师故。如同
辈中无人。以住持法门为师故。如住持无人。以天下
善知识为师故。如天下善知识中无人。以释迦老子
为师故。释迦佛是主法者。是清净者。当无疑惑。思之
可见。又廉者贫而善者轗轲。贪者富而恶者顺适。以
三世推之。丝发不爽。岂但三世。千万劫之上下。亦有
报也。

昔阿难尊者病痈疽。大众惊疑。佛命医者剖开。以药
敷治。仍说多劫中因缘。示之以偈曰。假使经百劫。所
造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又五通仙人受
报偈曰。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
不受报。以此则知。清廉受贫。前生多悭吝故。善者不
如意。前生多恶因故。贪者受富。前生多惠人故。恶者
得顺适。前生多和合人故。今生善恶贪廉。报之以将
来。知是几多劫数也。自退者。虽堕地狱。非罪犹轻。生
毁谤而伤于法门者。生十方阿鼻地狱。世界坏。复寄
他方地狱受苦。深可怜悯。悲夫。又云。业识易发现。以
愿力品第六¶ 第 324c 页 X72-0324.png
何熏习。而种善根者。以信向法门。是舍恶趣乐。最捷
最径。而种善根。信向三宝。有大慈故。爱惜众生。有大
悲故。救护众生。而种善根。信善恶因果。如影随形。必
詶偿故。而种善。根信诸大乘经典。必脱苦海。必到彼
岸。而种善根。信念佛一门。必见佛必成佛。如下种喻。
因真果真。必生净土故。而种善根。信参禅必悟大理。
必了生死。必脱轮回。说法度人。无有穷巳。诸善知识
大有样子故。而种善根。又果能具行上来所陈诸义。
永不退轮。此现世即名肉身菩萨。诸天善神。常为之
拥护。诸佛菩萨。常为之加庇。为人天眼目。为苦海舟
师。凡有一言一句偈。投入有情八识田中。如食金刚
喻。肚肠穿坏。金刚不坏。况自有坏乎。凡有疑者。教中
喻曰犹豫。其犹豫之心。疑自疑他。能障道故。疑自者。
谓根机劣弱。难以入道。殊不知。衣中之宝。肘后之符。
彼既丈夫。我胡不尔。疑他者。当信诸佛法教。皆真实
语。见闻思者。深入法趣。以四摄法。广度众生。达法性
空。无众生可度者。是入金刚三昧也。

** 回向品第十

问。万法归一。是大总持。以上诸门。方便究竟浅深大
小。为不同耶。并乞慈旨。说回向义。

师云。万法归一。是大总持。谓一法总持一大藏教。如
佛所说八万四千法门。当求一门深入。以一门故。摄
一切法。故云。一字法门海墨书而不尽也。以上诸门。
虽方便究竟浅深大小不等。只将一句话头。真参实
愿力品第六¶ 第 325a 页 X72-0325.png
究。一切法门无不收尽。参禅彻法身真理。法身理者。
无分齐故。欲生净土。而净土居法身之外乎。欲究向
上一事。知毗卢有师。法身有主。离佛而求师主者。是
大不然。念佛而求见佛。亦观机之说。殊不知通身是
佛。旧佛新成。念佛见佛之义显矣。而不名念佛。意在
向上一路也。坐断十方。而不名净土者。意在密移一
步也。如究理之人。念不分散。不但不分散。而逼拶入
理。念不生故。诸念不生。岂非止耶。全身入理。心境旷
然。岂非观耶。具足止观二法。而不名止观。意在禅那
也。又诸念不生。恶无繇起。恶既不起。岂非戒乎。全身
是戒。而不名戒者。谓无所犯而曰持。是好肉剜疮也。
身不我有。求其根尘器界。了不可得。将谁为能施。孰
为所施。既无能所。亦无身外众生而受施者。而来乞
者。又云。见色非干色。眼布施也。闻声不是声。耳布施
也。香臭不交。鼻布施也。啖不知味。舌布施也。无男女
之分。无涩滑之相。身布施也。理无明彻。心不外缘。意
布施也。废寝忘餐。不惜身命。全正报布施也。心外无
境。法戒理成。全依报布施也。然不名布施者。谓诸法
实相。无能所施之心也。发大勇猛。苦乐不受。寒暑不
迁。直究根源。以期大悟。期者愿也。勇者力也。其愿者。
虽百千障。而不能退屈也。其勇者。虽魔外侵扰。而不
能折伏也。自非愿力坚持。安能成个铜头铁额底汉
子。而不名愿力者。是居正法而不彰导引赤帜也。如
肯心力究。是大福人。非世间福可比也。不求天乐。非
愿力品第六¶ 第 325b 页 X72-0325.png
梵王福可比也。通身福缘。过三禅天乐。如入大海者。
通身是水。而不别求水。参禅者。通身是福所资持。而
不别求福。谓其福利广也大也。而不名福报者。如宴
居者。忘情绝念。不见有身。又岂曰身调适。参禅人是
大福报。又岂别曰福报也。信此一句话头。是出生死
关键。破尘劳利器。而诸疑尽释。又岂待别释疑乎。将
此一字法。不为已求。总皆回向大地中幻化有情。同
登觉岸。此禅正意也。行愿品中说回向意。经云。从初
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
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
皆悉不成。所修善法。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
开示人天涅槃正路。此回向愿力。则横遍竖穷。同志
者。当勇猛。以所修善根。回向于大地众生。不可生懈
惰想。诸菩萨见众生苦恼。以身代受。况惜自已善根
耶。经云。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
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
上菩提。代受者。与物为增上缘。或留惑润生。受有苦
身。为物说法。令不造恶。因亡果丧。即名为代。是菩萨
以善根回向。利有情故。使彼离苦趋乐。非以现身代
众生受苦。纵代之。又安能普利耶。若菩萨为众生说
法。了蕴界空寂。恶无繇生。求其生相。亦不可得。或顿
入圆明。远离地狱饿鬼等。菩萨有大愿力故。即名普
代众生苦也。又回向者。必须先有所修善根。将自已
所修善根。回向于大地有情。同离苦趣。同生净土。同
愿力品第六¶ 第 325c 页 X72-0325.png
成佛道也。或但愿自利之事。似不必回向。我自未种
善根。欲利生。亦当以愿力相资。愿与回向。合一之道。
无分别也。复以此流布居士所问博山所答。悉如梦
幻。无能所故。以无能所善根。普皆回向大地中梦幻
有情。同成佛道。同入无馀涅槃。十类众生灭度尽。而
不见有灭度之者。方入斯罗陀尼法门无尽藏三昧
也。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