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1a 页 WYG0471-026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舆地广记卷五
            宋 欧阳忞 撰
  四京
东京开封府今治开封祥符二县春秋时为卫陈郑三
国之境战国时属魏秦属三川郡汉属陈留河南颖川
淮阳郡东汉改淮阳为陈国晋属陈留荥阳𨽻川元魏
属陈留许昌东魏分置开封郡兼立梁州北齐罢开封
卷五 第 1b 页 WYG0471-0262b.png
郡后周改梁州为汴州陪开皇初罢陈留郡大业初罢
汴州分入荥阳等郡唐武德四年复立汴州开元中为
河南采访使治所兴元元年自宋州徙宣武军于此以
刘玄佐为节度使梁以州建国升为东京开封府后唐
复为汴州宣武军晋复升为东京开封府汉周及皇朝
因之今县十四
赤开封县二汉属河南郡晋属荣阳郡东魏置开封郡
北齐郡郡废随属荣阳郡唐武德四年属汴州正观元
卷五 第 2a 页 WYG0471-0262c.png
年省延和元年新浚仪尉氏复置移在郭下与浚仪分
治有汴河盖古茛荡渠也首受黄河水隋炀帝开浚以
通江淮漕运兼引汴水亦曰通济渠皇朝元丰中导洛
通入谓之清汴有惠民河浚沟其地则卫诗所谓浚郊
浚都者也有蓬池亦曰逢泽故卫国之匡地竹书纪年
云梁惠王发逢忌之薮以赐民即此唐天宝元载更名
福源地禁渔采有沙海战国策颜率言大梁之君臣欲
得九鼎谋于沙海之上在此蓼堤梁孝王筑东至睢阳
卷五 第 2b 页 WYG0471-0262d.png
长三百里有吹台今曰繁台本晋师旷作之梁孝王增
筑焉
赤祥符县本大梁魏惠王所筑惠王六年自安邑徙都
于此故亦曰梁惠王竹书纪年云惠王为大沟于此郛
以行圃田之水县北有浚水像而仪之故谓之浚仪秦
始皇二十三年攻魏引河水灌地而拔之二汉属陈留
郡晋及后魏因之东魏兼立梁州后周改为汴州隋开
皇初郡罢大业初州罢属荣阳郡隋末浚仪故县为李
卷五 第 3a 页 WYG0471-0263a.png
密所陷县人王要汉师豪族置县于今所而自为令唐
高祖因立汴州以要汉为刺史武德四年移县于州北
正观元年复移州西皇朝大中祥符二年更名有夷门
山夷门者大梁城之东门也魏人侯嬴抱关于此有蔡
河盖古琵琶沟也有广济河金水河有寒泉阪卫诗所
谓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畿尉氏县古狱官曰尉氏此本郑狱官尉氏之邑二汉
属陈留郡晋及元魏因之东魏属开封郡北齐省隋开
卷五 第 3b 页 WYG0471-0263b.png
皇六年复置属颖川郡唐武德四年置洧州正观元年
州废汴州有惠民河长明沟三亭冈魏范睢与秦使王
稽期于三亭之南即此有制泽陂左传注荣阳宛陵县
东有制泽亦一宛陵地也
畿陈留县留本郑邑后为陈所并故曰陈留有莘城国
语谓之莘墟汉武帝元狩元年置陈留郡晋为陈留国
治小黄而省陈留县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属梁郡唐属
洧州小黄县汉高帝于此兵败母时兵死后招魂葬号
卷五 第 4a 页 WYG0471-0263c.png
昭灵后其处曰小黄园汉亦曰小黄县故城在县东北
二汉属陈留郡晋及元魏因之北齐省有皇恒山狼丘
汴河睢沟其水首受莨荡水东入泗
畿雍丘县故杞国姒姓周武王封禹后东楼公先春秋
时徙鲁东北二汉属陈留郡曹操围张超于此城晋亦
属陈留东晋祖逖镇此以禦石勒元魏置阳夏郡随开
皇初郡废十六年置杞州大业初州废属梁郡唐武德
四年复置杞州正观元年州废属汴州圉废镇本汉圉
卷五 第 4b 页 WYG0471-0263d.png
县属睢阳国故城在东南翟义兴兵王莽遣孙建击之
于圉地义师大败积尸万数立为京观东汉及晋属陈
留郡元魏属阳夏郡北齐省隋开皇六年复置曰圉城
属梁郡唐正观元年省汉外黄县故城在东二汉属陈
留郡晋属陈留国元魏省北齐复置隋属济阴郡唐正
观元年省有葵邱齐桓公会诸侯于此
畿封丘县古封父之国左传所谓周以封父之繁弱赐
鲁是也二汉属陈留郡晋及元魏因之北齐省隋开皇
卷五 第 5a 页 WYG0471-0264a.png
十六年复置属东郡唐属汴州亦汉平丘县地有黑山
白沟河封丘台期城黄池吴王夫差会诸侯于此
畿中牟县赵襄子时佛肸以中牟叛置鼎于庭不与已
者烹之赵献侯自耿徙此二汉属河南郡晋及元魏属
荥阳郡东魏置广武郡隋开皇初郡废改中牟曰内牟
属郑州十八年改内牟曰圃田唐武德三年复曰中牟
亦属郑州梁开平元年来属后唐同光初还之晋天福
中复来属北十二里有中牟台是为官渡城曹公袁绍
卷五 第 5b 页 WYG0471-0264b.png
相持之所有圃田泽为豫州之薮有汴河郑河
畿阳武县两汉属河南郡晋元魏属荥阳郡东魏属广
武郡隋唐属郑州梁开平元年来属有博浪沙张良击
秦始皇之所有黑阳山黄河汴河白沟
畿酸枣县战国时尝为韩所都刺客聂政为阳严仲
子杀韩相侠累于此秦拔魏置县汉因之以其地多酸
枣因以为名属陈留郡东汉晋因之元魏属东都北齐
省隋开皇六年复置属荥阳郡唐属滑州梁开平元年
卷五 第 6a 页 WYG0471-0264c.png
来属唐同光初还之晋天福中复来属有土山黄河金
堤汉文帝时河决金堤即此有酸枣台有延津袁绍渡
津南立壁以拒曹公绍将淳于琼宿乌巢在县东为曹
公所袭破之于此
畿长垣县本卫之匡邑孔子畏于匡者故城在今县南
春秋会于匡即此地二汉为长垣县属陈留郡晋属陈
留国元魏属东都隋开皇十六年改曰匡城属滑州唐
因之梁复曰长垣来属后唐又曰匡城皇朝复为长垣
卷五 第 6b 页 WYG0471-0264d.png
水刁河汉长罗县故城在东北古蒲邑在此子路
为之宰
畿东明县本汉东昏县属陈留郡王恭改曰东明东汉
复曰东昏后省为东明镇皇朝建隆四年升为县济阳
镇本济阳县二汉属陈留郡南顿君为令生光武于县
舍晋属陈留郡元魏属阳夏郡隋属济阴郡唐正观元
年省入宛句皇朝建隆四年来属
畿扶沟县县有扶亭又有洧水沟故以为名汉属淮阳
卷五 第 7a 页 WYG0471-0265a.png
国东汉属陈留郡晋省元魏复置东魏属许昌郡隋属
颖川郡唐属许州梁开平元年来属汉新汲县故城在
西本郑之曲洧左传诸侯伐郑自祁童至于曲洧是也
畿鄢陵县本郑地春秋郑伯克段于鄢即此战国谓之
安陵二汉属颖川郡晋元魏因之东魏属许昌郡北齐
省隋开皇七年复置属许州十六年置许州大业初州
县废属颖川郡唐属许州梁开平元年来属后唐同光
初还之晋天福中复来属有祁耶山洧水白亭
卷五 第 7b 页 WYG0471-0265b.png
畿咸平县汉为陈留扶沟二县地后为通许镇皇朝咸
平五年外为咸平县有牛首城春秋诸侯伐郑师于牛
首有裘亭
西京河南府周武王克商定鼎于郏鄏成王卜涧水东
瀍水西而作洛邑谓之王城今皇城是也又卜瀍水东
而作下都以迁商顽民谓之成周今洛阳故城是也平
王避犬戎之难乃自丰东迁而居王城至敬王与子朝
争立子朝据王城于是晋魏舒合都侯之大夫城成周
卷五 第 8a 页 WYG0471-0265c.png
以居敬王至考王封弟桓公于河南以续周公之官职
其后遂为西周即王城也桓公之孙惠公又封少子于
巩号为东周王赧时东西周分治王赧徙居西周秦灭
二周置三川郡谓伊洛河也秦亡项羽立瑕丘申阳为
河南王汉高帝取之置河南郡亦属弘农颖川帝始欲
都此感奉春君之言而止光武中兴都雒邑置河南尹
兼置司隶魏晋因之兼置司州后为刘聪所陷东晋末
颖川刘裕再克河洛建置郡府终不能有后魏孝文乃
卷五 第 8b 页 WYG0471-0265d.png
代徙(阙/)   置河南尹并司州东魏置洛州北齐后
周及隋皆因之大业初年作新都改曰豫州三年复为
河南郡唐平王世充置洛州显庆二年升为东都开元
元年改为河南府天宝元年曰东京梁唐晋汉周常以
为都梁开平元年改为西京后唐为洛京晋为西京汉
周及皇朝皆因之今县十五
赤河南县古郏鄏地周武王迁鼎成王卜宅是为王城
平王东迁居之后为西周君所封二汉为河南县魏晋
卷五 第 9a 页 WYG0471-0266a.png
以来因之隋自洛阳故城移都城于此郡遂徙焉唐因
之有阙塞山俗曰龙门有伊洛涧瀍四川汉榖城县在
西北北齐常山王演筑以拒周师又筑孝水戍在县西

赤洛阳县本周下都商顽民所迁是为成周城中有狄
泉敬王避子朝之难居之秦晋三川郡兼封文信侯吕
不韦楚封瑕丘申阳为河南郡东汉魏晋元魏皆魏晋
元魏皆为帝都东魏置洛阳郡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
卷五 第 9b 页 WYG0471-0266b.png
移都城于河南县而洛阳县亦徙在都城中其故城遂
空皇朝熙宁八年省入河南元祐二年复置鱼豢曰汉
火德火忌水故光武去水而加佳魏土德土水之母也
故除佳而加水有北邙山魏明欲平之令登台见孟津
辛毗谏乃止东魏高欢破宇文泰军唐史思明败李光
弼军皆在此有金墉城在故城西北角魏明帝所筑有
汉平阴县故城在县北五十里魏文帝改为河阴后魏
尔朱荣举兵入洛朝士三千人遇祸于此
卷五 第 10a 页 WYG0471-0266c.png
赤永安县本巩缑氏登封三县地近世为永安镇属巩
皇朝景德四年升为县有少室山凤台山轘辕山青龙

畿偃师县帝喾所都亦古亳邑也商有三亳成汤居西
亳此即也至盘庚又自河北徙治于此亳商家从此而
改国号曰殷周武王伐纣而还欲示休戎之意名为偃
师二汉属河南郡晋以来省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属河
南郡自晋之有尸乡田横自刎处缑氏镇古滑国(原/阙)
卷五 第 10b 页 WYG0471-0266d.png
为缑氏县属河郡自晋至唐因之皇朝熙宁八年省(原/阙)
偃师有缑山王子晋控鹤上升之所有黄河曲洛
畿巩县春秋时巩国战国时东周居此二汉属河南郡
晋元魏因之东魏属成皋郡北齐省隋开皇十六年复
置属河南郡唐因之有洛口仓为李密所据(原/阙)汉平县
故城在西北俗谓之小平其北有小平津
畿登封县汉武帝登中岳少室汉书在山下闻有言万
岁云于是以三百户奉祠命曰崇高邑属颖川郡东汉
卷五 第 11a 页 WYG0471-0267a.png
省入阳城东魏分颍阳置堙阳县隋开皇六年改曰武
林十八年曰轮氏大业初曰嵩阳属河南郡唐万岁登
封元年更名登封属河南有嵩高山禹贡所谓外方山
有阳城山禹避舜之子于此二汉为阳城县属颖川郡
元魏置阳城郡隋唐皆属河南万岁登封元年更名告
成天祐二年改为阳邑后省有箕山昔尧将逊位许由
耻之逃隐于此立许由冢有测景台昔周公以土圭测
日景求地中以阳城为地中焉汉纶氏县故城在西南
卷五 第 11b 页 WYG0471-0267b.png
畿颖阳县二汉为轮氏县地晋省之后魏改曰临武后
周省之唐载初元年析河南伊阙嵩阳复置临武县属
河南府开元年五月更名颖阳皇朝熙宁八年省入登
封元祐二年复置有箕山颍水
畿新安县昔项羽坑秦降卒二十万于此二汉属弘农
郡晋属河南郡东魏置新安郡后周置东垣县隋仁寿
四年省新安入东垣大业初更名新安属河南郡唐因
之有汉函谷关武帝元鼎三年杨仆以有功耻为关外
卷五 第 12a 页 WYG0471-0267c.png
人乃上书乞移关于新安以家财给其费后周武帝保
定中改关城为通洛防以备齐寇有缺门山金谷水
畿渑池县有古东西俱利二城秦昭王与赵惠文王相
会渑池蔺相如劫秦王令为赵兵鼓缶处盖云秦赵(原/阙)
利也汉晋属弘农郡元魏置渑池郡后周及随属河南
郡唐因之有天坛山广阳山渑池水
畿永宁县本汉宜阳渑池属弘农部后因置熊耳县隋
耳县隋因之属河南郡义宁二年更名永宁西北有二
卷五 第 12b 页 WYG0471-0267d.png
岭山连入峡石界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其北陵文王之
所避风雨春秋晋襄公败秦师于殽又有回溪冯异处
俗名曰坑长四里阔二丈深二丈五尺自汉以前道皆
由此建安中曹公西征巴汉恶南路之险更开北道自
后行旅率多从之有熊耳山刘盆子积田之所有嶕峣
山后周置黄栌同轨永昌三城以备齐
畿长水县本汉卢氏县地属弘农郡后魏置南陜县
属全门郡西魏改为长渊隋义宁元年改为长水唐显
卷五 第 13a 页 WYG0471-0268a.png
庆二年来属土刬在西北二十五里盖古关之塞垣后
周以为镇防有松阳山洛水
畿寿安县本汉宜阳河南县地后魏置甘棠县隋仁寿
四年更名寿安属河南郡唐因之高齐置孔城防以备
周在县东南有铜屏山鹿蹄山
畿福昌县本宜阳县秦武王欲通三引以窥周室乃使
甘茂约魏以攻韩遂拔宜阳二汉晋属弘农郡元魏置
宜阳郡东魏置阳州后周改曰熊州隋开皇初郡废大
卷五 第 13b 页 WYG0471-0268b.png
业初州废以宜阳属河南郡唐武德二年改曰福昌因
隋宫为名故韩城在县东刘盆子降光武处县城东南
北三面峭绝天险后周屯重兵于此以备高齐东魏又
置荆门郡后周省入有女几山
畿伊阳县本汉陆浑县地唐先天元年析置伊阳属河
南府陆浑戎名初在秦晋之西北后秦晋迁之于伊川因
以名县汉属弘农郡晋属河南郡东魏置伊川郡又有北
荆州后周改曰和州隋开皇初郡废改和州曰伊川大
卷五 第 14a 页 WYG0471-0268c.png
业初州废以陆浑属河南郡后省入伊阳后周置兵于
伊阳备齐有三涂山春秋晋伐陆浑请有事于三涂即
此伊阙镇本戎蛮三国汉惠帝置新城县属河南郡东
汉晋因之东魏置新城郡隋开皇初都废属河南郡十
八年改县曰伊阙北有依阙故关昔大禹疏凿以通水
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谓之伊阙云皇
朝熙宁五年省入伊阳
畿河清县南临黄河左传云晋阴郡此唐咸亨四年析
卷五 第 14b 页 WYG0471-0268d.png
河南洛阳新安王屋济源河阳六县置大基县属河南
府先天元年改名河清有柏崖故城在县西东魏将侯
景所筑有青要山滽滽水
南京应天府高辛氏子阏伯所居商丘也周武王封微
子启是为宋国战国时齐楚魏灭之三分其地秦置砀
郡汉为梁国东汉晋因之元魏为梁郡后周置梁州隋
开皇初废十六年置宋州大业初州废又为梁郡唐复
为宋州天宝元年曰睢阳郡梁号为宣武军节度后唐
卷五 第 15a 页 WYG0471-0269a.png
改归德军皇朝景德四年升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升
南京今县四
赤宋城县古商丘也阏伯微子汉梁孝王皆都之汉曰
睢阳县后汉晋元魏因之隋开皇十八年改曰宋城唐
属宋州张巡许远死节于此有梁孝王兔园平台雁鹜
池春秋时陨石五见在蓼堤即梁孝王开道也
畿榖熟县商之南亳成汤所都也后汉置榖熟县属梁
国晋因之后魏废焉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属梁郡唐属
卷五 第 15b 页 WYG0471-0269b.png
宋州
畿下邑县汉属梁国晋因之北齐废巴吾县入焉隋属
梁郡唐属宋州
畿虞城县夏封舜后于此少康避有过之难奔有虞即
此有纶城即少康邑汉置虞县属梁国晋因之元魏曰
萧县北齐废隋文帝开皇十六年置虞地县属梁郡唐
属宋州有禹贡孟诸薮
北京大名府春秋时属晋卫战国时属卫二汉属魏郡
卷五 第 16a 页 WYG0471-0269c.png
东郡清和魏文帝分置阳平郡晋因之宋文帝东阳平
郡元魏因之后周大象二年置魏州隋大业初置武阳
郡唐武德四年平窦建德改置魏州龙朔二年更名冀
州咸亨三年复曰魏州天宝元年曰魏郡自代宗后为
田承嗣史宪诚何进滔罗洪信所据曰大名府置天雄
军二代皆因之后唐建邺都晋汉因之至周罢大名府
后唐曰兴唐晋汉周复曰大名皇朝庆历二年升为北
京今县十一
卷五 第 16b 页 WYG0471-0269d.png
赤元城县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因以名县二汉属
魏郡魏置阳平郡晋元魏因之东魏属魏郡后周置魏
州隋置武阳郡唐为魏州五代汉以来为大名府有沙
麓春秋时沙麓崩即此有马陵魏庞涓为齐孙膑所破
于此大名镇汉馆陶县地东魏分馆陶西界置贵乡县
后周隋唐因之后唐更名广晋汉乾祐初改为大名皇
朝熙宁六年省入元城按左传献公赐毕万魏卜偃曰
万盈数也魏大名也其地于今为河中之永乐非元城
卷五 第 17a 页 WYG0471-0270a.png
之魏也汉以大名名此失矣
畿莘县本汉阳平县属东郡魏晋元魏属阳平郡北齐
改曰乐平隋开皇六年复曰阳平八年改曰清邑十六
年置莘州大业初州废改清邑为莘县属武阳郡唐属
魏州春秋卫宣公使盗杀公子伋于莘即此汉东武阳
县故城在南
畿内黄县汉魏元魏属魏郡东魏并入临漳开皇十六
年复置属汲郡唐属相州天祐三年来属汉繁阳县故
卷五 第 17b 页 WYG0471-0270b.png
城在县西北
畿戍安县本斥丘县地汉晋元魏属魏郡东魏并入临
漳故城在县西北北齐置成安县隋属魏郡唐属相州
天祐二年更名斥丘来属后唐复为成安洹水县晋长
乐县地后周分临漳县东北界置洹水县隋属魏郡唐
属相州天祐三年来属皇朝熙宁六年省入成安苏秦
令六国之将相会盟于此水上即此
畿魏县战国为魏武侯别都汉晋元魏属魏郡北齐废
卷五 第 18a 页 WYG0471-0270c.png
之隋开皇六年复置属武阳郡唐属魏州
畿馆陶县汉属魏郡魏晋元魏属阳平郡后置毛州隋
炀帝大业初州废以馆陶属武阳郡唐属魏州汉书沟
洫志河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而后世误以为毛氏
河乃置毛州失之甚矣
畿临清县后汉广宗县水经注言赵立建兴郡于广宗
故城内置临清县后魏因之北齐废焉隋开皇六年复
置属清河郡唐属贝州后来属永济镇唐大历七年田
卷五 第 18b 页 WYG0471-0270d.png
承嗣析临清置永济县属贝州天祐三年来属皇朝熙
宁六年省
畿宗城县后汉广宗县属钜鹿郡晋属安平国隋仁寿
元年改曰宗城属清河郡唐属贝州天祐三年来属经
城镇本后汉经县属安平国晋因之北齐广焉隋开皇
六年复置经城县属清河郡唐属贝州皇朝熙宁六年
省入宗城
畿夏津县本二汉鄃县属清河郡晋因之其后废焉隋
卷五 第 19a 页 WYG0471-0271a.png
开皇十六年复置唐属贝州天宝九年更名夏津后来

畿清平县本汉清阳县属清河郡后汉省焉隋开皇六
年置贝丘县十六年改曰清平唐属博州后来属
畿冠氏县春秋晋邑左传齐为卫故伐晋冠氏是也隋
开皇六年分馆陶东界置属武阳郡唐属魏州清水镇
本汉清渊县属魏郡晋阳平郡隋属清河郡唐避高祖
讳改为清泉县后为清水正观元年省入冠氏
卷五 第 19b 页 WYG0471-0271b.png
 
 
 
 
 
 
 
 舆地广记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