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四
卷三十四 第 1a 页 WYG0468-054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四
            唐 李吉甫 撰
  剑南道(三州案唐书地理志剑南采访使所管梓/州之前有霸州其县曰安信牙利保宁归)
  (化有乾州其县曰招武宁远是志不载西川节度/使所管内而东川节度使所管亦无之又文献通)
  (考谓唐时渝州属剑南道合州属山南道旧唐书/则渝州亦属山南是志渝合二州并属东川节度)
  (使而未详何时自山/南改属附识于此)
梓州(梓潼下/)
卷三十四 第 1b 页 WYG0468-0547b.png
  (开元户一万五千四百七十八/元和户六千九百八十五) (乡二十六/乡一十六)
  今为东川节度使理所(管梓州剑州绵州遂州渝/州合州曹州荣州陵州泸)
  (州龙州昌州/七百二十二) (管县六十九/) (都管户三万一千/)
禹贡梁州之域秦并天下是为蜀郡汉高帝分置广汉
郡今州即广汉郡郪广汉二县地也宋于此置新城郡
梁武陵王萧纪于郡置新州隋开皇末改为梓州因梓
潼水以为名也州城宋元嘉中筑左带涪水右挟中江
居水陆之冲要
卷三十四 第 2a 页 WYG0468-0548a.png
州境(东西三百六十里里/南北三百六十三)
八到(东北至上都取绵州路一千八百六十四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七百二十四里)
  (正东微南至果州三百五十里/东南至遂州二百五十里)
  (东北至阆州三百一十五里十里/正东微东州至普州三百五)
  (西至汉州二百二十里里/西南至简州三百一十)
  (西北至绵州一百三十里十里/正北微东至剑州三百六)
贡赋(开元贡/ 赋) (绫/布) (绵/绢) (丝布/)
  (元和贡/) (绫十六疋/) (柑子/) (空青/) (曾青/)
卷三十四 第 2b 页 WYG0468-0548b.png
 管县九
  郪  射洪 通泉 玄武 盐亭 永泰
  飞乌 铜山 涪城
郪县(望郭下/)
本汉旧县属广汉郡因郪江水为名也后魏置昌城郡
改名昌城县隋大业三年复为郪县
牛头山一名华林山在县西南二里四面危绝
涪江水经县西去县四里
卷三十四 第 3a 页 WYG0468-0548c.png
县有盐井二十六所
射洪县(上西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郪县地后周分置射洪县县有梓童水与涪江合
流急如箭奔射涪江口蜀人谓水口曰洪因名射洪
白崖山在县南十五里
涪江水西北自郪县界流入在县东一百步滩十七所
通泉县(紧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汉广汉县地宋于此置西宕渠郡后魏恭帝移于涌
卷三十四 第 3b 页 WYG0468-0548d.png
山改名涌泉郡周明帝置通井县隋开皇三年改为通
泉县十八年改属梓州
通泉山在县南二里山前有石虾蟆高七八尺
涪江水经县东三里
沈水北自盐亭县界流入公孙述令延岑盛兵于沈水
固守臧宫进兵纵击大破之斩首溺死者万馀人即此

赤车盐井在县西北十二里又别有盐井一十三所
卷三十四 第 4a 页 WYG0468-0549a.png
玄武县(上东至州一百一十五里/)
本先主所立五城县也属广汉郡后魏平蜀立玄武郡
以县属焉隋开皇三年改五城为玄武县因玄武山为
名也属益州武德三年割属梓州
玄武山在县东二里山出龙骨
天柱山一名覆船山在县西南四十里
七里坂在县东七里
内江水本名中江县县南去县百步
卷三十四 第 4b 页 WYG0468-0549b.png
盐亭县(上西南至州九十三里/)
本汉广汉县地梁于此置北宕渠郡及县后魏恭帝改
为盐亭县以近盐井因名隋开皇三年罢郡属梓州
梓潼水经县南去县三里
永泰县(中西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
本汉巴郡充国县地武德四年分置地号永泰因以为

盐亭溪水经县北去县一十九里
卷三十四 第 5a 页 WYG0468-0549c.png
大汁盐井在县东四十二里又有小汁盐井歌井针井
飞乌县(上东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
本汉郪县地隋开皇十三年于此置飞乌镇十年改镇
为县因山为名
飞乌山在县西南五十五里
哥郎等八山并出铜□
郪江水经县北去县四十里
铜山县(中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卷三十四 第 5b 页 WYG0468-0549d.png
本郪县地有铜山汉文帝赐邓通蜀铜山铸钱此盖其
馀峰也历代采铸贞观二十三年置监署官前上元三
年废监调露元年因废监置铜山县
飞乌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郪江水经县南五里
涪城县(紧东南至州六十里/)
本汉涪县地隋开皇十六年改置涪城县属绵州大历
十三年割属梓州
卷三十四 第 6a 页 WYG0468-0550a.png
剑州(普安上/)
  (开元户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元和户二千九百三) (乡二十五/乡八十五)
本汉广汉郡之梓潼县地武帝置十三州属益州宋于
此置南安郡梁武陵王萧纪改郡立安州后魏废帝二
年先下安州始通巴蜀故改安州为始州隋大业三年
罢始州为普安郡武德元年复为始州先天二年改为
剑州取剑阁为名也
州境(东西二百六十七里/南北二百五十六里)
卷三十四 第 6b 页 WYG0468-0550b.png
八到(东北至上都一千四百三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三百里)
  (东南至阆州二百二十里/东北至利州一百九十里)
  (西南至绵州二百九十里/西北至龙州三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 赋) (苏薰席/绵 绢)
  (元和贡/) (苏薰席六领/) (巴戟天/) (重台/)
 管县八
  普安 梓潼 黄安 永归 阴平 武连
  临津 剑门
卷三十四 第 7a 页 WYG0468-0550c.png
普安县(中郭下/)
本汉梓潼县地宋于此置南安县周改为普安县
大剑山亦曰梁山在县北四十九里初姜维自沓中为
邓艾所摧与张翼董厥合还保剑门以拒钟会即此也
石新妇东北一里千人岩之南崖绝壁高数千丈即剑
山之危峰见数百里外旁视众岭犹平地也岩下高百
许丈有石壁红色方如座席即孟阳勒铭之处
千人岩有石室可容千人因名
卷三十四 第 7b 页 WYG0468-0550d.png
大剑水出县西四十九里空冢山下
汉德政城又名黄芦城在县东北四十六里三面并阻
绝涧惟西面少平周回百五十步
钟会故垒一名开远戍在县东北五十三里亦名空冢
戍晋钟会军至此既度剑阁居此地遂掘冢决为死战
既无所埋故曰空冢后魏改名开远戍
大剑镇在县东四十八里本姜维拒钟会垒也在开远
戍东十一里其山峭壁千丈下瞰绝涧飞阁以通行旅
卷三十四 第 8a 页 WYG0468-0551a.png
梁时于此置大剑戍
剑阁道自利州益昌县界西南十里至大剑镇合今驿
道秦惠王使张仪司马错从石牛道伐蜀即此也后诸
葛亮相蜀又凿石驾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路初李特
入汉川至剑阁顾盼曰刘禅有如此地面面缚于人岂
非庸才
石新妇神在县东北四十九里大剑东北三十里夫远
征妇极望忘归因化为石
卷三十四 第 8b 页 WYG0468-0551b.png
梓潼县(上东北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汉旧县属汉郡蜀先主分广汉置梓潼潼郡以县属
焉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始州后改属剑州
梓潼水一名驰水北自阴平县界流入
邓艾祠在县南百步
黄安县(屯下北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汉梓潼县地宋于此置华阳县属南安郡后魏禅帝
改为南安县周武帝改为黄安县
卷三十四 第 9a 页 WYG0468-0551c.png
永归县(中下西北至州五十三里/)
本汉梓潼县地宋于此置白水县周闵帝改为永归县
阴平县(中东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汉梓潼县地宋明帝泰始中于此置北阴平郡并县
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始州皇朝初因之后改入剑

龙血山一曰龙象岩在县北五十里绝壁高岩万有馀
丈有四石龙在石壁间昔者群龙共斗四龙疲衄呕血
卷三十四 第 9b 页 WYG0468-0551d.png
死因化为石血变成鳖堪充器物但不耐风日绵布四
五里土人取之今龙象犹存石不复入用
岐江水下流即梓潼水也东流县西南五里
武连县(中东北至州八十五里/)
本汉梓潼县地宋元嘉中于县南五里侨立武都郡下
辨县又改下辨侨置武功县周明帝改武功为武连县
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始州
临津县(中下西北至州一百三里/)
卷三十四 第 10a 页 WYG0468-0552a.png
本汉梓潼县地南齐于此置胡原县地开皇七年改为
临津县
掌夫山在县西南六十里晋太安元年遣都护卫博讨
李特特遣将李荡自掌夫山要博博为伏兵所围即此
山山出名柘堪为弓材虽檿桑燕角不能胜也
剑门县(中西南至州六十里/)
本汉葭萌县地圣历二年分普安永归阴平三县置剑
门县因剑门为名也
卷三十四 第 10b 页 WYG0468-0552b.png
梁山在县西南二十四里即剑门山也
绵州(巴西上/)
  (开元户五万一千四百八十/元和户七千一百四十八) (乡一百十三/乡九十三)
本汉广汉郡之涪县后魏废帝二年徙梓潼郡理梓潼
旧城于此别置潼州(梓潼旧城在/今剑州界)隋开皇五年改潼州
为绵州因绵水为名也大业三年改为金山郡武德元
年复为绵州按州理城汉涪县也去成都三百五十里
依山作固东据天池西临涪水形如北斗卧龙伏马为
卷三十四 第 11a 页 WYG0468-0552c.png
蜀东北之要冲梁天监中张齐为太守更造楼橹却敌
有东西门东门久塞富乐山气所冲门开则丧乱宋元
嘉初太守王怀业开之果致覆败尔后还塞
州境(东西三百一里里/南北二百六十)
八到(东北至上都一千七百三十四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五百九十四里)
  (东南至梓州一百三十里/西南至汉州一百八十里)
  (西至茂州取松岭路三百七十里/北至龙州二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 赋) (对凤两窠独窠白䌷/绵 绢) (双钏二十疋/)
卷三十四 第 11b 页 WYG0468-0552d.png
 管县八
  巴西 昌明 罗江 神泉 龙安 魏城
  盐泉 西昌
巴西县(望郭下/)
本汉涪县地属广汉郡先主定蜀立梓潼县以县属焉
晋孝武帝徙梓潼郡于此后魏改为巴中县隋开皇元
年避庙讳改为巴西县
富乐山在县东五里
卷三十四 第 12a 页 WYG0468-0553a.png
天池山在县北一十馀里
涪江水经县西去县五十步
罗江水经县西去县三十五里
蒋琬墓在县西八里琬为大司马住汉中后上疏曰今
涪水陆四通惟急是应若东北有虞赴之不难由是琬
还住涪疾转增剧卒于此而葬焉
谯周墓在县南十六里周将亡戒诸子曰吾后嗣当有
黄头黑齿几亡吾族及周孙纵之生也头黄齿黑晋末
卷三十四 第 12b 页 WYG0468-0553b.png
刺史毛璩使纵领白徒七百人由涪水下讨桓玄西人
不乐远征乃逼纵为主攻陷巴西遂屠益州既害毛璩
自号成都王义熙九年朱龄石讨平之卒如周言
昌明县(紧南至州七十里/)
本汉涪县地晋孝武帝自白沙戍移汉昌县侨理于此
仍属巴西郡后魏废帝改汉昌为昌隆县先天元年改
为昌明县
涪水经县南去县一里
卷三十四 第 13a 页 WYG0468-0553c.png
罗江县(中/)
廉水经县东北让水出县北平地宋明帝时梓潼涪人
范百年因论事之次帝语及广州贪泉百年对曰臣家
梁益所居廉让之间即此水也(案此条前缺罗江县建/置原委据旧唐书罗江)
(汉涪县地晋于梓潼水尾万安故城置万安县后魏置/万安郡隋废天宝元年改万安为罗江廉泉让水出县)
(北平地也又新唐书云县北五里有茫江堰引射水溉/困北十四里有杨村堰引折脚堰水溉田此皆缺载)
神泉县(上东北至州八十四里/)
本汉涪县地晋孝武帝于此侨置西充国县属巴西郡
卷三十四 第 13b 页 WYG0468-0553d.png
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潼州六年改为神泉县因县西
神泉为名
神泉在县西平地冬夏温沸气如附子能愈众疾
龙安县(上东北至州七十八里/)
本汉涪县地周武帝天和六年于此置金山县隋大业
三年废武德三年于废金山县城置龙安县因山为名
金山在县东五十步每夏雨奔注崩颓之所则金粟散
出大者如棋子
卷三十四 第 14a 页 WYG0468-0554a.png
龙安山在县北十里有好林泉隋开皇中蜀王杨秀立
亭馆以避暑
魏城县(上西南至州六十五里/)
本汉涪县地隋大业十年自盐泉井移魏城县理此属
金山郡按盐泉井在今县东南四十五里盐泉县理是

高灵山在县北二十四里
东西井在县东南四里井西为涪县界井东为梓潼县
卷三十四 第 14b 页 WYG0468-0554b.png
界二县界分境之所故曰东西
盐泉县(中下西至州五十六里/)
本汉涪县地后魏禅帝元年割涪县置魏城县武德三
年分魏城置盐泉县
五层山在县西南三十里
梓潼水经县北去县十八里
阳下盐井在县西一里
西昌县(中东至州五十六里/)
卷三十四 第 15a 页 WYG0468-0554c.png
本汉涪县地晋孝武帝于此置置益昌县隋开皇三年
省永淳元年又置以与利州益昌县同名以其在州西
因改为西昌县
龙台山在县东北四里
龙安水在县北五里
遂州(遂宁中府/)
  (开元户三万七千三百七十七/元和户三千八百四十六) (乡六十五/乡六十五)
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郡地汉分置广汉郡今州又为
卷三十四 第 15b 页 WYG0468-0554d.png
广汉郡之广汉县地后分广汉为德阳县东晋分置遂
宁郡周保定二年立为遂州后因之
州境(东西一百二十里/南北一百九十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取果州路二千二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八百八十里)
  (东至合州二百六十里里/东北至果州一百七十)
  (正南微西至普州一百四十里/西北至梓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元和贡) (樗蒲绫一十五疋/天门冬 柑子)
 管县五
卷三十四 第 16a 页 WYG0468-0555a.png
  方义 长江 青石 蓬溪 遂宁
方义县(望郭下/)
本晋小溪县也穆帝永和十一年置属遂宁郡后魏恭
帝改为方义县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遂州
涪江水北去县八十步
县四面各有盐井凡一十二所
灵星池在县西南四里
龙池在县北百二十步
卷三十四 第 16b 页 WYG0468-0555b.png
长江县(上南至州五十里/)
本晋巴兴县魏恭帝改为长江县
涪江经县南去县二百五步
青石县(中西北至州七十里/)
本晋之晋兴县也本属巴郡既置遂宁乃割属焉后魏
改为始兴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青石县
青石山在县东南水路五十九里旧巴蜀争界累年未
分一朝密雾石为之裂破从上至下直若引绳因此定
卷三十四 第 17a 页 WYG0468-0555c.png
遂合二州之界
涪水经县南去县一里
九节溪出县东三十六里滩有九节因为名
蓬溪县(中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永淳元年割方义县北界于今县南二十里蓬川置唐
兴县长寿二年改为武丰神龙元年复为唐兴天宝元
年改为蓬溪
石香炉山在县西五里
卷三十四 第 17b 页 WYG0468-0555d.png
县有盐井一十三所
遂宁县(中东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景龙二年割青石县置
渝州(南平下/)
  (开元户五千九百六十二/元和户八百三十二) (乡十七/乡一十)
禹贡梁州之域古之巴国也阆白二水东南流曲折如
巴字故谓之巴然则巴国因水为名武王伐殷巴人助
焉其人勇锐歌舞以凌殷郊后封为巴子其地东至鱼
卷三十四 第 18a 页 WYG0468-0556a.png
复西抵僰道北接汉中南极牂柯是其界也春秋时亦
为巴国战国时楚既称王巴亦称王秦惠文王使张仪
司马错伐巴蜀灭之分其地为三十一县始皇置三十
六郡巴即一焉汉高帝既定三秦项羽背约封为汉王
王巴蜀天下既定乃分巴蜀置广汉郡武帝又置犍为
郡刘璋为益州牧于是分巴郡自垫江以下为永宁郡
先主又以固陵为巴东郡由是巴郡分而为三号曰三
巴梁武陵王萧纪于巴郡置楚州后魏改为巴州周闵
卷三十四 第 18b 页 WYG0468-0556b.png
帝又改为楚州隋开皇九年改楚州为渝州因渝水为
名汉高祖还伐秦巴人从军歌舞陷阵帝善之曰此武
王伐纣之歌也后令习之所谓巴渝舞也
州境(东西五百一十六里/南北四百七十九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八百一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六百七十里)
  (东北至涪州水路三百四十里/西南至泸州水路七百里)
  (西北至合州一百六十里/西至渠州四百四十里)
  (江津县在州西一百二十里县南陆路至溱州三/百六十里又自江津县南循僰溪水路至南州二)
卷三十四 第 19a 页 WYG0468-0556c.png
  (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元和贡) (葛五疋丹药子/葛 牡 皮)
 管县五
  巴  江津 万寿 南平 壁山
巴县(中下郭下/)
本汉江州县也属巴郡在岷江之西汉水之南即蜀将
李严所修古巴城也南齐改为垫江县周明帝武三成
年改为巴县后遂不改
卷三十四 第 19b 页 WYG0468-0556d.png
州理城即汉巴郡城也先主令都督李严镇此又凿南
山欲会文涪二水使城在孤洲上会严被徵不卒其事
凿处犹存
江津县(中下东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江州县地属巴郡周改为江阳县隋开皇三年改
为江津县属渝州
万寿县(中下东北至州三百八十里/)
本汉江州县地武德三年分江津置万春县属渝州五
卷三十四 第 20a 页 WYG0468-0557a.png
年改为万寿县
绫绵山在县西八十五里
大江水经县南去县二里
南平县(中下西至州一百三十里/)
本汉江州县地贞观四年分巴县置南平县属南平州
十三年废州县改属渝州
瀛山在县西南三百七十里以其高峻象海中蓬瀛故

卷三十四 第 20b 页 WYG0468-0557b.png
巴子鱼池在县西北一十里
壁山县(中下东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汉江津万寿巴三县地四面高山中央平田周回约
二百里天宝中诸州逃户多投此营种川中有一孤山
西北二面险峻东南面稍平土人号为重壁山至德二
年置县因山为名县东陆路至江津县二百三十里
台州(巴川中/)
  (开元户二万六十七十二/元和户二千八百九) (乡四十二/乡三十九)
卷三十四 第 21a 页 WYG0468-0557c.png
禹贡梁州之域春秋时为巴国秦灭之以为巴郡今州
即汉巴郡之垫江县地也宋文帝元嘉中于此置东宕
渠郡后魏恭帝于东宫渠郡改置合州以涪江自梓遂
州来至州南与嘉陵江合流因名合州
州境(东西三百二十四里/南北六百三十九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六百五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五百一十里)
  (西至遂州陆路二百六十里水路三百七十里/西南至泸州五百九十里)
  (北至果州三百里/)
卷三十四 第 21b 页 WYG0468-0557d.png
贡赋(开元贡前药子一百颗荣牡丹皮十斤并桃竹箸/案此与 遂渝二州后 龙二州之赋 传写缺)
 管县六
  石镜 汉初 新明 铜梁 巴川 赤水
石镜县(上郭下/)
本汉垫江县属巴郡后汉岑彭与臧宫伐公孙述自江
州从涪水上至垫江是也宋文帝于此置东宕渠郡石
似镜因以为名
铜梁山在县南九里蜀都赋曰外负铜梁石渠是也山
卷三十四 第 22a 页 WYG0468-0558a.png
出铁及桃枝竹
涪江水经县南去县二百步
巴子城在县南五里
汉初县(中东南至州一百九十四里/)
本汉垫江县地后魏于此置汉初县属合州
西溪水一名嘉陵水经县理南去县一里
新明县(中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垫江县地自后魏讫隋又为石镜县地武德二年
卷三十四 第 22b 页 WYG0468-0558b.png
分石镜县之东北界为新明县
铜梁县(中东至州二百五十里/)
长安四年刺史陈靖意以大足川侨户辐凑置县取小
铜梁山为名
小铜梁山在县西北七十里
涪江水在县东北四十里
巴川县(中北至州二百里/)
开元二十三年刺史孙希庄奏割石镜之南铜梁之东
卷三十四 第 23a 页 WYG0468-0558c.png
置县
小安南溪源出县南山下
赤水县(中东至州一百里/)
本汉垫江县地隋开皇八年分石镜县于今县西二里
置县因水为名
朝霞山在县南十八里
普州(安岳中/)
  (开元户三万二千六百八/元和户一千六百五十二) (案乡数传写缺/乡二十五)
卷三十四 第 23b 页 WYG0468-0558d.png
禹贡梁州之域秦汉为巴蜀二郡之地今州即汉之资
中牛鞞(音/髀)垫江后汉之德阳四县之地周武帝于县立
普州隋大业二年罢普州以所领县属资州武德二年
重置
州境(东西二百七十八里/南北一百九十三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一百六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二十里)
  (正南微西至资州一百七十里/正西微北至简州二百四十里)
  (正北微东至遂州一百三十里/正北微西至梓州二百五十里)
卷三十四 第 24a 页 WYG0468-0559a.png
贡赋(开元贡/ 赋) (葛八疋绢/纻布)
  (元和贡/) (天门冬/)
 管县六
  安岳 普康 安居 普慈 崇龛 乐至
安岳县(上郭下/)
周武帝建德四年与州同置
县有盐井一十所
安岳山在县西南一里
卷三十四 第 24b 页 WYG0468-0559b.png
普康县(下北至州七十里/)
周建德四年于此置永康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隆康
先天元年改为普康
县有盐井三所
安居县(中南至州八十里/)
本周柔刚县也因山为名隋开皇十二年改为安居县
因水为名天授三年移于今理
柔刚山在县东二十里
卷三十四 第 25a 页 WYG0468-0559c.png
安居水在县北八十步
县有盐井四所
普慈县(中东南至州一百里/)
本名多业县周建德四年置属普慈郡隋开皇十三年
改多业为普慈
婆娑山在县西北三十里其山绵亘数百里
安居水在县北一里
县有盐井一十四所
卷三十四 第 25b 页 WYG0468-0559d.png
崇龛县(下西至州一百一十里/)
隋开皇三年于此置隆龛镇大业十二年于镇置县先
天元年改为崇龛山为名
崇龛山在县西三里
乐至县(中东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周车免镇也属普州以车免山为名武德三年于镇
置乐至县
乐至池在县东二里
卷三十四 第 26a 页 WYG0468-0560a.png
荣州(和义下/)
  (开元户四千七百七/元和户八百八十) (乡一十五/乡二十)
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郡地在汉即犍为郡之南安县
地也李雄据蜀后夷獠居之所谓铁山生獠也隋开皇
十三年置大牢县武德元年割资州大牢威远二县于
公井镇置荣州取荣德山为名也
州境(东西一百八十三里/南北一百三十六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取资州路二千四百九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三百五十里)
卷三十四 第 26b 页 WYG0468-0560b.png
  (东北至资州一百六十里五百四十里/东北至泸州水陆路相兼)
  (南至戎州三百一十里/西至嘉州二百一十里)
  (西北至陵州二百一十里/)
贡赋(开元贡/) (斑布六疋/) (利铁/)
 管县六
  旭川 咨官 和义 威远 公井 应灵
旭川县(中下郭下/)
本汉南安县地贞观元年于此置旭川县因县有盐井
卷三十四 第 27a 页 WYG0468-0560c.png
号旭井取以名县
荣德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铁山在县北四十里
大牢溪出县北铁山下南流经县北
咨官县(中下东南至州九十里/)
本汉南安县地晋义熙十年置冶官县属犍为郡隋后
误以冶为咨也武德元年属嘉州贞观六年改属荣州
白崖山在县西北十里
卷三十四 第 27b 页 WYG0468-0560d.png
和义县(中下西南至州一百七十里/)
本汉资中县地是资泸二州界隋大业十二年分置和
义县以招和夷獠故以和义为名
内江水在县西一百七十里
县有盐井五所
威远县(中下西至州七十里/)
本汉资中县地隋开皇三年于此置威远县以招抚生
獠十一年改戍为县属资州武德元年改属荣州
卷三十四 第 28a 页 WYG0468-0561a.png
铁山在县西北四十里
威远镇在县城内
县有盐井七所
公井县(中下西北至州九十里/)
本汉江阳县地属犍为郡周武帝于此置公井镇隋因
之武德元年于镇置荣州因改镇为公井县
野客山在县南六十里
县有盐井十所又有大公井故县镇因取为名
卷三十四 第 28b 页 WYG0468-0561b.png
应灵县(中下东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南安县地隋开皇十年于此置大牢镇十三年改
镇为县县界有大牢溪因取为名天宝元年改为应灵
县有盐井四所
陵州(仁寿中/)
  (开元户一万七千九百五十五/元和户一千九百八十五) (乡四十七/乡四十七)
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郡地在汉即犍为郡之武阳县
之东境也晋孝武帝太元中益州刺史毛璩益西城戍
卷三十四 第 29a 页 WYG0468-0561c.png
以防盐井周闵帝元年又于此置陵州因陵井以为名
陵井者本沛国张道陵所开故以陵为号晋太元中刺
史毛璩乃于东西两山筑城置主将防卫之后废陵井
更开狼毒井今之煮井是也居人仍旧名犹曰陵井其
实非也今按州城内北二面悬崖斗绝四面显敞南临

州境(东西一百四十里/南北三百一十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二百一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七十里)
卷三十四 第 29b 页 WYG0468-0561d.png
  (东至资州二百三十五里/东南至荣州三百一十里)
  (东北至成都二百里十里/东北至简州一百八)
  (西至眉州七十里十里/西至嘉州一百九)
贡赋(开元贡/ 赋) (麸金绵细葛四疋/绢)
 管县五
  仁寿 贵平 籍 始建 井研
仁寿县
本汉武阳县之东境也后魏定蜀于此置普宁县属怀
卷三十四 第 30a 页 WYG0468-0562a.png
仁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陵州十八年改普宁为
仁寿县
三隅山有东隅南隅西隅三山相对去陵井各一里故
为名
婆支水出县北婆支山去县四十五里
陵井纵广三十丈深八十馀丈益部盐井甚多此井最
大以大牛皮囊盛水引出之役作甚苦以刑徒充役中
有祠盖井神
卷三十四 第 30b 页 WYG0468-0562b.png
张道陵祠在县西南百步陵开凿盐井人得其利故为
立祠陵即张鲁之祖父学道鹤鸣山人从受道者出五
斗米故时人号米贼亦曰五斗米道
贵平县(中西南至州六十七里/)
本汉广都县之东南地后魏于此置和仁郡仍立县
唱车山在县西南九里
禄水在县南五十步
平井盐井在县东南七步
卷三十四 第 31a 页 WYG0468-0562c.png
籍县(上东南至州一百里/)
本汉武阳县地周闵帝于此置籍县因蜀先主籍田地
为名隋大业二年省永徽四年复置
丹砂田在县南七十里
大江水在县北三十五里
木津水在县南五里
始建县(中下北至州五十七里/)
本汉武阳县地隋开皇十年于今县立始建镇大业五
卷三十四 第 31b 页 WYG0468-0562d.png
年改镇为县圣历二年移于仁寿县界置其旧县复置
始建镇
铁山在县东南七十里出铁诸葛亮取为兵器其铁刚
利堪充贡焉
井研县(中北至州一百一十五里/)
本汉武阳县地隋大业元年因井研镇立县取镇为名
属陵州
井研盐井在县南七里镇及县皆取名焉又有四棱井
卷三十四 第 32a 页 WYG0468-0563a.png
镬井
泸州(泸川下府/)
  (开元户一万六千八百七/元和户一千九百六十九) (乡三十七/乡三十八)
禹贡梁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为巴子国秦并天下为巴
郡地武帝分置犍为郡今州即犍为郡之江阳符二县
之地按江阳即今州城是也先主入益州遣诸葛亮张
飞等引兵溯流定江阳是也晋穆帝遣安西将军桓温
将万人伐李子仁军次江阳亦谓此地也后为獠所没
卷三十四 第 32b 页 WYG0468-0563b.png
梁大通初割江阳郡置泸川魏置泸州取泸水为名隋
大业三年改为泸川郡武德元年复为泸州
州境(东西四百七十八里/南北五百六十三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资州路三千三百三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八百三十里)
  (东北至渝州水路七百里/东北至合州五百九十里)
  (西北至荣州五百四十里十里/西北至资州溯流六百三)
  (西至戎州水路三百一十里陆路二百四十里山/路险峻或不通)
贡赋(开元贡/ 赋) (麸金布葛/麻) (酱/)
卷三十四 第 33a 页 WYG0468-0563c.png
 管县五
  泸川 绵水 江安 富义 合江
泸川县(中下郭下/)
本汉江阳县也属犍为郡初曹公入汉中诸葛亮出屯
江阳晋穆帝于县置东江阳郡领江阳县隋开皇三年
罢郡以县属泸州大业元年改江阳县为泸川县皇朝
因之
汶江水经县南三十步
卷三十四 第 33b 页 WYG0468-0563d.png
中江水亦曰绵水经县北三里出麸金
绵水县(中下东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汉江阳县地晋于此置绵水县
汶江水经县东一十五里
江安县(中下东北至州五十里/)
本汉江阳县地也李雄乱后没于夷獠晋穆帝于此置
汉安县十八年改为江安县
方山在县西北一十二里
卷三十四 第 34a 页 WYG0468-0564a.png
汶江水经县北八十步
可盛盐井在县西北一十一里
富义县(中下东南至州三百里/)
本汉江阳县地周武帝于此置富世县贞观二十三年
改为富义县
中江水亦曰绵水经县东百步
富义盐井在县西南五十步月出盐三千六百六十石
剑南盐井惟此最大其馀亦有井七所
卷三十四 第 34b 页 WYG0468-0564b.png
合江县(中下西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符县地晋穆帝于此置安乐县梁改置安乐戍周
改为合江县
安乐山在县东八十三里县取名焉
龙州(江油下都督府/)
  (开元户九百一十九/元和户三百二十九) (乡六/乡六)
禹贡梁州之域秦汉及魏不置郡县魏景元元年诏邓艾
征蜀艾自阴平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
卷三十四 第 35a 页 WYG0468-0564c.png
山高谷深至为艰险艾自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
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即其地也晋于此置平武县
属阴平郡至梁有杨李二姓最豪分据其地各称藩于梁
至西魏禅帝二年平蜀于此立龙州随末陷贼武德元年
陇蜀平定改为龙门郡其年加西字贞观元年改为龙州
州境(东西四百六十八里/南北至东九十六里)
八到(东北上都取利州路一千六百五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五百一十里)
  (东至利州四百里十里/东至松州三百二)
卷三十四 第 35b 页 WYG0468-0564d.png
  (东南至剑州三百二十里/西至绵州二百二十里)
  (西南至茂州四百九十里/西北至扶州六百里)
  (北至渝州取文州路三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元和贡) (麸金/乌头) (羚羊角天雄/附子) (侧子/)
 管县二
  江油 清川
 油县(中下郭下/)
本晋平武县地后魏于此置江油郡并立江油县以属焉
卷三十四 第 36a 页 WYG0468-0565a.png
石门山在县东一百三里有石门戍与氐分界去仇池
城四百馀里
雪山在县西三百里以春夏常有积雪也
飨崖山在县南八十二里出锡
涪江南流经州城东又经江油城东其水出金
清川县(中下西南至州九十里/)
本后魏之马盘郡也领马盘一县属龙州隋开皇三年
罢郡县入郡理属龙州天宝元年改为清川县
卷三十四 第 36b 页 WYG0468-0565b.png
昌州(昌元中/)
  (元和户一千一百九不乡七元户乡与贡赋/案此州置自乾元故 载开)
本汉资中县之东境垫江县之西境江阳郡之北境皇
朝乾元元年左拾遗李鼎祚奏以山川阔远请割泸普
渝合资荣等六州界置昌州寻为狂贼张朝等所焚州
遂罢废大历十年本道使崔宁又奏复置以镇押夷獠
其城南凭赤水北倚长嵓极为险固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卷三十四 第 37a 页 WYG0468-0565c.png
八到(北至上都取普州遂州路二千五百四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四百里)
  (东北至合州三百九十里三百八十里/正南至泸州取合江县路)
  (西北至资州三百里百八十里/正北微西至普州三)
贡赋(元和贡赋筒布缺/案元和 传写)
 管县四
  静南 昌元 永川 大足
静南县(中郭下/)
乾元元年与州同置
卷三十四 第 37b 页 WYG0468-0565d.png
铜鼓山在县北八十里
赤水溪经县南去县九十步
始龙溪在县东南流屈曲五十里合赤水溪流也
昌元县(中东至州一百二十里/)
乾元元年与州同置东接濑波溪西临耶水
葛仙山在县南一百五十里
濑波溪在县南五十步
永川县(下西至州九十里/)
卷三十四 第 38a 页 WYG0468-0566a.png
大历十一年置东西北三面并枕侯溪水南面接延陵
英山
大铁山在县东南八十里
大足县(下西南至州七十五里/)
乾元元年与州同置东临赤水西枕荣山
牛斗山在县东南八十里
 
 
卷三十四 第 38b 页 WYG0468-0566b.png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