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
卷二十 第 1a 页 WYG0468-035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
            唐 李吉甫 撰
  河北道(一/)
怀州(河内雄/)
  (开元户四万五千八百四十六/元和户八千七百四十一) (乡八十九/乡三十五)
  今为河阳三城怀州节度使理所(管怀州河管县/十 内 阳汜)
  (水温县济源河清等五处事具河南府写缺/案此与后魏博节度使都管户数并傅)
卷二十 第 1b 页 WYG0468-0356b.png
禹贡冀州之域覃怀之地周为畿内及卫邢雍三国春
秋时属晋七国时属韩魏二国秦兼天下灭韩为三川
郡灭魏为河东郡今州为三川郡之北境河东郡之东
境楚汉之际项羽立司马卬为殷王王河内高帝二年
卬降以其地为河内郡领县十八理怀后汉世祖南定
河内难其守邓禹举寇恂世祖谓恂曰河内殷富吾将
因是而起昔高祖留萧何镇关中吾今委卿以河内恂
遂伐淇园之竹理矢百馀万养马三千匹收租四百万
卷二十 第 2a 页 WYG0468-0357a.png
斛以给军事由是东汉之业济焉晋河内郡移理野王
隋开皇三年罢郡置怀州武德二年陷贼其年于河清
县界柏崖城置怀州四年讨平王世充自柏崖城移于
今理(今属河/阳三城)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七里/南北一百一十五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一十里/西南至东都一百五十里)
  (东至卫州二百六十里九十里/东南渡河至郑州一百)
  (北至泽州一百四十里/)
卷二十 第 2b 页 WYG0468-0357b.png
贡赋(开元贡/ 赋) (牛膝绵/丝) (绢/)
  (元和贡/) (平䌷十疋/) (牛膝/)
 管县五
  河内 武陟 武德 修武 获嘉
河内县(望郭下/)
  (开元户一万八百五十四/) (乡二十一/)
本春秋时野王邑左传曰晋人执晏弱于野王是也汉
以为县属河内郡隋开皇十六年改为河内县皇朝因
卷二十 第 3a 页 WYG0468-0357c.png

太行山在县北二十五里禹贡曰太行恒山至于碣石
注曰二山连延东北接碣石
太行陉在县西北三十里连山中断曰陉述征记曰太
行山首始于河内自河内北至幽州凡有八陉第一曰
轵关陉今属河南府济源县在县理西十一里第二太
行陉第三白陉此两陉今在河内第四滏口陉对邺西
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一名望都关第七蒲阴陉此三
卷二十 第 3b 页 WYG0468-0357d.png
陉在中山第八军都陉在幽州太行陉阔三步长四十

沁水在县北四里
丹水北去县七里分沟灌溉百姓资其利焉
济水经县西南去县三十里
新城垒在县东北九里武德三年刘德威于此置营
武陟县(望西北至州一百里/)
  (开元户七千九百九十九/) (乡十六/)
卷二十 第 4a 页 WYG0468-0358a.png
本汉怀县地隋开皇十六年分修武县置武陟县理武
德故城今县东二十里武德故城是也属殷州皇朝因
之贞观元年省殷州属怀州
沁水在县东一里
故怀城在县西十一里两汉河内郡并理之晋移郡理
野王
故殷城在县东南十里楚汉之际司马卬为殷王都在

卷二十 第 4b 页 WYG0468-0358b.png
武德县(望西至州四十七里/)
  (开元户一万二百六十二/) (乡二十/)
本周司寇苏忿生之州邑也左传曰周与郑人苏忿生
之田州陉隤怀注曰州今河内州县是也汉以为州县
属河内郡隋开皇十六年改州为邢邱县遥取古邢丘
为名也大业二年改邢邱为安昌县取安昌侯张禹国
城为名也武德二年改为武德县
太行山在县北五十里
卷二十 第 5a 页 WYG0468-0358c.png
沁水北去县二里
安昌故城在县东十三里即张禹所封国城也
故大斛关在县北一百六里太行山上
平皋陂在县南二十三里多菱莲蒲苇百姓资其利周
回二十五里
修武县(紧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开元户六千七百一十七/) (乡十三/)
本殷之宁邑韩诗外传曰武王伐纣勒兵于宁改曰修
卷二十 第 5b 页 WYG0468-0358d.png
武左传曰晋阳处父聘于卫过宁注云汲郡修武县是
汉以为县属河内郡周武帝以为修武郡修武县属修
武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怀州武德初属殷州贞观元
年省殷州依旧属怀州
太行山在县北四十二里
天门山今谓之百家岩在县西北三十七里以岩下可
容百家因名上有精舍又有锻灶处所即嵇康所居也
浊鹿故城在县界东北二十三里魏文帝受禅封汉帝
卷二十 第 6a 页 WYG0468-0359a.png
为山阳公居河内山阳浊鹿城即此城也
禅陵在县北三十五里献帝陵也以禅让名
获嘉县(望西南至州一百六十里/)
  (开元户一万十四/) (乡十九/)
本汉县也武帝将幸缑氏至汲县之新中乡得南越相
吕嘉首因立为获嘉县属河内郡前获嘉县理在今卫
州新乡县西南十里获嘉县故城是也高齐又移于卫
州共城隋自共城移于今理
卷二十 第 6b 页 WYG0468-0359b.png
同盟山在县东北五里武王伐纣与诸侯同盟于此山
七贤祠在县西北四十二里嵇阮祠也
魏州(魏郡大都督府/)
  (开元户十一万七千五百七十五/元和户六千九百二十) (乡一百四十/乡四十五)
  今为魏博节度使理所(管魏州相州博州卫州贝/州澶州 管县四十三)
禹贡兖冀二州之域在夏为观扈之国春秋时为晋地
按沙麓崩在今元城东南四十里是战国时为卫魏二
国地秦灭魏置东郡灭赵置邯郸郡汉高祖使韩信定
卷二十 第 7a 页 WYG0468-0359c.png
河北以秦邯郸郡之南部东郡之边县置魏郡即今元
城县是也后汉封曹操为魏王理邺前燕慕容炜都邺
其魏郡并理于邺中也后魏于今州理置贵乡郡寻省
周宣帝大象二年(案周宣帝年号大成静/帝年号大象此有误)又于贵乡郡
东界置魏州隋炀帝大业三年罢州为武阳郡隋乱陷
贼武德四年讨平窦建德改置魏州其年又陷刘黑闼
五年平黑闼置总管府七年改为都督府贞观六年罢
都督复为州
卷二十 第 7b 页 WYG0468-0359d.png
州境(东西一百九十六里/南北一百三十八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六百一十里/西南至东都七百五十里)
  (正东微北至博州一百八十里/东南至郓州二百四十里)
  (东南渡河至濮州一百九十里/西至相州二百一十里)
  (西北至洺州一百六十四里/东北至贝州二百一十里)
贡赋(开元贡/ 赋) (绵䌷绵平䌷/丝 絁) (䌷/)
 管县八
  贵乡 元城 魏  馆陶 冠氏 朝城
卷二十 第 8a 页 WYG0468-0360a.png
  莘  昌乐
贵乡县(望郭下管西界/)
本汉元城县地后魏孝文帝分置贵乡县属昌乐郡隋
开皇三年罢郡县属魏州大业三年改属武阳郡皇朝
因之武德初割属魏州
大河故渎俗名王莽河西去县三里
州城前燕慕容炜所筑周宣帝于此置州理焉
狄仁杰祠在县东南四里为魏州刺史百姓为立生祠
卷二十 第 8b 页 WYG0468-0360b.png
古堰今名惬山在县西九里成帝时河决金堤河堤使
者王延世募人塞之盖运土塞河之处以其惬当人情
故谓之惬山
元城县(望郭下管东界/)
本汉旧县属魏郡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因名魏黄
初三年于此置阳平郡高齐省元城县入贵乡隋开皇
六年复置贞观十三年又省入贵乡圣历元年重置开
元十三年移在州东北三百步
卷二十 第 9a 页 WYG0468-0360c.png
沙麓在县东十二里即春秋经所书沙麓崩汉书以为
元后兴之祥也
马陵在县东南一里齐将孙膑破魏军杀庞涓于此
五鹿墟在县东十二里公子重耳乞食于五鹿野人
与之块即此处也
王翁孺墓在县东二百步元后之祖也
束晰墓在县东二十五里
魏县(望东至州四十里/)
卷二十 第 9b 页 WYG0468-0360d.png
本汉旧县属魏郡后魏孝文帝分魏县置昌乐高齐省
魏县属昌乐县隋开皇六年又分昌乐置魏县属魏州
皇朝因之
旧漳河在县西北十里
新漳河在县西北二十里
盖宽饶墓在县东南八里
馆陶县(紧西至州五十里/)
本春秋时晋冠氏邑陶丘在县西北七里尔雅曰再成
卷二十 第 10a 页 WYG0468-0361a.png
为陶丘赵时置馆于其侧因为县名汉属魏郡魏文帝
改属阳平郡石赵移阳平郡理此周大象二年置屯州
以近屯河为名隋大业二年废屯州以县属魏州
大河故渎俗名曰王莽河在县东四里
屯氏河俗名屯河在县西二里
白沟水本名白渠隋炀帝导为永济渠亦名御河西去
县十里
冠氏县(紧西知州六十里/)
卷二十 第 10b 页 WYG0468-0361b.png
本汉馆陶县地隋开皇六年分馆陶东界置冠氏县因
古冠氏邑为名属屯州隋大业二年废屯州县属魏州
王莽河北去县十八里
冉仲弓墓在县北二十五里
朝城县(紧西北至州一百里/)
本汉东武阳郡在武水之阳故曰武阳其后为县属魏
郡隋开皇十六年属莘州大业二年废莘州属魏郡贞
观十七年废永昌元年置改名武圣开元七年改为朝
卷二十 第 11a 页 WYG0468-0361c.png

武河在县东十步
黄河在县东二十九里
武阳台在县西南一里
扁鹊墓在县罗城西北隅
莘县(上西至州一百里/)
本卫地汉为阳平县属东郡魏改属阳平郡隋开皇六
年又于乐平故城置阳平县属魏州八年改清平为清
卷二十 第 11b 页 WYG0468-0361d.png
邑县大业二年改为莘县因县北古莘亭为名皇朝因

莘亭在县北十三里传曰卫宣公使太子伋之齐使盗
待诸莘将杀之二子伋寿争相为死即此地也
昌乐县(望北至州五十里/)
本汉旧县属东郡后汉省后魏孝文帝于汉旧昌乐城
置昌乐郡及昌乐县周武帝改属魏郡隋罢郡改属魏
州皇朝因之
卷二十 第 12a 页 WYG0468-0362a.png
王莽河西去县十六里
相州(邺郡望/)
  (开元户七万八千/元和户三万九千) (乡一百五十一/乡二十九)
禹贡冀州之域又为殷盘庚所都曰殷墟项羽与章邯
盟于洹水南殷墟是也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魏文
侯使西门豹守邺是也秦兼天下为上党邯郸二郡之
地汉高帝分置魏郡理邺后汉末冀州理之韩馥为冀
州牧居邺其后袁绍曹操因之建安十七年册命操为
卷二十 第 12b 页 WYG0468-0362b.png
魏公居邺黄初二年以广平阳平魏三郡为三魏长安
谯许邺洛阳为五都石季龙自襄国徙都之仍改太守
为魏尹慕容隽平冉闵又自蓟徙都之仍置司隶校尉
苻坚平邺以王猛为蓟州牧镇邺后魏孝文帝于邺立
相州初孝文幸邺访立州名尚书崔光对曰昔河亶甲
居相圣皇天命所相宜曰相州孝文从之盖取内黄东
南故殷王河亶甲居相所筑之城为名也至东魏孝静
帝又都邺城高齐受禅仍都于邺改魏尹为清都尹周
卷二十 第 13a 页 WYG0468-0362c.png
武帝平齐复改为相州大象二年自故邺城移相州于
安阳城即今州理是也隋大业三年改相州为魏郡武
德元年复为相州后或为总管或为都督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四里/南北一百六十九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四百四十里/西南至东都五百八十里)
  (东至魏州二百一十里二百六十五里/东取临洺县北至邢州)
  (东南至滑州一百三十里/西至潞州三百五十里)
  (北至磁州六十五里十里/东北至洺州一百八)
卷二十 第 13b 页 WYG0468-0362d.png
贡赋(开元贡/ 赋) (纱/绵) (凤翮席/绢 丝) (胡粉/) (知母/)
 管县十
  安阳 邺  成安 内黄 尧城 洹水
  临漳 临河 汤阴 林虑
安阳县(紧郭下/)
本七国时魏宁新中邑秦昭襄王拔之改名安阳汉初
废以其地属荡阴县晋于今理西南三里置安阳县属
魏郡后魏并入荡阴隋开皇十年置安阳县属相州皇
卷二十 第 14a 页 WYG0468-0363a.png
朝因之
韩陵山在县东北十五里东魏丞相高欢破尔朱兆众
于此山
洹水西南自林虑县界流入(虑音/闾)
邺县(𦂳南至州四十里/)
本汉旧县属魏郡晋以怀帝讳改邺为临漳县石季龙
徙都之复改为邺县冉闵及慕容隽洎东魏高齐并都
于此其县名直至隋氏不改皇朝因之
卷二十 第 14b 页 WYG0468-0363b.png
浊漳水在县北五里西门豹为邺令引漳水以富魏之
河内后史起为邺令又引漳水溉邺人歌之曰邺有贤
令号为史公决漳水兮灌邺旁终古泻卤生稻粱今天
谷井堰即其遗址也
故邺城县东五十步本春秋时齐桓公所筑也自汉至
高齐魏郡邺县并理之今按魏武帝受封于此至文帝
受禅呼此为邺都
西门豹祠在县西十五里
卷二十 第 15a 页 WYG0468-0363c.png
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
成安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斥丘县地属魏郡土地斥卤故曰斥丘其地旧属
邺县高齐文宣帝分邺县置成安县属清都尹周平齐
属魏郡隋开皇三年改属相州皇朝因之
浊漳水西自滏阳县界流入
斥丘故城在县东南三十里本春秋时乾侯邑汉以为
斥丘县左传曰公如晋次于乾侯
卷二十 第 15b 页 WYG0468-0363d.png
内黄县(紧西北至州八十里/)
本汉旧县属魏郡河以北为内南为外故此有内黄陈
留有外黄后魏省隋开皇六年重置内黄县属相州武
德二年于黎阳置黎州县属焉贞观十七年废州县属
相州
汤水南去县七里
黄泽在县西北五里
故殷城在县东南十里殷王河亶甲居相因筑此城
卷二十 第 16a 页 WYG0468-0364a.png
永济渠本名白渠隋炀帝导为永济渠一名御河北去
县二百步
尧城县(上西至州四十里/)
本汉内黄县地晋于此置长乐县高齐省长乐入临漳
县隋开皇十年分临漳洹水二县于此重置长乐县十
八年改为尧城因所理尧城为名也
洹水在县北四里
丹朱墓在县东一里
卷二十 第 16b 页 WYG0468-0364b.png
洹水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内黄县地晋于此置长乐县属魏郡后魏省孝文
帝复置长乐县高齐省入临漳县周武帝分临漳置洹
水县因洹水流入即以为名属魏郡隋开皇三年割属
相州皇朝因之
洹水西自尧城县界流入
鸬鹚陂在县西南五里周回八十里蒲鱼之利州境所

卷二十 第 17a 页 WYG0468-0364c.png
永济渠西去县二里
临漳县(上西南至州六十里/)
本汉邺县地东魏孝静帝分邺县之地于邺城中置临
漳县周武帝平齐自邺城移临漳县于今理属魏郡隋
开皇三年改属相州皇朝因之
东山池在县西南十五里东魏相高澄所筑引万金渠
水为池作游赏处
鸬鹚陂在县东南三十里与洹水县同利
卷二十 第 17b 页 WYG0468-0364d.png
袁绍墓在县西北十六里
临河县(上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黎阳县地隋开皇六年分置临河县属卫州其城
本春秋时卫新筑城十六年改属黎州大业二年又改
属卫州武德二年重置黎州县属焉贞观十七年废黎
州以县属相州
黄河南去县五里
汤阴县(上北至州四十里/)
卷二十 第 18a 页 WYG0468-0365a.png
本七国时魏荡阴邑也汉以为县属河内郡县有荡水
因取名焉晋属魏郡后魏省隋开皇六年重置荡阴县
属相州十六年改属黎州武德四年分安阳置荡源县
属卫州十六年改属相州贞观元年从汉旧名改为汤

荡水西去县三十五里
牖里一名羑城在县北九里纣拘西伯之所也
林虑县(上东至州一百一十里/)
卷二十 第 18b 页 WYG0468-0365b.png
本汉旧县属河内郡以隆虑山在北因为名后避殇帝
讳改曰林虑属朝歌郡晋属汲郡后魏太武帝省入邺
县文帝立复属魏郡周武帝置林虑郡隋开皇三年罢
郡县属相州武德二年又置岩州五年废县又属相州
林虑山在县北二十里山多铁县有铁官南接太行北
连恒岳
博州(博平上/)
  (开元户三万七千四百七十/元和户二千四百三十) (乡七十四/乡一十五)
卷二十 第 19a 页 WYG0468-0365c.png
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时齐之西界聊摄地也战国时为
齐地秦兼天下今州即秦东郡地也在汉为东郡聊城
县之地后魏明元帝于此置平原镇孝文帝罢镇置平
原郡葛荣之据冀州也又于今理置冀州寻废孝武帝
复置平原郡隋开皇三年置郡十六年于今理置博州
大业三年省隋乱宇文化及弑逆自江都举兵至此窦
建德攻陷其城复自据武德四年讨平窦建德重置博

卷二十 第 19b 页 WYG0468-0365d.png
州境(东西一百五十七里/南北一百六十六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七百九十里/西南至东都九百三十里)
  (东渡河至郓州一百八十里/东渡河至齐州二百九十里)
  (西南至魏州一百八十里/西北至贝州一百九十里)
  (东北至德州一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赋) (平䌷十疋/绵 绢)
 管县六
  聊城 武水 堂邑 清平 博平 高唐
卷二十 第 20a 页 WYG0468-0366a.png
聊城县(紧郭下/)
本春秋时聊摄地晏子对景公曰聊摄以东其为人多
矣汉以为县属东郡晋属平原郡高齐改属济州隋开
皇三年改属冀州十六年置博州县属焉
黄河南去县四十三里
茌平故城在县东五十三里在茌山之平地石勒之贱
也卖在茌平人师欢家为奴
四口故关在县东南八十里隋置
卷二十 第 20b 页 WYG0468-0366b.png
武水县(上东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阳平县地属东郡隋开皇八年改阳平为清邑县
十六年分清邑置武水县属莘州(即今博州武/水县理是也)在武水
沟之南因名之大业三年废莘州改属魏州贞观元年
改属博州
黄河南去县二十二里
堂邑县(上东至州六十里/)
本汉清县发干二县之地属东郡隋开皇六年于此置
卷二十 第 21a 页 WYG0468-0366c.png
堂邑县属毛州因县西堂邑故城为名大业二年改属
魏州武德四年又属毛州贞观元年废毛州改属博州
乐平故城本汉清县在县东三十里后赵录曰东海王
使征东将军苟晞击汲桑石勒勒与晞相持战于平原
阳平间为晞所败桑奔乐平
堂邑故城在县西北二十七里高帝五年陈婴为堂邑
侯婴孙午继封尚馆陶公主
清平县(上东南至州八十里/)
卷二十 第 21b 页 WYG0468-0366d.png
本汉清阳县地属清河郡隋开皇六年自今贝州清河
县界移贝丘县于今理属贝州十六年改贝州为清平
县属博州大业二年省博州改属贝州隋乱废武德四
年重置属博州
博平县(上西南至州七十里/)
本齐之博陵邑也史记曰齐威王伐晋博陵是也汉以
为县属东郡晋属平原国隋开皇三年改属毛州十六
年改属博州
卷二十 第 22a 页 WYG0468-0367a.png
故摄城在县西南二十里晏子曰聊摄以东其为人多
矣即此城也
高唐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齐邑春秋夙沙卫奔高唐以叛史记齐威王曰吾臣
有朌子者使守高唐赵人不敢东渔于河汉以为县属
平原郡后魏属济州高齐改属平原郡隋开皇十六年
改属博州皇朝因之长寿二年改为崇武县神龙二年
复旧名
卷二十 第 22b 页 WYG0468-0367b.png
黄河在县东四十五里
华歆墓在县东二十里
卫州(汲郡望/)
  (开元户三万六百六十六/元和户二千七百七十七) (乡六十七/乡一十九)
禹贡冀州之域后为殷都在今州东北七十三里卫县
北界朝歌故城是也今州理即殷牧野之地周武王灭
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国风邶鄘卫是也邶封纣子武
庚鄘管叔尹之卫蔡叔尹之以监殷人谓之三监武王
卷二十 第 23a 页 WYG0468-0367c.png
崩三监及淮夷叛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封康叔为
卫侯今郡及魏郡之黎阳河内之野王朝歌皆卫之分
其后十五叶懿公为翟所灭更封于楚丘今滑州卫南
县是也河内殷墟更属于晋后又属齐战国时属魏秦
属河东郡在汉为汲县属河内郡魏黄初中置朝歌郡
属冀州晋武帝改朝歌为汲郡仍属冀州后魏孝静帝
移汲郡理枋头城今在卫县界又于汲县置义州以处
归附之人周武帝改义州为卫州隋大业三年改为汲
卷二十 第 23b 页 WYG0468-0367d.png
郡武德元年又改为卫州二年陷窦建德四年讨平仍
旧名焉
州境(东西二百三十六里/南北一百四十一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二百五十里/西南至东都三百九十里)
  (东渡河至滑州一百一十五里/正南渡河至郑州二百三十里)
  (正西微南至怀州二百六十里四十里/西北踰山至泽州陵山县二百)
  (东北至相州一百九十里/东北至澶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赋) (绢/绵) (绢/)
卷二十 第 24a 页 WYG0468-0368a.png
 管县五
  汲  新乡 卫  共城 黎阳
汲县(紧郭下/)
本汉旧县属河内郡后魏于此置义州及伍城郡伍城
县周改义州为卫州伍城县属卫州隋开皇六年改伍
城县为汲州大业三年改属汲郡武德元年重置义州
汲县属焉四年废义州县属卫州
黄河西自新安县界流入经县南去县七里谓之棘津
卷二十 第 24b 页 WYG0468-0368b.png
亦谓之石济津左传曰晋伐曹假道于卫卫人弗许还
自南河济是也宋元嘉中遣宣威将军垣护之以水军
守石济亦是此处也
比干墓及庙在县北十里
太公庙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太公即河内汲人也
新乡县(紧东至州四十八里/)
本汉获嘉县汲县二县地隋开皇六年于两县地新筑
城中置新乡县属卫州武德四年属殷州贞观元年废
卷二十 第 25a 页 WYG0468-0368c.png
殷州县属卫州
清水在县北一里
获嘉故城在县西南十里本汉旧县越相吕嘉反武帝
将幸缑氏至汲县新中乡得吕嘉首以为获嘉县
卫县(紧西南至州六十八里/)
本汉朝歌县属河内郡魏黄初中朝歌县又属朝歌郡
晋武帝改为汲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卫州大业二
年改朝歌为卫县属汲郡皇朝因之
卷二十 第 25b 页 WYG0468-0368d.png
黑山在县北五十五里汉末眭固白绕等起黑山聚众
十馀万号黑山贼
苏门山在县西北十一里孙登所隐阮籍嵇康所造之

延津在县西二十六里魏曹公遣于禁渡河守延津即
此地也
枋头故城在县东一里建安九年魏武在淇水口下大
枋木为堰遏淇水令入白渠以开运漕故号其处为枋
卷二十 第 26a 页 WYG0468-0369a.png
头晋太和四年桓温北伐慕容炜时亢旱水道不通乃
凿钜野三百馀里以通舟运自清水入河炜将慕容垂
率众八万来拒温大破之遂至枋头军粮竭尽温焚舟
步退垂以八千骑追温战败于襄邑亦谓此也后苻氏
克邺改枋头为昌水县十六国春秋曰晋刘牢之救苻
丕慕容垂率师至枋头以柜之知晋军盛乃退后魏尝
移汲郡理此
阳河水出县西北平地即纣斮朝涉之胫处
卷二十 第 26b 页 WYG0468-0369b.png
朝歌故城在县西二十一里殷之故都也
鹿台在县西殷纣营之七年乃成大三里高十丈
共城县
本周共伯国厉王无道流崩于彘共伯奉王子靖立为
宣王共伯复归于国汉以为县属河内郡晋属汲郡高
齐省隋开皇四年加城字于此置共城县属卫州皇朝
因之
白鹿山在县西五十四里
卷二十 第 27a 页 WYG0468-0369c.png
天门在县西五十里
淇水源出县西北沮洳山至卫县入河谓之淇水口
故凡城在县西二十里古凡伯国也
百门陂在县西北五里方五百许步百姓引以溉稻田
此米明白香洁异于他稻魏齐以来常以荐御陂南通
漳水
黎阳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古黎侯国汉为黎阳县在黎阳山北属魏郡后魏属黎
卷二十 第 27b 页 WYG0468-0369d.png
阳郡隋开皇三年属卫州十六年又属黎州大业二年
省黎州县属卫州皇朝武德二年重置黎州县属焉贞
观十七年黎州废复属卫州
大伾山正南去县七里即黎山也尚书云东过洛汭至
于大伾注曰山再成曰伾
枉人山在县西北四十二里或言纣杀比干于此
黎阳镇故城在县东南一里古翟辽城也翟辽于此僭
号皇朝改曰白马镇
卷二十 第 28a 页 WYG0468-0370a.png
袁谭故城在县西南百步
曹公故城在县西南一里是曹公攻谭时所筑
白马故关在县东一里五步郦食其说高祖曰杜白马
之津即此处也后更名黎阳津慕容德自邺将徙滑台
至黎阳津风飘舡渡魏军垂至三军色惧昏而冰合是
夜济讫旦而魏军至冰亦消泮德大悦改黎阳津为天
桥津高齐文襄征颍城仍移石济关于此即造桥焉改
名白马关周又改名黎阳关
卷二十 第 28b 页 WYG0468-0370b.png
贝州(清河上/)
  (开元户八万四千四百/元和户二万一百二) (乡一百一十七/乡三十五)
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其地属晋七国时属赵秦兼天
下以为钜鹿郡汉文帝又分钜鹿置清河郡以郡临清
河水故号清河后汉以为清河国周武帝建德六年齐
于此置贝州因丘以为名隋大业三年又为清河郡隋
末陷贼武德四年讨平窦建德复置贝州
州境(东西二百四十九里/南北一百九十里)
卷二十 第 29a 页 WYG0468-0370c.png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八百二十里/西南至东都九百六十里)
  (东至博州一百九十里/南至魏州二百一十里)
  (西至邢州二百三十里/北至冀州二百一十里)
  (正东微北至德州二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赋) (白毡绢/绵)
 管县十
  清河 清阳 历亭 东武城 宗城 经城
  漳南 临清 夏津 永济
卷二十 第 29b 页 WYG0468-0370d.png
清河县(紧郭下/)
本汉信城县地属清河郡后汉省信城县置清河县至
隋不改皇朝因之
故末柸城在县东北五十里十六国春秋曰鲜卑段末
柸自称辽西公于此筑城与石勒相持因为名
永济渠东南去县十里
清阳县(紧郭下/)
本汉旧县也属清河郡后汉省清阳县其地属甘陵县
卷二十 第 30a 页 WYG0468-0371a.png
隋开皇六年重置皇朝因之
甘陵在县城内后汉清河王庆陵庆即安帝父也
历亭县(上西南至州一百里/)
本汉东阳县地属清河郡后汉省东阳县其地属鄃县
(鄃音/输)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历亭县遥取汉历县为名
皇朝因之
东阳故城在县西十八里汉高祖以张相如为东阳侯
东武城县(上西南至州四十二里/)
卷二十 第 30b 页 WYG0468-0371b.png
本七国时赵邑史记曰赵平原君胜封东武城即此地
也盖以定襄有武城同属赵故此加东字以辨之属清
河郡隋开皇三年改属贝州皇朝因之自后魏以来山
东贵族清河诸崔即此邑人也为天下甲族
宗城县(望东北至州六十里/)
本后汉章帝分立广宗县属钜鹿郡后魏改属广宗郡
隋开皇三年改属贝州仁寿元年改宗城县皇朝因之
张甲河在县南二十五里
卷二十 第 31a 页 WYG0468-0371c.png
漳水东去县二十七里
经城县(上东至州六十里/)
本后汉分前汉堂阳县于今县西北二十里置经城县
后魏省并入南宫县孝文帝又于今理置经城县又置
广宗郡高齐省郡及县仍置武强县于此隋开皇六年
移武强县于此置经城县属贝州皇朝因之
张甲枯河东去县十里
漳南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一十里/)
卷二十 第 31b 页 WYG0468-0371d.png
本汉东阳县之地隋开皇六年置东阳县属德州取汉
东阳之名十六年改属贝州十八年改为漳南县以漳
水在县北故名也皇朝因之
永济渠在县东五十里
漳水在县北四十六里
临清县(紧东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清泉县地后魏孝文帝于此置临清县属魏郡高
齐省隋开皇六年复置临清县属贝州皇朝因之
卷二十 第 32a 页 WYG0468-0372a.png
贝丘城在县东南五十里汉贝丘县城也城内有丘高
五丈周回六十八步城因此为名春秋公田于贝丘是
齐州地与此异也
永济渠在县城西门外
夏津县(上西北至州九十里/)
本汉鄃县地吕他栾布皆为鄃侯田鼢奉邑亦在鄃属
清河郡隋大业二年改属贝州天宝元年改为夏津县
屯氏河在县北
卷二十 第 32b 页 WYG0468-0372b.png
永济县(紧东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汉贝丘县地临清县之南偏大历七年田承嗣奏于
张桥行市置西井永济渠故以为名
永济渠在县西郭内阔一百七十尺深二丈四尺南自
汲郡引清淇二水东北入白沟穿此县入临清按汉武
时河决馆陶分为屯氏河东北经贝州冀州而入渤海
此渠盖屯氏古渎隋氏修之因名永济
澶州(顿丘上/)
卷二十 第 33a 页 WYG0468-0372c.png
  (元和户三千二百六十九乃乡一十七载开元户/案此州废自贞观至大历 复置故不)
  (乡与/贡赋)
本汉顿丘县地武德四年分魏州之顿丘观城二县于
今理置澶州因澶水为名又分置澶水县贞观元年废
澶州以澶水县属黎州(今卫州黎阳县理是/也非成都管内黎州)大历七年
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又奏置澶州
州境(东西一百二十九里/南北七十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五百里/西南至东都六百三十里)
卷二十 第 33b 页 WYG0468-0372d.png
  (东至濮州范县一百一十里/南至濮州濮阳县三十六里)
  (西南至卫州二百五十里/西至相州内黄县七十里)
  (西至相州临河县八十里/北至魏州一百一十里)
  (东北至魏州朝城县九十四里/)
贡赋(元和贡/ 赋) (平䌷绢/絁 绵) (绢/) (粟/)
 管县四
  顿丘 临黄 观城 清丰
顿丘县(望郭下/)
卷二十 第 34a 页 WYG0468-0373a.png
本汉旧县因县东北顿丘以为名属东郡晋属顿丘郡
隋废郡属魏州武德初割属澶州州废还属魏州大历
初又属澶州
秋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黄河在县南三十五里
颛顼陵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帝喾陵在县北三十里
卫康叔墓在县东北九十里
卷二十 第 34b 页 WYG0468-0373b.png
临黄县(上西至州六十七里/)
本汉观县地后汉改观县为卫县后魏孝文帝分卫县
置临黄县以北临黄沟因以为名属顿丘郡隋改属魏
郡武德初割属澶州州废还属魏州大历初又属澶州
黄河南去县三十六里
卢津关古高陵津县东南三十五里
魏长贤墓在县北十五里贞观七年追赠定州刺史即
徵父也
卷二十 第 35a 页 WYG0468-0373c.png
观城县(紧西至州二十四里/)
汉观县古之观国左传曰虞有三苗夏有观扈国语注
曰观国夏启子太康之第五弟所封也在卫县夏相灭
之汉以为县属东郡后汉改观县为卫国县属东郡隋
开皇六年改卫国县为观城县属卫州武德四年以观
城属澶州州废还属魏州大历初隶澶州
卫灵公墓在县东南四十二里
清丰县(上东至州二十五里/)
卷二十 第 35b 页 WYG0468-0373d.png
本汉内黄县地大历七年于清丰店置因以为名
黄河在县南五十里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