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六
卷十六 第 1a 页 WYG0468-031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十六
            唐 李吉甫 撰
  河南道(三/)
太原府(并州/)
  (开元户十二万六千八百四十/元和户十二万四千) (乡二百四十五/乡二百四十九)
  今为河东节度使理所(管太原府汾州沁州仪州/岚州石州忻州代州蔚州)
  (朔州云州三管县四十七/六百八十) (都管户十五万一千/)
卷十六 第 1b 页 WYG0468-0311b.png
禹贡冀州之域禹贡曰既修太原注曰高平曰原今以
为郡名舜典曰肇十有二州王肃注曰舜为冀州之北
太广分置并州至夏复为九州省并州合于冀州周之
九州复置并州职方曰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薮
曰昭馀祁川曰滹沱沤夷浸曰涞易释名曰并兼也言
其州或并或设因以为名春秋晋荀吴败狄于大卤即
太原晋阳县也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大卤按晋太原大
卤大夏夏墟平阳晋阳六名其实一也太康地记曰并
卷十六 第 2a 页 WYG0468-0312a.png
州不以卫水为号又不以恒山为名而言并者盖以其
在两谷之间乎按今州本高辛氏之子实沈又金天氏
之子台骀之所居也左传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
伯季曰实沈居于大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后帝不臧
迁实沈于大夏主参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
允格台骀以处太原晋阳县也太原台骀之所居按今
州又为唐国帝尧为唐侯所封又为夏禹之所都也帝
王世纪曰帝尧始封于唐又徙晋阳及为天子都平阳
卷十六 第 2b 页 WYG0468-0312b.png
平阳即今晋州晋阳即今太原也又曰禹自安邑都晋
阳至桀徙都安邑至周成王以封弟叔虞是为晋侯史
记曰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曰以是封汝周公请
封之于唐成王曰吾戏耳周公曰天子无戏言遂以封
之今州春秋时为晋国战国时为赵地左传曰晋赵鞅
入晋阳以叛颍容曰(案颍容著春秋左氏条例见后汉/书儒林传旧讹写颍客今改正)
赵简子居晋阳至成公居邯郸史记曰智伯率韩魏攻
赵襄子奔保晋阳晋为韩魏赵所灭故其地属赵地理
卷十六 第 3a 页 WYG0468-0312c.png
志曰赵西有太原秦本纪曰庄襄王二年蒙骜攻赵定
太原四年初置太原郡始皇置三十六郡仍为太原郡
汉二年魏豹反为楚尽有太原上党之地九月韩信虏
魏豹定魏地置河东上党太原郡六年以太原二十一
县为韩国徙封韩王信都太原七年信反走入匈奴十
一年封皇子为代王都晋阳文帝元年立皇子参为太
原王都晋阳地理志云太原郡领二十一县属并州后
汉末省并州入冀州魏文帝黄初元年复置并州改太
卷十六 第 3b 页 WYG0468-0312d.png
原郡为太原国初曹公围袁尚于邺时袁绍外甥高干
为并州刺史沮授说干曰并州左有恒山之险右有大
河之固北有强胡宜速迎尚并力观变干不能用故败
晋惠帝时并州之地尽为刘元海所有其后刘曜徙都
长安自平阳以东尽入石勒至苻坚姚兴赫连勃勃并
于河东郡置并州后苻丕为慕容垂所迫奔于晋阳称
帝一年为慕容永所灭后魏复为太原郡周武帝建德
六年平齐置六府于并州后省六府置并州总管隋开
卷十六 第 4a 页 WYG0468-0313a.png
皇二年废总管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今州理是也九
年废行台复置并州总管大业元年废总管三年罢州
为太原郡隋季陵迟寇盗充斥炀帝以高祖为山西河
东道抚慰大使太原郡留守仍遣武贲郎将王威高君
雅为副时贼帅历山飞众号十万来寇郡境刘武周又
杀太守王仁恭举兵马邑俄又攻破汾阳宫监裴寂晋
阳令刘文静劝高祖举兵旬日间众至数万威君雅有
疑心高祖斩之以徇时大业十三年也其年入关克定
卷十六 第 4b 页 WYG0468-0313b.png
京邑高祖辅政义宁元年太原郡仍旧不改武德元年
罢郡为并州总管三年废总管四年又置其年又改为
上总管五年又改为大总管七年又改为大都督天授
元年罢都督府置北都神龙元年依旧为并州大都督
府开元十一年玄宗行幸至此州以王业所兴又建北
都改并州为太原府立起义堂碑以纪其事二十一年
分天下州郡为十五道置采访使以检察非法太原为
河东道又于边境置节度使以式遏四夷河东最为天
卷十六 第 5a 页 WYG0468-0313c.png
下雄镇(河东节度理太原府管兵五万五千人马一万/四千匹衣赐一百二十六万匹段军粮五十万)
(石/)掎角朔方天兵军(太原府城内圣历二年置管/兵二万人马九千五百匹)云中
郡守捉(东南去单于府二百七十里调露中裴行俭破/突厥置管兵七千七百人马一千二百匹东南)
(去理所八/百馀里)大同军(雁门郡北三百里调露中突厥南侵/裴行俭开置管兵九千五百人马五)
(千五百匹东南去理所八/百馀里雁门今代州也)横野军(安边郡东北百四十/里开元中河东公张)
(嘉贞移置管兵七千八百人马千八百匹/西南去理所九百馀里安边郡今蔚州)定襄郡(去理/所百)
(八十里管兵三千/人定襄郡今忻州)雁门郡(去理所五百里/管兵四千人)楼烦郡(东南/去理)
(所二百五十里管兵三/千人楼烦郡今岚州)岢岚军(楼烦郡北百里长安中/李迥秀置管兵千人东)
卷十六 第 5b 页 WYG0468-0313d.png
(南去理所三百/五十里岢音哿)天宝元年改北都为北京今太原有三
城府及晋阳县在西城太原县在东城汾水贯中城南

府境(案府境里/数傅写缺)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二百六十里/南至东都八百九十里)
  (东至赵州五百六十里五里/东南至仪州三百四十)
  (正南微东至潞州四百五十里/西南至沁州三百四十里)
  (北至忻州一百八十里/东北至恒州五百里)
卷十六 第 6a 页 WYG0468-0314a.png
贡赋(开元贡/) (甘草龙骨参特生草仁铜镜萄/黄石 人 柏子 蒲)
    (赋/) (布/) (麻/)
 管县十三
  太原 晋阳 榆次 清源 寿阳 太谷
  祁  文水 交城 广阳 阳曲 盂
  乐平
太原县(赤郭下/)
  (开元户二万一千六百五十六皆乡四十以下各/案前各府州有户乡数而各县 无自此)
卷十六 第 6b 页 WYG0468-0314b.png
  (县有开元户乡而不及元和后仍有并开元不/载者决非斯志原本参差盖皆由傅写遗缺)
本汉晋阳县地高齐河清四年自今州城中移晋阳县
于汾水东隋文帝开皇十年移晋阳县于州城中仍于
其处置太原县属并州大业三年罢州置太原郡县仍
属焉隋末移入州城贞观十二年还迁于旧理在州东
二里百六十步
牢山一名看山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后魏书曰刘聪遣
子粲袭晋阳猗卢救之遂猎牢山陈阅皮肉山为之赤
卷十六 第 7a 页 WYG0468-0314c.png
其山出金
潜丘在县南三里尔雅曰晋有潜丘隋开皇二年于其
上置大兴国观
洞过水东自榆次县界流入西去县三十里入晋阳县

阳曲故城在县东北四十五里
阳直故城在县东北二十里隋开皇十六年改阳曲县
理此
卷十六 第 7b 页 WYG0468-0314d.png
晋渠在县西一里西自晋阳县界流入汾东地多盐卤
井不堪食贞观十三年长史英国公李绩乃于汾河之
上引决晋渠历县经廛又西流入汾水
晋阳县(赤郭下/)
 (开元户一万二千八百八十一/) (乡二十五/)
本汉旧县也属太原郡至后魏并不改按此前晋阳县
理州城中高齐武成帝河清四年移晋阳县于汾水东
今太原县理是也武平六年于今理置龙山县属太原
卷十六 第 8a 页 WYG0468-0315a.png
郡因县西龙山以为名也隋开皇三年罢郡置并州十
年废龙山县移晋阳县理之十六年又置清源县大业三年
省入罢州为太原郡县仍属焉皇朝因之在州南二里
悬瓮山一名龙山在县西南十二里山海经曰悬瓮之
山晋水出焉其上多玉其下多铜
蒙山在县西北十里十六国春秋曰前赵刘聪征刘琨
不克略晋阳之人踰蒙山而归即谓此也今山上有杨
忠碑为周将讨齐战胜隋开皇二年追纪功烈始建此
卷十六 第 8b 页 WYG0468-0315b.png
碑忠即文帝之考谥曰武元皇帝
汾水北自阳曲县界流入经县东二里又西南入清源
县界
晋水源出县西南悬瓮山水经注曰晋水出悬瓮山东
过其县南昔智伯遏晋水灌晋阳城不没者三版后人
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水分为二派其北渎即智氏故
渠也其渎乘高东北注入晋阳城以周灌溉东南出城
注于汾水其南渎于石塘下伏流东南出晋阳城南又
卷十六 第 9a 页 WYG0468-0315c.png
东南入于汾今按晋水初泉出处砌石为塘自塘东分
为三派其北一派名智伯渠东北流入州城中出城入
汾水其次派东流经晋泽南又东流入汾水此二派即
郦道元所言分为二派者也其南派隋开皇四年开东
南流入汾水
洞过水东自太原县界流入西入于汾晋水下口也水
经注曰刘琨之为并州也刘元海引兵邀击之合战于
洞过即是水也今按此水出沾县北山沾即今乐平县
卷十六 第 9b 页 WYG0468-0315d.png
也水经县西南二十五里入汾水
晋泽在县西南六里隋开皇六年引晋水溉稻田周回
四十一里
府城故老传晋并州刺史刘琨筑今按城高四丈周回
二十七里城中又有三城其一曰大明城即古晋阳城
也左传言董安于所筑史记云智伯攻襄子于晋阳引
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春秋后语云智伯攻晋阳
决晋水灌之城中悬釜而炊今按城东有汾水南流城
卷十六 第 10a 页 WYG0468-0316a.png
西又有晋水入城而史记云引汾水后语云决晋水二
家不同未详孰是(案史记赵世家作引汾/水韩世家亦作决晋水)高齐后帝于
此置大明宫因名大明城姚最序行记曰晋阳宫西南
有小城内有殿号大明宫即此也城高四丈周回四里
又一城南面因大明城西面连仓城北面因州城东魏
孝静帝于此置晋阳宫隋文帝更名新城炀帝更置晋
阳宫城高四丈周回七里又一城东面连新城西面北
面因州城开皇十六年筑今名仓城高四丈周回八里
卷十六 第 10b 页 WYG0468-0316b.png
故唐城在县北二里尧所筑唐叔虞之子燮父徙都之
所也
三角城在县西北十九里一名徒人城
捍胡城一名看胡城在县北二十三里
受瑞坛在州理仓城中义旗初高祖神尧皇帝受瑞石
于此坛文曰李理万吉
晋阳故宫一名大明宫在州城内今名大明城是也昔
智伯攻赵襄子襄子谓张孟谈曰无箭奈何对曰臣闻
卷十六 第 11a 页 WYG0468-0316c.png
董安于简主之才臣也理晋阳公宫之垣皆以艺蒿楛
墙之蒿至于丈于是发而试之其坚则菌簬之劲不能
过也公曰矢足矣吾铜少对曰臣闻董安于之理晋阳
公宫之室皆以鍊铜为柱质请发而用之则有馀铜矣
高齐文宣帝又于城中置大明宫
竹马府在州城中
汾桥架汾水在县东一里即豫让欲刺赵襄子伏于桥
下襄子解衣之处桥长七十五步广六丈四尺
卷十六 第 11b 页 WYG0468-0316d.png
晋祠一名王祠周唐叔虞祠也在县西南十二里水经
注曰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蓄以为
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
水上晋川之中最为胜处序行记曰高洋天保中大起
楼观穿筑池塘自洋以下皆游集焉至今为北都之胜
介之推祠在县东五十里
唐叔虞墓在县西南十六里
高齐相国咸阳王斛律金墓在县西南十七里
卷十六 第 12a 页 WYG0468-0317a.png
晋祠碑在乾阳门街贞观二十二年太宗幸并州所置
御制并书
起义堂碑在乾阳门街开元十一年玄宗幸太原所立
御制并书
讲武台在县西北十五里显庆五年置
榆次县(畿西去府五十六里/)
  (开元户一万五千四百三十七/) (乡三十/)
本汉旧县即春秋时晋魏榆地左传曰石言于晋魏榆
卷十六 第 12b 页 WYG0468-0317b.png
注曰魏晋邑榆即州理名也史记曰庄襄王二年使蒙
骜攻赵魏榆汉以为县属太原郡后魏太武帝并入晋
阳县宣武帝复置榆次县高齐文宣帝省自今县东十
里移中都县理之属太原郡十年改中都县又为榆次
县三年罢州为郡县仍属焉皇朝因之
麓台山俗名凿台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洞过水东自寿阳县界流入经县南四里又西南入太
原县界
卷十六 第 13a 页 WYG0468-0317c.png
中都故城县东十里高齐移于废榆次城即今县理是

凿台在县南四里水经注曰洞过水西过榆次县南水
侧有凿台智伯瑶刳腹绝肠折颈摺颐之处史记曰智
氏信韩魏从而伐赵攻晋阳韩魏杀之于凿台之下说
苑曰智氏见伐赵之利不知榆次之祸皆谓此也今按
其台为洞过水所侵无复遗迹
原过祠俗名原公祠在县东九里史记曰智伯率韩魏
卷十六 第 13b 页 WYG0468-0317d.png
攻赵赵襄子惧乃奔保晋阳原过从后至于王泽见三
人自带以上可见自带以下不可见与原过竹三节莫
通曰为我遗赵毋恤原过既至以告襄子襄子斋三日
亲自剖竹有朱书曰赵毋恤余霍泰山山阳侯天使也
三月丙戌余将使汝反灭智氏汝亦立我百邑襄子再
拜受三神之令既灭智氏遂祠三神于百邑使原过主

麓台山祠俗名智伯祠在麓台山上
卷十六 第 14a 页 WYG0468-0318a.png
清源县(畿东北至府三十九里/)
  (开元户八千五百四十一/) (乡十七/)
本汉榆次县地理志曰榆次有梗阳乡魏戊邑按梗阳
在今县南百二十步梗阳故城是也自汉晋皆为榆次
县地后魏省榆次县地属晋阳隋开皇十六年于梗阳
故城置清源县属并州因县西清源水为名大业二年
省又为晋阳县地武德元年重置
汾水经县东去县九里又东南入汾水县界
卷十六 第 14b 页 WYG0468-0318b.png
梗阳故县城春秋晋大夫祁氏邑也在县南百二十步
左传曰晋杀祁盈遂灭祁氏分为七县魏戊为梗阳大
夫是也隋开皇十六年于其城内置清源县
鹅城在县东南二十二里晋阳春秋曰永嘉元年洛阳
步广里地陷有二鹅色黄苍者飞冲天白者不能飞苍
杂色故夷之象刘曜以为已瑞筑此城以应之
阎没墓在县西南三里左传曰梗阳人有狱魏戊不能
断以狱上其大宗赂以女乐魏子将受之魏戊谓阎没
卷十六 第 15a 页 WYG0468-0318c.png
必谏许诺退朝待于庭馈入召之比置三叹魏子问之
对曰或赐小人酒不夕食馈始至恐不足中置自咎曰
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及馈之毕愿以小人之腹为君
子之心属餍而已魏子辞梗阳人
寿阳县(畿西南至府一百五十里/)
  (开元户五千一百六十七/) (乡十/)
本汉榆次县地西晋于此置受阳县属乐平郡永嘉后
省晋末山戎内侵后魏太武帝迁戎外出徙受阳之户
卷十六 第 15b 页 WYG0468-0318d.png
于太陵城南置受阳县属太原郡受阳县即今文水县
是也隋开皇十年改受阳为文水县又于受阳故城别
置受阳县属并州即今县是也大业三年罢州为太原
郡县仍属焉武德三年置受州县改属焉贞观八年废
受州县属并州十一年更名寿阳
方山在县北四十里
洞过水东自乐平县界流入在县南五十里又西南入
榆次县界
卷十六 第 16a 页 WYG0468-0319a.png
马首故城在县东南十五里左传曰晋分祁氏之田为
七县韩固为马首大夫即其地也
神武故城后魏神武郡也在县北三十里周废
太谷县(畿西北至府七十五里/)
  (开元户一万五百九十/) (乡二十/)
本汉阳邑县地属太原郡今县东十五里阳邑故城是
也后汉明帝以冯鲂为阳邑侯后魏太武帝省景明二
年复置阳邑县属太原郡即今县是也高齐及周同隋
卷十六 第 16b 页 WYG0468-0319b.png
开皇三年罢郡属并州十八年改阳邑为太谷县因县
西太谷为名大业三年罢州为太原郡县仍属焉武德
三年分并州之太谷祁二县于此置泰州六年省泰州
复以太谷祁县属并州
白壁岭在县北七十五里
蒋谷水今名象谷水源出县东南象谷经县北四里北
入清源县界
阳邑故城在县东南十五里
卷十六 第 17a 页 WYG0468-0319c.png
咸阳故城在县西南十里秦伐赵筑之以咸阳兵戍之
因名
萝藦亭俗名落漠城在县西北十九里
祁县(畿北至府一百里/)
  (开元户一万五千七百八十二/) (乡三十/)
本汉旧县即春秋时晋大夫祁奚之邑也左传曰晋杀
祁盈遂灭祁氏分为七县以贾辛为祁大夫注曰太原
祁县也按汉祁县在东南五里故祁城是也后汉迄后
卷十六 第 17b 页 WYG0468-0319d.png
魏并不改高齐天保七年省隋开皇十年重置属并州
武德二年改属泰州六年省泰州还属并州
帻山在县东南六十里
胡甲水一名太谷水东南自潞州武乡县界流入又南
入汾州平遥县界
故祁城汉祁县城也在县东南五里晋大夫贾辛邑水
经注曰贾辛以猊丑妻不为言与之如皋射雉中之妻
乃笑按左传魏献子谓贾辛曰昔贾大夫恶取妻而美
卷十六 第 18a 页 WYG0468-0320a.png
三年不言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注曰贾
国之大夫以此而言则辛非射雉者郦道元所引为谬
赵襄子城在县西六里
云州故城后魏云州城也在县西二十里孝武帝永熙
中寄理并州界谓此也
祁奚墓在县东南七里
后汉温序墓在县西北十四里序本祁人死葬洛阳其
子梦序云久客思故乡乃反葬焉
卷十六 第 18b 页 WYG0468-0320b.png
后汉周党墓在县东南十四里党广武人世祖引见伏
而不谒
高齐唐邕墓在县东南七十里碑云齐尚书令晋昌王
文水县(畿东北至府一百一十里/)
  (开元户一万二千六百六/) (乡二十三/)
本汉大陵县地属太原郡今县东北十三里大陵故城
是也后魏省仍于今理置受阳县属太原郡隋开皇十
年改受阳县为文水县因县西文谷水为名皇朝因之
卷十六 第 19a 页 WYG0468-0320c.png
天授元年改为武兴县神龙元年复为文水县城甚宽
大约三十里百姓于城中种水田
汾水东北自清凉县界流入经县东十五里又西南入
汾州隰城县界
文水西北自交城县界流入经县西又南入隰城县界
大陵城汉大陵县也在县东北十里史记曰赵武灵王
游大陵梦处女鼓琴而歌异日数言所梦想见其状吴
广闻之因进孟姚焉
卷十六 第 19b 页 WYG0468-0320d.png
平陶城汉平陶县城也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属太原郡
后魏改为平遥县后西胡内侵迁居京陵塞在今汾州

大于城在县西南十一里本刘元海筑令兄延年镇之
胡语长兄为大于因以为名
交城县(畿东北至府八十里/)
  (开元户五千四百十三/) (乡十二/)
本汉晋阳县地隋开皇十六年分晋阳县置交城县取
卷十六 第 20a 页 WYG0468-0321a.png
古交城为名属并州皇朝因之天授二年长史王及善
自山北故交城县移就却波村置
少阳山在县西南九十五里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银高
二百丈周回二十里
羊肠山在县东南五十三里石磴萦委若羊肠后魏于
此立仓今岭上有故石墟俗云太武帝避暑之所地理
志上党壶关亦有羊肠陂在今潞州界不谓此也
狐突山县西南五十里出铁
卷十六 第 20b 页 WYG0468-0321b.png
汾水西北自岚州静乐县界流入
文谷水出县西南文谷水经曰文水出大陵县西山文
谷按大陵县在今文水县北十三里大陵故城是也文
水发源此城西北东南流入文水县行八十里
广阳县(畿西至府二百六十里/)
  (开元户二千六百七十三/) (乡五/)
本汉上艾县也属太原郡后汉属常山国晋属乐平郡
后魏改石艾县属乐平郡不改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
卷十六 第 21a 页 WYG0468-0321c.png
辽州大业三年省辽州后属并州武德三年又属辽州
辽州今太原府乐平县理是也六年改属受州贞观八
年废受州后属并州天宝元年改为广阳县因县西南
八十里广阳故城为名也
浮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泽发水一名阜浆水亦名妒女泉源出县东北董卓垒
东今其泉初出大如车轮水色青碧泉傍有祠土人祀
之妇人袨服靓妆必兴雷电故曰妒女故老传此泉中
卷十六 第 21b 页 WYG0468-0321d.png
有神似鳖昼伏夜游神出水随神而涌其水东北流入
井陉县界
废受州城在县西北三十里旧名塞鱼城武德八年因
故迹筑移受州理此贞观八年废
井陉故关在县东八十里史记曰汉二年韩信与张耳
欲东下井陉击赵王成安君陈馀聚兵井陉口二十万
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井陉道狭车不得方轨骑
不得成列假臣奇兵三万从间道绝其辎重不至十日
卷十六 第 22a 页 WYG0468-0322a.png
两将之头可致戏下馀不从故败今按井陉亦名土门
盘石故关在县东北七十里
苇泽故关在县东北八十里
董卓垒在县东北八十里水经注曰泽发水出董卓垒

妒女祠在县东北九十里泽发水源
阳曲县(畿南至府七十里/)
  (开元户八千一百二十二/) (乡十六/)
卷十六 第 22b 页 WYG0468-0322b.png
本汉旧县也属太原郡黄河千里一曲曲当其阳故曰
阳曲按此前阳曲县今忻州定襄县是也后汉末移太
原县北四十五里阳曲故城是也后魏又移于今县南
四里阳直故城隋开皇三年改为阳直县十年又移于
今县东北四十里汾阳故县十六年改阳直县为汾阳
县因汉旧名也炀帝又改为阳直县移理木井城即今
县理是也武德三年又移于今县西十五里分置汾阳
县属并州七年省阳直县改汾阳为阳曲县因汉旧县
卷十六 第 23a 页 WYG0468-0322c.png

方山在县东六十里
汾水西自交城县流入经县西南去县三十里又东南
入太原县界
县城故木井城也东魏孝静帝筑城中有井以木为甃
因名之
狼孟故城在县东北三十六里史记曰始皇十五年大
兴兵至太原取狼孟是也汉以为县属太原郡晋末省
卷十六 第 23b 页 WYG0468-0322d.png
按城左右狭涧幽深南面大壑谓之狼马涧旧断涧为
城今馀壁犹存
故盂城汉盂县也本春秋时晋大夫祁氏邑在县东北
十里左传曰晋杀祁盈遂灭祁氏分为七县以盂景为
盂大夫汉以为县
石岭镇在县东北七十里
盂县(畿西南至府二百二十里/)
  (开元户五千二百七十六/) (乡十/)
卷十六 第 24a 页 WYG0468-0323a.png
本汉旧县属太原郡后汉及晋不改按此前盂县在今
县西南阳曲县东北八十里故盂县城是也后魏省地
属石艾县隋开皇十六年分石艾县置原仇县属辽州
因原仇故城为名即今县是也大业二年改原仇为盂
县因汉旧名属并州皇朝因之武德三年割并州之盂
寿阳二县于此置受州贞观八年省受州盂县复属并

白马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山海经曰白马之山其阳多
卷十六 第 24b 页 WYG0468-0323b.png
玉石其阴多铁及赤铜木马之水出焉山上有白马关
后魏所置
原仇山在县北三十里出人参铁县取此山为名
滹沱水西自代州五台县界流入南去县百里
县城本名原仇城亦名仇由城按韩子曰智伯欲伐仇
由国道难不通铸大钟遗之仇由大悦除涂将内之赤
章曼支谏不听断毂而驰仇由以亡盖其地也
乐平县(畿西南至府三百里/)
卷十六 第 25a 页 WYG0468-0323c.png
  (开元户二千六百八十九/) (乡五/)
本汉沾县属上党郡(沾音丁/念反)晋于此置乐平郡沾县属
焉又别置乐平县后魏太武帝省乐平郡及县孝明帝
于今仪州和顺县重置乐平郡及县高齐移理沾城即
今县是也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辽州县属焉大业二
年省辽州以乐平属并州皇朝因之武德六年属受州
贞观八年省受州县改属并州
少山一名河逢山在县西南三十里福地记曰河逢山
卷十六 第 25b 页 WYG0468-0323d.png
在乐平沾县高八百丈可避兵水此即恒山之佐命也
沾岭在县西三十里
清漳水出县西南少山山海经曰少山清漳水出焉今
按清漳出乐平浊漳出潞州长子县界
县城即汉沾县城也隋文帝更加修筑
昔阳故城一名夕阳城在县东五十里左传曰晋荀吴
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灭肥子绵皋归七国时赵戍于

卷十六 第 26a 页 WYG0468-0324a.png
 
 
 
 
 
 
 
 
卷十六 第 26b 页 WYG0468-0324b.png
 
 
 
 
 
 
 
 元和郡县志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