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
卷十 第 1a 页 WYG0468-024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十
            唐 李吉甫 撰
  河南道(五/)
徐州(彭城上/)
  (开元户四万九千七百二/元和户三千八百五十八) (乡九十二/乡八十九)
  今为徐泗节度使理所(管徐州宿州泗州濠州三/管县一十六 都管户)
  (万七千二百五十二/)
卷十 第 1b 页 WYG0468-0242b.png
本禹贡徐州之域春秋时为宋滕薛小邾偪阳之地六
国时属楚秦并天下为泗水郡楚汉之际楚怀王自盱
眙徙都之后项羽迁怀王于郴自立为西楚霸王又都
于此汉改泗水郡为沛郡又分沛郡立楚国按楚国即
今州理是也宣帝地节元年更为彭城郡寻复为楚国
自汉以来或理彭城理下邳晋氏南迁又于淮南侨立
徐州安帝始分淮北为北徐州宋永初二年加淮南徐
州曰南徐州而改北徐州曰徐州明帝时淮北入魏梁
卷十 第 2a 页 WYG0468-0243a.png
初暂收太清之后寻复入魏徐州复理彭城仍立彭城
郡高齐及后周不改隋开皇二年于此置总管罢郡其
所领县并属徐州十四年废总管府为彭城郡隋乱陷
贼武德四年讨平王世充改置徐州总管府七年改为
都督贞观十七年罢都督初宋高祖经略中原以彭城
险要置府于此至文帝时王玄谟又上表曰彭城南界
大淮左右清汴城隍峻整襟卫周固自淮以西襄阳以
北经涂三千达于齐岱六州之人三十万户常得安全
卷十 第 2b 页 WYG0468-0243b.png
实由此镇后魏大将军尉元上表曰彭城宋之要藩南
师来侵莫不用之以陵诸夏舆地志云郡城由来非攻
所能拔按自隋氏凿汴以来彭城南控埇桥以扼汴路
故其镇尤重
州境(东西二百六十九里/南北六百八十九里)
八到(西至上都二千八十里里/西至东都一千二百二)
  (南取埇桥路至宣州五百里/东南至泗州五百九十里)
  (西南取萧县路至宋州三百十里/西南至濠州三百九十里)
卷十 第 3a 页 WYG0468-0243c.png
  (西北至兖州三百四十里/东北至沂州三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赋) (五色土各一斗/绵 绢) (上细绢/)
 管县五
  彭城 萧 丰 沛 滕
彭城县(望郭下/)
古大彭氏国也汉为彭城县属楚国后汉属彭城国宋
属彭城郡隋文帝罢郡为县属徐州
定国山在县东四里后魏武定五年慕容绍宗欲击梁
卷十 第 3b 页 WYG0468-0243d.png
贞阳侯萧明营于此山
泗水在县东去县十步
州理城贞观五年筑其外城即古大彭氏国汉高祖定
天下以为楚国封弟交为楚王东晋封刘裕为宋公至
宋武帝以皇子义康为彭城王并都于此后宋平北将
军徐州刺史薛安都乃举城归魏
吕梁故城在县东五十七里春秋时宋之吕邑至汉以
为吕县城临泗水高百四十尺周回十七里此城东二
卷十 第 4a 页 WYG0468-0244a.png
里有三城一在水南一在水中潭上一在水北并高齐
所筑立镇以防陈寇
曹公故城在县东南六十五里在吕梁东岸或言曹公
筑此以守吕布西岸有城临水是布之所固也号曰吕
布固
故垞城在县北二十六里或曰古崇侯国兖州人谓实
中城曰垞
戏马台在县东南二里项羽所造戏马于此宋公九日
卷十 第 4b 页 WYG0468-0244b.png
登戏马台即此
寒山堰在县东南一十八里梁萧明伐魏堰清水以灌
彭城
吕梁在县东南五十七里盖泗水至吕县积石为梁故
号吕梁陈将吴明彻以舟师破下邳进屯吕梁堰泗水
以灌徐州周将军乌丸轨达奚长儒率兵救援轨取车
轮数百连锁贯之横断水路然后募壮士夜决堰至明
陈人始觉溃乱争归至连锁之处生擒明彻
卷十 第 5a 页 WYG0468-0244c.png
萧县(上东北至州六十里/)
本古之萧国春秋时宋邑汉萧县属沛郡北齐改为承
高县属彭城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徐州改为龙城县
寻复为萧县
丁公山在县东南二十里丁公追汉高帝处
绥舆山在县东二十五里宋高祖绥舆里人盖因里以
名山也
眢井在县北二百步左传楚子伐萧还无社与司马言
卷十 第 5b 页 WYG0468-0244d.png
目于眢井而拯之即此也
丰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七十五里/)
本汉旧县属沛郡战国属梁后汉属沛国晋同宋改属
北济阴郡北齐改为永昌以县属焉隋改属徐州
丰西泽在县西十五里汉高祖斩白蛇于此
沛县(上东南至州一百四十三里/)
本秦旧县泗水郡理于此盖取沛泽为县名汉兴四年
改名沛郡领三十七县理相城以此为小沛魏分立谯
卷十 第 6a 页 WYG0468-0245a.png
郡又以沛为王国晋不改宋为沛县改属徐州隋文帝
罢郡县属仍旧
微山上有微子冢去县六十五里
泗水西北流入东去县五十步
泡水即丰水也西去县百五十步
县理城即秦沛县城也初陈涉起沛令欲以沛应之乃
令樊哙召高祖沛令后悔闭城拒守高祖书帛射城上
曰诸侯并起屠沛今其诛令则家室完父老乃杀沛令
卷十 第 6b 页 WYG0468-0245b.png
迎高祖立为沛公十二年高祖破黥布还过沛谓沛父
老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思乐
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其以沛为朕汤沭邑
故留城在县东南五十五里高祖令张良自择齐三万
户良曰始臣起于下邳与陛下会留乃封良为留侯
故沛宫在县东南一里高祖过沛置酒歌大风即此宫

泗水亭在县东一百步高祖微时为亭长于此
卷十 第 7a 页 WYG0468-0245c.png
滕县(上南至州二百里/)
本古滕国汉蕃县也属鲁国宋属彭城郡汉末太傅陈
蕃子逸为鲁相改音皮后魏置蕃郡以县属焉北齐郡
县并废隋于此置滕县属徐州按古滕国在县西南十
四里滕城是也
奚公山在县东南六十六里奚仲初造车于此
公邱故城在县西南十五里夏侯婴初为滕令故号滕
公按此时高祖未立属县故滕为秦县至武帝改为公
卷十 第 7b 页 WYG0468-0245d.png
邱县属沛国
故薛城在县东南四十三里薛侯国也孟尝君时薛中
六万家其中富厚天下无比此田文以抗禦楚魏也
合乡故城在县东二十三里即论语所谓互乡是也(案/此)
(以合乡为互乡则前卷亳州之鹿邑故城俗名㸦乡城/者非即论语所谓互乡矣王应麟困学纪闻谓鹿邑之)
(外有互乡城邑人相传谓互乡童子见孔子者此/处也前代因立互乡县云云所据不一附识备考)
宿州(苻离上/)
  (元和户八千六百七十六/案开元户乡数傅写缺) (乡三十六/)
卷十 第 8a 页 WYG0468-0246a.png
本徐州苻离县也元和四年以其地南临汴河有埇桥
为舳舻之会运漕所历防虞是资又以蕲县北属徐州
疆界阔远有诏割苻离蕲县及泗州之虹县置宿州取
古宿国为名也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九百里/西北至东都一千四百里)
  (东南至泗州四百二十里中流为界从界至濠州/东南至淮百里与濠州分)
  (一百里州三百三十里/西至宋)
卷十 第 8b 页 WYG0468-0246b.png
  (北至徐州一百五十里/)
贡赋(案开元贡/赋传写缺)
 管县三
  苻离 蕲  虹
苻离县(上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秦旧县汉属沛郡高齐时属睢南郡隋开皇三年罢
郡以县属徐州尔雅曰莞苻离也以地多此草故名
睢水自县西北流入
卷十 第 9a 页 WYG0468-0246c.png
故相城在县西北九十里盖相土旧都也
灵璧故城在县东北九十里汉二年汉王入彭城项羽
以精兵三万人晨击汉军于灵璧东睢水上大破之睢
水为之不流
蕲县(上北至州二百三十二里/)
本秦旧县汉属沛郡后汉属沛国有大泽乡陈涉起兵
于此为狐鸣宋于此置谯郡齐以为北谯郡后魏改蕲
县为蕲城县隋开皇三年去城字属仁州大业二年属
卷十 第 9b 页 WYG0468-0246d.png
徐州八年属谯州后复𨽻徐州
淮水西南流入经县南七十里
涣水西自临涣县界流入
涡水东去县一百里
蕲水北去县三十里
虹县(上西至州二百里/)
本汉旧县属沛郡虹汉书作字梁武帝于此置贡城
戍后魏复置虹县周大象中省以地属晋陵县隋开皇
卷十 第 10a 页 WYG0468-0247a.png
十八年改晋陵为夏丘县武德四年于今县南百里故
虹城重叠置虹县属仁州贞观八年属泗州十三年移
今县理临汴河
赤坎故城在县西南五十九里梁天监八年置赤坎戍
潼陂一名万安湖周回二十里在县北五里
垓下聚在县西南五十四里汉高祖围项羽于垓下大
破之即此地也按汉洨县属沛郡(洨音/绞)垓下即洨县之
聚落名也图经云项羽墓在县南六里按羽死后高祖
卷十 第 10b 页 WYG0468-0247b.png
以鲁公礼葬羽于榖城在今郓州东阿县界言在此俗
说之谬也
广济渠按开元二十七年河南采访使齐浣以江淮运
漕经淮水波涛有沈溺之忧遂开广济渠下流自虹县
至楚州淮阴县北十八里合于淮踰时毕功后以水流
峻急行旅艰阻旋又停废却由旧河
泗州(临淮上/)
  (开元户三万三百五十/元和户四千一十五) (乡六十/乡五十)
卷十 第 11a 页 WYG0468-0247c.png
禹贡徐州之域春秋时属鲁又为徐子之国后为楚所
灭秦为泗水郡地汉兴改泗水为沛郡武帝分置临淮
郡后汉下邳太守理此自晋迄后魏并为宿豫县后魏
于此置东徐州周宣帝大象二年改为泗州隋大业三
年改为下邳武德四年复为泗州开元二十三年自宿
迁县移于今理
州境(东西三百八十五里/南北三百七十九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三百二十里/西北至东都一千四百七十里)
卷十 第 11b 页 WYG0468-0247d.png
  (东南陆行至扬州二百七十三里/东水路至楚州二百二十里)
  (西南至濠州二百一十里/西北至埇桥四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 赋) (麻布布细赀布/绢)
 管县五
  临淮 宿迁 徐城 涟水 下邳
临淮县(𦂳郭下/)
本汉徐县地长安四年分徐城南界两乡于沙塾村置
临淮县南临淮水西枕汴河开元二十三年自宿迁移
卷十 第 12a 页 WYG0468-0248a.png
于今理
宿迁县(上南至州二百一十里/)
春秋时宋人迁宿之地至汉为厹犹县属临淮郡晋安
帝立宿豫县隋开皇三年属泗州宝应元年以犯代宗
庙讳改为宿迁县
淮水入县境南与楚州山阳县分中流为界
旧州城梁将张惠绍北伐军所次凭固斯城堑其罗城
引水环之今城在泗水之中
卷十 第 12b 页 WYG0468-0248b.png
下相故城在县西北七十里秦故县也项羽即下相人
也应劭曰相水出沛国故曰下相
鲁肃庙在县东南一里肃临淮人后人为之立庙
徐城县(中东至州五十里/)
本徐子国也周穆王时徐君偃好行仁义视物如伤东
夷归之者四十馀国穆王闻徐君威德日远乘八骏之
马使造父御之𤼵楚师袭其不备大破之杀偃王其子
遂北徙彭城原东山之下百姓归之号曰徐山按山今
卷十 第 13a 页 WYG0468-0248c.png
在下邳县界楚汉之际项羽置东阳郡汉诛英布置徐
县属临淮郡后汉以临淮郡合于东海明帝又分东海
为下邳国理于此晋太康三年复置徐县属临淮郡梁
于此置高平郡及高平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徐城县
属泗州理大徐城大业四年移于今理
淮水西南自虹县界流入
永泰湖县南二里周回三百六十三里其中多鱼尤出
朱衣鲋
卷十 第 13b 页 WYG0468-0248d.png
大徐城在县北三十里
徐君墓在县北三十二里季札挂剑处
涟水县(上西北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汉厹犹县之地后汉为徐县之地晋为宿迁县之境
宋明帝于此置东海郡又于城北置襄贲县属焉后魏
改为海安郡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属海州五年改襄
贲为涟水县因县界有涟水故名武德四年置涟州县
属焉贞观元年废涟州县属泗州
卷十 第 14a 页 WYG0468-0249a.png
海水在县东北一百四里
淮水西南自宿迁县界流入
沭水俗名涟水西南自海州沭阳县界流入
硕濩湖在县北百一十六里与海州朐山县中分为界
下邳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七十五里/)
本夏时邳国后属薛左传薛之祖奚仲迁于邳是也春
秋并于宋战国时属楚后属齐至秦曰下邳县汉属东
海郡魏志曹公征吕布于下邳生擒布令东中郎将镇
卷十 第 14b 页 WYG0468-0249b.png
下邳宋改为下邳县属东徐州周改东徐为邳州隋省
邳州以县属泗州
峄阳山在县西六里
泗水西自彭城县界流入
淮水自县西流入去县六十里
沂水经县北分为二水一水于城北西南入泗一水经
城东屈曲从县南亦注泗谓之小沂水水上有桥昔张
子房遇黄石公于圯上即此处也南人谓桥为圯
卷十 第 15a 页 WYG0468-0249c.png
故郯城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古郯子国城孔子问官
于郯子即此地也
县理城古邳国城也魏武征吕布于下邳决泗水引沂
水以灌其城即此处也按下邳城有三重大城周回十
二里半中城周四里吕布所守也魏武擒布于白门即
大城之门也小城累塼坚峻周二里许西南又有一小
城周三百七十步征虏将军石崇所筑也
石鳖屯晋穆帝升平初苟羡为北部都尉镇下邳起田
卷十 第 15b 页 WYG0468-0249d.png
于东阳之石鳖(在县临/津郡界)公私利之北齐废帝乾明中尚
书左丞苏珍之又议修石鳖等屯岁收数十万石自是
淮南军防粮储充足
濠州(钟离上/)
  (开元户二万五百五十二/元和户二万七百二) (乡四十一/乡四十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为钟离子之国后为吴楚所争
之地左传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灭钟离又史记楚平
王时钟离人与吴边邑卑梁小童争桑而二邑交相攻
卷十 第 16a 页 WYG0468-0250a.png
灭秦并天下属九江郡汉置钟离县复𨽻九江郡晋立
为钟离郡梁因之宋明帝失淮北地复立徐州于此后
废帝改号北徐州梁因之以昌义之为北徐州刺史镇
钟离魏中山王元英将军杨大眼率众数十万来寇钟
离城北阻淮水魏人于州东邵阳洲作浮桥昼夜攻城
分番相代义之善射每弯弓所向莫不应弦而倒一日
战数十合魏军死者与城中平会高祖遣曹景宗韦睿
率众二十万来救魏军大败英与大眼脱身而走因轻
卷十 第 16b 页 WYG0468-0250b.png
骑追至洛口而还州后入高齐文宣帝改为西楚州隋
开皇三年改濠州因水为名大业三年改为钟离郡南
北朝皆为重镇隋乱陷贼武德五年杜伏威附改为濠
州按濠州本属淮南与寿阳阻淮带山为淮南之险贞
观元年窦参为相于是据淮割地颖属徐州及徐州节
度使张建封死子愔为本军所立常挫王师其时朝廷
几失淮南之地盖参不学无术昧于疆理之制所由致
也自贞元以后州西涡口对岸置两城刺史常带两城
卷十 第 17a 页 WYG0468-0250c.png
使以守其要濠字中间误去水元和三年又加水焉
州境(东西二百六十里里/南北一百八十一)
八到(北取虹县路至上都二千三百七十五里/西北至东都一千五百一十里)
  (东南至滁州二百三十里/南至庐州三百三十里)
  (西南至寿州二百二十里/西北至徐州四百五十里)
  (东北至泗州三百二十里二十里从县至楚州一/东北至楚州旴𣅿县二百)
  (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 赋) (官絁绢/絁) (绵/) (布/)
卷十 第 17b 页 WYG0468-0250d.png
 管县三
  钟离 定远 招义
钟离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属九江郡至晋属淮南郡安帝时因东郡燕
县流入钟离者于此置燕县至高齐复为钟离县
涂山在县西九十五里
淮水西南自寿州界流入
西濠水出县西南莫邪山北入淮
卷十 第 18a 页 WYG0468-0251a.png
东濠水出县南濠塘山东北入淮
当涂县故城本涂山氏国在县西南一百一十七里禹
娶于涂山即此也
荆山堰在郡城西一百二十二里梁天监十三年魏降
人王足陈计于武帝求堰淮水以灌寿阳
曰荆山为上格浮山为下格潼泡为激沟并灌钜野泽
帝遂𤼵徐阳人率二十户取五丁以筑之令太子右卫
率康绚左卫将军昌义之护作令战士二十万人于钟
卷十 第 18b 页 WYG0468-0251b.png
离城南起浮山堰北扺巉石至十四年四月堰将合淮
水漂度辄复决溃或言江淮多蛟龙其性恶铁于是引
东西二冶故铁器大则釜鬲小则钁锄数千万斤沈于
堰所犹不合缘淮百里内木石皆尽负者肩上皆穿士
卒死者十七八十五年四月堰乃成寿阳城戍移顿于
八公山淮水清人之坟墓皆历历见于水底或谓绚曰
四渎者天地所以节宣其气不宜久塞既而昏雾三日
雾解而堰决杀数万人其声若雷闻于三百里水中怪
卷十 第 19a 页 WYG0468-0251c.png
物随流而下或人头鱼身龙形马首殊𩔖诡怪不可胜

庄周台在县西南七里濠水经其前庄子与惠子观鱼
之所又曰观鱼台
定远县(上北至州一百里/)
本汉东城县地属九江郡梁武帝天监初置属定远郡
高齐改为大安郡隋仁寿元年废郡改定远县为临濠
县属濠州国朝复为定远县
卷十 第 19b 页 WYG0468-0251d.png
洛水经县西四十里
阴陵县故城在县西北六十五里本汉县也项羽败于
垓下将麾下八百骑溃围南走灌婴追羽至阴陵羽迷
失道问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故汉兵及之
东城县故城在县东南五十里羽自阴陵至此尚有二
十八骑南走至乌江灌婴等追羽杨喜斩羽于东城即
此地
招义县(上西至州一百四十里/)
卷十 第 20a 页 WYG0468-0252a.png
本汉淮陵县属临淮郡后汉属下邳郡宋孝武帝自淮
北徙睢陵县改为池南县陈为招义县隋大业元年为
化明县属濠州武德七年更名招义
淮水西自钟离县界流入
浮山堰在县西北六十里梁天监十三年与荆山堰同
时修筑
蔡州(汝南𦂳/)
  (开元户五万一千二百一十/元和户一万二百六十三) (乡一百七写缺/案乡数传)
卷十 第 20b 页 WYG0468-0252b.png
  今为蔡州节度使理所(管蔡州申州光州数管县/十二 案都管户 传写)
  (缺/)
古豫州之域春秋时蔡江黄道柏弦胡蓼沈顿项息房
吕十三国之地七国时属魏秦兼天下为三川河东南
阳颖川砀泗水薛七郡之地汉立汝南郡领二十七县
理平舆宋元嘉中后魏太武帝率兵围汝南郡守陈宪
守拒四十馀日魏人积尸与城齐不拔而退宋文帝又
于悬瓠城置司州其后太武帝收河南地献文帝改司
卷十 第 21a 页 WYG0468-0252c.png
州为豫州周大象二年改为舒州隋文帝改为豫州移
入悬瓠城今理是也仁寿四年改为溱州大业二年改
蔡州三年罢州为汝南郡武德四年复置豫州宝应元
年以避代宗庙讳复改为蔡州
州境(东西四百一十七里/南北五百一十三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四百三十里/西北至东都六百二十里)
  (东南至光州三百二十里/西至唐州二百一十里)
  (南至申州二百五十里/北至颍州三百六十里)
卷十 第 21b 页 WYG0468-0252d.png
  (东北至陈州三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 赋) (龟甲双鸂鷘四窠云等绫/绫 绵)
 管县十一
  汝阳 平舆 吴房 西平 朗山 新息
  真阳 上蔡 新蔡 褒信 郾城
汝阳县(望郭下/)
本汉旧县也属汝南郡晋属汝南国宋属汝阳郡隋开
皇三年罢郡县属豫州仁寿四年改豫州为溱州以县
卷十 第 22a 页 WYG0468-0253a.png
属焉大业二年又移于今理属蔡州
汝水经县西南二里
州理城古悬瓠城也汝水屈曲形若垂瓠故城取名焉
平舆故城汉县也古沈子国在县东北六十里
鸿郤陂在县东十里汉成帝时陂溢为害翟方进为丞
相以为决去陂水其地肥美省堤防之费遂奏罢之王
莽时尝枯旱郡人追怨方进童谣曰坏陂谁翟子威饭
我豆食羹芋魁反乎覆陂当复谁者云两黄鹄及建武
卷十 第 22b 页 WYG0468-0253b.png
中太守邓晨使许阳为都水掾令复鸿郤陂阳曰昔成
帝梦上天天帝怒曰何故坏我濯龙池于是乃因高下
形势起塘四百馀里数年乃立今废
平舆县(中西至州六十二里/)
本汉平舆县地属汝南郡高齐废隋大业二年重置十
三年陷王世充置舆州管平舆一县武德中属蔡州贞
观元年废天授二年重置
汝水在县南四十二里
卷十 第 23a 页 WYG0468-0253c.png
葛陂周回三十里在县东北四十里费长房投杖成龙

吴房县(上东南至州九十里/)
本汉旧县属汝南郡后魏置襄城郡仍立遂宁县以属
焉隋改为濯阳县大业二年改为吴房县
西平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旧县属汝南郡后魏置即春秋时柏国也古韩地
之分苏秦说韩王曰韩有剑戟出于棠溪今此县西界
卷十 第 23b 页 WYG0468-0253d.png
有棠溪村是也县又有龙泉水可以淬刀剑自汉至后
魏皆为西平县地隋末废天授三年复置
朗山县(上东北至州九十一里/)
本汉安昌县地属汝南郡东汉省后魏太平真君二年
于朗陵故城复置隋开皇三年移于今理属豫州十六
年改为朗山县
朗陵山一名大朗山在县西北三十里
淮水经县理南去县一百二十里
卷十 第 24a 页 WYG0468-0254a.png
道城古道国也在县东北二十里
朗陵故城汉县也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晋何曾所封之
邑也
四望故城在县东南七十里后魏太和十一年豫州刺
史王肃于四望陂南筑之以禦梁梁太清二年豫州刺
史羊鸦仁以二魏交逼粮运悬断乃弃悬瓠归于义阳
上表曰臣辄率所领缩还旧镇仍留夏绍等停四望城
防备即此城也
卷十 第 24b 页 WYG0468-0254b.png
新息县(上西北至州二百里/)
本息侯国为楚所灭汉以为新息县属汝南郡周武帝
于此置息州领此县隋大业二年州废改属豫州武德
四年于此重置息州贞观元年废以县属豫州
淮水自西流入经县南去县五里
汝水自西流入经县北去县八十里
王梁渠在县西北五十里隋仁寿中修筑开元中县令
薛务更加疏导两岸通官陂一十六所利田三千馀顷
卷十 第 25a 页 WYG0468-0254c.png
珉玉坑在古息城东南五步周回一百八十步深三尺
其玉颜色洁白堪为器物隋朝官采用贞观中亦令采
取其后为淮水所没开元中淮水东移珉坑重出其玉
温润倍胜昔时蔡州至今以为厥贡之首
贾君祠在县北一里名彪字伟节后汉时为新息长时
小民多不养子彪言其制所活数千佥曰贾父后为立

新息故城在县西南十里
卷十 第 25b 页 WYG0468-0254d.png
真阳县(中北至州一百里/)
本汉慎阳县属汝南郡晋属汝南国后魏改为真阳县
高齐改为保城县隋开皇十六年改置真邱县大业二
年复为真阳县因慎水为名也
淮水经县南去县八十里
慎水出县西南二十里
上蔡县(上南至州七十里/)
本汉旧县也古蔡国晋上蔡县属汝南国后魏神龟三
卷十 第 26a 页 WYG0468-0255a.png
年于此置临蔡县高齐废隋文开皇十二年移于今理
为上蔡县
蔡冈在县东十里周回五十里
汝水西去县十五里
新蔡县(上西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旧县古吕国也汉属汝南郡晋属汝阴郡宋属新
蔡郡东魏孝静帝于此置蔡州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
舒州领广宁县仁寿二年改县为汝北大业二年改为
卷十 第 26b 页 WYG0468-0255b.png
新蔡县属蔡州
汝水经县南去县二里
褒信县(中西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汉郾县之地后汉分立褒信县属汝南郡晋属汝阴
郡宋改为褒信县隋大业二年改褒信县属蔡州
淮水经县南去县七十五里
汝水经县东北去县五十五里
白亭在县东南四十二里左传楚白公胜所封之地
卷十 第 27a 页 WYG0468-0255c.png
郾城县(𦂳东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汉县七国时魏之下邑史记楚昭阳伐魏取郾两汉
以为县属颍川郡光武谓贾复曰郾最大宛次之复曰
臣请击郾帝执复手曰执金吾击郾吾复何忧谓此城
也宋元嘉二年将军刘缅说曰郾城有百年之福若北
朝保之未可敌也遂遣将军殷祖焚其仓粮高齐于今
县置临颍郡隋开皇三年废五年又于废郡城中置郾
城县属许州武德四年于此置道州贞观元年废以县
卷十 第 27b 页 WYG0468-0255d.png
属豫州
汝水经县西北去县七十八里
大溵水上承汝水自襄城至岐额城分流南为汝水北
为溵水
小溵水县西北六十里至县合为大溵水
邵陵故城在县东四十五里春秋齐桓公帅诸侯之师
盟于召陵即此处也汉置邵陵县属汝南郡隋废入郾

卷十 第 28a 页 WYG0468-0256a.png
征羌故城在县东南七十五里本秦安陵县建武十二
年来歙征西羌有功故改名以封之
申州(义阳申/)
  (开元户二万一千二十/元和户六百一十四) (乡四十二/乡二十一)
  本属淮南道贞元以后隶蔡州节度使
禹贡荆州之域又古申国也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在
周为侯伯后为楚所灭秦并天下属南阳郡魏文帝分
置义阳县自后省置不常宋元嘉末于此立司州自后
卷十 第 28b 页 WYG0468-0256b.png
入后魏为郢州入梁为司州周武帝平齐改为申州大
业二年改为义州武德四年复置申州
州境(东西二百里十八里/南北一百七)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七百一十里/西北至东都九百四十二里)
  (南至安州二百六十里里/西南至随州二百三十)
  (西北至唐州二百六十里/北至蔡州二百八十里)
  (东北至光州二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赋) (葛十疋/布 纻) (绵/) (绢/)
卷十 第 29a 页 WYG0468-0256c.png
 管县三
  义阳 钟山 罗山
义阳县(上郭下/)
本汉平氏县义阳乡之地也魏文帝分平氏立义阳县
江左省义阳县地入平春县晋孝武帝改平春曰平阳
隋开皇三年改平阳为义阳县属申州大业二年改属
义州皇朝复属申州
淮水西自唐州桐柏县界流入东北经县去县三十七
卷十 第 29b 页 WYG0468-0256d.png

故曹城在县东三十八里梁将曹景宗将兵侵魏所筑
故平靖关城在县南七十六里旧有此关不知何代创
立按义阳有三关之塞此其一也武阳黄岘二关在安
州应山县界长老云此关因山为障不营濠隍故名平

钟山县(上西至州四十里/)
本汉鄳县也属江夏郡宋永初中属义阳郡高齐于此
卷十 第 30a 页 WYG0468-0257a.png
置齐安郡后改为万岁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为齐安县
仍属申州四年以近钟山改齐安为钟山县
淮水经县北四十里
涩水出县南霸山去县七十五里山石之间波流寒涩
因以为名
石城在县西南二十一里石城山上本晋义阳县所理
罗山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汉鄳县地梁武帝置西汝南郡于此隋开皇三年并
卷十 第 30b 页 WYG0468-0257b.png
入钟山十六年于钟山析置罗山县属申州武德四年
置南罗州领罗山一县八年州废以县属申州
罗山在县西南九里
淮水经县北去县二十里
光州(弋阳中/)
  (开元户二万九千六百九十五/元和户一千九百九十) (乡六十一/乡六十二)
  本属淮南道贞元以后隶蔡州节度使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弦国之地鲁僖公五年楚人灭
卷十 第 31a 页 WYG0468-0257c.png
弦弦子奔黄在秦属九江郡在汉为西阳属江夏晋安
帝立光城县理于此梁末于县置光州隋大业二年罢
州为弋阳郡武德三年改为光州总管府贞观元年为
光州都督府太极元年自光山县移今理
州境(东西四百四十三里/南北二百三十五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七百三十里/西北至东都九百二十里)
  (西南至申州二百六十里/西南至太别山三百里)
  (西北至蔡州三百里十里/东北至寿州四百三)
卷十 第 31b 页 WYG0468-0257d.png
贡赋(开元贡/ 赋) (葛十疋/絁 绢) (生石斛六十斤/)
 管县五
  定城 殷城 固始 光山 仙居
定城县(上郭下/)
本汉弋阳县属汝南郡自汉至萧齐常为弋阳城武德
三年置弦州领定城一县贞观元年省定城属光州
淮水去县六十七里
黄国故城在县西十二里春秋时黄国后为楚所灭
卷十 第 32a 页 WYG0468-0258a.png
殷城县(中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期思县地属汝南郡宋侨立苞信县于此梁以苞
信县属义州隋开皇四年改苞信县为殷城县属弋阳
郡武德三年重置义州以县属光州
浍水在县西五里
定城关在县南四十里高齐以南迫陈境因置此关隋

温汤在县南山中其汤绿色
卷十 第 32b 页 WYG0468-0258b.png
固始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五十五里/)
本汉封蓼侯之地春秋蓼国楚并之今县城是也自东
晋以后蓼县省宋明帝失淮北地乃于此侨立新蔡郡
领固始一县隋开皇七年改属义州大业三年废义州
属弋阳郡
淮水经县北八十里
茹陂在县东南四十八里建安中刘馥为扬州刺史兴
筑以水溉田
卷十 第 33a 页 WYG0468-0258c.png
孙叔敖祠在县西北隅七十五里
光山县(上北至州三十里/)
本汉西阳县地属江夏郡魏属弋阳郡宋孝武帝大明
初于此立光城县隋开皇三年废入乐安县十八年又
置光山县
光山一名弋山在县西北八十里
淮水经县北七十里
水陵故关在县南一百三十二里齐陈二境齐置此关
卷十 第 33b 页 WYG0468-0258d.png
以为禁防周因不改隋开皇九年平陈后废
仙居县(中束至州一百里/)
本汉轪县春秋时弦国楚灭之汉以为县属江夏郡至
宋分立乐安县天宝元年改为仙居县县西有仙居山
因名
谷水在县北九里
轪县故城在县北四十里春秋时弦国之都也
仙堂六陂在县西南十一里梁武大同元年百姓堰谷
卷十 第 34a 页 WYG0468-0259a.png
水为六陂以溉稻田
 
 
 
 
 
 
 
卷十 第 34b 页 WYG0468-0259b.png
 
 
 
 
 
 
 
 元和郡县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