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卷八 第 1a 页 WYG0468-0218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八
            唐 李吉甫 撰
  河南道(三/)
汴州(陈留雄/)
  (开元户八万二千一百九十/元和户八千二百一十八) (乡一百六十一/乡五十三)
  今为汴宋节度使理所(管汴州宋州亳州颍州三/管县二十八 都管户)
  (万一千四百四十四/)
卷八 第 1b 页 WYG0468-0218d.png
禹贡豫州之域春秋郑地战国魏都史记魏惠王自安
邑徙理大梁即今浚仪县秦为三川郡地汉陈留郡之
浚仪县也郦生说汉高曰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
郊汉文帝以皇子武为梁王都大梁以其地卑湿东徙
睢阳今宋州是也汉陈留郡即今陈留县东魏孝静帝
于此置梁州周宣帝改为汴州(以城临汴/水故也)隋大业二年
州废以开封浚仪属郑州隋乱陷贼武德四年平王世
充复置汴州
卷八 第 2a 页 WYG0468-0219a.png
州境(东西一百/南北二百) (十六里/十五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二百八十里/西至东都四百二十里)
  (南至宋州三百里一十里/东南至陈州三百)
  (北至滑州二百一十里五里/东北至曹州二百四十)
贡赋(开元贡/ 赋) (绢二十疋/绵 绢)
 管县六
  开封 浚仪 陈留 雍丘 封丘 尉氏
开封县(望郭下理东界/)
卷八 第 2b 页 WYG0468-0219b.png
本汉旧县属河南郡魏为秦所败走保开封此城也晋
属荥阳郡后魏天平元年于此置开封郡高齐天保七
年废隋开皇六年复置开封县属汴州大业二年废汴
州以县属郑州武德四年重置汴州开封又属焉贞观
元年废延和元年于城内别置开封县管东界
蓬泽在县东北十四里今号蓬池左氏所谓蓬泽也
长垣故城一名仓垣城在县北二十里汉陈留太守所

卷八 第 3a 页 WYG0468-0219c.png
梁王吹台在县东南六里俗号繁台
沙海在县北二里战国策齐欲发卒取周九鼎颜率说
曰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即
谓此也隋文疏凿旧迹引汴水注之以习舟师以伐陈
陈平之后立碑其侧以纪功焉今无水
蓼堤在县东北六里高六丈广四丈梁孝王都大梁以
其地卑湿东徙睢阳乃筑此堤至宋州凡三百里
浚仪县(望郭下理西界/)
卷八 第 3b 页 WYG0468-0219d.png
本汉旧县属陈留郡故大梁也魏惠王自安邑徙此因
浚水为名后魏置梁州陈留郡周宣帝改为汴州县属之
隋大业二年废汴州改属郑州武德四年于此重置汴
州以县属焉
夷门史记大梁城有十二门东门隐士侯嬴年七十家
贫为夷门监者魏公子无忌厚遗之不肯受遗
枯遮梁沟秦始皇二十二年王贲引水灌大梁城于此

卷八 第 4a 页 WYG0468-0220a.png
琵琶沟水西自中牟县界流入通济渠隋炀帝欲幸江
都自大梁城西南凿渠引汴水即莨荡渠也
陈留县(望西至州五十里/)
本汉陈留郡陈留县地武帝置陈留郡属兖州按留本
郑邑后为陈所并故曰陈留又按彭城亦有留此留属
陈故称陈留晋为陈留国隋开皇三年分浚仪县置陈
留县属汴州武德四年属杞州今汴州雍丘县是也贞
观元年废杞州属汴州
卷八 第 4b 页 WYG0468-0220b.png
故莘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古莘国地也汤伐桀桀与
韦顾之君拒汤于莘之墟遂战于鸣条之野
东昏故城本汉县县东北九十里即汤武之户牖乡陈
平之故里也
雍丘县(望西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汉旧县亦古之雍国及杞国周武王克殷封禹后东
楼公于杞后魏孝昌四年分东郡陈留置阳夏郡理雍
丘城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汴州武德四年于此置
卷八 第 5a 页 WYG0468-0220c.png
杞州贞观元年废以县属汴州
雍丘故城今县城是也春秋时杞国城也杞为宋灭城
北临汴河晋永嘉末镇西将军祖逖为豫州刺史理于
此逖累破石勒军由是黄河以南皆为晋土人皆感悦
逖卒百姓立祠
高阳故城县西南二十九里颛顼高阳氏佐少昊有功
受封此邑高祖攻昌邑西过高阳又郦食其墓在此
外黄故城县东六十里黄本属宋后属陈留郡以魏郡
卷八 第 5b 页 WYG0468-0220d.png
有内黄故此为外黄
封丘县(紧南至州五十里/)
古之封国(左传鲁封父/之繁弱是也)后属卫亦属魏汉高祖与项羽
战败于延乡有翟母者免其难故以延乡为封丘县以
封翟母属陈留郡后魏并入酸枣宣武帝又置封丘县
属陈留郡隋开皇三年置郡以县属汴州
黄池在县南七里鲁哀十三年晋侯与吴子争盟于此
尉氏县(望北至州一百里/)
卷八 第 6a 页 WYG0468-0221a.png
汉旧县春秋时郑大夫尉氏之邑自汉历后魏属陈留
郡不改高齐省以地入开封府隋开皇六年复置尉氏
县属汴州武德四年于此置洧州贞观元年废以县属
汴州
三亭冈在县西三十七里秦使谒者王稽使魏夜与范
睢言曰待我于三亭之南即此冈之南也
故钟城在县西三十五里魏太尉钟繇故里
宋州(睢阳望/)
卷八 第 6b 页 WYG0468-0221b.png
  (开元户十万三千/元和户五千二百) (乡一百九十三/乡八十三)
禹贡豫州之域即高辛氏之子阏伯所居商丘今州理
是也周为青州之域武王封微子于宋自微子至君偃
三十三世为齐魏楚所灭三分其地魏得其梁陈留齐
得济阴东平楚得沛按梁即今州地秦并天下改为砀
郡后改为梁国汉文帝封子武为梁王自汉至晋为梁
国属豫州宋改为梁郡隋于睢阳置宋州大业三年又
改为梁郡隋乱陷贼武德四年讨平王世充又为宋州
卷八 第 7a 页 WYG0468-0221c.png
天宝末禄山乱两河郡县多所陷没惟张巡许远姚訚
三人坚守睢阳贼将尹子奇并力攻围逾年不克城中
孤危粮竭相食殆尽时贺兰进明许叔冀屯军临淮争
权不协不发援师城竟为贼所陷巡远等抗词不屈遂
俱被害然使贼锋挫䘐不至江淮巡远之力也
州境(东西三百五十九里/南北二百一十八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五百八十里/西至东都九百二十里)
  (东南至泗州七百五十里/西南至亳州一百四十里)
卷八 第 7b 页 WYG0468-0221d.png
  (西北至曹州一百五十里/东北至徐州三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赋) (绢二十疋/绵 绢)
 管县十
  宋城 砀山 虞城 楚丘 柘城 谷熟
  下邑 单父 襄邑 宁陵
宋城县(望郭下/)
汉睢阳县属宋国后属梁国后魏属梁郡隋开皇三年
罢梁郡以县属亳州十六年于此置宋州睢阳属焉十
卷八 第 8a 页 WYG0468-0222a.png
八年改为宋城
睢水西南至宁陵县界流入
涣水西南自宁陵县界流入
陨石水源出县北四十里春秋时陨石于宋其处为潭
小蒙故城县北二十二里即庄周之故里
州城古阏伯之墟契孙相土亦都于此春秋为宋国
汉梁孝王广睢阳城七十里开汴河后汴水经州城南
兔园县东南十里汉梁孝王园
卷八 第 8b 页 WYG0468-0222b.png
清泠池在县东二里
砀山县(上西至州一百五十里/)
汉砀县属梁国后汉不改晋以其地并入下邑宋复置
砀县属梁郡后魏属砀郡高齐文宣帝并废以安阳县
属彭城郡隋开皇十八年改安阳县为砀山县大业二
年改属宋州砀文石也以其山出文石故以名县
虞城县(上西南至州七十里/)
本虞国舜后所封之邑后汉及晋属梁国后魏延昌中
卷八 第 9a 页 WYG0468-0222c.png
于此置萧县理虞城属沛郡高齐省隋开皇十六年分
下邑置虞城县属宋州
孟诸泽在县西北十里周回五十里俗号盟诸泽
故纶城县东南三十五里左传少康逃奔有虞虞妻以
二姚而邑诸纶
平台县西四十里左传宋皇国父为宋平公所筑汉梁
孝王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馀里与
邹枚相如之徒并游其上即此也
卷八 第 9b 页 WYG0468-0222d.png
楚丘县(紧南至州七十里/)
古戎州已氏之地汉为已氏县属梁国后汉属济阴郡
北齐废隋开皇五年又置属曹州六年改为楚丘县武
德五年属戴州(今宋州单/父县是也)贞观十七年废戴州隶宋州
楚丘故城在县北三十里
柘城县(上东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陈之株邑诗陈风株林刺灵公是也至秦为柘城县
续汉志属陈郡至晋太康中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贞
卷八 第 10a 页 WYG0468-0223a.png
观初废入谷熟宁陵二县后县人徭赋路远陈诉积年
至高宗朝复置属宋州其罗城即古株邑故城是也
涣水在县北二十九里
谷熟县(上西北至州五十七里/)
本汉薄县地置于古谷城春秋时为谷丘亦殷之所都
谓之南亳汉于此置薄县属山阳郡薄与亳义同字异
后汉改置谷熟县属梁国隋开皇十六年属宋州隋末
丧乱县人刘继叔戮力固守免陷于贼武德二年置南
卷八 第 10b 页 WYG0468-0223b.png
谷州以继叔为刺史四年罢以县属宋州
涣水在县南二十八里
高辛故城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帝喾初封于此
下邑县(上西至州一百一十里/)
汉旧县按鲁为楚所灭顷公迁于下邑汉高祖攻下邑
拔之在汉属梁国后汉无下邑县魏复立焉晋宋属梁
郡隋开皇三年改属亳州十六年改属宋州
故谯城县北三十一里祖逖屯淮阴进据太丘城遂克
卷八 第 11a 页 WYG0468-0223c.png
谯城而居之谓此也
单父县(紧西南至州一百四十九里/)
古鲁邑也汉以为县属山阳郡后汉以为侯国属济阴
郡后魏置北济阴郡理单父城隋开皇三年废郡又置
单父县属济阴郡十六年于县置戴州单父属焉大业
二年废戴州以县属曹州武德五年重置戴州县又属
焉贞观十七年废戴州县隶宋州(汉高祖后吕氏单父/人宓子贱巫马期皆)
(宰单/父)
卷八 第 11b 页 WYG0468-0223d.png
襄邑县(紧东至州一百一十四里/)
本汉旧县即春秋时宋襄牛地也秦始皇徙承筐县于
襄陵改为襄邑县汉以县属梁后又属陈留宋属谯郡
高齐文宣帝省入雍丘隋开皇十六年复置襄邑县属
杞州大业三年割属梁郡武德二年复置杞州以县属
焉贞观元年州废县隶宋州
睢水西自雍丘县界流入
承筐故城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卷八 第 12a 页 WYG0468-0224a.png
宋襄公墓在县城中东隅故号襄陵
宁陵县(紧东至州五十九里/)
本汉旧县宁亦作宁七国时属魏魏安釐王以弟无忌
为信陵君邑于此汉初以魏咎为宁陵君亦在此汉志
宁陵属陈留郡后汉属梁国晋属宋郡改属谯郡高齐
省隋开皇六年复置属亳州十六年割属宋州
睢水西北自襄邑县界流入
涣水西自襄邑界流入
卷八 第 12b 页 WYG0468-0224b.png
故葛城在县北十五里古葛伯国以不祀为汤所灭
大棘故城在县西南七十里左传宋华元郑公子归生
战于大棘又七国反先击梁棘即此城也
汋陵在县南二十五里春秋郑子罕伐宋宋将锄乐惧
败诸汋陵
故柘城在县南七十里陈之株邑
故鄢城在县南五十三里汉之鄢县郑伯克段于此
已吾城在县西南四十里后汉已吾县故城曹公初起
卷八 第 13a 页 WYG0468-0224c.png
兵于此
始基故城在县南九十里晋蔡州刺史祖逖督护卫策
所筑初乞活魁遣陈川据陈留浚仪遣将魏硕于谷水
南营逖遣策等追战大破之因即立戍留守策曰从祖
公北伐数年功始基于此因以为名
仇留故城在县南六十五里初陈川自始基败后遣将
仇留伐鄢以逼蔡州祖逖遣卫策进戍谷北高丘以禦
仇留故呼为仇留城
卷八 第 13b 页 WYG0468-0224d.png
亳州(望谯郡/)
  (开元户七万七百三十二/元和户六千五百二) (乡一百三十七/乡一百六十一)
禹贡豫州之域至周不改春秋时为陈国之焦邑六国
时属楚在秦为砀郡地汉为谯县属沛郡初后汉熹平
五年黄龙见谯太史单飏以为其地当有王者兴不及
五十年亦当复见后如其言魏文帝即位黄初元年以
先人旧郡又立为谯国与长安许昌邺洛阳号为五都
后魏复置南兖州周武帝改为亳州隋乱陷贼武德四
卷八 第 14a 页 WYG0468-0225a.png
年讨平王世充复为亳州
州境(东西三百六十七里/南北二百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七百二十里/西至东都八百六十里)
  (正南微东至颍州二百六十里/西至陈州二百里)
  (西北至宋州一百四十里/东北至徐州三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 赋) (绢二十疋黍/绵 绢) (稷/) (麻/) (麦/)
 管县八
  谯  临涣 酂  城父 鹿邑 蒙城
卷八 第 14b 页 WYG0468-0225b.png
  永城 贞源
谯县(紧郭下/)
汉旧县属沛郡晋属谯郡后魏无谯县有小黄县隋开
皇三年以小黄县属亳州大业二年改小黄县为谯县
三年以亳州为谯郡县仍属焉
涡水在县西四十八里魏黄初六年文帝以舟师自谯
循涡入淮
魏文帝祠在县东五里初魏太祖以议郎告疾归乡里
卷八 第 15a 页 WYG0468-0225c.png
筑室于此读书秋冬弋猎以自娱文帝以汉中平四年
生于此宅
故梅城在县南四十里古梅伯国
临涣县(紧西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汉铚县属沛郡后汉属沛国魏属谯郡梁武帝普通
中克铚城置临涣郡以临涣水为名后魏改置涣北县
北齐省临涣郡改涣北县为临涣县属谯郡隋开皇三
年废郡留县改置谯州神尧尝为谯州刺史大业二年
卷八 第 15b 页 WYG0468-0225d.png
改属亳州武德四年属谯州贞观十七年废谯州县隶
亳州
嵇山在县西三十里晋稽康家于铚嵇山之下因改姓
嵇氏
酂县(上西南至州七十里/)
秦汉旧县属砀郡汉属沛郡萧何封酂侯此邑也魏酂
县属谯国后魏省隋开皇十六年复置酂县属沛郡武
德四年改属亳州
卷八 第 16a 页 WYG0468-0226a.png
城父县(上西北至州七十九里/)
春秋时陈国之夷邑亦名城父汉为城父县属沛郡后
汉属汝南郡晋属谯郡宋志阙而有浚仪县隋开皇十
八年以重名复改为城父属亳州
涡水西北自谯县界流入
淝水东南至下蔡入淮
扶阳故城在县东北三十六里汉韦贤封邑
章华台县南九里
卷八 第 16b 页 WYG0468-0226b.png
高陂县南五十六里周回四十三里多鱼蚌菱芡之利
鹿邑县(上东至州一百一十七里/)
本汉郸县地春秋时鸣鹿邑属陈国左传晋智武子以
诸侯之师侵陈至于鸣鹿是也晋属陈留郡隋开皇三
年改属亳州为鹿邑县
涡水西北自陈州太康县界流入
鹿邑故城县西十三里俗名㸦乡城(案㸦互古通王应/麟谓即论语之互)
(乡/)春秋时鸣鹿邑也
卷八 第 17a 页 WYG0468-0226c.png
武平故城县东北十八里建安元年汉献帝以曹公为
大将军封武平侯以此城为封邑
蒙城县(上西北至州二百四十里/)
本汉山桑县属沛郡后汉改属汝南郡魏属谯郡后魏
孝文帝于此置涡州理山桑城其地后入于梁梁于此
置西徐州后复入魏改为谯州改谯县为涡阳县隋改
涡阳为淝水县武德四年重立山桑县属谯州贞观十
七年废谯州割属亳州天宝二年改为蒙城县
卷八 第 17b 页 WYG0468-0226d.png
县城北临涡水后魏涡州城也东魏武定六年侯景叛
行台慕容绍宗破景于此
檀公城本汉山桑县城宋檀道济为征北将军居此因
名之
永城县(上西南至州一百四十里/)
因隋旧县本秦芒县地汉不改后为临睢县之境晋蕲
县地隋大业六年于马甫城东北三里割彭城睢阳置
县遂名永城属谯郡武德五年移于马甫城属谯州即
卷八 第 18a 页 WYG0468-0227a.png
今理是也贞观十七年罢谯州以县属亳州
砀山县南五十里汉祖隐芒砀山泽间应劭注芒今在
临睢即永城县是也砀属梁国今砀山县是二县之界
有山泽之固可以隐也
故费城县南二十里
贞源县(望东至州五十九里/)
本楚之苦县春秋时属陈后为楚所并汉属淮阳国后
汉苦县属陈国晋属梁郡成帝更名谷阳高齐省入武
卷八 第 18b 页 WYG0468-0227b.png
平县隋开皇六年复置谷阳县理苦城属亳州乾封元
年高宗幸濑乡以玄元皇帝生于此县遂改为贞源县
宁平故城在县西南五十五里汉县也晋永嘉五年东
海王越自阳城率甲士四万薨于项秘不发丧石勒兵
追之及宁平城焚越尸于此数万众敛手受害尸积如
山王夷甫亦遇害
玄元皇帝祠县东一十四里祠院中有九井隋季井皆
竭自武德以来清泉沁漏或云汲一井而八井水皆动
卷八 第 19a 页 WYG0468-0227c.png
李母祠在县东一十四里乾封元年册号先天太后今
谓之洞霄宫
颍州(汝阴上/)
  (开元户二万八千一百七十九/元和户一万一千五百二十九) (乡五十六/乡六十一)
禹贡豫州之域春秋胡子国楚灭之秦并天下为颍川
郡之地在汉则汝南郡之汝阴县也魏晋于此置汝阴
郡司马宣王使邓艾于此置屯田后魏孝昌四年改置
颍州高齐罢州置郡隋末陷贼武德四年讨平王世充
卷八 第 19b 页 WYG0468-0227d.png
于汝阴县西北十里置信州六年改为颍州移于今理
州境(东西三百五十七里/南北一百九十六里)
八到(西取陈州路至上都一千八百二十里/西至东都九百六十里)
  (东至寿州二百六十里/南至淮约一百里)
  (西至蔡州三百六十里/西北至汴州七百里)
  (西北至亳州二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开絁二十疋缺绵二十七屯/ 案 元赋傅写)
 管县四
卷八 第 20a 页 WYG0468-0228a.png
  汝阴 沈丘 颍上 下蔡
汝阴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属汝南郡魏文帝黄初三年属汝阴郡后魏
孝昌三年于此置颍州北齐废以县属汝阴郡隋开皇
三年罢郡以县属颍州武德初置信州六年复为颍州
县皆属焉
淮水西南流入经县南去百里
颍水西北自陈州项城县界流入伏于城下
卷八 第 20b 页 WYG0468-0228b.png
汝水西南自蔡州新蔡县界流入又东南入淮
寝丘故城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楚相孙叔敖将死戒
其子请寝丘之地即此
古任城在县北一里陈将任蛮奴伐齐于颍水北岸筑
城以围池阴
百尺堰在县西北一百里司马景王讨王凌至百尺堰
即此
沈丘县(中东南至州一百二十六里/)
卷八 第 21a 页 WYG0468-0228c.png
本汉寝丘孙叔敖子之封一名沈丘汉为寝县属汝南
郡后汉加丘字东魏于此置才州高齐文宣废州改置
褒信县隋不置县邑至神龙二年十道使唐俭奏请分
汝阴置沈丘县
小汝水在县北
颍上县(中西北至州一百一十七里/)
本汉慎县地属汝南郡自汉讫宋不改隋大业二年置
颍上县属颍州三年以颍州为汝阴郡县仍属焉武德
卷八 第 21b 页 WYG0468-0228d.png
四年移于今理
淮水西南自汝阴县界流入去县七十里又东北入下
蔡县界
颍水西自汝阴县界流入又东流入淮
下蔡县(上西至州二百二十里/)
本汉旧县古蔡国又吴州来之邑也按蔡国本都上蔡
又徙新蔡后又迁此故谓之下蔡汉以为县属沛郡后
汉属汝南郡隋大业二年属颍州十二年移于今理武
卷八 第 22a 页 WYG0468-0229a.png
德四年于此置涡州下蔡属焉八年州废县属颍州
硖石山在县西南六十里淮水经硖石中对岸山上筑
二城以防津要今按淮水以中流分界在西岸者属下
蔡在东岸者属寿阳
淮水西南自颍上县界流入
淝水经县理南去县一里入淮
硖石城魏诸葛诞反王昶据硖石以逼诞即此城又晋
孝武帝太元八年闻苻坚入寇乃遣龙骧将军胡彬将
卷八 第 22b 页 WYG0468-0229b.png
水军五千援寿春既陷退保硖石亦此城也今之县城
在旧城东北十馀里
邓艾庙在县西一百二十步艾为魏将作陂营屯田后
人赖其利因为立祠
 
 
 
 元和郡县志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