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1a 页 WYG0468-017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四
            唐 李吉甫 撰
  关内道
鄜州(洛交上/)
  (开元户三万一百八十五/元和户七百五十) (乡五十一/乡十二)
  今为鄜坊观察使理所(管鄜州坊州丹州延州四/管县二十三 都管户)
  (千三百四十七/)
卷四 第 1b 页 WYG0468-0170b.png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属秦至始皇时地属上郡汉为
上郡雕阴县之地按汉雕阴在今洛交县北三十里雕
阴故城是也暨晋陷于戎羯不置州郡苻姚置杏城镇
后魏孝文帝废镇改为东秦州孝明帝改为北华州废
帝改为鄜州因秦文公梦黄蛇自天降属于地遂于鄜
衍立鄜畤为名隋大业二年改为鄜城郡后改为上郡
武德元年复为鄜州贞观二年加为都督府十六年罢
府州城旧名立交城
卷四 第 2a 页 WYG0468-0171a.png
州境(东西二百六十七里/南北二百七十三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四百七十七里/东南至东都九百五十九里)
  (南至坊州一百二十五里/西至庆州三百九十八里)
  (北至丹州一百八十三里/北至延州一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赋) (龙须席/布 麻)
 管县五
  洛交 洛川 三川 直罗 甘泉
洛交县(𦂳/)
卷四 第 2b 页 WYG0468-0171b.png
本汉雕阴县地属上郡雕山在西南故曰雕阴魏省上
郡晋为戎狄所居苻坚时为长城县后魏及周为三川
县隋开皇十六年分三川洛川二县置洛交县属鄜州
洛水之交故曰洛交皇朝因之
洛水在县南一里
秦长城在县东北三十里
伪夏太后城在县西三十六里赫连勃勃闻刘裕灭姚
泓命其子义真等守长安大悦自将兵入长安留太后
卷四 第 3a 页 WYG0468-0171c.png
于此筑城以居
洛川县(上西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鄜县地后秦姚苌于此置洛川县以县界有洛川
水为名后魏置敷城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鄜州
三川县(中东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翟道县地古三水郡以华池水黑源水及洛水三
川同会因为名苻坚时于长城原置长城县属长城郡
后魏废帝改为三川属中部郡隋开皇三年属鄜州
卷四 第 3b 页 WYG0468-0171d.png
直罗县(中下东至州一百里/)
本汉雕阴县地后魏因之魏省雕阴县晋时戎狄所居
后魏置三川郡隋开皇三年使户部尚书崔仲方筑城
以居之城枕罗原水其川平直故名直罗城武德三年
分三川洛交于此置县因城为名
大槃山在县西北一百一十里
罗川水在县南二里
甘泉县(中下南至州七十五里/)
卷四 第 4a 页 WYG0468-0172a.png
武德元年分洛交县于伏陆城置县取城为名天宝元
年改为甘泉县本汉雕阴县城今在县南四十里
伏陆山在县理东北有阿伏斤谷其水出又潜流伏川
陆故号伏陆天宝元年改为甘川谷
坊州(中部下/)
  (开元户一万五千七百一十五/元和户一千八百四十三) (乡四十四/乡十二)
禹贡雍州之域古之翟国秦属内史汉为左冯翊翟道
县之地魏晋陷于夷狄不置郡县刘石苻姚时于今州
卷四 第 4b 页 WYG0468-0172b.png
理西七里置杏城镇常以兵守之后魏孝文帝改镇为
东秦州孝明帝改为北华州废帝改为鄜州元皇帝(高/祖)
(之/父)以周武帝时天和七年放牧于今州界置马坊结构
之处尚存武德二年高祖驾幸于此圣情永感因置坊
州取马坊为名
州境(东西三百八十九里/南北一百三十九里)
八到(东至上都三百五十里/东至东都九百里)
  (东南至同州二百五十里/西南至邠州三百一十里)
卷四 第 5a 页 WYG0468-0172c.png
  (东北至丹州二百六十里/北至鄜州一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前龙须席开枲麻赋弓弦麻和贡而他州/ 案 同州载 元贡 复载元)
    (无之当是同者不复载也此坊州与后灵/会盐诸州并不载开元赋必由傅写遗缺)
 管县四
  中部 宜君 升平 鄜城
中部县(上/)
本汉翟道县之地属左冯翊魏晋戎翟所居后秦姚兴
于今县南置中部县后魏文帝移入杏城后周改为内
卷四 第 5b 页 WYG0468-0172d.png
郡属鄜州武德二年置坊州改为中部
杏城在县西南五里相傅云汉将韩胡伐杏木为栅以
抗北狄因以为名
宜君县(上东北至州一百里/)
前秦苻坚于祋祤县故城置宜君护军后魏太武帝改
为宜君县文帝大统五年又移于今华原县北贞观十
七年废县地入雍州二十年置玉华宫仍于宫所置宜
君县属雍州永徽二年与宫同废龙朔三年坊州刺史
卷四 第 6a 页 WYG0468-0173a.png
窦师伦奏再置
玉华宫在县北四里贞观二十年奉敕营造其地本县
人秦小龙宅太宗云小龙出大龙入当时以为清凉胜
于九成宫永徽二年有诏废宫为寺便以玉华为名寺
内有肃成殿永徽中奉敕令玄奘法师于此院译经每
言此寺即阎净之兜率天也
升平县(上东至州九十里/)
天宝十二年刺史罗希奭奏割宜君县西北三乡置去
卷四 第 6b 页 WYG0468-0173b.png
宜君县三十五里
鄜城县(上东至州一百里/)
本汉鄜县地属左冯翊后汉省后魏于今县理置鄜城
县属鄜城郡隋大业元年改属坊州
丹州(成平上/)
  (开元户一万二千四百二十二/元和户八百十六) (乡三十五/乡十二)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为白翟所居(隋图经云义川本/春秋时白狄地今)
(其俗云丹州白室胡头汉舌其状是胡其言习中夏白/室白狄语讹耳近代号为步落稽胡自言白狄之后)
卷四 第 7a 页 WYG0468-0173c.png
秦置三十六郡属上郡汉因之魏文帝省上郡其地晋
时戎狄居之苻姚时为三堡镇后魏文帝大统三年割
鄜延二州地置汾州理三堡镇废帝以河东汾州同名
改为丹州因丹阳川为名领义川乐川县隋大业三年
废丹州于义川县置延平县十三年为胡人刘步禄所
据义宁元年于义川县置丹阳郡武德元年改为丹州
九年置都督府贞观元年罢府为州永徽二年移于赤
石川
卷四 第 7b 页 WYG0468-0173d.png
州境(东西一百九十九里/南北一百七十三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五百五十里/东南至东都九百二十里)
  (东至同州三百五十里/南至坊州二百六十里)
  (西至鄜州一百八十里/北至延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赋) (麝香麻蜡烛/布) (龙须席/)
 管县四
  义川 云岩 汾川 咸宁
义川县(上郭下/)
卷四 第 8a 页 WYG0468-0174a.png
本秦上郡之地二汉因之魏省上郡其地至晋为戎狄
所居后魏文帝大统三年置义川县属义川郡因川为
名隋大业三年废丹州义川属延州义宁元年于旧城
复置丹阳郡县在城内永徽二年移于今理
云岩县(中东南至州七十三里/)
武德元年分义川县置在库利川南有云岩山因以为

库利川在县郭南昔有奴贼居此川内稽胡呼奴为库
卷四 第 8b 页 WYG0468-0174b.png
利因名之
汾川县(上西南至州七十里/)
本秦上郡地二汉因之魏省上郡后魏孝文帝置安平
县理薛川属乐川郡文帝改安平为汾川隋开皇三年
罢郡县属丹州大业二年属延州武德元年复属丹州
黄河在县东七里河岸顿狭状似槽形乡人呼为石槽
盖禹治水凿石导河之处石槽长一千步阔三十步悬
水奔流鼋鼍鱼鳖所不能游
卷四 第 9a 页 WYG0468-0174c.png
咸宁县(中下西南至州四十五里/)
本秦上郡之地后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于白水川置
永宁县属义川郡在今县东二十里永宁故县是也文
帝改为太平县移于今所隋开皇三年罢郡属丹州十
八年改太平县为咸宁以界内有咸宁镇为名
延州(延安望中都督府/)
  (开元户一万六千三百四十五/元和户九百三十八) (乡六十/乡十八)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白翟所居秦置三十六郡属上
卷四 第 9b 页 WYG0468-0174d.png
郡在汉为上郡高奴县之地今州理即上郡高奴县之
城也项羽三分秦地以董翳为翟王都高奴即其地也
魏省上郡至晋陷为戎狄其后属赫连勃勃后魏灭赫
连昌以属统万镇孝文帝置金明郡宣武帝置东夏州
废帝改为延州以界内延水为名置总管管丹延绥三
州隋开皇八年废总管但为延州炀帝以为延安郡隋
氏丧乱陷于残寇武德元年百姓归化置总管府开元
二年为都督府寻罢府为州
卷四 第 10a 页 WYG0468-0175a.png
州境(东西四百四十九里/南北三百五十一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六百七十四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一百里)
  (东至隰州三百六十里/西至鄜州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庆州四百四十里/北至夏州四百里)
贡赋(开元贡/ 赋) (蜜蜡麻麝香/布)
 管县十
  肤施 延长 临真 金明 丰林 延川
  敷政 延昌 延水 门山
卷四 第 10b 页 WYG0468-0175b.png
肤施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属上郡赵武灵王灭齐中山迁其人于肤施
汉书曰匈奴南侵至朝那肤施即其处也魏晋陷戎狄
隋炀帝大业二年分丰林金明二县于此置肤施县复
旧名也属延安郡皇朝因之
县有五龙山帝原水黄帝祠
清水俗名去斤水北自金明县界流入地理志谓之清
水其肥可燃鲜卑谓清水为去斤水(斤一/作筋)
卷四 第 11a 页 WYG0468-0175c.png
延长县(中东至州一百三十里/)
本秦肤施县地后魏废帝元年于丘头原置广安县隋
仁寿元年以广字犯皇太子名改为延安县大业末废
贞观六年又置移于府北去斤川今县是也广德二年
改为延长
临真县(中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汉高奴县地后魏文成帝置临真县属偏城郡周武
帝天和元年稽胡叛攻破郡城遂移于今理隋开皇元
卷四 第 11b 页 WYG0468-0175d.png
年改为临真县属延安郡皇朝因之
金明县(中东南至州四十八里/)
本汉高奴县地后魏太武帝于此置广洛县属金明郡
隋开皇四年属延州后仁寿元年以太子名广改为金
明县大业十三年省入肤施县武德六年又分置金明

丰林县(中下西至州三十里/)
本汉高奴县地后魏孝文帝置广武县属偏城郡在今
卷四 第 12a 页 WYG0468-0176a.png
理东四十里周宣帝改为丰林属延州皇朝因之
琉璃山在县北九十五里
延川县(中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秦临河县地汉不改后汉省后魏分安人县于此地
置文安县隋文帝改为延川取吐延川为名皇朝因之
吐延水北自绥州绥德县流入
敷政县(中下东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高奴县地后魏太和初置因城县隋开皇六年于
卷四 第 12b 页 WYG0468-0176b.png
其中置金城镇武德二年移县就镇因改为金城县天
宝元年改敷政
延昌县(中南至州一百七十六里/)
本汉高奴县地隋开皇三年于此置朔方镇十年以北
有朔方镇遂废贞观九年置罢交镇十年又置罢交县
属延州取城北罢交谷为名天宝元年改为延昌县
塞门镇在县西北二十里镇本在夏州宁朔县界开元
二年移就芦子关南金镇所安置
卷四 第 13a 页 WYG0468-0176c.png
芦子关属夏州北去镇一十八里
延水县(中下西至州二百一十五里/)
本秦临河县之地史记秦灭六国使蒙恬北击匈奴悉
收河内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谪吏以戍
之汉因之在今县理北十五里临河故城是也后魏于
其中置安人县并安人镇属东夏州隋文帝废镇置安
人戍武德二年重置安人县属延州贞观二十三年改
为延水县取吐延水为名
卷四 第 13b 页 WYG0468-0176d.png
黄河在县东八里
门山县(中西至州二百十五里/)
本汉定阳县地周宣帝大象元年分汾州云岩二县于
今县南六里置北有山形似门因以为名武德八年于
今县北五里宋斯堡置丹州广德二年割属延州
黄河在县东三十五里
灵州(灵武大都督府/)
  (开元户九千六百六缺乡二十七/案元和户乡数传写)
卷四 第 14a 页 WYG0468-0177a.png
  今为灵武节度使理所(管灵州会州盐/州 管县十)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及战国属秦秦并天下为北地郡
汉时为富平县之地后汉安帝永初五年西羌大扰诏
令郡人移理池阳顺帝永建四年归旧土其城赫连勃
勃所置果园今桃李千馀株郁然犹在后魏太武帝平
赫连昌置薄骨律镇后改置灵州以州在河渚之中水
上下未尝陷没故号灵州周置总管府隋大业元年罢
府为灵州三年又改为灵武郡武德元年又改为灵州
卷四 第 14b 页 WYG0468-0177b.png
仍置总管七年改为都督府开元二十一年于边境置
节度使以遏四夷灵州常为朔方节度理所(朔方节度/管兵六万)
(四千七百八人马二万四千/五百匹衣赐二百万疋段)统经略军(灵武郡城内管/兵二万七千人)
(马三/千匹)丰安军(灵武郡西黄河外一百八十馀里万岁/通天初置管兵八千人马一千三百匹)
远东城(灵武郡东北二百里黄河外景龙中韩/公张仁愿置管兵七千人马三千匹)西城(九/原)
(郡北黄河外八十里景龙中韩公张仁愿置管兵/七千人马一千七百匹西南去理所一千馀里)安北
都护府(亦曰中受降城景龙中韩公张仁愿于黄河北/岸置管兵六千人马二千匹西南去理所一千)
(三百/里)东城(榆林郡东北二百里景龙中韩公张仁愿置/管兵七千人马一千七百匹西南去理所一)
卷四 第 15a 页 WYG0468-0177c.png
(千六百/馀里)振武军(单于都护府城内天宝中王忠嗣置管/兵九千人马一千六百匹西南去理所)
(一千七/百里)天宝元年又改为灵武郡至德元年肃宗幸灵
武即位升为大都督府乾元元年复为灵州
州境(东西五百八十里/南北八十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一千二百五十里/东南至东都二千二百七十里)
  (东南至盐州三百里十里/东南至庆州六百二)
  (西南至凉州九百里一千里/北至碛南弥娥川水)
贡赋(开元贡/) (甘草/鹿皮) (红花/赤柽) (青虫子/鹿角胶) (野马皮/花苁蓉)
卷四 第 15b 页 WYG0468-0177d.png
      (乌翎/麝香) (杂筋/马鞭)
 管县六
  回乐 灵武 保静 怀远 鸣沙 温池
回乐县(望郭下/)
本汉富平县地属北地郡在今县理西南富平故城是
也后汉置回乐县枕黄河后魏刁雍为薄骨律镇将上
表请开富平西三十里艾山旧渠通河水溉公私田四
万馀顷人大获其利太平真君七年雍又上表论漕运
卷四 第 16a 页 WYG0468-0178a.png
奉诏平高安定统万(平高今属原州安定/今泾州统万今夏州)及臣所守四
镇出车五千乘运谷五十万斛付沃野镇以供军粮臣
镇去沃野镇八百里道多深沙轻车往来犹以为难今
载谷二十五斛每至深沙必至滞陷又谷在河西转至
沃野越渡大河计五千乘运十万斛百馀日乃得一返
大废生人耕垦之业车牛艰阻难可全至一岁不过二
运五十万斛乃经三年臣闻郑白之渠远引淮海之粟
溯流数千里周年乃得一至犹称国有储粮人用安乐
卷四 第 16b 页 WYG0468-0178b.png
今求于牵屯山河水之次造船二百艘二船为一舫一
舫胜二千斛一舫十人计须千人臣镇内之兵卒皆习
水一运二十万斛方舟顺流五日而至自沃野牵上十
日还到计用人工轻于车运十倍有馀不费牛力又不
废田孝文帝善之下诏曰非但一运自可永以为式
温泉盐池在县南一百八十三里周回三十一里
薄骨律渠在县南六十里溉田一千馀顷
安乐川在灵州南稍东一百八十里
卷四 第 17a 页 WYG0468-0178c.png
长乐山旧名达乐山亦曰铎落山以山下有铎落泉水
故名旧吐浑部落所居今土蕃置兵守之
灵武县(上东南至州八十八里/)
本汉富平县之地后魏破赫连昌收胡户徙之因号胡
地城天和中于州东北置建安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
大润县仁寿元年改为灵武县移入胡地城安置
黄河自回乐县界流入
千金陂在县北四十二里长五十里阔十里
卷四 第 17b 页 WYG0468-0178d.png
汉渠在县南五十里从汉渠北流四十馀里始为千金
大陂其左右又有胡渠御史百家等八渠溉田五百馀

保静县(上西南至州六十里/)
本汉富平县地后魏立弘静镇徙关东汉人以充屯田
俗谓之汉城隋改置弘静县神龙元年改为安静至德
元年改为保静
贺兰山在县西九十三里山有树木青白望如駮马北
卷四 第 18a 页 WYG0468-0179a.png
人呼駮为贺兰其山与河东望云山形势相接迤逦向
北经灵武县又西北经保静西又北经怀远县西又北
经定远城西又东北抵河其抵河之处亦名乞伏山在
黄河西从首至尾有像月形南北约长五百馀里真边
城之钜防山之东河之西有平田数千顷可引水灌溉
如尽收地利足以赡给军储也
怀远县(上南至州一百二十五里/)
在州东北隔河一百二十里本名饮汗城赫连勃勃以
卷四 第 18b 页 WYG0468-0179b.png
此为丽子园后魏给百姓立为怀远县其城仪凤二年
为河水汎损三年于故城西更筑新城
县有盐池三所隋废红桃盐池盐色似桃花在县西三
百二十里武平盐池在县西北一十二里河地盐池在
县东北一百四十五里(案河地一/作河池)
废灵武城在县东北隔河一百里其城本蒙恬所筑古
谓之浑怀障即浑怀所理道故谓之灵武
新堡在县西北四十里永昌元年置堡内安置防禦军
卷四 第 19a 页 WYG0468-0179c.png
二千五百人粮五万石旧名千金堡今名新堡
鸣沙县(上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富平县地属安定郡在今县理东二百里原州周
保定二年于此置会州建德六年废郡立鸣沙镇隋开
皇十九年置环州以大河环曲为名仍立鸣沙县属焉
大业三年罢环州以县属灵武郡贞观六年复置环州
九年州废以县属灵州神龙二年冬为默啜所寇因而
荒废遂移县于废丰安城即今县理是西枕黄河人马
卷四 第 19b 页 WYG0468-0179d.png
行经此沙随路有声异于馀沙故号鸣沙
温池县(上西北至州一百八十里/)
神龙五年置县侧有盐池
定远废城在州东北二里即汉北地郡方渠县之地先
天二年郭元振以西城辽阔丰安势孤中间千里无城
烽候杳渺故置此城募有兵健五千五百人以镇之其
后信安王祎更筑羊马城幅员一十四里
经略军在夏州西北三百里天宝中王忠嗣奏于榆多
卷四 第 20a 页 WYG0468-0180a.png
勒城置军今属灵武节度本属夏州南去灵武六百五
十馀里元和九年于此城新置宥州
会州(会宁下府/)
  (开元户三千五百四十/案元和户乡数傅写缺) (乡六/)
禹贡雍州之域古西羌地周太祖为西魏相来巡会师
于此土人张信罄资飨六军太祖悦因命置州以会为
名周武帝保定二年废州改为会防隋开皇元年改防
为镇武德二年讨平李轨置西会州贞观八年以此州
卷四 第 20b 页 WYG0468-0180b.png
仓储殷实改为粟州其年又为会州天宝元年改为会
灵郡乾元元年复为会州
州境(东西五百一十里/南北三百三十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一千一百九十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五百里)
  (东南至原州三百九十里/西南至兰州三百八十里)
  (西北至凉州五百四十里/东北至灵州五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覆鞍毡/)
 管县二
卷四 第 21a 页 WYG0468-0180c.png
  会宁 乌兰
会宁县(上/)
本汉鹑阴县地周太祖置会宁县属会州隋大业二年
改为凉川县武德二年又改为会宁
黄河堰开元七年河流渐逼州城刺史安敬忠率团练
兵起作拔河水向西北流遂免淹没
会宁关东南去州一百八十里
河西地去州一百二十里其地春夏因雨水生盐雨多
卷四 第 21b 页 WYG0468-0180d.png
盐少雨少盐多远望似河故名河地(案河地一/作河池)
乌兰县(上东南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汉祖厉县地属安定郡后汉属武威郡前凉张轨收
其县人于凉州故武威县侧近别置祖厉县周武帝西
巡于此置乌兰关又置县在会宁关东南四里旧城内
沙石不堪久居天授二年移于东北七里平川置
盐州(五原中府/)
  (开元户三千二十五缺乡七/案元和户乡数傅写)
卷四 第 22a 页 WYG0468-0181a.png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为戎狄所居地史记梁山经漆
之北有义渠朐衍谓此也及始皇并天下属梁州(案秦/无梁)
(州此有误一本改梁为凉亦非/据通典盐州秦汉属北地郡)汉武帝元朔二年置五
原郡地有原五所故号五原至晋地没赫连勃勃后魏
平之改为西安州以其北有盐池又改为盐州隋大业
三年为盐川郡贞观二年讨平梁师都置盐州天宝元
年改为五原郡乾元元年复为盐州
州境(东西二百四十五里/南北二百七十里)
卷四 第 22b 页 WYG0468-0181b.png
八到(南至上都一千五十里十里/东至东都一千七百三)
  (南至庆州四百五十里/西北至灵州三百里)
  (西北取乌池黑浮图堡私路至灵州四百里/东北至经略军四百里)
贡赋(开元贡/) (盐/)
 管县二
  五原 白池
五原县(上/)
本汉马领县地贞观二年与州同置五原谓龙游原乞
卷四 第 23a 页 WYG0468-0181c.png
地千原青岭原可岚贞原横槽原也
盐池四所一乌池二白池三细顶池四瓦窑池乌白二
池出盐今度支收粜瓦窑细顶并废
白池县(上东南至州九十里/)
景龙三年敕置以地近白池因以为名
 
 
 
卷四 第 23b 页 WYG0468-0181d.png
 
 
 
 
 
 
 
 元和郡县志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