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a 页 WYG0468-0159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三
            唐 李吉甫 撰
  关内道(三/)
泾州(安定上/)
  (开元户一万五千九百五十二/元和户一千九百九十) (乡五十五/乡三十)
  今为泾原节度使理所(管泾州原州/ 管县九)
  (案前凤翔节度使理所下有都管户数而此与后/邠宁灵武诸节度使理所下无之皆由傅写遗缺)
卷三 第 1b 页 WYG0468-0159d.png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属秦至始皇分三十六郡属北
地郡汉分北地郡置安定郡即此是也汉以六郡良家
子补羽林郎按六郡安定即其一焉后汉安帝永初五
年徙其人于美阳以避羌寇郡寄理美阳在今武功县
界夷阳故城是也至顺帝移于今理后魏太武帝神麚
三年于此置泾州因水为名隋大业三年改为安定郡
大业末金城贼帅薛举侵扰豳泾武德元年太宗西讨
会举死因平举子仁杲遂改安定郡为泾州
卷三 第 2a 页 WYG0468-0160a.png
州境(东西一百九十六里/南北二百八十六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四百八十里十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三百四)
  (东南至邠州一百八十里/南至凤州二百五十八里)
  (西南至陇州私路一百八十里里/西北至原州平凉县一百五十)
  (北至原州城三百三十里/北至庆州三百二十三里)
  (东北至宁州一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赋) (龙须席/布 麻)
 管县五
卷三 第 2b 页 WYG0468-0160b.png
  保定 灵台 临泾 良原 潘原
保定县(上郭下/)
本汉安定县地今临泾县安定故城也后汉省后魏文
帝大统元年自高平移城于今理属安定郡隋开皇三
年罢郡以县属泾州至德二年改保定县
泾水在县东一里
折墌故城在县东十里西魏泾州刺史乙弗贵所筑隋
末薛举屯据于此城举死仁杲复窃据武德元年讨平
卷三 第 3a 页 WYG0468-0160c.png

万俟丑奴馀迹在县东五里丑奴高平人后魏建义元
年僭号于此
灵台县(上西至州一百里/)
本汉鹑觚县属北地郡周属赵平郡隋开皇三年属泾
州天宝元年改为灵台县今县理西阴密故城东接县
城即古密国之地是也诗云密人不共
临泾县(上东南至州九十里/)
卷三 第 3b 页 WYG0468-0160d.png
本汉旧县属安定郡隋大业元年于今县理置秋谷县
取县内秋谷为名十二年复为临泾县皇朝因而不改
按县在彭阳川内彭阳水上百步县界兼有汉安武安
定彭阳抚夷四县之地也
良原县(上东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三水县地属安定郡今安定县界三水故城是也
隋大业元年分安定县之地置良原县县西南三十里
有良原因以为名
卷三 第 4a 页 WYG0468-0161a.png
汭水一名宜禄川西自陇州华亭县流入
石原在县西南即所谓良原也
潘原县(中东至州一百里/)
本汉阴盘县属安定郡在今邠州宜禄县西二十三里
阴盘故城是也地有阴盘
原州(平凉中都督府/)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地属秦始皇时属北地郡汉为
安定郡(案此下志文与户乡数/及州境并傅写遗缺)
卷三 第 4b 页 WYG0468-0161b.png
八到(东南至上都八十里百六十里/东南至东都一千六)
  (东南至泾州三百二十里/东至秦州四百六十里)
  (西至会州三百九十里百二十里/正西微南至临洮军六)
  (北至灵州五百里/)
贡赋(开元贡/ 赋) (覆鞍毡/布 麻)
 管县四
  平高 平凉 百泉 萧关
平高县(望郭下/)
卷三 第 5a 页 WYG0468-0161c.png
本汉高平县属安定郡后魏太武帝太延二年于今县
理置平高县属平高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原州
大业三年以原州为平凉郡武德元年重为原州县仍

笄头山一名崆峒山在县西一百里即黄帝谒广成子
学道之处史记曰黄帝东至于海西至崆峒登笄头是
也汉书曰笄头山在泾阳西禹贡泾水所出庄子云广
成子学道崆峒之山又后汉书隗嚣使将王孟塞鸡头
卷三 第 5b 页 WYG0468-0161d.png
道即此也
木硖关在县西南四十里
萧关故城在县东南三十里汉书文帝十四年匈奴入
萧关杀北地都尉是也
瓦亭故关在县南七十里即陇山北垂隗嚣使牛邯军
瓦亭即此是也
秦长城在县北十里
朝那湫郊祀志云湫泉祠那苏林云在安定朝那县方
卷三 第 6a 页 WYG0468-0162a.png
四十里冬夏不增减不生草木旱时即祀之以壶浥水
置之于所在则雨雨不止反水于泉俗以为恒今周回
七里盖近代减耗
监牧贞观中自京师东赤岸泽移马牧于秦渭二州之
北会州之南兰州狄道县之西置监牧使以掌其事仍
以原州刺史为都监牧使以管四使南使在原州西南
一百八十里西使在临洮军西二百二十里北使寄理
原州城内东宫使寄理原州城内天宝中诸使共有五
卷三 第 6b 页 WYG0468-0162b.png
十监(南使管十八监西使管十六监/北使管七监东宫使管九监)
监牧地东西约六百里南北约四百里天宝十二年诸
监见在马总三十一万九千三百八十七匹内一十三
万三千五百九十八匹课马
平凉县(上西北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汉泾阳县地今县西四十里泾阳故城是也后魏为
长城郡长城县之地周武帝建德元年割泾州平凉
于今理置平凉县属长城郡隋开皇三年属原州皇朝
卷三 第 7a 页 WYG0468-0162c.png
因之开元五年移于泾水南贞元七年又移于旧县南
坂上今县是也仍屯军其中
马屯山在县西(案此下似/缺里数)十六国春秋云姚苌与苻登
战于高平登败奔于马屯山即此也其山南北二十里
东西三十里
百泉县(上西至州九十里/)
本汉朝那县地故城在今县理西四十五里后魏孝明
帝于今县西南阳晋川置黄石县隋炀帝改为百泉县
卷三 第 7b 页 WYG0468-0162d.png
武德八年移于今所
可蓝山一名都卢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十六国春秋曰
赫连定据平凉登可蓝山望统万城泣曰先帝若以朕
承大业岂有今日
泾水源出县西南泾谷地理志云泾阳县笄头山泾水
所出淮南子云笄头山一名薄落山故泾水亦曰薄落
水又南流经都卢山山路之中常如弹筝之声故行旅
因谓之弹筝峡
卷三 第 8a 页 WYG0468-0163a.png
萧关县(中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隋他楼县大业元年置神龙三年废别立萧关县以
去州阔远御史中丞侯全德奏于故白草军城置因取
萧关为名
蔚茹水在县之西一名葫芦河源出原州西南颓沙山

邠州(新平紧/)
  (开元户一万九千四百六十一/元和户二千六百七十) (乡四十九/乡四十九)
卷三 第 8b 页 WYG0468-0163b.png
  今为邠宁节度使理所(管邠州宁州庆/州 管县二十)
禹贡雍州之域周之先公刘所居之地诗大雅云笃公
刘于豳斯馆是也周本纪曰后稷子不窋末年夏政衰
奔戎翟之间至孙公刘修后稷之业乃国于豳徐广云
新平漆县东北有豳亭是也按豳国城在今州理东北
二十九里三水县界古豳城是也自周东迁其地属秦
秦并天下分三十六郡属内史汉属右扶风今州理即
汉右扶风之漆县也漆水在今县西九里西北流注于
卷三 第 9a 页 WYG0468-0163c.png
泾今凤翔府麟游县东西亦有一漆水与此异也后汉
于此置新平郡及姚苌之乱百姓夷灭此地郡县并无
理所至后魏又置郡焉文帝大统十四年于今理置南
豳州废帝除南字隋大业二年省入宁州义宁二年复
为新平郡武德元年复为豳州开元十三年以豳与幽
字相涉诏曰鲁鱼变文荆并误听欲求辨惑必也正名
改为邠字天宝元年改为新平郡乾元元年复为邠州
州境(东西二百里十里/南北二百七)
卷三 第 9b 页 WYG0468-0163d.png
八到(东南至上都三百里百六十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一)
  (东至坊州三百一十里里/南至奉天县一百三十)
  (西北至泾州一百八十里/北至宁州一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 赋) (荜豆麻白蜡/布)
 管县四
  新平 三水 永寿 宜禄
新平县(望郭下/)
本汉漆县也属右扶风建武八年隗嚣悉众攻略阳上
卷三 第 10a 页 WYG0468-0164a.png
至漆进止未定会马援夜至上喜问之援聚米以为山
谷于上前指军所从入上笑曰虏在我目中遂进兵考
诸记注汉之漆县即今州理是也姚苌之乱郡县不立
暨乎后魏于今县西南十里陈阳原上置白土县属新
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移白土县于今州城中置豳州
四年改白土县为新平县大业二年省豳州入宁州义
宁二年复为新平郡武德元年以新平郡又为豳州县
属焉
卷三 第 10b 页 WYG0468-0164b.png
五龙原在县东三里原侧有五泉水因名
泾水西北自宜禄县界流入
橐丘堡在县西十八里东西南三面石坡峭峻高十丈
北面筑城高二丈武德二年置贞观元年废
苻坚墓在县东南二里先有谣云河水清复清苻诏死
新城坚闻恶之语军候曰地名新城避之至是为姚苌
杀于新平城遂葬焉
三水县(紧西南至州六十里/)
卷三 第 11a 页 WYG0468-0164c.png
本汉旧县有铁官属安定郡以县界有罗川谷三泉并
流故以为名魏改三水县为西川县亦属安定后魏于
今县理西二十八里重置三水县取汉旧名属新平隋
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豳州皇朝因之
石门山在县东五十里峰岩相对望之似门
栒邑故城在县东二十五里即汉栒邑县属右扶风古
郇国也左传云毕原丰郇文之昭也
古豳城在县西三十里公刘始都之处
卷三 第 11b 页 WYG0468-0164d.png
永寿县(上西北至州九十里/)
武德二年分新平县西界于今理北三十里永寿原西
分置永寿县因原而名贞观二年移于州东南八十里
兴元元年又移于顺义店即今理是也本汉漆县之南
界也
高泉山亦曰甘泉在县北二十五里
泾水自新平县界流入
醴泉苑在县东北十里并宫并周所立后废贞观四年
卷三 第 12a 页 WYG0468-0165a.png
置醴泉监兼置屯五所隶司农寺
宜禄县(中东至州八十一里/)
本汉浅水县地属上郡后魏为东阴盘县地废帝以县
南临宜禄州因改名隶泾州暨周隋又为白土县贞观
二年分新平县又置宜禄县复魏旧名也
浅水原即今县理所初金城人薛举称兵攻破郡县武
德元年举寇泾州屯兵于安定县之折墌城太宗亲征
相守六十馀日会举死其子仁杲统其众并羌胡十馀
卷三 第 12b 页 WYG0468-0165b.png
万数来挑战上遣总管庞玉自此原南出贼之右因高
而陈上率大兵自原北出其不意斩首万馀级贼大溃
仁杲惧而请降俘其精兵万馀人男女五万口故城犹
在今县北五里
阴盘城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昭仁寺在县西十步浅水原上王师讨平仁杲诏于此
置寺碑谏议大夫朱子奢之词也
长武城在县西五十里隋开皇中筑在泾河南岸武德
卷三 第 13a 页 WYG0468-0165c.png
元年废大历初郭子仪置兵以备西戎
宁州(彭原望/)
  (开元户三万二百二十六/元和户一千一百七) (乡七十三写缺/案乡数传)
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也当夏之衰公刘邑焉周时
为义渠戎国其后戎狄攻太王亶父避于岐山脚而作
周按今州理城即公刘邑地也后西北伐犬戎武王都
镐逐戎夷于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命曰荒狄周道衰荒
狄不至后幽王为犬戎所杀至秦缪公得由余西戎八
卷三 第 13b 页 WYG0468-0165d.png
国来至秦昭王杀义渠戎王并其地始皇分三十六郡
此为北地郡即义渠旧地也汉氏因之后汉移北地郡
居富平故城是也后魏延兴二年为三县镇孝文帝太
和十一年改置班州十四年改为邠州二十年改邠为
豳取地名也废帝三年改豳州为宁州以抚宁戎狄为
名后周改为北地郡隋又为宁州大业中又为郡武德
元年复为宁州贞观元年改为都督府四年又废府为

卷三 第 14a 页 WYG0468-0166a.png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六里/南北五百一十四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四百五十六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三百里)
  (东至坊州三百二十里/南至邠州一百四十里)
  (西至泾州一百五十里/北至庆州一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赋) (龙须席/布 麻)
 管县六
  安定 真宁 襄乐 彭原 定平 丰义
安定县(望郭下/)
卷三 第 14b 页 WYG0468-0166b.png
本汉泥阳县在今县理东南十五里泥阳故城是也至
后魏太武帝置安定县取定俗安人为义在今县理北
西三里定安故关自隋开皇三年移县入废赵兴郡理
仍属宁州皇朝因之
扶苏墓在县西北十八里始皇太子也监蒙恬筑长城
始皇崩李斯矫诏赐死葬于此
真宁县(紧西北至州七十里/)
本汉阳周县地属上郡汉书陈馀与章邯书曰蒙恬为
卷三 第 15a 页 WYG0468-0166c.png
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谓此县也
后魏置泥阳惠涉二护军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复置阳
周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罗川因县南罗水为名属宁
州皇朝因之天宝元年改为真宁县
子午山亦曰桥山在县东八十里黄帝陵在山上即群
臣葬衣冠之处史记曰汉武帝北巡朔方还祭黄帝冢
于桥山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
上仙群臣葬其衣冠故有冢
卷三 第 15b 页 WYG0468-0166d.png
襄乐县(紧西南至州六十里/)
本汉襄洛县属上郡后魏孝文帝改洛为乐属襄乐郡
后周属北地郡隋开皇三年改属宁州皇朝因之
秦故道在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始皇三十年向九原抵
云阳即此道也
彭原县(紧南至州一百里/)
本汉彭阳县地在今县理西南六十里临泾县界彭阳
故城是也暨于后汉又为富平县之地后魏破赫连定
卷三 第 16a 页 WYG0468-0167a.png
后于此复置富平县废帝改为彭阳县属西北地郡隋
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宁州十八年改为彭原县因彭
池为名原南北八十一里东西六十里
定平县(上北至州七十里/)
自汉至晋并泥阳县地后魏至周并为安定县地隋大
业十年于此筑城置枣社驿武德二年于驿分安定县
置定平县其驿移出城北
丰义县(上东南至州八十里/)
卷三 第 16b 页 WYG0468-0167b.png
本汉彭阳县地今县理西四十里彭阳故城是也后魏
于县理置云州周武帝保定二年废州为防隋文帝废
防名为丰义城武德二年分彭原县置丰义县因旧城
为名属彭州贞观元年州废县属宁州
庆州(顺化都督府/)
  (开元户一万七千九百八十一/案元和户乡数傅写缺) (乡五十一/)
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周本纪曰夏氏政衰后稷子
不窋奔戎狄之间今州理东南三里有不窋故城是也
卷三 第 17a 页 WYG0468-0167c.png
春秋及战国时为义渠戎国秦厉公伐义渠并之虏其
王至始皇时属北地郡按今州理即汉郁郅城地理志
属北地郡后汉郡境为虏所侵北地郡寄寓冯翊后魏
文帝大统十一年置朔州周武帝保定元年废朔州为
周武防隋文帝开皇三年改置合川镇十六年割宁州
归德县置庆州立嘉名也义宁元年为弘化郡天宝元
年改为安化郡至德元年改为顺化郡乾元元年复为
庆州
卷三 第 17b 页 WYG0468-0167d.png
州境(东西二百五十三里/南北四百七十二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五百七十里十里/东南至东都一千四百三)
  (东至鄜州三百九十里里/南至宁州一百二十七)
  (西至原州三百四十里里/西北至灵州六百二十)
  (北至盐州五百七十二里/东北至延州四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 赋) (牛苏/胡布) (麝香/)
 管县十
  顺化 乐蟠 马领 合水 华池 同川
卷三 第 18a 页 WYG0468-0168a.png
  洛源 延庆 方渠 怀安
顺化县(中郭下/)
本汉郁郅县后汉迄晋戎虏所侵不立州县后魏及周
以为镇防隋开皇十六年于今州城西南一里置合水
县在马领白马二水口因以为名属庆州大业二年以
庆州为弘化郡合水属焉至武德二年改合水为合川
县取隋合川镇为名贞观元年改为弘化县天宝元年
改为安化县至德元年改为顺化县
卷三 第 18b 页 WYG0468-0168b.png
不窋墓在县东二里
乐蟠县(中北至州三十二里/)
本汉略畔道地今县理北五里略畔故城是也后汉及
晋为虏所侵逼此地无复郡县后魏文帝于此置蔚州
周武帝置北地郡隋开皇二年罢郡以彭阳襄乐二县
属宁州义宁元年分合水县置乐蟠县属弘化郡取乐
蟠城为名也百官表云县有蛮夷曰道按略畔乐蟠皆
指此城方言讹舛故不同耳
卷三 第 19a 页 WYG0468-0168c.png
马领县(中东南至州六十七里/)
本汉旧县属北地郡汉末为虏所侵至后魏为朔州之
地隋大业元年分合水县于此置马领县复汉县之旧
名也(案汉书地理志马领县颜师古注曰川形似马领/因以为名领颈也据其说则隋唐二书作马岭似)
(皆后人所改师古注汉书于贞/观中是时县名必仍旧作马领)十三年陷贼县废
二年于今县理北四十里百家堡置马领县属弘化郡
以县西一里有马领坂因名
秦长城在县西北一百二十六里即蒙恬所筑也
卷三 第 19b 页 WYG0468-0168d.png
合水县(中西至州五十里/)
本汉略畔道之地在今县西南三十八里故城是也自
后汉至晋此地皆无郡县至后魏为襄乐县之地武德
六年分合水县置蟠交县以城临大小乐蟠二水交口
因以为名天宝元年改为合水县
华池县(下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归德县地也按汉归德县今洛源县是隋仁寿二
年于今县东北二里库多汗故城置华池县因县西华
卷三 第 20a 页 WYG0468-0169a.png
池水为名属庆州皇朝因之
子午山旧名翟道山在县西四十五里
同川县(中下东至州八十里/)
本汉郁郅县地隋义宁二年分宁州之彭原县西南十
五里三泉故城置三泉县属弘化郡武德元年改为庆
州县属焉仍改为同川因同川城为名
洛源县(中下东南至州二百七十五里/)
本汉归德县地属北地郡后汉更始二年封岑彭为归
卷三 第 20b 页 WYG0468-0169b.png
德候谓此地也后汉迄晋无复郡县后魏文帝大统元
年复置归德县隋大业元年改为洛源县因洛水所出
为名皇朝因之
洛水源出白于山一名女郎山在县北三十里
延庆县(中南至州四十里/)
本汉郁郅县地后魏于今县理置朔州隋开皇中改置
合水县武德六年移丰州户住此仍分合水县置白马
县以西临白马川水为名天宝元年改名延庆县
卷三 第 21a 页 WYG0468-0169c.png
方渠县(中下东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古庆匡州仓在马领川内因渠为名景龙元年置取汉
县为名县西北马领山诸谷水东南流经县新置方渠
堡因名之(案方渠本汉县旧名属北地郡后汉废隋为/庆州马领县地唐景龙元年分置方渠县此)
(云古庆匡州仓在马领川内因渠为名又云/新置方渠堡因名之意义未明疑有脱讹)
怀安县(下南至州一百六十里/)
右居近党项藩落开元十年检逃户所置故以怀安为

卷三 第 21b 页 WYG0468-0169d.png
 
 
 
 
 
 
 
 元和郡县志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