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序¶ 第 802b 页
师子林天如和尚语录卷之六
小师 善遇 编
* 序
** 照堂长老义感集序
余友照堂寂长老至元丁丑三月廿一日卒于吴门
之能仁庵。其行义感于人人。哀之不能巳。发而为诗
若辞。散漫于三吴林壑间。天台竹居可西堂裒而集
之。目之曰义感。过松江请于余曰。诗辞无以见出处
授受之详。公与照堂同参天目。幸详之。使观者有所
考。余曰。照堂。高昌名族之裔也。其宗姻乡党之士。去
故国而布列于大朝都邑者皆达官。其俗尚佛教好
施与。又好引援进取以相荣。盖去国巳远见乡人虽
疏亦亲。故彼氏之为沙门者。往往得厚施或得厚名
位。而照堂一无取焉。唯道是嗜。凡显密二宗大声实
之士。悉从事之。尽其学未厌其志。延祐间南来天目
扣直指之学于幻住先师。日有深造。遂眷眷不忍弃
去。草衣蒲履冰檗相持者有年。逮先师告寂始北归。
诸达官向其道。争罗致之。然犹兢兢洁已。非诚求道
者不与语。非其人不与交。与交必尽其义。尝以幻住
广录三十卷进。
上览之大悦。 赐入藏。谥先师曰普应国师。既间关
序¶ 第 802c 页 X70-0802.png
往复成其事。复入天目愿守国师之塔以老焉。及有
疾。同居者强其出山就药。遂终于吴门云。余所知者
止此。其他非所详。虽然。即是集而求之。足以见照堂
之素蓄。足以见交际之深情。又足以见竹居之尚义。
凡足以称于人传于世激厉乎时辈者。尽在是矣。又
奚必他详哉。
** 铜佛赞颂序
至正甲申夏钱唐照庵炬菩萨大会。缁素于宝石山
作佛事者四十八日。以庆铜弥陀佛及观音势至像
成。亦以张其化使益广而益远也。原其造像之始。约
化四十八人。各施铜钱一而念佛千声以为例。如是
四十八人人各转化四十八人。递递转化积四百八
十万钱。冶以范佛。佛身长一丈六尺。二大士称之。相
好纤悉具备。既又梯山以登之。营大殿以安奉之。乃
有今会。于是四方士颂赞交集。谓其可赞者有三。钱
唐佛刹巨细千万计而未始有铜像。一也。募施之法
取少而化广。异乎常。二也。合众善以为会。高下之机
普摄。三也。录颂成卷待余序。余于三者之外容有说
焉。初像之未成也。全佛是铜。及其既成也。全铜是佛。
曰佛曰铜二名一体。盖佛不自佛从缘而生也。推缘
生而类通之。令悟世间万物物物皆佛也。此外复有
说焉。凡一人一念之兴。一钱之施。则其全体铜像巳
随念而应之矣。一念既尔。多念亦然。然则应念而成
之佛。又何止四百八十万哉。此外犹有说焉。以多人
疾。同居者强其出山就药。遂终于吴门云。余所知者
止此。其他非所详。虽然。即是集而求之。足以见照堂
之素蓄。足以见交际之深情。又足以见竹居之尚义。
凡足以称于人传于世激厉乎时辈者。尽在是矣。又
奚必他详哉。
** 铜佛赞颂序
至正甲申夏钱唐照庵炬菩萨大会。缁素于宝石山
作佛事者四十八日。以庆铜弥陀佛及观音势至像
成。亦以张其化使益广而益远也。原其造像之始。约
化四十八人。各施铜钱一而念佛千声以为例。如是
四十八人人各转化四十八人。递递转化积四百八
十万钱。冶以范佛。佛身长一丈六尺。二大士称之。相
好纤悉具备。既又梯山以登之。营大殿以安奉之。乃
有今会。于是四方士颂赞交集。谓其可赞者有三。钱
唐佛刹巨细千万计而未始有铜像。一也。募施之法
取少而化广。异乎常。二也。合众善以为会。高下之机
普摄。三也。录颂成卷待余序。余于三者之外容有说
焉。初像之未成也。全佛是铜。及其既成也。全铜是佛。
曰佛曰铜二名一体。盖佛不自佛从缘而生也。推缘
生而类通之。令悟世间万物物物皆佛也。此外复有
说焉。凡一人一念之兴。一钱之施。则其全体铜像巳
随念而应之矣。一念既尔。多念亦然。然则应念而成
之佛。又何止四百八十万哉。此外犹有说焉。以多人
序¶ 第 803a 页 X70-0803.png
念佛之心展转流布。自今世后世以达乎无穷。则佛
随而应之亦复如是而无穷也。横应之广既如是。竖
应之远又如是。其数量可思议哉。是由照庵宗性具
之学而得其有将使人人同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之说。以至重重无尽互互无碍。曰理曰事周法界无
一而非佛。故其一机之发。一像之成。遂能致广远之
化者如是。以余知照庵之化如是。故序其赞颂之卷
如是。
** 道林训上人游方序
士有受道之器者。不可不为大方游。游足广所闻以
致其道。道成矣又足致美名厚位。推已有以公乎众。
此古今类然。不则没踵乡尘袭染庸下。既无自以闻
道。能保不毁不丧其所有器哉。以是知游无负于士
也。然又有老于游。卒陷异学。事口耳。饰倨傲。视其中
阙。然或多财以树名。附势以苟位。至危身抢攘。反以
贻乡井笑者。非游咎也。求道之志不确也。以不确志
激穷达之不平。遂不急于道而急于名位。而大方柄
黜陟者。既不能缓其所急。又不能急其所不急。故不
容不墯时尚之毙。毙岂今为。然古有之。惟确乎志者
知名位不足急而得其所急。得其所急则不足急者
随之。或道与时戾不幸而不达。则又推已不达之达
与古为徒。为物作则。其在名位之有无哉。故士非器
则巳是其器。必确其志庶有以验夫游之不吾负也。
华亭训上人。字道林。器宏而材赡。其状伟然。足以致
随而应之亦复如是而无穷也。横应之广既如是。竖
应之远又如是。其数量可思议哉。是由照庵宗性具
之学而得其有将使人人同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之说。以至重重无尽互互无碍。曰理曰事周法界无
一而非佛。故其一机之发。一像之成。遂能致广远之
化者如是。以余知照庵之化如是。故序其赞颂之卷
如是。
** 道林训上人游方序
士有受道之器者。不可不为大方游。游足广所闻以
致其道。道成矣又足致美名厚位。推已有以公乎众。
此古今类然。不则没踵乡尘袭染庸下。既无自以闻
道。能保不毁不丧其所有器哉。以是知游无负于士
也。然又有老于游。卒陷异学。事口耳。饰倨傲。视其中
阙。然或多财以树名。附势以苟位。至危身抢攘。反以
贻乡井笑者。非游咎也。求道之志不确也。以不确志
激穷达之不平。遂不急于道而急于名位。而大方柄
黜陟者。既不能缓其所急。又不能急其所不急。故不
容不墯时尚之毙。毙岂今为。然古有之。惟确乎志者
知名位不足急而得其所急。得其所急则不足急者
随之。或道与时戾不幸而不达。则又推已不达之达
与古为徒。为物作则。其在名位之有无哉。故士非器
则巳是其器。必确其志庶有以验夫游之不吾负也。
华亭训上人。字道林。器宏而材赡。其状伟然。足以致
序¶ 第 803b 页 X70-0803.png
道致达者。将有行。植锡而未发。若于余言有所疑。乃
尽言以告曰。余觇今之在位者登明选公皆急于得
士以嗣其道。孰肯以非道遇子。顾子之所急者何如
耳。
** 送才侍者归葬师序
吾氏为出世之学。必远父母而从师受业焉。师者植
之培之。务材其成以为继述之托。至恩深爱视父母
无间然。然其徒或翩然去之。历参大方千万里未尝
以为远。少而出衰白而未归未尝以为久。视受业如
旅邸。视其师犹众人。虽老病且死不暇顾。世俗观之
悖本绝义甚矣。而其心以为未始悖绝者。盖有志于
别传之道也。使诚无愧乎道。足以成已成物联芳佛
祖。曰师曰亲将被其益于无穷之世。较里巷相守以
养老奉襄为报者不霄壤乎。故为之师者其意亦曰。
吾徒之在方外。所从必名宿。所友必端人。所学所诣
纵未足追躅先宗。岂不足丰才茂德显芳誉以为故
家之光者欤。岁计之旦旦望之。扶惫忍死庶几见之。
或不幸不见而死。而其望之者未肯俱死也。然则为
之徒者。苟不能以其师之心为心。徒碌碌群游群居。
相习流下于道无足取者。岂不相负也哉。番易才侍
者参方岁久。将归葬其师求余言。余之师死且葬久
矣。而未若才之能归也。故书所不忍言与不忍不言
者以为之赠。
** 血书法华经序
尽言以告曰。余觇今之在位者登明选公皆急于得
士以嗣其道。孰肯以非道遇子。顾子之所急者何如
耳。
** 送才侍者归葬师序
吾氏为出世之学。必远父母而从师受业焉。师者植
之培之。务材其成以为继述之托。至恩深爱视父母
无间然。然其徒或翩然去之。历参大方千万里未尝
以为远。少而出衰白而未归未尝以为久。视受业如
旅邸。视其师犹众人。虽老病且死不暇顾。世俗观之
悖本绝义甚矣。而其心以为未始悖绝者。盖有志于
别传之道也。使诚无愧乎道。足以成已成物联芳佛
祖。曰师曰亲将被其益于无穷之世。较里巷相守以
养老奉襄为报者不霄壤乎。故为之师者其意亦曰。
吾徒之在方外。所从必名宿。所友必端人。所学所诣
纵未足追躅先宗。岂不足丰才茂德显芳誉以为故
家之光者欤。岁计之旦旦望之。扶惫忍死庶几见之。
或不幸不见而死。而其望之者未肯俱死也。然则为
之徒者。苟不能以其师之心为心。徒碌碌群游群居。
相习流下于道无足取者。岂不相负也哉。番易才侍
者参方岁久。将归葬其师求余言。余之师死且葬久
矣。而未若才之能归也。故书所不忍言与不忍不言
者以为之赠。
** 血书法华经序
序¶ 第 803c 页 X70-0803.png
法华者吾自心之法华也。外自心以求法华无有也。
迦文一代时教若播百谷而穫在法华。由其以佛知
见开悟众生。归于授记作佛而后巳。授记之说不同。
有本有迹。迹则为诸声闻开权显实。本则为诸大会
开近而显远。譬犹抹诸世界以为微尘。以尘为劫。以
劫计其成佛巳来之寿命至于后际而未穷其间。说
法授记者可胜计哉。其远虽若此。然亦未离乎数量
也。究夫曰生曰佛曰悟曰迷曰近远始终之数量。其
在吾之自心。特一念随缘所现之影响耳。是故一念
之扩。山毫海墨不足以书其少分。一念之敛。针窍毛
孔函之而有馀。所谓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深固幽
远无人能到者。其旨在此。陋庸之士足以语此哉。可
庭讵藏主受业袁州盘龙山显庆禅寺。早挟策为四
方游。至顺癸酉寺厄于火。其师云峰峙禅师奋力兴
复。今又七年矣。可庭寓吴门得受业书。遂剌指血书
法华经凡七卷。复于是经一字一拜。助其师祷于佛。
速寺之完令法久住。其用心亦勤矣。经成拟奉以还。
持示余。余稽颡称赞且语之曰。经不云乎。若佛灭后
闻是经典有能自书。若教人书。则为巳起僧坊作诸
殿堂园林浴池经行禅窟。一切乐具充满其中。又云。
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
由是观之。一毛之孔一缕之血。一点一画之布置。可
以展化权。可以树幢刹。可以现诸佛之本光。乃至宝
所之归。轮王髻珠之赐。灵山一会之未散。若天若人
序¶ 第 804a 页 X70-0804.png
奉宫殿床座花香幡盖以供养之。悉在乎此。子诚知
此。则吾自心法华之说亦当有以验乎此矣。
** 钱王铜塔诗卷序
奇贵怪古之物必见重于人。然所重有不同。或以娱
玩。或以先世之遗。又或取以为进脩之法。观其所重。
其贤否善恶可知也。禾兴春野先生。吴越钱氏之后。
有堂曰慈寿。以奉其先世忠懿王所造铜塔。而旦夕
跪稽颂祷徼福以寿其母。母今年八十又四无恙。大
夫士为诗若文称美之。余为序其由曰。昔西域阿育
王尝作宝塔八万四千贮释迦佛舍利。散之四方使
天人龙鬼藉是以为善。其在东土者有五。今四明常
宁之类是巳故忠懿得以效之。其高尺许而其形与
数皆如之。散之宗党僧舍。今慈寿堂之类是巳。以阿
育之圣明能不宝其宝而以为塔者。盖知推善及人
为至宝也。若忠懿之聚铜能鉴其为盘为柱为驼为
台之非善而以为塔。是得阿育之心也。至若春野克
重先世之遗。不墯娱玩之癖而又拳拳于善以感其
朋游。是又得忠懿之心者敛。夫塔由舍利而作。舍利
岂外物哉。吾佛推广其善以极乎大备之验者也。大
备之验佛岂得而私之。乃人人之所能为而固有者。
余愿春野因塔以思舍利。因舍利以思已固有。进而
脩之扩而充之以验夫大备之极。斯又懿育之所未
至者也。春野学赡才敏。为君子儒。既不效儒之排佛
而且事之。故敢贡进脩之说以终其序云。
此。则吾自心法华之说亦当有以验乎此矣。
** 钱王铜塔诗卷序
奇贵怪古之物必见重于人。然所重有不同。或以娱
玩。或以先世之遗。又或取以为进脩之法。观其所重。
其贤否善恶可知也。禾兴春野先生。吴越钱氏之后。
有堂曰慈寿。以奉其先世忠懿王所造铜塔。而旦夕
跪稽颂祷徼福以寿其母。母今年八十又四无恙。大
夫士为诗若文称美之。余为序其由曰。昔西域阿育
王尝作宝塔八万四千贮释迦佛舍利。散之四方使
天人龙鬼藉是以为善。其在东土者有五。今四明常
宁之类是巳故忠懿得以效之。其高尺许而其形与
数皆如之。散之宗党僧舍。今慈寿堂之类是巳。以阿
育之圣明能不宝其宝而以为塔者。盖知推善及人
为至宝也。若忠懿之聚铜能鉴其为盘为柱为驼为
台之非善而以为塔。是得阿育之心也。至若春野克
重先世之遗。不墯娱玩之癖而又拳拳于善以感其
朋游。是又得忠懿之心者敛。夫塔由舍利而作。舍利
岂外物哉。吾佛推广其善以极乎大备之验者也。大
备之验佛岂得而私之。乃人人之所能为而固有者。
余愿春野因塔以思舍利。因舍利以思已固有。进而
脩之扩而充之以验夫大备之极。斯又懿育之所未
至者也。春野学赡才敏。为君子儒。既不效儒之排佛
而且事之。故敢贡进脩之说以终其序云。
序¶ 第 804b 页 X70-0804.png
** 湛碧轩序
龙溪定光寺。在豫章城南四十里。余友悦希云故业
也。寺有池。池上万竹玉立。其师古道太公即池为轩。
清甚。希云得奎章学士虞公大书湛碧以为扁。诸名
士亦想像而咏歌之。将持以归。重会余于吴。余语之
曰。若知湛碧之说乎。水止而澄曰湛。水竹交映曰碧。
碧不害其湛。有而不有也。湛不碍其碧。不有而有也。
或不幸风动波兴潦汗杂入。则湛碧逝矣。吾心亦然。
诸尘消落当念澈然者湛也。具含一切法性如随色
摩尼者碧也。居是轩者。启窗凭阑因境会心。则湛碧
在我而不在彼矣。然必深造而安居之。然后知在彼
有待而在我者无所待也。诚无待矣。则虽境风交扇
情波怒摇。吾湛碧自若也。充是以周流异域混入异
类。无适而非湛碧也。曩吾与子同参天目。而最相知
所谓在我者。时至焉而居之未安。别又十七年。疑湛
碧违子日远。今幸子知归矣。归求而得之。有以验吾
言矣。
** 千溪易名记后序
剑林慧公易其寺之名千步为千溪。余固得其易之
之说矣。盖寺之地广步不啻千。而以千步名。名不称
实。故以溪易之。然则溪果千邪。溪苟不千。则实又不
称其名矣。夫不称一也。名不称则易。实不称则不易。
安乎。余又察其步溪无病而病在乎千。步既鄙千之
少。溪复愧千之多。必并千易之然后为安也。千之步
序¶ 第 804c 页 X70-0804.png
不获易于昔而待易于今。溪之千不获易于今则必
待易于其后。与其待后之易。孰若尽善于公之手乎。
然易步以溪累公千万言与玉堂诸公之钜轴亦既
勤且劳矣。今复易千。何余言之不惮烦也哉。矧易千
之义。诸公未尝言之。独余言之。余言未足徵也。公请
决诸升阴降阳者云。
** 五百尊者名号序
世尊初以三乘诱引众生。声闻乘其一也。声闻见苦
断集脩道證灭。有四果四向之殊。而以出三界为极
證也。虽曰出三界。其实不离三界。特以见思惑断。诸
有结空。不随三界惑结受生。故谓之出三界也。三界
虽出。所證虽极。然犹未知所以求佛道而度众生。挍
诸大乘政堕偏小。故世尊复假弹斥使其回心。至法
华开权显实。有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以佛道声令一
切闻等语。始得授记。始契如来之本怀。今夫所谓五
百尊者隐显于石桥方广者。疑皆得记之俦也。吴门
云隐庵清上人尝览胜于天台石桥。复集五百名号
为卷于其庵。以备诵礼。求叙其由于卷端。余忝习禅。
于教莫之考向。粗为小大之辨者。意令学佛之流直
趣上乘。毋循偏小之辙耳。然世尊初则诱引。次而弹
斥。终乃开显。其化之序若此。今余作是说者。于世尊
反耶合耶。机应随宜。行者自择。
** 送德藏主序
人莫不知学。而莫知所以求道。学不至乎道。非学也。
待易于其后。与其待后之易。孰若尽善于公之手乎。
然易步以溪累公千万言与玉堂诸公之钜轴亦既
勤且劳矣。今复易千。何余言之不惮烦也哉。矧易千
之义。诸公未尝言之。独余言之。余言未足徵也。公请
决诸升阴降阳者云。
** 五百尊者名号序
世尊初以三乘诱引众生。声闻乘其一也。声闻见苦
断集脩道證灭。有四果四向之殊。而以出三界为极
證也。虽曰出三界。其实不离三界。特以见思惑断。诸
有结空。不随三界惑结受生。故谓之出三界也。三界
虽出。所證虽极。然犹未知所以求佛道而度众生。挍
诸大乘政堕偏小。故世尊复假弹斥使其回心。至法
华开权显实。有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以佛道声令一
切闻等语。始得授记。始契如来之本怀。今夫所谓五
百尊者隐显于石桥方广者。疑皆得记之俦也。吴门
云隐庵清上人尝览胜于天台石桥。复集五百名号
为卷于其庵。以备诵礼。求叙其由于卷端。余忝习禅。
于教莫之考向。粗为小大之辨者。意令学佛之流直
趣上乘。毋循偏小之辙耳。然世尊初则诱引。次而弹
斥。终乃开显。其化之序若此。今余作是说者。于世尊
反耶合耶。机应随宜。行者自择。
** 送德藏主序
人莫不知学。而莫知所以求道。学不至乎道。非学也。
序¶ 第 805a 页 X70-0805.png
有世间之道。有出世之道。出世之道又有小有大有
浅有深有权有实。苟不至乎究竟之极。非吾所谓道
也。故学者不患不诣其极。患其志之不逮耳。志逮矣
又患不得其所师。得师矣或未至所诣而中道相失。
则必转而他求。他求而未至则又转转而他求焉。是
以古之人无常师无定方。不至乎道不巳。今夫困一
隅而局于一师之所得者。可谓求道哉。清江灵峰寺
德藏主。温恪粹美有大志。早从孤云高公通内外学。
辈类推服。泰定甲子余自集云将复归天目。过清江
别孤云而始识之。孤云卒。德东游。侍竺田翁于澹湖。
翁未几迁冷泉亦卒。德遂谒金陵诸大老。而司藏于
钟山。所从所得日益不少矣。伯生学士虞公尝见而
奇之。昔孤云字之曰吾心。虞公谓吾心似犯竺田讳。
乃大书道林以易之。今年秋入浙访余松江万竹间。
考始识至今十有四年矣。扣其学则非昔人矣。而犹
戚戚以忧其所未至。诉师友之乖丧。痛丛社之摇落。
询所往所至于余。余曰子可谓善求道矣。今子字道
林。以道为林。何往而非丛社。以林喻道。何道不备于
子矣。子返而求之有馀师。
** 首楞严经会解序
首楞严经者。诸佛之慧命。众生之达道。教网之宏纲。
禅门之要关也。世尊成道以来。五时设化无非为一
大事因缘。求其总摄化机。直指心体。发宣真胜义性。
简定真实圆通。使人转物同如来弹指超无学者。无
浅有深有权有实。苟不至乎究竟之极。非吾所谓道
也。故学者不患不诣其极。患其志之不逮耳。志逮矣
又患不得其所师。得师矣或未至所诣而中道相失。
则必转而他求。他求而未至则又转转而他求焉。是
以古之人无常师无定方。不至乎道不巳。今夫困一
隅而局于一师之所得者。可谓求道哉。清江灵峰寺
德藏主。温恪粹美有大志。早从孤云高公通内外学。
辈类推服。泰定甲子余自集云将复归天目。过清江
别孤云而始识之。孤云卒。德东游。侍竺田翁于澹湖。
翁未几迁冷泉亦卒。德遂谒金陵诸大老。而司藏于
钟山。所从所得日益不少矣。伯生学士虞公尝见而
奇之。昔孤云字之曰吾心。虞公谓吾心似犯竺田讳。
乃大书道林以易之。今年秋入浙访余松江万竹间。
考始识至今十有四年矣。扣其学则非昔人矣。而犹
戚戚以忧其所未至。诉师友之乖丧。痛丛社之摇落。
询所往所至于余。余曰子可谓善求道矣。今子字道
林。以道为林。何往而非丛社。以林喻道。何道不备于
子矣。子返而求之有馀师。
** 首楞严经会解序
首楞严经者。诸佛之慧命。众生之达道。教网之宏纲。
禅门之要关也。世尊成道以来。五时设化无非为一
大事因缘。求其总摄化机。直指心体。发宣真胜义性。
简定真实圆通。使人转物同如来弹指超无学者。无
序¶ 第 805b 页 X70-0805.png
尚楞严矣。释其名则一切事究竟坚固。即所谓彻法
底源无动无坏。而如来密因。菩萨万行。靡不资始乎
此。而归极乎此耳。考其所诠。则谈圆理以明真性。开
圆行以示真脩。其性也体用双彰。其修也果因一契。
原始要终。了义之说也。良由诸修行人背真向妄。不
成无上菩提。或爱念小乘得少为足。或欲漏不除畜
闻成过。故阿难以多闻邪染为缘浚发大教。而世尊
首告之曰。一切众生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又曰。有三
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
超出妙庄严路。斯一经理行之大本也欤。由是破七
处攀缘。别二种根本。因见显心因心显见。虽心见互
显而正显在心。如以盲人瞩暗喻见非眼。屈指飞光
验见不动。印观河之非变。比垂手之无遗。辨于八还
择于诸物。非舒无缩无是无非。使悟净圆真心妄为
色空及闻见耳。既悟妄为。尚疑混滥。故又破自然因
缘示见见之非见。合别业同分指见妄之所生。且以
一人例多人。以一国例诸国。总显器界根身同一妄
耳。自浅而深自狭而广。虽多方显妄而所显惟真。则
又举阴入处界广及七大。融会入于如来藏性。使悟
物我同根是非一体。妄无自性全体即是。凡十界依
正之相。皆循业发现而巳。既悟即真。尚迷循发。故又
答山河大地之难。深穷生起之由。譬虚空不拒诸相
发挥。显真妙觉明圆照法界一多互应小大相容。即
底源无动无坏。而如来密因。菩萨万行。靡不资始乎
此。而归极乎此耳。考其所诠。则谈圆理以明真性。开
圆行以示真脩。其性也体用双彰。其修也果因一契。
原始要终。了义之说也。良由诸修行人背真向妄。不
成无上菩提。或爱念小乘得少为足。或欲漏不除畜
闻成过。故阿难以多闻邪染为缘浚发大教。而世尊
首告之曰。一切众生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又曰。有三
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
超出妙庄严路。斯一经理行之大本也欤。由是破七
处攀缘。别二种根本。因见显心因心显见。虽心见互
显而正显在心。如以盲人瞩暗喻见非眼。屈指飞光
验见不动。印观河之非变。比垂手之无遗。辨于八还
择于诸物。非舒无缩无是无非。使悟净圆真心妄为
色空及闻见耳。既悟妄为。尚疑混滥。故又破自然因
缘示见见之非见。合别业同分指见妄之所生。且以
一人例多人。以一国例诸国。总显器界根身同一妄
耳。自浅而深自狭而广。虽多方显妄而所显惟真。则
又举阴入处界广及七大。融会入于如来藏性。使悟
物我同根是非一体。妄无自性全体即是。凡十界依
正之相。皆循业发现而巳。既悟即真。尚迷循发。故又
答山河大地之难。深穷生起之由。譬虚空不拒诸相
发挥。显真妙觉明圆照法界一多互应小大相容。即
序¶ 第 805c 页 X70-0805.png
体即用非俗非真。至于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则藏心
妙性不涉名言矣。复引照镜狂走喻妄无因。结责多
闻劝脩无漏。通而言之皆圆理也。理解虽圆。非行莫
證。故又明二决定义。初审因地发心伏断无明。为脩
行之要。次审烦恼根本意择圆根。为发行之由。于是
定六根优劣。令一门深入。击钟验常。绾巾示结。陈二
十五圣所證法门。敕选耳根为初心方便。而又教以
摄心轨则。安立道场。遂闻四重律仪顶光神咒。通而
言之皆圆行也。乃至由三增进成就五十五位真菩
提路。虽谈證位未尽行因。下而戒业习于七趣情想。
防禅定于五阴魔邪。无非行门之事。必期于圆满菩
提归无所得。始得名为究竟坚固之證也。然则依究
竟坚固之理。立究竟坚固之行。脩究竟坚固之行。證
究竟坚固之理。楞严教旨大抵如是。是知教行理三
悉号楞严了义之说莫此加矣。科经者合理行为正
宗。离正宗为五分。一见道。二脩道。三證果。四结经。五
助道。谓见道而后脩道。脩道而后證果。此常途之序
固尔。究论上根脩證。如发明藏性之后。谓不历僧祇
获法身。请入华屋之前。谓疑惑销除心悟实相之类。
又岂局于常哉。大哉教乎。夫欲发真归元明心见性
者。于此宜尽心焉。然是经无教不收。无机不摄。或言
偏意圆。或名同体异。昧劣之士有所不达。弘经者思
所以达之。从而为之解。自唐而宋解者凡十馀家。始
余见长水璿师孤山圆师温陵环师之说。又阅吴兴
妙性不涉名言矣。复引照镜狂走喻妄无因。结责多
闻劝脩无漏。通而言之皆圆理也。理解虽圆。非行莫
證。故又明二决定义。初审因地发心伏断无明。为脩
行之要。次审烦恼根本意择圆根。为发行之由。于是
定六根优劣。令一门深入。击钟验常。绾巾示结。陈二
十五圣所證法门。敕选耳根为初心方便。而又教以
摄心轨则。安立道场。遂闻四重律仪顶光神咒。通而
言之皆圆行也。乃至由三增进成就五十五位真菩
提路。虽谈證位未尽行因。下而戒业习于七趣情想。
防禅定于五阴魔邪。无非行门之事。必期于圆满菩
提归无所得。始得名为究竟坚固之證也。然则依究
竟坚固之理。立究竟坚固之行。脩究竟坚固之行。證
究竟坚固之理。楞严教旨大抵如是。是知教行理三
悉号楞严了义之说莫此加矣。科经者合理行为正
宗。离正宗为五分。一见道。二脩道。三證果。四结经。五
助道。谓见道而后脩道。脩道而后證果。此常途之序
固尔。究论上根脩證。如发明藏性之后。谓不历僧祇
获法身。请入华屋之前。谓疑惑销除心悟实相之类。
又岂局于常哉。大哉教乎。夫欲发真归元明心见性
者。于此宜尽心焉。然是经无教不收。无机不摄。或言
偏意圆。或名同体异。昧劣之士有所不达。弘经者思
所以达之。从而为之解。自唐而宋解者凡十馀家。始
余见长水璿师孤山圆师温陵环师之说。又阅吴兴
序¶ 第 806a 页 X70-0806.png
岳师之集。并得资中沇真际节槜李敏兴福悫诸师
之意。无不大同。惟所见或各从一长。乃不能不小异。
致使行者泣岐莫辨良导。则不达之患不在彼而在
乎此矣。今余会诸家要解以通大途。异不公乎众者
节之。异而互通者互存之。互为激扬者审其的据而
取之。间有隐略乖隔处则又附已意目为补注。若合
殊流同归于海故谓之会解。噫。道本无言非言不显。
佛不得巳而言矣。言有不达道无以明。则诸师之言
亦不容其自已也。言既多而不同。去道转远。则会解
者又岂容其自已哉。解既会矣。庶几览者因会解以
知人之言。因人言以知佛之言。佛言知矣。究竟坚固
者得矣。曰行曰理曰教曰禅曰达道曰慧命。皆剩语
矣。况所谓解与会哉。时至正二年壬午佛成道日。述
于姑苏城中之师子林。
* 说
** 石庵说
松陵砥知客以石庵号。徵余说。余怪而问之。大随木
庵。刳木为庵也。石头草庵。结草为庵也。子之石庵何
谓耶。坐列顽石如生公之讲台耶。垒万石为环堵如
石楼石堂石轩之类耶。就石山而凿辟之为栋为宇
为柱为壁为户为牖为床座器物皆石耶。爱其坚顽
非若草木之易坏耶。然则攻坚击顽其成不难于草
木耶。不然则神力运为若饮光入定之石室耶。又不
然则天造地设若空生宴坐之岩屋耶。砥笑而答曰。
之意。无不大同。惟所见或各从一长。乃不能不小异。
致使行者泣岐莫辨良导。则不达之患不在彼而在
乎此矣。今余会诸家要解以通大途。异不公乎众者
节之。异而互通者互存之。互为激扬者审其的据而
取之。间有隐略乖隔处则又附已意目为补注。若合
殊流同归于海故谓之会解。噫。道本无言非言不显。
佛不得巳而言矣。言有不达道无以明。则诸师之言
亦不容其自已也。言既多而不同。去道转远。则会解
者又岂容其自已哉。解既会矣。庶几览者因会解以
知人之言。因人言以知佛之言。佛言知矣。究竟坚固
者得矣。曰行曰理曰教曰禅曰达道曰慧命。皆剩语
矣。况所谓解与会哉。时至正二年壬午佛成道日。述
于姑苏城中之师子林。
* 说
** 石庵说
松陵砥知客以石庵号。徵余说。余怪而问之。大随木
庵。刳木为庵也。石头草庵。结草为庵也。子之石庵何
谓耶。坐列顽石如生公之讲台耶。垒万石为环堵如
石楼石堂石轩之类耶。就石山而凿辟之为栋为宇
为柱为壁为户为牖为床座器物皆石耶。爱其坚顽
非若草木之易坏耶。然则攻坚击顽其成不难于草
木耶。不然则神力运为若饮光入定之石室耶。又不
然则天造地设若空生宴坐之岩屋耶。砥笑而答曰。
序¶ 第 806b 页 X70-0806.png
石庵岂若是哉。吾习华严教观。今吾石庵。法界之异
称也。庵而石。理法界也。石而庵。事法界也。石即庵。庵
即石。理事无碍法界也。随所有物。无一物而非石庵。
事事无碍法界也。法界之旨既彰。则总别异同成坏
之义存焉。达是义者指一尘一沙为石庵非狭也。廓
十方虚空为石庵非广也。离群而索居非一也。三世
如来无边开士下至仙人鬼畜林林然杂处其间非
多也。其一多相融广狭自在。既非造作神力之所能
致。又非饮光空生之所能知。石头大随可同年而语
哉。余闻而惊且喜。遂笔是对以为石庵说焉。
** 诚庵说
诚也者信之极也。信而至于诚。则大本有所立。而道
可成矣。诚之极为至真。为至纯。为至常也。真之至故
无妄。纯之至故无杂。常之至故不息。无妄者诚之存
乎理体也。无杂者诚之形乎事相也。不息者诚之应
乎妙用也。以其理体之诚。故大而天地细而尘毛罔
不由之而建立。以其事相之诚。故虚空法界万象森
罗交互而不碍。以其妙用之诚。故幻化往来始终生
灭变现而无穷。于是吾佛世尊体是诚而成等正觉。
十方菩萨推是诚于六度万行。其世间法曰脩齐平
治。亦以意诚为大本也。至是而诚之为义也博矣。今
以诚为庵。则微尘刹海曰圣曰凡同一门而出处也。
以庵为诚。则垦土诛茅运薪汲水竖拳竖指之类皆
自性天真之道用也。然则诚庵之称。亦岂易得者哉。
称也。庵而石。理法界也。石而庵。事法界也。石即庵。庵
即石。理事无碍法界也。随所有物。无一物而非石庵。
事事无碍法界也。法界之旨既彰。则总别异同成坏
之义存焉。达是义者指一尘一沙为石庵非狭也。廓
十方虚空为石庵非广也。离群而索居非一也。三世
如来无边开士下至仙人鬼畜林林然杂处其间非
多也。其一多相融广狭自在。既非造作神力之所能
致。又非饮光空生之所能知。石头大随可同年而语
哉。余闻而惊且喜。遂笔是对以为石庵说焉。
** 诚庵说
诚也者信之极也。信而至于诚。则大本有所立。而道
可成矣。诚之极为至真。为至纯。为至常也。真之至故
无妄。纯之至故无杂。常之至故不息。无妄者诚之存
乎理体也。无杂者诚之形乎事相也。不息者诚之应
乎妙用也。以其理体之诚。故大而天地细而尘毛罔
不由之而建立。以其事相之诚。故虚空法界万象森
罗交互而不碍。以其妙用之诚。故幻化往来始终生
灭变现而无穷。于是吾佛世尊体是诚而成等正觉。
十方菩萨推是诚于六度万行。其世间法曰脩齐平
治。亦以意诚为大本也。至是而诚之为义也博矣。今
以诚为庵。则微尘刹海曰圣曰凡同一门而出处也。
以庵为诚。则垦土诛茅运薪汲水竖拳竖指之类皆
自性天真之道用也。然则诚庵之称。亦岂易得者哉。
序¶ 第 806c 页 X70-0806.png
信上人其勉诸。
** 云海说
余尝从幻住翁徙倚于狮岩之立玉亭。是时也夏气
清和。朝阳如月。俯视卧云一碧如海。远近数峰出云
上。如落帽。如浮履。如虚舟纵柂于银涛之间。相与叹
曰。异哉云海也。未几卷地以起。若万骑长驱。复变而
为奇峰。为玉树。为游龙舞凤。又未几欲觅丝毫不可
得矣。有客趍进而言曰。今吾观云海之幻。始知万物
之多。天地之广。皆一云海耳。翁曰。子知幻之为幻。而
未知非幻之幻。知非幻之幻。而未知所以为非幻者。
且聚而为海者云也。变而为多物者亦云也。其所以
为云者何物邪。客罔对。退而赋云海一章。余尝永歌
而和之。极一时领悟之胜也。嗟乎。时异事殊翁往矣。
余与客亦四方矣。知余心之所感者几何人矣。高昌
沙门有字云海者。解后吴台求一言以订其字。因恻
然引声以告之曰。嵯峨万仞兮西峰。金毛一踯岩穴
空。天荒地老影迹绝。千崖万壑悲秋风。向来谩走东
西觅。芒鞋踏断无消息。岁晏江空道路寒。狐兔纵横
满荆棘。谁能为我重登万仞之嵯峨。松根共扫苔花
石。煨芋炉兮霜叶之烟。沸凡铛兮雪眼之泉。招海云
于四野。诵云海之陈篇。海为云兮退藏于我室。云为
海兮遍覆乎山川。道人晴雨总不管。坐看云海变化
而升迁。佛法烂却不怕三千年。
** 断崖说
** 云海说
余尝从幻住翁徙倚于狮岩之立玉亭。是时也夏气
清和。朝阳如月。俯视卧云一碧如海。远近数峰出云
上。如落帽。如浮履。如虚舟纵柂于银涛之间。相与叹
曰。异哉云海也。未几卷地以起。若万骑长驱。复变而
为奇峰。为玉树。为游龙舞凤。又未几欲觅丝毫不可
得矣。有客趍进而言曰。今吾观云海之幻。始知万物
之多。天地之广。皆一云海耳。翁曰。子知幻之为幻。而
未知非幻之幻。知非幻之幻。而未知所以为非幻者。
且聚而为海者云也。变而为多物者亦云也。其所以
为云者何物邪。客罔对。退而赋云海一章。余尝永歌
而和之。极一时领悟之胜也。嗟乎。时异事殊翁往矣。
余与客亦四方矣。知余心之所感者几何人矣。高昌
沙门有字云海者。解后吴台求一言以订其字。因恻
然引声以告之曰。嵯峨万仞兮西峰。金毛一踯岩穴
空。天荒地老影迹绝。千崖万壑悲秋风。向来谩走东
西觅。芒鞋踏断无消息。岁晏江空道路寒。狐兔纵横
满荆棘。谁能为我重登万仞之嵯峨。松根共扫苔花
石。煨芋炉兮霜叶之烟。沸凡铛兮雪眼之泉。招海云
于四野。诵云海之陈篇。海为云兮退藏于我室。云为
海兮遍覆乎山川。道人晴雨总不管。坐看云海变化
而升迁。佛法烂却不怕三千年。
** 断崖说
序¶ 第 807a 页 X70-0807.png
裂破虚空之谓断。壁立万仞之谓崖。飞鸟不敢度。归
云不能栖。观者骇目。闻者酸心。此则巨灵抬手擘太
华。俱胝一喝开石岩之类是也。一念不起之谓断。卓
尔独存之谓崖。扫除见解直示根源。通一线如陷虎
机。截群疑若吹毛剑。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此则临济
德山棒喝之机是也。绝学无为之谓断。跻攀无路之
谓崖。拶破死关透缦天网。如师子子自解翻身。不施
棒喝机缘。不墯语言涂辙。使德山临济凑泊无由。巨
灵俱胝瞻望不及。此又天目断崖翁之妙用是也。翁
尝举断崖之义以难余。余将推是义以解之。言至是。
翁遽起而却曰。谤我也。骂我也。请止而勿言。遂止。
** 清隐说
昔者有客过余而言曰。尘污之胶胶。人境之扰扰。何
时巳耶。仆将远累染。疏交游。以求清隐之归。可乎。因
问之何谓清隐。曰。孤峰独宿茅舍深居。一棹烟波万
松云屋。非古人之清隐乎。余曰。噫。子泥其迹耳。余所
闻者异乎是。请试论之。有真空之清隐。有幻有之清
隐。有绝待之清隐。真空者。不与诸尘作对。不与万法
为侣。真如净境界一泯未尝存也。幻有者。譬诸镜像。
水月像之在镜。外累不足以干之。清也。即镜求像。像
不可取。隐也。水月亦然。斯二者虽无所著。然犹有所
待也。绝待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有而不有。不有而
有。清隐在其中矣。子如知此。则同流合污未尝非清
也。俨临万众未尝非隐也。是之清隐。尚不泥乎空有。
序¶ 第 807b 页 X70-0807.png
况其迹乎。客曰。旨哉清隐。吾闻命矣。谢而退。今海盐
志禅人以清隐需余文。余绝意文字久矣。因举昔之
语客者语之。
** 高泉说
余与训道林游冷泉。道经玉泉观鱼。山雨忽至。遂入
灵峰寺。寺僧弥上人。字高泉。留坐巘云深处。引纸索
高泉说。因与议曰。泉之在山者为奇。在山而高出者
尤奇。高出而能流通足以惠世泽物者为全奇。然在
山之泉固多。而求其全奇者常少。冷泉玉泉非不奇
也。不幸而不高。入西湖以载歌舞。潴方池以泳鳞鬣。
斯岂足以尽其用哉。谷帘之在匡庐。非不高矣。而陆
子谓其宜茶。酿泉之出琅琊。非不高矣。而欧阳公谓
其宜酒。飞流直下三千尺。李谪仙状高泉之形势也。
溪涧岂能留得住。唐先德指高泉之趣向也。此二者
一投于江。一达于海。皆未足以全其奇也。吾氏法华
有谓凿原求水者。则又托高泉以喻求道之方。而非
实有其泉也。今子高泉于是数者奚取焉。弥曰。乃所
愿则在凿原也。于是道林欣然语余。全奇在是矣。请
书以遗之。
** 绝听说
吾里人闻书记以绝听为别称。庚辰秋会于径山。请
为著语。余曰。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听也其可绝
乎。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听也其可不绝乎。盖圣
人以言显理。俾闻者思而脩之。徒畜闻而不务思脩。
志禅人以清隐需余文。余绝意文字久矣。因举昔之
语客者语之。
** 高泉说
余与训道林游冷泉。道经玉泉观鱼。山雨忽至。遂入
灵峰寺。寺僧弥上人。字高泉。留坐巘云深处。引纸索
高泉说。因与议曰。泉之在山者为奇。在山而高出者
尤奇。高出而能流通足以惠世泽物者为全奇。然在
山之泉固多。而求其全奇者常少。冷泉玉泉非不奇
也。不幸而不高。入西湖以载歌舞。潴方池以泳鳞鬣。
斯岂足以尽其用哉。谷帘之在匡庐。非不高矣。而陆
子谓其宜茶。酿泉之出琅琊。非不高矣。而欧阳公谓
其宜酒。飞流直下三千尺。李谪仙状高泉之形势也。
溪涧岂能留得住。唐先德指高泉之趣向也。此二者
一投于江。一达于海。皆未足以全其奇也。吾氏法华
有谓凿原求水者。则又托高泉以喻求道之方。而非
实有其泉也。今子高泉于是数者奚取焉。弥曰。乃所
愿则在凿原也。于是道林欣然语余。全奇在是矣。请
书以遗之。
** 绝听说
吾里人闻书记以绝听为别称。庚辰秋会于径山。请
为著语。余曰。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听也其可绝
乎。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听也其可不绝乎。盖圣
人以言显理。俾闻者思而脩之。徒畜闻而不务思脩。
序¶ 第 807c 页 X70-0807.png
则迷本循声。其过非小。是有绝听之义焉。绝听之义
有浅有深。其浅在脩。其深在性。脩有功用而性无功
用也。若夫旋闻脱声忘言入理。一根返源六用休复。
斯则绝听在脩。非若丹霞掩耳于戒。百丈被喝而聋
之绝听也。根尘既销。空觉圆净。刹刹尘尘皆吾妙性。
而尘说刹说无一声不由性动。无能听者。无所听者。
斯则吾性本然自绝之听。岂若铁牛不怕狮吼。石女
不受雷惊之无情绝听哉。虽然。余又闻之。昔大树紧
那罗王弦歌一奏震撼大千。须弥为之涌没。然则无
情亦能听邪。无情能听。其将何自而绝邪。此非余敢
僣言。须当人自著一语。
** 英山说
山类人。其气质容表万异。或怪或奇。或嵌乖凹凸拥
肿瘠削。各随所禀而然耳。以容表言之。草木不生者
曰童山。生而芜秽者曰荒山。有佳木异卉畅茂而泉
幽石奇者曰秀曰华。华而秀。世或称为英山也。英之
禀乎天者。其质必深厚。其气必丰盈。然后有以致之
也。山固类人而亦有所不能类者。人有脩学之力。存
养之功。充道德于其内。则见乎外者睟面盎背。而又
文章刑仪日益著显。是能自致其英者也。苟不思自
致而且戕其所禀。则曰荒曰童者至焉。是皆人而天
也。岂山之事哉。宜兴秀上人闻是说乃再拜请曰。愚
号英山。是有训焉。幸惠愚以自儆。故为之书。
** 无念说
有浅有深。其浅在脩。其深在性。脩有功用而性无功
用也。若夫旋闻脱声忘言入理。一根返源六用休复。
斯则绝听在脩。非若丹霞掩耳于戒。百丈被喝而聋
之绝听也。根尘既销。空觉圆净。刹刹尘尘皆吾妙性。
而尘说刹说无一声不由性动。无能听者。无所听者。
斯则吾性本然自绝之听。岂若铁牛不怕狮吼。石女
不受雷惊之无情绝听哉。虽然。余又闻之。昔大树紧
那罗王弦歌一奏震撼大千。须弥为之涌没。然则无
情亦能听邪。无情能听。其将何自而绝邪。此非余敢
僣言。须当人自著一语。
** 英山说
山类人。其气质容表万异。或怪或奇。或嵌乖凹凸拥
肿瘠削。各随所禀而然耳。以容表言之。草木不生者
曰童山。生而芜秽者曰荒山。有佳木异卉畅茂而泉
幽石奇者曰秀曰华。华而秀。世或称为英山也。英之
禀乎天者。其质必深厚。其气必丰盈。然后有以致之
也。山固类人而亦有所不能类者。人有脩学之力。存
养之功。充道德于其内。则见乎外者睟面盎背。而又
文章刑仪日益著显。是能自致其英者也。苟不思自
致而且戕其所禀。则曰荒曰童者至焉。是皆人而天
也。岂山之事哉。宜兴秀上人闻是说乃再拜请曰。愚
号英山。是有训焉。幸惠愚以自儆。故为之书。
** 无念说
序¶ 第 808a 页 X70-0808.png
云居思庵主以无念字义质于余。余谓无念有三。怒
雷震地山岳惊。泥牛之耳不掩。白刃挥空鬼神泣。木
马之睛不摇。此顽冥之无念也。万仞崖头撒手。铜沙
锣里盛油。把定要津风高水急。扫除行迹路绝门悬。
此坐断攀缘之无念也。一心不生万法俱息。前后际
断生死情忘。此心空之无念也。如是三者。子将何所
居。思曰。不然。吾一念之间具含法界。非心空也。万有
交参群机并赴。非坐断也。木马舞三台。泥牛斗入海。
非顽冥也。如月影之落江海。浅深一无所择。如莲花
之出水泥。垢净二俱不著。寂而常照。作而不为。以是
为无念可乎。余乃竖拳示之。复展手示之。思罔措。一
笑而去。
** 春谷说
道之在人犹春之在谷也。然世有议邹衍吹律寒谷
回春者。或曰人心之所感。或曰天时之偶然。惟天与
人莫之辨。又议寸土含春性。则曰谷吾体也。春吾用
也。又议阳气发来无硬地。则曰春为体也。谷为用也。
惟体与用亦莫之辨。余尝有偈云。有脚阳和匝地行。
空山习习暖风生。不知里许谁能听。呼一声来应一
声。议者又曰。此一多相即小大相容之春谷也。如是
春谷在一沙一石一草一木。则草木沙石皆一春谷
也。充而至一国。则一国春谷也。遍而至于微尘刹土。
则微尘刹土为一春谷也。其相即相容之义愈莫能
辨也。武林和维那。字春谷。余为之泛举若此。和其辨
序¶ 第 808b 页 X70-0808.png
之。
** 文江说
庐陵东下有水曰文江。深广而宽平。行四十里不屈
折。其上流则章贡二水。出十八滩与永新太和诸州
水会。悍怒斗激势不可禦。至是而始解澜波游扬不
疾不徐。有自得之貌。夫是之谓文江也。父老相传古
之相地者谶曰。文江深秀。必世有道德之师。忠良之
士出焉。余尝考自唐而宋。禅林宗匠有青原思。士有
欧阳文忠公。宋末则有文文山。数百年间如是而巳。
何深秀之谶不多验耶。然道德忠良之性根于人。其
谁不有。异僧伟士亦何代而不生。向之所云特举其
杰出而名世者耳。湖之道场山郁藏主。与余同生庐
陵而自号文江。当丛社摇落之秋。异乡解后。因复举
文江之谶以相勖云。
** 东洲说
中吴有号东洲者。海上人也。余尝诘之曰。环须弥山
有四大洲。其东曰胜身。南曰[贝*善]部。而[贝*善]部一洲西东
广二十八万里计。其间隔越而为小洲者不知其凡
几也。故洲之在东而国名震旦者。是又南洲之东洲
也。今汝居是而以是为号乎。曰否。乃复诘曰。积水之
谓海。海中可居之谓洲。当涛山浪屋㳽漫淘涌之际
而能使济者得其所托。居者得其所安。则洲之于海
为惠多矣。以人心喻之。其境风识浪交相扇鼓。而舂
撞激射之情漂荡。沦溺之势险迫。忧苦莫可具状。必
** 文江说
庐陵东下有水曰文江。深广而宽平。行四十里不屈
折。其上流则章贡二水。出十八滩与永新太和诸州
水会。悍怒斗激势不可禦。至是而始解澜波游扬不
疾不徐。有自得之貌。夫是之谓文江也。父老相传古
之相地者谶曰。文江深秀。必世有道德之师。忠良之
士出焉。余尝考自唐而宋。禅林宗匠有青原思。士有
欧阳文忠公。宋末则有文文山。数百年间如是而巳。
何深秀之谶不多验耶。然道德忠良之性根于人。其
谁不有。异僧伟士亦何代而不生。向之所云特举其
杰出而名世者耳。湖之道场山郁藏主。与余同生庐
陵而自号文江。当丛社摇落之秋。异乡解后。因复举
文江之谶以相勖云。
** 东洲说
中吴有号东洲者。海上人也。余尝诘之曰。环须弥山
有四大洲。其东曰胜身。南曰[贝*善]部。而[贝*善]部一洲西东
广二十八万里计。其间隔越而为小洲者不知其凡
几也。故洲之在东而国名震旦者。是又南洲之东洲
也。今汝居是而以是为号乎。曰否。乃复诘曰。积水之
谓海。海中可居之谓洲。当涛山浪屋㳽漫淘涌之际
而能使济者得其所托。居者得其所安。则洲之于海
为惠多矣。以人心喻之。其境风识浪交相扇鼓。而舂
撞激射之情漂荡。沦溺之势险迫。忧苦莫可具状。必
序¶ 第 808c 页 X70-0808.png
有善济者济之。使得其所。然后忧者以喜。苦者以乐。
险艰困迫之患无自而至矣。今吾佛吾祖之教自西
而东。即其所安以济之。其为惠也不既多乎。然则汝
之名非积水之海也。自心之海也。汝之号非胜身震
旦之东洲也。自心之东洲也。汝之志必将思以自济
然后思以济人。以是之义而号东洲乎。海曰。唯。余嘉
其志。故录是说以赠之。令勿忘其所唯者焉。
* 记
** 吴郡慧庆禅寺记
姑苏城西五里许。松林柳泾映带如𦘕。有重阁广殿
飞出林杪与西山争高者。慧庆禅寺也。寺视他刹虽
不古。而化声藉藉缁白归之如市者。普庵禅师之化
也。初普庵振化于袁之南泉山。道场之盛甲天下。没
世虽久扬扬有灵。凡官民旱潦病横与夫拘忌营搆
之事咸祷之。厥应如响。
皇元加赠大德慧庆禅师。岁时香币与民施交委。食
无寸壤。居徒常数千人。江湘淮汉之间其化殆遍。独
未至于吴。其至有待于时邪。亦必待人而后行邪。延
祐甲寅春。南康无瑕沙门宗𤧚访道至吴门。诵寒山
夜钟江枫渔火之句。恻然有感于中。乃谋结庵以延
游锡。且以奉禅师郡人金国宝首率财营地。相其成。
户屦日满。日持钵以饷之。阊关驿道滨长河民苦泥
淖。𤧚募众以甓之桥之。𡉏者新之。凡利人之事靡不
为。为必徼灵于普庵。江艘海舶有获冥应而脱风涛
险艰困迫之患无自而至矣。今吾佛吾祖之教自西
而东。即其所安以济之。其为惠也不既多乎。然则汝
之名非积水之海也。自心之海也。汝之号非胜身震
旦之东洲也。自心之东洲也。汝之志必将思以自济
然后思以济人。以是之义而号东洲乎。海曰。唯。余嘉
其志。故录是说以赠之。令勿忘其所唯者焉。
* 记
** 吴郡慧庆禅寺记
姑苏城西五里许。松林柳泾映带如𦘕。有重阁广殿
飞出林杪与西山争高者。慧庆禅寺也。寺视他刹虽
不古。而化声藉藉缁白归之如市者。普庵禅师之化
也。初普庵振化于袁之南泉山。道场之盛甲天下。没
世虽久扬扬有灵。凡官民旱潦病横与夫拘忌营搆
之事咸祷之。厥应如响。
皇元加赠大德慧庆禅师。岁时香币与民施交委。食
无寸壤。居徒常数千人。江湘淮汉之间其化殆遍。独
未至于吴。其至有待于时邪。亦必待人而后行邪。延
祐甲寅春。南康无瑕沙门宗𤧚访道至吴门。诵寒山
夜钟江枫渔火之句。恻然有感于中。乃谋结庵以延
游锡。且以奉禅师郡人金国宝首率财营地。相其成。
户屦日满。日持钵以饷之。阊关驿道滨长河民苦泥
淖。𤧚募众以甓之桥之。𡉏者新之。凡利人之事靡不
为。为必徼灵于普庵。江艘海舶有获冥应而脱风涛
序¶ 第 809a 页 X70-0809.png
者至。则拜普庵为更生。由是施者翕然。遂建无量寿
阁以祠佛。及五百尊者像阁。后为普光明殿。普庵之
像居焉。殿后为大庄严阁。像卢舍那佛及五十三参。
敞其下为演法之堂。缮治方殷而𤧚告寂。实至顺庚
午七月一日也。其徒法智继其志。夙夜靡懈。规制日
益增广。元统二年奉
帝师法旨。赐以今额。众以寺未具体。咸愿输力。于是
比丘法恢营三门。达信营观音殿。蜀人杨善卿作外
门。叠石岸河以接通衢。松江府判官泽之曹公作轮
藏之殿。宣让王施银钞五千缗助建栖僧之堂。从而
虡钟之楼。香积之厨。旃槚林。库堂行堂。两庑方丈。皆
以众力次第成。复创塔院于寺南之莲华峰。榜曰归
真。中为三塔。同室异竁。僧俗皆得以藏焉。寺之体至
是具矣。智请于余曰。先师遗诫在延接凡百仰于施
甲乙度徒。而继席者从众所推。不以其次进。法智非
才。不足以继。幸而有成普庵之赐也。惧来者昧其本。
愿为我记之。余谓世尊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摩
诃迦叶。凡廿八传至达磨。又十传至临济。临济十三
传为普庵。普庵以临济峻机大用陶鍊学徒。不历阶
梯深达佛祖堂奥。此其化之大本者也。彼弭灾救患
应祷于有为功用者。馀事也。今慧庆有其居矣。有其
众矣。当务大本以率以训。使人人发真归元。同悟普
庵之自性。然后随方建化。各显自性之普庵。上以寿
圣躬。下以福黎庶。则异时宗嗣之昌。法幢之固。化声
阁以祠佛。及五百尊者像阁。后为普光明殿。普庵之
像居焉。殿后为大庄严阁。像卢舍那佛及五十三参。
敞其下为演法之堂。缮治方殷而𤧚告寂。实至顺庚
午七月一日也。其徒法智继其志。夙夜靡懈。规制日
益增广。元统二年奉
帝师法旨。赐以今额。众以寺未具体。咸愿输力。于是
比丘法恢营三门。达信营观音殿。蜀人杨善卿作外
门。叠石岸河以接通衢。松江府判官泽之曹公作轮
藏之殿。宣让王施银钞五千缗助建栖僧之堂。从而
虡钟之楼。香积之厨。旃槚林。库堂行堂。两庑方丈。皆
以众力次第成。复创塔院于寺南之莲华峰。榜曰归
真。中为三塔。同室异竁。僧俗皆得以藏焉。寺之体至
是具矣。智请于余曰。先师遗诫在延接凡百仰于施
甲乙度徒。而继席者从众所推。不以其次进。法智非
才。不足以继。幸而有成普庵之赐也。惧来者昧其本。
愿为我记之。余谓世尊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摩
诃迦叶。凡廿八传至达磨。又十传至临济。临济十三
传为普庵。普庵以临济峻机大用陶鍊学徒。不历阶
梯深达佛祖堂奥。此其化之大本者也。彼弭灾救患
应祷于有为功用者。馀事也。今慧庆有其居矣。有其
众矣。当务大本以率以训。使人人发真归元。同悟普
庵之自性。然后随方建化。各显自性之普庵。上以寿
圣躬。下以福黎庶。则异时宗嗣之昌。法幢之固。化声
序¶ 第 809b 页 X70-0809.png
之大。岂如是而巳哉。
** 善惠庵施茶田记
吾佛之致满足菩提者。以其不舍一法。以其无一法
非济人之行也。故凡学佛之徒。见一行足以济人必
勇为之。然行有钜细。济人有缓急。架舟梁。树宫刹。舍
头目髓脑。其行固大矣。有以一勺之汤一啖之茶活
人于道路者。功或倍之。是盖济其急也。吴郡阊关西
濒河为路负者戴者辔者缆者奔蚁纵横于臂交趾
接之冲。每岁夏秋暑酷。行尘𦦨飞河波沸溅。焦渴瘏
痡枕藉而暍死者有之。至大戊申善惠庵沙门慧持
请于有力者作亭庵外。凿井其下。岁募茗药。及是时
汲清煮香手给其施。由是德其惠者不可胜纪。延祐
间持没善达继焉。迄今二十年矣。忽语人曰。吾铢求
黍乞。劳不敢恤。嗣吾来者或惮其烦而废之。将若何。
于是有感其言者欣然相率施以田若干。且议曰田
籍于庵。米别贮。毋公私互滥。岁会其馀积。以备旱涝。
如是则用有恒产。虽递千载无足虑。属余文记诸。余
曰。噫。自济易。济人难。济人者推已之馀易。求诸人难。
求人以济人者暂易。持久难。今夫以茶汤济人。虽一
至微事。然平生扣谒琐屑志不少衰。既能守鲜终之
戒。又挈挈为悠久谋。苟非具学佛知见。其肯以无厌
之劳不报之施累其身。复累其后于无穷世乎。后之
览者知济人之行不可不为。知满觉之道一法不可
舍。必有感于此而奋发于此。故不辞为之记。
** 善惠庵施茶田记
吾佛之致满足菩提者。以其不舍一法。以其无一法
非济人之行也。故凡学佛之徒。见一行足以济人必
勇为之。然行有钜细。济人有缓急。架舟梁。树宫刹。舍
头目髓脑。其行固大矣。有以一勺之汤一啖之茶活
人于道路者。功或倍之。是盖济其急也。吴郡阊关西
濒河为路负者戴者辔者缆者奔蚁纵横于臂交趾
接之冲。每岁夏秋暑酷。行尘𦦨飞河波沸溅。焦渴瘏
痡枕藉而暍死者有之。至大戊申善惠庵沙门慧持
请于有力者作亭庵外。凿井其下。岁募茗药。及是时
汲清煮香手给其施。由是德其惠者不可胜纪。延祐
间持没善达继焉。迄今二十年矣。忽语人曰。吾铢求
黍乞。劳不敢恤。嗣吾来者或惮其烦而废之。将若何。
于是有感其言者欣然相率施以田若干。且议曰田
籍于庵。米别贮。毋公私互滥。岁会其馀积。以备旱涝。
如是则用有恒产。虽递千载无足虑。属余文记诸。余
曰。噫。自济易。济人难。济人者推已之馀易。求诸人难。
求人以济人者暂易。持久难。今夫以茶汤济人。虽一
至微事。然平生扣谒琐屑志不少衰。既能守鲜终之
戒。又挈挈为悠久谋。苟非具学佛知见。其肯以无厌
之劳不报之施累其身。复累其后于无穷世乎。后之
览者知济人之行不可不为。知满觉之道一法不可
舍。必有感于此而奋发于此。故不辞为之记。
序¶ 第 809c 页 X70-0809.png
** 普应国师舍利塔记
至治癸亥秋。先师中峰和尚寂于西天目山之师子
岩。弟子建塔于岩之西。奉全身葬焉。天历二年奎章
阁学士虞集奉 敕为塔铭。名其塔曰法云。元统甲
戌 今上皇帝赐号普应国师并 赐语录入藏。
敕艺文监丞揭傒斯为之序。其道行机辩宗法授受
出处建化之迹。 累朝锡赉之重。槩见于铭与序矣。
是年之冬杭州七宝山云居禅庵别为塔一成。用藏
遗发舍利。即塔为祠。岩肖像以供事之。住庵沙门指
月谋记其由于石。谒余曰。初国师不愿处俗。父母患
之。邻有故宋宫人杨氏妙锡。奉老子之教为女冠。识
师非凡器乃喻其父母令出家。及祝发又助僧牒衣
具而求其所祝之发少许贮以香函供之净室。越数
年有舍利生于发。久而益多。积至五十馀颗。五色晶
荧。观者骇异。杨自是易所学以学佛。既老遂以舍利
托云居。盖有意焉。且云居之创也。叨国师化力未有
以报。愿因杨氏之遗以纪灵瑞。以告夫庵之子孙云。
余谓。国师绍临济垂绝之宗。大唱其道。普应群机。薄
海内外风驰霆震。自吾徒以及异教。上而王公士夫。
下而街童灶妇。均佩其化。相率跻于圣贤之域。其应
之普之大若此。若杨氏以信慕之机而获舍利。斯特
冥应之一小验耳。乌足记哉。觇月之意。将使来者观
小验以发其大机。是又不容其不记也。
** 灵云铁牛和尚行业记
序¶ 第 810a 页 X70-0810.png
师讳持定。号铁牛。生于吉安之太和州磻溪王氏。故
宋尚书户部侍郎贽九世孙也。自幼绝荤茹清苦。刚
立有尘外志。而世缘夺之。咸淳庚午时年三十有一。
谒永新西峰寺肯庵勤禅师剪发。闻别传之旨。情累
释然。寻依仰山雪岩和尚居槽厂服杜多行。岩示众
有云。兄弟家做工夫。若也七日夜一念无间。眼不交
眨。无个入处。斫取老僧头做舀屎杓。师默有所领。励
精奋发。岩令为众持净。众患痢。委身事之。未几师亦
有疾。疾革医谓不可。乃取一触桶就屏处危坐其上。
药粥浆饮一皆禁绝。单持正念目不交睫者七日。第
七日夜将半。忽觉山河大地草木丛林遍界如雪天
明月下。堂堂一身乾坤包不得。久之如闻击木声惊
醒。遍体汗流其疾亦愈。踊跃自庆不巳。实癸酉年六
月廿四日也。旦诣方丈举似岩。岩举公案诘之。酬答
无滞。复示偈曰。昭昭灵灵是什么。眨得眼来巳蹉过。
厕边筹子放光明。直下元来只是我。至元戊寅命为
僧。付衣偈曰。无相福田衣。我今付与汝。悟明心地后。
如龙吐甘雨。自是随大僧归堂。胁不沾席者又六年。
一日闻上堂举。亡僧死了烧了向甚么处去。自代云。
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言下疑情荡尽。身如踊高
丈许。众退即诣方丈曰。适来和尚举扬般若。惊得法
堂前石师子笑舞不巳。岩云试道看。师云。劫外春回
万物枯。山河大地一尘无。法身超出如何举。笑倒西
天碧眼胡。岩敲面前卓子云。山河大地一尘无。这个
序¶ 第 810b 页 X70-0810.png
是什么。师作掀倒势。岩笑曰一彩两赛。及入室问曰。
亲切处道将一句来。师云不道。岩云为什么不道。师
拈起手中香合子云。这个得来不直半文钱。岩云多
口汉。巡堂次。师以楮被裹身而睡。岩召至方丈厉声
曰。我巡堂。汝打睡。若道得即放过汝。若道不得趁汝
下山。师随口答云。铁牛无力懒耕田。带索和犁就雪
眠。大地白银都盖覆。德山无处下金鞭。岩曰好个铁
牛也。因以为号。一时行辈靡不推服。至元廿五年戊
子游方至衡阳之酃县。过桃源山爱其幽深。乃有栖
遁意。山旧有寨。顽悍之徒负其险而聚保之。及遭兵
变遗骸枕藉。蛇虎鬼魅纵横出没。往往为民害。行者
凛凛畏避。师束茆为庐与二三禅徒居之。雨雾晦冥
之夕鬼兽围绕嗥呼。师举迷悟因缘谕之。授以戒法。
群怪遂息。酃人素昧禅学。闻者惊异。县达鲁花赤伯
颜公县尹陈公首相率入山拜跪问道。从而贵豪暴
慢之士皆屈膝执弟子礼。四方禅笠踵至。庐无以容。
桂芳尹公施地广其基。德祥段公父子倡众以建寺。
舍田以饭僧。寺成榜曰灵云。众益至。师考鼓伐钟升
堂入室。大唱雪岩之道。其说法也不尚奇峻。务直截
提警而巳。其行百丈禅规也不及浮繁。惧废学者之
工程耳。其励众也不事虚语以身率之。勇于进而悟。
机将发者必昼夜陪坐以守待之。及乎勘辨印可则
痛棒热喝无少假借。其真切为人也如此。贫者助其
浣纫。病者手饷羹药。虽庸夫愚妇必随机导诱。各遂
亲切处道将一句来。师云不道。岩云为什么不道。师
拈起手中香合子云。这个得来不直半文钱。岩云多
口汉。巡堂次。师以楮被裹身而睡。岩召至方丈厉声
曰。我巡堂。汝打睡。若道得即放过汝。若道不得趁汝
下山。师随口答云。铁牛无力懒耕田。带索和犁就雪
眠。大地白银都盖覆。德山无处下金鞭。岩曰好个铁
牛也。因以为号。一时行辈靡不推服。至元廿五年戊
子游方至衡阳之酃县。过桃源山爱其幽深。乃有栖
遁意。山旧有寨。顽悍之徒负其险而聚保之。及遭兵
变遗骸枕藉。蛇虎鬼魅纵横出没。往往为民害。行者
凛凛畏避。师束茆为庐与二三禅徒居之。雨雾晦冥
之夕鬼兽围绕嗥呼。师举迷悟因缘谕之。授以戒法。
群怪遂息。酃人素昧禅学。闻者惊异。县达鲁花赤伯
颜公县尹陈公首相率入山拜跪问道。从而贵豪暴
慢之士皆屈膝执弟子礼。四方禅笠踵至。庐无以容。
桂芳尹公施地广其基。德祥段公父子倡众以建寺。
舍田以饭僧。寺成榜曰灵云。众益至。师考鼓伐钟升
堂入室。大唱雪岩之道。其说法也不尚奇峻。务直截
提警而巳。其行百丈禅规也不及浮繁。惧废学者之
工程耳。其励众也不事虚语以身率之。勇于进而悟。
机将发者必昼夜陪坐以守待之。及乎勘辨印可则
痛棒热喝无少假借。其真切为人也如此。贫者助其
浣纫。病者手饷羹药。虽庸夫愚妇必随机导诱。各遂
序¶ 第 810c 页 X70-0810.png
其所求。作屋寺西曰西庵。后为普济塔。拾林野遗骸
聚藏焉。乡邻死无所归者皆得以归之。其弘慈利物
又如此。大德壬寅冬手书长偈示众。其末曰。尘世非
久。日销月磨。桃源一脉。三十年后。流出一枝无孔笛。
吹起太平歌。明年春将示寂。侍僧求别众语。师曰吾
别众久矣。恬然坐逝。遗命火葬。众弗忍。函全身于陶
具。迎奉于西庵。越三年启视。坐如生。爪发俱长。泰定
甲子塔于寺北三十里。曰沙潭。师生于嘉熙四年庚
子八月十一日。寂于大德七年癸卯正月十五日。寿
六十有四。僧腊二十有六。度徒弟正悟等八十馀人。
嗣法匡徒者洪之般若世诚。瑞之南山志清。潭之皇
庆克绍白鹿思念。韶之南华智规。江陵之资寿福越
也。师与陡崖戒公鲁山慧公生同里。剪发剃发同师。
同得法为法昆季。陡厓开山于永新之六字峰。距灵
云二百里。化风交扇衲子奔趍往还。时号二甘露门
也。师殁迄今巳三十六年。其徒智泾走江浙。将求当
世名公铭其塔。会余华亭。示语录一卷及出处颠末。
命述其行。余谢且逊曰。陡厓和尚吾受业祖也。师吾
叔祖也。尊卑之分悬殊。何敢闻命。泾公曰。先世行业
子孙显扬之。礼也。不可辞。于是焚香顿首。受而述之。
如前云。
* 铭
** 上天竺寺如庵法师塔铭
钱唐上天竺寺为天台教宗。凡其宗之讲学规制与
聚藏焉。乡邻死无所归者皆得以归之。其弘慈利物
又如此。大德壬寅冬手书长偈示众。其末曰。尘世非
久。日销月磨。桃源一脉。三十年后。流出一枝无孔笛。
吹起太平歌。明年春将示寂。侍僧求别众语。师曰吾
别众久矣。恬然坐逝。遗命火葬。众弗忍。函全身于陶
具。迎奉于西庵。越三年启视。坐如生。爪发俱长。泰定
甲子塔于寺北三十里。曰沙潭。师生于嘉熙四年庚
子八月十一日。寂于大德七年癸卯正月十五日。寿
六十有四。僧腊二十有六。度徒弟正悟等八十馀人。
嗣法匡徒者洪之般若世诚。瑞之南山志清。潭之皇
庆克绍白鹿思念。韶之南华智规。江陵之资寿福越
也。师与陡崖戒公鲁山慧公生同里。剪发剃发同师。
同得法为法昆季。陡厓开山于永新之六字峰。距灵
云二百里。化风交扇衲子奔趍往还。时号二甘露门
也。师殁迄今巳三十六年。其徒智泾走江浙。将求当
世名公铭其塔。会余华亭。示语录一卷及出处颠末。
命述其行。余谢且逊曰。陡厓和尚吾受业祖也。师吾
叔祖也。尊卑之分悬殊。何敢闻命。泾公曰。先世行业
子孙显扬之。礼也。不可辞。于是焚香顿首。受而述之。
如前云。
* 铭
** 上天竺寺如庵法师塔铭
钱唐上天竺寺为天台教宗。凡其宗之讲学规制与
序¶ 第 811a 页 X70-0811.png
夫禀法为大名德师表者。悉繇之而出。有事于会同
迎谒。则位在禅律诸宗之上。又有观音大士扬灵以
振其化。是为江南第一胜道场。非道德才智之师不
称其位。近代若如庵法师者厥惟称哉。如庵。华亭人。
受业化城永寿寺。今化城住山景福其高弟也。遣其
孙师训来曰。先师处方外五十馀年。四会说法至于
上竺。乃复归受业而终。顾尚有意于其子孙邪。襄奉
粗毕。惟塔未铭。幸赐一言以铭之。余阅其状。师名净
真。字如庵。族沈氏。母朱。梦明月从海而升墯于怀。觉
而有娠。生而瑞光满室。识者奇之曰。此儿非凡器。梦
月升海者。海月都师之再来耶。九岁依化城明静法
师志公出家。授以法华。历耳成诵。十六为僧。受具。博
究诸乘。宿慧顿发。毅然以性学自许。首谒云梦法师
泽公于广福。及迁延庆迁演福皆从之。典宾纲众。服
劳既久。惟心法未尽底蕴。时无极法师度公化声大
振。遂造其室。朝夕咨扣尽其学。众咸属望谓大教之
托在是矣。云梦卒。柳塘权公继其席。擢师为第二座。
大德间出主海盐德藏。说法为度。公嗣时。寺几废。师
奋力扶树。众之散者聚。田之夺者归。仍割已储营法
华期忏事迄于今翕然。至治改元迁华亭超果。复捐
长资募搆万佛阁。泰定乙丑行省丞相脱驩公兼视
宣政院事。举住下天竺上章。以营搆未备辞。而疏币
交至强其行。诸大方麟凤争愿出席下。居七年。讲贯
不倦。得旨决者众矣。寺之门旧临涧。涧之南逼于岩。
迎谒。则位在禅律诸宗之上。又有观音大士扬灵以
振其化。是为江南第一胜道场。非道德才智之师不
称其位。近代若如庵法师者厥惟称哉。如庵。华亭人。
受业化城永寿寺。今化城住山景福其高弟也。遣其
孙师训来曰。先师处方外五十馀年。四会说法至于
上竺。乃复归受业而终。顾尚有意于其子孙邪。襄奉
粗毕。惟塔未铭。幸赐一言以铭之。余阅其状。师名净
真。字如庵。族沈氏。母朱。梦明月从海而升墯于怀。觉
而有娠。生而瑞光满室。识者奇之曰。此儿非凡器。梦
月升海者。海月都师之再来耶。九岁依化城明静法
师志公出家。授以法华。历耳成诵。十六为僧。受具。博
究诸乘。宿慧顿发。毅然以性学自许。首谒云梦法师
泽公于广福。及迁延庆迁演福皆从之。典宾纲众。服
劳既久。惟心法未尽底蕴。时无极法师度公化声大
振。遂造其室。朝夕咨扣尽其学。众咸属望谓大教之
托在是矣。云梦卒。柳塘权公继其席。擢师为第二座。
大德间出主海盐德藏。说法为度。公嗣时。寺几废。师
奋力扶树。众之散者聚。田之夺者归。仍割已储营法
华期忏事迄于今翕然。至治改元迁华亭超果。复捐
长资募搆万佛阁。泰定乙丑行省丞相脱驩公兼视
宣政院事。举住下天竺上章。以营搆未备辞。而疏币
交至强其行。诸大方麟凤争愿出席下。居七年。讲贯
不倦。得旨决者众矣。寺之门旧临涧。涧之南逼于岩。
序¶ 第 811b 页 X70-0811.png
岩下之径迂。且小师命辟之高。其门大书佛国山以
揭之。至顺辛未上竺湛堂澄公以老乞闲。举师为代。
官命率诸山迎居之。先是师以疾昼𥨊。梦白衣大士
持金瓶水灌其口曰。汝勿忧。非久当愈。因扣以未来
休咎。复云汝却后二年当避喧于大树之下。梦觉疾
果愈。窃自疑避喧树下非入灭之谶乎。暨至上竺。见
寝堂西偏有大树。堂有扁曰静处。始悟前梦。由是大
开法会。去来会学常数千人。帝师闻而嘉之。赐以金
纹之衣。佛心弘辩之号。平章同同宪使邓公诸达官
皆折节从之游。时谓辩才法师。后未之多见也。师临
众简严不妄言笑。每夙兴默课法华。暑寒不辍。翰帖
酬应运管若不经意。人得片纸半椟辄秘之。癸酉冬
预知时至。不以谕众。命扁舟亟归受业。未几示微疾。
留偈而逝。十月二十二日也。阇维得设利五色。舌根
顶骨不坏。越二年乙亥十月某日奉遗骼于祖藏之
侧而塔焉。世寿七十有二。僧腊五十有六。嗣法若干
人。徒弟若干人。乃为之铭曰。
天台钜宗。天竺盛集。匪伊人兮。孰造其极。异哉如庵。
应化靡测。海月辩才。谁今谁昔。虩虩法雷。杲杲慧日。
何烛非幽。何启非蛰。归藏故丘。是训是式。子孙继之。
有永无斁。
** 松石轩铭
高丽国无外式禅师。作轩于松岳山鹄峰之下。扁曰
松石。西游会余姑苏。求为铭。铭曰。
揭之。至顺辛未上竺湛堂澄公以老乞闲。举师为代。
官命率诸山迎居之。先是师以疾昼𥨊。梦白衣大士
持金瓶水灌其口曰。汝勿忧。非久当愈。因扣以未来
休咎。复云汝却后二年当避喧于大树之下。梦觉疾
果愈。窃自疑避喧树下非入灭之谶乎。暨至上竺。见
寝堂西偏有大树。堂有扁曰静处。始悟前梦。由是大
开法会。去来会学常数千人。帝师闻而嘉之。赐以金
纹之衣。佛心弘辩之号。平章同同宪使邓公诸达官
皆折节从之游。时谓辩才法师。后未之多见也。师临
众简严不妄言笑。每夙兴默课法华。暑寒不辍。翰帖
酬应运管若不经意。人得片纸半椟辄秘之。癸酉冬
预知时至。不以谕众。命扁舟亟归受业。未几示微疾。
留偈而逝。十月二十二日也。阇维得设利五色。舌根
顶骨不坏。越二年乙亥十月某日奉遗骼于祖藏之
侧而塔焉。世寿七十有二。僧腊五十有六。嗣法若干
人。徒弟若干人。乃为之铭曰。
天台钜宗。天竺盛集。匪伊人兮。孰造其极。异哉如庵。
应化靡测。海月辩才。谁今谁昔。虩虩法雷。杲杲慧日。
何烛非幽。何启非蛰。归藏故丘。是训是式。子孙继之。
有永无斁。
** 松石轩铭
高丽国无外式禅师。作轩于松岳山鹄峰之下。扁曰
松石。西游会余姑苏。求为铭。铭曰。
序¶ 第 811c 页 X70-0811.png
轩依松石名松石。爱松非声石非色。石上之松说而
默。松下之石默而说。当轩坐者无外式。耳根久巳忘
喧寂。视我非我物非物。即一而三三即一。一三俱遣
无离即。无外无中两无迹。枯木龙吟谁辨的。天籁满
空明历历。点头自许机尤密。劫波谁管仙衣拂。取之
不得舍不得。今我铭之果何益。为君隔海通消息。珊
瑚枝上扶桑日。
** 竹龟铭
吴门隋义甫得一竹龟于市。长四寸许。观者奇之。盖
斲竹象龟。得其绝似而有可怪者。首尾四肢凡六物。
由六窍见于外。皆圆活动转。其腹则枵然。反覆视之
六物之贯于窍者。两端俱大而无容出入。验其体与
龟身异。固非就一身而斲出者。又非有布髹假合之
迹。巧匠谛观莫知何从而纳。诸可怪也。龟之背负一
竹架高不盈尺。架惟二柱悉匾阔。每柱为五窍。贯以
五物。亦大其两端如骨辘焉。架之顶为一小塔。其机
窍转活皆相似。且不知其何所用者。博物之士莫之
考。或疑仙术之戏耳。义甫求余铭之。余曰。诸法从心
生。仙术不生于心乎。生于心者其妙尚尔。则心之本
妙岂凡耳目之所能及而测识者哉。然龟有知兆之
灵。今竹龟又一奇物。得之者应有验于他日也。铭曰。
斲竹为龟。六用有机。或曰仙戏。非人所为。法由心现。
其机万变。妙入玄微。世眼莫辨。竹比君子。以直以坚。
龟善灵应。而享长年。是皆吉徵之召。宜隋卿得之而
序¶ 第 812a 页 X70-0812.png
宝焉。
** 济川铭
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此商高宗命传说之语。谓其
有济世之材也。今华亭有字济川者。栖迟丘壑。不苟
利禄。且有志于出世之道。余以是知济川之义不在
彼而在乎此矣。为之铭曰。
济川维何。言载之舟。其舟维何。惟已是求。彼揭彼厉。
彼泳彼游。情波怒摇。我心则忧。嗟我怀人。圣贤之俦。
自济济他。为惠必周。春潮雨急。野渡风休。无住无著。
两岸中流。
** 浦东西林海会寺钟铭
五金入炉金性融。体成大器流注空。脱略模范超神
功。虡之百尺凌苍穹。云林之西云浦东。朝阳夜月天
曈胧。华鲸怒吼奔象龙。声撼教海喧禅丛。醉梦者醒
聩者聪。酸楚是停塞者通。圣贤海会吾道隆。施福山
积民物丰。八荒万岁歌尧风。
** 听松楼铭
受业观山寺有楼曰听松。吾孙中和请铭。为之铭曰。
曾楼在山。清籁在松。玄洲夜瑟。华岳秋钟。客有善听。
燕坐其中。善听维何。匪聋匪聪。声性本假。起灭无从。
一根既拔。六用俱空。空有不二。心法互融。如是听者。
入妙圆通。
** 龙济禅寺友云禅师塔铭
临济正脉。自杨岐至圆悟大慧而愈昌。既而大慧诸
** 济川铭
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此商高宗命传说之语。谓其
有济世之材也。今华亭有字济川者。栖迟丘壑。不苟
利禄。且有志于出世之道。余以是知济川之义不在
彼而在乎此矣。为之铭曰。
济川维何。言载之舟。其舟维何。惟已是求。彼揭彼厉。
彼泳彼游。情波怒摇。我心则忧。嗟我怀人。圣贤之俦。
自济济他。为惠必周。春潮雨急。野渡风休。无住无著。
两岸中流。
** 浦东西林海会寺钟铭
五金入炉金性融。体成大器流注空。脱略模范超神
功。虡之百尺凌苍穹。云林之西云浦东。朝阳夜月天
曈胧。华鲸怒吼奔象龙。声撼教海喧禅丛。醉梦者醒
聩者聪。酸楚是停塞者通。圣贤海会吾道隆。施福山
积民物丰。八荒万岁歌尧风。
** 听松楼铭
受业观山寺有楼曰听松。吾孙中和请铭。为之铭曰。
曾楼在山。清籁在松。玄洲夜瑟。华岳秋钟。客有善听。
燕坐其中。善听维何。匪聋匪聪。声性本假。起灭无从。
一根既拔。六用俱空。空有不二。心法互融。如是听者。
入妙圆通。
** 龙济禅寺友云禅师塔铭
临济正脉。自杨岐至圆悟大慧而愈昌。既而大慧诸
序¶ 第 812b 页 X70-0812.png
子横翔捷出。其最超绝者曰佛照。佛照诸子最显者
曰妙峰。凡一门数世。雄据大方化声交振而四海雷
奔。盛矣哉。当是时。独友云鍪禅师密领妙峰之旨。退
而韬晦于荒寂之滨。刻苦以厉行。乃若追复大梅懒
瓒之遗风者何邪。或者议曰。夫名位化权之显赫。由
时缘际会之偶然。不可强也。然亦有所本焉。道德本
也。化权末也。惟友云患后之来者务齐其末而不揣
其本。于是去华就实躬行以范之。故其所尚也高古。
其自律自奉也谨严而简淡。其垂示机语也不险不
峻而痛切肺腑。凡所以抑扬化法激寤来学。使厚其
本者。切莫大乎此矣。余少时闻是言辄知慕敬。及长
拜禅师遗像于螺山。求其言行之详而莫之考。中抱
缺如。阅今四十年矣。螺山宇郁藏主。师之孙也。慨禅
师之塔未有铭。访余吴门师子林。求为文以铭之。遂
欣然读其状。师讳宗鍪。友云其自号也。俗庐陵王氏。
宋嘉定戊辰八月三十日生。自幼喜学禅坐。世网不
能羁。年十二从宝寿院海室淙公出家。授以经诵如
素习。十九薙发受具。二十二参方。夏坐青原山。冬上
袁之集云。又二年由庐阜而淮而浙。闻妙峰和尚阐
化灵隐。往依之。峰峻拒以验其志。久乃得参堂。勇愤
自誓越三白如一日。端平乙未佛涅槃日。妙峰上堂
拈主丈云。释迦老子来也。诸人还见么。微妙净法身
具相三十二。放下主丈云。你诸人不会。入涅槃去也。
师于言下豁然有所契悟矣。后辞以归。峰识其意乃
曰妙峰。凡一门数世。雄据大方化声交振而四海雷
奔。盛矣哉。当是时。独友云鍪禅师密领妙峰之旨。退
而韬晦于荒寂之滨。刻苦以厉行。乃若追复大梅懒
瓒之遗风者何邪。或者议曰。夫名位化权之显赫。由
时缘际会之偶然。不可强也。然亦有所本焉。道德本
也。化权末也。惟友云患后之来者务齐其末而不揣
其本。于是去华就实躬行以范之。故其所尚也高古。
其自律自奉也谨严而简淡。其垂示机语也不险不
峻而痛切肺腑。凡所以抑扬化法激寤来学。使厚其
本者。切莫大乎此矣。余少时闻是言辄知慕敬。及长
拜禅师遗像于螺山。求其言行之详而莫之考。中抱
缺如。阅今四十年矣。螺山宇郁藏主。师之孙也。慨禅
师之塔未有铭。访余吴门师子林。求为文以铭之。遂
欣然读其状。师讳宗鍪。友云其自号也。俗庐陵王氏。
宋嘉定戊辰八月三十日生。自幼喜学禅坐。世网不
能羁。年十二从宝寿院海室淙公出家。授以经诵如
素习。十九薙发受具。二十二参方。夏坐青原山。冬上
袁之集云。又二年由庐阜而淮而浙。闻妙峰和尚阐
化灵隐。往依之。峰峻拒以验其志。久乃得参堂。勇愤
自誓越三白如一日。端平乙未佛涅槃日。妙峰上堂
拈主丈云。释迦老子来也。诸人还见么。微妙净法身
具相三十二。放下主丈云。你诸人不会。入涅槃去也。
师于言下豁然有所契悟矣。后辞以归。峰识其意乃
序¶ 第 812c 页 X70-0812.png
嘱曰。深山里结个茅庵去。淳祐癸卯登吉水之东山
佛顶峰。扪萝披榛。得脩山主古寺基。扫虎狼狐兔之
迹以居焉。木食涧饮夙夜危坐。或雪寒无宿火啖昌
歜数寸度日。尝口占以自遣云。山僧有分住烟萝。无
米无钱莫管他。水似琉璃山似玉。眼前尽有许来多。
继是稍疏泉垦荒为田以自给。舂炊樵汲皆躬为之。
久则为法而问学者至焉。顽慢阐提之服其化者至
焉。输财输粟为僧而堂为佛而殿者至焉。日辟日葺
不数年。矗然一丛席矣。因袭旧名榜之曰龙济清凉
禅寺云。石屏卢和尚自浙归。妙峰寄法衣竹篦并其
肖像以付师。峰自题其像曰。妙峰孤顶草离离。横按
竹篦三尺铁。只许佛顶龙济知。父子不传真秘诀。其
付授之的在是矣。师尝书门以示来参曰。除却眼耳
鼻舌身意。那个是你自已。若也道得。许你亲见龙济
来。其或未然。且居门外。雪岩和尚见而问曰。曾接得
几人。师曰山僧从来不会按牛头吃草。有因岁暮而
问曰。腊月三十日到来时如何。师曰门前无索债人。
其语似平易而意巳切至。人有醉心浮华习为狂妄。
或穿凿机缘谬称證悟者。一见则魂消意解。盖师之
冷严质确足以感人者率如此也。郡东螺湖桥废。师
因父老之恳募架石以易之。仍结庵以待云水。螺山
道场是也。忽示疾复归佛顶。缁白随之者数百人。既
集众嘱后事。复弹指一声云。只此是别众语也。侍僧
请留颂。不答。至夜漏将二鼓。遽索笔书云。一灯在望。
佛顶峰。扪萝披榛。得脩山主古寺基。扫虎狼狐兔之
迹以居焉。木食涧饮夙夜危坐。或雪寒无宿火啖昌
歜数寸度日。尝口占以自遣云。山僧有分住烟萝。无
米无钱莫管他。水似琉璃山似玉。眼前尽有许来多。
继是稍疏泉垦荒为田以自给。舂炊樵汲皆躬为之。
久则为法而问学者至焉。顽慢阐提之服其化者至
焉。输财输粟为僧而堂为佛而殿者至焉。日辟日葺
不数年。矗然一丛席矣。因袭旧名榜之曰龙济清凉
禅寺云。石屏卢和尚自浙归。妙峰寄法衣竹篦并其
肖像以付师。峰自题其像曰。妙峰孤顶草离离。横按
竹篦三尺铁。只许佛顶龙济知。父子不传真秘诀。其
付授之的在是矣。师尝书门以示来参曰。除却眼耳
鼻舌身意。那个是你自已。若也道得。许你亲见龙济
来。其或未然。且居门外。雪岩和尚见而问曰。曾接得
几人。师曰山僧从来不会按牛头吃草。有因岁暮而
问曰。腊月三十日到来时如何。师曰门前无索债人。
其语似平易而意巳切至。人有醉心浮华习为狂妄。
或穿凿机缘谬称證悟者。一见则魂消意解。盖师之
冷严质确足以感人者率如此也。郡东螺湖桥废。师
因父老之恳募架石以易之。仍结庵以待云水。螺山
道场是也。忽示疾复归佛顶。缁白随之者数百人。既
集众嘱后事。复弹指一声云。只此是别众语也。侍僧
请留颂。不答。至夜漏将二鼓。遽索笔书云。一灯在望。
序¶ 第 813a 页 X70-0813.png
更无言说。大地平沉。虚空迸裂。遂泊然而寂。时至元
丁亥七月二十七日也。住世八十岁。僧夏六十有一。
度徒继武等若干人。以八月一日塔全身于峰之颠
云。余于是从容语郁曰。末法精进幢。天下思见久矣。
惜余不能文。姑述其槩而系之以词。以俟夫后之作
者焉。词曰。
济北之道。痛快活脱。大用现前。机先一喝。子孙嗣之。
化有隆污。惟其道用。隐显不殊。伊昔妙喜。象龙济济。
一传再传。妙峰崛起。迨兹友云。雅趣高深。大梅懒瓒。
千载同心。末习竞趍。波颓澜倒。不有斯人。孰识古道。
佛顶岩岩。遗踪绝攀。岿然一塔。下瞰群山。金刚眼睛。
如镜照像。启之者谁。一灯在望。勒铭螺冈。用显其光。
妙峰一脉。吾将见其复昌。
师子林天如和尚语录卷之六
丁亥七月二十七日也。住世八十岁。僧夏六十有一。
度徒继武等若干人。以八月一日塔全身于峰之颠
云。余于是从容语郁曰。末法精进幢。天下思见久矣。
惜余不能文。姑述其槩而系之以词。以俟夫后之作
者焉。词曰。
济北之道。痛快活脱。大用现前。机先一喝。子孙嗣之。
化有隆污。惟其道用。隐显不殊。伊昔妙喜。象龙济济。
一传再传。妙峰崛起。迨兹友云。雅趣高深。大梅懒瓒。
千载同心。末习竞趍。波颓澜倒。不有斯人。孰识古道。
佛顶岩岩。遗踪绝攀。岿然一塔。下瞰群山。金刚眼睛。
如镜照像。启之者谁。一灯在望。勒铭螺冈。用显其光。
妙峰一脉。吾将见其复昌。
师子林天如和尚语录卷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