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序¶
序¶ 第 802b 页

师子林天如和尚语录卷之六
小师 善遇 编

* 序

** 照堂长老义感集序

余友照堂寂长老至元丁丑三月廿一日卒于吴门
之能仁庵。其行义感于人人。哀之不能巳。发而为诗
若辞。散漫于三吴林壑间。天台竹居可西堂裒而集
之。目之曰义感。过松江请于余曰。诗辞无以见出处
授受之详。公与照堂同参天目。幸详之。使观者有所
考。余曰。照堂。高昌名族之裔也。其宗姻乡党之士。去
故国而布列于大朝都邑者皆达官。其俗尚佛教好
施与。又好引援进取以相荣。盖去国巳远见乡人虽
疏亦亲。故彼氏之为沙门者。往往得厚施或得厚名
位。而照堂一无取焉。唯道是嗜。凡显密二宗大声实
之士。悉从事之。尽其学未厌其志。延祐间南来天目
扣直指之学于幻住先师。日有深造。遂眷眷不忍弃
去。草衣蒲履冰檗相持者有年。逮先师告寂始北归。
诸达官向其道。争罗致之。然犹兢兢洁已。非诚求道
者不与语。非其人不与交。与交必尽其义。尝以幻住
广录三十卷进。
上览之大悦。 赐入藏。谥先师曰普应国师。既间关
序¶ 第 802c 页 X70-0802.png
往复成其事。复入天目愿守国师之塔以老焉。及有
疾。同居者强其出山就药。遂终于吴门云。余所知者
止此。其他非所详。虽然。即是集而求之。足以见照堂
之素蓄。足以见交际之深情。又足以见竹居之尚义。
凡足以称于人传于世激厉乎时辈者。尽在是矣。又
奚必他详哉。

** 铜佛赞颂序

至正甲申夏钱唐照庵炬菩萨大会。缁素于宝石山
作佛事者四十八日。以庆铜弥陀佛及观音势至像
成。亦以张其化使益广而益远也。原其造像之始。约
化四十八人。各施铜钱一而念佛千声以为例。如是
四十八人人各转化四十八人。递递转化积四百八
十万钱。冶以范佛。佛身长一丈六尺。二大士称之。相
好纤悉具备。既又梯山以登之。营大殿以安奉之。乃
有今会。于是四方士颂赞交集。谓其可赞者有三。钱
唐佛刹巨细千万计而未始有铜像。一也。募施之法
取少而化广。异乎常。二也。合众善以为会。高下之机
普摄。三也。录颂成卷待余序。余于三者之外容有说
焉。初像之未成也。全佛是铜。及其既成也。全铜是佛。
曰佛曰铜二名一体。盖佛不自佛从缘而生也。推缘
生而类通之。令悟世间万物物物皆佛也。此外复有
说焉。凡一人一念之兴。一钱之施。则其全体铜像巳
随念而应之矣。一念既尔。多念亦然。然则应念而成
之佛。又何止四百八十万哉。此外犹有说焉。以多人
序¶ 第 803a 页 X70-0803.png
念佛之心展转流布。自今世后世以达乎无穷。则佛
随而应之亦复如是而无穷也。横应之广既如是。竖
应之远又如是。其数量可思议哉。是由照庵宗性具
之学而得其有将使人人同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之说。以至重重无尽互互无碍。曰理曰事周法界无
一而非佛。故其一机之发。一像之成。遂能致广远之
化者如是。以余知照庵之化如是。故序其赞颂之卷
如是。

** 道林训上人游方序

士有受道之器者。不可不为大方游。游足广所闻以
致其道。道成矣又足致美名厚位。推已有以公乎众。
此古今类然。不则没踵乡尘袭染庸下。既无自以闻
道。能保不毁不丧其所有器哉。以是知游无负于士
也。然又有老于游。卒陷异学。事口耳。饰倨傲。视其中
阙。然或多财以树名。附势以苟位。至危身抢攘。反以
贻乡井笑者。非游咎也。求道之志不确也。以不确志
激穷达之不平。遂不急于道而急于名位。而大方柄
黜陟者。既不能缓其所急。又不能急其所不急。故不
容不墯时尚之毙。毙岂今为。然古有之。惟确乎志者
知名位不足急而得其所急。得其所急则不足急者
随之。或道与时戾不幸而不达。则又推已不达之达
与古为徒。为物作则。其在名位之有无哉。故士非器
则巳是其器。必确其志庶有以验夫游之不吾负也。
华亭训上人。字道林。器宏而材赡。其状伟然。足以致
序¶ 第 803b 页 X70-0803.png
道致达者。将有行。植锡而未发。若于余言有所疑。乃
尽言以告曰。余觇今之在位者登明选公皆急于得
士以嗣其道。孰肯以非道遇子。顾子之所急者何如
耳。

** 送才侍者归葬师序

吾氏为出世之学。必远父母而从师受业焉。师者植
之培之。务材其成以为继述之托。至恩深爱视父母
无间然。然其徒或翩然去之。历参大方千万里未尝
以为远。少而出衰白而未归未尝以为久。视受业如
旅邸。视其师犹众人。虽老病且死不暇顾。世俗观之
悖本绝义甚矣。而其心以为未始悖绝者。盖有志于
别传之道也。使诚无愧乎道。足以成已成物联芳佛
祖。曰师曰亲将被其益于无穷之世。较里巷相守以
养老奉襄为报者不霄壤乎。故为之师者其意亦曰。
吾徒之在方外。所从必名宿。所友必端人。所学所诣
纵未足追躅先宗。岂不足丰才茂德显芳誉以为故
家之光者欤。岁计之旦旦望之。扶惫忍死庶几见之。
或不幸不见而死。而其望之者未肯俱死也。然则为
之徒者。苟不能以其师之心为心。徒碌碌群游群居。
相习流下于道无足取者。岂不相负也哉。番易才侍
者参方岁久。将归葬其师求余言。余之师死且葬久
矣。而未若才之能归也。故书所不忍言与不忍不言
者以为之赠。

** 血书法华经序
序¶ 第 803c 页 X70-0803.png

法华者吾自心之法华也。外自心以求法华无有也。
迦文一代时教若播百谷而穫在法华。由其以佛知
见开悟众生。归于授记作佛而后巳。授记之说不同。
有本有迹。迹则为诸声闻开权显实。本则为诸大会
开近而显远。譬犹抹诸世界以为微尘。以尘为劫。以
劫计其成佛巳来之寿命至于后际而未穷其间。说
法授记者可胜计哉。其远虽若此。然亦未离乎数量
也。究夫曰生曰佛曰悟曰迷曰近远始终之数量。其
在吾之自心。特一念随缘所现之影响耳。是故一念
之扩。山毫海墨不足以书其少分。一念之敛。针窍毛
孔函之而有馀。所谓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深固幽
远无人能到者。其旨在此。陋庸之士足以语此哉。可
庭讵藏主受业袁州盘龙山显庆禅寺。早挟策为四
方游。至顺癸酉寺厄于火。其师云峰峙禅师奋力兴
复。今又七年矣。可庭寓吴门得受业书。遂剌指血书
法华经凡七卷。复于是经一字一拜。助其师祷于佛。
速寺之完令法久住。其用心亦勤矣。经成拟奉以还。
持示余。余稽颡称赞且语之曰。经不云乎。若佛灭后
闻是经典有能自书。若教人书。则为巳起僧坊作诸
殿堂园林浴池经行禅窟。一切乐具充满其中。又云。
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
由是观之。一毛之孔一缕之血。一点一画之布置。可
以展化权。可以树幢刹。可以现诸佛之本光。乃至宝
所之归。轮王髻珠之赐。灵山一会之未散。若天若人
序¶ 第 804a 页 X70-0804.png
奉宫殿床座花香幡盖以供养之。悉在乎此。子诚知
此。则吾自心法华之说亦当有以验乎此矣。

** 钱王铜塔诗卷序

奇贵怪古之物必见重于人。然所重有不同。或以娱
玩。或以先世之遗。又或取以为进脩之法。观其所重。
其贤否善恶可知也。禾兴春野先生。吴越钱氏之后。
有堂曰慈寿。以奉其先世忠懿王所造铜塔。而旦夕
跪稽颂祷徼福以寿其母。母今年八十又四无恙。大
夫士为诗若文称美之。余为序其由曰。昔西域阿育
王尝作宝塔八万四千贮释迦佛舍利。散之四方使
天人龙鬼藉是以为善。其在东土者有五。今四明常
宁之类是巳故忠懿得以效之。其高尺许而其形与
数皆如之。散之宗党僧舍。今慈寿堂之类是巳。以阿
育之圣明能不宝其宝而以为塔者。盖知推善及人
为至宝也。若忠懿之聚铜能鉴其为盘为柱为驼为
台之非善而以为塔。是得阿育之心也。至若春野克
重先世之遗。不墯娱玩之癖而又拳拳于善以感其
朋游。是又得忠懿之心者敛。夫塔由舍利而作。舍利
岂外物哉。吾佛推广其善以极乎大备之验者也。大
备之验佛岂得而私之。乃人人之所能为而固有者。
余愿春野因塔以思舍利。因舍利以思已固有。进而
脩之扩而充之以验夫大备之极。斯又懿育之所未
至者也。春野学赡才敏。为君子儒。既不效儒之排佛
而且事之。故敢贡进脩之说以终其序云。
序¶ 第 804b 页 X70-0804.png

** 湛碧轩序

龙溪定光寺。在豫章城南四十里。余友悦希云故业
也。寺有池。池上万竹玉立。其师古道太公即池为轩。
清甚。希云得奎章学士虞公大书湛碧以为扁。诸名
士亦想像而咏歌之。将持以归。重会余于吴。余语之
曰。若知湛碧之说乎。水止而澄曰湛。水竹交映曰碧。
碧不害其湛。有而不有也。湛不碍其碧。不有而有也。
或不幸风动波兴潦汗杂入。则湛碧逝矣。吾心亦然。
诸尘消落当念澈然者湛也。具含一切法性如随色
摩尼者碧也。居是轩者。启窗凭阑因境会心。则湛碧
在我而不在彼矣。然必深造而安居之。然后知在彼
有待而在我者无所待也。诚无待矣。则虽境风交扇
情波怒摇。吾湛碧自若也。充是以周流异域混入异
类。无适而非湛碧也。曩吾与子同参天目。而最相知
所谓在我者。时至焉而居之未安。别又十七年。疑湛
碧违子日远。今幸子知归矣。归求而得之。有以验吾
言矣。

** 千溪易名记后序

剑林慧公易其寺之名千步为千溪。余固得其易之
之说矣。盖寺之地广步不啻千。而以千步名。名不称
实。故以溪易之。然则溪果千邪。溪苟不千。则实又不
称其名矣。夫不称一也。名不称则易。实不称则不易。
安乎。余又察其步溪无病而病在乎千。步既鄙千之
少。溪复愧千之多。必并千易之然后为安也。千之步
序¶ 第 804c 页 X70-0804.png
不获易于昔而待易于今。溪之千不获易于今则必
待易于其后。与其待后之易。孰若尽善于公之手乎。
然易步以溪累公千万言与玉堂诸公之钜轴亦既
勤且劳矣。今复易千。何余言之不惮烦也哉。矧易千
之义。诸公未尝言之。独余言之。余言未足徵也。公请
决诸升阴降阳者云。

** 五百尊者名号序

世尊初以三乘诱引众生。声闻乘其一也。声闻见苦
断集脩道證灭。有四果四向之殊。而以出三界为极
證也。虽曰出三界。其实不离三界。特以见思惑断。诸
有结空。不随三界惑结受生。故谓之出三界也。三界
虽出。所證虽极。然犹未知所以求佛道而度众生。挍
诸大乘政堕偏小。故世尊复假弹斥使其回心。至法
华开权显实。有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以佛道声令一
切闻等语。始得授记。始契如来之本怀。今夫所谓五
百尊者隐显于石桥方广者。疑皆得记之俦也。吴门
云隐庵清上人尝览胜于天台石桥。复集五百名号
为卷于其庵。以备诵礼。求叙其由于卷端。余忝习禅。
于教莫之考向。粗为小大之辨者。意令学佛之流直
趣上乘。毋循偏小之辙耳。然世尊初则诱引。次而弹
斥。终乃开显。其化之序若此。今余作是说者。于世尊
反耶合耶。机应随宜。行者自择。

** 送德藏主序

人莫不知学。而莫知所以求道。学不至乎道。非学也。
序¶ 第 805a 页 X70-0805.png
有世间之道。有出世之道。出世之道又有小有大有
浅有深有权有实。苟不至乎究竟之极。非吾所谓道
也。故学者不患不诣其极。患其志之不逮耳。志逮矣
又患不得其所师。得师矣或未至所诣而中道相失。
则必转而他求。他求而未至则又转转而他求焉。是
以古之人无常师无定方。不至乎道不巳。今夫困一
隅而局于一师之所得者。可谓求道哉。清江灵峰寺
德藏主。温恪粹美有大志。早从孤云高公通内外学。
辈类推服。泰定甲子余自集云将复归天目。过清江
别孤云而始识之。孤云卒。德东游。侍竺田翁于澹湖。
翁未几迁冷泉亦卒。德遂谒金陵诸大老。而司藏于
钟山。所从所得日益不少矣。伯生学士虞公尝见而
奇之。昔孤云字之曰吾心。虞公谓吾心似犯竺田讳。
乃大书道林以易之。今年秋入浙访余松江万竹间。
考始识至今十有四年矣。扣其学则非昔人矣。而犹
戚戚以忧其所未至。诉师友之乖丧。痛丛社之摇落。
询所往所至于余。余曰子可谓善求道矣。今子字道
林。以道为林。何往而非丛社。以林喻道。何道不备于
子矣。子返而求之有馀师。

** 首楞严经会解序

首楞严经者。诸佛之慧命。众生之达道。教网之宏纲。
禅门之要关也。世尊成道以来。五时设化无非为一
大事因缘。求其总摄化机。直指心体。发宣真胜义性。
简定真实圆通。使人转物同如来弹指超无学者。无
序¶ 第 805b 页 X70-0805.png
尚楞严矣。释其名则一切事究竟坚固。即所谓彻法
底源无动无坏。而如来密因。菩萨万行。靡不资始乎
此。而归极乎此耳。考其所诠。则谈圆理以明真性。开
圆行以示真脩。其性也体用双彰。其修也果因一契。
原始要终。了义之说也。良由诸修行人背真向妄。不
成无上菩提。或爱念小乘得少为足。或欲漏不除畜
闻成过。故阿难以多闻邪染为缘浚发大教。而世尊
首告之曰。一切众生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又曰。有三
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
超出妙庄严路。斯一经理行之大本也欤。由是破七
处攀缘。别二种根本。因见显心因心显见。虽心见互
显而正显在心。如以盲人瞩暗喻见非眼。屈指飞光
验见不动。印观河之非变。比垂手之无遗。辨于八还
择于诸物。非舒无缩无是无非。使悟净圆真心妄为
色空及闻见耳。既悟妄为。尚疑混滥。故又破自然因
缘示见见之非见。合别业同分指见妄之所生。且以
一人例多人。以一国例诸国。总显器界根身同一妄
耳。自浅而深自狭而广。虽多方显妄而所显惟真。则
又举阴入处界广及七大。融会入于如来藏性。使悟
物我同根是非一体。妄无自性全体即是。凡十界依
正之相。皆循业发现而巳。既悟即真。尚迷循发。故又
答山河大地之难。深穷生起之由。譬虚空不拒诸相
发挥。显真妙觉明圆照法界一多互应小大相容。即
序¶ 第 805c 页 X70-0805.png
体即用非俗非真。至于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则藏心
妙性不涉名言矣。复引照镜狂走喻妄无因。结责多
闻劝脩无漏。通而言之皆圆理也。理解虽圆。非行莫
證。故又明二决定义。初审因地发心伏断无明。为脩
行之要。次审烦恼根本意择圆根。为发行之由。于是
定六根优劣。令一门深入。击钟验常。绾巾示结。陈二
十五圣所證法门。敕选耳根为初心方便。而又教以
摄心轨则。安立道场。遂闻四重律仪顶光神咒。通而
言之皆圆行也。乃至由三增进成就五十五位真菩
提路。虽谈證位未尽行因。下而戒业习于七趣情想。
防禅定于五阴魔邪。无非行门之事。必期于圆满菩
提归无所得。始得名为究竟坚固之證也。然则依究
竟坚固之理。立究竟坚固之行。脩究竟坚固之行。證
究竟坚固之理。楞严教旨大抵如是。是知教行理三
悉号楞严了义之说莫此加矣。科经者合理行为正
宗。离正宗为五分。一见道。二脩道。三證果。四结经。五
助道。谓见道而后脩道。脩道而后證果。此常途之序
固尔。究论上根脩證。如发明藏性之后。谓不历僧祇
获法身。请入华屋之前。谓疑惑销除心悟实相之类。
又岂局于常哉。大哉教乎。夫欲发真归元明心见性
者。于此宜尽心焉。然是经无教不收。无机不摄。或言
偏意圆。或名同体异。昧劣之士有所不达。弘经者思
所以达之。从而为之解。自唐而宋解者凡十馀家。始
余见长水璿师孤山圆师温陵环师之说。又阅吴兴
序¶ 第 806a 页 X70-0806.png
岳师之集。并得资中沇真际节槜李敏兴福悫诸师
之意。无不大同。惟所见或各从一长。乃不能不小异。
致使行者泣岐莫辨良导。则不达之患不在彼而在
乎此矣。今余会诸家要解以通大途。异不公乎众者
节之。异而互通者互存之。互为激扬者审其的据而
取之。间有隐略乖隔处则又附已意目为补注。若合
殊流同归于海故谓之会解。噫。道本无言非言不显。
佛不得巳而言矣。言有不达道无以明。则诸师之言
亦不容其自已也。言既多而不同。去道转远。则会解
者又岂容其自已哉。解既会矣。庶几览者因会解以
知人之言。因人言以知佛之言。佛言知矣。究竟坚固
者得矣。曰行曰理曰教曰禅曰达道曰慧命。皆剩语
矣。况所谓解与会哉。时至正二年壬午佛成道日。述
于姑苏城中之师子林。

* 说

** 石庵说

松陵砥知客以石庵号。徵余说。余怪而问之。大随木
庵。刳木为庵也。石头草庵。结草为庵也。子之石庵何
谓耶。坐列顽石如生公之讲台耶。垒万石为环堵如
石楼石堂石轩之类耶。就石山而凿辟之为栋为宇
为柱为壁为户为牖为床座器物皆石耶。爱其坚顽
非若草木之易坏耶。然则攻坚击顽其成不难于草
木耶。不然则神力运为若饮光入定之石室耶。又不
然则天造地设若空生宴坐之岩屋耶。砥笑而答曰。
序¶ 第 806b 页 X70-0806.png
石庵岂若是哉。吾习华严教观。今吾石庵。法界之异
称也。庵而石。理法界也。石而庵。事法界也。石即庵。庵
即石。理事无碍法界也。随所有物。无一物而非石庵。
事事无碍法界也。法界之旨既彰。则总别异同成坏
之义存焉。达是义者指一尘一沙为石庵非狭也。廓
十方虚空为石庵非广也。离群而索居非一也。三世
如来无边开士下至仙人鬼畜林林然杂处其间非
多也。其一多相融广狭自在。既非造作神力之所能
致。又非饮光空生之所能知。石头大随可同年而语
哉。余闻而惊且喜。遂笔是对以为石庵说焉。

** 诚庵说

诚也者信之极也。信而至于诚。则大本有所立。而道
可成矣。诚之极为至真。为至纯。为至常也。真之至故
无妄。纯之至故无杂。常之至故不息。无妄者诚之存
乎理体也。无杂者诚之形乎事相也。不息者诚之应
乎妙用也。以其理体之诚。故大而天地细而尘毛罔
不由之而建立。以其事相之诚。故虚空法界万象森
罗交互而不碍。以其妙用之诚。故幻化往来始终生
灭变现而无穷。于是吾佛世尊体是诚而成等正觉。
十方菩萨推是诚于六度万行。其世间法曰脩齐平
治。亦以意诚为大本也。至是而诚之为义也博矣。今
以诚为庵。则微尘刹海曰圣曰凡同一门而出处也。
以庵为诚。则垦土诛茅运薪汲水竖拳竖指之类皆
自性天真之道用也。然则诚庵之称。亦岂易得者哉。
序¶ 第 806c 页 X70-0806.png
信上人其勉诸。

** 云海说

余尝从幻住翁徙倚于狮岩之立玉亭。是时也夏气
清和。朝阳如月。俯视卧云一碧如海。远近数峰出云
上。如落帽。如浮履。如虚舟纵柂于银涛之间。相与叹
曰。异哉云海也。未几卷地以起。若万骑长驱。复变而
为奇峰。为玉树。为游龙舞凤。又未几欲觅丝毫不可
得矣。有客趍进而言曰。今吾观云海之幻。始知万物
之多。天地之广。皆一云海耳。翁曰。子知幻之为幻。而
未知非幻之幻。知非幻之幻。而未知所以为非幻者。
且聚而为海者云也。变而为多物者亦云也。其所以
为云者何物邪。客罔对。退而赋云海一章。余尝永歌
而和之。极一时领悟之胜也。嗟乎。时异事殊翁往矣。
余与客亦四方矣。知余心之所感者几何人矣。高昌
沙门有字云海者。解后吴台求一言以订其字。因恻
然引声以告之曰。嵯峨万仞兮西峰。金毛一踯岩穴
空。天荒地老影迹绝。千崖万壑悲秋风。向来谩走东
西觅。芒鞋踏断无消息。岁晏江空道路寒。狐兔纵横
满荆棘。谁能为我重登万仞之嵯峨。松根共扫苔花
石。煨芋炉兮霜叶之烟。沸凡铛兮雪眼之泉。招海云
于四野。诵云海之陈篇。海为云兮退藏于我室。云为
海兮遍覆乎山川。道人晴雨总不管。坐看云海变化
而升迁。佛法烂却不怕三千年。

** 断崖说
序¶ 第 807a 页 X70-0807.png

裂破虚空之谓断。壁立万仞之谓崖。飞鸟不敢度。归
云不能栖。观者骇目。闻者酸心。此则巨灵抬手擘太
华。俱胝一喝开石岩之类是也。一念不起之谓断。卓
尔独存之谓崖。扫除见解直示根源。通一线如陷虎
机。截群疑若吹毛剑。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此则临济
德山棒喝之机是也。绝学无为之谓断。跻攀无路之
谓崖。拶破死关透缦天网。如师子子自解翻身。不施
棒喝机缘。不墯语言涂辙。使德山临济凑泊无由。巨
灵俱胝瞻望不及。此又天目断崖翁之妙用是也。翁
尝举断崖之义以难余。余将推是义以解之。言至是。
翁遽起而却曰。谤我也。骂我也。请止而勿言。遂止。

** 清隐说

昔者有客过余而言曰。尘污之胶胶。人境之扰扰。何
时巳耶。仆将远累染。疏交游。以求清隐之归。可乎。因
问之何谓清隐。曰。孤峰独宿茅舍深居。一棹烟波万
松云屋。非古人之清隐乎。余曰。噫。子泥其迹耳。余所
闻者异乎是。请试论之。有真空之清隐。有幻有之清
隐。有绝待之清隐。真空者。不与诸尘作对。不与万法
为侣。真如净境界一泯未尝存也。幻有者。譬诸镜像。
水月像之在镜。外累不足以干之。清也。即镜求像。像
不可取。隐也。水月亦然。斯二者虽无所著。然犹有所
待也。绝待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有而不有。不有而
有。清隐在其中矣。子如知此。则同流合污未尝非清
也。俨临万众未尝非隐也。是之清隐。尚不泥乎空有。
序¶ 第 807b 页 X70-0807.png
况其迹乎。客曰。旨哉清隐。吾闻命矣。谢而退。今海盐
志禅人以清隐需余文。余绝意文字久矣。因举昔之
语客者语之。

** 高泉说

余与训道林游冷泉。道经玉泉观鱼。山雨忽至。遂入
灵峰寺。寺僧弥上人。字高泉。留坐巘云深处。引纸索
高泉说。因与议曰。泉之在山者为奇。在山而高出者
尤奇。高出而能流通足以惠世泽物者为全奇。然在
山之泉固多。而求其全奇者常少。冷泉玉泉非不奇
也。不幸而不高。入西湖以载歌舞。潴方池以泳鳞鬣。
斯岂足以尽其用哉。谷帘之在匡庐。非不高矣。而陆
子谓其宜茶。酿泉之出琅琊。非不高矣。而欧阳公谓
其宜酒。飞流直下三千尺。李谪仙状高泉之形势也。
溪涧岂能留得住。唐先德指高泉之趣向也。此二者
一投于江。一达于海。皆未足以全其奇也。吾氏法华
有谓凿原求水者。则又托高泉以喻求道之方。而非
实有其泉也。今子高泉于是数者奚取焉。弥曰。乃所
愿则在凿原也。于是道林欣然语余。全奇在是矣。请
书以遗之。

** 绝听说

吾里人闻书记以绝听为别称。庚辰秋会于径山。请
为著语。余曰。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听也其可绝
乎。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听也其可不绝乎。盖圣
人以言显理。俾闻者思而脩之。徒畜闻而不务思脩。
序¶ 第 807c 页 X70-0807.png
则迷本循声。其过非小。是有绝听之义焉。绝听之义
有浅有深。其浅在脩。其深在性。脩有功用而性无功
用也。若夫旋闻脱声忘言入理。一根返源六用休复。
斯则绝听在脩。非若丹霞掩耳于戒。百丈被喝而聋
之绝听也。根尘既销。空觉圆净。刹刹尘尘皆吾妙性。
而尘说刹说无一声不由性动。无能听者。无所听者。
斯则吾性本然自绝之听。岂若铁牛不怕狮吼。石女
不受雷惊之无情绝听哉。虽然。余又闻之。昔大树紧
那罗王弦歌一奏震撼大千。须弥为之涌没。然则无
情亦能听邪。无情能听。其将何自而绝邪。此非余敢
僣言。须当人自著一语。

** 英山说

山类人。其气质容表万异。或怪或奇。或嵌乖凹凸拥
肿瘠削。各随所禀而然耳。以容表言之。草木不生者
曰童山。生而芜秽者曰荒山。有佳木异卉畅茂而泉
幽石奇者曰秀曰华。华而秀。世或称为英山也。英之
禀乎天者。其质必深厚。其气必丰盈。然后有以致之
也。山固类人而亦有所不能类者。人有脩学之力。存
养之功。充道德于其内。则见乎外者睟面盎背。而又
文章刑仪日益著显。是能自致其英者也。苟不思自
致而且戕其所禀。则曰荒曰童者至焉。是皆人而天
也。岂山之事哉。宜兴秀上人闻是说乃再拜请曰。愚
号英山。是有训焉。幸惠愚以自儆。故为之书。

** 无念说
序¶ 第 808a 页 X70-0808.png

云居思庵主以无念字义质于余。余谓无念有三。怒
雷震地山岳惊。泥牛之耳不掩。白刃挥空鬼神泣。木
马之睛不摇。此顽冥之无念也。万仞崖头撒手。铜沙
锣里盛油。把定要津风高水急。扫除行迹路绝门悬。
此坐断攀缘之无念也。一心不生万法俱息。前后际
断生死情忘。此心空之无念也。如是三者。子将何所
居。思曰。不然。吾一念之间具含法界。非心空也。万有
交参群机并赴。非坐断也。木马舞三台。泥牛斗入海。
非顽冥也。如月影之落江海。浅深一无所择。如莲花
之出水泥。垢净二俱不著。寂而常照。作而不为。以是
为无念可乎。余乃竖拳示之。复展手示之。思罔措。一
笑而去。

** 春谷说

道之在人犹春之在谷也。然世有议邹衍吹律寒谷
回春者。或曰人心之所感。或曰天时之偶然。惟天与
人莫之辨。又议寸土含春性。则曰谷吾体也。春吾用
也。又议阳气发来无硬地。则曰春为体也。谷为用也。
惟体与用亦莫之辨。余尝有偈云。有脚阳和匝地行。
空山习习暖风生。不知里许谁能听。呼一声来应一
声。议者又曰。此一多相即小大相容之春谷也。如是
春谷在一沙一石一草一木。则草木沙石皆一春谷
也。充而至一国。则一国春谷也。遍而至于微尘刹土。
则微尘刹土为一春谷也。其相即相容之义愈莫能
辨也。武林和维那。字春谷。余为之泛举若此。和其辨
序¶ 第 808b 页 X70-0808.png
之。

** 文江说

庐陵东下有水曰文江。深广而宽平。行四十里不屈
折。其上流则章贡二水。出十八滩与永新太和诸州
水会。悍怒斗激势不可禦。至是而始解澜波游扬不
疾不徐。有自得之貌。夫是之谓文江也。父老相传古
之相地者谶曰。文江深秀。必世有道德之师。忠良之
士出焉。余尝考自唐而宋。禅林宗匠有青原思。士有
欧阳文忠公。宋末则有文文山。数百年间如是而巳。
何深秀之谶不多验耶。然道德忠良之性根于人。其
谁不有。异僧伟士亦何代而不生。向之所云特举其
杰出而名世者耳。湖之道场山郁藏主。与余同生庐
陵而自号文江。当丛社摇落之秋。异乡解后。因复举
文江之谶以相勖云。

** 东洲说

中吴有号东洲者。海上人也。余尝诘之曰。环须弥山
有四大洲。其东曰胜身。南曰[贝*善]部。而[贝*善]部一洲西东
广二十八万里计。其间隔越而为小洲者不知其凡
几也。故洲之在东而国名震旦者。是又南洲之东洲
也。今汝居是而以是为号乎。曰否。乃复诘曰。积水之
谓海。海中可居之谓洲。当涛山浪屋瀰漫淘涌之际
而能使济者得其所托。居者得其所安。则洲之于海
为惠多矣。以人心喻之。其境风识浪交相扇鼓。而舂
撞激射之情漂荡。沦溺之势险迫。忧苦莫可具状。必
序¶ 第 808c 页 X70-0808.png
有善济者济之。使得其所。然后忧者以喜。苦者以乐。
险艰困迫之患无自而至矣。今吾佛吾祖之教自西
而东。即其所安以济之。其为惠也不既多乎。然则汝
之名非积水之海也。自心之海也。汝之号非胜身震
旦之东洲也。自心之东洲也。汝之志必将思以自济
然后思以济人。以是之义而号东洲乎。海曰。唯。余嘉
其志。故录是说以赠之。令勿忘其所唯者焉。

* 记

** 吴郡慧庆禅寺记

姑苏城西五里许。松林柳泾映带如𦘕。有重阁广殿
飞出林杪与西山争高者。慧庆禅寺也。寺视他刹虽
不古。而化声藉藉缁白归之如市者。普庵禅师之化
也。初普庵振化于袁之南泉山。道场之盛甲天下。没
世虽久扬扬有灵。凡官民旱潦病横与夫拘忌营搆
之事咸祷之。厥应如响。

皇元加赠大德慧庆禅师。岁时香币与民施交委。食
无寸壤。居徒常数千人。江湘淮汉之间其化殆遍。独
未至于吴。其至有待于时邪。亦必待人而后行邪。延
祐甲寅春。南康无瑕沙门宗𤧚访道至吴门。诵寒山
夜钟江枫渔火之句。恻然有感于中。乃谋结庵以延
游锡。且以奉禅师郡人金国宝首率财营地。相其成。
户屦日满。日持钵以饷之。阊关驿道滨长河民苦泥
淖。𤧚募众以甓之桥之。𡉏者新之。凡利人之事靡不
为。为必徼灵于普庵。江艘海舶有获冥应而脱风涛
序¶ 第 809a 页 X70-0809.png
者至。则拜普庵为更生。由是施者翕然。遂建无量寿
阁以祠佛。及五百尊者像阁。后为普光明殿。普庵之
像居焉。殿后为大庄严阁。像卢舍那佛及五十三参。
敞其下为演法之堂。缮治方殷而𤧚告寂。实至顺庚
午七月一日也。其徒法智继其志。夙夜靡懈。规制日
益增广。元统二年奉
帝师法旨。赐以今额。众以寺未具体。咸愿输力。于是
比丘法恢营三门。达信营观音殿。蜀人杨善卿作外
门。叠石岸河以接通衢。松江府判官泽之曹公作轮
藏之殿。宣让王施银钞五千缗助建栖僧之堂。从而
虡钟之楼。香积之厨。旃槚林。库堂行堂。两庑方丈。皆
以众力次第成。复创塔院于寺南之莲华峰。榜曰归
真。中为三塔。同室异竁。僧俗皆得以藏焉。寺之体至
是具矣。智请于余曰。先师遗诫在延接凡百仰于施
甲乙度徒。而继席者从众所推。不以其次进。法智非
才。不足以继。幸而有成普庵之赐也。惧来者昧其本。
愿为我记之。余谓世尊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摩
诃迦叶。凡廿八传至达磨。又十传至临济。临济十三
传为普庵。普庵以临济峻机大用陶鍊学徒。不历阶
梯深达佛祖堂奥。此其化之大本者也。彼弭灾救患
应祷于有为功用者。馀事也。今慧庆有其居矣。有其
众矣。当务大本以率以训。使人人发真归元。同悟普
庵之自性。然后随方建化。各显自性之普庵。上以寿
圣躬。下以福黎庶。则异时宗嗣之昌。法幢之固。化声
序¶ 第 809b 页 X70-0809.png
之大。岂如是而巳哉。

** 善惠庵施茶田记

吾佛之致满足菩提者。以其不舍一法。以其无一法
非济人之行也。故凡学佛之徒。见一行足以济人必
勇为之。然行有钜细。济人有缓急。架舟梁。树宫刹。舍
头目髓脑。其行固大矣。有以一勺之汤一啖之茶活
人于道路者。功或倍之。是盖济其急也。吴郡阊关西
濒河为路负者戴者辔者缆者奔蚁纵横于臂交趾
接之冲。每岁夏秋暑酷。行尘𦦨飞河波沸溅。焦渴瘏
痡枕藉而暍死者有之。至大戊申善惠庵沙门慧持
请于有力者作亭庵外。凿井其下。岁募茗药。及是时
汲清煮香手给其施。由是德其惠者不可胜纪。延祐
间持没善达继焉。迄今二十年矣。忽语人曰。吾铢求
黍乞。劳不敢恤。嗣吾来者或惮其烦而废之。将若何。
于是有感其言者欣然相率施以田若干。且议曰田
籍于庵。米别贮。毋公私互滥。岁会其馀积。以备旱涝。
如是则用有恒产。虽递千载无足虑。属余文记诸。余
曰。噫。自济易。济人难。济人者推已之馀易。求诸人难。
求人以济人者暂易。持久难。今夫以茶汤济人。虽一
至微事。然平生扣谒琐屑志不少衰。既能守鲜终之
戒。又挈挈为悠久谋。苟非具学佛知见。其肯以无厌
之劳不报之施累其身。复累其后于无穷世乎。后之
览者知济人之行不可不为。知满觉之道一法不可
舍。必有感于此而奋发于此。故不辞为之记。
序¶ 第 809c 页 X70-0809.png

** 普应国师舍利塔记

至治癸亥秋。先师中峰和尚寂于西天目山之师子
岩。弟子建塔于岩之西。奉全身葬焉。天历二年奎章
阁学士虞集奉 敕为塔铭。名其塔曰法云。元统甲
戌 今上皇帝赐号普应国师并 赐语录入藏。
 敕艺文监丞揭傒斯为之序。其道行机辩宗法授受
出处建化之迹。 累朝锡赉之重。槩见于铭与序矣。
是年之冬杭州七宝山云居禅庵别为塔一成。用藏
遗发舍利。即塔为祠。岩肖像以供事之。住庵沙门指
月谋记其由于石。谒余曰。初国师不愿处俗。父母患
之。邻有故宋宫人杨氏妙锡。奉老子之教为女冠。识
师非凡器乃喻其父母令出家。及祝发又助僧牒衣
具而求其所祝之发少许贮以香函供之净室。越数
年有舍利生于发。久而益多。积至五十馀颗。五色晶
荧。观者骇异。杨自是易所学以学佛。既老遂以舍利
托云居。盖有意焉。且云居之创也。叨国师化力未有
以报。愿因杨氏之遗以纪灵瑞。以告夫庵之子孙云。
余谓。国师绍临济垂绝之宗。大唱其道。普应群机。薄
海内外风驰霆震。自吾徒以及异教。上而王公士夫。
下而街童灶妇。均佩其化。相率跻于圣贤之域。其应
之普之大若此。若杨氏以信慕之机而获舍利。斯特
冥应之一小验耳。乌足记哉。觇月之意。将使来者观
小验以发其大机。是又不容其不记也。

** 灵云铁牛和尚行业记
序¶ 第 810a 页 X70-0810.png

师讳持定。号铁牛。生于吉安之太和州磻溪王氏。故
宋尚书户部侍郎贽九世孙也。自幼绝荤茹清苦。刚
立有尘外志。而世缘夺之。咸淳庚午时年三十有一。
谒永新西峰寺肯庵勤禅师剪发。闻别传之旨。情累
释然。寻依仰山雪岩和尚居槽厂服杜多行。岩示众
有云。兄弟家做工夫。若也七日夜一念无间。眼不交
眨。无个入处。斫取老僧头做舀屎杓。师默有所领。励
精奋发。岩令为众持净。众患痢。委身事之。未几师亦
有疾。疾革医谓不可。乃取一触桶就屏处危坐其上。
药粥浆饮一皆禁绝。单持正念目不交睫者七日。第
七日夜将半。忽觉山河大地草木丛林遍界如雪天
明月下。堂堂一身乾坤包不得。久之如闻击木声惊
醒。遍体汗流其疾亦愈。踊跃自庆不巳。实癸酉年六
月廿四日也。旦诣方丈举似岩。岩举公案诘之。酬答
无滞。复示偈曰。昭昭灵灵是什么。眨得眼来巳蹉过。
厕边筹子放光明。直下元来只是我。至元戊寅命为
僧。付衣偈曰。无相福田衣。我今付与汝。悟明心地后。
如龙吐甘雨。自是随大僧归堂。胁不沾席者又六年。
一日闻上堂举。亡僧死了烧了向甚么处去。自代云。
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言下疑情荡尽。身如踊高
丈许。众退即诣方丈曰。适来和尚举扬般若。惊得法
堂前石师子笑舞不巳。岩云试道看。师云。劫外春回
万物枯。山河大地一尘无。法身超出如何举。笑倒西
天碧眼胡。岩敲面前卓子云。山河大地一尘无。这个
序¶ 第 810b 页 X70-0810.png
是什么。师作掀倒势。岩笑曰一彩两赛。及入室问曰。
亲切处道将一句来。师云不道。岩云为什么不道。师
拈起手中香合子云。这个得来不直半文钱。岩云多
口汉。巡堂次。师以楮被裹身而睡。岩召至方丈厉声
曰。我巡堂。汝打睡。若道得即放过汝。若道不得趁汝
下山。师随口答云。铁牛无力懒耕田。带索和犁就雪
眠。大地白银都盖覆。德山无处下金鞭。岩曰好个铁
牛也。因以为号。一时行辈靡不推服。至元廿五年戊
子游方至衡阳之酃县。过桃源山爱其幽深。乃有栖
遁意。山旧有寨。顽悍之徒负其险而聚保之。及遭兵
变遗骸枕藉。蛇虎鬼魅纵横出没。往往为民害。行者
凛凛畏避。师束茆为庐与二三禅徒居之。雨雾晦冥
之夕鬼兽围绕嗥呼。师举迷悟因缘谕之。授以戒法。
群怪遂息。酃人素昧禅学。闻者惊异。县达鲁花赤伯
颜公县尹陈公首相率入山拜跪问道。从而贵豪暴
慢之士皆屈膝执弟子礼。四方禅笠踵至。庐无以容。
桂芳尹公施地广其基。德祥段公父子倡众以建寺。
舍田以饭僧。寺成榜曰灵云。众益至。师考鼓伐钟升
堂入室。大唱雪岩之道。其说法也不尚奇峻。务直截
提警而巳。其行百丈禅规也不及浮繁。惧废学者之
工程耳。其励众也不事虚语以身率之。勇于进而悟。
机将发者必昼夜陪坐以守待之。及乎勘辨印可则
痛棒热喝无少假借。其真切为人也如此。贫者助其
浣纫。病者手饷羹药。虽庸夫愚妇必随机导诱。各遂
序¶ 第 810c 页 X70-0810.png
其所求。作屋寺西曰西庵。后为普济塔。拾林野遗骸
聚藏焉。乡邻死无所归者皆得以归之。其弘慈利物
又如此。大德壬寅冬手书长偈示众。其末曰。尘世非
久。日销月磨。桃源一脉。三十年后。流出一枝无孔笛。
吹起太平歌。明年春将示寂。侍僧求别众语。师曰吾
别众久矣。恬然坐逝。遗命火葬。众弗忍。函全身于陶
具。迎奉于西庵。越三年启视。坐如生。爪发俱长。泰定
甲子塔于寺北三十里。曰沙潭。师生于嘉熙四年庚
子八月十一日。寂于大德七年癸卯正月十五日。寿
六十有四。僧腊二十有六。度徒弟正悟等八十馀人。
嗣法匡徒者洪之般若世诚。瑞之南山志清。潭之皇
庆克绍白鹿思念。韶之南华智规。江陵之资寿福越
也。师与陡崖戒公鲁山慧公生同里。剪发剃发同师。
同得法为法昆季。陡厓开山于永新之六字峰。距灵
云二百里。化风交扇衲子奔趍往还。时号二甘露门
也。师殁迄今巳三十六年。其徒智泾走江浙。将求当
世名公铭其塔。会余华亭。示语录一卷及出处颠末。
命述其行。余谢且逊曰。陡厓和尚吾受业祖也。师吾
叔祖也。尊卑之分悬殊。何敢闻命。泾公曰。先世行业
子孙显扬之。礼也。不可辞。于是焚香顿首。受而述之。
如前云。

* 铭

** 上天竺寺如庵法师塔铭

钱唐上天竺寺为天台教宗。凡其宗之讲学规制与
序¶ 第 811a 页 X70-0811.png
夫禀法为大名德师表者。悉繇之而出。有事于会同
迎谒。则位在禅律诸宗之上。又有观音大士扬灵以
振其化。是为江南第一胜道场。非道德才智之师不
称其位。近代若如庵法师者厥惟称哉。如庵。华亭人。
受业化城永寿寺。今化城住山景福其高弟也。遣其
孙师训来曰。先师处方外五十馀年。四会说法至于
上竺。乃复归受业而终。顾尚有意于其子孙邪。襄奉
粗毕。惟塔未铭。幸赐一言以铭之。余阅其状。师名净
真。字如庵。族沈氏。母朱。梦明月从海而升墯于怀。觉
而有娠。生而瑞光满室。识者奇之曰。此儿非凡器。梦
月升海者。海月都师之再来耶。九岁依化城明静法
师志公出家。授以法华。历耳成诵。十六为僧。受具。博
究诸乘。宿慧顿发。毅然以性学自许。首谒云梦法师
泽公于广福。及迁延庆迁演福皆从之。典宾纲众。服
劳既久。惟心法未尽底蕴。时无极法师度公化声大
振。遂造其室。朝夕咨扣尽其学。众咸属望谓大教之
托在是矣。云梦卒。柳塘权公继其席。擢师为第二座。
大德间出主海盐德藏。说法为度。公嗣时。寺几废。师
奋力扶树。众之散者聚。田之夺者归。仍割已储营法
华期忏事迄于今翕然。至治改元迁华亭超果。复捐
长资募搆万佛阁。泰定乙丑行省丞相脱驩公兼视
宣政院事。举住下天竺上章。以营搆未备辞。而疏币
交至强其行。诸大方麟凤争愿出席下。居七年。讲贯
不倦。得旨决者众矣。寺之门旧临涧。涧之南逼于岩。
序¶ 第 811b 页 X70-0811.png
岩下之径迂。且小师命辟之高。其门大书佛国山以
揭之。至顺辛未上竺湛堂澄公以老乞闲。举师为代。
官命率诸山迎居之。先是师以疾昼𥨊。梦白衣大士
持金瓶水灌其口曰。汝勿忧。非久当愈。因扣以未来
休咎。复云汝却后二年当避喧于大树之下。梦觉疾
果愈。窃自疑避喧树下非入灭之谶乎。暨至上竺。见
寝堂西偏有大树。堂有扁曰静处。始悟前梦。由是大
开法会。去来会学常数千人。帝师闻而嘉之。赐以金
纹之衣。佛心弘辩之号。平章同同宪使邓公诸达官
皆折节从之游。时谓辩才法师。后未之多见也。师临
众简严不妄言笑。每夙兴默课法华。暑寒不辍。翰帖
酬应运管若不经意。人得片纸半椟辄秘之。癸酉冬
预知时至。不以谕众。命扁舟亟归受业。未几示微疾。
留偈而逝。十月二十二日也。阇维得设利五色。舌根
顶骨不坏。越二年乙亥十月某日奉遗骼于祖藏之
侧而塔焉。世寿七十有二。僧腊五十有六。嗣法若干
人。徒弟若干人。乃为之铭曰。

天台钜宗。天竺盛集。匪伊人兮。孰造其极。异哉如庵。
应化靡测。海月辩才。谁今谁昔。虩虩法雷。杲杲慧日。
何烛非幽。何启非蛰。归藏故丘。是训是式。子孙继之。
有永无斁。

** 松石轩铭

高丽国无外式禅师。作轩于松岳山鹄峰之下。扁曰
松石。西游会余姑苏。求为铭。铭曰。
序¶ 第 811c 页 X70-0811.png

轩依松石名松石。爱松非声石非色。石上之松说而
默。松下之石默而说。当轩坐者无外式。耳根久巳忘
喧寂。视我非我物非物。即一而三三即一。一三俱遣
无离即。无外无中两无迹。枯木龙吟谁辨的。天籁满
空明历历。点头自许机尤密。劫波谁管仙衣拂。取之
不得舍不得。今我铭之果何益。为君隔海通消息。珊
瑚枝上扶桑日。

** 竹龟铭

吴门隋义甫得一竹龟于市。长四寸许。观者奇之。盖
斲竹象龟。得其绝似而有可怪者。首尾四肢凡六物。
由六窍见于外。皆圆活动转。其腹则枵然。反覆视之
六物之贯于窍者。两端俱大而无容出入。验其体与
龟身异。固非就一身而斲出者。又非有布髹假合之
迹。巧匠谛观莫知何从而纳。诸可怪也。龟之背负一
竹架高不盈尺。架惟二柱悉匾阔。每柱为五窍。贯以
五物。亦大其两端如骨辘焉。架之顶为一小塔。其机
窍转活皆相似。且不知其何所用者。博物之士莫之
考。或疑仙术之戏耳。义甫求余铭之。余曰。诸法从心
生。仙术不生于心乎。生于心者其妙尚尔。则心之本
妙岂凡耳目之所能及而测识者哉。然龟有知兆之
灵。今竹龟又一奇物。得之者应有验于他日也。铭曰。
斲竹为龟。六用有机。或曰仙戏。非人所为。法由心现。
其机万变。妙入玄微。世眼莫辨。竹比君子。以直以坚。
龟善灵应。而享长年。是皆吉徵之召。宜隋卿得之而
序¶ 第 812a 页 X70-0812.png
宝焉。

** 济川铭

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此商高宗命传说之语。谓其
有济世之材也。今华亭有字济川者。栖迟丘壑。不苟
利禄。且有志于出世之道。余以是知济川之义不在
彼而在乎此矣。为之铭曰。

济川维何。言载之舟。其舟维何。惟已是求。彼揭彼厉。
彼泳彼游。情波怒摇。我心则忧。嗟我怀人。圣贤之俦。
自济济他。为惠必周。春潮雨急。野渡风休。无住无著。
两岸中流。

** 浦东西林海会寺钟铭

五金入炉金性融。体成大器流注空。脱略模范超神
功。虡之百尺凌苍穹。云林之西云浦东。朝阳夜月天
曈胧。华鲸怒吼奔象龙。声撼教海喧禅丛。醉梦者醒
聩者聪。酸楚是停塞者通。圣贤海会吾道隆。施福山
积民物丰。八荒万岁歌尧风。

** 听松楼铭

受业观山寺有楼曰听松。吾孙中和请铭。为之铭曰。
曾楼在山。清籁在松。玄洲夜瑟。华岳秋钟。客有善听。
燕坐其中。善听维何。匪聋匪聪。声性本假。起灭无从。
一根既拔。六用俱空。空有不二。心法互融。如是听者。
入妙圆通。

** 龙济禅寺友云禅师塔铭

临济正脉。自杨岐至圆悟大慧而愈昌。既而大慧诸
序¶ 第 812b 页 X70-0812.png
子横翔捷出。其最超绝者曰佛照。佛照诸子最显者
曰妙峰。凡一门数世。雄据大方化声交振而四海雷
奔。盛矣哉。当是时。独友云鍪禅师密领妙峰之旨。退
而韬晦于荒寂之滨。刻苦以厉行。乃若追复大梅懒
瓒之遗风者何邪。或者议曰。夫名位化权之显赫。由
时缘际会之偶然。不可强也。然亦有所本焉。道德本
也。化权末也。惟友云患后之来者务齐其末而不揣
其本。于是去华就实躬行以范之。故其所尚也高古。
其自律自奉也谨严而简淡。其垂示机语也不险不
峻而痛切肺腑。凡所以抑扬化法激寤来学。使厚其
本者。切莫大乎此矣。余少时闻是言辄知慕敬。及长
拜禅师遗像于螺山。求其言行之详而莫之考。中抱
缺如。阅今四十年矣。螺山宇郁藏主。师之孙也。慨禅
师之塔未有铭。访余吴门师子林。求为文以铭之。遂
欣然读其状。师讳宗鍪。友云其自号也。俗庐陵王氏。
宋嘉定戊辰八月三十日生。自幼喜学禅坐。世网不
能羁。年十二从宝寿院海室淙公出家。授以经诵如
素习。十九薙发受具。二十二参方。夏坐青原山。冬上
袁之集云。又二年由庐阜而淮而浙。闻妙峰和尚阐
化灵隐。往依之。峰峻拒以验其志。久乃得参堂。勇愤
自誓越三白如一日。端平乙未佛涅槃日。妙峰上堂
拈主丈云。释迦老子来也。诸人还见么。微妙净法身
具相三十二。放下主丈云。你诸人不会。入涅槃去也。
师于言下豁然有所契悟矣。后辞以归。峰识其意乃
序¶ 第 812c 页 X70-0812.png
嘱曰。深山里结个茅庵去。淳祐癸卯登吉水之东山
佛顶峰。扪萝披榛。得脩山主古寺基。扫虎狼狐兔之
迹以居焉。木食涧饮夙夜危坐。或雪寒无宿火啖昌
歜数寸度日。尝口占以自遣云。山僧有分住烟萝。无
米无钱莫管他。水似琉璃山似玉。眼前尽有许来多。
继是稍疏泉垦荒为田以自给。舂炊樵汲皆躬为之。
久则为法而问学者至焉。顽慢阐提之服其化者至
焉。输财输粟为僧而堂为佛而殿者至焉。日辟日葺
不数年。矗然一丛席矣。因袭旧名榜之曰龙济清凉
禅寺云。石屏卢和尚自浙归。妙峰寄法衣竹篦并其
肖像以付师。峰自题其像曰。妙峰孤顶草离离。横按
竹篦三尺铁。只许佛顶龙济知。父子不传真秘诀。其
付授之的在是矣。师尝书门以示来参曰。除却眼耳
鼻舌身意。那个是你自已。若也道得。许你亲见龙济
来。其或未然。且居门外。雪岩和尚见而问曰。曾接得
几人。师曰山僧从来不会按牛头吃草。有因岁暮而
问曰。腊月三十日到来时如何。师曰门前无索债人。
其语似平易而意巳切至。人有醉心浮华习为狂妄。
或穿凿机缘谬称證悟者。一见则魂消意解。盖师之
冷严质确足以感人者率如此也。郡东螺湖桥废。师
因父老之恳募架石以易之。仍结庵以待云水。螺山
道场是也。忽示疾复归佛顶。缁白随之者数百人。既
集众嘱后事。复弹指一声云。只此是别众语也。侍僧
请留颂。不答。至夜漏将二鼓。遽索笔书云。一灯在望。
序¶ 第 813a 页 X70-0813.png
更无言说。大地平沉。虚空迸裂。遂泊然而寂。时至元
丁亥七月二十七日也。住世八十岁。僧夏六十有一。
度徒继武等若干人。以八月一日塔全身于峰之颠
云。余于是从容语郁曰。末法精进幢。天下思见久矣。
惜余不能文。姑述其槩而系之以词。以俟夫后之作
者焉。词曰。

济北之道。痛快活脱。大用现前。机先一喝。子孙嗣之。
化有隆污。惟其道用。隐显不殊。伊昔妙喜。象龙济济。
一传再传。妙峰崛起。迨兹友云。雅趣高深。大梅懒瓒。
千载同心。末习竞趍。波颓澜倒。不有斯人。孰识古道。
佛顶岩岩。遗踪绝攀。岿然一塔。下瞰群山。金刚眼睛。
如镜照像。启之者谁。一灯在望。勒铭螺冈。用显其光。
妙峰一脉。吾将见其复昌。

师子林天如和尚语录卷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