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普说¶
普说¶ 第 319b 页
灵峰藕益大师宗论卷第四之一
古歙门人成时编辑

* 普说

** 祖堂幽栖寺丁亥除夕普说

诸昆仲欲复本来面目,须破我法二执。欲破我法二
执,先惩流俗知见。何谓流俗知见。今人一出家参学,
便要做善知识,只此岂非我执。又或以律非教,以教
斥禅,以禅藐教轻律,岂非法执。纵使和融,不互相非,
亦罕兼善。且律师不问何等根性,概要人持律,法师
不问何等根性,概要人听经,宗师不问何等根性,概
要人参禅,岂非我法二执。殊不知禅教律三,皆如来
随机所说,岂有死法。吾今为诸昆仲彻底说破,若真
为生死持戒,持戒亦必悟道,真为生死听经,听经亦
必悟道,真为生死参禅,参禅亦必悟道,真为生死营
福,营福亦必悟道。专修一法亦悟道,互相助成亦悟
道,以因地真正故也。若想做律师受戒,想做法师听
经,想做宗师参禅,想有权势营福,则受戒听经参禅
营福,必皆堕三恶趣。故智者大师云,为利名发菩提
心,是三涂因,毫釐有差,天地悬隔,错认定盘星,醍醐
成毒药。今受戒听经参禅营福之士,口中亦说真为
生死,心中未知生死大苦。火烧眉毛,且图眼下。殊不
知无始劫来,头出头没,枉受多少辛酸。即今幸得人
身,幸成僧相,亦经过多少艰苦。然犹未肯猛省发心,
此与燕雀处堂何异。且如今夜腊月三十,古人以喻
大命尽时,何等迫切。今人且欢呼茶饮,曾不思百岁
光阴,尚存几许,岂不痛哉。予出家时,母舅谓曰,法师
世谛流布,吾甥决不屑为,将必为善知识乎。予曰,法
师是乌龟,善知识是忘八,总不堕此坑堑。舅曰,毕竟
何为。予曰,佛且不为,况其他也。舅曰,既尔何用出家。
予曰,只要复我本来面目。舅乃叹善。嗟嗟,予初志若
普说¶ 第 319c 页
此,尚被虚名所害,不满本志,深以为耻,况初心便要
做善知识者邪。假使做得一个世谛善知识,济甚么
事。名利日重,正法日衰,坏周室者齐桓晋文耳。又吾
眼见耳闻诸善知识,唯紫柏大师一人,已證无生,已
得自在。其馀大老,建丛席,立规条,广大周详,名满海
内者,临命终时,俱未免牵缠系恋,反不若我憨翁大
师,及幽溪师伯,晚年一味默修,不管丛林中事,皆得
脱然坐逝。又不若彼雪庭禅师,灵源法师,一生不拘
小节,临终亦得潇然。故知门庭施设,不惟无益本分,
正复萦绊杀人。吾憾障深力薄,戒品尚多缺略,持名
犹属散心。然既深知生死过患,故决不敢装模作样
大胆欺心。今二年聚首,不久拟别,故尽力抖擞屎肠,
为诸昆仲,作此最后警策,伏惟著眼珍重。

** 歙西丰南仁义院普说

诸仁者,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生不知所从来,死不知
所从去,是分段生死苦。念念迁流,刹那不住,是变易
生死苦。此二种苦,但是生死枝流,未是生死根源。如
何是二种生死根源。不了一真法界,不觉念起,而有
无明,妄于平等性中,分能分所,分色分心,分为无为,
分漏无漏,分依正,分因果,分善恶,分苦乐,分内外,分
大小,乃至种种虚妄分别,便是变易生死根源。不知
一切法因缘无性,妄计我人众生寿者等种种知见,
妄起贪瞋痴慢等种种烦恼,便是分段生死根源。此
二种根源,总不离现前一念,虚妄无明。而虚妄无明,
正眼观来,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閒,不在过去,不在
现在,不在未来,非青黄赤白,非长短方圆,非声香味
触法,非眼耳鼻舌身意,当下即是真空实相,但由众
生不了,自生迷倒,流转无穷,所以诸佛出现,祖师西
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无非破此二种根源。秖如二
祖见初祖云,我心未安,乞师安心。初祖云,将心来与
普说¶ 第 320a 页
汝安。二祖良久云,觅心了不可得。初祖云,与汝安心
竟。只此觅心了不可得一语,大须著眼,莫似鹦鹉禅,
但能学语。我且问你,既了不可得,又谁为觅心者。且
如现前此身,不出地水火风空识六界。身中坚相是
地界,湿相是水界,煖相是火界,动相是风界,骨节毫
窍及腑脏疏通处即是空界,见闻觉知分别妄想是
心识界。若谓坚相能觅心者,则大地皆能觅心,湿相
能觅心者,江河海水皆能觅心,煖相能觅心者,灯灶
火乃至劫火,皆能觅心,动相能觅心者,大小风乃至
毗岚,亦能觅心。空界能觅心者,现前虚空亦能觅心。
见闻觉知能觅心者,又唤甚么作见闻觉知。眼如葡
桃朵,耳如新卷叶,鼻如双垂爪,舌如初偃月,身如腰
鼓颡,都是色法,如何能见能闻能嗅能尝能觉。意如
暗室见,昏扰扰相,自不明了,如何能知。见闻觉知既
不可得,安能觅心。如是地水火风空识六界,皆不能
觅心,毕竟谁为能觅心者。若是个有血性的男子,到
者里,分疏不下,体会不来,决要讨个分晓。拶到水穷
山尽处,如铜墙铁壁相似,老鼠入牛角,直至没兴路
头穷,向有意无意閒,忽然打失娘生鼻孔,方知能觅
所觅,果然了不可得,方是宗门最初一步。若谓此外
别有修行,便是天魔外道。若谓此后更无修行,便当
朝打三千,暮打八百,贬向阿鼻地狱。何以故,如二祖
半世弘法,将大法付与三祖后,更复混迹尘寰,滥同
乞士,以自调心。咄,既觅心了不可得,何故又说调心,
终非二祖前后自语相违。当知此事,大不容易。沩山
祖师云,此宗难得其妙,切须仔细用心。可中顿悟正
因,便是出尘阶渐。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古
来宗匠,于此一大事因缘,何等慎重真切。岂似末世
秽浊狂禅,才得一知半解,便向人前妄开大口,自诳
诳他,坏我祖意,贻祸无穷。当知若从了不可得处安
普说¶ 第 320b 页
心,则更无一物可贪,即是随顺修行施波罗蜜,更无
一尘可染,即是随顺修行戒波罗蜜,更无人我是非
可论,即是随顺修行忍波罗蜜,更无懈怠夹杂,即是
随顺修行精进波罗蜜,更无散乱妄想,即是随顺修
行禅波罗蜜,更无颠倒愚痴,即是随顺修行般若波
罗蜜。者个方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除此心性法门
外,何处有戒可持,有教可看,有禅可参。况如来所制
大小律仪,皆为断除现在未来有漏,直下安心,本是
至圆至顿。如来所说一代时教,皆是破除我法二执,
直下安心,亦是至圆至顿。祖师千七百则公案,皆是
随机设教,解黏去缚,斩破情关识锁,直下安心,亦是
至圆至顿。若不能断有漏法,即不知戒意,不能破我
法二执,即不知教意,不能斩破情关识锁,即不知祖
师西来意。既不知戒意教意祖意,纵三千威仪,八万
细行,性业遮业,悉皆清净,止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
纵三藏十二部,无不淹贯,谈说五时八教权实本迹
皆悉明了,止是贫人数他宝,身无半钱分。纵公案烂
熟,机锋转语,颂古拈古,上堂普说等,一一来得秖足
长慢饰非,欺诳人天,皆所谓因地不真,果招纡曲,邪
人说正法,正法亦成邪。故圆觉经云,末世众生,无令
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但当精勤降伏烦恼,未得
令得,未證令證,此之谓也。诸仁者出生死事,大不容
易。藕益道人,二十四岁出家,真为生死大事,真不著
一毫意见,真不用一点气魄,真不为一些名利。只因
藏身不密,为一二道友所偪,功用未纯,流布太蚤,遂
致三十年来,大为虚名所误。直至于今,发白面皱,生
死大事,尚未了当,言之可羞,思之可痛。所以平生誓
不敢称證称祖,犯大妄语,誓不敢摄受徒众,登坛传
戒。迩来并誓不应丛林请,开大法席,盖诚不肯自欺
自误故也。今玄邃吴居士,普为缁素,特请开示超生
普说¶ 第 320c 页
脱死法门。藕益自实未曾超生脱死,如何可开示人。
然既同在生死海中,幸于出生死法,颇知真正路头,
故不妨与诸仁者平实商量最初一步。果欲超生脱
死,第一不得意见卜度,第二不得气魄承当,第三不
得杂名利心。适闽之南,适燕之北,路头一错,愈趋愈
远,此实言言血泪,字字痛心。秖恐愁人莫向无愁说,
说与无愁总不知耳,诸仁者还知愁么。佛言得人身
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一口气不来,便向
驴胎马腹胡钻乱撞,动经千生百劫,得出头来,知是
几时。况末世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一盲引众盲,相牵
入火坑。故永明大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有
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我憨翁大师又云,今时若有
禅无净,奚止十人九错,敢保十一个错在。此皆深慈
大悲,真语实语。伏愿诸仁者,莫堕狂野覆辙,直须痛
念无常,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向
何生度此身。珍重。

** 歙浦天马院普说

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
切惟心造。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
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当知二偈,旨趣无别,既惟心造,
皆是有为,既惟有为,皆如梦幻。然有为有二,一有为
有漏,即六凡法界,二有为无漏,即四圣法界,十界圣
凡虽别,究竟皆惟心造,而有为有漏如梦幻,有为无
漏顺法性故,非梦幻也。何谓六凡皆唯心造。若一念
与上品十恶相应,则法界举体而为地狱,一念与中
品十恶相应,法界举体为畜生,一念与下品十恶相
应,法界举体为饿鬼,一念与下品十善相应,法界举
体为修罗,一念与中品十善相应,法界举体为人道,
一念与上品十善相应,法界举体为天道。此六道者,
不但三涂,及下界人天,生死往还,如幻如梦,假饶非
普说¶ 第 321a 页
想非非想处,不免堕落空亡,皆如梦幻也。何谓四圣
皆唯心造,若能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勤修戒定慧品,
得證偏真涅槃,则法界举体而为声闻。能谛观流转
还灭十二因缘,而得觉悟,则法界举体为独觉。能以
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广修六度万行,自利利他,
则法界举体为菩萨。菩萨复有四种,若依生灭四谛,
发四弘誓愿,三大阿僧祇劫,伏惑度生,即是藏教菩
萨。依无生四谛发四弘,先断正使,扶习润生,度如幻
众,即通教菩萨。依无量四谛发四弘,不但化度六凡
出分段生死,兼度三乘权圣出变易生死,即别教菩
萨。若能彻悟现前一念心性,本自竖穷横遍,众生迷
之举体为集苦,而此心不减,诸佛悟之举体为道灭,
而此心不增,妙心虽同,迷悟悬隔,遂依无作四谛发
无上菩提心,称性修行六度万行,自觉觉他,即是圆
教菩萨。此四种菩萨所修福智,便名有为无漏。况功
行圆满,同归无上菩提,则法界举体而为四智菩提。
无漏身土,尽未来际,利乐有情,岂可亦谓之如幻如
梦乎。然四圣中,二乘虽出生死,但證偏真,不达心性
全体,仅名有为无漏。诸佛菩萨,能證心性全体,故约
全性起修,即名有为无漏可也。若约全修在性,即名
无为无漏可也。金刚经如幻如梦者,为破凡外二乘
我法二执言之。夫梦境虽空,而梦心即是觉心,幻事
虽虚,而幻本亦不全虚,泡虽无实,而非无水,影虽无
实,而非无质,则知六凡生死往还,虽如幻梦,而佛性
亦不断灭,但日用不知耳。菩萨了知现前一念心性,
亘古亘今,本不生灭,上等诸佛,下等众生,虽欲不上
求下化,不可得也。然虽发大菩提心,无始虚妄。无明
习重,观力轻微,恐易退转,必须将此圆解,专念阿弥
陀佛,求生极乐世界。盖吾现前一念心性,既本竖穷
横遍,则本具无边刹海。于我心性无边刹海中,实有
普说¶ 第 321b 页
十万亿刹外之极乐世界,实有现在阿弥陀佛,先證
心性,慈悲接引一切迷流。我今以此菩提心力,称彼
名号,便与阿弥陀佛如空合空,水合水。故称名一声,
即一声一心不乱,称名十声,即十声一心不乱,乃至
称名七日,即七日一心不乱。以正称名时,更无二心,
更无可乱故也。或谓十恶五逆,临终十念,尚得往生,
何必平日矻矻称名,此大不然。经云,十恶五逆得往
生者,必过去曾种菩提种子。若无菩提种子,何能遇
善友,纵遇善友劝发,亦何能顿生信愿,称念弘名邪。
故凡修心净业之士,急须荐取妙心,发菩提愿,称念
阿弥陀佛。虽不断惑,亦能带业往生,横超三界,乃不
可思议法门。十方诸佛,以无量舌,无量音,叹此法门,
犹莫能尽,应当谛信而力行之。今篁南圣河吴居士,
与坚密法友,特为令先慈成净优婆夷洪太孺人请
说法要,敬为拈出。

* 茶话

** 荅卓左车茶话(原问博山启附)

(上堂则超佛越祖,接众则权引中下。此流俗宗匠,未悟心法者,所必堕之窠臼,致禅教律及净土诸
法,俱失纲宗,俱成实法,智者无所适从,愚人蔑弃一切,有自来也。佛言,若人专念弥陀佛,是名无上
深妙禅。如今弄虚头逞精魂汉,一味胡言乱语,定不如真实参究念佛底人。宁为上上人拨无净土,
令悟土即心,不应为中下人收作权乘,破坏真法。况法王于法自在,随时应机,自无陈见,何必依他
古宿,扬禅抑净,伏乞竖吹毛剑,击涂毒鼓,大转法轮。如何是念佛门中通身入理向上一路,直踏毗
卢顶上行作略。如何是学人初下手时,便离四句绝百非念佛。如何是念佛人最后极则淆讹处脑
后一锤。从来宗门语句,壁立万仞,一涉净土,定属廉纤。冀和尚将向来自性弥陀惟心净土等语,撇
向一边,亲见如来境界,快说一番,震动大千世界。)

宗乘与净土,二俱胜妙法。众生根性异,不免随机说。
向上一著,非净非禅,即禅即净,才言参究,已是曲为
下根。果大丈夫,自应谛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设一
念与佛有隔,不名念佛三昧。若念念与佛无閒,何劳
更问阿谁。故参究谁字,与摄心数息等,皆非净土极
普说¶ 第 321c 页
则事也。净土极则事,无念外之佛,为念所念,无佛外
之念,能念于佛。正下手时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拶
入,但见阿弥陀佛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但
生西方极乐一佛国土,即生十方诸佛净土,此是向
上一路。若舍现前弥陀,别言自性弥陀,舍西方净土,
别言惟心净土,此是淆讹公案。经云,三贤十圣住果
报,惟佛一人居净土。此是脑后一锤。普贤十大愿王,
导归极乐,谁敢收作权乘。忆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
心开,谁谓定属廉纤。但能深信此门,依信立愿,依愿
起行,则念念流出无量如来。遍坐十方微尘国土,转
大法轮,照古照今,非为分外,何止震动大千世界而
已。欲知纳僧家事,不妨借中峰一偈,通个消息。偈曰,

「 禅外不曾谭净土,须知净土外无禅。两重公案都拈却,熊耳峰开五叶莲。」


** 示念佛法门

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佛云,若人
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天台云,四种三昧,同
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
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可惜今人,将念佛看做浅近勾
当,谓愚夫愚妇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终日
悠悠,净功莫剋。设有巧设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动
以参究谁字为向上。殊不知现前一念能念之心,本
自离过绝非,不消作意离绝,即现一句所念之佛,亦
本自超情离计,何劳说妙谭玄。秖贵信得及,守得稳,
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
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
为诳语。一得往生,永无退转,种种法门,咸得现前。切
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
宗门人,又思参究问荅,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此
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
普说¶ 第 322a 页
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
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
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
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閒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
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
即大智慧。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瞋痴
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閒断夹杂,犹未除
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
真念佛也。要到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
须用数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
不念自念,然后记数亦得,不记亦得。若初心便要说
好看话,要不著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
力。饶你讲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转语,皆是生死
岸边事,临命终时,决用不著。珍重。

** 示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名宝王三昧,三昧中王。凡偏圆权实种种
三昧,无不从此三昧流出,无不还归此三昧门。盖至
圆顿之要旨,亦三根普利之巧便也。众生心性,一而
已矣。只此一心,法尔具真如生灭二门。正随缘而不
变,名真如门,即不变而随缘,名生灭门,依真如门说
圆实教,依生灭门说偏权教,离真如无生灭,权是实
家之权,故可为实施权,离生灭无真如,实是权家之
实,故须开权显实,为实施权。有藏通别教之三,开权
显实,统惟圆教之一。权实四教,无非念佛法门,所谓
念自佛,念他佛,双念自他佛,约四教成十二种念佛
三昧。又常行等四种三昧同名念佛,一一三昧,各具
十二,则四十八种。复次念他佛者,或念相好,念法门,
念实相,以例念自念双,亦可各三,广历四三昧,四教
则一百四十四种,一一种,复有无量境观差别,非言
普说¶ 第 322b 页
可宣。而持名一法,出佛说阿弥陀经,仍在前来种种
三昧之外。观经云,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
佛名字是也。此持名法门,虽似曲为中下,仍复最顿
最圆。盖所持之心,无论解与不解,当体无非一境三
谛。能持之心,无论达与不达,当体无非一心三观。请
尝言之。六字弥陀,为因名故名,为因心故名,为亦名
亦心故名,为非名非心故名。若因名故名,名应自持,
何待心持,又名能自持,与心何预。若因心故名,是心
本有名,则不持时,名何不现。若亦名亦心故名,名能
有名,何待于心。心能有名,何待于名。又此名字,谁半
属名,谁半属心,且不持时,名中半名虽无,心中半名
应在。离既各无,合云何有。若非名非心故名,既非名
非心,何能更有弥陀名字。如此推名,名字性空,缘生
幻有。一名字性,即一切名字性,名字即法界。中道实
相,举一全收,无一法在名字外,所念境谛既尔。能念
观智,例此可知。复次束此境三,总名妙假,举正报该
依报,举化主该徒众,举假名该实法,一句名号,三千
历然故。复次束此观三,总名为空,以觅心无朕故。复
次名若是心,复何为名。名若非心,心何持名。心若是
名,复何为心。心若非名,名何预心。于其中閒,无是非
是,岂非即中。虎溪云,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亡即
是中,亡照何尝有先后,一心圆绝了无踪。此之谓也。
悟此理而持名,则一称一念。顿圆无上菩提,纵未悟
而捻珠记数,矻矻穷年,未尝不暗合道妙。全在妙境
妙观之中,久久熏习,性德渐显。如染香人,身有香气,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莲宗诸祖,所以极力弘扬也。
谁有智者,舍此别求歧径哉。

** 除夕荅问

维那问,腊月三十日,请师直拈向上一著。荅,本具现
成,不从人得。西堂问,本具现成,因甚欲證而不能即
普说¶ 第 322c 页
證。荅,何劳欲證。良久曰,欲證者稀。乃曰,文殊起佛见
法见,世尊贬向二铁围山。高峰云,今日有起佛见法
见,便应合掌赞叹。何以故,时节若到,其理自彰。世尊
贬文殊,为诫心外求佛法者。高峰赞二见,为劝甘弃
佛法者。惟达心外别无佛法,方可炽然求于佛法。古
人不著佛法僧求,如是而求,岂似今人,才说求佛求
法,便昧性具之宗,才说无佛无法,便欲全废修證。偏
邪之见,何预圆宗。众居士问,大慧荅中庸首三句为
三身,有过无过。荅,宗眼圆通,随拈皆得,灼然无过。然
是大慧之中庸,非子思之中庸也。进问,何故清凉国
师谓,妄欲和融儒释者,应堕无閒。荅,儒是世閒法,执
同则谤出世法,所以犯堕。今禀华严事事无碍之宗,
如遍行外道,同證解脱,又禀法华开显之旨,治世语
言,皆顺正法,故无过也。惺谷禅师云,为门外人说同
句不同,彼必反生疑谤,为入门人说异句,不异,彼必
狃于旧习,为升堂人说双亦句,令知差别源委,为入
室人说双非句,粗言细语,同归第一义谛。儒释但假
立名字,有何同异可论哉。进问,且如喜怒哀乐之未
发谓之中,与一念未生为同为别。荅,若炽然喜怒哀
乐时,仍是未发之中,可谓一念不生全体现。若离现
前一念,别求一念未生前,谓是向上,全堕灭相法尘。
当知念即无念,故云未生,喜怒哀乐即无喜怒哀乐,
故云未发。恁么会得,方许说同,其或不然,四句俱谬。
又问,菩提流支是大乘法师,何于达磨兴毒。荅,南岳
思大师亦受七毒,此皆二义。约实则权位大士,不达
圆乘,如增上慢四众,打常不轻是也。约权则正显南
岳达磨之妙,如调达真善知识是也。西堂问,既云教
外别传,何复云楞伽四卷可以印心。荅,教外别传,即
教内真传,如因指见月,指非是月,不谓所指非月也。
离经一字,即同魔说,不以经卷印心,何名传佛心印。
普说¶ 第 323a 页
又吾宗乘妙处,夺情不夺法,执著文字,须云不立,若
执不立,妙药反成大病,却是依文解义,三世祖冤,所
以仍须以教印心也。凡看宗语,须具超方眼目。且如
神秀偈,五祖教人礼拜持诵,依此修行,可作佛祖,六
祖书偈,以鞋抹之云,亦未见性。人皆谓与夺互换,又
诡护六祖。不知此时,佛法尚盛,人情尚淳,彼追逐者,
皆英杰为法而然,绝非争虚名虚位,何必如兵不厌
诈之局,贻羞法门哉。当知秀偈,虽涉渐修,千稳百当,
祖偈,虽甚圆顿,毫釐有差,天地悬隔,得则直超,失则
永坠。五祖赏则真赏,罚则真罚,非诡态也。且必密付
信衣,遣令他去者,正欲与六祖共扶圆门渐修之慧
命,不忍使现在未来众生,误堕坑堑,乃为密护神秀,
故致六祖备受逋逃驱逐之苦。使一时表彰,分以半
座,何得有此。岂五祖亦曾受金币故,法嗣不厌众心,
六祖亦以荐书得法故,虽受源流,而心虚胆怯,不能
登座挥麈哉。若能于语录看出文外之旨,亦能于千
经万论看出文外之旨,便不是依文解义,亦复不离
经论一字。如或不然,三藏十二部,千七百公案,皆标
月指。认祖指为月,与认佛指为月,何以异哉。

** 为大冶

禅教律三,总非心外有法,是故分执之固谬也,合求
之亦谬也。分执斗诤滋生,合求泛滥无统,皆由不知
痛为生死,直趋菩提,所以图名不图实,图枝末不图
根本耳。夫禅教律,皆名也,真能自觉觉他,乃其实也。
机锋转语,偈颂拈提,禅之枝末也。透脱识情,禅根本
也。消文衍义,章句名相,教之枝末也。观心入證,教根
本也。著衣持钵,锡杖芒鞋,律之枝末也。断有漏法,律
根本也。苟依禅透脱识情,何患不观心入證,断有漏
法乎。苟依教观心入證,何患不断有漏法,透脱识情
乎。苟依律断有漏法,何患不透脱识情,观心入證乎。
普说¶ 第 323b 页
不惟分无可分,亦且合无可合。分无可分,故古来大
圣大贤,无不贯通三学者,合无可合,故古来真实知
识,无不各专一门者。六祖南岳等,未尝为人授戒说
经也。窥基长水等,未尝为人棒喝授戒也。道宣怀素
等,未尝为人上堂讲经也。降自近代尊宿,亦有古风
可仰,如寿昌禅师,深知教律之意,终不授戒说经。雪
浪法师,深知禅律之意,终不提拈授戒。大会示权二
律主,亦知禅教之意,终不谭宗说教。至紫柏大师,学
淹三藏,果證无生,道高德厚,杲日丽天,乃一生绝不
上堂,不讲经传戒,秖令人真参实究,深入经藏,誓持
根本五戒而已。其视法门中事,何等尊重。岂似后人,
茫无所知,肆无忌惮,敢于辄自上堂讲演传戒,如贱
丈夫之登垄断,几何不以如来正法,为戏剧之具也。
呜呼痛哉,江右大冶贤者,苦求一言,发明三学根源。
予谓学人出门一步,先须痛绝眼前虚名小利,百年
活计,必当置身千古圣贤之列,誓就现前一念,识取
三学真正血脉,仍向红炉烈燄中,千锤百鍊勿为跃
冶之金,然后晦迹韬光,向古庙香炉安身立命,毕志
不起一念浮动心,直俟绝后再苏。譬如冷灰豆爆,无
秋毫意必固我,方可作陶凡铸圣大冶矣。大众珍重。

** 辛卯除夕茶话

诸方茶话,多说向上事。朽旭不然,与诸友说家常受
用耳。佛制比丘,行六和敬,所以僧伽,名和合众。身和
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
同均,遵此六和,乃名僧宝,其要只一慈心也。佛告比
丘,汝等应当身业行慈,口业行慈,意业行慈,当知慈
能关闭诸恶趣门,普生无量众善。慈心之人,瞋者见
之欢喜,怖者见之安隐,忧者见之开释,苦者见之悦
乐,乃至鸟兽见之不生毒害恐怖之心。试观魔亦现
佛相好光明殊特,而令见者恍惚不安,以无慈心也。
普说¶ 第 323c 页
佛亦现明王相,忿怒威猛,而令见者拔罪生善,以有
慈力也。朽旭生平,不曾为一人薙头,亦不曾为一人
改名,凡同住者,十方彼此,法道为亲,情无适莫。但愿
诸友,各修慈心三昧,不可随俗徇污,亦勿矫强立异,
恪遵佛戒,痛革妄情,除得一分习气,是一分修行,融
得一分偏私,是一分学问。朽旭德薄缘浅,誓不图热
闹门庭,世谛流布,须各为大事,念报深恩,互相砥砺,
力挽颓风,庶不辜同住一番。最后腊月三十日到来,
保有真实受用,不至如落汤螃蟹也。珍重。
灵峰藕益大师宗论卷第四之一
普说¶ 第 324a 页
灵峰藕益大师宗论卷第四之二

* 说

** 作法说

破戒虽恶,覆藏尤恶。无过虽善,改过尤善。改过一涂,
三世诸佛,證菩提之通津也。故五悔法门,凡夫迄等
觉,无不藉为进趣方便。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
存乎悔。祸福无门,唯人自召。世人正造罪时,实是大
恶。不以为耻,向人发露,善中之善。反以为羞,甘于恶
而苦于善,遂成恶中之恶,永无出期。颠倒愚痴,莫此
为甚。众中忏悔,能使不犯者倍加警策,已犯者深生
惭愧。或亦发心忏悔,学好者增长善根,讥笑者亦植
远因,兼可消我夙罪,诫我未来。如来立法,决定不错,
违佛语者,非佛弟子。矧造已能悔,即是猛勇丈夫,可
敬可畏。勇改一念,成佛正因,非具真信心深善根,不
能将此法门流通人世。凡能此者,皆当与勇施比丘
同垂不朽。合掌而说偈曰,
「 罪性本无生,何须复覆藏。覆藏罪成有,不覆罪乃空。嗟彼无惭人,藉口观实相。作法尚不能,岂达无生理。若实了无生,罪相即实相。罪既即实相,故无可覆藏。如因病求药,乃获得仙丹。轻身而飞举,胜无病凡庸。不舍作法忏,而入无生理。后后固具前,前前亦通后。慎终能如始,深达诸缘起。不欺于三宝,及护法天龙。将此真切心,自度复化他。回向安乐邦,是名大乘道。」


** 妙安说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惟深入火光三昧者,能转烦恼
业报之火为智慧火,于中游戏出没自在无碍,乃名
妙安。夫烦恼火与智慧火,体一而异名者也,非烦恼
灭而智慧生。以无智慧时,烦恼决不灭故。亦非智慧
生而烦恼灭,以有智慧时,烦恼已先谢故。如暗时无
明,明时无暗,暗不障明,明不破暗。二法从不相到,以
普说¶ 第 324b 页
明暗无体,同以虚空为其体故,如是智慧烦恼无体,
同以心性为其体故。如火大缘于粪境,臭气逼人,缘
于栴檀,馨香远彻。心性亦尔,缘利为三涂,缘名为修
罗,缘五常十善为欲界人天,缘四禅四空为色无色
界,缘无漏偏真为声闻缘觉,缘六度万行自利利他
为菩萨,缘于实相则名为佛。夫心虽随缘具成十界,
其性仍非十界,犹火随缘具有香臭,其性仍非香臭
也。夫十界法外,别无自心,而一一界心,还出十界,犹
香臭草木外,别无火体,而一一草木火种,还烧一切
诸草木也。法华三乘人天,龙女阐提,无不授记作佛,
以一切草木之火,同一火性故也。能知一火一切火,
一切火一火者,不于烦恼火外,别求智慧火,不于业
火外,别求神通三昧火,不于苦报火外,别求法性真
火,并世閒聪明而置诸佛法,是谓即烦恼火成智慧
火。用推人之手扶人,毁人之口赞人,怨憾人之心爱
人慈人,是谓即业火成解脱火。知此根身器界,一一
唯心,不作彼此人我种种情见,则镬汤炉炭剑树刀
山,皆纳僧家乐意三昧,何况人閒小小逆境恶缘,宁
非磨砻性真之具。是谓即苦火成法身火,是谓火光
三昧。偈曰,
「 迷时妙法成生死,悟后三千性寂然。寂然元不落空亡,生死何尝有实体。为实施权说迷悟,开权显实迷悟绝。迷情绝处悟无栖,权实二名亦无寄。非权非实法之本,心佛众生性匪殊。依此建立权实门,及以本迹不思议。譬如莲华不异时,四微亦复无差别。而说华因莲为果,果又生因不可尽。若人识得心莲华,长在三界非界摄。便能恒转如是经,百千万亿无数卷。序正流通及劝发,一弹指顷功圆满。」


** 谦光说

易曰,谦,德之柄也。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此与当仁
不让于师之旨无殊。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
普说¶ 第 324c 页
与佛平等,不应轻于一切,故示以谦。佛与自心平等,
不应诿能于佛,故策以不让。不让故无卑劣慢,谦故
无增上慢,及我慢邪慢,此谦之实义也。欲契此实义,
应谛观现前一念心之自性。适言其有,觅不可得,适
言其无,应用无尽。以为在内,周遍六虚,以为在外,觉
满身际。以为即身,梦不俱寐,死不俱灭。以为离身,除
却四大六根,毕竟便无形相。是知凡夫终日在妄之
心性,即离过绝非之心性,不俟成佛而后离过绝非
也。夫我心性本自离过绝非,何得让能于佛,一切众
生心性亦罔不离过绝非,何得稍生忽慢。由不让故,
上合十方诸佛,与佛如来同一慈力,由不轻故,下合
十方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是谓尊而光,卑而不
可踰,君子之终也。

** 孝闻说

世出世法,皆以孝顺为宗。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
三宝,孝名为戒。盖父母生我色身,师僧生我法身,三
宝生我慧命,是故咸须孝顺。而欲修孝顺者,尤须念
念与戒相应。如曾子云,无故而杀一虫蚁,非孝也。无
故而折一草木,非孝也。世孝尚尔,况出世大孝乎。以
要言之,真能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决不敢犯戒造恶。
经言孝名为戒者,正欲人以戒为孝故也。夫世閒孝,
以朝夕色养为最小,以不辱身不玷亲为中,以喻亲,
于道为大。出世孝亦如是,勤心供养三宝,兴崇佛事,
小孝也。脱离生死,不令佛子身久在三界沦溺,中孝
也。发无上菩提心,观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皆我父母,
必欲度之令成佛道,此大孝也。舜,尽世閒大孝之道,
玄德升闻于尧而为天子。今出家儿,尽出世大孝之
道,玄德闻于法界,必成无上菩提明矣。

** 洗心说

夫心性本自离过绝非,灵明清净,秖由无始无明,迷
普说¶ 第 325a 页
理为咎,妄有三惑。譬如浮云,翳彼太虚,然浮云决不
从太虚外来,以虚空性无外故。则无明三惑,亦岂从
心性外来,而心性岂有外哉。心性无外,何有能洗所
洗,当知既约全体成迷,假说能翳所翳。亦约全迷归
悟,假说能洗所洗。全体成迷,犹全水成冰,冰即翳水
而不令流动也。全迷归悟,犹全冰成水,水即融冰而
不令质碍也。于一心中,既妄成三惑,了彼三惑,即成
妙三止矣。体真止者,了知十界无非一心,能融界内
界外见思之惑。方便随缘止者,了知一心具足十界,
能融界内界外尘沙之惑。息二边分别止者,了知一
心十界十界一心不可思议,能融根本无明之惑。由
能融惑也,三止皆有止息义焉。由能了知也,三止皆
有停止义焉。由惑与理无二体,能融所融,能知所知,
无二致也,三止皆有不止止义焉。三止各具三义,则
是九义。九义秖是三止,三止秖是一心。一心本无能
洗所洗,而能洗所洗宛然不滥。易传曰,圣人以此洗
心退藏于密,义极于此。大经曰,三德若纵,亦不名妙,
三德若横,亦不名妙,三德不纵不横,名秘密藏,乃名
为妙。契此妙密,功在于智。发此妙智,不离于心。心智
既发,则三惑融泮,如汤消冰,假名为洗。请更以佛顶
證之。经云,指皆是物,无是见者。此明妙心离一切相,
体真止也。又云,微细发明,无非见者。此明妙心即一
切法,方便随缘止也。又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
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此明妙心离即离非,是即
非即,息二边分别止也。即此一章,宛具三止。即彼三
止,各含三义。若向此处真实体会,不泥语言文字,亦
不悖语言文字,从见色闻声处分疏得下,从语言文
字中照剖得来,方知一代时教,千七百公案,说来说
去,无不是者个道理,千变万化,总是一条线索。一条
线索,具足千变万化,便可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剖一
普说¶ 第 325b 页
尘,出大千经卷,以大千经卷,收入一尘。亦不见有大
千相,亦不见有一尘相,亦能使大千一尘,各各宛然,
不相妨碍,不相映夺,是谓至显至露,至微至密。是谓
非显非密,亦显亦密。是谓无可洗而洗,是谓若欲净
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矣。

** 慈济说

佛道旷济,以孝为宗。孝该万行,以慈为要。慈心三昧
之力,毒药可为甘露,刀杖化为天华,诚救劫浊之良
药,解冤业之神咒也。呜呼,四大同体,觉性无差,何彼
何我,孰怨孰亲。由迷强故,横计是非,由执重故,妄成
憎爱。爱则相生不断,憎则相害不息,顺则憎复成爱,
逆则爱复成憎。憎爱递来,怨亲互作,别业同造,劫感
刀兵。设不修行大慈,何以济兹大难。诚能设七境以
系心,施三乐而调意,乃至上怨缘中,与以上乐,心生
喜悦,无复嫉恼。以此定向刀山,刀山必折,以此定向
火汤,火汤必灭。故知普门究竟无畏神力,不离吾人
现前一念慈心也。设满阎浮人,尽修此慈心三昧,娑
婆不即转为净土者,三世诸佛即为诳语。纵大地造
杀,一人独修此,一人未尝不独得清泰也。唯智者能
深信之。

** 念佛三昧说

全城章絜之述乃翁宇衡生平实行,临终念佛坐逝,
及其先慈武硕人,得秉归戒,正念善终因缘,乞予一
言,庄严净土。净名经云,若欲净土,当净其心。二先尊
心既净矣,土安得不净乎。且居士孝思不匮,深向法
门,心又净矣,土安得不加净乎。是何俟予言,而予始
可以言也。妙宗钞云,五浊轻则同居土净,体空巧方
便土净,圆三观实报土净,究竟證寂光土净。夫净土
之道,若大路然,固不难知,净土之理,若大海然,岂一
蹴尽乎。令先人五浊习轻,同居之净,盖可必也。至于
普说¶ 第 325c 页
净方便实报寂光,善继善述,全赖君之孝思。居士但
谛审谛观此一念孝思,在内邪,在外在中閒邪,过去
邪,现在未来邪,青黄赤白邪,长短方圆邪,自生邪,他
生共生无因生邪,有邪,无邪,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邪。
如是观已,于心无所取,于法无所著。了知孝思,当体
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故见思净,即假故尘沙净,即中
故无明净,三惑净故,三土亦净。自心三土净,故父母
三土随净,以无心外之父母故。如观一念孝思,任运
能净三惑,观一切善念,一切恶念,一切无记念,亦复
如是,是名觉意三昧,亦名念佛三昧。以知自心即空,
得见化身佛,知自心即假,得见报身佛,知自心即中,
得见法身佛。如观自心,能见三佛,则念三佛,亦即显
发自心三德。故曰,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观佛实相,观
身亦然。生佛不二,父子一体,能度所度,俱不思议。慎
毋曰,但向父母未生前荐取也,饶你说个父母未生,
早已有无边生死,而只向现前一念觑破,何尝是父
母生的。故曰,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了却目前,
更无剩法。深思之。

** 孕莲说(亦名求生净土诀)

癸未冬,予弘法华于普德,李石兰居士,忘其齿爵,最
先皈依,时有求子凡情,予名曰净育。越三年,则转其
求子之心,塑佛像朝夕恋慕,一意求生净土矣。予语
之曰,世閒生育,脓血杂乱,安得称净,唯莲华化生,乃
真净育,居士当别号孕莲,予更请以要诀劵焉。古人
谓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居士既不求
子,则爱已轻,又能塑佛,则念已一。乃更有要诀者,盖
莫切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也。夫栴檀不过世
閒木耳,烧则成灰,雕则成像,岂非随心所作乎。既成
像矣,朝夕礼拜瞻对,朝夕在心目中,心外无佛,岂非
即心而是乎。若知所雕佛像,的的心作心是,则知极
普说¶ 第 326a 页
乐弥陀,亦的的心作心是也。若知极乐弥陀,心作心
是,则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亦的的心作心是也。若
知一切诸佛心作心是,则知一切净土,亦的的心作
心是也。以唯心净因,育唯心净果,无生而生,生即无
生。操此劵而犹堕疑城,断不可得,悟此诀而犹谓净
土法门,不至圆顿,尤不可得矣。

** 陈子法名真朗法号自昭说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夫身非七尺肉团之谓也。
圣人以天下为一身,以万古为一息,故必天地位,万
物育,而后谓之保身。大学明明德于天下,论语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皆此理也。王阳明超汉宋诸儒,
直接孔颜心学,一生示人,唯有致良知三字。良知者,
性德灵明之体,大学之所谓明德,论语之所谓已,诗
之所谓身也。致者,称性圆照之功,大学之所谓明,论
语之所谓克,诗之所谓保也。苟不悟良知,则何所用
其致,苟不用致之之功,则良知何由全体显现得大
受用。故吾命汝名曰真朗,即直指汝良知本体,欲汝
全性起修也,又命号曰自昭,欲汝念念致其良知,不
向外求,全修在性也。果能顾名思义,何难宪章姚江,
祖述洙泗,又何难远溯熙河,朝宗于香水大海也哉。

** 法器说

盈天地閒,皆器也。天为覆器,地为载器,日月为照明
之器,虚空为容受之器。夫谁为不器者,其唯形而上
者乎。然形而上者,使离于天地,日月虚空万物,不几
为兔角龟毛哉。纵天地日月虚空万物外,果别有一
法,名之曰道。其谁见闻之。设可见闻,又一器而已矣。
何名不器,吾是以知形而上者谓器即不器。器即不
器,乃可称法器耳。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行忠信,古
之学者以之为道,今之学者以之为器。颜子博文约
礼,而欲从末由,则何器非道。由求赤各得其偏,而富
普说¶ 第 326b 页
强礼乐,则何道非器。惟吾佛门亦然,三藏十二部,佛
之以文教也,四等六度,佛之以行教也,至诚心深心,
回向发愿心,佛之以忠信教也。文为般若德,行为解
脱德,忠信为法身德。般若有三,谓文字观照实相,亦
三德也。解脱有三,谓性净圆净方便净,亦三德也。法
身有三,谓自性受用变化,亦三德也。三三不为多,一
三不为少,不纵横,不并别,随拈一法,诸法顿彰,何器
而非道,何道而不具足一切器。先儒谓物物一太极,
太极本无极,庶几近之。盖以太极为太极,则太极亦
一器矣。知太极之本无极,而物物无非太极,则物物
无非道矣。以此持戒,名无上戒,以此念佛,名无上禅,
以此阅教,名甚深般若,以此礼拜持诵作诸善事,名
普贤行门,将此随类度生,名游戏神通。若未悟此,而
勤修行门,秖名有漏有为。若离诸行门,而别求向上
一著,秖名龟毛兔角,亦名捉影捕虚。故不曰不器,而
曰法器。夫器以法称,不逃空于器外,不局有于器中,
非有非空,超诸戏论。真儒邪,真佛邪,吾不得而区局
之矣。

** 圣学说

佛祖圣贤之学无他,求尽其心而已。尽其心者,不于
心外别立一法,不于心内欠缺一法。是故为子臣弟
友,止孝忠顺信,充恻隐辞让羞恶是非之心,而仁义
礼智不可胜用,造次颠沛必于是,可以久处约,长处
乐,皆由了达心外无法故也。六祖云,法法皆通,法法
皆备,而无一法可得,名最上乘。今人甫欲通备一切
法,必舍自心而求诸外,甫说法皆无实,必固守痴顽,
而不知藉境鍊心,无怪乎不堕枝离之学,便落暗證
之坑也。夫不知万法唯心,泛求诸事事物物,安得不
罔,不知心具万法,独取一昭昭灵灵,安得不殆。嗟嗟,
昭昭灵灵,尚不可取,况昏昏墨墨哉。真志佛祖圣贤
普说¶ 第 326c 页
者,素位而行不愿乎外,凡富贵贫贱,种种境缘,皆大
炉韛,一切时中,动心忍性,增益不能,然后富贵不淫,
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如松柏亭亭独秀于霜雪閒,而
天地之心赖此见矣。吾悲儒释真风,今日尽皆埽地,
良由学儒者急富贵,学佛者在利名,元无佛祖圣贤
襟期,故学问操履行门,皆适助其虚妄。如良田然,种
未植,莠未芸,而灌以粪腻,益增芜秽而已。学者但向
心田中保护菩提嘉苗,芟刈名利莠草,随时溉灌,勿
助勿忘,守到白露秋分,自见秀而且实。至于旱则车
水,潦则开渠,虽神农复兴,亦不能使岁时无旱潦也。
以此方便,自养善根,令成熟度脱,便堪以四悉檀益
物,令其番番种熟脱,尽未来际,无所不度。而吃紧关
要,只在今日最初一步。盖南其辕则步步近楚,北其
辕则愈趋愈远,纵能久后觉悟改辙,不唯所伤既多,
亦枉却多少功夫,岂不可惜。此苦口良药,勿但作文
字看过,道理解过,直滴滴入口,从咽喉灌入脏腑,三
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毛窍,皆为药味所透,庶几也
已。

** 文最说

天下不治,由人心不明。人心不明,由圣学不讲。圣学
不讲,由功利不忘。功利不忘,由自待菲薄。君子莫贵
厚自期待也。诚念念自厚,则大行不加,穷居不损,有
何功利不忘。功利既忘,凡接对师友,诵读诗书,专为
身心性命,有何圣学不讲。圣学既讲,行一不义,杀一
不辜,而得天下不为,有何人心不明。人心既明,正己
而物正,有何天下不平治也哉。今之文学,吾惑焉,不
求于自心,不合于圣学,惟趋时袭取科甲为志。苟遂
厥志,则恣其人欲之私而莫知返。无怪乎世道人心
大坏,而不可救也。虽然,非文之咎,文不知其最者之
咎也。出世之文,迦文为最,治世之文,文宣为最。迦文
普说¶ 第 327a 页
舍身求得半偈,文宣遇难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此皆于文而知其最者也。文之最者,始于大圣大贤,
极于诸佛菩萨。诚以圣贤佛菩萨自厚,举凡道德文
章功名富贵,皆非五霸假之,皆非义袭而取。吾所以
勖文最者无他,惟以文最厚自期待而已。

** 藏野说

易曰,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又曰,
同人于野,亨。盖不藏不足以致用,而不于野,不能为
大同。乾之初九曰,潜龙勿用。潜即藏也。藏者,道之体
也。历见惕跃飞而不改其本体,故曰不变塞焉。知进
退存亡而不失其正也。世但谓乾为阳物,坤为阴物
而已。孰知一阴一阳之谓道,即形而下是形而上,其
君之也,即所以藏之。其藏之也,即所以君之,元非偏
属者乎。故又曰,乾坤其易之蕴邪。蕴即藏也。藏乾坤
于易,易外无乾坤,藏易于乾坤,乾坤外亦无易,又以
易与坤而藏于乾,乾外无坤与易也,以乾与易而藏
于坤,坤外无易与乾也。斯之谓物物一太极,太极本
无极也。

** 耻庵说

耻者心耳。心之精神是谓圣,圣人不过有耻而已。富
贵,庸人所嗜也,豪杰耻之。功名,豪杰所矜也,圣人耻
之。耻至圣贤,大行不加,穷居不损,能以道援天下。禹
稷颜子,易地皆然,此世閒之行己有耻也。出世之道,
何莫不然。人天五欲,色无色定,凡外所嗜,三乘贤圣
耻之。偏真涅槃,二乘所尚,诸大菩萨耻之。出假神通,
菩萨所宗,圆顿行人耻之。故世出世最有耻者,莫尚
圆顿行人矣。名字以未登五品为耻,观行以未净六
根为耻,相似以未證法性为耻,分真以未满本体为
耻,所以立跻妙觉,而不见其功也。耻之于人大矣,信
哉。
普说¶ 第 327b 页

** 柴立说

一切名号,无不性空。性空之义,则不可尽,不可尽空,
即是第一义空。故一一号体即法界,不当以世出世
事局取之也。然惟超越世閒出世閒,则能遍入世閒
出世閒。世閒柴者,孔子所谓柴也愚也。世閒立者,孔
子所谓立于礼也。子羔足不履影,启蛰不杀,方长不
折,避难而行,不径不窦,乃能见恩于被刖之人,非所
谓其愚不可及乎。出世柴者,释迦为降苦行外道,示
现雪山苦行六年,其骨柴现,而不颠仆,故名柴立。夫
苦行虽非正道,然借此降伏外人,则自立立他,皆在
此矣。今居士欲为世閒圣贤,当学子羔,欲为出世佛
祖,当学释迦。苟能学此世出世閒之道,则能超越世
出世閒获二殊胜。你有拄杖子,与你拄杖子,你无拄
杖子,夺却拄杖子,纵横杀活,无不自在,唤作柴立亦
得,不唤作柴立亦得,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尽向柴立
二字中炳然齐现。柴立为法界,一切法趣柴立,是趣
不过,柴立尚不可得,何况更有趣与非趣。迷此柴立
法界,则无始流转生死,悟此柴立法界,则速證安乐
妙常。故知六凡法界,原在居士身中自取轮回,四圣
法界,亦在居士身中放光动地。居士会么,堂堂独露
无他物,莫认摩尼作水晶。

** 茶毗说

人之受生,识寿煖三而已。识,业所牵也。寿煖,识所变
之相也。依出入息名之为寿,即风大,煖即火大。识外
无寿煖,业外无识,妄想外无业。业为受生之因,识寿
煖三为受生之果,因果总不外于妄想。妄想无性,则
因果亦并无性明矣。众生于无性因果法中,惯起妄
想,种种计著,谓有实我实法,枉受轮回。大觉悯之,为
设方便,生则教以观我法空,令永断苦因,死则教作
茶毗佛事,令速脱冥滞。盖火葬者,所以裨二空观慧
普说¶ 第 327c 页
也。凡夫执情重,见理不分明,语以茶毗,则诧为不情。
楚石大师,示寂于洪武三年,时禁火葬,师欲遵佛制,
太祖特为开例。噫,圣贤明达若此,复何疑哉。宜之老
居士,舍所卜兆宅,入栖霞常住,发愿必遵火葬,非深
观我法二空者不能也。

** 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

若欲速脱轮回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极乐世界。
若欲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又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
后鞭,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
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云何为信,一者信阿
弥陀佛愿力,二者信释迦文佛教语,三者信六方诸
佛赞叹。夫世閒正人君子,便无妄语,况弥陀释迦六
方诸佛,岂有妄语,此而不信,真不可救。故须先生深
信,勿起疑惑。云何为愿,一切时中,厌恶娑婆生死之
苦,欣慕净土菩提之乐,随有所作,若善若恶,善则回
向求生,恶则忏愿求生,更无二志,是名为愿。信愿既
具,则念佛方为正行,改恶修善皆为助行。随功力之
浅深,以分九品四土,纤毫不滥。只须自己简察,不必
旁问他人。谓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
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散乱渐少
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便不散
乱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瞋痴
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任运先断见思
尘沙,亦能伏断无明者,即是上三品生。故信愿持名
念佛,能历九品,的确不谬也。又信愿持名,消伏业障,
带惑往生者,即是凡圣同居净土。信愿持名见思断
尽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馀净土。信愿持名豁破一
分无明而往生者,即是实报庄严净土。信愿持名持
到究竟之处,无明断尽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净土。
故持名能净四土,亦的确不谬也。问曰,如何持名能
普说¶ 第 328a 页
断无明。荅曰,所持之佛名,无论悟与不悟,无非一境
三谛,能持之念心,无论达与不达,无非一心三观。只
为众生妄想执著,情见分别,所以不契圆常。殊不知
能持者,即是始觉,所持者即是本觉,今直下持去,持
外无佛,佛外无持,能所不二,则始觉合乎本觉,名究
竟觉矣。问曰,既始觉合本,则当下即常寂光,如何亦
说往生。荅曰,若达当下即常寂光,又何妨说个往生。
盖往即非往,非往而往,生即无生,无生而生。文殊善
财之生西方者,此也。咄哉男子,无措思惟。

* 文

** 戒淫文

人知杀生之业最惨,不知邪淫业尤惨也。人知杀生
之报最酷,不知邪淫报尤酷也。盖种种受生,肇端淫
欲,种种造罪,托因有生,淫为生本,生为罪本。是故三
涂剧苦,人世馀殃,淫意才萌,一切俱起。淫习难断,如
火燎原。于极臭处,谬为香美,于极秽处,谬为洁净,随
处苟合,何异畜生,非道染触,过于鸡犬。此在稍有良
心者,便应痛绝。柰何聪明学识之士,甘此丧心无耻
邪。一念欲心,是铁床铜柱因,一念爱心,是积寒坚冰
因。况具行非法,灭理乱常,尘沙劫数,不足尽其辜,千
万亿言,不足数其恶。须发大惭惧,大誓愿,宁火炙刀
剜,终不与一切男女欲心相触,宁碎身粉骨,终不与
一切男女污秽交遘。设忘正念,更犯前非,必遭毒害
横灾,生身陷入地狱。以兹猛决,善自要心,时时忏除
往业,切切悔过自新,庶白法可修,而又勤观经论格
言,以策废忘,精修对治观行,以除毒本。不然,纵有多
智禅定现前,必落魔道,永无出期,矧世智辩聪,曾非
大器,随业直坠,百劫千生,受诸烧煮,尚不成魔,安能
成佛,尚失人道,安能往生。请于静时,仔细思之,于对
境努力防之。不然,诸佛无下手处,善友其柰尔何哉。
普说¶ 第 328b 页

** 劝戒杀文

自佛法东流,人知杀生为首戒,垂为劝诫,充楹积栋
矣。而犹多未悟者,冤业虚妄结集,不能顿解也。经云,
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除灭。呜呼,懵懵斯世,将何
抵极,杀业既厚,劫成刀兵,寇贼纷然,干戈不息,释迦
往矣,弥勒未生。设欲拯救,惟力修奢摩他耳。奢摩他
此翻妙止,止一切恶,从止杀始,若能止杀,即是止一
切恶。又止有三义,一体真止,观此身惟四大合成,毫
无实我可得,我既无实,何得杀彼生以养之。彼我皆
无实,即是同体,何忍杀之。二方便随缘止,观一切灵
蠢无始以来,恒与我互作父母妻子亲缘眷属,随业
改形,所以不识,若杀害之,是杀我过去六亲也,安得
不种种方便而救护之。三息二边分别止,若但观生
空,悲心不炽,但观缘属,慈心未周。今直观蠢动含灵,
皆有佛性,皆得作佛,无论大小升降,本觉平等,终无
有二,猪牙中现化佛,蛤蜊中现大士,毒蛇闻偈而转
身證果,鹦鹉念佛而焚得舍利,当知蜎飞蠕动,鳞甲
羽毛,或是过去诸佛,或现在如来,或未来世尊,那有
可杀之理。能修此三止,即成三慈,三慈既成,名佛出
世。一人修之,转化多人,多人修之,转化无尽,传传广
化,普遍十方,庶最惨杀业可停,刀兵劫浊可救也。修
元性沙弥,幼持斋戒,癸酉忽萌一食肉想,梦至阴府,
备见杀生者受报楚毒,历历分明,乃革心自矢,盖以
深知过患,方敢孜孜劝人。予为申其说而奖助之,普
愿仁人君子,体天地好生之德,推圣贤恻隐之心,必
使杀机永断,天下归仁。而又念娑婆之苦空,企乐邦
之常净,一念十念,咸彰三观妙修,自戒戒他,悉合三
慈妙行,止观不二,福慧俱崇,虚妄结业,如汤消雪。则
释迦含笑于寂光,弥勒授手于兜率,无量寿在其顶
门,观世音为其胜友矣。
普说¶ 第 328c 页

** 惠应寺放生社普劝戒杀念佛文

夫物虽至微,未有不贪生恶死者。此贪生恶死之心,
全是烦惑,亦全是灵知灵觉所发现也。吾人贪生恶
死,情与物同,苟充此情,所欲与共,所恶勿施,安得不
是灵知灵觉。苟昧此情,但知我生可贪,不知他亦贪
生,我死可恶,不知他亦恶死,安得不是烦惑。是故若
欲放生,先须戒杀,欲拔生死烦惑,必须深心念佛。深
心者,自救救他之心,佛者灵知灵觉之极致。深心念
佛者,以自救救他之心,契于灵知灵觉之极致,令若
自若他,念念解脱者也。以此为正行,以不杀大悲放
生大慈助严之,必生极乐,莲华化现,永脱轮回之苦。
所以修昙禅友,公路居士等,尽心竭力,普皆劝请也。
有缘遇此佛图,便请专精受持,展转劝人,功德尤为
不可思议。当知生佛同体,佛者无上众生,众生者即
未来诸佛,一念一切念,一切念一念可也。



灵峰藕益大师宗论卷第四之二
普说¶ 第 329a 页
灵峰藕益大师宗论卷第四之三

* 偶录一

** 梵室偶谈(共五十五条)

只贵子见地,不贵子行履,谓有见地,必有行履,有行
履,未必有见地也。今负狂解,而荡德丧检,痛哉。


戒生定,定生而戒愈完,因定发慧,慧发而戒定愈胜,
故名三无漏学也。今甫习定,戒先芜矣,甫学慧,定先
汩矣。以后后废前前,犹竖梁掘圮基址,覆椽截去梁
柱也。欲优游寝处其下,得乎。

夫惟得其神者,能遗
其迹,亦惟失其要者,必染其病。故今之持律者十人
九陡,演教者十人九流,弘宗者十人九妄,得神遗迹,
百无一矣。

戒定慧三学,佛法大纲,出苦要径也。今
也见律师陡遂废戒,见法师流遂弃教,见宗师妄遂
置禅,何因噎废饭,甘守饿而死也。

有戒无定慧,有
定无戒慧,有慧无戒定,非真戒定慧也。有戒无定慧,
堕欲天,有戒定无慧,堕色无色天,有定无戒慧,堕土
木金石,或空散销沉,有定慧无戒,堕邪魔神鬼,有慧
无戒定,不免三恶道苦。或曰,若是则古人取乘急戒
缓何居。荅曰,缓之云,非无也。且豪杰之士,与其急乘
缓戒,堕恶道而方升,何如乘戒俱急,常近佛而无退。
又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急戒即急乘之阶梯,若藉经
教为名利本,托话头为优免牌,戒不唯缓而且废,乘
虽名急而实缓,甚非古人料拣之心也。

予居径山,
始受一食法。有禅者曰,定共戒,道共戒是务。兹在所
缓矣,予不屑荅也。呜呼,儱侗瞒盰,病通斯世,解文识
义,能复几人。若在所缓,应云定夺戒,道夺戒。共之一
字云何通。

古之受戒者,修心之基也。今受戒者,我
慢帜也。古之习教者,学道之户也。今习教者,破戒由
也。古之参禅者,增上之要行也。今参禅者,舍戒别名,
谤教涂辙也。革弊防非,在豪杰士矣。

因地不真,果
普说¶ 第 329b 页
招纡曲,何谓也。方受戒,志为律师矣,方听经,志为法
师矣,方参禅,志为宗师矣。不为律师法师宗师,无所
用其受戒听教参禅也。犹应院不为嚫施无用经忏,
俗儒不为作宦,无用举业,娼优隶卒不为利,无用眩
色俳演,承迎趋走也。虽然,以世法图利,事虽卑无大
过也,读书规富贵,得罪宣尼矣,佛法博虚名,玷污正
教矣。

古者透最后关之谓宗匠,博通三藏之谓法
师,尘业不侵之谓持律。今也稍解粗浅机缘,则以宗
自鸣,略知流通教典,则以教自负,但护根本四重,则
以戒自满。根器狭劣如此,谁与荷担正法。

予寓龙
居,有老僧看宝积经云,若先看此经,和尚做不成。予
曰,若不看此经,和尚做不成。谓不成和尚法故,谓无
所取于为和尚故。噫,可为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

予甫受菩萨戒,发心看律藏。阇黎古师试曰,汝已受
大,何更习小。对曰,重楼四级,上级既造,下级可废邪。
师曰,身既到上层,目岂缘下级。对曰,虽升他化,佛元
不离寂场。

一花拈于三藏既说之后,达磨来自佛
法盛行之时。龙画就,一点睛则飞去也。今龙影尚无,
睛何处点。

迩来宗教大失,在为正法之心不切,为
门庭之见炽然。讵知为正法,门庭不期高而自莫及,
为门庭,正法以争抗而愈玷污也。

古者大宗匠之
埽教为义学,认指为月,不见真月也。彼已具通教理,
但不能亲證亲到,故夺其依解,俾入真通。今之学者,
尚未梦见教理,何所用埽,不几谤法之罪乎。

如来
应世,教随机设,故大小两乘,并行不悖。其小乘者,出
家受具,先以学戒为基,次读诵坐禅,随修一法,不必
兼行。其大乘者,亦必以戒为基,次读诵坐禅,虽随根
各分主助,而要兼修,决无一往禅思不通了义,一往
持说不事观心者。不通了义,味禅之犯必成,不事观
心,说食之讥何济。迨夫末法三学,分张尸罗,仅成人
普说¶ 第 329c 页
天之福,而持犯未达,犹未保其人天,禅思每堕无闻
之诮,而戒慧两荒,多见沦于恶取,持说每为名利之
媒,而戒定俱废,罕不落于空谈。噫,安得豪杰士,一振
其颓者乎。身为床座,所深愿焉。

末法衰败,良以邪
正不分。丁斯时者,未暇较深浅,急须甄邪正。如以深
浅,则如来三昧,迦叶不知,迦叶三昧,阿难不知,乃至
六群比丘,犹胜马鸣龙树。正法尚尔,末法可求全责
备乎。如以邪正,则频伽在㲉,已胜馀鸟。砒毒少许,便
能伤命,安得不辨于几微乎。故其人正,浅亦可依,其
人邪,深愈当斥。正人虽浅,必害少而利多,邪人虽深,
必害多而利少。欲辨邪正之致,未有出于教理二种
定量者也。

宗者无言之教,教者有言之宗,至言也。
三藏十二部,默契之皆宗也,既无言矣,安得谓之教。
千七百公案,举扬之皆教也,既有言矣,安得谓之宗。
故不以说證分宗教,第以门庭施设者,噇糟汉也。

数见教病则思禅,数见禅病则思教。然有当互救
者,亦有可各自救者,良以病在当人,非法门咎也。何
谓各自救,实义虎,决不以画饼充饥,真禅人,决不堕
恶取空见。三藏十二部,无一法不劝修行,今之不修
行者,皆叛教人,非学教人也。西来大意,直指人心,见
性成佛,今之不务见性成佛,而妄逞邪解者,皆谤禅
人,非参禅人也。既云见性,安得拨教律于性外,既成
觉者,安得置教律于不觉。即或未能,且以一句话头
作见性成佛方便,权置万行门头。必须信得及,守得
定,是非莫管,身世俱忘,愤同杀父,急似烧眉,寒暑饥
渴,尚无暇知,律检教门,又何暇谤。直以一门深入,未
及兼修,亦以一镜既悬,能含多影。故举起话头,万缘
俱舍,即檀,十恶俱息,即戒,境风不动,即忍。绵密不断,
即进,更无异缘,即禅。真疑历历,穷义路之渊源,诣离
绝之境界,寻伺无栖,能所双绝,即慧。若不能舍缘息
普说¶ 第 330a 页
恶,不动绵密,更无异缘,真疑历历者,当知不名真提
话头也。既不真提,独以之为优免牌,且为邪见本,岂
法门咎哉。故知教禅,法无优劣,特因地不真,利名夺
志,不免作狮子身虫耳。果求其本,则禅亦无病,何求
救于教,教亦无病,何求救于禅。又学人因地虽或不
真,若遇正师,自能中养不中,才养不才。唯师匠自眼
未明,自事未了,盲引深坑,虽正因之士,犹被其荼毒,
况适相叩者哉。吾故曰,法门之坏,撑法门者坏之也。

唯真宗匠,可呵教家空言,唯真义虎,可斥宗乘儱
侗,否则自救不暇,何坚固斗诤为哉。

今人患不在
提话头,患不知所以提耳,患不在废万缘,患废不尽
耳,亦不患教人提话头,患不知所以教耳。且万缘既
废,身心世界何以依然不废。废恶不废善,犹在人天,
废善不废恶,报必三恶,舍人天而趣三恶,谓之有智
可乎。又身心世界,既不能全体放下,则真实话头,必
不能直下承当。以悠悠泛泛心,而提儱侗话头,自诳
也,于悠悠泛泛人,而儱侗教提一话头,诳人也。以诳
人之师,诳自诳之弟子,法门抑何罪乎。故云栖曰,人
以为佛法复兴,吾以为宗风大坏也。

唯三种人可
参话头。一者,夙具灵根,著手便判,身心世界,全体放
下,金刚宝剑,当下提起,直待大事了毕,然后或见知
识,或观契经,印證自心,接引后学。二者,虽道路未甚
明白,能依真实具眼宗匠,死心参究,到歧涂处,自能
为我指点,到根节处,自能为我解辟,到转关处,自能
为我拶入。三者,既未深明道路,又无真师,必洞彻教
理,方死心参究,虽不能通三藏众典,楞严一部,不可
不精熟也,譬如独自远行,若不预问路程,断断必有
错误。除此三种,其馀悠悠泛泛之徒,欲参禅悟道,敢
保十个,错有五双。

憨大师,以话头喻敲门瓦子,至
言也。识得本无实法,方能用法,而不被法缚。或有病
普说¶ 第 330b 页
其说破,令不生切心,则金刚筏喻,圆觉标指,亦有过
邪。且惟说破,知瓦非宝,亟在敲门,若不说破,必忘敲
门,终日玩瓦。救病神丹,而人顾病之,得无愚且狂乎。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然则参禅念佛止观,皆
方便也。既谓之门,安得同,若知全性起修,全修在性,
则三皆一致,安得异。故真修止贵就路还家,说同说
异,增益戏论。

憨大师方便语,曲为末世开助道门,
契理契机,善之又善者也。或非之曰,正道不得力,更
修助道,教门则可,宗乘断不可。噫,若论向上一著,话
头亦用不著。既许话头,已属方便,安得独废助道。必
不许持咒为助,先不许提持话头,以话头为宗而许,
是谤宗,以持咒等为教而不许,是轻教。轻教谤宗,何
止得罪憨师,三世佛冤耳。

今之知识,每于利者令
参禅,钝者教念佛,是参禅唯被上机,念佛唯为中下
也。夫禅不曲被中下则谤禅,念佛不被上机则谤教。
禅教俱谤,扇以成风,遂令禅作虚名,念无实行,可悲
也。讵知参禅念佛及修教观,各有夙根。一一根性,各
分三品。禅门第一品人,触著便了,更无馀事,夙具灵
根,如时雨化。第二品人,直下不疑,深藏密养,直待瓜
熟蒂落,大用现前,龙天推出,任运利生。第三品人,具
大疑愤,如杀父怨,判尽平生,究明此事。念佛第一品
人,顿悟自心是佛,念念圆明,第二品人,深信自心作
佛,念念入理,第三品人,深信佛力无量,念念灭恶。此
复四种,谓念佛自性,念佛相好功德,念佛名号,念佛
形像。此四各通三品也。教观第一品人,创闻圆理,顿
发初心,成正觉于刹那,示八相于百界。第二品人,信
一境三谛,净生身六根,伏住地无明,摧见思尘垢。第
三品人,发圆觉于闻经,修五品之观行,习三观以成
熏,伏五住而趣觉。由此言之,法无优劣,应病则是药
皆灵,机有浅深,执方则因药成病。

身病知忧,家不
普说¶ 第 330c 页
给知忧,年不熟知忧,方隅不靖知忧。独大事未了则
不忧,佛法将澌则不忧,众生业重则不忧。或虽忧而
不知所以忧,或复倍增其可忧。噫,忧宁有已时也。

宗乘所以超胜者,具诸功德而无所住故也。若以不
具为不住,何异家无斛米两金,而曰超胜千金之子。

古者相宗易,性宗难,故玄奘舍性习相,演教易,證
宗难,故神光立雪断臂。今也不然,以宗自鸣者,教茫
然也,以教自负者,相宗紊然也。呜呼,难其所易,而易
其所甚难,不能举一羽而能举百钧,不能见舆薪而
能察秋毫。五尺童子,不为所欺矣。

予游历诸山,备
览人情物态,颠倒最多,卒难悉举。且如饮食衣服,尘
劳也,惟恐不勤,持诵礼拜,胜业也,惟恐不惰,三聚净
戒,出世正因也,深厌烦琐,百年活计,生死根本也,常
虞缺略。为佛法慢幢高起,求货利体面顿忘,乃至同
一语也,谓出某经论,则弃如怨敌,谓出某语录,则爱
如珍宝。世缘中事,与道无妨,律检教门,有违向上。嘻,
吾不知其所趣矣。

何谓教,何谓宗。语言施设之谓
教,忘情默契之谓宗。故宗也者,虽云教外别传,实即
教内真传也。如以指指月,认指为月,不可也,谓所指
非月,亦不可也。且诸佛言教,皆指,诸祖语录宁独非
指。不认佛指作月,何独认祖指也。又祖所指是月,佛
所指宁非月。信祖之所指,何独不信佛所指也。甚矣,
人之颠倒也。

发大心犹易,具正见更难,具正见犹
易,勤修习更难,勤修习犹易,除心病更难。然心病不
除,安事修习,修习不勤,安取正见,正见不具,岂真大
心。则直谓之发大心难。

利关不破,得失惊之,名关
不破,毁誉动之。既为得失毁誉所转,犹以禅道佛法
鸣乎。

不见己短,愚也,见而护,愚之愚也。不见人长,
恶也,见而掩,恶之恶也。

或问予,汝何愿,愿生西方。
更何愿,愿入地狱。曰,是何心哉。曰,西方则上事诸佛,
普说¶ 第 331a 页
地狱则下度众生。佛从弥陀始,愿王胜故,生从地狱
始,悲心切故。

有禅者问予,作何功夫。曰,念佛。曰,念
佛何为。曰,求生西方。禅者嗤曰,何不荐取自性弥陀,
唯心净土,用是妄念妄求为。予曰,汝谓阿弥陀佛在
性外,极乐国土在心外邪,心性亦太局隘矣。即汝所
谓不念不求者,非恶取空邪。

善知识者,犹良医乎。
良医能兼疗诸病,亦有专治一病者。兼疗则应病与
药,专治非其病不医,故皆能寿夭而生死也。若伎俩
唯一,欲众疾普收,其伤害多矣,况一伎未精哉。


云,真人前说不得假。今也假人前说不得真。悲夫。

语云,三日卖不得一担真,一日卖得三担假。吾曰,宁
使千日卖不得一担真,不愿一日卖得千担假。


谓参禅则悟道,不必求生西方,念佛则生西,未必即
能悟道,不知悟后,尚不可不生西方,况未必悟邪。又
禅者欲生西方,不必改为念佛,但具信愿,则参禅即
净土行也。又念佛至一心不乱,能所两忘,即得无生
法忍,岂非悟道。故参禅念佛,俱能悟道,俱能生西也。
但有疑则参,无疑则念,在人下手时自酌耳。

古人
自牧愈卑,品愈高,今人自视愈高,品愈卑。古人自处
愈小,道愈大,今人自视愈大,道愈小。古人自考愈歉,
德愈完,今人自恃愈完,德愈歉。是谓不揣其本,而齐
其末。

小人以己之过为人之过,每怨天而尤人。君
子以人之过为己之过,每反躬而责己。夫不谓人过
谓己过,有四观焉。眼见恶色,耳闻恶声等,皆自业所
感,非关他事故。恶境纷纷,皆唯识所现,虚幻不实故。
众生烦恼无量,应度应断,己分事故。众生修恶,即是
性恶,众生性恶,即己性恶故。

法性本常住,云何分
正像。正像之分,全在人耳。呜呼,时丁末季,去圣时遥。
为利者十之九,为名者十之一,为己生死发二乘心
者百千中一,为大地众生发无上心者,万万中一。此
普说¶ 第 331b 页
止就禅和料简耳,应院及俗人,又不必言矣。佛法将
安恃邪。

生西方以三种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
心,此三直至成佛。流俗人亦三种心,轻心,忽心,将就
心,此三常游五趣。呜呼,前三百千中或一有,后三百
千中或一无,奚怪口言求生者多,真实往生者少也。

末法中病,有三不可救,喜守不喜攻,喜略不喜广,
喜同不喜异。交友有三大恶,喜顺不喜逆,喜口是而
心非,喜不如不喜胜。学问有三大错,好多不好精,逐
末不求本,求解不求證。

古人疏经论,必为发幽微,
示指归,出纲要,明修法。故随依一典,可了生死,上弘
下化。后世畏其繁而废弃焉,虽似善变通,实大伤教
眼,如五霸尊周,周益受削。呜呼,攀枝忘干,罪元不在
先贤,因噎废饭,训岂可遗后裔。扶教者曷深思之。

予见学士堂与务下互轻也,学士曰,彼不知教,不知
理,贸贸然勤作而已,非我等,丛林无光辉,缙绅莫酬
对矣。务下曰,我竭力而作,彼袖手而食,戒德不守,学
业不成,安用是浪荡子为哉。予伤之,私念曰,彼学士,
胡不念务下之劳,实我外护,我无实行,坐享难消,即
一切作普贤想。彼务下,胡不念我等障重,无闻熏种,
彼等聪利,皆由夙因,即一切作导师想,丛林不几盛
乎。复见禅堂与藏堂相轻也,禅轻藏曰,彼钻故纸,图
嚫施耳,使进而坐香,安可得,亦安可能哉。藏轻禅曰,
彼坐食而身不劳,守痴而心不用,叩以了义,茫无所
知,警其昏沉,瞋心震发,悟道无人,著魔接踵,何如看
经种般若因,作务得人天福邪。予倍伤之,复代念曰,
我堂大事未了,滴水难消,彼应和有外护功,阅藏为
思修本。设我念念亲切,法行亦无超于信行,傥悠悠
自纵,禅诵反高出于坐禅。而藏堂人,胡不念明理不
修行,说食终不饱,发心欲坐禅,胜十方论师,况谢绝
万缘,并除昏散,专心向上,穷究本参。我等散心,岂能
普说¶ 第 331c 页
彷佛,则法门不亦光乎。唯贡高各蕴于怀,忌剋每形
于吻,致令是非蜂起,体段两伤,皆狮子身虫矣。


智利宜慧行,力强宜定行。亦各有二种,慧行二者,一
单从慧入,明极则诚,不烦修定而自得定,此夙因深
厚,习气微薄故也。二能发闻解,不能即證,必依解起
行,行起解绝,若不猛做一番,不能亲證亲到,故须定
力济之也。定行二者,一单刀直入,便能彻法源底,此
亦夙因深厚正见力强故也。二但能死守,不能权变,
每堕空见,或耽味禅,求脱反缚,求升反坠,必慧行济
之,方免堕坑落堑也。复有智力并备定慧双圆者,如
佛在世时,闻法得道,及六祖等是也。若夫借宗教资
牙后慧,托话头为优免牌,慧行定行,两无所当,皆狮
子身中虫矣。

云栖大师发挥念佛法门曰,有事一
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说者谓持名号是事一心,参谁
字是理一心,亦何讹也。夫事一心者,历历分明,不昏
不散是也,理一心者,默契无生,洞明自性是也。是参
时话头纯熟,犹属事门,念时心佛两忘,即归理域,安
得事独指念,理独指参也。又参谁字,谓之究理则可,
谓理一心不可。然非其人,即究理亦未可轻易。何以
故,事有挟理之功,理无只立之能,幸审思之。

甚矣
二见之为害也,烦恼菩提,生死涅槃,同依于一心,而
判然为二。宗乘教乘,同传于一佛,而判然为二,法性
法相,同秉于一音,而判然为二,慧解行门,同诠于一
教,而判然为二。二见纷然,正见灭矣。

坐禅名一,实
则有六,谓圆顿禅,次第禅,利慧禅,钝修禅,世俗禅,假
名禅也。圆顿禅者,创闻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不可思
议,微妙理性,而发其心。此复四,一者,乍闻即悟,顿證
自心,不落阶级,具足智德,二者,以未顿證,便大疑愤,
畟塞虚空,当下依正两忘,凡圣坐断,昏散无栖泊处,
智理无凑合处,俨如有气死人,直待冷灰豆爆。三者,
普说¶ 第 332a 页
未能直下成片,实信得及,疑得定,虽被无始业力所
缠,种种昏散障缘,不退初心,或一向单提,或道品助
成,毕生不起名利心,不起馀乘心,约机即钝,约根亦
名圆顿种子。四者,先于教典留心,讨明理性,随起观
行,名为乾慧,次得相似理水,名入信心,次乃发心,名
入正位,即与顿悟同一智德。须知顿悟,本多生熏习,
故初心不可不于至教厚植种子也。次第禅者,先以
空慧修一切智,观一切法无不皆空,次以假慧修道
种智,观一切法从空建立,后以中慧修一切种智,观
一切法非空非假,即第一义心。利慧禅者,达一切法
如幻如梦,当体全空,非空故空。钝修禅复四,一者,为
得神足行菩萨道,修根本四禅,依之发通,二者,深观
十二因缘,坐断无明,三者深观四谛,刹那断惑證真,
四者,虽深知苦谛,必九次第定,渐次断惑證真。世俗
禅复二,一者,凡夫以欣厌心,修上八定,二者外道计
彼涅槃,修习彼定。假名禅复三,一者,虽闻圆顿名言,
慕名不会义,强提一话头,尚未解尽话头义路,况义
路穷处,是人以一句话,作优免牌,尽废他善,死在系
驴橛上,虽稍却昏散,且未得世俗禅定,安望圆顿。虽
无大害,却失闻熏无量功德。二者,于诸祖机缘,深求
道理,废寝忘餐,或得一义路入处,辄认为有所醒发,
便作得本不愁末想,是人虽不拨万行,常躲身无事
甲里,且以解行分作两橛,是名谤真般若。三者,但好
虚名,以机缘资牙慧,胡说乱说,自害害人,或挂虚名,
言参话头,偷安藏拙,昏散不除,憎爱恒炽,空消檀施,
败坏法门。已上六种中,共成十有五等,若再料简,差
降更多。嗟哉末季,徒取其名,莫稽其实,柰何宗教不
埽地也。

古谓虚舟飘瓦,则不生瞋,今亦生瞋矣,鹊
噪鸦鸣则不分别,今亦分别矣,逆顺境缘,安望其脱
然邪。

法门有七坏相,六兴相。何谓七坏相,一惧命
普说¶ 第 332b 页
天,知命孤,以家贫故,令出家,二避难无聊,激气求安
乐故,自出家,三求清高故自出家,四以好名故受戒,
五好名故听经,六藏拙故参禅,七好名故参禅。七种
虽高低不等,优劣判然,同为因地不真,坏法门一也。
何谓六兴相,一为生死故出家,二为大菩提故出家,
三为修行基本故受戒,四为修行门路故听经,五为
了生死故参禅,六为得种智故参禅。六种虽大小不
等,偏圆有殊,同为因地真正,能兴正法一也。噫,凡吾
同类,尚自考之。傥因地真,幸善自保持,俾终正而不
入于邪。或因地未真,则痛自改悔,速反真而无溺于
伪,庶几自救,亦救法门耳。

正人观邪法,邪法亦成
正,邪人观正法,正法亦成邪。深人观浅法,浅法亦成
深,浅人观深法,深法亦成浅。圆人观偏法,偏法亦成
圆,偏人观圆法,圆法亦成偏。道人观俗法,俗法亦成
道,俗人观道法,道法亦成俗。呜呼,今之正成邪,深成
浅,圆成偏,道成俗,往往矣。试各自简点,苟知其病,必
知其药,深望之。

有名同而实异者,如佛言道,谓三
种菩提。老言道,谓虚无自然,儒言道,谓五常五伦,未
可同语也。有名异实同者,如台宗谓之一心三观,贤
首谓之一真法界,相宗谓之胜义唯识,禅宗谓之向
上一著,未始少异也。譬一帝都曰北京,曰燕都,曰顺
天府,有盛谭北京,鄙燕都为陋劣,或谭燕都,鄙顺天
为陋劣,吾知其必被嗤也。彼性相分河,南北竖党,何
以异此。

松江李居士,寓天封寺,猛欲出家。予问汝
欲出家,曾看经否,未也。看语录否,稍看。何以看语录
不看经,曰,经则烦细,语录爽快可观。予曰,爽快可观,
无如水浒传,三国志矣。

** 偶书二则

诸佛修称性之善,故能化身千百亿,自在度众生。众
生造称性之恶,故能一一身遍满八万四千大地狱,
普说¶ 第 332c 页
一日一夜具受八万生死之苦。然则佛境界不可思
议,众生境界亦不可思议,秖由现前一念,本自不可
思议耳,有智者宜安从邪。

四凶居尧舜之世,而不
能自安其生,孔孟丁春秋战国之乱,而不足以改其
乐,故知得失全由自心,外境何与焉。今人不治心而
问境,无乃惑乎。

** 阅阳明全集毕偶书二则

君子小人,良知之体,未始不同也。一蔽于私而不能
致,遂嫉功忌能,诬忠陷良,无所不至。吁,可哀矣。唯君
子昭旷如太虚空,绝不与较是非,辩得失,故小人卒
无所骋其毒,而陷溺未深者,犹可化为君子。一与之
抗,则其去小人不能以寸,而玉与石角,玉必先敝矣。
通此佛氏二无我观,妙旨泠然。孰谓世閒大儒,非出
世白茅哉。或病阳明有时辟佛,疑其未忘门庭,盖未
论其世,未设身处其地耳。呜呼,继阳明起诸大儒,无
不醉心佛乘,夫非鍊酥为酒之功也哉。

学无论儒
释,其贵真贱伪一也。学果真,虽一时受谗被抑,精光
终不可掩,学苟伪,虽一时欺世盗名,丑态终亦必露。
故曰斯民也,三代所以直道而行。夫直道即良知本
体而已,致此本体,可建天地,质鬼神,俟百世,况斯世
之民哉。顾斯世之民信之,而权奸独诬陷之,俗儒独
排斥之。彼权奸俗儒独无良知邪,特有以蔽之弗能
致之耳。呜呼,均此本体,但弗致则与瑾彬同恶,能致
则与阳明同善,读圣贤书者,宜何如慎其独也。今世
佛门,陷足于伪者亦多矣。吾为此惧,欲闲之而未能。
阅此书,不觉感愤流泪云。

** 偶书二则

唯识以遍破我法二执为宗趣,故借立法为遣情之
门。般若以会一切法无非妙理为宗趣,故借破执为
立理之门。然则唯识宜名破相,般若宜名立法,而相
普说¶ 第 333a 页
传反称唯识为相宗,般若为空宗者,谬也。

鸟窠禅
师为侍者吹布毛,止是初入信门方便,世多认为极
则事,其为白香山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二语,正是
彻骨彻髓,原始要终法门,世多认为浅近事。无怪乎
解行分张,不达实相正印。

** 山客问荅病起偶书

灵峰有五美四恶。何谓五美,一者泉甘且多,二者黜
陟不闻,三者暑不酷,四者寒烧柴火,五者蚊少。何谓
四恶,一者病时医药难,二者贫时借贷难,三者大风
能飘瓦,四者地瘠多砂,所生谷菜味皆劣。客曰,敢问
四恶亦可屏乎。山曰,可。客曰,请闻厥方。山曰,节口腹,
慎寒暑,则少病,斯屏医药矣。少欲知足,则不贫,斯屏
借贷矣。紧覆茅,泥治壁,糊窗闭户,斯屏风矣。依佛教
戒,于美恶食勿妄分别,趣疗形枯,斯屏劣味矣。客拜
曰,善哉受教,请毕世依君住。

* 解

** 致知格物解(约佛法为唐宜之说)

知者,明德之本体,乃中道第一义谛妙心,非空非假
而实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者也。致者,一心三观,了达
此一谛而三谛也。物者,迷此知体,而幻现之身心家
国天下,如水所结之冰也。格者,推究此身心家国天
下,皆如幻影,并非实我实法,如以煖气销坚冰也。欲
得水,莫若泮水,欲致知,莫若格物,冰泮水现,物格知
致矣。物者,所观之境也,格者能观之智也,知者所显
之谛也。一心三观名格物,一境三谛不令隐晦名致
知,不可以致知为空观,格物为假观也(唐谬分故破之)。了知
五位百法皆无实我实法为物格,转第六识为妙观
察智为知致,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为意诚,转第八
识为大圆镜智为心正,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为身
修。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乃至一世界清净故,一切
普说¶ 第 333b 页
世界清净。为家齐国治天下平,只一物格工夫到底,
致知之学,始无亏欠,是谓究竟不离于初步也。

** 藏性解难五则

随缘那名不变,不变那得随缘(一难)。非不变之体,安有
随缘之用,非随缘之用,安显不变之体(一解)

不变体
常,随缘用无常,还是一分无常,一分常(二难)。体不变故,
妙用不变,体常用亦常,用随缘故,举体随缘,用无常
体亦无常。常与无常,二鸟双游(二解)

正随缘时,不变
安在,悟不变后,岂更随缘(三难)。正随缘,随缘即不变,别
无不变所在,如二月外无真月,二月即是真月。悟不
变,不变随悟缘,了了常无迷惑,如净眼见真月,更不
见二月(三解)

月是能随邪,见是所随邪(四难)。就月为喻,
真月不变,一二皆随缘。真月随人见一见二,不变常
自随缘。见一见二,实无他月,随缘常自不变,就见为
论,见性不变,见一见二皆随缘,见一是真见,见二是
妄见。只一见体,而有真妄,不变常随缘,真见妄见总
是见,随缘常不变(四解)

月是能随,即是所见,见是能
见,即是所随,名不二邪(五难)。此非不二,须知月不在天,
见不在目。月在天,见在目,二物相远,如何成见。又复
月不来目,见不往天,月来目,天则无月,见往天,目则
无见。然非月何见,非见何月。月若是见,复何名月,月
若非见,云何见月。见若是月,复何名见,见若非月,月
云何见。从此体会,方知能所不二。不二之性,即是不
变。迷者谓二,悟知不二。总号随缘,一性随迷悟两缘,
迷悟总不改一性也(五解)




灵峰藕益大师宗论卷第四之三(终)
普说¶ 第 333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