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荅问一¶
荅问一¶ 第 299b 页
灵峰藕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
古歙门人成时编辑

* 荅问一

** 荅卓左车弥陀疏钞三十二问(原问附)

(问,华严虽二乘盲聋,亦兼摄声闻,以含无量乘故。此经虽二乘种不生,乃道品大小互通,正与华严
四圣谛品不异,故有生彼经劫方證小果者。大智度论云,弥陀亦以三乘度生,自应二藏五教总摄,
何云不摄小乘。且既通杂华,复不能通杂华所摄无量乘邪。)

荅,疏主判经,以顿通圆,不以圆摄顿。又约道品即小
成大,小果暂有终无之义,谓不互摄,岂一句弥陀,不
横罗诸教,圆契五宗,不全体华严,全摄诸乘也。

(问,馀门竖出,念佛横出。馀门正指教中观行,故禅称别传,净云径路,皆以超越观行故。今云观即是
念,念即是观,直以台观当之,不反钝置念佛邪。)

荅,此之横竖,约自力他力断惑带业而论,不约境谛
观智。故念佛圆收圆超一切法门,亦不可以参禅为
例。若论谛智,四教观行,有析空体空次第一心之不
同。谓前三竖出三界则可,谓非横非竖之一心三观,
亦为竖出可乎。况观经以如来胜异方便,摄众生性
具观门,同宗一心,同归净土,观念相即,何名钝置。但
辩持名,不惟散善,非妙观便不捷径也。别传之旨,尤
不容剩言滞句。末法之中,有名无义,果令四教不收,
便成离经魔说,乌在其为超越也。

(问,天台三观,得摄法界观否。)

荅,华严法界,生佛同源。以收机不尽,不免现权隐实。
则阿含乃至涅槃,皆华严阃外,所以驱率土尽令臣
服也。法华实相,本迹同印,以说时未至,不免为实施
权。则般若乃至华严,皆法华前茅,所以会甸荒同令
执玉也。一名从本垂末,一名摄末归本,非一心三观,
何得事事无碍。非事事无碍,何名一心三观。

(问,合论判极乐净土是权,净名唯心净土是实。然菩萨成佛,众生来生,明言摄受往生之事,与弥陀
无二。疏言此指事一心者,岂事一心,便不名唯心邪。)
荅问一¶ 第 299c 页

荅,合论以不断惑生同居,乃如来权巧之力,非谓法
藏四十八愿,庄严净土,亦非实也。净名心净土净,正
同法藏往因。至于菩萨成佛,众生来生,何妨从实垂
权。若念佛人,因事入理,又何妨即权即实。权实事理,
总属一心,虽分不分。古人判释,皆当作如是观。

(问,观虽十六,言佛便周。何故钞只通普观,为助因邪。)

荅,念佛观佛,归趣同,入门异。初心行人,杂则不成三
昧,故唯称万德洪名,便为多善根。然正助兼修,本无
定法,如行舟然,扬帆扯缆,撑篙摇橹,各随其便可也。

(问,大本言生彼国者,皆当一生遂补佛处。然中下胎生,岂等觉菩萨邪。)

荅,非等觉,而可称一生补处。以不更历生死,必圆无
上菩提故。小本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亦指此生
必补佛处而言,不以常涂三不退论。下又云,其中多
有一生补处,则别指现證等觉者,亦以此生必补。故
得云,其中多有也。所以极乐凡圣同居土,与常涂教
意迥别。常涂不过暂时同居,此与一切等觉,同净寂
光,故云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诸上二字,不
概指无量声闻菩萨,单指多有一生补处而言。又常
涂约感应,及圣者过去有漏业,得与权实圣人同居。
此则同一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故又云,不
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少字拣至别教地
前,并竖拣至圆教住前。以住前皆仗自力登住,入同
生性,方蒙诸佛护念故。吾每谓净土大教,圆收一切
教,超出一切教,正谓此也。

(问,单念佛人,不修馀行,得波罗密,即是多善多福。今念佛所證,止素法身邪,巳具万行庄严邪。)

荅,三身一体,普贤行门,不外毗卢性海。是以初心虽
不修馀行,令三昧易成。而三昧既成,三因圆显,岂有
已證法身,庄严终缺。亦何须未證法身,预恐不具足
邪。然或一门深入,或馀行助成,未许执一。一行三昧,
一即是多。万善同归,多即是一。
荅问一¶ 第 300a 页

(问,念佛的是谁,与别则公案无二。钞云,体究念佛,与举话头下疑情意极相似。然四种念佛,未列体
究一法。经文本无此意,不应入净业门。今两路双徵,若参此不悟,亦不失往生。此为参门留一退步,
正堕偷心。若此疑不破,便不得生。此为念门启一疑情,却成异说。智彻慈炤天奇毒峰诸师,皆主此
说,何所本邪。云栖若祖诸师,何不直拈谁字。若只相似而已,愿闻不全是处。)

荅,因念佛人不见佛性,偷心不死,故以此语昭告之,
令直下相应,即于一念中圆见三身。圆净四土,阶理
一心,此一门深入一心不乱之前茅也。后人闻此诚
言,无论悟与不悟,便可死心念佛,更何用参此段公
案。直须如此了得。当知昔人下此语时,绝无禅净之
分。后祖收之,但入本宗,非入净业。何以故,公案现在
故。今疏主收入净业,仍为禅宗。何以故,救有禅无净
土之病故。然则若信得及,以悟为则,以净土为归,真
实不欺,不留退步,即此似处,即已全是。若信不及,死
我偷心,而偷心转甚,正好实念。而念反狐疑,只此似
处,即全不是。故曰,学道须是铁汉,著手心头便判。有
疑则参,虽罢参而不能。无疑则念,欲起疑而何自。如
是则直念苦参,亦无非往生正行也。

(问,如子忆母,必想仪容。今但念声相续,不取相貌,易驰散否。或依出入诸息,得非小乘法邪。)

荅,子之忆母,或善想仪容,或呼号血泪。观经云,彼人
苦逼,不遑念佛(此指观想)。善友教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
应称无量寿佛(此指称名)。夫三界无非剧苦,何止临命终
时。以畏苦心呼号求救,驰散何从。否则摄心调息诸
法,亦自不恶。圆人受法,无法不圆,岂有定属小乘者。
试问记珠定香鸣鱼击磬等,大乘邪,小乘邪。

(问,大本有一念定生彼国,疏中不及。岂以此经七日入定乃生,故拣去刹那生灭之一念邪。若释一
以义不以数,大本不应击十念后。若止如经文,作一念喜爱,何不动如来佛刹,不以爱恋得生。)

荅,按宝王论,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钝根之人,临
终十念脱苦。一念者,一心不乱之一念也。当知十念,
七日十日七七日九十日等,究竟亦唯一念。此一念,
断非刹那生灭之散心,亦不必四禅四空之禅定,故
荅问一¶ 第 300b 页
云一念喜爱。阿閦经喜恋心,本指欲染。

(问,七日后,若永不复乱,不应只名七日。若更乱者,已经退转,何能感佛。)

荅,前此若无真实意乐,则七日决不能一心不乱。后
此若无真实受用,又安见七日功成邪。

(问,钞谓,理一心为观力成就,则体究全属观门。然前言妙观难成,故显持名殊胜。今又通观法,不仍
观胜持邪。若参谁字是体究,又全属宗门。正参话时,不应有如智不二,寂照难思等理路可傍。)

荅,事理二涂,混不得,分不开。疏主一往以称名为事
持,体究为理持,仍云机亦互通,不必疑阻。谓不假方
便,自得心开,事持能成就理一心也。又谓体究之极,
于自本心,忽然契合,名理一心。则未契时,体究无閒,
止名究理,正是事功。然体究一门,与近时禅宗相合,
实与台宗妙观不同。台观必圆解了了,全性起修,随
举一观,无非不思议境。体究以未明心性,鞫其根源,
契合之后,达如智不二,寂照一心,方与台宗圆解吻
合。非正参话时,有理路可傍也。初学妙理既未精通,
不可彷佛相傍,心粗境细,妙观难成,以此。

(问,疏钞大意,全重理持,则所明持法,最为要害。今既持名,复云理观,既是理观,复拈话头,禅净止观,
三法混淆。行人念不归一,将何为宗。与一门深入专修无閒之旨,何复不侔。)

荅,疏主欲即事入理,非以理夺事。当知持名是正行,
理观是所通,话头是持名转局也。序云,著事而念能
相继,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明,反受落空之
祸,亦未专重理持。所以处处明理者,恐狂罔谤为凡
愚之行耳。后裔无知,反执理轻事,以遭落空之记。哀
哉。

(问,疏言,一心,即达磨直指之禅。又云,六祖斥无,乃门庭施设不同。假使才弘直指,复赞西方,则直指
之意,终无由明。既言即是直指,复言为门不同,是少林曹溪亦不同邪。)

荅,心地法门,包含无际,总不外一心。门庭施设不同,
一心旨归不异。今一心即直指之禅,言其指归也。六
祖斥无,是老婆骂婢子,只图齿切耳。非谓但是宗门,
便须拨净土也。永明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中
荅问一¶ 第 300c 页
峰云,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岂赞西方,直
指便不明邪。若言六祖定作是语,莫谤六祖好。

(问,疏指至心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属理一心。又释佛名经,一闻佛名,灭无量劫生死之
罪。云一闻,不待忆念,无量,不但八十亿劫,则何独理一心也。又此经闻经闻名,皆得不退,事邪理邪。)

荅,观经十念,除罪往生。由怖苦心切,善友缘强,一念
猛利。过百年悠悠,非必有究理之行,然胜于寻常事
持。疏主或借显事功极者,即不违理乎。若佛名经所
言,以彼佛具无量威德愿力,故闻者获如是益。闻不
信,亦获无量罪。要非少善根福德众生,所能得闻也。
不退亦不一等,随闻證者。有位行念三不退,仅历耳
根者,如食少金刚,究竟不消,为远因终不退也。

(问,枣柏言,华严一乘大道,非往生菩萨境界。何故华严长子,十愿导归极乐邪。生公说,阐提有佛性,
则后出涅槃为證。今后出行愿,全与枣柏不符,宗旨竟将安归。)

荅,净土竖该横遍,寂光惟佛土,实报乃法身大士所
居,方便摄三乘权位,同居则凡夫皆与。合论指大心
凡夫,回心罗汉,出五浊,生同居方便二净土,未悟毗
卢性海,入因陀罗网法界也。普贤十愿导归极乐,正
不思议解脱境界。彻果彻因,通凡通圣。圣全法界入
一尘,凡从一尘通法界。枣柏但言一乘大道,非往生
菩萨境界,不谓往生菩萨,非一乘大道法门也。若云
华藏大,极乐小,大小之见未忘,未梦华严法界在。

(问,既以事持属定,理持属慧,而云,事持未能破妄,利根径就理持,将事不显理,慧不由定邪。)

荅,三无漏学,后必具前。故理一心,或从体究,忽然契
合,或从念佛,自得心开,皆由定来。今重悟理,不止除
散。虽体究无閒时,便可名事一心,亦有定力,而仍属
慧门。实则定慧二门,各有利钝,疏主略未言耳。

(问,决志求验,正在平时,经胡止言临终佛现。)

荅,行人见佛,随净业浅深。经明往生,故言接引耳。今
只在执持名号处努力加鞭,无论见与未见,但得信
愿行成就,往生自可无疑,慎勿生侥倖退息心也。
荅问一¶ 第 301a 页

(问,心不颠倒,故能预知时至。乃云死时何苦欲先知,何邪。)

荅,不贵预知,正欲令其心不颠倒。颇有因欲先知而
愈重其颠倒者。

(问,大本十念,不言临终。此与观经,为同为别。)

荅,大本云,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观志心信乐,何等深
切。不必在临终时,实与临终同一猛利。后世祖师,因
立晨朝十念行门,毕生不缺,亦决往生。

(问,文殊亦发愿往生,何反拣去势至。钞言,耳根不摄念佛,念佛能摄耳根。又何邪。)

荅,法无优劣,机有抑扬,无烦戏论。观音六根中,从耳
根入。势至七大中,从根大入。论入门,耳根此方独利。
论收机,净念三根普通。又圆人法法贯彻,耳根净念,
互摄互融。初机耳唯一根,念乃都摄,亦可抑扬。

(问,用攀缘心为自性,如煮沙成馔。今念佛心,是攀缘邪,非攀缘邪。若是,则一切觉观思惟,皆生死根
本。若非,又何言念性生灭,因果殊感邪。若生灭即不生灭,何云煮沙。此与波水之喻,当自不伦。波即
是水,沙非是馔。然法华若人散乱心,南能不断百思想者,又非即用此生灭心邪。)

荅。错不在用攀缘心,在以之为自性,所谓认驴鞍桥
作阿爷下颔,便成沙馔之喻。若识得攀缘心,本无自
性,则能用攀缘。不被攀缘用,所谓家贼难防时,识得
不为怨,便合波水之喻。况势至一门,本属根大。意根
为主,五根从之,故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意根即第
七识,七识无始来,念念执我。今以妙观察智力,令直
下念佛,甜瓜换苦瓠,非寻常攀缘心比。寻常眼识缘
色,乃至意识缘法,皆顺生死法。念佛时,佛非色非非
色,乃至非法非非法。超世閒法,离语言道,但可净念
忆持,原非情量所行境界,岂念佛心是攀缘邪。且以
攀缘六尘增长生死者,转攀缘慈父,永脱苦轮,亦自
不恶,安得一概论邪。又娑婆根性,唯耳根易显圆常。
念性犹属生灭。非已悟如来藏性者,终不达念性本
圆通也。末世学人,鲜登圆解,耳根入道,亦甚难言。傥
不能向佛顶前四卷,痛思深义,穷源彻底,则初于闻
荅问一¶ 第 301b 页
中入流亡所工夫,毕竟如何理会。圆顿法门,非小根
劣智所能拟议。无米索炊,画空成绘,反不若因果殊
感者,自得心开耳。

(问,经末先言不退,后明往生,正以现生取办,超乎馀教。何反开少寿多障,不克往生,来世得生一路。)

荅,真念佛,决无不生净土。退菩提者,第恐障深慧浅
之流。见自他未效,不罪工力浅,肉眼眯,反疑佛法无
灵,现生退惰。故曲显胜益,策令现生取办也。

(问,显密并圆,何云持名胜准提。)

荅,极准提神力,肉身往诣十方净土,极念佛三昧,肉
眼等见十方如来,诚无胜劣。然约生佛因缘,法门所
被,通涂教意,理应独显今宗。

(问,参究念佛,谓向上一著,千圣不传,必从参究方得。既一代时教,皆属他宝,何禅门公案,便属家珍。
若云禅是教之纲领,何故世尊不说。若云经文亦可参究,又何劳千七百则邪。参话一节,迦文既未
拈示,西来亦无此门。若谓门庭既熟,便成窠臼,故换此法,今参话亦成熟路,更换一法何如。)

荅,向上一著,千圣不传,可云必从参究得邪。然亦一
种方便,本无实法缀人,故古称敲门瓦子,何尝以公
案作家珍。苟昧纲宗,死在句下,谓参话方能悟道,病
参话亦成门庭,皆益戏谈,何关宗教。当知举一明三,
目机铢两之士,随拈一法,透一切法,尽属家珍,谁为
他宝。若缘木求鱼,守株待兔,三藏十二部,是拭疮疣
纸,千七百公案,亦陈腐葛藤。法无得失,得失在人。但
当因言会心,何得迷心逐语。果契心源,知佛祖皆无
一法与人,将以何法换去何法邪。

(问,五逆可以往生,佛何不能灭定业邪。又造业人,若借此自宽,宁不入地狱如箭射邪。)

荅,千年暗室,一灯能破。忏力既殷,业便无定。若顽愚
迷津,得船不上,牵裳作筏,抱石为舟,既无回转之力,
是真定业难逃矣。

(问,涅槃法师,以未诵弥陀经,不得往生。法华云,闻此经,如说修行,命终生安乐世界。何不同邪。)

荅,净土一门,愿为前导,未诵弥陀,即平日愿乐不深。
若法华所云,是世尊直以妙经为莲邦左劵,劝愿明
荅问一¶ 第 301c 页
矣。法华即是弥陀,妙经劝愿,即是弥陀劝愿,即是涅
槃劝愿,亦即是一切诸经劝愿,无不同也。

(问,彼土为人天错居,为各分九品。佛浴池及菩萨声闻,为在天上,在人閒。既注彼境,应令依正条然。)

荅,净土纯乐,天人岂应迢绝。九品往生,未判人天,或
皆九华化生,或天不须托质,皆未可知。大本谓宫殿
楼阁,有在池者,在空者。观经谓树上宝网,妙华宫殿,
诸天童子,自然在中。然则净界庄严,岂可凡情测量,
俾其条然邪。

(问,净土既宣道品,何观经止言读诵大乘。不及小乘。又净业门,有不礼馀佛不诵馀经者,不并违观
经邪。)

荅,般若每列三十七品。随结云,乃至一切智智清净,
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道品岂非大乘法门邪。净
业古宿,有一门深入者,乃圆人礼一佛,即礼一切佛,
诵一经,即诵一切经。恒沙宝性,无量法藏,一齐委付,
一时领知。大乘方等经典,须如是读诵始得。

(问,一句弥陀,若不通种种法门,莫罄其致。乃云,修馀法门,便属二心。岂非受一非馀邪。)

荅,不知一切法即一法,广修诚属二心。若一法中透
一切法,专习即是总持。佛行魔行,岂在法也。

(问,奘师以兜率近,判内院易生,钞以论因不论地拣之。后言胜莲,虽超极乐,然乐邦近,何又论地邪。)

荅,皆论因也。胜莲境界,去博地凡夫甚远,不同弥陀,
近垂方便,十念便可成因。未有不能生极乐,而能生
胜莲者。但深信佛语,入净土玄阃,极乐未必不即胜
莲。如情生遍计,疑极乐为权施,则胜莲远矣。

(问,钞中莲台二义。今金刚台,紫金台,为是房台,是基台。)

荅,汎言二义。若托质金台,本在花内,基台非所论也。

** 荅印生四问(原问附)

(问,未得戒时,以何法摄心。十戒有犯,许忏悔否。忏悔后,即许进具否。作何忏法,方名得戒。)

荅,得戒须具殷重心,清净心,希求胜法。忏悔须具惭
愧心,决断心,翻前恶境。即此为摄心法,即此是得戒
因。十戒有犯,誓不更造,律许进具。应郑重,不宜欲速。
荅问一¶ 第 302a 页

(问,一代时教,初心许遍阅否。参禅许看教否。若悟后方看,此生恐难保任,若粗了即参,又恐知解缠
绕。)

荅,看教贵精不贵多。一部中精研妙义,彻骨彻髓,自
然旁通众典,势如破竹。欲彻骨髓,必须看时,即是观
心。既曰观心,功同参悟,原非寻言逐句,有何相碍。教
理资神,如膏助火,是在精了其义,不应粗了。未能精
了,而曰知解缠绕,何异战败之士,咎武艺太多邪。

(问,黄蘖巳前无话头,未审何法得悟。我今当从何入门下手邪。作何主宰,不被境夺邪。何时当见人,
何地方究竟邪。幸详示之。)

荅,直下知归,那有实法。参话本后世方便,死人偷心
耳。从上诸祖,但向本分中留心。只今学人,须向本分
中下手。一切时,一切处,只为此本分事,自不见有境,
岂为所夺。善知识者,时时当见,决择身心,直至圆满
菩提,方为究竟。是在当人发大勇猛,扩大虚怀,启迪
大智,长养大悲,舍一切爱见,修一切方便,乃不堕外
道二乘权教诸境界耳。

(问,参究念佛之说,当得话头否。既恐今生不悟,来生难保,故用此法,以摄往生。然又恐为参禅开一
退步,当作何融通邪。一生参禅,临终发愿何如。)

荅,众生颠倒,转说转疑。吾今彻底道破,亦令当来诸
有志者,毋泣歧路。既一门深入,何须叠床架屋,更涉
参究。但观莲宗诸祖,便知净不须禅。若为大事因缘,
有疑未破,欲罢不能,而行参究,正应殷勤回向西方。
但观永明等诸大祖师,便知禅决须净。本分中事了
然可辨,何须曲为融通也。信则便信,疑则别参。

** 代荅刘心城又上博山四问(原问博山书附)

(蒙示,即今若有取舍,同之一字,即是妄言。然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正谓取舍愈有
愈无,斯为圆妙。若无之始无,不落小乘邪。)

荅,极者,谓取至无可取处,舍至无可舍处,恰与不取
舍合,非仅以取舍作无取舍会也。正欲极之,不欲无
之。若未致其极,便欲无之。且堕恶取,便拟欲同,正属
荅问一¶ 第 302b 页
妄言。

(蒙示,以葛藤埽葛藤,与不绊葛藤者,优劣若何。夫台宗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正争此葛藤之有无。则
教理不废葛藤,葛藤无非圆顿。)

荅,文字性离,非离文字。未达斯旨,谩云不立。只此不
立,便是文字。悟时转法华,此不绊葛藤也。谁为所埽,
谁为能埽。智者九旬谈妙,字字从秘藏流出,字字能
含摄秘藏。岂似寻章逐句,入海算沙,全堕葛藤窠臼,
乃云葛藤埽葛藤邪。

(蒙示,多句不如一句,须得水源。若寻枝蔓,妄云句归何处,不太蚤计邪。窃闻台宗,专用六识,谓伐树
得根,灸病得穴。既得其本,即蔓是本,既得其源,即流是源。)

荅,定穴定根,所以待灸待伐,故曰须得水源。若培业
根而不伐,护膏肓而不灸,则错认源流,倒置本末,悖
台宗奥旨,入生死迅流矣。

(蒙示,一念识心保无失脚,未知用那个心保得。若用识心,隔阴不知宿命。然台宗专用六识,为圆顿
无上止观,悬合楞严。楞严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忆念非用六识邪。教中明用六识,六识
明知位次。若能依教修学,教理可作保人。)

荅,台宗观一念识心,即不思议境者。以圆解之人,既
达如来藏性,故即流是源也。若谓专用六识,是以攀
缘为自性,乃生死根本,正楞严所诃。猥云悬合,不几
谤止观邪。又势至圆通,属七大中根大,故曰都摄六
根,净念相继,意根为主,五根从之。以根为识,确为有
过。台宗云,观心若起,本迹俱绝。从此方能断惑證理,
安立位次。若六识明知位次,便属法尘分别影事,何
名圆顿法门。既留心台教,藉为保人,未识保人作何
面孔,能决定相保邪。果然识得保人,管取亦能自保。

** 拟荅忘所上博山书问(原问博山柬附)

(法久逾衰,非时使然,授受滥觞,不可援耳。且以学人论之,根之利钝,谁免相生住灭,及流注生住灭。
纵不落识情,分别回绝,相许言断,流注能截然乎。即使截然,尚名真如流注。夫众生妄想执著,世尊
四十九年铲刷,令执著遣尽,然后拈花示众。此一拈花,岂非佛四十九年说的。众生积劫迷的,以迷
则不敢拈,非佛不能作捷径法,最初了此一大事也。今于善知识棒喝机锋能如是承当否。复以师
荅问一¶ 第 302c 页
范言之,达磨西来,正为此方,名言习气沸盛,别投一剂无意路还元丹也。至曹溪分衍,仍恐又堕言
说。所以五家各立门户,借宾主君臣玄要,以探虚实。古人于此事,真剑刃上行。乃今之宗乘,又为昔
之教法,安得再有一达磨来,药病俱埽,埽亦不留,面少林九年壁乎。不尔,亦当如赵州黄蘖之大用。
其馀又不胜数,要皆以新法胜人也。此新法正是无师智,自然智,佛不能传,语所不载,如大将军临
敌,韬略俱舍,以敌亦熟明此法故。然亦离此韬略一字不得,以韬略正载此活法,人自死耳。得之者
死语拈来皆活,不得者活句拈来皆死。无法无新,新在自得。语不出人意表,何以解人无始黏缚,点
铁成金乎。)

从上佛祖,本无实法与人。拈花微笑,乃至达磨初来,
虽云传佛心印,岂离众生心外更有佛心可传。不过
为人解黏去缚,令达妄想无性耳。达得妄想无性,二
种生住灭当下寂然。若欲向生住灭处截断,正恐一
番铲刷,倍增一番执著。且达磨单传之旨,如画龙点
睛,令其飞去,非离文字,说于解脱。则昔日之教法,本
未尝埽,今日之宗乘,又何用新。谓一切知识皆以新
法胜人,幸莫谤知识也。且既知离却旧法,别无新法,
岂不知欲作新法,便成旧法。死语活句,亦复如是。当
今学者,浊智流转,偷心炽然,不思追踪往哲,但欲夺
彩时流。为善知识,正应据先圣之典型,杜其僭窃。不
惟棒喝机锋渐成恶套,即有药病俱埽,埽亦不留之。
达磨来,恐不留,复成窠臼。如波逐波,有何了期。莫若
向源头处讨个脉路,则循规蹈矩,不施一巧,坐致太
平。幸荐取本分草料,莫更求格外钳锤也。

** 拟荅白居易问寂音禅师书(问在林閒录)

如来出世,惟为一乘。众生根性不等,方便说三。虽复
说三,究竟归一。恐不信没在苦,故须鉴彼当机。恐以
三乘作实法会,故云无有高下。夫众生种种病,只是
一病,以不识佛性故。如来种种药,元是一药,究竟为
一佛乘故。然受病既久,变症多端。医王用药,亦须随
宜得所。然则病愈药除,乃如来本意,药应病与,乃方
便智门,惟达如来设教元由,自得末世利人妙用。为
荅问一¶ 第 303a 页
下种者,强毒以大亦可,为熟脱者,善巧说三亦可。若
权实之致不明,悉檀之义未委,岂惟顺机说三为妄
分别,即一味道亦瞒盰儱侗。故六种经中所有二义,
恰恰相成也。五蕴十二因缘者,蕴以积聚覆盖为义,
分名为四,对色成五,只名色一支便具,何得约十二
因缘伦次成难邪。十二因缘,约三世因果轮回,以能
生果为因,展转相藉为缘。是故蕴惟苦谛,缘兼苦集,
蕴法约横,因缘约竖。始从无明,终至老死,一一支中,
皆具五蕴。不依五蕴,何得无明,安有诸行。生即五蕴
虚妄和合,老即五蕴虚妄变异,死即五蕴虚妄散坏
耳。

** 荅人问参究初心方便说

向上一机,自有祖庭正令,不落方便。既曲为中下,设
方便门。有一病,随有一药。病既万端,药亦千变。良医
合宜而用,砒霜活人,庸医昧机而施,醍醐伤命。立一
法必伏一毙,有一利,必具一害。棒喝机锋,提持公案,
皆药也,亦皆病也,未可轩轾,亦未可决定执为初心
方便。如人行路,不与导师同程,莫若博问路径。不然,
惜一时之踌躇,贻历年之错误,入鬼国,堕深坑,遇蛊
毒,逢劫贼,敢保十个五双有分在。

** 荅菩萨戒九问(原问附)

(问,梵网云,于未受戒人前,说七佛教戒者,犯轻垢罪,谓但遮诵时,不遮讲时。何意。)

荅,比丘戒法,关系僧轮,为防贼住,一切俱遮。菩萨戒
法,普收五道,解义发心,事非所禁。但诵时恐有发露,
不合令未受者知,故云不得说也。

(问,戒本四重,梵网十重,详略不同。梵网犯重,见相更受,戒本但云更受。宽严有异,何也。)

荅,戒本出地持,地持合杀盗淫妄名出家八重。善生
经列杀盗淫妄酤酒说过,名优婆塞六重。梵网备二
经之义,总为十重,缨络亦同,由被机不等故也。今戒
本四重,复有三义。一者,在家出家欲受此戒,必已先
荅问一¶ 第 303b 页
受五戒十戒具戒,是则杀盗淫妄根本性重,不须更
列,惟列增上戒也。二者,菩萨戒法,逆顺无方,为众生
故,容少分现行性罪,此四理无开许,故独列之。三者,
根本四罪,一犯永堕,大乘虽通忏悔,亦必期于见相。
今此四法,设有犯者,犹堪更受,恐滥前四,故独列之。
然梵网犯重,必见好相者。释迦和尚,一往法严。弥勒
阇梨,轻重开遮,理须详悉。今准经论参合发明。杀盗
等四,随犯一种,诸戒并失,得见好相,大可重受。而比
丘法中,仍无僧用酤酒等六,随犯一种,失菩萨戒。具
戒以下,不名为失,故殷勤悔过,许其重受。二经互相
影略,非相违也。

(问,比丘遮罪难缘乃开。今性罪开而遮罪无文,且逆行凡夫安能利人邪。)

荅,遮罪为护众生,大士皆应同学。难缘所开,已同声
闻,惟性罪一向遮,故须开也。不拣是凡是圣,果能悲
心代苦,惭愧不为功,则戒身无恙。傥藉口任情,止成
自欺,必亏戒体。莫贪大士虚名,而招长夜苦报也。

(问,受戒羯磨文,若无授者,听像前自受。梵网自誓受戒,必须要见好相,不见好相,不名得戒。何也。)

荅,受戒一事,须论因缘。因是内心殷重,缘是授受分
明。修證贵因深,教道藉缘具。是以比丘律藏,严住持
僧宝之体,专重众缘。璎珞地持,开趋向菩提之路,但
观因地。梵网最初结戒,理须二法并扶,故虽许自受,
必见相为期也。又复应知,如起信所明,或有众生以
大悲故,能自发心,或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故,能自
发心。复有见佛色相,而发其心。今梵网求相,所以使
发菩提。地持像前得受,但指已发心者。梵网严立法,
地持严择人,互表里也。复次璎珞经云,诸佛菩萨现
在前受,名上品戒,法师相授,名中品,千里无师像前
自受,名下品。亦无求见好相之言。然犹约外缘分别。
复有论云,发增上心,得增上戒。又心无尽者,戒亦无
尽,是约内因分上中下也。今人大须自审,果念念与
荅问一¶ 第 303c 页
悲智相应,上荷正法,下悯含生,便遵璎珞地持。如虽
希佛道,悲智未深,则须秉持梵网。或现有明师,心存
憍慢,不从求受,别向像求,斯则两经咸不听,五悔终
不成。既欲远趋极果,岂容因地不真。豪杰士断不宜
自诳矣。

(问,大乘重内因。今时律师,可知人内因真否。如不真,得戒否。如不得戒,设犯还定罪否。)

荅,羯磨文有观察当机之法,不知内因而妄授,不免
无解作师之过。受者不善无记心,虽不发戒,然滥膺
菩萨名,自当依法判罪。非比丘戒中,竟以贼住论也。

(问,忏罪羯磨,许向小乘悔过。梵网经,不得向未受菩萨戒者说。尚不向说,可向悔邪。)

荅,住持僧宝,堪受忏悔。又声闻人,虽未识长者是父,
实是真子,非馀一切未受戒者比也。至半月说戒,遣
之令出,是布萨常规。亦弹斥微旨,然当必有菩萨比
丘主之,仍是摄取于僧矣。

(问,梵网有见上座和尚阿阇梨,及请二师之文。又五逆,加弑二师,成七。今授戒,何止一师。)

荅,璎珞地持,并止一师。又梵网受法,传自什师,载于
义疏,亦止一师。其请二师,是请佛菩萨,所云应如法
供养二师。及弑二师成逆,则遍指比丘戒等二师。

(问,重定受戒法,初已发菩提愿,何后复令发四弘,招重繁过。)

荅,前审因,后秉法;前发心向道,后誓铠庄严;前总后
别;前觉悟始因,后要期极果;前一心思惟知识开示,
后三宝加持道场剋證。由前故有后,由后以成前,岂
云重复。如先请师,像前复请。又如授比丘戒,屏问遮
难,僧中复问,亦重繁邪。

(问,既谓机感有殊,授法不一,若简若繁,俱无乖舛,则直宗一辙,何必会三家成一式。)

荅,始予独遵慈氏羯磨,往往有嫌太略者,乃敢折衷,
会三为一。但用经论成言,更不别加文饰。三典并现
流通,想是机宜有在,聊顺一时之机,匪敢执今非古。
可用与否,一任后贤。

** 荅黄稚谷三问(原问附)
荅问一¶ 第 304a 页

(问,佛不能灭定业,地藏菩萨胡为有灭定业真言邪。且既达本来罪福皆空,又何谓邪。)

荅,业之与报,皆是自心现量。心空一切皆空,心假一
切皆假,心中一切皆中。特凡夫不达能造所造,能受
所受,当体三德秘藏,而以殷重倒心,作殷重恶业,必
招殷重苦报,名为定业。彼心既定,不可挽回,大觉亦
不能即令消灭。故大慈悲巧设方便,令地藏大士说
咒劝持,即是转其定心,渐使消灭也。是故菩萨功能,
全是佛之功能。佛既不居,菩萨亦不居。究竟只在当
人一念信受持咒之心耳。此正所谓既达本来罪福
皆空之旨,原非拨无因果。以罪福因果当体即空,亦
复即假即中。迷则灭与不灭,俱非达本。达则灭与不
灭,总不碍空也。古人云,如何是本来空,业障是。如何
是业障,本来空是。透此二语,便出野狐窠臼矣。

(进问,毕竟佛何不自说,所谓佛不能灭,尚有疑在。)

荅,释此须知三义。一诸佛说法,必系四悉因缘。有闻
佛说而欢喜生善灭恶入理者,佛即自说。如楞严尊
胜诸咒,皆灭定业也。有闻菩萨说而欢喜生善灭恶
入理者,须菩萨说。如此咒及大悲等咒是也。二罪不
自灭,不他灭,不共灭,不无因灭,而有时唯说自灭。云
心空业空,有时惟说他灭。云佛菩萨力,有时说须共
灭,双举内因外缘,有时说无因灭。云非自非他,皆四
悉因缘,否则便成四谤也。三不能灭,约三藏迹佛。能
灭,指圆教因人。如华严云,初发心时,已胜牟尼,亦其
例也。知此三义,一切法无不通达。

(问,万缘搆时息心休定,觉甚快乐,而摄入之功甚难。若行数息作观等门,恐多一番作意起灭,如何
顿入一念不生境界。)

荅,一切境界,本自不生,亦不住灭。迷此理本,皆是生
住灭相,妄见万缘搆集,妄生苦恼。又于息心休定境
界,妄生快乐,苦恼快乐,皆醉见也。缘集缘散,皆屋转
也。直须酒醒,方知屋本不转。又须知屋本不转,迷醉
荅问一¶ 第 304b 页
方可醒耳。数息作观等妙法,各逗一机。欲顿悟境界
不生,莫若四性推拣。观此现前一念,为自生邪,他生
共生无因生邪。念若自生,何藉外缘。若他生,何关自
己。若共生,应一分有知,一分无知。有因尚不可,况无
因生。仔细检责,觅念生相,实不可得。念既无生,境界
安有。二俱不生,不复更灭。一切时中,重重照破,不舍
一切法,不住一切法,不厌一切法,不著一切法。作意
即非作意,起灭亦无起灭,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也。

** 荅陈弘衮二问(原问附)

(问,横死之说,与业报矛盾。又既有不应死而死,必有不应生而生,推之富贵贫贱莫不皆然。范镇谓
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散,或坠茵席之上,或落粪溷之中,不诚有理邪。)

荅,一切因果,从来不爽。横死之果,的由横死之因。盖
业有三世不同,谓现报业,生报业,后报业。此三世业
力,又各论强弱,互相倾夺。且如有人,前生业报。今应
长寿。乃忽起猛恶夭折之因,遂入横死科中。据现报
则非横死,据夙善即不应死而死。惟业果由心招感,
故心能转业,则定而不定。心被业牵,则非定而定。请
为决曰,人生如树花,随善业风吹,堕人天茵席之上。
随恶业风吹,堕三涂粪溷之中。噫,安得深达唯心之
士,与旷观业性差别哉。

(进问,因果三世义备矣,儒不信也。易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论其身及其子
孙而止耳。故德之厚者,必曰宗庙飨子孙保,以斩然无后为德之至薄。佛亦有以此论因果者否。)

荅,因果道理,穷深极远,彻妄该真。尼山大圣,姑就见
闻开晓,乃因果一义耳。即此而通之,可信佛法。执此
而自是,兼碍儒门。夫积善馀庆,何尧舜无肖子,夷齐
无后昆。积恶馀殃,何盗蹠永寿,曹马高爵,此非通于
三世,终墨墨矣。由一切无非因果,故穷通寿夭,荣辱
得失,杂然互感,事非一辙。乃至父母子孙,皆以同业
相召。佛经亦雅言之。然世閒因果,虚幻不实。且如大
舜,宗庙飨,子孙保,已不能留至今日。三千年来,弹指
荅问一¶ 第 304c 页
已过,何如度脱亲因,永超生死,为出世大孝邪。是以
儒明因果,非不合佛法,但知一不知二,知近不知远。
此拘虚者之所不信,明达者之所必求也。

** 荅元赓问

真言与佛名,功德平等,机缘不同,各具四益。今劝持
咒,与劝持佛名无异。当信菩萨机缘,及吾人愿力。各
自离过绝非,不可思议。傥谓持名为是,持咒为非,华
严所谓受一非馀,魔所摄持也。记数之法,普被三根。
上根不碍记,下根必须记。故总以数期之。俾利者即
此打成一片。而钝者亦不失缘因善根。傥托言事理
一如,不须记数,恐上智少下愚多,不至忘失者几希
矣。

** 荅邓靖起三问

禅门流弊久矣,未可力争也。赖有识之士,用其法不
染其病,鉴其失不废其法耳。凡针灸药石可起病者,
无论君臣佐使,皆心上化工也。古人诃坐禅,劝坐禅,
劝提话,诃提话,各逗机宜。善用之无非是药,不善用
无不增病。必执诃坐为是,何异执话头者诃放下也。
真到参无可参处,教外别传,正法眼藏,是甚么马屁
𡋯。

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信不容易。但既三根普被,又不
宜一味说难。且七日一心不乱,不可判浅。夜夜伴佛
眠,不可判深。盖一心不乱,有事有理。事一心已不容
易,理一心何容强臻。而共眠共起之佛,不过本具性
德,蠢动皆尔,非关修證,殊未希奇。若达共起共眠之
佛,仍炽然言念无閒,方得名理一心。若未达共起共
眠之佛,一味言念他佛,念至打成一片,得见他佛,即
顿悟共起共眠之佛矣。势至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十六观云,诸佛有异方便,令汝得见,此之谓也。故一
声弥陀,无论解与不解,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念念都
荅问一¶ 第 305a 页
是成佛真因。而漫云炒砂成饭,不几谤三世诸佛大
方便法轮乎。

摄律仪戒成法身德,摄善法戒成般若德,摄众生戒
成解脱德,三德即三身极果。戒为法界,一切法所归
趣,一切法所从出。故云,惟佛一人持净戒,其馀皆名
破戒者。又云,若人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佛顶谓,纵有
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杀等,必落魔道神道。惟以
戒摄心,令其生定发慧,方名三无漏学。故知受戒修
行,如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不假兵戈也。至别
商参究话头等对治法门,是兵者不得已而用之耳。
六祖既悟心宗,出世仍须禀具。清凉华严菩萨,十誓
凛如冰霜。远公莲社始祖,临终考午后蜜。千古芳规,
昭昭具在,何狂禅肆无忌惮,浅学绝不经怀也。

** 荅净性三问(原问附)

(问,心外无法,同体之义明矣,如何大心不发而自利。法外无心,法法皆是法界明矣,云何逢缘又生
取舍。若云名字位中虽知此理,柰烦恼习气所使,还舍习气,不舍习气邪。)

荅,汝之所明者,语言道理而已。法尘妄影,尚不能自
利,何况大心。巳是取舍,何待逢缘。此即是汝烦恼习
气。若果了同体法界,更有何习气可舍哉。

(问,十界一心,何不相知。若惟佛知,则生佛不同。若名字知,非究竟知,还属修功。若云不须论修,现现
成成,则生佛无别。)

荅,妄谓各不相知,便于心外别计十界矣。若知十界
唯一心,则心尚不可得,何有各各不相知之十界邪。
悟十界唯一心者,假名为佛,如醒人见屋不转。迷一
心计十界者,假名众生,如醉人妄见屋转。生佛不同
者醒醉,所同者,从来不转之屋也。就理同处,何须论
修。醉人屋非现现成成不转者乎。

(进问,体同用亦应同,何有十界之异。若体性真实是同,虚妄相状是异,性相岂有二邪。若云相即无
相,相即法界,则地狱何必趣于佛界。若不须趣,毕竟如何成佛。)

荅,十界体用,本无不同。迷者谓相异性亦异,体用元
荅问一¶ 第 305b 页
不曾减。悟者知性同相亦同,体用亦仍不增。故狱界
即法界,元无佛界可趣,狱界可舍。约此实义,假名出
狱成佛,柰何终日向假名上分别,忘却法界真体性
邪。不达体性,终日说法界,是极恶名言习气。

** 荅净尘问(原问附)

(问,大慧云,光未透脱的,不曾亲见法身,到底觉得面前有物,此岂非昭昭灵灵之一物也。此物既从
真心而有,全体是真,如此了得,尽大地是个法身,是个自已,云何复说有见不见,透脱不透脱。然如
此,为甚触境逢缘,又用不著。被习气所使,过在甚么处。又大慧此旨,与台宗观心法门,为同为异。)

荅,大慧正是拈出禅病,要人讨个透脱,亲见一回。若
实透脱,便不作透脱不透脱想,若实亲见,便不作见
不见想。今云此物既从真心而有,乃至如此了得云
云,全堕见解窠臼。正所谓到底觉得面前有物者也,
何必昭昭灵灵而后谓之一物哉。惟坐此见解窠臼,
所以说有逢缘触境用著用不著等。傥实透脱亲见,
你唤甚么作缘境,谁去逢触,你要用个甚么,又谁去
用。只者习气,从甚处来,又谁被使,岂不百杂粉碎,更
唤甚么作法身,作自己。设或未然,大非容易。须将身
心世界,及种种名言习气,乃至平日思前虑后诸般
念头,全体放下。单单用个推检法,看此能了达的,所
了达的,毕竟是个甚么。此台宗绝妙工夫,与宗门不
隔丝毫。若但看麻三斤,狗子无等,一则公案,又是一
种方便。下手不同,到家则一。皆须勿忘勿助,拌命死
挨,不论时劫。切忌将心待悟,切忌坐在无事甲里,切
忌作道理商量,切忌性急求速发明,切忌今日张三
明日李四,东钻西撞,空丧光阴。但生死心切,绵绵密
密,日久岁深,不计程限,自然或向看经处,或向习坐
时,或著衣吃饭边,或见色闻声际,蓦然拶入,方信从
来说的,都是梦话。

灵峰藕益大师宗论卷第卷三之一
荅问一¶ 第 305c 页
灵峰藕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二

* 荅问二

** 荅张叔韩问

作善作恶,固皆生死根本。不作善恶者,独非生死根
本乎。天堂地狱,于我何有。独不曰,作善作恶,于我何
有乎。鸟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与吹布毛之旨何别。
若不以断恶修善为门,但愿无善无恶,无生无死。此
善星所以毫釐有差,天地悬隔也。

** 荅敷先问

法华三昧,圆该始终,贯彻凡圣。动静云为,全在此三
昧中。无柰情生智隔,日用不知。纵令不知,理性何减。
欲知理性,秖谛观现前一念心性,为在内外中閒诸
处邪,为属过未现在邪,为有青黄长短等方隅色像
可踪迹邪,为竟空无断灭不可道邪。若心性离四句
绝百非,如此从心所现诸法,安得不离句绝非也。又
诸法各有名貌,各可指陈。心何名貌,如何指陈。由此
言之,法外无心明矣。然设无心,谁知诸法。法现心中,
如影现镜中,云现空中。既不可分别是心是法,又不
可分别非心非法,谓非实相实性可乎。佛界实相,乃
至狱界亦实相也。佛界实相。无相无不相,具足百界
千如,乃至狱界实相,亦无相无不相,具足百界千如
也。十界正报是实相,十界假名国土亦实相也。既无
一法非实相,则无一法非法华三昧。不于实相法界,
妄起凡夫二乘见解。纵偶起之,随了此见,亦是实相,
亦是法界。如此了达,勿忘勿助,久久打成一片,自然
与法华三昧相应。切莫舍此别图圆顿,亦莫畏此别
图捷径。此最圆顿最捷径法也。若事行助成理观,有
智者三昧忏仪在,勤而行之,果證可剋。若不诵一经,
不入坛行道,则如常不轻,观一切众生决定作佛,触
境逢缘,恒作佛法界观。由眼所见无非佛色,耳所闻
荅问一¶ 第 306a 页
无非佛声,鼻所嗅无非佛香,舌所宣无非佛号,身所
触无非佛境,意所缘无非佛法,故得六根清净,三障
圆转。此所谓能转法华,不堕说食数宝之讥,亦不招
闇證无闻之祸矣。

** 荅庸庵二问

善恶无性,先须论心。心若迷善,功微而恶罪大。心若
悟善,功大而恶力微。以善恶虽皆性具,一顺一逆故
也。招报随其念之强弱,亦无一定。学人失念,秖贵觉
照。果能觉照,烦恼虽炽,必渐减矣。觉于临境贵猛,觉
于平日贵密。又贵事理并运,显密互资。危微精一之
功在己,不在人也。

法执根本无明,我执枝末无明。论生起先法后我,论
断除先我后法。然圆人直观心性,我法本自虚融,何
有先后。或开圆解,我执习强者,不妨先作人空观也。

** 荅湛持公三问(原问附)

(问,知之一字,妙祸之门。二门同是一知,工夫如何下手。又此知若有所知,对待成妄。若无所知,何所
表而云知也。又用知知于知邪,不起知知于知也。)

荅,知见立知,祸门也。知见无见,妙门也。若不达能所
性空,妄计心外有法,此知即名不觉。若达心外无法,
能所不二,此知即名始觉,亦名妙观察智,亦名无尘
智。此智从本体起,还照本体,虽复自照,实无能照所
照,以达无二体故。名字位中直用此智,念念体达心
外无法,法法唯心。不论时劫,不论功用。至金刚后心,
永断生相无明。始觉合本,称究竟觉。今下手工夫,正
要起知,知于知体之外更无馀法。永嘉所谓但知而
已。若不起知,知于但知,未有不随妄能妄所者。大乘
止观三明以何依止中言之颇详。

(进问,若起知知于但知,恐但知而成所知。起知之知,不无能所。恐用心时,更落妄想窠臼。如何善用
心者,起知知于但知,仍不堕妄能妄所邪。)

荅,非除他物,但取于知也。以知外无法,名但知也。达
荅问一¶ 第 306b 页
得但知,则知之一字,亦是强名,原无一物,岂成所知。
若有所知,又成一物,非但知矣。下手方便,强观诸法
无实,唯是一心。随观心无心相,觅不可得,然后悟入
但知法门。前二方便,皆唯心识观。初除分别性,次除
依他性。悟入但知,是真如实观,證圆成实性也。

(问,摩诃止观,初以识阴为所观境。然能观亦用意识,能所有何辨邪。)

荅,前念为能观,后念为所观。由能观全用一心三观,
便知所起后念,全是一境三谛。既一境三谛,则起即
无起,亦不妨无起而起。起无起名为谛,无起起名为
观,是谓谛观。名别体复同,是故能所二非二也。

** 坛中十问十荅(有引)

病卧深山,力疾商梵网佛顶。乘戒源头,性修旨趣,
圆通本根,常住妙理,和盘托出矣。然根节所聚,窾
会所关,无有发一言启予者。岂未知所以问邪。论
毕,予结坛课咒,同志亦仍于此结后安居,每布萨
辄一晤言,因设问端十条,同志各荅,长短俱露。大
约平日依文解义处多,入理观心处少,故不能游
刃于节閒也。于是更作十荅。嗟乎,语言即道,道非
语言。此之问荅,大似嚼饭喂婴,他年好恶知端的
时,当发呕耳。然臭腐神奇,善用茹退者,不又为新
谷作增上缘乎。

问,戒乘缓急,四句料拣,本出经论。毕竟以何为戒,以
何为乘。如大论十戒,则戒即乘。梵网暂离菩提心犯
轻垢,则乘即戒。又四教各有戒有乘。须一一知其归
著。然后商其缓急何如。

荅,乘戒同依一性,元非异
体。故缘了二修,亦常相即,如梵网大论所明是也。但
众生积迷既久,事理二障,各有轻重,致令修时,亦分
缓急。此则性遮诸业为戒,念处观慧为乘。而藏通二
教,戒指七众律仪,乘指生灭无生二种念观。别圆二
教,戒指梵网重轻,并七众律仪,乘指无量无作二种
荅问一¶ 第 306c 页
念观。各就当教,自有事障重理障轻者,堪修观慧,易
犯性遮,名乘急戒缓。自有理障重事障轻者,堪能护
戒,不达理观,名戒急乘缓。若二障俱轻,则戒乘俱急。
二障并重,必戒乘俱缓。此归著大略也。今既闻皆有
佛性,又知戒即全性所起缘因,乘即全性所起了因,
仍复全修在性。则急戒即急乘,急乘即急戒。岂肯再
历三涂,方得悟道。又岂肯久滞人天,不归真际哉。

问,梵网明不受佛戒,为畜生木石。又犯戒人,畜木无
异。夫不受戒,虚生浪死,故名畜生,觉悟无期,故如木
石也。受戒即入佛位,而犯者仍与畜生木头无异,则
受戒之益毫无邪。

荅,永居门外,永弃佛海,厥苦是
均。然不受戒,未必尽堕地狱,破戒决堕地狱。一则常
处暗暝,固为可悯。一则舍明入暗,尤为可悲。但不受
戒,无成佛期。破戒堕落,犹为成佛缘种,此受戒之胜
益也。至于未受而发心秉受,误犯而殷重悔除,木石
皆非木石矣。

问,人谓不受戒,虽失大益,而无破戒罪。然则地狱中,
更无不受戒人邪。又谓受而不学,则不知不坐罪。戒
坛挂名,便可看教参禅。且如暗中踏茄,误谓虾蟆,命
终堕狱。若据律误踏虾蟆,尚不结罪,况复踏茄。则学
律者坐罪乎,不学者坐罪乎。若谓彼惟妄计破戒故
堕,若无疑畏便不堕,则宝莲香尼,善星比丘,皆无疑
畏,何以均堕邪。若谓性罪不可作,遮罪不学无妨,何
以医罗龙王,损树叶招剧苦,难提比丘,破根本获果
證邪。

荅,不受戒者,设造重恶,亦堕三涂。毁净戒者,
虽具性遮二罪,设勤忏悔,罪亦可灭。是故必须受戒
也。学律者,洞明开遮持犯,未犯知护,已犯能除。不学
者,既不知避罪,又不知出罪,过必日积。是故受己必
须学也。夫菩萨于小罪中,恒生大畏,惟不造三恶因,
故无恶道怖耳。若硬作主宰,大胆欺心,妄言无罪,宝
荅问一¶ 第 307a 页
莲医罗,真殷鉴矣。

问,儒云,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
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与佛法同
邪别邪,亦同亦别邪,非同非别邪。象山重尊德性,紫
阳重道问学,互相矛盾,致成大诤,为一是一非邪,俱
是俱非邪。且如何超出是非,究竟无毙邪。

荅,儒佛
有名同义异者,如德性广大精微等。一世閒道理,一
出世道理也。有名义俱同,而归宗异者。如问学致尽
等,下手无别,到家实分世出世也。然为实施权,儒亦
五乘中之人乘。开权显实,则世閒道理亦顺实相。故
同别四句,执之皆谤。善用之即四悉檀。象山虽重尊
德性,非弃问学。紫阳虽重道问学,非遗德性。得其旨
似顿悟渐修两门,失其意则为狂罔愚劣二病。可谓
是则俱是,非则俱非。然广大精微等,皆德性本具之
义。致尽等,皆道问学以尊之之事。原非两法相济,孰
能偏重偏轻。此则超出是非两关,永无流毙者也。

问,佛顶明歇即菩提,何藉修證。为尽漏纡疑悔者言
也。又明非历劫辛勤,不能免难,为开悟未除漏者言
也。一所知障重,一烦恼障重,故如来因病发药如此。
我辈二障俱重,又未开悟,又未除漏,为先除漏邪,先
开悟邪,为二功并进邪。漏云何除,悟云何开,并进云
何下手。

荅,二障虽重,非有实体。只彻究圆宗,即以
圆解,净除业习。下手之方,不出十乘观法。上根惟一,
中二之七,下具用十。精勤修之,何障不破。

问,耳门最胜,根胜邪,性胜邪。若根胜,则兼耳与劳,同
是菩提。瞪发劳相,岂可依此生灭为本修因。若性胜,
则耳之性,应非即是馀五根性。云何说性中相知,及
六解一亡。

荅,耳门易显性故胜。非性有优劣,亦非
竟用耳根,但借耳境,以观真性。性即不生不灭,亦复
非一非六。故得一返六皆脱,六解一亦亡也。
荅问一¶ 第 307b 页

问,耳门具三真实义,为根是圆通常邪,性是圆通常
邪。若根是,不应云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又
不应云离动离静,元无听质。若性是,则耳之性为即
五根之性,为非五根之性。若非,还如前难。若即,则既
观其性,应兼得其相。若不兼,则性外有相。若果兼,则
应于耳中,见色闻香尝味觉触。若不能见色等,不名
圆通之性。若云能者,毕竟如何以耳见闻尝觉邪。若
谓六根互用,须待證入,则因果仍不相应。若谓虽未
有用,其理确然,如何指点知其不谬。

荅,元以一精
明,分作六和合。则六和合之本性,皆圆通常,亦非有
二性也。特就迷情拣取,此方耳门易显真实名利,馀
门难显名钝,非竟以耳根为圆通常也。初下手时,正
欲弃生灭而守真常。所谓入流亡所,尚不许用此耳
根,外循动静二相,柰何责以见色闻香等事。如清水
未现,便责以一切变现。设能变现,增其浑浊矣。若不
能见色闻香,便疑因果不相应,如浊水未有变现,遂
谓中无清水可乎。至于现前指点,则耳自听法,口问
身承,即性中相知义。不能以耳见色等,正用中相背
义。将此相知相背二种迷情妄见,一总放下,方许入
耳门三昧。

问,天台言善恶皆性具,此义不然。谓性非善恶,不碍
善恶可耳。若性实具善,便不容恶,性实具恶,便不容
善。如佛顶经,满慈以水火不相陵灭为难,如来亦但
释云,虚空体非群相,不拒诸相发挥,妙觉明心,先非
水火,何不相容。细玩体非群相,先非水火二语,性非
善恶明矣。夫七大一往皆无记法,尚须弃相,方得会
性。况善恶有记之法,可云同具邪。

荅,若谓性非善
恶,不碍善恶,则善恶从何处来,混扰于性。既显性后,
善恶复归何处。且正现善恶时,非善恶之性,避至何
处,为复断灭。善恶去时,非善恶之性,又从何来,为复
荅问一¶ 第 307c 页
更生邪。若谓善恶无性,随妄缘有,既无其性,谁随缘
者。既随缘必有能随所随,所随即迷悟染净,能随岂
非性善性恶。又即彼所随迷悟染净之缘,为在性外
在性内。若在性外,性不遍常。若不离性,那云非具。讵
知无性之性,正善恶实性。设性中不具善恶,纵遇迷
悟染净等缘,决不能现修中善恶。如沙无油性,纵遇
压缘,终不出油。请即就喻以申明之。使空非即群相,
相岂从空外来。空现时,相岂出空外去。且正现相时,
空避至何方,为复断灭。相去后空又从何来,为复更
生邪。当知虚空无去无来,无灭无生,则知群相之中,
空性不动。可例知现善现恶之时,藏性不变。既知正
随缘而即不变,又可例知正不变而即随缘矣。故达
不变随缘之义,则未起修善修恶时,非无善恶之性。
如水火诸相未现,非无水火之性,以性空真水,性空
真火故。达随缘不变之义,则炽然造善恶时,亦无善
恶实法。如水火正现,非异虚空之性,以性水真空,性
火真空故。迷于相全性即相,妄见倾夺,故云观相元
妄,谓但观性家之相,相妄性亦妄也。悟其性全相即
性,随拈一相,皆俱即俱非,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故云
观性元真,谓能观相家之性,性真相亦真也。然则虚
空非群相,群相亦非群相矣。空不碍诸相发挥,群相
亦不碍诸相发挥矣。所以得有俱现之义,又心先非
水火,水火亦先非水火矣。先非先后之先,只是元本
之义。故不惟未现水火时,水性即火性,火性即水性,
决定不相陵灭。虽正现水火时,水元非水,火元非火,
亦决不相陵灭。所以有入水不濡,入火不焚,身上出
水,身下出火,入地如空,处空如地等事也。彼妄见生
剋倾夺,但随心应量,循业发现而已。故知相外无性,
弃相即弃性,性外无相,会性则会相。若弃相方得会
性,此大不然。夫弃色相,是空相。弃空相,是色相。弃有
荅问一¶ 第 308a 页
情心相,是无情色空相。弃无情相,是有情相。弃无分
别之根尘相,是有分别识相。弃分别相,是无分别相。
弃根尘识妄相,是觉明真相。弃真相,是妄相。毕竟何
相可弃,何性可会邪。经云,弃生灭守真常者,直弃其
于真常中妄见生灭之情,守其即生灭处,了悟真常
之智耳。试玩七大文中,先以空融地水火风,次以觉
融空等五大,次以精融根尘六大,次以知融识等七
大,则色空不二,依正不二,见相自證不二,真妄不二
明矣。是以不变之性,正由全具善恶,故能举体随缘。
而善恶二修,正由全揽真性,故复举体不变。不变举
体随缘,故称理具三千。随缘举体不变,故称事造三
千。又理具只是具于事造,事造只是造于理具,故虽
称两重,亦非六千,虽云两重,即重重无尽也。

问,涅槃明常住佛性,说乳酪子树二喻。使乳本有酪
性,乃至熟酥本有醍醐性者,何藉善巧钻摇等缘。尼
拘陀树子,本有五丈性者,何藉水土等缘。藉缘之法,
即是无常,安得名常。又谓乳有酪性,故钻乳不钻水。
子有树性,故种子不种沙。此是当有,非现有,亦不名
常。又今见酪中杂水,则不出酥,树子经火,则不生芽,
适为三无二有家作證。彼谓所知障重者,不能克證
大菩提故。

荅,常非死定之常,性乃不改为义。涅槃
既明常住佛性,恐迷者执性废修,即成天然外道,故
明须藉缘了二因。以缘了二因虽属于修,在因之时
同名性德。正因理发,虽全是性,在果之时同名修德。
然则无性之性,即是实性。缘生之法,当体无生。二鸟
双游,喻常无常,厥义若此。若当有不名常,必执凝然
不变死定为常,何异常见外道。又乳酪树子,水火能
障,佛性不尔。阐提断善,终必复生。二乘證空,亦终回
大。故复有佛性雄猛,不可沮坏,犹如金刚之喻。而三
无二有,终为不了义说。岂可执片喻难全法哉。
荅问一¶ 第 308b 页

问,天台明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于介尔心中具足,
此亦不然。夫理具浑然顿足,犹之可也。事造则一念
起时,必落一界。既落一界,馀九皆伏。纵一界还具十
界,亦只一界之十界,非十界之十界也。幽溪云,一界
现时,九界冥伏。既云冥伏,则事造三千,不居一念明
矣。今梵网玄义云,一界既现,九界齐彰。试观调达,地
狱相现,则佛界灭,下品金莲相现,则狱界灭。何得齐
彰邪。

荅,心无形质,无分剂,不可割裂。落一界之一
念,即全体之心,非心少分。既举心之全体,成此一念,
亦必举心之全用。归此一念,亦必即此一念,顿具心
之全体大用。如孔子为乘田,即以圣人之全体而牧
牛羊,亦即举出将入相之全用而归诸牧牛羊人。亦
即于牧牛羊时,问以文事武备,无不能知。安得牧时
非孔子全体,无将相全能邪。冥伏或是随具之义,傥
以现对冥,以起对伏,则事造信非一念顿具,那成圆
理。今既知一界还具十界,则界界互具,无尽重重,镜
光珠影,更何分剂。谓之三千性相,亦略举耳。即观调
达堕狱,正在佛前。又举身下陷,合掌南无。成无根信,
便得授记。而下品往生者,即地狱火,化为清风华佛。
可见狱界佛界,举体相即,互遍互融,不可思议。此天
台性具之旨,观心之要,所以真能传佛心印,远胜他
宗也。

** 续一问荅

问,世之讲者,谓初心仰信中道,不能顿观,先用空假
为方便者。性中虽具三因,而不相即,修中虽用三观,
而不同时,故名性横修纵。又在因次第开发,在果一
时同具,故名因纵果横。惟圆教行人,初心便解三德
秘藏,直以一心三观,进破无明。初信任运断见惑,见
真谛,七信任运断思,八九十信任运断内外尘沙,见
俗谛。初住分破一品无明见中谛。破惑全用三观,故
荅问一¶ 第 308c 页
非纵,惑断不次而次,故非横。今设一难,既全用三观,
次第见于三谛,仍是智横断纵,亦为修横證纵,因横
果纵。设令极利根人,不住十信,竟超初住,乃至妙觉,
亦只智断俱横,何得非纵横并别邪。

荅,别教谛观
名纵横并别者,以不达三观只是一心,三谛只是一
境,一心法尔三观,一境宛具三谛。如君与将相,只是
一国,虽只一国,宛具三人。而一君二臣,君臣之义不
明,并别之局必立。并则成横,别则成纵,致使性修隔
别,因果不齐。圆人了一心之体,即不思议中。此心能
破凡圣情解,即名为空。此心能立圣凡道理,即名为
假。了一境之体,即第一义谛。此境本非遍计所执,即
名为真。此境本是依他所现,即名为俗。初心解此三
德秘藏,直以一心三观,圆破三惑。而初心断见惑时,
就破惑处名为空观,见真谛处即名妙假。然未破时
全以真谛为见惑,既破后全以见惑为真谛。如水成
冰,冰还成水,冰之与水,同一湿性。见惑真谛,亦复如
是。体即法界,无可破立,是名中观,故知非破非立,而
论破立,说名空假,正破正立,元无破立,说名为中。如
边方扰乱,猛将出征,兆庶归投,贤相抚慰,究而论之,
只是王土王民耳。所用只一观而三观,那得云横。所
见即一谛而三谛,乃即俗即中之真,永异偏真,那得
云纵。十信见俗,初住见中,亦复如是。能破虽全用三
观,而仍以一观为主,故非并非横。所见虽任运次第,
而一一谛无非三谛,故非别非纵。以例性中虽具三
因,然缘了无功,同名正因,故非纵横并别。如家国无
事,非无将相,然将相不显其能,但闻国主之名也。修
因之中,全赖缘了,然缘了威权正因所赐,故亦非纵
横并别。如命将命相,皆由圣主,然圣主不居其功,咸
称将相之力。至果位中,虽三德同时圆显,然仍以法
身为主,亦非纵横并别。以般若解脱,元法身之所本
荅问一¶ 第 309a 页
有,非新得故。如三人同享太平,然将相元是旧臣,仍
奉旧主,无伐无施也。又将专武,君相非无武备,故三
观皆破一切法。相专文,君将非无文略,故三观皆立
一切法。主专统御,将相非无君德,故三观皆统一切
法。傥三人各止一德,虽互相统顺,仍为纵为别。傥三
人不相统顺,虽各具全德,仍为横为并,皆不可喻于
圆观。傥唯一人独具三德,而无将相,虽总无纵横并
别,不成国法,尤不可喻于圆观。傥三人各具德,又相
统顺,而非其境界,妄欲破立抚御,亦不可喻于圆观。
今所破所立所统,皆自心现量境界故,思之思之。又
此亦片喻,非全喻也。以尧舜治局九州,中谛统一切
法,竖穷横遍,无少许性相能出中谛外故。又尧舜令
民安于至治,不能使人人尽为尧舜。中观證一切法,
无一微尘一刹那不全揽中道全体,不全具中道大
用。各各竖穷横遍,难思议也。儒云,圣人不知不能,尧
舜犹病。意显此道,唯佛能尽。又云道不远人,下学上
达。意显标心不离此宗,是谓入门同而到家别,教道
别而教意同。吾言益不诬矣。

** 性学开蒙荅问(即坛中第四问广荅)

儒释同异之致,性学重轻之关,愦愦久矣。欲释此疑,
须先就儒典消文释义,以超是非两关。次就二公决
择是非,以示平心公论。后对佛教细辨同异,以彰权
实本迹。

初就儒典消释者,朱注以尊德性为存心,
道问学为致知。以致广大,极高明,温故,敦厚属存心,
以尽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礼属致知。如两物相需,未
是一贯宗旨,所以偏重偏轻,致成大诤。今谓首倡大
道,既包下两节,则洋洋优优同是道,故同称大。不可
谓洋洋但大,不入无閒,优优但小,不极无外。尤不可
谓洋洋但是德性,不由问学,优优但是问学,不关德
性也。然此大道,全率于性,全凝于德,故名德性。犹释
荅问一¶ 第 309b 页
称如来藏性,以藏性虽十界所同,惟如来能合之,故
以如来藏称,不称地狱藏性,人天藏性等也。然则德
性二字,已含性修因果旨趣,而广大精微等,皆德性
所具之义趣,致之尽之,乃至崇之,皆道问学者之妙
修耳。尊此德性,方道其问学,道此问学,方尊其德性。
否则性近习远,沦于污下,犹所谓法身流转五道,为
众生矣。然德性广大,谓其洋洋发育也,精微谓其优
优百千也,高明谓其位天育物也。中庸谓其不离子
臣弟友之閒也,故谓其禀自初生也。新,谓其经纶参
赞也。厚,谓父子君臣等皆天性所定也。礼,谓仰事俯
育等皆人事应尔也。世有广大而不精微者,如海鱼
身长若干由旬,荡而失水,蝼蚁得意。有即广大而精
微者,如阿修罗王,变身与须弥齐,复能幻入藕丝孔。
德性亦尔,虽洋洋峻极,而复举体摄入一威仪,随举
一小威仪,全具德性,非德性少分也。世有精微而不
广大者,如玩器等,微妙精巧,不堪致用。有即精微而
广大者,如摩尼珠,圆明清净,不过分寸,置之高幢,四
洲雨宝。德性亦尔,虽百千经曲,而随拈其一,皆全具
位育功能,非少分功能也。世有高明而不中庸者,如
夏日赫盛,不可目视,有即高明而中庸者,如诸佛光
明胜百千日,而触者清凉。德性亦尔,上达即在下学,
位天育物之极致,不离庸言庸行之家风。世有中庸
而不高明者,如乡党善人,可狎可欺。有即中庸而高
明者,如时中之圣,温而厉。德性亦尔,下学全体上达,
洒埽应对之节,即具旋乾转坤之用。世有故而不新
者,如衣敝不堪复御。有故而常新者,如上古瑶琴,一
番摩抚一番音。德性亦尔,出生一切道德文章经纶
事业,不可穷尽。世有新而不故者,如美食不可再列。
有新而尝故者,如春至花开,树未尝改。德性亦尔,虽
出一切经纶事业道德文章,而体尝如故。世有厚而
荅问一¶ 第 309c 页
非礼者,如牛犊相随,殷然天爱,而罔知仪节。有厚而
即礼者,如孝子事亲,冬温夏凊,昏定晨省,出于至性
匪由勉强。德性亦尔,虽率其天真,自有礼节。世有礼
而非厚者,如六国事秦,势不得已。有礼而即厚者,如
孔子拜下,尽礼非谄。德性亦尔,虽百千经曲,绝非强
设。又致广大而不尽精微者,亦自有博学多闻,与则
半是,夺则全非,以既不精微,即于广大不能致故。尽
精微而不致广大者,亦自谓一门深入,与亦半是,夺
亦全非,以既不广大,则于精微不能尽故。极高明而
不道中庸者,亦自谓豁达大度,然离中庸,而别拟高
明,便不名极。道中庸而不极高明者,亦自谓言行相
顾,然舍高明而安于卑陋,非君子之道。温故而不知
新者,亦自谓守其德性,而德性岂如此之痴顽。知新
而不温故者,亦自谓日有增长,然如沟浍可立待其
涸。敦厚而不崇礼者,亦自谓率其本真,未免同人道
于牛马。崇礼而不敦厚者,亦自谓举止有式,反为忠
信之薄而乱之首。故必了知广大精微等无非德性,
皆须道问学以尊之,则全修在性,全性起修,既非二
致,那偏重轻。斯为超出是非两关,全收二公之长,永
杜二公流毙者也。

次就二公决择者。象山意谓,不
尊德性,则问学与不问学皆无用,但能尊其德性,即
真问学。犹吾佛所谓胜净明心,不从人得,何藉劬劳,
肯綮修證。亦犹六祖本来无物,又即孔子吾道一以
贯之也。是将尊德性摄问学,非恃德性而废问学,故
得为名贤也。紫阳意谓若不道问学,虽高谈德性,如
所谓理佛,非关修證,必道问学,以成至德,方可凝其
率性之道。犹吾佛所谓菩提涅槃,尚在遥远,要须历
劫辛勤修證,亦犹神秀时时拂拭,又即孔子庸德之
行,庸言之谨,下学而上达也。是将问学尊德性,非徒
问学而置德性,亦得为名贤也。然则悟象山之所谓
荅问一¶ 第 310a 页
德性,问学已道,悟紫阳之所谓问学,德性自尊,可谓
是则俱是。而象山似顿悟,较紫阳之渐修,当胜一筹。
然执象山之言而失旨,则思而不学,与今世狂禅同
陷险坑,孔子谓之曰殆。执紫阳之言而失旨,则学而
不思,与今世教律同无实證,孔子谓之曰罔,可谓非
则俱非。而无实證者,尚通六趣,陷险坑者,必堕三涂。
象山之流毙,亦较紫阳倍甚。若就二公之学,以救二
公之徒,亦有两番,一逆救,以象山之药,治紫阳之病,
以紫阳之药,救象山之病。二顺救,执象山之言者,为
申象山真旨,执紫阳之言者,为申紫阳真旨。终不若
向初义打透,则二病不生,二药无用矣。

后对佛教
细辨者,先须知此五句,有名同义异者,有名义俱同
而归宗异者,又须知对待绝待二种妙义,然后约迹
约权以拣收之,约实约本以融会之。庶得戏论永灭,
诤论亦消也。

言名同义异者,德性二字,及德性中
所具广大精微等八义,同则同名德性,及广大等。异
则儒以天命为性,修之上合于天者为德,老以自然
而然,强名曰道者为性,复归无名无物者为德。一往
判之是天乘,亦未尽天中差别,恐不过四王忉利法
门,远自人閒视之,称为自然,及无名无物耳。推而上
之,夜摩等空居四天,亦以自然为性,以欲界未到诸
定及上品十善为德。魔天以命根互通为性,广化七
珍多增宝媛为德。初禅天以出欲为性。离生喜乐为
德。二禅天以超出觉观为性,定生喜乐为德。三禅天
以永无喜水为性,离喜妙乐为德。四禅天以不动为
性,舍念清净为德。无想天以一念不生为性,灭心心
所为德。四空天以超出色笼为性,微细定心为德。我
佛法中藏教以真谛为性,择灭无为为德。通教以诸
法无生为性,体空智果为德。别教以离过绝非中道
为性,所證法身般若解脱为德。圆教以不生不灭常
荅问一¶ 第 310b 页
住真心,不纵不横三德秘藏为性,一心三智妙合如
来藏理为德。既德性一名,厥义各别,故所具八义,随
此皆异。儒但以洋洋发育为广大,乃至仰事俯育为
礼,如前说耳。老则以生天生地为广大,杳冥昏默为
精微,神鬼神帝为高明,专气致柔为中庸,长于万古
为故,生一生二生三生万为新,还淳返朴为厚,守雌
守黑为礼。夜摩等天各以境界倍增者为广大,受用
倍妙者为精微,不假日月为高明,十善摄散为中庸,
劫初先成为故,果报变化为新,随顺善性为厚,具善
三业为礼。魔天则以统摄欲界为广大,超化无化为
精微,威力自在居欲界顶为高明,不离尘劳为中庸,
悟本命元为故,自在化现为新,爱网所摄为厚,眷属
庄严为礼。四禅各以舍下苦粗障为广大,得上净妙
离为精微,安住胜处为高明,十禅支行为中庸,超历
大小诸劫为故,喜乐舍受相应为新,同一定体为厚,
王臣民等差别为礼。无想天则以无诸想碍为广大,
体同木石为精微,居四禅上为高明,灭心心所为中
庸,初半劫灭为故,后半劫生为新。顺无动性为厚,次
第令其心虑灰凝为礼。四空天则以体同太虚为广
大,微细心心所法为精微,遍超色缚为高明,不离心
想为中庸,报境无有成住坏空为故,受用禅味为新,
顺无色性为厚,次第證入为礼。藏通二教,各有三乘,
虽体析巧拙不同,同以无为涅槃,离我我所,旷若虚
空为广大,超诸断常有无戏论妄想为精微,远离三
界成一切智为高明,依戒而住依念处行道为中庸,
因缘法性无有作者为故,观谛观缘出生三乘道果
为新,二乘别以警悟无常速求出离为厚,摄身口意
解脱业系为礼。大士别以自悯悯他愿皆济度为厚,
三聚净戒上求下化为礼。别教则以无量四谛十界
因果为广大,中道佛性缘了修證为精微,迥超九界
荅问一¶ 第 310c 页
佛眼种智为高明,从因缘境历修三观为中庸,本觉
无始为故,功德智慧二种庄严为新,次第三慈为厚,
历侍诸佛,遍度九界种种仪轨为礼。圆教则以介尔
有心三千具足,竖穷横遍,无欠无馀为广大,三千性
相互具互遍,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为精微,一心三智
照穷法界为高明,无作四念一心三观为中庸,即随
缘而不变为故,所以一切诸法无非性具,即不变而
随缘为新,所以权实因果施设无方,心佛众生三无
差别为厚,所以上合无缘慈力,下合同体悲仰,而炽
然常行与拔,上侍诸佛下应群机为礼。所以性遮诸
业,一切皆成无尽戒体,皆名无上道戒。是谓名同而
义异也。

言名义俱同而归宗异者,不论儒老,色无
色定,乃至藏通别圆,欲以至德凝道,必道问学以尊
之,欲真实学问,必尊德性以道之,欲證德性之广大,
必尽精微以致之,欲證德性之精微,必致广大以尽
之,欲證德性之高明,必道中庸以极之,欲證德性之
中庸,必极高明以道之,欲證德性之故,必知新以温
之,欲證德性之新,必温故以知之,欲證德性之厚,必
崇礼以敦之,欲證德性之礼,必敦厚以崇之,是名义
俱同。然如此问学,各尊其所谓德性,故儒成人閒之
圣,与天地参,老成天道之圣,为万化母,乃至藏通成
三乘之圣,永超生死,别教成圆满报身之圣,永超方
便,圆教成清净法身之圣,方为真能尽性,是归宗永
异。

言对绝二妙者,若以人望天,以欲界望色界,展
转乃至以别望圆,则彼广大之外更广大,精微之内
更精微,高明之上更高明,中庸之中更中庸,故之前
更故,新之后更新,厚亦弥厚,礼亦弥周。若以圆视别,
以别视通,乃至以天视人,则彼广大精微等,皆悉有
名无义。故以下望上,传传皆妙,以上视下,法法皆粗,
此对待明妙也。绝待明妙者,为实施权,开权显实,若
荅问一¶ 第 311a 页
别,若通,若藏,若天,若人,究竟同归一乘。圆人受法,无
法不圆,则法法皆妙。既知此理,方许论拣论收,能融
能会耳。

后约迹约权拣收等者,拣之则全非,儒是
世法,佛出世故。又此云天命为性,易云太极生两仪,
并属非因计因,不知正因缘法,见论所摄。夫妇父子
等恩爱牵连,爱论所摄。老子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无
因论,不知正因缘法,亦见论摄。收之,则儒于五乘法
门,属人乘摄,所明五常,合于五戒。其馀诸法,半合十
善,尚未全同金轮王法也。老属天乘,未尽天中之致,
已如前说。究而言之,总不及藏教之出生死,况通别
圆邪。然此直约迹约权耳,若约实约本融会者,此方
圣人,是菩萨化现,如来所使。大灌顶经云,佛先遣三
圣,往化支那,所立葬法,南洲中最。三圣法化若在,如
来正教亦赖以行。而列子具明孔子赞佛之语,老子
骑牛出关,欲访大觉,既闻示寂,叹息而返。经史所载,
彰明若此,后人不达,纷纷起诤,岂理也哉。然三圣不
略说出世教法,盖机缘未至,不得不然。且如五天机
熟,佛乃示生,而初倡华严,在会聋哑,不惟须说阿含
以为渐始,兼立人天戒善,以作先容。况此地机缘,远
在千年之后,纵说出世法,谁能信之。故权智垂迹,不
得不示同凡外。然即此儒典,亦未尝不泄妙机,后儒
自莫能察,及门亦所未窥。故孔子再叹颜回好学,今
也则亡,深显曾子以下,皆知迹而不知本,知权而不
知实者也。何谓所泄妙机,如易经系辞传云,易有太
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语最可参
详。夫既云易有太极,则太极乃易之所有,毕竟易是
何物有此太极。傥以画辞为易,应云太极生天地,天
地生万物,然后伏羲因之画卦,文周因之系辞,何反
云易有太极。易有太极,易理固在太极之先矣。设非
吾人本源佛性,更是何物。既本源佛性,尚在太极先,
荅问一¶ 第 311b 页
岂得漫云天之所赋。然不明言即心自性,但言易者,
以凡夫久执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断
断不能理会此事,故悉檀善巧,聊寄微辞。当知易即
真如之性,具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义,密说为易。
而此真如,但有性德,未有修德,故不守自性,不觉念
起而有无明。此无始住地无明,正是二种生死根本,
密说之为太极。因明立所,晦昧为空。相待成摇之风
轮,即所谓动而生阳。坚明立碍之金轮,即所谓静而
生阴。风金相摩,火光出现,宝明生润,水轮下含,即所
谓两仪生四象也。火腾水降,交发立坚,为海为洲,为
山为木,即所谓四象生八卦,乃至生万物也。名相稍
异,大体宛同,顺之则生死始,逆之则轮回息。故又云,
易逆数也。亦既微示人以出世要旨矣。老子道生天
地,意亦相同,但亦不明言即心自性,皆机缘未熟耳。
且易传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一语,即寂照无二之体。
而乾坤其易之门一语,即流转还灭逆顺二修之关。
以性觉妙明,本觉明妙,非干修證,不属迷悟。而迷则
照体成散,寂体成昏,逆涅槃城,顺生死路,全由此动
静两门,是名逆修,亦名修恶。悟则借动以觉其昏,名
之为观,借静以摄其散,名之为止,逆生死流,顺涅槃
海,亦由此动静两门,是名顺修,亦名修善。然修分顺
逆,性无增减,又虽善恶皆本于性,而道必升沈。如斯
秘旨,岂异圆宗。菩萨现身,信非虚倡,习而不察,过在
后儒。又既知宣圣秘密微谈,兼秉法华开显妙旨,即
此中庸,便可作圆顿佛法解释。天命之谓性者,天非
望而苍苍之天,亦非忉利夜摩等天,即涅槃经第一
义天也。命非命令之解,即第八识执持色身相续不
断之妄情也。谓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而成阿赖邪识,
此识即有生之性,以全真起妄,天复称命,以全妄是
真,命复称天。全真起妄,即不变而随缘,全妄是真,即
荅问一¶ 第 311c 页
随缘而不变也。率性之谓道者,此藏性中具染净善
恶一切种子,若率染恶种子而起现行,即小人之道,
亦名逆修。若率净善种子,而起现行,即君子之道,亦
名顺修。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正合此意,亦合台家
性具宗旨。修道之谓教者,小人之道,修除令尽,君子
之道,修习令满,此则圣贤教法,惟欲人返逆修而归
顺修,即随缘而悟不变也。三句合宗,头正尾正,凡一
文一字,皆可消归至理矣。以要言之,若得法华开显
之旨,治世语言,资生产业,乃至戏笑怒骂,艳曲情词,
尚顺实相正法,况世閒理性之谈邪。然此是智旭之
中庸,非子思之中庸也。如大慧杲禅师,以此三句作
法报化三身,亦只是宗杲之中庸耳。傥子思实知宗
杲、智旭之中庸者,孔子急当印之。胡颜渊死,一恸伤
心,自称天丧。且追忆之,再叹今也则亡邪。昔孟子历
叙见知闻知之道,结云,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
尔。是孟子尚不肯以曾子子思为见知者,何况孔子。
彼一以贯之之传,但的示尊德性之真实问学如此,
乃下手发足之方,非到家消息。又迹中权理之一,非
本中实理之一也。今约三圣立教本意,直谓同可,以
无非为实施权故也。约三教施设门庭,直谓异可,以
儒老但说权理,又局人天,佛说权说实,皆出世故也。
约权则工夫同而到家异,谓亦同亦异可也。约实则
本不坏迹,迹不掩本,谓非同非异可也。惺谷寿禅师
云,为门外人说同,否则以为异端,为入门人说别,否
则安于旧习,为升堂人说亦同亦别,以其见理未谛,
须与微细剖析,令知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为入室人
说非同非别,粗言细语,皆第一义,又何儒释可论。斯
言得之,以其次第顺于四悉檀故。然细论说法方便,
则四句之中,一一皆具四悉,又贵临时善用,不得固
执斯言为死法也。
荅问一¶ 第 312a 页
灵峰藕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二
荅问一¶ 第 312b 页
灵峰藕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三

* 荅问三

** 荅大佛顶经二十二问(原问附)

(问,阿难登伽,同藉咒力。何登伽先證三果,阿难后获法身。)

荅,如来说法,贤愚利钝,先后證悟,万有不齐,此何足
疑。若论二人本地,皆大权发起。悟有先后,俱为物作
则。若就迹论,登伽欲炽,急者先治。阿难圆解未开,显
说方悟。傥不消欲心,阿难何由得脱。傥阿难先證,大
教何由得启。观迹知本,亦非二致。

(问,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若法先,云何心生法生。若心先,云何法生心生。若心法
一,云何相由,若二,毕竟孰先孰后。)

荅,心法本非一异。非一故妄情得说相由,非异故终
无先后,如冰水同一湿性,若问湿与水冰,孰先孰后,
终不可得。然约迷妄,可于无先后中强说先后。性觉
必明,妄为明觉,心生法生也。引起尘劳烦恼等,法生
心生也。故曰,惑业苦三,更相由藉。至妄明不起,则性
觉亦不受心性之名。既可名心亦可名法,以是法性
法界,法住法位故也。当知心法俱是假名,实无二体。
无二而二,不变随缘,二而不二,随缘不变。故此二语,
虽一往约迷,实显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之旨。盖迷则
不惟妄心妄法似有二别,即全举真心真法而成二
妄,如空成华,水成冰,麻成蛇。若悟则不惟真心真法
从来无二,即全举妄心妄法而归一真,如华本空,冰
即水,蛇即麻也。

(问,阿难自说即能推者,我将为心,如何判其但认所推。)

荅,众生迷己为物,认物为己,皆以所作能,若达能推
之性,演若悟头不狂走矣。文句释能推为心曰,阿难
虽以能推为心,实是所推影子,非真能推者。真能推
者,虽是第六意识见分,而此见分,便不在内外中閒,
本离过绝非。如眼不见眼,何可举似。而曰即能推者,
荅问一¶ 第 312c 页
我将为心邪。故如来诃云,汝执分别觉观所了知性
必为心者,此心应离色香味触别有全性,明指为所
了知性,非能了知性矣。圆觉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
相,此经谓前尘虚妄相想,皆是物也。阿难云,离此觉
知,更无所有,岂非认缘气为觉知。缘气是所知影像,
非能知能觉之见分,以见分从来无相故也。见分无
相,误为有相,便成蛇见。若了见分虽妄,实本无相,则
依他当下消归圆成。天台所以专立第六识为所观
境,譬钻木出火,火即烧木,合于此经识阴本如来藏
性,识明知,觉明真识等语,不啻如空合空,水合水。此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动一步,久已到家,真无上圆
顿法印也。阿难未證初果,全堕凡外无心计心之过。
如来种种徵破,不过欲其觅心了不可得而已。

(问,缘心现有其用,如何决不能推。经言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则亦许缘心能听。)

荅,一切法名色尽之。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皆
色也,受想行识皆名也。名者,但有名字,无色相也。是
故八心王,五十一心所,其相分皆色也,其见分皆名
也。经云,妄有缘气,于中积聚,假名为心,见分惟有名,
如何可称为气,可积聚于中邪。缘气积聚,则一件物,
一件物则是相分。唯识云,相分理无能缘用故。阿难
认为能缘,亦如认目有见,浮尘目必不能见,缘影心
必不能知。故破云,尚以缘心听法,正谓缘心是缘气,
亦名风大,决无听法功能。尚误为能听法邪,此从我
法音为缘,起于法音影子,非得我所指心性也。古人
云,却是虚空能讲。今例云,却是虚空能听,何如何如。
至此漏逗不少,知我罪我,未审何人。

(问,阿难获法身,而不解脱,富楼那得罗汉,而有疑悔。若止悟理,岂有理外之事。若但事障清净,岂有
事外之理。设理障理遣,事障事除,互不相摄,何成圆宗。)

荅,阿难烦恼障重,满慈所知障重。由事理不二而二,
仍分根本枝末也。如树根枝叶,同属大地四微,亦自
荅问一¶ 第 313a 页
不分而分。阿难斫根,枝叶尚青,满慈枯枝,根尚未拔。
至理障理遣二语,复通四教,不得直以烦恼为事障,
所知为理障。界内界外,各论事理二行故也。

(问,三卷中阿难既获法身,何更数求开示。四卷中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而又如旅泊之人,得屋求门,
不几法身在门外邪。)

荅,法身亡得失,绝内外,只缘迷悟有殊,曲分修證差
别。虽约修證,不碍性真。如虚空非丈尺,丈尺显虚空。
三卷获法身,约相似解行。四卷请入门,约分證智断,
不相违也。古人云,道旷无涯,逢人不尽。大悟一十八,
小悟不计数。此阿难所以番番开悟,处处陈疑,终不
未足中生满足想也。堪嗟末世,瞎鍊盲修,于静境中,
稍得一两番六尘乍息光景,便谓千了百当,自误误
他。并相似法身,尚未梦见,况亲窥华屋门邪。佛法不
是者个道理,慎之慎之。

(问,水土二物,性本真空,何必去泥土,取清水乎。)

荅,水土不出虚空,喻十界五阴不离藏性。今既以清
水喻九界中佛界五阴,以泥土喻佛界中九界五阴,
必弃九界浊,成佛界清。若泥土不必去,则自性众生
不必度,自性烦恼不必断。若清水不必取,则自性法
门不必学,自性佛道不必成。执性废修,成大邪见。

(问,既以可作法喻十八界生灭相,以虚空喻如来藏不生灭性矣,何又以水土相投,喻阿难等身中
五浊,以去泥纯水,喻如来常乐我净邪。文句虽以五浊合可作喻,以纯水合虚空喻,然如来何不直
依如虚空之藏性为本修因,乃别令澄浊得清邪。)

荅,经云,如澄浊水,贮于静器。器仍喻十八界七大,而
器中空,则喻十八界七大皆藏性也。十八界七大皆
得为所观境,喻之以器。境中本具妙谛,喻器中空。能
观境谛之智,喻所贮水也。盖水喻见分,土喻相分。六
凡众生见分,必取同居土相,二乘众生见分,必取方
便土相,菩萨众生见分,必取实报土相,故皆浊。唯佛
见分直缘真如,不复变带三土妄相。如贮水器中之
荅问一¶ 第 313b 页
空,至明相精纯,则八识转成四智,以根本智无相分
故,名去泥纯水。以后得智能现相故,名一切变现。虽
有变现,仍是无漏,故云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
德也。是知以虚空喻不生灭性,證之成无为无漏功
德,即是法身,亦即大乘止观净分真实性也。以纯清
水喻佛果四智菩提,證之成有为无漏功德,即是报
身,亦即大乘止观净分依他性。唯识谓其纯无漏,亦
可摄归圆成实性也。以一切变现,喻佛果利他功德,
所谓婴儿行病行等,即是化身,亦即大乘止观净分
分别性也。如次配三涅槃,三菩提,三德秘藏,皆无不
可。佛语巧妙,佛意深远,岂片言只义能尽哉。

(问,空喻涅槃,则了因所了,水喻菩提,仍生因所生,岂皆元清净体邪。又空无边际,水有涯畔,不几涅
槃理遍,菩提智不遍邪。)

荅,清水元非生因所生,以浊水中本具清水性故。澄
浊得清,可喻转识成智。但转其名无实性,故不同相
宗权说也。空水边畔,此观相元妄耳。性水真空,性空
真水,清净本然,等周法界。

(问,阿难己获似位法身,何闻不明自发,语仍疑见听离尘,毕竟无体,以为断灭邪。初徵心在迷,此己
悟性真,何更指前为例也。)

荅,阿难此时见惑己断,知六根虚妄,无我我所,不执
缘影为心,但思惑及无明未断,故欲弃妄求真,未能
了妄即真。夫二决定义,意在定境修观。譬澄浊得清,
不弃浊水,别求清水。阿难执现前浊相,疑无清水性,
不知清水性,即在浊水中也。占察云,初心应先习唯
心识观。南岳止观亦诫不得即观圆成。良以圆成之
性,全在依他及分别中。离现前分别及依他境,别无
圆成实性可得。全水成波,波外更无别水故也。末世
禅流,昧定境修观妙旨,离于事境,高谈理性,所计理
性,还成分别。所谓未證无为,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
同流转,毫釐有差,天地悬隔。阿难深知此弊,方发此
荅问一¶ 第 313c 页
疑也。

(问,龙王河女空神,能听闻触觉,不依浮尘,胜义何住。若无胜义,不应是凡,又胜义根有證知处否。)

荅,胜义依浮尘,约迷妄言耳。龙以角听,胜义依角,河
神鼻根,亦可例知。空神无业果粗色,有定果色,依之
觉触。然此段文,正显六根之性,不藉浮胜二根。在凡
在圣,其理无二,非谓无胜义即圣,有胜义即凡也。但
凡夫迷己为物,又认物为己,故见闻觉知,必赖浮胜
二根。圣人背尘合觉,即全尘是觉,故得寄根明发,六
根互用。谓圣无六根可也,谓圣方有六根可也。至于
凡夫胜义根,但可比知,若无六根,终不发识。如无灯
炷,焰则不生,焰但照他,不照灯炷。

(问,如耳根,何者是六识七识八识。又从闻思修,此思在六识,如何用心。又如何辨此七之思八之思。)

荅,耳之浮尘胜义二根,俱第八识相分。闻精即第八
见分也,八七法尔相缘。依第七复发第六意识,与耳
根所发耳识同缘声相,此八识相缘起也。思修思字,
正是谛观闻性,即空即假即中,不随声色流转。此名
虽同遍行五中之思,实与妙观察智相应,又与别境
中慧并起,并与善中信等相扶,故名思慧。若寻常释
思,则以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与第六
相应者,同彼遍缘三量。与第七相应者,同彼但缘内
我。与第八相应者,同彼于不可知执受处了。此思相
差别也。

(问,初心反闻性时,又被色香味触法牵动,未审当境推破入真流邪,还归本根入真流邪。)

荅,馀尘牵动,只是工夫不得力,见地不清楚耳。果于
耳门悟圆通常,以此圆通常观,历一一法,皆耳门三
昧。故曰,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至于顺治逆治,随
乐随宜,随治随理,不可执一。摩诃止观立十境,初观
阴心,馀界入并后九境,待发方观。知此例者,修心之
要,不泣岐矣。

(问,身心二俱捐舍,将何修入三摩地,宁复别有一身心邪。)
荅问一¶ 第 314a 页

荅,执我之心,乃生死根,由此我执,方爱其身。而有身
即是我,离身有我,我大身小,身大我小之四别。若谓
身即是我,万无肯舍之事。纵妄计舍则断灭,更无后
苦,仍未达此妄计之心,即是苦本。若谓离身有我,见
身多苦,舍令无苦,此正由我见舍身,非能舍此我见
心也。惟将此四种我见,一齐放舍,则幻身亦决可舍。
二俱捐舍,则二俱妙用,便可入三摩地。故知只此身
心放得下,流贼便为良民,放不下,良民便为流贼耳。

(问,初下手时待不得力而后持咒助邪,或持咒与所观境并进邪。兼二亦名一门深入否。)

荅,众生根性,万别千差。或显悟,或密證,或须助,或不
须助,事非一等,皆是一门深入。若无障缘,直修境观。
若恐障侵,兼持密印。显密正助,并须与妙观相应,方
合一门深入之旨。

(问,远论动源,过在无始。近论只是当念,离当念有无始否。若有,何得一念了却。若无,何得有今一念。)

荅,离当念,别无无始可论。现前一念,即竖穷横遍之
全体。根身器界善恶种子,离现前一念,竟无少许实
法可得。故曰,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

(问,既获法身,复请至何渐次得修行目,诣何方所名入地中,岂法身有差别渐次邪。)

荅,法身无差别,差别不离法身,修行无渐次,渐次依
于修行。如虚空无远近,远近不离虚空,奋飞无渐次,
渐次依于奋飞。阿难悟心,即悟无差别性,犹如太虚。
所请修行,即是圆行,犹如奋飞。由奋飞远近,得论渐
次差别。若只许无渐次无差别义,则是以性废修,昧
即而常六之旨。且既无差别,亦无无差别可得,无渐
次,亦无非渐次可得,如无远近,亦无虚空。六义既昧,
即亦不成。须达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则从始至终,皆
以佛知佛见而为修行。圆家之渐,即渐是圆,非渐圆
可比也。

(问,固身常住,长不倾逝,且色阴既空,受想行阴都灭。从何起此长想,指何色为身邪。)

荅,五阴互相摄属,色阴未破,五阴皆色也。色破受现,
荅问一¶ 第 314b 页
五皆受也。受破想存,五皆想也。想破行显,五皆行也。
今行破识露,则五皆识也。是故生灭虽灭,而于寂灭
精妙未圆之中,法尔仍具五阴。只此色受想行,罔非
寂灭未圆境界,岂行人至此,竟无色身,亦无苦乐觉
观举止动静等邪。良由第六识相应心行,于定境修
观时,如次观于识阴境界,见识阴之精圆,而生长想。
此想即从观行起,此色即识阴所执受也。

(问,第六外道,圆虚无心,以永灭依为所归依。注云,令不恒行心心所灭也。功力至此,应侔圣流,而成
断灭,过在何所。既断灭,又何果可成,种可得邪。)

荅,无想定中,虽灭不恒行心心所法,秖由计明中虚,
以为方便,则见惑全在。所以下地思惑虽伏,仍坚执
无想天之生死妄想,误为真实,决定不入圣流。过在
不曾真实先开圆解。所以观行位中,见此寂灭境界,
不知全是颠倒微细精想,而生胜解也。虽云断灭,非
真断灭,仍是十二类生所摄。所谓枯槁乱想,无想羯
南,故名为种,亦名为果也。

(问,首楞严大定,从观行入,即以观行为定邪,为有次第有出入邪,毕竟至究竟,方可称大定邪。)

荅,欲知大定体相,须明性修妙旨。众生本具大佛顶
性,即大定之体。如云阴入处界,乃至七大皆如来藏,
妙真如性,则皆大定体性也。众生在迷,但有理即大
定,悟此理是名字大定,依佛知佛见而为修行,是观
行大定。观行功深,相似理发,六根清净,如钻火得烟,
是相似大定。于头头法法中,分證三德秘藏之理,是
分證大定。乃至彻證,无欠无馀,是究竟大定。始终理
一,名之为性,六位转变,功在于修。修不在性外,悟性
方成修。如弈者得胜,不离棋局,知局方可取胜也。

(问,从破七处,至显藏性,体用彰,真俗显,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无生死可得,无涅槃可證矣。又选耳根
为方便,耳根即闻见觉知,炽然成异,乃光影门头,于常住真心,自相逾越,何从修證入三摩提邪。)

荅,不悟妙性,无以成修。不事真修,无以显性。经初破
缘影非心,显见性非物,会四科以归性,明七大之遍
荅问一¶ 第 314c 页
圆,喻以狂走而头不失,贫乞而珠自存,皆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显圆融谛理,以开妙悟者也。次即依妙悟
以起真修,借此方最利之耳根,荐取本圆本通本常
之性体,故得名为以不生不灭为本修因,然后圆成
果地修證。此真金刚宝剑,何惑不破,何理不彰。若不
知耳根之性,即如来藏妙真如性,漫云同一体,无生
死,无涅槃,全堕光影门头相似语句,其不知此经宗
趣甚矣。试取击钟验常处一番问辩,沈思细玩,自知
所问之非也。

(问,多闻无功,不逮修习,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秖益戏论,积劫闻熏,不能免
难。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阿难尚如此诃,今人设持此经,亦何益邪。)

荅,阿难病不反闻,非病多闻。经诃一向徒闻,非教无
闻。正以今人愚钝,依教修行,犹恐失足,痴禅暗證,堕
落何疑,所以曲随根性,且令持此深经。利者得以随
文入證,钝者亦可永为道种,庶免无闻比丘之祸也。

** 教观要旨荅问十三则(原问附)

(问,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二义同邪异邪。)

荅,心识通有真妄,局则心约真,识约妄。唯心是性宗
义,依此立真如实观。唯识是相宗义,依此立唯心识
观。料简二观,须寻占察行法,方知同而异,异而同矣。

(问,遍计依他须破,圆成还须破否。圆成不须破,遍计依他亦不须破否。破与不破,乞师细剖。)

荅,三性元非定三,亦非定一。言遍计依他入圆成实
者,只达遍计本空,依他如幻,即是圆成实性,非别有
也。若存圆成实见,还是遍计,亦须破尽。若知三性即
三无性,则遍计依他本无可破。无可破,所以具明净
分三性,须破尽,所以复明三无性也。更以喻明。达绳
即麻,则依他非实,遍计安有。谓绳是蛇,则麻性不改,
恐怖妄生。迷时全麻是蛇,蛇绳麻皆迷情。悟时全蛇
是麻,麻绳蛇皆悟境。傥谓麻即绳,麻非绳,麻亦绳亦
非绳,麻非绳非非绳,又谓绳即蛇,绳非蛇,绳亦蛇亦
荅问一¶ 第 315a 页
非蛇,绳非蛇非非蛇,乃至展转互作四句,皆成遍计。
若不起性计,深知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理,以四悉
檀因缘,巧说种种四句,则三性三无性二义并成。故
知非破非立,而论破立,破立同时,破立不二。

(问,三因圆具,方称圆修。请示现前一念,何为正缘了,及一一位中因相差别,令不生上慢退屈也。)

荅,性具三因,止现前惑业苦三而巳。惑即了因种子,
业即缘因种子,苦即正因佛性也。若就行人点三因
者,能观观即了因佛性,所观境即缘因佛性。若能若
所,若心若法,唯一实谛,即正因佛性。了知此三,依此
修习,是名字位相。此观力深,圆伏五住,是观行位相。
六根清净,是相似位相。八相成道,三身圆显,是分證
位相。尽无明源,穷觉海边底,是究竟位相。知一念圆
具三因,安生退屈。知道力非可浪阶,安生上慢。思之
修之。

(问,正观心时,竖穷横遍,微尘刹土,一念圆具,如是观察,契具字法门否。设起异见,以四运四性推之。
设不起异见,止如上念念现前邪,或有他法邪。)

荅,秖是虚解,未实现前,还将二种观道,善巧进修,别
无他术。的于一尘中见法界性相始终,方成妙观。

(问,正观心时,眼见色如镜照像,耳闻声如空中风,乃至意识觅能缘者了无踪迹。正恁么时,如何又
有时如无事人,有时如知事人,有时如有事人,有时如疑事人,盘结在心,如何并除。)

荅,见色如镜像,闻声若空风,能缘无踪迹,皆色阴未
破境界。须推此觅能缘者,阿谁能觅。不暂时忘却四
运工夫,即了义正修。如无事时,四运推破,不可坐在
无事甲里,如知事有事疑事时,推此知者有者疑者,
如此则盘结自除。不必畏其盘结,立意并除也。

(问,推拣时,心不可得,何有三观。境不可得,何有三谛。心境总不可得,何有能所。如是契了义否。)

荅,心境不可得,为竟断灭邪。若竟断灭,只今谁问此
法。若不断灭,心不可得,真是一心三观。境不可得,真
是一境三谛。若总不可得,能所融绝,真是心境不二。
虎溪尊者颂云,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即是中。
荅问一¶ 第 315b 页
忘照何曾有先后,一心圆绝了无踪。唯忘故照,唯照
故忘。果然一名不落,则万别千差名义俱彰矣。

(问,根身器界,达之唯一心建立。此心有邪,无邪,亦有无邪,非有无邪。若在当人密悟,就悟处有浅深
邪,正否邪。)

荅,根身器界,无论达与不达,从来只是唯心。非心建
立法,非法从心立。若有能建所建,不名唯心,以心外
无法,故名唯心。唯心则唯色唯香等义,一切俱成。此
妙心法,离四句,绝百非,唯以妙悟领之,悉檀说之,的
的可于四门入道。但不落四句,而圆照四句,即为正
为深。傥离四句,又堕第五不可说句中,即为邪为浅。

(问,集要释一体三宝云,现在一念,本具三谛。在迷不觉,是为法宝,能觉三谛之智,是为佛宝,谛智和
合,是为僧宝。夫众生念念趣境,不了自心,触处相违,无能觉智及和合义,岂唯具法宝邪。)

荅,众生趣境,果有心外之境可趣邪,果离觉体外有
能趣之妄念邪。即彼能趣妄觉,所趣妄法,果可分别
令各在一处邪。若念念趣外,终无外法可趣,亦无离
觉体之念,亦无二处可分,则理即三宝焕然。

(问,介尔之心,本无边畔去来,亦非断灭。今念念閒策善不敢违,思恶不敢匿,每向三尊前,求哀悔过。
如是用心,契正修否。)

荅,能策能思之心,与所策所思之善恶,有边畔去来
可得否。若达善恶之性,即是实性,无形像边畔动静
去来始终生灭,则必修善日增,修恶日损。而增损了
不可得,即是正修行路。若见有善可增,有恶可损,成
于偏小。若不见有,任其善恶,成于魔外。审之。

(问,持经时,如何即字字句句,当体不思议境。)

荅,字句法性,本不可思议,更问如何成思议矣。若平
日观心得力,正持经念佛,不与观心违,此真如实观
之门。未达者,须用唯心识观,四运四性推此字句之
性。若知其当体即空,举体即假,亦复即中,则思议心
息矣。

(问,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为约迷约悟,约性约修。)
荅问一¶ 第 315c 页

荅,法尔理性,不关迷悟。悟知其即,非悟方即。迷不知
即,未尝不即。惟有此即是之性,方可起即是之修。所
起之修,究竟即性,无性外少法可得。

(问,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为复惟圆顿邪,亦有偏有渐有邪正邪。)

荅,以名定义,万无一得。以义定名,万无一失。圆顿之
谈,随类各解。外人计缘影为心,如石压草,制令不生,
谓是即如如佛,其实成无想外道。禀藏教人,知根尘
为缘,则有念生。远离根尘,念性永寂,得入涅槃,名如
如佛,其实止成小果。禀通教人,了知念无自性,求其
生相了不可得,名如如佛,其实止是乾慧。禀别教人,
谓生者是妄识,真如凝然不生,名如如佛,亦名素法
身,还须智行严之。惟有禀圆教人,了知现前一念,即
是法界,不变随缘,无生说生,随缘不变,生即不生,是
故全体显现,名如如佛,即与三世诸佛体用平等。前
三教为偏,惟圆教为圆。后三教俱有顿义,惟藏教属
渐,四教皆正,外道为邪。嗟嗟,世之乘言滞句者,辄云
一念不生即如如佛,曾简点及此邪。圆顿宗旨,有名
无义久矣。

(问,中论一偈,以配四教,为定别配邪。亦随类各解邪。幸剖实义,以验教眼。)

荅,偈摄权实事理,罄无不周。天台依立四教,前不具
后,后必具前,载在广文,昭若日月矣。若随类各解,复
各四别。如因缘所生法,有人闻之,便谓诸法仗因托
缘,展转生起,别无梵天微尘等以为因缘,亦非无因
无缘而有诸法。又人知因无实因,缘无实缘,生无实
生,法无实法,如空华梦物,说名因缘所生。又人知无
明为因,境界为缘,出生十界因果差别。又人知一心
具足三千性相为因,随于迷悟具成十界染净为缘,
次即空句。有人闻之,便谓诸法无我,我所故空。又人
谓法体自空,非灭故空。又人谓法无实性,体不可得
故空。又人谓法法非空非假非中,三谛俱破故空。次
荅问一¶ 第 316a 页
假名句。有人闻之,便谓俗谛是有,故称假名。又人谓
诸法如幻,故称假名。又人谓法法出生十界因果差
别,故称假名。又人谓法法即空即假即中,三谛俱立,
故称假名。次中道句。有人闻之,便谓离断离常故名
中道。又人谓真俗不二故中。又人谓非空非假故中。
又人谓法法无非实相实性假空皆中,不见有法异
于法界故中。然初一人无我我所之空,生死非即涅
槃,空义不成。俗谛是有之假,法法不相融摄,假义不
成。离断离常之中,不證法身应本,中义不成,覈实秖
成因缘所生法一句耳。第二人诸法如幻之假,不知
幻复作幻,假义不成,真俗不二之中,不知中体不空,
中义不成,覈实秖成因缘,即空句耳。第三人非空非
假之中,不知中道具一切法,遍一切法,不知法法无
非中道,覈实秖成因缘即空即假句耳。惟第四人了
知因即法界,摄一切法,更无一法出过于因缘即法
界,乃至能生所生,罔非法界。空亦法界,假亦法界,中
亦法界。通则具收四句,别则即中一句便足。此智者
大师所以弃通取别,直依四句而明四教也。复次因
缘所生法,即生灭四谛。我说即是空,即无生四谛。亦
名为假名,即无量四谛。亦名中道义,即无作四谛。复
次知正因缘境者,生灭无生无量无作皆因缘也,知
即空者,皆即空也,知即假者,皆假名也,知中道者,皆
中道也。复次知生灭四谛者,因缘空假中皆生灭也,
知无生四谛者,皆无生也,知无量四谛者,皆无量也。
知无作四谛者,皆无作也。

** 荅徐仲韬问

中论四句偈,深谈谛理,不涉观照工夫。谛理明白,观
照在其中矣。先分为二,初句举事境,下三句显三谛,
举事境,不论色心假实,皆仗因托缘而生。偏指十界
十如,百界千如,三千性相,一一皆名因缘所生法。若
荅问一¶ 第 316b 页
谓心为尘因,尘为心缘,窒碍甚矣。此句走却线索,下
文如何著落。况空假中,直就所生法,圆具圆现,不得
次第解,尤不得牵带观门。教眼精妙,决非粗心浮气
可领。姑俟居士行门成就,转身拶入耳。略说,但云因
缘所生种种事境,无不当下即空假中便了。若细谈,
虽九旬未罄其旨。今即空句,半是半非,假中全然远
隔,可辄厝心动笔邪。

** 荅何二华问

欲明大般涅槃,须知小乘无馀涅槃之义。小义未了,
何由议大。今明无馀涅槃,一秘相而谈,二开显而说。
秘相者,佛与耆婆至一荒郊,连举枯骨,问其在生善
恶,男女寿夭,乃至死归何处,毫无错荅。佛遥向他山
取一骨,耆婆再三弹听,茫然不知。佛云,此罗汉骨,已
忘我相,已断后有,非三世所摄,三界所系,汝不能知
也。由此观之,无馀涅槃,已不可思议,况大涅槃哉。莫
见此说便作断灭之解。外道问,罗汉死后有无。佛言,
皆是戏论。又问毕竟如何。佛言,积薪投以芥火,烧蔓
不绝,展转投薪,展转远炽。设使薪尽,火则随灭,此火
为有去处,无去处,为断灭,非断灭。外道言,火无去处,
亦非断灭,此处火灭,非一切火性皆灭。佛言,罗汉亦
如是,惑业薪尽,果报火灭,何可言有去不去,断与不
断。此秘相而谈也。开显者,二乘但断界内分段生死,
犹未永断界外变易生死,虽凡圣同居土无受生处,
犹受方便有馀土法性之身,虽非断常,仍似有来去
也。如来五住究尽,二死永亡,知一切法无非即心自
性,不离当处,寂湛圆常。约正报名清净法身,约依报
名常寂光土,约智德名无上菩提,约断德名大般涅
槃。身土不二,智断难思,以要言之,无一微尘不是如
来不思议法界全体大用。故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
现一切群生前。墙壁瓦砾,清净法身,一色一香,无非
荅问一¶ 第 316c 页
中道。当知众生生死轮回境界,尽是如来大般涅槃
境界。醉人所见转屋,即醒人所见不转之屋,无二屋
也。佛成无上觉,亲證诸法本来常寂灭相,不出不入,
不灭不生,为性净涅槃。二死因果永断,名圆净涅槃。
为众生故,示生示灭,为方便净涅槃。经谓佛涅槃,即
方便净之相,非弥陀无量劫后,方證大涅槃也。

** 荅比丘戒五问(原问附)

(问,毗尼之学,人天可保,福尽将如之何。孰若宗教先开眼目,以道共戒为急务,贵见地,不贵行履,讵
不然乎。)

荅,毗尼之学,出世正因,戒波罗密,佛地方满,岂仅人
天福邪。宗教开眼,言虽相似,但离戒别谈宗教,便堕
恶见。沩山云,毗尼法席,尚未叨陪,了义上乘,岂能甄
别。荆溪云,用前四戒为境,以六观之,事理相即,当知
篇聚,一不可亏。世人蔑事,欲尚深理,验知此观孤虚
无本,既亏观境,观亦无从。宗教诚训照然,胡弗思也。
无上戒而判属人天,舍律仪而空谈道共,正见已破,
行履必荒,恶趣三涂,敢保有分,人天不可得矣。

(问,末世钝根,只宜要略。四分律藏,世尚畏繁,何不宗四分戒本,略加旁注释疑。)

荅,固守痴顽,终无释疑之日。必须博学反约,乃克有
济。戒本旁释,开遮持犯安能洞然。乐佛法者,既难以
通,习懈怠者,仍未必学,进退失措,有何利益。

(问,念佛一门,广大简易。一心念佛,自然止恶防非。律相浩繁,已非简易,果极声闻,又非广大,不若专
弘净土之妙也。)

荅,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净戒为因,净土为果。若以持
名为径,学律为纡,既违顾命诚言,宁成念佛三昧。多
缠障垢,净土岂生。夫如海无涯,岂不广大,保任解脱,
岂不简易。故一心念佛者,必思止恶防非,而专精律
学。专精律学者,方能决定往生。而一心念佛,现在绍
隆僧宝,临终上品上生,法门之妙,孰过于此。只一大
事,何得乖张,取笑识者。
荅问一¶ 第 317a 页

(问,罪因讥嫌,制有随方,此方不讥,何乖圣训。又时丁末运,外缘不丰,内因微薄,必欲纤毫无犯,而演
教弘宗,则佛法不能广布。完小节而失大益,岂菩萨本心。)

荅,如来一切知见,普为大千众生而制戒律。六群等
亦大权示现,曲体末世情态而示犯缘,正由人情懈
怠,不肯轻重等护,致成末运。今欲弘宗演教,必以持
戒为本。内因淳厚,外缘自丰,白毫相中一分光明,决
非诳语。若以戒为小节,便成谤法,谈宗说教,皆是儱
侗瞒盰,设获外缘,总名魔业,何益正法哉。

(问,西乾列祖,三学精通。此閒地僻时遥,人罕閒见,唯唐宋来数辈宗匠,踪迹彰著。然当其水边林下,
则以三条篾一把锄,为清净自活。逮其匡徒领众,则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为真实芳规。至于扬化
接人,则以一棒一喝为拈提向上,俱与律学不相应。好心出家之流,由行脚入山,至登座披衣,所仿
效者,无非此等。今还许从上诸祖是真比丘否。若非何绍祖位。若是何不遵律。又今绍祖位者,例轻
律学,从上诸祖,亦轻视否。又今绍祖位者,不遵戒而为人授戒,从上诸祖,亦为人授戒否。)

荅,祖有三类,一者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如远公,智者,
左溪,永嘉,荆溪,大梅,永明,高峰,中峰,楚石等是也。古
今如此知识,亦甚众多,所应景仰仿效。二者丁兹末
世,势不获已,遵佛遗命,舍微细戒,住静则刀耕火种,
领众则垦土开田,然非时食等诸戒,仍自遵行,故晚
用药石,不用粥饭,德山托钵,亦因视影。而此等知识
便不肯为人授戒。所以唐宋以来有禅讲律寺,初出
家多学律,律有得则以律名家,无得则习讲参禅。但
舍微细戒,不舍重戒及性戒也。复有径投禅教者,此
即乘急戒缓,然亦护根本五戒,断无毁重之理,而决
不敢自称比丘,轻视律学,但愧未能,以为惭德。至出
世接人,或重登戒品,性遮皆净,如六祖等。或单提向
上,独接一机,如寿昌等。人问寿昌,佛制比丘,不得掘
地损伤草木,今何耕种芸穫。荅云,我辈秖悟佛心,堪
传祖意,指示当机,令识心性耳。正法格之,仅称剃发
居士,何敢当比丘名。问,设有如法比丘,师何以视之。
荅,当敬如佛,待以师礼,非不为也,实未能也。又紫柏
荅问一¶ 第 317b 页
大师,生平一粥一饭无杂食,胁不著席,四十馀年,犹
以未能持微细戒,终不敢为人授沙弥及比丘法,必
不得已,则授五戒法耳。嗟乎,从上诸祖,敬视律学如
此,岂敢轻之。若轻律者,定属邪见,非宗匠也。三者大
用现前,观机利益,破他疑执,不拘恒规。如文殊菩萨
执剑逼佛,三处度夏,重胜比丘。与女同坐,令證无生,
乃至寒拾之诃律主,归南之斩猫蛇。譬良医砒霜治
病,大将奇计除贼,而不可为典要。又凡诃佛骂祖,痛
棒毒喝,皆不得已而用。所谓兵者,不祥之器,非布帛
菽粟也。用得当,迹似违律,实真持律,以得律意故。如
经谓末利夫人饮酒救杀,佛赞其真持斋戒,菩萨见
机得杀盗等,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也。若失
其宜,将作门庭施设,如优孟之学叔敖。宗既非宗,律
又非律,谤大般若,疑误后学,三涂剧报,何由得免。设
亦诱引愚流,作种种福,福力所持,不即堕落,终为外
魔眷属,非佛弟子。末世多此妖邪,诳惑世閒,魔所摄
助,多得供养,聚众百千人,眷属儿孙遍天下,毁戒毁
教,破坏如来真正法轮。愚小无知,羡彼名声,而争仿
效,令好心出家者,皆堕其党,求升反坠,哀哉痛心。然
由仍以三宝为所缘境,罪报毕时,还藉佛法僧戒之
力,而得度脱。魔王语佛,吾于汝末法中,令眷属食汝
饭,著汝衣,破坏汝法。佛言,汝但自坏,法不坏也。今欲
不堕三涂,竟登圣果,请必从持戒始。若挂名受戒,又
轻视戒法,既不精戒法,又为人授戒,既为人授戒,又
不教学戒,且言戒是小乘,不须习学,则决堕三涂,为
魔眷属,自受其苦,无人能代。终亦必皆成佛,我不敢
轻之矣。

** 荅唐宜之问书义(有引)

智及之,即大学格物致知,中庸择乎中庸得一善
也。仁守之,即大学诚意正心,中庸拳拳服膺而弗
荅问一¶ 第 317c 页
失之也。庄莅之,即大学脩身,中庸诚身也。动之以
礼,即大学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顺亲信友获上
也。圣人说法,应病与药。若为智未及者,则云知德
者鲜矣。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思而不学则殆,此孟
子重始条理意也。今责智及之者以仁守之功,正
孟子兼重终条理意(中而不至,亦非善射,况不至便不中。巧力俱不可轻,但先
论巧,后论力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有坤无乾固不可,有
乾无坤又岂可哉。非初步无以为究竟之始,非到
家无以结初步之局,此儒门智仁合一之学,与佛
门解行互彻之旨相类也。儒不更赘,请言佛氏之
学,须分四教,以辨内外小大偏圆。细思之,勿忽。

藏教 知三界苦空无常无我不净,名智及之。念念
与四念处观相应,不起见思烦恼,名仁能守之。身口
意业,恒与三千八万律仪相应,名庄以莅之。得不忘
念,一切时中,应机设教,名动之以礼。

郁头蓝弗入
有顶定,亦似仁守。威仪庠序寂静,似庄莅。以自所谓
定门,摄化多人服从其道,似动之以礼。由智未及于
出世法故,所以守不名仁,莅不名庄,动不名礼。(郁头亦是
智及了非非想处,仁能守非非想处者,但非出世閒之智耳。)

须陀洹舍戒还俗,是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舍利弗
瞋习,毕陵伽慢习,难陀贪习,憍梵钵提齝习等,是
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迦叶目连等神通,作意方
有,是动之不以礼。

通教 知三界梦幻空华水月,名智及之。念念与即
空观相应,名仁能守之。庄以二句,并与藏教同。


教极果,虽到动之以礼境界,不达诸法本空,不名智
及之。智既未及,不名仁守等也。

见地薄地亦有舍戒还俗者,是不能守。已办地不
侵习,是不庄莅。支佛地习气未尽,是动之不以礼。

别教 知生死是有边,涅槃是无边,真如法性非有
荅问一¶ 第 318a 页
非无。依真如乃成生死之有,涅槃之无,名智及之。先
以空观断见思惑,出生死有边,名仁能守之。次假观
破尘沙惑,出涅槃无边,名庄以莅之。后中观破无明
惑,證中道体,从体起用,名动之以礼。

通教极果,虽
到动之以礼境界,不达中道法性,不名智及之。智既
未及,不名仁守等也。

十信有退,是仁不能守之。十住自利,是不庄以莅
之。十行未修中道,十向未證中道,是动之不以礼。

圆教 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法界实相,性相常住。一
色一香,无非中道。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遍能破
除一切世出世法,遍能建立一切世出世法,遍能统
摄融贯一切世出世法,名智及之。念念与此圆妙止
观相应,圆伏五住烦恼,名仁能守之。六根清净,名庄
以莅之。入无功用妙道,名动之以礼。又圆教智仁庄
礼,一一圆融,一一互摄,非一非四,而一而四,名字位
中,则有名字智仁庄礼,乃至究竟位中,则有究竟智
仁庄礼。今以名字智仁庄礼,总名智及之,观行智仁
庄礼,总名仁能守之,相似智仁庄礼,总名庄以莅之。
分證究竟智仁庄礼,总名动之以礼。圆融不碍行布,
行布不碍圆融,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此之谓也。


教十向,虽得相似动之以礼境界,未达中道圆融不
思议性,不名智及之。智既未及,不名仁守等也。

名字开圆解,未伏烦恼,是仁不能守之。观行伏五
住,未净六根,是不庄以莅之。相似净六根,未入无
功用道,是动之不以礼。沩山大师谓此宗难得其
妙,切须仔细用心,乃深叹圆教智及之之难也。可
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生生若能不退,佛阶
决定可期。此于圆教智及之者,责仁守全功也。

** 荅成唯识论十五问(原问附)

(问,末那与慧相应,故因中随第六识转而为智。藏识不与慧俱,至果方圆,前五既有慧俱,又与善俱,
荅问一¶ 第 318b 页
复是转识所摄。何故不随第六因中转,亦至果方圆邪。)

荅,末那之慧即是我见。我见无自体,直以慧为体也。
第六识入二观,第七识二执不得现行,故得转为平
等性智。然第六出法空观,第七仍起法执,第六出生
空观,第七仍起我执矣。但第七是第六不共亲依,故
六转七不得不转。若前五识虽有慧俱,既无我见相
应,则慧甚劣。虽与善俱,由第六善或境界善,暂得相
应,无断惑證理之能。以凡断惑须在定心,定心中多
无前五识故,直至果位。第八识中有漏种尽,转与大
圆镜智相应,名无垢识。从此净识所变五根相分,纯
无漏故,依之发识,亦成无漏。名成所作智相应心品,
仅属果上化他之用,非能自利,不同第七识也。

(问,有我见故,馀见不生,无一心中有二慧故。云何既有我见,又得与慧相应。)

荅,心所有假实,如别境中慧,则有自体。十烦恼中五
见无体,惟以染慧为体。今第七相应之慧未转,举体
为我见法见,已转举体为平等性智,故云约义别也。
岂一心中有二慧邪。

(问,末那俱之我见,以慧为体,由义别故,仍以慧俱。忘念以念为体,何不亦由义别故,与念相应邪。)

荅,末那有慧故,有我见,与我见俱,即与慧俱也。忘念
以念为体者,不遍染心,以痴为体者,乃遍染心。秖于
第七识我痴上,明其无正念,故斥为忘念,无正知,故
斥为不正知。皆无自体,约过失边义,立此二耳。

(问,谓此识缘自所依者,如有后识,即缘前意。傥难云,前五识所依五根,亦增上缘,何独不许作所缘
邪。识相缘之义,乞垂细剖。)

荅,第七识唯内门转,故得所依为所缘。前五识唯外
转,不得所依为所缘,不应为例。

(问,意识依意,具三分别,设依色者,便同五识。第八亦依意不依色根,何但有自性分别,无随念计度。)

荅,前六皆转识摄,而一依心法,五依色法,故有差别。
第八非转识摄,但是所熏,唯无记性一类恒转。傥亦
具三分别,则有转易,而受熏持种皆不得成矣。
荅问一¶ 第 318c 页

(问,唯识五观,与占察二观,是同是别。)

荅,遣虚存实,舍滥留纯,摄末归本,隐劣显胜,皆从唯
心识观开出。若遣相證性,义仍两属。如云俗有真空,
仍是唯心识观。若遣相执,达相即性,乃真如实观。

(问,思能令心造作。第八识相应之思,令造何等。)

荅,爪生发长,筋转脉摇,发白面皱,气消容悴,及日月
稽天,江河竞注,沧桑易,春夏更,皆第八所造。

(问,瞋唯不善,则初二果任运所起瞋心,名不善否,与无惭无愧相应否,能发业润生否。)

荅,学人失念起瞋,亦名不善,此念亦名无惭无愧。然
已断见惑,故不发业,善心易起,恶心易灭,不润生也。

(问,自在位,唯乐喜舍,以诸佛断忧苦事故。彼金鎗马麦等报,得名苦否。忧念众生,得名忧否。又如头
临白刃,如斩春风,得名无忧苦否。)

荅,唯识名义,忧喜苦乐等,各有分剂,唯佛方能实无
忧苦。金鎗马麦,大权示现,原非实事,故非苦忧。念众
生亦不同凡夫迫戚,故非忧也。临刃斩风,虽无忧苦,
仍与佛果未同。以佛果不受害故,至称性极谈。菩萨
分證忧苦,诸佛究竟忧苦,是在忘名字相者,方能信
之。

** 荅准提持法三问(原问附)

(问,一切能诠之文,必有所诠之体。显密二诠,其体同邪,异邪。又佛何以显说,复密说邪。)

荅,千经万论,若显若密,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除此
心外,更无所诠,犹云六经我心注脚也。显密说者,有
因显说得四益,有因密说得四益。佛智鉴机,能随施
化,良医因病,药不爽宜也。

(问,称体起愿,名发菩提,上求下化,不相舍离。今持法中所明发菩提心,皆儒宗世教,与佛法同否。)

荅,上古儒宗,皆佛菩萨示现,为师为导,接引迷流。所
立世教,无非佛法。后儒拘虚,不能引伸触长,遂有门
庭之隔。剋实思之,圣人先得我心同然,宁非三无差
别之旨。乐尧舜之道,若己推而纳诸沟中,宁非上求
下化之怀,但犬牛人性皆同,告子自不敢承当耳。孟
荅问一¶ 第 319a 页
子又谓人禽几希,岂非习虽远性仍近之證邪。

(问,显密圆通,不持斋戒,不忌腪酒,往往获应。何必别述此法,反令畏难。)

荅,大凡持咒,各有攸宗。五部既别,三类亦殊。圆通一
书,附会夹杂,非金刚正印也。依持灵应,由人笃信力
行所感。设以此而如法奉持,灵应岂止功名男女已
哉。况近时持者多而获应者少,不惟信弗笃行弗力,
亦由法未善故也。然今依经所立结坛,持八关斋等
法,不过为久积方便,剋期取效者设耳,非谓平日持
咒,皆须如此也。

** 法华堂第三第四二问并荅(馀见颂中)

问,三身与三自性,是同是别。

荅,三自性与三身,亦同
亦别。同者,由悟圆成实性,證会法身,净依他,成报智
身,悟遍计本空,成普应身。别者,三身约果德,约悟显,
三性约境界,通迷悟也。

问,一切法皆可作四句。且如三性,各四句,如何作。

荅,
遍计所执性四句者,情有故常,理无故无常,情有即
是理无,故亦常亦无常,理无即是情有,故非常非无
常。依他起性四句者,缘生故常,无性故无常,缘生即
无性,故亦常亦无常,无性即缘生,故非常非无常。圆
成实性四句者,理有故常,情无故无常,理有即是情
无,故亦常亦无常,情无即是理有,故非常非无常。亦
可约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而作四句。又单约依他起
性辨三性,以明四句者,依他性中有圆成实性故常。
如绳有麻,依他性中无遍计所执性故无常,如绳无
蛇,双照故亦常亦无常,双遮故非常非无常。当知惑
业苦三,皆是依他起性,于依他起,并具四句。依他苦
四句,即性具法身四句,依他惑四句,即性具报身四
句,依他业四句,即性具应身四句。又佛三身即净分
三自性,各四句也。
灵峰藕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三(终)
荅问一¶ 第 319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