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序文¶
○序文¶ 第 502c 页
鼎湖山木人居在犙禅师剩稿卷五
侍者开沩录

* ○序文

** 四分律藏名义标释序

原夫律之为教也乃三乘之宝筏四双之云阶诸佛
从斯而趣菩提众圣由此而升泥曰譬若明珠喻如
净雪外众不预其传内徒为之秘授三宝藉之而彰
五辈因之以立其为法也岂不重哉在昔金河重诲
波离嗣宣西域圣人师资肃佩分氎传持千有馀载
逮流东夏汉晋刱闻齐梁渐备隋唐盛兴迄夫宋代
巳来人皆首学俱出樊笼僧同遵轨咸超有岸迩世
讹锋互举禅律竞分见既不同资受不无其谬致使
后进无门初造失序展卷不识其名循文讵能知义
赞始临坛还同昏穴惟此奋翅三藏猎目群章稽彼
西天之梵言释此东华之音议端取昙无德律所有
文句难通者仅标其名缵释其义傍采诸家之辩正
述经论之玄虽引四部之要文然不杂彼之宗绪恐
紊持犯难为防护间所述者并是通途行事及略显
开遮庶知持犯有其同别非取轻条以替重篇却大
愆而易小过盖本圣意未许律旨全遮偷心不绝难
言信戒是以独举一部随事标释不舛馀宗俾刱学
者览卷无滞温习者不观他面罔致迷文失旨意莫
适从遂举手于高阁不再顾以终身律学于斯顿止
僧宝从此渐替维念于兹敢兴短闻集为部夹统释
事相略明枢义若夫开遮持犯广备律诠性制轻重
玩之即得对治烦惑要在深研此不预述况赞之浅
识岂能穷其渊府俟学充足戒光自朗其馀纤悉玄
轨疏律乃陈此所先标后不重出以彼疏意易彰理
获线贯帙今成矣但愧庸才难免鬻乳之并所缺
疑未备者总冀来哲共昭南极辉戒珠于长夜炳慧
○序文¶ 第 503a 页
日于中天正法得之恒存圣阶固而永久是所庆愿
智者鉴诸。

** 四分戒本如释序

夫戒本者何乃比丘之规矱涅槃之津要规矱失则
心虑无整津要迷则彼岸难到故如来首自鹿苑终
乎鹤树谆谆诲嘱俾依木叉为师视同如佛今人背
遗嘱诋毗尼何异逆子而抗慈父善星而侮圣言背
遗嘱是非佛也诋毗尼是非法也见持戒者而嘲𠿝
是非僧也三宝既非而且毁奚名释子盖戒法乃对
治无明业种之醍醐修證五分法身之妙术业种不
断因流瀰漫法身不圆解脱无日违此而修纵得妙
悟禅定现前终是魔业经有明言非人臆语今时妄
修谬證置木叉于言外取己见为自规尺自不能持
欲他而同己僻毁法灭律无堪视之予因睹此每劝
初学著目毗尼使定慧有址正法而得久住第律文
旨奥止持作犯名种性相阅者无不茫然乃忞自庸
力取戒本如律释之故曰如释释而未尽附馀部以
悉之仅为律之首钥以学者而疏通蹊径文蹄虽约
而义阶实周其有欲登舍那殿阁者可向此跨上一
足。

** 授比丘戒录序

恭惟如来御世观众生机有上中下故教设三乘所
谓菩萨缘觉声闻也乘虽分三莫不以戒为定慧之
本是故如来初坐菩提树下即为诸大心菩萨传诵
卢舍那佛三聚净戒次至鹿苑王城为诸二乘渐制
五篇七聚立十人僧白四羯磨授比丘具足戒然佛
初出世边地鲜闻正法出家五众亦希时迦旃延尊
者居西天竺阿槃提国彼有长者子名亿耳出家求
尊者为受具戒而彼国无十人僧不得受具彼驰往
白佛佛听边地持律五人僧得作羯磨受具五人中
○序文¶ 第 503b 页
须一人持律善解羯磨即以羯磨师为第五人其教
授师要闻轨范馀證戒僧必须清净方许为證明也
所谓中边者中即中天竺居东南西北四天竺之中
也边地者中天竺东去至东际有白木调国国外是
边地南去至南际有靖善塔塔外是边地西去至西
际有一师黎仙人山山外是边地北去至北际有柱
国国外是边地今此震旦在白木调东去天竺五万
七千馀里如来出世一千馀载未闻佛法至汉明帝
永平三年帝感瑞梦乃遣将军蔡愔等一十八人使
西域访求佛道六年愔等至月氏国遇摩腾法兰二
法师得梵本经六十万言相与东还明帝大悦由是
此方王臣士庶渐知归向至十四年司空阳城侯刘
峻与诸官人士庶等一千馀人出家阴夫人王婕妤
等与宫妇女二百三十人出家时二法师与诸人出
家剃除须发著缦条衣授与三归五戒十戒而巳以
不得满十人五人僧授具足戒后至汉第十桓帝一
百馀年内犹三归五戒十戒递相传授至汉灵帝建
宁元年有北天竺沙门五人来到汉地与僧受大戒
一名支法领二名支谦三名竺法护四名竺道生五
名支娄识其时大律未有支法领口诵出戒本一卷
羯磨一卷在此流行至魏初(邵陵厉公)嘉平三年有中天
竺沙门昙磨迦罗(此云法时)善诵诸部毗尼至雒阳立羯
磨受法准用十僧于是佛法大行震旦为东夏受戒
律之始也后至前秦建元二年天竺沙门昙磨持(此云
法海)译出十诵戒本三部建元十四年竺法念译出毗
奈耶律十卷后秦姚兴弘始十年天竺尊者卑摩罗
(此云无垢眼)来游关左阐扬毗尼鸠摩罗什所译十诵
律大行者叉之力也弘始十一年有中天竺佛陀耶
舍尊者至译出四分律藏而关中先行僧祗江南盛
行十诵至元魏法聪律师始弘四分律宗聪传道覆
○序文¶ 第 503c 页
覆传惠光光传云晖愿愿传隐乐洪云云传洪尊尊
传智首首传道宣宣传法励满意意传法成成传大
亮道省亮传云一道岸惠澄澄传惠钦皆口相授受
臻于壶奥自此之后广矣(详载高僧传中)至宋元已来代不
乏人元末明初戒律稍异明中谙律者巳希至明末
时律之一宗扫地矣余从受具来阅大律藏目不交
睫者数年而不得其中宗趣遂遍参诸方以求明哲
而无一习学毗尼者经云毗尼藏是佛法寿命毗尼
藏住佛法亦住余虑法不久住昼夜悲伤不能自安
时余年三十有四兴往天竺之念求请梵僧数人还
归震旦再传戒法俾戒灯熄而更著寿命微而复续
遂于甲申春抵闽地欲取海舶人夫从闽滨约泛一载
馀至东天竺海隅耽摩立底国可六十馀驿到中天
竺那烂陀寺不意时值沧桑弗果所愿至今年过古
稀犹怅昔之无缘也比见诸方丛席与人授戒不依
佛制尽是非法别众非法者何不知白四羯磨惟抄
写他人杜撰閒文唱诵或师自心所作佛制受具者
至多惟许三人同坛若过即成非法纵依羯磨而诵
文生涩事多舛谬尚是非法况杜撰者乎别众者何
不知依律结大界及戒场既无戒场即一人受具同
住比丘或百或千尽要共集与彼授具有一比丘不
集是名别众众既获罪受者亦不得戒而终身得假
名比丘虚受信施公然自谓上座受他礼拜罪莫大
焉或在白衣沙弥前作羯磨三十二十同时一齐授
之大违佛制若不依佛言教何名从佛口生从法化
生世无二佛法无二制斯则非法为法以讹传讹递
相踵习不觉其非诚为末法之灭法矣然此则关系
法门非小若有如法受得戒者自当保重如护明珠
其住持弘绍之宾特宜遵木叉之教依法依律依佛
所制俾戒珠朗于长夜木叉固而永久是为弘正法
○序文¶ 第 504a 页
传教之大士焉(授比丘尼戒录序式叉摩那戒录序文多不录坛者即是戒场在大界内
结大小法式如标释如释所明)。


** 刻二教论序

教鼎列三中古袭之矣今论为二者非弥天之辨莫
能拟议焉其法条分十二明九流洞百氏道归儒宗
释超六合教罗三谛理极离微故不可得而思议唯
通方先生独发千古之幽覆楷定万世之司南舍此
孰能赜其少分哉读是论者须頫空涯涘之见始可
觑尾闾之汪洋欤。

** 刻通极论序

夫佛理至极非达士通人莫能底之而九流百氏各
泥教迹竞生异端是由不知一真灵觉终古无泯强
立名言妄谈气生气化见封世典遂疑贝叶之非理
执域中故昧出世之妙未睹梵行先生何识古皇法
化是论之由作也破世术绝竞流比月指类耀拳读
者须虚其心空其见脚跟不带纤尘自然踏翻窠臼
始不孤是作又何虚是刻哉(二论出广弘明集)

** 心经添足序

如来出世本为众生发明心地然心无迹难以形容
不巳于虚空中画出一条鳖鼻蛇首尾宛然可观而
不可触今不自量为蛇添足得无取笑于人乎咦盖
欲令人识足知蛇如标月指读是解者见蛇遗足得
意忘蛇方为善用其智且不咳余如或不然未免毒
气所中切忌切忌。

** 归戒要集序

夫三宝者性相常住体周法界接物应机如日曜于
千江为世舟航非三畏之可比故其始心入道首则
归依三宝受不杀盗淫妄酒戒似儒教仁义礼智信
之五常然五常庆在一生五戒功归多劫故云五戒
○序文¶ 第 504b 页
不持人天路绝如来三十二相皆从持戒而得苟不
持戒尚不得疥癞野干之身况得如来功德之体若
能持戒现获名称终超有顶是故现见奉戒去杀不
徇仁而仁自著持戒离盗不崇义而义自敷守戒除
淫不修礼而礼自立遵戒息妄不期信而信自成受
戒断酒不履智而智自明夫斯之实可谓振网持纲
万目开张破无明壳出长夜梦复何功可以加之何
德可以配之若不是修昧于所欲徒役虑于名形劳
心缘于百氏倦形神于宵夜虚耳目于良晨何乖道
之远逝而弗及者乎得其本则无欲而不办去其实
则何从以措心是以梵忠舍异学而归投三尊菩萨
奉禁戒而位同大觉如斯之教孰得而思议哉。

** 刻地狱生天记序

湛然禅师接曹洞之正脉为一代宗匠探赜三藏尤
善华严得游戏三昧于藏经中拈出渔翁一段公案
织为戏文目曰地狱生天记至于屠沽往生不无所
本或曰梨园歌舞沙门亦预言乎曰华严五地百工
技艺靡不综练故诸大士以六度万行利生见有一
法益于世者即为之举示然则湛公于华严海中兴
波作浪就场屋里哨月嗏云又何疑哉梵行比丘弘
戒得本欣然捐衣钵资重梓属余为语余喜曰是亦
藏海之一渤欤用笔诸简端。

** 刻金刚经后序

我释迦如来一代说法随机大小教分十二而为八
万四千修多罗藏今此金刚一经乃六百般若之精
要八万四千之力用如金刚王宝杵拟山山摧拟空
空碎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而无一字可得安一切
众生于无馀涅槃而无涅槃之相横挥直抹妙用无
方不可得而思议者故空生叹之莫及曰希有世尊
今梁子某睹是希有弗觉展眉击节用剞劂以流通
○序文¶ 第 504c 页
俾受持读诵者应无所住而契无馀涅槃是则梁子
诚为荷担如来矣山僧由是叹而莫及故特表而出
之。

** 寿孩若何司马八十一序

器界中有閒贤散圣洒然物役之外荡乎寥廓之间
其道以不坏色身为最胜所谓寿者相也故得其道
者则年与世异虽造化不能以一多数限之若彭子
之八百东方氏之三千此犹未达其源也比世之人
多徒慕其年之修永而不思厥德修之当鉴是乌能
善其道者哉唯孩翁老居士则不尔居士妙龄以诗
书攻品器中岁以剑术济时用晚腊以善根学菩提
而温恭明厚耻宣人短好行惠施不自有其德以为
天性之致然喜放生戒宰杀刷竺坟老典以流通延
法侣而转金刚藏口持无量寿之洪名心蕴无量寿
之万德则又其笃诚时事也夫以居士生奕世文学
之家而善韬其矫杰安于积代豪富而乐志澹如非
其心冥至道迹高閒贤散圣者又孰能与于是哉则
其享不老之遐年固不可以八百三千齐限矣居士
常训二英孙曰古先达名贤多从三宝门中乘大福
而转身者如李邺侯吕申公其人也尔曹当亦幸自
勉今二英孙弱冠巳著声泮水他日定应木天石渠
之选而酬志于野院山门知复留玉为镇矣兹乙巳
夷则朔越之日乃居士九九悬弧之辰诸释氏子嘉
居士行迈前哲履道幽玄实今之庞老子特欲得山
僧一言为庆祝山僧愧无绣口不足以扬令德爰念
与居士数十年莫逆是不敢以疏拙辞者乃为之颂
曰有隐君子兮河之滨与世相违兮道是循佛是吾
师兮僧是亲性嘉仁施兮每出俸而活羽鳞诱兰孙
以修福慧兮指般若而为津都无閒心于逆顺兮安
得有喜瞋今则历年巳九九兮貌如童之訚訚问渠
○序文¶ 第 505a 页
何因而致斯兮知巳久證金刚身吸西江于一口兮
曾不动两唇出瓶鹅而不双损兮自诺何须人闻桂
吹而无隐尔兮触鼻皆春。

** 题程君缙居士浣月轩

月为烟云霞雾修罗五事所翳不得明净人被色声
香味触五欲所迷不见自心良可慨哉今君缙居士
负英标豪迈之资出历宦途五欲自恣而不昧晚岁
归心道法构静轩开月池以自娱余因题浣月而赠
之盖拟一入此轩者尘垢廓清心月宛然呈现矣虽
然如是犹须好著金刚正眼始得。

** 刻博山无异老和尚广录后序

拈花微笑灵山父子无事生端断臂安心少室师徒
一期特地然而别通线路曲为今时所以总属葛藤
怪由昔日矣我博山先师翁无异老和尚因邪打正
翻古案一千七条逐浪随波承洞宗三十二叶悯时
救敝满空法施棘蓬诱素规缁遍界声挝毒鼓三十
馀年落草几翻彻底为人故当时丧命根于辣锤下
者纪不可胜即今分法化于震旦中者数难枚举惟
我两雪和尚不出户庭隆兴家业可谓严提祖令克
振芳猷欤兹涧法叔汇集师翁所遗葛藤公布诸方
永为法乳属余分任冀早奏功俾他时有超宗异目
者于师翁言句上觌睹尊堂踏翻玄路使瑞苗蕃茂
播宗风于无穷贵胤弥昌逆洞流于不竭是为跋。

** 刻十七帖序

世间字书竟俗而非僧也僧或间而为之乃率其自
然非攻之也而或攻之至于花卉丹青是俗竟非僧
也予于方外得右军十七帖观其墨迹化而龙也由
是藏之三十馀载今欲以其神化布于天下因而镌
之俾不没其胸襟千古洋洋焉。

○序文¶ 第 505b 页

** 好生集序

夫血气之属莫不禀天命而成殊形异族俱托四大
而有所谓天地同根万物同体根体不殊故性是一
所以希生怖死痛痒苦乐曾无有二岂可割彼身命
益自幻形一针剌体苦楚难当半甲离皮痛彻骨髓
何忍钉贯顶门刀刎喉咽生剥毛鳞活就汤火痛心
未绝已上刀砧假其苦痛异人则任烹任割苟或无
殊便当纵跃纵翻回万物于己体推性命于天地物
我一如自他无閒返本之道诚在斯焉所以庄子得
物之逍遥孟氏悬符于悲体汤君解网素王不纲是
亦戒杀之渐然终媒乎其本故孔门目之为权渐释
宗称之为顿乘乘顿则缊乎权渐未有执渐而废其
顿又况权渐之不为安称仁人之心哉忽此心者猩
鹰何异且因果皎然响应无爽影逐形迁业随作受
未见植麻得粟杀生而获延年果报不殊致有修短
之别放生自感福寿无患少病皆其馀祉故刘之亨
放双鲤而得延年陈元植护生命寿增百岁杨序生
活鱼子得越中夭采樵夫救焚山生梵天寿过一劫
天帝释护鸟卵而战退修罗韦丹老赎烹鼋报以禄
位杨宝童疗病雀得玉环四世三公李进勍放一船
鱼度厄获金释真表弃畋猎弥勒亲与授戒永明寿
空库钱而赎生命德大道成隋天台建陂池鱼尽生
高丽流水长者救十千鱼俱生天上报以珍宝位至
成佛即我释迦如来也自古圣贤无不好生悯死不
畏后世乃为残戮只图现滋三寸舌根不顾怨结万
代世世生生于六道中伺相酬报相害相吞至有兵
戈劫乱业果未尽复造新殃如轮环转无有休息如
来悯此教令断杀放生使因不作果报自泯其有智
者顿悟同体一旦舍之则慈施天下十方刹土悉自
安乡三界内外皆我乐国启诸仁德净信佛子共欣
○序文¶ 第 505c 页
斯旨遵修慈行赎放毛鳞纵其饮啄使逍遥于云汉
之间任优游于湖泽之内或闻法以脱轮回或承咒
而生天上同立仁寿之基齐罢干戈之响回舜日于
当时扇慈风于斯际愿既不减于天台功奚异于流
水殊因妙果岂可得而思议哉。

* ○祭文

** 扫云栖大师塔文

如来灭度千年至汉明大法始流东夏于时宗奉者
不少而归根得旨者诚希自晋东林远公振起马鸣
龙树之风道高德隆一时缁素名贤翕然趋附犹百
川之趍大海洋洋乎诚一代之慈航矣迄今末法人
讹口口谈空而行在有中识想纷飞满胸三毒非极
乐为寓言诋念佛为下根呜呼众生之福薄至于此
耶唯我云栖师翁老和尚悯彼狂愚中兴净土岂但
继东林而实代佛宣扬于末世矣某自愧生晚不获
师翁慈颜一面一言以示独于三十四年时趋赴窣
堵波下得藉三礼兹欲再亲礼支提而恨年巳衰迈
抠趍不前乃特遣侍者某赍办香酌清泉搥胸三礼
曰佛悯群蒙膺生死苦故开方便持名径路助佛奖
化永明寿祖禅净双持犹添角虎师翁同手弹琶弄
鼓接引三根竞升净土心无垢染孰知浊污一念不
生凡圣皆倒堵波巍巍天龙归护谁识师翁为人末
著古佛现身非凡测度生平说法救病良药如昔文
殊亲示无著普贤曾授善财愿跃念佛一门度世慈
舶天上天下师为独尊狂澜砥柱人皆仰钦随缘示
化薄福宁亲衣钵久失凭谁示珍再乘愿轮度尽迷
津缅师高风千古一人和南尚飨。

** 扫寿昌太师翁大和尚塔文

维某年某月某日前住端州鼎湖山近居南海宝象
林法曾孙某敬具清香素馔上供太师翁大和尚窣
○序文¶ 第 506a 页
堵坡前曰先瀛山曩在祖庭上堂曾对众举扬傅大
士空手把锄头究竟成何事业我师祖则一生脚踏
实地惟把个没柄锄头第一锄翻起三大古名刹第
二锄掘开大地人脑门复云欲识傅大士后身么则
我师祖是欲识师祖前身么则傅大士是今日不肖
某安敢揭父攘羊秪图證龟成鳖何故傅大士当时
一锄不了带累太师翁太师翁当时亦有一锄不了
带累先瀛山先瀛山不为不尽力但争奈锄不完如
今少不免向太师翁窣堵坡前痛下一掘以了此不
完之锄伏惟太师翁忍默不呵且作么生是不完底
那一锄直断诸佛祖命根太师翁也须好生回护于
是稽首作礼而言曰禅林下衰宗风怠弱至明季间
殆为极矣呜呼倘不藉太师翁乘大愿轮再来西竺
古佛出妙手眼振起扬广家风则洞上一宗几乎将
坠其为功也何非接悬崖之树荫覆天下人哉若夫
高抽宝镜君臣五位以齐彰平举盖函宾主三玄而
贯彻权衡佛祖规范人天此皆太师翁馀事也只如
太师翁生平一段风流洒脱处且又如何冒雨冲风
去披星戴月归交互明中暗觌面示全提伏惟尚飨。

** 扫博山异老和尚塔文

鼎湖法孙某自惟生晚不睹师翁雷舌亲宣中兴洞
宗之祖道乃于三十四年时踏到窣堵坡边三礼而
白雪三堕时不自揣犹恨弗获师翁一面一言以示
遂迷头狂走虽然历尽诸方至今犹寒彻胆髓毛骨
凛然宁知师翁当时全身独露声振三千为我彻困
不浅而我于制底前错过不少矣嗣后弗觉络索因
循光阴几许不获再趋德相展谒罪犯难逃过非空
界所能容也今涧法叔仔肩法门欲使法旨弥纶宇
宙以师翁遗言集成部帙热腔授我重梓入藏为人
天之眼目续万代之心灯某拜而捧之不啻宝镜亲
○序文¶ 第 506b 页
承合指微诺今特遣职事某稽首师翁窣堵坡下伏
愧劣孙唇不似驴腹不类马无空王膳如妙高聚既
不用盐酱那希胡饼唯以法界为盘罗列森罗万象
翠竹黄花于窣堵坡前鼓没弦琴吹无孔笛击半边
板歌明月调供上毗卢殿里赤体老师翁异大和尚
惟愿扬眉謦欬俯鉴微诚尚飨。

** 上瀛山雪和尚塔供忱

灵峰一会惟大龟氏能契真机洞上一宗非我和尚
莫续其燄恭惟和尚猊座妙龄拔俗颖悟天成亲先
师翁提命三十馀载大臻圆奥足不越阃而首众博
山由是法化两江道震天下某丁丑春于杭之接待
寺获依座下复于横山光明古刹忝同室处虽惟自
愧不识师之婆心而师之面目亦瞒某甲不得时为
业风飘堕瘴乡不复再侍巾瓶缅想真容深恨水影
兹特将丹忱稽首窣堵坡前爇瓣香酌清流物虽芹
微赤心遍界词惭石女泪洒天风伏愿和尚常寂光
中无靳昭鉴。

** 上鼎湖栖老和尚供忱

顺治戊戌八月七七之晨弟子某谨备瓣香蔬筵敬
奠于鼎湖堂上圆寂老和尚猊座前曰呜呼师于空
王佛所乘大愿轮游戏法界出没娑婆欲诱群蒙而
示现有生托质同凡而妙龄出俗度岭遍参杖履南
浙听贝叶而性相宗洞彻晋云栖而受惟心妙诀撞
赵州门入博山室遭其毒手命根顿绝归自蒲涧翻
贝多而教罗三谛坐白云而范围大千播惟心鼓毒
杀活全提无容拟议某夙缘感至得礼座下自愧
皮顽肤厚不纳风薰狂心未了踏遍诸方虽逢哲匠
无奈栎根终非良楮拟欲归来再侍巾瓶还拳丈室
不意师厌末世遽游寂灭大海使我衔哀望断泪似
雨倾肝肠痛绝踰于丧亲法幢斯倒四众失怙角虎
○序文¶ 第 506c 页
潜踪孰为哮吼惟冀电光再掣影落千江任其捞漉
纵彼欣观觑破则顿悟无生踏著则同归性海圆师
悲智满师愿轮和南尚飨。

** 祭华首空隐大师文

维顺治辛丑岁迦提月十一日鼎湖山法侄某谨遣
副寺某化城监院某知客某侍者某敬以香烛茗果
致奠于华首和尚空大师之灵曰于戏日月逝矣讵
弗云来法幢已折良可痛哉将谓泰山而无其颓今
遽失仰云胡不哀缅维大师天纵宁馨灵根智种发
自妙龄才方剃落即志上乘晓夜翘勤胁祖斯型依
吾和尚受二华经同居白云切磨咨傲顷向携提参
老博山遭渠毒手簇破生颜铁虎蛇吞须弥坑陷首
罗哭救血泪溅溅师从脱露遁迹投闲于彼黄岩重
坐死关星霜频易饥寒顿忘妖松不烧衔花亦荒心
冥境荡卉木腾光福智资粮咸是齐彰德光行胜龙
鬼推将出而范世赖振宗纲铸陶衲子诱发冠裳刚
柔赫著遥迈石霜粤乡闽地法浸汪洋顾我胡为宿
缘蹇甚先师归寂未三五稔恨犹未剪孤零可噤方
切瞻依冀渥露润而忽讣闻使我心烬哲人违世一
何其迅呜呼慧日潜辉黑风怒号魔邪方炽龙泉反
韬花鬘失贯牛耳谁操禅林无幸耆艾凋槁凡我缁
素孰不为忉未了无生宁契师旨师视涅槃无异生
死生死涅槃如梦如瞖大寂灭海为师游戏聊存世
礼薄荐蘋仪尚飨。

** 祭博山雪涧和尚文

维康熙十年岁次辛亥某月某日粤东南海宝象林
瑞塔禅院法侄某甲谨遣行者某等赍瓣香清稽
首敬上启于博山涧翁法叔大和尚常寂光中曰洞
上一宗几将坠而复振者诚藉我老法叔大人为之
扶竖也自寿昌老祖脱圣凡窠没三乘见以那伽力
○序文¶ 第 507a 页
挽颓风于当时翻身拶入魔界硬操犁耙耕开弥天
险阱于时被生陷者不少丧身者无数唯我博山先
师翁素称手眼而亲陷彻底通身糜烂气薰遍界是
以三十馀年抱冤难雪适遇我瀛山老和尚久侍师
翁巾瓶亲得其旨晏坐万仞峰头直下腾身受用不
浅故继席二十馀载唯于荆棘丛中拈出一条烂刺
待人接物务求其知痛痒者以为大法之寄适年高
腊长德望方隆为一时四众人天所仰乃忽唱还乡
之曲游戏于无住大寂场中而法运下衰凭谁砥柱
侄于三千里外闻之不禁临风泪堕因展哀衷曰呜
呼法门秋晚邪浊混流清珠云失孰任其忧缅维老
叔慧深德稠温粹其容空正其眸毁誉不关如彼崇
丘以德感人人皆自投微言辣语真世慈舟生死涅
槃如梦如沤临行飘然自怡自由示同能仁八十春
秋千古高风谁敢与俦唯口生子长踞哮吼千里微
诚荐兹茗瓯寂光不移灵鉴遍周槃谈尚飨。

** 祭芦田颖学大师文

维康熙癸丑六月朔越十四日法弟某因瀛山人来
得闻颖老法兄大师圆寂深痛法门之不幸也敬具
清茗粗蔬遥空和南致奠曰始余行脚撞入妙行睹
千人丛兄为气豪知堪种草非凡羽毛于先师门久
受薰淘余惭钝劣空负同条兄常勉余整翮南翱及
余归岭送我轻舠舟中衷言彻晓叨叨分携之后山
川寂寥余既陆沉兄亦光韬庚子一书聊叙郁陶拟
完拙图话炎飕岂谓一旦示我难遭法门无幸忧
心孔劳缅惟法兄德高腊长面忽云徂后昆谁仰生
平一味孤严厚养克振先型爰成硕望诸方咸推人
天哲匠而兄竟然不轻拈杖惟具眼人赏其高唱方
诸卖弄何啻霄坏如今太息纵横魍魉白泽不存孰
为袪荡千载音容徒令怀想我荐茗蔬不殃盐酱地
○序文¶ 第 507b 页
陷红轮海底灯亮尚飨。

** 祭公孺陈山主文

维康熙癸丑年五月望越二日宝象林沙门释某遣
副院侍者谨以茗果蔬饭香烛钱帛致奠于开山火
檀越公孺陈老居士之灵曰言夫公之出世当万历
之戊申没于康熙癸丑五月五夜将寅得年六十有
六可与古稀而同论吁寿固惟公宜有兮又孰知夫
有德而始臻洎自弱龄即负奇气兮睨视富贵等浮
云任豪侠而不淫荡兮率旷达士之天真性耿介而
不党偏兮敦直道乎乡邻行从俭而非固兮名为实
宾而薄徇乃若令尹之与囧卿兮结为子女之婚姻
人不多公之千箱万仓兮而惟羡公之兰裔振振况
公之暮年猛省兮亟寻苦海之通津归大觉而执弟
子兮愿修真以脱回轮谋余建刹而舍地兮期与人
天树福因今人见闻是美举兮莫不争并亚仙而称
陈兹既禅林之落成兮拟披缁以违世尘不谓心真
而身幻兮遽把黄粱付欠伸呜呼世之人代公犹恨
有遗馀独我知公往巳升化乐居由公崇功德千载
堪叹誉吁人生如寄孰不归欤公归得所谁无仰诸
盖公所未了知者生死即涅槃烦恼即真如然吾今
日彻困为公也眉毛岂复能惜于微尘国土不隔毫
端兮心佛众生谁亲疏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兮芥石
徒然何终初于斯荐取莫踌蹰菩提目前湛碧虚欲
识此中无隐意清茶清果间清蔬薄言申奠惟神鉴
且尚飨。

** 祭高要王邑侯文

呜呼世间万法迁变无常所以此身喻如轻霜三万
光阴殊非久长有生必灭孰能免将惟达道人生死
两忘缅维居士天性温良器识恢宏恺悌慈庠以金
吾长出莅蛮邦救痨瘵民倾菩萨肠惠政方成口碑
○序文¶ 第 507c 页
道旁恨才未展如汉龚黄我随世人为斯感伤贤人
早殁君子道荒况公愿轮为法金汤倏焉告逝谁继
优光我本期公大润遐方宰官说法普施慈航云胡
中折失予良望呜呼愁云惨淡东风飒吹草木虽荣
终至必衰哲人巳往不复见之德音千古式动人悲
我念与公道心相知公亦爱我法语相资聊酌杯水
吊清白遗惟灵高蹈西方宝池呜呼尚飨。

** 祭空白禅师偈

生来八十齐能事皆巳备不学祖师禅唯持杀活机
杀尽歌太平掉臂归来去不住彼此岸横身卧太虚。

* ○举火

** 为崇梵阇黎举火

般若如大火聚四面不可入般若如清凉池四面皆
可入大众者阇黎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亘古亘今唯
此一人其来也月落波心了无实体可得其去也雁
过长空亦无踪迹可留以不坏假名有此幻躯今欲
赤手露其娘生面目故有茶毗之举师秉火苣云此
苣若唤作火则无安身处若不唤作火则无立命处
毕竟唤作个甚么若出得此中句尽十方界是个常
寂光土即以苣打圆相云者里便是四色莲花掷下
苣云者个就是金刚不坏躯。

** 为铁桡比丘举火

铁桡具寿汝六十馀年来在俗是个儒家君子出家
是个梵行比丘今日脱体无依既非俗而复非僧毕
竟是个甚么人噫佛祖不能命其名五眼焉能窥其
体会么你若荐得生死当下了却若也未会我以此
灵苣送你往西方极乐世界弥陀为你说破。
鼎湖山木人居在犙禅师剩稿卷五

* 音释


(音词上声水涯也)

(音孩笑也)
德相
(即塔也谓众德所聚之相也)
○序文¶ 第 508a 页

槃谈
(即和南华言礼敬)

(音标暴风从下而上也)

(音诣邪视也)

(音叨藏也宽也)


(音刀小船)
三德
(若分言之法身般若解脱名三常净我乐名德)
那伽
(大禅定也)

   (弟子一伎等捐资敬梓
  剩稿第四卷早获正法眼藏顿悟如来心
   印度尽一切众生然后成无上觉
   康熙甲子仲春吉旦识)

   (弟子正童奉资敬刊
  剩稿第五卷三障顿消四智早圆与诸众
   生同成正觉
   康熙甲子中秋吉旦识)



泥曰
(亦云泥洹又云涅槃此云不生不灭)

(音欲卖也)

(音雁伪物)

(音穫度也)

(音
不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