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欧阳修(字永叔) (自动笺注)
解惑編卷下之上
廣州南海寶象林沙門弘贊在犙
*歐陽修(字永叔)
出諸集傳
嘉祐初參大政謚文忠晚年卜居於穎號六一居士
遊廬
山,入東林圓通,謁祖印禪師居訥
修初至,就坐相與
論辯,修慕韓子有攘斥佛老之言,因謂曰:退之以排佛
為功,自比孟子之距楊墨,其好勝取名之甚。
退之斥佛為
夷鬼者,請略辯之:佛聖人也!
降自兜率託生中天聖王
家,何以夷稱?
佛之不生不滅曠劫常存人天宗仰何以
稱?
此非大慢之語乎?
退之七世祖諱耆,當後魏永興,自赫
連,屈丐來,降於拓拔氏,由西戎而歸北狄退之不為
諱,而敢訕佛聖人乎?
退之修史褒貶之禍,而不知訕佛
過為可畏
退之唱排佛老足下今又和之,將使後世
好名之士,援韓氏歐陽以為法,豈不盛德之累?
諺曰
罵人者,人亦善罵之。
足下本論孳孳以毀佛為務,安
得眾口不毀公於天聽之前乎?
足下之言,以蒐狩喪祭
社之禮為勝佛之本,是猶退之原道論,而實未知也。
修驚赧謝曰:修胸中釋然,師將何以見教
訥曰:佛道
悟心為本,足下生體,特以失念,生東華名儒偏執
世教,故忘其本。
誠運聖凡平等之心,默默體會,頓祛我慢
悉悔昨非觀榮辱之本空,了生死一致,則淨念常明,天
真獨露,始可問津於此道耳。
自此省發,及參大政,每
譽訥於公卿之前歲時書問未嘗絕(出歐陽外傳)。
韓琦明教
嵩禪師輔教編示公,公覽其文,謂韓公曰:不意僧中有此
郎!
不惟空宗通,亦乃文格高,即黎明當一識之。
同師
見,公與語終日大喜(出輔教編序)。
公昔官洛中,遊嵩山,卻僕吏
放意而往至一寺,修竹滿軒,風物鮮明
公休殿陛旁有
老僧閱經自若,與語不甚顧答,公異之曰:住山久乎?
僧曰:
甚久。
又問:誦何經
曰,法華
公曰:古之高僧臨死生之際,類
談笑脫去何道致之?
定慧力耳。
又問:今乃寂寥無有
何哉
老僧笑曰,古人念念定慧臨終安得散亂
今人
念在散亂臨終安得定?
公大歎服(出資治鑑)。
公元1061年
嘉祐六年,閏八月
公為參政兼譯經潤文使,既登三府,多病,嘗夢至一所,十
冠冕環坐一人曰:參政安得至此
宜速返舍公出門數
步,復往問之,君等豈非釋氏所謂十王者乎?
曰:然!
因問,世
飯僧誦經,為亡人追福,果有益乎?
曰,安得無益
既寤病
愈,自是深信佛法
丹陽葛勝仲,得此說於簡齋陳與義,與
義得於公之孫恕,昭然也(出歐公狀韻語陽秋)。
浮山法遠禪師
圓鑑
時師舒州
歐陽修公聞師奇逸
其室
未有以異
之。
與客碁。
師坐其旁。
文忠收局
請因碁說法。
即令
陞座曰。
若論此事。
兩家著碁相似
何謂也。
敵手知音
當機不讓
若是綴五饒三。
通一路始得。
一般底。
秪解
閉門作活
不能奪角衝關。
硬節與虎口齊彰。
局破徒勞
斡。
所以道。
肥邊。
易得。
瘦肚難求
思行則往往失黏
心麤
時時頭撞
休誇國手
謾說神仙
輸籌不問
且道
白未分時。
著落甚麼處。
良久曰。
從來十九路
迷悟
多人。
文忠嘉歎久之
從容同僚曰。
修初疑禪語虛誕
今見此老機緣
所得所造非悟明心地
安能有此妙旨
哉(此僧寶傳并塔碑)。
公居穎州,捐酒肉,徹聲色灰心默坐,令老兵
往近寺,借華嚴經,誦至八卷,乃薨(出王性之言,性之名銍汝陰人,其父從學于公,
故得其實)。
○斡(音管。
轉也。
旋也。
運也)。
南唐劉煦司空平章事
撰舊唐史。
佛祖異跡皆載
之。
宋歐陽修唐書
始皆刪去
靜齋學士劉謐曰:歐陽
文忠公,今之韓愈也。
世經學士不及詳考韓歐
是非,而徒傚韓歐之詆佛,凡唐人歸向佛教,而欽從敬
信者,公則極其貶斥
名卿大夫,多與禪衲遊,有機
緣事跡者,公則憤憤削去而不書
鎧菴曰,君舉必書,故
曰史,史者所以記當時失得之跡也。
以故惡如弒君
書,醜如蒸母必書,豈以其醜惡而不之記耶?
是知修史
者,不沒當時善惡之事,斯可為信史也。
范曄著漢
西域傳,始論佛法
陳壽三國忽而不錄
唐太宗
晉書,於沙門高行,時有所取。
魏收北史佛老志。
李延壽南史顧懽傳。
帝王公卿讚佛老者,莫
不悉載。
其於二教之偏正優劣當年今日未嘗明識
所歸
歐陽氏之修唐書五代史也,於佛老之事,則刪之。
唐書唐家正史,非歐陽私書也。
假使足法,論
可也
豈當以己所不好,而悉刪之耶?
是知無通識者,
不足以修史之任也。
佛法取舍大較係乎人之
好惡,韓歐司馬,始不好佛,遇事立言,必有詆訶,及退之
問道大顛永叔聞法於圓通君實文中子之言,而
作解禪偈六首可見矣!
(出統紀)。
*周惇頤(字茂叔號濂溪謚元公)
出性群書
濂初扣黃龍南禪師教外別傳之旨,諭濂,略曰:只消
自家屋裡打點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
畢竟何為
道,夕死可耶?
顏子不改其樂,所樂者何事
於此究竟,久
自然有箇契合處,濂一日扣問佛印元禪師曰:畢竟
何為道?
曰:滿目青山一任看。
擬議呵呵笑而巳,濂
脫然有省,有偈呈師,濂聞東林總禪師、得竹林壽涯禪師
麻衣道者二師心傳易學窮神極性由是扣之,諭濂,其
略曰:吾佛謂實際理地,即真實無妄,真而無妄,即誠也。
乾元
萬物資始,資此實理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正此實
理,天地聖人之道,至誠而巳。
必要一路實地工夫直至
一旦豁然悟入不可只在言語上會(云云)。
橫渠曰:東林
性理之論,惟我茂叔能之,濂問太極,總曰:易在先天,無形
有理
太極即易也,無形之理,即無極也。
天地間只是
氣,進退而為四時,以一氣言之,皆元之為也。
濂問太極圖
所由,總曰:竹林壽涯禪師,得國一禪師心傳,其來遠
矣!
非言事物,而言至理
當時建圖之意,據吾教中,依空立
世界,以無為萬有之祖,以無為因,以有為果,以真為體,以
假為用,故云:無極之真,妙合而凝,濂諭學者曰:吾此妙心,
實得啟迪於南老,發明佛印易道義理廓達之說,若不
東林開遮拂拭,斷不能表裏洞然該貫弘博矣!
濂往潮
靈山,見韓子大顛書,累幅併存,及留衣亭,故題詩曰:
退之謂如夫子原道排釋不識大顛何似者,數
珍重更留衣。
晚年悉屏文字,依東林教人,惟務靜勝
終日端坐於是靜中有得道學性理之始,實倡於涯師,而
至於總師,總以授周子。
後村劉先生詩云:濂溪學得自高
僧。
又云,始知周孔外,別自英豪
濂傳太極圖於穆修,修
傳於种放傳於陳摶,此其學之師也。
師於麻衣,今
易心法,是麻衣涯公之傳,東林總公廣之也。
總公
門人弘益,有書曰紀聞云:性理之學,實起於東林
師,以授周子,後虞伯生亦云:宋儒濂溪康節二公,於
佛書早有所得(出公行狀指要)。
*程顥(字伯淳,弟頤,字正叔號伊川)
雲蓋寺石刻
神宗朝,為監察御史謚曰明道
深味華嚴合論,自謂有
所心意會為喜,以其所由,書於雲蓋寺,公每見釋子
佛書端莊整肅,乃語學者曰:凡看經書,必當如此,今之讀
書者,形容先自怠惰了,如何存主得?
(出性旨要)。
明道亡母
壽安院君忌辰,往西京長慶寺冥福,躬預齋席,見眾僧
入堂,周旋步武,威儀濟濟伐鼓敲鐘,內外肅靜一坐一起
並準清規
公歎曰:三代禮樂,盡在是矣!
(出弘益紀聞)。
伊川元豐
末,以通直郎,授崇政殿說書入侍經筵一日言,聞陛下
中盥而避蟻。
有是乎。
帝曰然。
深恐傷之耳。
頤曰。
推此心以
四海
帝王要道也。
致書於靈源清禪師叩問禪要
師答書略曰:妄承過聽,以知道者見期,雖未一目擊
懽,聞公留心此道甚久,天下大宗匠,歷叩殆遍,乃猶以鄙
未見不足
頃年間,有聞先師公見處,今覽法要
序,深觀信入真實不虛也(出靈源語錄)。
公元1095年
紹聖二年
六月九日
南華辯禪師
蘇軾柳宗元六祖禪師碑。
其後曰。
釋迦以文設教
其譯於中國
必託於儒之能言者。
大乘諸經至楞嚴則委曲精盡勝妙獨出者。
房融
受故也。
柳宗元南遷
始究佛法
曹溪南嶽諸碑。
妙絕
今。
自唐以來
頌述祖師者多矣。
未有通亮簡正宗元者。
推本其言。
孟軻氏合。
可不使學者
晝見夜誦
(出稽古略)。
*杜衍
統紀
衍,字世昌越州山陰人慶曆中拜相時,號清白宰相,封祁
國公
張方平好佛,常笑怪之。
醫士朱生,游二公門,一
日公呼朱診脈,朱謂使者曰:往白公言,看楞嚴經未了,及
到,揖坐,謂曰:老夫以君疏通不意近亦闒茸聖人微言,無
孔孟所謂楞嚴,何等語耶?
朱曰:公未讀此經,何知不及
孔孟
袖中出其卷,公觀之,不覺終軸,大驚曰:方平知之,
不以告我
即命駕見之,方平曰,譬如失物,忽已得之,但當
喜其得,不必悔其晚也。
*李遵勗(字用和)
傳燈錄
探索宗要有年,頓明大法,偈曰:參禪須是鐵漢,著手心
便判;直趣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讚佛詩云:仲尼
大聖老氏古皇天上天下應更無比量。
(老子西昇經云:吾師古皇
先生,化遊天竺善入泥洹
子云老氏之師,名釋迦文。)
(○佛不出家,為金轉輪王,統四天下,隨輪飛行名飛皇帝
故云古皇也。)
*李覯(字泰伯陳師道)
瑩中文集
覯,旰江人時稱大儒
皇祐間,充太學說書,嘗著潛書,力於
排佛。
嵩公攜護教編謁之,覯方留心佛經,乃悵然曰:吾
議論尚未一卷心經佛道豈易知耶?
陳師道,號後
公元1100年
居士
元符三年,詔治泰陵,又修少林寺為記略曰。
孔氏
之門。
顏閔冉皆無傳
仲弓之後荀卿
曾參之後孟軻
端木賜之後有莊休。
而荀孟莊之後無聞焉。
李氏之傳關
尹。
尹之傳復無聞焉。
釋自能仁。
二十八世。
而為達磨
又六
世為曹溪
至於今又十有五世矣。
而儒老子之徒。
欲校源
委。
誤矣(出後山集)。
公元前103年
*劉安世(字器之號元城)
鳴道
元祐中,為中書舍人,嘗曰:古今大儒著論佛法者,蓋有
說也,且彼尾重則此首輕。
今為儒佛弟子者,各主其教,猶
鼎足也,令一足失,可乎?
世之小儒不知此理,見前輩或毀
佛教,亦從而詆之,以為佛法,皆無足取,非也!
士大夫
以禪為戲,此事乃佛究竟之法,豈可戲而為一笑之資乎?
此亦宜深戒乃至云:世事有大於生死者乎?
此事獨一味
理會生死有箇見處,則貴賤禍福輕矣!
*護法丞相張商英無盡居士
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仁義忠信為道耶?
孔子
仁義忠信矣!
長生久視為道耶?
則曰夕死可矣!
是果
求聞何道哉?
豈非大覺慈尊,識心見性無上菩提之道也。
不然,則列子何以孔子曰:西方聖者焉,不治
不亂不言自信不化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列子
孔子者也,而遽述此說,信不誣矣!
孔子聖人也,尚尊其
道,而今之學孔子者,未讀百十卷之書,先以排佛為急務
者,何也?
或曰梁武一生奉佛,後致亡國喪身,何也?
無盡曰:
不明定業之人,誠為可愍
昔日嵩嶽珪禪師云:佛有三能
不能,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既滅定業;佛能
群有性,窮億劫事,而不能化導無緣;佛能度一切有情
不能眾生界。
是謂三能不能也。
今有心憤憤,口悱
悱,聞佛似寇讎,見僧如蛇虺者,吾末如之何也巳矣!
且佛
不能化導無緣,吾如彼何哉
議者皆謂梁武奉佛而亡
國,蓋不探佛理者,未足與議也。
國祚短長世數治亂
不知其然矣!
堯舜大聖,而國止一身,其禪位者,以其子
不肖而後禪也。
其子之不肖,豈天罪之歟!
開闢至漢
明帝以前佛法至於此,而國有遇難者,何也?
唐張燕公
所記梁朝四公者,能知天地鬼神變化之事,了如指掌
昭明太子聖人之徒也,且聖者治國治天下為緒餘
耳,豈無先覺之明,而慎擇可行之事,以告武帝哉!
定業
不可逃矣!
嗚呼
定業不可作也,猶水火不可入也。
報之來,若四時之無爽也。
西土師子尊者,此土二祖
師,皆不免也。
豈直師子二祖哉!
蓋修也者改往修來矣,
宿業既還已,則將來之善,豈捨我哉?
今夫為女形者,實
劣於男矣,遽欲奉佛而可亟變為男子乎?
必將盡此報身
願力有待後世乎!
武壽高八十有六,不為不多,以
至病卒,不至大惡,但捨身之謬,以其先見禍兆,筮得乾卦
上九之變,取其貴而無位,高而無民,以此自卑,欲圖弭災
召福者,梁武自謬耳!
於佛何有哉!
聖人創法,本為天下
後世,豈為一人設也。
孔子曰:仁者壽,而力稱回之為仁,而
回且夭矣,豈孔子之言無驗歟?
非為一人而言也。
梁武
之奉佛,其類回之為仁乎?
抑又安知梁武前定之業,禍不
止此,由作善以損之,故能使若是之壽也。
帝嘗以社稷存
亡久近,問於誌公,公自指其咽示之,蓋讖侯景也。
公臨
時,武帝又復詢詰前事誌公曰:貧僧塔壞,陛下社稷隨壞。
公滅後,奉敕造塔巳畢,武帝忽思曰:木塔其能久乎?
遂命
撤去,改創以石塔,貴圖不朽,以應其記。
拆塔纔畢侯景
巳入矣!
至人豈不前知耶?
安世高,帛法祖之徒,故來畢
前世之對,不遠千里自投死地者,以其定業不可逃也。
晉郭璞亦自知其不免,況識破虛幻視死如歸者乎,豈有
明知宿有所負,而欲使之避,詎苟免哉(徐俯
字師川
七歲能詩
為其舅黃山
所知
靖康初
尚書員外郎
護法論曰。
無盡居士護法之心。
可謂至矣。
三教中。
皆有勸戒
苦口者是良藥
逆耳者是忠言
其實歐陽修之過者。
余知無他。
亦罰一誡百之謂也。
覽者宜悉焉)。
鐔津契嵩禪師云。
梁武之事。
吾原教雖順俗稍評之而
未始劇論
如較其舍身
於俗則過。
於道則德。
非爾人情
輒知。
天地神明乃知之耳。
故當梁武舍身之際。
而地
為之振。
此特非常之事
史臣不書
而後世益不識知
梁武帝幽勝之意也。
發志不同庸凡所為
未可
以奴胝之也(胝音低視也)。
武帝同泰寺,講金剛經,設無遮大會
太子王侯百官
六百九十八人義學沙門一千人,其餘僧尼居士五眾
外國使人三十一萬九千六百四十二人,又武衛宿
數萬人同心聽受
東儲請講,止許七日諸僧欲罷
不能,更延二七,而請益之眾,喁喁不巳,乃終三七日。
講之辰,正殿大像,忽放光明,左右菩薩,續復放光,帝躬
虔禮大眾咸矚。
帝復於華林園重雲殿,講金字般若
慧經
太子王侯,宗室外戚百辟卿士外域雜使,義學
僧,外國僧眾莫不肅容觀聽,凡二十三日宮中佛像
放光,夜必澍,朝則霽,天地震動異香滿觸,十種靈異
具載廣弘明集,此難詳錄
釋迦如來往劫菩薩道時,
多生皆作國王,以十善化民至於國城妻子,如棄涕
唾。
一生曾為長生國王,被鄰國梵授王,奪國害身,臨
終之際,猶囑太子,以怨報怨,怨終不除,唯有無怨,而除
怨耳。
後梵授王還國長生太子武帝亦大菩薩,故其
講經,感諸靈瑞,又願生生為僧,化度一切,寧在正法,長
惡道不樂依老,暫得生天,豈希一身一國,以失大願
哉!
鑑史,謂武帝佛經同泰寺,老而餓死何不畏天
刑人禍,而乖刺之甚!
臨終口苦,尚有蜜可索,而無飲食
可得耶?
太子內宦侍側何不餓死,而至帝先死
三歲豎子,亦未之信也!
齊明帝次子寶卷字正嚴
即位,與潘妃奢佚後宮一年庫匱倍價買金,與
金步蓮花
武帝在齊大司馬,和帝命司馬舉兵伐之
太后令,廢為東昏侯
武帝既與東昏侯有深冤,若常
人必有殺身之禍豈但亡國而巳。
佛尚放光證其講經
豈不能救其橫禍,正以定難逃,故無盡居士曰:安知
梁武前定之業,禍不止此,由作善以損之,故能使若是
之壽,誠哉是言也!
言定不可逃者,如來尚有金創
之報。
目連位登羅漢,被諸外道,打身如淤麻,歸寺,眾
僧謂曰:佛記神通第一何不昇上虛空
連曰:業報
至,爾時神尚不見何得有通?
又迦留陀夷尊者,已證阿
羅漢果,誓化一千家,夫婦俱證須陀洹果報佛恩。
化得九百九十九家,最後一家,其夫外出,婦與賊通,殺
尊者,藏屍於馬糞堆裏。
夜半入城,命王臣取出其屍,
香木焚之,建塔供養
豈佛知而不救
正以其定業
逃,尊者巳證無生以此最後身償之,如棄弊屣,佛乃為
僧俗說其宿因
西域曇無讖法師,至北涼譯經畢,三
月,知涼將滅,固辭西歸,蒙遜怒,密遣刺客中路害之,讖
出關時,謂送者曰:業期至矣!
上聖不能逃也。
未幾,遜
白日見鬼,以劍刺之,四月遜卒,國尋滅。
讖亦安世高
儔,遠投死地,故佛常誡惡不可作,而說偈曰:假使百千
劫,所作業不忘;因緣聚會時,果報還自受。
倘報未定,作
可以禳之,或有餘祉,修善可以續之。
晉簡文帝,咸
安年,彗星現,法曠法師,勸修德政,以賽天譴
齋懺,災星遂滅。
智藏法師
初遊建康
召見
深加敬
禮。
一日異人曰。
師壽止三十一歲。
藏乃竭精修道
金剛般。
波羅蜜經。
至厄之年。
空中曰。
承般。
若力
得倍壽矣。
果然壽終六十二歲。
敕葬龍山
寶公寺
左。
由是江左道俗。
持誦金剛般若經
又昔天台智者
大師兄陳鍼,路遇張果,相其死在期月大師教修方等
懺法後遇張果,駭曰:服何藥而至相易
鍼曰惟修懺耳。
曰:若非法力所加,安能超死。
竟延十五年而終,臨終
生天,如沙彌渡蟻,得天年等也。
*王十朋
出資
十朋字龜齡
永嘉人
紹興
中廷第一
號梅溪先生
官至
侍御史公。
嘗謁處州南明雪堂
行禪師一夕夢遊天台
石橋
神僧數百出迎。
指公與眾曰。
前身嚴首座也。
曾寫
此碑。
後親到石橋
夢中所見之境無異
留詩云。
石橋
未到巳先知
入眼端如入夢時。
僧喚我為嚴首座
前身
石橋碑。
*朱熹(號晦庵)
朱子語錄并易解
理宗朝,贈太師封徽國公謚文公
少年不樂時文,因
一尊宿說禪,直指本心,遂悟昭昭靈靈一著。
十八歲請
舉,時從劉屏山屏山意其留心舉業,暨搜其篋,只大慧
語錄一帙耳。
公於竹林小軒,誦佛經作詩曰:端居獨無
事,聊披釋氏書;暫息塵累牽,超然與道俱(云云)。
公嘗致書
開善道謙禪師云:向蒙妙喜開示應是從前記持文字
心識計校,不得絲毫許在胸中,但以狗子話,時時提撕
願受一語警所不逮
師答曰:某二十年,不能無疑之地,
後忽知非勇猛直前,便自一刀兩斷,把者一念提撕狗子
話頭不要商量不要穿鑿不要知見不要承當
公有
省,師卒,公祭以文,略曰:我昔從學,讀易語孟,究觀古人
所以聖,既不自揆,欲造其風;道絕徑塞,卒莫能通。
從長
者,問所當務;皆告之言,要須契悟
開悟之說,不出於禪;我
於是時,則願學焉。
師出仙洲,我寓潭上一嶺聞之,但有
公元1206年
仰。
丙寅之秋,師來拱辰;乃獲從容笑語
日親一日焚香,請
問此事;師則有言決定不是
始知平生,浪自苦辛;去道日
公元1224年
遠,無所問津
未及一年,師以謗去;我以役行,不得安住
還之間,見師者三;見必款留,朝夕咨參
師亦喜我,為說禪
公元1206年
病;我亦感師,惟不速證。
別其三月中秋一書;已非手筆,知
可虞
前日僧來,為欲往見;我喜作書,曰此良便,書巳遣
矣!
僕夫遄言,同舟之人,告以訃傳;我驚使呼,問以何故
戲痛哉!
何奪之遽!
恭惟我師,具正遍知;惟我未悟,一莫能
窺。
揮金辦供,泣於靈位稽首如空,超諸一切(出資鑑)。
或問
子曰:今士大夫晚年,都被禪家引去者,何故
答曰:是他高
似你,你平生許多書,記誦文章,所藉以功名利祿
計者,到者裡,都靠不得所以被他降下
他底且省力,人誰
不悅而趨之乎?
王介甫平生許多道理臨了捨宅為寺。
又云:只緣打併得心清潔所以本朝李文靖公,王文
正公楊文公劉元城呂申公,都是甚麼人,也都去學他。
云:佛書六根六識四大,十二緣生之類,皆極精妙,故前
輩謂此孔孟所不及。
又曰,四大即是魂魄,十二緣生,出華
嚴合論。
佛說本源盡去世間萬事後卻說出實際理地,不
一塵
萬事門頭不捨一法
熹又曰,金剛經大意只在
菩提云何住?
云何降伏其心?
兩句上,故說不應法生
心,不應住色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此是答云何住。
說:若卵生胎生溼生化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此是答云何降伏其心。
所謂降伏其心者,非謂欲遏伏此
心,謂盡降伏世間一切眾生之心,入無餘涅槃,只是一無
字,自此以後只是者意,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此謂離
相,即名為佛。
又曰:釋氏之學,與吾儒有甚相似處,如有物
先天地,無形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
又曰:撲落
非也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大地,全露法王身。
又曰:若人
識得心,大地寸土
看他是甚見識
區區小儒怎生
出得他手,宜為他揮下也。
葉適號水心先生
朱文公
曰。
荊州無事
佛書
乃知世外環奇之說。
不與
相亂
由學者。
不深考也(出資鑑)。
(○今時學者,盡被鑑史,宋儒知見,而牢籠住,孰能出得
範圍乎?
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
然則古之淳儒碩學不及歐陽數人之知見耶?
惟有智士深察其病,始不墮彼坑
塹,失卻千生福善也。)
*屏山李居士鳴道集說中書真卿湛然居士
山居,年二十有九,閱復性書,知李習之,亦二十有九。
藥山而退著書大發感歎,日抵萬松,深攻亟擊,退而著
書,會三聖人理蘊奧之妙,要終指歸佛祖而已
江左道
學,假於伊川昆季和之者十有餘家。
涉獵釋老膚淺一二,
鳴道集,食我園椹,不見好音,竊香掩鼻於聖言,助長
苗於世典,飾游辭,稱語錄,學禪惠如敬誠,誣謗聖人聾瞽
學者
噫!
憑虛氣,任私情,一讚一毀,獨去獨取,其如天下
世何!
屏山哀矜,作鳴道集說,廓萬世見聞,正天下之性
命。
張無盡謂大孔聖者,莫如莊周屏山擴充,渺無涯涘
直不叛于名教,其發揮孔聖幽隱不揚之道,將攀附游龍
駸駸乎!
張無盡又謂小孔聖者,莫如孔安國鳴道諸儒,又
自貶屈,附韓歐之隘黨,其計孰愈乎尊孔聖釋老鼎峙
也耶
鳴道諸儒,鑽仰藩垣,莫窺戶牖輒肆浮議不亦僭乎!
余忝歷宗門堂室之奧,懇為保證,固非私心昧誠之黨,如
不然,報惟嚮影耳!
屏山臨終出此書,付敬鼎臣曰:此吾
末後把交之作也,子其祕之,當有賞音者。
鼎臣聞余,購屏
山書甚切,不遠三數百里徒步之燕,獻的稿萬松老師
轉致於余,余覽而感泣者累曰:昔余嘗見鳴道集,甚不平
之,欲為書糾其蕪謬未暇
豈意屏山先我著鞭,遂為序
引,以鍼江左書生膏肓之病,為中原士大夫有斯疾者,
亦可發藥矣!
(念常曰:諸儒鳴道集,二百一十七種之見解,是皆迷真失性執相循名,起鬥諍之端,結惑
業之咎。
不達法性融通者也。
山居深明至理,憫其瞽智眼于昏衢,析而論之,以救末學之蔽。
使摩詰
再世,亦無以加矣!
姑錄一十九篇,附於通載之左。)
(○文備通載)。
*三教平心宋靜齋學士劉謐撰
孝宗皇帝製原道辨曰: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知心也,身也,世也,不容一之不治,則三教豈容有一之
不立
無盡居士護法論曰:儒療皮膚,道療血脈,佛療骨
髓,誠知皮膚也,血脈也,骨髓也,不容一之不療也。
如是
三教豈容有一之不行焉!
世之學儒者,到收因結果處,
不過功名也,世之學道者,到收因結果處,不過長生
也;世之學佛者,到收因結果處,可以斷滅生死究竟涅槃,
普度眾生,俱成正覺也。
優劣豈不顯然可見哉!
嘗試
譬之儒教之所行者中國也;道教之所行者天上人間也;
佛教之所行者,盡虛空,遍法界也。
儒猶治一家,威令行於
藩墻之內,若夫藩墻之外,則不可得號召也。
道猶宰一
政教,及於四境之中,若夫四境之外,則不可得控制
也。
佛猶奄有四海,為天下君,溥天率土莫非臣民禮樂
伐,悉自我出也。
三教廣狹之辨也。
儒者,死而後巳,蓋
百年間事也;學道者務求長生,蓋千萬年也;學佛者,欲斷
生死湛然常住蓋經塵沙劫數,無有窮盡也。
儒猶一盞
之燈,光照一夕鐘鳴漏盡,則油竭燈滅也;道猶阿闍世王,
百歲燈,照佛舍利,經百歲己,其燈乃滅也;佛猶皎日照
耀,萬古常明西沒東升循環不息也。
三教久近之辨也。
明道曰:佛老其言近理,又非楊墨之比,所以禍害甚於
楊墨之害。
不思萬形皆有弊,惟理不朽,既曰近理,而
復謂其為害可乎?
明道曰:釋氏之說,若欲窮其說而去取
之,則其說未能窮,固己化而為佛矣!
明道於此,始知釋氏
之說,非儒者所能窮也。
晦菴曰:就使說有實,非吾儒之
所及者,是乃過乎中正,而與不及無以異。
晦菴於此
始知釋氏之說,非儒者所能發也。
釋氏之說,既非儒者
所能窮,亦非儒者所能及,孰謂其可毀哉?
韓愈毀之,不知
佛者也。
先儒毀之,傚韓愈者也。
嘗於韓愈別傳,見其與
顛答問甚詳,不知何者為可非,何者為可毀乎?
見聞不廣
而妄肆非毀,是不免舜犬妾婦而已矣!
張無盡曰:韓愈
謂作史者,不有人禍,則有天刑豈可不畏懼而輕為之?
作史者,採摭人之實跡設或褒貶不公,尚有刑禍,況無故
輕薄,以毀大聖人哉!
一切重罪,皆可懺悔,謗佛法罪,不可
懺悔
法華經中,載謗法之罪,至極
今人只是謗佛,
已種無量罪因,況佛以善道化人,信佛者必為善不信
者必為惡,惡積則滅身,身沒之後罪報愈重,天作孽猶可
違,自作孽不可逭,此之謂也。
愈又曰:其身死巳久,枯朽
骨,凶穢之餘,豈宜以入宮禁。
蓋以佛身之舍利,而比凡庶
朽骨何其無忌一至此哉!
涅槃經曰:爾時世尊以大
悲力,從心胸中,火湧棺外,漸漸闍維(焚化)碎金體,成末舍利
以是佛骨者,佛之舍利也。
秀州精嚴院,有一舍利一日
行道一日入定
道者旋轉不息;入定者寂然不動,嵩祖
師作行道舍利記,蓋以其道之驗也。
九流百家紛然謂之
道,則與佛未始異也,稽其驗,則天無有也,競尊其師,謂
不足與其聖賢校。
及其死也,不數日而形腐,不百年
骨朽,其神則漠然烏有恍惚豈其道亦有未臻於佛者
乎?
舍利之見乎天下者,古今多矣!
盤空而翔者,有無
端而至者,發光並日月者,不可聞者,不可碎者,若此行
晝夜之而不息天下未始見也。
捧其塔而敬之,則金
鐸益轉,若與人意而相應,異乎美哉
然則舍利神奇
此,而以之比凡骨可乎?
列子曰:生則堯舜,死則腐骨,故雖
褒稱嘉美以為大而化,聖而不可知者,俱不免腥臊
穢,與草木同腐也。
其能若佛骨之更數千載,而神奇特異
與世為祥為福者耶?
張無盡居士,初問大慧禪師曰,堯舜
禹湯,皆聖人也,佛竟不言之何耶?
師曰,堯舜禹湯,比梵王
帝釋優劣否?
士曰:堯舜禹湯豈可梵王帝釋
師曰:佛
梵王帝釋凡夫,餘可知矣!
公乃擊節以為高論
由是
觀之,則堯舜禹湯不及梵王釋遠矣!
梵釋猶為凡夫
堯舜禹湯至於武周公孔子儒家皆以聖稱也。
彼伯
伊尹柳下惠,各以一善著者,亦謂之聖也。
而群聖之
中,必有大者焉!
宰我曰,以觀於夫子,賢於堯舜遠矣!
貢曰,自有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孔子者,儒家
大聖人也,然佛又聖中之聖也。
自修因於億劫,而證果
於今生,六度萬行,罔不齊修,恒沙功德皆悉圓滿列子
孔子之言曰:西方大聖人,不治不亂
范蔚宗
西域論曰:彼土靈聖之所降集賢懿之所挺生
裴休曰:佛
大聖人,其教有不思議事,疊而觀之,則世之所謂聖人
者,孰有過於佛哉?
不信佛而謗佛者,生為愚人,死為愚
鬼,捨身受身,愈趨愈下,善擇術者果如是乎?
程頤儒者也,
其論佛也,則以為邪誕妖異之言,塗生民之耳目
蓋佛之
無涯,而頤之見有限,對醯雞而談浩劫,宜其以邪誕
異目之也。
然頤亦嘗反而思之乎?
邪誕妖異,於儒教則有
之,易曰:見豕負塗載鬼一車
詩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公元1224年
曰:甲申乙酉魚羊食人
傳曰:齊侯見豕人立而啼,至于
于莘石言於晉,魏顆見老人,狐突申生,謂之邪可也
謂之妖可也,謂之異可也
詩曰:帝謂文王,予懷明德,夫天
不言也,久矣
有言焉,人烏得而聞之。
今也予懷之語,若
見其口耳之相接不謂之誕可乎?
程頤邪誕妖異之謗,
而求儒家邪誕妖異之實,蓋有不可得而掩者。
今取議佛
者觀之,唐有傅奕者,精術數之書,掌司天之職,前後七上
疏,謗褻佛教,時有李師政者,著內德論。
夫以傅奕而肆誣
謗之言,以師政而著辨惑之論,是非曲直坦然明甚萬世
之下,可以觀矣!
厥後韓愈者,其見猶傅奕也,原道佛骨
其作章疏也。
謗佛於前,即有師政以辨其惑。
於後,曷為無人以議其非?
太史令,特藝者耳。
文章顯,乃儒者也。
藝者之言,夫人固得與之辨是非儒者
之論,世俗不敢以致可否
吾則曰:言之而當理,雖非儒
可遵;言之而涉誣,雖果儒而可辨。
不明吾道一貫
理,可不明而辨之,使其言之誤後世乎?
愈又曰:臣雖至愚,
必知陛下不惑於佛。
孔子曰:智者不惑,謂天下之可惑者,
皆愚者也。
智者既明且哲,洞屬是非,凡所作為,必真見其
理之可為而後為之。
明主而奉佛,謂之受惑,不可也
憲宗聰明果決,得於天性,是豈愚者,豈是易惑者乎?
憲宗為然也,唐世人主,如太宗聰明英武,由漢以來
未之有也,而其篤信佛教始終如一,而太宗之奉佛,尤不
止如憲宗之迎骨也,是豈為佛所惑乎?
使太宗果愚而受
惑,則當時房,杜,王,魏直言無隱胡為不諫?
不惟不諫其奉
佛也,若房梁公玄齡,則相與玄奘譯經
杜萊公如晦,則
以法尊京兆玄琬法師,其欽崇歸向之心,君臣同一德,又
不惟房杜二公為然也。
宋璟剛介,為唐朝第一,則以佛法
師于曇一裴晉公以身繫天下安危,則執弟子禮於徑山
法針。
大節忠於國家,死而不變者,孰若顏魯公,則以戒
弟子湖州慧明問道江西嚴峻
至于張說心經
之序,孟簡塵外之交,杜鴻漸,參無住之禪,權德輿,著草
衣之記。
彼諸聖賢,皆表表不世出者,使佛教果能惑人
安能如是聖賢耶?
唐之君臣,決非受惑,而愈之惑
亦甚矣!
雖然愈之惑不足論也,而其惑天下後世,則非細
故也。
蓋愈以儒自負經生學士視之泰山北斗,愈之所
從而是之,愈之所非從而非之,誰復詳審諦察。
雖其文
高天下,何足道乎?
周子通書曰:不知務道德,而以文辭
為能者,藝焉而已矣!
由是言之,則愈與奕等,皆藝者耳,孰
謂愈得為儒哉?
愈曰:佛者夷狄一法,彼徒見佛法來自
西域,遂從而夷之。
殊不知佛生於天竺,而中天竺為南贍
部洲之正中,是佛家固以彼為中也。
後漢書曰:佛道神化
自身毒,其國則殷中土玉燭和氣,是儒家亦以彼為
中國也。
由是知此固一中國也,反彼亦一中國也,而謂之
夷可乎?
愈之見但知四海九州之內為中國四海九州
外為四夷外此更無去處矣!
豈知四夷之外,復有非夷
哉!
愈之見,坐井觀天之見也。
不然北史所載大秦國者,去
幽州萬里,而居諸之外,其國衣冠禮樂制度文章,與
中華同一殷盛故號大秦而與大漢齒。
由是觀之,則四
之外固有中國,而漢書身毒中國,信不誣也!
井蛙
不足以語海,固非愈之所能知也(大秦身毒,即天竺也,)。
原道老子
其所,非吾之所謂,其師說乃謂孔子老聃,審如
是,則孔子,乃出於老氏,亦可謂之其所也。
孟簡書,謂群聖之道大壞,其禍出於楊墨
其讀墨子,乃
孔墨相為用,審如是,則孔子之道,本同乎墨氏之道,亦
可謂之壞群聖之道乎?
夫老也,墨也,異端之道也,愈既詆
排之矣,而乃孔子以為老,又指孔子以為墨,不亦叛孔
子之甚乎?
孔子而叛孔子,猶陳相之背師,逢蒙之射羿
也。
世經學士,以愈詆佛為可傚,則愈之叛孔子,亦可
傚乎?
抑愈雖詆佛,而又取於佛,其作馬彙行狀也,則取其
剌血寫佛經,且詆之而且取之,既非之而又是之,愈可謂
不常其德者矣!
蓋愈之中心,初無定見是非取捨,莫知適
從,故肆口所言,隨時遷就,前不顧後,後不顧前,而不復
遺臭萬世也。
識者於此,毋以私心論,毋以愛憎之心
論,試乎其心而評之,則愈之為人也,果君子乎?
小人乎?
儒者乎?
抑非真儒乎?
(傅奕本是道門起家貧賤,投僧乞貨,不遂所懷,蓄憤致嫌,故七上疏,)。
大慧禪師,答無盡居士可謂言簡而義彰矣!
宗本禪師
曰:書云士希賢希聖,聖希天天中至尊無非玉帝,玉
帝比聲聞羅漢,猶吏比狀元,況佛乎,佛乃菩薩緣覺,聲
聞,之師,是為諸聖之師也。
或問仙道佛道何如
答:神
仙尚受玉帝控制豈可比於佛也。
況以仙道難修,又有
墮落之日,佛道易學永無退轉之時。
楞嚴經,有十種仙,
報盡還墮諸趣,故洞賓棄卻瓢囊,而歸依於黃龍禪師
也(帝釋云上帝,道云玉帝,俗云天帝,是欲界忉利天主,梵語具云釋提桓因華言天主,謂能為三十三
天主
昔姓憍尸迦,建迦葉佛舍利塔三十二人助修,俱生忉利天帝釋為君,三十二為臣,共為三十三天
梵王
色界天主,居欲界之上,菩薩大乘聖人緣覺中乘聖人聲聞羅漢小乘聖人)。
*元世祖
弘教集并通載
公元1260年
庚申即位大赦普度僧尼
二年賜僧子聰,并懷孟刑州田
各五十頃,賜慶壽寺陸地五百頃。
三年作佛事昊天
公元1264年
寺,七晝夜賜銀一萬五千兩。
至元元年,都燕設會度僧,詔
國師扮彌登座,授秘密戒。
帝印大藏經三十六藏,遣分賜
天下得瞻佛日
帝自有天下寺院田產二稅,盡蠲免
緇侶安心辦道
帝召群臣曰,朕以本覺無二真心
天下如觀海東青天鵝,心無二故。
一日,上問帝師曰:施
至少,何能普濟無量幽冥
帝師曰:佛法真言力,猶如
馬珠。
上問帝師云:修寺建塔有何功德
答云:福廕大千
是建仁王護國寺
帝命帝師齋竟,天雨金花繽紛而下
曰:何故有此祥瑞
答云:陛下心花內發天雨金花讚歎
元一,遊西天回,持佛鐵缽獻帝,帝悅寶之,帝詔遍天下
歲中行布施度僧,讀大藏經隨處放光現瑞,禎祥不一
一日眾臣每日還有放閒也無?
眾臣無對,帝乃袖中
數珠示之,由是內外百官皆歸至善
帝見僧有過不加
王法,止令閱經懺悔。
帝禦北征,護神現身陣前,怨敵自退。
宋主以王位來歸學佛修行,帝大悅,命削髮為僧寶焉。
太后削髮為尼,誦經修道,帝深加敬,仰四事供養
帝以金
為泥,命僧儒繕寫大藏經一藏,貯以七寶琅[王*函],流傳後世
一日帝以佛鐵缽,取食前珍味,碎置缽中內外侍臣,數滿
千人,各賜一粒得沾如來缽中禪悅
外邦貢佛
舍利至,帝曰:不獨一人得福,乃令於城南義門建塔
普使往來,皆得頂戴
帝居潛邸時聞西國有綽理僧道
德,願見之,遣使往請于廓大王,王謂使者曰:師巳入滅
師有姪癹思巴(此云聖壽),深通佛法,請以應命既至都,旬日
乞還西。
帝曰,願為朕留,當求戒法
尋禮為國師王公咸稟
公元1272年
妙戒,詔居五臺壽寧寺
壬申京師,初天兵襄城居民
真武降筆云:有大黑神領兵西北方來,吾亦當避。
於是
列城望風款附兵不血刃至於常州,多見黑神出入,居
罔知故實詢知,乃摩訶刺神也。
師祖七世,事神
甚謹,隨禱而應,此助國之驗也。
有旨,建神廟涿水之陽,
神像威嚴,凡水旱蝗疫,民禱響應
壬申年遣使詔師,問曰:
海都馬犯西番界,師於佛事中,能退降否?
奏曰,但禱摩
剌,自然有驗
復問曰:於何處建壇?
對曰:高梁河西
甕山,有寺,僻靜可習禪觀,敕省府供給嚴護,於是建曼拏
公元1294年
羅,依法作觀,未幾捷報至,上大悅。
世祖在位三十五年,壽
八十,有實錄百餘篇,字字句句,以弘教己任
國語曰:薛
皇帝(摩訶剌,亦作摩訶迦羅,此云大黑神,斯乃大天之將,手把金囊,事之,能令財寶豐盈,故天竺僧寺
庫中,塑像奉事
余今令鼎湖象林二處塑像事之,剌音辣囉,轉舌道之二字同一音也。
曼拏羅,此云壇)。
*成宗(世祖之孫,裕宗第三子)
元史并通載
即位,詔悅堂禪師至闕,入對稱旨賜號通慧,并金襴
衣,於五臺山建寺,賜曰萬壽祐國寺
武宗順宗長子即位
發軍千五百人,修五臺佛寺,又施銀七百五十兩,鈔二千
二百錠,幣帛三百疋,於昊天寺水陸大會,賜元叟端
師,號慧文正辯,并金襴法衣(出元史并塔銘)。
仁宗順宗次子,以西
公元1296年
僧班八為國師敕建栴檀瑞像殿。
三年,設水陸大會於金
山,命元叟禪師昇座說法
竣事,入便殿奏對深契帝衷,賜
號并金襴袈裟
聞天中峰之道,聘之不至,製金紋
裟賜之,號曰佛慈圓照廣慧禪師(出元史并塔銘)。
英宗仁宗嫡子
公元1307年
即位作佛事于光天殿,鑄銅佛像,作金塔,藏佛舍利
敕各
寺作水陸勝會晝夜,詔僧儒,書金藏經,帝重天目中
峰之道,封香製衣遣使即其居修敬(出廣錄并塔銘)。
*王磐(字文炳封洛國公)
通載并金湯
公元1281年
世祖至元十八年,十月二十日焚毀道藏偽經,敕磐等撰
碑文,略曰:昔憲宗朝,道家者流,出一書曰:老君化胡成佛
經,及八十一化圖,鏤板傳布,其言鄙陋誕妄,意在輕蔑
門,而自重其教。
時世祖居潛邸憲宗有旨,令僧道二家
辯析二家自約道勝則僧冠首為道,僧勝則道削髮
而為僧。
問道曰:汝書化胡成佛,且佛是何義
道曰:佛者
覺也,覺天覺地,覺陰覺陽,覺仁覺義之謂也。
僧曰:所謂
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覺圓明,故號佛陀豈特天地
陰陽仁義而巳耶!
上謂侍臣曰:吾亦先知仁義,是孔子
語,謂佛為覺仁義,其說非也。
道士又持史記諸書以進,而
取勝帝師達癹,問曰:此是何書?
道曰,前代帝王之書。
曰,汝今特論教法何用攀援前代帝王
帝師曰:史記有化
胡之說否?
道曰無。
又問:老子所傳何經
答曰:道德經
問曰:
道德經中有化胡否?
曰無。
帝師曰:史記中既無,道德經
又無,其為偽妄明矣!
道士辭屈
尚書姚樞曰:道者負矣!
如約行罰,遣近臣道士樊志應等十七人,詣龍光寺
削髮為僧,焚偽經四十五部,天下佛寺為道流所據者,二
百三十七所,悉命歸寺,有道偽經化圖尚存,多隱匿
毀,帝命樞密副使等,暨諸道流,考證真偽曰:雖卷帙數千,
究其本末,惟道德二篇老子所著,餘悉漢張道陵後魏
謙之,唐吳筠杜光庭宋王欽若輩,撰造演說鑿空架虛,詆
釋教
陰陽術數,以示其奧;裒諸子醫藥,以誇其博。
符咒,妄謂佩之,令人商賈倍利子嗣蕃息伉儷和諧,如
鴛鴦之有偶,將以媒婬亂,而規財賄至。
教人佩符在臂,
則男為君相,女為后妃,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刀劍不傷,徒
誑惑愚俗,自道德外,宜悉焚去。
等同辭以聞,帝曰:道
經文傳訛踵謬非一日矣!
若遽焚之,其徒未必心服,彼
自言水火不能焚溺,可姑以是端試之,俟其無驗,焚之未
晚也。
遂命樞密副使等,諭道士張宗演祁志誠李德和,杜
等,俾各推擇一人佩符入火自試其術。
四人奏言,此
誕妄之說,臣等入火必為灰燼,實不敢試,但乞焚道
庶幾澡雪臣等。
帝可其奏,遂詔天下道家諸經,留道德
篇,其餘一焚毀隱匿者罪之。
今後道士不遵老子之法,
如好佛者,削髮為僧不願為僧者,聽其為民。
百官於憫
忠寺,焚道偽經,諸路俾遵行之。
臣磐等,聞老氏之道也,
清淨為宗,無為為本,謙沖以處己,捐抑以下人,非有欲
好勝之事。
厥後支分派列,徒屬寖盛,襲訛成偽,誇誕百出
清淨一變而為污穢無為一變無所不為
如漢之文成
五利致身求仙恍惚誕妄帛書飯牛之詐,黃金可成之妄,
一旦敗露,為武帝所誅。
三張之徒,以鬼道惑眾倡亂天下
晉王浮居寶籙宮,與女冠為奸。
林靈素自稱神霄紫府仙
敕禳大水不驗,並為徽宗誅竄而死。
迨今末年,復有麻被
鐵笠二人,以奸謀秘計出入時貴之門,肆為婬污之行,
咸受顯戮
歷代以來若此之類,不可勝數,固巳悖老氏
爭不盜之禁矣!
陷刑辟,皆是孽自內作,愎將誰咎哉?
釋氏之教,宏闊勝大非他所擬倫,歷百千世,聖帝明君,莫
尊崇,東冒扶桑西極昧谷冰天桂海山河大地昆蟲
木,胎卵溼化有情無情,百千萬類,皆依佛蔭,生息動止
天地之間。
天上天下,惟佛為尊,超出有生之表,歸極
無礙之真,智周法界神妙諸方澤及大千功用不宰,其
大有如此者。
慈航所至無溺不援;法雨所霑,有生皆潤。
磐等敬為之書,俾學老氏者有所警焉!
道士胡提點等,捨
歸正,罷道為僧,七八百人挂冠于上永寺,帝師殿之梁
拱間。
唐太宗高宗,敕搜聚天下胡經,盡火其書矣!
而今歷代帝王制之,時祥邁禪師奉敕撰辯偽錄五卷
(詳出通載)。
甄鸞道論云:道家妄註諸子三百五十卷為道
經,如此詳之,代代穿鑿人人妄制,採他佛教,標為道書。
當今道士推勘所出經,為是老子別陳?
為是天尊
說?
若也更說,應有時方師資傳授為是何年何月
何邦
代?
在上天而說,何人傳來?
西域而談,何人譯出?
如其
有據,容可流行,若也妄言理須焚剪。
欽奉聖旨收取道藏
偽經,三十九種,卷有數千(經目附後),就大都大憫忠寺,命報
禪寺林泉從倫禪師下火焚道偽經舉火法語,出通
載,文多不錄
二教論云,按蜀記,漢獻帝末,張道陵避瘧丘社中,得咒
鬼之術,自造符書,作靈寶經,及醮章等道書,二十四卷
以誑百姓,受其道者米肉布絹器物紙筆薦蓆五彩
後生邪濁,增立米民,令畏鬼帶符,曰:左佩太極章,右佩
昆吾鐵;指日即停暉,擬鬼千里血。
妄造黃書,咒癩等事
自稱天師
若受黃書赤章即是靈仙
又造方術穢濁
,乃以扣齒天鼓咽唾醴泉
三五七九日,天羅
網,男女合氣不異禽獸以此消災禍,毒流漢室惑亂
民間
道陵鵠鳴山,為蟒蛇所吞。
子衡奔入,尋屍
無所,畏人恥之,乃妄云:白日昇天
衡即遣使告民曰:正
七日天師昇玄都,米民山獠,遂因妄傳,販死利,生逆
莫過此。
之子名魯,三代自稱天師,以鬼道化人
張鬼法,自此始。
時有諺言黃衣當王,魯遂令其部眾,改
黃衣巾帔,代漢之徵,黃帔橫披,竊僧袈裟法服之像,
前加兩帶,結寇數十萬眾謀叛世號黃巾賊
青徐
荊楊兗豫。
八州之人。
莫不畢應。
凡三十六方。
方萬
餘。
小方六七千人
並為曹操皇甫嵩討滅,餘潛不滅
公元498年
今猶披之。
林云道家步虛品經,六十四卷
齊永泰
間,道士顯明妄造太清經,及眾醮儀十卷
梁天監年,
陶弘景偽造周武張賓之,焦子順,馬翼,李運,挑攬佛
一千餘卷為道書。
廣弘明集云:太玄經楊雄所造,洞
玄經漢王褎所製,又隋末道士惠祥,改佛涅槃經
長安經,後事發被誅。
三皇經晉鮑靜所撰十四紙,永
康年中被誅,後人諱之,改為三洞
至唐二十年,貞觀間
敕追諸道士百姓,有此文者並集得之,遂於禮部
前悉焚之。
指歸嚴君平造。
黃庭元陽上清,等經,及三
皇之典,並改換法華,及無量壽等經而作,或取盤古
傳,或取諸子之篇,假認俗書以為道教偷竊釋典,特作
公元784年
老經。
唐麟德年,道士偽經
天皇甲子西京諸觀道士
郭行真等,東明李榮,姚義,劉道合會田仁惠,郭
蓋宗等,將隱沒道書,重更修改私竊佛經改換文句,人,
法,名,教,三界六道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三十七品,大小
法門,並偷安道經改為太上靈寶元陽經。
改餘佛經,別
號勝牟尼經
或云太平經等。
及改酒脯祭祀,用乾棗香
水,以惑後人
盧景裕戴詵韋等集,及梁元帝弘政
義類云:太上有四,謂三皇五帝,及堯舜是也
上古
有此大德之君,臨萬民之上,故云太上也。
郭莊云,時之
賢者為君,材不稱世者為臣老子非帝非皇,不在
種之限,有何典據,輒稱太上耶?
二教論云:救形之教,教
稱為外,濟神之典,典號為內。
釋教為內,儒教為外,備彰
聖典非為誕謬詳覽載籍尋討源流,教唯有二,寧得為
三,何則
玄古朴素墳典之誥未弘;淳風稍離,丘索
文乃著。
故包論七典統括九流,咸為治國之謨,並是修
身之術。
藝文志曰,儒家之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
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
遊文六經之中,留意五德
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其道最高者也。
者流,蓋出於史官清虛自守卑弱自持此君
南面之術,合於堯之克讓,易之謙謙
若有位無才,猶
弘闡有才無位灼然全闕。
周公攝政七載,乃制六
官,孔老何人,得為教主
孔雖聖達無位者也,自衛迴輪
始弘文軌,正可修述非為教源。
柱史在朝本非諧贊,出
周入,為尹言道無聞諸侯何況天子
既是仙賢,固宜
雙缺,道屬儒宗,巳彰於前矣!
燉煌實錄云:漢桓帝
公元520年
十九年,幸閒豫庭,與群臣對論古今曰:老聃父,何如
人也?
天水太守索綏對曰:老聃父姓韓,名虔字元卑,胎
無耳一目不明,癃跛孤單,年六十二無妻,與鄰人
壽氏宅上老嫗合,懷胎八十年而生,生時皓首,故曰老
子,此本實跡也。
道士偷竊他能,欲張老聖,家有弊帚
公元前519年
享之千金,斯言信歟!
(老子生於李樹下,故改姓李,)敬王元年老子
八十四,時當七雄分霸,天下紛擾
老子天竺聖人
教,不治不亂,欲適天竺而處之,胡曾先生詠其詩曰:
七雄戈戟如麻四海無人在家老氏卻思天竺住,
便將徐甲流沙
出關未至流沙,死於扶風槐里,即
而葬之。
秦佚往弔三號而返,故莊子內篇云:老聃死,
佚弔之,三號而出。
怪問非夫子之徒歟?
佚曰:向吾入,見
少者哭之如哭其父,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古者謂之遁
天之形,始以其為人也,而今非也,遁者隱也,天者免縛
也,形者身也。
言始以老子為免縛隱形之仙,今則非也。
嗟其諂曲取人之情,故不免非我友。
又考梁陳齊魏
之前道士唯以匏盧盛經,本無天尊形像
按任子道論,
杜氏幽求云:道無形質,蓋陰陽之精也。
陶隱居內傳
云:在山中立佛二堂隔日朝禮佛堂有像,道堂
像。
王淳三教論云:近世道士,取活無方,欲人歸信,乃學
佛家制立形像假號天尊,及左右二真人,置之道堂,以
衣食
宋陸修靜,亦為此形。
遼陽高憲字仲常,遊東京
白鶴觀,見三清像,指其右曰:此何像也?
觀主對曰:老君
像。
曰:何代人?
周定王時
又指左曰:此何像也?
主曰:道
君像。
曰:此何代人?
倉惶未答。
憲指中像曰:且饒者元
天尊
聞者傳以為笑。
又漢晉之代譯經,稱佛為天尊
由佛生七日,父王抱往禮大自在天王廟,天像倏起,頂
禮佛足,父王讚曰:我子天中天因號天尊
道士竊安
老子之號,後來經法師,見其渾稱,故棄天尊,而稱世
尊,謂天上人間,所共尊敬故。
古來譯經僧,稱道士
得志,僭冒道士之名,故後譯經道士而稱沙門,今
道士又稱為法師,愈為矯飾
法師之號,原出佛經萬卷
百家本無此語。
且為法之師,名為法師,法即是師,名為
法師名義不知,妄安己號,如山羌偷王衣不解披著,誠
可笑也(出通載)。
公元712年
三清者,初道士玄清,元清,始清,妄擬太極太初,太
始,為三清,以一清生三天,三清九天不解天名,乃竊
佛經欲色二界天名,增減字號,矯安道書。
三界共有
二十八天,云九天者謬也。
張道陵三清為精,氣,神。
解精,為婬泆之精;氣,為呼吸之氣;神,為念慮之神。
誑惑
公元前519年
男女,以色身臭皮囊精氣神
張紫陽曰:先天之元
精元氣元神也,玄宗直指云:戒以養精,定以養氣,慧以
養神是則戒定慧養本元之心性也。
道士達本
三清之義,而妄裝塑三清為像,故王淳謂其立形像
以憑衣食高憲之而倉惶結舌足見其謬也矣!
(餘詳歸元
直指諸書,此不繁錄。
)稽夫歷代巳來,至於元世,並無玉皇寶誥,北
斗經,受生經,三官經,等文。
此皆明初道士貪利惑俗,偽
撰之者。
南斗經,在三十九種內,已盡焚之。
三官者,
子史無文不審出何年代何邦人氏
又非西域之人,奚
作梵語,而云閻浮提,乃偷佛經文,雜以俚語智人閱之,
自知其謬。
羅祖無為教,五部六冊,亦竊佛經及諸語
錄,參以魔言。
復妄造法華經三卷言詞鄙陋如山
野語
又造金剛纂,金剛經議論,安文殊菩薩之名在內
用人取信
復有血盆經救苦經,妙沙經,皆不畏罪福
知之徒妄造,不足信也!
尚直編云:世有後三卷蓮華經,
此是妄無知匹夫所造樵歌牧唱也。
金剛經議論,是金
天教之人偽造,魔語也。
復有一卷註解金剛經題名
六祖大師解義口訣,此是宋神宗元豐間天台羅適
所註,假聖師之名也。
無深理,有淺義。
蓋因淺俚之故,世
人多愛之,謬矣!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第十付囑章曰:師
一日法海轉相教授勿失宗旨共計七百七十七字,
此是金天教之人偽造邪言,增入刊板,未革之弊也。
呼!
妄談性理壞人心法玷辱佛祖罪莫大焉
(羅祖謀叛改名無為
無為復叛,改為青蓮青蓮又叛,改為白蓮白蓮復叛,改為圓通大乘,等教,其名不一
閉門發誓傳授不許外知
愚俗受惑,智者自不受其瞞也。)
*趙孟頫(字子昂)
元史并廣錄本傳
宋太祖秦王德芳之後也。
才氣英邁神彩煥發,如神仙
公元1286年
中人
至元二十三年御史程鉅夫奉詔搜訪遺逸江南
公元1321年
得頫,入見世祖,甚喜,累官翰林學士
至治元年卒,年六
十九,追封魏國公謚文敏
頫四五歲,聞母丘夫人臨月
一僧入寢室,覺而生頫,故年十二三歲,便好金剛經
後但與僧語,便若眷屬
至年六十五,日擾擾人事,不能有
悟入,恒以自歎。
重天中峰之道,每受師書,必焚香
拜;與師書必自稱弟子
師心要,師與說防情復性之旨。
遣問金剛經大意,師答以略義一卷
中峰淨業偈一百八
首,頫作贊,復作偈重讚之,曾跋華嚴經合部(云云)。
*胡長孺(號石塘常與子昂韓明善段吉甫郭斯道諸公論道齋中)
同論
大同論,有曰:孟子沒一千四百年,道潛統絕,子周子出,
然後潛者復光,絕者復續。
程氏二子得周子傳,周子之傳,
出於北固竹林寺壽涯禪師
程子四傳,而得朱文公文公
後得張欽夫講究此道,方覺脫然處,前日所聞竹林
未契者,皆不我欺矣!
元來此事與禪學十分相似,學不知
禪,禪不知學,互相排擊,都不曾劄著病處,亦可笑也!
(臨終坐逝)。
*韓性(字明善)
性學指要
隱居不仕謚莊節淹貫經史,精通內典,嘗曰:佛居西土
風教有異,然極能勸化得人,觀今凡修佛事未有端心
正念者,雖愚夫愚婦,欲聞經禮像,必預齋戒,持敬捐欲,然
從事,雖吾聖人復生,勸人為善,不過如此,正恐未能也。
嘗謂門人朱仲弘曰:佛去世巳久,後人如此恭敬他,誦他
言語,汝道佛要人如此耶?
教人如此耶?
強人從巳,誰
人肯從。
如今一句言語,要行一鄉,亦不可得,且佛之言
語,奚翅數百萬里,凡日月光臨所及處,無不信服
弘聞
默然
解惑編卷下之上
*音釋
(音搜。
獵也。)
聲色
(徹同撤。
除去也。)
闒茸
(上音塔。
下音冗。
闒茸
猥賤也。
賈誼傳云。
闒茸尊兮。
得志。)
(音毀。
蛇細。
大頭大者
長七八尺。)
(音顒。
喁喁然。
眾口向上
延頸舉踵也。)
阿羅漢
(此云無生
謂其巳斷九十八種煩惱惑。
不受三界生死矣。)
遍知
(是佛十號之一。)
印度
(此乃天竺之稱。
舊云身篤。
又云身毒
亦云賢豆
皆取音不真。
從正音。
宜云印度
印度者。
唐言月。
月有多名。
斯其一稱
良以其土。
繼軌
導凡御物
如月照臨
由是義故
謂之印度
諸國皆稱云聖方。
謂彼土聖賢多所產生也。
五印度之境。
周九萬
餘里三垂大海
北背雪山
廣南狹。
形如半月
劃野區分
七十餘國。
成光子曰。
中天竺國。
東至震旦
五萬八千里。
金地國。
西全阿拘遮國。
北至香山
亦各五萬八千里。
則知彼為中國矣。
宋沙門慧嚴
校尉何承天
共論華梵
中邊之義。
承天問曰。
佛國將用何曆。
嚴云
天竺夏至之。
日日正中時。
豎晷無影
所謂天中
婆利國人來。
果同說。
乃引周公測影之法。
謂此土夏至之日
猶有餘陰。
天竺則無也。
周公攝政四年
欲求地中
而營王城
故以土圭測影
得穎川陽城。
於是建都
土圭長尺五寸
夏至日晝漏半。
八尺
之表。
表北得影尺有五寸
影與土圭等。
為地中。
鄭司農云。
日影
於地千里
而差一寸
當知陽城
就此土。
自為中耳
既有表影。
豈求餘陰耶。
況此土東垂大海
方且非。
由是觀之。
義彰矣。)
海東青
(女真東北鄰於五國
五國東接大海
出名鷹。
海東來者
謂之
海東青
小而俊健
能擒鵝鶩
白爪者尤以為異。
酷愛之。
○鶩音務。
野鴨。)
涿
(音捉。)
徐甲
(昔老子過關
徐甲薄板軬之車也。
○軬音盤上聲
車上篷。)
九天
(道士偽造胡經云。
天地有形大者
太上老君
混沌
祖宗
天地父母
故能分布清濁
開闢天地
玄元三氣成天上為三清
三境
即始氣為玉清境。
元氣為上
清境
玄氣太清境
又以清之氣。
生三氣。
合成九氣
而為九天
一鬱單天。
二上神壽無量壽天。
三梵藍須延天
寂然兜術天
波羅尼蜜不憍樂天
六洞玄化應聲天。
七靈梵輔天
高虛明天
無想無愛天。
此之九天
生三氣。
每氣為一天
合二十七天。
通此九大
三十六天
三界四民
上極三清
是其數也。
道士既無才能自
天號
偷竊佛經
欲色二界天名。
加增減。
鬱單乃是北俱盧洲
亦名鬱單越
此云勝生。
色界二禪
無量光天
量淨天。
改為無量壽天。
梵藍。
梵音之不真。
初禪梵輔天
而加靈化二字
欲界四天
兜術陀天。
亦名兜率陀
華言喜是而加寂然二字
不憍藥天。
亦名化業天
欲界第五天禮波羅尼蜜。
華言他化自在天。
欲界第六
而牽為第五天。
華梵既乖。
穿鑿失次
復加洞玄二字應聲天。
即是他化自在天。
此是欲界頂天
無想天。
四禪天
之無想天。
外道無想定。
得生彼天。
壽五百劫。
而加無愛二字如此無智
偷竊雜亂
安置鄙拙
以誑愚俗
老君
周定王柱下史官。
不知之。
何云混沌祖宗
開闢大地成九天。
復為三十六天
妄誇罔談。
真無恥矣。)
*附林泉倫禪師欽奉
聖旨焚道藏偽經目
*化胡經(王浮撰)
*猶龍
*聖紀經
*西昇
*出塞
*九天
*赤書經
*上清
*南斗
*玉緯經
*紀勝賦
*辨仙論(梁日廣撰)
*齕邪論
*三破論(齊人張融段託他姓撰)
*明真辨偽論(吳筠撰)
*太上實錄
*十山
*青陽宮記
*玄九內傳
*帝王
*三天列記
*十異九迷論(傅奕玄卿撰)
*歷代應現
*佛道先後
*欽道明證論(唐員半子撰)
*輔正邪論(吳筠撰)
*辟邪歸正論(杜光庭撰)
*十二虛無
*藏天隱月經
*赤畫度命
*樓觀先生內傳
*謗道釋經(林靈素杜光庭撰造大藏經)
*三教根源圖(金天長觀李大方撰)
*歷代王崇道
*高上老子內傳
*靈寶二十四生經
*混元生三清經
*五公虛無
*混元皇帝實錄(今俗言杜撰杜光庭也)
解惑編卷下之下
廣州南海寶象林沙門弘贊在犙
*明太祖高皇帝
皇明護法
天下大道,惟善無上,其善無上者,釋迦是也
固大慈忍志,
大悲願心,行無所不至,化無所不被。
論性原情談心
理,潔六塵之無垢,淨六根之無翳,去諸魔而清法界,制外
道以樂人天。
斯行斯修,而歷劫無量乃降兜率至於梵宮
既捨金輪而猶苦行
雪嶺時,道成午夜,明星相符,朕觀
如來,以己之大覺而欲盡覺諸法界眾生,其為慈也大,其
為悲也深,可謂無上者歟!
釋迦之為道,孤處雪嶺,于世
無干
及其道成也,善被兩間靈通上下,使鬼神護衛
聽從故世人良者愈多,頑惡者漸少。
所以治世人主,每減
刑法,而天下治
斯非君減刑法,而由佛化博被之然也。
柳子厚有云,陰翊王度是也(梵宮,即天竺迦毘羅國淨飯王宮,天竺人語,同梵天
語,書同梵天書,故云梵宮)。
*遊寺記
朕因憂慮既多,特入寺中,與禪者盤桓,暫釋幾冗之一時
入寺既行,凡所到處無不有佛,及至方丈平視兩壁,皆懸
水墨高僧,凡四軸六人一軸三禪海水一軸了經松下,一
軸撫鹿溪邊,一軸樂水巖前
嗚呼
住持者志哉,所以
此,意在感動心懷,堅立寂寞之機,甚得其宜也
何以見之?
三禪海水者,其海潑天飛浪煙海四際僧凝然,舉
塵而揮,鼎足而坐,可謂奇矣!
動修者一也。
又了經于松下
對月昊穹可謂清之極矣!
復有一僧,前撫鹿于溪,後山
神以密護,可謂行至矣!
坦然無慮樂然無憂樂水
山根可謂寂寞而巳!
四軸六人,足可堅修者之心,朕
為斯而樂,至暮而歸。
餘月復至寺,由東廡而入,見畫像
形,皆男女夾雜,濃梳艷裹者紛然將謂小乘,而堅大乘
也。
徐至苑中,見有數修上薔薇,朕亦謂非宜也
少時
方丈,顧左右壁,亡其前日所有高人四軸不覺興歎矣!
哉?
所以歎者不惟畫,於薔薇不合有而有,四軸高僧當懸,
除去非所宜,故興歎息焉!
*祭寶誌禪師
昔者師能出世異人,性備六通景張佛教,使兇頑從化,善
者愈良。
及其終也,擇地鍾山之陽,陰其宅而居之。
經今
八百六十七年,今朕建宮在邇,其為師焚修者俯而視之
因敕中書工部,造浮圖於山之左,今將完成,徙師於是
於戲
漏盡生人我,劫終勿墮塵埃,惟師神通尚饗
*維摩居士
獅子座花蕊遍,廚間香積新鮮誰人問病躊躇去,鐵
馬嘶風牛策鞭。
*禪海羅漢讚
爾怪且玄,海氣如煙拂塵蕩垢,鼎足而禪。
天飛浪,何處
宿緣宜哉尊者,處危自然
公元1376年
洪武九年試經,給沙門度牒
十年天下沙門,講心經
剛,楞伽三經,命宗泐如玘長老註釋頒行
又敕一切南北
僧及有道善人但有願歸三寶,或受五戒十戒持齋戒酒
習學經典明心見性僧俗善人,許令齎持戒牒隨身執照
不論山林城郭鄉落村中,恁結壇上座拘集僧俗人等
公元1381年
講經說法化度一方;夜則取靜修心。
十四年,命度僧一
公元1385年
千名,悉給與度牒,贍僧田二百五十頃有奇
十八年敕建
雞鳴寺,造浮圖五級,祠寶誌公,歲遣官祭祀
雲南有十
僧來,欲往浙江遊翫寺院,敕禮部文書兵部應付
力,遞送鎮江府交卸聽從遊翫
護持朵甘思。
烏思藏
詔。
大矣大覺金仙
矣哉無量阿僧祗下兜率
生梵
宮。
異哉雪嶺之修。
世人過者乎。
天上人間經劫既廣忍辱
多方成佛道。
善被人世
張寰宇。
人有從斯道者
天鑒
神扶
身後同遊佛境若違斯道而慢佛者。
天鑒神知
羇困地獄與鬼同處
直候拂石劫盡而方生。
其斯憂乎苦
乎。
一念同佛。
則百煙消化為諸福。
今朵甘思烏思藏。
地方
諸院上師
如來大教
五印之多經。
代為
揚。
凶頑從善
人心以滌愆。
朕謂佛為眾生若是
多院諸師。
亦。
為佛若是
而為暗理王綱。
與民多福
敢有不
佛教
而慢諸上師者。
本處都指揮司。
如律施行毋怠
(五印度
五天竺)。
十一月十八日僧錄司經法師如玘卒,詔禮
部辦素饌,庫內支價,買祭物完備祭祀及葬,遣禮部
公元1386年
郎章祥致祭
御親製文十九年八月八日出榜張挂
禁治
諸色人等毋得輕慢佛教罵詈僧人非禮攪擾,違者本處
官司約束欽此欽遵
出榜頒行天下,各寺張挂禁約
公元1388年
二十一年,敕僧錄司天禧寺試經度僧,給與度牒烏蠻
曲靖等處每三十里,造一座菴,自耕自食,化他一境的人。
六月十四日,敕今後但有不守律僧發往天界能仁寺
公元1391年
工役
二十四年旨曰:曩者民間世俗,多有倣僧瑜伽教者,
為善友,為佛法不清顯密不靈,為汙濁之所汙,今後
公元1394年
許僧為之。
有似如此者,罪以遊食
二十七年,詔曰:自
去世之後,諸踵佛之道,所在靜處不出戶牖,明佛之旨,
官民趨者,累代如此,效佛宣揚者,智人也!
所以佛道永昌
法輪常轉。
邇年以來奸邪無籍之徒避患難以偷生更名
易姓潛入法門
由是奔走市村,無異乞覓者。
致使輕薄
人,毀辱罵詈,有玷法門
特敕禮部條例,所避所趨者,榜示
之:凡僧不許具僧服入公跪拜設若自身有犯,即預先
去僧服,以受擒拿
有連僧服跪公廳者,處以極刑
又欽
賜田地稅全免常住田地,雖有稅糧,仍免雜派
僧人
充當差役
官司有將寺物沒官,及改充別用者,即以臟
論。
一切官民,敢有侮慢於僧者,治之以罪。
天子之量,猶太滄海無所不容無所不納,故僧有不
戒律者,不加刑罰,唯遣寺作役,令其自慚改悔
如元
世祖,但令閱經懺悔。
所以聖人心同一德,豈同世俗
蚋之胸襟,見一僧有過,如冤如仇,不思三教中,孰能無
過,堯舜尚有四凶,況其餘者!
即如族間,豈得人人賢善
如有過者,何以捨而不誡,反責他非?
古德有云:他非不
頻頻舉,己過還須漸漸除。
能服此語,則人我除,是非
息矣!
不但太祖世祖,即魏梁唐宋,代代敕約,僧有過
公元501年
犯,皆以佛律治,不得與民同科
魏宣武帝景明二年
詔僧有犯,悉付昭玄都法師以內律僧制判之。
梁武
帝制僧尼犯過依佛律行罰。
唐高宗永徽顯慶年,二
次下敕,天下僧尼國法以內律治,不得與民同科
宋徽宗宣和,敕吳國公主,敬重空門品官庶民,有毀辱
公元652年
僧尼者,照祥符三年指揮
宋真宗年,敕品官無故毀辱
僧尼口稱禿字者,勒停見任庶民千里
元世祖曰:以
俗制於僧,失其崇敬遍諭天下,各主綱維主掌教門,護
佛法
臣下聞,奏云:有俗僧人,宜令同民。
令修補寺
院,以遮其過。
阿合丞相奏:天下僧尼頗多混濫,精通
佛法,可允為僧;無知無聞,宜令例俗。
膽巴帝師奏云:多
祝壽好,多人生怨好。
帝曰:多人祝壽好,其事乃止。
太祖高皇帝,僧犯國法殺盜姦,尚先去僧服,方許
擒拿不令辱於僧體,可謂護法至極
其餘小罪,但令
作役而巳!
此乃上合天心下滋黎庶
大集經云:佛言
其有王臣有於佛法中出家者,作大罪業,但擯令出
國,不得鞭打何況鞭打出家持戒者!
時在會一切
八部神眾,而白佛言:若諸國王見有,為佛出家持戒
持戒鞭打之者,我等不復護持養育如是國王捨離
國去。
其國即有疾疫,饑饉刀兵俱起非時風雨亢旱
熱,傷害苗稼
若有宰官鞭打彼等,其王不遮護者,我等
當出國土
所以歷代帝王,皆以天心佛心,而護持
三寶致使天龍八部,衛祐國土一切人民,離諸殃患。
唐朝歷代王臣,皆信敬三寶,故致夜不閉門,斗米三錢
今人不知,輒輕三寶,觸彼天龍威怒,致令風雨失時,三
災疊作,不自省悔,而反怨王天,罪莫大焉
(三災疾疫饑饉刀兵。)
*續原教論沈士榮撰
公元1385年
洪武十八年翰林待詔沈士榮撰,上卷七篇曰:原教論,觀
心解內教外教辨,執跡儒者參禪辨,論禪辨,作用性解
下卷七篇曰:名儒好佛解,自私辨,莊老異同辨,錯說諸經
解,較是非得失辨,三教論,諸師人物雄偉論
其序云:夫情
相違而後有教,識趣相違而後有辨,故分別是非所以
立教不辨何以立理哉?
昔人欲理之明,乃設難以為問答
使讀之者了然不疑
儒者疑難於佛,必當辨之,所以
明理也。
昔諸佛出世,諸大菩薩化為外道,各執異說,問
難於如來,乃破其邪執,立如是義,說如是經,則諸教皆
論辨而起也。
若唐宋大儒各執所見疑難於佛,毀訾
斥,或有甚焉!
亦或菩薩化身儒門故爾相違,使有以辨之,
以彰至理歟!
果亦未造佛之閫域,實有所疑歟!
自是以來
百年間,以儒名者之於佛教,或為敬信,或為非議,毀讚
不常是非莫辨,使至道不明誠可悲矣!
士榮自知愚陋,所
不及先儒之萬一。
又未得吾佛證入之門。
伏念二教
相違久矣
智者默然不為之辨。
坐視求學之士,循
舊聞,或生誹謗,喪內學家珍,傷名教根本
故不自
揆度,輒以其所非斥之言,具錄於前,為之辨解於後:著論
三篇,解五篇,辨六篇,通十四,原其異同謂之論;釋其疑惑
謂之解;明其是非謂之辨。
理學君子,幸決擇去取焉!
不礙聖賢之學也。
時洪武乙丑季夏上弦建安沈士
謹序。
*太宗文皇帝(高祖四子)
皇明護法
公元1406年
永樂四年,迎西僧尚師哈立麻京師
先是上在藩邸,聞
烏思藏有尚師哈立麻者,異僧也。
即位,遣中官侯顯,齎
公元1407年
幣往迎,五歷寒暑乃至車駕躬往接之。
五年直隸浙江
諸郡,軍民子弟披剃為僧,赴經請度牒者,千八百人禮部
以聞。
二月西僧尚師哈立麻,於靈谷寺啟建法壇,薦祀
皇考皇妣
尚師率天僧伽,舉揚普度大齋科,十有四日
慶雲天花甘雨甘露舍利祥光青鸞白鶴,連目畢集
一夕
柏生金色花,花遍於都城,金仙羅漢,變現雲表白象
莊嚴妙相天燈導引旛蓋旋遶,亦既來下
又聞梵唄
樂,自天而降
群臣上表稱賀學士胡廣等,獻聖孝瑞應
頌。
自是之後,上潛心釋典作為佛曲,使宮中歌舞之。
三月
初六日文武等官,奉天早朝奏準,奉聖旨,著落禮部
道,新出榜曉諭,該行腳僧持齋受戒,恁他結壇說法有人
阻當發口外為民,欽此
三月西僧尚師哈立麻,為萬行
具足十分最勝圓覺妙智慧善普應佑國演教如來大寶
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
天下釋教賜金百兩,銀千兩,彩
寶鈔織金袈裟,金銀器皿,鞍馬,賜儀仗與郡王同
孛羅等,皆封為大國師並賜印誥金幣等物,宴之於華
公元1413年
蓋殿。
十一年,敕江寧大報恩寺及塔,其塔始晉孝武中,
并州劉薩訶暴死七日而甦,觀音菩薩教於建業(即江寧府),洛
陽,臨緇,鄮陰(今寧波府阿育王塔),成都五處,皆阿育王塔
禮拜者,
墮地獄,訶方至丹陽望見長干異氣於光處掘地,得
舍利三顆,爪髮各一,造塔一級藏之,後稍增至三級
梁天
公元1464年
元年,改阿育王塔,造長干寺,出塔中舍利及爪髮,髮青
紺色,伸之隨手長短,放之屈為螺形,乃高大其塔。
幸寺
無礙大會法食老少士女莫不欣悅遠近馳仰冠蓋
公元1413年
集。
天下罪無輕重,皆赦除之。
塔元末燬,永樂十一年
建,畢工於宣德初,純用五色琉璃磚瓦,凡九級,級級八門
舉高一十四丈,照耀雲日
剎表高數丈,上設黃金寶頂
奇製極工,世所希有
放光明,種種異相非一或有聲如
公元1419年
雷焉(長干報恩寺街名)。
十七年御製諸佛菩薩名稱歌曲大小
五十卷,佛名經三十卷神僧九卷,入藏。
僧一如,編彙禪
語錄
奏曰:中間合無去取
上曰:祖師說的,都是佛法,不
去取
一如八人校勘藏經重刊藏板,著眾僧用心
看中書寫藏經
敕問:藏經校勘好否?
奏:巳七番校過,御製
經序十三篇,佛菩薩讚跋十二篇,為各經之首。
問經
著幾人完?
奏云:看工匠多少
上曰:著二千五百,一年了得
麼?
不敢對。
上曰:經板後留何處
不敢對。
上曰安一
者裡,安一藏南京石上也刻一藏,於大石洞藏著。
向後
木的壞了,有石的在。
是年秋御製曲成,併刊佛經以傳,
九月十二日,欽頒佛曲大報恩寺當日夜本寺塔見舍
利光如寶珠。
十三日五色毫光,慶雲捧日千佛觀音
羅漢妙相畢集
續頒佛經佛曲,至淮安給散,又現五色
圓光彩雲滿天雲中菩薩羅漢天花寶塔龍鳳獅象,又
公元1420年
紅鳥白鶴盤旋飛遶。
十八年三月初六日,宣僧擴思等,
道士袁仁等,同進,旨曰:道家好生紕繆,且老子淨樂
國王在於何時
袁對云:無年代
旨問擴思,且如有報恩重
經等,不是佛說的,休入藏裏,欽此
上曰:止如分數經血
盆經,高王經等,皆非佛說不可入藏。
奏曰:道家太上
錄謗佛。
上曰:向年間著收來,還也不曾,這劉淵然該殺的。
道士袁奏曰:太上實錄,多有好言語在內
上曰:我敬佛,他
謗佛,留了我心不喜欽此
(昔元世祖焚道偽經時,實錄隱匿魔邪至於今也。
)續
又命尚書呂震都御史王彰齎捧諸佛世尊如來菩薩
名稱歌曲,往陜西河南頒給
神明協應,屢現慶雲圓光
寶塔之祥,文武群臣上表稱賀,上甚嘉悅
中宮因是益重
佛僧,建立梵剎祈福者,遍兩京城內外云(餘詳載護法錄,及稽古略)。
*神宗顯皇帝
公元1617年
萬曆四十五年上於五臺山,建龍華大會御賜錫杖衣缽
一千二百五十副。
盛闡宗猷月川承芳二師住持如是
三次云。
*尚直尚理編中吳沙門空谷景隆
太原王先生名中字克平,問空谷禪師曰:中也聞諸先達
曰:佛是聖中之至聖,佛之教法大道之學也。
不識晦菴
生之本意何為而排之?
乞師一言以為啟迪
空谷曰:據直
言之,子則有所嫌忌,逮欲無言。
又辜子問:但請力學至於
擴充之地,而無迫隘之量,然後彼之短長瞭然可見何待
發問而後知乎?
孟子孔子,登東山而小,登泰山而小
天下不其然歟!
今夫儒之論道經邦,老之歸根復命,佛之
明心見性,皆明道而弘善也。
書曰:為善不同同歸乎治。
牟子曰:君子博取眾善,以輔其身,此之謂也。
是故達人
觀,庶幾道理,識言語,烏可死於一人半人之語乎!
吾輩
心宗之學,微用文義貫穿道理而巳。
子讀萬卷經書,始為
通方達士
太原曰:非一朝而可造詣,吾師於理,明切至當,
得相扣也。
空谷曰:然則為汝隱然指歸,令汝自見韓子
佛法所以排佛。
及見大顛禪師後,深敬佛法晦庵潛心
佛學可謂博矣!
其排佛者心病也,苟不排佛,則後學多看
佛書,凡看佛書,則見其心病矣!
由是密設牆塹,關住後學,
令走不出,識不破也。
太原曰:晦庵牆塹,設在何處
空谷曰:
程子佛氏之言,比之楊墨,尤為近理所以其害為尤
甚。
令如淫聲美色以遠之。
大學中庸序文或問諸書註語
文公家禮喪禮篇有云:不作佛事,復指司馬溫公語註云,
世俗浮圖誑誘等語,全是晦庵心之所之不是溫公之
語,如是用心,是其設牆塹也,所以皮膚學者偏要排佛,
纔讀數十卷書,心忿忿然,遽以排佛為急務
嗚呼
至宏
博,自然通泰,排佛之心,稍覺輕矣!
學而至化,出彼牆塹之
外,自知排佛之非,追悔不及矣!
當知三教之學,乃至琴碁
書畫百工技藝學而至於變化之地,始得活機之妙。
不然
則在死殺法裏。
蘧伯玉六十而化,始得處心之要,學而
化,卒難得也!
太原曰:學而至化,固難得也,且言牆塹誰能
出焉?
空谷曰:能出者是儒也,未造此地者,恬然受其瞞昧
不知爭能出也。
太原曰:曾有能出者乎?
空谷曰:有簡而
言之,若屏山李公,石塘胡公樂軒陳公,希逸林公西山真
公,海粟馮公松雪趙公須溪劉公德機范公,曼石揭公,邵
虞公仲弘楊公大樸危公,天錫薩公,兼善達公,溍卿黃
公,廉夫楊公季迪高公歐陽玄公,斯道烏公,仲舉張公,景
宋公叔能戴公伯溫周公伯昂葉公大章徐公達善
公,君羽錢公,介山王公性學李公廣孝姚公,節庵高公,儀
王公,子啟曾公,等是也。
司馬溫公,與元城劉先生曰:佛
家言天堂地獄且夫實有此否?
元城曰:佛之說此,俾人易
向善也。
鄒衍天地之外,如神州赤縣者八九。
莊子
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
凡人耳目所不及,安知其無?
溫公動容服膺自此敬佛。
溫公手書一卷心經贈僧,復
其後云:退之排佛,而稱大顛外形骸,以理自勝,且胸中
無滯礙。
由是觀之,於佛不為無得,而所排者跡耳巳!
而元
城曰:溫公老先生深知佛法所以資治通鑑未始排佛。
公著大同集,解禪偈古文孝經旨解,潛虛太玄等書皆
正直之辭,斷無排佛之語。
文公家禮所註溫公之語,虛架
無根矣!
濂溪二程,是佛法中人爭肯排佛?
溫公程子
佛之言,顯是晦庵所造,載於二家名下以為自已排佛之
本也。
道餘錄,收二程子排佛二十八條,晦庵排佛二十一
條,總是晦庵胸中所蘊,不是程子見識。
程子苟存此見,爭
能著易傳耶?
易傳辭理俱勝,不失東林總禪師
濂溪周元
口傳心受之意,一模脫出,渾無暌舛,未嘗有此僻隘
心。
溫公程子不肯排佛,通鑑易傳,良可徵也!
晦庵非惟
佛法抑亦曲指溫公程子,損其名德也。
太原曰:程子
佛之語,出於程子文集,豈是晦庵所造?
空谷曰:橫渠與濂
溪同問道東林總禪師今來橫渠西銘正蒙二書,皆有
排佛之語,二書皆是晦庵打點,并加註語,集為朱子成書。
西銘正蒙排佛之語,未必出於橫渠之口,多出晦庵之筆。
程子文集排佛之語,同此籌也。
橫渠與周子,同問道於東
性理群書等。
又謂橫渠易於程子,噫!
橫渠年雖少於
周子,亦是同時人也,何不易於周子,卻問易於程子
實事,亦未可知,或是後人欲尊程子,矯立此事,亦未可
知已。
而凡著書者,互引此事,汎而說之,是以此事遍於群
書,遂為實事。
豈不晦庵造語要人信伏,便指為程子
所說
嗚呼
證龜成鱉,此之謂也!
太原曰:何由知為晦庵
語乎?
空谷曰:言語若認不出何以知人乎?
太原曰,既謂知
人,濂溪何人也?
空谷曰:履德君子也!
故無昧佛之言耳。
原曰:誠知人矣!
夫溫公正人君子二程慎德君子,吾知
三子不肯謗佛,如保曾參不殺人也,通鑑易傳,誠為證據。
中也亦知周程道學得於禪宗,傳至晦庵不越其教。
不知
晦庵何以昧佛之德,反而排之?
所以問也,獲聆斯語,巳知
其心矣!
空谷曰:濂溪窮究道學黃龍佛印林三禪師
也。
程子多遊禪室,多讀佛書固知程子必是慎德君子,不
肯叛佛,晦庵立言,汎用佛理反而之者,俾人不識也。
遮掩周程學佛之根,然亦遮掩不盡中庸或問,謂楊氏
等,受學於程門,其言皆佛老之餘緒,多說游楊謝氏等言
出於佛老晦庵明知周程楊等,道學出於禪宗,適之所謂
其所排者,設牆塹耳。
太原曰:朱子註書,多引佛語,不知
書,佛語註之?
空谷曰:晦庵所用佛語,若虛靈不昧(此句出智度
禪書),不可限量(出華嚴寶積大集等經),似是而非(出潭津集),大學補闕(全是
禪語,略翻變之),始言一理中散萬事,末復合一理真實無妄
真實之理,有是理而復有是事天地之理,至實無妄,聖人
之心,至實無妄(皆是東林口授周子語意),能知覺,所知覺(出楞嚴等經)。
千聖
相傳心法脫然有悟處,又非見聞思慮可及也。
物我
固有之性,心之體用,吾心正天地之心亦正,萬物
本源一心妙用活鱍鱍地,徹頭徹尾做工夫者裡,咬
菜根無縫塔三句語,劄著病處,一刀兩段一棒一條痕,一
一掌血(皆出禪書并諸經)。
復卦楞嚴經語為證據云,非惟
年有變,月亦有之云云(出周易附錄纂註)。
晦庵註書,唯毛書一經
乃是學力註成,簡用佛法自餘四書等註,并諸製作,皆用
佛法,汎以佛經禪語改頭換面翻變其語,而取其意,如是
用者,遍於群書
晦庵如是所用佛語,又諱周程明露佛語,
不識晦庵是何心哉?
蓋欲遮掩心病盡力攔住後學,不看
佛書意欲滅盡佛法不顯露其心病故作感興詩云:誰哉
三聖為我焚其書噫,亦有不受他瞞,攔不住者,識破
矣!
適之所謂逸林公文獻黃公景濂宋公等,是也,惜乎
後學前人指昧佛者為道學之傳,不昧佛者,不為道學
之傳,如是住後學,不敢轉動,故不識抱德明理人君
子也。
嗚呼
此之智識欲望林黃宋公何異汙池之下,望蒼
天也!
不能藩籬大方之家,破識情於真性之府,不
區區縛於常人言語裏。
宋人昧佛者,惟橫渠以至晦庵
數人而已不昧佛者還多焉!
濂溪二蘇張九成呂東萊等,
是也
昔者漢唐巳來,而至於黃龍佛印東林晦堂靈源
大慧諸禪師等,不以儒釋相分平等開導,體佛之心也。
他人將我佛法作儒法用,欲歸功於自己所以轉身
佛,文中子孔孟之學著書,卻敬佛法宋人佛法著書
卻排佛法,欲令後學不看佛書,庶不識其用佛法著書
以然也。
宋人佛法所得者,如以一毫蘸水,所得極少,
以此極少之水,令後學取足受用不復入海,教壞人心,違
佛法,失於大善,過莫大焉!
至於文公家禮供佛,不
作佛事,從其說者失諸善利,深可愍傷!
漢唐己來,君臣
達士,皆遵佛法豈非高明賢德乎!
後人不省古今言語
是非,故溺於宋人詭計也。
范文正公捨宅為寺,寺名
天平公凡蒞所守之地,必造寺度僧,興崇佛法賢德之僧,
必與友善
之子孫蕃衍,代代為官,迨今不絕苟非佛福
田中,所植陰德感動天心,能若是乎?
太原曰:除晦庵外,亦
有排佛者,此復何如?
空谷曰:自無主見不能識其道之深
淺,唯憑晦庵之說,從而排之,是為隨人腳跟轉,亦如水母
以蝦為目,𩹳鮚以蟹為足。
後人晦庵而排佛,猶二者之
倚他物,若失所倚,則茫然罔措
太原曰:亦有不因晦庵
說,而自排者,此復何如?
空谷曰:譬如世人唯識常見之物,
不識難見之物,忽遇明月之珠夜光之璧,光華璀璨,流輝
奪目不識是寶,疑之為怪,尋握利劍猛力而拒之,爭知
物,能使貧者富,賤者貴,有如是功與德也。
韓子大顛後,
所有敬佛之辭,後人刪而去之。
晦庵校韓文,尚留韓子
大顛三通書,後人再刊,又將此三書一併刪去
故知後人
既服晦庵之藥,執迷於排佛,尤甚晦庵
爭知晦庵設此
關竅,曲排之也!
後人不識所以然將為是實,從實而排
之,所謂一人傳虛,萬人傳實
嗟乎
晦庵設箇關竅在此,後
人尚識不破,爭得如薛簡,張拙白居易杜鴻漸李習之,韓
昌黎陸亙,陳操,李駙馬富鄭公楊次公郭公輔趙清獻,馮
濟川張九成呂居仁楊大年沈休文等諸大名賢,能參
宗之禪關乎?
佛法苟非大道,曷能感諸名賢如是崇尚也!
若不取諸賢之大公,甘屈於一人半人之己意者,實未思
之誤也。
太原曰:晦庵非惟排佛,抑亦排老,此復何如?
空谷
曰:其於老子之教初無干涉故不欲排老,若獨排佛,則有
譏議故以二教,同而排之,謂為排抵諸宗扶樹儒宗而已
曾不天生三教,推不向前,捺不向後,為世模範,不可無
也。
太空之有天地,非天地則無覆載也。
太原曰:或謂
學為九流墨家然否
空谷曰:子胡不知也,九流載於史
記,漢武帝時司馬相如之所述也,此時未有佛法
墨家
者,墨翟也,墨以行事為教耳。
佛以大道為教,統天三教
之極祖也。
相如不遇乎,遇則推尊而尚之,必有可觀
者也。
太原曰:佛有兼愛近乎墨也。
空谷曰:慈悲喜捨,佛之
德也,豈是溺情汩志之愛乎!
慈悲愛者,德也;溺情之愛
者,私也。
韓昌黎曰:博愛之謂仁。
此流於情而混淆也。
孔子
曰: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必也聖乎!
孟子曰:惻隱之心,仁之
端也。
孔孟溺情汩志,亦非真妄混淆,故可與慈悲之愛
相表裏
嗚呼
儒宗以綱常為先,明道兼之釋宗明道
先,綱常兼之眾人觀之似乎不同達人之而實同也。
慈愛於眾以及鳥獸昆蟲者,豈不忠於君,不孝於親,不
修道德,不弘仁義乎!
如是者,未之有也。
太原曰:晦庵
虛無寂滅之教,新安陳氏曰:老氏虛無佛氏寂滅,此說
何如
空谷曰:虛無寂滅,有權實二義,以權言之,則虛無
滅,是空幻之語,凡夫執有,小乘執空,中乘不有不空,大
乘當體即空,不墮眾數妙有非有,真空不空不立一塵,不
一法縱橫逆順,法法全真,是故大覺世尊,為破凡夫
有故乃曰:此身虛幻,令心寂滅,為破小乘之空故,乃責其
陷於解脫深坑,令求出離,為破中乘不有不空故,乃責
其縛於幻有,令求大乘,此皆善權方便之術也。
以實言之:
虛無寂滅,是萬有之母,出生天地人物動植飛潛,而至
萬法者也。
佛教曰:從無住本,立一切法乃至無有少法可
得,然燈為我授記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
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
欲以觀其竅。
孔子曰: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
通天下之故。
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禮曰:無為
物成,是天道也。
子思子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
三教聖賢
之旨,皆是真常寂滅真空不空,初無少異,佛說生滅滅巳,
寂滅為樂空其妄情也。
天地人物以及萬類,皆一
展縮,初無間然,展而為陽,縮而為陰,陰極而陽,陽極
陰,靜為陰基,動為陽體靜極而動,動極而靜,靜即虛無
滅也。
靜極而動,動即虛無寂滅中出萬有也。
晦庵讀佛
書,可只見得破凡夫方便語乎?
可是不識虛無寂滅是萬
有之母乎!
可是不識三教聖人之旨,皆是真空寂滅之理
乎!
可是自欺其心,特爾曲說疑誤後學乎!
所以佛老
虛無寂滅之教也,其脫於大理,豈小小哉!
太原曰:理學
程子曰:聖賢生死本分事無所懼,故不論死生;佛
氏之學,為怕生死,故只管不休,此說何如
空谷曰:世人
識情繫縛循環生死,莫之能巳。
佛說諸經指而諭之,依法
修行悟明生死,豈是怕生死乎?
世人只見幻身生死不見
佛性不生不死不知生從何來?
死從何去?
設使欲知,亦無
措手是以強說此言,修飾而巳。
大似不得飯喫,強言
饑也。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又曰:原始反終
老子曰:歸根
復命
賈誼曰:化為異類
王逸少曰:死生大矣
聖賢豈不
生死耶?
章問端,若是程子之語,則程子見識自納敗
闕矣!
若是後人謬指程子所說,則玷辱之咎,其在後人也。
李平山曰:聖人原始反終,知生死之說,豈不生死乎?
子之不論生死,正如小兒夜間不敢說鬼病人諱死,其症
難醫者也。
空谷曰:晦庵死者,形既朽滅,神亦飄散,雖有
剉燒舂磨,且無所施,此則虛無寂滅至於空蕩無歸矣!
如有人,臥於武林,夢居金陵與彼親友同席飲食是時
知有此飲食之身,不知亦有幻身臥於武林也。
飲食者,
神識也,亦名精魂也
凡人思善思惡,生死不絕者,即此
識也。
死者受苦,剉燒舂磨,即此神識也。
是時惟知有此受
苦之身,不知亦有幻身死於人間也。
如彼夢飲食者,不知
亦有幻身臥於武林也。
當知幻身房屋也,神識猶屋中
之人也,人既出之,不顧房屋神識既出,不顧幻身晦庵
謂形既朽滅,神亦飄散,雖有剉燒舂磨,且無所施,是則
幻身生滅不知神識不消滅也;是猶惟知房屋傾頹,不
知屋中之人,先出屋外,渾無損也。
不消滅之神識,隨業
受報,出殼入殼,或苦或樂也。
晦庵死者朽滅,神飄散
祭祀是誰受饗耶?
周禮禮記,皆以祭祀為先,祭祀之道,
虛設耶?
省察之。
又言范文正公曰:若獨享富貴,而不
宗族異日何以祖宗地下
理學類編晦庵又曰:死
則氣散,泯然無跡,有托生者,是偶然得不散,又去湊著
生氣,亦能再生
晦庵既謂形朽滅,神飄散泯然無跡,何
人羞見祖宗地下乎?
何物湊著生氣再生乎?
自相
盾莫能解釋也。
史記等書曰:魏武子謂兒顆曰:吾死後,可
嫁吾妾。
未幾,又曰:吾死後,須殺吾妾,以為從葬
巳而顆從
前命嫁之。
後顆為晉將,臨敵秦將杜回,忽有一老人,結草
以抗回,顆乃擒回,顆於夜間見老人來告曰:我即嫁妾之
亡父也,公嫁我女,故來報德耳!
唐太宗早聞武后欲壞其
法,故欲殺之,袁天罡曰:其人年將老,若殺之,則再生人世
年月日長怨怒愈深。
太宗然之。
天罡再生人世晦庵
朽滅,神飄散兩家之言,天地懸隔,孰是孰非?
天罡
理之人也,豈眾人同日而語哉!
問曰:論語云:攻乎異端
斯害也矣!
晦庵佛老異端,此說何如
空谷曰:異端者,
雜學也。
孔子謂習於雜學,則害於正道之學,直言而巳,且
蘊奧何以拗直為曲乎?
孔子存時,佛法未至中國孔子
惟聞佛之道德,故稱西方大聖人。
漢明帝時,佛法纔
中國孔子巳沒六百年矣!
是以孔子不見佛法也。
不見
佛法,指佛何法為異端乎?
佛法既為異端孔子何以指佛
聖人乎?
老子既為異端孔子何以言曰,老聃博古知今
則吾師也。
是以博問老子之後傳誦其語,以示門弟子焉!
晦庵非惟曲排佛老,亦悖孔子崇尚佛老也。
後世佛老
異端者,徒掩其德,設此逢蒙之計也。
後學自無所燭者,
未免隨人指呼,效而言之,喚鐘作甕也。
一朝學到李屏山
林希逸,而至景濂大章諸公之地,自能識破矣!
佛老者,
道學也,指道學為異端者,其為智乎?
不智乎?
為善心乎?
瞞人乎?
汝亦學理者,猶未識破也,今識破之後不可死一
半人之語乎。
唐太宗篤志尚佛,迨無加矣,玄奘法師,沒
世之日,高宗左右曰:朕失國寶矣!
輟朝三日
玄宗肅宗
代宗宣宗,尚佛尤甚
代宗南陽忠國師曰:國中無寶,此
僧乃國寶也。
宋朝一十六主,合三百七十年之天下,王王
尚佛,身為帝王,心為佛祖,傾誠至矣!
徽宗林靈素
言,敬老求仙無驗賜死,滅其家屬也。
相國韓公琦,侍郎
歐陽修張端明祕書關彥長章表民,貝外郎陳舜俞等,未
佛書未知敬佛,逮乎明教嵩禪師鐔津一出諸公
自此敬佛,後有好佛之甚者
禮曰:雖有嘉餚,弗食不知
味;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
知困,知不足然後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彊也,豈不其
然乎?
自晉以來謝安石才德之量,經綸之手,孰能加焉?
羲之識量高古才思逸群,孰能加焉?
陶淵明性情之正,去
住之高,孰能加焉?
謝靈運風規瀟灑文章之精,孰能加焉?
公群相天下而天下賢之,孰能加焉?
衡陽龐蘊識見
高,道學之勝,孰能加焉?
裴晉公樹大勳業,著於盛唐,孰能
加焉?
顏魯公大節義,文章書法,孰能加焉?
相國裴公休
文章之古,道學之至,孰能加焉?
二蘇子,黃山谷儒學之至,
禪學之勝,孰能加焉?
陳忠肅公道學政事高識美德,孰能
加焉?
狀元王日休博學智識高明正大,孰能加焉?
未暇
而論之,略言此諸名賢篤志尚佛,天下不知之?
此諸名
賢,道德明敏豈不逮於晦庵乎!
豈不逮於後世排佛之人
乎!
為意誠心正,公而無私,重於佛聖人至道也。
晦庵
多註書,故後學敬之不識心病,故不擇其言,皆從其說
也。
太原曰:近思錄理學類編北溪性理等書,皆以凡情
佛法乞師辯之
空谷曰:彼皆不識佛,隨人猜忌而巳,
世人之心,測度聖人境界不啻太空天地毫芒
何足辯也?
豈不晦庵臨訣困篤自悔曰:到此時節,輸黃
老子一著,斯自供款也。
晦庵佛老,筆於書中,其來三
百餘年矣!
沮人多少善心了也
沮人多少陰德了也
日後
天地氣數翻變其說,亦未可知。
或有公而無私者,惡其偏
見,鳴鼓而攻之,亦未可知也。
太原曰:中也雖不敏,亦知佛
不可排也,世之排者,致令後學失其善心,於天理何如
空谷曰:佛法生育天地大本主宰萬化靈機上窮
空界下徹地輪莫非佛之所攝,如是大道,何懼排乎?
觀其
排意,速欲去盡爭知愈排愈盛,愈抑愈揚,猶一掌擬掩太
陽徒奮身力;如仰面噀天,自污其首;逆風揚塵,自坌己身
然則何益矣?
太原曰:謗佛法者,有罪乎?
無罪乎?
空谷曰:萬
罪過,惟謗佛法者,最為極重
佛法者,超度三界萬靈
大法也,粉骨碎身,尚不能報佛恩之萬一,況欲謗乎?
佛法來遲老子素王不相會遇是故佛法不得老子
王發揮其道,指諭後學也。
是以後學不識聖人,超三界
大道,輒恣其情,互加誹謗,自損其德,自罹其殃,可勝
哉!
可勝道哉!
(尚直編,正統間作,姚廣孝撰,道餘錄,以辯明晦庵之言,此不繁錄。)
三寶世間沃壤良田,種甘栽而得甘果,種苦栽而收
苦果,蒔良而刈粳米,植荊棘而饒棘刺
然田無憎愛
亦無增減,惟自獲其美惡
如淨地,以香塗之,地亦不
欣,以穢塗之,地亦不怒,惟自手而招香臭耳。
佛亦如是
毀之佛亦不嫌敬之佛亦不愛,惟自身感其殃慶,而於
田於佛,何有損益哉?
護法天龍神見譴謫;猶傍
觀者,見以穢塗淨地,良田荊棘,即憤而嫌責,禍在目
前矣!
若見以香塗淨地,良田而種粳稻,即讚仰匡護
禎祥自至,而殃禍遠矣!
其有智者,當自思之,佛於我何
仇,輕之獲何德
僧於我何冤,毀之得何利?
豁然自省,則
排毀之心,當下泮消矣!
晦庵臨訣困篤自悔云:到此時
節,輸黃面老子一著,則其巳種於善因矣!
昔者調達,藏
毒藥指甲,往禮佛足,欲將甲刺傷佛足,令毒攻佛,而
佛足變為琉璃,地即坼開,生身陷落時,心生悔敬,欲稱
南無佛未及佛字,身已入地獄佛即與之授記,於當來
世,成辟支佛號曰南無
晦庵謗佛,罪雖極重,而其臨終
自悔善根將來必與調達把臂同遊也。
優婆塞戒經云。
佛言。
善男子
為破諸苦。
斷除煩惱
受於
無上寂滅之樂。
以是因緣
三歸依
云何三歸
佛法
僧。
佛者能說壞煩惱因。
得正解脫
法者即是煩惱因。
真實解脫
僧者稟受煩惱因。
得正解脫
故論云。
歸依
佛者。
一切智
五分法身也。
歸依法者。
謂滅諦涅槃也。
歸依僧者。
謂諸賢聖學無學功德也。
由此三寶常住
世。
不為世法之所陵慢
以稱寶者。
世珍寶為眾生
重今此三寶
為諸群生三乘七眾所歸仰故名三歸
也。
彥琮法師
福田論曰。
福田者何耶。
三寶之謂也。
妙智
道登圓覺者佛也。
玄理幽寂
正教精誠者法也。
禁戒守真
威儀出俗者僧也。
皆是四生導首
六趣舟航
高拔天人
重踰金石
譬乎珍寶
劣相擬議
佛以法主
宗法以佛師居本。
僧為弟子
崇斯佛法
可謂尊卑同位
本末共門
語事三種
論體一致
*李卓吾
卓吾諱贄萬曆間,官至刺史掛冠祝髮住持龍湖率眾
修,為人豪爽英敏著述頗多,有華嚴合論簡要,及焚書幾
卷,多論佛法性理等學。
竹窗二筆云:唐宰相杜黃裳臨終自悔不得為僧,命剃
染以殮。
又宋名執政某,遺命亦然
此非宿世堅持正因
焉能大位
而醒然不昧,風火散時,具如是耿耿操略
然有二說或一念之迷,至死反本
故為示現警悟
流,是未可知也。
晦庵云。
佛經說。
六根
六塵
六識
四大
十二緣生
極為
精妙
又云。
形既朽滅
神亦飄散
雖有剉燒春磨。
無所
施。
大十二緣生者。
三世因果
循環不滅定理
既知
三世循環不滅
而復云神亦飄散
雖有剉燒春磨。
且無
所施。
如此議論
前後相違
無主定見
何能判皙三
是非
而為智者立言無謬也。
*附
簡諸宰輔佛教隆替唐釋道宣
漢明帝永平中
上夢金人飛行殿前。
乃使秦景等。
西域
佛法
獲三寶。
東傳洛陽
釋迦立像
佛寶也。
翻四
十二章經。
法寶也。
迦竺來儀
僧寶也。
立寺於洛城西
門。
度人開化
自近之遠。
展轉住持
終於漢祚
魏氏一代
公元前97年
主。
四十五年
隆敬漸深。
不聞拜毀。
吳氏江表四主
五十九
年。
孫權創開佛法
感瑞立寺。
名為建初
其後孫皓虐政
事除屏。
臣諫之乃止。
召僧而受五戒
蜀中二主
四十三
年。
于時軍國謀猷
佛教無聞信毀。
司馬氏。
東西立政
十二主。
一百五十六年中朝四帝
崇信之極。
不聞異議
公元340年
東晉成帝
咸康六年
丞相王導
太尉庾亮薨後。
庚冰輔政
幼沖
出詔。
令僧致拜
尚書
何充
尚書謝廣
公元402年
等。
建議不合拜。
往反三議
當時遂寢。
六十二年
安帝
元初中
太尉桓玄
震主之威
下書令拜。
尚書令桓謙
王謐等。
抗諫曰今沙門雖意深於敬
不以形屈為禮。
率土
而趣超方內。
是以外國之君。
莫不降禮(如育王等。
沙彌
事也)。
良以道。
在則貴。
不以人為輕重(如魏文之軌于水。
淚光之遇子陵等)。
尋大
東流
為日諒久。
風移政易。
弘之不異
豈不獨絕
之化。
有日用於陶漸。
約之風。
無時害於隆平者乎。
玄又
致書廬山遠法師
老子均王侯於三大
答以方外
儀。
不隸諸華之禮。
乃著沙門不敬王者五篇
事由
(論載廣弘明集)。
安帝返政
崇信奉。
終于恭帝
有宋劉氏八君
五紀孝武晚年
將隆虐政
暫制拜君
依先政。
事還停
息齊。
陳氏。
三代
一百一十餘年。
隆敬盡一。
信重逾深。
魏氏
十有餘君。
一百五十五年。
佛法大行
備。
魏收
公元341年
史。
太武真君七年
聽讒滅法。
經於五載
感癘而崩。
還興
佛法
終於靜帝(傳載廣弘明集
魏書釋老志)。
自晉失御中原
江表稱帝
公元340年
國分十六(謂五涼
四燕。
三秦
二趙
也)。
斯諸偽政。
信法不虧
赫連
勃。
據有夏州
兇暴無厭以殺為樂
佩像背上。
令僧禮之。
為震死。
及葬
又震出之。
子昌襲位
尋為北魏所吞。
妻子
刑刻。
具如蕭子顯齊書。
高齊在鄴。
六帝二十八年。
信重
前。
無兩事。
宇文周氏。
五帝二十五年。
武帝信重佛法
造寺建塔
度僧二千。
寫經十餘部。
後納道士張賓之惑。
便
道法
將除佛教
安法師
二教論。
抗之
論云。
九流
之教。
教止修身
名為外教
三乘之教。
靜心惑。
名為內教
老非教主
易謙所攝。
帝聞之。
存廢理乖。
遂雙除屏。
不盈
載。
身歿政移(帝感癘疾
身瘡大發而殂)。
太子贇。
帝位
詔曰。
佛法弘大
前古共崇。
詎宜隱沉。
捨而不行
自今應王下至黎庶
宜修事。
知朕意焉(出周紀)。
造像一萬餘軀。
命寫般。
若經三
千部
大齋八戒
念佛不替(出辯正錄)。
隋氏承運
二帝三十七年。
文帝崇信
載興佛法
海內置塔。
百有餘州。
皆發休瑞
具如
圖。
傳。
煬帝初年
深敬佛法
後因嗣籙。
改革前朝
雖令致敬
僧竟不屈。
自大東漸
六百餘年。
三被誅除
五令致拜
經國之典。
又非休明之政。
刳斮之虐。
被於亂朝
抑挫
儀。
揚于絕代
使事乖常
依舊轍。
良以三寶為歸戒
之宗。
五眾福田之位。
雖信毀交貿
殃咎推移
斯自人有
窊隆
據道曾無興廢
所以一千大聖
賢劫大期
壽六
萬年
釋門之正法。
況乃十六尊者
行化三洲
九億
供。
護持四部
據斯以述。
曆數未終。
焉得情斷同符儒典
且易之蠱爻。
不事王侯
禮之儒行
不臣天子
在俗四位
不屈之人。
棄俗從道而便責同臣子之禮。
昊天
帝。
嶽瀆靈祗
君人之主。
莫不祭饗而下拜。
今僧受佛戒
佛儀
天龍八部
奉其道而仰其容。
莫不拜伏於僧者。
得冥祐顯徵
祥瑞雜沓
之前傳。
豈復同符老氏均王
三大者哉。
沙門宅生也。
財色弗頭榮祿弗縻。
觀時
俗若浮雲
形命如陽燄。
是故號為出家人也
所以出家
不存在家之禮。
出俗無霑處俗之儀。
其道顯然百代不易
之。
令典者也。
流極廣。
故略述之(應供羅漢)。
廣弘明集云。
內經沙門拜俗損君父功德
及以壽命
網經云。
出家人
不向國王父母禮拜
順正理論云。
國王
主。
於諸比丘
無希禮敬者。
懼損其德。
壽命故。
諸天
神眾。
優婆塞邊(在家受佛五戒者)。
亦無敢希求禮敬
北方
天王
目連
舍利弗尊者
并五百聖僧
至自天宮中。
供養
復啟尊者曰。
從今後。
出家在家佛戒者。
至我
廟中
皆應施我頌願(或佛所說偈。
或自作頌。
祝願增福壽也)。
我等眷屬
專誡
護持正法
出家在家佛弟子
一切時。
常無惱害
如昔
優陀延王
佞臣讒謂賓頭盧尊者
王每至問訊
不起
逆王遂生惡念
今往不起
當奪其命。
尊者知王惡念
來。
即自思惟我若起迎。
彼便失位
若不起迎。
彼奪我命。
墮地獄。
寧令失位
不令墮地獄。
便起遠迎
王後七日。
被慰
公元341年
禪國王。
擒捉鎖腳。
七年乃脫。
出家乃佛之子
塵外之賓。
未得道。
巳是三寶中人
故其受戒之日。
天魔震懾
天帝
依。
設若反敬。
僧寶失尊。
三寶既缺。
人天無依
出家秪當立
身行道。
以報君親
君親禮敬三寶
以祝遐寧。
是為出家
盡忠盡孝
敬君愛親大禮
豈同世俗
擎拳屈膝小節
而為忠孝者乎。
唐高宗
敕令僧拜父母
程士顒等。
沙門不應親疏
臣聞佛化所資。
在物斯貴。
良田沉冥六道
濟蒙識於
三乘
其德既弘。
其功亦大。
所以佛為法王
幽顯所歸依。
法為良藥
煩惑由之清蕩
僧為佛種
弘演於來際。
遂使
歷代英主道德護持
清信賢明
子女承繼
固得
僧尼遍於區宇
垂範導於無窮
佛有誠教。
出家不拜其親
欲使道俗殊津。
歸戒以之投附
出處兩異。
真俗由之致乖。
法綱懸殊
敬相全別
太常伯劉祥道曰。
剃髮有異於冠冕
袈裟無取章服
出家無家人之敬。
捨俗豈拘朝廷
禮。
高尚其事。
不屈王侯
帝王所不臣。
蓋此之謂也。
司戎奏曰。
釋與堯孔殊制
傷毀禮教正乖。
蓮花結綬
之色。
貝葉異削珪之旨。
人以束髮華飾
釋則落而不容
去國不為不忠
辭家不為不孝
出塵割髮君親
奪嗜
欲棄情於妻子
區分物類
不可涯檢常塗
生莫重
父母
則不謝。
施莫厚於天地
物則不答。
君親之恩。
名象
稽首拜首
可酬萬分之一者歟。
南山曰。
夫以出
處之跡。
列聖齊規
真俗之科。
王同軌
干木在魏。
高枕
文侯
子陵居漢。
長揖而尋光武
小道尚懷高蹈之行。
豈此沙門不乘閒放之美。
三寶嚮位。
用敷歸敬之儀。
陳誠載啟福田之道。
若削同儒禮則佛非出俗之人。
拜君父。
則僧非可敬之色。
是則寶通廢。
戒絕人倫
儒道是師。
孔經尊於釋典
在昔晉宋備有前規
八座詳議
足為龜鏡也。
沙門不拜俗論
沙門不拜俗者何。
蓋出
異流
內外殊分。
居宗體極
息慮忘身
不汲汲以求生
區區順化情超宇內
跡寄寰中
所以抗禮宸居
背恩
天屬化物不能遷其化。
生生無以累其生。
長揖君親
斯其
大旨也(出廣弘明集
中有沙門不應拜俗等事六卷
北藏縣字函。
南藏冠字函)。
馮神德
上釋在道前表。
伏惟皇帝陛下
包元建極
一飛
貞乘大道流謙
無為而下濟。
因心會物
不肅成今
乃定佛道尊卑
沙門拜伏
拜伏有同常禮
未是出
俗之因尊卑物我之情豈曰無為之妙。
陛下道風攸闡。
教載陳。
每至齋忌。
皆令祈福
一依經教
二者何獨乖違
下者
造化神宗
父母者。
人子之慈。
陛下以至極之重。
猶停拜敬之儀。
所生既曰人臣
何得曲伸情禮
捨尊就愛。
重違經。
緣情猶尚不通
據教若為行用
陛下統天光道
順物流形
形物不許違。
淨教何宜改作
陛下天人
之志。
萬物之心。
拜伏新儀
尊卑舊貫
庶望
光東耀。
不雜塵俗之悲。
紫氣西輝
無驚物我之貴。
大道
不昧
而得相於明時
福業永貞
庶重。
彰於聖日
謹言
釋崇拔上親同君不令致拜表。
伏聞道俗憲章
形心異革。
形則不拜君父
顯出處之儀。
則敬通三大。
以遵資養
之重。
近奉恩敕。
令僧不拜君王
而令拜其父母
斯則隆於
敬之禮
闕於經典之教。
僧寶存而見輕
歸戒沒而長隱。
豈有君開高尚之跡不悖佛言。
取下拜之儀。
面違聖旨
可謂放子
為求其福。
受拜仍獲其辜。
一化致疑
二理矛盾
伏願從君敬之禮
以通臣下之儀。
輕黷扆旒
彌增隕越
言。
右大司成令狐德棻議奏曰。
竊以凡百在位
咸隆奉上
之道。
當其為師。
尚有不臣之義。
況佛之垂法
越常規。
髮同於毀傷
振錫異乎簪紱
出家色養之境。
離塵豈榮
名之地
功深濟度
道極崇高
何必破彼玄門
牽斯儒轍。
法服而為俗拜。
孔門而行釋禮
存其教而毀其道。
求其
福而屈其身。
詳稽理要
恐有未愜(云云)。
唐武宗
釋教
金丹
受符籙。
發背遍體惡瘡
狂亂
不能言而崩(東晉哀帝
在位四年。
長生藥
藥發不能親政
太后臨朝
壽二十五崩。
南唐
李昇
餌方七藥。
發背
齊王璟
入侍疾。
曰。
吾餌金石
欲益壽。
乃更傷生
汝宜戒之。
是夕殂)。
宣宗
公元845年
位。
大復佛教
詔曰。
會昌五年
廢寺宇。
釐革過。
當事體乖
謬。
宿舊僧。
仍舊修復住持
有司毋得禁止
兩街
寺。
各置戒壇
剃度僧尼
帝以道士先朝
佛教
功德
使楊欽義。
捕趙歸真
劉玄靖
鄧元超等
十二人
並集朝堂
誅之。
陳其屍首
又詔浙西觀察使李德裕
佐毀佛教罪惡
潮州司馬
再貶崖州司戶
惡疾而卒。
先有僧謂裕曰。
萬里南行
平生食萬羊
九千五百矣。
羊若盡。
不可
還也。
不悟
又夢行晉山。
盡目皆羊。
牧人曰。
公平生所
食也。
不悟
至是振武節度使李暨饋羊四百。
前僧曰。
滿
公羊數。
令公不還
豈非業耶。
正月十五日
長安有人夜行
穆宗陵下
朱衣執版。
從空下曰。
冢尉。
何在
有二吏從
墓出應曰。
在矣。
朱衣曰。
海西使者至也未。
吏曰。
計程
十八日方至
朱衣曰。
何稽。
吏曰。
李炎坐毀佛教
奪壽去
位。
當與海西同錄其魂而至。
時有賈客鈴聲東來
朱衣
二吏。
不見
數日帝果崩(出太平廣記。
李炎字德裕
海西君。
武宗)。
宰相李訓
奏罷殿內道場
沙汰僧尼
是夜暴風起。
含元殿
鴟吻俱落。
殿前三大樹。
金吾仗館舍
內外城門樓
數十餘所。
光化門西城俱壞。
士民震恐
帝知忤天意
亟下
敕停沙汰
詔復立大內儀像。
頓息(出舊唐史。
五行志)。
宋天台法師智磐曰。
人君毀佛。
必有濟惡
魏武崔浩
武以張賓
唐武以李趙。
究之大法
如日在天。
不受毀辱
君臣俱蒙惡報
何不幸歟。
至若沙汰
桓玄在晉。
傳奕在
姚崇明皇
李訓文宗
牽時事。
不遂所志。
周世
宗。
天性毀佛。
不得其佐。
韓歐天性排佛。
不逢其君。
使世宗
崔浩
當甚太武
韓歐三武
不減李訓
崔浩凌遲
德裕
竄死不令之終。
亦足為報
然則韓歐非藉善知識道力
回。
不能其後也明矣。
宋徽宗(神宗第十三子)帝向敬佛。
有道林靈素
妖術
宿於
淮泗間。
乞食諸寺僧薄之。
府官石仲
聞其吐納燒煉
術。
仲攜往謁宰相蔡京
致見帝。
靈素大言曰。
帝即天上
長生帝君
忻然信之。
金門羽客
建通真宮以處之。
自號教主道君皇帝
改天下寺為神霄玉清萬壽宮
改院
為觀。
近臣佛經焚棄之。
每一宮觀給田數千頃
皆外
妻子
姬媵
美衣玉食者。
二萬餘人
十一月有星如
日。
南行而落。
光照人物
與月無異
佛號大覺金仙
僧稱
德士
尼為德女。
冠服之。
臣諫者。
酷虐誅之。
逐僧出寺。
不令衣缽財物
而使道士安心住坐
夏五月都城水高
十餘丈。
林靈素禳水無驗
泗州僧伽大士降。
上命
水。
大士登城。
水勢頓竭。
賜號巨濟大士
水未至前。
一夕
鼓。
西北赤氣
數十亙天
紫宮北斗
仰觀星皆若隔
絳紗
方起時。
拆裂有聲
然後大發
後數夕。
又作聲益大。
久。
更猛。
赤氣西北數十百道。
其中聞以白黑
西北
俄入東北
延及東南
其聲亦不絕
迨晚方止
秋九月
德士復釋氏。
所賜神霄宮田產
盡還僧寺
冬十一月
林靈素溫州賜死(出宋史并通載)。
*三報論(因俗疑善惡現驗作)晉釋慧遠
經說業有三報。
一曰現報
二曰生報
三曰。
後報
現報者。
惡始於此身。
即此身受
生報者。
來生便受。
後報者。
或經二
生三百生千生
然後乃受。
之無主。
由於心。
心無定
司。
感事而應。
應有遲速
故報有先後
先後雖異。
咸隨所遇
而為對。
對有強弱
輕重不同
斯乃自然賞罰
三報之
大略也。
非夫通才達識要之明。
罕得其門。
降茲巳還。
有始涉大方
以先悟為著龜。
博綜內籍
三隅於未聞。
友仁匠。
習以移性者。
差可得而言。
試論之。
善惡之興。
由其有漸。
漸以之極。
則有九品之論。
凡在九品
非其現報
之所攝。
然則現報
絕夫常類可知
類非九品
則非三報之
所攝何者
利害交於目前
頓相傾奪
神機自運。
不待
慮而發。
不待慮。
則報不旋踵而應。
現報一隅
絕夫
九品者也。
三業殊體。
自同有定。
定則時來必受。
非祈
禱之所移。
智力之所免也。
將推而極之。
則義深數廣。
不可
詳究
故略而言之。
相參
佛教者。
有得之世。
或有積善
而殃集。
或有凶邪而致慶。
此皆現業未就
前行始應。
曰。
禎祥遇禍
妖孽見福。
疑似之嫌。
於是乎在。
何以謂之然
或有欲匡主救時
道濟生民
步高跡。
志在立功大業
中傾
夭殃頓集。
或有棲遲衡門
無悶於世。
安步為興。
游卒歲。
時來無妄
非所世道交淪于其閒習。
或有
名。
四科
道在入室
全愛體仁
上善進德
若斯人也。
沖和而納疾。
履信順而夭年此皆立功六德之舛變。
嫌之所以生也。
大義既明宜尋其對。
對個有本。
待感而發。
逆順雖殊。
其揆一耳
何者倚伏之契定於在昔
冥符告命
潛相迴換
故令禍福之氣。
交謝於六府
善惡之報舛互
兩行
使事應之際。
智同惑。
積善之無慶。
積惡之無
殃。
神明而悲所遇。
夭殃於善人。
咸謂名教之書無
宗於上。
遂使大道扇於小成
正言為善誘。
應心求實
至理之無疵。
其所由。
世典一生為限
不明其外
外未明。
尋理者。
自乖於視聽之內。
先王民心而通
其分。
耳目關鍵者也。
如今內外之道。
以求弘教
情。
則知理會之必同。
不惑眾途而駭其異。
若能覽三報以
窮通之分。
尼父之不答仲由
顏冉對聖匠而如愚
可知矣。
亦有緣起緣生法。
雖預入諦之明。
遺愛未忘。
猶以三報為華苑。
或躍而未離子淵者也。
此以觀。
則知
有方外之賓。
服膺妙法
洗心玄門
一詣之感。
超登上位
倫匹
宿殃雖積。
功不在治
自安消。
非三報之所及
茲而言。
佛經所以越名教。
九流者。
豈不疏神達要
靈府
窮源盡化。
萬象無象者也。
顏之推曰。
夫信謗之徵。
有如影響
耳聞目見
其事巳多。
精誠不深
業緣未感。
時儻差闕。
終當獲報耳。
善惡之行。
禍福所歸
九流百氏
皆同此論。
豈獨釋典虛妄乎。
項橐
顏回短折
原憲伯夷凍餒
盜跖莊矯之福壽
景桓
魋之富強
若引之先業
以後生。
更為通耳。
如以行善
鍾禍報。
為惡而倘值福徵
便可怨尤
即為欺詭
則亦堯
舜之云虛。
周孔不實也。
又欲安所依信而立身乎。
*三報證驗
現報者。
崔浩
道士寇謙之道。
喜佛
佛法虛誕
魏太武帝
除滅佛法
沙門
經像
路行見遺像
停車尿之。
見妻郭氏。
金剛經
乃奪而焚之。
捐灰棄廁。
久帝身殃惡癘。
追悔無由
視浩若仇。
使有司執浩檻車
城南道側
使衛士十人
路人行尿其面。
呼聲嗷嗷
徹於
道路
自曰。
此吾投經尿像之現報也。
凌遲而死。
時年
十矣。
崔門既誅。
崔姓無遠近。
及盧氏。
郭氏。
柳氏
皆浩親姻
悉夷五族
尸無收者。
崔寇二家親戚坐罪及於僚屬
凡百
二十人
積怨在人。
人競尿尸。
糜潰乃止。
帝遘癘疾
年。
遍身發瘡。
膿血交流
遇弒(出史。
詳載廣弘明集
元魏釋老志中)。
周世
公元895年
宗。
乙卯九月
敕毀天下寺觀鐘磬
鈸。
鐸。
佛像
周通錢。
鎮州大悲像。
靈應
詔下。
莫敢近。
帝自往持斧破面
胸。
眾方毀背。
未竟
群力皆墮腕死。
遂停其半。
觀者為之
公元899年
悚慄
己未六月
北伐疽發胸。
糜潰
而殂於道。
又黑連勃
勃(赫連氏。
勃勃屈丐
匈奴種也)。
夏國
對僧曰。
勃者佛也。
佛者即吾
也。
佛像背後
令僧致拜
是年雷震死。
國亦尋滅。
又宋
嘉年
謝晦荊州
沙門僧昌。
城內立塔。
躬役介夫
撞擊陊壞
龕像摧損。
倏有暴風連天雲霧作昏。
驍烈
膽寒
晦被塵土以手拭塵。
膚隨指落。
潰爛瘡瘐。
體無完
未幾反狀
斬於市。
夷九族(右二出北五錄)。
釋明琛
每以徵難
為心。
有法師講經往徵詰不勝
懷忿
一僧同伴
中途
坐樹下。
內熱
解衣臥。
須臾
兩腳合成蛇尾
語伴
曰。
上樹
蛇心至。
則恐吞噬
便全身作蛇。
惟頭未變。
在地
自打
倏成蛇頭
身長五丈
舉首四視
日如大星
諸蛇總集
相隨趣谷。
同伴目驗
至鄴說之(因忿心故成蛇。
高僧傳)。
顏之推曰。
梁時江陵劉氏。
以賣鱔為業。
後生一兒
頭具是鱔。
自頸巳
下。
方為人耳。
又王克。
永嘉郡
有人餉羊。
集賓欲醼。
而羊
繩解。
來投一客
先跪兩拜
便入衣中
客竟不言。
固無救請。
須臾
宰羊者為煮。
先行至客一臠入口
便下皮肉。
行遍
痛楚號叫
方乃說之。
遂作羊鳴而死。
又楊思達
西陽
太守
侯景亂。
時復旱儉
饑民田中
思達一部
守視
所得盜者。
輒截手腕
凡戮十餘人
部曲後生一男
然無手。
又齊國有朝奉
家甚豪侈
非手殺牛。
則噉之不
美。
年三十許。
病篤
大見群牛來
舉體如被刀刺。
叫呼而終。
江陵高偉。
隨吾入齊。
凡數年。
幽州淀中捕魚
後病每
見群魚齧之而死。
尚直編云。
浙右有人
印造佛天三界
馬。
開張店業。
店屋楣間。
平鋪閣板。
臥室閣上
一夜
翻尿器。
淋漓污馬。
仍將此馬晒乾賣之。
本年從店中提出
此人雷打死門前
又一貧家夫婦二人絕糧忍餓之
患。
夫攜一鵝入市鬻之。
得米二斗
饑苦迫甚。
二升沽酒
飲之。
回至中途醉臥於地被人竊去其米。
及醒慞惶歸家
妻知之。
不勝哀苦
夫乃投水而死。
妻曰。
夫既死矣。
我何存
之。
投水而死。
明日天雷打死一男子。
擲置二屍之旁。
書其背云竊其米者。
此人也。
松江有人為雷打死
書其背
云。
十年前與一婦人入寺。
登塔第二層行婬。
故誅竹窗
筆云。
報之遲速
蓋各有因緣
世人見惡不報
或更昌
隆。
憤憤不平
未知三世之說故也。
夫後之二報。
不及
見。
重現報。
今姑記現報數事。
目擊而非傳聞者。
一人
婢僕
動以百數一日一僕繫頸東柱
繫足西柱
使伸
縮無路。
痛責不休
其父大怒
遄往解放
而囑曰。
汝速去。
渠若告汝逃亡
我即告渠忤逆
得生還。
後此人亦以己
子。
賣與他家
自身鄉宦守門
又一人平生笞人如官
府。
後亦受官刑
囹圄中。
一人家內室也。
妄費無算
子女滅盡
無依賴。
為人縫補經絡
一人貴宦子也。
驕奢
佚遊侈費
不知慚愧
追逐遊僧丐者
趁食於諸方。
一人
毀訾天神
無所顧忌
後為村民所毆。
得疾身殞。
一人辱詈
如來
及諸賢聖。
皆人不忍聞者。
俄而客死於外不得歸。
人瞋母不悉委財帛。
折其供事觀音大士一臂
後走馬湖
墮落
折臂幾死。
又一人生七女七男。
凡生一女
墮地
即溺殺之。
其七男先後相繼亦死。
男女十四人
一存者。
老夫老婦相對
哭泣而已
又數人出家者。
我慢自賢。
時人或有言論
一概以為非。
乃復輕藐先哲
妄加毀訾
公元1634年
後俱不壽。
惡疾死。
姑記之以警狂傲
明崇禎甲戌帝毀
鐘磬佛像鑄錢。
徐國公聞。
即佩太祖像。
銅鎚上殿
帝潛
隱深宮。
其事乃息。
時九菩薩
降神公主口。
呵責於帝。
復夢入地獄。
閻王以釘。
釘眼。
遂失一目
頒詔天下人
公元1464年
齋戒念佛
余年二十有五。
親見其詔。
至甲申春
李賢逆賊
公元1671年
都城
自縊而崩國亦隨滅。
廣州羊城
康熙辛亥年
二月一婦人。
藥毒前夫又推前夫姑落井死。
人無知者
後時夜間
婦即見鬼卒拘至城隍所。
隍與冠襆頭者同審
即以鐵夾棍
夾斷惡婦腳。
令示陽間
善惡無爽。
平藩闖
給以食置西門馬廠前。
眾人往觀。
婦人日食如常
折腳
以盆盛在前自向人說。
兩日便下油鍋
如期作痛苦之
狀。
不堪觀也。
又云。
更過兩日
身受碎剮
不數日遂死。
令人割其首。
棄骸荒郊
狗食之。
又昔佛在世
一家
夫婦二人
惟共一張疊布。
並無餘衣。
夫出乞食
婦在房中
裸體而坐。
婦出乞食
夫亦房中裸體
時有一比丘乞食
其家夫婦二人識曰。
我等前生不施
今生貧窮
今生不施
後生更苦。
今無餘物。
唯此一疊
之而活。
今寧捨命
將此
疊施。
即謂比丘曰。
大德可近窗前接疊。
裸形
不能出房
奉施。
比丘感其捨命而施。
持回上佛。
時值人天王臣共集。
佛說法。
佛令諸比丘
共分其疊。
授記曰。
夫婦二人
當來成佛
同號白疊如來
王聞佛記
即為立宅。
給以田地
奴婢
又昔守末利園婢。
供養須菩提
現為波斯皇后
末利園中得。
因名末利夫人
昔一比丘
六神通。
沙彌
年始八歲
師知沙彌餘有七日命。
若在此亡。
恐其父母
恨。
即使歸家看親
八日方回路逢大雨
蟻孔水流
入。
沙彌以土壅。
決水別流
八日早還。
見怪之。
入定
其救蟻延壽
語彼令知。
現世增壽八十餘(出譬喻經)。
宋郊
時隨父任應山讀書
大水漂蟻穴至郭。
編竹橋渡之。
公元1589年
陰德中狀元
萬曆己丑
南京焦竑
廷試寓店。
有婢至
公元1671年
店。
遺落金釵
拾之。
知主必苦治婢來覓。
二日
婢果來
覓。
還之。
試場巳封。
火燒場屋
覆試
中狀元
陰功而何
諺言
若不得天火燒
怎得狀元焦(
有號漪園居士)。
生報者。
隋宜州
皇甫氏子名遷。
私取母錢六十文。
死託
家內母豬腹中。
豚子
兩年
賣錢六百文。
託夢母及
妻。
令贖之。
天台國清寺
僧智環。
常住十疋
本縣
丞李意及。
環死作寺家奴。
背有智環字。
後丞死。
亦作寺奴
背亦有李意及字
淮西
毛罕妻周氏
生子豬頭象耳
騾腳
魚腮
人身
父母淹死
作人言。
我為先世
曾借開
元寺常住五千文
麻布二疋不還
故遭此罰。
父母
養。
長大送寺償債
年十七。
送寺掃地
時時鐵杖自鞭。
叫言還債賴債故。
因名賴債
孝義縣
路伯達
同縣
人錢一千文。
違契不還
錢主誓願曰。
若我不還公錢
後當於公家作牛。
未逾一年而死。
二歲
錢主牸牛產一
犢子
額有白毛
路伯達三字
子將錢求贖。
不肯
送啟福寺。
運磚木造塔。
見者皆發善心焉
崇禎間
寧波
府管
打草難賣。
無子。
每日得錢
取給足。
投井中。
月既累。
不介意
時有僧從百金
曰。
打草難賣。
銀兩
僧曰。
但肯捨。
即有。
曰。
無不肯捨。
使人淘井
百金而去。
後時春被雷擊死。
書生朱元价。
以硃題尸背
云。
不仁三字
价後中狀元
奉敕高麗
其王李倧
謂价
曰。
吾誕子。
今巳八歲
不能言笑
而背上有硃字
价令引出
見字曰。
冤屈汝也。
遂即言笑
价因謂王說本末
然管
後(生當)惡報
今生施福。
現生貧身償之。
而後身得為太
子也。
潮州
箍桶翁。
每日得銀。
三分香燭供佛
及死
無財殯殮
王教官
愍其無報。
於自館中書紙曰箍桶
三分
燒香不顧貧。
天空不見
死可問閻君教官州官
生子
往賀。
州官曰。
吾得子甚怪。
有數字。
問是何字。
答箍
桶日三分
王曰。
余自書也。
何為於此
使人回館取來看。
而兒背字巳滅矣。
後報者。
經載屠兒
七生巳來。
常為屠兒
不墮惡道
生人天。
然其七生巳前。
施緣尊者一食
福力故。
七生
不墮惡道
七生巳來。
所作屠罪之業。
過七生巳。
次第
之。
無有得脫
目連尊者
多生之前名羅卜。
母名青提。
生復為母子
母由前生
慳詐。
故墮餓鬼中。
目連神通
一。
不能救。
佛令七月十五日齋僧
是日即見母生天矣。
又羅旬比丘
已得阿羅漢果
乞食七日不得
先日長者
舍利弗尊者齋。
尊者愍彼。
次日攜往。
長者官事
門。
不暇授食。
羅旬饑死。
比丘問佛。
佛說過去迦葉佛
時出家。
一施齋僧
故今受斯果報
前出功德
阿羅漢果
阿那律尊者
是佛叔之子
出家阿羅漢
得天第一
過去劫為樵夫
辟支佛一食
由是巳來。
常生天上人間富貴之家。
過去一生與賊為伴。
入寺劫
奪。
見佛前燈闇。
剔明由此功德
得天第一(阿羅漢此云無生不受
生死
阿那律
此云無滅。
由施一食
生生不滅故。
辟支佛
此云獨覺)。
宋武帝登位
一道人曰。
君於前世
維衛一缽飯。
今居此位。
帝問嚴
虛實
公送七佛呈覽(維衛佛是過去毘婆尸佛)。
唐知玄法師
俗姓陳
五歲能詩
十四歲講涅槃經
三學洞貫
名冠一時
異跡尤多
世稱為陳菩薩
後忽於定中。
菩薩以手摩玄
頂。
演說妙法
安慰之。
言訖
即隱。
俄見一珠入玄左股
起痛甚。
上有晁錯二字
遂成人面瘡。
然玄前身漢袁盎
奏斬腰於東市
十世高僧
仇報不得
因過受懿
宗。
僖宗
二帝寵遇
一念名利心起
於德有損。
故能報之。
西蜀
遇迦諾迦尊者
洗以三昧水
即愈
若其名心不起
縱百千世。
不能報。
菩薩預知
故於定中說法安慰也。
百丈禪師上堂
一老人隨眾聽法畢。
眾皆退。
老人不退
問之。
答曰。
迦葉佛時。
領徒住此。
學人問。
大修行人
因果也無。
我答不落因果
自爾五百生墮野狐身。
今求
代一語。
師令申前問。
答。
不昧因果
老人拜謝曰。
我住山
後。
乞依亡僧津送
次日師令維那白椎
送亡僧。
聚議
亡者
師領眾至巖下
以杖挑出一死野狐
茶毘葬之
(迦葉佛
盤古前。
人壽二萬歲時出世
過一百年。
一歲
今減至人壽六七十歲間。
野狐身。
可知矣)。
尚直
公元1424年
編云。
永樂二十二年
台州天封寺
維那士弘為雷打死
復甦之。
自言死去。
諸天神教誡曰。
先世巡檢
罪一夫。
枉惟極刑
汝能奉佛。
故未償其命。
後世住持僧。
常住銅錢
潛埋三窖。
死後遂湮沒之。
二世罪故。
今誅。
公元1427年
今世觀音大士至誠
姑存之。
後至宣德二年
溺水而死。
如斯三報。
遍諸經論
傳記
及現見聞者。
曷能勝舉哉。
解惑編卷下之下
*音釋
明太祖
(太祖護法集。
數百篇
雲棲護法錄中。
未全。)
瑜伽
(此言三業相應
施食時。
身口意相應。)
𩹳鮚
(上音鎖。
下音反。
魚名。)
(音捉。
斬也。
書云
朝涉之脛。)
扆旒
(上音衣上聲。
屏風八尺
下音留。
絲繩貫玉之前後曰旒。
長尺寸而垂齊眉
天子冠也。)
九品
(優婆塞戒經云。
眾生造業
有具不具
一若先念
後作名作具足
若先不念
造作者。
名作具足
三復有作不具足者。
作業巳。
果報不定
四復有作巳。
具足
者謂作業巳。
定當得報
五復有作已。
具足者。
時報俱定。
六復有作巳。
不具足者。
持戒正見
七復有作巳。
具足
毀戒邪見
八復有作巳。
不具足者。
三時生悔。
九復有作巳。
具足者。
三時不悔
如惡既爾
善亦如是
三時生悔者。
初作時。
正作時。
巳時。)
(音敖。
哀聲嗷嗷。)
(音柁。
落也。
又崩也。)
(音枚。
門上橫梁。)
宋郊渡蟻
(宋郊宋祁
兄弟也。
應試
時有胡僧襯其貌。
驚曰公似曾活數百萬命者。
郊曰我貧儒
何力致此。
僧云不然
有生
者。
皆命也。
郊以活蟻對。
云是巳。
公弟當大魁多士
然公亦不出弟下。
後唱名。
首選
朝廷不可以先見
第七以郊為第一
始信僧言不妄也。)
五眾
(一比丘
受佛二百五十大戒
比丘尼
受佛三百四十八戒。
式叉摩那受佛六法
沙彌
受佛十戒
沙彌尼
受佛十戒言
七眾則加在家男女五戒者。)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