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欧阳修(字永叔)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59a 页
解惑编卷下之上
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弘赞在犙编

* 欧阳修(字永叔)
出诸集传

嘉祐初,参大政,谥文忠,晚年卜居于颖,号六一居士。游庐
山,入东林圆通,谒祖印禅师居讷。修初至,讷揖就坐,相与
论辩,修慕韩子有攘斥佛老之言,讷因谓曰:退之以排佛
为功,自比孟子之距杨墨,其好胜取名之甚。退之斥佛为
夷鬼者,请略辩之:佛圣人也!降自兜率,托生中天圣王之
家,何以夷称?佛之不生不灭,旷劫常存,人天宗仰,何以鬼
称?此非大慢之语乎?退之七世祖讳耆,当后魏永兴,自赫
连,屈丐来,降于拓拔氏,由西戎而归北狄,退之独不为祖
讳,而敢讪佛圣人乎?退之畏修史褒贬之祸,而不知讪佛
之过为尤可畏。退之唱排佛老,足下今又和之,将使后世
好名之士,援韩氏欧阳氏以为法,岂不为盛德之累?谚曰
善骂人者,人亦善骂之。足下著本论,孳孳以毁佛为务,安
得众口不毁公于天听之前乎?足下之言,以蒐狩丧祭乡
社之礼为胜佛之本,是犹退之作原道论,而实未知道也。
修惊赧谢曰:修胸中巳释然,师将何以见教?讷曰:佛道以
悟心为本,足下屡生体道,特以失念,生东华为名儒,偏执
世教,故忘其本。诚运圣凡平等之心,默默体会,顿祛我慢,
悉悔昨非,观荣辱之本空,了生死于一致,则净念常明,天
真独露,始可问津于此道耳。修自此有省发,及参大政,每
誉讷于公卿之前,岁时书问未尝绝(出欧阳外传)

韩琦以明教
嵩禅师辅教编示公,公览其文,谓韩公曰:不意僧中有此
郎!不惟空宗通,亦乃文格高,即黎明当一识之。琦同师往
见,公与语终日,大喜(出辅教编序)

公昔官洛中,游嵩山,却仆吏,
放意而往,至一寺,修竹满轩,风物鲜明。公休于殿陛,旁有
老僧阅经自若,与语不甚顾答,公异之曰:住山久乎?僧曰:
甚久。又问:诵何经?曰,法华。公曰:古之高僧,临死生之际,类
皆谈笑脱去,何道致之?曰定慧力耳。又问:今乃寂寥无有,
何哉?老僧笑曰,古人念念在定慧,临终安得散乱?今人念
念在散乱,临终安得定?公大叹服(出资治鉴)

嘉祐六年,闰八月
公为参政,兼译经润文使,既登三府,多病,尝梦至一所,十
人冠冕环坐,一人曰:参政安得至此?宜速返舍,公出门数
步,复往问之,君等岂非释氏所谓十王者乎?曰:然!因问,世
人饭僧诵经,为亡人追福,果有益乎?曰,安得无益。既寤病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59b 页
愈,自是深信佛法。丹阳葛胜仲,得此说于简斋陈与义,与
义得于公之孙恕,昭然也(出欧公状及韵语阳秋)

浮山法远禅师。号
圆鉴。时师住舒州。欧阳修公闻师奇逸。造其室。未有以异
之。与客棋。师坐其旁。文忠遽收局。请因棋说法。师即令。挝
鼓升座曰。若论此事。如两家著棋相似。何谓也。敌手知音。
当机不让。若是缀五饶三。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底。秪解
闭门作活。不能夺角冲关。硬节与虎口齐彰。局破徒劳绰
斡。所以道。肥边。易得。瘦肚难求。思行则往往失黏。心粗而
时时头撞。休誇国手。谩说神仙。局输筹即不问。且道黑
白未分时。一著落在甚么处。良久曰。从来十九路。迷悟几
多人。文忠嘉叹久之。从容谓同僚曰。修初疑禅语为虚诞。
今见此老机缘。所得所造非悟明于心地。安能有此妙旨
(此僧宝传并塔碑)

公居颖州,捐酒肉,彻声色,灰心默坐,令老兵
往近寺,借华严经,诵至八卷,乃薨(出王性之言,性之名铚,汝阴人,其父从学于公,
故得其实)。

○斡(音管。转也。旋也。运也)

南唐刘煦授司空平章事。撰旧唐史。凡佛祖异迹皆载
之。宋欧阳修撰唐书。始皆删去。静斋学士刘谧曰:欧阳
文忠公,今之韩愈也。后世经生学士不及详考韩欧之
是非,而徒效韩欧之诋佛,凡唐人归向佛教,而钦从敬
信者,公则极其贬斥。其名卿贤大夫,多与禅衲游,有机
缘事迹者,公则愤愤削去而不书。铠庵曰,君举必书,故
曰史,史者所以记当时失得之迹也。以故恶如弑君必
书,丑如蒸母必书,岂以其丑恶而不之记耶?是知修史
者,不没其当时善恶之事,斯可为信史也。昔范晔著汉
书西域传,始论佛法。陈寿志三国则忽而不录。唐太宗
修晋书,于沙门高行,时有所取。魏收于北史著佛老志。
李延寿于南史作顾欢传。凡帝王公卿毁赞佛老者,莫
不悉载。其于二教之偏正优劣,当年今日,未尝不明识
所归。欧阳氏之修唐书,五代史也,于佛老之事,则删之。
夫唐书,唐家之正史,非欧阳之私书也。假使不足法,论
之可也。岂当以己所不好,而悉删之耶?是知无通识者,
不足以当修史之任也。夫佛法之取舍,大较系乎人之
好恶,韩欧司马,始不好佛,遇事立言,必有诋诃,及退之
问道于大颠,永叔闻法于圆通,君实广文中子之言,而
作解禅偈六首,可见矣!(出统纪)

* 周惇颐(字茂叔,号濂溪,谥元公)
出性理群书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59c 页

濂初扣黄龙南禅师教外别传之旨,南谕濂,略曰:只消向
你自家屋里打点,孔子谓朝闻道,夕死可矣!毕竟以何为
道,夕死可耶?颜子不改其乐,所乐者何事?但于此究竟,久
久自然有个契合处,濂一日扣问佛印元禅师曰:毕竟以
何为道?元曰:满目青山一任看。濂拟议,元呵呵笑而巳,濂
脱然有省,有偈呈师,濂闻东林总禅师、得竹林寿涯禅师,
麻衣道者,二师心传易学,穷神极性,由是扣之,总谕濂,其
略曰:吾佛谓实际理地,即真实无妄,真而无妄,即诚也。大
哉乾元!万物资始,资此实理,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正此实
理,天地圣人之道,至诚而巳。必要著一路实地工夫,直至
于一旦豁然悟入,不可只在言语上会(云云)。横渠曰:东林
性理之论,惟我茂叔能之,濂问太极,总曰:易在先天,无形
有理。盖太极即易也,无形之理,即无极也。天地间只是一
气,进退而为四时,以一气言之,皆元之为也。濂问太极图
之所由,总曰:竹林寿涯禅师,得国一禅师之心传,其来远
矣!非言事物,而言至理。当时建图之意,据吾教中,依空立
世界,以无为万有之祖,以无为因,以有为果,以真为体,以
假为用,故云:无极之真,妙合而凝,濂谕学者曰:吾此妙心,
实得启迪于南老,发明于佛印,易道义理,廓达之说,若不
得东林开遮拂拭,断不能表里洞然,该贯弘博矣!濂往潮
州灵山,见韩子上大颠书,累幅并存,及留衣亭,故题诗曰:
退之自谓如夫子,原道深排释老非;不识大颠何似者,数
书珍重更留衣。濂晚年悉屏文字,依东林教人,惟务静胜,
终日端坐,于是静中有得,道学性理之始,实倡于涯师,而
至于总师,总以授周子。后村刘先生诗云:濂溪学得自高
僧。又云,始知周孔外,别自有英豪。濂传太极图于穆修,修
传于种放,放传于陈抟,此其学之师也。盖抟师于麻衣,今
正易心法,是抟注麻衣涯公之传,东林总公广之也。总公
门人弘益,有书曰纪闻云:性理之学,实起于东林涯总二
师,总以授周子,后虞伯生亦云:宋儒惟濂溪康节二公,于
佛书早有所得(出公行状并指要)

* 程颢(字伯淳,弟颐,字正叔,号伊川)
出云盖寺石刻

神宗朝,为监察御史,谥曰明道。公深味华严合论,自谓有
所心融意会为喜,以其所由,书于云盖寺,公每见释子读
佛书,端庄整肃,乃语学者曰:凡看经书,必当如此,今之读
书者,形容先自怠惰了,如何存主得?(出性学旨要)

明道以亡母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60a 页
寿安院君忌辰,往西京长庆寺修冥福,躬预斋席,见众僧
入堂,周旋步武,威仪济济,伐鼓敲钟,内外肃静,一坐一起,
并准清规。公叹曰:三代礼乐,尽在是矣!(出弘益纪闻)

伊川,元丰
末,以通直郎,授崇政殿说书,入侍经筵,一日言,闻陛下宫
中盥而避蚁。有是乎。帝曰然。深恐伤之耳。颐曰。推此心以
及四海。帝王之要道也。尝致书于灵源清禅师,叩问禅要,
师答书略曰:妄承过听,以知道者见期,虽未一奉目击之
欢,闻公留心此道甚久,天下大宗匠,历叩殆遍,乃犹以鄙
人未见为不足。顷年间,有闻先师言公见处,今览法要后
序,深观信入真实不虚也(出灵源语录)

绍圣二年。六月九日。韶
州南华重辩禅师。请苏轼书柳宗元撰六祖禅师碑。轼题
其后曰。释迦以文设教。其译于中国。必托于儒之能言者。
故大乘诸经至楞严则委曲精尽胜妙独出者。以房融笔
受故也。柳宗元南迁。始究佛法。作曹溪南岳诸碑。妙绝古
今。自唐以来。颂述祖师者多矣。未有通亮简正如宗元者。
盖推本其言。与孟轲氏合。其可不使学者。昼见而夜诵之
(出稽古略)

* 杜衍
出统纪

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庆历中,拜相时,号清白宰相,封祁
国公。以张方平好佛,常笑怪之。有医士朱生,游二公门,一
日公呼朱诊脉,朱谓使者曰:往白公言,看楞严经未了,及
到,揖坐,谓曰:老夫以君疏通,不意近亦阘茸,圣人微言,无
出孔孟,所谓楞严,何等语耶?朱曰:公未读此经,何知不及
孔孟?因袖中出其卷,公观之,不觉终轴,大惊曰:方平知之,
不以告我!即命驾见之,方平曰,譬如失物,忽已得之,但当
喜其得,不必悔其晚也。

* 李遵勖(字用和)
出传灯录

探索宗要有年,顿明大法,偈曰:参禅须是铁汉,著手心头
便判;直趣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又赞佛诗云:仲尼推
大圣,老氏称古皇;天上及天下,应更无比量。

(老子西升经云:吾师古皇
先生,化游天竺,善入泥洹。符子云:老氏之师,名释迦文。)

(○佛不出家,为金转轮王,统四天下,随轮飞行,名飞行皇帝,
故云古皇也。)

* 李觏(字泰伯○陈师道)
莹中文集

觏,旰江人,时称大儒。皇祐间,充太学说书,尝著潜书,力于
排佛。嵩公携护教编谒之,觏方留心读佛经,乃怅然曰:吾
辈议论,尚未及一卷心经,佛道岂易知耶?

陈师道,号后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60b 页
山居士。元符三年,诏治泰陵,又修少林寺为记略曰。孔氏
之门。颜闵冉皆无传。仲弓之后有荀卿。曾参之后有孟轲。
端木赐之后有庄休。而荀孟庄之后无闻焉。李氏之传关
尹。尹之传复无闻焉。释自能仁。二十八世。而为达磨。又六
世为曹溪。至于今又十有五世矣。而儒老子之徒。欲校源
委。误矣(出后山集)

* 刘安世(字器之,号元城)
鸣道集

元祐中,为中书舍人,尝曰:古今大儒,著论毁佛法者,盖有
说也,且彼尾重则此首轻。今为儒佛弟子者,各主其教,犹
鼎足也,令一足失,可乎?世之小儒,不知此理,见前辈或毁
佛教,亦从而诋之,以为佛法,皆无足取,非也!今士大夫多
以禅为戏,此事乃佛究竟之法,岂可戏而为一笑之资乎?
此亦宜深戒,乃至云:世事有大于生死者乎?此事独一味
理会生死,有个见处,则贵贱祸福轻矣!

* 护法论丞相张商英无尽居士撰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以仁义忠信为道耶?则孔子固
有仁义忠信矣!以长生久视为道耶?则曰夕死可矣!是果
求闻何道哉?岂非大觉慈尊,识心见性,无上菩提之道也。
不然,则列子何以谓孔子曰:丘闻西方有圣者焉,不治而
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列子
学孔子者也,而遽述此说,信不诬矣!孔子圣人也,尚尊其
道,而今之学孔子者,未读百十卷之书,先以排佛为急务
者,何也?或曰:梁武一生奉佛,后致亡国丧身,何也?无尽曰:
不明定业之人,诚为可悯!昔日嵩岳圭禅师云:佛有三能,
三不能,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既灭定业;佛能
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佛能度一切有情,
而不能尽众生界。是谓三能三不能也。今有心愤愤,口悱
悱,闻佛似寇雠,见僧如蛇虺者,吾末如之何也巳矣!且佛
尚不能化导无缘,吾如彼何哉!议者皆谓梁武奉佛而亡
国,盖不探佛理者,未足与议也。国祚之短长,世数之治乱,
吾不知其然矣!尧舜大圣,而国止一身,其禅位者,以其子
之不肖,而后禅也。其子之不肖,岂天罪之欤!自开辟至汉
明帝以前,佛法未至于此,而国有遇难者,何也?唐张燕公
所记梁朝四公者,能知天地鬼神变化之事,了如指掌。而
昭明太子亦圣人之徒也,且圣者以治国治天下为绪馀
耳,岂无先觉之明,而慎择可行之事,以告武帝哉!盖定业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60c 页
不可逃矣!呜呼!定业之不可作也,犹水火之不可入也。其
报之来,若四时之无爽也。如西土师子尊者,此土二祖大
师,皆不免也。又岂直师子二祖哉!盖修也者,改往修来矣,
且宿业既还已,则将来之善,岂舍我哉?今夫为女形者,实
劣于男矣,遽欲奉佛而可亟变为男子乎?必将尽此报身,
而愿力有待于后世乎!梁武寿高八十有六,不为不多,以
至病卒,不至大恶,但舍身之谬,以其先见祸兆,筮得乾卦
上九之变,取其贵而无位,高而无民,以此自卑,欲图弭灾
召福者,梁武自谬耳!于佛何有哉!但圣人创法,本为天下
后世,岂为一人设也。孔子曰:仁者寿,而力称回之为仁,而
回且夭矣,岂孔子之言无验欤?盖非为一人而言也。梁武
之奉佛,其类回之为仁乎?抑又安知梁武前定之业,祸不
止此,由作善以损之,故能使若是之寿也。帝尝以社稷存
亡久近,问于志公,公自指其咽示之,盖谶侯景也。公临灭
时,武帝又复询诘前事,志公曰:贫僧塔坏,陛下社稷随坏。
公灭后,奉敕造塔巳毕,武帝忽思曰:木塔其能久乎?遂命
撤去,改创以石塔,贵图不朽,以应其记。拆塔才毕,侯景兵
巳入矣!至人岂不前知耶?如安世高,帛法祖之徒,故来毕
前世之对,不远千里自投死地者,以其定业不可逃也。如
晋郭璞亦自知其不免,况识破虚幻,视死如归者乎,岂有
明知宿有所负,而欲使之避,讵苟免哉(徐俯。字师川。七岁能诗。为其舅黄山
谷所知。靖康初。为尚书员外郎。跋护法论曰。无尽居士护法之心。可谓至矣。于三教中。皆有劝戒。然苦口者是良药
逆耳者是忠言。其实指欧阳修之过者。余知无他。亦罚一诫百之谓也。览者宜悉焉)。

镡津契嵩禅师云。梁武之事。吾原教虽顺俗稍评之而
未始剧论。如较其舍身。于俗则过。于道则德。非尔人情
辄知。唯天地神明乃知之耳。故当梁武舍身之际。而地
为之振。此特非常之事。而史臣不书。而后世益不识知
梁武帝幽胜之意也。其发志固不同庸凡之所为。未可
以奴胝之也(胝音低视也)

武帝幸同泰寺,讲金刚经,设无遮大会。太子,王侯,百官,
六百九十八人,义学沙门一千人,其馀僧尼居士五众,
及外国使人,三十一万九千六百四十二人,又武卫宿
值数万人,同心听受。先东储请讲,止许七日,诸僧欲罢
不能,更延二七,而请益之众,喁喁不巳,乃终三七日。解
讲之辰,正殿大像,忽放光明,左右菩萨,续复放光,帝躬
虔礼,大众咸瞩。帝复于华林园,重云殿,讲金字般若三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61a 页
慧经。太子王侯,宗室,外戚,百辟卿士,外域杂使,义学千
僧,外国僧众,莫不肃容观听,凡二十三日,宫中佛像悉
放光明,夜必澍,朝则霁,天地震动,异香满触,十种灵异,
具载广弘明集,此难详录。释迦如来,往劫行菩萨道时,
多生皆作国王,以十善化民,至于舍国城妻子,如弃涕
唾。有一生曾为长生国王,被邻国梵授王,夺国害身,临
终之际,犹嘱太子,以怨报怨,怨终不除,唯有无怨,而除
怨耳。后梵授王还国与长生太子,武帝亦大菩萨,故其
讲经,感诸灵瑞,又愿生生为僧,化度一切,宁在正法,长
沦恶道,不乐依老,暂得生天,岂希一身一国,以失大愿
哉!鉴史,谓武帝讲佛经于同泰寺,老而饿死,何不畏天
刑人祸,而乖刺之甚!临终口苦,尚有蜜可索,而无饮食
可得耶?时太子内宦侍侧,何不先饿死,而至帝先死?虽
三岁竖子,亦未之信也!先齐明帝,次子名宝卷,字正严,
即位,与潘妃奢佚后宫,一年而库匮,倍价买金,与妃作
金步莲花。武帝在齐为大司马,和帝命司马举兵伐之
太后令,废为东昏侯。而武帝既与东昏侯有深冤,若常
人必有杀身之祸,岂但亡国而巳。佛尚放光證其讲经,
岂不能救其横祸,正以定业难逃,故无尽居士曰:安知
梁武前定之业,祸不止此,由作善以损之,故能使若是
之寿,诚哉是言也!言定业不可逃者,如来尚有金创马
麦之报。目连位登罗汉,被诸外道,打身如淤麻,归寺,众
僧谓曰:佛记汝神通第一,何不升上虚空?连曰:业报既
至,尔时神尚不见,何得有通?又迦留陀夷尊者,已證阿
罗汉果,誓化一千家,夫妇俱證须陀洹果以报佛恩。已
化得九百九十九家,最后一家,其夫外出,妇与贼通,杀
尊者,藏尸于马粪堆里。佛夜半入城,命王臣取出其尸,
以香木焚之,建塔供养。岂佛知而不救?正以其定业难
逃,尊者巳證无生,以此最后身偿之,如弃弊屣,佛乃为
僧俗说其宿因。又西域昙无谶法师,至北凉,译经毕,三
月,知凉将灭,固辞西归,蒙逊怒,密遣刺客,中路害之,谶
出关时,谓送者曰:业期至矣!虽上圣不能逃也。未几,逊
白日见鬼,以剑刺之,四月逊卒,国寻灭。谶亦安世高之
俦,远投死地,故佛常诫恶不可作,而说偈曰:假使百千
劫,所作业不忘;因缘聚会时,果报还自受。倘报未定,作
福可以禳之,或有馀祉,修善可以续之。如晋简文帝,咸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61b 页
安年,彗星现,法旷法师,劝帝勤修德政,以赛天谴,帝乃
斋忏,灾星遂灭。梁智藏法师。初游建康。帝召见。深加敬
礼。一日遇异人曰。师寿止三十一岁。藏乃竭精修道。专
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至厄之年。俄空中曰。承般。若力
得倍寿矣。果然寿终六十二岁。敕葬独龙山。宝公寺之
左。由是江左道俗。皆持诵金刚般若经。又昔天台智者
大师兄陈针,路遇张果,相其死在期月,大师教修方等
忏法,后遇张果,骇曰:服何药而至相易?针曰惟修忏耳。
果曰:若非法力所加,安能超死。竟延十五年而终,临终
生天,如沙弥渡蚁,得越天年等也。

* 王十朋
出资鉴

十朋字龟龄。永嘉人。绍兴。中廷试第一。号梅溪先生。官至
侍御史公。尝谒处州南明雪堂。行禅师曾一夕梦游天台
石桥。神僧数百出迎。指公与众曰。彼前身严首座也。曾写
此碑。后亲到石桥。与梦中所见之境无异。遂留诗云。石桥
未到巳先知。入眼端如入梦时。僧唤我为严首座。前身曾
写石桥碑。

* 朱熹(号晦庵)
出朱子语录并易解

理宗朝,赠太师,封徽国公,谥文公。公少年,不乐读时文,因
听一尊宿说禅,直指本心,遂悟昭昭灵灵一著。十八岁请
举,时从刘屏山,屏山意其留心举业,暨搜其箧,只大慧禅
师语录一帙耳。公于竹林小轩,诵佛经,作诗曰:端居独无
事,聊披释氏书;暂息尘累牵,超然与道俱(云云)。公尝致书
于开善道谦禅师云:向蒙妙喜开示,应是从前记持文字,
心识计校,不得置丝毫许在胸中,但以狗子话,时时提撕,
愿受一语,警所不逮。师答曰:某二十年,不能到无疑之地,
后忽知非,勇猛直前,便自一刀两断,把者一念提撕狗子
话头,不要商量,不要穿凿,不要去知见,不要强承当。公有
省,师卒,公祭以文,略曰:我昔从学,读易语孟,究观古人之
所以圣,既不自揆,欲造其风;道绝径塞,卒莫能通。下从长
者,问所当务;皆告之言,要须契悟。开悟之说,不出于禅;我
于是时,则愿学焉。师出仙洲,我寓潭上;一岭闻之,但有瞻
仰。丙寅之秋,师来拱辰;乃获从容,笑语。日亲一日焚香,请
问此事;师则有言,决定不是。始知平生,浪自苦辛;去道日
远,无所问津。未及一年,师以谤去;我以役行,不得安住。往
还之间,见师者三;见必款留,朝夕咨参。师亦喜我,为说禅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61c 页
病;我亦感师,惟不速證。别其三月,中秋一书;已非手笔,知
疾可虞。前日僧来,为欲往见;我喜作书,曰此良便,书巳遣
矣!仆夫遄言,同舟之人,告以讣传;我惊使呼,问以何故?于
戏痛哉!何夺之遽!恭惟我师,具正遍知;惟我未悟,一莫能
窥。挥金办供,泣于灵位;稽首如空,超诸一切(出资鉴)

或问朱
子曰:今士大夫晚年,都被禅家引去者,何故?答曰:是他高
似你,你平生读许多书,记诵文章,所藉以取功名利禄之
计者,到者里,都靠不得,所以被他降下。他底且省力,人谁
不悦而趋之乎?王介甫平生学许多道理,临了舍宅为寺。
又云:只缘他打并得心下清洁,所以本朝李文靖公,王文
正公,杨文公,刘元城,吕申公,都是甚么人,也都去学他。又
云:佛书说六根,六识,四大,十二缘生之类,皆极精妙,故前
辈谓此孔孟所不及。又曰,四大即是魂魄,十二缘生,出华
严合论。佛说本源,尽去世间万事,后却说出实际理地,不
受一尘。万事门头,不舍一法。熹又曰,金刚经大意,只在须
菩提问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两句上,故说不应住法生
心,不应住色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是答云何住。又
说:若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我皆令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
此是答云何降伏其心。所谓降伏其心者,非谓欲遏伏此
心,谓尽降伏世间一切众生之心,入无馀涅槃,只是一无
字,自此以后,只是者意,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此谓离
相,即名为佛。又曰:释氏之学,与吾儒有甚相似处,如有物
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又曰:扑落
非也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又曰:若人
识得心,大地无寸土。看他是甚么见识?今区区小儒,怎生
出得他手,宜为他挥下也。叶适号水心先生。与朱文公书
曰。适在荆州无事。读佛书。乃知世外环奇之说。本不与道
相乱。良由学者。不深考也(出资鉴)

(○今时学者,尽被鉴史,宋儒知见,而牢笼住,孰能出得
其范围乎?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然则古之淳儒硕学,不及欧阳数人之知见耶?惟有智士,深察其病,始不堕彼坑
堑,失却千生福善也。)

* 屏山李居士鸣道集说序中书真卿湛然居士撰

屏山居士,年二十有九,阅复性书,知李习之,亦二十有九。
参药山而退著书大发感叹,日抵万松,深攻亟击,退而著
书,会三圣人理性蕴奥之妙,要终指归佛祖而已。江左道
学,假于伊川昆季,和之者十有馀家。涉猎释老肤浅一二,
著鸣道集,食我园椹,不见好音,窃香掩鼻于圣言,助长揠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62a 页
苗于世典,饰游辞,称语录,学禅惠,如敬诚,诬谤圣人,聋瞽
学者。噫!凭虚气,任私情,一赞一毁,独去独取,其如天下后
世何!屏山哀矜,作鸣道集说,廓万世之见闻,正天下之性
命。张无尽谓大孔圣者,莫如庄周,屏山扩充,渺无涯涘!岂
直不叛于名教,其发挥孔圣幽隐不扬之道,将攀附游龙
骎骎乎!张无尽又谓小孔圣者,莫如孔安国,鸣道诸儒,又
自贬屈,附韩欧之隘党,其计孰愈乎尊孔圣与释老鼎峙
也耶!鸣道诸儒,钻仰藩垣,莫窥户牖,辄肆浮议,不亦僭乎!
余忝历宗门堂室之奥,恳为保證,固非私心昧诚之党,如
谓不然,报惟向影耳!屏山临终出此书,付敬鼎臣曰:此吾
末后把交之作也,子其秘之,当有赏音者。鼎臣闻余,购屏
山书甚切,不远三数百里,徒步之燕,献的稿于万松老师,
转致于余,余览而感泣者累曰:昔余尝见鸣道集,甚不平
之,欲为书纠其芜谬而未暇。岂意屏山先我著鞭,遂为序
引,以针江左书生膏肓之病,为中原之士大夫有斯疾者,
亦可发药矣!
(念常曰:诸儒鸣道集,二百一十七种之见解,是皆迷真失性,执相循名,起斗诤之端,结惑
业之咎。盖不达以法性融通者也。屏山居士,深明至理,悯其瞽智眼于昏衢,析而论之,以救末学之蔽。使摩诘
枣柏再世,亦无以加矣!姑录一十九篇,附于通载之左。)
(○文备通载)

* 三教平心论宋静斋学士刘谧撰

孝宗皇帝制原道辨曰: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诚
知心也,身也,世也,不容有一之不治,则三教岂容有一之
不立。无尽居士作护法论曰:儒疗皮肤,道疗血脉,佛疗骨
髓,诚知皮肤也,血脉也,骨髓也,不容有一之不疗也。如是
则三教岂容有一之不行焉!世之学儒者,到收因结果处,
不过垂功名也,世之学道者,到收因结果处,不过得长生
也;世之学佛者,到收因结果处,可以断灭生死,究竟涅槃,
普度众生,俱成正觉也。其优劣岂不显然可见哉!故尝试
譬之,儒教之所行者,中国也;道教之所行者,天上人间也;
佛教之所行者,尽虚空,遍法界也。儒犹治一家,威令行于
藩墙之内,若夫藩墙之外,则不可得而号召也。道犹宰一
邑政教,及于四境之中,若夫四境之外,则不可得而控制
也。佛犹奄有四海,为天下君,溥天率土,莫非臣民,礼乐征
伐,悉自我出也。此三教广狭之辨也。学儒者,死而后巳,盖
百年间事也;学道者,务求长生,盖千万年也;学佛者,欲断
生死,湛然常住,盖经历尘沙劫数,无有穷尽也。儒犹一盏
之灯,光照一夕,钟鸣漏尽,则油竭灯灭也;道犹阿阇世王,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62b 页
作百岁灯,照佛舍利,经百岁己,其灯乃灭也;佛犹皎日照
耀,万古常明,西没东升,循环不息也。此三教久近之辨也。
明道曰:佛老其言近理,又非杨墨之比,所以为祸害甚于
杨墨之害。抑不思万形皆有弊,惟理独不朽,既曰近理,而
复谓其为害可乎?明道曰:释氏之说,若欲穷其说而去取
之,则其说未能穷,固己化而为佛矣!明道于此,始知释氏
之说,非儒者所能穷也。晦庵曰:就使其说有实,非吾儒之
说所及者,是乃过乎中正,而与不及者无以异。晦庵于此,
始知释氏之说,非儒者所能发也。夫释氏之说,既非儒者
所能穷,亦非儒者所能及,孰谓其可毁哉?韩愈毁之,不知
佛者也。先儒毁之,效韩愈者也。尝于韩愈别传,见其与大
颠答问甚详,不知何者为可非,何者为可毁乎?见闻不广,
而妄肆非毁,是不免为舜犬妾妇而已矣!张无尽曰:韩愈
谓作史者,不有人祸,则有天刑,岂可不畏惧而轻为之?夫
作史者,采摭人之实迹,设或褒贬不公,尚有刑祸,况无故
轻薄,以毁大圣人哉!一切重罪,皆可忏悔,谤佛法罪,不可
忏悔。故法华经中,载谤法之罪,至极至重。今人只是谤佛,
已种无量罪因,况佛以善道化人,信佛者必为善,不信佛
者必为恶,恶积则灭身,身没之后,罪报愈重,天作孽犹可
违,自作孽不可逭,此之谓也。愈又曰:其身死巳久,枯朽之
骨,凶秽之馀,岂宜以入宫禁。盖以佛身之舍利,而比凡庶
之朽骨,何其无忌惮一至此哉!涅槃经曰:尔时世尊,以大
悲力,从心胸中,火涌棺外,渐渐阇维(焚化)碎金体,成末舍利,
以是知佛骨者,佛之舍利也。秀州精严院,有一舍利,一日
行道,一日入定。行道者,旋转不息;入定者,寂然不动,嵩祖
师作行道舍利记,盖以其道之验也。九流百家,纷然谓之
道,则与佛未始异也,稽其验,则天下无有也,竞尊其师,谓
佛不足与其圣贤校。及其死也,不数日而形腐,不百年而
骨朽,其神则漠然乌有乎恍惚,岂其道亦有未臻于佛者
乎?然舍利之见乎天下者,古今多矣!有盘空而翔者,有无
端而至者,发光而并日月者,不可闻者,不可碎者,若此行
道昼夜振之而不息,天下未始见也。捧其塔而敬之,则金
铎益转,若与人意而相应,异乎美哉!然则舍利之神奇若
此,而以之比凡骨可乎?列子曰:生则尧舜,死则腐骨,故虽
褒称嘉美,以为大而化,圣而不可知者,俱不免乎腥臊臭
秽,与草木同腐也。其能若佛骨之更数千载,而神奇特异,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62c 页
与世为祥为福者耶?张无尽居士,初问大慧禅师曰,尧舜
禹汤,皆圣人也,佛竟不言之何耶?师曰,尧舜禹汤,比梵王
帝释有优劣否?士曰:尧舜禹汤,岂可比梵王帝释。师曰:佛
以梵王帝释为凡夫,馀可知矣!公乃击节,以为高论。由是
观之,则尧舜禹汤不及梵王帝释远矣!而梵释犹为凡夫,
自尧舜禹汤,至于文武周公孔子,儒家皆以圣称也。彼伯
夷伊尹柳下惠,各以一善自著者,亦谓之圣也。而群圣之
中,必有大者焉!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
贡曰,自有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是孔子者,儒家之
大圣人也,然佛又圣中之圣也。佛自修因于亿劫,而證果
于今生,六度万行,罔不齐修,恒沙功德,皆悉圆满,列子援
孔子之言曰:丘闻西方有大圣人,不治而不乱。范蔚宗著
西域论曰:彼土灵圣之所降集,贤懿之所挺生。裴休曰:佛
为大圣人,其教有不思议事,叠而观之,则世之所谓圣人
者,孰有过于佛哉?彼不信佛而谤佛者,生为愚人,死为愚
鬼,舍身受身,愈趋愈下,善择术者果如是乎?程颐儒者也,
其论佛也,则以为邪诞妖异之言,涂生民之耳目。盖佛之
说无涯,而颐之见有限,对醯鸡而谈浩劫,宜其以邪诞妖
异目之也。然颐亦尝反而思之乎?邪诞妖异,于儒教则有
之,易曰:见豕负涂,载鬼一车。诗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
曰:甲申乙酉,鱼羊食人。传曰:齐侯见豕人立而啼,至于神
降于莘石言于晋,魏颗见老人,狐突遇申生,谓之邪可也,
谓之妖可也,谓之异可也。诗曰:帝谓文王,予怀明德,夫天
不言也,久矣!偶有言焉,人乌得而闻之。今也予怀之语,若
见其口耳之相接,不谓之诞可乎?因程颐邪诞妖异之谤,
而求儒家邪诞妖异之实,盖有不可得而掩者。今取议佛
者观之,唐有傅奕者,精术数之书,掌司天之职,前后七上
疏,谤亵佛教,时有李师政者,著内德论。夫以傅奕而肆诬
谤之言,以师政而著辨惑之论,是非曲直,坦然明甚,万世
之下,可以观矣!厥后有韩愈者,其见犹傅奕也,原道佛骨,
其作奕之章疏也。奕谤佛于前,即有师政以辨其惑。愈谤
于后,曷为无人以议其非?盖奕为太史令,特艺者耳。愈以
文章显,乃儒者也。艺者之言,夫人固得与之辨是非,儒者
之论,世俗每不敢以致可否。吾则曰:言之而当理,虽非儒
而可遵;言之而涉诬,虽果儒而可辨。愈不明吾道一贯之
理,可不明而辨之,使其言之误后世乎?愈又曰:臣虽至愚,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63a 页
必知陛下不惑于佛。孔子曰:智者不惑,谓天下之可惑者,
皆愚者也。智者既明且哲,洞属是非,凡所作为,必真见其
理之可为而后为之。以明主而奉佛,谓之受惑,不可也。若
宪宗者聪明果决,得于天性,是岂愚者,岂是易惑者乎?非
特宪宗为然也,唐世人主,如太宗之聪明英武,由汉以来
未之有也,而其笃信佛教,始终如一,而太宗之奉佛,尤不
止如宪宗之迎骨也,是岂为佛所惑乎?使太宗果愚而受
惑,则当时房,杜,王,魏直言无隐,胡为不谏?不惟不谏其奉
佛也,若房梁公玄龄,则相与命玄奘译经。杜莱公如晦,则
以法尊京兆玄琬法师,其钦崇归向之心,君臣同一德,又
不惟房杜二公为然也。宋璟刚介,为唐朝第一,则以佛法
师于昙一,裴晋公以身系天下安危,则执弟子礼于径山
法针。抱大节忠于国家,死而不变者,孰若颜鲁公,则以戒
称弟子于湖州慧明,问道于江西严峻。至于张说撰心经
之序,孟简结尘外之交,杜鸿渐,参无住之禅,权德舆,著草
衣之记。彼诸圣贤,皆表表然不世出者,使佛教果能惑人,
亦安能惑如是之圣贤耶?唐之君臣,决非受惑,而愈之惑
亦甚矣!虽然愈之惑不足论也,而其惑天下后世,则非细
故也。盖愈以儒自负,经生学士,视之如泰山北斗,愈之所
是从而是之,愈之所非从而非之,谁复详审谛察。虽其文
章高天下,何足道乎?周子通书曰:不知务道德,而以文辞
为能者,艺焉而已矣!由是言之,则愈与奕等,皆艺者耳,孰
谓愈得为儒哉?愈曰:佛者夷狄之一法,彼徒见佛法来自
西域,遂从而夷之。殊不知佛生于天竺,而中天竺为南赡
部洲之正中,是佛家固以彼为中也。后汉书曰:佛道神化,
兴自身毒,其国则殷乎中土,玉烛和气,是儒家亦以彼为
中国也。由是知此固一中国也,反彼亦一中国也,而谓之
夷可乎?愈之见但知四海九州之内为中国,四海九州之
外为四夷,外此更无去处矣!岂知四夷之外,复有非夷者
哉!愈之见,坐井观天之见也。不然,北史所载大秦国者,去
幽州数万里,而居诸夷之外,其国衣冠礼乐,制度文章,与
中华同一殷盛,故号曰大秦而与大汉齿。由是观之,则四
夷之外,固有中国,而汉书以身毒为中国,信不诬也!井蛙
不足以语海,固非愈之所能知也(大秦,身毒,即天竺也,)。原道谓老子
道其所道,非吾之所谓道,其师说乃谓孔子师老聃,审如
是,则孔子之道,乃出于老氏之道,亦可谓之道其所道也。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63b 页
与孟简书,谓群圣之道大坏,其祸出于杨墨。其读墨子,乃
谓孔墨相为用,审如是,则孔子之道,本同乎墨氏之道,亦
可谓之坏群圣之道乎?夫老也,墨也,异端之道也,愈既诋
排之矣,而乃指孔子以为老,又指孔子以为墨,不亦叛孔
子之甚乎?学孔子而叛孔子,犹陈相之背师,逢蒙之射羿
也。后世经生学士,以愈诋佛为可效,则愈之叛孔子,亦可
效乎?抑愈虽诋佛,而又取于佛,其作马汇行状也,则取其
剌血写佛经,且诋之而且取之,既非之而又是之,愈可谓
不常其德者矣!盖愈之中心,初无定见,是非取舍,莫知适
从,故肆口所言,随时迁就,前不顾后,后不顾前,而不复虑
其遗臭于万世也。识者于此,毋以私心论,毋以爱憎之心
论,试乎其心而评之,则愈之为人也,果君子乎?抑小人乎?
果儒者乎?抑非真儒乎?(傅奕本是道门,起家贫贱,投僧乞货,不遂所怀,蓄愤致嫌,故七上疏,)

大慧禅师,答无尽居士,可谓言简而义彰矣!宗本禅师
曰:书云: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天中至尊,无非玉帝,玉
帝比声闻罗汉,犹吏比状元,况佛乎,佛乃菩萨,缘觉,声
闻,之师,是为诸圣之师也。或问仙道比佛道何如?答:神
仙尚受玉帝控制,岂可比于佛也。况以仙道难修,又有
堕落之日,佛道易学永无退转之时。楞严经,有十种仙,
报尽还堕诸趣,故洞宾弃却瓢囊,而归依于黄龙禅师
也(帝释儒云上帝,道云玉帝,俗云天帝,是欲界忉利天主,梵语具云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谓能为三十三
天主。昔姓憍尸迦,建迦叶佛舍利塔,三十二人助修,俱生忉利天,帝释为君,三十二为臣,共为三十三天。梵王
是色界天主,居欲界之上,菩萨是大乘圣人,缘觉是中乘圣人,声闻罗汉是小乘圣人)。

* 元世祖
弘教集并通载

庚申即位,大赦,普度僧尼。二年赐僧子聪,并怀孟刑州田
各五十顷,赐庆寿寺陆地五百顷。三年大作佛事于昊天
寺,七昼夜,赐银一万五千两。至元元年,都燕设会度僧,诏
国师扮弥登座,授秘密戒。帝印大藏经三十六藏,遣分赐
天下,普令得瞻佛日。帝自有天下,寺院田产二税,尽蠲免,
普令缁侣安心办道。帝召群臣曰,朕以本觉无二真心治
天下,如观海东青取天鹅,心无二故。一日,上问帝师曰:施
食至少,何能普济无量幽冥?帝师曰:佛法真言力,犹如饮
马珠。上问帝师云:修寺建塔,有何功德?答云:福荫大千。由
是建仁王护国寺。帝命帝师斋竟,天雨金花,缤纷而下。帝
曰:何故有此祥瑞?答云:陛下心花内发,天雨金花赞叹。蜀
僧元一,游西天回,持佛铁钵献帝,帝悦宝之,帝诏遍天下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63c 页
每岁中行布施度僧,读大藏经,随处放光现瑞,祯祥不一。
帝一日问众臣每日还有放閒也无?众臣无对,帝乃袖中
出数珠示之,由是内外百官皆归至善。帝见僧有过,不加
王法,止令阅经忏悔。帝禦北征,护神现身阵前,怨敌自退。
宋主以王位来归,学佛修行,帝大悦,命削发为僧宝焉。宋
太后削发为尼,诵经修道,帝深加敬,仰四事供养。帝以金
为泥,命僧儒缮写大藏经一藏,贮以七宝琅[王*函],流传后世。
一日帝以佛铁钵,取食前珍味,碎置钵中,内外侍臣,数满
千人,各赐一粒,普令得沾如来钵中之禅悦。又外邦贡佛
舍利至,帝曰:不独朕一人得福,乃令于城南彰义门建塔,
普使往来,皆得顶戴。初帝居潜邸时闻西国有绰理僧道
德,愿见之,遣使往请于廓丹大王,王谓使者曰:师巳入灭,
师有侄癹思巴(此云圣寿),深通佛法,请以应命,既至都,旬日即
乞还西。帝曰,愿为朕留,当求戒法。寻礼为国师,王公咸禀
妙戒,诏居五台寿宁寺。壬申留京师,初天兵下襄城,居民
请真武降笔云:有大黑神,领兵西北方来,吾亦当避。于是
列城望风款附,兵不血刃,至于破常州,多见黑神出入,居
民罔知,故实询知,乃摩诃葛刺神也。盖师祖父七世,事神
甚谨,随祷而应,此助国之验也。有旨,建神庙于涿水之阳,
神像威严,凡水旱蝗疫,民祷响应。壬申年,遣使诏师,问曰:
海都军马犯西番界,师于佛事中,能退降否?奏曰,但祷摩
诃葛剌,自然有验。复问曰:于何处建坛?对曰:高梁河西北
瓮山,有寺,僻静,可习禅观,敕省府供给严护,于是建曼拿
罗,依法作观,未几,捷报至,上大悦。世祖在位三十五年,寿
八十,有实录百馀篇,字字句句,以弘教为己任。国语曰:薛
禅皇帝(摩诃葛剌,亦作摩诃迦罗,此云大黑神,斯乃大天之将,手把金囊,事之,能令财宝丰盈,故天竺僧寺
库中,塑像奉事。余今令鼎湖,象林,二处皆塑像事之,剌音辣啰,转舌道之二字同一音也。曼拿罗,此云坛)。

* 成宗(世祖之孙,裕宗第三子)
元史并通载

帝即位,诏悦堂禅师至阙,入对称旨,赐号通慧,并金襕法
衣,于五台山建寺,赐曰万寿祐国寺。武宗顺宗长子,即位,
发军千五百人,修五台佛寺,又施银七百五十两,钞二千
二百锭,币帛三百疋,于昊天寺作水陆大会,赐元叟端禅
师,号慧文正辩,并金襕法衣(出元史并塔铭)

仁宗顺宗次子,以西
僧班八为国师,敕建栴檀瑞像殿。三年,设水陆大会于金
山,命元叟禅师升座说法。竣事,入便殿奏对,深契帝衷,赐
号并金襕袈裟。帝闻天目中峰之道,聘之不至,制金纹袈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64a 页
裟赐之,号曰佛慈圆照广慧禅师(出元史并塔铭)

英宗,仁宗嫡子,
即位,作佛事于光天殿,铸铜佛像,作金塔,藏佛舍利。敕各
寺作水陆胜会七昼夜,诏僧儒,书金字藏经,帝重天目中
峰之道,封香制衣,遣使即其居修敬(出广录并塔铭)

* 王磐(字文炳,封洛国公)
通载并金汤编

世祖至元十八年,十月二十日,焚毁道藏伪经,敕磐等撰
碑文,略曰:昔宪宗朝,道家者流,出一书曰:老君化胡成佛
经,及八十一化图,镂板传布,其言鄙陋诞妄,意在轻蔑释
门,而自重其教。时世祖居潜邸,宪宗有旨,令僧道二家诣
上辩析,二家自约,道胜则僧冠首而为道,僧胜则道削发
而为僧。僧问道曰:汝书化胡成佛,且佛是何义?道曰:佛者
觉也,觉天觉地,觉阴觉阳,觉仁觉义之谓也。僧曰:所谓觉
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觉圆明,故号佛陀,岂特觉天地
阴阳仁义而巳耶!上谓侍臣曰:吾亦先知仁义,是孔子之
语,谓佛为觉仁义,其说非也。道士又持史记诸书以进,而
欲取胜,帝师达癹,问曰:此是何书?道曰,前代帝王之书。帝
曰,汝今特论教法,何用攀援前代帝王?帝师曰:史记有化
胡之说否?道曰无。又问:老子所传何经?答曰:道德经。问曰:
道德经中有化胡否?曰无。帝师曰:史记中既无,道德经中
又无,其为伪妄明矣!道士辞屈。尚书姚枢曰:道者负矣!帝
命如约行罚,遣近臣将道士樊志应等十七人,诣龙光寺,
削发为僧,焚伪经四十五部,天下佛寺,为道流所据者,二
百三十七所,悉命归寺,有道家伪经化图尚存,多隐匿未
毁,帝命枢密副使等,暨诸道流,考證真伪曰:虽卷帙数千,
究其本末,惟道德二篇,老子所著,馀悉汉张道陵,后魏寇
谦之,唐吴筠,杜光庭,宋王钦若辈,撰造演说,凿空架虚,诋
毁释教。假阴阳术数,以示其奥;裒诸子医药,以誇其博。所
载符咒,妄谓佩之,令人商贾倍利,子嗣蕃息,伉俪和谐,如
鸳鸯之有偶,将以媒淫乱,而规财贿至。有教人佩符在臂,
则男为君相,女为后妃,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刀剑不伤,徒
以诳惑愚俗,自道德外,宜悉焚去。臣等同辞以闻,帝曰:道
家经文,传讹踵谬,非一日矣!若遽焚之,其徒未必心服,彼
自言水火不能焚溺,可姑以是端试之,俟其无验,焚之未
晚也。遂命枢密副使等,谕道士张宗演,祁志诚,李德和,杜
福春等,俾各推择一人佩符入火,自试其术。四人奏言,此
皆诞妄之说,臣等入火必为灰烬,实不敢试,但乞焚道藏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64b 页
庶几澡雪臣等。帝可其奏,遂诏天下道家诸经,留道德二
篇,其馀一切焚毁,隐匿者罪之。今后道士,不遵老子之法,
如好佛者,削发为僧,不愿为僧者,听其为民。命百官于悯
忠寺,焚道藏伪经,诸路俾遵行之。臣磐等,闻老氏之道也,
以清净为宗,无为为本,谦冲以处己,捐抑以下人,非有欲
好胜之事。厥后支分派列,徒属寖盛,袭讹成伪,誇诞百出,
清净一变而为污秽,无为一变而无所不为。如汉之文成
五利,致身求仙,恍惚诞妄,帛书饭牛之诈,黄金可成之妄,
一旦败露,为武帝所诛。三张之徒,以鬼道惑众,倡乱天下。
晋王浮居宝箓宫,与女冠为奸。林灵素自称神霄紫府仙,
敕禳大水不验,并为徽宗诛窜而死。迨今末年,复有麻被
铁笠李二人,以奸谋秘计,出入时贵之门,肆为淫污之行,
咸受显戮。历代以来,若此之类,不可胜数,固巳悖老氏不
争不盗之禁矣!及陷刑辟,皆是孽自内作,愎将谁咎哉?且
释氏之教,宏阔胜大,非他所拟伦,历百千世,圣帝明君,莫
不尊崇,东冒扶桑,西极昧谷,冰天桂海,山河大地,昆虫草
木,胎卵湿化,有情无情,百千万类,皆依佛荫,生息动止于
天地之间。故天上天下,惟佛为尊,超出乎有生之表,归极
乎无碍之真,智周法界,神妙诸方,泽及大千,功用不宰,其
大有如此者。慈航所至,无溺不援;法雨所沾,有生皆润。臣
磐等敬为之书,俾学老氏者有所警焉!道士胡提点等,舍
邪归正,罢道为僧,七八百人,挂冠于上永寺,帝师殿之梁
拱间。昔唐太宗高宗,敕搜聚天下化胡经,尽火其书矣!由
古而今,历代帝王制之,时祥迈禅师,奉敕撰辩伪录五卷
(详出通载)。按甄鸾笑道论云:道家妄注诸子,三百五十卷为道
经,如此详之,代代穿凿,人人妄制,采他佛教,标为道书。试
问当今道士,推勘后所出经,为是老子别陈?为是天尊更
说?若也更说,应有时方,师资传授,为是何年何月?何邦何
代?若在上天而说,何人传来?若西域而谈,何人译出?如其
有据,容可流行,若也妄言,理须焚剪。钦奉圣旨,收取道藏
伪经,三十九种,卷有数千(经目附后),就大都大悯忠寺,命报
恩禅寺,林泉从伦禅师,下火焚道藏伪经,举火法语,出通
载,文多不录。

二教论云,按蜀记,汉献帝末,张道陵避疟丘社中,得咒
鬼之术,自造符书,作灵宝经,及醮章等道书,二十四卷,
以诳百姓,受其道者输米肉布绢器物,纸笔荐席,五彩,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64c 页
后生邪浊,增立米民,令畏鬼带符,曰:左佩太极章,右佩
昆吾铁;指日即停晖,拟鬼千里血。妄造黄书,咒癞等事,
自称天师。若受黄书赤章,即是灵仙。又造方术,秽浊不
清,乃以扣齿为天鼓,咽唾为醴泉。三五七九日,天罗地
网,男女合气,不异禽兽,以此用消灾祸,毒流汉室,惑乱
民间。后道陵入鹄鸣山,为蟒蛇所吞。其子衡奔入,寻尸
无所,畏人耻之,乃妄云:白日升天。衡即遣使告民曰:正
月七日,天师升玄都,米民山獠,遂因妄传,贩死利,生逆
莫过此。衡之子名鲁,三代皆自称天师,以鬼道化人。三
张鬼法,自此始。时有谚言,黄衣当王,鲁遂令其部众,改
著黄衣巾帔,代汉之徵,黄帔横披,窃僧袈裟法服之像,
前加两带,结寇数十万众谋叛,世号黄巾贼。自青徐幽
冀荆杨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凡三十六方。大方万
馀。大小方六七千人。并为曹操皇甫嵩讨灭,馀潜不灭,
今犹披之。珠林云:道家真步虚品经,六十四卷。齐永泰
间,道士陈显明妄造太清经,及众醮仪,十卷。梁天监年,
陶弘景伪造,周武时张宾之,焦子顺,马翼,李运,挑揽佛
经一千馀卷,为道书。广弘明集云:太玄经杨雄所造,洞
玄经前汉王袖所制,又隋末道士辅惠祥,改佛涅槃经
为长安经,后事发被诛。三皇经晋鲍静所撰十四纸,永
康年中被诛,后人讳之,改为三洞。至唐二十年,贞观间
敕追诸道士及百姓,有此文者并集得之,遂于礼部厅
前悉焚之。指归经,严君平造。黄庭,元阳,上清,等经,及三
皇之典,并改换法华,及无量寿等经而作,或取盘古之
传,或取诸子之篇,假认俗书以为道教,偷窃释典,特作
老经。唐麟德年,道士造伪经。天皇甲子,西京诸观道士,
郭行真等,东明观李荣,姚义,刘道,合会圣观,田仁惠,郭
盖宗等,将隐没道书,重更修改,私窃佛经,改换文句,人,
法,名,教,三界,六道,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三十七品,大小
法门,并偷安道经,改为太上灵宝元阳经。改馀佛经,别
号胜牟尼经。或云太平经等。及改酒脯祭祀,用乾枣香
水,以惑后人。按卢景裕戴诜韦等集,及梁元帝,周弘政
等义类云:太上有四,谓三皇,五帝,及尧舜,是也。言上古
有此大德之君,临万民之上,故云太上也。郭庄云,时之
所贤者为君,材不称世者为臣,老子非帝非皇,不在四
种之限,有何典据,辄称太上耶?二教论云:救形之教,教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65a 页
称为外,济神之典,典号为内。释教为内,儒教为外,备彰
圣典,非为诞谬,详览载籍,寻讨源流,教唯有二,宁得为
三,何则?昔玄古朴素,坟典之诰未弘;淳风稍离,丘索之
文乃著。故包论七典,统括九流,咸为治国之谟,并是修
身之术。故艺文志曰,儒家之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
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五德
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其道最高者也。道
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
者南面之术,合于尧之克让,易之谦谦。若有位无才,犹
亏弘阐,有才无位,灼然全阙。昔周公摄政七载,乃制六
官,孔老何人,得为教主?孔虽圣达,无位者也,自卫回轮,
始弘文轨,正可修述,非为教源。柱史在朝,本非谐赞,出
周入秦,为尹言道,无闻诸侯,何况天子。既是仙贤,固宜
双缺,道属儒宗,巳彰于前矣!按燉煌实录云:汉桓帝二
十九年,幸閒豫庭,与群臣对论古今,帝曰:老聃父,何如
人也?天水太守索绥对曰:老聃父姓韩,名虔,字元卑,胎
生无耳,一目不明,癃跛孤单,年六十二无妻,与邻人益
寿氏宅上老妪合,怀胎八十年而生,生时皓首,故曰老
子,此本实迹也。今道士偷窃他能,欲张老圣,家有弊帚,
享之千金,斯言信欤!(老子生于李树下,故改姓李,)敬王元年,老子年
八十四,时当七雄分霸,天下纷扰。老子闻天竺佛圣人
教,不治而不乱,欲适天竺而处之,胡曾先生咏其诗曰: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在家;老氏却思天竺住,
便将徐甲过流沙。出关未至流沙,死于扶风之槐里,即
而葬之。秦佚往吊,三号而返,故庄子内篇云:老聃死,秦
佚吊之,三号而出。怪问非夫子之徒欤?佚曰:向吾入,见
少者哭之如哭其父,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古者谓之遁
天之形,始以其为人也,而今非也,遁者隐也,天者免缚
也,形者身也。言始以老子为免缚隐形之仙,今则非也。
嗟其谄曲,取人之情,故不免死非我友。又考梁陈齐魏
之前,道士唯以匏卢盛经,本无天尊形像。按任子道论,
及杜氏幽求云:道无形质,盖阴阳之精也。陶隐居内传
云:在茆山中,立佛道二堂,隔日朝礼,佛堂有像,道堂无
像。王淳三教论云:近世道士,取活无方,欲人归信,乃学
佛家制立形像,假号天尊,及左右二真人,置之道堂,以
凭衣食。宋陆修静,亦为此形。辽阳高宪字仲常,游东京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65b 页
白鹤观,见三清像,指其右曰:此何像也?观主对曰:老君
像。曰:何代人?曰周定王时。又指左曰:此何像也?主曰:道
君像。曰:此何代人?主仓惶未答。宪指中像曰:且饶者元
始天尊。闻者传以为笑。又汉晋之代译经,称佛为天尊。
由佛生七日,父王抱往礼大自在天王庙,天像倏起,顶
礼佛足,父王赞曰:我子天中天,因号天尊。今道士窃安
老子之号,后来译经法师,见其浑称,故弃天尊,而称世
尊,谓天上人间,所共尊敬故。又古来译经僧,称道士寇
谦得志,僭冒道士之名,故后译经弃道士而称沙门,今
道士又称为法师,愈为矫饰。法师之号,原出佛经,万卷
百家,本无此语。且为法之师,名为法师,法即是师,名为
法师,名义不知,妄安己号,如山羌偷王衣,不解披著,诚
可笑也(出通载)

言三清者,初道士立玄清,元清,始清,妄拟太极,太初,太
始,为三清,以一清生三天,三清生九天,不解天名,乃窃
佛经欲色二界天名,增减字号,矫安道书。然三界共有
二十八天,云九天者谬也。后张道陵以三清为精,气,神。
解精,为淫泆之精;气,为呼吸之气;神,为念虑之神。诳惑
男女,以色身臭皮囊为精气神。张紫阳曰:先天地之元
精元气元神也,玄宗直指云:戒以养精,定以养气,慧以
养神,是则以戒定慧,养本元之心性也。今道士不达本,
立三清之义,而妄装塑三清为像,故王淳谓其立形像
以凭衣食,高宪诮之而仓惶结舌,足见其谬也矣!(馀详归元
直指诸书,此不繁录。)稽夫历代巳来,至于元世,并无玉皇宝诰,北
斗经,受生经,三官经,等文。此皆明初道士贪利惑俗,伪
撰之者。其南斗经,在三十九种内,已尽焚之。言三官者,
子史无文,不审出何年代何邦人氏?又非西域之人,奚
作梵语,而云阎浮提,乃偷佛经文,杂以俚语,智人阅之,
自知其谬。如罗祖无为教,五部六册,亦窃佛经及诸语
录,参以魔言。复妄造法华经后三卷,言词鄙陋,如山歌
野语。又造金刚纂,金刚经议论,安文殊菩萨之名在内,
用人取信。复有血盆经,救苦经,妙沙经,皆不畏罪福无
知之徒妄造,不足信也!尚直编云:世有后三卷莲华经,
此是妄无知匹夫所造樵歌牧唱也。金刚经议论,是金
天教之人伪造,魔语也。复有一卷注解金刚经,题名曹
溪六祖大师解义口诀,此是宋神宗元丰间,天台罗适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65c 页
所注,假圣师之名也。无深理,有浅义。盖因浅俚之故,世
人多爱之,谬矣!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第十付嘱章曰:师
一日唤法海转相教授,勿失宗旨,共计七百七十七字,
此是金天教之人伪造邪言,增入刊板,未革之弊也。呜
呼!妄谈性理,坏人心法,玷辱佛祖,罪莫大焉!(罗祖谋叛改名无为;
无为复叛,改为青莲;青莲又叛,改为白莲;白莲复叛,改为圆通,大乘,等教,其名不一。闭门发誓传授,不许外知
愚俗受惑,智者自不受其瞒也。)

* 赵孟頫(字子昂)
元史并广录本传

宋太祖,秦王德芳之后也。頫才气英迈,神彩焕发,如神仙
中人。至元二十三年,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
得頫,入见世祖,甚喜,累官至翰林学士。至治元年卒,年六
十九,追封魏国公,谥文敏。頫四五岁,闻母丘夫人说临月
梦一僧入寝室,觉而生頫,故年十二三岁,便好写金刚经,
后但与僧语,便若眷属。至年六十五,日扰扰人事,不能有
所悟入,恒以自叹。重天目中峰之道,每受师书,必焚香望
拜;与师书必自称弟子。叩师心要,师与说防情复性之旨。
遣问金刚经大意,师答以略义一卷。中峰净业偈一百八
首,頫作赞,复作偈重赞之,曾跋华严经合部(云云)

* 胡长孺(号石塘,常与子昂、韩明善、段吉甫、郭斯道诸公论道斋中)
大同论

著大同论,有曰:孟子没一千四百年,道潜统绝,子周子出,
然后潜者复光,绝者复续。程氏二子得周子传,周子之传,
出于北固竹林寺寿涯禅师。程子四传,而得朱文公,文公
后得张钦夫,讲究此道,方觉脱然处,前日所闻于竹林而
未契者,皆不我欺矣!元来此事与禅学十分相似,学不知
禅,禅不知学,互相排击,都不曾劄著病处,亦可笑也!(临终坐逝)

* 韩性(字明善)
性学指要

性隐居不仕,谥庄节,淹贯经史,精通内典,尝曰:佛居西土,
风教有异,然极能劝化得人,观今凡修佛事,未有不端心
正念者,虽愚夫愚妇,欲闻经礼像,必预斋戒,持敬捐欲,然
后从事,虽吾圣人复生,劝人为善,不过如此,正恐未能也。
尝谓门人朱仲弘曰:佛去世巳久,后人如此恭敬他,诵他
的言语,汝道佛要人如此耶?教人如此耶?若强人从巳,谁
人肯从。如今人一句言语,要行一乡,亦不可得,且佛之言
语,奚翅数百万里,凡日月光临所及处,无不信服。仲弘闻
之默然。
解惑编卷下之上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66a 页

* 音释


(音搜。猎也。)
彻声色
(彻同撤。除去也。)
阘茸
(上音塔。下音冗。阘茸。猥贱也。史贾谊传云。阘茸尊兮。
谀得志。)

(音毁。蛇细。颈大头大者。长七八尺。)

(音颙。喁喁然。谓众口向上。延颈举踵也。)
阿罗汉

(此云无生。谓其巳断九十八种烦恼惑。不受三界生死矣。)
正遍知
(是佛十号之一。)
印度
(此乃天竺之称。
旧云身笃。又云身毒。亦云贤豆。皆取音不真。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称。良以其土。圣
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度。诸国皆称云圣方。谓彼土圣贤多所产生也。五印度之境。周九万
馀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划野区分。七十馀国。成光子曰。中天竺国。东至震旦。五万八千里。南
至金地国。西全阿拘遮国。北至小香山。亦各五万八千里。则知彼为中国矣。宋沙门慧严。与校尉何承天。共论华梵
中边之义。承天问曰。佛国将用何历。严云。天竺夏至之。日日正中时。竖晷无影。所谓天中。后婆利国人来。果同严说。
乃引周公测影之法。谓此土夏至之日。犹有馀阴。天竺则无也。周公摄政四年。欲求地中。而营王城。故以土圭测影
得颖川阳城。于是建都。土圭长尺有五寸。夏至日昼漏半。立八尺。之表。表北得影尺有五寸。影与土圭等。此为地中。
郑司农云。凡日影。于地千里。而差一寸。当知阳城。盖就此土。自为中耳。既有表影。岂求馀阴耶。况此土东垂大海。三
方且非。由是观之。边义彰矣。)
海东青
(女真国东北邻于五国。五国之东接大海。出名鹰。自海东来者。谓之
海东青。小而俊健。能擒鹅鹜。白爪者尤以为异。辽人酷爱之。○鹜音务。野鸭。)
涿
(音捉。)
徐甲
(昔老子过关雇
徐甲御薄板軬之车也。○軬音盘上声。车上篷。)
九天
(道士伪造化胡经云。天地有形之大者。太上老君。乃混沌
之祖宗。天地之父母。故能分布清浊。开辟天地。连玄元始三气而成天上为三清。三境。即始气为玉清境。元气为上
清境。玄气为太清境。又以清之气。各生三气。合成九气。而为九天。一郁单天。二上神寿无量寿天。三梵蓝须延天
四寂然兜术天。五波罗尼蜜不憍乐天。六洞玄化应声天。七灵化梵辅天。八高虚明天。九无想无爱天。此之九天。
各生三气。每气为一天。合二十七天。通此九大。为三十六天。则三界四民。上极三清。是其数也。○道士既无才能自
立天号。乃偷窃佛经。欲色二界天名。妄加增减。郁单乃是北俱卢洲。亦名郁单越。此云胜生。色界二禅。无量光天。无
量净天。而改为无量寿天。梵蓝。窃梵音之不真。初禅梵辅天。而加灵化二字。欲界第四天。名兜术陀天。亦名兜率陀
华言喜是而加寂然二字。不憍药天。亦名化业天。是欲界第五天礼语波罗尼蜜。华言他化自在天。是欲界第六天
而牵为第五天。华梵既乖。穿凿失次。复加洞玄二字化应声天。即是他化自在天。此是欲界顶天。无想天。乃四禅天
之无想天。是外道修无想定。得生彼天。寿五百劫。而加无爱二字如此无智。偷窃杂乱。安置鄙拙。以诳愚俗。老君既
是周定王柱下史官。孰不知之。何云混沌祖宗。开辟大地运成九天。复为三十六天。妄誇罔谈。真无耻矣。)

* 附林泉伦禅师 钦奉
圣旨焚道藏伪经目


* 化胡经(王浮撰)
* 犹龙传
* 圣纪经
* 西升经
* 出塞经
* 九天经
* 赤书经
* 上清经
* 南斗经
* 玉纬经
* 纪胜赋
* 辨仙论(梁日广撰)
* 龁邪论
* 三破论(齐人张融段托他姓撰)
* 明真辨伪论(吴筠撰)
* 太上实录
* 十山论
* 青阳宫记
* 玄九内传
* 帝王师录
* 三天列记
* 十异九迷论(傅奕吕玄卿撰)
* 历代应现图
* 佛道先后论
* 钦道明證论(唐员半子撰)
* 辅正除邪论(吴筠撰)
* 辟邪归正论(杜光庭撰)
* 十二虚无经
* 藏天隐月经
* 赤画度命经
* 楼观先生内传
* 谤道释经(林灵素杜光庭撰造破大藏经)
* 三教根源图(金天长观李大方撰)
* 历代帝王崇道记
* 高上老子内传
* 灵宝二十四生经
* 混元生三清经
* 五公问虚无经
* 混元皇帝实录(今俗言杜撰者杜光庭也)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66b 页
解惑编卷下之下
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弘赞在犙编

* 明太祖高皇帝
皇明护法集

天下大道,惟善无上,其善无上者,释迦是也。固大慈忍志,
立大悲愿心,行无所不至,化无所不被。论性原情,谈心妙
理,洁六尘之无垢,净六根之无翳,去诸魔而清法界,制外
道以乐人天。斯行斯修,而历劫无量,乃降兜率至于梵宫,
既舍金轮而犹苦行。于雪岭时,道成午夜,明星相符,朕观
如来,以己之大觉而欲尽觉诸法界众生,其为慈也大,其
为悲也深,可谓无上者欤!昔释迦之为道,孤处雪岭,于世
俗无干。及其道成也,善被两间,灵通上下,使鬼神护卫而
听从,故世人良者愈多,顽恶者渐少。所以治世人主,每减
刑法,而天下治。斯非君减刑法,而由佛化博被之然也。所
以柳子厚有云,阴翊王度,是也(梵宫,即天竺迦毗罗国净饭王宫,天竺人语,同梵天
语,书同梵天书,故云梵宫)。

* 游寺记

朕因忧虑既多,特入寺中,与禅者盘桓,暂释几冗之一时。
入寺既行,凡所到处,无不有佛,及至方丈,平视两壁,皆悬
水墨高僧,凡四轴六人,一轴三禅海水,一轴了经松下,一
轴抚鹿溪边,一轴乐水于岩前。呜呼!住持者志哉,所以设
此,意在感动心怀,坚立寂寞之机,甚得其宜也!何以见之?
如三禅海水者,其海泼天飞浪,烟海四际,其高僧凝然,举
尘而挥,鼎足而坐,可谓奇矣!动修者一也。又了经于松下,
对月于昊穹,可谓清之极矣!复有一僧,前抚鹿于溪,后山
神以密护,可谓行至矣!又坦然而无虑,乐然而无忧,乐水
于山根,可谓寂寞而巳!斯四轴六人,足可坚修者之心,朕
为斯而乐,至暮而归。馀月复至寺,由东庑而入,见画像图
形,皆男女夹杂,浓梳艳裹者纷然,将谓动小乘,而坚大乘
也。徐至苑中,见有数架修上蔷薇,朕亦谓非宜也。少时憩
方丈,顾左右壁,亡其前日所有高人四轴,不觉兴叹矣!何
哉?所以叹者不惟画,于蔷薇不合有而有,四轴高僧当悬,
除去皆非所宜,故兴叹息焉!

* 祭宝志禅师文

昔者师能出世异人,性备六通,景张佛教,使凶顽从化,善
者愈良。及其终也,择地于钟山之阳,阴其宅而居之。经今
八百六十七年,今朕建宫在迩,其为师焚修者俯而视之,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66c 页
因敕中书下工部,造浮图于山之左,今将完成,徙师于是。
于戏!漏尽毋生人我,劫终勿堕尘埃,惟师神通,尚飨!

* 维摩居士赞

狮子座中花蕊遍,厨间香积味新鲜;谁人问病踌躇去,铁
马嘶风牛策鞭。

* 禅海罗汉赞

尔怪且玄,海气如烟;拂尘荡垢,鼎足而禅。薄天飞浪,何处
宿缘;宜哉尊者,处危自然。

洪武九年,试经,给沙门度牒。十年诏天下沙门,讲心经,金
刚,楞伽三经,命宗泐,如玘,长老注释颁行。又敕一切南北
僧及有道善人,但有愿归三宝,或受五戒十戒,持斋戒酒,
习学经典,明心见性,僧俗善人,许令赍持戒牒随身执照。
不论山林城郭,乡落村中,恁结坛,上座拘集,僧俗人等。日
则讲经说法,化度一方;夜则取静修心。十四年,命度僧一
千名,悉给与度牒,赡僧田二百五十顷有奇。十八年,敕建
鸡鸣寺,造浮图五级,祠宝志公,岁遣官祭祀。时云南有十
僧来,欲往浙江,游玩寺院,敕礼部与文书咨兵部,应付脚
力,递送至镇江府交卸,听从游玩。又护持朵甘思。乌思藏
诏。大矣哉大觉金仙。行矣哉历无量阿僧祗下兜率。生梵
宫。异哉雪岭之修。世人过者乎。天上人间经劫既广忍辱
愈多方成佛道。善被人世。法张寰宇。人有从斯道者。天鉴
神扶。身后同游于佛境若违斯道而慢佛者。则天鉴神知
羁困地狱与鬼同处。直候拂石劫尽而方生。其斯忧乎苦
乎。一念同佛。则百祸烟消化为诸福。今朵甘思乌思藏。两
卫地方。诸院上师。踵如来之大教。备五印之多经。代为阐
扬。化凶顽以从善。启人心以涤愆。朕谓佛为众生若是。今
多院诸师。亦。为佛若是。而为暗理王纲。与民多福。敢有不
尊佛教。而慢诸上师者。就本处都指挥司。如律施行毋怠
(五印度。即五天竺)。十一月十八日,僧录司讲经法师如玘卒,诏礼
部办素馔,库内支价,买祭物件完备,祭祀及葬,遣礼部侍
郎章祥致祭。御亲制文十九年八月八日,出榜张挂。禁治
诸色人等,毋得轻慢佛教,骂詈僧人,非礼搅扰,违者本处
官司约束,钦此钦遵!给出榜文颁行天下,各寺张挂禁约。
二十一年,敕僧录司于天禧寺,试经度僧,给与度牒,乌蛮
曲靖等处每三十里,造一座庵,自耕自食,化他一境的人。
六月十四日,敕今后但有不守戒律僧,发往天界能仁寺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67a 页
工役。二十四年旨曰:曩者民间世俗,多有仿僧瑜伽教者,
呼为善友,为佛法不清,显密不灵,为污浊之所污,今后止
许僧为之。敢有似前如此者,罪以游食。二十七年,诏曰:自
佛去世之后,诸踵佛之道,所在静处不出户牖,明佛之旨,
官民趋者,累代如此,效佛宣扬者,智人也!所以佛道永昌,
法轮常转。迩年以来,奸邪无籍之徒,避患难以偷生,更名
易姓,潜入法门。由是奔走市村,无异乞觅者。致使轻薄小
人,毁辱骂詈,有玷法门。特敕礼部条例,所避所趋者,榜示
之:凡僧不许具僧服入公厅跪拜,设若自身有犯,即预先
去僧服,以受擒拿。敢有连僧服跪公厅者,处以极刑。又钦
赐田地税粮全免,常住田地,虽有税粮,仍免杂派。僧人不
许充当差役。官司有将寺物没官,及改充别用者,即以脏
论。一切官民,敢有侮慢于僧者,治之以罪。

天子之量,犹太虚沧海,无所不容,无所不纳,故僧有不
守戒律者,不加刑罚,唯遣寺作役,令其自惭改悔。如元
世祖,但令阅经忏悔。所以圣人,心同一德,岂同世俗蚊
蚋之胸襟,见一僧有过,如冤如仇,不思三教中,孰能无
过,尧舜尚有四凶,况其馀者!即如族间,岂得人人贤善,
如有过者,何以舍而不诫,反责他非?古德有云:他非不
用频频举,己过还须渐渐除。能服此语,则人我除,是非
息矣!又不但太祖世祖,即魏梁唐宋,代代敕约,僧有过
犯,皆以佛律治,不得与民同科。如魏宣武帝景明二年,
诏僧有犯,悉付昭玄都统法师,以内律僧制判之。梁武
帝制僧尼犯过,依佛律行罚。唐高宗永徽并显庆年,二
次下敕,天下僧尼犯国法者以内律治,不得与民同科。
宋徽宗宣和,敕吴国公主,敬重空门,品官庶民,有毁辱
僧尼者,照祥符三年指挥。宋真宗年,敕品官无故毁辱
僧尼,口称秃字者,勒停见任,庶民流千里。元世祖曰:以
俗制于僧,失其崇敬,遍谕天下,各主纲维,主掌教门,护
持佛法。臣下闻,奏云:有俗僧人,宜令同民。帝令修补寺
院,以遮其过。阿合麻丞相奏:天下僧尼,颇多混滥,精通
佛法,可允为僧;无知无闻,宜令例俗。胆巴帝师奏云:多
人祝寿好,多人生怨好。帝曰:多人祝寿好,其事乃止。即
如太祖高皇帝,僧犯国法杀盗奸,尚先去僧服,方许
擒拿,不令辱于僧体,可谓护法之至极。其馀小罪,但令
作役而巳!此乃上合天心,下滋黎庶。如大集经云:佛言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67b 页
其有王臣见有于佛法中出家者,作大罪业,但摈令出
国,不得鞭打,何况鞭打出家具持戒者!时在会一切天
龙八部神众,而白佛言:若诸国王见有,为佛出家持戒
不持戒,鞭打之者,我等不复护持养育如是国王,舍离
国去。其国即有疾疫,饥馑刀兵俱起,非时风雨,亢旱毒
热,伤害苗稼。若有宰官鞭打彼等,其王不遮护者,我等
亦当出其国土。所以历代帝王,皆以天心佛心,而护持
三宝,致使天龙八部,卫祐国土,一切人民,离诸殃患。如
唐朝历代王臣,皆信敬三宝,故致夜不闭门,斗米三钱。
今人不知,辄轻三宝,触彼天龙威怒,致令风雨失时,三
灾叠作,不自省悔,而反怨王天,罪莫大焉!(三灾:疾疫.饥馑.刀兵。)

* 续原教论沈士荣撰

洪武十八年,翰林待诏沈士荣撰,上卷七篇曰:原教论,观
心解,内教外教辨,执迹儒者,参禅辨,论禅辨,作用是性解。
下卷七篇曰:名儒好佛解,自私辨,庄老异同辨,错说诸经
解,较是非得失辨,三教论,诸师人物雄伟论。其序云:夫情
智相违而后有教,识趣相违而后有辨,故分别是非,所以
立教,不辨何以立理哉?昔人欲理之明,乃设难以为问答,
使读之者,了然不疑。今儒者疑难于佛,必当辨之,所以立
教明理也。昔诸佛出世,诸大菩萨化为外道,各执异说,问
难于佛如来,乃破其邪执,立如是义,说如是经,则诸教皆
由论辨而起也。若唐宋大儒,各执所见,疑难于佛,毁訾排
斥,或有甚焉!亦或菩萨化身儒门,故尔相违,使有以辨之,
以彰至理欤!果亦未造佛之阃域,实有所疑欤!自是以来,
数百年间,以儒名者之于佛教,或为敬信,或为非议,毁赞
不常,是非莫辨,使至道不明,诚可悲矣!士荣自知愚陋,所
学不及先儒之万一。又未得吾佛證入之门。伏念二教之
相违久矣!而智者则默然而不为之辨。坐视求学之士,循
习旧闻,或生诽谤,丧内学之家珍,伤名教之根本。故不自
揆度,辄以其所非斥之言,具录于前,为之辨解于后:著论
三篇,解五篇,辨六篇,通十四,原其异同谓之论;释其疑惑
谓之解;明其是非谓之辨。理学君子,幸决择而去取焉!固
不碍于圣贤之学也。时洪武乙丑季夏上弦,建安沈士荣
谨序。

* 太宗文皇帝(高祖第四子)
皇明护法集

永乐四年,迎西僧尚师哈立麻至京师。先是上在藩邸,闻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67c 页
乌思藏有尚师哈立麻者,异僧也。及即位,遣中官侯显,赍
币往迎,五历寒暑乃至,车驾躬往接之。五年,直隶及浙江
诸郡,军民子弟披剃为僧,赴经请度牒者,千八百人,礼部
以闻。二月命西僧尚师哈立麻,于灵谷寺,启建法坛,荐祀
皇考皇妣。尚师率天下僧伽,举扬普度大斋科,十有四日。
庆云天花,甘雨甘露,舍利祥光,青鸾白鹤,连目毕集。一夕
桧柏生金色花,花遍于都城,金仙罗汉,变现云表,白象青
狮庄严妙相;天灯导引,幡盖旋绕,亦既来下。又闻梵呗空
乐,自天而降。群臣上表称贺,学士胡广等,献圣孝瑞应歌
颂。自是之后,上潜心释典,作为佛曲,使宫中歌舞之。三月
初六日,文武等官,奉天门早朝奏准,奉圣旨,著落礼部知
道,新出榜晓谕,该行脚僧,持斋受戒,恁他结坛说法,有人
阻当,发口外为民,钦此!三月封西僧尚师哈立麻,为万行
具足十分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
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赐金百两,银千两,彩
币宝钞,织金珠袈裟,金银器皿,鞍马,赐仪仗与郡王同。其
徒孛罗等,皆封为大国师,并赐印诰金币等物,宴之于华
盖殿。十一年,敕江宁造大报恩寺及塔,其塔始晋孝武中,
并州刘萨诃暴死七日而苏,观音菩萨教于建业(即江宁府),洛
阳,临缁,鄮阴(今宁波府阿育王塔),成都,五处,皆阿育王塔。往礼拜者,
不堕地狱,诃方至丹阳望见长干有异气,于光处掘地,得
舍利三颗,爪发各一,造塔一级藏之,后稍增至三级。梁天
监元年,改阿育王塔,造长干寺,出塔中舍利及爪发,发青
绀色,伸之随手长短,放之屈为螺形,乃高大其塔。帝幸寺,
设无碍大会法食,老少士女,莫不欣悦,远近驰仰,冠盖云
集。凡天下罪无轻重,皆赦除之。塔元末燬,永乐十一年重
建,毕工于宣德初,纯用五色琉璃砖瓦,凡九级,级级八门,
举高一十四丈,照耀云日。刹表高数丈,上设黄金珠宝顶,
奇制极工,世所希有。每放光明,种种异相非一,或有声如
雷焉(长干即报恩寺前街名)。十七年,御制诸佛菩萨名称歌曲大小
五十卷,佛名经三十卷神僧九卷,入藏。敕僧一如,编汇禅
宗语录。奏曰:中间合无去取。上曰:祖师说的,都是佛法,不
要去取。宣一如等八人,校勘藏经,重刊藏板,著众僧用心,
看中书写藏经。敕问:藏经校勘好否?奏:巳七番校过,御制
经序十三篇,佛菩萨赞跋十二篇,为各经之首。上问经板
著几人完?奏云:看工匠多少?上曰:著二千五百,一年了得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68a 页
么?不敢对。上曰:经板刊后留在何处?亦不敢对。上曰安一
藏者里,安一藏南京,石上也刻一藏,于大石洞藏著。向后
木的坏了,有石的在。是年秋,御制佛曲成,并刊佛经以传,
九月十二日,钦颁佛曲至大报恩寺,当日夜本寺塔见舍
利光如宝珠。十三日现五色毫光,庆云捧日,千佛观音菩
萨罗汉妙相毕集。续颁佛经佛曲,至淮安给散,又现五色
圆光,彩云满天,云中现菩萨罗汉,天花宝塔,龙凤狮象,又
有红鸟白鹤,盘旋飞绕。十八年三月初六日,宣僧扩思等,
道士袁仁等,同进,旨曰:道家经好生纰缪,且老子称净乐
国王,在于何时?袁对云:无年代。旨问扩思,且如有报恩重
经等,不是佛说的,休入藏里,钦此!上曰:止如分数珠经血
盆经,高王经等,皆非佛说不可入藏。奏曰:道家有太上实
录谤佛。上曰:向年间著收来,还也不曾,这刘渊然该杀的。
道士袁奏曰:太上实录,多有好言语在内。上曰:我敬佛,他
谤佛,留了我心不喜,钦此!(昔元世祖,焚道藏伪经时,实录隐匿故魔邪流至于今也。)
又命尚书吕震,都御史王彰,赍捧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
者名称歌曲,往陜西河南颁给。神明协应,屡现庆云,圆光
宝塔之祥,文武群臣上表称贺,上甚嘉悦。中宫因是益重
佛僧,建立梵刹以祈福者,遍两京城内外云(馀详载护法录,及稽古略)

* 神宗显皇帝

万历四十五年,上于五台山,建龙华大会,御赐锡杖衣钵,
一千二百五十副。盛阐宗猷,月川承芳二师住持,如是三
年三次云。

* 尚直尚理编中吴沙门空谷景隆述

太原王先生,名中,字克平,问空谷禅师曰:中也闻诸先达
曰:佛是圣中之至圣,佛之教法,大道之学也。不识晦庵先
生之本意,何为而排之?乞师一言,以为启迪。空谷曰:据直
言之,子则有所嫌忌,逮欲无言。又辜子问:但请力学至于
扩充之地,而无迫隘之量,然后彼之短长,瞭然可见,何待
发问而后知乎?孟子谓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
天下,不其然欤!今夫儒之论道经邦,老之归根复命,佛之
明心见性,皆明道而弘善也。书曰:为善不同,同归乎治。汉
牟子曰:君子博取众善,以辅其身,此之谓也。是故达人大
观,庶几明道理,识言语,乌可死于一人半人之语乎!吾辈
心宗之学,微用文义,贯穿道理而巳。子读万卷经书,始为
通方达士。太原曰:非一朝而可造诣,吾师于理,明切至当,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68b 页
得相扣也。空谷曰:然则为汝隐然指归,令汝自见,韩子未
知佛法,所以排佛。及见大颠禅师后,深敬佛法,晦庵潜心
佛学,可谓博矣!其排佛者心病也,苟不排佛,则后学多看
佛书,凡看佛书,则见其心病矣!由是密设墙堑,关住后学,
令走不出,识不破也。太原曰:晦庵墙堑,设在何处?空谷曰:
指程子云佛氏之言,比之杨墨,尤为近理,所以其害为尤
甚。令如淫声美色以远之。大学中庸序文,或问诸书注语
文公家礼丧礼篇有云:不作佛事,复指司马温公语注云,
世俗信浮图诳诱等语,全是晦庵心之所之,不是温公之
语,如是用心,是其设墙堑也,所以皮肤之学者,偏要排佛,
才读数十卷书,心忿忿然,遽以排佛为急务。呜呼!学至宏
博,自然通泰,排佛之心,稍觉轻矣!学而至化,出彼墙堑之
外,自知排佛之非,追悔不及矣!当知三教之学,乃至琴棋
书画,百工技艺,学而至于变化之地,始得活机之妙。不然,
则在死杀法里。蘧伯玉六十而化,始得处心之要,学而至
化,卒难得也!太原曰:学而至化,固难得也,且言墙堑谁能
出焉?空谷曰:能出者是儒也,未造此地者,恬然受其瞒昧
而不知,争能出也。太原曰:曾有能出者乎?空谷曰:有简而
言之,若屏山李公,石塘胡公,乐轩陈公,希逸林公,西山真
公,海粟冯公,松雪赵公,须溪刘公,德机范公,曼石揭公,邵
庵虞公,仲弘杨公,大朴危公,天锡萨公,兼善达公,溍卿黄
公,廉夫杨公,季迪高公,欧阳玄公,斯道乌公,仲举张公,景
濂宋公,叔能戴公,伯温周公,伯昂叶公,大章徐公,达善王
公,君羽钱公,介山王公,性学李公,广孝姚公,节庵高公,仪
之王公,子启曾公,等是也。司马温公,与元城刘先生曰:佛
家言天堂地狱,且夫实有此否?元城曰:佛之说此,俾人易
恶向善也。且邹衍谓天地之外,如神州赤县者八九。庄子
谓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凡人耳目所不及,安知其无?
温公动容而服膺,自此敬佛。温公手书一卷心经赠僧,复
题其后云:退之排佛,而称大颠外形骸,以理自胜,且胸中
无滞碍。由是观之,于佛不为无得,而所排者迹耳巳!而元
城曰:温公老先生,深知佛法,所以资治通鉴,未始排佛。温
公著大同集,解禅偈,古文,孝经旨解,潜虚拟太玄等书皆
正直之辞,断无排佛之语。文公家礼所注温公之语,虚架
而无根矣!濂溪二程,是佛法中人,争肯排佛?温公程子排
佛之言,显是晦庵所造,载于二家名下,以为自已排佛之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68c 页
本也。道馀录,收二程子排佛二十八条,晦庵排佛二十一
条,总是晦庵胸中所蕴,不是程子见识。程子苟存此见,争
能著易传耶?易传辞理俱胜,不失东林总禅师。濂溪周元
公口传心受之意,一模脱出,浑无暌舛,未尝有此僻隘之
心。温公程子,不肯排佛,通鉴易传,良可徵也!晦庵非惟曲
排佛法,抑亦曲指温公程子,损其名德也。太原曰:程子排
佛之语,出于程子文集,岂是晦庵所造?空谷曰:横渠与濂
溪同问道于东林总禅师,今来横渠西铭正蒙二书,皆有
排佛之语,二书皆是晦庵打点,并加注语,集为朱子成书。
西铭正蒙排佛之语,未必出于横渠之口,多出晦庵之笔。
程子文集排佛之语,同此筹也。横渠与周子,同问道于东
林性理群书等。又谓横渠问易于程子,噫!横渠年虽少于
周子,亦是同时人也,何不问易于周子,却问易于程子?此
或实事,亦未可知,或是后人欲尊程子,矫立此事,亦未可
知已。而凡著书者,互引此事,汎而说之,是以此事遍于群
书,遂为实事。岂不见晦庵凡造语,要人信伏,便指为程子
所说。呜呼!證龟成鳖,此之谓也!太原曰:何由知为晦庵之
语乎?空谷曰:言语若认不出,何以知人乎?太原曰,既谓知
人,濂溪何人也?空谷曰:履德君子也!故无昧佛之言耳。太
原曰:诚知人矣!夫温公正人君子,二程子慎德君子,吾知
三子不肯谤佛,如保曾参不杀人也,通鉴易传,诚为證据。
中也亦知周程道学得于禅宗,传至晦庵不越其教。不知
晦庵何以昧佛之德,反而排之?所以问也,获聆斯语,巳知
其心矣!空谷曰:濂溪穷究道学于黄龙佛印东林三禅师
也。程子多游禅室,多读佛书,固知程子必是慎德君子,不
肯叛佛,晦庵立言,汎用佛理,反而排之者,俾人不识也。是
故遮掩周程学佛之根,然亦遮掩不尽,中庸或问,谓杨氏
等,受学于程门,其言皆佛老之馀绪,多说游杨谢氏等言
出于佛老,晦庵明知周程杨等,道学出于禅宗,适之所谓
其所排者,设墙堑耳。太原曰:朱子注书,多引佛语,不知何
书,佛语注之?空谷曰:晦庵所用佛语,若虚灵不昧(此句出智度论
并禅书),不可限量(出华严宝积大集等经),似是而非(出潭津集),大学补阙(全是
禅语,略翻变之),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真实无妄,
真实之理,有是理而复有是事,天地之理,至实无妄,圣人
之心,至实无妄(皆是东林口授周子语意),能知觉,所知觉(出楞严等经)。千圣
相传心法,脱然有悟处,又非见闻思虑之可及也。物我一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69a 页
理固有之性,心之体用,吾心正而天地之心亦正,万物之
本源,一心之妙用,活鱍鱍地,彻头彻尾,做工夫到者里,咬
菜根,无缝塔三句语,劄著病处,一刀两段,一棒一条痕,一
掴一掌血(皆出禅书并诸经)。注复卦引楞严经语为證据云,非惟
年有变,月亦有之云云(出周易附录纂注)

晦庵注书,唯毛书一经,
乃是学力注成,简用佛法自馀四书等注,并诸制作,皆用
佛法,汎以佛经禅语,改头换面,翻变其语,而取其意,如是
用者,遍于群书。晦庵如是所用佛语,又讳周程明露佛语,
不识晦庵是何心哉?盖欲遮掩心病,尽力拦住后学,不看
佛书,意欲灭尽佛法,不显露其心病,故作感兴诗云:谁哉
继三圣,为我焚其书噫,亦有不受他瞒,拦不住者,识破他
矣!适之所谓希逸林公,文献黄公,景濂宋公等,是也,惜乎
后学被前人指昧佛者为道学之传,不昧佛者,不为道学
之传,如是笼住后学,不敢转动,故不识抱德明理正人君
子也。呜呼!此之智识,欲望林黄宋公,何异污池之下,望苍
天也!苟不能撒藩篱于大方之家,破识情于真性之府,不
免区区缚于常人言语里。宋人昧佛者,惟横渠以至晦庵
数人而已,不昧佛者还多焉!濂溪,二苏,张九成,吕东莱等,
是也。昔者汉唐巳来,而至于宋黄龙佛印,东林晦堂灵源,
大慧诸禅师等,不以儒释相分,平等开导,体佛之心也。岂
料他人将我佛法作儒法用,欲归功于自己,所以转身排
佛,文中子用孔孟之学著书,却敬佛法,宋人用佛法著书,
却排佛法,欲令后学不看佛书,庶不识其用佛法著书所
以然也。宋人于佛法中所得者,如以一毫蘸水,所得极少,
以此极少之水,令后学取足受用,不复入海,教坏人心,违
悖佛法,失于大善,过莫大焉!至于文公家礼,沮人供佛,不
作佛事,从其说者失诸善利,深可悯伤!夫汉唐己来,君臣
达士,皆遵佛法,岂非高明贤德乎!后人不省察古今言语
之是非,故溺于宋人之诡计也。范文正公,舍宅为寺,寺名
天平,公凡莅所守之地,必造寺度僧,兴崇佛法,贤德之僧,
必与友善。公之子孙蕃衍,代代为官,迨今不绝,苟非佛福
田中,所植阴德,感动天心,能若是乎?太原曰:除晦庵外,亦
有排佛者,此复何如?空谷曰:自无主见,不能识其道之深
浅,唯凭晦庵之说,从而排之,是为随人脚跟转,亦如水母
以虾为目,𩹳鲒以蟹为足。后人从晦庵而排佛,犹二者之
倚他物,若失所倚,则茫然罔措。太原曰:亦有不因晦庵之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69b 页
说,而自排者,此复何如?空谷曰:譬如世人,唯识常见之物,
不识难见之物,忽遇明月之珠,夜光之璧,光华璀璨,流辉
夺目,不识是宝,疑之为怪,寻握利剑猛力而拒之,争知此
物,能使贫者富,贱者贵,有如是功与德也。韩子见大颠后,
所有敬佛之辞,后人删而去之。晦庵校韩文,尚留韩子上
大颠三通书,后人再刊,又将此三书一并删去。故知后人
既服晦庵之药,执迷于排佛,尤甚于晦庵。争知晦庵设此
关窍,曲排之也!后人不识其所以然,将为是实,从实而排
之,所谓一人传虚,万人传实。嗟乎!晦庵设个关窍在此,后
人尚识不破,争得如薛简,张拙,白居易,杜鸿渐,李习之,韩
昌黎,陆亘,陈操,李驸马,富郑公,杨次公,郭公辅,赵清献,冯
济川,张九成,吕居仁,杨大年,沈休文等诸大名贤,能参吾
宗之禅关乎?佛法苟非大道,曷能感诸名贤,如是崇尚也!
若不取诸贤之大公,甘屈于一人半人之己意者,实未思
之误也。太原曰:晦庵非惟排佛,抑亦排老,此复何如?空谷
曰:其于老子之教初无干涉故不欲排老,若独排佛,则有
讥议,故以二教,同而排之,谓为排抵诸宗,扶树儒宗而已。
曾不知天生三教,推不向前,捺不向后,为世模范,不可无
也。如太空之有天地,非天地则无覆载也。太原曰:或谓佛
学为九流之墨家然否?空谷曰:子胡不知也,九流载于史
记,汉武帝时,司马相如之所述也,此时未有佛法。言墨家
者,墨翟也,墨以行事为教耳。佛以大道为教,统天地三教
之极祖也。惜相如之不遇乎,遇则推尊而尚之,必有可观
者也。太原曰:佛有兼爱,近乎墨也。空谷曰:慈悲喜舍,佛之
德也,岂是溺情汩志之爱乎!慈悲之爱者,德也;溺情之爱
者,私也。韩昌黎曰:博爱之谓仁。此流于情而混淆也。孔子
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必也圣乎!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
端也。孔孟非溺情汩志,亦非真妄混淆,故可与慈悲之爱
相表里。呜呼!儒宗以纲常为先,明道兼之,释宗以明道为
先,纲常兼之,众人观之似乎不同,达人观之而实同也。夫
既慈爱于众,以及鸟兽昆虫者,岂不忠于君,不孝于亲,不
修道德,不弘仁义乎!凡如是者,未之有也。太原曰:晦庵所
恶虚无寂灭之教,新安陈氏曰:老氏虚无,佛氏寂灭,此说
何如?空谷曰:虚无寂灭,有权实二义,以权言之,则虚无寂
灭,是空幻之语,凡夫执有,小乘执空,中乘执不有不空,大
乘当体即空,不堕众数,妙有非有,真空不空,不立一尘,不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69c 页
舍一法,纵横逆顺,法法全真,是故大觉世尊,为破凡夫之
有故乃曰:此身虚幻,令心寂灭,为破小乘之空故,乃责其
陷于解脱深坑,令求出离,为破中乘之不有不空故,乃责
其缚于幻有,令求大乘,此皆善权方便之术也。以实言之:
则虚无寂灭,是万有之母,出生天地人物,动植飞潜,而至
万法者也。佛教曰: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乃至无有少法可
得,然灯佛为我授记。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
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
欲以观其窍。孔子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
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礼曰:无为而
物成,是天道也。子思子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三教圣贤
之旨,皆是真常寂灭真空不空,初无少异,佛说生灭灭巳,
寂灭为乐,盖令空其妄情也。夫天地人物,以及万类,皆一
气展缩,初无间然,展而为阳,缩而为阴,阴极而阳,阳极而
阴,静为阴基,动为阳体,静极而动,动极而静,静即虚无寂
灭也。静极而动,动即虚无寂灭中出生万有也。晦庵读佛
书,可只见得破凡夫方便语乎?可是不识虚无寂灭是万
有之母乎!可是不识三教圣人之旨,皆是真空寂灭之理
乎!可是自欺其心,特尔曲说,疑误后学乎!所以恶佛老为
虚无寂灭之教也,其脱于大理,岂小小哉!太原曰:理学类
篇程子曰:圣贤以生死为本分事,无所惧,故不论死生;佛
氏之学,为怕生死,故只管说不休,此说何如?空谷曰:世人
识情系缚,循环生死,莫之能巳。佛说诸经指而谕之,依法
修行,悟明生死,岂是怕生死乎?世人只见幻身生死,不见
佛性不生不死,不知生从何来?死从何去?设使欲知,亦无
所措手,是以强说此言,修饰而巳。大似不得饭吃,强言不
饥也。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又曰:原始反终。老子曰:归根
复命。贾谊曰:化为异类。王逸少曰:死生亦大矣!圣贤岂不
言生死耶?此章问端,若是程子之语,则程子见识自纳败
阙矣!若是后人谬指程子所说,则玷辱之咎,其在后人也。
李平山曰:圣人原始反终,知生死之说,岂不论生死乎?程
子之不论生死,正如小儿夜间不敢说鬼,病人讳死,其症
难医者也。空谷曰:晦庵言死者,形既朽灭,神亦飘散,虽有
剉烧舂磨,且无所施,此则虚无寂灭,至于空荡无归矣!且
如有人,卧于武林,梦居金陵与彼亲友,同席饮食,是时惟
知有此饮食之身,不知亦有幻身卧于武林也。梦饮食者,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70a 页
神识也,亦名精魂也。凡人思善思恶,生死不绝者,即此神
识也。死者受苦,剉烧舂磨,即此神识也。是时惟知有此受
苦之身,不知亦有幻身死于人间也。如彼梦饮食者,不知
亦有幻身卧于武林也。当知幻身犹房屋也,神识犹屋中
之人也,人既出之,不顾房屋,神识既出,不顾幻身,晦庵所
谓形既朽灭,神亦飘散,虽有剉烧舂磨,且无所施,是则惟
见幻身生灭,不知神识不消灭也;是犹惟知房屋倾颓,不
知屋中之人,先出屋外,浑无损也。此不消灭之神识,随业
受报,出壳入壳,或苦或乐也。晦庵谓死者形朽灭,神飘散,
然祭祀是谁受飨耶?周礼礼记,皆以祭祀为先,祭祀之道,
是虚设耶?宜省察之。又言范文正公曰:若独享富贵,而不
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理学类编,晦庵又曰:死
则气散,泯然无迹,有托生者,是偶然聚得不散,又去凑著
那生气,亦能再生。晦庵既谓形朽灭,神飘散,泯然无迹,何
人羞见祖宗于地下乎?何物凑著生气而再生乎?自相矛
盾莫能解释也。史记等书曰:魏武子谓儿颗曰:吾死后,可
嫁吾妾。未几,又曰:吾死后,须杀吾妾,以为从葬。巳而颗从
前命嫁之。后颗为晋将,临敌秦将杜回,忽有一老人,结草
以抗回,颗乃擒回,颗于夜间,见老人来告曰:我即嫁妾之
亡父也,公嫁我女,故来报德耳!唐太宗早闻武后欲坏其
法,故欲杀之,袁天罡曰:其人年将老,若杀之,则再生人世,
年月日长,怨怒愈深。太宗然之。天罡谓再生人世,晦庵谓
形朽灭,神飘散,两家之言,天地悬隔,孰是孰非?夫天罡明
理之人也,岂众人可同日而语哉!问曰:论语云:攻乎异端,
斯害也矣!晦庵指佛老为异端,此说何如?空谷曰:异端者,
杂学也。孔子谓习于杂学,则害于正道之学,直言而巳,且
无蕴奥,何以拗直为曲乎?孔子存时,佛法未至中国,孔子
惟闻佛之道德,故称西方有大圣人。汉明帝时,佛法才至
中国,孔子巳没六百年矣!是以孔子不见佛法也。既不见
佛法,指佛何法为异端乎?佛法既为异端,孔子何以指佛
为圣人乎?老子既为异端,孔子何以言曰,老聃博古知今,
则吾师也。是以博问老子之后,传诵其语,以示门弟子焉!
晦庵非惟曲排佛老,亦悖孔子崇尚佛老也。后世指佛老
为异端者,徒掩其德,设此逢蒙之计也。后学自无所烛者,
未免随人指呼,效而言之,唤钟作瓮也。一朝学到李屏山,
林希逸,而至景濂,大章,诸公之地,自能识破矣!夫佛老者,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70b 页
道学也,指道学为异端者,其为智乎?不智乎?其为善心乎?
瞒人乎?汝亦学理者,犹未识破也,今识破之后,不可死一
人半人之语乎。唐太宗,笃志尚佛,迨无加矣,玄奘法师,没
世之日,高宗顾左右曰:朕失国宝矣!辍朝三日。玄宗,肃宗,
代宗,宣宗,尚佛尤甚。代宗指南阳忠国师曰:国中无宝,此
僧乃国宝也。宋朝一十六主,合三百七十年之天下,王王
尚佛,身为帝王,心为佛祖,倾诚至矣!惟徽宗信林灵素之
言,敬老求仙后无验,赐死,灭其家属也。相国韩公琦,侍郎
欧阳修,张端明,秘书关彦长,章表民,贝外郎陈舜俞等,未
读佛书,未知敬佛,逮乎明教嵩禅师并镡津集一出,诸公
自此敬佛,后有好佛之甚者。礼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
味;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
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彊也,岂不其
然乎?自晋以来,谢安石,才德之量,经纶之手,孰能加焉?王
羲之,识量高古,才思逸群,孰能加焉?陶渊明,性情之正,去
住之高,孰能加焉?谢灵运,风规潇洒,文章之精,孰能加焉?
崔公群,相天下而天下贤之,孰能加焉?衡阳庞蕴,识见之
高,道学之胜,孰能加焉?裴晋公,树大勋业,著于盛唐,孰能
加焉?颜鲁公具大节义,文章书法,孰能加焉?相国裴公休,
文章之古,道学之至,孰能加焉?二苏子,黄山谷,儒学之至,
禅学之胜,孰能加焉?陈忠肃公,道学政事,高识美德,孰能
加焉?状元王日休,博学智识,高明正大,孰能加焉?未暇广
而论之,略言此诸名贤,笃志尚佛,天下孰不知之?此诸名
贤,道德明敏,岂不逮于晦庵乎!岂不逮于后世排佛之人
乎!盖为意诚心正,公而无私,重于佛圣人之至道也。晦庵
多注书,故后学敬之,不识其心病,故不择其言,皆从其说
也。太原曰:近思录,理学类编,北溪性理等书,皆以凡情度
量佛法,乞师明辩之。空谷曰:彼皆不识佛,随人猜忌而巳,
以世人之心,测度佛圣人境界,不啻太空粒粟,天地毫芒,
何足辩也?岂不见晦庵,临诀困笃,自悔曰:到此时节,输黄
面老子一著,斯自供款也。晦庵排佛老,笔于书中,其来三
百馀年矣!沮人多少善心了也?沮人多少阴德了也?日后
天地气数,翻变其说,亦未可知。或有公而无私者,恶其偏
见,鸣鼓而攻之,亦未可知也。太原曰:中也虽不敏,亦知佛
法不可排也,世之排者,致令后学失其善心,于天理何如?
空谷曰:佛法者生育天地之大本,主宰万化之灵机,上穷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70c 页
空界,下彻地轮,莫非佛之所摄,如是大道,何惧排乎?观其
排意,速欲去尽争知愈排愈盛,愈抑愈扬,犹一掌拟掩太
阳徒奋身力;如仰面噀天,自污其首;逆风扬尘,自坌己身,
然则何益矣?太原曰:谤佛法者,有罪乎?无罪乎?空谷曰:万
般罪过,惟谤佛法者,最为极重。夫佛法者,超度三界万灵
之大法也,粉骨碎身,尚不能报佛恩之万一,况欲谤乎?惜
乎佛法来迟,老子素王不相会遇,是故佛法不得老子素
王发挥其道,指谕后学也。是以后学不识佛圣人,超三界
之大道,辄恣其情,互加诽谤,自损其德,自罹其殃,可胜道
哉!可胜道哉!(尚直编,正统间作,姚广孝撰,道馀录,以辩明道晦庵之言,此不繁录。)

三宝犹世间沃壤良田,种甘栽而得甘果,种苦栽而收
苦果,莳良稻而刈粳米,植荆棘而饶棘刺。然田无憎爱,
亦无增减,惟自获其美恶。又如净地,以香涂之,地亦不
欣,以秽涂之,地亦不怒,惟自手而招香臭耳。佛亦如是,
毁之佛亦不嫌,敬之佛亦不爱,惟自身感其殃庆,而于
田于佛,何有损益哉?或护法天龙善神见而谴谪;犹傍
观者,见以秽涂净地,良田种荆棘,即愤而嫌责,祸在目
前矣!若见以香涂净地,良田而种粳稻,即赞仰而匡护,
祯祥自至,而殃祸远矣!其有智者,当自思之,佛于我何
仇,轻之获何德?僧于我何冤,毁之得何利?豁然自省,则
排毁之心,当下泮消矣!晦庵临诀困笃,自悔云:到此时
节,输黄面老子一著,则其巳种于善因矣!昔者调达,藏
毒药于指甲,往礼佛足,欲将甲刺伤佛足,令毒攻佛,而
佛足变为琉璃,地即坼开,生身陷落时,心生悔敬,欲称
南无佛,未及佛字,身已入地狱佛即与之授记,于当来
世,成辟支佛,号曰南无。晦庵谤佛,罪虽极重,而其临终
自悔之善根,将来必与调达把臂同游也。

优婆塞戒经云。佛言。善男子。为破诸苦。断除烦恼。受于
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受三归依。云何三归。谓佛法
僧。佛者能说坏烦恼因。得正解脱。法者即是坏烦恼因。
真实解脱。僧者禀受破烦恼因。得正解脱。故论云。归依
佛者。谓一切智。五分法身也。归依法者。谓灭谛涅槃也。
归依僧者。谓诸贤圣学无学功德也。由此三宝常住于
世。不为世法之所陵慢。以称宝者。如世珍宝为众生所
重今此三宝。为诸群生三乘七众之所归仰故名三归
也。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71a 页

彦琮法师。著福田论曰。夫福田者何耶。三宝之谓也。功
成妙智。道登圆觉者佛也。玄理幽寂。正教精诚者法也。
禁戒守真。威仪出俗者僧也。皆是四生导首。六趣舟航。
高拔天人。重踰金石。譬乎珍宝。劣相拟议。佛以法主标
宗法以佛师居本。僧为弟子。崇斯佛法。可谓尊卑同位。
本末共门。语事三种。论体一致。

* 李卓吾

卓吾,讳贽,万历间,官至刺史,挂冠祝发,住持龙湖,率众焚
修,为人豪爽英敏,著述颇多,有华严合论简要,及焚书几
卷,多论佛法性理等学。

竹窗二笔云:唐宰相杜黄裳,临终自悔,不得为僧,命剃
染以殓。又宋名执政某,遗命亦然。此非宿世坚持正因,
焉能居大位?而醒然不昧,风火散时,具如是耿耿操略。
然有二说,或一念之迷,至死反本。或故为示现,警悟同
流,是未可知也。

晦庵云。佛经说。六根。六尘。六识。四大。十二缘生。皆极为
精妙。又云。形既朽灭。神亦飘散。虽有剉烧春磨。且无所
施。大十二缘生者。乃三世因果。循环不灭之定理。既知
三世循环不灭。而复云神亦飘散。虽有剉烧春磨。且无
所施。如此议论。前后相违。诚无主宰定见。何能判皙三
教是非。而为智者立言无谬也。




* 附
简诸宰辅叙佛教隆替状唐释道宣

汉明帝永平中。上梦金人飞行殿前。乃使秦景等。往西域
寻佛法。遂获三宝。东传洛阳。画释迦立像。是佛宝也。翻四
十二章经。是法宝也。迦竺来仪。是僧宝也。立寺于洛城西
门。度人开化。自近之远。展转住持。终于汉祚。魏氏一代五
主。四十五年。隆敬渐深。不闻拜毁。吴氏江表四主。五十九
年。孙权创开佛法。感瑞立寺。名为建初。其后孙皓虐政。将
事除屏。诸臣谏之乃止。召僧而受五戒。蜀中二主。四十三
年。于时军国谋猷。佛教无闻信毁。晋司马氏。东西立政。一
十二主。一百五十六年中朝四帝。崇信之极。不闻异议。唯
东晋成帝。咸康六年。丞相王导。太尉庾亮薨后。庚冰辅政。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71b 页
帝在幼冲。为帝出诏。令僧致拜。时尚书。令何充。尚书谢广
等。建议不合拜。往反三议。当时遂寝。尔后六十二年。安帝
元初中。太尉桓玄。以震主之威。下书令拜。尚书令桓谦。中
书王谧等。抗谏曰今沙门虽意深于敬。不以形屈为礼。迹
充率土。而趣超方内。是以外国之君。莫不降礼(如育王等。礼沙弥之
事也)。良以道。在则贵。不以人为轻重(如魏文之轨于水。泪光之遇子陵等)。寻大
法东流。为日谅久。虽风移政易。而弘之不异。岂不以独绝
之化。有日用于陶渐。清约之风。无时害于隆平者乎。玄又
致书庐山远法师。序老子均王侯于三大。远答以方外之
仪。不隶诸华之礼。乃著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其事由息
(论载广弘明集)。及安帝返政。还崇信奉。终于恭帝。有宋刘氏八君
五纪虽孝武晚年。将隆虐政。暂制拜君。寻依先政。事还停
息齐。梁。陈氏。三代。一百一十馀年。隆敬尽一。信重逾深。中
原魏氏。十有馀君。一百五十五年。佛法大行。备。见魏收良
史。唯太武真君七年。听谗灭法。经于五载。感疠而崩。还兴
佛法。终于静帝(传载广弘明集。及魏书释老志)。自晋失御中原。江表称帝。
国分十六(谓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夏。蜀。也)。斯诸伪政。信法不亏。唯赫连勃
勃。据有夏州。凶暴无厌以杀为乐。佩像背上。令僧礼之。后
为震死。及葬。又震出之。其子昌袭位。寻为北魏所吞。妻子
刑刻。具如萧子显齐书。高齐在邺。六帝二十八年。信重逾
前。国无两事。宇文周氏。五帝二十五年。初武帝信重佛法。
造寺建塔。度僧二千。写经十馀部。后纳道士张宾之惑。便
受道法。将除佛教。有安法师。著二教论。以抗之。论云。九流
之教。教止修身。名为外教。三乘之教。教静心惑。名为内教。
老非教主。易谦所摄。帝闻之。存废理乖。遂双除屏。不盈五
载。身殁政移(帝感疠疾。身疮大发而殂)。太子赟。即帝位。诏曰。佛法弘大。
前古共崇。讵宜隐沉。舍而不行。自今应王公下至黎庶。并
宜修事。知朕意焉(出周纪)

帝造像一万馀躯。命写般。若经三
千部。大斋八戒。念佛不替(出辩正录)

隋氏承运。二帝三十七年。
文帝崇信。载兴佛法。海内置塔。百有馀州。皆发休瑞。具如
图。传。炀帝初年。深敬佛法。后因嗣箓。改革前朝。虽令致敬。
僧竟不屈。自大化东渐。六百馀年。三被诛除。五令致拜。既
乘经国之典。又非休明之政。刳斮之虐。被于乱朝。抑挫之
仪。扬于绝代。故使事理乖常。寻依旧辙。良以三宝为归戒
之宗。五众居福田之位。虽信毁交贸。殃咎推移。斯自人有
窊隆。据道曾无兴废。所以一千大圣。出贤劫之大期。寿六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71c 页
万年。住释门之正法。况乃十六尊者。行化于三洲。九亿应
供。护持于四部。据斯以述。历数未终。焉得情断同符儒典。
且易之蛊爻。不事王侯。礼之儒行。不臣天子。在俗四位。尚
有不屈之人。况弃俗从道而便责同臣子之礼。又昊天上
帝。岳渎灵祗。君人之主。莫不祭飨而下拜。今僧受佛戒。形
具佛仪。天龙八部。奉其道而仰其容。莫不拜伏于僧者。故
得冥祐显徵。祥瑞杂沓。闻之前传。岂复同符老氏均王侯
于三大者哉。故沙门之宅生也。财色弗头荣禄弗縻。观时
俗若浮云。达形命如阳燄。是故号为出家人也。所以出家
不存在家之礼。出俗无沾处俗之仪。其道显然百代不易
之。令典者也。其流极广。故略述之(应供即罗汉)

广弘明集云。内经称沙门拜俗损君父功德。及以寿命。梵
网经云。出家人。不向国王父母礼拜。顺正理论云。国王君
主。于诸比丘。定无希求礼敬者。惧损其德。及寿命故。诸天
神众。于优婆塞边(在家受佛五戒者)。亦无敢希求礼敬。时北方多
闻天王。请目连。舍利弗尊者。并五百圣僧。至自天宫中。设
供养。

复启尊者曰。从今后。诸出家在家受佛戒者。至我
庙中。皆应施我颂愿(或佛所说偈。或自作颂。祝愿天增福寿也)。我等眷属。专诫
护持正法。令出家在家佛弟子。于一切时。常无恼害。如昔
优陀延王。纳佞臣谗谓宾头卢尊者。王每至问讯。不起迎
逆王遂生恶念。今往不起。当夺其命。时尊者知王恶念而
来。即自思惟我若起迎。彼便失位。若不起迎。彼夺我命。即
堕地狱。宁令失位。不令堕地狱。便起远迎。王后七日。被慰
禅国王。擒捉锁脚。七年乃脱。出家乃佛之子。尘外之宾。虽
未得道。巳是三宝中人。故其受戒之日。天魔震慑。天帝归
依。设若反敬。僧宝失尊。三宝既缺。人天无依。出家秪当立
身行道。以报君亲。代君亲礼敬三宝。以祝遐宁。是为出家
尽忠尽孝。敬君爱亲之大礼。岂同世俗。以擎拳屈膝小节。
而为忠孝者乎。

唐高宗。下敕令僧拜父母。程士颙等。上沙门不应拜亲疏
臣闻佛化所资。在物斯贵。良田拔沉冥于六道。济蒙识于
三乘。其德既弘。其功亦大。所以佛为法王。幽显之所归依。
法为良药。烦惑由之清荡。僧为佛种。弘演被于来际。遂使
历代英主重道德而护持。清信贤明。度子女而承继。固得
僧尼遍于区宇。垂范导于无穷。佛有诚教。出家不拜其亲
欲使道俗殊津。归戒以之投附。出处两异。真俗由之致乖。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72a 页
法纲悬殊。敬相全别。太常伯刘祥道曰。剃发有异于冠冕。
袈裟无取于章服。出家故无家人之敬。舍俗岂拘朝廷之
礼。高尚其事。不屈王侯。帝王有所不臣。盖此之谓也。

司戎奏曰。释与尧孔殊制。伤毁与礼教正乖。莲花非结绶
之色。贝叶异削圭之旨。人以束发为华饰。释则落而不容
去国不为不忠。辞家不为不孝。出尘滓割发于君亲。夺嗜
欲弃情于妻子。理区分于物类。不可涯检于常涂。生莫重
于父母。子则不谢。施莫厚于天地。物则不答。君亲之恩。事
绝名象。岂稽首拜首。可酬万分之一者欤。南山曰。夫以出
处之迹。列圣齐规。真俗之科。百王同轨。干木在魏。高枕而
谒文侯。子陵居汉。长揖而寻光武。彼小道尚怀高蹈之行。
岂此沙门不乘閒放之美。但三宝向位。用敷归敬之仪。五
众陈诚载启福田之道。若削同儒礼则佛非出俗之人。下
拜君父。则僧非可敬之色。是则三宝通废。归戒绝于人伦。
儒道是师。孔经尊于释典。在昔晋宋备有前规。八座详议。
足为龟镜也。又沙门不拜俗论。夫沙门不拜俗者何。盖出
处异流。内外殊分。居宗体极。息虑忘身。不汲汲以求生。不
区区以顺化情超宇内。迹寄寰中。斯所以抗礼宸居。背恩
天属化物不能迁其化。生生无以累其生。长揖君亲。斯其
大旨也(出广弘明集。藏中有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六卷。北藏县字函。南藏冠字函)

冯神德。上释在道前表。伏惟皇帝陛下。包元建极。御一飞
贞乘大道以流谦。顺无为而下济。因心会物。教不肃成今
乃定佛道之尊卑。抑沙门之拜伏。拜伏有同常礼。未是出
俗之因尊卑物我之情岂曰无为之妙。陛下道风攸阐。释
教载陈。每至斋忌。皆令祈福。一依经教。二者何独乖违陛
下者。造化之神宗。父母者。人子之慈。称陛下以至极之重。
犹停拜敬之仪。所生既曰人臣。何得曲伸情礼。舍尊就爱。
弃重违经。缘情犹尚不通。据教若为行用。陛下统天光道。
顺物流形。形物尚不许违。净教何宜改作。愿陛下因天人
之志。顺万物之心。停拜伏之新仪。遵尊卑之旧贯。庶望金
光东耀。不杂尘俗之悲。紫气西辉。无惊物我之贵。即大道
不昧。而得相于明时。福业永贞。庶重。彰于圣日。谨言。

释崇拔上亲同君不令致拜表。伏闻道俗宪章。形心异革。
形则不拜君父。用显出处之仪。心则敬通三大。以遵资养
之重。近奉恩敕。令僧不拜君王。而令拜其父母。斯则隆于
爱敬之礼。阙于经典之教。僧宝存而见轻。归戒没而长隐。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72b 页
岂有君开高尚之迹不悖佛言。臣取下拜之仪。面违圣旨。
可谓放子。为求其福。受拜仍获其辜。一化致疑。二理矛盾。
伏愿从君敬之礼。以通臣下之仪。轻黩扆旒。弥增陨越。谨
言。

右大司成令狐德棻等议奏曰。窃以凡百在位。咸隆奉上
之道。当其为师。尚有不臣之义。况佛之垂法。事越常规。剃
发同于毁伤。振锡异乎簪绂。出家非色养之境。离尘岂荣
名之地。功深济度。道极崇高。何必破彼玄门。牵斯儒辙。披
法服而为俗拜。践孔门而行释礼。存其教而毁其道。求其
福而屈其身。详稽理要。恐有未惬(云云)

唐武宗。废释教。服金丹。受符箓。丹发背遍体恶疮。狂乱旬
日不能言而崩(东晋哀帝。在位四年。饵长生药。药发不能亲政。太后临朝。帝寿二十五崩。又南唐主
李升。饵方七药。疽发背。召齐王璟。入侍疾。谓璟曰。吾饵金石。欲益寿。乃更伤生。汝宜戒之。是夕殂)。宣宗即
位。大复佛教。诏曰。会昌五年。所废寺宇。釐革过。当事体乖
谬。诸宿旧僧。可仍旧修复住持。有司毋得禁止。敕两街四
寺。各置戒坛。剃度僧尼。帝以道士蛊先朝。毁佛教。敕功德
使杨钦义。捕赵归真。刘玄靖。邓元超等。十二人。并集朝堂
诛之。陈其尸首。又诏浙西观察使李德裕。佐毁佛教罪恶。
贬潮州司马。再贬崖州司户。恶疾而卒。先有僧谓裕曰。公
当万里南行。平生应食万羊。今九千五百矣。羊若尽。不可
还也。裕不悟。又梦行晋山。尽目皆羊。牧人曰。此公平生所
食也。犹不悟。至是振武节度使李暨馈羊四百。前僧曰。满
公羊数。令公不还。岂非业耶。正月十五日。长安有人夜行。
经穆宗陵下。见朱衣执版。从空下曰。冢尉。何在。有二吏从
墓出应曰。在矣。朱衣曰。录海西君使者至也未。吏曰。计程
可十八日方至。朱衣曰。何稽。吏曰。李炎坐毁佛教。夺寿去
位。当与海西君同录其魂而至。时有贾客铃声东来。朱衣
二吏。忽不见。数日帝果崩(出太平广记。李炎字德裕。海西君。即武宗)

宰相李训。奏罢殿内道场。沙汰僧尼。是夜暴风起。含元殿
鸱吻俱落。拔殿前三大树。坏金吾仗馆舍。内外城门楼。观
数十馀所。光化门西城俱坏。士民震恐。帝知忤天意。亟下
敕停沙汰。诏复立大内仪像。风顿息(出旧唐史。并五行志)

宋天台法师智磐曰。人君毁佛。必有济恶。魏武以崔浩。周
武以张宾。唐武以李赵。究之大法。如日在天。不受毁辱。而
君臣俱蒙恶报。何不幸欤。至若沙汰。如桓玄在晋。传奕在
唐。姚崇于明皇。李训于文宗。皆牵时事。不遂所志。若周世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72c 页
宗。天性毁佛。不得其佐。韩欧天性排佛。不逢其君。使世宗
得崔浩。当甚太武。韩欧逢三武。不减李训。崔浩凌迟。德裕
窜死不令之终。亦足为报。然则韩欧非藉善知识道力挽
回。不能善其后也明矣。

宋徽宗(神宗第十三子)帝向敬佛。后有道士林灵素。善妖术。宿于
亳淮泗间。乞食诸寺僧薄之。府官石仲。闻其吐纳烧炼之
术。仲携往谒宰相蔡京。京致见帝。灵素大言曰。帝即天上
长生帝君。帝忻然信之。赐金门羽客。建通真宫以处之。帝
自号教主道君皇帝。改天下寺为神霄玉清万寿宫。改院
为观。命近臣取佛经焚弃之。每一宫观给田数千顷。皆外
蓄妻子。置姬媵。美衣玉食者。几二万馀人。十一月有星如
日。南行而落。光照人物。与月无异。改佛号大觉金仙。僧称
德士。尼为德女。而冠服之。群臣谏者。酷虐诛之。逐僧出寺。
不令带衣钵财物。而使道士安心住坐。夏五月都城水高
十馀丈。诏林灵素禳水无验。时泗州僧伽大士降。上命禳
水。大士登城。水势顿竭。赐号巨济大士。水未至前。一夕五
鼓。西北有赤气。数十道亘天。犯紫宫北斗。仰观星皆若隔
绛纱。方起时。拆裂有声。然后大发。后数夕。又作声益大。且
久。更猛。而赤气出西北数十百道。其中闻以白黑。自西北
俄入东北。又延及东南。其声亦不绝。迨晚方止。秋九月。诏
佛德士复释氏。所赐神霄宫并田产。尽还僧寺。冬十一月。
放林灵素归温州赐死(出宋史并通载)

* 三报论(因俗疑善恶无现验作)晋释慧远撰

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
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
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受之无主。必由于心。心无定
司。感事而应。应有迟速。故报有先后。先后虽异。咸随所遇
而为对。对有强弱。故轻重不同。斯乃自然之赏罚。三报之
大略也。非夫通才达识人要之明。罕得其门。降兹巳还。或
有始涉大方。以先悟为著龟。博综内籍。反三隅于未闻。师
友仁匠。习以移性者。差可得而言。请试论之。夫善恶之兴。
由其有渐。渐以之极。则有九品之论。凡在九品。非其现报
之所摄。然则现报。绝夫常类可知。类非九品。则非三报之
所摄何者。若利害交于目前。而顿相倾夺。神机自运。不待
虑而发。发不待虑。则报不旋踵而应。此现报之一隅。绝夫
九品者也。又三业殊体。自同有定。报定则时来必受。非祈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73a 页
祷之所移。智力之所免也。将推而极之。则义深数广。不可
详究。故略而言之。相参。怀佛教者。以有得之世。或有积善
而殃集。或有凶邪而致庆。此皆现业未就。而前行始应。故
曰。祯祥遇祸。妖孽见福。疑似之嫌。于是乎在。何以谓之然
或有欲匡主救时。道济生民。拟步高迹。志在立功而大业
中倾。夭殃顿集。或有栖迟衡门。无闷于世。以安步为兴。优
游卒岁。而时来无妄。运非所遇世道交沦于其閒习。或有
名。冠四科。道在入室。全爱体仁。慕上善以进德。若斯人也。
含冲和而纳疾。履信顺而夭年此皆立功六德之舛变。疑
嫌之所以生也。大义既明宜寻其对。对个有本。待感而发。
逆顺虽殊。其揆一耳。何者倚伏之契定于在昔。冥符告命。
潜相回换。故令祸福之气。交谢于六府。善恶之报舛互而
两行。是使事应之际。愚智同惑。谓积善之无庆。积恶之无
殃。感神明而悲所遇。慨夭殃之于善人。咸谓名教之书无
宗于上。遂使大道扇于小成。以正言为善诱。应心求实。必
至理之无疵。原其所由。由世典以一生为限。不明其外。其
外未明。故寻理者。自乖于视听之内。此先王即民心而通
其分。以耳目为关键者也。如今合内外之道。以求弘教之
情。则知理会之必同。不惑众途而骇其异。若能览三报以
观穷通之分。则尼父之不答仲由。颜冉对圣匠而如愚。皆
可知矣。亦有缘起而缘生法。虽预入谛之明。而遗爱未忘。
犹以三报为华苑。或跃而未离子渊者也。推此以观。则知
有方外之宾。服膺妙法。洗心玄门。一诣之感。超登上位。如
斯伦匹。宿殃虽积。功不在治。理自安消。非三报之所及。因
兹而言。佛经所以越名教。绝九流者。岂不以疏神达要。陶
铸灵府。穷源尽化。镜万象于无象者也。

颜之推曰。夫信谤之徵。有如影响。耳闻目见。其事巳多。或
乃精诚不深。业缘未感。时傥差阙。终当获报耳。善恶之行。
祸福所归。九流百氏。皆同此论。岂独释典为虚妄乎。项橐
颜回之短折。原宪伯夷之冻馁。盗蹠庄矫之福寿。齐景桓
魋之富强。若引之先业。冀以后生。更为通耳。如以行善而
偶钟祸报。为恶而倘值福徵。便可怨尤。即为欺诡。则亦尧
舜之云虚。周孔之不实也。又欲安所依信而立身乎。

* 三报證验

现报者。如崔浩。奉道士寇谦之道。浩不喜佛。谓佛法虚诞。
劝魏太武帝。除灭佛法。诛沙门。毁经像。浩路行见遗像。必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73b 页
停车尿之。见妻郭氏。诵金刚经。乃夺而焚之。捐灰弃厕。不
久帝身殃恶疠。追悔无由。视浩若仇。使有司执浩槛车。置
于城南道侧。使卫士十人。路人行尿其面。呼声嗷嗷。彻于
道路。自曰。此吾投经尿像之现报也。凌迟而死。浩时年七
十矣。崔门既诛。崔姓无远近。及卢氏。郭氏。柳氏。皆浩亲姻。
悉夷五族。尸无收者。崔寇二家亲戚坐罪及于僚属。凡百
二十人。又积怨在人。人竞尿尸。至糜溃乃止。帝遘疠疾两
年。遍身发疮。脓血交流。遇弑(出魏史。详载广弘明集。元魏释老志中)

后周世
宗。乙卯九月。敕毁天下寺观钟磬。钹。铎。佛像。铸周通钱。时
镇州大悲像。极灵应。诏下。人莫敢近。帝自往持斧镵破面
胸。众方毁背。毁未竟。群力皆堕腕死。遂停其半。观者为之
悚慄。己未六月。帝北伐疽发胸。糜溃。而殂于道。又黑连勃
(赫连氏。名勃勃即屈丐。匈奴种也)。称夏国。对僧曰。勃者佛也。佛者即吾
也。佩佛像于背后。令僧致拜。是年雷震死。国亦寻灭。又宋
元嘉年。谢晦镇荆州。沙门僧昌。于城内立塔。晦躬役介夫。
令撞击陊坏。龛像摧损。倏有暴风连天云雾作昏。骁烈为
之胆寒。晦被尘土以手拭尘。肤随指落。溃烂疮瘐。体无完
肌未几坐反状。斩于市。夷九族(右二出北五录)

释明琛。每以徵难
为心。时有法师讲经琛往徵诘不胜。怀忿。与一僧同伴。回
至中途。坐树下。觉内热。解衣卧。须臾。两脚合成蛇尾。语伴
曰。速上树。蛇心至。则恐吞噬。便全身作蛇。惟头未变。在地
自打。倏成蛇头。身长五丈。举首四视。日如大星。诸蛇总集。
相随趣谷。同伴目验。至邺说之(因忿心故成蛇。出高僧传)。又颜之推曰。
梁时江陵刘氏。以卖鳝为业。后生一儿。头具是鳝。自颈巳
下。方为人耳。又王克。为永嘉郡。有人饷羊。集宾欲宴。而羊
绳解。来投一客。先跪两拜。便入衣中。客竟不言。固无救请。
须臾。宰羊者为煮。先行至客一脔入口。便下皮肉。周行遍
体痛楚号叫。方乃说之。遂作羊鸣而死。又杨思达。为西阳
太守。值侯景乱。时复旱俭。饥民盗田中麦。思达遣一部曲
守视。所得盗者。辄截手腕。凡戮十馀人。部曲后生一男。自
然无手。又齐国有一朝奉。家甚豪侈。非手杀牛。则啖之不
美。年三十许。病笃。大见群牛来。举体如被刀刺。叫呼而终。
又江陵高伟。随吾入齐。凡数年。向幽州淀中捕鱼。后病每
见群鱼齧之而死。尚直编云。浙右有人。印造佛天三界纸
马。开张店业。店屋楣间。平铺阁板。作卧室于阁上。一夜触
翻尿器。淋漓污马。仍将此马晒乾卖之。本年从店中提出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73c 页
此人雷打死于门前。又一贫家夫妇二人有绝粮忍饿之
患。夫携一鹅入市鬻之。得米二斗。饥苦迫甚。以二升沽酒
饮之。回至中途醉卧于地被人窃去其米。及醒慞惶归家。
妻知之。不胜哀苦。夫乃投水而死。妻曰。夫既死矣。我何存
之。亦投水而死。明日天雷打死一男子。掷置于二尸之旁。
书其背云窃其米者。此人也。松江有人为雷打死。书其背
云。十年前与一妇人入寺。登塔第二层行淫。故诛竹窗三
笔云。报之迟速。盖各有因缘。但世人见恶者不报。或更昌
隆。乃愤愤不平。未知三世之说故也。夫后之二报。人不及
见。惟重现报。今姑记现报数事。目击而非传闻者。一人挝
笞婢仆。动以百数一日将一仆系颈东柱。系足西柱。使伸
缩无路。而痛责不休。其父大怒。遄往解放。而嘱曰。汝速去。
渠若告汝逃亡。我即告渠忤逆。遂得生还。后此人亦以己
子。卖与他家。而自身为乡宦守门。又一人平生笞人如官
府。后亦受官刑。毙囹圄中。一人终家内室也。妄费无算。后
子女灭尽。老无依赖。为人缝补经络。一人贵宦子也。骄奢
佚游侈费。不知惭愧。后追逐游僧丐者。趁食于诸方。一人
毁訾天神。无所顾忌。后为村民所殴。得疾身殒。一人辱詈
如来。及诸贤圣。皆人不忍闻者。俄而客死于外不得归。一
人瞋母不悉委财帛。折其供事观音大士一臂。后走马湖
塘堕落。折臂几死。又一人生七女七男。凡生一女。才堕地。
即溺杀之。其七男先后相继亦死。男女十四人。无一存者。
惟老夫老妇相对。哭泣而已。又数人出家者。我慢自贤。凡
时人或有言论。一概呵以为非。乃复轻藐先哲。妄加毁訾。
后俱不寿。皆恶疾死。姑记之以警狂傲。明崇祯甲戌帝毁
钟磬佛像铸钱。徐国公闻。即佩太祖像。赍铜锤上殿。帝潜
隐深宫。其事乃息。时九莲菩萨。降神公主口。呵责于帝。帝
复梦入地狱。阎王以钉。钉眼。遂失一目。即颁诏令天下人
斋戒念佛。余年二十有五。亲见其诏。至甲申春。李贤逆贼
陷都城。帝自缢而崩国亦随灭。又广州羊城。康熙辛亥年
二月有一妇人。药毒前夫又推前夫姑落井死。人无知者
后时夜间。妇即见鬼卒拘至城隍所。隍与冠襆头者同审
即以铁夹棍。夹断恶妇脚。令示阳间。善恶无爽。 平藩闯
给以食置西门外马厂前。众人往观。妇人日食如常。折脚
以盆盛在前自向人说。过两日便下油锅。如期作痛苦之
状。不堪观也。又云。更过两日。身受碎剐。不数日遂死。 平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74a 页
藩令人割其首。弃骸于荒郊。狗食之。又昔佛在世。有一家
夫妇二人。惟共一张叠布。并无馀衣。夫出乞食。妇在房中
裸体而坐。妇出乞食。夫亦房中裸体。时有一比丘乞食。次
其家夫妇二人识曰。我等前生不施。今生贫穷。今生不施。
后生更苦。今无馀物。唯此一叠。依之而活。今宁舍命。将此
叠施。即谓比丘曰。大德可近窗前接叠。我裸形。不能出房
奉施。比丘感其舍命而施。持回上佛。时值人天王臣共集。
听佛说法。佛令诸比丘。共分其叠。为授记曰。彼夫妇二人。
当来成佛。同号白叠如来。王闻佛记。即为立宅。给以田地
奴婢。又昔守末利园婢。供养须菩提。现为波斯匿皇后。于
末利园中得。因名末利夫人。昔一比丘。得六神通。一沙弥
年始八岁。师知沙弥馀有七日命。若在此亡。恐其父母怨
恨。即使归家看亲。八日早方回路逢大雨。有蚁孔水流将
入。沙弥以土壅。决水别流。八日早还。师见怪之。即入定。见
其救蚁延寿。语彼令知。现世增寿八十馀(出譬喻经)

又宋郊。少
时随父任应山读书。见大水漂蚁穴至郭。编竹桥渡之。后
以阴德中状元。又万历己丑。南京焦竑。廷试寓店。有婢至
店。遗落金钗。竑拾之。知主必苦治婢来觅。待二日。婢果来
觅。竑还之。而试场巳封。忽火烧场屋。覆试。而竑中状元。非
阴功而何。故谚言。若不得天火烧。怎得状元焦(竑。有号漪园居士)

生报者。如隋宜州。皇甫氏子名迁。私取母钱六十文。死托
胎家内母猪腹中。产豚子。养两年。卖钱六百文。托梦母及
妻。令赎之。又天台国清寺。僧智环。将常住布十疋。与本县
丞李意及。环死作寺家奴。背有智环字。后丞死。亦作寺奴。
背亦有李意及字。又唐淮西。毛罕妻周氏。生子猪头象耳。
骡脚。鱼腮。人身。父母欲淹死。遂作人言。我为先世。曾借开
元寺常住钱五千文。麻布二疋不还。故遭此罚。望父母收
养。待长大送寺偿债。年十七。送寺扫地。时时以铁杖自鞭。
叫言还债以赖债故。因名赖债。又孝义县。路伯达。负同县
人钱一千文。违契不还。与钱主誓愿曰。若我不还公钱。死
后当于公家作牛。未逾一年而死。至二岁。钱主牸牛产一
赤犊子。额有白毛。为路伯达三字。子将钱求赎。主不肯。乃
送启福寺。运砖木造塔。见者皆发善心焉。又崇祯间。宁波
府管春。打草难卖。无子。每日得钱。但取给足。馀投井中。年
月既累。颇不介意。时有僧从乞百金。春曰。吾打草难卖。那
得银两。僧曰。但肯舍。即有。春曰。无不肯舍。僧使人淘井。适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74b 页
得百金而去。后时春被雷击死。书生朱元价。以朱题尸背
云。佛不仁三字。价后中状元。奉敕往高丽。其王李倧。谓价
曰。吾诞子。今巳八岁。不能言笑。而背上有朱字。价令引出。
见字曰。吾冤屈汝也。遂即言笑。价因谓王说其本末。然管
(生当)恶报。由今生施福。即现生贫身偿之。而后身得为太
子也。又潮州。箍桶翁。每日得银。以三分买香烛供佛。及死
无财殡殓。时王教官。悯其无报。于自馆中书纸曰箍桶日
三分。烧香不顾贫。天空佛不见。死可问阎君教官闻州官
生子。往贺。州官曰。吾得子甚怪。背有数字。问是何字。答箍
桶日三分。王曰。余自书也。何为现于此。使人回馆取来看。
而儿背字巳灭矣。

后报者。如经载一屠儿。七生巳来。常为屠儿。不堕恶道。常
生人天。然其七生巳前。曾施缘觉尊者一食。福力故。七生
不堕恶道。而七生巳来。所作屠罪之业。过七生巳。次第受
之。无有得脱。又目连尊者。多生之前名罗卜。母名青提。今
生复为母子。母由前生。悭诈。故堕饿鬼中。目连虽神通第
一。而不能救。佛令七月十五日斋僧。是日即见母生天矣。
又罗旬比丘。已得阿罗汉果。乞食七日不得。先日有长者
请舍利弗尊者斋。尊者悯彼。次日携往。值长者有官事出
门。不暇授食。罗旬饥死。诸比丘问佛。佛说其过去迦叶佛
时出家。阻一施主斋僧。故今受斯果报。由前出家功德。今
得阿罗汉果。又阿那律尊者。是佛叔之子。出家證阿罗汉。
得天眼第一。由过去劫为樵夫。施辟支佛一食。由是巳来。
常生天上人间富贵之家。由过去一生与贼为伴。入寺劫
夺。见佛前灯闇。剔明由此功德。得天眼第一(阿罗汉此云无生不受三
界生死。阿那律。此云无灭。由施一食。生生福不灭故。辟支佛。此云独觉)。又宋武帝始登位。梦
一道人曰。君于前世。施维卫佛一钵饭。今居此位。帝问严
公虚实。公送七佛经呈览(维卫佛是过去劫毗婆尸佛)。又唐知玄法师。
俗姓陈。五岁能诗。十四岁讲涅槃经。三学洞贯。名冠一时。
异迹尤多。世称为陈菩萨。后忽于定中。见菩萨以手摩玄
顶。演说妙法。而安慰之。言讫。即隐。俄见一珠入玄左股。隆
起痛甚。上有晁错二字。遂成人面疮。然玄前身是汉袁盎
奏斩错腰于东市。玄十世为高僧。错仇报不得。因过受懿
宗。僖宗。二帝宠遇。一念名利心起。于德有损。故能报之。后
诣西蜀。遇迦诺迦尊者。洗以三昧水。即愈。若其名心不起。
纵百千世。亦不能报。菩萨预知。故于定中说法安慰也。又
欧阳修(字永叔) 第 474c 页
百丈禅师上堂。一老人随众听法毕。众皆退。老人不退。师
问之。答曰。某迦叶佛时。领徒住此。因学人问。大修行人。逻
落因果也无。我答不落因果。自尔五百生堕野狐身。今求
师代一语。师令申前问。答。不昧因果。老人拜谢曰。我住山
后。乞依亡僧津送。次日师令维那白椎。送亡僧。众聚议。僧
无亡者。师领众至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依茶毗葬之
(迦叶佛。在盘古前。人寿二万岁时出世。过一百年。减一岁。今减至人寿六七十岁间。其野狐身。久可知矣)。尚直
编云。永乐二十二年。台州天封寺。维那士弘为雷打死。顷
焉复苏之。自言死去。见诸天神教诫曰。汝先世为巡检。曲
罪一夫。枉惟极刑。汝能奉佛。故未偿其命。后世为住持僧。
将常住铜钱。潜埋三窖。死后遂湮没之。二世罪故。今诛。惟
今世奉观音大士至诚。姑存之。后至宣德二年。溺水而死。
如斯三报。遍诸经论。传记。及现见闻者。曷能胜举哉。
解惑编卷下之下

* 音释

明太祖
(太祖御护法集。数百篇。云栖护法录中。未全。)
瑜伽
(此言三业相应。谓施食时。要身口意相应。)

𩹳鲒
(上音锁。下音反。鱼名。)

(音捉。斩也。周书云。斮朝涉之胫。)
扆旒
(上音衣上声。屏风高八尺。下音留。以
丝绳贯玉垂之前后曰旒。长尺寸而垂齐眉。天子冠也。)
九品
(优婆塞戒经云。众生造业。有具不具。一若先念
后作名作具足。二若先不念。直造作者。名作不具足。三复有作不具足者。谓作业巳。果报不定。四复有作巳。不具足
者谓作业巳。定当得报。五复有作已。亦具足者。时报俱定。六复有作巳。不具足者。持戒正见。七复有作巳。尔具足者
毁戒邪见。八复有作巳。不具足者。三时生悔。九复有作巳。亦具足者。三时不悔。如恶既尔。善亦如是。三时生悔者。
初作时。正作时。作巳时。)

(音敖。哀声嗷嗷。)

(音柁。落也。又崩也。)

(音枚。门上横梁。)
宋郊渡蚁

(宋郊.宋祁。兄弟也。俱应试。时有胡僧衬其貌。惊曰公似曾活数百万命者。郊曰我贫儒。何力致此。僧云不然。凡有生
者。皆命也。郊以活蚁对。僧云是巳。公弟当大魁多士。然公亦不出弟下。后唱名。祁果首选。朝廷谓不可以弟先见。改
祁第七以郊为第一。始信僧言不妄也。)
五众
(一比丘。受佛二百五十大戒。二比丘尼。受佛三百四十八戒。三
式叉摩那受佛六法。四沙弥。受佛十戒。五沙弥尼。受佛十戒言。七众则加在家男女受五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