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解惑编序¶ (自动笺注)
*解惑編序
佛之智洵難測也哉
能測者誰?
惟佛與佛矣。
諸大
菩薩不能得其彷彿,況降斯以下而許少思議者
乎!
嗚呼
眾生福薄鮮具信根,甘自伶俜難為教化,勞
我釋尊大慈悲出世援拔,法說三乘
然而有耳曾
聞,有眼曾視者,千萬人未易多為屈指也。
所謂:終
日戴天,不知天之高,終日履地不知地之厚,流離
尾窮子何歸,慈父憫念襁褓之,吾曹日在襁褓中,
而竟忘其所自而奚慚為軹耶?
今夫坐井觀天者,心
惟計天如許大耳,初不知其無涯涘,焉有告以無涯
涘者弗信也。
告者曰何物老嫗產此愚人,良以見識
有限執一不通,故對醯雞而語滄海,雖費盡無量
言,終叵令其無疑也何也?
畢生所由不過是也。
凡囿於見聞不信佛道可成者,亦若是已矣
牟子所謂:少所見多所怪,睹馲駝言馬腫背。
莊子
謂:鵬飛九萬里而圖南取笑蜩鳩者也,予不敏
出東官官之人,多崇佛道,予自齠齔便識佛名,稍
長輒遊梵剎,麤覽佛書,頗諳佛教為最上事,遂欲作
上人,弗果洎以一官羇縻不遑滿願為悵,今老矣
無能為也
惟是慕道之心未嘗少置,每歎吾生也晚,
且處邊地不獲靈山會上,親聞佛說法,為悲更悲
夫!
吾生者,弁髦至道,惑於偏邪排難繽紛牢莫能
解,思著一書之而靡暇也。
先年偶從禪者得解
編,云:是鼎湖在和尚所集,撫掌欣欣,先得我心之所
同然也。
閱畢翹空作禮曰:在大師再來大士者歟,
非耶!
天生以救斯民於未溺也。
夫惑亦眾矣,解之
雖不乏人,然皆散出于各典,曾未有蒐而裒之,以為
世之良導。
故閱者未便得其全理,以互絕其狐疑焉!
間或一二章,均不足以感發前人趣向惟和
尚以度世婆心,而編輯集大成,以壽梓流通于六
寰中,普使人咸皆屬目惡知,不有若干頑疲舊
習,被其打動去妄歸真,而直躋于無上之域者乎?
為功也,詎不韙哉!
和尚著書百餘卷,進意此為度人
妙術云。
進士出身奉政大夫修正尹吏部考功吏司
郎中加一級壬寅
大計掌察補理驗封司郎中事前驗封司郎中文選
司員外郎文選司主事庚子
欽差典試西正主考兵部職方督捕主事法弟
東湖尹源進頓首拜題
*解惑目錄
*卷上之上
*吳太宰
*釋迦如來降誕
*釋迦如來滅度
*法流震旦
*漢桓帝
*楚王
*理惑論
*曹植
*闞澤
*東晉袁宏
*孫綽
*略錄
*何尚之
*范泰
*北魏孝文帝
*南齊高帝
*蕭子良
*梁武帝
*梁昭明
*沈約
*家訓歸心
*陳武帝
*文帝
*隋高祖
*王通
*李士謙報說
*楊素
*唐高祖
*太宗
*高宗
*卷上之下
*中宗
*玄宗
*肅宗
*代宗
*德宗
*憲宗
*穆宗
*宣宗
*懿宗
*內德
*虞世南
*吳道子
*張仲素
*魯山
*孟簡答韓書
*柳宗元
*李翱
*庾承宣
*裴休丞相
*李商隱
*非韓篇
*吳越王
*趙王鎔(五代)
*宋太祖
*太宗
*真宗
*仁宗
*英宗
*徽宗
*孝宗
*呂蒙正
*楊億
*王安石
*司馬光
*學士屏山
*卷下之上
*歐陽修
*周惇頤
*程顥
*杜衍
*李遵勗
*李覯
公元前103年
*劉安世
*護法
*王十朋
*朱熹
*屏山李居士鳴道集說
*三教平心
*元世祖
*成宗
*王磐
*趙孟頫
*胡長孺
*韓性
*卷下之下
*明太祖高皇帝
*遊寺記
*祭寶誌禪師
*維摩居士
*禪海羅漢讚
*續原教論
*太宗文皇帝
*神宗顯皇帝
*尚直尚理編
*李卓吾
*簡諸宰輔佛教隆替
*三報論
*三報證驗
*現報
*生報
*後報
解惑編目錄終
解惑編卷上之上
廣州南海寶象林沙門弘贊在犙
*吳太宰嚭(楚臣奔吳太宰)
列子仲尼
太宰孔子曰:夫子聖人歟?
對曰:博識強記,非聖人
也。
又問:三王聖人歟?
對曰:三王善用智勇,聖非所知
問:五帝聖人歟?
對曰:五帝善用仁義,聖非所知
又問:三
皇聖人歟?
對曰:三皇善用時政,聖非所知
太宰駭曰:然
則孰為聖人乎?
夫子動容有間曰:西方聖者焉,不
治而不亂不言自信不化自行蕩蕩乎!
無能名焉。
據斯以言,孔子深知佛為大聖也。
時緣未昇,故默而識
之,有機故舉,然未得昌言其致矣。
尚直篇云:不治不亂
不言自信不化自行,實太古聖道
孔子發明此道,而
無私心。
推此一節,亦足以孔子聖德也。
佛法苟非
大道,則孔子巳指其非矣。
安得稱為聖乎?
佛法人為
善沮惡之言,與三綱五常若合符節,實為世人福田
明道大本也。
陰翊皇度補于政教之功,可謂至矣。
*釋迦如來降誕
佛經周書異記
迦葉佛人壽二萬歲時出世
釋迦如來,欲人壽一萬歲時
出世,以眾生根緣未熟故人百歲時御世。
然佛佛出世
皆先在兜率天教化諸天子已,降生南贍部洲
釋迦
來,在兜率天時,名護明菩薩
七月十五日,自兜率天,乘六
牙白象王下中天竺迦毘羅國淨白聖王宮中從母摩耶
公元前102年
夫人右脅入胎,住於右脅
次年四月八日平旦時,夫人
婇女,入嵐毘尼遊觀夫人無憂花鮮好,舉右手
摘,佛即從右脅墮下。
七寶蓮花捧足四方周行七步右手
指天左手指地,曰:天上天下,惟吾獨尊
周書異記云:昭王
二十四年甲寅之歲,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漲,井皆
溢出宮殿人舍山川大地,咸悉震動
其夜即有五色祥光
入貫太微,遍於西方,盡作青紅色,日有重輪
王問群臣曰:
何祥耶,群臣莫測
史蘇由,筮之,得乾之九五。
由曰:有
大聖人,生於西方,故現此瑞。
王曰:於天下何如
由曰:此時
無他,至千年外,聲教被此。
昭王即遣鐫石記之,置於南郊
公元前963年
祠前
至穆王即位二十三年,數有光明來王都
王疑
寇至,遣相國呂侯出師防之。
乃曰:西方聖人說法度人,光
及此
王聞先蘇由所記,知西方聖人處世
王遂乘驊
八駿馬西行求道
天人玄暢,答道宣律師云:周穆
王身遊天竺,佛告穆王,彼土現有迦葉佛舍利古塔,可返
禮事
王問何方
佛言:在鄗京之東南也(迦毘羅亦名迦維羅衛)。
*釋迦如來滅度
周書異記并白馬寺
佛告諸弟子,如來於今中夜,當入涅槃。
諸天龍神國王
臣民他方菩薩雲集
佛為說法辭滿四十卷,名大涅槃經
遂於中夜入諸禪定寂然般涅槃
涅槃經分云如來
三反入諸禪定三反示誨眾巳,即於中夜,而入涅槃。
時大
所有諸山,一時振裂,悉皆崩倒,出大音聲,振吼世界
言:苦哉!
大地虛空寂然大暗,日月精光,悉無復照。
忽然
風鼓怒驚振,吹扇塵沙,彌暗世界,一切卉木藥草諸樹,悉
摧折,碎落無餘。
江河溪澗流泉悉皆傾覆枯涸云云
公元前911年
書異記云:周穆王即位五十三年。
壬申之歲,二月十五日
平旦暴風忽起,損舍折樹山川大地宮殿,皆悉震動
鳥獸
悲鳴日午天陰雲黑
西方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貫連夜
不滅
王問太史扈多曰:是何徵也,扈多卜曰:西方聖人
入滅衰相現耳,此即如來入涅槃之相也(梵語涅槃,此云圓寂
謂德無不
備名圓,障無不盡名寂,亦云滅度,謂滅煩惱,度生死也)。
三教法頌云:
周昭甲寅四帝
 釋迦降生迦維衛,
公元前949年
 穆王壬申五十三,
 如來八十歸真際。
 滅度一千八十年,
 教流漢永平世;
 佛先四百二十二,
 老子方生定王世。
 佛先四百七十七,
 孔子靈王時誕質。」
*法流震旦
法本內傳(史官傅毅撰)
公元60年
東漢明帝永平三年庚申四月八日帝寢南宮,夢金人
丈六項佩日光,胸題卍字,飛至殿前去來無礙
旦問群臣,
太史傅毅進曰,臣聞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夢,將
必是乎!
國子博士王遵對曰:臣按周書異記云,周昭王,甲
四月八日,有聖人生西方,今陛下所夢是也
帝乃遣將
軍蔡愔,中郎將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使西域訪求
癸亥,愔等於天竺鄰境月支國,遇摩騰、竺法蘭二法師
白疊像,并梵本經六十萬言,載以白馬相與東還
八年
乙丑洛陽法師入闕,獻經像,帝大悅,館於鴻臚寺
十年
丁卯,敕於洛陽城西,立白馬寺以居之,以白馬馱經,遂名
白馬寺(震旦佛寺始此)。
公元68年
是年譯出四十二章經
十一年戊辰
幸寺,騰進曰:寺東何館,帝曰:昔有阜夷之復起,夜有異
光,民呼聖冢。
騰曰:按天竺金藏詮所誌。
阿育王,藏佛舍
利於天下凡有八萬四千所,震旦之境,有十九處,此其一
也。
帝與俱往禮拜,忽有圓光現冢上,光中有三佛,帝大悅
曰,不遇二大士,安知大聖遺祐哉!
詔塔其上九層,高二百
公元69年
尺。
明年光又現,有金色手出塔頂,帝幸禮拜,光隨步武旋
繞。
自午及申而滅,十二年,詔以佛像奉安節陵清涼臺
二處供養
帝問騰曰:法王出世何以化不及此
答曰:迦毘
羅國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中心也,三世諸佛,皆在
彼生,乃至天龍鬼神,有願行者,皆生於彼,受佛正化,咸得
悟道,餘處眾生無緣感佛,佛不往也
佛雖不往,光明及處,
或五百年,或一千年,皆有聖人傳佛聲教化導之,廣說
公元71年
教義
文廣故略之。
十四年正月一日朝正之次,五嶽并諸
道士七百餘人自相命曰:天子棄我道法遠求胡教,今
可以抗之
其表略曰,五嶽十八山觀泰山三洞弟子,褚
善信等,死罪上言,臣聞太上無形無名無極無上虛無
然,大道出於造化之前上古同遵,百王不易,今陛下道邁
羲皇德高堯舜,竊承陛下棄本追末,求教西域所事乃是
胡神,所說參華,願陛下恕臣等罪,聽與試驗,臣等諸
道士,多有徹視遠聽博通經典,從元皇巳來,太上群籙,太
符咒無不綜練,達其涯極,或策使鬼神,吞霞飲氣;或入
火不燒,或履水不溺;或白日昇天,或隱形不測至於方術
無所不能願得與其比校一則聖上意安,二則得辨真偽
三則大道有歸,四則不亂華俗。
臣等若比對不如,任聽重
決,如其有勝,乞除虛妄
敕遣尚書令宋庠引入長樂宮,以
今月十五日,可集白馬寺
道士等便置三壇,壇別開二十
四門褚善信等,各齎靈寶真文太上玉訣三元符籙等,五
百九卷,置於西壇
茅成子、許成子黃子老子等、二十七家
子書三百三十五卷,置於中壇
饌食奠祀百神,置於東壇
御行殿,在寺南門佛舍利經像,置於道西
十五日齋訖,
道士等,以柴和檀沉香為炬,遶經泣曰:臣等上啟太極
大道元始天尊眾仙百靈,今胡神亂人主信邪正教
蹤,玄風墜緒,臣等敢置經於壇上,以火取驗,欲使開示
心,得辯真偽
便縱火焚經,經從火化,悉成灰燼
道士等相
失色大生怖懼將欲昇天隱形者,無力可能,禁效鬼神
者,呼策不應,各懷愧恧,南嶽道士費叔才,褚善信二人
撼而死。
太傅張衍語褚信曰:卿等所試無驗即是虛妄,宜
西來真法,褚信曰:茅成子云太上者,靈寶天尊是也,造
化之作,謂之太素,斯豈虛妄乎?
衍曰:太素貴德之名,無
言教之稱,今子說有言教,即為妄也。
默然次將梵本
火然之。
赫奕宛如鼎新
增光潔。
佛舍利光明五色
直上虛空旋環如蓋遍覆大眾映蔽日光,摩騰法師踴身
高飛坐臥空中,廣現神變
於時天雨寶花,在佛僧上,又聞
天樂感動人情大眾咸悅,歎未曾有,皆遶法蘭聽說法要
并吐梵音歎佛功德,亦令大眾稱揚三寶,說諸法相不一
又說出家德最高,帝於是彌加崇敬
司空陽城侯
峻,與諸官人士庶千餘人出家四嶽諸山道士惠通
六百二十人出家陰夫王婕妤等,與宮人婦女二百
三十人出家,帝立十所寺,七所城外安僧,三所城內安尼,
自斯已後廣矣。
傳有五卷,略不備載也。
騰卒,自譯十地
斷結本生法藏海。
佛本行等五經
費長房三寶記,并義楚六帖云,西漢光祿大夫劉向
公元前217年
天祿閣往往見有佛經
白馬寺記云,秦始皇三十年
甲申西域沙門室利防等,十八人梵本經至咸陽,有
司以聞,帝以其異俗,囚之。
利防等念摩訶般若波羅蜜
光明照耀瑞氣盤旋,滿於囹圄,有金神丈六,持杵揚
威,擊碎其獄,出之,帝驚悔,即厚禮之而去。
略及西域
傳云,臨猊國有神人名曰沙律年老髮白,常教人為浮
圖,有殃禍及無子者,勸行浮圖齋戒令捨贖愆
猊王
久無太子,其妃莫耶因祀浮圖而生太子,遂名其子為
浮圖焉,前漢哀帝時景憲使月氏國,王令太子授經
於景
所以浮圖經教前漢早行,六十三年之後明帝
瑞夢也。
如來涅槃巳,王臣香積成樓,安金棺於樓上,焚七日
夜,天帝釋,持寶瓶瀉乳息火,開金棺,得舍利八斛四斗
天帝取佛右邊大牙忉利天歡喜園中建塔
時八大
國王舍利本國建塔龍王一塔舍利,歸宮供養
百年後,有鐵輪出世名阿育,統南贍部洲役鬼神,
一日造八萬四千寶塔,遍於南贍部洲
東震旦十九
所,今現見者,惟五六處。
寧波府鄮山阿育王寺塔,高尺
餘,非木非香,又非土石,而甚輕,四面玲瓏,皆菩薩,及護
神像,記云,是鬼神七寶末作者(云云)。
*漢桓帝
漢書三寶
公元148年
建和二年
月氏國沙門支婁迦讖
洛陽
佛經凡二十
公元154年
部計六十三卷
永興二年,帝於宮中鑄黃金浮圖太子像,
覆以百寶華蓋身自奉之,由是百姓向化,事佛彌盛(震旦鑄金
銀像始此)。
西天竺
國王得度
勤行佛道
一日行道處。
一小
塔。
一尺四寸
其色青玄
眾莫能舉。
王問眾僧塔之所因。
眾莫能辯
二十二祖摩拏羅大士。
謂王曰。
阿育王所造。
佛舍利塔也。
四面示。
相。
前則尸毘王。
割身肉飼鷹救鴿
則慈力王。
剜身然燈
左則薩埵王子
投崖飼虎。
右則月光
捐捨寶首。
四面皆是釋迦世尊
宿世修道之跡。
今王
緣。
故出現耳。
言巳舉之。
王即傳位太子
投祖出家
當此
帝之世也(出正宗記)。
公元180年
靈帝光和三年
帝遣中使洛陽佛塔寺飯
沙門
懸繪燒香
然燈散花
*楚王(諱英明帝弟)
漢書
公元66年
最先奉佛,喜為浮圖齋戒
永平九年,奉黃縑白紈,詣相
國曰託在藩輔過惡累積奉送縑帛,以贖罪愆。
相國以聞,
詔報曰:楚王黃老微言,尚浮圖仁祠,何嫌何疑,其
還之,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供。
王公貴人,遂爭效之(伊蒲塞,即
優婆塞桑門沙門,助者佐也)。
*理惑論(共三十七篇,今略錄數章)漢牟融
(牟子既修經傳諸子,書無大小,靡不好之,雖不樂兵法,然猶讀焉。
雖讀神仙不死之書,抑而不信以為虛誕
是時
帝崩後,天下擾亂,獨交州差安,北方異人,咸來在焉,多為神仙辟穀長生之術,時人多有學者牟子常以五經難之,
道家術士莫敢對焉。
牟子年方盛,志精於學,又見世亂,無仕宦意,竟遂不就,乃歎曰:老子絕聖棄智修身保真,萬
不干其志,天下不易其樂天子不得臣,諸侯得友,故可貴也。
於是銳志佛道,兼研老子五千文,含玄妙為酒
漿,翫五經為琴簧,世俗之徒,多非之者以為五經,而向異道
欲爭則非道,欲默則不能,遂以筆墨之間,略引聖賢
之言證解之,名曰牟子理惑云。)
或問曰:何以正言佛,佛為何謂乎?
牟子曰:佛者謚號,猶名
三皇神,五帝聖也。
佛乃道德元祖神明宗緒,佛之言
覺也,怳惚變化分身散體,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圓能方,
少,能隱能彰蹈火不燒,履刃不傷,在汙不染,在禍
無殃,欲行則飛,坐則揚光,故號為佛也
問曰:何謂之為道,
道何類也?
牟子曰:道之言導也,導人致於無為,牽之無前,
之無後,舉之無上,抑之無下,視之無形,聽之無聲,四表
為大,綩綖其外,毫釐為細,間關其內,故謂之道。
問曰:佛道
至尊至大堯舜周孔,曷不修之乎?
七經之中,不見其辭,子
既耽詩書悅禮樂,奚為復好佛道,喜異術豈能經傳,美
聖業哉!
竊為吾子不取也。
牟子曰:書不必孔丘之言,藥不
扁鵲之方,合義者從,愈病者良,君子博取眾善,以輔其
身,子貢云:夫子何常師之有乎?
堯事尹壽,舜事務成,旦學
呂望,丘學老聃,亦俱不見於七經也。
四師雖聖,比之於佛,
白鹿之與麒麟,鷰鳥之與鳳凰也,堯舜周孔且尤之,而
況佛身相好,變化神力無方焉能捨而不學乎?
五經事義
或有所闕,佛不見記,何足怪疑哉!
問曰:云佛有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何其異於人之甚也?
殆富耳之語,非實之云也。
牟子曰:諺云,少所見,多所怪,睹馲駝,言馬腫背。
堯眉八彩
目重瞳皋陶鳥喙文王四乳,禹耳三漏周公背僂伏羲
龍鼻仲尼反頨,老子日角目玄,鼻有雙柱手把十文,足蹈
二五,此非異於人乎?
佛之相好,奚足疑哉!
問曰:佛道言
死當更生,僕不信此言之審也,牟子曰:人臨死,其家上
呼之,死巳復呼誰?
或曰:呼其魂魄
牟子曰:神還則生,不
還神何之乎?
曰:成鬼神
牟子曰:是也魂神不滅矣,但身
朽爛耳。
譬如五穀根葉魂神五穀種實根葉
生必當死,種實豈有終亡,得道身滅耳。
老子曰:吾所以
大患,以吾有身也,若吾無身,吾有何患。
或曰為道亦死,不
為道亦死,有何異乎?
牟子曰:所謂一日之善,而問終身
之譽者也。
有道雖死,神歸福堂,為惡既死,神當其殃。
愚夫
闇於成事賢智預於未萌,道與不道,如金比草,善之與惡,
如白方黑,焉得不異,而言何異乎?
問曰:孔子云,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此聖人之所紀也,今佛家輒說
生死之事,鬼神之務,此殆非聖哲之語也。
夫履道者,當虛
澹泊歸志質樸何為道生死以亂志說鬼神之餘事
乎?
牟子曰:若子之言,所謂見外,未識內者也。
孔子疾,子路
不問本末以此抑之耳。
孝經曰: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
祭祀以時思之。
又曰:生事愛敬死事哀慼豈不教人事鬼
神知生死哉?
周公武王請命曰:多才多藝能事鬼神
何為也?
佛經所說生死之趣,非此類乎
老子曰:既知其
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又曰:用其光,復其明,無遺身殃
道生死之所趣,吉凶之所住,至道之要,實貴寂寞佛家
好言乎,來問不得不對耳,鐘鼓豈有自鳴者,桴加而有聲
矣。
問曰:吾子經傳理佛之說,其辭富而義顯,其文熾
說美,得無非其誠是子之辯也。
牟子曰:非吾辯也,見博故
不惑耳。
問曰:見博其有術乎?
牟子曰:由佛經也,吾未解佛
經之時,惑甚於子,雖誦五經,適以為華,未成實矣。
吾既睹
佛經之說,覽老子之要,守恬惔之性,觀無為之行,還視
事,猶臨天井而闚溪谷,登嵩岱而見丘垤矣!
五經五味
佛道五穀矣!
吾自聞道巳來,如開雲白日炬火入冥
室焉。
問曰:子以經傳之辭,華麗之說,褒讚佛行,稱譽其德,
高者陵青雲,廣者踰地坼得無踰其本,過其實乎,而僕譏
刺頗得疹中,宜其病也。
牟子曰:吁!
吾之所褒,猶以塵埃
嵩岱,收朝露滄海,子之所謗,猶握瓢觚欲減江海,操耕
耒欲損崑崙,側一掌以翳日光,舉土塊以塞河衝,吾所褒,
不能使佛高,子之毀,不能令其下也(詳如弘明集)。
*曹植(字子建武帝四子)
廣弘明集
精通書藝時稱為天人,每讀佛經,輒留連嗟玩,以為
道之宗極
嘗遊漁山,聞空中梵天之響,清颺哀婉,因倣其
聲,寫為梵唄,今法事漁山梵,即其餘奏也。
嘗著辯道論,
仙道虛妄
*闞澤(字德潤山陰人)
廣弘明集并宗炳明佛論
吳主孫權,問尚書令闞澤曰:孔丘李老,得與佛比對否,
曰:臣聞魯孔君者,英才誕秀聖德不群世號素王制述
典,訓獎周道教化來葉師儒之風,澤潤今古
亦有逸民,如
許成子,原陽子莊子老子等,百家子書,皆修自翫,放暢山
谷,縱佚其心,學歸澹泊,事乖人長幼之節,亦非安俗化
民之風。
漢景帝,以黃子老子,義體尤深,改子為經,始立
道學敕令朝野,悉諷誦之。
若以孔老二教比方佛法,遠則
遠矣,所以然者,孔老二教法天制用,不敢違天,諸佛設教
諸天奉行不敢違佛,以此言之,實非比對
吳主大悅,以澤
太子太傅
*東晉袁宏
廣弘明集
宏有逸才,嘗著漢紀云,西域天竺,有佛道焉,佛者覺也,將
覺悟群生也,其教以修善慈悲為主專務清淨,其精者,號
沙門漢言息心,蓋息意去欲,而歸於無為也。
以為人死,
精靈不滅,隨復受形生時行善惡,皆有報應故所行善
修道,以鍊精神,以至為佛也。
世俗之人,或以為虛誕,然歸
於玄,微深遠難得而測,故王公大臣,現生死報應之際,莫
矍然自失焉。
*孫綽
廣弘明集
哀帝朝,為著作郎,撰喻道論,略曰:夫佛也者,體道者也,道
也者,導物者也,應感順通無為無不為者也。
無為故、虛
自然無不為故、神化萬物,或難曰:周孔適時而教,佛欲
去殺,將何以懲暴止奸哉?
答曰:不然周孔即佛,佛即周
孔,故在皇為皇,在王為王,佛者覺也,猶孟軻聖人為先
覺,其旨一也。
周孔救弊佛教明本,共為首尾,其致不殊,難
曰:周孔以孝為首,而沙門之道,棄親即疏,利剔鬚髮,生廢
色養,終絕血食,而云弘道敦仁廣濟群生
答曰:故孝之為
貴,貴能立身行道,永光厥親,若匍匐懷橘日御三牲,而不
能令萬物尊己,非養親之道。
昔佛為太子棄國學道,道成
號佛,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游步三界之表,恣化無窮
境,天清地潤品物咸亨,蠢蠕之生,枯槁之類,改悴為榮,還
本國廣敷法音,父王咸悟,亦升道場以此榮親,何孝如
之。
佛有十二部經,其四部,專以勸孝為事殷勤之旨,可謂
至矣!
俗人不詳其源,便瞽言妄說,輒生攻難,以螢燭之
見,疑三光之盛,芒隙之滴,怪淵海之量。
誣罔為辯,以果
敢為明,可謂大人而侮天命者也。
*略錄
晉至劉宋
西晉武帝,大崇佛事,廣造伽藍惠帝洛下興聖寺,常
百僧(出方志)。
東晉元帝,詔沙門竺潛,入內講經敬其德,
著屐登殿中人聚觀,歎道德高風之盛,瓦棺龍興
二寺,以集丹陽建業千僧供養
明帝手御丹青,圖釋迦
于大樂賢堂,造皇興、道場二寺集義沙門百員,講
佛道(出六帖統紀)。
成帝會稽寶山義法師入禁中,傳授
五戒建中興、塵野二寺,以居義學千僧(出六帖)。
簡文帝,幸瓦
棺寺,聽竺法汰放光般若經
長干寺造塔,壯麗殊偉
工畢,光照簷宇,帝每讀佛經以為陶鍊精神,即聖可至(出釋
鑑)。
孝武帝,聞道安法師名,詔曰:法師道德照臨人天,使
大法流行為蒼生依賴,宜日食公祿
所司以時資給,廬
遠公
師安
佛圖澄
秀紫芝編年論曰。
佛教之盛。
佛圖澄得安
而得遠公
三大士
化儀全偉。
帝於
內殿精舍奉佛,召名德沙門居中講道,造皇泰、本起、二
寺。
王羲之廬山歸宗寺,請西天達磨多羅居之,羲謁
沙門支遁會稽,觀其風力,謂曰,逍遙可得聞乎?
作數
千言與之,羲遂披襟解帶留連不能已,乃請住靈嘉寺,意
相近也(出晉史并僧傳)。
郗超(字景興)為桓溫府椽,嘗著五戒文,自
行五戒,年三長齋,月六齋,凡齋日不嘗魚肉,不御妻妾,過
不食洗心念道歸依三寶
東晉羅含徵,為尚書郎,著更
生論,略曰,萬物有數天地無窮萬物更生則天有終
天地無終,則更生可知矣(出弘明集)。
謝尚晉為鎮西將軍,嘗夢
其父告之曰:西南有氣至,人當必死,汝宜修福建造寺
可禳之。
未暇塔寺,可於杖頭刻作塔形見氣來,可擬
之。
尚寤,遂刻小塔,施於杖頭,恒置左右後果異氣從天
而下,始如車輪,而漸彌大,直衝尚家,尚以杖頭指之,氣即
回散,闔門獲全
氣所經處,數里無復孑遺
尚遂捨宅為莊
嚴寺(出建康錄)。
後秦姚興少敬三寶,迎羅什法師,奉之若
神,講經草堂寺朝臣沙門千餘人肅容觀聽由是
公卿以下,皆奉佛法州郡受化事佛者,十室而九,僧尼
數。
師譯經三百八十卷
大營塔寺
坐禪者常以千數
公元413年
弘始十五年
四月十三日入滅
壽七十歲。
入滅日謂眾
曰。
所譯惟十誦律。
未及刪繁
義契佛心
焚身之日。
舌不焦
壞。
言訖而逝。
荼毘舌果不壞。
紅蓮色(出高僧傳北史)。
魏太祖
下詔曰。
佛法之興。
其來遠矣。
濟益之功。
冥及存歿
神蹤遺
法。
可依憑。
有司京城飾容範。
修整寺舍信向
之人。
有所依止(出魏史)。
太祖於虞地造十五級浮圖
又造開
定國二寺
佛經論。
千金佛像
每日法集三百名僧
講道(出弘明集)。
太武釋教
癘疾兩年
中常侍宗愛
弒。
孫濬
帝位
群臣多請帝復釋教詔曰。
夫為帝王
祗奉明靈
顯彰仁道
其能惠。
生民
濟益群品
雖在往
古猶序其風烈
是以春秋崇明之禮。
祭典載功施之族。
釋教如來功濟大千
流塵境。
生死者。
歎其達觀
文義者貴其妙門
王政禁律
仁智善性
排撥
邪。
開演正覺
前代巳來。
莫不崇尚
我國家常尊事
今制諸州郡縣眾居之所各聽建佛寺塔其有好佛法
欲為沙門者。
出家
大州五十人
小州四十人
於是曏所
佛寺
率皆修復
又敕有司五級大寺
太祖已下五
帝。
鑄銅佛像
一丈六尺
帝親。
沙門師賢等。
五人下髮
師賢為道人統(出魏書僧史略)。
獻文帝
聰慧夙成剛毅有斷。
雅好浮圖之學。
常有遺世之心。
傳位太子宏。
徙居崇光宮。
宮在北苑
鹿野寺於苑中西山
僧居之。
時談禪理
(出魏史帝紀)。
帝嘗造四方諸寺
一千餘所。
僧尼七萬七千人
(出北史弘明集)。
宋武帝姓劉,以京口故宅,為普照寺設齋內殿
施嚫資三萬,帝手書戒經,口誦梵本造寺五所(出帝紀稽古略)。
公元428年
文帝元嘉五年,造禪靈寺,常供千僧九年幸大莊嚴寺,設
大會,帝親同四眾坐地及齋,眾以過午不食,帝曰:日纔中
耳,道生法師曰:白日麗天,天既云中何得非中,舉缽便食,
公元431年
眾隨之,帝大悅
元嘉八年
帝詔求那跋摩尊者(中天竺人)赴京。
迓勞殊勤。
問以佛道
稱旨
帝悅。
之為師。
命居祗洹寺。
供給隆厚
於寺講法華經
十地品。
帝率公卿
日集座下
公元442年
聽法
法席之盛。
未有也。
十九年
西域獻帝火浣布
裟。
帝時自衣之(出宋史并弘明集)。
孝武帝中興寺八關齋戒,
中食竟,從臣袁敏孫等更進魚肉,帝怒,並與免官,帝詔曇
宗法師懺罪,帝因曰:朕有何罪,而勞師為懺?
宗曰:舜稱予
汝弼,禹曰:萬方有罪,在予一人陛下道思沖,寧得獨
異,帝大悅(出高僧傳)。
明帝嘗造佛丈六金身
旦食常齋
日誦
若。
爰感舍利
普光寺
帝謂道猛法師曰:師非直道益蒼
生,亦乃有光世望,敕講成實論公卿畢集,帝親臨聽(出高僧傳)。
帝問誌公曰:牛首山有何神聖
誌曰:文殊領一萬菩薩
五臺冬居牛首
云云(出六帖)。
(○四眾。
比丘
比丘尼
五戒男。
五戒女。)
*何尚之
宋史
公元435年
元嘉十二年文帝侍中尚之曰:范泰謝靈運常言六經
本在濟俗,若求性靈真要,則必以佛理指南
見顏
之折達性論,宗炳黑白論,並明達至理開獎人意,若率
土皆敦此化,則朕坐致太平矣!
尚之曰,渡江已來王導
顗、庾亮謝安戴逵許詢王蒙郗超謝尚王坦之、臣、高祖
弟(何充兄弟),莫不稟志歸依
百家之鄉,十人五戒,則十人
淳謹千室之邑,百人十善則百人和睦,人能行一善,則
去一惡,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萬刑息於國,此明
所謂坐致太平者也。
圖澄適趙,二石減暴,靈塔放光
符揵損虐,神道助化昭然可觀
至於土木之功,雖若鉅費
然值福報恩,不可頓絕
羊玄保進曰:此談蓋天人之際,豈
所宜預,竊謂秦楚強兵孫吳吞併將無於此也。
尚之
曰:夫禮隱逸戰士息,貴仁德兵氣銷,以孫吳為志,動
吞併,則將無取乎堯舜之道,豈特釋教而巳哉!
帝悅曰:
釋門有卿,猶孔門之有季路惡言不入耳也
*范泰(子作)
漢書
博覽群籍,好為文章,暮年事佛甚精。
子曄,撰東漢書,其
西域論略曰,佛道神化自身毒,其國則殷中土玉燭
和氣靈聖之所降集賢懿之所挺生神跡詭異,則理絕人
區;感驗明顯,則事出天外
張騫無聞者,豈其道閉往運,
開叔葉乎!
(身毒
梵語
天竺也)。
*北魏孝文帝
釋鑑北史正宗
帝,改姓元氏上皇自今祭天宗社勿用牲,唯薦以酒
脯。
建明寺,詔每年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聽大州一百
人為僧,中州五十,下州二十五,著令以為常,詔懿德法師
一月三入殿,俾朕餐稟道味光飾朝廷
在位二十九
年,手不釋卷,暇則自講,六宮侍女,皆持六齋,度僧造寺
眾。
宣武帝孝文帝次子,詔西域菩提流支,於紫極殿譯楞
伽經,筆受
又於式乾殿。
維摩經
國家大寺四十七
所。
三公等建寺八百四十所。
百姓造寺院三萬一千所。
至二百萬。
時自西域來者三千餘人,帝別立永明寺
房舍
千餘間以處之,遠近承風無不事佛。
孝明帝宣武次子,詔
諸郡,立五級浮圖胡太后敕宋雲,與沙門慧生等,往西天
求經,四年宋雲等使西域還,得佛經一百七十部。
太和
八年
帝幸徐州白塔寺
寺有道登法師入滅
下詔傷悼
絹千疋。
一切僧。
京城七日行道
中天竺佛陀禪師
志愛
嵩嶽
帝敕就少室山
少林寺居之。
師度弟子僧稠
慧光
公元521年
孝明帝正光二年
達磨自梁入魏,至嵩山少林寺面壁
坐,帝三詔不至,就賜摩衲袈裟金缽銀水瓶,繒帛,師不受
三返然後受之。
胡太后
建永寧寺在宮側
鑄金像高一丈
六尺者一。
中人者十。
王像二。
九層浮圖
高十九丈。
剎竿十丈
塔金鈴鐸如甕大。
靜夜聲聞十里
佛法
中國
塔寺之盛。
未之有也。
魏國通有佛經
四百十九部。
一千九百一十九卷
*南齊高帝
方志弘明
在位持齋十善
誦持般若經
書寫法華經
四月八日
鑄一千金佛像
七月十五日
普寺供僧
陟屺正。
二寺
*蕭子良
廣弘明集
蕭子良封竟陵王,與文慧太子,並精佛理,每招致名僧,講
佛乘尊法之盛,江左未有,或親為眾僧賦食行水
子良
嘗夢東方普光世界天王如來,說淨住淨行法門,因註淨
住子二十卷,謂淨身口意,如戒而住也。
淨行者,以諸業淨
公元490年
化行於世也(齊永明八年感夢乃註法門三十一條,備載廣弘明集三十二卷)。
*梁武帝
南史
公元503年
天監二年癸未侯景生,即齊東昏侯後身
是日誌公在便
公元504年
殿,賜坐,忽顰蹙引頸歎曰:仇敵生也!
帝罔測。
三年四月八
日,帝捨道奉佛,親製疏文曰:弟子蕭衍在昔耽事老子,歷
葉相承,染此邪法,今捨舊習歸憑正覺,願使未來生世,童
出家廣化眾生,共取成佛,寧在正法長淪惡道不樂
公元519年
老,暫得生天,陟大乘因,永離邪見(云云)。
天監十八年
四月
八日
帝延慧約法師於等覺殿。
菩薩戒無遮大會
受戒後。
過午不食
膳無鮮腴
豆羹
糲飯而巳。
遇事
公元535年
冗。
不暇就食
日纔過中
便漱口而坐。
大同元年
法師入滅
素服臨喪哭之。
輟朝七日。
詔葬龍山
從師受戒者萬
公元549年
八千人
皆服緦麻
送葬所。
太清三年夏四月逆賊侯景
臺城,以甲士五百人自衛帶劍上殿拜訖,帝神色自若
使引向三公坐榻,謂曰:卿在戎日久無乃為勞乎?
惶懼
不能對,出謂左右曰:吾每據鞍臨敵矢石交下了無所怖,
今見蕭公使人畏慴豈非天威難犯,吾不復見之矣。
及景
自稱大丞相,而徵求無已,帝惡,後寢疾,安臥不動,齋戒
衰,日夕念佛不絕於口。
皇子侍側
五月丙辰大漸不能
進膳,久而口苦,索蜜未至,而舉手曰:(蓮花,鑑以憤怒
聲,何毀之太過耶)。
遂崩於淨居殿,年八十有六,在位四十九載。
日角龍顏,舌紋八字,項有浮光,身映日無影右手成武
字,幼嘗蹈空而行,所居之室,常若雲氣,人或遇者,體輒肅
慄,前後受命符瑞,凡六十餘事,及即位太極殿常有六龍
守一柱,其神奇異瑞,自書契以來人君皆所未有
幼而
好學六藝備閒,棋登逸品至於陰陽緯候卜筮占決草隸
尺牘騎射,並洞精微。
雖登大位萬機多務,猶手不釋卷,然
燭測光,常至戌夜,撰通史六百卷金海三十卷五經義註
講疏等,合二百餘卷,贊、序、詔、誥、銘、誄、箴、頌、牋、奏、諸文,凡一
百二十卷
製涅槃、大品淨名三慧、諸經義記、數百卷聽覽
餘暇,即於重雲殿、同泰寺講說名僧穎學,四部聽眾,常萬
餘。
布衣木綿皂帳一冠三載一被二年,五十外,便斷房室
不食酒肉不取音樂,非宗廟祭祀大會饗宴,及諸法事,未
舉樂
勤於政事,每冬月四更竟,即敕把燭看事,執筆
寒,手為皴裂,然仁愛不斷,每決死罪,常矜哀流涕然後
奏。
方正,雖居小殿暗室常理衣冠小坐暑月未嘗褰袒,
見內小臣,如遇嚴賓焉,謚曰武帝廟號高祖(四部
四眾)。
釋鑑曰:因果之故嚴矣哉
仁慈之德大矣哉!
東昏以武
帝為仇,終必致報,武帝隆德重,東昏但能使其失國
不能復害其身,帝其以身示現,令兩義雙彰,為天下
公元552年
世法者乎!
元帝承聖元年壬申四月,景敗,尋伏誅傳首
江陵暴屍於市士民爭食之,并骨皆盡。
史官魏徵曰:高祖固天攸縱,聰明稽古,道亞生知,學為
博物允文允武多藝多才
爰自諸生不羇之度,屬昏凶
肆虐天倫及禍,紏合義旅,將雪家冤,曰:可伐,不期
會,龍躍樊漢電擊湘郢,剪離德如振槁,取獨夫拾遺
雄才大略,固不可得而稱矣!
既懸白旗之首,方應皇
天之眷。
布澤施仁,悅近來遠開蕩蕩之王道,革靡靡
之商俗,大修文學,盛飾禮容鼓扇玄風闡揚儒業介冑
仁義折衝樽俎,聲振寰區,澤周遐裔干戈載戢,凡數十
年,濟濟焉!
洋洋焉!
魏晉以來未有若斯之盛也。
念常曰:魏徵公梁武帝可謂天下仁人之言也。
而新
唐史,蕭瑀傳贊亦曰:梁蕭氏,興江左,實有功在焉,厥終
大惡,以浸徵而巳,故餘祉及其後裔,以此驗徵公之
論,益可詳矣!
韓退之嘗曰:梁武餓死臺城,蓋謂其屏
嗜欲,絕午後食,至臨齋戒不衰,在恣情豐美享用
視之近乎餓死耳。
孔子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其徵
意乃所以成其美焉。
豈謂不得食而餓死哉!
凡謂得失
成敗,如魏徵公之言,乃春秋責備賢者之旨,得不為萬
世之公道哉!
*梁昭明
出梁史
名統武帝長子卒謚昭明五歲遍誦五經天性好佛,於東
宮立慧義殿,招天下名僧居之,凡佛經論,披覽略遍,撰諸
註述自出宮二十年,不畜聲樂,唯以法為樂
*沈約
廣弘明集
約字休文,不飲酒,少嗜欲居處儉素,仕至尚書僕射
嘗著
懺悔文,對三寶懺悔,其詞懇切,追自愧責,又著中食
一卷,謂一則勢利榮名二則妖妍靡曼,三則甘旨肥濃,皆
使心神昏惑不能得道,故聖人禁此三事
復有千僧會
文,慈悲禮佛願疏,捨身等文(備載廣弘明集)。
*家訓歸心北齊顏之推
三世之事,信而有徵,家素歸心,勿輕慢也。
其間妙旨,具諸
經論不復於此能讚述,但懼汝曹猶未牢固,略重勸誘
耳。
原夫四塵五陰剖析形有六舟三駕運載群生萬行
空,千門入善,辯才智慧豈徒七經百氏之博哉!
明非堯舜
孔老莊之所及也。
內外兩教本為一體,漸極為異,深淺
不同內典初門,設五種之禁,與外書仁義五常符同
仁者
不殺之禁也,義者不盜之禁也,禮者不邪之禁也,智者
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
至如畋狩軍旅醼饗刑罰,因
民之性,不可卒除,就為之節,使不淫濫耳。
周孔而背釋
宗,何其迷也?
俗之謗者,大抵有五:其一,以世界外事,及神
無方,為迂誕也。
其二,以吉凶禍福或未報應,為欺誑也。
其三,以僧尼行業,多不精純,為姦慝也。
其四,以糜金寶
減耗課役,為損國也。
其五,以縱有因緣,而報善惡安能
今日之甲,利益後世之乙乎,為異人也。
戒殺家訓云,
儒家君子,尚離庖廚,見其生不忍其死,聞其聲不食其肉,
高柴曾皙未知內教,皆能不殺,此皆仁者自然用心也。
生之徒,莫不愛命,去殺之事,必勉行之。
見好殺之人,臨死
報驗子孫殃禍,其數甚多不能具錄耳。
*陳武帝(諱霸先字興國,仕,滅侯景有功進位相國封陳公進爵為王,受梁禪)
辯正
公元557年
永定元年,詔迎佛牙杜姥宅,設四部無遮大會二年,於
公元558年
楊州,造東安、興皇、天宮、等寺。
五月,帝幸大莊嚴寺捨身,翌
日,表請還宮,設會供僧布施放生
金陵七百餘寺,侯景
蕩幾盡,帝悉令修復。
譯經講道,詔寫藏經,造金銅佛像,度
僧尼若干(金陵戰國楚威王時,以其地有王氣埋金以鎮之,故曰金陵)。
*文帝(諱蒨字子華武帝兄,昭烈王長子)
廣弘明集
公元563年
天嘉四年,於太極殿,設無礙大會行捨身法修治故寺,寫
經度僧,倍於前朝(出六帖)。
嘗製法華懺文,略曰,竊以前佛後
佛,種種因緣,已說當說,各各方便莫非真語,悉為妙法,理
無二極,趣必同歸
品位淺深覺悟有遲速;法雨一味
得之參差
法雷一音,聞之者差別是以小乘頓教由此
各名,聲聞菩薩,因斯分路至如鹿苑初說,羊車小乘,灰斷
涅槃,分段解脫
以諸佛之善巧會眾庶之根機,是曰半字
未稱三點
及夫三歸一,返本還源,說大乘經,名無量義,
化城中路,駕寶車四衢,衣裏明珠,隱而還現,髻中
珍寶於焉始得。
出寶塔於虛空,涌菩薩於大地,現希有事,
微妙法,最勝最尊,難逢難值。
弟子因地凡夫,屬符負
,欲憲章古昔,用拯黎元所以憑心七覺繫念四勤,住菩
薩乘,顯無三之教,學如來行,開不二之門,汲引群迷導示
眾惑
今謹於某處,建如干僧,藏法華懺,願多寶如來,從地
涌出普賢菩薩,乘象空來,並入道場,證明功德總持性相
同到無生(宣帝昭烈王次子,於揚州,建太皇寺復造七級浮圖,詔僧未滿五夏者,皆參律部。
在位,造金
銅佛像,寫藏經僧尼,盛儗先朝,出釋鑑)。
*隋高祖
三寶紀隋紀辯正
公元581年
開皇元年三月
詔於五嶽之下。
各置僧寺一所
七月詔曰
伏惟太祖武元皇帝
間關三代
造我皇基
追仰神猷
事冥
真寂
思欲廣崇寶剎
經始伽藍
增長福田
微副幽旨
其襄
陽。
隋郡。
江陵
晉陽
並宜立寺一所
建碑頌德
每年國忌日。
設齋行道
八關懺悔
奉資神靈
八月制曰
周道既衰。
鼎沸
出車練卒蕩滌妖醜。
節義之徒。
輕生忘死。
干戈
之下。
每聞殂落
永念群生兵刃之苦。
有懷至道
度脫
之心。
建福田。
法力冥助
死事之臣。
善根增長
悖逆
侶。
從暗入明。
並究苦空
咸拔生死
可於相州戰地
伽藍
一所
是冬沙門智周等。
西域還。
梵本經二百六十部。
公元583年
敕付有司召人翻譯
三年三月詔曰。
欽崇聖教存神
宇。
周朝所廢之寺。
咸可修復
又敕中。
好生惡殺
王政
本。
佛道垂教
善業可憑。
稟氣含靈
唯命為重。
勸勵天下
同心救護
京城及諸州官所立寺。
正五九月常起八日
至十五日
當寺行道
日遠民庶
凡是有生之類。
悉不
公元585年
得殺。
五年詔曰。
朕夙膺多祉。
恭嗣寶命
方欲歸依正覺
聖果
今請經法師於大興善殿。
授朕菩薩戒
菩薩
教。
解脫先戒
行之本。
慈悲為始。
囹圄幽闇。
有動於
懷。
自流以下
悉可原放
又敕曰。
佛以正法付囑國王
是人尊。
受佛付囑
自今以後
訖朕一世
每月常請二七僧
番上下轉經。
經師四人
大德三人
於大興善寺
一切
公元590年
經文
十年敕曰。
開皇十年巳前。
諸有僧尼私度者。
及境
公元591年
內之人樂道。
並聽出家
十一年制曰
如來設教
義存平等
菩薩用心
本無差別
故能津梁品庶濟度群生
朕位在人
主。
紹隆三寶
永言至理
弘闡大乘
諸法豁然
體無彼我
福業
乃有公私
自今凡是營建功德
普天之內。
混同
造。
隨其意願
生分別。
一切法門。
同歸不二
十方世界
公元593年
俱至菩提
十三年
第三子。
蜀王秀
政州之野。
馬突入
一古窯。
滿窯皆佛菩薩之像。
帝聞。
諸像所在官司
撿括
運送近寺。
率土蒼生
各施一文
委官裝飭。
帝立疏
文略曰。
弟子楊堅
今於三寶前。
至心懺悔
周室毀像殘經。
慢僧破寺。
如此重罪
悉為懺悔
敬施一切毀廢經像
絹十
二萬疋。
三寶證明。
受我懺悔(云云)。
皇后亦施絹十二萬
疋。
王公巳下。
臺官主將
以至州縣佐吏
諸寺僧尼
京城宿
老。
下逮黔黎
一一施錢。
再日設齋
奉慶經像
於諸州名
公元594年
山下
各置僧寺一所
并賜莊田
十四年率土之內。
但有
公元595年
山寺
一僧巳上。
皆聽綸額。
私度附貫
十五年
帝以僧尼
時有過失
內律佛制。
不許俗看。
帝及皇后
京師法界
尼寺
造連基浮圖
下安佛舍利
七月放大光明
法純
公元597年
入內
皇后受戒
十七年正月
沙門寶貴
開皇已來
新所譯經奏上
帝親製序。
翻經學士費長房
初為僧。
周武
廢教返俗
帝召預參譯筆受詞義。
長房歷代三寶紀十
公元600年
五卷
下敕行之。
二十年
詔有毀佛經像者。
惡逆論。
帝謂
靈藏律師曰:弟子俗人天子,律師是道人天子,有離俗
者,任師度之。
由是度僧至數萬,帝大悅曰:律師化人為善
弟子人為惡,意則一也。
初帝微時,遇梵僧舍利一裹
授之曰:檀越他日,為普天慈父,此大覺遺靈,與汝供養
即位,嘗與法師曇遷,置舍利掌中數之,或少或多不定
遷曰:諸佛法身,過於數量非世所測。
帝始作七寶箱貯之,
忽憶其事,詔曰,仰惟正覺大慈大悲救護眾生津梁庶品
皈依三寶,重興聖教,思與四海,共修福業,永作善因,同登
妙果
沙門堪宣道者三十人,各將侍者二人散官一人
薰陸香百二十斤,分送舍利,往、雍、泰華等三十州建塔
期以十月十五日午時。
同入塔。
帝於十月十五日午時。
大興殿西向執珪而立
延請佛像
沙門三百六十人
音樂
大興寺來至殿。
燒香禮拜
文武百僚齋食
公元582年
舍利入塔時畢。
後三十州表奏,皆有瑞應
二年正月,復
、陜、恒、杭等、五十三州建塔,期以四月八日午時,同入
公元602年
塔,並如前式,各有感驗
仁壽二年
五月十五日
雍州天雨
金屑寶花
七月十五日
長安延興寺。
丈六銅佛像。
寶屑銀花
在位二十四年。
佛經四十六藏。
凡十三
萬卷
修治故經四百部。
造金銅佛像。
六十餘萬軀。
修治
像。
一百五十萬九千餘軀。
宮內造繡織像。
畫像
五彩
幡。
不可稱計
崇緝寺宇
五千餘所。
譯經道俗二十四人
經論
五百餘卷(詳載廣弘明集
王邵記)。
*王通(字仲淹)
文中子
公元617年
隋大業十三年疾,聞煬帝被害泫然而興曰:生民厭亂
久矣
或者將啟堯舜之運,吾不與焉,命也!
卒於家,門
謚曰文中子弟子薛收等,編集其言,名中說
周公
曰:詩書盛而秦世滅,非仲尼之罪也;虛玄長而晉室亂,非
老莊之罪也;齋戒修梁國亡,非釋迦之罪也。
或問佛?
中子曰:聖人也,其教何如
曰:西方大教也。
或問長生
仙之道?
文中子曰:仁義不修孝弟不立奚為長生
*李士謙報說
隋書
謙少喪父,事母以孝聞,其族伯父瑒,每歎曰:此兒吾家
顏子也!
天文術數,自以少孤,魏廣平王贊,辟開府參軍
事,隋有天下,畢志不仕未嘗飲酒食肉,口無殺害之言。
此積三十年,雅好舉止,約以戒定
有謂其修陰德士謙
曰:夫陰德其猶耳鳴,唯已知之,人無得知者,今吾所作,
仁者皆知,何陰德之有。
善談玄理,嘗有一客在座不信
家報應之說,士謙諭之曰:積善餘慶,積惡餘殃豈非休咎
之徵耶?
佛經曰:輪轉五道無復窮已,此則賈誼所云,千變
萬化未始有極忽然為人之謂也。
佛道未東,而賢者已知
其然矣,至若鯀為黃能杜宇鶗鴃,褒君為龍,牛哀為虎,
君子為鵠,小人為猿,彭生為豕,如意為犬,黃母為黿,宣武
為鱉,鄧艾為牛,徐伯為魚鈴下為烏,書生為蛇,羊祐前身
李氏子,此皆佛家變異形報之驗。
客人曰:邢子才云,世有
化為樗櫟,僕以為然?
士謙曰:此不類之談也,變化
由心業,豈關木乎。
又問三教優劣
士謙曰:佛日也,道月也,
五星也,客不能難而去。
念常曰:北史史官蔣沈等,記李君之事,詳悉如此豈非
心懷佛德,盡己之誠,不敢欺訹後之來者歟!
士謙以日
月星三教,以其照明世界運轉生靈,則一德也。
是三
者,闕一則安立不成,故易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賢哉
李君,吾見其深於性命大原也。
*楊素(字處道)
統紀
素,奇策高文,為一時之傑封越國公尊重佛法,造光明寺
嘗遊華嶽道觀,見壁間畫像,問道士曰:此何圖也?
道士曰:
老子化胡成佛圖。
素曰:承聞老子化胡,胡人不受老子
身為佛,胡人方受,是則佛能化胡,道不能化,何言老子
胡乎?
老子安用化胡為佛?
何不胡為道?
道流不能對。
*唐高祖
舊唐史并辨正錄
帝於朱雀門南街,建道場,設無遮大會
又設千僧齋,捨晉
舊第興聖寺前後共建七寺,又為太祖元皇帝,造栴
檀像三軀,以薦冥福
*太宗
舊唐史并稽古
公元627年
貞觀元年正月,詔在京德行沙門,並各於當寺,行道七日
公元628年
齋供所須,有司準給。
二年三月
追念平天下
手所誅
戮。
將近千人
切以如來聖教
尚仁慈。
禁戒之科。
殺害
重。
受命有司
京城諸寺
建齋轉經行道
七日七夜
竭誠
禮懺薦度
所有御服
並用檀捨
三途之難。
因斯解脫
劫之苦。
藉此弘濟
下敕正五九月。
六齋日。
斷屠殺。
年詔曰:有隋失道九服沸騰,朕親總元戎,致茲明罰切恐
九泉之下,尚淪鼎鑊八難之間,永纏冰炭所以樹立福田
濟其魂魄,可於建義以來交兵之處,為義士凶徒殞身
陣者,各建寺剎招延勝侶,望法鼓所震,變炎火青蓮
所聞,易苦海甘露
所司量定處所並立寺宇,具為事
公元631年
條以聞,稱朕矜哀之意。
五年,以慶善宮,為慈德寺
七年,敕
禁堰塞取魚,并斷屠殺,詔曰:天下諸州,有寺之處,宜度僧
尼,數以三千為限
其州有大小,地有華夷當處所度多少
有司詳定,務取德業精明,其往因減省還俗,及私度白衣
之徒,若行業可稱,通在取限。
天下寺三千七百餘所,度
僧一萬七千餘眾
法師玄琬入宮
妃嬪皇太子
公元636年
王等。
菩薩戒
十年十二月
入滅
遺表曰。
聖帝
恭敬三寶
沙門或有犯法
不應與民同科
乞付所屬
僧律治之。
并上安養論。
三德論。
嘉之
有詔傷悼
遺太
臨弔
敕有司給葬具。
仍於葬所。
佛塔一區
庶子
公元641年
伯藥撰碑
十五年五月戊辰,帝幸宏福寺,召大德道懿等
五人,賜坐,諭以刱寺,為專一追崇穆太后,言發涕零,懿及
左右,皆哽咽逡巡
自製疏,施絹二百疋,自稱皇帝菩薩戒
弟子某,令回向罷,顧謂道懿等曰:頃以老子,是朕先宗,故
令名在前,師等應有恨耶?
道懿曰:陛下尊祖宗,懿等蒙
國恩安閒學道詔旨初下,咸皆懽悅詎敢有恨。
帝曰:尊
重親有生大本,故先老子,以別親疏之序,非不留心
於佛也。
朕自有國以來未嘗刱立道觀凡有功德並歸
舍,雖往日操戈臨陣,亦未始縱威濫殺,但所在戰場,皆立
佛寺
至於太原舊第,亦以建寺奉佛,朕存心如此,師等想
未諭也。
道懿等遽起趨謝,帝曰:少坐,此是朕意,不述則人
不知天時向熱,寺宇未備,今所施可別造經寮,令眾僧寬
公元644年
行道
十八年詔曰。
如來滅度
末代澆浮
付囑國王
臣。
護持佛法
僧尼出家
戒行須備。
若縱放逸觸途
關涉人間
遺經律。
既失如來玄妙之旨。
又虧國王
付之義遺教經
是佛涅槃所說
戒勒弟子
甚為詳要
末俗
緇素
並不崇奉
大道將隱。
微言且絕。
永懷聖教
用思弘闡
宜令所司
書手十人
寫經本。
務盡施行
京官五品
以上
及諸州剌史。
各付一卷
若見僧尼業。
行。
經文不同
公元645年
公私勸勉
必使遵行
十九年正月玄奘法師,自西域還,
帝曰:師能委命求法,惠利蒼生,朕甚嘉焉。
奘奏西域所獲
梵本經論六百五十七部,乞就少林宣譯,帝曰:朕頃為穆
太后,刱弘福寺可就翻譯,敕房玄齡監護資備所須,一
公元646年
天府
二十年七月辛卯法師玄奘,表上新菩薩藏經
六門陀羅尼經,顯揚聖教論,大乘雜集論,凡五部,五十八
卷,請帝為聖教序,降手敕曰:省書具雅意法師標高
行,早出塵表,泛寶舟而登彼岸,搜妙道而闢度門,弘闡
猷,蕩除眾罪。
朕學淺心拙,在物猶迷,況佛道幽微豈能
讚,側請為序,非己所聞
重表請製,乃許之,手敕答曰:朕
謝珪璋,言慚博達至於內典,尤所未聞,昨製序文,深慚
鄙拙,穢翰墨金簡,標瓦礫珠林,忽得來書,謬承褒讚
循躬省慮,彌益厚顏善不足稱虛勞致謝
復覽新譯
藏經,愛其辭旨微妙,因詔皇太子,撰菩薩藏經後序
月車駕還京師,敕有司北闕紫微殿西南,刱弘法院,留
奘居禁中,晝則陪御談論夜分就院譯經
十二月皇太子
文德皇后大慈恩寺成,詔選京城宿望五十大德,各
侍者六人,入居新寺
是月丙辰太子寶車五十乘,迎
大德,并綵亭寶剎數百,具奉安新梵夾諸經、及瑞像
舍利等。
太常九部樂,及長安萬年音樂京城諸寺花旛
導引入寺,帝御安福門樓,執爐致敬經像過盡始罷,皇情
大悅
又斷賣佛道像,敕曰:佛道形像事極尊嚴伎巧之家,
多有造鑄供養之人,競來買贖品藻工拙揣量輕重,買者
不計因果,止求賤得;賣者本希利潤,惟在價高罪累特深,
福報俱盡,違犯經教,並宜禁約
自今已後工匠不得
佛道形像鬻賣,其現成之像,亦不得銷除,各令分送
觀,令寺觀徒眾,酬其價直,仍仰所在州縣官司檢校敕到,
後十日使盡(帝依梵網經,故不許賣佛形像也)。
二十二年,上在春宮日,天
陰掌疼,問及左右,對曰:應是太子洞玄下針處。
於是思報
昊天追崇福業,命有司擇地,為母文德順聖皇后慈恩
寺,凡十餘院,一千八百九十七間,度僧三百員,敕奘三藏
公元648年
上座盛事如碑所載。
是歲六月
帝幸坊州
玉華宮
召奘
法師至。
帝曰。
比日所譯何經
奘曰。
近譯瑜伽師地論
帝覽
之。
侍臣曰。
佛教廣大
若瞻天瞰海。
莫測高深
九流典籍
如汀瀠方溟渤耳。
世言三教齊致者。
妄談也。
有司
秘書手寫新譯經論九部
宣賜九州總管
展轉流布
率土之內。
同稟未聞之法。
司徒長孫無忌
中書令褚遂
良。
奏曰。
佛教沖玄
天人莫測
本則甚深。
語門則難入。
陛下至道照明
輝光昱日
澤霑遐界
化溢中區
擁護
乘。
建立三寶
致法師叔葉而秀質千載挺生
重險
以求經。
履危途而訪道
珍異俗。
具獲真文
歸國翻宣。
庵摩之始說。
精文奧義
金口之新開。
陛下聖德所感。
臣等愚瞽
預此見聞
苦海波瀾
舟航有寄。
天慈廣遠
使
布之九州
蠢蠢黔黎
俱餐妙法
臣等億劫忻逢。
不勝慶幸
帝問奘曰:法門之益,何所宜先?
對曰:弘法須人,度僧為最。
公元649年
大悅由是廣度僧尼二十三年四月,帝幸翠微宮法師
玄奘陪駕,每談敘淵奧,帝必攘袂曰:與法師相值恨晚耳!
未盡弘法之意。
夏五月,帝不豫,帝執太子手曰:無忌遂良
在,國家事,汝無憂矣!
是年崩于含風殿,年五十有三。
太史令傅奕,善天文曆數,在隋為道士,甚不得志
太史
庾儉,恥於術官,薦以代,既承命得志朝廷
武德
貞觀年,為太史令,性不信佛,凡七上疏請除佛法高祖
悟奕譽道毀佛,太宗以其疏,付群臣議,大臣皆曰:佛法
興自屢朝,弘善遏惡冥助國家,理無廢棄
蕭瑀曰:佛聖
人也,而奕非之,非聖無法,當治其罪。
一日太宗謂奕
曰:佛道微妙聖跡可師,且報應顯然,汝獨不悟其理,何
也?
奕曰:佛是西方桀黠,欺訹夷狄,及流入中國,尊尚
教,皆邪僻纖人摸寫莊老玄言,飾其妖妄無補國家
有害百姓
帝惡其言,不答。
自是終身不齒
蕭瑀曰:地
獄正為此人設。
李師政內德三篇辯之
奕後臨終
惡病,并墮地獄事,俱出冥報記,今六道集已載。
祥符
禪師曰:嘗慨資治通鑑,言貞觀中,有僧自西域來,善咒
術,能令人立死,復咒之令甦。
太宗飛騎中壯者試之,
皆驗。
因以問傅奕曰:此邪術也!
臣聞邪不干正,請試
咒臣,必不能行。
令咒初無所覺,須臾,僧忽僵仆,遂
復甦,此必好事者曲為之辭,何則
若使果有是,則僧
真僧,咒非真咒,正謂邪術耳,固不足以張吾教之疵
也,而況斷無此理。
彼自西域遠至長安,其術能死人
復甦,乃不暇自能衛其身,對常人無故僵死,雖兒童
莫之信也。
當時京城,有大德僧、慧乘玄琬、法淋、明瞻
諸公,其肯坐視偽僧破壞教門不請峻治,乃留帝命
奕辯耶?
佛制戒律,雖春蹊生草,猶不許比丘踐之,恐害
其生也,況肯說斷人命咒傳於世乎?
故余謂好事者
為之辭,斷可見矣!
空谷曰:太宗明君也,豈不識破彼邪
術乎?
貞觀初有道德高僧,杜順和尚十餘人,續有
三藏玄奘法師清涼觀國師、宣律師等,常居輦下太宗
朝夕聚話論道,無虛日
諸師明通五眼,學貫九流擔荷
佛法重任者也,何不破除邪術,而容其遲玩乎。
*高宗
舊唐史并高僧傳
公元652年
永徽三年,帝用七亡者衣物財帛而建鴈塔慈恩寺
其基四面,各一百四十尺,倣西域制度,而有五級,并象輪
露盤,高一百八十尺,層層中心,皆葬舍利不啻萬顆
上層
以石為室,南面立碑,載二聖所製三藏聖教序記,乃尚書
公元654年
右僕射河南公褚遂良筆也。
永徽五年特旨,度沙彌窺基
公元656年
大僧
顯慶元年,敕天下僧尼有犯國法者以僧律治之,
公元658年
不得與民同科
三年六月十二日
帝刱西明寺成。
十三日
帝出繡像長旛。
送寺安奉。
七月
詔迎玄奘法師入居西明
公元659年
寺。
四年
帝以玉華宮為寺。
追崇先帝
奘法師居之。
麟德
公元656年
元年二月奘法師卒,帝哭之慟,輟朝三日,顧左右曰:朕失
國寶矣!
可謂痛心
敕準如來故事,斂以金棺銀槨,塔於滻
水之東原
搜聚天下胡經焚棄不在道經之數。
時洛
公元1451年
京恒道觀道士等,奉表乞留。
詔曰:三聖重光玄元
敘,豈忘老教偏意釋宗
志欲還淳,情存去偽,理乖事舛
者,雖在親而亦除,義符名當者,雖有冤而必錄。
自今道經
有記及化胡事者,並宜削除有司條為罪制(化胡經一百卷晉道士王
浮偽造)。
則天武后
于闐國
梵本華嚴大經
遣使奉玉
帛。
往求之。
并請彼國善梵學一人
以來
于闐國
以實叉難提(此云學喜)。
華嚴宗旨。
赴命
則天見之大悅
大遍空寺。
三藏菩提流志法師
神測。
玄景
復禮等大
公元699年
翻譯
則天幸寺
嚫施供饌
至聖曆二年
十月八日功畢。
公元275年
八十卷
天冊元年
沙彌法藏
太原開示華嚴宗
旨。
方緒經題。
白光昱然自口而出。
須臾成蓋
停空久之
萬眾懽呼歎異則天京城大德
為藏授具戒
賜號賢
首。
解惑編卷上之上
*音釋
(音痞。)
迦葉佛
(梵語迦葉
此云飲光
亦名大龜氏
姓也。
今此娑婆界。
名為賢劫
有一千佛出世
今此住劫
有二十箇小劫
從人壽八萬四千歲。
過一百年減一歲
至人十歲復過一百年增一歲
至人壽八萬四千
歲。
一減增名一小劫。
共計一千六百八十萬年。
謂經十六萬八千箇一百年。
前八小劫
佛出世
今當第九小
劫減至人壽六萬歲時
拘留佛出世
至人壽四萬歲時
拘那舍佛出世
至人壽二萬歲時
迦葉佛出世
減至
人壽百歲
釋迦如來出世
如來滅度
巳三千餘年。
當人壽六七十歲間。
至人十歲
復增至人壽八萬四千歲。
又減至人壽八萬歲時
彌勒佛出世
此是第十減劫也。
從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
小劫
皆無佛出世
至第十五小劫
有九百九十四佛。
相繼出世
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小劫
皆無佛出世
第二小劫
人壽增至八萬四千歲。
住劫
滿時。
有樓至佛出世
佛說法度眾生畢。
便入涅槃。
壞劫時至矣。
壞劫者。
火災
二水災。
三風災。
山河大地
三十三天
初禪二禪三禪天。
皆成空虛也。
如是二十小劫
名為一中劫。
共計三萬三千六百萬年。
成住壞空
四箇
二十小劫
即是八十箇小劫
共計一十三萬四千四百萬年。
名為一大劫也。
是為天地成壞始終極數
周而復始
運運無窮焉。)
釋迦
(此云能仁
姓也。
牟尼
此云寂默號也。)
毘尼
(或作藍彌尼。
梵語也。
華言解脫
處。)
婕妤
(上音接。
下音于。
婕妤
女官
美稱。)
浮圖
(或言佛陀相近也。
華言淨覺
佛塔
名塔波
亦名
浮圖
華言聚。
相。
謂如萬德所聚之。
相也。
隨文顯義
乃能別之。)
尸毘王
(釋迦如來
過去劫為大國王。
名尸毘
一切眾生
母愛子。
勤修六度
天帝欲試之。
命毘首天。
變身作鴿。
帝自變身作鷹。
逐鴿。
鴿入王腋底。
時鷹語王
言。
當還我鴿。
王曰。
初發心。
一切眾生
我皆度之。
鷹言。
王欲度一切眾生
非一切耶。
而奪我食。
王曰。
汝須何食。
言。
我須新熱肉。
王念言。
自非殺生
無由得也
云何一生
一生
思惟已。
呼人持刀。
自割股肉與鷹。
鷹言。
王與
我肉。
輕重須輿鴿等。
令人持秤。
以肉對鴿。
割肉盡。
始與鴿等。
天地震動
大海波揚
天散香花
時鷹語王言
辛苦
心不惱耶。
王言
我心歡喜
誰當信汝。
王誓曰。
割肉施。
求成佛。
心不嗔惱者。
願令我身即當半復。
身半復如本。
天帝讚歎禮足而去。)
慈力王
(過去世時。
釋迦如來曾為轉輪聖王
菩提心。
眾生
求聞佛法
將有一梵志
言若王身上
剜作千瘡
灌滿膏油
然燈供養
我為解說佛法
即命劊子持刀。
剜滿千瘡
供養
梵志即說半偈目。
生趣死。
寂滅為樂
王命諸天書偈傳奄。
聞者見者。
悉發道心
云云。)
薩埵王子
(過去釋迦如來
王太子
摩訶薩埵。
遊觀山林
竹林一虎
新生七子
圍繞飢餓
身體羸弱
命將欲絕太子
念。
我今當捨此不淨之身。
以求無上菩提
妙法身。
自放身。
臥餓虎前。
無力不能食。
自以乾竹刺頸出血從崖
投下虎前。
大地震動
天。
雜花
妙香讚歎
虎即舐血食肉。
唯餘骨在耳。)
光王
(亦名大光明住波羅柰國。
心慈一切
逆人意。
常行布施
一小國王
生疾妒。
令一婆羅門
從月光王乞頭
王自思惟
我從無始來。
未曾
法。
受生死。
勞我精神
以此身。
欲求菩提
訾及眾生
王即合掌
十方諸佛菩薩作禮
白言
願以威神助我。
令得
成辦此事。
王即自以髮繫樹。
婆羅門持刀尋斷王頭。
還本國。
天地大動。
日無精光
云云
爾時王者
釋迦如來也。
今人梁武奉佛失國
比上四王萬不及一也。)
縑紈
(上音兼。
并絲絹也。
下音完。
又音玄素綺也。)
(與哲
同)。
(音孚。
擊鼓杖也。)
[脈-月+角]
(音姑。
鄉飲之爵)。
(力遂切。
音磊去聲
耕田曲木也。)
(音逸。
蕩也。)
(音向。
往時
也。
又不久也。)
樽俎
(上音尊。
酒器
下音阻。
祭器。)
四塵
(人身地.水.火.風而成也。)
五陰
(人身七色.受.想.
行.識也。)
六舟
(施.戒.忍.進.定.慧之六波羅蜜
亦云六度
以此自度.度他也。)
三駕
(謂羊.鹿.牛三車
聲聞乘
緣覺乘佛乘也。)
分段解脫
(生死有二。
一分段。
二變易。
分段者。
三界眾生
隨其作業
所感果報
身之形
段。
則有長短
命之分限
則有延促
名分段也。
變易者。
聲聞緣覺菩薩
離世分段生死
有方便等土變易
如初為因
後位為果。
後位為因
後位為果。
以其因移果易。
故名變易也。
照見五蘊中。
人我空故。
煩惱障
得分解脫
照見五蘊自性空故。
即得變易解脫。)
三點
(𠁼。
天竺伊字。
即大涅槃.具法身般若解脫
三德
秘藏也。)
七覺
(亦名七覺支
亦名七菩提分
支即分也。
一擇法覺。
二精進覺。
三喜覺。
四除覺。
五捨覺。
六定覺。
念覺
此七謂覺了所修之法。
是真。
是偽。
各有支派分齊
不相雜亂也。)
四勤
(即四正勤。
正則不邪。
則不怠。
一巳
生惡。
令永斷除
二未生惡。
令不生。
三巳生善
增長
四未生善
得生。)
(音鉉。
泫然流涕。)
(音羊。
玉名。)
(天.人.阿修羅.鬼.畜.地獄
今以修羅天鬼畜。
云五。)
黃能
(下音耐。
三足鱉
禹父鯀為黃能。)
(音戌。
訹誘
也。)
菴摩
(俱云菴摩勒
云菴沒羅。
係子
食之除風冷
人時手執此果。
佛說法。
於此閏中。)
(音鏟
水名
京兆。)
(音羽。
頭妍也。)
茶毘
(亦云闍維
此云焚燒。)
太宗自製
(文曰皇帝菩薩弟子稽首和南十方請佛菩薩聖僧
天龍大眾
若夫至理凝寂
道絕
名言
大慈方便
臨機攝誘。
苦海以智舟。
重昏慧日
開曉度脫
不可思議弟子夙罹愆亹。
早嬰偏罰
追惟撫育
之恩。
每念慈顏之遠。
泣血崩心
無逮及。
號天躄地
何所厝身
歲月不居
炎涼亟改。
毒之痛。
在乎粉骨
敬養巳絕。
方恨不追。
冤酷之深。
百身何贖
惟以丹誠
歸依三寶
謹於弘福道場
施齋供。
并施淨財
以充檀捨
用斯功德
奉為
先靈
願心無為
神遷妙喜
紺馬以入香城
金階而昇寶殿
遊玩法樂
逍遙淨土
永蔭法雲
嘗餐甘露
疾證菩
提。
早登正覺
六道四生
並同斯願。)
六齋
(此以上半月.下半月
三日言之。
上半月初八.十四.十五。
下半月二十三.二十九.三十。
上半月名
月。
故月漸白漸圓。
下半月黑月
故月漸缺漸黑。
十六日是下半月一日
二十三日是下半月八日
二十九三十日
下半月十四十五日。
天上日月半月十月為限
海潮亦以半月消盈也。
此之六日
天帝典主四天王
各鎮一
方。
常以月八日二十三日遣使者按行人間考察善惡
十四二十九日遣太子下。
十五日三十日四王自下
特日
五星二十八宿
諸天俱下。
四王命曰。
勤察眾生
施行吉凶
其有敬信三寶
守齋持戒
布施誦經
修諸功德
忠孝
親。
上奏天帝
帝敕司命
增福益壽
遣神營護
命終迎其神魂上天
七寶宮。
無願不從
天上壽終
下生王侯之家。
乃至無上道
若有殺.盜.邪婬妄言惡口.瞋.痴.嫉妒
不行忠孝
佛法僧
不信善惡果報
四天王上奏天帝
使司命
滅尊惡還來侵。
生罹災禍
墮地獄.餓鬼畜生
罪畢為人
下賤家。
是故應當齋日責心。
身口意。
改往修來
然佛
法中
日無好惡
佛隨世惡日因緣故。
眾生齋戒
以除殃患。
原此六日
教令受持八戒
過中不食為齋。
齋戒合稱
故名八開齋戒。
非同世俗朔望食葷
名為齋也。
不能六日持齋戒。
而依六日茹葷
亦勝朔望千萬倍。
朔望
無所出處
上半月素二日
下半月一日皆無。
是知世之朔望齋。
無事無理
正教也。)
  法弟子陳啟捐資敬梓
 解惑一卷以此功德四恩總報三有
  資願與閱者發菩提心福智圓明早成
  覺
公元1683年
  康熙癸亥仲春吉旦
解惑編卷上之下
廣州南海寶象林沙門弘贊在犙
*中宗
舊唐史并傳統紀
公元706年
神龍二年,降御札,召六祖入京問法,遣內侍薛簡,持詔迎
請祖表辭以疾,簡回奏,復遣使袈裟、瓶、缽,以諭主上
慕之意。
義淨三藏法師,於內道場孔雀諸經,御製
教序,以冠經首敕造聖善寺,八月天下試行經義,通
公元708年
者度為僧(試經度僧此始)。
景龍二年,敕崔思亮,往泗洲迎僧伽
師至,帝及百僚皆稱弟子睿宗萬回禪師曰:僧伽何
公元709年
人?
答曰:觀音化身
普度僧尼萬數
景龍三年
帝召道岸
入宮
為妃主受歸戒。
圖形林光宮。
御製贊曰。
戒珠皎潔
慧流清淨
身局靈篇
心融入定
學妙真宗
觀通實性維持
法務
綱紀德政
律藏冀其傳芳
像教因而光盛(萬回生號州閔鄉。
公元710年
氏咸享四年
帝度為沙門
幼時
致見書六千里外
朝往暮回。
因號萬回)。
*玄宗
舊唐史
公元713年
開元元年,敕以寢殿材,建彌勒佛殿。
帝問神光法師曰:佛
眾生有何恩德,致捨君親棄妻子,而師事之?
神光曰:佛
眾生,恩過天地,明逾日月,德重父母,義過君臣。
帝曰:天
地日月,具造化之功,父母君臣具生成之德,何以言佛並
過此乎?
神光曰:天只能蓋,不能載;地只能載,不能蓋。
日則
照晝,不照夜;月則夜朗,而晝昏
只能不能養;母只能
養,不能生。
有道,則臣忠,君無道則臣佞。
以此而推,德則
不全,且佛於眾生則不爾,論蓋則四生普覆論載則六
道俱承,論明則照耀十方,論朗則光輝三有,論慈則提拔
苦海,論悲則度幽冥,論聖則眾聖中王,論神則六通
在,所以存亡普救貴賤皆攜,惟願陛下留心敬仰
帝悅曰:
公元731年
佛恩如此,非師莫宣,朕當生敬仰
十九年御註金剛經
公元747年
頒行天下
天寶六年,詔不空法師入內立壇。
為帝灌輪王
公元748年
頂。
賜號智藏法師
自持寶箱
奉紫袈裟七年
大將軍
力士
西京寶壽寺成。
洪鐘辦齋以慶之。
舉朝畢集
公元753年
約以擊鐘一杵。
施錢百緡。
樂施者。
至二十杵。
十二年
西
番寇圍涼州帝命三藏不空陰兵救之。
空誦仁王密語
數遍,有神介冑而至,帝親見之。
問曰:此何神也?
空曰:北方
毘沙門天王長子也。
空誦密語遣之,數日涼州捷報
二月
十一日城東北雲霧間,有神兵至,威武雄盛,城北門樓有
光明空中鼓角,聲震天地,西番畏懼卷甲而去,帝悅,因
天下城樓皆立毘沙門天王祠(梵語毘沙門,此云多長子,即那吒太子也。
公元711年
道士以太子帶骷髏真武側,罪大彌天真武北方一神耳)。
睿宗景雲二年
詔起一行
公元715年
禪師赴闕
辭疾不行
開元三年八月
帝遣禮部齎詔詣當
陽山起之至
帝曰。
有何能。
對曰。
略能記覽
帝命中官
宮籍示之。
周覽方畢。
覆其本。
記唱數幅。
不覺降榻
稽首曰。
師實聖人也。
嗟歎久之
帝以麟德曆不驗
詔師改
新曆
師推大衍數
立術以應之。
開元大衍曆
五十二
公元723年
卷。
編入唐書曆律志。
十一年
復製水運渾天道儀成。
未有也。
帝悅。
親為製銘。
武成殿。
以示百官
*肅宗(玄宗第三子)
舊唐史并稽古
公元758年
乾元元年大赦
帝於禁中立內道場。
講誦贊唄
五嶽
公元759年
建寺。
白衣誦經五百紙者。
度為僧。
乾元二年
天下
諸州。
各置放生池
刺史顏真卿
天下放生池碑銘
空法師入內道場
為帝受轉輪王位。
七寶灌頂
*代宗
舊唐史并稽古論衡
公元765年
永泰元年,詔天下有司毋得捶辱僧尼九月鑄金佛像
於光順門,率百僚拜祀之,十月吐蕃寇,逼京師內出仁王
輦送西明諸寺,置百尺高座講之,寇平,詔不空三藏
師,重譯舊本仁王國經,帝親為之序,時寇,難屢逼,祿山
思明流方煽,禁中講誦仁王經,寇未及戰輒去,非人事
公元766年
也。
大曆元年七月,作盂蘭盆會禁中,設高祖太宗以下
公元768年
七聖位,祈薦冥福,歲以為常,三年詔空,為近侍大臣,及諸
公元771年
將帥,悉授灌頂六年,空進所譯經凡一百二十卷,七十
公元774年
七部食邑三千戶,固辭不已九年,空曰,白月圓滿吾當
矣,上表辭帝,帝輟朝三日賜絹雜物,錢四十萬,造塔。
史華,以術得幸,因請立刀梯,與沙門角法。
沙門崇慧
表請挫之,帝率百僚臨觀,履刀而上,招慧登之,慧躡而
昇,往復無傷
乃命以薪烈火於庭,慧入,以呼慚汗
不敢正視
大悅,賜慧號護國三藏
一日國師惠忠
入內,引太白山人見之。
帝曰:此人頗有見解,請師驗之。
曰:汝蘊何能?
山人曰:忝識山、識地、識字、善算。
師曰:山人
居之山,是雄山,是雌山?
山人茫然不能對,師曰:識地麼?
曰:識。
師指殿上地問曰:此是何地?
山曰:容弟子方知
曰:識字麼?
山曰識。
師於地上畫一畫曰:此甚麼字?
山曰:是
一字
師曰:土上一畫,是王字何謂一字耶
又問能算麼?
曰能。
師曰:三七是多少
山曰:國師弟子,三七豈非二十
一。
師曰,卻是山人貧道,三七是十,何謂二十一。
復問,更
有何能?
山人答曰:弟子縱有,亦不敢向國師開口
師曰:縱
汝有能,亦俱未是。
師卻謂帝曰:問山不識山,問地不識地,
問字識字,問算不解算,陛下何處得此懵漢來?
帝謂山
人曰:朕有國位不足為寶,禪師國寶也。
山人曰:陛下
識寶者矣!
帝嘗與國師便殿指天觀軍容使魚朝恩
謂師曰:朝恩亦解些子佛法
朝恩即問師曰:何者無明
無明何起
師曰:佛法衰相今現。
帝曰:何也?
師曰:奴也,解
佛法豈非衰相今現?
朝恩大怒,師曰:即此無明,無
從此起。
朝恩抗聲曰:有人言師今是佛,得否?
師曰:朝
有人言汝是天子果否
朝恩伏地曰:死罪死罪朝恩
天子,師曰:我不是佛,所以二尊不並化。
朝恩曰:師長作
凡夫無成佛時耶?
師曰:我向後當作佛,汝姓什麼
朝恩
曰:姓魚
師曰:我向後作佛,不名惠忠;汝向後若作天子,改
卻姓莫不姓魚否?
朝恩伏地曰:死罪死罪
朝恩此去,實不
敢向師論佛法
師謂帝曰:幾怕殺此奴(出傳燈并通載)。
*德宗(代宗長子)
舊唐史并清涼本傳
公元786年
貞元二年,詔律師道澄入宮,為妃嬪內侍,授皈戒賜號大
公元788年
律師
四年詔迎鳳翔法雲寺,佛指骨入禁供養,傳至
公元799年
諸寺瞻禮
十五年四月,帝誕節,敕有司備儀輦,迎教授
國師入內殿,闡揚華嚴宗旨。
陞高座曰。
大哉真界
資始
空有而絕。
相。
言詞無跡
妙有不有
真空
空。
我佛得之
妙踐真覺。
廓淨塵習
寂寥于。
萬化之城。
動用
一空之中。
融身剎以相含。
流聲光而遐燭
我皇得之
虛極
保合太和聖文掩於百王淳風扇於萬國
玄化
以覺夢。
垂天真以怡情
是知華嚴教旨
寂廓沖邃
不可得
思議矣。
失其旨也。
徒修因于曠劫
得其門也。
等諸佛子
一朝
帝顧謂群臣曰。
朕之師。
言雅而簡。
辭典而富。
能以聖
法。
清涼朕心。
仍以清涼賜為國師之號
朕思從來執身。
我人
及諸法定
相。
斯為顛倒
群臣再拜稽首
奉明命。
公元838年
中外台輔重臣
咸以八戒師禮之。
開成三年三月
師入
寂。
壽一百二歲。
輟朝三日
奉金身塔終南山
未幾
有梵
僧至闕。
表稱蔥嶺
見二。
使者
凌虛而過。
問之。
答曰。
北天
文殊堂神也。
東取華嚴菩薩大牙歸國供養有旨啟
塔。
果失一牙
茶毘舌根不壞。
紅蓮色。
舍利光明
瑩潤
數。
*憲宗
韓子外傳
公元819年
元和十四年正月,帝遣中使英奇,持香花鳳翔府、法
雲寺、護國真身塔所,請釋迦文佛指骨入內
帝御安福
迎拜,留禁中供養三日五色光現,百僚稱賀
乃送諸寺,王
公士庶,奔走膜拜,具釋部威儀,及太常長安萬年音樂,旌
旛鼓吹,偉盛殊特
刑部侍郎韓愈上表陳諫引古言今,稱
壽國祚之不延永
大怒,持以示宰相,將抵以死。
裴度
崔群曰:愈言訐牾,罪之誠宜,然非內懷至忠安能及此,願
寬假以來諫諍
帝曰:愈言我奉佛太過猶可容,至謂東
漢奉已後天子夭促,言何乖刺耶,愈人臣狂妄敢爾。
於是戚里諸王舊臣,皆為愈哀請,遂貶潮州刺史
既至
大顛禪師之名,致書請入郡問道,書曰:愈啟,孟夏漸熱,
道體安和,愈弊劣無謂坐事貶官到此,久聞道德,竊思
見顏,緣昨到來,未獲參謁,巳帖縣令具人奉迎,日久佇
瞻,愈白。
又書曰:愈啟,海上窮處無與話言,側承道高,思獲
披接,專輒有此咨屈,此旬晴明不甚熱,倘能乘閒一訪,實
謂幸也,不宣
又書曰:愈啟,慧勻至,辱答問,珍悚無已,所示
廣大深迥,非造次可量。
傳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
人之意,其終不可得而見耶?
如此而論,讀來一百遍,不如
面對之。
又曰:道無凝滯,行無繫縛,苟非所戀著,則山林
閒寂,與城隍無異大顛師論甚宏博,而必守山林不至
郭,自激修行,立空曠無累之地者,非通道也,勞于一來,安
所識道故如是不宣
於是大顛至郡,留師旬日,或入定
數日方起愈甚敬焉。
辭去不久,愈祀神海上,乃登靈山
造師之廬問曰:弟子軍州事繁,省要處,乞師一句
良久
不顧,愈罔措
三平侍者,乃敲床一下,師曰:作麼
平云
以定動,後以智拔,愈乃拜三平而謝曰:和尚門風高峻
愈於侍者處,得箇入路。
師問愈曰:子之貌鬱然,似有不懌
何也?
對曰:愈之用於朝,享祿厚矣,一旦忠言不用,奪刑
侍郎竄逐八千里,播越嶺海,喪吾女孥。
及至潮陽颶風
鱷魚患禍不測毒霧瘴氣日夕發作,愈少多病,髮白齒豁
黜於無人之地,其生詎可保乎!
愈之來也,道出廣陵廟而
禱之,幸蒙其力,而卒以無恙
主上中興之功,巳奏章
道之,使東巡泰山奏功皇天
倘有於此,則庶幾召愈,述
功德,而薦之郊廟焉!
早夜待之,而未至,冀萬一於速
歸,愈安能有懌乎?
顛曰:子直言於朝也,忠於君,而不顧
身耶?
抑尚顧其身,強言之以徇名耶?
且子生死禍福不懸
之天乎!
子姑自修而外任命可也
廣陵其能福汝耶?
上今繼天寶之後,姦臣負國,而討之不暇糧餽雲合殺人
盈野,僅能克乎。
瘡痍未瘳,方此之際,而子又欲封禪
功,以騷動天下,而屬意在乎己之欲歸,子奚忍於是耶?
夫以窮自亂,而祭其鬼,是不知命也,動天下而不顧以便
已,是不知仁也;強言以干忠,遇困而抑鬱,是不知義也;以
亂為治,而告皇天,是不知禮也,而子何以為之?
且子遭黜
也,其所言者何事乎?
愈曰:主上佛骨大內,愈以佛者,
夷狄一法耳,三代無佛,而年祚永久,晉宋梁魏事佛,不
夭且亂,恐主上於此是以不顧其身而斥之。
顛曰:若是
則子謬矣!
也者,蔭天人大器,其道則妙萬物為言
其言盡性命之理,其教則捨惡而趨善,去偽而歸真,其視
天下猶父之於子也,而子毀之,是猶子而刃父也。
聞善
觀人者,觀其道之所存,而不較其所居之地。
桀紂之君,跖
蹻之徒,皆中國人也,然不可法者,以其無道也。
舜生東夷
文王生西夷,由余生于戎,季札出於蠻,彼二聖二賢豈可
謂之夷狄不法乎。
今子不觀佛之道,而徒以為夷狄,何
公元前1545年
言之陋也!
五帝三王之代,未有佛而長壽,則外丙二年
公元前1541年
仲壬四年何其夭耶!
以事佛之人主夭且亂,則漢明為一
代之英主武壽至八十六,豈必皆夭且亂耶?
且子嘗誦
佛書,疑其與王異者,可道之乎?
愈曰:何暇讀彼之書。
曰:子未嘗讀彼之書,安知不談先王法言耶?
佛與人臣
言,必依於忠,與人子言,必依於孝,及其言之至,無方者也,
無體者也,妙之又妙者也。
今子自恃四海異方之學,而
文章磅礡,孰如姚秦羅什乎?
子之知來藏往,孰如晉
佛圖澄乎?
子之盡萬物,不動其心,孰如梁之寶誌乎?
愈默
良久,曰:不如也。
顛曰:子之才,既不如彼矣!
彼之所從事
者,而子反以為非。
然則豈有高才,而不知子之所知者耶?
今子屑屑形器之內,奔走聲色利欲之間,少不如志
憤鬱悲躁,若將不容其生,何以異於蚊虻,爭穢壤淤稿
之間哉。
於是瞠目而不收,氣喪不揚,反求其所答,忙
有若自失
逡巡謂顛曰:師之言盡於此乎?
顛曰:吾之所
告子者,蓋就子之所能,而為之言,非至乎至者也。
曰:愈
不肖,欲幸聞其至者可乎?
顛曰:誠爾心,寧爾神,盡爾性,
窮物之理,極天之命,然後可聞也,爾去吾不復言矣!
愈趣
而出。
秋八月己未,帝與宰臣語次久之,因語及愈有可憐
者,而皇甫素薄為人,即奏曰:愈終疏狂,可且內移
納之,遂授袁州刺史
愈復造顛廬,送衣二襲,請別曰:愈也
將去師矣!
幸聞一言
顛曰:吾聞易信人者,必其守易改;易
譽人者,必其謗易發
子聞吾言,而易信之矣!
庸知復聞他
說,不復以我為非哉!
遂不告。
愈知其不可聞,乃去。
袁州
尚書孟簡知愈與大顛游,以書抵愈,喜其改迷信向。
愈答
書,稱大顛聰明識道理,實能外形骸,以理自勝,不為事
侵亂,因與之往還也。
近世黃山谷,謂愈見大顛之後,文
章理勝,而排佛之詞,亦少沮云(詳見稽古略并通載)。
念常曰:舊史退之性愎訐,當時達官,皆薄其為人,及
李紳同列恥居其下,數上疏訟其短,今新史,則以
退之佛老之功比孟子
嘉祐中,有西蜀龍先生者,忿
其言太過,遂擇退之言行悖戾先儒者,條攻之。
一曰
不可毀,二曰:墨子,反孟玷孔,若此類,二十篇
于世,及觀外傳,見大顛之說,凡退之平生蹈偽于此
脫盡矣!
歐陽文忠公嘗歎曰:雖退之復生不能自解免,
得不天下至言哉!
荊國王文公亦曰:人有樂孟子
楊墨也,而以排佛老為己功,嗚呼
莊子所謂夏蟲者,
斯人之謂乎!
道歲也,聖人時也,執一時而疑歲者,終
聞道
起於,而以為終,終天下之道術者,其
釋氏乎?
不至於是者,皆所謂夏蟲也。
文公宋朝巨儒
其論退之如此,則外傳之說,可不信夫。
*穆宗(諱恒憲宗第三子)
舊唐史
公元821年
長慶元年三月
盧龍節度使劉總
幽燕二十餘郡歸朝
乞為僧。
詔賜僧衣
號大覺大師
所居第。
報恩寺
長慶
公元822年
二年三月
帝遣左街僧錄靈阜
齎詔起汾州無業禪師
闕。
阜至宣詔畢。
稽首曰。
主上此度恩旨不同願師起赴。
笑曰。
貧道何德
累煩人主
汝可先行
吾從別往。
沐浴
座。
門人慧愔等曰。
汝等見聞覺知之性。
太虛同壽。
境界
本自空寂
迷者不了
即被境惑。
一為境惑。
流轉
窮。
常了一切空。
一法當情。
是諸佛用心處。
言訖端坐
中夜而逝。
阜回奏其事。
欽歎久之
賜謚大達國師
師蒙
憲宗兩朝敬重
三詔不赴
師嗣馬祖一禪師
*宣宗(諱忱憲宗第十三子)
舊唐史
公元851年
大中五年正月
詔弘辯禪師入內
帝曰。
禪師既會祖意
禮佛看經否。
對曰。
沙門禮佛誦經
蓋是住持常法
四種
焉。
依佛戒修身。
參尋知識
修梵
行。
履踐如來所行之跡。
帝曰。
何為頓見。
何為
對曰。
頓明自性
與佛無二
然有
無始染習
故假漸對治
順性起用
如人喫飯
非一
便飽(云云)。
是日便對漏下七刻。
帝悅。
賜號圓智禪師
繼有
詔旨
增修天下祖塔
應未經賜謚者
所在以聞。
太常考。
頒賜
師嗣馬祖
*懿宗
出舊唐史等
公元871年
咸通十二年,賜知玄法師沉檀寶座,高二丈餘。
十四年,造
公元873年
旛花蓋,敕往鳳翔寺塔,迎佛指骨
四月八日,帝御
安福迎拜入內瞻禮
群臣有諫者,言,憲宗佛骨,尋即
晏駕
帝曰:朕生得之,死無所恨。
帝每於禁中,設講席,自唱
經旨,手錄梵文,而為贊唄(憲宗時北方天帝降夢,令中興佛法,帝不承命愛服金丹,致藥
燥急內豎畏誅而深宮秘邃故有不測之禍也)。
史贊曰:甚矣!
至治之君,不世出也。
禹有天下,傳十有
六王,而少康中興之業。
湯有天下,傳二十八王,而其
甚盛者,號稱三宗
武王天下傳三十六王,而成康
治,與宣之功,其餘無所稱焉。
詩書所載,有時闕略,然
三代千有七百餘年,傳七十餘君,其卓然見于後世
者此六七君而已
嗚呼可謂難得也!
唐有天下傳世
十,其可稱者三君玄宗憲宗,皆不克其終。
盛哉太宗
烈也!
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自古
功德兼隆,由漢以來,未之有也。
至其牽於多愛,復立浮
圖,好大喜功勤兵於遠,此中材庸主之所常為。
春秋
之法,常責備賢者是以後世君子之欲成人之美者,
莫不歎息於斯焉。
念常曰:君子立言之難,其實非難特為好惡所欺耳。
歐陽文忠公,作太宗本紀贊,雖筆高語奇,傑出諸史
至貶太宗,復立浮圖好大喜功勤兵於遠,類中材庸主
所為不取
予謂文忠備之深,而為好惡所欺也。
貞觀之世,天下昆蟲草木咸被其澤,至於日月霜露
之國,皆款關修職直獨高麗莫離支叛逆阻命,太
宗身任千載道德英雄之主,其肯坐視之,留為子孫
不少經略乎?
蓋其威德之盛,其勢之必然非好
喜功之謂也。
黃帝蚩尤,七十戰而勝其亂。
高宗
鬼方三年而後克。
太宗偏師陰山平,臨駐蹕而高
麗服
黃帝高宗,經孔子未嘗少貶,文忠以為
宗之疵,庸詎非責備之過歟!
太宗盛德大業如此,猶
曲貶之,將恐後之君子,懷免貶之難,而無意功名也。
文忠徒欲高尚其事,而不知此亦自蹈好大之失矣!
於復立浮圖,乃所以和順道德,而齊天地鬼神之心,以
開濟天下後世之人,為無窮之益也。
文忠以為不當,則
太宗暗於取舍矣。
使太宗果暗於此,則當時房、杜、王、
之流,亦因循尸祿而暗於取舍者哉。
或曰文忠慕韓
為人,故不得不爾。
嗚呼
文忠何忍哉,慕人毀佛,而兼
太宗道德,是不為好惡所欺耶?
孔子立名教者也,
老氏非毀之,及孔子刪禮,則曰吾聞諸老聃云。
然孔
子亦以人而廢言乎,亦若世情好惡耶?
況真也者
耶?
聖凡本有之體,毀之乃所以自毀之也,詎傷於真佛
哉!
嘗聞文忠一夕夢為勇士數輩,攝至太宗之庭,太宗
怒而責曰:吾文武勳烈如此不能逃子之貶,何也?
文忠
震懼,而寤後欲追改之,而業巳進書頒行矣,遂不克改,
慨然,曰:平懷最難,此殆非偶然而云耳(出通載)。
空谷曰:孔子春秋太史公史記班固西漢書,范
作東漢書陳壽三國志唐太宗晉書李延壽
南北史魏徵隋書劉昫作唐書,司馬溫,少微江公,皆
通鑑鄭夾漈通志馬端臨文獻通考揭傒斯
宋史李燾宋鑑曾子野作史略,宋景濂元史,皆以
天地之心為心,是曰是,非曰非,不存私意諸君史筆,如
龍泉太阿殺人活人無偏無黨
佛法大道也,可尚不
可排,苟或可排,則太宗諸子,巳排之矣,奚待後世擅其
意者,曲排之也。
*內德典儀李師政
若夫十力調御,運法舟苦海三乘汲引坦夷途於火宅
勸善進德之廣,七經所不逮;戒惡防患之深,九流莫之比。
窮神知化,其言宏大而可驚,去惑絕塵,厥軌清邈而難
蹈。
華夷士庶朝野文儒,各附所安,鮮味斯道,自非研精
真妄沈思而察苦空無以匪石之信根,去若網之疑
蓋。
遠則淨名妙德弘道勝而服勤;近則天龍樹悟理
敦悅
羅什道安篤學,究玄宗而益敬,僧叡慧遠之歸
信,迄皓首彌堅
士安淫書,甚宣尼翫易千金
足驚其視,八音不能改其聽,聞之博而樂愈深,思之深而
信彌篤,皆欲罷而不能,則其非妄也必矣哉
我皇誕膺
命,弘濟區宇,覆等蒼旻,載均厚地
氛祲,清八表,救塗炭
兆民五教敬敷九功惟敘,總萬古徽猷,改百王之餘
弊。
搜羅庶善,崇三寶津梁芟夷群惡,屏四部之稊莠。
付囑遺旨,弘紹隆要術功德崇高昊天罔喻。
縉紳
之士,祖述多途,各師所學,異論蜂起或謂三王無佛而年
永,二石有僧而政虐,損化由於奉佛,益國在於廢僧。
苟明
偏見未申通理博考興亡,足證浮偽何則
亡秦胡亥,時
無佛而土崩;興佛者漢明,世有僧而國治。
周除佛寺,而天
元之祚未永;隋弘釋教,而開皇之令無虐。
盛衰布政,治
亂在庶官歸咎佛僧,實非通論
且佛唯弘善,不長惡於臣
民;戒本防非,何損害于家國
若人守善家家奉戒,則刑
何得而廣,禍亂無由而作。
騏驥雖駿,不乘無以致遠;藥
石徒豐,未餌焉能愈疾
項籍喪師,非范增之無算;石氏
虐,豈浮圖不仁
但為違之而暴亂未有之而兇虐
此觀之,亦足明矣!
有謂正覺妖神,比淨施於淫祀,訾
而謗之,無所不至聖朝勸善,立伽藍崇福迷民起謗,反
功德以為疣,此深訕上非徒毀佛。
愚竊撫心太息所以
發憤含毫者也。
忝賴皇恩預霑法雨切磋所惑,積稔
茲,信隨聞起,疑因解滅。
昔嘗苟訾不信,今則篤信而無
毀,近推諸己,廣以量人凡百輕毀而弗欽,皆為討論之未
究,若令探賾索隱功齊澄什,必皆深信篤敬,志均於名
僧矣。
師政學匪鉤深,識不臻妙,少有所聞,微去其惑,謹課
庸短著論三篇辯惑第一,明邪正通蔽
通命第二,辯殃
慶之倚伏
空有第三,破斷常執見
覈之以群言,考之以
眾善,上顯聖朝之淨福,下折淫祀之虛誹。
徒有斯意,實乏
其才,屬詞鄙陋,援證庸淺,雖竭愚勤,何宣聖德,庶同病
未愈者,聞淺譬而深悟也。
藩籬之卉,或蠲疾腹心
藿之餐,儻救餧于溝壑
金丹在目玉饌盈案,顧瞻菲薄
良足陋矣(三篇詳出廣弘明集)。
*虞世南
法帖并舊唐史
公元1108年
南字伯施光祿大夫
貞觀八年自立疏曰:弟子早年,忽遇
重患當時運心差愈之日,奉設千僧齋。
今謹於道場,供千
蔬食,以其願力,希生生世世,常無病惱,七世久遠六道
冤親並同今願(云云)。
其撰帝王紀,略論曰:老子之義,谷神
不死玄牝長存久視長生乘雲駕鶴,此域中之教也。
釋氏
之教,空有不滯人我兼忘超出生死,此象外之談者也。
梁武帝熏修危亡世南曰,釋教出世津梁絕塵之軌
躅,運於方寸之內,超於有無之表,塵累既盡,攀緣已息,然
後入解脫之門。
蓋以所修為因,其報為果,人有修布施、
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行,皆多不全,有一缺焉,果亦
隨滅。
是以鬷明醜於貌,而慧於心,趙壹高于才,而下於位,
羅褒富而不義原憲有道,其不同也,如斯懸絕,興喪
得失,咸必由之下士庸夫,見比干剖心以謂忠貞不可
為,聞偃王亡國以謂仁義不足法也。
若然者,盜跖高枕
東陵莊蹻懸車西蜀考終厥命,良足貴乎!
後世南卒
太宗夢見之,因詔曰:世南德行純備,志存忠益,奄從物化,
良用悲傷
昨因夜夢,倏睹斯人,兼進讜言有若平生之舊,
可即其家,造五百僧齋佛像一軀以資冥福,以申朕思舊
之意(鑑史,只載太宗世南,而為彼資冥福,竟不錄。
又凡王臣佛法語,皆削去之,惟載傅奕請除佛法之疏,
當時大名儒之言論不如傅奕術官耶?
作史者,不但毀佛,而且瞞心不志至於若是乎?
又云,太宗不信佛,
惟順穆太后之心而已
太宗凡所交兵之處,並建寺剎樹立福田,為義士凶徒,資其魂魄,有六七所,其破晉州,立
慈雲寺,命褚遂良撰碑;破汾州,立弘濟寺,命李百藥撰碑;破鄭州,立等慈寺,命顏師古撰碑;破呂州,立普濟寺,命許
敬宗撰碑;破洛州,立昭覺寺,命朱子奢撰碑;破洛州廣平府,立昭福寺,命岑文本撰碑
其餘布滿天下,烏能掩人
目,而謂順太后心可乎?
盡信書不如無書,此之謂歟!)。
*吳道子
名畫記并統紀
道子陽翟人初名道子玄宗改名道玄,工畫,下筆有神
宗召入內供奉於景公寺,畫地變相圖,都人咸觀,皆懼
修善兩市屠沽不售
*張仲素
舊唐史
素為翰林學士憲宗敕素撰佛骨碑。
略曰,岐陽法雲寺,鳴
鸑阜,有阿育王所造之塔,藏佛指節
太宗特建寺宇,加之
重塔,高宗遷之洛邑天后薦以寶函中宗之國史,肅宗
奉之內殿,德宗禮法宮
本傳,必三十年一開,則玉燭
調,金鏡朗,氛祲滅,稼穡豐。
*魯山
舊唐史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
少孤,事母孝,舉進士謚文行先生
不忍去母左右自負母入,母亡廬墓側,刺血佛經,數
千言絕筆異香芬馥彌日而息,食不鹽酪,藉無茵席,不
肯婚。
以為不可絕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為?
初兄子襁褓喪親無貲乳媼德秀自乳之,數日涌流,能
食乃止。
家貧,擢為魯山歲滿,笥餘一縑,駕柴車還,愛陸
渾佳山水
無僕妾,歲饑或日一爨鼓琴自娛
及卒,家
枕履簞瓢而巳。
元結,哭之,或曰:子哭過禮歟!
曰:大
夫生六十年,未嘗女色未嘗十畝之地,十尺之舍,十
歲之僮;未嘗布帛而衣,具五味而餐,吾哀之以誡荒婬
貪佞綺紈梁肉之徒耳。
念常曰:凡諸史雜傳,俱未有卓行篇,唐史特設此題,載
元魯山數人而已
魯山行已之操,唐史數千人中,遂
嶄然傑出,顧不美哉
舊史稱其居母喪刺血佛經
千言絕筆異香芬馥彌日而息,而新史削之。
魯山
居喪所為出乎至誠宋景文何嫌而削之?
若謂惡求福
於佛,佛固未嘗魯山魯山自為之而不疑,何佛之嫌?
若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應毀,則乳亦婦人之事,非
男子有也。
魯山尚能出乳以食兄之子,獨不當以血為
寫經,何也?
景文深存名教,然君子百行殊途同歸,奚
靳靳然以儒釋歉哉(出通載)。
*孟簡答韓書
附見韓文公
簡字幾道元和中尚書素好佛。
韓愈與書,有云:積善
惡,殃慶自以類至,何有聖人之道,從夷狄之教(云云),
書云:來云,言積善積惡,殃慶自以類至,若是釋氏
精詳,盡欲人積善耳。
迦文大士六度,為中根
十二因緣,為小根言四聖諦
又云:依法依人假如飛廉
惡來所為者,皆亡國滅身之道,故雖華夏,其可從乎?
文王之所作,皆萬世受賜,故雖戎狄,其可斥乎?
閣下
夷狄之說,辱聖賢之身,聖賢之身,必能忍辱聖賢之法,
其可辱乎?
所不取也。
閣下不奉即巳,區區毀黷,豈積
善之云乎
楊墨老氏之書,其所述作,於理偏虛,非中道
要。
釋氏之教,則不然,大明積惡根源,覈天下神道
應之微細皎然,言善惡之異路為廣其道,奈何韓君以愚
下俚翁嫗情見待之耶?
然其法行於世,使人人自畏
修善豈不助教化之防歟!
*柳宗元
全文
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少精敏絕倫為文章,卓偉精緻,第進
士,博學宏辭科
貞元中,拜監察御史,送濬上人歸省序,略
曰:大覺氏之道,本於孝敬而後積以眾德,歸於空無,其教
曰禪,曰法,曰律。
上人專於律行恒久彌固,其儀型學者
歟!
誨於生靈觸類蒙福,其積眾德者歟!
覲於高堂視遠
邇,其本孝敬者歟!
南嶽大明律師碑,略曰:儒以禮立仁
義,無之則壞;佛以律持定慧,去之則喪。
是故離禮於仁義
者,不可與言儒;異律於定慧者,不可與言佛。
浩初上人
序,略曰:儒者韓退之,病予嗜浮圖言,訾予與浮圖遊,且曰:
見送元生不斥浮圖浮圖誠有不可斥者,往往儒教
合,不與孔子異道
退之好儒未能過楊子楊子之書,於莊
申韓,皆有取焉,浮圖者,反不及莊墨申韓怪僻險賊
耶?
吾之所取者與儒教合,雖聖人復生不可得而斥也,退
之所斥者其跡也。
又曰:其教人始以性善,終以性善不假
耘鋤,本其靜矣!
*李翱
傳燈并本集
翱、字習之後魏尚書左僕射十世孫,中進士第
元和初
國子博士史館修撰,嘗為朗州刺史仰慕藥山惟儼
師道風,屢請不赴,乃特入山致敬
藥山端然看經,殊不顧
視。
翱乃云:見面不如聞名
拂袖便行,藥山卻召翱,翱回首
山曰:何得貴耳賤目
頂拜起。
如何是道?
藥山手指
天復指淨瓶,翱曰不會
山云雲在天水在瓶。
拜謝,乃
呈偈云:鍊得身形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
餘事,雲在天水在瓶。
一夕登山,忽雲開見月,大笑
聲,聲落澧陽八九十里。
翱聞之,復寄偈曰:選得幽居愜野
情,終年無送亦無迎;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一聲
翱嘗著復性三篇,其一謂情昏則性匿,忘情復性
其二
謂無思則寂照。
三謂昏而不思,終不明道
*庾承宣(于頔)
舊唐史
公元792年
貞元八年第,與韓愈歐陽詹等同榜,號龍虎榜
嘗撰福
淨光塔銘,其序略曰,觀察使柳公監軍使魚公,相與
曰:報君莫大崇福崇福莫大樹善樹善莫大佛教
教之本,其在浮圖歟!
浮圖者,上參諸天下鎮三界,影之
所蔭,如日月之照,破昏為明,鈴之所響,如金石之奏,聞聲
生善
如是之福,盡歸人主,謀之既臧相顧踊躍
王祿者,
樂於檀施帝力者,悅之獻工,役無告勞,功用斯畢。
皇帝
嘉焉,賜額曰:貞元無垢淨光之塔。
于頔字允元,貞元十四
年,拜山南東道節度使,嘗問紫玉禪師如何黑風吹其
船舫,漂墮羅剎鬼國
師曰:于頔客作漢,問恁麼作麼
當時失色
指云:秪這箇便是漂墮羅剎鬼國也。
信受(出傳燈錄)。
杜荀鶴(附音釋中)。
*裴休丞相
傳燈錄
公元1108年
戊辰二年。
觀察使裴休宣城
常與名僧講道
門人謂公
曰:敢問三界之言未立,人不知修行不見因果,介景福者,
不為之少。
洎斯教也,行乎中國愚人畏罪損其惡,賢人
福增其善,不已,則至今盡善矣!
損之不巳,至今
無惡矣!
昏迷暴虐無減於秦漢之前
福慧聰明,不
魏晉之後
之者殊途輻湊,立之者萬法雲興,宜使吾人
盡昇覺路不宜蚩蚩庶類,由古至今若斯之迷也。
由之
用,庸非溺乎?
公笑謂之曰:大明肇啟,法不齊備聖人繼出,
代天為工。
結繩畫卦文質滋改,一聖立,一法生,天道人事
顯若符契
燧人氏未有火也,則天無火星,人無火食,
無火兆,物無火災必矣。
少昊氏之未理金也,則天無金
星,人無金用,龜無金兆,物無金災必矣。
聖人攻木出火
鍛石取金,於是乎精芒主宰,騰變上下,則知世法時事,隨
聖人也。
精神之源,窮性命之表,作大方便,護於群生,群
生受之而不知,蓋猶天道運行,物以生茂,皆謂自己孰知
其然也。
於是問者廓然自得佛味,及詔許立寺,而宣城
民相鼓以萬,請先立之於宣郭,遂復新興寺焉!
休乃禮迎
黃檗希運禪師至郡,寓開元寺朝夕受法
已巳三年,休謁
潭州華林覺禪師,問有侍者否?
師曰:有一兩箇。
休云:在甚
麼處?
覺乃喚大空小空二虎自菴後而至。
驚懼,師曰:客
在此,且去。
二虎遂退。
覺嗣馬祖一禪師
*李商隱
高僧傳統紀
隱字義山詩文奇古,其讚佛偈曰,吾儒之師,曰魯仲尼,仲
尼師聃龍吾不知,聃師竺乾善入無為稽首大覺,吾師師
師,商隱悟達國師之道,以弟子禮事之。
嘗苦眼疾,乞達
冥禱,達寄天眼三章,讀訖,疾愈(竺乾天竺)。
*非韓篇藤州鐔津釋契嵩
敘曰:非韓子者,公非也。
質於經以天下至當為之是,
俗用愛惡相攻,必至聖至賢,乃信吾說之不苟也。
其書三
十篇,僅三萬餘言(今略錄其一二云)。
韓子孟簡尚書書曰:來示云,有人傳愈近少奉釋氏者,
傳者之妄也。
潮州時,有一老僧號大顛,頗聰明識道理。
外形骸,以理自勝不為事物侵亂要自以為難得,因與
往來
及祭神至海上,遂造其廬,及來袁州,留衣與之別,乃
人之情,非崇信其法,求福田利益也,噫!
韓子強為之言,
務欲自掩,豈覺其言愈多,而其跡愈見?
韓子大顛,實能
外形骸,而以理自勝不為事物侵亂也者韓子雖謂人情
且爾,亦何免已信其法也矣!
佛教至論福田利益者,
正以順理為福,得性如法不為外物所惑,為最利益也,韓
子與大顛游,其預談理論性,已廁其福田利益矣,韓子
不思以為感?
乃復云云
少時,讀大顛禪師書,見其謂韓
子嘗問大顛曰:云何為道
大顛默然
良久韓子未及
旨,其弟子三平者,遂擊其床。
大顛顧謂三平何為
三平曰:
以定動,後以智拔
韓子即曰:愈雖問道於師,乃在此上
人處得入,遂拜之。
以斯驗韓子所謂以理自勝者,是也
子雖巧說多端,欲護其儒名,亦何以逃識者所見笑耶?
大凡不知即巳,不信即休,烏有知其道之如此,信其徒
之如是,而反排其師,忍毀其法,君子處心,豈當然乎?
大顛
者,佛之弟子也。
佛者,大顛之師也。
弟子之道,固從其師
所得也。
韓子善其弟子之道,而必斥其師,猶重人子孫
義方,而輕其祖禰,孰謂韓子知禮乎!
又曰:積善積惡、殃
慶。
各自以其類至,何有聖人之道,捨先王之法,而從夷
狄之教,以求福利也,此韓子未之思也。
聖人之道,善而
已矣
先王之法,治而巳矣。
佛以五戒勸世,豈欲其亂耶?
十善導人,豈欲其惡乎
書曰:為善不同同歸於治,是豈
不然哉!
若其教人解情妄,捐身世,修潔神明,此乃吾佛
大聖人之大觀,治其大患,以神道設教者也。
為善,抑又
至矣!
深矣!
廣大悉備矣!
不可以世道輒較也。
孔子曰:君子
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
義之與比,義也者,理也。
謂:君
理當即與,不專此,不蔑彼。
韓子徒見佛教之跡,不睹
佛教聖人所以為教之理,宜其苟排佛老也。
文中子曰:
觀極讜議,知佛教可以一矣,此固韓子不知也。
又曰:且
彼佛者,果何人哉?
行事類君子耶
小人
君子也,必
不妄加禍於守道之人。
小人也,其身已死,其鬼不靈,云
云。
此乃韓子疑之之甚也,既未決其類君子小人,烏可輒
便毀佛耶?
閭巷凡庸之人,最為無識,欲相詬辱也,猶知
先探彼所短,果可罵者,乃始罵而揚之。
韓子疑佛未辨
其類君子之長,小人之短,便酷詆之,不亦暴而妄乎哉
不若閭巷之人,為意之審也。
謂:佛為大聖人,猶不足以
盡佛,況君子小人耶?
古今愚鄙之人,皆知佛非可類夫
君子小人,而韓子獨以君子小人類佛,又況疑之而自不
決乎?
誠可笑也。
又曰:天地神祇昭布森列可誣也。
又肯
令其鬼行胸臆作威福其間哉!
天地神祗,誠不可誣,
固如韓子之言,但其欲賴天地神祇,不令作威福,此又
韓子識理不至也。
自知其所詣理理當斥,斥之,理不
當斥,則不斥,知明則不外助理當則天地自順,吾輩
是非抑揚特資此矣。
不類韓子外引神祇以為咒矢,而
賴之也。
易曰:先天而天弗違,後天奉天時,天且弗違,況
於人乎?
況於鬼神乎?
韓子之徒,何嘗彷彿見乎聖人之心
耶?
劉昫唐書,謂:韓輩詆排佛老,於道未弘,誠不私也。
史臣
云:是非不謬也矣。
韓子讀墨,謂:孔子必用墨子墨子
孔子,不相用不足孔墨
及與孟簡書乃曰:二帝三王
群聖之道大壞,後之學者無所尋逐以至於泯泯也,其
禍出於楊墨肆行而莫之禁故也。
韓子何其言之反覆
此,惑人無準也。
韓子序送高閒曰:今閒師浮屠氏,一
死生,解外謬,是其為心,必泊然無所起。
其於世,必淡然
所嗜。
韓子為此說,似知佛之法真奧,有益人之性命焉。
一死生者,謂死猶生也,生猶死也,在理若無其生死者也。
既見其理,不死不生,則其人不貪生而惡死也。
夫解外謬
者,自其性理之外男女情污,嗜欲淫惑百端皆其謬妄也。
謬妄已釋,死生既齊,故其人之性命,乃潔淨而得其至正
者也。
老子曰:清淨天下正,斯言似之。
性命即正,豈必
在閒輩,待其死,而更生,為聖神大至人耶?
當世自真,
可為正人,為至行,既賢益賢,不善必善。
韓子不須與閒
之言,其原道乃曰:絕爾相生養之,以求其所清淨
滅也。
清淨寂滅者,正謂導人死生,解外謬妄情著之
累耳,以全夫性命之正者也。
韓子為書不復前後,乃遽
原道而後末學通理視之以謂韓子之意正乎
是也
遂循手跡以至終身,昧其性命,而斐然傲佛,不識韓
為言不思也。
就使從閒而言,自閒釋氏所由,非欲
推其道為益於世,意苟有益於世,而君子何不稱之?
孔子
曰:大人不倡游言,蓋言無益於用,而不言也。
韓子聖賢
之徒,安得無益之言耶?
韓子雖謂文人,於道尚果有
所未至乎
不知也。
韓子潮州,其女孥從之,商南
峰驛遂死,其後移葬韓子銘其壙,恨其路死,遂至罵佛。
曰:愈之少,為秋官,言佛夷鬼,其法亂治,梁武事之卒,有侯
景之敗,可一掃刮絕去,不宜瀾漫
華夏有佛,古今賢愚
匹夫匹婦莫不皆知佛非鬼,知其法不教人為凶惡,以
亂政治。
韓子以為鬼亂治,韓女自斃何關乎佛。
而韓
情昵私其女,至乃古今天下之人,褻酷乎不測之聖
人,誣毀其法尤甚
列子謂:西方之人有聖者焉。
不治而不
亂,不言自信不化自行蕩蕩乎!
無能名焉。
非此謂
三王五帝三皇之言聖者也。
宋文帝謂其群臣何尚之
曰:佛制五戒十善若使天下皆淳此化,則朕坐致太平,韓
子叢蔽,而固不省此言也。
余觀韓子之書,見其不至若前
之評者多矣,始欲悉取而辯之近聞蜀人有為書而
子者,方傳諸京師,所非謂百端,雖未睹乎蜀人之書,吾
益言之,恐與其理重,姑已。
劉昫唐書,謂:韓子性偏辟剛
訐。
又曰:於道不弘,吾考其書,驗其所為,誠然耳。
欲韓如古
聖賢從容中道,固其不逮也,宜乎識者韓子文詞
人耳。
夫文者所以傳道也,道不至雖甚文奚用?
韓子
如此,其道可謂至矣,而學者不復考之道理中否
乃斐
然徒效其文,而譏沮佛教聖人大酷,吾嘗不平,比欲從聖
賢之大公者辯而裁之,以正夫天下之苟毀者,而志未果
然今吾年已五十者,且鄰於死矣,是終不能爾也。
吾之徒,
或萬一有賢者當今天子聖朝至公異日必提吾書
貢而辯之,其亦不忝從事吾道也矣(浮屠浮圖)。
*吳越王
稽古
姓錢。
諱忠懿。
留心釋教
嗣位之初。
兩浙諸郡。
名山聖跡
之處。
賜金帛。
創建僧伽藍
福州支提山
天冠菩薩
場王施七寶天冠菩薩像一千身。
仍創寺宇
弘麗甲於
七閩焉。
王延永明壽禪師
入府受菩薩戒
署號慈化定慧
禪師
伽藍南山曰。
日永明。
請師居之。
師著宗鏡錄
一百卷王為製前後兩序
頒入大藏流通
*趙王鎔(五代)
禪林類聚語錄
鎔。
真定
自稱趙王
一日
諸子東院
從諗禪師
坐禪不起
禮拜訖。
師以手拍膝云。
會麼。
王曰。
不會
云。
自小持齋今已老。
見人無力下禪床。
王尢敬重
翌日
王命客。
將傳請。
下禪床接之。
侍者曰。
和尚昨見大王來
不下禪床
將軍
為甚麼卻下禪床
師曰。
非汝所知
下等人來。
出山門接。
中等人來。
下禪床接。
上等人來禪
床上接。
不可大王作中下等人
屈大王也。
客將傳語
王聞歡喜
即請師入內供養
師既屆城門
闔城威儀迎之
入內
師纔寶輦
王乃設拜
請師。
上殿
正位而坐。
是日
筵將罷。
各問佛法
師運慈悲
一一開悟
王讚師像曰。
碧溪
之月。
青鏡中頭。
我師化我
天下趙州
北齊文宣帝
僧稠禪師
不起迎。
侍者勸迎。
曰。
優填王。
每至
問詢頭盧尊者
尊者不下床迎。
為佞臣讒。
王懷惡心
來。
尊者知。
起迎七步
七日後。
失國位。
吾今雖寡德
冀帝
獲福耳。
宣帝俄受臣譖。
帝銜之。
復入寺。
按其不敬誅之
稠冥知之。
五更獨出寺十餘里候之。
須臾帝至。
怪問其故。
稠曰。
恐身血不淨
穢污伽藍
遠來就刃耳。
悚然悔謝
尚書令楊遵彥曰。
不明
幾妄黷聖師
帝乃躬負稠身還
寺。
罄折不受
帝曰。
弟子負師
天下未足謝愆(云云)。
問曰。
弟子前身何等
稠曰。
羅剎
是以今猶好殺
餘習耳。
稠即以盤水咒之。
命帝臨觀。
見自形正羅剎狀。
有群羅剎隨之。
大驚
從受菩薩戒
自是絕葷。
終日坐禪
禮佛行道如旋風焉(出通載并高僧傳)。
*宋太祖
北山錄并歐陽外傳
公元960年
建隆元年正月,受周恭帝禪,詔以是年二月十六日聖誕
長春節,普度童行八千人十二月詔於廣陵戰地造寺
曰建隆,賜田四頃(出年錄)。
太祖目擊周世宗鎔範鎮州
菩薩像鑄錢,太祖密訪麻衣和尚,問曰:自古有毀佛天
子乎?
麻曰:何必問古,請以柴官家目擊可驗(世宗姓柴。
諱榮。
太祖聖后
世兄之子也。
太祖養為子。
封晉王
帝位
在位六年
壽三十九殂)。
又問不知天下何日定?
麻曰:甲子將大定
因問古天子毀佛法,與大周何如
麻曰:
太武毀寺,焚經像,坑沙門,故父子不得其死
周武帝
公元964年
佛寺,籍僧歸民,未五年,遽縈風疹北伐年三十六崩於乘
輿,國亦尋滅。
唐武宗天下佛寺在位六年年三十二,神
器再傳,而黃巢群盜並起
太祖曰:天下久厭兵,毀佛法
社稷福,奈何
麻曰:白氣已兆,不逾數月,至申辰,當有聖帝
大興,興則佛法賴之亦興,傳世無窮,請太尉默記之。
及即
公元961年
位,屢建佛寺歲度僧人二年聖誕日,京師及諸郡縣
公元962年
有德沙門陞座祝聖,永為常準
三年詔,每歲試童行通妙
法華經者,祠部給牒披剃
特詔疏恩。
建隆
太平
興國
公元966年
普度僧尼
不限此例也。
乾德四年,詔遣僧百人,往西域
公元968年
經。
開寶元年九月,詔成都府,造金銀字藏經,各一藏,敕兵
公元972年
劉熙古監視
五年,敕雕佛經版印一藏
計一十三萬版,
自用平列前後造金銀字經數藏(出稽古略)。
公元975年
八年,上自
洛陽回京,手書金剛經,常自讀誦趙普奏事見之,上曰:
不欲甲冑之士知之,但言常讀兵書可也
*太宗
國朝會要統紀
公元976年
太平興國元年,敕普度天下童子
三年,敕沙門贊寧,修僧
公元978年
史,四月敕往明州阿育王山,迎真身舍利塔入禁供養
公元980年
舍利一顆
浮圖十一級。
下作天宮以葬之。
五年敕造
公元982年
萬尊金銅文殊菩薩像,及普賢像高二丈
七年,詔立譯經
傳法院東京如唐故事宰輔譯經潤文設官分職,西
天中印土惹爛陀羅國密林寺,天息災、與法天施護譯經
帝製前序。
普度天下童行為僧,不限有司常制,自即位
公元983年
至八年一十七萬餘人
天下諸路,皆立戒壇,凡九十
七所
江寧府長干寺天禧,塔曰聖感,帝註四十二章
經,入藏頒行(真宗之世,西域盛貢梵典,度僧二十四萬人)。
*真宗(太宗第三子)
稽古
公元1001年
咸平四年
天竺三藏法師法賢
進新譯經
帝製序。
五年
西
三藏法師施護
給孤長者得度因緣經。
帝製繼聖
教序。
祥符二年
公主
太宗七女
生不茹葷
懇求出家
名清裕
報恩正覺大師
崇真資聖禪院安之。
帝賜
譯經院
修心偈曰。
初祖安心少林
不傳經教傳心
人若悟真如性。
密印由來妙理深(出明理正宗記)。
天下放生
池。
*仁宗
景重家集
帝常頂玉冠冠上觀音像,左右玉重,請易之。
帝曰:三
百官,揖於下者,皆天下英賢,豈朕所敢當,特君臣之分,
公元1058年
不得不爾,朕冠此冠,將令回禮於大士也。
嘉祐三年契嵩
禪師正宗二十卷輔教三卷定祖圖等書。
帝覽其
書,至謀道不謀名,為法為身歎愛其誠,賜其書入藏(出僧
寶傳奎閣)。
*英宗(仁宗之兄)
統紀
公元1065年
治平二年,敕大相國寺,造三朝御製佛牙讚碑。
翰林學士
王珪撰文太宗讚曰:功成積劫印文端,不是南山得恐難;
眼睹數重金色潤,手擎一片玉光寒。
鍊時百火精神透,藏
千年瑩采完;定果熏修秘密正心莫作等閑看。
真宗
讚曰:西方大聖迦文接物垂慈世所尊;常願進修增妙
果,庶期饒益黎元
仁宗讚曰:三王掩質皆歸土五帝
形巳化塵夫子域中誇是聖,老君世上亦言真。
埋軀秪見
遺空塚,何處將身後人唯有吾師金骨在曾經百鍊
長新(那吒太子送佛牙與南山律師)。
神宗
英宗子。
中使梁從政
闢汴
公元1080年
京。
相國寺
六十四院。
二禪八律
起自元豐庚申
成是壬
公元1065年
戌之
*徽宗
出南中興小曆并普燈
公元1102年
崇寧元年敕書一件,應天舊來名德僧為眾師法
未曾
謚名者,仰所屬勘會聞奏謚給師號,詔天下軍州,創崇寧
寺,又改額曰:天崇寺,至高宗報恩寺,光孝追崇嚴薦崇
公元1104年
三年
敕迎相國寺釋迦如來牙,入內供養
隔水晶匣,舍
利出如雨點,因製讚曰:大哉釋迦文,虛空一塵;有求皆
赴感,無剎不分身
玉瑩千輪在,金剛百鍊新;我今恭敬禮,
普願群倫
*孝宗
稽古
公元1163年
隆興元年
詔蔣山禪師了明徑山
明嗣大慧杲禪師
楊和王敬之
蘇州莊田
歲入二萬斛。
徑山因是豐足
益(出明禪師行業碑)。
公元1175年
淳熙二年
夏六月一日
若訥禪師入對
觀堂
帝曰。
近看寶積經。
其文何廣
訥曰。
華嚴
般若
寶積
槃。
皆為大機說法
文長義廣
帝曰。
楞嚴深造淵微
何故
如此好。
說得如此瀾翻
訥曰。
佛乃識達本源者也。
起用
無盡藏三昧
說默一如
中使未時
訥退。
光宗
紹熙初
帝居重華宮
許訥肩輿出入
金剛般若經
進呈
公元1180年
光宗御製贊文
淳熙七年秋
帝召明州雪竇寺禪師寶印
入對選德殿
帝曰。
今時士大夫
孔子者多。
工文字語
言。
不見夫子之道。
不談夫子之心。
釋氏不以文字教人
直指心源
頓令悟入
不亂生死之際。
此為殊勝
印曰。
後世學者
不見夫子之心。
當其孔門顏子
號為具體
平生力量
只道得箇瞻之在前
忽焉在後
如有所立卓爾
捉摸未著
聖人分明八字打開
諸弟子曰。
二三子
以我為隱乎。
無隱乎爾
無行不與二三子者。
是丘
也。
以此觀之。
聖人未嘗迴避諸弟子。
諸弟子自蹉過了。
公元1181年
淳熙八年
御製原道(略目)。
朕觀韓愈原道
佛老相混
三教之相絀。
未有能辨之者
但文煩而理迂。
聖人之用
心。
則未昭然
何則釋氏專窮性命
棄外形骸
不著名相
世事
不相關
何與禮樂仁義哉。
尚猶立戒曰。
殺。
不淫
不盜
飲酒
妄語
夫不殺仁也。
不淫禮也。
不盜
義也。
不飲酒智也。
妄語信也。
如此仲尼何遠乎。
從容
中道
聖人也。
聖人所為
非禮樂。
孰非仁義
又烏得而名
焉。
譬如天地運行
陰陽循環之無端。
豈有春夏秋冬
別哉。
世人強名之耳。
亦猶仁義禮樂之別。
聖人所以
教治世。
不得不然也。
因其強名
揆而求之則道也。
也者
仁義禮樂之宗也。
仁義禮樂
固道之用也。
楊雄老氏
仁義禮樂
今跡老子之書。
其所寶者三。
曰慈。
曰儉。
曰不
敢為天下先。
孔門曰。
溫良恭儉遜。
(讀避御諱)又曰。
惟仁為大。
子之所謂慈。
豈非仁之大者耶。
不敢天下先。
豈非
大者耶。
至其會道。
互相偏舉
貴者清淨寧一
而與
孔聖相背馳乎。
三教末流
昧者執之自為異耳。
夫佛
老絕念無為
修心而已矣。
孔子教以治天下者
特所施
不同耳。
譬猶耒耜而耕。
機杼而織。
後世紛紛而惑。
固失
其理。
或曰
如之何
去其惑哉。
曰。
以佛修心
以老治身
治世
可也
聖人為能同之。
不可不論也(出中興治蹟十三朝
聖政錄)。
*呂蒙正(字聖功)
武庫
太宗淳化真宗咸平間,兩入相封許國公謚文穆
微時
甚,嘗謁人,有詩云:十謁朱扉九不開,滿身風雪歸來;入
門懶睹妻兒面,撥盡寒爐一夜灰。
有僧憐,且奇之,給其食,
彌月又盡。
乃令就居房廊隨僧粥飯,遂得安讀書
獲薦,
僧復備裝遣之,竟魁多士
執政十年郊祀俸給,皆不請
帝問其故?
對以私恩未報。
帝詰之,以實對,帝曰:僧中有
人耶?
恩俸寄食之寺,以酬宿德
公嘗晨興禮佛,祝曰:
不信三寶者,願勿生我家,願子孫世世食祿護持佛法
之姪夷簡簡之子公著,並封申公皆知佛法(今世飯後鐘不但
謗僧,而且冤屈呂公不少
竹窗
二筆云。
誣枉賢者
則成口業
而世所傳。
野史戲文中。
不足信也)。
*楊億
東都并普燈錄
真宗朝。
詔撰大。
目錄
入藏流通謚文公,其撰清規序有
云,或有假號竊形,混於清眾,致喧擾之事,擯令出院者,貴
安清眾也。
或有所犯即以拄杖杖之,集眾燒衣缽道具,遣
逐從偏門而出者,示恥辱也。
一不污清眾,二不毀僧形,三
不擾公門四不泄於外。
四來同居,聖凡孰辯且如應世
尚有六群之黨,況今像末豈得全無,但見一僧有過,便雷
譏誚
殊不知輕眾壞法,其損甚大,且立法防姦,不為
士,然寧可格而有犯,不可有犯而無教。
吾儒不遵孔教
尤多,僧有過不玷吾儒,吾儒不遵孔教,自辱更甚
護法
曰。
今之浮圖
雖千百中無一能彷彿古人者。
佛法之罪
也。
其人之罪雖然如是
禮非玉帛不表樂非鐘鼓而不
傳。
非藉其徒以守其法。
佛法殆將泯絕無聞矣。
續佛
壽命何賴焉。
濫其形服者。
誅之自有鬼神矣。
警之自有果
報矣。
威之自有刑憲矣。
律之自有規矩矣。
吾輩何與焉。
昔無著。
文殊時。
巳有凡聖同居龍蛇混雜之說。
況今
逾遠
求其純一也。
不亦難乎。
然念大法所寄。
譬猶披沙
揀金裒石攻玉縱於十斛之沙得粒金。
一山之石得寸玉。
尚可以為世珍寶也。
非特學佛之徒為然孔子之時。
已分
君子儒小人儒矣。
況茲後世儒服者。
豈皆孔孟顏閔
哉。
雖曰學者求為君子。
安能保其皆為君乎耶。
歷觀自古
巨盜姦臣強叛滑逆率多高才博學之士。
先王聖教
罪歟。
豈經史之不善歟。
由此喻之。
末法像教之僧。
敗群
律者。
勢所未免也。
沙門畜妻子者。
使其事簡累輕道業
易成也。
易其形服者。
使其遠離塵垢
而時以自警也。
惜乎
竊食門者
志願衰劣
不能企及古人
可歎也。
且導民
善世莫盛乎教。
窮理盡性莫極乎道。
彼依教行道
至乎
涅槃者。
以此報恩德。
以此君親不亦至乎
後世聖君
為之建寺宇
田園
不忘付囑
使其安心行道
隨方設化
名出四民之外
身處六和之中。
其戒淨則福蔭人天
其心
真則道同佛祖
其所自之恩。
皆吾君之賜也。
苟能以禪
精修
天地無媿
表率一切眾生
小則遷善遠罪
大則
悟心證聖
上助無為之化。
審資難報之恩。
則不謬為如來
弟子矣。
苟遠佛祖之戒濫膺素餐
罪豈無歸乎。
顏之推曰,開闢以來不善人多而善人少,何由悉責其
精潔乎?
有名僧高行,棄而不說,若睹流俗凡僧,便生
非毀
學者不勤,豈教者之為過?
俗僧之學經律,何
異士人之學詩禮,以詩禮之教,格朝廷之人,略無全行
者;以經律之禁,格出家之輩,而獨責無犯哉?
闕行
臣,猶求祿位,毀禁之侶,何慚供養乎?
其於戒行自當
犯,一披法服,巳墮僧數,是三寶中人歲中所計,齋講誦
持,比諸儒俗,猶不啻山海也。
*王安石(字介甫)
武庫行錄編年
熙寧間拜相封荊公,後罷相,歸建康,奏施舊第禪寺,請
沙門克文住持敕賜額曰報寧,賜文號真淨
公問張方
平曰:孔子去世百年,生孟子後絕無人或有之而醇儒
方平曰:豈為無人,亦有過孔孟者。
公曰:何人
方平曰:馬祖
一,汾陽無業雪峰存巖頭奯,丹霞然雲門偃
王公意未解,
方平曰:儒門淡薄收拾不住,皆歸釋氏
欣然歎服,後以
張商英商英撫几賞之曰:至哉此論也!
熙寧間公行
苗法,其子雱為崇政殿說書陰為父佐,務新法必行。
雱卒,
公亦罷相,宴閒中,一如夢寐,見一使領雱,銕枷號泣
前,謂獲譴由行青苗法,公問使者,乞解脫,使曰:建寺齋僧
公元1075年
可免,由是捨宅建寺,為薦冥福
熙寧八年,公復相,一日
事退,上曰:佛法中國有補乎?
公曰君子小人皆知畏罪
從善,豈小補哉(青苗法,起自安石,而子受報何也?
曰:安石初心,實欲利民,而不知民之弊,其子
不達安石之心,而左佐之,故受其報,故君不可有私心焉)。
*司馬光(字君實)
統紀并通載
元祐初拜相封溫公謚文正
作解禪偈,其序曰:文中子
以佛為西方聖人,信如文中子之言,則佛之心可知矣!
之言禪者,好為隱語以相迷,大言相勝,使學者倀倀然,
益入於迷妄,故予廣文中子之言而解之,作解禪偈六首
若其果然,則雖中國亦可行矣!
一曰忿怒烈火利欲
銛鋒終朝戚戚,是名阿鼻獄
其二曰:顏回安陋巷,孟
養浩然;富貴如浮雲,是名極樂國
其三曰:孝道通神明,
忠信行蠻陌;積善來百祥,是名作因果
其四曰:言為百世
師,行為天下法;久久不可掩,是名不壞身
其五曰:仁人
安宅義人之正路;行之誠且久,是名光明藏
其六曰:道意
一身功德萬物;為賢為大聖,是名佛菩薩
公嘗書
經以贈僧,復題其後,略曰:退之排佛,而稱大顛外形骸以
自勝要自胸中無滯礙。
由是觀之,於佛不為無得,而所
排者跡耳。
溫公不但不識禪,而且不識孔子
孔子曰:吾欲無言。
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
無隱乎爾
豈亦好為隱語,我
釋迦如來說法四十九年,而云:吾未嘗說著一字末後
拈花示眾人天罔措,惟迦葉一人契旨微笑,即與正法
付之。
維摩示疾文殊與諸賢聖往問,維摩問諸大士
何為不二法門
大士各各答巳,文殊問曰:仁者
何為不二法門
維摩默言不答。
所以至道無言,言生理
喪,故古德云:口欲談而辭喪,心欲緣而慮忘。
法華經云:
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一切聲聞緣覺菩薩所不
能知,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三乘賢聖不能佛智,況
凡情而能測度哉!
達磨西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成佛三教聖人本無言說,唯以悟明心性而巳,奚拘
文字語言乎!
溫公以名言道理,而窺心性,誠未夢見在。
所謂醯雞而談浩劫,向井蛙而言滄海,在雞蛙知見
誠為大言
參軍齊王巾,作頭陀寺碑云:是以掩室摩竭
用啟息言之津,杜口毘耶,以通得意之路。
陳瓘忠肅公
云:釋氏曰:止止勿說。
老氏曰:智者不言
孔氏曰:默而識
之。
祖宗之所躬行,而非有言之士所能議哉!
(瓘,號了翁
)石
室論曰:溫公廣文中子意,作解禪頌六首,其卒章曰:言
百世師行為天下法;為賢為大聖,是名佛菩薩
噫!
正公,繼孔孟荀楊,為大賢者也。
庸有不知佛哉!
觀其頌,
文正公平生所為,皆佛菩薩之心也。
特禪之一法,雖
吾門,亦標表以為教外別傳自非積三二十年,息心
慮,則莫能究其旨。
謂之隱語大言似是而實非也。
何則
薛收子。
隱士負苓者
伏羲氏畫卦泄道之密,漏
神之機,分張太和磔裂元氣,使知者不知太朴散矣!
不立文字之禪,直指人心語言形跡之表,詎可常程
義理,而求其言說耶?
不獨文正公文中子,楊孟諸賢,
未暇留神吾徒傳教大法師輩,固有不知興謗者。
蠱毒達磨
毀害二祖
先德云:千人萬人中,撈摝一箇
半箇而已,夫豈易信也哉
*學士屏山
出通載
屏山曰:蘇軾司馬光墓誌云:公不喜佛曰:其精微大抵
不出於吾書,其誕吾不信嗟乎
聰明之障人如此其甚耶!
同則以為出於吾書,異則以為誕而不信適足自障
聰慧而已
聖人之道,其相通也如有關籲,其相合也如有
符璽相距千里如處一室相繼萬世如在一席
故孔
子曰:西方聖人焉!
莊子曰:萬世之後一遇大聖而知其
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精微處,安得不同
列子曰:古者
聖之人,先會鬼神魑魅次達方人民,末聚禽獸蟲蛾,備
萬物情態,悉解異類音聲其所教訓無遺逸焉!
何誕
有?
孔子遊方之內,故六合之外存而不論
鄒衍列禦寇、莊
方外之士,巳無所不談矣!
不如佛書縷縷也。
以非
耳目所及,光不敢信,既非耳目所及,吾敢不信耶?
郭璞
公元1077年
者也,十年晉室,若合符券,疑吾佛不能記百萬之多劫
耶?
左慈術士也,變形於魏都,皆同物色,疑吾佛不能示千
百億化身耶?
長房壼中之遊,人信之矣,不信維摩丈室
容三萬座,與納須彌芥子中之說乎?
邯鄲枕上之夢,人
信之矣,不信多寶佛塔,住五千劫耶?
度僧祗如彈指頃之
說乎?
若俱不信不知光亦嘗有夢否?
瞑於一床栩栩少時
也,山川聚落森然可狀,人物器皿何所不有
俯仰酬醋
其間自成一世,此特凡夫第六分離識之所影現者耳。
如是,況以如來大圓鏡智菩薩之如三昧乎!
學者
消息之,毋虛名劫持也。
伊川曰。
一部華嚴經
不如
看一艮卦。
余謂程子以艮其所為止
其所當止。
釋氏
止如死灰槁木而止耳。
故出此輕語顧豈知華嚴圓教
旨。
一法若有。
毘盧墮於塵勞
萬法若無。
普賢失其境界
說之。
則五十七聖位。
一彈指
海印頓現。
橫說之。
則五
十三法門
一毛端。
帝網相羅。
德雲過於別峰普眼
不知正位
逝多園林
迦葉不聞彌勒樓閣善財能入。
非此書之至。
道者墮於無為之坑。
談玄者入於邪見
境。
老莊內聖外王之說。
孔孟上達下學之意。
掃地矣。
雲棲竹窗隨筆云。
宋儒有言
一部華嚴經
不如看一
艮卦。
此說高明自知其謬。
庸劣者遂信不疑
邪見
門塞圓乘路
不可不慎也。
假令說讀一部易經
不如
看一艮卦。
然且不可
佛法耶。
佛法華嚴耶。
華嚴
無量門。
大乘經。
猶是華嚴無量門中一門耳。
嚴天王也。
大乘侯封也。
小乘經。
侯封附庸也。
可知矣。
又新建創良知之說。
是其識見學力深造
到非強立標幟張大門庭者也。
好同儒釋者。
即是佛說真知
未可
何者
良知二字
本出子輿氏。
今以三支格之。
良知為宗。
不慮而知為因
孩提之童。
不知愛親敬長為喻。
良知者美也。
自然之而非造
作者也。
所知愛敬
涉妄已久。
真常寂照之謂哉。
之與良。
固當有辨
孔叢子云。
心之精神是為聖。
楊慈湖
平生學問
以是為宗。
其於良知何似
得無佛說之真
知歟。
曰。
精神更淺於良知
均之水上波耳
惡得為真
乎哉
精神二字
分言之。
則各有旨。
合而成文
精魂
神識之謂也。
昔人有言
無量劫來生死本。
癡人認作
來人是也
慈湖儒者也。
不觀仲尼之言乎。
則存
則亡。
出入無時
莫知其鄉。
則進於精神矣。
復進於良知
矣。
然則佛說真知乎。
曰亦未也。
真無存亡
真無
入也。
莫知其鄉。
庶幾矣。
而猶未舉其全也。
仲尼又云
無思也。
無為也。
寂然不動。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夫泯思
為而入寂
是莫知其鄉也。
最後句。
則成斷滅
斷滅
無知矣。
通天下之故。
無上三句
則成亂想。
亂想則妄知
矣。
寂而通。
之為真知也。
然斯言也。
論易也。
非論心也。
人以屬之著卦而已
蓋時未至。
未熟
仲尼微露而寄
之乎易。
使人得之也。
甚矣仲尼善言心也。
信矣仲
之為儒童菩薩也。
然則儒書足了生死
何以佛為。
曰。
佛談如是妙理
遍於三藏
其在儒書
千百言中而偶
一及也。
仲尼非不知也。
仲尼世間法
釋迦出世間
法也。
心雖無二。
門庭施設不同
學者不得不各從其
門也。
言父母之喪。
作佛事
晦菴家禮也。
嗟乎
世遂有生子登樞要。
饒財寶而不得其為己禮一佛
一四句偈
飯一沙門
於七日中
牲牢
致胙於宗
交遊
以為崇正道。
闢邪說。
不知祗以增親之業。
助其
沉淪
死者有知
撫膺痛哭泉下矣。
不及貧人
子。
得報其親也。
豈不可哀哉。
顏氏家訓
古今人所讚
歎。
其間獨曰必作佛事
朱皆賢者也。
試合而觀之。
解惑編卷上之下
*音釋
(音闢。
戾也。
狠也。
剛愎自用也。)
十力
(如來得實
相之智。
了達一切
無能壞。
無能勝。
名十力
一知是處
非處智力
知過現在未來業報智力
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
四知諸根勝劣智力
五知種種智力
六知種
種界智力
七知一切處道智力
八知天眼無礙智力
九知宿命無漏智力
十知永斷習氣智力。)
調御
(是佛
十號之一。)
(音宗。
釜屬。
又眾也。)
(音浸。
陰陽精氣相浸。
漸成災祥也。)
(音濁
拔也。
抽也。
舉也。
用也。)
(即六波羅蜜
以此自度度他也。
一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五禪定。
智慧。)
十二緣生
(亦名緣起
又名因緣
無明等。
展轉感果名因。
互相由藉為緣。
三世相續
無間斷也。
一無明。
二行
三識。
四名色。
五六入。
六觸。
受。
八愛。
九取。
十有。
十一生。
十二老死
三世相續
無間斷者。
謂由過去世
無明.行。
二者為因
現在世。
識.名色六入
觸.受。
五者為果。
現在果。
起愛.取.有。
三者為現在因。
出現在因。
未來世。
生.老死
二者為果。
如是循環
無間斷也。)
四聖諦
(苦.集.滅.道也。
苦是世間果。
集是世間因。
知苦即當斷集。
滅是出世間果。
道是出世間因。
欲得寂滅
槃之樂果
即當修出世聖道也。)
(音讀
黑也。
垢也。
圂也。
蒙也)。
(音結。
而斥人以為有者。)
姬媵
(上音雞。
美婦女曰姬。
下音孕。
送女從嫁也。)
石室
(宋志磐
字靈芝
號石室
佛祖統紀。)
(音許。
栩栩忻暢貌)。
多園
(梵語逝多。
舊日祗陀。
此云戰勝
舍衛國
波斯王道王之子園。
云林
給孤長者
錢布地。
太子此地
為佛建寺。
太子施此林樹供佛
二人同心
故名祗樹給孤獨園。)
(音里。
州名。)
四部
(即四眾
比丘比丘尼五戒
男.五戒女。)
杜荀鶴
(唐員外
杜荀鶴
自號九華山人
送僧詩日。
利門名路無憑
百歲風前短焰燈。
只恐為僧心不了
為僧心了總輸僧。)
敕寫新譯經
公元932年
(自秦漢晉齊梁隋唐以來
未有刊字
故敕寫之。
後至五代
唐明宗長興三年
宰相馮道
愚。
請刻九經板。
於是傳布甚廣此刊字印板上之始)。
念常
(嘉興
祥符寺
華亭念常禪師
佛祖通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