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序¶ 第 710c 页
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卷之二十一
门人 大成 大存 大然 大中 较
* 序
** 尊正规序
予昔以不知自己主人公落处。忽因闻猫叫有省。复
于诸祖语录。如倒刹竿青州衫等机缘。疑虑横生。返
参久之。乃于一喝耳聋处豁然惊悟。始知有宗门向
上关捩子。自是细究五家门庭堂奥。曲尽宾主人境
功位正偏之旨。及阅华严法华诸大经论。洞见佛祖
建立开张妙出言象。若不如是互换予夺。则身心性
命之机不得镕通廓彻。嗣参證于博山东苑。受印记
于寿昌之后。乃痛自感激曰。佛祖深恩难为酬报。独
此弘扬法化绍续宗风。使不断绝庶无孤负耳。于是
思之先圣以法为身。以慧为命。以微妙为食。以功德
为衣。以教化为门庭。以宗旨为堂奥。以参悟为真子。
以證成为法王。以丛林为场地。以众生为本根。以规
矩为栽培。以薰习为雨露。以庄严为心花。以秘密为
觉果。以常住为寿元。以传受为生育。是故一真法界。
以舍那为生父。以弥勒为导师。以普贤为长子。以文
殊为发机。以胜友为助道。以善财为初心。以众生为
荡子。以华藏为家乡。夫如是含灵之种性妙尽。而佛
祖之觉道圆成也。故予尝以世人不知普贤称长子
何义。盖一切众生。皆有一子之分。特以舍父远逃流
荡忘返故耳。自非普贤以十大愿。遍入刹尘。而接引
其就路还家。指点其转身归父。安得使此众生本有
性中。迸出一念初心之善财童子。而念念圆成此正
觉哉。惟童子一念纯真。全无变异。始终参历。妙性如
如。以故末后初心愈明。更不必成佛。而本自圆成也。
不见他佛发愿。皆云愿我来世得作佛时。以如何功
门人 大成 大存 大然 大中 较
* 序
** 尊正规序
予昔以不知自己主人公落处。忽因闻猫叫有省。复
于诸祖语录。如倒刹竿青州衫等机缘。疑虑横生。返
参久之。乃于一喝耳聋处豁然惊悟。始知有宗门向
上关捩子。自是细究五家门庭堂奥。曲尽宾主人境
功位正偏之旨。及阅华严法华诸大经论。洞见佛祖
建立开张妙出言象。若不如是互换予夺。则身心性
命之机不得镕通廓彻。嗣参證于博山东苑。受印记
于寿昌之后。乃痛自感激曰。佛祖深恩难为酬报。独
此弘扬法化绍续宗风。使不断绝庶无孤负耳。于是
思之先圣以法为身。以慧为命。以微妙为食。以功德
为衣。以教化为门庭。以宗旨为堂奥。以参悟为真子。
以證成为法王。以丛林为场地。以众生为本根。以规
矩为栽培。以薰习为雨露。以庄严为心花。以秘密为
觉果。以常住为寿元。以传受为生育。是故一真法界。
以舍那为生父。以弥勒为导师。以普贤为长子。以文
殊为发机。以胜友为助道。以善财为初心。以众生为
荡子。以华藏为家乡。夫如是含灵之种性妙尽。而佛
祖之觉道圆成也。故予尝以世人不知普贤称长子
何义。盖一切众生。皆有一子之分。特以舍父远逃流
荡忘返故耳。自非普贤以十大愿。遍入刹尘。而接引
其就路还家。指点其转身归父。安得使此众生本有
性中。迸出一念初心之善财童子。而念念圆成此正
觉哉。惟童子一念纯真。全无变异。始终参历。妙性如
如。以故末后初心愈明。更不必成佛。而本自圆成也。
不见他佛发愿。皆云愿我来世得作佛时。以如何功
序¶ 第 711a 页
德智慧成就众生。独此普贤十愿。则日礼拜称赞供
养忏悔随喜请法请佛随学顺生回向。是皆特作弟
子以奉父师之意。始使诸子得从其后而有所趋向
也。故舍那为父视子。普贤为子向父。善财为子承顺。
触背俱浑如火续火。为主中主。所谓大人不失赤子
之心。赤子能全大人之性是也。今之主法建丛林者。
当如是住则现世当身。绍隆圣位。不待来生求證庄
严也。读尊正规。知予此意。能发是愿。则报恩有全矣。
崇祯十三年庚辰元旦匡山圆通寺住持沙门道盛
谨题。
** 尊正规小序
观我大雄调御丈夫之立出世法也。必先制戒律。以
教诫诸佛子。使不敢越外作犯。始得直趋正觉之道
迨至历祖建立丛林。亦必因时制宜以变化其戒律。
而折中为规矩。使参学之徒习知称性之法。然后循
行安稳自无破律犯戒之事。所以规矩立则僧徒齐。
而丛林之法化职此兴矣。今融会先圣之法为尊正
规。凡住我丛林者。必先命教授。令彼熟习其规。则自
无赏罚之过。与相贼之弊也。然此非徒居众者之所
当尊也。即使单丁住山。旷荡行脚。能领略此中之旨。
则亦脱颖于凡圣丛中矣。岂曰法门小补哉。予昔尝
于本闽福州罗山结制时。叶台山相国偕曹能始诸
公过访。见禅堂所立规条。乃大嗟曰。是吾相业所不
及也。诸公毋忽之。此正如二程子游古刹。见僧威仪
雍肃。乃相顾叹曰。不意三代之礼乐在是。呜呼。使诸
佛祖师之道。不与圣帝明王之法相参赞。则又安可
以西方之教。一日暂居此土哉。故历代国王宰臣之
所以护持佛者。正谓有此。足以阴翼王化之所不逮
也。吾徒又安可自轻而不兢兢于尊正乎。
** 尊正鉴序
养忏悔随喜请法请佛随学顺生回向。是皆特作弟
子以奉父师之意。始使诸子得从其后而有所趋向
也。故舍那为父视子。普贤为子向父。善财为子承顺。
触背俱浑如火续火。为主中主。所谓大人不失赤子
之心。赤子能全大人之性是也。今之主法建丛林者。
当如是住则现世当身。绍隆圣位。不待来生求證庄
严也。读尊正规。知予此意。能发是愿。则报恩有全矣。
崇祯十三年庚辰元旦匡山圆通寺住持沙门道盛
谨题。
** 尊正规小序
观我大雄调御丈夫之立出世法也。必先制戒律。以
教诫诸佛子。使不敢越外作犯。始得直趋正觉之道
迨至历祖建立丛林。亦必因时制宜以变化其戒律。
而折中为规矩。使参学之徒习知称性之法。然后循
行安稳自无破律犯戒之事。所以规矩立则僧徒齐。
而丛林之法化职此兴矣。今融会先圣之法为尊正
规。凡住我丛林者。必先命教授。令彼熟习其规。则自
无赏罚之过。与相贼之弊也。然此非徒居众者之所
当尊也。即使单丁住山。旷荡行脚。能领略此中之旨。
则亦脱颖于凡圣丛中矣。岂曰法门小补哉。予昔尝
于本闽福州罗山结制时。叶台山相国偕曹能始诸
公过访。见禅堂所立规条。乃大嗟曰。是吾相业所不
及也。诸公毋忽之。此正如二程子游古刹。见僧威仪
雍肃。乃相顾叹曰。不意三代之礼乐在是。呜呼。使诸
佛祖师之道。不与圣帝明王之法相参赞。则又安可
以西方之教。一日暂居此土哉。故历代国王宰臣之
所以护持佛者。正谓有此。足以阴翼王化之所不逮
也。吾徒又安可自轻而不兢兢于尊正乎。
** 尊正鉴序
序¶ 第 711b 页
人之有生也须遇三种大缘始易于成立。三种者何。
一生于圣明之世。而天下之化行俗美。则此生如蓬
生麻中不扶自植也。二生于善德之家。而天性之伦
常养育。则此身如旃林之木。无有异种也。三遇贤哲
之师而教诲之明严妙密。则此身如在冶之金。日见
其精也。是故君亲师之恩等于天地尤有殊胜者。故
难可酬报也。人无三种之缘。又无天资之禀则亦迷
堕乎无可救援之地矣。苟有天资之禀。初无三种之
缘。后或遇善机之触引。或遭逆事之激成。或披佛圣
之典坟。或逢知识之指示。大生惭愧创发宿因顿舍
痴迷。猛发正志将勤补拙下体求人。深穷参證之功
必尽性命之道。此则真自能成立之豪杰也。是岂容
易而得之哉。予痛念末世法弱魔强。成人之胜缘独
少。坏人之恶境偏多。或有法而不能全。或有人而不
尽善。以故集先佛选圣之法为规。更汇参證肯切之
语为鉴。使此六种之机缘能就。则此尊正之丛席可
成千古法门。始终可以概见。天下参学。庶几可以统
收而大多胜之三义。乃于此备举之矣。即不然。有能
深心读此规鉴。一身准此参同。虽生来无三大缘之
遭值。而末后得入先佛选圣之科。亦可谓不负此生
平之奇特也。夫古人岂独异于今人也哉。盖亦称其
超类拔萃。能善用心。占地步端趋向。以真参实悟佛
祖心法之妙。而行事取證皆有成验者。足为现在人
天之规鉴。后世师宗之权衡者也。古人亦有遇三种
大缘而无天资之禀。与无惭愧自励之心。如今人之
不足称者。不称何碍焉。若以言不顾行。解不考證。而
亦随声称之。则将须弥卢为载籍。亦不足多也。可见
古人之能善用心。妙在用佛祖之圆明妙心为本心。
如投胎于帝王。生来便尊贵。无与等也。占地步妙在
占佛祖之广大地步为地步。如王子才登于父位。天
序¶ 第 711c 页
下之臣民皆皈命也。端趋向。妙在端佛祖之严密趋
向为趋向。如王子秉政为帝主。全提其正令杀活自
在也。果能承当此事则决不敢以浅小之法自欺欺
人。决不敢以未悟證为已悟證。决不敢以未广大为
广大。以故能超乎其类拔乎其萃。为人天之规鉴。为
佛祖之权衡也。今人有能追古人之尊贵如此者。岂
非法门之大幸哉。
** 会祖规序
予昔阅五灯。见从上佛祖始终之事。乃作法印记。有
六种纲宗。一参悟。二印證。三师承。四法嗣。五家风。六
付嘱。始终虽分为六。其实统于一参悟也。使无参悟
何有印證及师承哉。唯有参悟。则有印證。因印證则
有师承。因师承则有法嗣。因法嗣则有家风。因家风
则有付嘱也。所以威音王前无师自悟则可。威音王
后无师自悟而不有印證则属邪宗外道等。无所据
證也。即我佛释迦亦自谓我于法无所得。故燃灯佛
即为我授记。若我于法有所得。则燃灯佛即不为我
授记然则佛佛相传。莫不因自悟而后有印證师承
也。如释迦于贤劫为第四佛。亦尝以僧伽黎衣付迦
叶尊者。转付慈氏佛出世传授将来。岂非佛祖亲相
授受。而有所据證哉。故佛末后于灵山拈花独有迦
叶微笑乃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不立文字教外别
传之旨。付与迦叶。为西天第一祖。而迦叶再传阿难
以至达磨始来东震为初祖传慧可。至曹溪衣钵不
传独以心法传授南岳青原分为沩仰。临济。曹洞。云
门。法眼五宗。宋元间沩仰。云门。法眼。无传。迄至昭代。
秖有临济曹洞二派。繁衍天下。中有提唱临济曹洞
宗旨者。亦不过几人。使今日济洞二家不得其真正
宗旨。安知不踵沩仰云门法眼之流弊。以致无传乎。
予于是乎惧。慨然将西天东土以至五家宗师。而会
向为趋向。如王子秉政为帝主。全提其正令杀活自
在也。果能承当此事则决不敢以浅小之法自欺欺
人。决不敢以未悟證为已悟證。决不敢以未广大为
广大。以故能超乎其类拔乎其萃。为人天之规鉴。为
佛祖之权衡也。今人有能追古人之尊贵如此者。岂
非法门之大幸哉。
** 会祖规序
予昔阅五灯。见从上佛祖始终之事。乃作法印记。有
六种纲宗。一参悟。二印證。三师承。四法嗣。五家风。六
付嘱。始终虽分为六。其实统于一参悟也。使无参悟
何有印證及师承哉。唯有参悟。则有印證。因印證则
有师承。因师承则有法嗣。因法嗣则有家风。因家风
则有付嘱也。所以威音王前无师自悟则可。威音王
后无师自悟而不有印證则属邪宗外道等。无所据
證也。即我佛释迦亦自谓我于法无所得。故燃灯佛
即为我授记。若我于法有所得。则燃灯佛即不为我
授记然则佛佛相传。莫不因自悟而后有印證师承
也。如释迦于贤劫为第四佛。亦尝以僧伽黎衣付迦
叶尊者。转付慈氏佛出世传授将来。岂非佛祖亲相
授受。而有所据證哉。故佛末后于灵山拈花独有迦
叶微笑乃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不立文字教外别
传之旨。付与迦叶。为西天第一祖。而迦叶再传阿难
以至达磨始来东震为初祖传慧可。至曹溪衣钵不
传独以心法传授南岳青原分为沩仰。临济。曹洞。云
门。法眼五宗。宋元间沩仰。云门。法眼。无传。迄至昭代。
秖有临济曹洞二派。繁衍天下。中有提唱临济曹洞
宗旨者。亦不过几人。使今日济洞二家不得其真正
宗旨。安知不踵沩仰云门法眼之流弊。以致无传乎。
予于是乎惧。慨然将西天东土以至五家宗师。而会
序¶ 第 712a 页
其始终之旨。为会祖规以表东西密相付曾无二法
脉也。或问师所会者。东西诸祖及五家之宗旨也。而
五家之子孙全不会归。则何处见后世之流弊哉。予
曰。若广收则有五灯矣。又何从见吾会祖。有提纲以
振其目。举直以措诸枉乎。而后世之弊正以不悟上
祖。及五家之真正纲宗耳。使能悟上祖与五家真正
纲宗。则心心相印。法法相承。传于万古。如人之眼色
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等。皆天然体用之法。无有
一法能自越踰。亦无有一法能变易之也。或曰如云
天然体用者。是世间有为有相之法也。是出世法。无
圣凡之得失。无迷悟之是非。何可以天然体用之法
而比拟哉。予曰子知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乎。佛祖出
世之法。正以人不悟真如自性。而于根身器界。妄生
迷悟。而自异其性相之法也。不见法华云。是法住法
位。世间相常住。以不坏世相。而成法性乎。所以世尊
付法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
法何曾法。秖此一偈便是佛祖天然体用。不可变易
之微妙法印也。若知此意。则知吾作会祖规。以存东
西密相付之根本法印。使后世子孙能悟此根本法
印则五家门庭堂奥之宗旨。不致流弊而无传也。或
曰会祖规乃会五家宗旨也。今五家秪有临济曹洞
二宗。而三宗之后无传。又何以会乎。予曰。夫五家之
宗旨。即少林之宗旨也。既五家能悟少林之宗旨。岂
有少林之宗旨不可以会五家门庭施设堂奥深微
之宗旨哉。此吾深有望于具顶门眼。悬肘后符者。当
使一花五叶之宗旨重重开敷于天下后世耳。或曰。
近世丛林凋弊之极。不见汉官威仪久矣。况复得睹
三代礼乐之犹在乎。今日吾师立此会祖图规以揭
出西天东土及五家门庭堂奥之宗旨。实为天然体
用不易之常法。亦乃振古所未有之奇特也。予曰。此
脉也。或问师所会者。东西诸祖及五家之宗旨也。而
五家之子孙全不会归。则何处见后世之流弊哉。予
曰。若广收则有五灯矣。又何从见吾会祖。有提纲以
振其目。举直以措诸枉乎。而后世之弊正以不悟上
祖。及五家之真正纲宗耳。使能悟上祖与五家真正
纲宗。则心心相印。法法相承。传于万古。如人之眼色
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等。皆天然体用之法。无有
一法能自越踰。亦无有一法能变易之也。或曰如云
天然体用者。是世间有为有相之法也。是出世法。无
圣凡之得失。无迷悟之是非。何可以天然体用之法
而比拟哉。予曰子知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乎。佛祖出
世之法。正以人不悟真如自性。而于根身器界。妄生
迷悟。而自异其性相之法也。不见法华云。是法住法
位。世间相常住。以不坏世相。而成法性乎。所以世尊
付法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
法何曾法。秖此一偈便是佛祖天然体用。不可变易
之微妙法印也。若知此意。则知吾作会祖规。以存东
西密相付之根本法印。使后世子孙能悟此根本法
印则五家门庭堂奥之宗旨。不致流弊而无传也。或
曰会祖规乃会五家宗旨也。今五家秪有临济曹洞
二宗。而三宗之后无传。又何以会乎。予曰。夫五家之
宗旨。即少林之宗旨也。既五家能悟少林之宗旨。岂
有少林之宗旨不可以会五家门庭施设堂奥深微
之宗旨哉。此吾深有望于具顶门眼。悬肘后符者。当
使一花五叶之宗旨重重开敷于天下后世耳。或曰。
近世丛林凋弊之极。不见汉官威仪久矣。况复得睹
三代礼乐之犹在乎。今日吾师立此会祖图规以揭
出西天东土及五家门庭堂奥之宗旨。实为天然体
用不易之常法。亦乃振古所未有之奇特也。予曰。此
序¶ 第 712b 页
不过窃取祖述于迦叶。达磨宪章于马石。五宗以六
种纲宗。而集始终一贯之大成耳。岂别有所谓奇特
之建立哉。
** 会祖规小序
或问师著尊正规。以佛菩萨及诸宗祖。出世为人。种
种经律论藏。净土。止观。忏法等。门庭施设。堂奥深微
始终本末。折入禅宗为集佛祖大成。巳无馀蕴矣。兹
又作会祖图。独以禅宗为一丛林之式。今天下诸家
学人。见尊正规之妙。正恨其集会之未能而师倏然
复先折出禅宗。自作一家。无乃方招之欲入。而又直
拒之远去乎。予曰非然。予所制选圣场会诸家为一
者。使知佛菩萨与诸祖无二道也。如孔子当时删诗
书。定礼乐。述易经。作春秋。使此五经为一内圣外王
之道。为万古不易之宗也。今予重作宗门会祖图式
又如孔子述易之上下经为之十传以集伏羲文王
周公创制之旨。而明周易之大成。使后世之宗易者
则得其大全。如五经虽共为大全。而诗书礼乐春秋
亦不妨各于本经有大全也。予今不特以宗门会祖
别作一统为大全。即经。律。论。观。亦各有统为一大全
也。如禅自有五宗为统经。自有五教为统律。自有五
部为统论。自有五摄为统。而吾经律论禅净等而大
统于佛者。正如诗书礼易春秋之大统于儒也。使经
律论禅净等各无统纪。则选圣诸堂所学何事。所宗
何旨。而诸堂又何足以成此大统于选圣场哉。故吾
作会祖图则知经律论净止观忏法等皆当各会其
宗以成其大全。则殆可谓我佛始终一贯之大全也。
知吾此意则随宗随处皆可建立。如治一经不妨会
通五经。治五经不妨会通一经也或又问。如一经为
会通五经与一宗之会通诸宗。亦可以取譬发明。而
会通之乎。予曰。我昔尝以五经喻一岁之四时。如吾
种纲宗。而集始终一贯之大成耳。岂别有所谓奇特
之建立哉。
** 会祖规小序
或问师著尊正规。以佛菩萨及诸宗祖。出世为人。种
种经律论藏。净土。止观。忏法等。门庭施设。堂奥深微
始终本末。折入禅宗为集佛祖大成。巳无馀蕴矣。兹
又作会祖图。独以禅宗为一丛林之式。今天下诸家
学人。见尊正规之妙。正恨其集会之未能而师倏然
复先折出禅宗。自作一家。无乃方招之欲入。而又直
拒之远去乎。予曰非然。予所制选圣场会诸家为一
者。使知佛菩萨与诸祖无二道也。如孔子当时删诗
书。定礼乐。述易经。作春秋。使此五经为一内圣外王
之道。为万古不易之宗也。今予重作宗门会祖图式
又如孔子述易之上下经为之十传以集伏羲文王
周公创制之旨。而明周易之大成。使后世之宗易者
则得其大全。如五经虽共为大全。而诗书礼乐春秋
亦不妨各于本经有大全也。予今不特以宗门会祖
别作一统为大全。即经。律。论。观。亦各有统为一大全
也。如禅自有五宗为统经。自有五教为统律。自有五
部为统论。自有五摄为统。而吾经律论禅净等而大
统于佛者。正如诗书礼易春秋之大统于儒也。使经
律论禅净等各无统纪。则选圣诸堂所学何事。所宗
何旨。而诸堂又何足以成此大统于选圣场哉。故吾
作会祖图则知经律论净止观忏法等皆当各会其
宗以成其大全。则殆可谓我佛始终一贯之大全也。
知吾此意则随宗随处皆可建立。如治一经不妨会
通五经。治五经不妨会通一经也或又问。如一经为
会通五经与一宗之会通诸宗。亦可以取譬发明。而
会通之乎。予曰。我昔尝以五经喻一岁之四时。如吾
序¶ 第 712c 页
五宗与诸宗之相配。亦然也。五经之喻为何。夫书经
有体仁之旨。足以长人春也。诗经有嘉会之旨。足以
合礼夏也。春秋有利物之旨。足以和义秋也。礼记有
贞固之旨。足以干事冬也。易经则统此四德。如乾元
亨利贞以冒天下之道。一岁之统四时也。分而言之
则五经各秉一时之正令合而言之。则一经各具乾
元亨利贞之四德也。使五经各不具此四德。则圣人
之一言有不足为天下法也。此盖论教之大端如此
耳。若但以大易能定天地别尊卑以化成天下将谓
诗书礼春秋。皆不足以定天地别尊卑。与化成天下
也耶。若于此会得圣人述大易之意。实是发挥四经
之意。则知吾作会祖图之意正所以发明选圣场诸
家之大宗旨也即如经律论观禅以一岁四时配之
经则勃然开发春也。律则灿然敷陈夏也。论则凛然
精覈秋也。观则冥然清彻冬也。禅则浑然通洽如岁
运无言而四时行也。单以禅宗配之沩仰则如春之
生育。临济则如夏之明露。云门则如秋之严峭法眼
则如冬之精纯。曹洞则如四季之统化也。此亦拟其
大概有如此折摄耳。岂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之
宗旨。有优劣同异乎。然必须悟此宗旨之妙密始可
会通诸祖为一大成。庶使此宗传之万古而不可昧
灭。亦无有非人能破坏以篡乱之也。予于是先为是
说。使阅吾规者。有以鉴于言象之外云耳。
** 会祖鉴序
从上佛祖之宗旨。心心相印。法法相承。传至后世有
不爽其印。有相似其印。有全失其印。而且伪其印以
为真印者。夫印一也。或印此而真。或印彼而伪。何也
祖师真印。如王右军之真帖。善摹者则逼真。不善摹
者则稍似。又不善摹者则失真而自为伪矣。与真帖
何与哉。此盖摹帖者之有工拙也。如祖师之印。必得
有体仁之旨。足以长人春也。诗经有嘉会之旨。足以
合礼夏也。春秋有利物之旨。足以和义秋也。礼记有
贞固之旨。足以干事冬也。易经则统此四德。如乾元
亨利贞以冒天下之道。一岁之统四时也。分而言之
则五经各秉一时之正令合而言之。则一经各具乾
元亨利贞之四德也。使五经各不具此四德。则圣人
之一言有不足为天下法也。此盖论教之大端如此
耳。若但以大易能定天地别尊卑以化成天下将谓
诗书礼春秋。皆不足以定天地别尊卑。与化成天下
也耶。若于此会得圣人述大易之意。实是发挥四经
之意。则知吾作会祖图之意正所以发明选圣场诸
家之大宗旨也即如经律论观禅以一岁四时配之
经则勃然开发春也。律则灿然敷陈夏也。论则凛然
精覈秋也。观则冥然清彻冬也。禅则浑然通洽如岁
运无言而四时行也。单以禅宗配之沩仰则如春之
生育。临济则如夏之明露。云门则如秋之严峭法眼
则如冬之精纯。曹洞则如四季之统化也。此亦拟其
大概有如此折摄耳。岂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之
宗旨。有优劣同异乎。然必须悟此宗旨之妙密始可
会通诸祖为一大成。庶使此宗传之万古而不可昧
灭。亦无有非人能破坏以篡乱之也。予于是先为是
说。使阅吾规者。有以鉴于言象之外云耳。
** 会祖鉴序
从上佛祖之宗旨。心心相印。法法相承。传至后世有
不爽其印。有相似其印。有全失其印。而且伪其印以
为真印者。夫印一也。或印此而真。或印彼而伪。何也
祖师真印。如王右军之真帖。善摹者则逼真。不善摹
者则稍似。又不善摹者则失真而自为伪矣。与真帖
何与哉。此盖摹帖者之有工拙也。如祖师之印。必得
序¶ 第 713a 页
其人之真则印之非其人也则不印之矣。岂有真人
之印而肯印彼伪人乎。不见古人云。大匠能诲人以
规矩。不能诲人以巧。诸祖之印犹规矩也。诲之以规
矩。则巧从之而出也。安能舍规矩而诲之以巧乎。虽
不能舍规矩。诲之以巧。又安能执规矩。诲之以必巧
乎。从上如佛以一音演说法闻者随类各得解。是佛
以一音之法印。如印空印水印泥。自成其所受矣。即
西天诸祖中亦有一师陷于牛迹。而弟子分为六宗。
各唱异端非达磨往而救之。则彼陷溺又何自而出
耶。所以诸祖不惜性命。为法求人。欲使此慧命。不致
断绝耳。不计其人必得必传。亦不计其人为正传为
旁出也。至于末后当机决择。传受之际。不得不精严
而分皮分髓也。此正法眼藏流我东土。至黄梅。有南
宗北宗之分。至曹溪为一枝横出得法者无数。独南
岳青原二支子孙为盛。后人遂以为正传。而南阳忠
一宿觉荷泽会诸师。子孙微眇。后人遂以为旁出。如
马祖同参六人而南岳以馀者得吾眉。眼。耳。鼻。舌。独
以道一为得吾心善古今。而石头于青原门下。则曰
众角虽多。一麟足矣。又如马祖与西堂百丈南泉玩
月。而马祖以经入藏禅归海惟有普愿。独超物外。当
时之人。岂不以南泉为逸格之奇乎。殊不知百丈海
出沩山黄檗为二宗之祖。而仰山亦谓马祖出八十
馀员善知识。惟百丈得大机黄檗得大用。其馀皆唱
导之师。黄檗亦云马祖出八十馀员善知识。问著个
个阿漉漉地。独有归宗老较些子。若是则仰山以南
泉归宗皆唱导之师。而归宗又谓仰山决择不精为
之漏网乎。而南泉归宗虽其后世子孙不能传远。然
彼赵州长沙高安辈。大机大用。震骇古今。世无与敌
也。又如睦州出自黄檗。岩头出自德山。睦州能植临
济之大树。又能接云门之出群。岩头能于鳌山以悟
之印而肯印彼伪人乎。不见古人云。大匠能诲人以
规矩。不能诲人以巧。诸祖之印犹规矩也。诲之以规
矩。则巧从之而出也。安能舍规矩而诲之以巧乎。虽
不能舍规矩。诲之以巧。又安能执规矩。诲之以必巧
乎。从上如佛以一音演说法闻者随类各得解。是佛
以一音之法印。如印空印水印泥。自成其所受矣。即
西天诸祖中亦有一师陷于牛迹。而弟子分为六宗。
各唱异端非达磨往而救之。则彼陷溺又何自而出
耶。所以诸祖不惜性命。为法求人。欲使此慧命。不致
断绝耳。不计其人必得必传。亦不计其人为正传为
旁出也。至于末后当机决择。传受之际。不得不精严
而分皮分髓也。此正法眼藏流我东土。至黄梅。有南
宗北宗之分。至曹溪为一枝横出得法者无数。独南
岳青原二支子孙为盛。后人遂以为正传。而南阳忠
一宿觉荷泽会诸师。子孙微眇。后人遂以为旁出。如
马祖同参六人而南岳以馀者得吾眉。眼。耳。鼻。舌。独
以道一为得吾心善古今。而石头于青原门下。则曰
众角虽多。一麟足矣。又如马祖与西堂百丈南泉玩
月。而马祖以经入藏禅归海惟有普愿。独超物外。当
时之人。岂不以南泉为逸格之奇乎。殊不知百丈海
出沩山黄檗为二宗之祖。而仰山亦谓马祖出八十
馀员善知识。惟百丈得大机黄檗得大用。其馀皆唱
导之师。黄檗亦云马祖出八十馀员善知识。问著个
个阿漉漉地。独有归宗老较些子。若是则仰山以南
泉归宗皆唱导之师。而归宗又谓仰山决择不精为
之漏网乎。而南泉归宗虽其后世子孙不能传远。然
彼赵州长沙高安辈。大机大用。震骇古今。世无与敌
也。又如睦州出自黄檗。岩头出自德山。睦州能植临
济之大树。又能接云门之出群。岩头能于鳌山以悟
序¶ 第 713b 页
雪峰。若此二老之后。亦竟不传。亦岂可谓法印之不
真乎。云峰悦尝称云门。气宇如王。亦自以巴陵鉴三
转语。可与巳作忌。而巴陵出泐潭澄尝与黄龙南分
座说法。而悦公知南公未稳。乃曰。云门语如九转还
丹。澄公有法与人。如汞银见火则流。谁谓死语能活
人乎。南公因此激发。始入慈明之室遭其讥呵。乃大
悟。及其接人亦如汾阳慈明。其法嗣真净文辈出世
五祖演。称其有云门作略。东林总亦出自南公。则说
无事禅。尝印可苏子瞻。张无尽苏公不能当佛印玉
泉之机锋。张公又重受兜率真净之煅炼。至于慈明
又出杨岐会。会出白云端。端出五祖演。演出圆悟勤。
勤出大慧杲。虎丘隆。而大慧之门。网罗天下。如马祖
临济之中。兴。不知隆公之瞌睡虎。出应庵华。密庵杰
之嗣。直传至于今也。又如石头之出药山俨。俨出道
吾智。云岩晟。船子诚。三人相亚。竖而出道吾之出石
霜。诸云岩之出洞山价。船子之出夹山会。而石霜夹
山之后。亦竟无传。独洞山出曹山寂。云居膺。而曹山
名振天下。咸推尊之曰曹洞宗。殊不知云居出同安
丕。以至太阳玄。玄几绝。以托付浮山。而得投子青。青
传芙蓉楷。以至少林雪庭裕。直至于今也。呜呼孰知
佛祖以一时之慧命传于万世者。皆赖有真正法印。
而亲相授受哉。若谓南阳。永嘉。南泉。归宗赵州。睦州。
岩头道吾。船子巴陵云峰。黄龙佛鉴佛眼大慧诸大
宗师子孙。后亦不传则可。若谓法印之不真。与不可
传于后。又奚可哉。如法印之真也。则天下后世。自有
能读其法语闻其机用。如吾先寿昌经和尚。读惟宽
禅师大好山一语。而顿悟从上宗旨者。何代无其人
哉。或问古今之人有于佛祖言教。一见其语而悟。有
参久而后悟。有参而错会遇师友铲除。指点敲击。煅
炼而后悟者。有参久不悟。至于决择知识又不悟。或
真乎。云峰悦尝称云门。气宇如王。亦自以巴陵鉴三
转语。可与巳作忌。而巴陵出泐潭澄尝与黄龙南分
座说法。而悦公知南公未稳。乃曰。云门语如九转还
丹。澄公有法与人。如汞银见火则流。谁谓死语能活
人乎。南公因此激发。始入慈明之室遭其讥呵。乃大
悟。及其接人亦如汾阳慈明。其法嗣真净文辈出世
五祖演。称其有云门作略。东林总亦出自南公。则说
无事禅。尝印可苏子瞻。张无尽苏公不能当佛印玉
泉之机锋。张公又重受兜率真净之煅炼。至于慈明
又出杨岐会。会出白云端。端出五祖演。演出圆悟勤。
勤出大慧杲。虎丘隆。而大慧之门。网罗天下。如马祖
临济之中。兴。不知隆公之瞌睡虎。出应庵华。密庵杰
之嗣。直传至于今也。又如石头之出药山俨。俨出道
吾智。云岩晟。船子诚。三人相亚。竖而出道吾之出石
霜。诸云岩之出洞山价。船子之出夹山会。而石霜夹
山之后。亦竟无传。独洞山出曹山寂。云居膺。而曹山
名振天下。咸推尊之曰曹洞宗。殊不知云居出同安
丕。以至太阳玄。玄几绝。以托付浮山。而得投子青。青
传芙蓉楷。以至少林雪庭裕。直至于今也。呜呼孰知
佛祖以一时之慧命传于万世者。皆赖有真正法印。
而亲相授受哉。若谓南阳。永嘉。南泉。归宗赵州。睦州。
岩头道吾。船子巴陵云峰。黄龙佛鉴佛眼大慧诸大
宗师子孙。后亦不传则可。若谓法印之不真。与不可
传于后。又奚可哉。如法印之真也。则天下后世。自有
能读其法语闻其机用。如吾先寿昌经和尚。读惟宽
禅师大好山一语。而顿悟从上宗旨者。何代无其人
哉。或问古今之人有于佛祖言教。一见其语而悟。有
参久而后悟。有参而错会遇师友铲除。指点敲击。煅
炼而后悟者。有参久不悟。至于决择知识又不悟。或
序¶ 第 713c 页
反于古人语及知识语下。谬生知解。自为明悟。更不
受明眼指点煅炼者。或终身参学。毒入骨髓而不可
救药者。若此辈其功过为何在乎。曰。此无他也。秪是
最初一念。无真为了生死心耳。若有真为生死心者
未有参学亲炙知识。而不悟自巳本分。及佛祖宗旨
者也。其始过在无为生死心其次见知识门庭热闹
其贪欲之心转为求名闻利养。乃至于佛祖言语文
字道理。知解。慧悟。五种执著为障为碍。所谓语言文
字道理知解慧悟愈高。而生死情识执著计取之心
愈甚。故虽于佛祖宗旨上著到。而实生死偷心不死。
如毒药入于牛乳。变为酥酪醍醐之上味。而此上味
尤能杀人也。故云醍醐上味。为世所珍。遇斯等人。翻
成毒药。正以最初无此真正根本。末后安得有真正
因果哉。然则佛祖之道。为无救药于此辈乎。夫药正
为疗此等病也。如能去害药之忌。则药灵而病除矣。
用其药而不去其忌。则药有夹毒。不能单行矣。况此
妙药能入人骨髓。经络。而毒物夹入药中。则药到于
骨髓经络之处。而毒亦到于骨髓经络之处矣。大法
医王。又奈之何哉。此非佛祖法药之过。乃受法药者
之带杂毒之过也。不见古人云。惟琉璃瓶。始能盛师
子乳。馀器盛之则裂。而失其乳矣。佛祖之道。非人不
传。传之非人。则破法而坏道矣。故余集诸祖参悟真
机。可为心法正印者。评之于五灯热中。可与会祖规
参看。则全得诸祖门庭堂奥宗旨之密也。此卷但采
诸录中。有可作鉴诫者。评之为会祖鉴。以防其真器。
去其杂毒。纯粹其宗旨。精严其传受。使五宗之根本
法脉。常住于丛林。可以经大传远。而不混乱与昧灭
耳。
** 五灯热序
圆通燥性杖人曰。自予本来热性。一朝触发。直欲八
受明眼指点煅炼者。或终身参学。毒入骨髓而不可
救药者。若此辈其功过为何在乎。曰。此无他也。秪是
最初一念。无真为了生死心耳。若有真为生死心者
未有参学亲炙知识。而不悟自巳本分。及佛祖宗旨
者也。其始过在无为生死心其次见知识门庭热闹
其贪欲之心转为求名闻利养。乃至于佛祖言语文
字道理。知解。慧悟。五种执著为障为碍。所谓语言文
字道理知解慧悟愈高。而生死情识执著计取之心
愈甚。故虽于佛祖宗旨上著到。而实生死偷心不死。
如毒药入于牛乳。变为酥酪醍醐之上味。而此上味
尤能杀人也。故云醍醐上味。为世所珍。遇斯等人。翻
成毒药。正以最初无此真正根本。末后安得有真正
因果哉。然则佛祖之道。为无救药于此辈乎。夫药正
为疗此等病也。如能去害药之忌。则药灵而病除矣。
用其药而不去其忌。则药有夹毒。不能单行矣。况此
妙药能入人骨髓。经络。而毒物夹入药中。则药到于
骨髓经络之处。而毒亦到于骨髓经络之处矣。大法
医王。又奈之何哉。此非佛祖法药之过。乃受法药者
之带杂毒之过也。不见古人云。惟琉璃瓶。始能盛师
子乳。馀器盛之则裂。而失其乳矣。佛祖之道。非人不
传。传之非人。则破法而坏道矣。故余集诸祖参悟真
机。可为心法正印者。评之于五灯热中。可与会祖规
参看。则全得诸祖门庭堂奥宗旨之密也。此卷但采
诸录中。有可作鉴诫者。评之为会祖鉴。以防其真器。
去其杂毒。纯粹其宗旨。精严其传受。使五宗之根本
法脉。常住于丛林。可以经大传远。而不混乱与昧灭
耳。
** 五灯热序
圆通燥性杖人曰。自予本来热性。一朝触发。直欲八
序¶ 第 714a 页
面燎人。因阅五灯会元。愈觉火就燥。而此热燄愈不
能自掩也。何则夫世间出世间之最猛烈者。莫过于
火。火性一发。则大千法界。无论凡情圣解。殊相。劣形。
入此性火真空。如红炉飞雪。了无可得。故我释迦。于
一切法。了无所得。始获燃灯授记。相继日月灯明。是
知火之最亲切处。全在此热性猛烈耳。火乃热燄之
名。热乃火光之实。惟此实相无相。微妙法门。独我世
尊于空劫之前。㘞地迸出。指天指地。洞烧十方。仍自
深匿雪山。夜半忽复顿现。及至五时设化于火宅中。
烧出诸子。以迄末后拈花。如大火聚。人天百万。近之
则燎却面门。惹发迦叶。煅金夙火。热性不禁。遂乃破
颜微笑。是则雄雄之尊。唯火与火。乃能亲相授受也。
自迦叶以此热心相传。灯燄相续。传至达磨。火性急
烈。走向东来。烧得神光了不可得。以至南岳青原。析
为五家。分灯列燄。热性相炎。所以古人。师资激扬参
證心法。是皆热性相摩。触发本有灵燄。而传此千圣
不传之密旨也。若是死水里浸。非鱼龙之热性搅动。
则宝藏不兴。顽石里藏。非锥凿之热性攻击。则火星
不迸。枯木里隐。非阳春之热性吹嘘。则花果不生。冷
灰里埋。非薪木之热性烧燃。则火种断绝。所以参学
之人。若非热心相激。真性洞明又安能迸出胸襟透
出顶𩕳。使此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而光天照地耀古
腾今也哉。自宋元之末。热性渐微。灯光散乱以致鬼
火燐光。互相起灭。造妖捏怪比比然矣。今之学者多
无热性。秪向古人光影门头藉此为见识知解。东戏
西弄。孰能舍此性命入大火聚如善财童子。禀此根
本烈性投身于胜热三昧火中。而顿发自心无差别
智之光燄乎。更有白痴不知何者是火窃相似语或
以萤光为火。或以橘皮为火。则其弄光影者愈讹而
愈背矣。其弄光影者或能一念知非。犹足投身火中。
能自掩也。何则夫世间出世间之最猛烈者。莫过于
火。火性一发。则大千法界。无论凡情圣解。殊相。劣形。
入此性火真空。如红炉飞雪。了无可得。故我释迦。于
一切法。了无所得。始获燃灯授记。相继日月灯明。是
知火之最亲切处。全在此热性猛烈耳。火乃热燄之
名。热乃火光之实。惟此实相无相。微妙法门。独我世
尊于空劫之前。㘞地迸出。指天指地。洞烧十方。仍自
深匿雪山。夜半忽复顿现。及至五时设化于火宅中。
烧出诸子。以迄末后拈花。如大火聚。人天百万。近之
则燎却面门。惹发迦叶。煅金夙火。热性不禁。遂乃破
颜微笑。是则雄雄之尊。唯火与火。乃能亲相授受也。
自迦叶以此热心相传。灯燄相续。传至达磨。火性急
烈。走向东来。烧得神光了不可得。以至南岳青原。析
为五家。分灯列燄。热性相炎。所以古人。师资激扬参
證心法。是皆热性相摩。触发本有灵燄。而传此千圣
不传之密旨也。若是死水里浸。非鱼龙之热性搅动。
则宝藏不兴。顽石里藏。非锥凿之热性攻击。则火星
不迸。枯木里隐。非阳春之热性吹嘘。则花果不生。冷
灰里埋。非薪木之热性烧燃。则火种断绝。所以参学
之人。若非热心相激。真性洞明又安能迸出胸襟透
出顶𩕳。使此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而光天照地耀古
腾今也哉。自宋元之末。热性渐微。灯光散乱以致鬼
火燐光。互相起灭。造妖捏怪比比然矣。今之学者多
无热性。秪向古人光影门头藉此为见识知解。东戏
西弄。孰能舍此性命入大火聚如善财童子。禀此根
本烈性投身于胜热三昧火中。而顿发自心无差别
智之光燄乎。更有白痴不知何者是火窃相似语或
以萤光为火。或以橘皮为火。则其弄光影者愈讹而
愈背矣。其弄光影者或能一念知非。犹足投身火中。
序¶ 第 714b 页
烧去从前妄计生死执著之根。所谓近火易焦。因风
吹火尚不远也。盖传灯者。传此热燄也。惟此热燄乃
能烧绝生死知见。透出真性灵明。若秪弄此光影徒
益颠倒迷狂耳。今人漫以为喻。殊不知独有此火。死
中有活。活中有死。纵横异类出入死生其火所触之
处更不容他一物。而又能成一切物也。虽则大千性
相。承此火力而成。大千性相。承此火力而坏而此热
燄之性。且亘古今而不变。超生灭而常存。又孰敢以
成与坏而拟议于其间哉。虽然。孰不有此热性设使
不遇师友真火触发。又安能透此灵燄。与佛祖争光
而照彻天地哉。了知此义则此亲传热燄之恩真不
可得而昧灭也。以故乃于五灯中择出师资参悟热
性相触最猛烈者。一一评出而激扬之。或拈或提。或
徵或诘。或拣辨其正邪。或定当其宗旨。盖欲与佛祖
发挥秘奥。使此法眼妙心真实热燄不致断绝。而传
无穷也。或有人问秪如师资未相激发之时。这个热
性安寄在何处。燥性杖人拈如意击顶𩕳曰。你不见
东家点灯西家暗坐。
** 寿昌阒然禅师指据录序
从上佛祖出世及所留言教直是与人指点与据證
耳。使指点而不发机据證而无省悟。则虽有出世言
教。亦何预人之生死性命哉。予丁巳年随侍博山东
苑二先师为先寿昌师翁上寿时诸耆年罗列满堂
而目中巳默识其概矣。因就寝室询其门下。潜有所
契之人。翁从容曰。潜契者不无何可尽说似人。要自
有不可掩者耳。若夫元著元莹元谧诸子。皆有省发
其老而逝者。足以自了。但出世为人。须如南堂所谓
必得十全。始可也。彼元谧者。其年尚未。看将来操履
之时缘耳。予谨拜命。因去金陵。而阒大师亦去燕都。
明年正月。翁忽迁化四月间。师从燕都归。会予天界
吹火尚不远也。盖传灯者。传此热燄也。惟此热燄乃
能烧绝生死知见。透出真性灵明。若秪弄此光影徒
益颠倒迷狂耳。今人漫以为喻。殊不知独有此火。死
中有活。活中有死。纵横异类出入死生其火所触之
处更不容他一物。而又能成一切物也。虽则大千性
相。承此火力而成。大千性相。承此火力而坏而此热
燄之性。且亘古今而不变。超生灭而常存。又孰敢以
成与坏而拟议于其间哉。虽然。孰不有此热性设使
不遇师友真火触发。又安能透此灵燄。与佛祖争光
而照彻天地哉。了知此义则此亲传热燄之恩真不
可得而昧灭也。以故乃于五灯中择出师资参悟热
性相触最猛烈者。一一评出而激扬之。或拈或提。或
徵或诘。或拣辨其正邪。或定当其宗旨。盖欲与佛祖
发挥秘奥。使此法眼妙心真实热燄不致断绝。而传
无穷也。或有人问秪如师资未相激发之时。这个热
性安寄在何处。燥性杖人拈如意击顶𩕳曰。你不见
东家点灯西家暗坐。
** 寿昌阒然禅师指据录序
从上佛祖出世及所留言教直是与人指点与据證
耳。使指点而不发机据證而无省悟。则虽有出世言
教。亦何预人之生死性命哉。予丁巳年随侍博山东
苑二先师为先寿昌师翁上寿时诸耆年罗列满堂
而目中巳默识其概矣。因就寝室询其门下。潜有所
契之人。翁从容曰。潜契者不无何可尽说似人。要自
有不可掩者耳。若夫元著元莹元谧诸子。皆有省发
其老而逝者。足以自了。但出世为人。须如南堂所谓
必得十全。始可也。彼元谧者。其年尚未。看将来操履
之时缘耳。予谨拜命。因去金陵。而阒大师亦去燕都。
明年正月。翁忽迁化四月间。师从燕都归。会予天界
序¶ 第 714c 页
两相悲感。更与订约。以机缘不偶。隔去二十有年客
冬予始返寿昌。扫先翁塔。师乃屈身推扬。为振祖道。
适与师坐譂。因问曰。某闻海岸黄居士。深与师伯投
契。尝有偈颂相激。且极力劝请出世。何固吝不为先
翁一光大乎。师曰。吾自度不暇。敢越分为人。此黄公
护法如是耳。予曰闻黄公再三书来索法语。于浙中
授梓。何不先付现前人作一题目乎。师笑曰此是道
璞窃有所录。予巳取而焚之矣。予数索不得。因密令
侍者揭箧取之。师于是无可奈何。予曰今日捉获师
伯赃物了也。师曰贼聻。予曰洞上这枝花影。自有人
承当在。予即书其事以作缘起。至于发挥公之出世
指据大事。则海岸未了公案。当自来结款也。予直名
其录曰指据。异日于此录中能发机省悟者。是亦不
负立法与流通者之深心云。崇祯丁丑孟夏法侄道
盛题于祖庭方丈。
** 憨山大师全集序
余尝思圣贤立身维世。或开创。或继述。或守成。或重
兴。或救弊。其大经大法制作之微。事无不周。义无不
备。使千万世下有能寻其旨趣。皆可因之而振起也。
我佛祖出世为人。以超生死立性命之法。而化凡圣
迷悟之心。其示现普门感应异类者。岂非以续三世
之慧灯传大千之种智乎。憨山大师生平。巳见于著
述。与诸明眼传记赞铭。举世莫不知为再来肉身大
士矣。余何能赞一辞。盖痛念法门而有感焉。当宗门
凋落之际。憨山与云栖达观称三大师。相为鼎立。以
悟宗门之人。不据宗门之位。是预知宗门将振。故为
大防。独虚此位。而尊此宗。使狂妄僭窃之徒。自生畏
惧。而不敢眇视轻践。此其心。又奚啻程婴杵臼哉。呜
呼。有三大师如此光明赫奕于前而后世尚有僭窃
不恤为大师之罪人者。宁不大可慨欤。虽然。孔子作
冬予始返寿昌。扫先翁塔。师乃屈身推扬。为振祖道。
适与师坐譂。因问曰。某闻海岸黄居士。深与师伯投
契。尝有偈颂相激。且极力劝请出世。何固吝不为先
翁一光大乎。师曰。吾自度不暇。敢越分为人。此黄公
护法如是耳。予曰闻黄公再三书来索法语。于浙中
授梓。何不先付现前人作一题目乎。师笑曰此是道
璞窃有所录。予巳取而焚之矣。予数索不得。因密令
侍者揭箧取之。师于是无可奈何。予曰今日捉获师
伯赃物了也。师曰贼聻。予曰洞上这枝花影。自有人
承当在。予即书其事以作缘起。至于发挥公之出世
指据大事。则海岸未了公案。当自来结款也。予直名
其录曰指据。异日于此录中能发机省悟者。是亦不
负立法与流通者之深心云。崇祯丁丑孟夏法侄道
盛题于祖庭方丈。
** 憨山大师全集序
余尝思圣贤立身维世。或开创。或继述。或守成。或重
兴。或救弊。其大经大法制作之微。事无不周。义无不
备。使千万世下有能寻其旨趣。皆可因之而振起也。
我佛祖出世为人。以超生死立性命之法。而化凡圣
迷悟之心。其示现普门感应异类者。岂非以续三世
之慧灯传大千之种智乎。憨山大师生平。巳见于著
述。与诸明眼传记赞铭。举世莫不知为再来肉身大
士矣。余何能赞一辞。盖痛念法门而有感焉。当宗门
凋落之际。憨山与云栖达观称三大师。相为鼎立。以
悟宗门之人。不据宗门之位。是预知宗门将振。故为
大防。独虚此位。而尊此宗。使狂妄僭窃之徒。自生畏
惧。而不敢眇视轻践。此其心。又奚啻程婴杵臼哉。呜
呼。有三大师如此光明赫奕于前而后世尚有僭窃
不恤为大师之罪人者。宁不大可慨欤。虽然。孔子作
序¶ 第 715a 页
春秋正万世名义虽不能使万世之名义皆正。而不
正者。亦何能逃春秋之诛。余昔年见大师赞予寿昌
先祖。及撰塔铭。即突出大好山。千里遥相见之句。巳
知与先祖把手共游向上一路矣。至于平生说法著
作。曲尽一代时教。始终本末。全体佛心。全行祖意。其
提唱拈颂。及指示偈语。曾何减于古人。曾何让于今
人。天下后世。自知师实祖位之人。不居祖位。岂可以
师不自居。即为非祖位人乎。师没后二十二年。而全
身不坏。与曹溪六祖开创重兴。无有二义。其进于维
世大经大法。而能续法身慧命。诚无不周。无不备也。
兹者大师之孙坚如欲募刻师梦游全集。特请为序
而赞成之。予嘉其为法忘躯之诚。因述余仰止慕慨
之思云尔。
** 紫竹林集序
孔子曰辞达而巳矣。教中云宗通而后说通。盖情见
乎辞。不以辞害意。正是意句俱得。宗说皆通也。况文
言为载道之器。非文言则道不足以传。如吾佛祖皆
生西域。灭度之久。孰能知之。亦必籍此言教。始得亲
见亲闻。始知吾人具有。秪因迷悟而差失耳。末法舍
此文字言教。又从何而悟入乎。予癸未冬于金陵会
颛大师。相与莫逆。偶别往浙扶竿径山。今日重来白
门。而师巳示寂于紫竹林矣。予深悼而吊之其室中
有千辐佛地二子。汇师生平法语著作。名紫竹林集。
以请余曰此吾师生平之骨髓。师意不欲人序。故阙
如也师独推重和上。和上俄至则此感应道交。甚为
奇特。末后光明。不待和上发挥之而谁望乎。余谓紫
竹言教。久信海内。何用更赘但师之法语著作。皆从
胸中流出。称性而谈所谓言与心亲。行与道合。非世
人揣摩摹拟之辞翰。与浮言过实者。所可比也。有能
读此集知其意句。嚗嚗落处。则亦可从此悟入心性
正者。亦何能逃春秋之诛。余昔年见大师赞予寿昌
先祖。及撰塔铭。即突出大好山。千里遥相见之句。巳
知与先祖把手共游向上一路矣。至于平生说法著
作。曲尽一代时教。始终本末。全体佛心。全行祖意。其
提唱拈颂。及指示偈语。曾何减于古人。曾何让于今
人。天下后世。自知师实祖位之人。不居祖位。岂可以
师不自居。即为非祖位人乎。师没后二十二年。而全
身不坏。与曹溪六祖开创重兴。无有二义。其进于维
世大经大法。而能续法身慧命。诚无不周。无不备也。
兹者大师之孙坚如欲募刻师梦游全集。特请为序
而赞成之。予嘉其为法忘躯之诚。因述余仰止慕慨
之思云尔。
** 紫竹林集序
孔子曰辞达而巳矣。教中云宗通而后说通。盖情见
乎辞。不以辞害意。正是意句俱得。宗说皆通也。况文
言为载道之器。非文言则道不足以传。如吾佛祖皆
生西域。灭度之久。孰能知之。亦必籍此言教。始得亲
见亲闻。始知吾人具有。秪因迷悟而差失耳。末法舍
此文字言教。又从何而悟入乎。予癸未冬于金陵会
颛大师。相与莫逆。偶别往浙扶竿径山。今日重来白
门。而师巳示寂于紫竹林矣。予深悼而吊之其室中
有千辐佛地二子。汇师生平法语著作。名紫竹林集。
以请余曰此吾师生平之骨髓。师意不欲人序。故阙
如也师独推重和上。和上俄至则此感应道交。甚为
奇特。末后光明。不待和上发挥之而谁望乎。余谓紫
竹言教。久信海内。何用更赘但师之法语著作。皆从
胸中流出。称性而谈所谓言与心亲。行与道合。非世
人揣摩摹拟之辞翰。与浮言过实者。所可比也。有能
读此集知其意句。嚗嚗落处。则亦可从此悟入心性
序¶ 第 715b 页
之密。恩逾父母矣。法乳所流。宁有穷哉。
** 重刻證道歌注颂序
还丹一粒。点铁成金。至理一言。转凡成圣。此惟吾宗
门。足以当之。故予尝令学人熟读宝志公十二时歌。
傅大士心王铭。三祖信心铭。永嘉證道歌。石头参同
契。云岩宝镜三昧。诸著作。参研久之。自能随事触机
顿入圆明妙性。何则此诸祖如大医王。从旷劫来。遍
采奇异方药。修炼微妙灵丹。末法之人何幸遇此。如
灵丹在口。但能信而吞之。便足起死回生转凡成圣。
岂非證道歌中。所谓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
百亿乎。世人以诸祖无有法嗣。又孰知愈于有法嗣
者之法乳益深乎。吾弟子姚愚谷。尝随予庐山圆通。
偶得竺源禅师所注颂證道歌。不啻如获髻珠。深为
秘惜。去年携来金陵质颛大师赞其梓行。亦自于林
中剃落。改号千辐。今复乞予序其流通之意。予曰善
哉。从上诸祖不吝修證之劳。以自受用者施于末法。
而末法自惟。将何以报深恩。今子广为流通何尝非
析骨剌血之意乎。虽然。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閒看。惟
真琉瓶。能盛狮乳。其他则裂也。醍醐毒药。辨之者谁。
往往一等痴狂。拾得古人现成快活之句。以为巳得。
更不思所谓證道。果證何道乎。果能證到绝学无为
不求妄想不求真乎。果能證到纵遇刀锋常坦坦假
饶毒药也閒閒乎。若不能亲悟亲證古人證道所在。
直须生大惭愧始得竺源禅师机用纵横杀活自在。
虽能箭上加尖。未免平地陷虎。不惜性命汉子。到遮
里也须别能破围斩将。始有出身活路。
** 重刻悲华经序
予昔在颖州。同鹿门西公尝谈释迦牟尼佛。悲誓宏
深堪忍此五浊恶世说难信法。行难行事。更令众生
舍此方业苦。取诸佛净土。其于极乐弥陀独为详切
** 重刻證道歌注颂序
还丹一粒。点铁成金。至理一言。转凡成圣。此惟吾宗
门。足以当之。故予尝令学人熟读宝志公十二时歌。
傅大士心王铭。三祖信心铭。永嘉證道歌。石头参同
契。云岩宝镜三昧。诸著作。参研久之。自能随事触机
顿入圆明妙性。何则此诸祖如大医王。从旷劫来。遍
采奇异方药。修炼微妙灵丹。末法之人何幸遇此。如
灵丹在口。但能信而吞之。便足起死回生转凡成圣。
岂非證道歌中。所谓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
百亿乎。世人以诸祖无有法嗣。又孰知愈于有法嗣
者之法乳益深乎。吾弟子姚愚谷。尝随予庐山圆通。
偶得竺源禅师所注颂證道歌。不啻如获髻珠。深为
秘惜。去年携来金陵质颛大师赞其梓行。亦自于林
中剃落。改号千辐。今复乞予序其流通之意。予曰善
哉。从上诸祖不吝修證之劳。以自受用者施于末法。
而末法自惟。将何以报深恩。今子广为流通何尝非
析骨剌血之意乎。虽然。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閒看。惟
真琉瓶。能盛狮乳。其他则裂也。醍醐毒药。辨之者谁。
往往一等痴狂。拾得古人现成快活之句。以为巳得。
更不思所谓證道。果證何道乎。果能證到绝学无为
不求妄想不求真乎。果能證到纵遇刀锋常坦坦假
饶毒药也閒閒乎。若不能亲悟亲證古人證道所在。
直须生大惭愧始得竺源禅师机用纵横杀活自在。
虽能箭上加尖。未免平地陷虎。不惜性命汉子。到遮
里也须别能破围斩将。始有出身活路。
** 重刻悲华经序
予昔在颖州。同鹿门西公尝谈释迦牟尼佛。悲誓宏
深堪忍此五浊恶世说难信法。行难行事。更令众生
舍此方业苦。取诸佛净土。其于极乐弥陀独为详切
序¶ 第 715c 页
六方诸佛同称希有予意诸佛。亦当有说娑婆世界。
释迦牟尼佛悲愿经。专以呵责彼土诸菩萨弟子。毋
贪著胜妙境界。生娑婆亲觐释迦。即此浊恶心境成
就六度万行。而取正觉。予欲代弥陀说释迦牟尼佛
经。以互相酬唱不亦更显发乎。西公大笑曰。此即梦
笔和上本愿经也。相与抚掌作一法喜。今唐宜之居
士。一见悲华经。即劝请流通耿二忆居士。即捐资重
刻。固知宝藏如来。与宝海梵志。一枝悲华。照十方刹。
曾未昧灭也。又安知非宝海梵志。悲愿所加被。而分
身扬化。与予互为證明乎。二居士既深信此经。肯自
摈弃其心。而不于生死海中作度人舟乎。顾宜之居
士。犹有出入生死海中未易游行之惧。予曰二乘人
以生死菩提为二。以涉生死为破戒。大士以生死菩
提为不二。以舍生死为破戒。盖大士以度生为行舍
生死海。是舍诸佛菩萨之行愿也。又从何而得證此
功德庄严哉。不特出世法如此。即处世大圣人。以天
下之溺为巳溺。天下之饥为巳饥。有一不被尧舜之
泽者。如巳推而内诸沟中。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天下
有道。吾不与易。此皆大菩萨之悲愿。决非独善其身
之小贤可比也。至于教外别传全机大用。如洞宗礼
绝百僚之尊贵堕不断声色之随堕。披毛戴角之类
堕超超乎千圣不传之密。何尝非悲华心之所发哉。
惟悟入此宗乃能三堕纵横。人境互夺。正偏妙协。玄
要同时。又孰谓宗教之不足以互相发明哉。真参实
悟之徒。尤当速速细读此经。则佛祖之恩酬报有地
矣。
** 释门真孝录序
天地生人。人孝天地。受中以生。苟不自觉。又何效焉。
大小圣凡。惟反本者觉而化之。有以五欲自觉觉亲
以及人者。此俗孝效在三途也。有以五戒自觉觉亲
释迦牟尼佛悲愿经。专以呵责彼土诸菩萨弟子。毋
贪著胜妙境界。生娑婆亲觐释迦。即此浊恶心境成
就六度万行。而取正觉。予欲代弥陀说释迦牟尼佛
经。以互相酬唱不亦更显发乎。西公大笑曰。此即梦
笔和上本愿经也。相与抚掌作一法喜。今唐宜之居
士。一见悲华经。即劝请流通耿二忆居士。即捐资重
刻。固知宝藏如来。与宝海梵志。一枝悲华。照十方刹。
曾未昧灭也。又安知非宝海梵志。悲愿所加被。而分
身扬化。与予互为證明乎。二居士既深信此经。肯自
摈弃其心。而不于生死海中作度人舟乎。顾宜之居
士。犹有出入生死海中未易游行之惧。予曰二乘人
以生死菩提为二。以涉生死为破戒。大士以生死菩
提为不二。以舍生死为破戒。盖大士以度生为行舍
生死海。是舍诸佛菩萨之行愿也。又从何而得證此
功德庄严哉。不特出世法如此。即处世大圣人。以天
下之溺为巳溺。天下之饥为巳饥。有一不被尧舜之
泽者。如巳推而内诸沟中。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天下
有道。吾不与易。此皆大菩萨之悲愿。决非独善其身
之小贤可比也。至于教外别传全机大用。如洞宗礼
绝百僚之尊贵堕不断声色之随堕。披毛戴角之类
堕超超乎千圣不传之密。何尝非悲华心之所发哉。
惟悟入此宗乃能三堕纵横。人境互夺。正偏妙协。玄
要同时。又孰谓宗教之不足以互相发明哉。真参实
悟之徒。尤当速速细读此经。则佛祖之恩酬报有地
矣。
** 释门真孝录序
天地生人。人孝天地。受中以生。苟不自觉。又何效焉。
大小圣凡。惟反本者觉而化之。有以五欲自觉觉亲
以及人者。此俗孝效在三途也。有以五戒自觉觉亲
序¶ 第 716a 页
以及人者。此常孝效在人天也。有以十善自觉觉亲
以及人者。此净孝效在释梵也。巳上三孝。世间觉也。
六凡以未出分段。生死尚昧于妄觉也。有以谛缘自
觉觉亲以及人者。此胜孝效在二乘也。有以六度自
觉觉亲以及人者。此等孝效在大乘也。有以性灵自
觉觉亲以及人者。此妙孝效在佛祖也。巳上三孝。出
世觉也。四圣以能出变易生死證悟于正觉也。以世
间觉论。则人之有身。本于父母。惟孝父母。则能成生
身立身之事。以出世觉论。人之知孝。本于师法。惟孝
师法。则能成入世出世之事。故戒经先以孝顺父母
师僧孝顺至道之法为宗旨。此正发明世法。出世法
为大觉之真孝也。舍此生身生法之本。孰能成此立
身出世之大孝哉。今年礼云栖塔时建公以张梦宅
居士所集释门真孝录示予。予读之不胜击节曰。此
真吾意中事也。而居士先得之矣。居士素皈依云栖
大师。受菩萨大戒。深喜古航法兄报亲庵之制。以为
尽善。今集佛祖经论真孝之法以自觉觉亲以觉人。
一心行持怵然四顾可不谓能觉世间出世间之孝
子。而自取其至效者乎。予喜其有同然之举。因为之
序。
以及人者。此净孝效在释梵也。巳上三孝。世间觉也。
六凡以未出分段。生死尚昧于妄觉也。有以谛缘自
觉觉亲以及人者。此胜孝效在二乘也。有以六度自
觉觉亲以及人者。此等孝效在大乘也。有以性灵自
觉觉亲以及人者。此妙孝效在佛祖也。巳上三孝。出
世觉也。四圣以能出变易生死證悟于正觉也。以世
间觉论。则人之有身。本于父母。惟孝父母。则能成生
身立身之事。以出世觉论。人之知孝。本于师法。惟孝
师法。则能成入世出世之事。故戒经先以孝顺父母
师僧孝顺至道之法为宗旨。此正发明世法。出世法
为大觉之真孝也。舍此生身生法之本。孰能成此立
身出世之大孝哉。今年礼云栖塔时建公以张梦宅
居士所集释门真孝录示予。予读之不胜击节曰。此
真吾意中事也。而居士先得之矣。居士素皈依云栖
大师。受菩萨大戒。深喜古航法兄报亲庵之制。以为
尽善。今集佛祖经论真孝之法以自觉觉亲以觉人。
一心行持怵然四顾可不谓能觉世间出世间之孝
子。而自取其至效者乎。予喜其有同然之举。因为之
序。
序¶ 第 716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