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云栖大师遗稿卷二目录¶
云栖大师遗稿卷二目录¶ 第 126b 页

** 云栖大师遗稿卷二目录


* 书二

* 答钱养淳州守广沾(二首)
* 答翁周野大参广霦
* 答江阴尹澹如中翰广寤
* 答嘉兴包仪甫邑令大燏(二首)
* 答嘉定娄子柔居士广绂
* 答常熟严天池郡守(二首)
* 答袁沧孺治中广𣺂
* 答福建陈价夫居士广缙(二首)(附回书)
* 答桐城孙镜吾居士广宇(三首)
* 答虞德园铨部(二首)
* 答会稽陶石篑太史(六首)
* 答苏州管东溟佥宪(二首)
* 答江西王性海大行广揄(二首)
* 答江西谢青莲孝廉广珍(二首)
* 答福建王峤海司理广宣
* 答杭严道宇所何公
* 答苏州赵念莪邑令广掖
* 答陈敬亭方伯
* 答金省吾中丞
* 答宋化卿居士(二首)
* 答福建许元真都阃广靖
* 答湖州董浔阳宗伯
* 答苏州郑白生诸居士
* 答安庆吴始光兵部
* 答馀姚孙居士大珩(二首)
* 答松江徐警庵郡守广沩
* 答浒墅关张主政
* 答湖州茅孝若居士广𠊷
云栖大师遗稿卷二目录¶ 第 126c 页
* 答常熟瞿元初居士广[仁-二+兖]
* 答德清许廓如居士广钺
* 答福建袁孝廉
* 答湖广刘守复居士广曙(二首)
* 答苏州袁心远居士广绶
* 答馀杭王中泉居士
* 答梵邦广竺
* 答嘉兴朱君升孝廉
* 答绍兴张居士
* 答休宁吴伯阳居士广安
* 答通州孙居士广谅
* 答徽州吴居士大潚
* 答吴居士大澈
* 答张杏苑居士广经
* 答徽州金居士广暲
* 答陜西张心虞邑令
* 答金居士广聚
* 答檀林广玄
* 答吴居士广镜
* 答馀姚韩清泰居士广梵
* 答湖州钱叔达居士广润
* 答嘉兴孙无高居士广抑(五首)
* 答馀姚蒋居士广秩
* 答张百户广湉
* 答吴江盛如林居士广霆
* 答楚僧若无
* 答徽州吴季立居士大洲
* 答闻子与居士大晟
* 与绍兴王龙溪进士
* 与苏州刘罗阳居士
云栖大师遗稿卷二目录¶ 第 127a 页
* 与江阴冯筠居居士(二首)
* 与江阴冯泰衢孝廉广寂(四首)
* 与常惺广寂(二首)
* 与嘉兴朱西宗居士广振(十一首)
* 与嘉兴朱元厚居士大升
* 与苏州郑白生居士广寿(二首)
* 与王居士大琸
* 与嘉兴许太微昆仲
* 与洪清远给谏广揞
* 与闻檀庵居士大晙
* 与秦明中居士
* 与吴江秦任南居士广俍(二首)
* 与秦任南诸郎君(二首)
* 与苏州蔡坦如居士大𤣱
* 与湖州钱孺愿居士大琨
* 与李景山总戎广铸
* 与钱居士广云
* 与徽州吴居士大瞻
* 与陈春阳居士
* 与汤邻初郡丞
* 与查虞皋大参
* 与南城吴念慈居士广翊
* 与江西黄彭池司理
* 与太仓王子颙孝廉智第
* 与湖州顾居士广佐
* 与钱居士广艺
* 与谢居士广㒜
* 与洪居士大懋
* 与智真侍者
* 与甥许东湖
云栖大师遗稿卷二目录¶ 第 127b 页
* 与三文学论文









云栖大师遗稿卷二

** 书二

*** 答钱养淳州守广沾

弟子钱广沾顿首大师法座前。弟子愚蒙。习气浓
厚。清夜省念。愆过实多。如精修净业。必藉简缘。而
人事牵连。割截不下。虽或阔略。后事成悔。反觉不
安。意欲寻一静室。拉一道人。尽抛俗事。专心念诵。
而向平之愿未毕。不惟儿女债缠。兼亦心绪萦挂。
地僻心驰。远亦何益。俟婚嫁可毕。必须五六年光
景。河清难俟。人寿几何。两战未降。何缘取胜。乞师
指示。又为幼儿顽劣。塾师无功。今将自训之。又多
一累。若失此不教。或致无成。岂不悔之大者。是为
难克耳。近阅经疏。虽略依文通解。然于心地不融。
如视地未明。终疑措足。偶阅天台观心论疏。统说
止观。大纲既明。条目毕具。如饮河自足。不烦他求。
上根可以圆观。中下亦可兼修。真符楞严。而人尤
易晓。似于下手最切。意图允蹈。第如前俗缘所绊。
未便自繇。著意行之。其事何若。乞师指示。又阅中
峰三时系念法门。甚于知识开发。提醒有赖。恨无
同志襄成。今放生会中止念往生小咒。郑重聚集。
云栖大师遗稿卷二目录¶ 第 127c 页
殊无一毫著已。岂不可惜。此日即以此法行之。但
湖舫不便。若就池中小庵。建立此会。甚大幸也。一
会染神。千劫下种。然须择戒行精洁。音吐清亮。文
义通彻者一人为法师。可以起信慕。可以动听竦。
如以凡庸尸之。徒增笑柄。不可为也。如只敛钱赎
生。行之而善。或致人天小果。况法未必善乎。愚见
如此。傥在可行。以老师命令行之。必有兴起感发
者。第会首供事节目。必当斟酌耳。旧例潦草。似少
碍也。又见中峰广录劝人。拍盲坐断。以悟为期。固
知此老吃紧为人。然观其制作风雅。又非痴坐者。
岂先以定动。后以慧拔乎。愚以为。必先悟后修。行
起解绝。始为允当。或有以禅得道。必其夙慧使然。
如人于静中。能忆往事。冗迫则不能也。若识田无
此种子。而欲一坐成功。是贱农守一斥卤。欲嘉谷
自生自穫。虽勤何有哉。且善巧方便多在教中。用
兵必看孙吴。作文必资经传耳。所谓记得古诗千
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吟。古禅未必尽通三藏。然亦
有于公案寻求而得悟。悟不于公案。亦不外于公
案。互相激发使之然也。不知是否。乞师指示。

来谕道念家缘。两战未降。今但于婚嫁等事。随力随
分。一无强为。即与道念无碍。不两战也。若于观心契
合。便即下手。必待俗缘了。则无时可了。



但自坚持本参。不必急求解悟。譬如行路者。行之不
已。自有到家时耳。至于世务。亦势不能强断。但识破
虚幻。随缘顺应。一味将就。则心自閒功自进矣。

*** 答翁周野大参广霦

别师十四月。在任十一月矣。梧州古以为迁人地。
传闻瘴疠。不若是甚也。惟是乍寒乍热。阴雾时有。
难于调摄。同来者更相警戒。幸保无恙。獠夷不惊。
云栖大师遗稿卷二目录¶ 第 128a 页
民风鄙陋。凡事宽平。刑罚置而不用。尽可全养慈
悲之心。每念久习儒言。未明儒理。语曰。未知生。焉
知死。今当何以知生。立身处家。居官做事。非不公
明平恕。克己爱人。恐只是小小修持。答应世务而
已。腊月三十夜用不著。惘惘沈沦。奈何哉。望老师
慈悲指示。外具檀速二香供佛供师。伏惟涵纳。九
月十五日。翁汝进广霦顿首。

来谕生死。儒言知生。明生死也。佛言无生。出生死也。
明而不出者有之矣。未有出而不明者也。经论所陈。
出生死法。固有多门。约而言之。参禅念佛两种法门
而已。今各奉一书。请择于斯二者。

*** 答江阴尹澹如中翰广寤

弟子自受戒来。如失路之夫。暗中摸索。忽得长明
灯。光烛前途。令不颠陨。惟是尘劳未息。业障未除。
不得直趋正觉。以不负吾师大慈耳。弟子于世味
元澹。视一官如敝屣。只是爱网缠缚。解脱无期。若
真正上根人。便能不离当下而證真如。亦是发愿
未真。故浮游生死岸头。受此恐怖烦恼。吾师幸不
吝针砭起我膏肓。无常迅速。念此五内酸裂。东望
依依。伫有慈示。不宣。

人在尘中。尘劳自所不免。既世味澹然。官况萧然。加
以正念了然。便是即尘劳为佛事矣。

*** 答嘉兴包仪甫邑令大燏

既受职。当以仁民为第一事。而庶务才毕。便接本参。
则案牍边无非道场也。



弟子才拙性迂。此土又夙号难治。朝夕冰兢。幸免
渊坠。而福德凉薄。涝旱频仍。下有必不堪竭之脂
膏。上有必不容宽之赋额。抚字催科到此种种呈
拙。惟是内不失已。外不负民。颇用自矢。吾师光明
云栖大师遗稿卷二目录¶ 第 128b 页
藏中或垂悲摄耳。前承手示。案牍之暇。即接本参。
自是直截宗旨。所愧劣根。二六时中。常多逗漏。犹
望师大慈冥被。使不至堕落坑堑也。

内不失已。外不负民。只此两言。循吏之道竭尽无遗
矣。带事修禅。此平常人所难。况复宰职之冗剧者乎。
然始觉其难。后證其易矣。卧疾沈困。不能及其馀。幸
谅。

*** 答嘉定娄子柔居士广绂

八月八日。戒弟子娄坚广绂。顿首和南本师和尚
导师法座下。广绂久切向往。幸于春暮。获遂顶谒
初心止欲受伊蒲戒而已。过蒙提奖。为说大戒。临
别又承法施种种。此生或不沦坠。敢忘师慈。尝悼
世缘障重。既苦终鲜。复艰胤嗣。慈母悬悬。未容摆
脱。两月前得举一男。今当不计后来成长。遂绝房
室。一意净严。庶几不负接引。但恨禀性素慈。而偏
深嫉恶。亦知颠倒分别。挂碍匪轻。虽痛自刻责。而
遇有不平。辄复背觉。惭悚如何。会友人入山。附讯
起居。不觉此心已驰于五云之麓矣。秋气渐高。伏
惟为法为众生倍万珍重。

好善疾恶。人情也。恶而不疾。是同恶也。今谓疾恶一
事。而分二心。恐己亦有是恶。而疾之。疾之者。以为戒
也。可也。但见彼之恶而疾之。又疾之已甚。不可也。若
立朝临民则小异。司黜陟之柄。操赏罚之权。宁有任
其恶而不黜不罚者乎。则一以直心行之。因物付物。
终日疾恶而已不与也。更详之。

*** 答常熟严天池郡守

小儿严楞。钝根汉也。沈溺世乐。殊无自超意。天幸
近罹家难。稍稍动心。澄因令之亲近有道。尚洒以
甘露。醒其尘劳乎。仍希留彼旬月。重沾法香。即师
不与一言。已自声如雷矣。舍亲王季和。大贤也。有
云栖大师遗稿卷二目录¶ 第 128c 页
为而投师。是其不幸中至幸。以肤见观。此兄似应
以宰官身淑世者。不审法眼视之若何。谅迎机之
训。虚往实归耳。

令郎沈厚简默。想因世缘之变。所谓动心忍性增益
其所不能矣。王季和。为二兄及诸契友力挽而去。谨
覆。



人生閒忙。亦有分定。必待极閒而后办道。终无日矣。
忙里取閒。得一时空。便收拾散乱之心。摄归正念。久
之自然有得。

*** 答袁沧孺治中广𣺂

居恒思念佛法门。乃彻上彻下工夫。不碍摄心常
念。亦不碍读诵研穷。弟子所深喜者。惟台宗玄义
止观。其究竟亦只是念佛。故智者大师以十六观
归于三观。厥旨甚深。其理甚妙。老师禅观之馀。祈
以法语数行。见示用功之要。如来世尊勤恳一生。
只要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老师用心与佛无
二。如弟子庸暗。未识可入此道否。愿以慈誓摄我。
早令开悟。当生生世世为法眷弟子也。

禅宗净土殊途同归。所谓参禅只为明生死。念佛惟
图了生死。而要在一门深入。近时性敏者。喜谈禅。徒
取快于口吻。而守钝念佛者。又浮念不复观心。往往
双失之。高见盖灼然不惑矣。今惟在守定而时时切
念勿忘耳。

*** 答福建陈价夫居士广缙

缙向谓西生观法至简易行。及观弥陀疏钞。始悟
百径千门。元无异證。尘棼境夺。又复苦难。回思狗
骨如山。吒波不远。则又戄然发竖。眩目瞠心。荡漾
无依。主宾混战。如弟子者。最可哀怜。拽鼻不回。频
愁落草。入廛未得。何日忘牛。伏愿和尚慈悲。直拨
云栖大师遗稿卷二目录¶ 第 129a 页
病根。痛加鞭策。

来谕入廛垂手。是得道以后事。诚远矣。若古所谓一
回入草去。蓦鼻拽将来。此正今日事。不可诿之难也。
读书作文时。仰事俯育时。作主作宾时。乃至登科入
仕。上事君。下治民时。其入草拽回。时时所可致力者。
其力行之。



诸作具见旷世逸才。今回心此个门中。非夙有深根。
何以至是。当时时返照。此一片英华从何处流出。则
不负平生矣。

附陈居士回书

参授以来。忽忽又经五载。颟顸漫浪。虚度岁时。伏
读慈诲云。但看此一段英华从何处流出。只此半
偈。便足徵心。反覆寻求。莫知厥绪。埋头没脑。沦溺
可悲。尚冀慈恩。惓惓开导。

*** 答桐城孙镜吾居士广宇

佛说普门品。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现比丘身而
为说法。老师大悲。菩萨再来身也。乘大愿船。泛生
死海。不著此岸。不留彼岸。不住中流。惟以济度为
事。使末法众生一启口而往生随根器而摄入。师
之功德。赞不可尽。迩者复疏钞弥陀。又于方便中
作最殊胜方便。只此四字旋乾转坤。所谓十世古
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渴欲领教。无繇先容。兹惟铸
造四十八愿佛相。欲迎奉他方净土供养。商议靡
定。近会三德师云。云栖二六时中常礼四十八愿。
若得此像供养最妙。翼即遍告宰官及四辈人等。
莫不欢忻鼓舞同声赞叹曰。因果相对。三宝相称。
岂善知识之感招。抑弟子于老师有夙缘耶。不识
老师肯容纳否。专候法音。傥得不弃。弟子幸甚。此
土众生幸甚。
云栖大师遗稿卷二目录¶ 第 129b 页

末法谈禅便厌闻净土。居士究心祖意。而复栖神乐
邦。可谓事理融通。见处圆彻矣。来谕圣像。举众欢喜。
傥临敝境。幸遣使预示。以便奉迎也。



众生无始无终亦无尽。即世界众生成佛如雨点。而
众生终不见减。诸佛终不见增。此是实说。无始无终
无尽数字极妙。此是不可思议境界。称理。则众生即
佛。佛即众生。



三教一家。不可谓不同。虽云一家。然一家之中有祖
孙父子。亦不可谓尽同。必欲约而同之。使无毫发之
异。则坏世相。为害不浅矣。如一株树然。有根有枝有
叶。终不可以枝叶而认作根也。

*** 答虞德园铨部

利马窦回柬。灼然是京城一士夫代作。向实义畸人
二书。其语雷堆艰涩。今柬条达明利。推敲藻绘。与前
不类。知邪说入人。有深信而力为之羽翼者。然格之
以理。实浅陋可笑。而文亦太长可厌。盖信从此魔者。
必非智人也。且韩欧之辩才。程朱之道学。无能摧佛。
而况蠢尔么魔乎。此么魔不足辩。独甘心羽翼之者。
可叹也。傥其说日炽。以至名公皆为所惑。废朽当不
惜病躯。不避口业。起而救之。今姑等之渔歌牧唱。蚊
喧蛙叫而已。



承慰感感。但昔分双筇毕命。今安行数载。住亦宜矣。
卧而俟天年之尽。诚甘之。虽越人能生死人。非所敢
望也。池成有期。功德无量。

*** 答会稽陶石篑太史

既看万法公案。归何处。念是谁。更无二意。一透则双
透。幸专心焉。本寺碑文。虚左以待名笔久矣。傥允。则
云栖大师遗稿卷二目录¶ 第 129c 页
山门无尽光明也。何幸如之。面悉不一。



闻新春放生于戈山。诸上善人。云集。胜西湖之会远
矣。前王云来南都之役。其心盖为佛法。本无他意。偶
尔搆难。而越地物论交作。王甚病之。居士人望。或能
一言为解。则其谤渐平矣。庶云来不退转融光修造
功德也。故为此恳。乞留心焉。幸甚幸甚。



心本不在内外中间。今聊借身中摄念则可。然不须
定守脐下也。又参一句死话头甚善。非死不活。恐时
人未信耳。又念及法门。引古相慰。愧无能当。然在居
士。则护法至切至恳之情为何如也。



令弟归。已托道意。俄得专人再覆。必不劳见顾也。不
肖亦无能为世谛之饯矣。山刻数种奉上。惟检置是
幸。禅关策进。皆古人实剥剥地把稳做工夫。与后贤
作样子。今愿守定本参。以期正悟。中峰国师云。一个
死话头。悟来方庆快。至哉言也。幸留意焉。



正著一僧来候。想途中蹉过矣。荒坞无物可充一赆
之敬。反蒙多种佳贶。何可当也。天道多寒。千万保重。
先佛王臣之托政在居士耳。适匆匆封山刻。失竹窗
随笔一书。今补上二帙。此书虽一时漫作。无高论玄
语。然皆切于身心性命之实。时一披阅以备药笼中
物。新刻才较。未能多致也。使回附谢。不尽欲言。



葛水鉴寄手书。知贵体入都康平。喜慰喜慰。参话头
是古人已试成法。傥一时未得发明。幸坚持宁耐。毋
以欲速之心乘之。

*** 答苏州管东溟佥宪
云栖大师遗稿卷二目录¶ 第 130a 页

浙僧归自天池讲席。道居士激发四众。情恳语到。大
率以真实修證为事。既而易讲以禅。从者十一。去而
不顾者十九。盖山野常时窃叹正法荒芜。祖灯欲烬。
不度德。不量力。辄以蚊负山。颠蹶不振。左右顾视。复
寥寥然鲜外护者。安得承宿愿。锐然起而维之。不负
灵山之嘱。如居士者乎。所欲言者。反正于积弊之后。
必违俗而易生怨。愿高明优容。徐而理之。则法门幸
甚。



二曾生至。持尊翰并蠡测正附见示。略展卷一二纸。
知问答必有穷玄极微之论。而疾适作。未及卒业。友
人见者惊诧希有。持去未归。二生还吴期促。且致谢
恳。尚容再报不尽。

*** 答江西王性海大行广揄

王墨池寄来书。中间备陈时事不佳。宜可内秘。知爱
我之至。亦复知我之深。盖此意彼此同之也。久别。时
切想念。而山中众友无不依依瞻恋。何时得一至为
慰。朱茂正近为魔娆。而所云魔者。非负贩辈。乃衣冠
中人。可叹可叹。独幸一二当道怜而济之。是世间善
人未尽无也。则又为一快。



别久更无音问。僧来者或云迁官京邸。或云仍使四
方。未见的实不敢致书。意念之深则笔劄不能尽也。
兹以明宗应南刘公之请。想盘桓未归。或得相遇。因
一达积悃。区区真实不欺之心。必照谅无疑也。外山
刻三册侑缄不尽。

*** 答江西谢青莲孝廉广珍

提话头是宗门发悟最紧切工夫。修净土人即以一
声佛号做个话头。此妙法也。但心粗气浮则未能相
应。须是沈潜反照。至于力极势穷。乃有㘞地一声消
云栖大师遗稿卷二目录¶ 第 130b 页
息。



来谕从前知解一切放舍。惟嘿嘿体究话头。甚善甚
善。但恐话头未彻。知解复生。须防之耳。

*** 答福建王峤海司理广宣

闻大作佛事。化家为庵。真不愧菩萨行门。有出家所
不能及者。而歉云劝化世俗。于宗门毫无所得。今亦
不须另求宗门。请依天如或问所言。但将一句阿弥
陀佛做个话头。若能专志不分。禅宗净土一举两得
矣。

*** 答杭严道宇所何公

蒙委较正思益经已竟。又蒙谕天竺事。谨陈白如左。
唯我公祖乘宿愿力。现宰官身。以大慈悲心悯念末
法僧徒少持戒行。捕其尤者而寘之法。俾有罪者自
新。无罪者加勉。是所以安僧。非所以病僧也。今兹发
奸摘伏。万口称快。威行域中矣。而继承尊谕。将申明
佛制。以开导而渐摩之。是则雪霜之后。煦以阳和。杀
伐既张。绥以文德。义之尽。仁之至。护法之功莫斯为
甚矣。但宏衰病伶仃。偷生岩穴。兼之跛躄。步履须人。
其何能励精效劳。以副委任责成之至意乎。况今处
士以横议被逮。时僧以傲世取尤。以势揆之。亦所当
避。因别思所以称台旨者。忆昔唐文皇以遗教经普
施天下州郡。今此经本山重梓。加以鄙见补注。愚意
不若流通此经。概南北两山城内外寺院庵堂。大者
与十册。中者与五册。小者与一册。人各受持。不得违
犯。或能有裨于万一也。

*** 答苏州赵念莪邑令广掖

读来书。见为民为道两尽厥心。即此一念是菩萨愿
行。忻慰忻慰。世出世间理本无分。而事必微碍。若大
悟之后。方乃打成一片。今但随缘顺世不忘觉照而
云栖大师遗稿卷二目录¶ 第 130c 页
已。临民听讼。已知大慈深渥。不必更问。祭享大典。种
种宰割。力不能救。持咒念佛以为津济。经所开许。无
不可者。 圣谕注释颇多。独此演义至为精详。真可
近利一方。远传百世矣。

*** 答陈敬亭方伯

长者以二十二日发书。龙田公来柬亦云即日。而二
十六日薄暮始至荒山。盖持书人怠缓如此。山野顷
有此心。而度不易举。辄中止。昨闻命。终夕皇皇。不能
成寐。复虑饥民数多。而舍粥处所不广。及无给散方
略。则推排蹴蹋。甚为不便。四五处犹少。须按十门作
十处。十人主之。山野止可认一处。有道行无私心僧
更得八九人共成之方好。乞尊裁。雨稍止即当入城。
再请教示。草覆不宣。

*** 答金省吾中丞

昨谕鴳巢图。此古圣师禅定中不思议境界。与如来
鹊巢顶上正相似。机忘识尽。心如木石者。然后臻此。
岂不肖凡夫僧所能测哉。未达其境。不敢妄谈也。

*** 答宋化卿居士

医录中多用补中十全六味八味四方。今所服者十
全大补加减也。丹溪以阴常不足。阳常有馀。而创为
补阴丸。今率依之以治虚损。误人性命多矣。故曰医
录见识胜丹溪也。



昨晚复得书。知原差及云居僧俱受责。此事但得辨
明是误。俾隶惧而官悔足矣。世间错误恒有。即阴府
亦有误追者。勿加反责可也。劳烦护法则至深且切
矣。纬真事正在疑信。今闻已的。不胜伤感。连年说要
受菩萨戒。而卒为空言。因循之害如此。可叹可叹。

*** 答福建许元真都阃广靖

闻在白云洞如法净住。甚喜甚慰。无论道成。即此已
云栖大师遗稿卷二目录¶ 第 131a 页
是人间极乐国矣。愿一志清修。更勿起丝毫宦情也。
光阴有限。即封侯万里。不如坐进此道耳。张明初剃
发。信是解脱高风。但先须处分家事。乃仓卒行事。以
致干谒公门。虽于大理无妨。而世论则不惬矣。此事
且置。为今之计。已剃发者贵慎终如始。不剃发者贵
即俗而真。各各一志精进。务在破惑證智。明悟自心。
以了此大事而已。发之有无不必论也。

*** 答湖州董浔阳宗伯

心本不生。缘合而生。心本不死。缘散而死。似有生死。
原无去来。于斯会得。生顺死安。常寂常照。如或未能。
便当全身放下。密密持念一句阿弥陀佛求生净土。
假使诸缘未尽。寿命未终。倍应念佛。有大利益。古云
念佛法门此是金仙氏之长生也。

*** 答苏州郑白生诸居士

诸篇甚佳。但人各执所见。未易以口舌争也。争之弥
切。执之逾坚。于事何益。不若付之不问。将此心力做
自己分上实落工夫为妙。

*** 答安庆吴始光兵部

辱远惠感感。贱足以正月十日汤厄。今虽全愈。而步
履无力。止可于室中行耳。新刻竹窗禅关二书各奉
二册。竹窗非今时话谈之类。中皆身心性命切要语。
其禅关。则古人真实做工夫證验因缘。谆谆然无非
教人参究话头以期正悟。幸详览焉。外又禅海山房
放生文各一册。墨刻经像七幅。以备施诸相识。又五
台木箸一双。愿举手见文殊于清凉云尔。病中草草。
不尽。

*** 答馀姚孙居士大珩(今出家号死心)

若净土起信。则看教宜专本经疏钞而他经次之。其
看疏钞。莫作一气读毕。宜少看。而以多日毕之。盖细
细玩味。然后深信净土为修行至要之门。古人谓生
云栖大师遗稿卷二目录¶ 第 131b 页
死海中。念佛第一。非虚言也。



既高声嘿念金刚持皆无益而反损。今当于妄想纷
飞时。只轻轻举佛一声即住了。看他是谁念佛。久之
念起。又如是举如是看。念若不起。只看著。其举业文
字等俱歇下。歇下亦于举业无妨。

*** 答松江徐警庵郡守广沩

诸證既三十馀。愚意自今不宜服药太多。不宜服药
太杂。宜稍稍服平和美剂。而节饮食慎起居之外。当
空其心。万缘放下。勿思虑。勿忧愁。勿瞋恼。安静以养
之可也。

*** 答浒墅关张主政

来谕愧不敢当。但一一以真诚见示。又何敢辞也。所
需名曰广原。戒则五戒中全持半持少分持随力所
及。曰广原者。良以病从身生。身从业生。业从心生。心
从何生。愿酬应之暇。案牍之馀。时一回光内照。探其
原本。探之不已。久久必有所得。

*** 答湖州茅孝若居士广𠊷

尊君之变。不肖自应竭其愚诚以佛事为吊慰。但衰
病之身。兼以汤厄。伶仃艰危。几殆获免。顷作跛脚法
师歌。誓禁步履。为杜门计。唯除湖社放生。时间一出
耳。孝子至极之怀非不知之。实不得如命矣。然尊君
苦无大过。杀生之举亦非出其本意。请自节哀苦。无
已。则有一焉。手书金刚经一卷。功德不可思议。不肖
不至无害。至亦无益。不肖与孝若相知。贵相知心也。

*** 答常熟瞿元初居士广阭

若时迫。不及满千善之数。当至心发愿。愿登科入仕。
加倍加倍广行诸善。决不为保护已官而听一不合
天理之嘱托。决不为保护已官而行一不义之事。决
不为保护己官而殃一无辜之民。决不为保护已官
云栖大师遗稿卷二目录¶ 第 131c 页
而明知冤枉不为申雪。决不为保护已官而歇了当
为之大利益功德。能然者。即此是千善。即此是万善。
即此是万万善。

*** 答德清许廓如居士广钺

来问摄心用观坐立想像等。此俱随人无定。但常观
无间。非尘缘未了者所能为。虽不能常观。亦是工夫。
毋用为虑。又尘缘中观法难成。不如直以学业家业
得暇之时即便默默执持名号。只贵字字分明。句句
亲切。心则自摄。若久之不退。三昧成就。即此是观。

*** 答福建袁孝廉

婴儿曾不欠少圆明寂照之体。但迷而不发耳。何止
婴儿。凡人自幼而壮。自壮而老。自老而死。无不在迷。
此圆明寂照之体有而不现。非无也。至于曹溪水。赵
州茶。且不必以胸臆强解。只顾本参以求正悟。何谓
本参。若于念佛法门信得及。但参是谁念佛。所谓本
参也。

*** 答湖广刘守复居士广曙

得书。知闭关谢事。息心念道。甚慰甚慰。明春西湖之
约。可谓八旬行脚今之赵州矣。虽然。傥贵体倦游。则
不须执也。惟在切切用心为要务耳。



凡夫放心。初学摄心。后乃得心。摄心非止一法。功高
易进。念佛为先。古云馀门学道。如蚁子上于高山。念
佛往生。似风帆行于顺水。想起时。不须别作除灭。但
举阿弥陀佛四字尽力挨拶。便是摄心工夫。忽然悟
去。名曰得心。昔一友人谓予曰。今人见六祖道本来
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便将神秀时时勤拂拭之句藐
视如一茎草。不知时时拂拭正学者今日事也。予深
善其说。昨聆高论。正与此合。因及之。

*** 答苏州袁心远居士广绶
云栖大师遗稿卷二目录¶ 第 132a 页

畏死者。以未悟本来无生故也。本自无生焉得有死。
何畏之有。然无生未易卒悟。今唯当专诚念佛。久久
念至一心不乱。必得开悟。就令不悟。而一生念力。临
终自知死去必生净土。则如流落他乡。得归故里。阿
弥陀佛垂手接引往生。欢喜无量。何畏之有。

*** 答馀杭王中泉居士

读来书。大惊大伤。嗟呀不能已。云何善人而得如是
报也。思之。想贵命中止应一子。此二郎君者。必有宿
因。其来也。索债负者。非绍箕裘者也。故今生为之长
养成人。为之教导成业。为之姻聘成其室家。色色完
备。所索已竟。则飘然而去。彼父子之情已枯竭无馀
矣。此正不必苦苦追忆而悲思也。然理则明知。情犹
计执。岂能豁尔顿脱。须时时得良友智人相伴。开慰
解释。及时时看内典。说世界空花。人生一梦。眷属暂
时相守。俄顷即散。以此破惑。令心放下。慎勿孤居寂
寥。展转哀悼。而损自身也。

*** 答梵邦广竺

望八之人。夕阳西去。光阴几何。今一切休罢。其像赞
等。若在不思议心中流出则可。傥举笔运意而后成。
则为累多矣。谅之。生死事大。馀不悉。

*** 答嘉兴朱君升孝廉

承念深感。老衰时在病中。或时稍安康耳。残阳西去。
终光景无多也。世间万事皆属前缘。如梦如幻。惟随
缘顺受。勿以动心。即尘中解脱门也。

*** 答绍兴张居士

营静室同修净业。此世间最上事也。然室不必全美。
足供佛。及行坐礼拜即已。亦不必候家事俱了。日出
事生。欲了固无了日也。随即下手。已迟迟矣。生死海
中。念佛法门最为第一。宜尽心焉。

*** 答休宁吴伯阳居士(今出家名广安)
云栖大师遗稿卷二目录¶ 第 132b 页

楞严分别真妄处。曾不谈及观想西方执持名号等
事。何为全没干涉而无风起浪贬他是妄。若言妄者。
坐禅亦妄。持戒亦妄。讲经亦妄。乃至得菩提入涅槃
亦妄。可自一心念佛。莫生疑也。

*** 答通州孙居士广谅

来问出世真谛。夫世即出世。则不须求出。真非妄外。
则何用觅真。此意未会。则莫若一心念佛。念极而悟。
悟则无论。纵不大悟。而离此娑婆。生彼净土。即是出
世。消灭杂念。纯一正念。即是真谛。今亦不管出不出
真不真。但工夫做到一心。自然了当矣。

*** 答徽州吴居士大潚

见做举业。如何怪得功夫不成片。举业之暇。即摄归
正念。举业歇时。方可纯一用心。不须两念交驰。且做
举业。而置得失于度外。视之如梦幻泡影可也。

*** 答吴居士大澈

念佛即是持咒。念佛得力后。对境自如。作厌离想。即
是解脱初门。但目前如何便得自在。久持不退。自有
相应时也。

*** 答张杏苑居士广经

所问云门语不须究。他说教外别传。只看他说。须退
步向自已脚跟下推寻。是个甚么道理。其推寻今亦
不难。既信念佛。但内看念佛的是谁。便是脚跟下推
寻也。久之。则正谁中所云最后穷玄极微一段事不
患其不得矣。

*** 答徽州金居士广暲

非必宿业为障。亦是宿习使然。宿习久在多生。道念
始于今日。孤军未胜勍敌。理自然也。久远不退。事必
办矣。直论。则无问在家出家。悟心则已。就世间论。则
在家者一切事奉天理行去。而荣枯得失尽付前缘。
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勿以动念。是名真行。
云栖大师遗稿卷二目录¶ 第 132c 页

*** 答陜西张心虞邑令

读致曲一编。具见公学问直捷简要。曰诚曰仁。全从
心地下功。而又能即本体便为工夫。尤是履真践实。
非空事浮言者。主持道学何以尚焉。若所言儒释之
疑。兹以宋刘学士三教平心论并本朝沈待诏续原
教论二书奉上。其论儒释颇为明尽。幸一览。又奉楞
严经一部。此经恐洙泗濂洛所未及道。亦非老庄所
可并论。愿平心细心长远心观之。公虽克绍儒宗。而
下询葑菲。感公真诚。故不敢隐。

*** 答金居士广聚

来问曰末后紧关。曰甚深之旨。曰本地相应。曰直提
指斯事。紧也。深也。本也。直也。皆切问也。然只在近思
而已。除此灵知炯炯外。皆缓耳浅耳末耳曲耳。诚即
此念佛一念所起觑得破。管取大事了毕。又不可见
如是说。便作思惟卜度。穿凿求通。则反失之矣。但念
念体究。真积力久而自得之。方是證悟。

*** 答檀林广玄

耆宿未见了了。不足恐怖。盖彼心力实不曾用尽耳。
今既有疾。亦不必以勉强勇作。但依经中执持名号。
一心不乱。一味省缘。可省便省。不得已者然后应之。
自然工夫得力矣。

*** 答吴居士广镜

武夷山中信是修道之所。既信念佛。但内看念佛的
是谁。便是脚跟下推寻也。又尊堂暮景不审有贤昆
仲奉事否。如无其人。不可远离膝下。然自奉亲之外。
万事俱束高阁。则庭帏即泉石也。

*** 答馀姚韩清泰居士广梵

来问一门深入之旨。彼盖为门庭各别者言。今念佛
者即在念佛上参。依旧是一门。非二事也。若参究不
便。则蓦直念去亦得。复设一喻。如习举业者。易与诗
云栖大师遗稿卷二目录¶ 第 133a 页
等二门也则诚不可兼。以无双经入试故。只易一经。
或读文或解理。可云二门否。未闻解理之悖于读文
而不可兼也。

*** 答湖州钱叔达居士广润(后出家号具蒙)

令郎书返璧。虽逢厄难。顿绝诸缘。一心念道。则因祸
而致福矣。易曰鼎颠趾利出否。此之谓也。

*** 答嘉兴孙无高居士广抑

得书。知留心戒学。喜慰喜慰。世路中岂能全免戏论。
久之自当渐化。所问绮语。则华饰而乏情实。及淫词
艳曲荡人心虑者皆是。而经中所称妄语。正指凡夫
妄号圣人。馀皆小妄。名戒不精。不名破戒。法门无量。
约之不出戒定慧三。当遵楞严摄心为戒。因戒生定。
因定发慧。此三语者可终身行之也。



抱疾穷山。虽相念。无便通一音问。顷闻世缘已偶。甚
慰。得书。又知在世缘中不忘信力。尤惬远怀耳。盖处
世须是随缘。不必断尽世缘然后为道。但外顺人情。
中存智眼。久之自有所得。



蒙吊慎初。谢谢。凡称系籍本山。而黩货诸方。非缁门
之良也。傥有之。愿简察焉。



久别正忆念。而守山以书至。始知就馆周氏。新科又
在迩矣。无暇力究此道。惟存之不忘志之不退可也。



日课就帖上略注。以今尚有举业。其净修。惟贵简约
直捷。未可繁多。如观音文金刚经无暇诵持。则一味
念佛亦自功德不少耳。

*** 答馀姚蒋居士广秩

亡者存日既具信根。临终不失正念。天人招之。非夙
云栖大师遗稿卷二目录¶ 第 133b 页
善何以及此。况更为礼忏以助之乎。不必悲伤。当生
庆悦矣。其诵经十万之数。虽不补完。亦于亡者无过。
为补之。则存亡两利矣。

*** 答张百户广湉

妄念是病。念佛是药。久病非片剂所能疗。积妄非暂
念所能除。其理一也。莫管他妄念纷飞。只贵在念佛
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续。极力执持。方有趋向分。所
谓真积力久而一旦豁然。喻如磨杵作针鍊铁成钢
者定不诬也。入道多门。惟此一门最为捷径。不可忽。
不可忽。

*** 答吴江盛如林居士广霆

念佛喻医药。看教喻医书。念佛要矣。教亦须明。今当
二六时中。八九分念佛。一二分看教可也。

*** 答楚僧若无

老病沈困。不能详览。种种议论。略涉一二。大都明切
畅快。虽然。不若置之。且尽心尽力做真实工夫为是。

*** 答徽州吴季立居士大洲

不必忧罪业深。不必疑根性钝。经云。至心念阿弥陀
佛一声。灭八万亿劫生死重罪。何疑乎业深。又古圣
云。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何忧乎根钝。见方
友。即以此告之。

*** 答闻子与居士大晟

禅教如目足相资。但以修禅为主。而明教辅之可也。

*** 与绍兴王龙溪进士

居士禹门早跃。破桃浪之千层。海藏今开。护竺坟之
万轴。说法则口施甘雨。咀玄则颔孕灵珠。盖现头角
于吾宗久矣。兹欲借任公之钓钓居士。恐居士鼓鬣
扬威。搅浑沧海去也。昔日虎溪一笑。声震寰区。今到
龙溪。重堪绝倒。然虽如是。有一溪。朝游猛虎。暮隐狞
龙。且道唤作甚么溪始得。老维摩不吝辩才。示一转
云栖大师遗稿卷二目录¶ 第 133c 页
语。

*** 与苏州刘罗阳居士

曩启专以念佛求生净土奉劝。然此道至玄至妙。亦
复至简至易。以简易故。高明者忽焉。夫生死不离一
念。乃至世出世间万法皆不离一念。今即以此念念
佛。何等切近精实。若觑破此念起处。即是自性弥陀。
即是祖师西来意。纵令不悟。乘此念力往生极乐。且
横截生死。不受轮回终当大悟耳。愿翁放下万缘。十
二时中念念提撕。是所至望。

*** 与江阴冯筠居居士

来谕良有理。盖衙门清冷则不损慈悲。为民造福则
无非佛法。不肖以此意劝令郎从亲之令。渠辞以疾
病不堪涉事。欲保养寿命以久久承欢于膝下。其言
亦有理。又不敢苦迫也。更愿高明裁之。



七十古希。百年能几。今此暮景。正宜放开怀抱。看破
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但以一声阿弥陀佛
消遣光阴。但以西方极乐世界为我家舍。我今念佛。
日后当生西方。何幸如之。发大欢喜。莫生烦恼。傥遇
不如意事。即便拨转心头。这一声佛急急提念。却回
光返照。我是阿弥陀佛世界中人。奈何与世人一般
见识。回瞋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乐大
解脱法门也。

*** 与江阴冯泰衢孝廉广寂(今出家号常惺)

闻尊翁小有不安。此正宜奉侍左右。又出外静修。亦
不必期定年载。或以时省觐庭闱。无不可者。古人所
谓杖策不妨时往来者是也。但得心中放下。则往来
如不往来。若期定。则反成滞碍矣。疏钞法喜二部俱
领。流通至教。功德无量。天王补心丸。阴药多而寒凉。
若胃健人可服。胃弱者非所宜也附覆。
云栖大师遗稿卷二目录¶ 第 134a 页



前有柬言不必执定远离。想已达听。经云。内修菩萨
行。外现声闻身。今日内怀出世心。外现世间法可也。
如此。则家室心安。已得出入自在。不作意解脱。乃所
以为解脱也。附新刻乐邦文类一册。是非关一册。



希古传示手书。其事无不可者。然亦不须绝口不语。
修行也要议论。彼此穷究耳。病答不尽。



闻道体轻安。道念坚固。但尊翁小有疾患。此老人之
常。宜时时悦其意为要事耳。又如命奉剃刀一柄。此
意亦甚佳。佛道人道两全而不失。古之人有行之者。
唐杜丞相之类是也。又近时颇尚参禅。虽可喜。亦大
可虞。又有执禅非净土者。唯愿笃信。不为摇动。方有
成功。

*** 与常惺广寂

来谕说戒事。一者衰病之身。非力所堪。二者向有古
心故事。又势所必不可。无已。止应佛前礼拜自受而
已。若疑菩萨戒有自受之文。比丘戒无之。今解曰。平
常不禁戒坛。坛开而故不往受。乃自受。则诚有过。今
国有明禁。而佛前自受正理所宜然。不必疑也。此事
断断不为。特此复。



方上传来常惺不剃发或将罢道。予斥以为不然。彼
自有故。我知之。一者令子方十二三岁。正教育紧要
之时。二者一女未嫁耳。不可据其迹而生谤也。闻此
急欲达知。苦无便人。今幸大望来。愚意令爱早早毕
姻。令郎及师挈之来我山中。隔两三个月。回家省母
一次。并自回一整家业。庶几世事既不废。而谤言亦
无繇兴也。高明裁之。
云栖大师遗稿卷二目录¶ 第 134b 页

*** 与嘉兴朱西宗居士广振

人之处世。遇顺境者。其情愉以安。遇逆境者。其情忧
以危。然而顺未足为幸。逆未足为不幸也。溺于意之
所便。则出世之心不生。戚戚乎不得志。夫然后厌身
世之桎梏而求以出世。是故万苦交于前。但以正智
观察苦从何生。从身生。身从何生。从业生。业从何生。
从惑生。因惑造业。因业成身。因身受苦。但能破惑。一
切空寂。敢问所以破惑之方。只须就本参话头上理
会念佛的是谁。捉败此疑。诸惑皆破。思之毋忽。



入试不得作意奇古。亦不得作意平实。惟在据理发
挥。理尽而止。据力驰骋。力尽而止。使好奇古者不能
病我以为庸。尚平实者不能嫌我以为怪。读之者快
于口。览之者悦于目。虽欲舍之。自不容舍。则万选青
钱。必胜之策也。幸留心焉。



别后怀想甚殷。得书为慰。第弥加修进。困心衡虑皆
发悟之机也。勿萦勿滞。令胸次畅然。乃见学力。山中
新刻甫成。未有开讲之期。附复。



得书知自金陵归。喜慰喜慰。但不知旧疾已全愈否。
所云谤事祸起。某学未充。德未修。急欲为法师。不肖
好心曲成之。留之本山讲经。欲使且讲且习。兼修德
行。彼薄视之。径与同志者谋。自于彼处忽尔开讲。击
梆募缘又扬言不肖亲在彼讲。不得已。往呵之。彼发
恶心云云。闻者不平。群起而寘之官。实非不肖意。方
力为之救解。而彼党及不知其详者谣言百出。此谤
之所繇来也。不肖因叹平生百事九十九回忍辱。一
事不忍。便成烦恼。亦以一时执著师当训徒。不奈顽
悖。思为缁门一整清规。而五浊恶世真不可为。如不
云栖大师遗稿卷二目录¶ 第 134c 页
肖者。可谓不度而无惭矣。可胜悼哉。聊为知己一白
耳。诸俟面晤以悉。



得书怅然。不肖亦复助臂者全无。操戈者时有。艰危
之势想同之也。世间境界大略如是。宜归之前缘。以
理自遣。而倍加敬慎。不可便为远离计。



尊公不以财产而以清高之节遗子孙。信是美事。但
目前之急谁则当之。陈冯云云。此二事不知作何究
竟也。人便附致薄仪五星。烦于尊公墓上奠一盂水。
增一丸泥。以表清高之节云尔。万不可却。却则外我
甚矣。



闻贵恙。甚念之忧之。夫抱此疾者。宜以保养身命为
极大第一义。人间事皆将就应得去即休。必欲事事
尽礼。劳伤则疾必发矣。宜万缘放下。一心内视可也。



闻病。今开三法。一曰对治。病既生于劳郁。当以逸治
劳。以舒治郁。逸非懒惰不简之谓也。万缘尽废。如初
生孩子。六识不行。是之谓逸。舒非散放无忌之谓也。
知身世如幻梦。随缘顺受。不被境瞒。和即今病之愈
否。身之生死一并放下。是之谓舒。二曰调摄。调摄在
节饮食慎药饵。饮食不待论矣。药饵不宜多服。知柏
芩连等苦寒之剂。使金寒水冷。阴未能滋。火未能降。
而胃气先败。食不下咽。或洞泄。危矣。宜与高明议之。
三曰正念。即前所告苦从身生。身从业生等。病即苦
中之一。其展转相因亦复如是。应孜孜密密日夕体
究。究之不得。只消提一句本参念佛话头回光自看。
识得此念下落则惑自破。惑破则展转消灭亦复如
是。只此三事宜力行之。
云栖大师遗稿卷二目录¶ 第 135a 页



须信万事是宿缘。不但顺逆穷通。乃至生死。都抛却
大海。莫起忧怖。收拾身心。返观内照本参话头。切记
切记。



念佛非止明心。亦无病不治。傥有劝进道术者。不必
信受。恐失正知见。特预陈之。



尊恙至是。亦甚危矣。宜以所欲言事尽底书付令郎
及尊堂。令胸中都无牵挂。一心正念。若平日于念佛
法门信得及。便可心目内照四字佛名历历明明无
间无断。从其今日明日去亦可。设或不去。活到一百
二十岁亦可。此为要紧语。朋友平生相交正在此处。
他皆小事。不暇及也。切不可贪生怕死而误大事。

*** 与嘉兴朱元厚居士大升

七月相会。尊翁声哑形脱。知病已笃。昨闻讣。哀悼不
可言。可速于七七日内与作好功德。不必僧多。即一
僧至心诵经亦得。

*** 与苏州郑白生居士广寿

圣初来。始知令兄之讣。诸善友得无有退心乎。夫尚
山斋而夭。人将谓斋能夭人。人不可持斋矣。然则颜
子仁而夭。亦将谓仁能夭人。人不可为仁乎。尚山七
月半在荒山。九月而奄忽。人命无常如此。正当感叹
倍复精进耳。又肉食菜食。肥瘠或有之。寿夭不系也。
传语诸友。幸甚。



再答曹鲁川书在圣初处。不知曾览否。其中恐辞太
峻。因鲁川深达华严旨趣者。必乐闻谠论故也。

*** 与王居士大琸

贵恙宜将身外事并此身四肢百骸尽情放下。使空
云栖大师遗稿卷二目录¶ 第 135b 页
无一物。若必不可歇者。权且歇下。待后处之。妄想炽
不能制。当念佛数声压伏之。世间荣华富贵。亦不过
片时间事。厄难苦恼。亦不过片时间事。倏忽便无。且
万般皆属前缘。非人力所能奈何者也。尽情放下。一
心念佛。至嘱至嘱。

*** 与嘉兴许太微昆仲

孝子于其亲之亡也。虽与之俱亡。犹未尽其无穷之
心。而古人毁不灭性。勉强于极哀之中而节其哀者
何也。良繇我今此身即父母之身也。以此身修德立
行。是吾亲常存而不亡也。不爱其身。而过哀成疾。使
吾亲有知。则反贻其忧。是悲有馀而智不足矣。孝子
当局。我愚傍观。愿勿弃葑菲而深思之。宅上一门孝
友。人世所希。废朽敬之爱之。故狂言至此。

*** 与洪清远给谏广揞

大郎在山中。意欲相留消遣数日。恐二尊人悬念。又
闻二郎病疡。不获终试。此所谓莫之为而为者也。两
郎君皆美器。幸勿为过去无益之嗟。惟期振将来必
胜之策。

*** 与闻檀庵居士大晙

古德赠人以言。此行入仕莅政已在旦夕。护法一事
试略陈之。盖闻佛法外护付与王臣。但今之护法有
矫枉过正处置失宜者。遂致缁侣乐于庵居。苍生哭
于原野。释子荣其鞶带。儒生褫其冠衿。岂不大可伤
哉。惟我居士素仁者。今当以忠君爱民为处官之正
务。次乃及于护法。护其理。不溺于其迹。护其正。不牵
于其情。护其贤者。不护其不肖者。是之谓真护法也。
尚留神焉。

*** 与秦明中居士

法门无量。要在明心。明心要门。无如念佛。读作之暇。
或心烦时。静坐念佛。甚有利益。一念在佛。杂念退休。
云栖大师遗稿卷二目录¶ 第 135c 页
心空境寂。妙当何如。愿无易而忽之。

*** 与吴江秦任南居士广俍

所云开幽暗解业缚。若会。则幽暗即是光明。业缚无
非解脱。如不会。但时时摄心念佛。久久静定。自能发
慧。



修行亦不必烦劳。要紧在得自本心耳。然不可见恁
么说。便拟拱手现成。所谓摄念体究者不可忽也。摄
念体究亦非二法。摄之不已。心将自明。正体究时。即
是收摄。但肯信行。俱获大益。

*** 与秦任南诸郎君

昔人云。德行本也。文艺末也。本端而末正。则德行又
文艺之资也。三位俱素质醇良。但今时习俗浇漓。易
以移人。有志之士。当砥柱中流。不为所夺。他时后日
出而有为。必作光明俊伟人物。不堕常流耳。



贪瞋痴号三毒。而瞋之为毒尤甚。一僧以勤俭力积。
二十年成千金之产。偶与邻僧小事起争涉讼。旬日
之间。废千金产都尽。二十年所畜荡于旬日。一朝之
忿。忘其身以及其亲。岂不诚然乎哉。一念瞋心起。八
万障门开。故曰忍辱波罗密。

*** 与苏州蔡坦如居士大玘

读书当家求子。皆人世间正事。但要不为所累。然三
事非能累人。人自累耳。何也。读书虽做举业。至于得
失。委之前缘。不生喜戚。则何累。当家虽营生计。而随
缘随分。过得即休。无求富心。无好胜心。则何累。求子。
虽无后为大。而不娶者乃为不孝。帝王亦有无子而
藩枝入承大统者。岂无娶妾之资乎。有无不以动心。
则何累。又复当知此三事者。虽曰正事。亦实虚幻。如
水中月。如梦中境。即于是中忙里偷閒。时时省觉。回
云栖大师遗稿卷二目录¶ 第 136a 页
顾正念。一朝惑破。方始帖然矣。

*** 与湖州钱孺愿居士大琨(时发愿行三千善)

古云人有善愿天必从之。又云人定亦能胜天。还带
而位至三公。渡蚁而名题首选。但决志行善而已。

*** 与李景山总戎广铸

昨西湖送生金不遇。今有一言相劝。令孙事千万息
灭哀苦。放下放下。何以故。此即前孙重来讨债。今若
哀苦。彼必重来。依旧不育。飘然而去。重增悲恼。若放
下息苦。彼则绝望不来。当有真子真孙至矣。千万息
苦。放下放下。至嘱至嘱。但不退心。力行阴德。自获善
报。

*** 与钱居士广云

被人世之流言事小。笃天伦之至爱事大。为手足之
情恋恋。致功名之路迟迟。此圣贤心地也。百口难诬
方寸真。一忍能消千种障。都君之忘怀盖井。弘公之
不问射牛。高出寻常万万矣。念之哉。

*** 与徽州吴居士大瞻

积善之家。必有馀庆。人怀善愿。天必从之。必崇其福。
必永其寿。必遂其名。必昌其后。但自勤修善功。不必
问乎休咎。

*** 与陈春阳居士

念佛涉于事相。此谬人臆说。不足信也。有净土疑辩。
曾送览否。今再奉一本。又楞严势至圆通章云。不假
方便。自得心开。岂得无繇发明乎。幸更一观之。又昨
论天台禅门口诀。有答宋化卿为令亲索口诀书录
上。此书实非天台正旨。禅门大道。不可因口诀二字
生奇特想。天台自有正修行文。禅门自有真祖师意。
何乃弃黄金而宝铜铁。进士科不应而应三考也。闻
放生舟中亦论及此。有劝我行持者。虽好心爱我。非
我所愿也。幸转达之令亲。
云栖大师遗稿卷二目录¶ 第 136b 页

*** 与汤邻初郡丞

忆童稚交情。恍然如昨。而彼此白首矣。浮生梦幻。良
可浩叹。江右二曾君来谒之便。因致旷别之感。

*** 与查虞皋大参

曾氏伯仲。奇士也。其搆难亦奇。难作而出百死得一
生。居然正其志也。为益奇。但不自觉其奇之过而伤
于激。为时所恶。其心则可原可悯。使不终落落。后登
仕籍。必当有所建明。不负昔日受知于门下也。昨日
来山中。即拟晋谒。而以雨阻迟迟至今。不肖又病体
不能与之俱。歉歉。外山刻二种附上。不尽。

*** 与南城吴念慈居士广翊

入道多门。直捷简要无如念佛。念佛一门。上度最胜
利根。下至极愚极钝。盖是彻上彻下之道。勿以俗见
摇惑。古来尊宿教人看话头起疑情以期大悟。或看
无字。或看万法等。不一而足。今试比例。假如万法归
一。一归何处。与念佛是谁极相似。若于是谁处倒断。
一归何处。不著问人自豁然矣。古人谓念佛人欲参
禅。不须别举话头。正此意也。念佛数声。回光自看这
念佛的是谁。如此用心。勿忘勿助。久之当自有省。如
或不能。直念亦可。使其念不离佛。佛不离念。念极心
空。感应道交。现前见佛。理必然矣。

*** 与江西黄彭池司理

夫病从身生。身从业生。业从心生。心空则业空。业空
则身空。身且空。病安从生。愿空其心。即大忤意事。亦
付之如梦如幻如泡如影。怡然坦然不以介意。但回
光内照。不惟却病。而道从此入矣。

*** 与太仓王子颙孝廉智第

贵宅世修盛德。何为尊体搆斯剧疾。得无宿业使之
然乎。疾病之繇。多从杀生中来。故偏重放生也。今更
有所陈。良以外僧代忏。与内心自忏。功德悬殊。愿空
云栖大师遗稿卷二目录¶ 第 136c 页
其心。尽罢一切诸缘。于空心中单念一声阿弥陀佛。
所云念者。不必启口动舌。但默默以心眼返照。一字
一字分明。一句一句接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心心
靡间。若有痛苦。忍之耐之。一心顾念。经云至心念佛
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故功悬殊也。

*** 与湖州顾居士广佐

老人三事。一。佛言人命存于呼吸。为一切人言也。况
八十者乎。家事当处置皆悉处置。当嘱付皆悉嘱付。
常令心无一事。二。除大事外。其馀琐细诸事亦悉屏
却。三。除大小诸事外。又有过见未来浮游乱想。灭之
则复生。驱之则愈至。即当猛提正念与之斗战。暂时
不胜。不可退心。久久行持。自然群魔殄尽。天下太平
矣。以上虽分三项。总之皆属妄想。如梦中事。如镜中
影。如水中月。尽空无实。迷惑世人。须以正智破惑。

*** 与钱居士广艺

病从身生。身从业生。业从心生。心空则业空。业空则
身空。身空则病空。万缘放下。一心正念。一心正念者。
但置一声佛于清净心中也。

*** 与洪居士大懋

疏云。观虽十六。言佛便周。但观一佛成。往生已上上
品矣。但此一时且一意举业。待夺锦标回。重整前愿
未晚耳。

*** 与谢居士广㒜

尊翁虽逝。人子之身即父母遗体也。以此遗体一心
念佛。是报亲恩大方便。亦即是自己超生死最上大
方便也。

*** 与智真侍者

特嘱付李二道者伴你同回。如何先打发他。自却担
阁。出家当远离恩爱。唯除父母时或一看而已。此外
探亲望眷访友交朋皆所不宜。我今年迈。在世无多。
云栖大师遗稿卷二目录¶ 第 137a 页
汝虽年幼。而非长寿人。亦在世无多。不及时进一步。
唐丧光阴。后悔无及矣。可细思之。速回。更不可再游
衍也。

*** 与甥许东湖

近日服药何如。昨想人世无常。光阴迅速。至亲骨肉
中至诚忠厚者东湖一人而已。宜省此意。悟人生梦
幻。万事虚假。穷通得失付之宿缘。开怀解忧。徜徉自
得。付家诸子。忙里偷閒。愠中作乐。念佛消遣。以终天
年。斯名智人。毋徒自苦。终何益也。

*** 与三文学论文

三君佳作。大略俱是用意精深。而措语尚滞。未得语
意圆融。使阅之者不费思量。一经眼便击节叹赏耳。
得无拟时大过致然耶。愚以为不必故起心迎合时
好。但贵潜心看书。使见地了了。而多读以辅之。多作
以熟之。一旦豁然贯通。则落笔时横倾竖泻。滚滚不
穷。自然成章。无艰难劳苦之态。不拟时而自合于时
矣。隋珠和璧。真宝自然。亦何患其不售也。
云栖大师遗稿卷二
云栖大师遗稿卷二目录¶ 第 137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