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云栖大师遗稿卷一目录¶
云栖大师遗稿卷一目录¶ 第 116a 页

** 云栖大师遗稿卷一目录


* 书一(附来书)

* 答 荆王
* 答 樊山王
* 答龙池一心禅师(二首)
* 答潞安交光法师(二首)
* 答苏州曹鲁川邑令(二首)
* 答四川黄慎轩太史(三首)
* 答黄慎轩王墨池诸居士(附黄太史回书)
* 答桐城吴观我太史广瀹(五首)
* 答方伯本如吴公
* 答嘉兴包心弦孝廉
* 答湖广汪静峰中丞
* 答绍兴王墨池京兆
* 答江西郭青螺司马
* 答湖广曾金简仪部
* 答嘉兴郡伯槐庭蔡公
* 答昆山王孟夙居士广钺
* 答太仓王弱生驾部广峣(三首)

云栖大师遗稿卷一

** 书一

*** 答 荆王

予系樊笼。不能览名山之胜。具香敬命香火僧可
性朝礼云栖。请领法名。以种来因云。

*** 计请法名

荆王 荆妃李 次妃周 荆世子 第四子长
阳 第五子宝阳 第六子复阳 三侍长理珍

法名如命奉上。处尊荣之地。不昧宿因。投诚内教。更
精修净土。求愿往生。即樊笼成大解脱境界矣。
云栖大师遗稿卷一目录¶ 第 116b 页

*** 答 樊山王

窃伏江汉。稔闻夙德。欲屡通心。恐石头故事。无益
悬驰。脱有浮湛。为人增业耳。大师以一人兼三藏
之正权。出兹手眼。利尽人天。一切有情。次第归正。
上佐皇朝沕穆之风。内合佛祖泥洹之旨。现机密
行。弟子固早悉之矣。盖繇世缘未了。至道待时。迹
混小王。暂栖弘应。以图不负佛祖。苟有藉手禅门。
旋颜乐国。则此夺胎五浊。更起三生。实弟子之方
便。亦隐俗之微指也。大师成就法界巨细功德。久
具佛眼。玄识默会。必知傅大士之不诬。陈智者之
有据。则弟子以所著似上。傥得目击而道存乎。偶
庐山禅者定虚入浙。一念附呈。至于定虚之与弟
子。夙有金针投钵之缘。弟子家居所作所为。及平
素驰仰慈德者。定虚自能谭。兹不赘语。伏惟鉴念。
季秋五日弟子鉹手书。

远荷德音。兼以佳刻。捧读初赞。盖古今一息。生佛等
观。虽未卒业。而卓然之见已概得之矣。又于定虚师
处得闻高范懿行。千里如面。曷胜庆快。岂非乘夙愿
力。示迹王家。而弘度末法者耶。定虚行甚促。不及致
详。聊奉山刻数种备一览。

*** 答龙池一心禅师

弟寓京师普照。计俟瞑目矣。自戊申春。被诸徒捉
归还龙池。方冬底。已是气衰力弱。务要强我再据
胡床。胡说乱说。谓之上堂小参等。随说随记。至庚
戌冬。因病顾之。已累帙。分而为二。曰閒谈。曰晚话。
缘小故。匍匐入城。遇吴之矩诸公索语。出示。见故
勉刻与诸方共之。然弟惭无福。兹言也。诸方信否
未可必。念当斯世。所难遇者。具金刚正眼。兼罕得
亡性命底汉子出头为我印正。作倡导语。与诸方
增信。是歉。忝吾兄乃同参。故走徒祈一言为引。庶
云栖大师遗稿卷一目录¶ 第 116c 页
曹源涸而仍流。觉。树枯而再茂云。幸弗吝教之。极
荷极荷。

忆与吾兄参笑岩和尚于京师柳巷。三十年于兹矣。
而兄佩单传之印。倡导东南。废朽卧疾深林。如在井
底遥闻雷霆之声而已。惭愧惭愧。向辱手书。兼以诸
刻。忻畅夙怀。缘乏便人。久疏音问。偶以贵邑人至。聊
寄寸楮。以代问安。谅之谅之。



老病残躯。终日床席。忽承谈话远遗。强力略展一二。
爽豁鄙怀。惜困甚。未能卒业。久禁笔砚。序引不能奉
命。但佛灯久晦。几欲熄灭。而吾兄以振起先宗为已
任。弟何敢辞。今实病剧。姑迟迟云尔。

*** 答潞安交光法师

久闻吾师以鸿儒望族。科第世家。而能顿裂樊笼。
高蹈方外。必卓然有见于竭生死尽性能者惟佛
堪依。是以披剃居山。清修化世。兼闻一方缁素缙
绅靡不宗仰。然犹未详见谛何似。每欲发心参访。
辄为缘业所羁。恒以祜薄障深为恨。五载前。忽于
蒲之山阴殿下边得师弥陀疏钞读之。见其一文
一字。彻上彻下。尽其表里精粗。视昔人或偏于事
或偏于理者皆当北面矣。且其文固随经简约而
义则汪然浩然莫可涯涘。其于佛之法。藏总持殆
尽。然则我师祖关得髓教海穷源者乎。抑或法身
大士应现指迷者乎。何尽其意味如此哉。于是率
山阴南向稽首再拜。即日命工重刻广施。第鉴之
楞严疏刻。已刻成矣。为潞人所督。匆匆北行。不及
叙其颠末。无何。蒲中弥陀疏板亦成。寄百部于潞。
以献之沈千岁。千岁披阅。极其尊称。随以散施缁
素知音者。而王公大人缙绅善信莫不喜奉。亦潞
所未有之胜事也。缘是鉴于我师益深倾渴神驰
云栖大师遗稿卷一目录¶ 第 117a 页
莫可为喻。仰间忽值无外师受托朝海之便。闻千
岁亦有师问讯礼数。因附寸楮代参座前。兼奉僭
刻楞严著疏。计十二册。百叩乞师海印照临。是非
莫隐。更祈不吝回音。遥为示教。则百城不举足。而
万里如面侍矣。幸甚幸甚。临楮不胜驰仰之至。统
希悯鉴。诸不尽。

重蒙佳刻远颁。乍阅一二。已觉精粹微密。如获异宝。
忻感忻感。来师返旆甚促。未及遍观。尚俟虚心卒业
以扬法施。不肖年衰。况复山川迢递。虽不能亲炙。而
神交万里矣。



前自无外师北旋。拜领手翰。如面慈颜亲领法语。
乃云尚未卒业。故无印證可否。三叹至人珍重。不
轻臆断也如此。然日夕南悬。未聆音耗。想无风便
故尔也。且于无外转付我师佳刻。开发鄙心蒙昧
者极多。不胜缕谢。独于论楞严处有一二可以请
益。别载副启。乞师静阅后务示回音。至祝至祝。我
师弥陀疏钞。极为时机洪益。当时极力奖山阴。元
峰重刻。印百部献沈国主。凡遇学人及知音居士。
极口称赞。令熟阅之。以种西升缘种。今秋八月间。
一方缙绅宗室及士庶。恳请鉴于今冬立百八期。
升座细讲师之疏钞。独惧我师该博精深。旨趣微
奥。恐不胜任。勉强领荷。业已成矣。拟于九月半间
祝香于师。乞我师遥为加被万万。诸不尽。

伏读我师刻中论楞严徵心处有云。若论妄心。实
在身内。愕然惊悚。斯言若是。则鉴注全差矣。重复
披玩经意。最初所徵者。元是徵妄心。非徵真心也。
其言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等。正说妄心。非说
真心。然此义人多易迷。正以真心亦有三不在义。
彼则别有其义。所谓宗同而因别也。然妄心以无
云栖大师遗稿卷一目录¶ 第 117b 页
体为因。真心以体遍为因。试立量云。妄心是有法。
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为宗。因云。无体故。又量
云。真心是有法。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为宗。因
云。体遍故。是则宗虽似同。而因实天渊也。故斯经
破妄心则云无处无体。名毕竟破也。他经于真心
虽不立处。而实不破体。以体实有。非可毕竟破也。
圆觉云诸幻灭尽非幻不灭是也。十家注解差处
固多。至于经初所徵之心。皆知徵破妄心而己。独
或问错误。与师见乃同。虽已入藏。不可从也。至于
妄心实在于内。惟人天教中独有此执。全是生死
深根。小乘有学但存此疑。而无学位中全證我空。
彻悟妄心无体而不在内也。若曰实在。则为有体。
又曰于内。并其有处。体处俱有。何以谓之妄心。经
云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夫既谓之惑者。
表其元不在内而误执在内也。若实在内。何以谓
之惑哉。盖众生所执在内我心。如龟毛兔角毕竟
无体。故名我空也。此是小乘證极。大乘初门。故涅
槃名此为半字教也。然师心或见教中有去后来
先之说。而言八识为一期果报之主。结命于身中。
故言实在于内耶。此是法相宗中如来顺世间法
相而谈。到般若已即破尽。何况顿圆。故般若谓寿
者相即谓此也。当知八识中有一分真一分妄。其
真即遍法界真心。其妄即身中性命主宰。既谓之
妄。岂是实有耶。盖性命在于身中。如月影在于水
中。脱体全似。而毕竟实无。正因诈伪如此。所以人
乘仙乘天乘皆沈醉于此。不达全空。虚费许多功
力。三界尚不能出。敢望佛道。是诚可怜悯也。又当
知众生具足真心。而亦具足无明。如金在矿。故现
前无有纯真之心。盖纯真即当失众生名。极而言
之。惟除如来一位如出矿之金。等觉以下犹在众
云栖大师遗稿卷一目录¶ 第 117c 页
生之数。以犹有少分无明未全尽也。故众生其心
名如来藏心。即八识别名。盖如来二字即其具足
之真。而藏之一字即其具足之妄。故佛终实诸经
皆作此说。然但泛言显为深意。而不曾说破众生。
现前那个即是。惟楞严分明说破。即是六根中无
分别见闻觉知是也。若有分别见闻觉知。即是前
六识心。故愚者难分识与根也。又当知法相宗中
菩萨虽知有赖耶胜心。却全不知六根中具如来
藏心即是黎耶实体。以彼教中将六根目为色法。
作所缘唯识。不作最胜唯识也。楞严最初徵处。呵
非推明无体等文。全破前六识心。次指眼根中见
性为心十番显胜。乃至推广四科七大。皆发明如
来藏心而已。此楞严以前从来未说之旨。故经云。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是也。然不是未说如来
藏心。但是从来未说六根即是藏心。此正楞严独
异诸经处也。此旨泄后。非但教中无有秘密。即宗
中无复可藏隐处。诸大老所以忌楞严笺注意在
此也。故此经文虽十卷之多。而始终惟破识指根
四字而已。故始令眼根中悟。一悟一切悟。终令耳
根中入。一入一切入也。故五卷云。汝今欲知俱生
无明。生死结根。惟汝六根。更非他物。此即因黎耶
中有一分妄故也。又云汝复欲證菩提涅槃。安乐
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此即因黎耶
具足全真故也。以是诸祖多言不离身中。不离当
处。乃至面门出入。皆谓六根。非谓色身五脏中也。
至于不容拟议。不许卜度。皆拨六识。岂复有异旨
哉。此略辩别。详在疏中。不知吾师高见以为何如。
鉴尝南仰尊师同佛。非敢我慢逞辩。但念生死关
系匪轻。至人难遇。不敢错过。所言是非。望师明断。
不留回互。幸甚。
云栖大师遗稿卷一目录¶ 第 118a 页

来谕妄心不在内外中间。甚为精确。又尊制正脉疏
所论妄心。亦无不精确。但鄙见云妄亦可在内者。为
正在迷时言也。非的论心体也。故云亦可。亦之一字
意自明矣。其中又引水冰为喻。虽本自无体。然方其
冰时。岂不坚凝一处而失其流动之性乎。妄可言内
亦犹是也。非实以为内也。试以一事验之。人正熟睡。
欲觉之者。必手挃其身而后觉乎。抑亦手挃虚空而
能使之觉乎。必近其身呼之而后觉乎。抑亦远离其
身他处呼之而能使之觉乎。此其理自明也。经云一
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虽然是惑。然正惑时。岂
不明明在内。而下即云虽在色身之内。不妨体遍十
方。正遍十方。不妨现在身内。则意自明也。尊疏自是
经之正旨。鄙见傍出。愿无疑焉。若不傍出此意。外儒
相难。无以应之。来云妄心不在内为宗。因云以无体
故。今云妄心亦在内为宗。因云以正迷故。冰亦坚凝
为宗。因云以正结故。正结之时。明明坚凝。不妨坚凝
无体。全体是水。则二意互相成不相违也。

*** 答苏州曹鲁川邑令

久不奉面命。歉歉。乃时时获翻刻教。迪我孔多。慰
谢慰谢。南企法云。殊切瞻依。适敝郡断凡悟上人
祇趋坛下。为求法故。附此候安。不佞缪迂。近守东
鲁。远宗西竺。乃于儒释之书为蠹鱼者四十年于
兹矣。亦尝奉教于诸达者。有所蓄积。冀正之于大
善知识。兹因断凡之来布之也。夫释尊有三藏十
二部教。所谓于广大海。张众多网。又所谓大囷小
囷也者。祇宜谭大以该小。讵可举一而废多。比吾
党中有倡为历劫成圣。必渐无顿之说者。夫渐亦
圣说。未尝不是。而以渐废顿左矣。尊者内秘顿圆。
而外显净土法门。诸佛有然。无足疑者。岂近来听
众。不无如法华所说。初闻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
云栖大师遗稿卷一目录¶ 第 118b 页
證者。直欲以弥陀一圣而尽废十五王子。以净土
一经而尽废三藏十二部。则不佞之所不愿闻者
也。时虽末法。而斯人之机岂无巧钝。有如释尊为
迦叶为憍陈如其说如此。为善财为龙女其说如
彼。二十五圣各證圆通。文殊所称又如彼。正所谓
昨日定今日不定。又所谓说我是空且不是空。说
我是有且不是有。此所以为善无常主。活泼泼地。
如水上按壶卢然。非死杀法也。傥钉椿守窟。焉利
人天。所愿尊者为大众衍净教。遇利根指上乘。圆
融通达。不滞方隅。俾鹏鴳并适。不亦尽美尽善乎
哉。又佛华严乃无上一乘圆教。如来称性之极谈。
非教非宗。而即宗即教。不空不有。而无垢无净。是
在法华犹较一筹。若馀乘似难与之絜长比短也
者。尊者乃与弥陀经并称。已似未妥。因此遂有著
论腾之。架净土于华严之上者。朱紫递淆之谓何。
鹿马互指又何说也。此而无人言之。天下后世必
有秦无人焉之嗤。亦愿尊者为净土根人说净土。
为华严根人说华严。毋相诮。亦毋相滥。乃为流通
佛乘。乃为五教并陈。三根尽摄。奈之何必刻舟而
求剑。且弹雀而走鹞也。若夫华严一经。有信解行
證四法。善说此法者宜莫如方山。今其言具在。可
覆也。爰有清凉。人号为华严菩萨。而实不会华严
义旨。草草将全经裂为四分以隶四法。舍那妙义
委之草莽矣。亦愿尊者辨黑白。分泾渭。揭杲日于
义天。嗟嗟。今之时缁素中高流日就彫谢。不佞之
所仰重于尊者如泰嵩然。故不以赞而以规。知尊
者无我。而不佞亦非为我。故谆谆言之。惟尊者亮
之。

久闻居士精意华严。极怀敬仰。兹接手教殷勤。直欲
尽法界众生而纳之一乘性海。是普贤大愿也。然不
云栖大师遗稿卷一目录¶ 第 118c 页
肖虽崇尚净土。而实则崇尚华严不异于居士。夫华
严具无量门。求生净土。华严无量门中之一门耳。就
时之机。盖繇此一门而入华严。非举此一门而废华
严也。又来谕谓不肖以弥陀与华严并称。因此遂有
著论驾净土于华严之上者。此论谁作乎。华严如天
子。谁有驾诸侯王大臣百官于天子之上者乎。然不
肖亦未尝并称也。疏钞中特谓华严圆极。弥陀经得
圆少分。是华严之眷属流类。非并也。古称华严之与
馀经。喻如杲日丽天。夺众星之耀。须弥横海。落群峰
之高。夫焉有并之者。此不待论也。又来谕谓宜随机
演教。为宜净土人说净土。为宜华严人说华严。此意
甚妙。然中有二义。一者千机并育。乃如来出世事。非
不肖所能。故曹溪专直指之禅。岂其不通馀教。远公
擅东林之社。亦非止接钝根。至于云门。法眼。曹洞。沩
仰。临济。虽五宗同出一源。而亦授受稍别。门庭施设。
理自应尔。无足怪者。况不肖凡品乎。若其妄效古人。
昨日定今日不定。而漫无师承。变乱不一。名曰利人。
实误人矣。何以故。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平民自号国
王。不可不慎也。二者说华严则该净土。说净土亦通
华严。是以说华严者自说华严。说净土者自说净土。
固并行而不相悖。今人但知华严广于极乐。而不知
弥陀即是遮那也。又来谕清凉不会华严义旨。而裂
全经为四分以属四法。夫信解行證虽贯彻全经。而
经文从始至终亦有自然之次第。非清凉强为割截
也。其贯彻也。所谓圆融。其次第也。所谓行布。即行布
而圆融。四分何害。使无行布。圆融何物。必去行布而
圆融。则不圆融矣。且信住行向地以至等妙。佛亦自
裂全经为五十二段乎。何不将五十二段一句说尽。
而为此多卷之文乎。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因果未尝
不同时。而亦未尝不因自因果自果也。何必定执八
云栖大师遗稿卷一目录¶ 第 119a 页
十卷经束作一块。都卢是个无孔铁锤。而后谓之圆
融乎。定执一块。不许分开。即死杀法。即钉桩。即守窟。
安在其为活泼泼也。方山之论自是千古雄谈。而论
有论体。疏有疏体。统明大义。则方山专美于前。极深
探赜。穷微尽玄。则方山得清凉而始为大备。岂独方
山。即杜顺而至贤首诸祖亦复得清凉而大备。岂独
华严诸祖。即三藏十二部百家论疏亦复得清凉而
大备。温陵解华严以方山为主。清凉为助。已为失宜。
而居士顾訾之。此不肖之所未解也。又龙树于龙宫
诵出华严。而愿生极乐。普贤为华严长子。而愿生极
乐。文殊与普贤同佐遮那。号华严三圣。而愿生极乐。
咸有明据。皎如日星。居士将提唱华严以风四方。而
与文殊普贤龙树违背。此又不肖之所未解也。况方
山列十种净土。极乐虽曰是权。而华严权实融通理
事无碍。事事无碍。故淫房杀地无非清净道场。而况
七宝庄严之极乐乎。婆须无厌皆是古佛作用。而况
万德具足之弥陀乎。居士游戏于华严无碍门中。而
碍净土。此又不肖之所未解也。不肖与居士同为华
藏莫逆良友。而居士不察区区之心。复欲拉居士为
莲胎骨肉弟兄。而望居士之不我外也。居士爱我。不
赞而规。今妄有所规。亦犹居士之爱我也。病笔略申
梗概。殊未尽意。惟鉴之谅之。



敝郡断凡上人索书上谒。附致悃素。顾承来翰。规
切究竟。殷殷亟也。荷荷谢谢。来翰云。华严具无量
门。求生净土。华严无量门中之一门。就时之机。繇
此一门而入华严。非举一门而废华严。又谓华严
圆极。无可驾于其上者。并为确论。第华严是法身
佛说。一乘妙义迥异诸经。而人多与释迦经一目
之。故疏此经者。贤首爰肇其端。方山深契其旨。在
云栖大师遗稿卷一目录¶ 第 119b 页
清凉则择焉而弗精。在温陵则语焉而未详。至有
撰为纶贯者。抑末矣。温陵云。方山为正。清凉为助。
此见最倬。而尊者以为失宜。似未知温陵。亦未知
方山者。诸不了义经论。及别行普贤行愿品。与起
信等论。皆称说净土。此岂无因。然华严经中未尝
及之。即方山所第十净土更晰也。法华鳞差十六
王子。内有弥陀。未尝定为一尊。其赞持经功德。旁
援安乐。实说女人因果。首楞严二十五圣證圆通。
文殊无所轩轾。但云方便有多门。又云顺逆皆方
便。然继以迟速不同伦。则于无轩轾中又未尝无
所指归也者。故要极于普门。而不推诩夫势至。更
加贬剥曰无常。曰生灭。若夫释尊。祇说大小弥陀。
不啻足矣。胡为乎纷纷然三藏十二部为乎。贤首
清凉诸师亟标小始终顿圆五教。佥以为允。而未
尝品及净土。心宗家流尤所荡扫。大鉴之言且未
及诠。更拈一二。如志公曰。智者知心是佛。愚人乐
往西方。如齐己禅师曰。惟有径路修行。依旧打之
绕。但念阿弥陀佛。念得不济事。又曰你诸人日夕
在径路中往来。因恁么当面蹉过阿弥陀佛。又曰
其或准前舍父逃去。流落他乡。东撞西磕。苦哉阿
弥陀佛。此之三言或以为苛。然岂无谓而彼言之。
亦必有道矣。古德云。一切众生。自已迷悟不同。迷
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乘。又有云。直
下顿了此心本来是佛。无一法可得。此是无上道。
此是真如佛。学道人祇怕一念有。与道隔矣。又有
云。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他不是目前法。若向佛祖
边学。此人未具眼在。何不向生死中定当。何处更
拟佛拟祖替汝生死。有智人笑汝在。所以达者亟
道祇劫辛苦修行。不如一念得无生法忍。又道一
念缘起无生。超出三乘权学。况毋论三乘一乘。要
云栖大师遗稿卷一目录¶ 第 119c 页
之无我我所。今之往生净土也者。我为能生。土为
所生。自他历然。生灭宛然。忻厌纷然。所未及悉。顾
从来谭莲乘者。必曰华开见佛悟无生。盖必待往
生而见弥陀。始从观音若势至。抑或弥陀诲以无
生。此时方悟。岂其上品绝少。中下滋多。滞在祇劫。
似为迂迟。矧欲修净土。亦须先修有无等四四十
六观门。试问所观者是何轨则。能观者还有几人。
所以念佛者如牛毛。往生者如麟角。何似反而求
之。自有馀佛在也。彼寒山之勖丰干。谓往五台礼
文殊不是我同流。此在通达佛道者。出词吐气自
别。且也一切佛道以金刚般若为入门。以佛华严
为究竟。金刚则曰实无少法可得。而佛华严所称
佛地二愚。一则曰微细所知愚。一则曰极微细所
知愚。所以阿难自道不历僧祇获法身。识者犹且
呵之。故或曰佛疮。或曰佛魔。文殊瞥起佛见。未免
贬向二铁围。嗟嗟。见河能飘香象。智主不受功德。
道人心无住处。踪迹不可寻。故不历。权乘独秉一
乘。此则不佞之所为惓惓者也。彼诸佛诸祖为一
分执著我识下劣众生。以及小乘弟子惟依一意
识。计以现在色心等为染净依者。悯其四大既离。
一灵无归。如失水鱼。踯躅就毙。故不得不将错净
土而安置之。此亦化城之类也。传有之。若能悟法
性身。法性土。要归于无物。是真佛土。若华严性海
所现全身。如人身中有八万四千毛孔。东药师。西
弥陀。各各在一毛孔中说法度生。人若涣毛孔。彻
全身。未尝不可。傥抛撮全身入一毛孔。不但海沤
倒置。而蝇投窗纸其谓之何。昨不佞手疏所云为
宜净土人说净土。为宜华严人说华严。自谓不悖
诸佛法门。亦是为尊者赤心片片。尊者乃欲携我
莲胎。则昔人所云若捉物入迷津。与夫弃金担草
云栖大师遗稿卷一目录¶ 第 120a 页
之谓矣。更稽之古人有云。若欲究竟此事。须向高
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若闺閤中软暖物舍不得。
有恁么用处。又有云。诸经所称无瞋恨行。此之瞋
恨非凡情可比。恨者。恨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
福相而不自觉。瞋者。瞋吾度脱之未至也。以故自
觉觉他。有世间智。有出世间智。有世出世间上上
智。举以语人。得无违拒。庶几能利益于人。溯昔三
教圣人出兴于世。无不为一大事。且观时节因缘。
偏者补之。弊者救之。微者显之。要之以心性开示
于人已耳。以今天下拘儒株守传注。旷士溺意虚
玄。馀之手木患而口弥陀者。自通道大都。迨穷村
僻巷。居相望而肩相摩也。尊者又从而和之。非所
谓顺世情之教波随而风偃者乎。是在不佞不能
无疑。而来翰乃称虽崇净土。实尚华严。又云繇此
净土一门而入华严。此如古德所云。但为弘实。而
众生不信。须为实施权。以浅助深。又云用与适时。
口虽说权。内不违实。但使含生得权实诸益也者。
则不佞诚契之。祇领之。且羡且慰矣。乃会下听众。
自杭过苏者。时时有之。罔弗津津九品。间与之言。
少涉上乘。则骇心瞠目。或更笑之。此其过在弟子
耶。在师耶。大丈夫气宇冲天。而度生为急。若出世
矣。开堂矣。敷座矣。不具大人作略。祇作闾巷老斋
公斋婆举止。忽被伶俐人问著。或明眼人拶著。拟
向北斗里潜身耶。抑铁围山里潜身耶。不见道若
是大鹏金翅鸟。奋迅百千由旬。蹑影神驹。驰骤四
方八极。断不取次啖啄。亦不随便埋身。且总不依
倚。佛法大事非同小可。愿尊者重厝意焉。来翰又
云弥陀不异遮那。是也。第化境化仪各各差殊。盖
诸佛教义通宗因缘。既堕因缘。岂无大小。定有深
浅。故谓诸佛为异。则千佛一佛不可谓异。谓诸佛
云栖大师遗稿卷一目录¶ 第 120b 页
为同。则遍照能仁二尊亦自不同。古人以为一切
诸法同异重重。不可一向全同。不可一向全异。不
可以全同作全异。不可以全异作全同。迷此同异
二门。则智不自在。如云拟向白雪芦花处觅。则以
温州橘皮作火得乎。首山念有云。夫为宗师。须具
择法眼始得。所以古来有拈古颂古。又有别古憋
古。如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又云至道最难。须要
拣择。所以华严第八地曰寂灭真境现前矣。犹云
应起无量差别智。又云观察分别诸法门。此非作
而致其情也。我之鉴觉自性本自圆明。如大宝镜。
胡汉不分而分。如如意珠青黄不异而异。若是于
诸法中不生二解人。何尝离却拣择别求。明白这
些道理。便是拣择不拣择。所谓善巧分别清净智
非耶。方山为论。清凉为疏。皆综佛乘。共阐圆宗。虽
论有论体。疏有疏体。然惟其义。不惟其文。文或殊
而义则一耳。如以其义。则见地迥别。清凉演说诸
经。真善知识。惟于华严。其句训而字释。岂无补于
舍那。其挈领而引维。实弗逮夫枣柏。清凉枣柏之
区别弗明。则卢舍那经之旨要终晦。所谓信解行
證四法。裂全经而瓜豆之。此其大者。自馀更多。不
佞谓之择焉弗精非无以也。傥以为未然。请更质
之于枣柏大士。

辱惠书。累累及二千言。玄词妙辩。汪濊层叠。诚羡之
仰之。然窃以为爱我深而辞太费也。果欲扬禅宗抑
净土。不消多语。曷不曰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尽。既
一佛不立。何人更是阿弥陀。又曷不曰若人识得心
大地无寸土。既寸土皆无。何方更有极乐国。只此两
语。来谕二千言摄无不尽矣。兹拟一一酬对。则恐犯
斗争。不对。则大道所关。不可终嘿。敢略陈之。来谕谓
清凉择焉而未精。愚意不知清凉择华严未精耶。抑
云栖大师遗稿卷一目录¶ 第 120c 页
亦居士择清凉未精耶。又来谕谓不了义经乃谈说
净土。而以行愿品起信论当之。起信且止。行愿以一
品而摄八十卷之全经。自古及今。谁敢议其不了义
者。居士独尚华严而非行愿。行愿不了义。则华严亦
不了义矣。又来谕谓法华记往生净土为女人因果。
则龙女成佛亦只是女人因果耶。谓弥陀乃十六王
子之一。则毗卢遮那亦止是二十重华藏之第十三
耶。居士独尊毗卢。奈何毗卢与弥陀等也。又来谕谓
楞严取观音遗势至。复贬为无常生灭。则憍陈如悟
客尘二字。可谓达无常契不生灭矣。何不入圆通之
选。诚曰观音登科。势至下第。岂不闻龙门点额之喻。
为齐东野人之语耶。又来谕谓齐已禅师将古人念
佛偈逐句著语。其曰惟有径路修行。则著云依旧打
之绕。其曰但念阿弥陀佛。则著云念得不济事。居士
达禅宗。何不知此是宗师家直下为人解黏去缚。乃
作实法会而死在句下耶。果尔。古人有言。踏毗卢顶
上行。则不但弥陀不济事。毗卢亦不济事耶。此等语
言。语录传记中百千万亿。老朽四十年前。亦曾用以
快其唇吻。雄其笔劄。后知惭愧。不敢复然。至于今犹
赧赧也。又齐已谓求西方者。舍父逃逝。流落他乡。东
撞西磕。苦哉阿弥陀佛。往应之曰。即今却是如子忆
母。还归本乡。舍东得西。乐哉阿弥陀佛。且道此语与
齐已所说相去多少。又来谕谓多劫修行。不如一念
得无生法忍。居士已得无生法忍否。如得。则不应以
我为能生。以土为所生。何则。即心是土。谁为能生。即
土是心。谁为所生。不见能生所生而往生。故终日生。
而未尝生也。乃所以为真无生也。必不许生而后谓
之无生。是断灭空也。非无生之旨也。又来谕谓必待
花开见佛方悟无生。则为迂迟。居士达禅宗。岂不知
从迷得悟。如睡梦觉。如莲华开。念佛人有现生见性
云栖大师遗稿卷一目录¶ 第 121a 页
者。是花开顷刻也。有生后见性者。是花开久远也。机
有利钝。功有勤怠。故花开有迟速。安得概以为迂迟
耶。又来谕谓遮那与弥陀不同。而喻华藏以全身。喻
西方以毛孔。生西方者如撮全身入毛孔。为海沤倒
置。夫大小之喻则然矣。第居士通华严宗。奈何止许
小入大。不许大入小。且大小相入。特华严十玄门之
一玄耳。举华藏不可说不可说无尽世界而入极乐
国一莲华中。尚不盈华之一叶。叶之一芥子地。则何
伤乎全身之入毛孔也。又来谕谓荒山僧但问以上
乘便骇心瞠目。居士向谓宜华严者语以华严。宜净
土者语以净土。今此钝根辈正宜净土。何为不与应
病之药而强聒之耶。又来谕谓老朽既出世开堂。不
具大人作略。而作闾巷老斋公斋婆举止。设被伶俐
人问著。明眼人拶著。向北斗里潜身耶。铁围里潜身
耶。老朽曾不敢当出世之名。自应无有大人之略。姑
置弗论。而以修净土者鄙之斋公斋婆。则古人所谓
非鄙愚夫愚妇。是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也。岂独文
殊普贤马鸣龙树。凡远祖善导天台永明清凉圭峰
圆照真歇黄龙慈受中峰天如等诸菩萨诸善知识
悉斋公斋婆耶。刘遗民白少传柳柳州文潞公苏长
公杨无为陈莹中等诸大君子。悉斋公斋婆耶。就令
斋公斋婆。但念佛往生者。即得不退转地。亦安可鄙
耶。且斋公斋婆。庸呆下劣而谨守规模者是也。愚也。
若夫聪明才辩。妄谈般若。吃得肉已饱。来寻僧说禅
者。魔也。愚贵安愚。吾诚自揣矣。宁为老斋公老斋婆。
无为老魔民老魔女也。至于所称伶俐人明眼人者。
来问著拶著。则彼斋公斋婆不须高登北斗远觅铁
围。只就伶俐汉咽喉处安单。明眼者瞳人上敷座。何
以故。且教伊暂闭口头三昧。回光返照故。抑居士尚
华严而力诋净土。老朽业净土而极赞华严。居士静
云栖大师遗稿卷一目录¶ 第 121b 页
中试一思之。是果何为而然乎。又来谕谓劝已求生
净土。喻如弃金担麻。是颠倒行事。大相屈辱也。但此
喻尚未亲切。今代作一喻。如农人投剌于大富长者
之门。延之入彼田舍。闻者皆笑之。农人不知进退。更
扫径谋重请焉。笑之者曰。主人向者不汝责幸矣。欲
冯妇乎。农人曰。吾见诸富室。有为富而不仁者。有
外富而中贫者。有未富而先骄者。有典库于富人之
门。而自以为富者。且金谷郿坞于今安在哉。而吾以
田舍翁享太平之乐。故忘己之卑贱怜而为此。今知
过矣。今知过矣。于是相与大笑散去。

*** 答四川黄慎轩太史

八月一日。净土弟子黄辉。稽首奉书莲池和上大
导师侍者。师殆远公后身耶。抑净土菩萨乘本愿
力示现摄化耶。辉向往久矣。西皈津梁幸尔同世。
恨宿业滞钝。不能仰接阿弥陀佛之愿。比岁信力
稍深。始知参学捷径唯此一著。如来金口语语在
耳。但恨冠绂为拘。未能顿弃。何繇暂到武林拈一
瓣香耶。敝邑贵比丘来京。云常侍法座。承体力康
甚。朝夕唱导。曾无厌倦。甚慰县县。贵有师明海。即
生身父。铸有白衣大士一尊。云欲奉还吾邑。辉谓
之曰。云栖净境。即弥勒内院何必胜之。但发心向
彼。使大众顶礼。应时放无量宝光接引海公往生
必矣。贵立忻然。因资之令速往了愿。且贪得此便。
一通积怀于吾师耳。弟子宦情冷甚。徒以蜀土绝
无师友。京师知游多胜已者。时时提发。日有减省。
暂纡章绂。实同寄栖。前年妻死。已不复娶。有子一
人。已举一孙。留之家中。令奉养家大夫。今只身泊
此。浮家泛宅。便同庵院。虽尘劳纷拿。不敢暂忘此
一大事因缘。犹忆己丑秋。梦登一宝塔。同年友焦
弱侯氏手持一卷见示。乃吾师戒杀放生文也。梦
云栖大师遗稿卷一目录¶ 第 121c 页
中乞之。遂以见赠。是日遂断杀生。见生物即为赎
放。或稍有馀力。即斥买生物放之。又重刻此文于
敝邑以施诸人。即此一事。于吾师缘自不薄。但未
得见师耳。同年陶周望氏亦与辉同发心者。闻近
来愈加精进。虽参未即彻。乃其根器决可上品往
生者。弟子犹尔。言之惭愧。愿吾师俯垂接引。凡朝
夕顶礼疏中。幸为附入黄辉名字。或称幻如。则自
定法名也。更冀于无量寿如来观音势至二大士
前为弟子證此信心。以和上悲智祝愿。慈光加被。
永断烦恼痴迷。作不退转大心众生。尽未来际为
净土眷属。弟子不能耳闻。犹能以心闻之也。海公
父子在敝邑亦自希有。师幸特为贵一加提撕。辉
已语渠尽此报命毋出云栖。但渠以海公所造一
大藏法宝。本意送归敝邑。欲了此而后可耳。欲寄
薄俸充一蔬馔。而贵孤身不便。姑俟后信以往。杭
人北来相续。愿时惠法语。长养信苗。馀唯为佛为
法为众生自重。弟子辉稽首和南。

正月一日。弟子黄辉顿首和南。递中承示所著数
种。并于友人处见菩萨戒义疏发隐。真如亲奉教
音也。弟子十二时中不敢不勉。座右书云。心净则
佛土净。不净身口意三业。方寸悉是秽恶。何繇往
生。未有离心而取土者也。参禅既未得彻。若不常
常觉照。痛与一刀两断。何繇清净三业耶。此日用
工夫。不知渊匠以为何如耳。便中更教之。新刻思
益经一部。奉览。弟子甚欲受大戒而未能也。所谓
识法者惧耳。吴本如说法候安好。良慰远怀。伏惟
为法为众生自重。

手书至。知为道真恳。日倍月增。喜慰喜慰。复见座右
数语。尤为警切。愿常如是用心。净之又净。净极光通
达。自性弥陀不求而自获矣。何虑参之不彻也。寄来
云栖大师遗稿卷一目录¶ 第 122a 页
思益经领入。前寄金书弥陀经亦领入。草草不宣。



徐君向京师来。寄扇二柄。有尊作怀净土诗各一章。
领讫。顷者春元谢青莲。言弥陀经专持名号以下数
句。述尊意为问。有覆青莲语。未知达否。此经藏本罗
什初译。玄奘次译。并海东疏。俱无此数句。无可疑者。
外新刻禅关竹窗共二册附览不尽。



正月廿五日。弟子黄辉顿首和南莲池大和上老
师侍者。前承惠寄近刻种种法施。则窥福慧二严
精进无量。汤锅失足。当是重报轻受。抑亦虚空棒
喝耶。吾师于此所得不少矣。禅关策进一书。尤强
人意。弟子每怀此念。岂知师已先之。领诵踊跃。不
自胜任。陶周望同年真兄弟。今复作法门畏友。数
年之别。一旦倾倒。遂得闻提奖馀论。驩喜可言。所
不同者。渠密迩化城。得亲宝所。受持菩萨大戒。而
弟子匏系一官。莫能傅翼暂往耳。庄诵所著发隐。
真智者大师功臣也。去圣时遥。众生根浅。不复知
木叉何物。佛入灭时。固敕弟子依戒而住。况末法
浇讹。习业深厚。福浅乎蝉翼。而罪高乎须弥耶。窃
意佛菩萨不舍众生。示现对證之药。于今日无如
戒亟者。吾师乘愿力来。以净土普摄诸根。而策之
以禅。防之以戒。可谓慈悲无量广大悉备矣。弟子
业于廿八年正月十五日受居士五戒。今复欲受
持菩萨大戒。而去师苦远。欲遥申禀承。不知可否。
对经像前受戒虽有明文。而相好难求。恐非微劣
所能趣致。吾师虽在千里之外。而一念净信。乐邦
只尺。用是特为控请。伏唯和上尊裁。如俯念翘诚。
惠然垂悯。许其受持。愿便中早赐肯语。俾驰疏上
闻。约疏至之期。遥礼和上。敬当尽形供奉焉。如谓
云栖大师遗稿卷一目录¶ 第 122b 页
戒本无此明文。难轻听许。弟子当痛忏宿障。今愆
以俟时缘。虽不敢遂受。亦愿依持务尽此心耳。今
具俸银十两。备阿阇黎以下大众一斋。伏冀大慈
鉴纳。弟子临书无任皈依恳切之至。弟子辉稽首
和南。

阿弥陀经疏钞。故居士程康伯业翻刻。与戒疏发
隐同时工完。而康伯遂化。渠初刻时。弟子实怂臾
之。欲其流通都下。今有欲赍版以南者。云出康伯
本意。不知康伯诀时。固谓此版当随瑞像而住。盖
渠曾仿栴檀瑞像。募铸肖甚。初意欲奉以南。今既
留慈慧寺矣。即原铸处也。板留此与否尚未定。傥
不可留。此间当更图刻之。亦自不难。发隐闻新有
更定。当依定本也。弟子护法一念不敢不诚。前承
师赐柱石法门之嘱。故喋喋及此耳。往时专意净
土。期一相深入。去年春始提话头。虽屡开解路。终
是意识转换。非直下了当也。然弟子亦殊不敢少
自退屈。石篑聚首合并之益不少。但尘劳无穷。身
名累缀。当繇前因杂乱业障深厚耶。虽知不拣静
闹。随处下手。终是工夫间断。未能纯一。正尔惭愧
忏悔。所以持戒一念弥觉殷重耳。师何以开之使
速出迷涂耶。此间行履。葛屺瞻居士当能言之。葛
公信向良不易得。此还更领新益。可谓多生胜缘。
弟子甚羡之。而不得从也。然所欲禀承者。岂在形
貌口耳哉。去秋蜘蛛闻名立化。亦大奇事。业为建
一小塔。作文志之。刻成。当付后信寄上。范子乔出
京。曾为书一戒杀手卷。为从人窃赀。弃卷于武当
龙湫中。竟以神龟引路。复得之。卷殊不濡。人以为
异。子乔还杭。或有顶礼因缘。必能自说其详。此皆
吾师慈善力所加被也。敢忘大恩。但未知所报耳。
诸唯为法为众生自爱。正月廿五日。弟子黄辉再
云栖大师遗稿卷一目录¶ 第 122c 页
稽首和南。

愿遥受菩萨大戒。此意甚正。无不可者。即不得好相
亦无害。难在好心耳。末世好相难得。有心取相而求
必得。反有发魔事者。但办好心。勿生疑二。随何月望
日为期可也。又云尘劳杂乱。但随缘且战且守。居士
善根深厚。当有大如意日在。毋忧也。

*** 与黄慎轩太史王墨池主政诸居士

杭州右卫应袭杨君名志者。入京袭职。聊附寸楮。志
故父贵州都阃杨国柱。其人身虽武弁。而行出乎士
君子。清廉慈惠。时辈罕及。而忠义愤激。素所自期。故
不肖与之交游甚久。而敬之特深。向以讨杨应龙战
没。不肖痛伤无已。而报曰被虏。若非天殄丑夷。尽空
其巢穴。则国柱存亡未决。而含冤负枉何日白也。今
心迹已明。公论已定。恐犹有未知其详者。不惜为一
陈之。外山刻数种附上。不尽。

附黄太史回书

杨生持书至。奉教如面。忠臣孤自宜优录。在事者
已为别作一目矣。襄阳本数句。查奘译及海东疏
皆无之。始信师前所言非草草者。甚愧前云云之
谬也。疏钞刻己将完。从此流通。尽法界成青莲华。
岂不大满意事耶。东朝且建。言去有词。旦夕大典
克就。便可抗疏归养。但相去弥远。不能相闻。唯有
此心往来左右耳。老父久持十斋。近闻已断荤两
月。傥遂长斋。皆馀教所感动也。沾佩何已。乡人云
屠者市一猪。明将烹之。豕人跪乞命。泪下如雨。因
走入仓底。鞭不可出。老父闻之。亟以钱赎焉。猪乃
自出。随小力还。人皆叹诧。斋因如此。亦奇矣。家书
尚未至。然乡人非妄语者。老父天性仁慈。得尔助
发。亦不偶然。便邮中幸惠法语一二则。使辉得持
归为寿。世上何物可比耶。直还倦甚。杨生索书亟。
云栖大师遗稿卷一目录¶ 第 123a 页
草草怖悰。不尽千一。九月廿七日。弟子黄辉顿首
和南。

*** 答桐城吴观我太史广瀹

岁杪。从舍侄用先询知人天药树。经霜弥茂。昏衢
慧日。候乃再中。敬用合十。普为横目叹未曾有。病
室中所徼和尚法施。入耳熏心。不啻九里之润。恨
广瀹皮下无血。不能从千里外觌面承当耳。 皇
明护法录。仰见我师深心慈摄平等遍周。而杨宗
伯所注三篇。又能标揭道岸以晓缝掖之盲。于末
法中可谓救时针砭。广瀹不揣愚陋。扬厉末简。转
授梓人。使此土阐提稍为短气。或亦大师法海之
一滴也。兹因家舅广寓省觐函丈。籍用四牍敬上
起居。别具放生净赀。聊与大师證第八地无功用
时作少随喜。万惟和尚纳小儿之供。而宽后夫之
诛。广瀹不既瞻恋悲仰之至。

新正十日大吐。几至委顿。越数日又夜起一跌。至今
循墙而走也。神疲力倦。头眩目昏。日已衔山。殆将不
久。乃蒙远寄放生银。收入谢谢。杨宗伯护法录注。诚
如来谕有大功于末法。而一跋撮三篇之旨趣。融贯
会通。转更深妙矣。又闻置田为放生之费。旧有十金
拟作福事。偶值此良缘。谨附镜吾奉上。

复次镜吾来道尊意。以所受戒或有缺失为忏。古有
乘戒缓急四料拣。乘急戒缓。大胜戒急乘缓者。窃怪
尊目不能览阅。何得行文。非但识见之卓荦。而宏博
典赡。高古渊邃。似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者。非人所
能及也。愿回此过人一段灵照。照了自心。必有悟入。
则今日大聪明转成真智慧矣。何虑戒之缺失也。



广瀹每从舍侄询知福履亨嘉。法润广被。则为众
生合掌踊跃。叹未曾有也。广瀹未死赤心。不能用
云栖大师遗稿卷一目录¶ 第 123b 页
以鞭癖。更用刍狗。牵引葛藤。负罪良厚。和尚不加
痛棒。过矜诩之。盖慈母之育婴儿。一闻誃诃。辄为
抚掌。广瀹岂敢贪于提奖。妄自以为有所得当耶。
惟是慈翰尚有未尽之诺。则渴者之思甘露又不
啻日以为岁矣。兹舍弟应宠顶谒法座。敬附寸牍
以导巾瓶。且请究清净明诲。庶几未来生死长夜
永奉智光。真旷劫中不思议事也。临楮翘诚。五体
投地。

来谕更欲究竟未尽。前所著书广大悉备。亦无不尽。
所未尽者不在此书。而在一心。良繇悬河之辩。弥天
之辞。无不自妙明真心流出尔。金刚钞青龙亹亹数
万言。而得者乃在龙潭吹灭一灯之顷。故曰所未尽
者在一心也。究竟此心。即罔弗究竟矣。或不相应。一
心念佛。至要至要。



来书云兢兢以未获了明此一大事为忧。为甚忧。此
人情所谓不足忧者也。即此是入道正因。愿一心本
参而已。又浮山册中诸名公俱称述。观棋黑白语为
上妙玄谈。此语虽传诵千古。而远老深深处不在此。
此等今日聪明人亦能为之。即九带等亦不须穿凿
求会。但做远老安乐工夫耳。有如是工夫。方有如是
證悟。古德谓祇愁不成佛。不愁佛不解语。至哉言也。
幸留意焉。



在家戒有缺杂亦无足怪。当知戒缓乘急古有明论。
惟愿二六时中刻刻参究此事。断尽诸缘。制心一处。
必期打彻而已。



无业而病。病属先业。现生偿此。并多生之业偿之矣。
所谓重报轻受者也。应生欢喜而勿烦恼。世事以疾
云栖大师遗稿卷一目录¶ 第 123c 页
而废。因废世事。得修道业。又所谓因祸而得福者也。
亦应生欢喜而勿烦恼。惟宜尽放万缘。一心内照。

*** 答方伯本如吴公

癸丑冬初离武林。犹谓入觐后尚可趋侍法筵也。
不意滥叨蜀抚之命。彼时即具疏乞休。弗遂为蜀
中猓夷叛乱。严旨督促。星驰赴任。拮据兵事一载。
方得克敌。顷渠魁业已授首。而胁从宽其尽诛。地
方已得宁息矣。此皆三宝加被之力也。俟捲甲休
兵之后再疏告归。得遂私愿。当携筇杖问讯莲座
之下也。迩来道履想益清吉。惟愿常住在世。永作
人天眼目耳。万里遥天。曷胜思慕。敬修寸楮怖臆。
外具紫花布一端。暑袜一双。略将远念。幸炤入不
尽。小儿大珹。嘱笔顶礼。弟子求赐起法名示来。至
恳。右启莲池大师法座。正月十一日弟子吴用先
和南。

数年恩泽。双被缁素。盖去后常见思矣。又令郎器宇
豁达。自非凡品。更宜韫高明以沈潜。养刚大于慈忍。
日后成就。有不可量者。

*** 答嘉兴包心弦孝廉

日奉吾师手札。以烧舟事而示之。悲智并行。真大
法施也。敢不佩服。第念前辈如永明禅师。当其取
钱买生时。宁知王法。及其临刑谈笑时。宁知世法。
一切葛藤尽斩。乃得宗镜高悬。至今在照摄之内。
弟子生死二字颇似勘明。况于利衰毁誉。盖众生
之梦酣矣。不竭力唤醒。宁肯回头。即如放生一节。
救得一命。亦祇完得一念慈悲。而渔人网利。不知
业报。吾师谓其落地狱乎。不落地狱乎。与其恶趣
拔之。何若人趣中以逼迫巧方便而拔之乎。焚舟
一只是真。乃小价管园人物。又朽敝不堪。故借此
以吓人耳目。不谓人遂相传至入师静听中也。师
云栖大师遗稿卷一目录¶ 第 124a 页
谓有悲不可无智。弟子则以有智。有似愚之智。不
智不能运悲。不愚不能成智。若大家怕是非。只管
一已。毕竟度众生心未切未大耳。吾师以为何如。

读来书。知有菩萨大心愿大力量。可敬可羡。但所称
菩萨者。不拘常法。而唯贵在利生。然亦未尝不审机
宜酌时势。故曰有悲有智。非一味果敢必行而无复
顾忌之谓也。如孔子在世。非菩萨儒乎。而伊尹放君。
柳下惠不羞污君。夫敬君而无慢也。择君而后事也。
常法也。尹惠不拘常法。可谓菩萨矣。然孔子当鲁哀
之闇。何不放之。而乃曰事君尽礼问陈之君。受女乐
之君。何不事之。而乃飘然远去。将孔子非菩萨耶。来
书云永明寿禅师以官钱放生。今居士能以楞严常
住钱放生乎。又云永明临刑。谈笑自若。夫生死亦大
矣。谈笑临刑之事未可易言也。菩萨舍头目髓脑如
弃敝履。今有乞头目髓脑于居士者。能任其割截斫
剌而安乐自如一无所动于中乎。又云人中治之。胜
地狱中拔之。然众生造地狱者。不特一渔耳。即乡闾
中子孙忤父母者。豪强欺压小民者。奸徒种种为恶
害人者。官司所未获。刑宪所未施。居士能执而戮之
以免其地狱乎。又云有智有似愚之智。既曰似愚之
智。则毕竟智矣。非愚也。宁无似愚而真愚者乎。今僧
有拖百觔铁索而募缘者。有木鱼一向化银五千而
募缘者。皆可谓似愚之智乎。又云烧舟者是管园人
物。夫加以美名。歆动其心。安知不因而生事乎。徙木
者酬金。商君所以兴。亦所以败也。告讦者锡爵。天后
所以盛。亦所以衰也。何也。其渐不可长也。又云渔舟
朽敝。烧之盖借以警众。然则渔人之老疾者。亦可杀
之而借以警众乎。孔子曰。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
如高见。是知彰知刚。不知微与柔矣。孔子曰。临事而
惧。如高见。是北宫之无惧为主矣。孔子无可无不可。
云栖大师遗稿卷一目录¶ 第 124b 页
如高见。少正卯可诛。可诛者尚众也。孔子何不一于
可。并诛三家乎。居士是真实心欲行菩萨道者。吾爱
之重之。恐其太执。为是喋喋。幸高明详察焉。

*** 答湖广汪静峰中丞

可受以湘潭鄙人。作簿书俗吏。不识宿世何缘。颇
知皈依三宝。然少年为金华令。往来严陵江上。密
迩法筵。不知就问。比思就问。而山川已隔。今逐逐
风尘老矣。生与至人同此世界。奈何不一望见门
墙。静夜思之。形影可惭。兹有社友元闻邢三敬发
心来参请。谨附通姓名于执事。傥辱光明之下照。
斯亦千里之如面也。外具金刚篆刻一部。奉尘清
览。楞严依释一部请教。遥望海云五体投地。

楞严依释。有姑苏袁居士曾寄。见其阐扬经旨。融贯
畅快。今更远颁。重睹奇珍。曷胜庆幸。又蒙篆刻并谢
不宣。

再白。宏以老疾沈困。闭户缄言。而大居士妙释远来。
有不容终嘿者。愚意此且未须付梓。盖尊龄知命。而
已具如是见解。稍迟迟必更有新得矣。夫子七十从
心。赵州八旬行脚故也。狂瞽之言。伏希照谅。

*** 答绍兴王墨池京兆

五云深处。道侣骈集已是此方极乐世界。恨鄙人
业重堕落富贵场中。无缘时时从丈席聆提诲耳。
此事虽不间閒忙静闹。却应酬过烦不知不觉当
面蹉过。业居普贤示现地。尚未能行普贤行。总之
命根难断。大事未彻。种种修持都是业因。年已五
十馀矣。日复一日。钝置乃尔。不胜悲痛。大师何以
策之。海内士友同志半就彫落。里中潜修密诣止
得一石篑兄。而今又逝矣。大师座下高足谁当首
属。法雨㳽天。儿孙满地。自不乏人。必欲具超师之
智。担荷此事。恐亦未必能多得也。奈何。近日四方
云栖大师遗稿卷一目录¶ 第 124c 页
居士中参礼师门。傥有可堪语此事者乎。乞指示
以便访参。弟子蠢劣无足数。日夕孜孜唯有究明
本地一著。与觐礼善知识一段渴怀耳。愿老师垂
教。

得书。知日夕提究此事。甚慰远怀。近时颇有留心此
事者。但空谈者多。实造者少。为可叹耳。古人亦多忙
冗中得之者。根难测故。愿加意不退为望。

*** 答江西郭青螺司马

仆始深信西方净土。若此妙明。亦若此简易。最后
得师所著弥陀经疏钞读之。又知妙明处不落顽
空。简易中不入浅俗。远师以来一人而已。仆近留
鬼方。讨夜郎。兵戈丛中佛力为多。竟无术脱去尘
沙。归镜云栖。敬遣一介上起居。薄将不腆以饭从
者。即日三四小儿入留都。道钱塘。肃诚顶礼。幸有
以教之。即所以教仆也。

万里德音。忽被枯朽。感庆可言。贤公子傥临荒坞。区
区之心。欲劝以佛道人伦不碍交尽。无论形分缁素。
祇贵了明心地而已。不审当尊意否也。

*** 答湖广曾金简仪部

数年之中。得再瞻法座。获承印可。不啻游乐邦。亲
蒙导师授记。感如之何。昨不自揣。谬以楞伽楞严
金刚三宗通请正大方。冀幸明眼宗师有以钳锤
我也。或得一言半句互相切劘。岂徒不肖之幸。实
无量众生之幸也。不肖白衣。岂宜妄与教典。六祖
有言佛性本无南北獦獠之别。往见月川憨山每
引宗语證经。有当不当。窃不以为然。自己亥坐少
林四十馀日。偶闻钟声。忽有省入。始信一切世谛
语言总与实相不相违背。何独于佛语而二之。遂
以权为实。以实为权。无不可者。若宗教屹然分为
二途。于佛语中自分浅深。难以通矣。故宗教分则
云栖大师遗稿卷一目录¶ 第 125a 页
诤。通则无诤。不肖亦欲同归无诤。大师其谓之何。
别具二序。为高徒绍觉结缘冥冥之中。幸批示可
否。尤感。

昨春造诣门屏。冀领矩诲。适值尊足有恙。坐卧相
对。已结胜缘。接谈数语。不啻游极乐聆法音也。感
如之何。夜共高足慧文论经。豁我心目。足知门下
龙象踵接肩摩未易缕指。别法席。出游净慈。适陶
石梁春元以令徒绍觉所著因明论成唯识论二
解命为之序。不辞浅陋。僭题篇端。更托石梁请正
门下。乃可授梓。不知曾达此意否。如有未当。幸为
改正是望。如生谬为楞严楞伽金刚三宗通。粗浅
简略。知为作家所笑。然欲藉是种般若因。稍备净
土资粮固不自觉其丑。唯大师具眼。知我负堕处。
恳乞指示。以便改图。且愿笔之首简指迷来学。岂
但有裨生一人已也。至祷至祷。兹寄上楞伽心经
东游草呈览。外金刚中有未善已改刻。续托周丈
寄上。馀不多及。

周君寄至楞伽心学东游三刻。卧疾沈困。兼复行促。
才染指。已知有深味矣。荷虚怀使言。容更详览。傥有
愚见。日后便中呈上。观缘因明二序。发明二论旨趣
言简意尽。足名妙解。彼僧博览强记。亦诚可佳。序文
大为得体矣。

*** 答嘉兴郡伯槐庭蔡公

惟我大师。慈悲救人。一洗狂荡。直归安养。真阿弥
陀化身也。弟子信心颇切。净业难纯。毕此一生以
报师恩。如韩信背水阵。欲退不可得矣。乞赐常寂
光中阴加护祐。切祷切祷。外刻经请正。千佛名经
末卷原有颠倒。藏板亦有差错。因缘会合。知在何
日。

遗泽覃布。人切去思。忽接手书。不胜忻忭。承谕千佛
云栖大师遗稿卷一目录¶ 第 125b 页
名经与藏本及苏州本略有小异。然佛名并无不同。
馀小异不足辨。八旬衰朽。命若风灯。未知重得睹光
仪否也。

*** 答昆山王孟夙居士广钺

弟子王广钺百稽首大师法座下。弟子服官四载。
未通一启于法座。则以积疲之邑。当连灾之后。终
日以救荒为事。无米难炊。拮据良苦。且以为徒事
尺牍候问。不如遵行大师之教。是以请粟发赈。煮
粥以活饥民。不遗馀力。间有冤狱成案难翻者。弟
子焚香告天。必为洗白。上官亦往往谅而从之。四
年之内。俸入不能糊家人之口。此弟子服官大略
也。到任时原不携带妻子。曾携一妾。昨岁因其悍
而善遣之。觉此身轻快。得瞻礼大士。每日诵弥陀
经一卷而出。偷閒阅楞严庞居士等录。盖弟子虽
有志。多生习气尚未除。是以时时提醒。惟恐退堕。
常思挂冠。专心净业。而婚嫁未毕。又恐静坐时亦
有未安。且挨日子过去。此生穷通。付之时命。悟道
迟蚤。听之机缘。乞大师一言教之。法体康胜。时从
李长蘅王弱生处得之。欣慰欣慰。牧牛图嘱语。弟
子已有。傥有近刻。乞惠赐以便捧诵。俸金二两。奉
上为大师制禅衣。幸鉴其诚而纳之。临启不胜瞻
仰之至。

如是守官。如是爱民。如是申冤救苦。足称宦途菩萨
矣。中云此生穷通。付之时命。悟道迟蚤听之机缘。可
谓确论。今虽世事未了。但得一时之暇。毋令放过。即
便提撕本参。久久自有入处耳。

*** 答太仓王弱生驾部广峣

前承老师指引提念佛是谁话。碌碌尘中不能著
实奉行。但偶一举起。旋觉有平日本子上看得。知
识边听得。一种相似光景来扰。若尽数扫去。则又
云栖大师遗稿卷一目录¶ 第 125c 页
如铜山铁壁茫然无下手处。不知此处有何方便
得有入处。望老师慈悯。指示一言。以开迷云。

既当任有官。宜以王事为急务。道念未得十分相应。
此自然之理。无足怪者。但在得暇便提撕耳。来云目
览耳记悉尽扫去。又茫然无下手处。然万缘虽尽剿
绝。而话头孤然独存。安得无下手处耶。至真无下手
处。却正是下手处也。



来谕。诗及制义二俱佳妙。其语话诸篇。深究物理。切
中事情。真冥途之宝炬。翳眼之金鎞也。又所问净土
事。盖入道多门。不劝修净土亦不妨。但在今时则大
有说。古之不务净土者。实用心于禅。禅成则净土亦
成也。今之不务净土者。实不用心于禅。口谈禅以自
高。禅与净土两无成也。然净土乃释迦如来金口亲
劝。十方恒沙如来广长舌之所共劝。文殊普贤马鸣
龙树天台清凉永明等无量大圣大贤之所共劝。惟
达磨而下创立禅宗。不劝净土。以正欲扶起单传直
指之道。更说净土。则此道不显。盖门庭施设理应如
是。又时节因缘亦应尔也。至于讲师无有不劝者。良
繇教中或专说净土。或带说净土。经论语录。彰彰如
日月之在中天。讲师所习者教。故演畅其义以普告
世人。正其职分所当为。讲师不劝净土者。千百中止
一二耳。吾乡向有得法师。今有此师。及此师之门人
而已。馀不多见也。又楞严经势至品。念佛不入圆通。
此一疑。不可不辩。有旧刻二段附览。



来书云。世累所羁。不能一洗凡俗。然世未足称累也。
世间法。如为子而事亲以孝。为臣而事君以忠。乃至
人伦庶物。一一与道非碍所贵者。任理随缘。无心顺
应而已。科场近。且自一心举业。登第之日。发大誓愿。
云栖大师遗稿卷一目录¶ 第 126a 页
必不以富贵利达负其所学。期如古昔名臣。是谓济
世。必不以富贵利达迷失正念。务了明此一段大事
因缘。是谓出世。如是。则士大夫皆可即宦游而参禅。
不离俗而入道者也。幸留心焉。
云栖大师遗稿卷一
云栖大师遗稿卷一目录¶ 第 126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