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叙¶ (自动笺注)
*敘
牧師出世以來住古南最先咫尺里居從遊服教
閱十餘年不才駑廢愧于本事少有請益師知予夙
所存每示作詩相勸誘也逮後予自粵嶺東西
鴻魚闊好師每吳門上金玉嗣音繼予賚捧長安
量移岷蜀往返京口尋師鶴林未期之間遂得三
一日霽雨秋涼登高杜鵑樓次供茗之暇繙帙巋然
維師語錄而外別集種種具焉考夫單提拈頌從上
相沿觸緒篇章諸方不乏維理絕于名言既殊本末
苟情存乎藻繢奚當妍媸然而淺深之致見矣大小
之數分矣世有讀斯集者以師為宗工永明之錄
範之寒山石屋之詩軌轍相方以師為文士
王白蘇之間位置攸在予嘗聞世俗文章家有私
之者矣曰吾于牧師姑未言其他就其才多著述
如此即不挾策應舉閉門著書當澤永留名山也
此則雖不知者之詬詈足以概見云。
欈李王庭言遠敬題
*序
詩文之在天地爛然芳樹之花也無此則天地寂
寂矣然花不擇地而妍或在華堂或在名囿或在深
山幽谷花於華堂者富貴人詩文也花於名囿者
才士詩文也花於深山幽谷高禪古德詩文
也如謂高禪古德不必詩文見長將使華恒嵩岱
名勝但有古榦蒼枝夭喬嫣嫵之植也有是理
哉余少時蓮池憨山二公著作每為心折手之勿
二公皆文優于詩近從牧老人留連子墨更為
高禪古德僅有一唱往復不覺其膝之至於
也夫蓮池憨山法門導師擅長雅藻曷怪若老人
臨濟宗風以白棒天下英靈語言巳多安用
文字形上形下恃源而往有觸必應含毫伸紙忽
詩忽文若山之出雲水遭風層起疊生俱以自然
入妙未嘗有意詩文詩文之至者出焉其近體
王孟古詩陶韋無韻之文洋洋灑灑白太傅
蘇端明亞也雖汲汲揣摩從事于詩與文之耑家
未能或過嗚呼偶然端木氏曰夫子文章
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不可得而聞也張無
論語頌則謂天道文章未始有分然則老人
集非讀老人別集也能聞其所可聞而其所不可
者亦思過半矣。
欠庵居士朱一是法名恒晦拜撰
*嬾齋別集總目
*文部七卷
*卷之一
*論
*序
*記
*銘
*卷之二
*說
*題跋
*雜著
*疏
*榜
*卷之三
*傳
*誌銘
*祭文
*卷之四
*書啟(上)
*卷之五
*書啟(下)
*卷之六
*雜牘
*卷之七
*頌
*像讚
*偈部一卷
*卷之八
*偈
*詩部六卷
*卷之九
*銅井
*古南時(上)
*卷之十
*古南時(下)
*卷之十一
*古南時之餘(秋行鷹峰折蘆溪雲在)
*卷之十二
*棲真時之一
*棲真時之二(海濱答詠)
*棲真時之三(長夏吟)
*棲真時之餘
*卷之十三
*興福時
*興化
*鶴林
*卷之十四
*天童
*天童時之餘
嬾齋別集總目(終)
*嬾齋別集目錄
*○卷之一
*文部(甲)
*論
*觀苦入道
*序
*達澄昭公語偈序
*元白可公出山詩序
*鹽梅鼎公南嶽
*木陳忞公回粵省親
*魚喁艸序
*別刻古庭和尚拈頌序
*聽雲集
*柴菴先生池上詩序
*宗鏡節錄
*呂幼安詩草序
*永安聞慧世系
*殼音草序
*竹杖
*贈郁素修
*鄭士敬先生六袟序
*以廬山摩崖石刻涪翁所書七佛偈為山翁和尚壽序
*贈丁虞卿
*記
*雲浦上人華嚴楞嚴二經
*乾元圖冊
*銘
*正觀堂銘
*震溪堂
*木樹根銘
*○卷之二
*文部(乙)
*說
*衣說
*警學詩說
*墮蜘說
*桲立字說
*玄佩字說
*鄰仲字說
*古求字說
*題跋
*重刻聞和尚語錄
*跋吳門杜子紆先生所書華嚴經四十卷
*跋一水上人楞嚴經五卷
*跋顧敬修居士書法華楞嚴二經
*書盂蘭盆經後
*跋王兆吉居士華嚴經
*題蔣伯昌華嚴經
*題雨新上人法華經
*題惺中上人書華嚴經
*跋雲浦上人華嚴楞嚴二經
*跋顧貞吉居士法華經
*題朱明畫羅漢冊
*跋天童雲門永覺佛日四尊宿墨蹟
*項孔彰居士求書神通變化四字
*書王景孝惠先生
*題張子聖源倚石揮麈圖冊
*書芸居機公悼孫詩後
*書爭坐位帖
*書狄梁公碑刻
*題
*書陸包山畫冊
*嬾齋印跋
*觀雪硯
*記圖書古硯
*雜著
*雨窗閒話四則寫寄顧敬
*壽生曉起得語三則畫示睿能禪子
*疏
*湛明禪人之江右持缽疏
*月印上人投老叢林
*四維寬公把
*供天台阿羅漢及諸名山
*天台文殊寺化供疏
*虞山興福禪寺復殿東舊產疏
*題修大藏經
*海虞建廣善禪院
*普見法念佛
*虞山拂水菴建地藏菩薩殿疏
*嘉興真如寺禪堂重建韋馱殿疏
*興化普潤菴募藏經
*天童鏡池老宿募修祖塔
*榜
*興福禪寺結冬榜
*○卷之三
*文部(丙)
*傳
*廣陵同人禪師
*靈巖雷法師
*生緣
*曹雲海
*誌銘
*達澄禪師道行塔銘
*祭文
*弔蘇州寶光寺筠亭石林隱蓮三長老
*告靈溪師文
*祭考澄宇公文(二首)
*祭妣文
*祭祖文
*祭兄伯澄公文(二首)
*告祖文
*○卷之四
*文部(丁)
*書啟(上)
*復梅里王言遠孝廉
*答嘉善君謨孝廉(一字西玄)
*答眾社長
*答許白生文學
*答周貞文學
*寄太倉念莪封翁
*寄李曉令于白門
*示岫雲西堂
*與中上座
*寄山陰祁驥超居士
*與周西玄(二首)
*與唐琪圜
*寄石幢禪師
*與黃介子(二首)
*復夾山林皋和尚
*與元白大師
*復黃介
*答吳伯明
*與周貞可(二首)
*寄天童木陳和尚
*寄通玄林野和尚
*答慈谿白龍寺冰懷法孫
*與雪丆監院
*與完白維那
*與屠闇伯居士
*與倪伯屏司李
*與朱近修孝廉(一字養明)
*與黃介子居士
*與倪伯屏
*與屠范二道
*與廣文楊公
*謝黃闇齋參政
*與倪伯屏
*與屠闇伯文學
*與吳伯明居士
*復虞山護法
*又啟
*復錢牧翁宗伯
*復孫光甫方伯
*復嚴子張兵部
*復錢嗣懿封翁錢嗣希進士
*復翁子安孝廉
*復孫孝若孝廉
*復錢西翰孝廉
*復陸禹舟陸定爾兩護法啟
*復毛子晉檀越
*復錢孺飴孝廉
*復破山西林隱谷禪丈
*復羅夢章道臺
*復陳平若御史
*復鄔簡在孝廉
*復胡宅眾文學
*東顧敬修居士
*復孫孝若孝廉(二首)
*復孫非臺居士(二首)
*復虞山護法
*復孫非臺
*與孫孝若
*謝錢牧翁宗伯
*簡王兆護法
*辭孫非臺護法
*簡能木陳和尚
*復宛陵詹曰至居士
*復棲真林野和尚
*復廣潤木陳和尚
*復興化護法
*寄雪竇奇和尚
*與黎太沖長者
*復吳鹿翁相公(附表書)
*復孫光甫
*復孫非臺
*寄王言遠
*簡金壇蔣楚珍護法
*簡蔣虎臣太史
*簡興化吳鹿友相公
*寄李平菴文學
*寄詹曰至
*與諸千如待詔(一字合甫)
*寄吳伯明
*與王雲來居士
*復詹曰至
*謝嘉善錢塞菴相公
*復黃坡蔡遯翁
*復柯敬明
*與倪伯屏
*與諸合甫
*與葛瑞五
*與葉嶽心
*與陸平叔居士
*○卷之五
*文部(戊)
*書啟(下)
*復京口鶴林護法
*復雪竇奇和尚(二首)
*復溫州法幢大士法姪
*寄朱近修
*與范遵甫
*與周公貞
*復道木陳和尚
*簡姚益城中丞
*與五磊穎石法姪
*與超果破顏法姪
*與徐心韋侍御
*與江寧覺岸居士
*與詹曰至
*寄祁驥超居士
*寄倪伯屏司理
*寄報恩浮石和尚
*復黎太沖長者
*復吳北海文學
*復屠闇伯
*復鄭子康
*復范子遵甫
*簡孫孝若護法
*寄嚴髫珠居士
*答陸葆翁
*復芸居玄若老友
*復顧敬居士
*復泯巖空林大師
*答鍾雪緣文學
*答呂幼安文學
*簡王念道臺
*答蓮花峰了源法姪
*與孫非臺
*東陸哉生
*復耿玉齊護法
*簡王念
*答玉峰玄佩二法
*簡韋海梁剌史
*簡耿玉齊道臺
*與李明遠文學
*與朱養明
*簡屠闇伯
*復李端李武曾昆仲
*寄松陵包孝廉
*與錢福民部
*與朱近修
*復南澗曉菴法姪
*復理融禪人
*東韋聲玉剌史(一半海渠)
*東耿玉齊道臺
*復五磊穎姪
*復王言遠
*復朱近修
*復柯敬明居士
*東楊九春府尊
*復白雲鹿門大師
*東馬培元護法
*東雪竇和尚
*復與麼書記(二首)
*示石隱珍徒
*示西華首座
*示睿能上人
*示印象知客
*示法平書記
*與詹曰至
*與徐心韋侍御
*留簡報浮石和尚
*與倪伯屏司理
*復金子乾居士
*與錢聖月居士
*復周貞
*復翠微漢萍大師
*與達本長老
*○卷之六
*文部(巳)
*雜牘
*與唯一禪師
*與鹽梅禪師
*答友
*與山中友人
*與婁江毆沖谷文學
*復崑山諸千如文學(二首)
*簡嘉善君謨
*簡馮荃升文學
*簡吳伯明
*復張靜垣
*簡周西
*與吳君訥
*簡王言遠
*復兄
*與宋五陵鍊師
*簡周西
*與丁方文學
*與李曉令(二首)
*與吳門玄若
*復吳伯明
*復李曉令
*寄靈友人病中
*與李曉令
*與唐琪圜
*與道侶
*與王言遠
*與孫集公
*與李曉令
*復天童木陳和尚
*寄江陰軋明寺元白禪師
*與社友
*與沈傳中文學
*答李曉令
*復諸千如
*答葉嶽心
*答錢聖月
*與許白生文學
*與虎丘道侶
*與諸合甫
*與葛瑞五
*與葉嶽心
*與嚴髫珠
*與葛瑞五
*復雨師
*簡空林大師
*示靈嶼上人
*寄沈傳中文學
*復姚江沈求如居士
*復鄭子康
*與李曉令
*復王侶石
*復李曉令
*簡鶴師
*與葉嶽心
*與高靜居士
*與雪丆首座
*與印象知客
*簡吳稚先居士(二首)
*與吳仲木
*與陸哉生文學
*與陸子念居士
*簡陸葆翁
*與靈嶼上人
*與香際上人
*與吳稚仙
*與徐非一
*復陸叔範居士
*與陸藎臣
*與陸平叔
*與范遵甫
*答鄭子康(三首)
*與隱峰侍者
*與廣潤木陳和尚
*與梅谿菴主
*與王侶石文學
*寄曉令諸郎君
*與商尊法
*寄極樂菴石監院
*簡庉村浮石和尚
*復錢聖月
*簡周公貞
*與范遵甫(二首)
*與朱近修
*與法平書記
*簡木陳和尚
*簡報浮石和尚
*與玄若禪師(二首)
*復周青士
*復王薇垣
*與錢聖月
*與朱近修
*東鶴師兄
*與陸葆翁(二首)
*○卷之七
*文部(庚)
*頌
*雪竇奇和尚華嚴經
*四大家書華嚴經頌(有序十一首)
*普陀山舍利頌(有序)
*千手眼大悲菩薩
*雪彌勒頌(十二首)
*和南天封佛慈禪師蜜蜂頌(有序二十首附原頌及全明進禪師和并序)
*像讚(附雜題書)
*一佛菩薩
*藥師佛乘白牛像
*觀音像(二首)
*繡觀音
*大悲菩薩
*魚籃大士
*大士王圖
*羅漢
*十八大阿羅漢
*十六阿羅漢
*初祖達磨(二首)
*天童老和尚(二首)
*石車和尚(三首)
*石奇和尚
*林野和尚(三首)
*自題頂相(三首)
*三教圖
*純陽大仙
*勝師伯
*仲師伯
*素純法師
*芸居玄若機公像
*雲岫隱山老宿
*傳輝大德
*瑤山老師
*慧明上座
*潛菴老師
*雲在道嵩師
*從聞友人
*智林寺屺瞻開士
*雨菴大德
*巢修上人像
*慈航老師
*石佛菴畫空老師
*明奇靜主像
*長庚鏡池老宿
*濟寰老師
*石浪老禪像
*李曉令持綸圖(二首)
*孫冶堂行腳
*丁長卿文學
*丁漢卿居士
*李道人侍母行樂
*徐玉道人
*戎明宇長者
*丁華宇道人
*陳衡山居士像(二首)
*徐玉道人
*浩然居士
*殷元長佛圖
*徐定宇歸來
*伍虞顛道人
*朱待予像
*吳節文學
*曹母周孺人
*汪子瑜居士
*江君
*項孔彰居士像(二首)
*王南伯文學再生
*丁籲卿文學
*丁方荀像
*王子松下憩圖
*王順善友
*項素仙
*題畫
*牡丹
*畫菜(七首)
*畫葡萄(十一首)
*○卷之八
*偈部
*戊寅初住銅井山勝露居士伯明吳先生以四偈貽岫子有林下風援筆次韻
*山中吟(十首)
*正月十日大雪
*歲暮至上元夜紀述(十首)
公元1160年
*庚辰開法南入偶成(八首)
*穀日唐琪圜居士登天八詩手書緘寄步韻卻答
*示楚萍(二首)
*示慈舟(二首)
*谿院言懷(七首)
*獨坐
公元1163年
*癸未八月朔日禮洞聞和尚有感(六首)
*蒲菴二首慎獨師(有序)
*武塘周西居士有喪
*新正四日答李曉令醉後句(附原偈)
*春日走筆(六首)
*天童山久雨有持扇乞偈者
*偕高原石幢同人三公夜出石筍峰
*宿天竺三生石
*李明遠居士乞悼兒詩(四首)
*重晤雲義先生
*題秋亭
*丁承清齋夜談(二首)
*示玄谷(二首)
*新正十八日虎丘本如老師
*病起(三首)
公元1165年
*乙酉大雪石一二禪人聚彌勒佛像於中庭納子競觀悚然增敬以幻修幻無是過也戲拈四偈
*鰲魚燈(三首)
*走馬燈(三首)
*火爆
*竹扇
*乙酉孟夏天童南山先師有感(四首)
*梧山十七詠(十八首)
*天童木和尚送被簡謝(二首)
*和南源大師山居(二首)
*早春寄訊錢塞菴相國(二首)
*寄謝虞軋颺給諫
*酬空林大師見寄
*七夕子康初來參偈贈
*贈陸子念
*病中謝客
*雪彌勒(二首)
*答李曉令
*贈形家同春
*寄題錢聖月𠁼丆
*禾中重建真如寶塔
*峽石慧力寺鐘樓
*子康鄭子清修梵行攝入法系命之曰恬作二偈貽之
*贈范夢覺
*示陳宣文學
*示陸咫顏文學
*示王臨文學
*題崑山玄淨先生略傳
*示丁方流
*示吳彥正
*贈丁和卿文學
*贈丁長卿文學
*偶成
*達本上座乞題墨蘭
*題徑山老人畫扇
*壽朱近修母慈查孺人
*書嚴髫珠米單文後(二首)
*和海鹽劉霜厓邑侯持缽偈(附原偈)
*酬髫珠居士(二首附原偈)
*贈丁韓雲文學(二首)
*曲肱而枕之示吳子進
*雪窗獨坐迥禪展紙索書
*示夏禹公
*示張兩如
*竹窗偶成
*題李曉令草亭
*題風竹
*題王宣遠南詢畫冊(二首)
*寶晉齋仇十洲
*龍眠畫佛嘗隨眾卷
*梅里鎮重東塔
*禮夾山林皋和尚
*悼黃介老(有序八首)
*書徐虞求先生語錄二偈冊(二首)
*莖虀偈(有引)
*宣城詹曰至其生世月日即其母氏去世月日寄箋須語以偈報之
*鶴林詠古(十三首)
*寄青蓮同參
*送道場山曉音知客
*謝事
*贈顧聖復業
*答王雲來文學
*答陳復菴乩仙(三首)
*過溪周雲巖道侶靜室
*天童蘭若上人出山
*寄聚周上人
*示曹雲海
*讀新桂瞿公臨難諸作(二首)
*示吳萃凡
*示吳永侯
*寄秋亭三子
*臘雪二見
*送麗中大
*送駿機大德
*送祗園老禪回閩緣幹
*示慈帆上人
*碧峰禪人病中求示
*和宋慈受深禪師登披雲臺十詠(有序原韻偈跋)
*和宋虛堂愚禪師虎丘十詠(附原詠)
*○卷之九
*詩部(甲之一)
*銅井
*杪冬還山口占
*招鶴兄西山(八首)
公元1220年
*庚辰再登銅井設關禁足
*馮荃升文學冒暑過訪
*新秋書事
*晚秋湖上
*冬日放舟鶴湖抵梅居晤周君謨孝廉書贈
*龍湖早發擬之長水阻風泊王江涇作
*題穎源弟靜室
*婁江靜室曉作
*宿虎丘西隱
*過不二上人
*題
*再登程純甫書樓
*張靜垣同舟至軋元菴
*詩部(甲之二)
*古南時(上)
*折蘆菴(二首)
*開爐古南閱諸衲子除夕之作
*村懷(三首)
*溪濱落花觸目成偈(五首)
*杪秋晤唐祈遠於烏戍書園
*九日於住波菴小閣
*宿當湖西林寺(二首)
*題金山圖(二首)
*寄懷天台靈鷲寺奇和尚(二首)
*贈褚鳳廷道翁
*褚鳳廷宅看閩中將樂
*登魯菴水閣右個
*寄吳門玄若機公(二首)
*春暮雜詠(十首)
*夢戒雷震公(有序二首)
*夏晚同程純甫菴後散步(二首)
*范遵甫覽予山偈擊節別後寄贈(二首)
*久雨
*刪(二首)
*古木
*返照
*移蕉
*摘瓜
*曝書
*觀帖
*觀魚
*納涼
*又觀魚
*將登天台王言遠孝廉
*錢塘值雨
*過棗樹灣
*○卷之十
*詩部(乙)
*古南時(下)
*送王言遠北上
*除夕次澄禪人
*語風雪大師天童老人入塔訖裁詩別眾感而次韻
*舟過慈谿齋姚益城中丞宅因和山居之什
*偕石幢高原間人三公靈隱冷泉亭
*韜光曉步
*立夏前李曉令招游藿圜
*漫書陸體莊扇
*早熱
*寄答唯一
*尋元白師於江陰乾明寺夜話
*過丁氏湖莊
*贈丁虞卿文學
*再晤丁方流
*歲暮答蔣聞大孝廉見懷
*病中素友人見過
*答倪閬民
*七里港(二首)
*臥疾移舟虎丘
*寄友
*題畫
*從聞統公自拂水巖移關東塔寺過贈
*春暮歸舟(四首)
*寄吳門素法師
*歸燕識故巢(十首)
*懷西湖
*立夏前一日同道侶登硤石山值雨(三首)
公元1226年
*丙戌夏甬東還古南舊院錢聖月來訪出乃尊豈麈公閱唯識論遺筆見示兼贈二詩即韻答之(二首)
*題嘉善祖燈菴(二首)
*中秋後一日小菴
*戒香居
*歲晚(二首)
*和李無塵除夕元旦(二首)
*新正三日寄李曉令
*早春尋梅一菜
*飯後放舟溪東見硤石塔值象閒禪人引游李氏古墓
*雪窗有懷(二首)
*對雪
*曉晴
*李曉令貽詩招看圜中海棠喜而有答(二首)
*期過藿圜阻雨曉令折海棠一枝併詩至
*曉起雲開有晴意寄曉令
*是日雨止過曉令圜中劇談至夜(二首)
*李曉令招敘海棠下兼惠趙松雪墨蹟報謝
*曉令訂過石佛看花值雨阻約走筆自遣
*新霽曉令招村郊野步遂過石佛菴看海棠眉菴隨喜脫沙佛像至夕曉令獨歸予拏二三衲乘月而返
*謝石菴主
*久雨寄朱養明
*雨夜夢同岫雲禪者數輩策杖山谿之間坡石古秀其泉甚清喜而成偈覺來風景猶在眉睫童子請余筆之
*春游紀事
*題脫沙接引佛像
*西樓(四首)
*懷舊隱
*有僧從吳興來得故人同人公信有感(二首)
*偶成
*七月下浣過藿園下坐
*送王言遠之任廣州
*小春日吳鼎陶御史八袟(二首)
*寄張鳴九文學
*除夕聖儀禪人
公元1227年
*元旦
*夜雪漫興(二首)
*對雪口占(三首)
*尋梅
*初春送問上人吳門簡王意菴
*解制(二首)
*尋梅
*春游李園
*仲春三日李青來文學徐孺人八旬(四首)
*寄懷心素
*寒食即事(二首)
*賦得佳節清明桃李笑(十首)
*寄題敬亭山一峰
*春暮有懷愍度師
*過新城廣生
*能仁寺
*千佛閣
*泛舟沈翼先生
*同邵含甫顧墳遠眺
*飯郭清安宅
*廣生菴答沈天祿見貽
*爛溪舟泛
*浮碧
*游凌氏古壟
*草菴
*塔港放舟至軋元菴
*草蕩遇風
*早發鴈蕩
*溪橋
*王帶存招游園亭(五首)
*嬾齋步子康韻(二首)
*村居(八首)
*中秋前一夕藿園看月時李子將有遠行
*十五夜坐月菴
*大風呼權過秋亭攜鄭子看月
*偕鄭子泛舟別溪菴適王介人周公貞亦到
*登金山
*焦山三詔
*鄭子學佛庭下生道瑞也詩以貽之
*送李曉令入粵
*登施淳寶小閣
*酬范子月夜見
*初夏范子同余過秋亭小菴有作步韻
*寄懷王言遠
*紀游
*書王祈兮屬
*偶作(二首)
*對松詩贈鄭平子先生(有序)
*酬沈爾任文學(有序附原詩)
*○卷之十一
*詩部(丙之一)
*古南時之餘一(秋行)
公元1283年
*癸未七月下浣將歸海虞破山寺掃洞聞和尚塔舟發梅溪即事
*舟次松陵值常湖馬遠之同泊
*尹山道
*宿石家
*過華蕩
*舟中維摩
*雨中破山寺
*自虞山江陰黃介子居士舟泊長涇
*登君山道侶偶集座中拈句(五首)
*經春申君墓作(五首)
*晚泊
*舟行口占(五首)
*返棹虞山南湖值雨
*破山寺夜坐(二首)
*留別山中法屬
*辭墓
*別兄(二首)
*答示倪閬民
*過陸葆翁齋書贈
*過顧園
*𠁼菴曉作
*寄伯明
*過貝葉參培風師兼隨喜西方懺儀且誌久別
*過孫冶堂半是山居
*過毘盧次韻周貞文學
*毘盧紀興(十八首)
*詩部(丙之二)
*古南時之餘二(折蘆王言遠一首)
*池上來(有序三十五首)
*詩部(丙之三)
*古南時之餘三(雲在)
*初秋崑山雲在朱近修李曉令屠闇伯相期放棹錢聖月以詩為賦
*雲在菴送李曉令
*寄朱子近修
*中秋日雲在放舟西莊
*宿西莊偕陳畦之諸道侶泛月
*雲在菴作(八首)
*贈沈君如
*登玉峰
*彌勒
*劉公洞
*一線天
*從葛瑞五書參飯訖遂登玉峰絕頂
*飯後見村南楓葉策杖行因葛氏園亭逸駒上人晚餉口占(四首)
*詩部(丙之四)
*古南時之餘四(鷹峰)
*九盤
*師子
*合掌
*南湖
*北湖
*潮音閣
*出生
*望湖臺
*鳴玉
*鷹樓頂
*黃沙
*白雲菴
*珠花
*石帆
*澉城
*泰駐山
*舟里堰
*丹井
*高陽
*下蓋
*六月三日游澉湖遂登吳公祠飽稚仙伊滿復過悟空古寺
*和屠闇伯三作晚眺
*下雲岫
*詩部(丙之五)
*古南時之餘五(梅溪)
*梅溪八詠
*柬素園黃闇齋總憲
*送吳翠屏金華山
*同諸子普明廢寺
*長水泛舟梅溪
*溪上一生上人
*即事
*題畫
*題孝貞李氏
*養痾梅溪答呂幼安明經惠詩
*送胡濤公之雲間
*次六月大風
*缾中白蓮步韻
*喜雨(二首)
*立秋日
*詠秋色
*七夕諸子分賦(二首)
*題此君伯仲圖贈濤公
*麻杖(八首)
*○卷之十二
*詩部(丁之一)
*棲真時之一
*登雪竇山
*尋雪竇顯禪師塔蹟
*題珠木林
*西阬
*從下雪至上
*遊隱潭
*新霽妙高臺
*當午千丈嵐看瀑布五彩
*自百步街至千丈崖底
*散步至御書亭
*新秋雪竇山棲真即事(九首)
*棲鳳傳中文學中秋日招游天門山山菴時同雪丆監院鑑機慈恩明慧光南臺瑞明懋卿道侶
*過天門山
*上橫山菴
*從橫山乘月晚歸
*題棲真碑誌
*寄懷法海寶慶白雲三大師(四首)
*初冬送雪丆監院同顧虛谷邑侯遊天台
*開爐日酬示范遵甫
*除夕及門諸子
*初春寄懷林大師大陽山
*過甑篦山菴
*清明日傳中文學以詩惠艾餈步韻答謝
*登伏獅
*立夏前三日倪伯屏司李招遊香巖龍潭之勝
*登舒濱吾印心閣(有序)
*詩部(丁之二)
*棲真時之二(海濱春來)
*山行見新(二首)
*鷂子磯閒坐觀採苔者(二首)
*折古柏枝如
*菜花
*隔山梨花如雪(二首)
*聞金聲(二首)
*范子為余述古奔流勝因與同
*幽澗
*就鄰菴乞
*綠楊垂絲颺風
*看野燒
*望桃花樵採
*海隄有數晚歸
*二鴉一鷹(十五首)
*前題
*詩部(丁之三)
*棲真時之三
*長夏吟(九十四首)
*詩部(丁之四)
*棲真時之餘(梧山剩句)
*初過棲真感懷(二首)
*七月望前二日風雨暴作竹樹倒拔屋廬震動古殿不崩為幸八月上浣大雨不止炊煙幾息有感而志(二首)
*送范子下帷吳氏宅(四首)
*曉起山閣白波連山有懷范子(二首)
*寄范子(二首)
*范子過山因懷屠閣伯于剡城(二首)
*答空林大師自大陽菴貽偈
*答沈傳中文學見寄
*宿明恩
*初夏
*古南僧來迎沈傳中文學以詩贈行有答
*別范子
*○卷之十三
*詩部(戊之一)
*興福時
*開法破山徐白見贈(二首)
*酬毛子晉見贈
*缾
*初春示憨崖上人
*臥疾吟(有序八首)
*重過藿園看海棠
*謝倪伯屏見過
*藿園牡丹盛開漫紀(二首)
*從王石乞圖章
*重過秋亭
*病起有懷
*坐西軒作(二首)
*早秋虞山舟過松陵宿承天寺
*留別
*蘇州無量寺懷舊(三首)
*雨泊虎丘小武當(二首)
*偶過溪菴即事
*吳門曉發
*舟次華蕩
*悼崑山高靜之文學
*過勺菴偶憶西莊舊遊
*晤陸平叔
*贈張季
*憩陸哉生西閣望雨
*贈李小隱
*過陸子念書即事
*又贈書法華
*答子念
*憩陸顯文書室
*眾香菴值雨
*晚泛過慈雲菴
*偕殷元長小隱泛月(二首)
*問戈莊樂居士不遇慨然有思
*瞿愿中過晤勺菴同舟至眾香菴別
*西舍歸舟有懷毛子晉
*勺菴訪舊陸子念重以篇什見貽還山報之兼寄平叔同道(七首)
*酬李明遠文學五袟見贈
*壽貝葉齋培風師
*偶作
*勺菴度歲書懷(二首)
*除歲寓勺菴同無關上人泛舟南湖
*和除夕
公元1284年
*巳丑元日
公元1283年
*新正二日陸氏昆仲招集平叔園亭(四首)
*題畫
*贈報國寺萃閒老師
*仲春放舟過謁毛子晉信宿寶月堂兼晤顧麟士
*水月菴隱峰
*謝古南眾護法
*過蔣孝廉
*海印午睡有夢忽來
*戒香居即事
*海塘
*毘盧菴明幻開士五袟
*贈仲寅初
*贈金陵彭師水
*水鏡小憩
*顧敬居士見過山中
*紀舊示顧君闇
*煙知墩準提菴
*勝法寺
*從勝法寺黃莊
*黃莊同道夜話
*瞿愿中過訪
*華一岳為余寫炤賦謝(二首)
*詩部(戊之二)
*興化
*初過昭陽孤峰上人
*酬李平菴文學
*酬李艾山文學
*奉和疏林邑侯見貽
*奉酬吳鹿翁相公
*平菴石刻七佛見貽黃山谷筆鑴廬山巖石者賦此為謝
*和夜坐(二首)
*西軒即事(二首)
*和大山知藏誕辰(二首)
*除夕和平菴作(二首)
公元1291年
*辛卯二日朱天乳諸君散步池上
*晚雪有懷平菴
*人曰寫懷(四首)
*徐同甫為余篆古圖章賦贈
*酬楊廉甫進士
*立春後甲子日偕平菴土山
*寄祥光上人
*謝朱天乳惠藥
*將還江南別鑒師
*書扇與蕭道人
*謝潘道人法衣
*別黎太沖長者
*極樂解制寄謝吳鹿翁相公潭西(四首)
*留別平菴
*別北海昆仲
*舟發昭陽
*寓廣陵靜慧園天鼓法姪之江西
*雪後平山堂
*丹陽道中
*閒來居(二首)
*舟次崑山
*西城晚眺葛瑞五
*悼李子曉令(有序八首)
*同葛瑞五諸子東山
*詩部(戊之三)
*鶴林時
*初夏日章舊友
*杜鵑小坐
*解夏自明知浴昭陽
*曉步
*喜李平渡江貽詩步韻奉迓(二首)
*平菴到山
*同平菴觀寺中古
*贈瓜洲默如懿範二上人(二首)
*小窗
*雨後杜鵑
*謝張元問疾
*漫興
*睡起
*九日(三首)
*舟行口占
*坐興濟菴東窗
*贈周東谿老翁
*綸如禪子畫菜余喜賦之
*贈夏秀老翁
*西華禮塔詩(有序二首)
*秀峰山曉起
*辛卯除夕歸自京口神情既衰僕僕有感
公元1292年
*壬辰元旦
*悼素園黃闇齋參政
*過祖燈菴用舊韻
*過閒閒
*甘窯
*寫懷
*獨坐
*仲春隨喜本覺寺坡公三過堂詩步韻
*奉酬遯翁先生見寄(有序二首)
*永哀詩(有序二首)
*壽屠闇伯文學王孺人初度(二首)
*寄郭千仞
*寄郭清
*病中
*遣懷
*出門
*久疾初愈過硤石山白水菴(五首)
*遊悔圓和復菴乩仙
*題放菴
*俞言如招同范中昭文學坐潔古納涼紀事
*又題麻杖(四首)
*輓嘉善錢塞菴相公(四首)
*小窗多閒為商尊首座題菜
*秋日偶成
*山居曉作
*○卷之十四
*詩部(巳)
*天童
*七月十九姚廣若以畫扇洋布余生辰賦此答謝
*贈魯魯山
*贈項孔彰
*劉開旭鑴余草書溪石上其法甚精口占贈之
*壬辰春余病甚卜一枝投隱而卦辭甚迂及秋天童使三至曰命矣夫偶記短章公貞周子
*將之天童寄鍾雪緣
*寄徐忠
*寄別朱子近修
*酬范子遵甫
*別秋亭鄭于子康兼諸道侶
*初主天童法幢幟姪還雪竇
*小春望夜宿南山塔院(二首)山泉
*龍潭
*松寮
*和雪竇和尚韻贈法幢老姪生辰
*初春喜錢月入夜話
*送景星巖湛菴法姪
*蘇州貝葉培風寄箋索題道影
*登招寶山
*過半山菴
*登定海城
*總持寺
*海雲菴
*永福
*阿育王寺
*草堂
*懷雪竇和尚
*登玲瓏巖(八首)
*謝徐心韋侍御見訪
*送無等友人
*山居寒食(二首)
*獨步
*答范子
*贈聞季次乞戒
*寄懷龍池和尚
*初夏
*漫作(八首)
*寄隱湖毛子晉
*懷顧敬修
*懷芸居玄若禪師
*答泯巖空林大師
*秋興(五首)
*晚步口占(三首)
*寄近修朱子
*寄屠闍伯
*遣病
*悼范子遵甫(四首)
*感舊(二首)
*病歟(四首)
*興福師兄五袟寄言寫懷
*知命偈贈鄭子子康
*壽泯巖空林大師
*簡錢福民部
*贈田文
*再雪
*示君道友
公元1294年
*甲午修褉徐心韋御史六袟以園亭普門大士延僧焚掃居然寶王剎也賦祝
*贈定海前川總臺
*韋聲玉剌史見訪
*奉贈王念道臺(二首)
*贈劉大宗邑侯
*畫葡萄
*登白雲山訊鹿門大師
*大梅山
*無雨(三首)
*雪竇和尚雁蕩山展玩偶書
*贈雪竇山下余子太
*止山戒徒來自海虞有懷孫延侯老友
*贈破浪上人
*過東谷即事(四首)
*贈魏太生行鍼法
*郁素修圖章
*趙氏三喪得舉謝陸葆初道丈
*寄殷佩所
*賦得疏雨滴梧桐(五首)
*詩部(巳之二)
*天童時之餘
*題甬東錢聖月歸來閣(有序五首)
公元1655年
*乙未春日有僧自桐城來聞元白和尚領眾清泉寺蓋別十三年矣賦懷寄
*舟過松陵吳端公文學來謁自道生所存展箋索語
公元1294年
*仲夏寄懷沈爾任文學
*過觀瀾菴(二首)
*寄周貞可(二首)
*秋日奉酬李平菴見寄
嬾齋別集目錄(終)
牧雲和尚嬾齋別集卷之一
東吳毛晉子晉編閱
鄂州記室智時較訂
*文(甲)
**論
***觀苦入道
世間法以不可力致者委之命與數故所窮達
者惟順受之此於世逵矣而其理有未窮乃出世法
則不然以吾人之生斯世脩短不齊富貴焉有
貧賤焉靈蠢萬殊聖哲焉有壬昧焉此非天降
人與無不過去世搆因如疇昔樂施與則此生
盈積疇昔奉齋戒則此生崇高疇昔聽法修慧
此生有智強識貧賤愚蒙反是此先佛如來
誠諦之語苟能知此則人之處轗軻患難自不怨天
尤人一一消歸自已非世之所論不怨天不尤人
何則古今高識大賢言命與數雖欲人反求諸已
而曰數似于已外別有一制限在曰命又似乎已外
別有一定在所李將軍有數奇之悲楚重瞳
天亡之歎蓋將尤人不知已乃顏冉之夭夷齊
之餓此又博學屢屢致疑而莫解也原其所號為
命與數者祗論夫一世一形之賦受其於死生輪轉
幽微之故未嘗發明也故昧者每以生為樂以死為
賢者則曰所欲有甚於生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此
不以死為苦矣然未嘗指生為苦聖者則曰朝聞
夕死可矣此似以苟生為苦以道為樂然未明其道
何如若夫出世法者當其遇坎坷顛沛
也則必愓然以思此繇往因所致既愓然以思必
恍然而悟曰我既昔作坎坷之因茲欲履不坎坷
境無是理也又將思過去已作現生之因則現生
作將來之果因今以驗昔由往以知來因今以驗昔
則知定業不化由往以知來則知定果之莫逃以
信因分明故則現在所作又必矍然起驚曰未來
生死冥然無涯于今也仍不作坎坷之因乃欲
將來期受無坎坷之報有是理乎如是而思如是
如是而驚如是而慮則知患難貧賤未足為苦乃
生死殊為大苦矣以有生死而眾苦繫之矣思生死
眾苦所繫則欲求脫生死之念必勃然而興求脫
生死正念興則世間應時而破譬千年之暗
一燈然不知諸暗之何從從是而疏世緣
是而安貧從是而輕富貴從是親善從是
正信從是而黜聰明從是而修智慧從是而躋覺
地從是而知佛恩夜寢夙興應事接物自不碌碌
過此果因之理乃出世大關未有不通斯旨而能
道者但世之人情每欲富貴而惡貧賤是必以富
貴為榮貧賤為恥豈不以生為樂而死為苦耶達
觀者不然富也貴也貧也賤也靡不有老病死也靡
不有老病死則富亦苦也貴亦苦也貧亦苦也賤亦
苦也生為其首也生生不息則其苦無竟故大發
行之志堅執智刀斬裂塵網直躋乎無苦之岸則生
不可得老亦不可得病與死亦不可得然後為得
豈直富貴浮雲貧賤不移而巳哉蓋生滅滅巳寂滅
為樂乃諸佛之造詣群靈之本因迷而苦之悟而樂
之耳昔者齊景公牛山齊國之美潛然雪涕
其時亦有見乎身世無常為苦而達者哂之以其迷
樂境乾闥城而生戀戀也若徒謂生必有死生
為勞死為佚乘化歸盡為達而不究生死幽微
故則亦莽蕩邪見斯又景公之所當哂也以其見世
無常而不驚盲瞑無智其又惡能達觀無生無苦
無上妙道也耶
**序
***達澄昭公語偈序
公元1685年
達澄昭公與余同參金粟老人乙丑春二月也公
來自台蕩余發足吳門相去千里海塘問渡忽焉
相值促膝方舟酬酢半餉予見公貌厚骨剛志邁言
公元1294年
簡有古衲子風公亦謂予氣味不異遂成莫逆夏末
公渡錢塘受業于歸琴川省親再期金粟山下
月餘叢桂香中果如約而至復相把手然公孤高
之操陸沉眾中獨當老人棒喝下神聳然老人
公元1686年
青眼而公自重若訥丙寅春煙霞癖發偕予
明州山水挂瓢福泉山法海寺造日深語
鮮利或拈弄古今或宴憩水石信口而吟信機而出
天籟鳴未過關者侗乎莫測第恨其隨誦隨捨一
溪行予謂之曰我儕片言隻字莫非吐露衲僧
分揭佛祖命脈何遽棄之公忽大笑從是當彙
成編任剌人眼予因戲之曰篇之首安何名公云虛
不容彩盡予笑曰虛空不容彩畫彩畫外虛
空耶公云打作麼予復笑而不言遂以名其篇。
***元白可公出山詩序
衲僧衣線下一段大事輝今灼古非言句可指擬
唇吻覿面蹉過故我同儕欲求法於語言文字
巳若掘地覓天況刻意翰墨吟詠於自巳分中
何啻白雲萬里雖然若是得底人又且不然言所
不言所不跡嘗年無語其聲如雷終日喃喃
一字如是何妨開口何妨閉口何妨有句何妨
無句何妨一句何妨多句予友元白可公楚人也與
同參金粟別來數年晦跡於徽之黃海登眺
公元1695年
十六峰坐石題詩吟風嘯月若下人世乙亥冬
老人從心年及門弟子散於四方畢集太白
公元1294年
下公負策而至自徂冬每於火罏頭黃山
所詠示人同志咸愛其脫落繩墨瀟灑得之
春日載陽制解公作詩別友卜日行意一丘
種田博飯追步古人不欲浪出頭角骯髒蟲豸
於是黃巖木陳忞公聞而嘉之作歌以貽一時同志
賡者凡數篇總集之索予為序予曰是集也胡言
漢語同友雖各出手眼然於公分上皆閒言何用
為公拋磚引玉余之幸也固以請余因書前數
不唯題今出山他日併可序公黃山集使明眼人
欲識我林下人面目不待文彩巳彰自當筆尖
動時薦取。
***鹽梅鼎公南嶽
公元1696年
丙子春予隨眾作太白山中時同參梅鼎公
南嶽同志各以言贈余聞南嶽為山先哲
栖遲之處考之傳燈若思大之吞佛懶殘煨芋
祖之磨磚谷泉縛松神機隱德格言密行昭著
天壤不可磨滅千百世之下固有聞其風而起者然
聞風而起者豈尋嘗之人哉是必先哲抱負
先哲舉止行色匆匆吾書質於鼎公當一笑
攜笻
***木陳忞公回粵省親
天下達道親親其一也蓋吾人有親水之
木之有根所從來者矣故魯夫子身體髮膚
父母不敢毀傷尊其本也而吾祖竺乾聖人則教
人辭親割愛毀形棄俗其故何耶或以此為然則古
人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之誡矣以此不然則古
人有斷髮文身荊蠻不返稱為至德道果安
在耶是非事親之道居嘗達變各盡其事之之心互
見於形骸休戚者歟抑又聞之立身揚名以顯其親
故曰以天下尊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又曰
孝子事親不擇地而安之親苟不安雖視天下
猶棄敝屣乃昔竺乾聖人宮掖晏然父昆相在忽自
輪王之尊輕天下之養獨竄窮山貽戚父母又何
稱焉是非於其身有大不得巳者歟逮夫睹明星
一切群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則其身大不得已
恍然憬然悟夫然後如法尊其親而非世間之
如法養其親而非世間之養如法安其親而非世
間之安教垂五天流及震旦嶺南賣薪之客不期然
而踵其跡籍客十金贍母登黃梅入槽廠傳衣夜渡
震旦法幢獦獠至今存焉立身揚名自不必
論要其纘緒大覺佑啟天人利溥萬世此其孝豈世
間之為孝哉予謂世間之孝本乎身之所始出世間
之孝本乎身之無始本乎身之無始則無生本乎身
之所始則有生有其生矣則冬溫夏凊生事死祭孝
斯在矣而不能致親息苦輪趣道樹首出三界無生
則能致親解生死之縛忘愛憎之情洞堅密之身入
如來之地矣而且親吾親以及人之親一體同觀安
於嘗樂此其為孝豈世間之孝可測量雖然世間
出世間也其孝必待其人而後行吾同參木陳忞
公族嶺南業儒觀身有大不得巳乃裂縫掖
田衣毀形割俗遑遑四方所以安身致孝之道
於是豫章匡廬歷楚之黃檗末入天童老人
掌記最久槌拂之下正眼洞明不得巴者無覓處
公元1697年
曰吾得達道矣是可以省吾親安吾親矣丁丑
歸覲余唯公之致孝無忝竺乾古訓而其發跡
踵乎賣薪能祖茲歸也倘不志靜退祖宗格非
風動旛動直振其家聲使天下人嶺南獦獠
猶在如來大法不大有光於世乎其所揚名
親者又何如耶是述世出世孝法為贐而贅之以辭
辭曰。
有人兮來嶺南芒鞋四海有親不顧奉旨
如法致孝瞿曇生死關頭夢正酣劃然打破
公元1294年
奇男時當六月不堪青山朵朵燒晴嵐忽來別我
出巖菴歸思惻惻萬里髮毛具見各毿毿人誰無
親君獨諳竺墳魯誥我亦探父母其順樂且湛君初
厭離冠簪淵乎所志猶江潭勞勞俗眼真若憨詎
知君孝青於藍還鄉拄杖今復擔本身說法舌不談
溯之古人無慚前三三與後三三。
***魚喁艸序
公元1700年
林下人不知世間文字庚辰偶過禾中曉令
李子頻來道聚一日攜所作魚喁見示且索弁語
惘然因問魚喁何義答曰語出淮南子大凡魚相
忘於江河水濁口則仰焉余於時不覺有感既而
披其一題誦其一詩目前得一境界忽喜忽愕自
不知其故及掩卷隱几所歷境界又復了不可得
憶舊所誦維摩經或有佛土佛光明而作佛事
或有香飯作佛事有以園林臺觀作佛事
音聲文字作佛事有以無言無說無示無識
無為作佛事楞嚴則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
似乎古佛所秘出世法門亦多泄之語言三昧
當機領解必待夫信之萌緣之稔也否則猶石之
受水了不相入乃若詩者無擇信否纔一諷詠一側
可中躍然若有所得何故夫子曰詩可以
興其信然耶此余讀曉令詩有感知曉令之感發
魚喁余之感乃發于曉令曉令初知魚之感而余
知曉令之感余知曉令之感而曉令不知余之所
以感曉令知魚之感而魚也復不知曉令之所以
彼此相感相知若不相知魚耶喁耶水耶感而興
者其何始耶人乎物乎詩乎感而復者將安詣乎余
惘然也請還質之曉令。
***別刻古庭和尚拈頌序
滿月處空清淨無翳而盲者不見非月之罪也江湖
滔滔布帆疾馳不知津者望洋而歎江湖之過
從是言之釋迦老子果有秘密藏祖師西來意
有關門外漢不得而入耶借以月論之彼其
空有目皆見寒光著人不待指點指點者為盲夫也
自非神妙之手其何能焉所以靈山話曹溪指月
古今宗師機緣拈頌層見疊出皆話月指月之若也
當其闡揚語有不一或指於空或指於方或指於山
或指於水或指於屋梁或指於庭砌或指於前後左
右盲者隨而執之得於此不信乎彼於片影滿足
想較高下是故指之權所係亦大矣甚至昭其用
也指以淨光則執如珠如鏡揭其體也指以圓像則
執如盤如盆若是者彼盲固可笑要亦指法未妙乃
不能啟盲之悟而徒益盲之迷夫指而益盲之迷不
若不指聽月之自然之為愈也何也月未嘗不在
者之頂額也是古今西來意視為膜外物者盲
夫也從而指點見小識局筆庸詞鈍是指月屋梁
指月庭砌不及或者組繪其詞隱隔其旨盲者
不覺從而咀嚼譬若初欲見月乃竟忘月徒愛指之
纖好又非指之者之過歟是故以指彰月以言明道
過與不及均失也予觀古庭和尚拈頌其運筆甚靈
從而味之意圓詞爽旨深格高蹊徑之岐無穴鑿
之病直截婉轉老煉而優柔古人大全渾然
公元1294年
空中樓閣雲霞縹緲是能妙于指者巳丑予游
鹽官弟子默庵案頭見其全刻獨愛其拈頌深有
所養侍者手錄篋中吳門顧敬居士訪予破
山見之捧讀未曾有曰此後典刑也請別授梓
流通予曰善師諱善堅考其系為無際派嗣蓋臨
濟下兒孫也。
***聽雲集
人生遇合世出固自不偶昭易澤國極樂孤菴
也予初至歌想滄浪竿投綠水而巳居無何有一翁
來訪鬚鬢皤然瞻其容聆其語益儒者也出詩貽余
誦其詞高其韻視其印誌為木頭老子木頭老子
儒而詩者也余喜既而四方來學聚於一堂風甚
冷淡木頭老子樂之一日攜一矮榻及團蒲直來
晨香夕燈行住坐臥衲子俱余始知木頭老子
又儒而禪者也適大山勝公自牛頭山來余請典藏
大山又儒而衲衲而愛詩木頭老子不覺與之合
飲食居處不同也余益奇之昔者吾友斷峰雲
間人亦儒而後鍼芥天童先師惜沒焉其法不見
於世木頭老子蓋曾與之抵足焦山討論竺典木頭
老子之入佛年且久矣絕無泛濫之語橫溢之機
學問淵源佛理窮精不立異同骨氣不為
時抑不求人聞獨以了手一著為念在儒為慥慥
子法中亦可謂耆年禪伯也乃醉心於孤庵歲暮
歸余不知其合也擁爐煨芋秉燭炊茗每誦其詩
樂之然詩乃木頭老子之緒餘也。
***柴菴先生池上詩序
柴菴先生有廬在煙水茭蘆之間顏曰大歇以其歇
也足不入城市日惟耕漁之與侶鷗鳥之與親篆煙
橫斜梵帙滿案間事吟詠余以池上來詩投之有當
於意和而終篇有問池上來詩何為而作也余
公元1704年
應之曰甲申之歲神京分崩海內騷然予思避地
入山不得而寓於池上池上懷山也夫豈懷
山中哉客曰然則池上之吟大歇之詠殆相近耶余
不知也客曰池上之居先生之廬亦相遠矣乃異
地而同聲異服同調何也余曰不知也客曰吾知
之矣唐人有醉中往往逃禪者夫禪達人之所嗜
先生之嗜其在是歟余復應之曰我何知哉夫達
既醉念之所至感慨淋漓天機畢露及其醒也或
失之矣今先生醒而無醉參酌禪典日臻妙境非以
禪為遊戲唐人未可以方也余聞古之人志所存
各有所寓蒙莊之逃於貧寓言世寧曳其尾子陵
公元1294年
之逃于釣羊裘五月溪山自得柴桑之逃於酒躬耕
種秫終身醉鄉柴桑沉酣之人哉今詠其詩沖和
雅淡想見胸中介如石焉以此論之柴桑既醒
醉醉而醒醒復吟其又逃於詩者歟客曰命之矣
孺子之歌乃去。
***宗鏡節錄
滅度後五歲支國中聞達西來直指
人心立地成佛之說曰吾斯之未能信焉學者分河
飲水大法幾裂譬夫一人之身而左右手足各有相
戕之勢有宋永明智覺禪師於是乎懼製宗鏡百卷
大藏之綱會經論文具精微辯折性相
合宗說其書出焉能學者之疑而全大法之體後
作者遵而循之由平康正直道達廣博嚴麗
域無泣岐矣然古今其所好剔繁就簡錄其要妙
有四家焉初黃龍晦堂禪師者曰冥樞後會稽
石簣先生廣之曰廣樞楚之袁中郎先生者曰攝錄
近有海虞子平叔者曰節錄余於宗鏡未披全文
平叔謂余曰三公之採宗鏡小異大同不過在性
屈信之間黃龍所集甚約陶廣之袁彷彿於陶今
不佞參以臆見一一卷中全其旨趣直捷其章
句之重複百世之下似有得乎永明之心永明其牖
我矣我師其樂為序之乎余唯唯曰夫永明何言哉
本頭自在迷者狂馳將求佛於千生永明蓋欲悉破
學者之深疑而扶其正信所謂慈悲故有落艸
之談也永明何言哉永明苟無言則子未嘗節斯
錄余又惡乎序之平叔曰舉一心宗照萬法如鏡
永明大旨也序之可乎余曰是方便也昔裴河
東得法於黃檗嘗書所見一編呈於檗檗接置之問
曰會乎若便會猶較些子若也形于紙墨何有
宗即永明亦自言之矣幻人問化士谷響泉聲
吾宗泥牛水上如是章句為心耶為法耶將
惡乎序之余獨思夫黃龍石簣中郎三公一為大宗
師二皆博雅大儒德文傳播海內而獨傾信
永明知宗鏡之書誠為甘露門矣陸子亦儒者
年時伯仲翩翩為隹公子咸以文章世其英華
發視青紫如拾中大人先生與之游而恒避其
鋒然性喜奉瞿曇氏余剃染遂相識世居五渠之舍
上鄉嘖嘖意其圖南必九萬里自余破山行腳
相隔二十餘年歸則陸子居然道服余奇之身臞
如鶴道韻老衲向之豪邁氣化精進宴處
小閣梵唄清絕見方外流相親骨肉齋中屏去
軒榭之間惟修竹相對給侍不過蒼頭
然亦喜閱宗鏡溽暑祈寒無間心有所得手自錄之
積有歲月累成四冊是謂節錄也余以意度之夫嘗
一臠即知全鼎此上機也黃龍所集也雖然種種
問斯破種種疑百疑不破則百信不生此永明不惜
繁其詞而廣之攝之均有不得已雖然割截
公元1588年
若夫批郤導窾全牛也則陸子得之戊子秋余過
勺菴一訪其伯仲繾綣杖履靡間夙夜因有詩贈之
法緣夙結瞿曇世相全空般若經則陸子者信
奇士也。
***呂幼安詩草序
余與幼安有年矣初不知能詩即幼安未嘗言
詩又未嘗以詩貽余其文心慧業蓋天成平日
名緇野衲如故知宿阿蘭若中聞晨鐘夕唄必憬然
自得少年銳志古文自期觀光上國為邦家楨
未肯苟干其祿時輩推之甲乙以來則又浮雲富貴
公元1294年
居家泊然而巳今大暑余過梅谿幼安小舫
青龍港似導引者余初不知安在舫疑他客命舟
子少遜避舫尾及抵院則幼安也大笑于是幼安
乃有詩貽余余始知幼安能詩然讀其詩悠揚典麗
又非若初為者然因論之曰呂子向不詩今始詩向
不詩非不詩也全詩具胸中其時不發古所謂
積厚流光者非歟余謂呂子真文人也寔慧人也如
呂子者始可與言詩也矣。
***永安聞慧世系
詩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秉彝好人所同有茲有
人焉彊梁恣睢狠戾自用或者撫之曰子之性與堯
相若其人雖未能服堯之服行堯之行然私心喜之
或謂之曰子之立行去堯遠矣其必愀然不樂繇是
言之鳥無有不飛水無有不下從善之心蓋本然
古今寧有間歟佛祖之道如水行地無往非水
城隍山喧闐寂靜又何能取舍吳門天宮寺肇自
景福五年開山為了然重葺為嗣歷歲既遠廢
公元1444年
而復復而廢大明正統九年承天弘演重為開山郡
光祿大夫楊翥撰文記之為育王住山別峰之孫
金山文海之子族居嘉禾識見通敏住承天永安
道原禪師之後道原天台韶國師法眼宗宋景
德間修傳燈以進得賜入藏道原主承天永安演住
天宮亦從承天永安是則天宮寺之有永安者蓋
承天分枝弘治間天宮永安師徒又蕃衍一析于
公元1625年
東一析于南雖三分于寺實同宗天啟五年後裔
機公字玄若嚴淨毗尼丹碧輪奐無先德之嘉言
懿行後進失所模範乃考傳燈道原禪師機語
及住承天永安正禪師上堂問答等語載在一冊
以貽後人臨濟宗報本元禪師法嗣而弘
無法垂世未詳何如人其樹偉繢于天宮者
見于楊之文也嗚呼粵自靈鷲傳燈東西演化方袍
圓頂莫非釋迦之子不得巳人異其宗家
其譜而佛祖之道則一也彰大同之道啟遠裔之信
公元1294年
即使其祖道原而法元正前德而衍後修私淑
義殆不遠矣所云鳥無有不飛水無有不下業為佛
祖之徒其孰能自外于是世之系之感之發之機公
此譜其永安世教乎。
***殼音艸序
殼音者殼中之音也西方鳥名迦陵在[穀-(一禾)+卵]時其
音巳壓凡鳥種性異也莊生齊物論無以異於鷇
音斯言鳥初生張喙而鳴無思焉無慮是非
情有所不入也惟天而已矣余投破山雪柏老人
高髮盡白揮麈尾婆娑木座上歲時任運佛祖
悠然忘懷行同嬰兒取涼中庭足忘納履或就
廊廡手不揖人木左右一爐一茗咿唔之音弗
輟也而紙筆隨之余也蒙稚從旁窺立老人歌遂思
老人詠遂思詠日月久之不自知柴塞之化而天
機之張也佛心祖印踴躍而入時雨春風笑談而解
於是凡有感觸亦必有語語必呈老人老人初必
頷之既而曰諺所謂多年鳥子殼中先老其殆子歟
斯時也余復不知老人此語之為游戲提獎耶將
謂我如初鷇音而忘是非耶抑為迦陵種性坐壓
凡鳥總之絕無思慮其間任天而巳矣嗚呼
老人既沒殼音誰證因憶曩日娑羅塔前初遇不偶
然者。
***竹杖
(山翁和尚以村手製為贈時和尚將還匡盧)。
林下人之於世泊如也視人間寶玩土苴耳然
五綴之缽雙環之錫獨何珍重之曰表法用也缽用
循乞示出世正業杖用遊行出世正道先佛後佛
同一轍焉有大宗師神而明之每于用處發其機要
永嘉曹溪振錫三下卓然而立是也德山因飯遲
托缽法堂低頭方丈是也又麻谷到章敬振錫
三下卓然而立敬曰是是南泉泉曰不是不是夫
此機也豈常流所測哉復有大宗師得佛祖之用
逸格之令缽從瓦鐵而杖不必臨濟三度問佛
大意黃檗三度棒之則錫杖化為木杖大禪
參小釋迦釋迦打以四藤後號于眾曰集雲峰
四藤天下大禪蓮花峰庵主平時舉杖云
古人者裏為甚不肯住自代云為他途路不得力
作麼生得力良久楖栗橫擔不顧直入千峰
萬峰去豈非錫杖又化為藤條楖栗乎噫維錫與
藤條楖栗佛祖廓示正法眼後之作者未可
公元1646年
同于其間丙戌余結梅谿後經行古墓中
見異焉節疏而條直曰是宜杖也取以歸媿短于
公元1652年
裁製精華不現雖采之旋擲之壬辰夏病初起
艱于持重木杖金錫焉乃一僧方竹杖
用復過梅谿偶見漚麻者取皮而棄其骨余曰是亦
可杖也入手輕圓修潔階墀下隨所之因賦
詩曰落落丘中修修莫掩藏以能高骨格致我略
公元1294年
玄黃扶老無畏投人夜有光就中用處不類
諸方頗好之優游林薄無時不俱獨念履險乘危
其所長也於是遠行仍用方竹舊甚適山翁
和尚中秋前四日虎嵒溪上余見手中亦
竹杖光澤可愛顧余舊黧黑憔悴和尚心若
公元1706年
焉余因憶丙戌冬事乃問村亦可如山竹作杖乎
和尚曰天之生材何限方所苟能裁製皆成法用余
曰此處有似可杖余得而復棄和尚訝曰試觀焉
命余引步至前古墓見焉則定神凝思仰觀俯察
量尋揆尺僅得一攜歸院中遂自炙之濯之刮之
磨之群衲擁觀和尚製杖小道哉御法柄亦猶
是也非材無用斲有材無使傷因其本然發其光耀
本質好不揩磨則其成材大立于前表裏
無不妙矣時侍者進茗口忘啜日夕矣乃復手拭
月明下有頃覺觚稜之間皆生白焉眾始駭和
尚之善製杖矣且疑和尚一小物何勤勤若是
知和尚之托微意抑初不為巳用哉凌晨摩挲
四纖痕淨盡通體圓潔乃手授于余曰吾此去歸匡
舊隱兄此行將入天童天各一方乎常相見
唯此杖耳余惻然謝之念和尚精神尚強而頂髮
無黑矣此行歸江西道邈遠晤面難期同門落落
誰復如和尚愛我離群索居誰復如和尚因杖
誨我接物之方乎憧憧參學奔走吳越孰能如
公元1294年
和尚善於裁成親炙乎腸不覺九迴和尚春仲
東甌作詩三十首淋漓慷慨患難無少
公庭無少損與古覺範大慧相匹法門
棟梁臨濟大樹捨和尚將誰屬茲其躡雲觀瀑
拂石而高臥乎余益有感雖然匡廬古法窟也而
祖庭甚侈和尚固欲白駒空谷當必有憫世大士
公元1295年
闥而入請慰眾山之望明年在三佛地法鼓
然遙振于五老峰頭者必和尚也余憑竹杖喜躍
如何
***贈郁素修
內美未充而外或者譽之居之不疑何人哉世
出世學術大患惟其欲速外揚不至不精
其所得曰如是而巳矣察其所安則貨利也特借
途于學術學術惡彼而去之古之人不然志于學
不恥惡衣食或譽之將不自安曰此譽奚宜至哉其
意非惡乎譽也自知學未至也即使學至其志愈弱
自滿其骨愈強不自息可也彼見學術之量猶瀛
無涯進乎寸有尺在前過乎尺有尋在前盡乎今
有古在前尺寸有盡瀛渤之量莫盡今之尺寸可窮
古之尺寸難窮名何為惟其不根于名而名隨之
不苟于譽而譽親之斯又天地間與仁惡佞自然
理也慨今末世古人難得乃于素修郁君見之其力
篆文云在童子時至于今歲月深矣其篆成矣其
譽來矣為人真樸簡直不落蕩遊之習絕迂夸之語
其學可行矣卒未肯足跡四方求知人客山房
日與石友自朝至夕乎摩神運無他營但求其術
之至而已一篆愜意則喜見眉睫津津不自覺
蓋其生平一當前天地萬物陰陽寒暑羅列
現乃不知為何物況身世窮達聲色貨利云乎其用
如此見顧諸弟子曰學道如郁君其庶幾焉。
***壽吳門鄭士敬先生六袟序
公元1715年
士敬先生乙未清和齒登耳順士君子爭集咸以耳
順壽之而先生投箋于余以散亂無記內省夫無
散亂釋氏之語也孟軻氏則曰學問之道無他
放心而巳矣昔有問于宗宿曰起滅不停何宗
宿應曰直須寒灰枯木一念萬年問者退復叩一尊
宿尊宿犬喝曰是誰起滅問者恍然悟入散亂
起滅之謂也惟其散亂有無記曰求其放心
散亂之謂歟夫問者之問諸口答者聲入而心通
答者答諸口問者其亦聲入而心通恍然有悟歟
夫子十有五則志于學三十而立焉四十而不惑
焉五十而知天命焉六十而耳順夫子聖者也自
十五而三十四十五十六十學中之境若不躐等
彌入而彌深余愧十有五未知志于學不先一簣
以成山雖踰五十罔知天命先生始志聖人之學
今臻聖人之年前乎此者立與不惑知天命皆見
躬行士君子耳順稱慶也然順乃先生
耳也未及先生之年未知聖人之學又安知先生
之耳是故耳順先生獨知之境也然則一曰寒灰
枯木大喝先生聲入而心通其必有分無記
散亂無地而寄余野人也拈此野語先生樂遊
之外必有取於是
***贈丁虞卿
管子叔牙知交遊處匪朝夕也其或有一晤
一促膝遂悉其生平者乎虞翁長者也余得訪于
十年之前又獲晤于十年之後滄桑變遷干戈擾攘
胸襟固自若也其躬行可見者有五世于野
樂聖之道天民誦詩讀書惕若乾乾君子也知雄
守雌反華歸樸老氏教子以義繼事承家仁人
孝也不求聞達高臥湖鄉又逸民也至聞南巢倒戈
應天順人而終念乎揖讓晚號虞翁其自信歟子謂
盡美盡善然則虞翁誠得孔子意者游方
之外交固疏而所見有如此乃樂為道之諗于深知
翁者一印同異贊曰。
耕讀傳家孝友性晚草木是娛而琴酒多興虞
翁虞翁其生今之世信而好古不知老之將至者耶。
***以廬山巖石涪翁所書七佛為山翁和
壽序
乙未之秋有來青徐間者向余曰大覺山翁和
公元1294年
尚將還廣陵菊月是其誕周行七步獅子吼矣法
臘既高指天地前釋迦後空彌勒獨尊矣子
同門稱最契將何以壽之余茫然無所久之
去乃思古今人情皆有好或投所好則合投所不
則暌雖幅員之廣君孤之奉苟非其好有不屑視者
是故君子其所好則知其志之所存誦其詩讀其
貴知其人也昔者虞舜登庸位在九五苟拂其志
寧遵海濱于是所好在親而不在九五伯夷
叔齊餓于首陽采薇而歌其所好在求仁得仁
孤竹可不首陽高臥夫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
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所好繇是言之人
情之所好其係亦大矣易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乃
宋之大儒則又以子陵一釣當之余故知富貴浮雲
曲肱樂道六合之內亦有然者況沙門三界
幻達萬法如夢其心如枯木石頭世之榮名利祿
自而入其有所好雖然枯木石頭仍有所好也特
所好有異於世者所異者何法也請言其法蓋佛祖
授受俾人息妄緣詣真際解脫世間而登道岸者是
沙門之於世也無尊爵無顯名三衣麤疏一缽
綴亦甚卑至論其所所謂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則其志有足取者至以其法悟博地儕於古佛
不下於先聖賢此其法不又尊乎識者出家乃大
丈夫事非將相之所能為誠然其語矣今之沙門
其志於四方者眾矣其孜孜以法求人飢渴者非
山翁和尚歟余諳和尚胸中絕無他好者是將何
以壽之乃若香華樂名衣上檀越持矣霞絛錦
軸鉅文宏詞宰官懸矣伊蒲之饌甘美之果弟子
矣余又思擬將何物和尚壽耶一夕坐中庭偶見
和尚為曉音禪客草菴一篇勁而古視題款
初住道峰時作余訝問音曰和尚在道住持事繁
何有餘暇作此音答曰此和尚中夜筆也余益訝之
音進曰和尚誨人不倦筆硯布施至忘飲食未足
盡其尤好七佛偈書蓋千百紙矣隨人所須無吝余
曰有是哉乃知和尚真得所好真能以法誘人
憶在昭陽有貽余山谷七佛偈為廣鑑瑛禪師
書刻於廬山巖石者余亦珍而藏之六年于是
忭舞曰是可為和尚壽矣夫山谷宋學士也而有合
廣鑑為書是偈其亦尊於法耶當其時更有居士
蘇子瞻怪石供僧佛印發于文佛印鐫文于石
說者曰沙門觀法果如幻耶一怪石何好之甚也余
曰是宜好非爾所知也夫子瞻佛印為禪喜游
心志一寓于石耳非以石而能致沙門之好也是故
君子怪石之好則知佛印所存七佛偈之好
則又知和尚所存怪石七佛前後一揆也余
以是知和尚必與此刻水乳其他非所是則
余雖持多年故紙和尚壽不愈於持香華供養
和尚聞之其必囅然一笑然和尚適有是好無
好不能顯此刻余適有是刻無是刻無以合於
嗟嗟和尚之好山谷之書相去百年而乃
焉猶旦暮遇也其亦有待耶余筆之於文寧不為
盛事
**記
***雲浦上人華嚴楞嚴二經
法界之性如光與音推覓不得實無不遍友雲
會稽人剃染蘇州海慧結屋太平蕪湖號冷瓢
就冷瓢中書華嚴經方竣兵燹作乃攜經至海慧
歲荒檀施絕少復罄其衣貲書楞嚴一部志可
嘉也辛卯十月望前余從京口吳門憩閒來居暮
雨中浦持二經過余修敬未及數語置經於案遂
別而去余因憑几曰若人之來其有意將謂
能證知法界之性欲三印可耶抑亦自念其為法
勤欲表而出之耶因又思之法界之性從本以來
滿清若人未書是經法界之性未為減也不書可
也巳書是經法界之性未為增也書之亦可也書不
書在人於法界性無所損益雖然由是經以知法界
之性言以載道也由書是經乃能精一其志開法界
門人弘道不書是經又烏乎可浦之行其大矣
嗟乎人生芒芒終身汩汩知身而不知世界
世界不知法界知法界則吳越一天也何地盡
山多指為兩域乎滄桑幻也何定割城悲為兩
事乎蠻觸一體也何左強右弱分為兩戎乎佛生一
性也何螢火太陽執為兩光乎死生一如也何持瓶
遠認兩空成壞一際也何剎那百劫視為兩
時乎所以海慧法界若人降伏塵勞也冷瓢
法界若人之生如來家也華嚴法界重玄
之德佛證窮也楞嚴此法界法界事事究竟堅固
又且若人之來此法界也信能必至如來地也若
人之去此法界如來宮殿無有邊也乃至余眼閱
之余心思之余舌證之皆無障礙而遊於言詞三昧
無非法界也是故以法界法界空合空無二相
也以法界法界投水無二味也極而論之法界
性大不可思議言詞喪也心慮忘也芳草綠落
花紅余之筆舌又何能形言也乎當瞻仰象王獅子
哮吼迴旋可也於是投筆起座袖手顧視復還其經。
***松陵乾元圖冊
人之情有雖去此百千里而思悠悠不置者必其所
好在是也人之志有雖處之勝地授之大任名洋
溢歸者多而從者眾恒有不釋然者必其所不在
是也余在俗髫年比鄰少年紛譁相競遂心
世間逮入法一丘一壑蒲團草座始與志適然賦稟
庸僻無高人達士探奇選勝韻宇內之名山大川
無暇登討第志在枯寂不期山水而遇山水清寂
曠遠之處意即合焉曩住銅井湖光山色行坐在目
居常飯食訖遂獨曳杖出門跏趺山椒日鹵而不
解事弟子常挈茗相從時過鄰菴賞花看竹
沐巳乘月而歸或信宿留連春芳秋香之下此
住山之樂與志甚適也後下銅井禾中古南一土
鎮耳喜舴艋甚便梅村竹嶼靜侶二三時偕泳游
甚適焉將忘其奈之何業風遠吹直至太白峰下
住持縛松關廿里使不易侍者春風和矣
岩花放矣予方跼路一室酬應人事一指而喻
眾指以一心而齊眾心雖非紅塵僕僕豈如青嶂
閒閒噫亦甚不自適幾何其不病乎且也無鄰
可以話心無方可以足力雖處雲上猶
籠中日長如年每忽忽而不自得無以遣情排悶
乃企周禪人陵持乾元圖冊來余展而觀之
躍然得見所好所不適指以示周曰茲菴乃吾舊
所游也常在意中雖千百里而不置今子不遠將來
余睹蒹葭橫直煙水微茫風平波息龍湖如鑑
恍若至其處是宜忘山中不適而適此適也子
可謂貽吾所好雖然乾元之境也境中有人焉
其稱木浪者參先師於育王根利而有得惜歸不壽
余因之得交上下其稱愍公者年長謹愨而好
道記菴之始末其筆也此老為木公之上其下數
人事余若師大率皆有向上志欲高飛遠舉惜有菴
之勝即有菴之事役而未能是故余之所好龍湖
龍湖之好又在人耳嗟嗟吾衰矣何當出山一葦
杭彼開襟話舊今日予之所思他日予之所適
也乎辭曰。
龍湖之水兮春煙淼茫龍湖蘭若春鷗在旁茭
青青荇藻含香微風一葉于以采芳疏鐘
磬兮宛在中翩翩道侶上下允臧懷斯念舊
幾換星霜孤蟾靜夜讀經琅琅龍湖之人兮眷眷
而不能忘。
**銘
***正觀堂銘
出世間事有宜銘即不銘於筆而有眾欣然共銘
於心者必其事為勝因大有益於群情也昔蘇
長公成都法敏行大悲閣記表於西南開化
米信其記以菩薩道從聞而入始於聞而至於
所聞無所聞而至於無所不聞夫證道而至於
所不聞則菩薩折攝之用咸備清淨寶目母陀羅
左右開合八萬四千或慈或威神莫測所謂觸而
不亂至而能應蓋不期然而然者而世乃以千手千
眼稱之斯亦菩薩憫世狹劣特示少分而巳所以然
者夫眼生於面手根於身眾情所知也捨兩眼之外
不知更有所謂眼矣捨兩手之外不知更有所謂
矣而聲色紜紜交乎前無不兩眼物色兩手執持
菩薩則異於是千眼為視千手為用千眼為視不
住色也千手為能轉物也此妙智淨覺眾情所未
喻第向以眇小自居卒然菩薩手眼千變化奇
幻自不覺聳然動容肅然加敬曰是菩薩者何眼之
廣耶手之多耶其神力所致歟將道德所感歟是菩
薩者得瞻依之必能脫我於塵勞必能置我於道岸
於是菩薩悲心眾生信力融結一勺水獻花行
道禮菩薩等行其慈眾生默開其慧菩薩不以
陵眾眾生不以卑遠菩薩眾生兩眼畢見菩薩
千眼兩手能舉菩薩之千手兩眼能見千眼
未嘗不即于眼也兩手能舉千手則兩手未嘗
不即千手也其故何哉千尋木枝婆娑根本
則一也雖眾生未能以是菩薩菩薩以是
眾生是為正觀奇哉有情亦有手眼芒芒昧昧自不
能明必觀菩薩始獲開悟菩薩手眼可不
于世乎天宮寺永安雨新上人律身清淨發願
大有念乎菩薩功德外募檀信內罄衣缽搆堂三楹
三年而成像設未也有檀越顧敬修氏夙領佛記
無倦居恒欲求妙好旃檀菩薩像慮像成無棲
所是二上士皆含千手眼一念時節之巧機
會之來虔奉是像即居是堂依正恰稱聞見為之踴
躍焉其法祖玄若比丘奇此因緣乃顏其堂曰正
觀表菩薩正眼寂然嘗照無奔逸菩薩之手展
自在援溺拯迷是眼與俱若公與余蓋法門久交
走書來囑作一銘誌余因助發正觀之義明菩薩
化功且念斯堂之成也菩薩所居天龍鬼神
道俗皆巳銘諸心矣奚待余銘于筆耶重其事不
惜繁其辭願入是堂者一瞻菩薩得正觀而銘又
何辭銘曰。
大悲正眼
 智為其根
 一而彌曜
 萬而不昏
 昔有尊宿
 問於臨濟
 急下禪床
 當胸把住
 暗中摸枕
 賺殺雲巖
 通身遍身
 大費涎黏
 何如菩薩
 開手見眼
 覿體示人
 超諸方便
 咨我同人
 等具妙明
 攀緣苟息
 酩酊必醒
 天宮吉祥
 永安常住
 知恩報恩
 五體投地
***震谿堂
震溪吳門王子佑之別字其堂子佑所搆也子
佑素未面其具信根嗜法味得之緇流道侶交知
之間茲作堂顏之以字者何義或曰子佑上世家於
洞庭文恪公曾以震澤名其書四方賓朋稱王
氏必曰震澤主人子佑仍斯名不忘所始也余曰夫
如是子佑巳自銘矣今遠緘溪藤山中冀必有異
聞因遂駢其說夫震陽初九天體也有雷之象群
陰固結之時天心卒復擬其埶微陽若不能敵于群
陰然雷霆之奮昏蟄盡驚醒聾聵夢鄉以進君子
之道而開小人之疑無若震焉子佑儒者斯義稔知
之矣例之吾法覺海澄圓絕無陰翳奈何所立炤亡
遂爾霧興癡雲暗焉纏綿妄想膠執名字
本真隱矣苦世火宅有生不覺夢中蝴蝶恣意
采其情戀至于業風橫吹異類錯變紛紛紜紜
莫知其故于是大雄氏出喻以無常示以苦空誘以
車玩指以衣珠如鼓迅雷震其頂門大根之士一念
機群執盡喪有若千年之室冥冥蒙蒙照以一燈
朗然分曉未可以諸暗之聚合而謂徵明不勝
陽之克陰覺之驅迷大概如是子佑好佛者因以是
進之昔玄沙備禪師雪峰之道有僧來參請垂示
沙曰汝聞偃溪水聲否僧曰沙曰從者裏入此亦
震之用而世未之或聞者也余深嘉子佑之是堂
也發佛祖之秘蓋從是得入偃與震不謀而合溪與
不言自喻東坡居士溪聲便是廣長舌
文字禪也因不以是為註腳銘曰。
覺海澄圓
 清淨本然
 山身溪舌
 名字誰宣
 照亡所立
 昏霧斯集
 異類變更
 有生疲繭
 大雄哀哉
 從是而來
 宵中一炬
 雲中一雷
 鼾夢既覺
 法界寥廓
 溪耶水耶
 無受無作
 持以信力
 洞開重門
 萬物紜紜
 各歸其根
 事得理
 理隨事
 半偈緣空
 五車文絢
 佛祖在邇
 箕裘有光
 世而出世
 偉矣斯堂」
***木樹根銘
不善植花禪子茉莉一本愛其香而存之越明
枝葉四布有加于昔花開百數木樹根者爛
深山不知幾何年矣皮脫而心空采薪之侶將置
下余見而惜之取以障其花峻拔之狀有如崗巒
映帶林薄洞穴天成可觀停午炎氛逼人解衣
礡覺中庭爽氣既悅其幻乃復作銘銘曰。
「惟天之道
 法乎自然
 此木樹
 在山忘年
 手攜成山
 不營一簣
 惟花近
 林薄相類
 一青一朽
 神理各全
 花香凌晨
 直達其巔」
嬾齋別集卷一(終)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