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叙¶
叙¶ 第 529a 页

* 叙

牧师出世以来住古南最先予咫尺里居从游服教
阅十馀年不才驽废愧于本事少有请益师知予夙
习所存每示作诗文相劝诱也逮后予自粤岭东西
鸿鱼阔好师每吴门上下金玉嗣音继予赉捧长安
量移岷蜀往返京口寻师鹤林未期之间遂得三过
一日霁雨秋凉登高杜鹃楼次供茗之暇翻帙岿然
维师语录而外别集种种具焉考夫单提拈颂从上
相沿触绪篇章诸方不乏维理绝于名言既殊本末
苟情存乎藻缋奚当妍媸然而浅深之致见矣大小
之数分矣世有读斯集者以师为宗工将永明之录
觉范之传寒山石屋之诗轨辙相方以师为文士亦
陶王白苏之间位置攸在予尝闻世俗文章家有私
议之者矣曰吾于牧师姑未言其他就其才多著述
如此即不挟策应举第闭门著书当泽永留名山也
此则虽不知者之诟詈亦足以概见云。

欈李王庭言远敬题




* 序

诗文之在天地烂然如芳树之花也无此则天地寂
寂矣然花不择地而妍或在华堂或在名囿或在深
山幽谷花于华堂者富贵人之诗文也花于名囿者
才士之诗文也花于深山幽谷者高禅古德之诗文
也如谓高禅古德不必以诗文见长将使华恒嵩岱
诸名胜但有古干苍枝无夭乔嫣妩之植也有是理
哉余少时见莲池憨山二公著作每为心折手之勿
释二公皆文优于诗近从牧老人游留连子墨更为
高禅古德之仅有间一唱酬往复不觉其膝之至于
叙¶ 第 529b 页
地也夫莲池憨山法门导师擅长雅藻曷怪若老人
则临济宗风以白棒喝天下之英灵语言巳多安用
文字然形上形下恃源而往有触必应含毫伸纸忽
诗忽文若山之出云水之遭风层起叠生俱以自然
入妙未尝有意为诗文而诗文之至者出焉其近体
王孟也古诗陶韦也无韵之文洋洋洒洒又白太傅
苏端明亚也虽汲汲揣摩日从事于诗与文之耑家
未能或过呜呼岂偶然哉端木氏曰夫子之文章可
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张无
垢论语颂则谓天道文章未始有分然则读老人别
集非读老人别集也能闻其所可闻而其所不可闻
者亦思过半矣。

欠庵居士朱一是法名恒晦拜撰

















叙¶ 第 529c 页

* 懒斋别集总目


* 文部七卷

* 卷之一

* 论
* 序
* 记
* 铭
* 卷之二

* 说
* 题跋
* 杂著
* 疏
* 榜
* 卷之三

* 传
* 志铭
* 祭文
* 卷之四

* 书启(上)
* 卷之五

* 书启(下)
* 卷之六

* 杂牍
* 卷之七

* 颂
* 像赞
* 偈部一卷

* 卷之八

* 偈
* 诗部六卷

* 卷之九

* 铜井时
* 古南时(上)
* 卷之十

* 古南时(下)
* 卷之十一

* 古南时之馀(秋行鹰峰)(折芦梅溪)(云在)
* 卷之十二

* 栖真时之一
* 栖真时之二(海滨答咏)
* 栖真时之三(长夏吟)
* 栖真时之馀
叙¶ 第 530a 页
* 卷之十三

* 兴福时
* 兴化时
* 鹤林时
* 卷之十四

* 天童时
* 天童时之馀






懒斋别集总目(终)

* 懒斋别集目录


* ○卷之一

* 文部(甲)

* 论

* 观苦入道论
* 序

* 达澄昭公语偈序
* 元白可公出山诗序
* 盐梅鼎公游南岳序
* 木陈忞公回粤省亲序
* 鱼喁草序
* 别刻古庭和尚拈颂序
* 听云集序
* 柴庵先生和池上来诗序
* 宗镜节录序
* 吕幼安诗草序
* 永安闻慧堂世系序
* 壳音草序
* 竹杖序
* 赠郁素修序
* 郑士敬先生六袟序
* 以庐山摩崖石刻涪翁所书七佛偈为山翁和尚寿序
* 赠丁虞卿序
* 记

* 云浦上人书华严楞严二经记
* 乾元庵图册记
* 铭

* 正观堂铭
* 震溪堂铭
叙¶ 第 530b 页
* 木树根铭
* ○卷之二

* 文部(乙)

* 说

* 衣说
* 警学诗说
* 堕蜘说
* 桲立字说
* 玄佩字说
* 邻仲字说
* 古求字说
* 题跋

* 重刻洞闻和尚语录跋
* 跋吴门杜子纡先生所书华严经第四十卷
* 跋一水上人书楞严经第五卷
* 跋顾敬修居士书法华楞严二经
* 书盂兰盆经后
* 跋王兆吉居士书华严经
* 题蒋伯昌书华严经
* 题雨新上人书法华经
* 题惺中上人书华严经
* 跋云浦上人书华严楞严二经
* 跋顾贞吉居士书法华经
* 题朱明徵画罗汉册
* 跋天童云门永觉佛日四尊宿墨迹
* 项孔彰居士求书神通变化四字跋
* 书王景雍孝惠先生卷
* 题张子圣源倚石挥麈图册
* 书芸居机公悼孙诗后
* 书争坐位帖
* 书狄梁公碑刻后
* 题兰卷
* 书陆包山画册
* 懒斋印跋
* 观松雪砚
* 记图书古砚
* 杂著

* 雨窗閒话四则写寄顾敬脩
* 寿生庵晓起得语三则画示睿能禅子
* 疏

* 湛明禅人之江右持钵疏
叙¶ 第 530c 页
* 月印上人投老丛林疏
* 四维宽公把茅疏
* 供天台阿罗汉及诸名山疏
* 天台文殊寺化供疏
* 虞山兴福禅寺复殿东旧产疏
* 题修大藏经卷
* 海虞建广善禅院疏
* 普见法门念佛疏
* 虞山拂水庵建地藏菩萨殿疏
* 嘉兴真如寺禅堂重建韦驮殿疏
* 兴化普润庵募藏经疏
* 天童镜池老宿募修祖塔册
* 榜

* 兴福禅寺结冬榜
* ○卷之三

* 文部(丙)

* 传

* 广陵同人禅师传
* 灵岩戒雷法师传
* 生缘传
* 曹云海传
* 志铭

* 达澄禅师道行塔铭
* 祭文

* 吊苏州宝光寺筠亭石林隐莲三长老文
* 告灵溪师文
* 祭考澄宇公文(二首)
* 祭妣文
* 祭祖文
* 祭兄伯澄公文(二首)
* 告祖文
* ○卷之四

* 文部(丁)

* 书启(上)

* 复梅里王言远孝廉
* 答嘉善周君谟孝廉(一字西玄)
* 答众社长
* 答许白生文学
* 答周贞可文学
* 寄太仓孙念莪封翁
* 寄李晓令于白门
* 示岫云西堂
* 与中辉上座
* 寄山阴祁骥超居士
* 与周西玄(二首)
叙¶ 第 531a 页
* 与唐琪圜
* 寄石幢禅师
* 与黄介子(二首)
* 复夹山林皋和尚
* 与元白大师
* 复黄介老
* 答吴伯明
* 与周贞可(二首)
* 寄天童木陈和尚
* 寄通玄林野和尚
* 答慈溪白龙寺冰怀法孙
* 与雪丆监院
* 与完白维那
* 与屠闇伯居士
* 与倪伯屏司李
* 与朱近修孝廉(一字养明)
* 与黄介子居士
* 与倪伯屏
* 与屠范二道长
* 与广文杨公
* 谢黄闇斋参政
* 与倪伯屏
* 与屠闇伯文学
* 与吴伯明居士
* 复虞山诸护法
* 又启
* 复钱牧翁宗伯
* 复孙光甫方伯
* 复严子张兵部
* 复钱嗣懿封翁钱嗣希进士
* 复翁子安孝廉
* 复孙孝若孝廉
* 复钱西翰孝廉
* 复陆禹舟陆定尔两护法启
* 复毛子晋檀越
* 复钱孺饴孝廉
* 复破山西林隐谷禅丈
* 复罗梦章道台
* 复陈平若御史
* 复邬简在孝廉
* 复胡宅众文学
* 东顾敬修居士
* 复孙孝若孝廉(二首)
* 复孙非台居士(二首)
* 复虞山诸护法
* 复孙非台
* 与孙孝若
* 谢钱牧翁宗伯
* 简王兆吉护法
* 辞孙非台护法
* 简能仁木陈和尚
* 复宛陵詹曰至居士
* 复栖真林野和尚
* 复广润木陈和尚
* 复兴化护法
* 寄雪窦石奇和尚
* 与黎太冲长者
叙¶ 第 531b 页
* 复吴鹿翁相公(附表书)
* 复孙光甫
* 复孙非台
* 寄王言远
* 简金坛蒋楚珍护法
* 简蒋虎臣太史
* 简兴化吴鹿友相公
* 寄李平庵文学
* 寄詹曰至
* 与诸千如待诏(一字合甫)
* 寄吴伯明
* 与王云来居士
* 复詹曰至
* 谢嘉善钱塞庵相公
* 复黄坡蔡遁翁
* 复柯敬明
* 与倪伯屏
* 与诸合甫
* 与葛瑞五
* 与叶岳心
* 与陆平叔居士
* ○卷之五

* 文部(戊)

* 书启(下)

* 复京口鹤林诸护法启
* 复雪窦石奇和尚(二首)
* 复温州法幢大士法侄
* 寄朱近修
* 与范遵甫
* 与周公贞
* 复道峰木陈和尚
* 简姚益城中丞
* 与五磊颖石法侄
* 与超果破颜法侄
* 与徐心韦侍御
* 与江宁刘觉岸居士
* 与詹曰至
* 寄祁骥超居士
* 寄倪伯屏司理
* 寄报恩浮石和尚
* 复黎太冲长者
* 复吴北海文学
* 复屠闇伯
* 复郑子康
* 复范子遵甫
* 简孙孝若护法
* 寄严髫珠居士
* 答陆葆翁
* 复芸居玄若老友
* 复顾敬修居士
* 复泯岩空林大师
* 答钟雪缘文学
* 答吕幼安文学
* 简王念尼道台
* 答莲花峰了源法侄
* 与孙非台
* 东陆哉生
* 复耿玉齐护法
叙¶ 第 531c 页
* 简王念尼
* 答玉峰玄佩二法孙
* 简韦海梁剌史
* 简耿玉齐道台
* 与李明远文学
* 与朱养明
* 简屠闇伯
* 复李端维李武曾昆仲
* 寄松陵包孝廉
* 与钱福先民部
* 与朱近修
* 复南涧晓庵法侄
* 复理融禅人
* 东韦声玉剌史(一半海渠)
* 东耿玉齐道台
* 复五磊颖侄
* 复王言远
* 复朱近修
* 复柯敬明居士
* 东杨九春府尊
* 复白云鹿门大师
* 东马培元护法
* 东雪窦和尚
* 复与么时书记(二首)
* 示石隐珍徒
* 示西华玮首座
* 示睿能上人
* 示印象知客
* 示法平书记
* 与詹曰至
* 与徐心韦侍御
* 留简报恩浮石和尚
* 与倪伯屏司理
* 复金子乾居士
* 与钱圣月居士
* 复周贞可
* 复翠微汉萍大师
* 与达本长老
* ○卷之六

* 文部(巳)

* 杂牍

* 与唯一禅师
* 与盐梅禅师
* 答友
* 与山中友人
* 与娄江殴冲谷文学
* 复昆山诸千如文学(二首)
* 简嘉善周君谟
* 简冯荃升文学
* 简吴伯明
* 复张静垣
* 简周西玄
* 与吴君讷
* 简王言远
* 复兄
* 与宋五陵鍊师
* 简周西玄
* 与丁方流文学
* 与李晓令(二首)
* 与吴门玄若师
* 复吴伯明
叙¶ 第 532a 页
* 复李晓令
* 寄灵章友人病中
* 与李晓令
* 与唐琪圜
* 与道侣
* 与王言远
* 与孙集公
* 与李晓令
* 复天童木陈和尚
* 寄江阴轧明寺元白禅师
* 与社友
* 与沈传中文学
* 答李晓令
* 复诸千如
* 答叶岳心
* 答钱圣月
* 与许白生文学
* 与虎丘道侣
* 与诸合甫
* 与葛瑞五
* 与叶岳心
* 与严髫珠
* 与葛瑞五
* 复松雨师
* 简空林大师
* 示灵屿上人
* 寄沈传中文学
* 复姚江沈求如居士
* 复郑子康
* 与李晓令
* 复王侣石
* 复李晓令
* 简鹤师
* 与叶岳心
* 与高静之居士
* 与雪丆首座
* 与印象知客
* 简吴稚先居士(二首)
* 与吴仲木
* 与陆哉生文学
* 与陆子念居士
* 简陆葆翁
* 与灵屿上人
* 与香际上人
* 与吴稚仙
* 与徐非一
* 复陆叔范居士
* 与陆荩臣
* 与陆平叔
* 与范遵甫
* 答郑子康(三首)
* 与隐峰侍者
* 与广润木陈和尚
* 与梅溪庵主
* 与王侣石文学
* 寄晓令诸郎君
* 与商尊法侄
* 寄极乐庵懒石监院
* 简庉村浮石和尚
叙¶ 第 532b 页
* 复钱圣月
* 简周公贞
* 与范遵甫(二首)
* 与朱近修
* 与法平书记
* 简木陈和尚
* 简报恩浮石和尚
* 与玄若禅师(二首)
* 复周青士
* 复王薇垣
* 与钱圣月
* 与朱近修
* 东鹤师兄
* 与陆葆翁(二首)
* ○卷之七

* 文部(庚)

* 颂

* 雪窦石奇和尚书华严经颂
* 四大家书华严经颂(有序十一首)
* 普陀山舍利颂(有序)
* 千手眼大悲菩萨颂
* 雪弥勒颂(十二首)
* 和南宋天封佛慈禅师蜜蜂颂(有序 二十首 附原颂及全明进禅师和并序)
* 像赞(附杂题书)

* 一佛两菩萨像
* 药师佛乘白牛像
* 观音像(二首)
* 绣观音
* 大悲菩萨像
* 鱼篮大士像
* 大士象王图
* 罗汉像
* 十八大阿罗汉卷
* 十六阿罗汉卷
* 初祖达磨(二首)
* 天童老和尚(二首)
* 石车和尚(三首)
* 石奇和尚
* 林野和尚(三首)
* 自题顶相(三首)
* 三教图
* 纯阳大仙像
* 胜师伯像
* 仲师伯像
* 素纯法师像
* 芸居玄若机公像
* 云岫庵隐山老宿像
* 传辉大德像
* 瑶山老师像
* 慧明上座像
* 潜庵老师像
* 云在庵道嵩师像
* 从闻友人像
* 智林寺屺瞻开士像
叙¶ 第 532c 页
* 雨庵大德像
* 巢修上人像
* 慈航老师像
* 石佛庵画空老师像
* 明奇静主像
* 长庚镜池老宿像
* 济寰老师像
* 石浪老禅像
* 李晓令持纶图(二首)
* 孙冶堂行脚图
* 丁长卿文学像
* 丁汉卿居士像
* 李道人侍母行乐
* 徐玉井道人像
* 戎明宇长者像
* 丁华宇道人像
* 陈衡山居士像(二首)
* 徐玉宇道人像
* 浩然居士像
* 殷元长事佛图
* 徐定宇归来图
* 伍虞颠道人像
* 朱待予像
* 吴节侯文学像
* 曹母周孺人像
* 汪子瑜居士像
* 江君图
* 项孔彰居士像(二首)
* 王南伯文学再生像
* 丁吁卿文学像
* 丁方荀像
* 王子佑松下憩图
* 王顺塘善友像
* 项素仙像
* 题画
* 牡丹图
* 画菜(七首)
* 画葡萄(十一首)
* ○卷之八

* 偈部

* 戊寅初住铜井山胜露居士伯明吴先生以四偈贻岫子有林下风味援笔次韵
* 山中吟(十首)
* 正月十日大雪
* 岁暮至上元夜纪述(十首)
* 庚辰冬开法古南入春偶成(八首)
* 谷日唐琪圜居士以登天目八诗手书缄寄步韵却答
* 示楚萍(二首)
* 示慈舟(二首)
* 溪院言怀(七首)
* 独坐
* 癸未八月朔日礼洞闻和尚塔有感(六首)
* 蒲庵二首赠慎独师(有序)
* 武塘周西玄居士有丧
叙¶ 第 533a 页
* 新正四日答李晓令醉后句(附原偈)
* 春日走笔(六首)
* 天童山久雨有持扇乞偈者
* 偕高原石幢同人三公夜出石笋峰
* 宿天竺三生石
* 李明远居士乞悼儿诗(四首)
* 重晤云义先生
* 题秋亭
* 丁承清斋夜谈(二首)
* 示玄谷(二首)
* 新正十八日寿虎丘本如老师
* 病起(三首)
* 乙酉春大雪破石一念二禅人聚弥勒佛像于中庭纳子竞观悚然增敬以幻修幻无是过也戏拈四偈
* 鳌鱼灯(三首)
* 走马灯(三首)
* 火爆
* 竹扇
* 乙酉孟夏天童南山礼先师塔有感(四首)
* 梧山十七咏(十八首)
* 天童木和尚送被简谢(二首)
* 和南源大师山居(二首)
* 早春寄讯钱塞庵相国(二首)
* 寄谢虞轧飏给谏
* 酬空林大师见寄
* 七夕郑子康初来参偈赠
* 赠陆子念
* 病中谢客
* 雪弥勒(二首)
* 答李晓令
* 赠形家李同春
* 寄题钱圣月𠁼丆
* 禾中重建真如宝塔
* 峡石山慧力寺修钟楼
* 子康郑子清修梵行摄入法系命之曰恬作二偈贻之
* 赠范梦觉
* 示陈宣其文学
* 示陆咫颜文学
* 示王临玉文学
* 题昆山戈玄净先生略传后
* 示丁方流
* 示吴彦正
* 赠丁和卿文学
* 赠丁长卿文学
叙¶ 第 533b 页
* 偶成
* 达本上座乞题墨兰
* 题径山雪老人画扇
* 寿朱近修母慈渊查孺人
* 书严髫珠米单文后(二首)
* 和海盐刘霜厓邑侯持钵偈(附原偈)
* 酬髫珠居士(二首附原偈)
* 赠丁韩云文学(二首)
* 曲肱而枕之示吴子进
* 雪窗独坐迥禅展纸索书
* 示夏禹公
* 示张两如
* 竹窗偶成
* 题李晓令草亭
* 题风竹图
* 题王宣远南询画册(二首)
* 宝晋斋阅仇十洲临李
* 龙眠画佛尝随众卷
* 梅里镇重修东塔
* 礼夹山林皋和尚塔
* 悼黄介老(有序八首)
* 书徐虞求先生读语录二偈册(二首)
* 茎齑偈(有引)
* 宣城詹曰至其生世之月日即其母氏去世之月日也寄笺须语以偈报之
* 鹤林咏古(十三首)
* 寄青莲同参
* 送道场山晓音知客
* 谢事
* 赠顾圣复业医
* 答王云来文学
* 答陈复庵乩仙(三首)
* 过葑溪周云岩道侣静室
* 天童送兰若上人出山
* 寄聚周上人
* 示曹云海
* 读新桂瞿公临难诸作(二首)
* 示吴萃凡
* 示吴永侯
* 寄秋亭三子
* 腊雪二见
* 送丽中大德
* 送骏机大德
* 送祗园老禅回闽缘干
* 示慈帆上人
* 碧峰禅人病中求示
* 和宋慈受深禅师登披云台十咏(有序附原韵偈跋)
* 和宋虚堂愚禅师虎丘十咏(附原咏)
* ○卷之九
叙¶ 第 533c 页

* 诗部(甲之一)

* 铜井时

* 杪冬还山口占
* 招鹤兄西山看梅(八首)
* 庚辰夏再登铜井设关禁足
* 冯荃升文学冒暑过访
* 新秋书事
* 晚秋寓湖上
* 冬日放舟鹤湖抵梅居晤周君谟孝廉书赠
* 龙湖早发拟之长水阻风泊王江泾作
* 题颖源弟静室
* 娄江静室晓作
* 宿虎丘西隐
* 过不二上人
* 题竹
* 再登程纯甫书楼
* 张静垣同舟至轧元庵
* 诗部(甲之二)

* 古南时(上)

* 折芦庵(二首)
* 开炉古南阅诸衲子除夕之作
* 村怀(三首)
* 溪滨落花触目成偈(五首)
* 杪秋晤唐祈远于乌戍书园
* 九日于住波庵小阁
* 宿当湖西林寺(二首)
* 题金山图(二首)
* 寄怀天台灵鹫寺石奇和尚(二首)
* 赠褚凤廷道翁
* 褚凤廷宅看闽中将乐石
* 登鲁庵水阁右个
* 寄吴门玄若机公(二首)
* 春暮杂咏(十首)
* 梦戒雷震公(有序二首)
* 夏晚同程纯甫庵后散步(二首)
* 范遵甫览予山偈击节别后寄赠(二首)
* 久雨
* 删竹(二首)
* 古木
* 返照
* 移蕉
* 摘瓜
* 曝书
* 观帖
* 观鱼
* 纳凉
* 又观鱼
* 将登天台寄王言远孝廉
* 钱塘值雨
* 过枣树湾
叙¶ 第 534a 页
* ○卷之十

* 诗部(乙)

* 古南时(下)

* 送王言远北上
* 除夕次澄禅人
* 语风雪大师送天童老人入塔讫裁诗别众感而次韵
* 舟过慈溪斋姚益城中丞宅因和山居之什
* 偕石幢高原间人三公过灵隐憩冷泉亭
* 韬光晓步
* 立夏前李晓令招游藿圜
* 漫书陆体庄扇
* 早热
* 寄答唯一师
* 寻元白师于江阴乾明寺夜话
* 过丁氏湖庄
* 赠丁虞卿文学
* 再晤丁方流
* 岁暮答蒋闻大孝廉见怀
* 病中素閒友人见过
* 答倪阆民
* 七里港(二首)
* 卧疾移舟虎丘
* 寄友
* 题画
* 从闻统公自拂水岩移关东塔寺过赠
* 春暮归舟(四首)
* 寄吴门素纯法师
* 归燕识故巢(十首)
* 怀西湖
* 立夏前一日同道侣登硖石山值雨(三首)
* 丙戌夏自甬东还古南旧院钱圣月来访出乃尊岂麈公阅唯识论遗笔见示兼赠二诗即韵答之(二首)
* 题嘉善祖灯庵(二首)
* 中秋后一日过小庵
* 戒香居
* 岁晚(二首)
* 和李无尘除夕元旦(二首)
* 新正三日寄李晓令
* 早春寻梅过一菜庵
* 饭后放舟溪东见硖石塔值象閒禅人引游李氏古墓
* 雪窗有怀(二首)
* 对雪
* 晓晴
* 李晓令贻诗招看圜中海棠喜而有答(二首)
叙¶ 第 534b 页
* 期过藿圜阻雨晓令折海棠一枝并诗至
* 晓起见云开有晴意寄晓令
* 是日雨止过晓令圜中剧谈至夜(二首)
* 李晓令招叙海棠下兼惠赵松雪墨迹报谢
* 晓令订过石佛庵看花值雨阻约走笔自遣
* 新霁晓令招村郊野步遂过石佛庵看海棠眉庵随喜脱沙佛像至夕晓令独归予拿二三衲乘月而返
* 谢石佛庵主
* 久雨寄朱养明
* 雨夜梦同岫云禅者数辈策杖山溪之间坡石古秀其泉甚清喜而成偈觉来风景犹在眉睫童子请余笔之
* 春游纪事
* 题脱沙接引佛像
* 西楼(四首)
* 怀旧隐
* 有僧从吴兴来得故人同人化公信有感(二首)
* 偶成
* 七月下浣过藿园竹下坐
* 送王言远之任广州
* 小春日寿吴鼎陶御史桩萱八袟(二首)
* 寄张鸣九文学
* 除夕次圣仪禅人韵
* 元旦
* 夜雪漫兴(二首)
* 对雪口占(三首)
* 寻梅
* 初春送问松上人遇吴门兼简王意庵
* 解制(二首)
* 寻梅
* 春游过李园
* 仲春三日寿李青来文学母徐孺人八旬(四首)
* 寄怀张心素
* 寒食即事(二首)
* 赋得佳节清明桃李笑(十首)
* 寄题敬亭山一峰庵
* 春暮有怀悯度师
* 过新城广生庵
* 能仁寺
* 千佛阁
* 泛舟至沈翼轧先生墓
* 同邵含甫顾坟远眺
* 饭郭清安宅
* 广生庵答沈天禄见贻
叙¶ 第 534c 页
* 烂溪舟泛
* 浮碧庵
* 游凌氏古垄
* 草庵
* 塔港放舟至轧元庵
* 草荡遇风
* 早发雁荡
* 柳溪桥
* 王带存招游园亭(五首)
* 懒斋步子康韵(二首)
* 村居(八首)
* 中秋前一夕藿园看月时李子将有远行
* 十五夜坐指月庵
* 大风呼权过秋亭携郑子看月
* 偕郑子泛舟别溪庵适王介人周公贞亦到
* 登金山
* 焦山三诏洞
* 郑子学佛庭下生芝道瑞也诗以贻之
* 送李晓令入粤
* 登施淳宝小阁
* 酬范子月夜见怀
* 初夏范子同余过秋亭小庵有作步韵
* 寄怀王言远
* 纪游
* 书王祈兮属
* 偶作(二首)
* 对松诗赠郑平子先生(有序)
* 酬沈尔任文学(有序附原诗)
* ○卷之十一

* 诗部(丙之一)

* 古南时之馀一(秋行)

* 癸未七月下浣将归海虞破山寺扫洞闻和尚塔舟发梅溪即事
* 舟次松陵值常湖马远之同泊
* 尹山道中
* 宿石家滨
* 过华荡
* 舟中望维摩
* 雨中归破山寺
* 自虞山过江阴访黄介子居士舟泊长泾
* 登君山诸道侣偶集座中拈句(五首)
* 经春申君墓作(五首)
* 晚泊
* 舟行口占(五首)
* 返棹虞山过南湖值雨
* 破山寺夜坐(二首)
* 留别山中法属
* 辞墓
* 别兄(二首)
叙¶ 第 535a 页
* 答示倪阆民
* 过陆葆翁斋书赠
* 过顾园
* 𠁼庵晓作
* 寄吴伯明
* 过贝叶参晤培风师兼随喜西方忏仪且志久别
* 过孙冶堂半是山居
* 过毗卢庵次韵答周贞可文学
* 毗卢庵纪兴(十八首)
* 诗部(丙之二)

* 古南时之馀二(折芦)(王言远序一首)

* 池上来(有序设三十五首)
* 诗部(丙之三)

* 古南时之馀三(云在)

* 初秋过昆山云在庵朱近修李晓令屠闇伯相期放棹钱圣月以诗为赋
* 云在庵送李晓令
* 寄朱子近修
* 中秋日从云在庵放舟至西庄
* 宿西庄偕陈畦之诸道侣泛月
* 云在庵作(八首)
* 赠沈君如
* 登玉峰
* 弥勒间
* 刘公洞
* 一线天
* 从葛瑞五书参饭讫遂登玉峰绝顶
* 饭后见村南枫叶策杖微行因过葛氏园亭逸驹上人留晚饷口占(四首)
* 诗部(丙之四)

* 古南时之馀四(鹰峰)

* 九盘领
* 师子岩
* 合掌石
* 南湖
* 北湖
* 潮音阁
* 出生幢
* 望湖台
* 鸣玉涧
* 鹰楼顶
* 黄沙坞
* 白云庵
* 珠花泉
* 石帆山
* 澉城
* 泰驻山
* 舟里堰
* 丹井
叙¶ 第 535b 页
* 高阳峰
* 下盖山
* 六月三日游澉湖遂登吴公祠饱稚仙伊满复过悟空古寺
* 和屠闇伯三作同晚眺也
* 下云岫庵
* 诗部(丙之五)

* 古南时之馀五(梅溪)

* 梅溪八咏
* 柬素园黄闇斋总宪
* 送吴翠屏还金华山中
* 同诸子游普明废寺
* 长水塘泛舟至梅溪
* 溪上遇一生上人
* 即事
* 题画
* 题孝贞李氏传
* 养痾梅溪答吕幼安明经惠诗
* 送胡涛公之云间
* 次六月大风
* 瓶中白莲步韵
* 喜雨(二首)
* 立秋日作
* 咏秋色
* 七夕与诸子分赋(二首)
* 题此君伯仲图赠涛公
* 麻杖(八首)
* ○卷之十二

* 诗部(丁之一)

* 栖真时之一

* 登雪窦山
* 寻雪窦显禅师塔迹
* 题珠木林
* 西坑
* 从下雪至上雪
* 游隐潭
* 新霁登妙高台
* 当午坐千丈岚看瀑布有五彩色
* 自百步街至千丈崖底
* 散步至御书亭
* 新秋自雪窦山赴栖真即事(九首)
* 栖凤沈传中文学中秋日招游天门山横山庵作时同雪丆监院鉴机慈恩德明慧光南台瑞明懋卿诸道侣
* 过天门山
* 上横山庵
* 从横山乘月晚归
* 题栖真碑志
* 寄怀法海宝庆白云三大师(四首)
* 初冬送雪丆监院同顾虚谷邑侯游天台
叙¶ 第 535c 页
* 开炉日酬示范遵甫
* 除夕怀及门诸子
* 初春寄怀空林大师于大阳山
* 过甑篦山庵
* 清明日沈传中文学以诗惠艾餈步韵答谢
* 登伏狮岩
* 立夏前三日倪伯屏司李招游柏香岩龙潭之胜
* 登舒滨吾印心阁(有序)
* 诗部(丁之二)

* 栖真时之二(海滨春来)

* 山行见新桃(二首)
* 鹞子矶閒坐观采苔者(二首)
* 折古柏枝如剑
* 菜花
* 隔山见梨花如雪(二首)
* 闻金声(二首)
* 范子为余述古涧奔流之胜因与同往
* 幽涧坐
* 就邻庵乞茶
* 绿杨垂丝飏风
* 看野烧
* 望桃花坑樵采
* 海堤有数牛晚归
* 二鸦搏一鹰(十五首)
* 前题
* 诗部(丁之三)

* 栖真时之三

* 长夏吟(九十四首)
* 诗部(丁之四)

* 栖真时之馀(梧山剩句)

* 初过栖真感怀(二首)
* 七月望前二日风雨暴作竹树倒拔屋庐震动古殿不崩为幸八月上浣复大雨不止炊烟几息有感而志(二首)
* 送范子下帷吴氏宅(四首)
* 晓起山阁见白波连山有怀范子(二首)
* 寄范子(二首)
* 范子过山因怀屠阁伯于剡城(二首)
* 答空林大师自大阳庵贻偈
* 答沈传中文学见寄
* 宿明恩寺
* 初夏
* 古南僧来迎沈传中文学以诗赠行有答
* 别范子
* ○卷之十三
叙¶ 第 536a 页

* 诗部(戊之一)

* 兴福时

* 开法破山酬徐白雨见赠(二首)
* 酬毛子晋见赠
* 瓶梅
* 初春示憨崖上人
* 卧疾吟(有序八首)
* 重过藿园看海棠
* 谢倪伯屏见过
* 藿园牡丹盛开漫纪(二首)
* 从王侣石乞图章
* 重过秋亭
* 病起有怀
* 坐西轩作(二首)
* 早秋还虞山舟过松陵宿承天寺
* 留别
* 苏州无量寺怀旧(三首)
* 雨泊虎丘小武当(二首)
* 偶过溪庵即事
* 吴门晓发
* 舟次华荡
* 悼昆山高静之文学
* 过勺庵偶忆西庄旧游
* 晤陆平叔
* 赠张季鸿
* 憩陆哉生西阁望雨
* 赠李小隐
* 过陆子念书斋即事
* 又赠书法华
* 答子念
* 憩陆显文书室
* 众香庵值雨
* 晚泛过慈云庵
* 偕殷元长李小隐泛月(二首)
* 问戈庄乐居士疾不遇慨然有思
* 瞿愿中过晤勺庵同舟至众香庵别
* 西舍归舟有怀毛子晋
* 勺庵访旧陆子念重以篇什见贻还山报之兼寄平叔诸同道(七首)
* 酬李明远文学五袟见赠
* 寿贝叶斋培风师
* 偶作
* 勺庵度岁书怀(二首)
* 除岁寓勺庵同无关上人泛舟南湖
* 和除夕
* 巳丑元日
* 新正二日陆氏昆仲招集平叔园亭(四首)
* 题画
* 赠报国寺萃閒老师
* 仲春放舟过谒毛子晋信宿宝月堂兼晤顾麟士
叙¶ 第 536b 页
* 水月庵询隐峰疾
* 谢古南众护法
* 过蒋蕙仙孝廉庵
* 海印庵午睡有梦忽来
* 戒香居即事
* 海塘吟
* 毗卢庵明幻开士五袟
* 赠仲寅初
* 赠金陵彭师水
* 水镜庵小憩
* 顾敬修居士见过山中
* 纪旧示顾君闇
* 烟知墩准提庵
* 胜法寺
* 从胜法寺过黄庄庵
* 黄庄庵同道侣夜话
* 瞿愿中过访
* 华一岳为余写炤赋谢(二首)
* 诗部(戊之二)

* 兴化时

* 初过昭阳答孤峰上人
* 酬李平庵文学
* 酬李艾山文学
* 奉和贺疏林邑侯见贻
* 奉酬吴鹿翁相公
* 平庵以石刻七佛偈见贻乃黄山谷笔鑴庐山岩石者赋此为谢
* 和夜坐(二首)
* 西轩即事(二首)
* 和大山知藏诞辰(二首)
* 除夕和平庵作(二首)
* 辛卯二日同朱天乳诸君子散步池上
* 晚雪有怀平庵
* 人曰写怀(四首)
* 徐同甫为余篆古图章赋赠
* 酬杨廉甫进士
* 立春后甲子日偕平庵登土山
* 寄祥光上人
* 谢朱天乳惠药
* 将还江南别鉴师
* 书扇与萧道人
* 谢潘道人造法衣
* 别黎太冲长者
* 极乐解制寄谢吴鹿翁相公于潭西(四首)
* 留别平庵
* 别吴北海昆仲
* 舟发昭阳
* 寓广陵静慧园送天鼓法侄之江西
* 雪后登平山堂
* 丹阳道中
叙¶ 第 536c 页
* 閒来居(二首)
* 舟次昆山
* 西城晚眺寄葛瑞五
* 悼李子晓令(有序八首)
* 同葛瑞五诸子登东山
* 诗部(戊之三)

* 鹤林时

* 初夏寄日章旧友
* 杜鹃楼小坐
* 解夏送自明知浴归昭阳
* 晓步
* 喜李平庵渡江贻诗步韵奉迓(二首)
* 平庵到山
* 同平庵观寺中古碑
* 赠瓜洲默如懿范二上人(二首)
* 小窗
* 雨后登杜鹃楼
* 谢张元囱问疾
* 漫兴
* 睡起
* 九日(三首)
* 舟行口占
* 坐兴济庵东窗
* 赠周东溪老翁
* 纶如禅子画菜供余喜而赋之
* 赠夏秀岩老翁
* 西华礼塔诗(有序二首)
* 秀峰山晓起
* 辛卯除夕归自京口神情既衰仆仆有感
* 壬辰元旦
* 悼素园黄闇斋参政
* 过祖灯庵用旧韵
* 过閒閒居
* 甘窑
* 写怀
* 独坐
* 仲春随喜本觉寺读坡公三过堂诗步韵
* 奉酬遁翁先生见寄(有序二首)
* 永哀诗(有序二首)
* 寿屠闇伯文学母王孺人初度(二首)
* 寄郭千仞
* 寄郭清安
* 病中
* 遣怀
* 出门
* 久疾初愈过硖石山白水庵(五首)
* 游悔圆和陈复庵乩仙
* 题放庵
* 俞言如招同范中昭文学坐洁古参纳凉纪事
叙¶ 第 537a 页
* 又题麻杖(四首)
* 挽嘉善钱塞庵相公(四首)
* 小窗多閒为商尊首座题菜
* 秋日偶成
* 山居晓作
* ○卷之十四

* 诗部(巳)

* 天童时

* 七月十九姚广若以画扇洋布贺余生辰赋此答谢
* 赠鲁鲁山竹史
* 赠项孔彰画松
* 刘开旭鑴余草书梅溪石上其法甚精口占赠之
* 壬辰春余病甚卜一枝投隐而卦辞甚迂及秋天童使三至曰命矣夫偶记短章示公贞周子
* 将之天童寄钟雪缘
* 寄徐忠可
* 寄别朱子近修
* 酬范子遵甫
* 别秋亭郑于子康兼诸道侣
* 初主天童送法幢帜侄还雪窦
* 小春望夜宿南山塔院(二首)山泉
* 龙潭
* 松寮
* 和雪窦和尚韵赠法幢老侄生辰
* 初春喜钱圣月入山夜话
* 送景星岩湛庵法侄
* 苏州贝叶斋培风师寄笺索题道影
* 登招宝山
* 过半山庵
* 登定海城楼
* 总持寺
* 海云庵
* 永福庵
* 阿育王寺
* 草堂
* 怀雪窦和尚
* 登玲珑岩(八首)
* 谢徐心韦侍御见访
* 送无等友人
* 山居寒食(二首)
* 独步
* 答范子
* 赠闻季次乞戒
* 寄怀龙池和尚
* 初夏
* 漫作(八首)
叙¶ 第 537b 页
* 寄隐湖毛子晋
* 怀顾敬修
* 怀芸居玄若禅师
* 答泯岩空林大师
* 秋兴(五首)
* 晚步口占(三首)
* 寄近修朱子
* 寄屠阇伯
* 遣病
* 悼范子遵甫(四首)
* 感旧(二首)
* 病欤(四首)
* 兴福鹤师兄五袟寄言写怀
* 知命偈赠郑子子康
* 寿泯岩空林大师
* 简钱福先民部
* 赠田文蔚
* 再雪
* 示君兰道友
* 甲午修褉徐心韦御史六袟以园亭奉普门大士延僧焚扫居然宝王刹也赋祝
* 赠定海张前川总台
* 韦声玉剌史见访
* 奉赠王念尼道台(二首)
* 赠刘大宗邑侯
* 画葡萄行
* 登白云山讯鹿门大师
* 大梅山
* 无雨(三首)
* 雪窦和尚贻雁荡山图展玩偶书
* 赠雪窦山下余子太
* 止山戒徒来自海虞有怀孙延侯老友
* 赠破浪上人
* 过东谷庵即事(四首)
* 赠魏太生行针法
* 郁素修惠图章
* 赵氏三丧得举谢陆葆初道丈
* 寄殷佩所
* 赋得疏雨滴梧桐(五首)
* 诗部(巳之二)

* 天童时之馀

* 题甬东钱圣月归来阁(有序五首)
* 乙未春日有僧自桐城来闻元白和尚领众清泉寺盖别十三年矣赋怀寄之
* 舟过松陵吴端公文学来谒自道生平所存展笺索语
* 仲夏寄怀沈尔任文学
* 过观澜庵(二首)
* 寄周贞可(二首)
叙¶ 第 537c 页
* 秋日奉酬李平庵见寄









懒斋别集目录(终)




















叙¶ 第 538a 页
牧云和尚懒斋别集卷之一
东吴 毛晋子晋 编阅
鄂州 记室智时 较订

* 文(甲)

** 论

*** 观苦入道论

世间法以不可力致者委之命与数故所遇穷达辽
者惟顺受之此于世逵矣而其理有未穷乃出世法
则不然以吾人之生斯世也脩短不齐有富贵焉有
贫贱焉灵蠢万殊有圣哲焉有壬昧焉此非天降非
人与无不从过去世搆因如畴昔乐施与则此生享
盈积畴昔奉斋戒则此生履崇高畴昔曾听法修慧
则此生有智强识其贫贱愚蒙者反是此先佛如来
诚谛之语苟能知此则人之处轗轲患难自不怨天
尤人一一消归自已而非世之所论不怨天不尤人
矣何则古今高识大贤言命与数虽欲人反求诸已
而曰数似于已外别有一制限在曰命又似乎已外
别有一定宰在所以李将军有数奇之悲楚重瞳有
天亡之叹盖将尤人不知反已乃至颜冉之夭夷齐
之饿此又博学者屡屡致疑而莫解也原其所号为
命与数者祗论夫一世一形之赋受其于死生轮转
幽微之故未尝发明也故昧者每以生为乐以死为
苦贤者则曰所欲有甚于生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此
不以死为苦矣然未尝指生为苦圣者则曰朝闻道
夕死可矣此似以苟生为苦以道为乐然未明其道
之何如也若夫达出世法者当其遇坎坷而颠沛流
离也则必愓然以思此繇往因所致既愓然以思必
恍然而悟曰我既昔作坎坷之因兹欲履不坎坷之
境无是理也又将思过去已作现生之因则现生定
作将来之果因今以验昔由往以知来因今以验昔
叙¶ 第 538b 页
则知定业之不化由往以知来则知定果之莫逃以
信因果分明故则现在所作又必矍然起惊曰未来
生死冥然无涯我于今也仍不作无坎坷之因乃欲
将来期受无坎坷之报有是理乎如是而思如是而
审如是而惊如是而虑则知患难贫贱未足为苦乃
生死殊为大苦矣以有生死而众苦系之矣思生死
为众苦所系则欲求脱生死之念必勃然而兴求脱
生死之正念兴则世间情念应时而破譬千年之暗
室一灯始然不知诸暗之何从也从是而疏世缘从
是而安贫贱从是而轻富贵从是而亲善友从是而
坚正信从是而黜聪明从是而修智慧从是而跻觉
地从是而知佛恩夜寝夙兴应事接物自不碌碌而
过此果因之理乃出世大关键未有不通斯旨而能
入道者但世之人情每欲富贵而恶贫贱是必以富
贵为荣贫贱为耻又岂不以生为乐而死为苦耶达
观者不然富也贵也贫也贱也靡不有老病死也靡
不有老病死则富亦苦也贵亦苦也贫亦苦也贱亦
苦也生为其首也生生不息则其苦无竟故大发修
行之志坚执智刀斩裂尘网直跻乎无苦之岸则生
亦不可得老亦不可得病与死亦不可得然后为得
岂直富贵浮云贫贱不移而巳哉盖生灭灭巳寂灭
为乐乃诸佛之造诣群灵之本因迷而苦之悟而乐
之耳昔者齐景公登牛山见齐国之美潜然雪涕此
其时亦有见乎身世无常为苦而达者哂之以其迷
寂乐境认乾闼城而生恋恋也若徒谓生必有死生
为劳死为佚乘化以归尽为达而不究生死幽微之
故则亦莽荡邪见斯又景公之所当哂也以其见世
无常而不惊盲瞑无智其又恶能达观无生无苦之
无上妙道也耶。

** 序
叙¶ 第 538c 页

*** 达澄昭公语偈序

达澄昭公与余同参金粟老人乃乙丑春二月也公
来自台荡余发足自吴门相去千里海塘问渡忽焉
相值促膝方舟酬酢半饷予见公貌厚骨刚志迈言
简有古衲子风公亦谓予气味不异遂成莫逆夏末
公渡钱塘礼受业于归琴川省亲再期金粟山下分
袂月馀丛桂香中果如约而至复相把手然公孤高
之操陆沉众中独当老人棒喝下神骨耸然老人时
瞬青眼视而公唯自重若讷丙寅春烟霞癖发偕予
看明州山水挂瓢福泉山之法海寺所造日深语益
鲜利或拈弄古今或宴憩水石信口而吟信机而出
犹天籁鸣未过关者侗乎莫测第恨其随诵随舍一
日溪行予谓之曰我侪片言只字莫非吐露衲僧本
分揭佛祖命脉何遽弃之公忽悟大笑曰从是当汇
成编任剌人眼予因戏之曰篇之首安何名公云虚
空不容彩尽予笑曰虚空固不容彩画彩画岂外虚
空耶公云打葛藤作么予复笑而不言遂以名其篇。

*** 元白可公出山诗序

衲僧衣线下一段大事辉今灼古非言句可指拟才
涉唇吻即觌面蹉过故我同侪欲求法于语言文字
巳若掘地觅天况刻意工翰墨事吟咏于自巳分中
何啻白云万里耶虽然若是得底人又且不然言所
不言迹所不迹尝年无语其声如雷终日口喃喃原
无一字如是则何妨开口何妨闭口何妨有句何妨
无句何妨一句何妨多句予友元白可公楚人也与
余同参金粟别来数年晦迹于徽之黄海日登眺三
十六峰坐石题诗吟风啸月若下忘人世矣乙亥冬
会老人从心之年及门弟子散于四方者毕集太白
蜂下公亦负策而至自秋徂冬每于火垆头出黄山
所咏示人同志咸爱其脱落绳墨有潇洒独得之韵
叙¶ 第 539a 页
春日载阳制解公作诗别友卜日他行意觅一丘一
壑种田博饭追步古人不欲浪出头角类肮脏虫豸
于是黄岩木陈忞公闻而嘉之作歌以贻一时同志
赓者凡数篇公总集之索予为序予曰是集也胡言
汉语同友虽各出手眼然于公分上皆閒言语何用
为公曰抛砖引玉余之幸也固以请余因书前数语
不唯题今出山诗他日并可序公黄山集使明眼人
欲识我林下人面目不待文彩巳彰自当于笔尖未
动时荐取。

*** 盐梅鼎公游南岳序

丙子春予随众作息太白山中时同参盐梅鼎公将
游南岳诸同志各以言赠余闻南岳之为山乃先哲
栖迟之处考之传灯若思大之吞佛懒残之煨芋让
祖之磨砖谷泉之缚松其神机隐德格言密行昭著
天壤不可磨灭千百世之下固有闻其风而起者然
闻风而起者岂寻尝之人哉是必有先哲之抱负斯
有先哲之举止行色匆匆吾书质于鼎公当一笑而
携筇。

*** 木陈忞公回粤省亲序

天下有达道亲亲其一也盖吾人之有亲犹水之有
源木之有根所从来者矣故鲁夫子曰身体发肤受
之父母不敢毁伤尊其本也而吾祖竺乾圣人则教
人辞亲割爱毁形弃俗其故何耶或以此为然则古
人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诫矣以此为不然则古
人有断发文身逃荆蛮而不返者称为至德道果安
在耶是非事亲之道居尝达变各尽其事之之心互
见于形骸休戚者欤抑又闻之立身扬名以显其亲
故曰以天下尊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又曰
孝子之事亲也不择地而安之亲苟不安虽视天下
犹弃敝屣乃昔竺乾圣人宫掖晏然父昆相在忽自
叙¶ 第 539b 页
眇轮王之尊轻天下之养独窜穷山贻戚父母又何
称焉是非于其身有大不得巳者欤逮夫睹明星而
叹一切群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则其身大不得已
者恍然觉憬然悟夫然后如法尊其亲而非世间之
尊如法养其亲而非世间之养如法安其亲而非世
间之安教垂五天流及震旦岭南卖薪之客不期然
而踵其迹籍客十金赡母登黄梅入槽厂传衣夜渡
震旦之法幢赖獦獠汉至今存焉立身扬名自不必
论要其缵绪大觉佑启天人利溥万世此其孝岂世
间之为孝哉予谓世间之孝本乎身之所始出世间
之孝本乎身之无始本乎身之无始则无生本乎身
之所始则有生有其生矣则冬温夏凊生事死祭孝
斯在矣而不能致亲息苦轮趣道树首出三界无生
则能致亲解生死之缚忘爱憎之情洞坚密之身入
如来之地矣而且亲吾亲以及人之亲一体同观安
于尝乐此其为孝岂世间之孝可测量哉虽然世间
也出世间也其孝必待其人而后行吾同参木陈忞
公族出岭南初业儒因观身有大不得巳乃裂缝掖
披田衣毁形割俗遑遑四方尽所以安身致孝之道
于是投豫章之匡庐历楚之黄檗末入天童老人室
掌记最久槌拂之下正眼洞明大不得巴者无觅处
曰吾得达道矣是可以省吾亲安吾亲矣丁丑夏乞
假归觐余唯公之致孝无忝竺乾古训而其发迹又
踵乎卖薪能祖兹归也倘不志静退念祖宗标格非
风动非幡动直振其家声使天下人知岭南獦獠汉
犹在则如来大法不大有光于世乎其所谓扬名显
亲者又何如耶是述世出世孝法为赆而赘之以辞
辞曰。

爰有人兮来岭南芒鞋竹杖四海参有亲不顾奉旨
甘如法致孝追瞿昙生死关头梦正酣划然打破真
叙¶ 第 539c 页
奇男时当六月暑不堪青山朵朵烧晴岚忽来别我
出岩庵归思恻恻万里含发毛具见各毵毵人谁无
亲君独谙竺坟鲁诰我亦探父母其顺乐且湛君初
厌离去冠簪渊乎所志犹江潭劳劳俗眼真若憨讵
知君孝青于蓝还乡拄杖今复担本身说法舌不谈
溯之古人面无惭前三三与后三三。

*** 鱼喁草序

余林下人也不知世间文字庚辰冬偶过禾中晓令
李子频来道聚一日携所作鱼喁草见示且索弁语
余惘然因问鱼喁何义答曰语出淮南子大凡鱼相
忘于江河或水浊口则仰焉余于时不觉有感既而
披其一题诵其一诗则目前得一境界忽喜忽愕自
不知其故及掩卷隐几所历境界又复了不可得因
忆旧所诵维摩经云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
或有以香饭而作佛事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有
以音声文字而作佛事有以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
作无为而作佛事楞严则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
闻似乎古佛所秘出世法门亦多泄之语言三昧然
欲当机领解必待夫信之萌缘之稔也否则犹石之
受水了不相入乃若诗者无择信否才一讽咏一侧
耳可中即跃然若有所得斯何故耶夫子曰诗可以
兴其信然耶此余读晓令诗有感是知晓令之感发
之鱼喁余之感乃发于晓令晓令初知鱼之感而余
并知晓令之感余知晓令之感而晓令不知余之所
以感晓令知鱼之感而鱼也复不知晓令之所以感
彼此相感若相知若不相知鱼耶喁耶水耶感而兴
者其何始耶人乎物乎诗乎感而复者将安诣乎余
终惘然也请还质之晓令。

*** 别刻古庭和尚拈颂序

满月处空清净无翳而盲者不见非月之罪也江湖
叙¶ 第 540a 页
滔滔布帆疾驰而不知津者望洋而叹非江湖之过
也从是言之释迦老子果有秘密藏乎祖师西来意
果有关钥门外汉不得而入耶借以月论之彼其在
空有目皆见寒光著人不待指点指点者为盲夫也
自非神妙之手其何能焉所以灵山话月曹溪指月
古今宗师机缘拈颂层见叠出皆话月指月之若也
当其阐扬语有不一或指于空或指于方或指于山
或指于水或指于屋梁或指于庭砌或指于前后左
右盲者随而执之得于此不信乎彼于片影生满足
想较高下焉是故指之权所系亦大矣甚至昭其用
也指以净光则执如珠如镜揭其体也指以圆像则
执如盘如盆若是者彼盲固可笑要亦指法未妙乃
不能启盲之悟而徒益盲之迷夫指而益盲之迷不
若不指听月之自然之为愈也何也月未尝不在盲
者之顶额也是故古今以西来意视为膜外物者盲
夫也从而指点见小识局笔庸词钝是指月于屋梁
指月于庭砌不及也或者组绘其词隐隔其旨盲者
不觉从而咀嚼譬若初欲见月乃竟忘月徒爱指之
纤好又非指之者之过欤是故以指彰月以言明道
过与不及均失也予观古庭和尚拈颂其运笔甚灵
从而味之意圆词爽旨深格高绝蹊径之岐无穴凿
之病直截而婉转老炼而优柔见古人之大全浑然
如空中楼阁云霞缥缈是能妙于指者巳丑春予游
盐官于弟子默庵案头见其全刻独爱其拈颂深有
所养命侍者手录于箧中吴门顾敬修居士访予破
山见之捧读为未曾有曰此后学典刑也请别授梓
以流通予曰善师讳善坚考其系为无际派嗣盖临
济下儿孙也。

*** 听云集序

人生遇合世出世固自不偶昭易泽国也极乐孤庵
叙¶ 第 540b 页
也予初至歌想沧浪竿投绿水而巳居无何有一翁
来访须鬓皤然瞻其容聆其语益儒者也出诗贻余
诵其词高其韵视其印志为木头老子木头老子盖
儒而诗者也余喜之既而四方来学聚于一堂风甚
冷淡木头老子乐之一日携一矮榻及团蒲直来堂
中晨香夕灯行住坐卧与衲子俱余始知木头老子
又儒而禅者也适大山胜公自牛头山来余请典藏
职大山又儒而衲衲而爱诗木头老子不觉与之合
焉饮食居处靡不同也余益奇之昔者吾友断峰云
间人亦儒而后禅针芥天童先师惜没焉其法不见
于世木头老子盖曾与之抵足焦山讨论竺典木头
老子之入佛年且久矣而绝无泛滥之语横溢之机
其学问有渊源佛理穷精奥不立异同其骨气不为
时抑不求人闻独以了手一著为念在儒为慥慥君
子法中亦可谓耆年禅伯也乃醉心于孤庵岁暮忘
归余亦不知其合也拥炉煨芋秉烛炊茗每诵其诗
而乐之然诗乃木头老子之绪馀也。

*** 柴庵先生和池上来诗序

柴庵先生有庐在烟水茭芦之间颜曰大歇以其歇
也足不入城市日惟耕渔之与侣鸥鸟之与亲篆烟
横斜梵帙满案间事吟咏余以池上来诗投之有当
于意和而终篇客有问曰池上来诗何为而作也余
应之曰甲申之岁神京分崩海内骚然予思避地入
山入山不得而寓于池上咏池上怀山中也夫岂怀
山中哉客曰然则池上之吟大歇之咏殆相近耶余
曰不知也客曰池上之居先生之庐亦相远矣乃异
地而同声异服而同调何也余曰不知也客曰吾知
之矣唐人有醉中往往爱逃禅者夫禅达人之所嗜
也先生之嗜其在是欤余复应之曰我何知哉夫达
人既醉念之所至感慨淋漓天机毕露及其醒也或
叙¶ 第 540c 页
失之矣今先生醒而无醉参酌禅典日臻妙境非以
禅为游戏唐人未可以方也余闻古之人志之所存
各有所寓蒙庄之逃于贫寓言玩世宁曳其尾子陵
之逃于钓羊裘五月溪山自得柴桑之逃于酒躬耕
种秫终身醉乡柴桑岂沉酣之人哉今咏其诗冲和
雅淡想见其胸中介如石焉以此论之柴桑既醒而
醉醉而醒醒而复吟其又逃于诗者欤客曰命之矣
歌孺子之歌乃去。

*** 宗镜节录序

佛灭度后后五百岁支那国中有闻达磨西来直指
人心立地成佛之说曰吾斯之未能信焉学者分河
饮水大法几裂譬夫一人之身而左右手足各有相
戕之势有宋永明智觉禅师于是乎惧制宗镜百卷
挈大藏之纲会经论之文具精微之辩折冲性相吻
合宗说其书出焉能决学者之疑而全大法之体后
之作者遵而循之由平康正直之道达广博严丽之
域无泣岐矣然古今随其所好剔繁就简录其要妙
有四家焉初黄龙庵晦堂禅师者曰冥枢后会稽陶
石篑先生广之曰广枢楚之袁中郎先生者曰摄录
近有海虞陆子平叔者曰节录余于宗镜未披全文
平叔谓余曰三公之采宗镜小异而大同不过在性
相屈信之间黄龙所集甚约陶广之袁彷佛于陶今
不佞参以臆见一一卷中全其旨趣之直捷略其章
句之重复百世之下似有得乎永明之心永明其牖
我矣我师其乐为序之乎余唯唯曰夫永明何言哉
本头自在迷者狂驰将求佛于千生永明盖欲悉破
学者之深疑而扶其正信所谓以慈悲之故有落草
之谈也永明何言哉永明苟无言则子亦未尝节斯
录余又恶乎序之平叔曰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
斯永明之大旨也序之可乎余曰是方便也昔裴河
叙¶ 第 541a 页
东得法于黄檗尝书所见一编呈于檗檗接置之问
曰会乎若便会得犹较些子若也形于纸墨何有吾
宗即永明亦自言之矣幻人问化士谷响答泉声欲
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如是章句为心耶为法耶将
恶乎序之余独思夫黄龙石篑中郎三公一为大宗
师二皆博雅大儒道德文章传播海内而独倾信于
永明则知宗镜之书诚为甘露门矣陆子亦儒者少
年时伯仲翩翩为隹公子咸以文章世其家英华勃
发视青紫如拾芥邑中大人先生与之游而恒避其
锋然性喜奉瞿昙氏余剃染遂相识世居五渠之舍
上乡誉啧啧意其图南必九万里自余出破山行脚
相隔二十馀年归则陆子居然道服矣余奇之身臞
如鹤道韵若老衲向之豪迈之气化为精进宴处一
小阁梵呗清绝见方外流相亲如骨肉斋中屏去声
色轩榭之间惟修竹老梅相对所给侍不过一苍头
然亦喜阅宗镜溽暑祈寒无间心有所得手自录之
积有岁月累成四册是谓节录也余以意度之夫尝
一脔即知全鼎此上机也黄龙所集也虽然有种种
问斯破种种疑百疑不破则百信不生此永明不惜
繁其词而广之摄之均有不得已也虽然惧割截也
若夫批郤导窾犹全牛也则陆子得之戊子秋余过
勺庵一访其伯仲缱绻杖履靡间夙夜因有诗赠之
云法缘夙结瞿昙氏世相全空般若经则陆子者信
亦奇士也。

*** 吕幼安诗草序

余与幼安交有年矣初不知其能诗即幼安未尝言
诗又未尝以诗贻余其文心慧业盖天成也平日遇
名缁野衲如故知宿阿兰若中闻晨钟夕呗必憬然
自得少年时锐志古文辞自期观光上国为邦家桢
未肯苟干其禄时辈推之甲乙以来则又浮云富贵
叙¶ 第 541b 页
居家泊然而巳今夏大暑余过梅溪值幼安小舫于
青龙港似导引者余初不知幼安在舫疑他客命舟
子少逊避舫尾及抵院则幼安也因大笑于是幼安
乃有诗贻余余始知幼安能诗然读其诗悠扬典丽
又非若初为者然因论之曰吕子向不诗今始诗向
不诗非不诗也全诗具于胸中非其时不发古所谓
积厚流光者非欤余谓吕子真文人也寔慧人也如
吕子者始可与言诗也矣。

*** 永安闻慧堂世系序

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秉彝之好人所同有兹有
人焉彊梁恣睢狠戾自用或者抚之曰子之性与尧
相若其人虽未能服尧之服行尧之行然私心喜之
或谓之曰子之立行去尧远矣其必愀然不乐繇是
言之鸟无有不飞水无有不下从善之心盖本然也
古今宁有间欤佛祖之道如水之行地中无往非水
城隍山泽喧阗寂静又何能取舍吴门天宫寺肇自
唐景福五年开山为了然重葺为嗣顺历岁既远废
而复复而废大明正统九年承天弘演重为开山郡
光禄大夫杨翥撰文记之演为育王住山别峰之孙
金山文海之子族居嘉禾识见通敏住承天永安在
道原禅师之后道原嗣天台韶国师为法眼宗宋景
德间修传灯以进得赐入藏道原主承天永安演住
天宫亦从承天永安来是则天宫寺之有永安者盖
承天分枝也弘治间天宫永安师徒又蕃衍一析于
东一析于南虽三分于寺实同宗焉天启五年后裔
机公字玄若严净毗尼丹碧轮奂惧无先德之嘉言
懿行后进失所模范乃考诸传灯采道原禅师机语
及住承天永安元正禅师上堂问答等语载在一册
以贻后人元正系临济宗为报本元禅师法嗣而弘
演无法偈垂世未详何如人其树伟缋于天宫者仅
叙¶ 第 541c 页
见于杨之文也呜呼粤自灵鹫传灯东西演化方袍
圆顶何莫非释迦氏之子孙不得巳人异其宗家分
其谱而佛祖之道则一也彰大同之道启远裔之信
即使其祖道原而法元正慕前德而衍后修私淑之
义殆不远矣所云鸟无有不飞水无有不下业为佛
祖之徒其孰能自外于是世之系之感之发之机公
此谱其永安之世教乎。

*** 壳音草序

壳音者壳中之音也西方有鸟名曰迦陵在[谷-(一/禾)+卵]时其
音巳压凡鸟种性异也庄生齐物论曰无以异于鷇
音斯言鸟之初生张喙而鸣无思焉无虑焉是非之
情有所不入也惟天而已矣余投破山雪柏老人年
巳高发尽白挥麈尾婆娑木座上岁时任运佛祖之
位悠然忘怀行同婴儿或取凉中庭足忘纳履或就
暄廊庑手不揖人木几左右一炉一茗咿唔之音弗
辍也而纸笔随之余也蒙稚从旁窥立老人歌遂思
歌老人咏遂思咏日月久之不自知柴塞之化而天
机之张也佛心祖印踊跃而入时雨春风笑谈而解
于是凡有感触亦必有语语必呈老人眼老人初必
颔之既而曰谚所谓多年鸟子壳中先老其殆子欤
斯时也余复不知老人此语之为游戏耶提奖耶将
谓我如初生鷇音而忘是非耶抑为迦陵种性坐压
凡鸟耶总之亦绝无思虑于其间任天而巳矣呜呼
老人既没壳音谁證因忆曩日娑罗塔前初遇不偶
然者。

*** 竹杖序

(山翁和尚以村竹手制为赠时和尚将还匡卢)

我林下人之于世泊如也视人间宝玩直土苴耳然
五缀之钵双环之锡独何珍重之曰表法用也钵用
循乞示出世正业杖用游行示出世正道先佛后佛
叙¶ 第 542a 页
同一辙焉有大宗师神而明之每于用处发其机要
永嘉诣曹溪振锡三下卓然而立是也德山因饭迟
托钵出法堂低头入方丈是也又麻谷到章敬振锡
三下卓然而立敬曰是是到南泉泉曰不是不是夫
此机也岂常流所测哉复有大宗师者得佛祖之用
行逸格之令钵从瓦铁而杖不必锡临济三度问佛
法大意黄檗三度棒之则锡杖化为木杖矣大禅佛
参小释迦小释迦打以四藤条后号于众曰集云峰
下四藤条天下大禅佛莲花峰祥庵主平时举杖云
古人到者里为甚不肯住自代云为他途路不得力
作么生得力去良久云楖栗横担不顾人直入千峰
万峰去岂非锡杖又化为藤条楖栗乎噫维锡与木
及藤条楖栗乃佛祖廓示正法眼后之作者未可异
同于其间往岁丙戌余结冬梅溪饭后经行古墓中
见异竹焉节疏而条直曰是宜杖也取以归愧短于
裁制竹之精华不现虽采之旋掷之壬辰夏病初起
艰于持重视木杖如金锡焉乃以一僧旧方竹杖为
用复过梅溪偶见沤麻者取皮而弃其骨余曰是亦
可杖也入手果轻圆修洁阶墀之下随意所之因赋
诗曰落落丘中有修修莫掩藏以能高骨格致我略
玄黄扶老秋无畏投人夜有光就中新用处初不类
诸方颇好之优游林薄无时不俱独念履险乘危则
非其所长也于是远行仍用方竹竹旧甚适山翁法
兄和尚于中秋前四日从虎岩枉溪上余见手中亦
用竹杖光泽可爱顾余旧竹黧黑憔悴和尚心若悯
焉余因忆丙戌冬事乃问村竹亦可如山竹作杖乎
和尚曰天之生材何限方所苟能裁制皆成法用余
曰此处有竹似可杖余得而复弃和尚讶曰试观焉
命余引步至前古墓见竹焉则定神凝思仰观俯察
量寻揆尺仅得一竹携归院中遂自炙之濯之刮之
叙¶ 第 542b 页
磨之群衲拥观和尚曰制杖岂小道哉御法柄亦犹
是也非材无用斲有材无使伤因其本然发其光耀
本质固好不废揩磨则其成材也大立于前表里精
粗无不妙矣时侍者进茗口忘啜日夕矣乃复手拭
于月明之下有顷觉觚棱之间皆生白焉众始骇和
尚之善制杖矣且疑和尚为一小物何勤勤若是孰
知和尚之托微意抑初不为巳用哉凌晨复摩挲再
四纤痕净尽通体圆洁乃手授于余曰吾此去归匡
庐旧隐兄此行将入天童不天各一方乎常相见者
唯此杖耳余恻然谢之念和尚精神尚强而顶发则
无黑矣此行归江西道途邈远晤面难期同门落落
谁复如和尚之爱我乎离群索居谁复如和尚因杖
而诲我以接物之方乎憧憧参学奔走吴越孰能如
和尚善于裁成而亲炙乎肠不觉九回也和尚春仲
从东瓯归作诗三十首淋漓慷慨处患难心无少愠
履公庭节无少损与古觉范大慧盖相匹焉法门之
栋梁临济之大树舍和尚将谁属兹其可蹑云观瀑
拂石而高卧乎余益有感也虽然匡庐古法窟也而
祖庭甚侈和尚固欲白驹空谷当必有悯世大士排
闼而入请慰众山之望明年余在三佛地闻法鼓填
然遥振于五老峰头者必和尚也余凭竹杖喜跃当
如何。

*** 赠郁素修序

内美未充而外扬或者誉之居之不疑彼何人哉世
出世学术之大患也惟其欲速外扬学不至术不精
叩其所得曰如是而巳矣察其所安则货利也特借
途于学术故学术恶彼而去之古之人不然志于学
不耻恶衣食或誉之将不自安曰此誉奚宜至哉其
意非恶乎誉也自知学未至也即使学至其志愈弱
不自满其骨愈强不自息可也彼见学术之量犹瀛
叙¶ 第 542c 页
渤无涯进乎寸有尺在前过乎尺有寻在前尽乎今
有古在前尺寸有尽瀛渤之量莫尽今之尺寸可穷
古之尺寸难穷名何为哉惟其不根于名而名随之
不苟于誉而誉亲之斯又天地间与仁恶佞自然之
理也慨今末世古人难得乃于素修郁君见之其力
学篆文云在童子时至于今岁月深矣其篆成矣其
誉来矣为人真朴简直不落荡游之习绝迂夸之语
其学可行矣卒未肯足迹四方求知于人客山房中
日与石友自朝至夕乎摩神运心无他营但求其术
之至而已矣一篆惬意则喜见眉睫津津然不自觉
盖其生平一石当前虽天地万物阴阳寒暑罗列交
现乃不知为何物况身世穷达声色货利云乎其用
意如此余见顾谓诸弟子曰学道如郁君其庶几焉。

*** 寿吴门郑士敬先生六袟序

士敬先生乙未清和齿登耳顺士君子争集咸以耳
顺寿之而先生则投笺于余以散乱无记内省夫无
记散乱释氏之语也孟轲氏则曰学问之道无他求
其放心而巳矣昔有问于宗宿曰起灭不停云何宗
宿应曰直须寒灰枯木一念万年问者退复叩一尊
宿尊宿犬喝曰是谁起灭问者恍然悟入夫散乱者
起灭之谓也惟其有散乱则有无记曰求其放心摄
散乱之谓欤夫问者之问诸口答者声入而心通也
答者答诸口问者其亦声入而心通而恍然有悟欤
夫子十有五则知志于学三十而立焉四十而不惑
焉五十而知天命焉六十而耳顺焉夫子圣者也自
十五而三十四十五十六十学中之境若不易躐等
弥入而弥深余愧十有五未知志于学不先一篑何
以成山虽踰五十罔知天命惟先生始志圣人之学
今臻圣人之年前乎此者立与不惑与知天命皆见
于躬行宜士君子闻耳顺而称庆也然顺乃先生之
叙¶ 第 543a 页
耳也余未及先生之年未知圣人之学又安知先生
之耳是故耳顺乃先生独知之境也然则一曰寒灰
枯木一大喝之先生声入而心通其必有分焉无记
散乱斯无地而寄余野人也拈此野语先生亦乐游
方之外必有取于是。

*** 赠丁虞卿序

昔管子以叔牙为知交游处匪朝夕也其或有一晤
对一促膝遂悉其生平者乎虞翁长者也余得访于
十年之前又获晤于十年之后沧桑变迁干戈扰攘
其胸襟固自若也其躬行所可见者有五世耕于野
乐圣之道天民也诵诗读书惕若乾乾君子也知雄
守雌反华归朴老氏也教子以义继事承家仁人而
孝也不求闻达高卧湖乡又逸民也至闻南巢倒戈
应天顺人而终念乎揖让晚号虞翁其自信欤子谓
韶尽美又尽善然则虞翁诚得孔子之意者余游方
之外交固疏而所见有如此乃乐为道之谂于深知
翁者一印同异赞曰。

耕读传家孝友钟性晚以草木是娱而琴酒多兴虞
翁虞翁其生今之世信而好古不知老之将至者耶。

*** 以庐山摩岩石刻涪翁所书七佛偈为山翁和
尚寿序

乙未之秋客有来自青徐间者向余曰大觉山翁和
尚将还广陵矣菊月是其诞周行七步狮子吼矣法
腊既高指天指地前无释迦后空弥勒诚独尊矣子
为同门称最契将何以寿之余茫然无所应久之客
去乃思古今人情皆有好或投所好则合投所不好
则暌虽幅员之广君孤之奉苟非其好有不屑视者
是故君子观其所好则知其志之所存诵其诗读其
书贵知其人也昔者虞舜登庸位在九五苟拂其志
宁遵海滨于是知舜之所好在亲而不在九五伯夷
叙¶ 第 543b 页
叔齐饿于首阳采薇而歌其所好在仁求仁得仁虽
孤竹可不处首阳可高卧夫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
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繇是言之人
情之所好其系亦大矣易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乃
宋之大儒则又以子陵一钓当之余故知富贵浮云
曲肱乐道彼六合之内亦有然者况沙门观三界如
幻达万法如梦其心如枯木石头世之荣名利禄无
自而入其有所好乎虽然枯木石头仍有所好也特
所好有异于世者所异者何法也请言其法盖佛祖
授受俾人息妄缘诣真际解脱世间而登道岸者是
故沙门之于世也无尊爵无显名三衣粗疏一钵五
缀亦甚卑也至论其所好所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则其志有足取者至以其法悟人博地侪于古佛而
不下于先圣贤此其法不又尊乎识者曰出家乃大
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诚然其语矣今之沙门行
其志于四方者众矣其孜孜以法求人如饥渴者非
我山翁和尚欤余谙和尚胸中绝无他好者是将何
以寿之乃若香华枝乐名衣上服檀越持矣霞绦锦
轴钜文宏词宰官悬矣伊蒲之馔甘美之果弟子陈
矣余又思拟将何物为和尚寿耶一夕坐中庭偶见
和尚为晓音禅客书草庵歌一篇劲而古视题款乃
初住道峰时作余讶问音曰和尚在道峰住持事繁
何有馀暇作此音答曰此和尚中夜笔也余益讶之
音进曰和尚诲人不倦笔砚布施至忘饮食此未足
尽其尤好七佛偈书盖千百纸矣随人所须无吝余
曰有是哉乃知和尚真得所好也真能以法诱人也
忆在昭阳结冬有贻余山谷七佛偈为广鉴瑛禅师
书刻于庐山岩石者余亦珍而藏之盖六年矣于是
忭舞曰是可为和尚寿矣夫山谷宋学士也而有合
于广鉴为书是偈其亦尊于法耶当其时更有居士
叙¶ 第 543c 页
曰苏子瞻以怪石供僧佛印发于文佛印镌文于石
说者曰沙门观法果如幻耶一怪石何好之甚也余
曰是宜好非尔所知也夫子瞻与佛印为禅喜游其
心志一寓于石耳非以石而能致沙门之好也是故
君子观怪石之好则知佛印之所存观七佛偈之好
则又知和尚之所存怪石焉七佛焉前后一揆也余
以是知和尚必与此刻为水乳其他皆非所好是则
余虽持多年故纸为和尚寿不愈于持香华诸供养
耶和尚闻之其必冁然一笑虽然和尚适有是好无
是好不能显此刻余适有是刻无是刻无以合于和
尚嗟嗟和尚之好山谷之书相去盖百年而乃合
焉犹旦暮遇也其亦有待耶余笔之于文宁不为丛
林盛事。

** 记

*** 云浦上人书华严楞严二经记

法界之性如光与音推觅不得而实无不遍缁友云
浦会稽人剃染苏州海慧庵结屋太平芜湖号冷瓢
就冷瓢中书佛华严经方竣兵燹作乃携经至海慧
值岁荒馑檀施绝少复罄其衣赀书楞严一部志可
嘉也辛卯十月望前余从京口下吴门憩閒来居暮
雨中浦持二经过余修敬毕未及数语置经于案遂
别而去余因凭几思曰若人之来其有意乎将谓我
能證知法界之性欲三印可耶抑亦自念其为法之
勤欲表而出之耶因又思之法界之性从本以来弥
满清净若人未书是经法界之性未为减也不书可
也巳书是经法界之性未为增也书之亦可也书不
书在人于法界性无所损益虽然由是经以知法界
之性言以载道也由书是经乃能精一其志开法界
门人能弘道也不书是经又乌乎可浦之行其大矣
乎嗟乎人生芒芒终身焉汩汩知身而不知世界知
叙¶ 第 544a 页
世界而不知法界苟知法界则吴越一天也何地尽
山多指为两域乎沧桑一幻也何定鼎割城悲为两
事乎蛮触一体也何左强右弱分为两戎乎佛生一
性也何萤火太阳执为两光乎死生一如也何持瓶
饷远认为两空乎成坏一际也何刹那百劫视为两
时乎所以海慧此法界也若人之降伏尘劳也冷瓢
此法界也若人之生如来家也华严此法界也重玄
之德佛證穷也楞严此法界也法界事事究竟坚固
也又且若人之来此法界也信能必至如来地也若
人之去此法界也如来宫殿无有边也乃至余眼阅
之余心思之余舌證之皆无障碍而游于言词三昧
无非此法界也是故以法界證法界空合空无二相
也以法界入法界水投水无二味也极而论之法界
之性大不可思议也言词丧也心虑忘也芳草绿落
花红余之笔舌又何能形言也乎当瞻仰象王狮子
哮吼回旋可也于是投笔起座袖手顾视复还其经。

*** 松陵乾元庵图册记

人之情有虽去此百千里而思悠悠不置者必其所
好在是也人之志有虽处之胜地授之大任声名洋
溢归者多而从者众恒有不释然者必其所适不在
是也余在俗髫年见比邻少年以纷哗相竞遂心薄
世间逮入法一丘一壑蒲团草座始与志适然赋禀
庸僻无高人达士探奇选胜之韵宇内之名山大川
无暇登讨第志在枯寂虽不期山水而遇山水清寂
旷远之处意即合焉曩住铜井湖光山色行坐在目
居常饭食讫遂独曳杖出门跏趺于山椒日卤而不
觉解事弟子常挈茗相从又时过邻庵赏花看竹晚
沐巳乘月而归或信宿焉留连于春芳秋香之下此
住山之乐与志甚适也后下铜井过禾中古南一土
镇耳喜舴艋甚便梅村竹屿静侣二三时偕泳游亦
叙¶ 第 544b 页
甚适焉将忘其老奈之何业风远吹直至太白峰下
住持之缚松关廿里使人不易出侍者曰春风和矣
岩花放矣予方跼路一室中酬应人事以一指而喻
众指以一心而齐众心虽非红尘之仆仆岂如青嶂
之閒閒噫亦甚不自适矣几何其不病乎且也无邻
叟可以话心曲无方舟可以济足力虽处云上犹系
笼中日长如年每忽忽而不自得正无以遣情排闷
乃企周禅人自松陵持乾元庵图册来余展而观之
跃然得见所好忘所不适指以示周曰兹庵乃吾旧
所游也常在意中虽千百里而不置今子不远将来
余睹蒹葭之横直烟水之微茫风平波息龙湖如鉴
余恍若至其处是宜忘山中之不适而适此适也子
可谓贻吾所好也虽然此乾元之境也境中有人焉
其称木浪者参先师于育王根利而有得惜归不寿
余因之得交其上下其称悯公者年长矣谨悫而好
道记庵之始末即其笔也此老为木公之上其下数
人事余若师大率皆有向上志欲高飞远举惜有庵
之胜即有庵之事役而未能是故余之所好在龙湖
而龙湖之好又在人耳嗟嗟吾衰矣何当出山一苇
杭彼开襟话旧写今日予之所思适他日予之所适
也乎辞曰。

龙湖之水兮春烟淼茫龙湖之兰若兮春鸥在旁茭
芦青青兮荇藻含香微风一叶兮于以采芳疏钟清
磬兮宛在中央翩翩道侣兮上下允臧怀斯念旧兮
几换星霜孤蟾静夜兮读经琅琅龙湖之人兮眷眷
而不能忘。

** 铭

*** 正观堂铭

世出世间事有宜铭即不铭于笔而有众欣然共铭
于心者必其事为最胜因缘大有益于群情也昔苏
叙¶ 第 544c 页
长公为成都法师敏行作大悲阁记表于西南开化
米信其记以菩萨證道从闻而入始于闻而至于无
所闻从无所闻而至于无所不闻夫證道而至于无
所不闻则菩萨折摄之用咸备清净宝目母陀罗臂
左右开合八万四千或慈或威神化莫测所谓触而
不乱至而能应盖不期然而然者而世乃以千手千
眼称之斯亦菩萨悯世狭劣特示少分而巳所以然
者夫眼生于面手根于身众情所知也舍两眼之外
不知更有所谓眼矣舍两手之外不知更有所谓手
矣而声色纭纭交乎前无不以两眼物色两手执持
乃菩萨则异于是千眼为视千手为用千眼为视不
住色也千手为能转物也此妙智净觉众情所未
喻第向以眇小自居卒然见菩萨手眼皆千变化奇
幻自不觉耸然动容肃然加敬曰是菩萨者何眼之
广耶手之多耶其神力所致欤将道德所感欤是菩
萨者得瞻依之必能脱我于尘劳必能置我于道岸
于是菩萨悲心与众生信力融结为一勺水献花行
道礼拜菩萨等行其慈众生默开其慧菩萨不以高
陵众生众生不以卑远菩萨众生以两眼毕见菩萨
之千眼以两手能举菩萨之千手两眼能见千眼两
眼未尝不即于眼也两手能举千手则两手又未尝
不即千手也其故何哉千寻之木枝叶婆娑而根本
则一也虽众生未能以是观菩萨而菩萨必以是观
众生是为正观奇哉有情亦有手眼芒芒昧昧自不
能明必观菩萨始获开悟则菩萨之手眼其可不彰
于世乎天宫寺永安房雨新上人律身清净发愿广
大有念乎菩萨功德外募檀信内罄衣钵搆堂三楹
三年而成像设未也有檀越顾敬修氏夙领佛记乐
法无倦居恒欲求妙好旃檀肖菩萨像虑像成无栖
像所是二上士皆含千手眼于一念乃时节之巧机
叙¶ 第 545a 页
会之来虔奉是像即居是堂依正恰称闻见为之踊
跃焉其法祖玄若大比丘奇此因缘乃颜其堂曰正
观表菩萨之正眼寂然尝照无奔逸相菩萨之手展
握自在援溺拯迷是眼与俱若公与余盖法门久交
走书来嘱作一铭志余因助发正观之义明菩萨之
化功且念斯堂之成也菩萨之所居也天龙鬼神缁
流道俗皆巳铭诸心矣奚待余铭于笔耶重其事不
惜繁其辞愿入是堂者一瞻菩萨皆得正观而铭又
何辞铭曰。

「 大悲正眼
 智为其根
 一而弥曜
 万而不昏
 昔有尊宿
 问于临济
 急下禅床
 当胸把住
 暗中摸枕
 赚杀云岩
 通身遍身
 大费涎黏
 何如菩萨
 开手见眼
 觌体示人
 超诸方便
 咨我同人
 等具妙明
 攀缘苟息
 酩酊必醒
 天宫吉祥
 永安常住
 知恩报恩
 五体投地」


*** 震溪堂铭

震溪吴门王子子佑之别字也其堂子佑所搆也子
佑素未面其具信根嗜法味盖得之缁流道侣交知
之间兹作堂颜之以字者何义或曰子佑上世家于
洞庭昔文恪公曾以震泽名其书四方之宾朋称王
氏必曰震泽主人子佑仍斯名不忘所始也余曰夫
如是子佑巳自铭矣今远缄溪藤来山中冀必有异
闻因遂骈其说夫震阳在初九天体也有雷之象群
阴固结之时天心卒复拟其埶微阳若不能敌于群
阴然雷霆之奋昏蛰尽惊醒聋聩于梦乡以进君子
之道而开小人之疑无若震焉子佑儒者斯义稔知
之矣例之吾法觉海澄圆绝无阴翳奈何所立炤亡
遂尔惑雾兴焉痴云暗焉缠绵于妄想胶执于名字
而本真隐矣苦世火宅有生不觉梦中蝴蝶恣意餐
采其情恋恋至于业风横吹异类错变纷纷纭纭咸
叙¶ 第 545b 页
莫知其故于是大雄氏出喻以无常示以苦空诱以
车玩指以衣珠如鼓迅雷震其顶门大根之士一念
回机群执尽丧有若千年之室冥冥蒙蒙照以一灯
朗然分晓未可以诸暗之聚合而谓徵明之不胜也
阳之克阴觉之驱迷大概如是子佑好佛者因以是
进之昔玄沙备禅师得雪峰之道有僧来参请垂示
沙曰汝闻偃溪水声否僧曰闻沙曰从者里入此亦
震之用而世未之或闻者也余深嘉子佑之作是堂
也发佛祖之秘盖从是得入偃与震不谋而合溪与
水不言而自喻矣东坡居士曰溪声便是广长舌此
文字禅也因不以是为注脚铭曰。

「 觉海澄圆
 清净本然
 山身溪舌
 名字谁宣
 照亡所立
 昏雾斯集
 异类变更
 有生疲茧
 大雄哀哉
 从是而来
 宵中一炬
 云中一雷
 鼾梦既觉
 法界寥廓
 溪耶水耶
 无受无作
 持以信力
 洞开重门
 万物纭纭
 各归其根
 事得理融
 理随事变
 半偈缘空
 五车文绚
 佛祖在迩
 箕裘有光
 世而出世
 伟矣斯堂」


*** 木树根铭

余不善植花禅子供茉莉一本爱其香而存之越明
年枝叶四布有加于昔花开以百数计木树根者烂
于深山不知几何年矣皮脱而心空采薪之侣将置
燢下余见而惜之取以障其花峻拔之状有如岗峦
映带林薄洞穴天成可观当停午炎氛逼人解衣磐
礡觉中庭有爽气既悦其幻乃复作铭铭曰。

「 惟天之道
 法乎自然
 此木树根
 在山忘年
 手携成山
 不营一篑
 惟花近之
 林薄相类
 一青一朽
 神理各全
 花香凌晨
 直达其巅」

懒斋别集卷一(终)
叙¶ 第 545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