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法语¶ 第 578c 页
绝馀编卷二
藕益道人智旭著门人圆果录
* 法语
** 示朗融
万法本自融彻。由迷情封执而成隔碍。如一指能蔽
山岳如认沤必遗大海不惟埋没自巳灵光。亦且冤
屈六尘境界。讵思六尘非能惑人。人自妄受六尘所
惑。根根幻驰。识识纷动。然仔细推求。尘既不居其咎
根亦岂职其愆根既不职其愆识宁独当其罪。三科
分析既无真主。纵令共合。那有实法。而众生于此虚
妄法中。著我著人。分取分舍。犹如捏目乱华发生。更
欲分别花相孰妍孰丑孰大孰小。不亦惑乎。惟将身
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譬如为天下
者不顾家则智眼昭明。而一切障碍境界。不觉其融
于性德无往非真实受用处矣。
** 示三止
永嘉大师有云。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
是妄想惺惺非。此四语。丛席争传诵之。然先须彻悟
惺寂源头。方不堕守精魂窠臼即如儒者亦云明镜
止水以持心。岂可谓慎独工夫。便是禅门中奢摩他
妙修行路耶。四祖谓牛头云。观者何人。心是何物。只
此二语。直得遍计妄想。百杂粉碎。以此体真。以此方
便随缘。以此息二边分别。一句中有三玄。一玄中具
三要。唤甚么作独将谁去慎不惟妄想无记无处容
身。恐惺寂二字亦并无处著落。非惺非寂。是谓寂寂
惺惺惺惺寂寂唤作不二。早巳二也。况可云双修并
运哉。悟此成修。是名一心三止。待时而说。乃成法华
藕益道人智旭著门人圆果录
* 法语
** 示朗融
万法本自融彻。由迷情封执而成隔碍。如一指能蔽
山岳如认沤必遗大海不惟埋没自巳灵光。亦且冤
屈六尘境界。讵思六尘非能惑人。人自妄受六尘所
惑。根根幻驰。识识纷动。然仔细推求。尘既不居其咎
根亦岂职其愆根既不职其愆识宁独当其罪。三科
分析既无真主。纵令共合。那有实法。而众生于此虚
妄法中。著我著人。分取分舍。犹如捏目乱华发生。更
欲分别花相孰妍孰丑孰大孰小。不亦惑乎。惟将身
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譬如为天下
者不顾家则智眼昭明。而一切障碍境界。不觉其融
于性德无往非真实受用处矣。
** 示三止
永嘉大师有云。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
是妄想惺惺非。此四语。丛席争传诵之。然先须彻悟
惺寂源头。方不堕守精魂窠臼即如儒者亦云明镜
止水以持心。岂可谓慎独工夫。便是禅门中奢摩他
妙修行路耶。四祖谓牛头云。观者何人。心是何物。只
此二语。直得遍计妄想。百杂粉碎。以此体真。以此方
便随缘。以此息二边分别。一句中有三玄。一玄中具
三要。唤甚么作独将谁去慎不惟妄想无记无处容
身。恐惺寂二字亦并无处著落。非惺非寂。是谓寂寂
惺惺惺惺寂寂唤作不二。早巳二也。况可云双修并
运哉。悟此成修。是名一心三止。待时而说。乃成法华
法语¶ 第 579a 页
三止。自利利他俱不离此一字法门能于一滴水中
兴云澍雨。贵在神龙之自奋迅耳。
** 示文约
做工夫人。每每被昏散二障所扰。不得成就。久久便
致退悔。殊不知昏散根源全由迷巳作物。故楞严经
云认悟中迷。晦昧为空乃至昏扰扰相以为心性。夫
昏则障慧。扰则障定。定慧既障。则睡眠与散乱杂呈。
若欲去其根源。先须识取心性本体从来明静。诸佛
證之为定。慧行人修之为止观。止观之功。全即明静
之体惟静故明惟明故静。既非二致。岂有前后。但约
对治法门。昏盖重者。以观起之。散乱多者。以止息之。
息散之止非无观起昏之观非无止。止观不二。勤修
不息。自然本体渐露。客尘渐销。要知这著工夫大段
间断不得。又大段性急不得。所以儒门贵勿助勿忘。
佛门喻以弹琴太缓太急。皆所不取。然欲除昏盖。直
须打起精神。不可贪恋蒲团稳坐而欲除散乱。正不
必厌恶妄想。直须觑破妄想无性。则自然休去歇去。
故僧问岩头云。起灭不停时如何。岩曰。咄。是谁起灭
只此一语。可为明心见性者作第一先锋也。
** 示慧幢上座
予读子舆氏书至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底豫。忽见
圆顿观心要旨焉。夫父虽至顽不可舍之而别觅他
父。虽顽父即我真父。不可如傲象之顺命为恶。顺命
为恶非事亲之道也。舍父别觅又可称孝乎。现前介
尔一念。亦复如是。全体即是无明。又全体即是法性。
无明犹顽父也。法性犹真父也。顺无明流造业流转
犹如傲象。舍妄觅真别观法性犹如背父。逃逝虽善
兴云澍雨。贵在神龙之自奋迅耳。
** 示文约
做工夫人。每每被昏散二障所扰。不得成就。久久便
致退悔。殊不知昏散根源全由迷巳作物。故楞严经
云认悟中迷。晦昧为空乃至昏扰扰相以为心性。夫
昏则障慧。扰则障定。定慧既障。则睡眠与散乱杂呈。
若欲去其根源。先须识取心性本体从来明静。诸佛
證之为定。慧行人修之为止观。止观之功。全即明静
之体惟静故明惟明故静。既非二致。岂有前后。但约
对治法门。昏盖重者。以观起之。散乱多者。以止息之。
息散之止非无观起昏之观非无止。止观不二。勤修
不息。自然本体渐露。客尘渐销。要知这著工夫大段
间断不得。又大段性急不得。所以儒门贵勿助勿忘。
佛门喻以弹琴太缓太急。皆所不取。然欲除昏盖。直
须打起精神。不可贪恋蒲团稳坐而欲除散乱。正不
必厌恶妄想。直须觑破妄想无性。则自然休去歇去。
故僧问岩头云。起灭不停时如何。岩曰。咄。是谁起灭
只此一语。可为明心见性者作第一先锋也。
** 示慧幢上座
予读子舆氏书至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底豫。忽见
圆顿观心要旨焉。夫父虽至顽不可舍之而别觅他
父。虽顽父即我真父。不可如傲象之顺命为恶。顺命
为恶非事亲之道也。舍父别觅又可称孝乎。现前介
尔一念。亦复如是。全体即是无明。又全体即是法性。
无明犹顽父也。法性犹真父也。顺无明流造业流转
犹如傲象。舍妄觅真别观法性犹如背父。逃逝虽善
法语¶ 第 579b 页
恶途辙稍殊。其为不孝均矣。六道凡夫。顺无明而为
恶者也。藏通别三种行人。舍无明而逃逝者也。若知
焚廪掩井之瞽瞍。即是允若底豫之瞽瞍。则必尽事
亲之道于巳躬而肯作顺逆两法以亏天性耶。所谓
尽事亲之道者。亦只是深信父实生我。除此父外别
无真父。然断断不可从命为恶。直须竭怨慕之诚以
格之则顽如瞽瞍。亦可回心况未必如瞽瞍者哉观
心亦尔。深信现前一念。全体法界。离波觅水。终不可
得。然断断不可随其生灭。不事观察。直须以不思议
一心三观深体达之则纵令恶无记心。尚成不思议
境况善心哉。知一念中圆具三德秘藏事理两重三
千互遍互融深生信解名之为慕此境若不现前。只
是止观力微。发勤精进誓以十法成乘。名之为怨若
能如此努力纵钝逾般陀也须发明有日倘悠悠忽
忽纵利逾蓝弗敏过达多的的无济也。上座久种善
根信力牢固但平日学问。不知除却求放心外更无
馀诀。所以千经万论。不能同条共贯。今山中聚首一
载。复欲相别。惟此一味单方相赠。能服此药实为千
里同风。若谓此外别有则是自欺自诳。虽历劫同住
终是未曾觌面矣。况色力有限。年光不多。奈何泛泛
远求而不束其功于紧要地乎。至于借事助理则大
悲行法以求寿命为开眼之地。梵网全经以求圆解
为起行之本佛号千声。汇归净土为归趣之地。然事
非徒事。全事即理。因果圆彰。自他不二。贵向头头法
法中彻见法界源底。只是一法界更无二法界。所谓
一以贯之儒教尚然。况圆顿佛法乎。思之择之。
** 示未能
恶者也。藏通别三种行人。舍无明而逃逝者也。若知
焚廪掩井之瞽瞍。即是允若底豫之瞽瞍。则必尽事
亲之道于巳躬而肯作顺逆两法以亏天性耶。所谓
尽事亲之道者。亦只是深信父实生我。除此父外别
无真父。然断断不可从命为恶。直须竭怨慕之诚以
格之则顽如瞽瞍。亦可回心况未必如瞽瞍者哉观
心亦尔。深信现前一念。全体法界。离波觅水。终不可
得。然断断不可随其生灭。不事观察。直须以不思议
一心三观深体达之则纵令恶无记心。尚成不思议
境况善心哉。知一念中圆具三德秘藏事理两重三
千互遍互融深生信解名之为慕此境若不现前。只
是止观力微。发勤精进誓以十法成乘。名之为怨若
能如此努力纵钝逾般陀也须发明有日倘悠悠忽
忽纵利逾蓝弗敏过达多的的无济也。上座久种善
根信力牢固但平日学问。不知除却求放心外更无
馀诀。所以千经万论。不能同条共贯。今山中聚首一
载。复欲相别。惟此一味单方相赠。能服此药实为千
里同风。若谓此外别有则是自欺自诳。虽历劫同住
终是未曾觌面矣。况色力有限。年光不多。奈何泛泛
远求而不束其功于紧要地乎。至于借事助理则大
悲行法以求寿命为开眼之地。梵网全经以求圆解
为起行之本佛号千声。汇归净土为归趣之地。然事
非徒事。全事即理。因果圆彰。自他不二。贵向头头法
法中彻见法界源底。只是一法界更无二法界。所谓
一以贯之儒教尚然。况圆顿佛法乎。思之择之。
** 示未能
法语¶ 第 579c 页
珠生浊水莲出淤泥。从来圣贤豪杰固不择地而生。
但习俗移人贤智不免。非有大识见大志气大力量
大方便。鲜克自济。求其无待而兴。不受幻境所侵夺
者。厥惟艰哉。夫所谓幻境侵夺者。不惟顺流俗而与
之俱化也。即使厌流俗而切思远离亦名被其侵夺。
以一切境界全是无明变现。无明变现之性全即法
性。由不达故横生欣厌。欣成六道。厌堕二乘。去无上
菩提远矣。欲趋无上菩提者。固不得随顺幻境。亦不
得厌离幻境。但了幻境即法性。悲长夜之在迷。以悲
迷故。起无作二誓。欲拔性德之苦。以了性故。起无作
二誓。欲与性德之乐。如此慈悲誓愿方与地藏法脉
相应。亦与十方三宝气分交接。先须方便发此心巳。
则一切不如法境界。一切末世恶态恶习触目警心。
无非助发菩提资粮。故起信论云。或有菩萨见法欲
灭为护正法故发菩提心。或有菩萨见众生苦而发
菩提心。正谓此也。四谛之中。苦为初门。娑婆世界修
行一日胜于净土修行一劫。法不在泛涉。会心者妙。
药不论贵贱。起病者良。见思之病虽急。但是其标。无
明之病虽缓。却是其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皮
既不存毛将安附。坎坎伐木。不如并大地而掀翻之。
夫所谓掀翻大地者。秖是谛观现前一念非自非他
非共非离。三际叵得十方无朕。廓然太空森然不灭。
无倚无依思议不及。海印炳见。横遍竖穷如一念。一
切诸念亦复如是。念性固然非关观得。藉观圆显生
佛同归观而未显障由三惑弘誓策发止观安心破
遍护通调停道品事理圆进六即防非安忍离爱功
成无惑万勿悠悠视作等閒。拟心姑待他日。又万勿
法语¶ 第 580a 页
急急欲图脱离。不知藉境鍊心。昔阳明学步。坠五斗
米于两足循堂而走去米之后其疾如飞即做工夫
第一妙喻也灵犀一点通尤须善此诀窍。
** 示慈昱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如坚舟智如柁师
其馀五度及万行则皆舟中器具也欲令信心增长
先须时时念生死苦警悟无常不得沉迷五欲执著
世情以种种世情决定了我生死不得种种五欲决
定牵人入放逸坑堕恶道苦。今虽处在烦恼之地。也
须随缘稍自勉拔岂可寻波逐浪直至沃焦而忘返
耶既能于生死长夜中发得一点真实信心即宜急
求智慧以为导师求智之要第一在亲近明师良友
第二在读诵方等大乘非明师良友决不能益我身
心。非方等大乘决无有出世正楷若人有信心而无
智慧则能增长烦恼若人有智慧而无信心则能增
长邪见。故知船及柁师相须度险缺一尚自不可。况
复俱乏。则茫茫苦海安有出期。古人云。一失人身。万
劫难返。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莫谓火
烧眉毛且图眼下。殊不知人间五十年不过四天王
一昼夜耳。倘不信后世苦乐。只如卧时身本在床梦
中种种见闻不灭。岂可作断灭见哉高明之士早自
著眼可矣。
** 示迦提关主
法华一乘妙旨惟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然佛之知见非他即诸法实相是也诸法实相非他
即现前一念心性是也现前介尔一念不自生不他
生不共生不无因生未生无潜处欲生无来处正生
米于两足循堂而走去米之后其疾如飞即做工夫
第一妙喻也灵犀一点通尤须善此诀窍。
** 示慈昱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如坚舟智如柁师
其馀五度及万行则皆舟中器具也欲令信心增长
先须时时念生死苦警悟无常不得沉迷五欲执著
世情以种种世情决定了我生死不得种种五欲决
定牵人入放逸坑堕恶道苦。今虽处在烦恼之地。也
须随缘稍自勉拔岂可寻波逐浪直至沃焦而忘返
耶既能于生死长夜中发得一点真实信心即宜急
求智慧以为导师求智之要第一在亲近明师良友
第二在读诵方等大乘非明师良友决不能益我身
心。非方等大乘决无有出世正楷若人有信心而无
智慧则能增长烦恼若人有智慧而无信心则能增
长邪见。故知船及柁师相须度险缺一尚自不可。况
复俱乏。则茫茫苦海安有出期。古人云。一失人身。万
劫难返。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莫谓火
烧眉毛且图眼下。殊不知人间五十年不过四天王
一昼夜耳。倘不信后世苦乐。只如卧时身本在床梦
中种种见闻不灭。岂可作断灭见哉高明之士早自
著眼可矣。
** 示迦提关主
法华一乘妙旨惟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然佛之知见非他即诸法实相是也诸法实相非他
即现前一念心性是也现前介尔一念不自生不他
生不共生不无因生未生无潜处欲生无来处正生
法语¶ 第 580b 页
无住处。生巳无去处。心无心相。则其性无生。无生故
无住无异无灭。无生住异灭。即真法性横遍竖穷不
可思议若于此无相妙心妄谓有心相可得。则佛知
见便成众生知见。若即此妄相幻心。达其本非有相。
则众生知见便成佛之知见而此一念心性。既举体
全空亦复即假即中。以三谛宛然故三观亦自法尔
以法尔之三观。照宛然之三谛能所不二境智互融
于此妙法能生信解。名为随喜解义观文名为读诵
转示他人。名为讲说历事炼心名为兼修正修。五品
功深六根斯净似成真发究竟可期有相无相二安
乐行一串穿却秖贵笃信力行别无奇巧方便至于
十妙五玄四悉三法皆是一心圆具。说之则名相纷
然照之则海印炳现如人饮水冷煖自知。当非笔舌
所能罄矣。
** 示乳生
夫置身于海中孤洲而伯牙善琴其情移也。望之似
木鸡而馀鸡无不走者其神全也。世间小技尚非聊
尔可以奏功。况欲学出世大道仔肩如来正法者乎。
是故智者大师所明圆顿十乘观法必先之以二十
五前方便所谓且五缘诃五欲。弃五盖调五事修五
法就此二十五事。复各具表法及观心法门。夫然后
正助合行事理双备如足目并运安隐入清凉池后
来禅士讲徒各自率情任意。逞一得之见。罔达大方
轨则以此卤莽蔑裂学问求成一世间伎术戛戛乎
难之。而欲投足宗教两途思以自利利他。诚奚望也。
是故真正学人。必先移其夙情则神自全情之所牵
虽万别千差总不出色声香味触五种神之所亏。虽
无住无异无灭。无生住异灭。即真法性横遍竖穷不
可思议若于此无相妙心妄谓有心相可得。则佛知
见便成众生知见。若即此妄相幻心。达其本非有相。
则众生知见便成佛之知见而此一念心性。既举体
全空亦复即假即中。以三谛宛然故三观亦自法尔
以法尔之三观。照宛然之三谛能所不二境智互融
于此妙法能生信解。名为随喜解义观文名为读诵
转示他人。名为讲说历事炼心名为兼修正修。五品
功深六根斯净似成真发究竟可期有相无相二安
乐行一串穿却秖贵笃信力行别无奇巧方便至于
十妙五玄四悉三法皆是一心圆具。说之则名相纷
然照之则海印炳现如人饮水冷煖自知。当非笔舌
所能罄矣。
** 示乳生
夫置身于海中孤洲而伯牙善琴其情移也。望之似
木鸡而馀鸡无不走者其神全也。世间小技尚非聊
尔可以奏功。况欲学出世大道仔肩如来正法者乎。
是故智者大师所明圆顿十乘观法必先之以二十
五前方便所谓且五缘诃五欲。弃五盖调五事修五
法就此二十五事。复各具表法及观心法门。夫然后
正助合行事理双备如足目并运安隐入清凉池后
来禅士讲徒各自率情任意。逞一得之见。罔达大方
轨则以此卤莽蔑裂学问求成一世间伎术戛戛乎
难之。而欲投足宗教两途思以自利利他。诚奚望也。
是故真正学人。必先移其夙情则神自全情之所牵
虽万别千差总不出色声香味触五种神之所亏。虽
法语¶ 第 580c 页
亦受病不等。总不外贪瞋睡掉疑五种。急须诃弃则
圣贤可阶梯而至矣。易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
育德。又曰。蒙以养正圣功也深思果。行育德二语方
识养蒙之法。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以
此出世法乳自养即可兼养法界众生莫患世间无
子期也。
** 又示乳生
夫不易移者习情必有以忘之而始移。不易全者元
神必无以戕之而始全。今以半耗之神。日汩于久沿
之习欲求超凡入圣制外降魔安可得乎。世之悠悠
无志甘与草木同朽者诚无足论。最惜徒有大志弗
能自拔。设思自拔。曾不时时自省究竟与无志者同
归哀莫大焉试一自省则晏安习气。华靡习气。温饱
习气。贡高习气。疑惑习气。诗文习气。较长竞短辨是
争非习气。乃至寻行数墨依文解义习气。凡所可昏
扰我神明者。六时之内何等纷纭杂沓。而依教观心
澄思忏过。纵有萌蘖之生。盖不啻一暴十寒矣。且人
命呼吸转眼无常。眨得眼来巳成隔世。儒者云。才说
姑待明日便不可也。况二年三年耶。九旬同住信非
偶缘。只恐弈秋未去鸿鹄先来。情如故而神愈戕耳。
必须时时对了义以移情。念净戒以全神。庶不负一
夏盘桓。不负出家初志。否则鱼子庵罗华喻亦可惧
也。高明之自忧能如杞人之代忧。斯大幸矣。念别情
深。书此以期他年刮目。
** 示悬镜
奋发之心人皆有之。而不能不藉于外缘。羞恶之心
亦人皆有之。而不能不汩于恶习。呜呼。娑婆国土善
圣贤可阶梯而至矣。易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
育德。又曰。蒙以养正圣功也深思果。行育德二语方
识养蒙之法。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以
此出世法乳自养即可兼养法界众生莫患世间无
子期也。
** 又示乳生
夫不易移者习情必有以忘之而始移。不易全者元
神必无以戕之而始全。今以半耗之神。日汩于久沿
之习欲求超凡入圣制外降魔安可得乎。世之悠悠
无志甘与草木同朽者诚无足论。最惜徒有大志弗
能自拔。设思自拔。曾不时时自省究竟与无志者同
归哀莫大焉试一自省则晏安习气。华靡习气。温饱
习气。贡高习气。疑惑习气。诗文习气。较长竞短辨是
争非习气。乃至寻行数墨依文解义习气。凡所可昏
扰我神明者。六时之内何等纷纭杂沓。而依教观心
澄思忏过。纵有萌蘖之生。盖不啻一暴十寒矣。且人
命呼吸转眼无常。眨得眼来巳成隔世。儒者云。才说
姑待明日便不可也。况二年三年耶。九旬同住信非
偶缘。只恐弈秋未去鸿鹄先来。情如故而神愈戕耳。
必须时时对了义以移情。念净戒以全神。庶不负一
夏盘桓。不负出家初志。否则鱼子庵罗华喻亦可惧
也。高明之自忧能如杞人之代忧。斯大幸矣。念别情
深。书此以期他年刮目。
** 示悬镜
奋发之心人皆有之。而不能不藉于外缘。羞恶之心
亦人皆有之。而不能不汩于恶习。呜呼。娑婆国土善
法语¶ 第 581a 页
友罕逢恶缘偏盛自非咬钉嚼铁刻骨镂心其何以
自振拔哉惟有智之士鉴物理之无爽。达未然之祸
福趣吉避凶取决于心而不惑于数。故能知天立命
超死脱生然知天立命超死脱生之事人皆可为即
如贤契乍听大佛顶经便能然香立誓岂非真正出
世种子。但贵时时提醒此心。念念不离了义经典则
善缘淳熟魔境自退舍矣。勉之勉之。
* 传
壁如惺谷二友合传
壁如禅师讳广镐台州王氏子俗名立毂号伯无父
士琦。为大同开府以清廉著名。师弱冠时即有出世
之志礼云栖莲大师。取法名受五戒万历丙午举孝
廉。甫年二十七岁越两大试不第遂慨然就选。盖以
世为廉宦家业甚薄而仰事俯育之累未完急欲完
之以图出世也。令新淦爱民如子。民皆感恩颂德但
因居官事冗戒德稍疏戊午冬入觐。舟次荻港梦鬼
使摄见冥王王责以破戒事驱令入狱傍有冥官代
请为取破戒后诸事查之见其善多恶少乃释不入
狱凿两眼钉诸柱上及至醒悟则双目不能视矣。医
者进明目之药复梦为冥王所诃更以二钉入眼腔
中大痛失声而醒。遂不服药。告病归乡。就台山高明
寺傍筑室閒居。日课金刚般若并大悲心咒行法不
一年渐渐复明。诸亲友见其无恙劝令再仕。师叹曰。
人生几何猛求出世之不暇犹暇作蜗角蝇头活计
乎特以太夫人在未忍舍去耳寻思既欲离俗复以
母在为碍岂可不愿其母臻上寿耶。而太夫人亦女
中丈夫笃信三宝。每率其媳及女孙晨昏课诵鱼磬
自振拔哉惟有智之士鉴物理之无爽。达未然之祸
福趣吉避凶取决于心而不惑于数。故能知天立命
超死脱生然知天立命超死脱生之事人皆可为即
如贤契乍听大佛顶经便能然香立誓岂非真正出
世种子。但贵时时提醒此心。念念不离了义经典则
善缘淳熟魔境自退舍矣。勉之勉之。
* 传
壁如惺谷二友合传
壁如禅师讳广镐台州王氏子俗名立毂号伯无父
士琦。为大同开府以清廉著名。师弱冠时即有出世
之志礼云栖莲大师。取法名受五戒万历丙午举孝
廉。甫年二十七岁越两大试不第遂慨然就选。盖以
世为廉宦家业甚薄而仰事俯育之累未完急欲完
之以图出世也。令新淦爱民如子。民皆感恩颂德但
因居官事冗戒德稍疏戊午冬入觐。舟次荻港梦鬼
使摄见冥王王责以破戒事驱令入狱傍有冥官代
请为取破戒后诸事查之见其善多恶少乃释不入
狱凿两眼钉诸柱上及至醒悟则双目不能视矣。医
者进明目之药复梦为冥王所诃更以二钉入眼腔
中大痛失声而醒。遂不服药。告病归乡。就台山高明
寺傍筑室閒居。日课金刚般若并大悲心咒行法不
一年渐渐复明。诸亲友见其无恙劝令再仕。师叹曰。
人生几何猛求出世之不暇犹暇作蜗角蝇头活计
乎特以太夫人在未忍舍去耳寻思既欲离俗复以
母在为碍岂可不愿其母臻上寿耶。而太夫人亦女
中丈夫笃信三宝。每率其媳及女孙晨昏课诵鱼磬
法语¶ 第 581b 页
琅琅恍若禅宇。游僧过其门。必设蔬供。无空过者。尝
见有人子出家而父母悲泣必笑之曰。出家乃第一
好事应须庆幸何悲泣为设吾子出家。吾决不作此
态也。师由是得安心远遁。剃染楚中。单身行脚。备尝
诸苦。既登戒品。掩关阅律。并书华严大法。次从楚地
游历匡庐峰顶诸处徐到博山随众参禅。人无知者。
予适同归一送惺谷至博山剃发。师昔为居士时。住
高明静室曾与归师交。今虽现比丘相归师犹彷佛
其形。一日在众中执其手曰。公是台山高明寺回生
王伯无否师不容自讳。为历叙所以出家状。且悲且
喜。日见予与无异禅师辩论受戒一事最为详悉。因
叹近来律学甚为淆讹。本以破戒。亲受冥谴。久欲留
心此道而历叩名德律主。罕有不聩聩者。予出毗尼
集要示之师亟读亟赏。叹未曾有。遂与盟千古交。又
知予方事阅藏复以启嘱予曰三藏义类。宜总为一
书。三藏酌要。宜别为一书诸宗集目宜别为一书。佛
事稽古正讹。宜别为一书发菩提心集。六度集宜为
二书毗尼中衣事。钵事。及授戒说戒羯磨诸事日用
间宜行者当辑附于集要之后。梵网经虽前有二大
士发明。今宜补以弥勒戒本。及诸经中所说有相发
者集附本条之下。然后自出手眼以补前人之缺。亦
不失为二大士忠臣。勿以避嫌。失此胜事。沙弥戒。优
婆塞戒俱要少有发明。附于集要。以上事凡八则弟
往读契经薄有微愿恨齿逼迟暮精巳销亡。近又作
蒲团活计。故不能填也幸逢郢匠。敬附当机倘三昧
酒消尚冀奉襄半臂。不尔者当结缟带于来生矣。予
唯唯谢曰。弟亦夙有此志。可谓不谋而合。第六第八
见有人子出家而父母悲泣必笑之曰。出家乃第一
好事应须庆幸何悲泣为设吾子出家。吾决不作此
态也。师由是得安心远遁。剃染楚中。单身行脚。备尝
诸苦。既登戒品。掩关阅律。并书华严大法。次从楚地
游历匡庐峰顶诸处徐到博山随众参禅。人无知者。
予适同归一送惺谷至博山剃发。师昔为居士时。住
高明静室曾与归师交。今虽现比丘相归师犹彷佛
其形。一日在众中执其手曰。公是台山高明寺回生
王伯无否师不容自讳。为历叙所以出家状。且悲且
喜。日见予与无异禅师辩论受戒一事最为详悉。因
叹近来律学甚为淆讹。本以破戒。亲受冥谴。久欲留
心此道而历叩名德律主。罕有不聩聩者。予出毗尼
集要示之师亟读亟赏。叹未曾有。遂与盟千古交。又
知予方事阅藏复以启嘱予曰三藏义类。宜总为一
书。三藏酌要。宜别为一书诸宗集目宜别为一书。佛
事稽古正讹。宜别为一书发菩提心集。六度集宜为
二书毗尼中衣事。钵事。及授戒说戒羯磨诸事日用
间宜行者当辑附于集要之后。梵网经虽前有二大
士发明。今宜补以弥勒戒本。及诸经中所说有相发
者集附本条之下。然后自出手眼以补前人之缺。亦
不失为二大士忠臣。勿以避嫌。失此胜事。沙弥戒。优
婆塞戒俱要少有发明。附于集要。以上事凡八则弟
往读契经薄有微愿恨齿逼迟暮精巳销亡。近又作
蒲团活计。故不能填也幸逢郢匠。敬附当机倘三昧
酒消尚冀奉襄半臂。不尔者当结缟带于来生矣。予
唯唯谢曰。弟亦夙有此志。可谓不谋而合。第六第八
法语¶ 第 581c 页
两事业巳为之。馀亦当如命耳。未几南都余太仆请
异师开堂。异师意欲师与我辈同行师固执不从遂
掩关于东峰静室次年异师示寂师出关襄理后事
既毕适太夫人以其道伴讣音至师乃归浙省亲太
夫人语之曰。予尝谓子设出家。吾不悲泣今果然否
勉矣进修吾自善养馀年。汝子亦善能读书勿以此
挂怀妨出世大事也师奉慈命乃游学于武林挂锡
莲居与新伊法师莫逆时予自皋亭将入孝丰取道
武林。复与师作数日盘桓。师嘱予曰毗尼集要弟虽
预参订而实未淹浃。拟从师授讲。然后身服习之。不
令付诸空言。但今遇华严法席不能相随。馀生若在
准于明岁入山结夏耳。讵意不旬日间。即婴微疾师
亦预知时至命侍者写嘱言留贻二子摄心念佛而
去。呜呼。以师之敏而好学解而能行。其出世正因。怀
菩提大愿谦光厚德。饮人以和真无愧莲师法脉。天
竟不假以年。岂非法门之大不幸乎。师生于万历庚
辰卒于崇祯辛未世寿五十有二法腊五年。示居学
地故衣钵无传唯回生纪一卷流通于世。佛日金台
法师敦法门之谊塔其全身于皋亭山麓。
惺谷禅师讳道寿温陵何氏子。俗名启图。为文学时
偶得憨山大师楞伽记阅之。且读且泣。遂发出世心
捐弃举业专究宗乘。因父在。不得出家。即以居士身
与道友如是雨海等日相砥砺。时泉南久乏闻熏缁
林中曾无一人知参方行脚事者。师鼓舞其一二英
杰破格远游。从此闽中缁素。始稍稍有发心北学于
江浙者。师初至匡山谒憨大师。见其规模阔大。而于
商究生死一事不甚亲切。遂舍之而归博山。博山居
异师开堂。异师意欲师与我辈同行师固执不从遂
掩关于东峰静室次年异师示寂师出关襄理后事
既毕适太夫人以其道伴讣音至师乃归浙省亲太
夫人语之曰。予尝谓子设出家。吾不悲泣今果然否
勉矣进修吾自善养馀年。汝子亦善能读书勿以此
挂怀妨出世大事也师奉慈命乃游学于武林挂锡
莲居与新伊法师莫逆时予自皋亭将入孝丰取道
武林。复与师作数日盘桓。师嘱予曰毗尼集要弟虽
预参订而实未淹浃。拟从师授讲。然后身服习之。不
令付诸空言。但今遇华严法席不能相随。馀生若在
准于明岁入山结夏耳。讵意不旬日间。即婴微疾师
亦预知时至命侍者写嘱言留贻二子摄心念佛而
去。呜呼。以师之敏而好学解而能行。其出世正因。怀
菩提大愿谦光厚德。饮人以和真无愧莲师法脉。天
竟不假以年。岂非法门之大不幸乎。师生于万历庚
辰卒于崇祯辛未世寿五十有二法腊五年。示居学
地故衣钵无传唯回生纪一卷流通于世。佛日金台
法师敦法门之谊塔其全身于皋亭山麓。
惺谷禅师讳道寿温陵何氏子。俗名启图。为文学时
偶得憨山大师楞伽记阅之。且读且泣。遂发出世心
捐弃举业专究宗乘。因父在。不得出家。即以居士身
与道友如是雨海等日相砥砺。时泉南久乏闻熏缁
林中曾无一人知参方行脚事者。师鼓舞其一二英
杰破格远游。从此闽中缁素。始稍稍有发心北学于
江浙者。师初至匡山谒憨大师。见其规模阔大。而于
商究生死一事不甚亲切。遂舍之而归博山。博山居
法语¶ 第 582a 页
以别室勉以参究居年馀。每与异师诤论甚厉。侍者
多厌恶之唯异师不以为怪知其别有长也然异师
法门必欲先定后慧。师自揣种性。应须先慧后定药
病不投莫能相疗因东游武林访无尽法师于天台
见故友归一师德业俱进疑法师必有出格钳锤依
之而住得阅妙宗钞等极则教理回视昔时慧解倍
觉精细后因刘大参延至吴门。从吴门复游杭州至
龙居。予是时亦在龙居阅藏。主人命师访予。一见即
问予曰师平日有著作否。予以白牛十颂示之师大
悦遂欲与予盟千古交。予时心未以为然相聚既久
每议论佛法辄与予破格大诤闻者亦厌恶之。予固
坦然不怪但以其为居士也未必细加详察后因归
一师同结冬。偶商及耳根圆通法门归师则持公论
竟是师而非予。予方服膺。因虚心再研旧日诸诤负
堕处实居大半矣乃共缔千古盟激令早现僧相师
以旧礼博山既无大故不忍背舍。会须往彼剃度归
师与余欣然送之到博山异师手为薙发。而未受沙
弥及比丘戒盖受戒事曾先与季贤师约必欲重复
古制故也庚午年春予病滞龙居。师与如是师在南
都予诚恐一旦律学无传。然臂香刺舌血作书促之
至师乃同如是师来来则礼季贤师为和尚觉源师
为教授阇梨新伊师为羯磨阇梨力复如来旧规如
法受沙弥及比丘戒唯菩萨戒不重受以其为居士
时曾受之博山也结夏安居听予讲毗尼集要而师
久习宗乘得其大益亦未免染其流弊。竟不能留心
律学但恐负予苦心知金台法师虚怀好善遂以集
要力请流通辛未年秋师竟以疾示终佛日。呜呼。师
多厌恶之唯异师不以为怪知其别有长也然异师
法门必欲先定后慧。师自揣种性。应须先慧后定药
病不投莫能相疗因东游武林访无尽法师于天台
见故友归一师德业俱进疑法师必有出格钳锤依
之而住得阅妙宗钞等极则教理回视昔时慧解倍
觉精细后因刘大参延至吴门。从吴门复游杭州至
龙居。予是时亦在龙居阅藏。主人命师访予。一见即
问予曰师平日有著作否。予以白牛十颂示之师大
悦遂欲与予盟千古交。予时心未以为然相聚既久
每议论佛法辄与予破格大诤闻者亦厌恶之。予固
坦然不怪但以其为居士也未必细加详察后因归
一师同结冬。偶商及耳根圆通法门归师则持公论
竟是师而非予。予方服膺。因虚心再研旧日诸诤负
堕处实居大半矣乃共缔千古盟激令早现僧相师
以旧礼博山既无大故不忍背舍。会须往彼剃度归
师与余欣然送之到博山异师手为薙发。而未受沙
弥及比丘戒盖受戒事曾先与季贤师约必欲重复
古制故也庚午年春予病滞龙居。师与如是师在南
都予诚恐一旦律学无传。然臂香刺舌血作书促之
至师乃同如是师来来则礼季贤师为和尚觉源师
为教授阇梨新伊师为羯磨阇梨力复如来旧规如
法受沙弥及比丘戒唯菩萨戒不重受以其为居士
时曾受之博山也结夏安居听予讲毗尼集要而师
久习宗乘得其大益亦未免染其流弊。竟不能留心
律学但恐负予苦心知金台法师虚怀好善遂以集
要力请流通辛未年秋师竟以疾示终佛日。呜呼。师
法语¶ 第 582b 页
亦最奇人也为法门则每触时忌。为道友。则每忘自
身而慧眼超群。机辩峭拔往往以短兵取胜虽名禅
宿德欲与之战。大似撼岳家军倘驯而致之。即兜率
觉范岂多让焉。予方谓博山有子青出于蓝。何意其
入灭之速耶。师生于万历癸未。至崇祯辛未世寿四
十有九法腊二年。金台法师说偈而荼毗之令其骨
塔与壁师之塔相邻。吾闻昔人欲葬梁鸿觅要离之
墓而附近之千古以为具眼。金师此举亦一快也师
与如是师同礼博山亦同受具戒而如是师以受师
益处最多。同雨海居士辑师平日手札名为笔语而
流通之。述师行纪而彰表之。执弟子之礼于身后为
天下后世之重名相而轻法恩者愧云。
方外史曰。二师。皆予最善交也壁慈而温惺悲而厉
壁聪俊而详明惺沉毅而精锐壁日读数卷过目无
不了了惺涵泳一偈一句。动经旬月不置是故惺让
壁之博畅壁服惺之莹彻。壁所至处人皆爱之惺所
至处人皆畏之壁惟欲受人之益而未敢益人故以
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乃至临终犹合掌问法令
侍者代为拜谢。惺惟欲益人。即名自益。故从闽中至
江右。从吴下至武林无一处不与人诤辩乃至临终
犹追念昔时道友不置。如是师劝以宜顾自巳勿念
馀事。则厉声大叱。谓千古安有自私自利之圣贤噫
孔子谓不得中行。必也狂狷。孟子称伯夷下惠同为
圣人。若二师者春兰秋菊正不妨各擅其美又奚必
两融始名全德哉其与予交善也壁师则欲受予益
不得不稍以微辞益我惺师则欲益于我。亦不得不
稍受予益。此皆其生平破格处也独可痛者壁师欲
身而慧眼超群。机辩峭拔往往以短兵取胜虽名禅
宿德欲与之战。大似撼岳家军倘驯而致之。即兜率
觉范岂多让焉。予方谓博山有子青出于蓝。何意其
入灭之速耶。师生于万历癸未。至崇祯辛未世寿四
十有九法腊二年。金台法师说偈而荼毗之令其骨
塔与壁师之塔相邻。吾闻昔人欲葬梁鸿觅要离之
墓而附近之千古以为具眼。金师此举亦一快也师
与如是师同礼博山亦同受具戒而如是师以受师
益处最多。同雨海居士辑师平日手札名为笔语而
流通之。述师行纪而彰表之。执弟子之礼于身后为
天下后世之重名相而轻法恩者愧云。
方外史曰。二师。皆予最善交也壁慈而温惺悲而厉
壁聪俊而详明惺沉毅而精锐壁日读数卷过目无
不了了惺涵泳一偈一句。动经旬月不置是故惺让
壁之博畅壁服惺之莹彻。壁所至处人皆爱之惺所
至处人皆畏之壁惟欲受人之益而未敢益人故以
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乃至临终犹合掌问法令
侍者代为拜谢。惺惟欲益人。即名自益。故从闽中至
江右。从吴下至武林无一处不与人诤辩乃至临终
犹追念昔时道友不置。如是师劝以宜顾自巳勿念
馀事。则厉声大叱。谓千古安有自私自利之圣贤噫
孔子谓不得中行。必也狂狷。孟子称伯夷下惠同为
圣人。若二师者春兰秋菊正不妨各擅其美又奚必
两融始名全德哉其与予交善也壁师则欲受予益
不得不稍以微辞益我惺师则欲益于我。亦不得不
稍受予益。此皆其生平破格处也独可痛者壁师欲
法语¶ 第 582c 页
学毗尼而有志未遂惺师既听毗尼而不能力学。如
来正法。谁共仔肩。斯诚千古有馀憾耳嗟乎一月之
间。二师相继而殁。予虽犹有一二同志然或但能受
益而不能益我。或虽稍可相益。而略遇违缘复掉臂
长往矣。予更何所乐于人世是以浩然永叹而甘没
齿于深山也。
绝馀编卷二
弟子普滋损赀刻此绝馀编两卷奉荐
先师中白融公 先父马应龙 先母徐氏伏愿
三障圆消超生
乐土早成佛道广度众生
来正法。谁共仔肩。斯诚千古有馀憾耳嗟乎一月之
间。二师相继而殁。予虽犹有一二同志然或但能受
益而不能益我。或虽稍可相益。而略遇违缘复掉臂
长往矣。予更何所乐于人世是以浩然永叹而甘没
齿于深山也。
绝馀编卷二
弟子普滋损赀刻此绝馀编两卷奉荐
先师中白融公 先父马应龙 先母徐氏伏愿
三障圆消超生
乐土早成佛道广度众生
法语¶ 第 583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