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第 558c 页
梵室偶谈
古吴沙门智旭著门人果海录
古人有云只贵子见地不问子行履盖谓有见地者
必有行履有行履者未必有见地也今乃自负狂解
而荡德丧检呜呼痛哉。
因戒生定定生而戒愈完因定发慧慧发而戒定愈
胜故名三无漏学也今甫习定则戒先芜矣甫学慧
则定先汩矣以后后而废前前犹之竖梁柱则掘圮
其基址覆椽瓦则截去其梁柱也欲优游寝处其下
也得乎。
夫惟得其神者能遗其迹亦惟失其要者必染其病
故今之持律者十人九陡演教者十人九流弘宗者
十人九妄欲求得神而遗迹者盖百中无一矣。
戒定慧三学佛法之大纲出苦之要径也今也见律
师之陡遂废戒于不持见法师之流遂弃教于不学
见宗师之妄遂置禅于不参何异因噎废饭甘心守
饿而死也。
有戒无定慧非真戒有定无戒慧非真定有慧无戒
定非真慧有戒无定慧堕在欲天有戒定无慧堕在
色无色天有定无戒慧堕在土木金石或空散销沉
有定慧无戒堕在邪魔神鬼有慧无戒定不免三恶
道苦或曰若是则古人宁取乘急戒缓其义何居答
曰戒缓云者直曰缓之云耳非全无也且豪杰之士
与其急乘缓戒堕恶道而方升何如乘戒俱急常近
佛而无退又复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则急戒即急乘
之阶梯若乃藉经教为名利之本托话头为优免之
牌戒不惟缓而且废乘虽名急而实缓恐甚非古人
古吴沙门智旭著门人果海录
古人有云只贵子见地不问子行履盖谓有见地者
必有行履有行履者未必有见地也今乃自负狂解
而荡德丧检呜呼痛哉。
因戒生定定生而戒愈完因定发慧慧发而戒定愈
胜故名三无漏学也今甫习定则戒先芜矣甫学慧
则定先汩矣以后后而废前前犹之竖梁柱则掘圮
其基址覆椽瓦则截去其梁柱也欲优游寝处其下
也得乎。
夫惟得其神者能遗其迹亦惟失其要者必染其病
故今之持律者十人九陡演教者十人九流弘宗者
十人九妄欲求得神而遗迹者盖百中无一矣。
戒定慧三学佛法之大纲出苦之要径也今也见律
师之陡遂废戒于不持见法师之流遂弃教于不学
见宗师之妄遂置禅于不参何异因噎废饭甘心守
饿而死也。
有戒无定慧非真戒有定无戒慧非真定有慧无戒
定非真慧有戒无定慧堕在欲天有戒定无慧堕在
色无色天有定无戒慧堕在土木金石或空散销沉
有定慧无戒堕在邪魔神鬼有慧无戒定不免三恶
道苦或曰若是则古人宁取乘急戒缓其义何居答
曰戒缓云者直曰缓之云耳非全无也且豪杰之士
与其急乘缓戒堕恶道而方升何如乘戒俱急常近
佛而无退又复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则急戒即急乘
之阶梯若乃藉经教为名利之本托话头为优免之
牌戒不惟缓而且废乘虽名急而实缓恐甚非古人
卷二 第 559a 页
料拣之心也。
予居径山时始受一食法有禅者曰定共戒道共戒
是务则兹在所缓矣予不屑答也呜呼儱侗瞒盰病
通斯世解文识义能复几人若云兹在所缓应云定
夺戒道夺戒共之一字将云何通。
古之受戒者修心之基址也今之受戒者我慢之幢
帜也古之习教者学道之门户也今之习教者破戒
之元由也古之参禅者增上之要行也今之参禅者
舍戒之别名谤教之途辙也革弊防非是在豪杰之
士矣。
大佛顶云因地不真果招纡曲何谓也方受戒则志
在为律师矣方听经则志在为法师矣方参禅则志
在为宗师矣不为律师无所用受戒也不为法师无
所用听教也不为宗师无所用参禅也犹之应院不
为嚫施无所用经忏也俗儒不为作宦无所用举业
也娼优隶卒不为利无所用眩色俳演承迎趋走也
虽然以世法图利事虽卑而无大过也以读书规富
贵则得罪于宣尼以佛法博虚名则玷污于正教其
过可胜道哉。
古者透最后关之谓宗匠博通三藏之谓法师尘业
不侵之谓持律今也稍解粗浅机缘则以宗自鸣略
知流通教典则以教自负但护根本四重则以戒自
满嗟嗟根器狭陋如此谁复可与荷担正法。
予寓龙居时有一老僧看宝积经乃云若先看此经
和尚做不成予曰若不看此经和尚做不成一谓不
成和尚法故二谓无所取于为和尚故噫可为知者
道难与俗人言也。
予居径山时始受一食法有禅者曰定共戒道共戒
是务则兹在所缓矣予不屑答也呜呼儱侗瞒盰病
通斯世解文识义能复几人若云兹在所缓应云定
夺戒道夺戒共之一字将云何通。
古之受戒者修心之基址也今之受戒者我慢之幢
帜也古之习教者学道之门户也今之习教者破戒
之元由也古之参禅者增上之要行也今之参禅者
舍戒之别名谤教之途辙也革弊防非是在豪杰之
士矣。
大佛顶云因地不真果招纡曲何谓也方受戒则志
在为律师矣方听经则志在为法师矣方参禅则志
在为宗师矣不为律师无所用受戒也不为法师无
所用听教也不为宗师无所用参禅也犹之应院不
为嚫施无所用经忏也俗儒不为作宦无所用举业
也娼优隶卒不为利无所用眩色俳演承迎趋走也
虽然以世法图利事虽卑而无大过也以读书规富
贵则得罪于宣尼以佛法博虚名则玷污于正教其
过可胜道哉。
古者透最后关之谓宗匠博通三藏之谓法师尘业
不侵之谓持律今也稍解粗浅机缘则以宗自鸣略
知流通教典则以教自负但护根本四重则以戒自
满嗟嗟根器狭陋如此谁复可与荷担正法。
予寓龙居时有一老僧看宝积经乃云若先看此经
和尚做不成予曰若不看此经和尚做不成一谓不
成和尚法故二谓无所取于为和尚故噫可为知者
道难与俗人言也。
卷二 第 559b 页
予甫受菩萨戒发心看律藏阇黎古师试之曰汝巳
受大何更习小对曰重楼四级岂上级既造则下级
可废耶师曰譬如登楼既到上层目岂复缘下级对
曰譬如华严虽升他化佛元不离寂场。
一花拈于三藏既说之后达磨来自佛法盛行之时
正如龙巳画就一为点睛则飞去也今龙影尚无睛
何处点。
迩来宗教大失患在为正法之心不切而为门庭之
见炽然讵知为正法则门庭不期高而自莫及为门
庭则正法以争抗而愈玷污。
古有大宗匠之扫教盖为义学之流认指为月而不
见直有也彼已具通教理但不能亲證亲到故夺其
依解俾入真通今之学者尚未梦见教理何所用扫
不几灭法之罪乎。
如来应世教随机设故大小两乘并行不悖其小乘
者出家受具先以学戒为基次则读诵坐禅随修一
法不必兼行其大乘者亦必以戒为基次则读诵坐
禅虽随根合分主助须要兼修决无一往禅思而不
通了义亦无一往持说而不事观心者诚以不通了
义则味禅之犯必成不事观心则说食之讥何济迨
夫末法三学分张尸罗仅成人天之福而持犯未达
犹未保其人天禅思每堕无闻之诮而戒慧两荒多
见沦于恶取持说每为名利之媒而戒定俱废罕不
落于空谈噫安得有豪杰之士一振其颓者乎予虽
身为床座所深愿焉。
末世之中法门衰败良以邪正不分故令宗教扫地
是以丁斯时者未暇较量深浅急须甄别邪正如以
卷二 第 559c 页
深浅则如来三昧迦叶不知迦叶三昧阿难不知乃
至六群比丘犹胜马鸣龙树正法尚尔况末法而可
求全责备乎如以邪正则频伽在壳巳胜馀鸟砒毒
少许便能伤命安得不辩于几微乎故其人若正虽
浅亦可皈依其人若邪虽深愈当贬斥正人虽浅必
害少而利多邪人虽深必害多而利少若欲辨邪正
之致未有出于教理二种定量者也。
古人云宗者无言之教教者有言之宗至言也然则
三藏十二部默而契之皆宗也既巳无言矣安得谓
之教千七百公案举而扬之皆教也既巳有言矣安
得谓之宗故不以说證分宗教而第以门庭施设分
宗教者真噇糟汉也。
数见教门之病则思禅数见禅门之病则思教然有
当互相救者亦有可各自救者良以病在当人非法
门咎也或曰互相救易耳何谓各自救耶答曰真实
义虎决不以画饼充饥真实禅人决不堕恶取空见
且三藏十二部曾无一法不劝修行今之不修行者
皆叛教人非学教人也西来大意直指人心见性成
佛今之不务见性成佛而妄逞邪解者皆谤禅人非
参禅人也盖既云见性安得拨教律于性外既云成
佛安得置教律于不觉即或未见性者未成佛者权
以一句话头作见性成佛方便权置万行门头必须
于此话头信得及守得定是非莫管身世俱忘方是
真参实究是时愤同杀父急似烧眉寒暑饥渴尚无
暇知律检教门又何暇谤直以一门深入未及兼修
亦以一镜既悬能含多影故举起话头万缘俱舍即
是檀度举起话头十恶俱息即是戒度举起话头境
至六群比丘犹胜马鸣龙树正法尚尔况末法而可
求全责备乎如以邪正则频伽在壳巳胜馀鸟砒毒
少许便能伤命安得不辩于几微乎故其人若正虽
浅亦可皈依其人若邪虽深愈当贬斥正人虽浅必
害少而利多邪人虽深必害多而利少若欲辨邪正
之致未有出于教理二种定量者也。
古人云宗者无言之教教者有言之宗至言也然则
三藏十二部默而契之皆宗也既巳无言矣安得谓
之教千七百公案举而扬之皆教也既巳有言矣安
得谓之宗故不以说證分宗教而第以门庭施设分
宗教者真噇糟汉也。
数见教门之病则思禅数见禅门之病则思教然有
当互相救者亦有可各自救者良以病在当人非法
门咎也或曰互相救易耳何谓各自救耶答曰真实
义虎决不以画饼充饥真实禅人决不堕恶取空见
且三藏十二部曾无一法不劝修行今之不修行者
皆叛教人非学教人也西来大意直指人心见性成
佛今之不务见性成佛而妄逞邪解者皆谤禅人非
参禅人也盖既云见性安得拨教律于性外既云成
佛安得置教律于不觉即或未见性者未成佛者权
以一句话头作见性成佛方便权置万行门头必须
于此话头信得及守得定是非莫管身世俱忘方是
真参实究是时愤同杀父急似烧眉寒暑饥渴尚无
暇知律检教门又何暇谤直以一门深入未及兼修
亦以一镜既悬能含多影故举起话头万缘俱舍即
是檀度举起话头十恶俱息即是戒度举起话头境
卷二 第 560a 页
风不动即是忍度举起话头绵密不断即是进度举
起话头更无异缘即是禅度举起话头真疑历历穷
义路之渊源诣离绝之境界寻伺无栖能所双绝即
是慧度若不能万缘俱舍十恶俱息境风不动绵密
不断更无异缘真疑历历当知不名真正提话头也
既不能真提话头而独以之为优免牌且以之为邪
见本是岂法门咎哉故知教门禅门法无优劣特以
因地不真利名夺志不免作师子身虫耳果能反求
其本则禅本无病何须求救于教教亦无病何须求
救于禅语云听了佛法不致饿杀听了官法不致打
杀予则云听了教法不致流杀听了禅法不至狂杀
又复学人因地虽或不真若遇真正师匠自能中养
不中才养不才唯其为师匠者自眼未明自事未了
遂乃盲盲相引胥入深坑设有正因之士犹将被其
荼毒况复机教适相叩哉吾故曰法门之坏撑法门
者坏之也。
惟真宗匠可以呵教家之空言惟真义虎可以斥宗
乘之儱侗否则自救不暇何以坚固斗诤为哉。
今之人患不在提话头患在不知所以提话头耳患
不在废万缘患在万缘废不尽耳亦不患教人提话
头患在不知所以教耳且万缘既废则身心世界何
以依然不废废恶而不废善犹在人天废善而不废
恶报必三恶舍人天而趣三恶谓之有智可乎又身
心世界既不能全体放下则真实话头必不能直下
承当以悠悠泛泛之心而提一儱侗话头是自诳也
于悠悠泛泛之人而儱侗教以提一话头是诳人也
以诳人之师诳自诳之弟子法门抑何罪乎故云栖
起话头更无异缘即是禅度举起话头真疑历历穷
义路之渊源诣离绝之境界寻伺无栖能所双绝即
是慧度若不能万缘俱舍十恶俱息境风不动绵密
不断更无异缘真疑历历当知不名真正提话头也
既不能真提话头而独以之为优免牌且以之为邪
见本是岂法门咎哉故知教门禅门法无优劣特以
因地不真利名夺志不免作师子身虫耳果能反求
其本则禅本无病何须求救于教教亦无病何须求
救于禅语云听了佛法不致饿杀听了官法不致打
杀予则云听了教法不致流杀听了禅法不至狂杀
又复学人因地虽或不真若遇真正师匠自能中养
不中才养不才唯其为师匠者自眼未明自事未了
遂乃盲盲相引胥入深坑设有正因之士犹将被其
荼毒况复机教适相叩哉吾故曰法门之坏撑法门
者坏之也。
惟真宗匠可以呵教家之空言惟真义虎可以斥宗
乘之儱侗否则自救不暇何以坚固斗诤为哉。
今之人患不在提话头患在不知所以提话头耳患
不在废万缘患在万缘废不尽耳亦不患教人提话
头患在不知所以教耳且万缘既废则身心世界何
以依然不废废恶而不废善犹在人天废善而不废
恶报必三恶舍人天而趣三恶谓之有智可乎又身
心世界既不能全体放下则真实话头必不能直下
承当以悠悠泛泛之心而提一儱侗话头是自诳也
于悠悠泛泛之人而儱侗教以提一话头是诳人也
以诳人之师诳自诳之弟子法门抑何罪乎故云栖
卷二 第 560b 页
曰人以为佛法复兴吾以为宗风大坏也虽然有血
性汉子正应向此时力振其衰岂因噎而废饭即旁
观者亦岂因东里之妇而笑西子哉。
惟三种人可参话头一者夙具灵根著手便判身心
世界全体放下金刚宝剑当下提起直待大事了毕
然后或见知识或观契经印證自心接引后学二者
虽于道路未甚明白得依真实具眼宗匠死心参究
到岐途处自能为我指点到根节处自能为我解辟
到转关处自能为我拶入三者既未深明道路又无
真实师依必先洞彻教理方乃死心参究虽不能通
三藏众典而楞严一部则不可不精熟也譬如有人
独自远行若不预问路程断有错误除此三种其馀
悠悠泛泛之人而欲参禅悟道敢保十个错有五双
憨大师以话头喻敲门瓦子至言也惟识得本无实
法方能用法而不被法缚或病其说破令人不生切
心则金刚筏喻圆觉标指亦有过耶且惟说破方知
瓦非是宝亟在敲门若不说破必且忘其敲门终日
玩瓦大师此语真救病神丹而人顾病之得无愚且
狂乎。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然则参禅也念佛也止观
也皆方便也既谓之门安得是同若知全性起修全
修即性则三皆一致安得是异故真修行人止贵就
路还家何必说同说异增益戏论。
憨大师方便语曲为末世开助道门可称契理契机
或非之曰正道若不得力更令修行助道教门则可
宗乘则断不可噫若论宗乘向上一著则话头亦用
不著既许提一话头巳属方便安得独废助道必若
性汉子正应向此时力振其衰岂因噎而废饭即旁
观者亦岂因东里之妇而笑西子哉。
惟三种人可参话头一者夙具灵根著手便判身心
世界全体放下金刚宝剑当下提起直待大事了毕
然后或见知识或观契经印證自心接引后学二者
虽于道路未甚明白得依真实具眼宗匠死心参究
到岐途处自能为我指点到根节处自能为我解辟
到转关处自能为我拶入三者既未深明道路又无
真实师依必先洞彻教理方乃死心参究虽不能通
三藏众典而楞严一部则不可不精熟也譬如有人
独自远行若不预问路程断有错误除此三种其馀
悠悠泛泛之人而欲参禅悟道敢保十个错有五双
憨大师以话头喻敲门瓦子至言也惟识得本无实
法方能用法而不被法缚或病其说破令人不生切
心则金刚筏喻圆觉标指亦有过耶且惟说破方知
瓦非是宝亟在敲门若不说破必且忘其敲门终日
玩瓦大师此语真救病神丹而人顾病之得无愚且
狂乎。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然则参禅也念佛也止观
也皆方便也既谓之门安得是同若知全性起修全
修即性则三皆一致安得是异故真修行人止贵就
路还家何必说同说异增益戏论。
憨大师方便语曲为末世开助道门可称契理契机
或非之曰正道若不得力更令修行助道教门则可
宗乘则断不可噫若论宗乘向上一著则话头亦用
不著既许提一话头巳属方便安得独废助道必若
卷二 第 560c 页
不许持咒为助先须不许提持话头若以话头为宗
而许提则是谤宗若以提咒等为教而不许则是轻
教轻教谤宗何止得罪憨师即是三世佛冤耳。
今之善知识每于根性利者教令参禅根性钝者乃
教念佛若然则参禅惟被上机念佛惟为中下也夫
谓禅不能曲被中下则谤禅谓念佛不被上机则谤
教禅教俱谤扇以成风遂令禅作虚名念无实行可
悲也讵知参禅念佛及修教观各有夙根一一根性
各分三品禅门三者第一等人触著便了更无馀事
此由夙具灵因如时雨化第二等人直下不疑深藏
密养直待瓜熟蒂落大用现前龙天推出任运利生
第三等人具大疑愤如杀父怨判尽乎生究明此事
念佛三者第一等人顿悟自心是佛念念圆明第二
等人深信自心作佛念念入理第三等人深信佛力
无量念念灭恶此复四种一者念佛自性二者念佛
相好功德三者念佛名号四者念佛形像即此四种
各通三等也教观三者第一等人创闻圆理顿发初
心成正觉于刹那示八相干百界第二等人信一境
之三谛净生身之六根伏住地之无明摧见思之尘
垢第三等人发圆解于闻经修五品之观行习三观
以成熏伏五住而趣觉由此言之法无优劣应病则
是药皆灵机有浅深执方则因药成病果能作大医
王必须明鍊众术若是分门耑疗不应贪利妄医既
于馀科不谙且于本科未精致使戕法身贼慧命谓
非众生之恶友乎。
身有病则知忧家不给则知忧时年不熟则知忧方
隅不靖则知忧独于大事未了则不忧佛法将澌则
而许提则是谤宗若以提咒等为教而不许则是轻
教轻教谤宗何止得罪憨师即是三世佛冤耳。
今之善知识每于根性利者教令参禅根性钝者乃
教念佛若然则参禅惟被上机念佛惟为中下也夫
谓禅不能曲被中下则谤禅谓念佛不被上机则谤
教禅教俱谤扇以成风遂令禅作虚名念无实行可
悲也讵知参禅念佛及修教观各有夙根一一根性
各分三品禅门三者第一等人触著便了更无馀事
此由夙具灵因如时雨化第二等人直下不疑深藏
密养直待瓜熟蒂落大用现前龙天推出任运利生
第三等人具大疑愤如杀父怨判尽乎生究明此事
念佛三者第一等人顿悟自心是佛念念圆明第二
等人深信自心作佛念念入理第三等人深信佛力
无量念念灭恶此复四种一者念佛自性二者念佛
相好功德三者念佛名号四者念佛形像即此四种
各通三等也教观三者第一等人创闻圆理顿发初
心成正觉于刹那示八相干百界第二等人信一境
之三谛净生身之六根伏住地之无明摧见思之尘
垢第三等人发圆解于闻经修五品之观行习三观
以成熏伏五住而趣觉由此言之法无优劣应病则
是药皆灵机有浅深执方则因药成病果能作大医
王必须明鍊众术若是分门耑疗不应贪利妄医既
于馀科不谙且于本科未精致使戕法身贼慧命谓
非众生之恶友乎。
身有病则知忧家不给则知忧时年不熟则知忧方
隅不靖则知忧独于大事未了则不忧佛法将澌则
卷二 第 561a 页
不忧众生业重则不忧或虽忧而不知所以忧或复
培增其可忧噫忧宁有已时也。
宗乘所以超胜者具诸功德而无所住故也若以不
具为不住何异家无斛米两金而曰超胜千金之子
古者相宗易而性宗难故玄奘舍性而习相演教易
而證宗难故神光立雪而断臂今也不然以宗自鸣
者叩以教而茫然也以教自负者诘以相宗而紊然
也呜呼难其所易而易其所甚难何异力不足以举
一羽而曰能举百钧明不足以见舆薪而曰能察秋
毫耶五尺童子当不为其所欺矣。
子始入丛席每见早晚功课则惟恐居先打鼓念佛
则惟恐落后心窃伤之既而游历双径天台等山备
览人情物态盖颠倒处最多卒难悉举矣且如饮食
衣服尘劳也则惟恐不勤持诵礼拜胜业也则惟恐
不惰三聚净戒出世正因也则深厌为烦琐百年活
计生死根本也则常虞其缺略为佛法则慢幢高起
求货利则体面顿忘乃至同一语也谓出于某经论
则弃之如怨敌谓出于某语录则爱之如珍宝世缘
中事则谓与道无妨律检教门则谓有违向上嘻吾
不知其所趣矣。
何谓教何谓宗语言施设之谓教忘情默契之谓宗
故宗也者虽云教外别传实即教内真传也如人以
指指月认指为月不可也谓所指非月亦不可也且
诸佛言教固皆是指诸祖语录亦宁非指今既不认
佛指作月何独认祖指作月也又诸祖所指既是真
月诸佛所指亦宁非月今既信祖之所指何独不信
佛之所指也甚矣人之颠倒也。
培增其可忧噫忧宁有已时也。
宗乘所以超胜者具诸功德而无所住故也若以不
具为不住何异家无斛米两金而曰超胜千金之子
古者相宗易而性宗难故玄奘舍性而习相演教易
而證宗难故神光立雪而断臂今也不然以宗自鸣
者叩以教而茫然也以教自负者诘以相宗而紊然
也呜呼难其所易而易其所甚难何异力不足以举
一羽而曰能举百钧明不足以见舆薪而曰能察秋
毫耶五尺童子当不为其所欺矣。
子始入丛席每见早晚功课则惟恐居先打鼓念佛
则惟恐落后心窃伤之既而游历双径天台等山备
览人情物态盖颠倒处最多卒难悉举矣且如饮食
衣服尘劳也则惟恐不勤持诵礼拜胜业也则惟恐
不惰三聚净戒出世正因也则深厌为烦琐百年活
计生死根本也则常虞其缺略为佛法则慢幢高起
求货利则体面顿忘乃至同一语也谓出于某经论
则弃之如怨敌谓出于某语录则爱之如珍宝世缘
中事则谓与道无妨律检教门则谓有违向上嘻吾
不知其所趣矣。
何谓教何谓宗语言施设之谓教忘情默契之谓宗
故宗也者虽云教外别传实即教内真传也如人以
指指月认指为月不可也谓所指非月亦不可也且
诸佛言教固皆是指诸祖语录亦宁非指今既不认
佛指作月何独认祖指作月也又诸祖所指既是真
月诸佛所指亦宁非月今既信祖之所指何独不信
佛之所指也甚矣人之颠倒也。
卷二 第 561b 页
发大心犹易具正见更难具正见犹易勤修习更难
勤修习犹易除心病更难然心病不除安事修习修
习不勤安取正见正见不具岂真大心以此而论则
直谓之发大心难。
利关不破则得失足以惊之名关不破则毁誉足以
勤之既为得失毁誉所转而犹欲以禅道佛法鸣将
欺人乎抑自欺乎。
不见已之短者愚也见已之短而护之者愚之愚也
不见人之长者恶也见人之长而掩之者恶之恶也
或问予曰汝何愿曰愿生西方曰舍此更何愿曰愿
入地狱曰是何心哉曰西方则上事诸佛地狱则下
度众生事诸佛必从弥陀始以愿王胜故度众生必
从地狱始以悲心切故。
有禅者问予曰汝作何功夫曰念佛曰念佛何为曰
求生西方禅者嗤曰何不荐取自性弥陀惟心净土
用是妄念妄求为予曰汝谓西方阿弥陀佛在性外
极乐国土在心外耶则汝之心性亦局隘矣即汝所
谓不念不求者顾非恶取空耶。
善知识者其犹良医乎世有良医能兼疗诸病者亦
有良医能专治一病者彼兼疗者则应病而与药彼
专治者则非其病不医故皆能寿夭而生死也若乃
伎俩惟一而欲众疾普牧吾知其伤害多矣况彼所
有一伎俩者尚犹未精也哉。
语云真人前说不得假予曰今也假人前说不得真
悲夫。
语云三日卖不得一担真一日卖得三担假呜呼人
心世道之坏其在兹乎吾亦有言曰宁使千日卖不
卷二 第 561c 页
得一担真不愿一日卖得千担假。
人谓参禅则悟道不必求生西方念佛则生西未必
即能悟道不知悟道之后尚不可不生西方况未必
悟耶又参禅者欲生西方不必改为念佛但具信愿
二字则参禅即净土行也又念佛至一心不乱能所
两忘即得无生法忍岂非悟道故人以悟道属参禅
生西属念佛吾独谓二俱能悟道二俱能生西也但
有疑则参无疑则念各在当人下手时自斟酌耳。
古人自牧愈卑而其品愈高今人自视愈高而其品
愈卑古人自处愈小而其道愈大今人自恃愈大而
其道愈小古人自考愈歉而其德愈完今人自恃愈
完而其德愈歉是为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小人以巳之过为人之过故每事怨天而尤人君子
以人之过为巳之过故每事反躬而责巳夫以人之
过为巳之过则有四观焉一者眼见恶色耳闻恶声
等皆自业所感非关他事故二者恶境纷纷皆惟识
所现虚幻不实故三者众生烦恼无量应度应断是
巳分中事故四者众生修恶即是性恶众生性恶即
自巳性恶故。
法性本常住云何分正像正像之分全在于人耳呜
呼时丁末季去圣时遥为利者十之九为名者十之
一为自巳生死发二乘心者百千中一为大地众生
发无上心者万万中一此止就禅和料简耳应院及
俗人又不必言矣佛法将安恃耶。
生西方以三种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此三种
心直至成佛流俗人亦三种心轻心忽心将就心此
三种心常游五趣呜呼前三种心百千中或一有后
人谓参禅则悟道不必求生西方念佛则生西未必
即能悟道不知悟道之后尚不可不生西方况未必
悟耶又参禅者欲生西方不必改为念佛但具信愿
二字则参禅即净土行也又念佛至一心不乱能所
两忘即得无生法忍岂非悟道故人以悟道属参禅
生西属念佛吾独谓二俱能悟道二俱能生西也但
有疑则参无疑则念各在当人下手时自斟酌耳。
古人自牧愈卑而其品愈高今人自视愈高而其品
愈卑古人自处愈小而其道愈大今人自恃愈大而
其道愈小古人自考愈歉而其德愈完今人自恃愈
完而其德愈歉是为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小人以巳之过为人之过故每事怨天而尤人君子
以人之过为巳之过故每事反躬而责巳夫以人之
过为巳之过则有四观焉一者眼见恶色耳闻恶声
等皆自业所感非关他事故二者恶境纷纷皆惟识
所现虚幻不实故三者众生烦恼无量应度应断是
巳分中事故四者众生修恶即是性恶众生性恶即
自巳性恶故。
法性本常住云何分正像正像之分全在于人耳呜
呼时丁末季去圣时遥为利者十之九为名者十之
一为自巳生死发二乘心者百千中一为大地众生
发无上心者万万中一此止就禅和料简耳应院及
俗人又不必言矣佛法将安恃耶。
生西方以三种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此三种
心直至成佛流俗人亦三种心轻心忽心将就心此
三种心常游五趣呜呼前三种心百千中或一有后
卷二 第 562a 页
三种心百千中或一无奚怪口言求生者多而真实
往生者少也。
末法中不可救病有三喜守而不喜攻喜略而不喜
广喜同而不喜异末世中交友有三大恶喜顺而不
喜逆喜口是而心非喜不如不喜胜末法中学问有
三大错好多而不好精逐末而不求本求解而不求
證。
古人疏解经论必为发其幽微示其指归出其纲要
明其修法故随依一典便可了当生死上弘下化后
世病其繁而废弃焉虽似善于变通实大伤干教眼
如五霸尊周周益受削呜呼攀枝忘干罪元不在先
贤因噎废饭训岂可遗后裔扶教者曷深思之。
予初入丛席则见学士堂与务下互相轻也学士轻
务下曰彼不知教不知理贸贸然勤作而巳非我等
则丛林无光辉缙绅莫酬对矣务下轻学士曰我等
竭力而作彼辈袖手而食戒德不见其守学业不见
其成安用是浪荡子为哉予窃伤之私代其作念曰
彼学士堂胡不念务下之劳实我外护我无实行坐
享难消即应一切作普贤想彼务下人胡不念我等
障重无闻熏种彼等聪利皆由夙因即应一切作导
师想则丛林不几盛乎次于一处复见禅堂与藏堂
相轻也禅堂轻藏堂曰彼但能钻故纸图嚫施耳使
其进而坐香求出生死安可得亦安可能哉藏堂轻
禅堂曰彼且坐食而身不劳守痴而心不用叩以了
义则茫无所知警其昏沉则嗔心震发悟道者曾无
一人著魔者且见接踵又何如看经种般若因而作
务得人天福耶予倍伤之复代其作念曰我禅堂人
往生者少也。
末法中不可救病有三喜守而不喜攻喜略而不喜
广喜同而不喜异末世中交友有三大恶喜顺而不
喜逆喜口是而心非喜不如不喜胜末法中学问有
三大错好多而不好精逐末而不求本求解而不求
證。
古人疏解经论必为发其幽微示其指归出其纲要
明其修法故随依一典便可了当生死上弘下化后
世病其繁而废弃焉虽似善于变通实大伤干教眼
如五霸尊周周益受削呜呼攀枝忘干罪元不在先
贤因噎废饭训岂可遗后裔扶教者曷深思之。
予初入丛席则见学士堂与务下互相轻也学士轻
务下曰彼不知教不知理贸贸然勤作而巳非我等
则丛林无光辉缙绅莫酬对矣务下轻学士曰我等
竭力而作彼辈袖手而食戒德不见其守学业不见
其成安用是浪荡子为哉予窃伤之私代其作念曰
彼学士堂胡不念务下之劳实我外护我无实行坐
享难消即应一切作普贤想彼务下人胡不念我等
障重无闻熏种彼等聪利皆由夙因即应一切作导
师想则丛林不几盛乎次于一处复见禅堂与藏堂
相轻也禅堂轻藏堂曰彼但能钻故纸图嚫施耳使
其进而坐香求出生死安可得亦安可能哉藏堂轻
禅堂曰彼且坐食而身不劳守痴而心不用叩以了
义则茫无所知警其昏沉则嗔心震发悟道者曾无
一人著魔者且见接踵又何如看经种般若因而作
务得人天福耶予倍伤之复代其作念曰我禅堂人
卷二 第 562b 页
胡不念大事未了滴水难消彼堂则应和常住实有
外护之功阅览藏经复为思修之本设我念念亲切
而法行亦无超于信行倘更悠悠自纵则禅坐反高
出于坐禅彼藏堂人胡不念明理不修行说食终不
饱发心欲坐禅胜十方论师况今谢绝万缘并除昏
散专心向上穷究本参我等散心岂能彷佛则法门
不亦光乎惟其贡高各蕴于本怀忌剋每形于口吻
致令是非蜂起体段两伤师子身虫之罪皆不得而
辞矣哀哉。
凡人智利者宜于慧行力强者宜于定行然亦各有
二种慧行二者一乃单从慧入明极则诚不烦修定
而自得定此由夙因深厚习气微薄故也二乃能发
闻解不能即證必须依解起行行起解绝若不猛做
一番不能亲證亲到故须以定力济之也定行二者
一乃单刀直入便能彻法源底此亦夙因深厚正见
力强故也二乃但能死守不能权变每每或堕空见
或耽味禅求脱反缚求升反坠必须以慧行济之方
免堕坑落堑也复有智力并备定慧双圆者如佛在
世时闻法得道及六祖等是也若夫借宗教以资牙
后慧托话头以为优免牌慧行定行两无所当名为
师子身中虫耳。
云栖大师发挥念佛法门则曰有事一心不乱有理
一心不乱说者谓执持名号是事一心参究谁字是
理一心抑何讹也夫事一心者则现前历历明明不
昏不散者是也理一心者则默契无生洞明自性者
是也是则参时话头纯熟犹属事门念时心佛两忘
即归理域安得以事独指念理独指参也又参谁字
外护之功阅览藏经复为思修之本设我念念亲切
而法行亦无超于信行倘更悠悠自纵则禅坐反高
出于坐禅彼藏堂人胡不念明理不修行说食终不
饱发心欲坐禅胜十方论师况今谢绝万缘并除昏
散专心向上穷究本参我等散心岂能彷佛则法门
不亦光乎惟其贡高各蕴于本怀忌剋每形于口吻
致令是非蜂起体段两伤师子身虫之罪皆不得而
辞矣哀哉。
凡人智利者宜于慧行力强者宜于定行然亦各有
二种慧行二者一乃单从慧入明极则诚不烦修定
而自得定此由夙因深厚习气微薄故也二乃能发
闻解不能即證必须依解起行行起解绝若不猛做
一番不能亲證亲到故须以定力济之也定行二者
一乃单刀直入便能彻法源底此亦夙因深厚正见
力强故也二乃但能死守不能权变每每或堕空见
或耽味禅求脱反缚求升反坠必须以慧行济之方
免堕坑落堑也复有智力并备定慧双圆者如佛在
世时闻法得道及六祖等是也若夫借宗教以资牙
后慧托话头以为优免牌慧行定行两无所当名为
师子身中虫耳。
云栖大师发挥念佛法门则曰有事一心不乱有理
一心不乱说者谓执持名号是事一心参究谁字是
理一心抑何讹也夫事一心者则现前历历明明不
昏不散者是也理一心者则默契无生洞明自性者
是也是则参时话头纯熟犹属事门念时心佛两忘
即归理域安得以事独指念理独指参也又参谁字
卷二 第 562c 页
谓之究理则可谓之理一心则不可然苟非其人即
究理亦未可轻易何以故事有挟理之功理无只立
之能幸审思之。
甚矣二见之为害也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槃同依
于一心而判然为二宗乘与教乘同传于一佛而判
然为二法性与法相同秉于一音而判然为二慧解
与行门同诠于一教而判然为二二见纷然正见灭
矣。
坐禅之名一而实则有六一曰圆顿禅二曰次第禅
三曰利慧禅四曰钝修禅五曰世俗禅六曰假名禅
圆顿禅者创闻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不可思议微妙
理性而发其心此复四种一者乍闻即悟顿證自心
不落阶级具足智德二者以未顿證便能起大疑愤
畟塞虚空当下依正两忘凡圣坐断昏散无栖泊处
智理无凑合处俨如有气死人直待冷灰豆爆三者
虽未能直下成片然实信得及实疑得定虽被无始
业力所缠种种昏散种种障缘不退初心或一向单
提或道品助成毕生不起名利心不起馀乘心约机
即钝约根亦名圆顿种子四者先于教典留心讨明
理性随起观行名为乾慧次得相似理水名入信心
次乃发心名入正位既入正位即与顿悟者同一智
德须知顿悟之人本从多生熏习而来故初心之人
不可不于至教厚植种子也次第禅者先以空慧修
一切智观一切法无不皆空次以假慧修道种智观
一切法从空建立后以中慧修一切种智观一切法
非空非假即是第一义心利慧禅者达一切法如幻
如梦等当体即空非空故空钝修禅者复有四种一
究理亦未可轻易何以故事有挟理之功理无只立
之能幸审思之。
甚矣二见之为害也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槃同依
于一心而判然为二宗乘与教乘同传于一佛而判
然为二法性与法相同秉于一音而判然为二慧解
与行门同诠于一教而判然为二二见纷然正见灭
矣。
坐禅之名一而实则有六一曰圆顿禅二曰次第禅
三曰利慧禅四曰钝修禅五曰世俗禅六曰假名禅
圆顿禅者创闻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不可思议微妙
理性而发其心此复四种一者乍闻即悟顿證自心
不落阶级具足智德二者以未顿證便能起大疑愤
畟塞虚空当下依正两忘凡圣坐断昏散无栖泊处
智理无凑合处俨如有气死人直待冷灰豆爆三者
虽未能直下成片然实信得及实疑得定虽被无始
业力所缠种种昏散种种障缘不退初心或一向单
提或道品助成毕生不起名利心不起馀乘心约机
即钝约根亦名圆顿种子四者先于教典留心讨明
理性随起观行名为乾慧次得相似理水名入信心
次乃发心名入正位既入正位即与顿悟者同一智
德须知顿悟之人本从多生熏习而来故初心之人
不可不于至教厚植种子也次第禅者先以空慧修
一切智观一切法无不皆空次以假慧修道种智观
一切法从空建立后以中慧修一切种智观一切法
非空非假即是第一义心利慧禅者达一切法如幻
如梦等当体即空非空故空钝修禅者复有四种一
卷二 第 563a 页
者为得神足行菩萨道修于根本四禅依之发通二
者深观十二因缘坐断无明三者深观四谛刹那断
感證真四者虽深知苦必修九次第定渐次断惑證
真世俗禅者复有二种一者凡夫以欣厌心修上八
定二者外道计彼涅槃修习彼定假名禅者复有三
种一者虽闻圆顿名言但慕其名都不会义勉强提
一话头尚未解尽话头义路何况能到义路穷处是
人以一句话头作优免牌尽废他善死在系驴橛上
虽能稍却昏散且未能得世俗禅定安望圆顿虽无
大害却失闻熏无量功德二者于诸祖机缘深求道
理废寝忘餐或时得一义路入处辄自认为有所醒
发便作得本不愁末想是人虽不拨万行而常自躲
身无事甲里且以解行分作两橛是名谤真般若三
者有等但好虚名以诸祖机缘资牙后慧胡说乱说
自害害人或挂虚名言参话头偷安藏拙昏散不除
憎爱恒炽空消檀施败坏法门巳上六种分之则成
十有五等若再料简差降更多嗟哉末季徒取其名
莫稽其实奈之何宗教不扫地也。
古者谓虚舟飘瓦则不生瞋今也亦生嗔矣谓鹊噪
鸦鸣则不分别今也亦分别矣逆顺境缘尚安望其
能脱然耶。
法门有七坏相有六兴相何谓七坏相一者或惧命
夭或知命孤或以家贫故令出家二者或以避难或
以无聊或以激气或求安乐故自出家三者求清高
故自出家四者以好名故受戒五者以好名故听经
六者以藏拙故参禅七者以好名故参禅此七种虽
高低不等优劣判然同为因地不真其坏法门一也
者深观十二因缘坐断无明三者深观四谛刹那断
感證真四者虽深知苦必修九次第定渐次断惑證
真世俗禅者复有二种一者凡夫以欣厌心修上八
定二者外道计彼涅槃修习彼定假名禅者复有三
种一者虽闻圆顿名言但慕其名都不会义勉强提
一话头尚未解尽话头义路何况能到义路穷处是
人以一句话头作优免牌尽废他善死在系驴橛上
虽能稍却昏散且未能得世俗禅定安望圆顿虽无
大害却失闻熏无量功德二者于诸祖机缘深求道
理废寝忘餐或时得一义路入处辄自认为有所醒
发便作得本不愁末想是人虽不拨万行而常自躲
身无事甲里且以解行分作两橛是名谤真般若三
者有等但好虚名以诸祖机缘资牙后慧胡说乱说
自害害人或挂虚名言参话头偷安藏拙昏散不除
憎爱恒炽空消檀施败坏法门巳上六种分之则成
十有五等若再料简差降更多嗟哉末季徒取其名
莫稽其实奈之何宗教不扫地也。
古者谓虚舟飘瓦则不生瞋今也亦生嗔矣谓鹊噪
鸦鸣则不分别今也亦分别矣逆顺境缘尚安望其
能脱然耶。
法门有七坏相有六兴相何谓七坏相一者或惧命
夭或知命孤或以家贫故令出家二者或以避难或
以无聊或以激气或求安乐故自出家三者求清高
故自出家四者以好名故受戒五者以好名故听经
六者以藏拙故参禅七者以好名故参禅此七种虽
高低不等优劣判然同为因地不真其坏法门一也
卷二 第 563b 页
何谓六兴相一者为生死故出家二者为菩提故出
家三者为修行基本故受戒四者为修行门路故听
经五者为了生死故参禅六者为得种智故参禅此
六种者虽大小不等偏圆有殊同为因地真正能兴
正法一也噫凡吾同类尚自考之倘因地本正则善
自保持俾终于正而不入于邪或因地未真则痛自
改悔速反于真而无溺于伪庶几自救亦救法门耳
正人观邪法邪法亦成正邪人观正法正法亦成邪
深人观浅法浅法亦成深浅人观深法深法亦成浅
圆人观偏法偏法亦成圆偏人观圆法圆法亦成偏
道人观俗法俗法亦成道俗人观道法道法亦成俗
呜呼今之正法成邪深法成浅圆法成偏道法成俗
往往是矣欲其复古安可望哉虽然试各自简点苟
知其病必知其药吾深望之。
有名同而实异者如佛言道则谓三种菩提老言道
则谓虚无自然儒言道则谓五常五伦盖未可同日
语也有名异而实同者如台宗谓之一心三观贤首
谓之一真法界相宗谓之胜义惟识禅宗谓之向上
一著盖未始少异也譬如同一帝都或曰北京或曰
燕都或曰顺天府名虽异而实同今有盛谈北京之
胜而顾鄙燕都为陋劣或盛谈燕都之胜而复鄙顺
天为陋劣吾知其必被嗤也彼性相分河南北竖党
何以异此。
淞江有李居士寓天封寺猛欲出家予问曰汝欲出
家曾看经否曰未也曾看语录否曰稍看曰何以看
语录不看经曰经则烦细语录则爽快可观予曰若
取爽快可观无如水浒传三国志矣。
家三者为修行基本故受戒四者为修行门路故听
经五者为了生死故参禅六者为得种智故参禅此
六种者虽大小不等偏圆有殊同为因地真正能兴
正法一也噫凡吾同类尚自考之倘因地本正则善
自保持俾终于正而不入于邪或因地未真则痛自
改悔速反于真而无溺于伪庶几自救亦救法门耳
正人观邪法邪法亦成正邪人观正法正法亦成邪
深人观浅法浅法亦成深浅人观深法深法亦成浅
圆人观偏法偏法亦成圆偏人观圆法圆法亦成偏
道人观俗法俗法亦成道俗人观道法道法亦成俗
呜呼今之正法成邪深法成浅圆法成偏道法成俗
往往是矣欲其复古安可望哉虽然试各自简点苟
知其病必知其药吾深望之。
有名同而实异者如佛言道则谓三种菩提老言道
则谓虚无自然儒言道则谓五常五伦盖未可同日
语也有名异而实同者如台宗谓之一心三观贤首
谓之一真法界相宗谓之胜义惟识禅宗谓之向上
一著盖未始少异也譬如同一帝都或曰北京或曰
燕都或曰顺天府名虽异而实同今有盛谈北京之
胜而顾鄙燕都为陋劣或盛谈燕都之胜而复鄙顺
天为陋劣吾知其必被嗤也彼性相分河南北竖党
何以异此。
淞江有李居士寓天封寺猛欲出家予问曰汝欲出
家曾看经否曰未也曾看语录否曰稍看曰何以看
语录不看经曰经则烦细语录则爽快可观予曰若
取爽快可观无如水浒传三国志矣。
卷二 第 563c 页
弟子通瑞较刻
弟子通玄募赀助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