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记¶
记¶ 第 350a 页
布水台集卷第十一
住明州天童寺匡庐黄岩沙门道忞著

* 记

** 重修城南海会寺记

都城之南有寺曰海会者。刱于嘉靖乙未之岁。世穆
二庙咸命僧代度于此。至万历元年慈圣国太后复
发帑金。命内臣周宣范江攃其圯坏而增修之。江陵
张相国为文纪其事详且悉矣。缅惟神宗显皇帝临
御天下四十有八载。厥声匪赫赫也。厥灵匪濯濯也。
然而岁稔时和。民安物阜。家邦以靖。寿考以宁。是遵
何德哉。推本而言。实由圣母垂范宫壶。凡百施为无
非慈祥。岂弟之仁。福国祐民之事。神庙惟能孝思无
斁。故阴受其庇荫而不知耳。乃后世弗循也。误听讹
言。悉举累叶所崇之象。设万夫牵挽出诸禁门。燬为
通钱焉。及当阳九之厄也。报亦如之。语云。君以是始
亦以是终。可不戒与。今上受天眷命。抚有万方。其于
致福未索索然也。特于我法不忘佛属。维时顺治丙
申。岁久寺颓。都人士谋欲鼎新。乃削牍命本寺僧走
江淮请今憨璞聪公住持是刹。禅众川趋。宗风大振。
丁酉上幸寺。延见聪。复召入禁庭。问佛法大意。奏对
称旨。乃命结冬万善殿。赐明觉师号。日昨上谓忞曰。
朕初虽尊崇象教而未知有宗门耆旧。知有宗门耆
旧则自憨璞始。憨璞固有造于祖庭者也。由是观之。
聪公非明道蓄德之有素。何以导利人主。人主顾久
而景慕。且殷殷不解于怀哉。公住海会凡五载。殿宇
廊庑与夫钟楼鼓阁之属率焕然一新。多三韩耿公
乐助而檀越罗一清实破产隳家。力襄是举者。今秋
庚子功用告成。一清念因缘之不偶。缔造之维艰也。
丐予言记之。将以昭示后人。使永为十方常住不坠
风规焉。庶檀膏信脂为不唐弃云。于乎劫火洞然。大
记¶ 第 350b 页
千俱坏。须弥巨海。磨灭无馀。矧一四天下中有阎浮
提。阎浮提中有大清国。大清国中有海会寺。刱之自
世宗。修之自神庙。以及今之重修。皆未百年也。兴废
圯成。曾不旋踵如此。欲以予言永之。不亦迂且昧乎。
然则如何而可。传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是在聪公
与后。聪公而起者之品望去存。则海会之隆替可十
矣。聪公望天童悟老人为四世孙。盖视予为犹祖也。

** 古齐安丘县准提庵记

安丘多高门巨姓。而忠孝节义之家首推马氏。马氏
一宗四世。祖孙父子兄弟五登科甲。甲第之穹崇。闺
门之雍穆。麟角凤毛之相似固矣。乃奉佛逃禅则又
咸有一德。何也。自非善根同植。悲愿夙承。曷以臻是。
故是庵之建虽由勉初广文。与其室人孙氏。为子孝
廉。讳长春者广嗣胤。而崇信渊源。则自大中丞定宇
先生刱发也。先生廉仁彻骨。简在帝心。生子北溟。见
素二公。同登神庙壬辰进士。北溟历官至祠部郎中。
早卒。勉初盖其冢。嫡云见素。尤深禅学。历官至刑科
给事中。以母老终养在籍二十年。温凊如一日。甲申
之变避地句容。未几掩息遗言。葬骨于此。以江南一
抔土犹为大明地也。后顺治三年。出会平度州贾总
宪思塞先生于劳山。笑谭终日。劳山道士与公相识
者亦往往见之。谓公非心宗有契而能若是乎。矧我
薙染者流顾耽著乎死生哉。故居是庵者当观我由
四大以假合。庵由砖瓦木石而禠成。皆空如乾城。如
幻士而无实体者也。谁为能住之人。所住之庵。人庵
不见则上绝攀缘。下绝己躬。然后回光返炤。冥搜力
索而亲达乎本地风光焉。则岂啻神游山海。将见化
现无方。通身手眼。可改禾茎为粟柄。可易短寿作长
年。可决砌下龙渊沛滂法雨。可拈印台文石剖示全
经。即我之神通为准提之妙用。奚有豪发之间。然苟
记¶ 第 350c 页
或受施生心。因庵起著。昧井藤之危脆。忘白鼠之交
侵。一朝报尽。正恐树耳酬餐。得不贻长者之多累哉。
是居者有损有益。建者复有利有害矣。庵距城东南
一里。前有高冈隆然特起。周方而四正者印台也。印
台之阴地最低洼。故城西诸水咸赴于此。汇为龙渊。
古老相传。深莫可测而涸于万历年中。然秋潦未退。
亦方舟可泛。崇祯十三年始建庵其上。今榆柳繁阴。
蔽亏云日。青齐绝少山水。此实佳精蓝也。

** 泰兴灵云禅院记

宝祚乏千年之国。金貂鲜百叶之家。世间无常。国土
危脆。皇皇佛语。讵不亶其然哉。然世固有高人达士
舍宅为寺。如晋之王右军。许玄度辈。刹竿巍然。至今
无恙者。则本其人之愿力坚强。故不为有力者负而
趋耳。泰兴灵云禅院者距城西六里。绿野平畴。市声
不到。桥流水止。尘壤靡侵。足称阿兰若法菩提场矣。
初名圆通庵。由戴氏思敏孝廉君始君于万历丁酉
岁。舍地三十亩。刱宇延僧。为焚修计。逮经申酉之变。
则孝廉己即世。子载甫又举义没于军。当是时茕茕
厥家。且为风雨飘摇。奚僧庐佛屋之与有。乃其媳广
道人慨然。发丈夫之志。兴继述之思。更置田三十亩
僧寮若干。楹就金山。敦请箬庵禅师驻锡其中。易以
水月之颜。而丛社规模始骎骎有垂成之势矣。嗣后
则有千仞冈公。别峰秀公。辛舌某公相继住持。鲸音
不断。法鼓常鸣。云水来者众渐多。居渐廓。制渐备。而
道人矢志熏修。行弥劭。愿弥坚。心弥大。复舍庄居一
所为中田之庐。又感天心年茂才与邑中乐善之家
共舍田百馀亩。相与助扬激劝以成殊胜功德。嘻。懋
哉。皆可谓甚难希有者矣。计庵之始自前丁酉暨今
甲辰。历年六十有八载。额题凡三易住持。凡五易广
殿明楼。安僧可数百瑶田香界。食指可三千茎草化
记¶ 第 351a 页
为宝坊。给孤过于祇树。岂不刱者难成者犹不易与
于乎。托孤寄命。临大节不可夺先贤且不谩为许可
特揭而归诸君子之徒。矧道人仅孱孱一弱媳。乃能
强宗不与谋悍仆不得问直。继人之志。述人之事。于
家国抢攘之秋。使生而须眉当六尺有托。百里有寄。
肯自谋身而为方命负孤之事哉。非愿力坚强。大节
靡回。曷以臻此。今道人复不远千里走使盐官。问记
于予者。得无将来阐提之啖啄可虞。思借言以垂永
久。与夫善人君子。尼宣有莫见之悲。当吾世得见慷
慨磊烈如道人者是亦君子徒矣。闻其风有不兴廉
起懦。仍鄙薄以居怀。且不可立天地号为人。况觊觎
三宝。生破灭心。其若韦天之宝杵何。勉矣道人。愿力
坚强。即韦天宝杵当有默而呵殿之者。谨合掌赞美。
以为之记。

** 重修石霜慈明圜祖塔记

吾宗自达磨西来。六传至曹溪。则得道者如林。八传
至马祖。则普天遭蹋杀。十一传而至临济。则阴垂大
树。遍界清凉。自此英灵猬出。本支百世。弈叶芳联。此
玉音所谓慧雨普施于一切。宗风常胜于五灯。缘衍
法之独隆。斯传衣之最众。大哉王言。可为吾宗定衡
矣。慈明圜祖者。望临济七世。是为汾阳嫡子。捩转黄
龙之鼻。故肆讥诃。摧歼諲老之锋。平空脱赚。剑横室
内。则戈戟丛生。榜揭僧堂。则波涛沸起。每每一时法
喜。的的从上爪牙。百丈得大机。黄檗得大用。师其据
虎头。收虎尾。电卷而天旋者与。前后四坐道场。真归
兴化。塔建石霜。历宋元明以迄今上。六百载凤毛麟
角。继继承承。复二十有七叶。揆诸二五参之千七百
则。慧雨宗风。未有如师之光明盛大者也。第石霜交
荆吴僻壤。年深人远。兴废不常。岁在丙戍。尔瞻尊公
始循四众之请住持斯山。于时香台宝所。亦越榛莽。
记¶ 第 351b 页
况灵塔之毁于侵伐而往迹莫稽者乎。故星霜历重
六。几经锄搜钁讨。乃得于寺西之原。由是罄竭衣赀。
鸠良工。砻佳石。又二年而旧观始复。则公智亦尽。能
亦索。心亦苦矣。是故丛林颂公德者不曰兄弟重添
十字。则曰同心更著一仪。山僧直谓髑髅眼里春风
再动。应知从前五叶之华遍界吹开。则公之福我宗
图不綦大乎。虽然无影树下黄金充国。徒向南北潭
湘根寻源问。何如正法眼藏。灭却瞎驴之为愈哉。既
从地倒。还从地起。三圣瞎驴。舍公奚问哉。公为谁。祖
磬山祢绿萝望圜祖盖二十六世孙云。

** 重修笑岩祖塔记

灵山正法眼藏首付摩诃迦叶。六十五传以至我祖
笑岩宝禅师。宝出幻有传祖。再世而分为二派。一曰
天童悟。一曰磬山修。天童出大沩学。三峰藏。东塔明。
径山容。金粟乘。宝华忍。龙池微。雪窦云。鹤林门。庉村
贤。通玄奇。与忞忝继席天童为一十二人。磬山出阳
山授。竹林豫。报恩琇。山茨际。南涧问。又五人。故今寰
海宗工。凡弘济上者皆师后裔。师唱灭万历辛巳。葬
燕城小西门外。汝芳罗大参实铭其塔矣。李闯犯阙
国变。塔几毁。赖汉萍杰公保持之。厥后䒢溪森慧枢
地增土垣。而塔免刍牧之虞。今顺治十七年。玄水杲
与憨璞聪共捐赀。重廓地若干亩。砻石为墙。中辟三
门。内修房舍。可寝可兴。规制遂为大备。聪容孙杲微
孙森与地琇之子而杰则久参天童。称角立者也。皇
清启运。今上问道崆峒。徵车四出。一时报恩琇憨璞
聪首膺大觉明觉师号。䒢溪森慧枢地留供御园。玄
水杲亦屡蒙顾问。说法禁庭。不数世且名闻京国。道
契宸衷焉。抑知昔在中叶。宗图九鼎。系吾祖一缕之
身乎。夫世运法运。均有盛衰。当其盛时能忧虞而密
挽之。可使不衰。当其衰时能坚志而力持之。可俾复
记¶ 第 351c 页
盛。今滋盛矣。吾恐其衰也。是在后之密挽而坚持者。

** 平江灵鹫寺十方僧田记

小释迦之识。临济曰。一人指南令行吴越。而应之者
盖风穴也。然自风穴后今七百载而天下之憧憧求
法者咸于吴越乎。是来岂大仰之谶有以肇之与。在
明中叶。祖道式微。光憙朝湛。然澄师与先师悟和尚
始号令吴越间。遂风声稍稍起。自先师移主天童。则
学者奔走迨如水赴壑。众几三万。指多有来自三韩
交广外者。概称说平江之灵鹫主者。接待有方情。至
顺治丙戍。予亦谢事天童矣。又五迁至吴兴之道场
山而守静。祥公乃来言于予曰。姑胥城东北隅有灵
鹫寺者。应院也。崇祯十三年檀越某寺众某延祥居
之。即大殿及僧房五六间为十方院会。云水麇至。则
合谋聚赀。复今禅堂客舍诸寮。尤苦饘粥有不继时。
则又因唯一润师之唱募。置僧田若干亩。今愿虽未
充。事颇有绪。乞师为祥记之。归且劖之石。更以施者
之名载之碑阴。庶有力者不得负而趋焉。予为正告
之曰。僧奚以田哉。僧也者澹然无所营于世。泊然无
所介于中。衣以杂碎焉而鲜华非所衣矣。食以分卫
焉而烟爨非所食矣。居止以树下冢间焉而栋宇榱
桷非所居止矣。盖彼方视四大为毒蛇。五蕴为怨贼。
六入为空聚。故其于三界也则火宅之。于身世也则
梦幻之。于形骸也则土木之。时或寻求师友而决择
身心也则茹冰饮檗靡所辞。立雪断臂靡所吝。时或
志證真常而思息苦轮也则伤白鼠之推迁。念井藤
之危脆。寝以之废。餐以之忘。时或垂手入廛而悲心
拯物也则开妙庄严路。闭三恶道门。天堂地狱而皆
往。虎穴魔宫而必赴。是以僧之为道尊。僧之为德备。
而天人龙鬼阿须伦之族于僧有礼敬供养者。莫不
祐臻此日。世度他生。一如大象藏龙斗之香。设若烧
记¶ 第 352a 页
时。则兴大光云。降香水雨。身衣宫殿。其有触者悉皆
金色。此僧所以为世植福之田而世无与僧为田者。
顾僧何以有田哉。有之自兴崇三宝之佛心。天子菩
萨宰官与广行檀度之长者居士耳。其始也代分卫
一精修。其终也启晏安资攘夺。俾僧与俗卒陷泥犁
之苦者实田为之厉阶也。田曷以记为。祥公曰。大哉
言乎。自今僧俗闻之。将必有以大警矣。是则天下精
蓝之有僧田者。得斯言而与有永赖焉。讵曰祥之不
朽也哉。予遂无辞以拒公。因笔以为之记。

** 吴兴竹溪禅智寺长生田记

吴兴为东南水乡之国。居民富而乐施。故僧庐佛屋
与民居错置井闾间。殆犹星分棋布然者。然而密迩
市里恒为富室豪家并吞者半。而富室豪家又以破
灭三宝之故。卒破灭其家族者亦半。独郡治之南四
十里为竹溪乡。中有寺曰禅智者。自唐至今几千百
年。虽式廓亏矣。而殿堂楼阁尚兀然于菰蒲墟里之
中。岂天龙呵护之力与。抑竹溪多仁人君子踰于他
里与。寺无恒产。顺治丙戍秋懒牧泓上人领寺事始
节衣缩食。合诸檀施之半置田若干亩。用赡十方往
来。且取其生生不息之义。故以长生名之而问记于
予。然后归劖之碣以示后之住此者。俾无失坠亦杜
塞夫若并之。原其为十方计长远也悉矣。虽然予闻
诸佛说末法比丘行十六恶律仪则我法将灭。十六
恶律仪者所谓经营产业。畜养牛羊之类是也。犹虑
我侪比丘著于四大。复有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之诫。
凡以为此谆谆教敕者。诚欲吾辈除贪去著。遗身忘
世。务使生灭灭己而后寂灭乃始现前耳。今上人口
实是营。皆生灭之法。大非释尊寂灭现前之道。奈何
上人则曰。佛以法住。法以僧住。僧以食住。无食是无
僧也。无僧则无佛法。无佛法则人天眼灭。眼灭人天
记¶ 第 352b 页
则从冥入冥。未有不堕于险恶大坑者也。是故经言。
阎浮提中若无三宝住于世间。一切众生求轻地狱
且不可得。况复人天师取其中者正者以弘教法。我
侪小人师其纤者末者以福人天。不亦可乎。予由是
益大上人之言。谨序次以为之记。

** 九奇游记

往予二十三年前始担簦造匡庐。闻有癖山水。爱九
奇松石谲怪。狂叫其下三月。邻人不能忍。相与诤而
鬨不己者。予时心薄之。以为比丘云鹤者流奚以樊
若笼哉。越二年。予散步开先松阴。邂逅一臞。山衣泽
舄。从西岭来。蹁跹过予。属天空云净。矫首望诸峤。炳
然金阙前开。予时不觉划然长啸。而山臞径前揖予
刺刺诧九奇拉予游至再。因共小立。问从来。始晃然
耳。昔名而识所谓爱九奇匡公者。后予因事登山。为
一过九奇。公时遘予若平生欢。汲涧瀹茗。三四瓯即
导予缘磴循崖造绝㠔。指石若户若台。峰若扇。松而
蜿蜒若虬。轮菌若盖若蒲茵者。敦杖而四顾。徜徉德
甚。予时为一破颜。非所嗜也。自此十馀年。予多方外。
既无从至九奇。考石问水。况又初不经心。故今匡公
日夜所摩挲玩索。游目所一见咨嗟。以为冠世绝境
者。予皆瞥然陈迹矣。但记山岛竦峙。上干青云。下属
江河。有如匹练曳而东趋者。大禹疏凿之江也。复有
如天城宝堞。屹立空际而湛然安住者。高庙龙兴所
敕建之塔。若寺亭。若碣也。过此而往则青冥寥历。委
蛇蹙缩。若起若伏。若灭若没。皆淼㳽不可测识。况记
之哉。辛巳仲夏予自钱唐归隐匡庐。山居无事。因为
汗漫之游。于是复过九奇。则谷之涉而入者愈深。径
之由而造者愈窈窕。石之怪而刻削者愈峥嵘。壁之
萝封而藓食者愈斑剥。木之春而葩秋而实者愈芳
烈而旖旎。居而洞房岩突。坐而净馆明轩。莫不视前
记¶ 第 352c 页
有加焉。是日也节序温和。从者皆能诗。予遂因匡公
大发其天藏而博观之。凡计一壑之中左右陟降无
虑十数回。薄然而东之西绕脉理井然。登者不再登。
临者不再临。惟觉岑岩参差。顷刻异状。而藤林磴道
又皆净莹可鉴。故益奇也。俄沙弥报茶熟。遂还憩舀
云轩。则楚水吴山错如绣竞。交舞夌乱。推排入座。予
方怪其唐突。亭杯欲问。适有片云冉冉从水口来。斜
挥倒抹。瞬息㳽漫。予既欲问忘言。遂失江山所在。乃
笑谓匡公曰。君之九奇何如哉。公拟置答。予即呼杖
揖别。

** 涉园月室记

舟过岘山之西约二里许为夹山漾。漾中天水相摩
如镜。环漾皆山。山光历乱。山影参差。舟行五六里皆
漾。至老树坞始漾穷而溪尽焉。于是舍舟而涂。涂行
三二里。陵回阜曲。山益巃嵷。翠泼松篁。眉端欲滴。隐
隐有亭榭楼台见于林薄者。盖潘氏天行子之园。俗
所谓桃华坞也坞踞鹿山之前。箫篁岭之右。叠嶂围
空。层峦绕碧。无幽溪而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无怪
石而有虎踞师蹲之培塿。学学而尧尧。无千户侯富
饶之资而有千树桃千竿竹含风而引露。是皆造物
者与天行子互相裁成而补苴其不足者也。故来游
者莫不叹其奇胜。乐而忘归。天行子曰。未也。乃开关
延客。揖客而坐于昏幽之宇。窅窅冥冥。客将反走。天
行子曰。姑待之少焉。微明生于匕。宝室白焉。寥寥如
东方之欲曙。既而渐明渐曙。皎如清秋之月。出于云
衢之上。华支弄景四壁。垂阴悉而数之。山川草树。云
物化变。写彷无方。客且以为神游蓬壶之境。身入辋
川之图。似真似幻。则又莫不嗟讶天行子月室之有
巧术也。山翁老人乃为之解曰。非巧也。由子之精神
与室之孔窍塞至而通。郁极而畅者也。子不闻乎。其
记¶ 第 353a 页
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矣。今坐子
明轩之下。净牖之前。天光非不下属也。万象非不森
罗也。然而形弗著。著弗明。何也。光散而不收。神飏而
不敛耳。然则妙道也者岂曰万象森罗之昭著云乎
哉。心灵也者又岂曰天光下属之分明云乎哉。乃丧
时费日。入作无从。又何也。则不愤不悱之故也。于乎
由天行子月室而通之天下之妙道其庶几乎。

** 五莲纪胜

书称海岱惟青州。然差足以当之者东武也。东武之
山如障日马耳。九仙五莲皆层峦叠嶂。耸翠拖蓝。有
从来人迹未至者。而九仙为胜。五莲虽源溯九仙。九
仙犹含章在醅。五莲则发泄尽矣。故五莲为尤胜。从
东武来游者。路自榆林溪口至寺约十里。而近初稍
平。至一里则缘幽涧入深林。林木既蓊蔚。益以萝缠
茑结。愈郁密。当春芳载吐则奇葩异卉莫可名识。唯
辨杜鹃如血。红映游人而己。涧石大小磊磊然。有如
几可坐者。如榻可眠者。如室可兴居者。如屏若障而
可题可跋者。有宽平如掌。足容数十人者。又有碣立
如老僧。三五辈下而来迎者。行五六里。越十八盘。始
明廓。复折而之北。则一峰卓立。百许丈。上凌霄汉。下
有老屋数间。隐隐依岩根则古之云堂寺也。陟磴升
高。数百武而后光明寺乃见焉。到门却立。则群峰峭
峙。众壑攒流。左耸望海。右擎天柱。间以灯台玉烛罗
列森秀。踞中钵盂一峰。尤彷若日出连山。月圜当户
者。寺后为大悲岩。岩之高丈不盈百。登巅而俯瞰其
背则独拔千寻。无著攀揽处。下为大小马椿峰。为师
子窠。为磨剑石。为砚池。石面东为莲华峰。为龟峰。为
石楼。石船。石门。石堑。石之磊傀而峥嵘者。殆如林斯
立矣。由大悲岩东冈而上。登望海楼峰。则汪洋巨浸。
一抹浮青。谛视琅玡。灵山诸台岛。直如凫[(工*几)/鸟]鸂鷘。浩
记¶ 第 353b 页
荡波间。彼万斛艨艟之蠕蠕欲动者又不足言之也。
由大悲岩西距天柱峰之北垂可一箭道。寺僧斲石
为垣。高二三丈。延斜十馀丈。上有亭台阁道。极其壮
丽。旁开一门。从门纳阶。由阶下堑。复西折而南。乃天
柱可登然。非侧身猿臂。互相汲引莫能造也。既造其
巅矣。则复极平旷。千人可坐。甲申之变。贼入东武。哨
兵至山。乡民与寺僧咸窜是中。相守弥日。环视无由
上。竟去。内有石小池。圜如镜面。湛尔一泓。荇藻丝丝
浮动。觉有鱼行其间者。因忆往游八闽。道出江郎石
下。人言曾有锦鳞数尺从巅飞堕。验兹益信。西下天
柱。复登望月楼峰。则仅隔九仙一岸。彼苍此倩。争出
灵奇。竞相结秀。下有仙人碑。又下有千层塔。皆岧峣
数十丈。极其穹崇高出焉。从望月楼南行一二里至
前冈。则延连一岫。兆分其五。仰视则青天一线。俯窥
则下临无地。自此至东绵亘数里。一如大悲岩背千
寻萝壁。万木琳琅。时有鹰隼翔鸣。岩半诸馀猿鸟之
属窅然绝迹矣。山本旧名五垛。神宗显皇帝敕改今
名。赐今寺额为奉安。御藏之所也。

** 天井湾游记

诸城日炤之间有山曰九仙者。周方百里而广潮河
出焉。河源发自天井湾。天井龙渊也。岁旱官民恒祷
雨于此。祷则辄应。古老相传。有投物是中者。往往获
诸海堧。及铁沟河内。皆相去百有馀里。则己通潮汐
矣。乙未予度夏五莲。同山中人往游焉。五六里外即
深沟断岸。蹩躠难前。复迷道翳林莽中。乃攀萝扪葛
上一高山。循冈造极。则潭反在下。岩更蔽亏其半。殊
寓目无从。还步高冈南下。深涧跣足。顺流而西。冷风
吹面。草木皆腥。转一巨湾则两岩夹连如巷。计九仙
山脊之水无虑数十陇咸汇于此。时方盛夏。亢旱尤
尚滔滔汩汩。当雷雨崩腾之候。又不知其湓涌何如
记¶ 第 353c 页
也。巷穷瀑落。去潭仍百尺。蹲岩俯视。正环顾无策。忽
闻啸声传响。从者己有径造其庭者矣。则人人勇往
争先。亟趋故道。从冈北下。如前逆流而西。仅及外潭。
三方皆峭壁。下深无际。唯南岸稍能容足。相与侧身
扶壁。行百馀步。始达中潭。则岩愈偪。潭益邃。视前如
巷者益狭然。深仅及肩。乃厉涉而过。复从石溜中匍
匐升高。而后天井湾者始造焉。四壁凌空。高岩切汉。
飞流溅落。天半散作微雨霏霏。扑湿晴岚。潭周可亩
许。莹若古镜新磨。虽片叶纤埃靡留此中者。盖深固
莫测而寒光澹日。瀣气阴森。令人立不能久。予行庐
岳天台。闽之黄檗。观潭众矣。其以是为最乎神龙式
宅厥有由哉。







布水台集卷第十一
记¶ 第 354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