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0c 页
*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 六度篇(布施 法施 财施 劝持戒 感应录 劝忍 精进 策修 感应缘(二验))
* 禅定部(述意 引證 头陀 感应缘(二验) 智慧 感应缘(二验))
* 忏悔篇(述意 会意 仪式 洗忏 感应缘(二验))
* 受戒篇(神卫 八戒 会名 功能)
* 三聚部(戒相 优劣 感应缘(二验))
* 破戒篇(引證 感应缘(二验))
* 受斋篇(感应缘(二验) 破斋 感应缘(一验))
* 赏罚篇(引證 感应缘(一验))
* 利害篇(引證 感应缘(一验))
* 秽浊篇(五辛 感应缘(一) 便利 感应缘(二验) 酒肉 感应缘(一验))
* 病苦篇
* 敛念部(感应缘(三验))
* 舍身篇(感应缘(三验))
* 送终篇(受生 感应缘(四验))
* 法灭篇(五浊)
* 杂要篇(四依)
* 翻译部(附音释)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1a 页
醒世录卷八
武原居士徐昌治觐周 编辑
金粟寺住持行元百痴 校阅
* 六度篇
** 布施部
如涅槃经云。菩萨凡行施时。不见受者。持戒破戒。是田
非田。此是知识。此非知识。施时不见是器非器。不择日
时。是处非处。亦复不计饥馑丰乐。不见因果。此是众生。
此非众生。是福非福。虽复不见施者受者。及以财物。乃
至不见断及果报。而常行施。无有断绝。菩萨若见持戒
破戒。乃至果报。终不能施。若不布施。则不具足檀波罗
蜜。若不具足檀波罗蜜。则不能成阿耨菩提。又净业障
经云。若菩萨观悭及施。不作二相。持戒毁戒。不作二相。
瞋恚忍辱。懈怠精进。乱心禅定。愚痴智慧。不作二相。是
则名为净诸业障。又佛说太子须大挐经云。佛告阿难。
过去不可计劫时。有大国名为叶波。其王号曰温波王。
有二万夫人。了无有子。王自祷祠诸神。夫人便觉有身。
至满十月。太子便生。字为须大挐。至年十六。书艺悉备。
少小以来。常好布施。太子年大。王为纳妃。名曼坻。国王
女也。端正无比。太子有一男一女。太子自惟。欲作檀波
罗蜜。出城游观。帝释化作贫穷聋盲瘖哑人。悉在道边。
太子见巳。愁忧不乐。太子白王。欲从大王乞求一愿。不
审听不。王答欲愿何等。不违汝意。太子言。我愿欲得大
王中藏所有珍宝。置四城门外。及著市中。以用布施。在
所求索。不逆其意。王语太子。恣汝所欲。太子即辇珍宝。
著四城门外。及著市中。恣人所索。八方上下。莫不闻知。
千里万里来者。恣意与之。时有敌国怨家。闻太子好喜
布施。即会诸臣及众道士。共集议言。叶波国王。有行莲
武原居士徐昌治觐周 编辑
金粟寺住持行元百痴 校阅
* 六度篇
** 布施部
如涅槃经云。菩萨凡行施时。不见受者。持戒破戒。是田
非田。此是知识。此非知识。施时不见是器非器。不择日
时。是处非处。亦复不计饥馑丰乐。不见因果。此是众生。
此非众生。是福非福。虽复不见施者受者。及以财物。乃
至不见断及果报。而常行施。无有断绝。菩萨若见持戒
破戒。乃至果报。终不能施。若不布施。则不具足檀波罗
蜜。若不具足檀波罗蜜。则不能成阿耨菩提。又净业障
经云。若菩萨观悭及施。不作二相。持戒毁戒。不作二相。
瞋恚忍辱。懈怠精进。乱心禅定。愚痴智慧。不作二相。是
则名为净诸业障。又佛说太子须大挐经云。佛告阿难。
过去不可计劫时。有大国名为叶波。其王号曰温波王。
有二万夫人。了无有子。王自祷祠诸神。夫人便觉有身。
至满十月。太子便生。字为须大挐。至年十六。书艺悉备。
少小以来。常好布施。太子年大。王为纳妃。名曼坻。国王
女也。端正无比。太子有一男一女。太子自惟。欲作檀波
罗蜜。出城游观。帝释化作贫穷聋盲瘖哑人。悉在道边。
太子见巳。愁忧不乐。太子白王。欲从大王乞求一愿。不
审听不。王答欲愿何等。不违汝意。太子言。我愿欲得大
王中藏所有珍宝。置四城门外。及著市中。以用布施。在
所求索。不逆其意。王语太子。恣汝所欲。太子即辇珍宝。
著四城门外。及著市中。恣人所索。八方上下。莫不闻知。
千里万里来者。恣意与之。时有敌国怨家。闻太子好喜
布施。即会诸臣及众道士。共集议言。叶波国王。有行莲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1b 页
华上白象。名须檀延者。多力健斗。每与诸国共相攻伐。
此象常胜。谁能往乞者。有婆罗门道士八人白言。我能
往乞。当给我粮。王即给之。八人即诣叶波国。至太子宫
门。悉皆柱杖。俱翘一脚住。自言远来欲有所乞。太子闻
之。甚大欢喜。便出迎之。前为作礼。因相慰劳。问何所求
道士答言。我闻太子布施。名流八方。上彻苍天。下入黄
泉。布施之功德不可量。欲从太子乞行莲华上白象。太
子即将至厩中。令取一象。道士等八人言。我正欲得行
莲华上白象。名须檀延者。太子言。此大象。是我父王之
所爱重。若与卿者。我即失父王意。或逐我出国。太子即
自思惟。我前有要。在所布施。不逆人意。今不与者。违我
本心。若不以此象施者。何从得成无上平等。即敕左右。
被象金鞍。疾牵出来。太子左手持水澡道士手。右手牵
象以授与之。欢喜而去。太子语道士言卿速疾去。王若
知者。便追夺卿。道士八人。即便疾去。国中诸臣闻以象
施怨家。皆大惊怖。王闻愕然。今得天下。有此象故。此象
胜于六十象力。而太子用与怨家。恐将失国。当如之何。
太子如是布施。中藏日空。恐举及其妻子。皆以与人。王
共诸臣议之。将欲种种刑罚太子。有大臣白王不可。但
逐出国。置野田山中。十二年许。当使惭愧。王即徙太子
特山十二年。太子白王。复愿布施七日。展我微心。
乃出国去。王言汝正坐布施太剧。空我国藏。失我敌宝。
故逐汝耳。促疾出去。不听汝也。太子白言。不敢违戾大
王教令。我自有财。愿得布施。尽之乃去。二万夫人。共诣
王所。请留太子。布施七日。乃令出国。王即听之。四远来
者。恣意与之。七日财尽。贫者得富。万民欢喜。太子辞妻。
妃闻愕然。太子何故乃当是乎。太子具答因缘。是故逐
此象常胜。谁能往乞者。有婆罗门道士八人白言。我能
往乞。当给我粮。王即给之。八人即诣叶波国。至太子宫
门。悉皆柱杖。俱翘一脚住。自言远来欲有所乞。太子闻
之。甚大欢喜。便出迎之。前为作礼。因相慰劳。问何所求
道士答言。我闻太子布施。名流八方。上彻苍天。下入黄
泉。布施之功德不可量。欲从太子乞行莲华上白象。太
子即将至厩中。令取一象。道士等八人言。我正欲得行
莲华上白象。名须檀延者。太子言。此大象。是我父王之
所爱重。若与卿者。我即失父王意。或逐我出国。太子即
自思惟。我前有要。在所布施。不逆人意。今不与者。违我
本心。若不以此象施者。何从得成无上平等。即敕左右。
被象金鞍。疾牵出来。太子左手持水澡道士手。右手牵
象以授与之。欢喜而去。太子语道士言卿速疾去。王若
知者。便追夺卿。道士八人。即便疾去。国中诸臣闻以象
施怨家。皆大惊怖。王闻愕然。今得天下。有此象故。此象
胜于六十象力。而太子用与怨家。恐将失国。当如之何。
太子如是布施。中藏日空。恐举及其妻子。皆以与人。王
共诸臣议之。将欲种种刑罚太子。有大臣白王不可。但
逐出国。置野田山中。十二年许。当使惭愧。王即徙太子
特山十二年。太子白王。复愿布施七日。展我微心。
乃出国去。王言汝正坐布施太剧。空我国藏。失我敌宝。
故逐汝耳。促疾出去。不听汝也。太子白言。不敢违戾大
王教令。我自有财。愿得布施。尽之乃去。二万夫人。共诣
王所。请留太子。布施七日。乃令出国。王即听之。四远来
者。恣意与之。七日财尽。贫者得富。万民欢喜。太子辞妻。
妃闻愕然。太子何故乃当是乎。太子具答因缘。是故逐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1c 页
我。曼坻言。使国丰溢。富乐无极。但当努力。其于山中求
索道耳。太子言。人在山中恐怖之处。汝快憍乐。何能忍
是。妃答太子。我终不能相离也。王者以幡为帜。火者以
烟为帜。妇者以夫为帜。我但依怙太子。若有来乞丐者。
我当应之。乃至有人索求是物之者。随太子所施。太子
言汝能尔大善。太子与妃及其二子。共至母所辞别欲
去。母闻感激悲哀。语傍人言。我身如石。心如刚铁。奉事
大王。未曾有过。今有一子。而舍我去。我心何能不破而
死。太子与妃及二子。俱为父母作礼而去。二万夫人以
真珠各一颗。以奉太子。四千大臣。以七宝奉上太子。太
子从宫出城。悉施四远。即时皆尽。国中大小数千万人。
共送太子。观者皆悉垂泪而别。太子与妃俱载。自御而
去。前去巳远。止息树下。有婆罗门来乞马。太子即卸车。
以马与之。以二子著于车上。妃于后推。太子步挽而去。
适前行。复逢婆罗门来乞车。太子即以车与之。适前行。
复有婆罗门来乞。太子言。我不于卿有所爱惜。我财物
皆尽。婆罗门言无财物者。与我身上衣。太子即解与之。
更著一故衣。适前行。复逢婆罗门来乞。太子以妃衣服
与之转前行。复逢婆罗门来乞。太子以两儿衣服与之。
太子布施车马钱财衣服了尽。初无悔心。太子自负其
儿。妃抱其女。步行而去。去叶波国六千馀里。行在泽中。
大苦饥渴。忉利帝释。即于旷泽。化作城郭。伎乐衣食。弥
满城中。有人出迎太子。便可于此留止。妃语太子可止
此不。太子言。父王徙我著檀特山中。于此留者。违父王
命。即便出城。顾视不复见城。到檀特山。山下有水。深不
可度。妃语太子且当住此。须水减乃度。太子言。父王徙
我著山。于此住者。违父王教。太子慈心。水中有山。以堰
索道耳。太子言。人在山中恐怖之处。汝快憍乐。何能忍
是。妃答太子。我终不能相离也。王者以幡为帜。火者以
烟为帜。妇者以夫为帜。我但依怙太子。若有来乞丐者。
我当应之。乃至有人索求是物之者。随太子所施。太子
言汝能尔大善。太子与妃及其二子。共至母所辞别欲
去。母闻感激悲哀。语傍人言。我身如石。心如刚铁。奉事
大王。未曾有过。今有一子。而舍我去。我心何能不破而
死。太子与妃及二子。俱为父母作礼而去。二万夫人以
真珠各一颗。以奉太子。四千大臣。以七宝奉上太子。太
子从宫出城。悉施四远。即时皆尽。国中大小数千万人。
共送太子。观者皆悉垂泪而别。太子与妃俱载。自御而
去。前去巳远。止息树下。有婆罗门来乞马。太子即卸车。
以马与之。以二子著于车上。妃于后推。太子步挽而去。
适前行。复逢婆罗门来乞车。太子即以车与之。适前行。
复有婆罗门来乞。太子言。我不于卿有所爱惜。我财物
皆尽。婆罗门言无财物者。与我身上衣。太子即解与之。
更著一故衣。适前行。复逢婆罗门来乞。太子以妃衣服
与之转前行。复逢婆罗门来乞。太子以两儿衣服与之。
太子布施车马钱财衣服了尽。初无悔心。太子自负其
儿。妃抱其女。步行而去。去叶波国六千馀里。行在泽中。
大苦饥渴。忉利帝释。即于旷泽。化作城郭。伎乐衣食。弥
满城中。有人出迎太子。便可于此留止。妃语太子可止
此不。太子言。父王徙我著檀特山中。于此留者。违父王
命。即便出城。顾视不复见城。到檀特山。山下有水。深不
可度。妃语太子且当住此。须水减乃度。太子言。父王徙
我著山。于此住者。违父王教。太子慈心。水中有山。以堰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2a 页
断水。褰衣而度。前到山中。见山嵚岑。树木繁茂。百鸟悲
鸣流泉清池。美水甘果。太子语妃。观是山中。亦有学道
者。太子入山。果有一道人。名阿周陀。年五百岁。太子作
礼却住白言。今在山中何许。有好果泉。可止处耶。阿周
陀言。是山中者。并是福地。所在可止。但此山中清净之
处。卿云何将妻子来。而欲学道乎。太子未答。曼坻即问
道人言。在此学道。为几何岁。道人言四五百岁。曼坻言。
计有吾我。何时得道。道人言。我实不及此事。太子即问
道人言。颇闻叶波国王太子。须大拿不。道人言我数闻
之。但未见耳。太子言。我正是须大拿也。道人问太子所
求何等。太子答言。欲求摩诃衍。道人言功德乃尔。今得
摩诃衍不久也。太子得无上道时。我当作第一神足弟
子。道人即指语太子所止处。太子即以法道结头编发。
以水果为饮食。即作草屋。男女别处。男名耶利。年七岁。
著草衣随父出入。女名罽拿延。年六岁。著鹿皮衣。随母
出入。山中禽兽。皆悉欢喜。来依附太子。空池皆生泉水。
枯木皆生华叶。诸毒皆消。果树并茂。太子男女在于水
边。与禽兽共戏。太子言愿令众生。皆得度脱。无复生老
病死之苦。帝释言。大哉所愿无上。所愿特尊。非我所及
王即遣使促迎太子。以王命告太子。太子答言。王徙我
山中。一十二年为期。今犹一年在。年满当归。使还白王。
王更作手书以与太子。汝是智人。去时当忍来时亦忍
云何恚我不还。太子得书。顶戴作礼。郤绕七匝。便发视
之。山中禽兽。闻太子还。跳踉宛转。自扑号呼。泉为空竭。
禽兽为不乳。百鸟皆悲鸣。太子与妃俱还本国。敌国怨
家。闻太子当还。即遣使者装被白象。金银鞍勒。以金钵
盛银粟。银钵盛金粟。送于道中。以还太子。辞谢悔过言
鸣流泉清池。美水甘果。太子语妃。观是山中。亦有学道
者。太子入山。果有一道人。名阿周陀。年五百岁。太子作
礼却住白言。今在山中何许。有好果泉。可止处耶。阿周
陀言。是山中者。并是福地。所在可止。但此山中清净之
处。卿云何将妻子来。而欲学道乎。太子未答。曼坻即问
道人言。在此学道。为几何岁。道人言四五百岁。曼坻言。
计有吾我。何时得道。道人言。我实不及此事。太子即问
道人言。颇闻叶波国王太子。须大拿不。道人言我数闻
之。但未见耳。太子言。我正是须大拿也。道人问太子所
求何等。太子答言。欲求摩诃衍。道人言功德乃尔。今得
摩诃衍不久也。太子得无上道时。我当作第一神足弟
子。道人即指语太子所止处。太子即以法道结头编发。
以水果为饮食。即作草屋。男女别处。男名耶利。年七岁。
著草衣随父出入。女名罽拿延。年六岁。著鹿皮衣。随母
出入。山中禽兽。皆悉欢喜。来依附太子。空池皆生泉水。
枯木皆生华叶。诸毒皆消。果树并茂。太子男女在于水
边。与禽兽共戏。太子言愿令众生。皆得度脱。无复生老
病死之苦。帝释言。大哉所愿无上。所愿特尊。非我所及
王即遣使促迎太子。以王命告太子。太子答言。王徙我
山中。一十二年为期。今犹一年在。年满当归。使还白王。
王更作手书以与太子。汝是智人。去时当忍来时亦忍
云何恚我不还。太子得书。顶戴作礼。郤绕七匝。便发视
之。山中禽兽。闻太子还。跳踉宛转。自扑号呼。泉为空竭。
禽兽为不乳。百鸟皆悲鸣。太子与妃俱还本国。敌国怨
家。闻太子当还。即遣使者装被白象。金银鞍勒。以金钵
盛银粟。银钵盛金粟。送于道中。以还太子。辞谢悔过言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2b 页
前乞白象。愚痴故耳。坐我之故。逐徙太子。今闻来还。内
怀欢喜。今以白象奉还太子。愿垂受纳。太子答言。譬如
有人。设百味食。持有所上。其人呕吐在地。岂复香洁可
更食不。今我布施。譬亦若呕。还终不受。速乘象去。谢汝
国王。苦屈使者。远相劳问。于是使者即乘象还。白王如
是。因此象故。敌国之怨。化为慈仁。国王及众臣等。皆发
无上平等道意。父王乘象出迎太子。太子便前。头面作
礼。从王而归。国中人民莫不欢喜。散华烧香。以待太子。
太子入宫。即到母前。头面作礼。而问起居。王以宝藏付
太子。恣意布施。转胜于前。布施不休。自致得佛。
** 法施
智度论云。佛说施中。法施第一。盖财施有量。法施无量。
财施欲界报。法施出三界报。财施不能断漏。法施清升
彼岸。财施但感人天报。法施通感三乘果。财施唯能施
者得福。法施通益能所。财施但益色身。法施能利心神。
又月灯三昧经云。佛言若有菩萨行于法施。有十种利
益。一弃舍恶事。二能作善事。三住善人法。四净佛国土。
五趣诣道场。六舍所爱事。七降伏烦恼。八于诸众生施
福得分。九于诸众生修习慈心。十见法得于喜乐。
** 财施
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应时之施。有五事
益。一者施远来人。二者施远去人。三者施病人。四者俭
时施。五者初得新果蓏。若谷食等。先与持戒精进人。然
后自食。是故欲行此五施。当念随时施。若应时净施者。
还得应时果报。
** 劝持戒
*** 感应缘(一验)
隋江州庐山化城寺释法充。俗姓毕。九江人也。常诵法
怀欢喜。今以白象奉还太子。愿垂受纳。太子答言。譬如
有人。设百味食。持有所上。其人呕吐在地。岂复香洁可
更食不。今我布施。譬亦若呕。还终不受。速乘象去。谢汝
国王。苦屈使者。远相劳问。于是使者即乘象还。白王如
是。因此象故。敌国之怨。化为慈仁。国王及众臣等。皆发
无上平等道意。父王乘象出迎太子。太子便前。头面作
礼。从王而归。国中人民莫不欢喜。散华烧香。以待太子。
太子入宫。即到母前。头面作礼。而问起居。王以宝藏付
太子。恣意布施。转胜于前。布施不休。自致得佛。
** 法施
智度论云。佛说施中。法施第一。盖财施有量。法施无量。
财施欲界报。法施出三界报。财施不能断漏。法施清升
彼岸。财施但感人天报。法施通感三乘果。财施唯能施
者得福。法施通益能所。财施但益色身。法施能利心神。
又月灯三昧经云。佛言若有菩萨行于法施。有十种利
益。一弃舍恶事。二能作善事。三住善人法。四净佛国土。
五趣诣道场。六舍所爱事。七降伏烦恼。八于诸众生施
福得分。九于诸众生修习慈心。十见法得于喜乐。
** 财施
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应时之施。有五事
益。一者施远来人。二者施远去人。三者施病人。四者俭
时施。五者初得新果蓏。若谷食等。先与持戒精进人。然
后自食。是故欲行此五施。当念随时施。若应时净施者。
还得应时果报。
** 劝持戒
*** 感应缘(一验)
隋江州庐山化城寺释法充。俗姓毕。九江人也。常诵法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2c 页
华大品末住庐山半顶。化城寺修定。自非僧事。未尝安
履。每劝僧众无以女人入寺。上损佛化。下坠俗谣。然以
寺基事重。有不从者。充叹曰。生不值佛。巳是罪缘。正教
不行。义须早死。何虑方土不奉戒乎。遂于此山香炉峰。
自投而下。誓粉身骨。用生净土。便于中虚。头忽倒垂。冉
冉而下。处于深谷。不损一毛。寺众不知。后有人上峰顶
路。望下千有馀仞。闻人语声。就而寻之。乃是充也。身命
犹存。口诵如故。迎还至寺。乃断女人出入。
** 忍辱部
*** 劝忍
又摄论经云。由观五义。以除瞋恚。一观一切众生。无始
巳来。于我有恩。二观一切众生。恒念念灭。何人能损。何
人被损。三观唯法无众生。有何能损。及所损。四观一切
众生。皆是受苦。云何复欲加之以苦。五观一切众生。皆
是我子。云何于中欲生损害。由此五观。故能灭瞋。
又遗教经云。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又云见人
之过。口不得言。巳身有恶。则应发露。书云闻人之过。如
闻父母之名。又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 精进部
*** 策修
又六度集经云。佛告弟子。当勤精进。听闻讽诵。莫得懈
怠。阴盖所覆。吾念过去无数劫时。有佛名一切度王。是
时众中。有两比丘。一名精进办。一名德乐止。共听法。精
进办者。闻经欢喜。应时即得阿惟越致。神通具足。德乐
止者。睡眠不觉。独无所得。时精进办。谓德乐止言。佛者
难值。亿百千世。时乃一出。当勤精进。为众善本。如何睡
眠。时德乐止。闻其教诏。即便经行。于祗树间。甫始经行。
复住眠睡。时精进办。便以善权。往而度之。化作蜂王。飞
趣其眼。如欲蜇之。时德乐止。惊觉而坐。畏此蜂王。须臾
履。每劝僧众无以女人入寺。上损佛化。下坠俗谣。然以
寺基事重。有不从者。充叹曰。生不值佛。巳是罪缘。正教
不行。义须早死。何虑方土不奉戒乎。遂于此山香炉峰。
自投而下。誓粉身骨。用生净土。便于中虚。头忽倒垂。冉
冉而下。处于深谷。不损一毛。寺众不知。后有人上峰顶
路。望下千有馀仞。闻人语声。就而寻之。乃是充也。身命
犹存。口诵如故。迎还至寺。乃断女人出入。
** 忍辱部
*** 劝忍
又摄论经云。由观五义。以除瞋恚。一观一切众生。无始
巳来。于我有恩。二观一切众生。恒念念灭。何人能损。何
人被损。三观唯法无众生。有何能损。及所损。四观一切
众生。皆是受苦。云何复欲加之以苦。五观一切众生。皆
是我子。云何于中欲生损害。由此五观。故能灭瞋。
又遗教经云。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又云见人
之过。口不得言。巳身有恶。则应发露。书云闻人之过。如
闻父母之名。又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 精进部
*** 策修
又六度集经云。佛告弟子。当勤精进。听闻讽诵。莫得懈
怠。阴盖所覆。吾念过去无数劫时。有佛名一切度王。是
时众中。有两比丘。一名精进办。一名德乐止。共听法。精
进办者。闻经欢喜。应时即得阿惟越致。神通具足。德乐
止者。睡眠不觉。独无所得。时精进办。谓德乐止言。佛者
难值。亿百千世。时乃一出。当勤精进。为众善本。如何睡
眠。时德乐止。闻其教诏。即便经行。于祗树间。甫始经行。
复住眠睡。时精进办。便以善权。往而度之。化作蜂王。飞
趣其眼。如欲蜇之。时德乐止。惊觉而坐。畏此蜂王。须臾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3a 页
复睡。时蜜蜂王。飞入腋下。螫其胸腹。德乐止惊。心中懅
悸。不敢复睡。时泉水中。有杂色华。种种鲜洁。时蜜蜂王
飞住华上。食甘露味。德乐止端坐视之。畏复飞来。不敢
睡眠。即得不起法忍。解诸法本。又法句喻经云。昔有比
丘。日至城外。旷野冢间。路由他田。达过。其主见巳。便兴
瞋恚。此何道人。日此往来。在吾田中。纵横往来。乃成人
踪。道人报言。吾有斗讼。来求證人。故行田中。田主宿缘
钩连。应蒙得度。便逐道人。私匿从行。见旷冢间。尸骸狼
藉。膀胀臭烂。鸟兽食啖。散落异处。或有食啖尽不尽者。
似灰鸽色者。疽虫𧉃嗽。臭秽难近。比丘举手语彼人曰。
此诸鸟兽。是我證人。其人问曰。此诸鸟兽。何为證人。汝
今比丘。与谁共诤。比丘报曰。心之为病多诸漏患。我观
此骸。分别恶露。自观身。从头至足。与彼无异。然此心意
流驰万端追逐。幻为声色香味细滑之法。我今欲诫心
之源本。汝心当知。兴起是念。无令将吾入地狱饿鬼之
中。我今凡夫未脱诸缚。然此心贼。不见从命。以是之故。
日往旷野。为说恶露不净之想。复与心说。心为率暴。乱
鐕不定。心今当改无造恶缘。时彼田主。闻道人教。以手
挥泪。哽咽难言。然彼田主。于迦叶佛十千岁中。修不净
想寻时分别。三十六物。恶露不净。尔时比丘。及彼田主。
即彼旷野。大畏冢间。得须陀洹道。又法句喻经说云。昔
有清信士。供养三宝。初无厌极。因得疾病。医药加治。不
能得差。时妇在边。悲哀痛苦。共为夫妇。独受斯痛。卿设
无常。我何所依。儿女孤单。何所恃怙。夫闻悲恋。应时即
死。魂神还在妇鼻中。化作一虫。妇甚啼哭。不能自止。时
道人往与妇相见。知偦命过。鼻中作虫。故欲谏喻。令损
愁忧。妇见道人来。增益悲哀。时妇洟鼻。虫便堕地。妇即
悸。不敢复睡。时泉水中。有杂色华。种种鲜洁。时蜜蜂王
飞住华上。食甘露味。德乐止端坐视之。畏复飞来。不敢
睡眠。即得不起法忍。解诸法本。又法句喻经云。昔有比
丘。日至城外。旷野冢间。路由他田。达过。其主见巳。便兴
瞋恚。此何道人。日此往来。在吾田中。纵横往来。乃成人
踪。道人报言。吾有斗讼。来求證人。故行田中。田主宿缘
钩连。应蒙得度。便逐道人。私匿从行。见旷冢间。尸骸狼
藉。膀胀臭烂。鸟兽食啖。散落异处。或有食啖尽不尽者。
似灰鸽色者。疽虫𧉃嗽。臭秽难近。比丘举手语彼人曰。
此诸鸟兽。是我證人。其人问曰。此诸鸟兽。何为證人。汝
今比丘。与谁共诤。比丘报曰。心之为病多诸漏患。我观
此骸。分别恶露。自观身。从头至足。与彼无异。然此心意
流驰万端追逐。幻为声色香味细滑之法。我今欲诫心
之源本。汝心当知。兴起是念。无令将吾入地狱饿鬼之
中。我今凡夫未脱诸缚。然此心贼。不见从命。以是之故。
日往旷野。为说恶露不净之想。复与心说。心为率暴。乱
鐕不定。心今当改无造恶缘。时彼田主。闻道人教。以手
挥泪。哽咽难言。然彼田主。于迦叶佛十千岁中。修不净
想寻时分别。三十六物。恶露不净。尔时比丘。及彼田主。
即彼旷野。大畏冢间。得须陀洹道。又法句喻经说云。昔
有清信士。供养三宝。初无厌极。因得疾病。医药加治。不
能得差。时妇在边。悲哀痛苦。共为夫妇。独受斯痛。卿设
无常。我何所依。儿女孤单。何所恃怙。夫闻悲恋。应时即
死。魂神还在妇鼻中。化作一虫。妇甚啼哭。不能自止。时
道人往与妇相见。知偦命过。鼻中作虫。故欲谏喻。令损
愁忧。妇见道人来。增益悲哀。时妇洟鼻。虫便堕地。妇即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3b 页
惭愧欲以脚踏。道人告曰。止止莫杀。是卿夫婿。化作此
虫。妇白道人。我夫奉经。持戒精进。何缘寿终堕此虫中。
道人答曰。用卿恩爱。悲哀呼嗟。起恩爱心。恋慕愁忧。用
是寿终即堕虫中。道人为虫说经。卿精进奉经持法。福
应生天。在诸佛前。但坐恩爱恋慕之想堕此虫中。亦可
惭愧。虫闻其言。心开意解。即得上生。
*** 感应缘(二验)
晋始丰赤城山有法猷。燉煌人。少居苦行。习禅定。后游
江左。止剡之石城山。乞食坐禅。尝到一蛊家乞食。猷咒
愿竟。忽见蜈蚣从食中跳出。猷快食无他。后移始丰赤
城山。石室坐禅。有狼虎数十。蹲在猷前。猷诵经如故。一
虎独睡。猷以如意扣虎头。诃何不听经。俄而群虎皆去。
有顷。壮蛇竞出。大者十馀围。循环往复。举头向猷。经半
日复去。后一日神现形。语猷曰。法师威德既重。来止此
山。弟子辄推室以相奉。猷曰贫道寻山。愿得相值。何不
共住。神曰弟子无为不尔。但部属未狎法化。率难制御。
远人来往。或相侵触。人神道异。是以去耳。猷曰本是何
神。居之久近。欲移何处去耶。神曰弟子夏帝之子。居于
此山二千馀年。韩石山。是家舅所治。当往彼住。寻还山
阴庙。临别埶手。赠猷香三奁。于是鸣鞞吹角。陵云而去。
赤城山。有孤岩独立。秀出千云。猷搏石作梯。升岩宴坐。
接竹传水。以供常用。禅学造者。十有馀人。王羲之闻而
故往。仰峰高挹。致敬而返。赤城岩。与天台瀑布。灵溪四
明。并相连属。而天台悬崖峻峙。峰岭切天。古老相传云。
上有往时精舍。得道者居之。虽有石桥跨涧。而横石断
入。且莓苔青滑。自终古以来。无有得至者。猷行至桥所。
闻空中声曰。知君诚笃。今未得度。郤后十年。自当来也。
虫。妇白道人。我夫奉经。持戒精进。何缘寿终堕此虫中。
道人答曰。用卿恩爱。悲哀呼嗟。起恩爱心。恋慕愁忧。用
是寿终即堕虫中。道人为虫说经。卿精进奉经持法。福
应生天。在诸佛前。但坐恩爱恋慕之想堕此虫中。亦可
惭愧。虫闻其言。心开意解。即得上生。
*** 感应缘(二验)
晋始丰赤城山有法猷。燉煌人。少居苦行。习禅定。后游
江左。止剡之石城山。乞食坐禅。尝到一蛊家乞食。猷咒
愿竟。忽见蜈蚣从食中跳出。猷快食无他。后移始丰赤
城山。石室坐禅。有狼虎数十。蹲在猷前。猷诵经如故。一
虎独睡。猷以如意扣虎头。诃何不听经。俄而群虎皆去。
有顷。壮蛇竞出。大者十馀围。循环往复。举头向猷。经半
日复去。后一日神现形。语猷曰。法师威德既重。来止此
山。弟子辄推室以相奉。猷曰贫道寻山。愿得相值。何不
共住。神曰弟子无为不尔。但部属未狎法化。率难制御。
远人来往。或相侵触。人神道异。是以去耳。猷曰本是何
神。居之久近。欲移何处去耶。神曰弟子夏帝之子。居于
此山二千馀年。韩石山。是家舅所治。当往彼住。寻还山
阴庙。临别埶手。赠猷香三奁。于是鸣鞞吹角。陵云而去。
赤城山。有孤岩独立。秀出千云。猷搏石作梯。升岩宴坐。
接竹传水。以供常用。禅学造者。十有馀人。王羲之闻而
故往。仰峰高挹。致敬而返。赤城岩。与天台瀑布。灵溪四
明。并相连属。而天台悬崖峻峙。峰岭切天。古老相传云。
上有往时精舍。得道者居之。虽有石桥跨涧。而横石断
入。且莓苔青滑。自终古以来。无有得至者。猷行至桥所。
闻空中声曰。知君诚笃。今未得度。郤后十年。自当来也。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3c 页
猷心怅然。夕留中宿。闻行道唱布萨声。且复欲前。见一
人须眉皓白。问猷所止。猷具答意。公曰。君生死身。何可
得去。吾是山神。故相告耳。猷乃退还。
宋沙门僧规者。武当寺僧也。时京兆张瑜。常请规在家
供养。永初元年十二月五日。规无痾忽暴死。二日而苏。
说云。五更中。闻门巷间。哓哓有声。须臾见有五人炳炬
火。埶信幡径来入屋。便以赤绳将去。行至一山。都无草
木。山侧左右。白骨填积。俄至一城。有屋数十。屋前有立
木。长十馀丈。上有铁梁。形如桔槔。左右有匮贮土。土有
品数。有一人衣帻并赤。语规曰。汝生世时有何罪福。依
实说之。赤衣人如局吏云。可开簿检其罪福也。有顷。吏
至长木下。提一匮土。悬铁梁上称之。如觉低昂。吏谓规
曰。此称量罪福之秤也。汝福少罪多。应先受罪。俄有一
人衣冠长者。谓规曰。汝沙门也。何不念佛我闻悔过可
度八难。规于是一心称佛。衣冠人谓吏曰。可更为此人
称之。既是佛弟子。幸可度脱。吏乃复上匮称之。称乃正
平。又有一人。朱衣玄冠。佩印绶。执玉板。来曰。算簿上未
有此人名也。监官愕然。命左右收录云。须臾见反缚向
五人来。监官曰。杀鬼何以滥将人来。乃鞭之。少顷。有使
者称天帝。唤道人来。既至帝宫。经见践历。略皆金宝精
光晃昱。不得凝视。帝左右朱衣宝冠。饰以华珍。帝曰。汝
是沙门。何不勤业。而为小鬼横收捕也。规稽首诸佛。祈
恩请福。帝曰。汝命未尽。今当还生。宜勤精进。勿屡游白
衣家。杀鬼取人。亦多枉滥。规曰。横滥之厄。当以何方而
济免之。帝曰。广设福业最为善也。若不办尔。可作八关
斋。生免横祸死离地狱。语毕。遣规去。因还瑜家而苏。
** 禅定部
*** 述意
人须眉皓白。问猷所止。猷具答意。公曰。君生死身。何可
得去。吾是山神。故相告耳。猷乃退还。
宋沙门僧规者。武当寺僧也。时京兆张瑜。常请规在家
供养。永初元年十二月五日。规无痾忽暴死。二日而苏。
说云。五更中。闻门巷间。哓哓有声。须臾见有五人炳炬
火。埶信幡径来入屋。便以赤绳将去。行至一山。都无草
木。山侧左右。白骨填积。俄至一城。有屋数十。屋前有立
木。长十馀丈。上有铁梁。形如桔槔。左右有匮贮土。土有
品数。有一人衣帻并赤。语规曰。汝生世时有何罪福。依
实说之。赤衣人如局吏云。可开簿检其罪福也。有顷。吏
至长木下。提一匮土。悬铁梁上称之。如觉低昂。吏谓规
曰。此称量罪福之秤也。汝福少罪多。应先受罪。俄有一
人衣冠长者。谓规曰。汝沙门也。何不念佛我闻悔过可
度八难。规于是一心称佛。衣冠人谓吏曰。可更为此人
称之。既是佛弟子。幸可度脱。吏乃复上匮称之。称乃正
平。又有一人。朱衣玄冠。佩印绶。执玉板。来曰。算簿上未
有此人名也。监官愕然。命左右收录云。须臾见反缚向
五人来。监官曰。杀鬼何以滥将人来。乃鞭之。少顷。有使
者称天帝。唤道人来。既至帝宫。经见践历。略皆金宝精
光晃昱。不得凝视。帝左右朱衣宝冠。饰以华珍。帝曰。汝
是沙门。何不勤业。而为小鬼横收捕也。规稽首诸佛。祈
恩请福。帝曰。汝命未尽。今当还生。宜勤精进。勿屡游白
衣家。杀鬼取人。亦多枉滥。规曰。横滥之厄。当以何方而
济免之。帝曰。广设福业最为善也。若不办尔。可作八关
斋。生免横祸死离地狱。语毕。遣规去。因还瑜家而苏。
** 禅定部
*** 述意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4a 页
夫神通胜业。非定不生。无漏慧根。非静不发。故经曰深
修禅定。得五神通。心在一缘。是三昧相。书亦有言。当使
杉如枯木。心若死灰。摄心一处。便是功德丛林。散意片
时。即名烦恼罗刹。
*** 引證
如法句经心意品说云。昔佛在世时。有一道人。在河边
树下学道。十二年中。贪想不除。走心散意。但念六欲目
色耳声。鼻香口味。身受心法。身静意游。曾无宁息。佛知
可度。化作沙门。往至树下共宿。须臾月明。有龟从河中
来至树下。复有水狗饥行求食。与龟相逢。便欲啖龟。龟
缩其头尾。及其四脚。不能得啖。水狗小远。复出头足。行
步如故。于是道人。问化沙门。此龟有护命之铠。水狗不
能得其便。化沙门答言吾念世人。不如此龟。不知无常。
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形坏神去。生死无端。转轮五道。苦
恼百千皆意所造。宜自勉励。求灭度安。
*** 头陀
夫五欲盖缠。并是禅障。既能除弃。其心寂静堪能修道。
故明十二头陀。少欲知足。无过此等。西云头陀。此云抖
擞。能行此法。即能抖擞烦恼。去离贪著。
(一尽行乞食。二受阿练若。三著粪扫衣。四一坐食。五常坐。六食后不受非时饮。七但有三衣。入毳衣。九随敷坐。
十树下住。十一空地住。十二死人间住。)
*** 感应缘(二验)
隋盖州响应山寺释法进。为辉禅师弟子。于竹林坐禅
有四老虎。绕于左右。师后教为水观。家人取柴。见绳床
上有好清水。拾两白石。安著水中。进暮还寺。弥觉背痛。
具问家人。云安石子。语令明往所除此石。及旦。进禅家
人还见如初清水。即除石子。所苦便愈。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4b 页
唐长安普光寺僧慧融。字圆照。俗姓张氏。南阳人也。幼
而精进。不犯微恶。少年落发。即乐禅伍。常隐居泰山。后
奉敕入京。住普光寺。时游终南山。逢雪深厚。不能得进。
忽有一虎近前弭耳俯伏。慧融知其意。乃乘之。虎遂负
融而上。常有双鸟。于山林中。前行引路。至永徽初。寺僧
于慧融房舍上。见五色光起。及于山中焚身。肌骨总销。
惟心不烂。
** 智慧部
*** 感应缘(三验)
唐襄州紫金寺释慧棱姓申屠。凡有法论。皆令覆述。吐
言质朴。谈理入微。时人同号得意棱也。至贞观十四年
正月半。襄州有感通寺昶法师曰。梦见阎罗王。请棱公
欲讲三论。昶公讲法华如何。棱曰善哉。慧棱发愿。常处
地狱。教化众生。讲大乘经。既有此徵。斯愿毕矣。至十月
半黄昏时。遂觉不愈告弟子曰。吾五脏巳崩。无有痛所。
四更起坐。告寺主宝度曰。忆年八岁。往龙泉寺。借观音
未至。耆阇巳讲三遍。皎如目前。说言未讫。外有大声告
曰。法师早起烧香。使人即到。度曰何人。答曰阎罗王使。
迎棱法师来。即起烧香洗浴。忏悔礼佛讫。还房中。与度
别。食粥未了。便取一生私记焚之。至小食时。异香忽来。
棱敛容便卒。
唐京师会昌寺释空藏。姓王氏。先祖晋阳。今在雍州之
新丰县。母初孕之日。自然不食酒肉。荤辛不尝。既诞之
后。灵鉴日陈。情用高远。读诵经论。恩存拔济。聪勤无比。
日诵万言。至年长大。总诵经论三百馀卷。抄摘众经。大
乘要句十有馀卷。流行于世贤劫千佛。日礼一遍。春夏
方等。常坐不卧。寸阴不亏。
唐萧氏。是司元大夫崔义起妻。萧铿女也。萧氏为人。妒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4c 页
忌多瞋。好打仆婢。不信业报。至麟德元年。从驾洛阳。到
二年正月身亡。死在地狱。萧氏手下常所爱婢。名闰玉。
年可十八。容貌端正。性识聪敏。信乐佛法。至二月家内。
为夫人设三七日斋。僧正食时。夫人自来看。枷项锁腰。
狱卒卫从。馀人不知。唯此婢见。夫人灵著此婢。言音共
夫人生平语音无异。使传语向家内大小云。吾适崔家
巳来。为性多瞋。横生嫉妒。好打仆婢。兼不信因果。今至
地狱。受罪极重。备经诸苦。闻家内今三七日。为吾设斋。
请求狱官。放一日假。暂来看斋。语汝男女。合家大小。吾
自共汝同住巳来。身三口四。意怒三毒。好瞋打汝。兼嫉
妒大夫所看婢妾。种种不善。发起恶业。今受报苦。愿汝
男女。合家大小内外眷属。从汝忏悔。愿施欢喜。然汝男
女忆吾乳餔之恩。将吾平生受用资具。速舍修福望拔
冥苦。至七七日。为我设斋。令此功德。早得成就。吾至斋
日。更请官人。望得复来。语大夫。及儿女等。大夫生平急
性多瞋。不得过分瞋打侍婢。劝信三宝恭敬上下。修持
斋戒临去之时。语男女云。吾且将闰玉去。使在地狱。看
吾受罪苦痛如何。经五六日放回来。令汝男女知吾受
罪。苦痛虚实。作此语巳。闰玉即死。唯心上暖。身卧在地。
此婢即至地狱。见一大殿院门。严兵守卫。云是王殿。行
至东院。别见一厅。上有大官人。云是断罪官。复过厅院。
东有地狱。夫人语婢云。汝看吾受罪之苦。即有种种狱
卒罗刹。扑掷夫人。屠割身肉。镬汤煎煮。煮巳还活。活已
复历诸狱。铁铒抽舌。铁鸟啄之。复卧铁床。飞鸟猛火。一
时著身。死巳还活。活巳复受诸苦。夫人苏巳。即见其父
萧铿。乘紫金莲华座。腾空而来。铿生平巳来。及历任诸
官。皆不食酒肉荤辛。常诵法华经日别一遍。恭敬三宝
二年正月身亡。死在地狱。萧氏手下常所爱婢。名闰玉。
年可十八。容貌端正。性识聪敏。信乐佛法。至二月家内。
为夫人设三七日斋。僧正食时。夫人自来看。枷项锁腰。
狱卒卫从。馀人不知。唯此婢见。夫人灵著此婢。言音共
夫人生平语音无异。使传语向家内大小云。吾适崔家
巳来。为性多瞋。横生嫉妒。好打仆婢。兼不信因果。今至
地狱。受罪极重。备经诸苦。闻家内今三七日。为吾设斋。
请求狱官。放一日假。暂来看斋。语汝男女。合家大小。吾
自共汝同住巳来。身三口四。意怒三毒。好瞋打汝。兼嫉
妒大夫所看婢妾。种种不善。发起恶业。今受报苦。愿汝
男女。合家大小内外眷属。从汝忏悔。愿施欢喜。然汝男
女忆吾乳餔之恩。将吾平生受用资具。速舍修福望拔
冥苦。至七七日。为我设斋。令此功德。早得成就。吾至斋
日。更请官人。望得复来。语大夫。及儿女等。大夫生平急
性多瞋。不得过分瞋打侍婢。劝信三宝恭敬上下。修持
斋戒临去之时。语男女云。吾且将闰玉去。使在地狱。看
吾受罪苦痛如何。经五六日放回来。令汝男女知吾受
罪。苦痛虚实。作此语巳。闰玉即死。唯心上暖。身卧在地。
此婢即至地狱。见一大殿院门。严兵守卫。云是王殿。行
至东院。别见一厅。上有大官人。云是断罪官。复过厅院。
东有地狱。夫人语婢云。汝看吾受罪之苦。即有种种狱
卒罗刹。扑掷夫人。屠割身肉。镬汤煎煮。煮巳还活。活已
复历诸狱。铁铒抽舌。铁鸟啄之。复卧铁床。飞鸟猛火。一
时著身。死巳还活。活巳复受诸苦。夫人苏巳。即见其父
萧铿。乘紫金莲华座。腾空而来。铿生平巳来。及历任诸
官。皆不食酒肉荤辛。常诵法华经日别一遍。恭敬三宝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5a 页
昼夜六时。礼诵无阙。今生善处。见女受苦。故来语云。吾
生平之日。每劝汝生信止怒。汝不用吾语。今致其殃。汝
复何因。将此婢来。女报父言为儿生平不信。今受罪苦。
故将此婢。看儿受罪轻重。令传向家内男女。使其生信。
父闻即语女言。吾虽生善处。未能全救汝苦。汝努力自
励发心。兼籍家内福善。共相助佐。决望得出。上升人天
忽有一婆罗门师。年少端正。亦乘空而来。语夫人曰。由
汝不信因果。今受罪苦。未知此婢。性识何如。吾欲教诵
经。使传家内。令世人生信。夫人报云。请师但教此婢。师
即先教金刚般若。初受二三行。渐得一纸半纸。复教诵
药师。法华。一受不忘。此之三部。皆作梵音。文词典正。音
韵清亮。文句皆熟。即巳放归。语云。汝至家内。逢人为诵。
令觅婆罗门善梵语者。试看诵之。见女獠婢。尚能诵得
三本梵经。岂可不生信心。倘得一人回邪入正。非但夫
人得福。亦令汝后报。不入三涂。受语至家。醒了如旧。即
集家内尊卑。具说夫人地狱罪苦。即卧地。作夫人在地
狱受苦之事。或云看夫人吞热铁丸。开口咽之。口赤腹
热如火。或云看夫人受铁犁耕舌。出舌二三尺馀。或云
看夫人受铁床苦。身体红赤。热气如火。如是变现种种
痛苦相巳。然后苏醒。复说见夫人父诫敕之事。复说见
婆罗门教诵经意。夫人得出地狱。上升天报。此婢即为
家内正坐而诵文。文句皆作梵音。声气清亮。令人乐闻。
室家大小。见此善恶灵验。罕所未闻。男女大小五体自
扑。号哭哀恸。逾痛初亡。道俗郡官闻者皆劝易心归信。
斋戒不绝。
* 忏悔篇
** 引證
如最妙初教经云。佛告舍利弗。我忆往昔。有一比丘。名
生平之日。每劝汝生信止怒。汝不用吾语。今致其殃。汝
复何因。将此婢来。女报父言为儿生平不信。今受罪苦。
故将此婢。看儿受罪轻重。令传向家内男女。使其生信。
父闻即语女言。吾虽生善处。未能全救汝苦。汝努力自
励发心。兼籍家内福善。共相助佐。决望得出。上升人天
忽有一婆罗门师。年少端正。亦乘空而来。语夫人曰。由
汝不信因果。今受罪苦。未知此婢。性识何如。吾欲教诵
经。使传家内。令世人生信。夫人报云。请师但教此婢。师
即先教金刚般若。初受二三行。渐得一纸半纸。复教诵
药师。法华。一受不忘。此之三部。皆作梵音。文词典正。音
韵清亮。文句皆熟。即巳放归。语云。汝至家内。逢人为诵。
令觅婆罗门善梵语者。试看诵之。见女獠婢。尚能诵得
三本梵经。岂可不生信心。倘得一人回邪入正。非但夫
人得福。亦令汝后报。不入三涂。受语至家。醒了如旧。即
集家内尊卑。具说夫人地狱罪苦。即卧地。作夫人在地
狱受苦之事。或云看夫人吞热铁丸。开口咽之。口赤腹
热如火。或云看夫人受铁犁耕舌。出舌二三尺馀。或云
看夫人受铁床苦。身体红赤。热气如火。如是变现种种
痛苦相巳。然后苏醒。复说见夫人父诫敕之事。复说见
婆罗门教诵经意。夫人得出地狱。上升天报。此婢即为
家内正坐而诵文。文句皆作梵音。声气清亮。令人乐闻。
室家大小。见此善恶灵验。罕所未闻。男女大小五体自
扑。号哭哀恸。逾痛初亡。道俗郡官闻者皆劝易心归信。
斋戒不绝。
* 忏悔篇
** 引證
如最妙初教经云。佛告舍利弗。我忆往昔。有一比丘。名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5b 页
曰欣庆。犯四重禁。来至僧中。九十九夜。忏悔自责。罪业
即灭。戒根即生。
** 会意部
问经说忏悔。能灭罪业。云何唯说观理智心。能灭诸业。
释言忏悔有二。一是迷心依事忏悔谓佛像行道礼敬
发愿。要期断除事恶。二是智心依礼忏悔谓观身心断
除结使。但所造业。有轻有重。若论轻业。事忏亦灭。若论
重业。有转者亦能转重令轻。又大宝积经云。百千万劫。
久习结业以一实观即皆消灭。又诸法无行经云。若菩
萨能见一切众生性。即涅槃性。则能毕竟灭障罪故。又
普贤菩萨经云。观心无心。从颠倒想起。如此想心。从妄
想起。如空中风。无依止处。故知善恶取性作相。由未悟
理非无妄业后若悟理前业即灭如正观理时。当思诸
障本唯空寂。恒与诸佛同一真性。但无明障厚。不能睹
见。以不见故。恒于佛前破戒违道。十恶五逆。无过不为。
犹如一堂。延及凡圣。在堂供养。有多盲人。以无目故。遂
于众前具造诸恶。时有智人悯之不巳。语盲人曰。此堂
具有凡圣僧众。汝云何对之公然造恶。盲人闻巳。惭愧
怖畏。谢过无地。遂即伸意敬白合堂师众。少来失明虽
与师等同在一堂。不能睹见。今因善友开导。始知有师。
今从合堂师等。求哀忏悔。此盲人。虽自无眼。不见僧众。
然知僧众先皆见巳。受其忏悔。我等亦然。昔造罪时。恒
在佛前。今欲悔过。了知诸佛。悉皆巳见。但一切诸佛。三
达灵智。五眼明照。知无不尽。莫问远近内外明闇。如掌
观珠。随机赴感。不差时也。又知罪缘无有自性。但以妄
想因缘。虚受是苦。故维摩经云。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
众生净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
即灭。戒根即生。
** 会意部
问经说忏悔。能灭罪业。云何唯说观理智心。能灭诸业。
释言忏悔有二。一是迷心依事忏悔谓佛像行道礼敬
发愿。要期断除事恶。二是智心依礼忏悔谓观身心断
除结使。但所造业。有轻有重。若论轻业。事忏亦灭。若论
重业。有转者亦能转重令轻。又大宝积经云。百千万劫。
久习结业以一实观即皆消灭。又诸法无行经云。若菩
萨能见一切众生性。即涅槃性。则能毕竟灭障罪故。又
普贤菩萨经云。观心无心。从颠倒想起。如此想心。从妄
想起。如空中风。无依止处。故知善恶取性作相。由未悟
理非无妄业后若悟理前业即灭如正观理时。当思诸
障本唯空寂。恒与诸佛同一真性。但无明障厚。不能睹
见。以不见故。恒于佛前破戒违道。十恶五逆。无过不为。
犹如一堂。延及凡圣。在堂供养。有多盲人。以无目故。遂
于众前具造诸恶。时有智人悯之不巳。语盲人曰。此堂
具有凡圣僧众。汝云何对之公然造恶。盲人闻巳。惭愧
怖畏。谢过无地。遂即伸意敬白合堂师众。少来失明虽
与师等同在一堂。不能睹见。今因善友开导。始知有师。
今从合堂师等。求哀忏悔。此盲人。虽自无眼。不见僧众。
然知僧众先皆见巳。受其忏悔。我等亦然。昔造罪时。恒
在佛前。今欲悔过。了知诸佛。悉皆巳见。但一切诸佛。三
达灵智。五眼明照。知无不尽。莫问远近内外明闇。如掌
观珠。随机赴感。不差时也。又知罪缘无有自性。但以妄
想因缘。虚受是苦。故维摩经云。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
众生净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5c 页
在中间。如其心然。无始以来。所造诸恶。犹如闇室。忏悔
正解。状若明灯。一照昏闇皆除。
** 仪式部
忏悔总有四种。一更相易脱忏。是凡夫下等忏法。二永
断相续忏。是上品凡夫忏法。三燋业忏。是贤人忏法。四
灭业忏。是圣人忏法。前二是事中忏。敌对而除。然此业
性常在。以熏成种故。如人斫树。但去枝条。其根仍在。后
二忏悔。要须缘空悟理心境虚融。常须作意。见谛渐修。
然后得灭。常依善友。发大誓愿。临命终时。亦得随愿往
生十方净土。永离三恶。
(归命十方一切佛。顶礼无边净觉海。亦礼妙法不思议。真如自性清净藏。住于极爱一子地。得道得果诸圣人
我以身口清净意。咸各归命稽首礼。)
** 洗忏部
如舍利弗悔过经云。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
罗汉道。欲求辟支佛道。欲求佛道者。欲知去来之事者。
常以平旦。日中。日入。人定。夜半鸡鸣时。澡漱。正衣服。叉
手礼拜十方自在所向。当悔过言。某等宿命。从无数劫
以来。所犯过恶。至今世所犯淫泆。所犯瞋恚。所犯愚痴。
不知佛时。不知法时。不知比丘僧时。不知善恶时。若身
有犯过。若口犯过。若心犯过。若意欲害佛嫉恶经道。若
斗比丘僧。若杀阿罗汉。若自杀父母。若犯身三口四意
三。自杀生。教人杀生。自行盗。教人行盗。自欺人教人欺
人。代其喜等。诸所作过恶。愿从十方诸佛。求哀悔过。今
世不犯此过殃。后世亦不被此过殃。佛语舍利弗。若善
男子。善女人。意不欲入三涂者。诸所作。皆当悔过。不当
覆藏。不欲生边地。无三宝处。乃至欲得三乘道果者。皆
当悔过。不当覆藏。若有人供养天下阿罗汉。辟支佛。满
正解。状若明灯。一照昏闇皆除。
** 仪式部
忏悔总有四种。一更相易脱忏。是凡夫下等忏法。二永
断相续忏。是上品凡夫忏法。三燋业忏。是贤人忏法。四
灭业忏。是圣人忏法。前二是事中忏。敌对而除。然此业
性常在。以熏成种故。如人斫树。但去枝条。其根仍在。后
二忏悔。要须缘空悟理心境虚融。常须作意。见谛渐修。
然后得灭。常依善友。发大誓愿。临命终时。亦得随愿往
生十方净土。永离三恶。
(归命十方一切佛。顶礼无边净觉海。亦礼妙法不思议。真如自性清净藏。住于极爱一子地。得道得果诸圣人
我以身口清净意。咸各归命稽首礼。)
** 洗忏部
如舍利弗悔过经云。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
罗汉道。欲求辟支佛道。欲求佛道者。欲知去来之事者。
常以平旦。日中。日入。人定。夜半鸡鸣时。澡漱。正衣服。叉
手礼拜十方自在所向。当悔过言。某等宿命。从无数劫
以来。所犯过恶。至今世所犯淫泆。所犯瞋恚。所犯愚痴。
不知佛时。不知法时。不知比丘僧时。不知善恶时。若身
有犯过。若口犯过。若心犯过。若意欲害佛嫉恶经道。若
斗比丘僧。若杀阿罗汉。若自杀父母。若犯身三口四意
三。自杀生。教人杀生。自行盗。教人行盗。自欺人教人欺
人。代其喜等。诸所作过恶。愿从十方诸佛。求哀悔过。今
世不犯此过殃。后世亦不被此过殃。佛语舍利弗。若善
男子。善女人。意不欲入三涂者。诸所作。皆当悔过。不当
覆藏。不欲生边地。无三宝处。乃至欲得三乘道果者。皆
当悔过。不当覆藏。若有人供养天下阿罗汉。辟支佛。满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6a 页
千。不如持悔过经。于昼夜各三。过读一日。其得福胜百
倍千倍万倍亿倍。
** 感应缘(二验)
晋沙门慧达。姓刘。名萨荷。西河离石人也。未出家时。长
于军旅。好畋猎。年三十一暴病而死。体尚温未殓。至七
日而苏。说云。将尽之时。见有两人。埶缚将去。向西北行。
行路转高。稍得平衢。两边列树。见有一人。埶弓带剑。当
衢而立。指语两人。将荷西行。见屋舍甚多。白壁赤柱。荷
入一家。有女子。美容服。荷就乞食。空中声言。勿与之也。
有一人从地踊出。埶铁杵将欲击之。荷遽走历入十许
家。见一妪乘车。与荷一卷书。西至一家。馆宇华整。有妪
坐于户外。屋内床帐光丽。竹席清几。复有女子处之。问
荷得书来不。荷以书卷与之。女取馀书比之。俄见两沙
门。谓荷汝识我不。荷答不识。沙门曰。今宜归命释迦文
佛。荷如言发愿。因随沙门俱行。遥见一城。色甚黑。盖铁
城也。见人身甚长大。肤黑如漆。头发曳地。沙门曰。此狱
中鬼也。其处甚寒。有冰如席。飞散著人头头断。著脚脚
断。二沙门云此寒冰狱也。荷便识宿命。知两沙门。往维
卫佛时并其师也。作沙弥时。以犯俗罪。不得受戒。世虽
有佛。竟不得见。从再得人身。一生羌中。今生晋中。又见
从伯在此狱里。谓荷曰。昔在邺时。不知事佛。见人灌像
聊试学之。而不肯还直。今故受罪。犹有灌福。幸得生天。
次见刀山地狱。次第经历。观见甚多。俄见金色。晖明皎
然。见人长二丈许。相好严华。体黄金色。左右并曰观世
音大士也。皆起迎礼。荷作礼毕。菩萨具为说法。可千馀
言。荷作礼而别。出南大道。广百馀步。道边有高坐。高数
十丈。有沙门坐之。左右僧众。列倚甚多有人埶笔。北面
倍千倍万倍亿倍。
** 感应缘(二验)
晋沙门慧达。姓刘。名萨荷。西河离石人也。未出家时。长
于军旅。好畋猎。年三十一暴病而死。体尚温未殓。至七
日而苏。说云。将尽之时。见有两人。埶缚将去。向西北行。
行路转高。稍得平衢。两边列树。见有一人。埶弓带剑。当
衢而立。指语两人。将荷西行。见屋舍甚多。白壁赤柱。荷
入一家。有女子。美容服。荷就乞食。空中声言。勿与之也。
有一人从地踊出。埶铁杵将欲击之。荷遽走历入十许
家。见一妪乘车。与荷一卷书。西至一家。馆宇华整。有妪
坐于户外。屋内床帐光丽。竹席清几。复有女子处之。问
荷得书来不。荷以书卷与之。女取馀书比之。俄见两沙
门。谓荷汝识我不。荷答不识。沙门曰。今宜归命释迦文
佛。荷如言发愿。因随沙门俱行。遥见一城。色甚黑。盖铁
城也。见人身甚长大。肤黑如漆。头发曳地。沙门曰。此狱
中鬼也。其处甚寒。有冰如席。飞散著人头头断。著脚脚
断。二沙门云此寒冰狱也。荷便识宿命。知两沙门。往维
卫佛时并其师也。作沙弥时。以犯俗罪。不得受戒。世虽
有佛。竟不得见。从再得人身。一生羌中。今生晋中。又见
从伯在此狱里。谓荷曰。昔在邺时。不知事佛。见人灌像
聊试学之。而不肯还直。今故受罪。犹有灌福。幸得生天。
次见刀山地狱。次第经历。观见甚多。俄见金色。晖明皎
然。见人长二丈许。相好严华。体黄金色。左右并曰观世
音大士也。皆起迎礼。荷作礼毕。菩萨具为说法。可千馀
言。荷作礼而别。出南大道。广百馀步。道边有高坐。高数
十丈。有沙门坐之。左右僧众。列倚甚多有人埶笔。北面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6b 页
而立谓荷曰在襄阳时。何故杀鹿。跪答曰。他人射鹿。我
加剑耳。又不啖肉。何缘受报。时即见襄阳杀鹿之地。草
树山涧。忽然满目。所乘黑马。并皆能言悉證荷杀鹿。年
月日时。荷惧无对。须臾有人以叉叉之。投镬汤中。自视
四体。溃然烂碎有风吹身。聚小岸边。还复全形埶笔者。
复问汝又射雉。亦常杀雁。言巳。又投镬汤。如前烂法。受
此报巳。乃遣人送荷。遥见故身。意不欲还。送人推引。久
久乃附形苏活。奉法精勤遂即出家。
梁杨都宣武寺沙门法宠。姓冯。南阳冠军人也。年三十
八。正胜寺法愿道人。善通樊许之术。谓宠曰。君年满当
死。无可避处。唯祈诚诸佛忏悔。先愆排脱。或可异耳。宠
因引镜验之。见面有黑气。于是货卖衣钵资馀。并市香
供。飞舟东逝。直至海盐。居在光兴闲房礼忏。杜绝人物。
昼忘食息。夜不解衣。迄至四十。岁暮之夕。忽觉两耳肿
痛。弥生怖惧。其夜忏达四更。闻户外有人言曰。君死业
巳尽。遽即开户。都无所见。明晨佥言黑气都除。两耳乃
是生骨。斯实由忏荡之殷。故使延寿也。
* 受戒篇
又旧杂譬喻经云。昔释迦佛。往到第二忉利天上。为母
说经。时有一天。寿命垂尽。即自思惟。寿终之后。当弃天
乐。下生拘夷那竭国。受疥癞母猪腹中作子。甚预忧愁。
不知何计得免此罪。有天语言。今佛在此。为母说经。佛
为三世一切之救。唯佛能脱重罪。即到佛所。稽首作礼。
未及发问。佛告天子。一切万物。皆归无常。汝素所知。何
为忧愁。天白佛言。虽知天福。不可得久。恨离此座。当为
母猪。以是为毒。佛言欲脱猪身。当三自归如是日三。天
从佛教。晨夜自归。于后七日。天命寿尽。至维那离国。作
加剑耳。又不啖肉。何缘受报。时即见襄阳杀鹿之地。草
树山涧。忽然满目。所乘黑马。并皆能言悉證荷杀鹿。年
月日时。荷惧无对。须臾有人以叉叉之。投镬汤中。自视
四体。溃然烂碎有风吹身。聚小岸边。还复全形埶笔者。
复问汝又射雉。亦常杀雁。言巳。又投镬汤。如前烂法。受
此报巳。乃遣人送荷。遥见故身。意不欲还。送人推引。久
久乃附形苏活。奉法精勤遂即出家。
梁杨都宣武寺沙门法宠。姓冯。南阳冠军人也。年三十
八。正胜寺法愿道人。善通樊许之术。谓宠曰。君年满当
死。无可避处。唯祈诚诸佛忏悔。先愆排脱。或可异耳。宠
因引镜验之。见面有黑气。于是货卖衣钵资馀。并市香
供。飞舟东逝。直至海盐。居在光兴闲房礼忏。杜绝人物。
昼忘食息。夜不解衣。迄至四十。岁暮之夕。忽觉两耳肿
痛。弥生怖惧。其夜忏达四更。闻户外有人言曰。君死业
巳尽。遽即开户。都无所见。明晨佥言黑气都除。两耳乃
是生骨。斯实由忏荡之殷。故使延寿也。
* 受戒篇
又旧杂譬喻经云。昔释迦佛。往到第二忉利天上。为母
说经。时有一天。寿命垂尽。即自思惟。寿终之后。当弃天
乐。下生拘夷那竭国。受疥癞母猪腹中作子。甚预忧愁。
不知何计得免此罪。有天语言。今佛在此。为母说经。佛
为三世一切之救。唯佛能脱重罪。即到佛所。稽首作礼。
未及发问。佛告天子。一切万物。皆归无常。汝素所知。何
为忧愁。天白佛言。虽知天福。不可得久。恨离此座。当为
母猪。以是为毒。佛言欲脱猪身。当三自归如是日三。天
从佛教。晨夜自归。于后七日。天命寿尽。至维那离国。作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6c 页
长者子。在母腹胎。日三自归如生。堕地亦跪自归。其母
免身。又无恶露。母傍侍婢。怖而弃走。母亦深怪儿堕地
语。谓之荧惑。意欲杀之。具白长者所由。父言止止。此儿
非凡。人生百岁。尚不晓归。况儿堕地。能自称佛。好养视
之。无令轻慢。儿遂长大。七岁与其辈类于道边戏。时佛
弟子舍利弗。目乾连。适过儿傍。儿言我和尚。舍利弗等。
惊怪小儿。能礼比丘。儿言道人不识我耶。佛于天上为
母说经。我时为天。当下作猪。从佛受教自归得人。比丘
即为咒愿。因请佛及僧供养毕讫。佛为说法。父母及儿。
内外眷属。应时皆得阿唯越致。
** 神卫
归佛有三神。一名陀摩斯那。二名陀摩婆罗那。三名陀
摩流支。归法有三神。一名法宝。二名呵责。三名办意。归
僧有三神。一名僧宝。二名护众。三名安隐。
(杀戒有五神。一名波吒罗。二名摩那斯。三名婆睺那。四名呵那吒。五名颇罗吒。)
(盗戒有五神。一名法善。二名佛那。三名僧喜。四名广额。五名慈善。)
(淫戒有五神。一名贞洁。二名无欲。三名净洁。四名无染。五名荡涤。)
(妄戒有五神。一名美旨。二名实语。三名质直。四名直答。五名和合语。)
(饮酒戒有五神。一名清素。二名不醉。三名不乱。四名无失。五名护戒。)
** 八戒
** 会名
诸经论中何名八关斋。亦名关戒耶。答曰前八是关闭
八恶。不起诸过。不非时食者是斋。斋者齐也。谓禁止六
情不染六尘。齐断诸恶。具修众善也。
** 功能
如斋法经云。譬如天下十六大国。满中众宝。不如一日
受佛斋法比其福者。则十六国为一豆耳。又中阿含经
云。多闻圣弟子。持八支斋时忆念如来十号名字。若有
免身。又无恶露。母傍侍婢。怖而弃走。母亦深怪儿堕地
语。谓之荧惑。意欲杀之。具白长者所由。父言止止。此儿
非凡。人生百岁。尚不晓归。况儿堕地。能自称佛。好养视
之。无令轻慢。儿遂长大。七岁与其辈类于道边戏。时佛
弟子舍利弗。目乾连。适过儿傍。儿言我和尚。舍利弗等。
惊怪小儿。能礼比丘。儿言道人不识我耶。佛于天上为
母说经。我时为天。当下作猪。从佛受教自归得人。比丘
即为咒愿。因请佛及僧供养毕讫。佛为说法。父母及儿。
内外眷属。应时皆得阿唯越致。
** 神卫
归佛有三神。一名陀摩斯那。二名陀摩婆罗那。三名陀
摩流支。归法有三神。一名法宝。二名呵责。三名办意。归
僧有三神。一名僧宝。二名护众。三名安隐。
(杀戒有五神。一名波吒罗。二名摩那斯。三名婆睺那。四名呵那吒。五名颇罗吒。)
(盗戒有五神。一名法善。二名佛那。三名僧喜。四名广额。五名慈善。)
(淫戒有五神。一名贞洁。二名无欲。三名净洁。四名无染。五名荡涤。)
(妄戒有五神。一名美旨。二名实语。三名质直。四名直答。五名和合语。)
(饮酒戒有五神。一名清素。二名不醉。三名不乱。四名无失。五名护戒。)
** 八戒
** 会名
诸经论中何名八关斋。亦名关戒耶。答曰前八是关闭
八恶。不起诸过。不非时食者是斋。斋者齐也。谓禁止六
情不染六尘。齐断诸恶。具修众善也。
** 功能
如斋法经云。譬如天下十六大国。满中众宝。不如一日
受佛斋法比其福者。则十六国为一豆耳。又中阿含经
云。多闻圣弟子。持八支斋时忆念如来十号名字。若有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7a 页
恶思不善皆灭。又优婆塞戒经云。若有人以四大宝藏。
满中七宝。持布施人。所得功德。不如有人一日一夜。受
持入戒。除五逆罪。馀一切罪。皆悉消灭。又智度论。问曰
白衣居家。唯有此五戒。更有馀法耶。答曰有一日戒。六
斋日持。无量功德。若十二月十五日。受持此戒。福最多。
何也。是日鬼神逐人。欲夺人命。劫初圣人。教人持斋。修
善治福。以避凶哀。是时直以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
始教一日一夜。如诸佛受持八戒。过中不食。是功德。
** 三聚部
*** 戒相
大圣度人。功唯在戒。凡论戒。枢要有三。一在家戒谓五
戒。八戒是。二出家戒。谓十戒。二百五十戒是。三道俗通
行戒。谓三聚戒是。然此三聚。复有三种。一者戒种。种性
是。二者戒心。菩提心四无量是。三者戒行。六度四摄是。
然此度摄。若随威像。则名三聚。若依行位。乃称为七。若
就德位。遂号七地。及十三住。
*** 优劣
居家持戒。凡有四种。若为现乐。怖畏恶名。或避苦役。求
离诸难。是为下人持戒。若为世间福乐。坚持禁戒。是为
中人持戒。若为诸法无常。欲求离苦无为。常乐涅槃。是
为上人持戒。若为怜悯众生。专求佛道。了知诸法。深观
实相。是为上上人持戒。
*** 感应缘(三验)
晋卢山释慧永。姓潘。河内人也。贞素自然。清心克巳。言
常含笑。语不伤物。耽好经典。善于讲说。乐住卢山。与远
同止。又别立一茅室于岭上。每欲禅思。辄往居焉。时有
至房者。并闻殊香之气。永屋中常有一虎。人或畏者。辄
驱令上山。人去后还复循伏。至晋义熙十年。遇疾危笃。
满中七宝。持布施人。所得功德。不如有人一日一夜。受
持入戒。除五逆罪。馀一切罪。皆悉消灭。又智度论。问曰
白衣居家。唯有此五戒。更有馀法耶。答曰有一日戒。六
斋日持。无量功德。若十二月十五日。受持此戒。福最多。
何也。是日鬼神逐人。欲夺人命。劫初圣人。教人持斋。修
善治福。以避凶哀。是时直以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
始教一日一夜。如诸佛受持八戒。过中不食。是功德。
** 三聚部
*** 戒相
大圣度人。功唯在戒。凡论戒。枢要有三。一在家戒谓五
戒。八戒是。二出家戒。谓十戒。二百五十戒是。三道俗通
行戒。谓三聚戒是。然此三聚。复有三种。一者戒种。种性
是。二者戒心。菩提心四无量是。三者戒行。六度四摄是。
然此度摄。若随威像。则名三聚。若依行位。乃称为七。若
就德位。遂号七地。及十三住。
*** 优劣
居家持戒。凡有四种。若为现乐。怖畏恶名。或避苦役。求
离诸难。是为下人持戒。若为世间福乐。坚持禁戒。是为
中人持戒。若为诸法无常。欲求离苦无为。常乐涅槃。是
为上人持戒。若为怜悯众生。专求佛道。了知诸法。深观
实相。是为上上人持戒。
*** 感应缘(三验)
晋卢山释慧永。姓潘。河内人也。贞素自然。清心克巳。言
常含笑。语不伤物。耽好经典。善于讲说。乐住卢山。与远
同止。又别立一茅室于岭上。每欲禅思。辄往居焉。时有
至房者。并闻殊香之气。永屋中常有一虎。人或畏者。辄
驱令上山。人去后还复循伏。至晋义熙十年。遇疾危笃。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7b 页
而专谨戒律。埶志愈勤。虽枕痾苦。而颜色怡悦。少时忽
敛衣合掌。求屣欲起。如有所见。众咸惊问。答云佛来。言
终而卒。道俗在山咸闻异香。七日乃歇。
隋终南山悟真道场释净业。汉东隋人也。精研律部。博
综异闻。仁寿二年。被举送舍利于安州景藏寺。初欲行
于十力寺置之。行至景藏寺。忽感异香满院。众共嗟怪
因而树立。将下舍利。赤光挺出。照于人物。寺重阁上。闻
众人行声。及往掩捕。扃闭如初。塔北有池。沙门净范。为
诸道俗受菩萨戒。乃有群鱼游跃。首皆南向。似受归相。
范即乘船入水。为鱼授戒。鱼皆回头绕船。如有听受。都
无有惧。业庆其遇。乃以舍利置于佛堂。先有塑菩萨一
躯。不可移动。至明乃见回首。面向舍利。状类天然。
唐华州郑县人张法义。年少贫野不修礼度。于贞观十
一年入华山伐树。遇见一僧坐岩穴中。法义便就与语。
会天晦冥。僧设松柏末以供食之。谓法义曰。贫道久不
欲外人知。檀越出。慎勿言相见。因为说俗人多罪累。死
皆恶道。至心忏悔。可以灭之。乃令净浴清净。披僧衣。为
忏悔。旦而别去。至十九年。法义病死。埋于野外。贫无棺
椁。以杂木瘗之而苏。自推木出归家。家人惊愕。审问知
活乃喜。法义自说。初有两人来取。乘空行至官府。入大
门。又巡巷南行十许里。巷左右皆有官曹。门闾相对。法
义至一曹。官曰将法义过录事。录事署发文书。令送付
判官。判官召主典。取法义案。案簿甚多。盈一床。主典对
法义前。披检云。案簿多。先朱勾毕。有未朱勾者。则录之
曰。贞观十一年。法义父使刈禾。义反顾张目私骂。不孝
合杖八十。始录一条。即见昔岩穴中僧来。判官起迎。问
何事。僧曰张法义。贫道弟子。其罪并忏悔讫。天曹案中
敛衣合掌。求屣欲起。如有所见。众咸惊问。答云佛来。言
终而卒。道俗在山咸闻异香。七日乃歇。
隋终南山悟真道场释净业。汉东隋人也。精研律部。博
综异闻。仁寿二年。被举送舍利于安州景藏寺。初欲行
于十力寺置之。行至景藏寺。忽感异香满院。众共嗟怪
因而树立。将下舍利。赤光挺出。照于人物。寺重阁上。闻
众人行声。及往掩捕。扃闭如初。塔北有池。沙门净范。为
诸道俗受菩萨戒。乃有群鱼游跃。首皆南向。似受归相。
范即乘船入水。为鱼授戒。鱼皆回头绕船。如有听受。都
无有惧。业庆其遇。乃以舍利置于佛堂。先有塑菩萨一
躯。不可移动。至明乃见回首。面向舍利。状类天然。
唐华州郑县人张法义。年少贫野不修礼度。于贞观十
一年入华山伐树。遇见一僧坐岩穴中。法义便就与语。
会天晦冥。僧设松柏末以供食之。谓法义曰。贫道久不
欲外人知。檀越出。慎勿言相见。因为说俗人多罪累。死
皆恶道。至心忏悔。可以灭之。乃令净浴清净。披僧衣。为
忏悔。旦而别去。至十九年。法义病死。埋于野外。贫无棺
椁。以杂木瘗之而苏。自推木出归家。家人惊愕。审问知
活乃喜。法义自说。初有两人来取。乘空行至官府。入大
门。又巡巷南行十许里。巷左右皆有官曹。门闾相对。法
义至一曹。官曰将法义过录事。录事署发文书。令送付
判官。判官召主典。取法义案。案簿甚多。盈一床。主典对
法义前。披检云。案簿多。先朱勾毕。有未朱勾者。则录之
曰。贞观十一年。法义父使刈禾。义反顾张目私骂。不孝
合杖八十。始录一条。即见昔岩穴中僧来。判官起迎。问
何事。僧曰张法义。贫道弟子。其罪并忏悔讫。天曹案中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7c 页
巳勾毕。今枉追来不合死。主典云。经忏悔者巳勾了。至
如张目骂父。虽忏未勾。僧曰若不如此。当取案勘之。应
有福利。仰判官令主典将法义过王宫。僧亦随至王所。
王起迎。僧曰有弟子张法义被录来。此人宿罪。并贫道
勾讫。未合死。主典又以张目视父事过王。王曰张目忏
悔此不合免。然师来请。可特放七日。法义白僧曰。七日
既不多。后来恐不见师。请即住随师。师曰七日。七年也
可早去。法义固请随僧。僧因请王笔。书法义掌中。作一
字。又请王印印。曰可急去还家。凭福报。后来以掌印呈
王。王自当放汝也法义乃辞去僧令送出。至其家内正
黑。义不敢入。使者推之遂活。因入山。就山僧修福。义掌
中所印之处。文不可识。然皆为疮。
* 破戒篇
** 引證
又百喻经云。昔有国王。有一好树。高广极大。当生胜果。
香而甜美。时有一人。来至王所。王语之言。此之树上。将
生美果。汝能食不。即答王言。此树高广。虽欲食之。何由
能得。即便断树。望得其果。既无所获。徒自劳苦。后还欲
竖。树巳枯死。世间之人。亦复如是。如来法王。有持戒树
修诸功德。不解方便。反毁其禁。
** 感应缘(二验)
宋沙门智达者。益州索寺僧也。行颇流俗。而善经呗。年
二十三。宋元徽三年六月病死。身暖不殓。遂经三日能
言。始困之时。见两人皆著黄布裤褶。一人立于户外。一
人径造床前。曰上人应去。可下地也。达曰贫道体嬴。不
堪涉道。此人复曰可乘舆也。言卒而舆至。达既升之。意
识恍然。四望极目。但睹荒野。途径艰危。至于朱门。墙闼
甚华。达入至堂下。堂上有一贵人。朱衣冠帻。据床坐。甚
如张目骂父。虽忏未勾。僧曰若不如此。当取案勘之。应
有福利。仰判官令主典将法义过王宫。僧亦随至王所。
王起迎。僧曰有弟子张法义被录来。此人宿罪。并贫道
勾讫。未合死。主典又以张目视父事过王。王曰张目忏
悔此不合免。然师来请。可特放七日。法义白僧曰。七日
既不多。后来恐不见师。请即住随师。师曰七日。七年也
可早去。法义固请随僧。僧因请王笔。书法义掌中。作一
字。又请王印印。曰可急去还家。凭福报。后来以掌印呈
王。王自当放汝也法义乃辞去僧令送出。至其家内正
黑。义不敢入。使者推之遂活。因入山。就山僧修福。义掌
中所印之处。文不可识。然皆为疮。
* 破戒篇
** 引證
又百喻经云。昔有国王。有一好树。高广极大。当生胜果。
香而甜美。时有一人。来至王所。王语之言。此之树上。将
生美果。汝能食不。即答王言。此树高广。虽欲食之。何由
能得。即便断树。望得其果。既无所获。徒自劳苦。后还欲
竖。树巳枯死。世间之人。亦复如是。如来法王。有持戒树
修诸功德。不解方便。反毁其禁。
** 感应缘(二验)
宋沙门智达者。益州索寺僧也。行颇流俗。而善经呗。年
二十三。宋元徽三年六月病死。身暖不殓。遂经三日能
言。始困之时。见两人皆著黄布裤褶。一人立于户外。一
人径造床前。曰上人应去。可下地也。达曰贫道体嬴。不
堪涉道。此人复曰可乘舆也。言卒而舆至。达既升之。意
识恍然。四望极目。但睹荒野。途径艰危。至于朱门。墙闼
甚华。达入至堂下。堂上有一贵人。朱衣冠帻。据床坐。甚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8a 页
有威容。左右兵卫百许人。贵人见达。乃敛颜正色谓曰。
出家之人。何宜多过。达曰。有识巳来。不忆作罪。问曰。诵
戒废不。达曰。初受具足之时。实常习诵。比逐斋讲。恒事
转经。故于诵戒。时有亏废。复曰。沙门时不诵戒。此非罪
何。可且诵经。达即诵法华经三契而止。贵人敕所录达
使人曰。可送至恶地。勿令太苦。二人引达将去。行数十
里。稍闻轰磕。闹声沸火。而前路转闇。次至一门。高数十
丈。色甚坚黑。达自念经说地狱。此其是矣。乃大恐怖。悔
在世时。不修业行。及大门闹声愈壮。门里转闇。无所复
见时火光乍灭乍扬。见有数人反缚前行。后有数人。埶
杈杈之。血流如泉。其一人乃达从伯母。彼此相见。意欲
共语。有人曳之殊疾。不得款言。入门二百步许。见有一
物。形如米囤。可高丈馀。二人埶达掷置囤上。囤里有火。
焰烧达身。半体皆烂。痛不可忍。自囤坠地。闷绝良久。二
人复将达去。见有铁镬十馀。皆煮罪人。人在镬中。随沸
出没。镬侧有人。以杈刺之。诸镬皆满。唯有一镬尚空。二
人谓达曰。上人即时应入此中。达闻其言。肝胆涂地。乃
请之曰。君听贫道。一得礼佛。便至心稽首。愿免此苦。祈
悔特至。既而四望无所复见。唯睹平原茂树风景清明
忽不觉还就身。时在索寺也。斋戒逾坚禅诵弥固。
宋沙门释昙典。白衣时年三十。忽暴疾而亡。经七日方
活。说初亡时。见两人驱将去。使辇米。伴辇可有数千人。
昼夜无休息。见二道人云。我是汝五戒本师。来慰问之。
师诣官主云。是贫道弟子。且无大罪。历算未穷。即见放
遣。二道人送典至家。住其屋上。具约示典。可作沙门。勤
修道业。言讫下屋。道人推典著尸。苏后出家。
* 受斋篇
** 感应缘(二验)
出家之人。何宜多过。达曰。有识巳来。不忆作罪。问曰。诵
戒废不。达曰。初受具足之时。实常习诵。比逐斋讲。恒事
转经。故于诵戒。时有亏废。复曰。沙门时不诵戒。此非罪
何。可且诵经。达即诵法华经三契而止。贵人敕所录达
使人曰。可送至恶地。勿令太苦。二人引达将去。行数十
里。稍闻轰磕。闹声沸火。而前路转闇。次至一门。高数十
丈。色甚坚黑。达自念经说地狱。此其是矣。乃大恐怖。悔
在世时。不修业行。及大门闹声愈壮。门里转闇。无所复
见时火光乍灭乍扬。见有数人反缚前行。后有数人。埶
杈杈之。血流如泉。其一人乃达从伯母。彼此相见。意欲
共语。有人曳之殊疾。不得款言。入门二百步许。见有一
物。形如米囤。可高丈馀。二人埶达掷置囤上。囤里有火。
焰烧达身。半体皆烂。痛不可忍。自囤坠地。闷绝良久。二
人复将达去。见有铁镬十馀。皆煮罪人。人在镬中。随沸
出没。镬侧有人。以杈刺之。诸镬皆满。唯有一镬尚空。二
人谓达曰。上人即时应入此中。达闻其言。肝胆涂地。乃
请之曰。君听贫道。一得礼佛。便至心稽首。愿免此苦。祈
悔特至。既而四望无所复见。唯睹平原茂树风景清明
忽不觉还就身。时在索寺也。斋戒逾坚禅诵弥固。
宋沙门释昙典。白衣时年三十。忽暴疾而亡。经七日方
活。说初亡时。见两人驱将去。使辇米。伴辇可有数千人。
昼夜无休息。见二道人云。我是汝五戒本师。来慰问之。
师诣官主云。是贫道弟子。且无大罪。历算未穷。即见放
遣。二道人送典至家。住其屋上。具约示典。可作沙门。勤
修道业。言讫下屋。道人推典著尸。苏后出家。
* 受斋篇
** 感应缘(二验)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8b 页
宋京师道林寺有沙门僧迦达多。博通经论。以禅思为
业。元嘉初。来游宋境。常在山中坐禅。有群鸟衔果。飞来
授之。达多思惟昔猕猴奉蜜。佛亦受而食之。今飞鸟授
食。便食之。
高齐初沙门实公者。嵩山高栖士也。旦从林向白鹿山。
因迷失道。日将中。忽闻钟声。寻响而进。岩岫重阻。登陟
而趣。乃见一寺。独据深林。三门正南。赫奕辉焕。前至门
所。看额云灵芝寺门外五六犬。其犬如牛。白毛黑喙。或
踊或卧。以眼盻实。实怖将返。须臾番僧外来。实唤不应。
亦不回顾。直入门内。犬亦随入。良久实见无人。渐入次
门。屋宇四周。房门并闭。进讲堂。唯见床榻。高座俨然。实
入西南隅床上坐。久之。忽闻栋间有声。仰视见开孔如
井大。比丘前后从孔飞下。遂至五六十人。依位坐讫。自
相借问。今日斋时。何处食来。或言豫章成都。长安陇右
蓟北岭南五天竺等。无处不至。动即千万馀里。末后一
僧。从空而下。诸人兢问来何太迟。答曰今日相州城东
彼岸寺鉴禅师讲会。各各竖义。殊为可观。不觉遂晚。实
本事鉴为和上。既闻此语。望得参话。希展上流。整衣将
起。咨诸僧曰。鉴是实和上。诸僧直视。忽隐寺所。独坐磐
石柞木之下。向之寺宇。一无所见。唯睹岩谷。禽鸟翔集。
喧乱切心。出以问尚统。法师。尚曰。此寺名。赵时佛图澄
法师所造。年岁久远。贤圣居之。非凡所住。或汎或隐。迁
徙无定。今山行者犹闻钟声。
* 破斋篇
** 感应缘(一验)
唐陇西李思一。今居相州之阳县。贞观二十年正月
巳死。经日而苏。至永徽三年五月又死。经一宿而苏。说
云。年命未尽。蒙王放归。于王前。见相州阳县法观寺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8c 页
僧办圭。又见会福寺僧弘亮。及慧宝。三人并在王前辨
答。见冥官云慧宝死期未至。宜修功德。办圭弘亮今岁
必死。办圭等是年果相继卒。后寺僧令一巫者。就弘亮
旧房。召二僧问之。办圭曰。我为破斋今受大苦。兼语诸
弟子等曰。为我作斋。救拔苦难。弟子辈即为营斋。巫者
又云。办圭巳得免罪。弘亮云。我为破斋兼妄持人长短。
令被拔舌痛苦。不能多言。
* 赏罚篇
** 引證
如百喻经云。昔有二人。共种甘蔗。而作誓言。种好者赏。
其不好者当重罚之。时二人中。一者念言。甘蔗极甜。若
压取汁。还灌甘蔗。树必得胜。既取汁溉。冀望滋味。反败
种子。所有甘蔗。一切都失。世人亦尔。欲求善福。恃巳豪
贵。倚形挟势。逼胁下民。陵夺财物。用作福善。反获其殃。
** 感应缘(一验)
晋富阳县令王范有妾桃英。殊有姿色。遂与阁下丁丰
史华期二人奸通。范常出行不还。帐内都督孙元弼。闻
丁丰户中环佩声。觇视。见桃英与同被而卧。元弼叩户
叱之。桃英即起。揽裙理鬓。蹑履还内。元弼又见华期带
佩桃英麝香。二人惧元弼告之。乃共谤元弼与桃英有
私。范不办察。遂煞元弼。有陈超者。当时在座。劝成元弼
罪。后范代还超亦出都看范。行至赤亭山下。值雷雨日
暮。忽然有人扶超腋径曳将去。入荒泽中。电光照见一
鬼。面甚青黑。眼无瞳子。曰吾孙元弼也。诉冤皇天。早见
申理。乃今相遇。超叩头流血。鬼曰王范为事主。当先杀
之。贾景伯孙文度在太山玄堂下。共定生死名录。桃英
魂魄。亦收在第三地狱。名女青亭。此黄泉下。专治女鬼
者。投至天明。失鬼所在。超至杨都诣范。未敢说之。便见
答。见冥官云慧宝死期未至。宜修功德。办圭弘亮今岁
必死。办圭等是年果相继卒。后寺僧令一巫者。就弘亮
旧房。召二僧问之。办圭曰。我为破斋今受大苦。兼语诸
弟子等曰。为我作斋。救拔苦难。弟子辈即为营斋。巫者
又云。办圭巳得免罪。弘亮云。我为破斋兼妄持人长短。
令被拔舌痛苦。不能多言。
* 赏罚篇
** 引證
如百喻经云。昔有二人。共种甘蔗。而作誓言。种好者赏。
其不好者当重罚之。时二人中。一者念言。甘蔗极甜。若
压取汁。还灌甘蔗。树必得胜。既取汁溉。冀望滋味。反败
种子。所有甘蔗。一切都失。世人亦尔。欲求善福。恃巳豪
贵。倚形挟势。逼胁下民。陵夺财物。用作福善。反获其殃。
** 感应缘(一验)
晋富阳县令王范有妾桃英。殊有姿色。遂与阁下丁丰
史华期二人奸通。范常出行不还。帐内都督孙元弼。闻
丁丰户中环佩声。觇视。见桃英与同被而卧。元弼叩户
叱之。桃英即起。揽裙理鬓。蹑履还内。元弼又见华期带
佩桃英麝香。二人惧元弼告之。乃共谤元弼与桃英有
私。范不办察。遂煞元弼。有陈超者。当时在座。劝成元弼
罪。后范代还超亦出都看范。行至赤亭山下。值雷雨日
暮。忽然有人扶超腋径曳将去。入荒泽中。电光照见一
鬼。面甚青黑。眼无瞳子。曰吾孙元弼也。诉冤皇天。早见
申理。乃今相遇。超叩头流血。鬼曰王范为事主。当先杀
之。贾景伯孙文度在太山玄堂下。共定生死名录。桃英
魂魄。亦收在第三地狱。名女青亭。此黄泉下。专治女鬼
者。投至天明。失鬼所在。超至杨都诣范。未敢说之。便见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9a 页
鬼从外来。径入范帐。至夜范始眠。忽然大厌。连呼不醒。
妾亦暴亡。超走长千寺。易姓名为何规。后五年三月三
日。临水酒酣。超云今当不复畏此鬼也。低头便见鬼影
巳在水中。以手搏超。鼻血大出。可一升许。数日而殂。
* 利害篇
** 引證
又僧护经云。尔时舍卫国中。有五百商人。欲入大海。共
议求觅法师。众中有一长者。告诸商人我有门师。名曰
僧护。可请为师。尔时世尊知僧护比丘。广度众生。即便
听许。时诸商人。与僧护法师。俱入大海。未至宝所。龙王
捉住。时诸商人甚大惊怖。互跪合掌。而仰问言。是何神
祗而捉船住。若欲所须。应现身形。尔时龙王忽然现身
曰。以此僧护比丘与我。商人答曰。从佛世尊。及舍利弗
所。而请将来。云何得与。龙王曰。若不与我。尽皆杀汝。时
诸商人即大惊怖。俛仰不巳。僧护比丘舍与龙王。龙王
将诣宫中。即以四龙作僧护弟子。龙王白言尊者为我
教此四龙。第一龙者。教增一阿含。第二龙者。教中阿含。
第三龙者。教杂阿含。第四龙者。教长阿含。僧护即教。第
一龙者默然听受。第二龙者眠目口诵。第三龙者回顾
听受。第四龙者远住听受。此四龙子。于六月中。诵四阿
含领在心怀。尽无遗馀。时大龙王。诣僧护所。僧护曰。受
持法者。无轨则心。不如佛法受持诵习。龙王白言。大德
不言。呵诸龙等。所以者何。以护师命。故作此听。龙有四
毒。初默受者。以声毒故。若出声者。必害师命。第二闭目
受者。以见毒故。若见师者。必害师命。第三回顾受者。以
气毒故。若气嘘师。必害师命。第四远住者。以触毒故。若
身触师。必害师命。时商人采宝回还。至失师处。共相谓
言。我等本时。于此失师。今若还到佛所。问我僧护法师
妾亦暴亡。超走长千寺。易姓名为何规。后五年三月三
日。临水酒酣。超云今当不复畏此鬼也。低头便见鬼影
巳在水中。以手搏超。鼻血大出。可一升许。数日而殂。
* 利害篇
** 引證
又僧护经云。尔时舍卫国中。有五百商人。欲入大海。共
议求觅法师。众中有一长者。告诸商人我有门师。名曰
僧护。可请为师。尔时世尊知僧护比丘。广度众生。即便
听许。时诸商人。与僧护法师。俱入大海。未至宝所。龙王
捉住。时诸商人甚大惊怖。互跪合掌。而仰问言。是何神
祗而捉船住。若欲所须。应现身形。尔时龙王忽然现身
曰。以此僧护比丘与我。商人答曰。从佛世尊。及舍利弗
所。而请将来。云何得与。龙王曰。若不与我。尽皆杀汝。时
诸商人即大惊怖。俛仰不巳。僧护比丘舍与龙王。龙王
将诣宫中。即以四龙作僧护弟子。龙王白言尊者为我
教此四龙。第一龙者。教增一阿含。第二龙者。教中阿含。
第三龙者。教杂阿含。第四龙者。教长阿含。僧护即教。第
一龙者默然听受。第二龙者眠目口诵。第三龙者回顾
听受。第四龙者远住听受。此四龙子。于六月中。诵四阿
含领在心怀。尽无遗馀。时大龙王。诣僧护所。僧护曰。受
持法者。无轨则心。不如佛法受持诵习。龙王白言。大德
不言。呵诸龙等。所以者何。以护师命。故作此听。龙有四
毒。初默受者。以声毒故。若出声者。必害师命。第二闭目
受者。以见毒故。若见师者。必害师命。第三回顾受者。以
气毒故。若气嘘师。必害师命。第四远住者。以触毒故。若
身触师。必害师命。时商人采宝回还。至失师处。共相谓
言。我等本时。于此失师。今若还到佛所。问我僧护法师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9b 页
何在。当以何答。尔时龙王知商人还。即持僧护来付商
人。时诸商人。踊跃欢喜。平安得出。
** 感应缘(一验)
后魏崇真寺僧慧嶷。死经七日。时与五比丘。次第于阎
罗王所阅过。嶷以错召。放令还活。具说王前事。如生官
无异。五比丘者。一云是宝明寺僧智聪。自云生来坐禅
苦行为业。得升天堂。一云是般若寺僧道品。自云诵涅
槃经四十卷。亦升天堂。有一比丘。云是融觉寺僧昙谟
最。云讲华严涅槃。恒常领众千人。解释义理。王言讲经
僧。我慢贡高。心怀彼我。憍巳凌物。付司。即有青衣十
人。送最向于西北。入门屋舍皆黑。复一比丘。云是禅林
寺僧道弘。自云教化四辈檀越。造一切经。人中金像十
躯。王言沙门之体。必须摄心道场。志念禅诵。勤心念戒
教化求财。贪心即起。三毒未除。付司。随有青衣埶送与
最仝入一处。又有比丘。云是灵觉寺僧宝真。自云未出
家之前曾作西陇太守。自知苦空。归依三宝。割舍家资。
造灵觉寺。寺成舍官入道。虽不禅诵。礼拜不阙。王曰卿
作太守。曲情枉法。劫夺人财。假作此寺。非卿之力。亦复
付司。送入黑门。
* 秽浊篇
** 五辛部
如楞伽经云。佛言大慧如是。一切葱韭薤蒜。臭秽不净。
能障圣道。亦障世间天人净处。酒亦如是。
又杂阿含经云。不应食五辛。何等为五。一者木葱。二者
革葱。三者蒜。四者兴渠。五者兰葱。
*** 感应缘(一验)
唐殿中侍御医孙回璞。济阴人也。至贞观十三年。从王
车驾。幸九成宫。三善谷。与魏太师邻。夜二更。闻外有人
人。时诸商人。踊跃欢喜。平安得出。
** 感应缘(一验)
后魏崇真寺僧慧嶷。死经七日。时与五比丘。次第于阎
罗王所阅过。嶷以错召。放令还活。具说王前事。如生官
无异。五比丘者。一云是宝明寺僧智聪。自云生来坐禅
苦行为业。得升天堂。一云是般若寺僧道品。自云诵涅
槃经四十卷。亦升天堂。有一比丘。云是融觉寺僧昙谟
最。云讲华严涅槃。恒常领众千人。解释义理。王言讲经
僧。我慢贡高。心怀彼我。憍巳凌物。付司。即有青衣十
人。送最向于西北。入门屋舍皆黑。复一比丘。云是禅林
寺僧道弘。自云教化四辈檀越。造一切经。人中金像十
躯。王言沙门之体。必须摄心道场。志念禅诵。勤心念戒
教化求财。贪心即起。三毒未除。付司。随有青衣埶送与
最仝入一处。又有比丘。云是灵觉寺僧宝真。自云未出
家之前曾作西陇太守。自知苦空。归依三宝。割舍家资。
造灵觉寺。寺成舍官入道。虽不禅诵。礼拜不阙。王曰卿
作太守。曲情枉法。劫夺人财。假作此寺。非卿之力。亦复
付司。送入黑门。
* 秽浊篇
** 五辛部
如楞伽经云。佛言大慧如是。一切葱韭薤蒜。臭秽不净。
能障圣道。亦障世间天人净处。酒亦如是。
又杂阿含经云。不应食五辛。何等为五。一者木葱。二者
革葱。三者蒜。四者兴渠。五者兰葱。
*** 感应缘(一验)
唐殿中侍御医孙回璞。济阴人也。至贞观十三年。从王
车驾。幸九成宫。三善谷。与魏太师邻。夜二更。闻外有人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9c 页
唤孙侍医声。璞起出看谓是太师之命。既出见。两人谓
璞曰官唤。璞曰我不能步行。即取马乘之。随二人行。如
昼日光明。二人引璞出谷。历朝堂东。又东北行。至省蓿
谷。遥见有两人持韩凤方行。语所引璞二人曰。汝等错。
我所得者是。汝宜放。彼人即放璞。璞循路而还。即至家
系马。见婢当户眠。唤之不应。入户见其身与妇并眠。欲
就之不得。但著南壁立。大声唤妇。终不应。屋内极明。见
壁角中。有蜘蛛网中二蝇。一大一小。并见梁上所著药
物。无不分明。唯不得就床。自知是死。甚忧闷。恨不得共
妻别。倚立南壁久之。微睡忽惊觉。觉身巳卧床上。而屋
闇黑无所见。唤妇令起然火。璞方大汗。起视蜘蛛网。历
然不殊。见马亦大汗。凤方是夜暴死。后至十七年。璞奉
敕驰驿。往徐州疗齐王祐疾。还至洛州东孝义驿。忽见
一人来问曰。君是孙回璞不。璞曰是。君何问焉。答曰我
是鬼耳。魏太师有文书。追君为记室。因出文书示璞。璞
视之。则郑国公魏徵署。璞惊曰。郑公不死。何为遣君送
书。鬼曰。巳死矣。今为太阳都录太监。故令我召君。璞引
坐共食。鬼甚喜谢。璞又请曰。我奉敕未还。郑公不宜追
我。还京奏事毕。然后听命可乎。鬼许之。于是昼则同行。
夜则同宿。行至滋水。与璞别曰。待君奏事讫。相见也。君
可勿食荤辛璞许诺。既奏事毕。访郑公巳薨。校其薨日。
则孝义驿之前日也。璞自分必死。与家人诀别。而请僧
行道造像写经可六七日。夜梦前鬼来召。引璞上高山。
山巅有大宫殿。既入。见众君子迎谓曰。此人修福。不得
留之。可放去。即推璞堕山。于是惊悟。
** 便利部
*** 感应缘(二验)
宋京师瓦官寺有释慧果。婺州人。少蔬食苦行。宋初游
璞曰官唤。璞曰我不能步行。即取马乘之。随二人行。如
昼日光明。二人引璞出谷。历朝堂东。又东北行。至省蓿
谷。遥见有两人持韩凤方行。语所引璞二人曰。汝等错。
我所得者是。汝宜放。彼人即放璞。璞循路而还。即至家
系马。见婢当户眠。唤之不应。入户见其身与妇并眠。欲
就之不得。但著南壁立。大声唤妇。终不应。屋内极明。见
壁角中。有蜘蛛网中二蝇。一大一小。并见梁上所著药
物。无不分明。唯不得就床。自知是死。甚忧闷。恨不得共
妻别。倚立南壁久之。微睡忽惊觉。觉身巳卧床上。而屋
闇黑无所见。唤妇令起然火。璞方大汗。起视蜘蛛网。历
然不殊。见马亦大汗。凤方是夜暴死。后至十七年。璞奉
敕驰驿。往徐州疗齐王祐疾。还至洛州东孝义驿。忽见
一人来问曰。君是孙回璞不。璞曰是。君何问焉。答曰我
是鬼耳。魏太师有文书。追君为记室。因出文书示璞。璞
视之。则郑国公魏徵署。璞惊曰。郑公不死。何为遣君送
书。鬼曰。巳死矣。今为太阳都录太监。故令我召君。璞引
坐共食。鬼甚喜谢。璞又请曰。我奉敕未还。郑公不宜追
我。还京奏事毕。然后听命可乎。鬼许之。于是昼则同行。
夜则同宿。行至滋水。与璞别曰。待君奏事讫。相见也。君
可勿食荤辛璞许诺。既奏事毕。访郑公巳薨。校其薨日。
则孝义驿之前日也。璞自分必死。与家人诀别。而请僧
行道造像写经可六七日。夜梦前鬼来召。引璞上高山。
山巅有大宫殿。既入。见众君子迎谓曰。此人修福。不得
留之。可放去。即推璞堕山。于是惊悟。
** 便利部
*** 感应缘(二验)
宋京师瓦官寺有释慧果。婺州人。少蔬食苦行。宋初游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70a 页
京师止寺诵法华十地。尝于厕前。见一鬼致敬于果。云
昔为众生作杂那。小不如法。堕在啖粪鬼中。法师德素
高明。愿助拔济之方。又云昔有钱三千文。埋在柿树根
下。愿取以为福。果即告众掘取钱三千文。为造法华一
部。并设斋。后梦见此鬼云以得改生。
唐陈郡谢弘敬妻高阳许氏。武德初年。遇患死。经四日
而苏。说云。被二三十人。抱至地狱。未见官府。即闻唤。虽
不识面。似是姑夫沈吉光语音。许问云。语声似是沈丈。
何因无头。吉光即以手提其头。置于膊上。而语许曰。汝
且在此间。勿向西院。待吾为汝造请。即应得出。遂与语
处而住。经再宿。吉光始来。语许云。汝今此来。王欲令汝
作女伎。倘引汝见。须道不解弦管。可引吾为证。少间有
吏抱案引入。王果问解弦管不。许云不解。复云沈吉光
具知。王问吉光。答云不解。王曰宜早放还。不须留也。于
时吉光欲发遣。埶案人云。娘子功德力虽强。然先有少
罪。随便受却。身业俱净。岂不快哉。更别引入一大院。其
门极小。见有人受罪。许甚惊惧。乃求于主者曰。生平修
福。何罪而至斯耶。答曰娘子曾以不净碗。盛食与亲。须
受此罪。遂以铜汁灌口。非常苦毒。比苏时。口内皆烂。光
即云。可于此人处。受一本经。记取将归。受持勿怠。自今
巳去。保年八十有馀。许生曾未诵经。苏后遂诵得经一
卷。访询人间。所未曾有。吉光尚存。后二年方遇害。
* 酒肉篇
** 感应缘(六验)
晋有荆州长沙寺释法遇。弱年好学。笃志坟典。事道安
为师。解悟非常。乃避地刺下。讲说众经。受业者四百馀
人。时有一僧饮酒。遇但罚而不遣。安公遥闻之。以竹筒
盛一荆子。手自缄封。题寄遇。遇开封见杖。即曰此由饮
昔为众生作杂那。小不如法。堕在啖粪鬼中。法师德素
高明。愿助拔济之方。又云昔有钱三千文。埋在柿树根
下。愿取以为福。果即告众掘取钱三千文。为造法华一
部。并设斋。后梦见此鬼云以得改生。
唐陈郡谢弘敬妻高阳许氏。武德初年。遇患死。经四日
而苏。说云。被二三十人。抱至地狱。未见官府。即闻唤。虽
不识面。似是姑夫沈吉光语音。许问云。语声似是沈丈。
何因无头。吉光即以手提其头。置于膊上。而语许曰。汝
且在此间。勿向西院。待吾为汝造请。即应得出。遂与语
处而住。经再宿。吉光始来。语许云。汝今此来。王欲令汝
作女伎。倘引汝见。须道不解弦管。可引吾为证。少间有
吏抱案引入。王果问解弦管不。许云不解。复云沈吉光
具知。王问吉光。答云不解。王曰宜早放还。不须留也。于
时吉光欲发遣。埶案人云。娘子功德力虽强。然先有少
罪。随便受却。身业俱净。岂不快哉。更别引入一大院。其
门极小。见有人受罪。许甚惊惧。乃求于主者曰。生平修
福。何罪而至斯耶。答曰娘子曾以不净碗。盛食与亲。须
受此罪。遂以铜汁灌口。非常苦毒。比苏时。口内皆烂。光
即云。可于此人处。受一本经。记取将归。受持勿怠。自今
巳去。保年八十有馀。许生曾未诵经。苏后遂诵得经一
卷。访询人间。所未曾有。吉光尚存。后二年方遇害。
* 酒肉篇
** 感应缘(六验)
晋有荆州长沙寺释法遇。弱年好学。笃志坟典。事道安
为师。解悟非常。乃避地刺下。讲说众经。受业者四百馀
人。时有一僧饮酒。遇但罚而不遣。安公遥闻之。以竹筒
盛一荆子。手自缄封。题寄遇。遇开封见杖。即曰此由饮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70b 页
酒也。我训领不勤。远贻忧赐。即命维那鸣椎集众。以杖
置香橙上。行香毕。遇乃起出众前。向筒致敬。于是伏地。
令维那行杖三下。内杖筒中。垂泪自责。时境内道俗。莫
不叹息。因之学徒励业甚众。
宋蒋小德。江陵人也。为丘州刺史朱循听事监。少而信
向。勤谨过人。得病而死。夜三更将殓便苏活。言有使者
称王命召之随去。既至。王曰君精勤小心。虔奉大法。宜
速生善地。而君算犹长。且还家作功德。七日复来。受天
中快乐。小德受言而归。路由一处。有小屋殊陋弊。逢新
寺难公于此屋前。具相问讯。难云贫道自出家来。未常
饮酒。旦就兰公。兰公苦见劝逼。饮一升许。被王召罚。若
不坐此。当得生天。今乃居此弊宇。三年演方得上耳。小
德至家。即遣人参讯。难公果以此日。于兰公处睡卧。至
夕而亡。小德既愈。七日内。大设福供。至期奄然而卒。
周武帝好食鸡卵。一食数枚。有监膳仪同。常进御食有
宠。隋文帝即位。犹复监膳进食。开皇中暴死。三日乃苏。
语云始见人来唤。随至一处。有大地穴。才到穴口。遥见
西方有百骑来。仪卫如王者。俄至穴口。乃周武帝也。仪
同拜之。帝曰王唤汝。证我事耳。汝身无罪。言讫即入穴
中。使者亦引仪同入庭前。见武帝与王同坐。王问仪同
曰。汝为帝作食。前后进白团几枚。仪同答曰。实不记数。
王谓帝曰。此人不记。当须出之。帝惨然不乐而起。忽见
庭前有铁床。并狱卒数十人。皆牛头人身。帝巳卧床上。
狱卒用铁梁压之。帝两胁剖裂处。鸡子全出。俄与床齐。
可十馀斛。帝谓仪同云。为我相闻大隋天子。昔与我共
食。仓库玉帛。亦我储之。我今为灭佛法极大受苦可为
吾作功德。于是文帝敕天下。人出一钱。为追福焉。
置香橙上。行香毕。遇乃起出众前。向筒致敬。于是伏地。
令维那行杖三下。内杖筒中。垂泪自责。时境内道俗。莫
不叹息。因之学徒励业甚众。
宋蒋小德。江陵人也。为丘州刺史朱循听事监。少而信
向。勤谨过人。得病而死。夜三更将殓便苏活。言有使者
称王命召之随去。既至。王曰君精勤小心。虔奉大法。宜
速生善地。而君算犹长。且还家作功德。七日复来。受天
中快乐。小德受言而归。路由一处。有小屋殊陋弊。逢新
寺难公于此屋前。具相问讯。难云贫道自出家来。未常
饮酒。旦就兰公。兰公苦见劝逼。饮一升许。被王召罚。若
不坐此。当得生天。今乃居此弊宇。三年演方得上耳。小
德至家。即遣人参讯。难公果以此日。于兰公处睡卧。至
夕而亡。小德既愈。七日内。大设福供。至期奄然而卒。
周武帝好食鸡卵。一食数枚。有监膳仪同。常进御食有
宠。隋文帝即位。犹复监膳进食。开皇中暴死。三日乃苏。
语云始见人来唤。随至一处。有大地穴。才到穴口。遥见
西方有百骑来。仪卫如王者。俄至穴口。乃周武帝也。仪
同拜之。帝曰王唤汝。证我事耳。汝身无罪。言讫即入穴
中。使者亦引仪同入庭前。见武帝与王同坐。王问仪同
曰。汝为帝作食。前后进白团几枚。仪同答曰。实不记数。
王谓帝曰。此人不记。当须出之。帝惨然不乐而起。忽见
庭前有铁床。并狱卒数十人。皆牛头人身。帝巳卧床上。
狱卒用铁梁压之。帝两胁剖裂处。鸡子全出。俄与床齐。
可十馀斛。帝谓仪同云。为我相闻大隋天子。昔与我共
食。仓库玉帛。亦我储之。我今为灭佛法极大受苦可为
吾作功德。于是文帝敕天下。人出一钱。为追福焉。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70c 页
后隋大业中。雍州长安县有一人姓赵。名文若。死经七
日得活。说云。当死之时。见人引向阎罗王所。问文若生
时作何福业。文若答王。受持金刚般若经。王叹曰。善哉
此福第一。汝虽福善。且将示汝受罪之处。令一人引文
若北行十步。至一墙孔。隔壁有人。引手从孔中捉文若
头。引出墙外。见大地狱。镬汤苦具。罪人受苦。乃有众多
猪羊鸡鱼鹅鸭之属。兢来从文若索命。文若云。吾不食
汝身。何故见逼。诸畜生等各报云。汝某年某月某处食
我。头脚四支。节节分张。何故讳之。文若见畜引实。不敢
拒逆。唯知一心念佛深悔诸罪。但求诸畜。得活之时。具
修福善报谢。诸畜见许修福。一时放却。其引使人。将文
若至王所。说见受罪处讫。王付一碗钉。令文若食之。并
用五钉。钉文若头及手足。然后放过。文若得苏。极患头
痛。及手足疼。久后修福。痛渐得差。从尔巳来。精勤诵持
金刚般若。不敢遗漏寸阴。并见道亲疏。并劝受持。
唐冀州顿丘县。有老母。姓李。无子孤老。唯有小婢。家镇
沽酒。添灰少量。分毫经纪。贞观年中。因病气断。死经两
日苏活。口云。初有两人。并著赤衣。门前召出之。便即随
去。行至一城。有若州郭引到侧院。见一官人。衣冠大袖
凭案而坐。左右甚多。阶下大有著枷锁人。遣问老母。何
因行滥沽酒。多取他物。拟作法华经。巳向十年。何为不
造。老母具言。酒使婢作。量亦是婢。经巳付钱一千文与
隐师。即遣追婢。须臾婢至。勘当元由。婢即笞四十放还。
遣问隐师。报云是实。乃语老母云。放汝七日去。经了当
来。得生善处。
唐右金吾兵曹京兆韦知十。至永徽中。煮一羊脚。半日
犹生。知十怒。家人曰用柴十倍于常。不知何意如此。更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71a 页
命重煮还复如故。乃命割之。其中遂得一铜像长径寸
焉。光明照灼。相好成就。其家一生不敢食酒肉。
* 病苦篇
** 敛念部
夫三界非有。五阴皆无。四倒十缠。共相和合。漂没苦海。
弱丧亡归。形躯七尺。莫知其假。生灵一谢。再返无期。往
生论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戒成就者。毕竟得生安
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何等为五。一者礼拜。二者赞叹。
三者作愿。四者观察。五者回向。又随愿往生经云。佛告
普广菩萨。若四辈男子女人。临终之日。愿生十方佛刹
土者。当先洗浴身体。著鲜洁之衣。烧众名香悬缯幡盖
歌赞三宝。读诵尊经。为病者说因缘。喻善巧言词微妙
绝义。故云色不久鲜。当归坏败。精诚行道。可得度苦。随
心所愿。无不获果。
** 感应缘(三验)
宋罗玙妻费氏者。宁蜀人。父悦。宋宁州刺史。费少而敬
信。诵法华经数年。勤至不倦。忽病心痛。属纩俱备。费氏
心念。我诵经勤苦。宜有善祐。宁遂至此。既而睡卧食顷。
如梦如寤。见佛于窗中。投手以摩其心。应时都念。一堂
男女婢仆。悉睹金光。亦闻香气。玙从妹琰。乃尚书中兵
郎费惜夫人也。于时省疾。亦具闻见。大兴信悟。
宋李清者。于潜人也。仕桓温大司马府参军督护。得病
还家而死。经久苏活。说云。初见传教。持信幡唤之。云公
欲相见。清谓是温召。即起束带而去。出门见一竹舆。便
令入中。二人推之。疾速如驰。至一朱门。见阮敬时。敬死
巳三十年矣。敬问清曰。卿何时来。知我家何似。清云卿
家异恶。敬便两泪言。知吾子孙如何。答云具可。我今令
卿得脱。汝能料理吾家不。清云若能如此。不负大恩。敬
焉。光明照灼。相好成就。其家一生不敢食酒肉。
* 病苦篇
** 敛念部
夫三界非有。五阴皆无。四倒十缠。共相和合。漂没苦海。
弱丧亡归。形躯七尺。莫知其假。生灵一谢。再返无期。往
生论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戒成就者。毕竟得生安
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何等为五。一者礼拜。二者赞叹。
三者作愿。四者观察。五者回向。又随愿往生经云。佛告
普广菩萨。若四辈男子女人。临终之日。愿生十方佛刹
土者。当先洗浴身体。著鲜洁之衣。烧众名香悬缯幡盖
歌赞三宝。读诵尊经。为病者说因缘。喻善巧言词微妙
绝义。故云色不久鲜。当归坏败。精诚行道。可得度苦。随
心所愿。无不获果。
** 感应缘(三验)
宋罗玙妻费氏者。宁蜀人。父悦。宋宁州刺史。费少而敬
信。诵法华经数年。勤至不倦。忽病心痛。属纩俱备。费氏
心念。我诵经勤苦。宜有善祐。宁遂至此。既而睡卧食顷。
如梦如寤。见佛于窗中。投手以摩其心。应时都念。一堂
男女婢仆。悉睹金光。亦闻香气。玙从妹琰。乃尚书中兵
郎费惜夫人也。于时省疾。亦具闻见。大兴信悟。
宋李清者。于潜人也。仕桓温大司马府参军督护。得病
还家而死。经久苏活。说云。初见传教。持信幡唤之。云公
欲相见。清谓是温召。即起束带而去。出门见一竹舆。便
令入中。二人推之。疾速如驰。至一朱门。见阮敬时。敬死
巳三十年矣。敬问清曰。卿何时来。知我家何似。清云卿
家异恶。敬便两泪言。知吾子孙如何。答云具可。我今令
卿得脱。汝能料理吾家不。清云若能如此。不负大恩。敬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71b 页
言僧达道人。是官师。甚被敬礼。当苦告之。还内良久。遣
人出云。门前四层寺。官所起也。僧达常以平旦入寺礼
拜。宜就求哀。清往其寺。见一沙门语曰。汝是我前七生
时弟子。巳经七世受福。迷著世乐忘失本业。背正就邪。
当受大罪。今可改悔。和尚明出。当相佐助。清还中夜寒
噤。冻至晓门开。僧达果出至寺。清便随稽首。僧达云汝
当革心为善。归命佛法僧。受此三归。可得不横死。受持
勤者。亦不经苦难。清便奉受。又见昨所遇沙门。长跪请
曰。此人。僧之宿世弟子。忘正失法。方将受苦。先缘所追。
今得归命。愿垂慈悯。答曰先是福人。当易拔济耳。便还
向朱门。俄遣人出云。李参军可去。敬时亦出。与清一眚
竹枝。令闭眼骑之。清如其语。忽然至家。家中啼哭。及乡
亲塞堂。欲入不得。会买材还。家人及客。赴监视之。唯尸
在地。清入至尸前。闻其尸臭。自念悔还。但外人逼突。不
觉入尸。于是而活。即营理敬家。分宅以居。于是归心三
宝。勤信法教。
前齐永明中。杨都高座寺释慧进。疏食布衣。誓诵法华
用心劳苦。执卷便病。乃发愿造百部。以悔先障。始聚得
一千六百文。贼来索物。进示经钱。贼惭而退。尔后遂成
百部。闻空中告曰。汝愿巳足。必得往生。
* 舍身篇
** 感应缘(三验)
梁普通年。小庄严寺。有道度禅师。戒行淳直。善明摩诃
衍。每厌此身同于毒树。若身命无常。弃尸陀林。施以鸟
兽。乃积薪柴。渐就减食。至普通七年十一月三日。钟自
虚鸣。其月八日。钟复自鸣。乃与大众共结善缘。尔后不
复更食。唯用澡瓶。以汲清水。日饮一升。至二十五日。寺
众同往。见瓶发五色光耀。杂彩氛氲。至二十九日旦时。
人出云。门前四层寺。官所起也。僧达常以平旦入寺礼
拜。宜就求哀。清往其寺。见一沙门语曰。汝是我前七生
时弟子。巳经七世受福。迷著世乐忘失本业。背正就邪。
当受大罪。今可改悔。和尚明出。当相佐助。清还中夜寒
噤。冻至晓门开。僧达果出至寺。清便随稽首。僧达云汝
当革心为善。归命佛法僧。受此三归。可得不横死。受持
勤者。亦不经苦难。清便奉受。又见昨所遇沙门。长跪请
曰。此人。僧之宿世弟子。忘正失法。方将受苦。先缘所追。
今得归命。愿垂慈悯。答曰先是福人。当易拔济耳。便还
向朱门。俄遣人出云。李参军可去。敬时亦出。与清一眚
竹枝。令闭眼骑之。清如其语。忽然至家。家中啼哭。及乡
亲塞堂。欲入不得。会买材还。家人及客。赴监视之。唯尸
在地。清入至尸前。闻其尸臭。自念悔还。但外人逼突。不
觉入尸。于是而活。即营理敬家。分宅以居。于是归心三
宝。勤信法教。
前齐永明中。杨都高座寺释慧进。疏食布衣。誓诵法华
用心劳苦。执卷便病。乃发愿造百部。以悔先障。始聚得
一千六百文。贼来索物。进示经钱。贼惭而退。尔后遂成
百部。闻空中告曰。汝愿巳足。必得往生。
* 舍身篇
** 感应缘(三验)
梁普通年。小庄严寺。有道度禅师。戒行淳直。善明摩诃
衍。每厌此身同于毒树。若身命无常。弃尸陀林。施以鸟
兽。乃积薪柴。渐就减食。至普通七年十一月三日。钟自
虚鸣。其月八日。钟复自鸣。乃与大众共结善缘。尔后不
复更食。唯用澡瓶。以汲清水。日饮一升。至二十五日。寺
众同往。见瓶发五色光耀。杂彩氛氲。至二十九日旦时。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71c 页
寺主僧全等数人。共登禅室。遥见龛中紫光外照。其日
将暮。忽有群鸟五六百。同集一树。夜二更初。寺有杂色
光。映烛房宇。至五更中。闻山顶上。火声振烈。惊走往观。
见禅师合掌火中。剌史武陵王。乃遣洒扫收敛其处而
建塔焉。后闻山顶时有石磬之声。声甚清彻。
隋卢山甘露峰释大志姓顾氏。山阴人。于莲华山。甘露
峰南。建静观道场。头陀为业。介尔一身。不避虓虎。闻有
恶兽。辄往投之。皆避不啖。经于七载。禅业无绝。晚住此
山福林寺。会大业屏除流徙隐逸。慨法陵迟。乃变服毁
形。在佛堂内。高声恸哭。三日三夕。初不断绝。寺僧慰喻。
志曰。余叹恶业乃如此耶。要尽此骸申明正教。遂往东
都上表曰。愿陛下兴显三宝。当燃臂于嵩岳。用报国恩。
帝乃许之。敕设大斋。七众通集。志不食三日。登大棚上。
烧铁炉赤。用烙其臂。并令焦黑。以刀截断。肉裂骨现。又
烙其骨。令焦黑巳。布裹腊灌。下火燃之。光曜岩岫。于时
大众见其苦行。皆痛心髓。而志虽加烧烙。词色不改。或
诵法句。叹佛为德。或为众说法。言谈苦切。臂烧既尽。如
先下棚。七日入定。跏坐而卒。
唐终南山豹林谷释会通。雍州宿川人。少欣俭素。游泊
林泉。苦节戒行。诵法华经药王品。便欣厌舍。私集柴木。
以贞观末年。静夜林中。积薪为窟。诵至药王。便令下火。
风惊焰发。烟火俱盛。卓尔跏坐。声诵如故。寻尔西南。有
大白光。流入火聚。至晓。身火俱灭。乃收其骨为起塔铭。
* 送终篇
** 受生部
夫生则八识扶持。死则四大离散。迅矣百龄。终归磨灭。
循环三界。运转靡停。第一临命终时。检身冷热。验其善
恶。具知来报。故瑜伽论云。造善之人。从下冷。触至脐以
将暮。忽有群鸟五六百。同集一树。夜二更初。寺有杂色
光。映烛房宇。至五更中。闻山顶上。火声振烈。惊走往观。
见禅师合掌火中。剌史武陵王。乃遣洒扫收敛其处而
建塔焉。后闻山顶时有石磬之声。声甚清彻。
隋卢山甘露峰释大志姓顾氏。山阴人。于莲华山。甘露
峰南。建静观道场。头陀为业。介尔一身。不避虓虎。闻有
恶兽。辄往投之。皆避不啖。经于七载。禅业无绝。晚住此
山福林寺。会大业屏除流徙隐逸。慨法陵迟。乃变服毁
形。在佛堂内。高声恸哭。三日三夕。初不断绝。寺僧慰喻。
志曰。余叹恶业乃如此耶。要尽此骸申明正教。遂往东
都上表曰。愿陛下兴显三宝。当燃臂于嵩岳。用报国恩。
帝乃许之。敕设大斋。七众通集。志不食三日。登大棚上。
烧铁炉赤。用烙其臂。并令焦黑。以刀截断。肉裂骨现。又
烙其骨。令焦黑巳。布裹腊灌。下火燃之。光曜岩岫。于时
大众见其苦行。皆痛心髓。而志虽加烧烙。词色不改。或
诵法句。叹佛为德。或为众说法。言谈苦切。臂烧既尽。如
先下棚。七日入定。跏坐而卒。
唐终南山豹林谷释会通。雍州宿川人。少欣俭素。游泊
林泉。苦节戒行。诵法华经药王品。便欣厌舍。私集柴木。
以贞观末年。静夜林中。积薪为窟。诵至药王。便令下火。
风惊焰发。烟火俱盛。卓尔跏坐。声诵如故。寻尔西南。有
大白光。流入火聚。至晓。身火俱灭。乃收其骨为起塔铭。
* 送终篇
** 受生部
夫生则八识扶持。死则四大离散。迅矣百龄。终归磨灭。
循环三界。运转靡停。第一临命终时。检身冷热。验其善
恶。具知来报。故瑜伽论云。造善之人。从下冷。触至脐以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72a 页
上。煖气后尽。即生人中。若至头面。热气后尽。即生天道。
若造恶者。与此相违。然瑜伽论羯罗蓝义。最初托处。即
名肉心。方识于此处最初托即从此处最后舍。
** 感应缘
汉令支县有孤竹城。古孤竹之国也。灵帝光和元年。辽
西人。见辽水中有浮棺。欲斫破之。棺中人语曰。我是伯
夷之弟。孤竹君也。海水坏我棺椁。是以漂流。汝斫我何
为。人俱不敢斫。因为立庙祀祠。
汉菩提寺。西域人所立也。在慕义里。沙门达多。发墓取
塼。得一生人以报。时太后与汉明帝在华林都堂。以为
妖异。谓侍郎徐纥曰。上古以来。颇有此事不。纥曰昔魏
时发冢得霍光女婿范明友家仆。说汉朝废立。与史书
相符。不足为异也。后令纥问其姓名。死来几年。何所饮
食。死者答曰。臣姓崔。名涵字子洪。博陵安平人。父名畅。
母姓魏。家在城西埠财里。死时年十五。今乃二十七。在
地下十二年。常似醉卧。无所食也。时复游行。或遇饮食。
如似梦中。不甚辨了。后即遣门下录事张俊。诣埠财里。
访涵父母。果有崔畅。其妻姓魏。俊问畅曰。卿有死儿不。
畅曰有息子洪。年十五而亡。俊曰为人所发今日苏活。
在华林园。主上遣我来相问。畅闻惊怖曰。实无此儿。向
者谬言。俊还具以实启后。后遣俊送涵向家。畅闻涵至。
门前起火。手持刀。魏氏把桃扙拒之。汝不须来。吾非汝
父。汝非我子。速去可得无殃。涵遂舍去。游于京师巷内。
常宿寺门下。汝南王赐黄衣一通性畏日。不仰视天。又
畏水火及兵刃之属。常走于路。疲则止。不徐行也。时人
犹谓是鬼。洛阳大市北。有奉终里内人。卖送死之具。及
诸棺椁。涵谓曰。柏棺勿以桑木为欀。人问其故。涵曰。吾
若造恶者。与此相违。然瑜伽论羯罗蓝义。最初托处。即
名肉心。方识于此处最初托即从此处最后舍。
** 感应缘
汉令支县有孤竹城。古孤竹之国也。灵帝光和元年。辽
西人。见辽水中有浮棺。欲斫破之。棺中人语曰。我是伯
夷之弟。孤竹君也。海水坏我棺椁。是以漂流。汝斫我何
为。人俱不敢斫。因为立庙祀祠。
汉菩提寺。西域人所立也。在慕义里。沙门达多。发墓取
塼。得一生人以报。时太后与汉明帝在华林都堂。以为
妖异。谓侍郎徐纥曰。上古以来。颇有此事不。纥曰昔魏
时发冢得霍光女婿范明友家仆。说汉朝废立。与史书
相符。不足为异也。后令纥问其姓名。死来几年。何所饮
食。死者答曰。臣姓崔。名涵字子洪。博陵安平人。父名畅。
母姓魏。家在城西埠财里。死时年十五。今乃二十七。在
地下十二年。常似醉卧。无所食也。时复游行。或遇饮食。
如似梦中。不甚辨了。后即遣门下录事张俊。诣埠财里。
访涵父母。果有崔畅。其妻姓魏。俊问畅曰。卿有死儿不。
畅曰有息子洪。年十五而亡。俊曰为人所发今日苏活。
在华林园。主上遣我来相问。畅闻惊怖曰。实无此儿。向
者谬言。俊还具以实启后。后遣俊送涵向家。畅闻涵至。
门前起火。手持刀。魏氏把桃扙拒之。汝不须来。吾非汝
父。汝非我子。速去可得无殃。涵遂舍去。游于京师巷内。
常宿寺门下。汝南王赐黄衣一通性畏日。不仰视天。又
畏水火及兵刃之属。常走于路。疲则止。不徐行也。时人
犹谓是鬼。洛阳大市北。有奉终里内人。卖送死之具。及
诸棺椁。涵谓曰。柏棺勿以桑木为欀。人问其故。涵曰。吾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72b 页
在地下。见发鬼兵。有一鬼称是柏棺。应免兵。主吏曰你
虽柏棺。桑木为欀。遂不免兵。
晋唐遵。字保道。上虞人也。晋太元八年。暴病而死。经夕
得苏云。有人呼将去。至一城府未进。顷见其从叔。自城
中出。惊问遵汝何故来。遵答正欲往候姑姊。因见数人
急呼来此。即时可得归去。而不知还路。从叔云。汝姑丧
巳二年。汝姊儿道文。近被录来。蒙恩放。仍留看戏。不即
还去。积日方归。家巳殡殓。乃入棺中。摇动棺器。冀望其
家觉悟开棺。棺遂至路落檀车下。其家或欲开之。乃问
卜者云不吉。遂不敢开。不得复生。今为把沙之役。辛勤
极苦。汝宜速去。勿复住此。且汝小姊。又巳丧亡。今与汝
姑。共在地狱。日夕忧苦。不知何时可得免脱。汝今还去。
可语其儿。勤修功德庶得免之。于此示遵归路。将别又
嘱遵曰。汝得还生。良为殊庆。在世无几鯈如风尘天堂
地狱。苦乐报应。吾昔闻其语。今睹其实。汝宜深勤善业。
务为孝敬。受法持戒慎不犯。一去人身。入此罪地。幽穷
苦酷。自悔何及。勤以在心。不可忽也。我家亲属。生时不
信罪福。今并遭涂炭。长受楚毒。焦烂伤痛。无时暂休。欲
求一日改恶为善。当何得耶。悉我所具。故以嘱汝。劝化
家内。共加勉励。言巳涕泣。因此而别。遵随路而归。俄而
至家。家治棺将竟。方营殡殓。遵既附尸。尸寻气通。移日
稍差。劝示亲识。并奉大法。初遵姑。适南郡徐汉长。姊适
江夏乐瑜于。小姊适吴兴严晚。途路悬远。久断音息。遵
既差。遂至三郡。寻访姑及小姊。姊子果并丧亡。长姊亦
说儿道文。殓后棺动堕车。皆如叔言。既闻遵说道文横
死之意。姊追加痛恨。重为制服。
晋竹法慧。关中人。方直有戒行。入嵩高山。事佛图蜜为
虽柏棺。桑木为欀。遂不免兵。
晋唐遵。字保道。上虞人也。晋太元八年。暴病而死。经夕
得苏云。有人呼将去。至一城府未进。顷见其从叔。自城
中出。惊问遵汝何故来。遵答正欲往候姑姊。因见数人
急呼来此。即时可得归去。而不知还路。从叔云。汝姑丧
巳二年。汝姊儿道文。近被录来。蒙恩放。仍留看戏。不即
还去。积日方归。家巳殡殓。乃入棺中。摇动棺器。冀望其
家觉悟开棺。棺遂至路落檀车下。其家或欲开之。乃问
卜者云不吉。遂不敢开。不得复生。今为把沙之役。辛勤
极苦。汝宜速去。勿复住此。且汝小姊。又巳丧亡。今与汝
姑。共在地狱。日夕忧苦。不知何时可得免脱。汝今还去。
可语其儿。勤修功德庶得免之。于此示遵归路。将别又
嘱遵曰。汝得还生。良为殊庆。在世无几鯈如风尘天堂
地狱。苦乐报应。吾昔闻其语。今睹其实。汝宜深勤善业。
务为孝敬。受法持戒慎不犯。一去人身。入此罪地。幽穷
苦酷。自悔何及。勤以在心。不可忽也。我家亲属。生时不
信罪福。今并遭涂炭。长受楚毒。焦烂伤痛。无时暂休。欲
求一日改恶为善。当何得耶。悉我所具。故以嘱汝。劝化
家内。共加勉励。言巳涕泣。因此而别。遵随路而归。俄而
至家。家治棺将竟。方营殡殓。遵既附尸。尸寻气通。移日
稍差。劝示亲识。并奉大法。初遵姑。适南郡徐汉长。姊适
江夏乐瑜于。小姊适吴兴严晚。途路悬远。久断音息。遵
既差。遂至三郡。寻访姑及小姊。姊子果并丧亡。长姊亦
说儿道文。殓后棺动堕车。皆如叔言。既闻遵说道文横
死之意。姊追加痛恨。重为制服。
晋竹法慧。关中人。方直有戒行。入嵩高山。事佛图蜜为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72c 页
师。晋康帝建元年。至襄阳。止羊叔子寺。不受别请。每乞
食。辄赍绳床自随。于闲旷设坐。遇雨。以油帔日覆。每语
弟子法昭曰。汝过去时。折一鸡脚。其殃寻至。俄而昭为
人所掷。脚遂永疾。后征西庾移恭。镇襄阳。素不奉法。闻
慧有非常之迹。甚嫉之。慧预告弟子曰。吾宿对寻至。诫
劝眷属。令勤修福善。恭后二日。果收而刑之。临死语众
人云。犹枉吾。吾死后三日。天雷暴雨。至期果洪注。城
门外深一丈。恭眷属居民。并皆没死。
* 法灭篇
** 五浊部
如地持论云。所谓五浊者。一曰命浊。二曰众生浊。三曰
烦恼浊。四曰见浊。五曰劫浊。谓今世短寿。人极百岁。是
名命浊。若诸众生。不识父母。不识沙门。婆罗门。及宗族
尊长。不修礼义。不畏恶业果报。不修惠施。不作功德。不
修斋法。不持禁戒。是名众生浊。若此众生。谄曲虚诳妄
语。摄受邪法。及馀恶不善法生。是名烦恼浊。若于今世。
法坏法没。像法渐起。邪法转生。是名见浊。若饥馑劫起。
疾病劫起。刀兵劫起。是名劫浊。
* 杂要篇
** 四依部
夫根钝时浇。信坚难具。行浅德劣。智正易述。要须机教
相符。文理洞备。故经曰虽诵千章。不行何益。今立正义。
须凭宗意。教有权实。行有昏明。如大集经云。复次舍利
弗。菩萨摩诃萨。有四依法何等为四。依义不依语。依智
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云何依
义不依语。语者若人世法。而有可说。义者解出世法。无
文字相。语者若说布施。戒忍。进禅。智慧。调伏。拥护。义者
知施戒忍进禅智慧。入于平等。语者称说生死。义者知
生死性。语者说涅槃味。义者知涅槃无性。语者若说诸
食。辄赍绳床自随。于闲旷设坐。遇雨。以油帔日覆。每语
弟子法昭曰。汝过去时。折一鸡脚。其殃寻至。俄而昭为
人所掷。脚遂永疾。后征西庾移恭。镇襄阳。素不奉法。闻
慧有非常之迹。甚嫉之。慧预告弟子曰。吾宿对寻至。诫
劝眷属。令勤修福善。恭后二日。果收而刑之。临死语众
人云。犹枉吾。吾死后三日。天雷暴雨。至期果洪注。城
门外深一丈。恭眷属居民。并皆没死。
* 法灭篇
** 五浊部
如地持论云。所谓五浊者。一曰命浊。二曰众生浊。三曰
烦恼浊。四曰见浊。五曰劫浊。谓今世短寿。人极百岁。是
名命浊。若诸众生。不识父母。不识沙门。婆罗门。及宗族
尊长。不修礼义。不畏恶业果报。不修惠施。不作功德。不
修斋法。不持禁戒。是名众生浊。若此众生。谄曲虚诳妄
语。摄受邪法。及馀恶不善法生。是名烦恼浊。若于今世。
法坏法没。像法渐起。邪法转生。是名见浊。若饥馑劫起。
疾病劫起。刀兵劫起。是名劫浊。
* 杂要篇
** 四依部
夫根钝时浇。信坚难具。行浅德劣。智正易述。要须机教
相符。文理洞备。故经曰虽诵千章。不行何益。今立正义。
须凭宗意。教有权实。行有昏明。如大集经云。复次舍利
弗。菩萨摩诃萨。有四依法何等为四。依义不依语。依智
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云何依
义不依语。语者若人世法。而有可说。义者解出世法。无
文字相。语者若说布施。戒忍。进禅。智慧。调伏。拥护。义者
知施戒忍进禅智慧。入于平等。语者称说生死。义者知
生死性。语者说涅槃味。义者知涅槃无性。语者若说诸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73a 页
乘。随所安止。义者善知诸乘。入一相智门语者说身口
意。受持净戒功德威仪。义者了身口意。皆无所作。而能
护持一切净戒。语者若说忍辱断除恚怒贡高憍慢。义
者了达诸法。得无生忍。语者悉能闻持一切文字智慧
根本。义者知是慧义不可宣说。云何依智不依于识。识
者四识住处。如色识住处。受想行识住处。智者解了四
识。性无所住。识者若识地大。水火风大。智者识住四大。
法性无别。识者行有为法。智者知无所行。无为法性。无
有识知。识者生住灭相。智者无生住灭相。云何依了义
经。不依不了义经。不了义经者。所作何业。信有果报。了
义经者。尽诸烦恼。不了义经者说生死苦恼。了义经者。
生死涅槃。一相无二。不了经者。赞说种种庄严文字。了
义经者。说甚深经。难持难了。不了义经者。多为众生说
罪福相。今闻法者心生欣戚。了义经者。凡所演说。必令
听者心得调伏。不了义经者若说我人众生等。无有施
受者。而为说有施受。了义经者。说空无相。无愿无作。无
有我人众生。作者受者。常说无量诸解脱门。云何依法
不依于人。人者摄取人见。作者受者。法者解脱无人。见
作者受者。人者凡夫。善人。信行人。八人。四果人。辟支佛
人。菩萨人。一人出世。多所利益。多人受乐。怜悯世间。生
大悲心。于人天中。多所饶润。所谓诸佛等。依世谛故。为
化众生故。作是说。若有摄取如是见者。是为依人。如来
为化摄人见者。故说依法。一切平等。无别异性。犹如虚
空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四依无尽。
** 翻译部(附圣贤集传四十九部)
* (后汉朝译传道俗十二人出经律三百三十四部)
* (前魏朝传译僧六人出经律一十三部)
* (南吴孙氏传译道俗四人出经传一百四十八部)
* (西晋朝传译道俗十三人出经戒四百五十一部)
意。受持净戒功德威仪。义者了身口意。皆无所作。而能
护持一切净戒。语者若说忍辱断除恚怒贡高憍慢。义
者了达诸法。得无生忍。语者悉能闻持一切文字智慧
根本。义者知是慧义不可宣说。云何依智不依于识。识
者四识住处。如色识住处。受想行识住处。智者解了四
识。性无所住。识者若识地大。水火风大。智者识住四大。
法性无别。识者行有为法。智者知无所行。无为法性。无
有识知。识者生住灭相。智者无生住灭相。云何依了义
经。不依不了义经。不了义经者。所作何业。信有果报。了
义经者。尽诸烦恼。不了义经者说生死苦恼。了义经者。
生死涅槃。一相无二。不了经者。赞说种种庄严文字。了
义经者。说甚深经。难持难了。不了义经者。多为众生说
罪福相。今闻法者心生欣戚。了义经者。凡所演说。必令
听者心得调伏。不了义经者若说我人众生等。无有施
受者。而为说有施受。了义经者。说空无相。无愿无作。无
有我人众生。作者受者。常说无量诸解脱门。云何依法
不依于人。人者摄取人见。作者受者。法者解脱无人。见
作者受者。人者凡夫。善人。信行人。八人。四果人。辟支佛
人。菩萨人。一人出世。多所利益。多人受乐。怜悯世间。生
大悲心。于人天中。多所饶润。所谓诸佛等。依世谛故。为
化众生故。作是说。若有摄取如是见者。是为依人。如来
为化摄人见者。故说依法。一切平等。无别异性。犹如虚
空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四依无尽。
** 翻译部(附圣贤集传四十九部)
* (后汉朝译传道俗十二人出经律三百三十四部)
* (前魏朝传译僧六人出经律一十三部)
* (南吴孙氏传译道俗四人出经传一百四十八部)
* (西晋朝传译道俗十三人出经戒四百五十一部)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73b 页
* (东晋朝传译道俗二十七人出经传二百六十三部)
* (前秦符氏传译僧八人出经传四十部)
* (西秦乞伏氏传译僧一人出经十四部)
* (后秦姚氏传译僧八人出经传一百二十四部)
* (北凉沮渠氏传译道俗八人出经传三十二部)
* (宋朝传译道俗二十三人出经传二百十部)
* (前齐朝传译道俗十九人出经传四十七部)
* (梁朝传译道俗二十一人出经律传九十部)
* (后魏元氏传译道俗十三人出经论传录八十七部)
* (后齐高氏传译道俗二人出经论七部)
* (后周宇文氏传译道俗十一人出经论天文三十部)
* (陈朝传译道俗三人出经论传疏四十部)
* (隋朝传译道俗二十人出经论九十馀部)
* (唐朝传译僧十一人出经论二百馀部)
* (大乘经一译二百四部 重翻二百二部)
* (小乘经一译一百八部 重翻九十六部)
* (小乘律三十五部 大乘论六十四部)
* (小乘论三十三部 众经律论传八百部 )
* (前秦符氏传译僧八人出经传四十部)
* (西秦乞伏氏传译僧一人出经十四部)
* (后秦姚氏传译僧八人出经传一百二十四部)
* (北凉沮渠氏传译道俗八人出经传三十二部)
* (宋朝传译道俗二十三人出经传二百十部)
* (前齐朝传译道俗十九人出经传四十七部)
* (梁朝传译道俗二十一人出经律传九十部)
* (后魏元氏传译道俗十三人出经论传录八十七部)
* (后齐高氏传译道俗二人出经论七部)
* (后周宇文氏传译道俗十一人出经论天文三十部)
* (陈朝传译道俗三人出经论传疏四十部)
* (隋朝传译道俗二十人出经论九十馀部)
* (唐朝传译僧十一人出经论二百馀部)
* (大乘经一译二百四部 重翻二百二部)
* (小乘经一译一百八部 重翻九十六部)
* (小乘律三十五部 大乘论六十四部)
* (小乘论三十三部 众经律论传八百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