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0c 页

*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 六度篇(布施 法施 财施 劝持戒 感应录 劝忍 精进 策修 感应缘(二验))

* 禅定部(述意 引證 头陀 感应缘(二验) 智慧 感应缘(二验))
* 忏悔篇(述意 会意 仪式 洗忏 感应缘(二验))
* 受戒篇(神卫 八戒 会名 功能)

* 三聚部(戒相 优劣 感应缘(二验))
* 破戒篇(引證 感应缘(二验))
* 受斋篇(感应缘(二验) 破斋 感应缘(一验))
* 赏罚篇(引證 感应缘(一验))
* 利害篇(引證 感应缘(一验))
* 秽浊篇(五辛 感应缘(一) 便利 感应缘(二验) 酒肉 感应缘(一验))
* 病苦篇

* 敛念部(感应缘(三验))
* 舍身篇(感应缘(三验))
* 送终篇(受生 感应缘(四验))
* 法灭篇(五浊)
* 杂要篇(四依)

* 翻译部(附音释)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1a 页
醒世录卷八
武原居士徐昌治觐周 编辑
金粟寺住持行元百痴 校阅

* 六度篇
** 布施部

如涅槃经云。菩萨凡行施时。不见受者。持戒破戒。是田
非田。此是知识。此非知识。施时不见是器非器。不择日
时。是处非处。亦复不计饥馑丰乐。不见因果。此是众生。
此非众生。是福非福。虽复不见施者受者。及以财物。乃
至不见断及果报。而常行施。无有断绝。菩萨若见持戒
破戒。乃至果报。终不能施。若不布施。则不具足檀波罗
蜜。若不具足檀波罗蜜。则不能成阿耨菩提。又净业障
经云。若菩萨观悭及施。不作二相。持戒毁戒。不作二相。
瞋恚忍辱。懈怠精进。乱心禅定。愚痴智慧。不作二相。是
则名为净诸业障。又佛说太子须大挐经云。佛告阿难。
过去不可计劫时。有大国名为叶波。其王号曰温波王。
有二万夫人。了无有子。王自祷祠诸神。夫人便觉有身。
至满十月。太子便生。字为须大挐。至年十六。书艺悉备。
少小以来。常好布施。太子年大。王为纳妃。名曼坻。国王
女也。端正无比。太子有一男一女。太子自惟。欲作檀波
罗蜜。出城游观。帝释化作贫穷聋盲瘖哑人。悉在道边。
太子见巳。愁忧不乐。太子白王。欲从大王乞求一愿。不
审听不。王答欲愿何等。不违汝意。太子言。我愿欲得大
王中藏所有珍宝。置四城门外。及著市中。以用布施。在
所求索。不逆其意。王语太子。恣汝所欲。太子即辇珍宝。
著四城门外。及著市中。恣人所索。八方上下。莫不闻知。
千里万里来者。恣意与之。时有敌国怨家。闻太子好喜
布施。即会诸臣及众道士。共集议言。叶波国王。有行莲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1b 页
华上白象。名须檀延者。多力健斗。每与诸国共相攻伐。
此象常胜。谁能往乞者。有婆罗门道士八人白言。我能
往乞。当给我粮。王即给之。八人即诣叶波国。至太子宫
门。悉皆柱杖。俱翘一脚住。自言远来欲有所乞。太子闻
之。甚大欢喜。便出迎之。前为作礼。因相慰劳。问何所求
道士答言。我闻太子布施。名流八方。上彻苍天。下入黄
泉。布施之功德不可量。欲从太子乞行莲华上白象。太
子即将至厩中。令取一象。道士等八人言。我正欲得行
莲华上白象。名须檀延者。太子言。此大象。是我父王之
所爱重。若与卿者。我即失父王意。或逐我出国。太子即
自思惟。我前有要。在所布施。不逆人意。今不与者。违我
本心。若不以此象施者。何从得成无上平等。即敕左右。
被象金鞍。疾牵出来。太子左手持水澡道士手。右手牵
象以授与之。欢喜而去。太子语道士言卿速疾去。王若
知者。便追夺卿。道士八人。即便疾去。国中诸臣闻以象
施怨家。皆大惊怖。王闻愕然。今得天下。有此象故。此象
胜于六十象力。而太子用与怨家。恐将失国。当如之何。
太子如是布施。中藏日空。恐举及其妻子。皆以与人。王
共诸臣议之。将欲种种刑罚太子。有大臣白王不可。但
逐出国。置野田山中。十二年许。当使惭愧。王即徙太子
特山十二年。太子白王。复愿布施七日。展我微心。
乃出国去。王言汝正坐布施太剧。空我国藏。失我敌宝。
故逐汝耳。促疾出去。不听汝也。太子白言。不敢违戾大
王教令。我自有财。愿得布施。尽之乃去。二万夫人。共诣
王所。请留太子。布施七日。乃令出国。王即听之。四远来
者。恣意与之。七日财尽。贫者得富。万民欢喜。太子辞妻。
妃闻愕然。太子何故乃当是乎。太子具答因缘。是故逐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1c 页
我。曼坻言。使国丰溢。富乐无极。但当努力。其于山中求
索道耳。太子言。人在山中恐怖之处。汝快憍乐。何能忍
是。妃答太子。我终不能相离也。王者以幡为帜。火者以
烟为帜。妇者以夫为帜。我但依怙太子。若有来乞丐者。
我当应之。乃至有人索求是物之者。随太子所施。太子
言汝能尔大善。太子与妃及其二子。共至母所辞别欲
去。母闻感激悲哀。语傍人言。我身如石。心如刚铁。奉事
大王。未曾有过。今有一子。而舍我去。我心何能不破而
死。太子与妃及二子。俱为父母作礼而去。二万夫人以
真珠各一颗。以奉太子。四千大臣。以七宝奉上太子。太
子从宫出城。悉施四远。即时皆尽。国中大小数千万人。
共送太子。观者皆悉垂泪而别。太子与妃俱载。自御而
去。前去巳远。止息树下。有婆罗门来乞马。太子即卸车。
以马与之。以二子著于车上。妃于后推。太子步挽而去。
适前行。复逢婆罗门来乞车。太子即以车与之。适前行。
复有婆罗门来乞。太子言。我不于卿有所爱惜。我财物
皆尽。婆罗门言无财物者。与我身上衣。太子即解与之。
更著一故衣。适前行。复逢婆罗门来乞。太子以妃衣服
与之转前行。复逢婆罗门来乞。太子以两儿衣服与之。
太子布施车马钱财衣服了尽。初无悔心。太子自负其
儿。妃抱其女。步行而去。去叶波国六千馀里。行在泽中。
大苦饥渴。忉利帝释。即于旷泽。化作城郭。伎乐衣食。弥
满城中。有人出迎太子。便可于此留止。妃语太子可止
此不。太子言。父王徙我著檀特山中。于此留者。违父王
命。即便出城。顾视不复见城。到檀特山。山下有水。深不
可度。妃语太子且当住此。须水减乃度。太子言。父王徙
我著山。于此住者。违父王教。太子慈心。水中有山。以堰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2a 页
断水。褰衣而度。前到山中。见山嵚岑。树木繁茂。百鸟悲
鸣流泉清池。美水甘果。太子语妃。观是山中。亦有学道
者。太子入山。果有一道人。名阿周陀。年五百岁。太子作
礼却住白言。今在山中何许。有好果泉。可止处耶。阿周
陀言。是山中者。并是福地。所在可止。但此山中清净之
处。卿云何将妻子来。而欲学道乎。太子未答。曼坻即问
道人言。在此学道。为几何岁。道人言四五百岁。曼坻言。
计有吾我。何时得道。道人言。我实不及此事。太子即问
道人言。颇闻叶波国王太子。须大拿不。道人言我数闻
之。但未见耳。太子言。我正是须大拿也。道人问太子所
求何等。太子答言。欲求摩诃衍。道人言功德乃尔。今得
摩诃衍不久也。太子得无上道时。我当作第一神足弟
子。道人即指语太子所止处。太子即以法道结头编发。
以水果为饮食。即作草屋。男女别处。男名耶利。年七岁。
著草衣随父出入。女名罽拿延。年六岁。著鹿皮衣。随母
出入。山中禽兽。皆悉欢喜。来依附太子。空池皆生泉水。
枯木皆生华叶。诸毒皆消。果树并茂。太子男女在于水
边。与禽兽共戏。太子言愿令众生。皆得度脱。无复生老
病死之苦。帝释言。大哉所愿无上。所愿特尊。非我所及
王即遣使促迎太子。以王命告太子。太子答言。王徙我
山中。一十二年为期。今犹一年在。年满当归。使还白王。
王更作手书以与太子。汝是智人。去时当忍来时亦忍
云何恚我不还。太子得书。顶戴作礼。郤绕七匝。便发视
之。山中禽兽。闻太子还。跳踉宛转。自扑号呼。泉为空竭。
禽兽为不乳。百鸟皆悲鸣。太子与妃俱还本国。敌国怨
家。闻太子当还。即遣使者装被白象。金银鞍勒。以金钵
盛银粟。银钵盛金粟。送于道中。以还太子。辞谢悔过言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2b 页
前乞白象。愚痴故耳。坐我之故。逐徙太子。今闻来还。内
怀欢喜。今以白象奉还太子。愿垂受纳。太子答言。譬如
有人。设百味食。持有所上。其人呕吐在地。岂复香洁可
更食不。今我布施。譬亦若呕。还终不受。速乘象去。谢汝
国王。苦屈使者。远相劳问。于是使者即乘象还。白王如
是。因此象故。敌国之怨。化为慈仁。国王及众臣等。皆发
无上平等道意。父王乘象出迎太子。太子便前。头面作
礼。从王而归。国中人民莫不欢喜。散华烧香。以待太子。
太子入宫。即到母前。头面作礼。而问起居。王以宝藏付
太子。恣意布施。转胜于前。布施不休。自致得佛。

** 法施

智度论云。佛说施中。法施第一。盖财施有量。法施无量。
财施欲界报。法施出三界报。财施不能断漏。法施清升
彼岸。财施但感人天报。法施通感三乘果。财施唯能施
者得福。法施通益能所。财施但益色身。法施能利心神。
又月灯三昧经云。佛言若有菩萨行于法施。有十种利
益。一弃舍恶事。二能作善事。三住善人法。四净佛国土。
五趣诣道场。六舍所爱事。七降伏烦恼。八于诸众生施
福得分。九于诸众生修习慈心。十见法得于喜乐。

** 财施

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应时之施。有五事
益。一者施远来人。二者施远去人。三者施病人。四者俭
时施。五者初得新果蓏。若谷食等。先与持戒精进人。然
后自食。是故欲行此五施。当念随时施。若应时净施者。
还得应时果报。

** 劝持戒
*** 感应缘(一验)

隋江州庐山化城寺释法充。俗姓毕。九江人也。常诵法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2c 页
华大品末住庐山半顶。化城寺修定。自非僧事。未尝安
履。每劝僧众无以女人入寺。上损佛化。下坠俗谣。然以
寺基事重。有不从者。充叹曰。生不值佛。巳是罪缘。正教
不行。义须早死。何虑方土不奉戒乎。遂于此山香炉峰。
自投而下。誓粉身骨。用生净土。便于中虚。头忽倒垂。冉
冉而下。处于深谷。不损一毛。寺众不知。后有人上峰顶
路。望下千有馀仞。闻人语声。就而寻之。乃是充也。身命
犹存。口诵如故。迎还至寺。乃断女人出入。

** 忍辱部
*** 劝忍

又摄论经云。由观五义。以除瞋恚。一观一切众生。无始
巳来。于我有恩。二观一切众生。恒念念灭。何人能损。何
人被损。三观唯法无众生。有何能损。及所损。四观一切
众生。皆是受苦。云何复欲加之以苦。五观一切众生。皆
是我子。云何于中欲生损害。由此五观。故能灭瞋。

又遗教经云。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又云见人
之过。口不得言。巳身有恶。则应发露。书云闻人之过。如
闻父母之名。又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 精进部
*** 策修

又六度集经云。佛告弟子。当勤精进。听闻讽诵。莫得懈
怠。阴盖所覆。吾念过去无数劫时。有佛名一切度王。是
时众中。有两比丘。一名精进办。一名德乐止。共听法。精
进办者。闻经欢喜。应时即得阿惟越致。神通具足。德乐
止者。睡眠不觉。独无所得。时精进办。谓德乐止言。佛者
难值。亿百千世。时乃一出。当勤精进。为众善本。如何睡
眠。时德乐止。闻其教诏。即便经行。于祗树间。甫始经行。
复住眠睡。时精进办。便以善权。往而度之。化作蜂王。飞
趣其眼。如欲蜇之。时德乐止。惊觉而坐。畏此蜂王。须臾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3a 页
复睡。时蜜蜂王。飞入腋下。螫其胸腹。德乐止惊。心中懅
悸。不敢复睡。时泉水中。有杂色华。种种鲜洁。时蜜蜂王
飞住华上。食甘露味。德乐止端坐视之。畏复飞来。不敢
睡眠。即得不起法忍。解诸法本。又法句喻经云。昔有比
丘。日至城外。旷野冢间。路由他田。达过。其主见巳。便兴
瞋恚。此何道人。日此往来。在吾田中。纵横往来。乃成人
踪。道人报言。吾有斗讼。来求證人。故行田中。田主宿缘
钩连。应蒙得度。便逐道人。私匿从行。见旷冢间。尸骸狼
藉。膀胀臭烂。鸟兽食啖。散落异处。或有食啖尽不尽者。
似灰鸽色者。疽虫𧉃嗽。臭秽难近。比丘举手语彼人曰。
此诸鸟兽。是我證人。其人问曰。此诸鸟兽。何为證人。汝
今比丘。与谁共诤。比丘报曰。心之为病多诸漏患。我观
此骸。分别恶露。自观身。从头至足。与彼无异。然此心意
流驰万端追逐。幻为声色香味细滑之法。我今欲诫心
之源本。汝心当知。兴起是念。无令将吾入地狱饿鬼之
中。我今凡夫未脱诸缚。然此心贼。不见从命。以是之故。
日往旷野。为说恶露不净之想。复与心说。心为率暴。乱
鐕不定。心今当改无造恶缘。时彼田主。闻道人教。以手
挥泪。哽咽难言。然彼田主。于迦叶佛十千岁中。修不净
想寻时分别。三十六物。恶露不净。尔时比丘。及彼田主。
即彼旷野。大畏冢间。得须陀洹道。又法句喻经说云。昔
有清信士。供养三宝。初无厌极。因得疾病。医药加治。不
能得差。时妇在边。悲哀痛苦。共为夫妇。独受斯痛。卿设
无常。我何所依。儿女孤单。何所恃怙。夫闻悲恋。应时即
死。魂神还在妇鼻中。化作一虫。妇甚啼哭。不能自止。时
道人往与妇相见。知偦命过。鼻中作虫。故欲谏喻。令损
愁忧。妇见道人来。增益悲哀。时妇洟鼻。虫便堕地。妇即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3b 页
惭愧欲以脚踏。道人告曰。止止莫杀。是卿夫婿。化作此
虫。妇白道人。我夫奉经。持戒精进。何缘寿终堕此虫中。
道人答曰。用卿恩爱。悲哀呼嗟。起恩爱心。恋慕愁忧。用
是寿终即堕虫中。道人为虫说经。卿精进奉经持法。福
应生天。在诸佛前。但坐恩爱恋慕之想堕此虫中。亦可
惭愧。虫闻其言。心开意解。即得上生。

*** 感应缘(二验)

晋始丰赤城山有法猷。燉煌人。少居苦行。习禅定。后游
江左。止剡之石城山。乞食坐禅。尝到一蛊家乞食。猷咒
愿竟。忽见蜈蚣从食中跳出。猷快食无他。后移始丰赤
城山。石室坐禅。有狼虎数十。蹲在猷前。猷诵经如故。一
虎独睡。猷以如意扣虎头。诃何不听经。俄而群虎皆去。
有顷。壮蛇竞出。大者十馀围。循环往复。举头向猷。经半
日复去。后一日神现形。语猷曰。法师威德既重。来止此
山。弟子辄推室以相奉。猷曰贫道寻山。愿得相值。何不
共住。神曰弟子无为不尔。但部属未狎法化。率难制御。
远人来往。或相侵触。人神道异。是以去耳。猷曰本是何
神。居之久近。欲移何处去耶。神曰弟子夏帝之子。居于
此山二千馀年。韩石山。是家舅所治。当往彼住。寻还山
阴庙。临别埶手。赠猷香三奁。于是鸣鞞吹角。陵云而去。
赤城山。有孤岩独立。秀出千云。猷搏石作梯。升岩宴坐。
接竹传水。以供常用。禅学造者。十有馀人。王羲之闻而
故往。仰峰高挹。致敬而返。赤城岩。与天台瀑布。灵溪四
明。并相连属。而天台悬崖峻峙。峰岭切天。古老相传云。
上有往时精舍。得道者居之。虽有石桥跨涧。而横石断
入。且莓苔青滑。自终古以来。无有得至者。猷行至桥所。
闻空中声曰。知君诚笃。今未得度。郤后十年。自当来也。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3c 页
猷心怅然。夕留中宿。闻行道唱布萨声。且复欲前。见一
人须眉皓白。问猷所止。猷具答意。公曰。君生死身。何可
得去。吾是山神。故相告耳。猷乃退还。

宋沙门僧规者。武当寺僧也。时京兆张瑜。常请规在家
供养。永初元年十二月五日。规无痾忽暴死。二日而苏。
说云。五更中。闻门巷间。哓哓有声。须臾见有五人炳炬
火。埶信幡径来入屋。便以赤绳将去。行至一山。都无草
木。山侧左右。白骨填积。俄至一城。有屋数十。屋前有立
木。长十馀丈。上有铁梁。形如桔槔。左右有匮贮土。土有
品数。有一人衣帻并赤。语规曰。汝生世时有何罪福。依
实说之。赤衣人如局吏云。可开簿检其罪福也。有顷。吏
至长木下。提一匮土。悬铁梁上称之。如觉低昂。吏谓规
曰。此称量罪福之秤也。汝福少罪多。应先受罪。俄有一
人衣冠长者。谓规曰。汝沙门也。何不念佛我闻悔过可
度八难。规于是一心称佛。衣冠人谓吏曰。可更为此人
称之。既是佛弟子。幸可度脱。吏乃复上匮称之。称乃正
平。又有一人。朱衣玄冠。佩印绶。执玉板。来曰。算簿上未
有此人名也。监官愕然。命左右收录云。须臾见反缚向
五人来。监官曰。杀鬼何以滥将人来。乃鞭之。少顷。有使
者称天帝。唤道人来。既至帝宫。经见践历。略皆金宝精
光晃昱。不得凝视。帝左右朱衣宝冠。饰以华珍。帝曰。汝
是沙门。何不勤业。而为小鬼横收捕也。规稽首诸佛。祈
恩请福。帝曰。汝命未尽。今当还生。宜勤精进。勿屡游白
衣家。杀鬼取人。亦多枉滥。规曰。横滥之厄。当以何方而
济免之。帝曰。广设福业最为善也。若不办尔。可作八关
斋。生免横祸死离地狱。语毕。遣规去。因还瑜家而苏。

** 禅定部
*** 述意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4a 页

夫神通胜业。非定不生。无漏慧根。非静不发。故经曰深
修禅定。得五神通。心在一缘。是三昧相。书亦有言。当使
杉如枯木。心若死灰。摄心一处。便是功德丛林。散意片
时。即名烦恼罗刹。

*** 引證

如法句经心意品说云。昔佛在世时。有一道人。在河边
树下学道。十二年中。贪想不除。走心散意。但念六欲目
色耳声。鼻香口味。身受心法。身静意游。曾无宁息。佛知
可度。化作沙门。往至树下共宿。须臾月明。有龟从河中
来至树下。复有水狗饥行求食。与龟相逢。便欲啖龟。龟
缩其头尾。及其四脚。不能得啖。水狗小远。复出头足。行
步如故。于是道人。问化沙门。此龟有护命之铠。水狗不
能得其便。化沙门答言吾念世人。不如此龟。不知无常。
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形坏神去。生死无端。转轮五道。苦
恼百千皆意所造。宜自勉励。求灭度安。

*** 头陀

夫五欲盖缠。并是禅障。既能除弃。其心寂静堪能修道。
故明十二头陀。少欲知足。无过此等。西云头陀。此云抖
擞。能行此法。即能抖擞烦恼。去离贪著。

(一尽行乞食。二受阿练若。三著粪扫衣。四一坐食。五常坐。六食后不受非时饮。七但有三衣。入毳衣。九随敷坐。
十树下住。十一空地住。十二死人间住。)

*** 感应缘(二验)

隋盖州响应山寺释法进。为辉禅师弟子。于竹林坐禅
有四老虎。绕于左右。师后教为水观。家人取柴。见绳床
上有好清水。拾两白石。安著水中。进暮还寺。弥觉背痛。
具问家人。云安石子。语令明往所除此石。及旦。进禅家
人还见如初清水。即除石子。所苦便愈。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4b 页

唐长安普光寺僧慧融。字圆照。俗姓张氏。南阳人也。幼
而精进。不犯微恶。少年落发。即乐禅伍。常隐居泰山。后
奉敕入京。住普光寺。时游终南山。逢雪深厚。不能得进。
忽有一虎近前弭耳俯伏。慧融知其意。乃乘之。虎遂负
融而上。常有双鸟。于山林中。前行引路。至永徽初。寺僧
于慧融房舍上。见五色光起。及于山中焚身。肌骨总销。
惟心不烂。

** 智慧部
*** 感应缘(三验)

唐襄州紫金寺释慧棱姓申屠。凡有法论。皆令覆述。吐
言质朴。谈理入微。时人同号得意棱也。至贞观十四年
正月半。襄州有感通寺昶法师曰。梦见阎罗王。请棱公
欲讲三论。昶公讲法华如何。棱曰善哉。慧棱发愿。常处
地狱。教化众生。讲大乘经。既有此徵。斯愿毕矣。至十月
半黄昏时。遂觉不愈告弟子曰。吾五脏巳崩。无有痛所。
四更起坐。告寺主宝度曰。忆年八岁。往龙泉寺。借观音
未至。耆阇巳讲三遍。皎如目前。说言未讫。外有大声告
曰。法师早起烧香。使人即到。度曰何人。答曰阎罗王使。
迎棱法师来。即起烧香洗浴。忏悔礼佛讫。还房中。与度
别。食粥未了。便取一生私记焚之。至小食时。异香忽来。
棱敛容便卒。

唐京师会昌寺释空藏。姓王氏。先祖晋阳。今在雍州之
新丰县。母初孕之日。自然不食酒肉。荤辛不尝。既诞之
后。灵鉴日陈。情用高远。读诵经论。恩存拔济。聪勤无比。
日诵万言。至年长大。总诵经论三百馀卷。抄摘众经。大
乘要句十有馀卷。流行于世贤劫千佛。日礼一遍。春夏
方等。常坐不卧。寸阴不亏。

唐萧氏。是司元大夫崔义起妻。萧铿女也。萧氏为人。妒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4c 页
忌多瞋。好打仆婢。不信业报。至麟德元年。从驾洛阳。到
二年正月身亡。死在地狱。萧氏手下常所爱婢。名闰玉。
年可十八。容貌端正。性识聪敏。信乐佛法。至二月家内。
为夫人设三七日斋。僧正食时。夫人自来看。枷项锁腰。
狱卒卫从。馀人不知。唯此婢见。夫人灵著此婢。言音共
夫人生平语音无异。使传语向家内大小云。吾适崔家
巳来。为性多瞋。横生嫉妒。好打仆婢。兼不信因果。今至
地狱。受罪极重。备经诸苦。闻家内今三七日。为吾设斋。
请求狱官。放一日假。暂来看斋。语汝男女。合家大小。吾
自共汝同住巳来。身三口四。意怒三毒。好瞋打汝。兼嫉
妒大夫所看婢妾。种种不善。发起恶业。今受报苦。愿汝
男女。合家大小内外眷属。从汝忏悔。愿施欢喜。然汝男
女忆吾乳餔之恩。将吾平生受用资具。速舍修福望拔
冥苦。至七七日。为我设斋。令此功德。早得成就。吾至斋
日。更请官人。望得复来。语大夫。及儿女等。大夫生平急
性多瞋。不得过分瞋打侍婢。劝信三宝恭敬上下。修持
斋戒临去之时。语男女云。吾且将闰玉去。使在地狱。看
吾受罪苦痛如何。经五六日放回来。令汝男女知吾受
罪。苦痛虚实。作此语巳。闰玉即死。唯心上暖。身卧在地。
此婢即至地狱。见一大殿院门。严兵守卫。云是王殿。行
至东院。别见一厅。上有大官人。云是断罪官。复过厅院。
东有地狱。夫人语婢云。汝看吾受罪之苦。即有种种狱
卒罗刹。扑掷夫人。屠割身肉。镬汤煎煮。煮巳还活。活已
复历诸狱。铁铒抽舌。铁鸟啄之。复卧铁床。飞鸟猛火。一
时著身。死巳还活。活巳复受诸苦。夫人苏巳。即见其父
萧铿。乘紫金莲华座。腾空而来。铿生平巳来。及历任诸
官。皆不食酒肉荤辛。常诵法华经日别一遍。恭敬三宝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5a 页
昼夜六时。礼诵无阙。今生善处。见女受苦。故来语云。吾
生平之日。每劝汝生信止怒。汝不用吾语。今致其殃。汝
复何因。将此婢来。女报父言为儿生平不信。今受罪苦。
故将此婢。看儿受罪轻重。令传向家内男女。使其生信。
父闻即语女言。吾虽生善处。未能全救汝苦。汝努力自
励发心。兼籍家内福善。共相助佐。决望得出。上升人天
忽有一婆罗门师。年少端正。亦乘空而来。语夫人曰。由
汝不信因果。今受罪苦。未知此婢。性识何如。吾欲教诵
经。使传家内。令世人生信。夫人报云。请师但教此婢。师
即先教金刚般若。初受二三行。渐得一纸半纸。复教诵
药师。法华。一受不忘。此之三部。皆作梵音。文词典正。音
韵清亮。文句皆熟。即巳放归。语云。汝至家内。逢人为诵。
令觅婆罗门善梵语者。试看诵之。见女獠婢。尚能诵得
三本梵经。岂可不生信心。倘得一人回邪入正。非但夫
人得福。亦令汝后报。不入三涂。受语至家。醒了如旧。即
集家内尊卑。具说夫人地狱罪苦。即卧地。作夫人在地
狱受苦之事。或云看夫人吞热铁丸。开口咽之。口赤腹
热如火。或云看夫人受铁犁耕舌。出舌二三尺馀。或云
看夫人受铁床苦。身体红赤。热气如火。如是变现种种
痛苦相巳。然后苏醒。复说见夫人父诫敕之事。复说见
婆罗门教诵经意。夫人得出地狱。上升天报。此婢即为
家内正坐而诵文。文句皆作梵音。声气清亮。令人乐闻。
室家大小。见此善恶灵验。罕所未闻。男女大小五体自
扑。号哭哀恸。逾痛初亡。道俗郡官闻者皆劝易心归信。
斋戒不绝。

* 忏悔篇
** 引證

如最妙初教经云。佛告舍利弗。我忆往昔。有一比丘。名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5b 页
曰欣庆。犯四重禁。来至僧中。九十九夜。忏悔自责。罪业
即灭。戒根即生。

** 会意部

问经说忏悔。能灭罪业。云何唯说观理智心。能灭诸业。
释言忏悔有二。一是迷心依事忏悔谓佛像行道礼敬
发愿。要期断除事恶。二是智心依礼忏悔谓观身心断
除结使。但所造业。有轻有重。若论轻业。事忏亦灭。若论
重业。有转者亦能转重令轻。又大宝积经云。百千万劫。
久习结业以一实观即皆消灭。又诸法无行经云。若菩
萨能见一切众生性。即涅槃性。则能毕竟灭障罪故。又
普贤菩萨经云。观心无心。从颠倒想起。如此想心。从妄
想起。如空中风。无依止处。故知善恶取性作相。由未悟
理非无妄业后若悟理前业即灭如正观理时。当思诸
障本唯空寂。恒与诸佛同一真性。但无明障厚。不能睹
见。以不见故。恒于佛前破戒违道。十恶五逆。无过不为。
犹如一堂。延及凡圣。在堂供养。有多盲人。以无目故。遂
于众前具造诸恶。时有智人悯之不巳。语盲人曰。此堂
具有凡圣僧众。汝云何对之公然造恶。盲人闻巳。惭愧
怖畏。谢过无地。遂即伸意敬白合堂师众。少来失明虽
与师等同在一堂。不能睹见。今因善友开导。始知有师。
今从合堂师等。求哀忏悔。此盲人。虽自无眼。不见僧众。
然知僧众先皆见巳。受其忏悔。我等亦然。昔造罪时。恒
在佛前。今欲悔过。了知诸佛。悉皆巳见。但一切诸佛。三
达灵智。五眼明照。知无不尽。莫问远近内外明闇。如掌
观珠。随机赴感。不差时也。又知罪缘无有自性。但以妄
想因缘。虚受是苦。故维摩经云。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
众生净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5c 页
在中间。如其心然。无始以来。所造诸恶。犹如闇室。忏悔
正解。状若明灯。一照昏闇皆除。

** 仪式部

忏悔总有四种。一更相易脱忏。是凡夫下等忏法。二永
断相续忏。是上品凡夫忏法。三燋业忏。是贤人忏法。四
灭业忏。是圣人忏法。前二是事中忏。敌对而除。然此业
性常在。以熏成种故。如人斫树。但去枝条。其根仍在。后
二忏悔。要须缘空悟理心境虚融。常须作意。见谛渐修。
然后得灭。常依善友。发大誓愿。临命终时。亦得随愿往
生十方净土。永离三恶。

(归命十方一切佛。顶礼无边净觉海。亦礼妙法不思议。真如自性清净藏。住于极爱一子地。得道得果诸圣人
我以身口清净意。咸各归命稽首礼。)

** 洗忏部

如舍利弗悔过经云。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
罗汉道。欲求辟支佛道。欲求佛道者。欲知去来之事者。
常以平旦。日中。日入。人定。夜半鸡鸣时。澡漱。正衣服。叉
手礼拜十方自在所向。当悔过言。某等宿命。从无数劫
以来。所犯过恶。至今世所犯淫泆。所犯瞋恚。所犯愚痴。
不知佛时。不知法时。不知比丘僧时。不知善恶时。若身
有犯过。若口犯过。若心犯过。若意欲害佛嫉恶经道。若
斗比丘僧。若杀阿罗汉。若自杀父母。若犯身三口四意
三。自杀生。教人杀生。自行盗。教人行盗。自欺人教人欺
人。代其喜等。诸所作过恶。愿从十方诸佛。求哀悔过。今
世不犯此过殃。后世亦不被此过殃。佛语舍利弗。若善
男子。善女人。意不欲入三涂者。诸所作。皆当悔过。不当
覆藏。不欲生边地。无三宝处。乃至欲得三乘道果者。皆
当悔过。不当覆藏。若有人供养天下阿罗汉。辟支佛。满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6a 页
千。不如持悔过经。于昼夜各三。过读一日。其得福胜百
倍千倍万倍亿倍。

** 感应缘(二验)

晋沙门慧达。姓刘。名萨荷。西河离石人也。未出家时。长
于军旅。好畋猎。年三十一暴病而死。体尚温未殓。至七
日而苏。说云。将尽之时。见有两人。埶缚将去。向西北行。
行路转高。稍得平衢。两边列树。见有一人。埶弓带剑。当
衢而立。指语两人。将荷西行。见屋舍甚多。白壁赤柱。荷
入一家。有女子。美容服。荷就乞食。空中声言。勿与之也。
有一人从地踊出。埶铁杵将欲击之。荷遽走历入十许
家。见一妪乘车。与荷一卷书。西至一家。馆宇华整。有妪
坐于户外。屋内床帐光丽。竹席清几。复有女子处之。问
荷得书来不。荷以书卷与之。女取馀书比之。俄见两沙
门。谓荷汝识我不。荷答不识。沙门曰。今宜归命释迦文
佛。荷如言发愿。因随沙门俱行。遥见一城。色甚黑。盖铁
城也。见人身甚长大。肤黑如漆。头发曳地。沙门曰。此狱
中鬼也。其处甚寒。有冰如席。飞散著人头头断。著脚脚
断。二沙门云此寒冰狱也。荷便识宿命。知两沙门。往维
卫佛时并其师也。作沙弥时。以犯俗罪。不得受戒。世虽
有佛。竟不得见。从再得人身。一生羌中。今生晋中。又见
从伯在此狱里。谓荷曰。昔在邺时。不知事佛。见人灌像
聊试学之。而不肯还直。今故受罪。犹有灌福。幸得生天。
次见刀山地狱。次第经历。观见甚多。俄见金色。晖明皎
然。见人长二丈许。相好严华。体黄金色。左右并曰观世
音大士也。皆起迎礼。荷作礼毕。菩萨具为说法。可千馀
言。荷作礼而别。出南大道。广百馀步。道边有高坐。高数
十丈。有沙门坐之。左右僧众。列倚甚多有人埶笔。北面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6b 页
而立谓荷曰在襄阳时。何故杀鹿。跪答曰。他人射鹿。我
加剑耳。又不啖肉。何缘受报。时即见襄阳杀鹿之地。草
树山涧。忽然满目。所乘黑马。并皆能言悉證荷杀鹿。年
月日时。荷惧无对。须臾有人以叉叉之。投镬汤中。自视
四体。溃然烂碎有风吹身。聚小岸边。还复全形埶笔者。
复问汝又射雉。亦常杀雁。言巳。又投镬汤。如前烂法。受
此报巳。乃遣人送荷。遥见故身。意不欲还。送人推引。久
久乃附形苏活。奉法精勤遂即出家。

梁杨都宣武寺沙门法宠。姓冯。南阳冠军人也。年三十
八。正胜寺法愿道人。善通樊许之术。谓宠曰。君年满当
死。无可避处。唯祈诚诸佛忏悔。先愆排脱。或可异耳。宠
因引镜验之。见面有黑气。于是货卖衣钵资馀。并市香
供。飞舟东逝。直至海盐。居在光兴闲房礼忏。杜绝人物。
昼忘食息。夜不解衣。迄至四十。岁暮之夕。忽觉两耳肿
痛。弥生怖惧。其夜忏达四更。闻户外有人言曰。君死业
巳尽。遽即开户。都无所见。明晨佥言黑气都除。两耳乃
是生骨。斯实由忏荡之殷。故使延寿也。

* 受戒篇

又旧杂譬喻经云。昔释迦佛。往到第二忉利天上。为母
说经。时有一天。寿命垂尽。即自思惟。寿终之后。当弃天
乐。下生拘夷那竭国。受疥癞母猪腹中作子。甚预忧愁。
不知何计得免此罪。有天语言。今佛在此。为母说经。佛
为三世一切之救。唯佛能脱重罪。即到佛所。稽首作礼。
未及发问。佛告天子。一切万物。皆归无常。汝素所知。何
为忧愁。天白佛言。虽知天福。不可得久。恨离此座。当为
母猪。以是为毒。佛言欲脱猪身。当三自归如是日三。天
从佛教。晨夜自归。于后七日。天命寿尽。至维那离国。作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6c 页
长者子。在母腹胎。日三自归如生。堕地亦跪自归。其母
免身。又无恶露。母傍侍婢。怖而弃走。母亦深怪儿堕地
语。谓之荧惑。意欲杀之。具白长者所由。父言止止。此儿
非凡。人生百岁。尚不晓归。况儿堕地。能自称佛。好养视
之。无令轻慢。儿遂长大。七岁与其辈类于道边戏。时佛
弟子舍利弗。目乾连。适过儿傍。儿言我和尚。舍利弗等。
惊怪小儿。能礼比丘。儿言道人不识我耶。佛于天上为
母说经。我时为天。当下作猪。从佛受教自归得人。比丘
即为咒愿。因请佛及僧供养毕讫。佛为说法。父母及儿。
内外眷属。应时皆得阿唯越致。

** 神卫

归佛有三神。一名陀摩斯那。二名陀摩婆罗那。三名陀
摩流支。归法有三神。一名法宝。二名呵责。三名办意。归
僧有三神。一名僧宝。二名护众。三名安隐。

(杀戒有五神。一名波吒罗。二名摩那斯。三名婆睺那。四名呵那吒。五名颇罗吒。)

(盗戒有五神。一名法善。二名佛那。三名僧喜。四名广额。五名慈善。)

(淫戒有五神。一名贞洁。二名无欲。三名净洁。四名无染。五名荡涤。)

(妄戒有五神。一名美旨。二名实语。三名质直。四名直答。五名和合语。)

(饮酒戒有五神。一名清素。二名不醉。三名不乱。四名无失。五名护戒。)

** 八戒
** 会名

诸经论中何名八关斋。亦名关戒耶。答曰前八是关闭
八恶。不起诸过。不非时食者是斋。斋者齐也。谓禁止六
情不染六尘。齐断诸恶。具修众善也。

** 功能

如斋法经云。譬如天下十六大国。满中众宝。不如一日
受佛斋法比其福者。则十六国为一豆耳。又中阿含经
云。多闻圣弟子。持八支斋时忆念如来十号名字。若有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7a 页
恶思不善皆灭。又优婆塞戒经云。若有人以四大宝藏。
满中七宝。持布施人。所得功德。不如有人一日一夜。受
持入戒。除五逆罪。馀一切罪。皆悉消灭。又智度论。问曰
白衣居家。唯有此五戒。更有馀法耶。答曰有一日戒。六
斋日持。无量功德。若十二月十五日。受持此戒。福最多。
何也。是日鬼神逐人。欲夺人命。劫初圣人。教人持斋。修
善治福。以避凶哀。是时直以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
始教一日一夜。如诸佛受持八戒。过中不食。是功德。

** 三聚部
*** 戒相

大圣度人。功唯在戒。凡论戒。枢要有三。一在家戒谓五
戒。八戒是。二出家戒。谓十戒。二百五十戒是。三道俗通
行戒。谓三聚戒是。然此三聚。复有三种。一者戒种。种性
是。二者戒心。菩提心四无量是。三者戒行。六度四摄是。
然此度摄。若随威像。则名三聚。若依行位。乃称为七。若
就德位。遂号七地。及十三住。

*** 优劣

居家持戒。凡有四种。若为现乐。怖畏恶名。或避苦役。求
离诸难。是为下人持戒。若为世间福乐。坚持禁戒。是为
中人持戒。若为诸法无常。欲求离苦无为。常乐涅槃。是
为上人持戒。若为怜悯众生。专求佛道。了知诸法。深观
实相。是为上上人持戒。

*** 感应缘(三验)

晋卢山释慧永。姓潘。河内人也。贞素自然。清心克巳。言
常含笑。语不伤物。耽好经典。善于讲说。乐住卢山。与远
同止。又别立一茅室于岭上。每欲禅思。辄往居焉。时有
至房者。并闻殊香之气。永屋中常有一虎。人或畏者。辄
驱令上山。人去后还复循伏。至晋义熙十年。遇疾危笃。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7b 页
而专谨戒律。埶志愈勤。虽枕痾苦。而颜色怡悦。少时忽
敛衣合掌。求屣欲起。如有所见。众咸惊问。答云佛来。言
终而卒。道俗在山咸闻异香。七日乃歇。

隋终南山悟真道场释净业。汉东隋人也。精研律部。博
综异闻。仁寿二年。被举送舍利于安州景藏寺。初欲行
于十力寺置之。行至景藏寺。忽感异香满院。众共嗟怪
因而树立。将下舍利。赤光挺出。照于人物。寺重阁上。闻
众人行声。及往掩捕。扃闭如初。塔北有池。沙门净范。为
诸道俗受菩萨戒。乃有群鱼游跃。首皆南向。似受归相。
范即乘船入水。为鱼授戒。鱼皆回头绕船。如有听受。都
无有惧。业庆其遇。乃以舍利置于佛堂。先有塑菩萨一
躯。不可移动。至明乃见回首。面向舍利。状类天然。

唐华州郑县人张法义。年少贫野不修礼度。于贞观十
一年入华山伐树。遇见一僧坐岩穴中。法义便就与语。
会天晦冥。僧设松柏末以供食之。谓法义曰。贫道久不
欲外人知。檀越出。慎勿言相见。因为说俗人多罪累。死
皆恶道。至心忏悔。可以灭之。乃令净浴清净。披僧衣。为
忏悔。旦而别去。至十九年。法义病死。埋于野外。贫无棺
椁。以杂木瘗之而苏。自推木出归家。家人惊愕。审问知
活乃喜。法义自说。初有两人来取。乘空行至官府。入大
门。又巡巷南行十许里。巷左右皆有官曹。门闾相对。法
义至一曹。官曰将法义过录事。录事署发文书。令送付
判官。判官召主典。取法义案。案簿甚多。盈一床。主典对
法义前。披检云。案簿多。先朱勾毕。有未朱勾者。则录之
曰。贞观十一年。法义父使刈禾。义反顾张目私骂。不孝
合杖八十。始录一条。即见昔岩穴中僧来。判官起迎。问
何事。僧曰张法义。贫道弟子。其罪并忏悔讫。天曹案中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7c 页
巳勾毕。今枉追来不合死。主典云。经忏悔者巳勾了。至
如张目骂父。虽忏未勾。僧曰若不如此。当取案勘之。应
有福利。仰判官令主典将法义过王宫。僧亦随至王所。
王起迎。僧曰有弟子张法义被录来。此人宿罪。并贫道
勾讫。未合死。主典又以张目视父事过王。王曰张目忏
悔此不合免。然师来请。可特放七日。法义白僧曰。七日
既不多。后来恐不见师。请即住随师。师曰七日。七年也
可早去。法义固请随僧。僧因请王笔。书法义掌中。作一
字。又请王印印。曰可急去还家。凭福报。后来以掌印呈
王。王自当放汝也法义乃辞去僧令送出。至其家内正
黑。义不敢入。使者推之遂活。因入山。就山僧修福。义掌
中所印之处。文不可识。然皆为疮。

* 破戒篇
** 引證

又百喻经云。昔有国王。有一好树。高广极大。当生胜果。
香而甜美。时有一人。来至王所。王语之言。此之树上。将
生美果。汝能食不。即答王言。此树高广。虽欲食之。何由
能得。即便断树。望得其果。既无所获。徒自劳苦。后还欲
竖。树巳枯死。世间之人。亦复如是。如来法王。有持戒树
修诸功德。不解方便。反毁其禁。

** 感应缘(二验)

宋沙门智达者。益州索寺僧也。行颇流俗。而善经呗。年
二十三。宋元徽三年六月病死。身暖不殓。遂经三日能
言。始困之时。见两人皆著黄布裤褶。一人立于户外。一
人径造床前。曰上人应去。可下地也。达曰贫道体嬴。不
堪涉道。此人复曰可乘舆也。言卒而舆至。达既升之。意
识恍然。四望极目。但睹荒野。途径艰危。至于朱门。墙闼
甚华。达入至堂下。堂上有一贵人。朱衣冠帻。据床坐。甚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8a 页
有威容。左右兵卫百许人。贵人见达。乃敛颜正色谓曰。
出家之人。何宜多过。达曰。有识巳来。不忆作罪。问曰。诵
戒废不。达曰。初受具足之时。实常习诵。比逐斋讲。恒事
转经。故于诵戒。时有亏废。复曰。沙门时不诵戒。此非罪
何。可且诵经。达即诵法华经三契而止。贵人敕所录达
使人曰。可送至恶地。勿令太苦。二人引达将去。行数十
里。稍闻轰磕。闹声沸火。而前路转闇。次至一门。高数十
丈。色甚坚黑。达自念经说地狱。此其是矣。乃大恐怖。悔
在世时。不修业行。及大门闹声愈壮。门里转闇。无所复
见时火光乍灭乍扬。见有数人反缚前行。后有数人。埶
杈杈之。血流如泉。其一人乃达从伯母。彼此相见。意欲
共语。有人曳之殊疾。不得款言。入门二百步许。见有一
物。形如米囤。可高丈馀。二人埶达掷置囤上。囤里有火。
焰烧达身。半体皆烂。痛不可忍。自囤坠地。闷绝良久。二
人复将达去。见有铁镬十馀。皆煮罪人。人在镬中。随沸
出没。镬侧有人。以杈刺之。诸镬皆满。唯有一镬尚空。二
人谓达曰。上人即时应入此中。达闻其言。肝胆涂地。乃
请之曰。君听贫道。一得礼佛。便至心稽首。愿免此苦。祈
悔特至。既而四望无所复见。唯睹平原茂树风景清明
忽不觉还就身。时在索寺也。斋戒逾坚禅诵弥固。

宋沙门释昙典。白衣时年三十。忽暴疾而亡。经七日方
活。说初亡时。见两人驱将去。使辇米。伴辇可有数千人。
昼夜无休息。见二道人云。我是汝五戒本师。来慰问之。
师诣官主云。是贫道弟子。且无大罪。历算未穷。即见放
遣。二道人送典至家。住其屋上。具约示典。可作沙门。勤
修道业。言讫下屋。道人推典著尸。苏后出家。

* 受斋篇
** 感应缘(二验)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8b 页

宋京师道林寺有沙门僧迦达多。博通经论。以禅思为
业。元嘉初。来游宋境。常在山中坐禅。有群鸟衔果。飞来
授之。达多思惟昔猕猴奉蜜。佛亦受而食之。今飞鸟授
食。便食之。

高齐初沙门实公者。嵩山高栖士也。旦从林向白鹿山。
因迷失道。日将中。忽闻钟声。寻响而进。岩岫重阻。登陟
而趣。乃见一寺。独据深林。三门正南。赫奕辉焕。前至门
所。看额云灵芝寺门外五六犬。其犬如牛。白毛黑喙。或
踊或卧。以眼盻实。实怖将返。须臾番僧外来。实唤不应。
亦不回顾。直入门内。犬亦随入。良久实见无人。渐入次
门。屋宇四周。房门并闭。进讲堂。唯见床榻。高座俨然。实
入西南隅床上坐。久之。忽闻栋间有声。仰视见开孔如
井大。比丘前后从孔飞下。遂至五六十人。依位坐讫。自
相借问。今日斋时。何处食来。或言豫章成都。长安陇右
蓟北岭南五天竺等。无处不至。动即千万馀里。末后一
僧。从空而下。诸人兢问来何太迟。答曰今日相州城东
彼岸寺鉴禅师讲会。各各竖义。殊为可观。不觉遂晚。实
本事鉴为和上。既闻此语。望得参话。希展上流。整衣将
起。咨诸僧曰。鉴是实和上。诸僧直视。忽隐寺所。独坐磐
石柞木之下。向之寺宇。一无所见。唯睹岩谷。禽鸟翔集。
喧乱切心。出以问尚统。法师。尚曰。此寺名。赵时佛图澄
法师所造。年岁久远。贤圣居之。非凡所住。或汎或隐。迁
徙无定。今山行者犹闻钟声。

* 破斋篇
** 感应缘(一验)

唐陇西李思一。今居相州之󵉞阳县。贞观二十年正月
巳死。经日而苏。至永徽三年五月又死。经一宿而苏。说
云。年命未尽。蒙王放归。于王前。见相州󵉞阳县法观寺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8c 页
僧办圭。又见会福寺僧弘亮。及慧宝。三人并在王前辨
答。见冥官云慧宝死期未至。宜修功德。办圭弘亮今岁
必死。办圭等是年果相继卒。后寺僧令一巫者。就弘亮
旧房。召二僧问之。办圭曰。我为破斋今受大苦。兼语诸
弟子等曰。为我作斋。救拔苦难。弟子辈即为营斋。巫者
又云。办圭巳得免罪。弘亮云。我为破斋兼妄持人长短。
令被拔舌痛苦。不能多言。

* 赏罚篇
** 引證

如百喻经云。昔有二人。共种甘蔗。而作誓言。种好者赏。
其不好者当重罚之。时二人中。一者念言。甘蔗极甜。若
压取汁。还灌甘蔗。树必得胜。既取汁溉。冀望滋味。反败
种子。所有甘蔗。一切都失。世人亦尔。欲求善福。恃巳豪
贵。倚形挟势。逼胁下民。陵夺财物。用作福善。反获其殃。

** 感应缘(一验)

晋富阳县令王范有妾桃英。殊有姿色。遂与阁下丁丰
史华期二人奸通。范常出行不还。帐内都督孙元弼。闻
丁丰户中环佩声。觇视。见桃英与同被而卧。元弼叩户
叱之。桃英即起。揽裙理鬓。蹑履还内。元弼又见华期带
佩桃英麝香。二人惧元弼告之。乃共谤元弼与桃英有
私。范不办察。遂煞元弼。有陈超者。当时在座。劝成元弼
罪。后范代还超亦出都看范。行至赤亭山下。值雷雨日
暮。忽然有人扶超腋径曳将去。入荒泽中。电光照见一
鬼。面甚青黑。眼无瞳子。曰吾孙元弼也。诉冤皇天。早见
申理。乃今相遇。超叩头流血。鬼曰王范为事主。当先杀
之。贾景伯孙文度在太山玄堂下。共定生死名录。桃英
魂魄。亦收在第三地狱。名女青亭。此黄泉下。专治女鬼
者。投至天明。失鬼所在。超至杨都诣范。未敢说之。便见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9a 页
鬼从外来。径入范帐。至夜范始眠。忽然大厌。连呼不醒。
妾亦暴亡。超走长千寺。易姓名为何规。后五年三月三
日。临水酒酣。超云今当不复畏此鬼也。低头便见鬼影
巳在水中。以手搏超。鼻血大出。可一升许。数日而殂。

* 利害篇
** 引證

又僧护经云。尔时舍卫国中。有五百商人。欲入大海。共
议求觅法师。众中有一长者。告诸商人我有门师。名曰
僧护。可请为师。尔时世尊知僧护比丘。广度众生。即便
听许。时诸商人。与僧护法师。俱入大海。未至宝所。龙王
捉住。时诸商人甚大惊怖。互跪合掌。而仰问言。是何神
祗而捉船住。若欲所须。应现身形。尔时龙王忽然现身
曰。以此僧护比丘与我。商人答曰。从佛世尊。及舍利弗
所。而请将来。云何得与。龙王曰。若不与我。尽皆杀汝。时
诸商人即大惊怖。俛仰不巳。僧护比丘舍与龙王。龙王
将诣宫中。即以四龙作僧护弟子。龙王白言尊者为我
教此四龙。第一龙者。教增一阿含。第二龙者。教中阿含。
第三龙者。教杂阿含。第四龙者。教长阿含。僧护即教。第
一龙者默然听受。第二龙者眠目口诵。第三龙者回顾
听受。第四龙者远住听受。此四龙子。于六月中。诵四阿
含领在心怀。尽无遗馀。时大龙王。诣僧护所。僧护曰。受
持法者。无轨则心。不如佛法受持诵习。龙王白言。大德
不言。呵诸龙等。所以者何。以护师命。故作此听。龙有四
毒。初默受者。以声毒故。若出声者。必害师命。第二闭目
受者。以见毒故。若见师者。必害师命。第三回顾受者。以
气毒故。若气嘘师。必害师命。第四远住者。以触毒故。若
身触师。必害师命。时商人采宝回还。至失师处。共相谓
言。我等本时。于此失师。今若还到佛所。问我僧护法师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9b 页
何在。当以何答。尔时龙王知商人还。即持僧护来付商
人。时诸商人。踊跃欢喜。平安得出。

** 感应缘(一验)

后魏崇真寺僧慧嶷。死经七日。时与五比丘。次第于阎
罗王所阅过。嶷以错召。放令还活。具说王前事。如生官
无异。五比丘者。一云是宝明寺僧智聪。自云生来坐禅
苦行为业。得升天堂。一云是般若寺僧道品。自云诵涅
槃经四十卷。亦升天堂。有一比丘。云是融觉寺僧昙谟
最。云讲华严涅槃。恒常领众千人。解释义理。王言讲经
僧。我慢贡高。心怀彼我。憍巳凌物。付司。即有青衣十
人。送最向于西北。入门屋舍皆黑。复一比丘。云是禅林
寺僧道弘。自云教化四辈檀越。造一切经。人中金像十
躯。王言沙门之体。必须摄心道场。志念禅诵。勤心念戒
教化求财。贪心即起。三毒未除。付司。随有青衣埶送与
最仝入一处。又有比丘。云是灵觉寺僧宝真。自云未出
家之前曾作西陇太守。自知苦空。归依三宝。割舍家资。
造灵觉寺。寺成舍官入道。虽不禅诵。礼拜不阙。王曰卿
作太守。曲情枉法。劫夺人财。假作此寺。非卿之力。亦复
付司。送入黑门。

* 秽浊篇
** 五辛部

如楞伽经云。佛言大慧如是。一切葱韭薤蒜。臭秽不净。
能障圣道。亦障世间天人净处。酒亦如是。

又杂阿含经云。不应食五辛。何等为五。一者木葱。二者
革葱。三者蒜。四者兴渠。五者兰葱。

*** 感应缘(一验)

唐殿中侍御医孙回璞。济阴人也。至贞观十三年。从王
车驾。幸九成宫。三善谷。与魏太师邻。夜二更。闻外有人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69c 页
唤孙侍医声。璞起出看谓是太师之命。既出见。两人谓
璞曰官唤。璞曰我不能步行。即取马乘之。随二人行。如
昼日光明。二人引璞出谷。历朝堂东。又东北行。至省蓿
谷。遥见有两人持韩凤方行。语所引璞二人曰。汝等错。
我所得者是。汝宜放。彼人即放璞。璞循路而还。即至家
系马。见婢当户眠。唤之不应。入户见其身与妇并眠。欲
就之不得。但著南壁立。大声唤妇。终不应。屋内极明。见
壁角中。有蜘蛛网中二蝇。一大一小。并见梁上所著药
物。无不分明。唯不得就床。自知是死。甚忧闷。恨不得共
妻别。倚立南壁久之。微睡忽惊觉。觉身巳卧床上。而屋
闇黑无所见。唤妇令起然火。璞方大汗。起视蜘蛛网。历
然不殊。见马亦大汗。凤方是夜暴死。后至十七年。璞奉
敕驰驿。往徐州疗齐王祐疾。还至洛州东孝义驿。忽见
一人来问曰。君是孙回璞不。璞曰是。君何问焉。答曰我
是鬼耳。魏太师有文书。追君为记室。因出文书示璞。璞
视之。则郑国公魏徵署。璞惊曰。郑公不死。何为遣君送
书。鬼曰。巳死矣。今为太阳都录太监。故令我召君。璞引
坐共食。鬼甚喜谢。璞又请曰。我奉敕未还。郑公不宜追
我。还京奏事毕。然后听命可乎。鬼许之。于是昼则同行。
夜则同宿。行至滋水。与璞别曰。待君奏事讫。相见也。君
可勿食荤辛璞许诺。既奏事毕。访郑公巳薨。校其薨日。
则孝义驿之前日也。璞自分必死。与家人诀别。而请僧
行道造像写经可六七日。夜梦前鬼来召。引璞上高山。
山巅有大宫殿。既入。见众君子迎谓曰。此人修福。不得
留之。可放去。即推璞堕山。于是惊悟。

** 便利部
*** 感应缘(二验)

宋京师瓦官寺有释慧果。婺州人。少蔬食苦行。宋初游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70a 页
京师止寺诵法华十地。尝于厕前。见一鬼致敬于果。云
昔为众生作杂那。小不如法。堕在啖粪鬼中。法师德素
高明。愿助拔济之方。又云昔有钱三千文。埋在柿树根
下。愿取以为福。果即告众掘取钱三千文。为造法华一
部。并设斋。后梦见此鬼云以得改生。

唐陈郡谢弘敬妻高阳许氏。武德初年。遇患死。经四日
而苏。说云。被二三十人。抱至地狱。未见官府。即闻唤。虽
不识面。似是姑夫沈吉光语音。许问云。语声似是沈丈。
何因无头。吉光即以手提其头。置于膊上。而语许曰。汝
且在此间。勿向西院。待吾为汝造请。即应得出。遂与语
处而住。经再宿。吉光始来。语许云。汝今此来。王欲令汝
作女伎。倘引汝见。须道不解弦管。可引吾为证。少间有
吏抱案引入。王果问解弦管不。许云不解。复云沈吉光
具知。王问吉光。答云不解。王曰宜早放还。不须留也。于
时吉光欲发遣。埶案人云。娘子功德力虽强。然先有少
罪。随便受却。身业俱净。岂不快哉。更别引入一大院。其
门极小。见有人受罪。许甚惊惧。乃求于主者曰。生平修
福。何罪而至斯耶。答曰娘子曾以不净碗。盛食与亲。须
受此罪。遂以铜汁灌口。非常苦毒。比苏时。口内皆烂。光
即云。可于此人处。受一本经。记取将归。受持勿怠。自今
巳去。保年八十有馀。许生曾未诵经。苏后遂诵得经一
卷。访询人间。所未曾有。吉光尚存。后二年方遇害。

* 酒肉篇
** 感应缘(六验)

晋有荆州长沙寺释法遇。弱年好学。笃志坟典。事道安
为师。解悟非常。乃避地刺下。讲说众经。受业者四百馀
人。时有一僧饮酒。遇但罚而不遣。安公遥闻之。以竹筒
盛一荆子。手自缄封。题寄遇。遇开封见杖。即曰此由饮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70b 页
酒也。我训领不勤。远贻忧赐。即命维那鸣椎集众。以杖
置香橙上。行香毕。遇乃起出众前。向筒致敬。于是伏地。
令维那行杖三下。内杖筒中。垂泪自责。时境内道俗。莫
不叹息。因之学徒励业甚众。

宋蒋小德。江陵人也。为丘州刺史朱循听事监。少而信
向。勤谨过人。得病而死。夜三更将殓便苏活。言有使者
称王命召之随去。既至。王曰君精勤小心。虔奉大法。宜
速生善地。而君算犹长。且还家作功德。七日复来。受天
中快乐。小德受言而归。路由一处。有小屋殊陋弊。逢新
寺难公于此屋前。具相问讯。难云贫道自出家来。未常
饮酒。旦就兰公。兰公苦见劝逼。饮一升许。被王召罚。若
不坐此。当得生天。今乃居此弊宇。三年演方得上耳。小
德至家。即遣人参讯。难公果以此日。于兰公处睡卧。至
夕而亡。小德既愈。七日内。大设福供。至期奄然而卒。

周武帝好食鸡卵。一食数枚。有监膳仪同。常进御食有
宠。隋文帝即位。犹复监膳进食。开皇中暴死。三日乃苏。
语云始见人来唤。随至一处。有大地穴。才到穴口。遥见
西方有百骑来。仪卫如王者。俄至穴口。乃周武帝也。仪
同拜之。帝曰王唤汝。证我事耳。汝身无罪。言讫即入穴
中。使者亦引仪同入庭前。见武帝与王同坐。王问仪同
曰。汝为帝作食。前后进白团几枚。仪同答曰。实不记数。
王谓帝曰。此人不记。当须出之。帝惨然不乐而起。忽见
庭前有铁床。并狱卒数十人。皆牛头人身。帝巳卧床上。
狱卒用铁梁压之。帝两胁剖裂处。鸡子全出。俄与床齐。
可十馀斛。帝谓仪同云。为我相闻大隋天子。昔与我共
食。仓库玉帛。亦我储之。我今为灭佛法极大受苦可为
吾作功德。于是文帝敕天下。人出一钱。为追福焉。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70c 页

后隋大业中。雍州长安县有一人姓赵。名文若。死经七
日得活。说云。当死之时。见人引向阎罗王所。问文若生
时作何福业。文若答王。受持金刚般若经。王叹曰。善哉
此福第一。汝虽福善。且将示汝受罪之处。令一人引文
若北行十步。至一墙孔。隔壁有人。引手从孔中捉文若
头。引出墙外。见大地狱。镬汤苦具。罪人受苦。乃有众多
猪羊鸡鱼鹅鸭之属。兢来从文若索命。文若云。吾不食
汝身。何故见逼。诸畜生等各报云。汝某年某月某处食
我。头脚四支。节节分张。何故讳之。文若见畜引实。不敢
拒逆。唯知一心念佛深悔诸罪。但求诸畜。得活之时。具
修福善报谢。诸畜见许修福。一时放却。其引使人。将文
若至王所。说见受罪处讫。王付一碗钉。令文若食之。并
用五钉。钉文若头及手足。然后放过。文若得苏。极患头
痛。及手足疼。久后修福。痛渐得差。从尔巳来。精勤诵持
金刚般若。不敢遗漏寸阴。并见道亲疏。并劝受持。

唐冀州顿丘县。有老母。姓李。无子孤老。唯有小婢。家镇
沽酒。添灰少量。分毫经纪。贞观年中。因病气断。死经两
日苏活。口云。初有两人。并著赤衣。门前召出之。便即随
去。行至一城。有若州郭引到侧院。见一官人。衣冠大袖
凭案而坐。左右甚多。阶下大有著枷锁人。遣问老母。何
因行滥沽酒。多取他物。拟作法华经。巳向十年。何为不
造。老母具言。酒使婢作。量亦是婢。经巳付钱一千文与
隐师。即遣追婢。须臾婢至。勘当元由。婢即笞四十放还。
遣问隐师。报云是实。乃语老母云。放汝七日去。经了当
来。得生善处。

唐右金吾兵曹京兆韦知十。至永徽中。煮一羊脚。半日
犹生。知十怒。家人曰用柴十倍于常。不知何意如此。更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71a 页
命重煮还复如故。乃命割之。其中遂得一铜像长径寸
焉。光明照灼。相好成就。其家一生不敢食酒肉。

* 病苦篇
** 敛念部

夫三界非有。五阴皆无。四倒十缠。共相和合。漂没苦海。
弱丧亡归。形躯七尺。莫知其假。生灵一谢。再返无期。往
生论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戒成就者。毕竟得生安
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何等为五。一者礼拜。二者赞叹。
三者作愿。四者观察。五者回向。又随愿往生经云。佛告
普广菩萨。若四辈男子女人。临终之日。愿生十方佛刹
土者。当先洗浴身体。著鲜洁之衣。烧众名香悬缯幡盖
歌赞三宝。读诵尊经。为病者说因缘。喻善巧言词微妙
绝义。故云色不久鲜。当归坏败。精诚行道。可得度苦。随
心所愿。无不获果。

** 感应缘(三验)

宋罗玙妻费氏者。宁蜀人。父悦。宋宁州刺史。费少而敬
信。诵法华经数年。勤至不倦。忽病心痛。属纩俱备。费氏
心念。我诵经勤苦。宜有善祐。宁遂至此。既而睡卧食顷。
如梦如寤。见佛于窗中。投手以摩其心。应时都念。一堂
男女婢仆。悉睹金光。亦闻香气。玙从妹琰。乃尚书中兵
郎费惜夫人也。于时省疾。亦具闻见。大兴信悟。

宋李清者。于潜人也。仕桓温大司马府参军督护。得病
还家而死。经久苏活。说云。初见传教。持信幡唤之。云公
欲相见。清谓是温召。即起束带而去。出门见一竹舆。便
令入中。二人推之。疾速如驰。至一朱门。见阮敬时。敬死
巳三十年矣。敬问清曰。卿何时来。知我家何似。清云卿
家异恶。敬便两泪言。知吾子孙如何。答云具可。我今令
卿得脱。汝能料理吾家不。清云若能如此。不负大恩。敬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71b 页
言僧达道人。是官师。甚被敬礼。当苦告之。还内良久。遣
人出云。门前四层寺。官所起也。僧达常以平旦入寺礼
拜。宜就求哀。清往其寺。见一沙门语曰。汝是我前七生
时弟子。巳经七世受福。迷著世乐忘失本业。背正就邪。
当受大罪。今可改悔。和尚明出。当相佐助。清还中夜寒
噤。冻至晓门开。僧达果出至寺。清便随稽首。僧达云汝
当革心为善。归命佛法僧。受此三归。可得不横死。受持
勤者。亦不经苦难。清便奉受。又见昨所遇沙门。长跪请
曰。此人。僧之宿世弟子。忘正失法。方将受苦。先缘所追。
今得归命。愿垂慈悯。答曰先是福人。当易拔济耳。便还
向朱门。俄遣人出云。李参军可去。敬时亦出。与清一眚
竹枝。令闭眼骑之。清如其语。忽然至家。家中啼哭。及乡
亲塞堂。欲入不得。会买材还。家人及客。赴监视之。唯尸
在地。清入至尸前。闻其尸臭。自念悔还。但外人逼突。不
觉入尸。于是而活。即营理敬家。分宅以居。于是归心三
宝。勤信法教。

前齐永明中。杨都高座寺释慧进。疏食布衣。誓诵法华
用心劳苦。执卷便病。乃发愿造百部。以悔先障。始聚得
一千六百文。贼来索物。进示经钱。贼惭而退。尔后遂成
百部。闻空中告曰。汝愿巳足。必得往生。

* 舍身篇
** 感应缘(三验)

梁普通年。小庄严寺。有道度禅师。戒行淳直。善明摩诃
衍。每厌此身同于毒树。若身命无常。弃尸陀林。施以鸟
兽。乃积薪柴。渐就减食。至普通七年十一月三日。钟自
虚鸣。其月八日。钟复自鸣。乃与大众共结善缘。尔后不
复更食。唯用澡瓶。以汲清水。日饮一升。至二十五日。寺
众同往。见瓶发五色光耀。杂彩氛氲。至二十九日旦时。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71c 页
寺主僧全等数人。共登禅室。遥见龛中紫光外照。其日
将暮。忽有群鸟五六百。同集一树。夜二更初。寺有杂色
光。映烛房宇。至五更中。闻山顶上。火声振烈。惊走往观。
见禅师合掌火中。剌史武陵王。乃遣洒扫收敛其处而
建塔焉。后闻山顶时有石磬之声。声甚清彻。

隋卢山甘露峰释大志姓顾氏。山阴人。于莲华山。甘露
峰南。建静观道场。头陀为业。介尔一身。不避虓虎。闻有
恶兽。辄往投之。皆避不啖。经于七载。禅业无绝。晚住此
山福林寺。会大业屏除流徙隐逸。慨法陵迟。乃变服毁
形。在佛堂内。高声恸哭。三日三夕。初不断绝。寺僧慰喻。
志曰。余叹恶业乃如此耶。要尽此骸申明正教。遂往东
都上表曰。愿陛下兴显三宝。当燃臂于嵩岳。用报国恩。
帝乃许之。敕设大斋。七众通集。志不食三日。登大棚上。
烧铁炉赤。用烙其臂。并令焦黑。以刀截断。肉裂骨现。又
烙其骨。令焦黑巳。布裹腊灌。下火燃之。光曜岩岫。于时
大众见其苦行。皆痛心髓。而志虽加烧烙。词色不改。或
诵法句。叹佛为德。或为众说法。言谈苦切。臂烧既尽。如
先下棚。七日入定。跏坐而卒。

唐终南山豹林谷释会通。雍州宿川人。少欣俭素。游泊
林泉。苦节戒行。诵法华经药王品。便欣厌舍。私集柴木。
以贞观末年。静夜林中。积薪为窟。诵至药王。便令下火。
风惊焰发。烟火俱盛。卓尔跏坐。声诵如故。寻尔西南。有
大白光。流入火聚。至晓。身火俱灭。乃收其骨为起塔铭。

* 送终篇
** 受生部

夫生则八识扶持。死则四大离散。迅矣百龄。终归磨灭。
循环三界。运转靡停。第一临命终时。检身冷热。验其善
恶。具知来报。故瑜伽论云。造善之人。从下冷。触至脐以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72a 页
上。煖气后尽。即生人中。若至头面。热气后尽。即生天道。
若造恶者。与此相违。然瑜伽论羯罗蓝义。最初托处。即
名肉心。方识于此处最初托即从此处最后舍。

** 感应缘

汉令支县有孤竹城。古孤竹之国也。灵帝光和元年。辽
西人。见辽水中有浮棺。欲斫破之。棺中人语曰。我是伯
夷之弟。孤竹君也。海水坏我棺椁。是以漂流。汝斫我何
为。人俱不敢斫。因为立庙祀祠。

汉菩提寺。西域人所立也。在慕义里。沙门达多。发墓取
塼。得一生人以报。时太后与汉明帝在华林都堂。以为
妖异。谓侍郎徐纥曰。上古以来。颇有此事不。纥曰昔魏
时发冢得霍光女婿范明友家仆。说汉朝废立。与史书
相符。不足为异也。后令纥问其姓名。死来几年。何所饮
食。死者答曰。臣姓崔。名涵字子洪。博陵安平人。父名畅。
母姓魏。家在城西埠财里。死时年十五。今乃二十七。在
地下十二年。常似醉卧。无所食也。时复游行。或遇饮食。
如似梦中。不甚辨了。后即遣门下录事张俊。诣埠财里。
访涵父母。果有崔畅。其妻姓魏。俊问畅曰。卿有死儿不。
畅曰有息子洪。年十五而亡。俊曰为人所发今日苏活。
在华林园。主上遣我来相问。畅闻惊怖曰。实无此儿。向
者谬言。俊还具以实启后。后遣俊送涵向家。畅闻涵至。
门前起火。手持刀。魏氏把桃扙拒之。汝不须来。吾非汝
父。汝非我子。速去可得无殃。涵遂舍去。游于京师巷内。
常宿寺门下。汝南王赐黄衣一通性畏日。不仰视天。又
畏水火及兵刃之属。常走于路。疲则止。不徐行也。时人
犹谓是鬼。洛阳大市北。有奉终里内人。卖送死之具。及
诸棺椁。涵谓曰。柏棺勿以桑木为欀。人问其故。涵曰。吾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72b 页
在地下。见发鬼兵。有一鬼称是柏棺。应免兵。主吏曰你
虽柏棺。桑木为欀。遂不免兵。

晋唐遵。字保道。上虞人也。晋太元八年。暴病而死。经夕
得苏云。有人呼将去。至一城府未进。顷见其从叔。自城
中出。惊问遵汝何故来。遵答正欲往候姑姊。因见数人
急呼来此。即时可得归去。而不知还路。从叔云。汝姑丧
巳二年。汝姊儿道文。近被录来。蒙恩放。仍留看戏。不即
还去。积日方归。家巳殡殓。乃入棺中。摇动棺器。冀望其
家觉悟开棺。棺遂至路落檀车下。其家或欲开之。乃问
卜者云不吉。遂不敢开。不得复生。今为把沙之役。辛勤
极苦。汝宜速去。勿复住此。且汝小姊。又巳丧亡。今与汝
姑。共在地狱。日夕忧苦。不知何时可得免脱。汝今还去。
可语其儿。勤修功德庶得免之。于此示遵归路。将别又
嘱遵曰。汝得还生。良为殊庆。在世无几鯈如风尘天堂
地狱。苦乐报应。吾昔闻其语。今睹其实。汝宜深勤善业。
务为孝敬。受法持戒慎不犯。一去人身。入此罪地。幽穷
苦酷。自悔何及。勤以在心。不可忽也。我家亲属。生时不
信罪福。今并遭涂炭。长受楚毒。焦烂伤痛。无时暂休。欲
求一日改恶为善。当何得耶。悉我所具。故以嘱汝。劝化
家内。共加勉励。言巳涕泣。因此而别。遵随路而归。俄而
至家。家治棺将竟。方营殡殓。遵既附尸。尸寻气通。移日
稍差。劝示亲识。并奉大法。初遵姑。适南郡徐汉长。姊适
江夏乐瑜于。小姊适吴兴严晚。途路悬远。久断音息。遵
既差。遂至三郡。寻访姑及小姊。姊子果并丧亡。长姊亦
说儿道文。殓后棺动堕车。皆如叔言。既闻遵说道文横
死之意。姊追加痛恨。重为制服。

晋竹法慧。关中人。方直有戒行。入嵩高山。事佛图蜜为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72c 页
师。晋康帝建元年。至襄阳。止羊叔子寺。不受别请。每乞
食。辄赍绳床自随。于闲旷设坐。遇雨。以油帔日覆。每语
弟子法昭曰。汝过去时。折一鸡脚。其殃寻至。俄而昭为
人所掷。脚遂永疾。后征西庾移恭。镇襄阳。素不奉法。闻
慧有非常之迹。甚嫉之。慧预告弟子曰。吾宿对寻至。诫
劝眷属。令勤修福善。恭后二日。果收而刑之。临死语众
人云。犹枉吾。吾死后三日。天雷暴雨。至期果洪注。城
门外深一丈。恭眷属居民。并皆没死。

* 法灭篇
** 五浊部

如地持论云。所谓五浊者。一曰命浊。二曰众生浊。三曰
烦恼浊。四曰见浊。五曰劫浊。谓今世短寿。人极百岁。是
名命浊。若诸众生。不识父母。不识沙门。婆罗门。及宗族
尊长。不修礼义。不畏恶业果报。不修惠施。不作功德。不
修斋法。不持禁戒。是名众生浊。若此众生。谄曲虚诳妄
语。摄受邪法。及馀恶不善法生。是名烦恼浊。若于今世。
法坏法没。像法渐起。邪法转生。是名见浊。若饥馑劫起。
疾病劫起。刀兵劫起。是名劫浊。

* 杂要篇
** 四依部

夫根钝时浇。信坚难具。行浅德劣。智正易述。要须机教
相符。文理洞备。故经曰虽诵千章。不行何益。今立正义。
须凭宗意。教有权实。行有昏明。如大集经云。复次舍利
弗。菩萨摩诃萨。有四依法何等为四。依义不依语。依智
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云何依
义不依语。语者若人世法。而有可说。义者解出世法。无
文字相。语者若说布施。戒忍。进禅。智慧。调伏。拥护。义者
知施戒忍进禅智慧。入于平等。语者称说生死。义者知
生死性。语者说涅槃味。义者知涅槃无性。语者若说诸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73a 页
乘。随所安止。义者善知诸乘。入一相智门语者说身口
意。受持净戒功德威仪。义者了身口意。皆无所作。而能
护持一切净戒。语者若说忍辱断除恚怒贡高憍慢。义
者了达诸法。得无生忍。语者悉能闻持一切文字智慧
根本。义者知是慧义不可宣说。云何依智不依于识。识
者四识住处。如色识住处。受想行识住处。智者解了四
识。性无所住。识者若识地大。水火风大。智者识住四大。
法性无别。识者行有为法。智者知无所行。无为法性。无
有识知。识者生住灭相。智者无生住灭相。云何依了义
经。不依不了义经。不了义经者。所作何业。信有果报。了
义经者。尽诸烦恼。不了义经者说生死苦恼。了义经者。
生死涅槃。一相无二。不了经者。赞说种种庄严文字。了
义经者。说甚深经。难持难了。不了义经者。多为众生说
罪福相。今闻法者心生欣戚。了义经者。凡所演说。必令
听者心得调伏。不了义经者若说我人众生等。无有施
受者。而为说有施受。了义经者。说空无相。无愿无作。无
有我人众生。作者受者。常说无量诸解脱门。云何依法
不依于人。人者摄取人见。作者受者。法者解脱无人。见
作者受者。人者凡夫。善人。信行人。八人。四果人。辟支佛
人。菩萨人。一人出世。多所利益。多人受乐。怜悯世间。生
大悲心。于人天中。多所饶润。所谓诸佛等。依世谛故。为
化众生故。作是说。若有摄取如是见者。是为依人。如来
为化摄人见者。故说依法。一切平等。无别异性。犹如虚
空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四依无尽。

** 翻译部(附圣贤集传四十九部)


* (后汉朝译传道俗十二人出经律三百三十四部)
* (前魏朝传译僧六人出经律一十三部)
* (南吴孙氏传译道俗四人出经传一百四十八部)
* (西晋朝传译道俗十三人出经戒四百五十一部)
醒世卷八目录(细观禅戒人。可不思自过自悔。劫孽应时立涤)¶ 第 173b 页
* (东晋朝传译道俗二十七人出经传二百六十三部)
* (前秦符氏传译僧八人出经传四十部)
* (西秦乞伏氏传译僧一人出经十四部)
* (后秦姚氏传译僧八人出经传一百二十四部)
* (北凉沮渠氏传译道俗八人出经传三十二部)
* (宋朝传译道俗二十三人出经传二百十部)
* (前齐朝传译道俗十九人出经传四十七部)
* (梁朝传译道俗二十一人出经律传九十部)
* (后魏元氏传译道俗十三人出经论传录八十七部)
* (后齐高氏传译道俗二人出经论七部)
* (后周宇文氏传译道俗十一人出经论天文三十部)
* (陈朝传译道俗三人出经论传疏四十部)
* (隋朝传译道俗二十人出经论九十馀部)
* (唐朝传译僧十一人出经论二百馀部)
*  (大乘经一译二百四部 重翻二百二部)
*  (小乘经一译一百八部 重翻九十六部)
*  (小乘律三十五部 大乘论六十四部)
*  (小乘论三十三部 众经律论传八百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