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46a 页

*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 眷属篇(哀恋部 改易部 离著部 感应缘(三验))
* 机办篇(感应缘(二验) 造楼 卖饼 畏妇)
* 惰慢篇(感应缘(一验))
* 破邪篇(舍邪归正(四验))
* 富贵篇(感应缘(一验) 须达部)
* 债负篇
* 谋谤篇

* 宿障部(孙陀利谤佛缘 佛被木抢刺脚缘 佛被舞杆谤缘)
* 咒术篇(感应缘(四验) 祭词 献佛 感应缘(三验) 占相部 感应缘(三验))
* 慈悲篇(菩萨部 观苦 感应缘(三验) 放生部 感应缘(四验))
* 怨苦篇(伤悼部 八苦部 感应缘(一验))
* 业因篇(引證 因果感应缘)
* 受报篇(现报 住处 福行 感应缘(一验) 欲障 诃欲)
* 四生篇(感应缘(二验))
* 十使篇(述意 会名 迷理)
* 十恶篇(杀生 感应缘(三验) 遗物 感应缘(二验) 邪淫 感应缘(一验) 恶口部)

* 悭贤部(两舌 感应缘(一验) 邪见)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46b 页
醒世录卷七
武原居士徐昌冶觐周 编辑
金粟寺住持行元百痴 校阅

* 眷属篇
** 哀恋部

如须摩提长者经云。佛在世时。舍卫城有大长者子。名
须摩提。是人命终。父母宗亲。及诸知识。一时号哭哀。悼
躄踊称怨。大唤闷绝于地。尔时世尊。知而故问阿难。彼
诸大众。何故哀号悲泣如是。阿难具以白佛。唯愿世尊。
为度一切。可往至彼。是时彼诸人等。遥见世尊。各各以
手拭面。前来迎佛。既至佛所。头面礼足。悲哀鲠塞。不能
发言。佛告长者父母等。汝等何故悲泣懊恼。著此幻法。
是诸人等。同时发言而白佛言。世尊。是城中唯有此人。
聪明智慧。端正殊妙。年既盛壮。于诸人中。为无有上。又
复多财宝。仓库盈溢。车马衣服奴婢。如是悉备。无所乏
短。一旦命终。是故我等悲泣恋慕。不能自胜。善哉世尊。
愿为我等方便说法。得离诸恼。从今巳后。更不复受如
是诸苦。尔时世尊。告长者父母宗亲知识。及诸大众。汝
等曾见有生者不老病死不。诸人白佛言未曾见也。佛
复告诸大众。汝等欲离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者。莫复念
是恩爱之缚。摽心正见。归命三宝。所以者何。于诸世间。
无过佛者。能导盲瞑愚痴之众。佛所说法。即是良药。尔
时世尊。即说偈言。十方世界中。生者无不死。生死往来
道。唯法能除灭。无有十方刹。命终能济者。尔时长者诸
眷属等。闻佛所说。悲苦皆息。并获道果。又法句喻经云。
昔有婆罗门。少年出家。学至六十。不能得道。婆罗门法。
六十不得道。然后归家娶妇。为此居家。生得一男。端正
可爱。至年七岁。书学聪了。才辩出口。有逾于人。卒得重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46c 页
病。一宿命终。梵志怜惜。不能自胜。伏其尸上。气绝复苏。
亲族谏喻。夺尸殡敛。埋著城外。梵志自念。我今啼哭。计
无所益。不如往至阎罗王所。乞索儿命。于是梵志。沐浴
斋戒。赍持华香。发舍而去。所在问人。阎罗所治处为在
何许。展转前行。行数千里。至深山中。见诸得道。梵志复
问如前。诸梵志问曰。卿问阎罗王所治处。欲求何等。答
曰我有一子。辩慧过人近日卒亡。悲寤懊恼。不能自解
欲至王所。求乞儿命。还将归家。养以备老。诸梵志等。悯
其愚痴。即告之曰。阎罗王所治之处。非是生人所可得
到也。当示卿方。宜从此西行。四百馀里。有一大川。其中
有城。此是诸天神案行世间停宿之城。卿持斋戒。往必
见之。梵志欢喜。奉教而去。到其川中。见好城郭宫殿屋
舍如忉利天。梵志诣门烧香。翘脚咒愿。求见阎罗王。王
敕守门人引见之。梵志启言。晚生一男。欲以备老。养育
七岁。近日命终。唯愿大王。垂恩布施。还我儿命。阎罗王
言。所求大善。卿儿今在东园中戏。自往将去。梵志即往
见儿。与诸小儿共戏。即前抱之。向之啼泣。曰我昼夜念
汝食寐不甘。汝宁不念父母。小儿惊唤。逆呵之曰。痴騃
老翁。不达道理。寄住须臾。名为人子。勿妄多言。不如早
去。今我此间。自有父母。邂逅之间。彼手相抱。梵志怅然
即自念言。我闻瞿昙沙门。知人神魂变化之道。当往问
之。即还佛所。时佛在舍卫祗洹。为大众说法。梵志见佛。
稽首作礼。具以本末向佛陈之。佛告梵志。汝实愚痴。人
死神去。便更受形。父母妻子因缘。譬如寄客。起则离散。
愚迷缚著。计为巳有。忧悲苦恼。不识本根。唯有慧者。不
贪恩爱觉苦舍习勤修经戒灭除识想生死得尽。梵志
闻巳。豁然意解。即于座上。得阿罗汉道。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47a 页

** 改易部

如法句喻经云。昔佛在舍卫国。为天人说法。时城中有
婆罗门长者。财富无数。为人悭贪。不好布施。食常闭门。
不喜人客。尔时长者。欻思美食。便敕其妻。令作饭食。教
杀肥鸡。姜椒和调。煮之令熟。敕外闭门。夫妻二人。坐一
小儿。著聚中央。便共饮食。父母取鸡肉。著儿口中。如是
数数。佛知此长者宿福应度。化作沙门。伺其坐食。现出
坐前。便咒愿云。多少布施。可得大福。长者举头见沙门。
即骂之言。汝为道人。而无羞耻。室家坐食。何为唐突。沙
门答曰。卿自愚痴。不知羞耻。今我乞士。何故惭羞。长者
问曰。吾及室家。自共娱乐。何故惭羞。沙门答曰。卿杀父
妻母。供养怨家。不知惭耻。反谓乞士。何不惭羞。于是世
尊即说偈曰。所生枝不绝。但用食贪欲。养怨益丘冢。愚
见妻子饰。深著爱其牢。深固难得出。长者闻偈。惊而问
之。道人何故说此。答曰。案上鸡者。是卿先世时父。以悭
贪故。尝生鸡中。为卿所食。此小儿者。往作罗刹。卿作贾
客大人。乘船入海。舟辄失流堕。罗刹国中。为罗刹所食。
如是五百世寿尽。来生为卿作子。以卿馀罪未毕。故来
欲相害耳。今是妻者。是卿先世时母。以恩爱深固。今还
与卿作妇。今卿愚痴。不识宿命。杀父养怨。以母为妻。五
道生死。轮转无际。谁能知者。唯有道人。见此睹彼。于是
长者忽然毛竖。如怖畏状。佛现威神。令识宿命。长者见
佛。即识宿命。寻则忏悔谢过。便受五戒。佛为说法得须
陀洹道。

** 离著部

如十住毗婆沙论云。于此家中。父母兄弟妻子眷属车
马等物。唯增贪求。无有厌足。家是难满。如海吞流。家是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47b 页
无足。如火焚薪。家是无息。觉观相续。家是苦性。如怨诈
亲。家是障碍。能妨圣道。家是斗乱。共相违诤。家是多瞋。
呵责好丑。家是无常。虽久失坏。家是众苦。驰求守护。家
是疑处。犹如怨贼。家是颠倒。贪著假名。家是伎人。种种
妄饰。家是变异。贪必散离。家是假借。无有实事。家是眠
梦。富贵则失。家如朝露。须臾变灭。家如蜜滴。其味甚少。
家如棘丛。欲刺伤人。家如铁觜虫。觉观常唼。如是等患。
在家菩萨。当如是观。

** 感应缘(三验)

宋袁廓。字思度。陈郡人也。元徽中。为吴郡丞。病经少日。
奄然如死。但馀息未尽。棺唅之具并备。三日而能转动
视瞬。自说云。有使者唤。廓随去至大城池。楼堞高整。阶
闼崇丽。即命廓进。主人南面。阶陛森然。威饰冠首。埶刀
者点廓坐。定温凉毕。设酒炙果粽俎肴等。廓皆尝进。形
味不异世中。酒数行。主人谓廓曰。主簿有阙。以君才颖。
故欲相屈。廓知是幽途固辞。主人曰。君以幽显异方。故
有辞耳。此间荣禄资待。身口服御。乃当胜君。可降意副
期。廓复固请曰。男女藐然。并在龆龁。仆一旦恭任。养视
无托父子之恋。理有可矜。廓因流涕稽颡。主人曰。君辞
让可尔。何容相逼。既而廓谢恩辞归。主人曰。君不欲定
省先亡乎。乃遣人将廓行。经历寺署甚众。至囹圄。将廓
入中。斜趣一偶。有诸屋宇。骈填衔接。而甚陋弊。次有一
屋。见其所生母羊氏。在此屋中。容服不隹。甚异平生。见
廓惊喜。户边有一人。身面伤痍。形类甚异。呼廓语。廓惊
问谁。羊氏谓廓曰。此汝嫡母王夫人。汝不识耶。王夫人
曰。吾在世时。不信报应。虽无甚馀罪。正坐鞭挞婢仆过
苦。故受此罚。亡来楚毒。殆无暂休。前唤汝姊来。望以自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47c 页
代。竟无所益徒为忧聚言毕涕泗。廓姊时亦在其侧。有
顷。使人复将廓去。经涉巷陌闾里。整顿似是民居。有一
宅。竹篱茅屋。见父披被著巾。凭案而坐。廓入门。父扬手
遣廓曰。汝既蒙罢。可速归去。不须来也。廓跪辞而归。

唐京城真寂寺沙门慧如。少精勤苦行。师事信行。信行
亡后。奉遵其法。隋大业中。因坐禅修定。遂七日不动。众
皆叹异之。以为入三昧也。既而慧如开目。涕泣交流。僧
众怪问之。答曰。火烧脚痛。待视疮毕乃说。众皆怪问。慧
如曰。被阎罗王请行道。七日满。王问须见先亡知识不。
如答欲见二人王即遣唤一人。唯见龟来。舐慧如足。目
中泪出而去。更一人者。云罪重不可唤。令就见之。使者
引慧如至狱门。门闭甚固。使呼守者。有人应声。使者语
慧如。师急避道。莫当门立。如始避而门开。大火从门流
出。如脚被烧。举目视门。门巳闭讫。竟不得相见。王施绢
三十疋。固辞不许。云巳遣送后房。众僧争往房视之。则
绢在床矣。

唐居士李信者并州文水县之太平里人也。身为隆政
府卫士。至显庆年冬。随例往朔州赴蕃。乘赤草马一疋。
并将草驹。是时岁晚凝阴。风雪严厚行十数里。马遂不
进。信以蕃期期逼。促挝之数十下。马遂作人语。谓信曰。
我是汝母。为生平避汝父。将硕馀米乞女。故获此报。此
驹。即是女妹也。以力偿债。汝复何苦敦逼如是。信闻之。
惊愕流涕。不能自胜。乃拜谢之。躬驼鞍辔。谓曰。若是信
娘。富自行归家。马遂前行。信负鞍辔随之。至家。信兄弟
等。见之悲哀相对。别为厂擽。养饲有同事母。屈僧营斋。
合门莫不精进。

* 机办篇
** 感应缘(一验)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48a 页

晋康僧渊。本西域人。至于长安。貌虽番人。语实中国。容
止详正。志业弘深。晋成之世。与康法畅。支敏度等。俱过
江畅亦有才思。善为往复。著人物始议论等。畅常埶麈
尾行。每值名宾。辄清谈尽日。庾元规谓畅曰。此麈尾何
以常在。畅曰。廉者不求。贪者不与。故得常在。渊亦机办
过畅。时琅耶。王茂弘。见渊鼻高眼深。每戏弄之。渊曰。鼻
者面之山。眼者面之渊。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
时人以为名答。

** 造楼

百喻经云。往昔愚人。痴无所知。到馀富家。见三重楼。高
广严丽。即作是念。我有财钱不减于彼。云何不造。即唤
木匠而问言曰。解作彼舍不。木匠答言。是我所作。即便
语言今为我造。木匠即便经地。垒堑你楼。愚人见垒。语
木匠言。我不欲下二重。先为作最上屋。木匠答无有是
事。何有不作最下。造彼第二。不造第二。云何得造第三
屋。愚人固言。我不用下二。必为我作上。时人闻巳。便生
怪笑。譬如世尊。四辈弟子。不勤修敬三宝。懒惰懈怠。欲
求道果。不欲下三果。唯欲得第四阿罗汉果。亦为时人
之所嗤笑。

** 卖香

百喻经云。昔有长者。入海取沉水香。积有年载。方得一
车。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多日不售。心生疲厌。
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烧作炭。世间愚人。亦复如是。无
量方便。勤求佛果。以其难得便生退心。

** 畏妇

百喻经云。昔有一人。娉取二妇。若近其一。为一所瞋。便
在二妇中间。正身仰卧。值天大雨。屋舍霖漏。水土俱下。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48b 页
入其眼中。以先有要。不敢起避。遂令二目俱失其明。世
间凡夫。亦复如是。亲近邪友习行非法。造作结业。堕三
恶道。长处生死丧智慧眼。

* 惰慢篇
** 感应缘(一验)

盐铁论曰。内无其质。而外学其文。虽有贤师良友若画
脂镂冰。费日损功。故良师不能饰西施。泽香不能加(嫫母)

说苑曰。晋平公问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巳暮矣。对
曰。暮何不炳烛乎。臣闻少而学者。如日出之阳。壮而学
者。如日中之光。老而学者。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
昧行。平公曰善。

* 破邪篇
** 舍邪归正

梁高祖武皇帝。年三十八登位。在政四十九年。虽亿兆
务殷。而卷不释手。内经外典。罔不厝怀。皆为训解。数千
馀卷。而俭约自节。罗绮不服。覆处虚闲。昼夜无怠。布被
莞席。草履葛巾。日惟一食。永绝辛膻。自有帝王。罕能及
此。旧事老子。宗尚符图。忽躬运神笔。下诏作舍道文曰。
维天鉴三年四月八日。梁国皇帝兰陵萧衍。稽首和南
十方诸佛。十方尊法。十方圣僧。伏见经云。发菩提心者。
即是佛心。能使众生。出三界之苦门。入无为之胜路故
如来漏尽。智凝成觉。发惠炬以照迷。镜法流以澄垢登
尝乐之高山。出爱河之深际。步三界而为尊。普大千而
流照。弟子经迟迷荒。耽事老子。今舍旧翳。归凭正觉。至
四月十一日。又敕门下。大经中说。道有九十六种。惟佛
一道是正道。其馀九十五种。名为邪道。朕舍邪事正诸
佛如来。若有公卿能入此誓者。各可发菩提心。故经教
成实论云。若事外道心重。佛法心轻。即是邪见。若心一
等。是无记性。不当善恶。若事佛心强。老子心弱者。乃是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48c 页
清信。至四月十七日。侍中安前将军丹阳尹郡陵王。上
启云。臣纶闻如来严相。巍巍架于有顶。微妙色身。荡荡
显乎无际。假金轮而启物。托银粟以应凡。砥般若之利
刀。收涅槃之妙果。汎生死之苦海。济常乐于彼岸。故七
处八会。教化之义不穷。四帝五时。利益之方无尽。道树
始于迦维。德音盛于京洛。兹我皇帝。应天御物。负展临
民。含光宇宙。照清海表。垂无碍办以接黎庶。以本愿力
摄受众生。故能崇一乘之旨。广十地之基。臣昔未达理
源。今方粗知归向。伏愿天慈。曲垂矜许。至四月十八日。
中书舍人臣任孝恭宣敕云。能改迷入正。可谓是宿植
胜因。宜加勇猛也。

魏书云。正光元年。明帝加朝服。大赦天下召佛道二字
门人。殿前斋讫。侍中刘胜。宣敕诸法师等。与道士论议。
时清风通观道士姜斌。与融觉寺僧昙谟最对论。帝曰。
佛与老子同时不。斌曰老子西入化胡。佛时以充侍者。
明是同时。最曰何以知之。斌曰案老子开天经。是以得
知。最曰老子当问何王几年而生。周何王几年西入。斌
曰当周定王即位三年乙卯之岁。于楚国陈苦县。属乡
曲仁里。九月十四夜子时生。至周简王四年丁丑岁。事
同为守藏吏。简王十三年迁为太史。至敬王元年庚辰
岁。年八十五。见周德凌迟。与散关令尹喜。西入化胡。斯
足明矣。最曰。佛以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穆王
五十三年二月十五日灭度。计入涅槃后。经三百四十
五年。始到定王三年。老子方生。至敬王元年。凡经四百
二十五年始与尹喜西遁。据此年载悬殊。无乃谬乎。斌
曰。若佛生周昭之时。有何文记。最曰。周书异记。汉法本
内传。并有明文。斌曰。孔子既是制法圣人。当时于佛。迥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49a 页
无文记何耶。最曰。仁者识同管窥。览不弘远。案孔子有
三备卜经。谓天地人也。佛之文言。出在中备。仁者早自
披究。不有此迷。斌曰孔子圣人。不言而知。何暇卜乎。最
曰惟佛是众圣之王四生之道首。达一切含灵。前后二
际。吉凶终始。不暇卜观。自馀小圣。虽晓未然之理。必藉
著龟以通灵卦也。侍中尚书令元文。宣敕语道士姜斌
等。论无宗旨。宜退下席。又问开天经。何处得来。是谁所
说。即遣中书侍郎魏收。尚书郎祖莹等。就观取经。帝令
议之。太尉丹阳王萧。太傅李实。卫尉许伯姚。吏部尚书
邢栾。散骑常侍温子升等。一百七十人。读讫奏云。老子
止著五千文。更无言说。臣等所议姜斌罪当惑众。帝加
斌极刑。时有三藏法师菩提流支。行佛慈化。谏帝乃止。
配徒马邑。

晋程道惠字文和。武昌人也。世奉五升米道。不信有佛。
常云古来正道。莫踰李老。何乃信惑释言。以为胜教。太
元十五年病死。心下尚暖。家不殡殓。数日得苏。说初死
时。见十许人。缚录将去。逢一比丘云。此人宿福。未可缚
也。乃解其缚。散驱而去。道路修平。而两边棘刺森然。略
不容足。驱诸罪人。驰走其中。肉随著刺。号呻聒耳。见惠
行在平路。皆叹羡曰。佛弟子行路。复胜人也。惠曰。吾不
奉法。其人笑曰。君忘之耳。惠因自忆先身。奉佛巳经五
生五死。忘失本志。今生在世。幼遇恶人。未达邪正。乃惑
邪道。既至大城。径进听事。见一人。年可四五十。南面而
生。见惠惊曰。君不应来。有一人著单衣帻。持簿书对曰。
此人伐社杀人。罪应来此。向所逢比丘。亦随惠入。申理
甚至。云伐社非罪也。此人宿福甚多。杀人虽重。报未至
也。南面坐者曰。可罚所录人。命惠就坐。谢曰小鬼谬滥。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49b 页
枉相录来。亦由君忘失宿命。不知奉大正法故也。将遣
惠还。乃使暂兼覆校将军。历观地狱。惠欣然辞出。导从
而行。行至诸城。城城皆是地狱。人众巨亿。悉受罪报。见
有掣狗啮人。百节肌肉散落。流血蔽地。又有群鸟。其啄
如锋。飞来甚速。鸩然血至入人口中。表里贯洞。其人宛
转呼叫。筋骨碎落。观历既遍。乃遣惠还。复见向所逢比
丘。与惠一铜物。形如小铃。曰君还至家。可弃此门外。勿
以入室。某年月日。君当有厄。诫慎过此。寿延九十。时道
惠家于京师大街南。自见来还。达皂荚桥。见亲表三人
住车共语。惮惠之亡。至门见婢行哭而市。惠将入门。置
向铜物门外树上。光明舒散。流飞属天。良久还小。奄尔
而灭至户闻尸臭惆怅恶之。时宾亲奔吊。突惠者多。不
得徘徊。因进入尸忽然而苏。惠后为廷尉。预西堂听讼
未及就列。欻然顿闷不识人。半日乃愈。计其时日。即道
人所戒之期。顷之迁为广州刺史。

唐益州福寿寺释宝琼。俗姓马氏。绵竹县人。小年出家。
清卓俭素。读诵大品。两日一遍。以为常业。劝历邑义日
诵一卷者。向有千计。四远闻者皆来钦敬。本邑连比什
邡诸县。并是道民。埶邪日久。投寄无容。琼虽桑梓习俗。
而不事道。李氏诸族。值作道会。邀琼赴之。来既后至。不
礼而坐。皆谓不礼天尊。轻我宗法耶。琼曰。邪正道殊。所
事各异。天尚不礼。何况老君。众议纷纭。颇相凌侮。琼见
争讼不止。报曰吾礼非所礼。恐贻辱先宗。遂作一拜。道
像并座一时动摇。又礼一拜。连座反倒。坠落在地。身座
摧毁。道民羞耻。合众惊惧。一心礼琼。远近闻知皆舍道
归佛。

* 富贵篇
** 感应缘(一验)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49c 页

唐中书令岑文本。江陵人。少信佛。常念诵法华经。普门
品。曾乘船于吴江中。船坏人尽死。文本投在水中。闻有
人言。但念佛必不死也。如是三言之。既而随波涌出。著
北岸免死。后于江陵设斋。僧徒集其家。有一客僧。独后
去。谓文本曰。天下方乱。君幸不预其灾。终逢太平。致富
贵也。言毕趋出。送出外不见。既而文本食斋。于自食碗
中。得舍利二枚。后果如其言。

** 须达部

杂宝藏经云。昔佛在世时。须达长者。最后贫苦。财物都
无。客作佣力。得米四升。炊作饭食。值阿那律来从乞食。
妇即取钵盛满饭与。后须菩提迦叶目连舍利弗等。次
第来乞。悉施满钵。末后佛来。亦与满钵。须达在外行还
到家。从妇索食。妇即语言。其若尊者。阿那律来。汝当自
食。为施尊者不。须达答言。宁自不食。当施尊者。妇又语
言。若复迦叶大目连及须菩提舍利弗等。乃至佛来。汝
当云何。亦答妇言。宁自不食。尽当施与。妇即语夫言。朝
来诸圣。尽来索食。所有饮食。尽施与之。夫闻欢喜而妇
语言。我等罪尽。福德应生。即开库藏。縠绵饮食。悉皆(充满)

* 债负篇

无量寿经云。憍梵波提。过去世。曾作比丘。于他粟田边
摘一茎粟。观其生熟。数粒堕地。五百世作牛马偿之。

唐龙朔三年。长安城内。通轨坊。三卫刘公信妻陈氏。母
先亡。陈因患暴死。见人将入地狱。备见诸苦。末后见一
地狱。石门牢固。有两大鬼形容伟壮。守门左右。怒目瞋
陈。汝何人到此。见石门忽开。亡母在中受苦。受苦稍歇。
近门母子相见。遥得共语。母语女言。汝还努力。为吾写
经。女咨娘欲写何经。为吾写法华。言讫。石门便闭。陈还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50a 页
得苏。具向夫说。夫即凭妹夫赵师子。欲写法华。其师子
旧解写经。有一经生。将一部新写法华。未装演。其人先
与他受雇写经主姓范。此生将他法华。转向赵师子处。
质二百钱。师子语妇兄。赎取此经。陈将四百钱。赎得装
演周讫。在家为母供养。其女陈氏。后梦见母。从女索经。
何因迄今不得。女报母言。巳为娘赎得一部法华。现装
演了。在家供养。母语女言。止为此经。吾转受苦。狱官语
云。汝何因取他范家经。将为巳经。女见母说如此。更为
母别写法华。其经未了。女梦中。复见母来催经。即见一
僧手捉一卷法华。语母云。汝女巳为汝写经第一卷了。
功德巳成后写经成。母来报女。因汝为吾写经。今得出
冥道。好处受生。得汝恩力。故来报汝。后时勘问前赎法
华主。知果姓范。范家虽不得经。其经巳成。施福巳满。后
人转质。自得罪咎。

* 谋谤篇
** 宿障部

*** 孙陀利谤佛缘

兴起行经云如来将五百罗汉。常以月十五日。于中说
戒。因舍利弗问十事。舍利弗。自从华座。起立整服偏露
右臂右膝跪座。向佛叉手。问言世尊。无事不见。无事不
闻。无事不知。众恶灭尽。诸善普备。一切众生。皆欲度之。
今故现有残缘。愿佛自说。使天神解。以何因缘。彼孙陀
利谤。以何因缘。彼奢弥跋提谤。及五百罗汉。以何因缘。
世尊自患头痛。以何因缘。世尊自患骨节疼痛。以何因
缘。世尊自患背痛。以何因缘。被木枪刺脚。以何因缘。被
调达破指出血。以何因缘。被多舌女人舞杆。大众来相
诽谤以何因缘。于毗兰邑。与五百比丘食其马麦。以何
因缘。在郁秘地。苦行六年。佛语舍利弗。还复华座。吾当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50b 页
为汝说先因缘。阿耨大龙王。闻佛当说。踊跃欢喜即为
佛作七宝交露盖。盖中雨栴檀末香。周遍无数。诸天八
部。皆来诣佛作礼而立。佛告舍利弗。往昔过去波罗柰
城。有博戏人。名曰净眼。时有淫女。名曰鹿相。端正姝好。
时净眼语鹿相曰。当诣园中。共相娱乐。鹿相便庄严衣
服。即共严驾。至园娱乐。经于日夜。净眼贪心。当杀此女。
取其衣服。复念杀巳。当何藏之。时此园中。有辟支佛名
乐无为。去其不远。伺乞食后。埋其庐中。持衣而去。尔时
国人不见鹿相。遂彻梵达国王。王召群臣。遍城求之不
得。往到园庐。搜索得尸。诸臣语无为曰。巳行不净。胡为
复杀。辟支默然不答。如此至三不答。众臣便反缚辟支。
持诣王所。王闻瞋恚敕诸臣等。急缚至树下。计牟针之。
贯著竿头。拯弓射之。若不死者。便斫其头。诸臣受教。众
人悲伤。于时净眼在破墙中藏。闻众人言。道人枉死。念
巳走趣大众。并唤上官。此人是我杀耳。愿放道人。缚我
治罪。诸官皆惊曰。何能代他受罪。即共解辟支。便缚净
眼。反缚如前。诸上官等。皆向辟支佛作礼忏悔。辟支佛
念。不宜更复重入波罗柰城乞食。我宜众前取灭度耳。
便于众前。踊升虚空。于中往返。坐卧住立。作十八变。腰
以下出烟。腰以上出火。或举身出烟。举身出火。即于空
中烧身灭度。于是大众皆悲啼泣。取其舍利。于四衢道。
起偷婆。诸官即将净眼诣王。王忿依前杀之。佛语舍利。
尔时净眼者。则我身是。其鹿相女者。今孙陀利是。尔时
梵达王者。今埶杖释种是。我于尔时。由杀鹿相。枉困辟
支。以是罪缘。无数千岁堕在泥犁。无数千岁堕在畜生
无数千岁堕在饿鬼中。尔时馀殃。今虽作佛。故获此谤。

*** 佛被木枪刺脚缘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50c 页

兴起行经云。佛在罗阅祗竹园精舍。与大比丘僧。五百
人俱。晨旦著衣持钵。与五百比丘僧。及阿难。共入罗阅
祗城乞食。家家遍至。见此里中。有破刚木一片。木长尺
二。于佛前立。佛便心念此是宿缘。今当现偿宿缘之报。
使众人见信。不敢造恶。佛便踊在虚空。去地一仞。木枪
逐佛亦高一仞。于佛前立。佛复上二仞四仞乃至七仞。
枪亦随上七仞。世尊复上高一多罗。枪亦高一多罗。佛
复上乃至七多罗。枪亦随上立于佛前。佛复上高七里。
乃至上由延。枪亦随之。佛于空中化作青石。厚六由延。
广纵十二由延。佛于上立。枪便穿石出。在佛前立。佛复
于空中化作水。广十由延。纵二由延。深六由延。于水上
立。枪复过水。于佛前立。佛复空中化作大火。纵广十二
由延。高六由延。于其燄上立。枪亦过燄。至佛前上。佛复
空中化作旋风。纵广十二由延。于风上立。枪从傍边斜
来。趣佛前立。佛复上至四天王宫。如是展转。乃至梵天。
木枪从三十三天以次来上。乃至梵天。于佛前立。尔时
世尊与梵天说。自宿缘法。从梵天还。展转还至罗阅城。
所过诸天。皆为说宿缘法。佛与比丘僧。出罗阅城。枪亦
寻佛后。国人尽逐物出城。佛语众人各自还归。如来自
知时节。即还竹园僧伽蓝。自处巳房。敕诸比丘。各自还
房。阿难问佛。我当云何。佛语阿难。汝亦还房。佛便心念
是缘。我宿自造。必当偿之。即取大衣四𧜼襞之。还坐本
座。佛便展右足。木枪便从足趺上下。入彻过。入地深六
万八千由延。过地至水。水深亦六万八千由延。过水至
火。火高六万八千由延。至火乃焦。当尔之时。地为六反
震动。阿难诸比丘。各自心念。今此地动。其枪必刺佛脚。
佛被枪巳。苦痛酸疼。阿难即至佛所。见佛脚刺枪疮。便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51a 页
死倒地。佛以水洒。阿难乃起。起巳礼佛足。摩拭佛足。呜
佛脚足。啼泣堕泪。佛以是脚。行至树下降魔。上至三十
三天。为母说法。世尊金刚之身。作何因缘。为木所害。佛
语阿难。且止勿啼。世间因缘。轮转生死。有是苦患。阿难
问佛今者疮痛。增损何如。佛语阿难。渐有降损。舍利弗
及诸比丘来礼佛。佛语比丘。我乃先世自造此缘。无可
逃避。时耆婆阿阇世王等。闻佛为木枪刺脚。从床闷死
堕地。良久乃苏。举宫惊怖。王疾严驾。上车出城。城内四
姓宗族士女。百千围绕。共至佛所。佛右胁侧卧。王礼佛
巳。手捉佛足。摩抆口呜。世尊疮痛。宁有损不。佛慰王巳。
命王使坐。王言我从如来所闻。佛身金刚不坏。今者何
为木枪所刺耶。佛告王曰。一切诸法。皆为缘对。我身虽
是金刚。非木枪能坏。此宿对所坏。是故大王。当舍恶从
善。王语耆婆。汝合好药。洗疮咒治。耆婆即便礼佛洗足。
安药后续止痛。佛于是为王一切众会。说四谛法。千比
丘得漏尽意解。万一千人得法眼净。复有百千诸天。展
转相告。皆来慰佛。佛语舍利弗。往昔无数阿僧祗劫前。
有两部贾客。各有五百人。在波罗柰国。各合资财。严船
度海。乘风径往。即至宝渚。渚上丰饶。衣被饮食。及妙婇
女。种种龙宝。无物不有。一部贾客。语众人曰。我等所求
巳获。今当住此。以五欲自娱。第二萨薄。告其部众。不应
于此久住。是时空中有天女。慈悯此辈。便于空中语众
贾曰。此间虽有财宝󳼶女衣食。不足久住。却后七日。此
地皆当没水。语讫化去。复有魔女。欲来没尽。谏止不去。
第一萨薄。不信天告。乐住不去。第二萨薄惧水不住。先
严办船。未至之日。所将部众。即得上船。第一萨薄。先不
严船。水至之日。与严治者。著矛持杖。共相格战第二萨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51b 页
薄。以铳牟刺第一萨薄脚彻过。即便命终。佛语舍利弗。
第一萨薄者。今提婆达是。第二萨薄者。则我身是。尔时
第一贾客众五百人者。则今提婆达五百弟子是。尔时
第二贾客五百众者。则今五百罗汉是。尔时第一天女
者。则今舍利弗是。尔时第二天女者。则今名满月比丘
婆罗弟子是。以是因缘。无数千岁经地狱苦。堕畜生中
为人所射。无数千岁。在饿鬼中。蹈铁针上。今虽得金刚
之身。以是馀殃故今为木枪所剌。

*** 佛被舞杆谤缘

兴起行经云。佛告舍利弗。往昔阿僧祗劫前。有佛名尽
胜如来。有两种比丘。一名无胜。一名常欢。无胜得六神
通。常欢结使未除。尔时波罗柰城。有长者名大爱。资财
无极。妇名善多。两种比丘。往来其家。善多妇。供养无胜。
四事无乏。常欢微薄因此妒嫉。横生诽谤。言无胜比丘。
与善多交通。不以道法供养。以恩爱供养。尔时常欢者
我身是。善多妇者婆罗门女是。以是罪缘。无数千岁堕
在地狱。受其苦痛。今虽得佛。以馀殃故。为多舌童女。舞
杆起腹。来至我前。曰汝先共我交通。使我有身。今当临
月。事须酥油。养于小儿。尽当给我。尔时众会。皆低头默
然。时释提桓因。侍后埶扇。以神力化作一鼠。入其衣里。
啮于舞杆。忽然堕地。尔时四部弟子。及六师从众。见杆
堕地。皆大欢喜。扬声称庆。

* 咒术篇
** 感应缘(四验)

昔邺中。有竺佛图澄者。四域人也姓帛氏。少出家。清贞
务学。诵经数百万言。善解文义。虽未读此土儒史。而与
诸学士论辩疑滞。皆暗若符契。无屈者。以晋怀帝永
嘉四年。来适洛阳。志弘大法。善诵神咒。能役使鬼物。以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51c 页
麻油杂胭脂涂掌。千里外事。皆彻见如对面。又听铃音
以言事。无不效验。时石勒屯兵葛陂。专以杀戮为威。沙
门遇害甚众。澄悯念苍生。欲以道化勒。于是杖策到军
门。勒大将郭黑略。素奉法。澄即投止略家。因而勒召澄
问曰。佛道有何灵验。澄知勒不达深理。与言曰。至道虽
远。亦可以近事为证。即取应器盛水。烧香祝之。须臾生
青莲华。光色曜目。勒由此信伏。澄因而谏曰。夫王者德
化洽于宇内。则四灵表瑞。政弊道消。则慧孛著现。休咎
随行。斯乃古今之常徵。天人之明诫。勒甚悦之。凡应被
诛残蒙其益者。十有八九。勒后因忿。欲害诸道士。并欲
苦澄。澄乃避至黑略舍。告弟子曰。若将军信至。问吾所
在者。报云不知所之。信人寻至。觅澄不得。使还报勒。勒
惊曰。吾有恶意向圣人。圣人舍我去矣。通夜不寝。思欲
见澄。澄知勒意悔。明旦造勒。勒曰。昨夜何行。澄曰。公有
怒心。昨故权避。公今改意。是以敢来。勒大笑曰。道人谬
耳。襄国城堑。水源在城西北五里团。丸祠下。其水暴竭。
勒问澄曰。何以致水。澄曰。今当敕龙。勒字世龙。谓澄嘲
巳。答曰。正以龙不能致水。故相问耳。澄曰。水泉之源。必
有神龙居之。今往敕语。水必可得。乃与弟子法首等数
人。至泉源上。其源故处。久巳乾燥。坼如车辙。从者心疑。
恐水难得。澄坐绳床。烧安息香。祝愿数百言。如此三日。
水忽然微流。有一小龙。长五六寸许。随水来出。诸道士
竟往视之。澄曰。龙有毒气。勿临其上。有顷水大至。隍堑
皆满。勒登位巳后。事澄弥笃。时石葱将叛。其年澄诫勒
曰。今年葱中有虫。食必害人。可令百姓无食葱也。勒颁
告境内慎无食葱。到八月石葱果走。勒益加尊重。有事
必咨而后行。号大和尚。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52a 页

宋京师有释杯渡者。常乘木杯渡水。初在冀州。神力卓
越。世莫能测。至孟津河。浮木杯于水。凭之渡河。无假风
棹轻疾如飞。俄而渡岸。达于京师。年可四十。衣不蔽身。
或严冰扣而洗浴。或著屐上山。或徒行入市。唯荷一芦
图子。后欲往瓜洲。于江测航人告渡不肯载之。复累足
杯中。顾盻吟咏。杯自然流。直渡北岸。向广陵遇村舍有
李家。设八关斋。先不相识。乃直入斋堂而坐。置芦图于
中庭。众以其形陋。无恭敬心。李见芦图当道。欲遗置墙
边。数人举不能动。渡食竟提之而去。笑曰。四天王福于
李家。于时有一竖子。窥其图中。见四小儿。并长数寸。面
目端正。衣裳鲜洁。于是追觅。不知所在。后三日乃见在
西界蒙笼树下坐。李礼拜请还家。一月供养。渡不甚持
斋。与俗不殊。沛国刘兴伯。为兖州剌史。遣使邀之。负图
而来。兴伯使人举视十馀人不胜。伯自看。唯见一败衲。
及一木杯。后还李家。复二十馀日。清旦忽去。乃合境闻
有异香。觅之见在北岩下。铺败袈裟于地。卧之而死。头
前脚后。皆生莲华。华极鲜香。邑共殡葬之。后数日。有人
从北来。见渡负芦图行。向彭城。乃共开棺。唯见靴履。

宋蜀齐后山有释玄畅姓赵。河西金城人。少时家门为
北兵所灭。祸将及畅。番师见畅而止之曰。此儿目光外
射。非凡童也。遂获免。仍往凉州出家。其后煽虐。剪灭佛
法。害诸沙门。唯畅得走。以元嘉二十二年闰五月十七
日。发自平城。路游代郡。上谷。东跨太行。经历幽冀。南转。
将至孟津。唯手把一刺杨枝。一把葱叶。众骑追逐将及。
乃以杨枝击沙。沙起天暗。人马不能得前。有顷沙息。骑
巳复至。于是投身河中。唯以葱叶内鼻孔中。通气度水。
以八月一日。达于杨州。洞晓经律。深入禅要占托吉凶。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52b 页
靡不诚验。

灵鬼志曰。太元十二年道人外国来。能吞刀吐火。吐珠
玉金银。行见一人担担。上有小笼子。可受升馀。语担人
云。吾步行疲极。寄君担。担人甚怪之。虑是狂人。便许可。
答云若见许。政欲入笼子中。担人逾怪。下担入笼中担
之。亦不觉重。行数十里。树下住食。担人呼共食。云我自
有食。止住笼中。出饮食器物。罗列肴膳。丰腆亦办。反呼
担人食。未半语担人。我欲与妇共食。即复口出一女子。
年二十许。衣裳容貌甚美。二人便共食。食欲竟。其夫便
卧。妇语担人。我有外夫。欲求共食。夫觉。君勿道之。妇便
口中出一年少丈夫。共食有顷。其夫动如欲觉。其妇以
外夫内口中。次及食器物。此人即至国中。有一家大富。
货财巨万。而性悭吝。语担人。吾试为君破奴悭。即至其
家。有好马甚珍之系在柱下。忽失去。寻索不知处。明日
见马在五升罂中。终不可破。便语言。君作百人厨以周
穷乏。马得出耳。主人即狼狈作之毕。马还在柱下。明旦。
其父母老在堂上。忽复不见举家惶怖。不知所在。开妆
器。忽见父母泽壶中。往守请之。云当更作千人馀食。饴
百穷者。乃当得出。既作。其父母自在床上。

* 祭祠篇
** 献佛部

诸佛神力。不可思议。众生业力。亦不可思议。昔有一贫
人。作是思惟。当诣天祠。求于现世饶益财宝。作是念巳。
语其弟言。汝可勤作田。好为生计。勿令家中有所乏短。
便将其弟往至田中。此处可种胡麻。此处可种大小麦。
此处可种禾大小豆等。示彼种处巳。向天祠中。为祠弟
子。作天斋会。香华供养。香泥涂地。昼夜礼拜。求恩请福。
希望现世增益财产。尔时天神观彼人。先世了无布施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52c 页
因缘。今虽精勤求请。徒作勤苦。将无有益。便化为弟。来
向祠中。时兄语言。女何所种。来复何为。化弟白言。我亦
欲求请天神。求索衣食。我虽不种。以天神力。田中谷麦。
自然足得。兄责弟言。何有田中不下种子。望有收获。无
有是事。时彼天神。还复本形。即说偈言。汝今自说言不
种无果实。先身无施因。云何今获果。若欲得财宝。应当
净身口。而作布施业。以求将来果。

*** 感应缘(三验)

晋张应者。历阳人。事淫祀。咸和八年。妻得病。应请祷。财
产略尽。妻法家弟子也。谓曰。今病日困。求鬼无益。乞作
佛事。应许之。往精舍中。见竺昙铠。昙铠曰。佛如愈病之
药。见药不服。虽视无益。应许当事佛。昙铠与期明日往
斋应归。夜梦见一人。长丈馀。从南来入门曰。汝家不净。
见昙铠随后曰。始欲发意。未可责之。应眠觉。便炳火。作
高坐。及鬼子母座。昙铠明往。应具说梦。遂受五戒。斥除
神影。大设福供。妻病即间。寻都除愈。咸康二年。应至马
沟籴盐。还泊芜湖浦宿。梦见三人以钢钓钓之。应曰我
佛弟子。牵终不置。钓将北去。下一阪岸。岸下见有镬汤
刀剑楚毒之具。应时悟是地狱。欲呼师名。忘昙铠字。但
唤和尚救我。亦时唤佛。有顷。一人从西面来。形长丈馀。
埶金杵欲撞此钓人曰。佛弟子也。何入此中。钓人怖散。
长人引应去。谓曰汝命巳尽。不复久生可暂还家。颂呗
三偈。并取和上名字。三日命过。即生天矣。应既苏。即三
日持斋颂呗。遣人疏取昙铠名。至日中食毕。礼佛。澡洗
著衣。如眠便尽。

宋陈安居者襄阳县人也。伯父少事巫俗。鼓舞祭祀。神
影充满其宅。父独敬信释法。旦夕斋戒。后伯父亡无子。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53a 页
父以安居绍焉。安居虽即伯舍。而理行精求。淫飨之事
废不复设。于是遂得笃病。而发为歌神之曲。迷闷惛僻。
如此者弥岁。而埶心愈固。家人并谏之。安居不听。经积
二年。永初元年。病发遂绝。但心下微暖。至七日夜。守视
之者。觉尸足间。如有风来。飘衣动衾。于是而苏。有声。既
而稍能转动。末求饮浆。家人嘉之。问从何来。安居说云。
初有人若使者。将刀数十呼将去。从者欲缚之。使者曰
此人有福。未可缚也。行可三百里许。至一城府。楼宇甚
整。使者将至数处。如局司所居。末有人授纸笔。与安居
曰。可疏二十四通死名。安居即如言疏名成数通。有一
侍从。内出扬声大呼曰。安居可入。既入。称有教。付刺奸
狱吏。两人。一云与大械。一云此人颇有福。可止三尺械。
疑论不判。乃共视文书久之。遂与三尺械。有顷。见有贵
人。翼从数十。形貌都雅。谓安居曰。汝那得来。安居具陈
所由。贵人曰。汝伯有罪。但宜录治以先植小福。故暂得
游散。乃敢告诉。吾与汝父。幼少有旧。见汝依然。可随我
共游观也。狱吏不肯释械。曰府君无教。不敢专辄。贵人
曰。但付我。不使走逸也。乃释之。贵人将安居遍至诸地
狱。备观众苦。游历未竟。有传教来云。府君唤安居。安居
忙惧。求救于贵人。贵人曰。汝自无罪。但以实对。必无忧
也。安居至閤。见有钳梏者数百。一时俱进。安居在第三。
既至阶下。一人服冠冕。立于囚前。读诸罪簿。须臾。赤官
具读名牒。为伯所诉云云。府君曰。此人事佛。大德人也。
其伯杀害无辜。訾诳百姓。罪宜穷治。以昔有小福。故未
加罪。伯今复谤诉无辜。教催录取。未及至。而府君遣安
居还。安居出至閤。局司云君可拔郤死名。于是安居以
次抽名既毕。欲向谢贵人。贵人亦至。云知汝无他。得还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53b 页
甚善努力增修功德。

梁九江庐山东林寺。释僧融。曾于江陵劝一家受戒奉
佛。适有神庙。不复宗事。融便彻取送寺。至七日后。主人
母见一鬼持赤索欲缚之。母甚惶惧。乃更请僧读经行
道。鬼怪遂息。融晚还庐山。独宿逆旅。时大雨雪。中夜始
眠。见有鬼兵甚众。中有鬼将。带甲挟刃励声曰。君何谓
鬼神乃无灵耶。速拽下地。诸鬼将欲加手。融默念观音。
称声未绝。见一天将。可长丈馀。著广皮裤褶。手捉金刚
杵拟之。鬼便惊散。甲胃之属。碎为尘粉。融尝于江陵。劝
夫妻二人。俱受五戒。后为贼引。夫遂逃走。妻将系狱。遇
融于路。求哀请救。融曰唯至心念观世音。更无馀信。妇
入狱后。称念不辍。因梦沙门立其前。足蹴令去。忽觉身
贯三木。自然解脱。既闻即起。重门洞开。便越席而东。南
数里。将值民村。天夜暗冥。其夫先逃。夜行昼伏。二忽相
遇。皆大惊骇。

** 占相部
*** 感应缘(三验)

汉周亚夫。绛侯勃之次子也。初许负相之曰。君三年而
侯。五年而相。其贵无上。然卒以饿死。亚夫曰嘻。吾何缘
如此。若既大贵。又何故饿死。负曰不然从理入口。饿死
法也。后三年绛侯世子有罪黜。而亚夫袭侯。及破吴楚。
有大功为丞相。以忠蹇疆直。数犯景帝。竟下狱饿死。

梁州招提寺。有沙门名琰。年幼出家。初作沙弥时。有一
相师。语琰师。虽大聪明。智慧锋锐。然命短。寿不经旬日。
琰师既闻斯语。遂诣诸大德。共相评论。作何福胜得命
延长。大德答云。依佛圣教受持金刚般若经功德最大
琰入山。志心受持般若经馀五年。因出山见相师。相师
惊怪。修何功德得寿命长。琰具述前意。相师叹之。琰后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53c 页
学问优长。善弘经论。匡究佛法。年逾九十。

梁钟山开善寺。沙门智藏。俗姓顾氏。吴郡吴人也。有墅
姥攻相。谓藏曰。法师聪辨盖世。天下流名。但恨年命不
长。可至三十一。时年二十有九。闻斯促报。于是讲解顿
息。竭诚修道。发大誓愿。不出寺门。遂探经藏。得金刚般
若受持读诵毕命。奉之至所厄年末。以香汤洗浴。净室
诵经。以待死至。俄闻空中声曰。善男子。汝往年三十一
者。是报尽期。由般若经力得倍寿矣。

* 慈悲篇
** 菩萨部

如大集经云。佛言。我昔为一切众生。修菩萨行。为此法
眼。于诸众生。起大慈心。舍巳身血犹如大海。与诸乞者。
舍头眼耳如毗福罗山。舍鼻舌等如十突卢那。舍手脚
等如毗福罗山。舍皮施等可覆一阎浮提。亦舍无量象
马奴婢妻子。及以王位国土城邑宫殿村落等。与诸乞
者。于诸佛所。受持禁戒而无缺犯。一一佛所。无量供养
一一佛所。禀受无量百千法门。受持读诵。善修三昧恭
敬无量三乘四果圣人。父母师长。病苦之者。无救护者。
为作救护。无归依者。为作归依。无趣向者。为作趣向。令
其安住。我巳如是于彼三大阿僧祗劫。慈悯一切苦恼
众生。故发大坚固勇猛之心。久修无上菩萨之行。今于
此盲真世间。无大导师。俭法之时。于如是等诸众生中。
发心愿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欲于三乘菩提。令不
退转。复愿救度三恶众生。安置善道。及涅槃乐。

** 观苦部
*** 感应缘(三验)

唐益州福感寺释道积。蜀人。日诵涅槃经一部。凡欲宣
述。必先洗涤身秽。被服净衣。然后升座。立性慈仁。遇疠
疾脓血秽气者。悉为补浣衣服。治疗同食。而不恶之。时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54a 页
人怪问。云境无染净净秽由心心既不起爱憎何生。

唐新罗国大僧统释慈藏。俗姓金氏。自小神睿澄简。厌
世高荣。情欣方外。独静行禅。不避虎兕。持戒不群。慈救
为先。深隐山居。来往绝粮。便感异鸟。各衔诸果。就手送
与。鸟于藏手。同共食之。常怀戚戚。慈哀含识。作何方便。
令免生死。遂于眠寐。见二丈夫。从忉利天来曰。卿在幽
隐。欲为何利。藏曰惟为利生。乃授藏五戒讫。曰可将此
五戒利益众生。于是出山谷中。士女受戒无穷。

唐范阳卢元礼。贞观末。为泗州涟水县尉。曾因重病闷
绝。经一日而苏。云有人引至府舍。入大堂中。见灶数十
百口。其灶上有气。矗然如云雾直上。沸声喧杂。有同数
千万人。元礼仰视。见似笼盛人悬之。是蒸罪人处。元礼
遂发愿大语云。愿代一切众生受罪。遂解衣赤体。自投
于釜中。因即昏然。不觉有痛。须臾有一沙门。挽元礼出
云。知汝至心。乃送其归。忽如睡觉。遂断酒肉安经。

* 放生篇
** 救厄
** 感应缘(四验)

晋张崇。京兆杜陵人也。少奉法。晋太原中。符坚既败。长
安百姓。千馀家南走归晋。为镇戍所拘。杀其男丁。抢其
子女。崇与同等五人。手脚共械。掘坑埋筑。明日将驰马
射之。以为娱乐。崇虑望穷尽。唯洁心专念观世音。夜中
械忽自破。因走得脱。崇脚痛。经一寺。乃复称观世音。至
心礼拜。以一石置前。发誓愿言。今欲过江东诉乱。晋帝
理此冤魂。救其妻息。若心愿获果。此石当分为二。崇礼
拜巳。石即破焉。崇遂至京师。发白虎撙。具列冤氏。帝乃
悉如宥。

晋王懿。字仲德。太原人也。守车骑将军。世信奉法。父苗
苻坚时为中山太守。为丁零所害。仲德与兄元德携母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54b 页
南归。登涉峭崄。饥疲绝粮。无复馀计。唯归心三宝忽见
一童子。牵青牛。见懿等饥。各乞一饭。因忽不见。时积雨
大水。懿前望浩然。不知何处为浅。可得揭蹑。俄有一白
狼旋绕其前。过水而反。似若引导。如此者三。于是逐狼
而渡。水才至膝。俄得陆路。南归晋帝。后为徐州刺史。常
欲设斋。宿昔洒扫。敷陈香华。盛列经像。忽闻法堂有经
呗声。清婉流畅。懿遽往视。见有五沙门。在佛坐前。威容
伟异。神仪秀出。懿甚欢敬。沙门回相瞻眄。意若依然。音
旨未交。忽竦身飞空而去。

宋沙门竺惠庆广陵人也。经行修明。元嘉十二年。荆杨
大水。川陵如一。惠庆将入庐山。船至小。而暴风忽起。同
旅巳得依浦。惟惠庆船未及得泊。飘飏中江。风疾浪涌。
庆正心端念。诵观世音经。洲际之人。望见其船。迎飙截
流。如有数十人牵挽之者。径到上岸。一舫全济。

陈摄山栖霞寺沙门惠布。俗姓郝。广陵人。少怀远操。性
度虚梗。志行罕俦。为君王所重。或见诸人乐生西方者。
告云。方土非吾愿也。如今所祈。化度众生。如何在莲华
中。十劫受乐未若三涂处苦救济也。年至七十。与众别
云。布命三五年在。但老困不能行道。住世何益。常愿生
边地。无三宝处。为作佛事去也。于是绝谷不食。下敕令
医證之。缩臂不许。沈皇后欲传香信。亦不许。临遗诀曰。
长生不喜。夕死无忧。以生无所生灭无所灭故也。

* 怨苦篇
** 伤悼部

如中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无始生死。长
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若此大地。一切草木以四指量。
斩以为筹。以数汝等长夜轮转生死。所依父母。筹数巳
尽。其诸父母。数犹不尽。汝等轮转生死。饮其母乳。多于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54c 页
恒河及四大海水或生象中。饮母乳无量数。或生驼马
牛驴。诸禽兽类。饮其母乳。数无量汝等长夜。弃于冢间。
脓血流出。亦复如是。或堕地狱。畜生。饿鬼。髓血流出。亦
复如是。尔时世尊即说偈言。一人一劫中。积聚其身骨。
常积不腐坏。如毗富罗山。若诸圣弟子。正智见真谛。又
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三十三天。有一天子。身形有五死
相。时彼天子。愁忧苦恼。搥胸叹息。尔时释提桓因。自往
其所。语天子言。汝岂不闻如来说偈曰。一切行无常生
者必有死。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汝今何故愁忧。乃
至于斯。一切诸行。无常之物。虽使有常者。此事不然。天
子报言。云何不愁。我今天身清净无染。光踰日月。靡所
不照。舍此身巳。当生罗阅城中。猪腹中生。恒食屎尿。死
时为刀所割。是时帝释语言。汝今可自归佛法众便不
堕三恶趣。故如来亦说此偈言。诸有自归佛。不堕三恶
趣。尽漏处天人。便当至涅槃。尔时彼天问帝释言。今如
来竟何所在。帝释报曰。今如来在摩竭提国。罗阅城中。
迦兰陀竹园所。天子报言。我今无力至彼。帝释报言。汝
当右膝著地。长跪叉手。向下方界。而作是言。唯愿世尊
善观察之。今在垂穷之地愿矜悯之。彼天子随帝释。即
便长跪向下方界。自称姓名。自归佛法众尽其形寿。为
真佛子。如是至三。说此语巳。不复处猪胎。乃生长者家。
是时长者妇。自知有娠。十月满。生一男。端正无双。至十
岁。父母将至佛所。时佛为说法。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
法眼净。无复瑕秽。后离俗出家。得阿罗汉果。

** 八苦部

如五王经云。佛为五王说法。人生在世。有无量众苦切
身。今为汝等。略说八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55a 页
五恩爱别离苦。六所求不得苦。七怨憎会苦。八忧悲苦。

** 感应缘(一验)

吴王夫差。杀其臣公孙圣。而不以罪。后越伐吴。吴败走。
谓太宰嚭曰。吾前杀臣公孙圣投于胥山之下。今道当
由之。吾上畏苍天。下惭于地。吾举足而不进。心不忍往。
子试唱于前。嚭乃向馀杭之山。呼曰。公孙圣。三呼而三
应。吴主大惧。叹曰苍天苍天。寡人岂可复归乎。遂不返。

* 业因篇
** 引證

又辨意长者子经云。尔时世尊。与大众会。说法。时舍卫
城中。有长者子。名辨意。从五百长者子诣佛所。为佛作
礼。叉手白言。有何因缘。得生天上。复何因缘。来生人中。
复何因缘。生地狱中。生饿鬼中。生畜生中。复何因缘。常
生尊贵中。众人所敬。复何因缘。生奴婢中。为人所使。复
何因缘。生庶民中。口气香洁。身心常安。为人所誉。不被
诽谤。复何因缘。得生为人。常被诽谤。为人所憎。形体丑
恶。身意不安。常怀恐怖。复何因缘。所生之处。常与佛会。
闻法奉众。初不差违。遭遇智识。逮得好心。若作沙门。当
得所愿。唯愿世尊。分别解说。令使众会。得闻正教。佛告
长者子。谛听。吾当为汝解说。有五事行得生天上。一慈
心不杀悉养物命。令众得安。二贤良不盗他物。布施无
贪。济诸穷乏。三贞洁。不犯外色男女护戒奉斋精进。四
诚信。不欺于人。护口四过。无得贪欺。五不饮酒。不经过
口。行此五事。乃得生天。复有五事。得生人中。一布施。恩
润贫穷。二持戒。不犯十恶。三忍辱。不乱众患。四精进劝
化。无有懈怠。五一心奉孝尽忠。是为五事。得生人中。大
富长寿。端正威德。得为人主。一切敬持。复有五事。死入
地狱。一不信有佛法众而行诽谤轻毁圣道。二破坏佛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55b 页
寺尊庙。三四辈转相诽谤不计殃罪。无敬顺意。四反逆
无有上下君臣父子。不相顺从。五当来有欲为道。巳得
为道。便不顺师教诲而自贡高。轻慢谤师。是为五事。死
入地狱。展二地狱无有出期。复有五事。堕饿鬼中。一悭
贪不欲布施。二盗窃不孝二亲。三愚闇无有慈心。四积
聚财物。不肯衣食。五不给父母兄弟妻子奴婢。是为五
事。堕饿鬼中。复有五事。堕畜生中。一犯戒私窃偷盗。二
负债抵而不偿。三杀生以身偿之。四不喜听受经法。五
常以因缘艰难。斋戒施会。以俗为缘。是为五事。生畜生
中。复有五事得为尊贵。一施惠普广。二敬礼。三宝及众
长者。三忍辱。无有瞋恚。四柔和谦下。五博闻经戒。是为
五事。得为尊贵。众人所敬。复有五事。常生卑贱。一憍慢
不敬二亲。二刚强无恪心。三放逸不礼三尊。四盗窃以
为生业。五负债逃避不偿。是为五事。常生卑贱奴婢之
中。复有五事。得生人中。口气香洁。身心常安。一至诚不
欺于人。二诵经无有彼此。三护戒不谤圣道。四教人远
恶就善。五不求人长短。是为五事。生于人中。口气香洁。
身心长安。为人所誉。不被诽谤。复有五事。若在人中。为
人所憎。一常无至诚欺诈于人。二大会之中有说法者
而诽谤之。三见诸同学而轻试之。四不见他事而为作
过。五斗乱两舌彼此。是为五事。若在人中。常被诽谤。身
心不安。常怀恐怖。复有五事。所生之处。常与佛法众会。
一身奉三宝。劝人令事。二作佛形像。当使鲜洁。三常奉
佛教。不犯所受。四普慈一切。与尊正等。如爱赤子。五所
受经法。昼夜讽诵。是为五事。所生之处。常与佛法众会。
初不差违。见佛闻法。便得好心。若作沙门。即得所愿。于
是长者子辩意。闻佛说是五十事要法之义。欣然欢喜。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55c 页
逮得法忍。五百长者子。皆得法眼净。

** 因果
** 感应缘(一验)

楚王游于苑。白猿在焉。王命善射者令射之。数发。猿搏
矢而嬉。乃命由基。由基抚弓。则猿抱木而虚。及六国时。
更嬴谓魏王曰。臣能为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
至于此乎。更嬴曰可。闻雁从东方来。更泣发而鸟下焉。

* 受报篇
** 现报部

佛说行七行现报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七种人。
可事可敬。是世间无上福田。一者行慈。二者行悲。三者
行喜。四者行护。五者行空。六者行无相。七者行无愿。其
有众生行此七法。于现法中。获其果报。阿难白佛言。何
故不说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乃说此
七事乎。世尊告曰。行慈七人。其行与须陀洹。乃至佛等。
其事不同。虽供养须陀洹等。不现得报然供养此人者。
于现世得报。是故阿难。当勤勇猛。成办七法。

** 住处部

问曰。未知以何义故。于初禅中。别取梵王。于第四禅中
别取无想天并五净居立为三有。别于初四禅者。有何
义耶。答曰有。谓彼初禅大梵天者。外道人等。恒计以为
能生万物之本。违之则受生死。顺之则得解脱。又彼梵
王。亦复自计巳身能为造化之主。是一是常。是真解脱。
如来为欲破彼情见。是故别摽说为有也。第二无想天
者。谓彼天中。悉得定寿五百大劫无心之报。外道人等。
于此不达。而复计为真实涅槃。是故乐修无想之定。求
生彼处。如来欲破情见。是故别摽说为有也。第三五净
居者于中有彼摩醯首罗天王处。外道人等。亦复计彼
天王。能为造化之本。归之则得解脱。为破此见。是故如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56a 页
来别摽说有。别说之意义于斯显。问曰。未知于彼六趣
之中。四种恶趣。各立一有。人中立四。天中乃立十七有
者何义。答曰有。所谓于彼四恶趣中。苦恼多故。众生不
欲乐住情微。是故就趣各立一有。人趣次胜。众生乐住
心巳殷著。是故随方说之。为四天趣。最胜乐住之情。最
为殷上。是故随处说处。说为十七。二十五有。

* 罪福篇
** 福行部

述曰。此明福行者。对罪行说。明凡夫修欲界善者。但使
乱心修诸事福。定生下界。名欲界业。五道之中。皆悉得
起先就地狱说。地狱之人。亦有三善业。即是意地三善
根。如仙誉国王。杀五百婆罗门。生地狱中。发生信心。生
甘露国。此善不灭生便得之名。为生得善依此善根得
起善心。第二畜生龙等。亦有修善。如涅槃经佛说。时无
量鸟兽。发菩提心。生于天上。以其身口七善律仪普于
一切众生处起故萨婆多论。畜生以痴钝故。不发律仪。
若依成论。鬼神畜等。亦有得戒如天帝释多受八戒。龙
等亦受。不局在人。若论色戒诸天上得成下。亦得寄起
下界善业。如诸梵天。见佛礼拜。发言赞叹。是其初禅威
仪心起。据此所依。无记非善。第二明色界四禅定业。依
身起处。若鬼畜中。值圣强缘。能悟道者。亦得修起。若就
人天以论修色界业。所谓无贪无瞋正见。若依定心发
得禅戒。禅戒则是身口七善。故得禅时。有色十善。若就
无色诸天以论依毗昙无色界天。不得起色界定业。

** 感应缘(一验)

唐武德中。遂州总管府。记室参军孔恪。暴病死一日而
苏。目说被收至官所。问何故杀牛两头。恪云不杀。官曰
汝弟證汝杀。因呼恪弟。弟死巳数年矣。既至。枷械甚艰。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56b 页
官问汝所言兄杀牛虚实。弟曰兄前奉使招慰獠贼。使
某杀牛会之。实奉兄命。恪曰使弟杀牛。实国事也。官曰
汝杀会獠。以招慰为功。用求官赏。何云国事。因谓恪弟
曰。以汝證兄。故久留汝。兄既遣杀。汝便无罪。放任受生
言讫。弟忽不见。亦竟不得言叙。官又问恪。因何复杀两
鸭。恪曰前任县令。杀鸭供官客耳。官曰官客自有料无
鸭。汝以鸭供之。非罪而何。又问何故复杀鸡卵六枚。曰
平生不食鸡卵。唯忆小年九岁时。寒食日。母与六卵。因
煮食之。官曰欲推罪母耶。恪曰但说其因。实自恪杀之
也。官曰汝杀他命。当自受之。言讫忽有数十人。皆来埶
恪将出去。恪大呼曰。官府亦大枉滥。官闻之呼还曰。何
枉滥。恪曰生来有罪。皆不见遗。生来修福。皆不见记。岂
非滥乎。官问主司。恪有何福。何为不录。主司对曰。福亦
皆录。量罪多少。恪福少罪多。故未论其福。官怒曰。虽先
受罪。何不唱福示之。命鞭主司一百。倏忽鞭讫。血流溅
地。既而唱恪生来所修之福。亦无遗者。官谓恪曰。汝应
先受罪我更令汝归七日。可勤追福因苏。

** 欲障

夫论欲过者。谓五欲弊魔。六尘恶贼。佛判邪惑。迷障佛
性。故涅槃经云。众生五识。虽非一念。然是有漏。复是邪
倒。增长诸漏。为一切凡夫。取著于色。乃至著识。以著色
故。则贪心生。乃至为识所系缚。以系缚故。则不免于生
老病死。忧悲大苦。一切烦恼。

** 诃欲

智度论云。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求之不巳。将坠
大坑。世人愚惑。贪著五欲。至死不舍。受无量苦。此之五
欲。得须臾乐。如密涂刀。舐者贪甜。不知伤舌。色声香味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56c 页
触禅家正障。若欲修定。皆应弃之。

* 四生篇
** 感应缘(二验)

晋沙门支遁。字道林。陈留人也。神宇隽发。为老释风流
之宗。常与其师辩论物类。谓鸡卵生用未足。杀之与诸
蜎动不得同罚。师寻亡忽见形。来至遁前。手埶鸡卵投
地破之。见有鸡雏。出壳而行。遁即悟。悔其本言。

唐相州滏阳县人。信都元方。少有操尚。尤好释典。年二
十九。至显庆五年春正月死。死后月馀。其兄法观寺僧
道杰。将一巫者至家。遣求元方与语。具述平生之意。并
诗二首。其书疏。大抵劝修功德。及念佛写经。以为杀生
之业。罪之大者。无过于此。

* 十使篇
** 述意

盖闻三界昏寝。皆由十使为窟宅。六贼攀缘。实因五住
为猛将。致使妄想虚搆。惑倒交兴。万苦争缠。百忧总萃。

** 会名

初释名者。一身见二边见三邪见四戒取五见取六贪
七瞋八痴九慢十疑此之十使。生死根本。第一身见者。
色心相依名之为身。凡愚迷此。埶为我人。是知我见生
烦恼之。原故涅槃经云如大贼。欲劫人时。要因内人。六
尘贼。亦复如是。欲劫善法。要因内有众生知见。常乐我
净不空等相。有智之人。内无是相又大宝积经云。如咽
塞病。即能断命。一切见中。惟有我见即时能断于智慧
命也。第二边见者。如中论说生灭故。不常相续故不断
离此断常。名为中道。故知因果。非定断常。于现报中。凡
愚不观念念迁灭。则是常见不观念念新生则是断见
若于来报爱未尽著。随业受生。六道不定。第三明邪见
者。谓谤无因果。乖正名邪。一切诸见。皆违理起。如观佛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57a 页
三昧经云。不信因果。断学般若等重罪。过杀八万父母
罪。此由邪见感斯重报。故中论云。邪见有二。一言无罪
福。无佛贤圣。舍善为恶。二贪著于我。分别有无。故不得
涅槃道。第四明戒取者。但诸妄执戒定之人。随其别执。
自有二种。一是独头。所谓直取持戒为道。或取苦行为
道。或取布施为道。乃至或取入禅定事以为真道。此等
直取所行之事。不知非道。谬执为道。二是足上。谓有愚
人。不解正理。妄立是非。谓巳见是。取为真道。则名戒取。
此后戒取。依前见生。前见与后戒取。为本戒取所依。名
为脚足。第五明见取者。谓取世有漏善法。及有漏果。于
内身不净谓净。即独头见取。或巳见是。馀者非。便生心
于巳见上。后更起心。取前身见。亦名为足上见取。故俱
舍论云。一切有流法圣人所弃舍此见于境。僻埶坚牢。
非圣慧刀无由令舍。第六明贪使过者。或爱自身他身。
或爱妻子室宅田园。或爱善法。如爱佛菩提等若依大
乘。此皆是使。第七明瞋使过者。大庄严论云。身如乾薪。
瞋恚如火。未能烧他。先自焦身。又正法念经云。瞋心如
火。烧一切戒。瞋是大斧。能破法轿。又华严经云。一切恶
中。无过是瞋。第八明痴使过者。若依成论。邪心分别。无
正慧明。故曰无明。又毗昙论说。无明使有其二种。一者
不共。二者相应。言不共者。于四谛理。及色声香味触等。
缘而不了。是独无明。二相应无明者。一切诸烦恼中。无
知之心。与诸使合。名为相应无明。此无明。在善无记中。
要观无性。方得渐除。迷事取性。则成有漏。第九明慢使
过者。慢有八种。一直名慢。谓我胜彼。有恃我心。二者大
慢。谓于等处自谓为大。三者慢慢。谓于上境。谓巳胜彼。
此过最重。四者不如慢。谓他行德。过巳弥深。虽不如彼。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57b 页
凌他多边。五者傲慢。谓于父师长上。不肯恭敬。六者我
慢。谓于色心无我法中。埶我自高。七者增上慢。未得圣
而谓巳得。于此出世。增上法中起心生慢。八者邪慢。谓
无德自高。恃恶凌人。此八慢心。皆悉名为慢使烦恼也。
第十明疑使过者。疑有二种。一疑事。如夜见树。疑为人
等。此诸事疑。若望大乘。是暗妄心。二者疑理。一切世间
出世间事。皆不能成。但起决定心。学不须疑。上下皆有
十使。上界虽无粗现瞋使。自馀九使。皆常具。有修得定
者。虽伏欲结。由有此使。故不得出世界也。

** 迷理部

述曰。迷理不同。良由众生无始时来。流转生死。不能断
漏。得出世果。致令十使烦恼。是能障业。四真谛法。是所
障理。言四谛者。一苦。二集。三灭。四道。生灭无常。理实是
苦。逼迫行者。名为苦谛。谛是实义。审尔不谬。故称为谛。
有漏善恶。皆能生果。理是因集。名为集谛。烦恼尽处。名
之为灭。理实不生。名为灭谛观理除壅。此实不虚。名为
道谛。若依毗昙论云。身见边见唯迷苦谛。依身苦报。计
断计常是故边见亦迷苦生。是故身见不依集起。知集
非我。不名迷集。边见依身。亦不依集。若论戒取。迷苦及
道。谓精勤苦行。能断生死。不知事中苦身是道。身苦非
是圣道。是故戒取。有迷苦者。有迷道者。不迷于集灭。是
圣果。若论邪见见取及疑邪见者。谤无因果。该凡及圣。
是谓通迷见取者。于自身报。取为第一。即为迷苦于是
善业。计为第一。即名迷集。若取梵天。无想天等以为涅
槃。名为迷灭。于彼戒取所言之道。取为第一。名为迷道
因之与果。不知有无。生疑不决。故苦集非道。识观是道。
方断戒取。正识灭道。以为第一。不将有漏。以为胜好。知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57c 页
世可厌。方断见取。以见四谛。不生疑谤。證信决定。方断
绝疑邪。是故身边戒见邪疑迷理而生还见理断不将
尘境色声等事。以为我人计断常等。故虽正识色声等
事。不断我心。乃至疑使。若论负瞋痴慢四使。通障见修。
皆迷理事。谓依见起则名迷理。若依事生则名迷事。故
见理时彼瞋则断。依见起痴不知见过。后见理时。彼痴
则断。依见起慢。恃见自高。后见理时。彼慢则断。是故贪
等依见起者亦是迷理。见理方断。所言贪等依事起者
谓依尘境色声香等。于此起贪缠绵难断。故见理时。仍
有未断后更修道数数渐除。瞑慢痴等。依事皆尔。此明
十使。迷理不同。

** 断障部

述曰。此十使烦恼。断有难易。诸惑难识易断。贪等四使。
易识难除。难识者。谓凡常迷理。易断者。入理即尽。若依
诸经教人入道。多直说观生灭无我。则断诸结。出离生
死。又如经说。缘觉性人。不解四谛法门名字。直藉事缘。
观生无我。便断诸结。过诸声闻。于此直作无我。观中虽
不作其四谛别解。如此观时。具有四谛。谓彼所观。有漏
报身。念念生灭。是理苦集。从前名苦。生后名集。知无我
时。即是见苦。尔时无我。即断事集。所断不生。即是證灭。
此能观智。即是圣道。是故直观无我之时。具有四谛。断
结得出。不要别观四谛方出。故成论引经说言。如甄叔
迦经中。说种种得道因缘。非但以四谛得道。故知入道
不要别观。总无我一行亦得。若能明见身心无我。则是
见道。断诸见惑。但诸见惑。约谛分别三界。合说有八十
八。若学修善者。皆知厌贪瞋痴慢于其我心。及执戒等。
不学是过。是故难识。如涅槃释我见戒取及以疑等一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58a 页
切众生。于戒取中。不见其过。故使为结。若学观身心生
灭。分见无我。烦恼薄时。即知观智。是断法道。心中六使。
自然永无。谓知色心。生灭非人。则无我心。边见自断。以
观见理。识圣道故。正信无疑谤无自断。智慧是道。戒等
非胜。则无戒取。见取自断。是故六使。难识易断。以难识
故。无始来迷。以易断故。解理则尽。不同贪等。易识难断。
以易识故。人多不埶。以难断故。那舍亦有。是故智人。学
修业者。惟修观解。除迷入道。若学观行。虽昧名凡。少解
理时。即无妄取。若不学解。恒迷道法。虽修诸善。不除邪
埶。非直妄埶。自不能出多谤正法。及行道者。以其迷心
未识邪正。不知他是。不与巳同。即谓巳是。说他为非。是
故迷人。心无道法。多依世善。妄埶相非。故俱舍论云。在
家由取五尘故。与在家起斗争。出家由取诸见各不同
故。与出家起斗争。又成论云。若人持戒取为清净。名戒
取结。即谓所取以为真实。馀皆妄语。名见取结。又戒取
是出家人缚。诸欲是在家人缚。又戒取者。虽复种种行
出家法。空无所得。又因此戒取。能谤正道。及行正道者。
又戒取。是诸外道起憍处。知戒取等。是世善招生死果。
故名随苦。非真道法。此名十使。断有难易。

** 杀生部
*** 感应缘(三验)

梁时有人。常以鸡卵白。和沐。云使发光每沐辄破二三
十枚卵。临终但闻发中啾啾数千鸡卵之声。

唐京兆殷安仁家富。素事慈门寺僧。以义宁元年初。有
客寄其家停止。客盗他驴。于家杀之。驴皮遗安仁家。至
贞观三年安仁遂见一人于路。谓安仁曰。追汝使。明日
至。汝当死也。安仁惧。径至慈门寺。坐佛殿中。经宿不出。
明日果有三骑。并步卒数十人。皆兵杖入寺。遥见安仁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58b 页
呼出。安仁不应。而念诵逾进。鬼相谓曰。昨日不即取。今
日修福如此。何由可得。因相与云。留一人守之。守者谓
安仁曰。君往日杀驴。驴今诉君。使我等来摄君耳。安仁
遥答曰。往者他盗自杀驴。但以皮与我耳。倩君还为我
语驴。我不杀汝。然今又为汝追福。于汝有利。当舍我也。
此人许诺。曰驴若不许。我明日更来。如其许者。不来矣。
言毕而出。明日遂不来。安仁于是为驴追福。而举家持
戒菜食云。

唐显庆年中。长安城西路侧店上。有家新妇。诞一男。月
满日亲族庆会。买得一羊欲杀。羊数向屠人跪拜。屠人
报家内大小。不以为徵。遂即杀之。将肉釜煮。令产妇抱
儿看煮。抱儿前。火釜忽然自破。釜汤冲灰。火直射母子。
母子俱亡。亲族及邻人见者。莫不酸切。俱断酒肉晕辛。

** 遗物
*** 感应缘(二验)

隋大业八年。宜州城有一家姓皇甫。居家兄弟四人。并
皆勤事生业。其第二弟名迁。于后一时。母在堂内取六
十钱。欲令市买。且置床上。母向舍后。其迁从外来入堂。
左右顾视不见人便偷钱将出私用。母还觅钱不得。不
知儿将去遂鞭打合家大小。大小皆怨。至后迁亡。托胎
家内母猪腹中。经由三五月。产一豚子。次年八月社至
得钱六百文。卖社家。于夜猪以鼻触妇。睧梦云。我是汝
夫。为取婆六十钱。枉及合家浪受楚栲。令我作猪偿债。
今将卖与社家。缚我欲杀。汝是我妇。何忍不语。妇梦忽
寤。仍未信之。复眠还梦如是。妇惊著衣。向堂报姑。姑巳
起坐。还梦同妇。儿女亦同此梦。母令迁兄并儿。持钱一
千二百文。驰骑急去。去舍三十里赎猪。社家不肯。凭一
有识解信敬人。委曲赎得。既得猪巳。驱向野田。兄语猪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58c 页
云。汝审是我弟。汝可急前还家。猪遂驰走在前还舍。

唐长安市里风俗。每至岁元日巳后。递作饮食相邀。号
为传坐。东市笔生赵大。次当设之。有客先到。向后见其
碓上有童女年可十三四。著青裙白衫。以汲索系颈。泣
泪谓客曰。我主人女也。往年未死时。盗父母百钱。欲买
脂粉未及而死。其钱今在厨舍内西北角壁中。然我既
以盗之。坐此得罪。今当偿命。言毕化为青羊白头。客惊
告主人。主人问其形貌。乃是小女。死巳二年矣。于厨壁
取得百钱。似久安处。于是送羊僧寺。合门不复食肉。

** 邪淫部

第一明贪欲滋多。如火益乾薪。薪火犹离舍。爱火烧世
间缠绵不可舍。第二明观女不净。汝身自庄严。华香以
璎珞。凡夫所贪爱。智者所不惑。第三明女人难亲可厌。
女人最为恶。难与为因缘。恩爱一缚著。牵人入罪门。又
智度论云。菩萨观种种不净。于诸衰中。女衰最重。火刀
雷电霹雳。怨家毒蛇之属。独可暂近。女人悭姤瞋谄。妖
秽斗争贪嫉。不可亲近。

*** 感应缘(一验)

晋桓道悯者。谯人也。晋隆安四年丧妇。道悯内顾甚笃。
缠痛无巳。其年夜始寝。视屏风上。见有人手。惊起炳炬。
乃其妇也。形貌庄饰。具如生平。悯了不畏惧。遂引共卧。
言语往还。陈叙存亡。悯曰卿亡来初无音影。今夕那得
忽还。答曰欲还何极。人神道殊。各有司属。无由自任耳。
新妇生时。差无馀罪。止因疑君怜爱婢使。以此姤忌之
心。受报地狱。始获免脱。今当受生为人。故来与君别也。
悯曰当生何处可相寻不。答曰但知当生。不测何处。一
为人世。无容复知宿命。何由相寻求耶。至晓涕泗而别。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59a 页

** 恶口部

凡夫毒炽。恚火常然逢缘起障。触境生瞋。乖菩萨之苦
心。违如来之慈训。故业报差别。又百缘经云。尔时世尊
初成佛。便欲教化诸龙王。往至须弥山下。现比丘形。端
坐思惟。时有金翅鸟王。入大海中。捉一小龙。还须弥顶。
方欲食啖。时彼小龙。命故未断。遥见比丘。端坐思惟。至
心求哀。寻即命终。生舍卫国婆罗门家。名曰负梨。端正
殊妙世所希有。因为立字。名须菩提。年渐长大。智慧聪
明。无有及者。唯甚恶性。凡所眼见。人及畜生则便瞋骂。
父母亲属皆共厌患。无喜见者。遂便舍家。入山林中。乃
见鸟及草木。风吹动摇。亦生瞋恚。终无喜心。时有山神。
语须菩提言。汝今何故。舍家来此山林之中。既不修善
则无利益。虚自疲苦。今有世尊。在祗洹中。有大福德能
教众生。修善断恶。今若至彼。必能除汝瞋恚恶毒。时须
菩提闻山神语。至祗洹中。见佛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种
好。光明普曜。如百千日。心怀欢喜。前礼佛见。却坐一面。
佛即为说瞋恚过恶。愚痴烦恼。烧灭善根。增长众恶。后
受果报。堕在地狱。备受苦痛。不可称计。设复得脱。或作
龙蛇。罗刹鬼神。心常含毒。更相残害。时须菩提。闻世尊
说是语巳。心惊毛竖。寻自悔责。即于佛前忏悔罪咎。豁
然获须陀洹果。佛即听许。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著
身。便成沙门。精进修习。得阿罗汉果。诸天世人所见(敬仰)

** 两舌部
*** 感应缘(一验)

唐咸阳有妇女姓梁。贞观年中。死经七日而苏。自云被
人收将至一大院内。见有大厅。有一官人据案埶笔。翼
侍甚盛。令人勘问云此妇女合死不。有人更赍一案。勘
云。与合死者同姓名。所以追耳官人敕左右即放还。梁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59b 页
白官人云。不知梁有何罪。请即受罪而归。官人即令勘
案云梁生平惟有两舌恶骂之罪。更无馀罪。即令一人
括舌。一人埶斧斫之。日常数四。凡经七日。始送令归。初
似落深崖少时如睡而觉。家人视其舌上。犹大烂肿。

** 悭贪部

故摄论云。悭惜是多财障嫉姤是尊贵障。又众生起贪。
无过色财。第一爱色多过。如有人性爱好华。不见华茎
毒蛇过患。即便前捉。捉巳蛇螫。螫巳命终。堕三恶道。第
二于财生贪。贪财致祸。大苦所恼。乖背道俗。失于亲疏。
故智度论云。财物是种种烦恼罪业因缘。若持戒禅定
智慧种种善法。是涅槃因缘。又大庄严论云。我曾昔闻
舍卫国中。佛与阿难。旷野中行。于一田畔。见有伏藏。佛
告阿难。是大毒蛇。阿难白佛。是恶毒蛇。尔时田中有一
耕人。闻佛阿难说有毒蛇。作是念言。我当视之。沙门以
何为恶毒蛇。即往其所。见真金聚。而作是言。沙门所言
是毒蛇者乃是好金。即取此金。还置家中。其人先贫。衣
食不供。以得金故。转得富饶。衣食自恣。王家怪其卒富
而纠举之。系在狱中。先所得金。既巳用尽。犹不得免。将
加刑戮。其人唱言。毒蛇阿难。恶毒蛇世尊。傍人闻之。以
状白王。王唤彼人而问之曰。何故唱言毒蛇阿难。恶毒
蛇世尊。其人白王。我于往日。在田耕种。闻佛阿难说言
毒蛇。恶毒蛇。我于今日。方乃悟解。王闻此说。遂放去之。
佛告王曰。过去久远。有迦叶佛入涅槃后。时一长者生
舍卫国。作田家子。有辟支佛来诣其家。而从乞食。时此
长者。便持食施。辟支得食。飞空而去。长者见巳。作是誓
愿。持此善根使我世世所生之处。不堕三涂。常多财宝。
布施巳后。复生悔心。后所生处虽处富贵。不得食此极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59c 页
富之乐。如卢至长者经云。昔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一
长者名卢至。其家巨富。财产无量。由于往昔施胜福田。
故获斯报。然其施时。不能志心。故今虽富。意长下劣。所
著衣裳。垢弊不净食则糠菜以充其饥。渴唯饮水。行乘
朽车。勤营家业。犹如从仆。常为世人所笑。后于一时。城
中人民。大作节会。卢至见巳。便生念言。彼既欢会。我亦
当尔。即疾归家。自开库藏取得五钱。用两钱买[麨]。两钱
沽酒一钱买葱。取盐一把。衣衿裹之。赍出城外。趣一树
下。见多象马。恐来搏撮。即诣冢间。复见猪狗。寻更逃避。
至空静处。酒中盐姜和[麨]饮之。时复啮葱即时大醉。醉
巳起舞。扬声而歌。我今节庆会。纵酒大欢乐。逾过毗沙
门。亦胜天帝释。时值帝释。与诸天众。欲至佛所。遇见卢
至醉舞而歌。骂辱于我。我当恼之。即变巳身作卢至形。
往到其家。聚集母妻。众婢眷属。于母前坐而白母言。我
于前后有大悭鬼。随逐于我。使我悭惜。不著不啖。不与
眷属。皆由悭鬼。今日出行。值一道人。与我好咒。得除悭
鬼。然此悭鬼。与吾相似。彼若来者。当好行棒。其必诈称
我是卢至。一切家人莫信。急当闭门。悭鬼倘来。待我所
作。然后开门。即作好食。合家充饱。复开库藏。出诸财宝。
衣服璎珞。赐与母妻。居家眷属。及施馀人。讫巳。人闻卢
至悭鬼得除。皆来观看。卢至酒醒。归家到门。闻歌舞声。
极大惊愕。打门叫唤。都无闻者。帝释闻唤。语众人言。打
门唤者。或是悭鬼。人闻悭鬼。开门走避。卢至得入。居家
眷属。悉皆不认。言是悭鬼。即便捉脚。倒曳打棒。驱令出
门。到巷大哭。唱言怪哉。我今身形。为异于本为不异本
何故家人。见弃如是。言我是鬼。都不见认。请诸人等。更
看我面。我今实是卢至。尔时诸人闻是语巳。皆悉同心。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60a 页
咸言卢至。汝今云何欲何所为。卢至云。愿为我證。我欲
见王。王闻悯念。语傍人言。知其意者当代道之。傍人答
王。不知何人。形貌相似。至其家中。诈称卢至。家人皆信。
散用财物。一切荡尽。家人不识。打棒驱出。反如路人。王
闻遣使唤相似者。并立王前。王见二人。相貌言笑。一切
相似。王谓后者是。其卢至语前者言。我是卢至。彼非卢
至。王问后者。卢至悭贪。汝好惠施。云何称言是卢至耶。
即答王言。我闻佛法悭贪之者。堕饿鬼中。百千万岁。受
饥渴苦畏怖因缘。故舍悭贪。王言实尔如似垢衣灰洗
即净烦恼垢心闻法即除。王见是巳。即别二人。置于异
处。各遣条牒亲属头数。种种财物。速书将来。二人持尽
隐密之事。及以书迹。悉皆相似。王不能别。王唤母问。母
语王言。此是我儿。彼非我子。是悭鬼也。王复问母。颇见
身上疮瘢里子私密之事可识不。母答王言。儿在胁下
有小疮瘢。犹小豆许。王遣脱衣高举臂看。见两疮瘢大
小相似。王见大笑。怪未曾有。深自克责一切众生愚暗
所覆不别其伪。如此之事。唯佛能了。即以二人置于象
上。共至佛所。请决所疑。尔时世尊。语帝释言。汝作何事。
帝释即灭卢至身相。还复本形。种种光明。合掌向佛。佛
语帝释。一切众生。皆有罪过。宜应放舍。佛语卢至。汝还
归家。看汝财物。卢至白佛。所有财物。帝释用尽。归家何
为。帝释语言。我不损汝一毫财物。卢至语言。我不信释
唯信佛语。以信佛故。即便得须陀洹果。又百缘经云。佛
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尔时目连。在一树下。见一饿鬼。
身如燋柱。腹如太山。咽如细针。发如锥刀。缠剌其身。诸
支节间。皆悉火然。渴乏欲死。唇口乾燋。欲趣河泉。变为
涸竭。假令天降甘露堕其身上。皆变为火。目连即问业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60b 页
缘。尔时世尊。告目连言。此贤劫中。波罗柰国。有佛出世。
号曰迦叶。有一沙门。涉路而行。极患热渴。时有女人。名
曰恶见井傍汲水。住从乞水。女报之曰。使汝渴死。我终
不与。于时沙门既不得水。服道而去。时彼女人。有来乞
者。终不施与。其后命终。堕饿鬼中。以是业缘。受如是苦。

** 邪见部

又中阿含经云。佛告比丘。若凡愚人。作身恶行。口恶行。
意恶行。命终之后。生于恶趣泥犁之中。受极苦痛。而不
命终。要令恶尽。乃得出耳。地狱罪毕。生于种种。畜生之
中。常处暗冥。共相啖食受苦无量。畜生罪毕。或生人中。
贫穷下贱。为他役使。形貌丑陋。耳根残缺。或复短命。若
作恶业。身死还生在泥犁中。轮转无穷。佛告比丘。若智
慧人。身作善行。口善行。意善行。命终生于善处。天上一
句受乐。如转轮王。与七宝俱。人间。四妙。佛告。比丘。此为
乐不。比丘答佛一宝一妙。犹为极乐。何况七宝四妙居
耶。
醒世卷七目录(阅至佛难人。可不思自作自受。殃咎历历莫逃)¶ 第 160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