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原教论序¶
原教论序¶ 第 317a 页

* 原教论序

夫情智相违而后有教识趣相违而后有辩故分别
是非所以立教不辩何以明理哉昔人欲理之明乃
设难以为问答使读之者了然不疑今儒者疑难于
佛必当辩之所谓立教明理也昔诸佛出世诸大菩
萨化为外道各执异说问难于佛如来乃破其邪执
立如是义说如是经则诸教皆由论辩而起也若唐
宋大儒各执所见疑难于佛毁訾排斥或有甚焉亦
或菩萨化身儒门故尔相违使有以辩之以彰至理
欤果亦未造佛之阃域实有所疑欤自是以来数百
年间以儒名者之于佛教或为敬信或为非议毁赞
不常是非莫辩使至道不明诚可悲矣士荣自知愚
陋所学不及先儒之万一又未得吾佛證入之门伏
念二教之相违久矣而智者则默然而不为之辩坐
视求学之士循习旧闻或生诽谤丧内学之家珍伤
名教之根本故不自揆度辄以其所非斥之言具录
于前为之辩解于后著论三篇解五篇辩六篇通十
四篇原其异同谓之论释其疑惑谓之解明其是非
谓之辩理学君子幸决择而去取焉固不碍于圣贤
之学也时。

洪武乙丑季夏上弦建安沈士荣谨序









原教论序¶ 第 317b 页

* 续原教论篇目


* 卷上

* 原教论
* 观心解
* 内教外教辩
* 执迹解
* 儒者参禅辩
* 论禅近理辩
* 作用是性解
* 卷下

* 名儒好佛解
* 自私辩
* 庄老异同辩
* 错说诸经解
* 较是非得失辩
* 三教论
* 诸师人物雄伟论



原教论序¶ 第 317c 页
续原教论卷上
翰林院待诏建安沈士荣著

* 原教论

论曰人之为类不同故圣人立教不一此教之迹所
以异也然为善不同同归于治穷其至妙不出一心
此教之理所以同也此心也此理也天下未尝有异
也迹之虽异若推而极之必当致其同也且圣人之
生岂择中国之与他方哉至于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亦莫不有上智者出出则各随其品类顺其土俗以
行其教化良由为类之不同故教迹不容于不异也
流之毙纷争违忤执迹迷真宗旨讹谬可胜言耶
若得本忘末不为迹之所惑研穷心性之原直趋至
善之地则殊途同归无有彼此之间矣原夫四海之
内不啻数千万国民俗不同不啻数千万类隆礼义
者称中华近禽兽者为夷狄因其识见有大小正偏
之殊故其为教有浅深权实之异随机顺俗者为权
为浅得本穷源者为实为深迹之异者如百川理之
同者为大海顺俗之教不过行于一方穷源之道乃
可被于万类智者不局于一方之权浅必求理之极
致以造乎实行甚深之地此教于是乎明矣夫立教
之道岂易言哉所以然者圣人将取信而后立教非
有證验不敢自为说也夫子尝曰凤鸟不至河不出
图吾巳矣夫且画卦明畴圣人岂不能哉非有河图
洛书之證则道统之源无自而来矣又曰夏礼吾能
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无所
證而言之则疑惑者众而诤论起又何取信而行之
乎故阴阳造化之理三网五常之道圣人得以备言
者赖其文有證而信者笃行有验而教化成今之经
传巳显然矣唯变而不动之性死而不灭之心以理
推之则可知欲详言之则无證必待吾佛之书而后
原教论序¶ 第 318a 页
明矣或有儒者徵诸夫子之所未言而佛言之于是
惊疑惑乱诋毁排斥终莫證其理之所从出徒自蔽
而巳矣然诋之为寂灭者非佛说动而不变之理斥
之以乱伦者乃权迹流毙之末故佛之徒闻之帖然
而不怒默然而无辩知理在人心信者自悟不可诬
也迹流于世久则必毙孰为吾累哉是心也变而无
动死而不灭斯理之明昭如皎日且安得而自蔽欤
若人识此心悟此理在儒为真儒在僧为圣僧矣心
昏理迷莫之所往本之既失诤论复何益哉今儒者
或谓人死即灭亦无轮回再生之理甚非圣人之意
易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精灵知也气形气也二者
合而为生魂即精也游往也灵知去则形气变二者
离而为死原其始则精与气合而生反其终则精与
气离为死死而不灭则有鬼神故知鬼神之情状死
生人鬼之道若阴阳昼夜日月寒暑之往来谁能自
灭同于草木乎或言人物但禀气而生不知精魂为
灵知也但气无知则草木而巳岂可谓人欤人之神
曰魂睡则为梦即有知之心耳或谓魂为气气非有
知也若视听言动皆曰气之所为必由心帅之以应
事是亦精与气合而为用也岂可谓魂为气乎庸常
之人素无修心养性之功一隔生死不复知有前身
之事是不足以为證故圣人不及详言也盖儒者志
在排佛故作人死断灭之说以破生死轮迥之论不
知反违周孔圣人之意甚则拨无因果废灭天理以
造物归于无知善恶皆无果报至若仁夭暴寿敬慎
蒙祸淫泆获福小人侥倖君子无辜不明前因曲为
之说理则不通障正知见惑亦甚焉今略以此一端
辩之馀说自当解矣但比丘之法以出俗离伦断烦
恼生死为对治凡夫贪著之病此小乘权教有沈空
滞寂之偏故复立大乘菩萨教以破斥其非何待儒
原教论序¶ 第 318b 页
者讥其寂灭耶然佛之为教自国王大臣长者居士
以至天龙鬼神一切品类佛皆随类化身说一切善
法究竟皆至如来之地非但出家一门之为至也又
何待儒者讥其权迹为无父无君以乱伦哉况此土
乃南洲东隅偏近东海三界隔别人鬼异途至于因
缘果报无以为證故夫子未及详言者必待中土圣
人之教始尽其义中土者中印度之地东西去海远
近得中古今诸佛咸降生于彼佛生之时三界相通
幽明互现凡佛言教一一可證举三世则知因识果
立诸教而究竟佛乘乃能法被十方化行万类所至
之处教文义理咸出彼教之上莫不欢欣踊跃信受
奉行自汉以来经书迭至究其指归诚所谓穷心性
之原入至善之地者也又非但文字而巳至如日月
云霞飞潜动植色声香味而咸臻妙理此教之体也
得失违顺生死苦乐事物迁流而常住真性此教之
相也文音语默食作动息威仪典章而随机普应此
教之用也具是三者其道大行矣孰能排而毁之拒
而绝之乎智者体吾佛之理观孔子之道性理之学
益加详焉而劝善戒恶之文尤为紧切大有功于名
教岂可自生违背蔽吾心之良知也哉。

* 观心解

晦庵先生曰佛有观心之说夫心者人之所
主乎身一而不二者也为主而不为客命物
而不命于人故以心观物则物之理得今复
百物以反观于心则是心之外复有一心而
能管乎此心也圣人之学本心以穷理顺理
以应物盖如此也○又曰佛氏之学以心求
心以心使心如口龁口如目视目其机危而
迫其途险而塞其理虚而其势逆盖其言虽
若有相似者而其实不同盖如此也然非审
原教论序¶ 第 318c 页
思明辩之君子其孰能无惑于斯耶。

解曰心诙万法法彻心源至理难知观心斯得故世
尊初成正觉叹曰奇哉我今普见一切众生具有如
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證得盖人由迷此
心体不知返求外为六尘所惑内生沈掉二病是以
局促无知偏僻异见唯佛如来返观此心顿悟本性
成等正觉故于世间无量百千法门出世无量百千
法门莫不洞明无碍廓彻无违故号三界大师十方
慈父今儒者尚不自识本心岂能以心观物哉所谓
人之主乎身一而不异者即今出入六根缘染之识
神也命物而不命于人者即取著六尘而妄生我相
者也以心观物则物之理得者即周遍计度似是而
非如夜见枯株疑以为人之类盖不识自心则其本
巳失安能观物明理哉其所谓今复百物以反观乎
心者如古德云境无心外境见境即见心是也其所
谓则是此心之外复有一心而能管乎此心者非也
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一心尚无岂复有二哉吾佛
之徒本无如是之见也又谓圣人之学本心以穷理
顺理以应物唯此言得之矣但儒者错解其义耳虞
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心
学之源也人心妄想也由执著颠倒故危道心天理
也非思议之所能及故微精者不昧一者不杂由无
思故不昧无为故不杂乃能尽其至诚固守此中道
也中者即中庸之中在心而不在物在内而不在外
子思所谓喜怒哀乐未发者是也子思但以情识未
动即是中义与吾佛一念无生之理相近止欠悟耳
儒者释中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乃巳发中节之和
也便违子思之意矣盖喜怒哀乐未发之时无有形
相可见岂有偏倚过与不及之事乎又分释曰未发
之中不偏不倚巳发之中无过不及亦非也子思未
原教论序¶ 第 319a 页
尝指巳发为中此又擅改经旨者焉及解允执厥中
皆曰巳发之中是儒者不知中之为义而妄释之也
君子时中者言守此未发之中心常不妄动也子曰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者
亦中和之义也由无思无为未发之中精一固执则
寂然不动故能感物应机而通变无穷矣若此可谓
本心以穷理顺理以应物者也若未能造思虑未发
之时终不识心之本体如是之人闻无思无为寂然
不动之说则茫然罔措且不知圣人之道何所谓中
不识圣人之言则曲为之解曰圣人无心则释曰无
私心曰圣人无为则释曰无所作为是皆以有心有
为度圣人也且得罪于尧舜周孔矣何谓佛哉彼既
不知观心之妙徒欲以遍计之妄心观物以穷理譬
如尘镜未磨水漩未止拟求鉴物未之有也是不知
此理在内惟务外求故学解益多去道益远矣唯吾
佛观心之道不住六尘顿息思虑了悟本性名为反
观水潦和尚有云如来百千三昧无量妙义今日被
我一毫端识将去了此反观之妙也一日观心證理
则天下万物万事之理皆贯通焉夫子亦曰一日克
巳复礼天下归仁焉则亦求其在内者矣今儒者未
尝用力于此辄妄议之谓以心求心如口龁口如目
视目其机危而迫其途险而塞其理虚而其势逆者
鸣呼其可谓迷之甚矣楞严经云吾见之时人皆见
吾之见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地以心求心此
语明矣若思虑未息生灭宛然若见若闻皆为尘相
须是离声离色闻见常真即是见吾不见之处真闻
真见全显本心愚者自生迷闷故有如是颠倒果能
审思明辩于此必有得焉譬如百鍊真金又何忧火
试者欤以心使心吾佛本无如是之说也。

* 内教外教辩
原教论序¶ 第 319b 页

或问晦翁曰只为佛从心上起工夫其学虽
不然却有本儒者只从言语文字上做有知
此事只做一场说话过了所以输与他答曰
彼所谓心上工夫本不是却胜儒者多○程
子曰释氏之学于敬以直内则有之矣义以
方外则未之有也故滞固者入于枯槁疏通
者归于恣肆此佛教所以隘也吾道则不然
率性而巳斯理也圣人于易备言之又曰佛
有一个觉之理可敬以直内无义以方外其
直内者要之亦不是○晦翁曰今说求放心
却似释氏说入定一般但彼到此便死了吾
辈却要此心主宰得定赖此做事业所以不
同○因说程子耳无闻目无见之说答曰决
无此理释教云尘既不缘根无所著反流全
一六用不行盖他意谓六根不与六尘相缘
则收拾六根之用反复归于本体而使之不
行顾乌有此理。

辨曰教有内外不同故造理有浅湥之异求之于内
心性是也求之于外学解是也故心通则万法俱融
著相则目前自昧鸣呼外求之失斯为甚矣今儒学
之毙浮华者固以辞章为事纯实者亦不过以文义
为宗其视心学则皆罔然也宋之大儒湥知其病又
知吾心上工夫为有本是当敦本抑末以斥其言语
文字之非可也而复以心上工夫不是何自为矛盾
欤本既不是何谓却胜儒者乎此其不能穷心学之
理于吾佛之道湥自惑乱而不能取决也观伊川之
言亦然夫既悯吾道为有内无外矣果能以内为本
得本何忧于末哉继言枯槁恣肆又悯吾教之隘是
未见其大者矣既曰佛有觉之理为敬以直内复云
要之亦不是皆反覆自惑之言岂真知此理者哉若
原教论序¶ 第 319c 页
率性之说亦不出吾心上工夫必取證于易易乃心
上之妙理先儒不穷本心之体遂不明良知良能之
所自出谓有气而后有知乃推性命之源于气指性
为气中之理以气循理为道故随事随物以明理不
知天地人物形气皆生于觉性之中而吾之本心妙
明遍照巳在思虑未发之时若有得于此即时中之
义也失此不能少存于内徒追求于事物之末谓之
义以方外岂有是哉取證于易者易言至神至圣皆
指不可测不可知之地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又以
无思无为为感通之本则易所證固非外矣中庸曰
中者天下之大本故存养于不睹不闻之间以无声
无臭为至则率性之道果在外乎昔者圣人皆以内
学为本而推其用于外后世文儒务外遂不知有心
学之源乃以学解为事唯宋河南之学始言性理而
有实践之迹然但知心之用而不究心之体遂不知
养未发之中又昧太极之理在两仪未判之先或以
物理为性理故本末体用于是乎不明而尧舜周孔
之道微矣又或以孟子求放心比释氏入定者非也
若小乘之定固以灰灭更无求放心之意佛乘之定
即动常寂何用求放心耶其谓到此便死了则说法
度人者又复生耶不知佛所谓定只是妄念不起而
应机接物允合其宜儒者莫知此境辄妄议之又解
反流全一为收拾六根之用反复归于本体而使之
不行非也若人不缘六尘无所染著反观自心明明
不昧寂寂常知名曰圆照即了悟之地非学解能到
悟则谓之内解则谓之外此内教外教所以不同也
儒者专用力于外凡知解所不能及者不复穷究故
不知允执厥中之道天理流行之处皆在思虑不起
物欲净尽之时践履虽专终不入圣人之域矣盖因
疑佛氏之迹为无父无君遂不究尽其说使孔圣之
原教论序¶ 第 320a 页
道不明乃毁佛之过也惜哉。

* 执迹解

程子曰释氏之说若欲穷其源而去取之则
其说未能穷固巳化为佛矣只且于迹上考
之其设教如是其正果如何固难为取其心
而不取迹有是心则有是迹○晦翁曰伊川
所谓只消就迹上断他便了他既逃其父母
虽说得如何道理也使不得如此足以断之
矣。

解曰德山云穷诸玄辩似一毫拟于太虚竭世枢机
似一滴投于巨壑诚哉斯言也今人欲以文字学解
著述经书以穷佛理不过增益知解终不能入法性
之海唯法华开权显实乃明因缘譬喻等文皆非实
义实则非言词思议之所能及也故不退菩萨且不
能知况世智乎而程朱大儒涉猎佛书不究其旨乃
以其迹断之其不信也宜矣程朱氏既往今之学者
惑焉乃为之解昔释迦世尊逃父母舍王位逾城出
家毁形坏服取异当世以名教论之以为不忠不孝
无父无君者是大不然且轮王七宝之荣天帝五欲
之富泰来运合赏阅暂时报尽沈沦悲哀永久此有
漏之因暂处人天心生贪著恶业便起不久当堕恶
道如来于寂光土中佛眼所照见诸众生轮回六趣
长劫受苦于是发大慈悲假诸方便降神母胎八相
成道上救君父下济眷属以及一切众生出离生死
苦海俱登菩提彼岸其为功德广大难量岂可执其
方便权迹妄生诽谤者哉今以譬喻更明此义譬如
有一长者财富无比止有一子钟爱甚笃子亦至孝
省视无阙并诸眷属顾念莫舍凡有所适必与之俱
而此长者依海而住船舶甚多僮仆无数采取珍宝
往来海上他日长者欲适他国遂以巨舟载其眷属
原教论序¶ 第 320b 页
经泛海洋复逾岁月樯橹柂栉各有损坏船之根底
亦有罅隙若值风涛将见沈溺其子有智察知斯事
又知其父别有坚固大船尚在他岸所乘之舟人物
繁重意欲往彼不可速去设以此难告于父母请往
取船知必不许其馀僮仆不堪所使亦不知彼大船
所在其子有智密思方便不告父母夜半逾出将二
童子驾一小舫疾行至彼既得大船心甚安稳天色
且明父乃觅子忽闻逃逝惊泣嗟怨四望求索连日
不得方拟行舟风涛大作樯摧柂折漏水入舟大众
恐惧知必沈溺尔时其子驾彼大船乘风而至甫及
败舟急扶父母及诸眷属数千百人咸免溺死得以
全归设若此子先作思惟我若逃逝使父忧恼是为
不可当全忠孝义同溺死为此至德与私自逃逝取
船救父孰为优劣儒者因疑其迹不究其道所以为
义者不过甘同溺死而巳岂不哀哉先儒不信生死
轮迥之说任运业识不计沈浮于佛出世之理重有
惑焉不知世间常道有出世之道具焉所以为大忠
大孝者非但服劳奉养而巳欲尽为人之道必当深
究佛道也其可忽诸。

* 儒者参禅辩

晦翁曰韩退之接引僧徒要他归儒不过文
畅灵师惠师之徒皆破赖底僧及晚年见大
颠说得阔大胜妙自然不得不服人多要出
脱退之也不消得恐亦有此理也○又曰某
年十五六时尝留心于此一日在刘病翁所
会一僧与语其僧只相应和了也不说是不
是却与刘说某也理会得个昭昭灵灵底禅
某遂疑此僧更有妙处遂去叩问见他说得
煞好及去赴试便用他意思胡说试官被某
说动了遂得举后赴同安任时年二十四五
原教论序¶ 第 320c 页
始见李先生与他说李先生只说不是某却
疑李先生理会此未得再三质问只教看圣
贤言语某遂将禅来倚阁意中谓禅亦自在
且将圣人书读读来读去一日觉圣贤言语
渐渐有味回头看释氏之说渐渐破绽罅漏
百世。

辩曰佛之法门多矣东流此土者四曰讲曰禅曰律
曰秘密皆大行于天下唯讲与禅继述尤多又为名
士大夫之所宗尚虽入门不同而證理则一专之则
有得两可则无成若无思入讲不能通贯诸经知解
参禅无由超悟至理故习讲者观诸经论文义玄微
苟不湥思莫能通解解终趋行乃绝言思能所两忘
名为入位古德云先以闻解信入后以无思契同是
也参禅者则异于是唯单提直指不尚多闻但悟一
心万行斯备故祖师云我宗无语句亦无一法与人
又云思而知议而解尽是鬼家活计必也六根不动
一念无生于此等时顿见本性了悟至理然后应机
接物自然头头合道处处圆通此参禅之大略也若
当时大颠和尚实与退之说禅退之岂能即悟至理
亦不过以名相开谕之而巳此晦翁所谓阔大胜妙
正名相边事也退之若果悟禅则后来见识必当与
前不同其答张籍等书岂肯自为晦匿之辞既疑似
若此则胸中所见可知矣唐宋诸儒如白乐天柳子
厚苏东坡黄山谷等虽曰参禅亦不过知解而巳非
彻悟者也至如裴休杨大年张商英张九成数人悟
则悟矣保养受持则又未可知也此段大事不是说
了便休必要在尘劳里不埋没了方名解脱中人昔
圆悟和尚得法之后在五祖演禅师会下最为上首
偶然流注不在即转语参差上上根人专志此事犹
有未尽岂有身居名利之场又非果位菩萨安得不
原教论序¶ 第 321a 页
失念者哉今儒者轻易论禅诚可叹也况朱晦翁所
遇之僧又非大颠之片必小有学解妄称證得尚不
识禅为何事乌足为晦翁师问哉夫禅悟门也悟则
转凡成圣转识成智如斩一握丝一斩一切断如矿
成金不重为矿岂有疑贰进退反覆生谤者乎且晦
翁弱冠之年未曾亲见智人而杜撰参禅不出情识
境界若急与辩斥剪其枝蔓尚恨其迟此僧不能如
此便当敛手而退却将昭昭灵灵引之此则偏务醒
醒认贼为子及其再来扣问添得知解转多故云说
得煞好晦翁由是错解禅意反将其说为应举之资
久久破绽岂不宜哉晦翁如此保认是将禅为知解
边事及见李延平遂有倚阁自在二说显然生灭流
注议论横生遂用心以著述为事其分别事理字义
最为详尽至于性理未达道体之妙于是旁思熟虑
任情起见则去圣人之道为有间矣其论禅谓曹洞
宗说得细故法嗣中绝临济说粗枝大叶禅故久[这-言+衮]
此彊辩也按洞山密传宝镜三昧又勘辩诸方言句
有三种渗漏其所立宗旨渐涉知解而义路不绝正
是粗处以晦翁所见颇仿佛其影像是故谓之细临
济门风峻拔超情离见非上上根人一闻千悟者无
能窥其蹊径正是细处晦翁于此罔然故谓之粗然
佛法流传如乳益水水味渐多乳味自绝绝者非深
妙而绝也乃久而弊弊而坏事物之常也临济之禅
久远非粗而能远也盖授受之际不苟与人见齐于
师方传师旨故其法嗣皆佛门梁栋足以继志述事
此其所以久远而繁盛也儒者之论反之知其不识
禅也。

* 论禅近理辩

中庸序曰弥近理而大乱真晦翁云释氏之
学与吾儒甚相似处如有物先天地无形本
原教论序¶ 第 321b 页
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又扑落非他
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又
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看他是甚么样见
识今区区小儒怎生出得他手宜其为他挥
下也又云此是法眼禅师下一派宗旨如此
今之禅家皆破其说以为有理路落窠臼碍
正知见今多是麻三斤乾屎橛之说谓之不
落窠臼不堕理路妙喜之说如此又有翻转
不如此说时○问禅家说无头当底话是如
何曰他说分明处却不是只内中一句黑如
漆者便是紧要处于此晓得时便都晓得。

辩曰举知解门则以为近理举證悟门莫契其当机
不入悟阶何由与辩如人遍身是病不知痛痒所在
则难治也今欲治其不治之病姑即其说论之如近
理乱真者譬莠之类禾必当辩其非禾石之类玉必
当辩其非玉其所谓甚相似者必似是而非者也今
举而赞之竟未有以非之既未有以非之则不应以
近理目之不能辩其非真则不应以乱真斥之夫知
其识见之高悯小儒为其挥下则当详辩其近理非
理之处乱真非真之事使学者了然知其谬妄何恨
真伪之不分也欤若如泛说以僻之何以服天下后
世乎此段偈颂乃第二门知解中意可以闻解信入
非契證门也故云有理路落窠臼若契證门如禅者
问答机锋相接离言显智离智显体为人解粘去缚
其间间不容发少有失机名为话堕若圆智相对机
如转丸针芥相投昭如皎日岂可谓之黑如漆乎儒
者罔知其意随语求解岂有晓得之理又禅门文字
性离思惟路绝意不在言唯机所适儒者于此罔措
乃云又有翻转不如此说时尤为可笑云门曰我若
一向举扬宗教法堂里草须深一丈若向上事非但
原教论序¶ 第 321c 页
儒者不会而僧门钝置者多矣若诸宗匠肯为人说
义理边事儒者必无疑谤然终不为说者吾解脱之
中无一字可得若有可得依前流浪逃逝又何益于
世哉论之至此岂但为儒者忧正为吾僧门之深忧
也呜呼。

* 作用是性解

晦翁曰上蔡云佛所谓性正圣人所谓心佛
所谓心正圣人所谓意心只是该得这理佛
氏元不曾认得这理一节便认知觉运动做
性如视听言貌思圣人则各有其理佛氏只
认得能视能听能思能动底便是性不管横
来竖来他都认做性最怕人说这理字都要
除掉了问释氏作用是性曰便只是这性
他说得也是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
后可以践形便是此性如彼说视听言动底
是谁便是这个故其言曰在眼曰见在耳曰
闻在鼻嗅香在舌谈论识者知是佛性不识
唤作精魂他也说得好所以直指人心见性
成佛他只要你见得言下便悟做处便彻见
得无不是此性也说存心养性养得来光明
寂照无所不遍无所不通唐张拙诗云光明
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一家又云实际理
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他本自说
得是所养者也是只是差处便在这里吾儒
所养者是仁义礼智他所养者只是视听言
动儒者则全体中自有许多道理各自有分
别有是非降衷秉彝无不各具此理他则只
是见得个浑崙底物事无分别无是非横也
是竖也是直底曲底皆是非礼而视也是此
性以理而视也是此性少间用处都差所以
原教论序¶ 第 322a 页
七颠八倒无有是处吾儒只是一个真实道
理他亦云惟此一事实馀二即非真他只说
得一边只认得人心无所谓道心所争处只
在此吾儒说无不周无不遍他亦说无不周
无不遍然人伦上不能周遍更说甚周遍。

解曰大觉无思乃遍知于法界识情有著徒妄起于
尘劳佛与众生本同一体但因迷悟见有殊途佛性
只在眼耳鼻舌之间妙用不离见闻觉知之际直是
一尘不受一法不舍名为直至道场顿见本来面目
今以生灭垢心起轮回见翳目生花又求实花生处
徒劳分别妄费精神者也古德云中间此子淆讹处
千圣那能著眼窥真性现时若击石火闪电光急著
精彩认得依前不是此处正是迷悟关子得则速證
真常失则速入涂炭楞严经云如我按指海印发光
汝暂举心尘劳先起只如视听言动皆真性发现若
无心体会即森罗万象一鉴昭然此按指发光所谓
一念不生全体现也若说是性即是认著影子使毫
釐系念瞥尔情生业相宛然仍前迷倒此举心尘起
所谓六根才动被云遮也到此著力不得晦翁所谓
差处正是大疑惑也仁义礼智皆是就人事立名乃
事物轨则岂可谓本性便是此理本性乃一念未起
事物未形即是明觉之体若常觉不昧不为六尘所
惑养成圣胎佛门号曰如来儒者称曰神圣只是本
无私欲纯一之天理也以此应事接物乃可不思而
得不勉而中无为而成所以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
具之谓之智是无心于仁智而仁智由是出生也此
天理者未见仁智之名发之于外乃有仁智之用故
本性即是天理天理即是明觉非在外也若以五常
之理为性不可言百姓日用而不知百姓庸常之人
也情发未必中节岂能日用五常之理耶若以本心
原教论序¶ 第 322b 页
明觉为性百姓曷常不觉哉然觉性在视听言动日
用之间而不自觉常被尘劳所惑自昧其明故曰知
道者鲜矣由是言之周孔以上圣人亦皆以本觉为
性也如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则本性明觉在天地之
先两仪未判岂便有仁义礼智之用及两仪既判资
始资生万物化成则此本性明觉之理乃遍于万事
有五常之名也三代而上未有佛可名唯圣帝继天
立极推本于天言人得此明觉之理于天故曰天命
之谓性性者言人皆以此明觉为体也率依此觉性
而常不昧谓之道修者即养其喜怒哀乐未发之中
也中者私欲未起之时纯乎天理者也私欲未起则
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寂者诚也至诚无息故曰道不
可须臾离也继之以戒惧不睹不闻之际不使隐微
之或动皆是养此未发之中常觉不昧故发为中节
之和则仁义礼智之理不待思而中矣斯所以为教
后章言诚者寂也明者觉也寂而觉曰天之道觉而
寂曰人之道皆修道之义也乃至大学之明德明命
皆是指此本觉之理我所谓佛儒者所谓天其体一
也如云即心即佛亦可言即性即天若如此体会相
去亦不甚远但圣人得此理乃立世间治教之法吾
佛得此理乃立世间出世间解脱之法儒门但明天
人之道吾佛则明四圣六凡之道若尽天人之道则
可以趋佛道矣其于性理不悟则天人之理有所不
明又安能究佛氏之理乎其所谓全体之中自有许
多道理非也盖全体之中无一物一事可见岂有许
多道理耶若谓发用处有许多道理有分别是非则
可安得以用为体乎言所养者是仁义礼智不知所
用者复是何物若言所养者乃未发之中道明觉之
天理发而中节者乃仁义礼智之用事物之当然岂
不明且尽欤孔子曰为仁由巳孟子曰由仁义行皆
原教论序¶ 第 322c 页
巳发中节之用也盖克巳复礼体也天下归仁用也
由体可以发用故其要在明心礼也彼不知心体之
妙说为浑崙物事是不见明镜止水之中森罗万象
无坏无杂不生分别之心而妍丑了然安得有非礼
颠倒之事欤六尘不缘则私欲净尽安得只有人心
欤夫周遍者佛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理自遍周非
因修得儒者务用心观物以求遍岂能周遍乎吾佛
于七情未发之时巳空其恶故恶自不生儒者于恶
念巳形之后拟欲断之其用力固不同矣若有所得
则贤者之学宋儒有焉圣人之道未之或知也其差
者以有为之心为体故自见得有许多道理又各自
有分别有是非只此三有存之于心我相既立而卷
枝错节胶固莫解不知天下事物之理变通不穷欲
以斯须之明造次之聪略加忖度若有得焉即自满
曰吾分别详矣是非辩矣人或异巳则曰我明识道
理必如是为当也幸一二之偶中则眼空四海无复
他人若王介甫之徒是也此谓之我相我相立而公
心亡矣凡作此见者或见用于世其不败者鲜矣良
由认事理为性理求外学以资于内倒持本末源委
失真其流之弊以作为为事有以起祸乱之阶可不
慎欤心学不明世教之不幸也吾安得而默然哉。
续原教论卷上

* 校讹

第四纸(一行旧本作晋)
第二十一纸(一行僻疑当作辟)

* 音切


(痕没切)

(抽格切)

(力睹切)

(徒可切)

(子叶切)

(呼嫁切)


(府望切)

(丈觅切)

(古猛切)

(亡怨切)

(所林切)

(余受切)

 (左春与左赞善兼编修昆山顾绍另施赀刻此
 绩原叙论下卷 吴江比丘明觉对 长洲徐普
 书 建阳邹夕刻
 万历辛卯春清凉山妙德庵识)
原教论序¶ 第 323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