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1288-A¶
1288-A¶ 第 397c 页

* No. 1288-A
万法归心录序

余非释氏。而辄喜释氏之书。非喜释氏也。喜释氏而
同乎孔氏也。孔氏之书。平近切实。智愚共遵。释氏之
书。微妙玄深。难以户说。若于微妙玄深中。仍能平近
切实。虽谓释氏同孔氏之书可也。万法归心录者。小
杨山祖源禅师所著也。禅师道谊超深。直窥无上。悯
苦海茫茫。欲举斯世尽登彼岸。爰著是录。以觉群迷。
其名万法归心者何。心本至虚。包裹万有。放之㳽沦
六合。返之不盈一掬。周子所谓无极而太极。中庸所
谓大本达道。夫子所谓一贯。易所谓洗心退藏于密。
举视此矣。今试取其录。一一观之。于俗问见善与恶
之所以别于儒。问见儒与释之所以同于道。问见释
与道之所以异于僧。问阐发禅理上證菩提。朗朗乎
如日星之经天。吁观止矣。从来禅师多有语录。妙悟
微言。未易通晓。唯是录深切著明。极坦白。却极精深。
极高玄。又极平实。上士闻之可以见性明心。下士闻
之亦足修身寡过。虽同四子之书。家弦户诵。焉奚不
可也。吾闻西方上乘。不立语言文字。是录毋乃丰干
1288-A¶ 第 398a 页 X65-0398.png
饶舌乎。然不立语言文字者。所以明宗。语言文字者。
所以广教。宗与教。初非有二。则有言同于无言矣。知
有言同于无言。方许读是录。

康熙十五年季冬

赐进士出身国子监祭酒内翰林院侍讲左春坊左
赞善兼内翰林弘文院检讨翰林院编修诰敕撰文
乙未会试同考加三级北平金鋐敬题
* No. 1288-B


昔岩头以德山不知末后句。仰山谓香岩不知祖师
禅。机锋相对。辩难异同。窃尝疑之。以为吾儒千圣相
传。心外无法。法从心生。故举一可以统万。合万不离
乎一。舍是之外。不免参差。今观祖源禅师语录。以万
法归心为宗旨。何其与吾儒之旨相合也。诸所谓建
瓴悬河。辩才无碍。愚何从窥其涯际。原其真实了义。
灯灯相续。如如不坏。自有日色。起沧海河流。振昆崙。
不现色相。得大自在。非待揽镜光。挹勺水。可以依稀
彷佛者。盖佛法自马祖以后。大慧以前。正令接物。皆
显大机大用。嗣后千支万派。莫不汇归一源。即如师
友兄弟。相资教益。在世法为斗诤。在佛法则酬唱。而
巳服是教者。会乎是录之意。可以近取。可以远推。可
以就释而言释。亦可以不言释而无非释。此在大乘
1288-A¶ 第 398b 页 X65-0398.png
法器。且不能出其范围。矧浅学初机。亦何敢望崖思
退。夫照用权实。料简回互。主宾历历。不待言诠。岂必
李叟过流沙而为浮屠。阿难登雪山而度仙众。而后
为开导有情。表彰正觉哉。

康熙十五年季冬吉旦

礼部祠祭清吏司主政加一级高密任琪薰沐敬撰
* No. 1288-C


先儒有言同一理也。儒者得之为儒。佛者得之为佛。
仙者得之为仙。旨虽殊涂。理本一致。故王文成先生
与人谈儒。恒以释宗诠之。与僧谈禅。恒以儒书晓之。
此不特善于观儒。抑且善于明释矣。夫所谓释者。非
尽未入山门。坐静室。敲鱼温咒。便为脱然浮尘之外。
要以却妄想。还真如。世人转智以成识。而如来欲人
转识以成智。世人昧性以适情。而如来欲人引情以
归性。其于儒者遏欲存理之意。实相符也。自其心之
无放逸。则为戒惧慎独。自其心之无人我。则为是法
平等。而必欲判释与儒为二者则过矣。金刚经云。如
来无所说。楞严云。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则是清净法
宗。不假言诠。不落口谛。此固最上乘之诀。而又何有
于大藏诸书也。虽然上智返心而即是。中材开卷而
思义。所谓文字般若。与实相观照并峙为三。禅家所
1288-A¶ 第 398c 页 X65-0398.png
谓将密口以代苦瓜。引人入胜地者也。祖源禅师手
辑一录。曰万法归心。夫心者。真如之体。法者真如之
用。心不能离法以为源。法不能离心以为宰。故金刚
经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所谓如如不动。了了常知
也。禅师为都人士名宿。得临济真传。其手辑一书。以
廉洛考亭之学。阐菩提无上之宗。谓之行释也可。即
谓之翼儒也可。而世之慧者。由文字以究无文字之
始。由无文字以思著文字之原。则不越寂照二字。而
山河大地。全露法身。地水风火。俱无实据。而世界微
尘之象。俱不足以系其心。则不窒于文字般若之义。
并不负于祖源禅师汇辑之衷。庶几有得云尔。

康熙十六年季春吉旦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岭海郑际泰薰沐敬题
* No. 1288-D


心是万法体。万法是心用。法不离心。即波是水。体能
发用。水动成波。是知一切法是心耳。心本空寂。因法
立名。净法者。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如来。染法者。脩罗。
旁生。地狱。鬼趣。染净虽殊。总是心影。若悟真心本空。
万法自然消殒。今小杨山祖源禅师。乃是庉村浮石
老人之孙。江西上蓝天峰和尚之子。洞究教典。深达
禅宗。了第一义。證最上乘。辩才无碍。真法幢耳。禅师
1288-A¶ 第 399a 页 X65-0399.png
悲心提诱后学。拈一卷归心录。直指妙源。实际录中
言言见性。句句明心。可能荡涤邪执。扫除异见。直證
菩提。顿成佛道。真是苦海之慈航。岐路之善导。愚宿
生庆幸。而得遇斯文。顿绝狐疑。了然心地。予才拙陋。
知见机浅。无足发明深奥。略序以表师恩。



康熙岁次丁巳上元日

古燕体如居士刘 芳沐手敬序
* No. 1288-E
万法归心录自叙

空劫以前。威音那畔。佛与众生无名。各具一圆明镜。
众生无故。净白光中。瞥起动心。昧却本明。变生世界
众生业果。生死死生。相续不断。沉迷三界。匍匐九有。
从迷至今。无有悟日。若不断流返源。何时方能顿脱。
须悟万法归于一心。为转世智而成佛智。可谓会百
川为一湿。搏众尘为一丸。融镮钏为一金。变酥酪为
一味。斯一心法。理事圆备。十方诸佛。一切众生。皆同
此心。无欠无馀。诸佛巳觉。众生不知。故有凡圣迷悟
之名。愚不肯袖手旁观。指一条归心正路。古云妙高
顶上。从来不许商量。第二峰头。诸祖略容话会。故假
申问答。说十条名相。證明一心。普施含灵。一者警省
俗迷。返恶归善。二者同儒论理。扫除异谤。三者与道
1288-A¶ 第 399b 页 X65-0399.png
辩伪。不向外求。四者顿悟修證。直超佛域。五者教乘
差别。细示一心。六者惟心净土。佛非外来。七者禅分
五宗。理无二致。八者十魔乱正。养道预防。九者经语
引證。断疑凭信。十者劝善印施。答报佛恩。外附遁世
山居绝句二十偈。愚少乘善根。偶窥至道。故僭伸管
见。请正大方。实非亿见。惟顺佛乘。如有后昆。阅录有
讹。求哀忏悔。误法之过。设合圣心。依教奉行。他日同
赴龙华。授记成佛有分。

大清康熙十五年十二月佛成道日

传临济正宗三十三代嗣祖沙门祖源超溟道人题

* 万法归心录目次


* 卷上

* 警省俗迷
* 儒释论理
* 释道辨伪
* 卷中

* 顿悟修證
* 教乘差别
* 惟心净土
* 卷下

* 禅分五宗
* 十魔乱正
* 经语引證
* 七佛偈
* 佛经巳明祖语述后
* 劝善印施
1288-A¶ 第 399c 页 X65-0399.png
万法归心录卷上
清燕京小杨山沙门祖源 超溟 著
侍者 明贯 谨 录
古吴后学比丘乘戒 定慧校阅重梓

* 警省俗迷

俗问某。欲常素。可有功德否。师曰。鳞甲羽毛。诸类体
殊。知觉痛痒。与人无二。皆因生前念差。今世形骸故
异。如若诚信断腥戒杀。真是大德君子。可谓仁慈善
人。果尔斋戒终身弗倦。不但增崇福寿。而亦种菩提
正因。可叹世迷无慧。贪味恣腹屠杀。造作百端。自美
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展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
无人能释。

俗云。世人咸言猪羊鸡鹅鳞甲羽毛等等禽畜。天生
斯物。与人为菜。若不屠食。留他何用。师曰。世人食肉
咸为当然。恣意屠杀。美口悦腹。殊不知水陆空行一
切众生。不过是业力所报。各受躯壳。世人虽仗一时
之福。欺杀肥已。柰他力劣难敌之恨。报冤有日。果若
猪羊等物。天生与人为菜者。世间豺狼虎豹蚊蠓蚤
1288-A¶ 第 400a 页 X65-0400.png
虱。无限恶兽凶禽。皆能食人。莫非天生。假使男女与
歹物为菜。可乎。世人不明杀业互偿。无端反生应当。
愚昧之甚。

俗云。常闻世人有言。心好强如吃斋。其理如何。师曰。
仁德君子。慈心善人。利生济物。积德累功。至于动用
之间。任运作为之所。见一切生灵投于死地。便无不
恻隐救于生处。如斯慈悲。方谓好心。无故杀彼。充已
口腹。或持利刀剖肚。或拈尖刃剌心。剥皮刮鳞。断喉
劈壳。活烹生煎。镬煮炉炙。百般造作。美口快肚。慈悯
之心全无。好心却在何处。反说昧心之言。其过如何
能忏。愚今苦口。应须谛听。果尔一生戒杀。终身茹素
不退。纵心不好堕在异生。也不落屠人之手。镬汤炉
火之中耳。

俗云。吾虽清贫不作窃盗。师曰。窃盗财物。不单作贼。
贪污良善。邪术诈骗。捏唆词讼。诱哄嫖赌。陷人刑狱。
迫人颠沛。害人于险。致人于危。耗人货财。换人美物。
欠债不还。侵愚夺弱。一切不良。皆为贼盗。若有智慧。
见人富贵。当起追慕之心。恨无前生修福。今世穷苦
应当自受。再发信心。修福积德。诸恶不作。众善奉行。
自然不负累功行善之人。

俗云。公平取财。不去贪聚。随分营求。如斯若何。师曰。
公平货财。取之应当。虽云世宝。聚久成祸。来而莫聚。
聚而莫久。如要贪索无厌。若是横取无耻。虽然一时
得富。不免暗折明算。佛经云。人生现在财产。为五家
1288-A¶ 第 400b 页 X65-0400.png
所共。何谓五家。一曰国王官长。二曰水火。三曰盗贼。
四曰刀兵。五曰不肖子孙。世间痴人。辛苦一生。多聚
财物。指望永富。岂知五家有分。他日未免败散。如是
公平取财。尚且不久。何况横夺骗哄。岂能常远。

俗云。吾素寡欲。唯守一妻。邪淫之事。断不肯行。师曰。
色欲二字。生死之根。邪淫私奸。诸恶之首。丧道败德。
取祸杀身。古往今时。难以尽述。即如好酒好财。犹且
易制。唯有色欲一关。更加酷烈。何故如斯。皆因众生
本从淫欲而正性命。相续生死。宿习太熟。若不慧照。
欲业何了。在家难断。须要色正。非我之妻。必定不可。
有般俗子。见人妇女。稍有可观。便起邪心。思之慕之。
贪之求之。天理巳昧。人心巳丧。佛经云。奸人妻者。得
绝嗣报。奸人室女者。得子孙淫泆报。公可槩观。好淫
行秽之家。源流踵弊。往往著人耳目。古人曰。我不淫
人妇。人不淫我妻。又有一类痴业众生。见他妇女本
不如妻。以为彼美。设法奸骗。还有弃室不顾。狎近顽
童。或有私通仆妻。及俾欺上。等等淫业。举不能尽。又
有读书才子。称他一时聪明。描写闺门妇女私情。编
入歌谣。作成书籍。惑人为实。勾引邪念。其恶如山。无
所能祷。若有智慧男女。须当自愧自悔。顿断邪淫。人
天有分。愚非苦口劝君。只因淫业恶甚。

俗云。淫恶如斯。口业何如。师曰。十恶造业。唯口有四。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败人之善。
说人之短。论人之非。谈人之过。骗人之财。哄人之物。
1288-A¶ 第 400c 页 X65-0400.png
至于败道败德。丧人丧己。皆因肆口无禁。取祸不一。
经云。佛告阿难。人生世间。祸从口出。当护于口。甚于
猛火。猛火炽然。烧世间财。恶口炽然。烧七宝财。一切
众生。祸从口出。凿身之斧。灭身之祸。今有阴德之人。
须恶隐恶剔善。吐语真实。谈论无妄。有问有答。简言
和色。自然佛天祐之。世人爱而敬之。

俗云。愚性好饮。如之柰何。师曰。迷心丧志。败家亡身。
多起于酒。取祸不一。世人嗜饮无厌。遂至形骸毁伤。
颠倒礼法。卧衢骂街。犯上败名。乱淫失德。等等过逆。
贪饮最甚。古人云。戒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
厚性。化作凶顽辈。四分律曰。饮酒过失。三十六种。不
但世人饮酒有失。罗汉贪饮。而失神通。初学凡夫。在
迷众生。岂不戒之忌之。

俗云。请示过失三十六种。师曰。饮酒过失三十六种。
不孝父母。轻慢师长。不敬三宝。不信经法。诽谤沙门。
讦露人罪。恒说妄语。诬人恶事。传言两舌。恶口伤人。
生病之根。斗诤之本。恶名流布。人所憎嫌。排斥圣贤。
怨黩天地。废亡事业。破散家财。恒无惭愧。不知羞耻。
无故打奴。横杀众生。奸淫他妻。偷人财物。疏远善人。
狎近恶友。常怀恚怒。日夜忧愁。牵东引西。持南著北。
倒沟卧路。堕车坠马。逢河落水。持灯失火。暑月热亡。
寒天冻死。饮酒之人。如是之过。养德君子。须自戒之。

俗云。某有好处。受辱不怒。纵有少忿。一忍便了。师曰。
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世人言忍。忍字最难。
1288-A¶ 第 401a 页 X65-0401.png
非大智慧。断然不能。除非佛祖如如不动。初学之人。
豪杰之士。多由此败。陷于非地。佛经云。忍辱第一。俗
语有言。吃得三斗酽醋。方才做得宰相。居世凡夫。尚
且如是。何况学道。岂不宽忍。

俗云。世人多贪。广聚财产。自谓子孙后来巨富得否。
师曰。世间痴人倚权仗势。昧心丧德。百般巧取。纵得
暴富。岂能常久。如有智慧男子。须要积功养德。随分
营求。任从天命。自然圣祐。暗增福禄。世人自知为子
孙求富。不知为子孙作善造福。何谓造福。敬三宝。积
阴德。谨家规。训耕读。斯造福也。何谓求富。不诚信。昧
天理。用心机。聚横财。斯求富也。求富者不昌。造福者
后显。岂不见世有巨富。子孙不肖。恣意嫖赌。一旦破
家。遂至亡身。往往有之。胡不慧鉴。俗曰。来得不明。去
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俗云。如上开示。一切看空。时时检点。要作好人。师曰。
要作好人。须自照察。一日之间。从朝至暮。自照其心。
自审其理。举心动念。与天心合乎。任运所为。与人事
类乎。时时惺惺。不漏私心。久久心正。人欲自空。如若
放逸。恣情纵意。不畏天刑。不惧报应。非礼而行。非礼
而作。日久月深。积恶太重。一朝福谢。众业临身。现有
显祸。死堕三途。佛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
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是知因果不昧。后昆须要诚
信。

俗云。因果之事。多有人而不信。师曰。因果不昧。报应
1288-A¶ 第 401b 页 X65-0401.png
无差。如影随形。纤毫不错。先圣言之甚详。后愚昧之
不信。须当细观一切世人。有富贵。有贫贱。有命夭。有
寿长。有荣宠。有悴辱。有困苦。有安閒。有少年而登科。
有终身而不第。有财谷而无子。有艰难而多嗣。有前
中后苦乐不等。有一生穷富而至命终。等等不一。皆
因业感。古德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生为善
恶。果报还如此。是知三界苦乐。六道升沉。皆是自造
自受。非从外与。

俗云。吾见忠正良善之家而无担粟。世有刁顽凶恶
之徒。良田万顷。因果之说。岂不错乎。师曰。善恶不等。
果报不一。有报本身。有报子孙。有报现在。有报来生。
餐如粗飧玉食。锦袍鹑衣。又有席门金屋。千驷一瓢。
皆是生前自作善恶。今报苦乐。丝毫匪滥。只见凶恶
受富。岂知他前世修福。或有慈善贫夭。自因过去结
业。庄子云。盗蹠从卒九千。横行天下。侵暴诸侯。而其
寿长。论语疏曰。项橐七岁。为孔子之师而少夭。故有
清正身穷。或是贪污家富。莫执现世有差。而谤前因
有错。

俗云。善恶报应。其理不错。有等愚人。不信因果。反言
良心不能作米。若能入锅成饭。亦可遵而行之。师曰。
可笑愚痴。颠倒之甚。汝果良心明暗无欺。默符天心。
神庆人喜。和气感召。自然佳庆。诗曰。乐只君子。福禄
申之。若以丧德有财。亏心得富。反谤良心无用。不能
入锅。岂知天理巳昧。暗中神嗔鬼怒。减福夺寿。贫耗
1288-A¶ 第 401c 页 X65-0401.png
凶患。乃至子孙不肖。怪事无所不有。文昌书云。修身
励行者。天必降之百祥。反道败德者。神亦夺其五福。
是知福善祸淫。必然一定之理。如肯改恶行善。不自
欺蔽。自然佛天暗祐。福寿增之。

俗云。有过能改。还可许否。师曰。谁人无过。何者无愆。
知过若改。善莫大焉。过恶非一。身心口等。须要时时
惺惺。必要刻刻照察。所作可当。或作不当。善则便行。
恶则急改。改恶从善。如病得汗。自然吉庆。诸圣祐之。

俗云。设是照管不到。一时生心动念。未审如何降伏
其心。师曰。古人治心防微。所以收功甚钜。人心善恶。
莫不因念。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书云。罔念作狂。克念作圣。斯乃至言。依而行之。

俗问。在家五欲所缠。不能顿脱。未审有何方便。可能
渐修。师曰。在家修行。其事最难。须要勇猛坚志常远。
可在动静之中。日用閒忙之所。单提一句阿弥陀佛。
回光返照。惟守一念。假饶火轮顶上旋。定不舍此一
念。任他八风齐来鼓我。不失此一念。日久月深。一念
纯真。再将一念粉碎。方现自性弥陀。设或一生不悟。
报尽命终之时。自守一念。直往正路。再来一闻千悟。
见性成佛有分。斯是归心要旨。且勿向外驰求。自要
言行无亏。方谓真实受用。

* 儒释论理

儒云。佛氏之道。无父无君。先儒评论。同于扬墨。以吾
细究。果然不错。师曰。佛在因地。无量劫中。割目救亲。
1288-A¶ 第 402a 页 X65-0402.png
舍身代父。广行忠孝。不能达报。唯有出家。学无上道。
成等正觉。方能报尽。佛经云。若人孝事父母。天主帝
释在汝家中。孝养父母。大梵尊天在汝家中。又能孝
敬父母。诸佛在汝家中。佛律有云。孝名为戒。又曰不
先供养父母而布施者。是名恶人。弥勒偈云。堂上有
佛二尊。懊恼世人不识。不用金彩装成。非是旃檀雕
刻。即今现在二亲。就是释迦弥勒。若能诚心敬他。何
用别求功德。佛教虽无治国之语言。能导民善世。化
邪归正。使愚者众善奉行。令智者悟理修心。可谓明
扬佛道。真是暗报 皇恩。岂不见佛教释子。天下丛
林。早晚课诵。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佛果亏心。不忠不
孝。十方菩萨。漏尽罗汉。天龙八部。各路鬼神。岂肯归
依。钦心辅佐。吾岂妄谈。公自详之。

儒云。父母在。不远游。远游尚且不许。何况毁形离亲。
师曰。只知世间小孝。不悟出世之大孝。在世之孝。不
可远离。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后祭之以礼。始终
孝道。俱备尽巳。儒教但知事亲行孝。不知过世父母。
至于现在双亲。造业受报堕落三途。若得亲子出家。
顿證无上菩提。乃能救拔出苦。可谓真报亲恩。古德
云。一子出家。九祖升天。僧虽毁形。是谓远离世俗。学
道易成。不畜妻子。可谓割断恩爱。速成正觉。汝自知
世间之五伦。而不知救亲之大孝。

儒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师曰。世间伦理。绝嗣不孝。
出世之道。不在斯列。众生相续。贪爱为因。结爱不休。
1288-A¶ 第 402b 页 X65-0402.png
如胶似漆。生生会聚。世世牵连。父母子孙。来往不断。
若有真慧。刚烈决断。发大勇猛。割断爱欲。顿悟心性。
直超觉地。虽然绝嗣。不为罪过。自有出世大孝。真报
祖父之恩。

儒云。僧家开口便言出世。若果有出世之法。除非不
在世上行。今现在世上行走。何言出世间之外。师曰。
学道之人。不染世缘。处处解脱。谓之出世。非离世间。
别有可出。譬如儒家及第。谓之登龙折桂。岂真有龙
可乘。有桂可握。可笑迷执。反生异论。

儒云。吾见僧家贪名逐利。纯行世法。何曾无染。师曰。
末法时节。离圣太远。龙蛇混杂。凡圣交参。总有智人。
不外世法。行于非道。成就佛道。肉眼难识。莫生概论。

儒云。孔圣攻乎异端之说。岂不是佛老二教乎。师曰。
孔子若以老子为异端。又有问礼于老聃之叹。若以
佛为异端。当时佛法未至。孔子因见春秋之时。贤者
太过。愚者不及。俱失中道。故曰异端。后儒借谤佛老
二教。其说支离。大不通耳。

儒云。佛氏寂灭谓之异端。先儒检点。其说不错。师曰。
所言寂者。非对动之寂。从无始来。本自不动之寂。所
言灭者。非对生之灭。从无始来。本无生灭之灭。斯是
本性全体。万用从此而发。后儒不悟性体。妄生断灭
异见。

儒云。吾儒穷理尽性。非同佛教偏空。师曰。佛云寂灭
现前。六根互用。儒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佛云如如
1288-A¶ 第 402c 页 X65-0402.png
不动。儒曰空空如也。释子转识成智。颜回学圣屡空。
若以寂灭谓之异端。孔子空空与佛无二。后儒不明
性体。无端妄论偏空。若悟未发巳前。方知儒释无二。
儒云。佛氏常以因果。惊恐愚俗之流。言人善定生天
堂。如人恶必下地狱。六道轮回。三途业报。如斯虚诞。
惑人之甚。佛徒岂知人命终后。气化清风。肉身化泥。
一生巳休。有谁再来。师曰。无因无果。天堂地狱。尽是
虚伪。人生一世。死了归无。气化清风。肉化为泥。如君
之说。既无因果。易经有云。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
善之家。必有馀殃。又书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
之百殃。既无地狱。因何传曰。为不善于幽冥之中。鬼
神得而诛之。既无轮回。何故又言死于此者。则生于
彼。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如无因果报应。人生一
世而巳。正好放荡。纵意行非。死后不过化阵清风。自
如化风且置。然则清风无情。本无知觉。程颢云。孝子
祭祖考。祖考来格者。是至诚有感必通。如斯之说。祖
考来格。还是清风来格。还是灵性来格。若是灵性来。
灵性成风。若是清风来。清风无情。莫是祖考死后。性
化无情之风。子孙祭他。复变灵性。受祭之后。还化清
风。如是往来变化。真是奇怪之风。程子又云。鬼是往
而不反之义。既是往而不反。子孙至诚感格。又是有
反。真可笑耳。伊川曰。鬼神是二气之良能。阳气生天
为神。阴气下地为鬼。既言因果是假。天堂地狱非实。
阳气生天为神。阴气下地为鬼。又堕因果感应之内。
1288-A¶ 第 403a 页 X65-0403.png
可叹俗儒。不悟妙性。非有非无。不生不灭。妄生断灭。
自昧本真。应须早生智慧。急急访寻明师。肯求一言
半句。发明一贯之道。定不落于断常二见。了悟孔门
中和之理。

儒云。既是因果不昧。善恶报应无差。因甚武帝奉佛。
又有侯景亡国之衅。师曰。国祚之短长。世数之治乱。
皆有定数。故不能移。梁武小乘。专修有为。过信泥迹。
执中无权。侯景兵至。不设方便。集众沙门。摇铃击磬。
念摩诃般若波罗密。如后汉向诩有张角作乱。不欲
国家兴兵。但追将兵河上。向北读孝经。贼闻当自消。
用斯不善之法。岂是孝经之过。梁武执中。又且定业
亡国。非由作善损之。武帝寿高九十。定业以疾而卒。
不至大恶。何故借此。诽谤圣教。自取过耳。

儒云。师言定业难逃。感应之事诚伪。师曰。前世作业。
今生受报。现身修福。再来受乐。斯理以定。非自能移。
武帝生前结冤。今世宿雠相遇。虽逢冤难。修善因在
来生。乐果定不能昧。

儒云。因果不昧。定见而无可移。师曰。此是定法。还有
不定。儒云。如何不定。师曰。前生造业。今世贫夭。或行
阴骘。罪灭福生。或在往劫。因结命债。今生会遇。因行
大德。感动天地。化凶为吉。古德云。若行阴德。能解宿
业。虽有定法。又有不定。

儒云。武帝舍身。修寺建塔。印经造像。奉佛度僧。如是
之善。岂无阴德。感动天地。解冤释难。师曰。斯是有为
1288-A¶ 第 403b 页 X65-0403.png
福田。再来自受乐果。若是无心阴德。能与天心合一。
所以化凶为吉。可能转祸成祥。

儒云。佛法若正与儒理同者。因甚欧阳修曰。佛为中
国大患。师曰。若是佛法非正。乃是中国大患者。因甚
上古。至于今时。圣帝贤王。宰官大儒。长者居士。道婆
奴女。奉佛者如水潮渤。归依者似星拱极。难道其中
无有一人。识破是邪而灭除之。况佛远方亲身未至。
不过言教而传此土。若是害人之法。岂容流传日久。
奚不人厌。天可诛之。

儒云。欧阳修曰。佛者。善施无验不实之事。师曰。佛施
妄事。必有所图。若谓名利。佛本至贵。若谓饥寒。佛本
至富。因甚舍富贵之王位。反施无验不实惑人。斯亦
颠倒奇怪之甚。若佛但有纤毫诈妄之心。十方圣贤。
岂肯相随弘化。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
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斯是欧阳昧心言耳。

儒云。韩愈曰。佛者。西域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
国。上古未曾有也。自黄帝巳下。文武巳上。皆不下百
岁。后世事佛渐谨。年代犹促。陋哉。师曰。大圣降世。不
拘方所。不拘寿数。中国帝王。舜帝生于诸冯。卒于鸣
条。东地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地人也。舜
与文王皆是圣人。法于天下。后世尊之。亦皆随其地
而得其寿耳。若谓上古寿长。后世事佛及促。何故外
丙仲壬之年甚短。何故孔鲤颜渊之寿无多。信善因
谓事佛促命。韩愈谤佛合当永寿。如斯掩耳窃铃之
1288-A¶ 第 403c 页 X65-0403.png
论。未免智者笑也。

儒云。佛教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吾儒竟无如斯不实
之语。师曰。佛教示人。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孟子曰。尽
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又云诵尧之言。行尧
之行。是尧而巳矣。吾教悟佛之言。行佛之行。是佛而
巳矣。儒释何异。而言不实。

儒云。既是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吾见僧家。还有
许多不遵佛律。是何故也。师曰。法门广大。龙蛇混杂。
当时佛在之日。尚有六群比丘。何况末法。去圣逾远。
今时释子千百之中。求一髣髴古人足矣。譬犹披沙
拣金。十斛之沙。得粒今而为世宝。又如裒石攻玉。一
山之石。得寸玉亦作佳珍。古德云。众角虽多。一麟足
矣。非但末法时节。佛教难得其人。孔子当时。巳有君
子儒。小人儒。祇如现今服儒服者。安能保具皆如孔
孟。所以像法之教。不单僧有不律。儒教亦然。未能免
也。

儒云。既是三教一理。云何妄分等级。释教治骨髓。道
教治血脉。吾儒治皮肤。如斯不公之言。未免令人生
怒。师曰。儒门以穷理尽性为道。三纲五常为德。故求
人为君子。所以治皮肤。道家以修真养性为道。弱志
退已为德。可为清虚道人。故曰治血脉。佛教以明心
见性为道。十度万行为德。成正觉三界师。真能治骨
髓。非是三教道体有异。因为各门功行有殊。

儒云。如何谓三教体一。师曰。若门体一。释教见性。道
1288-A¶ 第 404a 页 X65-0404.png
家养性。儒门尽性。入门虽殊。归源无二。

儒云。释教与儒。还有不同。师曰。何处不同。儒云。吾教
先读后讲。博览群书。以尽性情之理。佛门先教静坐
参究话头。以悟心性之道。所以与儒大有不同。师曰。
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当时孔子
门下。唯有颜回得悟。馀者多学多见。皆从外来助发。
所以学与悟。如隔霄壤耳。如程明道受学于茂叔。茂
叔每令寻究仲尼颜子乐处。此仲颜乐处。岂不是话
头。又有豫章罗仲素。只教人静坐参究。四端未发作
何气象。不唯进学有力。兼亦养心之要。斯二公儒门
之高贤。何异禅家参究悟入。

儒云。顿悟之理。吾信不及。师曰。不但今时初学儒者
信不及。子贡子张。孔门诸贤更信不及。当时唯有颜
子信得。所以孔子称其好学。

儒云。吾教从事入。动中契理。佛家从理入。静坐悟理。
所以动中契理者气力大。总然静坐悟理者气力弱。
师曰。如君所言。其理甚是。无柰熟处太熟。生处太生。
学人若在动中。熟处證理。不随事乖。万中无一。初机
偏静。生处鍊成。若到动中。自然得力。伊川见人静坐。
欢喜斯人善学。朱熹云。明道教人静坐。李先生亦教
人静坐。盖精神不定。则道无凑泊处。若静坐养得来。
便条畅。如上诸儒。善爱静究。可笑今时。世俗之儒。妄
心生灭。无暂停息。对境逢缘。无分主宰。如何从事入。
动契一贯之道。
1288-A¶ 第 404b 页 X65-0404.png

儒云。禅曰至理一言。转凡成圣。如斯奇特。使儒难信。
师曰。当时曾参。究理心切。忽闻孔子一以贯之。唯然
领悟心性之理。又周茂叔。示众徒云。堂前草不除。有
问其意者。答云。自家意思一般。张子厚观驴鸣领会。
斯不是至理一言。转凡成圣之样乎。

儒云。禅宗以机缘印證。吾儒定无如此事。师曰。昔程
伊川。见邵康节。程指食桌。而问邵曰。此桌安在地上。
不知天地安在何处。康节先生。极论其理。斯问。即是
机缘印證。

儒云。吾教诸子。咸论无极太极。不能明爽。后学一时
难入。师明三教一理。何不出只手眼拨转未悟。信佛
最上。师曰。道儒二教。大科理同。以无极生太极。太极
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一阴一阳。两仪互交。
四象五行。而生万物。总然高推理至极。终不识是心
所现。吾若示之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犹恐
难入。权借儒教无极太极。二理差别。使汝易悟。再究
佛乘。本性空寂即无极。真心灵照即太极。寂照不二。
如镜照物。善恶能辨不生分别。心几才萌。善恶纷然。
如太极动而生阴阳。阴阳互交而生万物。真心应物。
不生分别。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若到禅门下。再参三十年。

儒云。吾教学庸谓之圣经。如师不吝求一释乎。师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释曰。孔门
大学之道。非是礼乐射书。不堕太过不及。常住中道
1288-A¶ 第 404c 页 X65-0404.png
之理。在明明德。分作二释。上明即悟。下明即心。真心
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三纲五常。礼乐
刑政。总出妙明一心德用。又因众生。无始以来。逐境
随情。染污于久。故反德用。颠倒错乱。遮障本明。漂流
生死。一朝悟明本心。方知贤愚无二。自悟巳后。须要
新民。使人人发明妙明真心。实践此止于至善之地。
如上是顿悟。以下是修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
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释曰。自知
止于至善之地。至善者是中道之理。若是止于中道。
自然善恶无惑。可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者心不动。事
物不能移。若到事物不能移。本心如光明镜子。清净
应物而无染。谓之定而后能静。静者是本心静。非是
止动之静。真静向前。处处无碍。若至处处无碍。自然
动摇不乱。若摇不乱。谓之真安。故所以谓之静而后
能安。安者安闲。内外一如。任运稳贴。处事真实。以上
总是定。以下可谓慧。果若定静安久。真慧自然发现。
故所以谓之安而后能虑。虑者是真慧。事事无碍矣。
若到于事事无碍。可谓虑而后能得。得者。得无所得。
是定慧等等耳。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
道矣。释曰。明明德者。是谓之本。新民明理。谓之是末。
知止至善。可谓之始。后复本心。谓之始终。本末始终。
次序不差。自然近于大学之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
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
1288-A¶ 第 405a 页 X65-0405.png
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释曰。古之
人君。悟本治末。末治天下之人。先要治于一国。欲治
一国。先齐其家。欲要齐一家人学理。必先修吾身之
德用。若修吾身德。唯先正其心。心本无邪。因意发动。
意念颠倒。涉于欺妄。所谓欲正其心。必先要诚其意。
诚者真实。应物不偏。欲要应物无偏。须先致其良知。
良知者。是心之灵明。如镜照物。不生分别。今因分别
憎爱。是情识之妄能。故曰致知须在格物。物者是情
识。非是外物也。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后儒不悟。
物本情识。误认格物。谓穷事物。欲其极处。无不到者。
可叹外求。反被物惑。物格而后致知。致知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
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释曰。这一节文。复上本
意。若能转识。良知自至。良知若现。如镜照物。善恶分
明。不生憎爱。憎爱不生。意诚无偏。意诚无偏。心生无
妄。心正身端。自然之理。任运所为。皆合至道。所以感
化一家。都学我行。感化一国。都听我诲自然天下人
民。都做良善之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
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
薄者厚。未之有也。释曰。上至天子。下至庶人。皆是一
心为之根本。不但心是一身之本。可为出世治世之
本。其本若乱。修身齐家。治国与平天下否矣。未之有
也。

儒云。大学已闻。请示中庸。师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
1288-A¶ 第 405b 页 X65-0405.png
谓道。修道之谓教。释曰。孔门心法。中庸之理。不偏不
倚。不邪不住。朱熹注解。性犹天命。令与人物。各赋其
理。未知本性是何物件。犹天命令。来付人物。却将孔
圣之理。注成心外有法。岂知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
外。非来非去。皆因最初不守自性。忽起动心。故受胎
狱。本一精明。分成六用。随境逐情。流荡生死。众生不
能返源。先圣指条径路。拈出天命。即是性体。天命。天
心。天道。天理。名异体同。总是性理。古德云。在天谓命。
在人谓性。故所以示云。天命之谓性。自人人本具一
灵妙明真性。任运应酬。理本当然。体中用和。不落偏
倚。日用中事理无碍。故曰率性之谓道。皆因受生以
来。尘染遮障本理。颠倒乱想。不悟性体。圣贤设教。化
人复性。悟理修證。返妄归真。以复本来天命之理。所
以为修道之谓教。教者修乎道。道者本乎性。性体源
乎天。圣人乐天知命。乃中庸之道也。道也者不可须
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
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必慎其
独也。释曰。若悟性理。不可须臾有离。须臾不在。习气
则复现矣。所以戒慎恐惧。如临水渊。保任本性。不落
邪僻。慎独之道。须防隐微。几才似萌。微动未发。善恶
似生未生。正好一搯放下。复还本理。其功甚大。若待
善恶念生。憎爱取舍齐发。再去降伏。岂不太远。所以
慎独功夫。最为紧要。故曰君子养道。慎其独也。喜怒
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
1288-A¶ 第 405c 页 X65-0405.png
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
焉。万物育焉。释曰。未发之中。即是真智。寂照无二。应
物无心。又名良知。可谓道本。已发之和。即是妙慧。能
分诸法。无住无染。谓之良能。名曰达道。良知良能。本
乎性体。体包大虚。含育万有。故云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儒云。再请明示。良知良能。师曰。良知与识知。其用大
不同。良知无心而知。识知有念而知。良知知善知恶。
不住善恶。识知知善知恶。而住善恶。良知如镜照物。
黑白妍媸自分。无纤毫影子留于镜体中。识知在镜
影上妄起分别。取舍障自本明。合尘背觉。良知识知。
须当自辨。毫釐有差。千里远已。良能是慧。能分诸法。
善治世道。不随事染。应用自在。事事无碍。

问。孔子空空。颜回屡空。未审二空。其理是同是别。师
曰。孔子空空。以空空空。以空空空。空空即如。斯如即
真如。真如即本性。颜子学圣。未證真如。不免有念。虽
有念动。觉之即无。为不远复。孔圣故称颜子。回也庶
乎屡空。

问。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未审如何是一。师曰。一者即
性。性者即理。理者即道。道者即一。

问。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师曰。克已情识。复还天理。
礼者理之节文。仁者心之德用。人能克妄复真。天下
归仁体一。

问。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师
1288-A¶ 第 406a 页 X65-0406.png
曰。人心生灭不停。故危殆而不安。道心虚灵寂照。故
微妙而难见。精为虚中灵。一为灵中虚。执是定辞。中
是性体。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问。如何学颜子道。不迁怒不二过。师曰。怒者动也。非
是恚怒。颜子心学念动即释。不续二念。故云不迁。心
常在一。应事无偏。有过即改。名曰不二。

问。圣人以易洗心。退藏于密。师曰。洗心者净妄。退藏
者复真。真妄双泯。故谓之密。

问。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师曰。真性如镜。照物无心。才
有知识。便落意识。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禅云
不知不识。佛道骨髓。

问。夫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未
审所乐何事。师曰。乐者真乐。非世欢乐。所乐者天理。
所知者天命。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
述。

问。颜子箪瓢之乐。与孔圣乐同否。师曰。颜回得孔子
道。无喜无忧之乐。其理本同。颜多保任。

问。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师曰。空本无声。虚本无臭。虽
无声臭。天道不掩。

问。子路问死。夫子答曰。未知生。焉知死。斯答未审是
何意也。师曰。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汝若先悟未
生巳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生从何来。死
归何处。原始要终。其本一也。

问。如何谓赤子心。师曰。赤子之心。纯一无妄。赤子非
1288-A¶ 第 406b 页 X65-0406.png
是大道。只取无分别心。如大人通达。知一切法。不失
赤子心。方可谓道。

问。颜渊如愚。濂溪守拙。明道端坐。仲素爱静。如斯行
履。是何故耳。师曰。斯是悟理修道。超凡入圣之径。后
儒不贵悟门。唯务多学多闻。皆从外来凑补助发。不
能心地用功。发明真实智慧。汝问诸子可谓真学。

问。吾虽多学。不能顿悟。未知看何文书。可谓入理之
门。师曰。真参实悟。不在文字。总有多学。博极群书。理
路太多。解路太过。反障本心。与识作伴。如人数他宝。
自无半钱分。直须放下一切外学。单参四端。未发巳
前。是何面目。动静之中。刻刻追究。是何道理。唯守一
念。更无二心。不用博量。不用知解。不用待悟。不用会
理。不用堕在寂灭处。不用掉在无事里。唯要深究。未
发巳前。日久月深。纯一无二。心思不及。意识不行。时
节若至。其理自彰。见色闻声。触破鼻孔。㘞的一声。冷
灰豆爆。心地开通。发明本性。然后诲学导民。至于齐
家治国。无不是汝心性妙用。

问。上根顿悟。直下了然。中下习重。如何保养。师曰。悟
理之后。随缘保任。兢畏齐栗。如临君父。至诚真敬。本
性不失。如是保养。日久自然。

问。设或失念。如之柰何。师曰。颜子之学。而不远复。一
顿之间。自还本理。

* 释道辨伪

道云。吾教与释大不相同。师曰。何处不同。道云。释教
1288-A¶ 第 406c 页 X65-0406.png
修性不修命。吾教能性命双修。师曰。如何是性。如何
是命。道云。修性者离宫习定。修命者水府求玄。师曰。
如何是离宫习定。如何是水府求玄。道云。离宫习定。
凝心不动以保神。水府求玄。炼精化气以固形。形神
俱妙。与道合真。师曰。释教偏修。不炼精气。固形保命。
汝却不知离宫习定。心息相依是二乘之法。炼水府
精。化气逆行。通关固形。是延年之术。佛教上乘。顿悟
心性。山河大地。万物身心。咸是性中虚幻之影。无故
依幻修影。岂不错之太甚。古德云。仙者著于形神。而
不能舍去。且形神者。乃是真性中所现之妄想。非为
真实。可笑道教。古今高真。不悟正觉。错会至理。妄以
心息相依。谓之修性。炼精化气固形。谓之修命。总得
形神俱妙。与本性远哉。

道云。阴鬼之徒。不能双修。反生妄谤。吾道二乘。尔可
辩明。我心方伏。师曰。学仙道者。起于众生。虽知生死
最苦。不悟最上一乘。迷执色身之内。妄以肉心之中。
有一神性。号曰真汞。异名姹女。凝神不动。为之离宫
习定。肾中精气。号曰真铅。异名婴儿。炼精化气。为之
水府求玄。意为真土。又名黄婆。自如习定之法。须要
偏于静坐。用意调息。摄身不动。为之伏虎。凝神合气。
心定不动。为之降龙。身心意合。为归土釜。寂然不动。
为之修性。张紫阳云。真土擒真铅。真铅制真永。铅汞
归土釜。身心寂不动。道家认斯心息相依。妄谓释教
偏修。岂不错会最上至理。殊不知人人本具广大心
1288-A¶ 第 407a 页 X65-0407.png
性。包裹太虚非有非无。不内不外。本自不动。不用习
定。无端却将身内幻识。以幻凝幻谓之修性。真是认
贼为子。以谓本具真性。总得修成。不离欲界。定力若
尽。还堕下界。

道云。离宫习定。如是之说。水府求玄。尔须辩之。师曰。
水府求玄。护惜精气。二六时中。返照脐内。一寸三分。
名曰气海。守而不著。照而不住。身心定久。坎离并交。
心火下降。肾水上升。精满气圆。内肾如火。亥末子初。
尾闾气动。用意吸提。中冲夹脊。直过玉枕。上至天谷。
复化金液。香甜之味。咽下重楼。落于黄庭。名曰乾坤
交垢罢。一点落黄庭。从斯和畅。四肢通怏。一气周流。
滋润脏腑。面返童颜。延年益寿。古仙偈云。法水能潮
有秘关。逍遥日夜遣轮环。于中壅滞生诸病。才决通
流便驻颜。吴仙又云。气归元海寿无穷。此术为金液
炼形。习定为王符保神。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一朝功
满。随福浅深。行广者上升天宫。功微者暂居蓬岛。或
住洞天。三五百载。二三千年。再来人间。积功累行。培
养福慧。一曰行深。上帝来召。随班列位。仙官不等。若
依斯修。与佛之道同者。大似郑州望曹门。远之远矣。
道云。心息相依。是二乘法。因甚达摩西来。留传胎息
经文。师曰。祖师西来。传佛心印。岂将心息相依。是佛
最上一乘。达摩未来东土。此方咸习止观。何劳远涉。
又传胎习。却是头上安头。可谓嘴上添嘴。因此震旦。
初机学道。不悟心性。唯习止观。四禅八定。不證佛心。
1288-A¶ 第 407b 页 X65-0407.png
故我初祖。航海而来。直指一心。见性成佛。不知何人。
伪造胎息。假名达摩。教外别传。迷惑后昆。金鍮不辨。

道云。胎息法伪。非佛上乘。如是之论。有何凭据。师曰。
胎息之法。如在母胎。杳杳冥冥。身心寂然。久久定成。
神与气结。炼成幻形。识神外游。瞬息万里。逍遥自在。
与佛一乘。了无交涉。楞严经云。诸修学人。现前虽成
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因执此生死妄想。
误为真实。殊不知幻身之中。本无性命。吾真性命。不
在内外。包裹太虚。本自现成。不加修證。后学性受。悟
斯性命。能现无量妙身。能度无量众生。能成无量庄
严。能作无量佛事。无端妄将胎息之法。误认教外别
传之旨。可叹自眼不明迷惑初学难辨。以小为大其
过非细。

道云。身心之内。本无性命。现今心中之神。往来呼吸
之气。斯不是吾真性真命。将此神气。共相凝合。归于
气穴。结成大丹。自然身轻神妙。便能游行八极。天上
人间。得大自在。斯谓性命双修。神仙至真大道。师曰。
心中之神是妄。呼吸之气是幻。若以幻妄是真性命。
总然修成。神形轻妙。游行虚空。瞬息万里。寿活几千
万岁。深居洞天福地以为成圣。然而不悟正觉。报尽
还来。散入诸趣。

道云。佛教修性。偏阴无阳。总得修成见性。却是清灵
之鬼。师曰。阴阳鬼神。是空劫后之事。妙明真性。是空
劫前之理。若将空劫前之理。认为空劫后之事。斯人
1288-A¶ 第 407c 页 X65-0407.png
不但不明阴阳。而且迷昧颠倒甚矣。

道云。佛教偏修为阴。吾教双修为阳。丹经子书咸论。
非我自生杜撰。师曰。道家双修。误认真实。心中识神。
为阳中之阴。身内精气。为阴中之阳。聚气合神。神凝
气住。谓之取坎填离。点化阳中之阴。成乾健体。炼成
金丹。十月结胎。九年保养。上出顶门谓之阳神。散则
成风。聚则成形。游行天下。逍遥自在。有功上升天宫。
功微隐居蓬岛。若依斯是。而不修三昧。仙报巳尽。还
堕下鬼。古德偈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
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佛教上乘。见
性无为。湛若太虚。体同法界。非阴非阳。不出不入。牵
之无前。引之无后。举之无上。抑之无下。亘古常明。至
今不昧。虽无形相。能起报化。岂但能现一身。能化千
百亿身。度脱恒沙众生。成就万德庄严。浅机抱疑。何
能信受。

道云。吾教有云。修性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师曰。
命学之理。大有差别。若不深究。恐误后学。山僧不惜
唇吻。与尔微细辩之。修命二字。有理有气。理命有二
义。气命有两种。吾先明气命。后再论理命。一气命者。
固本开关。常偏静坐。返照气海。真意不散。湛然不著。
日久月深。精满气圆。内肾如火。急急撞动。调匀鼻息。
急提谷道。用意引之。谓之采药。仙云。癸生须急采。望
远不堪尝。半晌之间。精气上腾。自从尾闾。历历有声。
中过夹脊。直透玉枕。努力运上。冲至顶门。其气欲降。
1288-A¶ 第 408a 页 X65-0408.png
用鼻引之。自化甘露。香甜之味。咽下重楼。落于黄房。
此名肘后飞金晶。又曰闭任开督脉。从斯丹田气煖。
神气冲和。润泽肌肤。畅于四肢。面返童颜。长年益寿。
以此观之。延命之术。总活千岁。终成败坏。不悟心性。
还堕诸趣。若谓此术。可能成圣。迷惑后昆。真大诳语。
二气命者。凝气归根。人在母腹随母呼吸。及至降诞。
剪断脐蒂。一点凡气。栖于丹田。如龟一座。吐纳元气。
一昼一夜。呼吸往来。一万三千五百之息。皆从口鼻。
漏泄于外。不能返本。归于气穴。故寿不长。色身不坚。
须在行住坐卧。返照常纳气海。气住形生。神凝气住。
神气结成。谓之阳神。日久出形。游行天下。随功浅深。
列位不等。报尽还来。世间为人。复作恶业。沉堕三涂
妄言斯道。了脱轮回。不修斯道。难入圣位。未免智者
见笑。道云。气命二学。分别甚明。理命二义。再乞示之。
师曰。理命二义。在缠出缠。在缠以情为命。出缠以虚
为命。在缠动为丧命。泯情为修命。出缠合虚为至命。
又谓之复命。儒曰天命。释曰法界。此乃大乘之学。可
谓中道之理。依斯修證谓之理命。若依气命。不悟理
命。到底成空。终非大道。

道云。仙师有言。见性者不知其命。末后何归。未审知
命。是理是气。师曰。见性之人。自知天命。末后一著。与
虚合体。儒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释云。在缠名如来
藏。出缠为法界性。若炼气命。而神倚气结。为我归处。
未免报尽。还堕诸趣。须知天命。方谓本理。
1288-A¶ 第 408b 页 X65-0408.png

道云。一阴一阳。谓之正道。孤阳寡阴。万物不生。因甚
却言无阴无阳。如无阴阳。与顽空何异。师曰。动而为
阳。静而为阴。两仪四象。五行八卦。是太极分后之事。
性是无极前之理。太极之中。阴阳尚且未分。何况无
极之前。岂有阴阳。顽空名无灵。有灵者非顽。后学不
悟。妄生断见。释云。如如不动。了了常知。儒曰。寂然不
动。感而遂通。道言身心不动以后。复有无极真机。三
教示徒。其理无二。若悟真空。则虚灵不昧。

道云。吾教双修。一世飞升。释教偏修。未免形衰。如果
道成则可。不然再来。未免迁移投胎之苦。师曰。汝祗
见一世飞升。不知他历劫培植。道教马丹阳。邱长春。
三生为伴侣。十世做修行。一出头来。顿悟正道。今见
利根一生成办。皆是远劫累积功行。今时故能现世
成真。勿执一偏。定在现世。

道云。气命之学。是伪非真。依斯之说。命术其无用乎。
师曰。炼精化气。气聚形生。修命延年之术。若依斯了
脱。则误人非浅。须要顿悟心性。方能超凡入圣。

问。泥水金丹。黄白妙术。未审其理。是邪是正。师曰。财
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五欲不空。生死不息。真实学
道。割恩断爱。持戒明心。方能證理。无端反用。美女采
战。损人补已。不伹大丧良心。他日难免火狱。佛云。贪
淫众生。恶业益深。花报众病。果报火床。又有一等痴
业之辈。贪财取利。烧茅炼汞。人问何故。假曰学道。古
人去贪。财物沉之于海。今反却使铅锡为之修行。如
1288-A¶ 第 408c 页 X65-0408.png
此慕道。真是诡谲奇异。可叹贪财好色之徒。自投三
途苦恶之路。

道云。大圣老子。化胡成佛。殊不知释迦是老子之徒。
师曰。佛生于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灭于穆王五十
三年壬申。历恭。懿。孝。夷。厉。宣。幽。平。桓。庄。僖。惠。襄。项。匡。
定。共十六王。灭后三百四十四年。定王三年方生老
子。过流沙时。佛法遐被。阐五天竺。及诸邻国。天下闻
佛正法。巳经三百馀年。妄造老子化胡成佛。此是晋
惠帝时。王浮伪造欺圣。自入拔舌。其罪何救。

道云。定王三年。所生后天老子。先天老子。化胡成佛。
是实有之。师曰。混沌未分。鸿濛渺茫。自然元气。谓之
先天。太极巳判。天地始分。万物发生。谓之后天。先天
本无形。后天方有像。佛生昭王离辟太远。如何先天
之无形。教化后天之有像。真无地位之言。闻者未免
掩鼻。

问。吾教气命是外术。心息相依是二乘。还有大乘可
修之理么。师曰。有可修理。问。请示可修之理。师曰。道
德清静二经。依斯修之无过。

问有几异名。后学错会。乞师慈悲。明示易悟。师曰。有
疑来问。吾不吝示。问。如何示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师
曰。谷者虚。神者灵。虚灵不昧谓之不死。玄牝者。即灵
机。灵机者。即真心。问。如何是玄关一窍。师曰念未起。
机未萌。谓之玄关。虚中灵。寂中妙。谓之一窍。如何谓
取坎填离。师曰。却妄为取坎。归心为填离。如何谓抽
1288-A¶ 第 409a 页 X65-0409.png
铅添汞。师曰。泯情即抽铅。空心即添汞。如何谓之安
炉。师曰。不在内。不在外。如何谓之立鼎。师曰。不即心。
不离心。如何谓之金丹。师曰。圆陀陀。亘古常明。光烁
烁。至今不昧。如何谓之元精。师曰。妙明真精。应现六
用。如何谓之元气。师曰。一心无妄。德气润身。如何谓
之元神。师曰。隐显莫测。应用无方。如何谓之火候。师
曰。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如何谓之温养。师曰。返照究
心。不昏不散。如何谓之降龙。师曰。心生不续。假喻降
龙。如何谓之伏虎。师曰。泯情复性。异名伏虎。如何谓
之动静。师曰。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如何谓之水火。师
曰。定水慧火。等学无二。如何谓之真种。师曰。应物灵
机。为真种子。如何谓之纯阳。师曰。一念不生。万缘空
寂。如何谓之纯阴。师曰。妄心颠倒。生灭不停。如何谓
之沐浴。师曰。清心释累。名为沐浴。如何谓之脱胎。师
曰。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如何谓之还虚。师曰。人法双
亡。物我一如。如何谓之了当。师曰。出缠真如。清净法
界。

问。初学入门。从何下手。师曰。先悟后修。问。云何先悟
师曰。将平日能所。一切善恶知见。置于肚外。不守一
处。单参玄关在于何处。二六时中。深究疑参。此一关
窍。是何面目。真疑现前。身心一空。唯有参究一念。再
将一念粉碎。真性朗然。玄关现矣。然后随缘保任。净
除微细流注。自待与虚体一。方为始终了当。

问。上根顿悟。直下了然。中下之机。宿习太重。纵得顿
1288-A¶ 第 409b 页 X65-0409.png
悟。不能顿證。有何方便。再假保养。师曰。悟理之人。随
缘保任。二六时中。动静之内。外不住有。内不守空。一
种平怀。泯然自尽。忽有念生。后念不续。古仙云。神一
去。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如此朝朝并暮暮。自然
赤子结灵胎。赤子灵胎者。非实有胎也。如赤子之心
纯真。而无外想也。

问。守赤子心。可谓道否。师曰。赤子心非是道。自取无
分别。心若證赤子心。莫守赤子心。更须转位。方为大
方。

问。如何谓之大方。师曰。静若谷神。动若行云。卷舒无
迹。出没无踪。不挂珍服。权披垢衣。行于非道。成就至
道。随类教化。普济含灵。自待福慧两足。方證大觉金
仙。
万法归心录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