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君臣崇信门三十九则 尼婆附¶
君臣崇信门三十九则 尼婆附¶ 第 813b 页

禅门宝藏录卷下
海东沙门 天頙 撰
君臣崇信门三十九则 尼婆附¶ 第 813c 页 X64-0813.png

* 君臣崇信门三十九则 尼婆附

西天异见王。轻毁三宝。问波罗提尊者曰。何者是佛。
答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曰我见佛性。云性在何
处。曰性在作用。云是何作用。我今不见。曰今现作用。
王自不见。云于我有否。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
不用。体亦难见。云若当用时几处出现。曰若出现时。
当有其八。云其八出现。当为我说。波罗提即说偈曰。
在胎为身。处世名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
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
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王闻偈巳。
心即开悟。 传灯录

魏明帝问天竺三藏迦摩罗陀曰。佛经之中。何经归
依。君国有益。三藏答曰。此地不是经法之处。帝问。是
何所由。藏曰。不远年间。我师般若多罗。同学菩提达
摩。降至此国。传佛心印之处。所以经法不行。帝问。汉
帝巳来。大藏东流中。寄十二部经之外。何有佛心法
印。藏曰。本师释迦王宫诞生。长而十九。观之藏中。寄
十二部经。未契祖师之宗。远至雪山。游行十二年纪。
求寻祖院。传得心印之法。于后雪山成道。普光殿说。
及于七处八会。不及心印之法。所以经律论别外之
道。昔时天子。遗经教法。信受奉行。作小国王。呼为八
万也。天子今时。特行佛心禅法。合诸小国。或作大朝
天子。呼为十二国。帝乃信受。 魏明帝所问诸经篇

梁武帝问达磨。朕即位巳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
君臣崇信门三十九则 尼婆附¶ 第 814a 页 X64-0814.png
数。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师曰。
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
如何是真功德。师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
不以世求。帝后制达磨碑云。见之不见。逢之不逢。古
之今之。悔之恨之。 传灯及达磨碑

西竺中印度国王迦胜。崇信外道。值难于第二十五
祖婆舍斯多曰。馀国素绝妖讹。师所传者。当是何宗。
祖曰。王国昔来实无邪法。我所得者。即是佛宗。王曰。
佛灭巳千二百载。师从谁得耶。祖曰。饮光大士。亲受
佛印。展转至二十四世师子尊者。我从彼得。王曰。师
子比丘不能免于刑戮。何能传法后人。祖曰。我师难
未起时。密授我信衣法偈。以现师承。王曰。其衣何在。
祖即于囊中。出衣示王。王命焚之。五色相鲜。薪尽如
故。王即追悔致礼。 传灯录

唐宪宗尝诏大义禅师入内。师举顺宗问尸利禅师。
大地众生。如何得见性成佛。尸利云。佛性犹如水中
月。可见不可取。因谓帝云。佛性非见必见。水中月如
何攫取。帝乃问。何者是佛性。师对云。不离陛下所问。
帝默契真宗。益加钦重。 传灯录

唐宣宗问弘辩禅师。禅宗何有南北之名。师对曰。昔
如来以正法眼。付大迦叶。展转至二十八祖菩提达
磨。来游此方。为初祖。洎第五祖忍大师。时有二弟子。
一名惠能。受衣法居岭南。一名神秀。在北扬化。其所
得法虽一。而开导发悟。有顿渐之异。故曰南顿北渐。
君臣崇信门三十九则 尼婆附¶ 第 814b 页 X64-0814.png
非禅宗本有南北之号也。帝曰。何为佛心。师曰。佛者
西天之语。唐言觉。谓人有智慧觉照。为佛心。心者佛
之别名。有百千异号。体唯有一。如陛下日应万机。即
是陛下佛心。帝赐紫方袍。号圆智禅师。 传灯录

同光帝问兴化存奖禅师。朕收中原获一宝。而未有
人酬价。化云。略借陛下宝看。帝乃以两手引幞头脚
示之。化云。君王之宝。谁敢酬价。帝大悦。 传灯录

宋真宗皇帝。临御巳来。探索祖教。晓然自得。尝制偈
曰。寂寂大虚空。淡淡如秋水。拂拭本无尘。不属张王
李。 普灯录

宋仁宗皇帝。尝制修心颂曰。初祖安禅在小林。不传
经教但传心。后人若悟真如性。密印由来妙理深
普灯录。

宋高宗皇帝。诏圆悟禅师至关下。上曰。朕亦知师禅
道高妙。可得闻乎。勤云。陛下以仁孝理天下。率土生
灵咸被光泽。虽草木昆虫。各得其所。此佛祖所传之
心也。此心之外。无别有心。若别有心。非佛祖之心矣。
上大喜曰可。赐圆悟禅师号。 普灯录

宋孝宗皇帝诏僧惠远。住持灵隐禅寺。上举不与万
法为侣者问远。是什么人语。远以庞居士奏之。上曰。
前日静坐。忽思向所举不与万法为侣因缘。朕从这
里。有个见处。远曰。不与万法为侣。陛下作么生会。上
曰。四海不为多。远云。一口吸尽西江水。又且如何。上
曰。亦未曾欠缺。又赐佛照禅师。手诏曰。今俗人乃以
君臣崇信门三十九则 尼婆附¶ 第 814c 页 X64-0814.png
禅为虚空。以语为戏论。其不知道也如此。兹事至大。
岂在笔下可穷。聊叙所得耳。 普灯录及宝鉴录

高丽太祖神圣大王。崇信禅法。自制与法王师碑云。
盖闻微言立教。始开鹫岭之谭。妙旨传心。终入鸡山
之定。虽云别行法眼。窃惟同禀玄精。庆喜于是当仁。
和脩以甚嗣位。(云云)初闻圆觉。东入梁朝。始见大弹。
北游魏室。于是师资所契。付嘱同风。祖法相承。心灯
不绝。所以一花歘现。六叶重荣。近自江西。流于海裔。
亦有凤林家子章敬曾孙。惟我大师。再扬吾道者焉。
(云云)世宗之遇摩腾。梁武之逢宝志。无以加也。生生
世世。永修香火之因。子子孙孙。终表奉持之至。所以
重起其兴法禅院。以住持。(云云)因创五百禅院。 海
东兴法寺碑

期城太守杨衒之。问达磨大师。西天五印。师承为祖。
其道如何。祖曰。明佛心宗。寸无差误。行解相应。名之
曰祖。又问。此外如何。祖曰。须明他心。知其古今。不厌
有无。于法无取。不贤不愚。无迷无悟。若能是解。故称
为祖。即说偈曰。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
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量。
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传
灯录

唐韩文公愈。为潮州剌使时。问大颠和尚。弟子军州
事多。省要处乞师一句。师良久。文公罔措。三平为侍
者。乃敲床三下。师云作么。平云。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君臣崇信门三十九则 尼婆附¶ 第 815a 页 X64-0815.png
公乃礼谢三平云。和尚门风高峻。弟子于侍者边。得
介入处。 传灯录

裴休相国。一日入开元寺。见壁间𦘕相。问院主云。壁
间是什么。主云高僧。裴云。形仪可观。高僧在什么处。
主无语。裴云。这里莫有禅僧么。主云。有一希运上座。
颇似禅僧。裴遂召师来。举前话似之。师召相公。公应
喏。师云。在什么处。裴于言下领旨。 传灯录

朗州剌使李翱。问药山和尚。如何是道。师以手指上
下曰。会么。云不会。师曰。云在青天水在瓶。翱乃呈偈
曰。鍊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
馀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传灯录

王常侍来参睦州。州问曰。今日何故入院迟。侍曰。看
马打毬。师曰。人困么。曰困。马困么。曰困露柱。困么。侍
茫然无对。归至私第。中夜间忽然省得。明日见师云。
某会得昨日事也。师曰。露柱困么。侍曰困。师遂许之。
 传灯录

庞居士蕴。初参石头。忘言会旨。一日头问曰。子见老
僧巳来。日用事作么生。对曰。若问日用事。即无开口
处。复呈一偈云。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
舍。处处勿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瑕。神通并妙
用。运水及般柴。头然之。后之江西。参问马祖云。不与
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
即向汝道。居士言下领旨。有偈曰。有男不婚。有女不
嫁。大家团圞头。共说无生话。 传灯录
君臣崇信门三十九则 尼婆附¶ 第 815b 页 X64-0815.png

张拙秀才。因访石霜。霜问曰。公何姓。曰姓张。曰何名。
曰名拙。霜曰。觅巧了不可得。拙自何来。公于言下有
省。乃述悟道颂曰。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
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断除烦恼重
增病。趣向菩提亦是邪。随顺众缘无𦊱碍。涅槃生死
是空花。 祖庭录

范文粹居士。久参南阳袭灯禅师。未有悟入。一日闻
渔笛。忽悟。次日呈投机偈曰。香严和尚大慈悲。悟我
真乘破宿疑。宝藏金文五千轴。夜来都向笛中吹
五灯会元。

大史黄庭坚。往依晦堂心禅师。乞指径捷处。心曰。仲
尼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大史如何理
论。公拟对。心曰。不是不是。公迷闷不巳。一日侍心山
行。岩桂盛放。心曰。闻木兰花香么。公云闻。心云。吾无
隐乎尔。公遂释然。即拜之云。和尚得恁么老婆心切。
心笑曰。只要公到家耳。后晦堂讣音至。公拈香云。海
风吹落楞伽山。四海禅流著眼看。一把柳条收不得。
和风搭在玉栏干。 普灯录

内翰苏轼。宿东林日。与照觉总禅师。论无情话。有省。
黎明献偈曰。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
来四万八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普灯录

张天觉无尽居士。因兜率悦和尚。举德山托钵话。令
熟究之。公怅然不寐。至五鼓。忽垂脚翻尿器。猛省。翌
旦投偈曰。鼓寂钟沈托钵回。岩头一拶语如雷。果然
君臣崇信门三十九则 尼婆附¶ 第 815c 页 X64-0815.png
只得三年活。莫是遭他授记来。悦首肯。 普灯录

左丞范冲。谒圆通旻禅师曰。某宿世作何福业。今生
堕在金紫囊中。去此事稍远。旻呼内翰。公应喏。旻曰。
何远之有。公跃然曰。再乞师指诲。旻拊膝一下。公豁
如。 普灯录

中丞卢航与旻禅师。拥炉次。公问。直截一句。请师指
示。旻厉声揖曰。看火。公拨衣忽大悟。谢曰。元来佛法
无多子。旻喝曰。放下著。公应喏喏。 普灯录

侍郎张九成。一日如厕。以柏树子话究之。闻蛙鸣。释
然契入。有偈曰。春天月夜一声蛙。撞破乾坤共一家。
正恁么时谁会得。岭头脚痛有玄沙。 普灯录

礼部侍郎杨杰。历参诸名德。晚从天衣游。衣每引老
庞机语。研究深造。后奉祠泰山。鸡一鸣睹日如盘涌。
忽大悟。因以有男不婚有女不嫁之语。别曰。男大须
婚。女长须嫁。讨甚闲功夫。更说无生话。辞世偈曰。无
一可恋。无一可舍。大虚空中。之乎者也。将错就错。西
方极乐。 普灯录

杨文公亿。谒广惠琏禅师。夜语次。公问。两个大虫。相
咬时如何。琏以手作曳鼻势曰。这畜生更𨁝跳在。公
于言下脱然无疑。有偈曰。八角磨盘空里走。金毛师
子变作狗。拟欲藏身北斗中。应须合掌南辰后。 普
灯录

清献公赵抃。尝典清州。政事之暇。多宴坐。忽大雷震
惊。即契悟。作颂曰。默坐公堂虚隐机。心源不动湛如
君臣崇信门三十九则 尼婆附¶ 第 816a 页 X64-0816.png
水。一声霹雳顶门开。唤起从前自家底。 普灯录

欧阳脩。字永叔。号六一居士。公慕韩退之。将排释教。
文未成。一日谒浮山远禅师。心有异之。从而与客弈
棋。远坐其傍。公遽收局。请因棋说法。远挝鼓升堂。乃
曰。若论此事。如两家著棋相似。何谓也。敌手知音。当
机不让。若是缀五饶三。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底。只
解闭门作活。不解夺角充关。硬节与虎口齐彰。局破
后徒劳运斡。所以道肥边易得。瘦肚难寻。思行则往
往失粘。粗心而时时头撞。休誇国手。谩说神仙。赢局
输筹即不问。且道黑白未分时。一著落在什么处。良
久云。从前十九路。迷悟几多人。公嘉叹久之。从容谓
同僚曰。脩初疑禅语为虚诞。为记忆胸中以诱其流
俗。今见此老机缘所得所造。非悟明于心地。安能有
此妙旨哉。公于禅宗。默有所契。 禅苑联芳

丞相王随居士。尝谒首山省念禅师。得言外之旨。自
尔践履益深。竟明大法。至临终日。书偈曰。𦘕堂灯巳
灭。弹指向谁说。去住本寻常。春风扫残雪。 禅苑联


曾学士会。字同之。幼与雪窦显禅师同舍。及冠异途。
显祝发为僧。公擢科第。一日会于景德寺。公遂引中
庸大学。参以楞严。符宗门语句质显。显曰。这个尚不
与教乘合。况中庸大学乎。学士要径捷理会此事。乃
弹指一下。但恁么荐取。公于言下领旨。 禅苑联芳

海东清平山真乐公。李资玄居士。看雪峰语录。至曰
君臣崇信门三十九则 尼婆附¶ 第 816b 页 X64-0816.png
尽乾坤是沙门一只眼。汝向什么处蹲坐。公于言下。
豁然大悟。 重修文殊院记

** 尼婆三则

无著道人尼妙总。年三十许。厌世浮休。脱去缘饰。咨
参诸老。巳入正信。作夏径山。大惠升堂次。举药山初
参石头后见马祖因缘。总闻豁然省悟。惠复举岩头
婆子话问之。总答偈曰。一叶扁舟泛渺茫。呈桡舞棹
别宫商。云山海月都抛却。赢得庄周媟梦长。 普灯


范县君夫人。号寂寿道人。在城都参佛果。果教渠看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什么。不得下语。不得开口。
看来看去。无入头。便觉悽惶。乃问佛果云。此外有何
方便。令某甲会去。果云。有个方便。不是心不是佛不
是物。寿于此有省。乃云。元来得恁么近。 宗门武库

俞道婆金陵女也。市油糍为业。常随众参问琅琊。琊
以临济无位真人话示之。一日闻丐者唱莲华乐云。
不因柳毅传书信。何缘得到洞庭湖。忽有省。以糍盘
地投。夫傍睨云。你颠耶。婆掌曰。非汝境界。往见琅琊。
琊望之。知其造诣。问那个是无位真人。婆应声曰。有
一无位人。六臂三头努力嗔。一擘华山分两路。万年
流水不知春。 普灯录

禅门宝藏录卷下(终)

君臣崇信门三十九则 尼婆附¶ 第 816c 页 X64-0816.png

嘉靖十年辛卯日庆尚道晋州地智异山铁窟开
刊以传园兴寺
* No. 1276-B

详夫禅是佛心。教是佛语。心传而棒喝作。语涨而顿
渐兴。然一大藏教。无非指月之指。故利根者。师子咬
人。钝根者。韩獹逐块。于噫咬人者寡。逐块者众。遂成
两途。彼此相排。斯乃在人。非关于法。一宿觉云。从他
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正谓此也。今内愿堂燕
谷住老呆庵大禅翁。悼禅风之将坠。悲人我之相高。
采摭古今对辨决疑之语。与夫君臣崇而理国。诸讲
伏而见性。许多则分为三门。目之曰禅门宝藏。锓梓
流传。欲作将来之益。则岂小补哉。其有有眼个汉。若
能见月忘指。则此一卷文。亦是眼中金屑。也无著处。
至元三十一年甲午三月日。蒙庵居士奉翊大夫副
知密直司事国学大司成文翰学士承旨李混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