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第 650c 页
禅林重刻宝训笔说卷中
楚衡云峰 智祥 述
此篇教人持法。当以中道含缓为要也。
「灵源清和尚住舒州太平。每见佛眼临众周密。不甚
卷二 第 651a 页 X64-0651.png
失事。因问其要。佛眼曰。用事宁失于宽。勿失于急。宁
失于略。勿失于详。急则不可救。详则无所容。当持之
于中道。待之以含缓。庶几为临众行事之法也(拾遗)。」
【清和尚住太平日。每常见佛眼和尚。临于大众。凡
百所为。无不周旋。无不细密。不甚失其事之所宜。
因而问其要义。佛眼答曰。大凡所作之事。安得全
保其无失。宁可失之于宽缓。不可失之于急迫。宁
可失之于简略。不可失之于详细。盖事失于急。救
之不及也。失于详。则人无所容矣。但当持守中道。
待以食缓。庶几。即方可也。方可以为临众行事之
法则也△古人披肝露胆。诚不啻如父母之教子。
宁宽忽急。宁略勿详。此二言立身处世之道尽之
矣。】
此篇谓道人出处。自有其时。强之勿庸也。
「灵源谓长灵卓和尚曰。道之行固自有时。昔慈明放
意于荆楚间。含耻忍垢。见者忽之。慈明笑而巳。有问
其故。对曰。连城与瓦砾相触。予固知不胜矣。」
【东京天宁。长灵守卓禅师。嗣灵源清禅师。南岳下
十四世○此节明养道以待时。谓得道之士。将欲
行其所得之道。不是强为。必有其时。时至而理自
彰也。昔日慈明和尚放意于荆楚间。放意者。非放
荡其意。因时不至。放荡形迹于稠人中也。虽遇几
多耻辱垢污。皆含藏忍受而巳。往往人见他如此
放纵其形。多轻忽之。慈明伹笑而止。有问曰。他如
失于略。勿失于详。急则不可救。详则无所容。当持之
于中道。待之以含缓。庶几为临众行事之法也(拾遗)。」
【清和尚住太平日。每常见佛眼和尚。临于大众。凡
百所为。无不周旋。无不细密。不甚失其事之所宜。
因而问其要义。佛眼答曰。大凡所作之事。安得全
保其无失。宁可失之于宽缓。不可失之于急迫。宁
可失之于简略。不可失之于详细。盖事失于急。救
之不及也。失于详。则人无所容矣。但当持守中道。
待以食缓。庶几。即方可也。方可以为临众行事之
法则也△古人披肝露胆。诚不啻如父母之教子。
宁宽忽急。宁略勿详。此二言立身处世之道尽之
矣。】
此篇谓道人出处。自有其时。强之勿庸也。
「灵源谓长灵卓和尚曰。道之行固自有时。昔慈明放
意于荆楚间。含耻忍垢。见者忽之。慈明笑而巳。有问
其故。对曰。连城与瓦砾相触。予固知不胜矣。」
【东京天宁。长灵守卓禅师。嗣灵源清禅师。南岳下
十四世○此节明养道以待时。谓得道之士。将欲
行其所得之道。不是强为。必有其时。时至而理自
彰也。昔日慈明和尚放意于荆楚间。放意者。非放
荡其意。因时不至。放荡形迹于稠人中也。虽遇几
多耻辱垢污。皆含藏忍受而巳。往往人见他如此
放纵其形。多轻忽之。慈明伹笑而止。有问曰。他如
卷二 第 651b 页 X64-0651.png
此轻忽你。何故返笑。对曰。连城与瓦砾相触。予固
知不胜矣。砾。小石也○赵有卞和璧。秦昭王欲以
十二连城贸之。赵遣相如送之入秦。相如视秦王。
惟有爱璧之心。而无割城之意。乃诈曰。璧有瑕请
示之。王授璧与相如。如将璧却倚柱立。怒发冲冠。
谓曰。臣闻布衣之交。尚不忍相欺。况大国乎。王若
急臣。臣头璧俱碎于柱。王恐碎璧。使人扶相如起。】
「逮见神鼎后。誉播丛林。终起临济之道。嗟乎。道与时
也。苟可强乎(笔帖)。」
【此节明时至以成化。逮见神鼎后。潭州神鼎洪諲
禅师。襄水[序-予+邑]氏子。嗣首山念禅师。南岳下九世。寻
常一衲。以度寒暑。后隐衡岳。有一豪贵来山游。见
师气貌闲静。一钵无馀。遂拜请住神鼎。十年枯淡。
室无升米。日收盏饭。一枯木床为法座。残僧数辈
围之。始终不易。后宗风大振。望尊一时。门弟子气
吞诸方。是时慈明往谒。发长不剪。敝衣楚音。通谒
称法侄。一众大笑。鼎遣童子问。长老谁之嗣。明仰
视屋曰。亲见汾阳来。鼎杖而出。顾见欣然问曰。汾
州有西河师子是否。明指其后绝叫曰。屋倒矣。童
子返走。鼎回顾相矍铄。明地坐脱只履视之。鼎老
忘所问。又失明所在。明徐起整衣。且行且语曰。见
面不如闻名。遂去。鼎遣人追之不可。叹曰。汾州乃
有此儿耶。慈明自此美誉播扬于丛林。重兴临济
之道。嗟乎二字。乃灵源叹息勉强出世者。谓道虽
知不胜矣。砾。小石也○赵有卞和璧。秦昭王欲以
十二连城贸之。赵遣相如送之入秦。相如视秦王。
惟有爱璧之心。而无割城之意。乃诈曰。璧有瑕请
示之。王授璧与相如。如将璧却倚柱立。怒发冲冠。
谓曰。臣闻布衣之交。尚不忍相欺。况大国乎。王若
急臣。臣头璧俱碎于柱。王恐碎璧。使人扶相如起。】
「逮见神鼎后。誉播丛林。终起临济之道。嗟乎。道与时
也。苟可强乎(笔帖)。」
【此节明时至以成化。逮见神鼎后。潭州神鼎洪諲
禅师。襄水[序-予+邑]氏子。嗣首山念禅师。南岳下九世。寻
常一衲。以度寒暑。后隐衡岳。有一豪贵来山游。见
师气貌闲静。一钵无馀。遂拜请住神鼎。十年枯淡。
室无升米。日收盏饭。一枯木床为法座。残僧数辈
围之。始终不易。后宗风大振。望尊一时。门弟子气
吞诸方。是时慈明往谒。发长不剪。敝衣楚音。通谒
称法侄。一众大笑。鼎遣童子问。长老谁之嗣。明仰
视屋曰。亲见汾阳来。鼎杖而出。顾见欣然问曰。汾
州有西河师子是否。明指其后绝叫曰。屋倒矣。童
子返走。鼎回顾相矍铄。明地坐脱只履视之。鼎老
忘所问。又失明所在。明徐起整衣。且行且语曰。见
面不如闻名。遂去。鼎遣人追之不可。叹曰。汾州乃
有此儿耶。慈明自此美誉播扬于丛林。重兴临济
之道。嗟乎二字。乃灵源叹息勉强出世者。谓道虽
卷二 第 651c 页 X64-0651.png
具。时不至。强之亦奚益耶△道之成在我。道之行
惟时。时不至乌能行其道。所谓不是春风花不开。
时所限也。】
此篇教人时中以理防患。急则不可救也。
「灵源谓黄太史曰。古人云。抱火措于积薪之下。而𥨊
其上。火未及然。固以为安。此诚喻安危之机。死生之
理。明如杲日。间不容发。」
【此节先明无智防患。古人。即前汉书。文帝六年丁
卯。淮南厉王长谋反。废处蜀郡。愤恚不食而死。梁
太傅贾谊上疏曰。臣窃惟今之事势可为痛哭者
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他背理
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言天下巳安巳
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
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于积薪之下。而𥨊
其上。火未及然。固以为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
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陛下可不
壹令臣得熟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
师谓此语。实可以喻人安危之机。死生之理。其明
白如杲日丽天。此间难容丝发隐昧也。】
「夫人平居燕处。罕以生死祸患为虑。一旦事出不测。
方顿足扼腕而救之。终莫能济矣(笔帖)。」
【此节正教时中自警。我见世人。平居闲处之日。未
尝以生死祸患为虑者。正如那安𥨊积薪之人。无
所惧也。一旦祸患之事。发于忽然不测之间。如积
惟时。时不至乌能行其道。所谓不是春风花不开。
时所限也。】
此篇教人时中以理防患。急则不可救也。
「灵源谓黄太史曰。古人云。抱火措于积薪之下。而𥨊
其上。火未及然。固以为安。此诚喻安危之机。死生之
理。明如杲日。间不容发。」
【此节先明无智防患。古人。即前汉书。文帝六年丁
卯。淮南厉王长谋反。废处蜀郡。愤恚不食而死。梁
太傅贾谊上疏曰。臣窃惟今之事势可为痛哭者
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他背理
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言天下巳安巳
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
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于积薪之下。而𥨊
其上。火未及然。固以为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
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陛下可不
壹令臣得熟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
师谓此语。实可以喻人安危之机。死生之理。其明
白如杲日丽天。此间难容丝发隐昧也。】
「夫人平居燕处。罕以生死祸患为虑。一旦事出不测。
方顿足扼腕而救之。终莫能济矣(笔帖)。」
【此节正教时中自警。我见世人。平居闲处之日。未
尝以生死祸患为虑者。正如那安𥨊积薪之人。无
所惧也。一旦祸患之事。发于忽然不测之间。如积
卷二 第 652a 页 X64-0652.png
薪下火起。至此方才来顿足扼腕。扼腕。即捶胸也。
冀欲救之。终不可得矣△平常能以生死祸患为
虑者。今时能有几个。扼腕追之者无限。】
此篇见古人念念以弘道为已任。真祖师心也。
「灵源谓佛鉴曰。凡接东山师兄书。未尝言世谛事。惟
丁宁忘躯弘道。诱掖后来而巳。」
【此节明古人志在于道。谓每凡接五祖师兄书。其
中总不曾言世谛中事。丁宁。即教诫也。惟教诫人
要忘躯弘道。诱引诸子。扶掖后昆而巳。】
「近得书云。诸庄旱损。我总不忧。只忧禅家无眼。今夏
百馀人。室中举个狗子无佛性话。无一人会得。此可
为忧。」
【此节见智者济人事急。近得书云。今岁虽则诸庄
旱损。我总不以为忧。只忧禅者家无道眼。今夏山
中百馀人。室中举个狗子因甚无佛性话。竟无一
人会得。此诚可以为忧矣。】
「至哉斯言。与忧院门不办。怕官人嫌责。虑声位不扬。
恐徒属不盛者。实霄壤矣。」
【此节谓常人忧之有别。与那一等忧院中诸事不
办者。怕官府嫌责者。虑声名势位不显扬者。恐其
徒眷不盛者。以此较之。真天地悬隔矣。】
「每念此称实之言。岂复得闻。吾侄为嫡嗣。能力振家
风。当慰宗属之望。是所切祷(蟾侍者日录)。」
【此节乃嘱以力行此道。吾尝思念此称意真实之
冀欲救之。终不可得矣△平常能以生死祸患为
虑者。今时能有几个。扼腕追之者无限。】
此篇见古人念念以弘道为已任。真祖师心也。
「灵源谓佛鉴曰。凡接东山师兄书。未尝言世谛事。惟
丁宁忘躯弘道。诱掖后来而巳。」
【此节明古人志在于道。谓每凡接五祖师兄书。其
中总不曾言世谛中事。丁宁。即教诫也。惟教诫人
要忘躯弘道。诱引诸子。扶掖后昆而巳。】
「近得书云。诸庄旱损。我总不忧。只忧禅家无眼。今夏
百馀人。室中举个狗子无佛性话。无一人会得。此可
为忧。」
【此节见智者济人事急。近得书云。今岁虽则诸庄
旱损。我总不以为忧。只忧禅者家无道眼。今夏山
中百馀人。室中举个狗子因甚无佛性话。竟无一
人会得。此诚可以为忧矣。】
「至哉斯言。与忧院门不办。怕官人嫌责。虑声位不扬。
恐徒属不盛者。实霄壤矣。」
【此节谓常人忧之有别。与那一等忧院中诸事不
办者。怕官府嫌责者。虑声名势位不显扬者。恐其
徒眷不盛者。以此较之。真天地悬隔矣。】
「每念此称实之言。岂复得闻。吾侄为嫡嗣。能力振家
风。当慰宗属之望。是所切祷(蟾侍者日录)。」
【此节乃嘱以力行此道。吾尝思念此称意真实之
卷二 第 652b 页 X64-0652.png
言。今日岂再得闻。吾侄乃师兄之嫡子。必能殚力
以振家风。今本宗眷属所企望者无他。唯公一人
而巳。须当安慰宗属之所望。是我所激切而恳祷
之△此一段忧人之心。真不可解。】
此篇言凡事皆在积累而成功。力不可不深致也。
「灵源曰。磨砻砥砺。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蓄养。不
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
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学者果熟计而履践之。
成大器播美名。斯今古不易之道也。」
【磨。治石也。砻。磨也。砥。以砥磨物也。砺。砥石也。磨砥。
乃用石磨物也。砻砺。是以物于石上磨也。灵源要
人知得积累所成之意。谓如磨子与磨石相似。累
年积月。虽不见其有损。却有个时节不觉而尽。又
如种树木蓄瓜果者。时中不见有增益。却有时而
大。须知人之积德累行亦然。每日之中。虽不知其
善。却有时而用也。至于弃义背理者。虽不知其恶。
却有时而亡。全篇出说苑正谏章。学者果能熟计
此语。善不可以微而不修。恶不可以微而不戒。依
而行之。将来必成大器。播扬美名。斯今古不易之
正论也△圣贤虽有不可思议之境界。亦是积累
而至。】
此篇教住持。去私心宏器量。是其要也。
「灵源谓古和尚曰。祸福相倚。吉凶同域。惟人自召。安
可不思。或专已之喜怒而隘于含容。或私心靡费而
以振家风。今本宗眷属所企望者无他。唯公一人
而巳。须当安慰宗属之所望。是我所激切而恳祷
之△此一段忧人之心。真不可解。】
此篇言凡事皆在积累而成功。力不可不深致也。
「灵源曰。磨砻砥砺。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蓄养。不
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
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学者果熟计而履践之。
成大器播美名。斯今古不易之道也。」
【磨。治石也。砻。磨也。砥。以砥磨物也。砺。砥石也。磨砥。
乃用石磨物也。砻砺。是以物于石上磨也。灵源要
人知得积累所成之意。谓如磨子与磨石相似。累
年积月。虽不见其有损。却有个时节不觉而尽。又
如种树木蓄瓜果者。时中不见有增益。却有时而
大。须知人之积德累行亦然。每日之中。虽不知其
善。却有时而用也。至于弃义背理者。虽不知其恶。
却有时而亡。全篇出说苑正谏章。学者果能熟计
此语。善不可以微而不修。恶不可以微而不戒。依
而行之。将来必成大器。播扬美名。斯今古不易之
正论也△圣贤虽有不可思议之境界。亦是积累
而至。】
此篇教住持。去私心宏器量。是其要也。
「灵源谓古和尚曰。祸福相倚。吉凶同域。惟人自召。安
可不思。或专已之喜怒而隘于含容。或私心靡费而
卷二 第 652c 页 X64-0652.png
从人之所欲。皆非住持之急。兹实恣肆之攸渐。祸害
之基源也(笔帖)。」
【惠古禅师。嗣灵源清禅师。南岳下十四世。谓人之
祸福。本相依倚。吉凶亦同其处。要皆人之行事自
所招致。安得不时中而细思之也。何言自招。曰。或
专自已之喜怒。而心胸窄隘。无包容之量。或纵吾
之私心。无故浪费。而顺从人之所欲。如此皆不是
住持之急务。而实是恣情肆意之所由来。将成祸
害之基址本源也△私心狭量人。本不是做住持
的器格。有如斯者。难保无虞。】
此篇训人安不忘危。理不忘乱。是远祸生福之大
主宰也。
「灵源谓伊川先生曰。祸能生福。福能生祸。祸生于福
者。缘处灾危之际。切于思安。深于求理。遂能祗畏敬
谨。故福之生也宜矣。福生于祸者。缘居安泰之时。纵
其奢欲。肆其骄怠。尤多轻忽侮慢。故祸之生也宜矣。」
【此节明顺逆唯自感。伊川姓程名颐。字正叔。号伊
川。河南人。问道于灵源禅师。师谓伊川先生曰。祸
虽是不可意的事。而实能生福。福虽是乐意之境。
而必能生祸。何也。祸中能生于福者。缘人居在灾
危之际。处百不如意之地。专切欲思安乐之方。深
穷求其解脱之理。由者祗畏敬谨。凡事皆小心翼
翼。一息不懈。故福从此而渐生矣。福能生祸者。缘
人处于安泰之时。百凡皆称心如意。纵其奢华乐
之基源也(笔帖)。」
【惠古禅师。嗣灵源清禅师。南岳下十四世。谓人之
祸福。本相依倚。吉凶亦同其处。要皆人之行事自
所招致。安得不时中而细思之也。何言自招。曰。或
专自已之喜怒。而心胸窄隘。无包容之量。或纵吾
之私心。无故浪费。而顺从人之所欲。如此皆不是
住持之急务。而实是恣情肆意之所由来。将成祸
害之基址本源也△私心狭量人。本不是做住持
的器格。有如斯者。难保无虞。】
此篇训人安不忘危。理不忘乱。是远祸生福之大
主宰也。
「灵源谓伊川先生曰。祸能生福。福能生祸。祸生于福
者。缘处灾危之际。切于思安。深于求理。遂能祗畏敬
谨。故福之生也宜矣。福生于祸者。缘居安泰之时。纵
其奢欲。肆其骄怠。尤多轻忽侮慢。故祸之生也宜矣。」
【此节明顺逆唯自感。伊川姓程名颐。字正叔。号伊
川。河南人。问道于灵源禅师。师谓伊川先生曰。祸
虽是不可意的事。而实能生福。福虽是乐意之境。
而必能生祸。何也。祸中能生于福者。缘人居在灾
危之际。处百不如意之地。专切欲思安乐之方。深
穷求其解脱之理。由者祗畏敬谨。凡事皆小心翼
翼。一息不懈。故福从此而渐生矣。福能生祸者。缘
人处于安泰之时。百凡皆称心如意。纵其奢华乐
卷二 第 653a 页 X64-0653.png
欲。肆其骄倨怠慢。由是多轻忽其事。侮慢于人。故
祸自此而毕至矣。】
「圣人云。多难成其志。无难丧其身。得乃丧之端。丧乃
得之理。是知福不可屡侥倖。得不可常觊觎。居福以
虑祸。则其福可保。见得而虑丧。则其得必臻。故君子
安不忘危。理不忘乱者也(笔帖)。」
【此节明得失唯自知。圣人指老子。警世篇云。多难
成其志。无难丧其身。有得即有失。所以得即是丧
的根本。丧却又是得的道理。以是而知。凡人既居
于福中。当须知足。不可屡侥倖。屡。数数也。侥。是不
当求而求。倖。是不当得而得。既有所得。宜乎知止。
不可常觊觎。觊觎者。希望欲得也。若使居福之时。
而能虑祸。则其福必定可保。见得之际。便能虑丧。
则其得必竟能臻。是故为君子者居安必不敢忘
危。在治必不敢忘乱。斯为得矣△教你细观祸福
之所由。非他人置之也。居安治毋忘危乱。是最得
力的明训。】
此篇教人即忘明真。勿起生灭心也。
「灵源谓伊川先生曰。夫人有恶其迹。而畏其影。却背
而走者。然走愈急迹愈多。而影愈疾。不如就阴而止。
影自灭而迹自绝矣。日用明此。可坐进斯道(笔帖)。」
【所行之事喻迹。起生灭心喻影。背走喻舍忘归真。
就阴喻即忘明真。所谓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夫欲人无闻。莫若无声。欲人无知。莫若无为。是知
祸自此而毕至矣。】
「圣人云。多难成其志。无难丧其身。得乃丧之端。丧乃
得之理。是知福不可屡侥倖。得不可常觊觎。居福以
虑祸。则其福可保。见得而虑丧。则其得必臻。故君子
安不忘危。理不忘乱者也(笔帖)。」
【此节明得失唯自知。圣人指老子。警世篇云。多难
成其志。无难丧其身。有得即有失。所以得即是丧
的根本。丧却又是得的道理。以是而知。凡人既居
于福中。当须知足。不可屡侥倖。屡。数数也。侥。是不
当求而求。倖。是不当得而得。既有所得。宜乎知止。
不可常觊觎。觊觎者。希望欲得也。若使居福之时。
而能虑祸。则其福必定可保。见得之际。便能虑丧。
则其得必竟能臻。是故为君子者居安必不敢忘
危。在治必不敢忘乱。斯为得矣△教你细观祸福
之所由。非他人置之也。居安治毋忘危乱。是最得
力的明训。】
此篇教人即忘明真。勿起生灭心也。
「灵源谓伊川先生曰。夫人有恶其迹。而畏其影。却背
而走者。然走愈急迹愈多。而影愈疾。不如就阴而止。
影自灭而迹自绝矣。日用明此。可坐进斯道(笔帖)。」
【所行之事喻迹。起生灭心喻影。背走喻舍忘归真。
就阴喻即忘明真。所谓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夫欲人无闻。莫若无声。欲人无知。莫若无为。是知
卷二 第 653b 页 X64-0653.png
迹从念起。影逐身生。绝异念而妄迹自消。息幻体
而虚影亦灭。学者但解回光就已。返境观心。则法
眼明而业影自消。真身现而尘迹自绝。若是则不
滞化城。而径趣宝所矣。日用明此。于一坐之间。得
斯道矣△就阴而止在你自已分上。如何理会。若
理会得清楚。则斯道可进。不然。多在鬼窟里作活
计。】
此篇教人量力而行。勿自广也。
「灵源曰。凡住持位。过其任者。鲜克有终。盖福德浅薄。
量度狭隘。闻见鄙陋。又不能从善务义。以自广而致
然也(日录)。」
【谓住持乃担当佛祖之重任者。若力小而任重。多
不能完美倒底。何故。盖由他福德浅薄。又兼志识
不广。量度不弘。闻见皆鄙陋不堪。又不能依从良
善。务合事宜。以自高自广而使然也△从善务义。
乃智者生涯。致力而行。虽愚必智。虽弱必强。】
此篇说至人当韬光晦迹。勿炫露取败也。
「灵源闻觉范贬窜岭海。叹曰。兰植中涂。必无经时之
翠。桂生幽壑。终抱弥年之丹。古今才智丧身。谗谤罹
祸者多。求其与世浮沉。能保其身者少。」
【此节明才藏必无虞。瑞州清源寺。德洪觉范禅师。
本郡彭氏子。嗣真净文禅师。南岳下十三世。南宋
高宗帝赐宝觉圆明之号。时称寂音尊者。因秦桧
专权。恶天下好人。谗奏师过。遂贬窜于岭海。贬。谪
而虚影亦灭。学者但解回光就已。返境观心。则法
眼明而业影自消。真身现而尘迹自绝。若是则不
滞化城。而径趣宝所矣。日用明此。于一坐之间。得
斯道矣△就阴而止在你自已分上。如何理会。若
理会得清楚。则斯道可进。不然。多在鬼窟里作活
计。】
此篇教人量力而行。勿自广也。
「灵源曰。凡住持位。过其任者。鲜克有终。盖福德浅薄。
量度狭隘。闻见鄙陋。又不能从善务义。以自广而致
然也(日录)。」
【谓住持乃担当佛祖之重任者。若力小而任重。多
不能完美倒底。何故。盖由他福德浅薄。又兼志识
不广。量度不弘。闻见皆鄙陋不堪。又不能依从良
善。务合事宜。以自高自广而使然也△从善务义。
乃智者生涯。致力而行。虽愚必智。虽弱必强。】
此篇说至人当韬光晦迹。勿炫露取败也。
「灵源闻觉范贬窜岭海。叹曰。兰植中涂。必无经时之
翠。桂生幽壑。终抱弥年之丹。古今才智丧身。谗谤罹
祸者多。求其与世浮沉。能保其身者少。」
【此节明才藏必无虞。瑞州清源寺。德洪觉范禅师。
本郡彭氏子。嗣真净文禅师。南岳下十三世。南宋
高宗帝赐宝觉圆明之号。时称寂音尊者。因秦桧
专权。恶天下好人。谗奏师过。遂贬窜于岭海。贬。谪
卷二 第 653c 页 X64-0653.png
也。窜。驱逐也。灵源闻之乃叹曰。兰极香者也。由种
之于当路。故欲求其经一时之翠。不可得也。桂亦
香也。因生于幽岩深壑之间。故能抱守长年之丹
且古今有才智之士亦然。或致丧身。或招谗谤。或
罹祸害者极多。求其与世无忤。随其波流。情和意
合。能保其身者无几。】
「故圣人言。当世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宏大。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也。在觉范有之
矣(章江集)。」
【此节明智露必遭迍。故圣人言。史记孔子适周问
礼于老子。将辞。老子曰。吾闻富贵者。赠人以财。仁
者送人以言。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仁者之号。今送
子以言也。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
议人者也。博辩宏远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也。
为人臣子。可不慎乎。孔子敬奉其教。自周返鲁。道
愈尊矣。今灵源和尚引以为叹曰。如老子此言。在
觉范禅师实有之矣△要知者等行径。原不可以
与世浮沉全身远害者此。当须别著眼。】
此篇谓学道以妙悟为先。不可泥于文字也。
「灵源谓觉范曰。闻在南中。时究楞严。特加笺释。非不
肖所望。盖文字之学。不能洞当人之性源。徒与后学。
障先佛之智眼。病在依他作解。塞自悟门。资口舌则
可胜浅闻。廓神机终难极妙證。故于行解。多致参差。
而日用见闻。尤增隐昧也。」
之于当路。故欲求其经一时之翠。不可得也。桂亦
香也。因生于幽岩深壑之间。故能抱守长年之丹
且古今有才智之士亦然。或致丧身。或招谗谤。或
罹祸害者极多。求其与世无忤。随其波流。情和意
合。能保其身者无几。】
「故圣人言。当世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宏大。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也。在觉范有之
矣(章江集)。」
【此节明智露必遭迍。故圣人言。史记孔子适周问
礼于老子。将辞。老子曰。吾闻富贵者。赠人以财。仁
者送人以言。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仁者之号。今送
子以言也。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
议人者也。博辩宏远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也。
为人臣子。可不慎乎。孔子敬奉其教。自周返鲁。道
愈尊矣。今灵源和尚引以为叹曰。如老子此言。在
觉范禅师实有之矣△要知者等行径。原不可以
与世浮沉全身远害者此。当须别著眼。】
此篇谓学道以妙悟为先。不可泥于文字也。
「灵源谓觉范曰。闻在南中。时究楞严。特加笺释。非不
肖所望。盖文字之学。不能洞当人之性源。徒与后学。
障先佛之智眼。病在依他作解。塞自悟门。资口舌则
可胜浅闻。廓神机终难极妙證。故于行解。多致参差。
而日用见闻。尤增隐昧也。」
卷二 第 654a 页 X64-0654.png
【灵源闻觉范在岭南。时中细究楞严。梵语首楞严。
此云。一切事究竟坚固。特加笺释。笺。乃传之未尽
也。释。是解释。谓公虽如此用心。非不肖所望于公
者。盖文字之学。不能洞彻当人。妙性之根源也。徒
然返与后生学者。障蔽先佛智慧法眼。何故。病在
依他文字作解会。故塞绝自已妙悟之门。若论资
助人之口舌。得此笺释。可以胜过于浅闻。至若廓
彻神机。终不能使人极穷妙證。故于行解。多致参
差。参差。不齐貌。乃言行相违也。而日用中。所见者
文字。所闻者义理。将自家一段照天照地的光明。
多增隐昧矣△此是直捷提持向上语。当深心谛
审。】
此篇教住持当曲全人材。不可以偶失而偏废也。
「灵源曰。学者举措不可不审。言行不可不稽寡言者
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朴者未必悖。承顺者未必
忠。故善知识不以辞尽人情。不以意选学者。」
【此节言知识要稽审人情。谓作长老者。于学人举
止处。不可不细细审察。言行处。不可不时时稽考。
寡言者。口虽拙讷。心中未必愚蠢。利口者。言虽巧
便。𦚾中未必智识。鄙朴者。行履虽或拘谨。未必咸
出悖逆。承顺者。言貌虽或谦恭。未必尽能忠信。故
善知识。不可以辞尽人情。不可以意选学者○兵
部侍郎陆贽上唐德宗谏曰。明王不可以辞尽人
情。不可以意选进士。进退随爱憎之情。离合系异
卷二 第 654b 页 X64-0654.png
同之趣。是犹舍绳墨而意裁曲直。弃权衡而手揣
重轻。虽曰精微。不能无谬。此灵源特引用以示人。】
「夫湖海衲子。谁不欲求道。于中悟时见理者。千百无
一。其间修身励行。聚学树德。非三十年而不能致。偶
一事过差。而丛林弃之。则终身不可立。夫耀乘之珠。
不能无颣。连城之璧。宁免无瑕。凡在有情。安得无咎。
夫子圣人也。犹以五十学易。无大过为言。契经则曰。
不怕念起。惟恐觉迟。况自圣贤巳降。孰无过失哉。在
善知识曲成。则品物不遗矣。」
【此节谓学者要知过自检。盖湖海衲子。谁不欲求
道。其间悟明自心。见彻本性者。千百人中难得一
二。于中精修其身。勉励其行。聚积学问。树立德业。
成就一个人品。非三十年功夫不能到。偶然间有
一事或失检点便成过差。而丛林中以为有过。辄
弃之矣。使三十年积习。一旦皆废。而终身不可立。
夫耀乘之珠。不能无颣。颣。丝节也○魏惠王曰。寡
人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数枚。齐王
曰。吾有四臣。照千里之外。岂特十二乘也。魏王有
愧。连城之璧。宁免无瑕。解见前。凡在有情识中。安
得俱然无咎。夫子圣人也。犹以五十学易。明乎吉
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故可以无大过为言
尔。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谓契理契机。上契诸佛
妙理。下契众生机宜。契。合也。则曰。不怕有念斯起。
惟恐觉照生迟。况自圣贤巳降。降。下也。熟无过失
重轻。虽曰精微。不能无谬。此灵源特引用以示人。】
「夫湖海衲子。谁不欲求道。于中悟时见理者。千百无
一。其间修身励行。聚学树德。非三十年而不能致。偶
一事过差。而丛林弃之。则终身不可立。夫耀乘之珠。
不能无颣。连城之璧。宁免无瑕。凡在有情。安得无咎。
夫子圣人也。犹以五十学易。无大过为言。契经则曰。
不怕念起。惟恐觉迟。况自圣贤巳降。孰无过失哉。在
善知识曲成。则品物不遗矣。」
【此节谓学者要知过自检。盖湖海衲子。谁不欲求
道。其间悟明自心。见彻本性者。千百人中难得一
二。于中精修其身。勉励其行。聚积学问。树立德业。
成就一个人品。非三十年功夫不能到。偶然间有
一事或失检点便成过差。而丛林中以为有过。辄
弃之矣。使三十年积习。一旦皆废。而终身不可立。
夫耀乘之珠。不能无颣。颣。丝节也○魏惠王曰。寡
人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数枚。齐王
曰。吾有四臣。照千里之外。岂特十二乘也。魏王有
愧。连城之璧。宁免无瑕。解见前。凡在有情识中。安
得俱然无咎。夫子圣人也。犹以五十学易。明乎吉
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故可以无大过为言
尔。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谓契理契机。上契诸佛
妙理。下契众生机宜。契。合也。则曰。不怕有念斯起。
惟恐觉照生迟。况自圣贤巳降。降。下也。熟无过失
卷二 第 654c 页 X64-0654.png
哉。在善知识委曲作成。则高低大小利钝杂出之
人物。俱无遗失矣。】
「故曰。巧梓顺轮桷之用。枉直无废材。良御适险易之
宜。驽骥无失性。物既如此。人亦宜然。若进退随爱憎
之情。离合系异同之趣。是犹舍绳墨而裁曲直。弃权
衡而较重轻。虽曰精微。不能无谬矣。」
【此节教师承宜当公正。故曰。巧梓顺轮桷之用。枉
直无废材。梓。木匠也。轮。车轮。桷。榱桷。谓巧匠用木。
枉者可为轮。直者可为桷。使不废其材也○昔齐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斲轮于堂下。释凿而问曰。
敢问君之所读者何书。公曰。圣人之言也。扁曰。圣
人在乎。公曰。圣人死矣。扁曰。然君所读者糟粕耳。
公怒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讥乎。有说则可。无说
则死。扁曰。以臣事观之。臣当斲轮。徐则甘而不固。
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心。应之于手。口
不能言。有数存焉。臣不能谕臣之子。子不能受之
于臣。臣年七十而老斲轮。古之斲轮者。与其不可
传而死者多矣。故君之所读者糟粕耳。桓公大喜。
出庄子天道篇○良御适险易之宜。驽骥无失性。
善使马者。称良御。驽。钝马也。骥。良马也。如善于用
马者。险处则驰之以骥。易处则驰之以驽。使迟速
各得其宜。自不失其所赋之性也。凡物既皆如是。
而人岂不如其然也。若进退随爱憎之情。离合系
异同之趣。此两句谓知识用人。倘爱者非其材。亦
人物。俱无遗失矣。】
「故曰。巧梓顺轮桷之用。枉直无废材。良御适险易之
宜。驽骥无失性。物既如此。人亦宜然。若进退随爱憎
之情。离合系异同之趣。是犹舍绳墨而裁曲直。弃权
衡而较重轻。虽曰精微。不能无谬矣。」
【此节教师承宜当公正。故曰。巧梓顺轮桷之用。枉
直无废材。梓。木匠也。轮。车轮。桷。榱桷。谓巧匠用木。
枉者可为轮。直者可为桷。使不废其材也○昔齐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斲轮于堂下。释凿而问曰。
敢问君之所读者何书。公曰。圣人之言也。扁曰。圣
人在乎。公曰。圣人死矣。扁曰。然君所读者糟粕耳。
公怒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讥乎。有说则可。无说
则死。扁曰。以臣事观之。臣当斲轮。徐则甘而不固。
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心。应之于手。口
不能言。有数存焉。臣不能谕臣之子。子不能受之
于臣。臣年七十而老斲轮。古之斲轮者。与其不可
传而死者多矣。故君之所读者糟粕耳。桓公大喜。
出庄子天道篇○良御适险易之宜。驽骥无失性。
善使马者。称良御。驽。钝马也。骥。良马也。如善于用
马者。险处则驰之以骥。易处则驰之以驽。使迟速
各得其宜。自不失其所赋之性也。凡物既皆如是。
而人岂不如其然也。若进退随爱憎之情。离合系
异同之趣。此两句谓知识用人。倘爱者非其材。亦
卷二 第 655a 页 X64-0655.png
进而与之合。同其事也。憎者是其人。亦退而与之
离。异其志也。如是者。犹如梓人。舍其绳墨而欲裁
曲直。亦如贾者。弃其权衡而欲较重轻。虽则日技
艺精微。终不能免其无谬矣△如此作成人。方是
佛菩萨真实念头。】
此篇教住持以至公为心。不可偏徇已私也。
「灵源曰。善住持者。以众人心为心。未尝私其心。以众
人耳目为耳目。未尝私其耳目。遂能通众人之志。尽
众人之情。」
【此节明情通无外。谓善能为住持者。但以众人心
为已心。不必私用吾心。以众人耳目为已之耳目。
不必私用吾之耳目。遂能通众人之志。尽众人之
情。】
「夫用众人之心为心。则我之好恶。乃众人好恶。故好
者不邪。恶者不谬。又安用私托腹心。而甘服其谄媚
哉。既用众人耳目为耳目。则众人聪明。皆我聪明。故
明无不鉴。聪无不闻。又安用私托耳目。而固招其蔽
惑耶。」
【此节显情同不二。夫用众人之心为已之心。则无
二心。所以我之好恶。乃众人之好恶。故所好者决
定不邪。所恶者决定不谬。又何必于私地。嘱托他
人之心腹。甘服他人之谄媚于我哉。既用众人之
耳目为已之耳目。则见闻无隐。所以众人聪明。即
是我之聪明。故明无所不鉴照。聪无所不通晓。又
离。异其志也。如是者。犹如梓人。舍其绳墨而欲裁
曲直。亦如贾者。弃其权衡而欲较重轻。虽则日技
艺精微。终不能免其无谬矣△如此作成人。方是
佛菩萨真实念头。】
此篇教住持以至公为心。不可偏徇已私也。
「灵源曰。善住持者。以众人心为心。未尝私其心。以众
人耳目为耳目。未尝私其耳目。遂能通众人之志。尽
众人之情。」
【此节明情通无外。谓善能为住持者。但以众人心
为已心。不必私用吾心。以众人耳目为已之耳目。
不必私用吾之耳目。遂能通众人之志。尽众人之
情。】
「夫用众人之心为心。则我之好恶。乃众人好恶。故好
者不邪。恶者不谬。又安用私托腹心。而甘服其谄媚
哉。既用众人耳目为耳目。则众人聪明。皆我聪明。故
明无不鉴。聪无不闻。又安用私托耳目。而固招其蔽
惑耶。」
【此节显情同不二。夫用众人之心为已之心。则无
二心。所以我之好恶。乃众人之好恶。故所好者决
定不邪。所恶者决定不谬。又何必于私地。嘱托他
人之心腹。甘服他人之谄媚于我哉。既用众人之
耳目为已之耳目。则见闻无隐。所以众人聪明。即
是我之聪明。故明无所不鉴照。聪无所不通晓。又
卷二 第 655b 页 X64-0655.png
何必于私隐中。嘱托他人之耳目。固招他人之蔽
惑于我耶。】
「夫布腹心托耳目。惟贤达之士。务求已过。与众同欲。
无所偏私。故众人莫不归心。所以道德仁义流布遐
远者。宜其然也。而愚不肖之意。务求人之过。与众违
欲。溺于偏私。故众人莫不离心。所以恶名险行传播
遐远者。亦宜其然也。」
【此节明同不同之故。然则展布多人之腹心。嘱托
众人之耳目者。或亦有之。但贤达之士。假此闻见。
托借腹心。专求已之过失。与众人同其所欲。无所
偏私。故众人莫不归心。所以住持之道德仁义流
布于遐方者。宜其所然也。而愚者之意惟嘱托人
之腹心耳目。务求他人之过失。则与众人违其所
欲。堕于偏私。故众人莫不离心。使住持之恶名险
行传播于遐方者。亦宜其所当然也。】
「是知住持人。与众同欲。谓之贤哲。与众违欲。谓之庸
流。大率布腹心托耳目之意有殊。而善恶成败相返
如此。得非求过之情有异。任人之道不同者哉。」
【此节显同不同之验。是知为住持者。与众人同欲
者。即贤哲也。与众人违欲者。乃庸流耳。大槩布腹
心托耳目之意。有求人过求已过之不同。而善恶
成败相返之利害。实有如此。岂得不是求过之情。
有人已之异。而任人之道。有公私之不同者哉△
此章贵在自求已过。始不与凡夫为匹偶。若然。是
惑于我耶。】
「夫布腹心托耳目。惟贤达之士。务求已过。与众同欲。
无所偏私。故众人莫不归心。所以道德仁义流布遐
远者。宜其然也。而愚不肖之意。务求人之过。与众违
欲。溺于偏私。故众人莫不离心。所以恶名险行传播
遐远者。亦宜其然也。」
【此节明同不同之故。然则展布多人之腹心。嘱托
众人之耳目者。或亦有之。但贤达之士。假此闻见。
托借腹心。专求已之过失。与众人同其所欲。无所
偏私。故众人莫不归心。所以住持之道德仁义流
布于遐方者。宜其所然也。而愚者之意惟嘱托人
之腹心耳目。务求他人之过失。则与众人违其所
欲。堕于偏私。故众人莫不离心。使住持之恶名险
行传播于遐方者。亦宜其所当然也。】
「是知住持人。与众同欲。谓之贤哲。与众违欲。谓之庸
流。大率布腹心托耳目之意有殊。而善恶成败相返
如此。得非求过之情有异。任人之道不同者哉。」
【此节显同不同之验。是知为住持者。与众人同欲
者。即贤哲也。与众人违欲者。乃庸流耳。大槩布腹
心托耳目之意。有求人过求已过之不同。而善恶
成败相返之利害。实有如此。岂得不是求过之情。
有人已之异。而任人之道。有公私之不同者哉△
此章贵在自求已过。始不与凡夫为匹偶。若然。是
卷二 第 655c 页 X64-0655.png
世间第一种英烈丈夫。】
此篇谓凡为道人者。轻财重德。可以为摄化之缘
也。
「灵源曰。近世作长老涉二种缘。多见智识不明。为二
风所触。丧于法体。一应逆缘。多触衰风。二应顺缘。多
触利风。既为二风所触。则喜怒之气交于心。郁勃之
色浮于面。是致取辱法门。讥诮贤达。」
【此节谓应缘当以智照。近世作长老者。所经涉有
二种因缘。多见人之智识不明白。为此二种境风
所触动。竟尔丧失自家持法之体段。其二种者何。
一者应不如意逆缘。多乎触发者衰风。乃烦恼忿
恨之气。二者应如意的顺缘。多乎触发者利风。乃
贪爱忻喜之气。既为二风之所触。则有喜怒之气
交攻于心。郁勃之色浮见于面也。郁。喜貌。勃。色变
貌。吃吃穷年。得之则喜。失之则怒。必为具眼之贤
达讥诮随之。是致取辱于法门也。】
「惟智者善能转为摄化之方。美导后来。如琅琊和尚。
往苏州看范希文。因受信施及千馀缗。遂遣人阴计
在城诸寺僧数。皆密送钱。同日为众檀设斋。其即预
辞范公。是日侵蚤发船。逮天明众知巳去。有追至常
州而得见者。受法利而回。观此老一举。使姑苏道俗
悉起信心。增深道种。此所谓转为摄化之方。与夫窃
法位苟利养。为一身之谋者。实霄壤也(与德和尚书)。」
【此节明起信惟在疏财。惟独有大智慧者。遇此境
此篇谓凡为道人者。轻财重德。可以为摄化之缘
也。
「灵源曰。近世作长老涉二种缘。多见智识不明。为二
风所触。丧于法体。一应逆缘。多触衰风。二应顺缘。多
触利风。既为二风所触。则喜怒之气交于心。郁勃之
色浮于面。是致取辱法门。讥诮贤达。」
【此节谓应缘当以智照。近世作长老者。所经涉有
二种因缘。多见人之智识不明白。为此二种境风
所触动。竟尔丧失自家持法之体段。其二种者何。
一者应不如意逆缘。多乎触发者衰风。乃烦恼忿
恨之气。二者应如意的顺缘。多乎触发者利风。乃
贪爱忻喜之气。既为二风之所触。则有喜怒之气
交攻于心。郁勃之色浮见于面也。郁。喜貌。勃。色变
貌。吃吃穷年。得之则喜。失之则怒。必为具眼之贤
达讥诮随之。是致取辱于法门也。】
「惟智者善能转为摄化之方。美导后来。如琅琊和尚。
往苏州看范希文。因受信施及千馀缗。遂遣人阴计
在城诸寺僧数。皆密送钱。同日为众檀设斋。其即预
辞范公。是日侵蚤发船。逮天明众知巳去。有追至常
州而得见者。受法利而回。观此老一举。使姑苏道俗
悉起信心。增深道种。此所谓转为摄化之方。与夫窃
法位苟利养。为一身之谋者。实霄壤也(与德和尚书)。」
【此节明起信惟在疏财。惟独有大智慧者。遇此境
卷二 第 656a 页 X64-0656.png
缘。善能转作摄受教化之方便。以此美声。引导于
后来。如琅琊和尚即𣻄州广照慧觉禅师。嗣汾阳
昭禅师。南岳下十世。往苏州看范希文。姓范名仲
淹字希文。汝南人。宋仁宗庆历间为参政。谥文正
公。问道于琅琊。琅琊和尚因访之。得受信施及千
馀缗。缗钱串也。遂遣人阴隐中筹计在城诸寺僧
众。皆密送钱。同日为众檀越设斋。和尚即预先辞
范公。是同为设斋之日。侵早发船。人皆不知。逮天
明众知巳去。有念师之切者。追至常州而得见师。
如法开导。皆受法施利益而回。灵源和尚谓。观此
老者一番举作。使姑苏道俗悉起信心。增将来甚
深之道种。如此真所谓转为摄化之方也。与夫那
一种[曰/月]窃法位。苟求利养。为一身之谋者。实天地
悬隔矣△我不知窃位求财者。阅此当作何面目。】
此篇教人修德力行。不求闻知于人。自为人之所
敬也。
「文正公谓琅琊曰。去年到此。思得林下人可语者。尝
问一吏。诸山有好僧否。吏称北寺瑞光希茂二僧为
佳。」
【此节谓德存而名显。谓去年到此苏州莅任巳来。
思得个林下道人可相语者。尝问一吏。本城内外
及诸山。有好道德僧否。吏称北寺瑞光。希茂二僧
为佳。瑞光寺名。有四瑞。钟鼓自鸣。宝塔放光。瑞竹
交加。白龟听法。故称瑞光。即今之卧佛寺也。希未
后来。如琅琊和尚即𣻄州广照慧觉禅师。嗣汾阳
昭禅师。南岳下十世。往苏州看范希文。姓范名仲
淹字希文。汝南人。宋仁宗庆历间为参政。谥文正
公。问道于琅琊。琅琊和尚因访之。得受信施及千
馀缗。缗钱串也。遂遣人阴隐中筹计在城诸寺僧
众。皆密送钱。同日为众檀越设斋。和尚即预先辞
范公。是同为设斋之日。侵早发船。人皆不知。逮天
明众知巳去。有念师之切者。追至常州而得见师。
如法开导。皆受法施利益而回。灵源和尚谓。观此
老者一番举作。使姑苏道俗悉起信心。增将来甚
深之道种。如此真所谓转为摄化之方也。与夫那
一种[曰/月]窃法位。苟求利养。为一身之谋者。实天地
悬隔矣△我不知窃位求财者。阅此当作何面目。】
此篇教人修德力行。不求闻知于人。自为人之所
敬也。
「文正公谓琅琊曰。去年到此。思得林下人可语者。尝
问一吏。诸山有好僧否。吏称北寺瑞光希茂二僧为
佳。」
【此节谓德存而名显。谓去年到此苏州莅任巳来。
思得个林下道人可相语者。尝问一吏。本城内外
及诸山。有好道德僧否。吏称北寺瑞光。希茂二僧
为佳。瑞光寺名。有四瑞。钟鼓自鸣。宝塔放光。瑞竹
交加。白龟听法。故称瑞光。即今之卧佛寺也。希未
卷二 第 656b 页 X64-0656.png
详氏族嗣法。茂即茂月禅师。嗣大愚守芝禅师。南
岳下十一世。】
「予曰。此外诸禅律中别无耶。吏对予曰。儒尊士行。僧
论德业。如希茂二人者。三十年蹈不越阃。衣惟布素。
声名利养。了无所滞。故邦人高其操履而师敬之。若
其登座说法。代佛扬化。机辩自在。称善知识者。非顽
吏能晓。」
【此节證名实而行真。予曰。此二人外。诸禅师律师
中别无耶。吏对曰。儒者独重士行。僧家多尊德业。
如希茂二人者。三十年履蹈不越门阃。衣服惟以
布素。声名利养。了无所滞于胸中。故我此郡人。皆
高尚此二师之操守行履。而以师敬之也。若论他
登座说法。代佛弘扬教化。以机锋辩才自在。称为
善知识者。此则非顽吏所能晓也。】
「逮暇日访希茂二上人。视其素行。一如吏言。予退思
旧称苏秀好风俗。今观老吏。尚能分君子小人优劣。
况其识者耶。」
【此节显目击而道存。逮閒暇日。访寻希茂二上人。
上人者。内有智德。外有胜行。在人之上者也。观他
所行事实。一一皆如吏言。予退而思之。从来称苏
秀好风俗。苏。即苏州。秀。即嘉兴。今观此老吏。尚能
分君子小人之优劣。何况其有识者耶。】
「琅琊曰。若吏所言。诚为高议。请记之以晓未闻(琅琊
别录)。」
岳下十一世。】
「予曰。此外诸禅律中别无耶。吏对予曰。儒尊士行。僧
论德业。如希茂二人者。三十年蹈不越阃。衣惟布素。
声名利养。了无所滞。故邦人高其操履而师敬之。若
其登座说法。代佛扬化。机辩自在。称善知识者。非顽
吏能晓。」
【此节證名实而行真。予曰。此二人外。诸禅师律师
中别无耶。吏对曰。儒者独重士行。僧家多尊德业。
如希茂二人者。三十年履蹈不越门阃。衣服惟以
布素。声名利养。了无所滞于胸中。故我此郡人。皆
高尚此二师之操守行履。而以师敬之也。若论他
登座说法。代佛弘扬教化。以机锋辩才自在。称为
善知识者。此则非顽吏所能晓也。】
「逮暇日访希茂二上人。视其素行。一如吏言。予退思
旧称苏秀好风俗。今观老吏。尚能分君子小人优劣。
况其识者耶。」
【此节显目击而道存。逮閒暇日。访寻希茂二上人。
上人者。内有智德。外有胜行。在人之上者也。观他
所行事实。一一皆如吏言。予退而思之。从来称苏
秀好风俗。苏。即苏州。秀。即嘉兴。今观此老吏。尚能
分君子小人之优劣。何况其有识者耶。】
「琅琊曰。若吏所言。诚为高议。请记之以晓未闻(琅琊
别录)。」
卷二 第 656c 页 X64-0656.png
【此节纪其事以晓众。琅琊和尚闻而喜曰。若此吏
言。诚为高上之议论。请笔记之。以遍晓于未闻者。
△黄金白玉。本质自珍。何患无有识者。学者读此。
自知好人当做。】
此篇要人深蓄厚养。不宜躁进以求名也。
「灵源曰。钟山元和尚。平生不交公卿。不苟名利。以卑
自牧。以道自乐。」
【此节明务实存真。钟山元即蒋山赞元禅师。灵源
和尚述他平生行业。以警后学。谓元和尚生平以
来。不欲交结公卿士大夫。不苟求声名利养惟独
以谦卑自牧。易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卑者。谦
之至也。以养道自乐。不愿出世为人也。】
「士大夫初勉其应世。元曰。苟有良田。何忧晚成。第恐
乏才具耳。」
【此节明自足之乐。士大夫喜其为人高蹈。劝勉应
缘世间。元曰。凡学者果有良美之田。苗丰子实。虽
迟亦妙。何忧晚成。以良田喻人所守之道。第但也。
但恐乏才智器具耳。】
「荆公闻之曰。色斯举矣。翔而后集。在元公得之矣(赘
疵集)。」
【此节出判美之词。荆公闻元和尚此语曰。色斯举
矣。翔而后集。如鸟之为物也。见人颜色不善。则飘
然而逝。回翔审视至弹射不惊之处。而后集之。谓
在元公之见机。亦如此也△有良田不忧晚成。是
卷二 第 657a 页 X64-0657.png
极受用处。著忙作么。】
此篇言学道人。行难于悟守。当损已利人为要也。
「灵源曰。先哲言学道悟之为难。既悟守之为难。既守
行之为难。今当行时。其难又过于悟守。盖悟守者。精
进坚卓。勉在己躬而巳。惟行者必等心死誓。以损已
益他为任。若心不等誓不坚。则损益倒置。便堕为流
俗阿师。是宜祇畏。」
【谓世间学道人。惟有悟證自心最是难的。既悟矣
又常常持守操修。所谓水边林下。保养圣胎。犹为
不易。既能守矣。又贵乎行。然至于行此道法。接引
众人。更为难中之难。何也。盖悟守者。精进不退。三
年五载。自然打成一片。守之坚固超卓。不二其志。
然此不过勉力修持。在我一身不懈不惰而巳。惟
行此道者。必要以平等心。坚固愿。更须损已益人
以为任。乃可为之。若使心不等誓不坚。损人益我。
是颠倒行事。不惟不能光扬祖道。而自家亦堕为
流俗阿师。其利害有如此者。须当祇敬而大畏之。
祇。大也△行道之难。非粗心所知。惟登地菩萨始
能究也。学者当细审而力行之可耳。】
此篇见古人有谦光导物之用。尤歉然不敢自恃
也。
「灵源曰。东山师兄天资特异。语默中度。寻常出示语
句。其理自胜。诸方欲效之。不诡俗则淫陋。终莫能及。
求于古人中。亦不可得。然犹谦光导物。不啻饥渴。尝
此篇言学道人。行难于悟守。当损已利人为要也。
「灵源曰。先哲言学道悟之为难。既悟守之为难。既守
行之为难。今当行时。其难又过于悟守。盖悟守者。精
进坚卓。勉在己躬而巳。惟行者必等心死誓。以损已
益他为任。若心不等誓不坚。则损益倒置。便堕为流
俗阿师。是宜祇畏。」
【谓世间学道人。惟有悟證自心最是难的。既悟矣
又常常持守操修。所谓水边林下。保养圣胎。犹为
不易。既能守矣。又贵乎行。然至于行此道法。接引
众人。更为难中之难。何也。盖悟守者。精进不退。三
年五载。自然打成一片。守之坚固超卓。不二其志。
然此不过勉力修持。在我一身不懈不惰而巳。惟
行此道者。必要以平等心。坚固愿。更须损已益人
以为任。乃可为之。若使心不等誓不坚。损人益我。
是颠倒行事。不惟不能光扬祖道。而自家亦堕为
流俗阿师。其利害有如此者。须当祇敬而大畏之。
祇。大也△行道之难。非粗心所知。惟登地菩萨始
能究也。学者当细审而力行之可耳。】
此篇见古人有谦光导物之用。尤歉然不敢自恃
也。
「灵源曰。东山师兄天资特异。语默中度。寻常出示语
句。其理自胜。诸方欲效之。不诡俗则淫陋。终莫能及。
求于古人中。亦不可得。然犹谦光导物。不啻饥渴。尝
卷二 第 657b 页 X64-0657.png
曰。我无法宁克勤诸子。真法门中罪人矣。」
【灵源和尚举演祖为人之实行。以勉后学。谓东山
师兄。所禀之天资。挺特而卓异。或语或默。皆中法
度。寻常出一言发一语开示于人。其义理自然超
胜。设若诸方欲效之者。不是诡谲鄙俗之言。则为
淫荡狭陋之语。竟莫有能及之。不惟同时者不能
及。求于古人中亦不可多得。虽然如是。尚犹谦光
导物。不异如饥如渴。尝曰。我无道法。宁。岂也。克。能
也。岂能策勤于诸子。既不能策进学人。可谓真法
门中罪人也△如此人品。须知渊源而有本。阔大
而无方。不是常人学得的。古人集此以为法式。读
之应生珍重。】
此篇教住持要行解相应。无沾沾于声利也。
「灵源道学行义。纯诚厚德。有古人之风。安重寡言。尤
为士大夫尊敬。」
【此节述露源生平行实。谓师所證之道。所操之学。
所行之义。一味真纯诚实。不杂不妄。其德至厚。真
有上古风规。寻常起居之间。安重寡言。更为士大
夫之所尊敬。】
「尝曰。众人之所忽。圣人之所谨。况为丛林主。助宣佛
化。非行解相应。讵可为之。要在时时检责。勿使声名
利养。有萌于心。傥法令有所未孚。衲子有所未服。当
退思修德。以待方来。未见有身正。而丛林不治者。」
【此节复明师教行解相应。师每向人曰。大凡众人
【灵源和尚举演祖为人之实行。以勉后学。谓东山
师兄。所禀之天资。挺特而卓异。或语或默。皆中法
度。寻常出一言发一语开示于人。其义理自然超
胜。设若诸方欲效之者。不是诡谲鄙俗之言。则为
淫荡狭陋之语。竟莫有能及之。不惟同时者不能
及。求于古人中亦不可多得。虽然如是。尚犹谦光
导物。不异如饥如渴。尝曰。我无道法。宁。岂也。克。能
也。岂能策勤于诸子。既不能策进学人。可谓真法
门中罪人也△如此人品。须知渊源而有本。阔大
而无方。不是常人学得的。古人集此以为法式。读
之应生珍重。】
此篇教住持要行解相应。无沾沾于声利也。
「灵源道学行义。纯诚厚德。有古人之风。安重寡言。尤
为士大夫尊敬。」
【此节述露源生平行实。谓师所證之道。所操之学。
所行之义。一味真纯诚实。不杂不妄。其德至厚。真
有上古风规。寻常起居之间。安重寡言。更为士大
夫之所尊敬。】
「尝曰。众人之所忽。圣人之所谨。况为丛林主。助宣佛
化。非行解相应。讵可为之。要在时时检责。勿使声名
利养。有萌于心。傥法令有所未孚。衲子有所未服。当
退思修德。以待方来。未见有身正。而丛林不治者。」
【此节复明师教行解相应。师每向人曰。大凡众人
卷二 第 657c 页 X64-0657.png
放心纵意忽略之处。却是圣人至谨至慎之地。况
为一丛林主人。元是助宣佛化。若不是行解相应。
岂敢轻易为之。要在时时自加检责。切不可使声
名利养。有萌动于心。如此细心守持。犹或所行之
法令人有所未孚。孚。信也。衲子有所未服。自当退
思深修道德。不可抑人从巳。以待将来自有从化
之时也。未见有身正。而丛林不治者。】
「所谓观德人之容。使人之意消。诚实在兹(记闻)。」
【此节引德人以证实。所谓观有德之人的容貌。使
人心下染恶冰消者无他。其诚实在德而巳○田
子方名无择。答魏文候曰。吾师东郭顺子。候曰。子
何故未尝称之。方曰。其为人也。真人貌而天。虚缘
而葆真。清而容物。物无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
也消。无择何足以称之。出庄子外篇△能时时检
责。便是最上品人。人不从当责己。真妙剂也。】
此篇教人涵养勿暴。免招祸辱也。
「灵源谓圆悟曰。衲子虽有见道之资。若不深蓄厚养。
发用必峻暴。非特无补教门。将恐有招祸辱。」
【圆悟成都府昭觉寺佛果克勤禅师。彭州骆氏子。
嗣五祖演禅师。谓凡为衲子者。虽则具有见道之
资质。假若不肯深蓄厚养。发用出来。所作所为。必
竟峻险暴虐。如此作为。非但无有补益于教化之
门。吾恐异日必招祸害谤辱矣△衲子不可不慎。
惟深蓄厚养。是真受用。躁进奚益。切宜加察。】
为一丛林主人。元是助宣佛化。若不是行解相应。
岂敢轻易为之。要在时时自加检责。切不可使声
名利养。有萌动于心。如此细心守持。犹或所行之
法令人有所未孚。孚。信也。衲子有所未服。自当退
思深修道德。不可抑人从巳。以待将来自有从化
之时也。未见有身正。而丛林不治者。】
「所谓观德人之容。使人之意消。诚实在兹(记闻)。」
【此节引德人以证实。所谓观有德之人的容貌。使
人心下染恶冰消者无他。其诚实在德而巳○田
子方名无择。答魏文候曰。吾师东郭顺子。候曰。子
何故未尝称之。方曰。其为人也。真人貌而天。虚缘
而葆真。清而容物。物无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
也消。无择何足以称之。出庄子外篇△能时时检
责。便是最上品人。人不从当责己。真妙剂也。】
此篇教人涵养勿暴。免招祸辱也。
「灵源谓圆悟曰。衲子虽有见道之资。若不深蓄厚养。
发用必峻暴。非特无补教门。将恐有招祸辱。」
【圆悟成都府昭觉寺佛果克勤禅师。彭州骆氏子。
嗣五祖演禅师。谓凡为衲子者。虽则具有见道之
资质。假若不肯深蓄厚养。发用出来。所作所为。必
竟峻险暴虐。如此作为。非但无有补益于教化之
门。吾恐异日必招祸害谤辱矣△衲子不可不慎。
惟深蓄厚养。是真受用。躁进奚益。切宜加察。】
卷二 第 658a 页 X64-0658.png
此篇教学者以诚信为本。不可斯须去已也。
「圆悟禅师曰。学道存乎信。立信存乎诚。存诚于中。然
后俾众无惑。存信于己。可以教人无欺。惟信与诚。有
补无失。」
【此节举诚信为本。心实曰诚。乃信之体也。言实曰
信。乃诚之用也。谓学道先须存一信字。立信全在
一个诚字。若人能存至诚于心中。然后使众人自
无所惑。存至信于自已。可以教人则无所欺。惟信
之与诚。实有补于我。而无失于人也。】
「是知诚不一则心莫能保。信不一则言莫能行。古人
云。衣食可去。诚信不可失。惟善知识当教人以诚信。
且心既不诚。事既不信。称善知识可乎。易曰。惟天下
至诚遂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此节教必诚必信。是知人之诚心不一。自有轻重。
则此心莫能保守。信力不一。自有勤怠。则所言莫
能施行。鲁论云。衣切于体。可以禦寒。食切于命。可
以止饥。似俱不可去者。而犹可去。诚信二字。宁死
不可失也。惟善知识者。必当教人以至诚。感人以
至信。心若妄而不诚。事若欺而不信。称之为善知
识可乎。易系辞曰。惟天下至诚遂能尽其性。能尽
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
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注曰。性者。德无不实。
理无不具。故无人欲之私。能尽者。知之无不明。处
卷二 第 658b 页 X64-0658.png
之无不当。天下至诚者。言圣人之德。天下莫能加
也。赞助也。参者。与天地并立也。】
「而自既不能尽于己。欲望尽于人。众必绐而不从。自
既不诚于前。而曰诚于后。众必疑而不信。」
【此节明自尽而能尽人。设使自既不能尽诚存信
于己。而欲望人尽诚存信。众人必欺绐而不从。绐
者。欺也。自既不能尽诚行之于前。以为轨范。而曰
我之行诚。必在于后。众人愈见疑惑而不信矣。】
「所谓割发宜及肤。剪瓜宜侵体。良以诚不至。则物不
感。损不至。则益不臻。盖诚与信。不可斯须去巳也明
矣(与虞察院书)。」
【此节喻自诚而能致信。所谓如剃发者。必当及于
皮肤。劈爪者。自当侵于肉体。良以我之诚信若不
极至。则人不能感服。如剃发之不及肤也。我之减
损若不极至则益不能咸臻。如剪爪之不侵体也。
臻者。至也。盖诚之与信。一体一用不可斯须离于
我也明矣。斯须。暂时也△今多是不诚不信者。欲
作师法。如何行得去。感得动。】
此篇言智人能改过迁善。使道德日新也。
「圆悟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从上皆称改
过为贤。不以无过为美。」
【此节先明改过为美。谓世间不论贤不肖。君子小
人。谁得全无过失。设有些些过差。自能改革。其善
莫大于此焉。从上之圣贤。皆称赞能改过者为贤
也。赞助也。参者。与天地并立也。】
「而自既不能尽于己。欲望尽于人。众必绐而不从。自
既不诚于前。而曰诚于后。众必疑而不信。」
【此节明自尽而能尽人。设使自既不能尽诚存信
于己。而欲望人尽诚存信。众人必欺绐而不从。绐
者。欺也。自既不能尽诚行之于前。以为轨范。而曰
我之行诚。必在于后。众人愈见疑惑而不信矣。】
「所谓割发宜及肤。剪瓜宜侵体。良以诚不至。则物不
感。损不至。则益不臻。盖诚与信。不可斯须去巳也明
矣(与虞察院书)。」
【此节喻自诚而能致信。所谓如剃发者。必当及于
皮肤。劈爪者。自当侵于肉体。良以我之诚信若不
极至。则人不能感服。如剃发之不及肤也。我之减
损若不极至则益不能咸臻。如剪爪之不侵体也。
臻者。至也。盖诚之与信。一体一用不可斯须离于
我也明矣。斯须。暂时也△今多是不诚不信者。欲
作师法。如何行得去。感得动。】
此篇言智人能改过迁善。使道德日新也。
「圆悟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从上皆称改
过为贤。不以无过为美。」
【此节先明改过为美。谓世间不论贤不肖。君子小
人。谁得全无过失。设有些些过差。自能改革。其善
莫大于此焉。从上之圣贤。皆称赞能改过者为贤
卷二 第 658c 页 X64-0658.png
德。竟不曾以无过者为嘉美。】
「故人之行事。多有过差。上智下愚。俱所不免。惟智者
能改过迁善。而愚者多蔽过饰非。迁善则其德日新。
是称君子。饰过则其恶弥著。斯谓小人。」
【此节明人俱不免无过。所以人于行事之间。多有
过差处。上之贤人君子。下之黎庶小人。俱所不能
免。惟有智慧之人。能改过自新。迁善明理。而愚痴
者。多遮蔽过差。掩饰其非。若能迁善。则其德业日
新。是称之为君子矣。饰过则其恶迹日显。即谓之
不才人也。】
「是以闻义能徙。常情所难。见善乐从。贤德所尚。望公
相忘于言外可也(与文主簿)。」
【此节引古以劝知言。是以闻善言则能迁徙。常情
之所难得也。徙。移也。见善行即能乐从。贤德之所
尚也。孔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
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注曰。德必修而后成。学必讲
而后明。见义能徙。改过无吝。此四者。日新之切要。
苟未能之。圣人尚且忧之。况学者乎。谓如我所言
者。乃古人教诚之语也。望公相忘我于语言之外。
唯得吾意可也△改过二字。是化迷为悟。转物为
道的捷径。不可不刻意行焉。】
此篇言住持当以德感人。使人慕而爱之也。
「圆悟曰。先师言。作长老有道德感人者。有势力服人
者。犹如鸾凤之飞。百禽爱之。虎狼之行。百兽畏之。其
「故人之行事。多有过差。上智下愚。俱所不免。惟智者
能改过迁善。而愚者多蔽过饰非。迁善则其德日新。
是称君子。饰过则其恶弥著。斯谓小人。」
【此节明人俱不免无过。所以人于行事之间。多有
过差处。上之贤人君子。下之黎庶小人。俱所不能
免。惟有智慧之人。能改过自新。迁善明理。而愚痴
者。多遮蔽过差。掩饰其非。若能迁善。则其德业日
新。是称之为君子矣。饰过则其恶迹日显。即谓之
不才人也。】
「是以闻义能徙。常情所难。见善乐从。贤德所尚。望公
相忘于言外可也(与文主簿)。」
【此节引古以劝知言。是以闻善言则能迁徙。常情
之所难得也。徙。移也。见善行即能乐从。贤德之所
尚也。孔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
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注曰。德必修而后成。学必讲
而后明。见义能徙。改过无吝。此四者。日新之切要。
苟未能之。圣人尚且忧之。况学者乎。谓如我所言
者。乃古人教诚之语也。望公相忘我于语言之外。
唯得吾意可也△改过二字。是化迷为悟。转物为
道的捷径。不可不刻意行焉。】
此篇言住持当以德感人。使人慕而爱之也。
「圆悟曰。先师言。作长老有道德感人者。有势力服人
者。犹如鸾凤之飞。百禽爱之。虎狼之行。百兽畏之。其
卷二 第 659a 页 X64-0659.png
感服则一。其品类固霄壤矣。」
【谓吾先师演和尚曰。作长老有以道德感发于人
者。有以威势制服于人者。以德感者。如鸾凤之飞。
百禽爱而从之也。以力服者。如虎狼之行。百兽畏
而避之也。感之而来。服之而去。然感服虽则无二。
其用德用力之不同。而名位实天地悬隔矣△喻
得爽快之极。试看感之与服。受用何如。】
此篇言智者所从惟道。所以情通而法治也。
「圆悟谓隆藏主曰。欲理丛林。而不务得人之情。则丛
林不可理。务得人之情。而不勤于接下。则人情不可
得。务勤接下。而不辩贤不肖。则下不可接。务辩贤不
肖。而恶言其过。悦顺其己。则贤不肖不可辩。惟贤达
之士。不恶言过。不悦顺已。惟道是从。所以得人情。而
丛林理矣(广录)。」
【平江府虎丘绍隆禅师。和之含山人。嗣圆悟勤禅
师。南岳下十五世。谓整理丛林贵得众人之情。情
不得则丛林何以治焉。然欲得人之情。贵在殷勤
接引初学。如不勤于接下。则人情亦不可得。欲勤
于接下。必要辩别贤德与不肖之者。若不辩贤不
肖。混而为一。则下不可接。要辩贤与不肖。不可恶
人言我之过。悦人顺从于己。若使你恶言其过。悦
顺于已。则贤不肖亦不可辩。惟有贤达之士。不恶
人言已之过。不悦人顺己之好。惟独以道是从。所
以得众人之情。使丛林自然雍肃。条件自然整理
【谓吾先师演和尚曰。作长老有以道德感发于人
者。有以威势制服于人者。以德感者。如鸾凤之飞。
百禽爱而从之也。以力服者。如虎狼之行。百兽畏
而避之也。感之而来。服之而去。然感服虽则无二。
其用德用力之不同。而名位实天地悬隔矣△喻
得爽快之极。试看感之与服。受用何如。】
此篇言智者所从惟道。所以情通而法治也。
「圆悟谓隆藏主曰。欲理丛林。而不务得人之情。则丛
林不可理。务得人之情。而不勤于接下。则人情不可
得。务勤接下。而不辩贤不肖。则下不可接。务辩贤不
肖。而恶言其过。悦顺其己。则贤不肖不可辩。惟贤达
之士。不恶言过。不悦顺已。惟道是从。所以得人情。而
丛林理矣(广录)。」
【平江府虎丘绍隆禅师。和之含山人。嗣圆悟勤禅
师。南岳下十五世。谓整理丛林贵得众人之情。情
不得则丛林何以治焉。然欲得人之情。贵在殷勤
接引初学。如不勤于接下。则人情亦不可得。欲勤
于接下。必要辩别贤德与不肖之者。若不辩贤不
肖。混而为一。则下不可接。要辩贤与不肖。不可恶
人言我之过。悦人顺从于己。若使你恶言其过。悦
顺于已。则贤不肖亦不可辩。惟有贤达之士。不恶
人言已之过。不悦人顺己之好。惟独以道是从。所
以得众人之情。使丛林自然雍肃。条件自然整理
卷二 第 659b 页 X64-0659.png
矣△惟道是从一句。是大关要。更须回观自已。看
情如何得通。知此可以行道也。】
此篇教住持所求惟善。矜细行以全大德也。
「圆悟曰。住持以众智为智。众心为心。恒恐一物不尽
其情。一事不得其理。孜孜访纳。惟善是求。」
【此节言所求惟善。分别是非曰智。妙众理而宰万
物也。谓作住持人。当以众人之智为我智。当以众
人之心为我心。常当审思。恐有一人不能尽之以
情。恐有一事不能通之以理。孜孜。犹切切也。访贤
纳谏。惟善是我所当求也。】
「当问理之是非。讵论事之大小。若理之是。虽靡费大
而作之何伤。若事之非。虽用度小而除之何害。盖小
者大之渐。微者著之萌。故贤者慎初。圣人存戒。」
【此节论理之所在。凡所作为之事。但问道理之当
不当。勿论所作之事大与小也。若此一事与理相
当。利益丛林。成就大众。纵奢费极大而作之何伤。
若事之不当道理。虽用度些小而除之何害。设谓
些小之用。不除可也。抑知小者大之渐进。微者著
之萌芽。故贤达之士。慎行于初。至圣之人。戒谨于
微也。】
「涓涓不遏。终变桑田。炎炎靡除。卒燎原野。流煽既盛。
祸灾巳成。虽欲救之固无及矣。古云。不矜细行。终累
大德。此之谓也(与佛智书)。」
【此节方借事以明。涓涓犹滴滴也。如治水者。于一
情如何得通。知此可以行道也。】
此篇教住持所求惟善。矜细行以全大德也。
「圆悟曰。住持以众智为智。众心为心。恒恐一物不尽
其情。一事不得其理。孜孜访纳。惟善是求。」
【此节言所求惟善。分别是非曰智。妙众理而宰万
物也。谓作住持人。当以众人之智为我智。当以众
人之心为我心。常当审思。恐有一人不能尽之以
情。恐有一事不能通之以理。孜孜。犹切切也。访贤
纳谏。惟善是我所当求也。】
「当问理之是非。讵论事之大小。若理之是。虽靡费大
而作之何伤。若事之非。虽用度小而除之何害。盖小
者大之渐。微者著之萌。故贤者慎初。圣人存戒。」
【此节论理之所在。凡所作为之事。但问道理之当
不当。勿论所作之事大与小也。若此一事与理相
当。利益丛林。成就大众。纵奢费极大而作之何伤。
若事之不当道理。虽用度些小而除之何害。设谓
些小之用。不除可也。抑知小者大之渐进。微者著
之萌芽。故贤达之士。慎行于初。至圣之人。戒谨于
微也。】
「涓涓不遏。终变桑田。炎炎靡除。卒燎原野。流煽既盛。
祸灾巳成。虽欲救之固无及矣。古云。不矜细行。终累
大德。此之谓也(与佛智书)。」
【此节方借事以明。涓涓犹滴滴也。如治水者。于一
卷二 第 659c 页 X64-0659.png
滴之初而不止遏。终久成流。必变更夫桑田矣。炎
炎。星火也。又如火于一星之初而不除灭。及其炽
然。卒必燎于原野矣。至于水流火煽之际。势巳盛
矣。而祸灾亦巳成矣。虽欲救之。固无能及矣。古云。
若不矜持其细行。终有累失于大德。正如此言之
谓也。书云。乌乎夙夜罔或不谨。不矜细行。终累大
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注曰。或。犹言万一也。吕氏
曰。此是勤德工夫。或之一字。最有意味。一暂止息
则非勤德也。矜者。持也。细行者。小事也△此章重
在惟善是求。与不矜细行上留意。沉玩之其义自
见。】
此篇言长老以利济为心。是助宣法化之机也。
「圆悟谓元布袋曰。凡称长老之职。助宣佛化。常思以
利济为心。行之而无矜。则所及者广。所济者众。然一
有矜己逞能之心。则侥倖之念起。而不肖之心生矣
(双林石刻)。」
【元布袋即台州护国此庵景元禅师。永嘉南溪张
氏子。嗣圆悟勤禅师。南岳下十五世。以师常负布
袋而行。故人称为布袋和尚。谓凡称为长老之职
品。不是寻常。乃助佛宣化。岂容易事耶。时时常要
思念以利人济世为心。当其行化时。又要无矜高
自恃之念。则所及者必广。所济者必众。然一时忽
有矜已逞能之心。则侥倖欲得之念便起。而不肖
之心即生矣△矜高之病。极是难除。我愿诸君。内
炎。星火也。又如火于一星之初而不除灭。及其炽
然。卒必燎于原野矣。至于水流火煽之际。势巳盛
矣。而祸灾亦巳成矣。虽欲救之。固无能及矣。古云。
若不矜持其细行。终有累失于大德。正如此言之
谓也。书云。乌乎夙夜罔或不谨。不矜细行。终累大
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注曰。或。犹言万一也。吕氏
曰。此是勤德工夫。或之一字。最有意味。一暂止息
则非勤德也。矜者。持也。细行者。小事也△此章重
在惟善是求。与不矜细行上留意。沉玩之其义自
见。】
此篇言长老以利济为心。是助宣法化之机也。
「圆悟谓元布袋曰。凡称长老之职。助宣佛化。常思以
利济为心。行之而无矜。则所及者广。所济者众。然一
有矜己逞能之心。则侥倖之念起。而不肖之心生矣
(双林石刻)。」
【元布袋即台州护国此庵景元禅师。永嘉南溪张
氏子。嗣圆悟勤禅师。南岳下十五世。以师常负布
袋而行。故人称为布袋和尚。谓凡称为长老之职
品。不是寻常。乃助佛宣化。岂容易事耶。时时常要
思念以利人济世为心。当其行化时。又要无矜高
自恃之念。则所及者必广。所济者必众。然一时忽
有矜已逞能之心。则侥倖欲得之念便起。而不肖
之心即生矣△矜高之病。极是难除。我愿诸君。内
卷二 第 660a 页 X64-0660.png
省常歉。久自无之。】
此篇言人当谨始慎终。以成令名也。
「圆悟谓妙喜曰。大凡举措。当谨终始。故善作者必善
成。善始者必善终。谨终如始。则无败事。」
【此节教谨始终。谓大凡为人举动止措之间。必当
要谨始慎终。故善于作事者。必能善成。善于慎始
者。必能善终。若谨守至终犹如最初无二。则于事
必无所取败也。】
「古云。惜乎衣未成而转为裳。行百里之半于九十。斯
皆叹有始而无终也。故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此节举事以验。古云。惜乎作上衣者未得成。便改
作下裳。又如行路者。百里至五十里而返。甚至行
到九十里而返者。斯皆叹有始而无终也。故诗云。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昔晦堂老叔曰。黄檗胜和尚。亦奇衲子。但晚年谬耳。
观其始得。不谓之贤(云门庵集)。」
【此节举人以验。昔晦堂老叔曰。黄檗山惟胜禅师。
潼州罗氏子。嗣黄龙南和尚。南岳下十二世。参黄
龙日。挺特卓立。人皆称之为奇衲子。及至后来作
事差谬便不如也。观其始岂得不谓之贤△以此
观之。人可不竞竞业业。夙夜殷勤。慎终如始乎。】
此篇言凡事以稽古为训。乃无臆见之失也。
「圆悟谓佛鉴曰。白云师翁动用举措。必稽往古。尝曰。
事不稽古。谓之不法。予多识前言往行。遂成其志。然
此篇言人当谨始慎终。以成令名也。
「圆悟谓妙喜曰。大凡举措。当谨终始。故善作者必善
成。善始者必善终。谨终如始。则无败事。」
【此节教谨始终。谓大凡为人举动止措之间。必当
要谨始慎终。故善于作事者。必能善成。善于慎始
者。必能善终。若谨守至终犹如最初无二。则于事
必无所取败也。】
「古云。惜乎衣未成而转为裳。行百里之半于九十。斯
皆叹有始而无终也。故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此节举事以验。古云。惜乎作上衣者未得成。便改
作下裳。又如行路者。百里至五十里而返。甚至行
到九十里而返者。斯皆叹有始而无终也。故诗云。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昔晦堂老叔曰。黄檗胜和尚。亦奇衲子。但晚年谬耳。
观其始得。不谓之贤(云门庵集)。」
【此节举人以验。昔晦堂老叔曰。黄檗山惟胜禅师。
潼州罗氏子。嗣黄龙南和尚。南岳下十二世。参黄
龙日。挺特卓立。人皆称之为奇衲子。及至后来作
事差谬便不如也。观其始岂得不谓之贤△以此
观之。人可不竞竞业业。夙夜殷勤。慎终如始乎。】
此篇言凡事以稽古为训。乃无臆见之失也。
「圆悟谓佛鉴曰。白云师翁动用举措。必稽往古。尝曰。
事不稽古。谓之不法。予多识前言往行。遂成其志。然
卷二 第 660b 页 X64-0660.png
非特好古。盖今人不足法。」
【此节言事必依古。昔我白云师翁。凡于动用之中。
必要稽考于往圣先贤。以为法则。尝曰。凡人作事
不稽察往古。谓之没有法则。予多博采前贤之言。
往圣之行。遂成我生平之志。易大畜卦象曰。天在
山中大畜。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注曰。前
言往行。是古圣之言行也。观其言察其行。以成德。
乃大畜之义。畜。积成也。然我非是立意好古。盖今
时人。实不足以为轨则也。】
「先师每言。师翁执古。不知时变。师翁曰。变故易常。乃
今人之大患。予终不为也(蟾和尚日录)。」
【此节又辩当执古。先师每每谓曰。师翁大煞执古。
竟不知随时变通。师翁曰。更变故作。改易常法。乃
今人之大患。予终不作此变易之事也△今人最
怕执古。不执古便称为风流丈夫也。异哉。】
此篇见古人刚方自持不贬节以求名也。
「佛鉴勤和尚自太平迁智海。郡守曾公元礼问。孰可
继住持。佛鉴举炳首座。公欲得一见。佛鉴曰。炳为人
刚正。于世邈然。无所嗜好。请之犹恐弗从。讵肯自来
耶。公固邀之。炳曰。此所谓呈身长老也。竟逃于司空
山。公顾谓佛鉴曰。知子莫若父。即命诸山坚请。抑不
得巳而应命(蟾侍者日录)。」
【昔佛鉴和尚自太平移席于智海寺。郡守曾公元
礼问。师既去谁能继此席为住持者。佛鉴举韶州
【此节言事必依古。昔我白云师翁。凡于动用之中。
必要稽考于往圣先贤。以为法则。尝曰。凡人作事
不稽察往古。谓之没有法则。予多博采前贤之言。
往圣之行。遂成我生平之志。易大畜卦象曰。天在
山中大畜。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注曰。前
言往行。是古圣之言行也。观其言察其行。以成德。
乃大畜之义。畜。积成也。然我非是立意好古。盖今
时人。实不足以为轨则也。】
「先师每言。师翁执古。不知时变。师翁曰。变故易常。乃
今人之大患。予终不为也(蟾和尚日录)。」
【此节又辩当执古。先师每每谓曰。师翁大煞执古。
竟不知随时变通。师翁曰。更变故作。改易常法。乃
今人之大患。予终不作此变易之事也△今人最
怕执古。不执古便称为风流丈夫也。异哉。】
此篇见古人刚方自持不贬节以求名也。
「佛鉴勤和尚自太平迁智海。郡守曾公元礼问。孰可
继住持。佛鉴举炳首座。公欲得一见。佛鉴曰。炳为人
刚正。于世邈然。无所嗜好。请之犹恐弗从。讵肯自来
耶。公固邀之。炳曰。此所谓呈身长老也。竟逃于司空
山。公顾谓佛鉴曰。知子莫若父。即命诸山坚请。抑不
得巳而应命(蟾侍者日录)。」
【昔佛鉴和尚自太平移席于智海寺。郡守曾公元
礼问。师既去谁能继此席为住持者。佛鉴举韶州
卷二 第 660c 页 X64-0660.png
南华智炳禅师。蜀川永康人。为人严厉。时号炳铁
面。嗣佛鉴和尚。南岳下十五世。曾公欲使之来求
师一见。佛鉴曰。炳为人刚毅而中正。于世事邈然。
胸中淡泊无所嗜好。请之犹恐不从公命。岂肯自
来耶。公固再三邀之。炳曰。此所谓呈身媒名自衒
利卖之长老也。竟逃于司空山。地在安庆太湖县。
乃二祖传衣于三祖之处。长老者。耆德之称。了达
法性。内有智德。使学者尊崇。故称长老。公顾佛鉴
曰。知子者莫若父。果然是父是子也。此双美之辞。
即命诸山坚请。抑者。逼也。屈也。强屈不巳而后应
𠃔来命△从来自重者人方重之。切莫谓他不通
时变好。】
此篇言高人胸中有一定主宰。自不为荣辱所动
也。
「佛鉴谓珣佛灯曰。高尚之士。不以名位为荣。达理之
人。不为抑挫所困。其有承恩而效力。见利而输诚。皆
中人以下之所为(日录)。」
【珣佛灯浙江湖州府安吉州何山佛灯守珣禅师。
本郡史氏子。嗣佛鉴勤禅师。南岳下十五世○谓
凡有见识高上之士。了知世间幻妄非真。虽有名
位。不以之为荣华也。通达至理之人。纵有几多抑
屈折挫。不以之为困穷也。抑。屈也。挫。摧折也。有一
种承人之恩。便趋奉以力效之。见他有利。便输诚
以恭敬之。如此等辈。皆中人以下之所为。何足道
面。嗣佛鉴和尚。南岳下十五世。曾公欲使之来求
师一见。佛鉴曰。炳为人刚毅而中正。于世事邈然。
胸中淡泊无所嗜好。请之犹恐不从公命。岂肯自
来耶。公固再三邀之。炳曰。此所谓呈身媒名自衒
利卖之长老也。竟逃于司空山。地在安庆太湖县。
乃二祖传衣于三祖之处。长老者。耆德之称。了达
法性。内有智德。使学者尊崇。故称长老。公顾佛鉴
曰。知子者莫若父。果然是父是子也。此双美之辞。
即命诸山坚请。抑者。逼也。屈也。强屈不巳而后应
𠃔来命△从来自重者人方重之。切莫谓他不通
时变好。】
此篇言高人胸中有一定主宰。自不为荣辱所动
也。
「佛鉴谓珣佛灯曰。高尚之士。不以名位为荣。达理之
人。不为抑挫所困。其有承恩而效力。见利而输诚。皆
中人以下之所为(日录)。」
【珣佛灯浙江湖州府安吉州何山佛灯守珣禅师。
本郡史氏子。嗣佛鉴勤禅师。南岳下十五世○谓
凡有见识高上之士。了知世间幻妄非真。虽有名
位。不以之为荣华也。通达至理之人。纵有几多抑
屈折挫。不以之为困穷也。抑。屈也。挫。摧折也。有一
种承人之恩。便趋奉以力效之。见他有利。便输诚
以恭敬之。如此等辈。皆中人以下之所为。何足道
卷二 第 661a 页 X64-0661.png
哉△若蓄中人以下之心。便孤负你自家一个充
塞天地人量也。珍重珍重。】
此篇言长老不可徇私自好。为外物惑乱也。
「佛鉴谓炳首座曰。凡称长老。要须一物无所好。一有
所好。则被外物贼矣。」
【首座。表率丛林。人天眼目。分座说法。开导后昆者
○此节教人洁心无所好。凡称曰长老者。胸中要
空廓。无一物所好。设一有所好。所谓一尘起而蔽
空。便被所好之物。为其贼矣。】
「好嗜欲。则贪爱之心生。好利养。则奔竞之念起。好顺
从。则阿谀小人合。好胜负。则人我之山高。好掊克。则
嗟怨之声作。」
【此节显有好心随事变。设若好嗜欲。则贪爱之贼
心便生。好利养。则奔竞之贼念便起。好顺从。则阿
屈謟诈小人之贼来合。好胜负。则人我之贼山转
高。掊克。聚敛也。谓刻剥民财。好掊克。则嗟怨之贼
声便作。】
「总而穷之。不离一心。心若不生。万法自泯。平生所得。
莫越于斯。汝宜勉旃。规正来学(南华石刻)。」
【此节总结一心无所变。总而穷之。外物岂能贼我
哉。其实不离我心也。心若不生。万法自泯。予平生
所知所得。无越于斯。汝当勉力而深修之。以此所
得。规正夫来学可也△一物无所好。其清洁可知
矣。一有所好。便失身于不义。可不慎乎。】
塞天地人量也。珍重珍重。】
此篇言长老不可徇私自好。为外物惑乱也。
「佛鉴谓炳首座曰。凡称长老。要须一物无所好。一有
所好。则被外物贼矣。」
【首座。表率丛林。人天眼目。分座说法。开导后昆者
○此节教人洁心无所好。凡称曰长老者。胸中要
空廓。无一物所好。设一有所好。所谓一尘起而蔽
空。便被所好之物。为其贼矣。】
「好嗜欲。则贪爱之心生。好利养。则奔竞之念起。好顺
从。则阿谀小人合。好胜负。则人我之山高。好掊克。则
嗟怨之声作。」
【此节显有好心随事变。设若好嗜欲。则贪爱之贼
心便生。好利养。则奔竞之贼念便起。好顺从。则阿
屈謟诈小人之贼来合。好胜负。则人我之贼山转
高。掊克。聚敛也。谓刻剥民财。好掊克。则嗟怨之贼
声便作。】
「总而穷之。不离一心。心若不生。万法自泯。平生所得。
莫越于斯。汝宜勉旃。规正来学(南华石刻)。」
【此节总结一心无所变。总而穷之。外物岂能贼我
哉。其实不离我心也。心若不生。万法自泯。予平生
所知所得。无越于斯。汝当勉力而深修之。以此所
得。规正夫来学可也△一物无所好。其清洁可知
矣。一有所好。便失身于不义。可不慎乎。】
卷二 第 661b 页 X64-0661.png
此篇举师行以诫人去奢从俭也。
「佛鉴曰。先师节俭。一钵囊鞋袋百缀千补。犹不忍弃
置。尝曰。此二物相从出关。仅五十年矣。讵肯中道弃
之。」
【此节出陈节俭。节。检束也。俭。去奢从约也。谓先师
为人最节束俭约。其馀姑置不论。试看他一钵囊。
一鞋袋。百缀千补。缀。联补也。犹不忍弃置。尝曰。此
二物相从我出夔关巳来。仅五十年矣。岂肯中途
弃之。此正见其有节俭之实。】
「有泉南悟上座。送褐布裰。自言得之海外。冬服则温。
夏服则凉。先师曰。老僧寒有柴炭纸衾。热有松风水
石。蓄此奚为。终却之(日录)。」
【此节明无贪爱。上是可弃不弃。此是可取不取。始
见其妙。有泉南悟上座。送一褐布裰。乃冰火二鼠
之毛所织之布。火鼠入火不焚。毛长尺许。污则以
火浣之。北方有冰厚百尺。有鼠在下。但食其冰。毛
长数寸。可以为布。二者合成。冬暖夏凉。出神异记。
自言得之海外。冬服则温。夏服则凉。此见珍奇之
甚。先师曰。老僧寒则有柴炭。有纸衾。纸衾。即纸缝
之被。热则有松风。有水石。蓄此之物何为。竟谢而
却之也。其节俭如此△若不有后节。直一悭吝长
老也。知此。足见哲人之志。不为外物动矣。】
此篇见古人为道惜人。不是寻常哀痛之谓也。
「佛鉴曰。先师闻真净迁化。设位办供。哀哭过礼。叹曰。
卷二 第 661c 页 X64-0661.png
斯人难得。见道根柢。不带枝叶。惜其早亡。殊未闻有
继其道者。江西丛林。自此寂寥耳(日录)。」
【师举五祖闻真净和尚入寂。设位上供。哀哭过礼。
谓挽悼之礼太过。叹曰。如斯之人。实是难得。见道
直彻根柢。花之根曰蒂。木之根曰柢。说法不带枝
叶。何天不佑。惜其早亡。当今之际未闻有如师之
證彻。继续道法者。江西丛林。自此恐寂寥耳△得
百庸人。不如得一贤人。一旦丧亡。非夫人之恸而
谁恸。】
此篇举先宗德业。使后人取法。安贫以守道也。
「佛鉴曰。先师言白云师翁。平生疏通无城府。顾义有
可为者。踊跃以身先之。好引拔贤能。不喜附离苟合。
一榻翛然。危坐终日。」
【此节见天性纯粹。谓先师生平以来。胸襟中疏通
不存一物。城府者。能遮能藏之地。此曰无城府。则
知此老胸次廓落。无隐无覆也。凡见义合理之事。
则踊跃以身而先导之。踊跃者。欣然前进之貌。其
性极爱汲引提拔贤能之士。而不喜者。是一等有
利者则附之。无财者。则离之。此苟且求合之类也。
时中惟一榻。翛然自如。危然独坐而巳。翛然。如鸟
之孤飞自如也。】
「尝谓凝侍者曰。守道安贫。衲子素分。以穷达得丧移
其所守者。未可语道也(日录)。」
【此节明抱道守德。上是行实。此是言切。尝谓凝侍
继其道者。江西丛林。自此寂寥耳(日录)。」
【师举五祖闻真净和尚入寂。设位上供。哀哭过礼。
谓挽悼之礼太过。叹曰。如斯之人。实是难得。见道
直彻根柢。花之根曰蒂。木之根曰柢。说法不带枝
叶。何天不佑。惜其早亡。当今之际未闻有如师之
證彻。继续道法者。江西丛林。自此恐寂寥耳△得
百庸人。不如得一贤人。一旦丧亡。非夫人之恸而
谁恸。】
此篇举先宗德业。使后人取法。安贫以守道也。
「佛鉴曰。先师言白云师翁。平生疏通无城府。顾义有
可为者。踊跃以身先之。好引拔贤能。不喜附离苟合。
一榻翛然。危坐终日。」
【此节见天性纯粹。谓先师生平以来。胸襟中疏通
不存一物。城府者。能遮能藏之地。此曰无城府。则
知此老胸次廓落。无隐无覆也。凡见义合理之事。
则踊跃以身而先导之。踊跃者。欣然前进之貌。其
性极爱汲引提拔贤能之士。而不喜者。是一等有
利者则附之。无财者。则离之。此苟且求合之类也。
时中惟一榻。翛然自如。危然独坐而巳。翛然。如鸟
之孤飞自如也。】
「尝谓凝侍者曰。守道安贫。衲子素分。以穷达得丧移
其所守者。未可语道也(日录)。」
【此节明抱道守德。上是行实。此是言切。尝谓凝侍
卷二 第 662a 页 X64-0662.png
者曰。抱守道德。安处贫穷。是衲子家本分。若以穷
通得失。改移其操守者。未可与之言道也△你看
他一直到底。是个本色宗师。谁得而似之。】
此篇教人当深操远虑。刻苦进修也。
「佛鉴曰。为道不忧。则操心不远。处身常逸。则用志不
大。古人历艰难。尝险阻。然后享终身之安。盖事难则
志锐。刻苦则虑深。遂能转祸为福。转物为道。」
【此节明历以艰苦志则坚。谓为道之人。时中若不
怀忧致想。便知他操道之心不广远。处身常求安
逸。则知他所用之志不阔大。古人为道。历尽多少
艰难。尝遍几多险阻。道业成就。然后享终身之安。
盖事若难行。则志气愈加勇锐。刻苦用力。则思虑
益见渊深。由是勇猛精修。遂能转祸为福。转物为
道也。】
「多见学者逐物而忘道。背明而投暗。于是饰已之不
能。而期人以为智。彊人之不逮。而侮人以为高。以此
欺人。而不知有不可欺之先觉。以此掩人。而不知有
不可掩之公论。故自智者人愚之。自下者人高之。」
【此节明饰过欺人道必丧。多见近来学者。逐外物
竟忘所学之道。正如背明而投暗也。内问诸心于
理不明。返要庄饰自已之不能处。而轻欺于人。使
人谓我是智者。本不及人。又要强胜于人。以为他
不我及。而侮慢于人。以已为高。殊不知以此无智
而欺人。竟不知尚有不可欺之先觉在也。以此欺
通得失。改移其操守者。未可与之言道也△你看
他一直到底。是个本色宗师。谁得而似之。】
此篇教人当深操远虑。刻苦进修也。
「佛鉴曰。为道不忧。则操心不远。处身常逸。则用志不
大。古人历艰难。尝险阻。然后享终身之安。盖事难则
志锐。刻苦则虑深。遂能转祸为福。转物为道。」
【此节明历以艰苦志则坚。谓为道之人。时中若不
怀忧致想。便知他操道之心不广远。处身常求安
逸。则知他所用之志不阔大。古人为道。历尽多少
艰难。尝遍几多险阻。道业成就。然后享终身之安。
盖事若难行。则志气愈加勇锐。刻苦用力。则思虑
益见渊深。由是勇猛精修。遂能转祸为福。转物为
道也。】
「多见学者逐物而忘道。背明而投暗。于是饰已之不
能。而期人以为智。彊人之不逮。而侮人以为高。以此
欺人。而不知有不可欺之先觉。以此掩人。而不知有
不可掩之公论。故自智者人愚之。自下者人高之。」
【此节明饰过欺人道必丧。多见近来学者。逐外物
竟忘所学之道。正如背明而投暗也。内问诸心于
理不明。返要庄饰自已之不能处。而轻欺于人。使
人谓我是智者。本不及人。又要强胜于人。以为他
不我及。而侮慢于人。以已为高。殊不知以此无智
而欺人。竟不知尚有不可欺之先觉在也。以此欺
卷二 第 662b 页 X64-0662.png
侮而掩人。竟不知尚有不可掩之公论在也。故所
以自家欲智。人返以为愚。自家欲下。而人返以为
高也。】
「惟贤者不然。谓事散而无穷。能涯而有尽。欲以有尽
之智。而周无穷之事。则识有所偏。神有所困。故于大
道。必有所阙焉。」
【此节谓贤者存诚而道證。惟有贤达之士不然。谓
世间之事万殊。有何穷尽。人之智能。本有涯量。尔
今欲以有尽之智。而欲周遍无穷之事。则智识自
然周致不到。则有所偏。神明自然遍察不来。而有
所困。识偏神困。故于大道不能完全。而自阙矣△
古今成就道业者。谁不是历艰难尝险阻的人。不
然。立雪断臂。俱闲事也。】
此篇谓应世当以三诀为主。缺则事不行矣。
「佛鉴谓龙牙才和尚曰。欲革前人之弊。不可亟去。须
因事而革之。使小人不疑。则庶无怨恨。予尝言住持
有三诀。见事。能行。果断。三者缺一。则见事不明。终为
小人忽慢。住持不振矣。」
【潭州龙牙寺智才禅师。舒州施氏子。嗣佛鉴勤禅
师。南岳下十五世。谓欲改革前人之弊病。不可亟
去。亟。急也。须因一法革一事。使小人不生疑惑。而
亦不致生怨恨也。住持有三诀者。第一见一切事。
如杲日当空。无纤毫隐蔽。第二应当行者。如大象
渡河。一直向前。第三剖断是非。如明镜当台。妍媸
以自家欲智。人返以为愚。自家欲下。而人返以为
高也。】
「惟贤者不然。谓事散而无穷。能涯而有尽。欲以有尽
之智。而周无穷之事。则识有所偏。神有所困。故于大
道。必有所阙焉。」
【此节谓贤者存诚而道證。惟有贤达之士不然。谓
世间之事万殊。有何穷尽。人之智能。本有涯量。尔
今欲以有尽之智。而欲周遍无穷之事。则智识自
然周致不到。则有所偏。神明自然遍察不来。而有
所困。识偏神困。故于大道不能完全。而自阙矣△
古今成就道业者。谁不是历艰难尝险阻的人。不
然。立雪断臂。俱闲事也。】
此篇谓应世当以三诀为主。缺则事不行矣。
「佛鉴谓龙牙才和尚曰。欲革前人之弊。不可亟去。须
因事而革之。使小人不疑。则庶无怨恨。予尝言住持
有三诀。见事。能行。果断。三者缺一。则见事不明。终为
小人忽慢。住持不振矣。」
【潭州龙牙寺智才禅师。舒州施氏子。嗣佛鉴勤禅
师。南岳下十五世。谓欲改革前人之弊病。不可亟
去。亟。急也。须因一法革一事。使小人不生疑惑。而
亦不致生怨恨也。住持有三诀者。第一见一切事。
如杲日当空。无纤毫隐蔽。第二应当行者。如大象
渡河。一直向前。第三剖断是非。如明镜当台。妍媸
卷二 第 662c 页 X64-0662.png
俱在。此三法中缺失一法。则见事不明白。终竟为
小人忽慢。使住持之道。不得振起之矣△此三诀
是护身符子。失之身则不宁。事则不备矣。】
此篇诲住持当操守清净。持信于人。乃为真正体
段也。
「佛鉴曰。凡为一寺之主。所贵操履清净。持大信以待
四方衲子。差有毫发猥媟之事。于已不去。遂被小人
窥觑。虽有道德如古人。则学者疑而不信矣(山堂小参)。」
【谓凡为一寺之主人。所贵者在自已。操守行履要
清净洁白。应机接物。要持大信力以待四方衲子。
假若有一毫发大的猥鄙媟污之事。于自已分上
不曾去除。遂被小人窥觑。窥觑。探视也。虽则道高
德备与古人无异。而学者窥其所行。将疑而不信
矣△操履清净。岂独住持为然。孰不欲其然也。逸
欲生。骄情起。使大信一机。隳丧殆尽矣。】
此篇见古人梗直有节义。人罕能及也。
「佛鉴曰。佛眼弟子。唯高庵劲挺。不近人情。为人无嗜
好。作事无党援。清严恭谨。始终以名节自立。有古人
之风。近世衲子。罕有伦比(与耿龙学书)。」
【谓佛眼和尚法嗣中。唯独有高庵悟。劲健而挺直。
又不以私情亲顺于人。且而不贪爱自奉。作事无
朋党援引。加以清净严密。端恭而敬谨。从始至终。
皆以名节自立。实有古人之风范。近世衲子中。少
有与人为伦为比矣△者是今时立身行事第一
小人忽慢。使住持之道。不得振起之矣△此三诀
是护身符子。失之身则不宁。事则不备矣。】
此篇诲住持当操守清净。持信于人。乃为真正体
段也。
「佛鉴曰。凡为一寺之主。所贵操履清净。持大信以待
四方衲子。差有毫发猥媟之事。于已不去。遂被小人
窥觑。虽有道德如古人。则学者疑而不信矣(山堂小参)。」
【谓凡为一寺之主人。所贵者在自已。操守行履要
清净洁白。应机接物。要持大信力以待四方衲子。
假若有一毫发大的猥鄙媟污之事。于自已分上
不曾去除。遂被小人窥觑。窥觑。探视也。虽则道高
德备与古人无异。而学者窥其所行。将疑而不信
矣△操履清净。岂独住持为然。孰不欲其然也。逸
欲生。骄情起。使大信一机。隳丧殆尽矣。】
此篇见古人梗直有节义。人罕能及也。
「佛鉴曰。佛眼弟子。唯高庵劲挺。不近人情。为人无嗜
好。作事无党援。清严恭谨。始终以名节自立。有古人
之风。近世衲子。罕有伦比(与耿龙学书)。」
【谓佛眼和尚法嗣中。唯独有高庵悟。劲健而挺直。
又不以私情亲顺于人。且而不贪爱自奉。作事无
朋党援引。加以清净严密。端恭而敬谨。从始至终。
皆以名节自立。实有古人之风范。近世衲子中。少
有与人为伦为比矣△者是今时立身行事第一
卷二 第 663a 页 X64-0663.png
个模范。宜刻意师之。】
此篇言住持临众。固贵无一时一刻之不谨。而于
临事时。尤贵博访以善其行也。
「佛眼远和尚曰。莅众之容。必肃于閒暇之日。对宾之
语。当严于私昵之时。林下人发言用事。举措施为。先
须筹虑。然后行之。勿仓卒暴用。」
【舒州佛眼清远禅师。临邛李氏子。嗣五祖演禅师。
南岳下十四世○此节教住持作事先须审虑。莅。
临也。谓临于大众之容貌。不在暂时作威作样。要
在闲暇之日必端必肃也。立身之道。内刚而外柔。
莅众之容。上承而下顺。不和则不可接物。不严则
不可御下。凡对宾之语言。要在平日言真语实。临
时岂能装点整饰耶。私昵者。闲居独处之时。盖林
下道人。揭示一言。施行一事。或举止动静施设之
间。必先要筹算思虑停当。然后行之。不得仓卒暴
用。自失善利也。】
「或自不能予决。应须咨询耆旧。博问先贤。以广见闻。
补其未能。烛其未晓。岂可虚作气势。专逞贡高。自彰
其丑。苟一行失之于前。则百善不可得而掩于后矣
(与真牧书)。」
【此节明已不能决。当询先哲。至于临事之际。或我
不能自已决择。应须咨询请教于耆旧。博问广扣
于先贤。以此开广已之见闻。补益已之未能。烛破
已之未晓。始为善用心者。岂可虚作气势。专逞贡
此篇言住持临众。固贵无一时一刻之不谨。而于
临事时。尤贵博访以善其行也。
「佛眼远和尚曰。莅众之容。必肃于閒暇之日。对宾之
语。当严于私昵之时。林下人发言用事。举措施为。先
须筹虑。然后行之。勿仓卒暴用。」
【舒州佛眼清远禅师。临邛李氏子。嗣五祖演禅师。
南岳下十四世○此节教住持作事先须审虑。莅。
临也。谓临于大众之容貌。不在暂时作威作样。要
在闲暇之日必端必肃也。立身之道。内刚而外柔。
莅众之容。上承而下顺。不和则不可接物。不严则
不可御下。凡对宾之语言。要在平日言真语实。临
时岂能装点整饰耶。私昵者。闲居独处之时。盖林
下道人。揭示一言。施行一事。或举止动静施设之
间。必先要筹算思虑停当。然后行之。不得仓卒暴
用。自失善利也。】
「或自不能予决。应须咨询耆旧。博问先贤。以广见闻。
补其未能。烛其未晓。岂可虚作气势。专逞贡高。自彰
其丑。苟一行失之于前。则百善不可得而掩于后矣
(与真牧书)。」
【此节明已不能决。当询先哲。至于临事之际。或我
不能自已决择。应须咨询请教于耆旧。博问广扣
于先贤。以此开广已之见闻。补益已之未能。烛破
已之未晓。始为善用心者。岂可虚作气势。专逞贡
卷二 第 663b 页 X64-0663.png
高。自彰其丑耶。若有一事不法失之于众人之前。
虽有百善不可得而掩饰于后矣△临事不厌细
审。乃防微杜渐也。致于博采见闻。不骄虚势。又何
患乎失之所有也。】
此篇言利欲难防。当以道德正其身心也。
「佛眼曰。人生天地间。禀阴阳之气而成形。自非应真
乘悲愿力。出现世间。其利欲之心。似不可卒去。」
【此节谓利欲难以卒去。谓人生于天地造化之间
禀赋阴阳之气。而成此形。本是生成的凡夫。岂能
断除远劫以来三毒之习。又非圣人应现真体。乘
悲愿力。出来现身而生此人间者。则其财利爱欲
之心。似乎不能卒然而除去之也。】
「惟圣人知不可去人之利欲。故先以道德正其心。然
后以仁义礼智教化堤防之。日就月将。使其利欲不
胜其仁义礼智。而全其道德矣(与耿龙学书)。」
【此节明圣人知深明远。所以古之圣人。深知一切
众生。有不可除之利欲。苟今要使之转凡为圣。故
先以道德使彼修之学之。以正其心。然后继之以
仁义礼智四端教之化之。以为堤防之具。如是久
之。积年累岁。日就月将。不觉不知而贪利趋欲之
心。不胜仁义礼智之志。而道德于是乎得完全矣
△惑习深种也。是岂卒然去哉。唯律身严行。乃可
去其瑕。而全乎道德也。】
此篇教学者实悟自心。不可泥于语言文字也。
虽有百善不可得而掩饰于后矣△临事不厌细
审。乃防微杜渐也。致于博采见闻。不骄虚势。又何
患乎失之所有也。】
此篇言利欲难防。当以道德正其身心也。
「佛眼曰。人生天地间。禀阴阳之气而成形。自非应真
乘悲愿力。出现世间。其利欲之心。似不可卒去。」
【此节谓利欲难以卒去。谓人生于天地造化之间
禀赋阴阳之气。而成此形。本是生成的凡夫。岂能
断除远劫以来三毒之习。又非圣人应现真体。乘
悲愿力。出来现身而生此人间者。则其财利爱欲
之心。似乎不能卒然而除去之也。】
「惟圣人知不可去人之利欲。故先以道德正其心。然
后以仁义礼智教化堤防之。日就月将。使其利欲不
胜其仁义礼智。而全其道德矣(与耿龙学书)。」
【此节明圣人知深明远。所以古之圣人。深知一切
众生。有不可除之利欲。苟今要使之转凡为圣。故
先以道德使彼修之学之。以正其心。然后继之以
仁义礼智四端教之化之。以为堤防之具。如是久
之。积年累岁。日就月将。不觉不知而贪利趋欲之
心。不胜仁义礼智之志。而道德于是乎得完全矣
△惑习深种也。是岂卒然去哉。唯律身严行。乃可
去其瑕。而全乎道德也。】
此篇教学者实悟自心。不可泥于语言文字也。
卷二 第 663c 页 X64-0663.png
「佛眼曰。学者不可泥于文字语言。盖文字语言。依他
作解。障自悟门。不能出言象之表。」
【此节明文字能障塞悟门。谓学者不可泥滞于文
字语言之间。盖文字语言。乃古人之糟粕也。依他
人之言语。作自已之解会。返来障塞自家妙悟之
门。终不能出于语言文字之外。】
「昔达观颖初见石门聪和尚。室中驰骋口舌之辩。聪
曰。子之所言。乃纸上语。若其心之精微。则未睹其奥。
当求妙悟。」
【此节见文字于真修无力。昔润州金山昙颖禅师。
嗣石门聪和尚。南岳下十一世。初见石门。于室中
往往驰骋口舌之辩。聪曰。子之所说。乃纸上语。若
论你自心之精深微细。实未曾亲见其玄奥。应当
直求妙悟。】
「悟则超卓杰立。不乘言不滞句。如师子王吼哮。百兽
震骇。迥观文字之学。何啻以什较百。以千较万也(龙
门记闻)。」
【此节显悟后知文字不实。若使悟矣。则尔自能超
然雄杰。卓尔成立。凡有所说。即不乘袭其文言。不
留滞于语句。纵横无碍。如狮子王哮吼。百兽皆震
惧惊骇。到此地位。返观向日文字之学。不止以十
比百。以千比万也△文字非真不可学。但以本末
之分耳。其病在泥字上。泥则不变通。而自性障蔽。】
此篇训人当以规矩防情救弊。为入道之阶墀也。
卷二 第 664a 页 X64-0664.png
「佛眼谓高庵曰。百丈清规。大槩标正检邪。轨物齐众。
乃因时以制后人之情。夫人之情犹水也。规矩礼法
为堤防。堤防不固。必致奔突。人之情不制则肆乱。故
去情息妄。禁恶止邪。不可一时亡规矩。」
【此节谓意制规矩。百丈所以欲立清规者。大槩的
意思。只要标显正法。检束邪行。轨法于人。整齐大
众。乃因时取用。以调制后人之情识而巳。且夫人
之情。犹之乎水也。规矩礼法为堤岸。以防备之。设
使堤岸之土石如不坚固。其水必致奔冲而突出
之也。人之情亦然。若使妄情不制止。必放肆而淫
乱之。故所以去情识止妄想禁恶念息邪行。不可
一时一刻亡失规矩。】
「然则规矩礼法。岂能尽防人之情。兹亦助入道之阶
墀也。规矩之立。昭然如日月。望之者不迷。扩乎如大
道。行之者不惑。先圣建立虽殊。归源无异。」
【此节明行之在人。然则规矩礼法。又岂能尽防人
之情。兹亦不过假此助人为入道之阶梯如丹墀。
而可及门也。规矩之建立。其昭然如日月在天。望
之者不迷。其广阔如大道在前。行之者不惑。先圣
之建立虽则各有不同。总只使人至乎妙道之域。
所谓归源无异也。】
「近代丛林有力役规矩者。有死守规矩者。有蔑视规
矩者。斯皆背道失礼。纵情逐恶而致然。曾不念先圣
救末法之弊。禁放逸之情。塞嗜欲之端。绝邪僻之路。
卷二 第 664b 页 X64-0664.png
故所以建立也(东湖集)。」
【此节明不达其意。近代丛林中。有专务其势。而力
役规矩者。有不达权变。而死守规矩者。有不遵礼
法。而轻视规矩者。如斯等见。皆为背正道失正礼。
纵私情逐恶意而使之然也。竟不思先圣之意。原
为救末法之积弊。禁止放逸之妄情。塞人嗜欲之
端。绝人邪僻之路。乃所以建立此规矩也△幸毋
错会古人意。教你依规矩。正是尊重自已之人品。
古今阴受其赐者普矣。】
此篇教人责已恕人。当返观而自知矣。
「佛眼谓高庵曰。见秋毫之末者。不自见其睫。举千钧
之重者。不自举其身。犹学者明于责人。昧于恕已者。
不少异也(真牧集)。」
【南康军云居高庵善悟禅师。泮州李氏子。嗣佛眼
远禅师。南岳下十五世。秋毫者。庄子曰。秋兽生毛
至微。孟子曰。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谓
世人有眼力精明者。能见秋毫之微末。却不自见
其眼上之睫。睫。眉毛也。又有壮力勇健者。能举千
钧之重。而不能自举其身。三十斤为一钧。比二者
犹之乎学者责人最明。恕已便昧。恰似与不见睫。
不举身者。无异也△不自见。不自举。是人说不到
的地位。试看明昧在谁。知此。可以与言矣。】
此篇诲学者当具参学眼。识真正人品也。
「高庵悟和尚曰。予初游祖山。见佛鉴小参。谓贪欲瞋
【此节明不达其意。近代丛林中。有专务其势。而力
役规矩者。有不达权变。而死守规矩者。有不遵礼
法。而轻视规矩者。如斯等见。皆为背正道失正礼。
纵私情逐恶意而使之然也。竟不思先圣之意。原
为救末法之积弊。禁止放逸之妄情。塞人嗜欲之
端。绝人邪僻之路。乃所以建立此规矩也△幸毋
错会古人意。教你依规矩。正是尊重自已之人品。
古今阴受其赐者普矣。】
此篇教人责已恕人。当返观而自知矣。
「佛眼谓高庵曰。见秋毫之末者。不自见其睫。举千钧
之重者。不自举其身。犹学者明于责人。昧于恕已者。
不少异也(真牧集)。」
【南康军云居高庵善悟禅师。泮州李氏子。嗣佛眼
远禅师。南岳下十五世。秋毫者。庄子曰。秋兽生毛
至微。孟子曰。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谓
世人有眼力精明者。能见秋毫之微末。却不自见
其眼上之睫。睫。眉毛也。又有壮力勇健者。能举千
钧之重。而不能自举其身。三十斤为一钧。比二者
犹之乎学者责人最明。恕已便昧。恰似与不见睫。
不举身者。无异也△不自见。不自举。是人说不到
的地位。试看明昧在谁。知此。可以与言矣。】
此篇诲学者当具参学眼。识真正人品也。
「高庵悟和尚曰。予初游祖山。见佛鉴小参。谓贪欲瞋
卷二 第 664c 页 X64-0664.png
恚。过于冤贼。当以智敌之。智犹水也。不用则滞。滞则
不流。不流则智不行矣。其如贪欲瞋恚何。予是时虽
年少。心知其为善知识也。遂求挂搭。」
【谓予初行脚至祖山。见佛鉴和尚小参。曰。贪欲瞋
恚。过于有冤之贼。其利害不小。当以智慧抵敌之。
夫人之智犹如水也。不用则滞塞。滞则不流通。不
流则智不行矣。争奈得贪欲瞋恚何。予闻此开示。
虽则年少。心中知其为真善知识也。遂求挂钵搭
衣而依止之△虎生三日。有食牛气。才出便具识
人之眼。何其伟哉。】
此篇教人存心正大。为入道之根基也。
「高庵曰。学者所存中正。虽百折挫而浩然无忧。其或
所向偏邪。朝夕区区为利是计。予恐堂堂之躯。将无
措于天地之间矣(真牧集)。」
【谓凡做学者。胸中所存的。必要中而不偏。正而不
邪。设使一时遇诸难事。纵有百般折之挫之。要使
浩然之志气常存。绝无忧虑念头。此方是衲僧体
段。设或所向偏邪。朝夕之间。区区贪图利养以为
是计。区区。卑小之称。犹碌碌也。我恐你者一表堂
堂之身。将来无可安于天地之间矣△此是杨枝
一滴水。苏人多矣。】
此篇教人当除妄去蔽。以全道德仁义也。
「高庵曰。道德仁义。不独古人有之。今人亦有之。以其
智识不明。学问不广。根器不净。志气狭劣。行之不力。
不流。不流则智不行矣。其如贪欲瞋恚何。予是时虽
年少。心知其为善知识也。遂求挂搭。」
【谓予初行脚至祖山。见佛鉴和尚小参。曰。贪欲瞋
恚。过于有冤之贼。其利害不小。当以智慧抵敌之。
夫人之智犹如水也。不用则滞塞。滞则不流通。不
流则智不行矣。争奈得贪欲瞋恚何。予闻此开示。
虽则年少。心中知其为真善知识也。遂求挂钵搭
衣而依止之△虎生三日。有食牛气。才出便具识
人之眼。何其伟哉。】
此篇教人存心正大。为入道之根基也。
「高庵曰。学者所存中正。虽百折挫而浩然无忧。其或
所向偏邪。朝夕区区为利是计。予恐堂堂之躯。将无
措于天地之间矣(真牧集)。」
【谓凡做学者。胸中所存的。必要中而不偏。正而不
邪。设使一时遇诸难事。纵有百般折之挫之。要使
浩然之志气常存。绝无忧虑念头。此方是衲僧体
段。设或所向偏邪。朝夕之间。区区贪图利养以为
是计。区区。卑小之称。犹碌碌也。我恐你者一表堂
堂之身。将来无可安于天地之间矣△此是杨枝
一滴水。苏人多矣。】
此篇教人当除妄去蔽。以全道德仁义也。
「高庵曰。道德仁义。不独古人有之。今人亦有之。以其
智识不明。学问不广。根器不净。志气狭劣。行之不力。
卷二 第 665a 页 X64-0665.png
遂被声色所移。使不自觉。盖因妄想情念。积习浓厚
不能顿除。所以不到古人地位耳(与耿龙学书)。」
【谓道德仁义。乃人生秉彝之良。不独古人有之。今
人亦未尝不有之也。既皆有之。焉有古今之差别
耶。由今人之智识不明白。学问不广博。根器浊而
不净。志气狭而卑劣。加之行持无有猛力。主宰不
定。遂被外境声色所移去。致使不自觉知。然则病
在于何。盖因人之妄想多情念重。生平所积之习
气浓厚。不能顿然除去。所以不得到他古人地位
耳△妙哉斯训。可不一清心饮欤。】
此篇言比丘以清俭为贵。宜取法于古人也。
「高庵闻成枯木住金山。受用侈靡。叹息久之曰。比丘
之法。所贵清俭。岂宜如此。徒与后生辈。习轻肥者。增
无厌之求。得不愧古人乎。」
【东京净因枯木法成禅师。何朔人。嗣芙蓉道楷禅
师。青原下十二世。生平好坐枯木禅。故以枯木称
之。高庵和尚闻住金山日。所受用者奢侈靡费。因
叹息久之曰。比丘受用之法。所贵在清廉而俭约。
岂宜作此奢华受用。若为主人者。如此华美。徒然
与后生一辈。玩习轻肥者。返增无有厌足之心而
遍求之。得不愧草衣木食之古人乎○轻肥者。谓
乘肥马衣轻裘也。古云。肥马衣轻裘。佯佯过闾里。
虽得市廛怜。还为识者鄙△多见后生辈。只要美
衣美食。不知作何消受。消受不去。害亦深矣。】
不能顿除。所以不到古人地位耳(与耿龙学书)。」
【谓道德仁义。乃人生秉彝之良。不独古人有之。今
人亦未尝不有之也。既皆有之。焉有古今之差别
耶。由今人之智识不明白。学问不广博。根器浊而
不净。志气狭而卑劣。加之行持无有猛力。主宰不
定。遂被外境声色所移去。致使不自觉知。然则病
在于何。盖因人之妄想多情念重。生平所积之习
气浓厚。不能顿然除去。所以不得到他古人地位
耳△妙哉斯训。可不一清心饮欤。】
此篇言比丘以清俭为贵。宜取法于古人也。
「高庵闻成枯木住金山。受用侈靡。叹息久之曰。比丘
之法。所贵清俭。岂宜如此。徒与后生辈。习轻肥者。增
无厌之求。得不愧古人乎。」
【东京净因枯木法成禅师。何朔人。嗣芙蓉道楷禅
师。青原下十二世。生平好坐枯木禅。故以枯木称
之。高庵和尚闻住金山日。所受用者奢侈靡费。因
叹息久之曰。比丘受用之法。所贵在清廉而俭约。
岂宜作此奢华受用。若为主人者。如此华美。徒然
与后生一辈。玩习轻肥者。返增无有厌足之心而
遍求之。得不愧草衣木食之古人乎○轻肥者。谓
乘肥马衣轻裘也。古云。肥马衣轻裘。佯佯过闾里。
虽得市廛怜。还为识者鄙△多见后生辈。只要美
衣美食。不知作何消受。消受不去。害亦深矣。】
卷二 第 665b 页 X64-0665.png
此篇言住持为人模范。以法令为先也。
「高庵曰。住持大体。以丛林为家。区别得宜。付授当器。
举措系安危之理。得失关教化之源。为人模范。安可
容易。」
【此节明住持有体。谓为住持之大体。不可存私。当
以丛林为家业。凡所作事。分别要得其宜。付授须
当美器。一举一止之间。即关安危之理。于得于失
之中。总成教化之源。作人模范。岂可容易而能为
耶。时中必须如临深履薄可也。】
「未见住持弛纵。而能使衲子服从。法度凌迟。而欲禁
丛林暴慢。昔育王谌遣首座。仰山伟贬侍僧。载于典
文。足为令范。」
【此节教师法须严。世未见有为师者。弛废放纵。而
能教衲子钦服而相从也。法度既巳凋丧。岂能禁
止丛林之横暴侮慢乎○昔庆元府育王寺无示
介谌禅师。温州张氏子。得法于长灵卓禅师。南岳
下十五世。其性刚毅。有铁面之称。一日因普请。首
座告疾。众去后座与侍僧茶友方外。知事见而诘
之。座语逆抵知事。知事白谌。谌令击钟集众责之
欲摈出。众求怜免。谌令去座职。守择木堂侍官客。
座佯佯不乐。一日郡守至。座不迎管。与旧结侍僧
闲语。谌怒呼二人至。重责摈出○袁州邱山行伟
禅师。何朔人。嗣黄龙南禅师。南岳下十二世。为人
性刚。莅事有法度。使某人干某事。莫敢违者。尝将
卷二 第 665c 页 X64-0665.png
十二辈名付维那。使明日俱到方丈受曲折。及茶
会时。即少一人。伟问为谁。众曰。随州永泰。首座曰。
泰游山未回。可请他僧。伟然之。俄有告曰。泰实在。
首座匿之。伟色庄使搜之果在。泰自陈拙弱。恐失
所受之事。首座实不知也。伟令击钟集众白曰。昧
心欺众。他人犹不可为。况首座分座授道。是老师
所赏之职。而自破坏乎。二人俱受罚出院。由此众
服其公。泰后嗣法。住黄檗山。首座即潭州大沩祖
瑃禅师。福州吴氏子。得法于大沩秀禅师。南岳下
十三世。载于典文者。出僧宝传。足可以为法门令
范也。】
「今则各徇私欲。大隳百丈规绳。懈于夙兴。多缺参会
礼法。或纵贪饕而无忌惮。或缘利养而致喧争。至于
便僻丑恶。靡所不有。乌乎。望法门之兴。宗教之盛。讵
可得耶(龙昌集)。」
【此节明师法不成。且今之为住持者不然。各随已
欲。称性任情。大隳百丈所立之规矩准绳。隳者。坏
也。丛林本有早参晚参。乃恒规也。夙兴即早起。废
早参也。又多缺于寻常省会之礼法。或纵贪饕而
无忌惮。求之不足曰贪。嗜之不足曰饕。或因贪取
利养。以致于喧闹而争竞之。其馀一切便僻丑恶
之事。无所不有。乌乎。如是之人。要望法门兴。宗教
盛。如何能得。斯真可叹也△与人作师法。当于寒
烟荒雨时。细看自家是何等模样。是何等行径。乃
会时。即少一人。伟问为谁。众曰。随州永泰。首座曰。
泰游山未回。可请他僧。伟然之。俄有告曰。泰实在。
首座匿之。伟色庄使搜之果在。泰自陈拙弱。恐失
所受之事。首座实不知也。伟令击钟集众白曰。昧
心欺众。他人犹不可为。况首座分座授道。是老师
所赏之职。而自破坏乎。二人俱受罚出院。由此众
服其公。泰后嗣法。住黄檗山。首座即潭州大沩祖
瑃禅师。福州吴氏子。得法于大沩秀禅师。南岳下
十三世。载于典文者。出僧宝传。足可以为法门令
范也。】
「今则各徇私欲。大隳百丈规绳。懈于夙兴。多缺参会
礼法。或纵贪饕而无忌惮。或缘利养而致喧争。至于
便僻丑恶。靡所不有。乌乎。望法门之兴。宗教之盛。讵
可得耶(龙昌集)。」
【此节明师法不成。且今之为住持者不然。各随已
欲。称性任情。大隳百丈所立之规矩准绳。隳者。坏
也。丛林本有早参晚参。乃恒规也。夙兴即早起。废
早参也。又多缺于寻常省会之礼法。或纵贪饕而
无忌惮。求之不足曰贪。嗜之不足曰饕。或因贪取
利养。以致于喧闹而争竞之。其馀一切便僻丑恶
之事。无所不有。乌乎。如是之人。要望法门兴。宗教
盛。如何能得。斯真可叹也△与人作师法。当于寒
烟荒雨时。细看自家是何等模样。是何等行径。乃
卷二 第 666a 页 X64-0666.png
为得体。】
此篇以父母师长期望之念。惕动学人心志。使之
精进不巳也。
「高庵住云居。每见衲子室中不契其机者。即把其袂
正色责之曰。父母养汝身。师友成汝志。无饥寒之迫。
无征役之劳。于此不坚确精进成办道业。他日何面
目见父母师友乎。衲子闻其语。有泣涕而不巳者。其
号令整严如此。」
【高庵和尚住云居日。每见禅者入室答语不能契
合其机者。即把其衣袂正其颜色而斥责之曰。父
母生养汝之身。师友成就汝之志。而且依止丛林。
受檀信之施。不为饥寒之所迫。既出家了。仗佛法
之力。不为征役之所劳。军差曰征。民差曰役。于此
身安心闲之际。而不肯立坚确之志。起精进之心。
成办自家道业。他时异日。将何面目去见你父母
师友乎。衲子闻其语。有泣涕而不止者。其号令整
齐。教诫威严之如此也△闻语泣涕。正良心发现
处。如此教之诲之。孰不踊跃前进乎。可见人材之
成败。半由于主持者之善为造就。可不慎哉。】
此篇言古者以德育人。爱之至。怜之深也。
「高庵住云居。闻衲子病移延寿堂。咨嗟叹息。如出诸
已。朝夕问候。以至躬自煎煮。不尝不与食。或遇天气
稍寒。拊其背曰。衣不单乎。或值时暑。察其色曰。莫大
热乎。不幸不救。不问彼之有无。常住尽礼津送。知事
此篇以父母师长期望之念。惕动学人心志。使之
精进不巳也。
「高庵住云居。每见衲子室中不契其机者。即把其袂
正色责之曰。父母养汝身。师友成汝志。无饥寒之迫。
无征役之劳。于此不坚确精进成办道业。他日何面
目见父母师友乎。衲子闻其语。有泣涕而不巳者。其
号令整严如此。」
【高庵和尚住云居日。每见禅者入室答语不能契
合其机者。即把其衣袂正其颜色而斥责之曰。父
母生养汝之身。师友成就汝之志。而且依止丛林。
受檀信之施。不为饥寒之所迫。既出家了。仗佛法
之力。不为征役之所劳。军差曰征。民差曰役。于此
身安心闲之际。而不肯立坚确之志。起精进之心。
成办自家道业。他时异日。将何面目去见你父母
师友乎。衲子闻其语。有泣涕而不止者。其号令整
齐。教诫威严之如此也△闻语泣涕。正良心发现
处。如此教之诲之。孰不踊跃前进乎。可见人材之
成败。半由于主持者之善为造就。可不慎哉。】
此篇言古者以德育人。爱之至。怜之深也。
「高庵住云居。闻衲子病移延寿堂。咨嗟叹息。如出诸
已。朝夕问候。以至躬自煎煮。不尝不与食。或遇天气
稍寒。拊其背曰。衣不单乎。或值时暑。察其色曰。莫大
热乎。不幸不救。不问彼之有无。常住尽礼津送。知事
卷二 第 666b 页 X64-0666.png
或他辞。高庵叱之曰。昔百丈为老病者立常住。尔不
病不死也。」
【此节恻隐存诚。师住云居时。每闻衲子有病移延
寿堂。堂名延寿者。乃安抚老病之所也。古来丛林。
老者送安乐堂。病者送延寿堂。今又名涅槃堂是
也。师乃咨嗟叹息。如出诸已。谓病者如已之所生
也。早夜躬亲问候。以至自已煎药煮食。每以食与
病者。先自尝之。若未尝则不与之食。或遇天气稍
寒。拊彼病者之背曰。衣不单乎。或值一时暑热。即
观彼颜色曰。莫大热么。不幸彼之天数巳尽。无复
生之理。亦不问彼人衣钵之有无。一皆出于常住。
尽丛林之常礼。以津送之。知事者或以他故为辞。
师即呵叱之曰。昔百丈原为老病者建立常住。难
道尔不病不死也。】
「四方识者。高其为人。及退云居过天台。衲子相从者。
仅五十辈。间有不能往者。泣涕而别。盖其德感人如
此(山堂小参)。」
【此节至德有在。四方有智识者。尊其为人之高妙。
及至退云居过天台。衲子相从去者。仅五十辈。间
或有不能同去者。泣涕而别。盖其师之盛德。感人
留恋如此△迩来丛林。见病人不嫌不恨足矣。吾
不审慈悲之心安在。】
此篇见道人随处可乐不择居以自适也。
「高庵退云居。圆悟欲治佛印卧龙庵。为燕休之所。高
病不死也。」
【此节恻隐存诚。师住云居时。每闻衲子有病移延
寿堂。堂名延寿者。乃安抚老病之所也。古来丛林。
老者送安乐堂。病者送延寿堂。今又名涅槃堂是
也。师乃咨嗟叹息。如出诸已。谓病者如已之所生
也。早夜躬亲问候。以至自已煎药煮食。每以食与
病者。先自尝之。若未尝则不与之食。或遇天气稍
寒。拊彼病者之背曰。衣不单乎。或值一时暑热。即
观彼颜色曰。莫大热么。不幸彼之天数巳尽。无复
生之理。亦不问彼人衣钵之有无。一皆出于常住。
尽丛林之常礼。以津送之。知事者或以他故为辞。
师即呵叱之曰。昔百丈原为老病者建立常住。难
道尔不病不死也。】
「四方识者。高其为人。及退云居过天台。衲子相从者。
仅五十辈。间有不能往者。泣涕而别。盖其德感人如
此(山堂小参)。」
【此节至德有在。四方有智识者。尊其为人之高妙。
及至退云居过天台。衲子相从去者。仅五十辈。间
或有不能同去者。泣涕而别。盖其师之盛德。感人
留恋如此△迩来丛林。见病人不嫌不恨足矣。吾
不审慈悲之心安在。】
此篇见道人随处可乐不择居以自适也。
「高庵退云居。圆悟欲治佛印卧龙庵。为燕休之所。高
卷二 第 666c 页 X64-0666.png
庵曰。林下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予以从心之
年。正如长庚晓月。光影能几时。且西山庐阜。林泉相
属。皆予逸老之地。何必有诸已。然后可乐邪。未几即
拽杖过天台。后终于华顶峰(真牧集)。」
【高庵和尚既退云居。圆悟禅师极优爱之。欲修治
佛印禅师所创之卧龙庵。为燕闲休老之所。师曰。
林下学道之人。本以道德节义为乐。彼形骸可以
掷于意外。何足惜哉。况予今巳是从心之年。光景
不久也。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谓凡事
从心所欲。不过法度也。年至此时。正如长庚晓月。
光影能有几时。东有启明曰金星。西有长庚曰水
星。金星在西。日出则现。水星在东。日没则现。又先
日出曰启明。后日没日长庚。晓月。如二十七八之
月。才发则天晓矣。谓光景不长若此。且西山之庐
阜。山林泉石。相属相望之处。总皆可以为予休老
之地。岂必要是自家所治之处。然后乃可为乐耶。
未几即拽杖过天台。后示寂于华顶峰△不独萱
草忘忧。读此自然乐矣。】
此篇谓住持当殷勤诱掖。使学者得以成其美材
也。
「高庵曰。衲子无贤愚。惟在善知识。委曲以崇其德业。
历试以发其器能。旌奖以重其言。优爱以全其操。岁
月积久。声实并丰。盖人皆含灵。惟勤诱致。」
【此节明人才在知识曲成。凡为衲子。原无一定是
年。正如长庚晓月。光影能几时。且西山庐阜。林泉相
属。皆予逸老之地。何必有诸已。然后可乐邪。未几即
拽杖过天台。后终于华顶峰(真牧集)。」
【高庵和尚既退云居。圆悟禅师极优爱之。欲修治
佛印禅师所创之卧龙庵。为燕闲休老之所。师曰。
林下学道之人。本以道德节义为乐。彼形骸可以
掷于意外。何足惜哉。况予今巳是从心之年。光景
不久也。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谓凡事
从心所欲。不过法度也。年至此时。正如长庚晓月。
光影能有几时。东有启明曰金星。西有长庚曰水
星。金星在西。日出则现。水星在东。日没则现。又先
日出曰启明。后日没日长庚。晓月。如二十七八之
月。才发则天晓矣。谓光景不长若此。且西山之庐
阜。山林泉石。相属相望之处。总皆可以为予休老
之地。岂必要是自家所治之处。然后乃可为乐耶。
未几即拽杖过天台。后示寂于华顶峰△不独萱
草忘忧。读此自然乐矣。】
此篇谓住持当殷勤诱掖。使学者得以成其美材
也。
「高庵曰。衲子无贤愚。惟在善知识。委曲以崇其德业。
历试以发其器能。旌奖以重其言。优爱以全其操。岁
月积久。声实并丰。盖人皆含灵。惟勤诱致。」
【此节明人才在知识曲成。凡为衲子。原无一定是
卷二 第 667a 页 X64-0667.png
智是愚。惟在师家委婉曲成。使他进德修业。时中
令勤劳以磨之。将事务以试之。使之发其美器才
能。更须旌表之。奖劝之。以崇重他所发之言。又要
优待之。眷爱之。以曲全他所持之行。如此从年至
岁。日积月累。久久之间。使其声名行实。二者俱丰。
岂不为善知识之方便作成之也。盖人皆含具有
灵知之性。此性乃种子也。其助发灵苗。要藉外缘。
故须在殷勤诱致也。】
「如玉之在璞。抵掷则瓦石。琢磨则圭璋。如水之发源。
壅阏则淤泥。疏浚则川泽。乃知像季非独遗贤而不
用。其于养育劝奖之道。亦有所未至矣。」
【此节喻明要贤人劝奖。譬如美玉在璞石之中。若
抵掷之则终成瓦石。抵掷。抛弃也。设若一遇良工
琢磨之。则必成圭成璋矣。琢磨。治玉石者。既琢之
而复磨之。言其巳精而益求其精也。圭。上圆下方。
瑞玉所成。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皆
七寸。半圭曰璋。又如水之发源。若壅塞之则成淤
泥。使有人为之疏浚。则必成川成泽矣。阏。塞也。浚。
深也。以此观之。在像季之人。非独遗其贤者而不
用。其奈师家抚养恩育之情。劝发奖导之道。有所
未到耳。】
「当丛林殷盛之时。皆是季代弃材。在季则愚。当兴则
智。故曰。人皆含灵。惟勤诱致。是知学者。才能与时升
降。好之则至。奖之则崇。抑之则衰。斥之则绝。此学者
令勤劳以磨之。将事务以试之。使之发其美器才
能。更须旌表之。奖劝之。以崇重他所发之言。又要
优待之。眷爱之。以曲全他所持之行。如此从年至
岁。日积月累。久久之间。使其声名行实。二者俱丰。
岂不为善知识之方便作成之也。盖人皆含具有
灵知之性。此性乃种子也。其助发灵苗。要藉外缘。
故须在殷勤诱致也。】
「如玉之在璞。抵掷则瓦石。琢磨则圭璋。如水之发源。
壅阏则淤泥。疏浚则川泽。乃知像季非独遗贤而不
用。其于养育劝奖之道。亦有所未至矣。」
【此节喻明要贤人劝奖。譬如美玉在璞石之中。若
抵掷之则终成瓦石。抵掷。抛弃也。设若一遇良工
琢磨之。则必成圭成璋矣。琢磨。治玉石者。既琢之
而复磨之。言其巳精而益求其精也。圭。上圆下方。
瑞玉所成。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皆
七寸。半圭曰璋。又如水之发源。若壅塞之则成淤
泥。使有人为之疏浚。则必成川成泽矣。阏。塞也。浚。
深也。以此观之。在像季之人。非独遗其贤者而不
用。其奈师家抚养恩育之情。劝发奖导之道。有所
未到耳。】
「当丛林殷盛之时。皆是季代弃材。在季则愚。当兴则
智。故曰。人皆含灵。惟勤诱致。是知学者。才能与时升
降。好之则至。奖之则崇。抑之则衰。斥之则绝。此学者
卷二 第 667b 页 X64-0667.png
道德才能。消长之所由也(与李都运书)。」
【此节结成见勤诱之功。当其丛林殷盛雍肃之时。
那一班人都皆是季世之弃材。岂异人哉。所以在
季无人抚养。却是愚人。当兴为人诱诲。即是智者。
故曰。人皆含灵。惟勤诱致。是知学者之才能。全在
主法者用之耳。当其时用之则升。不当其时弃之
便降。故主人美好于学者。则四来俱集。奖导于学
者。则不约而崇。若使抑逼之。使人便衰。斥逐之。令
人自绝。此乃是学者之道德与才能。或消或长之
所由致也△好男儿。莫可惜。愿为人师者。当恳恳
于求贤而作成之也。】
此篇论为人模范。贵在自严。所以上令下行也。
「高庵曰。教化之大。莫先道德礼义。住持人尊道德。则
学者尚恭敬。行礼义。则学者耻贪竞。住持有失容之
慢。则学者有凌暴之弊。住持有动色之诤。则学者有
攻斗之祸。」
【此节明教化须存大体。谓凡要行教化所至大者。
莫先于以道德正其心。复以仁义修其身。住持人
尊道德。则学者亦尊道德。而所怀者恭敬。主人若
行礼义。则学者亦有礼义。而自能耻其贪竞。主人
若无雅量。而有失容之慢。则学者即有凌辱横暴
之弊。主人若不庄重而有动色之诤。则学者即有
攻击斗争之祸。】
「先圣知于未然。遂选明哲之士。主于丛林。使人具瞻。
【此节结成见勤诱之功。当其丛林殷盛雍肃之时。
那一班人都皆是季世之弃材。岂异人哉。所以在
季无人抚养。却是愚人。当兴为人诱诲。即是智者。
故曰。人皆含灵。惟勤诱致。是知学者之才能。全在
主法者用之耳。当其时用之则升。不当其时弃之
便降。故主人美好于学者。则四来俱集。奖导于学
者。则不约而崇。若使抑逼之。使人便衰。斥逐之。令
人自绝。此乃是学者之道德与才能。或消或长之
所由致也△好男儿。莫可惜。愿为人师者。当恳恳
于求贤而作成之也。】
此篇论为人模范。贵在自严。所以上令下行也。
「高庵曰。教化之大。莫先道德礼义。住持人尊道德。则
学者尚恭敬。行礼义。则学者耻贪竞。住持有失容之
慢。则学者有凌暴之弊。住持有动色之诤。则学者有
攻斗之祸。」
【此节明教化须存大体。谓凡要行教化所至大者。
莫先于以道德正其心。复以仁义修其身。住持人
尊道德。则学者亦尊道德。而所怀者恭敬。主人若
行礼义。则学者亦有礼义。而自能耻其贪竞。主人
若无雅量。而有失容之慢。则学者即有凌辱横暴
之弊。主人若不庄重而有动色之诤。则学者即有
攻击斗争之祸。】
「先圣知于未然。遂选明哲之士。主于丛林。使人具瞻。
卷二 第 667c 页 X64-0667.png
不喻而化。故石头马祖。道化盛行之时。英杰之士出。
威仪柔嘉。雍雍肃肃。发言举令。瞬目扬眉。皆可以为
后世之范模。宜其然矣(与死心书)。」
【此节见道成由于明哲。古人所以有先见之明。防
于未然。遂选明哲之士。主于丛林。使一切人。具得
瞻仰。熏陶涵濡之馀。不待声色而顽愚自化矣。故
南岳石头希迁禅师。瑞州高安陈氏子。嗣青原行
思禅师。后于衡岳寺之东。有石状如台。师结庵居
之。故称石头。谥号无际大师。及马祖道一禅师。道
法盛行之时。自有一辈英雄豪杰之士出。咸有威
可畏。有仪可法。而且至性和柔。为人嘉美。动静之
间。雍雍肃肃者。端严威仪也。或发一言。或举一令。
乃至瞬其目扬其眉。瞬。动也。皆可以为后学之模
范者。宜乎其然也△形正影端。声和响顺。不遇真
师。法道自寂矣。】
此篇教人行脚。当思古人备尝之苦。自生胸中利
益之境也。
「高庵曰。先师尝言。行脚出关。所至小院。多有不如意
事。因思法眼参地藏。明教见神鼎时。便不见有烦恼
也(记闻)。」
【谓先师言。我自临邛发足行脚出夔关。凡至小庵
旧院。多遇有不如意之事。因念当初法眼参地藏
时○金陵清凉院法眼文益禅师。馀杭鲁氏子。尝
与悟空修山主行脚。至福州湖外。值雨。忽溪流瀑
威仪柔嘉。雍雍肃肃。发言举令。瞬目扬眉。皆可以为
后世之范模。宜其然矣(与死心书)。」
【此节见道成由于明哲。古人所以有先见之明。防
于未然。遂选明哲之士。主于丛林。使一切人。具得
瞻仰。熏陶涵濡之馀。不待声色而顽愚自化矣。故
南岳石头希迁禅师。瑞州高安陈氏子。嗣青原行
思禅师。后于衡岳寺之东。有石状如台。师结庵居
之。故称石头。谥号无际大师。及马祖道一禅师。道
法盛行之时。自有一辈英雄豪杰之士出。咸有威
可畏。有仪可法。而且至性和柔。为人嘉美。动静之
间。雍雍肃肃者。端严威仪也。或发一言。或举一令。
乃至瞬其目扬其眉。瞬。动也。皆可以为后学之模
范者。宜乎其然也△形正影端。声和响顺。不遇真
师。法道自寂矣。】
此篇教人行脚。当思古人备尝之苦。自生胸中利
益之境也。
「高庵曰。先师尝言。行脚出关。所至小院。多有不如意
事。因思法眼参地藏。明教见神鼎时。便不见有烦恼
也(记闻)。」
【谓先师言。我自临邛发足行脚出夔关。凡至小庵
旧院。多遇有不如意之事。因念当初法眼参地藏
时○金陵清凉院法眼文益禅师。馀杭鲁氏子。尝
与悟空修山主行脚。至福州湖外。值雨。忽溪流瀑
卷二 第 668a 页 X64-0668.png
涨。暂寓城西地藏。阻雪附炉次。藏曰。上座何往。眼
曰迤逦行脚。藏曰行脚事作么生。眼曰不知。藏曰
不知最亲切。眼豁然大悟。遂嗣其法。后创为法眼
宗○明教嵩禅师见神鼎。鼎坐其堂上。嵩展具敬
礼。鼎指堂上两小瓮曰。子来是其时。寺中今年始
有酱食。至明时食粥。见一净人挟筐取物投僧钵
中。嵩视上下有咀嚼者。有置之自若者。嵩袖之下
堂看。乃碎米饼饵。嵩问于耆宿。宿曰。此寺自来不
煮粥。有檀越请斋日。次第拨僧赴之。剩其乾残者。
归。纳库中。无斋之日。令碎焙均而分之。表同甘苦
也。先师言。我思他古人行脚。如法眼之成顿悟。明
教之见德人。我胸中便不见有烦恼也△行脚到
处。遇境逢缘。俱是淘汰人的器具。学人若作逆顺
境看过。便失参学名分也。】
此篇见古人言行俱实。无愧自心也。
「高庵表里端劲。风格凛然。动静不忘礼法。在众日屡
见侵害。殊不介意。终身以简约自奉。室中不妄许可。
稍不相契。必正色直辞以裁之。衲子皆信服。尝曰。我
学道无过人者。伹平生为事。无愧于心耳。」
【谓高庵和尚为人内外一致。表端庄。里劲直。风范
格式。凛凛然不可犯。兼且一动一静。不忘礼法。居
学地在大众中。屡次见有侵欺而凌害之。殊。绝也。
介。在也。绝不留于胸臆之中。终身以简约。持身自
奉也。室中不妄自许可印證于人。学者言论稍不
曰迤逦行脚。藏曰行脚事作么生。眼曰不知。藏曰
不知最亲切。眼豁然大悟。遂嗣其法。后创为法眼
宗○明教嵩禅师见神鼎。鼎坐其堂上。嵩展具敬
礼。鼎指堂上两小瓮曰。子来是其时。寺中今年始
有酱食。至明时食粥。见一净人挟筐取物投僧钵
中。嵩视上下有咀嚼者。有置之自若者。嵩袖之下
堂看。乃碎米饼饵。嵩问于耆宿。宿曰。此寺自来不
煮粥。有檀越请斋日。次第拨僧赴之。剩其乾残者。
归。纳库中。无斋之日。令碎焙均而分之。表同甘苦
也。先师言。我思他古人行脚。如法眼之成顿悟。明
教之见德人。我胸中便不见有烦恼也△行脚到
处。遇境逢缘。俱是淘汰人的器具。学人若作逆顺
境看过。便失参学名分也。】
此篇见古人言行俱实。无愧自心也。
「高庵表里端劲。风格凛然。动静不忘礼法。在众日屡
见侵害。殊不介意。终身以简约自奉。室中不妄许可。
稍不相契。必正色直辞以裁之。衲子皆信服。尝曰。我
学道无过人者。伹平生为事。无愧于心耳。」
【谓高庵和尚为人内外一致。表端庄。里劲直。风范
格式。凛凛然不可犯。兼且一动一静。不忘礼法。居
学地在大众中。屡次见有侵欺而凌害之。殊。绝也。
介。在也。绝不留于胸臆之中。终身以简约。持身自
奉也。室中不妄自许可印證于人。学者言论稍不
卷二 第 668b 页 X64-0668.png
相契。必正其颜色。直其言辞。以裁制之。要使人至
于无过之地。而终成大德也。衲子皆信其言。服其
教。尝曰。我之道德学识。无有过人处。但只平生作
事无有愧于自心耳△作事无愧于心。者一句。万
牛亦挽不动。】
此篇教学人当涵养德性。毋攻人之过也。
「高庵住云居。见衲子有攻人隐恶者。即从容谕之曰。
事不如此。林下人道为急务。和乃修身。岂可苟纵爱
憎。坏人行止。其委曲如此。」
【师住云居之日。每见衲子辈有攻讦他人之隐恶
者。即从容谕晓之曰。做人行事不当如此。林下人
唯学道最为急要。和合乃修身之本。岂可苟且放
纵其心。随自家之爱憎。坏他人之行止。其委曲于
人有如此者△一片返魂香。惜乎人用不得。】
此篇见古人重德不重名。戒奔竞以全节义也。
「高庵初不赴云居命。佛眼遣书勉云。云居甲于江左。
可以安众行道。似不须固让。师曰。自有丛林巳来。学
者被遮般名目。坏了节义者。不为不少。佛鉴闻之曰。
高庵去就。衲子所不及(记闻)。」
【师初不肯赴云居之请。佛眼和尚遣书以劝勉之。
曰。云居乃江左之首刹。极可以安众行道。今既有
请。似不须固意推让。高庵却之曰。自从有此招提
以来。学者都要想名望。却被遮般名字。与遮等题
目。坏了自家节操。失了生平礼义者极多。佛鉴。闻
于无过之地。而终成大德也。衲子皆信其言。服其
教。尝曰。我之道德学识。无有过人处。但只平生作
事无有愧于自心耳△作事无愧于心。者一句。万
牛亦挽不动。】
此篇教学人当涵养德性。毋攻人之过也。
「高庵住云居。见衲子有攻人隐恶者。即从容谕之曰。
事不如此。林下人道为急务。和乃修身。岂可苟纵爱
憎。坏人行止。其委曲如此。」
【师住云居之日。每见衲子辈有攻讦他人之隐恶
者。即从容谕晓之曰。做人行事不当如此。林下人
唯学道最为急要。和合乃修身之本。岂可苟且放
纵其心。随自家之爱憎。坏他人之行止。其委曲于
人有如此者△一片返魂香。惜乎人用不得。】
此篇见古人重德不重名。戒奔竞以全节义也。
「高庵初不赴云居命。佛眼遣书勉云。云居甲于江左。
可以安众行道。似不须固让。师曰。自有丛林巳来。学
者被遮般名目。坏了节义者。不为不少。佛鉴闻之曰。
高庵去就。衲子所不及(记闻)。」
【师初不肯赴云居之请。佛眼和尚遣书以劝勉之。
曰。云居乃江左之首刹。极可以安众行道。今既有
请。似不须固意推让。高庵却之曰。自从有此招提
以来。学者都要想名望。却被遮般名字。与遮等题
目。坏了自家节操。失了生平礼义者极多。佛鉴。闻
卷二 第 668c 页 X64-0668.png
之谓众曰。高庵之当去当就的所在。寻常衲子所
不能及△者般名目。人欲求而不可得。师视之如
弃涕。大似沧海以较沟渠。何其广也。】
此篇教住持爱怜老病。即遵佛敕也。
「高庵劝安老病僧文曰。贫道尝阅藏教。谛审佛意。不
许比丘坐受无功之食。生懒惰心。起吾我见。每至晨
朝。佛及弟子持钵乞食。不择贵贱。心无高下。使得福
者一切均溥。」
【此节先举佛制。贫道尝看阅藏经诸教典籍。谛实
审详如来本意。却不许年少比丘。安然坐受无功
之食。人若不去做些真实功夫。便生出几多懒惰
之心。人我之见。所以每至晨朝。佛及弟子。躬自持
钵。循方乞食。于檀越不择贵贱。于自已心无高下。
意欲使他得福者。不论贫富贵贱。一切人平等溥
济。此是佛住世时之行持也。】
「后所称常住者。本为老病比丘不能行乞者设。非少
壮之徒可得而食。逮佛灭后。正法世中。亦复如是。像
季以来。中国禅林。不废乞食。伹推能者为之。所得利
养。聚为招提。以安广众。遂辍逐日行乞之规也。」
【此节乞食为众。及至后来所称为常住者。古人之
意本为老病比丘不能出门行乞者所设。原非是
少壮之徒。可得安坐而食。及佛灭后。正法流行之
际。丛林之中。亦复行乞。后至像法之时。中国禅林
犹然不废古辙。依旧乞食。但推举良能者为之。所
不能及△者般名目。人欲求而不可得。师视之如
弃涕。大似沧海以较沟渠。何其广也。】
此篇教住持爱怜老病。即遵佛敕也。
「高庵劝安老病僧文曰。贫道尝阅藏教。谛审佛意。不
许比丘坐受无功之食。生懒惰心。起吾我见。每至晨
朝。佛及弟子持钵乞食。不择贵贱。心无高下。使得福
者一切均溥。」
【此节先举佛制。贫道尝看阅藏经诸教典籍。谛实
审详如来本意。却不许年少比丘。安然坐受无功
之食。人若不去做些真实功夫。便生出几多懒惰
之心。人我之见。所以每至晨朝。佛及弟子。躬自持
钵。循方乞食。于檀越不择贵贱。于自已心无高下。
意欲使他得福者。不论贫富贵贱。一切人平等溥
济。此是佛住世时之行持也。】
「后所称常住者。本为老病比丘不能行乞者设。非少
壮之徒可得而食。逮佛灭后。正法世中。亦复如是。像
季以来。中国禅林。不废乞食。伹推能者为之。所得利
养。聚为招提。以安广众。遂辍逐日行乞之规也。」
【此节乞食为众。及至后来所称为常住者。古人之
意本为老病比丘不能出门行乞者所设。原非是
少壮之徒。可得安坐而食。及佛灭后。正法流行之
际。丛林之中。亦复行乞。后至像法之时。中国禅林
犹然不废古辙。依旧乞食。但推举良能者为之。所
卷二 第 669a 页 X64-0669.png
得之财物利养。聚积于常住。以便广纳其众。故此
便止逐日行乞之恒规也。】
「今闻数刹住持。不识因果。不安老僧。背戾佛旨。削弱
法门。苟不住院。老将安归。更不返思常住财物。本为
谁置。当推何心以合佛心。当推何行以合佛行。」
【此节背亡佛旨。今闻有几处为住持者。不识前因
后果。不安老病僧人。违背佛之意旨。削弱古制法
门。设若你不住院。老去何归。更不返思常住所积
之财物。本来原为谁人收置。你既如是做长老。将
推何等心念。去合得佛之慈心。又推何等行力。来
合得佛之密行。】
「昔佛在日。或不赴请。留身精舍。遍巡僧房。看视老病。
一一致问。一一办置。仍劝请诸比丘。递相恭敬。随顺
方便。去其嗔嫌。此调御师统理大众之楷模也。」
【此节重引佛行。你岂不闻佛在世日。或不赴外请。
留存自已在精舍中。精舍者。乃达多长者所造之
精置齐整房舍也。遍处巡看。各各僧房。看视老者
病者。一个个都去致问。一切事都去办置。仍复劝
请诸比丘等。递相恭敬。随顺老者病者之意。复以
种种方便。去其众人嗔嫌老病者之心。此皆是调
御师统摄理治大众之法则也。】
「今之当代。恣用常住。资给口体。结托权贵。仍隔绝老
者病者众僧之物。掩为已有。佛心佛行。浑无一也。悲
夫。悲夫。」
便止逐日行乞之恒规也。】
「今闻数刹住持。不识因果。不安老僧。背戾佛旨。削弱
法门。苟不住院。老将安归。更不返思常住财物。本为
谁置。当推何心以合佛心。当推何行以合佛行。」
【此节背亡佛旨。今闻有几处为住持者。不识前因
后果。不安老病僧人。违背佛之意旨。削弱古制法
门。设若你不住院。老去何归。更不返思常住所积
之财物。本来原为谁人收置。你既如是做长老。将
推何等心念。去合得佛之慈心。又推何等行力。来
合得佛之密行。】
「昔佛在日。或不赴请。留身精舍。遍巡僧房。看视老病。
一一致问。一一办置。仍劝请诸比丘。递相恭敬。随顺
方便。去其嗔嫌。此调御师统理大众之楷模也。」
【此节重引佛行。你岂不闻佛在世日。或不赴外请。
留存自已在精舍中。精舍者。乃达多长者所造之
精置齐整房舍也。遍处巡看。各各僧房。看视老者
病者。一个个都去致问。一切事都去办置。仍复劝
请诸比丘等。递相恭敬。随顺老者病者之意。复以
种种方便。去其众人嗔嫌老病者之心。此皆是调
御师统摄理治大众之法则也。】
「今之当代。恣用常住。资给口体。结托权贵。仍隔绝老
者病者众僧之物。掩为已有。佛心佛行。浑无一也。悲
夫。悲夫。」
卷二 第 669b 页 X64-0669.png
【此节近时流弊。今之当代主者。恣意而用常住。以
资养自家口体。或将大众财物。结托权贵之人。求
情固位。仍隔绝老者病者。众僧之物。掩覆之皆为
已有。佛心佛行。浑然无一毫发也。可不悲欤。可不
悲欤。】
「古德云。老僧乃山门之标榜也。今之禅林。百僧之中
无一老者。老而不纳。益知寿考之无补。反不如夭死。
愿今当代。各遵佛语。绍隆祖位。安抚老病。常住有无
随宜供给。无使愚昧专权灭裂。致招来世短促之报。
切宜加察。」
【此节劝安老病。古德云。老僧决不可少。乃山门中
之标格榜样也。今之禅林。百僧之中无一老者。若
僧家到老而丛林不收。老无所靠。即增益几多寿
考。何所补益。反不如早死为妙。愿今当代。各遵佛
语。既绍隆祖位。宜当安抚老病。常住之有无。随其
所宜而供给之。无使愚昧之人。专其权柄。而灭裂
道法。致使来世招感短命促死之报。切宜加意而
审察之△鸡窗夜雨。请拈来细读看。而悲心自现
维持斯道也。】
此篇见古人舍已利物。急于行道也。
「觉范和尚题灵源门榜曰。灵源初不愿出世。堤岸甚
牢。张无尽奉使江西。屡致之不可。久之翻然改曰。禅
林下衰。弘法者多。假我偷安。不急撑拄之。其崩颓跬
可须也。于是开法于淮上之太平。」
卷二 第 669c 页 X64-0669.png
【灵源门榜其略曰。惟清名字住持。实同寄客。但以
领众弘法。仰助教风为职事耳。若其常住财物。既
非已有。理不得专。悉委执事僧徒。分局主执。照依
公私。合同支破。惟清止同众僧斋䞋。随身衣钵。任
缘而住。伏望四方君子。来有所需。惟顾𥨊食祗接
之馀。别难应供。若论世情。则属官物。若论佛法。则
属众财。偷众财盗官物。买悦人情。则实非素分志
之所敢当。预具白文。冀垂鉴察也○此节出其举
止。觉范和尚题曰。灵源初不愿出世。其意甚如堤
岸之牢固。无丝毫缝罅也。丞相张商英字天觉。号
无尽居士。十九登第。后留心祖道。宋哲宗元祐六
年。为江西漕运使。参兜率悦禅师得悟。屡致者。频
频请举也。不可者。不许可也。谓张无尽常常请举
出世。师并不肯受请。久久之间。见世衰道危。翻者
反也○翻然者。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
汤有诸。孟子曰。否。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
之道焉。汤使三往而聘之。既而翻然改曰。与我处
畎亩之中。由是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君为尧舜
之君哉。吾岂若使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
身亲见之哉。故天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也。予
将以斯道而觉斯民。非予觉之而谁也○师即翻
然而改曰。禅林下衰。佛法滥矣。虽有弘扬道法者。
多是假我佛法。偷取安闲。此时若不急急撑之拄
之。其道法倾崩颓落。不争半步之间即可见也。跬
卷二 第 670a 页 X64-0670.png
半步。尺五寸远也。于是即开堂说法于淮安之太
平禅院。】
「予时东游登其门。丛林之整齐。宗风之大振。疑百丈
无恙时不减也。后十五年见此榜于逢原之室。读之
凛然。如见其道骨。」
【此节见其门风。予东游时曾登其门。见他丛林之
整齐。宗风之大振。疑与百丈住世无恙时无二也。
过后又十五年。见此榜文于逢原老师之室。读之
凛然令人敬畏。如亲见其道貌丰骨无异也。】
「山谷为擘窠大书。其有激云。乌呼。使天下为法施者。
皆遵灵源之语以住持。则尚何忧乎祖道不振也哉。
传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灵源以之(石门集)。」
【此节居士激言。山谷居士。专为作八分楷书。书此
榜文。擘。分也。窠者。字眼之方楷也。末有激励于后
人云。乌呼。使天下为法施者。皆遵灵源之言以为
住持。则又何忧佛祖之道不大振于将来也哉○
鲁论云。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彰此道。
道不能大彰于人也。子张曰。心能尽性。人能弘道
也。性不能检其心。道不能弘其人也。尽心弘道。在
灵源和尚有之矣△古人持法。立极垂统。功深德
茂。读此榜知为万世准则矣。】
此篇言善当法恶当戒。宜知所去取也。
「归云本和尚辩佞篇曰。本朝富郑公弼。问道于投子
颙禅师。书尺偈颂凡一十四纸。碑于台之鸿福两廊
平禅院。】
「予时东游登其门。丛林之整齐。宗风之大振。疑百丈
无恙时不减也。后十五年见此榜于逢原之室。读之
凛然。如见其道骨。」
【此节见其门风。予东游时曾登其门。见他丛林之
整齐。宗风之大振。疑与百丈住世无恙时无二也。
过后又十五年。见此榜文于逢原老师之室。读之
凛然令人敬畏。如亲见其道貌丰骨无异也。】
「山谷为擘窠大书。其有激云。乌呼。使天下为法施者。
皆遵灵源之语以住持。则尚何忧乎祖道不振也哉。
传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灵源以之(石门集)。」
【此节居士激言。山谷居士。专为作八分楷书。书此
榜文。擘。分也。窠者。字眼之方楷也。末有激励于后
人云。乌呼。使天下为法施者。皆遵灵源之言以为
住持。则又何忧佛祖之道不大振于将来也哉○
鲁论云。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彰此道。
道不能大彰于人也。子张曰。心能尽性。人能弘道
也。性不能检其心。道不能弘其人也。尽心弘道。在
灵源和尚有之矣△古人持法。立极垂统。功深德
茂。读此榜知为万世准则矣。】
此篇言善当法恶当戒。宜知所去取也。
「归云本和尚辩佞篇曰。本朝富郑公弼。问道于投子
颙禅师。书尺偈颂凡一十四纸。碑于台之鸿福两廊
卷二 第 670b 页 X64-0670.png
壁间。灼见前辈主法之严。王公贵人信道之笃也。郑
国公社稷重臣。晚年知向之如此。而颙必有大过人
者。自谓于颙有所警发。士夫中谛信此道。能忘齿屈
势。奋发猛利。期于彻證而后巳。如杨大年侍郎。李和
文都尉。见广慧琏石门聪。并慈明诸大老。激扬酬唱。
班班见诸禅书。杨无为之于白云端。张无尽之于兜
率悦。皆扣关击节。彻證源底。非苟然者也。近世张无
垢侍郎。李汉老参政。吕居仁学士。皆见妙喜老人。登
堂入室。谓之方外道友。爱憎逆顺。雷挥电扫。脱略世
俗拘忌。观者敛衽辟易。罔窥涯涘。然士君子相求于
空闲寂寞之滨。拟栖心禅寂。发挥本有而巳。」
【此节见主宾皆妙○抚州疏山归云如本禅师。本
州台城人。嗣灵隐惠远禅师。南岳下十六世○丞
相富弼字彦国。河南府人。宋仁宗拜为郑国公。谥
文忠定公。得法于投子修颙禅师。致仕洛阳。以偈
答苏州圆照本禅师云。曾见颙师悟入深。因缘传
得老僧心。东南谩说江山远。目睹灵光演妙音○
舒州投子悟證修颙禅师。嗣慧林宗本禅师。青原
下十二世。郑公与投子往来书尺偈颂一十四纸。
碑记于台州之鸿福寺两廊壁间。灼。昭然也。昭昭
然见前辈主持佛法。如此尊严。王公贵人信向此
道。如此笃厚也。郑公为国家社稷重臣。社土神。稷
谷神。建国则立坛壝以祀。盖国以安民为本。社稷
亦为民而立。君之尊。系于二者之存亡。又扫荡烟
国公社稷重臣。晚年知向之如此。而颙必有大过人
者。自谓于颙有所警发。士夫中谛信此道。能忘齿屈
势。奋发猛利。期于彻證而后巳。如杨大年侍郎。李和
文都尉。见广慧琏石门聪。并慈明诸大老。激扬酬唱。
班班见诸禅书。杨无为之于白云端。张无尽之于兜
率悦。皆扣关击节。彻證源底。非苟然者也。近世张无
垢侍郎。李汉老参政。吕居仁学士。皆见妙喜老人。登
堂入室。谓之方外道友。爱憎逆顺。雷挥电扫。脱略世
俗拘忌。观者敛衽辟易。罔窥涯涘。然士君子相求于
空闲寂寞之滨。拟栖心禅寂。发挥本有而巳。」
【此节见主宾皆妙○抚州疏山归云如本禅师。本
州台城人。嗣灵隐惠远禅师。南岳下十六世○丞
相富弼字彦国。河南府人。宋仁宗拜为郑国公。谥
文忠定公。得法于投子修颙禅师。致仕洛阳。以偈
答苏州圆照本禅师云。曾见颙师悟入深。因缘传
得老僧心。东南谩说江山远。目睹灵光演妙音○
舒州投子悟證修颙禅师。嗣慧林宗本禅师。青原
下十二世。郑公与投子往来书尺偈颂一十四纸。
碑记于台州之鸿福寺两廊壁间。灼。昭然也。昭昭
然见前辈主持佛法。如此尊严。王公贵人信向此
道。如此笃厚也。郑公为国家社稷重臣。社土神。稷
谷神。建国则立坛壝以祀。盖国以安民为本。社稷
亦为民而立。君之尊。系于二者之存亡。又扫荡烟
卷二 第 670c 页 X64-0670.png
尘曰社。起取税赋曰稷。公至末年知向此道如此
坚固。而投子颙和尚亦必有大境界。超过于他人
处。郑公自谓于颙有所警策能发妙悟。故有曾见
颙师悟入深之句。其如士大夫能谛实信向此道。
而能忘齿。不拘于年高。又能屈势。不拘其位重。奋
然发其猛利之心。真参实究。期于大彻顿證而后
乃止也○又如宋时杨亿字大年。建州蒲城人。谥
文正公。官至翰林。得法于广慧元琏禅师。后于仁
宗康定间。与慧明为友○驸马都尉李遵勖号和
文居士。得法于谷隐蕴聪禅师。初参聪时。问出家
事。聪以崔赵公问径山道钦禅师曰。弟子今欲出
家得否。钦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
勖于是有省。遂呈偈曰。学道须是铁汉。著手心头
便判。直趋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后亦与慈明
为方外友○汝州广慧院元琏禅师。泉州陈氏子。
嗣首山念禅师。南岳下九世。激。发也。扬。举也。激浊
扬清之义。谓混浊者。激发之使自勉。清洁者。举扬
之使易见。酬。谓酬答。唱即唱和。谓此诸大老受其
激励举扬。一酬一唱。班班列列载于传灯。皆有事
实可考○又如杨无为之参白云端。张无尽之见
兜率悦。悦即隆兴府兜率寺从悦禅师。赣州熊氏
子。嗣真净文禅师。皆扣关紧要处。难过而能过。击
节阻隔处。不通而能通也。谓扣其机关。击其节要。
提持祖印。显露真机。使其庆快平生。彻證根源之
坚固。而投子颙和尚亦必有大境界。超过于他人
处。郑公自谓于颙有所警策能发妙悟。故有曾见
颙师悟入深之句。其如士大夫能谛实信向此道。
而能忘齿。不拘于年高。又能屈势。不拘其位重。奋
然发其猛利之心。真参实究。期于大彻顿證而后
乃止也○又如宋时杨亿字大年。建州蒲城人。谥
文正公。官至翰林。得法于广慧元琏禅师。后于仁
宗康定间。与慧明为友○驸马都尉李遵勖号和
文居士。得法于谷隐蕴聪禅师。初参聪时。问出家
事。聪以崔赵公问径山道钦禅师曰。弟子今欲出
家得否。钦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
勖于是有省。遂呈偈曰。学道须是铁汉。著手心头
便判。直趋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后亦与慈明
为方外友○汝州广慧院元琏禅师。泉州陈氏子。
嗣首山念禅师。南岳下九世。激。发也。扬。举也。激浊
扬清之义。谓混浊者。激发之使自勉。清洁者。举扬
之使易见。酬。谓酬答。唱即唱和。谓此诸大老受其
激励举扬。一酬一唱。班班列列载于传灯。皆有事
实可考○又如杨无为之参白云端。张无尽之见
兜率悦。悦即隆兴府兜率寺从悦禅师。赣州熊氏
子。嗣真净文禅师。皆扣关紧要处。难过而能过。击
节阻隔处。不通而能通也。谓扣其机关。击其节要。
提持祖印。显露真机。使其庆快平生。彻證根源之
卷二 第 671a 页 X64-0671.png
深底。岂徒然哉○近如张无垢侍郎。讳九成。字子
韶。号无垢居士。杭州盐官人。得法于妙喜杲禅师
○参政李邴字汉老。得法于妙喜禅师○翰林吕
本中字居仁。问道于妙喜。故曰皆见。登堂入室者。
学者请益问道。咨决心疑。登于禅堂。至于奥室也。
方外道友者。出尘劳方隅之外。脱凡情拘系之中。
故谓方外友也。彼此胸中。或有爱憎之心。逆顺之
境。才有些些奋然斥之。如雷电之挥扫不容凑泊。
真果脱洒超略。不为世情俗气之所拘执忌惮也。
凡有见伊如是施为。孰不敛其衣衽。辟易惶悚。如
见大海然。无有可窥见其边涯际畔也。然彼有名
有位之士君子。尚且要求禅林大老于空闲之地。
寂寞之滨。水边林下。拟度其必欲安栖此心于禅
寂之中。待其发挥吾本来具有之妙性而巳。上一
节要使人知善者当法。次下教人不善者当戒。】
「后世不见先德楷模专事谀媚。曲求进显。凡以住持
荐名为长老者。往往书剌以称门僧。奉前人为恩府。
取招提之物。苞苴献佞。识者悯笑。而恬不知耻。」
【此节谓持法无人。上节历举前贤洒落境象。超悟
自性。此节备陈佞人趋承情状。败坏法门各有所
重也。谓后来世人不见先德之端楷模范。竟不以
道自持。专以巧言令色谀媚名公为事。以此委曲。
无不过于求权势之人。图其进趋显达而已。凡丛
林中以住持荐名为长老者。荐名者。本不是其人。
韶。号无垢居士。杭州盐官人。得法于妙喜杲禅师
○参政李邴字汉老。得法于妙喜禅师○翰林吕
本中字居仁。问道于妙喜。故曰皆见。登堂入室者。
学者请益问道。咨决心疑。登于禅堂。至于奥室也。
方外道友者。出尘劳方隅之外。脱凡情拘系之中。
故谓方外友也。彼此胸中。或有爱憎之心。逆顺之
境。才有些些奋然斥之。如雷电之挥扫不容凑泊。
真果脱洒超略。不为世情俗气之所拘执忌惮也。
凡有见伊如是施为。孰不敛其衣衽。辟易惶悚。如
见大海然。无有可窥见其边涯际畔也。然彼有名
有位之士君子。尚且要求禅林大老于空闲之地。
寂寞之滨。水边林下。拟度其必欲安栖此心于禅
寂之中。待其发挥吾本来具有之妙性而巳。上一
节要使人知善者当法。次下教人不善者当戒。】
「后世不见先德楷模专事谀媚。曲求进显。凡以住持
荐名为长老者。往往书剌以称门僧。奉前人为恩府。
取招提之物。苞苴献佞。识者悯笑。而恬不知耻。」
【此节谓持法无人。上节历举前贤洒落境象。超悟
自性。此节备陈佞人趋承情状。败坏法门各有所
重也。谓后来世人不见先德之端楷模范。竟不以
道自持。专以巧言令色谀媚名公为事。以此委曲。
无不过于求权势之人。图其进趋显达而已。凡丛
林中以住持荐名为长老者。荐名者。本不是其人。
卷二 第 671b 页 X64-0671.png
而强为之也。书剌者。谓书写姓名于简牍曰剌。往
往写书帖。自称为门下僧。奉承面前贵姓为恩府
大檀越。取大众共有之物。苞苴者。包裹珍奇以献
謟佞也。故为有智者悯而失笑。究竟自家亦恬然
而不知羞耻。恬。安也。】
「乌呼。吾沙门释子。一瓶一钵云行鸟飞。非有冻馁之
迫。子女玉帛之恋。而欲折腰拥彗。酸寒跼蹐。自取辱
贱之如此耶。」
【此节叹其无耻。乌呼二字。是叹息彼等无知之甚。
然吾沙门也。释迦之子也。理宜效佛。一瓶一钵。如
云之出岫。如鸟之高飞。所谓一钵千家供。孤身万
里游。且无饥寒为我逼迫。又无子女玉帛为我留
恋。本来是一个脱洒丈夫。何故返要折腰拥彗。酸
寒跼蹐。自取凌辱。自讨卑贱。至于如此耶○折腰
者。腰折之势也。晋时陶潜字渊明号元亮。门栽五
柳。自号五柳先生。为彭泽令。性简贵。不私事上官。
一日上遣督邮至县。吏谓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
吾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
职。赋归去来辞。史咏曰。英俊那堪屈下僚。门栽五
柳事萧条。凤凰不共鸡争食。莫怪先生懒折腰○
拥彗者。扫地之形也。汉高祖即位。五日一朝。太公
以父子礼待之。其家令谓太公曰。高祖虽子人主
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以人主而拜人臣。如此
则威重不行矣。后高祖朝太公。太公拥彗迎门却
往写书帖。自称为门下僧。奉承面前贵姓为恩府
大檀越。取大众共有之物。苞苴者。包裹珍奇以献
謟佞也。故为有智者悯而失笑。究竟自家亦恬然
而不知羞耻。恬。安也。】
「乌呼。吾沙门释子。一瓶一钵云行鸟飞。非有冻馁之
迫。子女玉帛之恋。而欲折腰拥彗。酸寒跼蹐。自取辱
贱之如此耶。」
【此节叹其无耻。乌呼二字。是叹息彼等无知之甚。
然吾沙门也。释迦之子也。理宜效佛。一瓶一钵。如
云之出岫。如鸟之高飞。所谓一钵千家供。孤身万
里游。且无饥寒为我逼迫。又无子女玉帛为我留
恋。本来是一个脱洒丈夫。何故返要折腰拥彗。酸
寒跼蹐。自取凌辱。自讨卑贱。至于如此耶○折腰
者。腰折之势也。晋时陶潜字渊明号元亮。门栽五
柳。自号五柳先生。为彭泽令。性简贵。不私事上官。
一日上遣督邮至县。吏谓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
吾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
职。赋归去来辞。史咏曰。英俊那堪屈下僚。门栽五
柳事萧条。凤凰不共鸡争食。莫怪先生懒折腰○
拥彗者。扫地之形也。汉高祖即位。五日一朝。太公
以父子礼待之。其家令谓太公曰。高祖虽子人主
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以人主而拜人臣。如此
则威重不行矣。后高祖朝太公。太公拥彗迎门却
卷二 第 671c 页 X64-0671.png
行。高祖大惊下扶太公。公曰。帝人主也。奈何以我
乱天下之法。于是高祖尊太公为太上皇帝。善家
令之言。赐金五百斤。酸寒者。言怖畏之势。身酸心
寒也。跼。曲身也。蹐。累足小步也。谓人恐惧。身不敢
伸。足不敢放。折腰下八字。形容謟佞之状殆尽。】
「称恩府者。出一已之私。无所依据。一妄庸唱之于其
前。百妄庸和之于其后。拟争奉之。真卑小之耳。削弱
风教。莫甚于佞人。实奸邪欺伪之渐。虽端人正士。巧
为其所入。则陷身于不义。失德于不救。可不哀欤。」
【此节重出庸人。称恩府者。出于佞人一已之私。原
无凭据。一妄庸唱之于其前。则有百妄庸和之于
其后。拟其争相奉承。此真是卑鄙下贱之小人耳。
削弱我祖风圣教。莫有甚于此等之佞人。更须知。
此实是奸邪欺伪之所由来也。虽有端人正士为
他巧弄。即入他群队。则使一班好人。皆陷身于不
义之地。失德于无救之中。可不哀欤。】
「破法比丘。魔气所钟。诳诞自若。诈见知识身相。指禅
林大老为之师承。媚当路贵人为之宗属。申不请之
敬。启坏法之端。白衣登床。膜拜其下。曲违圣制。大辱
宗风。吾道之衰。极至于此。乌呼。天诛鬼录。万死奚赎。
非佞者欤。」
【此节痛责佞者。者一等破坏我法道之比丘。皆是
魔气所钟。故一味虚诳妄诞恬然自若。全不知耻。
欺诈于人。现一个知识的身相。指禅林有名望的
乱天下之法。于是高祖尊太公为太上皇帝。善家
令之言。赐金五百斤。酸寒者。言怖畏之势。身酸心
寒也。跼。曲身也。蹐。累足小步也。谓人恐惧。身不敢
伸。足不敢放。折腰下八字。形容謟佞之状殆尽。】
「称恩府者。出一已之私。无所依据。一妄庸唱之于其
前。百妄庸和之于其后。拟争奉之。真卑小之耳。削弱
风教。莫甚于佞人。实奸邪欺伪之渐。虽端人正士。巧
为其所入。则陷身于不义。失德于不救。可不哀欤。」
【此节重出庸人。称恩府者。出于佞人一已之私。原
无凭据。一妄庸唱之于其前。则有百妄庸和之于
其后。拟其争相奉承。此真是卑鄙下贱之小人耳。
削弱我祖风圣教。莫有甚于此等之佞人。更须知。
此实是奸邪欺伪之所由来也。虽有端人正士为
他巧弄。即入他群队。则使一班好人。皆陷身于不
义之地。失德于无救之中。可不哀欤。】
「破法比丘。魔气所钟。诳诞自若。诈见知识身相。指禅
林大老为之师承。媚当路贵人为之宗属。申不请之
敬。启坏法之端。白衣登床。膜拜其下。曲违圣制。大辱
宗风。吾道之衰。极至于此。乌呼。天诛鬼录。万死奚赎。
非佞者欤。」
【此节痛责佞者。者一等破坏我法道之比丘。皆是
魔气所钟。故一味虚诳妄诞恬然自若。全不知耻。
欺诈于人。现一个知识的身相。指禅林有名望的
卷二 第 672a 页 X64-0672.png
大老。为已之师承。媚悦当道贵人。为已之宗属。申
其不请之敬。全是瞒人。启其坏法之端。不知自误。
白衣人竟去登座。戒行僧返来礼拜。此是曲违佛
制。大辱宗风。吾道法之衰。岂期一旦至于此耶。乌
呼二字悲叹也。实痛恨之极也。归云和尚谓。者一
等业种。天来杀他。鬼来取他。致他万死有不可赎
之罪。非佞者而谁欤。后人知此。痛宜戒之。】
「嵩禅师原教有云。古之高僧者。见天子不臣。预制书
则曰公曰师。钟山僧远。鸾舆及门而床坐不迎。虎溪
慧远。天子临浔阳而诏不出山。当世待其人尊其德。
是故圣人之道振。」
【此节明至人自重。更推进一层。使人知佛法如此
尊重。伹非至人不能行之存之耳。明教和尚有原
教论云。古之高僧。见天子不行臣礼。天子慕高僧。
凡预有诏命之书。必尊称之曰公曰师○钟山僧
远禅师。齐高祖建元元年庚辰八月。有事驾临钟
山。因幸沙门僧远。帝访之。远床坐辞老病不迎。高
祖将诣床下见之。左右曰。房榻窄狭。不能容舆盖。
遂驻辇殷勤致问而去。且远居山五十馀年。初时
饮食不继。涧饮木食二十馀年。诸方仰其高风。寿
终之日。以表奏帝。帝遂以为师。御葬钟山焉○庐
山东林虎溪慧远禅师。雁门楼烦贾氏子。博通六
经。尤邃周易。尝与弟慧持。造道安法师席下。闻说
般若经。喜叹曰。儒道九流特糠秕耳。遂祝发出家。
其不请之敬。全是瞒人。启其坏法之端。不知自误。
白衣人竟去登座。戒行僧返来礼拜。此是曲违佛
制。大辱宗风。吾道法之衰。岂期一旦至于此耶。乌
呼二字悲叹也。实痛恨之极也。归云和尚谓。者一
等业种。天来杀他。鬼来取他。致他万死有不可赎
之罪。非佞者而谁欤。后人知此。痛宜戒之。】
「嵩禅师原教有云。古之高僧者。见天子不臣。预制书
则曰公曰师。钟山僧远。鸾舆及门而床坐不迎。虎溪
慧远。天子临浔阳而诏不出山。当世待其人尊其德。
是故圣人之道振。」
【此节明至人自重。更推进一层。使人知佛法如此
尊重。伹非至人不能行之存之耳。明教和尚有原
教论云。古之高僧。见天子不行臣礼。天子慕高僧。
凡预有诏命之书。必尊称之曰公曰师○钟山僧
远禅师。齐高祖建元元年庚辰八月。有事驾临钟
山。因幸沙门僧远。帝访之。远床坐辞老病不迎。高
祖将诣床下见之。左右曰。房榻窄狭。不能容舆盖。
遂驻辇殷勤致问而去。且远居山五十馀年。初时
饮食不继。涧饮木食二十馀年。诸方仰其高风。寿
终之日。以表奏帝。帝遂以为师。御葬钟山焉○庐
山东林虎溪慧远禅师。雁门楼烦贾氏子。博通六
经。尤邃周易。尝与弟慧持。造道安法师席下。闻说
般若经。喜叹曰。儒道九流特糠秕耳。遂祝发出家。
卷二 第 672b 页 X64-0672.png
以大法为已任。及关中扰乱。师南游至浔阳。见匡
山爱之。结庐山中。太守桓尹。尊其道德。为创精舍。
时晋室衰微。天下奇才隐居不仕。师结莲社。会诸
贤儒并沙门千馀人。求生净土。东晋安帝。驾临浔
阳。诏远一出。师辞以老疾不出。帝愈加敬。敕九江
太守岁时送资道之具。师卜居三十年。影不出山。
凡送客以虎溪桥为限。著匡山集三十卷。盛行于
世○莲社十八贤。社主东林辩觉慧远大师。雁门
慧持法师。西林觉寂慧永大师。天竺佛驮跋陀罗
觉贤。罽宾佛驮耶舍觉明。东林普济道生大师。昙
恒法师。僧睿法师。昙顺法师。道炳法师。昙铣法师。
道敬法师。南阳张铨秀硕。雁门周续之道但。彭城
刘遗民仲思。豫章雷次宗仲伦。南阳张野菜民。南
阳宗炳少文○盖当斯时。非以佛心为心之天子。
不能尊崇其高僧。非至德高僧。亦不能感动乎天
子。有其人复有其德。是故圣人之道振。】
「后世之慕其高僧者。交卿大夫。尚不得预下士之礼。
其出其处。不若庸人之自得也。况如僧远之见天子
乎。况如慧远之自若乎。望吾道兴。吾人之修。其可得
乎。存其教而不须其人。存诸何以益乎。惟此。未尝不
涕下。淳熙丁酉。余谢事显恩。寓居平田西山小坞。以
日近见闻。事多矫伪。古风凋落。吾言不足为之重轻。
聊书以自警云(丛林盛事)。」
【此节言后世无僧。后世之慕高僧者。彼此特虚名
山爱之。结庐山中。太守桓尹。尊其道德。为创精舍。
时晋室衰微。天下奇才隐居不仕。师结莲社。会诸
贤儒并沙门千馀人。求生净土。东晋安帝。驾临浔
阳。诏远一出。师辞以老疾不出。帝愈加敬。敕九江
太守岁时送资道之具。师卜居三十年。影不出山。
凡送客以虎溪桥为限。著匡山集三十卷。盛行于
世○莲社十八贤。社主东林辩觉慧远大师。雁门
慧持法师。西林觉寂慧永大师。天竺佛驮跋陀罗
觉贤。罽宾佛驮耶舍觉明。东林普济道生大师。昙
恒法师。僧睿法师。昙顺法师。道炳法师。昙铣法师。
道敬法师。南阳张铨秀硕。雁门周续之道但。彭城
刘遗民仲思。豫章雷次宗仲伦。南阳张野菜民。南
阳宗炳少文○盖当斯时。非以佛心为心之天子。
不能尊崇其高僧。非至德高僧。亦不能感动乎天
子。有其人复有其德。是故圣人之道振。】
「后世之慕其高僧者。交卿大夫。尚不得预下士之礼。
其出其处。不若庸人之自得也。况如僧远之见天子
乎。况如慧远之自若乎。望吾道兴。吾人之修。其可得
乎。存其教而不须其人。存诸何以益乎。惟此。未尝不
涕下。淳熙丁酉。余谢事显恩。寓居平田西山小坞。以
日近见闻。事多矫伪。古风凋落。吾言不足为之重轻。
聊书以自警云(丛林盛事)。」
【此节言后世无僧。后世之慕高僧者。彼此特虚名
卷二 第 672c 页 X64-0672.png
耳。今人交公卿大夫尚不得预行下士之礼。凡其
出时处时。规规然拘拘然。不敢自纵。返不如寻常
人自由自得。岂得如僧远床坐之相见于天子乎。
又何况如慧远使命至而自若乎。既不如常人之
自得。则养道无人矣。而欲望吾法门之兴。吾行人
之修。其可得乎。虽存其教法。而不见有真修之师。
不见有真慕之士者。存之何以益乎。本和尚举至
于此。曰予思维至此。未尝不痛心涕下。淳熙丁酉
予始谢显恩院事。寓居于平田西山小坞。以近日
偶有所见所闻之事。多诸矫伪。古风凋落。吾言不
足以为重轻。聊书之以自警耳△古人尽情尽力。
说到千万不奈何处。只教后人知有所重。乌呼。其
孰能一俗清于言下也。】
此篇要人遵教行道。毋负古人之意也。
「圆极岑和尚跋云。佛世之远。正宗淡薄。浇漓风行。无
所不至。前辈凋谢。后生无闻。丛林典刑。几至扫地。纵
有扶救之者。返以为王蛮子也。今观疏山本禅师辩
佞。词远而意广深切著明。极能箴其病。第妄庸辈。智
识暗短。醉心于邪佞之域。必以醍醐为毒药也。」
【太平州隐静圆极彦岑禅师。抚州台城人。嗣云居
法如禅师。南岳下十六世。前曰序。后曰跋。云佛去
世至今愈远。正法亦淡然微薄矣。浇漓泛滥之风
行。无所不至。前辈老成持重之人。俱巳凋谢。后生
晚学。无所见闻。丛林中所有之典型。几至扫地而
出时处时。规规然拘拘然。不敢自纵。返不如寻常
人自由自得。岂得如僧远床坐之相见于天子乎。
又何况如慧远使命至而自若乎。既不如常人之
自得。则养道无人矣。而欲望吾法门之兴。吾行人
之修。其可得乎。虽存其教法。而不见有真修之师。
不见有真慕之士者。存之何以益乎。本和尚举至
于此。曰予思维至此。未尝不痛心涕下。淳熙丁酉
予始谢显恩院事。寓居于平田西山小坞。以近日
偶有所见所闻之事。多诸矫伪。古风凋落。吾言不
足以为重轻。聊书之以自警耳△古人尽情尽力。
说到千万不奈何处。只教后人知有所重。乌呼。其
孰能一俗清于言下也。】
此篇要人遵教行道。毋负古人之意也。
「圆极岑和尚跋云。佛世之远。正宗淡薄。浇漓风行。无
所不至。前辈凋谢。后生无闻。丛林典刑。几至扫地。纵
有扶救之者。返以为王蛮子也。今观疏山本禅师辩
佞。词远而意广深切著明。极能箴其病。第妄庸辈。智
识暗短。醉心于邪佞之域。必以醍醐为毒药也。」
【太平州隐静圆极彦岑禅师。抚州台城人。嗣云居
法如禅师。南岳下十六世。前曰序。后曰跋。云佛去
世至今愈远。正法亦淡然微薄矣。浇漓泛滥之风
行。无所不至。前辈老成持重之人。俱巳凋谢。后生
晚学。无所见闻。丛林中所有之典型。几至扫地而
卷二 第 673a 页 X64-0673.png
尽。孟子曰。太甲颠覆汤之典刑。扫地尽矣。典刑者。
谓圣人正暴除乱。惩恶劝善之法度也。纵有一二
扶持救摄之者。返以为王蛮子也。此是方语。谓法
门中奴。今观疏山本禅师辩佞篇。词极远而意甚
广。又深切谛理。明显佛意。极能箴除人之毒病。箴
与针同。又规诫也。但一种妄庸之辈。智识本暗而
且短。醉。昏迷也。昏醉心迷于邪佞之地。必以最上
醒醐返谓之为毒药也△此跋正如锦上添花。只
要人争相珍玩也。】
此篇见古人谨严自惜。不愧为丛林主也。
「东山空和尚答余才茂借脚夫书云。向辱枉顾。荷爱
之厚。别后又承惠书。益自感愧。某本岩穴间人。与世
漠然。才茂似知之。今虽作长老居方丈。只是前日空
上座。常住有无。一付主事。出入支籍。并不经眼。不畜
衣钵。不用常住。不赴外请。不求外援。任缘而住。初不
作明日计。才茂既以道旧见称。故当相忘于道。」
【此节先明自已行径。福州雪峰东山慧空禅师。本
郡陈氏子。嗣泐潭善清禅师。南岳下十四世。答书
曰。向日取辱蒙枉驾相顾。感荷爱念之情甚厚。别
来又承惠书。转加增其感愧。但某岩穴间人。与世
事淡然。拙性才茂似知之矣。今日虽则作长老居
于方丈。其实只是前日之慧空上座也。常住中一
切钱财有无。总皆付之与主事僧徒。出入支用簿
籍。总不过眼。衣钵之资本不曾蓄。不敢侵用常住。
谓圣人正暴除乱。惩恶劝善之法度也。纵有一二
扶持救摄之者。返以为王蛮子也。此是方语。谓法
门中奴。今观疏山本禅师辩佞篇。词极远而意甚
广。又深切谛理。明显佛意。极能箴除人之毒病。箴
与针同。又规诫也。但一种妄庸之辈。智识本暗而
且短。醉。昏迷也。昏醉心迷于邪佞之地。必以最上
醒醐返谓之为毒药也△此跋正如锦上添花。只
要人争相珍玩也。】
此篇见古人谨严自惜。不愧为丛林主也。
「东山空和尚答余才茂借脚夫书云。向辱枉顾。荷爱
之厚。别后又承惠书。益自感愧。某本岩穴间人。与世
漠然。才茂似知之。今虽作长老居方丈。只是前日空
上座。常住有无。一付主事。出入支籍。并不经眼。不畜
衣钵。不用常住。不赴外请。不求外援。任缘而住。初不
作明日计。才茂既以道旧见称。故当相忘于道。」
【此节先明自已行径。福州雪峰东山慧空禅师。本
郡陈氏子。嗣泐潭善清禅师。南岳下十四世。答书
曰。向日取辱蒙枉驾相顾。感荷爱念之情甚厚。别
来又承惠书。转加增其感愧。但某岩穴间人。与世
事淡然。拙性才茂似知之矣。今日虽则作长老居
于方丈。其实只是前日之慧空上座也。常住中一
切钱财有无。总皆付之与主事僧徒。出入支用簿
籍。总不过眼。衣钵之资本不曾蓄。不敢侵用常住。
卷二 第 673b 页 X64-0673.png
又不赴他外请。亦不攀求外助。终日只好任缘而
住。初不作明日之计也。才茂既以平日道旧见称
于我。斯则尔我皆为道中人也。即当相忘于道。出
庄子大宗师篇曰。孔子云。鱼相忘。于江湖。鸟相忘
于虚空。人相忘于道术。注云。水深游泳。鱼得其乐。
故相忘也。虚空无碍。鸟得其乐。故相忘也。道阔无
涯。物我俱泯。人得其乐。故相忘也。】
「今书中就觅数脚夫。不知此脚夫出于常住邪。空上
座耶。若出于空。空亦何有。若出。常住。是私用常住。一
涉私则为盗。岂有善知识而盗用常住乎。公既入帝
乡求好事。不宜于寺院营此等事。公闽人。所见所知。
皆闽之长老一住著院。则常住尽盗为已有。或用结
好贵人。或用资给俗家。或用接陪已知。殊不念其为
十方常住招提僧物也。」
【此节出呈所欲之事。今书中就我觅数脚夫。但不
知此脚夫。还出之于常住耶。出之于空上座耶。若
使出之于空。吾无所有也。若出于常住。我则私用
常住。一涉私则为盗。岂有善知识而盗用常住乎。
公既入帝都。原为欲求上达。最美之事。固不宜于
寺院内三宝中求此等事。公本福建之人也。所知
所见。皆闽之长老一住著院了。则常住之物尽盗
为已有。或有用去结好贵人。或有用来资给俗家。
或有用接陪知已。殊不念我所用者。原是十方常
住招提僧物也。】
住。初不作明日之计也。才茂既以平日道旧见称
于我。斯则尔我皆为道中人也。即当相忘于道。出
庄子大宗师篇曰。孔子云。鱼相忘。于江湖。鸟相忘
于虚空。人相忘于道术。注云。水深游泳。鱼得其乐。
故相忘也。虚空无碍。鸟得其乐。故相忘也。道阔无
涯。物我俱泯。人得其乐。故相忘也。】
「今书中就觅数脚夫。不知此脚夫出于常住邪。空上
座耶。若出于空。空亦何有。若出。常住。是私用常住。一
涉私则为盗。岂有善知识而盗用常住乎。公既入帝
乡求好事。不宜于寺院营此等事。公闽人。所见所知。
皆闽之长老一住著院。则常住尽盗为已有。或用结
好贵人。或用资给俗家。或用接陪已知。殊不念其为
十方常住招提僧物也。」
【此节出呈所欲之事。今书中就我觅数脚夫。但不
知此脚夫。还出之于常住耶。出之于空上座耶。若
使出之于空。吾无所有也。若出于常住。我则私用
常住。一涉私则为盗。岂有善知识而盗用常住乎。
公既入帝都。原为欲求上达。最美之事。固不宜于
寺院内三宝中求此等事。公本福建之人也。所知
所见。皆闽之长老一住著院了。则常住之物尽盗
为已有。或有用去结好贵人。或有用来资给俗家。
或有用接陪知已。殊不念我所用者。原是十方常
住招提僧物也。】
卷二 第 673c 页 X64-0673.png
「今之披毛戴角偿所负者。皆此等人。先佛明言。可不
惧哉。比年以来。寺舍残废。僧徒寥落。皆此等咎。愿公
勿置我于此等辈中。公果见信。则他寺所许者。皆谢
而莫取。则公之前程。未可量也。逆耳之言。不知以谓
何如。时寒途中保爱(语录)。」
【此节诚勉所不当作。如今之戴角披毛。偿还所欠
者。多是此等盗用常住之人。先佛明言。因果昭彰。
可不惧哉。近年巳来。各处寺舍如是残癈。僧徒亦
皆寥落。总为是盗取常住之过。愿公勿将我亦置
于此一等辈中。公果见信于我。则他寺所许有脚
夫者。皆往谢之而莫取。则公之前程上达不可量
也。此不顺情之语。乃逆耳之言也。不知尊意以谓
何如。时当寒甚。途中善自保惜加餐是祷△说得
飘飘飖飖。如花落琼枝。实令人爱杀想杀妒杀愧
杀
○附岁贡余才茂来书 适承慈爱。容座下领教
自违法颜以来。不胜追感。法乳之恩。未尝忘也。近
闻老师法位高迁。有缺奉贺。兹因京都科场一事。
暂乏车从之给。因此[曰/月]渎法颜。庶脚力人夫见数
枚。倘若侥倖。帝都还返面谢。】
此篇教人拳拳奉行知因识果也。
「浙翁琰和尚云。此书真阎老子殿前一本赦书也。今
之诸方道眼。不知若何。果能受持此书。则他日大有
得力处。浙翁每以此举似于人。」
卷二 第 674a 页 X64-0674.png
【此节见知法者自重。金陵钟山如琰禅师号浙翁。
嗣佛照光禅师。南岳下十八世。师谓东山答才茂
书。真果是阎罗王殿前一本释放罪人之赦书也。
今之诸方道眼。见此一书。不知胸中果如何也。若
信服。受持依而行之。他日大有得力处在。浙翁每
常举此书以示人。冀人人遵而行之也。】
「璨隐山亦云。常住金谷除供众之外。几如鸩毒。住持
人与司其出入者。才沾著则通身溃烂。律部载之详
矣。古人将钱就库下回生姜煎药。盖可见。」
【此节明因果须当戒。璨隐山即漳州净众寺佛真
了璨禅师。泉南罗氏子。嗣佛鉴勤禅师。南岳下十
六世。亦云。常住金谷除供众之外。一丝一毫。犹如
鸩毒。住持人与主其出入者才一沾著。则通身骨
肉溃散烂坏矣。其利害律部中载之甚详。古人。即
瑞州洞山自宝禅师。庐州人。嗣五祖戒禅师。青原
下九世。为人严谨。尝在五祖为库司。戒因病令侍
者取生姜煎药。宝叱之。侍者白戒。戒令取钱回买。
后筠州洞山缺住持。郡守托戒令举德人主之。戒
曰。卖生姜汉住得。遂请住持。后移归宗寺。一日出
门。见喝道者。师问为谁。对曰。县尉令避路。宝侧立
道傍。马忽跪。宝曰。畜生亦识人耶。尉再拜而去。后
又迁云居。一夜为山神肩舆绕寺而行。宝曰。抬你
爷老子上方丈去。尝作达磨赞。誉扬丛林。今载正
法眼藏中。】
卷二 第 674b 页 X64-0674.png
「今之踞方丈者。非特刮众人钵盂中物。以恣口腹。且
将以追陪自已非泛人情。又其甚则剜去搜买珍奇。
广作人情。冀迁大刹。只恐他日铁面阎老子与计算
哉(拈崖漫录)。」
【此节明无知者自丧。今之踞人座于方丈者。非特
刮削众人钵盂中物。以恣口腹。且将用来追陪自
已。非理泛用。以作人情。又更甚者。则剜去搜寻求
买珍奇广作人情。望迁大刹。梵语刹瑟。此云竿。即
幡柱也。凡沙门得道。建幡以告四方。出要览。是则
是。我只恐他日铁面阎老子与你一一计较打算
将来。不知你作何处分△前篇清如秋水。此篇厉
似严霜。捧读数过。敢不敬之畏之哉。】
此篇明选贤继席之要。乃林下之盛事也。
「雪堂行和尚住荐福。一日问暂到僧甚处来。僧云。福
州来。雪堂曰。沿路见好长老么。僧云。近过信州博山
住持本和尚。虽不曾拜识。好长老也。雪堂曰。安得知
其为好。僧云。入寺路径开辟。廊庑修整。殿堂香灯不
绝。晨昏钟鼓分明。二时粥饭清洁。僧行见人有礼。以
此知其为好长老。雪堂笑曰。本固贤矣。然尔亦具眼
也。」
【此节因问知其人品。衢州乌巨山。雪堂道行禅师。
迅州叶氏子。嗣佛眼远禅师。南岳下十五世。住荐
福时。一日问暂到僧你从甚么处来。僧曰福州来。
雪堂曰。沿流一路曾见有甚好长老么。僧曰。近过
卷二 第 674c 页 X64-0674.png
信州博山住持悟本和尚。江州人。嗣大慧禅师。南
岳下十六世。虽不曾礼拜相见他。却是个好长老
也。雪堂曰。既不曾拜识。安得知其为好。僧曰。某以
六事知之。入寺路径开辟居处好。廊庑修整建立
好。香灯不绝报恩好。钟鼓分明法令好。粥饭精洁
恩众好。僧行有礼规矩好。以此故知其为好长老
也。雪堂笑曰。本固贤德之人也。且你亦是个具眼
的衲僧。】
「直以斯言达于郡守吴公傅朋。曰。遮僧持论。颇类范
延龄荐张希颜事。而阁下之贤。不减张忠定公。老僧
年迈。乞请本住持。庶几为林下盛事。吴公大喜。本即
日迁荐福(东湖集范延龄事出皇朝类苑)。」
【此节转祈荐易主人。正以斯言通达于饶州郡守
吴公傅朋。曰。者僧所持之议论。颇类者。略同也。略
同范延龄荐张希颜之事○宋太宗时。张希颜为
萍乡邑宰。范延龄为殿直。押兵过金陵。阵前曰先
锋。军后曰殿直。张咏上命知金陵事。乃问曰。天使
沿路见好官员么。范曰。昨过萍乡邑宰张希颜好
官员也。咏曰焉得知其为好。曰自入其境。桥路完
美。田园阔辟。野无惰农。市无赌博。夜闻更鼓分明。
必知有美政者。咏曰。希颜固贤矣。天使亦好官员。
即日同荐于朝。上赞曰。二人皆国之良使也。遂升
延龄为阁下候。希颜为发运使。张咏字复之。封定
国公。阁下。乃三公美称。高大貌。三公者。太师。天子
岳下十六世。虽不曾礼拜相见他。却是个好长老
也。雪堂曰。既不曾拜识。安得知其为好。僧曰。某以
六事知之。入寺路径开辟居处好。廊庑修整建立
好。香灯不绝报恩好。钟鼓分明法令好。粥饭精洁
恩众好。僧行有礼规矩好。以此故知其为好长老
也。雪堂笑曰。本固贤德之人也。且你亦是个具眼
的衲僧。】
「直以斯言达于郡守吴公傅朋。曰。遮僧持论。颇类范
延龄荐张希颜事。而阁下之贤。不减张忠定公。老僧
年迈。乞请本住持。庶几为林下盛事。吴公大喜。本即
日迁荐福(东湖集范延龄事出皇朝类苑)。」
【此节转祈荐易主人。正以斯言通达于饶州郡守
吴公傅朋。曰。者僧所持之议论。颇类者。略同也。略
同范延龄荐张希颜之事○宋太宗时。张希颜为
萍乡邑宰。范延龄为殿直。押兵过金陵。阵前曰先
锋。军后曰殿直。张咏上命知金陵事。乃问曰。天使
沿路见好官员么。范曰。昨过萍乡邑宰张希颜好
官员也。咏曰焉得知其为好。曰自入其境。桥路完
美。田园阔辟。野无惰农。市无赌博。夜闻更鼓分明。
必知有美政者。咏曰。希颜固贤矣。天使亦好官员。
即日同荐于朝。上赞曰。二人皆国之良使也。遂升
延龄为阁下候。希颜为发运使。张咏字复之。封定
国公。阁下。乃三公美称。高大貌。三公者。太师。天子
卷二 第 675a 页 X64-0675.png
所师。太傅。傅相天子。太保。保安天子。又语录云。宰
相。三公。郡守。俱称阁下。雪堂和尚谓阁下之贤。不
在张忠定公之下。老僧年迈。伏乞请本为荐福住
持。可以为丛林盛美之事也。吴公遂大喜。本因此
即日得迁荐福△号令严。礼法备。古风俱在也。兼
之养深蓄厚。为人所慕仰者必矣。】
此篇教学人坚志确修。自他两利也。
「雪堂曰。金堤千里。溃于蚁壤。白璧之美。离于瑕玷。况
无上妙道。非特金堤白璧也。而贪欲瞋恚。非特蚁壤
瑕玷也。要在志之端谨。行之精进。守之坚确。修之完
美。然后可以自利而利他也(与王十朋书)。」
【堤。河岸也。金堤者。非以金作堤。取其坚固如铁作
也。谓千里之坚堤。所坏只在一蚁穴。白璧之最美。
所离只在一瑕玷。离者。谓人见其瑕玷。而离弃之
也。且无上妙道之最尊贵最坚刚。又不比金堤之
坚。白璧之美也。而世人之贪欲瞋恚。其利害。又不
比蚁壤之溃。瑕玷之离也。必在学者立志要端谨。
行之要精进。守持要坚确。修习要完美。如此始可
以自利而复能利于人也△若不如是。金堤颓白
璧坏矣。自救不暇。乌能及人哉。】
此篇见古人笃志深修。不为情境所迁也。
「雪堂曰。予在龙门时。炳铁面住太平。有言炳行脚。离
乡未久。闻受业一夕遗火。悉为煨烬。炳得书掷之于
地。乃曰。徒乱人意耳(东湖集)。」
相。三公。郡守。俱称阁下。雪堂和尚谓阁下之贤。不
在张忠定公之下。老僧年迈。伏乞请本为荐福住
持。可以为丛林盛美之事也。吴公遂大喜。本因此
即日得迁荐福△号令严。礼法备。古风俱在也。兼
之养深蓄厚。为人所慕仰者必矣。】
此篇教学人坚志确修。自他两利也。
「雪堂曰。金堤千里。溃于蚁壤。白璧之美。离于瑕玷。况
无上妙道。非特金堤白璧也。而贪欲瞋恚。非特蚁壤
瑕玷也。要在志之端谨。行之精进。守之坚确。修之完
美。然后可以自利而利他也(与王十朋书)。」
【堤。河岸也。金堤者。非以金作堤。取其坚固如铁作
也。谓千里之坚堤。所坏只在一蚁穴。白璧之最美。
所离只在一瑕玷。离者。谓人见其瑕玷。而离弃之
也。且无上妙道之最尊贵最坚刚。又不比金堤之
坚。白璧之美也。而世人之贪欲瞋恚。其利害。又不
比蚁壤之溃。瑕玷之离也。必在学者立志要端谨。
行之要精进。守持要坚确。修习要完美。如此始可
以自利而复能利于人也△若不如是。金堤颓白
璧坏矣。自救不暇。乌能及人哉。】
此篇见古人笃志深修。不为情境所迁也。
「雪堂曰。予在龙门时。炳铁面住太平。有言炳行脚。离
乡未久。闻受业一夕遗火。悉为煨烬。炳得书掷之于
地。乃曰。徒乱人意耳(东湖集)。」
卷二 第 675b 页 X64-0675.png
【谓予在龙门时。炳铁面住太平。有人谓我言。炳当
初行脚时。离乡未久。忽闻受业师处。一夕失火悉
为煨烬。煨烬者。火之无馀也。炳得师来书未及开
读。即掷之于地。乃曰。徒然作此搅乱吾人之意耳
△不是铁石心肝。毕竟为情所绊。事无济矣。】
此篇谓圣贤事业。贵在中正。偏邪则与道远矣。
「雪堂谓晦庵光和尚曰。予弱冠之年。见独居士言。中
无主不立。外不正不行。此语宜终身践之。圣贤事业
备矣。予佩其语。在家修身。出家学道。以至率身临众。
如衡石之定重轻。规矩之成方圆。舍此则事事失准
矣(广录)。」
【信州龟峰晦庵惠光禅师。建宁人。嗣雪堂行机禅
师。男子二十方冠。谓之弱冠。独居士。即雪堂之父。
曰。人生作事。胸中不成主宰的意。决定不要立。外
面不端正的事。决定不要行。此语宜当终身行之。
则圣贤之事业备矣。佩。大带也。古人凡遇嘉言善
行。即书于佩示不忘也。雪堂谓予佩书其语。在家
以此而修身。出家以此而学道。及至出世之时。亦
以此率身临众。犹如衡石之定重轻。规矩之成方
圆。无不头头合辙。若舍此。则事事失准则矣△独
居士两句语。传之千古。只是说得真见得透。】
此篇言学人当仿效于先哲言行。始得志愿不负
也。
「雪堂曰。高庵临众必曰。众中须知有识者。予因问其
卷二 第 675c 页 X64-0675.png
故。高庵曰。不见沩山道。举措看他上流。莫谩随于庸
鄙。平生在众。不沈于下愚者。皆出此语。」
【此节谓众中须知有高人。高庵和尚每临众必曰。
稠人众中。须知有好人。予因问其故。高庵曰。不见
沩山道。学者举止之间。须要看他上一流辈。谩与
慢同。谓不可忽意随于庸鄙。高庵曰。予平生在大
众中。不沉没于下愚者。皆出此语。】
「稠人广众中。鄙者多。识者少。鄙者易习。识者难亲。果
能自奋志于其间。如一人与万人敌。庸鄙之习力尽。
真挺特没量汉也。予终身践其言。始得不负出家之
志(广录)。」
【此节明仿效要当有识者。盖稠人广众中。鄙人最
多。而识者甚少。况且庸人易习。有智识者甚是难
亲。要须是自有主宰。果能奋发大志于稠人之间。
如一人与万人相敌相似。久之使顽庸鄙陋之习
气消尽。乃真果是一员挺特没有涯量之大丈夫
也。雪堂曰。予终身履践斯言。始得不负我此生出
家之志△此章书得力在如一人与万人敌一句。
你看力气如何用。能知此者。即可以教人出头天
外望矣。】
此篇谓审言行务合中道。宜检责其身心也。
「雪堂谓且庵曰。执事须权重轻。发言要先思虑。务合
中道。勿使偏颇。若仓卒暴用。鲜克有济。就使得成。而
终不能万全。予在众中。备见利病。惟有德者。以宽服
鄙。平生在众。不沈于下愚者。皆出此语。」
【此节谓众中须知有高人。高庵和尚每临众必曰。
稠人众中。须知有好人。予因问其故。高庵曰。不见
沩山道。学者举止之间。须要看他上一流辈。谩与
慢同。谓不可忽意随于庸鄙。高庵曰。予平生在大
众中。不沉没于下愚者。皆出此语。】
「稠人广众中。鄙者多。识者少。鄙者易习。识者难亲。果
能自奋志于其间。如一人与万人敌。庸鄙之习力尽。
真挺特没量汉也。予终身践其言。始得不负出家之
志(广录)。」
【此节明仿效要当有识者。盖稠人广众中。鄙人最
多。而识者甚少。况且庸人易习。有智识者甚是难
亲。要须是自有主宰。果能奋发大志于稠人之间。
如一人与万人相敌相似。久之使顽庸鄙陋之习
气消尽。乃真果是一员挺特没有涯量之大丈夫
也。雪堂曰。予终身履践斯言。始得不负我此生出
家之志△此章书得力在如一人与万人敌一句。
你看力气如何用。能知此者。即可以教人出头天
外望矣。】
此篇谓审言行务合中道。宜检责其身心也。
「雪堂谓且庵曰。执事须权重轻。发言要先思虑。务合
中道。勿使偏颇。若仓卒暴用。鲜克有济。就使得成。而
终不能万全。予在众中。备见利病。惟有德者。以宽服
卷二 第 676a 页 X64-0676.png
人。常愿后来有志力者。审而行之。方为美利。」
【此节谓作事应须有德。真州长芦且庵守仁禅师。
越之上虞人。嗣雪堂行禅师。南岳下十六世。谓主
法者。用执事人须权衡其重轻。若当重用者返轻。
当轻用者返重。则其事难成矣。发言必先要思虑。
仓卒横暴而为之。少能有济其事者。莫道不成。纵
使得成。而终不能万全其美。予在众中。备悉见其
利病。惟独有德之者。以宽宏度量自能服人。常愿
后来有志力之主人。须当审察而细行之。方为甚
美之利益也。】
「灵源尝曰。凡人平居内照。多能晓了。及涉事外驰。便
乖混融。丧其法体。必欲思绍佛祖之任。启迪后昆。不
可不常自检责也(广录)。」
【此节明涉世全在智照。灵源和尚尝曰。凡人燕居
独处。摄心内照。一一明白。无不晓然。及乎经涉事
缘。外驰应物。便乖违静照混融之道。丧失法体。若
有志力广大者。必欲思绍佛祖之重任启迪开导
于后昆。不可不常常检束其身尅责其心也△内
照外驰之不相应。病在于何。此中间不容发。一有
觊觎。即蒙情矣。】
此篇见尊人以德。不为世相所累也。
「应庵华和尚住明果。雪堂未尝一日不过从。间有窃
议者。雪堂曰。华侄为人不悦利近名。不先誉后毁。不
阿容苟合。不佞色巧言。加以见道明白。去住翛然。衲
【此节谓作事应须有德。真州长芦且庵守仁禅师。
越之上虞人。嗣雪堂行禅师。南岳下十六世。谓主
法者。用执事人须权衡其重轻。若当重用者返轻。
当轻用者返重。则其事难成矣。发言必先要思虑。
仓卒横暴而为之。少能有济其事者。莫道不成。纵
使得成。而终不能万全其美。予在众中。备悉见其
利病。惟独有德之者。以宽宏度量自能服人。常愿
后来有志力之主人。须当审察而细行之。方为甚
美之利益也。】
「灵源尝曰。凡人平居内照。多能晓了。及涉事外驰。便
乖混融。丧其法体。必欲思绍佛祖之任。启迪后昆。不
可不常自检责也(广录)。」
【此节明涉世全在智照。灵源和尚尝曰。凡人燕居
独处。摄心内照。一一明白。无不晓然。及乎经涉事
缘。外驰应物。便乖违静照混融之道。丧失法体。若
有志力广大者。必欲思绍佛祖之重任启迪开导
于后昆。不可不常常检束其身尅责其心也△内
照外驰之不相应。病在于何。此中间不容发。一有
觊觎。即蒙情矣。】
此篇见尊人以德。不为世相所累也。
「应庵华和尚住明果。雪堂未尝一日不过从。间有窃
议者。雪堂曰。华侄为人不悦利近名。不先誉后毁。不
阿容苟合。不佞色巧言。加以见道明白。去住翛然。衲
卷二 第 676b 页 X64-0676.png
子中难得。予固重之(且庵逸事)。」
【明州天童应庵昙华禅师。蕲州汪氏子。嗣虎丘隆
禅师。南岳下十六世。住明果时。雪堂每常过于室
以相从之。间或有私议失尊卑之礼者。雪堂曰。虽
则班次有别。而我所重者德也。华侄为人极端正。
不悦利不近名。与人交不先誉而后毁。不阿谀取
容而苟且和合于人。不作佞人颜色。无巧弄人之
言语。加以见彻悟理。极是明白。去住举止之间。甚
是脱洒翛然。衲子中间欲求一个如华侄者。最为
难得。予故此而尊重之也△始知古人一片至诚
忘情至此。当力效之。】
此篇论人气志不可偏存。偏则无益也。
「雪堂曰。学者气胜志。则为小人。志胜气。则为端人正
士。气与志齐。为得道贤圣。」
【此节教人气志须均等○志。心志也。气。血气也。以
理养心志不昏。以志帅气气不堕。论云。气听命于
心者贤人也。心听命于气者小人也。夫气者志之
卒也。志者气之帅也。苟心随气变。则气反为志之
帅也。气为帅则吾心之志衰。斯乃心为气役也。圣
贤君子以心御气。而不为气所御。以心移气。而不
为气所移也○雪堂曰。凡学者若是气胜而志劣
者。终不能成其大事。一味用气则小人也。若志强
而气弱者。即为端人正士。此犹是志到而气不到
尚有欠焉。若是志气均齐者。此必定得无上道。为
【明州天童应庵昙华禅师。蕲州汪氏子。嗣虎丘隆
禅师。南岳下十六世。住明果时。雪堂每常过于室
以相从之。间或有私议失尊卑之礼者。雪堂曰。虽
则班次有别。而我所重者德也。华侄为人极端正。
不悦利不近名。与人交不先誉而后毁。不阿谀取
容而苟且和合于人。不作佞人颜色。无巧弄人之
言语。加以见彻悟理。极是明白。去住举止之间。甚
是脱洒翛然。衲子中间欲求一个如华侄者。最为
难得。予故此而尊重之也△始知古人一片至诚
忘情至此。当力效之。】
此篇论人气志不可偏存。偏则无益也。
「雪堂曰。学者气胜志。则为小人。志胜气。则为端人正
士。气与志齐。为得道贤圣。」
【此节教人气志须均等○志。心志也。气。血气也。以
理养心志不昏。以志帅气气不堕。论云。气听命于
心者贤人也。心听命于气者小人也。夫气者志之
卒也。志者气之帅也。苟心随气变。则气反为志之
帅也。气为帅则吾心之志衰。斯乃心为气役也。圣
贤君子以心御气。而不为气所御。以心移气。而不
为气所移也○雪堂曰。凡学者若是气胜而志劣
者。终不能成其大事。一味用气则小人也。若志强
而气弱者。即为端人正士。此犹是志到而气不到
尚有欠焉。若是志气均齐者。此必定得无上道。为
卷二 第 676c 页 X64-0676.png
圣为贤矣。何也。人虽有成圣成贤之志。若气不胜。
行之不力。何以能断最深之惑。能除最重之昏。是
所以须志气均者。乃能断惑證真也。】
「有人刚狠不受规谏。气使然也。端正之士。虽强使为
不善。宁死不二。志使然也(广录)。」
【此节明用气志之不同。今丛林下有一种刚强狠
戾。不受键锤教训者。气之所使也。端正之士。虽强
教他为不善之业。即至于死地。亦不改其行。此志
之所使也△志与气吾本有也。观率而行之者何
如。偏胜则成败立见。并致而不相悖。圣贤事业得
矣。】
此篇谓美器固自天成。而度量不容狭小也。
「雪堂曰。高庵住云居。普云圆为首座。一材僧为书记。
白杨顺为藏主。通乌头为知客。贤真牧为维那。华侄
为副寺。用侄为监寺。皆是有德业者。」
【此节通举众材。南康军普云自圆禅师。绵州雍氏
子。嗣高庵悟禅师。南岳下十六世。首座。解见前○
一材僧未详。或指水庵。书记。执掌文翰。凡山门榜
疏书简。祈祷词语。悉皆属之○抚州白杨法顺禅
师。绵州文氏子。嗣佛眼远禅师。南岳下十五世。师
示众曰。染缘易就。道业难成。不了目前。万缘差别。
祇见境风浩浩。凋残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烧尽菩
提之种。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时。为众如为已身。
彼此事办。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
行之不力。何以能断最深之惑。能除最重之昏。是
所以须志气均者。乃能断惑證真也。】
「有人刚狠不受规谏。气使然也。端正之士。虽强使为
不善。宁死不二。志使然也(广录)。」
【此节明用气志之不同。今丛林下有一种刚强狠
戾。不受键锤教训者。气之所使也。端正之士。虽强
教他为不善之业。即至于死地。亦不改其行。此志
之所使也△志与气吾本有也。观率而行之者何
如。偏胜则成败立见。并致而不相悖。圣贤事业得
矣。】
此篇谓美器固自天成。而度量不容狭小也。
「雪堂曰。高庵住云居。普云圆为首座。一材僧为书记。
白杨顺为藏主。通乌头为知客。贤真牧为维那。华侄
为副寺。用侄为监寺。皆是有德业者。」
【此节通举众材。南康军普云自圆禅师。绵州雍氏
子。嗣高庵悟禅师。南岳下十六世。首座。解见前○
一材僧未详。或指水庵。书记。执掌文翰。凡山门榜
疏书简。祈祷词语。悉皆属之○抚州白杨法顺禅
师。绵州文氏子。嗣佛眼远禅师。南岳下十五世。师
示众曰。染缘易就。道业难成。不了目前。万缘差别。
祇见境风浩浩。凋残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烧尽菩
提之种。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时。为众如为已身。
彼此事办。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
卷二 第 677a 页 X64-0677.png
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藏主。执掌经藏。兼通义理。
函帙目录常加点对。缺者补完。断者粘缀也○通
乌头真州北山法通禅师。嗣长芦真歇清了禅师。
青原下十四世。知客。知典宾客。缁白相遇。应对款
接。务令整齐○南康军归宗真牧正贤禅师。潼州
陈氏子。嗣佛眼远禅师。南岳下十五世。维那。华梵
兼举也。纲维丛林。曲尽调摄。僧事内外。无不掌之
○副寺。掌常住金谷钱帛米麦。出入随时支籍也
○用侄。婺州双林德用禅师。本郡戴氏子。嗣高庵
悟禅师。监寺。梵语摩监帝。此云寺主。此职早夜勤
事香火。应接官员。历事须廉能公直。内外无怨者
充之。巳上七位。皆是有德行道业者。】
「用侄寻常廉约。不点常住油。华侄因戏之曰。异时做
长老。须是鼻孔端正始得。岂可以此为得耶。用侄不
对。」
【此节独论廉约。用侄寻常处已。最清廉最俭约。以
一极小者论之。不点常住油。华侄因戏之曰。异时
你去做长老。只要鼻孔端正。本事明白便是。岂可
以此些微而为得耶。用侄不对。】
「用侄处已虽俭。与人甚丰。接纳四来。略无倦色。高庵
一日见之曰。监寺用心固难得。更须照营常住。勿令
疏失。用侄曰。在某失为小过。在和尚尊贤待士。海纳
山容。不问细微。诚为大德。高庵笑而巳。故丛林有用
大碗之称(逸事)。」
函帙目录常加点对。缺者补完。断者粘缀也○通
乌头真州北山法通禅师。嗣长芦真歇清了禅师。
青原下十四世。知客。知典宾客。缁白相遇。应对款
接。务令整齐○南康军归宗真牧正贤禅师。潼州
陈氏子。嗣佛眼远禅师。南岳下十五世。维那。华梵
兼举也。纲维丛林。曲尽调摄。僧事内外。无不掌之
○副寺。掌常住金谷钱帛米麦。出入随时支籍也
○用侄。婺州双林德用禅师。本郡戴氏子。嗣高庵
悟禅师。监寺。梵语摩监帝。此云寺主。此职早夜勤
事香火。应接官员。历事须廉能公直。内外无怨者
充之。巳上七位。皆是有德行道业者。】
「用侄寻常廉约。不点常住油。华侄因戏之曰。异时做
长老。须是鼻孔端正始得。岂可以此为得耶。用侄不
对。」
【此节独论廉约。用侄寻常处已。最清廉最俭约。以
一极小者论之。不点常住油。华侄因戏之曰。异时
你去做长老。只要鼻孔端正。本事明白便是。岂可
以此些微而为得耶。用侄不对。】
「用侄处已虽俭。与人甚丰。接纳四来。略无倦色。高庵
一日见之曰。监寺用心固难得。更须照营常住。勿令
疏失。用侄曰。在某失为小过。在和尚尊贤待士。海纳
山容。不问细微。诚为大德。高庵笑而巳。故丛林有用
大碗之称(逸事)。」
卷二 第 677b 页 X64-0677.png
【此节方明大体。用侄处已虽是最俭。而与人郤又
甚丰。接纳四来之衲子。了无倦怠之色。高庵一日
见之曰。监寺寻常用心。固然难得如汝者。更须要
细心照管常住。勿令有所疏失。用侄曰。若在某甲
分上。纵有疏失。犹为小过。在和尚必要尊重贤德。
优待智士。其量如大海之纳百川。如山谷之藏万
物。不问诸琐碎微末。此诚为住持之大德也。高庵
笑而巳。是故丛林有用大碗之名。言不虚也。言大
碗者。能容受多物故也△群英毕集。大德斯彰。乃
云龙际会时也。可谓旦暮之遇。】
此篇谓主宾契合。固非偶然。有风云际会之势也。
「雪堂曰。学者不知道之所向。则寻师友以参扣之。善
知识不可以道之独化。故假学者赞佑之。是以主招
提有道德之师。而成法社。必有贤智之衲子。是为虎
啸风冽。龙骧云起。」
【此节用主宾贵在相孚。谓学人不知妙道之所趋
向。必须寻明师访良友参求之扣益之。善知识欲
行此道。岂以一已而能独化。故必要假学者赞助
之扶佑之。是以主招提者。若是有道行德业之师。
建立法社。自有贤能智识之衲子。来相佐助。所谓
虎啸必风冽。龙骧而云起。啸。吹气之声。冽。寒气也。
骧。腾跃远举之貌○易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
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
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
卷二 第 677c 页 X64-0677.png
亲乎上。本乎地者亲乎下。则各从其类也。】
「昔江西马祖。因百丈南泉而显其大机大用。南岳石
头。得药山天皇而著其大智大能。所以千载一合。论
说无疑。翼然若鸿毛之遇风。沛乎似巨鱼之纵壑。皆
自然之势也。遂致建丛林功勋。增佛祖光耀。」
【此节显师胜而见子强。所以昔日江西马祖。本为
有道德之师。因得百丈与南泉辈。乃为贤智衲子。
故显其大机而发其大用。又如南岳石头。是有道
之师。因得药山与天皇之贤智衲子。故著其大智
而成其大能○澧州药山惟俨禅师。绛州韩氏子。
得法于石头希迁禅师。青原下二世。师将顺世。一
夜登山经行。忽云开见月。大啸一声。应澧阳东九
十里许。明晨居民迭相推问。直抵药山。乃知为师
啸声。朗州剌史李翱赠以诗曰。选得幽居惬野情。
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
一声○荆州天皇道悟禅师。婺州东阳张氏子。得
法于石头迁禅师。青原下二世。师初住荆州当阳
紫陵山。学徒驾肩接踵而来。都人向风而至。时崇
业寺僧以状闻于郡师。请住城东天皇寺。师素不
迎送。客无贵贱。皆坐而揖之。江陵令裴公稽首问
法。师接之无加礼。裴愈归敬。由是石头道法。称为
极盛。如是师徒。可谓千载奇逢。一朝契合。故凡所
议论。凡有言说。师才举著。弟子即了然无疑也。翼
然者。如大鹏才展翅。而忽遇大风乘之必远举也。
「昔江西马祖。因百丈南泉而显其大机大用。南岳石
头。得药山天皇而著其大智大能。所以千载一合。论
说无疑。翼然若鸿毛之遇风。沛乎似巨鱼之纵壑。皆
自然之势也。遂致建丛林功勋。增佛祖光耀。」
【此节显师胜而见子强。所以昔日江西马祖。本为
有道德之师。因得百丈与南泉辈。乃为贤智衲子。
故显其大机而发其大用。又如南岳石头。是有道
之师。因得药山与天皇之贤智衲子。故著其大智
而成其大能○澧州药山惟俨禅师。绛州韩氏子。
得法于石头希迁禅师。青原下二世。师将顺世。一
夜登山经行。忽云开见月。大啸一声。应澧阳东九
十里许。明晨居民迭相推问。直抵药山。乃知为师
啸声。朗州剌史李翱赠以诗曰。选得幽居惬野情。
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
一声○荆州天皇道悟禅师。婺州东阳张氏子。得
法于石头迁禅师。青原下二世。师初住荆州当阳
紫陵山。学徒驾肩接踵而来。都人向风而至。时崇
业寺僧以状闻于郡师。请住城东天皇寺。师素不
迎送。客无贵贱。皆坐而揖之。江陵令裴公稽首问
法。师接之无加礼。裴愈归敬。由是石头道法。称为
极盛。如是师徒。可谓千载奇逢。一朝契合。故凡所
议论。凡有言说。师才举著。弟子即了然无疑也。翼
然者。如大鹏才展翅。而忽遇大风乘之必远举也。
卷二 第 678a 页 X64-0678.png
沛然者。如巨鱼将鼓浪。而忽逢滂沛因之而纵壑
也。壑。即大海。此皆自然之势也。由此师与弟子合
会。遂能建丛林功勋。增佛祖光耀。亦皆自然之势。】
「先师住龙门。一夕谓予曰。我无德业。不能浩归潮海
衲子。终愧老东山也。言毕潸然。予尝思之。今为人师
法者。与古人相去倍万矣(与竹庵书)。」
【此节明自谦以彰师德。先师住龙门。一夕谓余曰。
我无德行。又少道业。不能浩浩然归致湖海衲子。
实自惭愧。安得如老东山之集众也。言毕潸然泪
下。雪堂曰。我尝思之。今日之为人师法者。实与古
人相去远甚。一万倍犹不止也△有圣师则贤弟
子至。响顺声和。诚足以植万古徽猷。岂偶然哉。须
知其所以来宾于八表者。唯道德而巳也。】
此篇见道人知机识宜。终不为声势所屈也。
「雪堂曰。予在龙门时。灵源住太平。有司以非意扰之。
灵源与先师书曰。直可以行道。殆不可为。枉可以住
持。诚非我志。不如放意于千岩万壑之间。日饱刍粟
以遂馀生。复何惓惓乎。不旬浃间。有黄龙之命。乃乘
兴归江西(聪首座记闻)。」
【谓予昔住舒州龙门时。灵源和尚住持太平寺。有
司官以非意扰害之。非意者。谓无罪而致害也。灵
源与先师佛眼和尚书曰。直心直行是行道之本。
郤将行不去。殆将也。枉屈行事。实非道人本意。柳
下惠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
也。壑。即大海。此皆自然之势也。由此师与弟子合
会。遂能建丛林功勋。增佛祖光耀。亦皆自然之势。】
「先师住龙门。一夕谓予曰。我无德业。不能浩归潮海
衲子。终愧老东山也。言毕潸然。予尝思之。今为人师
法者。与古人相去倍万矣(与竹庵书)。」
【此节明自谦以彰师德。先师住龙门。一夕谓余曰。
我无德行。又少道业。不能浩浩然归致湖海衲子。
实自惭愧。安得如老东山之集众也。言毕潸然泪
下。雪堂曰。我尝思之。今日之为人师法者。实与古
人相去远甚。一万倍犹不止也△有圣师则贤弟
子至。响顺声和。诚足以植万古徽猷。岂偶然哉。须
知其所以来宾于八表者。唯道德而巳也。】
此篇见道人知机识宜。终不为声势所屈也。
「雪堂曰。予在龙门时。灵源住太平。有司以非意扰之。
灵源与先师书曰。直可以行道。殆不可为。枉可以住
持。诚非我志。不如放意于千岩万壑之间。日饱刍粟
以遂馀生。复何惓惓乎。不旬浃间。有黄龙之命。乃乘
兴归江西(聪首座记闻)。」
【谓予昔住舒州龙门时。灵源和尚住持太平寺。有
司官以非意扰害之。非意者。谓无罪而致害也。灵
源与先师佛眼和尚书曰。直心直行是行道之本。
郤将行不去。殆将也。枉屈行事。实非道人本意。柳
下惠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
卷二 第 678b 页 X64-0678.png
何必去父母之邦。若必欲我屈意承事于人。何益
之有。到不如放意于千岩万壑之间。每日饱其刍
粟。刍粟。草子饭也。便是快活。遂我馀生之志也。何
得忧忧闷闷作此去就。惓惓。忧闷也。十日为旬。十
二日为浃。不旬浃间。便有黄龙之命。请师住持。乃
乘其兴竟归江西△道人心如直弦。委曲非所宜
也。凡为丛林主。合当如此。】
此篇言学者作事。当审思勿暴用也。
「雪堂曰。灵源好比类衲子曰。古人有言。譬为土木偶
人相似。为木偶人。耳鼻先欲大。口目先欲小。人或非
之。耳鼻大可以小。口目小可以大。为土偶人。耳鼻先
欲小。口目先欲大。人或非之。耳鼻小可以大。口目大
可以小。夫此言虽小。可以喻大矣。学者临事取舍。不
厌三思。可以为忠厚之人也(记闻)。」
【谓灵源和尚好比方物类于衲子者。曰。古人有言。
譬如世间有以土作。或以木作。而相似于人者。偶。
像也。作木像之人者。耳鼻必先欲大。口目先必欲
小。人有非之者。曰。何故如是。须知耳鼻先大。修之
削之。而后自小也。口目孔窍先小者。开之凿之而
后自大也。又如以土做人者。耳鼻先欲小。口目先
欲大。人或非之。要晓得耳鼻虽小培之捏之。而后
可大也。口目虽大。衰之撮之。而后可小也。灵源曰。
此言虽是不要紧之小事。其实可以喻人不细心
而坏大事矣。学者大凡临事于取舍之间。莫厌三
之有。到不如放意于千岩万壑之间。每日饱其刍
粟。刍粟。草子饭也。便是快活。遂我馀生之志也。何
得忧忧闷闷作此去就。惓惓。忧闷也。十日为旬。十
二日为浃。不旬浃间。便有黄龙之命。请师住持。乃
乘其兴竟归江西△道人心如直弦。委曲非所宜
也。凡为丛林主。合当如此。】
此篇言学者作事。当审思勿暴用也。
「雪堂曰。灵源好比类衲子曰。古人有言。譬为土木偶
人相似。为木偶人。耳鼻先欲大。口目先欲小。人或非
之。耳鼻大可以小。口目小可以大。为土偶人。耳鼻先
欲小。口目先欲大。人或非之。耳鼻小可以大。口目大
可以小。夫此言虽小。可以喻大矣。学者临事取舍。不
厌三思。可以为忠厚之人也(记闻)。」
【谓灵源和尚好比方物类于衲子者。曰。古人有言。
譬如世间有以土作。或以木作。而相似于人者。偶。
像也。作木像之人者。耳鼻必先欲大。口目先必欲
小。人有非之者。曰。何故如是。须知耳鼻先大。修之
削之。而后自小也。口目孔窍先小者。开之凿之而
后自大也。又如以土做人者。耳鼻先欲小。口目先
欲大。人或非之。要晓得耳鼻虽小培之捏之。而后
可大也。口目虽大。衰之撮之。而后可小也。灵源曰。
此言虽是不要紧之小事。其实可以喻人不细心
而坏大事矣。学者大凡临事于取舍之间。莫厌三
卷二 第 678c 页 X64-0678.png
思。然后方可以为忠厚之人也△语平而意妙。岂
徒有激而然哉。戒人孟浪不思。可谓至训矣。】
此篇举有德者。为今人法。以儆求名利人也。
「雪堂曰。万庵送高庵过天台。回谓予言。有德贯首座。
隐景星岩三十季。影不出山。龙学耿公为郡。特以瑞
岩迎之。贯辞以偈曰。三十年来独掩关。使符那得到
青山。休将琐末人间事。换我一生林下閒。使命再至
终不就。耿公叹曰。今日隐山之流也。」
【此节明古人志在于道。江州东林万庵道颜禅师。
潼州解氏子。嗣大慧杲禅师。送高庵过天台。回谓
予言。彼中有个德贯即世奇首座。成都人。得法于
佛眼远禅师。南岳下十五世。远命分座说法。师固
辞曰。此非细事。如金针剌眼。毫髦若差。睛则破矣。
愿生生居学地。而自煅炼。远美以偈曰。有道只因
频退步。谦和元自惯回光。不知巳在青云上。犹更
将身入众藏。后隐居景星岩三十载。影不出山者。
谓形不动而影不流也。龙学耿公为郡守。特以瑞
岩禅刹迎之。贯辞以偈曰。三十年来独掩关。使符
那得到青山。符乃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分为
符信也。休将琐末人间事。谓做长老事多琐碎零
末。皆人世间事也。换我一生林下闲。我林间得意
幽闲不为君所换也。公必欲致请使命再至。师终
不就。耿公因而叹曰。此师可为今时之隐龙山流
类也。】
徒有激而然哉。戒人孟浪不思。可谓至训矣。】
此篇举有德者。为今人法。以儆求名利人也。
「雪堂曰。万庵送高庵过天台。回谓予言。有德贯首座。
隐景星岩三十季。影不出山。龙学耿公为郡。特以瑞
岩迎之。贯辞以偈曰。三十年来独掩关。使符那得到
青山。休将琐末人间事。换我一生林下閒。使命再至
终不就。耿公叹曰。今日隐山之流也。」
【此节明古人志在于道。江州东林万庵道颜禅师。
潼州解氏子。嗣大慧杲禅师。送高庵过天台。回谓
予言。彼中有个德贯即世奇首座。成都人。得法于
佛眼远禅师。南岳下十五世。远命分座说法。师固
辞曰。此非细事。如金针剌眼。毫髦若差。睛则破矣。
愿生生居学地。而自煅炼。远美以偈曰。有道只因
频退步。谦和元自惯回光。不知巳在青云上。犹更
将身入众藏。后隐居景星岩三十载。影不出山者。
谓形不动而影不流也。龙学耿公为郡守。特以瑞
岩禅刹迎之。贯辞以偈曰。三十年来独掩关。使符
那得到青山。符乃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分为
符信也。休将琐末人间事。谓做长老事多琐碎零
末。皆人世间事也。换我一生林下闲。我林间得意
幽闲不为君所换也。公必欲致请使命再至。师终
不就。耿公因而叹曰。此师可为今时之隐龙山流
类也。】
卷二 第 679a 页 X64-0679.png
「万庵曰。彼有老宿。能记其语者。乃曰。不体道本。没溺
死生。触境生心。随情动念。狼心狐意。谄行诳人。附势
阿容。徇名苟利。乖真逐妄。背觉合尘。林下道人。终不
为也。予曰。贯亦僧中间气也(逸事)。」
【此节显至人行真言切。万庵曰。彼有一老宿能记
师示众之语。曰不体道本。没溺死生。触境生心。随
情动念。狼心狐意。狼多贪。狐多疑。皆害物者也。谄
行诳人。谓以谄佞之行。欺诳于人也。附势阿容。徇
名苟利。乖真逐妄。背觉合尘。林下道人。终不为也。
见此语便知贯之为人。雪堂闻此乃曰。贯亦僧中
间气也。不世而出曰间气。如伊尹周公之类。又谓
出格之人。与世无干也△有德者不在千人万人
围绕为得也。建勋立事。别有良途。岩穴风规。令人
攀仰莫及。】
此篇见清廉自守。不事于物也。
「雪堂生富贵之室。无骄倨之态。处躬节俭。雅不事物。
住乌巨山。衲子有献铁镜者。雪堂曰。溪流清泚。毛发
可鉴。蓄此何为。终郤之(行实)。」
【雪堂和尚生来本是富贵之家。而郤无骄奢倨傲
之体态。于日用之间。都郤有撙节而又俭约。虽品
格清雅。而不以奇好玩物关心。何以知之。师住乌
巨山时。有僧献一铁镜。此奇物也。雪堂曰。我此溪
流清而亦泚。泚。水清也。即毛发俱可鉴炤。蓄此何
为。终郤而不受。以此知其不事于物也如此○西
卷二 第 679b 页 X64-0679.png
蜀王名宗寿。掘地得铁镜一面。晦无所睹。一日忽
光发。远烛千里。偶一青衣小儿求镜曰。镜是吾之
室宅。何得隐之。王取镜出。小儿入镜不见。因知为
神物也△富贵人习气多爱玩物。有神镜而不蓄。
足知所蓄者。道至深而德至厚也。】
此篇明学道要志坚无妄仁慈为用也。
「雪堂仁慈忠恕。尊贤敬能。戏笑俚言。罕出于口。无峻
阻不暴怒。至于去就之际。极为介洁。尝曰。古人学道。
于外物淡然。无所嗜好。以至忘势位去声色。似不勉
而能。今之学者。做尽伎俩。终不奈何。其故何哉。志不
坚事不一。把作匹似间耳(行实)。」
【师所赋之性。有仁爱而又慈忍。忠恕者。尽已谓忠。
让人谓恕。贤者尊之。能者敬之。凡一切戏谑嬉笑。
鄙语俗言。少出于口。形色无孤峻险阻之状。举止
无横暴恚怒之气。至于去住之际。亦不留恋。极为
耿介清洁。尝曰。古人学道。于身外之物淡然无所
嗜好。所以能忘势位。能去声色。似非勉强。盖自然
如此也。今时学者。我见他做尽了伎俩。伎俩者。能
巧多艺也。终竟不奈势位声色何。不能忘此。何故
也。无别。只是立志不坚。持事不一。把作匹似间耳。
方语匹似间。谓不要紧也△至人言行。闻者一皆
作金石声。岂是泛泛能比。虽是生成。亦藉造就
此节见知识用心。逆顺皆真切。乃作成人品也。】
「雪堂曰。死心住云岩。室中好怒骂。衲子皆望岩而退。」
光发。远烛千里。偶一青衣小儿求镜曰。镜是吾之
室宅。何得隐之。王取镜出。小儿入镜不见。因知为
神物也△富贵人习气多爱玩物。有神镜而不蓄。
足知所蓄者。道至深而德至厚也。】
此篇明学道要志坚无妄仁慈为用也。
「雪堂仁慈忠恕。尊贤敬能。戏笑俚言。罕出于口。无峻
阻不暴怒。至于去就之际。极为介洁。尝曰。古人学道。
于外物淡然。无所嗜好。以至忘势位去声色。似不勉
而能。今之学者。做尽伎俩。终不奈何。其故何哉。志不
坚事不一。把作匹似间耳(行实)。」
【师所赋之性。有仁爱而又慈忍。忠恕者。尽已谓忠。
让人谓恕。贤者尊之。能者敬之。凡一切戏谑嬉笑。
鄙语俗言。少出于口。形色无孤峻险阻之状。举止
无横暴恚怒之气。至于去住之际。亦不留恋。极为
耿介清洁。尝曰。古人学道。于身外之物淡然无所
嗜好。所以能忘势位。能去声色。似非勉强。盖自然
如此也。今时学者。我见他做尽了伎俩。伎俩者。能
巧多艺也。终竟不奈势位声色何。不能忘此。何故
也。无别。只是立志不坚。持事不一。把作匹似间耳。
方语匹似间。谓不要紧也△至人言行。闻者一皆
作金石声。岂是泛泛能比。虽是生成。亦藉造就
此节见知识用心。逆顺皆真切。乃作成人品也。】
「雪堂曰。死心住云岩。室中好怒骂。衲子皆望岩而退。」
卷二 第 679c 页 X64-0679.png
【此节明钳椎迥别。举死心和尚住云岩日。室中凡
有相见者。师好怒骂之。且怒骂岂是人好得的。此
一好字。便有意思也。衲子辈不会师意。俱不敢相
近。所谓望似险崖无能进步也。】
「方侍者曰。夫为善知识。行佛祖之道。号令人天。当视
学者如赤子。今不能施惨怛之忧。垂抚循之恩。用中
和之教。奈何如仇雠。见则诟骂。岂善知识用心乎。」
【此节出请问之由。方侍者。即吉州禾山超宗惠方
禅师。嗣黄龙新禅师。南岳下十四世。因而白曰。夫
为善知识。本当行佛祖之道。以号令于人天者。宜
当视学者如赤子。赤子者。谓初生之子。最为可怜。
惨怛即悲痛。恻隐之心也。抚。安也。循。顺也。乃屈尊
就卑之意。如今和尚既不能施慈悲恻隐之忧念。
又不肯垂抚育随顺之恩德。且不用中和之教训。
中和者。理无偏颇。事无缓急。又喜怒哀乐未发谓
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而返要如仇雠相似。雠
者。怀冤相报之意。凡有来见者。便自怒骂如此。岂
善知识用心乎。妙哉不因方公之申白。安见知识
之妙用也。】
「死心拽拄杖趁之曰。尔见解如此。他日謟奉势位。苟
媚权豪。贱卖佛法。欺罔聋俗定矣。予不忍故以重言
激之。安有他哉。欲其知耻改过。怀慕不忘。异日做好
人耳(记闻)。」
【此节出怒骂之意。死心和尚闻方侍者语。即拽拄
卷二 第 680a 页 X64-0680.png
杖趁之曰。你作者般见解么。将来你去为人。必然
要謟媚以奉承势位。苟且以献佞权豪。裨贩我如
来大法。欺惑彼聋夫俗子定矣。予不忍此辈因循
无知。不发勇猛。不明至道。故以重言激励之耳。此
乃吾真施惨怛之忧。真垂抚循之恩。其意不止。于
痛哭流涕也。安有他哉。实欲望他知廉识耻。自新
改过。闻我之厉言。使其怀慕不忘。异时令他做个
好衲僧去也△逆行顺行。天机莫测。陶育之私。何
其笃厚如此也
此节说为主人者。失德悖礼。无以垂范于人也。】
「死心新和尚曰。秀圆通尝言。自不能正而欲正他人
者。谓之失德。自不能恭而欲恭他人者。谓之悖礼。夫
为善知识。失德悖礼。将何以垂范后乎(与灵源书)。」
【汴梁法云寺圆通法秀禅师。秦州陇城辛氏子。嗣
天衣怀禅师。青原下十一世。秀师尝言。为善知识
者。自家身心不端正。而只要人端正。谓之失德。自
家身心不恭谨。而只要人恭谨。谓之悖礼。夫为人
天师表。既失德悖礼。不知将何为法则。以垂于后
乎△读之使人寒毛卓竖。不端不谨者。自然无容
身地。】
此篇诲学者心不可存物。恐害其正也。
「死心谓陈莹中曰。欲求大道。先正其心。少有忿懥则
不得其正。少有嗜欲。亦不得其正。然自非圣贤应世。
安得无爱恶喜怒。直须不置之于前。以害其正。是为
要謟媚以奉承势位。苟且以献佞权豪。裨贩我如
来大法。欺惑彼聋夫俗子定矣。予不忍此辈因循
无知。不发勇猛。不明至道。故以重言激励之耳。此
乃吾真施惨怛之忧。真垂抚循之恩。其意不止。于
痛哭流涕也。安有他哉。实欲望他知廉识耻。自新
改过。闻我之厉言。使其怀慕不忘。异时令他做个
好衲僧去也△逆行顺行。天机莫测。陶育之私。何
其笃厚如此也
此节说为主人者。失德悖礼。无以垂范于人也。】
「死心新和尚曰。秀圆通尝言。自不能正而欲正他人
者。谓之失德。自不能恭而欲恭他人者。谓之悖礼。夫
为善知识。失德悖礼。将何以垂范后乎(与灵源书)。」
【汴梁法云寺圆通法秀禅师。秦州陇城辛氏子。嗣
天衣怀禅师。青原下十一世。秀师尝言。为善知识
者。自家身心不端正。而只要人端正。谓之失德。自
家身心不恭谨。而只要人恭谨。谓之悖礼。夫为人
天师表。既失德悖礼。不知将何为法则。以垂于后
乎△读之使人寒毛卓竖。不端不谨者。自然无容
身地。】
此篇诲学者心不可存物。恐害其正也。
「死心谓陈莹中曰。欲求大道。先正其心。少有忿懥则
不得其正。少有嗜欲。亦不得其正。然自非圣贤应世。
安得无爱恶喜怒。直须不置之于前。以害其正。是为
卷二 第 680b 页 X64-0680.png
得矣(广录)。」
【谓人欲求无上大道。必先要正此心。勿存疑碍。稍
存些些外境于其中。此心则不正矣。忿是怒之甚。
懥是怒之滞。少有忿怒于胸中。此心则偏于忿怒
矣。少有嗜欲于胸中。则此心偏于嗜欲矣。然则自
非圣贤应现于世。安得无爱恶喜怒之心。设或有
之。直须勿安之于胸中。以害吾所守之正。如是者
可谓得之矣△此中妙在直须不置之于前一句。
果尔如是。何患乎心之不正。而道之不办者哉。】
此篇谓学道以节俭为要。乃可造其所以也。
「死心曰。节俭放下。最为入道捷径。多见学者。心愤愤
口悱悱。孰不欲继踵古人。及观其放下节俭。万中无
一。恰似世俗之家子弟。不肯读书。要做官人。虽三尺
孺子。知其必不能为也(广录)。」
【节俭。即是放下。放不下即舍不得。安能称为节俭。
要知节俭轻。而放下二字最重。如佛语外道云。我
教你放下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并者放下的亦
须放下。外道从此悟入。是知放下最为入道之直
捷路径也。多见学者。心中愤愤然。欲通而未能通。
口里悱悱然。欲言而未能言。谁不欲相继接踵于
古人。及观其他寻常行履中。要个放得下有撙节
俭约者。万中难得其一。恰似世俗之家子弟。不肯
读书。只要想去做官人。不但智者为之可笑。虽三
尺孺子。也晓得必无此事不能为也△放下二字
【谓人欲求无上大道。必先要正此心。勿存疑碍。稍
存些些外境于其中。此心则不正矣。忿是怒之甚。
懥是怒之滞。少有忿怒于胸中。此心则偏于忿怒
矣。少有嗜欲于胸中。则此心偏于嗜欲矣。然则自
非圣贤应现于世。安得无爱恶喜怒之心。设或有
之。直须勿安之于胸中。以害吾所守之正。如是者
可谓得之矣△此中妙在直须不置之于前一句。
果尔如是。何患乎心之不正。而道之不办者哉。】
此篇谓学道以节俭为要。乃可造其所以也。
「死心曰。节俭放下。最为入道捷径。多见学者。心愤愤
口悱悱。孰不欲继踵古人。及观其放下节俭。万中无
一。恰似世俗之家子弟。不肯读书。要做官人。虽三尺
孺子。知其必不能为也(广录)。」
【节俭。即是放下。放不下即舍不得。安能称为节俭。
要知节俭轻。而放下二字最重。如佛语外道云。我
教你放下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并者放下的亦
须放下。外道从此悟入。是知放下最为入道之直
捷路径也。多见学者。心中愤愤然。欲通而未能通。
口里悱悱然。欲言而未能言。谁不欲相继接踵于
古人。及观其他寻常行履中。要个放得下有撙节
俭约者。万中难得其一。恰似世俗之家子弟。不肯
读书。只要想去做官人。不但智者为之可笑。虽三
尺孺子。也晓得必无此事不能为也△放下二字
卷二 第 680c 页 X64-0680.png
中有百千解脱门。百千三昧门。證入者即亚圣矣。】
此篇谓学者要有才识雅量。怀邪逐势者无用也。
「死心谓湛堂曰。学者有才识忠信节义者上也。其才
虽不高。谨而有量者次也。其或怀邪观望。随势改易。
此真小人也。若置之于人前。必坏丛林。而污渎法门
也(实录)。」
【死心禅师谓湛堂曰。大凡学者之性情不一。有才
学见识。有忠信。节义者。此为上也。又或才识不高。
但能恭谨而有度量者。次之也。若是一种胸中所
怀者私邪。傍观窥望于人。随其胜败之势。而更改
其心者。此真小人也。若将此辈安置于众人之前。
必破坏丛林。而污渎法化之门庭。不可不慎。渎。混
也△举此要人各知所守。始见习与智长。化与心
成。然败德其谁之过欤。】
此篇谓住持以诚信为本。感人必深也。
「死心谓草堂曰。凡住持之职。发言行事。要在诚信。言
诚而信。所感必深。言不诚信。所感必浅。不诚之言。不
信之事。虽平居庶俗。犹不忍行。恐见欺于乡党。况为
丛林主。代佛祖敷宣法化。发言行事。苟无诚信。则湖
海衲子孰相从焉(黄龙实录)。」
【凡当住持之职。非寻常人物。于发言行事之间。要
在诚信。言若诚实。而取信于人。则感发者必深。言
不诚信。则感之于人必定是浅。至于不诚之言。不
信之事。虽是寻常庶民俗子尚不忍行。何也。恐见
此篇谓学者要有才识雅量。怀邪逐势者无用也。
「死心谓湛堂曰。学者有才识忠信节义者上也。其才
虽不高。谨而有量者次也。其或怀邪观望。随势改易。
此真小人也。若置之于人前。必坏丛林。而污渎法门
也(实录)。」
【死心禅师谓湛堂曰。大凡学者之性情不一。有才
学见识。有忠信。节义者。此为上也。又或才识不高。
但能恭谨而有度量者。次之也。若是一种胸中所
怀者私邪。傍观窥望于人。随其胜败之势。而更改
其心者。此真小人也。若将此辈安置于众人之前。
必破坏丛林。而污渎法化之门庭。不可不慎。渎。混
也△举此要人各知所守。始见习与智长。化与心
成。然败德其谁之过欤。】
此篇谓住持以诚信为本。感人必深也。
「死心谓草堂曰。凡住持之职。发言行事。要在诚信。言
诚而信。所感必深。言不诚信。所感必浅。不诚之言。不
信之事。虽平居庶俗。犹不忍行。恐见欺于乡党。况为
丛林主。代佛祖敷宣法化。发言行事。苟无诚信。则湖
海衲子孰相从焉(黄龙实录)。」
【凡当住持之职。非寻常人物。于发言行事之间。要
在诚信。言若诚实。而取信于人。则感发者必深。言
不诚信。则感之于人必定是浅。至于不诚之言。不
信之事。虽是寻常庶民俗子尚不忍行。何也。恐见
卷二 第 681a 页 X64-0681.png
欺于乡党。一万二千家为乡。五百家为党。况为丛
林主人。本为代佛祖宣扬法化者。发言行事。假若
无有诚信。则湖海中之衲子。谁与之而相从焉△
诚信存则正而不谲。孰不感之以义也。返是。遇物
则落落不合矣。】
此篇谓道与利不得兼行。此一定之理也。
「死心曰。求利者不可与道。求道者不可与利。古人非
不能兼之。盖其势不可也。使利与道兼行。则商贾屠
沽闾阎负贩之徒。皆能求之矣。何必古人。弃富贵忘
功名。灰心泯智。于空山大泽之中。涧饮木食而终其
身哉。必谓利与道行之不相违碍。譬如捧漏卮而灌
焦釜。则莫能济矣(与韩子苍书)。」
【师谓求利者。乃世间心。只知欲利不可与言道也。
求道者巳知利为害道之机。焉得复与之言利乎。
古人非不能兼此二者并行于世。盖其事势不能
并也。若使利与道可以相兼而不悖。则世间一切
人皆可行之。如行为商人。坐为贾客。与夫屠宰者。
沽酒者。闾阎即里巷之门。肩荷背负贱买贵卖之
贩人。俱能求得此道。何必古人。要弃郤富贵。忘了
功名。灰世间之心。泯技巧之智。深入空山大泽之
中。以涧而饮。以木为食。而终此一生以求道耶。设
有人必竟说利与道。不妨共行而不相违碍。如是
者好似甚么。譬如有人手执漏坏之酒卮。欲要灌
救焦红之巨釜。岂能济其事哉。漏卮。注酒之器。古
林主人。本为代佛祖宣扬法化者。发言行事。假若
无有诚信。则湖海中之衲子。谁与之而相从焉△
诚信存则正而不谲。孰不感之以义也。返是。遇物
则落落不合矣。】
此篇谓道与利不得兼行。此一定之理也。
「死心曰。求利者不可与道。求道者不可与利。古人非
不能兼之。盖其势不可也。使利与道兼行。则商贾屠
沽闾阎负贩之徒。皆能求之矣。何必古人。弃富贵忘
功名。灰心泯智。于空山大泽之中。涧饮木食而终其
身哉。必谓利与道行之不相违碍。譬如捧漏卮而灌
焦釜。则莫能济矣(与韩子苍书)。」
【师谓求利者。乃世间心。只知欲利不可与言道也。
求道者巳知利为害道之机。焉得复与之言利乎。
古人非不能兼此二者并行于世。盖其事势不能
并也。若使利与道可以相兼而不悖。则世间一切
人皆可行之。如行为商人。坐为贾客。与夫屠宰者。
沽酒者。闾阎即里巷之门。肩荷背负贱买贵卖之
贩人。俱能求得此道。何必古人。要弃郤富贵。忘了
功名。灰世间之心。泯技巧之智。深入空山大泽之
中。以涧而饮。以木为食。而终此一生以求道耶。设
有人必竟说利与道。不妨共行而不相违碍。如是
者好似甚么。譬如有人手执漏坏之酒卮。欲要灌
救焦红之巨釜。岂能济其事哉。漏卮。注酒之器。古
卷二 第 681b 页 X64-0681.png
云。江河不能满漏卮○焦釜者。昔秦伐赵。赵取救
于齐。齐不明。周子曰。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救赵
之急务。宜若捧漏卮而沃焦釜△果可兼求。则释
迦翻为不智。奚为必欲舍王宫而入雪山耶。必欲
兼求。非愚即狂。】
此篇见有德者。人所感慕。有如此也。
「死心曰。晦堂先师昔游东吴。见圆照赴净慈请。苏杭
道俗争之不巳。一曰此我师也。汝何夺之。一曰今我
师也。汝何有焉(一本见林间录)。」
【谓晦堂先师昔游东吴姑苏时。见东京慧林寺圆
照宗本禅师。常州无锡管氏子。嗣天衣怀禅师。青
原下十一世○师因漕使李复圭。请开法瑞光。武
林守陈襄。以承天兴教二刹命师择居。苏人拥道
遮留。赴杭州净慈请日。苏杭两处道俗共相争之
不止。苏人曰此我师也。汝何夺之。杭人曰今巳受
吾等之请。乃我师也。汝何有焉。杭州郡守移文。谕
苏人曰。借师三年。为邦人植福。不敢久占道体。苏
人始从△看他是甚么奇货争之不巳。毕竟知可
争者。人独无而师独有也。】
此篇见古人以道义处人。无所私也。
「死心住翠岩。闻觉范窜逐海外。道过南昌。邀归山中。
迎待连日。厚礼津送。或谓死心喜怒不常。死心曰。觉
范有德衲子。乡者极言。去其圭角。今罹横逆。是其素
分。予以平日丛林道义处之。识者谓死心无私于人
于齐。齐不明。周子曰。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救赵
之急务。宜若捧漏卮而沃焦釜△果可兼求。则释
迦翻为不智。奚为必欲舍王宫而入雪山耶。必欲
兼求。非愚即狂。】
此篇见有德者。人所感慕。有如此也。
「死心曰。晦堂先师昔游东吴。见圆照赴净慈请。苏杭
道俗争之不巳。一曰此我师也。汝何夺之。一曰今我
师也。汝何有焉(一本见林间录)。」
【谓晦堂先师昔游东吴姑苏时。见东京慧林寺圆
照宗本禅师。常州无锡管氏子。嗣天衣怀禅师。青
原下十一世○师因漕使李复圭。请开法瑞光。武
林守陈襄。以承天兴教二刹命师择居。苏人拥道
遮留。赴杭州净慈请日。苏杭两处道俗共相争之
不止。苏人曰此我师也。汝何夺之。杭人曰今巳受
吾等之请。乃我师也。汝何有焉。杭州郡守移文。谕
苏人曰。借师三年。为邦人植福。不敢久占道体。苏
人始从△看他是甚么奇货争之不巳。毕竟知可
争者。人独无而师独有也。】
此篇见古人以道义处人。无所私也。
「死心住翠岩。闻觉范窜逐海外。道过南昌。邀归山中。
迎待连日。厚礼津送。或谓死心喜怒不常。死心曰。觉
范有德衲子。乡者极言。去其圭角。今罹横逆。是其素
分。予以平日丛林道义处之。识者谓死心无私于人
卷二 第 681c 页 X64-0681.png
故如此(西山记闻)。」
【死心住江西翠岩时。闻觉范被贬窜逐海外。路经
南昌。遂使人邀迎入翠岩山中。款待数日。临别尽
礼以津送之。或谓死心和尚喜怒不常。死心曰。觉
范是有德之衲子。乡与向同。向者我虽极力非之
者。正所以爱惜之也。意欲使他勿露圭角于外。冀
其以免祸难。今一旦遭此横逆。乃是他素分。不可
逃也。我今以平日丛林道义处置之。固无他也。识
者闻之。谓死心和尚一片公正之心。无有私事于
人。故所以如此△至人之情。真无二用。以爱憎拟
之。是以常情度至人。不达其所以同也。学者当深
体会。】
此篇谓人有生成之性。不可强移使之为善为恶
也。
「死心谓草堂曰。晦堂先师言。人之宽厚。得于天性。若
强之以猛。必不悠久。猛而不久。则返为小人侮慢。然
邪正善恶。亦得于天性。皆不可移。惟中人之性。易上
易下。可从而化之(实录)。」
【晦堂先师言。世人所赋之性。有宽宏厚重者。咸皆
本乎天造。非勉强能之。若其性本柔。而强之以猛。
原非本性。故不能悠久。若使一回猛然高举。不久
之间。则颓然息矣。返为小人轻慢。谓汝志力衰微。
行之不恒耳。然不惟此者。即人之邪正善恶。亦皆
得于天性。俱不可强移。惟有中人之性。随其邪正
【死心住江西翠岩时。闻觉范被贬窜逐海外。路经
南昌。遂使人邀迎入翠岩山中。款待数日。临别尽
礼以津送之。或谓死心和尚喜怒不常。死心曰。觉
范是有德之衲子。乡与向同。向者我虽极力非之
者。正所以爱惜之也。意欲使他勿露圭角于外。冀
其以免祸难。今一旦遭此横逆。乃是他素分。不可
逃也。我今以平日丛林道义处置之。固无他也。识
者闻之。谓死心和尚一片公正之心。无有私事于
人。故所以如此△至人之情。真无二用。以爱憎拟
之。是以常情度至人。不达其所以同也。学者当深
体会。】
此篇谓人有生成之性。不可强移使之为善为恶
也。
「死心谓草堂曰。晦堂先师言。人之宽厚。得于天性。若
强之以猛。必不悠久。猛而不久。则返为小人侮慢。然
邪正善恶。亦得于天性。皆不可移。惟中人之性。易上
易下。可从而化之(实录)。」
【晦堂先师言。世人所赋之性。有宽宏厚重者。咸皆
本乎天造。非勉强能之。若其性本柔。而强之以猛。
原非本性。故不能悠久。若使一回猛然高举。不久
之间。则颓然息矣。返为小人轻慢。谓汝志力衰微。
行之不恒耳。然不惟此者。即人之邪正善恶。亦皆
得于天性。俱不可强移。惟有中人之性。随其邪正
卷二 第 682a 页 X64-0682.png
善恶之气以熏之。则易得而上易得而下。可以从
其类应而变化之也△天赋之性。固是一定。抑性
而行之过也。上智下愚。俱难移易。要知率性。亦非
智人妙用。】
此篇教人治心当于未萌。情生念起。难以处置也。
「草堂清和尚曰。燎原之火。生于荧荧。坏山之水。漏于
涓涓。夫水之微也。捧土可塞。及其盛也。漂木石没丘
陵。火之微也。勺水可灭。及其盛也。焦都邑燔山林。与
夫爱溺之水。瞋恚之火。曷常异乎。」
【此节举事以验其微。隆兴府草堂善清禅师。南雍
州何氏子。嗣黄龙祖心禅师。南岳下十三世。谓世
人本有贪欲之水。瞋恚之火。极难调伏而处置之。
故先举喻以明。燎。烧也。荧。火星也。譬如燎烧原野
之火。始发于一星。崩坏丘陵之水。初漏于一滴。夫
水之未发。在细流之微滴。则一捧土可以塞绝之
矣。及其盛大将来。漂流木石。沉没丘陵而不巳。火
之未然。在一星之微小。则一勺水可以沃灭之矣。
及其猛烈将来。焦燎都邑。燔烁山林而不巳。天子
所居曰都。周礼云。四县曰都。四井为邑。然世人爱
溺之水。瞋恚之火。又何常异乎此者也。】
「古人之治其心也。防其念之未生。情之未起。所以用
力甚微。收功甚大。及其情性相乱。爱恶相攻。自则伤
其生。他则伤其人。殆乎危矣。不可救也。」
【此节教防情以正始。然古人治其心也。防其念之
其类应而变化之也△天赋之性。固是一定。抑性
而行之过也。上智下愚。俱难移易。要知率性。亦非
智人妙用。】
此篇教人治心当于未萌。情生念起。难以处置也。
「草堂清和尚曰。燎原之火。生于荧荧。坏山之水。漏于
涓涓。夫水之微也。捧土可塞。及其盛也。漂木石没丘
陵。火之微也。勺水可灭。及其盛也。焦都邑燔山林。与
夫爱溺之水。瞋恚之火。曷常异乎。」
【此节举事以验其微。隆兴府草堂善清禅师。南雍
州何氏子。嗣黄龙祖心禅师。南岳下十三世。谓世
人本有贪欲之水。瞋恚之火。极难调伏而处置之。
故先举喻以明。燎。烧也。荧。火星也。譬如燎烧原野
之火。始发于一星。崩坏丘陵之水。初漏于一滴。夫
水之未发。在细流之微滴。则一捧土可以塞绝之
矣。及其盛大将来。漂流木石。沉没丘陵而不巳。火
之未然。在一星之微小。则一勺水可以沃灭之矣。
及其猛烈将来。焦燎都邑。燔烁山林而不巳。天子
所居曰都。周礼云。四县曰都。四井为邑。然世人爱
溺之水。瞋恚之火。又何常异乎此者也。】
「古人之治其心也。防其念之未生。情之未起。所以用
力甚微。收功甚大。及其情性相乱。爱恶相攻。自则伤
其生。他则伤其人。殆乎危矣。不可救也。」
【此节教防情以正始。然古人治其心也。防其念之
卷二 第 682b 页 X64-0682.png
未生。绝其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其实收功甚
大也。若使情与性相乱于其境。爱与恶交攻于其
心。自则伤其吾生。他则伤其同人。殆乎其危必矣。
岂复能救之哉△人固无情乎。所谓防之治之者。
制其嗔爱之水火。不可使之逸也。逸则祸延无际。
不可救矣。】
此篇谓住持欲经大传远。当察人情知上下为要也。
「草堂曰。住持无他。要在审察人情。周知上下。夫人情
审则中外和。上下通则百事理。此住持所以安也。人
情不能审察。下情不能上通。上下乖戾。百事矛盾。此
住持所以废也。」
【此节以审察人情为用。住持人没有别法。只要审
实详察其众人之情。周遍深知通其上下之意。则
事可济矣。夫人情若能审知。则中外无不和合。上
下若能周通。则百事自然调理。此住持所以安矣。
若使人情不能审察。下情不与上通。使上下乖违
背戾。而百事自然矛盾。此住持所以废矣。】
「其或主者自恃聪明之资。好执偏见。不通物情。舍佥
议而重已权。废公论而行私惠。致使进善之途渐隘。
任众之道益微。毁其未见未闻。安其所习所蔽。欲其
住持经大传远。是犹却行而求前。终不可及(与山堂书)。」
【此节教去其私蔽为要。其或作主人者。自恃我有
聪明之资格。一味好执自已偏见不通人情。佥。众
也。舍众人之公议。而重一已之私权。而且又废公
大也。若使情与性相乱于其境。爱与恶交攻于其
心。自则伤其吾生。他则伤其同人。殆乎其危必矣。
岂复能救之哉△人固无情乎。所谓防之治之者。
制其嗔爱之水火。不可使之逸也。逸则祸延无际。
不可救矣。】
此篇谓住持欲经大传远。当察人情知上下为要也。
「草堂曰。住持无他。要在审察人情。周知上下。夫人情
审则中外和。上下通则百事理。此住持所以安也。人
情不能审察。下情不能上通。上下乖戾。百事矛盾。此
住持所以废也。」
【此节以审察人情为用。住持人没有别法。只要审
实详察其众人之情。周遍深知通其上下之意。则
事可济矣。夫人情若能审知。则中外无不和合。上
下若能周通。则百事自然调理。此住持所以安矣。
若使人情不能审察。下情不与上通。使上下乖违
背戾。而百事自然矛盾。此住持所以废矣。】
「其或主者自恃聪明之资。好执偏见。不通物情。舍佥
议而重已权。废公论而行私惠。致使进善之途渐隘。
任众之道益微。毁其未见未闻。安其所习所蔽。欲其
住持经大传远。是犹却行而求前。终不可及(与山堂书)。」
【此节教去其私蔽为要。其或作主人者。自恃我有
聪明之资格。一味好执自已偏见不通人情。佥。众
也。舍众人之公议。而重一已之私权。而且又废公
卷二 第 682c 页 X64-0682.png
众之正论。行私己之小惠。如此者。致使进善之路
途。渐次隘塞矣。任众之大道。益加微薄矣。便成个
孤陋寡闻汉。本来未见未闻之事。而返毁之以为
非。自家所习所蔽之过。而返安之以为是。若如是。
必欲住持之道经大传远。犹如转背而行又欲求
前到者。终不可及也○孔子在卫时。冉求言于季
孙曰。国有圣人而不能用。欲以求治。是犹郤行而
求前。岂可及乎△审人情知上下义无不合。何往
而不达。失于义徒恃聪明。安其所蔽。则气势所至
无不败也。】
此篇教学者处心端正。则不落异议也。
「草堂曰。学者立身。须要正当。勿使人窃议。一涉异论。
则终身不可立矣。昔太阳平侍者。道学为丛林推重。
以处心不正。识者非之。遂致终身坎坷。逮死无归。然
岂独学者而巳。为一方主人。尤宜祗畏(与一书记书)。」
【草堂和尚曰。学者欲成立一生人品。须要正当。勿
使人私窃议论。一有落于异论。则终此一身便不
可立矣。昔太阳平侍者。预明安之室有年。虽尽得
其旨。惟以生灭为已任。挤陷同列。忌出其右。时琅
琊广炤。公安圆鉴。居众时。汾阳昭禅师令其探明
安宗旨。明安曰。兴洞山一宗。非远即觉也。二师曰。
有平侍者在。安以手指胸曰。此处不佳。又捏拇指
叉中示曰。平向去当死于此耳。既明安迁化。遗嘱
曰。瘗身十年无难。当为太阳山打供。入塔时门人
途。渐次隘塞矣。任众之大道。益加微薄矣。便成个
孤陋寡闻汉。本来未见未闻之事。而返毁之以为
非。自家所习所蔽之过。而返安之以为是。若如是。
必欲住持之道经大传远。犹如转背而行又欲求
前到者。终不可及也○孔子在卫时。冉求言于季
孙曰。国有圣人而不能用。欲以求治。是犹郤行而
求前。岂可及乎△审人情知上下义无不合。何往
而不达。失于义徒恃聪明。安其所蔽。则气势所至
无不败也。】
此篇教学者处心端正。则不落异议也。
「草堂曰。学者立身。须要正当。勿使人窃议。一涉异论。
则终身不可立矣。昔太阳平侍者。道学为丛林推重。
以处心不正。识者非之。遂致终身坎坷。逮死无归。然
岂独学者而巳。为一方主人。尤宜祗畏(与一书记书)。」
【草堂和尚曰。学者欲成立一生人品。须要正当。勿
使人私窃议论。一有落于异论。则终此一身便不
可立矣。昔太阳平侍者。预明安之室有年。虽尽得
其旨。惟以生灭为已任。挤陷同列。忌出其右。时琅
琊广炤。公安圆鉴。居众时。汾阳昭禅师令其探明
安宗旨。明安曰。兴洞山一宗。非远即觉也。二师曰。
有平侍者在。安以手指胸曰。此处不佳。又捏拇指
叉中示曰。平向去当死于此耳。既明安迁化。遗嘱
曰。瘗身十年无难。当为太阳山打供。入塔时门人
卷二 第 683a 页 X64-0683.png
恐平将不利于师。遂将李和文都尉所施黄白器
物书于塔铭。实无也。后平住太阳。忽云。先师灵骨
风水不利。取而焚之。山门耆宿切谏。平云。与我有
妨。遂发塔。见师颜貌如生。薪尽俨然。众皆惊异。平
以钁破其脑。益以油薪。俄成灰烬。众以其事闻于
官。坐平谋塔中物。不孝还俗。平后自称为黄秀才。
谒琅琊。琅琊曰。昔年平侍者。今朝黄秀才。我在太
阳时。见你做出来。遂不纳。又谒公安。安亦然。平流
浪无依。后于三叉路口遭大虫食之。竟不免太阳
手叉之记。悲哉。且而论其平之道学。亦为丛林推
重。然由为人处心不正。故为识者非之。遂致终身
坎坷。坎坷。不平貌。逮死无归。然此岂独学者而巳。
为一方主人。于立身行事之际。更当要谨慎而敬
畏之也△心诚身正。则气盖山河。窃议何从而施
也。不诚不正者。乃自丧乎身。宜无容于天地间矣。】
此篇教住持当亲贤远佞即得大体也。
「草堂谓如和尚曰。先师晦堂言。稠人广众中。贤不肖
接踵。以化门广大。不容亲疏于其间也。惟在少加精
选。苟才德合人望者。不可以己之所怒而疏之。苟见
识庸常众人所恶者。亦不可以已之所爱而亲之。如
此则贤者自进。不肖者自退。丛林安矣。」
【安吉州道场法如禅师。衢州徐氏子。嗣云盖守智
禅师。南岳下十三世○此节顺理必得。谓先师晦
堂言。稠人广众中。所谓龙蛇溷杂。贤与不肖者接
物书于塔铭。实无也。后平住太阳。忽云。先师灵骨
风水不利。取而焚之。山门耆宿切谏。平云。与我有
妨。遂发塔。见师颜貌如生。薪尽俨然。众皆惊异。平
以钁破其脑。益以油薪。俄成灰烬。众以其事闻于
官。坐平谋塔中物。不孝还俗。平后自称为黄秀才。
谒琅琊。琅琊曰。昔年平侍者。今朝黄秀才。我在太
阳时。见你做出来。遂不纳。又谒公安。安亦然。平流
浪无依。后于三叉路口遭大虫食之。竟不免太阳
手叉之记。悲哉。且而论其平之道学。亦为丛林推
重。然由为人处心不正。故为识者非之。遂致终身
坎坷。坎坷。不平貌。逮死无归。然此岂独学者而巳。
为一方主人。于立身行事之际。更当要谨慎而敬
畏之也△心诚身正。则气盖山河。窃议何从而施
也。不诚不正者。乃自丧乎身。宜无容于天地间矣。】
此篇教住持当亲贤远佞即得大体也。
「草堂谓如和尚曰。先师晦堂言。稠人广众中。贤不肖
接踵。以化门广大。不容亲疏于其间也。惟在少加精
选。苟才德合人望者。不可以己之所怒而疏之。苟见
识庸常众人所恶者。亦不可以已之所爱而亲之。如
此则贤者自进。不肖者自退。丛林安矣。」
【安吉州道场法如禅师。衢州徐氏子。嗣云盖守智
禅师。南岳下十三世○此节顺理必得。谓先师晦
堂言。稠人广众中。所谓龙蛇溷杂。贤与不肖者接
卷二 第 683b 页 X64-0683.png
踵而同居。接踵者。步履相随也。以其此法化之门
庭广大。于中不容简择以亲之疏之也。惟在主人
略加精选。衲子果有才德。能合于众人所仰望者。
自当亲之。不得以己所怒。而疏之也。若果见识庸
常。是众人共所恶者。自当疏之。亦不得以已所爱。
而亲之也。如此使贤者自然进趋。而不肖者自然
退去。则丛林即安乐矣。】
「若夫主者。好逞私心。专已喜怒。而进退于人。则贤者
缄默不肖者竞进。纪纲紊乱。丛林废矣。」
【此节背理自丧。若夫主者。好逞私心。专主自家喜
怒而进退于人。则贤者缄默。缄。封也。默。不言也○
时孔子。观周入后稷之庙。见金人焉。三缄其口。而
铭其背曰。天机不密。四时何行。地机不密。万物何
生。人机不密。万事何成。此古慎言之人也。不肖者
竞争而进。遂使纪纲紊乱。而丛林即废也。】
「此二者。实住持之大体。诚能审而践之。则近者悦而
远者传。则何虑道之不行。衲子之不来慕乎(疏山石刻)。」
【此节总明大体。亲贤智。远不肖。此二者实是住持
之大体。诚能审察而行。亲疏有道。则使近者欢悦。
而远者宣传。如是者尚何忧乎道之不行。衲子之
不来向慕乎△亲疏得宜。是致身之要诀。拔萃之
宏功也。】
此篇说主者善于用人。必致道昌法盛也。
「草堂谓空首座曰。自有丛林巳来。得人之盛。无如石
庭广大。于中不容简择以亲之疏之也。惟在主人
略加精选。衲子果有才德。能合于众人所仰望者。
自当亲之。不得以己所怒。而疏之也。若果见识庸
常。是众人共所恶者。自当疏之。亦不得以已所爱。
而亲之也。如此使贤者自然进趋。而不肖者自然
退去。则丛林即安乐矣。】
「若夫主者。好逞私心。专已喜怒。而进退于人。则贤者
缄默不肖者竞进。纪纲紊乱。丛林废矣。」
【此节背理自丧。若夫主者。好逞私心。专主自家喜
怒而进退于人。则贤者缄默。缄。封也。默。不言也○
时孔子。观周入后稷之庙。见金人焉。三缄其口。而
铭其背曰。天机不密。四时何行。地机不密。万物何
生。人机不密。万事何成。此古慎言之人也。不肖者
竞争而进。遂使纪纲紊乱。而丛林即废也。】
「此二者。实住持之大体。诚能审而践之。则近者悦而
远者传。则何虑道之不行。衲子之不来慕乎(疏山石刻)。」
【此节总明大体。亲贤智。远不肖。此二者实是住持
之大体。诚能审察而行。亲疏有道。则使近者欢悦。
而远者宣传。如是者尚何忧乎道之不行。衲子之
不来向慕乎△亲疏得宜。是致身之要诀。拔萃之
宏功也。】
此篇说主者善于用人。必致道昌法盛也。
「草堂谓空首座曰。自有丛林巳来。得人之盛。无如石
卷二 第 683c 页 X64-0683.png
头马祖雪峰云门。近代唯黄龙五祖二老。诚能收拾
四方英俊衲子。随其器度深浅。才性能否。发而用之。
譬如乘轻车驾骏驷。总其六辔。奋其鞭策。抑纵在其
顾盻之间。则往而不达哉(广录)。」
【草堂和尚谓性空首座。空乃黄龙悟新和尚之嗣。
曰。善得人者必善用人。自有丛林巳来。得人之极
盛者。莫过于石头马祖○雪峰义存禅师。南安鲁
氏子。嗣德山宣鉴禅师。青原下五世○云门文偃
禅师。嘉兴张氏子。嗣雪峰存禅师。青原下六世。近
代独有黄龙南。五祖演。此二老真果能收拾四方
所有的英俊衲子。智过千人曰俊。又能随其人之
器具大小。量度浅深。才力性情之能否。开发而选
用之。譬如乘轻车者。驾之以骏驷。四马在轭曰驾。
骏。马之良者。一乘四马曰驷。总其六辔者。车有四
马。各二辔共八辔。以骖马内两辔系于轼。骖马外
两辔。及夹辕两服马四辔。分置两手。以为六辔。奋
之以鞭策。策。马箠。以鞭击马也。或抑或纵。或缓或
急。抑。即收也。纵。即放也。皆在吾左顾右盻之间。顾
盻者。回视也。如是者。则何往而不到哉△收拾人。
假一毫虚伪不得。唯诚唯切。慈深智广。驭之无不
得也。】
此篇教住持勿偏听自专。审其可否行之即得矣。
「草堂曰。住持无他。要在戒谨其偏听自专之弊。不主
乎先入之言。则小人謟佞迎合之谗不可得而惑矣。
四方英俊衲子。随其器度深浅。才性能否。发而用之。
譬如乘轻车驾骏驷。总其六辔。奋其鞭策。抑纵在其
顾盻之间。则往而不达哉(广录)。」
【草堂和尚谓性空首座。空乃黄龙悟新和尚之嗣。
曰。善得人者必善用人。自有丛林巳来。得人之极
盛者。莫过于石头马祖○雪峰义存禅师。南安鲁
氏子。嗣德山宣鉴禅师。青原下五世○云门文偃
禅师。嘉兴张氏子。嗣雪峰存禅师。青原下六世。近
代独有黄龙南。五祖演。此二老真果能收拾四方
所有的英俊衲子。智过千人曰俊。又能随其人之
器具大小。量度浅深。才力性情之能否。开发而选
用之。譬如乘轻车者。驾之以骏驷。四马在轭曰驾。
骏。马之良者。一乘四马曰驷。总其六辔者。车有四
马。各二辔共八辔。以骖马内两辔系于轼。骖马外
两辔。及夹辕两服马四辔。分置两手。以为六辔。奋
之以鞭策。策。马箠。以鞭击马也。或抑或纵。或缓或
急。抑。即收也。纵。即放也。皆在吾左顾右盻之间。顾
盻者。回视也。如是者。则何往而不到哉△收拾人。
假一毫虚伪不得。唯诚唯切。慈深智广。驭之无不
得也。】
此篇教住持勿偏听自专。审其可否行之即得矣。
「草堂曰。住持无他。要在戒谨其偏听自专之弊。不主
乎先入之言。则小人謟佞迎合之谗不可得而惑矣。
卷二 第 684a 页 X64-0684.png
盖众人之情不一。至公之论难见。须是察其利病。审
其可否。然后行之可也(疏山实录)。」
【谓做住持别无他故。只要戒其偏听。谨其自专。此
二者大弊病也。而更要不以先入耳之言为是。但
以理度之。如此则小人之谄佞。迎合于人之谗言。
不可得而惑乱汝矣。盖众人之性情不是一样。所
以至公之论甚是难见。须在主者。察其人之利病。
审其人之可否。然后行之可保无过矣△偏听病
于愚。自专病于傲。皆不起之症。能戒能谨。生意在
矣。】
此篇教人定是非以理。使奸佞不能惑也。
「草堂谓山堂曰。天下之事。是非未明。不得不慎。是非
既明。以理决之。惟道所在。断之勿疑。如此则奸佞不
能惑。强辩不能移矣(清泉记闻)。」
【世间事俱有是者非者。若是非未得分明。不可不
自慎也。使是非既巳明了。更当要以正理决之。正
理。即道之所在也。决之既以理。而断之又要勿疑。
如此主宰一定。使奸佞者不能惑汝之聪明。强辩
者。不能移汝之定度也△道之所在。如衡石之定
物。何有移于我哉。第不可偏。偏则是非生矣。】
此篇言道人以适性为乐。名不能动也。
「山堂震和尚。初却曹山之命。郡守移文勉之。山堂辞
之曰。若使饭梁齧肥。作贪名之衲子。不若草衣木食
为隐山之野人(清泉才庵主记闻)。」
其可否。然后行之可也(疏山实录)。」
【谓做住持别无他故。只要戒其偏听。谨其自专。此
二者大弊病也。而更要不以先入耳之言为是。但
以理度之。如此则小人之谄佞。迎合于人之谗言。
不可得而惑乱汝矣。盖众人之性情不是一样。所
以至公之论甚是难见。须在主者。察其人之利病。
审其人之可否。然后行之可保无过矣△偏听病
于愚。自专病于傲。皆不起之症。能戒能谨。生意在
矣。】
此篇教人定是非以理。使奸佞不能惑也。
「草堂谓山堂曰。天下之事。是非未明。不得不慎。是非
既明。以理决之。惟道所在。断之勿疑。如此则奸佞不
能惑。强辩不能移矣(清泉记闻)。」
【世间事俱有是者非者。若是非未得分明。不可不
自慎也。使是非既巳明了。更当要以正理决之。正
理。即道之所在也。决之既以理。而断之又要勿疑。
如此主宰一定。使奸佞者不能惑汝之聪明。强辩
者。不能移汝之定度也△道之所在。如衡石之定
物。何有移于我哉。第不可偏。偏则是非生矣。】
此篇言道人以适性为乐。名不能动也。
「山堂震和尚。初却曹山之命。郡守移文勉之。山堂辞
之曰。若使饭梁齧肥。作贪名之衲子。不若草衣木食
为隐山之野人(清泉才庵主记闻)。」
卷二 第 684b 页 X64-0684.png
【隆兴府黄龙山堂道震禅师。金陵赵氏子。嗣泐潭
善禅师。南岳下十四世。因曹山有请。师不肯受。本
郡太守移文劝勉其出世。山堂辞曰。若使去饭粱
齧肥。粱。美谷。齧。噬也。肥。腻也。言所图佳美之食。作
一个贪名之衲子。返不如以草为衣以木为食。作
个隐山之野人。岂不快哉△古人不食禄而食薇。
形不肥而名肥。千古之下。斯人犹卓卓然也。】
此篇谓忘机即是至道。疑人而人自疑也。
「山堂曰。蛇虎非鸱鸢之雠。鸱鸢从而号之。何也。以其
有异心故。牛豕非鸲鹊之驭。鸲鹊集而乘之。何也。以
其无异心故。昔赵州访一庵主。值出生饭。州云。鸦子
见人为甚飞去。主罔然。遂蹑前语问州。州对曰。为我
有杀心在。」
【此节辩存心异不异之故。谓蛇虎恶虫兽也。鸱鸢
亦恶鸟也。蛇虎与鸱鸢虽无雠怨。而各有异心。故
见则相从而号叫矣。鹦鹊即八哥。牛豕虽非鸲鹊
之驾驭。以其无异心。故得集而乘之矣。昔者赵州
访一庵主值出生饭。州云。鸦子见人为甚飞去。鸦
与鸦同。庵主罔然莫测。遂仍蹑前语以问州。州对
曰。为我有杀心在。】
「是故疑于人者。人亦疑之。忘于物者。物亦忘之。古人
与蛇虎为伍者。善达此理也。老庞曰。铁牛不怕狮子
吼。恰似木人见花鸟。斯言尽之矣(与周居士书)。」
【此节明忘情是不是俱空。是故我不忘情而疑于
卷二 第 684c 页 X64-0684.png
人。人亦不能忘情而疑于我也。我既无心碍于物。
物固无心碍于我矣。如大空和尚有二虎随侍。严
阳尊者蛇虎来手中就食。与之为伍者。五人相聚
曰伍。又伴侣也。此皆善达于忘情之理也○襄州
庞蕴字道玄居士。衡阳人。得法于马祖。有偈曰。但
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铁牛不怕狮子
吼。恰似木人见花鸟。木人本体自无情。花鸟逢人
亦不惊。心境如如只者是。何虑菩提道不成。庞公
斯言。可谓尽其忘情之理也△先佛有云。心生则
种种法生。我方有疑于人之心。而人则先疑于我
矣。我刚有忌于人之意。而人则先忌于我矣。此中
响应。何其疾也。】
此篇谓赏罚须当有道。过之则骄怨起矣。
「山堂曰。御下之法。恩不可过。过则骄矣。威不可严。严
则怨矣。欲恩而不骄。威而不怨。恩必施于有功。不可
妄加于人。威必加于有罪。不可滥及无辜。故恩虽厚。
而人无所骄。威虽严。而人无所怨。功或不足称。而赏
之以厚。罪或不足责。而罚之至重。遂使小人。故生骄
怨矣。」
【御者。治也。使也。谓治人之法。恩威须加。之于有道。
每尝以恩与人。不可过于所赏。若过施之。返令其
人生骄奢矣。用威制人亦不可过于所严。若回治
之。人必自然生怨恨矣。若要有恩而不合人骄。用
威而不令人怨。必竟如何可得。亦有道也。但恩必
物固无心碍于我矣。如大空和尚有二虎随侍。严
阳尊者蛇虎来手中就食。与之为伍者。五人相聚
曰伍。又伴侣也。此皆善达于忘情之理也○襄州
庞蕴字道玄居士。衡阳人。得法于马祖。有偈曰。但
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铁牛不怕狮子
吼。恰似木人见花鸟。木人本体自无情。花鸟逢人
亦不惊。心境如如只者是。何虑菩提道不成。庞公
斯言。可谓尽其忘情之理也△先佛有云。心生则
种种法生。我方有疑于人之心。而人则先疑于我
矣。我刚有忌于人之意。而人则先忌于我矣。此中
响应。何其疾也。】
此篇谓赏罚须当有道。过之则骄怨起矣。
「山堂曰。御下之法。恩不可过。过则骄矣。威不可严。严
则怨矣。欲恩而不骄。威而不怨。恩必施于有功。不可
妄加于人。威必加于有罪。不可滥及无辜。故恩虽厚。
而人无所骄。威虽严。而人无所怨。功或不足称。而赏
之以厚。罪或不足责。而罚之至重。遂使小人。故生骄
怨矣。」
【御者。治也。使也。谓治人之法。恩威须加。之于有道。
每尝以恩与人。不可过于所赏。若过施之。返令其
人生骄奢矣。用威制人亦不可过于所严。若回治
之。人必自然生怨恨矣。若要有恩而不合人骄。用
威而不令人怨。必竟如何可得。亦有道也。但恩必
卷二 第 685a 页 X64-0685.png
施于有功。不可妄加于无任之人。用威必加于有
罪。不可滥及于无辜之士。若使有功受恩安心。乘
之。何骄之有。若无功受恩。势必骄矣。若使有罪见
威甘心受之。何敢生怨。滥及无辜。势必怨矣。故恩
虽厚。而人无所骄。威虽严。而人无所怨。乃各有其
道也。彼人之功小本不足称。而赏之以厚。彼人之
罪轻本不足责。而罚之至重。遂使小人。必生骄怨
矣△善御者调适有方。险夷可以并驾。情不周。智
不到。未有不见骄怨者也。】
此篇言持身惟在节谨。而不吝改过也。
「山堂曰。佛祖之道。不过得中。过中则偏邪。天下之事。
不可极意。极意则祸乱。古今之人。不节不谨。殆至危
亡者多矣。然则孰无过欤。惟贤达之士。改之勿吝。方
称为美也。」
【谓佛祖所传持之道。不过得中而巳。得中者。得中
道之至理也。过中即出于理外。则返成偏邪。天下
万事所求。不可尽意。尽意而求则越分也。即成祸
乱。古今之人。不自知持正。不自知谨慎。殆至丧身
失业者多矣。然则孰无过欤。虽则有过。宜乎知改。
惟有贤才达理之士。知过即改。而不吝。如是方称
为美也△道人于理不可过中。求情不为越分。此
真警世良言。不可不细心讨究。】
此篇见智人涉患难。皆有主宰也。
「山堂同韩尚书子苍。万庵颜首座。贤真牧。避难于云
罪。不可滥及于无辜之士。若使有功受恩安心。乘
之。何骄之有。若无功受恩。势必骄矣。若使有罪见
威甘心受之。何敢生怨。滥及无辜。势必怨矣。故恩
虽厚。而人无所骄。威虽严。而人无所怨。乃各有其
道也。彼人之功小本不足称。而赏之以厚。彼人之
罪轻本不足责。而罚之至重。遂使小人。必生骄怨
矣△善御者调适有方。险夷可以并驾。情不周。智
不到。未有不见骄怨者也。】
此篇言持身惟在节谨。而不吝改过也。
「山堂曰。佛祖之道。不过得中。过中则偏邪。天下之事。
不可极意。极意则祸乱。古今之人。不节不谨。殆至危
亡者多矣。然则孰无过欤。惟贤达之士。改之勿吝。方
称为美也。」
【谓佛祖所传持之道。不过得中而巳。得中者。得中
道之至理也。过中即出于理外。则返成偏邪。天下
万事所求。不可尽意。尽意而求则越分也。即成祸
乱。古今之人。不自知持正。不自知谨慎。殆至丧身
失业者多矣。然则孰无过欤。虽则有过。宜乎知改。
惟有贤才达理之士。知过即改。而不吝。如是方称
为美也△道人于理不可过中。求情不为越分。此
真警世良言。不可不细心讨究。】
此篇见智人涉患难。皆有主宰也。
「山堂同韩尚书子苍。万庵颜首座。贤真牧。避难于云
卷二 第 685b 页 X64-0685.png
门庵。韩公因问万庵。近闻被李成兵吏所执。何计得
脱。万庵曰。昨被执缚。饥冻连日。自度必死矣。偶大雪
埋屋。其所系屋壁。无故崩倒。是夜幸脱者百馀人。公
曰。正被所执时如何排遣。万庵不对。公再诘之。万庵
曰。此何足道。吾辈学道。以义为质。有死而巳。何所惧
乎。公颔之。因知前辈涉世祸害死生。皆有处断矣。」
【山堂同韩尚书子苍。万庵颜首座。及贤真牧。四人
避贼难于云门庵时。韩公名驹字子苍。任至尚书。
问道于山堂。南宋高宗绍兴元年。李成作乱。聚集
浙江各处。贼寇十馀万。战据江淮十馀州。自号李
天王。劫掠襄阳。遇岳飞杀败。投入江者。不知其数。
李成败走投金。自此襄汉悉平。韩公因而问万庵
曰。近来闻师被李成兵吏所执。未审何计而得脱
去。万庵曰。昨者被伊执缚。饥冻连日。自度必定死
矣。偶因大雪埋屋。其所系屋壁。无故一时崩倒无
故者。见非有意使之而倒。乃生机也。是夜幸然得
脱者百馀人。公曰。正当被所执之时。师乃道人。不
知于此作何排遣。万庵以问之不当即不对。公再
诘之。万庵曰。此事何足言哉。吾辈学道人。本以仁
义为质。不过一死而巳。何所畏惧乎。你将谓死是
甚么难事。公颔之。因此而知从上古人涉历世间。
凡于祸害死生之际。皆自有主宰能处断矣△未
得了当。而恶死之心恒情所具也。不知他得的人。
视死如归。何惧之有。此个主宰。非常人所得。】
脱。万庵曰。昨被执缚。饥冻连日。自度必死矣。偶大雪
埋屋。其所系屋壁。无故崩倒。是夜幸脱者百馀人。公
曰。正被所执时如何排遣。万庵不对。公再诘之。万庵
曰。此何足道。吾辈学道。以义为质。有死而巳。何所惧
乎。公颔之。因知前辈涉世祸害死生。皆有处断矣。」
【山堂同韩尚书子苍。万庵颜首座。及贤真牧。四人
避贼难于云门庵时。韩公名驹字子苍。任至尚书。
问道于山堂。南宋高宗绍兴元年。李成作乱。聚集
浙江各处。贼寇十馀万。战据江淮十馀州。自号李
天王。劫掠襄阳。遇岳飞杀败。投入江者。不知其数。
李成败走投金。自此襄汉悉平。韩公因而问万庵
曰。近来闻师被李成兵吏所执。未审何计而得脱
去。万庵曰。昨者被伊执缚。饥冻连日。自度必定死
矣。偶因大雪埋屋。其所系屋壁。无故一时崩倒无
故者。见非有意使之而倒。乃生机也。是夜幸然得
脱者百馀人。公曰。正当被所执之时。师乃道人。不
知于此作何排遣。万庵以问之不当即不对。公再
诘之。万庵曰。此事何足言哉。吾辈学道人。本以仁
义为质。不过一死而巳。何所畏惧乎。你将谓死是
甚么难事。公颔之。因此而知从上古人涉历世间。
凡于祸害死生之际。皆自有主宰能处断矣△未
得了当。而恶死之心恒情所具也。不知他得的人。
视死如归。何惧之有。此个主宰。非常人所得。】
卷二 第 685c 页 X64-0685.png
此篇见至人必不失其正。举止皆有道也。
「山堂退百丈。谓韩子苍曰。古之进者。有德有命。故三
请而行。一辞而退。今之进者。惟势与力。知进退而不
失其正者。可谓贤达矣(记闻)。」
【师退百丈时。谓韩子苍曰。古之进为住持者。先选
其德。次待其命。故三请而后行。一辞即便退。古云
三让而进。一辞而退。言士之自重也。今之求进为
住持者。惟持之以势。使之以力。所以失其正也。欲
求其知进退而不失其正者。可谓贤达人矣△正
人君子。不蕲于必进。唯进以德。复进以命。返此。非
至人矣。】
此篇言住持公正无私。邪无所入也。
「山堂谓野庵曰。住持存心要公。行事不必出于已为
是。以他为非。则爱恶异同。不生于心。暴慢邪僻之气。
无自而入矣(幻庵集)。」
【隆兴府石亭野庵祖璇禅师。嗣大慧杲禅师。南岳
下十六世。谓住持人所存之心要公要正。凡所行
事。不必出于已者为是。以他人者为非。一味从乎
正理。则爱恶异同之心不生。使外面暴慢邪僻之
气。自然无路而入矣△公正二字行乎天下。炳如
日星。何处能隐其私。无私则道自行矣。】
此篇举古人器节俱妙。人所罕及也。
「山堂曰。李商老言。妙喜器度凝远。节义过人。好学不
倦。与老夫相从宝峰仅四五载。十日不见。必遣人致
卷二 第 686a 页 X64-0686.png
问。老夫举家病肿。妙喜过舍。躬自煎煮。如子弟事父
兄礼。既归。元首座责之。妙喜唯唯受教。识者知其大
器。」
【此节明节义人不可及。山堂举庐山李商老每言
妙喜和尚之为人才器与夫量度。凝澄而悠远。又
且节义过人。好学不卷。与老夫相从宝峰。谨有四
五载。而人情亦是周密。若隔去十日不见。必定遣
人致问。老夫家因修造动土。触犯土神。致举家患
肿病。求医不效。妙喜来到我舍。躬自为之煎煮。如
子弟事父兄之礼。惟勤惟谨。遂令焚香斋戒。持炽
盛光王神咒祈之。未及七日。夜梦老人著白衣骑
牛陷地旋没而去。翌日全家疾愈矣。妙喜既归。元
首座以丛林体段责之。元即昭觉道元禅师。嗣佛
果勤禅师。南岳下十五世。妙喜闻责。唯唯受教。唯
者应之速而无疑也。加唯唯者。顺从之至也。识者
以此知其为法门大器。】
「湛堂尝曰。杲侍者再来人也。山僧惜不及见。湛堂迁
化。妙喜茧足千里。访无尽居士于渚宫求塔铭。湛堂
末后一段光明。妙喜之力也(日涉记)。」
【此节显道眼鉴物无遗。湛堂尝曰。杲侍者再来人
也。山僧年迈。惜乎不及见其为人也。既而湛堂迁
化。妙喜请觉范状其行实。又得龙安照然禅师书
而为绍介。绍介者。因相佐助也。遂茧足行千里。茧
足者。谓足伤起皮如重茧也○昔楚欲伐宋。墨子
兄礼。既归。元首座责之。妙喜唯唯受教。识者知其大
器。」
【此节明节义人不可及。山堂举庐山李商老每言
妙喜和尚之为人才器与夫量度。凝澄而悠远。又
且节义过人。好学不卷。与老夫相从宝峰。谨有四
五载。而人情亦是周密。若隔去十日不见。必定遣
人致问。老夫家因修造动土。触犯土神。致举家患
肿病。求医不效。妙喜来到我舍。躬自为之煎煮。如
子弟事父兄之礼。惟勤惟谨。遂令焚香斋戒。持炽
盛光王神咒祈之。未及七日。夜梦老人著白衣骑
牛陷地旋没而去。翌日全家疾愈矣。妙喜既归。元
首座以丛林体段责之。元即昭觉道元禅师。嗣佛
果勤禅师。南岳下十五世。妙喜闻责。唯唯受教。唯
者应之速而无疑也。加唯唯者。顺从之至也。识者
以此知其为法门大器。】
「湛堂尝曰。杲侍者再来人也。山僧惜不及见。湛堂迁
化。妙喜茧足千里。访无尽居士于渚宫求塔铭。湛堂
末后一段光明。妙喜之力也(日涉记)。」
【此节显道眼鉴物无遗。湛堂尝曰。杲侍者再来人
也。山僧年迈。惜乎不及见其为人也。既而湛堂迁
化。妙喜请觉范状其行实。又得龙安照然禅师书
而为绍介。绍介者。因相佐助也。遂茧足行千里。茧
足者。谓足伤起皮如重茧也○昔楚欲伐宋。墨子
卷二 第 686b 页 X64-0686.png
自鲁趋楚。十日十夜。足肿如重茧。而不休息也○
特往荆州谒无尽居士求塔铭。初见无尽问。祇恁
么著草鞋远来。妙喜曰。某数百里特来见相公。公
曰。年多少。喜曰二十四。又问水牯牛年多少。喜曰
两个。公曰甚么处学得个虚头来。喜曰今日亲见
相公。公笑曰且坐吃茶。才坐又问。远来有何事缘。
师趋前曰。湛堂和尚示寂。茶毗眼睛牙齿数珠不
坏。得舍利无数。山门耆宿皆欲得相公大手笔作
塔铭。激励后学。特地远来。[曰/月]渎钧听。公曰被罪在
此。不曾为人作文字。今有一问。若道得即作塔铭。
道不得。即与钱五贯。裹足却归兜率参禅去。喜曰
请相公问。公曰闻准老眼睛不坏是否。喜曰是。公
曰我不问你这个眼睛。喜曰问甚么眼睛。公曰金
刚正眼。喜曰若是金刚正眼。在相公笔头上。公曰
如此老夫则为点出光明。令他照天照地去也。喜
乃揖曰。先师多幸谢相公塔铭。公唯唯而笑。其略
曰。舍利。孔老之书无闻也。先佛世尊灭度之后。弟
子收其舍利。起塔供养。赵州从谂禅师。舍利多至
万粒。近世龙庆闲。百丈肃。烟气所及。皆成舍利。大
抵出家人。本为生死事大。若生死到来。不知下落。
则不如三家村里省事汉。临终嘱付。一一分明。四
大色身。诸缘假合。从本以来。舍利岂有体性。若梵
行清洁。白业坚固。灵明廓彻。预知报谢。不惊不怖。
则依正二报。毫𨤲不失。若世间粗心。于本分事上。
特往荆州谒无尽居士求塔铭。初见无尽问。祇恁
么著草鞋远来。妙喜曰。某数百里特来见相公。公
曰。年多少。喜曰二十四。又问水牯牛年多少。喜曰
两个。公曰甚么处学得个虚头来。喜曰今日亲见
相公。公笑曰且坐吃茶。才坐又问。远来有何事缘。
师趋前曰。湛堂和尚示寂。茶毗眼睛牙齿数珠不
坏。得舍利无数。山门耆宿皆欲得相公大手笔作
塔铭。激励后学。特地远来。[曰/月]渎钧听。公曰被罪在
此。不曾为人作文字。今有一问。若道得即作塔铭。
道不得。即与钱五贯。裹足却归兜率参禅去。喜曰
请相公问。公曰闻准老眼睛不坏是否。喜曰是。公
曰我不问你这个眼睛。喜曰问甚么眼睛。公曰金
刚正眼。喜曰若是金刚正眼。在相公笔头上。公曰
如此老夫则为点出光明。令他照天照地去也。喜
乃揖曰。先师多幸谢相公塔铭。公唯唯而笑。其略
曰。舍利。孔老之书无闻也。先佛世尊灭度之后。弟
子收其舍利。起塔供养。赵州从谂禅师。舍利多至
万粒。近世龙庆闲。百丈肃。烟气所及。皆成舍利。大
抵出家人。本为生死事大。若生死到来。不知下落。
则不如三家村里省事汉。临终嘱付。一一分明。四
大色身。诸缘假合。从本以来。舍利岂有体性。若梵
行清洁。白业坚固。灵明廓彻。预知报谢。不惊不怖。
则依正二报。毫𨤲不失。若世间粗心。于本分事上。
卷二 第 686c 页 X64-0686.png
十二时中不曾照管。微细流注。生大我慢。此是业
空鬼来借宅。如此而欲舍利数珠诸根不坏。岂可
得乎。由是则湛堂和尚。末后一段光明。乃得妙喜
忠孝之力也△雅量殊特。大义昭然。自天性中出。
非汎汎辈。可得而拟。】
禅林宝训笔说卷中
空鬼来借宅。如此而欲舍利数珠诸根不坏。岂可
得乎。由是则湛堂和尚。末后一段光明。乃得妙喜
忠孝之力也△雅量殊特。大义昭然。自天性中出。
非汎汎辈。可得而拟。】
禅林宝训笔说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