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1266-A¶ 第 618c 页
* No. 1266-A
禅林宝训笔说序
宝训一书。盖古人抚育情深。肝膈语也。作之记之。诚
不啻嚼食喂婴。苦心极矣。且三百篇。皆英玮绝世之
才。凌跨百代。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天机畅
发。语句寻常。而究之。后人行之犹登渺莽。难于措足。
鲜克有珍之惜之。而心醉神酣者也。予自参学以来。
读之巳四十春秋。如饮醍醐。如餐妙药。立身接物之
际。间尝窃取一二言。奉为典型。虽不能媲美乎前贤。
亦或者不见。哂于今世。迩来谢事寒岩。万机锓削。日
唯作壁观僧。担朽木任。而于是书。置焉弗问。无何为
禅者请说。予曰吾老矣。筋倦骨衰。岂堪复如子愿耶。
而请之益坚。却之弗获。只得强起。命楮颖二子。代为
说之。日渍月浸。遂以成帙。命之曰笔说。以是知予纵
能说。亦有其地。亦有其时。说有间也。唯笔说。不拘时。
不择地。续微学于将坠。发妙理于浅近。风柯月渚。语
遍溪山。要即古人之言。以达古人之意而巳。敢曰寄
兹说于将来。启蒙迷于未悟也耶。惟祈学者肯綮深
思。细心穷玩。融古人之言。为已言。通古人之志。为己
1266-A¶ 第 619a 页 X64-0619.png
志。斯则匪惟弗辜前辈。嚼食喂婴之婆心。而亦不负
今日。白首青灯之朽志也巳。
时
康熙岁在丙戌仲夏月退隐叟智祥频吉听云道人
书于云峰牧麟堂中No. 1266
「禅林宝训序。」
【禅林宝训四字。作两对法喻喻法释。禅字是法。林
即喻也。宝字是喻。训即法也。梵语禅那。此云静虑。
以寂静为义。又云思惟修。所谓禅定者。定对乱言。
稍乱则非禅矣。林者。多木为林。譬诸禅师。嘉言善
行。说非一人。故喻如林也。比此诸老。皆深修禅定
之人。所集之言甚多。故曰禅林。宝者。有贵重义。世
人以财帛为宝。君子以文言为宝。至人以道德为
宝。故先举喻。使人知先德之文言。字字可珍可惜
也。训者。诲也。教诫也。谓诸禅师之法言。皆训诲教
诫之辞。此四字乃一书之题名。得其名。可以知三
百篇之义。序者。头绪也。凡书有序。如衣之有领。网
之有纲也。又曰序。谓述此一书之原由也。】
今日。白首青灯之朽志也巳。
时
康熙岁在丙戌仲夏月退隐叟智祥频吉听云道人
书于云峰牧麟堂中No. 1266
「禅林宝训序。」
【禅林宝训四字。作两对法喻喻法释。禅字是法。林
即喻也。宝字是喻。训即法也。梵语禅那。此云静虑。
以寂静为义。又云思惟修。所谓禅定者。定对乱言。
稍乱则非禅矣。林者。多木为林。譬诸禅师。嘉言善
行。说非一人。故喻如林也。比此诸老。皆深修禅定
之人。所集之言甚多。故曰禅林。宝者。有贵重义。世
人以财帛为宝。君子以文言为宝。至人以道德为
宝。故先举喻。使人知先德之文言。字字可珍可惜
也。训者。诲也。教诫也。谓诸禅师之法言。皆训诲教
诫之辞。此四字乃一书之题名。得其名。可以知三
百篇之义。序者。头绪也。凡书有序。如衣之有领。网
之有纲也。又曰序。谓述此一书之原由也。】
1266-A¶ 第 619b 页 X64-0619.png
「宝训者。昔妙喜竹庵诛茅江西云门时共集。」
【此述陈集宝训之来源也。者字有虚实两用。此是
虚用。语助之辞。凡文有者字。所以分别隔异也。昔
者。往也。前代也。妙喜即径山宗杲大慧禅师。宁国
奚氏子。嗣佛果克勤禅师。竹庵即温州龙翔士圭
禅师。成都史氏子。嗣佛眼清远禅师。二师皆南岳
下十五世。诛茅。斩草也。言二师于江西古云门旧
址结庵隐居时。共集此书。】
「予淳熙间游云居。得之老僧祖庵。惜其季深蠹损。首
尾不完。」
【此方出陈续集之由。予者。我也。淳熙。宋孝宗年号。
游。涉历也。谓我于淳熙间。游方至江西云居山。得
此宝训于一老僧名祖庵者。即岳山祖庵主。得法
于青原惟信。南岳下十四世。师住衡岳三十载。人
无知者。有偈曰。小锅煮菜上蒸饭。菜熟饭香人正
饥。一饱饥疮了无事。明朝依样画猫儿。由是衲子
竞相参慕。无尽张公。力挽出世不从。复隐云居十
馀载而终。惜者。意有所怜。其字。指物之辞。蠹乃虫
名。能食纸。其状似鱼。昔周成王。外国贡表。封于箱
三载。一日帝命取阅。见蠹篆成福寿字。上大喜。后
哲颂云。蠹鱼元不宿清波。赴纸横穿𥨊食阿。无意
成文经御览。古今书箧惜偏多。谓虽得是书。但恨
其历岁深久。为蠹鱼所食。篇章不完。或有前而无
后。缺失者多。是可惜也。】
1266-A¶ 第 619c 页 X64-0619.png
「后来或见于语录传记中。积之十年。仅五十篇馀。仍
取黄龙。下至佛照简堂诸老遗语。节葺类三百篇。其
所得有先后。而不以古今为诠次。」
【此序集续次第之所以。后来。是得此书之后。或者。
不定之辞。密显真机曰语。总集众事曰录。博载古
今曰传。广志贤哲曰记。积者。渐渐收积。仅。谓方才
也。谓自得此书以来。将首尾不全者。遍讨群集。及
至十年之中。方才得五十馀篇而巳。仍者。复也旧
也。黄龙寺名。在隆兴府。今名南昌。惠南禅师。信州
张氏子。嗣石霜楚圆禅师。南岳下十一世。下至者。
谓从十一世至十六世。佛炤即明州育王寺德光
拙庵禅师。临江彭氏子。嗣大慧禅师。简堂即国清
寺行机禅师。台州杨氏子。嗣护国景元禅师。二师
皆南岳下十六世。诸老者。统摄不尽之辞。遗语者。
人虽往矣。而遗留语句在也。节者。检制也。葺者。渐
次修补也。然黄龙简堂辈。曾为大慧竹庵二师巳
皆收集。因首尾不完。只得仍旧将诸师遗语节制
而补葺之。并前五十类之得三百篇。然其所得。非
一时一处。原有先后。随得随录。故不以往古为先。
来今为后。作诠显次第耳。】
「大槩使学者。削势利人我。趋道德仁义而巳。」
【此正出集宝训之本意。槩者。率也。削者。删除也。势。
威势。利。财利。人我者。彼此对待之称。谓集此书之
本意。原为要使学者。将威势财乃人我之心。尽情
1266-A¶ 第 620a 页 X64-0620.png
删除。不可留也。道者。乃一切圣凡共由之达道也。
日用事物当然谓之道。德者。得也。行道有得于心
谓之德。僧修戒定慧。儒行孝弟忠信。皆谓之德。仁
者。心之德。爱之理也。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趋者。
向也。取也。谓前之非理者当除。此之当理者宜取。
要使学者趋向道德仁义而巳。而巳者。结尽无馀
之意。】
「其文理优游平易。无高诞荒邈诡异之迹。实可以助
入道之远猷也。且将刊木以广流传。必有同志之士
一见而心许者。予虽老死丘壑。而志愿足矣。」
【此伸明宝训之文。文。谓文辞。理。即义理。优游。自如
之貌。平者。平常。易者。简易。高者。其言孤危难近。诞
者。其语诳妄不实。荒者。荒芜无稽之谈。邈者。渺邈
无措之句。诡者。谲诈之谕。异者。怪异之辞。谓此等
言辞。本文中不但无其实。求其迹亦不可得。如此
真实无妄之训诲。诚可以助入道之远猷也。猷者。
法也。远猷者。深远法则也。此序言其效。下明流通
之意。且者。权且也。且将者。暂欲之辞。刊木。即镌板。
以便广远流通。必有者。谓此书既行。谅必有与我
同此志者。此人一见。定当心许我也。许者。𠃔从之
义。书既行。予虽老朽死于丘壑。生平志愿得满足
矣。丘。土阜之高者。壑者。谷也。坑也。志者。心之所向。
愿者。情之所希。巳上伸释序文巳竟。后出序主名。】
「东吴沙门净善书。」
日用事物当然谓之道。德者。得也。行道有得于心
谓之德。僧修戒定慧。儒行孝弟忠信。皆谓之德。仁
者。心之德。爱之理也。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趋者。
向也。取也。谓前之非理者当除。此之当理者宜取。
要使学者趋向道德仁义而巳。而巳者。结尽无馀
之意。】
「其文理优游平易。无高诞荒邈诡异之迹。实可以助
入道之远猷也。且将刊木以广流传。必有同志之士
一见而心许者。予虽老死丘壑。而志愿足矣。」
【此伸明宝训之文。文。谓文辞。理。即义理。优游。自如
之貌。平者。平常。易者。简易。高者。其言孤危难近。诞
者。其语诳妄不实。荒者。荒芜无稽之谈。邈者。渺邈
无措之句。诡者。谲诈之谕。异者。怪异之辞。谓此等
言辞。本文中不但无其实。求其迹亦不可得。如此
真实无妄之训诲。诚可以助入道之远猷也。猷者。
法也。远猷者。深远法则也。此序言其效。下明流通
之意。且者。权且也。且将者。暂欲之辞。刊木。即镌板。
以便广远流通。必有者。谓此书既行。谅必有与我
同此志者。此人一见。定当心许我也。许者。𠃔从之
义。书既行。予虽老朽死于丘壑。生平志愿得满足
矣。丘。土阜之高者。壑者。谷也。坑也。志者。心之所向。
愿者。情之所希。巳上伸释序文巳竟。后出序主名。】
「东吴沙门净善书。」
1266-A¶ 第 620b 页 X64-0620.png
【古称三吴。东吴即苏州也。沙门梵语。此云勤息。谓
勤行众善。息灭诸恶。后学不可单称先辈之名。当
曰。上净下善。即序主名也。宋时人。蒲姑之高僧。得
法氏族未详。书者。舒也。舒布其言。陈于简牍也。】
禅林重刻宝训笔说卷上
楚衡云峰 智祥 述
此篇。诲人道德为立身之本。尊之美之。最为急要。
故此以冠三百篇之首。意有所在也。
「明教嵩和尚曰。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道德之所
存。虽匹夫非穷也。道德之所不存。虽王天下非通也。」
【明教即杭州佛日契嵩禅师。字仲灵。自号潜子。藤
州镡津李氏子。嗣洞山晓聪禅师。青原下十世。七
岁出家。十三得度。十九游方。常戴观音像一轴。日
诵圣号十万。率以为常。世间经书。莫不遍览。作原
教论十万馀言。儒释之道一贯。以抗韩愈排佛之
说。知开封府龙图王公素。欧阳修。程师孟。奏进
仁宗览之嘉叹。付编修入藏。曰辅教篇三卷。赐紫
衣方袍。明教之号。和尚是梵语。此云力生。谓因师
1266-A¶ 第 620c 页 X64-0620.png
之力而得生长法身。又云依学。谓依随此师。学出
世法也。曰。语也○此节先明道德存不存之人。尊。
重也。美。嘉也。道德解见前。谓世间可尊可重。者莫
有过于道。可嘉可美者。莫有过于德。若人心能存
道。身能养德。纵居于穷困之中。如匹夫匹妇。不以
为苦。故曰非穷。设或道德不修。身心泆荡。虽贵同
天子。不以为荣。故曰非通。匹夫者。穷独之称。所谓
三军之中可夺帅。匹夫之志不可夺也。三军者。周
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大国三军。
次国二军。小国一军。王字去声。身临四海曰王。此
先举尊崇贫贱两般。立定有道德无道德为格式。
然后出其较论使人不言自化。】
「伯夷叔齐。昔之饿夫也。今以其人而比之。而人皆喜。
桀纣幽厉。昔之人主也。今以其人而比之。而人皆怒。」
【此节引證道德有不有之实。伯夷叔齐。是有道德
之匹夫。今以之比于人。而人皆欢喜。是喜其有道
德也。桀纣幽厉。乃无道德之人君。今以之比于人。
而人皆忿怒。乃怒其无道德也○伯夷叔齐。孤竹
君之二子也。孤竹即殷汤所封之邦君。在永平府
西北十八里。孤竹城。有夷齐庙存焉。姓墨胎氏。名
初。字子朝。其子伯夷。名允。字公信。季子叔齐。名智。
字公达。谥曰。伯夷叔齐也。其父将薨。遗命立叔齐。
齐以天伦为重。我在位不义。伯夷以父命为尊。我
在位不孝。二人俱逃。国人立其仲子为君。其二人
世法也。曰。语也○此节先明道德存不存之人。尊。
重也。美。嘉也。道德解见前。谓世间可尊可重。者莫
有过于道。可嘉可美者。莫有过于德。若人心能存
道。身能养德。纵居于穷困之中。如匹夫匹妇。不以
为苦。故曰非穷。设或道德不修。身心泆荡。虽贵同
天子。不以为荣。故曰非通。匹夫者。穷独之称。所谓
三军之中可夺帅。匹夫之志不可夺也。三军者。周
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大国三军。
次国二军。小国一军。王字去声。身临四海曰王。此
先举尊崇贫贱两般。立定有道德无道德为格式。
然后出其较论使人不言自化。】
「伯夷叔齐。昔之饿夫也。今以其人而比之。而人皆喜。
桀纣幽厉。昔之人主也。今以其人而比之。而人皆怒。」
【此节引證道德有不有之实。伯夷叔齐。是有道德
之匹夫。今以之比于人。而人皆欢喜。是喜其有道
德也。桀纣幽厉。乃无道德之人君。今以之比于人。
而人皆忿怒。乃怒其无道德也○伯夷叔齐。孤竹
君之二子也。孤竹即殷汤所封之邦君。在永平府
西北十八里。孤竹城。有夷齐庙存焉。姓墨胎氏。名
初。字子朝。其子伯夷。名允。字公信。季子叔齐。名智。
字公达。谥曰。伯夷叔齐也。其父将薨。遗命立叔齐。
齐以天伦为重。我在位不义。伯夷以父命为尊。我
在位不孝。二人俱逃。国人立其仲子为君。其二人
1266-A¶ 第 621a 页 X64-0621.png
闻西伯昌善养老。往而归之。文王卒。武王伐纣。二
人叩马首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以臣弑君。可谓忠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
也。扶而出之。武王平定。天下宗周。夷齐耻不食周
粟。遂隐首阳山。即山西蒲州东南三十里。雷首山
也。采薇而食。卒之饿死。史咏曰。孤竹夷齐耻战争。
望尘遮道请休兵。首阳山倒为平地。应始无人说
姓名○夏桀。名履癸。帝发之子。谥法。贼人多杀曰
桀。荒淫无道。得施氏女名妹喜。作琼楼瑶台。极意
取媚。酒池运船。糟堤可望十里。龙逢以忠谏不从
而杀。殷汤有德。伊尹佐汤伐桀。桀战不胜。奔三棕
国。在山东定陶县。有三棕亭在焉。汤又从而伐之。
放桀于南巢而死。在庐州府九十里巢县。史咏曰。
顽乱宠妹喜。瑶台玩酒池。九夷不助尅。巢放丧龙
肢。九夷者。玄菟。乐浪。高丽。满饬。凫叟。索当。东屠。倭
人。天部○商纣名辛。亦名受。帝乙之子。谥法。残义
损善曰纣。得苏氏女名妲已。甚宠爱之。设酒池肉
林。使男女裸形相逐其间。作长夜宫。一百一十日
为一昼。用炮烙之刑刳孕。剒涉。造鹿台七年而成。
虐害忠良。臣叔比干。竭忠而谏。遂剖心而死。太师
箕子。佯狂而为奴。庶兄微子。为其亡仁避而去之。
后武王举兵伐之。败登鹿台蒙头赴火而死。史咏
曰。积粟成尘竟不开。谁知拒谏剖英才。武王兵起
无人敌。遂作商郊一聚灰○周幽名宫涅。宣王之
人叩马首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以臣弑君。可谓忠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
也。扶而出之。武王平定。天下宗周。夷齐耻不食周
粟。遂隐首阳山。即山西蒲州东南三十里。雷首山
也。采薇而食。卒之饿死。史咏曰。孤竹夷齐耻战争。
望尘遮道请休兵。首阳山倒为平地。应始无人说
姓名○夏桀。名履癸。帝发之子。谥法。贼人多杀曰
桀。荒淫无道。得施氏女名妹喜。作琼楼瑶台。极意
取媚。酒池运船。糟堤可望十里。龙逢以忠谏不从
而杀。殷汤有德。伊尹佐汤伐桀。桀战不胜。奔三棕
国。在山东定陶县。有三棕亭在焉。汤又从而伐之。
放桀于南巢而死。在庐州府九十里巢县。史咏曰。
顽乱宠妹喜。瑶台玩酒池。九夷不助尅。巢放丧龙
肢。九夷者。玄菟。乐浪。高丽。满饬。凫叟。索当。东屠。倭
人。天部○商纣名辛。亦名受。帝乙之子。谥法。残义
损善曰纣。得苏氏女名妲已。甚宠爱之。设酒池肉
林。使男女裸形相逐其间。作长夜宫。一百一十日
为一昼。用炮烙之刑刳孕。剒涉。造鹿台七年而成。
虐害忠良。臣叔比干。竭忠而谏。遂剖心而死。太师
箕子。佯狂而为奴。庶兄微子。为其亡仁避而去之。
后武王举兵伐之。败登鹿台蒙头赴火而死。史咏
曰。积粟成尘竟不开。谁知拒谏剖英才。武王兵起
无人敌。遂作商郊一聚灰○周幽名宫涅。宣王之
1266-A¶ 第 621b 页 X64-0621.png
子。谥法。壅遏不通曰幽。殆政虐民。遂致岐山自崩。
山川水竭。得褒人女名褒姒。以宠之。乃贬申后。并
太子宜臼。褒姒不好笑。于骊山举火。戏媚褒姒之
笑。骊山在西安府临潼县东南三里。后申侯怒。召
犬戎杀于骊山之下。史咏曰。恃宠多娇得自由。骊
山举火戏诸侯。岂知一笑倾城国。不觉胡尘满玉
楼○周厉名胡。夷王之子。谥法。杀戮无辜曰厉。王
行无道。侈傲暴虐。国人谤之。王使卫巫监谤。但有
谤者尽杀之。卫。国名。巫。乃神降之男子。召公谏曰。
塞下之口。遂上之过。恐为社稷忧。王不听。国人叛
之。祸及于王。王乃出奔于彘。彘古邑名。今为霍州。
属平阳府。太子幼。周召二公相和恊。共理国事。故
称共和也。小雅二十二篇。皆文武成康之善政。至
此而尽废矣。史咏曰。暴恶凶嚣喜结戎。忠心数谏
不为忧。二公计袭逃乎彘。至死无归未奠丘。】
「是故学者。患道德之不充乎身。不患势位之不在乎
已(镡津集)。」
【此节方是教人知其所患。是故二字。乃承上二种
人。见修不修之利害。患者。忧也。如云。以是之故。学
者当忧道德之不充足于身。不必要忧声名势位
之不在我也△若使道充德备。天龙恭敬。不以为
喜。何势位之可忧。须知道德恒存千古。势位及身
而尽。千古重乎。及身重乎。学者于此当猛省深修
可也。】
山川水竭。得褒人女名褒姒。以宠之。乃贬申后。并
太子宜臼。褒姒不好笑。于骊山举火。戏媚褒姒之
笑。骊山在西安府临潼县东南三里。后申侯怒。召
犬戎杀于骊山之下。史咏曰。恃宠多娇得自由。骊
山举火戏诸侯。岂知一笑倾城国。不觉胡尘满玉
楼○周厉名胡。夷王之子。谥法。杀戮无辜曰厉。王
行无道。侈傲暴虐。国人谤之。王使卫巫监谤。但有
谤者尽杀之。卫。国名。巫。乃神降之男子。召公谏曰。
塞下之口。遂上之过。恐为社稷忧。王不听。国人叛
之。祸及于王。王乃出奔于彘。彘古邑名。今为霍州。
属平阳府。太子幼。周召二公相和恊。共理国事。故
称共和也。小雅二十二篇。皆文武成康之善政。至
此而尽废矣。史咏曰。暴恶凶嚣喜结戎。忠心数谏
不为忧。二公计袭逃乎彘。至死无归未奠丘。】
「是故学者。患道德之不充乎身。不患势位之不在乎
已(镡津集)。」
【此节方是教人知其所患。是故二字。乃承上二种
人。见修不修之利害。患者。忧也。如云。以是之故。学
者当忧道德之不充足于身。不必要忧声名势位
之不在我也△若使道充德备。天龙恭敬。不以为
喜。何势位之可忧。须知道德恒存千古。势位及身
而尽。千古重乎。及身重乎。学者于此当猛省深修
可也。】
1266-A¶ 第 621c 页 X64-0621.png
此篇训人学当辩问。乃可畅发其义理。补益于性
地也。
「明教曰。圣贤之学。固非一日之具。日不足。继之以夜。
积之岁月。自然可成。」
【此节先明积功。灵明洞鉴曰圣。超凡亚圣曰贤。言
圣贤之学。要知非寻常文字。乃成圣成贤之语也。
固。本也。谓本不是一日可能具办。设使日学不足。
则相继续之以夜。如是从月至岁。学之不倦。则圣
贤之至学。自然可能成就也。自然二字。是决定意。】
「故曰。学以聚之。问以辩之。斯言。学非辩问。无以发明。」
【此节引證学问出易经。经云。君子学以聚之。问以
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学聚辩问。进业也。宽居
行仁。修德也。故曰者。昔人曾说之语。师今引以训
人。使人知非独我所言也。斯言者。乃师复举以晓
悟学人。斯者。此也。谓古人此语。学必要问。问必要
辩。若非辩问。则何以能明圣贤之至理。】
「今学者所至。罕有发一言问辩于人者。不知将何以
裨助性地。成日斯之益乎。」
【此节直责学者。不问不辩。正教人要问要辩也。谓
古人操学。必问必辩。今之学者凡所到之处。罕者。
少也。少见有发一言问之辩之于人。此等学人。我
不知他时中。将何以补助性地。成日新之利益乎。
裨者。补也。性地者。地有乘载义。能发生万物。言自
家心性地上。必假圣学能发生诸有。始得日日增
1266-A¶ 第 622a 页 X64-0622.png
新。今一言不措。则性地上无一可发。复何利益哉
○日新出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学圣贤
的人。不是常人。必其有圣贤之志。庶可以学得圣
贤。】
此篇诫学者除利欲。为止乱之源也。
「明教曰。太史公读孟子。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不
觉置卷。长叹嗟乎。利。诚乱之始也。故夫子罕言利。常
防其原也。原者。始也。尊崇贫贱。好利之弊。何以别焉。」
【此节明利为众害之基。太史公姓司马。名谈。为太
史令。其子名迁。袭其父职。乃尊其父。故称公也。西
汉龙门人。读者。诵其文。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
作孟子之书七篇。梁惠王魏武侯。名击。都汴城。改
称梁。其子名罃。僭称王。谥曰惠。史记惠王三十五
年乙酉。齐强梁弱。王立招贤馆。卑礼厚币广纳良
才。而孟子至。梁王问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
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
巳。王问意。强兵富国之类。孟子之对。不以富为利。
以义为利也。不觉者。出于无意。置者。放下书卷。要
知胸中大有感发。长叹者。出其感发之声。嗟乎。是
叹辞。谓惠王开口。即提出个利字。便是置天下人
于祸胎也。诚者。实也。实实是乱之根本。次引夫子
以明之。谓我夫子不多言利者。正见平常堤防维
谨。恐为倡乱之本原。何也。夫子所以将此利字常
时堤防。盖知尽天下人。上至尊崇之天子。下至贫
○日新出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学圣贤
的人。不是常人。必其有圣贤之志。庶可以学得圣
贤。】
此篇诫学者除利欲。为止乱之源也。
「明教曰。太史公读孟子。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不
觉置卷。长叹嗟乎。利。诚乱之始也。故夫子罕言利。常
防其原也。原者。始也。尊崇贫贱。好利之弊。何以别焉。」
【此节明利为众害之基。太史公姓司马。名谈。为太
史令。其子名迁。袭其父职。乃尊其父。故称公也。西
汉龙门人。读者。诵其文。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
作孟子之书七篇。梁惠王魏武侯。名击。都汴城。改
称梁。其子名罃。僭称王。谥曰惠。史记惠王三十五
年乙酉。齐强梁弱。王立招贤馆。卑礼厚币广纳良
才。而孟子至。梁王问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
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
巳。王问意。强兵富国之类。孟子之对。不以富为利。
以义为利也。不觉者。出于无意。置者。放下书卷。要
知胸中大有感发。长叹者。出其感发之声。嗟乎。是
叹辞。谓惠王开口。即提出个利字。便是置天下人
于祸胎也。诚者。实也。实实是乱之根本。次引夫子
以明之。谓我夫子不多言利者。正见平常堤防维
谨。恐为倡乱之本原。何也。夫子所以将此利字常
时堤防。盖知尽天下人。上至尊崇之天子。下至贫
1266-A¶ 第 622b 页 X64-0622.png
贱之庶民。尊卑虽别。而好利之弊病。无以别焉。】
「夫在公者。取利不公。则法乱。在私者。以欺取利。则事
乱。事乱则人争不平。法乱则民怨不服。其悖戾斗诤。
不顾死亡者。自此发矣。是不亦利。诚乱之始也。」
【此节明上下取利之弊。夫者。承上起下之辞。在公
者。应上尊崇一辈。取利不公。所令不行。法则乱矣。
私者。应贫贱一辈。取利以欺。则名分丧失。事则乱
矣。事若乱。彼此不分。强弱竞争。无所分晓。所以人
争不平矣。法若乱。以法凌人。无分曲直。理不能伸。
所以民怨不服矣。如此上下交乱。虽有法度。民则
不从。悖。乖也。戾。违也。事无分晓。斗诤便起。由是人
之不顾死亡者。皆从此一利字发之矣。是不亦。如
云岂不是利字。诚乱之始也。至此方才结还太史
公叹息之意。】
「且圣贤深戒去利。尊先仁义。而后世尚有恃利相欺。
伤风败教者何限。况复公然。张其征利之道而行之。
欲天下风俗正。而不浇利薄。其可得乎。」
【此节重提圣贤之语。使人知戒知尊。深戒者。非浅
也。圣贤戒人去利欲。尊仁义。意非浅浅。而后世不
惟不遵行戒利存仁之教。而返恃利以相欺。恃者。
依赖也。如此者。伤古人之风化。败圣贤之教法。何
限者。不能尽数。言其多也。次又进说一层曰。不特
此也。更有一种无耻之徒。公然行之。公然者。堂堂
乎施张其取利之法。而大行之也。张。施也。征。取也。
「夫在公者。取利不公。则法乱。在私者。以欺取利。则事
乱。事乱则人争不平。法乱则民怨不服。其悖戾斗诤。
不顾死亡者。自此发矣。是不亦利。诚乱之始也。」
【此节明上下取利之弊。夫者。承上起下之辞。在公
者。应上尊崇一辈。取利不公。所令不行。法则乱矣。
私者。应贫贱一辈。取利以欺。则名分丧失。事则乱
矣。事若乱。彼此不分。强弱竞争。无所分晓。所以人
争不平矣。法若乱。以法凌人。无分曲直。理不能伸。
所以民怨不服矣。如此上下交乱。虽有法度。民则
不从。悖。乖也。戾。违也。事无分晓。斗诤便起。由是人
之不顾死亡者。皆从此一利字发之矣。是不亦。如
云岂不是利字。诚乱之始也。至此方才结还太史
公叹息之意。】
「且圣贤深戒去利。尊先仁义。而后世尚有恃利相欺。
伤风败教者何限。况复公然。张其征利之道而行之。
欲天下风俗正。而不浇利薄。其可得乎。」
【此节重提圣贤之语。使人知戒知尊。深戒者。非浅
也。圣贤戒人去利欲。尊仁义。意非浅浅。而后世不
惟不遵行戒利存仁之教。而返恃利以相欺。恃者。
依赖也。如此者。伤古人之风化。败圣贤之教法。何
限者。不能尽数。言其多也。次又进说一层曰。不特
此也。更有一种无耻之徒。公然行之。公然者。堂堂
乎施张其取利之法。而大行之也。张。施也。征。取也。
1266-A¶ 第 622c 页 X64-0622.png
然要天下风俗正肃。全在礼法。今利途显。礼法亡。
而要天下风俗端正。不致浇漓衰薄。断断乎不可
得也。浇者沃也。有浸湿义。薄者不厚也。上化为风。
下习为俗△利。乃迷魂狂药。不可饮。饮之。杀人无
疑矣。】
此篇戒学者防恶于未萌。所以远害也。
「明教曰。凡人所为之恶。有有形者。有无形者。无形之
恶。害人者也。有形之恶。杀人者也。杀人之恶小。害人
之恶大。」
【此节先出其恶。且学者。安得有杀人害人之恶。为
师所戒。然人居凡夫地上。根本无明。念念熏染。触
境生情。令人不觉不知一时念起。于人我中生出
几多嫉妒贪嗔。搆起是非。丧亡道本。所以说害人
之恶大也。论云。有形之恶。其来有方。其敌可禦。无
形之恶。其来不测。其害非细。故所以杀人之恶小。
害人之恶大。杀以迹言。害以心论。】
「所以游晏中有鸩毒。谈笑中有戈矛。堂奥中有虎豹。
邻巷中有戎狄。」
【此节正明恶事。游晏。乃宾主合欢安静之筵也。岂
料食中置毒。令人死不旋踵。广志云。鸩毒鸟。大如
鹞子。颈长八寸紫。绿色。以蛇蠍为食。雄为晕。雌名
阴。其毛入酒则火燄生。以之插鼻中肠断即死。惟
犀牛角可解。谈笑出于无意。不觉一语如戈如矛。
令人吞声忍气而不自安也。戈。平头戟。长六尺六
而要天下风俗端正。不致浇漓衰薄。断断乎不可
得也。浇者沃也。有浸湿义。薄者不厚也。上化为风。
下习为俗△利。乃迷魂狂药。不可饮。饮之。杀人无
疑矣。】
此篇戒学者防恶于未萌。所以远害也。
「明教曰。凡人所为之恶。有有形者。有无形者。无形之
恶。害人者也。有形之恶。杀人者也。杀人之恶小。害人
之恶大。」
【此节先出其恶。且学者。安得有杀人害人之恶。为
师所戒。然人居凡夫地上。根本无明。念念熏染。触
境生情。令人不觉不知一时念起。于人我中生出
几多嫉妒贪嗔。搆起是非。丧亡道本。所以说害人
之恶大也。论云。有形之恶。其来有方。其敌可禦。无
形之恶。其来不测。其害非细。故所以杀人之恶小。
害人之恶大。杀以迹言。害以心论。】
「所以游晏中有鸩毒。谈笑中有戈矛。堂奥中有虎豹。
邻巷中有戎狄。」
【此节正明恶事。游晏。乃宾主合欢安静之筵也。岂
料食中置毒。令人死不旋踵。广志云。鸩毒鸟。大如
鹞子。颈长八寸紫。绿色。以蛇蠍为食。雄为晕。雌名
阴。其毛入酒则火燄生。以之插鼻中肠断即死。惟
犀牛角可解。谈笑出于无意。不觉一语如戈如矛。
令人吞声忍气而不自安也。戈。平头戟。长六尺六
1266-A¶ 第 623a 页 X64-0623.png
寸。矛。其形如钩。长二丈。俱伤人利器也。正房为堂。
幽深为奥。虎豹能食人。堂奥中安有虎豹。此谓能
设计害人者。有如此也。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巷。
戎狄者。西戎北狄。此是不存礼法之人。难与同居。】
「自非圣贤。绝之于未萌。防之以礼法。则其为害也。不
亦甚乎。」
【此节方教人屏恶防害。自非二字是反语。如云。若
是圣贤自能绝于未萌防以礼法。则无恶念可生。
故无所害。然今者。汝非圣贤。既不能绝于未萌。萌
者草之将芽。又不能防以礼法。倘一念促生。则其
利害有不胜言者矣。礼法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
宜则。法者制度品节也。左传曰。藏于杳然冥然之
间。而发于卒然之际。非圣人以礼为之防。则人之
类灭久矣△防害远恶的至训。明明具载。只是人
心险极。熟处难忘。戒之哉。】
此篇引义士以愧贪僧。使之自省也。
「明教曰。大觉琏和尚住育王。因二僧争施利不巳。主
事莫能断。大觉呼至责之曰。昔包公判开封民有自
陈以白金百两寄我者亡矣。今还其家。其子不受。望
公召其子还之。公叹异。即召其子语之。其子辞曰。先
父存日。无白金私寄他室。二人固让久之。公不得巳。
责付在城寺观修冥福以荐亡者。」
【大觉即明州育王寺怀琏禅师字器之。福建漳州
陈氏子。嗣泐潭澄禅师。青原下十四世○此节先
幽深为奥。虎豹能食人。堂奥中安有虎豹。此谓能
设计害人者。有如此也。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巷。
戎狄者。西戎北狄。此是不存礼法之人。难与同居。】
「自非圣贤。绝之于未萌。防之以礼法。则其为害也。不
亦甚乎。」
【此节方教人屏恶防害。自非二字是反语。如云。若
是圣贤自能绝于未萌防以礼法。则无恶念可生。
故无所害。然今者。汝非圣贤。既不能绝于未萌。萌
者草之将芽。又不能防以礼法。倘一念促生。则其
利害有不胜言者矣。礼法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
宜则。法者制度品节也。左传曰。藏于杳然冥然之
间。而发于卒然之际。非圣人以礼为之防。则人之
类灭久矣△防害远恶的至训。明明具载。只是人
心险极。熟处难忘。戒之哉。】
此篇引义士以愧贪僧。使之自省也。
「明教曰。大觉琏和尚住育王。因二僧争施利不巳。主
事莫能断。大觉呼至责之曰。昔包公判开封民有自
陈以白金百两寄我者亡矣。今还其家。其子不受。望
公召其子还之。公叹异。即召其子语之。其子辞曰。先
父存日。无白金私寄他室。二人固让久之。公不得巳。
责付在城寺观修冥福以荐亡者。」
【大觉即明州育王寺怀琏禅师字器之。福建漳州
陈氏子。嗣泐潭澄禅师。青原下十四世○此节先
1266-A¶ 第 623b 页 X64-0623.png
举其事。住育王时。因二僧争财利不止。主事者竟
莫能判断。师呼二僧至责之。引往事为二僧作法。
包公名拯字希仁。官至御史。天性严厉。未尝有笑
容。知开封府日。有民李觉安。生子名景文年幼。因
病以白金百两寄与友人张惠明。觉安终后。惠明
还金于子。其子不受。一谓受人之寄。必当还之。一
谓父无所嘱。不当受之。惠明即诉于公。公叹奇异。
即召子还金。子固不受。一要还金。一断不受。公见
二人如此义勇。不得巳将此金责付本城寺观中
修斋以荐悼亡者。责。任也。任责于人。而行其事也。】
「予目睹其事。且尘劳中人。尚能疏财慕义如此。尔为
佛弟子。不识廉耻若是。遂依丛林法摈之。」
【此节责僧无耻。曰。此事吾目所睹者。彼尘劳中原
以财利为心。尚且能疏其财。而慕其义如此。如此
二字。是极力称其有义。你二人剃发披缁。当行檀
度。乃佛子也。返要争财竞利。真不守清廉。不识羞
耻之若是。若是二字。是痛责其无耻。理宜依丛林
古规摈出。不得有污清众也△今之争钱好利者。
捧读之。羞乎否也。】
此篇。见师家具知人之眼。乃不失衲子有拔萃之
资也。
「大觉琏和尚初游庐山。圆通讷禅师一见。直以大器
期之。或问。何自而知之。讷曰。斯人中正不倚。动静尊
严。加以道学行谊。言简尽理。凡人资禀如此。鲜有不
莫能判断。师呼二僧至责之。引往事为二僧作法。
包公名拯字希仁。官至御史。天性严厉。未尝有笑
容。知开封府日。有民李觉安。生子名景文年幼。因
病以白金百两寄与友人张惠明。觉安终后。惠明
还金于子。其子不受。一谓受人之寄。必当还之。一
谓父无所嘱。不当受之。惠明即诉于公。公叹奇异。
即召子还金。子固不受。一要还金。一断不受。公见
二人如此义勇。不得巳将此金责付本城寺观中
修斋以荐悼亡者。责。任也。任责于人。而行其事也。】
「予目睹其事。且尘劳中人。尚能疏财慕义如此。尔为
佛弟子。不识廉耻若是。遂依丛林法摈之。」
【此节责僧无耻。曰。此事吾目所睹者。彼尘劳中原
以财利为心。尚且能疏其财。而慕其义如此。如此
二字。是极力称其有义。你二人剃发披缁。当行檀
度。乃佛子也。返要争财竞利。真不守清廉。不识羞
耻之若是。若是二字。是痛责其无耻。理宜依丛林
古规摈出。不得有污清众也△今之争钱好利者。
捧读之。羞乎否也。】
此篇。见师家具知人之眼。乃不失衲子有拔萃之
资也。
「大觉琏和尚初游庐山。圆通讷禅师一见。直以大器
期之。或问。何自而知之。讷曰。斯人中正不倚。动静尊
严。加以道学行谊。言简尽理。凡人资禀如此。鲜有不
1266-A¶ 第 623c 页 X64-0623.png
成器者(九峰集)。」
【庐山圆通居讷禅师字仲敏。西蜀梓州蹇氏子。嗣
延庆子荣禅师。青原下十世。初见大觉。知为大器。
一见者。初不相知。才一见便知为大法器也。期。限
也。限定其成事无疑。或问者。设或有人作如此问。
何故一见便自知也。对曰。此人之资格。中正而不
倚。中是不偏。正乃不邪。一动一静。自尊自严。此即
知其形之奇也。加以内心所存。有道有学。有行有
谊。凡所发言。辞简而理尽。此即知其心之妙也。资
禀也。二字一义。鲜。少也。大凡人之体性。禀得如此
人者。少有不成大器者也△知识顶门有眼。识人
必到极真极美处。非等閒也。】
此篇举贤慧阔达。训人当法古师今。谨始慎终也。
「仁祖皇祐初。遣银珰小使。持录绨尺一书。召圆通讷。
住孝慈大伽蓝。讷称疾不起。表疏大觉应诏。」
【此节先举其事。仁祖。宋四帝仁宗也。皇祐即年号。
初字。即皇祐一二年间。遣者。使命也。银珰耳㻔。有
金玉银三种。以别等级也。秦汉中以小宦官著银
珰右貂。明帝改为金珰左貂。宫中出入传命。乃阉
人也。持者。手赍诏命。绿绨者。绿色书囊也。尺一。汉
时制尺一之板。以驾诏书。诏。告也。上命也。孝慈者。
汴京自唐朝毁寺。至太祖建隆间复兴两街。皆义
学。银珰使李𠃔宁。奏施汴宅。创立禅席。赐额十方
净因禅院。帝留意空宗。诏下三省。定议召有道者
【庐山圆通居讷禅师字仲敏。西蜀梓州蹇氏子。嗣
延庆子荣禅师。青原下十世。初见大觉。知为大器。
一见者。初不相知。才一见便知为大法器也。期。限
也。限定其成事无疑。或问者。设或有人作如此问。
何故一见便自知也。对曰。此人之资格。中正而不
倚。中是不偏。正乃不邪。一动一静。自尊自严。此即
知其形之奇也。加以内心所存。有道有学。有行有
谊。凡所发言。辞简而理尽。此即知其心之妙也。资
禀也。二字一义。鲜。少也。大凡人之体性。禀得如此
人者。少有不成大器者也△知识顶门有眼。识人
必到极真极美处。非等閒也。】
此篇举贤慧阔达。训人当法古师今。谨始慎终也。
「仁祖皇祐初。遣银珰小使。持录绨尺一书。召圆通讷。
住孝慈大伽蓝。讷称疾不起。表疏大觉应诏。」
【此节先举其事。仁祖。宋四帝仁宗也。皇祐即年号。
初字。即皇祐一二年间。遣者。使命也。银珰耳㻔。有
金玉银三种。以别等级也。秦汉中以小宦官著银
珰右貂。明帝改为金珰左貂。宫中出入传命。乃阉
人也。持者。手赍诏命。绿绨者。绿色书囊也。尺一。汉
时制尺一之板。以驾诏书。诏。告也。上命也。孝慈者。
汴京自唐朝毁寺。至太祖建隆间复兴两街。皆义
学。银珰使李𠃔宁。奏施汴宅。创立禅席。赐额十方
净因禅院。帝留意空宗。诏下三省。定议召有道者
1266-A¶ 第 624a 页 X64-0624.png
住持。欧阳修。程师孟。奏请圆通讷禅师。𠃔宁亲持
诏下江州。讷称目疾耳背不赴。帝益敬重。听举自
代。讷举大觉和尚应诏。伽蓝梵语。此云众僧园。即
僧众共居之地。疏者。疏通其不能奉命之情。表者。
以表上进。举大觉为有道。能应天子之诏命也。】
「或曰。圣天子旌崇道德。恩被泉石。师何固辞。讷曰。予
滥厕僧伦。视听不聪。幸安林下。饭蔬饮水。虽佛祖有
所不为。况其他耶。先哲有言。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予
平生行知足之计。不以声利自累。若厌于心。何日而
足。故东坡尝曰。知安则荣。知足则富。」
【此节出呈其意。或者。假借之称。旌。钦仰也。崇。敬重
也。或有人言。今圣天子旌仰崇重吾师之道德。其
恩泽普被。泉石蒙润也。师何固辞。固辞者。再三恳
辞。滥厕。泛杂也。伦者。类也。幸与倖同。不当得而得
也。饭蔬。粗食也。如谓我今为僧。泛杂于僧类之中。
又得安于山林。亦侥倖也。时中食其蔬。饮其水。可
谓千足万足矣。当此之时。纵教我作佛作祖。吾亦
无所好。况为天子师耶。耶。是吸问之辞。此见胸中
空洞无物。玉洁冰清。贤哉师也。又引范蠡语。大名
之下。难以久居。况我生平所行之事。头头皆是知
足之计。声名利养。实有累系于人。我岂以此声利
而自累。累者。萦缚也。且世人之贪心。如渴鹿然。何
有厌足。若欲饱厌于心。终无了日。厌。满足也。故复
引东坡语云。知安则荣。知足则富。以完其生平知
诏下江州。讷称目疾耳背不赴。帝益敬重。听举自
代。讷举大觉和尚应诏。伽蓝梵语。此云众僧园。即
僧众共居之地。疏者。疏通其不能奉命之情。表者。
以表上进。举大觉为有道。能应天子之诏命也。】
「或曰。圣天子旌崇道德。恩被泉石。师何固辞。讷曰。予
滥厕僧伦。视听不聪。幸安林下。饭蔬饮水。虽佛祖有
所不为。况其他耶。先哲有言。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予
平生行知足之计。不以声利自累。若厌于心。何日而
足。故东坡尝曰。知安则荣。知足则富。」
【此节出呈其意。或者。假借之称。旌。钦仰也。崇。敬重
也。或有人言。今圣天子旌仰崇重吾师之道德。其
恩泽普被。泉石蒙润也。师何固辞。固辞者。再三恳
辞。滥厕。泛杂也。伦者。类也。幸与倖同。不当得而得
也。饭蔬。粗食也。如谓我今为僧。泛杂于僧类之中。
又得安于山林。亦侥倖也。时中食其蔬。饮其水。可
谓千足万足矣。当此之时。纵教我作佛作祖。吾亦
无所好。况为天子师耶。耶。是吸问之辞。此见胸中
空洞无物。玉洁冰清。贤哉师也。又引范蠡语。大名
之下。难以久居。况我生平所行之事。头头皆是知
足之计。声名利养。实有累系于人。我岂以此声利
而自累。累者。萦缚也。且世人之贪心。如渴鹿然。何
有厌足。若欲饱厌于心。终无了日。厌。满足也。故复
引东坡语云。知安则荣。知足则富。以完其生平知
1266-A¶ 第 624b 页 X64-0624.png
足之实。】
「避名全节。善始善终。在圆通得之矣(行实)。」
【此节方是集书者美师之言。曰。名乃人人之所欲。
师今避之。可谓德备而节全矣。出家而成美器。善
始也。道成而保令名。善终也。如斯众美。在师得之
矣○东坡姓苏名轼字子瞻。眉山人。得法于东林
聪。官至翰林。后筑室于黄州城东。因号东坡居士
△读之宛然道骨。謦欬犹存。不禁令人羡杀。】
此篇训人守节义。毋恃外势也。
「圆通讷和尚曰。躄者命在杖。失杖则㒹。渡者命在舟。
失舟则溺。凡林下人。自无所守。挟外势以为重者。一
旦失其所挟。皆不能免㒹溺之患。」
【躄。跛不能行。颠仆也。溺。淹没也。借此形容有所挟
持之意。如跛足者。力全在杖。失杖而行。必颠仆矣。
渡河者。命全在舟。失舟于水。必淹没矣。以此而知。
大凡林下道人。当守节义以自重。不可假权势以
御人。挟。扶持也。若一朝业盈福谢。权势既失。节义
不存。其颠其溺。胡能免乎△彼恃势者。当猛然自
返。殆至颠溺。悔之何及。】
此篇言丛林之兴衰。在德不在法也。
「圆通讷曰。昔百丈大智禅师。建丛林立规矩。欲救像
季不生之弊。曾不知像季学者。盗规矩。以破百丈之
丛林。」
【江西百丈山怀海大智禅师。福州常乐王氏子。嗣
「避名全节。善始善终。在圆通得之矣(行实)。」
【此节方是集书者美师之言。曰。名乃人人之所欲。
师今避之。可谓德备而节全矣。出家而成美器。善
始也。道成而保令名。善终也。如斯众美。在师得之
矣○东坡姓苏名轼字子瞻。眉山人。得法于东林
聪。官至翰林。后筑室于黄州城东。因号东坡居士
△读之宛然道骨。謦欬犹存。不禁令人羡杀。】
此篇训人守节义。毋恃外势也。
「圆通讷和尚曰。躄者命在杖。失杖则㒹。渡者命在舟。
失舟则溺。凡林下人。自无所守。挟外势以为重者。一
旦失其所挟。皆不能免㒹溺之患。」
【躄。跛不能行。颠仆也。溺。淹没也。借此形容有所挟
持之意。如跛足者。力全在杖。失杖而行。必颠仆矣。
渡河者。命全在舟。失舟于水。必淹没矣。以此而知。
大凡林下道人。当守节义以自重。不可假权势以
御人。挟。扶持也。若一朝业盈福谢。权势既失。节义
不存。其颠其溺。胡能免乎△彼恃势者。当猛然自
返。殆至颠溺。悔之何及。】
此篇言丛林之兴衰。在德不在法也。
「圆通讷曰。昔百丈大智禅师。建丛林立规矩。欲救像
季不生之弊。曾不知像季学者。盗规矩。以破百丈之
丛林。」
【江西百丈山怀海大智禅师。福州常乐王氏子。嗣
1266-A¶ 第 624c 页 X64-0624.png
马祖道一禅师。南岳下二世○此节明因法致弊。
建。置也。立。成也。多草为丛。多木为林。乃众僧依止
之处。栖心修道之所也。圆者为规。方者为矩。因之
以为模范也。谓百丈建置丛林。立成规矩。意在救
济末世人不正之弊病。佛住世为正法。佛灭像存
曰像法。季。末世也。纵贪嗔痴。存生灭念。皆不正之
弊。曾。乃也。盗规矩者。假公济私。因法作奸也。乃不
知末世学者。盗取前人之法度。返坏前人之丛林。
何也。且古人见学者。意纵心狂。难以入道。故藉规
矩以制伏之。而不知法久弊生。返藉规矩假以制
贪嗔人我为名。而实以为利欲之媒。斯所以丛林
破矣。】
「上古之世。虽巢居穴处。人人自律。大智之后。虽高堂
广厦。人人自废。故曰。安危德也。兴亡数也。」
【此节明古今差别。古者夏则居巢。冬则处穴。彼居
巢穴者。岂有规矩。而人人自成规矩。故曰自律。律
条令也。今之人高堂百尺。广厦千楹。虽有规矩而
不遵。人人皆纵情恣意。流荡而忘返。故曰自废。以
是而知。人之安危在乎德。事之兴替在乎数。数者。
时也。理数也。】
「苟德可将。何必丛林。苟数可凭。曷用规矩(野录)。」
【此方断定其说。苟。果也。将。持守也。谓学人果能有
德可持。虽深山穷谷。俱可修行。何必故欲丛林。果
能达乎理数。则困顿折挫。皆成礼法。又曷必故用
建。置也。立。成也。多草为丛。多木为林。乃众僧依止
之处。栖心修道之所也。圆者为规。方者为矩。因之
以为模范也。谓百丈建置丛林。立成规矩。意在救
济末世人不正之弊病。佛住世为正法。佛灭像存
曰像法。季。末世也。纵贪嗔痴。存生灭念。皆不正之
弊。曾。乃也。盗规矩者。假公济私。因法作奸也。乃不
知末世学者。盗取前人之法度。返坏前人之丛林。
何也。且古人见学者。意纵心狂。难以入道。故藉规
矩以制伏之。而不知法久弊生。返藉规矩假以制
贪嗔人我为名。而实以为利欲之媒。斯所以丛林
破矣。】
「上古之世。虽巢居穴处。人人自律。大智之后。虽高堂
广厦。人人自废。故曰。安危德也。兴亡数也。」
【此节明古今差别。古者夏则居巢。冬则处穴。彼居
巢穴者。岂有规矩。而人人自成规矩。故曰自律。律
条令也。今之人高堂百尺。广厦千楹。虽有规矩而
不遵。人人皆纵情恣意。流荡而忘返。故曰自废。以
是而知。人之安危在乎德。事之兴替在乎数。数者。
时也。理数也。】
「苟德可将。何必丛林。苟数可凭。曷用规矩(野录)。」
【此方断定其说。苟。果也。将。持守也。谓学人果能有
德可持。虽深山穷谷。俱可修行。何必故欲丛林。果
能达乎理数。则困顿折挫。皆成礼法。又曷必故用
1266-A¶ 第 625a 页 X64-0625.png
规矩也。曷者。何也。师意在教人修德明理为急务。
非弛废丛林。蔑视规矩也。学者须知之。谭子化书
亦云。苟德可将。何必广粟帛乎。苟数可凭。何必广
兵甲乎△自律自废。谁使之然也。学者宜当自惜。】
此篇训学者。居安虑危。始得无终身之虞也。
「圆通谓大觉曰。古圣治心于未萌。防情于未乱。盖豫
备则无患。所以重门击柝以待暴客。而取诸豫也。」
【此节明豫备无患。谓者。与之言也。先举古圣者。要
使人知其取法之正。治心者。修心也。未萌。在一念
未动之先。若待心念动作。则成妄矣。情是识情。防
情须在未乱之前。若使识情奔竞。则人迷矣。豫先
也。备是防备。教豫先防备。则无过患也。次引易经
雷地豫卦。取象以发明之。震上坤下安和悦乐
之义。杨氏曰。川途既通。则暴客至矣。不可不禦之
以术也。故取诸豫。重门以禦之。击柝以警之。则暴
客无自而入矣。二阴在上。重门之象。一阳在下。击
柝之象。三阴在内。悦豫之象。柝。斫木为之。夜行所
击也。】
「事豫为之则易。卒为之固难。古之贤哲。有终身之忧
而无一朝之患者。诚在于斯(九峰集)。」
【此节教戒谨毋忘。大凡世间一切事业。豫先调摄。
其行则易。仓卒为之。事不周矣。哲。即贤也。谓古来
哲人智士。无一时一刻而不忧勤惕励。以自警。故
所以无卒暴之忧者。由其有先照之智也昃豫备
非弛废丛林。蔑视规矩也。学者须知之。谭子化书
亦云。苟德可将。何必广粟帛乎。苟数可凭。何必广
兵甲乎△自律自废。谁使之然也。学者宜当自惜。】
此篇训学者。居安虑危。始得无终身之虞也。
「圆通谓大觉曰。古圣治心于未萌。防情于未乱。盖豫
备则无患。所以重门击柝以待暴客。而取诸豫也。」
【此节明豫备无患。谓者。与之言也。先举古圣者。要
使人知其取法之正。治心者。修心也。未萌。在一念
未动之先。若待心念动作。则成妄矣。情是识情。防
情须在未乱之前。若使识情奔竞。则人迷矣。豫先
也。备是防备。教豫先防备。则无过患也。次引易经
雷地豫卦。取象以发明之。
之义。杨氏曰。川途既通。则暴客至矣。不可不禦之
以术也。故取诸豫。重门以禦之。击柝以警之。则暴
客无自而入矣。二阴在上。重门之象。一阳在下。击
柝之象。三阴在内。悦豫之象。柝。斫木为之。夜行所
击也。】
「事豫为之则易。卒为之固难。古之贤哲。有终身之忧
而无一朝之患者。诚在于斯(九峰集)。」
【此节教戒谨毋忘。大凡世间一切事业。豫先调摄。
其行则易。仓卒为之。事不周矣。哲。即贤也。谓古来
哲人智士。无一时一刻而不忧勤惕励。以自警。故
所以无卒暴之忧者。由其有先照之智也昃豫备
1266-A¶ 第 625b 页 X64-0625.png
二字。是甚么人做得到。文王之日[昃-人+又]不遑。周公之
所其无逸。庶几得之。】
此篇谓学问是立身之大本。不可不猛力行之也。
「大觉琏和尚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今之
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先。善者可以为法。恶者可以
为戒。」
【先举喻以明。谓如玉在石中。必假雕琢。置而不琢。
何能成其美器。学者亦然。若不勤学。何能知其妙
理。如今人能知古人之所到。后人能知先人之所
行。皆因学识之力也。此二句出韩文公进唐顺宗
表。古之善者。吾当取法。先之不善者。吾当为戒。】
「历观前辈立身扬名于当世者。鲜不学问而成之矣。」
【此方教观前古。历观者。次第而观。谓你次第著眼
看从前古人。凡是有卓识操修。播剔美名于当代
者。谁不是。勤勤恳恳。博览经史。咨询贤哲。而得成
就者。故此学者。当勇力深修也△学问二字。不是
说过便了。其间实有精进不巳之功。偶得辄止。身
名何立。学者勉之。】
此篇是答侍郎孙莘老书。谓三教本是一体。只因
人情变故。内起人我。争竞是非。以致斯道云亡矣。
「大觉曰。妙道之理。圣人尝寓之于易。至周衰。先王之
法坏。礼义亡。然后奇言异术。间出而乱俗。」
【此节明立教有时。道本无名。亦无有相。穷三际遍
十方。无在不在。加一妙字。始见体不变而用随缘。
所其无逸。庶几得之。】
此篇谓学问是立身之大本。不可不猛力行之也。
「大觉琏和尚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今之
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先。善者可以为法。恶者可以
为戒。」
【先举喻以明。谓如玉在石中。必假雕琢。置而不琢。
何能成其美器。学者亦然。若不勤学。何能知其妙
理。如今人能知古人之所到。后人能知先人之所
行。皆因学识之力也。此二句出韩文公进唐顺宗
表。古之善者。吾当取法。先之不善者。吾当为戒。】
「历观前辈立身扬名于当世者。鲜不学问而成之矣。」
【此方教观前古。历观者。次第而观。谓你次第著眼
看从前古人。凡是有卓识操修。播剔美名于当代
者。谁不是。勤勤恳恳。博览经史。咨询贤哲。而得成
就者。故此学者。当勇力深修也△学问二字。不是
说过便了。其间实有精进不巳之功。偶得辄止。身
名何立。学者勉之。】
此篇是答侍郎孙莘老书。谓三教本是一体。只因
人情变故。内起人我。争竞是非。以致斯道云亡矣。
「大觉曰。妙道之理。圣人尝寓之于易。至周衰。先王之
法坏。礼义亡。然后奇言异术。间出而乱俗。」
【此节明立教有时。道本无名。亦无有相。穷三际遍
十方。无在不在。加一妙字。始见体不变而用随缘。
1266-A¶ 第 625c 页 X64-0625.png
圣不增而凡不减。非生非灭。无去无来。岂不是妙。
所谓妙道之理。理。即义也。圣人尝寓之于易。此圣
人。指伏羲。文王。孔子也。寓。寄也。易即易经。谓此妙
道之义理。难于指示。上古诸圣人。只得寄言于易。
而发挥之。以无极生太极。生二仪。四象。八卦。万事
万法。生死穷通。隐显之机。无不备具。周衰。谓幽厉
以后。世道既衰。法度亦坏。礼义亦亡。正既衰。而邪
必显。故有种种奇怪流言。异端邪术。间出而乱风
俗。间出者。投间隙而私出也。当此之际。道统几乎
危矣。】
「逮我释迦入中土。醇以第一义示人。而始末设为慈
悲。以化众生。亦所以趋于时也。」
【此节明因时设教。逮。及也。释迦梵语。此云能仁。谓
及我释迦降诞于中土。即竺国中印土。佛降生处。
醇者。纯一不杂也。一味以中道为教。不落二边。第
一义谛者。非二非三之谛理。开发乎人。从始至终。
所施所设。皆慈悲之道。以教化众生也。慈能与乐。
悲能拔苦。众生者。众法相生。即五蕴四大为身相。
六尘缘影为心相也。趋。向也。谓佛之来。亦所以趋
向其时。皆有由也。时字当珍。所谓药因救病出金
瓶之意。此时不出。何时乃出。后以民风分四时。总
皆归于冬。意有在也。】
「自生民以来。淳朴未散。则三皇之教简而素。春也。及
情窦日凿。五帝之教。详而文。夏也。时与世异。情随日
所谓妙道之理。理。即义也。圣人尝寓之于易。此圣
人。指伏羲。文王。孔子也。寓。寄也。易即易经。谓此妙
道之义理。难于指示。上古诸圣人。只得寄言于易。
而发挥之。以无极生太极。生二仪。四象。八卦。万事
万法。生死穷通。隐显之机。无不备具。周衰。谓幽厉
以后。世道既衰。法度亦坏。礼义亦亡。正既衰。而邪
必显。故有种种奇怪流言。异端邪术。间出而乱风
俗。间出者。投间隙而私出也。当此之际。道统几乎
危矣。】
「逮我释迦入中土。醇以第一义示人。而始末设为慈
悲。以化众生。亦所以趋于时也。」
【此节明因时设教。逮。及也。释迦梵语。此云能仁。谓
及我释迦降诞于中土。即竺国中印土。佛降生处。
醇者。纯一不杂也。一味以中道为教。不落二边。第
一义谛者。非二非三之谛理。开发乎人。从始至终。
所施所设。皆慈悲之道。以教化众生也。慈能与乐。
悲能拔苦。众生者。众法相生。即五蕴四大为身相。
六尘缘影为心相也。趋。向也。谓佛之来。亦所以趋
向其时。皆有由也。时字当珍。所谓药因救病出金
瓶之意。此时不出。何时乃出。后以民风分四时。总
皆归于冬。意有在也。】
「自生民以来。淳朴未散。则三皇之教简而素。春也。及
情窦日凿。五帝之教。详而文。夏也。时与世异。情随日
1266-A¶ 第 626a 页 X64-0626.png
迁。故三王之教密而严。秋也。昔商周之诰誓。后世学
者。故有不能晓。比当时之民。听之而不违。则俗与今
如何也。及其弊而为秦汉也。则无所不至矣。故天下
有不忍愿闻者。于是我佛如来。一推之以性命之理。
冬也。」
【此节牒明四时。盖自天生蒸民以来。淳朴之质性。
浑然未漓。故三皇之教法。简略而朴素。如天时之
春。万物萌伏而未动也。三皇。即太昊。伏羲氏。炎帝。
神农氏。黄帝。有熊氏。皇。大也。道大配天。故称三皇。
窦。窍穴也。凿。开发也。如庄子云。七日凿而浑沌死。
谓及至人之情窍。随日开凿。则事路渐生。故五帝
之教法。详备而文华。如天时之夏。万物芬敷而茂
长也。五帝。即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
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主社稷。安人民。合于
帝道。故称五帝。时与世异者。时谓四时。十二时。时
以近言。三十年为一世。有过去未来现在。世以远
论。谓时更世改。人情亦随之而迁变。情迁必巧作。
故三王之教法。肃密而威严。如天时之秋。有肃杀
之气也。三王。乃夏禹王。姒姓。殷汤王。子姓。周文王
姬姓。王者。往也。天下所归往也。三王之时。九五之
位。不传贤而传子。礼乐文章。刑政法度。至此大备。
诰者告也。诉上曰告。发下曰诰。尚书篇名。如商书
仲虺之诰。汤诰。周书康诰酒诰。是也。誓者。约也。如
禹之甘誓。汤誓。周之秦誓。皆盟于诸侯者也。第诰
者。故有不能晓。比当时之民。听之而不违。则俗与今
如何也。及其弊而为秦汉也。则无所不至矣。故天下
有不忍愿闻者。于是我佛如来。一推之以性命之理。
冬也。」
【此节牒明四时。盖自天生蒸民以来。淳朴之质性。
浑然未漓。故三皇之教法。简略而朴素。如天时之
春。万物萌伏而未动也。三皇。即太昊。伏羲氏。炎帝。
神农氏。黄帝。有熊氏。皇。大也。道大配天。故称三皇。
窦。窍穴也。凿。开发也。如庄子云。七日凿而浑沌死。
谓及至人之情窍。随日开凿。则事路渐生。故五帝
之教法。详备而文华。如天时之夏。万物芬敷而茂
长也。五帝。即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
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主社稷。安人民。合于
帝道。故称五帝。时与世异者。时谓四时。十二时。时
以近言。三十年为一世。有过去未来现在。世以远
论。谓时更世改。人情亦随之而迁变。情迁必巧作。
故三王之教法。肃密而威严。如天时之秋。有肃杀
之气也。三王。乃夏禹王。姒姓。殷汤王。子姓。周文王
姬姓。王者。往也。天下所归往也。三王之时。九五之
位。不传贤而传子。礼乐文章。刑政法度。至此大备。
诰者告也。诉上曰告。发下曰诰。尚书篇名。如商书
仲虺之诰。汤诰。周书康诰酒诰。是也。誓者。约也。如
禹之甘誓。汤誓。周之秦誓。皆盟于诸侯者也。第诰
1266-A¶ 第 626b 页 X64-0626.png
誓之文。理精而义备。学者有诵习而不能通晓者。
以今较古。当时之民。淳朴成风。听其誓约而不敢
违。以古风比今俗。何其如斯之远也。及其流弊日
降。而到嬴秦。刘汉。败理伤风。无所不为。如臣弑君。
子弑父之事。比比皆然。天下贤士伤悲。有不忍愿
闻此无道伤生之事。于是我佛如来。始下生人间。
教化众生。总摄以性命之理。慈悲之道。而化其转
邪为正。转恶为善。故云始末设为慈悲。如天道之
有冬。收之藏之也。梵语佛陀。此云觉者。有三。谓自
觉。觉他。觉满也。如来者。从如实道而来。又如谓本
觉。来谓始觉。始本不二。故称如来。】
「天有四时循环。以生成万物。圣人设教。迭相扶持。以
化成天下。亦犹是而巳矣。」
【此节总以发明三教圣人。互相化成天下之意。天
有四时循环。环者。周而复始也。如天道之始而终。
终而始。流行不止。只是要生成万物而巳。三教圣
人施设教化。迭相扶持。迭者。递也互也。亦不过作
之成之。长养人之心性。以风化而成天下也。亦犹
是者。指天道四时运行而言。】
「然至其极也。皆不能无弊。弊者迹也。要当有圣贤者。
世起而救之。」
【此节因莘老。有独善其身。名而异行。假而非真之
问。故又以然字下转答。究之彼此行道。到极尽处。
皆不能周全无弊。弊者。迹也。如孔子虽圣。不能格
以今较古。当时之民。淳朴成风。听其誓约而不敢
违。以古风比今俗。何其如斯之远也。及其流弊日
降。而到嬴秦。刘汉。败理伤风。无所不为。如臣弑君。
子弑父之事。比比皆然。天下贤士伤悲。有不忍愿
闻此无道伤生之事。于是我佛如来。始下生人间。
教化众生。总摄以性命之理。慈悲之道。而化其转
邪为正。转恶为善。故云始末设为慈悲。如天道之
有冬。收之藏之也。梵语佛陀。此云觉者。有三。谓自
觉。觉他。觉满也。如来者。从如实道而来。又如谓本
觉。来谓始觉。始本不二。故称如来。】
「天有四时循环。以生成万物。圣人设教。迭相扶持。以
化成天下。亦犹是而巳矣。」
【此节总以发明三教圣人。互相化成天下之意。天
有四时循环。环者。周而复始也。如天道之始而终。
终而始。流行不止。只是要生成万物而巳。三教圣
人施设教化。迭相扶持。迭者。递也互也。亦不过作
之成之。长养人之心性。以风化而成天下也。亦犹
是者。指天道四时运行而言。】
「然至其极也。皆不能无弊。弊者迹也。要当有圣贤者。
世起而救之。」
【此节因莘老。有独善其身。名而异行。假而非真之
问。故又以然字下转答。究之彼此行道。到极尽处。
皆不能周全无弊。弊者。迹也。如孔子虽圣。不能格
1266-A¶ 第 626c 页 X64-0626.png
君之非。周公虽圣。不能律鲁之欺。尧舜虽圣。不能
化其子之善。先圣后圣。其揆一也。道之行不行。乃
时数使之。以时变责圣人之心。非愚即狂。但当此
衰恶之世。必须有大贤至圣。悯物垂慈。兴起于浊
恶海中极力拯济。则道统庶几乎可挽矣。】
「自秦汉以来。千有馀载。风俗靡靡愈薄。圣人之教。列
而鼎立。互相诋訾。大道寥寥莫之返。良可叹也。」
【此节方结成教同而人异。自秦汉至今千有馀年。
民风土俗。靡靡愈薄。靡靡。犹渐渐。愈。益也。转加义。
谓渐渐转薄。日益日下矣。圣人之教法。陈列于世。
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今人不惟不互相扶持。而
返互相诋訾。诋。呵也。訾。毁也。致使妙道之理。转行
转晦。寥寥然往而不返。伤哉惜哉。良可叹也△一
篇大文字。波浪掀腾。透顶透底。自道源根本。说至
人情转变。皆摄归至道。结以良可叹。是顶门一针。
立教伊起死回生。真妙手也。
○附来书△三代以降列圣。相承政通人和。道传
统续。不以佛教未来为欠。周姬讫箓。更秦换汉宪
网刑巢。蔽空落野。不以佛教巳至而革。四海派分。
异说捷出。由唐而至五季为甚。庶务万机。理乱非
常。奉佛之教奚益。间有草衣木食。岩栖涧饮。不过
独善其身耳。又有名而异行。假而非真。教化未孚。
弊乃生焉。然师必有辩。伫闻其说。】
此篇诲行道者。捐巳利人。以不贪为要用也。
化其子之善。先圣后圣。其揆一也。道之行不行。乃
时数使之。以时变责圣人之心。非愚即狂。但当此
衰恶之世。必须有大贤至圣。悯物垂慈。兴起于浊
恶海中极力拯济。则道统庶几乎可挽矣。】
「自秦汉以来。千有馀载。风俗靡靡愈薄。圣人之教。列
而鼎立。互相诋訾。大道寥寥莫之返。良可叹也。」
【此节方结成教同而人异。自秦汉至今千有馀年。
民风土俗。靡靡愈薄。靡靡。犹渐渐。愈。益也。转加义。
谓渐渐转薄。日益日下矣。圣人之教法。陈列于世。
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今人不惟不互相扶持。而
返互相诋訾。诋。呵也。訾。毁也。致使妙道之理。转行
转晦。寥寥然往而不返。伤哉惜哉。良可叹也△一
篇大文字。波浪掀腾。透顶透底。自道源根本。说至
人情转变。皆摄归至道。结以良可叹。是顶门一针。
立教伊起死回生。真妙手也。
○附来书△三代以降列圣。相承政通人和。道传
统续。不以佛教未来为欠。周姬讫箓。更秦换汉宪
网刑巢。蔽空落野。不以佛教巳至而革。四海派分。
异说捷出。由唐而至五季为甚。庶务万机。理乱非
常。奉佛之教奚益。间有草衣木食。岩栖涧饮。不过
独善其身耳。又有名而异行。假而非真。教化未孚。
弊乃生焉。然师必有辩。伫闻其说。】
此篇诲行道者。捐巳利人。以不贪为要用也。
1266-A¶ 第 627a 页 X64-0627.png
「大觉曰。夫为一方主者。欲行所得之道。而利于人。先
须克巳惠物。下心于一切。然后视金帛如粪土。则四
众尊而归之矣。」
【一方者。或一省一邑一郡一乡。总曰一方。主者。乃
行教化之主人。所得之道。是昔所参所悟之学。为
自利。今欲以斯道觉斯民。是利人。大凡为他师法
者。须是模范端正。且先要克除自已私心。以专泽
及人。更要谦下其心。以待一切。然后将钱谷布帛
轻视如粪土。如此持身接物。则四众自然尊敬而
归服之矣。四众。出家二众。在家二众△通篇只有
六句。万卷书意。皆尽于此。】
此篇诫人安不忘危。当深思而不可忽慢也。
「大觉曰。前辈有聪明之资。无安危之虑。如石门聪栖
贤舜二人者。可为戒矣。」
【此节教安危须谨○襄州石门寺蕴聪禅师。嗣首
山念禅师。南岳下九世。住石门日。尝好积古人墨
迹。太守入寺见之。去后使借三次。师不𠃔。太守怒
使擎师重责。师既归。众僧迎于道侧首座趋前问
讯曰。太守无故屈辱和尚师以手指地曰。平地起
骨堆。随手涌一堆高三尺。太守闻知。令人削去三
次。复涌如初。太守惧之。朝夕不悦。不月内全家丧
于襄州○南康云居晓舜禅师字老夫。瑞州胡氏
子。嗣洞山聪禅师。青原下十世。住庐山栖贤寺。寺
后多大树。太守入山见之。意欲伐起公所。师弗之。
1266-A¶ 第 627b 页 X64-0627.png
后被人挟雠乘隙讦告。太守捉师苦责。令还俗。民
其衣。大觉。昔曾入舜之室。故往京都访之。大觉让
舜正𥨊。琏居侧室。仁宗数诏入内问道。竟不言舜
事。偶一日圣旨敕净因饭僧。见大觉侍舜甚恭归
奏帝召见之。乃叹曰。道韵奇伟。真山林达士。遂于
扇书曰。免咎为僧。复住栖贤。更赐紫衣金钵。遣使
送归。舜罢栖贤日。有二力士。舁轿至罗汉寺前。二
人相谓曰。今不是我院长老。不须远送。弃轿而回。
舜既再来。令人安抚曰。你当时做得是。但安心不
必疑惧。入院上堂曰。无端被谮枉遭迍。半载有馀
作俗人。今日再归三峡寺。几多欢喜几多瞋。今大
觉举谓前辈有聪明之资。耳利为聪。眼利为明。无
安不忘危之虑。如石门以不自防忍而罹襄州之
辱。栖贤以不自调摄而有南康之追。二师岂不是
天资粹美之人。且有斯失。诚可以为后人之戒。】
「然则人生定业。固难明辩。细详其原。安得不知其为
忽慢不思之过欤。故曰。祸患藏于隐微。发于人之所
忽。用是观之。尤宜谨畏。」
【此节教须当觉察。然则人生固有定不可逃之夙
业。本难明辩。细详审其根原。岂得不是忽意怠慢
不思不察之过欤。欤。疑辞。谦退而未敢决也。故曰。
人之祸害忧患。藏于幽隐微细之间。何以发之。发
于人之一时忽略而不谨也。以二师观之。愈宜敬
谨而畏惧之也。尤。愈也△忽慢二字。各有其失。忽
其衣。大觉。昔曾入舜之室。故往京都访之。大觉让
舜正𥨊。琏居侧室。仁宗数诏入内问道。竟不言舜
事。偶一日圣旨敕净因饭僧。见大觉侍舜甚恭归
奏帝召见之。乃叹曰。道韵奇伟。真山林达士。遂于
扇书曰。免咎为僧。复住栖贤。更赐紫衣金钵。遣使
送归。舜罢栖贤日。有二力士。舁轿至罗汉寺前。二
人相谓曰。今不是我院长老。不须远送。弃轿而回。
舜既再来。令人安抚曰。你当时做得是。但安心不
必疑惧。入院上堂曰。无端被谮枉遭迍。半载有馀
作俗人。今日再归三峡寺。几多欢喜几多瞋。今大
觉举谓前辈有聪明之资。耳利为聪。眼利为明。无
安不忘危之虑。如石门以不自防忍而罹襄州之
辱。栖贤以不自调摄而有南康之追。二师岂不是
天资粹美之人。且有斯失。诚可以为后人之戒。】
「然则人生定业。固难明辩。细详其原。安得不知其为
忽慢不思之过欤。故曰。祸患藏于隐微。发于人之所
忽。用是观之。尤宜谨畏。」
【此节教须当觉察。然则人生固有定不可逃之夙
业。本难明辩。细详审其根原。岂得不是忽意怠慢
不思不察之过欤。欤。疑辞。谦退而未敢决也。故曰。
人之祸害忧患。藏于幽隐微细之间。何以发之。发
于人之一时忽略而不谨也。以二师观之。愈宜敬
谨而畏惧之也。尤。愈也△忽慢二字。各有其失。忽
1266-A¶ 第 627c 页 X64-0627.png
失于心不细。慢失于心不恭处世行事。不可不时
时戒畏之也。】
此篇教人用情必在平日情至而事自得也。
「云居舜和尚字老夫。住庐山栖贤日。以郡守槐都官。
私忿罹横逆。民其衣。往京都访大觉。」
【此节明因事故访。云居在江西南康。称江左首刹。
此述师往事。故曰住庐山栖贤日。以因也。因郡守
槐都官。南康府前有古槐。故称槐都。私忿。非正法
也。罹。遭也。横逆。不顺理也。出孟子。民其衣。著民之
衣。京都。即帝京。】
「至。山阳(楚州也)阻雪旅邸。一夕有客。携二仆。破雪而至。
见老夫如旧识。巳而易衣拜于前。老夫问之。客曰。昔
在洞山。随师荷担之汉阳。干仆宋荣也。老夫共语畴
昔。客嗟叹之久。凌晨备饭。赠白金五两。仍唤一仆。客
曰。此儿来往京城数矣。道途间关备悉。师行固无虑
乎。老夫由是得达辇下。」
【此节明昔情所遇。路次楚州。阻雪旅邸。旅邸。即客
店也。一夕是将暮。又有一客。携。随带。仆。用人也。破
雪者。带雪而至。见老夫如故旧相识。巳而者。不久
也。乃更换其衣。致礼于老夫之前。老夫因问其致
敬之故。答曰。昔在洞山。随师荷行李。之。往也。往汉
阳。干办事务之仆使。姓宋名荣也。畴昔。即往昔。共
语往昔之事。罹难之故。客咨嗟叹息不巳。凌晨。即
次早。备饭。送路费五两。仍复唤一仆。客曰。我此子
时戒畏之也。】
此篇教人用情必在平日情至而事自得也。
「云居舜和尚字老夫。住庐山栖贤日。以郡守槐都官。
私忿罹横逆。民其衣。往京都访大觉。」
【此节明因事故访。云居在江西南康。称江左首刹。
此述师往事。故曰住庐山栖贤日。以因也。因郡守
槐都官。南康府前有古槐。故称槐都。私忿。非正法
也。罹。遭也。横逆。不顺理也。出孟子。民其衣。著民之
衣。京都。即帝京。】
「至。山阳(楚州也)阻雪旅邸。一夕有客。携二仆。破雪而至。
见老夫如旧识。巳而易衣拜于前。老夫问之。客曰。昔
在洞山。随师荷担之汉阳。干仆宋荣也。老夫共语畴
昔。客嗟叹之久。凌晨备饭。赠白金五两。仍唤一仆。客
曰。此儿来往京城数矣。道途间关备悉。师行固无虑
乎。老夫由是得达辇下。」
【此节明昔情所遇。路次楚州。阻雪旅邸。旅邸。即客
店也。一夕是将暮。又有一客。携。随带。仆。用人也。破
雪者。带雪而至。见老夫如故旧相识。巳而者。不久
也。乃更换其衣。致礼于老夫之前。老夫因问其致
敬之故。答曰。昔在洞山。随师荷行李。之。往也。往汉
阳。干办事务之仆使。姓宋名荣也。畴昔。即往昔。共
语往昔之事。罹难之故。客咨嗟叹息不巳。凌晨。即
次早。备饭。送路费五两。仍复唤一仆。客曰。我此子
1266-A¶ 第 628a 页 X64-0628.png
京城来往数次。道途中所有间关。崎岖屈转处。一
一备知。师此去不必虑也。老夫因此得达辇下。辇。
是天子所乘之车。】
「推此益知其二人平昔所存矣(九峰集)。」
【此节结明深情有在。推此者。是集书人推详此段
因缘。我固知他二人主宾之情。平时爱惜之私。有
存乎胸中矣△施恩者。情必至也。人受恩而情存。
情存。则事无不济矣。】
此篇明古人立志坚强。不以老而怠其行也。
「大觉曰。舜老夫赋性简直。不识权衡货殖等事。日有
定课。曾不少易。虽炙灯扫地。皆躬为之。尝曰。古人有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戒。予何人也。虽垂老其志益
坚。或曰。何不使左右人。老夫曰。经涉寒暑。起坐不常。
不欲劳之。」
【赋禀也。谓老夫生来之性。简而不繁。直而不曲。权。
即秤锤。衡即秤竿。以财变物日货。积聚生财日殖。
如戥秤卖买一切世故俱所不知。每日功夫。俱有
一定之课计。曾不少改。虽极小事。如然灯扫地。皆
亲自为之。每常自警。引百丈大智禅师。每日力作
以偿其供。有劝止者。则曰。我无德以劳人。众不忍
而藏其作具。遍索不得。遂不食。故有一日不作一
日不食之语。流播寰宇。古人尚且如此。我何等人。
敢生懈怠。垂。将也。年虽老而志转坚。或曰。些细之
事。何不令左右执侍者为之。老夫曰。经严寒。历酷
一备知。师此去不必虑也。老夫因此得达辇下。辇。
是天子所乘之车。】
「推此益知其二人平昔所存矣(九峰集)。」
【此节结明深情有在。推此者。是集书人推详此段
因缘。我固知他二人主宾之情。平时爱惜之私。有
存乎胸中矣△施恩者。情必至也。人受恩而情存。
情存。则事无不济矣。】
此篇明古人立志坚强。不以老而怠其行也。
「大觉曰。舜老夫赋性简直。不识权衡货殖等事。日有
定课。曾不少易。虽炙灯扫地。皆躬为之。尝曰。古人有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戒。予何人也。虽垂老其志益
坚。或曰。何不使左右人。老夫曰。经涉寒暑。起坐不常。
不欲劳之。」
【赋禀也。谓老夫生来之性。简而不繁。直而不曲。权。
即秤锤。衡即秤竿。以财变物日货。积聚生财日殖。
如戥秤卖买一切世故俱所不知。每日功夫。俱有
一定之课计。曾不少改。虽极小事。如然灯扫地。皆
亲自为之。每常自警。引百丈大智禅师。每日力作
以偿其供。有劝止者。则曰。我无德以劳人。众不忍
而藏其作具。遍索不得。遂不食。故有一日不作一
日不食之语。流播寰宇。古人尚且如此。我何等人。
敢生懈怠。垂。将也。年虽老而志转坚。或曰。些细之
事。何不令左右执侍者为之。老夫曰。经严寒。历酷
1266-A¶ 第 628b 页 X64-0628.png
暑。动静不常。不必烦之△噫。而今人只要宽袍大
袖。何曾晓得古人置足处。】
此篇谓人操守贵真实。虚妄无所益也。
「舜老夫曰。传持此道。所贵一切真实。别邪正去妄情。
乃治心之实。识因果明罪福。乃操履之实。弘道德接
方来。乃住持之实。量才能请执事。乃用人之实。察言
行定可否。乃求贤之实。」
【此节贵一切真实。代代相承曰传。拳拳执守曰持。
此道。即无上妙道。所贵的贵字最重。一切二字总
举。下略开五条。使人知所持守也。真者不妄。实而
不虚第一治心者。要先分别邪心正心。虚妄心。邪
妄者。当遣去之。正直者。当究竟之。此即治心之真
实也。第二操履者。守志不改曰操。所行合理曰履。
先须知有善恶因果。罪因何致。福由何生。时中敬
谨不敢错因果。致罪招愆者灭之。合理生福者为
之。此即操履之真实也。第三住持者。住法王家。持
佛法事。必要弘彰圣化。力行道德。持最上之法印。
惟诚惟确。接四方之学者。不矜不慢。此即持法之
真实也。第四用人者。宜先量度孰有才略。当干何
事。孰有力能。当司何执。调和燮理。内外悦豫。此即
用人之真实也。第五求贤者。先须审其言行相应
否。察其内外如一否。当其可用不可用之间。尤贵
有先见之明。稍失觉察。利害即见。此乃求贤之真
实也。】
袖。何曾晓得古人置足处。】
此篇谓人操守贵真实。虚妄无所益也。
「舜老夫曰。传持此道。所贵一切真实。别邪正去妄情。
乃治心之实。识因果明罪福。乃操履之实。弘道德接
方来。乃住持之实。量才能请执事。乃用人之实。察言
行定可否。乃求贤之实。」
【此节贵一切真实。代代相承曰传。拳拳执守曰持。
此道。即无上妙道。所贵的贵字最重。一切二字总
举。下略开五条。使人知所持守也。真者不妄。实而
不虚第一治心者。要先分别邪心正心。虚妄心。邪
妄者。当遣去之。正直者。当究竟之。此即治心之真
实也。第二操履者。守志不改曰操。所行合理曰履。
先须知有善恶因果。罪因何致。福由何生。时中敬
谨不敢错因果。致罪招愆者灭之。合理生福者为
之。此即操履之真实也。第三住持者。住法王家。持
佛法事。必要弘彰圣化。力行道德。持最上之法印。
惟诚惟确。接四方之学者。不矜不慢。此即持法之
真实也。第四用人者。宜先量度孰有才略。当干何
事。孰有力能。当司何执。调和燮理。内外悦豫。此即
用人之真实也。第五求贤者。先须审其言行相应
否。察其内外如一否。当其可用不可用之间。尤贵
有先见之明。稍失觉察。利害即见。此乃求贤之真
实也。】
1266-A¶ 第 628c 页 X64-0628.png
「不存其实。徒衒虚名。无益于理。是故人之操履。惟要
诚实。苟执之不渝。虽夷险可以一致(二事坦然庵集)。」
【此节结一切真实。前五者大槩言之。至于一切所
作如不存真实。徒然卖一虚名。于理何益。衒。彰卖
也。所以住持人。操守行履。必要真实。若果能执守
此真实二字不变不迁。虽是平夷险阻。皆可同归
一辙。无二理也。渝。变也。夷是平夷。险是险阻。致者。
理也△造得到真实二字。是佛祖侪类。】
此篇教人立坚固志。毋怀名利。丧至德也。
「舜老夫谓浮山远录公曰。欲究无上妙道。穷则益坚。
老当益壮。不可循俗。苟窃声利。自丧至德。」
【此节先明存守至德。舒州浮山法远圆鉴禅师。郑
州王氏子。嗣叶县省禅师。远尝与达观颖。薛大头
七八人游蜀。几次遭迍。师以智脱之。众以晓吏事。
故称之为远录公。谓学人要研究无上妙道。乃佛
果也。必须立决定志。身虽穷困。其志须增益而转
坚。年虽衰老。其力当增益而转。壮。切不可顺随流
俗。苟且希图声名利养。自丧大德。循。顺也。苟且。不
正貌。苟容而取安也。】
「夫玉贵洁润。故丹紫莫能渝其质。松表岁寒。霜雪莫
能凋其操。是故节义为天下之大。」
【此节喻明坚持节义且玉之所贵。在乎洁净温润
也。玉有七德。谓坚实况仁。不变况义。贵佩况礼。润
彩况智。色洁况信。难污况忠。睹悦况乐。纵以丹砂
1266-A¶ 第 629a 页 X64-0629.png
朱紫涂之。亦不能染变其素质。表。耐也。松。耐尽寒
威。故严霜重雪。亦不能伤败其青英。以此而知。人
不可无玉质松操之节义。乃天地间至大之要也。】
「惟公标致可尚。得不自强。古人云。逸翮独翔。孤风绝
侣。宜其然矣(广录)。」
【此节叹美嘱其自勉。惟。独也。公指远录公。独公之
标格品致。可嘉可贵。岂得不自强以立志乎。节义
谓有节操。而行合乎义理也。标。举也。言其超卓杰
立之极也。自强。易云君子之道。终日乾乾而自强
不息。逸。纵也。翮。羽劲也。古云大鹏展翅。乘六息而
背负青天。岂凡鸟能及。宜乎其然也△节义乃圣
贤根本。佛祖灵苗。学者宜谨守珍惜之。】
此篇明亲师友不可自怠。怠则学无成也。
「浮山远和尚曰。古人亲师择友。晓夕不敢自怠。至于
执㸑负舂。陆沉贱役。未尝惮劳。」
【此节劝人力行。谓上古之求道者。近明师。择良友。
朝勤夕惕。不敢自求安逸。㸑。是炊㸑。取其进火谓
之㸑。取其气上谓之炊。负舂是捣米。宁与世违而
不图显。著曰陆沉。贱役者。人所差为。难行之事。谓
至于执㸑负舂。不以为劳。陆沉贱役。不以为耻。终
不敢生怠堕疲厌之心也。】
「予在叶县。备曾试之。然一有顾利害较得失之心。则
依违姑息。靡所不至。且身既不正。又安能学道乎(岳
侍者法语)。」
威。故严霜重雪。亦不能伤败其青英。以此而知。人
不可无玉质松操之节义。乃天地间至大之要也。】
「惟公标致可尚。得不自强。古人云。逸翮独翔。孤风绝
侣。宜其然矣(广录)。」
【此节叹美嘱其自勉。惟。独也。公指远录公。独公之
标格品致。可嘉可贵。岂得不自强以立志乎。节义
谓有节操。而行合乎义理也。标。举也。言其超卓杰
立之极也。自强。易云君子之道。终日乾乾而自强
不息。逸。纵也。翮。羽劲也。古云大鹏展翅。乘六息而
背负青天。岂凡鸟能及。宜乎其然也△节义乃圣
贤根本。佛祖灵苗。学者宜谨守珍惜之。】
此篇明亲师友不可自怠。怠则学无成也。
「浮山远和尚曰。古人亲师择友。晓夕不敢自怠。至于
执㸑负舂。陆沉贱役。未尝惮劳。」
【此节劝人力行。谓上古之求道者。近明师。择良友。
朝勤夕惕。不敢自求安逸。㸑。是炊㸑。取其进火谓
之㸑。取其气上谓之炊。负舂是捣米。宁与世违而
不图显。著曰陆沉。贱役者。人所差为。难行之事。谓
至于执㸑负舂。不以为劳。陆沉贱役。不以为耻。终
不敢生怠堕疲厌之心也。】
「予在叶县。备曾试之。然一有顾利害较得失之心。则
依违姑息。靡所不至。且身既不正。又安能学道乎(岳
侍者法语)。」
1266-A¶ 第 629b 页 X64-0629.png
【此节以巳作證。如此等事。我昔在叶县参省和尚
时。备细而曾试之。汝州叶县广教院归省禅师。冀
州贾氏子。嗣首山念禅师。南岳下九世○其住持
枯淡严密。衲子畏之。浮山远。天衣怀。闻其高风。特
往参叩。正值雪寒。省呵骂驱逐。将水泼地。衣褥皆
湿。他僧怒去。惟远与怀整衣敷具。复坐如故。省到
呵曰。你更不去。待我打你。远近前云。某二人数千
里特来参和尚禅。岂以一杓水泼之便去。省笑曰
你两个果来要参禅。郤去挂搭。远充典座。众苦其
枯淡。省偶出庄去。远私取油面作。五味粥方熟。省
忽归。粥罢命典座。远至。省曰汝窃取油面。系盗用
常住。远云实取油面。愿乞责罚。省令算估衣钵还
讫。更打三十挂杖赶出院。道友劝勉。省不𠃔。友曰
若不容归。只乞随众听法。省亦不许。省一日出街
见远旅邸前立。省曰。此是院门房廊。汝何住此。令
人追算店钱。远无难色。遂持钵于市化还之。省归
谓众曰。法远真参禅之法器也。遂令归。上堂对众
付衣嗣法焉。谓凡诸逆顺境界。一一经历。若我当
时有一念顾惜利害之心。较量得失之意。则依违
之。亦何有所定出小雅。姑息者。苟容取安也。出礼
记。若如是者。于身既尔不正。又何能治心。以学道
乎△者般做处。是第一等人流。学得的是好手。】
此篇明学道要在志力坚行。不可疑信相参也。
「远公曰。夫天地之间。诚有易生之物。使一日暴之十
1266-A¶ 第 629c 页 X64-0629.png
日寒之。亦未见有能生者。」
【此节先譬一暴十寒必不生。先举世间万物生长
者为譬。诚。实也。谓凡物虽是易于生长者。设使一
日方得暖气蒸熏。而又为十日寒雨浸渍。亦未见
有能生长者。藉以比学者用功之不恒也。】
「无上妙道。昭昭然在于心目之间。故不难见。要在志
之坚。行之力。坐立可待。其或一日信而十日疑之。朝
则勤而夕则惮之。岂独目前难见。予恐终其身而背
之矣(云首座书)。」
【此节方明一信十疑必不悟。无上妙道。昭昭。即了
然也。了了然在于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有何难见。
然虽要在立志坚卓。如生铁橛相似。行之勇猛。如
与万人敌一般。如此管取立地搆去。其或一日方
有信力而行。且又有十日疑而不行。早起方才勤
力而作之。至夜则又畏惮而止之。如是求道。不独
目前难得成办。予恐尽此一生背驰不得见矣△
膏肓之针。起死之药。俱在勤字中收。】
此篇明住持人凡事取舍。宜当细审也。
「远公曰。住持之要。莫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安
危之萌定于外矣。然安非一日之安。危非一日之危。
皆从积渐。不可不察。」
【此节举其大槩。谓为住持之紧要。莫先于审察其
取舍。看何者为急务。此宜该取。何者为无益。此宜
当舍。取舍之筹极定于胸中。则安危之萌芽即定
【此节先譬一暴十寒必不生。先举世间万物生长
者为譬。诚。实也。谓凡物虽是易于生长者。设使一
日方得暖气蒸熏。而又为十日寒雨浸渍。亦未见
有能生长者。藉以比学者用功之不恒也。】
「无上妙道。昭昭然在于心目之间。故不难见。要在志
之坚。行之力。坐立可待。其或一日信而十日疑之。朝
则勤而夕则惮之。岂独目前难见。予恐终其身而背
之矣(云首座书)。」
【此节方明一信十疑必不悟。无上妙道。昭昭。即了
然也。了了然在于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有何难见。
然虽要在立志坚卓。如生铁橛相似。行之勇猛。如
与万人敌一般。如此管取立地搆去。其或一日方
有信力而行。且又有十日疑而不行。早起方才勤
力而作之。至夜则又畏惮而止之。如是求道。不独
目前难得成办。予恐尽此一生背驰不得见矣△
膏肓之针。起死之药。俱在勤字中收。】
此篇明住持人凡事取舍。宜当细审也。
「远公曰。住持之要。莫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安
危之萌定于外矣。然安非一日之安。危非一日之危。
皆从积渐。不可不察。」
【此节举其大槩。谓为住持之紧要。莫先于审察其
取舍。看何者为急务。此宜该取。何者为无益。此宜
当舍。取舍之筹极定于胸中。则安危之萌芽即定
1266-A¶ 第 630a 页 X64-0630.png
于外矣。然致人之安非一日能安。致人之危亦非
一日便危。咸从积累渐浸。久之方发。斯不可不察
也。】
「以道德住持积道德。以礼义住持积礼义。以刻剥住
持积怨恨。怨恨积。则中外离背。礼义积。则中外和悦。
道德积。则中外感服。」
【此节细分利害。盖所察者有三焉。若常时我以道
德行住持事。则所积之人。皆能修道德矣。我以礼
义行住持事。则所积之人。皆能行礼义矣。若我刻
苦众利。剥削贤良。则人人口出恶言。胸含毒意。积
成怨恨矣。怨恨既积。则内外无不生离散背逆之
心。中以近言。外以远论。礼义既积。则内外无不和
悦。道德既积。则内外无不感服。】
「是故道德礼义洽。则中外乐。刻剥怨恨极。则中外哀。
夫哀乐之感。祸福斯应矣。」
【此节结成祸福。是故道德礼义周遍于一方。则内
外欢乐。洽。沾濡周遍也。若使刻苦剥削人到至极
处则内外哀伤。哀则祸生。乐必福至。夫哀乐感于
内。则祸福应于外矣△人情取舍。是大关键。若不
审察。未免不㒹倒苦乐也。】
此篇言住持之要有三不可缺一而废道也。
「远公曰。住持有三要。曰仁曰明曰勇。仁者。行道德兴
教化。安上下悦往来。明者。遵礼义识安危。察贤愚辩
是非。勇者。事果决断不疑。奸必除佞必去。」
一日便危。咸从积累渐浸。久之方发。斯不可不察
也。】
「以道德住持积道德。以礼义住持积礼义。以刻剥住
持积怨恨。怨恨积。则中外离背。礼义积。则中外和悦。
道德积。则中外感服。」
【此节细分利害。盖所察者有三焉。若常时我以道
德行住持事。则所积之人。皆能修道德矣。我以礼
义行住持事。则所积之人。皆能行礼义矣。若我刻
苦众利。剥削贤良。则人人口出恶言。胸含毒意。积
成怨恨矣。怨恨既积。则内外无不生离散背逆之
心。中以近言。外以远论。礼义既积。则内外无不和
悦。道德既积。则内外无不感服。】
「是故道德礼义洽。则中外乐。刻剥怨恨极。则中外哀。
夫哀乐之感。祸福斯应矣。」
【此节结成祸福。是故道德礼义周遍于一方。则内
外欢乐。洽。沾濡周遍也。若使刻苦剥削人到至极
处则内外哀伤。哀则祸生。乐必福至。夫哀乐感于
内。则祸福应于外矣△人情取舍。是大关键。若不
审察。未免不㒹倒苦乐也。】
此篇言住持之要有三不可缺一而废道也。
「远公曰。住持有三要。曰仁曰明曰勇。仁者。行道德兴
教化。安上下悦往来。明者。遵礼义识安危。察贤愚辩
是非。勇者。事果决断不疑。奸必除佞必去。」
1266-A¶ 第 630b 页 X64-0630.png
【此节先举三要。仁明勇。司马光谏仁宗表。仁者纯
乎天理。无一毫私欲也明者烛物理辩是非。无一
事之疑惑也。勇者见义必为闻善必迁。无一念之
退怯也。谓为住持者。必先存乎仁。有仁则可以行
持道德。兴扬教化。教化者躬行于上。风动于下。使
人变化气质也。安抚上下。悦乐往来。此第一件紧
要也。次则必要明。能洞烛乎物理。无一事一物之
或蔽。则能遵行礼义。审识安危。辩察愚贤。分别是
非。是第二件紧要也。复而又要勇。能见义必为。见
善必迁。毫无退怯。则能作事果敢。剖断不疑。知奸
必除。知佞必去。是第三件紧要也。】
「仁而不明。如有田不耕。明而不勇。如有苗不耘。勇而
不仁。犹知刈而不知种。三者备。则丛林兴。缺一则衰。
缺二则危。三者无一。则住持之道废矣(二事与净因臻和尚书)。」
【此节明不可缺。若但有其仁而无明。如世人有田
而不能耕。良可惜也。然仁明虽具。而无勇以继之
亦如世人田虽巳种。而不能耘锄。无所得也。若有
明有勇而无仁以先之。又如世人但知收穫而不
知下种。必无益也。刈。割也。以是观之。三者必不可
缺。若住持人。三者全备。则丛林必兴。缺一丛林必
衰。缺二丛林必危。若三者俱缺。佛法必至扫地。丛
林自见寥落矣△且看世出世做汉子的。谁不有
此。缺一如车脱辖也。】
此篇言住持以择贤愚为要。贤愚分。则法道自显
1266-A¶ 第 630c 页 X64-0630.png
也。
「远公曰。智愚贤不肖。如水火不同器。寒暑不同时。盖
素分也。」
【此节举智愚本自生成。智者。禀清和之气。生人才
识明敏。愚者。禀昏浊之气。生人顽蠢无知。贤者。禀
和煦之气。生人慈俭温良。不肖者。禀乖谬之气。生
人凶险奸邪。四者如明暗相倾。薰莸不并。决然之
理。故喻如水火不同器。寒暑不同时。此盖平素之
分定也。】
「贤智之士。醇懿端厚。以道德仁义是谋。发言行事。惟
恐不合人情。不通物理。不肖之者。奸险诈佞。矜巳逞
能。嗜欲苟利。一切不顾。」
【此节明贤愚品类迥别。盖贤智之士。生来性分。醇
和懿美端庄厚重。所谋所趋者。道德仁义。时而发
言。时而行事。唯恐与众人心性不合。与事物道理
不通。兢兢业业。以任道为已心。彼愚不肖之人。一
味奸邪险伪。欺诈謟佞。发言如同圣贤。行事宛尔
鬼魅。矜已自负。逞能自高。贪嗜私欲。苟取财利。无
所不为。】
「故禅林得贤者。道德修纲纪立。遂成法席。厕一不肖
者在其间。搅群乱众。中外不安。虽大智礼法。纵有何
用。智愚贤不肖优劣如此。尔乌得不择焉(惠力芳和尚书)。」
【此节结成优劣当择。所以禅林下得一贤者。则道
德可修。纲纪自立。总绳曰纲。众目曰纪。致令规矩
「远公曰。智愚贤不肖。如水火不同器。寒暑不同时。盖
素分也。」
【此节举智愚本自生成。智者。禀清和之气。生人才
识明敏。愚者。禀昏浊之气。生人顽蠢无知。贤者。禀
和煦之气。生人慈俭温良。不肖者。禀乖谬之气。生
人凶险奸邪。四者如明暗相倾。薰莸不并。决然之
理。故喻如水火不同器。寒暑不同时。此盖平素之
分定也。】
「贤智之士。醇懿端厚。以道德仁义是谋。发言行事。惟
恐不合人情。不通物理。不肖之者。奸险诈佞。矜巳逞
能。嗜欲苟利。一切不顾。」
【此节明贤愚品类迥别。盖贤智之士。生来性分。醇
和懿美端庄厚重。所谋所趋者。道德仁义。时而发
言。时而行事。唯恐与众人心性不合。与事物道理
不通。兢兢业业。以任道为已心。彼愚不肖之人。一
味奸邪险伪。欺诈謟佞。发言如同圣贤。行事宛尔
鬼魅。矜已自负。逞能自高。贪嗜私欲。苟取财利。无
所不为。】
「故禅林得贤者。道德修纲纪立。遂成法席。厕一不肖
者在其间。搅群乱众。中外不安。虽大智礼法。纵有何
用。智愚贤不肖优劣如此。尔乌得不择焉(惠力芳和尚书)。」
【此节结成优劣当择。所以禅林下得一贤者。则道
德可修。纲纪自立。总绳曰纲。众目曰纪。致令规矩
1266-A¶ 第 631a 页 X64-0631.png
整齐。法社必盛矣。厕者。杂也。若其间杂著个不肖
者。在众人之中。则搅扰丛林惑乱大众。一院不安
虽有大智之规矩礼法。亦无所用。何也。由无廉耻
不可治也。且智与贤是一种。愚不省是一种。此两
种胜劣利害。皎然如此。尔何得不致力拣择焉优
胜也。劣。弱也。乌。何也△性本无二。习之有异。人胡
其不自省也。】
此篇诫人情不可滞塞。情通而道行乎其间也。
「远公曰。住持居上。当谦恭以接下。执事在下。要尽情
以奉上。上下既和。则住持之道通矣。居上者骄倨自
尊。在下者怠慢自疏。上下之情不通。则住持之道塞
矣。」
【此节先标情之通塞。谓住持之位。本常居上。时中
须要谦和恭谨。以接纳于人。为执事者。本当居下。
时中必要尽情致敬。以承奉于上。如此上能谦和。
下能承奉。则住持之法道自流通矣。设若在上者。
骄侈倨傲以自尊。则在下之人。必然怠墯轻慢而
自疏远。上下之人情既尔不通。则住持之道法必
滞塞矣。】
「古德住持。閒暇无事。与学者从容议论。靡所不至。由
是一言半句。载于传记。逮今称之。」
【此节方明情通之故。故又引古之通情者以明之。
试看古来有道德之师。闲暇无事。必谦光接物。常
与可语之学者。从容议论。从容者。和缓而不迫。议
者。在众人之中。则搅扰丛林惑乱大众。一院不安
虽有大智之规矩礼法。亦无所用。何也。由无廉耻
不可治也。且智与贤是一种。愚不省是一种。此两
种胜劣利害。皎然如此。尔何得不致力拣择焉优
胜也。劣。弱也。乌。何也△性本无二。习之有异。人胡
其不自省也。】
此篇诫人情不可滞塞。情通而道行乎其间也。
「远公曰。住持居上。当谦恭以接下。执事在下。要尽情
以奉上。上下既和。则住持之道通矣。居上者骄倨自
尊。在下者怠慢自疏。上下之情不通。则住持之道塞
矣。」
【此节先标情之通塞。谓住持之位。本常居上。时中
须要谦和恭谨。以接纳于人。为执事者。本当居下。
时中必要尽情致敬。以承奉于上。如此上能谦和。
下能承奉。则住持之法道自流通矣。设若在上者。
骄侈倨傲以自尊。则在下之人。必然怠墯轻慢而
自疏远。上下之人情既尔不通。则住持之道法必
滞塞矣。】
「古德住持。閒暇无事。与学者从容议论。靡所不至。由
是一言半句。载于传记。逮今称之。」
【此节方明情通之故。故又引古之通情者以明之。
试看古来有道德之师。闲暇无事。必谦光接物。常
与可语之学者。从容议论。从容者。和缓而不迫。议
1266-A¶ 第 631b 页 X64-0631.png
者。评定古今之事宜。论辩也。有所不明而辩柝之。
或论辩古人公案。或品评贤德机语。世法佛法。无
所不到。偶尔师资机语相契合乎至理。或一言或
半句。言虽少而语意奇。必当载于传记。古今称之
也。如太阳问梁山。如何是无相道场。山指大士像
曰。此是吴道子画的。阳拟进语。山曰。者个是有像
的那个是无像。阳即有省。山曰。何不道取一句。阳
曰。道即不辞。恐落纸笔。山笑曰。此语上碑去在。】
「其故何哉。一则欲使上情下通。道无壅蔽。二则预知
学者。才性能否。其于进退之间。皆合其宜。自然上下
雍肃。遐迩皈敬。丛林之兴。由此致耳(与青华严书)。」
【此节结完情通事恰。然必欲与学者闲时议论其
故何哉。一则使上下情通。不致法道壅蔽。二则预
先知得学者。才力性情可用不可用。所谓从苗辩
地。因语识人。然后于当进当退之间。总得其宜。相
孚如此。自然上下雍容整肃。远近归从敬信。丛林
之兴。岂有别法。不过由此情通而致也△闲暇议
论。正是发潜德之幽光。不是细事。】
此篇训人宜务实学。而不宜卖虚饰假也。
「远公谓道吾真曰。学未至于道。衒耀见闻。驰骋机解。
以口舌辩利相胜者。犹如厕屋。涂污丹艧。祇增其臭
耳(西湖记闻)。」
【潭州道吾寺可真禅师。嗣石霜圆禅师。南岳下十
世。谓学道未造到极处。切不可虚头。粉饬未见以
或论辩古人公案。或品评贤德机语。世法佛法。无
所不到。偶尔师资机语相契合乎至理。或一言或
半句。言虽少而语意奇。必当载于传记。古今称之
也。如太阳问梁山。如何是无相道场。山指大士像
曰。此是吴道子画的。阳拟进语。山曰。者个是有像
的那个是无像。阳即有省。山曰。何不道取一句。阳
曰。道即不辞。恐落纸笔。山笑曰。此语上碑去在。】
「其故何哉。一则欲使上情下通。道无壅蔽。二则预知
学者。才性能否。其于进退之间。皆合其宜。自然上下
雍肃。遐迩皈敬。丛林之兴。由此致耳(与青华严书)。」
【此节结完情通事恰。然必欲与学者闲时议论其
故何哉。一则使上下情通。不致法道壅蔽。二则预
先知得学者。才力性情可用不可用。所谓从苗辩
地。因语识人。然后于当进当退之间。总得其宜。相
孚如此。自然上下雍容整肃。远近归从敬信。丛林
之兴。岂有别法。不过由此情通而致也△闲暇议
论。正是发潜德之幽光。不是细事。】
此篇训人宜务实学。而不宜卖虚饰假也。
「远公谓道吾真曰。学未至于道。衒耀见闻。驰骋机解。
以口舌辩利相胜者。犹如厕屋。涂污丹艧。祇增其臭
耳(西湖记闻)。」
【潭州道吾寺可真禅师。嗣石霜圆禅师。南岳下十
世。谓学道未造到极处。切不可虚头。粉饬未见以
1266-A¶ 第 631c 页 X64-0631.png
为见。装点未闻以为闻。驰骋机解。驰骋者。马疾走
也。只以口快舌便。多得一句以为胜。如此者。犹如
厕屋涂画些五彩。丹艧者。彩色之总名。外面虽是
好看。其实里内臭不可闻△如此虚头不如不做
好。孰不知其为假银城也。】
此篇教治心须求妙悟。以为除妄见真之本也。
「远公谓演首座曰。心为一身之主。万行之本。心不妙
悟。妄情自生。妄情既生。见理不明。见理不明。是非谬
乱。」
【此节显心为根本。蕲州五祖法演禅师。绵州邓氏
子。嗣白云端禅师。南岳下十三世。谓心者。灵明洞
彻。具众理而应万机。百千三昧。无量妙义。莫不由
之而生。必须要研穷透彻得妙悟也。心若不悟。妄
念情识自然发生。妄生则鉴理不明。理不明。则是
非必讹谬错乱矣。】
「所以治心。须求妙悟。悟则神和气静。容敬色庄。妄想
情虑。皆融为真心矣。以此治心。心自灵妙。然后导物
指迷。孰不从化(浮山实录)。」
【此节教必修必悟。所以学人修治自心。当求彻證。
悟入之后。使人神志和。气息静。容貌恭敬。色相端
庄。设有妄想情虑以此妙心照之。皆融为真心矣。
若如此修治其心。心必灵通精妙。然后开导群品
指接蒙迷谁不相从其教化耶△悟要工夫。意出
语言之外。若但如此读去。有甚么交涉。】
也。只以口快舌便。多得一句以为胜。如此者。犹如
厕屋涂画些五彩。丹艧者。彩色之总名。外面虽是
好看。其实里内臭不可闻△如此虚头不如不做
好。孰不知其为假银城也。】
此篇教治心须求妙悟。以为除妄见真之本也。
「远公谓演首座曰。心为一身之主。万行之本。心不妙
悟。妄情自生。妄情既生。见理不明。见理不明。是非谬
乱。」
【此节显心为根本。蕲州五祖法演禅师。绵州邓氏
子。嗣白云端禅师。南岳下十三世。谓心者。灵明洞
彻。具众理而应万机。百千三昧。无量妙义。莫不由
之而生。必须要研穷透彻得妙悟也。心若不悟。妄
念情识自然发生。妄生则鉴理不明。理不明。则是
非必讹谬错乱矣。】
「所以治心。须求妙悟。悟则神和气静。容敬色庄。妄想
情虑。皆融为真心矣。以此治心。心自灵妙。然后导物
指迷。孰不从化(浮山实录)。」
【此节教必修必悟。所以学人修治自心。当求彻證。
悟入之后。使人神志和。气息静。容貌恭敬。色相端
庄。设有妄想情虑以此妙心照之。皆融为真心矣。
若如此修治其心。心必灵通精妙。然后开导群品
指接蒙迷谁不相从其教化耶△悟要工夫。意出
语言之外。若但如此读去。有甚么交涉。】
1266-A¶ 第 632a 页 X64-0632.png
此篇教清修实德。母务浮华。而蔽其要妙也。
「五祖演和尚曰。今时丛林。学道之士。声名不扬。匪为
人之所信者。盖为梵行不清白。为人不谛当。辄或苟
求名闻利养。乃广衒其华饰。遂被识者所讥。故蔽其
要妙。虽有道德如佛祖。闻见疑而不信矣。尔辈他日
若有把茅盖头。当以此而自勉(与佛鉴佛果书)。」
【谓近今丛林中做长老者。美名不得播剔。又不为
四众之所信敬者无别。只因梵。行有亏。不清净不
洁白也。加之做人行事。又不审实稳当。辄者。每事
即然也。辄或每事。举动多苟且。贪求名闻利养。又
作事虚浮。衒卖光华。粉饰行止。以欺惑愚俗遂被
明眼人看破。即生讥诮。由此将几多紧急妙事。皆
障蔽之矣。即使有證悟有神机如诸佛祖。但所闻
见之事。皆令人生疑惑。而不谛信也。尔辈他日若
出世为人。结个茅庵。守护已身。调伏他意。当以吾
言自勉励也△老实二字。值得千金。若虚浮装点
不存实行。乃业根种子也。】
此篇戒人重本分勿务外缘。而丧失法体也。
「演祖曰。师翁初住杨岐。老屋败椽。仅蔽风雨。适临冬
暮雪霰满床。居不遑处。」
【此节明修不惜身。袁州杨岐山方会禅师。宜春冷
氏子。嗣慈明楚圆禅师。南岳下十世。谓我会师翁
初住杨岐之时。屋老桷烂。两间破房。仅。略能也。略
可遮蔽风雨而巳。适。至也。适值冬暮。即腊月也。霰
1266-A¶ 第 632b 页 X64-0632.png
是雪粒。虽人人卧榻雪粒满布。亦不分心于此。安
然处之。事冗曰不暇。心勤曰不遑。谓榻虽积雪。而
不以寒苦动其心也。】
「衲子投诚。愿充修造。师翁却之曰。我佛有言。时当减
劫。高岸深谷。迁变不常。安得圆满如意。自求称足。」
【此节显事皆假合。衲子中有志诚发心。愿当化募
者。充。当也。师翁却辞不𠃔。曰。你岂不闻我佛有言。
此时正当减劫也。人人福寿。亦随之而减。谓第九
小劫。人寿八万四千岁。减至六万拘留孙佛出世。
减至四万。拘那含牟尼佛出世。减至二万。迦叶佛
出世。减至一百岁。释迦牟尼佛出世。故曰。时当减
劫。然极峻之高岸。最深之溪谷。迁改变易。尚尔不
常。或时高岸而崩颓。或时深谷。而平满。本不是坚
周之法。安得圆满如人之意。而自求称足也。】
「汝等出家学道。做手脚未稳。巳是四五十岁。讵有閒
工夫。事丰屋耶。竟不从。」
【此节示其力学。且汝等出家。元为学道。做手脚尚
且未稳。此言把捉不住也。谓工夫尚做不定。巳是
四五十岁了。讵。岂也。岂得有闲工夫再去化缘。以
华美其居而为事也。昔宋李靖公名沆为丞相。自
奉甚薄。所居陋巷。厅事无重门。家人劝修之。沆曰。
身食厚禄。安荣如意。人生朝暮不保。奚用工夫事
丰屋耶。竟不从。】
「翌日上堂曰。杨岐乍住屋壁疏。满床尽撒雪珍珠。缩
然处之。事冗曰不暇。心勤曰不遑。谓榻虽积雪。而
不以寒苦动其心也。】
「衲子投诚。愿充修造。师翁却之曰。我佛有言。时当减
劫。高岸深谷。迁变不常。安得圆满如意。自求称足。」
【此节显事皆假合。衲子中有志诚发心。愿当化募
者。充。当也。师翁却辞不𠃔。曰。你岂不闻我佛有言。
此时正当减劫也。人人福寿。亦随之而减。谓第九
小劫。人寿八万四千岁。减至六万拘留孙佛出世。
减至四万。拘那含牟尼佛出世。减至二万。迦叶佛
出世。减至一百岁。释迦牟尼佛出世。故曰。时当减
劫。然极峻之高岸。最深之溪谷。迁改变易。尚尔不
常。或时高岸而崩颓。或时深谷。而平满。本不是坚
周之法。安得圆满如人之意。而自求称足也。】
「汝等出家学道。做手脚未稳。巳是四五十岁。讵有閒
工夫。事丰屋耶。竟不从。」
【此节示其力学。且汝等出家。元为学道。做手脚尚
且未稳。此言把捉不住也。谓工夫尚做不定。巳是
四五十岁了。讵。岂也。岂得有闲工夫再去化缘。以
华美其居而为事也。昔宋李靖公名沆为丞相。自
奉甚薄。所居陋巷。厅事无重门。家人劝修之。沆曰。
身食厚禄。安荣如意。人生朝暮不保。奚用工夫事
丰屋耶。竟不从。】
「翌日上堂曰。杨岐乍住屋壁疏。满床尽撒雪珍珠。缩
1266-A¶ 第 632c 页 X64-0632.png
却项。暗嗟吁。翻忆古人树下居(广录)。」
【此节晓以大义。翌日。即明日。上堂示众曰。杨岐乍
住屋壁疏。满床尽撒雪珍珠。缩却项。暗嗟吁。翻忆
古人树下居。翻忆者。返追从上古人。树下修行。值
此风雨。又书何如△下逮于今。尚要鬼弄他去做
化主。畴能却之耶。】
此篇教学者须行解相应。必谨必严也。
「演祖曰。衲子守心城。奉戒律。日夜思之。朝夕行之。行
无越思。思无越行。有其始而成其终。犹耕者之有畔。
其过鲜矣。」
【城字作譬喻。古有偈云。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
贼夜惺惺。中军主将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此
之谓也。奉乃遵奉。戒律。即众戒律仪也。守心是学
道奉戒是修德。欲全道德。须由日而夜。亹亹思之。
自朝及夕。孜孜行之。盖行时不可外于思。思时不
可越于行。如是从始至终而不改异如耕田者中
边俱到。可免荒怠之过矣△礼约而义丰。如九转
还丹。点铁即成金矣。】
此篇戒住持不可专已之情。而忘先圣法度也。
「演祖曰。所谓丛林者。陶铸圣凡。养育才器之地。教化
之所从出。虽群居类聚。率而齐之。各有师承。今诸方
不务守先圣法度。好恶偏情。多以已是革物。使后辈
当何取法。」
【范土曰陶。镕金曰铸。丛林是一大炉冶。以之铸圣
【此节晓以大义。翌日。即明日。上堂示众曰。杨岐乍
住屋壁疏。满床尽撒雪珍珠。缩却项。暗嗟吁。翻忆
古人树下居。翻忆者。返追从上古人。树下修行。值
此风雨。又书何如△下逮于今。尚要鬼弄他去做
化主。畴能却之耶。】
此篇教学者须行解相应。必谨必严也。
「演祖曰。衲子守心城。奉戒律。日夜思之。朝夕行之。行
无越思。思无越行。有其始而成其终。犹耕者之有畔。
其过鲜矣。」
【城字作譬喻。古有偈云。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
贼夜惺惺。中军主将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此
之谓也。奉乃遵奉。戒律。即众戒律仪也。守心是学
道奉戒是修德。欲全道德。须由日而夜。亹亹思之。
自朝及夕。孜孜行之。盖行时不可外于思。思时不
可越于行。如是从始至终而不改异如耕田者中
边俱到。可免荒怠之过矣△礼约而义丰。如九转
还丹。点铁即成金矣。】
此篇戒住持不可专已之情。而忘先圣法度也。
「演祖曰。所谓丛林者。陶铸圣凡。养育才器之地。教化
之所从出。虽群居类聚。率而齐之。各有师承。今诸方
不务守先圣法度。好恶偏情。多以已是革物。使后辈
当何取法。」
【范土曰陶。镕金曰铸。丛林是一大炉冶。以之铸圣
1266-A¶ 第 633a 页 X64-0633.png
陶凡。抚养鞠育人才器格之地。住持人总其权柄
则教化之所从出。群居者。或百或千。类聚者。智愚
贤否。各从其类。要其统率而齐整之。则各有师承。
言各有者。非各人自巳有师承也。谓必在住持于
群类中因人设教而调理之也。此下谓不遵古自
恃之过。于今住持。不遵古人之典训。一味以巳之
所好所恶。而用情多偏。且以自家杜撰之法。教人
依学以为巳是。而返改。革前人规范。如此任情纵
意。教后人将何以取法则也△炉鞴之下。原多钝
铁。只在匠者之巧心妙手否则总成废器。】
此篇诲住持欲知人之贤否。必久乃得其真也。
「演祖曰。利生传道。务在得人。而知人之难。圣哲所病。
听其言。而未保其行。求其行。而恐遗其才。自非素与
交游。备详本末。探其志行。观其器能。然后守道藏用
者。可得而知。沽名饰貌者。不容其伪。纵其潜密。亦见
渊源。」
【此节明知人要在久识。谓凡欲利益众生。传授祖
道。所贵专在得真正良材。乃堪承继。然知人一节
最为难事。古圣先贤。亦以为忧。何也。听其所言。似
实有德。未审平日行履果如其言否也。必求其所
行。造到古人地位。又恐遗失其人之才力也。自非。
犹云要在。谓欲知人之的实。要在平素与之交游。
岁月既久。则所知益深。备详他之本末。探讨他志
向。观察他行履。以及器量能干。然后真知实晓。此
则教化之所从出。群居者。或百或千。类聚者。智愚
贤否。各从其类。要其统率而齐整之。则各有师承。
言各有者。非各人自巳有师承也。谓必在住持于
群类中因人设教而调理之也。此下谓不遵古自
恃之过。于今住持。不遵古人之典训。一味以巳之
所好所恶。而用情多偏。且以自家杜撰之法。教人
依学以为巳是。而返改。革前人规范。如此任情纵
意。教后人将何以取法则也△炉鞴之下。原多钝
铁。只在匠者之巧心妙手否则总成废器。】
此篇诲住持欲知人之贤否。必久乃得其真也。
「演祖曰。利生传道。务在得人。而知人之难。圣哲所病。
听其言。而未保其行。求其行。而恐遗其才。自非素与
交游。备详本末。探其志行。观其器能。然后守道藏用
者。可得而知。沽名饰貌者。不容其伪。纵其潜密。亦见
渊源。」
【此节明知人要在久识。谓凡欲利益众生。传授祖
道。所贵专在得真正良材。乃堪承继。然知人一节
最为难事。古圣先贤。亦以为忧。何也。听其所言。似
实有德。未审平日行履果如其言否也。必求其所
行。造到古人地位。又恐遗失其人之才力也。自非。
犹云要在。谓欲知人之的实。要在平素与之交游。
岁月既久。则所知益深。备详他之本末。探讨他志
向。观察他行履。以及器量能干。然后真知实晓。此
1266-A¶ 第 633b 页 X64-0633.png
人果是守道存德者。果是韬光秘用者。若是沽卖
虚名。妆饰颜貌者。亦久而能知。难以隐伪。纵使彼
做得深潜隐密。我亦窥见他幽深源底也。】
「夫观探详听之理。固非一朝一夕之所能。所以南岳
让见大鉴之后。犹执事十五秋。马祖见让之时。亦相
从十馀载。是知先圣授受之际。固非浅薄所敢传持。
如一器水。传于一器。始堪克绍洪规。如当家种草。此
其观探详听之理明验也。岂容巧言令色。便僻谄媚
而充选者哉(圆悟书)。」
【此节谓授受必须亲證。且而观探详听。此四种道
理。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得的。所以南岳让见大
鉴之后。犹然执侍巾瓶一十五秋。南岳怀让禅师。
金州杜氏子。嗣六祖大鉴禅师。大鉴六祖慧能大
师。范阳卢氏子。嗣五祖弘忍大师。且马祖见让之
时。亦相从淘汰十有馀载。江西马祖道一禅师。汉
州什邡县马氏子。嗣南岳让禅师。是知先圣上授
下受之际。固非浅根薄德。所能传持。所谓见与师
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犹如以此一器
水。传入于彼之一器。无欠无馀。此喻为子者不妄
受也。如此之人。始能克绍大法弘规。担当佛祖家
业。又如耕田者之的当人家。收存好种。种好则苗
必秀。此喻为师者不妄传也。如此观探详听之理
既尽。始为明验不诬也。且能克绍。能继续之人。岂
容巧好其言。令善其色。便佞偏僻。谄屈媚悦之徒。
虚名。妆饰颜貌者。亦久而能知。难以隐伪。纵使彼
做得深潜隐密。我亦窥见他幽深源底也。】
「夫观探详听之理。固非一朝一夕之所能。所以南岳
让见大鉴之后。犹执事十五秋。马祖见让之时。亦相
从十馀载。是知先圣授受之际。固非浅薄所敢传持。
如一器水。传于一器。始堪克绍洪规。如当家种草。此
其观探详听之理明验也。岂容巧言令色。便僻谄媚
而充选者哉(圆悟书)。」
【此节谓授受必须亲證。且而观探详听。此四种道
理。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得的。所以南岳让见大
鉴之后。犹然执侍巾瓶一十五秋。南岳怀让禅师。
金州杜氏子。嗣六祖大鉴禅师。大鉴六祖慧能大
师。范阳卢氏子。嗣五祖弘忍大师。且马祖见让之
时。亦相从淘汰十有馀载。江西马祖道一禅师。汉
州什邡县马氏子。嗣南岳让禅师。是知先圣上授
下受之际。固非浅根薄德。所能传持。所谓见与师
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犹如以此一器
水。传入于彼之一器。无欠无馀。此喻为子者不妄
受也。如此之人。始能克绍大法弘规。担当佛祖家
业。又如耕田者之的当人家。收存好种。种好则苗
必秀。此喻为师者不妄传也。如此观探详听之理
既尽。始为明验不诬也。且能克绍。能继续之人。岂
容巧好其言。令善其色。便佞偏僻。谄屈媚悦之徒。
1266-A¶ 第 633c 页 X64-0633.png
可能当其任哉△此不徒谓师家知人。实要弟子
耐久。如是则水合水矣。如今人才到门便付法。吾
不审是何知也。】
此篇诲住持者。须德专兼行。以为兴教传道之本
也。
「演祖曰。住持大柄。在惠与德。二者兼行。废一不可。惠
而罔德。则人不敬。德而罔惠。则人不怀。苟知惠之可
怀。加其德以相济。则所敷之惠。适足以安上下诱四
来。苟知德之可敬。加其惠以相资。则所持之德。适足
以绍先觉。导愚迷。」
【此节明德惠相资而互用。谓为住持之大权柄。大
主宰。在恩惠与德行两种。此两种必欲兼行。如鸟
之两翅。废一则不可也。若但有恩惠与人。而自不
修德。则人虽怀而不敬。若但有德于巳。而无惠以
及人。则人虽敬而不怀。罔。无也。果知惠泽。能使人
怀慕。更加修德以相兼济。则所施之惠泽。自然安
抚人心。上情下通。诱引四来之众矣。果加修德。能
令人恭敬。更加惠泽以相资助。则所修之德行。自
足以继绍先觉。兴隆佛种。开导愚迷之人矣。】
「故善住持者。养德以行惠。宣惠以持德。德而能养则
不屈。惠而能行则有恩。由是德与惠相蓄。惠与德互
行。如此则德不用修。而敬同佛祖。惠不劳费。而怀如
父母。斯则湖海有志于道者。孰不来归。住持将传道
德兴教化。不明斯要。而莫之得也(与佛眼书)。」
耐久。如是则水合水矣。如今人才到门便付法。吾
不审是何知也。】
此篇诲住持者。须德专兼行。以为兴教传道之本
也。
「演祖曰。住持大柄。在惠与德。二者兼行。废一不可。惠
而罔德。则人不敬。德而罔惠。则人不怀。苟知惠之可
怀。加其德以相济。则所敷之惠。适足以安上下诱四
来。苟知德之可敬。加其惠以相资。则所持之德。适足
以绍先觉。导愚迷。」
【此节明德惠相资而互用。谓为住持之大权柄。大
主宰。在恩惠与德行两种。此两种必欲兼行。如鸟
之两翅。废一则不可也。若但有恩惠与人。而自不
修德。则人虽怀而不敬。若但有德于巳。而无惠以
及人。则人虽敬而不怀。罔。无也。果知惠泽。能使人
怀慕。更加修德以相兼济。则所施之惠泽。自然安
抚人心。上情下通。诱引四来之众矣。果加修德。能
令人恭敬。更加惠泽以相资助。则所修之德行。自
足以继绍先觉。兴隆佛种。开导愚迷之人矣。】
「故善住持者。养德以行惠。宣惠以持德。德而能养则
不屈。惠而能行则有恩。由是德与惠相蓄。惠与德互
行。如此则德不用修。而敬同佛祖。惠不劳费。而怀如
父母。斯则湖海有志于道者。孰不来归。住持将传道
德兴教化。不明斯要。而莫之得也(与佛眼书)。」
1266-A¶ 第 634a 页 X64-0634.png
【此节明德惠并施而同感。故所以善为住持者。自
巳养德。又能行惠。宣通恩惠。以持其德。德既能养。
则德用不竭。惠既能施。则惠有馀恩。由此将德与
惠共相蓄养。惠与德互相流行。如是则德已具于
惠中。德即不修。而人敬之慕之。如同佛祖矣。惠既
发于德内。惠虽不费。而人怀之爱之。如同父母矣。
斯则五湖四海。有志于道者。谁不来归。住持将要
宣传道德。兴扬教化。若不通明德惠二种之要妙
必不能得也△怀恩敬德。人情皆然。住持能兼之。
是将引天下人。归之敬之也。】
此篇见师严子敬之道。足为后人典则也。
「演祖自海会迁东山。太平佛鉴。龙门佛眼。二人诣山
头省觐。祖集耆旧主事。备汤果夜话。祖问佛鉴。舒州
熟否。对曰熟。祖曰。太平熟否。对曰熟。祖曰。诸庄共收
稻多少。佛鉴筹虑间。祖正色厉声曰。汝滥为一寺之
主。事无巨细。悉要究心。常住岁计。一众所系。汝犹罔
知。其他细务不言可见。山门执事。知因识果。若师翁
辅慈明师祖乎。汝不思常住物重如山乎。」
【此节明家教有方○舒州太平佛鉴惠勤禅师。龙
门佛眼清远禅师。并嗣五祖演禅师。南岳下十四
世。值演祖自舒州海会寺。移席往东山之日。二师
诣东山省觐。诣。往也。省。视也。秋见曰觐。祖集本寺
中之耆旧。并主事者。备汤果夜间聚话。祖问佛鉴
今岁舒州地方。田稻成熟否。鉴对曰熟。祖曰你太
1266-A¶ 第 634b 页 X64-0634.png
平常住熟否。曰熟。祖曰诸庄其收稻有多少。佛鉴
筹虑间。筹量思虑。不敢妄答。祖即正其色励其声
曰。汝滥为一寺之主。滥。泛也。既作主人。凡事无大
小。尽要究竟于心。稻谷乃常住一年家计。大众关
系。如此紧要。汝犹不知。其馀琐末细务。不言可见
矣。山门中汝虽作长老。亦职事也。须当知因识果。
如杨岐师翁辅弼慈明师祖。始于南院。终于兴化
三十年总柄网律。汝岂不闻乎。汝亦不思常住物
粒米重如山乎○慈明潭州石霜楚圆禅师。金州
李氏子。嗣汾阳善昭禅师。南岳下九世。】
「盖演祖寻常机辩峻捷。佛鉴既执弟子礼。应对含缓
乃至如是。古人云。师严然后所学之道尊。故东山门
下。子孙多贤德而超迈者。诚源远而流长也(耿公与高庵书)。」
【此节见师徒有德。上是东山父子酬答之实事。此
是耿公判美师徒之至言。盖演祖平常机用辩才。
孤峻而又迅捷。佛鉴既执弟子之礼。应对之问。从
容含缓。理宜如是也。学记云。师严然后道尊。道尊
然后人知敬学。故东山门下。子孙多贤德而超群
越众者。实是来源远而流故长也△模范既正。则
效自端。所谓有贤父乃有贤子也。】
此篇见师家取舍有道。爱之拒之各有深意存也。
「演祖见衲子有节义而可立者。室中峻拒。不假辞色
察其偏邪谄佞所为猥屑不可教者。愈加爱重。人皆
莫测。乌乎。盖祖之取舍。必有道乎。」
筹虑间。筹量思虑。不敢妄答。祖即正其色励其声
曰。汝滥为一寺之主。滥。泛也。既作主人。凡事无大
小。尽要究竟于心。稻谷乃常住一年家计。大众关
系。如此紧要。汝犹不知。其馀琐末细务。不言可见
矣。山门中汝虽作长老。亦职事也。须当知因识果。
如杨岐师翁辅弼慈明师祖。始于南院。终于兴化
三十年总柄网律。汝岂不闻乎。汝亦不思常住物
粒米重如山乎○慈明潭州石霜楚圆禅师。金州
李氏子。嗣汾阳善昭禅师。南岳下九世。】
「盖演祖寻常机辩峻捷。佛鉴既执弟子礼。应对含缓
乃至如是。古人云。师严然后所学之道尊。故东山门
下。子孙多贤德而超迈者。诚源远而流长也(耿公与高庵书)。」
【此节见师徒有德。上是东山父子酬答之实事。此
是耿公判美师徒之至言。盖演祖平常机用辩才。
孤峻而又迅捷。佛鉴既执弟子之礼。应对之问。从
容含缓。理宜如是也。学记云。师严然后道尊。道尊
然后人知敬学。故东山门下。子孙多贤德而超群
越众者。实是来源远而流故长也△模范既正。则
效自端。所谓有贤父乃有贤子也。】
此篇见师家取舍有道。爱之拒之各有深意存也。
「演祖见衲子有节义而可立者。室中峻拒。不假辞色
察其偏邪谄佞所为猥屑不可教者。愈加爱重。人皆
莫测。乌乎。盖祖之取舍。必有道乎。」
1266-A¶ 第 634c 页 X64-0634.png
【谓师每见衲子。有节操谊义而可以成立者。凡入
室必多孤峻拒止之。不假些毫和言喜色。此正是
要作成长养之心也。察其一种偏邪谄佞。所为卑
猥鄙屑。终不可教者。师转加爱重。人皆不能测度。
是何等意。乌乎。盖师之一取一舍。必有道理存焉
△至人作略。不是意想得的。以情拟之则失矣。】
此篇见古人天资厚重。不以得丧易其心志也。
「演祖曰。古人乐闻巳过。喜于为善。长于包荒。厚于隐
恶。谦以交友。勤以济众。不以得丧二其心。所以光明
硕大。照映今昔矣(答灵源书)。」
【谓古人好乐闻人说已之过。如子路然。喜于为善。
如禹闻善言则拜。长于包荒。如周公谓。君子处泰
之道。必有包荒之量。厚于隐恶。如大舜隐恶而扬
善。谦以交友。如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勤以
济众。如端木赐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又不以得
丧易其心。所以亘古今来。总见其光明广大而能
照映之也△此章只有四十三字。丈夫事业备之
矣。】
此篇言住持当存诚克已。不假威力而自尊严也。
「演祖谓佛鉴曰。住持之要。临众贵在丰盈。处已务从
简约。其馀细碎。悉勿关心。」
【此节明持身行事之体。谓凡为住持。临莅大众。贵
乎要丰盛要盈满。处置自已。宜简省宜俭约。其馀
细末琐碎之事。不必要关系于我心也。】
1266-A¶ 第 635a 页 X64-0635.png
「用人深以推诚。择言故须取重。言见重则主者自尊。
人推诚则众心自感。尊则不严而众服。感则不令而
自成。自然贤愚各通其怀。小大皆奋其力。与夫持以
势力。迫以驱喝。不得巳而从之者。何啻万倍哉(见蟾
侍者日录)。」
【此节明发言用人之实。用人须加推选其至诚者
用之择言必当徵究须郑重者言之。言若重。则为
主者自然而尊。用人实。则于众心自然而感。主既
尊。则不必故用威严。而人自然悦服。人既感。则不
必更加命令。而事自能成就。如此行去。致使贤与
愚。各人通其所怀。小与大。皆得奋勇其力。较之那
一等持以威势之力。迫以驱喝之情。使人不得巳
而相从者。何止一万倍哉。啻。止也△用人诚。发言
重。损已益人。达于众机。如响斯应矣。】
此篇言学者。当确志操修。期于必悟而后巳也。
「演祖谓郭功辅曰。人之性情。固无常守。随化日迁。自
古佛法。虽隆替有数。而兴衰之理。未有不由教化而
成。」
【此节标教化势必由师。郭功辅讳正祥。号净空居
士。官至提刑。嗣白云守端禅师。演祖与之言曰。凡
一切人之性情。本无一定所守。随教化而迁移之。
自古来佛法。或有时兴有时废。原本乎理数而致。
兴衰之理。未必不从人之教化而成也。】
「昔江西南岳诸祖之利物也。扇以淳风。节以清净。被
1266-A¶ 第 635b 页 X64-0635.png
以道德。教以礼义。使学者收视听。塞邪僻。绝嗜欲。忘
利养。所以日迁善远过。道成德备而不自知。」
【此节举师承施教有方。当初如江西马祖。南岳石
头。以及诸祖。利生接人之时。扇字妙。有吹拂之意。
每每吹人以淳朴之风。节人以清净之操。被人以
道德之心。教人以礼义之学。使学者收摄其视听。
不妄见闻。塞绝其邪僻。不妄动止。绝其嗜欲之私。
忘其利养之想。日复一日。迁于至善。而远诸过失。
不觉道日成。德日备。使学者之性灵潜移默化。而
不自知。所以佛法必然兴矣。】
「今之人不如古之人远矣。必欲参究此道。要须确志
勿易。以悟为期。然后祸患得丧。付之造物。不可苟免。
岂可预忧其不成而不为之耶。才有丝毫顾虑萌于
胸中。不独今生不了。以至千生万劫无有成就之时
(坦然庵集)。」
【此节明乏师各宜自勉。今之行教化者。大不如古
人远矣。既乏其师。而必欲参究此道。须是自已立
坚确志。勿半途改易。以悟入为期限。即或有祸患
得失之事。总付之于天数。儒言天命。释言定业。既
有定业即不可逃。不可苟且求免。岂可预先忧其
不得成办。便不肯勉力而求之乎。若有一丝毫顾
惜念虑之情。萌动于胸中。不独今生不得了悟。以
至千生万劫。似无有成就之时也△顾虑是最愚
痴的根本不可存。而所当存者坚确志耳。】
利养。所以日迁善远过。道成德备而不自知。」
【此节举师承施教有方。当初如江西马祖。南岳石
头。以及诸祖。利生接人之时。扇字妙。有吹拂之意。
每每吹人以淳朴之风。节人以清净之操。被人以
道德之心。教人以礼义之学。使学者收摄其视听。
不妄见闻。塞绝其邪僻。不妄动止。绝其嗜欲之私。
忘其利养之想。日复一日。迁于至善。而远诸过失。
不觉道日成。德日备。使学者之性灵潜移默化。而
不自知。所以佛法必然兴矣。】
「今之人不如古之人远矣。必欲参究此道。要须确志
勿易。以悟为期。然后祸患得丧。付之造物。不可苟免。
岂可预忧其不成而不为之耶。才有丝毫顾虑萌于
胸中。不独今生不了。以至千生万劫无有成就之时
(坦然庵集)。」
【此节明乏师各宜自勉。今之行教化者。大不如古
人远矣。既乏其师。而必欲参究此道。须是自已立
坚确志。勿半途改易。以悟入为期限。即或有祸患
得失之事。总付之于天数。儒言天命。释言定业。既
有定业即不可逃。不可苟且求免。岂可预先忧其
不得成办。便不肯勉力而求之乎。若有一丝毫顾
惜念虑之情。萌动于胸中。不独今生不得了悟。以
至千生万劫。似无有成就之时也△顾虑是最愚
痴的根本不可存。而所当存者坚确志耳。】
1266-A¶ 第 635c 页 X64-0635.png
此篇见伊针芥相投。是机是教也。
「功辅自当涂(太平州也)绝江。访白云端和尚于海会。白云
问公。牛淳乎。公曰淳矣。白云叱之。公拱而立。白云曰。
淳乎淳乎。南泉大沩。无异此也。」
【此节明箭锋相值。绝江。是直渡。访。参求也。舒州白
云守端禅师。衡阳葛氏子。嗣杨岐方会禅师。南岳
下十二世。功辅现宰官身而作佛事。可谓在欲而
无欲。居尘不染尘。亦是他宿植德本。有大因缘。方
能根尘脱卸。一念无依。但到此桥断路穷。不免求
人指示。故绝江访白云于海会。白云具通方正眼。
运匠石斧斤。既无碍辩。别资一路。便问公牛淳乎。
公非粗心卤莽。巳到不疑之地。即全身担荷。脱体
承当。应之曰。淳矣。白云居养子之缘。恐他见道未
稳。故以雷轰电掣之机。奋狮子威而叱策之。所谓
把关须用精严吏。不验分明不放行。公巳是鼻孔
撩天。脚跟点地。纵使八面风吹他亦不动。遂拱然
而立。真可谓铁牛不怕狮子吼矣。白云至此。雪后
始知松柏操。便应许他道淳乎淳乎。实知他有主
宰。可与祖师把手共行。故曰南泉大沩无异此也
○南泉即池州普愿禅师。郑州王氏子。嗣马祖道
一禅师。一日上堂曰。王老师自小牧一头水牯牛。
拟向溪东牧。不免犯官家苗稼。拟向溪西牧。亦不
免犯官家苗稼。不如随分纳些些。总不见得○大
沩潭州灵祐禅师。福州长溪赵氏子。嗣百丈怀海
1266-A¶ 第 636a 页 X64-0636.png
禅师南岳下三世。一日上堂曰。老僧百年后。向山
下檀越家作一头水牯牛。右胁书五字。曰沩山僧
某甲。当时唤作沩山僧。却是水牯牛。唤作水牯牛。
却是沩山僧。毕竟唤作甚么即得。时仰山出众礼
拜而退。】
「仍赠以偈曰。牛来山中。水足草足。牛出山去。东触西
触。又曰。上大人化三千可知礼也(行状)。」
【此节是格外提持。仍赠以偈曰。牛来山中。水足草
足。此颂他见地明白。谓饥餐嫩草遥山去。渴饮寒
泉绕涧回。牛出山去。东触西触。颂他放旷今时。所
谓放旷不耕空劫地。暮天何用牧歌催。又曰。上大
人化三千可知礼也。一是归美之辞。二是出身活
句。可谓大冶精金。还他作者○狮弦拨动。听者为
谁。只见群音响绝。大地山河总作琴声。且道。他二
人相见处。作何话会。】
此篇训人学道。贵在实悟。若大法不明。终一死汉
也。
「白云谓功辅曰。昔翠岩真点胸。耽味禅观。以口舌辩
利。呵骂诸方。未有可其意者。而大法实不明了。」
【此节明实悟未證。洪州翠岩可真禅师。福州人嗣
石霜楚圆禅师。点胸。因欲装点胸襟。高过于人。故
有是名。耽。乐也。禅。止散乱也。观。照心昏也。谓寻常
耽乐取味于禅观。以其口舌辩利。竞争机锋。呵叱
诸方禅德。觉无有一人。可如已意者。其实自家于
下檀越家作一头水牯牛。右胁书五字。曰沩山僧
某甲。当时唤作沩山僧。却是水牯牛。唤作水牯牛。
却是沩山僧。毕竟唤作甚么即得。时仰山出众礼
拜而退。】
「仍赠以偈曰。牛来山中。水足草足。牛出山去。东触西
触。又曰。上大人化三千可知礼也(行状)。」
【此节是格外提持。仍赠以偈曰。牛来山中。水足草
足。此颂他见地明白。谓饥餐嫩草遥山去。渴饮寒
泉绕涧回。牛出山去。东触西触。颂他放旷今时。所
谓放旷不耕空劫地。暮天何用牧歌催。又曰。上大
人化三千可知礼也。一是归美之辞。二是出身活
句。可谓大冶精金。还他作者○狮弦拨动。听者为
谁。只见群音响绝。大地山河总作琴声。且道。他二
人相见处。作何话会。】
此篇训人学道。贵在实悟。若大法不明。终一死汉
也。
「白云谓功辅曰。昔翠岩真点胸。耽味禅观。以口舌辩
利。呵骂诸方。未有可其意者。而大法实不明了。」
【此节明实悟未證。洪州翠岩可真禅师。福州人嗣
石霜楚圆禅师。点胸。因欲装点胸襟。高过于人。故
有是名。耽。乐也。禅。止散乱也。观。照心昏也。谓寻常
耽乐取味于禅观。以其口舌辩利。竞争机锋。呵叱
诸方禅德。觉无有一人。可如已意者。其实自家于
1266-A¶ 第 636b 页 X64-0636.png
向上大法。未得明了。】
「一日金銮善侍者见而笑曰。师兄参禅虽多。而不妙
悟。可谓痴禅矣(白云夜话)。」
【此节明点罚得人。金銮善侍者。金銮寺名。善乃慈
明之高弟。福州人。道吾真。杨岐会。皆推伏之。一日
游山次。善拈一瓦砾置于石上谓真曰。向此下得
一转语亲切。许你亲见慈明。速道速道。真拟议。善
呵曰。伫思停机。情关未透。何曾梦见先师在。师兄
参禅虽多。而不妙悟。诚可谓耽枯守寂之痴禅矣。
宗镜云。背教而唯成暗證。只为已眼不明。守默而
单坐痴禅。所以慧灯不朗△而今木不识丁者。也
要如是乱做。读此。置身于何地也。】
此篇言道在人弘。要教之至行之力也。
「白云曰。道之隆替岂常耶。在人弘之耳。故曰。操则存
舍则亡。然非道去人。而人去道也。」
【此节明道本不易。谓道之或时兴隆。或时衰替。岂
一定之常法耶。在人真操实践而弘剔之耳。故子
舆有云。人能时时操守之。则此道自存。或放逸舍
置之。则道自丧亡。且不是道欲远人。而人自远于
道也。】
「古之人处山林隐朝市。不牵于名利。不惑于声色。遂
能清振一时。美流万世。岂古之可为。今之不可为也。
由教之未至。行之不力耳。」
【此节明行之在人。试看上古之士。或深隐于山林。
「一日金銮善侍者见而笑曰。师兄参禅虽多。而不妙
悟。可谓痴禅矣(白云夜话)。」
【此节明点罚得人。金銮善侍者。金銮寺名。善乃慈
明之高弟。福州人。道吾真。杨岐会。皆推伏之。一日
游山次。善拈一瓦砾置于石上谓真曰。向此下得
一转语亲切。许你亲见慈明。速道速道。真拟议。善
呵曰。伫思停机。情关未透。何曾梦见先师在。师兄
参禅虽多。而不妙悟。诚可谓耽枯守寂之痴禅矣。
宗镜云。背教而唯成暗證。只为已眼不明。守默而
单坐痴禅。所以慧灯不朗△而今木不识丁者。也
要如是乱做。读此。置身于何地也。】
此篇言道在人弘。要教之至行之力也。
「白云曰。道之隆替岂常耶。在人弘之耳。故曰。操则存
舍则亡。然非道去人。而人去道也。」
【此节明道本不易。谓道之或时兴隆。或时衰替。岂
一定之常法耶。在人真操实践而弘剔之耳。故子
舆有云。人能时时操守之。则此道自存。或放逸舍
置之。则道自丧亡。且不是道欲远人。而人自远于
道也。】
「古之人处山林隐朝市。不牵于名利。不惑于声色。遂
能清振一时。美流万世。岂古之可为。今之不可为也。
由教之未至。行之不力耳。」
【此节明行之在人。试看上古之士。或深隐于山林。
1266-A¶ 第 636c 页 X64-0636.png
不为名利所牵引。或独处于朝市。不为声色所惑
乱。斯其任道真而立志稳。遂能清誉振于一时。美
名流于万世。然此事岂独古人可为。而今人不可
为耶。非也。殆由人之教化未到。而我行之不猛力
耳。】
「或谓。古人淳朴故可教。今人浮薄故不可教。斯实鼓
惑之言。诚不足稽也(答功辅书)。」
【此节转谓无知。或言古人淳厚朴素故可教。今人
嚣浮轻薄。所以不可教。此等说话。实是鼓动人心
惑乱人志。不见之于典籍。无所稽考之言。诫不足
信。△操存舍亡的。是个甚么。教人去学。正学时以
千斤猛力尚难把捉。如何听其日去。如是者。蕲其
道成。无有是处。】
此篇明言行乃立身之大本。不可不谨而择之也。
「白云谓无为子曰。可言不可行。不若勿言。可行不可
言。不若勿行。发言必虑其所终。立行必稽其所蔽。于
是先哲。谨于言择于行。」
【此节明言行必不可妄发。无为子。姓杨名杰字初
公。号无为居士。无为州人。官至礼部。嗣天衣怀禅
师。先引马氏曰。夫可言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则言
顾行而言不违行也。可行不可言。君子弗行也。则
行顾言而行不违言也。大凡发言。必先思虑可能
行否。即能行亦须虑其始终。凡立行。必要稽考能
为法否。即能法更须防其遮蔽。盖先圣之常谨于
乱。斯其任道真而立志稳。遂能清誉振于一时。美
名流于万世。然此事岂独古人可为。而今人不可
为耶。非也。殆由人之教化未到。而我行之不猛力
耳。】
「或谓。古人淳朴故可教。今人浮薄故不可教。斯实鼓
惑之言。诚不足稽也(答功辅书)。」
【此节转谓无知。或言古人淳厚朴素故可教。今人
嚣浮轻薄。所以不可教。此等说话。实是鼓动人心
惑乱人志。不见之于典籍。无所稽考之言。诫不足
信。△操存舍亡的。是个甚么。教人去学。正学时以
千斤猛力尚难把捉。如何听其日去。如是者。蕲其
道成。无有是处。】
此篇明言行乃立身之大本。不可不谨而择之也。
「白云谓无为子曰。可言不可行。不若勿言。可行不可
言。不若勿行。发言必虑其所终。立行必稽其所蔽。于
是先哲。谨于言择于行。」
【此节明言行必不可妄发。无为子。姓杨名杰字初
公。号无为居士。无为州人。官至礼部。嗣天衣怀禅
师。先引马氏曰。夫可言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则言
顾行而言不违行也。可行不可言。君子弗行也。则
行顾言而行不违言也。大凡发言。必先思虑可能
行否。即能行亦须虑其始终。凡立行。必要稽考能
为法否。即能法更须防其遮蔽。盖先圣之常谨于
1266-A¶ 第 637a 页 X64-0637.png
言而择于行也。】
「发言非苟显其理。将启学者之未悟。立行非独善其
身。将训学者之未成。所以发言有类。立行有礼。遂能
言不集祸。行不招辱。言则为经。行则为法。故曰。言行
乃君子之枢机。治身之大本。动天地。感鬼神。得不敬
乎(白云广录)。」
【此节谓言行乃经世大本。发言非苟能显其道理。
实欲将此言启迪学者之未悟。必使之而悟也。立
行非苟且独善吾身。实欲以此行训诲学者之未
成。必使之而成也。所以发言必要使人可类。类者。
法也。立行必要成其礼体。遂能言满天下无口过。
行满天下无怨恶。言则可以为人之常准。行则可
以为人之法式。故易曰。言行乃君子之枢机。枢。门
臼也。机。弩牙也。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治身之大
本也。所以能动乎天地。能感致鬼神者。唯言行而
巳。得不慎乎○昔商汤王。有七年之旱。太史占之
曰。当以人祷之。王曰。吾所为请雨者。民也。若以人
祷。返害其民。吾当自祷。遂斋戒剪发断爪。素车白
马。身穿白苧。以身为牺。祷于桑林之野。遂以六事
自责曰。政不节欤。民失职欤。女谒盛欤。宫室崇欤。
苞苴行欤。谗夫昌欤。言讫。忽大雨数千里。所以谓
言行之能动天地也○世语载鲁岭先生隐山修
道。忽失报晓鸡。以偈祷社神曰。吾家住在山溪间。
养个鸡儿当凤看。昨被狐狸拖将去。家无恶犬去
「发言非苟显其理。将启学者之未悟。立行非独善其
身。将训学者之未成。所以发言有类。立行有礼。遂能
言不集祸。行不招辱。言则为经。行则为法。故曰。言行
乃君子之枢机。治身之大本。动天地。感鬼神。得不敬
乎(白云广录)。」
【此节谓言行乃经世大本。发言非苟能显其道理。
实欲将此言启迪学者之未悟。必使之而悟也。立
行非苟且独善吾身。实欲以此行训诲学者之未
成。必使之而成也。所以发言必要使人可类。类者。
法也。立行必要成其礼体。遂能言满天下无口过。
行满天下无怨恶。言则可以为人之常准。行则可
以为人之法式。故易曰。言行乃君子之枢机。枢。门
臼也。机。弩牙也。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治身之大
本也。所以能动乎天地。能感致鬼神者。唯言行而
巳。得不慎乎○昔商汤王。有七年之旱。太史占之
曰。当以人祷之。王曰。吾所为请雨者。民也。若以人
祷。返害其民。吾当自祷。遂斋戒剪发断爪。素车白
马。身穿白苧。以身为牺。祷于桑林之野。遂以六事
自责曰。政不节欤。民失职欤。女谒盛欤。宫室崇欤。
苞苴行欤。谗夫昌欤。言讫。忽大雨数千里。所以谓
言行之能动天地也○世语载鲁岭先生隐山修
道。忽失报晓鸡。以偈祷社神曰。吾家住在山溪间。
养个鸡儿当凤看。昨被狐狸拖将去。家无恶犬去
1266-A¶ 第 637b 页 X64-0637.png
追还。盘陀石上毛犹在。紫竹林中血未乾。本欲修
表申上帝。先来说与社公坛。明日见一狸死于社
前。自是狸代报晓。昼则不见。所以见言行之能感
鬼神也△言行乃撑天柱地之主宰。入圣超凡之
要关。失此如朽木无用矣。】
此篇训人专志于道宜绝念于未萌也。
「白云谓演祖曰。禅者智能。多见于巳然。不能见于未
然。止观定慧。防于未然之前。作止任灭。觉于巳然之
后。故作止任灭。所用易见。止观定慧。所为难知。」
【此节明未然当觉。谓习禅者有智有能。只见得有
形有相之巳然。而不能见于无动无迹之未然。止
者。停息诸念也。观者。如理思惟也。定。是内心不动。
慧。是随缘照了。然此四法。正是堤防于一念未然
之前者也。遇善则作。逢恶则止。真理即任。烦恼即
灭。此四者。乃觉察于诸法巳然之后者也。故作善
止恶任真灭过。所用有形。故易见也。止念观理定
心慧照。所为无迹。故难知也。】
「惟古人志在于道。绝念于未萌。虽有止观定慧。作止
任灭。皆为本末之论也。所以云。若有毫端许。言于本
末者。皆为自欺。此古人见彻处。而不自欺也(实录)。」
【此节明智照无馀。惟是古人之志。专切于道。念念
在定。绝诸想念于未萌。虽有止观定慧。作止任灭。
俱无所用。止观定慧。对治于未然始也。作止任灭。
对治于巳然末也。此八种。皆剿贼之器具也。若有
表申上帝。先来说与社公坛。明日见一狸死于社
前。自是狸代报晓。昼则不见。所以见言行之能感
鬼神也△言行乃撑天柱地之主宰。入圣超凡之
要关。失此如朽木无用矣。】
此篇训人专志于道宜绝念于未萌也。
「白云谓演祖曰。禅者智能。多见于巳然。不能见于未
然。止观定慧。防于未然之前。作止任灭。觉于巳然之
后。故作止任灭。所用易见。止观定慧。所为难知。」
【此节明未然当觉。谓习禅者有智有能。只见得有
形有相之巳然。而不能见于无动无迹之未然。止
者。停息诸念也。观者。如理思惟也。定。是内心不动。
慧。是随缘照了。然此四法。正是堤防于一念未然
之前者也。遇善则作。逢恶则止。真理即任。烦恼即
灭。此四者。乃觉察于诸法巳然之后者也。故作善
止恶任真灭过。所用有形。故易见也。止念观理定
心慧照。所为无迹。故难知也。】
「惟古人志在于道。绝念于未萌。虽有止观定慧。作止
任灭。皆为本末之论也。所以云。若有毫端许。言于本
末者。皆为自欺。此古人见彻处。而不自欺也(实录)。」
【此节明智照无馀。惟是古人之志。专切于道。念念
在定。绝诸想念于未萌。虽有止观定慧。作止任灭。
俱无所用。止观定慧。对治于未然始也。作止任灭。
对治于巳然末也。此八种。皆剿贼之器具也。若有
1266-A¶ 第 637c 页 X64-0637.png
毛头许。举到此八种本末之上。则知此心不宁。是
自欺也。大学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说著一
毛头。便不是了。此正是古人见得透彻处。而不自
欺△不自欺三字。好生著眼。须心领神会始得。此
章意旨甚深。要在念未起处看。】
此篇诲人笃志勤学。当怀远大之志也。
「白云曰。多见衲子。未尝经及远大之计。予恐丛林自
此衰薄矣。杨岐先师每言。上下偷安。最为法门大患。」
【此节教立志须远大。谓多见今之学者。所谋近小。
未有经思到远大之计策。得一日过一日。吾恐丛
林。由自乏远计。必衰薄矣。杨岐先师每言。上不勤
教诫。下不真操学。总只各自要偷安闲图自在。最
是法门之大患害也。】
「予昔隐居归宗书堂。披阅经史不啻数百过目。其简
编弊故极矣。然每开卷。必有新获之意。予以是思之。
学不负人如此(白云广录)。」
【此节明用功必深切。上举先宗。此论自已。予昔隐
居归宗书堂。归宗寺名。在庐山之南。昔王羲之读
书处。洗砚池至今尚在。披。展也。披展经典。阅看史
书。凡一切经书。不止数百遍过眼。其中简编弊坏
之极。然每开卷再读。必有今日新得之意。予以是
思之。勤学真不负人如此。如此二字至重当思之。
简。纸素也。编。篇章也。弊故者。破坏也△东坡云。故
书不厌百回读。细读深思理自知。与此参观。则知
自欺也。大学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说著一
毛头。便不是了。此正是古人见得透彻处。而不自
欺△不自欺三字。好生著眼。须心领神会始得。此
章意旨甚深。要在念未起处看。】
此篇诲人笃志勤学。当怀远大之志也。
「白云曰。多见衲子。未尝经及远大之计。予恐丛林自
此衰薄矣。杨岐先师每言。上下偷安。最为法门大患。」
【此节教立志须远大。谓多见今之学者。所谋近小。
未有经思到远大之计策。得一日过一日。吾恐丛
林。由自乏远计。必衰薄矣。杨岐先师每言。上不勤
教诫。下不真操学。总只各自要偷安闲图自在。最
是法门之大患害也。】
「予昔隐居归宗书堂。披阅经史不啻数百过目。其简
编弊故极矣。然每开卷。必有新获之意。予以是思之。
学不负人如此(白云广录)。」
【此节明用功必深切。上举先宗。此论自已。予昔隐
居归宗书堂。归宗寺名。在庐山之南。昔王羲之读
书处。洗砚池至今尚在。披。展也。披展经典。阅看史
书。凡一切经书。不止数百遍过眼。其中简编弊坏
之极。然每开卷再读。必有今日新得之意。予以是
思之。勤学真不负人如此。如此二字至重当思之。
简。纸素也。编。篇章也。弊故者。破坏也△东坡云。故
书不厌百回读。细读深思理自知。与此参观。则知
1266-A¶ 第 638a 页 X64-0638.png
学矣。】
此篇谓哲人能知几微。明造物之所惜也。
「白云初住九江承天。次迁圆通。年齿甚少。时晦堂在
宝峰。谓月公晦曰。新圆通洞彻见元。不忝杨岐之嗣。
惜乎发用太早。非丛林福。」
【此节谓发用不宜太早。九江府名。承天寺名。圆通
亦寺名。齿。年也。晦堂黄龙祖心宝觉禅师。南雄邬
氏子。嗣黄龙南禅师。南岳下十二世。宝峰寺名。月
公晦。讳晓月字公晦。得法于琅琊觉禅师。于宋熙
宁间。住洪州泐潭宝峰精舍。作楞严标旨。谓新圆
通长老。见处高妙。洞明彻證至道之源底。不沗为
杨岐之嗣。沗。辱也。只是可惜他发机太早。恐非丛
林之福。】
「公晦因问其故。晦堂曰。功名美器。造物惜之。不与人
全。人固欲之。天必夺之。逮白云终于舒之海会。方五
十六岁。识者谓晦堂知几知微。真哲人矣(湛堂记闻)。」
【此节明造物不与人全。公晦因而问之。是何故也。
答曰。功名美器造物惜之。功名。即出世行道也。美
器。即洞彻见元也。有功名无美器。有美器无功名。
盖天命也。不与人全。人谁不欲两全其事者。天故
夺之也。昔种放隐终南。闻希夷之风。往见之。希夷
曰。当有显宦。但名者古今美器。造物所忌。子名将
天命也。不未如言。及至白云终于舒之海会时。方
才五十六岁。仅中寿焉。小人曰死。君子曰终。有识
此篇谓哲人能知几微。明造物之所惜也。
「白云初住九江承天。次迁圆通。年齿甚少。时晦堂在
宝峰。谓月公晦曰。新圆通洞彻见元。不忝杨岐之嗣。
惜乎发用太早。非丛林福。」
【此节谓发用不宜太早。九江府名。承天寺名。圆通
亦寺名。齿。年也。晦堂黄龙祖心宝觉禅师。南雄邬
氏子。嗣黄龙南禅师。南岳下十二世。宝峰寺名。月
公晦。讳晓月字公晦。得法于琅琊觉禅师。于宋熙
宁间。住洪州泐潭宝峰精舍。作楞严标旨。谓新圆
通长老。见处高妙。洞明彻證至道之源底。不沗为
杨岐之嗣。沗。辱也。只是可惜他发机太早。恐非丛
林之福。】
「公晦因问其故。晦堂曰。功名美器。造物惜之。不与人
全。人固欲之。天必夺之。逮白云终于舒之海会。方五
十六岁。识者谓晦堂知几知微。真哲人矣(湛堂记闻)。」
【此节明造物不与人全。公晦因而问之。是何故也。
答曰。功名美器造物惜之。功名。即出世行道也。美
器。即洞彻见元也。有功名无美器。有美器无功名。
盖天命也。不与人全。人谁不欲两全其事者。天故
夺之也。昔种放隐终南。闻希夷之风。往见之。希夷
曰。当有显宦。但名者古今美器。造物所忌。子名将
天命也。不未如言。及至白云终于舒之海会时。方
才五十六岁。仅中寿焉。小人曰死。君子曰终。有识
1266-A¶ 第 638b 页 X64-0638.png
者曰。晦堂知几之神。知微之显。真贤哲之人也。易
系辞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謟。下交不渎。其
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我尝痛
惜人才。最不易得。但不奈造化小儿何。必欲自主
宰。去来无碍。须蕴空乃得。】
此篇见古人不自负。尊德而乐道也。
「晦堂心和尚参月公晦于宝峰。公晦洞明楞严深旨。
海上独步。晦堂每闻一句一字。如获至宝。喜不自胜。
衲子中间有窃议者。晦堂闻之曰。扣彼所长。砺我所
短。吾何慊焉。」
【此节明至人重道。楞严梵语。此云一切事究竟坚
固。谓公晦深通此经至理。海上丛林中可称独步。
昔袁淑谓谢庄曰。江东无我。卿当独步。独步者。无
人及之也。晦堂每闻一句。或得一字。犹如得一至
宝。喜之不胜。犹云喜之极也。衲子中间或有私地
议论者。谓不当屈从如此。晦堂闻之曰。扣取彼之
所长。磨砺我之所短。犹云取他有馀。补我不足。吾
何慊焉。慊者。自满也。】
「英邵武曰。晦堂师兄。学道为禅衲所宗。犹以尊德自
胜为强。以未见未闻为愧。使丛林自广而狭于人者。
有所矜式。岂小补哉(灵源拾遗)。」
【此节教众人当法。隆兴府洪英禅师。邵武陈氏子。
嗣黄龙南禅师。谓晦堂师兄。道德学识。皆为禅衲
之所宗尚者。犹然尊人之德。胜我为强。以向所未
系辞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謟。下交不渎。其
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我尝痛
惜人才。最不易得。但不奈造化小儿何。必欲自主
宰。去来无碍。须蕴空乃得。】
此篇见古人不自负。尊德而乐道也。
「晦堂心和尚参月公晦于宝峰。公晦洞明楞严深旨。
海上独步。晦堂每闻一句一字。如获至宝。喜不自胜。
衲子中间有窃议者。晦堂闻之曰。扣彼所长。砺我所
短。吾何慊焉。」
【此节明至人重道。楞严梵语。此云一切事究竟坚
固。谓公晦深通此经至理。海上丛林中可称独步。
昔袁淑谓谢庄曰。江东无我。卿当独步。独步者。无
人及之也。晦堂每闻一句。或得一字。犹如得一至
宝。喜之不胜。犹云喜之极也。衲子中间或有私地
议论者。谓不当屈从如此。晦堂闻之曰。扣取彼之
所长。磨砺我之所短。犹云取他有馀。补我不足。吾
何慊焉。慊者。自满也。】
「英邵武曰。晦堂师兄。学道为禅衲所宗。犹以尊德自
胜为强。以未见未闻为愧。使丛林自广而狭于人者。
有所矜式。岂小补哉(灵源拾遗)。」
【此节教众人当法。隆兴府洪英禅师。邵武陈氏子。
嗣黄龙南禅师。谓晦堂师兄。道德学识。皆为禅衲
之所宗尚者。犹然尊人之德。胜我为强。以向所未
1266-A¶ 第 638c 页 X64-0638.png
见未闻自生惭愧。如是者。使丛林中一等自高自
大而轻小于人者。可以为法则也。补益于人。岂浅
鲜哉△人以自胜为嫌。师以自胜为强。此真为瑕
不掩瑜。直使贤愚品类。自天壤也。】
此篇诲住持要智识阔达。勿逞私心也。
「晦堂曰。住持之要。当取其远大者。略其近小者。事固
未决。宜咨询于老成之人。尚疑矣。更扣问于识者。纵
有未尽。亦不致甚矣。」
【此节明住持取舍有方。谓住持大要。于其所当取
者须远大。一日而具百千年眼目。其所略者。目前
些细。不必较论。或有事故当前。未能决断。宜咨求
询问于老练成实之人。设或其疑未决。更当扣问
于博识之君子。如此勤求。纵犹有未尽。亦不争多
矣。】
「其或主者。好逞私心。专自取与。一旦遭小人所谋。罪
将谁归。故曰。谋在多断在独。谋之在多。可以观利害
之极致。断之在我。可以定丛林之是非(与草堂书)。」
【此节教虚已谋断得宜。其或主者。矜已逞能。偏私
自用。一味专已取与。不听人谏。忽尔一朝为小人
伺便。遭他所谋。此罪只得自任。将谁归耶。故曰。谋
事须在多人。断事只在我也。何故。谋在多者。一人
见识有限。多谋则利与害最极之处。亦可参观也。
断必在我。不可依违于人。我决则是与非一定之
机。皆不能挠也△取远略近。不专巳用。是持法利
大而轻小于人者。可以为法则也。补益于人。岂浅
鲜哉△人以自胜为嫌。师以自胜为强。此真为瑕
不掩瑜。直使贤愚品类。自天壤也。】
此篇诲住持要智识阔达。勿逞私心也。
「晦堂曰。住持之要。当取其远大者。略其近小者。事固
未决。宜咨询于老成之人。尚疑矣。更扣问于识者。纵
有未尽。亦不致甚矣。」
【此节明住持取舍有方。谓住持大要。于其所当取
者须远大。一日而具百千年眼目。其所略者。目前
些细。不必较论。或有事故当前。未能决断。宜咨求
询问于老练成实之人。设或其疑未决。更当扣问
于博识之君子。如此勤求。纵犹有未尽。亦不争多
矣。】
「其或主者。好逞私心。专自取与。一旦遭小人所谋。罪
将谁归。故曰。谋在多断在独。谋之在多。可以观利害
之极致。断之在我。可以定丛林之是非(与草堂书)。」
【此节教虚已谋断得宜。其或主者。矜已逞能。偏私
自用。一味专已取与。不听人谏。忽尔一朝为小人
伺便。遭他所谋。此罪只得自任。将谁归耶。故曰。谋
事须在多人。断事只在我也。何故。谋在多者。一人
见识有限。多谋则利与害最极之处。亦可参观也。
断必在我。不可依违于人。我决则是与非一定之
机。皆不能挠也△取远略近。不专巳用。是持法利
1266-A¶ 第 639a 页 X64-0639.png
生之魁硕矣。】
此篇诲人以利生为要。不可独善已也。
「晦堂不赴沩山请。延平陈莹中移书勉之曰。古人住
持无职事。选有德者居之。当是任者。必将以斯道觉
斯民。终不以势位声利为之变。」
【延平县名。陈子翁名瓘字莹中。又号华严居士。沙
县人。宋徽宗时登进士。初任延平后为丞相。留心
空宗。未详得法者。移。延也。勉。劝也。谓延书相劝也。
此节明古人郑重。云古来做住持。原无职位。要选
有德者居其任。居斯任者。必将以我所證之道。觉
我所化之人。所谓唯有此事。更无他事。纵有权势
高位。声名利养。皆不能为之改变也。】
「今学者大道未明。各趋异学。流入名相。遂为声色所
动。贤不肖杂糅。不可别白。」
【此节明今时溷乱。今之学者。大道不自究明。只顾
各人趋向异学。此乃弃本逐末。日久月深。不觉流
入名言教相之中。自已无主宰。遂为声色所动。贤
与不肖。溷杂糅乱于其间。不可别白也。】
「正宜老成者。恻隐存心之时。以道自任。障回百川。固
无难矣。若夫退求静谧。务在安逸。此独善其身者所
好。非丛林所以望公者(出灵源拾遗)。」
【此节方是劝勉行道。言今此之际。正要有道德老
成之师。以慈悲恻隐之心。而行教化。孟子曰。恻隐
之心。仁之端也。恻者。伤之切。隐者。痛之深。善知识
此篇诲人以利生为要。不可独善已也。
「晦堂不赴沩山请。延平陈莹中移书勉之曰。古人住
持无职事。选有德者居之。当是任者。必将以斯道觉
斯民。终不以势位声利为之变。」
【延平县名。陈子翁名瓘字莹中。又号华严居士。沙
县人。宋徽宗时登进士。初任延平后为丞相。留心
空宗。未详得法者。移。延也。勉。劝也。谓延书相劝也。
此节明古人郑重。云古来做住持。原无职位。要选
有德者居其任。居斯任者。必将以我所證之道。觉
我所化之人。所谓唯有此事。更无他事。纵有权势
高位。声名利养。皆不能为之改变也。】
「今学者大道未明。各趋异学。流入名相。遂为声色所
动。贤不肖杂糅。不可别白。」
【此节明今时溷乱。今之学者。大道不自究明。只顾
各人趋向异学。此乃弃本逐末。日久月深。不觉流
入名言教相之中。自已无主宰。遂为声色所动。贤
与不肖。溷杂糅乱于其间。不可别白也。】
「正宜老成者。恻隐存心之时。以道自任。障回百川。固
无难矣。若夫退求静谧。务在安逸。此独善其身者所
好。非丛林所以望公者(出灵源拾遗)。」
【此节方是劝勉行道。言今此之际。正要有道德老
成之师。以慈悲恻隐之心。而行教化。孟子曰。恻隐
之心。仁之端也。恻者。伤之切。隐者。痛之深。善知识
1266-A¶ 第 639b 页 X64-0639.png
本以行道为已任。自能挽颓风于末世。回既倒之
狂澜。固无难矣。谓百川皆从下流。有力者遮之。使
倒流也。韩文公进学解云。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
于既倒。谓入廛垂手。接物利生也。若夫退隐穷谷。
求寂静宁谧。不过时中得些安閒逸乐。此乃独善
一身者之所好。今丛林所望者。唯公而巳。何得退
藏以自安耶△古人惟恐出。今人惟恐不出。即此
便见人品之高下。古今之差持也。】
此篇诲用人不可不谨。凡于有国有家者。皆必然
之理也。
「晦堂一日见黄龙。有不豫之色。因逆问之。黄龙曰。监
收未得人。晦堂遂荐感副寺。黄龙曰。感尚暴。恐为小
人所谋。晦堂曰。化侍者稍廉谨。黄龙谓化虽廉谨。不
若秀庄主。有量而忠。」
【此节明得人之难。豫。悦也。逆问。以下而问上也。黄
龙答以监收未得人。晦堂遂荐感副寺。南岳福严
慈感禅师。潼州杜氏子。嗣黄龙南禅师。龙曰。感为
人性暴。恐为小人所谋。晦堂又曰。化侍者为人清
廉而谨慎。隆兴府双岭心化禅师。嗣黄龙祖心禅
师。龙曰。化虽廉谨。还不如秀庄主有量而忠。潭州
大沩怀秀禅师。信州应氏子。嗣黄龙南禅师。有量
则容纳众事。有忠则尽情奉上也。】
「灵源尝问晦堂。黄龙用一监收。何过虑如此。晦堂曰。
有国有家者。未尝不本此。岂特黄龙为然。先圣亦曾
狂澜。固无难矣。谓百川皆从下流。有力者遮之。使
倒流也。韩文公进学解云。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
于既倒。谓入廛垂手。接物利生也。若夫退隐穷谷。
求寂静宁谧。不过时中得些安閒逸乐。此乃独善
一身者之所好。今丛林所望者。唯公而巳。何得退
藏以自安耶△古人惟恐出。今人惟恐不出。即此
便见人品之高下。古今之差持也。】
此篇诲用人不可不谨。凡于有国有家者。皆必然
之理也。
「晦堂一日见黄龙。有不豫之色。因逆问之。黄龙曰。监
收未得人。晦堂遂荐感副寺。黄龙曰。感尚暴。恐为小
人所谋。晦堂曰。化侍者稍廉谨。黄龙谓化虽廉谨。不
若秀庄主。有量而忠。」
【此节明得人之难。豫。悦也。逆问。以下而问上也。黄
龙答以监收未得人。晦堂遂荐感副寺。南岳福严
慈感禅师。潼州杜氏子。嗣黄龙南禅师。龙曰。感为
人性暴。恐为小人所谋。晦堂又曰。化侍者为人清
廉而谨慎。隆兴府双岭心化禅师。嗣黄龙祖心禅
师。龙曰。化虽廉谨。还不如秀庄主有量而忠。潭州
大沩怀秀禅师。信州应氏子。嗣黄龙南禅师。有量
则容纳众事。有忠则尽情奉上也。】
「灵源尝问晦堂。黄龙用一监收。何过虑如此。晦堂曰。
有国有家者。未尝不本此。岂特黄龙为然。先圣亦曾
1266-A¶ 第 639c 页 X64-0639.png
戒之(大沩秀双岭化感铁面三人也。通庵壁记)。」
【此节因问发明。灵源惟清禅师。本州陈氏子。嗣黄
龙祖心禅师。尝举以问晦堂曰。黄龙师翁不过用
一监收。何过虑如此。晦堂曰。此事如天子之有国。
士庶之有家。何尝不以得人用人为本。如是筹量
细心。岂独黄龙为然。先圣亦曾以此而为戒也△
古今用人是第一件大事。得其人使法道自彰。失
之则乱斯致矣。】
此篇诲学人当确志力行。乃能登彼道岸也。
「晦堂谓朱给事世英曰。予初入道。自恃甚易。逮见黄
龙先师后。退思日用。与理矛盾者极多。」
【此节明先时孟浪。与道相违。朱给事名显谟。字世
英。任至给事。问道于黄龙南禅师。晦堂谓曰。余当
初才入道。自负聪明之资。轻视佛祖之道。以为不
难。及见黄龙先师之后。退思我日用中。道与理相
矛盾者极多。矛即鎗。盾即护身牌。昔人以二事并
卖。各叹其胜。智者语云。我买汝矛。还剌汝盾。入与
不入。则无辞矣。以况自相违也。由是自生惭愧。】
「遂力行之三年。虽祁寒溽暑。确志不移。然后方得事
事如理。而今咳唾掉臂。也是祖师西来意(章江集)。」
【此节明知愧力行。尔乃得道。遂力行之三年。虽祁
寒溽暑。祁。大也。溽。盛热也。确定主宰。决志不移。功
力纯熟。然后方得事事皆如理也。到而今。即咳唾
掉臂。也是祖师西来意。此真头头是道。左右逢源
【此节因问发明。灵源惟清禅师。本州陈氏子。嗣黄
龙祖心禅师。尝举以问晦堂曰。黄龙师翁不过用
一监收。何过虑如此。晦堂曰。此事如天子之有国。
士庶之有家。何尝不以得人用人为本。如是筹量
细心。岂独黄龙为然。先圣亦曾以此而为戒也△
古今用人是第一件大事。得其人使法道自彰。失
之则乱斯致矣。】
此篇诲学人当确志力行。乃能登彼道岸也。
「晦堂谓朱给事世英曰。予初入道。自恃甚易。逮见黄
龙先师后。退思日用。与理矛盾者极多。」
【此节明先时孟浪。与道相违。朱给事名显谟。字世
英。任至给事。问道于黄龙南禅师。晦堂谓曰。余当
初才入道。自负聪明之资。轻视佛祖之道。以为不
难。及见黄龙先师之后。退思我日用中。道与理相
矛盾者极多。矛即鎗。盾即护身牌。昔人以二事并
卖。各叹其胜。智者语云。我买汝矛。还剌汝盾。入与
不入。则无辞矣。以况自相违也。由是自生惭愧。】
「遂力行之三年。虽祁寒溽暑。确志不移。然后方得事
事如理。而今咳唾掉臂。也是祖师西来意(章江集)。」
【此节明知愧力行。尔乃得道。遂力行之三年。虽祁
寒溽暑。祁。大也。溽。盛热也。确定主宰。决志不移。功
力纯熟。然后方得事事皆如理也。到而今。即咳唾
掉臂。也是祖师西来意。此真头头是道。左右逢源
1266-A¶ 第 640a 页 X64-0640.png
之谓也△者个行径。不是劝你做得的。须你自家
知愧知耻。奋发猛力。方有水到渠成时也。】
此篇谓君子小人之不同。由所守之有异也。
「朱世英问晦堂曰。君子不幸小有过差。而见闻指目
之不暇。小人终日造恶。而不以为然。其故何哉。」
【此节问何故重小而轻大。君子不幸。偶然略有些。
小过差。见闻指顾之不暇。不暇者。连忙指说也。如
小人竟日造恶。人皆不以为然。何也。】
「晦堂曰。君子之德。比美玉焉。有瑕生内。必见于外。故
见者称异。不得不指目也。若夫小人者。日用所作。无
非过恶。又安用言之(章江集)。」
【此节答原因德重而身轻。此答谓君子所养之德
如美玉无瑕玷。有些些瑕玷在内。其迹必现于外。
故见玉者称异。称异者。惊叹其有玼也。不得不指
顾之。若是小人。日用中所作所为。无非过恶。如瓦
砾然。又安用言之△古来贤豪。宁为人所责。毋为
人所容。良有以也。】
此篇言道本无二。由得之有深浅也。
「晦堂曰。圣人之道。如天地育万物。无有不备于道者。
众人之道。如江河淮济。山川陵谷。草木昆虫。各尽其
量而巳。」
【此节举圣凡所證不同。圣人所證之道。至深至广。
如天地覆载万物。何法不在其中。至如众人所得
之道。随其自力深浅。受用不同。故有如江者。江有
知愧知耻。奋发猛力。方有水到渠成时也。】
此篇谓君子小人之不同。由所守之有异也。
「朱世英问晦堂曰。君子不幸小有过差。而见闻指目
之不暇。小人终日造恶。而不以为然。其故何哉。」
【此节问何故重小而轻大。君子不幸。偶然略有些。
小过差。见闻指顾之不暇。不暇者。连忙指说也。如
小人竟日造恶。人皆不以为然。何也。】
「晦堂曰。君子之德。比美玉焉。有瑕生内。必见于外。故
见者称异。不得不指目也。若夫小人者。日用所作。无
非过恶。又安用言之(章江集)。」
【此节答原因德重而身轻。此答谓君子所养之德
如美玉无瑕玷。有些些瑕玷在内。其迹必现于外。
故见玉者称异。称异者。惊叹其有玼也。不得不指
顾之。若是小人。日用中所作所为。无非过恶。如瓦
砾然。又安用言之△古来贤豪。宁为人所责。毋为
人所容。良有以也。】
此篇言道本无二。由得之有深浅也。
「晦堂曰。圣人之道。如天地育万物。无有不备于道者。
众人之道。如江河淮济。山川陵谷。草木昆虫。各尽其
量而巳。」
【此节举圣凡所證不同。圣人所證之道。至深至广。
如天地覆载万物。何法不在其中。至如众人所得
之道。随其自力深浅。受用不同。故有如江者。江有
1266-A¶ 第 640b 页 X64-0640.png
三江。松娄东。水出岷山。又川之大者曰江。又有如
河者。河水出积石山。自乾位来。千里一曲。九曲而
入海。亦有如淮者。淮水出河南汝宁府。至直隶淮
安府入海。至有如济者。济水出常山。然则四水各
有远近深浅。而总皆归之于海也。山川者。众流入
海曰川。陵谷者。大阜曰陵。谷。溪谷也。草木昆虫。昆。
诸也。此总举一切有情无情。虽灵蠢不同。而所存
之理。皆各尽已量而巳。】
「不知其外。无有不备者。夫道岂二耶。由得之深浅。成
有大小耶(答张无尽书)。」
【此节方出大同之道。竟不知自我所知所见之外。
还有个无不包容。无不具足的大境界在。所谓道
无方。行者莫能至。然道岂有大小长短差别耶。由
得者有浅有深。故成者亦有大有小也△其外无
不备的境界。非思量分别所及。唯佛与佛。乃能究
尽。学者当细心体究。】
此篇教住持涉世免害之方也。
「晦堂曰。久废不可速成。积弊不可顿除。优游不可久
恋。人情不能恰好。祸患不可苟免。夫为善知识。达此
五事。涉世可无闷矣(与祥和尚书)。」
【谓凡久废之事。不可祈以速成。速成必易坏也。积
聚弊病。不可顿为革除。顿除返增弊也。优游之境。
不可久长留恋。久恋必易变也。人情世故。不能全
美恰好。恰好必难得也。祸害患难。不可苟且求免。
河者。河水出积石山。自乾位来。千里一曲。九曲而
入海。亦有如淮者。淮水出河南汝宁府。至直隶淮
安府入海。至有如济者。济水出常山。然则四水各
有远近深浅。而总皆归之于海也。山川者。众流入
海曰川。陵谷者。大阜曰陵。谷。溪谷也。草木昆虫。昆。
诸也。此总举一切有情无情。虽灵蠢不同。而所存
之理。皆各尽已量而巳。】
「不知其外。无有不备者。夫道岂二耶。由得之深浅。成
有大小耶(答张无尽书)。」
【此节方出大同之道。竟不知自我所知所见之外。
还有个无不包容。无不具足的大境界在。所谓道
无方。行者莫能至。然道岂有大小长短差别耶。由
得者有浅有深。故成者亦有大有小也△其外无
不备的境界。非思量分别所及。唯佛与佛。乃能究
尽。学者当细心体究。】
此篇教住持涉世免害之方也。
「晦堂曰。久废不可速成。积弊不可顿除。优游不可久
恋。人情不能恰好。祸患不可苟免。夫为善知识。达此
五事。涉世可无闷矣(与祥和尚书)。」
【谓凡久废之事。不可祈以速成。速成必易坏也。积
聚弊病。不可顿为革除。顿除返增弊也。优游之境。
不可久长留恋。久恋必易变也。人情世故。不能全
美恰好。恰好必难得也。祸害患难。不可苟且求免。
1266-A¶ 第 640c 页 X64-0640.png
苟免必多事也。夫为善知识。达得此五种事缘。涉
历世间。自然无所忧闷矣△难得到这般田地。到
得即克昌运祚矣。】
此篇见古人有爱人恭孝之心也。
「晦堂曰。先师进止严重。见者敬畏。衲子因事请假。多
峻拒弗从。惟闻省侍亲老。气色穆然。见于颜面。尽礼
津遣。其爱人恭孝如此(与谢景温书)。」
【谓我先师进退举止。威严尊重。见者无不敬之畏
之也。或衲子因有事缘告假者。多峻绝拒止不许。
唯闻人有欲归省亲老者。气色和穆。自然现于颜
面。而更尽以礼物津送之。此其爱人恭顺孝敬之
心如此△此乃圣贤肝胆。非常人可及。何故。恭孝
乃圣人至要。不可斯须去已也。】
此篇见古人之量度。足为后人法式也。
「晦堂曰。黄龙先师。昔同云峰悦和尚。夏居荆南凤林。
悦好辩论。一日与衲子作喧。先师阅经自若。如不闻
见。巳而悦诣先师案头。瞋目责之曰。尔在此习善知
识量度耶。先师稽首谢之。阅经如故(巳上并见灵源拾遗)。」
【南岳云峰文悦禅师。南昌徐氏子。嗣大愚守芝禅
师。南岳下十一世。谓昔同先师行脚时。休夏于荆
州凤林寺。悦和尚每好辩论。一日与衲子大声喧
闹。先师阅经自若。与常日一样。如不闻见。巳而喧
哗之后。悦往先师案头。张其目而责之曰。尔在此
装模作样。学善知识量度么。先师但作礼谢之。然
历世间。自然无所忧闷矣△难得到这般田地。到
得即克昌运祚矣。】
此篇见古人有爱人恭孝之心也。
「晦堂曰。先师进止严重。见者敬畏。衲子因事请假。多
峻拒弗从。惟闻省侍亲老。气色穆然。见于颜面。尽礼
津遣。其爱人恭孝如此(与谢景温书)。」
【谓我先师进退举止。威严尊重。见者无不敬之畏
之也。或衲子因有事缘告假者。多峻绝拒止不许。
唯闻人有欲归省亲老者。气色和穆。自然现于颜
面。而更尽以礼物津送之。此其爱人恭顺孝敬之
心如此△此乃圣贤肝胆。非常人可及。何故。恭孝
乃圣人至要。不可斯须去已也。】
此篇见古人之量度。足为后人法式也。
「晦堂曰。黄龙先师。昔同云峰悦和尚。夏居荆南凤林。
悦好辩论。一日与衲子作喧。先师阅经自若。如不闻
见。巳而悦诣先师案头。瞋目责之曰。尔在此习善知
识量度耶。先师稽首谢之。阅经如故(巳上并见灵源拾遗)。」
【南岳云峰文悦禅师。南昌徐氏子。嗣大愚守芝禅
师。南岳下十一世。谓昔同先师行脚时。休夏于荆
州凤林寺。悦和尚每好辩论。一日与衲子大声喧
闹。先师阅经自若。与常日一样。如不闻见。巳而喧
哗之后。悦往先师案头。张其目而责之曰。尔在此
装模作样。学善知识量度么。先师但作礼谢之。然
1266-A¶ 第 641a 页 X64-0641.png
后仍复阅经如故△云峰威不可犯。黄龙慈不可
当。总是天生成的。非恒情可拟。】
此篇教学者勿耽外物有废已业也。
「黄龙南和尚曰。予昔同文悦游湖南。见衲子担笼行
脚者。悦惊异蹙頞。巳而呵曰。自家闺阁中物。不肯放
下。返累及他人担夯。无乃太劳乎(林间录)。」
【黄龙举往事而激励于人。谓予昔同悦和尚游湖
南。见衲子有担著箱笼行脚者。悦见之惊。而且叹
以为异事。攒其眉蹙其頞久之。更呵叱其僧曰。你
自家闺阁中物尚不肯放下。闺阁物者。房室中物。
谓情识不舍。恋外物也。返累及他人与你担夯。肩
挑为担。背负为夯。岂不自劳而劳人耶△闺阁中
物既放得下。更有何事留恋。此真造道第一捷径
也。】
此篇诲住持要情通上下。知损益否泰之由也。
「黄龙曰。住持要在得众。得众要在见情。先佛言。人情
者。为世之福田。盖理道所由生也。故时之否泰。事之
损益。必因人情。情有通塞。则否泰生。事有厚薄。则损
益至。」
【此节先明情通。谓住持人第一要深识人情。安抚
大众。先佛有言。人情者。为世间第一种致福良田。
盖一切事理。一切道法。皆由人情而生也。故时世
之否泰。事物之损益。皆必因人情所致。情通则泰
生。情塞则否至。事若丰厚情必至。故于事必益。事
当。总是天生成的。非恒情可拟。】
此篇教学者勿耽外物有废已业也。
「黄龙南和尚曰。予昔同文悦游湖南。见衲子担笼行
脚者。悦惊异蹙頞。巳而呵曰。自家闺阁中物。不肯放
下。返累及他人担夯。无乃太劳乎(林间录)。」
【黄龙举往事而激励于人。谓予昔同悦和尚游湖
南。见衲子有担著箱笼行脚者。悦见之惊。而且叹
以为异事。攒其眉蹙其頞久之。更呵叱其僧曰。你
自家闺阁中物尚不肯放下。闺阁物者。房室中物。
谓情识不舍。恋外物也。返累及他人与你担夯。肩
挑为担。背负为夯。岂不自劳而劳人耶△闺阁中
物既放得下。更有何事留恋。此真造道第一捷径
也。】
此篇诲住持要情通上下。知损益否泰之由也。
「黄龙曰。住持要在得众。得众要在见情。先佛言。人情
者。为世之福田。盖理道所由生也。故时之否泰。事之
损益。必因人情。情有通塞。则否泰生。事有厚薄。则损
益至。」
【此节先明情通。谓住持人第一要深识人情。安抚
大众。先佛有言。人情者。为世间第一种致福良田。
盖一切事理。一切道法。皆由人情而生也。故时世
之否泰。事物之损益。皆必因人情所致。情通则泰
生。情塞则否至。事若丰厚情必至。故于事必益。事
1266-A¶ 第 641b 页 X64-0641.png
若微薄情必疏。故于事必损矣。】
「惟圣人能通天下之情。故易之别卦。乾下坤上则曰
泰。乾上坤下则曰否。其取象。损上益下则曰益。损下
益上则曰损。夫乾为天坤为地。天在下而地在上。位
固乖矣。而返谓之泰者。上下交故也。主在上而宾处
下。义固顺矣。而返谓之否者。上下不交故也。是以天
地不交。庶物不育。人情不交。万事不和。损益之义。亦
由是矣。」
【此节引圣以證。唯独圣人自能通天下之情。何以
知然。岂不见易之别卦。乾下坤上则曰泰。谓坤
上乾下。名地天泰卦。泰者通也。小往大来。小。阴也。
往居于外。大。阳也。来居于内。阳气下降。阴气上升。
二气相交。而万物化生。则天地通泰也。以人事言。
大为君。小为臣。君推诚以任下。臣尽忠以奉上。上
下之志通。而天下皆通泰矣。乾上坤下则曰否。
谓乾上坤下。名天地否卦。否者。闭塞也。大往小来。
阳往居外。阴来居内。阴气不上升。阳气不下降。二
气不交。而万物不生。故至天地否塞也。以人事言。
君不下孚于臣。臣不上奉于君。上下不交。人情则
否塞矣。其取象。损上益下则曰益。谓巽上震下
名风。雷益卦。益。增益也。巽为风。震为雷。雷激则风
怒。二者相助。所以为益。以人事言。在上者施其泽
以及下。在下者尽其诚以奉上。是两相增益也。故
本义云。损上卦初画之阳。益下卦初画之阴。故曰
「惟圣人能通天下之情。故易之别卦。乾下坤上则曰
泰。乾上坤下则曰否。其取象。损上益下则曰益。损下
益上则曰损。夫乾为天坤为地。天在下而地在上。位
固乖矣。而返谓之泰者。上下交故也。主在上而宾处
下。义固顺矣。而返谓之否者。上下不交故也。是以天
地不交。庶物不育。人情不交。万事不和。损益之义。亦
由是矣。」
【此节引圣以證。唯独圣人自能通天下之情。何以
知然。岂不见易之别卦。乾下坤上则曰泰。
上乾下。名地天泰卦。泰者通也。小往大来。小。阴也。
往居于外。大。阳也。来居于内。阳气下降。阴气上升。
二气相交。而万物化生。则天地通泰也。以人事言。
大为君。小为臣。君推诚以任下。臣尽忠以奉上。上
下之志通。而天下皆通泰矣。乾上坤下则曰否。
谓乾上坤下。名天地否卦。否者。闭塞也。大往小来。
阳往居外。阴来居内。阴气不上升。阳气不下降。二
气不交。而万物不生。故至天地否塞也。以人事言。
君不下孚于臣。臣不上奉于君。上下不交。人情则
否塞矣。其取象。损上益下则曰益。
名风。雷益卦。益。增益也。巽为风。震为雷。雷激则风
怒。二者相助。所以为益。以人事言。在上者施其泽
以及下。在下者尽其诚以奉上。是两相增益也。故
本义云。损上卦初画之阳。益下卦初画之阴。故曰
1266-A¶ 第 641c 页 X64-0641.png
益。损下益上则曰损。谓艮上兑下名山泽损卦。
损。减损也。损兑泽之深。益艮山之高。取内于外。所
以为损。以人事言。在上者取民以自厚。在下者专
已以薄君。必至上下俱损矣。故本义云。损下卦上
画之阳。益上卦上画之阴。故曰损。且夫乾本为天。
坤本为地。天本在上。而返居其下。地本在下。而返
居其上。论其位固乖违矣。而返谓之泰者。由上下
之气交通故也。主在上而宾处下。义固为顺。而返
谓之否者。由上下不交通故也。是以天地之气不
交。则使万物皆不能生育。人情之道不交。以致万
事皆不能和悦。前之所言损益之义。正如此之说
也。】
「夫在人上者。能约已以裕下。下必悦而奉上矣。岂不
谓之益乎。在上者蔑下而肆诸巳。下必怨而叛上矣。
岂不谓之损乎。故上下交则泰。不交则否。自损者人
益。自益者人损。情之得失。岂容易乎。先圣尝喻人为
舟。情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顺舟浮。违则没矣。」
【此节明上下交通。夫在上者。自能简约以宽裕于
人。下必欢悦而承奉之。岂不谓之益乎。在上者若
轻蔑于人。而恣肆乎已。下必怨恨而叛逆之。岂不
谓之损乎。故上下情能交通。即为之泰。不交。则为
之否。自肯损者使人益。自若益者使人损。人情之
得失。岂容易而能致乎。先圣尝喻。孔子答鲁哀公
语。人喻以为舟。情喻之如水。然则水本能载舟。忽
损。减损也。损兑泽之深。益艮山之高。取内于外。所
以为损。以人事言。在上者取民以自厚。在下者专
已以薄君。必至上下俱损矣。故本义云。损下卦上
画之阳。益上卦上画之阴。故曰损。且夫乾本为天。
坤本为地。天本在上。而返居其下。地本在下。而返
居其上。论其位固乖违矣。而返谓之泰者。由上下
之气交通故也。主在上而宾处下。义固为顺。而返
谓之否者。由上下不交通故也。是以天地之气不
交。则使万物皆不能生育。人情之道不交。以致万
事皆不能和悦。前之所言损益之义。正如此之说
也。】
「夫在人上者。能约已以裕下。下必悦而奉上矣。岂不
谓之益乎。在上者蔑下而肆诸巳。下必怨而叛上矣。
岂不谓之损乎。故上下交则泰。不交则否。自损者人
益。自益者人损。情之得失。岂容易乎。先圣尝喻人为
舟。情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顺舟浮。违则没矣。」
【此节明上下交通。夫在上者。自能简约以宽裕于
人。下必欢悦而承奉之。岂不谓之益乎。在上者若
轻蔑于人。而恣肆乎已。下必怨恨而叛逆之。岂不
谓之损乎。故上下情能交通。即为之泰。不交。则为
之否。自肯损者使人益。自若益者使人损。人情之
得失。岂容易而能致乎。先圣尝喻。孔子答鲁哀公
语。人喻以为舟。情喻之如水。然则水本能载舟。忽
1266-A¶ 第 642a 页 X64-0642.png
然风逆浪生。覆舟亦为水也。故谓水顺则舟浮。违
之则没矣。】
「故住持得人情则兴。失人情则废。全得则全兴。全失
则全废。故同善则福多。同恶则祸甚。善恶同类。端如
贯珠。兴废象行。明若观日。斯历代之元龟也(与黄檗胜书)。」
【此节总结通情。故住持得人之情则法道兴。失人
之情则百事废。人情到处俱通。是谓全得。于事则
全兴。使人情处处不通。而全失。则事无可济。而全
废矣。故与善人同居者则福多。与恶人同处者必
祸甚。善恶两种。本同其类。如黑白相承。正如穿贯
其珠。无二也。兴之与废。由善恶所致。其事理明白
犹如观日。历历可见也。善恶与兴废的道理。全在
人情之到与不到。即此用情一事。便如历代之元
龟也○元龟。庄子云。宋元君夜半而梦人。披发窥
阿门曰。予自宰路之渊。为清江使河伯之所。渔者
余且得予。元君觉。使人占之。曰此神龟也。君曰。渔
者有余且乎。左右曰有。君曰。合余且会朝。明日余
且朝。君曰。渔何得。对曰。且之网得白龟焉。其圜五
尺。君曰。献若之龟。龟至。君再欲杀之。再欲活之。心
疑。卜之曰。杀龟以卜吉。乃刳龟七十二钻。而无遗
筴。仲尼曰。神龟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
网。知能七十二钻而无遗荚。不能避刳肠之患。如
是则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类德通情。千圣
持身要诀。岂但知之。当铭诸座右。】
之则没矣。】
「故住持得人情则兴。失人情则废。全得则全兴。全失
则全废。故同善则福多。同恶则祸甚。善恶同类。端如
贯珠。兴废象行。明若观日。斯历代之元龟也(与黄檗胜书)。」
【此节总结通情。故住持得人之情则法道兴。失人
之情则百事废。人情到处俱通。是谓全得。于事则
全兴。使人情处处不通。而全失。则事无可济。而全
废矣。故与善人同居者则福多。与恶人同处者必
祸甚。善恶两种。本同其类。如黑白相承。正如穿贯
其珠。无二也。兴之与废。由善恶所致。其事理明白
犹如观日。历历可见也。善恶与兴废的道理。全在
人情之到与不到。即此用情一事。便如历代之元
龟也○元龟。庄子云。宋元君夜半而梦人。披发窥
阿门曰。予自宰路之渊。为清江使河伯之所。渔者
余且得予。元君觉。使人占之。曰此神龟也。君曰。渔
者有余且乎。左右曰有。君曰。合余且会朝。明日余
且朝。君曰。渔何得。对曰。且之网得白龟焉。其圜五
尺。君曰。献若之龟。龟至。君再欲杀之。再欲活之。心
疑。卜之曰。杀龟以卜吉。乃刳龟七十二钻。而无遗
筴。仲尼曰。神龟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
网。知能七十二钻而无遗荚。不能避刳肠之患。如
是则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类德通情。千圣
持身要诀。岂但知之。当铭诸座右。】
1266-A¶ 第 642b 页 X64-0642.png
此篇谓凡人作事。立志要阔大。境界不跼蹐也。
「黄龙谓荆公曰。凡操心所为之事。常要面前路径开
阔。使一切人行得。始是大人用心。若也险隘不通。不
独使他人不能行。兼自家亦无措足之地矣(章江集)。」
【荆公姓王。名安石。字介甫。临川人。宋神宗熙宁间
拜相。封为荆国公。问道于黄龙南禅师。师谓凡人
操心欲为一件正径之事。立意先须要阔达。勿以
一已之私为是。于面前行径之道理。必须开阔。使
天下古今智愚远近。皆可能行。始见是大丈夫用
心处。若是作用巇险立意阻隘。不独使他人行之
有碍。兼且自家亦无安身措足之地也△者等说
话。也要是者般人方领会得。不然多作等闲看过。】
此篇教人戒谨于人不知而已所独知之地。以绝
其欺也。
「黄龙曰。夫人语默举措。自谓上不欺天。外不欺人。内
不欺心。诚可谓之得矣。然犹戒谨乎独居隐微之间。
果无纤毫所欺。斯可谓之得矣(答荆公书)。」
【夫。起语辞。凡世人于一语一默一动一静之间。自
已信知我上不敢欺天。外不敢欺人。内不敢欺我
自心。此实可谓得不欺也。然而犹要戒谨慎独于
幽隐微细之间。谛审此心。果无纤毫欺昧处。斯可
谓真有所得也△果然纤毫无欺。即入初地位矣。】
此篇谓既当长老之名。必以行道为任。乃不虚其
名也。
1266-A¶ 第 642c 页 X64-0642.png
「黄龙曰。夫长老之职。乃道德之器。先圣建丛林。陈纪
纲。立名位。选择有道德衲子。命之曰长老者。将行其
道德。非苟窃是名也。」
【此节谓立名须当知义。长老亦一职事也。此职乃
是载道乘德之器具。如百丈建立丛林。陈列纪纲。
树立住持之名。堂头之位。先必选其有道德之衲
子。命之名曰长老。本欲使之行道德。非谓苟且私
窃做个长老之虚名也。】
「慈明先师尝曰。与其守道老死丘壑。不若行道领众
于丛林。岂非善守长老之职者。则佛祖之道德存欤
(与翠岩真书)。」
【此节显利已不若利人。慈明先师尝曰。衲僧家与
其抱道藏拙。老死于丘壑。独善其身。不若奉行道
德。统理大众。为法于丛林。岂不是善能持守长老
之职者。使佛祖之道德恒存而不亡也△陈纪纲
立名位。要一团骨气。不是支吾名件。做得的事。】
此篇谓学道固在专勤。尤要绝嗜好。以扩充予道
也。
「黄龙谓隐士潘延之曰。圣贤之学。非造次可成。须在
积累。积累之要。惟专与勤。屏绝嗜好。行之勿倦。然后
扩而充之。可尽天下之妙(龙山广录)。」
【隐士。不求荣显。以道自乐者。潘延之名兴。号清逸
居士。问道于黄龙。师谓为圣为贤的学问。非造次
可以成得。造次者。急遽苟且之谓。要在积功累德。
1266-A¶ 第 643a 页 X64-0643.png
而积累之紧要。又在专切与勤恳耳。更须屏绝口
所欲的。与心所爱的嗜欲。行之勿容懈倦。如是十
年五载。然后使道理推扩之。心量充满之。始得尽
天下至极之妙。岂不美哉△积累二字。不可以岁
月论。更要在专勤上著眼。自然领会。】
此篇谓师法威严。乃异时之良模也。
「潘延之闻黄龙法道严密。因问其要。黄龙曰。父严则
子敬。今日之规训。后日之模范也。」
【此节谓持法全在规训。延之见黄龙持法行道。威
严而谨密。因而问其纲要。黄龙答曰。如世之为父
道者严。使儿孙必生恭敬。如马援征交趾。以书戒
子侄曰。莫贪嗜好。勤学事业。子侄从而不敢违。故
知子敬由父严也。我今日之规矩教诫。乃将来与
人为模范也。】
「譬治诸地。隆者下之。洼者平之。彼将登于千仞之山。
吾亦与之俱。困而极于九渊之下。吾亦与之俱。伎之
穷。妄之尽。彼则自休也。」
【此节喻明持守之力。譬如世人平治诸地。隆。高也。
洼。深也。凡高处削之使卑。深处填之使平。然我所
以用法严密者。非无意致。乃因人而施之也。彼若
欣欣然欲登于万仞之巅。我亦随彼而与之俱登。
彼若弊弊然困极于九渊之下。我亦随彼而与之
俱下。待彼欲高之伎俩穷。欲下之妄想尽。彼则自
然而休也。吾岂肯纵之由高由下耶。故如治地者
所欲的。与心所爱的嗜欲。行之勿容懈倦。如是十
年五载。然后使道理推扩之。心量充满之。始得尽
天下至极之妙。岂不美哉△积累二字。不可以岁
月论。更要在专勤上著眼。自然领会。】
此篇谓师法威严。乃异时之良模也。
「潘延之闻黄龙法道严密。因问其要。黄龙曰。父严则
子敬。今日之规训。后日之模范也。」
【此节谓持法全在规训。延之见黄龙持法行道。威
严而谨密。因而问其纲要。黄龙答曰。如世之为父
道者严。使儿孙必生恭敬。如马援征交趾。以书戒
子侄曰。莫贪嗜好。勤学事业。子侄从而不敢违。故
知子敬由父严也。我今日之规矩教诫。乃将来与
人为模范也。】
「譬治诸地。隆者下之。洼者平之。彼将登于千仞之山。
吾亦与之俱。困而极于九渊之下。吾亦与之俱。伎之
穷。妄之尽。彼则自休也。」
【此节喻明持守之力。譬如世人平治诸地。隆。高也。
洼。深也。凡高处削之使卑。深处填之使平。然我所
以用法严密者。非无意致。乃因人而施之也。彼若
欣欣然欲登于万仞之巅。我亦随彼而与之俱登。
彼若弊弊然困极于九渊之下。我亦随彼而与之
俱下。待彼欲高之伎俩穷。欲下之妄想尽。彼则自
然而休也。吾岂肯纵之由高由下耶。故如治地者
1266-A¶ 第 643b 页 X64-0643.png
无以异也。】
「又曰。姁之妪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
以成熟也。吾欲无言可乎(林间录)。」
【此节见严和方始成功。又曰姁之妪之。春夏所以
生育也。礼记云。天以气姁。地以形妪。乃阴阳相得。
覆育万物。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意谓。阴阳
虽能生育。若不假霜雪。则无以成熟之也。吾既居
师席。岂缄默无言。不训不诚。使之能成就乎△煅
圣镕凡。岂易易事。全在师家精心妙手。能完美也。】
此篇见师家妙用。有佛祖罔测之机。非浅识所能
知也。
「黄龙室中。有三关语。衲子少契其机者。脱有詶对。惟
敛目危坐。殊无可否。延之益扣之。黄龙曰。巳过关者。
掉臂而去。从关吏问可否。此未透关者也(林间录)。」
【黄龙每见衲子投参。便问。人人有个生缘。上座生
缘在甚么处。龙庆闲答曰。早晨吃白粥。至晚又觉
饥。又问。我手何似佛手。闲曰。月下弄琵琶。又问。我
脚何似驴脚。闲曰。鹭鸶立雪非同色。师每以问人。
三十年少有契其机者。脱或有人詶对。惟敛目危
然独坐。可与不可。皆无所谓焉。由此丛林目为三
关语。师自颂曰。生缘断处伸驴脚。驴脚伸时佛手
开。为报五湖参禅者。三关一一透将来。潘延之莫
测其用。乃请益于师。师曰。若是巳过关者。不再问
人。但掉臂长往矣。若欲向把关人。问此关可过不
「又曰。姁之妪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
以成熟也。吾欲无言可乎(林间录)。」
【此节见严和方始成功。又曰姁之妪之。春夏所以
生育也。礼记云。天以气姁。地以形妪。乃阴阳相得。
覆育万物。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意谓。阴阳
虽能生育。若不假霜雪。则无以成熟之也。吾既居
师席。岂缄默无言。不训不诚。使之能成就乎△煅
圣镕凡。岂易易事。全在师家精心妙手。能完美也。】
此篇见师家妙用。有佛祖罔测之机。非浅识所能
知也。
「黄龙室中。有三关语。衲子少契其机者。脱有詶对。惟
敛目危坐。殊无可否。延之益扣之。黄龙曰。巳过关者。
掉臂而去。从关吏问可否。此未透关者也(林间录)。」
【黄龙每见衲子投参。便问。人人有个生缘。上座生
缘在甚么处。龙庆闲答曰。早晨吃白粥。至晚又觉
饥。又问。我手何似佛手。闲曰。月下弄琵琶。又问。我
脚何似驴脚。闲曰。鹭鸶立雪非同色。师每以问人。
三十年少有契其机者。脱或有人詶对。惟敛目危
然独坐。可与不可。皆无所谓焉。由此丛林目为三
关语。师自颂曰。生缘断处伸驴脚。驴脚伸时佛手
开。为报五湖参禅者。三关一一透将来。潘延之莫
测其用。乃请益于师。师曰。若是巳过关者。不再问
人。但掉臂长往矣。若欲向把关人。问此关可过不
1266-A¶ 第 643c 页 X64-0643.png
可过。便是未透过此关者矣△多少人奈不何。只
是摸伊关窍不著。识得了是甚破草鞋。】
此篇谓有志者。乃能穷其道。而造其极也。
「黄龙曰。道如山。愈升而愈高。如地。愈行而愈远。学者
卑浅。尽其力而止耳。惟有志于道者。乃能穷其高远。
其他孰与焉(记闻)。」
【学者意欲修道。须办一片决定之心。然此道犹如
极高之山。愈升而愈高。愈。益也。又如极迥之地。愈
行而愈远。学者识见卑小。立志浅近。只好尽其力
而止耳。惟决定有志力于造道。始能穷其高而至
其远。其馀他辈。见卑力浅。谁能及也。与。及也△学
者定要穷到彻顶彻底。方是歇处。否则一碌碌庸
物矣。】
此篇戒学者不可厌故悦新。若然则与道相远也。
「黄龙曰。古之天地日月。犹今之天地日月。古之万物
性情。犹今之万物性情。天地日月。固无易也。万物性
情。固无变也。道何为而独变乎。」
【此节返显道本不变。谓古先有的天地日月。即便
是今日之天地日月也。古先有的万物性情。即便
是今日之万物性情也。天地日月。万物性情。自古
至今。既是不更不迁。为何道法独易独变耶。】
「嗟其未至者。厌故悦新。舍此取彼。犹适越。者不之南
而之北。诚可谓异于人矣。然徒劳其心苦其身。其志
愈勤。其道愈远矣(遁庵壁记)。」
是摸伊关窍不著。识得了是甚破草鞋。】
此篇谓有志者。乃能穷其道。而造其极也。
「黄龙曰。道如山。愈升而愈高。如地。愈行而愈远。学者
卑浅。尽其力而止耳。惟有志于道者。乃能穷其高远。
其他孰与焉(记闻)。」
【学者意欲修道。须办一片决定之心。然此道犹如
极高之山。愈升而愈高。愈。益也。又如极迥之地。愈
行而愈远。学者识见卑小。立志浅近。只好尽其力
而止耳。惟决定有志力于造道。始能穷其高而至
其远。其馀他辈。见卑力浅。谁能及也。与。及也△学
者定要穷到彻顶彻底。方是歇处。否则一碌碌庸
物矣。】
此篇戒学者不可厌故悦新。若然则与道相远也。
「黄龙曰。古之天地日月。犹今之天地日月。古之万物
性情。犹今之万物性情。天地日月。固无易也。万物性
情。固无变也。道何为而独变乎。」
【此节返显道本不变。谓古先有的天地日月。即便
是今日之天地日月也。古先有的万物性情。即便
是今日之万物性情也。天地日月。万物性情。自古
至今。既是不更不迁。为何道法独易独变耶。】
「嗟其未至者。厌故悦新。舍此取彼。犹适越。者不之南
而之北。诚可谓异于人矣。然徒劳其心苦其身。其志
愈勤。其道愈远矣(遁庵壁记)。」
1266-A¶ 第 644a 页 X64-0644.png
【此节方明人不力学。噫。盖由学者力薄。不能至于
道。便自谓学道至难。不如学些外书典籍。以为易
得。此所谓厌故悦新。舍此取彼。乃时人自变耳。犹
如适向越地者。不往南行而返往北走。南北悬绝。
诚可谓异于人矣。之。往也。如学者不肯力学此道。
返求异学。殊不知徒劳其心。徒苦其身。汝学之志
益勤。而不知其去道益远矣。得不惜哉△而今学
者多是厌故悦新的。孰能以铁骨冰心。究不变之
道也。】
此篇教学者立志。固要专一无杂。尤要持久不变
乃为得也。
「黄龙谓英邵武曰。志当归一。久而勿退。他日必知妙
道所归。其或心存好恶。情纵邪僻。虽有志气如古人。
予终恐不得见其道矣(壁记)。」
【谓学道人。只要一念真诚。置心一处。迟之久远亦
勿退怯。他时后日自然彻底掀翻。必知妙道之所
在也。其或胸中存得有好恶之心。情识多积其邪
僻之念。虽有志向有骨气犹如古人无二。我恐你
终不得见其道矣△才有一丝头。便被一丝头碍。
何况好恶邪僻也。道岂泛泛而可致哉。】
此篇教人知所当为。自谅可也。
「宝峰英和尚曰。诸方老宿。批判先觉语言。拈提公案。
犹如捧土培泰山。掬水沃东海。然彼岂赖此以为高
深耶。观其志在益之。而不自知非其当也(广录)。」
1266-A¶ 第 644b 页 X64-0644.png
【谓如今诸方老宿。往往批评剖判古人语言。抑知
古人先贤。心如宝镜。物来即现。事到便言。未曾生
心起念。要皆出自本源真实语也。今之分章析句
批点拈提。大似描虚空而刻湛水。甚无益也。公案
者。犹如公府之案牍。法之所在。而正道治焉。盖取
其法。而治天下之不正。佛祖机缘。原为启人之未
悟。百千开示。同禀至理。岂以臆见言之。我见批判
公案者。犹如以两手捧一坯土。欲增培泰山之高。
掬一勺水。要沃灌沧海之深。然彼古人岂赖汝此
拈提批判。以为增高沃深耶。观汝之志。在补益于
古人之所立。而不自知其所作者。郤不当也△者
是一服解毒散。能味此者。自然心地清凉。】
此篇教学者识因果。力行此道。勿失郤灵种也。
「英邵武每见学者。恣肆不惧因果。叹息久之。曰。劳生
如旅泊。住则随缘。去则亡矣。彼所得能几何。尔辈不
识廉耻。干犯名分。污渎宗教。乃至如是。」
【此节明学者贪求而忘本分。尝见一班学者。放肆
不惧罪业。不识因果。因嗟叹久之曰。人在世间。营
营碌碌。谓之劳生如旅泊者。犹客寓于店。如舟泊
于岸。只暂寄耳。岂是久常之计。住之则物皆我在。
只好随缘受用。去之则俱无用矣。如彼昧心贪求
者。能有几何。安得不避罪业如此。尔辈如何者等
不识廉耻。竟尔干犯名分之礼法。玷污祖宗之教
化。乃至于此。】
1266-A¶ 第 644c 页 X64-0644.png
「大丈夫志在恢弘祖道。诱掖后来。不应私擅已欲。无
所避忌。媒一身之祸。造万劫之殃。三途地狱受苦者。
未是苦也。向袈裟下失郤人身。实为苦也(壁记)。」
【此节劝蓄志弘道。勿陷其身。若是大丈夫。蓄志在
恢彰弘扬祖道。诱掖后昆。诱。引也。掖。扶也。不应作
此无惭愧僧。私擅已欲。擅。专也。无所避忌。公然取
之也。如此贪求。乃媒成一身之祸。造就万劫之殃。
你要晓得。三途地狱受苦者。不教做苦。向此袈裟
之下。失却了此个人身。不知何时再得出头。实为
苦也。媒者。酿成其罪。又招也△千言万论。只教人
识因果。无知者。顽然不听。佛祖再世。亦莫如之何。】
此篇谓长老当以道德自重。勿招天人之厌也。
「英邵武谓晦堂曰。凡称善知识。助佛祖扬化。使衲子
回心向道。移风易俗。固非浅薄者。之所能为。」
【此节明弘道必是其智者。凡称名为善知识者。本
为助扬佛祖教化。使衲子辈。回转其心。直向妙道。
正欲移其恶逆之风而改其不善之俗。岂是浅根
薄德者。之所能为。】
「末法比丘。不修道德。少有节义。往往苞苴肮脏摇尾
乞怜。迫求声利于权势之门。一旦业盈福谢。天人厌
之。玷污正宗。为师友累。得不太息。晦堂颔之。」
【此节显贪求定为人厌恶。吾见末法中。有诸比丘。
梵语比丘此云乞士。上乞诸佛之理。以资慧命。下
乞檀信之施。以养色身。既称比丘。而不修道不养
1266-A¶ 第 645a 页 X64-0645.png
德。且又不能守节存义。往往即每每也。苞苴。谓包
裹奇物。奉献謟佞。以求嘱托也。肮脏。倖值貌。后汉
书云。肮脏倚门边摇尾乞怜者。如犬见人摇尾以
媚之。求人怜悯而巳。状小人之謟佞如是追趋也。
是小人之行状。追随有权势之人。到处寻将去。亦
不过求他声名。贪他利养。誇示于人。谓某宰官某
老爷。是我相知。送我厚礼而不知历年久远。一旦
所积之业满矣。所馀之福谢矣。由是天人共厌。不
惟自家取祸。返玷污法门。致累师友。良可太息。太
息者。长叹也。领字。点头而诺。口不言而心许也△
到天人交厌时。便苦杀人。你何不借一面镜照看
脸面。羞涩自见矣。】
此篇谓人不务本而取末。其相去不啻径庭也。
「英邵武谓潘延之曰。古之学者治心。今之学者治迹。
然心与迹。相去霄壤矣。」
【古来学道之士。时中屏息诸缘一心究道。始终不
易。故所以谓治心乃务本也。今之学者总只向外
奔趋。日用所作。皆浮想为功。故所以谓治迹皆为
末也。然心法无相。亦无作为。事迹有差。纷纭无绪。
故与道不相应。乃本末不相胜。是所谓如天地之
远隔也△今时总皆治迹者矣。要到古人地位。大
似以蠓负山。必不胜任。】
此篇言学道不可仓卒。要在积累。以渐入为期也。
「英邵武谓真净文和尚曰。物暴长者必夭折。功速成
裹奇物。奉献謟佞。以求嘱托也。肮脏。倖值貌。后汉
书云。肮脏倚门边摇尾乞怜者。如犬见人摇尾以
媚之。求人怜悯而巳。状小人之謟佞如是追趋也。
是小人之行状。追随有权势之人。到处寻将去。亦
不过求他声名。贪他利养。誇示于人。谓某宰官某
老爷。是我相知。送我厚礼而不知历年久远。一旦
所积之业满矣。所馀之福谢矣。由是天人共厌。不
惟自家取祸。返玷污法门。致累师友。良可太息。太
息者。长叹也。领字。点头而诺。口不言而心许也△
到天人交厌时。便苦杀人。你何不借一面镜照看
脸面。羞涩自见矣。】
此篇谓人不务本而取末。其相去不啻径庭也。
「英邵武谓潘延之曰。古之学者治心。今之学者治迹。
然心与迹。相去霄壤矣。」
【古来学道之士。时中屏息诸缘一心究道。始终不
易。故所以谓治心乃务本也。今之学者总只向外
奔趋。日用所作。皆浮想为功。故所以谓治迹皆为
末也。然心法无相。亦无作为。事迹有差。纷纭无绪。
故与道不相应。乃本末不相胜。是所谓如天地之
远隔也△今时总皆治迹者矣。要到古人地位。大
似以蠓负山。必不胜任。】
此篇言学道不可仓卒。要在积累。以渐入为期也。
「英邵武谓真净文和尚曰。物暴长者必夭折。功速成
1266-A¶ 第 645b 页 X64-0645.png
者必易坏。不推久长之计。而造卒成之功。皆非远大
之资。」
【此节教立志长远。隆兴府宝峰真净克文禅师。陜
府闵卿郑氏子。嗣黄龙南禅师。南岳下十一世。谓
凡世间所生之物。卒然暴长。不期而成者。必定夭
折。凡丰功伟业。欲速疾而成者。必竟易坏。若不推
求个久长之计。而造作此等卒成之功。总皆不是
长远高大之资质也。】
「夫天地最灵。犹三载再闰。乃成其功备其化。况大道
之妙。岂仓卒而能办哉。要在积功累德。故曰。欲速则
不达。细行则不失。美成在久。遂有终身之谋。圣人云。
信以守之。敏以行之。忠以成之。事虽大而必济。」
【此节明仓卒无成。且夫天地具最灵之理。犹然以
三载一闰。五载再闰。始乃成其造物之功。备其生
长之化也。载者。尔雅云。夏曰岁。取岁行之次也。商
曰祀。取四时祭祀一终也。周曰年。取禾熟之意也。
唐虞曰载。取物终更始之义也。再闰者。张纯曰。三
年一闰。天气小备。五年再闰。天气大备。盖闰月之
不足。日之有馀也。古时一年三百六十六日。分为
十二月。每月三十日。一年共三百六十日。馀剩六
日。又六个月小又剩六日。一年共馀二六一十二
日。积至三年。则有三十六日。闰去一月。还馀六日。
在后。至下二年。则馀二十四日。并前六日。共三十
日。则又闰一月。是为三载一闰。五载再闰。则天地
之资。」
【此节教立志长远。隆兴府宝峰真净克文禅师。陜
府闵卿郑氏子。嗣黄龙南禅师。南岳下十一世。谓
凡世间所生之物。卒然暴长。不期而成者。必定夭
折。凡丰功伟业。欲速疾而成者。必竟易坏。若不推
求个久长之计。而造作此等卒成之功。总皆不是
长远高大之资质也。】
「夫天地最灵。犹三载再闰。乃成其功备其化。况大道
之妙。岂仓卒而能办哉。要在积功累德。故曰。欲速则
不达。细行则不失。美成在久。遂有终身之谋。圣人云。
信以守之。敏以行之。忠以成之。事虽大而必济。」
【此节明仓卒无成。且夫天地具最灵之理。犹然以
三载一闰。五载再闰。始乃成其造物之功。备其生
长之化也。载者。尔雅云。夏曰岁。取岁行之次也。商
曰祀。取四时祭祀一终也。周曰年。取禾熟之意也。
唐虞曰载。取物终更始之义也。再闰者。张纯曰。三
年一闰。天气小备。五年再闰。天气大备。盖闰月之
不足。日之有馀也。古时一年三百六十六日。分为
十二月。每月三十日。一年共三百六十日。馀剩六
日。又六个月小又剩六日。一年共馀二六一十二
日。积至三年。则有三十六日。闰去一月。还馀六日。
在后。至下二年。则馀二十四日。并前六日。共三十
日。则又闰一月。是为三载一闰。五载再闰。则天地
1266-A¶ 第 645c 页 X64-0645.png
之功。始大备矣。况无上妙道。至极至玄。岂仓卒暴
用。而能成办之耶。要在日积其功。岁累其德。始能
至其极。故曰。欲速则不能通达。细行则无所失误。
凡欲至美妙之地者。原在乎久。久则乃是终身之
谋望也。圣人云。笃信以操守之。敏捷以力行之。忠
厚以成立之。此三句左传范文子答晋景公语。诚
能如是。纵是极大之事。皆可以能必济也。】
「昔哲侍者。夜坐不睡。以圆木为枕。小睡则枕转。觉而
复起。安坐如故。率以为常。或谓用心大过。哲曰。我于
般若缘分素薄。若不刻苦励志。恐为妄习所牵。况梦
幻不真。安得为久长计。予昔在湘西。目击其操履如
此。故丛林服其名敬其德而称之(灵源拾遗)。」
【此节是引證坚修。举古人以作则。潭州大沩真如
慕哲禅师。抚州临川闻氏子。嗣翠岩真禅师。南岳
下十一世。云昔日哲侍者。学道至真至切。夜坐不
睡。设意欲睡。以圆木为枕。才睡未久。则枕动便觉
即起。敷坐还复如未睡之先。率此以为常法。率。准
也。或曰。如此用心似乎大过。哲曰。我于生死大事。
未得透脱。皆由与般若缘分平素淡薄。若不刻定
苦工。磨励其志。恐为妄想习气之所牵引。况我此
身如梦幻。本不真实。安得有百年作久长计也。此
足见哲公之坚志如是。予昔在湘阴。亲见其操履
如此。故丛林中闻之见之。皆服其有道之名。敬其
有德之实。而以是称赞之△苦工夫无人肯下。如
用。而能成办之耶。要在日积其功。岁累其德。始能
至其极。故曰。欲速则不能通达。细行则无所失误。
凡欲至美妙之地者。原在乎久。久则乃是终身之
谋望也。圣人云。笃信以操守之。敏捷以力行之。忠
厚以成立之。此三句左传范文子答晋景公语。诚
能如是。纵是极大之事。皆可以能必济也。】
「昔哲侍者。夜坐不睡。以圆木为枕。小睡则枕转。觉而
复起。安坐如故。率以为常。或谓用心大过。哲曰。我于
般若缘分素薄。若不刻苦励志。恐为妄习所牵。况梦
幻不真。安得为久长计。予昔在湘西。目击其操履如
此。故丛林服其名敬其德而称之(灵源拾遗)。」
【此节是引證坚修。举古人以作则。潭州大沩真如
慕哲禅师。抚州临川闻氏子。嗣翠岩真禅师。南岳
下十一世。云昔日哲侍者。学道至真至切。夜坐不
睡。设意欲睡。以圆木为枕。才睡未久。则枕动便觉
即起。敷坐还复如未睡之先。率此以为常法。率。准
也。或曰。如此用心似乎大过。哲曰。我于生死大事。
未得透脱。皆由与般若缘分平素淡薄。若不刻定
苦工。磨励其志。恐为妄想习气之所牵引。况我此
身如梦幻。本不真实。安得有百年作久长计也。此
足见哲公之坚志如是。予昔在湘阴。亲见其操履
如此。故丛林中闻之见之。皆服其有道之名。敬其
有德之实。而以是称赞之△苦工夫无人肯下。如
1266-A¶ 第 646a 页 X64-0646.png
何做得出。终身闇闇自负多矣。】
此篇见德重终不能隐。所谓时至理彰也。
「真净文和尚久参黄龙。初有不出人前之言。后受洞
山请。道过西山访香城顺和尚。顺戏之曰。诸葛昔年
称隐者。茅庐坚请出山来。松华若也沾春力。根在深
岩也著开。真净谢而退(顺语录)。」
【谓真净和尚依黄龙最久。居学地日。每谓不欲出
世作人师者。后洞山虚席。特请主之。路必由西山
过。乃入山访候香城景顺禅师。顺乃蜀人。嗣黄龙。
后坐脱于香城。顺以偈戏之曰。诸葛昔年称隐者。
此句正述真净昔年之愿。茅庐坚请出山来。此句
况今朝受请之意。松华若也沾春力。春力者。正谓
时运该兴。不能隐藏。根在深岩也著开。比有德者
终隐不住。实归美之辞也○诸葛姓也。名亮字孔
明。琅琊人。躬耕于南阳之西卧龙岗。与徐庶为友。
时刘玄德屯兵于新野。庶见之告曰。诸葛孔明卧
龙也。将军盍往见之。此人可以就见。不可以屈。由
是玄德遂诣亮所。凡三往而从命。遂拜为军师。后
为蜀汉相。谥忠武候。史咏曰。世乱雄兵百载馀。孔
明曾此乐耕锄。蜀王不自垂三顾。争得先生出故
庐△至人出之与处。各自有时。时至而强隐。翻为
不智。】
此篇教学者不可轻易是非于人。当细察其实也。
「真净举广道者住五峰。舆议广疏拙无应世才。逮广
此篇见德重终不能隐。所谓时至理彰也。
「真净文和尚久参黄龙。初有不出人前之言。后受洞
山请。道过西山访香城顺和尚。顺戏之曰。诸葛昔年
称隐者。茅庐坚请出山来。松华若也沾春力。根在深
岩也著开。真净谢而退(顺语录)。」
【谓真净和尚依黄龙最久。居学地日。每谓不欲出
世作人师者。后洞山虚席。特请主之。路必由西山
过。乃入山访候香城景顺禅师。顺乃蜀人。嗣黄龙。
后坐脱于香城。顺以偈戏之曰。诸葛昔年称隐者。
此句正述真净昔年之愿。茅庐坚请出山来。此句
况今朝受请之意。松华若也沾春力。春力者。正谓
时运该兴。不能隐藏。根在深岩也著开。比有德者
终隐不住。实归美之辞也○诸葛姓也。名亮字孔
明。琅琊人。躬耕于南阳之西卧龙岗。与徐庶为友。
时刘玄德屯兵于新野。庶见之告曰。诸葛孔明卧
龙也。将军盍往见之。此人可以就见。不可以屈。由
是玄德遂诣亮所。凡三往而从命。遂拜为军师。后
为蜀汉相。谥忠武候。史咏曰。世乱雄兵百载馀。孔
明曾此乐耕锄。蜀王不自垂三顾。争得先生出故
庐△至人出之与处。各自有时。时至而强隐。翻为
不智。】
此篇教学者不可轻易是非于人。当细察其实也。
「真净举广道者住五峰。舆议广疏拙无应世才。逮广
1266-A¶ 第 646b 页 X64-0646.png
住持。精以治已。宽以临众。未几百废具举。衲子往来。
竞争喧传。真净闻之曰。学者何易毁誉邪。」
【此节明学者无识。广道者。瑞州九峰希广禅师。西
蜀梓州人。嗣真净文禅师。南岳下十二世。师赋性
仁慈爱物。不琐琐于寻常细故。故丛林号为广无
心。一日举为五峰住持。舆。众也。众人皆私议。谓广
为人疏散而又拙钝。恐无应世之才。何能住得。及
至广住后。治己甚是精严。临众极为宽裕。不久之
间。寺中凡百弛废者。咸皆备具。衲子往来。竞争喧
传。乃众口称善也。真净闻之曰。学者何故易毁易
誉于人耶。】
「予每见丛林窃议曰。那个长老行道安众。那个长老
不侵用常住。与众同甘苦。夫称善知识。为一寺之主。
行道安众。不侵常住。与众甘苦。固当为之。又何足道。
如士大夫做官。为国安民。乃曰。我不受赃。不扰民。且
不受赃。不扰民。岂分外事耶(山堂小参)。」
【此节复举通病。予每见丛林禅和子窃议曰。那个
长老。肯行道能安众。那个长老。不侵用常住。与众
同甘苦。夫既然称为善知识。乃荷佛祖重任。为一
寺之主。行持道法。安抚大众。不侵用常住。与众人
同甘苦。理所当然。譬如士大夫做官的一般。上致
君而忠。下泽民而仁。皆本分所当行事也。乃曰。我
做官不受赃不扰民。呵呵。不受赃不扰民岂分外
之事耶。赃者吏受贿也。凡非理所得财贿皆曰赃
竞争喧传。真净闻之曰。学者何易毁誉邪。」
【此节明学者无识。广道者。瑞州九峰希广禅师。西
蜀梓州人。嗣真净文禅师。南岳下十二世。师赋性
仁慈爱物。不琐琐于寻常细故。故丛林号为广无
心。一日举为五峰住持。舆。众也。众人皆私议。谓广
为人疏散而又拙钝。恐无应世之才。何能住得。及
至广住后。治己甚是精严。临众极为宽裕。不久之
间。寺中凡百弛废者。咸皆备具。衲子往来。竞争喧
传。乃众口称善也。真净闻之曰。学者何故易毁易
誉于人耶。】
「予每见丛林窃议曰。那个长老行道安众。那个长老
不侵用常住。与众同甘苦。夫称善知识。为一寺之主。
行道安众。不侵常住。与众甘苦。固当为之。又何足道。
如士大夫做官。为国安民。乃曰。我不受赃。不扰民。且
不受赃。不扰民。岂分外事耶(山堂小参)。」
【此节复举通病。予每见丛林禅和子窃议曰。那个
长老。肯行道能安众。那个长老。不侵用常住。与众
同甘苦。夫既然称为善知识。乃荷佛祖重任。为一
寺之主。行持道法。安抚大众。不侵用常住。与众人
同甘苦。理所当然。譬如士大夫做官的一般。上致
君而忠。下泽民而仁。皆本分所当行事也。乃曰。我
做官不受赃不扰民。呵呵。不受赃不扰民岂分外
之事耶。赃者吏受贿也。凡非理所得财贿皆曰赃
1266-A¶ 第 646c 页 X64-0646.png
△妄议人者。最是折福的根本。愿当自惜。毋伐德
也。】
此篇见古人愧已自责。能知止也。
「真净住归宗。每岁化主纳疏。布帛云委。真净视之颦
蹙。巳而叹曰。信心膏血。予惭无德。何以克当(李商老日涉记)。」
【真净和尚住庐山归宗寺。每年化主还山交纳缘
疏。所有钱谷布帛。如云屯聚委集之多。真净见之
颦眉蹙额。不以聚集之多为喜也。巳而乃叹息曰。
如此等物。总皆是信心檀越之膏血也。予甚自惭
愧我无道德。何以能当此信心之施也△那一班
人。犹嫌其少。无惭愧心。于异类几希。】
此篇教学者存心须中正不隐。乃不失节义之操
也。
「真净曰。末法比丘。鲜有节义。每见其高谈阔论。自谓
人莫能及。逮乎一饭之惠。则始异而终辅之。先毁而
后誉之。求其是曰是。非曰非。中正而不隐者少矣(壁记)。」
【谓末法比丘。本无操守。又乏义气。每常见他出语
高谈阔论。如云兴浪涌。自言我能如此。人谁能及。
逮乎受人一食之恩。先与之异而后即辅翊之。先
才毁谤而后则称誉之。求其一个是即言是。非即
言非。决定不为利欲所惑。中正无隐讳者少矣△
小家子本不足齿。只是古人格言在此。也要知羞。】
此篇训人。体度宜乎慎重。操修贵乎实践也。
「真净曰。比丘之法。受用不宜丰满。丰满则溢。称意之
也。】
此篇见古人愧已自责。能知止也。
「真净住归宗。每岁化主纳疏。布帛云委。真净视之颦
蹙。巳而叹曰。信心膏血。予惭无德。何以克当(李商老日涉记)。」
【真净和尚住庐山归宗寺。每年化主还山交纳缘
疏。所有钱谷布帛。如云屯聚委集之多。真净见之
颦眉蹙额。不以聚集之多为喜也。巳而乃叹息曰。
如此等物。总皆是信心檀越之膏血也。予甚自惭
愧我无道德。何以能当此信心之施也△那一班
人。犹嫌其少。无惭愧心。于异类几希。】
此篇教学者存心须中正不隐。乃不失节义之操
也。
「真净曰。末法比丘。鲜有节义。每见其高谈阔论。自谓
人莫能及。逮乎一饭之惠。则始异而终辅之。先毁而
后誉之。求其是曰是。非曰非。中正而不隐者少矣(壁记)。」
【谓末法比丘。本无操守。又乏义气。每常见他出语
高谈阔论。如云兴浪涌。自言我能如此。人谁能及。
逮乎受人一食之恩。先与之异而后即辅翊之。先
才毁谤而后则称誉之。求其一个是即言是。非即
言非。决定不为利欲所惑。中正无隐讳者少矣△
小家子本不足齿。只是古人格言在此。也要知羞。】
此篇训人。体度宜乎慎重。操修贵乎实践也。
「真净曰。比丘之法。受用不宜丰满。丰满则溢。称意之
1266-A¶ 第 647a 页 X64-0647.png
事。不可多谋。多谋终败。将有成之。必有坏之。」
【此节教所作当慎。谓出家者。时中受用。不宜过于
礼满。过必溢。溢。流去也。凡称心之事。不可多谋。过
谋终败。事有成必有坏。理之常也。】
「予见黄龙先师。应世四十年。语默动静。未尝以颜色
礼貌文才牢笼当世衲子。唯确有见地履实践真者。
委曲成褫之。其慎重真得古人体裁。诸方罕有伦比。
故今日临众。无不取法(日涉记)。」
【此节举先宗行径。予每见黄龙先师。应世利生。巳
四十年。语默之间。动静之际。竟不曾将颜色取悦
人。以礼貌牵合人。亦不曾以文字才学牢笼人。众
中果有见地稳密。履践真实者。则委曲以成褫之。
褫。成就也。其谨慎尊重处。真得古人体格。诸方似
难得与之伦类而比拟之也。是故我今日临众。无
一事一法。而不取之为轨则也△丰满便溢。多谋
即败。谁不悉知。往往到者里。蒙然若昧。乏智眼也。】
此篇见古人朴素无贪。知足自安也。
「真净住建康保宁。舒王斋䞋素缣。因问侍僧。此何物。
对曰。纺丝罗。真净曰。何用。侍僧曰。堪做袈裟。真净指
所衣布伽黎曰。我寻常披此。见者亦不甚嫌恶。即令
送库司。估卖供众。其不事服饰如此(日涉记)。」
【建康。即金陵保宁寺名。舒王。宋徽宗进荆公为舒
王。荆公于熙宁间拜为相。作务新法病民。其子王
雱。为崇正殿大学士。因佐父务新法必行。雱卒。父
【此节教所作当慎。谓出家者。时中受用。不宜过于
礼满。过必溢。溢。流去也。凡称心之事。不可多谋。过
谋终败。事有成必有坏。理之常也。】
「予见黄龙先师。应世四十年。语默动静。未尝以颜色
礼貌文才牢笼当世衲子。唯确有见地履实践真者。
委曲成褫之。其慎重真得古人体裁。诸方罕有伦比。
故今日临众。无不取法(日涉记)。」
【此节举先宗行径。予每见黄龙先师。应世利生。巳
四十年。语默之间。动静之际。竟不曾将颜色取悦
人。以礼貌牵合人。亦不曾以文字才学牢笼人。众
中果有见地稳密。履践真实者。则委曲以成褫之。
褫。成就也。其谨慎尊重处。真得古人体格。诸方似
难得与之伦类而比拟之也。是故我今日临众。无
一事一法。而不取之为轨则也△丰满便溢。多谋
即败。谁不悉知。往往到者里。蒙然若昧。乏智眼也。】
此篇见古人朴素无贪。知足自安也。
「真净住建康保宁。舒王斋䞋素缣。因问侍僧。此何物。
对曰。纺丝罗。真净曰。何用。侍僧曰。堪做袈裟。真净指
所衣布伽黎曰。我寻常披此。见者亦不甚嫌恶。即令
送库司。估卖供众。其不事服饰如此(日涉记)。」
【建康。即金陵保宁寺名。舒王。宋徽宗进荆公为舒
王。荆公于熙宁间拜为相。作务新法病民。其子王
雱。为崇正殿大学士。因佐父务新法必行。雱卒。父
1266-A¶ 第 647b 页 X64-0647.png
罢相。晏闲间如梦𥧌。见一鬼使领雱荷铁枷泣于
公前。曰因父务新法所致。公问使乞解。使曰。建寺
饭僧可免。公遂舍金陵田地宅舍为寺。赐额保宁。
请真净主之。缣。绢也。以素绢为斋䞋。问侍者曰。此
何物也。对曰纺丝罗。师曰何用。侍者曰可作袈裟。
此云离尘服。师指所著布伽黎曰。我平常披此。见
者亦不甚嫌恶。用此何为。即令送入库司。估卖以
为供众之资。其不好服饰装点如此△事虽小而
榜样真。后人知此。岂不慎其所以效之耶。】
此篇教人不可以难易变志。须郑重力行也。
「真净谓舒王曰。日用是处力行之。非则固止之。不应
以难易移其志。苟以今日之难。掉头弗顾。安知他日
不难于今日乎(日涉记)。」
【谓凡世人日用中所作为事。是者。与理相合。宜常
著力而行之。悖乎理者。即非是也。则坚其意而速
止之。凡事但问理之是非。勿论事之难易。以更易
其心志。或以今日之难为者。便掉头不顾。安知他
日事成业就之时。有更不难于今日者乎△几句
说话。是跻圣贤捷径。诚为人所难行。吾辈当猛力
为之可也。】
此篇见前辈为法重人之深心也。
「真净闻一方有道之士化去。恻然叹息。至于泣涕。时
湛堂为侍者。乃曰。物生天地间。一兆形质。枯死残蠹。
似不可逃。何苦自伤。真净曰。法门之兴。赖有德者振
公前。曰因父务新法所致。公问使乞解。使曰。建寺
饭僧可免。公遂舍金陵田地宅舍为寺。赐额保宁。
请真净主之。缣。绢也。以素绢为斋䞋。问侍者曰。此
何物也。对曰纺丝罗。师曰何用。侍者曰可作袈裟。
此云离尘服。师指所著布伽黎曰。我平常披此。见
者亦不甚嫌恶。用此何为。即令送入库司。估卖以
为供众之资。其不好服饰装点如此△事虽小而
榜样真。后人知此。岂不慎其所以效之耶。】
此篇教人不可以难易变志。须郑重力行也。
「真净谓舒王曰。日用是处力行之。非则固止之。不应
以难易移其志。苟以今日之难。掉头弗顾。安知他日
不难于今日乎(日涉记)。」
【谓凡世人日用中所作为事。是者。与理相合。宜常
著力而行之。悖乎理者。即非是也。则坚其意而速
止之。凡事但问理之是非。勿论事之难易。以更易
其心志。或以今日之难为者。便掉头不顾。安知他
日事成业就之时。有更不难于今日者乎△几句
说话。是跻圣贤捷径。诚为人所难行。吾辈当猛力
为之可也。】
此篇见前辈为法重人之深心也。
「真净闻一方有道之士化去。恻然叹息。至于泣涕。时
湛堂为侍者。乃曰。物生天地间。一兆形质。枯死残蠹。
似不可逃。何苦自伤。真净曰。法门之兴。赖有德者振
1266-A¶ 第 647c 页 X64-0647.png
之。今皆亡矣。丛林衰替。用此可卜(日涉记)。」
【真净和尚。闻一方有道德之知识化去。化去者。有
而忽无也。恻然。痛惜也。吁嗟叹息。至于泣涕。眼出
为泣。鼻出为涕。时湛堂为侍者。隆兴府泐潭文准
禅师。兴元府梁氏子。嗣真净文禅师。南岳下十三
世。见师过于悲恸。乃曰。凡人生于天地之间。一兆
发之后受此形质。兆有形显之义。枯老死灭残缺
蠹损。皆不能预为逃遁。和尚安得苦于自伤也如
此。师曰。法门之兴。咸皆倚赖有德之师。能振起之。
所谓道人存而法存。德人灭则法灭。今日有道德
者俱亡矣。丛林之下。谁堪复振之。而今而后必衰
替矣△惜人重法之诚。乃圣贤性分之所具。非作
意为之也。心痛法衰。泣乌能忍。】
此篇教人。绝异学求妙悟。治心以务本也。
「湛堂准和尚初参真净。常炙灯帐中看读。真净呵曰。
所谓学者求治心也。学虽多而心不治。纵学而奚益。
而况百家异学。如山之高。海之深。子若为尽之。」
【此节教绝异学。谓湛堂和尚初参真净禅师。未得
入理时。尝点灯帐中看读。真净见即呵责之曰。所
谓学者。非徒务文字之学。以求诸外也。当要息诸
想而治其心。心若不治。则根本不立。纵多学皆摘
叶寻枝。有何利益。况诸子百家之异学。诸子者。如
老庄荀墨之类。百家者。如韩柳欧苏之类。异学者。
谓各有所主也。如山之高海之深。子何能尽究。】
【真净和尚。闻一方有道德之知识化去。化去者。有
而忽无也。恻然。痛惜也。吁嗟叹息。至于泣涕。眼出
为泣。鼻出为涕。时湛堂为侍者。隆兴府泐潭文准
禅师。兴元府梁氏子。嗣真净文禅师。南岳下十三
世。见师过于悲恸。乃曰。凡人生于天地之间。一兆
发之后受此形质。兆有形显之义。枯老死灭残缺
蠹损。皆不能预为逃遁。和尚安得苦于自伤也如
此。师曰。法门之兴。咸皆倚赖有德之师。能振起之。
所谓道人存而法存。德人灭则法灭。今日有道德
者俱亡矣。丛林之下。谁堪复振之。而今而后必衰
替矣△惜人重法之诚。乃圣贤性分之所具。非作
意为之也。心痛法衰。泣乌能忍。】
此篇教人。绝异学求妙悟。治心以务本也。
「湛堂准和尚初参真净。常炙灯帐中看读。真净呵曰。
所谓学者求治心也。学虽多而心不治。纵学而奚益。
而况百家异学。如山之高。海之深。子若为尽之。」
【此节教绝异学。谓湛堂和尚初参真净禅师。未得
入理时。尝点灯帐中看读。真净见即呵责之曰。所
谓学者。非徒务文字之学。以求诸外也。当要息诸
想而治其心。心若不治。则根本不立。纵多学皆摘
叶寻枝。有何利益。况诸子百家之异学。诸子者。如
老庄荀墨之类。百家者。如韩柳欧苏之类。异学者。
谓各有所主也。如山之高海之深。子何能尽究。】
1266-A¶ 第 648a 页 X64-0648.png
「今弃本逐末。如贱使贵。恐妨道业。直须杜绝诸缘。当
求妙悟。他日观之。如推门入臼。故不难矣。」
【此节当求妙悟。尔今如此为学。正所谓弃本逐末。
犹如卑贱者。返役使尊贵之人。是为倒置。于理不
当。其实有妨道业。从此直须塞绝诸分别妄缘。必
当专求妙悟。若使一旦豁然顿悟。然后看读经史。
如推门入臼。一任开合。故不难矣。】
「湛堂即时屏去所习。专注禅观。一日闻衲子读诸葛
孔明出师表。豁然开悟。凝滞顿释。辩才无碍。在流辈
中。鲜有过者。」
【此节闻示专修。湛堂闻示。即时者。就在今日教诫
之下。便自屏去向来所习学之事。屏。除也。专注。如
瓶注水。禅观。使心不乱。一日闻衲子读诸葛孔明
出师表。诸葛武侯。受顾命辅后主。七擒孟获。巳定
南方。乃出师伐魏。临行遗表于后主。表云。先帝创
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云云。至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师遂豁然开悟。将平日胸中所有凝结积滞之物。
顿然冰释。从此辩才无碍。其悟入之深。在同流辈
中。少有能超过其灵妙者△治心乃世出世之至
学。心不治而多学典章。所谓算沙徒困。终无益也。
读至此。乃知良马见鞭影而行。到则不难矣。】
此篇教住持当与众同好恶。乃合乎大中至正之
义也。
「湛堂曰。有道德者乐于众。无道德者乐于身。乐于众
1266-A¶ 第 648b 页 X64-0648.png
者长。乐于身者亡。」
【此节明乐有所当。谓凡有道德之人。无一已之私。
已有其乐。则与众同乐。无道德之人。只图自家安
乐。不顾大众。殊不知与众同乐者。其乐悠长。为已
求乐者。其乐无几。不久即亡矣。】
「今称住持者。多以好恶临众。故众人拂之。求其好而
知其恶。恶而知其好者鲜矣。故曰。与众同忧乐同好
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孰不归焉(二事癞可赘疣集)。」
【此节教存大义。今时之称为住持者。多以自已好
恶之心。临于大众。不与众同情。故拂逆而不就。要
求个公心直胆者。谛审人情。看我既好。而众人何
故返恶。我既恶。众人因甚返好。此中必有其故。如
此住持。天下鲜矣。传云。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
是故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拂者。逆也。故曰。寒暑
饥渴。众所同忧。安逸饱暖。众所同乐。道德仁义。众
所同好。伤残刻剥。众所同恶。住持人。于此四种。能
同于众者义也。义在则众美具在。天下谁不归之
敬之哉△义字当谛思。不可轻忽读去。得此者。无
在不在也。】
此篇言持法者。贵在变通。不知变通。则自救不暇。
安能为人也。
「湛堂曰。道者古今正权。善弘道者。要在变通。不知变
者。拘文执教。滞相殢情。此皆不达权变。」
【此节教人通权达变。谓道乃往古来今一大权柄。
【此节明乐有所当。谓凡有道德之人。无一已之私。
已有其乐。则与众同乐。无道德之人。只图自家安
乐。不顾大众。殊不知与众同乐者。其乐悠长。为已
求乐者。其乐无几。不久即亡矣。】
「今称住持者。多以好恶临众。故众人拂之。求其好而
知其恶。恶而知其好者鲜矣。故曰。与众同忧乐同好
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孰不归焉(二事癞可赘疣集)。」
【此节教存大义。今时之称为住持者。多以自已好
恶之心。临于大众。不与众同情。故拂逆而不就。要
求个公心直胆者。谛审人情。看我既好。而众人何
故返恶。我既恶。众人因甚返好。此中必有其故。如
此住持。天下鲜矣。传云。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
是故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拂者。逆也。故曰。寒暑
饥渴。众所同忧。安逸饱暖。众所同乐。道德仁义。众
所同好。伤残刻剥。众所同恶。住持人。于此四种。能
同于众者义也。义在则众美具在。天下谁不归之
敬之哉△义字当谛思。不可轻忽读去。得此者。无
在不在也。】
此篇言持法者。贵在变通。不知变通。则自救不暇。
安能为人也。
「湛堂曰。道者古今正权。善弘道者。要在变通。不知变
者。拘文执教。滞相殢情。此皆不达权变。」
【此节教人通权达变。谓道乃往古来今一大权柄。
1266-A¶ 第 648c 页 X64-0648.png
主宰万物。成立圣凡。通融无碍之法。不是一定作
死马医的。若是善于弘剔此道者。自能通权达变。
所谓八面玲珑。四方洞彻。由其入理之深也。设使
不知变通。拘定文字。执著教典。留滞名相。困殢识
情。殢。困极也。一味作死法拈弄。有甚快活分。】
「故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做
领布衫重七斤。谓古人不达权变。能若是之酬酢。」
【此节引古以證权变。试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
归何处。州曰我在青州做领布衫重七斤。赵州观
音院从谂禅师。曹州郝氏子。嗣南泉普愿禅师。南
岳下二世。古人若不通权达变。深融至理。岂能有
如是之酬酢耶。主答客曰酬。客答主曰酢。】
「圣人云。幽谷无私。遂致斯响。洪钟虡受。扣无不应。是
知通方上士。将返常合道。不守一而不应变也(与李
商老书)。」
【此节结无私能应变。圣人指老子。云。幽谷无私。遂
致斯响。如幽深岩谷中。有人大呼则大应。小呼则
小应者。以其无私心彼我。故作此应也。又如洪钟
受虡。扣之无不答也。虡。天上神兽。鹿头龙身。说文
云。钟鼓之[榭-身+(阿-可)]也。横曰栒。纵曰虡。乃击钟之具。以是
而知。通方上士。返将平常之事。一一皆合于至道。
所谓信手拈来无不是。终不是那守定一法。而不
知随事应用。变通无碍者比也△变通之境终不
易到。须是胸中无块垒。舌上无交纹。乃得随声应
死马医的。若是善于弘剔此道者。自能通权达变。
所谓八面玲珑。四方洞彻。由其入理之深也。设使
不知变通。拘定文字。执著教典。留滞名相。困殢识
情。殢。困极也。一味作死法拈弄。有甚快活分。】
「故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做
领布衫重七斤。谓古人不达权变。能若是之酬酢。」
【此节引古以證权变。试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
归何处。州曰我在青州做领布衫重七斤。赵州观
音院从谂禅师。曹州郝氏子。嗣南泉普愿禅师。南
岳下二世。古人若不通权达变。深融至理。岂能有
如是之酬酢耶。主答客曰酬。客答主曰酢。】
「圣人云。幽谷无私。遂致斯响。洪钟虡受。扣无不应。是
知通方上士。将返常合道。不守一而不应变也(与李
商老书)。」
【此节结无私能应变。圣人指老子。云。幽谷无私。遂
致斯响。如幽深岩谷中。有人大呼则大应。小呼则
小应者。以其无私心彼我。故作此应也。又如洪钟
受虡。扣之无不答也。虡。天上神兽。鹿头龙身。说文
云。钟鼓之[榭-身+(阿-可)]也。横曰栒。纵曰虡。乃击钟之具。以是
而知。通方上士。返将平常之事。一一皆合于至道。
所谓信手拈来无不是。终不是那守定一法。而不
知随事应用。变通无碍者比也△变通之境终不
易到。须是胸中无块垒。舌上无交纹。乃得随声应
1266-A¶ 第 649a 页 X64-0649.png
响。如只口说变通。总若群盲摸象。了无实见。】
此篇教人求友须胜已。如其鄙匪无益也。
「湛堂曰。学者求友。须是可为师者。时中长怀尊敬。作
事取法。期有所益。或智识差胜于我。亦可相从。警所
未逮。万一与我相似。则不如无也(宝峰实录)。」
【谓凡学者寻求友人。须是可为我师法者。二六时
中。常怀尊敬。每作事必当取法于他。期有利益。又
或彼智力见识略有胜过于我者。亦可以相从。差。
次也。何故。警策我所不及处。万一与我一样。则不
如无也△古德云。选择良朋要老成。不如已者莫
同盟。譬如水入污泥去。纵若清兮也未清。其斯之
谓欤。】
此篇要人真履实践。务华非所宜也。
「湛堂曰。祖庭秋晚。林下人不为嚣浮者。固自难得。昔
真如住智海。尝言在湘西道吾时。众虽不多。犹有老
衲数辈。履践此道。自大沩来此。不下九百僧。无七五
人会我说话。予以是知。得人不在众多矣(实录)。」
【祖庭。即佛祖之门庭也。秋晚。即末法凋零之时也。
谓林下学人。于此凋零之际。有不为嚣喧浮薄之
事者。实是难得。昔真如哲禅师住智海时。尝言我
在湘江之西。住道吾寺时。众虽不多。犹有老成衲
子几人。行持此道。自大沩迁来智海时。论众不止
九百僧。其间无七五人。会得我说话的舌头落处。
以是而知。得人只要真修实行者。固不在众数之
此篇教人求友须胜已。如其鄙匪无益也。
「湛堂曰。学者求友。须是可为师者。时中长怀尊敬。作
事取法。期有所益。或智识差胜于我。亦可相从。警所
未逮。万一与我相似。则不如无也(宝峰实录)。」
【谓凡学者寻求友人。须是可为我师法者。二六时
中。常怀尊敬。每作事必当取法于他。期有利益。又
或彼智力见识略有胜过于我者。亦可以相从。差。
次也。何故。警策我所不及处。万一与我一样。则不
如无也△古德云。选择良朋要老成。不如已者莫
同盟。譬如水入污泥去。纵若清兮也未清。其斯之
谓欤。】
此篇要人真履实践。务华非所宜也。
「湛堂曰。祖庭秋晚。林下人不为嚣浮者。固自难得。昔
真如住智海。尝言在湘西道吾时。众虽不多。犹有老
衲数辈。履践此道。自大沩来此。不下九百僧。无七五
人会我说话。予以是知。得人不在众多矣(实录)。」
【祖庭。即佛祖之门庭也。秋晚。即末法凋零之时也。
谓林下学人。于此凋零之际。有不为嚣喧浮薄之
事者。实是难得。昔真如哲禅师住智海时。尝言我
在湘江之西。住道吾寺时。众虽不多。犹有老成衲
子几人。行持此道。自大沩迁来智海时。论众不止
九百僧。其间无七五人。会得我说话的舌头落处。
以是而知。得人只要真修实行者。固不在众数之
1266-A¶ 第 649b 页 X64-0649.png
多也△人之性分固是生成。而亦因时升降者有
之。不随时变者几人哉。须知古人之意。在实而不
在华。】
此篇谓人情浇薄。知之最为难也。
「湛堂曰。惟人履行。不可以一詶一诘。固能尽知。盖口
舌辩利者。事或未可信。辞语拙讷者。理或未可穷。虽
穷其辞。恐未穷其理。能服其口。恐未服其心。惟人难
知。圣人所病。」
【此节明知人之难。曰。世间惟独有知人实处。不是
容易。非是一詶对一诘问。便能悉知。何也。盖有一
等口舌辩论锋利者。听其言似有可取。至于行事
之真假。未可信也。又一种辞语拙讷者。讷语迟钝
也。闻其声似无可听。而究竟其道理。郤难以极穷。
所以拙讷者。虽能穷其辞。恐未能穷他之理。利口
者。虽能服其口。恐未能服他之心。此所以知人之
难。即圣人亦有所患焉。】
「况近世衲子聪明。不务通物情。视听多只伺过隙。与
众违欲。与道乖方。相尚以欺。相冒以诈。使佛祖之道。
靡靡而愈薄。殆不可救矣(答鲁直书)。」
【此节出今时弊病。且近来衲子闻见处。竟不专以
通达人情为事。而一味以此视听。多只伺候人之
过隙。隙缝罅也。所以与众人之情欲相违。与大道
之方向相乖。时中所竞尚者。一味是欺瞒不实之
心。蒙昧謟诈之念。[曰/月]蒙昧也。如此行径。使佛祖之
之。不随时变者几人哉。须知古人之意。在实而不
在华。】
此篇谓人情浇薄。知之最为难也。
「湛堂曰。惟人履行。不可以一詶一诘。固能尽知。盖口
舌辩利者。事或未可信。辞语拙讷者。理或未可穷。虽
穷其辞。恐未穷其理。能服其口。恐未服其心。惟人难
知。圣人所病。」
【此节明知人之难。曰。世间惟独有知人实处。不是
容易。非是一詶对一诘问。便能悉知。何也。盖有一
等口舌辩论锋利者。听其言似有可取。至于行事
之真假。未可信也。又一种辞语拙讷者。讷语迟钝
也。闻其声似无可听。而究竟其道理。郤难以极穷。
所以拙讷者。虽能穷其辞。恐未能穷他之理。利口
者。虽能服其口。恐未能服他之心。此所以知人之
难。即圣人亦有所患焉。】
「况近世衲子聪明。不务通物情。视听多只伺过隙。与
众违欲。与道乖方。相尚以欺。相冒以诈。使佛祖之道。
靡靡而愈薄。殆不可救矣(答鲁直书)。」
【此节出今时弊病。且近来衲子闻见处。竟不专以
通达人情为事。而一味以此视听。多只伺候人之
过隙。隙缝罅也。所以与众人之情欲相违。与大道
之方向相乖。时中所竞尚者。一味是欺瞒不实之
心。蒙昧謟诈之念。[曰/月]蒙昧也。如此行径。使佛祖之
1266-A¶ 第 649c 页 X64-0649.png
道。渐渐转衰。危乎不可救也△近世人情。多尚浮
靡。行说俱非重厚。所以知人之难。不在于今也。我
愿后人。存守个好念头得来受用。】
此篇教学者依附得人。可以操持无妄。成就品格
也。
「湛堂谓妙喜曰。像季比丘。外多徇物。内不明心。纵有
弘为。皆非究竟。盖所附卑猥而使然。」
【此节教依附得人。谓像季学者。外但随顺境缘。逐
诸声色。徇。顺也。内不自求悟明心性。此等人。纵使
有弘大作为处。皆是虚浮。实非究竟。何故。盖是所
依附之人。卑浅鄙猥之所致也。】
「如搏牛之䖟。飞止数步。若附骥尾。便有追风逐日之
能。乃依托之胜也。」
【此节喻明所附。譬如抟集牛身之䖟。据自力奋飞。
不过数步而巳。若附骥尾。骥。良马也。便见其有风
可追日可逐之能也。此亦无他。乃依托之胜也。】
「是故学者。居必择处。游必就士。遂能绝邪僻。近中正。
闻正言也。昔福严雅和尚。每爱真如哲。标致可尚。但
未知所附者何人。一日见与大宁宽。蒋山元。翠岩真
偕行。雅喜不自胜。从容谓哲曰。诸大士法门龙象。子
得从之游。异日支吾道之倾颓。彰祖教之利济。固不
在予之多嘱也(日涉记)。」
【此节明依附之验。以是知学者。居必择其可居之
处。游必择其可与之人。处若善。人若良。遂能绝其
靡。行说俱非重厚。所以知人之难。不在于今也。我
愿后人。存守个好念头得来受用。】
此篇教学者依附得人。可以操持无妄。成就品格
也。
「湛堂谓妙喜曰。像季比丘。外多徇物。内不明心。纵有
弘为。皆非究竟。盖所附卑猥而使然。」
【此节教依附得人。谓像季学者。外但随顺境缘。逐
诸声色。徇。顺也。内不自求悟明心性。此等人。纵使
有弘大作为处。皆是虚浮。实非究竟。何故。盖是所
依附之人。卑浅鄙猥之所致也。】
「如搏牛之䖟。飞止数步。若附骥尾。便有追风逐日之
能。乃依托之胜也。」
【此节喻明所附。譬如抟集牛身之䖟。据自力奋飞。
不过数步而巳。若附骥尾。骥。良马也。便见其有风
可追日可逐之能也。此亦无他。乃依托之胜也。】
「是故学者。居必择处。游必就士。遂能绝邪僻。近中正。
闻正言也。昔福严雅和尚。每爱真如哲。标致可尚。但
未知所附者何人。一日见与大宁宽。蒋山元。翠岩真
偕行。雅喜不自胜。从容谓哲曰。诸大士法门龙象。子
得从之游。异日支吾道之倾颓。彰祖教之利济。固不
在予之多嘱也(日涉记)。」
【此节明依附之验。以是知学者。居必择其可居之
处。游必择其可与之人。处若善。人若良。遂能绝其
1266-A¶ 第 650a 页 X64-0650.png
私邪偏僻之患。而得近中正。闻正言也。昔泽州福
严良雅禅师。嗣洞山守初禅师。青原下八世。每爱
真如哲之标格致趣。实为可尚。但未知所依附何
人。一日见与洪州大宁道宽禅师。嗣石霜楚圆禅
师。蒋山赞元禅师。亦嗣石霜。南岳下十一世。及翠
岩真禅师偕行。偕。同也。雅师喜之不胜。从容閒暇
日。谓哲曰。诸大士皆福慧深厚者。乃法门中。有大
担当大力量。如龙如象之人。子今得相从与之交
游。他日支撑吾道之倾颓。彰显祖教之利济。固不
在我之再三嘱付也△失身匪类。万事瓦裂。依托
二字。可不慎哉。】
此篇教学人须怀远大之志。不可徇俗苟利也。
「湛堂谓妙喜曰。参禅须要识虑高远。志气超迈。出言
行事。持信于人。勿随势利苟枉。自然不为朋辈描摸
时所上下也(宝峰记闻)。」
【谓参禅人。先必要识见高。思虑远。志与气俱宜高
超远迈。迈。远也。凡出言行事之间。总皆要存诚立
信。使人不疑惑。又不可随顺势力。贪求财利。苟且
枉屈之事。果能如此。自然使朋辈中人。无处下手。
来描画你。摸索你。自然不似他辈。亦随时世可上
可下之人也△循俗苟利。心性昏迷。即堕为流俗
人矣。】
此篇见古人发言行事。要皆以不欺为先也。
「湛堂曰。予昔同灵源。侍晦堂于章江寺。灵源一日与
严良雅禅师。嗣洞山守初禅师。青原下八世。每爱
真如哲之标格致趣。实为可尚。但未知所依附何
人。一日见与洪州大宁道宽禅师。嗣石霜楚圆禅
师。蒋山赞元禅师。亦嗣石霜。南岳下十一世。及翠
岩真禅师偕行。偕。同也。雅师喜之不胜。从容閒暇
日。谓哲曰。诸大士皆福慧深厚者。乃法门中。有大
担当大力量。如龙如象之人。子今得相从与之交
游。他日支撑吾道之倾颓。彰显祖教之利济。固不
在我之再三嘱付也△失身匪类。万事瓦裂。依托
二字。可不慎哉。】
此篇教学人须怀远大之志。不可徇俗苟利也。
「湛堂谓妙喜曰。参禅须要识虑高远。志气超迈。出言
行事。持信于人。勿随势利苟枉。自然不为朋辈描摸
时所上下也(宝峰记闻)。」
【谓参禅人。先必要识见高。思虑远。志与气俱宜高
超远迈。迈。远也。凡出言行事之间。总皆要存诚立
信。使人不疑惑。又不可随顺势力。贪求财利。苟且
枉屈之事。果能如此。自然使朋辈中人。无处下手。
来描画你。摸索你。自然不似他辈。亦随时世可上
可下之人也△循俗苟利。心性昏迷。即堕为流俗
人矣。】
此篇见古人发言行事。要皆以不欺为先也。
「湛堂曰。予昔同灵源。侍晦堂于章江寺。灵源一日与
1266-A¶ 第 650b 页 X64-0650.png
二僧入城。至晚方归。晦堂因问。今日何往。灵源曰。适
往大宁来。」
【此节直述往事。谓予曾同灵源。奉侍晦堂和尚于
章江寺。灵源一日偶与二僧入城。至晚方始归来。
晦堂因问曰。今日向甚么处来。灵源以无事入城
自觉不便。但对曰。适才往大宁来。】
「时死心在旁。厉声呵曰。参禅欲脱生死。发言先要诚
实。清兄何得妄语。」
【此节明益友无讳。时死心正值在旁侍立。不忍其
虚妄。乃大声呵之曰。参禅本为超脱生死。发言必
先要至诚老实。清兄你何得作此妄语。死心即隆
兴府黄龙悟新禅师。韶州黄氏子。嗣黄龙祖心禅
师。南岳下十三世。】
「灵源面热不敢对。自尔不入城郭。不妄发言。予固知
灵源死心。皆良器也(日涉记)。」
【此节明知过能改。灵源闻呵。大渐面热。不敢别对。
自此以后。更不敢复入城郭。外城曰郭。亦不敢虚
妄发言。予固知灵源知过必改。死心正而不屈。如
二人者。真良器也。良。美也△古人存心。此中无丝
毫欺吝。死心以不自欺之心责友。灵源以不自吝
之心改过。此各得其正也。学者审之。】
此篇说古人好学不倦。一皆出自天真。非勉强也。
「湛堂曰。灵源好阅经史。食息未尝少憩。仅能背讽乃
止。晦堂因呵之。灵源曰。尝闻用力多者收功远。」
往大宁来。」
【此节直述往事。谓予曾同灵源。奉侍晦堂和尚于
章江寺。灵源一日偶与二僧入城。至晚方始归来。
晦堂因问曰。今日向甚么处来。灵源以无事入城
自觉不便。但对曰。适才往大宁来。】
「时死心在旁。厉声呵曰。参禅欲脱生死。发言先要诚
实。清兄何得妄语。」
【此节明益友无讳。时死心正值在旁侍立。不忍其
虚妄。乃大声呵之曰。参禅本为超脱生死。发言必
先要至诚老实。清兄你何得作此妄语。死心即隆
兴府黄龙悟新禅师。韶州黄氏子。嗣黄龙祖心禅
师。南岳下十三世。】
「灵源面热不敢对。自尔不入城郭。不妄发言。予固知
灵源死心。皆良器也(日涉记)。」
【此节明知过能改。灵源闻呵。大渐面热。不敢别对。
自此以后。更不敢复入城郭。外城曰郭。亦不敢虚
妄发言。予固知灵源知过必改。死心正而不屈。如
二人者。真良器也。良。美也△古人存心。此中无丝
毫欺吝。死心以不自欺之心责友。灵源以不自吝
之心改过。此各得其正也。学者审之。】
此篇说古人好学不倦。一皆出自天真。非勉强也。
「湛堂曰。灵源好阅经史。食息未尝少憩。仅能背讽乃
止。晦堂因呵之。灵源曰。尝闻用力多者收功远。」
1266-A¶ 第 650c 页 X64-0650.png
【此节谓究学之功深。湛堂和尚。举灵源禅师好学。
以策进后人。阅。观也。经。即一切经书。史。即一切吏
籍。食。饮食。息。安𥨊。憩。息也。谓灵源好学。于饮食睡
眠之间。未尝少歇。凡读书必到背讽得乃止。晦堂
呵之。以谓不当苦读如是。灵源对曰。尝闻凡事用
力多者。收功亦远。教中有云。勇猛精进。自强不息
者。则三昧易成。彼岸易到。圆满功德。亦得永远也。】
「故黄太史鲁直曰。清兄好学。如饥渴之嗜饮食。视利
养纷华若臭恶。盖其诚心自然。非特尔也(赘疣集)。」
【此节出性分之本具。黄太史讳庭坚字鲁直。号山
谷居士。得法于黄龙祖心禅师。故尝称灵源曰。清
兄好学。如饥渴者之欲饮食。视利养纷杂浮华之
事如恶臭。盖其天性至诚自然如此。非勉强为之
也△请问今时学者。一本书你曾读过几遍。敢言
背讽乎。勉之勉之。】
禅林宝训笔说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