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切¶
音切¶ 第 499b 页

禅林宝训合注卷第三
虎林净慧居士张文嘉仲嘉甫较定

雪堂行和尚住荐福。一日问暂到僧甚处来。僧云。福
州来。雪堂云。沿路见好长老么。僧云。近过信州博山
住持本和尚。虽不曾拜。识好长老也。雪堂曰。安得知
其为好。僧云。入寺路径开辟。廊庑修整。殿堂香灯不
绝。晨昏钟鼓分明。二时粥饭精洁。僧行见人有礼。以
此知其为好长老。雪堂笑曰。本固贤矣。然尔亦具眼
也。直以斯言。达于郡守吴公傅朋曰。遮僧持论。颇类
音切¶ 第 499c 页 X64-0499.png
范延龄荐张希颜事。而阁下之贤不减张忠定公。老
僧年迈。乞请本住持。庶几为林下盛事。吴公大喜。本
即日迁荐福(东湖集。范延龄事。出皇朝类苑)

雪堂行
衢州乌巨山。雪堂道行禅师。迅州叶氏
子。嗣佛眼远禅师。南岳下十五世。

沿
从流而下也。今谓从一路也。

博山本
饶州荐福悟本禅师。江州人。前住博山。
嗣大慧禅师。南岳下十六世。

入寺下六条
路径开阔居处好。廊庑修整建立
好。香灯不绝报恩好。钟鼓分明法令好。粥饭精洁
恩众好。僧行有礼规矩好。

张希颜事
宋时张希颜。为萍乡邑宰。范延龄为
殿直。押兵过金陵。张咏上命知金陵事。问曰。天使
沿路见好官员么。曰昨过萍乡。邑宰张希颜好官
员也。咏曰。焉得知其为好。答曰。自入其境。桥路完
美。田园阔辟。野无堕农。市无赌博。夜闻更鼓分明。
必知有美政者。咏曰。希颜固贤矣。天使亦好官员。
即日同荐于朝。希颜为发运使。延龄为阁门侯也。
张咏字复之。后封定国公。

阁下
称呼之辞。又语录云。宰相三公郡守。俱称
阁下。

雪堂曰。金堤千里。溃于蚁坏。白璧之美。离于瑕玷。况
无上妙道。非特金堤白璧也。而贪欲瞋恚。非特蚁坏
瑕玷也。要在志之端谨。行之精进。守之坚确。修之完
音切¶ 第 500a 页 X64-0500.png
美。然后可以自利而利他也(与五十朋书)

金堤
上取坚固之义。下乃池塘之岸。


散也。

雪堂曰。予在龙门时。炳铁面住太平。有言炳行脚离
乡未久。闻受业一夕遗火。悉为煨烬。炳得书掷之于
地。乃曰。徒乱人意耳(东湖集)

煨烬
下音尽。即火之馀也。

雪堂谓晦庵光和尚曰。予弱冠之年。见独居士言。中
无主不立。外不正不行。此语宜终身践之。圣贤事业
备矣。予佩其语。在家修身。出家学道。以至率身临众。
如衡石之定重轻。规矩之成方圆。舍此则事事失准
(广录。见独居士者。即雪堂父也)

晦庵光
信州龟峰晦庵惠光禅师。建宁人。嗣雪
堂行机禅师。

弱冠
古者二十岁方冠。此十五六。未冠之称也。


大带也。又凡带必有佩。古人凡遇善行嘉言。
即书于佩。示其不忘也。


法则也。又准者。所以揆平驭正。注曰。立水以
望绳。以水为平。即是为平之器。

雪堂曰。高庵临众必曰。众中须知有识者。予因问其
故。高庵曰。不见沩山道。举措看他上流。莫谩随于庸
鄙。平生在众不沈于下愚者。皆出此语。稠人广众中。
鄙者多。识者少。鄙者易习。识者难亲。果能自奋志于
其间。如一人与万人敌。庸鄙之习力尽。真挺特没量
音切¶ 第 500b 页 X64-0500.png
汉也。予终身践其言。始得不负出家之志(广录)


空也欺也。
挺持
超越而独立也。

雪堂谓且庵曰。执事须权重轻。发言要先思虑。务合
中道。勿使偏颇。若仓卒暴用。鲜克有济。就使得成而
终不能万全。予在众中。备见利病。惟有德者。以宽服
人。常愿后来有志力者。审而行之。方为美利。灵源尝
曰。凡人平居内照多能晓了。及涉事外驰便乖混融
丧其法体。必欲思绍佛祖之任。启迪后昆。不可不常
自检责也(广录)

且庵
真州长芦且庵守仁禅师。越之上虞人。嗣
雪堂行禅师。南岳下十六世也。


不正之貌。
启迪
开导也。

应庵华和尚住明果。雪堂未尝一日不过从。间有窃
议者。雪堂曰。华侄为人不悦利近名。不先誉后毁。不
阿容苟合。不佞色巧言。加以见道明白。去住翛然。衲
子难得。予固重之(且庵逸事)

应庵华
明州天童应庵昙华禅师。蕲州汪氏子。
嗣虎丘隆禅师。南岳下十六世。

雪堂曰。学者气胜志则为小人。志胜气则为端人。正
士气与志齐。为得道贤圣。有人刚狼不受规谏。气使
然也。端正之士。虽强使为不善。宁死不二。志使然也(广录)

志气
上心志也。下血气也。以理养心。志不昏。以
志帅气。气不堕。论云。气听命于心者是贤也。心听
命于气者为小人也。夫气者志之卒也。志者气之
音切¶ 第 500c 页 X64-0500.png
帅也。苟心随气变。则气反为志之帅也。气为帅。则
吾心之志衰。斯乃心为气役也。圣贤君子。以心御
气。而不为气所御。以心移气。而不为气所移也。

雪堂曰。高庵住云居。普云圆为首座。一材僧为书记
白杨顺为藏主。通乌头为知客。贤真牧为维邪。华侄
为副寺。用侄为监寺。皆是有德业者。用侄寻常廉约。
不点常住油。华侄因戏之曰。异时做长老。须是鼻孔
端正始得。岂可以此为得耶。用侄不对。用侄处已虽
俭。与人甚丰。接纳四来。略无倦色。高庵一日见之曰。
监寺用心固难得。更须照管常住。勿令疏失。用侄曰。
在某失为小过。在和尚尊贤待士。海纳山容。不问细
微。诚为大德。高庵笑而巳。故丛林有用大碗之称(逸事)

普云圆
南康军普云自圆禅师。绵州雍氏子。嗣
南庵悟禅师。南岳下十六世。

首座
表率丛林。人天眼目。分座说法。开凿后昆。
故曰首座也。

一材僧
未详。或指水庵。

书记
执掌文翰。凡山门榜疏书简。祈祷语词。悉
皆属之。

白杨顺
抚州白杨法顺禅师。绵州文氏子。嗣佛
眼远禅师。南岳下十五世也。师一日上堂曰。好事
堆堆叠叠来。不须造作与安排。落林黄叶水摧去。
横谷白云风捲回。寒雁一声情念断。霜钟才动我
山摧。白杨更有过人处。尽夜寒炉拨死灰。
音切¶ 第 501a 页 X64-0501.png

藏主
执掌经藏。兼通义理。函帙目录。常加典对。
缺者补完。断者粘缀也。

通乌头
真州北山法通禅师。嗣长芦了清禅师。

知客
知典宾客。缁白相遇。应对香茶。迎请务令
整齐。

贤真牧
南康军归宗真牧正贤禅师。潼州陈氏
子。嗣佛眼远禅师。南岳下十五世。

维那
纲维僧众。曲尽调摄。僧事内外。无不掌之
维那华梵兼举。即今之悦众也。

副事
掌常住金谷钱帛。米麦出入。随时上历也。

用侄
婺州双林德用禅师。本郡戴氏子。嗣高庵
善悟禅师。

监寺
梵语摩监帝。此云寺主。即今监寺。此职早
暮勤事香火。应接官员。历事廉能公谨。上下无怨
者充之矣。

海纳山容
量如大海。无水不纳。心似山谷。无物
不容也。

雪堂曰。学者不知道之所向。则寻师友以参扣之。善
知识不可以道之独化。故假学者赞祐之。是以主招
提有道德之师。而成法社。必有贤智之衲子。是为虎
啸风冽。龙骧云起。昔江西马祖。因百丈南泉而显其
大机大用。南岳石头。得药山天皇而著其大智大能。
所以千载一合。论说无疑。翼然若鸿毛之遇风。沛乎
似巨鱼之纵壑。皆自然之势也。遂致建丛林功勋。增
音切¶ 第 501b 页 X64-0501.png
佛祖光耀。先师住龙门。一夕谓予曰。我无德业。不能
浩归湖海衲子。终愧老东山也。言毕潸然。予尝思之。
今为人师法者。与古人相去倍万矣(与竹庵书)

赞祐
佐助也。

席也会也。


吹气之声。

寒气也。


腾跃远举之貌。

虎啸龙骧
易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
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
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乎上。
本乎地者亲乎下。则各从其类也。

药山
澧州药山惟俨禅师。绛州韩氏子。嗣石头
迁禅师。

天皇
荆州天皇道悟禅师。婺州东阳张氏子。嗣
石头禅师。


飞举之貌。
鸿
大雁也。


水流下急之貌。

音山。泪下之貌。

雪堂曰。予在龙门时。灵源住太平。有司以非意扰之。
灵源与先师书曰。直可以行道。殆不可为。枉可以住
持。诚非我志。不如放意于千岩万壑之间。日饱刍粟。
以遂馀生。复何惓惓乎。不旬浃间。有黄龙之命。乃乘
兴归江西(聪首座记闻)

直枉行道
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
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此鲁论中柳下惠语也。

刍粟
草子之饭也。
惓惓
忧问也。
音切¶ 第 501c 页 X64-0501.png

旬浃
下音节。十日为旬。十二日为浃也。

雪堂曰。灵源好比类衲子曰。古人有言。譬为土木偶
人相似。为木偶人。耳鼻先欲大。口目先欲小。人或非
之。耳鼻大可以小。口目小可以大。为土偶人。耳鼻先
欲小。口目先欲大。人或非之。耳鼻小可以大。口目大
可以小。夫此言虽小。可以喻大矣。学者临事取舍。不
厌三思。可以为忠厚之人也(记闻)


象人之形曰偶。

雪堂曰。万庵送高庵过天台。回谓予言。有德贯首座
隐景星岩三十载。影不出山。龙学耿公为郡。特以瑞
岩迎之。贯辞以偈曰。三十年来独掩关。使符那得到
青山。休将琐末人间事。换我一生林下閒。使命再至
终不就。耿公叹曰。今日隐山之流也。万庵曰。彼有老
宿能记其语者。乃曰。不体道本。没溺死生。触境生心。
随情动念。狼心狐意。謟行诳人。附势阿容。徇名苟利。
乖真逐妄。背觉合尘。林下道人终不为也。予曰。贯亦
僧中间气也(逸事)

万庵
江州东林万庵道颜禅师。潼州解氏子。嗣
大慧杲禅师。南岳下十六世也。

贯首座
未详。

使符
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为符信也。


多贪害物曰狼。

间气
不世而出曰间气。如伊尹周公之类也。又
谓出格之人。与世无干也。
音切¶ 第 502a 页 X64-0502.png

雪堂生富贵之室。无骄倨之态。处躬节俭。雅不事物
住乌巨山。衲子有献铁镜者。雪堂曰。溪流清泚。毛发
可鉴。蓄此何为。终却之(行实)

富贵
有财曰富。有禄曰贵。


千里切。水清也。

雪堂仁慈忠恕。尊贤敬能。戏笑俚言。罕出于口。无峻
阻。不暴怒。至于去就之际。极为介洁。尝曰。古人学道。
于外物淡然。无所嗜好。以至忘势位。去声色。似不勉
而能。今之学者。做尽伎俩。终不奈何。其故何哉。志不
坚。事不一。把作匹似间耳(行实)

忠恕
尽已之谓忠。让人之谓恕。


鄙俗之言。


所守之节。坚正不移。

伎俩
能巧多艺也。

匹似间
方语不要紧也。

雪堂曰。死心住云岩。室中好怒骂。衲子皆望崖而退。
方侍者曰。夫为善知识。行佛祖之道。号令人天。当视
学者如赤子。今不能施惨怛之忧。垂抚循之恩。用中
和之教。奈何如仇雠。见则诟骂。岂善知识用心乎。死
心拽拄杖趁之曰。尔见解如此。他日謟奉势位。苟媚
权豪。贱卖佛法。欺罔聋俗定矣。予不忍。故以重言激
之。安有他哉。欲其知耻改过。怀慕不忘。异日做好人
(聪首座记闻)

方侍者
吉州禾山超宗惠方禅师。嗣黄龙禅师。
音切¶ 第 502b 页 X64-0502.png
南岳下十二世。

惨怛
慈悲之容。恻隐之貌。

抚循
上安也。下顺也。乃屈尊就卑之义也。

中和
理无偏颇。事无缓急。又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怀冤相报之意。不容宽恕之心。


音后。怒也。

逐也。

权豪
当位有势曰权。财力俱胜曰豪。

激之
感发其志。

死心新和尚曰。秀圆通尝言。自不能正。而欲正他人
者。谓之失德。自不能恭。而欲恭他人者。谓之悖礼。夫
为善知识。失德悖礼。将何以垂范后乎(与灵源书)

秀圆通
汴梁法云寺圆通法秀禅师。秦州陇城
辛氏子。嗣天衣怀禅师。清源下十一世。

死心谓陈莹中曰。欲求大道。先正其心。少有忿懥。则
不得其正。少有嗜欲。亦不得其正。然自非圣贤应世。
安得无爱恶喜怒。直须不置之于前。以害其正。是为
得矣(广录)

忿懥
下本作睫字。上怒之甚也。下怒之滞也。

死心曰。节俭放下。最为入道捷径。多见学者。心愤愤。
口悱悱。孰不欲继踵古人。及观其放下节俭。万中无
一。恰似世俗之家子弟。不肯读书。要做官人。虽三尺
孺子。知其必不能为也(广录)

愤愤
心欲通而未能通也。
音切¶ 第 502c 页 X64-0502.png

悱悱
口欲言而未能言也。

死心谓湛堂曰。学者有才识。忠信节义者上也。其才
虽不高。谨而有量者次也。其或怀邪观望。随势改易。
此真小人也。若置之于人前。必坏丛林。而污渎法门
(实录)

死心谓草堂曰。凡住持之职。发言行事。要在诚信。言
诚而信。所感必深。言不诚信。所感必浅。不诚之言。不
信之事。虽平居庶俗。犹不忍行。恐见欺于乡党。况为
丛林主。代佛祖宣化。发言行事。苟无诚信。则湖海衲
子孰相从焉(黄龙实录)

乡党
一万二千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死心曰。求利者不可与道。求道者不可与利。古人非
不能兼之。盖其势不可也。使利与道兼行。则商贾屠
沽。闾阎负贩之徒。皆能求之矣。何必古人弃富贵。忘
功名。灰心泯智。于空山大泽之中。涧饮木食而终其
身哉。必谓利与道。行之不相违碍。譬如捧漏卮而灌
焦釜。则莫能济矣(因与韩子苍书)

商贾
下音古。行商坐贾。

屠沽
宰杀曰屠。卖酒曰沽。

闾阎
里巷之门。

负贩
上担荷也。下贱买贵卖也。

漏卮
注酒之器也。古云江河不能满漏卮。

焦釜
秦伐赵。赵取救于齐。齐不明。周子曰。今日
亡赵。明日患及齐。救赵之急务。宜若捧漏卮而沃
音切¶ 第 503a 页 X64-0503.png
焦釜。

死心曰。晦堂先师昔游东吴。见圆照赴净慈请。苏杭
道俗争之不巳。一曰。此我师也。汝何夺之。一曰。今我
师也。汝何有焉(一本见林间录)

圆照
东京惠林寺圆照宗本禅师。常州无锡管
氏子。嗣天衣义怀禅师。清源下十一世也。

死心住翠岩。闻觉范窜逐海外。道过南昌。邀归山中。
迎待连日。厚礼津送。或谓死心喜怒不常。死心曰。觉
范有德衲子。乡者极言去其圭角。今罹横逆。是其素
分。予以平日丛林道义处之。识者谓死心无私于人
故如此(西山记闻)


与向同。先也。

死心谓草堂曰。晦堂先师言。人之宽厚。得于天性。若
强之以猛。必不悠久。猛而不久。则返为小人侮慢。然
邪正善恶。亦得于天性。皆不可移。惟中人之性。易上
易下。可从而化之(实录)

草堂清和尚曰。燎原之火。生于荧荧。坏山之水。漏于
涓涓。夫水之微也。捧土可塞。及其盛也。漂木石。没丘
陵。火之微也。勺水可灭。及其盛也。焦都邑。燔山林。与
夫爱溺之水。瞋恚之火。曷常异乎。古之人治其心也。
防其念之未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收功甚大。
及其情性相乱。爱恶交攻。自则伤其生。他则伤其人。
殆乎危矣。不可救也(与韩子苍书)

草堂清
隆兴府草堂善清禅师。南雍州何氏子。
音切¶ 第 503b 页 X64-0503.png
嗣黄龙祖心禅师。南岳下十三世。


烧也。
荧荧
小火星也。

都邑
天子所居曰都。周礼云。四县曰都。邑。国也。
四井曰邑。


音烦。烧也。

草堂曰。住持无他。要在审察人情。周知上下。夫人情
审则中外和。上下通则百事理。此住持。所以安也。人
情不能审察。下情不能上通。上下乖戾。百事矛盾。此
住持所以废也。其或主者。自持聪明之资。好执偏见。
不通物情。舍佥议而重已权。废公论而行私惠。致使
进善之途渐隘。任众之道益微。毁其未见未闻。安其
所习所蔽。欲其住持经大传远。是犹却行而求前。终
不可及(与山堂书)


众也皆也。

却行求前
时孔子在卫。冉求言于季孙曰。国有
圣人而不能用。欲求其治。是犹却行而求前。岂可
及乎。

草堂曰。学者立身须要正当。勿使人窃议。一涉异论。
则终身不可立矣。昔大阳平侍者。道学为丛林推重。
以处心不正。识者非之。遂致终身坎坷。逮死无归。然
岂独学者而巳。为一方主人。尤宜祗畏(与一书记书)

平侍者
太阳平侍者。预明安之室有年矣。虽尽
得其旨。惟以生灭为已任。挤陷同列。忌出其右。时
琅琊广照。公安圆鉴居众时。汾阳昭禅师。令其探
音切¶ 第 503c 页 X64-0503.png
明安宗旨。太阳明安云。兴洞山一宗。非远即觉也。
二师云。有平侍者在。安以手指胸云。此处不佳。又
捏拇指叉中示云。平向去当死于此尔。既明安迁
化。遗嘱云。瘗身十年无难。当为太阳山打供。入塔
时。门人恐平将不利于师。遂作李和文都尉。所施
黄白器物。书于塔铭。实无也。后平住太阳。忽云。先
师灵骨。风水不利。取而焚之。山门耆宿切谏。平云。
与我有妨。遂发塔。见师颜貌如生。薪尽俨然。众皆
惊异。平以钁破其脑。益油薪。俄成灰烬。众以其事
闻于官。坐平谋塔中物。不孝还俗。平后自称为黄
秀才。谒琅琊。琅琅曰。昔年平侍者。今朝黄秀不。我
在太阳时。见你做出来。遂不纳。又谒公安。安亦然。
平流浪无依。后于三叉路口。遭大虫食之。竟不免
太阳手叉之记。悲哉。

坎坷
不平之貌。

草堂谓如和尚曰。先师晦堂言。稠人广众中。贤不肖
接踵。以化门广大。不容亲疏于其间也。惟在少加精
选。苟才德合人望者。不可以已之所怒而疏之。苟见
识庸常。众人所恶者。亦不可以已之所爱而亲之。如
此则贤者自进。不肖者自退。丛林安矣。若夫主者好
逞私心。专已喜怒而进退于人。则贤者缄默。不肖者
竞进。纪纲紊乱。丛林废矣。此二者实住持之大体。诚
能审而践之。则近者悦而远者传。则何虑道之不行。
衲子之不来慕乎(疏山石刻)
音切¶ 第 504a 页 X64-0504.png

亲疏
爱而近之曰亲。恶而远之曰疏。

缄默
上封也。下不言也。时孔子观周。入后稷之
庙。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天机不密。四
时何行。地机不密。万物何生。人机不密。万事何成。
此古慎言之人也。又诫人之避才。

草堂谓空首座曰。自有丛林巳来。得人之盛。无如石
头马祖雪峰云门。近代唯黄龙。五祖二老。诚能收拾
四方英俊衲子。随其器度浅深。才性能否。发而用之。
譬如乘轻车。驾骏驷。总其六辔。奋其鞭策。抑纵在其
顾盻之间。则何往而不达哉(广录)

雪峰
福州雪峰义存禅师。南安曾氏子。嗣德山
宣鉴禅师。

云门
广东韶州云门山光峰院文偃禅师。嘉兴
张氏子。嗣雪峰义存禅师。


智过千人曰俊。

驾骏驷
四马在轭曰驾。俊马曰骏。一乘四马曰
驷。

六辔
下普具切。车有四马。各两辔。共八辔。以骖
马内两辔系于轼。骖马外两辔。及夹辕两服。马四
辔。分置两手。以为六辔。


马箠也。以鞭击马也。

顾盻
回视也。

草堂曰。住持无他。要在戒谨其偏听自专之弊。不主
乎先入之言。则小人謟佞迎合之才。不可得而惑矣。
音切¶ 第 504b 页 X64-0504.png
盖众人之情不一。至公之论难见。须是察其利病。审
其可否。然后行之可也(疏〔出〕实录)

草堂谓山堂曰。天下之事。是非未明。不得不慎。是非
既明。以理决之。惟道所在。断之勿疑。如此则奸佞不
能惑。强辩不能移矣(清泉记闻)

山堂震和尚。初却曹山之命。郡守移文勉之。山堂辞
之曰。若使饭粱齧肥。作贪名之衲子。不若草衣不食。
为隐山之野人(清泉才庵主。记闻)

山堂
隆兴府。黄龙山堂道震禅师。金陵赵氏子。
嗣泐潭善禅师。


美谷也。

齧肥
上噬也。下肥腻也。言所食者。皆佳谷美味
之物也。

山堂曰。蛇虎非鸱鸢之雠。鸱鸢从而号之。何也。以其
有异心故。牛豕非鸲鹊之驭。鸲鹊集而乘之何也。以
其无异心故。昔赵州访一庵主。值出生饭。州云。鸦子
见人为甚飞去。主罔然。遂蹑前语问州。州对曰。为我
有杀心在。是故疑于人者。人亦疑之。忘于物者。物亦
忘之。古人与蛇虎为伍者。善达此理也。老庞曰。铁牛
不怕狮子吼。恰似木人见花鸟。斯言尽之矣(与周居士书)


充尸切。亦名鸢。似雁而白也。


音劬。鸲鹆也。即八哥是也。


乘也。
罔然
言不知其理也。


践也。
音切¶ 第 504c 页 X64-0504.png


聚也。五人相参曰伍。又伴也。

老庞
襄州庞蕴字道玄。衡阳县人。得法于马祖。
尝作偈曰。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铁
牛不怕狮子吼。恰似木人见花鸟。木人本体自无
情。花鸟逢人亦不惊。心境如如只这是。何虑菩提
道不成。

山堂曰。御下之法。恩不可过。过则骄矣。威不可严。严
则怨矣。欲恩而不骄。威而不怨。恩必施于有功。不可
妄加于人。威必加于有罪。不可滥及无辜。故恩虽厚
而人无所骄。威虽严而人无所怨。功或不足称而赏
之巳厚。罪或不足责而罚之至重。遂使小人故生骄
怨矣(与张尚书书)


治也使也。

矜肆。


罪犯应死曰辜。

山堂曰。佛祖之道。不过得中。过中则偏邪。天下之事。
不可极意。极意则祸乱。古今之人。不节不谨。殆至危
亡者多矣。然则孰无过欤。惟贤达之士。改之勿吝。是
称为美也(与赵超然书)

山堂同韩尚书子苍。万庵颜首座。贤真牧。避难于云
门庵。韩公因问万庵。近闻被李成兵吏所执。何计得
脱。万庵曰。昨被执缚。饥冻连日。自度必死矣。偶大雪
埋屋。其所系屋壁。无故崩倒。是夜幸脱者百馀人。公
曰。正被所执时如何排遣。万庵不对。公再诘之。万庵
曰。此何足道。吾辈学道以义为质。有死而巳。何所惧
音切¶ 第 505a 页 X64-0505.png
乎。公颔之。因知前辈涉世祸害。死生皆有处断矣(真
牧集)。

韩子苍
名驹。字子苍。问道于山堂道震禅师。任
至尚书。

李成
南宋高宗。绍兴元年。李成作乱。聚集浙江
各处。贼寇十馀万。战据江淮十馀州。自号李天王
劫掠襄阳。遇岳飞杀败。投入江者不知其数。李成
败走投金。自此襄汉悉平。川陜道路方通。徵税无
阻矣。


问。

山堂退百丈。谓韩子苍曰。古之进者。有德有命。故三
请而行。一辞而退。今之进者。惟势与力。知进退而不
失其正者。可谓贤达矣(记闻)

三请一辞
古语云。三让而进。一辞而退。言士之
自重也。

山堂谓野庵曰。住持存心要公。行事不必出于巳为
是。以他为非。则爱恶异同。不生于心。暴慢邪僻之气。
无自而入矣(幻庵集)

野庵
隆兴府。石亭野庵祖璇禅师。嗣大慧宗杲
禅师。

山堂曰。李商老言妙喜。器度凝远。节义过人。好学不
倦。与老夫相从宝峰。仅四五载。十日不见。必遣人致
问。老夫举家病肿。妙喜过舍。躬自煎煮。如子弟事父
兄礼。既归。元首座责之。妙喜唯唯受教。识者知其大
音切¶ 第 505b 页 X64-0505.png
器。湛堂尝曰。杲侍者再来人也。山僧惜不及见。湛堂
迁化。妙喜茧足千里。访无尽居士于渚宫。求塔铭。湛
堂末后一段光明。妙喜之力也(日涉记)

李商老
庐山李商老。因修造动土。触犯土神。致
举家病肿。求医不效。乃焚香斋戒。诵念炽盛光王
神咒。未及七日。夜梦老人。著白衣骑牛。陷地旋没
而去。翌日全家病瘗矣。

元首座
成都府。昭觉寺微庵道元禅师。嗣佛果
勤禅师。南岳下十五世。

唯唯
上声应之速。而无疑也。加唯唯两字者。顺
从之至也。

茧足
足重皮也。楚欲伐宋。墨子自鲁趣楚。十日
十夜。足肿如重茧。而不休息。谓足伤起皮。如重茧
也。

渚宫
上音主。地名。即荆州府是也。

塔铭
妙喜禅师。因湛堂示寂。请觉范状其行实。
又得龙安照然禅师书为绍介。特往荆州。谒无尽
居士。求塔铭。初见无尽。问。公祇任么著草鞋远来
师曰。某数百里。特来见相公。公曰。年多少。师曰。二
十四岁。又问。水牯牛多少。师曰。两个。公曰。甚么处
学得虚头言来。师曰。今日亲见相公。无尽笑曰。且
坐吃茶。才坐又问。远来有何事缘。师趋前曰。湛堂
和尚示寂茶毗。眼睛牙齿。数珠不坏。得舍利无数。
山门耆宿皆欲得相公大手笔作塔铭。激厉后学。
音切¶ 第 505c 页 X64-0505.png
特地远来。冒渎钧听。无尽曰。被罪在此。不曾为人
作文字。今有一问。若道得。即作塔铭。道不得。即与
钱五贯。裹足却归兜率参禅去。师云。请相公问。公
曰。闻准老眼睛不坏是否。答曰是。公曰。我不问你
这个眼睛。师曰。问甚么眼睛。公曰。金刚正眼睛。师
曰。若是金刚正眼睛。在相公笔头上。公曰。如此则
老夫为他点出光明。令他照天照地去也。师乃趣
前曰。先师多幸。谢相公塔铭。无尽唯唯而笑。其略
曰。舍利。孔老之书无闻也。先佛世尊灭度之后。弟
子收取舍利。起塔供养。赵州从谂禅师。舍利多至
万粒。近世龙庆闲。百丈肃。烟气所及皆成舍利。大
体出家人。本为生死事大。若生死到来。不知下落。
则不如三家村里省事汉。临终嘱付。一一分明。四
大色身。诸缘假合。从本以来。舍利岂有体性。若梵
行清洁。白业坚固。灵明廓彻。预知报谢。不惊不怖。
则依正二报。毫𨤲不失。若世间丽心。于本分事上。
十二时中。不曾照管。微细流注。生大我慢。此是业
主鬼来借宅。如此而欲舍利流珠。诸根不坏。岂可
得乎。

妙喜杲和尚曰。湛堂每获前贤书帖。必焚香开读。或
刊之石曰。先圣盛德佳名。讵忍弃置。其雅尚如此。故
其亡也。无十金之聚。唯唐宋诸贤墨迹。仅两竹笼。衲
子竞相詶唱。得钱八十馀千。助茶毗礼(可庵集)

十金
即十两也。
音切¶ 第 506a 页 X64-0506.png

墨迹
下与迹同。即书籍字帖也。

茶毗
梵语。此云火化。

妙喜曰。佛性住大沩。行者与地客相欧。(于口切捶也)佛性
欲治行者。祖超然因言。若纵地客摧辱行者。非惟有
失上下名分。切恐小人乘时侮慢。事不行矣。佛性不
听。未几果有庄客弑知事者(可庵集)

佛性
潭州大沩佛性法泰禅师。汉州李氏子。嗣
圆悟勤禅师。南岳下十五世也。

地客
即佃户也。

祖超然
临安府。超然文祖禅师。嗣天衣怀禅师。
清源下十一世也。


以下杀上。曰弑。

妙喜曰。祖超然住仰山。地客盗常住谷。超然素嫌地
客。意欲遣之。令库子行者。为彼供状。行者欲保全地
客。察超然意。抑令供起离状。仍返使叫唤。不肯供责。
超然怒行者擅权。二人皆决竹篦而巳。盖超然不知
阴为行者所谋。乌乎。小人狡猾如此(可庵集)


逼也。
狡猾
奸顽多许也。

妙喜曰。爱恶异同。人之常情。惟贤达高明。不被其所
转。昔圆悟住云居。高庵退东堂。爱圆悟者恶高庵。同
高庵者异圆悟。由是丛林纷纷然。有圆悟高庵之党。
窃观二大士。播大名于海上。非常流可拟。惜乎昧于
轻信小人謟言。惑乱聪明。遂为识者笑。是故宜其亮
座主隐山之流。为高上之士也(智林集)
音切¶ 第 506b 页 X64-0506.png

大士
有德之称。谓当代英贤。思拔群类。智出众
情。弘道利生。故曰大士也。

亮座主
西蜀人。颇讲经论。因参马祖。发明大事。
隐于洪州西山。更无消息。政和间。有熊秀才。游西
山。过翠岩。长老思文与秀才。俱是鄱阳人。故遣二
力士。抬篮舆送至。所经林壑。草木荫翳。偶见一僧。
貌古神清。庞眉雪顶。编叶为衣。坐于盘石。如壁间
𦘕佛圆澄之状。熊自谓曰。今时无这般僧。尝闻亮
座主。隐于西山。疑其犹在。出舆踧踖而前曰。莫是
亮座主么。僧以手向东指。熊方与二力。随手回视。
失僧所在。时小雨初歇。熊登石视。其座处犹乾。踌
蹰回顾。太息曰。宿缘不厚。虽遇而不遇也。

隐山
潭州龙山禅师。因参马祖。发明心要。后隐
潭州龙山。一日泪山悟本。与密师伯游山。前见溪
流菜叶。莫有道人居否。遂拨草循溪。行六七里。忽
见隐山在庵前便问。此山无路。阇黎从何处。来洞
曰。无路且置。和尚从何而入。师曰。我不从云水来。
洞曰。和尚住此山多少时节。曰春秋不涉。洞曰。此
山先住。和尚先住。师曰不知。洞曰。为甚么不知。师
曰。我不从人天来。洞曰。和尚得何道理便住此山。
师曰。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绝消息。洞
山良久。具威仪礼拜。便问。如何是主中主。师曰。长
年不出户。洞曰。如何主中宾。师曰。青山覆白云。洞
曰。宾主相去几何。师曰。长江水上波。洞曰。宾主相
音切¶ 第 506c 页 X64-0506.png
见。有何言句。师曰。清风拂白云。洞山辞退。乃述偈
曰。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莫将是非
来辩我。浮生穿凿不相关。自此焚庵。遁入深山幽
寂之处。不知所在。因号隐山。

妙喜曰。古人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率德循行。思免无
咎。所患莫甚于不知其恶。所美莫善于好闻其过。然
岂古人之才智不足。识见不明。而若是耶。诚欲使后
世自广而狭于人者。为戒也。夫丛林之广。四海之众。
非一人所能独知。必资左右耳目思虑。乃能尽其义
理。善其人情。苟或尊居自重。谨细务。忽大体。贤者不
知。不肖者不察。事之非不改。事或是不从。率意狂为。
无所忌惮。此诚祸害之基。安得不惧。或左右果无可
咨询者。犹宜取法于先圣。岂可如严城坚兵。无自而
入耶。此殆非所谓纳百川。而成大海也(与宝和尚书)


遵也修也。

妙喜曰。诸方举长老。须举守道而恬退者。举之则志
节愈坚。所至不破坏常住。成就丛林。亦主法者。救今
日之弊也。且诈佞狡猾之徒。不知羞耻。自能謟奉势
位。结托于权贵之门。又何须举(与竹庵书)

恬退
乐然而退。不愿为人。

妙喜谓超然居士曰。天下为公论不可废。纵抑之不
行。其如公论何。所以丛林举一有道之士。闻见必欣
然称贺。或举一不谛当者。众人必戚然嗟叹。其实无
他。以公论行与不行也。乌乎。用此可以卜丛林之盛
音切¶ 第 507a 页 X64-0507.png
衰矣(可庵集)

超然居士
郡王赵令矜。字表之。号超然居士。都
郡南康。嗣圆悟勤禅师。


止也。

忧也。

妙喜曰。节俭放下。乃修身之基。入道之要。历观古人。
鲜有不节俭放下者。年来衲子。游荆楚。买毛褥。过浙
右。求纺丝。得不愧古人乎
妙喜曰。古德住持不亲常住。一切悉付知事掌管。近
代主者。自恃才力有馀。事无大小。皆归方丈。而知事
徒有其虚名耳。嗟乎。苟以一身之资。固欲把揽一院
之事。使小人不蒙蔽。纪纲不紊乱。而合至公之论。不
亦难乎(与山堂书)


欺昧遮掩曰蒙。

妙喜曰。阳极则阴生。阴极则阳生。盛衰相乘。乃天地
自然之数。惟丰亨宜乎日中。故曰日中则[日/亥]。月满则
亏。天地盈亏。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所以古之人。当
其血气壮盛之时。虑光阴之易往。则朝念夕思。戒谨
弥惧。不恣情。不逸欲。惟道是求。遂能全其令闻。若夫
隳之以逸欲。败之以恣情。殆于不可救。方顿足扼腕
而追之晚矣。时乎难得而易失也(芗林书)


震上离下。

丰亨
雷火丰卦。丰者大也。以明而动。盛大之势
也。故其占有亨道焉。然盛极将衰。又有忧道焉。圣
人以为徒忧无益。但守常不至过盛。彖辞云。日中
音切¶ 第 507b 页 X64-0507.png
则[日/亥]。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人乎。况
于鬼神乎。盖言丰盛难常。以此为戒也。日中盛极。
则当[日/亥]昧。月盈极则有亏缺。天地之盈亏。尚随时
消息。况人生于天地之间。鬼神为天地之气机。丰
盛之时。以此为戒。欲人守中。不至于过盛也。处丰
之道。岂容易哉。

消息
阴死为消。阳死为息。

令闻
上。善也下去声。名远达也。

时乎难得
夫功难成而易败。时难得而易失。谓
时乎时乎不再来。汉蒯彻说韩信之言也。

妙喜曰。古人先择道德。次推才学。而进当时。苟非良
器。置身于人前者。见闻多薄之。由是衲子自思砥砺
名节而立。比见丛林凋丧。学者不顾道德。少节义。无
廉耻。讥淳素为鄙朴。奖嚣浮为俊敏。是故晚辈识见
不明。涉猎抄写。用资口舌之辩。日滋月浸。遂成浇漓
之风。逮语于圣人之道。瞢若面墙。此殆不可救也(与
韩子苍书)。

砥砺
琢磨也。

涉猎
谓之泛览流观音如涉水猎兽。意不精专。
终不克见深奥之旨也。

面墙
论语云。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
人而不为周南召南。犹面墙而立也欤。言其一物
无所见。一步不可行也。

妙喜曰。昔晦堂作黄龙题名记曰。古之学者。居则岩
音切¶ 第 507c 页 X64-0507.png
穴。食则土木。衣则皮草。不系心于声利。不籍名于官
府。自魏晋齐梁隋唐以来。始创招提。聚四方学徒。择
贤者规不肖。俾智者导愚迷。由是宾主立。上下分矣。
夫四海之众。聚于一寺。当其任者。诚亦难能。要在总
其大。舍其小。先其急。后其缓。不为私计。专利于人。此
汲汲为一身之谋者。实霄壤矣。今黄龙以历代住持。
题其名于石。使后之来者见而目之曰。孰道德。孰仁
义。孰公于众。孰利于身。呜呼可不惧乎(石刻)

籍名
但身离尘世。迹寄烟霞。故有司文籍不得
著其名也。


楚浪切。初造也。

汲汲
小人为利。而无少暇。

张侍郎子韶。谓妙喜曰。夫禅林首座之职。乃选贤之
位。今诸方不问贤不肖。例以此为侥倖之津途。亦主
法者失也。然则像季固难得其人。若择其履行稍优。
才德稍备。识廉耻节义者居之。与夫险进之徒。亦差
胜矣(可庵集)

津途
渡水处曰津。陆行处曰途。

妙喜谓子韶曰。近代主法者。无如真如哲。善辅弼丛
林。莫若杨岐。议者谓慈明真率。作事忽略。殊无避忌。
杨岐忘身事之。惟恐不周。惟虑不办。虽冲寒[曰/月]暑。未
尝急已惰容。始自南源。终于兴化。仅三十载。总柄纲
律。尽慈明之世而后巳。如真如者。初自束包行脚。逮
于应世领徒。为法忘躯。不啻如饥渴者。造次颠沛不
音切¶ 第 508a 页 X64-0508.png
遽色无疾言。夏不排窗。冬不附火。一室翛然。凝尘满
案。尝曰。衲子内无高明远见。外乏岩师良友。鲜克有
成器者。故当时执拗如孚铁脚。倔强如秀圆通。诸公
皆望风而偃。嗟乎。二老实千载衲子之龟鉴也(可庵记闻)

辅弼
扶助也。如朝廷有股肱之臣。则天下治。丛
林有贤智衲僧。则法门兴也。

冲寒下
谓隆冬盛暑之时。或执劳。则踊跃以身
先之。未尝有懒惰之容。现于颜面也。

始自南源
杨大年。以书抵宜春太守黄守旦。使
请师出世说法。守以南源致请。后谒神鼎。鼎叹曰。
汾阳有此儿耶。师自此名重四方。定林沙门本延。
有道行。雅为士大夫敬信。见鼎称赞慈明知见。可
兴临济之道。时道吾虚席。延白郡守请以主之。法
令整肃。忘躯为众。后迁石霜。又居福岩。又住兴化。

总柄纲律
统束也。谓统束丛林。权衡僧任。立纲
陈纪。整顿规绳。救时之弊也。

为法下
惟知有佛法。而不知有其身也。

造次
急遽苟且之时。

颠沛
倾覆流离之际。


勃然而变其色也。疾也。


刚硬孤高。不近人情。

孚铁脚
长芦应天永孚禅师。嗣泐潭怀澄。其游
方至一旅邸。有娼女所逼不惑。女告母。母叹。曰真
佛子也。故丛林云。平生孚铁脚。道价喧宇宙。
音切¶ 第 508b 页 X64-0508.png


仆也倒也。论语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
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龟鉴
龟知未来之祸福。鉴照现在之妍𡟎。

子韶同妙喜万庵三人。诣前堂。本首座寮问疾。妙喜
曰。林下人身安然后可以学道。万庵直谓不然。必欲
学道。不当更顾其身。妙喜曰。尔遮汉又颠邪。子韶虽
重妙喜之言。而终爱万庵之语为当(记闻)

本首座
即博山悟本也。


去声。发言之中节也。

子韶问妙喜。方今住持何先。妙喜曰。安著禅和子。不
过钱谷而巳。时万庵在座。以谓不然。计常住所得。善
能撙节浮费。用之有道。钱谷不胜数矣。何足为虑。然
当今住持。惟得抱道衲子为先。假使住持有智谋。能
储十年之粮。座下无抱道衲子。先圣所谓坐消信施。
仰愧龙天。何补住持。子韶曰。首座所言极当。妙喜回
顾万庵曰。一个个都似你。万庵休去(巳上并见可庵集)

撙节
量其所入。度其所出。节俭廉约。无使奢侈。


积聚也。嗣也。如太子嗣君。故谓之储。

万庵颜和尚曰。妙喜先师。初住径山。因夜参。持论诸
方。及曹洞宗旨不巳。次日音首座谓先师曰。夫出世
利生。素非细事。必欲扶振宗教。当随时以救弊。不必
取目前之快。和尚前日作禅和子。持论诸方。犹不可
妄。况今登宝华王座称善知识耶。先师曰。夜来一时
之说焉。首座曰。圣贤之学。本于天性。岂可率然。先师
音切¶ 第 508c 页 X64-0508.png
稽首谢之。首座犹说之不巳。万庵曰。先师窜衡阳。贤
侍者录贬词。揭示僧堂前。衲子如失父母。涕泗愁叹。
居不遑处。音首座诣众寮白之曰。人生祸患。不可苟
免。使妙喜平生如妇人女子。陆沈下板。缄默不言。故
无今日之事。况先圣所应为者不止于是。尔等何苦
自伤。昔慈明琅琊谷泉大愚。结伴参汾阳。适当西北
用兵。遂易衣混火队中往。今径山衡阳。相去不远。道
路绝间关。山川无险阻。要见妙喜。复何难乎。由是一
众寂然。翌日相继而去(庐山智林集)

曹洞宗
曹。乃抚州曹山本寂禅师。嗣洞山良介
禅师。初离洞山。入曹溪礼祖塔。回吉州之吉水众
响山名。遂请开法。师拟曹溪。凡随所居处。立曹为
号。洞山之宗。至师最隆。故称曹洞宗也。

率然
轻忽也。

衡阳
湖南道。衡州府。衡阳县也。


高举也。张示也。

涕泗
目出汁曰涕。鼻出汁曰泗。

遑处
居处不安之貌。又急也。

妇女
但有闺门之志。而无境外之心。

下板
官谓下僚。下板。言居于下位也。

谷泉
南岳芭蕉庵大道谷泉禅师。泉州人。嗣汾
阳善昭禅师。南岳下十世也。

大愚
瑞州大愚山。守芝禅师。嗣汾阳。

汾阳
汾州太子院。善昭禅师。太原俞氏子。嗣首
音切¶ 第 509a 页 X64-0509.png
山念禅师。南岳下九世也。

混火队中
汾阳道望天下。慈明等决志亲谒。当
时河东泽潞。皆屯兵。众皆无行。惟公等。不顾危阻。
渡河登太行山。易衣混军队中。露眠草宿。不辞劳
苦。遂造汾阳参见。详见僧宝传。

万庵曰。先师移梅阳。衲子间有窃议者。音首座曰。大
凡评论于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讵可于无过中求
有过。夫不察其心。而疑其迹。诚何以慰丛林公论。且
妙喜道德才器。出于天性。立身行事。惟义是从。其量
度固过于人。今造物抑之。必有道矣。安得不知其为
法门异时之福耶。闻者自此不复议论矣(智林集)

移梅阳
即广东潮州府。梅阳县也。侍郎张九成。
未第时。因谈杨文公吕微仲。诸儒所造精妙。皆由
学禅而至。于是慕禅学。闻宝印楚明禅师道风。敬
往参请。师举柏树子话。令时时提撕。一日闻蛙鸣
释然契入。有偈曰。春天月下一声蛙。撞破乾坤共
一家。正恁么时谁会得。岭头脚痛有玄沙。宋高宗
绍兴七年。七月十一日。诏妙喜住径山能仁寺。至
绍兴十一年。张九成与诸大夫辈往谒。评议格物
话。妙喜曰。公祇知有格物。不知有物格。诸公茫然。
妙喜大笑。公曰。师能开谕乎。喜曰。不见小说载。唐
人与安禄山叛者。其人先为阆州守。有𦘕像在焉。
时唐明皇。幸蜀见之怒。令使臣以剑击之像首落。
时阆州守。隐居陜西。首忽然堕地。公闻顿领深旨。
音切¶ 第 509b 页 X64-0509.png
呈偈题于轩壁。曰。子韶格物。妙喜物格。欲识一贯。
两个五百。妙喜重其悟入。时为上堂。引神臂弓一
发。透过千层甲。老僧拈来看。直甚臭皮袜之句。是
时军国边事。方议神臂弓之用。右相秦桧。以为讥
议朝政。五月民佛日。窜衡阳。贬九成为南康军。妙
喜绍兴七年。住径山。十一年五月内贬衡阳。著正
法眼藏三帙。被人重谮。复贬梅阳。未几。诏复形服。
时四方虚席以邀。不就。绍兴二十年十一月。诏住
明州阿育王寺。二十八年。再诏住径山。孝宗隆兴
元年八月初一日。示寂。宋时自秦桧专国。士大夫
名望者。悉屏之远方。龌龊委靡不振之徒。一言契
合。即登正府。仍止除一厅。谓之伴拜。稍出一言。斥
而去之。不异奴隶也。

音首座谓万庵曰。夫称善知识。当洗濯其心。以至公
至正接纳四来。其间有抱道德仁义者。虽有雠隙必
须进之。其或奸邪险薄者。虽有私恩必须远之。使来
者各知所守。一心同德。而丛林安矣(与妙喜书)

又曰。凡住持者。孰不欲建立丛林。而鲜能克振者。以
其忘道德。废仁义。舍法度。任私情。而致然也。诚念法
门凋丧。当正已以下人。选贤以佐佑。推奖宿德。疏远
小人。节俭修于身。德惠及于人。然后所用执侍之人。
稍近老成者存之。便佞者疏之。贵无丑恶之谤。偏党
之乱也。如此则马祖百丈可侔。临济德山可逮(智林集)


齐也。
音切¶ 第 509c 页 X64-0509.png

临济
镇州临济院义玄禅师。曹州南华邢氏子。
嗣黄檗希运禅师。南岳下四世。

德山
鼎州德山宣鉴禅师。简州周氏子。嗣龙潭
崇信禅师。南岳下四世也。

音首座曰。古之圣人。以无灾为惧。乃曰。天岂弃不谷
乎。范文子曰。惟圣人能内外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
内忧。古今贤达。知其不能免。尝谨其始。为之自防。是
故人生稍有忧劳。未必不为终身之福。盖祸患谤辱。
虽尧舜不可逃。况其他乎(与妙喜书)

古之圣人
司马光曰。楚庄以无灾为惧。曰。天岂
弃不谷乎。

不谷
不善人也。亦是谦词。

谤辱
尧有不慈之心。舜有不孝之过。

尧舜
翊善传圣。曰尧。仁盛圣明。曰。

万庵颜和尚曰。比见丛林。绝无老成之士。所至三百
五百。一人为主。多人为伴。据法王位。拈槌竖拂。互相
欺诳。纵有谈说。不涉典章。宜其无老成人也。夫出世
利生。代佛剔化。非明心达本。行解相应。讵敢为之。譬
如有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乌
乎。去圣逾远。水潦鹤之属。又复纵横。使先圣化门。日
就沦溺。吾欲无言可乎。属庵居无事。条陈伤风败教
为害甚者一二。流布丛林。俾后生晚进。知前辈兢兢
业业。以荷负大法为心。如冰凌上行。剑刃上走。非苟
名利也。知我罪我。吾无辞焉(智林集)
音切¶ 第 510a 页 X64-0510.png

不涉典章
孟浪之谈。取笑傍观也。作事轻率。曰
孟浪。

妄号帝王
楞严经云。譬如有人。妄号帝王。自取
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也。今谓。未得谓得。未證
谓證。妄称有道。欺罔聋俗。切取声利。以自断送。讵
可救乎。盖圣贤贵真正难闻。岂凡夫而可妄称哉。

水潦鹤
阿难至竹林中。闻有比丘。诵法偈曰。若
人生百岁。不见水潦鹤。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见之。
阿难闻巳。惨然叹曰。世间眼灭。何其速乎。烦恼诸
恶。如何便起。违返圣教。自生妄灭。无有慧明。常处
痴暗。永当流转生死。便语比丘。此非佛语。不可修
行。汝今当知。二人谤佛。一虽多闻。而生邪见。二解
深义。颠倒妄说。有此二法。为自毁伤。不能令人离
三恶道。汝今当听。我演佛偈。若人生百岁。不解生
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知。尔时比丘。即向其
师而告之。师曰。阿难老朽。言多错谬。不可信矣。汝
今当依前偈而诵。阿难后闻。比丘复诵前偈。问其
故。答言。吾师告我。阿难老朽。言多虚妄。汝可依前
而诵。阿难思惟。彼轻我言。或受馀教。即入三昧。推
求胜德。不见有能回挽彼意。作是念言。异哉异哉。
不复正也。当堕三涂。文出阿育王传。

属庵
上音祝。值遇也。

条陈
上。目也。下。设也。谓布列条章。陈设法度。以
救末法之弊也。
音切¶ 第 510b 页 X64-0510.png

兢业
兢竞。戒谨也。履薄冰而惧陷。业业。恐惧也。
蹈剑刃而恐伤。

知我
孔子作春秋。以寓王法。其大要皆天子之
事。知孔子者。谓此书之作。遏人欲于横流。存天理
于既灭。为后世虑至深远也。

罪我
罪孔子者。以谓无其位。而托二百四十二
年南面之权。使乱臣贼子禁其欲。而不敢肆。则戚
矣。

万庵曰。古人上堂。先提大法纲要。审问大众。学者出
来请益。遂形问答。今人杜撰四句落韵诗。唤作钓话。
一人突出众前。高吟古诗一联。唤作骂阵。俗恶俗恶。
可悲可痛。前辈念生死事大。对众决疑。既以发明未
起生灭心也。

杜撰
上。塞也。下。造也。述也。言不通古法。而自造
也。如杜光庭。假佛经而作道经也。

万庵曰。夫名行尊宿至院。主人升座。当谦恭叙谢。屈
尊就卑。增重之语。下座同首座大众。请升于座。庶闻
法要。多见近时相尚。举古人公案。令对众批判。唤作
验他。切莫萌此心。先圣为法忘情。同建法化。互相詶
唱。令法久住。肯容心生灭兴此恶念耶。礼以谦为主。
宜深思之。

万庵曰。比见士大夫。监司郡守入山有处。次日令侍
者取覆长老。今日特为某官升座。此一节犹宜三思。
然古来方册中。虽载皆是士大夫。访寻知识而来。住
音切¶ 第 510c 页 X64-0510.png
持人因参次略提外护教门。光辉泉石之意。既是家
里人。说家里两三句淡话。令彼生敬。如郭公辅杨次
公访白云。苏东坡黄太史见佛印。便是样子也。岂是
特地妄为。取笑识者。

方册
以竹为纸。书载典章。合而成帙曰方册。

东坡见佛印
佛印了元禅师。一日与学徒坐次。
东坡诣金山。值佛印入室。师云。此间无坐处。坡云。
借师四大作禅床。师云。老僧有一问。道得即坐。道
不得。即输腰间玉带。坡即解带置案云。请师问。师
云。老僧四大本空。五阴非有。汝向甚么处坐。坡无
语。印召侍者。留下玉带。永镇山门。以衲衣酬之。坡
作赋云。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会当
乞食歌姬院。换得云山旧衲衣。

万庵曰。古人入室。先令挂牌。各人为生死事大。踊跃
来求决择。多见近时无问老病。尽令来纳降款。有麝
自然香。安用公界驱之。因此妄生节目。宾主不安。主
法者当思之。

决择
决择深奥。启悟真源。

降款
输诚尽敬之貌。

万庵曰。少林初祖。衣法双传。六世衣止不传。取行解
相应。世其家业。祖道愈光。子孙益繁。大鉴之后。石头
马祖皆嫡孙。应般若多罗悬谶。要假儿孙脚下行是
也。二大士玄言妙语。流布寰区。潜符密證者。比比有
之。师法既众。学无专门。曹溪源流。派别为五。方圆任
音切¶ 第 511a 页 X64-0511.png
器。水体是同。各擅佳声。力行已任。等閒垂一言。出一
令。网罗学者。丛林鼎沸。非苟然也。由是互相詶唱。显
微阐幽。或抑或剔。佐佑法化。语言无味。如煮木札羹。
炊铁钉饭。与后辈咬嚼。目为拈古。其颂始自汾阳。暨
雪窦宏其音。显其旨。汪洋乎不可涯。后之作者。驰骋
雪窦而为之。不顾道德之奚若。务以文彩焕烂相鲜
为美。使后生晚进。不克见古人浑淳大全之旨。乌乎。
予游丛林。及见前辈。非古人语录不看。非百丈号令
不行。岂特好古。盖今之人不足法也。望通人达士。知
我于言外可矣。

悬谶
上远也。下。将来之事也。达磨大师。得法后。
问般若多罗云。当往何国而作佛事。师曰。汝虽得
法。未可远行。且止南天。待吾灭后。六十七岁。当往
震旦说大法药。直接上根。慎勿远行。衰于日下。又
问。彼有大士。堪为法器否。千载之下。有留难否。师
曰。汝之所化。获菩提者。不可胜数。吾灭度后六十
七载。彼国有难。水中文布。善自降之。汝至时勿住
彼国唯好有为功德。不见佛理。听吾偈曰。路行跨
水复逢羊。独自悽悽暗渡江。日下可怜双像马。二
株嫩桂久昌昌。又云。一百五十年。有小难。听吾偈
曰。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若有毒龙
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又曰。却后林下见一人。
当得道果。听吾偈曰。震旦虽阔无别路。要假儿孙
脚下行。金鸡解衔一粒粟。供养十方罗汉僧。谓首
音切¶ 第 511b 页 X64-0511.png
句。即道一也。次句乃石头也。第三句。即南岳让。让
乃金鸡县人。第四句。颂马祖。祖是四川什邡县罗
汉寺僧。嗣南岳之法故尔。谓达磨悬谶石头南岳
为曹洞临济之宗祖也。

密證
明教曰。密也者。非不言而暗證也。真密也
注。外传信衣。内授密證。乃吾佛祖真实秘密之法
也。


每也往也。

显微下
谓妙音幽微。玄宗渊奥。语言文字。有所
不能形容矣。故至理绝言。非言可及。虽云道本无
言。非言不显。谓真心离相。即诸相而显真心。至理
绝言。假微言而昭彰至道也。

抑扬
纵夺之义。

音吹。㸑也。

雪窦
明州雪窦重显禅师。遂州李氏子。嗣智门
光祚禅师。一日示众云。三分光阴二早过。灵台一
点不揩磨。贪生逐日区区走。唤不回头怎奈何。

汪洋
广有之貌。
浑淳
清浊未分也。

万庵曰。比见衲子。好执偏见。不通物倩。轻信难回。爱
人佞已。顺之则美。逆之则疏。纵有一知半解。返被此
等恶习所蔽。至白首而无成者多矣(巳上并见智林集)

万庵曰。丛林所至邪说炽然。乃云戒律不必持。定慧
不必习。道德不必修。嗜欲不必去。又引维摩圆觉为
證。赞贪瞋痴杀盗淫为梵行。乌乎。斯言岂特起丛林
今日之害。真法门万世之害也。且博地凡夫。贪瞋爱
音切¶ 第 511c 页 X64-0511.png
欲。人我无明。念念攀缘。如一鼎之沸。何由清冷。先圣
必思大有于此者。遂设戒定慧三学以制之。庶可回
也。今后生晚进。戒律不持。定慧不习。道德不修。专以
博学强辩。摇动流俗。牵之莫返。予固所谓斯言乃万
世之害也。惟正因行脚高士。当以生死一著辨明。持
诚存信。不为此辈牵引。乃曰此言不可信。犹鸩毒之
粪。蛇饮之水。闻见犹不可。况食之乎。其杀人无疑矣。
识者自然远之矣(与草书堂)

维摩
经云。大乘菩萨。入诸淫舍。示欲之过。虽有
妻子。常修梵行。

圆觉
经云。一切障碍。即究竟觉。乃至诸戒定慧。
及淫怒痴。俱为梵行。此大权圣人示迹利生。而外
道邪人。以此诳人。滥膺恭敬。

贪瞋痴
引取无厌曰贪。又爱欲也。由爱心计著
而发也。怒心之盛曰瞋。又刚烈也。由心气相作而
发也。然心属火。气属金。心火转气。金转刚故也。迷
惑无知曰痴。又愚昧也。由轻慢恃已而发也。

火天大有卦
所有之大也。火在天上。无物不照。
故圣人有大作为。非凡可比也。特为凡夫。兴大慈
心。作大利益。遂设戒定慧三学。

戒定慧
防非止恶曰戒。止息诸缘曰定。破惑證
真曰慧。此三者入道之门。泥洹之要。凡为僧者。于
此宜尽心焉。

万庵曰。草堂弟子。惟山堂有古人之风。住黄龙日。知
音切¶ 第 512a 页 X64-0512.png
事公干必具威仪。诣方丈受曲折。然后备茶汤礼。始
终不易。有智恩上座。为母修冥福。透下金二钱。两日
不寻。圣僧才侍者。因扫地而得之。挂拾遗牌。一众方
知。盖主法者清净。所以上行下效也(清泉集)

曲折
听分付发放也。

拾遗牌
古者丛林。凡兴佛事。必须挂牌。晓谕大
众。今挂拾遗者。类馀也。

万庵节俭。以小参普说当供。衲子间有窃议者。万庵
闻之曰。朝飨膏粱。暮厌粗粝。人之常情。汝等既念生
死事大。而相求于寂寞之滨。当思道业未办。去圣时
遥。讵可朝夕事贪饕耶(真牧集)

小参
禅门话。早旦升堂曰早参。日晡时念诵曰
晚参。随时说法曰小参。普参者。凡圣皆集。缁素咸
臻。主法者以等心应物。垂示万机。令法久住矣。或
小参乃家训也。训诲学者之规范也。


米不精也。

万庵天性仁厚。处躬廉约。寻常出示语句。辞简而义
精。博学强记。穷诘道理。不为苟止而妄随。与人评论
古今。若身履其间。听者晓然如目睹。衲子尝曰。终岁
参学。不若一日听师谈论为得也(记闻)

万庵谓辩首座曰。圆悟师翁有言。今时禅和子少节
义。勿廉耻。士大夫多薄之。尔异时傥不免做。遮般虫
豸。常常在绳墨上行。勿趋势利。佞人颜色。生死祸患
一切任之。即是不出魔界。而入佛界也(法语)
音切¶ 第 512b 页 X64-0512.png

辩首座
都府昭觉寺辩禅师。嗣大沩法泰禅师。


或然之辞。

虫豸
有足曰虫。无足曰豸。

绳墨
规矩也。木随绳墨而正直。心随教化而离
邪。凡行道德。兴教化。不可须臾忘也。

辩首座出世住庐山栖贤。常携一筇。穿双屦。过九江。
东林混融老见之呵曰。师者人之模范也。举止如此。
得不自轻。主礼甚灭裂。辩笑曰。人生以适意为乐。吾
何咎焉。援毫书偈而去。偈曰。勿谓栖贤穷。身穷道不
穷。草鞋狞似虎。拄杖活如龙。渴饮曹溪水。饥吞栗棘
蓬。铜头铁额汉。尽在我山中。混融览之有愧(月窟集)


竹杖也。

音巨。草屦也。


称也。

恶也。

栗棘蓬
杨岐示众云。透得金刚圈。吞得栗棘蓬。
便与三世诸佛把手共行。历代祖师。共一鼻孔。其
或未然。参须实参。悟须实悟者也。

辩公谓混融曰。像龙不足致雨。画饼安可充饥。衲子
内无实德。外恃华巧。犹如败漏之船。盛涂丹雘。使偶
人驾之。安于陆地。则信然可观矣。一旦涉江湖。犯风
涛。得不危乎(月窟集)

辩公曰。所谓长老者。代佛扬化。要在洁已临众。行事
当尽其诚。岂可择利害自分其心。在我为之。固当如
是。若其成与不成。虽先圣不能必。吾何苟乎(月窟集)

辩公曰。佛智住西禅。衲子务要整齐。惟水庵赋性冲
音切¶ 第 512c 页 X64-0512.png
澹。奉身至薄。昂昂然在稠人中。曾不屑虑。佛智因见
之呵曰。奈何䖃苴如此。水庵对曰。某非不好受用。直
以贫无可为之具。若使有钱。亦欲做一两件皮毛。同
入社火。既贫固无如之何。佛智笑之。意其不可强。遂
休去(月窟集)

佛智
庆元府。育王寺佛智端裕禅师。吴越王之
裔也。嗣圆悟勤禅师。

水庵
临安府。净慈水庵端一禅师。婺州马氏子。
嗣佛智裕禅师。南岳下十六世。

冲澹
上。和也。下。恬静也。


孤高自如之貌。

轻苟也。又顾也。

䖃苴
上。郎假切。下。音鲊。中州人。谓蜀人不遵轨
辙。曰䖃苴。又苴不熟之貌也。

社火
俗呼会伴也。
禅林宝训合注卷第三

** 音切

沿余穿切 庑无禹切 煨乌回切
 烬详进切 潸所班切 惓巨卷切
 浃子恊切 倨九鱼切 惨仓感切
 怛丁割切 诟胡遘切 懥陟利切
 愤扶粉切 悱孚匪切 [鹦-女+隹]其愚切
 颔户感切 茧古典切 戚且的切
 鲜息浅切 拗乌狡切 倔巨勿切
音切¶ 第 513a 页 X64-0513.png
 撙祖本切 汾扶云切 鸩除禁切
 粝力葛切 䖃药音 苴七闾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