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临济宗¶
临济宗¶ 第 737b 页
No. 1255
禅家龟鉴
曹溪 退隐 述

「有一物于此。从本以来昭昭灵灵。不曾生不曾灭。名
不得状不得。」

【一物者何物。古人颂云。古佛未生前。凝然一相圆。
释迦犹未会。迦叶岂能传。此一物之所以不曾生
不曾灭。名不得状不得也。六祖告众云。吾有一物
无名无字。诸人还识否。神会禅师即出曰。诸佛之
本源。神会之佛性。此所以为六祖之孽子也。怀让
禅师自嵩山来。六祖问曰。什么物。伊么来。师罔措。
至八年方自肯曰。说似一物即不中。此所以为六
祖之嫡子也。 三教圣人从此句出。谁是举者。惜
取眉毛。】

「佛祖出世。无风起浪。」

【佛祖者世尊.迦叶也。出世者大悲为体度众生也。
然以一物观之。则人人面目本来圆成。岂假他人
添脂著粉也。此出世之所以起波浪也。虚空藏经
云。文字是魔业。名相是魔业。至于佛语亦是魔业。
临济宗¶ 第 737c 页 X63-0737.png
是此意也。此直举本分。佛祖无功能。 乾坤失色。
日月无光。】

「然法有多义。人有多机。不妨施设。」

【法者一物也。人者众生也。法有不变随缘之义。人
有顿悟渐修之机。故不妨文字语言之施设也。此
所谓官不容针私通车马者也。众生虽曰圆成。生
无慧目甘受轮转。故若非出世之金󳽽。谁刮无明
之厚膜也。至于越苦海而登乐岸者。皆由大悲之
恩也。然则恒沙身命难报万一也。此广举新熏感
佛祖深恩。 王登宝殿。野老讴歌。】

「强立种种名字。或心或佛或众生。不可守名而生解。
当体便是。动念即乖。」

【一物上强立三名字者。教之不得巳也。不可守名
生解者。亦禅之不得巳也。一抬一搦旋立旋破。皆
法王法令之自在者也。此结上起下。论佛祖事体
各别。 久旱逢佳雨。他乡见故人。】

「世尊三处传心者为禅旨。一代所说者为教门。故曰
禅是佛心。教是佛语。」

【三处者。多子塔前分半座一也。灵山会上举拈花
二也。双树下椁示双趺三也。所谓迦叶别传禅灯
者此也。一代者四十九年间所说五教也。人天教
一也。小乘教二也。大乘教三也。顿教四也。圆教五
也。所谓阿难流通教海者此也。然则禅教之源者
世尊也。禅教之派者迦叶.阿难也。以无言至于无
临济宗¶ 第 738a 页 X63-0738.png
言者禅也。以有言至于无言者教也。乃至心是禅
法也。语是教法也。则法虽一味。见解则天地悬隔。
此辨禅教二途。 不得放过。草里横身。】

「是故若人失之于口。则拈花微笑皆是教迹。得之于
心。则世间粗言细语皆是教外别传禅旨。」

【法无名故言不及也。法无相故心不及也。拟之于
口者失本心王也。失本心王则世尊拈花迦叶微
笑尽落陈言。终是无物也。得之于心者非但衒谈
善说法要。至于燕语深谈实相也。是故宝积禅师
闻哭声踊悦身心。宝寿禅师见诤拳开豁面目者
以此也。此明禅教深浅。 明珠在手。弄去弄来。】

「吾有一言。绝虑忘缘。兀然无事坐。春来草自青。」

【绝虑忘缘者得之于心也。所谓閒道人也。于戏其
为人也。本来无缘本来无事。饥来即食困来即眠。
绿水青山任意逍遥。渔村酒肆自在安眠。年代甲
子总不知。春来依旧草自青。此别欲一念回光者。
 将谓无人。赖有一个。】

「教门惟传一心法。禅门惟传见性法。」

【心如镜之体。性如镜之光。性自清净。即时割然还
得本心。此秘重得意一念。 重重山与水。清白旧
家风。

评曰。心有二种。一本源心。二无明取相心也。性
有二种。一本法性。二性相相对性也。故禅教者
同迷守名生解。或以浅为深。或以深为浅。遂为
临济宗¶ 第 738b 页 X63-0738.png
观行大病。故于此辨之。】

「然诸佛说经。先分别诸法。后说毕竟空。祖师示句。迹
绝于意地。理显于心源。」

【诸佛为万代依凭。故理须委示。祖师在即时度脱。
故意使玄通。迹。祖师言迹也。意。学者意地也。 胡
乱指注。臂不外曲。】

「诸佛说弓。祖师说弦。佛说无碍之法方皈一味。拂此
一味之迹。方现祖师所示一心。故云庭前柏树子话。
龙藏所未有底。」

【说弓曲也。说弦直也。龙藏龙宫之藏经也。僧问赵
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州答云庭前柏树子。此所
谓格外禅旨也。 鱼行水浊。鸟飞毛落。】

「故学者先以如实言教委辨不变随缘二义。是自心
之性相。顿悟渐修两门是自行之始终。然后放下教
义。但将自心现前一念参详禅旨。则必有所得。所谓
出身活路。」

【上根大智不在此限。中下根者不可躐等也。教义
者不变随缘。顿悟渐修有先有后。禅法者一念中
不变随缘。性相体用元是一时。离即离非是即非
即。故宗师据法离言直指。一念见性成佛耳。放下
教义者以此。 明历历时云藏深谷。深密密处日
照晴空。】

「大抵学者须参活句莫参死句。」

【活句下荐得堪与佛祖为师。死句下荐得自救不
临济宗¶ 第 738c 页 X63-0738.png
了。此下特举活句使自悟入。 要见临济。须是铁
汉。

评曰。话头有句意二门。参句者径截门活句也。
没心路没语路无摸𢱢故也。参意者圆顿门死
句也。有理路有语路有闻解思相故也。】

「凡本参公案上切心做工夫。如鸡抱卵。如猫捕鼠。如
饥思食。如渴思水。如儿忆母。必有透彻之期。」

【祖师公案有一千七百则。如狗子无佛性。庭前柏
树子。麻三斤。乾屎橛之流也。鸡之抱卵。暖气相续
也。猫之捕鼠。心眼不动也。至于饥思食渴思水儿
忆母。皆出于真心。非做作底心。故云切也。参禅无
此切心。能透彻者无有是处。】

「参禅须具三要。一有大信根。二有大愤志。三有大疑
情。苟阙其一。如折足之鼎。终成废器。」

【佛云。成佛者信为根本。永嘉云。修道者先须立志。
蒙山云。参禅者不疑言句是为大病。又云。大疑之
下必有大悟。】

「日用应缘处只举狗子无佛性话。举来举去疑来疑
去。觉得没理路没义路没滋味心头热闷时。便是当
人放身命处。亦是成佛作祖底基本也。」

【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此一字子
宗门之一关。亦是摧许多恶知恶觉底器仗。亦是
诸佛面目。亦是诸祖骨髓也。须透得此关。然后佛
祖可期也。古人颂云。赵州露刃剑。寒霜光𦦨𦦨。拟
临济宗¶ 第 739a 页 X63-0739.png
议问如何。分身作两段。】

「话头不得举起处承当。不得思量卜度。又不得将迷
待悟就不可思量处思量。心无所之。如老鼠入牛角
便见倒断也。又寻常计较安排底是识情。随生死迁
流底是识情。怕怖慞惶底是识情。今人不知是病。只
管在里许头出头没。」

【话头有十种病。曰意根下卜度。曰扬眉瞬目处挆
根。曰语路上作活计。曰文字中引證。曰举起处承
当。曰飏在无事匣里。曰作有无会。曰作真无会。曰
作道理会。曰将迷待悟也。离此十种病者。但举话
时略抖擞精神。只疑是个甚么。】

「此事如蚊子上铁牛。更不问如何若何。下嘴不得处
弃命。一攒和身透入。」

【重结上意。使参活句者不得退屈。古云。参禅须透
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

「工夫如调弦之法。紧缓得其中。勤则近执著。忘则落
无明。惶惶历历。密密绵绵。」

【弹琴者曰。缓急得中。然后清音普矣。工夫亦如此。
急则动血囊。忘则入鬼窟。不徐不疾妙在其中。】

「工夫到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当此之时。八万四千魔
军在六根门头伺候随心生设。心若不起争如之何。」

【魔者乐生死之鬼名也。八万四千魔军者乃众生
八万四千烦恼也。魔本无种。修行失念者遂派其
源也。众生顺其境故顺之。道人逆其境故逆之。故
临济宗¶ 第 739b 页 X63-0739.png
云道高魔盛也。禅定中或见孝子而斫股。或见猪
子而把鼻者。亦自心起见感此外魔也。心若不起。
则种种伎俩翻为割水吹光也。古云。壁隙风动。心
隙魔侵。】

「起心是天魔。不起心是阴魔。或起或不起是烦恼魔。
然我正法中本无如是事。」

【大抵忘机是佛道。分别是魔境。然魔境梦事何劳
辨诘。】

「工夫若打成一片。则纵今生透不得。眼光落地之时。
不为恶业所率。」

【业者无明也。禅者般若也。明闇不相敌。理固然也。】

「大抵参禅者还知四恩深厚么。还知四大丑身念念
衰朽么。还知人命在呼吸么。生来值遇佛祖么。及闻
无上法生希有心么。不离僧堂守节么。不与邻单杂
话么。切忌鼓扇是非么。话头十二时中明明不昧么。
对人接话时无间断么。见闻觉知时打成一片么。返
观自已捉败佛祖么。今生决定续佛慧命么。起坐便
宜时还思地狱苦么。此一报身定脱轮回么。当八风
境心不动么。此是参禅人日用中点捡底道理。古人
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四恩者。父母君师施主恩也。四大丑身者。父之精
一滴母之血一滴者水大之湿也。精为骨血为皮
者地大之坚也。精血一块不腐不烂者火大之暖
也。鼻孔先成通出入息者风大之动也。阿难曰。欲
临济宗¶ 第 739c 页 X63-0739.png
气粗浊腥臊交遘此所以丑身也。念念衰朽者头
上光阴刹那不停。面自皱而发自白。如云今既不
如昔。后当不如今。此无常之体也。然无常之鬼以
杀为戏。实念念可畏也。呼者出息之火也。吸者入
息之风也。人命寄托只在出入息也。八风者。顺逆
二境也。地狱苦者人间六十劫泥犁一昼夜。镬汤
炉炭剑树刀山之苦。口不可形言也。人身难得甚
于海中之针。境于此悯而警之。

评曰。上来法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聪明不能
敌业。乾慧未免苦轮。各须察念。勿以自谩。】

「学语之辈。说时似悟对境还迷。所谓言行相违者也。」

【此结上自谩之意。言行相违。虚实可辨。】

「若欲敌生死。须得这一念子爆地一破。方了得生死。」

【爆打破漆桶声。以打破漆桶然后生死可敌也。诸
佛因地法行者只此而巳。】

「然一念子爆地一破。然后须访明师决择正眼。」

【此事极不容易。须生惭愧始得。道如大海转入转
深。慎勿得小为足。悟后若不见人。则醍醐上味翻
成毒药。】

「古德云。只贵子眼正。不贵汝行履处。」

【昔仰山答沩山问云。涅槃经四十卷总是魔说。此
仰山之正眼也。仰山又问行履处。沩山答曰只贵
子眼正。云此所以先开正眼而后说行履也。故云
若欲修行先须顿悟。】
临济宗¶ 第 740a 页 X63-0740.png

「愿诸道者深信自心。不自屈不自高。」

【此心平等本无凡圣。然约人有迷悟凡圣也。因师
激发忽悟真我与佛无殊者顿也。此所以不自屈。
如云本来无一物也。因悟断习转凡成圣者渐也。
此所以不自高。如云时时勤拂拭也。屈者教学者
病也。高者禅学者病也。教学者不信禅门有悟入
之秘诀。深滞权教别执真妄。不修观行数佗珍宝。
故自生退屈也。禅学者不信教门有修断之正路。
染习虽起不生惭愧。果级虽初多有法慢。故发言
过高也。是故得意修心者不自屈不自高也。

评曰。不自屈不自高者。略举初心。因该果海则
虽信之一位也。广举菩萨。果彻因源则五十五
位也。】

「迷心修道伹助无明。」

【悟若未彻。修岂称真哉。悟修之义。如膏明相赖目
足相资。】

「修行之要。但尽凡情别无圣解。」

【病尽药除。还是本人。】

「不用舍众生心。但莫染污自性。求正法是邪。」

【舍者求者皆是染污也。】

「断烦恼名二乘。烦恼不生名大涅槃。」

【断者能所也。不生者无能所也。】

「须虚怀自照。信一念缘起无生。」

【此单明性起。】
临济宗¶ 第 740b 页 X63-0740.png

「谛观杀盗淫妄从一心上起。当处便寂。何须更断。」

【此双明性相。

经云。不起一念名为永断无明。又云念起即觉。】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心为幻师也。身为幻城也。世界幻衣也。名相幻食
也。至于起心动念言妄言真。无非幻也。又无始幻
无明皆从觉心生。幻幻如空花。幻灭名不动。故梦
疮求医者。寤来无方便。知幻者亦如是。】

「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死涅槃。如见空花起灭。」

【性本无生故无生涅也。空本无花故无起灭也。见
生死者如见空花起也。见涅槃者如见空花灭也。
然起本无起灭本无灭。于此二见不用窥诘。是故
思益经云。诸佛出世非为度众生。只为度生死涅
槃二见耳。】

「菩萨度众生入灭度。又实无众生得灭度。」

【菩萨只以念念为众生也。了念体空者度众生也。
念既空寂者实无众生得灭度也。此上论信解。】

「理虽顿悟。事非顿除。」

【文殊达天真。普贤明缘起。解似电光。行同穷子。此
下论修證。】

「带淫修禅如蒸沙作饭。带杀修禅如塞耳叫声。带偷
修禅如漏卮求满。带妄修禅如刻粪为香。纵有多智
皆成魔道。」

【此明修行轨则三无漏学也。小乘禀法为戒。粗治
临济宗¶ 第 740c 页 X63-0740.png
其末。大乘摄心为戒。细绝其本。然则法戒无身犯。
心戒无思犯也。淫者断清净。杀者断慈悲。盗者断
福德。妄者断真实也。能成智慧纵得六神通。如不
断杀盗淫妄。则必落魔道永失菩提正路矣。此四
戒百戒之根。故别明之使无思犯也。无忆曰戒。无
念曰定。莫妄曰慧。又戒为捉贼。定为缚贼。慧为杀
贼。又戒器完固。定水澄清。慧月方现。此三学者实
为万法之源。故特明之使无诸漏也。 灵山会上
岂有无行佛。少林门下岂有妄语祖。】

「无德之人不依佛戒不护三业。放逸懈怠轻慢佗人。
轻量是非而为根本。」

【一破心戒百过俱生。

评曰。如此魔徒。末法炽盛恼乱正法。学者详之。】

「若不持戒。尚不得疥癞野干之身。况清净菩提果可
冀乎。」

【重戒如佛佛常在焉。须草系鹅珠以为先导。】

「欲脱生死先断贪欲及诸爱渴。」

【爱为轮回之本。欲为受生之缘。佛云。淫心不除尘
不可出。又云。恩爱一缚著率人入罪门。渴者情爱
之至切也。】

「无碍清净慧。皆因禅定生。」

【超凡入圣坐脱立亡者皆禅定之力也。故云欲求
圣道离此无路。】

「心在定则能知世间生灭诸相。」
临济宗¶ 第 741a 页 X63-0741.png

【虚隙日光纤埃扰扰。清潭水底影像昭昭。】

「见境心不起名不生。不生名无念。无念名解脱。」

【戒也定也慧也。举一具三。不是单相。】

「修道證灭是亦非真也。心法本寂乃真灭也。故曰诸
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眼不自见。见眼者妄也。故妙首思量。净名杜默。此
下散举细行。】

「贫人来乞随分施与。同体大悲是真布施。」

【自佗为一曰同体。空手来空手去。吾家活计。】

「有人来害。当自摄心勿生嗔恨。一念嗔心起。百万障
门开。」

【烦恼虽无量。嗔慢为甚。涅槃云。涂割两无心。嗔如
冷云中霹雳起火来。】

「若无忍行。万行不成。」

【行门虽无量。慈忍为根源。忍心如幻梦。辱境若龟
毛。】

「守本真心第一精进。」

【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故云莫妄想莫妄想。懈
怠者常常望后。是自弃人也。】

「持咒者。现业易制自行可违。宿业难除必借神力。」

【摩登得果信不诬矣。故不持神咒远离魔事者无
有是处。】

「礼拜者敬也伏也。恭敬真性。屈伏无明。」

【身口意清净则佛出世。】
临济宗¶ 第 741b 页 X63-0741.png

「念佛者在口曰诵。在心曰念。徒诵失念。于道无益。」

【阿弥陀佛六字法门。定出轮回之捷径也。心则缘
佛境界忆持不忘。口则称佛名号分明不乱。如是
心口相应名曰念佛。

评曰。五祖云。守本真心胜念十方诸佛。六祖云。
常念佗佛不免生死。守我本心即到彼岸。又云。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又云。迷人念佛求生。
悟人自净其心。又云。大抵众生悟心自度。佛不
能度众生(云云)。如上诸德。直指本心别无方便
(方将一法便逗诸根)。理实如是。然迹门实有极乐世界。阿
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凡念十声者承此愿力
往生莲胎径脱轮回。三世诸佛异口同音。十方
菩萨同愿往生。又况古今往生之人传记昭昭。
愿诸行者慎勿错认。勉之勉之。

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十方三
世第一佛号也。因名法藏比丘。对世自在王佛
发四十八愿云。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
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流。念我名十声者必
生我刹中。不得是愿。终不成佛(云云)。先圣云。唱
佛一声天魔丧胆。名除鬼簿莲出金池。又忏法
云。自力佗力一迟一速。欲越海者。种树作船迟
也。比自力也。借船越海速也。比佛力也。又曰。世
间稚儿迫于水火高声大叫。则父母闻之急走
救援。如人临命终时高声念佛。则佛具神通决
临济宗¶ 第 741c 页 X63-0741.png
定来迎尔。是故大圣慈悲胜于父母也。众生生
死甚于水火也。有人云。自心净土。净土不可生。
自性弥陀。弥陀不可见。此言似是而非也。彼佛
无贪无嗔。我亦无贪嗔乎。彼佛变地狱作莲花
易于反掌。我则以业力常恐自堕于地狱。况变
作莲花乎。彼佛观无尽世界如在目前。我则隔
壁事犹不知。况见十方世界如目前乎。是故人
人性则虽佛。而行则众生。论其相用天地悬
隔。圭峰云。设实顿悟终须渐行。诚哉是言也。然
则寄语自性弥陀者。岂有天生释迦自然弥陀
耶。须自忖量。人岂不自知。临命终时生死苦际
定得自在否。若不如是。莫以一时贡高却致永
劫沉堕。又马鸣.龙树悉是祖师。皆明垂言教深
劝往生。我何人哉不欲往生。又自云。西方去此
远夫十方(十恶)八千(八邪)。此为钝根说相也。又云。西
方去此不远。即心(众生)是佛(弥陀)。此为利根说性也。
教有权实。语有显密。若解行相应者远近俱通
也。故祖师门下亦有或唤阿弥陀佛者(惠远)。或唤
主人公者(瑞岩)。】

「听经有经耳之缘。随喜之福。幻𨈬有尽。实行不亡。」

【此明智学如食金刚胜施七宝。寿师云。闻而不信
尚结佛种之因。学而不成犹益人天之福。】

「看经若不向自已上做工夫。虽看尽万藏犹无益也。」

【此明愚学如春禽昼啼秋虫夜鸣。密师云。识字看
临济宗¶ 第 742a 页 X63-0742.png
经元不證悟。销文释义唯炽贪嗔邪见。】

「学未至于道。衒耀见闻徒以口舌辨利相胜者。如厕
屋涂丹雘。」

【别明末世愚学。学本修性。全习为人。是诚何心哉。】

「出家人习外典。如以刀割泥。泥无所用而刀自伤焉。」

【门外长者子。还入火宅中。】

「出家为僧岂细事乎。非求安逸也。非求温饱也。非求
利名也。为生死也。为断烦恼也。为续佛慧命也。为出
三界度众生也。」

【可谓冲天大丈夫。】

「佛云。无常之火烧诸世间。又云。众生苦火四面俱焚。
又云。诸烦恼贼常伺杀人。道人宜自警悟。如救头燃。」

【身有生老病死。界有成住坏空。心有生住异灭。此
无常苦火四面俱焚者也。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
度。】

「贪世浮名枉功劳形。营求世利业火加薪。」

【贪世浮名者。有人诗云。鸿飞天末迹留沙。人去黄
泉名在家。营求世利者。有人诗云。釆得百花成蜜
后。不知辛苦为谁甜。枉功劳形者。凿冰雕刻不用
之巧也。业火加薪者。粗弊色香致火之具也。】

「名利衲子不如草衣野人。」

【唾金轮入雪山。千世尊不易之轨则。末世羊质虎
皮之辈不识廉耻。望风随势阴媚取宠。噫其惩也
夫。
临济宗¶ 第 742b 页 X63-0742.png

心染世利者阿附权门趋走风尘。返取笑于俗
人。此衲子以羊质證此多行。以惩也夫三字结
之。此三字文出庄子。】

「佛云。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

【末法比丘有多般名字。或乌鼠僧。或哑羊僧。或秃
居士。或地狱滓。或被袈裟贼。噫其所以以此。

裨贩如来者。拨因果。排罪福。沸腾身口。迭起爱
憎。可谓悯也。避僧避俗曰乌鼠。舌不说法曰哑
羊。僧形俗心曰秃居士。罪重不迁曰地狱滓。卖
佛营生曰被袈裟贼。以被袈裟贼證此多名。以
此二字结之。此二字文出老子。】

「于戏。佛子一衣一食。莫非农夫之血织女苦。道眼未
明。如何消得。」

【传灯。一道人道眼未明故。身为木菌以还信施。】

「故曰要识披毛戴角底么。即今虚受信施者是。有人
未饥而食未寒而衣。是诚何心哉。都不思目前之乐。
便是身后之苦也。」

【智论。一道人五粒粟受牛身。生偿筋骨。死还皮肉。
虚受信施。报应如响。】

「故曰。宁以热铁缠身。不受信心人衣。宁以洋铜灌口。
不受信心人食。宁以铁罐投身。不受信心人房舍等。」

【梵网经云。不以破戒之身受信心人种种供养乃
种种施物。菩萨若不发是愿则得轻垢罪。】

「故曰。道人进食如进毒。受施如受箭。弊厚言甘。道人
临济宗¶ 第 742c 页 X63-0742.png
所畏。」

【进食如进毒者。畏丧其道眼也。受施如受箭者。畏
失其道果也。】

「故曰。修道之人如一块磨刀之石。张三也来磨。李四
也来磨。磨来磨去。别人刀快而自家石渐消。然有人
更嫌佗人不来我石上磨。实为可惜。」

【如此道人。平生所向只在温饱。】

「故古语亦有之曰。三途苦未是苦。袈娑下失人身始
是苦也。」

【古人云。今生未明心。滴水也难消。此所以袈裟下
失人身也。佛子佛子愤之激之。此章始起于一于
戏。终结于一古语。中间细绎许多。故曰字亦一段
文法也。】

「咄哉此身。九孔常流百千痈疽一片薄皮。又云革囊
盛粪脓血之聚。臭秽可鄙。无贪惜之。何况百年将养
一息背恩。」

【上来诸业皆由此身。发声叱咄深有警也。此身诸
爱根本。了之虚妄则诸爱自除。如其耽著则起无
量过患。故于此特明之。以开修道之眼也。

评曰。四大无生故一为假四冤。四大背恩故一
为养四蛇。我不了虚妄故为佗人也嗔之慢之。
佗人亦不了虚妄故为我也嗔之慢之。若二鬼
之争一尸也。一尸之为体也。一曰泡聚。一曰梦
聚。一曰苦聚。一曰粪聚。非徒速朽亦甚鄙陋。上
临济宗¶ 第 743a 页 X63-0743.png
七孔常流涕唾。下二孔常流屎尿。故须十二时
中洁净身器以参众数。凡行粗不净者善神必
背去。因果经云。将不净手执经卷。在佛前涕唾
者。必当获厕虫报。文殊经云。大小便时状如木
石。慎勿语言作声。又勿画壁书字。又勿吐痰入
厕中。又云登厕不洗净者。不得坐禅状。不得登
宝殿。律云。初入厕时。先须弹指三下。以警在秽
之鬼。默诵神咒各七遍。初诵入厕咒曰。
(【韩】【韩】【韩】【韩】【韩】【韩】
唵狠噜陀耶莎诃)。
次诵洗净咒曰。
(【韩】【韩】【韩】【韩】【韩】【韩】【韩】【韩】唵贺曩蜜㗚帝莎诃)

右手执瓶。左手(用无名指)洗之。净水旋旋倾之。著实
洗净。次诵洗手咒曰。
(【韩】【韩】【韩】【韩】唵主迦啰【韩】【韩】【韩】野莎诃)
次诵去
秽咒曰。
(【韩】【韩】【韩】【韩】【韩】【韩】唵室利曳婆醯【韩】【韩】【韩】婆嚩贺)
次诵净身咒曰。

(【韩】【韩】【韩】【韩】【韩】【韩】【韩】唵跋折啰恼迦吒娑【韩】【韩】嚩贺)
此五神咒有大威德。
诸恶鬼神闻必拱手。若不如法诵持。则虽用七
恒河水洗至金刚际亦不得身器清净。又云。洗
净须用冷水。洗手须用皂角。又木屑灰泥亦通。
若不用灰泥。则触水淋其手背垢秽尚存。礼佛
诵经必得罪(云云)。此登厕洗净之法。亦是道人
日用行实。故略引经语并附于此。】

「有罪即忏悔。发业即惭愧有丈夫气象。又改过自新
罪随心灭。」

【忏悔者。忏其前愆。悔其后过。惭愧者。惭责于内。愧
发于外。然心本空寂罪业无寄。】

「道人宜应端心以质直为本。一瓢一衲旅泊无累。」
临济宗¶ 第 743b 页 X63-0743.png

【佛云心如直弦。又云直心是道场。若不耽著此身。
则必旅泊无累。】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两忘乃是真法。」

【取境者如鹿之趁空花也。取心者如猿之捉水月
也。境心虽殊。取病则一也。此合论凡夫二乘。 天
地尚空秦日月。山河不见汉君臣。】

「声闻宴坐林中被魔王捉。菩萨游戏世间外魔不见。」

【声闻取静为行故心动。心动则鬼见也。菩萨性自
空寂故无迹。无迹则外魔不见。此合论二乘菩萨。

三月懒游花下路。一家愁闭雨中门。】

「凡人临命终时。但观五蕴皆空四大无我。真心无相
不去不来。生时性亦不生。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
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顿了。不为三世所拘系。便
是出世自由人也。若见诸佛无心随去。若见地狱无
心怖畏。但自无心同于法界。此即是要节也。然则平
常是因。临终是果。道人须著眼看。」

【 怕死老年亲释迦。 如向此时明自已。 百年光
影转头非。】

「凡人临命终时。若一毫毛凡圣情量不尽。思虑未忘。
向驴胎马腹里托质。泥犁镬汤中煮煠。乃至依前再
为蝼蚁蚊虻。」

【白云云。设使一毫毛凡圣情念净尽。亦未免入驴
胎马腹中。二见星飞散入诸趣。 烈火茫茫宝剑
当门。
临济宗¶ 第 743c 页 X63-0743.png

评曰。此二节特开宗师无心合道门。权遮教中
念佛求生门。然根器不同。志愿亦异。各各如是
两不相妨。愿诸道者平常随分各自劳力。最后
刹那莫生疑悔。】

「禅学者本地风光若未发明。则孤峭玄关拟从何透。
往往断灭空以为禅。无记空以为道。一切俱无以为
高见。此冥然顽空受病幽矣。今天下之言禅者多坐
在此病。」

【向上一关措足无门。云门云。光不透脱有两种病。
透过法身亦有两种病。须一一透得始得。 不行
芳草路。难至落花村。】

「宗师亦有多病。病在耳目者以[目*当]眉努目侧耳点头
为禅。病在口舌者以颠言倒语胡喝乱喝为禅。病在
手足者以进前退后指东画西为禅。病在心腹者以
穷玄究妙超情离见为禅。据实而论。无非是病。」

【杀父母者佛前忏悔。谤般若者忏悔无路。 空中
撮影非为妙。物外追踪岂俊机。】

「本分宗师全提此句。如木人唱拍红炉点雪。亦如石
火电光。学者实不可拟议也。故古人知师恩曰。不重
先师道德。只重先师不为我说破。」

【不道不道。恐上纸墨。 箭穿江月影。须是射雕人。】

「大抵学者先须详辨宗途。昔马祖一喝也百丈耳聋
黄檗吐舌。这一喝便是拈花消息。亦是达磨初来底
面目。吁此临济宗之渊源。」
临济宗¶ 第 744a 页 X63-0744.png

【识法者惧。和声便打。 杖子一枝无节目。慇勤分
付夜行人。

昔马祖一喝也百丈得大机。黄檗得大用。大机
者圆应为义。大用者直截为义。事见传灯录。

大凡祖师宗途有五。曰临济宗。曰曹洞宗。曰云
门宗。曰沩仰宗。曰法眼宗。】

** 临济宗

【本师释迦佛至三十三世六祖慧能大师下直
传。曰南岳怀让。曰马祖道一。曰百丈怀海。曰黄
檗希运。曰临济义玄。曰兴化存奖。曰南院首颙。
曰风穴延沼。曰首山省念。曰汾阳善昭。曰慈明
楚圆。曰杨岐方会。曰白云守端。曰五祖法演(曰圆
悟克勤。曰径山宗杲)禅师等。】

** 曹洞宗

【六祖下傍传。曰青原行思。曰石头希迁。曰药山
惟俨。曰云岩昙晟。曰洞山良价。曰曹山耽章。曰
云居道膺禅师等。】

** 云门宗

【马祖傍传。曰天王道悟。曰龙潭崇信。曰德山宣
鉴。曰雪峰义存。曰云门文偃。曰雪窦重显。曰天
衣义怀禅师等。】

** 沩仰宗

【百丈傍传。曰沩山灵祐。曰仰山慧寂。曰香严智
闲。曰南塔光漏。曰芭蕉慧清。曰霍山景通。曰无
临济宗¶ 第 744b 页 X63-0744.png
著文喜禅师等。】

** 法眼宗

【雪峰傍传。曰玄沙师备。曰地藏桂琛。曰法眼文
益。曰天台德韶。曰永明延寿。曰龙济绍修。曰南
台守安禅师等。】

** 临济家风

【赤手单刀杀佛杀祖。辨古今于玄要。验龙蛇于
主宾。操金刚宝釰。扫除竹木精灵。夺狮子全威。
震裂狐狸心胆。要识临济宗么。青天轰霹雳。平
地起波涛。】

** 曹洞家风

【权开五位善接三根。横抽宝釰斩诸见稠林。妙
恊弘通截万机穿凿。威音那畔满目烟光。空劫
巳前一壶风月。要识曹洞宗么。佛祖未生空劫
外。正偏不落有无机。】

** 云门家风

【剑锋有路铁壁无门。掀翻露布葛藤。剪却常情
见解。迅电不及思量。裂焰宁容凑泊。要识云门
宗么。拄杖子𨁝跳上天。盏子里诸佛说法。】

** 沩仰家风

【师资唱和父子一家。胁下书字头角峥嵘。室中
验人狮子腰折。离四句绝百非一槌粉碎。有两
口无一舌九曲珠通。要识沩仰宗么。断碑横古
路。铁牛眠少室。】
临济宗¶ 第 744c 页 X63-0744.png

** 法眼家风

【言中有响句里藏锋。髑髅常于世界。鼻孔磨触
家风。风柯月渚显露真心。翠竹黄花宣明妙法。
要识法眼宗么。风送断云归岭去。月和流水过
桥来。】

** 别明临济宗旨

【大凡一句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一句无文
䌽即三玄三要。有文䌽即权实玄照用要。】

** 三句

【第一句丧身失命。第二句未开口错。第三句粪
箕扫帚。】

** 三要

【一要照即大机。二要照即大用。三要照用同时。】

** 三玄

【体中玄。三世一念等。句中玄。径截言句等。玄中
玄。良久棒喝等。】

** 四料栋

【夺人不夺境待下根。夺境不夺人待中根。人境
两俱夺待上根。人境俱不夺待出格人。】

** 四宾主

【宾中宾。学人无鼻孔。有问有答。

宾中主。学人有鼻孔。有主有法。

主中宾。师家无鼻孔。有问在。

主中主。师家有鼻孔。不妨奇特。】
临济宗¶ 第 745a 页 X63-0745.png

** 四照用

【先照后用有人在。先用后照有法在。照用同时
驱耕夺食。照用不同时有问有答。】

** 四大式(正利平常本分贡假)

【正利少林面壁类。平常禾山打鼓类。本分山僧
不会类。贡假达磨不识类。】

** 四喝

【金刚王宝剑。一刀挥断一切情解。踞地狮子。发
言吐气众魔脑烈。探竿影草。探其有无师承鼻
孔。一喝不作一喝用。具上三玄四宾主等。】

** 八棒

【触令返玄。接扫从正。靠玄复正。苦责罚棒。顺宗
旨赏棒。有虚实辨棒。盲枷瞎棒。扫除凡圣正棒。
此等法非特临济宗风。上自诸佛下至众生皆
分上事。若离此说法皆是妄语。】

「临济喝。德山棒。皆彻證无生。透顶透底大机大用。自
在无方。全身出没全身担荷。退守文殊普贤大人境
界。然据实而论。此二师亦不免偷心鬼子。

【凛凛吹毛。不犯锋铓。 烁烁寒光珠媚水。寥寥云
散月行天。】

「大丈夫见佛见祖如冤家。若著佛求被佛缚。若著祖
求被祖缚。有求皆苦。不如无事。」

【佛祖如冤者。结上无风起浪也。有求皆苦者。结上
当体便是也。不如无事者。结上动念即乖也。到此
临济宗¶ 第 745b 页 X63-0745.png
坐断天下人舌头。生死迅轮庶几停息也。扶危定
乱。如丹霞烧木佛。云门吃狗子。老母不见佛。皆是
摧邪显正底手段。然毕竟如何。 常忆江南三月
里。鹧鸪啼处百花香。】

「神光不昧万古徽猷。入此门来莫存知解。」

【神光不昧者。结上昭昭灵灵也。万古徽猷者。结上
本不生灭也。莫存知解者。结上不可守名生解也。
门者有凡圣出入义。如荷泽所谓。知之一字众妙
之门也。吁起于名状不得。结于莫存知解。一篇葛
藤。一句都破也。然始终一解。中举万行。如世典之
三义也。知解二字佛法之大害。故时举而终之。荷
泽神会禅师不得为曹溪嫡子者以此也。因而颂
曰。如斯举唱明宗旨。笑杀西来碧眼僧。然毕竟如
何。 孤轮独照江山静。自笑一声天地惊。】」

禅家龟鉴(终)
临济宗¶ 第 745c 页 X63-0745.png
* No. 1255-A

右编乃曹溪老和尚退隐师翁所著也。噫二百年来
师法益丧。禅教之徒各生异见。宗教者唯耽糟粕徒
自算沙。不知五教之上有直指人心使自悟入之门。
宗禅者自特天真拨无修證。不知顿悟后始即发心
修习万行之意。禅教混溢沙金罔分。圆觉所谓闻说
本来成佛。谓本无迷悟。拨置因果。则便成邪见。又闻
修习无明。谓真能生妄。失真常性。则亦成邪见者。是
也。呜呼殆哉斯道不传何若是其甚也。绵绵涓涓如
一发引千钧。几乎落地无从矣。赖我师翁住西山一
十年。鞭牛有暇。览五十本经论语录。间有日用中参
决要切之语句则辄录之。时与室中二三子询询然诲
之。一如牧羊之法。过者抑之。后者鞭之。驱入于大觉
之门。老婆心得彻困。若是其切也。奈二三子钝根也。
返以法门之高峻为病。为师翁悯其迷蒙。各就语句
下入注而解之。编次而绎之。钩锁连环血脉相通。万
藏之要五宗之源。极备于此。言言见谛。句句朝宗。向
之偏者圆之。滞者通之。可谓禅教之龟鉴。解行之良
药也。然师翁常与论这般事。虽一言半句如弄剑刃
上事恐上纸黑。岂欲以此流通方外誇衒已能也哉。
门人白云禅子鲁愿写之。门人碧泉禅德义天挍之。
门人大禅师净源门人。大禅师大常门人。青霞道人
临济宗¶ 第 746a 页 X63-0746.png
法融等稽首再拜曰。未曾有也。遂与同志六七人倾
钵囊中所储入梓流通。以报师翁训蒙之恩也。大机
龙藏汪洋渺若渊海。虽言探龙珠釆珊瑚者孰从而
求之。非入海如陆之手段。颇不免望涯之叹。然则撮
要之功。发蒙之惠。如山之高。若海之深。设若碎万骨
粉千命。如何报得一毫哉。千里之外有见之闻之不
惊不疑。敬之读之以为宝玩。则真所谓千岁之下一
子云耳。

时万历己卯春 曹溪宗遂四溟隐峰惟政拜手
口诀因为谨跋